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管理行业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52:32

市场管理行业前景篇1

一、景区资源相关的产权问题

(一)产权和景区资源产权

目前学界对产权的概念并没有统一的界定,经济学者普遍认为产权是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是所有权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力。产权不是一项单一权利,主要包括使用权、收益权和让渡权等。我国法律明确规定旅游景区中自然资源的产权主体上是属于国家,旅游风景区内的耕地、农民的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属于集体。

(二)我国旅游景区资源产权分配制度分析

目前我国旅游景区的资源所有权只属于国家。由于我国法律对旅游景区所有权的主体资格做了明确的限制和规定,因此其他的市场主体无法进入,长期单一的产权主体直接导致旅游资源市场缺少活力,而旅游资源交易市场缺乏又会导致旅游资源得不到最有效的开发与利用。

各级地方政府代表国家支配管理国家旅游资源,因此旅游资源的行政管理往往代替了国家对旅游资源的产权管理。从宏观角度看,我国旅游资源产权是明确的。但是旅游景区往往作为多种环境与资源综合体,分别受到不同部门的管理。地方政府不健全的管理体制极易导致旅游资源产权模糊。正是由于产权关系界定不清容易导致旅游景区内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经济关系难以协调,权益纠纷迭起,景区无法健康、有序发展。目前我国对国有资产采取委托模式,景^资源所属的各个部门均有权利代表国家对景区实施管理权,但在实际管理活动中,谁是综合管理、决策和协调机构,谁是职能监督机构,谁是基层执行机构,以及不同的机构部门应有的权力和应承担的义务都没有明确的界定,极易导致不同部门在管理中难以协调行动,各个机构各自为政的管理现实使景区常常陷入盲目混乱的状态中。

二、信阳南湾湖风景区管理体制研究

(一)南湾湖景区概况

南湾湖风景区,位于信阳市西南部,距离市中心仅5公里,以南湾湖为核心的山水观光型风景区,作为河南省伏牛山生态旅游线路的核心景区,南湾湖景区规划面积724平方公里,以生态旅游为主,集休闲度假、水上游乐、民俗风情、避暑休养于一体,交通条件便利,自然景观独特,景区内山、水、林、岛、鱼、茶等旅游资源丰富,南湾湖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享有“中州明珠”、“中原第一湖”的美称。

(二)南湾湖景区管理体制发展概况

2003年以前,由于历史原因,南湾湖分别属林业、水利、交通及信阳市负忧有关乡镇等多个单位、部门管理。在景区的实际管理过程中,这些部门经常从自身利益出发,盲目争投资、争项目,造成对资源的实际占有,导致不同部门景区内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比例失调,严重制约景区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影响和阻碍了景区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束缚了南湾旅游经济的发展。

2003年,信阳市委、市政府成立南湾湖风景区管委会,管委会作为信阳市政府的派出机构统筹管理景区的各项工作。依托相关部门,“以块为主、独立操作、统一协调、封闭管理”,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管理统一由管委会负责。此外,专门成立南湾湖风景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行使景区经营权,全权统筹景区的开发、建设、营销、经营等各项具体工作。将以前分属于不同部门的旅游景点统一收取门票,加强景区的统一、全面管理。自此,信阳市政府、风景区管委会和旅游公司分别掌握了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景区在管理体制上三权分立且各个部门相互制约,使南湾湖旅游业的发展明确了主体,为南湾湖景区的发展扫清了体制障碍,根本上解决了制约风景区长期发展的管理体制问题,促进了景区健康发展。

(三)南湾湖风景区管理体制分析

目前,信阳南湾湖景区“旅游管委会+旅游公司”管理模式实行“景政合一”,其实质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从根本上说是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南湾湖旅游景区的管理体制能够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优势,有利于共同调动多种力量共谋景区发展,对景区实现的“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营销”,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景区发展的体制问题,也有利于保障景区合理有序开发,使景区能够快速成长,自实施体制改革之后,南湾湖景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从长远来看,南湾湖景区管理体制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南湾湖景区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模式,使景区市场主体缺少活力,投资渠道单一,直接导致景区缺少持续发展的动力。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推进旅游资源市场化,深化景区体制改革是南湾湖旅游景区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三、南湾湖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建议

一是深化体制改革,继续坚持“三权分立”,景区资源“所有权属于国家,管理权属于政府,经营权授予企业”。以三权分立为突破口,积极探索景区市场化运作机制,大力推进旅游景区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激活民间资本,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进一步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旅游领域,实行企业化经营,加快在政府引导下的股份制改造,推进南湾湖旅游产业的市场化进程。

二是从市场角度出发,把旅游资源转化为活跃的旅游生产要素。立足景区区位、资源优势,把景区资源作为产品推向市场,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旅游开发建设,实现投资多元化,推进旅游产业市场化运作,催生一批最具市场潜力的旅游开发项目。转换经营管理机制使景区工作人员转型为景区经营人员,实现投资者和旅游资源享有者资源共享、效益共赢。按照整合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结合南湾湖景区实际,创新营销理念,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宣传机制,做好南湾湖旅游营销,做强旅游品牌。

三重视社会参与,积极构建包括不同利益主体相互参与配合的旅游开发保护监督体系。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南湾湖景区的重要名片,也是南湾湖景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一方面南湾湖景区体制改革,要切实做好规划,强化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以确实保护自然资源为基础,对景区资源环境进行有序开发、合理利用,坚持景区资源的开发利用建设与保护相结合,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另一方面完善景区的监督机制,设立监督委员会,积极推动景区利益相关者(如政府部门、旅游者、环保组织、当地居民等)对景区资源的监督常态化。日常监督与动态监督相结合,对任何破坏景区资源与环境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坚持资源开发、保护与建设相结合,保障南湾湖景区旅游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四、结语

市场管理行业前景篇2

关键字:城市路灯;城市景观灯;管理措施

abstract:Citylightsandlandscapeshowtheappearanceofthecity'spublicfacilities,itsmanagementmeasureswillhaveadirectimpactonthecity'simage,intheanalysisonthebasisofthestatusofChina'scitylightsandlandscapemanagementtodiscussraisingthecity'sstreetlightsandlandscapemanagementlevel.

Keywords:citylights;UrbanLandscape;management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B85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年来,城市路灯和景观灯的数量在不断增加,成为城市公共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城市的整体形象。随着政府部门对城市形象关注度的提高,对城市灯光的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管理到位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城市路灯和景观灯的管理现状

城市路灯、景观灯分布广泛,涉及的管理部门和管理层次很多,为了实现有效的管理,不同的地区往往采取不同的措施,但总结起来,一般都是“政府治理+市场治理+社会治理”三位一体的治理结构。虽然在理论上这种三位一体的治理结构已经基本可以满足当前城市路灯和景观灯的管理要求,但是因为各种因素的制约,导致该治理结构的功能不能全面的发挥,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城市路灯和景观灯的管理效益不高,导致财务亏损严重。长期以来,城市路灯和景观灯的建设和管理一般都是政府拨款,在投资机制上过于僵化,资金投入不够充足,给管理环节造成了较大压力。

(2)政府高层不重视城市路灯和景观灯的管理。由于各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政府领导层在思想观念上存在较大差异,在实际工作中,重建轻管、建而不管、管而不严的现象普遍发生。

(3)市民素质层次不齐,自觉维护和管理城市路灯和景观灯的意识相对淡薄,甚至对其恶意破坏、盗窃,不仅影响了城市的形象,还造成了公共财产的损失。

(4)目前全国LeD灯具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但是由于其控制系统的封闭性,出现故障时只能联系厂家维修,不仅给日常维护带来了很大困难,而且造成了管理成本的增加。

(5)我国的物业管理事业才刚刚起步,对城市路灯和景观灯等公共设施的管理还处在摸索阶段,监管机制存在很多漏洞,物业管理人员的技术知识还不够精湛。

(6)公开招投标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无法采购到高性价比的产品,对日后维护带来费用的增加。

从以上几点问题可以看出,“政府治理+市场治理+社会治理”的治理机构中,每一方面都还存在一些问题,只有采取措施将这些问题解决,我国的城市路灯和景观灯等公共设施才能得到有效的管理。

城市路灯和景观灯的管理方法

本文针对我国路灯和景观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外较为先进的公共设施管理模式,给出下面几种较为可行的城市路灯和景观灯管理方法。

2.1改进城市路灯和景观灯的管理模式

国外城市公共设施的管理主要有服务型政府、共同参与、企业化和福利式四种典型模式。服务型政府模式中,政府不再是凌驾社会之上的、封闭的官僚机构,而是以市民的需求为导向的政府,以政府为主导根据市民的需求进行公共设施的管理。共同参与模式则强调公共设施的管理不仅是政府的权力和义务,同时也是非政府组织的权力和义务,政府、社会自治和半自治组织共同实现公共设施的管理。企业化模式有三种主要做法,一是利用市场力量降低公共设施建设管理成本;二是政府将服务职能下放到低层或私营部门,避免公共部门的垄断,从而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三是通过资助补贴、减免税收等方式,将政府可以不承担的职能转移给非政府组织。福利式模式中,公共设施的维护完全由政府部门承担。

根据几种管理模式的特点可以看出,在我国现有的经济条件下,短期内还不能采用服务型政府和福利式两种模式。而共同参与模式中强调的政府与非政府力量融合,以及企业化模式中强调的在城市公共设施管理中引入市场的力量,都值得在城市路灯和景观灯的管理维护中借鉴。

2.2城市路灯和景观灯管理的市场化探究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路灯和景观灯等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一般都由公共部门垄断,基本没有市场的参与。由于缺乏必要的市场竞争,城市路灯和景观灯的建设和管理成本较高,建设和管理质量一般,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一定负担。

根据国外的企业化管理模式,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如公共招标、合同外包、内部竞争等,在城市路灯和景观灯的管理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利用市场的力量降低其建设和管理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但是,在引入市场力量的过程中,由于企业都是追求自身利益的,很容易出现某些企业为了经济利益而放弃管理承诺的想象,因此相关部门应注意严把企业的管理质量。

2.3建设规范的公共设施管理队伍

城市路灯和景观灯的管理属于物业管理的范畴,建设规范的公共设施管理队伍是实现城市路灯和景观灯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而现在我国的物业管理水平发展程度较低,物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不高,因此急需采取措施促进我国物业的发展。

相关部门应该为城市路灯和景观灯等公共设施的管理队伍提供必要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技术水平,从而形成全方位的管理网络,尽量避免监管机制的漏洞。例如对于LeD景观灯等控制系统具有封闭性的灯种,相关部门在其开发及建设过程中应该派遣专门的技术管理人员对整个开发建设过程进行了解,掌握该灯种的工作原理,以便对其进行维护。

2.4官民合力共同维护公共设施

城市路灯及景观灯的有效管理需要官民合力。首先政府部门要深刻认识公共设施管理的重要性,积极地采取措施改进城市路灯及景观灯等公共设施的管理机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配合公安机关加强巡查力度并做好宣传工作。作为市民,要提高公共设施的维护和管理意识,不破坏、不偷窃城市路灯及景观灯等设施,并积极的与破坏、偷窃等不良行为做斗争,自觉维护家园的形象。

2.5监控系统在城市路灯和景观灯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很多城市在街道、广场等公共场所安装有监控设备。在当前我国市民素质层次不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应用这些监控设备实现对城市路灯和景观灯的维护和管理。在城市路灯和景观灯遭到破坏或偷窃时,可以利用监控系统的影像资料抓获凶手,再通过社会宣传增强威慑,减少破坏行为的发生。

应用与展望

随着我国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广大市民的公共设施管理意识将不断增强,城市路灯及景观灯的破坏、偷窃问题将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在科学技术不断普及的大环境下,我国公共设施管理队伍的技术水平将不断提高,城市路灯和景观灯的维护与维修也不再是难题。因此,只要建立良好的公共设施管理体制,我国的城市路灯和景观灯将得到有效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张国平.我国城市公共设施管理体制与机制的创新[J].晋阳学刊,2011(2).

