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供应链管理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04:02

国外供应链管理现状篇1

第一章 绪论1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

1.1.1研究背景1

1.1.2研究意义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2

1.2.1国外研究现状2

1.2.2国内研究现状4

1.3 研究方法6

1.3.1文献综述法6

1.3.2模糊综合评判法6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8

第二章 供应链管理理论概述10

2.1企业管理模式的演变10

2.2 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产生10

2.3 供应链管理的内涵11

2.4供应链管理的作用12

2.4.1供应链管理实现了节点企业的同步化运作12

2.4.2供应链管理增强了节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12

2.5品牌服装行业供应链管理的特点13

2.5.1产品类型和供应链模式之间的匹配13

2.5.2以消费者为中心14

2.5.3服装供应链具有复杂性14

2.5.4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性14

2.5.5服装供应链的动态性15

2.5.6服装供应链的交叉性15

2.6品牌服装行业供应链管理的不足16

2.6.1供应商管理的不足16

2.6.2库存管理的不足17

2.6.3供应链管理缺乏信息支撑18

2.6.4缺乏对供应链设计的整体思考19

第三章a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21

3.1a企业及其供应链管理介绍21

3.1.1a企业简介21

3.1.2a企业供应链管理介绍21

3.1.2.1生产外包21

3.1.2.2特许经营运作方式22

3.1.2.3有效整合企业资源22

3.2服装行业供应链管理现状22

3.2.1服装行业供应链管理模型研究22

3.2.1.1采购模型23

3.2.1.2库存模型23

3.2.1.3小结27

3.2.2品牌服装供应链的现状调查分析27

3.2.2.1服装企业供应链基本形式27

3.2.2.2雅戈尔企业的供应链分析29

3.2.2.3ZaRa的供应链分析30

3.2.2.4美特斯·邦威的企业供应链分析31

3.2.2.5小结31

3.3a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评价及存在问题分析32

3.3.1a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评价分析32

3.3.2a企业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35

3.3.3a企业供应商管理存在的问题37

3.4a企业品牌服务供应链管理优化策略研究39

3.4.1a企业库存管理的优化策略39

3.4.1.1实施供应商库存管理和联合库存管理40

3.4.1.2建立协同合作关系41

3.4.1.3构建库存优化保障机制41

3.4.1.4构建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42

3.4.2a企业供应商管理的优化策略43

3.4.2.1制定供应商评估指标体系43

3.4.2.2采用科学的方法选择供应商43

3.4.2.3与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44

3.4.2.4控制供应商管理的风险45

第四章我国品牌服装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建议47

4.1我国品牌服装企业要向国际品牌服装企业学习47

4.2增强合作意识和共赢意识47

4.3提升库存管理水平47

4.4提升供应商管理水平48

第五章 总结49

参考文献50

国外供应链管理现状篇2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模式

1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1、1 供应链内涵

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始于原材料的供应商,止于最终用户(见图1)。供应链的目的是要使整个供应链产生的价值和利润最大化。在大多数商业供应链中,供应链的价值与供应链营利紧密相关,供应链营利越高,供应链也就越成功。

1、2 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scm)理论是物流管理与系统论等其他相关学科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研究领域,它是确保顾客满意的一个主要环节,即保证在正确的时间把正确的产品/服务送到正确的地方。scm帮助管理人员有效分配资源,最大限度提高效率和减少工作周期,从而增强竞争实力,提高供应链中各成员的效率和效益。

2 供应链管理模式

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管理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产计划与控制、库存控制、采购与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支撑体系、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业务外包与扩展企业、供应链的构建、供应链企业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重构。而笔者将这几个方面归纳为以下三个要素:

2、1 货物的实际流动

货物在物流管道中的实际流动是供应链活动中最明显的一个方面。在分析供应链时,要分析从原材料或零配件供应的起点开始,通过生产制造环节和分销配送环节,直到最终用户手中的货物流动。

2、2 供应链信息化

电子商务是一种未来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拓展市场的有效方式,它也为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方法带来了新的挑战。而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则是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其核心是高效率地管理企业的信息,帮助企业创建一条畅通于客户、企业内部和供应商之间的信息流。

2、3 控制供应链的组织和管理结构

现代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精要,是对管理供应链建立一种整合的方法,从而使供应链内部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服务提供商以互利互惠、互信互补的原则,一同去面对市场竞争。

3中外控制供应链管理组织结构现状对比与分析

3、1国外关于控制供应链的组织和管理结构的解决

国外关于控制供应链的组织和管理结构的解决方法有很多,可以说,国外的企业发展,很注重企业环境的发展,以下笔者列举两种有代表性的供应链结构的解决思想。

(1)归核化战略:美国在与日本很多企业都实施归核化战略——企业集中资源,培育其核心能力,大力发展核心主业,把主业做大、做强、做精,并在全球范围谋求物流外包或与全球的外部企业缔结战略联盟,以整个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国内、国际竞争。

(2)绿色供应链管理:在整条供应链中,虽然一些位于关键环节的企业,对于环境管理制定并实施严格的内部标准,但他们的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分销商却并不一定遵守同样的标准,这就使得供应链环境管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遭到了破坏,根本无法达到关键环节企业的环保目的,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便产生了绿色供应链管理。

绿色供应链中包括多个环节,在众多环节中,如何选择绿色供应链的战略合作伙伴,特别是对供应商的选择显得极为重要。

3、2 国内控制供应链的组织和管理结构的解决

目前,很多企业的“现代化的”领导者都已经开始引进外国关于这方面的先进措施。例如,①中国卫通的全面实施归核化发展战略。2006年,中国卫通加强了集群通信业务的专业化管理,同时对ip业务进行了积极调整,已经见到成效,中国卫通在2006年顺利扭亏为盈,并为2007年归核战略的深入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②2003年,红塔集团从中国烟草产业状况、烟草业的演化规律出发,开始了红塔“以烟草为主业,提质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归核化战略的定位,在中国烟草业引起较大反响。红塔在2003年提前实现了三年内止跌回升‘的目标,而同时,红塔卷烟产品也成功进入东南亚、非洲、欧美和中东等地市场。由于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尚处在起步阶段,还远远没有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可以说在我国普及绿色供应链管理将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历程。

除了引进国外的先进理念,国内的很多企业也在探索自己的供应链管理结构的改造道路。并且解决的方向与国外有所相似,例如都开始意识到供应商的选择对于企业的重要性。然而,我国企业虽然在管理过程中为提高管理效率也曾采取过许多措施,但多是在企业内部或企业的部门内进行,没有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去考虑。多数企业不理解供应链管理,更不了解国外管理的现状,企业内部传统的物流部门的职能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商业环境,急需从管理理念上进行改革。

3、3 国内关于控制供应链组织和管理结构的解决方式的建议

(1)注意对企业供应链管理环境的改善。要推进行业法律、法规的完善,加强供应链管理的规范化。实现行业供应链管理的协议化,减少企业与企业之间、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管理差异性。

(2)强对供应链组织结构的改造,开放思想提高合作意识,努力改革组织机构,建立面向市场的组织,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估系统,从而创建畅通无阻的供应链。

(3)建立供应商质量保障体系,加强企业与供应商的联系。可以使有实力的供应商参与企业重要问题的改造,与其建立战略联盟的伙伴关系,以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4)在企业大力发展多元化的同时,做好项目评估,减少企业高成本的业务和冗余的投入,集中企业核心资源,充分应用业务外包。

