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注意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47:30

景观设计注意的问题篇1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注意问题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园林景观设计是城市园林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随着经济水平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的审美水平越来越高,对园林景观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升。我国目前的园林景观设计比之以前也有了很大进步,但比之发达国家的景观,仍有很大差距,还需要不断地进行完善。

1、我国园林景观设计现状

1.1园林景观的设计存在利益驱使现象

在现在的园林景观的设计和建设中,部分景观项目的设计规划和相关建造过程中,领导的意愿或利益占据主导地位,园林景观设计师为了博得领导好感或者推销某些高利润的植被而不考虑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气候规律,肆意设计,导致很多园林植物不能正常生长。在我国的园林景观的设计中,设计者们往往不考虑当地的实际状况,而是着重考虑所即得的经济利益来进行园林景观的规划,这就导致建设的园林景观最终效果不符合设计原则和科学规律,达不到人们的期望要求。

1.2园林景观的设计缺乏特色,盲目模仿比较严重

就目前的园林景观设计而言,可以比较明显地看出其中存在着严重模仿欧美式建筑的现象;而且园林景观建筑的颜色、用料以及形式等诸多方面均存在雷同,没有地方特色,缺乏城市个性,甚至有些植被的应用完全不符合当地的现状。例如有些园林景观设计师不考虑植被赖以生长的气候、地理、土质等硬性条件,将典型的南方植被用于北方或将喜酸性基质的植物种植物盐碱地,胡乱进行模仿加以利用,最后只能使得城市园林景观的生命力下降,完成之后还要不断进行改造,导致人力与物力的极大浪费,还达不到设计要求的效果。

1.3园林景观设计缺乏人性,忽略以人为本

园林景观的设计与建设就是为了使人感到舒适,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因而其在设计时要着重考虑到的一点就是以人为本。无论怎样的园林景观最终都是为人服务的,然而人的需求首先是功能上的需求,然后才是对美的需求,要做到真的以人为本就需要满足人作为直接使用者最根本的需求。然而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设计者们为了吸引大众眼球而标新立异,常常将大众的基本生活需求于不顾,设计出来的景观变成可观而不宜居不宜生活的纯观赏景观,植物景观的设计缺乏人文气息,走上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歧路,忽视了景观最基本的休憩、游玩等功能。

1.4园林景观的设计中植被搭配不合理

在大自然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植被:形态特征不尽相同,生态特性与生理状况存在显著差异,物种间存在相生相克。因而在进行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时,需要尊重所用植物的生态特性和生长规律,然而在实际情况当中仍然存在不切实际的植物配置方式。现在设计植物搭配不合理,一般是由于设计人员缺乏植物配置设计所需要的植物学、生理学、土壤、病虫害等相关知识和实践技能,导致使用的设计结果不科学、不合理,造成效果不好。还时常会发生植物相生相克的现象,导致植物病虫害发生的几率大大增加,景观效果暂且不提,由此而造成的人财物等方面的经济损失也不少。

2、园林景观设计改进措施和建议

2.1避免我国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利益驱使现象

在实际情况中,那些为了迎合领导意思或者为了自身利益而进行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案应当尽量不予采用;可以的话,最好直接删除,并给予相关设计师警告。为了确保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方案被利益所驱使,被某些人或单位利用,因而需要在采用相关设计方案之前对其进行综合评估,科学合理地进行分析,考虑是否适合植被生长、是否会破坏城市生态等,并预计其建造成本。尽量避免设计师不经周全考虑而随意更改设计方案,同时最好要确保园林景观的规划与建设不是同一个人或者单位承包的。

2.2明确园林景观设计主题,突出设计特色

明确园林景观设计的主题,突出园林的特色极其重要。每一个园林都应该具有自己的特色,只有与众不同,才能被众人记住。具体而言,园林景观设计的主题主要分为自然生态美和文化生态美两个方面。自然生态美是指自然生态系统所表现出来的美,它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是一种原初的美和直接性的美。将自然生态美作为主题的园林,一定要注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文化生态美是文化融入到景观、景观与生态融合共生,通过当地独特的文化元素的注入,为园林景观设计带来独特的人文美感。此外,要立足现代城市整体发展要求和长期规划目标,做到生物多样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兼顾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讲求多学科的高度融合。

2.3园林景观的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

符合人们心理、感性、理性与生理需求的园林景观才是有意义的,才能让人们能够健康且舒适地生活着。因而就需要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展现出人文关怀性,使得人们感受到最大的自由度与开放度;设计师们在设计时,要站在普通居民的角度看待设计,使得设计方案符合大众心理,且在规划建设时,一定要科学合理的进行,不可盲目毫无章法的进行。

2.4将生态学理论用于园林景观的设计之中,改善生态环境

(1)选用本地带野生或栽培的植被做建群种

实现园林景观的个性和特色是园林设计的一个重要目标。各个地方由于所处的地域、气候、地质等的差异,导致植被在种类上存在差异;因而本地植物是展示一个园林个性的重要载体之一。使用本地植被比较廉价、可靠和安全。它完全可以适应本地的自然条件,抵抗环境污染的能力比较强,能够较为快速地形成相对稳定的园林结构

(2)优化园林的布局结构

园林的结构如果优化布局得合理将会提高绿化程度,可以使得有限的园林景观发挥极大的景观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园林的布局上最好采用复合式结构,这样可以实现物种多样性,并且能够使得生态环境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根据植物群落的生态规律,科学搭配植被

不同的植物在自然界中都有其自身的作用,相互之间不能替代。因而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需要遵循植被的生态规律,恰当地安排乔木、草本植物、灌木和藤本植物之间的搭配,尽量克服现在普遍存在的求洋心理。

2.5重视现代技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兴技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通过采用一些新技术应用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不仅可以让园林景观表现的比较自然,而且可以创造出很多美丽的景观,使得园林景观的设计风格和表现手法呈现多元化。同时,通过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加入新技术,可以大大改善造景的素材和方法,与此同时,新技术的产生为园林景观设计带来了新的生命,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我们可以把一些崭新的设计素材带进到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当中去,从而更新了传统的设计观念,给园林景观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促进我国园林景观事业的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例如园林景观的设计缺乏特色、园林景观的设计中植被搭配不合理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到我国园林景观的建设,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需要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从而保证我国园林设计更加符合城市发展的需求以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参考文献

景观设计注意的问题篇2

【关键词】景观教学课程设计微系统生态化设计

景观生态设计源于景观生态学研究。景观生态学一词是由德国著名的地植物学家C·特罗尔(C.troll)于1939年提出的,他认为,景观生态学并不是单一的学科,而是各个相关因素的综合研究。Forman和Godron认为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的科学”。景观生态设计是对人类生态系统进行的设计。①现阶段景观生态学朝着综合化、交叉化方向发展,其研究对象亦从自然生态向人工生态转变,研究尺度从模糊尺度向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扩展。景观生态学在中国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几十年来经过几代学者的辛勤努力,发展颇引人注目。研究主要体现在景观的空间、技术、美学等方面。到20世纪90年代末,对于生态的重视成为大学景观设计专业的共识,生态教学已成为现代景观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向,是现代景观设计专业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

生态意识的培养在现代建筑及景观设计专业课程中已被认为是促进生态环境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将生态思想深入地融入到景观设计课程中去,使设计师在早期的教育阶段就具有生态意识及相关的背景知识。为此,近些年来在景观专业教育领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生态意识教育模式的尝试,渗入具有生态意识的教学体系及教学方法。

