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心得体会和感悟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51:49

安全心得体会和感悟篇1

一、精心安排下周工作

只有凝聚全体教师的人心,才能让全体教师劲往一处使。周前会恰恰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因此,精心安排好下一周的主要工作,让下一周的工作有的放矢,是召开周前会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此,笔者以学校工作行事历为依据,结合教育局临时布置的一些工作,倾听并渗透学校中层干部及骨干教师的一些建议和想法,设计下一周的工作,力争让下一周的工作取得实质性效果。例如,为了让每一位教师厘清一周的工作,笔者设计了如下的工作安排表(如表1),印发给每一位教师。

从第八周的工作安排中可以看出,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有专人负责,有序推进。简简单单的一张安排表,却至少要花去笔者半个小时的时间。值得庆幸的是,由于每一位教师手中都有这张安排表,因此学校的各项工作都不会耽误。由此可见,精心安排好下一周的工作是周前会的重中之重。

二、提前预设后周工作

学校的工作是一个整体,眼光不能局限于一周的工作,需要做好整体规划。如有些工作需要事先布置,让教师的心理上和行动有个准备的过程。为此,笔者在召开周围前会时,总会提前布置后一周的主要工作,让每一周的工作顺利衔接,减少不必要的脱节现象。如在召开本学期第八周周前会时,笔者还布置了后一周及下一阶段应该筹备的工作(表2)。

表2中既把下周主要工作安排了,也把未来几周要做的主要工作进行了安排。这样的表格(和表1连在一起),发给每一位教师,有利于相关教师及时谋划,精心准备,从而提高工作实效。由此可见,提前预设后周及下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有利于学校工作形成一个整体,有利于各周工作无缝对接。

三、合理点评本周工作

学校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人物,适时对过去一周的工作进行点评,有利于激发正能量,让全体教师乐此不疲地做好本职工作。当然,点评时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力求让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之风主导校园,让校园充满生机与活力。如在召开第八周周前会前,笔者设计了如下的一张表格(表3):

上述强调事项,实际上是对本周工作的点评。第一点是表扬积极撰写教研论文的三位教师,促使全校教师关注自身的理论修养,关注日常教育教学中的经验积累。第二点是对一些教师挤占技能学科(如体、音、美)现象的一次提醒。第三点是对少数几位教师迟到现象的提醒。第四点是对一些年轻教师专业成长积极性不高的批评,目的是让他们积极参与到专业成长活动中来。第五点是对今后心理咨询室活动方向的引导。第六点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对团体比赛的关注度。第七点是对一些班级卫生状况比较差的批评。第八点则是对学生买零食现象所要采取的应对策略。有了这样的点评,下一周的工作将更上一层楼。而将本周工作点评改成“强调事项”,更容易被全体教师所接受。可见,点评一周工作需要校长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教育智慧,既要关注点评的内容,又要关注点评的方式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懒散、推诿之风远离校园。

四、适度呈现一周感悟

所谓一周感悟,就是校长在审视一周工作的基础之上所产生的感想和顿悟。由于校长的位置特殊,适度呈现一周感悟,有利于对全体教师进行一次价值观、人生观教育,让他们能够静下心来,思索工作方法,力求把本职工作做好。如在第八周周前会上,笔者发表了如下感悟(如表4):

第一句话,是笔者在目睹一些教师管不住学生之后的感悟。第二句话是笔者在与潜能生交流之后,潜能生得到进步而产生的感悟;第三句话是笔者看到一些教师内心比较浮躁之后的感悟。第四句话是对一些青年教师毫无条件地执行学校工作之后的启示。当教师们学习了这四条感悟之后,至少这一周内工作面貌会有所好转变。如果校长每周都谈点感悟,既可以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又能够促进了教师们工作态度的改变,更为重要的是,让教师们也能养成思考与感悟的良好习惯。

安全心得体会和感悟篇2

一、在品读中揣摩语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是建立在学生对课文充分朗读的基础之上,而品读作为朗读的创新形式,对于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有独特的作用。读的方式有默读、阅读、朗读、诵读,只要是学生潜心读书,与文本对话,能产生思维碰撞,都可以称之为品读。品读,需要教师努力营造品味语言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品读中细细品味语言,促进语言文字的积累。

如在教学《触摸春天》时,如何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品味语言?教师营造读书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初读课文,当他们对课文初步了解后,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品读,以下是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读得可认真呢!我想大家也和安静一样闻到了春天的气息,感受到了安静不一样的内心。

师:谁来读第三自然段第一二句?

(学生个别读后,教师引领着往下继续读)

师:同学们,读得轻一点,不然蝴蝶要飞走了。

师再导读“蝴蝶在她的手心里”,指名学生接着读。

师:如果你能读得再慢一点,感觉会更好,能再试试吗?(学生再读)

师:听着同学们这么深情的朗读,我们仿佛也走进了春天的早晨,看到了发生在安静身上奇妙的故事。现在,请你们默读课文,用笔画出课文里哪些地方让你意想不到?(生默读,并批注)

生: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

师:来,我们一起读。

师:如果看见安静拢住了那只蝴蝶的这一幕的人刚好是你,你想说什么?

生:我想,她应该没有失明。

生:她虽然眼睛失明,但她的心却可以看到东西。

师:你真会洞察。但安静失明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她的手指悄然合拢的一霎那,发生了什么事?

生:拢住了那只蝴蝶。

师:课文用了什么词形容这件事?

生:竟然,常人都难以做到的事,她却做到了。

生:奇迹,我觉得太不可思议了。

师: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这奇妙的感觉。

……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品读,通过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让学生体会文本描述的意境,如教师让学生读得轻声些,这些都是品读的细节体现。本教学片段,引导学生品味竟然和奇迹应该是重点,也是难点,要让学生在品读中获得对这两个词语的完整理解,进而理解课文的蕴味。

二、在感悟中体验情感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通过感悟文本品味蕴含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走进作者表达的情感世界。如何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细细感悟,获得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例如当安静张开手指,放飞蝴蝶,如何让学生再次走进安静的内心,感悟自己心中那个“安静”?以下教学片段出示句子: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师:安静是一个盲女孩,什么也看不见,作者为什么还写她张望呢?

生:她其实多么的希望自己能看见蝴蝶从手心起飞的样子。

生:她用心在张望,她舍不得蝴蝶飞走。

……

师:同学们,你们说得太好了。安静虽然失明,但她心灵的窗户没有关闭。当她张开手指,放飞蝴蝶时,安静仰起头来张望,她仿佛看见了什么?

