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区文化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48:24

基层社区文化建设篇1

关键词:基层社区群众文化文化建设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广大社区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与日益发展的经济建设相比,却仍然处于落后的状态。社区群众文化工作难以开展,“文化活动形式单调,内容单一,社区文化活动绝大部分只能在一般水平上存在,至于高层次的文化交流活动根本没法实行,无法满足全体群众的需要。”

一、当前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困境

1、群众文化活动,形式过于单调,缺少创新

多年来,群众接受的文化教育、文化知识学习等方面都得不到充分的提高,群众对于开展的文化活动渐渐失去了信心,群众活动的效率也开始降低。以至于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失去其自发性,而变成职能部门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任务。群众们对于文化活动的单调,乏味开始敷衍,只作为完成的指标,甚至群众内心是抗拒的,长此以往,很难起到丰富群众文化的作用,导致文化活动开展达不到期望的要求。

2、基础设施薄弱

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是文化队伍建设的必要设施,文化事业发展需要一定经济基础的支持。不少基层组织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在资金投入上侧重经济项目,对文化建设重视度不够,在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上投入不足。文化事业经费在财政总支出上的分量低,在对基层文化建设上的经费则更少,文化站点的功能软化,活动场所设施陈旧,文艺设施更是少之又少,更有甚者还会出现活动场所被占用的现象,无法使文化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3、文艺人才骨干缺乏

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单调,群众认同意识不强,参与度不高,缺乏牢固的群众基础。社区群众文化大都以政府为主导,成为一种行政行为,文化活动的政治色彩突出,说教的目的性强,又或者应付式地开展活动,活动形式和内容都很单调,缺乏文化性、娱乐性、群众性、多样性,不能很好地寓教于乐。因此目前群众文化的主要参与者一般都是老年人、妇女及儿童,而中青年这一社会的主体却参与热情不高,这就直接导致缺乏辅导社区文化活动的年轻文艺骨干人才。

4、文化活动缺乏吸引力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部分文化活动内容单一,场所稀少且远离基层生活,很难引起农民参与的兴趣。同时,很多社会活动带有浓烈的商业气息,忽略了农民精神上的需求,和百姓日常生活关系不大,与群众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基层群众的业余生活在打牌、串门、聊天的过程中度过,乡镇举办的文化活动也多为国庆、春节等节假日服务,对群众的影响较小,参与此类文化活动的青年更少。

二、提高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有效措施

1、加强社区文化阵地场所建设

通过社区文化站馆及各种宣传舆论工具,向广大社区居民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一是加大政府投入。立足本地实际,改善一批老的社区文化设施,增强其利用率;建设一批新的社区公共文化活动室,使之更加贴近社区居民的文化活动需求。依托旧城改建、城中村改造等契机,规划先行,预留公共文化用地,兴建一批社区文化活动广场。二是开放公共文化场所。做好文化场所的免费开放工作。在休息日、节假日时段,有序开放一批学校操场、体育活动设施;与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协商,免费开放单位文化活动场(室)。加大宣传力度,吸引社区居民开展文体活动,充分保障社区居民基本公共文化活动权益。三是加大文体惠民力度。积极探索政府或社会组织“买单”,居民消费文化的工作模式,无偿或低偿向社区居民发放文体活动唬在特定时间段开放一批社会文体活动场所;加快全区图书馆网的建立,切实提高区图书馆服务社区居民的能力和效益。

2、加强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建立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必不可少,这是基础的一环,也是各项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要保障。我市结合实际,围绕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确立了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并明确了服务内容、种类、数量和水平,以及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各部门的保障责任。同时,还建立了实施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以便我们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具体指标,及时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在整合现有文化设施资源的基础上,各社区进一步完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组建文化兴趣小组,形成了以社区居民为主体的基层文化服务网络,从而让社区居民全面享受了社区文化发展成果。

3、培育社区文化活动骨干队伍

一是注重社区文化干部的选拔培养。在条件成熟的社区,可以发掘一批年轻文艺骨干担任社区两委。加强对街道一级文体专兼职人员的培训力度,开展各种交流学习活动,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社区文体骨干服务社区文化建设的工作本领。二是培养社区文化活动“领头羊”。大力加强社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将社区文化纳入年度培训计划,定期举办文化讲座和技能培训班,着重培养社区文化骨干。与此同时,不断发展壮大文化人才队伍,并对其进行针对性培养。三是鼓励引进文化人才。从文艺类、体育类着手,更广泛地引进全方位的人才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并让他们深入社区,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争取每个社区配备一名文化人才,做好各方面的沟通协调工作,促进社区之间的文化交流。

4、创新社区文化活动形式方法

一是创新文化活动平台。结合社区实际,按照社区居民的文化层次、年龄段、兴趣爱好等设计相应的文化活动平台,尤其是针对年轻人的特点,加强网络文化活动平台建设力度,采取建立社区文化活动微信群等形式,开展网络读书、评书等活动,增强社区文化活动的吸引力。二是灵活社区文化活动形式。按照“群众所需我们做,群众所盼我们办”的思路,开展一些小型化社区特色文化活动,尤其是注重以小区为单位,增进居民间的文化交流互动。三是丰富社区文化活动内容。赋予社区文化活动更多的时代内容,开展社区“微论坛”等活动,传递党的声音,培养正确价值观,凝聚正能量。

结束语

总而言之,人民是国之根本,相关部门也在积极努力的去寻找,去发现提高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方法,为的是满足基层人民群众日益增强的精神文化的需求,构建和谐幸福的生活。如今这些措施也正在很多地方如火如荼的实施中,也得到了广大基层群众的认可与支持。

参考文献

基层社区文化建设篇2

关键词:民生;社区建设;社会建设

近年来,在大力开展社会建设的背景下,改善民生已成为我国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要话题。一定程度上说,改善民生不仅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而且也是促进我国社会结构调整的题中之义。伴随着“单位人”向“社区人”的转变,在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总体要求下,改善民生的重点向基层倾斜有其一定的现实性与必然性。当下,基层社区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空间,人们在社区里不仅有基本的温饱、安居等生活需求,而且也有社区医疗、社区教育、社区养老等现实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改革的纵深发展,人民群众在社区里的社会需求将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样化。可以说,改善基层民生,不仅要在社区层面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需求,而且也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不断地“与时俱进”,即通过综合创新的平台来满足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民生需求,而以增进社区居民幸福感为宗旨的“美丽社区”建设无疑是当下通过综合创新来保障和改善基层民生的有益尝试。

一、“美丽社区”建设体现了改善基层民生的现实要求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社区在解决我国民生问题中的优势与潜力越来越凸显,可以说,伴随社区建设的大力开展,保障和改善基层民生已成为社会共识。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工作,为保障和改善基层民生的有序践行不仅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而且也通过加大投入力度、增加人力保障等行动,使在社区里开展民生建设的物质基础得以明显改善。如在社区服务机构建设上,“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各类社区服务机构20.0万个,社区服务机构覆盖率29.5%;城市社区服务中心(站)覆盖率72.5%。城镇便民、利民服务网点39.7万个。”[1]总体来说,在和谐社区建设的推动下,通过实行诸如增加社区服务机构等一系列的具体举措和行动,保障和改善基层民生的整体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诸多挑战也在向社区转移,一定程度上说,改善基层民生面临着新经济社会发展因素的全面考量。特别是在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的背景下,随着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整体推进,改善基层民生必然要有新的要求与期待,而这种新的要求与期待恰又与“美丽社区”建设的内涵具有一致性。

“美丽社区”建设,既是美丽中国建设的结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下推进社区建设的有益探索。它着力于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与实践贯穿于社区建设的全过程,以提升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为导向与宗旨,从积极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战略高度,全面、有序地改善基层民生的整体格局,努力在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多层次的社会需求上有所作为。可以说,“美丽社区”建设是当下提升社区建设质量与效益的有效契合,更是当前着力保障和改善基层民生的鲜活实践。

民生涉及人的生活方方面面,既有基本的生存需求,也有保障和发展的现实需求,既有物质方面需求,也有精神方面需求,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民生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对于保障和改善基层民生而言,必须要结合当前社区居民所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及时地回应居民在社区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特别在新的发展理念下,社区居民对于低碳生活、幸福生活的期待已成为当前改善基层民生的重要需求。

在社区生活中,随着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在基层民生建设中要时刻注重生态元素,这不仅体现在人民群众对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热切期盼,也体现在人民群众对于环境优美、宜居生态的生活小区的良好期许,更体现在人民群众对于低碳生活方式的美好诉求。在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中,随着社会重心的下移,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尤为迫切,可以说,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与难点都在基层,这不仅体现在基层民生需求要通过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来保障和实现,而且也体现在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以此来有效改善基层民生是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从基层民生建设的内容和实际来看,保障和改善基层民生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维度,特别是在我国现阶段,民生问题呈现一定的复杂性,而且还存在着具有阶段特点的结构性矛盾,为此说,推进基层民生建设需要进行综合创新。面对我国民生问题的结构性矛盾,寻求在基层解决好民生问题,以此实现社会结构的有序调整是实践中的一种理性选择。

