首页范文大全如何在课堂落实核心素养十篇如何在课堂落实核心素养十篇

如何在课堂落实核心素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47:29

如何在课堂落实核心素养篇1

北京市数学特级教师,现任教于北京市十一学校。承担“数学模型解题法”等6项部级课题,出版个人专著《高考数学压轴题破题36计》等8部,在《数学通报》《数学教学》等省级以上刊物中发表教研论文100余篇,其中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资料中心收录。

“学科核心素养”是时下谈论较多的一个词,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个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一个具有一定造诣的教师,已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其课堂教学具有自然的“艺术性”,能让听过其课的师生无一不被其人格魅力和教学艺术所震撼与熏染。细加剖析,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仅就“核心素养”的角度考虑,是其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得到位。具体而言,其含义有二:一是帮助学生把陈述性知识变成程序性知识,即让学生掌握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可以迁移的自主学习能力;二是在师生共同的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开拓进取、知难而进的意志品质。

其实,关键是“如何教”的问题。这是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也是讨论太多的问题,似乎没有定型的答案,没有固定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供遵循。还是魏书生先生说的好,若你善于讲,就发挥讲的优势,若你善于启发学生自学,就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总之,寻求你所擅长的高效做法。这篇文章里,我从常规的生态课堂教学入手,主要从分层设计、课堂操作、过程评价三个方面作一点说明,供大家参考。

一、分层设计

《礼记・学记》提出“学不躐等”,其含义有二:一是不同学生已有的知识层次和水平有差异;二是处于同一层次(水平)的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需要施以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我们需要充分了解不同学生和同一学生在不同阶段所处的层次,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设计。

十一学校的做法是:第一,以入校前测的结果指导分层,印发《选课指导手册》,提出选课建议,实施“小班化”教学;第二,在起始年级配备导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发现那棵树,即关注个体、张扬其个性。导师的三个基本功能是:学业指导、心理疏导、人生引导。

二、课堂操作

每一节课都要给学生自学方法的示范;各学科都要设计能让师生有共同收获、共同成长的活动。例如,在数学课堂上,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研究数学对象的基本套路,即通过设计系列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事实―概念―性质(关系)―结构(联系)―应用”的完整过程(以此为教学内容的明线),使学生完成“事实―方法―方法论―数学学科本质观”的超越(以此为暗线)。从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角度看,若要从事实到概念皆融“数学抽象”于其中,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尽快进入状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睦斫飧拍畹矫髁诵灾剩这一过程应使学生得到“数学推理”的基本训练,包括通过归纳推理发现性质,通过(逻辑)演绎推理证明性质;从明了性质到形成结构主要也是“数学推理”,因为这是建立相关知识的联系、形成结构功能良好、迁移能力强大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从理解概念、明了性质、形成结构到实践应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随时注重指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内外的问题,使学生得到“数学建模”的有效

训练。

在上述几个步骤的关键处,应注意适时引导,加强“一般观念”的指导作用,如“如何思考”“如何发现”“从什么角度观察”;观察结构特征可从“数”“形”两个角度(静态)入手,若从动态角度入手,可改变目前问题的形式,进行等价转化后再让学生观察,进行必要的模式识别,学生往往会有新的发现,这时学生又可得到“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的训练。

我以课题《空间角的计算》的同课异构课型为例来具体说明。

【教师甲】

直接给出异面直线所成角、线面角、二面角的定义,稍加解释后引入空间向量方法,然后教师用课堂三分之二的时间进行例题讲解、题组练习,重点训练学生对于用向量方法求解三种空间角的能力。学生不感到难,接受情况好,听课老师也普遍反映课堂效果好。

【教师乙】

1.创设情境(事实)

首先投影,给出四个画面让学生观察: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两条电线短路放电的瞬间(异面直线的距离)、比萨斜塔倾斜度的测量(线面角)、蝴蝶展翅(飞翔)来回扇动翅膀的过程(二面角的大小)。

2.引入概念(数学抽象)

演示从平面到空间的变化过程,从而抽象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如异面直线可看成两条相交直线(就地取材,权且用两根粉笔取代),其中一条不动,另一条在空间向上(或向下)平行移动而成;还可看成两条平行直线,其中一条不动,另一条绕其上一点在空间转动而成。这种演示,可以有效地启发学生发现表征异面直线的两个要素: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与距离,同时也能为学生进一步抽象出异面直线的定义提供直观的形象载体。

3.求法研究(即性质、结构的探究)

图形均为空间图形,难以直接测量,其求法应当考虑转化与化归到平面上,用平面角来表示,即寻找一个典型的截面。如上述演示,回归即可引出作表征异面直线所成角用平面角的想法。这既分析了空间线面关系,又给出了求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基本方法,即在具体图形中过某定点(最好选在这两条线上某个固定的点)作其中一条的平行线,将题设相关条件有效转化到一个三角形中,解此三角形即可。

同理,线面角转化为斜线与其在平面上射影的夹角,二面角则用垂直于棱的平面所截的两条射线夹角来表示,但在具体解题中不实用,可这样引导:仿照线面角的寻找方法来找二面角,即先过其中一个半平面上一点p(不在棱上)向另一个半平面引垂线,过垂足H向棱引垂线,垂足为a,连结pa(易得ap垂直于棱),则角paH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或过点p分别向棱和另一半平面引垂线,垂足分别为a、H,连结aH(易得aH垂直于棱),则角paH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解三角形paH即可。

再启发:还有什么比较好的方法可以求这些角吗?引入空间向量,介绍向量方法。引导学生:对于直角结构明显的空间图形,可建立坐标系,用向量坐标法解决,而直角结构不太明显者,可酌情考虑选一组基底,用向量几何法解决,或化斜为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用向量坐标法解决。

4.应用(例题讲解、题组练习)

到此,课堂时间过去近四分之三,当然,用向量法求空间角的训练不够充分。

教师甲(苏步青奖获得者)将本节课定位于用向量坐标法求空间角,主要时间用于训练空间角的求法及其各种变式,学生当堂就能较为熟练地掌握空间角的向量求法,符合最新课改理念: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来解决,弱化对于空间线面关系的抽象分析;同时也符合学校教学实际情况:课时紧,任务重,只能拣“干”的来。

教师乙则定位于核心概念教学,重点放在引导空间角(三种)概念的抽象、性质结构(即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以及这三种角的内在联系)的探究,求法也不局限于只用向量法,而且,即使用向量法,教师也还有向量几何法的引导。本节课易被诟病的地方是:在传统几何法方面用时过多,向量法也训练不充分,教学环节不完整,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从教师乙的课堂教学设计来看,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核心概念本身即蕴涵着思维训练价值,蕴含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教学中不宜轻轻滑过。

2.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三种角之间的有机联系,尤其是在新授课之初,否t在其他课上更没有时间分析。

3.数学思想、数学观念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具有居高临下的指导作用,如本例中用类比与化归思想分析问题,容易探究到角的本质,实在而直接,不能因误认为其虚泛而掠过。

4.新课标对数学内容侧重点的转型研究:新课标在此处的着力点已经由空间想象力转移到量化处理(几何问题代数化)能力,教师甲的处理符合新课改理念,因此得到许多教师和专家的肯定,但我认为还有值得商榷之处。

开设立体几何课的主要目的不是用空间向量法解决立体几何的问题(即几何问题代数化),因为几何问题代数化的思维方法在解析几何中体现得更为充分,没有必要再在立体几何课中重复这一理念。开设立体几何课的主要目的是发展空间想象力,宏观上将视角由平面(二维)拓展到空间(三维),力求还原三维空间事物的本来面目,微观上则需要将视角集中于一个固定的空间图形,剖析还原,细致地分析空间图形的线面关系,这样才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空间的联想和想象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而向量坐标法训练得再熟练,也无法达到通过分析空间线面关系来发展空间想象力的效果。事实上,现实的教学已经证明:理科学生在立体几何方面的推理能力甚至弱于文科生,主要原因是大多数省份的文科生不学空间向量,只能用传统的几何法分析解决问题,而理科学生自从学了空间向量法以后,甚至于连空间内一个关键点的三维坐标都难以准确写出。这是将在2017年实行的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因为我们已经不止一次地研讨过新出台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其对于立体几何问题主要是用空间向量法处理,对于用传统几何法是弱化的,而且也不再有《几何证明选讲》之类的选修课程。

