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04:10

旅游经济现状篇1

一、崖城会展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一)人文旅游资源

1.城贬官文化。崖城位于三亚市西部,自南北朝起建制崖州,宋朝以来是历代州,郡,县所在地。崖城一直是海南岛南部经济,文化和教育的中心,被誉为中国最南端的“诗礼之乡,文化古城”。自唐朝起,就有众多被贬流放到古崖城的官员、文人等。其中较为有影响力的有“初唐宰相韩瑗、晚唐名相李德裕,宋朝宰相卢多逊、赵鼎,宋朝力主抗金的爱国主义者胡铨等人”,故崖城又有“幽人处士家”的称号。到了南宋时期,厚重贬官文化,使得崖州建起了中国最南端的大学堂—-崖州学宫,也就是当年地方秀才们读书的最高学府。正是这些失意的被贬名官在水南村,在崖州兴办教育、传播知识、教化民心,为崖州的文化建设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2.现存文物。2007年6月,经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共同评定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崖城排名第25位,是海南省唯一入选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相当厚重。2016年,三亚市政府公布的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崖城就有9处“官沟、林赞统故居、保秉礼故居、崖城骑楼群、高山窑址、既济亭热水池、崖城古民居建筑群、三姓义学堂、孙氏祠堂”。此外,还有“古城遗址、崖城学宫、迎旺塔等”,这些都是崖州不可磨灭的历史文化见证。

3.南山文化旅游区。南山佛教旅游区位于崖州湾南山一带,是一座具有盛唐风格的寺院,坐北朝南,面向世界的大型寺院。是传承中国佛教文化,教化人性的园区。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有海上观音佛像,建成之后成为了海南最高大宏伟的观音佛像,被誉为“南海观音”。

(二)自然旅游资源

1.大隆水库。水库位于前往育才镇的山道旁,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将它打造成了风景秀丽,景色迷人的自然观光胜地。水库环绕于群峰之间,形成山水相依、一望无际、金波滚滚、犹如千万条银蛇在游动的大江、是垂钓爱好者的天堂,适宜休闲旅游。

2.大小洞天旅游区。大小洞天位于崖州湾南山一带,创建于南宋,是海南省最悠久的风景名胜之一,是中国最南端的道家文化传播胜地。大小洞天碧波万顷、海水清幽透明、岩奇洞幽、遍布鬼斧神工、气候宜人,最适宜冬季旅游。

二、崖城会展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会展产业基础薄弱

1.第一产业为主要产业。崖城的第一产业较为发达,GDp所占比重较大,自古以来是海南“农业重镇”,是海南有名的反季节瓜菜基地,每年都有大量的瓜菜注销往全国各地。纵观会展产业,农业发达并不能完全满足会展产业的发展。

2.第二,三产业正在发展。崖城的二,三产业主要以建筑业和旅游业为主,地产业不断兴起,新兴高增值产业取得有效成就。旅游产业加大投入,海洋产业发展基础条件不断完善。虽然第二,三产业在不断兴起,尤其第三产业,但依然不足以支撑会展产业的发展,缺少必要的旅游业支撑。

(二)旅游政策优势明显

1.产业聚集地。崖城政策主要将崖城打造成为“新兴产业、海洋旅游、热带农业和海洋服务的产业集地”,规划将遵循“双心三带、通海三脉、陆海一体”的空间结构模式,以服务海洋为切入点,发挥崖城面向南海的独特区位优势。

2.和谐新城与非物质文化。规划整合了崖城各个单位的资源,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和吸引力的城镇中心。政策规划,将崖城建设成为“宜学、宜游、宜居、宜业”的“魅力古镇,和谐新城”,着力打造崖城的品牌。未来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博物馆或展示中心,这将有利于发展会展经济旅游,带动会展旅游业的发展。

三、崖城会展旅游经济未来发展思考

1.发达的交通。崖城的城区规划将打造海上机场,除三亚凤凰机场外,另设一新型海上机场位于崖州区与天涯区交界处,这将推动崖城未来会展旅游的经济发展,朝向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从现有交通和未来交通规划方面分析,它具备了发展会展经济的潜力。

2.到位的餐饮服务。由于未来城区的建设将带动酒店餐饮的快速发展,酒店群将在崖州湾遍及。以及独特的区位优势、空气质量较好、常年温差不大、较适合冬季开会、旅游出行。再加上人们日益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崖城将是开会,旅游度假的休闲去处。

3.住宿将更趋完善。地产业以及酒店群的普及将对会展行业顾客提供绝对充足的住宿,可为企业开年会提供完善的住宿,满足顾客需求。

4.游览将面向海洋发展。城市未来规划中崖城将着力开发海洋旅游服务业,城市建于崖州湾沿岸呈圆形式市区,方便出行游览。以及原有南山文化旅游区及大小洞天旅游区将为会展旅游提供足够的游览项目。

5.购物与各大类型商场。未来城区的建设将带动各类商品的发展,将会出现各种商场,超市,大大提供了购物场所和商品交易。客户也可前往海棠湾的免税店购物。

6.多样化的娱乐。城市的发展少不了酒吧的出现,更少不了KtV的普及,海上娱乐项目(游艇、海上飞机、水上摩托、潜水活动、海底观光等)出海垂钓等,这些娱乐项目将带动会展经济的发展,客户可在崖城开完会议后,选着这些娱乐方式,放松心情。

四、分析结论

旅游经济现状篇2

旅游业在我国是一个朝阳产业,旅游经济在我国旅游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十分之一。旅游经济是以旅游业和商品经济为基础的,是在一定经济条件下所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活动,是旅游业活动中各种经济关系的总和。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和国内经济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由于我国旅游经济还不健全,存在很多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旅游经济更好的发展。

一、旅游经济的相关理论基础

(1)旅游经济的内涵。旅游经济(tourismeconomy)是指旅游行为主体以旅游活动为前提,以商品经济为基础,通过一系列的旅游活动,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将旅游行为与经济行为进行关联,反映在旅游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之间,按照各种利益而发生经济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经济效益的总和。旅游经济包括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相关的衣食住行、娱乐消费等方面。旅游经济是一个包括旅游者消费、旅游企业经营、旅游市场、宏观旅游经济运行活动的经济子系统,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旅游经济的重要作用。首先,旅游经济可以缓解目前我国广泛存在的就业问题。旅游经济包括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食、住、行、游、购在内的各方面,遍及相关的各种行业,也就可以直接或间接的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其次,可以调整我国整体的经济结构,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不断发展。再次,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可以增加税收,扩大旅游区当地政府的税源,可以促进旅游区当地的市政、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旅游区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最后,可以更好地展示地方的人文、社会和投资环境,扩大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提高旅游区的对外开放水平。