[2]朱珊,汪琦.城市管理现代化与我国市民素质的提高[J].江淮论坛,2002(6).

市场管理行业前景篇3

关键词:“四统一”管理;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管理模式

旅游景区是我国旅游业发展重要的生产力要素,是旅游吸引力的根本来源,也是旅游创汇创收的重要方面,必须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积极探索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新模式。2010年国务院确定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漓江风景名胜区作为桂林旅游的核心品牌,国家aaaaa级景区,研究如何对其进行科学管理,是进一步提升漓江旅游的档次,进而推进桂林世界旅游城建设,推动全国旅游风景区管理模式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目前漓江风景名胜区“四统一”管理模式的形成背景

漓江风景名胜区于1982年荣获首批“部级风景名胜区”称号,自1984年交通运输开放后,桂林市漓江旅游客运出现了大发展,1984年至1988年7月漓江游船由53艘发展到83艘。但漓江旅游管理处于无序状态,众多船舶单位、业户隶属不一,各自为政。为抢客源,水运企业之间竞相压价揽客,降价幅度达20%-60%。恶性压价竞争导致服务质量差,大量的票款和国家税费流失,国家利益、经营者利益和旅游消费者的利益都受到了严重的损害。从1984年到1988年,游船利用率由61%左右下降为38%左右,水运企业几乎全都连年亏损,发展艰难。桂林市人民政府针对漓江水运市场出现的混乱局面,结合漓江水运市场特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路运输管理条例》,于1988年成立桂林市水路客运管理中心和漓江涉外游览管理处,对漓江旅游客运实行“统一票证、统一售票、统一调度、统一结算”的四统一管理。这种管理模式结束了原来无序竞争的状况,行业管理得到加强,运输市场秩序走向正常,服务质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2000年9月,为了进一步完善漓江游览管理体制,市委、市政府下发[2000]47号文,成立桂林市漓江游览管理办公室和漓江游览调度结算中心,实行统一管理。漓江游览的管理和经营实行政企分开,这种管理模式更适应桂林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漓江景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7年,漓江风景区荣获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称号,在全国的景区中始终保持先进行列。2008年7月24日,桂林市成立漓江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办公室、漓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代表政府对漓江风景名胜区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其下设漓江风景区公安分局、漓江风景名胜区城管大队,全面负责漓江风景名胜区范围内的安全保卫、管理等工作。[1]

二、漓江风景名胜区“四统一”管理模式存在的几个矛盾

漓江风景名胜区对漓江游览实施“四统一”管理以来,强化了漓江旅游客运行业管理,整顿了漓江旅游市场秩序,使航区旅游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接待能力逐年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均十分显著,但依旧存在一些突出矛盾,不容忽视。

(一)游览经营模式单一化与市场需求多元化的矛盾

多年来漓江的游览方式比较单一,政府规定了磨盘山(竹江)至阳朔航线、桂林市区水上游和阳朔刘三姐水上公园游三条航线,但仅仅这样的形式很难满足各种层次游客的需求,无法发挥出漓江的品牌效益,漓江管理的问题和矛盾就越来越凸现出来。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漓江沿岸逐步出现竹筏旅游、摩托艇旅游、漓江徒步游、漓江夜游等游览形式,为旅行社低价竞争提供了便利,对漓江游览管理的冲击非常大(见表1)。

这些违规航线因为没有上交政府资源费的任务,设施简陋,服务简单,以极大的价格优势参与竞争,用高报价、高回扣、低结算的方式运营,明显的价格差异再加上部分旅行社和导游以赢利为目的,采用种种手段误导游客,分流了大量客源,严重扰乱了漓江正规旅游航线的经营秩序,尤其以2009年、2010年和2011年最为突出。政府的财政收入受到损害、游客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更重要的是损害了桂林的旅游形象。但是这些航线的存在意味着存在市场的需求,如何满足这部分市场需求,又不能以牺牲漓江旅游资源为代价,这就需要在管理模式上进一步完善。

(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和不协调造成的矛盾

旅游开发中的利益相关者是指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影响开发和受开发影响的群体或个人。目前漓江没有一个代表其主体法人资格、负责其经营管理的业主单位。漓江流域线长面广,其中桂林市至阳朔游览河段长86公里,流经的行政区域多,游览线段涉及五个行政区域和六个乡镇,即叠彩、象山、七星、雁山、阳朔等县区和穿山、草坪、扬堤、兴坪、福利、普益等乡镇;牵涉的行政管理部门涉及市(县)交通、海事、渔政、旅游、城管等17个相关行政职能部门。市、县、乡(镇)职责和权限不清造成各自为政,未形成合力,执法成本高,执法效果差。历史遗留下来的区域或者部门因为利益分割问题,加上漓江流域的居民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使得风景区管理机构在履行其管理职责时将无法避免如何妥善协调部门利益和区域利益及个人利益问题。

2012年桂林成立了漓江5a级旅游景区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漓江5a级景区进行整改,成立阳朔漓江景区公司将漓江杨堤段至兴坪段载客排筏统一经营,在短期内对扭转漓江排筏无序营运状态有较大作用,但是要想最终解决价格差异导致客源分流问题、缓和利益多元化的矛盾和协调漓江游览管理和经营难的问题,还需加强管理模式的高度统一。

市场管理行业前景篇4

为更好服务地方旅游经济发展,XX局立足本职,针对影响旅游市场秩序的区域性突出问题,以服务为导向,改进监管方式,坚持服务与监管并重,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加大旅游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对辖区内旅游市场秩序进行了统一、规范、标准化管理,取得一定成效,有效促进了辖区旅游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一、落实宽进严管,规范旅游市场经营行为。一是针对旅游相关产业全面放宽市场准入,通过预约服务、延时服务、上门服务等服务方式,全程帮助经营者办理各项登记手续,同时严查景区经营户主体资格,要求并督促旅游相关行业经营者做到证照齐全、亮证照经营,对应办营业执照未办理的,责令限期办照,并跟踪回访。二是建立协同管理和联合整治机制,主动加强与市政、旅游、物价、食药监、当地镇街等部门的配合协调,开展信息对接共享,整合信息数据,提高市场监管的科学决策和风险预判能力,定期开展联合执法,构建齐抓共管格局。截至目前,该局出动执法人员XX人次,检查市场主体XX户,发放行政指导意见书XX份,责令整改通知书XX份,营造了安全、放心、满意的旅游消费环境。

二、加强广告监测,净化当地旅游环境。随着XX区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各旅游景点也加大了宣传力度,景点及沿线公路出现了大量户外广告的行为。部分广告充斥着夸大和虚假宣传内容。针对这种情况,该局组织执法人员采取查媒体广告、查日常广告监管、查户外广告等“三查”措施,重点对各类旅游服务广告、商品促销广告进行监管,严厉打击夸大宣传、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并对广告市场开展暗访检查,共检测媒体广告XX条次,发现“五类”虚假违法广告XX条次;拍摄XX块户外广告,其中发现XX块存在违法违规现象;实施虚假违法广告重点督办制,责令各工商所立案查处,限期办结。

三、布控监管防线,维护有序竞争市场秩序。以重点景区、主要商业街、旅游纪念品市场等为重点执法区域,该局通过加强对旅游景区景点和旅游商品市场的检查,加大对景区周边的巡查力度、加强节庆期间旅游监管等手段,进一步强化对旅游餐饮、住宿、购物场所以及家庭旅馆和乡村旅游点的检查,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强买强卖、揽客兜售等不法行为,杜绝假冒伪劣商品流入旅游市场损害游客合法权益,同时会同景区执法大队、公安等部门联合对相命、香烛市场进行综合治理,并严格要求景区经营户对旅游产品产地、价格进行明示,防止不法商贩趁旅游旺季哄抬价格、强买强卖,有效地维护了广大游客的合法权益。

市场管理行业前景篇5

关键词:风景旅游区特殊性经营管理模式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我国的风景旅游区却仍然延续了计划经济的模式,大部分还属于事业性质,纯属社会公益事业,经费靠财政拨款。旅游区管理机构虽然既有保护的职能,又有组织生产、发展经济、解决就业和社区管理的职能,但因政企不分,事企不分而导致了诸多弊端,如资金短缺,经济效益低下,机构臃肿等问题。因此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成为各大风景旅游区的改革方向,并且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风景旅游区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我们在引进市场化机制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风景旅游区的特殊性

风景旅游区资源是拥挤俱乐部产品

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堪南(JamesBuchannan)在1965年发表的《关于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一文中,提出了俱乐部产品。这种产品可以适应从纯公共产品到私人产品之间的连续体上的任意一点,它的核心概念就是拥挤。

风景旅游区资源就属于此种产品,旅游者只要买到了门票就可以拥有参观游览的权利,并且其行为在一定范围内不影响其他人参观游览,但如果旅游者人数超过了景区容量,就会出现拥挤,并影响其消费满足。

风景旅游区资源就是这样一种存在最佳规模的产品,其产品的实物规模和消费者的人数规模有一个最佳的搭配。这类产品实质上可以实现生产者排他的,但不容易实现消费者排他,而且生产者排他的成本比较低。这使得风景旅游区资源兼有纯公共产品和纯私人产品的性质,它们由许多人同时消费,并不断趋近于容量约束范围;超过该约束后,该产品的消费就变得拥挤了,但总存在一些排他技术使得向旅游者收费成为可能。

布堪南在其文中还提到,要有一个最佳的搭配,俱乐部成员必须可以自由流动,且俱乐部拥有自主决策权,这一理论突破了公共产品由政府供给的单一模式,为公私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风景旅游区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旅游资源,除人工可以栽培与繁殖的动植物外,可以说是一种不能再生的资源,一旦破坏将不复拥有。例如地面上的古建筑等,总是会一天比一天少下去.。有600多年历史的噶丹寺,是拉萨著名的三大寺之一,1969年被毁为平地。泉城济南,过去那种“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美好景象,由于对水源地缺乏保护,已不复存在,至连著名的趵突泉、珍珠泉,也濒临断水的危险。

旅游资源的这种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对其实施保护的重要性。巨大的需求对旅游产品的开发、销售,可能是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但同时对旅游资源也可能是一股无法估量的潜在破坏力。