三、建立科学高效的过程评价体系

评价起着导向和激励作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对不同的课型,其评价指标和权重都有所不同。研发评价系统是任何一所学校都极为重视的工作,这需要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注重导向性、激励性、有效性(时效与长效有机结合)、针对性等原则。过程评价主要为学生提供日常学习的参考数据,为其调整日常学习的效率提供决策依据。

十一学校对于学生日常学习的过程性评价的基本做法是:每位教师都及时将所教学生的常规表现纳入过程评价系统,设立考勤、课堂表现(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互动、发言、创意等)、作业、前测与章节过关测验等几项,每项以分数多少作为参与度或质量指标,每次过评的满分为40分。学生每天登录平台,就能看见自己前一天(或前几天)的过评数据,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和方式方法。

教师还可以借助过程性评价管理系统的平台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指导,如通过留言或鼓励其进步,或激发其创意,或提醒、指出其待改进处,或共拟未来一段时间的读书、自学具体计划……

如何在课堂落实核心素养篇2

【关键词】“真学习”;核心素养;“循环―差异”教学;有效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2-0057-03

【作者简介】杨九俊,江苏省教育学会(南京,210024)会长,研究员,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一、“循环―差异”教学主要内涵

“循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个体或群体围绕课时学习目标,将本课时学习内容作为一个整体,个体先独立自学一遍,有所收获;然后,小组同学经过小组内讨论或全班展示,围绕全部学习内容中各自的疑难问题再学习一遍,有所提升;接着,教师依据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就自学与讨论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和没有明晰的问题作启发式讲解与引导,帮助学生再学习一遍。“自学、互学、指导学”三种不同形式的学习,都有所得,都是在原有基础上的递进学习。

“差异”指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在学习基础、学力、兴趣、动力等方面是不同的,他们的学习目标、内容、进程、方式也不同。“个体自学”“同伴互导”“教师解难”将学习的时间、空间、内容、进度的选择权、控制权交由学生个体掌握和控制,基本实现了学生的差异发展。

“循环―差异”教学含义指:以学生的差异化发展为目标,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用“目标定向、个体自学、同伴互导、教师解难、练习检测、补充学习”六个环节构成课堂的结构和流程,规范引导教师与学生的课堂行为而形成的一套教学体系。

二、“循环―差异”教学如何实现“真学习”

何谓“真学习”,笔者认为至少应该有以下几个表征:(1)参与学习。(2)完整学习。(3)个性化学习。(4)有效学习。草根化的“循环―差异”教学是如何落实教学要求,实现“真学习”的呢?他们在努力追求实现“真学习”的主要表征。

1.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全体学生参与学习。

“循环―差异”教学构建了“三轮循环”学习的课堂学习框架,“个体自学”阶段,以学生个体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教师起全面督促、帮助个体作用,这一阶段占课堂三分之一时间。“同伴互导”环节,学生在群体氛围中学习,也占了课堂三分之一时间。这样的安排,使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特别是班级后二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学生不能“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不学”,转化为目标、任务引领、同伴互导下的“不学不行,不想学也要坚持”的动力、压力作用下的全程参与学习,到了“教师解难”环节,处于“愤、启”状态,能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

2.全面优化学习方式与学习内容,为学生的完整学习创造合适的课堂环境。

从学生学习方式选择来看,“循环―差异”教学选择了“自学互学指导学”的多元方式,使“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有了物质基础。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将课时内容整体化学习,而不是强行“切块分割”,使得学生真正成为“有思考的学习者”,实现了“理解学习”。正如崔允t先生解读的实现了“人际转换”与“自我转换”的二次信息转换的完整学习。

3.可选择的学习目标、方式、内容、进程,保障了学习个性化的实现。

“循环―差异”教学确定的学习目标分“a、B、C”三个不同层次,供学生自我选择。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有指导的接受性学习都有选用,使得学生总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同时,对自己不擅长的学习方式,有硬性接触、适应、提高。课堂的学习内容与学习进程都由学生自己掌握,所有这些都表现在课堂六个环节安排的统一结构之下,学生自我实施上。

4.扎实的教学环节确保教学有效性。

“基于课程标准明确学习目标编写学案(包括编写学案、学案备课等)设计教学目标三轮循环学习落实学习目标练习检测评价学习目标达成度补充学习强化学习目标”。从这一教学链条可以看出:首先基于课程标准确定三维教学目标,使得课堂学习目标明确,方向准确而正确;使用精心设计的与课堂操作相同结构的学案作为学习载体,使学习过程扎实而有抓手;三轮循环学习使得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课堂检测评价使学生的学习充满挑战,激发学习积极性,这样的课堂教学能使全体学生“在学习”,更多的学生“真学习”,确保了教学的有效性。

“循环―差异”教学经过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培育了一所实验学校;形成了理论与实践体系;锻炼提升了一支教研员与教师队伍;引领与推动了一个区域的课程改革。目前,在淮安市各县区都至少有一所学校参与实验和探索,组建了“循环―差异”教学学校联盟,大规模组织教学实验。

三、“循环―差异”教学生发机制

1.执着的教育追求,坚定的课改理念。

孙朝平研究团队在回忆当初课堂改革动因时,说的最多的话是:“我们没有太高的追求,也没有什么远大的目标,只是看到学校课堂上存在一些学生厌学、不学而无所事事,游离于教学之外,一些农村学校教学质量低下,而感到难受,总觉得自己应该、也可以做点什么来改变这些状况……”。这些朴实的语言,反映了改革者内心的教育良心、教育责任心的积聚与涌动,是改革的强大动力源所在。

同时,研究团队广泛学习国家课程改革文件,大量借鉴各地课堂改革成功经验,相信国家改革的路子是正确的,坚信课堂改革蕴含着巨大的能量,相信新时期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有着坚定的课程改革的信念和意愿。

2.不断优化的研究共同体建设。

“循环―差异”教学在开始时称为“六步导学”,由淮安区的教研人员依据多年教学实践,借鉴各地改革经验,学习课程改革文件和教育理论,总结本地课堂改革中的成功做法,形成了课堂“六步环节”和学案编写样例,同时组织一线教师在实践中摸索验C。随着时间推移,省市教研人员观摩与指导课堂,让实践者受到了鼓舞和肯定。后来,为了更多地总结、提升,江苏省教科院、基教所、规划办的专家进入了指导行列。再后来,为了在更高层次上认识这一草根性改革经验,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崔允t教授团队对这一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地概括与建构,深度介入,使之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的体系。

这期间,每一次观摩、指导、研讨,都是研究团队加油、进步的里程碑,随着研究共同体的优化、扩充,研究成果也得到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3.行政(教研)大力支持。

课堂教学改革存在巨大阻力,一方面是学校、教师既有体系与做法的惯性阻力,另一方面新生事物在开始生长时存在很多弱点和不完善之处,万物皆如此。在“循环―差异”教学改革过程中得到了来自行政(包括上级教研部门)的大力支持,能发展到今天,这一巨大推动力功不可没。在模式研究的初始阶段,不少校长、教师不能用正确的态度看待这一教学创新,非议、阻力很多也很大。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下发“研究课堂教学、落实高效课堂要求”的红头文件,引导一线教师学习教学理论,探索课堂实践,以科学态度判断教学改革创新,有效化解了各种非议。“循环―差异”教学研究共同体之所以是开放的,吸纳各级各类教学行家、教研专家、科研专家、课程专家,其中上级教研部门的牵线搭桥居功至伟。他们总是在研究需要深入之时,强力助推,联系、邀请相关专家,指导会诊,不断提升“循环―差异”教学的研究水准。