二、我国旅游经济存在的问题

(1)我国旅游行业服务质量整体水平不高。旅游经济的竞争其本质就是旅游产品服务质量的竞争。随着国内外旅游竞争的不断加剧,旅游产品的质量决定着旅游产品的生命力。据相关调查表明,我国大多数旅游企业还存在很多服务质量水平低下的问题。特别是我国的中小型的旅游企业并没有意识到旅游服务质量的重要性,对旅游服务质量建设漠不关心,从而导致我国旅游服务质量整体水平不高。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旅游欲望的增强使得旅游业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特别是法定的节假日,各旅游景点尤其是名胜古迹人满为患,使得旅游企业不注重旅游的服务质量建设,只顾当前的利益;其次,我国旅游经济缺乏专业人才。当前我国旅游企业缺乏人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规范。旅行企业人员学历较低,多为中专或高职毕业生,缺乏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从业者,导致旅游经营水平低。此外,作为一个对外的窗口行业,我国旅游的对外服务水平不高,旅游签证手续十分繁琐、导游的外语水平较差、服务质量较低、酒店服务达不到国际标准,失去了很大一部分国外游客,也就使得我国的旅游行业无法树立国际品牌形象,无法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这些因素均给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2)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缺乏保障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旅游行政管理体制存在问题,虽然已经进行了改革但是改革不到位。旅游业中的管理缺乏综合性缺乏服务性,致使我国旅游经济的管理效果较差,并存在管理错位的情况。其次,旅游经济整体信息化水平较低。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旅游业还没有真正形成旅游电子商务,导致旅游信息不能及时和有效的。再次,我国旅游的公共保障体系不健全。由于旅游营销意识的欠缺我国对旅游公共保障投入较小,使得旅游基础公共设施总供给不足,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最后,旅游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造成旅游经济发展的环境不公平,不能在良性运行机制的前提下发展旅游经济。(3)旅游经济产业缺乏促进机制。虽然在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但是我国还缺乏相应的促进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旅游市场主体不清晰。政府的行政干预过多导致旅游经济产业的产品单一、发展方式粗放、核心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其次,旅游区域协调性差,政府监督管理不到位。由于缺乏区域性协调,常出现名人故里争夺的事件强买强卖的现象。最后,我国旅游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缺乏竞争机制。当前我国旅游业是受国家保护的,政企不分,缺乏引进和激励机制,制约了旅游企业的自我发展,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三、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1)提高我国旅游行业服务质量的整体水平。要发展我国的旅游经济就必须不断提高我国旅游业的服务质量,我国的旅游业必须要充分认识

到旅游服务质量是旅游经济不断提高的主要途径。提高我国旅游业服务质量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方法:首先,要不断提高导游、讲解员等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提高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的道德、专业水平,要不断满足国内外旅游服务的质量需要;其次,培养旅游专业人才,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要重视旅游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管理,加大培训投入培养旅游人才,对旅游业人员进行定期的科学培训,鼓励旅游科研,并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再次,要不断提高旅游业硬件设施方面的建设水平,要对国内外旅游者的服务做到质价相符,诚信经营,不断提高硬件水平以满足国内外游客硬件设施的需要;此外,要建立相关的服务质量监督制度,相关部门要定期游客的满意程度以及投诉信息,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的问题;最后,完善旅游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我国旅游服务质量保证体系,不断提高我国旅游经济总体竞争力。(2)完善旅游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良好的保障措施是旅游经济发展的必然,可以达到良好的促进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改革当前的旅游管理体制。将目前行业管理改变为综合管理,改变现有的监督管理体制树立服务管理的理念,提高我国旅游管理的服务水平。其次,完善旅游公共保障体系。加大对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各种配套的基础旅游设施,使游客出行更加快捷和便利,满足游客的需求,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再次,要健全旅游法律法规。尽快出台并及时修改旅游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旅游市场的基本秩序,为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3)完善旅游经济促进机制。要发展我国的旅游经济,必须建立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高效运行机制。首先,培育旅游企业并要将其培育成市场主体。在发展旅游经济过程中政府要减少过多的行政干预,鼓励旅游企业成为市场主体,调动旅游企业发展旅游的积极性。其次,加大政府的监管力度。在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协调各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行为,规范旅行业,建立旅游经济的正常市场秩序;最后,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加强宏观管理。要不断加强宏观管理,转换旅游经营机制,实行政企分开,将旅游企业推入市场,使旅游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者,不断提高旅游国际竞争力,提高旅游企业的服务质量。

随着我国加入wto,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以及国内旅游城市知名度的提高,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旅游竞争压力,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只要我国旅游业充分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改进,我国的旅游经济发展必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1]王颖.低碳经济视野下旅游经济发展对策[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1(7):152~153

[2]朱晶佳.中国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商贸.2011(12):186~187

[3]杨红,吴卫东,乔立.新形势下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2(3):210~211

旅游经济现状篇3

【关键词】桃源;旅游经济;旅游+模式

桃源县,隶属于湖南省常德市,紧邻沅陵、临澧、石门等五县,距常德市仅35公里,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方便,一直以来被称为“滇黔孔道”。其交通布局立体全面,高速公路和桃花源机场都已建成运行。桃源县旅游资源丰富,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空间。为了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带动旅游经济,建设全国知名的旅游强县,自“十三五”开始,桃源县政府跟紧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召开了许多重大会议研究制定发展方针和政策。2016年10月份桃源县旅游开发大会战指挥部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桃发2017〔1号〕),快速推进了关于全县全域旅游规划和旅游产业发展措施的制订,并且针对旅游开发项目分析整理,旅游重点开发项目增加到12个。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桃源县的重要产业,研究探讨桃源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和问题,极具现实指导意义。

1桃源县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1.1旅游经济增长迅速,产业实力增强

桃源县确立了生态立县战略,努力提升“人间仙境、山水桃源”品牌,以桃花源景区为排头兵,辐射县域其他旅游景点,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作为奋斗目标,与此同时,突破地域界限,积极对接省内临近区域旅游线路,统筹协调,共同发展。深入挖掘独居特色的老区红色文化、宗教传统文化、农耕文化,打造出了沅水风光带、枫林花海等较为优秀的旅游项目,为构建科学系统的全域旅游格局做了准备。旅游产业持续发展,2018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806.39万人次,同比增长51.3%,其中桃花源景区接待海内外游客210.80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6.21亿元,同比增长54.6%,其中桃花源5.84亿元。2018年全县旅游产业收入可观,旅游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1.2旅游+模式逐步形成,产业整合发展

旅游+专业合作社,青林150亩葡萄采摘园,是旅游+桃源丰源葡萄专业合作社,每年6—10月是葡萄成熟采摘季节。旅游+企业,如茶庵铺镇的古洞春万亩茶园,不仅游客进园可采茶,还可进入制茶车间,参与制作茶叶。旅游+体育,桃源县西安漂流、星德山爬山、沙坪竹山小溪游泳,都是旅游和体育的无缝对接。旅游+农耕,剪市镇的农耕文化体验园开园后,吸引了很多游人参加农事体验活动。旅游+互联网,2014年“十一”黄金周期间,一条题为“桃源枫林花海等您来”的微信在坊间被大量手机用户转发。短短7天时间,这条微信就被转发近百万次,30多万游客慕名而来。

1.3旅游其他相关服务业快速发展,产业间融合加深

旅游业综合性能强,关联度高、拉动作用突出,涉及到衣、食、住、行多方面,成为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批发零售等行业快速发展的强大引擎。如位于沙坪镇的花源里景区是乡村旅游的黄金点,沿途有农家乐近40家,带动人员就业150多人,有的农家乐一年毛收入超过100万元。2015年,年底举办的乌云界年货节,带动农副产品销售,交易额达到500多万元,既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又推动了旅游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新的产业支撑。

1.4桃花源旅游品牌已形成,知名度逐渐提升

在桃花源景区宣传背景下,桃源县组建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推动了全县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将桃源县融媒体中心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建设单位,加大文旅融合力度,制作了桃源县旅游宣传片,利用桃源县电视台、常德市电视台、互联网和新媒体进行宣传,增加平面广告的投放数量和优化内容质量,逐步提升了知名度。

