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的具体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50:50

心理干预的具体方法篇1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化疗;心理干预;认知干预;肌松干预

急性白血病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急性白血病的确诊人数逐年上涨,严重危害了人类的身心健康[1]。在临床上对急性白血病的主要治疗方式是化疗,但是化疗的时期长,易引发感染,亟需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本文旨在探讨认知干预和肌松干预两种不同心理干预方法在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具体操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120例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随机分成认知组、肌松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急性白血病,排除有认知掌握及精神异常者。其中男性58例,女性62例,年龄19~62岁,平均年龄为(36.8±2.4)岁。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经统计分析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认知组给予认知干预,肌松组给予肌松干预,具体如下。

1.2.1认知干预护理人员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分为3次进行,每组成员在3~5人不等,干预的时间在1h/次左右。研究人员主持活动,具体的干预内容为启发、鼓励、展望,建立良好的认知、社会支持及应对。

1.2.2肌松干预护理人员帮助患者实行循序渐进的肌肉放松训练,30min/次左右,2~3次/d。具体方法是在舒适安静的环境下,研究人员进行制定,采用肌电生物反馈仪和自我放松磁带(中华医学会音像出版社出版)开展生物反馈放松训练。认知组和肌松组均要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耐心倾听患者的需求和建议,密切关注患者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帮助患者尽快熟悉医院环境。同时,护理人员要向患者仔细讲述病症治疗和护理的基本知识,向患者介绍医院的科学发达的硬软件设备,给患者讲述以往成功的治愈案例,增强患者的配合度和治愈信心。

1.3观察标准观察三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及呼吸道感染、口腔感染、肛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使用QoL-C30量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具体包括了情绪功能(焦虑、紧张),躯体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和认知功能5大功能,总分共100分。

1.4统计学分析通过SpSS19.0软件实现了数据库的录入及统计分析,其组构成比较用χ2检验,组间疗效比较用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

2结果

2.1三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比较分别对三组患者进行相应护理后,认知组和肌松组的生活质量、住院时间和护理满意度均得到改善,两者之间的数据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三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情况分别对三组患者进行相应护理后,认知组和肌松组的呼吸道感染、口腔感染、肛周感染并发症发生率均有所降低,两者之间的数据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急性白血病是血液科常见的恶性肿瘤,多发于儿童及青壮年,具有发病急、病情严重等特点[2]。在接受化疗中,患者极易产生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影响了治疗效果。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能有效缓解其不良情绪,提高生存质量,具体有认知干预和肌松干预两种干预方法。认知干预是指通过影响或改变个体已有的认知思维模式来影响个体行为和运动水平的心理护理措施,肌松干预是指通过帮助患者进行肌肉放松训练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一种心理护理措施[3]。本研究结果显示,认知组和肌松组两组患者在对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及不良反应率上均优于对照组,但两者之间的数据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认知干预和肌松干预对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的护理中效果对等。

综上所述,认知干预和肌松干预两种心理干预方法能有效提高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的生存质量,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润弟.个性化护理干预在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8(18):13-14.

心理干预的具体方法篇2

关键词:心理干预;护理专业;心理健康状况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2

在实际的临床护理中,很多护理人员都会产生职业倦怠,导致护理工作流于表面,呈机械化特点,无法有效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二:其一,护理工作的任务繁重;其二,护理人员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和自我调节比较薄弱[1]。对于正处于学习阶段的护理专业学生来说,该阶段既是其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职业心理素质养成的关键时期。对护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积极的心理干预,保证其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其职业心理素质不仅是当前高素质护理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也是护士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2]。为了探讨心理干预对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产生的影响,我校随机选取了120例心理测验阳性学生进行了如下对照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对我校2014级护理专业的全体学生进行心理测试,从阳性结果中随机抽取120例进行心理干预研究,并根据不同的护理内容随机分为3组。其中a组共40例,其中男生1例,女生39例,年龄在15~23岁之间,平均为(18.63±0.58)岁;有26例为大专,14例为本科。B组共40例,其中男生3例,女生37例,年龄在16~22岁之间,平均为(18.56±0.47)岁;有28例为大专,12例为本科。C组共40例,其中男生2例,女生38例,年龄在16~21岁之间,平均为(18.52±0.64)岁;有25例为大专,15例为本科。3组学生的性别、年龄和学历等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表示结果具有可比性。

2.护理方法

a组: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具体措施包括:在辅导员和教务部门的支持下,对所有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每周安排4个课时,共6周,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人际交往矛盾、职业规划、情感问题、挫折等内容展开教育,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掌握自我调节的有效方法[3]。

B组: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团体干预。其中心理健康讲座参照a组,团体干预的具体方法为:完成基线调查后,对检测结果为阳性的学生单独展开心理咨询,挑选出自愿参与团体干预的学生,借助访谈等方式,排除存在严重心理问题和偏执等学生,采用认知行为干预,每次1.5~2小时,每周2次,共安排6周。在其中选出1位具有较强沟通能力的学生作为助手,引导其他学生主动坦诚心理问题。

C组: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个体心理干预。其中健康讲座方法同a组,个体心理干预方法具体如下:根据学生的自由意志对自愿参与个体心理干预和不适合进行团体干预的学生开展心理干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每周开展1~2次心理咨询,每次1~1.5小时,安排6周,可以选择认知行为疗法和音乐放松疗法等级进行干预。

3.观察指标

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3组学生护理干预前后的评分变化进行观察和对比,其中共包括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焦虑、抑郁、恐惧、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维度,每个项目评分为:0分:没有;1分:轻度;2分:重度;3分:相当重;4分:严重[4]。评分越低,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数据包软件对本次研究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当p

二、结果

a组学生的强迫和抑郁评分在干预前后存在明显差异(p

表1组学生护理干预前后的SCL-90评分变化(分,x±s)

评分项目a组B组C组

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

躯体化2.52±0.011.53±0.891.95±0.621.18±0.562.05±0.581.92±0.58

人际敏感2.58±0.562.23±0.382.79±0.542.43±0.522.73±0.512.14±0.53

强迫2.57±0.812.39±0.212.77±0.572.34±0.622.75±0.602.41±0.56

焦虑2.69±0.272.06±0.582.34±0.552.02±0.382.26±0.621.39±0.55

抑郁2.51±0.482.16±0.522.75±0.622.39±0.352.52±0.562.17±0.15

恐惧1.51±0.941.05±0.761.97±0.591.56±0.452.06±0.621.47±0.54

敌对2.67±0.111.71±0.931.98±0.751.46±0.582.34±0.952.01±0.78

偏执2.55±0.262.09±0.572.32±0.522.01±0.352.18±0.831.87±0.45

精神病性2.62±0.252.12±0.552.41±0.542.01±0.292.14±0.561.98±0.54

三、讨论

由上表可知,学生经过心理干预后,他们的SCL-90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有助于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掌握有效的自我调节方式,能够促进他们快速适应集体生活,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分析3组学生的结果可知,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再参加团体和个体干预的护理专业学生,其心理健康状况改善的程度明显优于仅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的护理专业学生。由此可知,心理健康教育只能针对护理专业学生存在的共性心理问题进行干预,但是不能针对他们的具体展开深入分析[5]。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对加强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的正确认识和运用的策略开展深入探讨,并加强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的干预水平。

但是,3组学生在干预后的SCL-90总分和各指标的得分均高于样本的平均值,所以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还会受到家庭和人格等因素的影响,有些问题还需要长期积累。因此要改善学生的心理问题,还需要长期坚持。

总而言之,对护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情况,但是培养其职业心理素质仍需长期坚持。

参考文献:

[1]黄米娜,李丹,张林,等.综合心理干预在本科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5,03(17):82-84.