(5)中小型企业一定要加强以整体供应链为核心的观念,要以行业供应链管理规范为管理规范准则。

国外供应链管理现状篇3

关键词:风险管理供应链贸易融资供应链管理

贸易融资是对外贸易的一种重要工具。随着世界范围内对外贸易方式的演进和发展,贸易融资也经历了一个产生与深化的过程。对我国而言,贸易融资近年来已经成为我国企业进行对外贸易的重要工具,其重要性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然而,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消退,欧债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又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尤其加剧了传统贸易融资方式下我国企业的融资困境和外汇贸易风险。在这种背景下,普通贸易融资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使企业在应对金融危机、促进出口复苏的过程中较为被动。

相比而言,供应链贸易融资自其推出后发展迅速。尤其在新形势下,传统贸易融资无力解决民营经济贸易融资的问题,其效果就更为突出。供应链贸易融资是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思想进行的金融创新,它根据对国际贸易供应链上各种交易关系和结构的把握,借助于核心企业的信用和对交易过程的管理控制来满足各方的资金需求。根据当前的需求趋势来看,作为一种创新型的贸易融资工具,供应链贸易融资的应用范围和重要性都将逐步提升,不过,其潜在风险也日益显现。本文选取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分析视角,在回顾贸易融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梳理我国贸易融资的发展现状,总结当前供应链贸易融资存在的问题,并基于供应链管理和风险控制的思想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现状

(一)国际贸易融资概述

国际贸易融资指的是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利用各种金融手段和贸易方式从金融机构取得信用便利和短期借贷,增加现金流量,进而在实际中获取融资的一种新型贸易手段。当前,近八成的世界贸易需要融资活动,但融资缺口却较大。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贸易多元化趋势的加强,我国企业对进出口贸易融资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二)我国贸易融资发展现状

总体而言,当前我国贸易融资发展的政策环境可以表述为:对内以正面激励政策为主,对外则以防范政策性贸易融资工具引发的贸易争端为主。另外,我国贸易融资也面临着一些违规业务带来的监管加强的干扰,尤其是愈来愈严格的资本项目监管问题。总体来看,贸易融资对国内金融机构和企业发展意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从贸易规模和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逐年上升的趋势来看,贸易融资对金融机构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同时,贸易融资受资产市场影响较小,从而可以提高其融资业务的质量;二是从我国民营经济发展来看,贸易融资为企业的进出口贸易提供了一种新的融资手段。

不过,我国贸易融资方式比较单一,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存在较多局限性。一方面,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不断变化,对特殊产业链条上的贸易融资需求增加,但新的贸易融资方式却不能适应这种需求。另一方面,在应对民营经济贸易融资问题时,缺少从上下游供应链角度综合考察企业资信进行融资的方式,这也限制了后危机时代我国民营经济的成长和国民经济的较快复苏。

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及供应链贸易融资

如前所述,传统贸易融资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在供应链环节。实际上,从供应链角度,企业的资信状况能够被综合权衡。因此,供应链贸易融资近年来开始得到迅速发展。实践证明,在应对企业的国际贸易融资问题时,供应链贸易融资显得更为灵活和有效。

(一)企业的供应链管理

企业之间的供需关系逐步向战略层面转换,供应链的思想由此产生。企业进行供应链的建设,关系到企业的战略和竞争力提升,越来越成为企业的现实需要。狭义的供应链指的是原材料通过加工转换和销售传递价值的过程。广义的供应链则将核心企业作为基准,设定产业价值链框架下不同企业的制造、分销、渠道推广过程,是一个包含各方物流、商流和信息流的有机系统。

供应链系统不会自发形成,它离不开企业的激励和管理活动。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建立各方的互利共赢关系,通过完善管理机制,提升各方的战略协作关系,进而共同打造低成本、高效率和高质量的价值生产过程。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这样几个部分:一是计划部分,即企业的策略设定,实现有效的资源管理需要;二是采购部分,即与供应商达成定价、配送和相应付款的流程,并实施监控;三是加工制造部分,即安排生产、测试、送货准备等的各种活动;四是配送部分,即物流管理过程;五是退货部分,即建立网络接收产品退回的过程。当前,随着企业竞争的加剧,供应链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促使供应商掌握企业存货水平,及时获得信息,并借此预测市场变化,增强其反应能力。

(二)供应链贸易融资及发展

供应链贸易融资指的是银行基于上述供应链管理的过程,通过对信息流、资金流等的整合,从产业链的角度给企业提供一定金融服务的贸易融资方式。具体而言,它是以特定产业链核心企业为基准,以该企业的上下游企业为服务对象,针对企业的应收应付、预收预付账款和存货而衍生出的贸易融资方式。从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态势来看,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其本身已经成为供应链融资的核心企业,加之制造业外包的发展,大量的民营中小企业成为供应链贸易融资的服务对象。

供应链贸易融资的适用性在于它充分吸收了供应链的思想,一方面使核心企业在资源和资金支持下获取谈判和竞争中的有利地位;另一方面也基于自身利益,希望保持供应链的稳定而不希望终止其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其优势在于,通常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面对较大的资金负担和信用不足的情况下,愿意成为供应链贸易融资的对象,实现维持供应链稳定的目的,获得自身发展。就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现实来看,全球供应链贸易融资的发展迅速,以核心企业为主的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成为双赢的选择。通过供应链贸易融资,双方的战略协同关系得以稳固发展。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这种融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降低了对外融资的风险。

(三)供应链贸易融资的业务类型及具体运作

供应链贸易融资的业务类型可以从企业流动资金的占用方面来进行划分。从企业流动资金占用的预付账款、存货和应收账款三部分资产出发,供应链贸易融资可以形成预付款、存货和应收账款三种融资方式。具体而言,首先是预付款贸易融资。这种方式是基于产业链上的核心上游企业、融资企业和金融机构展开的,以预付账款为某种意义上的未来存货而进行的融资。其担保基础则是客户对供应商的提货权,实现了以未到期的应收账款获取金融机构融资的方式。其次是应收账款贸易融资,即中小企业向银行申请一定的短期贷款,由银行对处于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进行融资。再次是存货贸易融资,通过先票后货的方式,银行获取存货质押融资,进而放贷给融资企业,完成融资。

我国当前供应链贸易融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只有十几年的实践,但从当前供应链贸易融资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不断进行融资产品的创新,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综合目前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其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风险控制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从供应链的角度看,其整体管理与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都需要具体考量。一旦融资工具在供应链上不断延伸,风险会不断放大。如果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可能产生扩散效应,导致整个供应链受损,核心企业则受到最大的影响。同时,我国缺乏统一的信用体系,银行无法全面考察产业链企业的信用状况,导致决策和监督效果大打折扣,银行资金使用风险加大。另外,在银行的汇率风险承担方面,当前的供应链贸易融资加大了银行面临的汇率风险。随着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加大,企业期望通过贸易融资避免外汇风险,但实际上这些风险相当一部分转移到银行,进而对银行在使用金融工具对冲风险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二,从银行业务开展来看,当前我国银行机构进行的贸易融资业务同质性强,基于单笔贸易合同而发生的贸易融资占多数。同时,银行在对整个供应链交易各方进行关注、以实现真正的供应链融资方面还欠缺能力。另外,由于专业人才的缺乏,在业务开展方面的创新有限。我国现有的专业人才在市场和风险应对中缺乏必要能力,也成为当前供应链贸易融资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第三,从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现状来看,虽然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企业的供应链在运作方面并没有与公司战略保持互动,供应链的实际作用有限。同时,供应链的控制过程不尽完整,当前企业在成本控制、客户服务等的目标建设方面实际效果有限。因此,当前基于企业供应链管理而进行的贸易融资活动还有待深入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在督促企业建立严格的改进措施方面投入不足,供应链管理与贸易融资活动的良性互动机制还有待建立。