2桃源县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旅游行业机制亟待完善

桃源县政府旅游部门缺乏全面的调控手段,行业管理和行业约束能力较弱,出现了很多管理上的空白点。旅游业发展涉及到诸多行业部门,迫切需要政府发挥宏观指导作用。桃源县旅游资源虽丰富,旅游规模逐年加大,旅游形式也多元化,但是产业界定尚不清晰,产业组织也不健全,无法统筹旅游业的大发展,获得更大的市场。此外,旅游产品停留在浅层次水平,休闲度假型旅游处于初步阶段,旅游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程度尚低,这些需要有顶层设计支撑,由主要领导主导,一系列领导机制的健全和完善作保证。

2.2旅游要素和结构待优化

旅游产业以旅游业生产力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为重要组成,是涉及一系列相关联行业部门的综合性、社会性产业。虽然桃源旅游资源丰富,但形式过于单一,内容同质化,有的旅游点缺乏创新,缺乏纵深开发。从“游”看,桃源南部漂流,近几年强势崛起,多为私人承包,通过经营,有一定的市场,但是业主不同,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引起部分游客不满,没有为游客提供一个“令人心动”的有效供给。从“住”看,截止2018年,桃源县境内只有四家三星级旅游酒店。观光时代,景点是核心,休闲度假时代,住宿是核心,实行“大桃花源”旅游后,很难对接提升旅客的休闲度假接待水准。从“行”看,旅行社只有4家,远远跟不上桃源旅游业的发展需求。

2.3旅游专业人才配备不足

旅游业的创新发展离不开最大的因素——人才,人力资源在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起重要的决定作用。人力资源是旅游产业最宝贵的财富,旅游是为人服务,人是有思想的、有需求的,服务周到与否,直接影响着游客意愿。只有人才能从实践和学习中,在现有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多更优的旅游供给产品。桃源旅游产业缺乏人才:一是总量相对不足。旅游从业人员过少,人才培养滞后于市场需求。一般旅游都在山区,桃源县最远的乡镇离县城65公里,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差,没有好的待遇,人才很难留住,就谈不上创新发展和纵深开发,影响了旅游业综合效益的提升。二是结构不尽合理,队伍素质总体偏低,尤其是一些新兴的旅游服务业所需的人才供给不足。三是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责任制度不到位,需要政府、企业、个人三个层面共同投入,缺乏明确的旅游人才引进和培养奖励的政策。四是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和培训硬件明显不足。

3桃源县旅游经济发展的对策

3.1加大政府规划管理,创新机制

长期以来,桃源县旅游管理体制中存在“权责不统一”“多头管理”“主管机构弱”等现象。实践表明,随着现代旅游深层次、更高速度、高质量地发展,旅游业需要加强综合发展、联动能力,必须实现多部门、多机构协同管理,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统筹全县旅游资源调查、规划审批、管理开发、行政执法等工作开展,拓宽旅游投融资体系,加大项目建设的开发力度,吸引各种类型投资主体参与资本运作,丰富融资渠道,加深市场化程度。

3.2整合旅游资源,实现重密度提升

旅游业的资源和资产受地理环境等外在因素限制,流动性较弱,面临着产能过剩、供求不匹配等问题。因此,对现有的旅游资源只能提升密度,增加线路。要加强各景点的整合,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实行多密度发展。随着景区内密度提升,量变增大则引发质变,如桃源县的热市镇境内温泉、道教圣地星德山、水果采摘与休闲垂钓,如能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旅游产业带来的区域经济发展非常迅速。

3.3促进产业融合,丰富旅游内涵

旅游即生活,生活需求无边框,旅游供给无边界,任何旅游资源都会转化。融合为旅游休闲的新供给,旅游+,跨界整合、融合发展,已成为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路径。桃源旅游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以旅游业引领服务业,服务业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桃源县境内茶文化、戏曲文化、红色文化、道教文化等文化资源丰富,分布于广大乡村土地中,亟待开发挖掘,进而深化旅游资源与文化要素的融合。充分向外界展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保护山水资源、民俗文化,开发集观光、休闲、疗养、拓展为一体的全面多种类旅游产品,完善接待和服务体系,实现全年全季旅游。

3.4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培育高素质人才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有效发挥政府和领导的主导作用,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注重人才建设,将其政府绩效考核的依据,逐步建立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责任制。出台人才激励机制,尤其是旅游规划、服务人才,以技术、服务、资本入股的方式,增大收益分配,才能留住人才。一要加强对文化旅游工作人员特别是导游人员的技能培训和文化知识培训,全面推行旅游从业人员资格认证,提高综合素质和宣传水平;二要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注重引进、培养各类适用人才。为满足不同领域方面和景区的人才需求,针对性地培养应用型、匹配型人才,合理分配和调用人员,做到人尽其用。加强培养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提高服务水平和技能。鼓励人才进行桃源风俗传统、古老技艺、饮食文化等方面的传承。只有独特的人才,才能对当地旅游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旅游经济现状篇4

关键词: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旅游经济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旅游业虽然总体是上升趋势但并不是朝着一个直线上升的趋势发展的,而是以一个上下波动整体向上的趋势发展。因而,我国的旅游业在以后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仍然会出现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积极方面的现状

1.旅游需求的持续增长。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在一味地追求节约,开始把重心放在提高生活水平上。闲暇时间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多推动了旅游需求的快速增长。旅游需求不仅包括境内旅游,同时境外旅游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这样不仅满足了中等收入人群的国内中低端旅游,同时也满足了高收入人群追求享受的境外高端旅游。境内外的旅游需求不断提高带动了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使我国旅游经济呈现出一个总体上升的趋势。

2.旅游规模的不断扩大。旅游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增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国家也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法规来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在旅游业的规模上,国家加大资金投入,在各大城市及乡镇兴修旅游相关基础设施。另一方面由第一点旅游需求的增加也可以知道旅游业有着巨大的经济潜力和商业市场,为今后几年中国的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一个服务性第三产业,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大多数省份的支柱产业。

3.国家对旅游经济政策的支持。为了促进我国旅游持续发展,我国制定和实施了有关的方针政策、法律法令、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为了使旅游经济继续可持续发展,国家及政府都积极制定各类相关政策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家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根本点和切入点,这为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性的指导方向。

4.增加岗位,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就业,国家把旅游促进就业也作为一项重要的议程。旅游业的复杂性决定了旅游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旅游产业也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同时牵引这其他相关产业。旅游业是集吃、住、行、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消费行业。各个行业之间联系密切,牵连性强,一个产业带动另一个产业,旅游业直接或间接地为增加就业岗位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总量上看,“九五”期间,中国旅游业直接就业人员年均增加50万人。根据以往的数据显示,旅游业直接增加就业岗位和间接增加就业岗位的比列达到1︰5,这样中国每年整个旅游经济带动的总就业达300万人,5年内则增加就业岗位1500万个。

(二)消极方面的现状

1.旅游景区的管理不规范。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景区的数目增多,旅游需求的不断扩大,旅游景区的管理也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目前我国旅游业的相关政策不配套不完善,管理界限不清晰,职责不明确,产权不明了。造成我国旅游业管理不规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缺乏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缺乏也会造成管理体系的不完整。

2.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对于第三产业的发展来说最大的环境就是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否完善,能否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影响经济效率的最关键因素。目前旅游业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已成为制约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瓶颈。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连接我国旅游景区的旅游道路以及景区内的交通道路发展比较滞后,二是景区内缺少对污水垃圾的处理设施建设。