[2]封丹B,徐凌忠,娄凤兰,等.护理与非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0,18(29):1659-1661.

[3]颜琬华,赵晓敏,唐永云.护理专业男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1(03):1353-1355.

心理干预的具体方法篇3

[关键词]团体心理危机干预;急诊科;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6)12(b)-0149-03

theeffectofGrouppsychologicalCrisisinterventioninemergencyDepartment

YeGui-xiang1,wUZhuo-ying2

1.FujianprovinceXiamenUniversityHospitalemergencyDepartment,Xiamen,Fujianprovince,361005China;2.aienpsychologicalCounselingCenterofXiamen,Xiamen,Fujianprovince,361005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effectofgrouppsychologicalcrisisinterventioninemergencydepartment.methodsemergencydepartmentpatientsinourhospitalandcloselyrelatedpersonnelevents202peoplefrommay2013toJune2016wereconvenientselected,randomlydividedintotheobservationgroupandthecontrolgroup,eachof101cases,theobservationgroupusedbygrouppsychologicalcrisisintervention,thecontrolgroupusedconventional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usedthesymptomchecklist(SCL-90)toevaluatebeforeandaftertwogroupsofparticipantsmentalstateintervention.Resultstheobservationgroupaftertheinterventionofsomatizationscorewas(1.76±0.51)points,depressionscorewas(2.11±0.57)points,anxietyscorewas(2.04±0.53)points,terrorscorewas(1.74±0.42)points,thecontrolgrouprespectivelywas(2.06±0.54)points,(2.60±0.55)points,(2.41±0.56)points,(2.07±0.43)points,theobservationgroupwassignificantlylowerthanthecontrolgroup(p

[Keywords]Grouppsychologicalcrisisintervention;emergencydepartment;applicationeffect

急\科患者病情凶险、发病较急,患者家属未作出充分的心理准备,因而常产生恐惧、烦躁、激动等不良情绪,严重者会产生心理应激反应,不仅影响着患者及家属的身心健康,而且也是造成医疗纠纷的重要原因[1]。研究证实,团体心理危机干预能够有效预防和缓解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创伤和应激反应[2]。该研究方便选取2013年5月―2016年6月该院急诊科患者及与事件密切相关人员101人采用团体心理危机干预,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方便选取于2013年5月―2016年6月该院急诊科患者及与事件密切相关人员202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1人,观察组男性56人,女性45人,年龄在7~81岁,平均年龄为(52.34±5.96)岁;对照组男性57人,女性44人,年龄在8~80岁,平均年龄为(52.19±5.89)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理干预,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沟通,帮助他们宣泄情绪。观察组采用团体心理危机干预,在患者入院的24h内进行,具体操作如下。

1.2.1心理诉谈实施者进行自我介绍,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好保密原则,请患者及与事件密切相关人员描述发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在事件中的所见所闻,保证每个参加者都要发言,并询问参加者发生时和发生后的感受,描述自身感受到的体验;向参加者介绍应激的反应、应激反应的模式等,给予患者相应的指导。通过回答问题。提供保障等过程,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利用相关资源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1.2.2心理危机干预实施者以人本主义心理理论为指导,与患者及家属积极沟通与交流,是他们感受到温暖,鼓励患者及家属积极面对所发生的事情,提高患者及家属的积极应对方式,加强患者及家属的社会支持,主动联系医院为其提供相应的服务;对于部分患者及家属可采用认知疗法,进行放松训练、表象脱敏训练等,避免其由急性应激反应向慢性应激反应转化;可采用nLp简快疗法、后现代主义心理疗法(如焦点治疗、叙事疗法)、家庭治疗(如萨提亚的家庭治疗模式)、精神分析疗法(如释梦心理疗法)、房树人测验等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干预和社会支持,从而使他们尽早走出不良情绪。

1.3观察指标

干预前后采用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两组参与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价,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要求按照指导用语进行填写,当场发放问卷,当场收回,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

1.4统计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结果

两组干预后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观察组干预后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急诊科患者家属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就遭受到突如其来的家庭灾难,容易产生恐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严重者会出现应激反应,造成一定的心理创伤[3]。因而对急诊科患者及家属进行及时、有效、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是非常有必要的。心理危机干预是将心理学运用于临床上的一种手段,以解决问题为主,在危机阶段,当事人容易受到外部影响,从而产生一定的心理危机,因而应及时进行干预和帮助[4-5]。

团体心理危机干预是心理危机干预的一种,是在团体的环境下为成员进行心理干预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能够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和支持,促使个人在人际交互中观察、学习和体验,从而认识自我,减轻和消除心理隐患[6]。研究证实,团体心理危机干预具有简捷、经济、高效的优点,对各类突发事故造成的心理创伤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7]。有学者对意外伤害患者的心理状况采用SCL-90进行评价,团体心理危机干预后患者SCL-90各项评分均有显著下降,其中躯体化(1.72±0.47)分、焦虑(2.05±0.51)分降低最为明显。该研究中采用SCL-90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发现团体心理危机干预后躯体化(1.76±0.51)分、抑郁(2.11±0.57)分、焦虑(2.04±0.53)分、恐怖(1.74±0.42)分评分明显低于常规心理干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团体心理危机干预是相对于个别治疗形式而言的一种方式,在进行干预时要根据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状态制定相对应的计划和策略,其关键在于让参与者能够陈述所经历的痛苦,并通过团体的力量帮助参与者。在干预过程中要减少个体感觉和情感上的独特性,提供小组支持,强化受害者之间的社会支持,通过心理手段强化这一方式,教会参与者应对方式,从而使参与者恢复至事件发生前的生活习惯,避免心理应激的发生。研究证实,在团体心理危机干预中要识别急性应激反应的高危个体,使其得到专业的心理救助[8]。

综上所述,及时实施团体心理危机干预对降低急诊科患者及家属的不良心理反应和避免急性心理应激障碍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心理危机干预技术对急诊急性创伤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J].蛇志,2015,27(4):356-357.

[2]卢瑞梅,彭玉维.心理护理干预在急诊创伤患者家属焦虑状态中的应用[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4,19(2):152-153.

[3]刘靖雯.急症死亡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心理危机干预效果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5,24(7):31-33.

[4]史海娟,雷军莉,纪美静.急诊意外伤害患者的心理危机干预效果评估[J].总装备部医学学报,2012,14(3):141-143.

[5]陈娜.心理危机干预在急诊自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当代临床医刊,2015,28(2):1349-1350.