4.着力有学科特色的课堂教学研究,指向核心素养的落实。

要实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真学习”,课堂应该成为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在实施相同的“循环―差异”教学大框架的同时,必须研究学科核心素养,凸显学科特色,使学科教学显现其应有价值,尽可能设置现实性情境化学习素材,组织更多的有思考的学习活动。在“循环―差异”物理学科课堂教学中,力争该做的实验一个不少,尽量让每一位学生能亲自操作、经历实验探究和验证过程。物理概念教学中,学生运用归纳法形成概念(而不是记忆概念),理论思维、实验意识、物理观念等等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在每一节物理课上。在英语语法课教学中,围绕现实情境,让学生讨论、归纳生成语法规则,设计生活化场景,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看等过程,操练语言能力,形成语法规则运用能力,体验西方文化,在一系列学习活动中,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实在的培养。

5.整合资源,着力区域内初中学校大规模实现基于课程标准,指向核心素养落实的“真学习”。

在推动“循环―差异”教学过程中,研究团队不仅在做“实验学校”,还花大力气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区域内学校基于课程标准,追求核心素养落实的课堂变革:学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载体。为了保证学案编写的高质量,淮安区组织学科优秀教师团队,集中编写课时学案,使得教师队伍资源薄弱的学校学案质量有了保障;每次阶段质量评估,均由全区学科优秀教师团队统一命题,测试数据统一分析。每个学生都会领到一份学科学习情况诊断的“个人订制”分析表,分别以全区、全校、全班为背景,给出每位学生学科学习“阶段学习Ct断层扫描图像”,有效克服师资薄弱问题,使得课堂教与学改革有了“大数据”这一靠山,更为精准、高效。全区统一制定引导性“学科学期(模块)课程纲要”,供各学校使用,有力引导与规范学校的课程实施和评价,确保基于课程标准的“真学习”在更多学校有实现的保证。

四、“循环―差异”教学发展建议

1.确保模式的开放性。

“循环―差异”教学要面向学生,研究自身体系内的更多变式,面向不同学科,体现学科特点,面向学科的不同课型。班级的条件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类型的学生群体如何安排教学各个环节。就“个体自学”环节,要体现学生发展“上不封顶,下要保底”,需要研究的内容就很多,要有生命力,就要开放,不能僵化,要研究面向不同条件的学校和学生如何操作,有更多的变式,有更多的实践样本。

2.使普遍与个例相互促进。

如何总结一线教师教学实践中成功做法,使其成为可供借鉴的经验,进而上升为公共知识,使更多人受益。教学研究中,往往有一些个体在实践中有率先突破,取得良好效果,那么就要及时发现,科学总结概括,上升为公共知识,为社会公众认识并学习借鉴,推动社会发展。相反,公共知识一般做法如何被个体所理解、接受,先进的经验如何被推广,公共知识如何被个体认识并运用,普遍与个案要能互相促进、转化。

3.深刻研究核心素养,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基石,只有高素质教师才能引领教育发展。“循环―差异”教学要在教师专业发展上下大力气,花硬功夫,着力培养一批在市、省有影响,有较高学术素养的教师代表,他们能说明白“循环―差异”教学,能够完美操作“循环―差异”教学课堂,是各学科教学的行家里手,要研究学生学科学习的核心内容,抓住核心“学养”,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核心要求、核心“教养”,以两个核心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师德师能同步提高。

如何在课堂落实核心素养篇3

一、贯彻教育方针新的切入点和落脚点

众所周知,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教育方针是个上位概念,如何落实还需要有具体的方案和主张。建国以来以及改革开放以后,基于当时的情况,我们的基本主张是强化“双基”,以致后来演变成“片面追求升学率”,与其相对应的措施是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但素质教育如何定义、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素质,甚至“素质”究竟指什么都有争论,人们的研究也一直没有停止。新课改提倡“三维目标”,应该说有进展,有新意,但仍给人以“隔靴搔痒”之感,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述总给人以使用“舶来语”诠释中国教育真谛之嫌,而且也不甚明了,至今没有一个权威的阐释。《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提出“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但仅仅“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就够了吗?教育本来具有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双重功能,仅仅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是不完整的。教育不能只鼓励个人价值实现,必须考虑个人发展为社会能够带来什么,否则,国家认同、社会责任感等问题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党的十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而立什么“德”,树什么“人”,需要教育界提出明确的主张,“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整体框架的出台,适时地回应了这一问题。相信随着新课标的修订,在教育教学领域如何立德树人,会有一个有力的抓手了。

本次颁布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界定了“核心素养”的内涵,强调了“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是“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各方面素质的综合表现,并且可教可学,“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我觉得,与“素质”的提法相比,“素养”更强调“养”,是经过持续终身的家庭启蒙、各阶段教育、社会环境影响的养成过程而形成一种稳定的品格。由于其可教可学,并可终身涵养,所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就为我们找到了切入点,同时也是有目的指向的落脚点。

二、培育核心素养的路径探析

关于核心素养在教育实践中落实途径的问题,该课题组负责人认为有三个方面的落实途径,即课改、实践、评价。从学校层面讲,教育教学实践依然是培育核心素养的主渠道。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确立科研课题,立项开展研究。因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成为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标的“源头”、中高考评价的“风向标”,因而也成为当前教育界最火爆的“热词”。所以一个时期内,哪个地区、哪所学校如果抓住了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这一主题,就牵住了课程改革的“牛鼻子”,就能够掌握教育的主动权,也就能够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教育业绩。况且,任何一项教育举措,都离不开基于学校的校本化实施。这些具体措施不可能指望教育行政部门或研究机构给出具体的答案,所以,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尽早纳入学校的研究领域,不惜进行立项研究,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2.落实国家课程,立足校本实施。国家课程是面向全国制定的,国家这么大,地域这么广,基础状况千差万别,师资、生源不可能完全均衡,不同类别的学校学生发展的目标指向也有所差异。所以,任何时期的国家课程都需要在保证开齐开足的前提下进行校本化的再设计,从而为本校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开发校本课程,健全课程体系。国家课程具有普适性,但又不可能满足所有学校所有学生发展的需求,因此就需要校本课程的补充。学校课程不仅要为学生提供文化基础,夯实人文底蕴,培养科学精神,还要促进自主发展,让学生学会学习,健康生活,也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担当社会责任,树立创新意识,锻炼实践能力。这些都需要健全的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体系来保证。

4.开展校园活动,丰富课余生活。毋庸讳言,在当前升学教育依然成为社会情结的情况下,校园生活简单乏味、呆板枯燥是普高的一种通病,也是造成学生素养畸形的重要原因。打破这种万马齐喑的状况需要勇气,而这种勇气换来的未必是一些功利性指标的损失,相反地,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成为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标的“源头”、中高考评价的“风向标”的情况下,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只能让中高考更加出彩。

如何在课堂落实核心素养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问题;对策

21世纪是知识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社会。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给当前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传统落后的应试教育理念,已经和社会的发展格格不入,素质教育成了时代教育的核心。语文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科目。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改变传统过度重视知识传授的语文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同步发展,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从根本上讲,素质教育不是口号,而是要在真正的教学活动中实施。那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该通过怎样的改革和创新,促进素质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和发展呢?

一、当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理念实施存在的问题

相比较传统落后的应试教育而言,我国素质教育理念的实施只有区区二十几年。素质教育理念的发展,要求教师改变传统落后的应试教育模式,创新课堂教学的理念和内容,为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那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素质教育理念的实施,存在哪些问题呢?