3.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游客对环境的破坏有的是有意有的却是无意的。无意破坏环境的游客主要是自己行为习惯的原因造成的,比如在景区参观时不排队不讲秩序等。还有另外一点就是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近年来很多新闻报道游客在景区的“到此一游”,这不仅是对游客的警示,同时也呼吁了大家应该保护我国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让我国旅游经济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二、中国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中国地广物博、历史悠久、山川秀美、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同时我国是人口大国,有着大量的旅游客源,旅游需求的增加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旅游经济科持续发展,我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

(一)规范与旅游业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有了规范的旅游业规章制度,才能约束旅游业随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景区要加强打黑,包括黑车、黑店、以及黑消费,避免一切事故的发生。相关法规和相应的管理制度的建立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层层落实。在制定规章制定时,国家应加强对旅游市场的宏观调控,管理和协调好这个集吃、住、行为一体的旅游业。

(二)加强旅游地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说出了基础的重要性。基础设施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界银行认为,基础设施即使不能称其为牵动经济活动的“火车头”,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车轮”。发展旅游业也是如此,尤其要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对旅游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和制约作用。纵观旅游业发展比较快的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都比较好。可以这样说,基础设施水平决定着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如果要保持经济的增长就必须加大投资,多方筹集资金,吸引地方、部门、企业合资办交通;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设备,完善与旅游服务相关联的各项配套设。

(三)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可持续发展是旅游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中国在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方面,需要大量的投资。现在旅游业快速发展,但是我国也面临很多问题,比如旅游景区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严重等。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经济,国家有关部门必须重视环境保护问题,把环保工作作好,为旅游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管海燕.角色尴尬和规制调整—论旅游业的政府规制改革[J].经济研究导刊,2010.

旅游经济现状篇5

[关键词]吉安市体育旅游现状对策

一、体育旅游的定义、分类

定义:它在广义上讲是以各种健身娱乐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旅游,即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身体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身体康复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与旅游地、体育旅游企业及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以体育资源和一定体育设施为条件,以旅游商品的形式,能为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提供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各种服务于一体的经营性项目群,是体育学科与旅游学科交叉渗透的产物。在狭义上讲,体育旅游是为满足旅游者的各种体育健身、娱乐的需求,借助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使旅游者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分类:综观国内外体育旅游发展现状,我们将各种体育旅游项目分为参与类和观战类二种,而参与类又可分为健身休闲类和尝试刺激类。①健身休闲类:指旅游者直接参与某次体育活动,以达到健身、休闲与旅游的目的。其项目有登山、骑马、高尔夫球、网球、保龄球、游泳、溜冰、滑雪、潜水、钓鱼等。②尝试刺激类:指旅游者去参与生活中难以经历、但又标新立异,使人特别兴奋或惊心动魄的体育活动,如漂流、攀岩森林探险、洞穴探险、蹦极等,具有一定的危险性。③观战类:指旅游者被异地重要体育比赛吸引而前往现场观摩,其参与者一般有特殊兴趣且有一定经济条件人士。如观看奥运会、nBa联赛、亚运会、CBa联赛、F1赛车、民族传统体育表演等。

二、吉安市体育旅游经济的现状分析

吉安市地级市包括:吉州区、青原区、井冈山市、吉安县、吉水县、峡江县、永丰县、新干县、遂川县、安福县、泰和县、永新县十三个县市。吉安市位于江西省中西部,赣江中游,属罗霄山脉中段,扼湖南、江西两省咽喉通道,地势极为险要。境内有自北向南纵贯的京九铁路、赣粤高速公路、105国道和由东向西的319国道及“三南”公路,是连接北京、西南、华南、福建、港澳地区的天然纽带;上可溯赣江沟通闽粤,下可泛鄱阳湖与长江相联,顺抵长江下游发达省市,在江西省地理上占有特殊位置。

1.吉安市体育旅游资源分析

(1)自然资源:①山地类资源。五百里井冈山,位于罗霄山脉中段,山势高大险峻,山峰多在千米以上,最高海拔1841米,林海无边,有“绿色宝库”之称,其间3800多种植物,800多种动物资源形成天然生物园,至今全境仍保留有7000公顷原始森林。七千万年前的燕山造山运动使这里崖险谷深,峰奇石异。为开发登山、攀岩、滑草、野外生存、定向越野、密林探险、蹦极等项目提供了很好的地理条件。②洞穴类资源。井冈山有多处洞穴,其中石燕洞为大型溶洞,已探明有千余米深,洞中有洞,多蝙蝠,因而得名石燕洞,洞内钟乳石琳琅满目,流泉淙淙。至今没有开发,适宜开展洞穴探险旅游。③河流、湖泊、瀑布类资源。井冈山雨水充沛,良好的植被可以保持水土,使溪流不断,水质优良,大大小小几十处瀑布镶嵌于群山之中,人工修建的群峦湖面积一千余亩,水深近百米。可以开发漂流、划船、游泳、赛艇、垂钓、溪降、溯溪等旅游项目。

(2)红色体育旅游资源:吉安市是当年红军生活战斗过的地方,有着丰富的革命历史,细数吉安的旅游资源,又以其红色最为响亮。“井冈星火,神州燎原”;“三湾改编”;“井冈山会师”;“登临黄洋界”;“转战吉安”;“贺子珍脱险记”;“的扁担”等红色史话已编入史册。2006年8月5日,全国红办、、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领导及嘉兴、韶山、遵义、延安、石家庄、井冈山市人民政府市长、各市旅游局局长及江西省各级政府官员、旅游行业专家们将齐聚井冈山,为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而“华山论剑”。另外,来自全国主要大中城市的都市报老总也将聚会井冈山,论剑红色旅游。这是革命摇篮井冈山为打造全国红色旅游中心而做的精彩一笔。今年1-7月,井冈山共接待游客155.28万人次,同比增长16.32%;实现旅游收入近8.3亿元,同比增长22.09%。来到吉安旅游,到红色景点听“红领巾导游员”讲解,去当年《闪闪的红星》拍摄地下七河进行竹筏漂流,重走挑粮上山的小路……。一个个由“红”字联结的活动成为体育旅游游客们的最爱。

2.吉安市体育旅游分析

(1)对体育旅游认识度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旅游点业主、旅行社及主管部门对旅游认识度不高;另一方面是游客对体育旅游认识度不高。通过调查发现普通人群中98.4%人,体育界人群中53.2%的人表示从没听说过“体育旅游”这个词,更谈不上有此业务。从这一点说也看出吉安体育旅游市场的开发可以说根本没有启动;另一方面也可看出众多人们缺乏体育旅游意识或“体育旅游”概念。

(2)体育旅游项目单一:近几年,吉安在一定程度上开展了体育旅游实践,已开发体育旅游项目有楠木林漂流、朱砂冲漂流、攀岩、狩猎(射箭)、彩弹射击和游艇,其中,游艇主要作为交通工具。在这些项目中,楠木林漂流和井冈湖游艇初步形成了市场规模,正成为吉安旅游业重要而活跃的项目。但现有的体育旅游项目单一,没有充分体现地方特色。现有的旅游项目可供游客参与和观赏的项目缺乏、内容单调,即没有产品创新,也不能体现地方特色。吉安既是革命老区,又是客家人聚居地,有许多独特的传统体育项目,而且内容也比较丰富、有趣,具有一定的竞技性、参与性与观赏价值。如霸城、打石子、龙舟等等。这些项目如果通过很好地组织、整理,就能够作为体育旅游产品进行开发。有些传统的体育项目由于很久没有组织开展活动,已经开始销声匿迹了,这不能不说是我们体育旅游产业的一个损失。

