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旅游经济热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02:20

近期旅游经济热点篇1

关键词:旅游产业布局影响因素

一、旅游产业区域结构包含要素

(一)基础环境状况

所谓旅游产业发展运行环境,是指影响旅游经济运行的各种因素的总和,由旅游经济运行的间接环境和旅游经济运行的直接环境共同构成。从基础设施投资角度看,旅游的区位条件往往可以决定一个旅游区域的资源、规模、价格和前景,其空间竞争力为此亦受到影响。这些都将影响旅游产业区域的结构。特别是旅游资源,对其的影响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旅游资源的分布及种类,都将影响着区域结构。

(二)经济发展环境

影响旅游产业发展及其产业布局的间接环境中,经济环境的重要性正变得越来越突出,经济规模、经济开放度和产业关联都是重要因素。在产业关联视角看来,旅游产业的链条长,与各种产业关联度大,这些都将影响到旅游产业区域结构。

(三)政策制度因素

作为制度重要提供者,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干预程度或者说对经济发展市场化制度水平的影响是值得注意的。就旅游产业发展来看,政府作用在于为一定区域内旅游产业发展创造一个具有竞争优势的宏观环境,更具体来说,其作用应体现在政策支撑、资金引导和推动立法等领域。

二、我国旅游产业区域结构布局存在哪些问题

现阶段我国的旅游企业主要布置在两个地区,或近旅游资源地布局,或近旅游中心城市布局.旅游企业近资源地布局或近中心城市布局,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现阶段近资源地布局的旅游企业,其产品多半已经老化,迫切需要更新和升级换代.由于旅游者的求新意识强,口味高,使得旅游产品的重新设计和包装并不那么容易,有时甚至比新开发还要困难.

(二),过去的旅游产品对资源的依赖性强,在此基础上重新设计会受到资源保护和人们思维定式的双重局限,必须要大胆创新,跳出过去固有的思维摸式,否则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旅游资源概念的内涵向外大大延展过去不是旅游资源今天也变成了旅游资源,因此,以游资源为主要加工对象的旅游生产企业其布局也应做相应的调整.

(四),客源地在空间的分布范围比以前更加宽广,过于集中布局的旅行社不能适应形式的发展,需要重新调整布局。

三、如何优化

(一)、注重空间旅游要素的系统性

区域旅游产业布局研究不能仅仅着眼于旅游生产体系,而应当着眼于旅游系统,旅游系统中的要素具有空间属性,即旅游者和旅游企业都位于特定的区位。在微观层面上,一个特定旅游企业的空间区位不可能发生改变,这是因为作为生产要素的旅游资源在空间上是不可转移的。但是,资本和劳动力在空间上是可以流动的,而且每个地区都存在旅游资源,因此在宏观上看,旅游空间结构不取决于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而是由旅游供求关系决定的,而且这种空间布局会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由于供求关系是旅游系统的基本结构,因此对区域旅游空间布局的优化归根到底还是对旅游系统的优化。由于区域旅游系统具有自身的整体性以及开放性,在空间的优化上应用系统的观点取代孤立、封闭的理念,其具体优化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区域旅游要素之间的优化,在分析旅游产业要素的基础上,明确各要素在空间布局上的摆放合理及高级化,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达到各要素聚集与分散的适量标准;二是旅游要素与区域空间的优化,从整合区域自身旅游优势出发构建合理的区域旅游空间布局体系,确定不同旅游景点及旅游资源要素的开发方向和旅游功能建设重点;三是区域宏观空间网络组织优化,即从区域竞争和合作的角度,明确区域及区域内旅游要素的发展空间定位,在处理好区域内各要素及要素与区域的基础上,积极拓展空间服务范围,形成利益互动的网络组织优化。

(二)、引导合理的旅游消费观念

旅游产业布局的调整优化应以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为中心,旅游产品的供给与消费是一个互动的系统,旅游消费可以成为旅游产业布局调整的指针。旅游产业布局优化对旅游产品结构调整应具有超前性,能够引导消费者的消费。因此,在进行旅游产业布局优化之前应对市场的需求有较为透彻的了解,并有前瞻性的眼光,形成对旅游消费的正确与良性的导向。目前,我国旅游业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热点太热、热点过于集中,以致于一些热点景区连文0化修缮保护的时间都很难找到。如果能够很好的从战略上对消费者予以引导,既有利于热点旅游景区的进一步开发与保护,又有利于相对冷门的旅游资源开发及旅游产业建设的均衡发展提供条件。

(三)、坚持由数量型向数量、质量、效益结合型转变

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在一定时期内追求适当的数量规模是必要的,即采取追求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张为主要的发展模式。但要提高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提高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必须要实现由传统的数量型向数量、质量、效益结合型发展模式的转变,逐步降低旅游产业对物质旅游资源的依赖程度。如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传统发展模式采取的是掠夺式经营方式,而在数量、质量、效益结合型的发展模式下,则要求旅游产业发展根据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合理安排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既注意旅游产业规模的适度扩张,又注意旅游类型的多样化,以满足日益多样化的旅游需求,保证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四)、政府适时适度的监测保障

从以上优化手段来看,区域旅游产业布局的优化要着眼于空间的系统性和时间的动态性,在时空变动的前提下旅游产业发展还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这些资金投入一方面来自政府,而另一方面依赖于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因此,如何有效地发挥市场作用,引导资金流进入良性健康的发展,就在于政府积极有效地发挥监测保障机制,引导资金流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路径。对此,在规划近中期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路径转变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其主要职能包括:第一,在规划的近中期,政府必须对致力于发展大众旅游的重点地区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的投入,以形成未来发展的良好预期。尤其重要的是,政府需要改善区域的可进入性,使旅游交通得到畅通便利;第二,加强对目的地的营销力度,确保充分的目的地信息到达主要的客源市场;第三,根据旅游时空的变动,适时引导旅游项目的开发,政府应积极主导一系列旅游规划的编制工作。

参考文献:

[1]青理东.加速构建区域旅游协作发展的思考[J].市场经济研究,2004(2):66-71.

近期旅游经济热点篇2

信息消费:

智能手机火力可以再猛些

2013年8月14日,国务院颁布《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将促进信息消费视为一项既能拉动需求、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又能促进消费升级、产业转型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从北京自身来看,新世纪以来,信息产业发展已驶入快车道。“十一五”时期,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4%,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1个百分点;“十二五”前两年,年均增速更是高达14.6%,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6.7个百分点。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为信息消费奠定了良好基础。

随着信息技术创新的不断加快,信息领域新产品、新服务也大量涌现,居民的信息消费支出随之不断增加,信息消费正逐步成为新兴的消费热点。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智能手机的出现,以其为代表的信息产品已经走进千家万户。作为一种实现信息消费的智能终端产品,玩转智能手机市场对促进信息消费具有重要意义。那么政府、企业如何以此为契机,拉动信息消费呢?笔者提出以下提升居民信息消费能力的直接路径。

加强智能手机核心功能的普及与应用,扩大有效使用人群规模。近期,北京局队进行的一项关于消费者信心的调查显示,使用过“智能手机其他主要功能”(即除了经常使用智能手机的接打电话、收发短信功能外,还经常使用手机进行下载、视频、阅读、购物等功能)的被访者比重将近一半。从城乡看,城镇被访者中使用过的比例明显高于农村被访者。年龄结构也显示,智能手机其他主要功能的使用者主要集中于40岁以下人群。对此,笔者建议,政府与企业应从培育潜在用户的角度出发,加大对农村地区和中年群体智能手机的推广和教学服务力度,让更多的消费者学会使用智能手机,扩大信息消费潜在需求。

创新智能手机便民服务内容,提升居民消费意愿。调查发现,居民最需要智能手机实现的服务功能主要集中在便民惠民服务领域,如对“提供交通信息服务(包括实时交通路况查询、GpS导航、线路查询功能)”、“提供手机软件预约服务(看病挂号、家政、叫车等)”的呼声较高。其次,休闲娱乐服务功能(手机阅读、视频等)、手机支付功能和手机搜索下载功能等也被频频提及。对此,政府与企业应以百姓需求为切入点,加快提高民生领域信息化服务水平,引进社会化力量,研究开发与智能手机相兼容的交通、医疗、家政、社区服务等电子化信息服务产品,改进居民消费方式,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同时,应大力发展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加大市场供给,激发居民对数字文化产品的消费热情,形成良好的运用信息技术的环境氛围。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演进升级,降低信息服务资费标准。发挥智能手机的智慧功能还存在哪些绊脚石?调查显示,公共区域无线网络覆盖少、信号差、连接不方便;手机上网速度慢、网络稳定性差;手机流量资费高;手机上网安全性不高,担心个人信息被泄露等均是目前制约居民使用智能手机服务功能的主要因素。因此,建议政府和企业要尽快完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实现无线网络的全覆盖;优化网络结构,提升网络服务质量;降低手机上网资费标准,在居民能够承受的手机月消费额较为集中的水平(100元、50元、30元)上,着力扩充信息服务内容,让居民享有更多的信息服务;增强网络安全建设,积极推动并出台网络信息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减少居民在进行信息消费时的顾虑。

旅游消费:

先挖潜好身边的宝藏

旅游产业对于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贡献。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层级的不断提高,北京居民旅游热情空前高涨。统计数据显示,2011~2012年,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团体旅游支出年均增长25.7%,高于人均消费性支出15.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支出年均增长24.7%,高于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3个百分点。来自北京局队近期的一项关于居民文化消费意向的调查显示,82.3%的被访者表示,在时间、收入充裕的前提下,最希望进行的文化活动就是外出旅游;有55.3%的被访者表示自己的旅游需求尚未得到满足。这些调查数据显示出北京市旅游市场的巨大发展空间。下一步,如何挖掘居民旅游消费的聚宝盆,结合被访者意愿,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规范引导旅游市场合理定价,满足居民旅游愿望。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北京居民对远郊游景点门票价格的期望值约为40元/张,对两天一夜远郊游价格的期望值约为300元/人次。但从市场供应看,比如携程网上标明的价格显示,目前京郊一些著名旅游景点如延庆八达岭野生动物园、百里山水画廊风景区、平谷京东大溶洞等的门票价格均在100元左右,京郊组团游两天一夜的价格基本在500元以上,明显高于百姓预期。因此,建议相关部门积极引导和规范旅游市场及景点门票价格,别让消费者因高票价对旅游望而却步。同时,在节假日期间,通过打折、发放优惠门票等措施吸引更多的旅游消费。

开发特色京郊旅游产品,释放居民旅游消费潜力。随着“五一”长假被多个分散着的三天小长假代替,北京居民的旅游需求出现一定变化。受到时间的限制,远郊区县游成为三天小长假较为适宜的休闲方式。调查显示,“北京以外的国内城市”和“北京城区的自然景点”人气均抵不过郊区休闲游。因此,建议北京市在现阶段应大力发展京郊旅游,结合区域民俗特点和游玩者个性需求,开发特色化、个性化旅游产品,提升京郊旅游文化内涵,增强京郊旅游的吸引力。此外,不断完善与京郊游密切相关的住宿、餐饮、娱乐、购物、休闲、金融支付等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促进旅游消费。

近期旅游经济热点篇3

一、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国内旅游是社会公民一种重要的消费形式,其发展是一个国家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象征。我国国内旅游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但从总的方面看,仍处于一种自发无序的状态。要改变这种状况,使国内旅游尽快发展起来,首先必须提高对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第一,发展国内旅游业具有回笼货币,促进市场繁荣,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作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居民购买力大大增强。1980年底,全国居民积余购买力仅为804亿元,1985年就增加到2500亿元,1990年则增加到7034亿元。十年内,平均每年增长25%。如此巨大的积余购买力,一方面反映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是稳定市场、稳定社会的隐患。如何引导好居民积余购买力是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证券投资、高档耐用消费品消费已成为引导居民积余购买力的重要途径,但都不能完全解决居民积余购买力的货币回笼问题。近几年,居民证券投资有较大发展。但由于投资市场的发育还处于初始阶段,将居民积余购买力引向投资的规模还是有限的,消费品市场中高档耐用消费品对于吸纳居民积余购买力起了很大的作用。但近几年又趋饱和状态。在证券投资、高档耐用消费品都难以完全缓解居民积余购买力的压力的情况下,发展国内旅游业,大量吸纳消费资金,回笼货币已成为引导居民积余购买力的又一重要途径。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1990年全世界国内旅游收入达2.4万亿美元,加上国际旅游收入总计达2.65万亿美元,与能源、汽车制造等重要产业并驾齐驱,已成为世界经济中三个最大的产业之一,我国国内旅游业近几年发展也相当快,经济效益也不断提高。“七五”期间,我国国内旅游者共13.9亿人次,年均2.7亿人次,收入753亿元,年均收入150.6亿元。1992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3.3亿人次,回笼货币则达到250亿元。实践证明,适当引导人们的旅游消费,发展国内旅游业确实不失为一种回笼货币、减少市场压力、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二,发展国内旅游业可以提供更多的劳动就业机会。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服务行业。要满足旅游者多方面的需要,就要发展相应的直接间接的提供服务的行业。据测算,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数,社会间接就业人数就可增加5个以上。因此,发展旅游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为人们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