生:她仿佛看见蝴蝶扑闪着翅膀,在绚丽多彩的花丛中快乐地飞舞。

生:她仿佛看见漫山遍野的小草,闪烁着晶莹的露珠。

……

师:说得多好啊!这个不幸的盲女孩,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她凭着对生活的热爱和执著,用心灵的眼睛感受着五彩缤纷的世界。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通过品读“张望”,和学生一起体验了盲女孩放飞蝴蝶的感受,通过对话交流,走进盲女孩坚强的内心世界。

三、在交流中习得表达

在阅读课堂上,语言文字并非冰冷的无情物和枯燥的符号,而是闪动着作者灵性的思想情感,或激情或平淡。有时一个片断的语言文字,通过品悟就能让学生激感,语文教师要搭建交流的平台,深刻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内涵,让学生怀着自己的体验,与师生交流、辩论,大胆地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意会”作者,感悟作者情感的抒发和宣泄。当学生品读完《触摸春天》全文后,教师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交流对文本的感受。以下是教学片断。

师:一个盲女孩竟能在花丛中流畅地穿梭,神奇般地拢住蝴蝶,用自己的心灵感受触摸春天,她为什么会具有如此神奇的灵性呢?(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生:因为她喜欢春天,所以经常在花丛中闻花香。

生:她虽然眼睛看不见,但热爱生活的她,用自己心灵的眼睛去触摸春天、感受春天。

……

安全心得体会和感悟篇3

关键词:朗读能力;定调;感悟;传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现在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促讲,读中感悟,已经成为许多教师阅读教学的主流。教师该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呢?下面就我在教学中的感受体验与大家分享,以此共勉。

一、以文定调,走入情境

叶圣陶先生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在朗读指导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认真分析文章的情感基调,悉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做到入情入境地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我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概分为三类,以便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朗读。

1.童话和寓言

童话、寓言都是现实生活的间接反映。教学这些课文,要从现实生活出发,激活学生的想象,确定文章的情感基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这件事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是陌生而难以想象的。但是他们都知道寒冷和肚子饿是什么感觉。我先让学生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就是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又冷又饿缩在一座房子的墙角,学生就能感受到那时的穷人过着怎样悲惨的生活,从而满怀同情之心,用低沉、伤感的语气进行朗读,感受小女孩的不幸。

2.写景类文章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庐山的云雾》《锡林格勒大草原》《桂林山水》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感受自然的美。如,教学《山海关》一课时,我先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一遍,然后介绍课文结构: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哦,好一座威武的雄关!”这一声惊喜的赞叹,先声夺人,引人入胜,为全文奠定了激昂的情感基调。文章接着写山海关“气势雄伟”“地形险要”;文章最后一段则是尾声,总结全文,升华情感。接下来学生也用激昂的语气朗读起来,教室里书声琅琅,全文好像一首激昂的乐曲,节奏连贯、紧凑、流畅,一气呵成。

3.诗歌

小学语文教材中,诗歌富有音乐性、节奏性和情感性是最适合学生朗读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先让学生明白所学诗歌的情感基调,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注意重音、停顿、节奏等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如,教学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时,我先谈话导入:有人说离别是泪;有人说离别是歌;有人说离别是情;更有人说离别是诗。师生齐背《赠汪伦》,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再一次感悟、品味一首描写离别的古诗《送元二使安西》,为古诗的朗读奠定了朋友间依依不舍的感情基调。

二、以读感悟,悟中促读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悟中促读,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例如,教学《永远的歌声》这篇课文时,我把朗读贯穿整课堂,指导学生读出真情实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文字的意境。当一个学生朗读“我和二牛干脆下了水……就用柳条把它们一条一条地穿起来……”这句话时,读得不到位,我就一边做动作一边引导让他试着再读,我说:“摸呀?这么容易就能摸到吗?那该怎么读呢?”他马上领会到了,读得慢些;我接着说:“摸到了赶快捉呀,鱼早就跑了,该怎么读?”读得快些;“可是鱼太光滑了,吱溜一下跑了追呀,你心里着急该怎么读?”读得急切些;“太快追不上怎么办?堵哇,又该怎么读?读得焦急些。在我的指导下这位学生准确地把握好感情基调,把这个句子读准确了,然后全班学生兴致勃勃地读了起来。就这样,学生为了给生病的老师抓鱼而不顾一切的爱老师的形象跃然于纸上。接下来,我继续引导学生读这句话,让学生感受到摸到鱼的欢笑声、叫喊声、水花的声音……是呀,这么多的声音交织在一起,那不就像一首歌。最后,我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那句话,读得过程中学生的朗读热情空前高涨,不仅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学生对老师的爱,还感受到了这里面包含着他们童年时的那份快乐、高兴、欢乐……真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悟中促读,读出了真情实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三、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学生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才能透过字里行间悟出其中的情感,从而在朗读时激情投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例如,我在教学《穷人》这篇课文的第9~11自然段时,首先引导学生从“他会说我什么呢?……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这几个问句中去体会桑娜当时思绪万千、忐忑不安的心理。指导学生朗读问句,读得时候要读升调,句末要向上扬,自然而然学生就把桑娜当时那种忐忑不安的心情读出来了。然后引导学生从省略号中去体会桑娜忐忑不安的心情。如,第一个省略号:“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桑娜对自己的责怪的省略:明明知道丈夫养活五个孩子够苦的了,为什么还要抱他们回来呢?今后的日子怎么过啊?“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恩,揍我一顿也好!”这个省略号学生谈得很深刻:表示桑娜已经下定决心,只要这两个孩子能活下去,她挨打也值得了,甘愿做出一切牺牲,愿意承担一切后果。这由矛盾到平静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充分表现出了她对西蒙一家的关心和她善良的品质。接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省略号表示了桑娜思绪的断断续续,读时中间应稍有间歇;有三个带叹号的短句,要读降调,句末向下降;读“够”“受”“揍”等都要读得稍重,加以强调。学生读着、读着,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一个充满善良、母爱的形象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一个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穷人的美丽心灵走进了学生的心里。

安全心得体会和感悟篇4

那么如何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全面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它在不同文体中都能有效达成?

