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图毕业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54:18

机械制图毕业设计篇1

关键词:机械类;毕业设计;质量;提高

中图分类号:G62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0216-02

高等教育工科机械类本科生毕业设计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环节[1],是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适应教学、科研、生产的规范化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2]。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许多高校在毕业设计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3-6]。如何有效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的质量,是高校专业教师亟需解决的课题[7,8]。作者根据实际工作的体会,结合本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就如何有效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毕业设计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选题缺少创新。部分毕业设计选题是重复过去的题目,或是稍微改动,或是总停留在传统的工艺等[9,10],缺乏创新性,不能与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相适应。

2.“一人一题”限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协作精神。由于每个学生的选题都不相同,减少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和探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另外,“一人一题”的规定也很难让一个学生在短时间内做出高水平的毕业设计。[11,12]

3.学生选题普遍带有盲目性。多数学生选题带有盲目性,有些学生单凭兴趣进行选题,结果往往有不切实际的情况[13];有些学生缺乏对本专业较全面深刻的认识,如学机电专业方向的学生一味地追求做偏软件方面的课题;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时,不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题目,而是选择自己认为要求不太严格的老师所出的题目,以求毕业设计顺利通过。

4.机械制图基础薄弱。毕业设计图纸质量一直是影响毕业设计总体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15,16]由于机械制图是在第一学年学的,等到做毕业设计时已经遗忘了很多,设计出来的工装或机构中的零件均存在视图表达不完整,尺寸标注不完整或不合理,公差、粗糙度取值不合理和结构工艺性较差,部件结构和连接方式不合理等问题,所画的图纸错误较多。[17,18]

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途径

为了提高机械类毕业设计质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脚踏实地的作风,使毕业设计教学更好地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19,20],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选题应有一定的创新。不论是科研课题、旧题新做、真题假做、借题发挥,还是用人单位提供的题目,都要体现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内容、新方案,才能使毕业设计环节充满活力和朝气,才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毕业设计内容应该从能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因此,教师在毕业设计命题时,可注重从启发的角度给出题目,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1]

2.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毕业设计选题阶段,应鼓励学生和相关课题的老师面对面交流,充分了解相关课题的意义、背景、内容和要求,学生在充分了解课题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兴趣、知识背景和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12]。同时,结合全国、全省的各类技能竞赛开展毕业设计,比如: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等等。将参加上述科技创新活动的参赛作品与毕业设计结合起来,有助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有利于学生科技作品中申报国家专利等学生成果的产出。[22-25]

3.将毕业设计与教师科研真题相结合。由于教师的科研项目通常是比较前沿、工程实际急需解决的问题,又多属于理论联系实际、方案新或层次高及有实际应用前景的课题,因此,将毕业设计题目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26-28],指导教师可将科研项目中适合毕业设计的内容分离出来,让学生参与进来,教会他们如何进行科学研究,鼓励学生查阅资料,培养他们严谨求实的作风和创新能力。学生可以从教师身上学到更多的知识、科学的思维方法、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4.拓宽渠道,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在做毕业设计这一学期,很多学生已经签订了就业单位,对这类同学可以实行校企联合的指导方式,设计题目从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选择。[29,30]一方面,这可解决实习与做毕业设计的冲突问题;另一方面,题目与学生将来的工作实际相联系,有利于学生就业后尽早地进入工作角色。

5.严把图纸质量关。学生在做毕业设计绘制图纸时,指导教师要求学生补习和强化机械制图方面的知识。毕业设计过程中,要经常查阅学生的图纸,及时指出图纸中的错误,并让学生及时改正,同时,这样做不仅解决了学生交图时由于问题太多而要重做的问题,而且还有效地保证了毕业设计图纸的质量。

6.建立有效毕业设计中期检查制度。中期检查是对每位做毕业设计学生的一次摸底,做好这项工作对毕业设计的整个环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期检查内容包括指导教师和学生分别向学院汇报毕业设计的进度,汇报在指导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做出指导性意见。对于不认真负责的指导教师予以批评,同时要增强指导教师的责任心。

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之一,也是学生开始从事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的初步尝试。严把毕业设计选题是做好毕业设计的前提。同时,指导教师应不断充实和丰富专业知识、专业基础课知识,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关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科研发展动态,以爱岗敬业的精神,认真、负责、耐心、热情的工作态度,做好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努力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文斌,董长双,轧刚.机械工程类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探讨[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69-73.

[2]张济生,刘昌明,梁锡昌,李文贵,刘英.面向21世纪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01):14-16.

[3]欧阳华澍,沈云琴.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11,(15):197-204.

[4]张金钢.浅析影响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因素及对策[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09):26-27.

[5]陈明.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探讨[J].大众科技,2008,(12):186-188.

[6]廖志凌,邵学军,刘贤兴,张新华.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02):86-89.

[7]龙芋宏.关于提高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0,(34):240.

[8]李斌斌,谢菲.关于如何有效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09,(10):201-202.

[9]刘天军.应用型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7,(04):71-74.

[10]周福君,贾富国,李紫辉,关正军.机械类本科生毕业设计选题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10-12.

[11]叶志军,徐爱江.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质量的控制与管理[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02):108-111.

[12]莫亚武,谢方平,陈文凯.从科学选题着手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J].湖南农机,2010,(07):162-163.

[13]李瑞俊.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内蒙古大学,2012.

[14]刘夫云.提高机电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方法探讨[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04):100-102.

[15]宫爱红,任柏林.工科院校毕业设计质量构成要素的分析[J].科技广场,2008,(02):158-160.

[16]陈丹华.工科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控制有效措施[J].中国科技信息,2005,(09):266-267.

[17]胡国玉,早热木,周建平.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中的突出问题探讨与对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03).

[18]纪小刚.机械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59-61.

[19]郭登明,刘明尧,江山.提高机械类毕业设计质量的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04,(Z1):104-106.

[20]徐昌贵,朱慧,刘斌,王晶.提高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5):51-53.

[21]干为民.本科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指导的探索与实践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5,(05):72-75.

[22]韩建海,马伟,吴鑫,颉谭成.提高工科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11).

[23]李忠刚,孙江宏,左云波.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机械类大学生实践创新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0):100-101.

[24]黄民,郝静如,杨庆东,张怀存.面向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械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2,(11):89-90.

[25]钟山.地方高校机械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C].地方高校机械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国湖北武汉,2010.

[26]吴功德,王晓丽,郭瑞雪.本科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2,(26):253-254.

[27]张超,赵德安.本科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12):130-131.

[28]吴盘龙,李星秀,薄煜明.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理工高教研究,2007,(05):104-105.

机械制图毕业设计篇2

大学本科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学生在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的重要实践内容,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专业素质,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在毕业设计中,通过指导教师的指导,与同学的相互交流讨,增强自己的团队协作意识,领会和综合他人意见和提议,并做出合理的决策。使自己具备良好的交流与沟通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以及团队协作意识,并能正确地选择和初步规划自己职业生涯的能力;通过查阅、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资料,理解机械工程活动中获取相关信息的必要性与基本方法。

1工科学校毕业设计现状分析

下面以安徽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制造专业的毕业设计为例,分析近年来工科类毕业设计中常见的问题:

(1)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够

做好一个机械制造方向的毕业设计课题,需要基本掌握常用机械产品设计制造方法,了解本领域的发展动态;熟悉机械工程基本规范、标准;基本掌握机械产品图样的设计与绘制;正确掌握材料基本性能和成型方法;熟练运用计算机绘图,机械动态仿真等软件;初步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涉及到的技术基础课程有《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材料力学》,《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工程材料》,《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专业课程有《机械制造装备及自动化》,《材料成型技术基础》,《数控技术》,《模具设计》,《计算机绘图auto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机械产品动态仿真技术》等。

由于涉及到的学科知识很多,如果学生的专业知识学的不够扎实,就会反映到毕业设计的作品中。

常见的有现象有:①制图能力不足,软件运用不熟练,所设计的机械产品结构表达不清,视图对应关系混乱,制图不规范;②尺寸、形位公差标注不全,甚至错误。对于一个机械产品,其精度设计尤为关键。如常见的钻模夹具设计中,钻头与快换钻套、快换钻套与衬套、衬套与钻模安装孔之间的尺寸配合,钻套轴线与定位基准面之间的位置要求等,学生不仅要正确选择配合性质,尺寸公差,还要熟悉标准件的国家规定,如快换钻套与衬套应选择基孔制小间隙配合,可选H7/g6,但衬套尺寸国家已有相关标准,为了得到配合性质相同的配合,应选择F7/k6。如果学生对尺寸公差配合,形状位置公差和相关国家标准不能很好掌握,就不能合理选择并正确标注。经常出现标注随意、混乱,标注不规范甚至错误等现象;③说明书质量普遍不理想,从论文摘要,关键词到具体内容都存在不够精炼,大篇幅地抄一些设计要点,基本原理,而针对自己的设计内容较少,甚至一带而过。一些学生的说明书存在明显的抄袭,雷同等现象。