新形势下供应链贸易融资发展及完善对策

首先,从风险控制方面来看,要建立可以应用于动态评估核心企业经营和信用风险的信息系统。在风险发生时可以及时反应,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信贷规模进行调整,以减少流动性风险。同时,考虑到核心企业的特殊地位,要力主在资金结算中体现公平原则。通过建立相应的可以用于观察上下游企业生产和销售数据的监控系统,对核心企业的合作企业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控,及时调整信贷对象和资金规模。另外,银行可以通过开发满足当前企业需求的专业化信息平台,以加强对供应链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其次,从业务实施方面来看,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供应链管理和贸易融资经验,对业务流程进行再造。结合我国企业现实需求,研究出台相应的供应链贸易融资方式,并为客户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同时,及时关注融资企业及其交易对象,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建立结构性融资模式,并可以联合第三方服务供应机构提供融资产品,进而提供系统的供应链贸易融资方案。另外,考虑将供应链贸易融资与国际贸易融资的其他方式相结合,推动供应链贸易融资方式的演进与发展。

再次,针对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不足,银行要基于当前系统的信用体系缺乏的现状,建立供应链企业贸易融资信用风险防范与控制体系,在其业务范围内,实现小范围信用体系的可用性。通过建立第三方或者中介信用评价与风险控制机构,加快信用评级体系的建立。同时,针对产业链上的企业,要建立相应的信用担保体系,完善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另外,通过加强相关产业内部社会征信机制的建立,完善相关立法,促进风险预警与防范体系的发展。

最后,在人员素质方面,一方面要加强人才引进,通过高素质的供应链贸易融资人才的引进,加强金融机构在产品设计、风险监控与客户开发方面的实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的专业人员的培训,通过对现有人才在供应链贸易融资业务方面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另外,在银行内部管理方面,要与加强供应链关系的系统培训相结合,进而为我国供应链贸易融资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冯瑶.供应链金融:实现多方共赢的金融创新服务[J].新金融,2008

2.杨晏忠.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J].金融论坛,2007

国外供应链管理现状篇4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管理;国际贸易;对策分析

1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本文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从产品生命周期角度对整个供应链进行生态设计,通过链中各企业及其各企业部门之间的紧密合作,使整条供应链在环境管理方面协调统一,以较高的资源效率来实现整个供应链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它涉及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终端用户以及回收处理商,其目的是尽量使得产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危害最小,同时使对资源的利用率最高,进而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我国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现实意义

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既有利于改善我国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问题,又有利于我国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增强核心竞争力、规避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

(1)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我国改善环境和高效配置资源的重要途径。我国这种高能耗、高物耗以及对环境高污染的高增长与持续发展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必须采用新的方法来改变这种现状,从长远来看,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从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生产、绿色营销及回收处理五个方面全盘考虑各个物流环节的环保问题,既有利于改善我国的环境污染又有利于提高我国资源的高效配置,是我国保持生态平衡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为了适应国际贸易的绿色壁垒要求。绿色贸易壁垒也称环境贸易壁垒,从其本来意义上说,是指那些以维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为目的而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有关国际贸易活动的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及其相应的行政措施,以避免这些贸易活动可能导致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我国企业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首先,在当今全球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达到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利润空间的目标。

其次,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广泛宣传,人们的环保观念与日俱增,企业的顾客也会越来越多地选择对环境有利的产品。这样,通过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将越来越会得到顾客的青睐,其企业形象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从而使企业能够稳固并扩大市场份额,在市场竞争中保持较大的优势。

最后,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渐趋严格的环保法规,要求企业为了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积极解决经济活动中的环境问题,放弃危及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产方式,建立绿色供应链体系,追求高于其他竞争者的相对竞争优势。

3绿色供应链管理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绿色物流是现代物流管理的发展趋势之一,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发起也仅10年左右,即便是物流较为发达的国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也处于发展与完善阶段,对于我国而言,供应链管理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相对于供应链管理的更高要求——绿色供应链管理,其现状较发达国家而言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目前,我国一些大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已经意识到了环境、资源在竞争中的战略地位,并且已经开始在绿色供应链管理方面进行初步的探索,但仍有许多企业,尤其是一些污染严重的中小型企业环保意识不强,全无绿色竞争意识,加之受资金不足限制、既得利益驱动等影响,对环境保护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没有充分重视,视企业短期效益为终极目标,对社会效益考虑不足甚至不予考虑,以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为代价换来企业的自身短期效益。

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时不仅需要很多相关的技术支持,而且需要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因此在初期建设中,企业很难从经济效益上看到绿色供应链管理给企业带来的好处,因此,为确保企业以及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需要企业具有战略性眼光,坚定信念,着眼于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以适应未来世界发展主流的要求;另一方面,在绿色供应链发展的起步阶段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包括对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的优惠政策、对造成环境污染企业的惩治力度等,避免出现以牺牲社会利益为代价的企业牟取暴利、社会效益高的企业,反而失去竞争优势等不合理的社会资源配置倾斜和错位的现象。

4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过程中问题的对策分析

发展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自身是改革原有供应链体系的主要因素,即内因,国家对企业的支持是外因。只有在内因积极改变的情况下,外因才会起作用。因此,在这场变革中企业要认清自己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国家给予的外在扶持来迎接挑战。

(1)企业方面。第一,战略性的眼光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第二,企业之间确立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第三,与政府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2)政府方面。第一,进一步推进环保立法。第二,给予实施绿色供应链的企业技术和政策上的支持。

绿色供应链管理技术涉及整个链条上的企业,单个企业或几个企业很难靠自己的研发和自身的技术积累来实现整个绿色供应链的运作。因此,政府在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国家还要在政策上对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给予倾斜(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税收政策),使企业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初期所进行的技术研究、设备改造等投入成本得到补偿,并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给施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企业予以扶持,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行政干预,促进绿色供应链企业的良性发展。在对外企业上,我国政府还应该制定自己的绿色贸易壁垒,阻止发达国家把一些污染严重的行业向我国转移。

国外供应链管理现状篇5

关键词:供应链;集成化;物流管理;新模式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管理是在全球制造出现之后,在企业经营集团和国际化的形势下提出的,它是物流的延伸。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物流管理通过对市场到企业及其生产作业直到供应商的整个过程中物资与资金流、信息流的协调来满足顾客的需要。供应链包含于一体化物流,又超越了物流本身,它向着物流、商流、信息流、媒介流的方向同时发展,形成了一整套独立的体系。传统的物流管理主要涉及实物资源在组织内部最优化的流动,而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看,只有组织内部的合作是不够的。

对于供应链的概念许多学者提出了他们的观点,综合他们的观点我们认为供应链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流和信息流执行原材料采购、中间产品及成品生产、成品销售进而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连成一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供应链有几种常见的体系结构模型:

链状模型。链状模型是供应链体系结构的简单化模式,它研究以一个制造商为核心企业,与其供应商、分销商的链状关系,链状模型是一维结构模型,能较为明了地表现供应链的组织结构关系。