第三,发展国内旅游业还可以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改善国民经济结构。

旅游业的发展,必须既建立在一定物质资料生产发展基础上,同时又能促进经济部门的发展,起着改善国民经济的作用。这是因为旅游业的发展能刺激旅游者的消费,从而可以形成和扩大新的消费市场。要满足因旅游业的发展而扩大的消费,就要增加生产扩大服务。由于旅游而刺激的消费,是一种较高水平的消费,对消费品和服务的要求,无论是从质量上还是从数量上说都比较高。在更新换代方面,某些旅游消费品的周期更短,这就对生产和服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旅游消费这种新形式就成了推动生产发展的新动力,为其他部门、行业开辟新的生产门路提供了可能。同时,旅游业的发展还会促进各种经济信息的交流,为新产业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国内旅游业这些作用都能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善。

第四,发展国内旅游还可以振兴繁荣地方经济。

我国地大物博,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各地都可以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国内旅游业,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一些经济水平较低而旅游资源又较丰富的地区,通过发展国内旅游业繁荣本地经济是一条较好的路子。陕西省汉中地区的南郑县,曾经是一个长期吃国家财政补贴的贫困县,但近年来,工农业总产值却跃居汉中地区之首,成为全省财政收入突破5000万元的县之一。实现这一巨大变化的原因之一,是这几年南郑县新开辟了一个南湖风景区,大力发展旅游业。贵州黄果树瀑布附近的村寨农舍,过去多是低矮简陋的石板房,村民中不少人靠政府救济过日子。这几年随着游客增多,各种旅游服务设施都建起来了,过去与经商无缘的农民,现在也做起了生意,有的还发了大财。1988年该镇储蓄达418万元,成了有名的万元户镇。旅游业不仅对落后地区的经济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对发达地区的经济的推动作用也很明显。如欧美一些大部市、亚洲四小龙的腾飞等,旅游业都起了重要作用。1991年上海对从事国内旅游业的旅行社提出“三个一”的要求,即吸引每一个淤客在上海多住一晚,旅游档次提高一档,多购物一百元。通过工作,1992年上半年国内游客在沪逗留时间达2一3天。大部分住进了二星宾馆,少数还住进了三星宾馆,在沪购物人均达900元。如果进上海的外地人口中有十分之一通过工作能达到这个水平,将会是上百亿的消费,这对上海商业、轻纺工业等将会形成巨大的推动力。

第五,发展国内旅游业还可为国家建设积累资金,对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有积极作用。

大力发展国内旅游业,鼓励人们在旅游方面多消费,将会给国家、社会实现更多的利润,从而为国家经济建设积累资金。同时,由于旅游业具有特殊的产业功能,发展旅游业所产生的乘数效应对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作用更为明显。按照我国目前国内旅游一年3亿人次的规模,以1991年对赴京旅游者调查测算,以每次旅游消费606元来计算,国内旅游收入则可达1818亿元,约等于我国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17400亿元的10.45%,按目前我国消费水平计算,每1元的直接收入可以产生3.03元的总经济效益,那么1818亿元的直接经济收入将产生5508.5的总经济效益,可见,通过发展国内旅游业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确实是一项具有积极作用的重要措施。

第六,发展国内旅游业有利于国民文化交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生活质量。

首先,发展国内旅游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旅游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出门旅游的人数与日俱增,发展国内旅游业就成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不可缺少的途径。其次,发展国内旅游业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增进人们的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较大的作用。旅游者游览祖国锦绣山河和名胜古迹,对其开阔眼界,陶冶情操,扩大信息交流,增强身心健康都有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青少年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内旅游发挥的作用更为明显。过去开展的“夏令营”学习周等活动,寓思想教育和传授知识于旅游之中,使青少年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激发了青少年振兴中华的热情,这些形式可以为发展国内旅游所惜鉴。再次,发展内旅游还可以促进思想观念的更新,从而提高人民的素质。国内旅游发展所形成的游客流是信息流、观念流的载体。这些信息、观念、思维、生活方式的传播,可以起着打破当地封闭保守思想、引发思维观念更新的作用。中国社会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塞、愚昧的观念阻碍了社会的进步。通过发展国内旅游业,强化人们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更新思想观念,其意义比因发展旅游所获得的经济效益要深远得多。至于国内旅游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前世界旅游组织主席阿瑟霍洛德认为:“我们必须尽一切努力把旅游维持在最高文化水准和精神水准上,我们必须把旅游组织起来,使它不仅成为不错的经营,而且成为一个创造更加文明、更加和平的世界的良机。”这确是一既适用于国际旅游,同样适用于国内旅游的真知灼见。综上所述,国内旅游业是一项具有特殊作用的行业。无论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发展国内旅游业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旅游界的充分重视。

二、国内旅游业与国际旅游业的关系

发展国内旅游业,除了要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外,还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的关系。

人类旅游行为是由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两大部分构成的。两者的关系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国内旅游是国际旅游的基础和先导;国际旅游是国内旅游的延伸和发展。发展旅游业离不开国内旅游。在这里只要侧重分析一下国内旅游业与整个旅游业的关系,它与国际旅游业的关系就比较明确了。

首先,国内旅游业是旅游业的先导。一般来讲,一个国家的旅游业,首先是从国内旅游业发展起来的。人们的旅游行为,从出游的方向和范围来看,首先是从中短途旅游即国内旅游开始的。当本国或本地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才开始转向国际旅游和长途旅游。尽管我国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选择了优先发展国际旅游业的道路,以达到刺激经济吸纳外币的目的。但国内旅游的先导作用仍然是不能抹煞的。其次,国内旅游是整个旅游业的基础和主体。据世界旅游组织近几年的统计,国内旅游人数占世界旅游人数的90%以上,其收入也将近占世界旅游收入的90%。美国每年出国旅游人次与国内旅游人次之比为1:100;英国在80年代中期每年的国内旅游人次,也占全国当年出游人次总量的86%。据我国国家旅游局统计,1990年来华入境人数2100万,创汇109亿元,而同期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旅客达2.8亿人次,回笼货币170亿元。1992年,来华旅游入境人数上升到3811,5万人,外汇收入39.4亿美元,而同期国内旅游人数已达3,3亿人次,回笼货币252亿元。因此,无论是考察旅游的供求,旅游服务设施的硬件、软件,还是比较旅游人数和收入所占的比例,都充分证明国内旅游是整个旅游业的基础和主导。再次,国内旅游还是调节旅游市场,提高旅游设施利用率的重要手段。国际旅游市场常常因为政治、经济或季节性的原因而产生波动。国内旅游则可在国际旅游市场发生波动时弥补、调节旅游设施利用率、解决交通工具的闲置和饱和等问题。注意利用国内旅游的调节手段,可以防止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发展的比例失调,以免造成旅游经济单纯依赖国际市场而无回旋余地的局面。再就是发展国内旅游业,还可以适当控制本国出国人数,缩小旅游收支逆差。美国过去旅游逆差较为突出,近年来,政府大力开展热爱纽约活动,并利用建国200周年纪念活动,吸引本国人在国内旅游。瑞士也是出于同一目的,提出了“还是在本国度假更方便妥当”的口号。

据以上分析,发展旅游业不能忽视国内旅游,要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促进整个旅游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三、发展国内旅游业的条件

八十年代中后期,我国旅游界曾认为,国内旅游尚未形成规模和条件,不宜大力提倡和发展。近十年过去了,我国发展国内旅游的条件已经有了很大变化。首先,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的提高,为国内旅游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根据世界公认的经验数据,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0美元时,居民就产生了国内旅游的动机;达到1000美元时,就想到近国旅游;达到3000美元时,就想到远国旅游。目前,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约为340美元,虽仅仅是越过产生国内旅游动机的界限,但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闽粤、江浙一带以及其他沿海商品经济发达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为显著些。这些地区的国内旅游需求比其他地区必定会强些。同时,从全国的储蓄余额看,至1991年底,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已达9100多亿元,已经具备了产生国内旅游动机的基本经济条件。这些情况证明,客观上发展国内旅游业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其次,我国丰富的

旅游资源是发展国内旅游业的重要条件。再次,我国带薪假期和每周44小时工作制度的实施,为发展国内旅游提供了闲假时间的条件。产生旅游行为的重要茶件之一,是人们要有足够的闲瑕时间。经济发达国家由于实行了带薪假期和每周40小时工作制,加上拥有较多的法定节日,使国民有较多的闲暇时间为外出旅游提供了条件。再有,经过最近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旅游业已经初具规模,具有了足够的发展旅游的设备条件。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我国拥有涉外饭店已2354座,客房35.10万间,床位73.77万张,这些设施为1985年的3,3倍。此外,交通运输方面,到1989年底止,全国运输客运量为791373万人,其中铁路113805万人,公路644508万人,水运31778万人,航空128300万人。通讯方面,1989年全国范围共有载波电报机5306台,电传打字机33379台,传真机2600台,电话交换机容量17-037481门,电话机1083275部。这些硬件,除交通仍为“瓶颈”外,其它方面已经比以前大大改善。许多旅游接待点已经出现了旅游设施过剩和淡季吃不饱的现象。这些设备的接待能力与数量更为庞大的国内旅游设施结合起来,将形成更大的接待能力。最后,经旅行社组织的国内游客人数剧增,说明国内有组织的旅游市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据国家旅游局对全国2456家经营国内旅游业务的二、三旅行社的统计,1992年共组级接待国内游客2821万人,是上年的6.66倍,与当年全国有组织地接待海外旅游者相比,国内旅游都大大超过了。这标志着我国国内旅游业已从过去基本上自发旅游的状况转向了通过旅行社有组织地旅游,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国内旅游市场已经基本形成,我国发展国内旅游业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

四、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国内旅游业

按照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本世纪末要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而根据近几年的情况,很可能要提前三年实现这一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此,我们要积极引导,早作准备,保证国内旅游的健康发展。

第一,加深对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作用的认识。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我国对国内旅游实行“不提倡、不宣传、不反对”的政策,后虽逐渐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但有关部门对国内旅游的需求仍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必要的计划和切实的指导。今后,应当利用理论研讨会、报刊宣传等形式,宣传国内旅游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条件等,使国内旅游经济发展规划得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要切实把国内旅游业作为重点支持的对象;在具体政策上,要对重点旅游基础设施、重点旅游景点的建设和修复以及重要旅游商品的生产,在信贷、资金、利率、税收等方面予以优惠,创造国内旅游业大力发展的条件。

第二,确立适度发展国内旅游业和加强国内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并举的方针,积极实现国内旅游的均衡发展。国内旅游需要大发展,但又受到交通能力的制约,以铁路为例,全国有2万多公里的线路“带病”运作;有200o多辆30年代制造的客车仍在超期服役。大部分通往旅游热点城市的铁路超负荷50%运行。交通瓶颈制约的情况还十分严重。面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国内旅游的发展要与交通状况相适应。近期内应提倡短线旅游,适当组织长线旅游。另一方面,又要加紧基础设施建设,对短线产业应当采取积极发展的方式加以平衡。

第三,加强宏观管理,积极协调和解决好国内、国际旅游的矛盾。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既是统一的又有矛盾的一面。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境外旅游者涌入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的改善,国内旅游亦呈上升趋势,有的旅游热点国内游人与境外游人之比高达70:1,因而产生了一些矛盾。对这个矛盾应当采取积极的方式加以解决。一方面要加强行业管理和旅游市场管理,主动实现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的结合、协调和分流。另一方面,进一步开发当地旅游景点和新的旅游景点和旅游路线,提倡近距旅游及新旅游路线,减少旅游热点的压力。

近期旅游经济热点篇4

国内旅游是指本国人民在国境线内进行的游览活动。这种消费行为的兴起和发展,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活水平进展到一定程度时的必然产物,世界各国旅游事业的成长阶段与开发政策各有其特点。在发达国家继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满足后,国内旅游业开始繁荣兴盛,继之国际旅游业也发展起来,这种国际旅游业既包括本国旅游者的出国旅游即支出旅游,也包括外国旅游者的入境旅游,即收入旅游,这些发达国家生产、消费发展,不存在象落后国家那样由受先进国家消费示范效应影响而产生的“早熟消费”现象,发展旅游业的主要目的是解决社会总需求不足和由此产生的失业问题,具有福利性质。

而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则率先发展国际旅游业中的收入旅游即入境旅游,并且这种收入旅游随着由经济发展引致的外汇瓶颈加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益重要。同时,伴随国内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国内旅游业也兴盛起来,到迈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000美元的新兴工亚化国家和地区的行列时,国际旅游业中的支出旅游即出国旅游也崛起繁荣,发展中国家发展旅游业的初期目的主要是为了赚取外汇,发展经济。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于1000美元,外汇紧缺,只发展接待外国旅游者的收入旅游。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外汇仍然紧缺情况下,这时,由于国内人民收入提高,国内旅游业也发展起来,但出国支出旅游仍未发展,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2000美元,外汇紧缺解除,这时出国旅游也发展起来了,台湾省是我国旅游业先行发展地区之一,它于1956年开始发展旅游业,当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有200多美元,外汇紧缺,因此首先着重发展国际旅游业中的收入旅游。从1956年到1979年期间,它始终不提倡国内旅游,随其自行发展,到了1979年台湾省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00美元,国际收支出现大幅度的稳定顺差达几百亿美元,这才开放国际旅游业中的出国支出旅游。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旅游业的供给和服务一时很难满足旅游者的需要,为了缓解矛盾,促进旅游业顺利发展,国家制定了优先发展国际旅游业的政策,并从各方面采取有力保证措施,增加国际旅游供给,使国际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在这时期,对国内旅游先后提出了灵活的政策和要求。80年代,由于主客观条件的不成熟和保证国际旅游优先发展,要求国内旅游要“因地制宜、积极引导、稳步发展”,进入9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其消费构成和消费层次发生了很大变化,外出旅游成为新的时尚,开放较早、收入较高的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居民就更为突出。据不完全统计,1995年国内旅游业的产出水平,已达到国际旅游业产出水平的1.68倍。①与此同时,近两年中国边境旅游的口岸增加,路线延长,无数增多,为边境旅游提供了方便,使边境旅游日益成为旅游业的焦点,其次,东南亚地区也成为