(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往往是将知识的传授放在第一位。而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的培养,让学生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促进技能和能力的发展,并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情感体验。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知识的灌输和传授依然是教师教学的重点。以语文学科的学习为例,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应当全面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促进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提升。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小学生缺乏“说”的能力,为何?因为语言表达能力不是考核的内容,所以教师不够重视。这就导致绝大部分的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低下。尤其是对于乡镇地区的学校,很多小学生尚不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敢问,这是素质教育么?学生的“素质”,都体现在什么地方?

(二)素质教育理念的实施形式化严重

中国本就是一个形式化严重的社会。各种形式主义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社会的改革和发展。而在教育领域,素质教育的呼声已经持续了许多年,但教学的效果依然不明显。为啥?因为素质教育理念本就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是依然采用落后的应试教育模式,而国家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也依然是应试教育。但为何还把“素质教育”炒得如此的风生水起?因为形式主义。正是因为这种形式主义的影响,使得素质教育理念的实施呈现了“雷声大、雨点小”的局面,教师的课堂教学依然没有得到真正的改革和创新。

二、素质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对策

针对当前素质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21世纪,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再是应试型人才,而是能力多元化的人才。因此,教师应当不断创新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理念,促进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

(一)优化教学内容,突出主体地位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之下,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应当改变过去过度重视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落实和践行新课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同时还要提升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设计的内容应当充分立足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突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如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步提升等等。

(二)立足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手段

当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当立足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激活小学语文的教学课堂,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此外,远程教育资源、交互式电子白板等,都将成为教师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工具。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立足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落实素质教育理念,不断创新小学语文的教学,促进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

(三)创新教学评价,落实素质教育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积极的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有利于让教师及时发现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促进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针对当前素质教育理念的实施形式化严重的现象,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重视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认真思考自己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让素质教育理念得到真正的落实,彻底改变传统形式化严重的素质教育模式。

(四)落实素质教育,培养核心素养

当今社会,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何为核心素养?通俗易懂地讲,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未来发展所应当具备的品质和关键能力,是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的关键。因此,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语文教师要想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必须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促进学生职业竞争力以及关键能力的提升。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沟通表达能力等,都是提升其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落后的应试教育模式,和当今社会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严重不符。而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之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认真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实现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如何在课堂落实核心素养篇5

关键词:核心素养;探究;概念

一、选题背景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以核心素养为宗旨,内容聚焦大概念,教学过程重实践,学业评价促发展”的基本理念。2019年安徽合肥正式使用了人教版的新教材,笔者发现生物学科新教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落实了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那么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呢?赵占良先生曾经说过:“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开展学生活动,探究问题,学生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才能真正得到培养。”故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与课程改革的内在诉求。作为生物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开展学生探究活动,使生物课堂更富有特色与魅力。探究式教学是指在学习一些概念和原理时,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思考、讨论等途径去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概念和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生物的教学中往往会有许多概念,除了以术语、名词形式呈现外,在新课标中我们会发现列出的“大概念”“重要概念”“次位概念”都是以陈述句形式呈现。教师在帮助学生构建概念的过程中,如果仅仅注重知识教学,虽会节省课堂时间,但这样做其实忽略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深刻理解。那么如何以新教材为载体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概念,同时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呢?下面以“Dna通过半保留方式复制”为例说明如何通过探究活动实现对概念的构建,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分析新教材,厘清设计思路

“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其在旧版教材中是选学内容,但在新教材中是必学内容,并且“Dna的复制是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这一概念以黑体字形式呈现。这一变动说明新教材要求学生不仅需要重点掌握这一概念,而且需要注重科学思维、科学探究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发展。如果教师直接将概念告知学生,会给学生带来困惑,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故笔者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达到构建科学概念的目的。通过构建模型、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尝试提出Dna复制方式的假说,并设计实验、演绎推理、实验检验,再得出结论。学生在“假说—演绎”这一探究过程中,深度思考,学会运用巧妙的实验方法解决问题,在得出实验结论的同时形成了“Dna通过半保留方式复制”这一科学概念,提升了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有效突破了本节课概念教学的难点。

三、探究引领概念教学

(一)温故知新,引入概念

教师首先展示Dna分子结构模式图,并提出问题:“(1)根据Dna的结构特点,请分析Dna为什么可以作遗传物质?(2)遗传物质如何才能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保证稳定遗传呢?”从而引出Dna复制。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遗传物质应该具备的特点以及Dna的结构特点,从结构与功能观出发去理解Dna为什么适合作遗传物质;通过思考Dna如何才能稳定遗传给后代,引出新课。

(二)构建模型,提出Dna复制方式的假设

教师把红、蓝两色的磁力条分发给每个学习小组,教师指出所发的磁力条代表Dna链,红色代表亲代Dna的母链、蓝色代表子链。请学生利用磁力条展示出亲代Dna复制的结果并分析亲子代Dna的链组成情况。各个小组在构建模型过程中将发现不同的复制方式会产生不同链组成的子代Dna,从而产生疑惑,探究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利用磁力条构建模型,激发探究兴趣,由学生自己提出探究课题———探究Dna的复制方式。

(三)设计实验,探究Dna复制的方式

1.提出问题科学研究需要大胆的想象,但得出结论必须建立在确凿的证据之上。教师设问:“如何设计实验来探究Dna复制的方式?实验的基本思路是什么?”之后教师需要提出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半保留复制和全保留复制的主要区别在哪儿?(2)怎么分辨Dna分子的母链和子链?(3)用稳定性同位素标记后的Dna分子如何才能区分开?2.提出假说在教师的问题驱动下,学生找到本实验所要用的科学方法。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分析并理解科学家梅塞尔森和斯塔尔的实验过程,之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假说推理实验结果。根据假说一“Dna是半保留复制”,请学生演绎推理出子代Dna分子的链组成及离心结果,完成课本54页示意图或者完成学案。在学案中要求学生画出每一代Dna的链组成,实线表示含15n的Dna链,虚线表示含14n的Dna链;并画出每代Dna离心后在离心管中的位置。基于假说二“Dna是全保留复制”,请学生演绎推理出子代Dna分子的链组成及离心结果,完成学案。3.实验检验,验证假说教师展示科学家用紫外线照射离心管投影到一个平面上所得到的实验现象(见图1),由于Dna可吸收紫外光,投影的平面上可显示出离心管内Dna带的位置。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学生观察并分析,发现真实结果与假说一的推理结果一致,最终得出结论:Dna的复制是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的。设计意图:梅塞尔森和斯塔尔设计的实验蕴含着科学的实验方法和设计思路,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通过问题驱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用稳定性同位素标记法和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来区分不同链组成的Dna。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找到了合适的实验方法,还自己设计实验、演绎推理,最终分析结果得出结论,也掌握了本节课的科学概念。

四、结语

新教材是落实核心素养的载体,学生的探究活动是落实新课标中学科素养的渠道。探究式概念教学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落实课标理念,渗透学科素养。由于生物必修模块的教学内容较多,课时有限,故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常常会舍弃探究活动,只注重知识的教学。但笔者认为,探究活动是可以与知识的学习、科学思维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的。以本节课“探究Dna的复制方式”为例,学生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Dna的复制是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的”,这正是他们需要掌握的科学概念,学生通过亲身探究获得成就感。笔者认为通过探究活动进行概念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深度理解,同时落实了新课标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值得教师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如何在课堂落实核心素养篇6

首届论坛的主题为“培养核心素养,践行立德树人”。在开幕式及刘彭芝校长教育思想报告会后,分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小学教育三个分论坛进行专题研讨。来自全省的600名“未来教育家”高研班学员以及长沙市教育系统300多名校长参加此次论坛。31位学者型教师和专家型校长围绕核心议题,逐一发表了主旨演讲,7位高校专家分场次集中作了8场精彩点评。纵观论坛的专题报告、主旨演讲、互动论坛、教学观摩和专家点评诸环节,首届“湖湘教育论坛”突出倡导以下教育价值取向。