网状模型。由于供应链节点企业同时处于不同的几条供应链上,且其不至一个供应商或分销商,使供应链不再仅表现为一个简单的链状结构,而表现为一个复杂的、相互交错的网状结构。

供应链设计的原则

1、集成和分解相结合的原则。集成是供应链从局部到整体自下而上资源、信息集中的过程,它强调供应链的整合性和一体化物流特征。分解是供应链从全局到局部、由上到下的过程,它强调在全局性战略计划和决策的前提下,通过将供应链整体目标的分解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并且具体实践供应链的目标。集成和分散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共同实现供应链的优化设计,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2、精炼化原则。柔性是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出发点和优势所在,设计供应链时,要满足供应链柔性的要求,就必须坚持精炼化原则,通过删除不能带来增值的环节,选择合理的供应商、分销商,设计适宜的供应链节点数,使供应链既功能完备又灵活高效,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3、集优化原则。供应链的形成是通过核心企业将非主营业务外包给专业化企业而形成的,基于业务外包基础上的供应链保证了各节点企业在所从事行业中都是最优秀的,从而实现了强强联合,达到实现资源外用的目的,每个企业只集中精力致力于各自核心的业务过程,就像一个独立的制造单元,这些所谓单元化企业具有自我组织、自我优化、动态运行和充满活力的特点,能够实现供应链业务的快速重组。

4、协作性原则。供应链的设计必须体现协作性原则。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供应链管理的重点,也是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就在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的联接和合作,以及相互之间在设计、生产、竞争、策略等方面的良好协调。

5、动态性原则。为了适应市场变化、柔性、速度、革新、知识等需要,供应链必须设计为一个动态的网链结构,在这个结构中,不能适应供应链需求的企业将从供应链联盟中被淘汰,从而使供应链成为一个能快速重构的动态组织结构,即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联盟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根据共同的目标而组成的,通过实时信息的共享来实现集成。同步化的、扩展的供应链计划和控制系统是主要工具。

6、创新性原则。供应链管理本身就是创新思维的产物,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供应链的设计同样要坚持创新性原则,这也是供应链设计集成化、动态性的要求。这种创新性体现在设计供应链时要敢于突破陈规、大胆质疑现有管理方法,采用新的更先进的管理技术,从新的角度、新的视野审视原有的管理模式和体系,进行创造性地创新设计。

7、战略性原则。供应链虽然是由不同企业合作形成的,但它们之间却有着“一毁俱毁、一荣俱荣”的“双赢”关系,因此只有坚持战略性原则,才能实现企业和整个供应链的长远利益,保证供应链的系统结构发展和企业的战略规划相一致。

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

(一)物流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地位

现代供应链管理源于物流管理。市场全球化促使包括材料获得、加工、装配和分销在内的制造活动分布在整个世界进行。随着持续发展的制造全球化趋势,企业与供应商、转包生产伙伴和顾客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先前的管理模型侧重于调节内部业务过程中的各种能力,增加市场价值。相反,供应链管理使公司寻求集成外部环境(顾客、供应商和合作伙伴)资源提高竞争优势。供应链管理表明经营重点从公司内优化转移到一个战略联盟全面的优化。

(二)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

1、供应链管理中物流管理的功能和目标。

(1)库存管理。要通过库存管理缩短订货-运输-支付的周期时间,加速库存周转,消除缺货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的协调、高速运转。

(2)订购过程管理。订购过程是给供应商发出订单的过程,它包括供应商管理,订购合同管理,订购单管理。通过供应链管理,企业可利用配销单据等对整个补充网络做计划,并向供应链自动发出订货单;通过合同管理在供需双方建立长期关系;通过检查订购数量,将订购单送给供应商并对已接收货物进行支付。eDi的采用,使订购过程管理更加高效。

(3)配销管理。当货物进入分销中心,配销管理便指的是规划、协调和控制货物的物理流,包括四个过程:配销需求计划、实物库存管理、运输和车队管理、劳力管理。

(4)仓库管理。除了入库货物的接运、验收、编码、保管,出库货物的分拣、发货、配送等一般业务外,还包括代办购销、委托运输、流通加工、库存控制等业务。仓库管理的操作劳动强度很大,但条码技术、扫描仪、eDi的引入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实现对物流管理的电子化,达到对贸易过程实时跟踪的基本要求。

2、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管理的新特点。

(1)信息传递纵横交错。一般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其信息传递在企业之间逐级进行,供应商不能得到最新的需求信息。供应链管理中,节点企业之间是战略合作关系,具有利益一致的特点,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整个供应链上的信息是共享的。

(2)整体性增强。在传统观念中,供应链管理就是物流管理,企业关系主要是“买-卖”关系,企业的管理理念是以生产为中心的,供销处于次要的、附属的地位,企业间很少沟通和合作,更谈不上战略联盟和协作。供应链企业是一种战略协作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了企业内外资源的集成与优化,强调企业间长期的、直接的合作,强调共同努力实现共有的计划和解决共同问题,是一种动态的联盟。

(3)现代化信息技术表现出强大的支撑作用。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供应链上的贸易伙伴随时需要各种信息来对产品进行发送、跟踪、分拣、接收、存储、提货以及包装。在世界信息化高度发展的电子商务时代,物流和信息流的相互配合体现得越来越重要,在供应链管理中必须要用到越来越多的现代物流技术。所有这些都依赖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强大支撑作用。

(4)物流服务方式灵活多样。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的发展,物流服务方式日益表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为了适应国际化经营的要求,出现了发生在不同国家间的国际物流;出现了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包括货代公司(运输企业)、仓代企业(仓储企业)和流通加工企业等;出现了进行联合库存管理的分销中心等等。所有这些都使得物流服务更加高效快捷,适应了企业、社会对物流不断增长的要求。

参考资料:

[1]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2]彼德・德鲁克:《管理实践》,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3]张继焦:《价值链管理》,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年版。

[4]丁立言、张铎:《物流企业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张铎:《电子商务与物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金若男、张文杰:《现代综合物流管理》,中国铁道出版社,1994年版。

[7]沈厚才、陶青、陈煜波:“供应链理论与方法”,《中国管理科学》,2000年第8期。

[8]代小春、牟小俐、江积海:“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过程框架”,《经济管理》,2001年第6期。

[9]曾祥云:“基于供应链管理理论的企业绩效评价”,《经济管理》,2001年第22期。

[10]刘丽文:“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策略之一――物料采购管理策略”,《中国管理科学》,2001年第9期。

国外供应链管理现状篇6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物流管理;绿色环保;体制创新

一、我国绿色供应链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发展的现状

据统计,截止2012年年底,我国公路总里程、水运通航总里程均居世界第一位。铁路方面,到2013年年底,我国铁路营运里程已经突破十公里,高速铁路突破1公里。民用航空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到2013年底,总里程为18.427万公里空运能力进一步提高。另外,截止到2012年,我国现有公路港、物流港、无水港、基地等各种物流园区754家,比2008年调查增长了58.7%。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物流基础设施是物流活动得以进行的重要保证,也是绿色供应链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绿色供应链所依存的技术发展现状

对比国外来说,物流在我国起步得比较晚,传统的储运企业经过发展形成了现在的物流企业,但是先天的不足导致我国物流企业在管理理念、使用先进的物流技术装备等方面都要比发达国家落后。欧美和日本已经在物流活动中成熟的运用无线射频、eDi、条形码等技术,而在我国,只有海尔、中远这样的大型物流企业才有所利用,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在绝大多数物流企业都运用较少,原始手工作业在一些中小物流企业还比较常见。