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居民新的旅游目的地,这是国内旅游向出国旅游的延伸。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步伐加快,以及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我国国民经济必将会持续、稳步、健康发展。国内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和经济勃勃发展,为大力发展国内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近年来,我国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生活质量稳步提高,消费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人们已不满足封闭式的家庭生活,而是迫切希望通过旅游达到开拓视野、陶冶性情的高层次的需求。随着城市职工带薪休假制度的“五天工作制”的实行,农民自由支配时间增多,旅游将成为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内旅游市场潜力很大,为发展国内旅游业提供了充足的客源。

众所周知,旅游资源是吸引旅游者的物质基础,是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我国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数量之多、种类之全、品味之高在世界上首届一指。同时,经过近二十年的旅游资源开发,景区(点)的建设,接待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完善,为发展国内旅游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各个旅游接待区来说,国内旅游对该地区的作用与国际旅游对各个接待国的作用基本相同,只不过不以外汇形式表现而已,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作用:

1.促进社会进步,繁荣文化,提高生活质量,激发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同时,通过旅游,增加人们身体精神的健康,从而提高社会生产力。不少国家通过国内旅游来解决本国居民中那些缺乏经济能力和不能出国的旅游问题,如埃及提倡让更多收入少的人“了解自己的国家”,增强民族自豪感,旅游部门在住宿、交通方面提供优待,给中、下层居民以方便,去年春节期间,安徽省黄山管委会推出的“黄山市民游黄山”活动,增加了市民对旅游行业的了解,激发了市民的主人翁精神。

2.改善国民经济结构,促进和带动全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受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交通、城建等相关部门的支持,同时旅游业的发展兴旺又促进城建、交通、科技文化、商业的、工业和手工业等相关部门的发展,大大增加了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使国民经济结构呈良性发展。

3.促进国内地区间经济发展平衡,是经济发展重心向内地转移及扶贫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这对落后地区来说,尤为明显。旅游的主要资源是自然风景和历史古迹,它们一般不在工业发达区而在边远地区、山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如敦煌千佛洞,黄果树瀑布、云南石林、四川九寨沟、安徽黄山、九华山等,我国众多的名胜都处在这种地理位置,通过国内旅游的发展,使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者来到落后的旅游地区消费,带动该地的经济发展。

4.大量回笼货币,加速经济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从1985年到1992年,国内旅游的回宠货币约1300亿元,1995年回笼货币1170亿元。②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发展国内旅游业对吸引外资、发展经济、实现货币回笼、积累资金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并可作为国际旅游业发展的先导,为国际旅游业的发展积累资金,逐步打好社会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的基础。

5.可以使国内和国际旅游市场互相调节平衡,提高旅游设施的利用率。国际旅游市场的客源因政治、经济和季节性变化会产生波动,通过发展国内旅游来弥补、缓和或调节床位的使用,解决交通工具的闲置和饱和等问题,防止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发展的比例失调,以免造成旅游经济单纯依赖国际市场而无回旋余地。

6.扩大就业机会,保持社会稳定。由于旅游活动的广泛和多样化,旅游业是一种劳动密集性的行业。西方有的学者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的旅游业,对于就业似乎比发达国家更为有利,因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活动和就业范围更小一些。大力发展国内旅游业可以扩大劳动就业机会,缓解目前我们由于经济转轨所造成的“就业难”的压力。

发展国内旅游的重要作用和潜在功能,也越来越为各有关方面所认识,各级主管部门要从政策上引导,改变原来终其自由发展的做法。为下一世纪的经济增长奠定良好基础。

今年初,钱其琛副总理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指出:“旅游管理部门要对我国旅游业发展有个系统的规划,要明确发展方向、长远目标,要看到,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旅游市场将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今后五年,我国旅游业发展前景是广阔的。”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显示,世界旅游业中,国内旅游业收入约占总收入的91%。就是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中,国内旅游也占较大比重。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旅游业的发展规律,加速发展国内旅游,以顺应这种新的形势,制订相应政策和措施,在全社会起一个导向性和协调性的作用,使旅游业日益繁荣。

1.将国内旅游切实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各级政府在制定国民经济中、长期计划和产业政策时,应对国内旅游有相应的计划安排,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设立系列指标,建立定点和抽样统计制度,从根本上确立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并在人、财、物上给予大力支持。

2.积极培育国内旅游的市场,在旅游客源市场输出与接待等方面联合,共同开发,深入广泛宣传,有组织地招徕国内旅游客源,积极办好国内旅游交易会和区域性、专项性旅游交易会,提高国民旅游意识。

3.建设和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随着国内旅游业发展,国内旅游者对旅游服务质量的要求在逐步提高,建设旅游服务设施要注意层次性和协调性,既要满足高层次消费的需求,更要重视大多数旅游者目前消费水平还较低的大众要求,改变以往接待国内旅游者设施存在的脏、乱、差现象,不断调整产品结构,以满足国内旅游者的需求。

4.加强宏观调控,积极稳定地发展国内旅游业。当前,许多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及个体经济对办旅游业的兴趣和热情都很高,而另一方面,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相形之下显得有些滞后,特别是交通拥挤,一些热线热点在旅游旺季人满为患,并冲击和影响国际旅游业。这种主客观条件相对脱节的状态迫切需要有关部门加强宏观调控,运用价格手段和时间错位方式来进行限流和分流。根据旅游业的内在发展规律,需要和可能的条件,适时提供导向情的调控意见和措施。

5.制定旅游法规,健全监督机制,保障国内旅游者合法权益。近两年,随着国内旅游业的红火,许多旅游接待地区的三类旅行社一轰而上,发展迅猛,全国现已有4000多家,但这些旅行社中,存在了一些问题,有些甚至属“皮包社”,只有一部电话和一台传真机,从业人员素质也参差不齐,有些根本不懂业务,导游人员也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旅客投诉率较高,影响了国内旅游业形象。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应切实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旅游管理水平、旅游服务质量等软件建设,逐步制定有关国内旅游业的法规和综合服务质量标准,建立定点服务,管理监督和投诉制度,确保国内旅游者的合法权益。

6.根据国内旅游者的需求,开发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从目前国内旅游市场现状的分析和预测来看,今后一段时间内应大力发展以下几种类型的旅游产品。一是观光型旅游产品,这种产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是国内旅游的主导产品,应不断增加和丰富产品的内容,溶知识性、文化性和参与性于一体,以满足旅游者新的需求。二是开发短途消闲旅游产品,随着双休日的实施,在我国城市兴起了周末旅游,由于时间因素,旅游路程不可太长,应根据当地及周边旅游资源分布情况,开发出具有吸引力的短途消闲产品,有广大的市场潜力。三是开发专项旅游产品。举办一些旅游节庆活动和一些主题旅游项目,如“三国城”、“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等,都将受到国内旅游者的青睐。

国内旅游的兴起,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发展国内旅游业可带动和促进国民经济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带来广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们应抓住当前国内旅游大发展的有利时机,从战略高度国内旅游业,规划和加速国内旅游业健康发展。

①来自《“八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发展情况和基本经验》中国旅游报,

近期旅游经济热点篇5

国内旅游是指本国人民在国境线内进行的游览活动。这种消费行为的兴起和发展,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活水平进展到一定程度时的必然产物,世界各国旅游事业的成长阶段与开发政策各有其特点。在发达国家继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满足后,国内旅游业开始繁荣兴盛,继之国际旅游业也发展起来,这种国际旅游业既包括本国旅游者的出国旅游即支出旅游,也包括外国旅游者的入境旅游,即收入旅游,这些发达国家生产、消费发展,不存在象落后国家那样由受先进国家消费示范效应影响而产生的“早熟消费”现象,发展旅游业的主要目的是解决社会总需求不足和由此产生的失业问题,具有福利性质。

而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则率先发展国际旅游业中的收入旅游即入境旅游,并且这种收入旅游随着由经济发展引致的外汇瓶颈加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益重要。同时,伴随国内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国内旅游业也兴盛起来,到迈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000美元的新兴工亚化国家和地区的行列时,国际旅游业中的支出旅游即出国旅游也崛起繁荣,发展中国家发展旅游业的初期目的主要是为了赚取外汇,发展经济。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于1000美元,外汇紧缺,只发展接待外国旅游者的收入旅游。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外汇仍然紧缺情况下,这时,由于国内人民收入提高,国内旅游业也发展起来,但出国支出旅游仍未发展,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2000美元,外汇紧缺解除,这时出国旅游也发展起来了,台湾省是我国旅游业先行发展地区之一,它于1956年开始发展旅游业,当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有200多美元,外汇紧缺,因此首先着重发展国际旅游业中的收入旅游。从1956年到1979年期间,它始终不提倡国内旅游,随其自行发展,到了1979年台湾省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00美元,国际收支出现大幅度的稳定顺差达几百亿美元,这才开放国际旅游业中的出国支出旅游。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旅游业的供给和服务一时很难满足旅游者的需要,为了缓解矛盾,促进旅游业顺利发展,国家制定了优先发展国际旅游业的政策,并从各方面采取有力保证措施,增加国际旅游供给,使国际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在这时期,对国内旅游先后提出了灵活的政策和要求。80年代,由于主客观条件的不成熟和保证国际旅游优先发展,要求国内旅游要“因地制宜、积极引导、稳步发展”,进入9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其消费构成和消费层次发生了很大变化,外出旅游成为新的时尚,开放较早、收入较高的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居民就更为突出。据不完全统计,1995年国内旅游业的产出水平,已达到国际旅游业产出水平的1.68倍。①与此同时,近两年中国边境旅游的口岸增加,路线延长,无数增多,为边境旅游提供了方便,使边境旅游日益成为旅游业的焦点,其次,东南亚地区也成为

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居民新的旅游目的地,这是国内旅游向出国旅游的延伸。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步伐加快,以及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我国国民经济必将会持续、稳步、健康发展。国内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和经济勃勃发展,为大力发展国内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近年来,我国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生活质量稳步提高,消费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人们已不满足封闭式的家庭生活,而是迫切希望通过旅游达到开拓视野、陶冶性情的高层次的需求。随着城市职工带薪休假制度的“五天工作制”的实行,农民自由支配时间增多,旅游将成为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内旅游市场潜力很大,为发展国内旅游业提供了充足的客源。

众所周知,旅游资源是吸引旅游者的物质基础,是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我国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数量之多、种类之全、品味之高在世界上首届一指。同时,经过近二十年的旅游资源开发,景区(点)的建设,接待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完善,为发展国内旅游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各个旅游接待区来说,国内旅游对该地区的作用与国际旅游对各个接待国的作用基本相同,只不过不以外汇形式表现而已,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作用:

1.促进社会进步,繁荣文化,提高生活质量,激发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同时,通过旅游,增加人们身体精神的健康,从而提高社会生产力。不少国家通过国内旅游来解决本国居民中那些缺乏经济能力和不能出国的旅游问题,如埃及提倡让更多收入少的人“了解自己的国家”,增强民族自豪感,旅游部门在住宿、交通方面提供优待,给中、下层居民以方便,去年春节期间,安徽省黄山管委会推出的“黄山市民游黄山”活动,增加了市民对旅游行业的了解,激发了市民的主人翁精神。

2.改善国民经济结构,促进和带动全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受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交通、城建等相关部门的支持,同时旅游业的发展兴旺又促进城建、交通、科技文化、商业的、工业和手工业等相关部门的发展,大大增加了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使国民经济结构呈良性发展。

3.促进国内地区间经济发展平衡,是经济发展重心向内地转移及扶贫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这对落后地区来说,尤为明显。旅游的主要资源是自然风景和历史古迹,它们一般不在工业发达区而在边远地区、山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如敦煌千佛洞,黄果树瀑布、云南石林、四川九寨沟、安徽黄山、九华山等,我国众多的名胜都处在这种地理位置,通过国内旅游的发展,使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者来到落后的旅游地区消费,带动该地的经济发展。

4.大量回笼货币,加速经济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从1985年到1992年,国内旅游的回宠货币约1300亿元,1995年回笼货币1170亿元。②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发展国内旅游业对吸引外资、发展经济、实现货币回笼、积累资金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并可作为国际旅游业发展的先导,为国际旅游业的发展积累资金,逐步打好社会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的基础。

