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如何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十篇如何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十篇

如何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53:15

如何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篇1

1993年,获得上海外国语学院国际商务管理学士学位。

1998年,毕业于伦敦商学院emBa。

1995至1996年担任永道会计财务咨询公司(现普华永道上海公司)企业融资部经理。

1998年至2000年间担任东方证券投资银行总部总经理。

2002年起,卫哲任百安居(中国区)总裁,并在2003年6月出任翠丰集团亚洲采购中心中国区首席代表。

2006年11月18日,卫哲正式加盟阿里巴巴。卫哲任阿里巴巴集团执行副总裁,兼阿里巴巴企业(B2B)电子商务总裁,负责阿里巴巴的两大主要业务市场:针对全球网上贸易的阿里巴巴“中国供应商”业务和最大的网上国内贸易产品“诚信通”。目前阿里巴巴的这两大企业电子商务网站共有来自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2000万的注册用户。

《wto经济导刊》:卫总如何理解企业社会责任(CSR)这个概念?

卫哲:CSR概念在欧美早已提出多年。像在英国的上市公司,每年都会有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03年我供职翠丰集团百安居时,就注意到,翠丰与许多大公司一样,都有自己CSR报告。

为什么这个概念在今天在国内成为一个重要命题呢?

可能现在还会有一些企业或个人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务虚的概念。但站在全球化的角度来看,CSR已经成为企业健康发展的具体内容、指标。在欧美,没有投资商会愿意投资一个不重视社会责任的公司。

从我个人的角度看,一个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就是要让公司健康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不盈利的公司是没有资格谈社会责任的。一家成功的公司会解决就业、员工福利等问题,同时为政府纳税,政府税收又会通过多种方式完成相应的社会责任。

企业的社会责任还体现在对环境的保护上。在互联网公司中,阿里巴巴从事电子商务,尽管本身与环境污染等问题离得较远,但我们服务的企业许多是生产贸易型企业。阿里巴巴会尽己所能倡导循环经济,与其他企业一起关注我们生产、生活的环境。

企业的社会责任还体现在人文关怀上。这里的内容包括让全体员工实现公平就业,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中工作等等。在国际采购中,即便卖家提供的产品质量好、价格低,但如果工人的工作、生存环境低劣,也会被采购商拒绝。这种状况在欧美已经体现得非常明显。

企业的社会责任还体现在为中小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环境。以阿里巴巴为例,在电子商务领域,基本解决了中小企业先前在供求及各方面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及让所有企业都有直接参加全球化竞争的机会。

从大处说,企业是现代社会中极端重要的组织,像阿里巴巴这样大的跨国性企业尤其如此。所谓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组织在整个社会中扮演何种角色的问题。因而对阿里巴巴而言,如何给自己定位,就意味着自己在社会中承担何种责任;这个定位是否清晰,就意味着我们的责任意识是否明确。

再进一步说,所谓何种角色,就是企业要以何种方式、何种理念、何种规范处理与其他社会组织或人群的种种关系。“大道无形”,但又于点滴中可见。

我还要强调的是,谈企业社会责任不能抽象地谈,要把握两点:

一是要立足于每个行业的具体特点,对于所有的互联网企业,其社会责任的特殊性在于,这是一个新兴产业,又是一个变动性极大的产业,创新几乎是它的遗传基因,很多传统的社会管理、社会组织方式注定要因它的出现而发生变化。对阿里巴巴而言,最终极的责任在于利用新的技术为我们创造一种更美好的生活方式;对我们电子商务这一块而言,它的社会责任就是要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是商业方式的变革,让人类社会几千年来最重要的社会活动之一,商业活动,变得更便捷、更安全、更人性,因而能创造更多的财富。这是阿里巴巴的社会责任,我们是站在这个高度,站在我们自身行业的特性来理解这个概念的。

二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不是标榜出来的。它是企业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它不是口号,不是用来作为公关或宣传的策略。阿里巴巴谈企业责任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我们创立之初就确定我们公司的价值观,没有历史过程,社会责任是无根的;没有对未来的承诺,社会责任是短命的。

《wto经济导刊》:马云两年前就公开表态说,阿里巴巴有再多的钱也不会投资网络游戏,而在收购雅虎中国后,他更直接砍掉了虽然很赚钱但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短信业务。这很符合“社会责任投资”理念,请问这个事情是如何决策出来的?

卫哲:每个企业谈自己的社会责任都应当立足于自己的行业特性,再补充一句,每个企业对自己行业特性或者精神的理解,是不同的,这本身就是多元的,多元的才是丰富的和宽容的。社会责任本身应当包含着宽容精神的内涵。

就互联网行业而言,阿里巴巴要形成自己的定位,必然是一个充满个性化的理解。这个个性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几乎是无法复制的。很多互联网企业对这个行业的理解与我们是不同的,比如,网络游戏,短信业务,还包括新闻,也都是一种理解。我们尊重所有不同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也为人们提供了健康的娱乐、便捷的沟通和丰富快捷的资讯。我们也提供一些相关方面的服务,比如我们对资讯也是高度重视,我们力推的雅虎搜索,就是为了让人们更快捷、准确地获得需要的资讯,只不过,我们做的所有这些方面服务于我们对网络最根本的理解上。我们对自身社会责任的认识,就奠基于此。

所以你说这个决策是怎么做出来的,说简单也简单。但并非说我们阿里巴巴没有探索,我们是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的社会责任越来越明确起来的。做这样的决策的好处,是让我们的理解体现得更为集中,现代企业必须要高度专业化,企业的社会责任也就是我们的专业精神。所谓的“社会责任投资”,不过是这个专业精神在决策过程中体现的一个环节而已。企业不可能抽象地考虑什么社会正义、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它必须与它的专业、盈利模式结合起来,根本上还是我们对阿里巴巴究竟是做什么的一种理解。把握了这个根本性原则,我们会用一种专业服务的精神,在投资、采购、分销等等每个环节都充分地将我们的个性体现出来,并且,随着我们在这些领域采取的创新性的做法,反过来,它又会推动和丰富我们的专业精神、社会责任。

《wto经济导刊》:卫总如何看待我们提出的“责任竞争力”(企业运用自身的专业优势解决社会、环境、员工等方面的问题,使得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经济效益也得以同步提升,即企业的责任竞争力得到增强)这个理念。

卫哲:毫无疑问,成功的公司会具备更强的责任竞争力。在阿里巴巴内部,我们提倡人人尊重、履行社会责任。马云曾谈到,他看到有的企业在纳税上不诚信,同时却在大手笔捐款。这就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本末倒置。阿里巴巴成立多年来,公司一直不张扬地做了很多捐资助学的事情。外界几乎没有什么消息出去,但这更是企业由内而外的责任竞争力的体现。

这个概念与我所说的并不矛盾,但我想我们的立场可能有一点差异。从媒体的角度看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企业自身的理解是不同的。从企业的角度看,即使在像阿里巴巴这样已经早已成长起来的大型企业看来,企业首先要关心的,还是自己的盈利,这是企业组织的逻辑,并非什么不光彩的事情。问题的关键,是企业的经营理念、盈利模式,以及它的组织文化。我们谈企业社会责任,尤其是“责任竞争力”,不能以一种乌托邦的心态。

现在大家都在说一个概念“企业公民”,“公民”的概念包含着权利和义务。对企业而言,盈利是它的权利,抹煞否认了这一点,就不是谈企业的社会责任,而是谈慈善组织的社会责任了。那么,它的义务在于什么呢?在于遵循法治、以良好的规则意识去盈利。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今天一个能够遵循法治、以诚信意识去盈利的企业,就是一个承担了它的义务的“企业公民”。如果它在如此盈利的同时,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无疑就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公民。责任和竞争力,不是对立的,甚至也不是互为因果的,对一个优秀企业,以阿里巴巴的体会而言,要将责任转化为竞争力,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责任是我们专业精神内涵的一部分,早已经蕴含在竞争力当中了。

《wto经济导刊》:从行业的性质出发,您认为阿里巴巴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促进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建设方面有哪些特别重要的方面?有哪些方面是阿里巴巴更有优势和能力去做的方面?

卫哲:我更愿意从阿里巴巴自身特定的角度谈一下。阿里巴巴是全球最大的B2B网站,阿里巴巴成长为这样一个企业,它的历史告诉我们必须感谢这个时代,感谢改革开放带来的充满可能的社会环境。现在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和平崛起,今年的两会显示,和谐社会建设高度关注民生问题,中国也要推动和谐世界的建设。这些都是宏大命题,对阿里巴巴而言,一个社会责任的重要命题,就是如何推动中国商业环境或者说商业文化能够更健康地发展,能够在与世界的接轨与对话中,广泛地汲取人类商业文化已经取得的优秀成果。毫无疑问,这样一种商业环境的建立,能够极大地推动社会朝着更为和谐的方向发展。

尽管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们的市场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必须承认的一个现实是,在我们的商业文化环境中,诚信意识、规则意识并没有成为广泛的共识,还没有成为商业行为的基本逻辑。

在这样的前提下,阿里巴巴作为“企业公民”,感到一个重要的社会责任就是,在这样一个崭新的商业平台上,如何打造诚信的负责任的守规则的商业模式,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责任。我们用新的技术产品,比如诚信通,用新的一系列的制度保障,来营造这个环境,至少是做一个艰苦卓绝的努力。这是一个利在千秋的大事,也是一个异常艰难的事。做的人少,我们认认真真地去做了,而且取得了回报,我们最大的回报是什么?是阿里巴巴所创造的这种网络商业的诚信和规则意识。我们最现实的回报是什么,也许就是你前面所说的“竞争力”。

《wto经济导刊》:现在的公司不再是简单的股东公司,而是“利益相关者”公司,您是如何理解的?