一、培养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作为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已经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新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构成框架,以培养“人”为出发点和价值取向,即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活生生的有知情意的人和发展创新的人为核心。基本内容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校长和教师,首先应该具备这些素养。

我们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校长富有创新精神和务实作风。本届论坛以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人大附中”)总校长刘彭芝的教育思想报告会拉开序幕。刘校长从教50年,担任人大附中校长和总校长20年。半个世纪的教育实践与探索创新,帮助刘校长形成了以“爱与尊重”为核心的教育思想体系,形成了以“引领与担当”为核心的教育创新实践体系。刘校长在专题报告中,以具体生动的案例阐释了“爱与尊重”的教育理念,彰显了对教育的大爱、大智慧、大成就。在刘校长的引领下,人大附中飞速发展,成为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名校,开创了“以人为本,多元开放”的综合育人模式,为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人大附中的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突出特长+创新精神+高尚品德”。如果刘校长本人没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话,又怎么能带出一支有创新精神的教职员工队伍,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呢?事实上,人大附中能够成为中学生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的摇篮,与刘校长这位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的引领直接相关。

在本届论坛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李素洁校长发表了《聚焦课程建设,培育核心素养》的主旨演讲,以课程改革为切入口和主阵地,保证课程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服务,并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科教学之中。全面落实基础型课程,夯实文化基础;扎实推进拓展型课程,促进自主发展;积极探索活动型课程,激活社会参与。湖南省澧县第一中学毛善新校长的演讲主题则是《弘扬学校文化,提升核心素养》,其认为“只要不断弘扬学校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学生核心素养自然会得到更高更快更好的提升”。这就从弘扬和提升学校文化的视角,回答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保障与路径。

二、践行立德树人

党的十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进一步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现了新时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进一步明确了“育人”比“育才”更重要的人才培养理念。教育将不再以“分”为向导,以“考”为法宝,以片面追求教育的GDp为目标,而是基于“人”的哲学考量与追问,把培养一个个精神独立、人格完整、品德高尚、懂得担当,能够自食其力的合格公民作为己任。

高中教育分论坛的东道主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刘维朝校长发表了《办一所影响学生一生的学校》的主旨演讲。刘校长认为要办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学校,必须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增强学校的个性,实现学校特色发展和内涵提升。为此,要重塑课程观、育人观、教师观和管理观等教育思想观念,提出优质化、个性化、集团化和国际化等发展战略。刘维朝校长主导雅礼中学的教育实践,很好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些根本问题。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向雄海副校长的《培育豪迈的中国人》,湖南省湘阴县左宗棠中学的陈觉民校长所作的《弘扬左公正能量,谱写教育新篇章》主旨演讲,都是对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诠释。其倡导教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真正落实到教材课堂中,落实到文化育人中,落实到实践活动中,落实到政策制度中。三是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着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党和人民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深化课程改革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总结经验、完善制度、突破难点、深入推进的新阶段。深化课程改革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对于确保每一个孩子接受高质量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不少具有教育情怀和改革魄力的校长,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以改革创新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本届论坛上,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星城实验中学陈克勤校长的主旨演讲,结合该校办学实践,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探索“六大改变”,即改进学生观、改良德育、改革课程、改造课堂、改进教师培训机制、改善学校管理机制,初步行成了六个方面的办学特色,焕发出勃勃生机与强劲动力。永州市教科院唐作明所长的主旨演讲,追问新课程改革的逻辑起点是“以人为本”,认为课改的目标指向应该只有一个,那就是一切为了“人”和“人的发展”。很好地回答了为什么要课改、课改为了什么、课改怎么改三大基本问题。湖南省张家界市国光实验学校王宏星校长以《变革课堂,演绎精彩》为题,交流分享了该校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的六点经验:一是成立领导小组,强化组织保障;二是开展学习培训,培植课改土壤;三是完善五步流程,提升课堂魅力;四是整合多方资源,丰富课改内涵;五是加强过程管理,促进常态实施;六是实行集团办学,辐射师范引领。

四、倡导专家治校

为了发挥名师名校长的示范引领与辐射带动作用,国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湖南省把名师名校长的培养作为建设教育强省的重要举措,《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划实施“名师、名校长、教育家成长计划”。湖南省从2014年开始,由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牵头,以实施“国培计划”“省培计划”项目为契机,3年累计设立了中小学幼儿园“未来教育家”和“青年精英教师”18个高端研修项目,培养骨干教师、名师名校长(园长)共830人。高端研修项目依托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和长沙师范学院,采用集中研修、网络研讨、实践提升等混合式培养方式,通过2~3年(每年集中研修不少于35天)的系统而专业的培养培训,造就一批师德高尚、视野开阔、理论素养深厚、实践能力突出、教育智慧丰富、具有深广影响力的名师名校长领军人才,引领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及校长队伍的整体提升,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

本届论坛促进了部分名优校长进一步梳理、提练和提升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专家型校长的大家风范。湖南省长沙市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武建谋校长在主旨演讲中坦言:“做教育,有人追求规模,有人追求速度,有人比拼分数,我们想树立一种价值观,即用心丈量教育的深度。”他主张“良善治理,从心开始”,特别注重文化力量的凝聚、主体力量的释放、结构力量的创生、场域力量的孕育、美育力量的开启和梦想力量的指引。湖南省长沙高新区东方红小学周大战校长主张办智慧的教育,倡导“智慧育人,育智慧人”,特别是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构建智慧课堂,从课堂教学结构入手,规范课堂教学流程与环节:学习导航自学提问合作探究测评反馈实践延伸。

五、加强队伍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R祷教师队伍,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要求。本届论坛上,有多位“未来教育家”畅谈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

如何在课堂落实核心素养篇7

【关键词】核心素养;校本实施;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1-0112-02

核心素养是当前中国教育界的热词,也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在人的培养上的一个聚焦点。当我们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来重新认识人的发展内涵时,无疑打开了一个新的视域,为现今进行的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综观目前的讨论,理性思辨和文献研究的文章多,从学校层面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育改革实践研究不多。于是有人断言,核心素养不过是一种时髦的口号,过一段时间将风消云散,被另一个新的名词所代替。这显然不是严肃的学术态度,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不够深入以外,现实教育实践的薄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校层面的实施就成为一个重要且必须解决的实践问题。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本实施

我们知道,任何一项教育改革,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深化和拓展。核心素养并非从天而降,是教育理论和实践随着社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人们对人的培养内涵的一种新的认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提出和界定,有助于明确我国基础教育的功能定位,有助于矫正目前学校教育存在的种种乱象,可以为整治这些乱象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由此可以看出,核心素养的提出,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新要求,是对学校教育目的的新认识,它将指引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果说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和判断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那么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就是怎么培养人的问题。由于学校历史、地域、文化、发展状况等的差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本实施便成为必然,这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校本实施,就是学校根据国家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对本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认识、解读并转化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只有这样,学校才能以丰富的实践探索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多的可能。

二、学校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实践路径

1.重建学校课程体系

学校是用课程育人的,课程结构决定了功能。过去的分科课程过于强调学科的知识体系,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培养,虽然这也很重要,但缺乏对学生未来发展和适应社会的必备素养的关注。学科各自为政,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特别是与现实的隔膜,让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早早进入了“象牙塔”之内。

