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十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十篇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05:25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篇1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现状对策1

   【abstract】nowadaystheworldcompetetheenvironmentalreadyandgraduallyvigorous,thebusinessenterprisewanttowanttoexistcontinuouslyandthenmustestablishtorisetheowncorecompetitionability.ourcountryaffiliationafterthewto,courageous"walkout"apparentlycommongroundofthelocalentrepreneur.HowevertheweakofChinesebusinessenterpriserealstrengthsisarealisticproblem,thereforetheChinesebusinessenterprisemustrecognizepureoneself,fastdevelopmentstrong,thetalentmatchwithwesternmultinationalcompany.thistextisfromtheourcountrybusinessenterprisethecompetitionability'spresentcondition,analyzedthelowlyreasonofcompetitionability,andputgreatemphasisontobringupthesolution'swaywiththecounterplan.

   【Keywords】Corecompetitionability;presentcondition;Counterplan

   【正文】

   一、我国企业竞争力的现状

   p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的《世界国际竞争力年鉴(1999年)》,中国在参评的46个国家中,管理竞争力排在第40位,总体竞争力排在第38位,内在竞争力排在第33位,环境竞争力排在第40位。这说明:我国大企业的竞争力还不行。

   p1.管理竞争力。我国企业的管理竞争力成下滑趋势,研究表明,企业文化竞争力、公司绩效竞争力同企业管理竞争力相关系数达到了0.9191和0.8895。因此,企业管理竞争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文化和公司绩效竞争力的大幅度下滑。

   2.总体竞争力。在1999年企业总体竞争力排序中,我国企业总体竞争力得分仅为25.72,处于46个国家的第38位,说明大型企业总体竞争水平极低。相比之下,超过80点的国家有11个,其中欧洲7个,美国和加拿大居于第一和第三。可见,企业竞争力的大小并不完全取决于自然资源的多寡,小国的企业在现代竞争中同样可以获得优势地位。

   3.内在竞争力。中国的内在竞争力排名第33名。我国企业资源的相当一部分不能适应需求,需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而重新构建。多数企业忽视市场信息、商标、品牌、营销策略、企业形象、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的价值,忽视对无形资产的积累与维护;加之,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产品积压、流动资金不足;此外,企业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管理与技术复合型人才普遍匮乏。

   4.环境竞争力。从环境竞争力状况看,中国列第40位,处于落后地位,说明中国企业在环境方面存在着严重制约企业竞争力发展的问题。市场竞争是企业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排33位比整体环境上的竞争力排名提前了7位,说明了中国企业在市场竞争方面的竞争力处于中等水平。

   二、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1.我国企业规模小,效益差,产业集中度过低,专业化协作程度差。表一已显示出我国产业集中度过低,除垄断行业集中度已在50%以上,其余产业的集中度过低,而日本则均在60%以上。从日本1973年与我国1992年的比值可以看出,纺织、机械、建材加工、食品制造、电气机械等的比值达9-33.1倍。可见,我国产业集中度确实过低,极难达成规模经济效应,再加上企业管理模式封闭化,企业竞争力由此更会低下。我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销售总额1998年约2000亿美元,而美国的“通用汽车”和“福特汽车”同期销售额3057.31亿美元,远远超过我国500家最大的工业企业的总和。我国企业如果能有10个进入“世界百强”,其竞争力之强自不言说。正是由于没有世界级企业,我国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协作水平极低,大中小型企业间分工不够合理。据我国第三次工业普查发现,机电产品外购零配件价值仅占一半左右,其中工业专用设备制造、地质专用设备制造、金属加工设备制造等更低。相反,日、美企业在组织形式上越来越由虚拟生产到虚拟营销等。如日本丰田公司本身只有10个工厂,只制造汽车引擎和车体等核心部件其余的零部件由1240个协作厂提供;松下公司算是自有子公司较多的,共190多家,但其关联公司更多,涉及全球近5000家协作厂商;美国“通用汽车”设有130个工厂,协作商达6000余家,可以看出我国企业专业化协作程度确实很低。

   表一:

   行业名称中国CR4中国

   CR8(1992)日本

   CR8(1963)日本/中国

   1990年1995年

   食品制造业1.41.93.165.8221.2

   造纸及纸品业7.57.410.678.47.4

   石油加工业33.445.952.475.01.4

   化学工业12.111.213.268.95.2

   建材加工业1.43.42.365.628.5

   黑色金属加工业22.331.531.576.42.4

   有色金属加工业13.315.919.577.34.0

   橡胶制品业7.823.015.676.04.9

   机械工业2.36.04.163.515.5

   交通设备制造业14.927.334.272.62.1

   电气机械制造业5.88.51.668.59.0

   纺织业0.82.61.446.433.1

   资源来源:1.杨伟民:《我国工业企业规模结构的实证分析》,《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1年第5期;

   2.课题组:《中国最大工业企业的分布规模经济状况》,《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3期;

   3.刘继兵:《我国产业组织中的适度垄断和有效竞争》,《江汉论坛》1995年第9期;

   2.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弱,竞争力普遍低下。我国多数企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基本依赖从国外引进,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弱,像机械行业主要产品技术有57%使用国外技术,国内自主开发的仅占43%,其中514家重点、骨干企业的2009种产品中,达到20世纪90年代水平的只占17.5%,许多产业内我过企业的研究开发还只限于技术,在产业核心技术上还对国外引进技术有较大程度的依赖,未能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据估计,世界500强的研究开发费用占全球的2/3以上,且这一比率还在不断上升。1997年,世界500强研究和开发费用2240亿美元,比1996年增长了12.8%。而我国的投资不过14亿美元尚不及“爱立信”的1/31。据统计,我国全部大型企业出口额仅占全国出口额的40%,即780亿美元左右,再从科技人员来看,我国企业科研人员占全国科研人员比不足30%,远远低于美国85%的水平,仅及韩国60%的一半不到。由此可见,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确实低下。

   三、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低下的原因.