(2)课题选择机制没有真正做到毕业课题的双向选择

目前一些高等院校毕业设计的课题选择模式大多仍采用由教研室将学生随机分组,教师个人自主拟题,学生被动选题的方式。这种方式虽能较好地平衡教师之间工作量,指导教师对课题比较熟悉,但不足之处在于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部分学生对指导教师的指定课题较陌生,或没有兴趣。

(3)学生忙于就业或考研等原因影响毕业设计的进度和质量

随着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加,学生花在就业招聘上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多,而现在的招聘单位往往还要求学生提前上班实习,以适应岗位,熟悉工作,尽快为企业带来效益。这个时间正好与毕业设计时间冲突,考虑到学生的就业,许多院校默认或支持这一做法,这就让指导教师陷入两难境地。若放任不管,毕业设计就不能保证按质按量完成,若严格要求,不同意学生的请假,又怕影响学生的就业。还有少数同学由于研究生复试或调剂占用毕业设计的时间,影响设计进度。

2解决办法

(1)加强专业技术基础课教学,强化绘图建模等软件的学习和运用

加强专业技术基础课教学是涉及到一个专业的学科建设,课程学时安排的系统性工程。应根据学科需要,合理安排针对本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学时,突出本学科优点、优势。对于计算机绘图CaD,三维建模软件Solidworks,pro/e,UG等,不仅可以满足毕业设计中复杂的几何造型,还可以使毕业设计从传统的二维平面设计转变成先三维立体的整体方案设计,再到细节的局部零部件设计,从而改善机械设计质量,大大提高设计水平和设计效率。同时这也是许多工厂企业新产品研发设计的模式。

(2)改革课题选择模式,丰富课题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毕业设计的选题应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有利于巩固、深化和扩大所学知识,题目应有一定难度,工科类毕业课题应以工程设计为主,来源于实际工程问题的应占一定比例。毕业设计课题一般一人一题,也可以2~4人进行一个科研课题,但必须各自独立完成其中一部分,并分别形成毕业设计图纸、说明书或论文。

毕业设计是学生独立完成的一次较为全面的机械设计综合训练,应以学生为主。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仅起到指导和启发的辅助作用。这一点不仅学生要明白,指导教师也应该清楚,对学生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事事代劳,让学生产生依赖,失去主动性。

切实改革毕业课题选题模式,实现双向选题。近几年,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蓬勃发展。对于一些有自己创新作品或创业项目的同学,应允许学生继续相关课题的研究,鼓励他们自主选择教师指导自己的毕业设计。鼓励参加单位实习的学生针对工作内容,自主拟定课题。这样即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更好的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创新能力,又使毕业课题直接来源于生产一线,更符合实际生产需要,增加课题的实用性,对教师本身也是多有裨益的。当然,学生的自拟课题,应事先与指导教师商量,指导教师也应该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严格把关,使课题难度适宜,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

(3)从学生本位出发,协调就业考研带来的负面影响

面对就业考研压力,指导教师不能一味的苛责学生,简单的催促设计进度,而要站在学生角度出发,不仅从学业上严格要求,更要从生活,心理等方面关心学生,可以从教师的角度给一些就业考研建议和指导。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自己的人脉,给学生提供一些切实的就业或考研帮助。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就业考研与毕业设计时间上的冲突,没有了就业的后顾之忧,学生才能全身心投入,设计出好的毕业作品。考研的这部分同学相对成绩较好,专业基础较扎实,从教学实践经验看,学生一旦处理好复试或调剂,中后期指导教师只要适当督促,再辅以个别指导,一般都能较好地完成毕业设计。

(4)以教师为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应由从事专业骨干课教学工作的教师担任,其专业背景应满足教学和具体课题的要求。具有企业或相关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占20%以上;具有从事过工程设计和研究背景的教师占30%以上;获得中高级工程技术职称或相关专业技术资格的教师占一定比例。近年来,很多高校还积极走出校门,从工厂一线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并使毕业设计课题更多的直接来源于生产一线,更好的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充分发扬创新精神,锤炼创新能力。

以安徽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工程系为例,在职教师共计41人,其中教授7人,高级工程师1人,副教授26人,讲师6人。从事机械行业工作经历14人,高达31.7%。从事过工程设计和研究背景的教师多达24人,占60%。近年来,学院不断为青年教师搭建平台,在寒暑假联系厂矿,提供挂职锻炼的机会。还出台一系列新政策,鼓励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学习,保持与时俱进,提升自身教学科研水平。

3结语

机械制图毕业设计篇3

(贺州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贺州542899)

摘要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分析了当前地方本科院校机械制图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剖析了产生的原因,最后给出作者在教学中的实践做法。

关键词院机械制图;应用型人才;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院tB23文献标识码院a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5)27-0218-03

0引言

今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贺州学院作为地方本科院校也加入“应用技术型”大学联盟,通过改革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需求。机械制图是高等教育工科机械类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它既有系统的理论,又有较强的实践,是培养学生对三维空间几何形体想象和二维工程图样的绘制与阅读能力,为后续的大学课程乃至毕业后的工作能力提供坚实的基础。因此,机械制图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机械类专业大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毕业后的职业发展情况。

1当前机械制图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通过学生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对机械制图的能力水平的分析,以及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在制造类企业从事设计、制造工艺等情况的调研,根据对多年机械制图教学的反思,初步总结当前制图课程的现状如下:

1.1理论教学中的问题由于扩招带来学生数量上升,教学中普遍存在“大班制”上课,一般都是两个班甚至三个班集中一起来上制图课程,大班教学在提高师资利用率等的同时,也带来了学生人数过多,课堂难以管理,对作业的批改也势必难以照顾到所有同学,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加难以把握,随着入学学生的整体基础有所下降,学生自身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也造成教学质量的下滑,“大班制”上课势必带来教学质量的下降。

大部分院校的机械制图都是安排在大学一年级完成理论教学、上机实验和最后的综合测绘。目前的制图教学课时数越来越少,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老师采用填鸭式教学,学生在学生中延续高中的学习方法[2],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初步接触到“空间”思维的概念。现实中发现,学生普通对机械知识缺乏,较多的学生对螺栓、螺母、弹簧等标准件感到陌生,一些学生对“轴承”甚至没有见过,更别说其它常用机械零部件。在学习之初,学生还能跟随教师的节奏,随着空间概念增多,学生越来越感到迷惑不解,在组合体表达,零部件表达和国家标准相结合后,学生学习已经倦怠,已经变成为了完成作业而作业,不能与实际相结合,更谈不上学生的分析能力了。

1.2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CaD软件的教学中,学生忽视国家标准的要求,片面的认为只要画出了外形相似的图即掌握了CaD制图,学生的重点放在了软件的使用技巧,而不是制图的表达方法上。不重视也不清楚什么地方该用粗实线、细实线等表达用法,造成教师不断的重复和纠正,以至于在最后的毕业设计中仍然存在这样的问题。

在机械制图测绘阶段,由于学生理论学习的一知半解,再加上机械知识匮乏,没有生产实践感性认识,没有加工工艺、材料、热处理等相关知识,导致对所测绘部件的作用一知半解,不知道装配图所要表达什么内容,不知如何去下手表达。在拆画零件图时,不能把零件图和装配图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导致结构不一致;大一阶段对尺寸公差、形位公差、粗糙度以及技术要求的标注基本完全忽视,要么是整幅图没有标注,要么不查表,随意标注,或者是参考其它类似的图,“比葫芦画瓢”式的标注,不明白为什么标注,怎么标注,除了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以外,也存在着不懂,不知如何处理的问题;对标准件等的表达,特别是一些简化画法没有很好掌握,如螺栓螺母、螺钉等连接件的画法,部分同学在整个大学四年都没有完全按制图相关标准完全画正确过,毕业后在工作中由企业的工程师指出其错误之处,加以改正。以上各种情况,造成学生对机械制图测绘没有兴趣,没有动力,基本上是敷衍了事,起不到测绘应有的作用。

1.3后续课程应用存在的问题随着大一制图课程的结束,同学们自己已完全“放下”制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了,在大二、大三相关课程的课程设计中,零部件机构制图作为课程设计的一种成果展现,此时,老师更关注的是设计计算过程,对制图中的表达方法、是否规范理所当然的认为这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在答辩时只是象征性指出其不正确、不合理的地方,而没有认真地去向学生分析原因,学生也只是应付了事,在高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材料、公差、设计和工艺过程,本来能站在一定的机械高度去理解制图,促进制图水平的提高,但因为这些原因,反而白白浪费了大好的机会。