景观设计教学中微系统景观生态化的研究,能够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景观设计课程中对于生态化理念的把握。城市景观生态微系统,是城市中总量最大、分布最广、居民使用率最高的系统类型,这些微系统对城市整体生态效益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城市景观微系统通过微循环,在地块内部即形成了生产、消费、降解的基本平衡,只是将超出地块微系统降解能力的部分排到城市系统中,大大减小了城市降解废弃物的压力,减少了能耗。其次,生态不单是一种技术手段,景观生态倡导的其实是一种生态的生活方式,在城市地块微系统内,居民可以切身感受到身边发生的生态事件和由此带来的实际效益,对促进生态城市转型意义重大。②再次,地块作为城市中基本的用地单元,不同地块的用地性质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景观风貌,提高了城市不同地块的识别性和景观异质性,形成了多样性的城市景观。景观生态教育理念,一方面不仅在教学中完善生态基础知识及生态伦理学的基础课程,而在高年级的设计实践课程中要进行具体的课题设计操作运用。另一方面,相对于景观生态化设计研究趋于大空间巨系统,由基本用地单元形成的微系统生态研究在景观设计教学中,其类型丰富多样,功能接近日常生活,尺度易于把握。在景观生态化课程教学中,对于设计方法的研究有直接的意义。

一、微系统生态设计在景观课程教学体系中的融入

(一)由“微系统”导向“景观生态设计”

在教学中通过微系统的生态化设计来解决基本用地单元的景观生态化问题,这一理念导入课程中,并由小及大,逐级上推,构建“基本用地单元(微系统)——街坊(小系统)——城市空间系统(大系统)——城市(巨系统)”的生态景观系统,进而解决城市巨系统的景观生态问题。通过专题训练,使学生在设计的动态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提高生态意识的思辨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微系统生态设计从日常生活环境入手,从细部环节最接近于人的小尺度空间开始,这也是景观生态教学中学生课题作业最佳的切入点,然后逐次进入巨系统环境问题。

(二)基于微系统关注下的景观设计教学主体内容

1.城市景观微系统的构成研究

利用系统论思想,从构成城市的细胞——基本用地单元这一小环境着眼,提出景观设计的微系统概念并引入到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于微系统的界定、构成、作用的理解和关注。在教学中,微系统的景观生态化设计应主要关注五部分内容:微系统的能源供给、微系统的道路铺装、微系统的绿化植栽、微系统的景观小品、微系统的垃圾处理。涉及的道路铺装、绿化、景观小品这几个因素在通常的景观设计课程中,已被作为基本的认识反复学习及实践过,那么能源供给和垃圾处理牵涉到技术问题,在此要求学生查阅相关学科知识,发挥个人综合能力。

2.微系统景观要素在课程实践中生态化设计要点

(1)微系统的能源供给设计

课程教学中导入能源系统思路,能源系统是以物质实体边界进行城市系统分类中的唯一动态系统。使学生在景观生态化设计中,考虑到在地块能量流动转化的过程中,做到输入能量(消耗能量)与输出能量(废弃物)的最小化与循环利用。在地块微系统内部,能量输入系统可简化为电能、热能和水能等能量的输入,并且同时伴随能量的输出、废水和废弃物的输出。如在课程设置时可引导学生考虑多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在设计中应首先考虑太阳能、水能、风能等资源的循环利用,是景观生态设计的重点。另外,倡导加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注重节能减排。在教学设计中往往忽视的一点是:需要注意在设计中对场地原有的自然元素应该尽可能地保留、利用,例如尽可能利用原有地形及植被,避免大规模的土方。

(2)微系统的铺装、小品设计

培养学生利用当地材料的生态环保意识,结合材料的色彩、质地等体现人性化和艺术化设计。铺装、小品设计是微系统内景观生态设计的基本元素,是在景观设计课程中最为普遍的设计要素,也是最基本的设计要素,在微系统生态设计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小品设计原则:优先应用废弃材料;注重环境的整体效果,切勿盲目求大;注重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和谐共生。

(3)微系统的绿化植栽设计

课程设计中引导学生根据地域气候特征,注重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和谐共生,遵循植物的本土性、自组织性和共生原则,创造多层次的植被生态环境。微系统的景观生态设计应该根据植物的不同形态、色彩、质感,通过植物之间的生态特性合理搭配,形成良好的景观艺术效果,来满足人们的各类需求。绿化设计时把握原则:一方面,植物树种选择要以本土树种为主,避免外来树种的长途异地移植;另一方面,植物配置要尊重植物的生态习性,遵循生态群落的发展规律,营造多样性的植物群落。

(4)微系统的垃圾处理设计

引导学生对微系统中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的关注,这对于地块的整体生态化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微系统内建立微循环,可以有效减少地块产生的废弃物排放量,从而降低城市废弃物处理的压力。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是生态化与人性化的双赢之举。③对废弃物的处理和再利用并不是要在每个微系统中进行,如果可能应尽量应用。在微系统进行的这一转化将会对城市这个巨系统产生重大的影响。

3.在微系统景观设计教学中对生态意识的正确理解

在生态城市建设研究和实践中,许多人认为景观生态化只能在公园、绿地等足够大的空间才能实现,小地块无法实现景观生态化。这是认识上的一大误区。我们在景观生态教学中要纠正三个误区:第一个误区是过度生态化,过分强调环境的自然属性,认为只有城市建成环境达到原生自然的状态才是唯一的生态化路径,这种观点忽视了城市建成环境的人工属性;第二个误区是伪生态化,即要么简单套用生态理论,完全不顾设计方案的成本,要么只喊喊生态口号,并无生态之实;第三个误区是过于技术化,生态技术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其建立在文化观念、技术储备、经济支持等基础之上,具有一定的使用门槛,景观设计过于技术化往往导致设计方案理念先进、技术超前,但难以实现。这三个误区是在景观课程教学中最易出现的问题,微系统的景观生态设计课程在教学中应该基于这三个问题,通过引导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生态设计的价值和意义。

(三)教学环节与课题设置

如何在景观设计课程体系当中建立清晰的生态设计思路主线索及相关知识内容,如何构建微系统生态意识与景观设计课程之间的紧密衔接的整体关联,成为景观生态设计课程建构的重点,在景观设计课程设置上体现微系统生态意识的综合性、交叉性、实践性等方面,在教学实践及教学改革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在低年级相关课程中即基础训练阶段进行渗入式教学。到二、三年级进行深化拓展阶段训练,课程中实践命题可设置为直接的微系统生态化课题实践练习。到高年级进入综合提高阶段,课题设计内容涵盖面涉及较广,地形环境复杂。教学上通过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综合的主脉络,同时在每个阶段与其他相关基础课、专业课保持相关的连续性。

二、微系统景观生态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探索

(一)教学中设计题目的不断更新,加强对“微系统”空间场地的认知

景观设计课程是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环境艺术设计等多个专业领域都涉及的一门重要的课程,针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广泛适应能力的执业教育作为基本标准,课题研究坚持开放性与理性化的教学思路,教学实践过程中把“微系统”作为切入点引入景观生态化设计教学,建立“设计——实践——研究”的课程教学模式。通过课程训练,引导学生对“微系统”的关注而切入到景观生态化设计的基本问题、核心问题。在教学中,对于设计题目的选择应不断完善,结合地域特征、经济水平差异等,可提供不同的微系统景观空间,也可依据微系统景观空间构成特点分类设计题目,加强学生对设计前期的研究及设计分析,提倡“研究性”学习,让教师的科研更多融入指导学生的设计过程中。

(二)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微系统生态化”与地方社会的关系研究

“微系统”其实质是对具体功能空间的设计,在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对于地方、地域化的了解和关注。

1.关注系统环境的地理、气候特征。在景观生态化设计课程中对于不同地域气候、地理环境下生态环境的介入研究,可以使学生对不同地域“微系统”环境采取不同的设计方式。建筑景观在产生初期,其决定因素并非人文历史,而是当地的气候特征、地理环境等自然因素。而教学中,学生最容易忽视的设计实践命题是对地域气候在景观中的影响。在课题设计过程中,让学生更多思考不同的地理地貌下,景观生态环境设计所应对的方式。

2.关注居民日常生活。引导学生关注更多日常的生活空间尺度、平民生活行为空间,把握微系统景观的本质意义及形式表达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目前中国社会大量存在且更多需要的适宜的空间的关注及技术手段的研究选择。教学中命题设计从大的城市绿地、广场转为小型的街心花园、庭院景观等日常化的微观系统环境,学生在设计前期的基础调研由文献搜集要深入到实地调研资料收集,走进平民日常生活,了解真正需求。