(三)绿色法律法规的颁布与实施

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是我国环境保护法制建设最为重要的宪法依据。我国宪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另外,我国在防治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各个领域都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促使企业要遵守法律,绿色生产,保护环境,降低能源消耗,注重节能减排与回收利用,为绿色供应链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四)企业与公众的绿色意识

在中国,供应链管理还处于一个初步阶段,那么对建立在供应链管理之上的绿色供应链就更为陌生,远没有达到企业的自觉行为。作为绿色标杆的iSo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我国通过的企业只有5000多家,不到全国企业总数的1%。而另一方面,我国各地相继爆发雾霾天气以及自来水的化学污染事件,更加唤起了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渴望。意识的提高带来了行动,我国公众在消费时也开始更加倾向于绿色产品,追求一种纯天然、无公害,以维护自身的身体健康。这种绿色消费促使企业更加注重绿色生产,推动了绿色供应链的发展。

二、我国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对绿色供应链的认识也不断加深,积极将绿色供应链应用到企业管理之中,以期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能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但是由于绿色供应链在我国引入较晚,发展还很不成熟,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

(一)绿色技术创新与能力不足

绿色供应链的实施需要靠强大的绿色技术支撑,同时整个链上各企业的能力也至关重要。而我国由于绿色技术和能力的不足,对绿色供应链还处在探索阶段,相关的实施经验更是匮乏,无法给企业带来真正的利益。同时,绿色供应链所需要的一系列绿色技术,包括源头削减、净化处理等,都还需要一定的提高,甚至有些技术还处在理论阶段,并不能拿来为企业所用,而企业对于自身的绿色技术创新也还缺乏一定的认识,或者由于科研经费的限制而取消或停滞。

(二)环保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经济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各国都制订了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来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对比来说,我国虽然也制定了一系列的环保法律法规,可是远没有达到环境保护的要求。这些法律法规的范围较为宽泛,缺乏容易执行的细则,在很多规定上面都较为模糊。同时,我国的环保法规对企业的环境污染行为处罚力度不够,相对于企业通过污染环境的生产所获得的经济利益相比,这些处罚显得微不足道,而且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对企业形成的震慑力不大。

(三)企业管理者对绿色供应链的认识不足

构建绿色供应链带来的绩效是长期的,短期内效果不太显著,甚至会造成一定的成本压力。目前,尽管资源与环境给我国企业的压力越来越明显,但大多数企业对短期的压力都难以应付,认识不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也缺乏相应的能力。企业能否成功构建绿色供应链,取决于高层领导的重视程度,以及各部门的配合程度。同时,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也是一道难题,各个企业都从自身利益出发,期待其他的供应链成员采用绿色材料、绿色生产和包装等,这样就可以以最小的投入来获取绿色带来的最大收益。

三、我国绿色供应链合理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绿色技术创新

虽然我国的物流基础设施在近几年有较快发展,基础的物流设施体系已经建立,但是绿色供应链的实施需要一个强大的物流系统来支持,从包装到运输再到仓储,无一不提出了对物流设施的高度要求,我国的物流基础设施亟需加强。加强物流线路建设,加强物流信息建设,打造物联网。绿色供应链的实施需要借助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才能够充分实现。另一方面,从政府和企业自身加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促使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以维护自身利益。

(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的环境保护法规在不断地完善当中,但是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很多法律法规已不适应环保工作,亟需完善。通过修改环境保护法,改变治理处罚方式,加强监督,建立公众参与制度等方法,借助法律法规和公共的力量,结合激励性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杜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

(三)提高企业管理者认识,全员参与

绿色供应链管理立足于长远利益,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它从整个供应链出发,链上的各个企业之间要团结协作,信息与利益共享,必须正确的认识绿色供应链。企业从上往下每个职工都应该清楚的认识到,绿色供应链管理为企业和社会带来的回报是长期的,每一个员工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使“绿色”发展成为企业的一种文化,树立起企业绿色形象加强高层领导对环保工作的重视并树立全员参与的意识,是成功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关键。

(四)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培育绿色消费市场

环境保护离不开民众的广泛参与,不能单独的依靠少数人和部门,大力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利用媒体网络、电视新闻等途径,加大环保问题的宣传,是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再落实到环保行动上。另外,充分发挥消费市场的调节作用对绿色供应链至关重要,通过市场的手段,可以引导公众的绿色消费行为。培育全民“绿色消费思想”,慢慢形成绿色消费市场。

参考文献:

[1]张东哲.浅析绿色供应链管理[J].商场现代化,2011(648):7-8.

[2]阳志琼.国内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企业导报,2011(20):80-81.

国外供应链管理现状篇7

   关键词:供应链;农产品种植;层次分析法;风险管理

   一、引言

   近期来,农产品的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从农业自然灾害、农产品滞销到农产品食品安全再到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农产品供应链的各节点的运营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许多问题,越来越暴露出了农产品供应链的脆弱性,这些脆弱性无疑给农产品种植者带来各种风险,农产品供应链是供应链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但现在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农产品食品安全的供应链管理上,却很少研究农产品种植的风险管理,因此有必要对农产品种植风险管理进行研究,以便保护农户的利益。文章将农产品供应链看成由农产品种植过程,加工运输过程,经营消费过程三个环节构成,建立了从农产品种植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风险评价,即用层次分析法对各个风险指标权重进行评价,然后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并根据风险评价结果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二、国内外农产品种植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众多文献中,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问题,定性、定量以及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均被不同程度的加以运用,并显示了各自的特色[1]。Smelzer和Siferd(1998)探讨了农产品供应链的供应风险管理问题,为更好地从采购管理角度理解农产品供应风险管理,他们用交易成本理论和资源依赖模型进行了分析,指出主动积极的采购管理有利于控制农产品供应风险。tah.J.和Carr.V.(2001)研究分析了农产品供应链的供求风险,指出了当前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过程、工具和技术的缺点,提出了一个等级风险统计结构的风险描述语言,作为一个可共享的知识驱动风险管理方法,并界定了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的涵义,建立相应的补救措施。此外,还简单分析讨论了建立风险知识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风险管理的框架。近年来,由于食品供应链合作的重点由原来的保证供货质量逐步转向加强食品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二)国内研究现状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每个部分或要素间的互动都是通过信息沟通来完成的,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关键之一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农民、加工企业、批发零售商以及消费者之间建立协同关系来提高整个供应链抵御风险的能力。国内一些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中信息流的管理和控制做了研究[1],分析了当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中信息流的复杂性、不通畅性和不稳定性,提出应健全供应链信息网络,并对信息流进行有效控制,控制方式包括信息标准化、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有效信息传递、信息提供方式选择、信息反馈的控制等。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看,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市场风险,显着地降低了市场的运作效率。为此,彭泰中和廖文梅(2007)采用信息经济学中信息不对称理论对我国目前农产品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状进行了分析,主要探讨了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供应链主体的行为以及由此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最后,针对市场交易中信息弱势方农民的特点,提出应从政府行为、农业组织合作经营、信息化服务体系等方面防范和化解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农产品市场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户为单位的农业生产不仅要面临自然灾害的影响,又要面临市场经济的风险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而农业生产中的信息不对称已经成为农民增收困难和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障碍,甚至会影响农业战略结构的调整。郝庆芹(2006)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分析了农业的生产特征、农业生产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王晓燕(2006)从农业风险的角度阐述了农业风险管理中的风险识别与控制两方面内容,提出在农业风险有效识别的基础上,在政府有关政策扶持下及在农业经营者及风险专业经营机构的配合下,对农业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将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在源头上控制农产品供应链的风险。