学校课程要更多关注整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精选课程内容,着眼学生素养发展的核心和关键部位发力,才能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国民核心素养’的课程统整设计原理,特别强调‘国民核心素养’重知识、能力与态度统整的重要性,以及‘国民核心素养’重视与学习者的生活情境进行统整的重要性。”学校要整体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通过什么样的课程才能实现培养目标,整合现有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重建学校课程体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2.关注学生课堂学习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对课堂中教与学的关系进行反思,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但惯性的思维让教师很难走出偏重强调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泥潭,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知识产生兴趣、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获得成功体验等方面做得还不够。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体验,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让学习为学生素养大厦的建构添砖加瓦。每一堂课都重要,教师既要看到学生在课堂中的成长,也要看到课堂与学生未来的关系,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在知识学习和运用中形成能力,内化为品格,培养兴趣,养成习惯。“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是仅仅为了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时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学科教学要有文化意义、思维意义、价值意义,即人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方式,增强学习的实践性、探究性和体验性。

3.变革学生评价标准

过去的评价主要是基于学业标准的评价,其落脚点更多关注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关注的是成长中的人,指向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和认识决定了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以至不同学校、不同学生,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价要求应是有所区别的。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地,需要学校结合实践研制符合学生的核心素养评价体系。“在人的发展的问题上,与其强调发展的统一性,强调统一要求,不如关注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的和谐性,关注内在世界及其与周围世界的和谐共生关系。”关注学生的和谐发展,建立科学的评价观,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虽然这是一项挑战性的工作,需要教育的智慧和热情,但对学生成长过程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个性,陪伴生命的成长,这不但是有意义的,也是让人激动和振奋的。

4.重视教师专业发展

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改变过去以学科中心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转型提供了契机。学校在课程设置、育人模式、评价方式等方面需要重新考量,而这些的落实都离不开教师。教师要树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导向,明确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学的关系,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进行课程教学与评价。

学校要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引领教师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最基础、最关键、最必要的素养。学校要唤醒教师个体的生命意识,树立适应时展的教育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增强自我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活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力,实现教师在专业成长中的“生命在场”。学校要优化教师发展的内外支持系统,从关心、支持、引领、成就教师出发,建构生命自觉的学校文化生态,尊重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让每一位教师在自我完善与超越中绽放出生命色彩。

三、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校本实施的几点反思

不同国家、不同学者对核心素养的解读和具体的指标维度虽不尽相同,但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正式,在众多的讨论中仍可以看出一些基本的共识和倾向。学校在实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时要把握正确的方向,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做出理性判断。

第一,把价值观教育作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核心”。价值观“不仅为人的发展提供最初的原动力,而且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方向的重要保证”。在实施中要跳出学科本位,不仅教授知识和技能,更要关注学生的品格养成,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第二,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核心素养不是僵硬的框架,它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集合体,体现在学生生动的发展中。每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化和个性价值,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升。

第三,核心素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不要割裂开来。核心素养之“核心”,是因为它指向了人自身发展和m应未来社会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具有本质性和终极性的意义。虽然每个学科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上具有独特的贡献,但也具有共性。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定位学科教学,实现学科的育人价值。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如何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学校在思考和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必然会遇到诸多挑战,但机遇与挑战同在。面对新的时代挑战,学校应有信心和勇气,在探索与实践中做出自己的回答。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核心素养”赋予基础教育以新时代的内涵[J].上海教育科研,2016(2).

[2]蔡清田.国民核心素养之课程统整设计[J].上海教育科研,2016(2).

[3]余文森.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如何在课堂落实核心素养篇8

一、必须弄清高效课堂的指标

高效课堂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如何遵循教学规律,回归教学本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二是如何落实新的课程理念,是否真正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

转变学习方式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必由之路。作为教师,首先得转变自己的角色,要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从而在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1.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生知道学习的目标,是引起学生学习动机和调节学生学习行为的一种好方法。创设“自觉学”、“自己学”的氛围,从而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此乃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总之,要让自主学习模式把课堂完全变为学生的舞台。

2.创设激趣的问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所有的计划、所有的探索和理论统统都会落空。”而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设计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牵引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这无疑是高效课堂所不可或缺的。

3.创设合作进取的学习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是否高效自然,主要看学生学习的效果。在和谐的气氛中,在充满自信时,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好、效率最高,课堂的高效也就水到渠成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切不可“画地为牢”、“惟我独尊”,一定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可以自由随意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4.进行科学的学法指导

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从而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做到“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学”这一教学的真谛。

三、优化课堂的微观结构,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根本保障。

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是优化课堂微观结构的核心环节。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在备课上下功夫。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和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备课须做到三点,即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三者有机结合才能算得上充分备课。

四、高效课堂还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思维方式

如何在课堂落实核心素养篇9

【关键词】核心素养未来教室智慧提问精讲多学

随着新课标的深入改革,小学英语教学的不断发展,英语教学逐步从“知识核心时代”转向“核心素养时代”,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而是“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但是在当前的小学英语课堂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教学局限于“工具性”的内容,以教语言知识、词汇、句型和听说读写的技能为主,忽略了英语课程对学生多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对语境创设不充分,对文本语篇的意义和内涵解读不到位,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未能落到实处;对优秀文化的认知浮于表面,以及较少引导学生运用英语来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能力呈现脱节状态。因此,核心素养概念的建构必然引发我们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内容的重新思考和对教学方式的进一步优化。在我校举办的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课堂研讨活动中,笔者全程参与,在实践与反思中探索,本文将以两节公开课(选自外研社《新标准英语》)为例,结合个人的实践与思考,浅谈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英语课堂的个人点滴体会。

一、教学主张之一:步入未来教室,实现“单一”走向“多维”的文化体验

国际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是21世纪公民的必备素养。学习英语是实现国际理解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但是很多人只看到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工具的作用,没有意识到学习英语的过程本身也是增进国际理解与形成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过程。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除了学习相关语篇,还应接触大量的英语国家社会现象和文化背景。

受限于教室内部的资源和教师事先筹备好的资料,传统的英语课堂,只能单一地运用一只粉笔,一手简笔画,一张教学卡片,一份课件来体验文化。而如今,教育技术在发展,我们可以通过环境革新,借用VR设备、平板电脑、白板等多元信息工具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走进虚拟空间,浸入未来教室,撬动英语课堂的变革,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并为内容呈现、智能交互、即时评价等环节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可能,学生的学习拥有更大的空间、更为自主姿态去尝试体验文化、感受新知。

【案例1】module8Unit2therearelotsofgames.

F老师展示的课例是五年级上册第八模块第二单元的语篇课。文本主体内容是了解英国学校。这是一个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通过校园生活介绍,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本身。透过语言文字符号表象,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挖掘更多具有现实生活意义的内涵。适逢今年是我校建校72周年,如何将文本中的英语学校,巧妙地迁移到我们自己的学校建设呢?这其中蕴含的文化意识的目标如何突破?我们认为,文化体验,文化品质的培养应该渗透在建构语言的过程中。因此,F老师通过ppt的引领,课堂教学递进深入,逻辑推进。两个微视频的使用,把抽象的叙述形象化。VR设备的使用把学生带进虚拟的国外校园中,在三维的立体空间里身临其境的体验着新加坡的校园生活,学校的布置摆设与学生活动的场面栩栩如生地呈F在眼镜的世界里,提升了学习的积极性、趣味性和有效性。而后再运用所学语言,通过立体空间抓取,全班同学献计献策,一同设计自己喜爱的学校,动口动脑再动手,突破了传统的图片简易教学,在趣味盈然的多维体验中实现了文化理解和价值认同,但更为重要的是运用所学语言,形成了用语言做事情的能力。

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正在成为学生生活必需品的今天,我们只有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前进,勇敢地拥抱信息时代,才不至于被时代所抛弃,走进未来教室,尝试环境革新,从“单一”走向“多维”,将呈现更多课堂实践的可能。

二、教学主张之二:展现智慧提问,培养从“定向”走向“多元”的思维品质

作为核心素养的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在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水平和特点。课堂提问是小学英语知识训练、思维训练中最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之一,是教师输入信息,传递信息,达到师生交往的一条重要渠道。而目前课堂提问被“师问生答”、“一问齐答”的陈旧模式所垄断,形成了千人一面,约定俗成的固定格式,使课堂提问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和功效,互动效果必然失色。所以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英语课堂,教师必须重视提问艺术,精心设计问题,方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展示课中,F老师关注诸多具有启发力的参考性问题,在课堂中创设了让学生自由英语思维的时空,赋予语言自由灵动的生命活力。

【案例2】

t:Children,doyouwanttovisitotherschools?