[6]卢宝员.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危机干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3):1458-1459.

[7]江有琴,谷威,金婷妍.伽刀病房肿瘤患者的心理危机干预研究[J].海军医学杂志,2015,36(3):256-257.

心理干预的具体方法篇4

【关键词】心理干预;冠心病;心身康复

【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044-02

冠心病作为是一种心身疾病已是医界和心理学界的共识。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康复和预防过程中心理社会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但是目前临床对冠心病治疗一般重视药物治疗而经常忽视心理方面的治疗,并且专业的心理干预应用于冠心病心身康复的实证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试图根据心身相互作用原理对冠心病患者进行系统而专业的心理干预,从而为促进冠心病患者心身康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借鉴。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2011年4月至2012年10月在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120例,均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及wHo临床诊断标准[2]。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尽量保证两组间的均衡性。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患病时间、病情、居住环境、文化程度、工作性质、婚姻状况、经济状况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治疗方法两组均接受相应的冠心病临床常规药物治疗。干预组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由专业心理咨询师对其实施心理干预。

1.2.2心理干预方案以身心相互作用理论为指导,采用认知干预、行为干预、支持性干预和放松治疗等心理治疗技术对冠心病患者进行系统心理干预:1认知干预――向患者讲解冠心病的防治知识,纠正其对疾病的错误认知,使其正确认识身心疾病,以消除其恐惧心理,提高治疗的依从性。2行为干预――纠正患者不良的行为模式及应对方式,并指导他们建立新的行为方式和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3支持性心理治疗――给予患者心理支持,运用表达性艺术治疗帮助患者分析处理疾病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4放松治疗――采用放松训练、音乐治疗和生物反馈治疗缓解患者情绪。干预的原则是个体与集体心理干预相结合,干预方法采用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等方法,每周进行集体心理干预两次、个体心理干预不少于3-5次,每次心理干预时间不少于30分钟。

1.2.3研究工具采用许军编制的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3]和Spertus设计的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SaQ)[4]。自测健康评定量表由48个条目组成,包括自测生理健康、自测心理健康和自测社会健康三个子量表,采用10级评价标准,分析指标为3个子量表得分以及自测健康总分,得分越高说明健康状况越好;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SaQ)分为5大项19个条目:躯体活动受限程度(问题1),心绞痛稳定状态(问题2),心绞痛发作情况(问题3-4),治疗满意程度(问题5-8),疾病认识程度(问题9-11),逐项评分,最后将总分进行正向化处理,标准积分=(实际得分-该方面最低得分)/(该方面最高得分-该方面最低得分)x100,评分越高病人生活质量及机体功能状态越好。

1.2.4调查方法两组患者在入院三日内完成自测健康量表(SRHmS)和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SaQ)的前测评定,在实施心理干预后,两组患者在出院时进行自测健康量表(SRHmS)和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SaQ)的后测评定。

1.2.5统计方法采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1.2.6观察指标1心理指标: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评分和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SaQ)评分。2生理指标:以临床大体疗效进行评定,分为四级:明显好转――临床症状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好转――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心电图改善;进步――临床症状部分消失,心电图改善;无效――临床症状与心电图均无改善。

2结果

2.1不同组别干预前冠心病患者SRHmS评分和SaQ评分的差异比较

对两组患者在实施心理干预前进行SRHmS评分和SaQ评分比较,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干预组和对照组之间是同质的。

2.2不同组别干预后SRHmS评分差值的差异比较

3讨论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在冠心病的发病过程中,生物心理社会因素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它们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影响[5],因此,对冠心病患者实施心理干预,从而提高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已越来越引起医疗界的重视[6]。国内外的研究均提示了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有一定的疗效,本研究显示:对两组患者在实施心理干预前进行SRHmS评分和SaQ评分的前测比较无显著差异,说明实施心理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在自测健康和生活质量方面均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实施心理干预后的两组患者SRHmS评分差值比较结果表明,干预组的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和自测健康总分显著地高于对照组,提示心理干预能减轻冠心病患者因疾病产生的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说明心理干预能很好地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状况,有效促进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康复;两组患者SaQ评分差值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的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满意度、疾病认识程度及西雅图总分也都显著的高于对照组,提示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冠心病心绞痛的发作状况,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和对疾病的认识程度,从而显著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对冠心病患者心身康复有积极作用。另外,在对干预组进行访谈中发现98%患者认为实施心理干预有助于冠心病患者心身康复;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分析,发现干预组疗效显著好于对照组,更加有力的佐证了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康复具有显著作用。

本研究结果揭示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身症状,并提示在冠心病患者治疗中应建立“心身同治”的原则,在常规临床药物治疗同时采取心理干预治疗能够有效促进冠心病患者的心身康复,这在冠心病的临床治疗中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绍红,王晓燕.心理干预加药物治疗老年冠心病139例疗效观察[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

11(3):303-303

[2]第一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心血管病组.关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的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1,9(1):75-76

[3]许军.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J].心理卫生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5-45

[4]刘同想.西雅图心绞痛评定量表(SaQ)[J].行为医学量表手册,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社,2004:123-124

心理干预的具体方法篇5

【中图分类号】R42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295-01

1引言

在妇女人群中乳腺癌为一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据统计分析可以得知乳腺癌发生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第二位,其患病率也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0%左右[1],而且还有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随着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也在不断地提高,然而乳腺癌仍然为一种危害妇女身体健康的恶性肿瘤,对患者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造成较大的危害,且该病也非常容易发生并发症。由于疾病的折磨以及精神上的摧残,加上手术以及放化疗对患者机体的打击,甚至毁损性破坏,患者在很多时候存在悲观、紧张、忧郁以及绝望等方面的心理状态,在对其进行化疗治疗的同时,还应给与科学的护理干预。本研究主要采用优质护理干预的方法对化疗的乳腺癌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2资料与方法

2.1一般资料入组对象为2012年6月~2014年6月入住我院的80例行化疗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年龄28~71岁,平均(49.94±5.38)岁;病程3~15年,平均(6.01±1.22)年;临床分期情况:Ⅱb期33例,Ⅲ期38例,Ⅳ期9例;水肿程度情况为:轻、中及重度分别为34例、38例及8例。将本组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地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2.3心理护理对于本组患者出现的焦虑心理,其主要的护理措施为[2]:(1)主动听取患者的倾诉,以取得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然后对患者加以安慰、解释、帮助以及开导;(2)告知患者在手术之后其体形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但是这并没有多大多少关系,因为术后还可以做矫形手术或者可以佩戴义乳,这样就能够很好地消除其心理障碍;(3)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让家属能积极主动关心体贴患者。使患者情绪稳定下来接受治疗。

2.4整体化护理整体化护理主要包括术前探访,术中的心理护理、舒适护理以及术后的随访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对本组患者手术前后所存在的或是潜在的护理问题进行科学评估,计划、实施以及评价,有计划以及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干预。具体的观察指标包括如下两个方面:(1)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对于患者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如下几种类型,即皮下积液、患者肿胀、手术切口发生感染以及皮瓣坏死等。观察两组的并发率的情况。(2)麻醉之前血压、心率,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接受不同程度的护理之后分别在麻醉之前的30min与50min时测量其血压与心率。