可以说,无论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来看,还是从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来看,乃至从化解民生问题的结构性矛盾来看,“美丽社区”建设不仅体现了当下改善基层民生的现实要求,而且也体现了探求通过综合创新平台来改善基层民生的实践努力。也可以说,“美丽社区”建设既有对社区建设的生态追求意涵,也有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价值指向,更有通过综合创新解决基层民生问题的具体实践。

“美丽社区”建设的“美丽”具有丰富的内涵,它不仅有外在的“物质”之美,更有内在的“精神”之美,既有生态之美,又有心态之美。“美丽社区”建设就是要适应当下社区生活的实际,从社区居民的现实需求出发,通过综合创新平台和手段解决各种基层民生问题。进一步来说,“美丽社区”建设是新的发展理念下社区建设的生动写照,它赋予了社区建设新的内容与新的价值,它的实践集中体现了在社区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效益与生态文明效益的高度整合、体现了社区“生态”与社区人的“心态”的协调与统一,它通过各种改善基层民生的具体实践,让“美丽”常驻人心,让“美丽”充实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二、改善基层民生是“美丽社区”建设的主线

“美丽社区”建设是一个内容广泛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层次和不同面向。仅就回应当前社区民众关心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而言,它的实践着实地体现了在社区层面通过综合创新来集中推进基层民生建设的思路与举措。可以说,“美丽社区”建设的主线就在于努力改善基层民生、提升居民幸福指数。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2](p.34)为此说,“美丽社区”建设的全部实践必然要围绕基层社区里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而积极行动,具体来说就是要从当前社会发展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以及社区建设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出发,在保障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一个适应多样化社会需求的社区服务与管理的体制与机制来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基层民生建设。

从实践上来看,如天津市按照“居民自治规范化、管理手段现代化、办事服务便捷化、人文环境宜居化、生活方式文明化、群众参与广泛化”的标准启动了“美丽社区”创建活动,并根据“美丽社区”的创建安排将实施六项工程,即居民民主自治工程、社区管理深化工程、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居住环境优化工程、社区文化繁荣工程、社会组织培育工程。[3]可以说,天津市提出的“美丽社区”建设以及所要实施的六项工程,既是对当前社区建设中的一些重点与难点问题的及时回应,也是对解决社区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与民生问题的积极尝试。如社区物业管理问题,当前城市社区里物业纠纷问题相当突出,物业纠纷及其后果不仅影响了社区整体的稳定,而且也影响了社区环境的改善。有的小区由于物业纠纷而造成了小区绿化无人养护、生活垃圾无人处理等等一些不良后果。物业纠纷的频发既影响了小区居民的正常生活,也影响了物业公司的有序经营,可以说,面对当前社区物业管理的现状,建立多方参与的社区物业管理新机制就成为当前社区建设的一个重点,对此,“美丽社区”的创建给予了积极回应。又如社区环境问题,治理城市社区中的乱搭乱盖、乱贴小广告等问题已成为困扰社区管理工作的难点,而“美丽社区”建设的天津实践――“居住环境优化工程”对此也给予了积极探索。诸如此类的涉及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民生问题还有很多,如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等等。可以说,民生问题是“美丽社区”建设的重点,“美丽社区”建设的“美丽”之处恰在于它时刻以民生建设为根基,及时回应社区民众的现实需求。

当然,“美丽社区”建设不仅对民生问题的基本面给予了必要关照,而且还面对民生需求的变化,及时地调整思路、更新理念,时刻用“以人为本”的手段解决社区层面的民生问题。如社区信息化建设问题,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与手段,把高效便民的智慧服务带进社区生活已成为民众的重要需求。“美丽社区”建设通过建立社区管理信息平台,提升网格化社区管理的运行效率,让社区居民在网格化治理空间中获得最大限度的民生实惠。又如社区养老问题,面对新时期养老的新需求,传统的养老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探求在社区层面回应养老问题已成为时代课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推进,老年人对在社区里进行生活照料、医疗护理、情感关怀、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为此,必须要改变过去应对养老问题的思维方式,让社区养老成为我国养老服务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社区”建设对此也进行了回应。

可以说,“美丽社区”建设的依据、思路均在于基层民生的保障和改善,而且它还随着民生需求变化的实际而不断调整。以“美丽社区”建设推动基层民生的有序改善,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社区居民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出发,确保“美丽社区”建设的目标、任务等内容时刻体现基层民生的现实要求;必须坚持构建“幸福生活”的原则,以社区居民满意与否作为美丽社区评价的根本标准,让幸福指数成为改善基层民生的导向;必须坚持统筹规划,努力在社区建设的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上有所突破,争取在保障基层民生的体制机制、政策体系、财政保障等方面有所创新。诚然,通过“美丽社区”建设推进基层民生的全面改善,不仅要有新的思维、新的理念,更要有实实在在的美丽指标,如天津市提出的“美丽社区”建设已细化到了具体的美丽指标上,这些指标包括6个大项目,81个子项目,每一个为社区“量身定做”的评分项目都与提升居民幸福指数息息相关。[4]

总之,以“美丽社区”建设推动基层民生的有序改善,既体现了积极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现实要求,也体现了改善基层民生向“美丽”求索的实际需求。美丽社区是环境优美、卫生干净的宜居生态社区,同时也是和谐友善、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美丽社区”建设所提供的综合创新平台不仅拓展了改善基层民生的思路,而且也丰富了改善基层民生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民政部.2012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http:///article/tjbg/201306/20130600474746.shtml)

[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基层社区文化建设篇3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大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紧围绕区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1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以街道为重点,以社区为基础,加强基层群众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丰富各类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构建都市群众文化体育工作新格局,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提高全区人民的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全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

二、工作重点

(一)加强设施建设,为基层文化体育发展奠定基础

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是开展群众文体活动的基础和前提。街道、社区和社会单位要积极开辟室外群众文化体育活动阵地,在辖区内的游园绿化带空地和楼宇间合理布局群众文化体育健身设施,满足广大群众就近、经常参加文化体育活动的需要。结合实施“星光计划”,逐步建设和完善一定数量的室内社区文化体育活动阵地和社区老年活动设施,促进社区群众文体活动的开展。整合利用社区社会单位的文化体育资源,为社区居民开放。多渠道、多形式、有计划地增加街道图书室藏书量和开放时间。

(二)加强队伍建设,培育富有特色的文体活动

1、加强文化体育工作队伍建设。各街道文化站要配备文体工作专兼职干部1—2名。要在社区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社区内固定的体育活动场所和晨、晚练体育指导站要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要及时发现和培育街道、社区中热心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的骨干,鼓励社区有文体专长和组织才能的居民担任社区文化辅导员和体育指导员。每年有计划地选送文体骨干参加培训,不断提高指导员队伍的综合素质。逐步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基层文化体育骨干队伍,每个街道应有50人以上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有两支以上具备特色的群众性表演或体育锻炼队伍,实现“一居一辅”(一个居委会有一名文化辅导员)。要大力扶持民办社会文化体育团体、民办社会文化体育类单位和文化体育经营户的发展,支持他们采取多种形式,拓宽文化体育服务渠道,开展健康的文体活动,成为社区文化体育活动新生力量。

2、抓好特色文化体育活动。充分利用街道文化站、社区活动室、广场等现有设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营造良好氛围。积极开展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机关文化、军营文化、社区文化、院坝文化、家庭文化活动。大力推进“两江四岸”工程的实施,在建设沿江活动场地的同时,认真培育打造好嘉陵江沿线的“嘉陵之春”社区文化体育活动;巩固和提升长江沿线的“滨江之秋”社区文化体育活动;以人民广场、解放碑广场、朝天门广场、菜园坝火车站广场为依托,培育各具特色的广场群众文化。大力培育特色文化体育活动街道和社区,逐步实现“一街一品”(一个街道有一个品牌活动或品牌队伍)和“一居一特”(每个居委会有风格、形式各异的特色文化体育活动或特色文化体育队伍)的基层文化体育活动格局。

3、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就地就近,因地制宜组织和开展健康文明、小型分散的体育活动。组织辖区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经常性的广播操、健身操、类、球类等小型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做到常年参加锻炼的总人数不少于职工人数的30%;居民中离、退休人员,参加锻炼人数不少于50%。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竞赛活动和传授科学锻炼方法。开展国民体质测定工作,建立监测点,追踪受测人员日常锻炼和健康状况,保证每年受测人数逐年增长。

(三)强化组织领导,着力整合社会资源

1、切实加强对基层文化、体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基层文体工作要纳入全区年度目标考核的内容。各街道要明确1名领导分管文化体育工作,每年专题研究文化体育工作不少于2次。

2、整合资源,构建各街道、社区文化体育资源共享新格局。各街道和有关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促进区域内社会单位和学校文化体育设施在不影响工作、生产和教学秩序的前提下,有组织、有计划逐步向社区居民开放,努力实现文化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共建、资源共享”的目标,提高现有文化体育场地使用率。

三、工作措施

(一)区规划等城市建设部门要加大调控力度,在全区旧城改造项目的审批和监督检查中,要注重社区群众文化、体育设施的规划和建设。

(二)定期举办全区群众文化体育竞赛和节庆活动,打造品牌。每年举办一次*半岛文化艺术节。每两年举行一次由辖区各单位参加、有8个以上项目的单项体育竞赛。每三年举办一次全区的体育大会。引进区域外的优秀文体节目、品牌活动来我区进行展演、竞赛;组织我区优秀体育人才、文艺节目到外地开展文化体育交流活动,提升*群众文体活动的知名度。