   在谈及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低下的原因时,有必要对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特性及构成作必要阐述。

   1.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特性及构成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美国着名战略学家帕拉哈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来的。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能的学识,它包括五个层次的深刻内涵:a.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竞争能力,是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强势。b.它是一种处于核心地位的能力,是企业其他能力的统领。c.它是企业所独具的能力,是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d.它是长期作用的能力,一般情况下不随环境的变化发生质的变化。e.它是企业长期积淀形成的能力。因此,可以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理解为企业开发独特技术、研制独特产品的能力。但是《哈佛商业评论》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更具权威性:在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协调多种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综上,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某一领域建立的独特竞争优势,是企业独具的支持企业保持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是处在核心地位的、影响全局的竞争力,是一基础性的能力,是一般竞争力的统领。

   (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性

   ①价值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战略价值,它能为顾客带来长期的关键性的利益,为企业创造长期性的竞争主动权,为企业创造超过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值利润。

   ②独特能力。一项能力要成为核心能力,从竞争的角度看,还必须是独树一帜的能力。如果某种能力为整个行业普遍掌握,就不能成为核心能力,除非这家企业的水平远远高出其他企业。所以,传动系统的确是本田公司的核心能力,而不是福特汽车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由于具有与众不同的独到之处,因此不易被人轻易占有、转移或模仿。

   ③延展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可有力支持企业向更有生命力的新事业领域延伸,是通向未来市场的大门,有的能力在某一业务部门看来可能算得上是核心竞力,但从整个行业的角度看,该能力就够不上核心能力。核心能力犹如一个“技能源”通过发散作用将能量不断扩散到最终产品上,从而为消费者源源不断提供创新产品,比如佳能公司利用其在光学镜片、成像技术和微量控制技术方面的核心能力,成功地进入复印机、激光打印机、成像扫描仪、传真机等20多个市场领域;夏普公司利用其在平面屏幕相关能力上的领先技术,成功的进入了笔记本电脑、便携式电脑、微型电视、夜晶投影电视等多个市场领域。可见,随着产业技术的演化,核心能力可以生长出许多奇妙的最终产品,制造出众多意料不到的新市场,它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

   ④不可交易性。核心能力与特定的企业相伴生,虽然人民可以感受到,但无法像其他生产要素一样通过市场交易进行买卖。

   ⑤不可模仿性。核心竞争力是别的企业无法模仿和替代的。任何企业都不能靠简单模仿其他企业而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应靠自身的不断学习,创造乃至在市场竞争中磨练,建立和强化独特的核心能力,它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孕育于企业文化,深深融合于企业内质之中,难以被其他企业替代。

   (3)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

   企业因行业地位的不同导致构成其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不同,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分析其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找出关键的要素,实行重点管理,确保竞争优势。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资源,整合资源的能力。由于技术创新能力,规模扩张能力,制度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文化凝聚能力的交互作用,而形成使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建立与发展起来的一种整合能力,主要包括:

   ①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在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因为有技术的支撑作用,企业才能经久不衰,永保竞争优势地位。技术创新,是企业往往拥有一种别人所没有的核心技术,导致它的竞争力极强,当一个企业拥有别人所没有的核心技术的时候,他的竞争力就很强,甚至可以强到垄断,像英特尔公司的计算机芯片,微软公司的软件,柯达公司的感光胶片等等都是高科技的结晶,没有高科技做坚强的后盾,想成为长寿公司是难上加难。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包括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能力、产品和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企业将技术资源向技术优势转化的能力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对于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保持在市场竞争中的有利地位尤为重要。此外,要将技术优势转换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则还需企业其他能力的辅佐。

   ②企业的制度创新能力。制度决定机制,机制决定活力(即竞争力),活力决定效益,效益决定发展,一个机制灵活,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必须具有一个较好的企业制度,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企业拥有较强的竞争力,首先建立健全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按照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企业制度也是不断发展的,任何先进的企业制度都是相对的。制度创新也就是企业制度安排上,能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有重大的创新活动,在制度安排上经常推出一些非常新颖的,而又能够和生产力相适应的东西。企业要始终保持制度上的先进性,就必须具备不断制度创新的能力。可以说,企业的制度创新能力对企业的竞争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③规模扩张能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具备相当的规模优势,才能在经营中具备较强的竞争力,企业可以通过联合兼并、组建行业集团,成为本行业中少有的几个寡头垄断企业,最终成为行业垄断的大企业。

   ④管理创新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讲,管理也是生产力。只有通过科学的管理,才能把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有效的组织起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任何企业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进行管理。然而,由于管理的水平不同,相同的生产要素形成的生产力也就不同,企业的竞争力也就不同,所谓管理,一方面表现为对生产力的组织,一方面表现为对企业生产关系的处理。

   ⑤文化凝聚力。企业文化创新,是在企业文化的塑造上,能够不断的凝聚人们的思维方式,保证企业有非常强的竞争力,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表现,是企业独特的创新精神,体现着企业团结奋进的文化内涵,只有具备这种内涵的企业,才是一支顽强的队伍,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才能力做到经久不衰。

   ⑥战略创新。企业经营战略选择高人一筹的时候,你肯定有竞争力,选择失误,肯定谈不上竞争力。所以企业经营战略的创新,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之一。它是在企业经营战略上经常用的奇招,这种奇招导致企业拥有一种心理竞争力,也就是比别人更强的竞争力。所以,是企业战略上的一种举动,企业战略选择上的一种创新,能够使企业拥有比别人更强的竞争力,形成一种核心竞争力。

   2.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低下的原因

   (1)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尚未完成。股份有限公司尚不普及是我国大中型企业难以成为现代企业和跨国公司最大的制度性障碍。