一、过程目标在不同文体中的有效达成策略

1、记叙文的处理策略

(1)1、品:斟字酌词品析感悟

字词解读,主要抓关键词引导学生感悟;词语的处理,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品词,教给“品”的方法。下文能讲到可放下文讲,下文不讲的,可让学生说说哪些词不理解。如词语的理解可分多种方式进行:有学生自己的经验理解;有教师自己讲解;有放具体语境中理解;有结合事例来感悟;有换词比较,体会用词的准确性等。

(2)2、悟:涵咏体味水到渠成

每篇课文都有点明文章主旨的重点句,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不仅读懂课文本身,而且能延伸到生活实际,从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而感悟含义深刻的句子往往是教学的难点,也将是课文教学的重点。既要精心的点拨、引导,又要适当提升、拓展,还可以进一步的融会贯通。所以设计要精巧,点拨要到位得法,要循序渐进,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获得深化,有如春风化雨般的点点渗透吸收。悟的训练可以从感悟语言情境、感悟语言内涵、感悟语言情感、感悟语言技巧、感悟语言转换等几方面帮助学生提高感悟的能力,以达到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3)3、学:谋局布篇学习借鉴

教师处理教材的思路一般是整体――部分――整体,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一般也是:理解分析――体会涵泳――归纳总结。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行文思路,更要让学生了解作者为什么这样布局谋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是什么。探索其规律,总结其方法,领会其意图,感悟其精髓。

(4)4、读:品悟积累因法制宜

读的形式多样,有朗读、默读、诵读、浏览、速读、分组读、比赛读、分角色读等,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有机地结合读的训练。如用感悟到的语气读出来,是个性化阅读的一个表现,可安排有感情地朗读训练;根据读的情况进行有机地引导、感悟、积累,有默读、诵读的安排;还可根据需要快速地浏览全文;有速读的安排等。

(5)5、练:落实措施无痕教学

每节课要教给学生哪些知识?培养学生哪些能力?这主要从训练的角度去设计教案。目标要明确,措施要落实。如培养学生语感,教给学生朗读、默读、品词、感悟、积累的能力,合理想象说话的能力,简要复述课文的能力(即几分钟看完,把课文关上再说说内容)外;还可结合课文巧妙安排小练笔或写话训练,写话后再交流等,能有效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值得注意的是训练的设计要注重教学无痕,把有形的设计化在无痕的安排中,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让学生站到最高处。还要准确把握学情,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这也是有效课堂的一个主要依据。

二、过程目标在有效达成时的应对策略

1、关注工具与人文统一策略

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语文,归根结底是一种工具,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得让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要求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

在语文课上,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具体表现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不管是在字、词、句、篇的知识学习过程中,还是在听、说、读、写能力提高时,都内在地包含着一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语文本身来说三维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就教师而言,在语言文字训练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价值引领的同时,又要增强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性。这才是有效整合三维教学目标,实现语文课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真正和谐统一。

2、注重语言文字实践训练策略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就要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课的基本性质。作为语文教师无需思考要不要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而是集中关注如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怎样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更有效。语言训练应借助具体的语言情境和语言实践,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具体的语言情境和语言实践中自主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其实,语文课就是语言文字训练课,就要以训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重视字词句段篇的训练,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把语言文字训练贯穿全过程,可以是朗读说话的训练、想象思维拓展的训练、语言特色、句式形式的训练、也可以是读写结合的训练等,形式多样,趣味翻新。

3、重视学法提高自主学习策略

教学主要是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服务,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但不教的前提,我们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教给学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而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所以语文学习方法的把握主要应融于语言文字实践训练的过程中获得。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学习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教师直接告之。“悟处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学生学习中的感悟必须借助于有效的思维,没有合理的思维时间和恰当的思维方法,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肯定是肤浅的、无根的。所以很重要的一点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寓学法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寓思维于语文学习过程中,思维只有通过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才能使学生学会并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习作、自能交际的目的。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三个维度目标不是平分秋色,均等存在的,语文教师在三维目标的设计时,可依据学生与文本实际,有所侧重。此外,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学习能力的培养等,绝对不是靠某一节课、某一周能完成的。它更多靠的是在一个比较长的阶段,扎扎实实地落实课程目标,通过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去熏陶,由学生去体验,通过潜在的积累而获得的。做到厚积薄发,认真实践,不断总结,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杨九俊主编.小学语文课堂诊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1).

【2】方国才.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2007.3

【3】冯昱.教教材和用教材教[J].发表于《中国教育》,2007(10).

【4】杨九俊主编.语文课如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1).

安全心得体会和感悟篇5

新学期新计划,作为幼儿中班教师为春季作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整体的教学计划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春季幼儿中班教学计划本学期咱们两位老师将会更加严格要求自我,认真归纳上学期的工作,吸取经验,反省不足,在新《纲要》和《园务计划》指导思想的引导下,以儿童为本,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学期初,咱们根据班级的实际状况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共同讨论并制定了本学期具有本班特色的班务工作计划。

一、班级状况分析

(一)幼儿状况分析

我班现有幼儿30人,男孩15人,女孩15人。经过一年多的领悟和生活,孩子们在自我原有基础上都有了不一样程度的进步。咱们注重每个幼儿生活潜质的培养,如:系鞋带、扣扣子、拉拉练、整理床铺、掖衣服等。加强幼儿自我服务的同时并能简单的为他人服务逐渐构成了具有相对趋向的班级发展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缺点:

1、优势表现:

(1)个性发展较好。我班幼儿大多性格较开朗、活泼、乐群,能主动与人交往,也愿意用各种方式表达自我的情感。在跨班活动中大部分幼儿表现自信、活跃。

(2)好奇心强,乐于表现。在科学活动中,孩子们常常兴趣浓厚、发言踊跃。

(3)活跃、好动,喜爱参与体育活动。我班幼儿精力充沛,钟爱参加赛跑、攀登等户外游戏等,大部分幼儿身体动作较协调、灵活。幼儿总体体质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

(4)班级常规进一步完善。进入中班,我班幼儿的规则意识进一步增强,大部分幼儿能较好的听取老师的意见,控制自我的行为,遵守班级常规。

2、不足表现:

(1)我班有部分幼儿,他们在群众活动中注意力持续时刻短、自我控制潜质弱的问题较为突出,需要教师针对他们的实际状况给予引导和教育。

(2)与操作活动中的活跃气氛相比,我班幼儿对于一些安静的活动兴趣不高。如,区角活动中,主动参与图书阅读的幼儿不多。同时,图书受损现象严重,一些幼儿阅读习惯较差。需要教师给予重视。

3、其它个别状况:

1、我班上学期有位新入园幼儿,交往潜质较弱、不能主动与人沟通。

同时,不愿主动参与群众活动。与其它幼儿之间的距离正逐步拉大。措施:进一步与家长沟通,共同关注和正确看待孩子的不足,同时,以情感入手,争取得到他们的信任,帮忙他们进到群众中来。

