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角的管理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01:57

图书角的管理办法篇1

这个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为了探明背后的原因,我通过聊天和布置周记的办法展开调查。结果发现,大家不舍得把自己的书放上图书角的原因是,有的学生没征得管理员的同意就随便到书架上拿书,最后谁借走了都不知道;有的学生在嬉戏玩耍时把图书架上的书拿来乱扔。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达到班级要求的捐书指标,不少学生把自己家里不需要的,准备当废品卖掉的书拿来充数。长此以往,书籍的质量大幅下滑,班级学生普遍表示对图书角的书不感兴趣。如今,书架上虽然还有十几本书,但是几个月了都还照样躺在原地不动。

图书角“夭折”的原因可归结为两点:一是图书角缺乏妥善的管理制度,经常发生图书丢失和损坏的情况。这让爱书的学生心里非常难受,这使得图书角乏味,需要分享图书的学生不仅得不到满足,反而频频遭到伤害;二是图书角缺乏一套评价制度,这让捐出高质量书本的学生无法得到他人的赞许和认可,从而导致书籍的总体水平不断下降。就这样,图书角成了班级里被遗忘的角落。

探明了图书角“夭折”的原因,我便召集了班干部和几位班级里的“小书虫”,让他们献计献策,讨论如何让图书角“复活”。一开始,他们显然对此缺乏信心,全都低头不语。看他们这样,我一边用激将法鼓励他们接受挑战,一边临场想出一个“图书交流网”的名称来激活他们的思维。果然,这些喜爱网络的学生顿时来了劲,七嘴八舌地说:“其实,我们班的图书角虽然是‘死’了,但是我们相互之间的传阅并没‘死’哦!”“有时,我们看完一本书还会相互交流阅读的体会和感想。”还有一些网络读书积极分子当场出主意:“其实,我们可以把图书角做成像豆瓣网一样有趣。”

看到学生的热情被激发了,我便让图书小组的管理员们先设想可能遇到的问题,并讨论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比如,书弄丢了怎么办?怎么鼓励同学们拿出高质量的图书?怎么通过图书交流提升同学们的读书境界?……他们还真行,提出了具有现代网络风格的图书管理设想。我把他们的“图书角复活计划”在班会课上公布,让全班同学一起参与讨论和制定规则。就这样,学生们都投入到“复活”图书角的工作中来了。经过几轮反复的推敲,“班级图书交流网”初步建立了起来。新的图书交流网不仅吸取了图书角的经验教训,还结合了班级同学的特点,建立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新规则,让人眼前一亮。

一、设立“点击取阅”制度。和图书角不同,所有图书归书主保管,不带到学校。学生们将自己愿意提供分享的图书登记在交流网书单上,这张书单就是全班的图书库藏。学生想要借阅书单上的图书,可以向管理员登记。由管理员通知书主,书主再将书本带到学校,通过管理员借给需要的学生,办理借书记录手续,同时写下约定的归还日期。这种“点击取阅”法显然是学生们受网络购物的启发所创造的。这让图书的借阅井然有序,再也不会发生图书“不翼而飞”、随意丢弃的现象了。

二、设立“诚信积分”制。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诚信积分。如果做到按时归还、爱护书本,就能得到奖励积分;如果发生损坏、遗失和拖延归还的行为,不仅必须赔偿和修补,而且要扣除一定的积分。每两个月进行一次诚信积分的清点,分数最高的几名学生每次可以多借一本图书,诚信积分不合格的学生两个月不许借阅。

三、设立“星级评分”制度。每看完一本书后,借书的学生要对这本书进行评分,得分高的图书会列在书单的最前面。每个月,交流网会评选出一本得分最高的“最热图书”,而它的拥有者则会被评为当月的“读书之星”,并邀请他在班会课上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读书感受。同时,交流网还开辟了“三言两语”书评专栏,鼓励大家在上面为自己喜欢的图书撰写书评。这不仅能让其他同学预先了解这本书的内容,也锻炼了自己的写作和概括能力。说起来,“星级评分”制度的创意模仿自“豆瓣网”,有明显的网络互动特色。它不仅保证了图书交流网的书籍质量,也让图书交流网成为了同学们展示自己风采的舞台。

图书角的管理办法篇2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学院;图书管理人员;素质

一、中外合作办学学院图书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指的是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的活动。我国鼓励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鼓励中国高等教育机构与外国知名的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

目前我国各省市设立了大批中外合作办学院校。截至2010年7月,全国总计共有逾400个本科及以上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此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指的是国内普通高校中所开设的本科及以上层次专业。这些中外合作专业通常要依附于高校原有的学院设置,例如外语类合作项目归属于外国语学院,所以与之相关的图书管理工作并未独立于学校的整体系统。而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并列的概念是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分为两大类别——西交利物浦大学等设有下属院系的综合性大学以及山西农业大学中德学院等从属于普通高校的下设学院,而后者即是本文的研究对象。作为普通高校的组成部分,中外合作办学学院通常都在其办公大楼内设立了独立的图书资料中心,主要的任务是基于自身定位来为学院师生提供图书服务。

中外合作办学学院图书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可以从两方面来解读:理论层面与实际层面。首先,作为国务院于2003年正式颁布实施的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是规范、促进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该条例为我国中外合作办学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而条例的落实则有赖于各所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对规定的遵守与执行,其中图书管理工作便是重要一环。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第三十条第二款明确指出:国家鼓励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引进国内急需、在国际上具有先进性的课程和教材。第三十条第三款则要求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将所开设的课程和引进的教材报审批机关备案。这也就意味着行政法规对中外合作办学学院所使用的教材做出了具体规定,对这类学院的图书管理工作提出了特定要求。相应地,图书管理工作的完善与发展,有助于国家相关行政法规的落实,符合教育管理部门对中外合作办学学院的要求与期待。

从实际的角度来看,图书管理工作在中外合作办学学院的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类学院所开设的课程通常都具有对外合作性质,同其所在高校的其它专业具有不同的定位。这决定了中外合作办学学院会根据自身特点来购置图书资料,例如从国外引进原版外文图书。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便会经常前往本院的资料室来借阅这些图书。如果图书管理人员具备应有的综合素质,将在借阅过程中发挥积极主动的协助作用,提升学院图书资料的利用效率,帮助教师改善教学质量,推动学生开发自学能力。此外,中外合作办学学院不时会接收国外教育机构所捐赠的图书,图书管理人员需要负责处理交接、反馈等各项工作。从这一点来看,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中方学院的整体面貌。图书管理人员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可以促进中外双方合作的顺利展开,对提升学院的国际形象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中外合作办学学院图书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第一,思想政治素质。我国的教育事业必须以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为准绳,遵守相关的规定,保证各项工作有序进行。由于中外合作办学学院涉及到与外国的合作,我国在国务院行政法规中做出了一系列具体规定。作为中外合作办学学院的教职员工,图书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优秀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工作中自觉主动地遵守行政法规,任何行为都不得违反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例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的规定,图书管理人员应当确保本院资料室中的图书符合第44条的有关要求,将教材清单及时申请备案。一旦图书管理人员发现图书内容与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相抵触,应积极配合学院完成上报工作。换言之,如果图书管理人员缺乏必备的

思想政治素质,教材的管理方面将难免存在风险,危害我国教育事业的安全性。

第二,语言素质。作为中外合作办学学院的图书管理人员,应当具备一定水平的外语能力。与普通院校不同的是,中外合作办学学院的资料室要管理众多外文图书。从图书分类看来,较好的外语能力可以帮助管理人员更准确地完成工作,将不同领域的图书归类于对应的板块。就图书借阅而言,在面向低年级或者英语能力较差的学生开展服务时,具备较好外语能力的资料员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针对其需求去推荐、查找相关图书。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外合作办学学院都聘请了外籍教师,他们的图书借阅需求也非常重要,关系到授课质量以及学院的整体水平。当本院资料室没有所需的图书时,资料员还可以帮助外籍教师联络有相关合作计划的其他院校,从对方图书馆中借取相应资料。图书管理人员与外籍教师队伍的良好合作,还有助于在学院全体教职员工中培养合作精神,营造和谐向上的内部氛围。