(三)加强对基层文体工作队伍的培训,提高基层文体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区政府文化、体育部门要高度重视基层文体工作队伍的建设,有计划、有组织地加强文体工作干部的培训,建立健全基层文体骨干培训网络,充分利用区内外的各种资源,采用授课、讲座、交流学习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大对文体工作干部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基层文体工作者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力争做到在3年内对所有社区文体指导人员和街道文化专干进行一次以上轮训。

(四)增加街道社区文化体育活动的设备、设施。区财政和有关部门要有计划的增加对基层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同时要广泛寻求社会的支持,不断增加基层文化体育活动的数量和设施。

基层社区文化建设篇4

全面推进基层妇女组织建设

(去年月)

是全市的政治中心,区辖个街道办事处和个乡,总人口万,妇女近万人。近年来,我们妇联按照省、市妇联的工作部署,大力推进妇联各项工作深入开展,妇联先后获得省“巾帼建功”先进集体、市创建“学习型妇女组织”、市“文明窗口”等荣誉称号,连续多年被评为市妇联系统目标考核先进单位。今年是省妇联确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我们自月社区被确定为全省妇联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试点以来,在试点工作不断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全面推开取得的新经验,原创:扎实推进了全区基层妇女组织建设,并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主要做到了“三抓”:

一、抓认识,增强试点工作自觉性

近年来,随着城乡建设的不断发展,给基层妇女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摆脱“无权无钱、妇女工作不好开展”的狭隘认识,进一步作好基层妇女工作,发挥基层妇女组织“代表、教育、参与、服务、协调、联谊”的职能,带领广大妇女群众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业,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新课题。为了做好新形势下的基层妇女组织建设工作,我们摆脱旧观念,强化新思维,从坚持强化全区上下对试点工作的认识入手,实现了“四个到位”。

⒈领导重视到位。为了取得领导对试点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便于更好地推进基层妇女组织建设工作,我们经常向区委领导汇报试点工作的形势、任务和要求,让领导及时了解基层妇女组织建设的工作情况和发展动态,认真研究部署工作的推进措施,领导真正做到了“脑里装着、心中想着、嘴上讲着”,并对一些重点工作亲自跟踪问效。今年,区委先后召开次会议研究妇女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区委主要领导、主管领导多次深入基层现场办公,协调解决具体问题,为试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障。

⒉宣传引导到位。在试点工作中,我们注重加强调查研究,在时间上,纵向对比基层妇女组织建设试点工作的发展变化,在地域上,横向对比基层妇女组织建设试点工作的突出特点,较为全面地掌握了基层妇女组织建设的新情况。在此基础上,我们定期向全区妇联干部通报妇女工作总体情况,使广大妇联干部对基层妇女组织建设工作逐步认识到位,不断增强工作合力;定期向社区群众广泛宣传,让妇女群众及时找到组织,积极参与基层妇女组织建设工作,得到了广大基层妇女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为我们开展工作筑牢了群众基础。

⒊与中心工作结合到位。我们把组织妇女群众发挥作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做为基层妇女组织建设试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利用区委高度重视妇女工作的有利条件,把基层妇女组织建设工作纳入区委工作大局,同时充分发挥基层妇女组织的能动作用,认真把握区委工作重心,把相关工作任务落实到基层妇女组织当中,从而使围绕区委工作大局开展妇联工作,成为妇联干部和广大妇女群众的共识,基层妇女组织建设工作真正成了“有源之水”,为试点经验的全面推开打下了坚实基础。

⒋学习教育到位。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我们注重提高妇女干部的素质,在试点工作中提出了争创“学习型妇女干部”的口号,带动并教育妇联干部树立起“学习是发展第一需要”的理念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使妇联干部都能把学习作为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组织一部分妇联干部赴先进地区学习考察,开拓了妇女干部的视野,为强化基层妇女组织试点建设增添了新力量。

二、抓推广,完善工作推进措施

我区的社区被确定为全省基层妇女组织建设工作试点单位以来,在省、市妇联领导的关注和指导下,我们积极借鉴外地先进经验,认真研究和完善试点工作的推进措施,实现了“三个超前”,较好地完成了试点工作任务,取得了较为系统的基层妇女组织建设新经验。

⒈在动员的深度和广度上超前,打牢基层妇女组织建设基础。在试点工作启动初期,我们以“两深两广”的方式实现了超前发动,广泛动员各方力量投入到试点工作中来。“两深”,就是深入宣传基层妇女组织建设的重要意义,深入宣传外地基层妇女组织建设工作的先进经验;“两广”,就是广泛调动区、街、居三个层面的领导力量,广泛争取辖区单位和居民群众的支持。在安居社区试点的基础上,街、乡和系统各级妇女组织同时布点、分批完成。同时,我们采取召开社区党员座谈会和业务培训、专场演出等形式,号召广大妇女群众为社区妇女组织建设工作献计献策。目前“两深两广”动员法已经成为推进区内其它地方基层妇女组织建设工作的“当头炮”。

⒉在“三力”建设上超前,创新基层妇女组织建设内容。在试点工作中,我们突出基层妇女组织战斗力、凝聚力和吸引力三个重点,并以此为牵动,做到了“三个坚持”,就是在工作实践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坚持高标准,坚持跟踪问效,保证了试点工作的实效。为增强妇女组织战斗力,我们召开了“社区妇女联合会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社区妇女联合会,并以楼院为单位,建立妇代会小组个,将妇女工作延伸到每一个楼院;为增强基层妇女组织的凝聚力,积极发展各类新型妇女联谊组织,成立了社区各界妇女联谊会,凝聚各界妇女的力量,整合社会有效资源,共同推进基层妇女组织建设和妇女工作的全面发展。同时建立“妇”字号服务实体,成立再就业服务指导站、巾帼家政服务队、妇女文化活动站、妇女学校和图书阅览室,在社区建立维权站,在楼院里建维权岗,积极拓展社区新型服务,满足、覆盖了整个社区不同需求的妇女人群;为增强基层妇女组织的影响力,在区法院民事法庭成立了区妇女维权法庭,建立了女陪审员队伍,为依法维护妇女合法权益提供保障。区妇联还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妇联对我区贫困儿童的救助。今年,第四届全国“安康计划”团来到我区,为坐落在社区的小学安装了“安康远程电脑教室”,让小学共享到了最优质的教育资源。目前“三力建设”作为创新开展基层妇女组织建设的“牛鼻子”,被我们牢牢抓在手上。

⒊在归纳总结上超前,提炼基层妇女组织建设经验。我们在创新实践的基础上,把基层妇女组织建设试点工作所取得的经验归纳为“抓四点、连三线、带三面”。“抓四点”,就是抓工作前调研点、工作中落实点、工作后反思点、工作改进的着眼点;“连三线”,就是连领导力量线、工作机制网络线和效果检验线;“带三面”,就是坚持点、线结合,带动机关、街道和非公有企业三个层面妇女组织不断完善。通过这些措施,把区委、街道党工委、基层党组织、区妇联、妇女组织的领导力量、广大妇女群众的自身力量汇聚起来,形成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妇女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巨大合力。目前这个经验已经成为我们抓好基层妇女组织建设工作的“路线图”。

三、抓延伸,扩大基层妇女组织建设工作成果

我们在抓好安居社区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勇于实践,把试点所积累的工作经验扩大、延伸、运用到全区基层妇女组织建设工作上来,通过完善组织网络、优化干部结构、创新活动载体、树立典型群体,实现了基层妇女组织的全面覆盖,并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使全区基层妇女组织充满了生机活力。

⒈完善组织网络,实现了基层妇女工作全面覆盖。我们狠抓队伍建设,完善基层妇女组织领导网络,努力提升基层妇女组织人员素质。我们抓住机构改革、社区合并的契机,把一大批年轻化、知识化、工作能力强的妇女充实到妇女干部队伍,社区妇联主席平均年龄为岁,大专文化程度占%,中专文化程度占%,高中文化程度占%。由于我们选用了一批有学历、有精力、有能力、有魄力的妇女干部,全区妇联组织的职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各项工作都开展得有声有色。我们在以试点为先导、建立完善社区妇联组织网络的同时,扩大妇女组织外延,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开创性地建立了妇女组织。目前在我区企业中全部建立了妇委会,拥有巾帼志愿者名,全部挂牌上岗服务。同时选举知识型的个体私营女经营者、企业管理层女性担任妇委会主任,打破了过去仅靠街道妇联单一开展妇女工作的局面,延伸了妇联组织触角。年初以来,在基层妇女组织建设试点的带动下,全区已建立区直妇联组织个,系统妇委会个,建立基层妇女组织面为%,为联系各阶层、各届妇女提供了组织保证,实现了妇女工作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另外,我们在全区个社区中全面建立了维权服务站,把维权的服务领域延伸到最基层。