风景旅游区系统的复杂性

风景旅游区是介于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区之间的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风景旅游区系统是围绕旅游主体(旅游者)而建立起来的产品系统及其支持系统。就其产品系统而言,包括资源吸引物,人造吸引物及旅游基础设施,其中资源吸引物是旅游产品的主要组成部分,由林木、动物、河流、文物古迹等构成,分别归建设、文物、林业、水利、环保等部门管理。并以此为基点,形成以吃、住、行、游、购、娱为基本环节的一条龙服务体系。

旅游产品的提供还要得到当地社区各个部门及政策法律环境的支持,只有政府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及社会手段,去引导、指导旅游企业健康正常的经营,才能真正实现景区的全面持续发展。

现有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简述

国家直接经营管理模式

国家直接经营管理模式就是国家集风景旅游区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于一身,景区的管理、保护和开发经费由国家财政承担,景区的门票及其他旅游项目由国家定价(一般定价很低),收入上缴国家。这种模式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条件下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保护遗产、体现社会公共利益、资源整合等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但从实践中看,这种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一方面,景区的经营者没有自主经营的权力,也不承担盈亏的后果,基本不按市场规律经营,效率低下,从而导致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其经济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另一方面,部门利益、地区利益与国家利益难以协调,我国的土地及其分布其间的风景名胜、文物、森林资源名义上归国家所有,但实际上中央、省、市、县、乡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都能出面操作。在同一景区内,建设、文物、林业、水利等多个部门插手管理,严重阻碍了风景旅游区的健康发展。

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

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就是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真正把风景旅游区作为一项产业来对待,将其作为独立的主体推向市场。

目前存在的市场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项目的形式招商引资,由多个投资主体进入景区行使经营权;另一种方式是垄断经营权,以一家企业作为投资主体,进行垄断经营。由于政企职能分开,产权比较明晰,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经济效率得到了提高。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旅游业是以持续发展为目标,需要经营者将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结合起来考虑,而企业经营者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环境效益。此外,景区资源的交易,除面临旅游价值核算的难题外,还面临着一些政策上的和限制。因此,鉴于风景旅游区资源的惟一性、脆弱性等特点,以及相关理论政策研究滞后等原因,对这种做法必须慎重。

我国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的政策建议

改革管理体制

我国风景区旅游资源的所有权主体是国家,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风景旅游区资源所有权。为保证国家产权的统一和国有资产的收益,国务院可以指定一个权威机构行使风景旅游区资源产权,对产权进行统一管理;负责风景旅游区规划的审批、土地使用权的转让、租赁,风景旅游区资源使用权转让、风景旅游区资源保护规划等。该权威机构可视需要,在各省或各片区设立派出机构,发展建立风景旅游区日常管理机构,并对其拥有领导权、监督管理权和对风景旅游区资源开发经营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权。日常管理机构由派出机构代表、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代表、当地群众代表、开发经营单位代表等组成,具体负责风景旅游区开发建设的监督管理,监督国有资源的用途,保证国有资源保值增值,并进行风景旅游区日常的市场管理、资源管理、环境管理。整个管理系统的经费均由国务院按旅游税收的一定比例统一拨付,以防受地方政府部门和经营者的牵制。

这种产权管理机制,可以避免现有的条块分割,多头领导,明晰了风景旅游区资源的产权归属,且有效发挥了监督作用,可以防止风景旅游区资源的过度开发、风景旅游区环境破坏。

运用不同经营管理模式

近年来,有许多学者提出风景旅游区应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将其交由企业进行市场化运营,并通过对收益和成本的比较分析论证了这种模式的合理性。碧峰峡、桐庐、太湖源等一大批景区(景点)将经营权不断地拍卖出去,黄山、张家界等遗产类资源也引入市场机制,并先后挂牌上市,这种经营意识是对传统管理意识和管理体制的一大突破,这一点应该是肯定的。但目前完全按市场机制经营的方式遭到了质疑。如黄山风景旅游区,从保护遗产的角度出发,必须严格遵循“景区游,区外居”的旅游方式,而黄山股份公司为追求自身赢利,必然尽可能以高消费方式将尽可能多的游客留在景区,由此必然造成遗产质量破坏,从而出现了在黄山发展旅游经济后“景区的环境卫生和安全质量提高,而遗产质量反而恶化”这一似乎怪异的现象。另外,这种纯商业化经营必然以其垄断性而伤害游客正当利益。拥挤俱乐部产品可以通过政府提供,也可以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由私人提供。但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是否适合所有的景区,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人认为,凡是经营性景区(景点)均要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只是对一些专业性或公益性强的景区(景点),如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文物保护区、宗教朝拜地等实行国家经营管理,由国家委托专业人士经营。

加强对旅游资源的管理

风景旅游区不是单指景观资源,而是以景观资源为核心,由产品系统和支持系统组成的一个综合体。往往在我们脑海里有一个思维定势,即风景旅游区的收入来源就是门票收入,并以其为由来证明管理经费紧张,从而交由企业市场化运作或进一步提高门票价格。由于旅游产品是一种高弹性消费品,提高价格会导致游客数量大幅度减少,门票收入进一步降低,且波及到整个行业。我们应该改变观念,树立大旅游意识,正确把握旅游业的综合性、先导性、关联性规律特点。

在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中,分清旅游景观资源和旅游经营资源。旅游经营资源才是我们的改革重点(包括住宿、交通、餐饮、娱乐设施等),增强竞争活力,提高风景旅游区的收入。旅游景观资源不应作为风景旅游区创收的主要途径,而要以保护为重,国家应建立景区财政补贴制度,为景区维护经费来源提供保障。对那些交由企业运作的经营性景区,应制定门票价格管理制度。

建立规制风景旅游区开发和保护的法律体系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旅游立法初步形成了旅游法律体系,但是在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方面,目前还没有正式立法。

虽然有《风景名胜区暂行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但是这些规定缺乏实施细则,对一些新做法缺乏裁决的依据,对实际执行中的一些破坏资源、侵蚀国有资源、使用权不明确的现象难以做出有效认定和判罚。尤其在民营企业开发旅游景区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相应的具体法律法规对旅游资源开发行为进行规范,具体操作上对旅游资源的权力归属没有清晰的界定。要明晰风景旅游区产权,并使其规范化运作,就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将景区开发行为予以规范,对破坏景区资源的行为和做法给予惩罚。按照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和行政法渊源,风景旅游区立法体系可以按照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法规、地方规章——规范性文件这样一个层次来构建。

总之,风景旅游区不能等同于企业,由于它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我们应从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多个方面考虑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路径。在风景旅游区的开发保护中,要加强公私合作,合理利用政府和企业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崔风军.风景旅游区的保护与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许彬.公共经济学导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苏文才,孙文昌.旅游资源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梁正宁.论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市场化经营[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15)

市场管理行业前景篇6

关键词:风景旅游区特殊性经营管理模式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我国的风景旅游区却仍然延续了计划经济的模式,大部分还属于事业性质,纯属社会公益事业,经费靠财政拨款。旅游区管理机构虽然既有保护的职能,又有组织生产、发展经济、解决就业和社区管理的职能,但因政企不分,事企不分而导致了诸多弊端,如资金短缺,经济效益低下,机构臃肿等问题。因此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成为各大风景旅游区的改革方向,并且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风景旅游区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我们在引进市场化机制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风景旅游区的特殊性

风景旅游区资源是拥挤俱乐部产品

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堪南(JamesBuchannan)在1965年发表的《关于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一文中,提出了俱乐部产品。这种产品可以适应从纯公共产品到私人产品之间的连续体上的任意一点,它的核心概念就是拥挤。

风景旅游区资源就属于此种产品,旅游者只要买到了门票就可以拥有参观游览的权利,并且其行为在一定范围内不影响其他人参观游览,但如果旅游者人数超过了景区容量,就会出现拥挤,并影响其消费满足。

风景旅游区资源就是这样一种存在最佳规模的产品,其产品的实物规模和消费者的人数规模有一个最佳的搭配。这类产品实质上可以实现生产者排他的,但不容易实现消费者排他,而且生产者排他的成本比较低。这使得风景旅游区资源兼有纯公共产品和纯私人产品的性质,它们由许多人同时消费,并不断趋近于容量约束范围;超过该约束后,该产品的消费就变得拥挤了,但总存在一些排他技术使得向旅游者收费成为可能。

布堪南在其文中还提到,要有一个最佳的搭配,俱乐部成员必须可以自由流动,且俱乐部拥有自主决策权,这一理论突破了公共产品由政府供给的单一模式,为公私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风景旅游区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旅游资源,除人工可以栽培与繁殖的动植物外,可以说是一种不能再生的资源,一旦破坏将不复拥有。例如地面上的古建筑等,总是会一天比一天少下去.。有600多年历史的噶丹寺,是拉萨着名的三大寺之一,1969年被毁为平地。泉城济南,过去那种“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美好景象,由于对水源地缺乏保护,已不复存在,至连着名的趵突泉、珍珠泉,也濒临断水的危险。

旅游资源的这种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对其实施保护的重要性。巨大的需求对旅游产品的开发、销售,可能是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但同时对旅游资源也可能是一股无法估量的潜在破坏力。

风景旅游区系统的复杂性

风景旅游区是介于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区之间的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风景旅游区系统是围绕旅游主体(旅游者)而建立起来的产品系统及其支持系统。就其产品系统而言,包括资源吸引物,人造吸引物及旅游基础设施,其中资源吸引物是旅游产品的主要组成部分,由林木、动物、河流、文物古迹等构成,分别归建设、文物、林业、水利、环保等部门管理。并以此为基点,形成以吃、住、行、游、购、娱为基本环节的一条龙服务体系。

旅游产品的提供还要得到当地社区各个部门及政策法律环境的支持,只有政府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及社会手段,去引导、指导旅游企业健康正常的经营,才能真正实现景区的全面持续发展。

现有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简述

国家直接经营管理模式

国家直接经营管理模式就是国家集风景旅游区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于一身,景区的管理、保护和开发经费由国家财政承担,景区的门票及其他旅游项目由国家定价(一般定价很低),收入上缴国家。这种模式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条件下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保护遗产、体现社会公共利益、资源整合等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但从实践中看,这种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一方面,景区的经营者没有自主经营的权力,也不承担盈亏的后果,基本不按市场规律经营,效率低下,从而导致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其经济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另一方面,部门利益、地区利益与国家利益难以协调,我国的土地及其分布其间的风景名胜、文物、森林资源名义上归国家所有,但实际上中央、省、市、县、乡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都能出面操作。在同一景区内,建设、文物、林业、水利等多个部门插手管理,严重阻碍了风景旅游区的健康发展。

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

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就是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真正把风景旅游区作为一项产业来对待,将其作为独立的主体推向市场。

目前存在的市场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项目的形式招商引资,由多个投资主体进入景区行使经营权;另一种方式是垄断经营权,以一家企业作为投资主体,进行垄断经营。由于政企职能分开,产权比较明晰,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经济效率得到了提高。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旅游业是以持续发展为目标,需要经营者将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结合起来考虑,而企业经营者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环境效益。此外,景区资源的交易,除面临旅游价值核算的难题外,还面临着一些政策上的和限制。