5.可以使国内和国际旅游市场互相调节平衡,提高旅游设施的利用率。国际旅游市场的客源因政治、经济和季节性变化会产生波动,通过发展国内旅游来弥补、缓和或调节床位的使用,解决交通工具的闲置和饱和等问题,防止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发展的比例失调,以免造成旅游经济单纯依赖国际市场而无回旋余地。

6.扩大就业机会,保持社会稳定。由于旅游活动的广泛和多样化,旅游业是一种劳动密集性的行业。西方有的学者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的旅游业,对于就业似乎比发达国家更为有利,因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活动和就业范围更小一些。大力发展国内旅游业可以扩大劳动就业机会,缓解目前我们由于经济转轨所造成的“就业难”的压力。

发展国内旅游的重要作用和潜在功能,也越来越为各有关方面所认识,各级主管部门要从政策上引导,改变原来终其自由发展的做法。为下一世纪的经济增长奠定良好基础。

今年初,钱其琛副总理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指出:“旅游管理部门要对我国旅游业发展有个系统的规划,要明确发展方向、长远目标,要看到,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旅游市场将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今后五年,我国旅游业发展前景是广阔的。”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显示,世界旅游业中,国内旅游业收入约占总收入的91%。就是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中,国内旅游也占较大比重。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旅游业的发展规律,加速发展国内旅游,以顺应这种新的形势,制订相应政策和措施,在全社会起一个导向性和协调性的作用,使旅游业日益繁荣。

1.将国内旅游切实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各级政府在制定国民经济中、长期计划和产业政策时,应对国内旅游有相应的计划安排,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设立系列指标,建立定点和抽样统计制度,从根本上确立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并在人、财、物上给予大力支持。

2.积极培育国内旅游的市场,在旅游客源市场输出与接待等方面联合,共同开发,深入广泛宣传,有组织地招徕国内旅游客源,积极办好国内旅游交易会和区域性、专项性旅游交易会,提高国民旅游意识。

3.建设和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随着国内旅游业发展,国内旅游者对旅游服务质量的要求在逐步提高,建设旅游服务设施要注意层次性和协调性,既要满足高层次消费的需求,更要重视大多数旅游者目前消费水平还较低的大众要求,改变以往接待国内旅游者设施存在的脏、乱、差现象,不断调整产品结构,以满足国内旅游者的需求。

4.加强宏观调控,积极稳定地发展国内旅游业。当前,许多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及个体经济对办旅游业的兴趣和热情都很高,而另一方面,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相形之下显得有些滞后,特别是交通拥挤,一些热线热点在旅游旺季人满为患,并冲击和影响国际旅游业。这种主客观条件相对脱节的状态迫切需要有关部门加强宏观调控,运用价格手段和时间错位方式来进行限流和分流。根据旅游业的内在发展规律,需要和可能的条件,适时提供导向情的调控意见和措施。

5.制定旅游法规,健全监督机制,保障国内旅游者合法权益。近两年,随着国内旅游业的红火,许多旅游接待地区的三类旅行社一轰而上,发展迅猛,全国现已有4000多家,但这些旅行社中,存在了一些问题,有些甚至属“皮包社”,只有一部电话和一台传真机,从业人员素质也参差不齐,有些根本不懂业务,导游人员也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旅客投诉率较高,影响了国内旅游业形象。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应切实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旅游管理水平、旅游服务质量等软件建设,逐步制定有关国内旅游业的法规和综合服务质量标准,建立定点服务,管理监督和投诉制度,确保国内旅游者的合法权益。

6.根据国内旅游者的需求,开发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从目前国内旅游市场现状的分析和预测来看,今后一段时间内应大力发展以下几种类型的旅游产品。一是观光型旅游产品,这种产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是国内旅游的主导产品,应不断增加和丰富产品的内容,溶知识性、文化性和参与性于一体,以满足旅游者新的需求。二是开发短途消闲旅游产品,随着双休日的实施,在我国城市兴起了周末旅游,由于时间因素,旅游路程不可太长,应根据当地及周边旅游资源分布情况,开发出具有吸引力的短途消闲产品,有广大的市场潜力。三是开发专项旅游产品。举办一些旅游节庆活动和一些主题旅游项目,如“三国城”、“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等,都将受到国内旅游者的青睐。

国内旅游的兴起,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发展国内旅游业可带动和促进国民经济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带来广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们应抓住当前国内旅游大发展的有利时机,从战略高度国内旅游业,规划和加速国内旅游业健康发展。

①来自《“八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发展情况和基本经验》中国旅游报,

近期旅游经济热点篇6

一、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旅游资源丰富,既有自然形成的景观,也有历史留下的古迹,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绿色”、“红色”、“古色”、“特色”。

1、绿色。地属山区,有“八分半山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境内森林覆盖率达86.42%,位居全省第一,是我国南方重点林业县,天柱峰国家森林公园面积达13660公顷。属亚热温暖湿润气候区,气候宜人,空气达到国家一级标准,自然空气净化率达30万级,氧负离子含量达7万个/m3,素有天然“氧吧”之称。九龙湖国家水利风景区已纳入江西省“十一五”旅游规划赣西旅游圈重点建设项目。

2、红色。是秋收起义的主要策源地,红一方面军第一师部队驻扎在县城肖家祠,由此走向井冈山,他一生中唯一一次脱险经历就在,留下了一段“脚踏两地,四元定乾坤”的传奇经历。“秋收起义纪念馆”被授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并进入江西十大红色旅游景点名录。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又是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1990年省政府批准为“全苏区县”,写进了中国革命史的中学历史教材。

3、古色。有古文化遗址16处,古石器遗存点3处,古建筑13处。境内有程子源遗址、程子源窑址和月形遗址;有“石”、“剑石”、“潘周过化”等崖刻,其中“潘周过化”崖刻落款“邓子龙书”;有远近闻名的佛教名山——大莲山,据考证分析,这些文物均为西周文化遗址。

4、特色。是“湘鄂赣边客家县”和“全国漫画艺术之乡”。全县人口有80%以上为客家人,客家山歌和灯彩是客家文化的主要体现。的漫画艺术被列入全国36个漫画群体之一。还有温泉地下热水资源,水温常年达70℃,引泉沐浴,可谓“圣泉一浴,百病除而身轻爽”。

县旅游资源在全市来讲是比较丰富的,近年来旅游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县共接待游客3.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80万元,占gdp的1.4%,全省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为8.5%,的这一比重比全省低7.1个百分点。的旅游业仍然是经济发展的一条短腿,潜能远没有挖掘和释放出来。如何加快县旅游业的发展,个人通过实地调研后,谈点肤浅的看法。

一、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旅游资源丰富,既有自然形成的景观,也有历史留下的古迹,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绿色”、“红色”、“古色”、“特色”。

1、绿色。地属山区,有“八分半山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境内森林覆盖率达86.42%,位居全省第一,是我国南方重点林业县,天柱峰国家森林公园面积达13660公顷。属亚热温暖湿润气候区,气候宜人,空气达到国家一级标准,自然空气净化率达30万级,氧负离子含量达7万个/m3,素有天然“氧吧”之称。九龙湖国家水利风景区已纳入江西省“十一五”旅游规划赣西旅游圈重点建设项目。

2、红色。是秋收起义的主要策源地,红一方面军第一师部队驻扎在县城肖家祠,由此走向井冈山,他一生中唯一一次脱险经历就在,留下了一段“脚踏两地,四元定乾坤”的传奇经历。“秋收起义纪念馆”被授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并进入江西十大红色旅游景点名录。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又是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1990年省政府批准为“全苏区县”,写进了中国革命史的中学历史教材。

3、古色。有古文化遗址16处,古石器遗存点3处,古建筑13处。境内有程子源遗址、程子源窑址和月形遗址;有“石”、“剑石”、“潘周过化”等崖刻,其中“潘周过化”崖刻落款“邓子龙书”;有远近闻名的佛教名山——大莲山,据考证分析,这些文物均为西周文化遗址。

4、特色。是“湘鄂赣边客家县”和“全国漫画艺术之乡”。全县人口有80%以上为客家人,客家山歌和灯彩是客家文化的主要体现。的漫画艺术被列入全国36个漫画群体之一。还有温泉地下热水资源,水温常年达70℃,引泉沐浴,可谓“圣泉一浴,百病除而身轻爽”。

二、存在的问题

1.是对发展旅游的认识没到位。有的人认为经济不发达,地理位置不优越,旅游业难以形成很好的气候,对旅游的工作缺乏应有的热情,认为与己无关,漠不关心。

2.是景点开发缺乏特色。虽然旅游资源众多,但是缺乏垄断性旅游资源,旅游景点得不到有效的投入和包装,规模小、档次低,缺乏叫得响的成熟旅游名牌产品,没有把的乡土人情、特色文化充分挖掘出来。

3.是旅游基础设施薄弱。由于基础薄弱、财力有限,致使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开发不够,有旅游无效益的现象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一些主要景点没有上等级的旅游道路,大型车辆无法进入和通达,游客可入性差,旅游的整体效益无法显现出来。

近期旅游经济热点篇7

云南地处低纬度高原,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其富聚度居全国首位。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速林业发展的决定》(云发〔2004〕9号)两个文件,建设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发展林产业,做大、做强森林生态旅游业,把云南建成“亚洲最著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我们依据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云南旅游发展倍增计划(2004-2010年)》和云南省林业厅《关于开展全省林业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结合云南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实际,紧紧围绕把云南得天独厚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转化为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思路,组织编写了《云南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规划》的编写工作,是在云南省林业厅的直接领导下,由云南省林业厅技能站主持,组织西南林学院生态旅游系等单位完成。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得到了省政府研究室、省发改委、省文化厅、省旅游局、省财政厅、昆明理工大学等部门、领导、专家教授的指导、支持,提出了许多真知卓识的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由于编撰人员水平有限,时间仓促,《规划》难免有疏漏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1.森林生态旅游的内涵及国内外发展概况

1.1森林生态旅游的内涵

森林生态旅游,是让游人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环境中,尽情观赏和享受旖旎的自然风光和野生动植物,领略大自然神韵的同时,肩负着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游乐活动。即游人既欣赏自然美景又关注生态环境,通过观光、科考、探险等一系列旅游活动,认识了解自然,同时增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教育旅游者及当地居民更多地认识自然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旅游活动。而我国的森林生态旅游,既包括在林区内依托森林风景资源发生的以旅游为主要目的,多种形式的野游活动,也包括登山漂流、跋涉探险、狩猎垂钓、野营科普、康体休闲、疗养保健等活动。

从理论上讲,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利与弊,利大于弊。其正效益,不仅会给国家和当地带来经济收入,对环境建设也有好处,游客还能在游山玩水中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形成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而朝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但,如果误入歧途,它带来的将是旅游性污染危害和群众性观光公害导致的环境恶化及环境灾难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诚然,推行和实施“绝对保护”政策,是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

1.2森林生态旅游国内外发展概况

1.2.1国内外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海陆空交通的便捷,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和人类参与最广泛的产业之一,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据有关资料介绍,在过去的30年间,国际旅游业每年以6%以上的速度增长,到目前为止,旅游从业人员约占全球就业人员的1/4,累计总产值达3.5万亿美元,约占全球总产值的6%,已超过石油和汽车工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估计,到2010年,国际旅游人数将超过10亿人次,旅游年收入将达到15500亿美元,为目前旅游总收入的3倍。预计旅游业所创造的产值(包括直接和间接产值)将占世界GDp总值的11.7%。旅游业的持续、高速增长,充分表明其己成为世界上经久不衰和最富活力的经济部门,不仅有效地带动了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而且还直接或间接地为世界各地的2.5亿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90年代,我国旅游业得到蓬勃发展,近十年来,呈迅猛发展之势,旅游收入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日益增加,目前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截止2002年底,我国旅游业总收入高达5566亿元,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从1995年的3.59%升至2002年的5.47%,成为我国最具发展后劲的朝阳产业。

1.2.2森林生态旅游成为新兴产业

美国是发展森林生态旅游较早的国家之一,早在1872年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黄石国家公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在森林中发展旅游业的生命力。到1960年,森林旅游由于它的现实价值而最终获得了各界人士的承认,而且一跃成为森林资源功能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美国举行的以“森林多目标利用”为中心议题的第五届世界林业会议上,发展旅游被确定为森林多目标利用的五大目标之一。这次会议是森林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从此各国积极进行自然保护区及国家森林公园的建设,不仅为本国国民提供了健身益智的活动产所,同时也招徕了外国的观光游客,使森林生态旅游成为一项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

森林生态旅游能把文化、民族、林业、旅游、科技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一种非消耗性的林业产业发展方式。森林生态旅游不仅是一种旅游形式,它还是国家政府机构用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工具。由于森林生态旅游在资源利用、开发经营上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性,已经成为国际旅游的主要潮流。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旅游观念正发生巨大变化,将有更多的时间和费用投入休闲旅游活动中。据世界旅游理事会估算,生态旅游年平均增长率为20%-25%,是旅游产业中增长最快的部分。10多年后,发达国家将陆续进入“休闲时代”,发展中国家也将紧跟其后。21世纪将是以森林生态旅游为主体的生态旅游世纪,并成为前景光明的新兴产业。我国1999年旅游的主题是“生态环境游”,其内容为“走向自然,认识自然,保护环境”,表明我国森林生态旅游业正在迎头赶上国际潮流。