   (2)企业外生性扩张阻力过大。发达国家的大型企业无一不是通过兼并联合而壮大起来的,仅靠企业的自我积累既软弱无力又进程太慢。我国却由于地区与部门之间的行政壁垒过高,兼并机制不灵,与国际兼并趋势形成强烈的反差。企业规模小,结构雷同,靠跨区域部门的兼并联合来壮大竞争力的巨型企业难以脱颖而出。由于优势企业不能按企业自主意愿来实现扩张,结果还导致原有的竞争优势由于不能及时扩张而丧失。

   (3)过度的贸易保护政策导致价格扭曲和产业竞争过度。对国内企业竞争而言,由于行政力量和价格扭曲的双重保护使相应的市场进入壁垒失效,如规模经济、资本、技术专利壁垒等均失效,使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失灵,而真正有国际竞争力的大规模企业却无法出现。

   (4)科技创新意识不强,机制不活,人才缺乏,投入不足。我国企业产品几十年不变,科技含量低,竞争力弱,尤其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成果转化是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重要途径,是知识成为经济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应用的新科技成果仅仅是我国科技成果的极少部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十分低下。根据有关资料,我国专利技术的实施率仅仅为10%,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且取得规模效益的比例为10-1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8%左右,也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30-40%的水平,尽管我国也有一批从事高新科技产业的中小企业,也有些企业形成气候,但大部分高科技中小企业处于艰难的经营之中。中国科技人员占总人口的比例、科技投入的比例、科技产出的比例、科技产出的状况,与发达国家都有很大差距,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会越拉越大,对科技人才不够重视,科技创新能力低是我国企业竞争力低的致命弱点。pp

   (5)缺乏协同竞争意识。我国大部分企业都缺乏协同竞争意识,比如:家电行业的空调大战、彩电大战,无非就是相互压价,你争我夺,靠降价争夺市场份额,实力大的坚持时间长,规模小的挺不住退出,到头来多败俱伤。企业在竞争中还往往容易忽视合作,我国多数企业追求“大而全”,造成各地产业趋同,以致生产能力过剩和经济效益低下,再加上地方保护主义造成条块分割,重复建设,既浪费资源,又难以形成民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6)企业过度多元化。近年来,我国不少大企业、大集团为了实现其资产规模的扩张,在本行业进行大规模收购兼并,将投资范围扩展到非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领域。其状况是:横向产业跨度过宽,纵向产业链过长,核心产业虚弱,母公司、子公司、孙公司、孙孙公司层次过多、结构松散。说起来企业块头很大、管起来四处跑冒滴漏、算起来没有多少能赚钱,这样的企业无论是产品的质量,还是企业的竞争力都无法构成实质意义上的集团企业。这种不注重主营业务、培养核心产品的功能、过度多元化,必将成为引发此类企业破产的直接根源。

   四、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的对策

   1.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首先应加快改革,重新分解国有资产,承认地方政府的所有权,设立与行政职能了完全分立,专门从事国有资产委托和经营的经营公司,使国有股分散,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积极发展民间投资机构和企业相互间投资,进一步发展和健全社会保障系统,减轻企业负担,提高效率。其次,要从组织管理制度上理顺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视会的分工、监督与协作关系。严格按《公司法》设立制衡机构,不得身兼二职,保证决策科学化,防止集权化。再次,要大力构建有效的经营者激励和约束机制,引进经营者股权制,将经营者报酬与公司业绩直接挂钩。

   2.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的竞争本质上就是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人才的竞争。首先,企业必须从战略高度意识到进入wto后面临着国际竞争,有了这种压力并转化为动力才能真正把我国企业改造成为现代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企业有了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能够研制开发并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高技术高质量产品,就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而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第一,要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大型企业应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中心,不断加强技术开发力量,加大技术开发资金的投入,加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主导产品。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到世界科技开发的前沿建立技术开发机构,与合作者实现技术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第二,要积极探索新技术创新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吸引科研机构和大学的科研力量进入企业,组织力量对一些重要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进行联合攻关,实现技术上的突破与跨越,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第三,要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这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动力和源泉。要深化企业的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真正使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权益分配,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其次,自主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的步伐,重视科技人才培养和储备,创造真正能吸引人才的企业氛围。

   3.第三,要处理好“做大”与“做强”的辩证关系。一般来讲,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之路有两条:一是专业化发展路径,二为多元化发展路径。前者是指企业通过从事符合自身资源条件与能力的某一领域的生产经营业务,来谋求企业的不断发展。后者是指企业从事多个产品或行业领域的生产经营业务,实现企业的不断扩张。以“做强”为培植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根本点,加快企业资产重组,切不可一味求“大”求“洋”,企业多元化经营更应慎重。尤其对于高集中度行业的企业而言更应把企业做强做大。企业在选择产品线时应建立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之上,实施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相关多元化(同“心”多元化)。否则不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在本行业外开展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或者在多元化经营的同时丧失或没有建立起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注定是不会成功的。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泰国正大和韩国大宇。在处理专业化与多元化的关系时,企业应潜心主业,围绕着主业经营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方面与同行业的差异。在发展自己与他人上述诸多方面的差异中,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提高顾客满意度的技术、方式和方法,使其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搞好主业的基础上,再考虑进行相关多元化经营,发挥核心竞争力的溢出效应,实现良好的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通常,企业在某一领域中不具第一位的优势,一般不轻言搞多元化发展。据《财富》杂志的统计,世界500强企业中,单项产品销售额占企业总销售额比重95%以上的有140家,主导产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70%~95%的有194家,相关产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70%的有146家,而无关联多元化的企业则很少。这就提醒我们,应当根据企业自身的优势、劣势和外部因素来制定正确的战略定向。大凡成功企业的成长发展过程,无不是从专业化做起。细分市场,找空档,绕过市场壁垒或技术壁垒,从市场最急需的产品入手,“做深、做透、做大、做好”,只有东方亮了,才能西方亮。