卫哲:的确,尽管公司首先是股东公司,但仅仅把它看作股东公司,是愚蠢的没有前途的。我们的社会责任,就是将我们对互联网商业的理解,通过一系列的制度,通过一系列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体现在我们同方方面面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中。

一方面,让我们感到自豪的,是阿里巴巴已经形成了自身特有的企业精神、价值观,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凝固成了一种企业文化,并且反映在阿里巴巴同相关者的关系模式中;另一方面,让我们感到具有挑战性的,是随着阿里巴巴跨越式的发展,如何在合并过程中找到合适的良性运转的组织管理模式,使得这种责任文化的根基更为牢固,并且成为企业的活力和动力。在这一点上,我充满信心。

从最大的方面而言,阿里巴巴创造了100万个就业机会,2005年每天纳税100万元,全年纳税2.548亿。这些数字是我们引以为荣的,我们创造就业机会和纳税,是我们实实在在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但是这不是阿里巴巴追求的全部。比如创造了就业机会的同时,阿里巴巴在考虑,我们要让在阿里巴巴就业的这些员工成为什么样的员工?应当说,现代企业也是公民责任意识养成的一个重要场所,我们在为员工创造舒适愉快工作环境的同时,也努力地让阿里巴巴的价值观和企业精神渗透到员工的血液中。

再比如,就像我们怀着极大的勇气做诚信通一样,我们也怀着更大的勇气做“支付宝”,这是因为我们知道,如果由国外公司来作,将有可能对国家的金融体系带来巨大风险。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严格地遵守着国家金融法规。可以毫无愧色地说,我们是在为国家、为整个社会尽我们的一份责任。马云说过,将来如果国家需要,他立马会将支付宝交给国家,一分钟也不会犹豫。

面对社区、nGo以及媒体,我们用行动、用观念表达着我们的社会责任意识。比如我们对教育事业就做了富有个性的支持,我们不是简单地捐资助学,而是为乡村教师提供开阔视野的培训机会。这些在我们看来,是最重要的,与我们对社会责任的理解是一致的。即是说,精神的改变,是一种伟大的可持续发展的力量。

《wto经济导刊》:现在众多公司逐步在企业高层新设CRo(首席责任官),卫总是不是阿里巴巴的CRo,阿里巴巴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有着怎样的具体打算?

如何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篇2

一、文献综述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

世界企业永续发展委员会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一种企业为追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共同与员工、家庭、社区和社会一道营造高品质生活的承诺。这是目前被较多学术论文引用的其中一个定义。

(二)股东理论:有利才有义

根据市场经济学的理论,一个企业做生意赚钱的同时,也在为别人赚钱或提供便利,是一种双赢的价值创造活动。这个学派的经济学家认为企业不应担负上再分配社会财富或提升社会公益的责任。芝加哥自由经济学派的miltonFriedman(1970)为这一学派的代表。他在《纽约时代杂志》上撰文,从股东和持股人的角度出发,认为在市场制度下,企业为股东创造利润已经履行了企业社会责任。企业要尽的社会责任就是在遵守市场游戏规则的前提下,提升其盈利。他反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慈善概念,但是他认同营商需要遵守基本的道德守则以获取双赢。这符合我们今天企业社会责任所提倡的经济、法律与道德内涵。不过,他不同意额外改善环境、捐款文教活动、扶贫及推动人权民主等较高层次的社会责任,认为这次活动会令企业分心,难以做好经济活动的本分。股东个人赚钱后进行慈善活动是其个人而非企业的份内工作。以miltonFriedman(1970)为代表的学派是在以市场为高效率及充分自由竞争的理想前提假设下得出的上述结论,这与当今的实际营商环境明显不同。

(三)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理论:义利共存

也有一些经济学家不完全赞成上述的看法。现在的主流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主要是基于他们的理论。概括来说就是企业不要只看股东利益,也要兼顾和平衡其他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它的信念就是如果做生意能额外兼顾环境及公益等社会责任,并能为各利益相关方创造价值,企业得到合理的利润是必须的结果,不必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目标。这方面当以werther和Chandler(2005)为代表。Brown和Dacin(1997)指出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与社会的社会形象成正比。当产品信息不清晰时,消费者会通过企业形象的联想影响到其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评价。当消费者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活动评价积极时,他们对企业的产品评价也较高。peloza和papania(2008)的研究证明企业社会责任可以增强企业的商誉,从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并提高忠诚度。walsh和Beatty(2007)的研究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企业商誉的重要维度。

(四)策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到底应该如何有策略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呢?porter和Kramer(2002)为公益的社会营销,是社会营销,不是公益。因此,真正的策略性公益,应该要能加强企业竞争力,同时又能增进社会福祉。公司应该锁定方向,把对公益的投入,用于改善他们的竞争环境。利用企业自身的优势,让社会和自身产生共赢、同时受益,也因此,企业必须重新思考,应将公益的焦点集中在何处,以及如何进行。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企业有利益相关者,要如何协调好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是实施策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的重中之重。werther和Chandler(2014)指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组织的利益相关者;第二,经济的利益相关者和第三,社会的利益相关者。企业的社会责任,从某个角度来说,就是满足社会的需求,更精确地说,就是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二、责任企业社会营销的真实内涵

从以上学者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企业社会责任的中心思想就是因为单靠市场经济,难以满足公众的社会与道德需要。企业应与政府无形的手和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功能三位一体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总体来说,不论何种理论,对企业社会责任而言,都有一个共同的最终目的,就是追求公司的长远价值,差别在于手段和做法。股东理论并不否定企业应兼顾各利益相关者,但必须以不损害公司盈利能力为前提,并尽量让持股人自行决定参与公益的程度。因此,不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并非对立,他们都有一致的目标,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为各方创造共赢的局面。综上所述,企业社会责任关注的就是企业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各种社会责任。具体来说,根据笔者的分析和总结,企业社会责任应该具备六个层次的要求:第一:经济,第二:法律,第三:道德,第四:环境改善,第五:慈善,第六:社会制度改良。因此,很明显,企业社会责任不仅仅指公益或慈善活动。所谓经济社会责任主要指企业应该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运用合法合理的手段为股东创造利润,为顾客提供服务和为雇员提供薪酬福利。创造利润的过程就是企业履行企业经济社会责任的过程。然后这一切都必须给予履行法律和道德社会责任,比如不做假账,不污染河流、大气,不制造假货,不危害食品安全等。从现代社会对企业、对公民的要求来说,这三个层次的企业社会责任要求应该被视为最基本的要求。至于推进环境改善、参与慈善活动和协助社会制度改良,应该属于较为高层次的企业社会责任,属于有额外能力的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才有能力去实现的层次,这方面就没有必要对企业做额外的要求。目前大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误解就是认为企业应该多投入公益或慈善活动。其实作为一家盈利企业,投入适当的资源参与一些公益或慈善活动是可以理解的。但企业本身不是慈善机构,企业应该在履行其最基本的三个层次的社会责任之后,才去参与公益或慈善活动。否则表面上看起来风光,其实是对企业本身定位的错配。当然,笔者鼓励企业在履行其最基本的企业社会责任后,追求较为高层次的企业社会责任。

三、履行责任下企业社会营销的策略

不少公司每年均向慈善机构捐献为数不菲的资金。但究竟这样做对企业价值有何帮助?究竟有多少人受惠和效果怎么样?对整个社会发挥了什么样的正面影响?这些社会资源的运用是否有效率?事实上,现在很多企业的公益活动太过零散,缺乏策略,缺乏营销目标,也没有将其融入公司的长远发展规划中。企业应在目前的日常业务中先行推广公益活动。最理想的做法是投放对自己理念相符或自己行业有关的公益慈善项目。当然,企业也可以利用自身的专长作出非金钱的贡献和影响,比如律师事务所可以开展免费的法律援助活动。也比如,大型公司可以将其管理技能和经验通过派出高级管理人员的方式向受助的机构提供免费的培训和辅导,甚至可以长期担任该机构的义务顾问。同时,向弱势全体传授谋生技能,让他们融入主流社会,也是一种比纯粹捐款更为有效的做法。在捐款项目上,企业有责任监察公益慈善项目的运作和支出,确保有关机构不会滥用捐款。在这方面,企业可以派出员工作为义工参与捐款项目的操作。

如何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篇3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简称CSR)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经济责任观阶段。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企业及其管理者只对股东负责,创造利润是企业存在的唯一目的,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企业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往往被忽略。

第二阶段,公众责任观阶段。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企业的行为活动应与社会责任及法律政策等保持一致,如果企业的活动有悖于公共准则,那么企业就必须终止其行为以保护社会利益。

第三阶段,社会责任感阶段。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企业作为一类社会组织形式,应形成一种内部环境,鼓励与支持企业成为道德行为者,企业社会责任不仅仅为满足社会最低期望承担义务,而应是最大限度地为改善社会福利采取积极的行为。

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同的理念是: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及资源等。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现状

尽管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社会责任问题,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仍令人担忧。现阶段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第一,现阶段我国市场机制不完善、不健全是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不充分的根本原因。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制度建设不完善,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得不到保障,削弱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动机。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所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从单纯追求盈利的主体,如何转向富有社会责任的经济主体,在投资中讲求社会责任,是当前中国在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进程中必然要面临的重要课题”。

第二,部分企业不愿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改革开放前,我国采取的是“企业办社会”的做法,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让企业过多的分担了社会和政府的责任。我国的国有企业曾经承担了过多的“企业社会责任”,因为过重的负担,从而剥夺了企业发展的权利和机会。这使得企业在改革开放后,更注重发展自身经济,而不愿承担其相应社会责任。