1.2.3我国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方兴未艾

自上世纪80年代初起,我国林业等部门开始大规模地进行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目前,我国已建立各类森林公园1658处,规划面积1900多万公顷;建立自然保护区1757处,规划面积1.5亿公顷。全国有6处国家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被列为世界遗产,有19处自然保护区加入了“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7处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同时,还建立了数量众多的自然保护区旅游小区、狩猎场和野生动物园等。这些森林旅游区囊括了我国不同地域森林资源中最具代表性的精华,形成了包含各种不同类型的森林生态景观。

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旅游小区的建设,大大推动了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缓解了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走出了一条不以消耗森林资源为代价的林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如交通业、餐饮业、加工业、种养殖业、零售业等的发展,推动了林区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有效缓解了林区的就业压力,并且极大地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成为林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国家林业局的统计表明,近10年来,中国森林生态旅游人数每年都保持30%以上的高增长率,在整个旅游市场中的份额越来越大,位置越来越重要。以森林公园为例,1992年森林公园以门票收入为主的直接旅游收入突破亿元大关,到2003年达到了96亿元,创造的社会综合产值突破了1000亿元。加上自然保护区、狩猎场、森林旅游小区、森林类型的旅游区,中国森林生态旅游的年游客量已达3亿多人次,占到当年全国旅游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森林生态旅游呈现出强劲发展的良好态势。

1.3云南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

云南地处低纬度高原,境内峰峦叠起,江河纵横,森林类型和生物物种丰富多样,且具雄、奇、雅、秀、幽、险、野、旷的特点。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与条件。为实现省委、省政府把云南建成“亚洲最重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战略目标,为云南旅游支柱产业增添绿色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和紧密配合下,进一步加大了发展力度,使云南森林生态旅游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1.3.1发展成效

1.森林公园发展迅速。自1987年我省兴建畹町部级森林公园以来,截至2003年,全省相继建立了昆明金殿、腾冲来凤山、思茅菜阳河等26个部级森林公园;双柏南安、西畴鸡冠山等13个省级森林公园,69个县(市)级森林公园,分布在全省16个地州市,40多个县(市)。国有林场森林景观资源开发步伐也开始加快,先后兴建了26个林场景区。

2.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小区”建设稳步发展。十多年来,经多方筹集资金,先后投资1.5亿元,恢复和新建部级、省级和地县级自然保护区168个,服务设施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床位2300多个。目前己有香格里拉碧塔海、丽江云杉坪白水山庄、西双版纳野象谷、原始森林、翠屏峰、绿色石林、保山高黎贡山百花岭、屏边大围山、景东衰牢山天池、丽江老君山等景区(景点)正式营业。

3.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2003年,仅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共投入资金18076.96万元,其中:国投1944.15万元,引资15006万元,自筹1203.1万元。主要用于旅游服务设施、新增旅游项目和环境保护建设。现已拥有车(船)155台,游道265公里,床位1055张,餐位1123个,程控电话682门。

4.经济效益增长较快。2003年,全省森林生态旅游接待中外游客423.5万人次。仅森林公园接待游客就达196.31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3.32万人次,全省实现森林生态旅游收入近32亿元。成为云南旅游业和林产业中最具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5.管理、服务有所加强。建立和逐步完善了森林生态旅游管理、服务机构。省林业厅明确了管理部门,成立了云南森林生态旅行社,部分地州市县林业部门,设有专职、兼职管理机构和专职人员,负责经办森林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和管理工作。同时还成立了云南省森林生态旅游协会,并创办了《森林生态旅游通讯》。服务管理方面:一些地州县相继成立了森林生态旅游接待单位以及集吃、住、行、娱、游、购为一体的林业培训中心。

1.3.2存在问题

云南森林生态旅游业经过近十五年的艰苦努力,从无到有,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由于起步晚,开发时间短,投入严重不足,步履十分艰难,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

1.认识不到位,发展不重视,理论研究严重滞后。行业主管部门和一些地州,对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发展的巨大潜力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真正排上议事日程,更缺乏紧迫感。

2.投入严重不足,开发程度低。由于森林生态旅游业外部性明显,加上机制不活,底子薄,自筹能力弱,融资渠道不畅,对森林生态旅游业的投入严重不足,至使开发程度很低。截至2002年,全省开展旅游的自然保护区数量仅占总数的14%,开展“森林生态旅游小区”的面积仅占保护区总面积的0.42%。开发的景点不到150个,仅占规划景点的7.5%。并且一些地方的旅游开发,处于低水平、低层次、低效益、低质量的“四低”状况、且开发方式趋同化。

3.已建景区(景点)开业率低。全省39个国家及省级森林公园中,仅有16个正式营业,开业率仅达41%;69个市县级森林公园的开业率虽高一点,也只达75%。而森林生态旅游资源集中、富集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除少量以观乌、生物多样性专业考察外,没有增加新的景区(景点)和旅游场所,整体市场转化率较低。

4.市场开拓较差,服务管理滞后。宣传促销不到位,景区(景点)知名度低,“守株待兔”思想严重,满足于现状和低水平。经营机制不灵活,管理水平低,服务质量较差,多数景区(景点)处于“一流景观,三流服务”状态。经营能力和市场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5.社区参与程度低。在森林生态旅游发展中普遍忽视当地社区、居民的参与和协作,忽视当地居民分享森林生态旅游效益的权力。除少数景点(景区)的牵马服务外,在开发建设、旅游项目选定、规划和各项政策的制定中,较少征求和咨询当地社区和居民的意见,更少考虑共同管理和经营,从旅游中获益甚少。

6.人才匮乏,素质较低。参与森林生态旅游的管理、服务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尤其是经营管理型专业人才、环境监测人才、规划设计人才、营销人才及森林生态旅游专业导游人才严重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7.保障体系不健全,不完善、不配套。许多地方管理体制不顺,多头领导,多方管理,互相扯皮、推委现象时有发生。部份森林生态旅游景区(景点)权属错位,经营权不明晰,收益分配不公,常引起纠纷和争议。

2.云南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与评价

2.1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概况

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是指以森林景观为主体,其他自然景观为衬托的森林生态旅游环境。云南森林资源丰富,森林环境原始,森林类型和生物物种多样。全省有森林面积1.41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33.6%,是云南各类资源中最多、最大的可再生自然资源,是云南地理位置(低纬度)和地貌形态(多择化小生境)共同作用下的“天赐”财富,而森林中珍稀物种种类和数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其富集度居全国首位。优越的自然环境适宜多种生物生息繁衍,全省有各种高等植物17000多种,占全国总数的62.9%。

2.2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类型

本规划中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划分,本着突出林产业特色,分类体系边界清晰和林业行政管理体系现状,方便开发、管理和便于规划操作的原则,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标准,按照资源所在旅游地属性划分为三种类型: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其他林业地域。其中自然保护区166个,森林公园108个,其他林业地域31个,(详见附表一:云南省森林生态旅游资源表)。

2.3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分布情况

由附表一可以看出,全省己建成、正在开发或待开发的森林生态旅游景区和森林公园共305个,景点2000余个。分布于121个县市区。景区较为集中的县(市)有:腾冲、景洪、勐腊、昆明、双柏、香格里拉、保山、龙陵、丽江、盈江、楚雄、马关等。景区最多的县是腾冲、景洪、丽江、香格里拉、勐腊、龙陵等。

2.4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特点

云南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既丰富多彩,又有其独特性,突出表现在:

1.资源类型多样,有利于开展多种旅游

云南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类型,除海洋、沙漠等个别类型为空白外,按中国森林风景资源划分的类型,云南几乎均有分布。同时还具有其他省(区)少有的民族风情和边境口岸类型。而且尚有峡谷、冰川、泥石流滩等为云南特有。类型多样,是开发各类旅游活动和多种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的资源基础。

2.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空间分异明显

从资源综合区划的分布看,滇西北和滇南资源集中、富集,以大面积的部级自然保护区为主,其原始状态保存良好,生物区系特殊,过渡性明显,交流与隔离并存,生物多样性保护完好。且有相对密集的民族文化资源作补充;其次是滇西和滇西南,以省级自然保护区为主,以热带雨林、季雨林和亚洲象、热带亚热带大型鸟类、古茶园、古茶树等珍稀动植物最为突出;再次是滇东南和滇东北,主耍以国有林场、森林公园和水源林为主;滇中和滇东由于开发较早,次生林居多,资源品质相对较差。旅游资源分散,集中度低,造成开发上的困难,且难以形成群体效应。

3.资源原始、古老、开发价值高

在众多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中,不少景区和景点尚处于待开发的处女地,保持着原生状态,成为许多生物的避难所,保留了大量古老濒危和特有的野生动物类群,且有浓厚的神密色彩。无论是观光旅游,或是科普、科考、教学等专业旅游,都是最佳生态旅游的好去处,开发价值高,是云南森林生态旅游走出省门、国门的品牌,同时也是建成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宝贵资源财富。

4.后备资源多,开发潜力巨大

后备资源丰富,但多数高品质、高品位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分布在交通闭塞、经济发育程度低的边远地区。绝大部分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处于未开发状态,资源存量巨大,是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和云南旅游业“提质增效”的基础,开发和市场潜力巨大。

2.5森林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对云南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在森林生态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运用专家系统评价法,依据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为标准,综合考虑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鉴于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特殊性,在一般旅游资源100分的评价体系上,加权20分的生态价值分值)分为五级评价。其中五级旅游资源为特品级旅游资源;四级、三级旅游资源为优良级旅游资源;二级、一级旅游资源为普通级旅游资源。

按照资源所在旅游地属性和类型划分,全省166个自然保护区中,13个部级自然保护区均为特品级旅游资源;在50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中,有9个自然保护区为特品级旅游资源,有40自然保护区为优良级旅游资源,有1个为普通级旅游资源;在55个地市级自然保护区中,除2个人工水库景区为普通级旅游资源外,其他53个均为优良级旅游资源;在48个县级自然保护区中,除1个水源林景观为普通级旅游资源外,其他47个均为优良级旅游资源。在全省108个森林公园中,36个重点部级森林公园和12个一般部级森林公园均为优良级旅游资源;重点省级13个森林公园和一般省级11个森林公园均为优良级旅游资源;重点县级6个森林公园和一般县级30个森林公园均为普通级旅游资源;在包括林场、动植物园和其他林业用地34个景点中,除4个为优良级旅游资源外其他30个均为普通级旅游资源。

*

3.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综合区划

根据全省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富集度,地域分布特点,综合性、整体性、相似性、协调性、经济上的相连性和各个旅游区的内在规律,区域基本优势,为制定与实施各时期森林生态旅游规划区域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将全省划分为滇中高原湖盆,滇西北高山峡谷,滇西中山宽谷,滇南中低山宽谷盆地热带,滇东、滇东南岩溶地貌和滇东北中山剥蚀地貌六个森林生态旅游区,进行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布局。

3.1滇中高原湖盆森林生态旅游区

包括昆明、玉溪、楚雄三市,总面积604.85万公顷。该区经济条件好、交通方便、四季如春、是云南旅游业最大的接待基地、集散地和游览地。同时森林生态旅游资源齐全,高原湖盆、古寺庙宇、名胜古迹、民族风情集中,是云南的旅游中心。

3.2滇西北高山峡谷森林生态旅游区

包括大理、迪庆、怒江三地州和丽江市,总面积892.51万公顷。地处云南西北部,横断山脉腹地,青藏高原南缘。该区蕴藏着得天独厚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有广阔的高山原始森林,丰富的动植物种群,广袤的高山草原,耸立的大雪山、深切的高山峡谷、深邃的高原湖泊,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和古老的宗教文化。举世闻名的“三江并流”、被誉为世外桃园的“香格里拉大峡谷”、我国纬度最南的现代海洋性冰川和完整的高山森林垂直带自然景观,都分布在该区。

3.3滇西中山宽谷森林生态旅游区

包括保山市、临沧地区和德宏州,总面积556.32万公顷。地处云贵高原西缘,横断山脉南缘,以中山切割地貌为主。西部和南部与缅甸相连。区内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地热、温泉、瀑布、叠水星罗棋布。我国罕见的热火山景观、树包塔奇观、大树杜鹃王、榕树王、橡胶母树王享誉海内外、南方陆上古丝绸之路、抗战遣趾均分布该区。加上迷人的南亚热带、亚热带森林自然景观和傣、佤、傈傈、景颇啊娜多姿的民族风情,是国内旅游和边境旅游的理想目的地。

3.4滇南中低山宽谷热带森林生态旅游区

包括西双版纳和思茅地区,总面积650.85万公顷。地处横断山系南段延伸地带,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国境线长1482公里。属中低山宽谷盆地,山川秀丽、风物神奇、知名度高,是我国西南边陲的瑰丽宝地。区内风光绚丽、珍稀植物繁茂、珍禽异兽成群、奇特的热带森林风光、多彩的亚热带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和特有的思茅松林为本区森林生态旅游的主戴体。还有独木成林的千年古榕、千年古茶树、趣密难解的树上“虾泉”、“空中花园”、多姿的舞草、鹤立鸡群的望天树、树抱塔、塔包树和奇异的民族风情、多彩的民族节祭、绚丽的民间艺术、诱欲的名吃、名食。是我省乃至国内外理想的大众旅游和森林生态旅游区。