2、我班有个别幼儿,生活自理潜质发展尚慢,还不会自我穿脱衣服,进餐也需要老师给予帮忙。

这与其家长平时过多宠爱,包办代替过多有关。措施:在与家长沟通的同时,在班内用心鼓励他们自我动手,帮忙他们获得自我服务的成功体验,促进他们生活自理潜质的提高。

(二)家长状况分析

1、家园沟通进一步畅通

经过一年多的发奋,咱们老师已经得到家长们的认可和信任。日常透过多种途径与家长交流,建立起了良好的沟通平台。家长们也常常主动与老师交流,了解孩子的在园状况,听取老师的意见和看法。

2、家长教育观念仍有待提高

透过日常观察、和家长沟通,咱们了解到一些家长或是忙于工作、或是教育意识不强,对于孩子的日常教育仍有一些观念上的误区。如,将孩子完全交给祖辈教养;强迫孩子过早领悟认字、写字等文化知识。

总的来说,我班家长的总体水平较高,对于老师的工作也比较明白和支持,呈现出较好的发展趋向。

二、本学期培养目标

(一)身体发展(包括早锻炼、动作技能、生活卫生习惯、自我保护)

1、早锻炼逐月安排:

三月份:巩固队列练习,领悟新的课间操,养成坚持每一天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四月份:练习课间操,领悟踵趾小跑步。

五月份:选定“六一”节目,用心进行排练。

六月份:练习、巩固做器械户外,领悟跑跳步。

七月份:领悟踢踏步,增强早锻的趣味性,提高幼儿的出勤率。

2、动作技能:

(1)鼓励幼儿用心勇敢地参加体育活动,不怕困难。

(2)跑步时曲臂迈大步,较灵活地控制跑步的速度和方向,上下肢动作较协调。

(3)领悟单手、双手向前上方用力挥臂掷物。

(4)探索多种户外器材的方法。

(5)学习并领悟使用简单的操作工具和材料,主动参加各种手工活动。

3、生活卫生习惯:

(1)简单、愉快地进餐,养成不挑食、不掉饭的良好习惯,领悟自我分发和收拾餐具,能主动饮水。

(2)继续培养幼儿养成正确的盥洗习惯,逐步学习并领悟自理大小便。

(3)引导幼儿独立、有序地穿脱衣服和鞋袜,将脱下的衣服整理好并学习并领悟自我整理床铺。

(4)学习并领悟收拾整理玩具物品,不乱扔废弃物,不随地吐痰,不乱写、乱画。

4、自我保护:

(1)用心配合成人进行体检,并愿意理解疾病的防治和治疗。

(2)既学习并领悟“领悟保护自我不受伤害”也要注意不伤害别人。

(3)记住父母工作单位,家庭住址及电话号码,遇到危险知道呼喊求救。

(4)认识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标识,知道如何注意安全,懂得简单交通规则,注意安全。

(二)认知发展(包括:科学、语言、艺术)

1、科学

(1)鼓励幼儿主动观察和探索周围常见事物,现象以及变化的简单规律,并从中体验到愉快。

(2)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周围常见事物,能对事物进行连续观察,能发现事物或现象的差异和变化。(领悟简单的气象记录)

(3)感知声音和颜色的变化,沉浮等现象,有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4)初步了解沙、土、石等常见物质以及在生活中的作用。

(5)明白这天、昨日、明天以及星期几的作用含义。

(6)活动游戏中,尝试领悟按一个难度对常见物体进行分类,并进行计数练习。

(7)操作活动中,用各种材料进行简单的尝试和探索,并能根据某些现象大胆进行初步的猜想。

(8)用心参加小组讨论的探索,培养幼儿合作领悟意识和潜质,领悟用各种方法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与方法。

2、语言

(1)主动运用语言与别人交往,大胆运用词汇,体验语言交流对自我的好处。

(2)愿意表达自我的各种感受和想法,钟爱探索提问,用心回答问题。

(3)钟爱读图书,能从阅读活动中体会到愉悦,愿意与别人交流自我的感受。爱惜图书,了解故事情节线索,引导幼儿认识页码。

(4)会复述故事,续编故事,领悟仿编故事。

(5)引导幼儿知道能从图书、电视、广播、口头交流等途径得到许多信息,从中获得知识、感受愉悦。

3、艺术

(1)进一步体验、探索和感知音乐的强弱与快慢,音调高低和音色。

(2)能发现并讲述周围生活中的完美事物,并能用多种形式大胆表现自我的感受与现象,并能创编简单舞蹈。

(3)更加熟练掌握打击乐器的使用方法,钟爱为乐曲伴奏,具备初步的协调配合潜质,逐步养成正确使用乐器,有序收放乐器的习惯。

(4)认识更多的美术材料,并领悟正确地使用它们,在活动中能体验成功感知愉悦感,乐于表现自我对事物的感受。

(5)领悟多种颜色混合使用的技巧,并能合理地装饰自我的画面。

(三)社会性发展

1、社会性认知

(1)了解社会生活中的主要规则,认识常见的交通工具,知道遵守交通规则。

(2)知道自我是中国人,认识国徽,学习并领悟普通话,知道市内的风景名胜。

(3)知道我国传统佳节的由来及好处,“三八”、“五一”、“六一”让每一个幼儿在活动中充分地表现自我,感受节日的气氛。

(4)认识周围生活中简单符号和标号。

2、社会性情感

(1)引导幼儿持续用心愉快情绪,知道自我在长大,能做许多事情,知道自我有很多爱好和想法,并能大胆表达自我的想法和感受。

(2)引导幼儿选取活动主题,领悟制定活动计划,领悟谦让、轮流、分享,并能尝试解决有些及生活中出现的矛盾。

(3)乐于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乐意完成成人交代的任务。

3、社会性行为

(1)能按照正确的要求行动,初步了解并学习并领悟遵守幼儿园基本规则。

(2)不怕黑暗,不怕陌生人,遇到困难知道寻求帮忙,,自我能做的事自我做。

(3)能分清自我和他人的物品,不拿不是自我的东西,爱惜玩具、图书及日常用品,用后归还原处。

三、具体措施:

(一)根据幼儿园的教学大纲和本班的班务计划的要求,教师认真备课、钻研教材,勇于创新,不断的改善和提高教学质量。

(二)钟爱和关心幼儿,尊重幼儿,对幼儿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坚持正面教育和严格要求相结合,注意个别教育和随机教育,使幼儿在各种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受到教育影响。