3.关注地域历史与地区精神。在景观生态化设计教学中,对于微系统的认识不仅存在于技术层面上的了解,还要让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不应只看到地方的表面状况,应更多领会当地文化、地区精神,用设计的语言去表述空间的历史。④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地域生态化更高层面的意义。

三、引导学生对于微系统景观生态设计的创新思路的尝试

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的创新思路和创新意识,以景观微系统生态创造为契机,培养现代设计师的生态责任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景观生态意识。在人们赖以生存的这个地球上,土地资源越来越宝贵,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作为设计师我们恪守的职责是为人类创造一个良好的栖居地。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正确的生态理念指导下,运用更多、更新的生态设计手法。在景观生态化教学中,教师设置的课程一方面是对学生引导、渗入生态化思想及对应的方法策略;另一方面,在充分渗入之后,在具备大量的知识储备、理论信息与校内实践设计经验基础上,析出有价值意义的设计才有可能,提炼具有创新意义的设计思路才有基础。⑤教师作为在教学渗入及课题实践析出这两个环节的引导者及组织者,要为学生提供各种创造即析出的条件和机会,培养并鼓励他们对于创新思路的尝试和创造,多以社会实践真题为训练题目,敢于接受设计实践的检验,不断丰富和扩大微系统景观生态化的影响,同时不断提高生态化设计教学水平。

注释:

①俞孔坚.绿色景观:景观的生态化设计[J].建设科技,2006(7):29.

②俞孔坚.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2002(1):16.

③张金伟,陈琳.国内外城市废弃地景观设计典型案例的对比、分析与思考[J].中国勘察设计,2008(11):75.

景观设计注意的问题篇3

景观(Landscape):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

景观是多种功能(过程)的载体,因而可被理解和表现为:

风景:视觉审美过程的对象

栖居地:人类生活其中的空间和环境

生态系统:一个具有结构和功能、具有内在和外在联系的有机系统

符号:一种记载人类过去、表达希望与理想,赖以认同和寄托的语言和精神空间(俞孔坚,2002)

2.景观设计学(Landscapearchitecture)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architecture):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

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尤其强调土地的设计,即:通过对有关土地及一切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并监理设计的实现。

根据解决问题的性质、内容和尺度的不同,景观设计学包含两个专业方向,即:景观规划(Landscapeplanning)和景观的设计(LandscapeDesign),前者是指在较大尺度范围内,基于对自然和人文过程的认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具体说是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适的地方和在特定地方安排最恰当的土地利用;而对这个特定地方的设计就是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学与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市政工程设计等学科有紧密的联系,而景观设计学所关注的问题是土地和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仅这一点就有别于建筑学)。

它与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的主要区别在于景观设计学是物质空间的规划和设计,包括城市与区域的物质空间规划设计,而城市规划更主要关注社会经济和城市总体发展计划。尽管中国目前的城市规划专业仍在主要承担城市的物质空间规划设计,那是因为中国景观设计发展滞后的结果。因为,只有同时经过掌握关于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双方面知识、懂得如何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景观设计师,才有可能设计人地关系和谐的城市。

与市政工程设计不同,景观设计学更善于综合地、多目标地解决问题,而不是单一目标地解决工程问题,当然,综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有赖于各个市政工程设计专业的参与。

与环境艺术(甚至大地艺术)的主要区别在与景观设计学的关注点在于用综合的途径解决问题,关注一个物质空间的整体设计,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分析基础上的,而不仅仅依赖设计师的艺术灵感和艺术创造。

3.景观设计师(Landscapearchitect)

景观设计师是以景观的规划设计为职业的专业人员,他的终身目标是将建筑、城市和人的一切活动与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西蒙兹,2000)。

景观设计师的称谓由美国景观设计之父olmsted于1858年非正式使用,1863年被正式作为职业称号(newton,1971)。olmsted坚持用景观设计师不用在当时盛行的风景花园师(或曰风景园林师)(Landscapegardener),不仅仅是职业称谓上的创新,而是对该职业内涵和外延的一次意义深远的扩充和革新。

景观设计师有别于传统造园师和园丁(Gardener,对应于Gardening),风景花园师(或称风景园林师)(LandscapeGardener对应与Landscapegardening)的根本之处在于:景观设计职业是大工业、城市化和社会化背景下的产物,是在现代科学与技术(而不仅仅是经验)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景观设计师所要处理的对象是土地综合体的复杂的综合问题,决不是某个层面(如视觉审美意义上的风景问题);景观设计师的所面临的问题是土地、人类、城市、及土地上的一切生命的安全与健康、及可持续的问题。他是以土地的名义、以人类和其他生命的名义,以及以人类历史与文化遗产的名义,来监护、合理地利用、设计脚下的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

4.发展中的景观设计专业

与建筑学一样,景观设计职业先于景观设计学的形成,在大量景观设计师的实践基础上,发展和完善了景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这便是景观设计学。

农业时代中西方文化中的造园艺术,前科学时代的地理思想和占地术(在中国称为风水),农业及园艺技术,不同尺度上的水利和交通工程经验,风景审美艺术,居住及城市营建技术和思想,等等,是宝贵的技术与文化的遗产,它们都是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学的创新与发展的源泉。但景观设计学决不能等同于已有了约定俗成的内涵与外延的造园艺术,或园林艺术,也不能等同于风景园(林)艺术(Landscapegardening)。

正如算术之于数学,中国的针灸之于现代医学,不能同日而语一样,任何一门源于农业时代的经验科学或技艺,都必须经历一个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理论方法进行脱胎换骨的过程,才能更好地解决大工业时代的问题,特别是城镇化带来的人地关系问题。早在1858年,美国景观设计之父olmsted就认识到了这一点,而坚持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成为景观设计(Landscapearchitecture),而非当时普遍采用的Landscapegardening(风景造园,或译为风景园林),从而为景观设计专业和学科的发展开辟的一个广阔的空间,绵延100多年。

同样的理由,olmsted给这个专业和学科定义的空间决不应是景观设计学科当今发展的界限。早在上世纪60年代,另一位美国景观设计学科的领袖人物mcHarg就是针对当时景观设计学科无能应对城市问题和土地利用及环境问题,而扛起生态规划的大旗,使景观设计学科再次走到了拯救城市、拯救人类和地球的前沿。又有半个世纪过去了,城镇化的深入和蔓延,信息与网络技术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全球化趋势,都将提出新的问题和挑战,都将要求重新定义景观设计学科的内涵和外延。可持续理论、生态科学、信息技术、现代艺术理论和思潮又都将为新的问题和挑战提供新的解决途径和对策。我们既没有必要用新瓶子去卖老酒,更不应该用老瓶子去装新醋。

但无论学科如何发展,景观设计学科的一些根本的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热爱土地与自然的伦理(天地)、人文的关怀(人)和对待地方文化与历史的尊重(神)。

[参考文献]

俞孔坚,2002,景观的含义,时代建筑,1:14-17。

景观设计注意的问题篇4

景观设计教学景观新概念乡土景观

一、前沿

早期景观设计城市化认知有片面感、不强烈,主要是社会、经济、人文发展的原因。当我国及部分国家进入传统乡村景观向现代化乡村景观转变的重要时期,市场需求决定设计师接触的“城镇一体化”“乡村转型化”等景观设计项目较多。学生在大学期间接触相关课程、景观认识得也较浅,尤其是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所学知识不能满足项目设计工作,所用内容必须重新学习,资料也得重新整理收集,不仅浪费时间,还会认为大学里学的东西在社会实践中作用不大,更糟糕的是,他们把这种思想传导给学弟、学妹,会严重影响新生在大学里学习的积极性,这都是未来景观设计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二、“乡土景观”设计概念引入景观设计实践教学的意义