2在制图教学中的实践

究其原因,除了扩招带来学生整体基础下滑,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外,还与我们多年来形成的制图教学体系和方法有很大关系。近年来,制图的总体课时越来越少,而过多的画法几何内容,使一些学生听不懂,产生厌倦,主动放弃;很多教师都是选用与教材配套的Cai课件进行上课,课件内容多全而不精,不能完全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作了如下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必须采用分班教学,保证每个班的学生人数维持在45人左右,笔者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基础。事实证明,小班教学,教师能有更多精力放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有明显提高。

2.1明确机械制图的地位,把产品工程概念引入到机械制图的教学中来。

例如,以往届毕业生在企业的一个设计产品压线夹机器为引子,首先简单介绍这个产品的基本构成、用途,然后说明产品的设计过程,并把其三维CaD设计模型分析给同学(如图1所示);紧接着由CaD模型得到零件的工程图(如图2所示),捡出其中一张典型的零件图,说明机械制图的作用和要表达的内容,最后放出这个零件的加工视频和得到的零件成品。通过这样的一个完整的产品设计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机械设计制造的一个过程,并明确工程图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由于是学生们已毕业师兄的设计材料,学生们更有亲切感,体会更深刻。

2.2调整教学体系内容。

去除画法几何中哪些复杂难懂的换面法、直角三角形法、综合点线面问题等在实际生产中基本运用不到的内容[3],重点在国家标准、点线面投影、组合体投影、表达方法、零件图和装配图等几部分内容。现在制图的各种Cai课件多种多样,但最好是在参考各家优点的情况下,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特点制作符合教学实际的课件,这样制作过程中发现问题,根据教学不断调整课件内容,也能更好的理解和把握其中的一些细节内容。

2.3延伸机械制图测绘时间环节。以往的机械制图测绘,都是放在第二学期期末进行,测绘内容一般为减速器、滑动轴承、油泵等部件。由于低年级学生专业技能有限,大多数学生对这些机械零部件没有什么概念,造成在测绘中敷衍了事,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前期的测绘部件所选部件非常简单,重点提高学生在基础连接件画法、装配图的整体要求上,要求学生要完整正常的画出,并且理解这些内容;尝试把把机械制图测绘环节交叉延伸到后续的课程设计中,学生不但注重设计计算过程,而且有教师全程指导跟踪监控学生的工程图绘图过程,使学生不但会设计计算,更要会把自己设计的零部件表达出来,把工程图画正确、画清晰;通过两三个课程设计的训练,学生的读图和制图能力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毕业设计时,教师能更加专注于对毕业设计研究方法和过程的指导,而不用再花费较大精力在制图表达正确与否上。

2.4CaD制图教学。在二维CaD上机之初,就给学生下发一些复印好的工厂里实践使用的规范的典型零部件图纸,要求学生分组对些图纸进行分析讨论,然后用CaD软件画出这张图纸,画完打印出来和原图纸进行比较,使学生在初学CaD过程中更加关注机械制图表达的重点,而不是关注于软件本身的操作技能。在第二学期的零件图和装配图教学中,引入三维CaD软件,要求有能力的学生在绘制工程图的同时进行三维建模,通过建模提高自己的空间思维能力;实践中发现,学生往往对三维CaD软件有着浓厚的兴趣,通过建模,把教师教学过程中枯燥的看图分析,变成了为了建出模型而主动的去分析相关图形尺寸,当模型建立完成后,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教师通过引导,这种成就感就会变为继续深入学习下去的动力。

2.5改变成绩评价模式。过去的成绩评价都是以期末课程考核为主,很难把学生学习这门课的整个过程反映到成绩中去。通过实践尝试,把课程的成绩由过去的以课程考试为主,调整为以过程为主,以平时作业、问题回答、网络互动交流、讨论和演讲等多样式考核进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到整个课程中来;实践中发现,过去随着课程的进行,一部分同学对课程提不起兴趣,甚至有放弃的念头,而通过此手段,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发现教师关注自己,自己也能学会了,进而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3取得的效果

通过案例式和引导式教学,在机械制图中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能认真完成平时的作业,表现在部分优秀的学生能发现并指出教材习题册中个别工程图的细节错误;课程一年级的分组式测绘,所选题目偏向简单,符合学生实际,学生在测绘中表现出团队精神,分工合作,成绩好的同学积极发言,成绩差的同学也积极参与讨论,遇到不懂的问题随时请教,使测绘的质量有较大提高;随后的课程设计中,教师全程参与制图的过程,随时回答同学们问题,指出表达不合理的地方,一个50人的教学班级中所分五组,每个组的同学都能用CaD独立的测绘出自己所要表达的零部件,在课程设计答辩时,由于制图质量明显提高,答辩重点内容变成了学生的设计思想和过程,而不像过去较多的时间花费在指出制图错误上;改革后的课程评价体系,随时公布学生平时的各方面成绩,及时肯定表扬在某个环节表面优秀的学生,并产生一个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学生们发现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努力,能解决一些问题,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提升了自己的学习信心。

机械制图毕业设计篇4

【关键词】机械专业;毕业生;基本技能

机械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涉及很多领域,有“万金油”之称,可以说只要是有机械设备运转到的地方,就有机械专业学生的用武之地。[1]在企业的走访调查中我们发现,企业普遍反映“适应能力、肯吃苦、勤钻研、善协作、对企业忠诚”的毕业生越来越少,技能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比较紧缺。高校应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明确培养目标,勇于实践,不断探索构建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为导向的教学体系,[2]适应企业、社会对机械专业人才的需求。

一、机械类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为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高校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以培养学生基础能力和关键专业能力为核心;在教学方法改革中,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专项能力实训和综合实践能力实训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3]那么,机械专业学生到底需要哪些方面的技能呢?

1、会学

要学习现实。大学教育是通识教育,在校学习时注重的是基础理论,大学生刚毕业时,感觉只要和机械相关的行业都可以从事。然而回访毕业5~8后的学生,他们的体会是从事一个行业久了换行业很难,隔行如隔山,别的行业干不了了。在实际工作中会发现,学校书本上的知识远远不够用,每个行业都有独特的地方,设备特征、工艺流程、刀具参量都是有区别,能够设计、制造高性能金属切削机床的企业无法生产食品机械,搞纺织机械的不会设计印刷机械,原因是“隔行如隔山”,不懂专业设备和核心工艺。所以大学要强化实践环节,做到“学习中工作,工作中学习”。

2、会想

毕业生工作几年后,有了足够的经验与知识储备,往往会限制创新能力的发挥,很多时候会习惯于惯性思维。我们要坚信“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现在如“技能减排竞赛”、“机电产品设计大赛”、“机器人设计大赛”、“工业设计竞赛”等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引起了很多企业的关注,有时学生设计的产品很幼稚,但却会给企业带来全新的理念,创新往往就在想法与现实碰撞中产生。

3、会查

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开放的资料室、图书馆、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机械专业的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实训环节学到了查阅知识的技能。通过查阅机械设计手册、机械加工手册、产品样本、产品宣传册,培养了学生了解新结构、新知识的能力。

4、会动

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较量,也是“经验”与“理论”的博弈。动手能力强不是说学生一定要到车间去干活,而是要学生学会机床的操作、机械的操作。只有会操作,才会知道产品的缺陷在哪里?设计人员一定要知道自己设计的产品如何应用。

5、会创新

创新是需要验证的,理论是不需要创新的,理论应用才需要创新。一颗大树,不同人看得到的结构不同:在木匠眼中看到的是出多少木材,能打多少家具;而在艺术家眼里则是能做成什么样的造型、体现什么样的美。创新是理论知识的灵活应用。

6、会用

能灵活应用先进的制图软件、计算软件、网络知识是对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要求。传统的制图员、描图员等工种已经淘汰,图纸、工艺已经实现了电子管理。当然,网上的东西有些也不靠谱,需要我们具有甄别能力。

7、会算

不是算计人,要会计算、手算,只有前期大量的计算才能有感性认识。虽然计算机计算准确率很高,但计算过程不一定不出错。如设计中计算机仿真的结果与想象或实验结果不符,就要及时查找原因。

8、会判断

在生产实践中,加工出的不合格件不能简单的扔掉。要看零件是否能够修复,要判断零件在设计产品中的重要性,不重要的零件可以降级使用、让步接收。

9、会改

要有改动图纸、改动设计的能力。设计图纸难免会出错,在制造过程中及时发现设计错误,在已经加工出结构的基础上改动未加工零件进行匹配,尽量减少企业损失。

10、会测

零件设计时就要想到检测方法,如果零件无法检测,就无法控制加工质量,不能判断零件是否合格,所以设计人员要有质量检测的技能,知道如何测定产品质量。

11、会装

装配是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装备设计中,一定要模拟装配一遍,及时发现无法装配的环节,避免在生产中出现无法装配的现象。现代CaD/Cam软件都有仿真装配模块,我们应该在实际生产前装配一遍,尽量杜绝无法装配现象的出现。