   三、风险识别与评价

   农产品供应链指的是由涉及将农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的过程与活动的上游及下游农户、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络[3]。供应链风险是指供应链企业在生产过程当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测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使供应链企业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差,从而有受损的风险和可能性[3]。风险识别主要是对风险的调查和分析。我国农产品的生产条件、供应条件、销售条件在各个时期变化很大,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再加上我国人口的持续增加,耕地面积的逐年减少,农产品资源相对来说越来越稀缺。因此有效识别农产品供应链的风险有利于缓解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波动。

国外供应链管理现状篇8

关键词:供应链直接模式物流资金流信息流

一、供应链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日新月异,顾客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加上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使得整个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急速上升。企业面对一个变化迅速且无法预测的买方市场,为了生存和发展,采取了许多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供应链管理是一种价值创造手段,对于公司绩效有极大的影响。供应链管理的改善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价值,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可降低企业成本、增加企业收入。随着企业之间竞争逐步转化为供应链管理的竞争,功能完善且反映迅速的企业供应链体系将是决定企业未来命运的主导因素。

“供应链”这三个字对企业而言意味着10%-20%运作成本的降低,以及帮助企业形成无法复制的核心竞争优势。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供应链管理,并逐年增加对供应链管理的支出。据调查,2000年以后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支出比例一直处于上升态势。供应链迅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是科技的发展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有力的通信和优化工具;另一方面很多知名公司在实践中证实了供应链管理的价值,从而形成了其他公司竞相追随的局面。在我国直接生产成本仅占企业总成本的10%,而供应链成本却占总成本的40%。降低生产成本10%只降低了总成本的1%,而降低供应链成本10%则可获总成本的4%改进。因此,向生产要成本、要利润的空间非常有限,我们应从供应链管理着手,通过提升供应链效率,创造企业成本优势,增加企业竞争力。

供应链管理是用最低的成本,让客户在正确的地点获得正确的产品;同时在保证优质服务的基础上,将存货降至最低。换句话说,供应链管理希望合作企业之间及时传递需求变动的信息,积极协调各企业的流程,减少存货、降低成本,并及时将产品送到顾客手中。企业之间如果不采用快速流程法,就可能被时代所淘汰。供应链的价值与赢利能力密切相关,赢利越高,表明供应链管理就越成功。事实上,供应链中所有的信息、物品及资金的流动都会产生成本。因此,对这些流动元素的有效管理是供应链管理能否成功的关键。供应链管理本质上就是通过对物流、信息流及资金流的管理来获取最大价值。安利公司之所以能在直销行业取得巨大的成功,关键在于它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及资金流进行了非常科学、高效的管理,并从中获得最大的价值。科学的供应链管理可为企业带来多项经济效益。通过供应链管理整合,不但可以消除多余存货,节省仓储成本,更可提高顾客满意度与忠诚度,最终提高销售量;同时还可以降低市场风险,使合作伙伴取得核心竞争力,创造更多竞争优势。

1、可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价格是依据成本和利润而定的,成本不变,价格可变,商品制造商和供应商在确定利润和价格方面具有优势。但对高度发展的市场经济而言,价格则是由市场和消费者来决定,而不是由商品制造商和供应商来定。在企业运营的过程中成本是可控制的,利润来自价格和成本的差价。因此企业想提高利润,只能降低成本,而不能依靠提价。企业想降低成本可通过生产环节、原材料环节、运输环节等加以控制。

2、可减少资金投入

企业运营应尽量减少投入,减少库存。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快速生产,合理销售,减少存货,可保持良好的品牌形象,使企业获得长久收益。如果企业通过大量库存的方式来满足市场需求,不仅占用了大量资金,而且还会使企业承担市场销售风险。大量的库存可能会造成商品的滞销,而一旦滞销就会使企业蒙受损失。要做到减少投入,可采取相应措施,如尽量使工厂网络合理化,减少从定单到现金的时间以改善物流绩效等。

3、可增加企业收入

企业增加收入,可以通过减少库存、缩短发货时间、改善服务水平等途径获得。通过供应链管理,可同时改善服务与降低库存。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在两年时间内,通过进行供应链管理,关闭了全球六个仓库,改为从新加坡成立中央配送中心向顾客空运微型集成电路。该措施不仅降低了销售成本2.5%,缩短交货时间47%,还增加了34%销售额。企业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可快速响应消费者的需求,有效改进服务水平,最终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总之,企业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可获得多方面的收益。据调查,企业在供应链领域具有优势,其市值会高于行业平均水平7%-26%。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凭借提品、服务和信息来为用户提供价值,并能出色地管理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全部业务流程。随着企业之间竞争逐步转化为供应链管理的竞争,科学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将是决定企业未来命运的主导因素。

二、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

由于直接模式的业务发展在中国才刚刚起步,针对直销企业的供应链研究很少,目前尚无完善的直接模式供应链管理理论。许多大型直销企业通过借鉴供应链管理及第三方物流理论,对供应链管理不断调整,使之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供应链的研究现状

⑴供应链理论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企业常将原有的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自己集中资源发展核心能力,通过和其它企业战略联盟占据市场竞争的主导地位,这称之为“横向一体化”思想。从原材料供应商到生产企业,再到批发商、零售商,最后到消费者,形成了一条链式结构,就是供应链。借鉴军事后勤的管理理论,人们提出了供应链管理理论。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的一种模式,采用系统论的观念和方法对物流系统进行管理,是一种整体优化的管理模式。供应链理论发展至今:强调敏捷性,关注如何提高响应客户的速度;强调为客户定制产品和服务;强调与上下游企业的整合。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应用,使原料供应商、生产商、批发零售商组成一个联合体,在链中每个企业都可以发挥其专业优势。供应链理论已成为企业物流管理主导理论之一。

⑵供应链实践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应用供应链理论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并从中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美国的经济繁荣与该国重视供应链管理,努力提高供应链效率紧密相关。

⑶直销企业与供应链

中国直销市场的日趋成熟让一些大型直销企业敏锐地意识到:未来市场上的竞争,将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为了抢占市场先机,它们纷纷将供应链管理作为其核心竞争力,规划物流渠道、构建物流设施、并努力打造以供应链为核心的物流配送体系,从而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2、第三方物流的研究现状

⑴第三方物流理论现状

第三方物流是指由买卖双方以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使用自己的物流服务、设施设备为买卖双方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第三方物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随着科技革命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第三方物流已成为现代物流的主导形式。第三方物流的目标是物流过程合理化,追求物流费用节约。

⑵第三方物流实践现状

在西方发达国家,第三方物流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企业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核心业务,同时将运输、仓储等相关业务交由更专业的物流企业进行操作,以求节约和高效。

⑶直销与第三方物流

直销企业多经营日化行业产品,价格竞争激烈。企业如全面自营物流势必增加车辆、仓库、搬运设备等投入,并增加大量管理人员,管理成本过高;而第三方物流擅长干线运输、仓储、装卸、分拣、配装等物流工作,因此两者有广泛的合作基础。以顾客为核心、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直销企业物流的服务原则,若不能提供第三方物流和高效的供应链管理,那么优质的物流服务将难以实现。