第三,我国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引导和鼓励力度不足。我国政府虽然制定了企业应遵守的法律法规,但在加大认识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础上,如何避免产生误解----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办社会的回潮;如何对能较好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公司进行适当的行政或荣誉上的鼓励;如何加大企业积极性督促企业之间互相学习等问题,政府有待进一步深入思考对策。

第四,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具体内容了解不清,媒体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力度不足。由于忽视企业社会责任的层次性与历史性,导致我们在讨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时容易陷入两个极端:要么鼓吹以国际标准为标准,忽视我国社会现实,严重脱离我国国情;要么反对国际标准,一味强调中国的特殊性,排斥个球化。媒体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也存在着不足,不能够很好的起到社会监督的作用。

三、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思考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从企业自身,提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动性和能力;二是在企业外部营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环境。具体而言,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正确认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正视企业社会责任的积极作用。企业社会责任不是企业办社会。企业也不应消极承担社会责任,更不应将社会责任视为负担,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的一个契机。要正确认识企业与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应树立正确的社会经济观:企业社会责任能够给企业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能够增强企业信誉,提高企业知名度,提高公众认识。

第二,转变观念,促进企业、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引领企业发展,引导企业在经营活动,实现企业角色的转换,扮演好既是经济组织又是社会组织、既是“经济人”又是“社会人”的双重角色,自觉肩负起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人与社会协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企业在利用社会提供的经营环境和市场条件谋求利润时,不能忘记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尤其在企业壮大之后有义务、有责任以某种方式反哺社会、回报社会。

如何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篇4

因为企业社会责任归根结底是一种实践,一种管理实践。无论是倡导“企业要最大限度地为社会作贡献”,还是iSo26000所提出的“最大化组织行为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还是我本人率先提出的“责任价值论”,“企业要努力实现自身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意思其实都是一样的。企业只有通过管理,通过实践才能最大化自身发展对社会的贡献,或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或实现综合价值最大化。

回到管理原点:重新认识管理实践和管理学

让企业社会责任回到管理原点,实际上涉及到了对管理实践的重新认识和管理学科的重构。以往的管理学科的基本问题是“组织如何通过管理拥有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也就是Ge的前Ceo杰克。韦尔奇提出的“组织如何实现赢”的问题。而随着社会责任理念的导入,我认为管理学的基本问题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也就是现在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什么样的组织行为能够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创造价值”,“如何引导组织行为能够符合社会利益最大化”。这就要求我们对社会价值与社会利益进行反思,对企业的社会价值创造功能进行反思。

什么是社会利益?经济发展快就创造社会财富了吗?GDp增长就意味着社会价值最大化吗?人们幸福感的增加不是真实的社会利益和社会价值吗?目前中国的高端人群出现了大规模的移民潮,难道不正在说明我们的社会,虽然经济发展很快,但是并没有相应提升人们的安全感、公正感和幸福感。也就是说,我们当前组织的社会价值创造功能正在出现偏差,我们并没有为全社会带来理想的社会利益。什么是企业的社会价值创造功能?如何全面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创造功能?

基本问题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必然随之发生根本的改变。以往“实现赢”的方法论,必须围绕着竞争这一单一的中心,核心是寻求最佳的竞争战略,以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现在,我们的中心是推动企业寻求最佳的综合价值创造战略。这是否现实呢?是不是又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或者新型的乌托邦?这确实是一个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超出了本篇文章的范围,因为这需要对人性的重新认识。只有对人有新认识,我们才能理解内在的逻辑自洽性。只有人性中的利他与利己没有天然的矛盾,我们的新范式才有可能成立。而且我们才能明白组织的一个很大被忽视的功能就是帮助人更大程度地实现利他与利己的协调性。一个社会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背后一定依赖于对人的认识和对组织的认识的不断提升。只有世界观变了,或者说思维范式变了,我们的制度和技术才能发生变化,从而不断取得新的发展。人的自利如果都必然以损他为前提,这世界是无法实现合作的。事实上,人的自利和利他在本质是不矛盾的,尤其在有组织的情况下,将更容易实现这一点。当今的社会已经是一个“组织的社会”,组织的重要社会功能就是推动人的自利与利他或社会利益更大程度的一致。

社会责任的基本价值观是:每个人都应该也能够为社会做一些贡献,每一个组织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它符合社会利益。组织存在的根本目的在于企业之外。只有对社会有价值,社会才允许企业存在,企业也才有可能可持续存在。正是基于这种价值观,社会责任的方法论将自然地从以往的竞争战略演变为未来的综合价值创造战略。无论是现在波特讲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还是大众流行的责任竞争力战略,着眼的都是工具理性,认为通过社会责任能够形成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为股东带来立足长期的最大化回报。这与社会责任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不吻合的,如果回到管理原点上来看社会责任问题,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其中的差别。社会责任的价值需要通过管理来实现的,但依靠现有的管理并不能实现企业社会责任。推动企业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创造价值,必须重塑现有的企业管理模式。

企业管理模式重构需要理论支撑,从学科的角度,就要求我们重建管理学。新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科斯指出:“当代制度经济学应该从人的实际出发来研究人,实际的人由现实制度所赋予的制约条件中活动”。德鲁克在他的经典著作《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中也说,管理不仅是一项工作、一门学科,它还以人为核心。每一项成就都是管理者的成就,每一次失败也是管理者的失败。是人在管理,而不是“力量”或“事实”在管理。管理得当还是管理失当,取决于管理者在个人理想、奉献精神以及正直无私方面的表现。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项工作,有其自身的技巧、手段和方法。管理还是一个器官,一个可以为其管理机构提供生命力的、起作用的和充满活力的器官。如果没有了像企业这样的机构,管理也就不复存在了。而如果没有了管理,机构也只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而已。机构本身也是社会的一个器官,并且是为了能够给社会、经济和个体提供所需要的东西而存在的。

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质是最大程度地实现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一致性。但是目前的管理学假定了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或者说股东利益或者说利润最大化,就是服务社会利益最大化。也就说,目前的管理学通过假定已经从根本上否认了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一致性这一问题的存在。而这恰恰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中心问题。这也是我认为管理学需要进行重构的根本原因。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一致性需要有效的宏观层次的社会制度安排和微观层次的企业治理机制安排。怎么样实现这种制度安排是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必须突破的根本问题。以往,我们的视野局限于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机制。认为只要价格机制有效和政府有效弥补市场失灵,组织利益与社会利益就完全一致了。这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人的真实存在。组织和社会都是由真实的人和人群组成的,单一的市场竞争和价格机制逻辑无法说明一个完整的人的多元需求和全面发展。

回到管理原点:社会责任的中心和重点必须发生变化

社会责任的中心和重点是什么?以往我们所聚焦的都是各种社会责任议题,如人权、劳工、环境、消费者权益、反腐败等。但回到综合价值创造的管理原点,我们就必须认识到社会责任的中心和重点是认识和运用好企业创造综合价值创造的基本规律与有效机制。“不谋全局者,不早谋一域”,如果不能着眼于创浩综合价值最大化,任何议题的管理都可能产生“局部利益最优而整体效益受损”的悖论,从而使企业成为对全社会不负责任的组织。

企业引入社会责任理念,核心是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发展的综合价值。企业创造综合价值最大化的中心和重点,必然是逐步对核心业务流程全面优化和对管理模式进行全面调整,而不是脱离核心业务流程和企业管理模式,将履责重点聚焦于大众所关注的核心议题。社会责任的重点首先是要对核心业务运营流程进行优化,着眼于有效管理核心运营对人的影响、对环境的影响,最大限度地提升积极影响,最大限度地控制消极影响,最大限度地激励各方共同创造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其次是着眼企业核心资源、核心能力、核心优势,参与解决自身有优势的重大社会问题。比如说,国家电网解决三农问题的中心必然是发挥自身的核心优势,建设好农村供电基础设施,服务好广大农村用户,著名的“农村户户通电”工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再次是要着眼全面重构企业管理模式,全面优化企业使命和价值观,重新评价和优化发展战略,重新梳理和优化企业治理机制和制度安排,重新认识和优化企业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建设新的管控体系、绩效指标体系和考核体系,形成新的工作方式和企业文化,重新认识和充分发挥组织的领导力、产业带动力和社会影响力等等。

当然,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责任议题的重要性无可置疑。但是对这些议题的关注与管理主要体现为企业的底线义务,包括遵守法律义务和道德底线。我们必须从理性上认识到,如果法律惩罚和行业规范都无法控制不负责任企业的行为,那么对其进行道德号召的力量就必然更加微弱。这就说明,社会责任概念的引入重点应该不是让企业明白自身所必须肩负的底线义务,而是要通过有效的管理方式的变革使得这些底线义务的履行更加有效。也就是说,即使是关注社会责任议题,核心也必须是回到管理原点上来。

回到管理原点:真正理解和培育社会责任动力

如何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篇5

2008年6月20日,第三期“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记者研讨班”在北京成功举行。“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记者研讨项目”由《wto经济导刊》发起,中德贸易可持续发展与企业行为规范项目资助支持,旨在为媒体之间以及媒体与专家、企业之间提供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从而提高媒体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认识,进而促进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健康发展。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记者研讨班”第三次活动的主题是“共同解读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很少有人能准确地理解它。为了提高沟通交流的效果,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研讨班除了记者和专家之间的交流,还有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以及法国国际检验局中国工业与设施事业部等企业代表以观察员身份参加。