12、会修

设计时就要考虑维修问题,要考虑维修时零部件的拆卸方式。如果设备损坏后,零部件无法正常拆卸,则该设计不是合理的设计方案。

13、会听

要有与客户沟通的能力,听明白客户的要求。我们的设计产品最终是要交给用户的,如果不能正确理解用户的需求,无法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用户验收设备时感觉产品不合理就不会买单,可能会引起较大的麻烦。

14、会看

对客户提供的图纸要能看懂,根据图纸确定加工方法、装备结构。现在年轻的工程师3D软件应用能力较强,二维看图能力差,在校生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能力培养。

15、会讲

根据用户的要求和图纸,要把我们设计的思路、装备的结构讲给用户,让用户明白我们的设计是为他量身定制的,这样用户才能买帐。

16、会借

要会借鉴。市场上出现的相关产品、相近结构都是我们设计的资源,我们要创造性的优化组合、合理借鉴。创新是需要基础积累的,要及时借鉴先进的技术。

二、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机械制造业规模不断加大,对机械类人才需求持续增加,而机械专业人才的培养更是制造业发展的基础与保障。鉴于此,高等院校应结合自身情况,坚持“强能力,重素质”,以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目标,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采取适当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真正成为知识的掌控者。

【参考文献】

[1]李翔,项林芳.职业技能导向下机械专业教学模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9.114~115.

[2]徐鹏云,张秀花,王泽河.机械类专业实践技能培养体系的构建与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3.10.80~83.

[3]王磊,李业农.机械类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与探索[J].职业,2014.4.96~98.

机械制图毕业设计篇5

关键词:机械工程类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毕业设计是高校实现教学目标、造就合格人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综合训练、培养创新思维与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本科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重要阶段,是毕业前对所学知识和自身素质的全面检验,也是对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质量的评价。对于机械工程类学生来说,毕业设计是巩固、联系、充实、深化、扩大所学的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提高面向工程实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机械工程领域问题的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学生要初步掌握专业设计工作的流程和方法,熟练运用计算机等工具提高工作效率及质量,培养认真踏实、刻苦钻研的科研态度及团队协作和创新意识。因此,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独立工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综合检验,其质量直接反映高校教学质量的总体水平。加强毕业设计环节的管理,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对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工程能力非常重要。下面笔者结合机械工程类的毕业设计现状,分析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一些质量控制的措施。

1.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基础知识和综合设计能力的缺陷。

毕业设计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是对学生进行一次工程师基本技能综合训练的过程,学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包括:对技术经济合理性的分析能力,对毕业设计的理解能力,查阅、分析各种文献资料的能力,掌握使用工程技术规范、手册、图表、专业外语等技术资料的查阅能力,计算和设计能力,数据处理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绘图和设计说明书的撰写等方面的能力。机械工程类本科毕业设计涉及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互换性原理与测量技术、工程力学、机械基础等基础理论课程和不同设计方向所应用的专业知识。学生在毕业设计之前所学的课本没有教会他们怎么进行完整设计,怎样把书本知识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怎样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创造性思维,而毕业设计则给了学生这个连接书本与实践的机会。部分学生忽视这些基础知识的环节和步骤,在无充分思想、理论、资料和必要的条件准备情况下,仓促上阵,加上基本功不扎实,设计过程就显得很慌乱,自然就难以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1]。

1.2对就业和毕业设计的矛盾心态。

学生在校的最后一学期是毕业设计的阶段,也是毕业生择业的关键时期,由于高校扩招、经济发展等因素,就业岗位总量不足,学生具有较大的就业压力,二者的重合很大程度上冲击了学生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就业与毕业设计在学生心目中的比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已落实工作岗位的部分学生认为工作单位已定,从事的工作岗位和毕业设计课题的关联程度不大,搞毕业设计已不重要;毕业设计期间是考研落选学生和尚未落实工作单位学生积极落实就业时期,这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就业压力,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到工作,他们无心毕业设计,将毕业设计放在从属地位。

1.3对毕业设计的认识误差。

毕业设计是研究性学习和工程训练,是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具体实践,是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目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经过几年的学习已经系统地掌握了本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毕业设计只不过是一种形式,加之用人单位在选聘毕业生时很少对毕业设计质量提出要求,毕业设计对个人未来发展影响因素较小。甚至有少数学生抱着侥幸心理,认为抄袭毕业设计也能过关,无形之中降低了对毕业设计的要求。

1.4指导老师选题、投入与毕业设计要求存在距离。

指导老师从拟定毕业设计题目、方案到设计的全部完成,其自身水平及精力投入程度直接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目前许多高校的教师已经承担了大量繁重的教学任务,授课之余还要进行教研、科研、社会工作、自我充实,精力有限,这部分教师对毕业设计指导明显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用于指导、答疑毕业设计的时间自然不足。课题选择具有局限性,常规题目偏多,毕业设计内容和就业单位的实际生产技术状况脱钩,没有起到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的作用,此外也存在毕业设计选题过难、过深、过宽,学生难以完成、难以调动积极性的问题。毕业设计的组织管理有漏洞,表现在各级教学管理部门重视程度不一,缺少严格的管理办法,指导老师的要求不一致,因而有的毕业设计成果形式存在较大差异等现象[2]。

1.5开题工作的误区。

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开题,是学生第一次完全独立地查阅相关资料、确定设计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问题、课题总体方案、国内外发展现状、解决方案、预期效果、进度安排等。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开题工作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接下来的整个毕业设计。“万事开头难”,很多学生不知从何下手,有些学生在拿到设计任务书后,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没搞清具体要求就匆忙下笔;有些学生没有认识到开题的重要性而敷衍了事,结果交到教师手里的开题报告只是将一些原理、算法拼凑在一起,对拟设计的主要内容、解决的问题、解决方案、预期效果、进度安排等没有深入研究,没有比较和方案选定,没有计划和统一安排,给指导老师的感觉好像是在写理论总结而不是在做设计;还有部分学生上网查了些图片、内容,再加上一些说明,整体没有逻辑、含糊不清、抓不住要点、没有实质内容。

1.6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薄弱,缺乏工程意识。

机械工程类毕业设计涉及机械、控制、电子及计算机等多方面知识归纳、总结和综合运用,是一次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的实践过程。但在师生互动选择课题时,存在学生的创新意识表现得不够强烈的问题。大部分学生更愿意选择自己熟悉方向的课题,而对于一些涉及新知识领域的课题产生恐惧心理,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学生是毕业设计的主体,指导老师只起辅导作用,在设计中难免会面临新的知识或问题,有的学生考虑的不是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分析和解决问题,而是所有问题均请教指导老师;有些学生遇到一些困难,就希望教师能把现成的资料拿来参考,缺乏独立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师有很强的依赖性,只会被动地按照教师设计的模式和思路工作,使得毕业设计缺乏创新性,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不断学习和创新的能力;有些学生拿到设计题目不是按照机械设计的程序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查阅资料,研究设计结构方案,而是开始不知如何下手,进入角色后恨不得一个月就把课题做完;有些学生在整个毕业设计结束后都没有查过《机械设计手册》,零部件的选取只凭自己想当然;有些学生在答辩前工程图上还有旧国标,这种现象使得学生到了工作单位很难迅速适应,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达不到预期效果。

2.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探索

2.1根据培养目标,实行科学化选题。

选题质量关系到毕业设计的质量,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毕业设计题目的方向、内容、工作量安排等适宜是提高学生技术能力培训的重要因素。在选题工作中,师生应结合培养目标,题目的选择、分配及审核等方面达到相关要求:须符合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得到比较全面的锻炼;根据专业需要,尽可能地选择与生产、技术改造或科研任务相结合的题目,题目应难易适度,工作量适中,有一定的水平,又要使学生在规定期限内经过努力能够按时完成;选题需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新颖性,逐年更新课题;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选题,互动选择设计课题,学生对自己所做的题目内容是否感兴趣,直接关系到毕业设计工作是否投入和学习效果的好坏,因此,要增加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严格执行选题申报、审批制度,题目审核工作是保证选题质量的关键环节,在组织选题工作中,需要充分发挥二级学院、专业系的课题审核职能,严格执行选题的逐级申报和审批程序,确保毕业设计课题质量[3]。