3.5滇东、滇东南岩溶地貌森林生态旅游区

包括曲靖市和文山、红河州。总面积989.91万公顷。南与越南交界,东与广西、贵州接壤。区域为岩溶丘原、岩溶盆地和浅切割的中山所组成的岩溶山原地貌,山原表面为石山、洼地,崎岖不平,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类型。由此形成诸多怪石异洞、地下溶洞和地上石林自然景观。有著名的泸西阿庐古洞、建水的燕子洞、弥勒的白龙洞、蒙自的缘狮洞、师宗的玄洞等。还有山峰叠翠的森林生态景观。是省内重点旅游区之一。

3.6滇东北中山剥石地貌森林生态旅游区

地处云南的东北角,与四川、贵州两省接壤。总面积246.95万公顷。属五莲峰和乌蒙山脉,为中山山原和中山剥石地貌。区内山岭纵横,高差悬殊,气候重直变化明显。从南亚热带到北亚热带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均有分布。以森林、瀑布、泥石流景观,如大关黄连河瀑布群、东川小江泥石流、轿子雪山壮丽景观和威信红军长征“扎西会议”旧址红色旅游为特色。

4.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市场定位与开发潜力分析

4.1市场定位

云南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目标市场,分为国内市场、东亚东南亚及港澳台市场和欧美、大洋州市场三个层次:

4.1.1国内市场

主要以东部地区市场为主,包括泛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地区等。该层次市场人口基数大,较国内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居民出游愿望和消费水平较高,可重点进行市场培育,主推大众观光型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和认知型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省内客源市场主耍集中在昆明及附近一些州市,主推大众观光型森林生态旅游产品。

4.1.2东亚、东南亚及港、澳、台市场

主要包括日本、韩国、泰国、新加坡、印尼等东亚东南亚国家及港、澳、台地区。该市场经济基础好,旅游者都具有一定的生态意识,生态旅游的动机较强,愿望值较高,且已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摸。同时,与云南己有直接的空中交通联系,距离较近,是森林生态旅游重点开发的海外市场。主推认知型和体验型生态旅游产品。

4.1.3欧美、大洋洲市场

主要包括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等国家。该市场具有较高的收入水平,生态意识,森林生态旅游观念巳深入人心,森林生态旅游市场已趋成熟。但与云南距离较远,没有直接的交通联系。是主要争取和应下功夫加紧培育的海外市场。主推体验型的森林生态旅游产品。

除重点抓上述三个主要市场开拓外,对我国、我省的周边国家,如越南、缅甸、俄罗斯等国市场也可开拓。此外对省内市场进一步加大开发力度,以扩大营销空间。

4.2市场开发潜力分析

4.2.1市场空间潜力分析

当今世界,人们的生活素质和生态意识不断提高,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和对原始自然生态环境的向往,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意识和需求越来越强烈。从森林生态旅游一诞生,就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必将为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前景。

1996年,全球国际游客达到6亿人次,其中森林生态旅游者4200万人次,占国际总量游客的7%。同期,亚太地区接待国际游客8700万人次,森林生态旅游者560万人次,占总量的6.4%。据世界旅游组织估计,到2010年,到亚太地区旅游的国际游客将会达到2.29亿人次,其中森林生态旅游者约1500万。森林生态旅游的活动类型也日益多样化,包括探险旅游、观乌旅游、登山运动和户外摄影等体验性旅游将会得到进一步增强。

现阶段,中国森林生态旅游的开发,主要依托各地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且绝大部份产品属于大众化或非专业性的森林生态旅游产品。以云南为例,2003年共接待旅游者5447万人次,其中森林公园共接待旅游者196.13万人次,仅占全省旅游接待总数的3.6%。而在国外,这一比例一般都高达10%一20%。从世界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的总体趋势看,国外生态旅游者以年均20%—25%的速度增长,是旅游活动中增长最大、最快的部份,超出云南森林生态旅游增长速度的5—6倍。云南森林生态旅游客源市场空间增长潜力巨大,只要进一步培育和开发,到2010年,可望达到全省旅游总人数的10%以上,年森林生态旅游人数接近800万人次,为目前的旅游人次的两倍。

4.2.2市场收入潜力分折

森林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给全球带来了至少200亿美元的年产值,占旅游总收入的20%左右。国外森林生态旅游市场分折表明:森林生态旅游者的收入较高,比一般旅游者愿意支付更多的消费,森林生态旅游业的收入远远高于大众旅游的收入水平。HLa/aRa的调查表明:45%的森林生态旅游者愿意为每次旅游支出1500美元以上。24%的游客愿意每次支出2000美元以上。据世界旅游组织(wto),到2002年测算,世界旅游收入增长中的86%将来自与森林生态旅游有关的旅游项目,按这一消费和增长趋势推算,到2010年,云南森林生态旅游收入近80亿元,为目前收入的2.5倍。如进一步增加森林生态旅游人数比例,达到旅游总人次的15%左右,产值潜力将会更加巨大。

5.云南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重要性及有利条件

5.1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对云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是解决“三农”和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

云南森林生态旅游资源集中、富集的地区,同时也是广袤的山区和边疆少数民族聚集区,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有利于改变当地居民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使森林、地理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实现传统农作、采伐产业的替代,促进林区、社区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2.有利于“五个统筹”的落实,促进城乡同步发展

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既可以促进国内外和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同时也将促进国内外和城乡之间信息、资金、技术的交流,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是推动县乡和社区经济发展,实现“云南小康”的重要途径。

3.是云南林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并重和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森林生态旅游是以非消耗森林资源的方式利用森林资源,通过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既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又能改善生态环境,是林业建设实现“产业建设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重要途径。同时带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4.是云南旅游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重要内容

云南旅游业目前正在经历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迈进,旅游经济发展由数量经济发展型向质量经济发展型转变的关键时期。发展云南森林生态旅游产业,是实现云南旅游业“转型升级”、优化结构、“提质增效”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战略抉择。

5.2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有利条件

1.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

早在2000年,省政府与世界旅游组织(wto)共同编制的《云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就明确提出:“要将云南建成亚洲最重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在省政府旅游发展倍增计划中,把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作为实现“转型升级”和“提制增效”的重要途径。在省委、省政府《关于加速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再次强调加快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

2.具有得天独厚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

云南复杂的地形地势,造就了云南多样的气候类型和过渡性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全省分布着17000多种高等植物和1366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珍稀物种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居全国首位,是全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富集的地区。全省森林覆盖率达44.3%。包括寒温性针叶林、温性针阔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季雨林、高原高寒植被景观等。类型和物种多样,为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基础。

3.云南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紧密结合

云南24个少数民族,大多数居住在山区、林区,世代与森林为伴,互相依存,和谐相处,不仅凝结着古滇文化、毕摩文化、南诏文化、东巴文化、贝叶文化等边疆古老民族文化的精髓,传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积累。各民族、各种文化在这里长期并存,多民族群体、多文化形态在这里繁衍共生,成为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充分展示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传统与现实和谐的特殊范例。绚丽多姿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与丰富多采的民族风情有机结合,为森林生态旅游增添了无穷魅力。

4.森林旅游业开发体系开始形成

全省已有30多个自然保护区、26个部级森林公园、13个省级森林公园和十多个林场开展了森林生态旅游经营活动。相当一部分自然保护区、国有、集体林场正在筹建新的景区、景点。从服务体系看,全省有12个地州市已建立了森林生态旅游接待单位、林业宾馆和相应的服务机构,开展了以大众观光、观鸟、生物多样性考察、探险等为主的森林生态旅游项目。

5.已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发展

森林生态旅游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已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调动了大家参与开发的积极性。昆明、保山、大理、丽江、德宏、思茅、西双版纳、香格里拉等地,一些民营资本已进入到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开发中,并已初步形成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6.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速(加快)林业发展决定精神,按照“五个统筹”和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总体要求,以保护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为前提,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旅游小区和林场为依托,以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为动力,以打造森林生态旅游精品、特色品牌和培植龙头企业为主线,以不断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和整体素质为目标,做大、做强森林生态旅游产业。把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建设成我省林产业的支拄产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旅游品脾和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实现全省林业的跨越式发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6.2开发原则

1.坚持全省“一盘棋”,统一规划,统筹安排,联动开发的原则

森林生态旅游业与大众旅游业、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森林生态旅游业与其他林业产业、森林生态旅游业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有机的整体,彼此紧密相连,互相促进,密不可分。应统盘考虑,合理布局,有效整合,以利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联动协调发展。

2.保护性开发原则

景区、景点建设首先必须注重环境保护,切实保护好本底资源的原汁原味,使森林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不受任何破坏,同时确保森林环境、自然景观和地方特色的统一。加强对森林旅游资源的科学管理与利用,确定合理的保护措施和开发序位,坚持先保护,后开发,建立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相应的保护开发机制,以保障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3.科技兴旅的原则

在自然保护区旅游小区、森林公园和其他林业景区建设中,应用高新技术建立先进的资源、环境监测体系,以利可持续发展。景区建设必须规划先行,应由有资质的设计和施工单位进行规划和施工,做到景点布局科学合理,设施功能完备,设备配置齐全,达到投资省、景观美、服务好、效益好的目的。同时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做到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

4.优先开发与梯度推进的原则

应选择资源价值高、区位条件好、景观特色佳,有一定开发基础的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旅游景区,集中投入,优先开发,尽快形成一批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对其他景区,则根据难易程度,分步实施,滚动发展。

5.同解决“三农问题”相结合的原则

森林生态旅游目的地多在边远山区、林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区,与“三农问题”紧密相连,通过开展森林生态旅游,变地域、森林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有利于区域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脱贫致富,实现“绿山富民奔小康”。

6.坚持社区与非公有制积极参与的原则

支持社区和当地居民参与和协作森林生态旅游的开发、经营与管理。鼓励有能力的农户、城镇居民、科技人员、私营业主、境外投资者、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的干部职工等,单独或合伙参与开发,并依法保护投资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7.坚持市场导向的原则

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并举,创新经营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严格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与省内外、国内外旅游市场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潜能,努力提高市场综合竟争能力,尽快发挥森林生态旅游产业效应和更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6.3发展目标

6.3.1总体目标

以云南丰富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为背景,深入挖掘独特的森林生态文化内涵,依托大众旅游、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林业基地,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到2020年,全省形成五个以上基础设施完善、服务水平较高、经济实力雄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并打造出10个左右在省内著名、国内知名、具有区域性国际影响的森林生态旅游名牌系列产品,初步建立以森林生态旅游产品为核心的森林生态旅游产业体系,使森林生态旅游年产值达130亿元,占全省旅游总产值的20%左右,真正成为云南林业产业的支拄产业和先导产业。为把云南建设成为“亚洲最著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和培育云南经济新的增长点做贡献。

6.3.2分期目标

1.近期(*-2007):产业投资建设期

深度开发和完善重要景区(景点)以及相互配套的基础设施,完成3个主要森林生态旅游基地建设,重点培育5个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森林生态旅游目的地,推出5条特色森林生态旅游线路,建设6个森林生态旅游城镇,积极扶持2家森林生态旅游龙头企业,为建立完备的森林生态旅游产业体系奠定基础。通过上述项目的实施,到2007年,森林生态旅游海外游客19万人次/年,创汇0.9亿美元;国内游客570万人次/年,国内旅游收入43亿元;游客总人数达589万人次/年,占同期全省旅游市场比重的9%,总收入(年产值)51亿元,占同期全省旅游总收入比重达11%。

2.中期(2008-2010):产业发展建设期

强化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开发与森林资源利用的整合力度,以提升大众生态旅游为基础,以系列化开发和整体包装专业生态旅游产品为核心,完成10个品牌森林生态旅游目的地、10条特色森林生态旅游线路。加快旅游产业与林产业的有机结合和市场化进程,加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积极探索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经营管理和运行机制。努力将森林生态旅游业建设成为云南林产业的支柱产业,云南旅游业新的热点旅游品牌和“提质增效”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上述项目的实施,到2010年海外游客达到28万人次/年,创汇1.5亿美元;国内游客达到750万人次/年,国内旅游收入67亿元;游客总人数达778万人次/年,占同期全省旅游市场比重10%;旅游总收入(年产值)78亿元,占同期全省旅游总收入比重13%。

3.远期(2011-2020):产业完善提升期

全面整合旅游经济和林业经济,形成以主题各异的森林生态旅游目的地为基础,以精品旅游线路为链接的完善的森林生态旅游产业链

,使森林生态旅游在云南林业经济发展中居于重要的地位。成为云南省内著名、国内知名、在泛珠三角和泛亚地区具有区域性国际影响的旅游品牌,把云南建成“亚洲最著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到2020年,海外游客达到41万人次,创汇2.6亿美元;国内游客达到100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08亿元;游客总人数达1041万人次,占同期全省旅游市场比重>15%;总收入(年产值)130亿元,占同期全省旅游总收入比重>20%。