Ss:Yes!

t:oK,nowlet’sgototheschoolofSingapore,canyouguesswhatyoumayseeinthisschool?

S1:maybetherearelotsofpaintingsintheschool.

S2:maybethestudentscanplaycomputergames.

S3:maybethereisanewgymnasium.

S4:maybethereisaschoolbus.

S5:maybethereisabiglibrary.

S6:maybetheyeatlunchtogether.

t:Goodguessing!maybeitissobeautiful.

...

在佩戴VR眼镜参观虚拟现实的新加坡学校前,F老师告诉学生这是一所美妙的校园,通过引导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运用目标语言开启思维,展开各种合理的想象,不仅引发孩子对国外校园的期待,还培养了孩子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教师的提问”。因此,今天的英语课堂需要革新师生的互动方式,重新思考教师的智慧提问,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矩阵,试图让孩子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形成从平面向立体,从定向到多元,从低阶到高阶的思维结构,最终运用知识浸入到真实的世界,这就是智慧提问极具价值之处。

三、教学主张之三:实施精讲多学,成就“学会”走向“会学”的能力提升

21世纪的公民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学习能力,主要是指主动学习、积极调适、自我提升的意识、品质和潜能。经过几年的教学研究实践与摸索,我们构建出英语“精讲多学”课堂的“四段式”教学模式,即:“诱导探究归纳迁移”。教师借助“精问、精导、精讲解、精巩固”的活动组织方式,促进学生“多听、多说、多读、多写”的活动实施,在实践中变学生的“学会”课堂为“会学”课堂,为自主学习和可持续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

【案例3】module8Unit1Doyouoftentidyyourbed?

Z教师的课是选自外研社版《新标准英语》六年级的一节课。主要内容是通过使用“Doyouoften...?”句型了解孩子的日常行为情况。Z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寻找文本与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连接点,确定评选“阳光少年”为本课的教学主线,清晰的教学任务贯穿始终,在教师的“精讲”引导下带动学生的“多学”,真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1.诱导环节:自主求知旧知引入,问题激发

t:Children,whatdoyouoftendo?

S1:ioftenplaybasketball.

t:oh,youaresohealthyandstrong.whatdoesSimonoftendointhepicture?

S2:Simontidieshisroomeveryday.

t:Doyouthinkheisasunnychild?

Ss:Yes.

2.探究环节:自主探究个性理解,合作探索

t:isLinglingasunnychild?why?Readandfindoutreasonsinthetext.

Ss两人一组,阅读寻找支撑个人观点的答案。

S1:ithink,Linglingisasunnychild.Becauseshetidiesherroomeveryday.

S2:ithink,Linglingisasunnychild.Becauseshehelpedtomtidyhisbed.

S3:ithink,Linglingisssunnychild.Becauseshereadstorieseveryday.

...

3.巩固环节:自主训练掌握规律,强化训练

t:Simon,Linglingandamyareallsunnychildren.HowaboutSam?

Let’strytoaskhimsomequestionsandgettoknowifheisasunnychildornot?

S1:Sam,doyouoftenplaybasketball?

Sam虚拟回答:Yes.iplayiteveryday.

S2:Sam,doyouoftendohomework?

Sam:Yes,everyday.

S3:Sam,doyouoftenhelpyourmotherdohousework?

Sam:Yes,often.

...

t:isSamasunnychild?

Ss:Yes,heis.

4.迁移环节:自主迁移巩固新知,形成能力

t:Samisasunnychild.whydoyouthinkso?

S1:Becauseheisverykindandnice.Heoftenhelpshismotherdohousework.

S2:Becauseheishardworking.Hedoeshomeworkeveryday.

S3:Becauseheishealthy.Hedoessportseveryday.

...

t:Yes,sotobeasunnychild.whatshouldwebe?

Ss:weshouldbehelpful/kind/hard-working/healthy...

t:accordingtothesefactorsofbeingsunnychildren.nowtrytoinvestigateourclassmatesandrecommendthesunnychildreninourclassroom.

(w生通过四人小组的调查,了解班级同学平日常的生活活动、生活习惯,对照评选阳光少年的标准,推荐心目中最合适的人选,并为其写下一封推荐信。)

在以上的案例中,Z教师甘当绿叶,把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通过精短简练的语言,让学生有目的、有方法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悟出语言材料的意义和运用,以学生的体验代替老师的讲授,从而实现“精讲”。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通过教师良好精简的课堂组织,运用个性化的形式内容,锻炼了自己整合、创新、语言表达的能力,并能让自己在不断地完善中获得成长,从“学会”慢慢成为“会学”的主人。

诚然,我们所提出的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课堂三大教学主张,即――未来教室、智慧提问、精讲多学,只能算得上是当前英语课堂变革洪流中的三条细小分支,且和较为成熟的传统课堂教学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三条路径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确实起着积极的意义。

“教育理想高于天,落地方有百草园。”从核心素养到核心素养的落地,究竟路有多远?怎样才能逼近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当然,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一切课堂实践的可能,都离不开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所以,英语教师也应深刻地认识到,英语不仅仅是语言工具,更是重要的育人载体,英语教学应该围绕培养学生良好品格,正确的价值观来进行。只有这样,英语教学才能回归语言教学的本质,我们的英语教学才能朝着健康、理性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堂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Z].2014.

如何在课堂落实核心素养篇10

【关键词】核心素养;幸福课堂;本质回归

中图分类号:G6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1-0033-03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核心素养”成为课堂改革的新热点。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将核心素养体系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作为下一步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学追求不能止于过去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态度与价值观”等的“双基”或“四基”的培养,而是要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幸福课堂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关注课堂核心素养的培育,既培育学生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更注重学生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使课堂成为学生真情迸发的乐园、师生思维涌聚的生活高地,共享发展的心路历程、心灵放飞的精神园地。

一、在教学流程中培育核心素养

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生活情境时,综合运用政治学科的学习所孕育出来的学科知识与技能、学科思想与观念,在分析情境、应对挑战、发现问题、确认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坚持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参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社会的关键能力和品格。在幸福课堂的教学设计中,我们依据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以高中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较好地实现了书本知识、现实生活与学生成长的内在结合。教学流程的设计蕴含着对课程理论的自我建构意识、课程资源的开发,老师在课堂上不仅关注教学目标、教学技术问题,更关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是否有价值和教育意义。它有别于以往的教学意识,其关键词是两个:一是动态、二是系统。在系统优化的层次上进行教学设计,在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的统一中梳理整合教学资源,课堂教学的知识活化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中,逐步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升华为学生的情感,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发展。使高中政治课堂不仅成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课堂,而且成为人性养育的课堂,学生在享受课堂学习的幸福的同时,培育了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