研讨会上,记者、专家和企业代表就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作用以及报告的动机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厦门大学博士、《wto经济导刊》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中心专家郑若娟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起源和发展》为题向参会记者介绍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演进、报告的作用和内容以及目前全球和中国的现状、发展趋势。中国大唐集团总经理工作部主任解松介绍了他们编写社会责任报告的实践,这让参会记者不仅从理论上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有了初步的理解,而且对报告的可操作性也有了形象的认识。

思想的交流总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参会记者就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及当前人们关注的各种焦点问题与专家、企业代表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人对企业报告的内容的权威性和动机表示好奇,也有人建议报告的编写是否该有一套统一的标准。有着敏锐洞察力的记者们当然也不会放过时下网络热议的一些话题,比如,我们该如何看待企业的慈善捐赠行为?它是一种道德责任还是自愿性责任?企业在报告中该如何披露自己的长处和需要改进的方面等。

参会嘉宾的多元化使得本次研讨会比以往更加富有成效,媒体记者和企业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增进了两者之间的相互了解,通过沟通改变信息不对称,从而有利于将媒体对企业的质疑和企业对媒体的警惕变成两者彼此信任,相互合作。通过交流,参会记者认识到企业除了希望媒体宣传他们做得好的方面,也并不忌讳媒体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只要从客观公正的角度发现问题反而有利于企业进步。20日下午,作为研讨班活动内容的一部分,记者一行来到了大唐集团下属的高井电厂,通过现场参观,记者认识到大唐集团的社会责任报告决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公司形象或迫于政策压力,而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报告中的内容也都是有科学依据的。本次研讨班为媒体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这将大大提高中国媒体的企业社会责任报道水平。

如何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篇6

环球慈善:权金城理解的企业社会责任包括哪些领域,贵企业一直比较专注的领域是哪些?

权金城国际控股集团(以下简称权金城):企业社会责任包括四个层面: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公益慈善责任。除了依法经营外,权金城较为关注并积极参与慈善捐款、助残、助学等公益活动。

环球慈善:你们的企业社会责任规划是如何进行的,比如一些捐助项目的设立或与某基金会合作的项目,经过怎样的考察和运作过程?

权金城:最初的社会责任的行使主要是根据自身能力以及所了解的社会慈善及公益活动需求而展开的。每一次的参与和实施都是针对一些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定,从资助贫困学生入学到帮助患有重病的孩子治疗,并没有周密的策划和安排。随着企业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我们逐步地改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方法。自2005年开始,我们采取了与政府有关部门(如儿童福利院、慈善协会等)合作和企业直接赞助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有关慈善捐赠活动。每次活动前,会派出主管副总级别的管理人员带队考察,根据考察得出的实际情况制定资助方案和实施办法。2008年,公司启动了500万权金城爱心基金,使得企业的公益发展具有制度、资金的双重保障,能够持续发展。

环球慈善:2009年,权金城的社会责任规划情况如何?主要侧重点将在什么领域展开?

权金城: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们的日常经营也将面临巨大挑战,但我们首先把重点放在企业平稳发展上,确保企业在市场动荡的过程中继续高效扩张,力争不裁人,并增加就业机会,为首都就业市场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进一步完善权金城爱心基金的管理制度,根据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对社会有关方面实施帮助。

环球慈善:企业社会责任投入是否会因客观形势(比如自然灾害、经济形势)的变化而有所调整?

权金城:企业的社会责任投入是根据自身的愿望与能力来完成的。权金城企业的社会责任投入的目标不会调整,但投入的多少确实要根据企业实际经营状况来确定。到目前为止,我公司的目标依然是确保企业经营效益不下滑,而且还要力争有所增加。因此,我公司会对地震灾区和贫困学生学业等方面予以帮助。

环球慈善:一些企业针对当前经济形势,实行减薪不裁员的政策,避免员工大规模失业。这些企业认为这样的政策也是很好地履行了企业社会责任,权金城怎么看待?打算如何应对当前形势?

权金城:由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影响,对我国出口型产业造成的影响最大,导致了大量企业倒闭和大量人员失业,而企业裁不裁员的前提是企业自身能否生存。如果企业都没了,也就不存在裁不裁员的问题了。我们这些年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非常重视企业的工作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护员工的安全、健康和公平就业等基本权益。

如何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篇7

经过几年的发展,企业社会责任已越来越为人们所认知。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方、社会责任报告、社会责任评选等成了中国商界的热点话题。国资委、商务部等中央政府部门的积极态度更进一步触动了企业的神经。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推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这些报告清晰地描述了企业对社会责任、对利益相关方等概念的理解,阐明了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发展策略和思路,并罗列了过去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做法。报告彰显了中国企业的远见卓识,及其敢于创新的勇气。这些企业值得我们尊敬。

报告了,下一步是什么?许多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其实并没有深挖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也很少涉及到组织架构、经营管理方面的内容。问题的根本在于许多企业还没有从管理、战略的角度看待企业社会责任。在他们看来,企业社会责任只是一个路标,更准确地说,是一个笼罩在重重迷雾中的路标。第一个问题是:这个路标和企业盈利的路标是什么关系?是重合?还是相邻?或是相左?第二个问题是:有了路标,企业怎样才能走过去?要什么装备?要多长时间?如果企业不能回答第一个问题,那么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是模糊的,会使企业陷入股东利益与其他相关方利益的纠缠,企业社会责任只会给企业经营带来混乱。如果企业不能回答第二个问题,那么企业就无法制定可操作的社会责任实施方案,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路径可能会迂回曲折,甚至迷失方向。

因此,中国企业要卓有成效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提升责任竞争力,仅仅树立一个路标是不够的,还要有路线图。这无疑是对企业提出的更高要求。即使在国际上,能做到这一点的企业也不多。国家电网前不久的《国家电网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指南》(简称《指南》)可以说是国内企业绘制路线图的首次尝试。

《指南》分八个部分,分别是前言、第一章关键术语、第二章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涵义、第三章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第四章公司承担的主要社会责任、第五章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总体要求、第六章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基本原则、第七章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管理体系。根据路标和路线图理论,笔者认为《指南》解决了三个难题。一是路标的确立和解释,解决了“企业社会责任是什么”的问题(第一、二、四章)。它拨开了笼罩路标的重重迷雾,让企业社会责任更加清晰可见。二是明确企业社会责任的路标和企业盈利的路标之间的关系,解决了“为什么履行社会责任”的问题(前言及第二、三、五章)。《指南》用三句话扼要概括了国家电网的观点:理念提升战略、战略提升行动、行动提升价值。笔者认为,这是《指南》的要义所在,因为它把企业社会责任提到了经营战略、公司价值的层面,明确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为了实现公司综合价值最大化。换句话说,国家电网认为,上述两个路标其实是重合的,而不是相邻或相左。三是绘制了企业社会责任路线图,解决了“如何履行社会责任”的问题(第五、六、七章)。《指南》提出了国家电网履行社会责任的八项基本原则、两大管理体系、一个指标体系和若干操作机制,从组织管理、业绩考核、专项培训、利益相关方参与、信息披露等多个方面规定了公司管理层和员工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措施。有了这张路线图,企业就更加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路标所在的位置,知道如何逐步向路标迈进,从而帮助企业少走些弯路。

国家电网的这份《指南》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它率先提出了社会责任是一个战略问题,是为了“企业和社会责任的优化配置”。笔者认为,这是对企业社会责任比较深层次的一个认识,说明国家电网已经完全摆脱了“社会责任是公益”、“社会责任是公关”的片面观点,将社会责任从“可有可无、锦上添花”的地位上升到“相辅相成、势在必行”的地位。这种提法将从根本上扭转企业对战略资源的认识,将社会资源、环境资源视为与资金、人力同等重要、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此外,《指南》也率先从组织、绩效、文化、培训等多个角度确保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实施,这在中国企业当中也是首例。所以,《指南》对其他中国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其他企业可以从中汲取到不少有益的经验。

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并不是那么容易。尽管《指南》已经给出路线图,但国家电网恐怕还不能简单地按图索骥。一些挑战依然存在。首先是从战略到战术的部署。行军打仗,有了路线图,还要调兵遣将、设点布阵,这就是具体的战术问题。《指南》只明确了战略,具体战术还需要通过实施细则、部门规章来明确。其次是资源投入。《指南》描绘了一幅宏大的图景,要按这个战略往下走,足够的资源投入是前提条件。这些投入可能包括高层领导的推动、人力资源与资金的配套等。再次是部门整合与员工认可。对于国家电网这样一个庞大的企业,公司、各单位、各部门要做到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并非易事,基层员工的理解和接受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最后是国际接轨。作为全球500强公司,国家电网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国际关注,这份自主创新的《指南》如何与国际上的指南接轨、与同行对话,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如何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篇8

[关键词]饭店企业;社会责任;扎根理论;利益相关者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1)04―0056―010

1 引言

伴随着中国旅游业30余年来的蓬勃发展,饭店业作为旅游业中的主力军也在向纵深发展,其中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就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如谷慧敏提出,在国家视野上,旅游业对其他产业和社会文化要有自己的贡献。旅游业要重视社会责任问题,重塑产业形象,提高经济贡献率,注重环境保护,率先采用低碳生产方式,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从实践来看,每年进行的“绿色旅游饭店”创建与评选活动以及两年一度的中国旅游饭店“金星奖”评选活动等,都说明饭店主管部门已经开始引导和规范饭店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行为。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主要基于经济责任、社会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等方面,近期也有学者提出社会责任的过程观点,然而,在实践中,企业家或管理者可能并不是按照这些理论框架思考的,他们更多的是倾向于企业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所处阶段,应该首先对谁负责的问题,这个“谁”就是“利益相关者”。进而企业家会针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采取针对性的社会责任行为。如果按照原有的社会责任研究框架,现实中各种社会责任不是按照分类清晰地区别开来,而是会在企业发展的同一时期交织在一起,如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在1971年提出的社会责任“同心圆”概念就说明了这一点:“法律责任”在企业任何时期均是首要的,其他几个方面的责任在各个时期各有侧重;同时,这一框架也不具有操作性,对企业来说,经济责任、法律责任等往往包括较多内容,且内容交叉,而实践中管理者识别出利益相关者,然后针对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提供相应的社会责任则往往很容易操作。