   从专业化做起,也就是凝练企业自身的技术、产品的核心竞争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如果没有领先市场或替代现有产品市场的能力,即使有好的体制、机制,也不一定能成长发展。只有通过技术进步,才能巩固和拓展市场。重视技术创新,在市场导向的基础上,实现技术导向。如万向集团提出:唯有创新,才能生存发展;我创新,我存在。

   从事专业化经营,逐步形成世界性的竞争优势,是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是能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形成品牌占领市场;二是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诸方面与同行的差异,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提高消费者特殊效用的技术、方法等,这是构成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神火集团是从事煤炭生产和加工起家的,在采煤及其它生产工艺上,有独到的创新能力,在同样条件下,煤炭生产的成本低、回采率高、高附加值产品产率高、质量高。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我国企业应当集中力量搞好主业。

   4.企业文化创新。企业文化是人的价值理念,是思想范畴的,也就是人在价值理念上认可这个企业制度安排,这种价值理念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创新

   就是在企业文化的本身,要不断的按照企业发展,来审视创新问题,企业文化的内容要不断的创新。企业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包括企业精神上、企业经营哲学与经营理念,以及企业价值观等。企业文化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表现与实质的统一,并且与本企业的技术特点和经营管理相结合。

   5.供应链的建设。进入wto以后企业商业化的目标应当很明确,就是我最终能为公司的股东带来多大价值。公司的核心能力是要看在什么行业里,要比你的客户服务,要比你的供应链管理和财务绩效管理体制等等。供应链管理是对企业成本,利润以及最后股东价值最大化都有影响的一种核心能力。中国企业入世以后不光是面临跟国外企业竞争,而且是面临着跟随国外最优秀的企业竞争。杰克韦尔奇说过如果你在供应链管理不具有优势的话,你干脆不要参加竞争。中国企业面对国外企业的竞争对手应该仔细从整个价值链上分析我们的差距在哪里,从整个价值链上对自己与国外先进水平作为一个分析以便从中找出一些策略性杠杆,通过运用这些杠来使企业在最短时间内赶上或超过世界水平6.提高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入世后,我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国际竞争的大环境。国际经济竞争的洪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能适应这个新环境的企业,就能让国际经济新秩序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条款为我所用,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不能适应这个新环境的企业,就会被各种条条框框束缚手脚而寸步难行、气息奄奄。在这个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中,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决定着企业的兴衰。企业的管理创新,包括管理思想创新、企业组织创新、企业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创新等多个方面。其中管理思想创新,对整个企业的管理创新起着导向和决定性作用。只有管理思想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实现整个企业管理的创新。实现企业管理创新,最重要的是在实现企业制度创新的基础上加强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对企业进行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是增强企业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竞争能力的重要基础。提高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首先要有一个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领导集团,其次,还要有一支精通企业管理的经营管理队伍,最后,还要建立一个能够不断实现企业管理创新的机制入世后,在新的形势和环境下,提高管理创新能力,应当认真做好以下工作:提高适应经济全球化环境的人力资源开发能力;提高适应经济全球化环境的资本经营能力;提高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企业科学管理水平。通过采用国际通行的先进管理技术、管理模式和国际标准体系,使我国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研发、生产、质控、物流、营销、环境管理等系统尽快地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缩小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差距,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为培育wto环境下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8.实施差异化战略。差异化战略的实施可为潜在的竞争设置一道进入的壁垒。差异性产品、差异性服务、差异化的经营方式具有竞争对手不可替代和模仿的特点。特别是随着差异化程度和购买者对某一商品偏爱程度的增强,排斥新竞争者的进入壁垒就越高。差异化竞争战略的这一特点以及由此形成的商业信誉可以减少该领域的进入点,使潜在的进入者难以介入。

   9.培育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的规模经营能力

   如果以量化的形式衡量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的规模经营能力是重要指标之一。没有庞大的经济规模和现金流量,就没有巨大的经济效益,从成本函数上看即C(q)

   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和企业的发展,我国加入wto的成功,本世纪将是一个经济竞争更加激烈的新世纪,必然会有各种战和压力集中于在“核心竞争力上”,谁具备核心竞争力谁就能在激烈无情的市场中取胜。我国的企业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的利益中获得国际利益。必须加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巩固和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核竞争力,建立完善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系统,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提高产生能力。

   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核心能力成为商业竞争优势之源。构建合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基石。国外许多成功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早已把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战略决策的前提。当前,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也重视这一趋势,积极完善企业核心竞争力,制定长期规划,体现自身的竞争优势,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秉p安.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探讨[J].管理科学,2000,(9)

   [2]益p祈.论企业核心竞争力[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20-46

   [3]江志明.核心竞争力批判[J].企业研究,2000.10

   [4]何春杰.实施差异化战略提高企业竞争力[J].决策参考,2003.2

   [5]马p璐.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竞争力[J].经济管理,2000.7

   [6]林民书.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及其体制创新[J].经济学家,2000.4

   [7]朱关鑫.wto与中国企业竞争力[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0.2

   [8]温p韬.树立核心竞争力-越过多元化经营的陷阱[J].经济问题探索,2000.3

   [9]章淑华.中国企业如何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J].南方经济,2002.1

   [10]曾鸣.企业竞争全能时代[J].国际商报,2001.6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篇2

关键词: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策略

在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民营企业诞生,同时也有不少民营企业在消亡。仅2010年一年就有超过10万家的民营企业破产、倒闭。民营企业必须深入分析“危”在哪里,“机”在何处,尽快适应环境的变化,化“危”为“机”,谋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

一、培育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一)核心竞争力是民营企业占领市场的基础和成功的关键

市场经济中,市场就是民营企业的命根,占领市场,民营企业就有了前途和希望;而失掉市场,民营企业则会面临衰落与失望。民营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在市场竞争中不被吞掉,就必须想方设法占领市场,而要占领市场,企业就必须拥有其独特的核心竞争力。阿里巴巴近年来成为了it行业的一匹黑马,它并不是凭借什么尖端技术,而是拥有it的前沿理念,把阿里巴巴长期积累起来的研发能力和市场资源重新整合,局部收缩,突出重点,明确了战略主导方向,找到新的竞争突破口,积极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事实证明,核心竞争力是民营企业占领市场的基础,是民营企业制胜的法宝。