4.年度定量目标

*

说明:预测以2003年度云南省旅游统计数据为基期数据,由于生态旅游边界难以确定,统计口径不统一,本规划参照国际惯例,按森林生态旅游占国内旅游总量的8%,海外旅游总量的10%,花费比普通游客多25%测算;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暂时取8.31;*、2010年比重按照云南省旅游发展倍增计划定量目标测算,2004年海外旅游者测算扣除SaRS影响,各指标值浮动区间为±5%。

6.4发展战略

1.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保护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加强对旅游生态环境敏感区的管理和科学利用,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强化对自然生态环境和景区污染的治理力度,用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建立新的森林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和产品开发模式,加快贫困落后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2.集团、专业化发展战略

围绕和依托区域性龙头企业、产品、基地和组织,形成森林生态旅游各要素的优化整合,优势互补的经营机制,推动森林生态旅游向集团化、专业化和市场化转变。整合既有林业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又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森林生态旅游企业,组建集团公司,开发特色森林旅游专业产品,形成网络和实施区域联合经营。

3.综合发展战略

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前后关联效应,在“综合”二字上下功夫,通过旅游业与林业、林产业的有机结合、综合协调和系统优化,实施以开放促开发和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立体化的综合开发,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4.精品、名牌发展战略

以云南丰富独特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为载体,以六大特色生态旅游目的地,旅游区建设为核心。在初期大众化旅游产品基础上,深入挖掘云南森林资源优势,加快精品、名牌产品的培育和建设,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森林生态旅游区和森林生态旅游产品。

5.社区参与发展战略

同“三农问题”、扶贫开发和县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建立森林生态旅游示范城镇,鼓励、支持国有林场、苗圃等面向社会,采取联营、入股等形式参与开发,共同经营,共同受益;重视当地农民的参与,保障当地居民通过发展森林生态旅游获得经济利益,同时要加以引导和培训,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发展山区经济、富裕山区人民。

7.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与布局

7.1开局

1.开局原则

正确处理好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充分发挥和利用云南旅游业和森林生态旅游现有接待能力、配套设施和旅游市场的优势及条件,本着市场容量的最大化、先易后难、先近后远的原则,分类指导,分期实施。以国内旅游促进国际旅游,国际旅游与国内旅游并举。在产品开发上,以观光型旅游产品和认知型旅游产品为主,逐步开发体验型旅游产品。在战略和空间布局上,着力进行六大森林生态旅游目的地(生态旅游区)的开发与建设。紧紧围靠省内外、国内国际航线、铁路、高等级公路及国道、省道,优先开发滇西北三江并流生态旅游区、滇南低山宽谷森林生态旅游区,滇中高原湖盆地森林生态旅游区和滇西中山宽谷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旅游区四区,续建与扩建并重,统一布局。

2.森林生态旅游区布局

森林生态旅游区布局,根据云南省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有林场和其他林区地理分布和自然文化资源特征以及生态旅游资源与产品具有的同构性特征,将全省森林生态旅游空间格局划分为滇西北三江并流高山峡谷;滇南中低山宽谷盆地热带、亚热带;滇西中山宽谷热带、亚热带,滇东、滇东南喀斯特;滇北、滇东北中山山原和滇中高原湖盆“六大森林生态旅游目的地(旅游区)”。

*

2.森林生态旅游目的系统构成

传统旅游在追求发展时一直把注意力集中在旅游景观吸引力的发掘上,各类旅游企业参与旅游开发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单独依靠旅游景观,很难保证旅游的顺畅、高效进行,使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限制,旅游效益降低。旅游企业既具有支持生态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功能,又是可把握的实体,结合生态旅游景区的迷人风光,可促进形成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

森林生态旅游业是综合的产业,需要多个相关部门或相关因素的协调配合、共同努力。除了专业化的森林生态旅游组成成分以外,还涉及普通大众旅游产业部门,又涉及国民经济中的一些物质资料生产部门或环节;公共机构直接参与森林生态旅游产业,保证资源循环利用以及景点设施建设的实施,充当一个有力的支持。

按照向旅游者提供旅游产品的程度的差别,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系统涵盖着三个层面的产业类型:核心产业、关联产业与支持组织(详见下图)。本次规划对云南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规划与布局将限定在狭义的森林生态旅游范围内,即重点关注于云南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

7.2建设格局

森林生态旅游产业从兴起、发展到完善,需要有一个培育培植过程,在现有基础上,紧紧围绕“以昆明为中心”的“四六”(六区、六线、六地、六大产品)建设格局,必须要有一批重点项目和相应的实施保障体系做支撑,必须有重点、有选择的扶持和开发建设一批高档次、高品位、吸引力强、系统配套的森林生态旅游产品、集散地以及包括游、食、住、行、购、娱要件,相关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在内的配套工程设施。经过本规划期的开发建设,初步形成森林生态旅游产业体系。

“以昆明为中心”

昆明是我省旅游业最大的旅游基地,集散地和旅游目的地,同时也是我省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心,依托石林、滇池部级旅游度假区,阳宗海省级旅游度假区及各园林名胜的大众旅游优势,加快云南森林生态旅游集团建设和强化林海大酒店(林业培训中心)、林海公园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步伐,同时借助昆明交通便捷、教育、商业背景优越,四季如春的气候,把昆明建设成为云南森林生态旅游优势产品、配套产品和规模产品的综合旅游中心。

“六区”

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高原湖盆森林生态旅游区;以景洪、思茅为中心的滇南中低山宽谷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旅游区;以大理、丽江、香格里拉为中心的滇西北高山峡谷森林生态旅游区;以保山、怒江、瑞丽为中心的滇西中山宽谷南亚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旅游区;以屏边、河口为中心的滇东、滇东南喀斯特熔岩地貌森林生态旅游区;以昭通为中心的滇东北中山剥蚀地貌森林生态旅游区。

“六线”

昆明—玉溪—思茅—景洪(包括勐腊)为主的滇南森林生态旅游线

昆明—楚雄—大理—丽江—香格里拉为主的滇西北森林生态旅游线。

昆明—保山—瑞丽(包括临沧)为主的滇西森林生态旅游线。

昆明—屏边—河口(包括金平)为主的滇东南森林生态旅游线。

昆明—曲靖—罗平—鲁布革(包括文山)为主的滇东森林生态旅游线。

昆明—东川—昭通为主的滇东北森林生态旅游线。

“六地”

除昆明以外,全省重点建设勐腊、腾冲、玉龙、德钦、香格里拉及河口六个森林生态旅游城镇。

“六大产品”

依托“六大旅游区”、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以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建设特色鲜明,在旅游市场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六大森林生态旅游产品”。

1.珍稀动物观赏旅游产品

云南素以“动物王国”和“鸟类的天堂”而闻名海内外。全省珍贵稀有的保护动物有164种,鸟类792种,而在国内仅见于云南的鸟类就达115种,而成为鸟类的荟萃之地,并素有“鸟类王国”和“鸟类的天堂”的美誉。发挥“动物王国”和“鸟类天堂”的优势,组织好包括滇金丝猴、长臂猿、亚洲象、绿孔雀、黑颈鹤和人工野生动物饲养、放养园在内的珍稀动物观赏旅游产品。

2.珍稀植物观赏旅游产品

云南森林资源丰富,森林环境原始,森林类型和生物物种多样,素以“植物王国”和“天然花园”而闻名海内外,光高等植物就有17000种,珍贵保护植物151中。各种花卉植物,特有树种之多,在全国名列前茅。发挥“植物王国”“天然花园”的优势,强化植物学科专业知识,组织好包括热带雨林、空中花园、望天树、野生兰花、高山杜鹃、古茶园、古茶树和各类森林环境、森林风光在内的珍稀植物观赏旅游产品。

3.大森林生态观光旅游产品

云南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全省森林面积1.41亿亩,森林覆盖率44.3%。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复杂、多样化的环境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且具有原始、古老、独特过度性的特征。满足人们实现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梦想,组织好森林生态系统内美感质量较高的森林、水体、湿地以及各种特殊地貌和生物资源的大森林生态旅游观光产品。

4.探险旅游产品

云南探险旅游资源丰富,组织开展包括名山大川、高山峡谷、高山湖泊、高山洞穴、叠水温泉、高山瀑布、雪山冰川、石林怪石、溶洞暗河的爬山登高、雪地娱乐、森林摄影软式和硬式森林生态旅游探险活动。

5.科考、科研旅游产品

组织对大江、大河、高山峡谷、雪山冰川、高原湖泊、森林生态、森林生物、生物多样性、地质构造的科学考察、科学研究性质的科考、科研森林生态旅游活动。

6.科普及夏令营旅游产品

组织以森林生态系统科学知识普及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为目的,通过对地质地貌,生物资源、气候资源、原生态文化资源的野外实地观察和多媒体场馆展示,培养游客,特别是青少年游客的科学素养和环境保护意识的科普及夏令营森林生态旅游活动。

近期旅游经济热点篇8

近年来,旅游景区门票上涨趋势明显,价格的飞涨在引发不满的同时业已成为了一种惯例。然而,近两年来实施的景区门票降价策略无疑给黄金周旅游甚至是整个国内旅游注入了崭新的元素,同时“行政命令干预景区票价的利弊”、“景区门票降价是否会增加游客需求”、“门票经济模式能否彻底改变”这一系列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一、政府经济职能

旅游景区门票降价是行政手段干预旅游景区市场的结果,也是政府拉动内需和提供公共福利的一种表现。从直接效应来看,门票的下降通过减少旅游花费在短期内使消费者受益。事实上,“‘公共福利缺失’是现阶段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之一”。严格说来,我国的许多景区都是由自然风光和景物构成,是全体国民的公共财产。由于群体规模结构会影响景区消费的质量和数量,这使得景区具备混合的公共品的性质。然而,我国的旅游受到现阶段国情和社会总体生活水平的影响,使得景区所在地相关政府的管辖和维护赋予了其对景区旅游进行定价的权利,致使景区免票或票价大幅下降的情况无法在短期内被推广。

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魏小安表示,“政府机构公布降价景区名单有违价格由市场决定的市场规律,特别是发改委‘选择’性的降价行为实际上是一种不明智的‘作为’”。一方面,政府运用行政手段下调门票价格的强制性忽略了景区企业的意愿,将带来一些问题:(1)出乎旅游企业预期的票价管制,造成其应对措施的紊乱,可能导致人员管理和财务运转上的困难;(2)旅游资源开发周期长,资金回收慢的特点加上门票获利的减少,将会降低企业投资热情,抑制旅游供给。另一方面,强制性的降价命令会导致旅游市场的压力增大,表现在某些一线景区票价拉低带来的拥挤将不利于景区的保护和游客安全,同时也将压制游客对二三线景区的旅游需求,造成整个旅游景区市场的混乱。这样的代价也许是政府机构所未能预料到的,在景区门票降价问题上政府行使经济职能所产生的实际作用,在短期内也是难以衡量的。

二、旅游需求变化

“薄利多销”是商品销售的常见现象。然而,景区门票价格的下降是否也与旅游花费下降所导致的现象走势一致呢?旅游吸引物是促成旅游的根本原因,对于已经决定出外旅游的游客来说,考虑到自身不可避免要承担的时间、精力和经济成本,他会愿意选择去一个理想的地方以达到个人旅游的目的,此时,金钱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无法成为左右行程的因素。结合这种原因,以黄金周景区门票降价为背景,许多相关人士对该政策不以为然,认为进行降价和免票的景区都是冷门景区,不具有“含金量”,未能真正调动人们的旅游积极性。换言之,即使部分景区门票下降了,但由于其自身魅力的缺乏,也无法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景区这项产品价格下降的幅度将低于需求增长的幅度,从而导致景区企业整体收益的降低,引起了经营者的不满和对旅游景区信心的缺失。

另一方面,该政策也旨在通过部分景区的降价来为各热点景区分流,但是,最终效果却不如人意。当人们决定旅游,景区门票对于游客来说就相对变得不再那么重要,热点景区仍然因其所具有的魅力而吸引大批人群。按照政府的想法,应当用降价景区为这些热门景区分流,但结果是热点景区还是那么热,冷门景区还是门可罗雀,这说明仅仅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是不足以改变国内的旅游客流状况的。

三、企业经济效益

经济学假设,企业存在并进行经营的目的在于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业界,“免费西湖”通过产业联动形式实现了旅游的突破性发展,吸引了更多的中外游客并将整体收入大幅扩张。所以,很多人疑问,免费西湖的模式是否能够被推广,景区门票降价和免费是否会形成一种趋势,同时门票经济模式能否彻底改变。而从当前的中国旅游市场状况来看,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事实是,“西湖模式”只是以反其道而行的方法获取持续的经济利益。但针对我国的其他景区而言,区域经济、景区质量和部门制度的差异使这种模式无法全面推行。我国大部分景区,由于制度缺陷和目光短浅,当门票带来可观收入时,当地政府和企业就会着眼于当前的利益而陷入过度依赖“门票经济”的怪圈。政府虽然能够采取行政措施对票价进行限制,但绝不可能完全忽视企业的声音一意孤行。“门票依赖症”是导致某些热点景区门票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我国旅游发展对于门票经济的依赖在现阶段和短期内无法改变,这表明了我国的旅游产品存在结构单一,创新缺乏和后劲不足的问题,像杭州西湖那样的情况毕竟是个案。要想改变这种现状,使景区门票降价和免费成为一种稳定的态势,必然需要拉长旅游产业链,提供增值服务,让旅游企业通过门票让利来从整体上获得更丰厚的回报。究其说来,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仍然没有改变,变的只是所采取的方式和途径。因此,从这个方向来思考,如今部分冷门景区的门票下调更像是在进行一种景区的促销,而不具有广泛意义上的价值性。