在以往的研究中,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引入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主要聚焦于两个问题:第一,企业社会责任到底是什么;第二,企业到底需要对谁负责任。本文主要关注第二个问题,即关注企业对谁负责和如何实现这种责任的问题。本文通过引入利益相关者视角,利用扎根理论方法,针对36位饭店中高层管理者进行深入访谈,得出了基于两类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层次的社会责任实现机制,最后针对饭店管理者在利益相关者的识别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2 文献综述

2.1 企业社会责任

第一,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开启企业社会责任正式的学术研究始,众多学者提出了相应的理解,如著名的“责任定律”。弗里德曼(Friedman)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增加利润。卡罗(Carroll)认为,经济、法律、伦理和慈善4个层次的社会责任构成了企业社会责任,这一定义也是后来的学者在社会责任研究时认为应当包括哪些责任方面取得了较大共识的定义。之后,大多数学者都沿着这一概念框架进行不断的深入和修正,本文将应用这一定义来认识社会责任内涵。

第二,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绩效关系的研究。总体来说,尽管研究结果较为冲突,既有正相关关系,也有负相关关系,还有结论表明两者关系不确定或没有影响,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接受企业社会责任能够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观点,如奥佩勒(aupperle)证明企业社会责任能够提高企业的利润,波特(porter)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与竞争优势之间的联系,曼努埃尔(manuel)和卢西亚(Lucia)提出了企业进行社会责任活动可以从企业的内部(如开发无形资产和形成企业文化)和外部(企业声誉)两方面提高竞争优势。

第三,关于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因素的研究。包括政府干预、产业和区域特征、组织特征,如组织文化、奖惩与表扬等制度、学习变革行为、参与管理程度等。另外,一些学者研究认为,管理者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和伦理意识对社会责任行为有较强影响。

第四,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实现过程的研究。由于关于社会责任的研究基本上都是采取截面数据研究和静态研究,对社会责任实现过程的研究较少。其中巴苏(Basu)和博拉祖(palazzo)提出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意义建构过程模型,包括认知(身份导向、合法性)、释义(解释性和透明性)、行为(态度、一致性和承诺)3个过程,也就是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所思一所说一所做”。这个模型也是本文所借鉴和参考的。

进入2000年以来,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主要集中于对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和观点的引入评述以及对企业社会责任内涵与外延的界定,如卢代富和高尚全提出的社会责任概念和范围等。和上述国外学者研究的几个方面相对应,国内其他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包括黎友焕和陈宏辉等分析了社会契约理论与社会责任关系,黎友焕和刘藏岩等分析了企业竞争力和社会责任关系,马力、齐善鸿和汪建新等论证了利益相关者与社会责任关系等。总体来看,我国关于企业责任方面的研究虽然在数量和质量上取得了进步,但一方面没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往往只是直接将国外出现的一些成果翻译过来加以引用或适当改造,缺乏基于本土企业情境的研究;另一方面,也较少有针对社会责任的实现机理等方面进行的研究。

2.2 利益相关者视角与企业社会责任

2.2.1 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引入

这里的利益相关者概念同样延续具有代表性的弗里曼(Freeman)的观点,他认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

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引入能够为解决上述问题带来有益探讨,第一,修正了“股东至上”原则。利益相关者理论主张,企业存在的目的不只是实现股东利润的最大化,管理者应对除股东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负责。第二,对利益相关者的识别可以相对明确企业社会责任范围与客体。目前,针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质疑来自企业社会责任的义务对象和内容过于抽象与模糊,理论始终没有给出具体而可操作的答案。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引入,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这一缺陷。可以说,利益相关者理论为企业社会责任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分析工具。

2.2.2 利益相关者的识别

如何识别利益相关者,也就是如何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是引入这一理论视角的关键,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分类包括以下几种:弗里曼的分类具有开创性,但操作性稍差;克拉克森(Clarkson)将利益相关者分为首要的利益相关者和次要的利益相关者;米切尔(mitchell)和伍德(wood)分为确定型利益相关者、预期型利益相关者、潜在型利益相关者。

国内学者也基本上沿用上述分类方法,并进一步完善,如陈宏辉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蛰伏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吴玲等将利益相关者分为关键利益相关者、非关键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

本文参考针对一般企业的研究中克拉克森和陈宏辉的研究结论,以及针对饭店企业的研究中俞霞、郑向敏和熊伟、吴必虎等的研究结论,饭店利益相关者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和非核心利益相关者。其中,核心利益相关者主要是由管理人员和员工组成的队伍,非核心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顾客、分销商、供应商、政府、债权人、社区和特殊团体等。

2.3 饭店企业社会责任

国外饭店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研究,是在进入21世纪之后才逐渐丰富起来的,主要是将前述的一般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运用到饭店企业中,结合饭店业的特点加以研究和分析。主要研究方向有如下几个方面:(1)饭店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与行为的研究,研究发现,不同业态、不同星级饭店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行为并不相同;(2)对饭店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的关系研究,研究表明,饭店企业(或旅游企业)可以通过积极的社会责任投资来提升短期(盈利性)和长期(企业价值)企业业绩。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关于饭店企业社会责任其他方面的研究,如蔡等(tsai,etal)研究发现,企业形象的提升是促使饭店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目标的主要驱动力。另外,斯欧科等(Seoki,etal)研究了消费者满意度与美国饭店和餐馆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关系,并区分了积极的和消极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

而国内旅游管理研究领域中,对于旅游企业(特别是饭店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相对较少,21世纪之后才出现了较多数量的研究且有部分实证研究。另外,对饭店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则主要集中于“绿色饭店”的研究。

3 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groundedtheory)是定性研究方法中较为常用的方法,最早由格拉泽(Glaser)和施特劳斯(strauss)提出,之后施特劳斯(strauss)和科尔宾(Corbin)完善,提倡在基于数据的研究中发展理论,而不是从已有的理论中演绎可验证性的假设。扎根理论方法忠于原始材料,它能够很好地将所挖掘出来的理论和实际相联系。

目前,国内研究中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理论大多是从国外的研究成果中直接借鉴,饭店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更是将一般企业的研究结论直接应用于饭店企业,缺少从饭店企业的具体实践中得到中国情境下饭店企业理论。饭店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会针对不同的情境而有不同内容。扎根理论根植于资料来发展理论,具有注重现象发展的过程,强调现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特点,因此,本文认为这一方法比较适合分析饭店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制。

3.1 样本

本研究选择了36位我国饭店及饭店管理公司的高、中层管理者,他们分别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饭店企业,包括首旅、锦江、金陵、港中旅、华天、岷山等主要国有饭店企业及开元、世贸君澜等民营企业。通过对这36位管理者进行访谈后,访谈资料的范畴已显示出“理论性饱和”,因此停止访谈资料的收集。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1。

为了方便后期资料的整理,厘清概念的来源,对每位被访者进行编号,男性被访者的编号依次为ma,mb,……,mx;女性被访者的编号依次为Fa,Fb,……,Fx。

3.2 访谈

本次访谈分为两种方式:一是在各种饭店业的会议中,于会议的休息时间访谈饭店管理者,如2008年6月的“中国饭店集团年会(长沙)”;二是成立访谈小组,通过事先联系,然后分别赴广州、青岛、成都、昆明、北京、上海等地的饭店进行访谈。

访谈方法主要是问题聚焦访谈法,通过前期研究所持有的理论知识在资料收集阶段起着“启动分析框架”的作用,为研究者在与访谈对象的对话中提供思路。对现有一般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和饭店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形成了访谈提纲,并于2008年4月在北京对5位饭店管理人员进行了预访谈,之后对访谈提纲进行了细微调整,形成了最终的访谈提纲,主要包括以下重点:

如何理解饭店的企业社会责任

饭店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动机有哪些方面

哪些因素会对饭店履行社会责任产生影响

饭店的企业社会责任主要通过哪些举措来实现

如何看待饭店履行社会责任所带来的成效

在访谈具体过程中,访谈地点和时间以方便被访者和保证访谈效果为原则,同时在取得被访者同意后进行全程录音,每次访谈时间为30~40分钟。每次访谈后,都回顾访谈过程中的话题把握、时间控制、气氛控制,以此优化与下一个对象的访谈过程。访谈不是依照访谈提纲机械的一问一答,而是给予被访者充分的空间自由谈话。

4 结果与分析

4.1 开放性编码

4.1.1 概念的抽取

在开放性编码的分析工作中,首先是把资料转化为概念。本文针对36份访谈资料,进行了逐行逐段的分解,辨别意义单元,将原始资料分解为一件件独立的事件;其次,对每个意义单元所指示的现象进行了概念赋予,共抽取出近千个概念,这些概念之间很多在意义上存在重复或者交叠,因此将意义相同的概念进行合并,例如:“融入社会”、“得到社会的接受”、“立足于当地”、“适合当地环境”等概念合并为“适应社会环境”;“得到政策支持”、“获得政府鼓励”等都合并为“政府支持”;“专项资金支持员工活动”、“令员工家人放心”等都合并为“关爱员工”,等等。最终从资料中得到73个概念。