(3)体育俱乐部发展迟缓。众所周知,举办体育赛事能为举办城市带来无限的商机。不但是体育行业,相关的行业都能同时带动,如旅游、交通、住宿、餐饮、娱乐业等。特别是现在举行的各种联赛,更能为作为主场的城市创造周期性的繁荣现象。每逢赛事,成千上万的球迷前来观战,球市一片火爆。遗憾的是吉安体育事业发展相对落后,体育俱乐部的数量极少,尤其是缺市场前景良好的球类俱乐部,这必然使吉安的体育市场大打折扣,同时也是造成吉安体育旅游也停滞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吉安市体育旅游经济发展对策

1.制定体育旅游发展规划

体育旅游要以旅游景点为基础,充分发挥吉安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优势,制定体育旅游发展规划。以“红色体育旅游”最具震撼力的品牌,使其成为吉安红色旅游市场中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品牌。红色旅游和体育旅游作为特色旅游通过资源整合、融开发,必将促进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我们应抓住机遇,弘扬文化精髓,振奋民族精神,充分展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历史和体育文化魅力努力探索红色旅游和体育旅游融合开发的有效途径,将其打造成一个长久不衰的、具有吸引力和时代感召力的精品工程,实现社会效应、经济效应的和谐统一,实现吉安旅游业的快速、可持续性发展。

2.积极开发民俗特色项目

利用吉安特有的地形、地貌及自然资源,开发如登山、越野、漂流、探险、射箭、蹦极、舞龙灯,放风筝、荡秋千、踏青、竞龙舟、重阳登高等户外体育项目,不断推动吉安体育旅游项目的发展,促进旅游业的迅速壮大。

3.培养人才,提高服务质量

红色旅游与体育旅游融合性开发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健身、娱乐等多重意义的一项新举创,因此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旅游知识,而且还要掌握一定的体育运动技能和相关知识,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是红色旅游与体育旅游融合性开发中重要的一环。目前,我国旅游院校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就培训综合性旅游人才较欠缺,这与当前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形势是不相适应的,这一问题急需解决。我们应充分利用高校资源众多这一优势,在井冈山大学体育学院或者商学院开设相关旅游专业,培养高素质综合性的旅游人才。同时,对于现有的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历史、文化、地理、经济、体育旅游知识的中、短期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水平,以满足红色旅游与体育旅游融合性开发的需求。

4.发挥政府力量,鼓励社会投资

首先市政府要认识到体育旅游的价值,把它作为发展旅游业的战略重点,结合当地情况,制定体育旅游业发展规划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应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开发体育旅游业,吉安经济基础薄弱,可以多方吸引社会投资。政府要制定出有利于体育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和发展规划,保持社会投资力量的积极性,规范和促进体育旅游市场管理。

参考文献:

旅游经济现状篇6

关键词:环首都;廊坊;体育旅游;现状;发展

  1、问题的提出

体育旅游是一种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同时也是体育产业化、商品化的重要内容。体育旅游是以体育资源和一定的体育设施为条件,以旅游商品的形式,能为旅游者在旅游游览的过程中提供融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各种服务于一体的经营性项目群,它能使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

   廊坊地处京津腹地,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交通便捷,具有重要的区位优势,成为京津两市与全国各地相联系的必经之地,同时也是缓解京津旅游压力的重要之地。廊坊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北京城南开发、新城建设和北京第二机场新址建设等新机遇,尤其是河北省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提出,加快了对接京津,致力于加快京津廊一体化进程。这为国际、国内游客到廊坊旅游提供了一定的可能,也使廊坊具有分流京津大量国内、国际游客的现实可能性。在人们的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发展的今天,积极培育我市体育旅游市场、开发体育旅游资源是促进我市旅游产业发展,打造特色旅游知名品牌的突破口和旅游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刺激居民消费,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新的增长点。近年来,随着廊坊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廊坊的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形成了现代休闲旅游城市的产业特色,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而体育旅游在廊坊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廊坊体育旅游的研究尚属空白。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契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研究方法

2.1问卷调查法

为了解廊坊市体育旅游市场需求,设计“体育旅游需求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对体育旅游概念的认识和对体育旅游意义的理解;对体育旅游不同项目的兴趣与需求;体育旅游消费能力;体育旅游时间;参与体育旅游的身体条件;日常生活活动状况与身体素质;人们的休闲价值取向等。问卷调查将力求对做出不同人群的、多层次的体育旅游需求分析。为廊坊市体育旅游设计、规划提供参考。

2.2专家访谈法

对本课题的构思、问卷的设计,面访体育界的专家,旅游界的管理者、专家、学者,了解廊坊市体育旅游资源的现状,了解他们对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的观点、看法和建议。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供体育旅游的场馆、设施、活动相对缺乏

   到目前为止,廊坊还没有一处体育场馆作为旅游局的景点提供给游客。沈阳的五里河体育场作为中国足球队冲出亚洲的福地而为众多球迷所向往,这里也被列为当地旅游重要景点,北京亚运村也是北京市一大景点。2010年刚刚承办河北省第十三届运动会的廊坊市体育场、新奥高尔夫球场、霸州市温泉城等一批体育休闲运动场所,为何不作为体育旅游景点呢?

3.2专门以体育旅游为主题的旅行社尚未成立   

   廊坊有旅行社数十家,但以体育旅游为主题的却无一家。作为旅游的策划者、组织者如果没有考虑“体育旅游”这一块,近则影响本地的体育旅游业,远则影响整个廊坊旅游行业的发展。调查显示,旅游者中有四分之一的人愿意参与行程中的体育项目,体验体育带来的快乐。

4、廊坊体育旅游发展对策

4.1强化政府主导,创导核心区域效应。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形成理念的主导、政策的主导、规划的主导,创导建设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核心区域,树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开发”的思想,突出体育与休闲与旅游及其他相关产业紧密结合的大旅游概念和产业格局,发展思路要形成在环渤海地区重要的体育休闲旅游地。

4.2创新机制、深化体制改革,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

廊坊市体育旅游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旅游产业初步建立的基础上展开的。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深化旅游体制改革,理顺政府、企业、市场间的关系。提高经营者治理水平,提高体育旅游企业的竞争力。

4.3加强特色旅游项目的开发

特色是体育旅游点形成吸引力的关键。任何旅游点要在体育旅游者心目中产生强烈的印象,就必须突出自己的特色,否则,没有特色也就意味着没有竞争力。

4.4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廊坊市体育旅游品牌。

体育休闲旅游项目作为新兴的旅游项目,营销策划、宣传与促销策略的研究非常重要,政府应加强对这方面的投入和对企业的指导。一是廊坊市政府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可联合目标市场的相关部门、企业开展联合促销,向京津客源地旅游消费者传递与渗透旅游信息,引起旅游消费者对廊坊市体育旅游产品的注意、兴趣,产生好感与信任。二是举办与体育休闲相关的节事活动,加强对重大赛事的宣传营销,烘托气氛,最大限度地开发体育旅游资源,扩大影响力。三是充分利用各种传媒,制作一些专题宣传或栏目,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和介绍廊坊市的体育旅游产品,扩大体育休闲旅游市场的有效需求,进而提高廊坊体育旅游的市场认知度,塑造宁波体育休闲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

[1]常华军等:我国体育旅游现状及前景浅探[J].体育文化导刊,2003,(1):33—34.