四、结语

近期旅游经济热点篇9

随着现代化,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休闲和健康越来越重视,对旅游温泉需求越来越强烈。近年来,国家将有拥有温泉资源的城市作为国家的重要区域规划。然而现今的规划都处于大方向上的总体旅游规划。对于热带气候的地区温泉旅游的开发规划模式太单一,温泉旅游如今的发展缺乏规范化的引导,在开发过程中缺乏特色又有未能体现文化内涵,有的甚至采取先开发后治理。

一、温泉的旅游资源价值

旅游地借助于丰富温泉资源可以拓展温矿泉度假区范围,提升经营条件,创意经营项目,培养乐活温泉氛围,将打造成为真正的温泉乐活天堂。如引入农家自身经营的“热带温泉”项目,对附近有条件的居民进行引导培训,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旅游接待主体,以地方居民住房为主要接待形式,在经营管理上由百姓住户进行经营,形成特色家庭式“热带温泉”。将温泉旅游区的有机美食与温泉、热带浴融合,重点宣传“美食+保健养生”品牌,创新设计温泉美食食谱,另一方面利用泡汤能促进新陈代谢,激发人的食欲的特点,推出“泡着吃”特色有机餐饮。

二、温泉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品牌建设不足

旅游部门在规划区域整体旅游市场及周边景点整合促销方面做的不足,尤其是全面的旅游品牌形象,还没有真正进入到游客的印象中。很多温泉旅游资源未能得到开发,游客对具有代表性的温泉旅游的认知度不高,温泉旅游市场影响力不大,温泉旅游效益受到直接影响。

(二)温泉旅游产品较为单一

我国虽然温泉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产品的挖掘和开发不够,缺乏核心吸引物。此外,我国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尚未形成,其中美食资源丰富但与旅游业的融合还不够。

(三)资源破坏严重

由于理念的落后及科学性的缺乏,温泉旅游景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在其开发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坏。第一,在这些不合理的开发理念的驱使下,许多温泉景观在自然中的和谐在旅游的开发过程中扰甚至破坏。在经济利益面前,旅游传统本土文化的珍贵与真实被埋没,取而代之的是舞台化、商品化和庸俗化的各种产物。第二,在温泉旅游景区的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例如大气、水体、废弃物污染等,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四)受到现有经济情况的制约

温泉旅游景观区域经济基础薄弱以及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直接影响了旅游经济发展的规模与水平。温泉旅游胜地的旅游经济仍处于规模小,中等水平状态,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完善的旅游圈。一方面部分基础设施跟不上发展的步伐,景点基本配套设施差。

三、温泉旅游发展策略

温泉旅游区域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文化振兴战略、生态乐活战略、政府主导战略、市场运作战略,到规划末期,实现温泉旅游的强势崛起,旅游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成为扶贫开发的动力产业,成为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龙头产业,塑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温泉旅游。

(一)温泉旅游产品:我国形成以热带文化旅游、乐活旅游等特色化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高端温泉旅游产品蓬勃发展,旅游新业态、旅游新热点、旅游新领域广泛铺开。

(二)温泉旅游产业:我国大旅游产业体系逐步完善,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高端温泉旅游产业成长新区日渐成熟,产业效益不断提升,旅游产业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此外,现有的温矿泉在建筑格调以及温泉形式上没有任何经营特色,且环境脏乱差,但其空气清新、环境幽静、自然环境优美。

(三)温泉旅游品牌:我国世界热带文化旅游品牌吸引力、影响力显著提升,我国成为珠三角地区旅游休闲后花园,成为世界热带温泉旅游的风向标,成为国际一流古村落旅游目的地,成为国际一流的热带文化旅游体验地。

温泉旅游景观地整体旅游市场运行缓慢、旅游产业链始终在形成阶段,缺少统一有效市场规划,旅游产业链条功能性缺失。对此,当地政府部门还需要准确定位旅游市场,形成政府、企业、旅游部门三鼎合理局面,比如加大力度改善温泉旅游景观地的旅游景点设施陈旧落后、交通体系严重不足、与当前民族发展结构对接不当等现状,结合当地温泉旅游资源宣传古朴民族文化,同时需要做好吃、住、行方面的工作,切实提高游客对温泉旅游胜地旅游整体形象。其中,温泉旅游胜地景区负责人必要要重视当前温泉旅游胜地旅游产业的主要问题,突出当地温泉旅游资源的特色、加大温泉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断完善配套体系、推动市场化运行成熟,政府、企业、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到推动温泉旅游发展。

近期旅游经济热点篇10

一、海南省旅游发展概述

海南,四面环海,是中国最大的海洋省。其旅游发展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即萌芽阶段(建省办经济特区之前)、起步阶段(1988-1997年)、发展阶段(1998-2010年)、提升阶段(2011至今)。萌芽阶段:海南创立了旅游管理机构和旅游经营企业,初步开发了一些旅游设施,确立了旅游作为一个产业的地位;起步阶段: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成为海南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和支柱产业,带动了各相关行业的发展;发展阶段:2009年海南被定位为国际旅游岛,旅游业发展初现突飞猛进态势。提升阶段海南省旅游业发展将不断优化,旅游产业体系建设将逐步完善。如图1所示,从接待过夜游客与旅游总收入我们可以看出海南省旅游发展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从发展阶段到提升阶段,海南旅游总收入、旅游接待过夜游客人数均不断增加,发展阶段旅游总收入保持平稳发展的态势,游客人数在不断增多,旅游业发展不断增强。

二、海南、上海、北京旅游发展条件对比

1.旅游资源条件对比

海南是我国唯一的热带海岛省,具有我国最大的海域。海南省的自然旅游资源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热带自然景观地域性。海南有分隔河海最长的自然沙堤博鳌玉带滩、五指山的秀美景观等。第二、火山景观的独特性。海南省拥有我国唯一的热带海岛城市火山群地质公园海口石山火山口公园,具有我国最长的火山隧洞。第三,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珍稀性明显。海南有唯一的部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唯一的金丝燕自然保护区及我国最大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东寨港部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第四、3s(海水、沙滩、阳光)景观的优质性。如三亚的天涯海角风景区等。海南人文旅游资源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特有的贬谪文化。由于海南岛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程度低,古代贬谪常选此,海南岛由此注入了中原文化,文化遗产更加丰富多彩。第二,历史古迹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的永久力量。如三亚的天涯海角、鹿回头、海口的五公祠、文昌市的文笔峰塔等。第三,各市县的职能清晰显著,拥有历史韵味。海口市是海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闻名中外的滨海旅游城市。三亚是海南省南部的中心城市和交通通信枢纽。第四,骑楼文化。海口骑楼老街展现了骑楼历史和海南历史的印记。

北京的自然旅游资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季节性。北京四季分明,城郊名山香山的红叶仅在秋天的时刻具有最佳的欣赏价值。第二,增智性。北京延庆的木化石是获取古生物知识的旅游园地。第三,医疗保健性。北京小汤山温泉便是突出体现了这个特征。第四,世界文化遗产丰富。北京是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至2011年6月,共有6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9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2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北京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都城皇家历史性。厚重的三千年历史文化,六朝都城的灿烂文化遗留使得北京拥有宏伟壮丽的宫廷建筑、帝王宫殿、庙坛和陵墓。第二、精神文化浓厚。京剧文化、胡同文化、四合院文化、燕京八景、庙宇、中轴线等为北京的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厚重的学术氛围。高校云集,厚重的学术氛围,为人文旅游资源注入了新的力量。第四、国际性显著。北京的旅游发展对内对外具有国际性,世界性的文化资源丰富。

上海的独特地理位置,所造就的各具特色的滩涂海滨,佘山、淀山湖的山水风光,为上海的自然旅游资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上海自然旅游资源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岛沙类自然资源的独特性。上海拥有我国第三大岛、第一大沙岛的崇明岛。第二、滨海湖泊类水系构成了上海水域风光。最典型的水域风光黄浦江是上海旅游的重要内容。第三、山地类资源丰富。诸如佘山等。第四、动植物类资源较多。如国家森林公园,上海树王“银杏树”。上海人文旅游资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以国际化都市为背景,都市现代气息浓厚。浓郁的都市社会风情反映了上海人的饮食习惯、穿着风格、生活情调、城市氛围。第二、园林文化的艺术性。园林文化集合了古典园林和现代主题公园或者游乐园;第三、宗教文化的多样性。宗教文化蕴涵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丰富内涵;第四、最享盛誉的建筑文化。昔日的“万国建筑博览会”和今日的新现代高楼,构成上海都市风光中最享盛誉的建筑文化。

总体来看,海南与北京、上海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相比,海南的优势体现在其热带性、海岛性、气候性及海洋性。海南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海岛省,由热带性所带来的自然资源丰富,已开发和未开发资源较多,旅游资源价值大。海南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长夏无冬。在北京、上海冬天来临之际,海南成为了旅游的最佳地方。从岛屿性质来看,海南岛是中国第二大的岛屿,其资源丰富,拥有世界一流的热带海岸带资源,可开发利用程度高,潜力大,提升空间广阔。从海洋性来看,海南具有我国最大的海域,海洋资源丰富,这就为海南的旅游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海南人文地理旅游资源与北京、上海相比,有一定差别。海南应当注重对海南的热带海岛边疆文化、热带海岛生态文化、黎族文化、苗族文化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突出对海岛生态文化的建设,加大对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促进旅游资源的扩大。

2.区位条件对比

海南省区位优势明显。位于中国最南端,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毗邻香港和澳门,经济增长飞速的珠江三角洲影响着海南的发展;从旅游的角度看,其所处纬度带与夏威夷、巴厘岛等世界著名旅游圣地相近,区位优势明显。

上海市发展都市旅游其区位条件得天独厚。地处扬子江入海口,长江三角洲前缘,面向太平洋,位于长江入海口使得中国与世界相互促进。上海是世界重要的航运中心之一和世界主要的航空枢纽港,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成为经济核心并引导周边地区共同发展。

北京市作为首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是重要的洲际航空门户和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作为环渤海经济地区的一部分,环渤海地区所处的东北亚经济圈中心地带联系着各优势地理位置,优势的地理位置促进了环渤海区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总体来看,在区位条件方面,海南、北京、上海各有其区位优势。区位优势所带来的区域性市场联动将会加强,海南可以更好地分享两广、泛珠三角、泛北部湾、东南亚等周边不断壮大的客源市场。海南省离中国的海南岛主要门户香港和澳门很近,靠近经济增长速度居全国前列的珠江三角洲的区位优势将不断受到前者的辐射作用,旅游发展也将得到快速发展。

3.经济产业条件对比

(1)经济水平对比

结合表2中数据及实际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出海南自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综合实力不断加强。而上海经济增长迅速,2013年,上海GDp总量位列全国第12。上海因设立第一个部级自由贸易试验区等综合因素的驱动与影响,为2013年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城市。北京经济实力雄厚,以发达的第三产业为主导,以先进的第二产业为依托,以现代化的第一产业为基础,其2012年的全国31个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处于上游区第3位.

总体来看,海南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北京、上海。2013年北京旅游总收入达到3963.2亿元,占GDp的20.323%,上海旅游总收入达1400.8亿元,占GDp的6.48%;海南旅游收入达到229.96亿元,占GDp的7.3%。这一系列的数据表明海南旅游业提升空间很大。在未来的发展空间上,海南省的发展空间较大,发展潜力较大。

(2)产业体系对比

海南、北京、上海的产业体系也有不同(如表3所示)。海南要建设多样化、品牌化的旅游产品体系,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发展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北京则要构建服务经济时代的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提升先进制造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上海则要构建首都现代产业体系,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

三、海南、上海、北京旅游发展的特点对比

海南、北京、上海旅游的发展各具特色,各有各自的实际特征。归纳起来北京旅游发展可以归纳为如表4所示的特点。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已从海南、北京、上海的旅游发展的旅游资源条件、区位条件及经济产业条件进行了分析,分析了三地的差异性,同时对北京、上海、海南的旅游发展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了以下几个结论:

(1)海南与北京、上海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相比,海南岛的优势体现在其热带性、海岛性、气候性及海洋性。海南人文地理旅游资源与北京、上海相比,有一定差别。海南的特色文化为海南的人文地理旅游资源增添了一笔亮丽的色彩,为海南旅游发展提供了人文地理旅游资源的保障。

(2)在区位条件方面,海南、北京、上海各有其区位优势。区位优势所带来的区域性市场联动将会加强,海南可以更好地分享两广、泛珠三角、泛北部湾、东南亚等周边不断壮大的客源市场。海南离香港和澳门很近,靠近珠江三角洲的区位优势将不断受到前者的辐射作用,旅游发展也将得到快速发展。

(3)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海南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北京、上海。但海南旅游业提升空间很大。在未来的发展空间上,海南省的发展空间较大,发展潜力较大。北京、上海、海南三地在产业完善发展中都取得了相应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