4.1.2 范畴的发展

通过概念化的过程,对资料内容进行了标识,从而得到了庞大的概念群。为了缩减需要处理的概念数量,借助主题分析,把看似与同一现象有关的概念聚拢成一类,即发展“范畴”。在此之前,首先可以通过语词间的语意关系分析,确立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包括相关关系、同意关系、属分关系等等。

根据上述原则,将概念化过程中获得的73个概念进行同类聚拢,最终形成19个范畴,分别为经济性质、管理性质、企业价值观、无形资产、社会认同、经济收益、环境保护、慈善捐赠、物质与精神激励、节能减排、运营水平、员工流动率、员工归属感、企业信誉与形象、安全产品与服务、服务当地居民、当地经济与旅游业发展、美化城市形象、对外形象窗口。表2是范畴发展过程的一个例子(限于篇幅,仅举几例)。

4.2 王轴编码

此时的范畴意义较为广泛,相互之间的关系模糊,主轴编码是为了将开放式编码中被分割的资料在不同范畴之间建立关联。在建立关联时,需要寻求一定的线索,这需要分析各个范畴在概念层次上是否存在潜在的联结关系。通过进一步分析开放式编码中得到的范畴之间的因果关系,得到了一系列主范畴以及19个主范畴之间的关系。之后继续在资料中搜寻主范畴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发现其他关系,根据测量“理论饱和度”的原则,主范畴关系已达饱和。

4.2.1 “命运共同体”与“利益共同体”

饭店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机制存在两条线索,单从动机来看,一是基本动机,包括经济动机和管理动机;二是外部动机,如社会认同动机等。动机的产生会促使饭店企业对于社会责任进行解读或认知,其中认知的重要对象就是利益相关者经济动机对应的是业主,管理动机对应管理团队和员工;外部动机对应的是顾客、社会舆论、当地政府、社区、特殊群体等。主轴编码提供了一系列证据,如“一个企业要做好,我认为有4个原则:首先,给业主最好的回报;第二,给员工最好的发展机会;第三,给企业最大的一个利润;第四,社会最大的认同”、“饭店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是解决就业和提高税收”等等。

(1)业主和员工(包括管理团队)是饭店的核心利益相关者。根据饭店企业在实践中的特殊性,本文称为饭店的“命运共同体”。因为,第一,饭店业主从资金链条上对企业经营的监督、干预和控制直接影响着饭店企业的各类经营决策。此时,业主已和饭店捆绑在一起。第二,饭店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质量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管理团队和员工在服务过程中的“人为表现”来体现,因此,相对于制造类企业,管理团队以及一线员工的综合职业素养都直接关系到饭店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2)顾客、当地政府、特殊群体、社会舆论等利益相关者是饭店的非核心利益相关者,他们是饭店的“利益共同体”。因为他们与饭店的关系体现出的是饭店与外部环境发生的多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如有了顾客,企业各种形式的生产才有意义。政府是饭店较为复杂的利益相关者,一方面很多地方政府、各类管理部门大多有自己投资建设的饭店;另一方面,政府机构是很多饭店的重要客源市场。同时,很多地方政府把高星级、国际品牌饭店看作是政府形象工程的一部分、政绩的体现。最重要的是,政府对饭店具有监管作用。特殊群体(指捐赠或慈善等活动的对象)一般通过社会舆论、道德伦理等力量对饭店产生影响,主要涉及的方面有饭店的环境保护、公益活动参与度、慈善捐赠活动等。社会舆论既可以提高饭店的声誉和知名度,也是社会大众了解饭店各种行为的媒介。

针对这两种不同的共同体,饭店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体现出了不同层次,见图1。命运共同体是饭店的内部群体,利益共同体是饭店外部环境中的群体,针对前者体现的社会责任是“基础型社会责任”,而针对后者的是“升华型社会责任”,前一种社会责任决定了饭店的生存,后一种社会责任决定了饭店的长期发展。那么,这两种社会责任是如何实现的呢?

本文从访谈资料的分析中发现,“动机一认知一行为一结果”之间的关联机制是存在的,这和心理学中经典的个体行为“刺激一反应一结果”模型以及前面提及的巴苏和博拉祖的过程模型的逻辑基本一致。

从主轴编码得出的范畴关系可以看出,受访者对社会责任各个方面的回答也是按照“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两个方面进行回答的。

4.2.2 主范畴i实现机制

主范畴的提取过程参见表3,把属于同一关系类型的各个主轴关系列到一起,并提取出它们之间的关系范畴,如表3中5、7、17都谈到的是关于动机与对社会责任认知的关系,可以列在一起,并归纳为动机一认知关系的主范畴。

进而,建立主范畴模型(图2)。首先,饭店企业在经济性质(追求利润最大化)和管理性质(为员工创造价值)的内在驱动下,对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进行了两个方面的“解读”:一方面对应这两种动机的对象是业主和员工,另一方面认识到针对这两者采取的社会责任是最基本的、使饭店生存下来的社会责任。进一步,饭店针对业主和员工采取相应的社会责任行为,包括针对业主的节能减排、提高运营水平行为,针对员工的物质与精神激励行为,而行为的结果是企业的业主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收益,员工流动率下降、归属感增强。之后,这些结果的实现同样会作为一种反馈而进一步强化之前饭店动机和认知的形成。这样的一个机制实质上也就是实现了“基础型”企业社会责任。

以上过程表明,原始访谈资料所描述的事件等有效地证实和支持了主范畴i的构想,得出的基本命题为:

命题1:在饭店的经济动机和管理动机驱动下,饭店企业把针对业主和员工(包括内部管理团队)这两类核心利益相关者群体组成的“命运共同体”而承担的社会责任视为“基础型社会责任”,然后在员工物质和精神激励、节能减排和提高运营水平等方面采取了相应的社会责任行为,最终实现了较好经济效益、员工流动率下降、归属感增强等目标。

基于上述命题,将“饭店企业所有制”这一变量引入该模型,发现36家饭店中(25家是国有企业,其他为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大都将解决员工就业问题作为首要目标,其次是给业主带来回报;民营饭店首先提到的是通过好的经济收益而回报业主。

4.2.3 主范畴Ⅱ

同理,得出主范畴Ⅱ抽取过程,见表4。

基于主轴编码得出基于利益共同体的饭店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制,如图3所示。由于饭店所处的外部环境较为复杂,饭店所扮演的角色也较多,甚至饭店有时候在当地被作为公共场所、对外交流的窗口,因此饭店承担社会责任的外部动机往往会更加错综复杂,如各种不同的价值观(感情投入――“爱”是永远的动机、能力与责任对等的“责任铁律”以及伦理道德等)会与获得社会认同、拥有无形资产等各种动机相结合,又如拥有无形资产(如声誉、形象等)的同时往往也会追求社会认同等(如社会舆论的正面报道等)。在这些互相交织作用的动机驱动下,饭店会对如何应对这些动机产生新的“认知”:首先识别顾客、当地政府、社会舆论、特殊群体等作为“客体”,同时把为这些群体提供的社会责任视为更高层次的责任。之后采取了相应的行为:为顾客提供安全细致的产品与服务,为特殊群体捐赠和举行慈善活动,为自然环境提供环境保护等。这些行为的结果除了实现了“动机”之外,还带来更多的正外部性:如服务了当地居民,促进区域旅游业和

经济发展、美化城市形象、成为对外形象窗口等。之后,这种结果也会作为反馈而强化动机和认知的形成。至此,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升华型社会责任机制形成。由此提出:

命题2:在各种相互影响的动机(包括价值观、社会认同、无形资产)驱动下,饭店企业把针对顾客、当地政府、社会舆论、特殊群体所组成的“利益共同体”而承担的社会责任视为更高层次的社会责任,然后采取提供安全细致的产品与服务、捐赠与慈善活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行为,从而在信誉、形象、社会认同、促进经济发展、城市形象等方面取得了相应的结果。

进一步,本次访谈中的超过半数以上的饭店管理者都认为,饭店可能要比其他类型的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原因是:第一,饭店是资源消耗、浪费和污染排放比较严重的企业,特别是一般的饭店都位于风景优美的景区周边或城市发达的商业中心等,有可能会对当地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第二,饭店可能更多地被赋予了作为一个提供交流或展示形象的平台功能,从而为当地政府、城市甚至国家带来“形象窗口”、“对外形象名片”等“超经济性”的意义。

扩展命题:在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方面和作为交流和展示平台而成为“形象窗口”方面,饭店企业要比一般类型的企业承担更多和更为特殊的责任。

那么基础型社会责任和升华型社会责任是何种关系呢?