2.5SF-36生活质量评价标准SF-36的生活质量量表中文版关于评价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主要包括8个方面的内容: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及精神健康。

2.6心理状况评价方法采用Zung制定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心理状况进行评分,分值越高,患者心理状况越差。

2.7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护理干预前后心理状况变化情况及护理干预后生活质量变化情况。

2.8统计学方法数据均由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SaS、SDS及生活质量评分均采用“X±s”的形式进行表示,均采用t检验,p

3结果

3.1两组患者理前后心理状况改变对比分析观察组护理干预后较护理干预前均显著降低,且两种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干预后(p

3.3两组护理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析见表2。根据SF-36生活质量评价标准,观察组生活质量总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4讨论

心理干预的具体方法篇6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心理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13)06-0109-04

1954年,美国心理学家卡普兰提出,当一个人面对困难情境,其先前处理问题的方式及其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时,即他必须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他的能力时,这个人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1]布拉默认为,心理危机有发展性危机、境遇性危机和存在性危机三种,此为三分法。根据这一观点,有专家提出还有第四种心理危机,即潜意识中固有的某种心理问题的爆发。[2]这种分类法即四分法。以上二者均是根据危机的性质进行划分的。而龙迪则从心理危机的刺激来源进行划分,将危机分为内源性危机和外源性危机。[3]

心理危机干预是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或群体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干预,通过调动处于危机之中的个体自身潜能来重新建立或恢复危机爆发前的心理平衡状态。[4]大学生心理危机是大学生个体或群体面临某种重大生活事件,不能或认为自己不能解决、处理和控制时产生的严重心理失衡状态。大学生正处于对外部世界进行探索求知的阶段,而其心智和情商却又没有达到足以应对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挫折和打击的成熟程度,所以就很容易处于危机状态。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不外乎焦虑危机、哀伤危机、失恋危机、自杀危机等几种类型。[5]大学生心理危机往往具有突发性、紧急性、无和危险性的特征。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则是指对处于困境、遭受挫折、经历个人危机的师生及时予以心理关怀和短程帮助的一种方式,以帮助他们平衡已失衡的心理状态,获得成长。[6]

一、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意义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意见》指出,高校“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配备足够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不仅仅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

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的场所,一旦发生危机事件,受影响的就是整个学生群体,将对学校的稳定与安全产生威胁,对学生个体的发展造成不利。因此,学校必须承担起危机干预的责任,解决危机事件给师生带来的不良影响,保障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使他们始终在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生命观的指导和影响下健康成长。

二、目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从干预内容上看,多是关注境遇性危机事件,而忽视发展性危机

当前,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大部分注重的是对突发的或重大的生活事件引发的境遇性危机的干预,而根据布拉默的理论,危机包括境遇性危机、存在性危机和发展性危机。所谓发展性危机是指大学生在其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学业压力、情感问题或人际交往问题等各种困难而导致出现一些异常的反应,继而可能逐渐发展为心理失衡,并由此带来情绪、认知、行为甚至生理上的问题。由于这种危机是慢性的并呈弥漫性的,因此很容易被教育者忽视。而忽视发展性危机带来的问题极易引发各种矛盾,直接导致校园危机事件的发生。

(二)从干预过程上看,缺乏正确有效的危机后干预

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心理危机的干预多是于危机爆发后介入、在危机解决后即宣告结束。这种对危机的处置过程成为危机干预的整个过程,其实,这仅仅是一种短期的心理治疗。随着高校管理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重视程度的逐渐提高,目前危机干预已发展为一个既包括预防、预警,又包括应急处置在内的综合性概念。但是,很多学者也提出,一个完整的危机干预过程不仅应包括危机前的预防、预警,危机中的应急处置,更要有危机后的干预。危机后干预是危机干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危机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的自然延伸和拓展,它是向那些还没有顺利度过心理危机的个体继续提供心理援助,以恢复心理平衡。危机后干预是对危机个体的积极关注和干预效果的长期巩固,是构建危机干预长效机制的有益探索。[7]

(三)从从业人员标准上看,忽略危机干预实施者的专业素质要求

目前,中国心理危机干预专业人员匮乏,尤其在高校,接受过心理危机干预培训、具备面对重大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经验的专业人员很少。当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往往是由平时负责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代替专业人员进行危机干预,其效果不但不明显,有时反而会因不专业的引导和干预对危机个体造成二次伤害。

(四)从干预主体上看,仅以学校作为单一的干预主体,缺乏多方联动机制

大学生发生心理危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生理、心理因素乃至社会因素都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机。当然,很多高校的危机干预机制正逐步完善,一旦发生心理危机事件,就会快速启动危机干预预案,迅速介入,为危机干预赢得宝贵时间。但是,恰恰是因为这样,当危机事件发生时,学校也自然而然成了危机干预的唯一主体。这种现状从根本上来讲对危机事件的当事人是不利的。大学生的成长,除了需要学校的培养和关注之外,也离不开家庭及社会的影响,因为当学生出现问题时,这些因素都会产生作用。

(五)从干预方式上看,由外向内的单向危机干预居多,缺少双向互动

很多人认为,心理危机是个体面对客观事件时无法运用正常应对方式去解决而出现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失衡,需要外界力量的介入才能应对。基于这种认识的干预模式即为单向的干预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这种单向的干预模式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危机当事人如果缺乏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无论他人如何努力,效果都将是微乎其微的。这也是在高校很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经常遇到的一种情况。

当前,大学生中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缺乏独立自主意识,凡事习惯于依靠父母等外在资源,因此,不论是学生个体的心理危机还是群体性的心理危机出现时,学校的积极干预往往收效甚微,主要就是因为学生本身消极被动,

缺乏解决问题的根本愿望。而成功的危机干预应是个体自身和外部双向互动、积极作用的结果,危机干预要“以内为主,内外结合”方能奏效。[8]

三、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理论基础

(一)国外心理危机干预模式

不同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到底是否具有相同的干预效果,哪一种模式的效果最佳,能够给受创个体提供更好的帮助,这一直是学者们探讨的重要问题。而目前国外有几种比较成熟且系统的模式,对我们在高校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aRC模式

aRC模式即美国红十字会危机干预模式(americanRedCross,aRC),是早期在灾难背景下产生的干预模式,也是后期许多干预模式的雏形。[9]

aRC模式提出了心理危机干预的三种常用方法:减压、个体危机干预和分享报告。该方式多用于灾难救援工作者。

2.CiSD模式

危机事件应激报告模式(criticalincidentstressdebriefing,CiSD)是以aRC模式中的分享报告为基础,由mitchell于1983年结合军事应激干预的经验提出的。这种干预模式强调在“认知—情绪—认知”的框架下,小组成员一起讨论灾难时的经历。CiSD模式通过灾后早期的情绪宣泄、对创伤经验的描述以及从小组同伴获得的支持,促使参加讨论者从创伤性经历中逐渐恢复正常心态。