(二)核心竞争力是民营企业特色的体现和持续发展的动力

核心竞争力是民营企业做强和扩大市场的发展动力。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它是企业资本中的一笔无形资产。一方面,不仅企业内部管理人员难以识别和实施,而且外部竞争者也难以复制和模仿,从而使得民营企业拥有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气质品位,也就是自身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经过市场的长期检验,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易为消费者所识别,并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所以它也成为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制造假冒伪劣商品的厂商,因为没有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注定了它的寿命不长。

(三)核心竞争力是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和竞争成功的基石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一种特殊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知识和能力”。它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在产品更新换代周期日渐缩短和企业经营日益国际化的今天,竞争成功不再是产品开发和市场战略的最终结果,而是企业在不断开发新产品和开拓市场过程中一种能力的体现。民营企业的竞争优势源于它比竞争对手更卓越的生产经营能力和难题解决能力。民营企业某一产品或某一方面的优势,并不能代表整个民营企业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当自己的优势产品,在较长时期内不被超越而使优势得以保持时,才说明该企业真正具备核心能力。因此,现在企业竞争的优势并不在于产品,而在于支撑其产品的核心技术能力。

(四)核心竞争力可以将企业的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效益优势

民营企业的产品既是生产经营的结果,也是企业竞争的载体。民营企业只有开发、利用科研成果,并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扩散,创造出新产品,尽快取得经济优势和效益优势,企业才能具有竞争力。

二、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现状及原因

民营企业在发展中有其自身的优势,但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民营企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乏竞争力,特别是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方向不够明确,主营业务不太突出

民营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只要明确了发展方向,民营企业就可以确定未来的业务定位、发展计划、实施方案等。但从目前来看,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对于自己的发展方向不明确的情况,尤其是小型民营企业只重视眼前利益的获得,而忽视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大多数民营企业认为多元化经营是寻求规模扩张、利润增长和分散风险的策略。目前很多民营企业在主营业务方面不具备较强竞争力的情况下,盲目地实施多元化经营,既分散了企业的资源实力,也影响了企业在主营业务领域的竞争力。如果忽视了对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就会出现“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局面,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二)研发费用投入不足,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经过调查发现,我国民营企业目前的研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平均水平仅为0.4%,而国际企业界的实践经验表明,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在5%以上时,企业的竞争力可以充分发挥;比重为2%时,仅能够基本维持;如果比重低于1%,那企业则难以生存。技术创新的动力在于企业的研发能力,而研发能力能否充分发挥,取决于企业对研发的重视和投入。但目前研发投入不足,严重阻碍了企业进行技术改进和创新,严重削弱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结果必然会制约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受传统观念和经营环境的影响,民营企业对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缺乏自主创新意识与积极开展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客观来看,大部分民营企业本身实力有限,尚不具备自主创新所必需的资金、人才、技术、设备等条件,缺乏形成主体地位的物质基础。

(三)员工素质普遍不高,组织结构比较混乱

员工素质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因素。我国民营企业职工素质相对较低,优秀员工流动性大、专业人才不够,使得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缺乏相应的人力资源支持。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实行的还是传统的直线式组织结构,由于组织结构调整滞后,与国内大型企业及国外企业相比,我国民营企业的管理还相对滞后,尤其是在企业的战略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等方面,很难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经营机制不灵活,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根本原因。

(四)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文化内涵不够深厚精细

管理是民营企业在竞争中获胜不可缺少的要素,但不少民营企业缺乏完善的监管体系、措施,导致企业的发展战略往往是“虎头蛇尾”,无法落实。组织内部缺少详细的职务分工,员工对自己的责、权、利经常搞不清楚。管理思想仍然是传统的以生产为中心,市场开发不能创新,管理模式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对员工管理手段简单粗放,缺乏知识性和企业文化内涵性的引导。

三、提升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策略

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结合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现状,笔者提出以下一些改进措施:

(一)科学制定战略规划,培育企业核心技术

核心竞争力是支撑民营企业持久发展的战略性能力,它的培育必须依赖于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因此,民营企业必须准确把握市场环境的变化,准确预测本行业产品、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对可能发生或出现的重要事件、机遇和威胁,做出灵敏的、正确的反应,适时调整自身的战略发展方向,以应对行业、市场和竞争环境的不断变化,积累核心技术、市场策略及管理方法,从而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掌握核心技术往往是民营企业加快发展的关键,研究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新产品、新技术,能使企业在市场中获得先机。一个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培育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几方面:一是要注意以市场为导向,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创造核心产品,从而占领和开发市场;二是要注重相互合作,通过市场手段获得企业需要的核心技术和专业人才,建立企业战略联盟,兼并收购对自己发展有利的企业,克服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实力不足的局限,将外来知识有效地沉淀在企业内部,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达到培育核心技术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二)加大企业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大企业的研发投入,改造和升华传统产业,可以使企业走向良性循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一些非关键技术的产品是可以买到的,而基础和能力是买不到的,它需要精心构造和持续积累。增加对新项目、新产品和新技术的资金投入。投入比例多少,视企业效益情况而定,效益好的企业可在营业收入的5%以上考虑,效益差一些的企业可在营业收入的5%以下考虑。如果民营企业没有能力进行研发,可与专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合作,投入一定资金定向研究项目。尤其是看准了有市场前景的项目,要迅速加大资金投入,加速积累,使科技投入达到有利于知识经济形成的较高的水平。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方面,一是企业领导要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进取精神,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能够及早地预见市场和技术的变化;二是企业对自身的研发要有高投入和高保证,并注重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三是企业主动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姻”,借助“外脑”来加速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创新成本;四是建立企业创新评估体系,建立客户信息反馈机制,把握市场需求变化,引导新产品开发和创新的发展方向;五是借鉴领先企业的创新之道,把握最新科技动态,及时获得相关的创新信息,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三)实施先进人才战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人才优势是民营企业建立核心技术的根本,企业必须制定科学的人才战略,创新用人机制,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高人才待遇,充分发挥各级人才的社会作用。用好本地人,吸纳外地人;用好现有的,培养未来的;用感情留住人才,用事业留住人才,用优厚的待遇留住人才。可以肯定,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核心技术,谁就有了竞争优势。具体而言,一是加强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建立一套选人、用人机制,为人才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建立一套有利于人才成长和核心能力形成的机制,尽可能地发挥人才的创造性。二是安排布置收集核心能力的研发任务。三是建立核心能力研发的激励机制,对企业内抓住商机的研发人员,适当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调动大家的积极性。通过人才优势的培养,增强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创新企业内部管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民营企业活力不是很足,竞争力不太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制度的束缚和制约,特别是产权不明晰、出资人不到位、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等,使得企业无力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民营企业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改革企业制度,使之更科学、更合理、更规范、更现代化,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提供制度保证。营造一种尊重职工、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是民营企业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民营企业在文化建设中要注意培育独特的企业精神,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价值观、道德观和精神风貌,促使企业全体员工团结一致,充满凝聚力和活力。民营企业要注意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建立学习型企业和创造型企业。民营企业只有具备比对手更快更好的学习能力,在企业内部形成自觉学习、团队学习的氛围,不断吸收新知识、新技能,才能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从而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