(三)班内三位老师相互配合,统一要求,加强培养幼儿一日常规,根据每月、每周的教育目标,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四)给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拓展幼儿各方面潜质的发展。

四、家长工作:

(一)做好家园共育栏的定期更换工作,针对实际状况主动及时地与家长沟通、联系,交流教育心得。建立家庭与班级的联系机制,透过家园应对面、电话交流等多种形式宣传家教科学知识、指导方法、争取家长对班级工作的支持、配合。

(二)与家长经常持续联系,了解幼儿家庭的教育环境,挑选贴合幼儿特点的教育措施,共同配合完成教育任务。

(三)做好家访工作,听取家长合理的推荐,到达家园共育的目的与一致性。

(四)鼓励家长用心参加幼儿园里举办的各项活动,更好的了解幼儿的状况。

五、主题活动安排及资料

三月份:

1、组织幼儿与家长开展“我有多爱你”的主题活动。

2、能用语言向别人大胆表达自我的意愿与情感上的喜怒。

3、将数学也融入到幼儿生活和游戏中,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及数学方法解决某些日常中简单的问题,如走楼梯时进行数数练习,找找咱们身上藏着的搞笑的数字,使幼儿明白数学的重要性。

从数学的趣味入手,加强个别指导,减少潜质差异。

4、重视环境创设的价值,根据探究主题,利用环境的互动作用,让每一位幼儿都能参与环境的创设,让幼儿收集材料或将自我的观察和感受以绘画、照片等形式展示出来,增强幼儿观察力和参与活动的兴趣。

5、开始安排值日生,每日两名幼儿。

主要工作:整理玩具、检查学具、摆放杯子等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加强对幼儿生活各环节的管理,发奋做到保教结合,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领悟习惯

6、领悟新的课间操,配合园里做好评估工作。

四月份:

1、开展“我对你说”“大树和小花”主题活动,利用家长资源,布置环境。

2、领悟控制自我的情绪,不正因一点小事就乱发脾气。

3、创设交流的机会,注重语言教育的内外部整合,在一日各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注意渗透幼儿语言潜质的培养。

结合英语教学使幼儿能听懂老师简单的生活用语和教学用语、能主动用英语向老师和他人问候。

4、用心参加教研组的领悟探讨活动,认真对待园内科学观摩活动,多听、多看、多想,汲取养份,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五月份:

1、开展“小鬼显身手”主题活动,让幼儿用心参与活动。

2、利用一日活动中各个环节,随机进行安全教育,每次活动前提出要求。

与班上的同伴要友好团结,不随意说"我不和你玩"

3、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在幼儿的情绪方面进行正确的引导,正确的坐、行、走、书写姿势的培养。

4、选好“六一”节目,并用心排练。

配合园里做好“六一”演出活动。

六月份:

1、开展“本土文化民俗民情”主题活动,使幼儿了解甘肃兰州悠久的文化民俗。

2、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体育活动,提高幼儿对环境的适应潜质,充分利用阳光进行日光浴。

鼓励性格较为安静的幼儿主动参与

3、多观察、了解幼儿的状况,经常进行分析与反思,做好随笔记录,并对自我的教育方法进行反思。

4、配合园里做好特色班汇报工作。

请家长来班级观看或参加活动,使家长以直观方式了解幼儿园的教育资料及教育方法,直接看到幼儿在园的表现,了解教师工作状况,增强与教师的相互了解,增进情感联系,也为扩大幼儿的社会接触带给了条件。

七月份:

1、认真观察幼儿的活动状况,避免不安全事故,树立安全意识。

2、帮忙家长构成良好的教育观,使其认同咱们的教育宗旨、教育形式和课程模式,并支持参与幼儿园的各项活动。

安全心得体会和感悟篇6

1.本节课是古诗教学,创设意象、营造意境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课开始就注意诗意氛围的营造,通过声情并茂的读,激发学生对诗的感觉、回味,将学生带入诗的王国,为下一环节的用诗诠释诗奠定了基础。

本诗意境雄浑苍凉,如何让学生感悟并走进诗歌的苍凉意境呢?我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解读感悟诗歌的前两句,利用品读字词,想象画面,音乐激情等方法,当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所包蕴的巨大历史悲怆、无限深沉叹息的时候,“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诗歌的苍凉意境学生也就得到了初步领略。

2.读悟结合,体味诗情。以前两句诗的教学为例,我引导学生从征人和亲人两个方面感悟,力求做到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如引导学生从征人角度感悟时,在学生初读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后,我引导学生感悟:征人在边关的生活可能是怎样的?假如你是征人,面对这样的生活,你会作何感叹、作何感想?有些学生悲伤忧郁,思量回家,而更多的学生想到的是‘不破楼兰终不还!’

的豪情壮志。教师随机引导:孩子们,仗要打赢,我们更希望我们的战士能平安回来,这是谁的心声?从而引出亲人的思念和深情呼唤,使全诗内涵更深,更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诗歌感情的理解。使后两句的学习水到渠成。

安全心得体会和感悟篇7

【关键词】社会镜像转变方式锤炼品德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本真来贯彻。《品德与社会》是贯彻落实的主渠道之一。新课程标准确定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在他们成长中为具备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基于《品德与社会》课程中采用了生命叙事编排方式,走进学生心灵,要创设各种课堂悬念和矛盾的生活情境,运用不同教学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把握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充分运用系统方法与建构主义原理,将"课前预习初感知、课堂互动明道理、课后延伸促导行"进行操行建构,落实"学为本",实现课堂、教材、社会实践三者自然耦合,让学生在社会生活情境中获取生活真谛,铸就他们真善美的心灵。