第三,信息素质。自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图书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步伐日益加快,对资料员的计算机使用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例如,资料员需要熟悉如何用计算机系统对图书进行整理、分类以及排列,提升图书管理工作的效率。现在许多高校都建立了在线图书预约与借阅系统,当师生通过该系统提出相关需求时,处于系统另一端的图书资料员要及时反馈,为师生提供方便的服务。此外,图书管理的范畴早已从传统纸质材料扩展到数字领域。无论是中文的中国知网,还是英文的westlaw,都基于其浩瀚的数据库为师生提供了便利的服务。具备良好信息素质的图书管理员可以协助师生更好地了解、使用网络数据库,一些高校定期举办的数据库使用讲座就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方法。此外,在图书管理的信息化方面,英美等发达国家的高校仍然处于领先地位。只有具备了必要的信息素质,中外合作办学学院的图书管理员才可以在同外方交流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习,进而掌握并运用外国院校的先进经验,来进一步优化本院的图书管理工作。另外,随着高校图书管理工作的日益专业化,图书管理员也在力图从科研的角度来审视、加强自己的工作,较好的信息素质会为图书管理人员开展与工作相关的科研活动提供坚实基础。第四,服务素质。作为从属于普通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学院,其图书管理工作的规模往往有限,远不及所在高校的大图书馆。中外合作办学学院通常只是在其办公楼内设立一个或两个房间来存放图书及其他资料。然而,尽管要处理的图书总量有限,资料员不能因此而放松懈怠,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中外合作办学学院的图书管理人员仍然要以高标准要求自己的工作,始终将师生的需求与利益摆在第一位,坚持不断完善自己的服务。这不仅关乎师生对本院图书管理工作的满意度,对学院整体形象的塑造也有重大意义。

三、中外合作办学学院图书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途径

第一,自我提升。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中外合作办学学院图书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要通过内部与外部两种渠道,而内因则是更为根本的要素。这就意味着图书管理人员首先需要认识到自我学习的重要性,自己要主动去提升综合素质。就“硬实力”而言,图书管理员需要通过读书、科研等方式来深化自己对工作的理解,掌握并运用当前最先进的管理方法。而在“软实力”方面,图书管理人员要塑造过硬的思想道德品质,不断改善自己的服务态度,全心全意为中外合作办学学院的师生做好工作,用积极的心态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二,融入所属学校的整体图书管理体系。尽管中外合作办学学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仍然是其所属高校的组成部分。同理,中外合作办学学院的图书管理人员不应闭门造车,将目光仅仅局限于自己所负责的学院资料室,而是应当积极融入所属高校的整体图书管理体系,不断学习进步。在面对较为复杂的问题时,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往往更有经验,与他们的沟通交流有助于学院资料员更好地完成工作。

第三,对外交流。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国际化特色不应当仅仅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在教职员工的培训方面发挥作用。相比其他学院,中外合作办学学院与国外兄弟院校的密切联系是其优势所在,而欧美高校又在图书管理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对外交流便成为了提高资料员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外合作学院可以选派图书管理人员前往国外合作

院校考察访问,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使得图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学院的发展脚步相契合,全面提升图书管理工作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金胜勇,刘雁.谈我国图书馆学专业的可持续教育[j].图书情报工作,2003,(12).

[2]王鉴辉.数字图书馆的用户教育问题[j].图书情报知识,2001,(2).

[3]刘桂林.新形势下图书馆改革发展的若干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2003,(10).

图书角的管理办法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图书管理影响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15-01

1.前言

在现代生活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信息技术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图书管理领域,其作用更是无法替代。因为图书馆的每项工作的发展不但需要根据图书管理的实际规律进行,还要与当地的经济情况相适应,所以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从借书、还书等图书管理环节来看,图书馆的管理工作进行革新都是势在必行的。那么,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图书管理工作的影响又体现在哪些地方呢?作为工作人员应该怎么通过利用这些技术来做好管理工作呢?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2.信息技术对图书管理工作的影响

2.1改变了图书馆的服务办法

在过去,图书馆都是被视为后勤服务部门,其职责就是为人们提供资料服务,仅承担资料中心的功能。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不断推广,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不再局限于过去的办法,需要人们亲自到图书馆进行资料的查阅或是书籍的借阅,而是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利用数字图书馆、网络图书馆等方法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这样,有需要的人不但能够在网上进行电子信息查询,还能够利用网络来选择不同的图书馆达到跨地区查阅的目的,一举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有效地推动了图书馆环境的优化,一改过去纷繁、复杂的借阅和管理模式,信息的电子化使得图书馆真正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资源中心,不但能为读者提供现代化的电子信息,还能为读者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优化服务。所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革新了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方式。

2.2转变了图书馆员的角色

在过去,图书馆员只是承担管理者的角色,只负责书籍的借还工作。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种传统的观念已经不适用于新的社会背景了。这是由于知识的更新速度极快,读者不仅需要借阅图书,更是需要图书馆员为期提供其它的有用信息,这就注定了图书馆员的角色不能局限于过去管理图书和图书馆借阅的工作。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员的服务提供了优质的服务环境,它不但可以让馆员与读者进行双向交流,还可以在交流中反复涌现相关服务的工作信息,从而让图书馆员主动地了解服务工作的相关信息。此外,馆员还可以凭借着自己所了解的信息主动为读者提供服务,通过网络交流为读者服务。这些新的服务方式改变了图书馆员从过去被动地进行图书馆管理工作,到下载主动去了解工作内容,为读者的需求主动服务。

3.信息技术给图书管理工作带来挑战的对策

3.1更新服务理念,提高图书馆员素质

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计算机等高科技和智能化管理工具的诞生以及在图书行业中的运用,逐渐淘汰了过去图书管理工作中以人工为主的工作办法。通过计算机管理软件能够有效地处理图书信息,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这些都直接淘汰过去老旧的工作方式,对于现有图书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目前的图书管理工作中,需要如数官员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重视自身素质对管理工作和为读者服务的重要性,提高工作责任意识,加强自身综合素质以及职业技能的培养,从而更好地满足信息时代下的图书管理工作需求。

3.2完善图书馆的信息技术设施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为图书管理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图书馆的工作不再是简单的书籍文献处理工作,而是转向为数字文献、电子文献等综合型管理工作。图书馆服务方式的转变,也在要求着图书馆的信息技术设施建设能够跟上,为此就需要加大相关投入,以满足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需求。详细地来看,就是加大资金投入,包括对网络技术、多媒体计算机等智能化管理工具的资金投入和使用,从而达到图书馆的数字化与信息化的目的,为读者提供网络信息查询平台,最大化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工作中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丽梅.应用信息技术管理图书的优势[J].科技资讯.2012(14)

[2]李雅琴.创新高校图书的管理工作,建设学生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平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8)

图书角的管理办法篇4

【关键词】图书管理;管理素质;有效素质;提高

1.前言

在过去,图书馆员只是承担管理者的角色,只负责书籍的借还工作。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种传统的观念已经不适用于新的社会背景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逐渐成熟,导致各学科的知识文献呈几何数量递增,在增加了每个学科知识的综合程度之际,也对图书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所以要想让图书馆中各科文献能够得到合理利用,就需要加强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不但能够推动图书馆事业良好发展,还能为读者提供更为优良的服务。