因此,鉴于风景旅游区资源的惟一性、脆弱性等特点,以及相关理论政策研究滞后等原因,对这种做法必须慎重。

我国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的政策建议

改革管理体制

我国风景区旅游资源的所有权主体是国家,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风景旅游区资源所有权。为保证国家产权的统一和国有资产的收益,国务院可以指定一个权威机构行使风景旅游区资源产权,对产权进行统一管理;负责风景旅游区规划的审批、土地使用权的转让、租赁,风景旅游区资源使用权转让、风景旅游区资源保护规划等。该权威机构可视需要,在各省或各片区设立派出机构,发展建立风景旅游区日常管理机构,并对其拥有领导权、监督管理权和对风景旅游区资源开发经营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权。日常管理机构由派出机构代表、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代表、当地群众代表、开发经营单位代表等组成,具体负责风景旅游区开发建设的监督管理,监督国有资源的用途,保证国有资源保值增值,并进行风景旅游区日常的市场管理、资源管理、环境管理。整个管理系统的经费均由国务院按旅游税收的一定比例统一拨付,以防受地方政府部门和经营者的牵制。

这种产权管理机制,可以避免现有的条块分割,多头领导,明晰了风景旅游区资源的产权归属,且有效发挥了监督作用,可以防止风景旅游区资源的过度开发、风景旅游区环境破坏。

运用不同经营管理模式

近年来,有许多学者提出风景旅游区应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将其交由企业进行市场化运营,并通过对收益和成本的比较分析论证了这种模式的合理性。碧峰峡、桐庐、太湖源等一大批景区(景点)将经营权不断地拍卖出去,黄山、张家界等遗产类资源也引入市场机制,并先后挂牌上市,这种经营意识是对传统管理意识和管理体制的一大突破,这一点应该是肯定的。但目前完全按市场机制经营的方式遭到了质疑。如黄山风景旅游区,从保护遗产的角度出发,必须严格遵循“景区游,区外居”的旅游方式,而黄山股份公司为追求自身赢利,必然尽可能以高消费方式将尽可能多的游客留在景区,由此必然造成遗产质量破坏,从而出现了在黄山发展旅游经济后“景区的环境卫生和安全质量提高,而遗产质量反而恶化”这一似乎怪异的现象。另外,这种纯商业化经营必然以其垄断性而伤害游客正当利益。拥挤俱乐部产品可以通过政府提供,也可以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由私人提供。但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是否适合所有的景区,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人认为,凡是经营性景区(景点)均要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只是对一些专业性或公益性强的景区(景点),如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文物保护区、宗教朝拜地等实行国家经营管理,由国家委托专业人士经营。

加强对旅游资源的管理

风景旅游区不是单指景观资源,而是以景观资源为核心,由产品系统和支持系统组成的一个综合体。往往在我们脑海里有一个思维定势,即风景旅游区的收入来源就是门票收入,并以其为由来证明管理经费紧张,从而交由企业市场化运作或进一步提高门票价格。由于旅游产品是一种高弹性消费品,提高价格会导致游客数量大幅度减少,门票收入进一步降低,且波及到整个行业。我们应该改变观念,树立大旅游意识,正确把握旅游业的综合性、先导性、关联性规律特点。

在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中,分清旅游景观资源和旅游经营资源。旅游经营资源才是我们的改革重点(包括住宿、交通、餐饮、娱乐设施等),增强竞争活力,提高风景旅游区的收入。旅游景观资源不应作为风景旅游区创收的主要途径,而要以保护为重,国家应建立景区财政补贴制度,为景区维护经费来源提供保障。对那些交由企业运作的经营性景区,应制定门票价格管理制度。

建立规制风景旅游区开发和保护的法律体系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旅游立法初步形成了旅游法律体系,但是在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方面,目前还没有正式立法。

虽然有《风景名胜区暂行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但是这些规定缺乏实施细则,对一些新做法缺乏裁决的依据,对实际执行中的一些破坏资源、侵蚀国有资源、使用权不明确的现象难以做出有效认定和判罚。尤其在民营企业开发旅游景区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相应的具体法律法规对旅游资源开发行为进行规范,具体操作上对旅游资源的权力归属没有清晰的界定。要明晰风景旅游区产权,并使其规范化运作,就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将景区开发行为予以规范,对破坏景区资源的行为和做法给予惩罚。按照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和行政法渊源,风景旅游区立法体系可以按照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法规、地方规章——规范性文件这样一个层次来构建。

总之,风景旅游区不能等同于企业,由于它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我们应从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多个方面考虑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路径。在风景旅游区的开发保护中,要加强公私合作,合理利用政府和企业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崔风军.风景旅游区的保护与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许彬.公共经济学导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苏文才,孙文昌.旅游资源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梁正宁.论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市场化经营[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15)

市场管理行业前景篇7

一、丹噶尔古城景区商铺经营管理概述

丹噶尔古城是最具民俗文化旅游目的地,国家4a级景区,为丹噶尔古城景区周边的商铺提供了极佳的地理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加之古时也有茶马古城、环海商都、小北京等作为佐证,更为丹噶尔这一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现如今,丹噶尔景区共有商铺151家。其中公有商铺有90家,私有商铺有61家,公有商铺全部经营本县特色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地方民族工艺品及餐饮业。私有商铺除经营上述产品外,有相当一部分商铺经营烟酒、瓜果蔬菜、医药、地方特色小吃等。景区内商品经营的从业人员达270余人。

2011年景区内多类商铺总计营业额达3259万元。其中,湟源特有的陈醋、青稞酒、沙棘饮品、新开发的牛角系列工艺品、皮绣、虫草等高原药材及玉制品的销售额达2087万元,餐饮业营业额达764万元,其它多种旅游纪念品、民族工艺品等销售额达408万元。

在旅游旺季,如特色小吃、旅游纪念品及旅游特色产品等都销售较好。而在除旅游旺季外的其他时间,大美牛角制品、皮绣、陈醋、特色中药材等都销售良好,餐饮业也是收入颇丰。

二、丹噶尔古城景区商铺管理存在的问题

丹噶尔景区的商业状态目前还是以自发性、零散型为主要的特征。虽开设有许多小型商铺,但因景区商铺开业不久,景区管理机制不健全,景区内有居民居住,政府对景区商铺又进行免费政策等原因,因此也出现了诸多问题。

(一)景区自2009年5月份开街运行以来,县委县政府给予景区刚刚起步需要进一步培育完善市场,有利于招商引资等多方考虑,对景区商户给予了免收房租,免收有关税费等优惠政策。商家只需支出水费、电费、电暖费等小额费用。使许多商家因没有压力,因此经常是迟开店或不开店。并且由于竞争压力较小,许多商铺都出现了经营商品品种单一,开发出来的特色商品较少,因此整个老街区域内专业市场经营较为局限、活力不够、很难聚集出一股比较强烈的商业气息。

(二)景区开放不久,管理机制不太健全,旅游市场监管还没有形成合力,全县涉及旅游工作的职能部门虽然都在为旅游工作尽职,但因旅游局没有监管权力,因此对景区内违法经营及私下转让商铺的商家也无力管理,造成景区商铺管理的一些被动局面。

(三)因缺乏企业运作机制、管理不到位等原因,景区商铺出现无序经营状况,许多小贩乱摆摊点,使景区街道显得繁杂无序,扰乱了正常的旅游秩序。

三、对今后商铺管理经营方面的设想

为进一步规范丹噶尔古城景区旅游市场管理,维护良好旅游市场秩序,严厉打击景区内出现的各种问题,引导经营户良好经营,树立景区良好形象,我们有如下设想:

首先,我们先要明白即是旅游景区商铺,也就可看做是特别的复合商业街商铺。它是将旅游与商业房产联合为一体,这类商铺主要位于游览景区,以游客为主要的经营对象,在经营上普通体现为人流量绝对集中,且花费需要茂盛的特色。旅游商铺的上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有很大的卖点;同时其目的市场定位上的差别也使其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与中心市场各类商铺进行剧烈竞争。旅游商铺的定位和传统商铺不同,主要从文明发掘和游客行动特点的角度,进行特点化的定位。只有定位正确,才能使旅游商业地产开发成为一种旅游的吸引物,起到吸客、引客、滞客的作用,而不仅仅是简略的一种商业服务。所以政府要立足长远,谋划好旅游市场的布局和建设,尤其是游、购、吃、喝、娱及文化、休闲、养生等旅游市场资源的布局和建设,务必要有利于其生成和发展,要体现地方特色,要把握市场发展趋势。

其次,要建立健全严格的景区商铺监管体系。建立健全景区商铺长效监管机制,可以学习借鉴外地好的经验和做法,形成良性互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建立严格的景区商铺监管制度和问责机制,明确监管的具体要求和问责方式。探索建立景区商铺黑名单制度和淘汰机制,对景区商家实行动态管理,形成优者进,劣者出的良性市场机制,不断完善景区商铺监管体系。

再次,要加强景区商铺监管执法队伍建设。尽快组建景区商铺监管执法大队,定期时不时集中开展综合执法行动,对景区内出现的小贩乱摆摊点、商铺出现无序经营状况,加以管理和规范,全面优化旅游市场环境。

最后,要进一步提升旅游市场创新能力。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特色旅游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尽快开发出体现丹噶尔特色的旅游商品。因此要多支持那些经营特色旅游产品(如经营皮绣、陈醋、特色中药材)的商家和那些经营特色小吃(如经营酿皮、甜醅、老酸奶)的商家。更要鼓励那些开发特色旅游商品的商人,大力开发旅游商品,来缓解目前经营商品单一的情况。

建议省市有关部门延长丹噶尔古城旅游时间,让游客能有充裕的时间购物、旅游。

市场管理行业前景篇8

一、研究缘起

制度经济学的原理告诉我们:结果是由制度产生出来的,要处理好景区的旅游开发与保护问题,先决条件是要有一个好的经营管理体制。现阶段我国公共景区管理制度的供求矛盾不断激化,严重制约了我国公共景区事业的健康发展。许多公共景区为了获得开发和保护资金,纷纷转让景区经营权,实行企业化运作。但现实中,这些运作可谓好坏参半,其中不乏成功案例,但也有沉痛的教训,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旅游资源的破坏和国有资产的流失。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为过渡时期公共景区的市场化运作确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所谓制度安排是指对某些具体行动或关系实施管制所采取的规则,它包括基础制度安排和次级制度安排。

黄进曾分析了风景名胜区特许经营制度的理论基础和法律依据。公共景区事业是我国重要的公共事业,关乎公共利益。其本身的技术经济特征决定了纯粹利用市场或政府机制配置资源将会产生严重的市场失灵或政府失灵。为了让市场和政府更好地各司其职——政府负旅游资源保护和监管之责,而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之功能,特许经营是一条门路,这样一种混合目标以委托经营的方式可以较好地实现政府和企业目标。公共景区特许经营不同于一般的商业特许经营,是政府特许经营的一种形式,其核心是政府将公共景区的部分或全部经营权授予非国有企业经营,企业在政府的监控下开展经营活动。那么,这种制度到底具备什么样的特征和功能,它的结构又是怎样的,本文将作一个简单探讨。