[2]童丽平: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J].体育文史,2000(8). 

[3]李敦厚: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及思考[J].体育文史,1999,(1).

[4]孙丰念:试论体育旅游开发的思路与对策[D].南京师范大学, 2005.转贴于

旅游经济现状篇7

一、对旅游非优区的理论认识历程

(1)对某种类型旅游非优区的分析

许春晓在1993年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1995年提出“欠发达旅游资源丰富地区”是“旅游非优区”概念的某一方面、某一层面或某一类别,是“旅游非优区”的两个可指明的方面,即概念的两个“维度”,通过对概念不同维度的分类研究,逐步抽象出对其“共性的、一般性”的认识。随着旅游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细化,学者们以“导致特定区域在旅游业发展方面处于非优、劣势地位的影响因素”作为变量指标,如旅游资源、地理区位、区域经济背景、自然生态环境等影响因素,划分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旅游经济非优区、旅游区位非优区、自然生态环境非优区等不同的亚类,分别对其进行研究,而且还有不同的组合方式如经济发达的旅游资源非优区、经济欠发达的旅游资源非优区等等不同的研究维度。

(2)旅游非优区概念的明确化历程

在旅游学科的相关理论研究中,主要集中于旅游业发展水平处于相对优势状态的区域,而旅游非优区长期处于研究的边缘,对旅游非优区概念内涵的理解主要集中于资源因素方面,以及“从景点组合、分布状况对旅游资源非优区的界定”(杨晓峰,2007),或者认为非优区是“缺乏高等级的旅游资源,资源数量不丰富的区域”等(赵宁曦等,1997)。与此同时,关于欠发达地区旅游业的研究也逐步增加,如孙根年(2001)将资源与区位有机结合,分析非优区旅游开发的新思路;孟清超(2006)将旅游非优区界定为“旅游开发条件不理想、开发状况较差、发展阶段落后的区域”;杨晓峰等学者对旅游非优区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

可见,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内涵逐步明确,即“旅游业发展总体水平处于落后状态的区域”。对非优状态的描述如“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低、旅游业对社会发展不能起到促进作用”等都可以归结为旅游业发展总体水平落后。而“由于受资源、区位、区域经济背景、客源市场等影响”都是旅游非优区的形成因素。

二、对旅游非优区几个认识误区的解释

旅游非优区并不等同于旅游资源非优区。“旅游资源非优区”与“旅游非优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旅游资源非优区是原生性资源差的地区,是从资源的角度对区域的界定;而旅游非优区是从旅游业发展水平的角度对区域的界定,两者的研究角度不同。旅游资源非优区可能是旅游非优区亦可能是旅游优势区,旅游资源差并不一定是旅游非优区,原生性旅游资源是决定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许春晓,1993);反之,旅游非优区也并不一定缺少资源或者是资源级别低,区位条件、经济基础、社会环境如政府、居民的观念意识等因素都可能制约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非优区并不等同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非优区的相关研究是对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的描述与考量,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区域可能是旅游非优区;而旅游优势区亦可能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最高(张志宏,2010)。

旅游非优区并非指旅游业发展无望的地区。旅游非优区是对所研究区域内部不同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的一个客观评价,是对现实状态的分析与描述,主要是对旅游收入、旅游接待人次、旅游业对区域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张志宏,2010),以及旅游业对第三产业产值的贡献等衡量旅游业发展水平指标的客观比较。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概念,“发达”与“发展”是相对而言的,“旅游优势区”与“旅游非优区”也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处于旅游业发展的“非优”是一段时间的状态,不是发展无潜力,而是处于不同的发展历程。

三、旅游非优区概念的界定

(1)旅游非优区概念的具体化,形成抽象定义

旅游经济现状篇8

[关键词]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研究现状;综述

[作者简介]方仁,广西广播电视大学文经教学部讲师,硕士,广西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23(2012)08-0005-0002

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在二战后,随着世界信息化浪潮得到了很快发展。我国旅游业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21世纪,旅游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旅游管理的一个方面,我国学术界对快速发展的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文通过检索较新的相关文献,对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作为旅游信息化的一部分,国内对其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学者们探讨了许多相关的概念,例如,刘文波等(2000)探讨了旅游网络化经营[1],曹军辉等(2001)探讨了信息化决策[2],傅细三(2009)探讨了旅游信息化[3],比较接近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探讨。刘晓虹等(2001)认为旅游业的信息化管理是旅游业领导部门统一组织和规划,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利用旅游信息资源,提高服务质量,加速旅游经济发展[4]。此外,还有郑向敏(2002)对“旅游企业信息化”的探讨[5],等等。

二、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它是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众多学者探讨了旅游信息化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田丹等(2000)[6]、钱益春(2001)[7]都认为旅游业的信息密集性决定了信息化发展道路。唐俊雅等(2002)认为旅游管理信息化是信息时代的客观要求[8]。

一些学者研究了旅游信息化中技术对经济活动的重要意义。吕宝水、王菊园(1999)分析了信息技术对铁路旅游的意义[9],杨丽(2002)说明了信息技术在旅游统计管理中的重要性[10]。

在具体的地区案例研究中,一些学者分析了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说明了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例如,陆亦农等(2000)对新疆旅游业的探讨[11],廖真萍等(2001)对云南旅游信息网络的分析[12],等等。

三、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分析

从现状来看,我国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存在着不足之处,理论界对此进行了探讨。

对于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总体情况,孙静(2003)认为中国旅游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的主要问题是信息化模式单一,与经济发展不协调[13];胡云(2004)认为我国旅游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是:整体水平不高,东西部发展不均衡,技术应用不成体系,缺乏旅游信息化建设的人才[14];盘红华(2008)结合我国旅游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趋势,对旅游信息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15];张补宏等(2011)论述了旅游信息产业这一新业态的形成、发展及其在发展低碳旅游中的重要作用,旨在推动我国旅游新经济的发展和促进低碳旅游的健康发展[16]。

在地区案例中,石长波等(2009)认为黑龙江在旅游信息化程度及经济、技术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建设目的地营销系统的充分条件[17];王杨帆(2009)概述了西安市旅游信息化建设的情况、存在的问题[18];廖钟迪(2011)总结广西开展旅游信息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旅游信息化建设提供经验借鉴[19]。

对于信息化网站的建设,杨春宇等(2002)认为我国旅游网站发展要解决搜索引擎、交易安全性、信用建立的问题[20];刘庆广等(2004)认为我国旅游网站存在总体发展水平低、信息更新缓慢、效益不高、信息库应用功能单一等问题[21]。

四、发展对策研究

对于我国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如何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如何适应旅游的要求,众多学者从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对策。

对于我国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总体方面,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包括,彭滋霖等(2000)[22],成剑英(2003)[23],胡云(2004),孙静(2003)等。例如,胡云(2004)探讨了管理模式和思想要现代化,完善信息网建设,行业管理要规范等发展对策;孙静(2003)分析了要掌握旅游信息规律、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教育和培训等发展对策。