2.图书管理工作的地位与作用

图书馆使人们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平台,不管对于普通市民还是在校学生而言,图书馆都有着别的平台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同时图书管理工作主要为读者提供优良服务,并且实现各学科文献的合理利用,只有完成好这两个任务,图书馆管理人员才算做好了本职工作。所以,唯有当工作人员确保优质的图书馆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达到读者的要求,才可以真正实现图书馆的自身职责,也才能真正地为大众服务。所以,图书馆管理人员需要在提高责任意识的基础上,持续地加强自己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1]

3.提高图书管理工作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分析

3.1图书管理员在信息时代下转变自身角色

在过去,图书馆员只是承担管理者的角色,只负责书籍的借还工作。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种传统的观念已经不适用于新的社会背景了。这是由于知识的更新速度极快,读者不仅需要借阅图书,更是需要图书馆员为期提供其它的有用信息,这就注定了图书馆员的角色不能局限于过去管理图书和图书馆借阅的工作,而是需要利用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在信息时代下自身角色的转换。[2]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员的服务提供了优质的服务环境,它不但可以让馆员与读者进行双向交流,还可以在交流中反复涌现相关服务的工作信息,从而让图书馆员主动地了解服务工作的相关信息。此外,馆员还可以凭借着自己所了解的信息主动为读者提供服务,通过网络交流为读者服务。这些新的服务方式改变了图书馆员从过去被动地进行图书馆管理工作,到下载主动去了解工作内容,为读者的需求主动服务。

3.2更新服务理念,提高综合素质

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计算机等高科技和智能化管理工具的诞生以及在图书行业中的运用,逐渐淘汰了过去图书管理工作中以人工为主的工作办法。通过计算机管理软件能够有效地处理图书信息,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这些都直接淘汰过去老旧的工作方式,对于现有图书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目前的图书管理工作中,需要如数官员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重视自身素质对管理工作和为读者服务的重要性,提高工作责任意识,加强自身综合素质以及职业技能的培养,从而更好地满足信息时代下的图书管理工作需求。[3]

3.3培养图书管理人员的主动学习意识

在加强图书管理人员素质的过程中,图书管理人员的自身主管能动性起着主要作用,只有图书管理人员自己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地投入到有目的的学习中,才可以获取优良的学习效果,获得自身的成长。否则把学习当作自身工作的负担与生活的压力,结果不但不能加强他们的素质和工作能力,反而会对他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造成负面影响。4.结语宗旨,在目前的知识经济环境下,图书管理人员需要通过对自身综合素质与专业工作能力的加强来实现对各科文献的有效利用和为社会大众提供优质服务,从而达到图书管理创新、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超.浅论图书管理的现状与其创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03)

[2]刘红.高校图书管理的问题与对策探索[J].办公室业务.2015(11)

[3]孙希乐.知识管理在单位图书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知识文库.2016(10)

图书角的管理办法篇5

关键字:知识管理;高校图书馆;显性知识;隐性知识

1.引言

“知识管理”的概念,最初是由管理学大师peterF.Drucker提出的[1]。提出的原始动因是由于知识社会的来临,知识型企业的不断涌现和许多大型传统企业向知识型企业转化,提出了对这类知识型企业应如何管理的问题。

图书馆与知识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是图书馆是对知识进行管理的最早部门之一,图书馆在从它产生之日起就开始对知识进行保存、组织、管理、挖掘、传播和利用;二是分类法的发明是图书馆对于知识管理的最大贡献。信息和知识的管理一直是图书馆的首要职责,图书馆员被训练成为信息和知识查询、选择、获取、组织、储存、再包装、传播和服务的专家[2]。对知识的管理是知识管理的一部分,知识管理的主要研究领域有知识运营、知识创新、知识资源管理、知识共享机制、快速学习型组织[3]。

美国著名图书馆学家LiHuawei博士建议将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定位为知识管理中心,并在这里设立“知识管理执行长”(CKo:ChiefKnowledgemanagementofficer)[4]。Charlest.townlev认为知识管理这一新兴领域为大学图书馆创建知识、改善组织效益提供了机遇[5]。Katsirikou提出了在图书馆联盟中进行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并进一步提出了图书馆联盟中知识管理的功能模型[6]。

本文将对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模式和策略进行研究。其中,讨论了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中“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的管理模式以及高校图书馆在知识管理中的角色转变。提出了高效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几种策略。

2.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模式

根据知识的发现和转移过程中的状态,知识又可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中间态知识(intennediate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个人和组织作为知识的主体处理显性知识、中间态知识、隐性知识的共享和转移,如图1所示。

2.1图书馆显性知识管理

显性知识具有可描述性,绝大多数的显性知识都是可以看得见的知识,它可以被规范化、系统化的表述出来,是一种可以经过文档处理的被概念化、文字化的知识:第二,显性知识是易于存储、传递和沟通,可以被人们分享和使用的信息。

高校图书馆显性知识管理流程的设置,可为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显性化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工作思路,为显性知识管理提供依据。

2.2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

根据硅谷研究者Christophermeyer的论证,作为价值之源泉的知识,对于有效竞争来说有大多数看得见的知识都是显性知识,但创造性经营则绝大部分是隐性知识作用的结果[7]。

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基本包括隐性知识管理设计、隐性知识管理需求分析、隐性知识挖掘、隐性知识转化、知识创新、知识共享等六个部分。

(1)隐性知识管理设计。通过对隐性知识的现状、隐性知识管理战略的了解,明确隐性知识管理目标,设计隐性知识管理战略。

(2)隐性知识管理需求分析。以图书馆的基本业务流程为基础,构建基于高校图书馆业务的隐性知识管理内容体系,并有针对性的对用户需求分析后设定隐性知识管理框架

(3)隐性知识挖掘。通过需求分析,明确隐性知识挖掘内容,建立有效的交流机制,如:对话机制、头脑风暴等,构建交流平台。

(4)隐性知识转化。是隐性知识管理中的重要部分,通过对交互内容的管理,寻找事件的相关点。

(5)知识创新。把通过显性化的隐性知识,进行分类加工整理,使其系统化。

(6)知识共享。隐性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将挖掘的知识、创新的知识应用于人们的生活、科研当中,能够为科学研究提供更便捷的条件。

2.3高校图书馆在知识管理中角色的转变

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高校图书馆的定位也将发生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在知识管理迅速渗透的大背景下,其角色也逐渐由“知识仓库"的管理模式到“知识工厂”的管理模式,最后转变为“知识管理办公室”的管理模式。

知识仓库是实现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的基础,知识仓库的构建是以知识为基础,以知识链为枢纽,经过对文献信息的标引与分类,实现知识仓库的构建。

人们希望能够在纷繁复杂,信息冗余的环境中,找到一个更为方便利用知识的途径,能够剔除一些嘈杂的垃圾信息,于是图书馆承担起了这部分社会责任,高校图书馆也成了高校的“知识工厂”,为师生提供简单的知识资源的加工活动。

知识管理办公室,就是根据用户的需求为用户提供各种信息服务的机构[8]。知识管理办公是成为高校图书馆的新的角色定位,知识管理办公室为用户提供的服务,是知识生产和知识利用相互伴随的。随着人们对各种信息和信息服务的需求的增加,人们越来越多的需要专门的、有针对性的知识服务,对于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已经从体力服务,转变为了智力服务。

3.图书馆知识管理策略

3.1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的组织文化建设

组织文化建设是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关键因素,一个完善的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离不开组织文化的支持。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组织文化建设要遵循经验互享、支持学习、信任合作、支持创新的原则。