主要

[1]陈永明,陈雯静。地方中小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2]谢旭斌。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7(11)。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篇3

[关键词]生物杂交育种企业核心竞争力

现代社会是一个需求多样化的时代,要求产品的差异化、个性化、便利化、专业化,企业就必须具有一定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在资源、能力方面超过竞争对手或与竞争对手有差别,并对这些资源、能力的整合管理方面较强,能持续获得竞争优势,企业只有具备某些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应用生物杂交育种理论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进行了研究。

一、生物杂交育种理论

1.杂交育种原理

运用生物杂交方法利用其杂种优势培育优良品种称为杂交育种。杂交可以使生物的优良遗传性状从一个群体转移到另一群体,它是提高生物性状的一个重要方法。不同遗传个体间的杂交可使其性状发生重组,杂交后代表现出双亲优良性状组合,甚至出现超亲代的优良性状。杂交育种过程就是要在杂交后代众多类型中选留符合育种目标的个体进一步培育,直至获得优良性状稳定的新品种。杂交可以使杂种后代增加变异性和异质性,综合双亲的优良性状,产生某些双亲所没有的优良新性状,使后代获得较大的遗传改良,出现可利用的杂种优势。

2.杂种优势的形成和利用

杂种优势是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第一代,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抗逆性、产量和品质上比其双亲优越的现象。杂种优势是许多性状综合地表现突出,杂种优势的大小,往往取决于双亲性状间的相对差异和相互补充。一般而言,生态类型和生理特性上差异越大的,双亲间相对性状的优缺点能彼此互补的,其杂种优势越强,双亲的纯合程度越高,越能获得整齐一致的杂种优势。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及判断标准

根据美国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的定义,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从本质上讲,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核心能力,它是企业发展独特技术、开发独特产品和创造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实际上它是隐含在核心产品里的经验、知识等的集成,需要管理理念、企业战略、核心技术、关键资源、营销创新等多种条件支撑,是企业实现从核心资源到核心价值转化的综合能力。它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价值性。核心竞争力必须能够给用户带来实用的价值,这种价值是用户看重的并为用户带来根本性的利益;二是延展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可有力支持企业向更有生命力的新领域延伸;三是统领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处于核心地位、影响全局的竞争力,是一般竞争力的统领。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种或多种核心竞争力的组合,企业间的竞争本质上是核心竞争力之争。核心竞争力理论成为管理理论界的前沿问题之一,它代表了战略管理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的最新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是战略管理理论、经济学理论、企业发展理论、创新理论等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之源的不断探索,体现了各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要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应建立起核心竞争力的判断标准。判断企业资源和能力是否是核心竞争力的唯一标准,是看其能否产生持久性竞争优势,而要使企业产生持久性竞争优势,它应符合四项具体标准,即它具有有价值的能力、能力的独特性、能力的难以模仿性、能力的不可替代性。只有符合以上四方面标准的能力才是核心竞争力。

三、应用生物杂交育种理论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步骤

1.应用Swot分析方法识别企业外部环境、自身状况,找出自身优势和弱势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配置企业资源来匹配环境机会和需求的一种能力体系。也就是说,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能离开其发挥作用的资源,这些资源主要来源于这些方面,一是企业的人力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上,企业成功与否往往决定于企业的人力资源,它对企业的作用也不容质疑,关键是如何发挥企业人力资源的潜能。二是核心技术。核心技术包括专利技术、技术秘密,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需求变化频繁,产品更新换代快,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具有适应市场变化的产品技术开发能力,时刻保持产品的价值性、独特性、适应性。因此,在产品同质化和产品寿命周期越来越短的今天,如何长期获得开发核心技术并制造出核心产品的能力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三是企业的品牌。品牌是企业长期积累并由全体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它引导了消费者的行为,为企业增加了内在价值。四是营销网络。网络就是企业的财富,企业具有一定营销网络作为支撑,才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产品也才有一定销量,没有销量品牌就会失去存在的基础,产品一旦在消费者中形成了一定信誉,将为后来竞争者形成较大的进入壁垒,从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获得合理的利润,后来竞争者只有花费大量的投入与先入企业进行广告和销售网络的争夺战,才有可能在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五是管理整合能力。核心竞争力不是单一技术、人才、市场、企业家,而是通过管理对企业各种资源进行协调和整合,从而形成独特能力。现代企业间的竞争,不在于大鱼吃小鱼,而在于强鱼吃弱鱼,快鱼吃慢鱼,这要求企业必须具备良好的管理整合能力,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包括企业获得信息能力、整理能力和快速决策的能力,管理整合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企业更有效率地利用其资源,提高经营质量,取得良好的经营效益。六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与员工的总系统动力,它是基于共同价值观之上,企业全体员工遵循的目标、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称,它是企业经营理念及其具体体现的集合,企业应从物质、精神、行为、制度方面强化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保障,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小最终体现为赢利能力、市场地位、品牌形象及公众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认同等。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需从企业所处环境和企业内部分析入手。企业做优劣势分析时须从整个价值链的每个环节上,将企业与主要竞争对手作比较,定期检查在生产、财务、营销、采购、人力、管理等资源和能力,每一要素要按照特好、较好、一般、较差、差划分等级,特别是要对该行业企业具备的关键成功的要素作重点详细的分析,对于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资源和能力,要注意从内部培育或从外部引进获得,使其能够持续不断地比主要竞争对手更好更快地向市场提品和服务,并获得合理利润,企业得到永续发展的动力。