三、对快速消费品行业供应链管理的启示及建议

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指出,企业要在竞争中获得成功,只能通过成本优势或价值优势来取得。一个既无成本优势又无价值优势的企业只能属于前途渺茫的企业,必将走向衰亡。科学的供应链管理将最终使企业拥有这两个优势,世界500强企业都具有一流的供应链管理能力。而反观中国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此我国企业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努力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

1、建立全方位供应链战略

由于供应链活动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及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要抓好供应链管理,首先就必须针对经营环节,找出关键问题,采取相应措施。我们要把供应链管理提升到战略地位,从纵向、横向两个角度对企业内部业务及外部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综合一体化的供应链。安利(中国)的储运成本仅占全部经营成本的4.6%,这在物流界可谓是一个奇迹。安利降低物流成本的最关键因素就是建立并成功运用了全方位供应链战略,具体包括:非核心环节通过外包完成、仓库半租半建、核心环节大手笔投入。

2、大力加强供应链管理的软、硬件基础建设

建立现代化的物流体系,应从硬件、软件两方面着手,主要从两方面着手:手段现代化和管理规范化。手段现代化是指物流配送采用机械化、自动化、现代化的储运设备和运载工具,如立体仓库、旋转货架、自动分拣输送系统、悬挂式输送机等高效、多功能的物流机械。为了提高作业效率,增强物料搬运能力,应不断地开发各种类型的物流机械设备。物流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直接反映物流系统的能力和水平。物流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是指制定科学、规范的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体制,提高物流管理水平、服务水平及技术水平。

3、加速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既是现代物流的基础.也是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信息共享是供应链管理的基点,实施供应链管理就要实施数据库系统的共享、加速internet的商务发展,加速发展第三方物流。

综上所述,先进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已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加强企业供应链管理工作,不仅是开拓市场,扩大需求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企业效益的有效途径,更是企业降低成本、完善服务、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与竞争能力的长远大计。安利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先进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并以此在市场中不断占据先机。作者希望安利优秀的供应链管理能带给中国快速消费品行业一些借鉴,从而优化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真正挖掘出“第三利润源泉”。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汪欣华.安利(中国)直销企业物流的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

[3]许绍明.安利物流:迈向管理新时代[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15(8):21-22.

[4]王保新.用供应链打造价值优势[J].电子商务世界,2004,23(12):58-59.

[5]曾繁荣.供应链管理与成本控制[J].财商业研究,2004,15(6):45-46.

[6]杨鹏.企业供应链管理和第三方物流外包服务[J].信息与电脑,2000,26(15):52-53.

[7]金江军,潘懋著.现代物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8]立喜.第三方物流的产生、发展及其运作方式[eB/oL].56net物流网,2001-06-23

国外供应链管理现状篇9

关键词:供应链融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9-0061-02

一、供应链融资的概念和特点

所谓供应链融资,是指对一个产业供应链中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供―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畅顺,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的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

与传统的贸易融资业务相比较,供应链融资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供应链中寻找出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一方面,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竞争能力。

从操作上看,供应链融资业务的特点可总结为“封闭运行,单笔操作”。银行围绕贸易本身进行程序设置和寻求还款保证,提供信贷时,着重关注的是融资链流程是否符合“封闭性、自偿性和可控性”三原则。银行对资金流向和物流信息进行监控,跟踪融资的使用和进出口结算情况从而能够有效的控制资金流向,大大降低融资的风险。同时银行对于授信企业的考量不再强调企业所处的行业、企业规模、固定资产价值、财务指标、担保方式等的考量,而是强调企业的单笔贸易真实背景和供应链主导企业的实力和信用水平,从而使一些难以获得信贷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贸易融资或的银行的支持。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三者统一起来控制管理,这就是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新阶段。

二、我国供应链融资市场的发展现状

在国际上,不管是作为供应链核心的大型制造企业,或是承担供应链整体物流业务的大型物流企业以及承担供应链资金流服务的金融企业,都在积极参与供应链金融活动,全球供应链融资理念已经形成。而我国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起步较晚。

(一)国内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的主要模式

国内商业银行基于中小企业的供应链融资模式主要包括三种方式:(1)应收账款融资。这种模式一般是为处于供应链上游的债权企业融资,下游的债务企业在整个运行中起着反担保作用。即一旦融资企业出现问题,债务企业将承担弥补银行损失的责任;(2)存货融资。当企业处于支付现金至卖出存货的业务流程期间时,可以以存货作为质押向金融企业办理融资。银行重点考察企业是否有稳定的存货以及长期合作的交易对象和整合供应链的综合运作状况作为授信决策的依据。(3)预付账款融资。这种模式一般是银行为下游企业提供短期信贷支持。供应链中的下游企业往往需要向上游供应商预付货款,才能获得所需的原材料、产成品等,这种业务适用于供应商承诺回购条件下的采购融资。

(二)国内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的开展状况

与欧美企业相比,供应链融资在我国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发展非常迅速。

2005年,深圳发展银行先后与国内三大物流巨头――中外运、中储和中远签署了“总对总”战略合作协议,正式拉开了我国供应链金融活动的序幕,短短一年多时间,已经有数百家企业分享到了供应链融资平台带来的便利。

中国工商银行的供应链融资主要体现在“沃尔玛供应商融资解决方案”中,利用沃尔玛公司的优良信用,对其供货商提供从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融资支持。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推出的“企业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中,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创新推出了在线账款管理方案、采购商支持方案、供应商支持方案、区内企业贸易融资方案、船舶出口服务方案和工程承包信用支持方案的六大业务方案,针对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各环节需求精心设计而成,为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提供了一整套全面、专业的银行支持服务,力争实现银企双赢。

中国银行于2007年7月也推出了其供应链融资产品“融易达”通过利用“核心企业”授信资源向作为供应商的中小企业服务提供资金融通,帮助其加速资金周转、扩大生产规模、降低单位成本,强化上游链条的力度,提升供应链整体竞争实力。

在外贸政策导向转变为要“积极扩大进口”的新形势下,2007年7月,深发展供应链金融再创新品,推出名为“进口全程货权质押授信业务”,该行基于进口贸易过程中的“在途货物”以及到港“仓储货物”设定质押,给予大宗商品进口企业授信。与传统“货押”业务不同的是,该业务既可以现货质押融资,还可以“未来货权”质押融资。

三、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意义

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小企业开辟了新渠道,促进了整个供应链的健康发展。在商业银行纷纷思考并推进战略转型的大背景下,供应链融资也同样具有积极意义,表现在以下几点:(1)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可以增加商业银行交叉销售机会,有效带动中间业务、结算业务和低成本结算性业务的发展,有助于优化业务结构,与我国商业银行向先进的交易性银行转型的目标相适应。(2)可以调整商业银行以大客户为主的客户结构,分散客户集中度的风险。为上下游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还可以对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挖掘和开发,使得生产商、物流企业、零售商或最终消费者的资金流在银行体系内部实现良性循环。(3)根据《巴塞尔协议Ⅱ》对银行风险资产管理的要求,风险资产权重的大小直接关系到银行的成本和收益。由于贸易融资比一般贷款风险低且该业务有自偿性的特点,所以开展此业务有利于突破资本约束的限制,改变中国商业银行一直以来在传统发展模式下,风险资产规模扩张过快、信贷结构不尽合理和不良资产比率较高的现状,改善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扩大中间业务收入,增加收益。