⒉创新活动载体,充分释放广大妇女在“三个文明”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为了让广大妇女在全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环境中进一步展露头角,更多地发挥作用,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创新活动载体,组织广大妇女自觉参与到经济和社会建设中来,积极为区的发展献计献策。在某年的市大型活动期间,我们组织举办了“美在家庭、绿在社区、靓在”大型广场宣传日活动,仅社区妇联就组织个家庭认养绿地近一万亩。围绕社区文化需求,我们积极组织广大妇女参加娱乐活动,在社区成立区妇女活动中心,满足了社区妇女群众文化休闲娱乐、强体健身的需要。围绕促进妇女群众再就业,在区社区服务中心成立了区妇女培训中心,原创:搭建起妇女再就业平台。围绕改善妇女群众的健康状况,在成立了区妇女健康指导中心,全方位开展妇女保健、妇女健康和弱势妇女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围绕为群众群众办实事,开展“一帮一”科技扶贫活动,为农村贫困妇女订阅《农家女百通》份,开展“爱心献春蕾”、“托起明天的太阳”等活动,为贫困儿童和学生献爱心,结助学对子余对。围绕改善社会风气,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创建,(特色工作)并创建了社区巾帼志愿者协会,开展了文明小区、文明楼院、特色楼道、五好文明家庭、好公民、好儿媳等评选活动,使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在广大妇女中蔚然成风,广大妇女群众在文明社区创建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日益突出。

基层社区文化建设篇5

【关键词】社区文化;发展;建议

一、不断提高对社区开展文化活动重要性的认识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明确指出:大力夯实社区的文化阵地建设,是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基础,也是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建设和谐家园的重要保证。社区文化建设具有鼓舞、引导、激发人们的内在潜能、催人奋进、团结向上的重要作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必然要求。我们社区党支部、居委会要认识到:社区的和谐决定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繁荣社区文化宣传,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也是实现十七大提出的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基础。社区是公共文化服务最贴近群众、贴近基层的前沿。社区文化建设过程就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就是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强化、不断贴近群众的过程。因此我们对社区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要不断提高,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也要不断提高。

二、核心概念及目前发展状况

社区文化的定义

广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居民在特定的区域内,经过长期实践而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狭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文化现象的集成,即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一定特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群体意识。将广义和狭义的理解结合起来,才能揭示出社区文化的全面内涵。

三、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社区文化建设不仅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有效载体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社区群众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社区文化建设是传播文化知识,增强社区向心力的有效方式。通过演出、比赛举办各种活动,蓬勃发展的群众文化活动,是百姓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居民参与文化活动多了,自然而然地远离了麻将桌、是非圈,踏上了精神文化生活的小康列车。既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也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同时增强了居民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社区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性环节,是建设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全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只有从社区这个社会基本单元入手,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从细微处入手,才能最大程度地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对不断深化的社区建设进程和群众日益高涨的社区文化需求,我市社区文化工作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

(一)社区文化服务能力与群众日益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还不适应,需要更加贴近社区群众,坚持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创造更多符合区域特点、体现人文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

(二)社区文化场地资源不足,社区文化硬件设施、设备投入不足,文化设施和文化资源利用率不高,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学校、社区图书馆等硬件尚未达标,导致居民文化生活的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无法满足,质量不够高,需要在充分发挥现有文化设施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社会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扩大社区文化服务的覆盖面。

(三)社区文化工作者整体素质较低,队伍不够稳定,管理不规范。社区文化工作者存在着人员少、兼职多、素质低、业余化、任务重、业务能力和专业能力差、等问题,而且在管理上缺乏规章制度。

(四)社区文化建设缺乏长效机制,发展后劲不足。

五、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对策及建议

推进社区基层的文化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务实开拓,在社区文化功能定位、工作方式和保障机制上不断创新,充分挖掘丰富的文化资源,努力创造更多更好的文化物质产品、精神产品,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增强社区文化“软实力”,为和谐社区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一)强化管理增加投入

1.要加强宣传动员,搭建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区域性参与平台,加强街道的统筹协调、分类指导,不断探索符合社区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团队和居民群众各自特点,有利于发挥各自优势的社区文化参与机制,进一步为凝聚各方力量、共建社区文化创造良好的环境。

2.逐步扩大社区财力用于建设基本文化设施、购买文化产品、扶持文化服务上的直接投入,为文化资源免费开放、文化设施维护、文化活动组织和意外伤害保险等工作提供保障。

3.对各基层单位组织活动的次数、质量、效果进行考核,做到“四有”,即群众性文化活动有方案、有记录、有考核、有奖惩,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基层单位和群众性文化活动团体带头人的热情。

(二)纵横联系扩展空间

1.针对社区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现状,按照每个社区实际情况建立社区文化中心,居民小区建设一个集文化、体育、娱乐、休闲功能于一体,便于群众参与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场所。

基层社区文化建设篇6

关键词:基层文化;地域化;网格化宣传

加强文化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是当前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如何促进基层文化地域化,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是当前要深思的问题。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要加强农村基础文化建设,毕竟我们是农业大国,大部分人口都分散在农村,而且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本来就落后,农民的素质也参差不齐,还有一些封建的、落后的思想干扰,难度之大令人难以想象。本文通过笔者工作经验的累积和文献的借鉴思考,切实提出了利用网格化来促进基层文化地域化的建议,为基层文化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1利用网格化宣传,保证基层文化宣传到户

“网格化宣传”,即是指将每个社区按照一定标准划分为若干单元网格,以网格为文化宣传服务的基本单元,将社区全体居民纳入宣传服务范围,形成街道、社区、网格三级文化宣传服务网络,以网格为单位组织开展各类文化宣传活动。[1]

(1)合理划分网格。社区以便于联系、便于服务为基本原则,按每个网格约20~25户的基本规模划分网格。每个网格确定一名负责人,一般由退休老党员或热心社区事务的居民担任。网格负责人要对网格内的居民做到“进门入户全到位、联系方式全公开、沟通渠道全畅通、服务管理全覆盖”。

(2)整合资源优势。各网格组建文化宣传队,由机关干部、社工、社区党员和社区群众组成。同时,充分考虑在职党员的岗位职责、专业特长、年龄结构、能力素质等因素,积极引导其加入网格文化宣传队,实现科学配置、优化组合、异质互补,最大限度整合资源优势。在网格文化宣传队的基础上,各社区还根据宣传工作需要,组建专业文宣团队服务群众。例如,在社区组建由退休教师、文艺骨干组成的宣传艺术团,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宣传形式,协助网格宣传队做好形势政策、公民道德、文明创建等宣传工作。

(3)全程全员参与。网格宣传队每名成员必须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的政策法规,把宣教工作作为自身重要职责,推进特色理论、方针政策进社区。网格宣传队对网格内居民面对面、点对点讲解党的方针政策、社区建设情况,联系现实中社区的热点、难点问题帮助群众解惑释疑,及时收集反馈群众诉求。各社区精心编印活动专刊并发放到户,形象生动地说明和展示主题教育活动的目的意义、社区的发展情况、社区群众生活发生的深刻变化等,引导居民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形成支持社区建设、参与社区发展的良好氛围。

2创新文化宣传形式,突显基层文化地域特色

街道积极创新宣传载体,通过设立党工委委员社区联络站,推进精神文明宣传进网格,打造网格文化书画楼道等,切实深化网格化宣传。网格宣传队、网格负责人切实担当起“四大员”的责任,努力当好文明宣传员、道德点评员、文体指导员、网格服务员,在各个网格积极发展各类志愿者,广泛开展环保、科普、帮困、助残等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宣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知荣辱、明礼仪、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2]

设立党工委委员社区联络站,就是将街道党工委委员按照网格化分工要求,每位党工委委员联系一个社区、服务一个社区,切实帮助基层社区、群众解决一批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努力推进和谐示范社区建设。[3]推进精神文明宣传进网格,就是在各网格开展以“服务大家我先行,促进和谐比奉献,争当文明城市人”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有力推动社区居民主动参与社区建设,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推动文明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

打造网格文化书画楼道,就是把握住住宅楼楼道这一独特的宣传阵地,切实发挥社区书画协会等团队的作用,以文化创意的形式,借助书画艺术手段,向小区居民开展文化宣传工作,提升网格宣传实效。

3深化地域化宣传,增强基层文化宣传实效

(1)因地制宜、分类施教,在宣教方式方法上突出灵活性。网格负责人与服务对象长期联系,关系密切,熟知服务对象的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宣传工作。网格负责人按照年龄特点、文化水平、心理特征等进行分类宣传,实行个性化服务、家常式交流,变先入为主的单向灌输式说教,为情理交融的双向互动式沟通,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影响。[4]很多网格宣传人员经常是在茶余饭后、闲情漫步、摘菜聊天中就地就便开展宣传,用身边人讲身边事,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讲清道理,在情与理的交融中达成共识,使宣传工作生动鲜活、入情入理。

(2)联系实际、贴近群众,在宣教内容安排上强调针对性。网格宣传队通过走访了解不同居民的所需所求,把握居民最关心的、群众最想了解的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服务宣传。如围绕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方针政策,紧扣广大居民关心的低保、计生、环境保护、文化活动及生活中的一些切身利益相关的展开宣传,切实做到以“需”定“宣”。

4结论

十,我们期盼着基层文化建设有个大飞跃,用先进的文化引领基层民众的思想。先进的文化,不但让基层民众从中享受到了文化带来的快乐、幸福,还有效地促进了民风、乡风的转变,社会风气得到了净化,基层民众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用马鞍山市市长张晓麟的话说“仓廪实而知礼节。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文化是‘硬实力’。”“经济发展、社会事业进步和文化繁荣是衡量一个地方发展的标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各级政府要真正做到与时俱进,让文化领风气之先、时代之先。”才能有效地促进基层文化地域化的建设推进。

参考文献:

[1]杨岁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发展[J].西安社会科学,2010,04(30).