饭店企业社会责任首先针对的是“命运共同体”,在这个实现自我生存的过程中完成了对业主和员工的社会责任。在企业价值观的引导下,出于企业长远发展考虑,饭店开始期望获得社会认同、提升自身的无形资产价值,同时也迫于社会舆论压力,饭店企业或主动或被动地面向更多的“利益共同体”。这些社会责任是饭店企业具备了基本能力、实现了基本经营目标之后的行为选择,是一个更高层次的阶段。所以,前者是后者实现的基础或前提,而后者是前者的进一步发展。没有前者,就似“建在沙滩上的高楼”,基础不牢靠,迟早会有坍塌的危险,如饭店只关注于社会舆论,靠出风头、作秀等,而不是靠良好的经济效益作为基础,则不会有长久的发展。当然,在某个特定的阶段或遇到特定的事件,饭店可能会暂时放弃基础型社会责任。从总体和长期发展来看,“基础型”和“升华型”两种社会责任的关系不会改变。

4.3 选择编码

选择编码是指选择核心范畴,把它系统地和其他范畴予以联系,验证其间的关系,并把概念化尚未发展完备的范畴补充完整的过程,选择编码中的资料分析与主轴编码差别不大,只不过它所处理的分析层次更为抽象,需要综合和提炼。本文中,通过主轴编码可以看出,两个主范畴的关系实际上都是通过“动机一认知一行为一结果”的机制来实现,但在此机制中动机、认知、行为和结果这几个环节的内容不尽相同。两种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也体现出了两者实现机制的关系,因此,选择编码方面,可以将两种机制结合成为一个完整的饭店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制。

5 研究结论与研究讨论

本文运用扎根理论的方法,从利益相关者识别视角,得出了我国饭店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制。第一,饭店把业主和员工(包括管理团队)视为“命运共同体”,把顾客、当地政府、特殊群体、社会舆论、社区等视为“利益共同体”,针对前者实现的社会责任是基础型社会责任,针对后者的社会责任是升华型社会责任。第二,两种社会责任的实现机制都是按照“动机一认知一行为一结果”的机制来实现,基础型社会责任的动机主要是经济动机和管理动机,从而产生的行为和结果也是从回报业主和解决员工就业两个方面展开,这一机制也同样适合一般企业。升华型社会责任的实现是建立在基础型社会责任实现的基础上展开的,但动机较多且相互交织,因此相对于基础型社会责任实现的单一目标函数,目标函数更加复杂,造成了升华型社会责任不容易实现。由于饭店作为一个对外、公共的交流平台,有时甚至作为地区形象窗口而出现,因此这一机制部分体现了饭店业的特点。第三,饭店企业实现社会责任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国有饭店更加注重首先关注和解决员工就业,而民营饭店更注重首先给业主带来回报。另外,在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方面和作为交流平台而成为“形象窗口”方面,饭店企业要比一般类型的企业承担更多和更特殊的责任。

关于本文的结论,可以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第一,关于如何区别“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是饭店企业实现社会责任机制中的关键问题。本文尽管对饭店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了层次性的划分,但从实践来说,各种利益相关者相互之间会出现相互影响,自身也会出现各种变化。借鉴乌里奇(Ulrich)提出的关键系统启发法(criticalsystemsheuristics,CSH)来为管理者提供一种方法或思路。这种方法源自系统论思想,通过把饭店及其所在环境视为系统,而与这一系统有关联的群体视为各个子系统,然后通过系统边界判断的方法来确定哪些是关键系统,如沃思(Vos)认为,关于利益相关者识别可以通过关键系统启发法来帮助管理者识别和确认利益相关者。这里,“启发式”的意思就是不要过于机械、静态和笼统地分类、制定标准或模式,而是要试探性地通过每一步的反馈而不断进行下一步的内容。具体来看,“关键系统”就是要通过“系统边界判断”来确认“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的边界,这两者的边界不是一成不变的(图1所示各种利益相关者的边界是虚线),判断边界的标准也是多样的,比如饭店所处的企业生命周期、饭店所在的区域地理位置、饭店所属业态类型、当地人文历史环境等。管理者按照这些标准,试探性地进行分类和有针对性地采取社会责任行为。例如,位于一个度假地的刚成立的民营度假村,其划分的利益相关者就应当是将业主作为命运共同体,将顾客、当地社区(居民和自然环境)作为主要的利益共同体,这是由于企业处于初创阶段,主要的任务是赚钱生存下来,可能员工、社会舆论、特殊群体均不是“关键系统”,但随着饭店的发展,其目标可能会出现新的变化。

第二,本文所得结论可以在如下两个方面进行应用:一是可以作为饭店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基础性参考。但以往关于旅游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的建立均是直接参考关于一般企业的评价指标等,而忽视了旅游企业或饭店企业的产业独特性,而本文扎根于饭店实践中而建构的理论可以作为评价体系指标选取的基础性参考,再结合对于一般企业的相关研究结论,可以得出一个评价饭店企业社会责任合理的指标体系,供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和研究人员参考。二是本文得出的饭店企业社会责任实现过程机制中的4个方面下的各个维度,可以作为后续研究的参考和基础,如机制中“认知”下的各个维度可以作为“饭店企业管理者的社会责任认知对饭店社会责任行为的影响”这项定量研究的理论基础。

6 局限与展望

如何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篇9

内容摘要:基于现有的企业社会责任和战略管理的相关概念和观点,本文提出了一组过滤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滤网,依据某些包容和排斥因素,构建了一个全面的和综合的识别战略性CSR活动的概念性模型,评估各种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战略意义,识别战略性和非战略性CSR活动。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战略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

目前,在世界大部分地区,商业机构从事企业社会责任(CSR,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活动,已成为一种必然,而不仅仅是一种选择。尽管商业活动的竞争日益加剧和人们对商业活动社会绩效的期望日益增加这两种相互对立的力量同时存在,现实世界和研究领域在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应该实现一定的商业收益方面,达成了共识,这是因为适当地从事企业社会责任活动,需要牺牲大量的企业资源。在一个竞争社会,如果这些资源用于核心业务活动,那么该活动可以为企业提供卓越的竞争绩效,换句话说,用于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资源具有机会成本。因此,对于设计和从事为社会带来巨大收益,给组织带来巨大商业利益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企业来说非常重要。认为承担CSR获得商业收益的看法称为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对于设计同时实现经济和社会这两个目标的战略性CSR活动方案的企业经理们无疑说是一个挑战。

为了帮助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者实现这两个目标,本文试图建立一个概念性滤网模型,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者依据活动的战略特征理解和评估战略性CSR活动提供一种机制,同时还试图从所实现的不同业务收益的角度衡量该模型。本文试图从理论上为如何看待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提供更全面、更综合的阐述。

相关概念和观点

(一)企业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管理观点

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已被认为影响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可以被看作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受到了企业的作为或者不作为影响的那些个人和机构。这些企业利益相关者可以是企业内部的或外部的。企业内部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的所有者、经理、雇员,而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供应商、客户、社区和政府。与许多其它企业活动不同,CSR活动既影响内部又影响外部利益相关者。CSR活动的这种影响要求从战略上看待企业社会责任。从内部来看,开展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将激发雇员和企业经理,并表现出良好的管理实践氛围。从外部来看,开展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将在社会上(包括各种政府工作人员)获得一个良好的口碑,还帮助一个企业较好地管理其外部功能(特别是与风险因素有关的那些功能)。本文将讨论活动与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结合的背景即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活动。

(二)企业活动观点

企业承担生产商品或提供服务满足客户和赚取利润的某些活动,它们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中心工作。任何有关企业社会责任倡议的讨论要注重行动,否则它在现实社会中没有任何意义。因此,任何关于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讨论也应该开始于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尤其是开始于作为企业战略活动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具有战略性质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在过去几年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注意。porter和Kramer曾探讨过有助于企业价值链活动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即有助于基本和支持活动)和有助于企业提高其外部竞争力的战略性CSR活动。Székely和Knirsch也探讨了支持企业建立其外部竞争力环境或直接支持企业的内部业务活动的投入且具有战略性质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侧重企业社会责任活动能够帮助一个企业:生成原材料;依据成本和环境参数简化生产运营活动;依据成本和环境参数简化物流活动;为社区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技术以提高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包容性;更好地开发人力资源;开发鼓励承担社会责任和支持环保管理实践的管理制度和程序。

这些活动通常产生于企业内部且属于增值活动。因此,企业社会责任活动有助于建立这些企业内部活动。这些行动所代表的活动已超出了传统的企业边界,这些被适当从事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有助于建立与企业相关的和重要的基础设施投入因素环境,由此建立的优越竞争环境,也有助于更好地竞争。因此,企业社会责任活动能够有助于企业的内部和/或外部活动。

(三)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的战略特征观点

战略性CSR活动必须有区别于非战略性活动的一些特点。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一定要展示出任何具有战略性质的企业活动所具备的特点。依据战略的核心概念,任何组织存在的目的是为其股东创造财富,也为实现广泛的社会目标。该组织当时所处的状态及其能力可能无法实现这些目标,但它可以梦想在未来实现这些目标。任何组织的这些目标一般表述为其使命、愿景和目标,而任何具有战略性质的活动应该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其使命和愿景。因此,任何具有战略性质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应能够接近组织的使命和愿景。此外,任何从事战略性CSR活动的组织应该有一个长期中心,因为当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目的有助于愿景实现时,它应该有一个长期中心,而且任何有长期中心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将并且应该需要有大量资源作为保证,这是因为要实现长远目标,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将需要牺牲一些必要的企业活动和投入大量的资源。

(四)承担战略性CSR获得的业务收益观点

任何战略性企业活动都会带来大量业务收益(或本质上是战略收益)。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具有战略性质的活动)带给组织的收益类型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但所有收益都帮助企业获得一个竞争优势地位并且确保企业在一段时间内维持这种地位(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这些可通过(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一种方式或几种方式:帮助企业实现一般战略;为企业开发有形和无形战略资源;帮助企业创造新的兼顾社会和经济的新产品和市场机会;帮助企业更好地控制利益相关者的风险。

关于战略性CRS的概念性模型

为了区分战略性和非战略性CSR活动且把两者加以分离,其关键是设计一组滤网构成的一个概念性模型,这组滤网的单个滤网和全部滤网可以分离出非期望主体(和阻止其通过),允许期望主体通过,其功能与文字表达的滤网几乎没有什么不同。滤网由元素组成,允许“期望”通过,阻止“非期望”通过。“期望”是指那些对企业具有战略意义的企业社会责任倡议,而“非期望”指那些对企业具有非战略意义的企业社会责任倡议,图1展示了这种滤网模型。