经验互享的组织文化源于高校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观,是图书馆的使命、价值和社会责任感的体现。用共同的价值观,馆员会将知识分享视为理所当然的事,馆员之间会主动的互相交流思想。

支持学习的组织文化有利于督促馆员加强个人学习效率,进行启发式学习,改变被动的教育模式,增强馆员吸收知识的积极性,使图书馆形成一个不断创新的文化环境,是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智力保障。

建立信任合作的组织文化,高校图书馆要为馆员提供开放的沟通环境,使馆员能够充分参与图书馆的建设和研究,建立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的组织文化,从而提高团队的凝聚力。

3.2借助信息传播技术构建知识服务体系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不仅需要制度和理论的支撑,还需要技术的保障。在信息环境中,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高校图书馆可以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建立馆员、用户之间的交流平台,满足读者用户深层次的知识需求,为其提供系统化、知识化的信息资源,使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多样化。

在线聊天、在线学习是网络中的一种基本功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空间,也为人们实现在线学术交流提供了可能[9]。人们可以登录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以某一领域某一专题的内容的研究为出发点,开展自由讨论,因为在线聊天具有匿名性和平等性,因而人们可以抛开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地位等因素,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存在的疑虑等,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在此广泛的寻求他人的帮助,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网络的宗旨:互通有无,信息共享。

3.3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者的绩效评价策略

绩效评价是合理配备人力资源的基础,是衡量该岗位人员是否能够胜任该项工作的指标。在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中对知识工作者的绩效评价也是实施激励措施必不可少的环节,绩效评价的公正性,是影响下一周期知识管理工作实施的重要因素。利用关键事件法、依表评估法和平行比较法对知识工作者的工作成果进行评价,以此作为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激励措施的依据。

构成绩效评价的因素可以包含工作经验、适应性成果、服务质量等,并将这些因素分成不同的等级。

3.4创建协作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的理论是由peterm.Senge在《第五项修炼》(theFifthDiscipline)中提出的管理观念[10]。他在书中构建的学习型组织力求精简、扁平化、弹性效应、终生学习、不断自我组织再造,以维持竞争力。协作学习是指多个学习者利用学习资源,在沟通、和谐的气氛下,结成学习伙伴,形成团体意识,共同学习和相互学习的过程。

康奈尔大学图书馆通过数字图书馆联盟,为那些缺乏大规模数字图书馆平台的研究机构提供最佳支持,并分享专业技能和研究成果,馆员们通过和报告、举办演讲、海内外交流等方式,让更多的人来了解他们在元数据、数字影像、数字存储以及数字图书馆的其他领域所取得的进展。其服务扩展到了全球范围内的研究人员,与华盛顿大学合作启动了在线聊天咨询服务,使用户通过这样的形式,能够寻找到最佳的答案,并将疑难问题记录下来,

形成了自己的知识库,便于被人们长期利用,是学习型组织的一个典范[11]。

4.结论

知识管理是图书馆适应时展要求。为适应日趋加剧的竞争环境而提出一种划时代的管理模式。把知识管理引入高校图书馆是提高高校图书馆自身管理及综合服务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模式与策略的研究,为高校图书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一种思路,为图书馆工作人员提供了新的管理方法和理念,为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提供了依据和框架。

参考文献

peterF.Drucker,Davida.Garvin.Harvardbusinessreviewonknowledgemanagement[m].Boston:HarvardBusinesspress,1998.

丁有骏.知识经济与图书馆[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

李华伟,董小英,左美云.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2.

李华伟.实施知识管理,提供优质服务,促进知识创新.面向用户的知识管理:概念、方法与技术[C].知识管理:图书馆的机遇与挑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2002.

Charlest.townley.KnowledgemanagementandacademicalLibraries[J].CollegeandResearchLibraries,2002,(1):44-45.

anthiKatsirikou.ConsortiaandKnowledgemanagement:theFunctionalContextandorganizationmodel[J].Librarymanagement.2003,24(6-7):337-347.

Christophermeyer,Relentlessgrowth:howSiliconValleyinnovationstrategiescanworkinyourbusiness[m],massachusetts:Freepress,1998.

黄卫国.基于知识价值链的知识工作者绩效管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12:9-17.

marcJ.Rosenberg,e-learning:strategiesfordeliveringknowledgeinthedigitalage,newYork:mcGraw-Hill,2001.

图书角的管理办法篇6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日常管理;办公室;重要作用

在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过程中,办公室作为图书馆的重要组织机构,一直是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枢纽,它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有着协调沟通、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当前图书馆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各种信息技术广泛地出现和普及,使得大学生对图书信息来源和形式的需求也发生了重大改变,这就需要办公室在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的同时,及时调整和优化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和管理方法,丰富图书信息内容,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从而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

一、图书馆办公室的重要作用

(一)综合管理。相对于高校其他管理部门来说,虽然图书馆办公室存在专业性特点,但是通常不会直接负责相关的业务工作,其主要就是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帮助图书馆领导开展全面的图书馆管理工作,具有非常广泛的工作范围,而且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能够发挥联系各方、承上启下以及内外沟通的重要作用。同时,从职能的角度分析,办公室与其他部门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不仅包括图书馆的行政管理工作和日常业务,同时还要协调好和组织好馆内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在对上级任务进行认真执行的同时,还要对进入馆内的每一位学生负责。由此可见,办公室具有着较强的综合性。

(二)规章制度的建立。规章制度作为图书馆管理的重要依据,其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具有着重要的规范作用。所以,办公室应该重视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不断完善和优化馆内的各项规章制度。而且在具体的制定过程中,应该广泛吸纳更多人的意见,结合事先提出的制度构想和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出台各项规章制度。此外,办公室还要负责图书馆制度的宣传、执行、监督和修订工作,推动图书馆服务和管理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

(三)搜集信息。要想做出一个正确的决策,需要搜集大量准确、真实的信息资料作参考。在图书馆发展中,办公室不仅能够传达馆务会和馆长的思想,同时还能够将各部门的建议传达给馆长,是决策信息反馈和收集的重要核心。在图书馆的各项活动中,办公室能够获取到各种信息,所以信息管理也是办公室的重要职责,办公室将获取到的重要信息进行整理和调整,为馆长决策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信息支持。

(四)协调和服务。在图书馆的实际发展中,内部各个部门之间难免会存在着一些矛盾,为了防止这些矛盾进一步激化,需要办公室在中间进行沟通和协调,有效解决这些矛盾,促进各个部门的友好相处。而作为办公室内部的工作人员,要对图书馆的日常事务提供相应的服务,充分掌握各部门的运转情况,根据图书馆的发展特点和规律,有效协调图书馆的各种矛盾,从而探索一条最优化的解决方案。此外,随着高校图书馆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其服务越来越朝着社会化的方向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图书馆与社会大众、校外图书馆之间的联系,要求办公室人员应该充分掌握公共关系方面的知识,灵活运用公关技巧处理各种事务。

(五)创新作用。在当前新时期发展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面临着重大的发展和改革任务,作为办公室人员应该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克服程序化和简单化的工作模式,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意识,实现图书馆的改革和创新发展。而且在不断的积极探索中,为图书馆领导提供更加优质的决策服务和支持,努力做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保证图书馆的正常有序运行,从而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加有序、优质的图书馆环境。

二、提升办公室各项工作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策略

(一)树立良好形象,提升服务意识。图书馆作为高校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公室在图书馆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就是为图书馆领导、学校、学生读者、外来人员以及馆内各部门等提供各项服务,所以,服务工作是办公室的一项重点工作内容。办公室人员应该树立“服务至上”的思想观念,将其充分融入到各项工作中去,在找准服务工作的难点和重点的同时,还要充分做到腿勤、眼快、手活等,营造一个良好的图书馆发展氛围,将办公室形象充分地展现出来,从而获得领导和读者的信赖。