3.CCi模式

教室危机干预(classroomcrisisintervention,CCi)是CiSD模式在学校系统应用的范例,是为数不多的专门针对学校系统的危机干预技术,其特点是时间短、容纳人数多、效果比较好。CCi一般在课堂上进行,教师在干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该模式对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二)心理危机干预理论模式

1.平衡模式

平衡模式较适合于早期干预。危机中的受创者因心理或情绪的失衡而无法应对当下的问题,平衡模式主要是帮助他们稳定心理与情绪,重新获得危机前的平衡状态。

2.认知模式

认知模式认为,危机不是事件本身或与事件和境遇有关的事实,而是植根于对事件和围绕事件的境遇的错误思维。认知模式通过改变人们认知中的非理性内容(自我否定部分),获得有利于强化思维中的理性和自强的成分,从而使受创者获得对自己生活中危机的控制能力。

3.心理社会转变模式

心理社会转变模式基于对“人是遗传天赋和从特别的社会环境中学习的产物”的认识,认为个体本身和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危机可能与内部和外部困难有关。因此,危机干预的目的是找到与危机有关的内部和外部困难,帮助人们选择替代现有行为、态度和使用环境资源的方法;结合适当的内部应付方式、社会支持和环境资源,帮助人们增强对自己生活的自主控制能力。

四、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架构及政策支持

对于怎样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干预体系,如何有效地开展危机干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等,专家和学者各持己见。教育工作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到底应把握什么样的标准和尺度,是当前构建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一)建构合理高效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和大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特点,笔者认为,高校合理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构,应强化预防机制、完善预警机制、关注后干预(如图1所示)。

1.强化预防机制

大学生因处在相对固定的集体环境中,便于学校各部门对其进行教育与管理,所以,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的预防工作就比较容易。而针对大学生多是出现发展性危机这一现状,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高校设置相关心理学课程,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学校应重视在学生群体中开展朋辈心理互助,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作用,在宿舍、班级中形成良好的互助环境;还可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另外,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突出人文关怀,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术和生活氛围。强化预防机制,有助于更好地发现学生的发展性危机。

2.完善预警机制

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完善,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首先,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应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测和筛查,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识别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对可能发生心理危机的重点学生进行关注和辅导。其次,辅导员应充分利用职业特点,在日常谈心谈话中及时发现心理或情绪失衡的学生,及时提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进行干预。再次,发挥心理委员的作用,通过团日活动、主题班会等关注特殊群体,做到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将情况上报给辅导员。最后,学校应重视学生家长的来信、来电,及时掌握学生入校前的心理状况,做到学校干预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3.关注后干预

有效的危机干预不仅要致力于帮助当事人解决当前的问题,更要关注当前的心理危机与未来生活的关系。很多时候,鉴于高校心理危机干预能力的局限性,在紧急事件处理完成或者对大学生进行危机干预之后,干预工作就算结束了,缺乏对危机干预效果的评估和巩固。事实上,心理危机干预后的学生虽然暂时达到了心理平衡,但心理创伤的抚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大部分心理危机干预后的学生还面临着支持系统的恢复、心理状态的调整等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应及时进行干预效果的评估,跟踪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更好地进行危机干预。

(二)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保障措施

1.成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指导小组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不能单纯依靠学校心理咨询机构或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是要通过学校统筹规划,成立相关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学生工作部、公安处、校医院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一旦危机事件发生,就由学校领导小组指导,各部门共同参与,保证第一时间对学生进行危机干预。

2.建立专业化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团队

心理危机干预的具体实施者不应仅仅包括具备相关知识技能的人员,还应包括拥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的一线教师和辅导员。因此,成立全方位、多元化的心理危机干预团队,将是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团队人员必须满足专业化、职业化的要求,系统开展学习、培训和研究工作,注重为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积累工作经验。

3.吸纳辅导员从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供资金支持

辅导员和学生接触密切,较容易发现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或危机事件,应吸收辅导员加入心理危机干预团队,并使辅导员接受系统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与技术的培训。学校要提供资金支持,鼓励一线辅导员参与学习和培训,使他们成为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主干力量,从而提高高校危机事件的处理能力。

五、结语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需要不断进行探索和努力。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合理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将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桂芬,甘红缨,李志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318.

[2]曾庆娣.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2006(12):52-55.

[3]龙迪.心理危机的概念、类别、演变和结局[J].青年研究,1998(12):42-45.

[4]eVeRLYGS,mitCHeLLJt.thedebriefing“Controversy”andcrisisintervention:areviewoflexicalandsubstantiveissu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emergencymentalHealth,2000,2(4):211-225.

[5]王建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探源和策略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88-91.

[6]徐隽.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逻辑与盲点[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01-105.

[7]朱美燕.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后干预[J].教育评论,2011(1):62-64.

心理干预的具体方法篇7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预警系统

中图分类号:G479文献标识码:a

ConstructionandimplicationofCollegeStudentspsychologicalwarningSystem

ZHonGZhibing[1],wanZhili[2],HeZhifang[1]

([1]theCollegeofHumanities,JiangxiChinatraditionalmedicalCollege,nanchang,Jiangxi330004;

[2]nanchangmentalHospital,nanchang,Jiangxi330002)

abstractByusingpsychologicaltheoriesandskills,combinedwithschoolsandsocialresources,developingthestudents'psychologicalhealtheducation,counselingandpsychologicalcrisisinterventionworksystemengineering,constructinguniversitystudents'psychologicalcrisispre-warningsystemshouldbeestablishedinthoughts,reflectmultiplepreventiveeducationandinterventionmeasures,intheeffectivenessoftheprocessofimplementationofintegrateduseandreasonableimplementationemphasized,itistocreateasafecampusimportantmeasures.

Keywordscollegestudents;psychological;warningsystem

1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建构

危机干预的对象为有自杀倾向的学生、遭遇重大挫折的学生(恋爱的挫折、就业压力过大、重要考试失利、个人尊严严重受损等)、有严重的身体心理疾病的学生、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的学生、生活上有严重困难学生,非常内向且自卑感很强的学生、有重大丧失的学生(如丧亲、丢失重要东西、父母离婚等)等处于危机状态的学生。

(1)组建危机干预组织体系,由学工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危机学生所在学院、校医院和保卫处的相关负责人及工作人员组成。学工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要负责其中的心理干预。对可能涉及人身伤害危机的学生,校医院及保卫处要协助参与干预。涉及身体疾病的学生,校医院要参与干预。对生活上有严重困难的学生,学工处贷款办要参与干预。

(2)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成立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专门负责心理危机学生的心理危机评估和测量、危机干预实施策略的制定等工作。