[2]姚广才.基层文化建设浅议[J].攀登,2010,04(05).

基层社区文化建设篇7

一、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社区的定义:是指聚集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共同体。构成一个社区,主要包括地域、人口、组织结构、生产生活设施和文化等基本要素。社区按照多元综合的标准,可分为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从九十年代初在城市大规模开展,至今社区发展已比较成熟。农村社区建设还处在探索阶段。前不久,我县黄粮镇已正式成为省民政厅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单位,这是__县继榛子乡后第二个试点乡镇。

农村社区:是指聚居在行政(自然)村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建设就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整合社区资源,改善社区设施,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完善村民自治,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社区各项事业协调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我县是一个农村人口较多、地域面积较大的城区,但农村的发展与城区相比还存在差距,与上级部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存在差距,这更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它涉及面广,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有效的抓手和载体,它可以依托社区党组织和村委会,把基层党员和农民组织起来,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可以为整合城乡资源搭建平台,并借鉴城市社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发挥社区的管理服务功能,为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提供机制保障;同时,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可以整合社区资源,发挥社区优势,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开展村民自我服务和社会互助等,从而逐步把城市的管理服务向农村覆盖,把城市的文明向农村辐射,使农民真正享受到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成果。因此,要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利契机,积极探索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

二、农村社区建设的特点和面临的问题困难

我县农村有101个村,在农村行政村中开展社区建设,是一个新课题,它不同于县城社区建设。因此,深入分析农村社区建设的特点及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是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一)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建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都是人们所组成的生活共同体,二者的相同点,主要是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和主要特征基本相同。第一、是一个实体。农村与城市社区都是社会成员的生产生活的基地,并以此建立多种社会关系,社区不仅包括一定数量、质量的人口和地域,而且包括了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和社会关系等,它是宏观社会的缩影。第二、具有多重功能。农村和城市社区与其它目标单一的社会组织不同,它都具有社会管理服务和社会整合、民主自治、文化等多重功能。第三、是聚落的承接体。农村和城市社区,不仅是社区成员居住的场所,而且都有与居住直接有关的生产和生活设施,这是社区的依托和物质载体。第四、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场所。农村和城市社区都是最基本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既是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生活基地,也是人们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场所,都需要有相应的活动设施。第五,基层自治组织。农村和城市社区都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之间,又有明显的不同点和特点。一是农村社区地域面积大,受自然环境影响明显。城市社区地域范围小,受地理和资源条件影响相对较小。农村社区有农民赖于生存的土地等资源,不仅地域面积大,而且由于其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土地资源、产业规划等不同,社区与社区之间差别大。如我县90个村分布在城乡结合部、沿河两岸和海拔较高地带,村与村之间地理和资源条件差别比较大,这些差别直接影响到社区建设的基础、发展水平和发展前景。因此,必须根据分布在不同区域村的特点来策划和建设农村社区。二是农村受地理障碍,服务配套设施简陋。城市社区不仅各项设施、服务比较完善,而且能充分享受到城市社会公共产品的服务,而偏远地区的农民主要依托乡镇政府的服务,其服务配套设施又相对缺乏。同时在城乡环境下,城市社区的配套设施建设和资金保障都由政府埋单,而农村主要靠乡镇转移支付解决。因此,开展农村社区建设,首先要从体制上突破,建立城乡统筹的投入保障机制,并充分考虑农村偏远地区的特点,逐步建立完善能满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的服务体系。三是人口密度低,居住较分散,社区资源缺乏。城市社区居民居住集中,人口密度高,而农村社区人口密度低,主要以村作为村民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的活动中心,而且都分散在自然村落和独立农舍中,比城市居民的居住要分散的多。所以,在配置农村社区的工作人员和经费时,要根据社区服务对象的人数和空间范围等实际情况来确定。四是农村社区村民具有明显的认同感,同质性强。城市社区居民来源不一,从事的职业和社会阶层相异,居民的观念和生活方式有较大差异。农村社区的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经济活动简单,是一个生产生活的共同体,村民之间比城市社区居民联系更加紧密,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淀了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有着明显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村民之间有着紧密的利益关系和宗族血缘关系,村民自治意识比较强。因此,必须提高社区民主管理的水平。

(二)开展农村社区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1、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县90个行政村中,地处城乡结合部的村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带动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集体经济迅速壮大。而在相对偏僻的村组,经济增长缓慢,农民收入较低。如在全县90村当中村没有集体经济的占95%以上,大多数村村民靠打工来作为主要的经济来源。经济农作物如:柑橘、蔬菜、烟叶

、核桃、板栗等规模不大或不成片,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能把集体经济做大做强是阻碍我县农村发展的一个瓶颈。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一些经济相对薄弱的村,在开展农村社区建设中,村里缺少资金的投入和支撑,政府应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发展受到限制,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一些地区老百姓的饮水问题和生产、生活垃圾的排放处理都没有得到解决。虽然绝大多数的村进行了整治,但长效管理的制度措施不到位,缺乏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另外,农村基层的办公等硬件设施简陋,生活配套服务设施缺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于城市,其主要原因是农村建设、管理体制障碍,虽然政府在对农村乡村道路、基础建设等方面有投入,但对一些经济比较薄弱村的支助力度也不够。如近几年实施的“村村通水泥路”、“村村通电话”等工程,财政部门采取落实策给予一定补助,但离实际的资金缺口相差还是很大的。而一个村的整治,总资金一般都要100万至200万元,有的所需资金会更多,对有些经济薄弱的村,要拿出这么多的资金,只能靠贷款,致使村里背上债务。

3、富余劳动力就业困难。由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化建设的推进,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逐年增多,但这部分农民转移就业难度较大,其主要原因,一是文化素质与岗位需求的矛盾。从目前农民的整体素质看,普遍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较低,同时又缺乏相应的劳动技能,而企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农民素质与岗位需求的矛盾,难于实现职业转移。二是自身素质与心理期望的矛盾。一些农民虽有求职意愿,但普遍是“眼高手低”,对乡镇和劳动部门介绍的岗位,只要是工资、岗位层次偏低或苦一点的工作都不愿意干;有的村民对政府出钱组织的技能培训也不愿意参加,宁愿在家打牌、搓麻将、喝茶;有的靠买菜或做点小买卖,生活条件比较宽裕的农民,则更不愿意从事一般岗位的工作。

4、农村建房问题突出。多年来政府对农民建房规划控制停止审批后,这一矛盾就格外突出。而农村一些家庭因孩子长大、结婚分家等都要建房,有的旧房、危房要进行翻建。但政府在控制建房的同时,由于规划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农民建房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于是在农村出现了违章建房,而且互相影响,还有就是在听到我县将建设铁路、高速公路等要征地,想在将来征地拆迁中得到更多的房屋拆迁补偿,也借机跟风进行装修、建房,以致农村有的地方违章建筑比较普遍。

5、阵地建设需要加强。虽然农村的文化生活有了改善,但是,一方面,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投入不够,目前农村基层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设施等主要由村里负责投资建设,县有关部门配备相应的设施、器械、图书等,而一些经济困难的村没有资金进行投资建设,基层文体活动的场地和设施相对缺乏。另一方面,现有的基层文化活动场地和设施,有的也没有充分的利用,村里没有基层文体骨干来组织开展活动,村民平时的业余文化生活比较贫乏。与之相反,农村一些地区,宗教迷信等问题比较突出,有的村民聚在一起就是。针对这些现象,既要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更要注重基层的文化阵地建设。

6、医疗卫生有待加强。目前我县农村医疗卫生网络体系基本建立,但基层的卫生室(站)建设有待加强。按照有关规定,村卫生室(站)用房由本级乡镇解决,但从实际看,有的是乡镇解决,有的则是卫生室(站)承担本室(站)的用房租金,由于农村基层点多、面广,增加了卫生室(站)的资金负担。村民平时一般都到村卫生室看病,这些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基本都是过去农村的赤脚医生,其法人代表是村里,实际是个人诊所,在医疗安全上存在一定隐患。另外,实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后,虽然农民基本都参加了医保,但由于现行的医保筹资金额较低,农民看病实际能报销的数额较少,大部分费用还要农民自己承担,因此,农民看病难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

7、农民素质有待提高。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相对较低,特别在农村长期形成的不良生活习惯和陋习一时难于改变,卫生和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有的村民在绿化带里种起蔬菜;有的村民法制观念比较淡薄,在利益的驱动下,借政府开发建设,在征地拆迁过程中,为了得到更多的补偿,向政府提出无理要求,甚至层层上访,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三、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措施

(一)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

农村社区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为目标,以增进农民群众福祉为宗旨,以农民群众满意为标准,以行政村为基础平台,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县民政部门牵头和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健全农村村民自治机制,改善农村社区基础设施,搭建农村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公益事业服务,美化社区生活环境,完善帮困救助体系,繁荣农村文化,提高农民素质,维护农村治安,努力把农村基层建设成为服务完善、村风文明、社会和谐的新型社区。