2.2正确认识毕业设计的地位。

当今西方发达国家大部分机构在接收新毕业的大学生时均要安排他们接受相应的专业技能训练,而我国目前用人单位则与之不同,要求到工作岗位后经过短期见习便让其独立承担相关技术工作,不进行系统的工程培训,这使得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难以胜任工作。机械工程类本科生的培养目标规定,学生在校期间便要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在毕业设计之前的大部分时间用于理论知识学习,而且是以单一学科的课堂教学形式,考试侧重于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理解力、记忆力,毕业设计不同于单一学科考试,毕业设计侧重考查学生解决实际技术问题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应变能力和进取精神等,内容一般是书本上难以找到的,需要学生探索,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使得学生不再是课堂的“观众”,而是“主演”。学生只有在系统地获得并积累必要的知识后,才能具备较好的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然而无论多好的课堂教学也难以替代学生的实践活动。我们培养的学生是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科技人才,因此,必须通过毕业设计的严格训练,使学生在毕业设计实践中能全面地运用所学知识,加深理解,融会贯通,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这一综合训练环节是学生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因此,学生将整个毕业设计保质保量地完成之后,他们的技术技能将会产生一次质的飞跃[4]。

2.3加大毕业设计的指导力度、指导深度。

在毕业设计期间,教师和学生都有很大的空间。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毕业设计,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加大毕业设计的指导力度。“二十一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呼唤创新教育。在大学阶段,教师是学生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门户,要严格把关。教师应该对毕业设计进行及时检查、严格管理,要求学生树立严肃、严密、严谨的科学作风,教会学生合理使用《机械设计手册》等相关参考资料,使学生学会上网查阅各种信息,了解最新的科技动态。对同一设计要求,提倡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案和工具。

2.4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4.1毕业设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从毕业实习开始。

按时发放设计任务书,使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题目类型有一定的了解,对设计课题经过分析后明确:在实习期间需要收集的资料、文献,看什么图样,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实习,通过其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在实习中可以请工矿企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介绍一些产品的设计、生产流程、发展状况,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和前沿科学技术,讲授设计应注意的问题,进而拓宽学生的设计思路。条件许可的高校可以让学生参观本专业的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写出实结,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整理、归纳,培养学生分析、归纳事物的能力,最后评定毕业实习成绩。

2.4.2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思考,唤醒学生创新意识。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设计之初指导教师需要适当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不能因循守旧,用以前的设计范例或指明几种设计方案让学生选择,这将限制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应鼓励学生广开思路考虑设计方案,而对学生打破常规的思路则要予以鼓励,可帮助学生分析新思路的优缺点,充分调动学生设计的积极性,使设计充满生机。

2.4.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独立设计和工作能力。

指导老师要做好引导,放手让学生去独立思考。教师在辅导答疑时并非要有问必答,而要让学生自己查阅有关书籍、设计资料去寻找答案。对学生难以解决的难点,教师可以帮助分析,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减少学生的依赖性,促进学生思考,增强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在设计中应强调学生对工程技术标准、设计规范、设计手册、标准图集等的熟练使用。此外,学生需要了解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其它专业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设计手册,以提高毕业后对工作的适应能力。

2.4.4因材施教,提高整体设计能力。

在设计中应充分挖掘它的实践指导意义。学生在学习能力上存在着差异,需要抓好两头:对能力较强者,设计进度较快,给予特殊培养,在完成任务后,尚有时间和余力去做与其设计任务相关的小专题,指导老师可根据不同情况布置新任务,让他们对某些专题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对能力较弱者,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不能对他们降低标准,而要通过多辅导、多督促等外因条件使其达到合格标准。当他们有微小进步或新的想法时,指导老师应给予热情肯定或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和独立完成设计任务的勇气,尽可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4.5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可能需要用到多门学科知识,指导老师可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知识,经过分析、合成、加工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设计中可以加大计算机应用的比例,除进行设计计算外,在设计草图的基础上可以要求学生使用计算机绘图,但设计图样中必须有采用传统手工绘制的图样,训练手工绘图的技能。上述手段可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增强。

2.5加强目标管理,建立规范的质量监控机制。

毕业设计期间也是学生急于落实工作单位、奔波于人才市场的时候,因此,毕业设计与就业二者往往会发生冲突,尤其是在即将完成学业前期,接触社会、参与社会的渴望与行为日渐增加,外界环境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具有很大的冲击。同时因毕业设计本身教学方式灵活,学生在学习地点和时间上有较大的自由度,自主性很强,这会使得一些自我约束力差的学生浪费时间,给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影响指导质量。在毕业设计的教学管理中,我校逐渐建立并完善了三种管理机制保证毕业设计指导质量。

2.5.1校级教学管理与监控机制。

由校职能部门制定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检查指标,组成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检查组,按教学进度组织教学检查工作。一般是在毕业设计中期和后期进行两次教学检查,加强对毕业设计的宏观管理与监控。同时建立毕业设计的评估与激励机制,进行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评估、优秀毕业设计评阅等相关工作。通过评选出一批优秀指导教师、专业教研室和优秀毕业设计等,达到鼓励先进、树立榜样、加强交流与提高设计质量的目的。

2.5.2以学校督导组为主体的监控机制。

学校督导组从毕业设计工作开始,每周安排一定时间深入到各二级学院实验室、机房、设计教室等毕业设计教学现场,对毕业设计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并及时向学校和二级学院反馈相关检查信息。

2.5.3以二级学院、专业系为主的质量管理和监控机制。

各二级学院、专业系直接工作在指导第一线,是保证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建立二级学院、专业系对毕业设计的定期检查制度,并逐渐形成规范化,有效地强化教学一线的管理工作,严肃教学气氛,确保各教学环节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5]。

2.6根据质量要求,建立成绩评价体系。

机械工程类毕业设计成果性材料质量主要分为绘图质量和文档质量。绘图质量指设计类课题要求每个学生应完成的绘图总量,图面表达符合相关技术标准;文档质量指设计说明书、实习报告、开题报告、文献资料等文档的质量,设计说明书字数不少于1万字,要求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内容正确,重点突出;为了检验和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必须阅读并翻译4000字以上的外文参考文献,且说明书须有中英文摘要、关键词等。

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成果性材料存在的问题,我院采用预答辩方式,在正式答辩前两周举行,要求学生准备设计的图样、说明书、中英文翻译、相关附件。在预答辩过程中,学生只作简短的设计介绍,预答辩小组主要检查学生成果性材料,指出需要修改的地方,填写整改通知单,学生根据整改通知单,逐一整改,对于整改后仍然存在较重问题的学生,让其缓答辩,较好地控制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

毕业设计的成绩评价体系的建立,对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具有很大作用。评阅、答辩及成绩评定是对学生毕业设计的综合评价,须做到公开、公平和公正。指导老师在设计图样上审核签字,根据学生工作态度、查阅文献和综合运用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计算机操作能力予以评定,给出评语和成绩(占30%);然后由专业系安排教师交叉评阅,评阅教师可在全校范围内聘请,也可在社会上聘请相关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根据学生毕业设计的正确性、方案的可行性、论证的严密性和创造性、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设计图纸质量、文字表达能力等评定成绩(占30%);答辩成绩由答辩委员会根据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及其对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评定成绩(占40%)。成绩评定由平时成绩、评阅成绩和答辩成绩三部分组成,再汇总成绩,评选优秀毕业设计,对毕业设计成绩非常差、未达到设计要求的学生,坚决要求整改或重做,以保证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同时这对下一届学生也是重要的警示。

3.结语

毕业设计是一种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教育教学环节,本科生毕业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针对目前高等教育的形式和机械工程类专业社会需求的状况,毕业设计的改革应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来进行,协调好企业、高校、教师、学生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参与毕业设计的学生应高度重视毕业设计,并以积极主动、科学认真、严谨踏实的态度投入到毕业设计中,这样才能有效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从而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可以推动高校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宗坤.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滑坡及其对策[J].郑州工业大学学报,2001,(4):46-48.

[2]祝海林.提高工科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几点思考[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1,(2):90-94.

[3]程宪春.机械类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长春大学学报,2005,(2):106-107.