(3)各学院心理保健部要建立健全危机学生的预警机制,建立相应学生档案,对其实施动态观察。危机学生的名单要上报学工处和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4)如果发现学生处于危机状态时,危机干预的程序如下:①保证危机个体的人身安全。视具体情况,保卫处和校医院要参与。②及时约谈危机个体。如果需要应该允许其社会支持成员(如父母、班主任、辅导员、同学、心理保健员等)的陪同。③对危机个体进行心理干预。步骤如下:让危机个体进行适度宣泄;对危机个体进行一定的心理疏导和支持;对危机个体的情况初步评定与归因;为危机个体提供可能的危机应对方式;与危机个体共同协商制订应对危机的方法、计划;为危机个体尽可能提供不违背咨询原则的心理帮助;要求危机个体做出避免危机的相关承诺。④多渠道了解危机个体的全面情况。⑤召集心理卫生专家进行会诊协商,进行危机评估,确定危机等级并协商干预方案。⑥在各种社会支持成员的帮助下,对危机个体实施干预方案,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正方案。⑦危机干预后的效果观察与巩固。

2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实施

2.1面对灾害相关部门启动心理危机预警系统

发生在四川汶川的8.0级地震给地震灾区的学生们带来了特大的心理负担。在灾情发生的第二天校学工处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部门联合启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并制定了工作计划。

2.2心理危机干预方案及干预结果

(1)心理危机干预对象及评估工具。心理危机干预以四川、重庆、陕西等地震周边地区来源学生作为对象进行筛选,实际发放心理危机评估问卷355份,收回问卷355份。以SCL-90、SaS、SDS三个量表作为心理危机评估工具,以SCL-90的总分大于200分或SaS或SDS分别达到轻度焦虑和轻度抑郁标准以上即为心理干预对象,共59人,其余296人为不需干预对象。其中,SCL-90:危机干预对象(n=59)211.12?40.32,无需干预对象(n=296)161.63?29.07,t=3.17**;SaS:危机干预对象(n=59)42.03?18.24,无需干预对象(n=296)36.57?14.09,t=2.63*;SDS:危机干预对象(n=59)45.56?12.78,无需干预对象(n=296)39.96?7.97,t=2.51*。

(2)心理危机干预形式多样、成效显著。①团体辅导:将59名干预对象按自愿原则分成4组,每组由1-2名心理老师组织团体辅导。辅导时将学生围成一圈,然后顺序倾诉,表达内心感受,引导观察主动捕捉信息,获得心理支持,认知重建等;②个别辅导:对于具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在团体辅导之后采取个别心理辅导,从而帮助学生走出困境;③网络咨询:利用心理咨询中心网站进行网上咨询,专门开辟“心理危机干预”专题,为受灾害家庭的学生提供网络在线咨询,随时帮助他们解除困惑,走出危机。

(3)心理危机干预结果。从5月14日第一次心理危机干预后10天进行了第二次心理评估。第1次评估时有23人轻度心理问题、27人中度心理问题和9人重度心理问题,第2次评估时轻度46人、中度6人和重度1人。从结果来看,重度和中度心理问题的效果非常明显,而轻度的则仍多维持原来水平,这与这次地震持续时间长、余震不断、救援进展艰难等应激因素持续存在有关。一年之后再次这59名学生进行随访和测量,结果显示各项指标良好,说明他们基本上走出地震给他们带来的心理阴影,能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3结论

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的目标按紧急程度可分为:一级――降低精神病发作的人数,或者降低因心理问题而退学或自杀的人数;二级――使已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得到缓解或解决;三级――及时发现学生的一般心理问题,帮助其解决;四级――正常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具有自我调节能力,适应大学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自我发展能力。在处理学校危机事件时,应与学生家长、同学等人员优先沟通。学校应定期安排与学生家长联系沟通的活动;构建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心理健康支持体系。我们对于危机事件的认识要客观,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学校存在危机具有不可避免性。学校应本着预防为主、科学处理的原则,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以维护学生的生命安全和根本利益为出发点,采取科学有效地危机应付方案和办法,这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的长远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L芸翁庀钅浚褐泄高等教育学会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项目“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管理工作评估方法的研究”成果之一(编号?6aip0050033);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课题“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干预与评价体系的实效性研究”成果之一(编号:XL1013)

参考文献

[1]邵灵红.论高校大学生“问题群体”的危机干预体系[J].湖北社会科学,2004.11(8):150-151.

[2]邱观建.构建“五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S].光明日报,2005.7:12.

心理干预的具体方法篇8

关键词:突发事件;心理危机预警;心理危机干预;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C91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4-0083-02

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SaRS疫情、“5·12”汶川大地震和甲型H1n1流感疫情等突发事件,不仅造成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由此引发的心理危机也给个体和社会带来严重影响,因此突发事件的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问题,逐渐受到关注。本文就突发事件心理危机预警干预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汇述其中研究的不足并尝试预测未来研究发展趋势。

一、突发事件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研究现状

(一)心理危机、心理危机模型和心理危机干预

1.心理危机

卡普兰(G.Caplan)1964年首次提出了心理危机的概念,即当一个人面临困境时,而他先前的处理危机的方式和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即他须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他的能力时,这个人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1]。虽然后来的学者们提出不同的概念,但目前学术界关于心理危机内涵的看法基本与此一致。

2.心理危机模型

卡普兰在对心理危机概念做了界定的同时,也提出了情绪危机模型。他认为个体与环境之间在一般情况下是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当个体面临生活逆遇或不能应对解决的问题时,往往会产生紧张、焦虑、抑郁和悲观失望等情绪问题,导致情绪不平衡。而这种平衡的维持与否与个体对逆遇或事件的认识水平、环境或社会支持以及应对技巧这三方面密切相关[2]。此后危机理论和模型被不断地补充和发展,到1989年有学者提出了一个较全面的危机发展模型,把危机分为危机前的平衡状态、危机的产生以及危机后平衡状态的变化三个阶段[2]。危机发展阶段划分为心理危机预警干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3.心理危机干预

危机干预是社会各界人士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帮助处于困境的个体、家庭、群体,渡过危机,恢复平衡的过程[3]。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标是降低急性、剧烈的心理危机和创伤的风险,稳定和减少其造成的直接严重后果,促使个体从不良状态中恢复或康复。

突发事件的冲击必然引起人们的心理应激反应,若不能正确的引导就有可能导致心理危机,因此对突发事件心理危机进行有效地干预尤为重要。随着危机干预研究和实践的深入,逐渐形成了危机干预机制,机制包括预警和干预两部分。

(二)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心理危机预警机制致力于心理危机的形成、爆发前的预测和干预,是一种超前的干预机制。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建设和完备能够对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获得预见性的信息,能够使心理危机干预机构和人员提前采取必要措施,提高危机干预效能。

研究者提出的预警机制大多是着重于系统全局的配合,如杨峰提出构建公共危机预警机制要加强组织建设,明确各部门职能和权力,实行政府、企业、媒体等多元主体参与模式,同时还可以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并建立了较系统的公共危机预警模型[4]。阴山燕等提出灾难心理卫生服务各种相关体系的构建[5]。还有部分研究者针对群体类型提出相符的特殊危机预警机制,如詹启生等针对大学生群体心理特点提出在班级设立“心理委员”,改善和扭转了被动心理危机干预的局面[6]。对防御机制相关机构的作用和职责的细化研究则成为近年来的研究趋向。