(二)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任务

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由于其基础和特点不尽相同,因此,在开展农村社区建设中,既要借鉴我县城市社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又要针对农村社区的特点来开展社区建设,在现阶段建议主要从以下方面抓好社区建设:

1、建立农村社区管理运行机制。农村社区的定位。根据我县目前行政村的分布情况和特点,建议按照以下两种不同类型建立社区:一类是以“一村一社区”的定位建立社区,按照这一定位建立,这是因为农村行政村是相对独立的共同体,虽然一村一社区与城市社区相比,其人口规模要小得多,但有利于社区建设和服务管理。第二

类是多村合并建立社区。主要是对部分规模较小的村,原则上在200户住户以下的村,且与其他村相邻,进行行政体制调整合并为一个村,建立社区。这样可以有效的整合社区资源。多村一社区的规模,一般控制在800户以下。社区建立后,设置农村社区管理体制,要本着精简机构的原则,既要理顺关系,强化社区管理服务功能,又要保证村委自治组织的性质不变。根据现有村级组织,建议在原村级组织设置框架的基础上,将村党组织改为社区党组织,通过建立社区党组织,把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和社区建设向驻地单位延伸和覆盖,更好地整合农村社区的资源。社区党组织与村委会班子成员可交叉任职,不再增设其它机构。社区党组织作为农村基层组织,与村委会及其它组织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社区党组织是社区的领导核心,并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利。社区村委会是农村基层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村委会和社区其它组织应服从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并依法照章开展工作。社区党组织和村委会,主要通过对社区服务中心、工作站的领导和工作指导,开展农村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建立社区工作机制。在政府业务部门和村委会的指导下开展工作,搞好社区的各项管理和服务。2、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社区环境。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安全饮用水、道路硬化、生活垃圾处理等工程建设,要把实施农村环境建设工程与优化社区环境结合起来,并在加强农村社区环境整治建设的同时,要注重抓好经常性的管理,建立完善社区环境长效管理机制,由县、乡镇、村三级落实经费保障。社区要发挥自身优势,要依靠自身力量,积极整合社区资源,建立社区志愿服务队,开展“建设美好家园”等活动,组织动员村民进行环境卫生整治和美化绿化工作,改善社区环境。

3、构建社区服务管理体系。要借鉴宜都市的先进做法,立足于方便村民,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开展为民服务,形成县、乡镇、村三级为民服务网络。同时,为社区农民提供农资采购供应服务、生产技术咨询指导和开展科普知识的宣传服务,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要继续抓好农村卫生室(站)建设,各乡镇要积极想办法解决卫生室(站)的用房,县卫生部门要加强指导。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筹资机制,建议逐步提高农民医保筹资金额和报销比例,对个别经济比较薄弱、农民参保率较低的村,政府要给予适当的资助,使农民应保尽保、医病有保。要强化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服务工作。要积极引导农民转变就业观念,注重就业技能培训的实用性,根据我县发展旅游、化工等产业,以及当地产业发展的岗位技能需求,组织定班、定专业的菜单式劳动技能培训,也可以与相关职业院校合作办班培训,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和文化水平。

4、积极营造文明新风。重视抓好农村基层文体队伍建设,建议县文化体育部门和乡镇要采取多种形式,定期组织社区文体骨干开展各类培训,指导帮助基层活跃社区文化;注重挖掘培育乡村特色文化,发展社区民间文化团队和协会,积极组织开展经常性、群众性文体活动,变“文化下乡”为“乡下文化”,形成社区文化。同时还应依托我县拥有这方面特长的民间艺人帮带广大农村文艺骨干自教自乐,积极组织社区的老年人开展活动,使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要把培育新型农民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来抓,通过创新活动载体、组织素质培训等,提高农民的素质,并引导村民增强卫生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村民的文明程度。

5、充分发挥党组织作用。要从加强组织和制度建设入手,对达到建立基层党委规定的,建议建立社区党支部。要把社区党建工作向驻社区单位企业延伸,并通过创新工作机制和活动载体,调动驻区单位企业支持和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整合各方力量。要加强青年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和党员发展工作,改善结构,增强党组织的活力。

6、提高村级民主管理水平。要以社区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委直选制度,深化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对村级重大经费开支、纳入低保、项目建设等重大村务,推进村民民主和村务公开建设,创新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新载体,提高村民自治的管理水平。

7、切实维护农村基层稳定。积极抓好经常性的法制教育,开展以案讲法系列教育,以及“送法上门”、“送政策上门”的咨询服务活动。要完善社区综治工作站的硬件设施,强化一线力量,特别是治调委员的工作能力,提高其基层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要加强治安联防工作,群策群防,建议成立社区治安巡逻队,充分发挥其作用,维护社区稳定。

(四)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措施

1、制定农村社区发展规划。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议由县政府牵头,民政部门具体负责,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共同配合,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借鉴城市社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制定我县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规划,提出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并根据我县农村不同地区的特点,提出不同任务和目标,以指导社区建设。

2、做好农村社区建设规划。要把农村社区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与乡镇建设规划结合起来,规划起点要高,要凸现农村社区的生态环境。对社区的规划用房,可参照城市社区建设的标准,并结合农村社区建设的实际,进行合理规划布局,留足社区配套建设的空间,并适度超前。

3、建立社区建设保障体系。建立政府投入机制。要把筹建农村社区“工作站”、配套服务设施等社区建设资金,统一纳入新农村建设资金的预算。县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积极向市政府及对口部门,争取农村社区建设政策上的支持。要整合好新农村建设资金,对县政府相关部门投入新农村建设的资金进行整合,提高资金的整体效益。要加大对经济薄弱村的扶持,调整提高确定薄弱村的村级可分配收入标准,同时要随着经济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适时调整标准。要积极探索构建政府服务、村民自我服务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广泛吸收社会资金,鼓励社会各界捐助,引导和动员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身农村社区的服务事业,逐步建立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多元投资机制,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完善服务功能。

4、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要积极拓宽社区村委干部培养、选拔和推荐的路子,特别对乐于为家乡建设发展作贡献的大中专毕业生,鼓励和吸引他们回乡建设家园。要探索建立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干部交流机制,相互借鉴经验,拓宽工作思路。

基层社区文化建设篇8

【关键词】社区建设人权保障发展

人权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个人按其本质和尊严享有或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人权问题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党和国家的一贯宗旨,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社区作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全面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思想贯穿于社区建设的各个方面,是社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国社区建设体现人权理念

社区是共同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人居群体。“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①人权的本质规定体现在社区建设之中,与人权建设有着许多的共同性和一致性。我国社区建设以人为本,人权理念扎根在社区建设的各个方面;同时,社区建设也为人权发展提供了平台,成为实践和保障人权的切实有效的基层组织形式。

以人为本是我国社区建设的根本宗旨和重要目标。以人为本,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要求,也是社区建设的根本宗旨和目标。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区建设与之相协调,使得社区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我国社区建设中始终把以人为本作为贯穿一切工作的主线,其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体现人权的本质规定。时时刻刻把全心全意为社区居民服务作为社区建设的着力点,逐渐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居民的文化氛围,提升居民的文明素质,把满足社区居民的合理需求作为工作目标和内容,抱着对人民负责的精神,真正了解人民的需求,真心实意地为人民服务,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社区建设为人权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切实保障和实践人权。社区是城市社会系统的子系统,是城市居民基本的生活空间。我国提出建立起“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②的社区目标。首先,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是其重要的特征,也是其自治性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民主在社区建设的基本要求和根本目标,就是广大居民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区居民在各项事务中发挥“主人翁”精神,让社区的民主管理、民主选举、民主监督得以有效运行。其次,管理有序是让越来越多的居民自己来协调和管理他们在社区里的各种关系,从而创建一个适应于我国市场经济的、贴近居民具体生活和满足居民日常需求、组织合理、职责明确的服务系统。第三,服务完善就是充分发挥社区明显的区位和地缘优势,以及社区成员之间潜在的相互支持的能力和亲朋之间、邻里之间、社区成员之间天然的社会支持网络,通过社区设施、项目等为社区成员提供多形式、全方位的服务。第四,治安良好就是社区居民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相互协调、形成合力共同维护社区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建设一个安定和谐的美好生活环境。第五,环境优美就是让每一个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环境建设中来,在实践中形成对社区环境的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在日常点点滴滴的小事中养成节约、环保、卫生的习惯。第六,文明祥和就是社区居民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学习进步,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引导下,自觉、积极、规范地开展精神文化活动,形成居民明礼诚信、服务社区的祥和氛围。因此,社区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实现人生存和发展的各项权利,为人权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切实保障和实践人权。

人权保障在我国社区建设中的实践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最基层组织―居民委员会开始向现代型和社区转型,经济发展黄金期的中国各类社会矛盾凸显,社区建设基层工作的范围进一步拓宽,社区建设中的人权保障承担的任务进一步加大。我国社区建设在保障和发展人权方面取得的成就显而易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社区居民的政治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和发展。政治权利是人权的重要内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在社区建设中得以充分体现和保证,社区选举的民主化程度大幅提高。民主决策已经成为社区重大事务的主要决策形式,社区居民人人享有平等的决策权利。社区日常事务实现民主管理,普遍建立了社区居民自治章程、社区居民公约等为社区内所有人共同遵守的制度。居民代表会议、协商议事会议、居民论坛、社区对话、听证会等的召开,体现了社区居民的民主政治权利通过各种渠道得到有效诉求。