机械制图毕业设计篇6

1课程设计

1.1开设课程及其分类

安徽科技学院的机械设计专业除开设大学英语、物理、化学、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体育等公共课外,还开设了工程图学、工程力学、工程材料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制造基础、机电一体化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机电控制系统和金属切削机床等专业课。

从大学生就业角度,专业课可分为如下几个方向:一是机械设计类,包括工程图学、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二是机械制造类,包括工程材料学、金属切削机床、机械制造基础;三是电工类,包括电工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四是电子类,包括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机电控制系统。

1.2各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1.2.1机械设计类课程。一是工程图学。工程图学是一门以图形为研究对象,用图形来表达设计思维的学科。在工程技术界中由于“形”信息的重要性,工程技术人员均把工程图学作为其基本素质及基本技能之一来看待。如一位工作了多年的大学毕业生所说的:在工厂企业中如果不懂“图”,就等于人没有了空气和水。二是工程力学。工程力学主要研究物体机械运动和杆件弹性变形的一般规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供基本理论和方法,也可直接用于工程实际。三是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是机械设计方向的核心技术课程。

1.2.2机械制造类课程。一是工程材料学。工程材料学的任务是从机械工程的应用角度出发,阐明机械工程材料的基本理论,了解材料的成分、加工工艺、组织、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介绍常用机械工程材料及其应用等基本知识。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备根据机械零件使用条件和性能要求,对结构零件进行合理选材及制定零件工艺路线的初步能力。二是金属切削机床。金属切削机床概论课程是主要讲授机床结构、性能、传动、调整和使用的基本知识。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应能够根据工艺要求并结合工厂具体情况,合理地确定机床的类型和规格;能分析机床常见故障,确定机床影响加工质量的主要因素。三是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造基础主要研究机械零件的制造方法,即研究零件从选择材料、毛坯制造、一直加工至成品的综合性课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的性质和机械零件加工工艺的基础知识,为学习其他相关课程,并为以后从事涉及机械设计和加工制造方面的工作奠定必要的加工工艺基础。

1.2.3电工和电子类课程。该课程的任务是:使非电类学生掌握必备的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具备解决涉及电工电子技术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2学生就业指导

大学生已深刻认识到就业的严峻性,因此有一部分学生利用大量的时间进入企业实习,希望得到锻炼,从而为就业提前做好准备。笔者认为,这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大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黄金阶段,而获取实践经验是其工作后的任务。大学阶段,是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的大好时机,失不再来。在大学毕业走向社会后,再不会有充足的时间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因此,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非常重要。

2.1主要就业方向及本科阶段学习计划

机械设计专业的本科生主要的就业方向为机械设计类或机械制造类。机械设计方向需要熟练掌握画法几何、工程制图、电脑辅助设计软件、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力学课程。机械制造方向需要熟练掌握工程材料学、机械加工、机床等知识。

2.2拓展就业面

机械设计专业学生,如果对电工电子类工作比较感兴趣,也可以选择涉及电工电子的机械类行业,但一般不宜选择以电工电子为主的行业,毕竟机械类学生开设的电工电子类课程较少,且主要以理解为主。本科生应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就业期望,把主要精力用于该方向专业课的学习,以系统熟练掌握该方向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3-4]。

3参考文献

[1]韩继英,胡芬芬,张涛.农林高校专业课程教材建设问题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13):8180-8181.

[2]赵艳霞.加强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素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S2):225.

机械制图毕业设计篇7

关键词: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企业就业岗位岗位能力要求

为掌握用人单位对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型人才的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情况,找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切实做好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我们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及珠三角地区的大中型机电类企业进行了机电技术应用技能型人才就业岗位和岗位能力要求情况调查。

一、调查情况

2012年10月到2013年2月期间,根据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近几年的主要就业行业、企业工作岗位群情况,通过走访和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自治区及珠三角地区的28家机电类大中型企业,60余名企业生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进行了调查,其中区外企业11家,区内企业17家;国营企业5家,外资或合资企业7家,民营企业16家;机电产品制造类企业10家,占调查企业的35.7%;利用机电设备进行生产类企业13家,占调查企业的46.4%;机电产品服务类企业5家,占调查企业的17.8%。

二、调研结果分析

1.企业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提供的岗位需求情况

(1)机电产品制造类企业的岗位需求情况。岗位需求依次为:自动生产线的操作(80%)、机电设备保养与维修(80%)、机电设备及机电产品检测(80%)、机电设备电气安装与调试(70%)、机电设备操作(70%)、自动生产线的维护与维修(70%)、生产线现场管理(70%)、机电设备机械安装与调试(60%)。

(2)机电设备生产类企业的岗位需求情况。岗位需求为:机电设备的机械维修(92%)、机电设备保养与维修(85%)、普通机械加工设备操作(69%)、机电设备机械安装与调试(62%)、机电设备及机电产品检测(62%)、机电设备操作(62%)、生产线现场管理(54%)、机电设备电气安装与调试(46%)。

(3)机电产品服务类企业的岗位需求情况。岗位需求为:机电设备电气安装与调试(80%)、机电设备机械安装与调试(80%)、楼宇的自动化控制维修(80%)、机电设备的电气维修(60%)、机电设备保养与维护(60%)、供用电线路运行和维护(60%)、机电设备的机械维修(40%)。

调查表明,不同类型的企业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有所不同。机电产品制造类企业和利用机电设备生产类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重合度较大,其主要就业岗位群是机电产品制造、检测及自动生产线的维护和现场管理,机电设备使用、安装、调试、保养与维修,普通机械加工设备操作。机电产品服务类企业主要就业岗位群是机电设备安装、调试、保养和维修,楼宇的自动化控制、维护及维修,供用电线路运行和维护。

2.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型人才专业能力要求

在调查所列的15项专业能力中,虽然机电产品制造、利用机电设备生产和机电产品服务类企业对专业能力的优先程度有所不同,但机电类企业和毕业生认为重要的专业能力相对集中,如机械制图和识图的能力、电气绘图与读图能力、使用机械测量工具能力、低压电器及其控制、电气控制电路安装调试、pLC的编程与应用能力等是企业和毕业生共同认为重要的专业能力,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企业认为重要的专业能力

图2学生认为重要的专业能力

3.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基本职业素质要求

图3企业认为重要的基本职业素质

(1)企业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基本职业素质要求。从图3可见,在调查所列的14项职业基本职业素质中,企业普遍认为计算机应用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人际交流能力、小组工作合作能力、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是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

(2)毕业生认为重要的基本职业素质。从图4可见,毕业生普遍认为计算机应用能力、制订工作计划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小组工作合作能力、独立学习能力、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是重要的基本职业素质。

图4学生认为重要的基本职业素质

调查表明,企业和毕业生都认为计算机应用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小组工作合作能力、独立学习能力、文字语言表达能力是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此外,企业认为毕业生要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还需具有人际交流能力、批评和自我批评能力;毕业生要满足自我成长需求,还需具有工作计划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对挫折的应变能力、劳动组织能力和社会责任心。

4.企业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职业资格要求

在调查的28家企业中,部分企业对学生的职业资格提出了要求,维修电工证是各类企业的共同需求。此外,机电产品制造类企业对电工上岗证、电梯安装维修证、叉车证及电焊工证有一定的需求,利用机电设备生产类企业对电焊工证和钳工证有一定的需求,而机电产品服务类企业对电工上岗证和电梯安装维修证有一定的需求。

三、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思路

1.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从企业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提供的岗位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工作岗位分布可以看到,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机电行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能综合应用机电技术专业所学知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良好的技能型技术人才和劳动者。基于上述的目标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就业范围广的特点及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学校可采用大专业、多出口的思路,把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往两个专业方向发展:一是机电产品生产检测、调试、维修、生产管理和机电设备的维护与维修,二是楼宇自动化控制维修(物业设备维修电工、智能楼宇Ba管理员和电梯维修与调验)。

2.开发理实一体化项目课程体系

根据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实际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确定课程结构。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把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所涉及的职业活动分解成为若干相对独立的工作任务或项目,以任务或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活动,形成与岗位对接,突出能力培养的模块化、理实一体的项目课程体系。根据各教学模块的能力培养要求,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

3.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机械制图毕业设计篇8

关键词:机械类专业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探讨和反思

中图分类号:G47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c)-0241-01

机械工程学院是沈阳理工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一直有着重视实践教学的优良传统,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改革,勇于创新,坚持以“回归工程”为办学理念,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1机械类专业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历史过程

1.1重视在学生培养方案上保证充足的实践环节

机械工程学院近年来,合理调整培养计划,将实践环节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始末。具体包括机械冷、热加工实习、课程设计、现代加工技术实践、机电控制技术实践、生产实习、创新工程训练以及毕业设计等。另一方面,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新的培养计划要求学生从一入学的计算机基础到机械制图、机械设计、专业课课程设计直至毕业设计,计算机的应用贯穿始终,并要求所有学生在所有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都要实现计算机绘图。

1.2重视机械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细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机械工程学院重构了机械类学生实践性教学体系。主要包括:①实验环节:改革原实验教学体系与内容,开放系中心实验室,实现了从验证型实验为主逐步过渡到创新型与综合型实验为主的实验体系;②实习环节:压缩更新传统金工实习内容,增设了“机电产品结构拆装实习”与现代加工过程;③课程设计:向综合型发展,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的课程设计合二为一,增设机电产品综合课程设计;④新增选修型实践性环节:在实践性选修课、创新设计竞赛、工程训练或科研训练中选择;⑤毕业设计与论文环节:改变传统的毕业设计,增加工程型项目和科研项目的份量,结合导师制改革,探索与企业共同培养的毕业设计或论文的指导方式和预就业培养模式。