四、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应注意的问题

(一)突出特色、提升功能,加快产品线再造

国际贸易融资竞争主要体现在金融产品和服务功能的竞争,当前国内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类新产品虽不断推出,但整体缺乏特色,引进的复制品较多,同外资银行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另外当前国内多家银行都推出了供应链解决的整体方案,但在实践中仍然只针对供应链单一环节进行融资,因此服务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针对这些问题,商业银行应该根据供应链各个环节的金融需求及风险特点,进行产品创新,大力研发给予存货即应收账款的融资产品,尤其要积极关注汇款结算的融资需求。另一方面,要结合供应链金融的特点,简化业务流程,提高业务处理效率。

(二)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加强风险管理

在商业银行对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融资的过程中,伴随着资金、商品、单证的流动,涉及到客户、银行及物流企业等多方面的利益,也必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主要表现形式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法律政策风险、行为风险等,因此供应链上的参与各方应结合风险来源加强相应的风险管理。对此提出的建议是:(1)商业银行应加强与物流企业的充分合作,并加快建立信息技术平台,管理客户信息及时跟踪评估核心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贷后管理的动态分析。(2)加快建立快速灵活的市场商品收集信息和反馈机制。物流企业和银行应及时收集商品的价格信息,监控产品的销售状况和价格变化趋势,根据市场行情选择质押物,设置合理的质押率,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引起对质押货物的评估失真,控制并规避产品市场风险。(3)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内控机制。要建立严密有效的组织结构,加强自律,严禁有章不循、执纪不严等失控行为发生;其次要遵循内控的有效性、审慎性、全面性、及时性和独立性原则,任何人不得拥有超越制度或违反规章的权力。(4)积极呼吁立法部门在这方面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法律法规,同时尽可能完善合同文本,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降低法律风险。(5)加快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覆盖前、中、后台的专业化队伍。通过引进人才,在职培训等方式开展针对性的学习,提升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另外要注意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完善对供应链融资的风险管理,增强风险识别能力。

(三)建立应急处理机制

由于供应链融资是多环节、多通道的一种复杂系统,很容易发生一些突发事件。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预警应急系统,通过信息平台、流程制定、人员配备等对突发事件的发生要有充分的准备。一旦发生意外事件,能够不慌不乱,按照相应的措施快速处理。同时,商业银行要加快建立一整套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当其中一项以上的指标偏离正常水平并超过某一临界值时,预警系统必须发出预警信号,以便应急系统处理紧急、突发的事件,避免整体业务或组织带来严重后果。

参考文献:

[1]邹辉霞.供应链物流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6.

[2]吴瑕.融资有道[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243-245.

[3]刘士宁.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与风险防范[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7):68-69.

[4]冯瑶.供应链金融:实现多方共赢的金融创新服务[J].新金融,2008,(2):60-63.

[5]杨晏忠.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J].金融论坛,2007,(10):42-45.

[6]闫俊宏,许祥秦.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上海金融,2007,(2):14-16.

thenewdevelopmentoftheCommercialBank’stradefinance

――SupplyChainFinance

tanmin1,2

(1.Central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Beijing100081;2.ShanXiaviationprofessionaltechnicalinstitute,Hanzhong723102,China)

国外供应链管理现状篇10

关键词:供应链供应链协作管理价值供应链协作途径

随着供应链管理的不断完善,供应链已经跨越了企业的围墙,建立了一种跨企业的协作,供应链管理覆盖了从外购、制造、争销、库存管理、运输、仓储、客户服务等全过程的管理。

英国著名供应链管理专家martinChristopher说:“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市场上将只有供应链没有企业”。随着市场的发展,市场由产品导向朝客户导向转变,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单靠一个企业进行竞争毕竟势单力薄,而通过供应链把各个企业聚合在一起形成整体协作,必将打造整体的竞争优势,提高整体的竞争力。

供应链协作管理的价值

(一)快速反应

通过对供应链上各个成员的协调和优化管理,使之间形成良好的相互关系,使产品、信息的流通路线达到最短,从而可以使生产商对顾客的需求作出快速的反应,缩短新产品的开发周期。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可以快速响应消费者需求,开发出更多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提高了及时交货率、订单满足率,从而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

(二)促进管理提升

在供应链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是成功的关键。在供应链中为使全程供应链整体成本最小,供应链中的物质流、资金流、信息流必须畅通无阻,这就要求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都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及科学的管理方法,为客户企业采用信息化技术,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三)降低成本

供应链管理要求各环节都达到最优,并建立良好的相互关系,采用先进的设备,产品和信息在网链间迅速流动,减少了库存量,避免了浪费,减少了资金占用,提高了资金的利用率,降低了成本。供应链除去了中间不必要的流通环节,大大缩短了流通路线,从而减少了流通费用,大大降低了整条供应链的成本。

由于供应链中不同成员存在着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的目标(如供应商一般希望制造商进行稳定数量的大量采购,而交货期可灵活变动,制造商则由于顾客需求的不确定性而希望供应商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供货),从而给供应链的协作造成一定的难度。为消除供应链的不稳定状态和各成员之间利益的不统一,供应链各节点上的企业必须站在全程供应链的角度思考问题,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即生产商)必须考虑整条供应链的协作,使全程供应链的绩效达到最优。

供应链协作的途径

很多公司已经充分认识到应该集中力量从事自己最擅长的业务。因此,明确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慎重选择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协作,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从而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目前大型企业进行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供应链得益于合作伙伴之间的密切协作,每个伙伴都是各自领域内的专家,所有伙伴均秉承快速和高灵活性的运营宗旨。整合供应链、建立供应链协作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一)扩大采购范围

一些大型跨国企业已经认识到采购是供应链管理上的重要一环。全球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公司在275个跨国公司展开了迄今为止最广泛的全球采购调查,调查显示:到2009年,72%的公司将会从中国采购原材料,远大于他们从加拿大、墨西哥和西欧的采购数量,而在1999年,只有30%的公司会这么做。由此可见,进行跨国采购,与供应商进行协作是跨国企业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目前跨国公司的采购管理有两个特点:一是采购管理模式的转换。从以库存平衡点为出发点进行采购,向以订单为基础进行采购转变,进而减少库存,加快流转速度。二是从对采购商品的管理转变为对供应商的管理,建立战略联盟,形成供应链协作。

中国pC行业目前已经开始了与供应商的协作,联想电脑目前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全球采购。联想电脑的原材料成本已经占销售价格的70%以上,而其他活动成本占销售价格的8%(利润=总价值-从事各种活动的总成本)。从20/80原则来看,在保持总价值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能从采购环节将原材料成本降低1%,至少会给公司增加11.1%的赢利。因此,除了与国内的采购供应商进行合作伙伴式的协作外,联想的供应商还涉及到了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家,使公司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取得性价比最好的原材料。

(二)加强公司内部运营管理

为了供应链各协作伙伴的整体利益,公司必须建立一套严谨而又高效的运营管理流程。这套管理流程由四大模块组成:需求预测。由销售、市场部门根据历史销售数据,分析当前市场状况,并结合公司市场营销方案的预期影响,作出一套部门内部认可的需求预测;供应分析。由生产部门和物流中心根据生产状况和库存情况,建立一套生产能力状况和库存供应的预测分析;运营计划。在这一模块中将会协调需求和供应两方面的差异,并在无法完全消除差异的情况下,作出不同的备选解决方案;管理层决策。最终由公司管理层根据协调后的需求供应分析和不同备选解决方案决定下一运营周期内最终的生产计划和需求计划。同时,供应链协作要以公司整体战略为基础,一个公司必须锁定自己的战略目标,并制定供应链策略来支持这个战略目标。

(三)建立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支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