一、挖掘案例,自主体验,提升道德认识

立足生活,挖掘教材中社会生活与品德结合的元素,植入课堂教学中,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去关照教学,用建构主义原理对课堂教学做三个维度整合,就是让学生课前把握目标做案例准备、课堂上围绕核心观点合作探究,课后要求做导行拓展,那么品德教育就有了无限的生命力。如人教版四上教材,通过《珍爱生命》单元教学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美丽;懂得爱护自己的身体。同时,敬佩为拯救他人生命献出爱心的人。课堂中,先通过小组交流,再组际沟通,最后大组反馈,大家一起分享了生命知识,体悟要尊重不同的生命体,要保护生活中各种生灵等。把课堂教学拓展到无限丰富的大自然,还涌动新的体验和感悟。在面对地球上各种生命时,课堂上还结合课前学生调查到的自己出生前后情况;找找妈妈怀孕时的照片,看看自己的变化;听听妈妈十月怀胎的故事?进行组内交流,再选择具有可感事例全班汇报,体会父母养育的辛劳,情感在相互碰撞中得到了升华。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自信、合作、精彩回答,让人感到德育课堂张力、魅力。当学生感悟到生命来之不易后,不失时机地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向父母表达感恩之情。我们应该珍惜生命,热爱父母,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未来。通过课堂上文本与社会生活场景互动映照,与小伙伴、老师、家长、周围人的平等对话,让孩子们不但学会合作交流技巧,体会合作学习作用,更让品德与社会具有可感独特道德魅力。又如苏教版的五上单元《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通过家庭调查,互换角色,近距离体验亲情场景,同样让学生感悟家的温馨,传递家人间要相互体谅,相互关心的生活真谛,道德认识升华自然生成。

二、巧用耦合,感悟内涵,升华情感意识

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程特点与课标要求,尽量将教材生活化、活动化,特别不要拘泥于教材,而巧用活用社会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实际活动中,实现教材文本、社会画面、道德情感三者自然耦合,德育实效性事半功倍。通过《平安回家》等课学习,增强儿童自救能力和安全防范意识。课前我提供表格让学生看看自己的家中都有哪些安全隐患,并把它记录下来,推测它会带来怎么样后果。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检查情况。合作探究这些安全隐患属于生活中的哪些方面?为什么是隐患?通过讨论,学生们懂得了安全不保,生命价值无从谈起的道理。课后,我还让同学在校园内寻找学生活动中不安全的因素。还在"安全教育"组课学习后,出了一期安全专题板报,标列最应该注意的地方供学习等。这样,一系列贴身社会活动课程学习,安全教育得以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这样课前前测导航,课中导学,课后行为导练;社会生活与文本相互映照,不空洞说教,形成有机整体。让学生在学习品德的同时,领悟课程魅力。

三、搭建平台,链通社会,增强行为能力

安全心得体会和感悟篇8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古诗教学中,意境的感悟是基础,只有入境才能入情,才能催生精神感知,最终实现入情入境、韵味十足的真情诵读。因而,在古诗教学中,意境的感悟是实现情感体验、情感获得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步骤。这首诗语言凝炼,意境优美,“一水间”“只”“又”“何时还”这些字、词的运用,让读者切身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和渴望归家之情。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几组唤醒真情实感,突出情感体验,实现情感共鸣的教学活动,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描述:

1知诗人,解诗题

师:提起王安石,我们总能想起他写的那些经典之作,如《元日》《梅花》,但对于王安石的其它情况还不是很了解,昨天老师布置大家预习了!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生:王安石是唐宋家之一,北宋宰相,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北宋的变法革新就是他发起的。

生:他1070年升任宰相,推行新法,但遭到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三年后,万般无奈的王安石,辞去了宰相职务,回到南京。一年后,皇帝又招王安石进京任宰相,他两次推辞而未获批准。1075年春天,55岁的王安石从钟山出发,上京赴任。他知道这一去是凶多吉少,所以他忧心忡忡,更加思念家乡。这一天晚上,王安石夜宿瓜洲江边,感时伤景,写下了《泊船瓜洲》这首诗。

师:你能根据《泊船瓜洲》这首诗来搜集、筛选资料做得非常好。你是从哪里查找的呢?

生:上网搜索的,网上有很多。

师:从丰富的资料中筛选有助我们学习的资料,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学习能力。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能更好的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文学作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赏析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生读题目)

师:《泊船瓜洲》这个题目告诉我们什么?

生:作者将船停泊在瓜洲。

【点评:学生通过先独立搜集,然后小组内相互介绍,最后课堂上全班交流,这样一个资料搜集的过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还能给诗歌的理解、感悟、品味带来很大的帮助。当了解了作者这样的经历,及写作背景后,学生自然对于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有了初步定位,这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明诗意、悟诗情

2.1读古诗。

2.2明诗意,悟诗情。

2.2.1出示一、二行

(生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师:听到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听老师朗读一边展开想象,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配乐范读

生:看到诗人把船停靠在江边。

生:我仿佛看到了诗人把船停靠在瓜州,向着家乡的方向眺望,想念家乡。

师:“一水”指的是什么?

生:长江。

师:你怎么知道“一水”指的是长江?

生:课文下有注释。

师:结合课下注释学诗歌是种好方法。

师:这句诗中提到了哪几个地名?

生:京口、瓜州、钟山。

师:你们能通过简笔画将诗句中描绘的各个地点及诗人所处的位置画出来吗?

(生用简笔画描绘。一位学生在黑板上作画,然后介绍。)

生:京口是今天江苏的镇江,和瓜洲正好是隔江相对,京口几座山之外的地方就是钟山,也就是南京的紫金山。

师:请你结合这幅简笔画,说说这两行诗写了什么?

生:从京口到瓜州只隔了一条长江,从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

师:作者出生在江西,但他是在南京长大的,因为他的父亲在南京做过地方官。现在诗人正站在瓜洲眺望隔江相对的京口之外的家乡――钟山。

(出示作者视南京为第二故乡的资料)

师:你认为诗人离家乡是远还是近呢?从哪里看出来?

生:近,从“一水”“只”,都看出路途并不远。

生:远,交通不便的古代,长江、数重山的阻隔还是比较远。

师:有的同学认为诗人离家乡近,有的认为离家乡远,你们的说法都有道理,哪位同学说说为什么在作者眼里是离得那么近呢?

生:他看到了京口,很想念家乡,虽然路途比较远,但因为思念家乡也就显得不那么远。

师:因为作者思念家乡,所以才觉得离家乡非常近。请你用思念家乡的词语来形容诗人此时的心情。

生:迫不及待。

生:归心似箭。

师:作者人在途中,心系家乡呀!

师:就让我们通过朗读表达作者这思乡之情吧!

(诵读诗的一、二行)

【点评:在画简笔画的过程中学生明确了各个地点间的地理位置;在了解诗人生平的过程中再一次走进诗人,由此知道,诗人视南京为他的第二故乡;在理解、想象、体味作者思乡情感的过程中,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已深深的烙在了学生心中。】

2.2.2出示三、四行

(生齐读三、四行)

师:你读了这两行诗后,脑海里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读这两句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青青的草,绿绿的叶,鸟语花香的春天景色。

生:好一幅美丽的春景,让人陶醉。

生:读了这两句诗,我仿佛感受到一阵春风拂过,小河中的水哗哗的流动,小草冒出新芽,到处都是绿色,生机勃勃。

师:同学们想象出了美丽画面,简直就是一幅春意盎然图。

(课件出示诗句描写的春景图,再读三、四行诗)

师: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对两句的理解?