注重教育培训,增强业务素养。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k公室需要与馆内各个部门进行经常的沟通和交流,所以,办公室人员不仅要了解本部门的主要职能、工作特点、重要作用等,同时还要对馆内各部门所进行的业务内容进行熟练的掌握,这样就可以更加方便、有序地开展各项办公室活动。而且在与其他部门进行沟通时也会变得更加顺畅,强化办公室的服务水平,从而推动图书馆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升。此外,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各种信息技术应用越来越普及,办公室人员应该按照时展的趋势和学生读者的变化规律,不断与时俱进地学习更多的知识内容,有效提升自身的业务素养和综合素质,促进办公室人员的全面发展。

提升工作热情,做好馆内工作。办公室作为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重要部门,其工作人员应该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认真执行上级领导交代的工作任务,及时有效地将下级人员的意见和馆内问题反馈给图书馆领导,帮助领导作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同时,办公室人员还要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项工作,用诚恳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对待读者和同事,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营造友好、协调的图书馆环境,为图书馆更好、更快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加强信息化管理,提升办公室工作效率。办公室负责的工作内容相对较为琐碎,而且每天都要处理各种大量的任务和信息,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办公室工作越来越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各种技术手段的应用为工作人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例如,通过邮件、微信群、QQ群等信息交互平台进行通知的收发;运用计算机管理系统进行人事档案的管理;通过电子文档来存储文件等,节省了大部分的工作时间,在提升办公室整体工作效率的同时,还能够使得各项琐碎工作有条理地进行。

三、结语

总而言之,办公室作为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部门,其具有综合管理、建立规章制度、搜集信息、协调和服务、创新等多种作用,在高校图书馆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当前新时期发展背景下,我们应该在正确认识办公室重要作用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不断提升办公室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推动图书馆工作的正常有序发展,为广大学生读者提供更加和谐、友好的馆内环境。

【参考文献】

[1]相前.高校图书馆办公室在管理服务中的作用和服务方法变革探析[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2(03):92-94.

[2]赖丽红.高校图书馆办公室的职能和作用[J].科技资讯,2014(32):250.

[3]张芳宁.高校图书馆办公室之信息枢纽角色解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04):151-153+184.

图书角的管理办法篇7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评估现状问题

高校图书馆评估,是高校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管理部门使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对高校图书馆工作进行全面地、系统地考核和评价的过程。如何对高校图书馆做出评估是一个重要课题。目前,我国对高校图书馆评估的研究十分有限,学者对此关注较少,至今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操作性强的评估体系。对评估方法也较少研究,缺乏有效的定量化方法。鉴于此,本文对我国高校图书馆评估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高校图书馆评估研究现状

目前对高校图书馆评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评估理论、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估方法上。

(一)理论研究

近几年,国内学者对高校图书馆评估理论的研究和探讨较少,通过数据库、internet检索表明,大量文献主要是对实际的评估工作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进行探讨,而对评估的基本理论的研究略为不足。有限的研究中关注的重点已从图书馆本身的条件向服务的实际效果转移,体现了评估理念的进步。有代表性的如下:

1.成东娥把图书馆评估的概念界定为:为实现特定的图书馆目标,基于对图书馆存在及运动的科学发现,对其特定运动过程和结果的信息全面进行客观描述,依照一定的准则体系,进行多种类型的价值判断,努力探索其发展途径,并作审美观照的过程。

2.潘寅生从经济学角度、管理学角度、图书馆学理论角度阐释了图书馆绩效评估的基本理念。

(二)指标体系研究

在高校图书馆评估体系的建立过程中,评估指标的选取最为关键,不同学者、研究机构所采取的指标体系有所不同,给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目前,在关于图书馆评估体系的前沿文献中,我国学者对指标及其指标体系研究较为全面。

1.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征求意见稿)》从办馆条件,文献资源建设,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读者服务和科学管理五方面对高校图书馆进行评估。下设19个二级指标和60个三级指标。其中,办馆条件包括管理体制、队伍建设、经费和馆舍,文献资源建设包括馆藏、加工整序、保存维护、资源共建,自动化、网络化建设评估包括硬件、读者服务工作包括基本服务、信息咨询服务、信息素质教育和读者评估,科学管理评估包括规章制度、民主管理、业务统计、学术研究。该征求意见稿设置的指标比较全面,对高校图书馆评估具有普适性。

2.杨勇较好地结合了目前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实际情况,新增了关于应用评价的项目。将高校图书馆的评估分为利用条件的考察和利用效果的考察,引入人均指标和对适用性、使用效果、成本效益的考察。将馆舍及设施、开放程度、资源及加工、经费、设施及软件平台、工作人员和读者、规范性及安全性、信息咨询与服务、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和协作、用户教育、校外教育列为二级指标,相应构造了47个三级指标。

3.高淑怡认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功能、方式及内容均发生了很大变化,评估指标也应从以硬件为主转到以服务为主的标准上来,提出的5个主指标分别为科学管理、文献资源建设、网络化及数字化程度、多元化的信息服务、教育的环境及效果。相应的二级指标是科学管理,文献资源建设,网络化及数字化程度(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程度、整体性的网络联接及服务、远程信息获取与传递、国际互联网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数字图书馆建设)。

(三)评价方法研究

我国学者结合应用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等相关学科,提出了许多评估方法,运用于图书馆评估或针对具体的评估内容有目的地选取某种方法,或尝试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主要有:

1.徐兴余引入序数排列法对图书馆办馆水平进行评估。即用成对比较和九级分制法确定评估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权重,用模糊合成算法确定参评图书馆的模糊综合评估向量,用聚类系数极大化法确定参评图书馆的所属序数。从而客观地评估图书馆水平。

2.吕顺利运用模糊数学中综合评价法评估高校图书馆。确定因素集合和评价集合,计算各层次各因素权重,通过评价隶属矩阵对高校图书馆进行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上述方法成功地适用于各指标之间相互独立的情况。从实际的高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看到,各个指标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会出现某些指标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支配的情况。国内现有文献没有对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给出的评价方法也没有具体计算。

二、高校图书馆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内对高校图书馆评估进行了研究,评估理论不断发展,评估体系不断完善,评估方法不断丰富,但还是存在以下不足:

对评估理论研究和探讨略为不足,研究人员少、科研成果少,研究缺乏深度和广度。也缺乏完善、系统的评估理论,多是对国外研究成果的介绍,缺少原创。对评估理论中的数理论证研究较少,缺乏实践必需的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

从指标选取来看,侧重于对投入指标的选取,如办馆条件、经费投入、馆藏资源等,而对产出指标,即图书馆利用其资源提供服务的效果重视不够。对于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选取,前者是多种多样,而对后者的选取却不多。

对高校图书馆评估的方法研究较少,运用也不多,有效的定量化方法缺乏。而且对高校图书馆评估方法的具体运算研究不够,缺少数理论证。

三、结论

在分析了国内高校图书馆评估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图书馆评估存在的问题。我国高校图书馆评估研究起步晚,基础薄弱,至今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也缺乏有效的定量化方法。高校图书馆评估是一项复杂而困难的工作,涉及图书馆工作的方方面面,对高校图书馆评估的许多研究尚待深入和突破,进一步的工作有待展开。

参考文献:

图书角的管理办法篇8

论文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建设

一、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高校有三大职能: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图书馆也承担着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相应任务。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基本要素包括办学思想、学生来源、师资力量和图书资料等,构成了高校办学体系的基本内涵,是共同组成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机整体。图书馆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图书馆的发展与学校的定位密不可分。加强高校图书馆建设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强调与社会、经济和环境相协调的一种发展。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一个重要部门,其可持续发展同样应当与学校的发展环境相协调。强调协调和持续发展是指图书馆的发展与学校发展环境、发展目标应形成一体化的互相适应、互为动力和协调共进的配合机制。随着社会发展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图书馆的传统意义正在发生全新的改变,其地位和价值越来越重要。社会信息化、数字化和知识全球化环境下,高校对图书馆的建设和完善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图书馆作为高校教学和科研的知识资源库和信息资源库,既面临着挑战,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因此,高校图书馆应抓好自身建设,创新管理理念、转变馆员角色、开拓馆藏渠道、运用现代技术和完善服务功能,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与高校同步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落实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职能。

二、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高校图书馆建设的策略

1.创新管理理念

(1)创新馆藏思路。馆藏传统意义上是指图书馆藏书,通常馆藏是指包含人们记载、存贮、传播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类成果,并用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符号系统的在一定载体上记录下来以供人们广泛阅读的精神产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建设发生了质的变化。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创新馆藏思路,一是要开拓馆藏渠道,不断丰富馆藏资源,扩大和延伸收集、加工的内容和类型;二是要研究如何更大限度地开放和利用馆藏资源,为读者提供确切的、有价值的信息,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2)创新服务观念。读者是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图书馆存在的目的。没有了读者,即使有最丰富的馆藏,充其量不过是一座藏书楼或博物馆。高校图书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好馆藏与利用的关系,从馆藏导向过渡到以读者为导向;从传统的文献借阅服务转向多元化的信息服务转变。

(3)创新人才机制。高校图书馆需要大批敬业、勤业、精业的图书管理人才来保证高标准、高质量的开展工作。必须坚持人才管理创新,重视人才培养终身化、人才使用形式多样化、人才发展特色化、人才激励与考核制度化,造就一批既掌握传统的图书馆工作方法,又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外语进行工作;既懂得信息技术和现代图书管理知识,又熟悉学科与专业发展需求;既能处理图书馆常规业务,又能应对图书馆复杂事务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4)创新经营理念。信息是一种无形商品,图书馆作为收集、整理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机构,应随着信息产业的升级与发展,逐步实现向社会全方位开放,实践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高校图书馆要创新经营理念,拓展信息资源有偿服务领域,培育与探索图书馆的信息产品和服务市场,使高校图书馆的功能不断扩展和外延,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积极为社会上和地方上的读者服务,增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转变馆员角色

馆员是指图书馆工作人员,是图书馆各项工作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如果说馆员被历史赋予的第一个社会角色是“藏书保管者”、“知识守护者”,那么在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馆员不仅是文献收集者、知识守护者,也是信息开发者、加工者,更是知识和信息的传播者、借书育人者。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面对新形势,馆员要转变角色,从图书“馆员”,逐步向信息领域的“专家”、“行家”、“信息领航员”、“网络管理员”和“信息工程师”等角色转变。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熟练掌握各种检索工具和技术,提高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能力,努力去做一个优秀的“信息导航员”,以热情的服务态度和娴熟的服务技能服务广大师生。

3.开拓馆藏渠道

馆藏是图书馆的物质基础,也是图书馆的精神力量。图书馆的馆藏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图书馆的价值水平和实现程度。现代图书馆的收藏范围越来越广,馆藏也从传统意义上的文献收藏向多方位收藏拓展。大凡与人类文明有关的一切记录及其载体都可以纳入现代图书馆藏品的范围,除拥有各种形式的文字记录外,收藏应向各种实物或博物资料延伸。诸如工程图、照片、广告、明信片、月份牌、书画、年画、挂历、香烟牌子、商标牌、火花、邮票、钱币、奖章、手工艺品、模型、玩具、地球仪、乐谱、服装及玻璃器皿等实物资料也将成为十分珍贵的馆藏资源。高校图书馆还应根据学校的学科建设与发展等实际情况,努力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如浙江师范大学作为一所集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经济、政法、艺术、体育等学科门类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学,其图书馆开拓馆藏渠道,丰富各专业门类所需的馆藏资源,将收藏现有的文献资源向各种实物或博物资料延伸,可以为师生的教学与科研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服务。

4.运用现代技术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图书馆工作的各个管理环节,高校图书馆建设已经向管理自动化、载体数字化、服务网络化发展。

(1)管理自动化。图书馆管理自动化主要包括图书采访、编目、借阅、流通、期刊管理、读者管理、典藏管理、阅览室管理、公共检索等自动化;利用计算机实现藏书分类统计、流通统计等数据统计的自动化;读者通过计算机实现检索图书资料的自动化;通过网络实现图书馆信息的自动化,实现加工新书通报、超期催书单、卡片目录、书标、书证等自动化。图书馆管理可以运用现代的集成管理系统和大型资源整合工具,为读者利用图书馆资源提供便捷的平台,充分发挥图书馆功能和效率,使读者更加方便、高效地利用图书馆资源。

(2)载体数字化。随着科技的进步,图书的载体向高科技的数字化新型载体发展。图书馆数字化载体主要包括各种电子出版物、利用网络实现共享的“网络图书”。目前,很多普通纸质图书也有“图书+光盘”的形式出版,体现了图书的数字化趋势。数字图书馆的馆藏数字化,通过因特网将各web服务器上的资源库连接起来,为更多的人提供服务。网络图书以网络形式传输,传播速度快,成本低廉,时效性好,已经成为最有发展潜力的图书载体形式。

(3)服务网络化。互联网的普及和管网的建设,使人们的阅读方式正发生变化,传统的阅读方式正向数字化的阅读方式转变。高校师生可以在办公室、学生寝室和家里通过上网就能获取种种阅读信息。直接来图书馆借阅的读者,从表面看来似乎少了,其实不然,通过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电子阅览、网络阅览的人越来越多,图书馆服务功能正向网络服务方向拓展。图书馆的网络服务体系包括数字化信息的存储管理体系和信息的传输服务体系。数字化信息的存储管理体系是指数字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的自动化;信息的传输服务体系是指通过图书馆的服务器与局域网、国际互联网的高速连接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网络的普及性和便捷性,使图书馆有大量的信息提供给读者,满足了读者的各种信息需求。

5.完善服务功能

(1)信息服务。根据学校的学科与专业发展情况,收集、整理、制作各类专业信息,编制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目录索引、文摘、汇编、索引数据库等。

(2)网络服务。除为读者提供传统的借阅服务、参考咨询、情报检索等服务外,还可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对馆藏文献进行更深层次的开发,并为读者提供网上服务、全文检索、多媒体检索、网络咨询等。

(3)培训服务。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等形式来普及网络知识,培养读者学会使用现代图书馆,提高读者的知识加工能力,使读者尽快掌握各种信息资源的存取方式,能快速收集所需信息资料等。

(4)增值服务。利用良好的图书馆信息技术设施设备,开设一些有偿的增值服务,如出租演讲厅、报告厅、音响厅等。

(5)延伸服务。提供便民设施方便读者。如代借、代译、复制、查新、书店、展览等。

图书角的管理办法篇9

学校宽广优美,占地面积220亩,校园规划科学合理,分为教学区、运动区、教职工生活区和学生生活区等四个区域。其间校道笔直,草坪如茵,绿树成荫,空气清新,是读书育人的理想场所。学校教学设备完善,有教学所需的各类实验室,有多功能电脑室、投影室、语音室、学生阅览室、音乐室和美术室等教学功能室,办学条件优越。学校以“育人为本,质量为基,立体培才,全面发展”为办学理念,以“勤奋学习,认真做事,磨砺成才,报效祖国”为校训,以“严明、勤奋、务实、进取”为校风,以“笃志、乐业、严谨、创新”为教风,以“励志勤学,敏思创见”为学风,坚持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并逐渐形成了“管理形式活、教育思想新、教学工作实”的办学特色。