2.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的各种要因,逐步剔除不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

根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对企业自身、外部环境进行Swot分析后,对照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规划和定位,找出自身的差距,利用生物培育品系的方法,生物培育品系有两种方法。一是传统品系培育方法,即在组建的基础群中,只在群体内个体间杂交,只在自身群体不断选择优秀个体,逐步剔出性状表现差的个体。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也可采取这种方法,企业可以先在数量上有支撑核心竞争力的要素,然后不断培育其能支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逐步淘汰阻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培育的方法主要靠企业内部,比如依靠企业自身拓展主营业务,培育核心市场,形成核心技术,培养核心人才,构建企业核心文化。另一种方法是开放式品系培育法,即在品系培育中可以引进外部优良的个体,与群体内个体杂交,选育优良性状的个体,这种方法对于品系性状能力的提高速度较快,但性状在品系内稳定性较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也可采取这种方式,对于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可以从外部环境中去获取,比如对企业关键人才可从外部“空降”快速获得,但要注意这些要素的稳定性问题。

3.测定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间的配合力,使其达到有效配置,产生杂交优势,形成更强的核心竞争力

生物学中的配合力就是物种通过杂交能够获得杂种优势程度,即杂交效果的好坏和大小。由于各物种间的配合力是很不一样的,生物学上的配合力是指不同生物种群通过杂交所获得杂种优势的程度,配合力分为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两种,一般配合力是一个生物种群与其它生物种群杂交所获得的平均效果,特殊配合力是两个特定生物种群之间杂交所能获得超过一般配合力的杂种优势。获得通过杂交试验进行配合力测定是选择杂交组合的必要方法。我们在培育企业团队时,注意培育他们的团队意识,提高其协作能力,知识技能的增强,使其一般配合力高,即团队内所有的员工间共同工作的团队工作绩效要好。同时在各部门之间、各团队之间乃至团队内两个个体之间,我们可以分别着重从不同方面培育其特殊能力,它们间的特殊配合力高,使其他们在共同工作时产生超额绩效。这就要建立精英团队,在团队内成员在性格、能力、自我表现等有关iQ、eQ、aQ因素都要求高,优势互补,使其团队间、团队成员间的配合力较高。

4.获得的核心竞争力固定并不断得到延续

企业获得资源、能力并取得核心竞争力,企业就应建立一种机制使其持续、稳定地固定下来。企业核心竞争力要固定化,首先要以人才为本,根据人力资本理论,根据人力资本的稀缺性和价值可以把人力资本分为核心人才、独特人才、一般人才、辅助人才。企业的营运也好、战略也好,都要人去完成,成功企业之所以成功,失败企业之所以失败往往是人才的问题,企业要不断吸引、保留、使用人才,特别是核心关键人才,在人才获取方式上,可从内外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在人才的培育上可以是内部组织的相互学习、现场指导、外部培训,使企业人才适合于其岗位,人职匹配。联想集团董事长柳传志说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选择好接班人,经营层如此,各中层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也是这样,使企业的政令畅通,执行力或核心竞争力才能得到提高。二是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美国通用公司Ceo韦尔其说过,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要使资源不要浪费在行政官僚体系上。这就要求企业资源也好、能力也好,要运用在企业的技术研发、品牌塑造上,着力提升企业的执行力,相应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得到强化。三是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应变化。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企业的战略要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而相应变化,企业的有形资源、无形资源、能力都要根据企业战略的变化而作适当调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的抗环境力要强,比如人只有iQ、eQ高,aQ不高,这个人在挫折面前屈服,这个人最终也不会取得成功的。企业发展是在适应环境中通过核心竞争力演变而不断进化的过程,企业对环境的适应,主要是通过核心能力的演变而体现的,核心竞争力因环境而演变,是企业适应环境的本质,也是企业发展的本质。

综上所述,根据生物杂交育种理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步骤可按以下步骤完成,识别企业资源(资源的优势与劣势的甄别,特别是影响企业战略发展的关键资源)和企业能力(比如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企业资源、能力的培育或获取企业资源、能力(特别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有重要影响的关键资源、能力)间配合力的测定并有效配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稳固并提高进入下一循环。

四、运用杂交育种理论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须进一步注意的问题

1.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培育时间的长期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培育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它们超越了具体的产品和服务,它是企业整体实力的逐步增强,不仅依靠资源、能力的量的增加、质的改善,还需要它们配置最优,协调更好。其次,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更多要依靠经验和知识的不断积累,而不是某项技术发明导致企业暂时的竞争优势获得,企业核心竞争力很难压缩或突击,核心竞争力的构建需要数年或更长的时间。再次,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比如品牌的塑造,精品团队的培育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它需要企业全体员工在较长时间内,一丝不苟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工作上力求完美。最后,企业核心竞争力涉及到多个业务领域、多个职能部门、多种资源及能力的长期协同整合,必须用明确的战略目标和严密的战略规划来作保证。