第二,社区服务是社区工作的基础和核心,社区居民的合理需求得到满足。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区群众对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这对社区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应不断拓宽社区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与解决社会问题相对接,与化解社区矛盾相一致,想居民之所想,解居民之所急,使社区居民子女教育、社区老年人帮扶、居民文体活动、看病就医和就业等现实需求得到相应的满足,全面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第三,妇女、儿童、老年人和外来务工人员的权益在社区治理中得到重视。社区中的妇女、老人和儿童照顾组织普遍建立,活动场所健全,基本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政府依据自身对社区现状的认识,在具体的工作中也有不同的侧重。随着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凸显,弱势群体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政府部门也给予了密切的关注,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在社区建设中不断推动人权保障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社区建设中人权保障和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社区建设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来看,人们对于社区建设中人权保障和发展的认识仍然存在着局限性。

首先,参与社区事务的意识不够。社区建设常被认为是主要应由政府自身直接操办的事务,社区居民的主体性参与意识不强;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科教文化等社会团体与所在社区存在疏离状况,主动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没有发挥出来;社区内广泛的在职居民较少参与社区活动,远没有成为社区中的重要力量。

其次,社区问题的边缘化。社区之中发生的问题一般被认为只是一些日常生活琐事,只具有辅的、补充性的社会功能意义;社区中的主体活动人群主要被认为是老人、青少年以及病残、失业人员等弱势、困难群体,大多处于社会边缘,社区建设还没有真正切实获得与经济发展互相协调的战略性地位。

因此,当前需要我们对社区建设中的人权思想不断深化和再认识,需要对社区建设中人权保障和发展再认识。

社区建设要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

社区建设中尊重和保障人权主要突出表现在社区服务、社区管理、社区自治、社区共建四个方面,这也是社区建设最基本的内容。

以民为本、服务社区。把以民为本、服务社区作为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为宗旨。社区服务主要是利用社区资源、动员社区力量,为社区成员提供福利性、公益,从而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需要。首先,福利性是社区服务的最基本属性。社区服务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福利事业,主要是为社区成员提供无偿和低偿服务,满足社区居民基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其次,社区服务是一种群众自我服务形式,群众的事情群众自已办理,依靠社区居民群众,又服务于群众。只有依靠群众,才能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使社区服务事业长盛不衰;只有服务群众,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才能获得群众的支持。这也是社区建设充分尊重和保障生存权与发展权最直接的体现。

责权统一、管理有序。“社区管理是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街道为主导,居委会为协同,以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为依托,运用行政与法律、经济与教育、功德与情感等手段,合理调配和利用社区资源,发展社区事业,提高社区成员的生存质量,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③社区管理是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中的一部分,健全社区组织,明确职责和权利,将社区的管理寓于服务之中,创造一个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方便、社会安定、全面发展的文明社区。

扩大民主、社区自治。社区自治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的有效形式。在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利的重要方式。通过加强居民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社区群众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利。发挥基层组织协同作用,在社区自治过程中,不断加强社区居民参政、议政、参与国家管理的能力,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

因地制宜,共享共建。社区建设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工作基础的变化、随着群众需求的增长不断调整,真正为群众服务,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生活需求。社区建设还要从社区居民迫切需要和热切关注的问题入手,处理好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组织等力量广泛参与社区建设,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共享共建社区资源,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创造社区良好氛围,最终实现社区建设的发展目标。

社区建设中保障和发展人权需要处理好的关系

正确处理党的基层组织与居民自治的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在社区建设中始终坚持和发展人权思想,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贯穿“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思想,强调党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党的基层组织全面发挥政治领导作用。党在社区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丰富和拓展党的群众工作,密切和强化党与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增强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执政地位。社区是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社会的细胞。居民自治充分体现党的领导、政府指导、社会参与、社区成员自治的总体要求。社区居民依据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和经社区居民表决通过的社区章程、居民公约等行为规范,是城市居民直接参与国家基层事务管理、依法行使民利、体现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具体形式。加强社区自治,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管理和监督的民利,确保居民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互相制约和互相协调,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社区居民互动关系,促进社区健康、稳定、有序发展。

社区建区中应该把党的基层组织所体现的系统性、整体性、宏观性和社区自治性、自主性密切地结合起来。既要强调自治是社区内在的要求,又要有宏观的考虑,各个社区之间也不能各自为政。党中央强调,必须加强社区建设,这关系到基层政权的巩固,关系到改善党和群众的关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都需要在基层落实,在社区落实。同时,社区是居民生活的区域,有很多小问题以及生活困难的大问题,小问题和大问题是密切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所以社区建设实践中,要认识到党的领导是关键、居民自治参与是生命,把小问题和大问题密切结合起来,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居民自治结合起来,把民主与集中结合起来,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公民政治权利的保障与发展。

正确处理政府管理与服务的关系。政府有两大职能,一是管理,二是服务。政府在社区工作中的主要职能就是服务,即服务民众、服务社区。对现代政府来讲,管理也是服务的体现,服务是政府最主要最关键性的职能。服务职能既是平民型政府的典型表现,更是政府转换职能的最优选择,政府要改变官僚意识,找到运作的最佳模式。社区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政府在倡导、统筹、实施社区各项工作过程中,必须提供高效、廉洁、优质的服务。一方面,政府可以整合社区内的资源,协调社区内各种团体的利益关系,提供一定的经济和政策支持,用政策去促进社区资源的聚集和社区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社区建设在政府宏观指导下,依法发挥社区的自我组织力量,为社区目标的制定提供指导,使社区按照目标要求不断推进。

社区建设是政府指导社区发展、居民参与社会生活相互交融的基层社会管理方式。一方面,失去政府的有效指导,社区建设就不可能成为有组织、有目的的社会活动。另一方面,政府要以服务社区为工作的出发点,改进工作作风,掌握社区居民的需求,倾听社区居民的呼声,通过各种有效方式,根据实际需求情况确定和调整工作,提高政府服务质量。

正确处理社区硬环境建设与文化软环境的关系。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中软实力的表现,也是公民文化权利的重要体现。它是一定社会的基层生活文化,特指一定区域聚居人群的精神生活现象,表现为社区居民的文娱体育、社会教育等文教体卫活动,是社区居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建设是美化社区的社会环境、展示社区居民精神风貌的民心工程,是社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更是体现和宣传人权理念的重要渠道。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自由,有进行科学研究、文艺创作以及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应允许不同风格、不同题材、不同手法同时存在,自由发展、自由讨论。社区文化软环境建设应该注重贴近百姓实际、贴近生活实际、贴近社区实际,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提高社区文化的感染力、凝聚力;发扬艺术民主、为社区群众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社区软环境建设与社区硬环境建设的共同目标应相一致,提升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居民对社区文化软环境的认同,使社区文化与社区认同相一致,增强家园意识,使社区文化建设在社区建设中发挥更大的效能。

社区硬环境是指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社区医院、学校、超市、活动中心、社区治安组织等;社区硬环境建设是文化软环境建设的基础和载体,文化软环境建设使社区硬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社区硬环境更多是对社区居民物质生活的保障,社区文化软环境更多是对社区居民精神生活的满足,社区硬环境建设和文化软环境建设相适应、相协调,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各自的作用。

(作者分别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沈阳工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③王维达:《社区工作法律规范解读》,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第3页。

基层社区文化建设篇9

关键词:基层文化;发展;创新;策略

群众性的基层文化是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活水源头,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渠道。本文尝试研究如何创新面向基层的文化,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创新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建设是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文化具有教育性、娱乐性、知识性、艺术性等特点,在促进社区群众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主人翁意识方面,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文化软实力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创新社区文化,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方面,要发展社区的精神文化。以先进文化为主导,丰富文化活动内容,是促进社区精神和文化建设的需要。先进文化有利于凝聚社区居民,文化是人与人交流沟通的桥梁。社区文化以其特有的功能,通过文化活动这个媒介把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联系起来,所以要重视发展社区的精神文化,如开展教育活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民俗活动、审美活动等,也可以通过具体的讲座、培训、展览、比赛、游艺、健身,以及读书会、茶话会、联欢会、文艺晚会等多种方式,丰富人们的精神活动。

另一方面,发展社区的环境文化。将环境文化融入社区文化建设之中,建立一种人人自觉保护环境的社区环境文化,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美化人们生活、提高群众环境保护意识的有效方法。社区环境文化主要体现在文明整洁、环境优美、生态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社区城市规划最好能把自然原生的景观要素与城市建设的要素统一起来,使社区建立在自然生态带来的美感的基础上,这样容易激发业主爱护自然、爱护环境的意识。其次在社区的管理上,要把环境保护作为主要的工作来抓。不爱护环境必然会损害公共利益,甚至引起邻里关系紧张。比如,乱倒垃圾、高空抛物、噪音过大、强占共用通道、随地吐痰、违章养犬等,凡此种种,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成为邻里关系紧张的重要导火线。所以,社区管理要从环境保护做起,使群众有一个卫生、干净、美观、文明的生活环境。