本文概念化的滤网模型由四个滤网组成,依次从战略性CSR活动中剔除和筛选出非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图2显示四个不同滤网分别由不同性质的概念化元素构成。

第一个滤网是“目标滤网”,把本质上属于被动的和无计划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从主动的和计划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中剔除掉。任何个人或组织承担的活动可以分为主动或被动两类。人们可以认为,某个人或组织在一些情况下将不会采取行动(选择不作为)。即使不作为也可能是一种主动决策(即不采取行动,有时组织主动选择不采取行动)。任何膝跳式反应的企业活动属于非战略行动,因为这种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在战略上预先没有计划(或事前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任何没有计划或没有预期(或者没有考虑动态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在战略上没有真正意义。任何企业社会责任活动要成为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必须是一个主动和预期的步骤,才能通过图3所示的目标滤网。

第二个滤网是焦点滤网。在实现组织目标和愿景方面,任何没有以建设性的方式为目的和目标做出贡献的企业活动不是企业的核心。“核心”是衡量一项企业活动对企业是否具有战略意义的标准。任何战略活动的焦点应该是企业的核心,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应该是企业的核心。图4中所示的第二个焦点滤网允许实现使命和愿景的那些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即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活动)通过和阻止不利于“使命”与“愿景”实现的那些企业社会责任活动通过。

第三个滤网是承诺滤网。任何战略活动,尤其是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应该是长期的且需要牺牲大量资源。企业社会责任活动是时时处处能够从事的自主活动,对于许多企业来说,CSR活动更像是企业以分散的方式、消耗无关紧要的资源从事如同慈善或公益这样的活动,这时CSR往往被视为一个象征,一个由企业免费赠与社会的礼品。企业和社会研究者指出开展CSR活动应该与利益相关者一起长期进行,需要大量资源的承诺,它不同于任何严肃的商业活动。从长远意义来说,资源承诺是重要的。图5展示了确保这一点的第三个“承诺滤网”。

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活动滤网”。如前所述,porter和Kramer和Székely和Knirsch讨论了企业的战略性CSR活动,指出有利于企业内部和外部活动环境改进的CSR活动具有战略性质。图6显示“活动滤网”允许有利于改进的CSR活动通过,阻隔了不利于改进的CSR活动。

通过全部四个滤网的CSR活动是战略性CSR活动。如果某个CSR活动未能通过某个滤网,它就不是一个战略性CSR活动。图7显示了战略性CSR活动从非战略性CSR活动中筛选出的过程。

企业社会责任活动要成为战略活动,必须通过目标、焦点、承诺和活动四个滤网。任何企业的战略活动都会给组织带来一些利益,战略性CSR活动也将如此。许多学者指出企业开展社会责任活动可以获得相应的收益。本文从战略的角度讨论如何看待开展企业社会责任活动所获得的收益。当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活动支持或有助于改进企业内部或外部活动环境时,那么它有利于企业遵循成本领先或产品差异化一般战略。一般来说,与企业内部活动结合的战略性CSR活动(而不是构建外部环境的CSR活动)能够帮助企业遵循一般的成本领先或产品差异化战略的一种或两种。战略性CSR活动在某些情况下帮助企业生成战略性资源,或帮助企业生成/拥有如投入资源这样的关键资源。首先,帮助企业生成战略性资源或遵循一般战略的战略性CSR活动,最终帮助企业建立竞争优势,其次,帮助企业在现有业务中维持其竞争优势。对于涉足的新业务,某些战略性CSR活动兼顾了社会性、经济性和敏感性,为创造新的业务机会(产品市场)铺平了道路。对兼顾了内部和外部活动的战略性CSR活动,将帮助企业生成战略性资源,在市场中获得和保证新的商业机会。

企业与相关的和突出的利益相关者共同从事的某些战略性CSR活动包括:占有企业运作的关键资源;成为推动支持或反对企业或通过一些强制性手段能够损害或伤害企业利益的政治或商业舆论发起人(或领袖);受到企业功能或运作损害而对企业的行动进行合法诉求;情感上或文化上与企业管理者或雇员有关。

满足相关的和突出的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和情感的战略性CSR活动提高了企业知名度,为其带来了良好的名声(声誉)。日益提高的声誉与知名度提高了企业在社会上的经营许可度,良好的名声保护了企业免受各种风险的伤害。以当地社区/民间团体/媒体对企业示威(和其它对立形式)为特征的社会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减少了;以政府对企业施加更强烈或严格管制(或某些处罚)为特征的政治/监管风险出现的范围减少了。环境风险可能会造成关键自然资源的匮乏或威胁所有企业的生存(如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等现象的发生将会触及所有一切)。

社会或环境风险管理之所以有助于企业减少其在经济或金融方面的损失是由于降低了项目实施过程中资本产生的费用或减少了完工期推迟可能性或确保了企业运作资源平稳的流动(以相对便宜的成本)。图8展示了承担战略性CSR活动的收益。

如果把筛选战略性CSR活动的滤网和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收益进行整合,那么可以把图7和8放在一起,图9显示了上述整合。图9综合描述了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其滤网给出了一个综合战略性模型。

本文建立的理论滤网模型所涉及的各种思想在实际中需要可衡量性的操作标准。一旦具有可操作性,其思想可用于指导实际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者更好地理解战略性CSR活动和设计新的活动,还可为企业的CSR经理评估现有的CSR活动是否具有战略性提供了一个框架,并帮助他们把非战略性调整为战略性CSR活动。

参考文献:

1.Valor,C.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andcorporatecitizenship:towardscorporateaccountability[J].BusinessandSocietyReview,2005

2.porter,m.e.andKramer,m.R.Strategy&society:thelinkbetweencompetitiveadvantageand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J].HarvardBusinessReview,2006

3.Crawford,D.andScaletta,t.thebalancedscorecardandcorporatesocialaligningscorecardandcorporatesocialaligningvalues[J].Cmamanagement,2005

4.Lantos,G.p.theboundariesofstrategic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J].JournalofConsumermarketing,2001

5.Jamali,D.andmirshak,R.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CSR):theoryandpracticeinadevelopingcountrycontext[J].JournalofBusinessethics,2007

6.Bruch,H.thekeystorethinkingcorporatephilanthropy[J].mitSloanmanagementReview,2005

7.Zagenczyk,t.J.JrUsingsocialpsychologytoexplainstakeholderreactionstoanorganization'ssocialperformance[J].BusinessandSocietyReview,2004

8.Hopkins,m.theplanetaryBargain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matters[m].London:earthScan,2003

如何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篇10

刚刚从青藏高原的孩子们身边归来的我,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慈善有了新的深入的思考。运作一个专业的企业慈善基金,便是企业善尽社会责任的价值体现。不可否认,企业舍弃一定的利润,积极参与到社会责任的实践中,可以赢取更好的企业商誉和一定“软”实力,将给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和品牌效应,同样也将给企业慈善基金提供更坚实的保障和支持。也就是说,企业社会慈善事业做得越多、社会责任尽得越多,企业的品牌力量就会越强大,企业的社会价值就会越高,然后企业从中受益回馈社会的就会更多。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但是,我认为企业做慈善的意义还远不止于此。

一直记得总理今年初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时的一句话:“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一个企业家善尽社会责任,其生命原动力在于发自内心的热爱。只有真正热爱慈善事业,才会清楚地认识到慈善的意义,才会坚持不懈地把慈善做好做长。

我们为了长久、持续地开展慈善事业,成立了专业的中华慈善总会iDo儿童基金。我们花更多的精力去考察哪里的孩子需要帮助,研究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帮助他们,同时团结更多的力量进来一起去关注和支持儿童的健康和教育。我们对四川灾区伤残孩子进行助养、助学;对地处悬崖绝壁上的“天边小学”古路村小学的孩子提供助学帮助,帮助他们下山接受正规的教育;给羌族艺术学校送去钢琴和艺术教室,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和艺术。刚刚结束的“2009iDo儿童基金慈善爱心行”,则是深入到平均海拔4500米的阿里地区的孤儿院和小学校进行援助,除了物质的帮助,还要对孩子们进行心灵上的引导,包括他们对外界的了解,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正确认识,以及梦想的可实现方式。我相信,我们所做的这一切,可能已经超越了企业尽社会责任的范畴,使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做更多的是源自心中的一份热爱。

有些企业家指出,现在全球经济形势低迷,不少企业效益滑坡,连经营都自身难保,还有何气力去谈社会责任?而很多坚持不懈去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将一腔热情投身环保、慈善等事业,结果却被贴上“炒作”的标签。如此,企业动力何在,还有多少愿意拿效益来奉献给社会的企业敢于承担自己对于社会的责任呢?

不能否认,众多慈善行动中不排除有些人在作秀。但我一直认为,做慈善,是什么理由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事。对于现阶段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的现状来说,只要它是实实在在地做事,做的事情符合国家大势,对人对事对物没有伤害,不管它是不是在作秀,都不要一棍子打死。相反,倒应该多一些鼓励与喝彩。即使它是在“作秀”,这样的“秀”,多作些又何妨?起码可以带动企业、带动社会上更多的人来关注并参与慈善事业,给需要帮助的人带去更多的帮助。我很赞同这样一个观点――没有理由的慈善是空洞的,不能持久的,企业发展了才能继续慈善。我们应该理解所有做慈善的人,不管功利性如何,做的事情是不是纯粹,不管钱有多少,至少他们是在做有益他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