课堂是师生精神相遇的地方,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视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地学习、享受学习为教学的最高境界,这既是教育的本质回归,更是核心素养的根本要求。幸福课堂注重站在学生的角度整合教学资源,通过提供一种有效的“线索”,引发学生对有价值问题的思索与破解,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仅把学生领上道,更重要的是引领学生悟道,实际上,这种道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思考、探究、发现、创新的能力。比如,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的课堂上,以红火蚁的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线索,按照“情景展现――自主探究――拓展提升”的递进层次,通过对“红火蚁的入侵对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食物链会带来哪些影响?”“红火蚁的入侵能否威胁一个国家的安全?”“红火蚁为什么在南美未造成危害,而对其他国家造成重大危害?”几个有价值问题的探究,学生的思维随着一个个问题的展现顺达地流淌和深化,学生在活动、自主、变化、多解、交流、碰撞、补充、完善中享受到课堂教学的思维之美,在轻松愉悦中学到该学的东西。充分体现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全体学生的参与度、理性思维的推进度、情感内化的深度。在设计《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时,以当下社会的旅游热为话题,设计了“人在旅途”主题活动,通过“南京我来了――我的旅游见闻”,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身边的消费问题,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习惯;通过“洋口港欢迎你――我的旅游计划书”的活动探究,帮助学生将课堂所学理论应用于生活实践,形成理性、科学、合理消费的实践能力,为学生在未来生活中学以致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打下了基础。

二、在自主学习中生成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核心素养是指那些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既具有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伦理学等跨学科的综合性,又具有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做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综合性。从价值取向上看,核心素养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教学”升华为“教育”,而核心素养的达成既依赖各个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更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学习展示、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幸福课堂一直研究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与生命世界的意义联系,培育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个体意识、乐观热情的生活态度、合作共赢的交往期待、言行一致的处世作风,自我发展的能力倾向和动态平衡的个性结构。做到明确目标主动学;端正态度自觉学;培养习惯勤奋学;讲究方法高效学。即观念上想学、情感上乐学、行动上会学。在认知、情感与意志的和谐而充分的发展中生成核心素养。课堂生态的根本性变化,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致与情意,学生在交流、合作、反省、领悟、自我调整、自我强化中学到的不是僵化的结构性的知识,而是活起来、动起来的知识,当知识具有流动性、生成性和实践性的时候,便有了再生和增值的可能,从而实现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有效地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塑造明天的教育》指出“学习”的含义包括:学习以批判的方式提出问题;学习阐述本人的价值观;学习设想更加光明和可持续的未来;学习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学习如何通过实践知识来做出应对;学习如何探索传统和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幸福课堂就是从这个全新的角度研究学生的自主学习,它由五种积极性、五种智力、三种能力、两种承受力构成。五种积极性是向上的积极性、、兴趣的积极性、自信的积极性、注意力积极性和毅力的积极性;五种智力是观察感受能力、记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三种能力是听讲与阅读的接受能力、语言和操作的表达能力、学习的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两种承受能力是身体的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学生的学习是受情感和思维模式影响的,这包括期望值、个人偏见和成见、自尊以及对社会活动的需要。在幸福课堂上,学生喜欢学习,遇到学习困难能主动克服或调整,善于独立学习,能根据现实条件进行学习;知道自己的学习特点,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善于探究与思考,善于搜集和利用各种资料,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带着激性、带着自信、带着责任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中,课堂上做到精神饱满、精力充沛、专心致志地参与课堂学习的全过程,坦然、专注、高效地完成课堂学习的每一个任务。在教学《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课时,设计了“慧眼识明楼”“动手悟科技”“吃货搜美食”“起舞辨民族”四个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学生在手脑并用中生成出灵性、悟性。在情感与理智的协调发展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学生热烈讨论、积极发言的场面,听到了师生发自内心的笑声、掌声和老师的歌声、观赏到师生优美的民族舞蹈,学生的思想、人格和能力在教学内容活动化、生活化和想学的氛围中得到升华。学生的情感推向了教与学的最高潮,整堂课变得厚重而大气,课堂成为生成核心素养的学习乐园,极大地提升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幸福感。

三、在学情研究中提升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根据日本学者恒吉宏典等主编的《授业研究重要术语基础知识》,核心素养指“学生在学校教育的学习场所习得的、以人类文化遗产与现代文化为基轴而编制的教育内容,与生存于生活世界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作为关键能力的内核”。因此,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它是支撑“有文化教养的健全公民”形象的心智修炼或精神支柱。对于教师而言,这是个巨大挑战。教师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教师要明白作为“人”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学科本质是什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空间中要把学生带向何方。要弄明白这些问题,必须全方位的研究学情,让有序、有距离感的知识因为贴近了学生,接上了学生生活的地气,再连接了相关知识的理论之气,很自然地打通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在把握学情的过程中,彼此收获了相互尊重的幸福和共同成长的喜悦。

幸福课堂把对教育的爱倾注到每一个孩子身上,尊重生命本身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以最纯朴、最敏锐、最真诚的情怀去研究学生,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舒展生命的个性,唤醒和引发他们内在的生命活力,提升他们的课堂生活质量,让生命潜能得以开发,享受课堂带来的生命意义,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幸福课堂研究学情的方法有五个方面:

1.既研究学生的现状,又研究学生的过去和未来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其素质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研究学生的现状,就是要通过学生起点知识和能力分析来确定教学的起点。一般地说,起点知识和能力分析包括:①学习者是否具备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②学习者是否具有学习的自我管理组织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③学习态度分析,即了解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认识水平和态度。同时,还研究与学生现状有关的历史发展情况、发展变化过程,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正确进行归因分析,发现学生蕴藏的内在潜能,捕捉学生向上的“闪光点”,不断激励学生前进,使师生双方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2.既研究学生的共性,又研究学生个性

一个教学班的学生都会反映同龄人的共同特点,折射出时代的基本特征,同时,班级群体中的不同层次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个性,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而且班级中学生个体之间的智力、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也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异,每一位学生都具有自己的存在方式与最近发展区,具有兴趣广泛与情绪不稳交错,强烈的自我意识交织着依赖心理等基本心态。研究每个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准确地把握当代学生的基本心态,才能对症下药,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必须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真实了解学生共性中的个性特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不同的成功。当进步成为班级学生的学习主题,其学习与生活的幸福不言而喻。

3.既研究学生成长的内因,又研究学生成长的外因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内部世界,是其生理、心理、思想、道德、知识技能等多种因素的机体,而这内部世界与他人生活和学习的物质环境、人文环境等外部世界又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只有将学生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统一起来进行研究,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幸福课堂十分重视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和学习心理的研究,营造浓厚的好学、乐学的氛围,形成“刻苦、奋进、拼搏、乐观、愉性、向上”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困生顺利度过暂时危险期,加入学习成功者的行列。

4.既研究学生的智力因素,又研究其非智力因素

人的素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辩证统一体,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研究学生,必须研究学生的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能力,同时,研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是研究学生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培养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理想、信念等,并针对学生的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自主学习的心理素质和方法技巧,一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收获的将是学生的智慧与快乐。

5.既研究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智能结构,又研究学生的人格结构

克服过去单从认知或智能结构这条“线”上来查因果、论是非的做法,运用教育心理学中的控制理论,研究学生的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的因素,研究学生人格对学业成就的影响,不断促使学生从外部控制型向内部控制型转化,使许多学生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激发学生走向成功的热情,使学生个性和人格得以健康地成长。

课堂是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全方位的学情研究,带来了师生无顾忌地沟通、无条件地接纳、无羞涩地包容、无主次地分享,学生尊重教师的付出,聆听教师对生活的解读。当鲜活的学情出现时,教师及时捕捉,服从学生的需要,将意外及时纳入临场设计、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课堂因意外而更加美丽。在上《围绕主题抓住主线》一课时,在充分分析学情的基础上,以如东县的发展为背景,设计了寻美、问美、创美、践行四个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分享家乡美的过程中从科学发展理念的角度,思考如东应何而美,如何更美。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中,感悟了如东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科学发展的美好未来,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增强了为家乡贡献青春年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由于老师精心创设了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教学情境,拨动了学生的情感之弦,学生们在“入境、明理、动情”的过程中主动学习,真正做到用心去参与、敢于去尝试、乐于去展示、享受到生命的充实和快乐,培养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在参与中完成了真实的学习,达到认知、情感与素养的和谐而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编辑部.核心素养:重构未来教育图景[J].人民教育.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