二、创新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组织和运营过程中所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氛围习气、形象风貌的总和。企业文化浓缩了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哲学,决定着企业的内部凝聚力和外部影响力的强弱,是企业的“情商”和“软实力”的体现。要创新企业文化,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方面,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物质建设与制度建设的结合。企业文化建设须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核心。如果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特质,那么企业精神就是企业的灵魂。只有让企业精神成为企业人共有的价值观念,才能形成并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同时向外界展示了企业鲜明的精气神。物质建设主要是指企业文化物质载体的建设。企业文化最重要的物质载体是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或者提供的服务,通过这类载体,企业品牌和信誉在社会上得以展示和检验,而社会对于企业产品所做出的评价反过来又会影响企业生产经营计划以及企业文化建设战略的调整。企业文化的制度建设主要是以规范和条例的方式使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建设得以制度化和常规化,从而保证企业文化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建设的落实。将三者有机结合,方能实现企业文化的顺利运行。

另一方面,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结合。企业文化的存在和建设皆以企业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因此企业文化不可能脱离企业的经济目的而单独存在。而事实上,正是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才掀起了现如今企业文化建设的高潮,经济效益为企业文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运行空间。同时,企业文化建设也必须注重社会效益。企业文化建设所倡导的价值观须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相一致,在这种企业价值观指导下的组织

经营活动须与社会实践、社会需要和社会环境相一致。只有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结合,企业文化建设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三、创新校园文化

校园是传承文化、创新知识、造就人才的摇篮。校园文化建设在基层文化建设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传播先进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科学发展意义重大。

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要凸显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校园精神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所形成和秉持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念,它积淀了学校人的品格、精神和成就。建设校园文化要紧紧抓住校园精神的塑造这一灵魂工程,而校园精神的塑造必须强调“德育为先”。“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在教育的内容结构中,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较,是排在首位的,只有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才可能使学生坚持正确的方向,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要处理好与社会文化关系。校园在空间上往往与外界有围墙之隔,但是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之间并未设置“围墙”,建设校园文化,不应企图打造一种独立于世的象牙塔文化,否则学校教育的成果会在学生踏入社会之时随风飘散甚至不堪一击,更毋庸妄言服务社会了。另外,我国学校的校园文化都必须反映社会主义性质,符合我国国情,坚持社会主流价值观,努力引领和建设社会先进文化,使校园文化尤其是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

总之,基层文化工作水平的高低、质量的好坏,不仅是衡量一个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标志,也是文化软实力的主要体现。重视基层文化建设,是拥护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表现!

参考文献:

[1]付兆萍;;关于加快基层文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大家;2011年16期

基层社区文化建设篇10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时代高度,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十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的战略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如何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已经成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命题。

2015年初,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4月,等四部委印发了《关于加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意见》;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前不久,等四部委又印发了《贫困地区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方案》。这些重要文件的出台,传达了中央加快文化建设的坚定决心,也为文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河南省在2014年选取四个省辖市作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单位开展了试点工作。济源市作为试点单位之一,随后也被文化部确定为全国8个试点城市之一。两年来,济源在全市全面开展了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着力以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为抓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均等化。

1济源市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情况和主要做法

2014年以来,济源市积极行动,认真组织,整合完善,逐步实施,截至目前,已建成312个村(居、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占全市村(居、社区)总数的59%。为全面完成村(居、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近年来,济源市坚持文化强市,将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设立群众文化扶持基金,把文化惠民工程列入市政府每年要为全市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持续推进。济源市成立了由市长为组长,发改委、财政局、文广新局等为20多个单位为成员单位的济源市国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各镇办也成立了由镇长(街道办事处主任)任组长的村(居、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与市政府签定目标责任书,将村(居、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纳入重点工作。组织人员先后到江苏、浙江、福建、四川等地学习先进经验,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出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制定建设工作台帐全面推进。

(2)分阶段有序推进。2014年,济源市在全市范围内选择了玉泉街道陆家岭居委会、大峪镇寺郎腰村等7个特色村(居、社区),先行先试、打造试点,为其他村(居、社区)的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拓展思路,提供参考,发挥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先期打造出了7个高标准的村(居、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2014年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98个,2015年建成152个,在坚持标准完成规定要求的同时,积极创新、注重特色,突出“一地一品牌、一村一特色”,力争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打造成各具特色、互为补充且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3)完善保障体系。采取了“上级财政拨一点、乡镇财政补一点、村里出一点、群众筹一点、能人志士捐一点”等办法,确保了村(居、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和活动开展。市财政按照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情况和文化活动开展情况,通过以奖代补形式进行资金拨付,乡镇财政将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经费列入专项预算,同时整合各级各部门扶贫开发、乡村建设、文化体育、科技教育等有关资金,集中投入到村(居、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中,济源市级财政以11%的年均增幅逐年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引导镇级财政不断加大对村级文化中心建设的经费投入,如思礼镇投入100多万元建成卢仝文化展馆,邵原镇投入200多万元建成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截止目前,全市共投入3000多万元用于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同时,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建设,如金利公司连续5年冠名赞助全市群众戏曲大赛,既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又促进了企业和社会的和谐共生。建立月汇报、季督导制度,由市督查局和文广新局联合督查,定期通报全市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情况。将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全市大目标考核,推动工作开展。

(4)结合城乡建设统筹推进。按照“整合资源、盘活存量、综合利用”的工作思路,济源市突出“四个结合”,高标准推进基层服务中心建设:一是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进行资源整合、场地设施整合,既挖掘了美丽乡村的内涵,又提升了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水平。二是与区域特色文化相结合,如结合王屋镇浓厚的农耕文化底蕴建成了集回顾、展示、交流、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的的五里桥农耕文化展示馆。三是与村(居、社区)集体经济实力相结合,在偏僻山区、人员分散的村落建有功能全、面积小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在人口较为集中、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村落建设高标准、较大型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如在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克井镇柿槟村,投入大量资金建起了功能齐全的老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卫生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并统一整合到柿槟村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之中。四是与周边经济、文化、自然资源相结合,如克井村标准的文化大礼堂、留庄社区的红色文化展厅、轵城镇以盘谷砚艺为龙头的“砚苑”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园区等,都体现了区域经济、文化、自然资源的优势。

2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效果初显

通过开展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济源市完善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为各种惠民资源聚集搭建了平台,补齐了短板,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1)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舞台。根据群众的不同喜好,在综合服务中心设置了篮球场、农家书屋、活动广场、室等可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的各种场所,并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并进而改变以往没事打麻将、扯闲话的陋习。同时,在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成立红白理事会,转变村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陋习。

(2)为传播知识提供了讲台。以方便百姓生活为主题,在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开展各类文化讲堂、文化骨干业务培训、果林技术培训等各类行业专题讲座和培训,使村民掌握知识、提升品位、陶冶情操。据不完全统计,两年多来,全市共培训出600多位农村文化骨干,解决50多户家庭矛盾,使200多户家庭脱贫致富。

(3)为城乡文化交流提供了阵地。组织文化、宣传、卫生、科技等部门发挥资源优势,定期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送演出、送讲座、送展览、送培训,推动市区各类资源服务向农村流转。如市戏剧艺术发展中心开展送戏下乡活动,每年演出222场;市电影公司开展送电影下乡活动,每年放映6312场;市图书馆开展图书漂流和送书下乡活动;市博物馆开展“民间鉴宝”活动等等。城乡文化交流日渐频繁,极大丰富了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4)为传承习俗搭建了平台。结合元宵、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举办民俗文化活动,即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激发居民归属感和认同感,又传承了我们的传统民俗文化。如重阳期间克井镇柿槟村举办的孝老爱亲系列活动,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六一”期间五龙口镇尚前村举办的“七岁启智开蒙”活动,教会小学生尊师重道,开启了小学新生的成长之路。

3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启示

通过加快推进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济源市有效整合了基层各类行政资源、设施资源,也对我们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产生了一些有益的启发。

(1)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必须依靠政府推动。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里明确提出:“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更是明确了“县(市、区)人民政府在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中承担主体责任。”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主体和责任主体是各级政府,济源市在推进基层综合文化中心过程中,始终把握这一原则,市级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乡镇成立了由镇长(街道办事处主任)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并与市政府签定目标责任书,使得各项工作有任务,有目标,有责任,有落实。

(2)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必须各部门协同推动。2014年3月,国家层面成立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领导小组,2015年,河南省也成立了省委常委、宣传部长任组长,副省长等任副组长的省级协调领导小组。各级协调机制在统筹资源,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济源市在市级协调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了发改委、财政局、文广新局等为20多个单位为成员单位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将建设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个职能部门,形成了通力合作、统筹推进的良好局面,保证了各项建设目标的如期完成。

(3)要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建出特色。河南省目前有4.7万个行政村、3800多个社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特色文化资源不同,因此在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济源市在建设过程中,结合王屋镇浓厚的农耕文化底蕴建成了集回顾、展示、交流、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的的五里桥农耕文化展示馆,在克井村建成标准的文化大礼堂,在留庄社区建成红色文化展厅,在轵城镇建成以盘谷砚艺为龙头的“砚苑”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园区,均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文化资源优势。

参考文献

[1]何义珠,李露芳.公民参与视角下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3(6):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