1.增强课程结构上专业知识点的系统性与连续性

教师在景观设计课程结构设计时取舍性较强,多以“城市景观”“小区景观”“休闲广场景观”等内容教学为主,给学生造成片面的景观认知感。专业知识点构架的串讲过程中缺乏综合性、发展性与连续性是早期及现在景观设计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这种滞后型的教学内容不利于景观设计教学内容的延伸。景观设计教学应注重开拓学生的认知视野,将新的景观设计理念、概念带入课堂,让学生明白景观的存在是相对的、广义的,这样能让学生拓展设计思维,了解景观的“实事求是”性、健康性和发展性。将炙手可热的“乡土景观”设计概念引入教学实践,能延伸出很多新鲜、前卫、和谐的景观设计概念,如“生态景观”“可持续发展景观”“本土景观”等,这些新概念的注入,有利于构建一个更系统、更科学、更合理的景观设计教学体系。

2.促进多学科等知识的交叉综合教学,加强景观设计教学深度

旧的景观设计教学内容存在与其他学科知识结合不够的问题,无延伸性与交叉性。有些老师将某些错误的景观设计理念传导给学生,而景观艺术设计是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景观设计教学深度很大程度影响学生对景观设计及设计成果欣赏的认知程度。借“乡土景观”概念能将生态学、环境科学、人类文化学、社会发展学及行为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综合知识点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对景观设计成果存在价值的认知度,学生在模仿设计、思考设计、完成设计的过程中勇于开拓思维,不再是单一考虑景观视觉形式美丑,而是更注重景观的存在,即发展价值。

3.引导学生深化景观设计内涵,体会景观设计的综合复杂性

教学实践中,笔者感到一些学生景观设计作品多存在只重审美和形式,如紧抠景观设计的比例、平衡、对比等基础的美学角度,作品给人形式感好,而实时操作难、设计内涵不深,仅赋予形式的模仿。“乡土景观”引入实践教学能引导学生认识城市与农村乡野景观的差别,探讨社会发展、演变与景观设计的关系,考虑不同组织空间关系的景观处理手法的异同,考虑本土材料利用的优点,景观地方风土人情的表达,对不同自然地域、社会人文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性的思考,着重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做健康的、可持续的、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景观设计作品。

三、将“乡土景观”设计概念植入实践教学的方法

1.深入乡间,调查实践

景观设计初期,实地考察是必备步骤,教师可尝试摆脱“校园景观设计课题”“城市休闲绿地设计课题”等常规课题进行“城市向农村转移”的战略,多做“乡土景观”课题安排。深入乡间,有利于满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等景观设计原则。可就近选择村镇为考察基地,引导学生对农村特有环境进行调研。通过拍照、注记及现场写生等方式进行实地考察,注意区别与城市景观设计考察的方法,少用或不用问卷等城市景观勘察常用方法,换以访问等方法以交流为主,启发学生发现农村规划及景观设计的现状及问题,并辅助学生完成详细的调研报告工作。

考察内容应主要包括:全面的考察农村的周边环境及自然特征、本村的建筑风貌、特有的艺术设计符号、历史风土人情等现状条件。

2.对比城乡,认识景观

教师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乡土景观”“新农村景观设计”“生态景观”等方面知识点的信息。辅助资料能提高学生对多种景观规划设计认识的能力,较有深度地了解“乡土景观”的相关概念,如区分“景观”与“农村景观”的异同。引导学生分析农村景观设计基地特有的区位环境、交通道路要求、功能分区要求、建筑景观的设计风格、植物恰当的配置及其他构筑物景观的合理设计等,从整体上重点把握各景观的共性与特殊性,从“乡土景观”切入式的认识到景观的发展趋势。

3.重返乡村,实践改造

乡土景观多属于本土型、环保型与可持续发展型,表现为朴素且有韵味、小巧却显精致,材料上多利用本土或废旧材料制作而成,这些优势都可促使学生再回到规划设计区域,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实地改造或在专业施工人员的配合下完成景观的实际建设。这样,学生才能对景观的细部设计和空间的尺度及景观施工方法有更深刻的认识。未来,景观设计教学仅依靠讲解的方案是不够的,锻炼学生在实际项目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变通能力十分必要和重要。

结语

景观设计注意的问题篇5

关键词:住宅项目;园林景观;施工质量;细节把控

1引言

园林工程换个角度来看就属于全民工程,施工的质量不仅关系到项目的经济利益,还关系到广大群众的生活质量已经自然生态平衡问题。在园林景观的施工过程中,细节质量的把控关乎着园林景观是否完美,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例如,在园林景观的施工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高空作业,高空作业中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一细节非常容易出现灰土或者防虫剂撒下来就会污染到自然环境。可见,如果没有把控好好园林景观的细节质量,就很有可能对各方面都造成影响。因此,为了保证园林工程的质量,在工程的建设中一定要重视细节的处理工作。

2当前住宅项目园林景观施工过程中容易忽略的细节问题

2.1地形地势的设计

一般,设计图都会对地形地势的造型设计有标注,但是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会因为没有把控好细节,而导致各个点的定位出现误差,地形的走向也和设计方案有所出入。一些走势比较大的地形地势,必须要用大型的机械进行堆筑,但是之后一定要人工再次进行整理,否则无法形成大气的感觉,然后很多工程为了节省时间,直接忽略人工整理,使得地形地势有些俗套。而树池树穴的填土工作如果没注意沉降幅度这一细节,那么就非常容易出现积水的问题,这样不仅会使景观不美观,还会污染周边环境。

2.2土壤的改良

良好的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最基本要素,是保证景观能够长期有效的基础。不同的土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树木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忽视这一问题,不仅会使养护管理工作变得困难,甚至需要返工重做。因此突然的团粒结构、pH值等细节问题都需要严格的把控好,切不可疏忽大意。

2.3园林的道路铺装

园林的道路不仅要满足佳通、组织浏览还需要能够和园林的整体景观融为一体。而其中,园路的线型是比较难以处理的点,如果道路转折过于生硬,那么美感全无。其次,是园林导读的高度,一些有起伏性的园林道路,如果没有把控好高度,不仅会造成美感缺失,还会导致路面积水问题。最后在铺装方面,鹅卵石是当前园林景观铺装过程中最受欢迎的材料,但是在实际的应用当中,经常会见到因为选材不当,鹅卵石的表面不够光滑,颗粒度较大的问题。

3提高住宅项目园林景观施工细节质量的若干措施

3.1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修养

我们需要明白,任何一项措施都需要人来实施或完成,如果人员素质修养不到位那么别说是细节的把控,园林景观的整体工程都有可能出现问题。而根据调查显示,我国普遍的园林工程都采用的是承包施工的模式。这种承包模式有一个较大的特点就是施工人员的素质技术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有些施工人员对于园林建设的相关知识的认知非常有些,有些甚至之前根本没有接触过,其技术水平、素质修养根本无法达到园林建造的要求。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也能够说明很多园林工程在设计阶段具有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在工程完成以后却显得不尽人意。因此,为了确保住宅项目园林景观施工质量的细节得到有效把控,一定要提高所有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在选择承包队伍时,要提高门槛。选择信誉较好、质量过硬的承包队伍。在施工之前,要对施工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工作不能流于表面,要落实到位。这样,园林景观的施工质量细节才能够得到保障。

3.2建立与完善管理体系

只有管理到位、制度健全的施工团队才能够在各方面都落实到位而不会疏忽细节。而这些都需要有较强的“约束力”才能够实现,而想要实现强有力的“约束”,就必须要建立与健全管理体系,一个优秀的管理体系,能够让每个部门、每个员工明白自己的职责所在,在施工过程中也不会有些工作很多人做,有些工作没人做的问题,同时还能够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当出现问题时,因为职责的透明化,能够准确的找到发生问题的要点,这样就能够追究责任到个人,长期下去,严格的管理体系使设计团队、施工团队的工作作风变的严谨可靠,细节质量当然也能够把控到位。