1.3组织各种竞赛活动增强学生创新能力

近年来,机械学院给予资金和师资上的大力支持,积极组织或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科技竞赛活动(机械创新设计大赛、CaD绘图设计大赛、力学竞赛、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些竞赛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学生的设计创新意识和专业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团结协作精神以及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深受学生的喜爱,也取得了累累硕果。从2004年到2014年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机械工程学院组队参加获得了一等奖5项,二等奖14项和三等19奖项。从2003年到2013年“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中,机械工程学院共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7项。每年参加各种竞赛的学生覆盖面极大,充分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发创作冲动,每年参加学生竞赛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1.4率先实行“预就业”满足企业人才需求

机械工程学院从2005年开始着力于产学研结合在学生培养方面的合作,学生实习与毕业设计与企业合作进行,工程性项目增加,真枪实弹地培养学生知识集成和综合应用能力,企业也收到很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鉴于企业人才的需求、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2006年,机械工程学院就率先开展预就业培养模式的尝试,作为学校第一个倡导并实践“预就业”模式的学院,机械学院本着为社会服务的态度进行了多方的探讨,从企业实习、毕业设计的单一合作开始,发展到现在的包括邀请企业家入学堂在内的多形式、全方位合作。目前,学院已经与康师傅有限公司、营口老发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等签订了预就业培养协议。今后,学院将继续重点打造“预就业”模式,提高“预就业”的参与人数比例。进一步加大与企业的联系,结合辽宁省以中型生产企业为主的特殊环境,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专业培养;同时加大学院品牌的宣传力度,提高学院在企业中的知名度,把就业合作对象扩大到其他省份以吸引更优秀的企业,一方面带动院系活力发展,同时也为社会培养人才,服务社会,达到双赢的目的。

2机械类专业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反思

2.1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科学定位机械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优化整合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机械工程学院要在充分研究相关院校机械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在培养学生方面应结合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及东北重工业经济建设实际,本着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着眼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改革传统的以知识系统化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根据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结构和要求,以知识适用为原则,优化知识结构,确定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2.2要以学生为中心,继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首先,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是学生,尽管近年来机械工程学院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需加大力度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和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规律,构建以“个性化学习”和“多样化发展”为主导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潜能。在教育过程中,改变传统的“继承性”教育思想,重视“创新教育”。在实践基础上的创新,把教育与科研、社会服务相融合,产、学、研相结合。

2.3要积极参加机械专业认证,推进机械工程专业的改革创新

建立机械工程专业认证制度对于提高我国机械工程教育国际竞争力,以及提高机械工程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机械工程专业认证,可以加强我校机械专业与企业界的联系。把企业界对工程师的要求及时地反馈到我校机械工程培养方案中来,引导机械工程专业改革与发展方向,鼓励企业界参与工程师培养方案制定、培养过程改进与培养成果验收等过程。促进我校机械工程专业的国际交流,提升我校机械工程专业的国际竞争力。

总之,创新是我们面临经济全球化挑战的迫切需要,大力培养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是当前地方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而创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培养机械类专业创新人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地方高校只有主动地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让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不断涌现,才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机械制图毕业设计篇9

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以及市场需求下,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培养应当注重人才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基于此,联合企业与学校的资源,深度合作,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本位,以提高素质和培养能力为主要目标,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路线,共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是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对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要求都很高,走两结合的路线,既能满足企业需求,又能达到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实现产业发展与教育进步的双赢。

关键词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尤其近十几年来为社会一线行业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市场需求也在逐渐发生改变,传统高职教育的缺陷就逐渐显露出来,为了解决高职院校办学问题,也为了缓解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促进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并提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对学生进行培养,既加大了高职院校的办学优势,又为用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储备力量。我国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用时间尚短,仍然需要进一步地发展与完善,加强企业与学校的深度合作,共同培养实用型人才。

1校企协同模式对于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1.1就业压力与市场发展的需要

我国高校扩招发展十几年,大学教育已经走向大众,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毕业生,就业压力骤增,在一个岗位面前,高职生与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竞争起来首先就缺失了学历的优势,在就业时的成功几率也要降低几分,但是企业在招聘成功后,用人之初就会感觉到一些毕业生高学历低能力的现象,而校企协同的培养模式正是改善这种状况的最佳选择,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就业时能够加大竞争力,更快得到企业的认可。通过调研,我们得知2009年我国机械行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1.87%,出口同比增长了40.2%,全行业完成新产品产值11509.11亿元,同比增长37%,高于全行业销售收入增速5.13个百分点,行业依然保持较高的景气度,2010年专用设备和交运设备毛利率整体保持稳步上升的趋势,2012年重工业化进程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将继续维持机械行业景气。市场的稳定发展必然需要有更多的人才力量来支持企业的建设与生产,这对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来说意味着更多的发展机遇,通过与企业的交流和探讨,我们认识到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与市场所需求的人才之间还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方面,机械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仅势在必行,而且非常迫切。

1.2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是我国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也在不断变化,传统高职院校培养模式的落后与市场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我国经济产业正在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更加需要高职院校培养更多高级技术人才,不仅会制造,还要会创新,校企协同的培养模式立足于市场,从企业的根本需求出发,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专项人才,学生在求学期间也可以去企业提前实践,接触工作环境,融入企业氛围,将所学转化成实际应用,这对学校、学生、企业是三赢的趋向。

2当前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湖南云箭集团、华亚数控怀化分公司、湖南岳阳长江动力机械厂、中国南方航空工业集团、上海新大洲本田有限公司、深圳富豪鸿科技有限公司、珠海润星泰电器有限公司等公司开展的调查与座谈,深入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对刚参加工作的毕业生的顾虑,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企业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1)专业能力:机床操作能力、机床维护维修能力、零件加工工艺编制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在调研中,被调查的人员认为本专业所需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机械制图与CaD、数控编程与操作、零件加工工艺、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等,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大部分企业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比较看重,但是像电气控制与pLC技术知识、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知识这些方面的要求则不高。2)职业素质:爱岗敬业、道德优良、吃苦耐劳、勇于奉献。通过调研可知,目前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人才培养相对单一。当今社会是个复合型的社会,自动化、信息化、系统化的机械科学涉及到多种学科的高度交叉,人才培养也要改变以往单一偏重于技术型的模式,复合型的人才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第二,学生的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当今的机械设计与制造,应用现代化的设计手段与先进的设备已屡见不鲜,对比传统的人力计算、绘图,耳听手摸判断工况的方式,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制图、数控、编程等相关软件操作,提高动手能力。第三,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加强。当今社会需要吃苦耐劳、有责任心、团队意识的人才,而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怕苦怕累,上进心不强,高职学院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应加强对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

3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

3.1坚持“产、学、研、推”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研、推”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是将学校、学生、企业、科研机构紧密联系在一起,各展所长,强强联合,以市场为导向,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来培养学生,稳定输出人才;企业、学校合作为学生提供实验实训场所和机会;学校与科研机构合作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在企业加大生产,推向市场;学生通过参与实训、项目,得到自身的锻炼,为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各方技术、资源共享,发挥各自优势,互相协作,实现共赢。

3.2发展“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起来

我们遵循素质教育的理念,结合校企双方优势,进行项目化教学,教学方式上根据学生“易学、易忘”的特点,采用“理论+实践(校内基础实训+强化实训)+理论+实践(校外实训基地专业对口顶岗实践)”“滚动式教学方法”,反复历练,重复记忆,杜绝遗忘。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对产品结构分析、产品工艺分析、设备操作、零件检测及常见故障诊断的排除等实际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达到“零”距离上岗要求;课程体系设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方针,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强调课程体系的职业性和开放性,建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综合素质教育相统一的课程教学体系,凸显“两结合”“两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胜任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将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用人紧密结合,将学校教学与职业证书制度紧密结合;实现企业岗位工作技能要求转变为职业院校课程教学内容,实现社会结果评价转变为院校过程评价的目标;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就业率。

3.3改变传统考核模式,实现理、实一体考试模式的转变

考核模式应与教学模式相匹配,传统的一纸试卷考核重点在于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对学生应用、实践技能的考验,并不适应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并且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教育理念偏重的也是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在实施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之后,我们更应当注重对学生的综合测评。我们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以及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在每个任务或者项目完成之后,首先由学生对这一阶段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总结和评定,通过这项活动,学生可以清楚的认识到这一阶段自己学习到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与上次相比自己提高了多少,与同学相比自己还有什么不足,如此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求知欲,教师在学生自评的过程中也要全程跟踪测评动态,对学生在阶段中取得的成就给予鼓励和肯定,对学生的不足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并且鼓励学生不要气馁,积极求学,成绩一定会有所提升,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也能大大增强。