生:春风又一次吹来,长江的南岸都变成了绿色,明月什么时候照着我返回故乡。

生:春风再一次吹绿了长江的南岸,明月呀,你什么时候照我返回故乡。

师:从“又”字让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呢?

生:“又”字说明,春天再一次来到,而我却不知何时才能回家。

生:又是再一次的意思,说明作者非常想回家。

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正准备上京任职的王安石,此时站在岸边,迎风伫立,隔着茫茫江水遥望故乡他会想些什么呢?

生:想念曾经养育过他的父母。

生:想到他的父老乡亲。

生:想念他的妻儿。

师:想到这一去还不知是凶还是吉,总之,此时作者是思绪万千,“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师:作者是通过什么景物来寄托那浓浓的思乡之情呢?

生:明月。

师:很多诗人都是通过“明月”来寄托这思乡之情,每逢月夜那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

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就让我们和着音乐想诗人之所想,悟诗人之所悟:五十五岁的王安石上京赴任,思乡心切的他发出这样的感叹――(指名读);

师:重任宰相的他自知前途未卜,满怀惆怅的他发出这样的感叹――(女生读);

师:远大的报复不能实现,辞官还乡又不允,他无可奈何的发出这样的感叹――(男生读);

师:诗人站在船头眺望家乡,那份思念与归家的渴望油然而生。有家还不得,只能无可奈何的挥笔写下――(齐读)

(体会“绿”字的用字精妙)

2.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点评:本诗主要采取借景抒情,为了让学生感悟、体会诗人情感,采用了以下方法:1、抓住重点词,体会作者思乡之情。2、抓住诗人情感依托的景物,体会作者思乡之情。3、想象诗人此刻的内心,促使学生产生心灵共鸣,体会作者思乡之情。4、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在一遍又一遍诵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过程中,那浓浓的乡愁自然娓娓道来,学生在一次次心灵撞击中也加深了对于诗歌的理解,在品味中,朗读便是一次一次真情的流淌。这一过程,注重学生感悟,尊重学生体验,培养个性化朗读,学得轻松、愉快、扎实。】

3总结延伸

3.1背诵古诗。

3.2诵读表达思乡情怀的诗。

教学总评:

《泊船瓜洲》是一首典型的乡愁诗,只要想作者之所想,悟作者之所悟,那浓浓的情感自然如涓涓细流般静静流淌。学生的情感,关键在于教师正确的启发引导,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才会有深切的感受,独立的体验,实现人与诗的交融,与作者心与心的沟通,诵读出自己的真情体验,这节课主要体现以下特点:

1在了解背景中感悟诗情。

要想读懂前人的诗歌,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就应该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写作背景等。因为诗人的人生际遇不同,他的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就不同。对于乡愁诗情感的感悟,首先就应该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这一过程对于诗歌的理解及情感感悟有着非常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乡愁诗中的景、物其实都在抒发诗人的情感,字里行间无不表达诗人那浓浓的乡愁。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上网查阅,只用在百度中输入所查内容,轻点鼠标,所要信息就尽收眼底。当然也可以通过查阅书籍等方法来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为了实现学习资源的互补、共享,这一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学生在小组中根据自身条件分工,分别寻找作者的简介、写作背景等资料。老师只需要指导学生从众多复杂的信息中筛选自己需要的信息即可。

2在绘图想象中感悟诗情。

在绘图、想象的过程中感悟诗情。学生很容易发现《泊船瓜洲》这首诗中涉及“京口”、“瓜州”、“钟山”三个地点,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想象三者的地理位置,然后鼓励学生拿起手中的笔,用简笔画按地理位置标注古诗所涉及的地点。然后借助简笔画描述,“京口”与“瓜州”之间隔着“一水”,“一水”指长江。借助注释就会知道,“瓜洲”是地名,今江苏扬州南,长江北岸;“京口”与“瓜州”之间一江之隔自然在长江的南岸,这一地理位置的标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钟山只隔数重山”,借助注释也能很容易的知道“钟山”的地理位置,它与“京口”也只隔几座山。这个绘图的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探究的浓厚兴趣。

在弄清地理位置的基础上,再探寻蕴含的情感也就不难。在交通不便的古代,长江、数重山的阻隔,从距离上看诗人伫立瓜州眺望家乡钟山还是比较远。但是诗人青年时代是在南京度过的,他曾三次担任南京的知府,他的父母去世曾两次在南京守孝,两度辞官都居住在南京。诗人在这里睿智读书,树立远大志向,在这里收徒讲学,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著作,诗人也曾在这里大刀阔斧的改革,给当地百姓带来希望,因此,他视南京为他的第二故乡。因为钟山有着太多令他难以割舍的情怀,有着太多的记忆,加上他此时已无心政治,唯有思乡,所以在诗人的眼中却是很近。

3在诵读品味中感悟诗情。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能感受到诗歌的情感韵律,读多了自然就有了自己的理解,再读也就有了自己的感受。

老师的范读很重要,教师的范读是学生最直接的典范,伴着悠扬的音乐,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会激起学生感情的涟漪,还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在读的过程中首先是读准字音,然后是熟读内容,整体感悟。在这一过程中,边读边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品味诗歌表达的情感,再将情感送入到朗读中。在一遍又一遍诵读的过程中,那浓浓的乡愁自然娓娓道来,学生在一次次心灵撞击中也加深了对于诗歌的理解,在品味中,朗读的情感抒发更是一次一次真情流淌。

安全心得体会和感悟篇9

  学校防溺水心得感悟1

  xx小学近期开展了防溺水安全教育系列活动,我在此次系列活动中深受启发与教育。

  生命,是一朵正待开放的花朵,绽放出生命的活力;生命,是一首歌曲,唱响无数人生命的意义。水虽然是生命之源,但也蕴藏了无尽的危险,使人失去宝贵的生命。

  进入夏季,学生溺水事件又频现报端,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离我们而去,一个又一个血淋淋的事件再次为我们敲响了防溺水安全的警钟。

  水是那么恐怖,我们应当怎么办呢?其实很简单:

  1、尽量不要去江边游泳,严格做到“六个一”,如果要去,必须有水性好的大人陪同。

  2、游泳下水前做暖身运动有助于预防游泳时下肢抽筋。

  3、如果水温太低,应先在浅水处用水淋洗身体,待适应水温后再下水游泳。

  4、游泳时用鼻子吸气容易引起呛水,我们尽量用嘴呼吸。

  珍惜生命,珍惜生活。生命是无价之宝,生命,只能在人生的经历中独一无二,让我们热爱生命,让溺水远离大家吧!