3.3将技术规范同艺术创造合理结合

园林景观不同于其他建筑工程,不仅工程质量要得到有效的保障,其整体的造型设计、细节的美感把控都需要得到重视。因此,设计团队同施工团队要多进行交流与合作。在对园林景观进行设计时,施工团队要给设计团队提供意见,确定方案实施的可能性。在交接图纸时,设计团队要向施工团队准确、详细的介绍图纸中各个标注要点,对于一些模糊的概念要及时达成统一意见,对于不清晰的语句、词语要做好解答。在施工团队施工过程中,设计团队要定期进行检查,防止出现与设计方案不统一的施工。

3.4严格选择植物与土质

植物与土壤的选择,也是不容忽视的细节,很多工程为了让园林景观更加美观,一味的选择美感较强的植物,却不注意其是否容易生存,而土质的选择更加难以引起注意。因此,为了使住宅项目园林景观的施工细节质量得到保障,这两者也不能够忽视。在植物的选择方面,一定要选择符合当地生态环境、比较容易生存植物。而土质的选择方面,最好选择团粒结构的土壤。

4结束语

时代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这些都表明人们正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因此,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园林景观不仅能够给城市居民一种美的享受,让他们在繁重的工作、学习之余得到放松,还能够让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因此,人们对于住宅项目的园林景观的要求更加严格,而园林景观的细节处理会直接影响园林景观的整理建设。因此,设计团队与施工团队一定要通过实地考察园林建设区域的地形地方,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工程细节的严格把控,建造出能够让城市居民满意的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蹇绍柏.城市园林景观施工工艺与细节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3).

景观设计注意的问题篇6

关键词:现代水利工程设计要点工程设计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现代水利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内容,除满足工程安全及功能要求外,还对水利工程的景观设计、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水利工程建设应该主动适应这种要求,逐步实现从传统水利工程向现代水利工程的转变,注重水利工程的景观设计、生态环境保护等要求。要用新理念进行规划设计,因为这些要求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水利设计应当适应这种趋势,满足社会的要求。

一、现代水利工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1.景观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1)景观设计与水利工程建设存在脱节问题。许多水利工程都是快建设完成后才开始规划景观设计,这种与水利工程建设的规划并不同步的景观设计不仅增加了设计的难度,同时设计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2)景观设计不符合周围环境,缺乏人文情怀。合理的景观设计应综合考虑一些因素,比如,工程项目所处的自然景观、地貌及当地文化,这样才能使人造景观有效的融入周围环境中,突显出其特有的人文情怀。(3)景观设计创新太少。目前,许多景观设计的工作人员缺乏创新意识,在创作方面很少推陈出新,相反存在盲目跟风现象,设计的成果很少具有地方特色。(4)景观设计中考虑单一,只注意到设计而忽略了景观建设的后期维护与管理。

2.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1)大多数水利工程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并没有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求,不能满足环境可持续发展及生态良性循环的要求。(2)水利工程的设计人员缺乏生态保护意识。由于专业之间分工不同,生态科技的工作人员和规划设计的工作人员合作比较少,这样就导致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员缺乏以生态环境的规律为基础进行设计的意识,也使这种以生态环境为基础的水利工程设计并不十分普及。(3)水利工程的生态设计缺少具体的设计标准及方法。生态系统自身具有很明显的区域及地理位置的差别特点,这就决定了水利工程的生态设计方面应该具有区域性及特定性,所以,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及设计方法很难实现。(4)水利工程的设计中缺少当地的相关详细资料,比如,水文、生态等方面。(5)只注重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却忽略了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的生态运转及生态管理。(6)生态设计无法满足整体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现代水利工程设计的原则

1.景观设计遵循的原则

坚持功能优先原则。现代水利工程建设不能单纯追求景观效果,它首先要实现工程的基本功能,并满足技术优化的要求,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景观构成元素进行美学调整。

发挥水利工程景观特点原则。必须在设计中注重水工建筑物的个性发挥,注重建筑物的布局和色彩方面的创新。同时,也要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综合考虑工程所在地区的地域性、文化性、整体性等方面的因素。

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原则。坚持合理运用水资源,蓄水是确保工程景观能正常运转的重要手段之一,城市现代水利工程的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合理利用水资源,从而节约水资源。

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原则。现代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重点内容之一就是人工景观的设计,景观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自然景观的特点、类型与分布。将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融合能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设计理念。

2.生态环境保护遵循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现代水利工程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工程的安全,争取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设计者更应该将情感注入到自然生态环境中去,情境合一更让人产生共鸣。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员要充分考虑水利工程与所处的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同时,还要考虑当地工程是否会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只有大家都能接受与认可的项目才能给社会带来持续效益。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之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其核心。水利工程设计时需要遵守自然规律并保护原有的自然景观,在充分考虑景观、生态要求及工程的条件下,因地制宜,尽最大限度发挥自然环境的优势,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高度融合。

三、现代水利工程设计要点

在水利工程设计开始前,工作人员需要探讨并研究水利工程所在地的生态环境情况,设计时要处理好工程与周围的自然资源及环境是否协调。设计工作人员不能过渡装饰,要减少视觉污染,同时,设计要创新,改变大众的世俗的审美观标准,让设计更贴近自然。

现代水利工程设计需结合考虑生态环境。水利工程的生态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并能采用有关生态环境的科学理论与工程技术,达到水量和水质同步科学配置的目的,这在防治水污染工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水利工程在使用过程中一般水量比较大而且季节性变化特点非常明显,所以现代水利工程设计需结合考虑生态环境。

将美学研究方式融合到景观工程设计中。水利工程设计时注重将美学研究与景观工程设计融合,这一方法会给水利工程产生良好的经济、社会与环境的综合效益。水利阶段经过数年的发展,已经从注重经济阶段进入到现代生态保护阶段,因此,水利工程的设计必须做到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水利工程设计时需要重视文化底蕴。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同样,它也是城市的名片,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竞争的重要因素。现代水利工程中的景观设计中文化品味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形象,文化时提升城市品味的元素。水利工程设计工作人员可以将自己对城市的人文风俗及自然文化等特点的深刻了解及感受注入到设计过程中,通过对建筑小品、景观、绿地及水域的规划与布局时表现出来,使水利工程的文化感觉与城市的文化品味相一致。

景观设计是现代水利工程设计中的重要内容。由于现代水利工程具有特殊性,在设计过程中应看重景观的设计。景观设计时需要把握以下三点:第一,景观设计的生态性,即:景观设计需要与周围的环境保持协调。第二,项目设计注重与当地特点结合,将工程的实用性能与观赏性等因素结合,真正实现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融合。第三,考虑工程周围的建筑,水利工程设计应与其相协调,并且注重融合当地的文化要素。

四、结语

现代水利工程的设计应该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兼顾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有效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现代水利工程的安全、平稳运行,对于有效保障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以及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笔者衷心希望,以上关于对我国现代水利工程设计的探究能够被相关负责人合理的吸收和采纳,进而更好的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为我国人民群众谋福利。

参考文献:

景观设计注意的问题篇7

关键词:民间艺术;现代景观设计;融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精神享受有着更多的需求。现代景观设计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同时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民间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沉淀,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融入,能够彰显传统艺术魅力,在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基础上,可以为城市景观设计注入新元素,突出城市文化的特色。然而,民间艺术融入现代景观设计中,存在一定的不足,不能充分实现民间艺术与现代景观设计的融合,因而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必要性。

一、民间艺术融入现代景观设计的作用

随着现代景观艺术的不断发展,设计者在实际设计活动中有效应用民间艺术具有积极作用。首先,能够满足现代景观设计的功能需求。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相关人员应充分挖掘地域民间艺术,以提取可利用的素材、内涵等,为现代景观设计注入活力。例如:延安人行道旁边放置一些石凳,其侧面雕刻腰鼓、剪纸等诸多具有陕北风韵的民间艺术,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美感。其次,民间艺术的融入,能够为现代景观设计增添特色。民间艺术是前人民间活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可以为现代景观设计以无穷的魅力。再次,具有衬托环境的作用。例如:在白云山的庙宇景观设计中,有效融入民间艺术,使该庙宇更加别致,吸引众多游客。最后,将民间艺术有效融入现代景观设计中,能够使民间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1]。