3.4优化毕业设计

第一,规范毕业设计体系,建立专门审核小组,从出题、选题、设计、答辩包括毕业设计的档案管理都应当实现规范化,这对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第二,加强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在毕业设计指导中,教师可以用启发式教学来指引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如此不仅可以活跃学生思维,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资料、工具书的查阅、使用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毕业设计的中期审查制度和预审制度落到实处,查漏补缺,及时更正,督促指导教师和学生认真对待毕业设计;严格审核设计的图纸质量,强化学生机械制图的基础知识,对于图纸中的错漏要及时指出,让学生改正,以避免最终交图时因为错误而重做的现象,也能保证学生图纸的设计质量。第三,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经过在校的理论与实践,学生已具备了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而进行毕业设计的环节,就是让学生将所学释放出来,通过实际应用来一步一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通过毕业设计,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前将毕业设计的题目和内容布置下去,给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参与项目的机会,让学生参与现场实际体验,这样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结论

校企协同共建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能够带动课程建设更加完善以及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持续更新,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是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动手能力都能够得到培养和加强,切实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贡献绵力。

作者:段兰兰谌玮单位: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怀化工业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机械制图毕业设计篇10

关键词课外科技活动工程素质创新机械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s.2016.05.015

abstracttorealizethegoaloftrainingmajorinmechanicalengineering,engineeringgraduatestoimproveengineeringqualitystatus,thispaperexploretheextracurricularactivitiesofscienceandtechnologyinamorecomprehensivewaybasedonthestudents,tocultivatestudents'engineeringquality.theextracurricularactivitiesofscienceandtechnologyandbasiccourseteaching,engineeringpractice,combinationofproduction,learningandresearch,innovationeducation,scientificattitudeandhumanequalitytrainingcombined,toenablestudentstoconsolidatetheknowledge,exerciseability,improvetheoverallquality,innovativeengineeringtalentstrainingtocarryoutthebeneficialexplorationandtry.

Keywordsextracurricularscienceandtechnologyactivities;engineeringquality;innovation;mechanicalengineering

0引言

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机械工程技术人才,是新世纪机械工程高等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①根据这一目标,我们不断推进机械基础类课程教学改革,②在原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拓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平台,探索更加全面的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的途径。

1工程素质现状与培养目标

目前工科毕业生存在的普遍问题主要有:应用课程所学基本原理,分析较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较弱;根据工程实际问题,提出满足要求的设计方案的能力较弱;在设计方案中缺乏工程创新意识;在实践中缺乏动手能力等。③我校机电工程学院作为教学研究型学院,机械工程作为工科专业,以重点培养从事工程技术开发和应用的设计工程师和生产工程师为主要目标。其本科毕业生除少部分进入更高层次的教育,大多数将主要到大中型企业或工程设计院从事大中型工程项目的开发、设计、施工等方面的工作,其中一些人还将工作在生产第一线。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据我院学生培养定位,提出依托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推进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工程人才。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如下:培养具备扎实的机械工程理论基础、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先进制造技术、CaD/Cam/Cae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从事机械领域的产品研究开发、设计及制造、技术应用研究、生产运行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实现上述培养目标,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我们依托“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应用基础知识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培养工程人才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可或缺的人文精神。

2结合课外科技活动的工程素质培养改革措施

我院学生参加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主要包括: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挑战杯等。自2004年起,我院组织并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2011年起,组织并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工程综合能力训练竞赛;2012年起,连续四年指导部级、省级、校级创新训练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为课题的探索提供了研究基础和实践条件。为实现上述培养目标,从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与基础课教学、工程实践、产学研结合、创新教育及综合素质培养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1)以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为动力,夯实专业理论基础。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离不开专业基础课教学。数学、制图、力学及机械学等,这些看似枯燥的基础课往往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即便是专业课,由于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很多问题也很难理解。我们将学生作品带进机械基础系列课程的课堂,学习作品中所应用的基础理论与知识,极大的调动了学生们学习基础理论课程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二年级学生学习了机械相关基础课程后,就可以参加大学生工程综合能力训练竞赛的设计和制作,让书本中的机构动起来,学以致用。另外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选题由学生自主申报,经过前期调研论证、资料查阅,学生对将要完成的课题既熟悉又有兴趣;同时项目组跨年级、跨专业组合,使低年级学生较早接触课外创新活动,也增加了对理论课程的兴趣。这些课外科技活动,使学生们认识了材料、理解了公差、学会了制图、设计了结构,这些收获,无一不有助于基础理论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2)以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为平台,丰富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对于机械类学生,工程实践环节尤为重要。现有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有:实验、设计和实习。实验指各门课程课内实验和少量综合实验课;设计包括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实习包括: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这已经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什么还会出现不少毕业生缺乏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缺乏专业方面的实践经验,缺乏对自己缺乏实践能力与实践经验的认识与危机感?课内安排的实践环节学时有限,自主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的机会甚少,各门课程的实验知识点相对分散;设计中涉及到的部分工程环境学生较为陌生,对设计题目缺乏兴趣和着手点;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在外实习机会多以拓宽学生的生产环节见识为主,直到毕业设计,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完成产品的整个设计过程;另外,整个实践环节个性化较少,每个环节的实践周期较短,学生很难得到系统完整的训练。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课外学生科技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活动为课内教学提供有益的补充,丰富了实践教学体系,搭建了一个更加宽容、更加个性化的实践教学平台。借助这个平台,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观察生活、走出校园、结合实际提出设计思想,走进市场、购买材料、伸出双手、动手制作,将他们的想法变成模型、做成实物,而不再仅仅是看似美观的图纸。比如学生最初绘制的零件图,往往只注意了基本尺寸的标注,对公差、基准、粗糙度等方面不够重视,到了加工制作的环节,就会发现不足,经过3~5次反复修改,最终绘制出可用于加工的零件图和装配图。

(3)以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项目为切入点,鼓励学生进入教师科研课题。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不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与工程实际有一定差距,校外实习时间又很有限。通过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和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提高各类设计环节真题真做的比例,鼓励学生更早进入教师的科研课题。比如,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时,结合当年的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题目,由学生自主选择,做方案设计。目前,机械专业约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选择以各类课外项目作为机械原理课程设计题目。创新训练项目的题目,也可以选择作为毕业设计题目。参加过大赛或项目的学生,往往具有更好的动手能力,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也更希望吸纳其进入科研课题。

(4)以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为依托,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工程人才不可或缺的内容,在原有教学的基础上,在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实习中,增加参观大学生机械创新基地,使学生明白创新不是空中楼阁;二年级增开选修课程“工程设计”,同时鼓励二年级学生加入到高年级学生的团队当中,将创新教育不仅带入课堂,更是让它走出课堂,通过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平台,借助我院的大学生机械创新基地,结合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学生竞赛,实施大学生创新教育,在做中学,在学中进,在进中练,使课外实践渗入课堂、实验、课程设计、认知实习、金工实习、毕业设计等各个环节,课外创新训练日常化,工程实践更全面,课外创新与课内教学结合更紧密,逐步培养创新能力。

(5)以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为契机,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每一届主题的设置都蕴含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各类学生竞赛项目从申请、实施到结题,全部以学生为主体,项目负责人为学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主动性。通过竞赛和计划项目的实施,可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不断自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查阅文献的能力,将想法付诸实践的能力,表达、沟通、交流的能力,以及坚持的精神和平和的心态。作品的完成,更是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专业自豪感。

(6)以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为桥梁,以老带新,传递正能量。团队中不同学科的交叉拓宽了学生的设计思路,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同成员的特长加强了团队间的团结协作、沟通交流;不同年级的梯队不仅是知识的传承,更是工程人员科学态度的沿袭。

3实践效果和结论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院获得省级以上大学生各类课外科技竞赛获奖及创新训练项目共百余项,参与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以2015年为例,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参加了各类竞赛及项目的校内选拔。参与学生的理论课学习、课程设计和综合实验完成效果具有明显改善;毕业设计质量有所提升;主动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本科生逐年增加;申请专利和的数量也明显增加。学生在赛后总结中这样写道:“整个设计过程经历了多次改进,我们有过争论到面红耳赤,也有过改进完善后的欣喜,经历了这些,我们学会了冷静、坦然地面对出现的问题。”“我们曾为了……最终,这些努力还是有很多徒劳了,可我们在辛苦中得到了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是书本上学不到,也是我们参加比赛最独特的收获。”通过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这个平台,使学生们的基础知识得到很好的巩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所采取的解决方案更加真实可行,切实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了工程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会思考,学会理解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学会团队间的沟通和合作,发现自己的不足,确定终身学习的意识。下一步,将加强完善制度建设,动员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使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持续改进。

注释

①赵晓闻,林健.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3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