(三)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构建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首先要明确危机干预的原则、评定标准和干预技术等问题。通过文献查阅发现,我国在这些方面的研究仍较少,张维平探讨了理论干预机制建构的原则[7],程灵芝等则对急性应激反应干预的原则进行了初步探讨[8]。多数文献是对国外研究进行介绍,如李建明、宴丽娟对国外常用的危机评估模型和危机干预模式进行了介绍,并指出目前国内外都没有统一的危机评估标准。国外常用的评估模型包括:三维评估模型、个体应激反应发展阶段评估模型、个体与环境互动评估模型、个体的应对机制评估模型以及支持系统和其他资源的评估模型等。国外危机干预采用的模式主要有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心理转变模式、资源整合模式和综合性干预模式,这些模式为不同的危机干预策略和方法提供了基础[9]。赵国秋等指出国内外尚缺乏公认有效的对灾后特定精神障碍评估工具,不能够及时发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潜在人群[10]。

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预案是干预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制定和完善干预预案是危机干预机制的重要内容。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危机干预的预案和策略,如把心理危机细分为几个阶段,根据各阶段不同的心理特点采用针对性技术进行干预的建议[3];根据不同人群的心理反应特点,提出运用相应的社会支持体系进行危机干预的策略[11];还有的学者则根据灾害的类型提出针对性的心理救助措施[12]。这些预案和策略为危机干预工作提供了帮助。

二、突发事件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研究存在的不足

尽管针对突发事件心理危机的预警和干预研究已经形成基本的理论及框架,但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系统防御机制的构建不够科学有效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运作需要各方面的相互配合。多数研究者提出的防御机制包括了立法、政府、媒体、专业人员和社会大众等全方位的防御建议,具有整体的思想。然而这些建议和对策可操作性不强,很难落到实处,无法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有机、高效的心理危机干预组织体系。目前我国的心理干预机构仍处在组织分散、水平不一、独立行动的状况。

(二)缺乏对心理危机产生和发展机制的实证研究

对心理危机产生和发展的机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掌握,方能够在不同阶段实施针对性的预防与干预策略和方法,达到理想的干预效果。然而我国对心理危机产生的机制研究还较少,对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发展的过程和影响因素只有很少的描述性研究,鲜有实证研究,这制约了危机干预相关研究的发展,影响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的有效运行。

(三)缺乏客观有效的心理危机评估标准

危机评估在整个危机干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既是危机干预的前提也是贯穿干预过程始终的重要技术。国内外仍没有统一的、科学的危机评定标准,常用的评估模型仍不够客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干预者个人的好恶进行判断的情况,从而导致诊断失误而收不到良好的干预效果,甚至将问题扩大化[13]。对适合国人心理特征的危机评定标准研究仍非常欠缺,不利于我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开展。

(四)心理危机前的预防和危机的后干预问题

社会心理预警研究是对突发事件科学应对的重要依据之一,其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而危机干预的后续干预是强化和巩固效果的阶段,一方面可以彻底解除危机,恢复心理平衡,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心理的成长,是危机干预的重要阶段。然而我国仍没有高效可行预警机制指导实践,使事前的预防和教育等工作很难有章可循,不能达到从根本上减少心理危机发生的目的,而危机干预的后续干预阶段则多被忽略了。

三、研究展望

我国突发事件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的研究还处在初始阶段,各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构建系统高效的预警干预机制从根本上避免突发事件心理危机的发生,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人财损失和心理伤害,维持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还需要做更多的努力。因此,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预警和干预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广阔前景。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可能将成为突发事件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的研究重点:一是在构建系统高效的预警干预整体机制模式下,对机制内不同部门、不同事件类型以及不同群体进行深入研究,构建针对性的分支操作模型及如何促使模型高效运行的问题将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二是采用以实证研究为主、描述性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研究心理危机的产生和发展问题以及具体干预实践问题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学者的目光。三是心理危机评定标准及相关实践操作问题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制定符合我国文化的评定标准、摸索出几种适合我国民众心理特点的干预原则、模式和技术或将成为又一研究热点。四是心理危机前的预防和危机的后干预两个阶段中各部门的工作权重、各群体作用的有效发挥,以及具体策略的制定和施行问题将逐渐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GillilandBe.,JamesRK.危机干预策略[m].肖水源,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3-67.

[2]季建林,徐俊冕.危机干预的理论与实践[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2).

[3]胡泽卿,邢学毅.危机干预[J].华西医学,2000,(1).

[4]杨峰.完善我国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思路与对策[D].电子科技大学,2008.

[5]阴山燕,等.我国灾难心理卫生服务体系的构建初探[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

[6]詹启生,李义丹.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新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3).

[7]张维平.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心理干预机制[J].中国公共安全,2006,(4).

[8]程灵芝,李川云,等.急性应激干预的原则和方法[J].中国临床康复,2003,7(3).

[9]李建明,晏丽娟.国外心理危机干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2).

[10]赵国秋,汪永光,等.灾难中的心理危机干预——精神病学的视角[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3).

[11]黄培.构建基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社会心理支持体系[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3).

心理干预的具体方法篇9

儿童身材矮小会引起家长担心,并且可能会引起儿童自卑,因此而就诊的儿童不在少数,其中大部分矮小症是由于内分泌系统原因导致,而生长激素缺乏又是其主要原因[1]。因此对于矮小症患儿,应首先确定是否因生长激素缺乏引起[2-3]。目前临床常用的检查方法为生长激素激发试验,采用可使生长激素分泌的药物,观察生长激素的变化,了解患儿垂体调节、分泌和合成生长激素的能力是否存在问题。这也是目前判断是否存在生长激素缺乏的重要手段。而进行生长激素激发试验需要配合精心的临床护理,小儿的护理有别于成年人,因此具有探讨价值,对现有生长激素激发试验的护理进展进行总结,有利于临床护理的发展,现报道如下。

1生长激素激发试验的常规护理

生长激素激发试验采用的药物一般为左旋多巴和精氨酸,患儿试验前需要禁食,并且需要多次采血,因此护理方法也十分重要,可以保证激发试验的顺利进行[4]。一般生长激素激发试验的常规护理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现分述如下。

1.1试验前的常规护理

试验前需要有护理人员准备试验用具,包括干燥洁净的试管、穿刺用具、生理盐水、热水袋以及葡萄糖等,为避免试验的不安全性,护理人员需要对用具进行核对和检查,并且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护理人员还需检查试验地点抢救设备的情况,备足抢救用药,在患儿出现低血糖和晕针时使用[5]。