二、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制度的特征

本文借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中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定义,将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定义为:公共景区特许经营是指政府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通过市场竞争机制选择公共景区投资者或者经营者,明确其在一定期限和范围内经营公共景区内某个项目或者整个景区的制度。

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制度就是政府对公共景区特许经营事务实施管制所采取的一系列规则的总称,它是一项能有效平衡公共景区开发和保护的制度安排,是支配公共景区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相互制衡的制度安排,具有如下特征:

1、公共景区特许经营是政府特许经营的一种形式,属于政府的行政许可行为,其核心是政府将公共景区的部分或全部经营权授予非国有企业。

2、公共景区特许经营的特许人为政府,被特许人为私有企业,特许双方是一种行政许可与被许可的关系。

3、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制度要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选择景区投资者,被许可方是具有一定资质的企业。

4、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双方要签订特许经营合同,特许经营合同是一种行政合同。合同标的是景区一定期限的经营权。特许经营反映在政府规制行为上,是一种“以合同方式进行管制”的方式。

5、公共景区特许经营是有一定区域、范围、期限和限制的。北京大学谢凝高教授认为,特许就是特别允许,要有许多限制条件,对经营的内容、范围、时间等要有明确规定,要严格按照景区的规划来办事。景区不是经济开发区,目前景区的乱建项目太多,应在整治的前提下特许。

6、特许企业作为被许可方要交给许可方(政府)一定的费用。

7、公共景区特许经营是以政府的行政许可为前提的,它要遵从公共利益。行政机关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如果特许经营合同的履行不利于公共利益,则行政机关有权变更或者解除合同。同时,行政机关对特许经营合同的履行具有监督权,必要时可对特许经营企业进行强制或制裁。

三、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制度的功能

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制度要确保企业在资源和环境有效保护及再生产的承载能力限度内对景区进行建设和经营。景区资源经营管理必须坚持“统一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和景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以实现公共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其功能如下:

1、特许经营能够实现公共景区管理中的政企、事企分开。景区资源的保护、管理、监督由政府承担,相应的经营项目(根据待特许的公共景区的特征及双方协议确定是单个项目还是整体特许)则由获得特许经营的企业来负责。

2、特许经营制度在选择被特许方时充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采用招投标方式,使有资质的企业获得经营权,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当地政府的寻租行为,并把没有实力的企业挡在了外面,防止因无力开发保护而给公共景区带来破坏。

3、特许经营通过特许经营合同,可以在公共景区保护的前提下规范管理者(特许者)和开发、经营者(被特许者)的行为,利用法律文件规定双方的资源保护责任和经济收益分配方式,把权利和义务规定的非常详细,以便于操作。

4、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制度能够较好的兼顾公共景区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对于资源管理部门,这种制度有利于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监管,从而保障人类对于这些珍贵遗产的永续拥有和享用。对于地方政府而言,他们可以选择专业企业和专业人员以合同的方式完成项目开发建设、项目经营等业务,同时得到部分使用费和税收,同样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对于景区而言,专业

公司的经营,能够扩大其影响和知名度,摆脱其经营困境。同时,特许经营也能使游客获益,通过竞争获得经营权的企业能够兼顾游客利益,提高游客服务质量,这是无论政府垄断资源或者单个企业垄断所不能带来的。

四、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制度的结构

制度安排是一系列子制度系统的集合,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制度包括制度环境建设、特许经营主制度建设和配套制度建设三部分。

市场管理行业前景篇9

近年来吐鲁番市始终坚持“以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优势为依托,抓住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利时机,发展大旅游、培育大产业、建设大市场,加速旅游基础设施和景区开发建设,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和旅游管理体系,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和辐射作用,实现旅游综合效益的全面提高,在把吐鲁番市建设为融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城市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精品旅游城市的同时,建成为最佳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旅游经济强市”的旅游业发展基本思路,深入贯彻“‘十五’末,把吐鲁番市建成‘最佳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业总收入实现亿元,年均增长;年,把吐鲁番市建成旅游经济强市,旅游业总收入实现亿元,年均增长”的旅游发展目标。依托旅游业产生联动效应,变旅游资源为经济优势,全市发展旅游业的意识不断增强,旅游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产业的增加值不断增长,吐鲁番旅游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基本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配套设施较为齐全的旅游格局。由新疆德隆开发和建成的葡萄沟游乐园、王洛宾艺术博物馆、坎儿井博物馆,由首德公司建成的葡萄沟第一村(民俗园)等形成了我市各具特点的旅游休闲项目。目前,全市拥有家涉外星级宾馆、座度假村、家旅游社、家旅游定点民族家访点。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万人次,旅游收入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年月,接待海内外游客万人次,同比增长,旅游收入亿。旅游业已成为吐鲁番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且在第三产业中凸现领头雁作用,在改善全市投资环境、繁荣城乡经济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市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制定措施,加强管理,大力宣传,全面发展旅游业。

一是树立品牌,打造吐鲁番国际旅游形象。良好的品牌是吸引游客的动力。吐鲁番市十分重视旅游品牌的创建和培育,改革开放以来,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和旅游等有关部门的直接指导下,吐鲁番的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心、扎实苦干,抓机遇、争项目、创品牌,可以说至今吐鲁番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也是旅游品牌的创建过程。先后创建了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部级风景区等多块部级“金牌”,以及自治区级旅游经济开发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特别是年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后,使吐鲁番进入了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树立了吐鲁番旅游品牌地位,极大地提高了吐鲁番在全国乃至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推进吐鲁番走向世界,加快发展,赢得了先机。

二是加强促销,全方位拓展旅游客源市场。近年来,吐鲁番市按照“政府牵头、企业运作、联合促销、共同发展”的市场开发机制,大力开展旅游宣传促销。深度挖掘和发挥旅游资源的优势和效益,整合促销手段,把独具特色的火洲气候、戈壁风光、民族风情、历史文化、葡萄文化、西域文化、科普科考作为今年旅游产业的营销主题。坚持“三个一”原则(即:统一形象,统一资料,统一口号),协调行动,集中宣传形成气势,做到报刊、广播、电视三管齐下,在《吐鲁番报》上发吐鲁番旅游专版,在本市新闻媒体开设专栏和专题节目,制作了《吐鲁番旅游》等宣传品;抓住《新疆风情万里行》“首届旅游节”三条旅游线路途径吐鲁番的有利宣传时机,把主要景区和名胜古迹分为东、西两线,让中外旅游专家、学者、新闻媒体亲自感受吐鲁番独特的人文景观,扩大了吐鲁番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是严格管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全面强化旅游行业管理。即抓住一条主线,建好一支队伍,健全六项制度,建成一个市场。抓住一条主线,就是抓住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这条主线,引导广大旅游从业人员树立文明窗口形象和优质服务意识;建好一支队伍,即建好旅游行管理队伍,加强执法人员业务培训和法制教育,加大执法力度,有效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健全四项制度,即一日游管理制度、导游报酬管理制度、社会监督体系管理制度、旅游咨询和投诉制度;建成一个市场,即在度假区内建好一个集饮食、购物于一体的旅游商品市场,满足旅游者购物需要,保护游客合法消费权益,树立吐鲁番良好的整体形象。

四是理顺体制,保障旅游工作正常高效运转。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分管旅游的副市长为副组长,有关单位主要领导组成的吐鲁番市旅游协管领导小组,协调全市旅游工作。市党政班子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旅游工作汇报,协调解决旅游发展的实际问题。吐鲁番市十分重视旅游行政管理体系和旅游管理制度建设,制定了《吐鲁番市旅游行业诚信公约》、《吐鲁番市旅行社同业诚信公约》、《吐鲁番市旅游饭店同业诚信公约》、《吐鲁番市旅游汽车行业诚信公约》、《吐鲁番市旅游购物商店诚信公约》、《吐鲁番市旅游景区(点)同业诚信公约》、《吐鲁番市旅游餐馆同业诚信公约》等旅游管理规章,来规范服务行为,促进旅游行业服务质量的提高。

五是注重投入,不断完成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把围绕创建最佳优秀旅游城市和城市“天山杯”竞赛活动相结合,实施了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在城市绿化方面:完成了国道绿色长廊畅通工程(一期)、柏孜克里克路绿化带工程,上半年城区还绿面积近千平方米;在城市美化上完成了西环路、高昌路的绿化隔篱栏建设,清理了广告牌匾、新上了路灯灯箱广告,完成了柏孜克里克街头小品建设,在青年路、高昌路口设置了拱型花篮;城市亮化方面:在高昌路、绿洲路和市区中心公园设置了大型霓虹灯旅游风光广告牌。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完成了水源地改扩建工程,使城市日供水能力达万立方,排水改扩建和东环路建设工程正在顺利进行;狠抓项目库建设,认真包装重点项目,积极召开旅游项目推介和招商活动。今年,引资千万元修建的北园春旅游购物商城已封顶开始预售,引资亿元的王府大酒店一期工程进展顺利,西域明珠塔项目完成了塔基底座的浇筑工程,位于火焰山的旅游商品开发基地已正式挂牌营业,葡萄乡百味果园正在开发建设之中;重点推出“百年粮仓”、“回城建设”旅游项目;加快了重点景区景点的改造和建设,完成了交河故城停车场的改扩建项目,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不断丰富旅游形式,开辟了“民俗村、农家乐”等旅游项目,新开辟民俗家访点家。为整合吐鲁番葡萄产业,塑造“旗舰”企业,“新疆吐鲁番葡萄股份有限公司”也在进一步筹建当中。

六是夯实基础,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旅游农业和旅游工业是保障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吐鲁番市一贯十分重视发展旅游农业和旅游工业。在区域发展布局上,鼓励景区周边乡镇直接介入旅游,发展旅游农业,鼓励其他乡镇大力发展旅游工艺品、旅游食品、土特产品,满足游客对旅游商品的。在下策上,市、市政论对旅游工业、旅游农业基础上在收费、用地、审批、人才、信息等方面予以积极扶持。在具体基础上上,开发葡萄沟第一村、亚尔乡百果园、家访点、民俗园等一批乡村旅游项目;开发万亩葡萄农业科技示范园等一批农业观光项目。有效促进工农业的发展。同时吐鲁番市不断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将景区管理工作列为长效管理来抓。

七是狠抓两手,加强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吐鲁番市充分认识到要保障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提高旅游行业的文明素质和服务水平,做到一手抓旅游业发展硬件设施的完善,一手抓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成立了市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统一组织搞好全市旅游行业各单位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在旅游行业和窗口单位广泛开展争创“文明服务示范窗口”、“青年文明号”、“十佳宾馆”等活动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检查、全面推进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

二、发展吐鲁番旅游业的优劣势分析

(一)优势分析:

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就自然资源而言,吐鲁番气候独特,有气势俊美神奇的火焰山、景色秀丽的葡萄沟,还有低于海平面米的艾丁湖。独特自然资源的不可复制性决定了其巨大的开发和经营优势,因此,籍此得天独厚的优势,应是吐鲁番开发旅游产业最有力的保证。

就历史文化资源而言,吐鲁番是古丝绸之路重镇,在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再加上许多历史文物古迹及自然资源的陪衬,其旅游业发展价值极高。交河故城、高昌故城等历史文化积淀极为深厚,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集传佛教文化、洞窟及壁画建筑艺术,堪称瑰宝,苏公塔蕴含着维吾尔族浓郁、质朴建筑风格,丝绸古道,多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发展旅游业潜力十分巨大。

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与西部旅游业的后发优势:就政策而言,我国政府已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发展到较深入阶段。因此,政府制订的政策的力度将会更大,相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西部人更新观念、发展完善市场机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十分有利,产权制度改革和吸引外资的关系,外资进入和行业准入的关系问题应比东部改革开放的时候有更大的开放度才符合历史发展的逻辑。二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投资虽然集中在公共设施上,但相当多的项目和工程直接间接地对西部旅游业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国家计委已公布的投资项目和工程有些是铁路、机场、水利工程,对改善西部旅游交通状况和旅游环境有支撑作用。同样,吐鲁番也加大了本地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为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后发优势而言,东部发展旅游业,为西部旅游的大开发提供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另一方面,市场机制成熟度较高也使得西部旅游大开发能高起点、高速的发展。

(二)劣势分析:

吐鲁番地处西部,经济发展缓慢,对旅游产业投入、旅游资源的开发尚显不足,部分的抵消了得天独厚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和降低了不同特色旅游资源的整合效应。吐鲁番近年来公共设施尽管有很大发展,但较之内地,基础设施明显落后,同样,旅游企业无论经济实力还是经营水平都不如内地,并且也无法承担开发经营大的旅游项目,而西部大开发必须要旅游业大开发,在这样的问题面前,政府和企业只有凭籍现有资源进行市场创新、制度创新、经营机制创新,才能积聚大的投资与经营力量为龙头来组织实施旅游业的大开发。

综上分析,吐鲁番若真要以旅游大开发来牵动经济的大开发,不在观念、机制、政策上有所创新、突破,以保证庞大资金的流入,显然,不会有大的作为。为此,必须要树立大开放、大开发的观念,我们的旅游市场及相关市场、项目等必须对国内的其他地方的投资者开放,同时也对国外的投资者开放。政府主要应做好的,一是建立保障招商引资能正常进行的法规环境,尤其是对政府行为的规范性法规;二是应制订外商准入的领域和条件,相应,建立向外商提供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的咨询机构。三是推动市场化的进程,尤其是要建好资本市场,以利于直接融资、间接融资方式的有效展开,保障外商独资、中外合资能顺利进行。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大资金投入的热情,在启动阶段这尤其重要,有了大资金,才有大手笔,才能搭起旅游业大开发的大框架,投资人自然才敢跟投资,从而激活本地庞大的民间资金进入经济循环序列。

三、旅游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充分肯定吐鲁番市旅游开发的重大进展和主要成绩的同时,在调研和研讨中我们也了解到,吐鲁番市旅游业目前的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总量还不大,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实际产出与资源丰富程度不协调;市场结构不平衡,入境旅游比例过低;速度与效益不同步,虽然游客数量增长迅速,但由于人均消费低,总产出水平并不高等发展中的不协调和不平衡。当前,制约吐鲁番市旅游业发展的直接因素主要有:

(一)资源底数不清,限制了加快旅游开发的信心和决心。由于对旅游资源尚缺乏全面系统的普查和评价,对总体资源的数量、质量、种类、范围、环境、开发价值、市场前景等都还没有一个科学的统计和分析,不利于进行国内外比较和综合评价,也难以为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二)可进入性差,仍是首要“瓶颈”。由于受地理位置、交通状况和食宿条件等限制,吐鲁番市许多资源目前还难以大规模开发利用。如艾丁湖自然景区尚未开发、火焰山景区因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使很多游客只能望景兴叹。

(三)资金匮乏,是导致旅游产品开发不力的重要原因。吐鲁番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属于吃饭财政,而大规模引进外来资金的环境和条件还不具备,目前还难以对旅游资源进行成片开发,因缺乏经费无力进行资源普查和科学规划。

(四)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亟待提高。有些景区、景点存在盲目开发,近距离重复建设问题;有的景区、景点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管理,致使出现旺季游客数量失控、白色污染、文物古迹屡遭破坏等问题。

(五)品牌意识不强,对外宣传尚未形成合力。由于缺乏宣传经费,加之各自为战,吐鲁番旅游的整体形象还不够鲜明、生动、突出,很多旅游精品至今“藏在深山人未识”。

(六)产业与机制不配套。吐鲁番市发展旅游业的热情虽然很高,但旅游业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多头管理、政企不分问题仍比较突出;旅游企业内部组织结构间、旅游业六大要素之间、旅游业与其他产业间的关系都有待于理顺。

(七)旅游业发展的环境仍需完善。由于旅游行业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经验不足,特别是外语导游,旅游管理等方面人才缺口较大,整个旅游服务体系还存在着经营管理不善、服务质量不到位等问题;有的景区、景点旅游市场秩序较差,个别旅行社、导游人员、景区、景点违规经营、欺客宰客,随意降低服务质量的行为时有发生,仍需加大整治力度。

四、以“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大发展”的思路,理顺关系,完善体制,做到“五统一、一明晰”

针对目前吐鲁番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市委、市政府将设立“旅游管理委员会”或领导小组,专设机构,权责明确,统管全市旅游业,实施“五统一、一明晰”的政府主导战略,全力打造吐鲁番市精品旅游业,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

一是统一组织领导。就是由市旅管委统一领导全市旅游业的组织、规划、开发、促销和服务等工作,指挥和协调旅游部门与经济、社会相关部门“协同作战”,促进旅游业与农、工、商和服务业的融合与渗透,形成全市旅游统一循环圈,在全区、全国乃至全世界旅游大循环中独树一帜。

二是统一加强管理。要按照“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大发展”的路子,全市一盘棋,实现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加强旅游市场统一管理、旅游企业管理、旅游业队伍管理、旅游环境管理,树立新型的旅游城市形象。

三是统一规划实施。坚持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准确定位,科学决策,真正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要详细普查旅游资源,突出特色,优势互补,认真策划,强化“精品”意识。如交河故城、高昌故城等要突出历史文化遗址风貌,葡萄沟、火焰山要突出自然景观风貌,市区应突出人文景观等等。二是要起点高,融城市规划、旅游规划、景点规划于一体,推行专家论证、政论决策、社会公示的“三位一体”旅游规划决策机制。三是要把握市场需求,加强市场预测,准确定位,创造旅游品牌,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四是要注重失密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以提高其档次和吸引力。五是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追求旅游景点景区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我们常说“筑巢引凤”,旅游规划就是“筑巢”,景点、项目规划好了,就有吸引力,就可以引导政府、集体、部门、个人一齐上,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达到“双赢”之目的。四是统一开发利用。按照总体规划有步骤地开发,对尚不具备条件的不可急功近利,要严格保护。要强化旅游资源优化配置,把握市场趋势,突出物色以开放促开发,通过借助外力,招商引资、市场运作来加快建设。采取政府出资源,社会出资金的办法联合开发,培育产业“龙头”。五是统一宣传促销。一景或一点的促销既增加促销成本,双不利于激发旅客热潮,应由市旅管委统一策划、统一坚持“多条腿走路”,整体对外推销,要有轰动效。一要将吐鲁番旅游精品宣传好,激发人们到吐鲁番一饱眼福的欲望。要同昌吉、和硕等邻近旅游县市造成“旅游促销宣传板块”,形成宣传合力,共同吸引国内外游客。二要形式多样、花样更新,可以节庆促销、会议促销、假日促销、传记促销、媒体促销等。三是找准主题,注重特色,铸造精品,以游客为中心,利用不同层次不同时期的主导产品,推动文化、艺术、休闲、商务多层次立体旅游。六是一个“明晰”。在“五统一”前,市旅管委就要设计好、评估好,视同组建一个股份公司,政府或有关景区都是股东,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经营权让给公司经营,公司必须是松散型的,统一规划、开发。外商或政府、集体、个人均可以按规划经营旅游景点开发,利益按股分红。同时,可用“租赁”经营办法,即由旅管委将景点“租赁”给人家经营,明确其与经营者的利益分配。在统一规划和布局的前提下,怎样开发和经营有利于全市旅游业的发展和获利就怎样经营。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整体开发,分散经营,利益明晰”。

五、发展旅游业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近期需要重点抓好五项工作

中国加入意味着吐鲁番旅游业将步入世界旅游市场,必须提升旅游产业品位,使吐鲁番旅游软环境和硬环境与国际社会接轨。

一是地委、行署应制订和完善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旅游经济是“政策经济”,发展之初、中期,它对政论的要求主要是政策投入,靠政策刺激发展。政策要体现在“你发财,我发展,你受益,我壮大”上,并要严格检查落实。

二是政府主导资金的有力投入,建立“旅游资源开发基金”。采取从旅游产业税收中返还一点,城市建设维护费中提取一点,财政预算安排一点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基金”主要用于政府鼓励旅游投资、重点开发、政府宏观调控等,原则上有偿使用,定期收回。

三是高速产业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要强化旅游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政府要主导全社会协调,确立支持配合旅游业发展的社会格局。要按照建设旅游城市的目标,修订完善城市总体规划,把城市建设与发展旅游业充分融合起来,加大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为旅游业提供基本支撑。

市场管理行业前景篇10

近年来,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消费者可以自由选择的旅游产品越来越多,产品之间在质量和服务方面的差异日益缩小,价格于是成为消费者做出选择的决定因素之一。对于景区的营销管理者来说,要成功地运用价格手段调控市场,保障景区客源和收益的稳定增长,关键是要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价格管理体系。这个价格管理体系,应包括价格决策、价格组合和价格管理三方面的内容。

一、价格决策

旅游景区应该如何定价?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国内多数景区至今仍是国有体制,定价决策因而受到各种非市场因素的综合影响,比如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上级领导的长官意志以及国家对价格的政策限制等等。不过,随着景区产品在数量规模上的持续膨胀,景区之间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这样,即便是完全由政府主导的旅游景区,其价格决策也越来越需要充分考虑市场因素。

从营销理论来讲,定价决策是为实现市场目标服务的,它跟企业的经营战略密切相关。根据企业经营战略的不同,定价大体有三种决策方向:一是利润导向。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二是销售导向。就是谋求较大的市场份额;三是竞争导向。就是采用对等定价或持续降价的策略,以应对竞争或者回避竞争。这三种定价方式孰优孰劣,很难一概而论,关键要看企业自身的产品特性及其所处市场的营销环境。

1、利润导向与高价策略。

企业经营战略以利润为导向,并不意味着产品一定要高价。但是利润导向的战略思维,常会导致经营者在价格决策时,较倾向于选择高价策略。当景区品质较高,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市场又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时,情况就更是如此。从国内旅游市场的实际运作来看,景区采用高价策略,也的确不乏成功的案例。比如九寨沟,票价高达310元(门票220元+游览车90元),但是国内外游客仍然趋之若骛。