学校防溺水心得感悟2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我校认真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紧紧围绕“预防溺水,关爱生命”的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安全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高度重视,认真部署安排“活动周”工作。

  学校根据公共事业局要求,成立了学校预防溺水教育活动月领导小组。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公共事业局关于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月活动的通知精神,在全体教师会上通报了学校开展防溺水教育宣传活动实施方案,使全体教师都重视防溺水宣传教育工作。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氛围。

  各班通过视频和相关报道向学生深入宣传。向学生宣传防溺水重要性,宣传防溺水知识,宣传溺水救护办法和自救知识。

  三、开展丰富的活动,力求活动的实效性。

  1、在安全教育周里,学校在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开展了一次全校性的“预防溺水,关爱生命”教育动员,使全体师生人人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人人为预防学生溺水事件的发生献计献策。

  2、在安全教育周期间,学校向各班发放了《致学生家长一封信》,告知学生家长在防止孩子溺水问题上应负的监护责任,请家长共同做好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要求家长也要高度重视,家校结合,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安全教育,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贵。通过致家长一封信,使学生对安全知识有了更广更深的了解。

  3、各班黑板报都刊出一期以“预防溺水,关爱生命”为主题的班刊,向学生宣传防止溺水的基本常识。做到主题突出,内容丰富,教育性强。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安全的重要性。

  4、各班级利用班会进行安全教育,开展以“预防溺水,关爱生命”为主题的队会活动。让学生讲述我们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易发生溺水的危险地带、水域,发动学生自己来分析应如何避免溺水现象的发生。班主任们以典型的案例警示和教育了学生,向学生描述溺水致死原因、溺水症状,使每一个学生在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上都得到了提高。

  5、做好节假日的安全教育。告诫学生双休日、即将到来的暑假更应该防溺水。

  总之,通过实例和网络相关视频的教育,学生安全知识面更广了,安全意识更强了,对安全的理解更深了。当然,安全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仅仅靠安全月活动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时时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安全教育的工作要从小抓起,坚持不懈、长此以往地抓下去,切实将这项工作抓紧抓好。

学校防溺水心得感悟3  夏季来临,气温已逐渐上升,常常有同学因为下水消暑,而导致了意想不到的事。全国每年都有不少学生因溺水身亡,给许多家庭带来巨大的精神伤害和无法弥补的损失。

  对于防止溺水,我们学校采取了相应措施,安全教育、主题班会、黑板报等等,来时刻提醒我们防溺水所需的知识。

  防止溺水,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没有会游泳的家长陪同,不许私自下水;

  二、如果要游泳,不能吃太饱或者太饿,以免手脚抽筋;

  三、如果没有安全措施,不能去不熟悉的水域游泳,因为在不熟悉的水域中,你不会知道水的深浅,很容易导致生命危险。

  我国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学生因溺水身亡,如果每个人都按照规定去河里游泳,尽可能去自己熟悉的水域,尽量去浅的,水流缓的河道,当然,最好是不要去那些河道中游泳、玩耍,以免酿成不必要的损失和精神伤害。

安全心得体会和感悟篇10

【关键词】阅读;情境;感悟

阅读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生体验感悟出来的。通常意义下的体验是指在实践中通过亲身经历或亲身感受来认识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它可以分为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积极体验和消极体验、真实体验和虚拟体验等。感悟则指学习个体通过对语文及其语境的直觉感知,从中获得某种感受、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感悟的本质是意会,它不遵循逻辑程序思考,是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直接感受。它只能由学生潜心读书、推敲品味,在体验中达成。感悟要学生自求得之,别人是无法教会的。它有时还难以表述清楚,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一会意的过程也是体验感悟的过程。

体验与感悟一个显著的特点则在于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和在过程中获得。

一、在情境表演的体验中感悟

对于那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可以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之后,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通过演,调动起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在反复的修改剧本、反复的表演中逐渐产生自己独特的感悟,达到对课文阅读的再创造。如在《皇帝的新装》的教学中,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后,便引导学生把它改编成课本剧。让他们选好导演、编剧,再确定演员。之后他们便开始了紧张的搜集查阅资料和排演。在课堂上他们演完后,再让其分别谈谈各自表演后的感受和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写剧本,他们理清了文章的层次;通过表演,他们感悟到了皇帝和大臣的虚伪愚蠢;通过导演,他们感悟到了文章的写作手法等等,这些感悟都是发自内心的。它彻底改变了由老师分析讲解对人物性格进行“贴标签”的现象。

二、在反复诵读的体验中感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加强诵读教学,让书面的无声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艺术,让形象由诵读树起,让意境以诵读创设,让诵读串起语文课堂教学。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不对文言文的文章作过于繁琐的分析,一般把课文的层意和整篇文章的大意及作者的情感、写法等设计成几道讨论、思考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诵读,在诵读中去感悟、品味,再适当点拨,达到理解性记忆,加快积累速度。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为例,可设计这样二道思考题引导学生诵读:1.用“……为……所……”句式逐节概括内容;2.文章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当快要熟读成诵时,绝大多数学生都能从吟诵中参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在辩论中体验感悟

有些文章蕴涵着深刻的道理,这些道理往往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口头上常说的,但从不会真正用心去领会。如教学《伤仲永》时,设置辩题:“学习能力是先天获得的,还是受后天影响?”让学生进行辩论。学生激烈争论,各抒己见时,教师就可以顺势把他们分成两组,让各组充分讨论,并联系课内外知识及生活中的例子,准备好辩论材料,然后进行辩论。各组辩论后,先让学生自己进行评议,教师再进行小结:“正方、反方各证明了问题的一半,我认为应辩证地看待学习能力,它既受先天影响,也跟后天因素有关,但后天影响是关键的,像方仲永的例子就是一个证明。”通过辩论,学生不仅丰富了知识,还加深了对课文思想的理解。学生旁引作证,并广泛地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唇枪舌剑辩论的过程中,他们各自都得到了体验和感悟,对这一道理的认识就再也不只是嘴上说说而已了。

四、在专题研读中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