近年来,我校大力开展“书香校园”创建活动。“享受书香,感悟幸福,构建和谐”是我们的口号,我们提出把办学目标定位在“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为学生美好人生奠基”这一高度上,把学校建设成富有人文情怀、师生共享的精神家园。我们认为,创建书香校园,形成人人爱读书,读好书,才是解决我们当前许多教育问题的根本出路,是解决师生们不爱读书,人文素养不高,学习能力不强的最好选择。现将我校近几年创建“书香校园”开展读书活动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健全制度

书香校园创建活动是我校的一项长期治校思路,1995年5月,学校就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教研室主任、政教处主任和语言学科的教研组长为成员的创建领导小组。2010年5月,根据《广东省“书香校园”评选活动实施方案》,我校正式启动创建“书香校园”。我们重新调整了活动领导小组,所有学校领导均有明确分工,各司其责。在这个基础上,学校制定和完善了《徐闻中学“书香校园”读书活动实施方案》和各项读书竞赛活动等方案及评估奖励办法,充分调动全体师生参与创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加大投入,强化管理

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让读书活动更有效,进一步激发师生读书的兴趣,我们加大了投入。仅2010年5月来,我校投资近200万元安装教学平台和阅读橱窗。阅读橱窗由各科组有计划定期展示师生作品。而平台的建设更是大大增加了学生阅读的信息量,学校还要求语言学科要成分利用平台,搞好读书活动。

学校还安装了网络电子阅读平台室,定期向学生开放。图书阅览室和电子阅读平台室均配备了专门管理员,加快了图书走近师生的步伐。另外为了增强图书使用的灵活性、便捷性和有效性,学校要求各班建立图书角,配备图书管理员,制定班内的图书借阅制度,每生捐5本以上的健康书籍进行交流阅读,定期更换书目,拓宽书源,使学生有书可读,全力发挥图书的功效。如今,学校图书阅览室和班里的“图书角”已成为学生的欢乐天地,同学们都在那里挑选自己喜欢的图书,手棒书籍美美地读起来,读书成了校园亮丽的风景。

三、认真筹备,精心组织

图书角的管理办法篇10

为了科学有效地组织业务培训,江苏省土地管理部门将各项业务的岗位培训分为两大类七个岗。第一类,按职务分为土地管理领导和乡镇土地管理员两个岗。第二类,按业务工作划分为地籍管理、建设用地管理、土地政策法规、土地监察、土地利用规划五个岗。以上“两类七岗”人员,均按照国家土地管理局制定的“岗位规范”要求,分批组织参加岗位培训,并通过考试、考核,取得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在本系统内从事档案、人事、宣传、计财、统计等工作的人员,则参加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的业务知识对口培训。1993年7月,根据新的形势需要,又增设土地管理档案、土地估价两个岗位序列。1993年12月,国家土地管理局和人事部发出《关于适应建立公务员培训制度需要推进土地管理人员培训的通知》,明确自1994年起,严格按照国家关于建立公务员培训制度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培训工作,逐步实现土地管理人员现有岗位培训与公务员培训的衔接,同时将培训类型划分为新录用人员培训、晋升任职培训、专门业务培训、更新知识技能培训等。此后,省土地管理局在培训工作中,除按国家规定落实公务员公共课内容外,土地管理业务技术知识培训仍继续执行国家土地管理局制定的土地管理岗位培训指导性教学计划。岗位培训的内容包括:政治理论、专业知识、业务技能、职业道德等方面。其中,政治理论学习一般由各单位按照当地党委、政府制定的计划及要求进行。各岗位的培训内容,均分公共必修课和土地管理专业课两部分。公共必修课4门,即行政管理学、机关应用写作、行政法概论、机关工作人员行为规范,采用省人事厅统一规定的教材;土地管理专业课4门,县以上的土地管理人员除学习土地管理学、土地法学、土地经济学3门课程外,另选1门所在岗位的专业课,选用省土地管理局指定的岗位教材。公共课和土地管理专业课培训的总学时不少于200学时。业务技能培训,穿插在各专业课的培训实习之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纳入各级土地管理部门的年度政治、业务学习计划或安排职工自学。对于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分深度、广度各有侧重,采取一次培训或分期培训、单科逐进、逐科结业等多种方式。省土地管理局负责全省土地管理岗位培训的归口管理,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制定的年度培训计划应向上级土地管理部门和同级人事部门申报,经批准后组织实施。岗位培训结束后,由土地管理部门和同级人事部门联合验收。对按规定学完全部课程,经考试、考核合格的人员,其学习表现和成绩记入本人档案,并发给国家土地管理局印制、同级人事部门验证认可的“土地管理岗位培训合格证书”或“土地管理专业证书”,作为上岗、转岗、任职、晋升的资格证明之一。参加单科学习成绩合格者,发给“岗位培训单科结业证书”,待按规定取得全部单科证书后,再换发合格证书。江苏省土地管理局成立后,除了经常选派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参加国家土地局及其各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外,还重视发挥省内外院校培训场所的作用,积极筹建本系统的培训基地。1992年10月,国家土地管理局同意江苏省土地管理局在南京筹建“全国地籍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同时一并成立“江苏省土地管理干部培训中心”,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主要职责是:作为全国地籍管理干部的培训基地承担培训任务,同时为江苏省土地管理系统培训专业管理人才。1993年3月,该中心正式成立。江苏省土地管理干部培训领导小组充分利用社会教育力量,特别是发挥有关院校的师资力量和物质条件开展培训。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上海同济大学等高等院校及扬州农校,都积极协助开展培训工作。各市、县也利用当地党校、干校的力量开展培训。1988—1995年,江苏省土地管理系统通过各种类型的培训,有2800多人获得“土地管理岗位培训合格证书”,有5400多人获得“土地管理基本知识教育合格证书”,还有360人在专业证书班毕业获得大专学历。全省业务培训率达85%,完成了“八五”期间的培训目标与任务。