景区选择高价策略,必须随时关注消费者对于景区产品及其相关服务的满意度,妥善处理好景区和旅游经销商之间的利益平衡关系。此外,国有景区具有准公共资源的属性,如果定价过高,超过了人们心理承受的极限,就有可能遭到市场的反弹,甚至引发政府干预。比如去年五一黄金周前夕,张家界等著名景区集体突击涨价,就曾引起国内媒体的强烈批评。因此,高价策略的市场运用,最好是循序渐进。要让市场在不知不觉中逐步接受和消化涨价因素。同时,无论景区品质多高,其最终价格都应小心翼翼地维持在市场所能忍受的心理临界点之下。

高价策略的另一种情形,是景区品质较好,但是区域市场内同质化产品也较多。这时候,选择高价策略就会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去年春季周庄景区将门票价格从60元提高到100元,就遭到旅行社的抵制。结果,新建不久的乌镇景区乘虚而入,迅速侵占了周庄原有的市场份额,使该景区的年客流量一举突破150万人次。而周庄景区非但未能享受到涨价带来的预期收益,反而因客流量急剧下降而元气大伤。

其实,景区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可以有多种途径。比如,选择优质中价的“高价值战略”,就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无锡的灵山大佛景区,在这方面就做得很成功。当地政府在景区二期工程中投入巨资,使景区品质得以大幅提升。但其门票价格历经两次提价,仍然控制在百元以内(从35元到68元,再到88元),实现了市场份额和盈利率的同步增长。

2、销售导向与低价策略。

新建景区在市场导入期,为了赚取人气,常会选择以销售为导向的经营战略。进入市场成熟期之后,也有一部分景区会继续沿袭这种经营战略,以保持已经获得的市场份额。销售导向的经营战略,在价格决策方面的显著表现,就是低价策略。应该说,当产品处于一个成长性的市场之中,低价策略是有利于迅速扩大市场占有率,产生规模效应的。不过,低价策略并不总是会取得市场成功,它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市场对价格高度敏感,并且低价能促进市场成长;二是企业成本会随着规模扩大而下降;三是低价能够阻止现实的和潜在的竞争者。

跟其他快速消费品行业相比,旅游消费者对于景区产品的价格敏感度相对较低。一个普通游客对旅游费用的关注,首先是旅游出行的总体费用,然后才是具体景点的价格。因此,如果景区产品定价过低,未必能够促进市场成长。相反,过于低廉的价格,有可能对市场形成误导,使消费者以为景区质量欠佳,不利于景区品牌形象的塑造。

但是,旅游经销商对于景区价格的任何变动,通常十分敏感。鉴于这种情况,一些资源不占优势的中小型景区,常会采用大幅度让利于旅行社的低价策略,主动对大型景区发起攻击。由于大型景区运营成本较大,价格难以大幅度下降,中小型景区的这种低价策略,有时也会十分奏效。比如,无锡太湖边的一个小景区蠡园,为了争取旅行社将其纳入线路,就曾采用这种低价策略跟周边的大型景区展开竞争,取得了一定的市场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景区的产品质量较差,但却故意大幅抬高门票价格,企图用高额费引诱旅游经销商为其推销景区产品,这种“价格虚高”的低价策略,很容易沦为营销理论中所谓的“骗取战略”。“骗取战略”在短期内可能产生一定的市场效果,但对景区的长远发展危害很大。当景区的价格严重偏离实际价值,游客必定会有上当受骗的感觉,从而泄愤于旅游经销商。结果,景区的恶劣口碑在游客和旅行社之间交叉传播,景区未来的潜在市场空间,会被这种“骗取战略”彻底堵死。

3、竞争导向与竞价策略。

企业经营战略以竞争为导向,其价格决策可能出现两种情况:对等定价和持续降价。在国内旅游业,持续降价主要出现在旅行社业。而在景区和饭店业,更为常见的是对等定价。当某个旅游区域内各大景区所占有的市场份额相对稳定,景区之间常会出现某种默契,采取对等定价的方式,应对竞争或者回避竞争。对等定价的“价格标杆”,通常是一个旅游区域或旅游品类中的龙头景区。比如同处珠江三角洲,深圳欢乐谷票价为140元,于是新建的广州长隆欢乐世界就以之为基准,将自己景区的票价定在145元;再比如同处四川阿坝地区,九寨沟票价为220元,而黄龙景区就将票价定在200元。

对等定价的好处,是可以将景区的市场竞争注意力,有效转移到价格以外的其他竞争要素,比如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市场宣传、改进客户服务等等。对等定价的弊端,是可能形成准同盟性质的不正当竞争。当景区拥有垄断性的资源,处于市场绝对强势地位时,这种定价策略,常会造成对渠道商和终端消费者的利益损害。不过,只要市场中出现新的可替代产品,或者其中某个景区出现产品升级,这种价格平衡就会迅速打破。

有趣的是,在国内其他行业,价格平衡一旦被打破,其结果往往是竞相杀价,而景区之间却会出现轮番涨价的奇特现象。比如,无锡主要的三大景区鼋头渚、灵山大佛和三国城景区,三年前的门票价格分别为45元、35元、35元。但是,灵山大佛景区在完成二期工程之后,将门票价格提高到68元,使该景区的市场份额和盈利率大幅上升。而鼋头渚景区的市场份额则出现下降。为了维持经营收入的稳定,鼋头渚景区采用对等定价的策略,也将票价涨到70元。不久,灵山大佛景区再次涨价,将门票价格提高到88元。随后,鼋头渚景区也再次涨价,将门票价格提高到110元。两大景区的轮番涨价,使旅行社实际得到的费大幅提高,这就对三国城景区形成了涨价压力。于是,三国城景区也不得不将门票价格提高到55元。

二、价格组合

旅游景区的价格组合策略,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单一景区的价格组合;二是系列景区的价格组合。一般来讲,旅游景区在发展初期,大多是以单一景区进入旅游市场。随着企业规模和实力的不断壮大,产品品目开始细化,逐渐形成产品线。比如深圳华侨城,至今已有世界之窗、锦绣中华、中华民俗村和欢乐谷等四大景区。横店影视城,已形成秦王宫、清明上河图、香港街、明清宫苑、大智禅寺、屏岩洞府、江南水乡和明清民居博览城等八个景区。此外,大型景区还可能同时经营饭店和旅行社,甚至将业务领域拓展至地产、娱乐和传媒等其他关联产业。这样,景区就需要根据产品所针对的不同细分市场和目标人群,采取灵活多样的价格组合策略。

1、单一景区的价格组合。

景区进入市场之初,产品形式较为单一,价格组合的重要性,常被经营者所忽视。特别是许多中小型景区,投资人大多是从其他行业转型而来,对于旅游行业的市场营销规律缺乏深刻认知,结果,往往因为价格策略运用不当,导致本可以避免的市场失败。

单一景区的价格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票房挂牌价、社会团体价和旅游团队价。票房挂牌价,主要针对旅游散客。景区公开面向市场的挂牌价,应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不宜轻易变更。有些新建景区在拓展市场时,喜欢在广告宣传中频频推出针对散客市场的大幅度票价优惠,这样很容易导致整个价格体系的紊乱,对于团队市场的营销工作也十分不利。此外,还有部分景区错误地认为门票反正是可以随意印制的,因而到处滥发赠券。事实上,门票跟钞票一样,必须保持严肃性。赠券发得过多过滥,会使景区的品牌价值迅速贬值。

社会团体价,主要针对两种情况:一是旅游散客相伴出行的人数较多,到了景区票房购票时,临时希望获得一定的价格折扣;二是景区营销人员针对大型企业进行促销,由于企业旅游团体的总量较大,因而提出折扣要求。对于这两种情况,处理方法应既坚持原则,又保持弹性。所谓坚持原则,就是社会团体的优惠价格,在通常情况下不得低于景区给予旅行社的折扣上限。保持弹性,就是经营者应在既定框架内给予营销人员和票房人员一定的价格自主权,以便快速处理团体消费者的折扣要求,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游客不满和客源流失。

旅游团队价,主要针对旅游经销商。在景区的价格组合中,这是最重要也最难把握的环节。归纳其市场难点,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旅行社作为旅游经销商的主体,数量众多且渠道扁平。而且,旅行社的规模有大有小,市场影响力有强有弱。有的旅行社彼此之间还存在强烈的相互竞争关系。这样,景区在跟旅游经销商合作时,对于价格折扣的处理,常会感到无所适从。二是景区的旅游经销商不仅包括旅行社,一些旅游定点餐厅、旅游购物商店以及本市的各大宾馆饭店,手里也掌握着大量客源,会向景区提出价格折扣要求。

针对这种情况,景区对于旅游团队价的处理,重点应该把握好两个原则:

第一,价格优惠应以旅游经销商对景区的实际贡献为标准。旅行社规模大,并不意味着它为景区输送的游客就一定多。旅行社规模小,也不等于它实际掌握的客源就一定少。事实上,笔者在长期的市场营销实践中发现,许多在市场上名不见经传的中小旅行社和宾馆饭店,为景区实际输送的客源,远远超过知名的大型旅行社。而且,他们一般不会提出不合情理的苛刻要求,是景区值得与之长期合作的良好伙伴。

第二,对旅游经销商的回报方式应该多样化。当旅游经销商对景区的贡献很大,比如客源数量每年大幅度递增,这时候,景区往往会陷入两难选择。如果不给予更多的价格优惠,可能导致旅游经销商的不满;如果每年给以新的价格优惠,又会使景区价格持续向下波动,最终导致价格体系失去平衡。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是调动景区的综合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对旅游经销商主动进行“超值回报”。比如,在价格优惠之外,再给旅游经销商一定数额的广告费用;在年终对旅游经销商给以特别奖励;支持旅游经销商的企业公关活动等等。而无论旅游经销商的客流量多么大,景区的价格底线都不应轻易突破。这样,才能维持景区价格体系的稳定。

2、系列景区的价格组合

大型景区发展到一定阶段,有可能形成产品序列,景区价格也会呈现复合型的组合特征。复合型的价格组合,形式多样,机动灵活,有利于营销人员运用价格手段调控市场。但是,当景区形成产品序列,也会存在若干问题。比如,景区的系列产品如果具有同质化的倾向,消费者会认为没有必要游览所有景区。同时,景点过多还会导致游览时间太长,不利于旅行社的线路行程安排;而景区的系列产品如果彼此区隔,分别指向不同的细分市场和目标人群,又会加大营销资源的分配难度,造成景区内部的协调问题。

要处理好这些复杂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实际的市场运作中,不同景区所面对的具体市场可能完全相同。所以,复合型的景区价格组合,很难说有什么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但是,无论采用什么样的价格组合,有三个基本的营销原则应予遵守:

第一,景区营销资源应向核心产品重点倾斜。

无论景区的产品序列是同质化还是异质化,由于所处的生命周期不同,其市场发展潜力也有大有小,因此,可能产生的市场预期收益也大不一样。按照“占优选择”的策略原则,景区应将有限的营销资源有效集中,凝聚于能够形成市场规模、产生较大当期收益、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核心产品或产品组合。

要做到这一点,经营者必须坚持以客户为导向,首先完成企业内部的营销资源整合。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人员,为了突出自己所在岗位的重要性,体现个人和部门的存在价值,常会出现各种本位主义的思想和行为。比如,各大景区之间的内部竞争,广告人员和营销人员的责任推诿,一线部门和后勤部门的相互埋怨等等。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改变,会导致景区的营销效率降低。价格组合再怎么设计合理,也很难真正付诸实施。

第二,要兼顾消费者、渠道商和企业的三者利益。

在对景区系列产品进行价格组合时,经营者时常会碰到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处理好企业利润要求和市场实际需求之间的辨正关系。比如,横店影视城现有八个景区,站在企业的角度考虑,自然是希望游客全部游览,这样才能获得最大收益。但是,游客也许只对其中的两三个景区感兴趣。而旅行社的常规线路由于行程安排和线路报价等原因,也许只能选择景区系列产品的其中之一。

面对这种情况,景区经营者应对目标市场的需求状况和目标人群的消费特性进行深入研究,要将不同价格组合可能产生的市场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和反复推演。在此基础上,才能找到企业利益和市场需求的平衡点。最后,再运用价格手段去引导市场。

第三,价格组合不能变成“价格捆绑”。

一些大型旅游景区,包括某些政府主导的旅游城市,有时候会采用“打包销售”的价格组合策略。所谓“打包销售”,就是景区或城市将部分景区通过某种形式进行组合,比如,以“旅游精品线路”或“某市一日游”的形式,面向旅游市场集体推出。为了确保“打包销售”的市场效果,景区或城市还会相应推出价格和服务方面的一系列优惠政策。

应该说,由于游客对远距离的旅游景区和旅游城市缺乏认知,这种“打包销售”的营销方法,能够全面展现景区或城市的优质旅游资源,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有利于提高景区或城市的品牌形象。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打包销售”绝不能变成“价格捆绑”。“打包销售”和“价格捆绑”的重要区别是,前者主要运用价格杠杆进行市场引导,渠道商和终端消费者依然可对景区产品进行自由选择;而后者则完全剥夺了市场对景区产品的最终选择权,它在本质上属于一种“强买强卖”的不正当市场竞争行为。

对于旅游景区来说,“价格捆绑”的市场后果是极其严重的。1998年,无锡三国城和水浒城两大景区取消单票实行两城合并,强制销售双城联票,曾经导致客源暴跌和收入锐减,使景区经营陷入空前危机。今年5月份以来,云南大理将洱海、索道、蝴蝶泉、三塔四个景点捆绑销售,遭到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国内旅行社的集体抵制。从见诸媒体的报道来看,虽说云南大理的做法情有可原,但是,“价格捆绑”本质上是对消费者选择权的一种剥夺,破坏了市场竞争的自由和公平法则。作为一级地方政府,采取这种营销方式是很不明智的。

三、价格管理

景区解决了定价决策和价格组合问题,建立起较为完备的价格体系,并不等于万事大吉。价格体系为营销人员运用价格手段调控市场提供了基本的原则和框架,但是,由于市场瞬息万变,价格体系要真正发挥对市场营销的促进作用,关键还在于如何“管理”。

景区对价格体系的管理,主要涉及三个问题:“管什么”?“谁来管”?“怎样管”?

价格管理应该“管什么”?这似乎是个多余的问题。许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价格管理就是“管价格”。事实上,正是这种片面认识,导致了许多景区在价格策略运用方面的态度僵硬和手法笨拙。价格管理,表面是“管价格”,其实是“管市场”。景区建立价格管理体系,是为了通过对市场的有序调控,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现实收益。如果本末倒置,眼睛只盯住价格,以为把价格管住了就能做好市场,其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当价格体系失去弹性,景区营销工作就会流于死板。基层营销人员的思想和行为就会受到禁锢。而一线人员如果对价格问题没有发言权,也就难以处理旅行社、社会团体和普通游客可能提出的各种价格要求,从而失去旅游经销商的尊重。

价格管理应该“谁来管”?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处理不好很容易引起景区价格管理体系的混乱。景区在这方面的常见错误,一是价格管理权过度集中于高管层。而高管人员又远离市场一线,不了解市场的实际情况。于是只能乱拍脑袋,使价格策略失去了市场针对性,变成隔靴搔痒;二是价格管理权过度集中于财务部门。财务工作的职业特性,决定了财务人员通常只认数字,不认市场。有些景区不但将票房归于财务部门管理,而且还将市场营销部门置于财务部门的变相领导之下。这就很容易把价格体系彻底管死,使景区营销工作失去活力。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理顺体制。比如,票房作为景区接触游客的第一窗口,其服务水准直接影响到游客对景区的第一印象,其营销意识直接关系到景区的门票收入,其客源数据能为营销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因此,必须划归市场营销部门领导和管理。

二是明确职责。比如,对财务部门就必须明确其责任和义务。一方面,财务部门拥有对景区日常收支进行实时监控的责任和权力;另一方面,财务人员还必须主动做好为一线部门的服务工作。在实际的市场营销工作中,财务人员“脸难看、事难办”,财务总监动辄干预一线部门的具体业务,几乎成为景区营销管理工作的一大通病。这种情况,不但会导致财务部门和营销部门的矛盾对立,而且会使景区营销工作陷入内耗,难以真正做好客户服务。比如,每到年底,许多景区会对贡献较大的旅游经销商兑现返利政策。这时候,如果财务部门一味拖延付款,就可能引发旅游经销商的强烈不满。

三是分级授权。比如,对于景区的价格管理体系,高管层拥有最高决策权和最后否决权。但是,赠券发放权应授予行政部门,票务监督权应授予财务部门,票务管理权应授予营销部门。而营销部门的价格管理权,还应按照一定的原则,继续分级授权,逐级下放至片区经理、票房经理以及基层的市场营销人员和票房工作人员。当分级授权完毕,只要在各自权限范围之内,即便是最基层的营销人员和票房人员,也可以根据市场具体情况,对价格问题进行随机处理。

价格管理应该“如何管”?这一问题既简单又复杂。说其简单,是因为分级授权之后,景区的价格体系逐步进入常态化的有序管理,经营者不再为复杂而琐碎的价格问题所困扰。说其复杂,是因为营销管理者对内必须随时检查价格体系的运行情况;对外必须密切关注价格策略作用于市场的实际效果。尤其是对市场中因价格而起的各种偶然事件和细微变化,更要及时跟踪,并进行持续观察和深入研究。

在价格体系的既定框架之下,营销管理者针对市场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到底应按照什么原则,关注和解决哪些问题呢?根据笔者多年的市场观察,大体如下:

1、比价关系和合理性原则。

景区的系列产品,进入市场有早有晚,产品质量有高有低,每个景区的价格也不尽相同。这样,景区之间就会形成一定的比价关系。比价关系对潜在市场具有较强的心理暗示作用,会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行为产生影响。当消费者面对一组产品时,常会通过价格来区分产品品质。比如,某景区价格特别高,消费者会认为该景区的品质也较好。这时候,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决定购买;二是选择放弃。但是,无论消费者如何选择,都不会影响他对景区产品的质量认知。相反,如果景区系列产品的价格“一刀切”,消费者就会难以识别景区之间的质量差异。这样,消费者的购买决定就会带有较大的随机性。如果刚好选择了其中质量最差的景区产品,就会严重影响消费者对于景区的品牌印象。因此,景区应遵循合理性原则,按照景区内在价值的差异,妥善处理景区之间的比价关系。

景区系列产品的比价关系,对团队市场的导向作用更加明显,需要营销管理者慎重对待。比如,某景区品质很好,价格也高,但是旅游经销商不能获得满意的折扣,那么,团队仍有可能流向品质较差而折扣较大的其他景区,从而既影响景区的品牌形象,又影响景区的预期收入。另一种情形,是不同产品组合之间的比价关系。由于这种情形比较复杂,在此难以细述。但是,处理原则依然应是保持比价关系的合理性。

2、折扣差价和连续性原则。

如前所述,景区给予旅游经销商何种价格折扣,对团队市场会产生重要影响。而价格折扣的关键要素是“差价”。一是“绝对差价”,就是指旅游经销商实际获得的差价额。二是“相对差价”,就是指旅游经销商对于差价额的心理感受。“相对差价”主要来源于比较。比如,旅游经销商对同一景区的不同产品和产品组合的差价比较、对不同景区之间的差价比较、对同行所获得折扣的差价比较,等等。

“相对差价”是价格策略的核心。其作用于市场的过程及其作用机理,十分微妙。有时候,小小一块钱的“相对差价”,就足以“四两拨千斤”,一下子撬动市场。但是,“相对差价”如果运用不当,甚至被景区经营者完全漠视,也会导致旅游经销商的强烈不满,使景区的团队市场蒙受重大损失。周庄景区去年在涨价过程中的主要失误,其实并不在于涨价本身,而是没有处理好“相对差价”这一核心问题。假如当时采用“只涨散客、不涨团队”的价格策略,那么,旅游经销商获得的“相对差价”就能大幅提高,非但不可能出现集体封杀的局面,而且旅游经销商还会加大市场推广力度,使周庄景区最终取得散客和团队同步增长的市场成功。

“相对差价”的市场运用技巧,关键是要把握好“连续性原则”。景区的价格可能有涨有跌,景区给旅游经销商的折扣也会有高有低。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无论什么情况,“相对差价”都应保持连续稳定。景区在价格方面的任何调整,不能让旅游经销商产生不良的心理感受。有时候,折扣差价的细微变化,意味着景区对旅游经销商的行业地位的某种态度。如果轻易变化,很容易引起对方猜疑,从而影响彼此合作的诚意和信心。这一点,在景区内部出现重大人事变动时,尤其需要注意。

3、浮动幅度和灵活性原则。

在全年的景区营销过程中,营销人员可能会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地区、不同节庆和不同团队,推出各种临时性的价格优惠措施。这样,景区无论挂牌价、社会团体价还是团队价,在既有基准价的基础上,难免会有一定的浮动幅度,出现各种季节差价、地区差价和批零差价。对于这些临时性的价格浮动,景区应按照“灵活性原则”加以处理。

之所以如此,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应对竞争的需要。当竞争对手面向市场推出各种价格优惠措施时,如果景区不能及时做出反应,有可能导致客源的流失;二是维系客户关系的需要。景区营销工作是跟人打交道,应该富有人情味,不能机械刻板。有时候,运用临时性的价格优惠措施,给景区的合作伙伴一些意外之喜,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三是增加收入的需要。旅游市场的消费行为特征,具有某种随机性和偶然性。比如,商务散客的旅游行程,可能跟公务处理情况以及心情和天气这些偶然因素有关。而团队行程也可能根据客人要求而临时增加景点。要抓住这些看似偶然的市场机会,价格政策就必须保持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