二、现代景观设计中民间艺术的融入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景观设计具有必要性,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民间艺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内涵,给人们以思想启迪。只有充分将民间艺术融入现代景观设计中,才能实现民间艺术的传承,同时推动现代景观艺术的发展。

1、民间艺术中形的融入

现代景观设计中,对民间艺术的形有融入,注重对形的重构,以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景观小品。形的重构,主要指变形,即现代景观设计根据一定要求,将民间艺术通过局部或整体的变形加以处理,能够增强现代景观设计效果。例如:某景观设计中,充分借鉴东北地区磨盘、碾子等作业设备的形,通过加工,形成独具特色的桌子、椅子,不仅是民间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有效融入,而且能够给人以美感,同时具有实用价值。如此,民间艺术中的形,通过设计者的处理,得以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显现,是对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2]。

2、民间艺术中意的融入

民间艺术文化,既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又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人们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因而具有深意。现代景观设计,应带给人们精神享受和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因而民间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融入,意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例如,在城市中,随处可见石狮子,通常全部坐落于大门口、桥头等,应用石狮雕塑,具有一定的深意。传统民间艺术文化中,将石狮称之为镇宅石狮,具有保佑家兴业旺、驱邪平安的作用。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有效将民间艺术中的“意”得以传承,同样具有守护的深意。再如:民间石雕艺术中的鱼与莲花,是连年有余的象征,也表达着人们的美好向往之意。如今,景观设计中,对其形象之意有一定的融入,其意不变。

3、民间艺术中情感的融入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民间艺术“情感”有一定的融入。民间艺术具有丰富的情感,由于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民间文化艺术,因而融入丰富的情感。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设计者从“人性化”角度出发,将设计实现“情景交融”,给现代人们以更多的心灵慰藉。例如:延安火车站广场上的柱形浮雕,将中华民族传统延安精神、革命精神充分注入于浮雕中,不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由此可见,民间艺术文化中丰富的文化底蕴情感,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有一定融入,能够使人们铭记历史,同时实现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3]。

4、现代景观设计对民间艺术的创新

现阶段,我国景观设计以民间艺术为基础,并在基础之上实现创新。民间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刻的含义,因而后人应对传统民间艺术文化加以传承,以促进民间艺术的创新和发展。现代景观设计对民间艺术进行创新,可以使现代景观与民间艺术更为协调,凸显时代特色。

三、民间艺术融入现代景观设计中的不足与发展

1、问题

随着现代景观设计水平的不断提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民间艺术,但仍然存在不足。首先,设计者未能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文化。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融入民间艺术能够增强景观的吸引力,但倘若盲目融入设计元素,则适得其反。例如:部分地区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未能考虑民间艺术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进而形成视觉反差,是较为失败的应用。其次,民间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融入手法趋于一致性,缺乏创新性。再次,游客故地重游的几率相对较小。究其原因,现代景观设计中,未能给予游人以更大的参与空间。最后,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设计工艺水平较低,难以满足施工精致的要求[4]。

2、发展对策

将民间艺术有效融入现代景观设计中,相关人员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应对。首先,设计人员应充分挖掘民间艺术文化,使之与地区特色及周边环境相符合。由此可见,设计者在进行现代景观设计中,应对景观周边环境有一定了解,进而在实际设计中充分挖掘民间艺术文化,将其应用于现代景观设计中。其次,设计者在实际设计中,应注重对景观元素的创新。充分挖掘具有个性的民间艺术,进而从不同题材、不同角度出发而加以深入挖掘和创新,有助于使现代景观设计更加别具一格。其次,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应注重提高公众的参与度,给受众以回味无穷之感,有助于提升游客二次游的几率。最后,现代景观设计水平应得以提升,以充分彰显民间艺术与现代景观设计融合的艺术魅力。对此,相关部门应加强设计队伍建设,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更好开展景观设计和建造工作,充分体现现代景观设计的价值。

四、结论

景观设计注意的问题篇8

关键词:城市;河道;景观

在城市河道综合治理中,河道景观设计是一个重要方面。河道景观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不仅发挥着防汛、排涝、航运等功能,还承担着城市旅游、市民休闲、美化城市等功能。但往往在规划设计中只注重河道功能的设计要求,而对景观设计把握不够。因此如何合理运用设计方法进行河道景观规划设计,使河道真正构成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是我们当前重要思考的问题。

一、当前城市河道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自然景物:如水面的波纹、岸旁的芦苇、河岸上的树木、浮动的渔舟、闲适的小鸟、和煦的阳光等,有树、草、鱼、鸟及水、土、石等自然景物的河流景观,才能称其为真正的河道景观,如何保存、修复这些景观,留后世以丰富的自然环境是河道景观设计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2)人造景物: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河流景观设计往往侧重于构成景观的“硬质景观”(如堤防、护岸、沿河的建筑、桥梁等景观构筑),而忽视了绿地林荫一类的“软质景观”的规划设计,而软质景观却更适合大众所需要的充满生活气息的环境。如何减少“硬质景观”,增加“软质景观”是目前河道景观设计中要解决的又一重大问题。

(3)人与文化:城市河道景观效果不仅仅是物质景观,还应当包含有人文景观,真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是为人服务的,人的活动又是围绕着安全性、自然性、生态性、观赏性、亲水性、文化性来开展的。我们在景观设计中往往忽视了人们的这些喜好。另外与河流有关的历史文化也将成为景观设计亮点,吸引众人的眼球。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2.1设计理念

(1)要坚持人水和谐的理念。每一个城市都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充分利用水文化特色,是城市河道景观建设的重要部分。要十分注重保留河道两岸的文物建筑和有形无形的水文化典故的挖掘,既要保存历史遗留的文化设施,又要将历史流传的水文化典故进行有形化的构思;同时还要创造现代水文化特色,构筑城市河道文化景观。在具体设计城市河道景观时要充分运用景观的植物群种结构,利用空间手法形成富有个性的绿化景观。绿化树种应尽量利用乡土树种和特色树种,注意展现层次变化、质感变化、色彩变化、季相变化、图案变化等,以适应城市气候环境和城市特点。

(2)要坚持协调持续发展的理念。“水是人类文明的一面镜子”,这话十分深刻。在现代社会,由于人与水关系的变化,水文化也在不断地变化,在现代的河道景观设计中应当体现历史水文化与现代水文化的结合,既要注意保存历史遗留的优秀水文化,又要创造现代的水文化。如在河岸建设高技术手段的水上娱乐设施、大型喷泉、水文化展览馆、现代雕塑等。因此除注重河道景观与绿化有机结合,体现水乡景观特色外,应将绿化与名人活动、历史事件、古代文化遗迹及古树名木结合好。首先要保存和恢复两岸遗留文化,重造历史风貌。其次是要谨防城市河道景观片面化,要注重自然与社会环境的统一,实现设计与自然有机的融合,恰如其分的“锦上添花”。

2.2设计原则

在河道景观设计中,要将景观生态学的思想融入到环境设计当中,模拟自然河道,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自然循环,构架城市生态走廊,实现人与自然的对话,将自然生态作为植物设计的首要元素,并同周围的人文环境充分结合,打造成一幅诗情画意的河道景观画卷。在具体设计中应当坚持以下3项原则。

2.2.1多样性的原则

自然界本身是丰富多彩的,这种丰富多彩表现之一就是植物种类的多姿,而多种植物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只有这种制约相对平衡,个体或群体植物才能协调共生,形成有序的体系。

2.2.2师法自然的原则

人工的模拟自然群落能够形成适宜植物生长的生态环境,从而使组成环境的各要素相互和谐、相互促进,充分发挥自然界中植物的自然调节能力,保持生态的相对平衡。同时好的生态环境又能够吸引各种生物到此栖息生长,为鸟类、昆虫等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居环境,使景观更具自然特征和生命力。