1991年,江苏省土地管理局和徐州市土地管理局被国家土地管理局评为“全国土地管理教育先进单位”;连云港市局于京翠、南京市局丁和庚、扬州市局向韶被评为“全国土地管理教育先进个人”。同年,徐州市局孙超被评为“全国土地管理教育专业证书教育先进工作者”。依据不同对象和学习方式,江苏省土地管理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基本上可以分为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岗位培训班、专业证书函授班、专题培训研讨班、电视培训班、自学考试班等类型。(1)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岗位培训班1988年以来,江苏省土地管理岗位培训工作首先从县级以上土地管理领导和业务骨干抓起,先后举办过多期市、县级土地管理局局长和业务骨干培训班,以及县(市、区)长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研讨班。①市、县级土地管理局长培训班第一轮市、县级土地管理局局长研讨班。第一期,1988年3月12日—3月27日举办,65人参加,副省长凌启鸿在研讨班结束时讲话;第二期,1988年8月30日—9月12日,56人参加;第三期,1989年9月15日—9月30日,80多人参加。3期研讨班共培训县级局长以上领导干部200多人,地点均在南京农业大学培训部。教材以国家土地管理局编写的《土地管理基本知识》为主要内容;教学方法采取自学与听课相结合,联系本省土地管理工作实际,研讨江苏省土地管理工作重点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培训期间,省局的局、处领导和有关专家教授参加讲课与辅导,较好地保证了教学质量。经考核,参加培训学员全部获得“土地管理基本知识教育合格证书”。第二轮市、县级土地管理局局长岗位培训班。1991年,在第一轮集中培训的基础上,举办第二轮市、县土地管理局局长培训班,重点学习土地管理基本知识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理论。第一期,1991年12月5日—12月18日,参加者39人;第二期,1993年3月15日—3月26日,参加者50人。地点均在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内。两期培训班都邀请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省委宣传部等有关人员作形势报告,并对土地管理基本知识进行系统讲解,有关市土地管理局介绍国有土地有偿出让、城市土地管理、加强土地监察等方面的经验。②土地管理业务骨干培训班培训对象为市、县土地管理局业务骨干,地点在扬州农校举办。教材除国家土地管理局编的《土地管理基本知识》外,还有省土地管理局编的《土地管理丛书》和扬州农校土地管理专业自编的教材;培训时间2~3个月。参训人员主要是系统学习土地管理概论、建设用地管理、土地管理法规3门必修课,以及土地经济学原理、土地规划、土地调查与评价、地籍管理4门选修课和5个专题讲座,学习时间210学时。第一期,1988年4月1日—6月30日,参加者83人;第二期,1988年9月5日—11月2日,参加者52人。所有参加学习人员经考核均获得合格证书和扬州农校颁发的结业证书。③县(市、区)长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研讨班该班由省土地管理局承办,主要学习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基本理论,研究和探讨江苏省开展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方法与途径。此类研讨班由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发文并纳入县处级干部年度培训计划。第一期,1992年4月13日—4月19日,在苏州昆山市举办。参加者有全省30个县(市、区)长、土地管理局局长以及省有关部门领导共100多人。研讨班上,国家土地管理局副局长邹玉川作了《全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综述》的报告;上海、福建、广东、杭州等省、市土地管理局的领导和专家介绍了他们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做法和经验;全体人员还实地考察了上海虹桥经济开发区、浦东开发区和昆山经济开发区。此后,研讨班的报告和论文以《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为书名结集出版。第二期,1993年6月9日—7月4日,在无锡县举办,研讨内容:我国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基本理论;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江苏省进一步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工作思路等。参加研讨班的有分管土地管理工作的县(市、区)长30人。省土地管理局领导和福建省、重庆市、上海市土地管理局局长,以及无锡市、昆山市的领导参加讲课,研讨班人员还考察了无锡市的开发区。第三期,1994年5月4日—5月10日在太仓市举办,来自全省23个县市的领导及部分土地管理局局长共60人参加了研讨班。省土地管理局局长杨向杰、国家土地管理局处长刘玉杰作了专题讲课;上海市、昆山市领导介绍了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做法和经验;全体人员还实地考察了浦东开发区、昆山和太仓经济开发区。(2)专业证书班1988年,国家土地管理局颁布《土地管理<专业证书>教育暂行办法》;1989年,江苏省土地管理局制定并下发首期土地管理专业证书班(函授班)教育计划(以下简称专业证书班)。专业证书班招收省、市、县土地管理部门在职人员,年龄在35岁以上,具有5年以上工龄,并具有高中或相当高中文化程度,且身体健康者,学制2年。专业证书班采取半脱产的办学形式,理论教学时数为800学时,学员经过自学、面授辅导、作业、考试考查等教学环节,凡达到岗位所要求的大专层次专业知识便可获得证书。该证书在土地管理系统内适用,作为评定和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管理职务和其他职务的任职资格的依据之一。第一期专业证书班于1989年委托上海同济大学土地管理测量系举办,招收学员81人,坚持学完者55人。该班在扬州、徐州设立两个面授点,曾开展过6次集中面授。1992年,经国家土地管理局复查通过,认为该班符合国家教委和人事部的有关要求。1990年9月,为加强对专业证书班的管理,省土地管理局成立“土地管理专业证书班”领导小组,由王印才、倪骥程、钱智敏、程遐年、张周莱、费仕良6人组成,王印才任组长。

领导小组就招生、教学、管理等重大事项研究决定后,由南京农业大学负责实施。1990年11月,经江苏省教委、省人事厅批准,从第二期起,委托南京农业大学举办土地管理专业证书教育班。第二期,1992年招收土地管理专业证书班学员45人,39人毕业。第三期,1993年招收土地管理专业证书班学员47人,另增设第一期房地产经济专业班学员25人。第四期,1994年招收土地管理定向大专班学员50人、房地产经济班学员33人,增设土地财务专业班学员30人。1995年有2期专业证书班结业,共68人获得专业证书。(3)专题培训班1979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在江苏省吴县进行土地资源详查时,曾协助该县举办土地资源详查培训班。1988—1995年,省土地管理局及所属处、室,均结合各自业务工作需要,有计划地举办各类短期专题培训、研讨班,其中包括土地申报登记、土地详查补充调查、地籍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城镇土地定级估价、土地变更调查、土地财务、房地产经营管理、土地监察、土地管理文秘、土地科技管理、土地档案管理等多方面内容。1988—1995年,共举办各类业务培训班27期,培训人员3000余人次。(4)乡镇土地管理人员电视培训班、电教辅导讲习班1990年,国家土地管理局、中央电视台、中国企业文化研究院联合主办全国乡镇土地管理人员岗位电视培训,历时1年,设置土地管理概论等6门课程,中央电视台播放80~100学时。此间,省土地管理局共组织1226名在职乡镇土地管理人员参加电视培训,同时设立37个辅导工作站,每站配备1~2名辅导员,每月集中3~5天组织收看并进行辅导。为了明确电教辅导员的职责,提高辅导工作水平,1991年10月6日—10月26日,省土地管理局在扬州农校举办电教辅导员讲习班,共有41名辅导员参加培训。1991年,全省1152人参加电教考试,全部合格。1992年12月,全省受到国家土地管理局表彰的优秀学员12人、优秀辅导员4人、先进工作者3人、先进辅导站4个;受江苏省土地管理局表彰的先进个人44人、先进单位10个、先进工作者14人。(5)参加自学考试1990年前后,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等相继开设土地管理专业自学考试班或函授班,实行平时分散自学,每年两次集中面授。对此,全省各级土地管理部门积极鼓励在职人员参加自学考试,自学成才,同时尽可能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方便。3.专业教育(1)初、中等专业教育①宝山县绘丈学堂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宝山县土地清丈局下设绘丈学堂,时有教职员5人,多系日本归国留学生担任教员。招收学生42人,学制1年,共开设三角、几何、代数、珠算和测绘等课程,并组织进行了测丈实习;学生结业后发给凭照,分配到各乡测丈土地。②土地测丈人员养成所1928年11月1日,江苏省土地整理委员会附设的土地测丈人员养成所成立,由该委员会主任陈和铣兼任养成所主任,下设教务处、事务所。教务处下设三角、地形、清丈、登记、调查等班。三角班业务课程包括量地学、地形测量学、天体测量、地形学、球面三角、高等代数、微积分、解析几何、最小二乘法、制图学、投影学、计算等;地形班课程有地形测量学、量地学、天体测量、地形学、摄影测量、球面三角、高等代数、微积分、解析几何、最小二乘法、制图学、投影学等课程;登记班课程有国文、调查统计学、法制、经济学、测丈概要、制图法等;清丈班课程有平板仪测量、高程测量、初步测量、制图学、测丈概要、平面三角、地形学等。养成所学生来源,由省地政部门派人在南京和北平、上海等城市招考。从1928年11月到1930年2月,开办的班次见表1。以上各班毕业生都分配到各县土地局和各测丈队、地形队、三角队见习。1931年,因经费缺乏,该养成所停办。③测量人员训练所1933年5月,江苏省土地局举办测量人员训练所。该所下设三角、图根、清丈3班。三角班招收高中毕业生,图根、清丈班招收初中毕业生。新中国成立后,江苏省中等专科学校中没有设立过土地管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