1.2试验中的护理

第一次采血前保证患儿空腹8h以上,在首次采血后,给予精氨酸0.5g/kg(最大剂量

1.3试验后的护理

采血完毕后,将血液标本立即送检,在试验结束后,嘱咐患儿家属引领患儿进食,但并不宜进食过多,同时交代家属让患儿注意休息[9]。

2生长激素激发试验的护理进展

2.1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是目前临床护理中常用的方法,并且许多报道中,心理干预可起到确切的效果。护理在不断的发展,拘泥于生理的常规护理逐渐无法满足临床所需,当代的临床护理均十分注重患者的生理、心理两方面的护理[10-11]。而对儿童的护理更应注意心理干预。首先,生长激素激发试验是有创的检查方式,过程中需要经历多次采血,会给患儿带来痛苦。而患儿忍耐力不同于成人,可能因此而哭闹,依从性较差,劝慰性的语言可能会起到辅助作用。并且活泼好动的患儿也可能因为采血过程中擅自行动而导致严重后果,因此以心理护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2]。李丽[13]观察了心理护理干预在生长激素激发试验中的作用,该研究侧重点为观察患儿依从性,研究设计为对照观察的方式,观察组患儿采取心理护理干预,而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结果中显示,观察组患儿依从性高于对照组,试验过程中配合较好,因此提高了试验的成功率,证实了心理护理干预的有效作用。心理护理干预的主要内容包括患儿感兴趣的交流内容,劝慰、鼓励性的语言,并且仅依靠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的心理干预作用有限,需要在试验过程中取得家长的配合,家长比较了解患儿的喜好,因此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2舒适护理

当代的临床护理对护理质量的要求很高,患者的舒适度以及满意度是评价临床护理优劣的重要指标,因此出现了一系列以提高患者主观感受为目的的临床护理方法,舒适护理便是其中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一种[14]。应用于生长激素激发试验中的舒适护理也有研究,芈晓艳[15]进行了关于舒适护理应用于生长激素激发试验中的观察,纳入400例患儿,以对照研究的方式进行观察,结果证实了舒适护理的有效作用,可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并且提高护理满意度。舒适护理需要在整个试验期间应用,热情耐心的接待,给患儿以及家属良好的印象,并且除了常规的器具准备,还需要向患儿家属讲解试验的要点、配合的方法以及时间等,试验过程采取令患儿舒适的体位,冬季利用热水袋帮助患儿保暖,而夏季控制室内温度,避免过热给患儿带来不适,采血过程中分散患者注意力,可利用舒缓的音乐等分散患儿注意力,减轻疼痛感受等[16]。舒适护理进行的均是一些细节方面的操作,但无疑效果是显著的,可以减轻患儿主观上的疼痛感,增进患儿以及家属的配合,使试验进行更加顺利,因此属于较为有效的护理方法之一。

2.3护理干预

护理干预是当代临床护理中常用的有效护理方法,在多领域显示出了显著的护理效果[7]。需要注意的是,护理干预和心理干预是不同的,心理干预仅包含对患儿心理方面的干预内容,护理干预中包含了心理干预内容,但也包含了许多其他干预方法,相对于心理干预更加具有综合性,针对性也更强,因此使护理干预适用性更广,可能对患儿普遍生效。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护理方法,应用于生长激素激发试验中也可收到较常规护理更好的效果,国内研究人员黄萍[17]对护理干预的实际效果进行了观察,选取113例行生长激素激发试验的儿童,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而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护理,结果中显示,护理干预对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起到了干预作用,因此说明了护理干预的有效性。

2.4音乐疗法

虽然许多研究采用的护理方法中均包含了音乐在内,但将音乐单独作为一种常规护理的扩展也具有可行性。陈燕玲等[18]进行的一项对生长激素激发试验的研究中,采用了音乐疗法,并且进行了对照观察以缓解患儿疼痛,减少患儿的紧张情绪,结果中显示,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法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患儿感受到的主观疼痛度更低,因此证实了该护理方法的可行性。

2.5健康教育

心理干预的具体方法篇10

【关键词】儿科护理;心理干预;应用儿科护理

针对群体较为复杂,因儿童年龄小,不懂怎样表达自己所想,容易情绪化,不具有较高的依从性。而且通常儿童患病之后,家长容易出现焦急等不良情绪,若无法对这些问题作出良好处理,极易引发纠纷。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具有较高的服务质量,责任心强且具备相对较高的技术操作水平[1]。儿科护理应该把促进患儿文化、身心以及社会需求的满足作为目的,本次研究中为分析儿科护理时心理干预的临床应用,选取94例患儿进行分析,现作出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患儿94例进行分析,采用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分别是对照组(n=47)和干预组(n=47),对照组患儿中男25例(53.19%),女22例(46.81%),年龄介于1个月和10岁之间,平均年龄是(6.93±1.36)岁,病程介于2天和3个月之间,平均病程是(12.84±1.62)天,其中21例消化类疾病,17例呼吸类疾病,9例其它。干预组患儿中男26例(55.32%),女21例(44.68%),年龄介于1个月和10岁之间,平均年龄是(7.14±0.89)岁,病程介于3天和3个月之间,平均病程是(13.21±1.53)天,其中例23消化类疾病,18例呼吸类疾病,6例其它。两组在年龄等一般因素上差异不大,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心理干预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人性化护理。护理人员应该耐心、热情的向家属说明医院的有关设施、服务以及规定等,让其在短时间内对医院环境作出了解,促进其焦虑等不良情绪的消除。护理人员应该和家属加强交流,让其充分认识到治疗方案的科学性和效果,让其面临疾病能保持正常心态。(2)护理技术需娴熟。护理人员技术娴熟可以赢得患儿及其家属的配合及信任。护理人员应该对自己严格要求,动作做到规范、轻柔、快捷、娴熟以及准确等。静脉穿刺过程中,可以通过和蔼、亲切、正确的语言来对患儿紧张情绪进行缓解,保证穿刺快、稳、准等,如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患儿起到抚慰效果,赢得患儿及其家属信任以及宽慰,促使其心理压力有所减缓,增强其战胜病魔信心。

1.3评价标准

本次研究中主要评价指标是护理效果,将其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显效、有效、无效。显效:患儿经护理后病情治愈或者得到明显缓解。有效:患儿经护理后,病情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无效:患儿经护理后病情无变化或者加重。护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系统软件统计分析资料;(n,%)表示计数资料,同时通过χ2进行相应检测;(χ珋±s)表示计量资料,同时通过t进行检验;有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

2结果

通过对比,干预组、对照组护理总有效率分别是97.87%、87.23%,干预组明显比对照组高,经检验,χ2=3.858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因患儿无法对自身病情作出准确描述,容易情绪化,往往会大吵大闹来对抗治疗,且容易产生恐惧以及不安等不良情绪,加之患儿对医院环境感到十分陌生,经常会出现拒食以及慌乱不安等现象[2]。患儿家长对孩子痊愈时间、痊愈后是否会留有后遗症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等易产生忧虑。且许多家属不具有医学常识,若疗效不佳或者无药到病除,就会对医院有所怀疑,对医护人员不信任,这就需要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心理护理[3]。本次研究中,为分析儿科护理时心理干预的临床应用,选取94例患儿进行分析,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前提下采取心理干预,结果发现,干预组、对照组护理总有效率分别是97.87%、87.23%,干预组明显比对照组高,经检验,χ2=3.858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心理护理在儿科护理中效果明显。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中采取心理干预效果明显,可促进患儿尽快康复,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石仁萍.探讨儿科护理时心理干预的临床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22):170-171.

[2]史双秀.儿科护理中家长心理反应分析及心理干预效果[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11):966-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