2.2.3绿化形式点、线、面结合的原则

作为河道景观,沿岸应该有统一的绿化背景贯穿全线,形成一定的规模气势,形成“线”;同时结合硬质景观的主题进行不同的景点配置,在游人停留部位采用造型优美、色彩醒目的植物品种,给人以生理和心理的满足,达到触景生情的境界,形成“点”;选用几种较有特色的种植形式在全线呈块状分布形成“面”。如此点线面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绿化景观。

2.3对城市河道景观设计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在城市河道景观设计中要结合河道空间的美学特点和游览者的视觉特性,充分考虑到现代条件下速度因素对景观形式、景观尺度等的影响,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使河道景观成为优美、亲切、宜人且富有活力的休闲娱乐场所。在设计河道景观绿化时要注意把握以下3个方面:

2.3.1河道沿岸平纵面线形的把握

鉴于人们在游览河道时看到的往往是动态的风景而不是静止的画面。因此,在设计河道景观时应充分考虑已有的自然条件,顺着自然地形以避免由于修建景观而破坏沿岸的生态环境。设计中可以通过巧妙运用曲线元素将外部景观引入河道环境、通过地形起伏条件布设富于变化的线形以区别于其他地区。

2.3.2环境色彩搭配的把握

恰当地把握河道景观与周围建筑以及人们的心理反映之间的搭配和协调至关重要。

当河道位于繁华街区时,根据两侧建筑不同的风格、可用立面设计、装饰手法,形成变化丰富的河道景观。这种变化往往会显得庞杂与凌乱,这时可以通过植物造景对道路赋予较为统一的色彩基调——绿色,在这些建筑之间起协调的作用。除此之外的河道景观色彩则不宜丰富,否则有画蛇添足之嫌。而对位于色彩相对单一的老城区附近的河路,由于人口密度与建筑密度过大。造成了人们休憩、绿化的空间日益缩小,人们迫切要求改善生活环境,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空间立体绿化,提高绿视率,弥补局部地区平面绿化的不足,为人们提供与水对话、宁静、趣味的场景。

2.3.3环境小品设施内涵的把握

景观设计注意的问题篇9

关键词: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综述;景观设计教育

abstract:thispaperisanintroductiontothebookLandscapearchitecture:theprofessionandeducation.thisbookissofarthemostcomprehensivecollectionofwritingsabouttheprofessionandeducationoflandscapearchitecture.thecollectedpapersaresomeclassicalwritingsbysomeoftheworldrenownedLaeducators,includingHideoSasaki,CarlSteinitz,aswellasbysomeoftheChineseprofessorsfrommainlandChina,taiwanandHongKongtheeditorscalledforarevolutionarybreakthroughintheprofessionoflandscapearchitectureinChina,intermsofpracticeandeducation.

Keywords:Landscapearchitecture;LandscapeDesign;Summary;Landscapearchitectureeducation

编者桉:

2003年4月,在北京大学成立“景观设计学研究院”之际,俞孔坚和李迪华先生编辑了《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一书,并于9月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该书汇集了国内外专家学者有关学科与教育的论述和资料。国际风景园林师协会(iFLa)主席法加多(marthaCeciliaFajado)为该书作序,予以推荐。此书适应了当前繁荣发展的我国风景园林事业的实际需要,势必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拟议发表此书编者所撰写的“导读”的审稿过程中,我刊的几位资深编委为此发表了一些审稿意见,适恰反映了学科迅速发展中业内专家深入思考和学术思想的活跃。我刊征得作者和编委本人的同章,现一并发表,供读者参阅,并欢迎广大读者和专家学者发表意见,将讨论引向深入。

1 关于景观的含义

景观(Landscape),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的概念。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地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呈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如城市景观、草原景观、森林景观等[1];艺术家把景观作为表现与再现的对象,等同于风景建筑师则把景观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生态学家把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的系统[2、3];旅游学家把景观当作资源而更常见的是景观被城市美化运动者和开发商等同于城市的街景立面,霓虹灯,房地产中的园林绿化和小品、喷泉叠水。而一个更文学和广泛的定义则是“能用一个画面来展示,能在某一视点上可以全览的景象。尤其是自然景象。”但哪怕是同一景象,对不同的人也会有很不同的理解,正如meinig所说“同一景象的十个版本”(tenversionsofthesamescene,1976)[4]:景观是人所向往的自然,景观是人类的栖居地,景观是人造的工艺晶,景观是需要科学分析方能被理解的物质系统,景观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景观是可以带来财富的资源,景观是反映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景观是历史,景观是美。

作为景观设计的对象,本书所强调的景观(Landscape)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景观是多种功能{过程}的载体,因而可被理解和表现为:

风景:视觉审美过程的对象;

栖居地:人类生活其中的空间和坏境;

生态系统:一个具有结构和功能、具有内在和外在联系的有机系统;

符号:一种记载人类过去、表达希望与理想,赖以认同和寄托的语言和精神空间[5、6]。

2 关于景观设计学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architecture)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

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尤其强调土地的设计,即:通过对有关土地及一切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并监理设计的实现。

根据解决问题的性质、内容和尺度的不同,景观设计学包含两个专业方向,即景观规划(Landscapeplanning)和景观设计(LandscapeDesign),前者是指在较大尺度范围内,基于对自然和人文过程的认识,协调入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具体说是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适的地方和在特定地方安排景恰当的土地利用而对这个特定地方的设计就是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学与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市政工程设计等学科有紧密的联系,而景观设计学所关注的问题是土地和人类产外空间的问题{仅这一点就有别于建筑学}它与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的主要区别在于景观设计学是物质空间的规划和设计,包括城市与区域的物质空间规划设计,而城市规划更主要关注社会经济和城市总体发展计划。尽管中国目前的城市规划专业仍在主要承担城市的物质空间规划设计,那是因为中国景观设计发展滞后的结果。因为,只有同时掌握关于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双方面知识、懂得如何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景观设计师,才有可能设计人地关系和谐的城市。

与市政工程设计不同,景观设计学更善于综合地、多目标地解决问题,而不是单一目标地解决工程问题,当然,综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有赖于各个市政工程设计专业的参与。

与环境艺术(甚至大地艺术)的主要区别:景观设计学的关注点在于用综合的途径解决问题,关注一个物质空间的整体设计,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分析基础上的,而不仅仅依赖设计师的艺术灵感和艺术创造。

3关于景观设计师

景观设计师(Landscapearchitect)是以景观的规划设计为职业的专业人员,他的终身目标是将建筑、城市和人的一切活动与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

景观设计师的称谓由美国景观设计之父奥姆斯特德(olmsted)干1858年非正式使用,1863年被正式作为职业称号[8],奥姆斯特德坚持用景观设计师,而不用在当时盛行的风景花园师(或曰风景园林师,Landscapegardener),这不仅仅是职业称谓上的创新,而且是对该职业内涵和外延的一次意义深远的扩充和革新。

景观设计师有别于传统造园师和园丁(Gardener,对应于Gardening)、风景花园师(或称风景园林师,LandscapeGardener,对应于Landscapegardening)的根本之处在于:景观设计职业是大工业、城市化和社会化背景下的产物,是在现代科学与技术(而不仅仅是经验)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景观设计师所要处理的对象是土地综合体的复杂的综合问题,绝不是某个层面(如视觉审美章义上的风景问题)景观设计师的所面临的问题是土地、人类、城市及上地上的一切生命的安全与健康及可持续的问题。他是以土地的名义、以人类和其他生命的名义,以及以人类历史与文化遗产的名义,来监护、合理地利用、设计脚下的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

4关于景观设计专业的发展

与建筑学一样,景观设计职业先于景观设计学的形成,在大量景观设计师的实践基础上,发展和完善了景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这便是景观设计学。