对于网络营销管理方面,赵云昌(2001)强调要以人为本,转变管理模式的发展策略[24];杨絮飞(2001)探讨旅游业网络营销的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的组合策略[25];史灵歌(2004)认为中小旅游企业电子商务实应加强有关各方的协调与沟通,政府应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以电子政务促电子商务[26];王嘉(2006)认为在新经济时代,推动旅游行业的信息化建设重点是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强化信息开发,保护网络营销[27]。在具体案例上,林卫红(2000)对广州旅游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的发展进行了探讨,要理顺体制,建立权威性的旅游综合信息网[28]。

一些学者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来探讨对策,张美英等(2003)认为旅游信息化发展应建立旅游信息数据库[29]。胡磊、董莉莉(2004)分析了旅游信息服务系统的数字化对策[30]。在地区实例中,罗怡(2001)认为应结合GiS和网络技术,来设计昆明市旅游信息系统[31],薛亮等(2002)分析了青海旅游资源信息系统的原则、结构、设计等[32]。

五、研究简评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对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研究涉及的面是比较广泛的,当前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在我国目前的研究中,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相关概念众多,从一个方面说明了该领域研究的多样化。

2.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研究范围广泛、充实,学者们探讨了许多方面的内容,例如电子商务、信息咨询、网络营销、信息管理等等,都与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相联系。

3.对于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大多数学者认为目前我国还远滞后于世界的发展水平,其中信息化模式单一,与经济发展不协调,人才缺乏等因素是主要原因。

4.对于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对策研究,学术界从多方面做了分析,包括管理模式、思想要现代化,要完善信息网络建设,行业管理要规范等。一些学者从技术应用或信息化某一方面进行了分析。对于旅游业整体信息化发展对策的研究比较深入,办法建议较多。

[参考文献]

[1]刘文波,丁力.网络化:我国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选择[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0,(11).

[2]曹军辉,彭滋霖.网络时代中国旅游饭店发展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2).

[3]傅细三.旅游信息化研究文献综述[J].商业时代,2009,(2).

[4]刘晓虹,陈耀.关于旅游业信息化管理的思考[J].地方政府管理,2001,(11).

[5]郑向敏.中国旅游企业信息化发展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

旅游经济现状篇9

一、对旅游非优区的理论认识历程

(1)对某种类型旅游非优区的分析

许春晓在1993年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1995年提出“欠发达旅游资源丰富地区”是“旅游非优区”概念的某一方面、某一层面或某一类别,是“旅游非优区”的两个可指明的方面,即概念的两个“维度”,通过对概念不同维度的分类研究,逐步抽象出对其“共性的、一般性”的认识。随着旅游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细化,学者们以“导致特定区域在旅游业发展方面处于非优、劣势地位的影响因素”作为变量指标,如旅游资源、地理区位、区域经济背景、自然生态环境等影响因素,划分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旅游经济非优区、旅游区位非优区、自然生态环境非优区等不同的亚类,分别对其进行研究,而且还有不同的组合方式如经济发达的旅游资源非优区、经济欠发达的旅游资源非优区等等不同的研究维度。

(2)旅游非优区概念的明确化历程

在旅游学科的相关理论研究中,主要集中于旅游业发展水平处于相对优势状态的区域,而旅游非优区长期处于研究的边缘,对旅游非优区概念内涵的理解主要集中于资源因素方面,以及“从景点组合、分布状况对旅游资源非优区的界定”(杨晓峰,2007),或者认为非优区是“缺乏高等级的旅游资源,资源数量不丰富的区域”等(赵宁曦等,1997)。与此同时,关于欠发达地区旅游业的研究也逐步增加,如孙根年(2001)将资源与区位有机结合,分析非优区旅游开发的新思路;孟清超(2006)将旅游非优区界定为“旅游开发条件不理想、开发状况较差、发展阶段落后的区域”;杨晓峰等学者对旅游非优区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

可见,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内涵逐步明确,即“旅游业发展总体水平处于落后状态的区域”。对非优状态的描述如“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低、旅游业对社会发展不能起到促进作用”等都可以归结为旅游业发展总体水平落后。而“由于受资源、区位、区域经济背景、客源市场等影响”都是旅游非优区的形成因素。

二、对旅游非优区几个认识误区的解释

旅游非优区并不等同于旅游资源非优区。“旅游资源非优区”与“旅游非优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旅游资源非优区是原生性资源差的地区,是从资源的角度对区域的界定;而旅游非优区是从旅游业发展水平的角度对区域的界定,两者的研究角度不同。旅游资源非优区可能是旅游非优区亦可能是旅游优势区,旅游资源差并不一定是旅游非优区,原生性旅游资源是决定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许春晓,1993);反之,旅游非优区也并不一定缺少资源或者是资源级别低,区位条件、经济基础、社会环境如政府、居民的观念意识等因素都可能制约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经济现状篇10

关键词:旅游非优区特征分析理论界定

随着全世界范围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学术界对旅游业发展较为落后地区的开发研究呈上升趋势,其表述有“旅游欠发达地区”、“旅游非优区”、“旅游弱势地区”、“旅游温冷地区”、“边缘型旅游地”、“二三级旅游地”(许春晓,2001)等等,本文拟遵循科学界定概念的一般程序,将“旅游非优区”概念所指的现象与其它现象有效区分,并探讨在现实中测量、甄别旅游非优区的具体方法。

一、对旅游非优区的理论认识历程

(1)对某种类型旅游非优区的分析

许春晓在1993年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1995年提出“欠发达旅游资源丰富地区”是“旅游非优区”概念的某一方面、某一层面或某一类别,是“旅游非优区”的两个可指明的方面,即概念的两个“维度”,通过对概念不同维度的分类研究,逐步抽象出对其“共性的、一般性”的认识。随着旅游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细化,学者们以“导致特定区域在旅游业发展方面处于非优、劣势地位的影响因素”作为变量指标,如旅游资源、地理区位、区域经济背景、自然生态环境等影响因素,划分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旅游经济非优区、旅游区位非优区、自然生态环境非优区等不同的亚类,分别对其进行研究,而且还有不同的组合方式如经济发达的旅游资源非优区、经济欠发达的旅游资源非优区等等不同的研究维度。

(2)旅游非优区概念的明确化历程

在旅游学科的相关理论研究中,主要集中于旅游业发展水平处于相对优势状态的区域,而旅游非优区长期处于研究的边缘,对旅游非优区概念内涵的理解主要集中于资源因素方面,以及“从景点组合、分布状况对旅游资源非优区的界定”(杨晓峰,2007),或者认为非优区是“缺乏高等级的旅游资源,资源数量不丰富的区域”等(赵宁曦等,1997)。与此同时,关于欠发达地区旅游业的研究也逐步增加,如孙根年(2001)将资源与区位有机结合,分析非优区旅游开发的新思路;孟清超(2006)将旅游非优区界定为“旅游开发条件不理想、开发状况较差、发展阶段落后的区域”;杨晓峰等学者对旅游非优区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

可见,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内涵逐步明确,即“旅游业发展总体水平处于落后状态的区域”。对非优状态的描述如“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低、旅游业对社会发展不能起到促进作用”等都可以归结为旅游业发展总体水平落后。而“由于受资源、区位、区域经济背景、客源市场等影响”都是旅游非优区的形成因素。