农业时代中西方文化中的造园艺术,前科学时代的地理思想和占地术(在中国称为风水),农业及园艺技术,不同尺度上的水利和交通工程经验,风景审美艺术,居住及城市营建技术和思想等等,是宝贵的技术与文化的遗产,它们都是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学的创新与发展的源泉。但景观设计学决不能等同于已有了约定俗成的内涵与外延的造园艺术,或园林艺术,也不能等同于风景园林艺术(Landscapegardening)。转贴于

正如算术之干数学,中国的针灸之于现代医学,不能同日而语一样,任何一门源于农业时代的经验科学或技艺,都必须经历一个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理论方法进行脱胎换骨的过程,才能更好地解决大工业时代的问题,特别是城镇化带来的人地关系问题。早在1858年,美国景观设计之父奥姆斯特德就认识到了这一点,而坚持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称为景观设计(Landscapearchitecture),而非当时普遍采用的Landscapegardening(风景造园,或译为风景园林),从而为景观设计专业和学科的发展开辟的一个广阔的空间,绵延100多年。

同样的理由,奥姆斯特德给这个专业和学科定义的空间决不应是景观设计学科当今发展的界限。早在20世纪60年代,另一位美国景观设计学科的领袖人物麦克哈格(mcHarg)就是针对当时景观设计学科无能应对城市问题和土地利用及环境问题,而扛起生态规划的大旗,使景观设计学科再次走到了拯救城市、拯救人类和地球的前沿。

又有半个世纪过去了,城镇化的深入和蔓延,信息与网络技术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全球化趋势,都将提出新的问题和挑战,都将要求重新定义景观设计学科的内涵和外延。可持续理论、生态科学、信息技术、现代艺术理论和思潮又都将为新的问题和挑战提供新的解决途径和对策。我们既没有必要用新瓶子去卖老酒,更不应该用老瓶子去装新醋。

但无论学科如何发展,景观设计学科的一些根本的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热爱土地与自然的伦理(天地)、人文的关怀(人)和对待地方文化与历史的尊重,对待脚下土地的敬畏、归属与认同(神)。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

[2]naveh,etal,Landscapeecology:theoryandapplication[m].newYork:SpringerVerlag.1984.

[3]Forman,etal.Landscapeecology[m].newYork:Johnwiley,1986.

[4]meinig,D.w."thebeholdingeye:tenversionsofthesamescene"[J].Landscapearchitecture,1976(1):47-53.

[5]俞孔坚.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2002(1):14-17.

[6]俞孔坚.土地的设计:景观的科学与艺术[J].规划师,2004(2):13-19.

景观设计注意的问题篇10

关键词:风景园林;设计用地;规划

1对地势平坦的园林场地设计

地势平坦是众多地形中,分布最广,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地形,在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形式。作为城市中最常见的地形,在建设时,也是遇到问题最多的,需要对规划时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出解决方法。这种园林的形式都有着相同的地方:就是我们在进行园林规划的时候,对现有的园林景观以及整个城市内部的地形和地势进行了调整,而且会对整个城市内部的景观和地位进行了控制和管理。那么我们在建设的时候,由于平坦地形的独特位置,需要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去进行建设的。当然,为了营造出美好的画面,大多数的设计人员会在这些地方设计一些明显的建筑物,给予这个地方一个独特的特点,也就是在这些点进行一些地标的建设。在进行平坦地形规划的时候,有许多的问题是需要注意的,设计人员需要不断的提升我们的设计规划能力以及一些标准的建设标准。那么就平坦的地形规划人员在进行建设的时候需要注意一下两点:第一,就是处理好设计的景观和已经存在的建筑物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我们需要对当地有特别明显的建筑物,我们需要进行缩小与参照物之间的距离,也可以小范围内的减小参照物的用地,依次减少景观用地。

在我国的某个园林景观中,在进行规划的时候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这个园林景观在设计之初就是以这个地方的一个纪念碑为参照物,整个园林中就是突出这个纪念碑,那么在进行其他景观的设计的时候就对周边的景观和建筑物进行了缩小,以此来突出纪念碑的高大,这样的设计结果不仅减少这整个景观建设的造价,更减少了建设用地的面积。第二,我们需要对园林景观中的景观和环境进行处理,换句话说,我们在进行设计的时候,不能只是兼顾建筑的美感而忽略了对周边环境的保护,更有甚者为了满足设计的美感,而忽略的环境的保护。那么举一个成功的例子,就2010年上海世博会来说,在进行馆区建设的时候,都遵循了这种原则,做到了既美观有能够保护环境的原则。在众多馆园中,以贵州馆为例,这个馆在进行建设的时候,以贵州当地的景观为设计依据。并对建设地方的环境进行了科学的处理,做到了景观的优美和保护环境的效果。平地景观的建设时候需要按照以下的几点进行规划和设计:①对于不能够得到有效利用的土地,我们在进行建设的时候,需要以当地的一些设计理念,对这些土地加以利用,更好的实现每一寸土地的价值。②我们在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做好景观的美观和保护环境结合在一起。③我们可以通过运用科学的手段,做到既能够减少建设用地,又能够减少建设的造价。

2傍水园林的园林场地设计

自古以来,我国的园林建设中,以“水”为主体的景观数不胜数,傍水园林在我国的园林体系中占据主要的位置。水的利用是我国的景观中存在了一种独特的韵味,它能够对周边的环境起到烘托的作用,现阶段,我国的水景观中,由于水系统的利用不合理,我们在进行管理的时候,不能够对景观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使我国的景观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对帮谁景观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解决措施。傍水景观中存在的问题就是两种:第一,我们设计的景观中存在着较多的建筑物,由于建筑物过多,那么我们设计的景观起到的美观作用较少。第二,就是对水资源的利用不合理,由水系统组成的景观比较复杂,不便于我们进行管理,而且就会使我们设计的景观没有主题,但人们在欣赏的时候,不能够体会到景观的主题。解决方法,①我们需要对结合当地的建筑物加以分析,做到不能因为建筑物过于高大而影响了景观美化的作用,其次就是需要我们需要对当地的环境进行集中管理,做到建筑物与景观相辅相成,起到互相发展的作用。②我们需要编制水资源利用的标准,合理的利用水资源,尽可能的是我们设计的水景观的作用扩大化。还有就是对旧有的水景观进行整顿和规划,并对不合理的景观记性整改。③由于当地的建筑物比较巨大,我们在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不能够对既有的建筑物进行改造,所以我们可以运用上述的方法进行改造,换句话说就是缩小参照物。

3山体园林的场地设计

3.1遇到的问题

山区景观的规划一直是,我们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难题,我们对遇到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①对山区的空间运用不合理,由于我国的地理差异较大,山区在我国的地形中也占据这主要的地位,对山区空间的利用,也是我们在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需要掌握的方法之一。②就是对山区景观的植被的安排,换句话说就是对山区的植被进行栽植,不科学合理。所以营造出的氛围以及视觉效果不够明显。

3.2常用方法

针对上述的问题,我们结合科学的手法进行了科学的管理和规划。对于空间问题,我们可以利用新型的软件进行设计,这样就能够是我们在设计的时候想问题想的够全面,我们还可以结合新型,而且能够是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管理和解决,使我们的设计的结果变得更加合理,还有我们可以积极的学习西方先进国家的设计方法,是我们的设计结果越来越接近现代化。还有就是我们需要对已经建设过的山区景观进行整顿,使旧的景观和新的景观结合在一起,使整个景观的安排变得合理。我们需要处理好景观的美化作用,我们要使整个设计的结果符合设计的原意,更好的发挥景观的作用。使整个景观达到视觉与听觉的合一。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对园林景观进行设计时,需要结合“因地制宜”的设计和管理原则进行土地的规划和管理,同时确保设计原则符合国家的建设与规划。另外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做到景观的美化。

参考文献:

[1]于冰沁.寻踪—生态主义思想在西方近现代风景园林中的产生、发展与实践[D].北京林业大学,2012.

[2]刘家琳.基于雨洪管理的节约型园林绿地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

[3]郭湧.北京市周边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景观改造设计研究[D].清华大学,2012.

[4]陈崇贤.河口城市海岸灾害适应性风景园林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