二、对旅游非优区几个认识误区的解释

旅游非优区并不等同于旅游资源非优区。“旅游资源非优区”与“旅游非优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旅游资源非优区是原生性资源差的地区,是从资源的角度对区域的界定;而旅游非优区是从旅游业发展水平的角度对区域的界定,两者的研究角度不同。旅游资源非优区可能是旅游非优区亦可能是旅游优势区,旅游资源差并不一定是旅游非优区,原生性旅游资源是决定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许春晓,1993);反之,旅游非优区也并不一定缺少资源或者是资源级别低,区位条件、经济基础、社会环境如政府、居民的观念意识等因素都可能制约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非优区并不等同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非优区的相关研究是对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的描述与考量,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区域可能是旅游非优区;而旅游优势区亦可能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最高(张志宏,2010)。

旅游非优区并非指旅游业发展无望的地区。旅游非优区是对所研究区域内部不同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的一个客观评价,是对现实状态的分析与描述,主要是对旅游收入、旅游接待人次、旅游业对区域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张志宏,2010),以及旅游业对第三产业产值的贡献等衡量旅游业发展水平指标的客观比较。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概念,“发达”与“发展”是相对而言的,“旅游优势区”与“旅游非优区”也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处于旅游业发展的“非优”是一段时间的状态,不是发展无潜力,而是处于不同的发展历程。

三、旅游非优区概念的界定

(1)旅游非优区概念的具体化,形成抽象定义

1、概念的分解。首先是对“旅游非优区”概念分析:区,可以理解为地区或区域,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它是地球表面的一个范围,是对地球表面各种空间范围的抽象或概括;“非优”是与“优”相对的概念,两者相比较而言,互为存在前提。“优”是优良、美好,“非优”即是不优良、不美好、劣势。“非优”是一定时间区间内存在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动态变化;旅游,从人文地理学科的角度对旅游现象进行研究的,旅游是在闲暇时间内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社会经济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地理现象(保继刚等,1999)。

其次,是将“旅游非优区”所表示的现象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分类。以目前已有的科研成果为基础,按照“发展条件”作为划分标准,将旅游非优区划分为“旅游资源非优区”、“旅游区位非优区”、“旅游经济非优区”、“旅游生态环境非优区”“旅游认知非优区”等等,每一类还可以逐步分解出不同的亚类。

再次,对分解后的概念加以界定。以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旅游资源非优区“是指原生性(原赋)旅游资源较为缺乏,资源丰度低,品位较低,在一定时期内知名度不高,缺乏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资源,因而对游客吸引力小的区域”;旅游区位非优区“是指由于其区位的不理想,从而导致具有一定资源禀赋的旅游地开发困难,旅游业发展缓慢的地区”;旅游经济非优区“是指一个特定的区域在特定的时期内,由于当地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从而导致该地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对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不太明显,反过来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拉动较小,对当地的经济贡献率比较低的区域”;旅游客源非优区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在特定的时期内,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导致该区域内的旅游人数或者说潜在客源相对比较少,从而导致旅游收入较低,对当地的经济贡献较低的区域;旅游认知非优区“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特定的时间内,由于宣传、旅游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原因,该区域的旅游发展文化导向不明显,或者说该区域的区域文化特色不明显,在一定的客源地范围内对猎奇型旅游者吸引力较弱的区域”。

2、形成抽象定义。通过以上对概念的分解,虽然措辞不同,如“旅游地开发困难、旅游业发展缓慢、旅游业对当地经济拉动小、旅游业发展不景气、旅游对当地经济贡献率低”等等,其本质最终还是归到“旅游业发展总体水平落后”,而概念中“由于资源缺乏、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区位不理想”等均是“旅游非优区”之所以形成的影响性因素。

据此本文认为,站在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的角度,“旅游非优区”是相对于“旅游优势区”而言的,其抽象定义为“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特定的时间区间内,某地的旅游业发展总体水平处于相对劣势状态,则该地区为旅游非优区”。

(2)旅游非优区概念的操作化,形成操作化定义

经过以上界定之后,“旅游非优区”就转换成为研究的“变量”(经过严格界定的概念称为变量),此时,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内涵“旅游业发展总体水平落后”是客观存在的一种旅游经济现象,是可以观测和量度的。但是抽象定义中的界定仍是相当模糊的,要予以准确的、精确的量度,还需要将抽象定义转换成可操作性的定义。根据测量时指标选择的科学性、代表性、实用性的特点,本文除了选取目前已被广泛使用的衡量国内旅游业发展水平(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人次)以及国际旅游业发展水平(国际旅游收入、国际旅游人次)的指标之外,还加入了旅游收入占当地GDp比重指标来共同衡量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

借鉴世界银行(wordBank)和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在对发展中国家作出划分时的思想,最终形成旅游非优区的操作性定义“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某地国际/国内旅游收入、国际/国内旅游人次、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等五项指标的加权综合得分,低于区域平均水平的80%,则该地区是旅游非优区”。

四、旅游非优区在现实中的界定

根据上文分析,将地区旅游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设定为Fi(i取值为大区域范围内的不同地区),各分量指标分别为:X1-国际旅游收入;X2-国际旅游人次;X3-国内旅游收入;X4-国内旅游人次;X5-旅游收入对GDp的贡献率,其相对应的权重分别为0、25、0、2、0、25、0、2、0、1。

借鉴刘再兴的研究成果衡量全国各省市区经济发展水平,当地区旅游业发展综合指数低于区域平均值的80%,则该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落后,处于劣势状态,是旅游非优区。则旅游非优区在现实中的界定模型为:

其中,是指区域旅游业发展总体水平的平均值;Fi是指区域内部不同地区旅游业发展总体水平的综合指标加权得分;F是指区域内部各地区旅游业发展总体水平的综合指标得分的总和。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理论分界线80%是利用经验参数比对法对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等级的划分。实践中对旅游非优区的界定需结合实际情况,根据区域内部不同地区旅游业发展总体水平的高低划分等级,从而确定旅游非优区。

五、旅游非优区特征的分析

从旅游业发展总体水平的角度,旅游非优区是对大区域范围内处于“非优”地位的特定区域的分析与描述,它具有以下特征:

(1)区域差异性

旅游非优区是对“区域”差异的研究,是从旅游业发展程度对区域差异的研究。作为区域旅游研究的一部分,旅游非优区对特定空间和地域内,旅游发展水平不均衡现象分布类型、范围、规律的分析,对区域旅游优劣特征以及非优态势形成条件的研究,都是区域性的体现。

(2)空间范围上的相对性

“非优”本身就是相对于“优”而存在的,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够分辨出优劣,在区域旅游开发活动中,优势区与非优区相伴而生,并且还互为存在条件。旅游现象在区域空间范围内分布存在差异,旅游经济现象的区域差异形成了“旅游优势区”与“旅游非优区”。

(3)动态性

特定地区是否为“旅游优越区”或“旅游非优区”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情况的变化时刻处于动态发展中的。由于新的旅游资源的发掘与开发;或许是由于地区经济水平的提高、基础设施与交通条件的改善,曾经的非优旅游区可能转化为优势区;同时若旅游地不再具备吸引力,旅游优势区的地位亦可能发生转化。总之,“优”与“非优”的状态及其程度是动态变化的。

参考文献:

1.许春晓.旅游目的地屏蔽现象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

2.许春晓.欠发达资源丰富地区旅游业成长模式[J].人文地理,1995.10(4)

3.许春晓.旅游资源非优区适度开发与实例研究[J].经济地理,1993.13(2)

4.杨晓峰.旅游优劣区类型划分及旅游非优区开发研究―以甘肃省为例[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

5.赵宁曦,王森,姚亦峰.海滨旅游资源非优区的适度开发初探[J].海洋学,1997

6.孟清超.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