2.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时,注意外部与内部的获取途径

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时,我们要象开放式育种法一样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当企业缺乏某种资源、能力时,特别是影响企业长远发展时,靠自身慢慢培育时间太长,并且环境也是不断变化的,最快的办法就是从外部引进,并结合企业内部具体情况,根据木桶理论,对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资源、要素,从外部引入,使木桶短缺部分补上,企业整体优势就会得到增强。而不要象以前封闭式育种法,在育种过程中根本不从外部引进优良基因。可通过外部知识与内部知识进行联盟的形式,知识联盟有助于企业学习其它企业的专业能力,有助于两个企业的专业能力互补,创新新的交叉知识。同时企业还可通过企业间的兼并获得核心竞争力,企业兼并是企业迅速扩大规模,快速进入其它竞争领域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兼并,企业可以重新整合自己内部资源,构造新的经营格局,调整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构建新的经营机制,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的。兼并也是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一条途径。再次就是要培育更多更忠诚的顾客群,顾客群越多,顾客的忠诚度越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越强大。我们应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宣传等营销的各方面入手,努力培育自己的顾客群,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条路径,企业还应从自身内部培育核心竞争力。首先是种种公司资源在某一专业领域做好,形成良好的品牌优势,逐步形成在管理、技术、营销、服务等诸多方面与竞争对手形成差异,在发展自己与别人在上述差异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提高消费者特殊效用的技术、方式、方法等,而这些可以构成企业今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其次是进行制度创新,尽快引入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提供制度保障,做到企业产权明晰、企业治理结构完善、管理科学,改革和改造现有和现存的企业制度,使之更科学、更合理、更规范、更现代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加强技术创新。这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现代企业制度体现的是企业资源配置的高效性,而这种高效是否发挥,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可以说,核心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企业要对现有技术进行分解和整合,也就是对核心产品进行技术分解、归类、整合,搞清哪些是一般技术,哪些是通用技术,哪些是专有技术,哪些是关键技术,然后,集中企业的人财物对专有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公关、开发、改造,并进一步提高和巩固,形成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另外还应在企业内部塑造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深层次因素,有了全体员工共同认可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无形中形成了对员工的激励,并为之奋斗,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3.个体、团队、部门、企业能力间的配合力高低的测定和评估

为了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我们无论是建立企业学习型组织也好,培育优秀团队,还是增强企业能力也好,都要注意组织或个体它们的各自能力、性格等,如果能充分利用各自的优良基因,把各自的弱点逐渐淘汰掉,正确测定和评估它们间的配合力。在企业实践中,“拉郎配”实际上是没有分析各自企业的优劣势,在生物学上是杂交乱配,它们的配合力较差,“拉郎配”的后果可想而知。个体间也好,团队也好,还是企业间,如果它们配合力高,那么这个团队、部门、企业是富有战斗力的,它们绩效也高,达到其战略目标就非常容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会不断得到增强。

4.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态稳定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态稳定对企业非常重要,企业要得到长远发展,需要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动态稳定,这要求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要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无论是企业的资源、能力,还是思维观念,都要随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构成核心竞争力的要素间不仅要协调一致,而且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要不断与外部环境保持一致,并在一定时间内要达到动态稳定。

参考文献:

[1]刘庆昌:遗传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p207~213

[2]杨锡怀:企业战略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p93~94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篇4

关键词:中小企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

中图分类号:F2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引言

是生存发展,还是失败衰亡,这是每一个中小企业都必须面对的现实。在竞争激烈的商海中,为什么有的小企业脱颖而出,破浪前进;有的却翻船落水,昙花一现?这是许多中小企业经营者都在关心的问题。答案可能不止一个,但最为关键的是,成功的中小企业都是经营管理卓越的企业。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要经营卓越,中小企业同样会有灿烂的明天。竞争优势是关系到中小企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市场无情,竞争残酷,中小企业与雄厚实力大企业展开竞争,就必须自己在某一方面、某一领域具有竞争优势,从而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中小企业及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中小企业是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具的、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支撑企业可持续性竞争的核心能力。

三、培育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能够创造经济效益并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的独特能力,它是企业建立和保持优势的必要条件,是企业从技术到产品,从管理到战略综合素质的核心体现。培育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我国经济已从短缺经济走向过剩经济。在短缺经济时代,尽管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档次低,但由于产品供不应求,其产品仍然能销售出去并在市场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在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今天,产品往往供过于求,产品的买方市场已逐步形成,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原有优势正在逐步消失,培育自己的独特优势是中小企业增强其竞争力的关键。

2.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加入wto后,国外的商品可以长驱直入我国的消费市场,这使得中小企业受到很大的冲击。同时,国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近几年来,我国的中小企业之所以能较快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关税壁垒的调节和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而入世后,关税降低以至逐步取消,外国产品将以质优价廉赢得国内的消费者,这无疑是给中小企业更多的挑战。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挑战,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迟早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3.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中小企业在某个特定时期取得竞争优势并不是很难,难的是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经济全球化时代,由于产品寿命周期的日渐缩短,竞争成功的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拥有不断开发新产品和开拓市场的特殊竞争能力。

四、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中小企业在发展中有自身的优势,但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乏竞争力,特别是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战略意识淡薄,战略意图不明确。持续竞争优势的发挥需要与发展战略相匹配。企业战略意图表明了企业未来的前进方向、自己的业务定位、计划发展的能力。从目前来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重战术、轻战略,依赖经验决策的思维定式。由于没有明确的战略意图,导致了许多中小企业经营方向迷失,经营领域模糊,经营的盲目性、投机性、随意性特点突出。

2.有限的资源分散,跌入多元化陷阱。多元化经营被很多中小企业认为是企业寻求规模扩张、利润增长、分散风险的策略。目前很多中小企业在主营业务尚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的状况下,盲目实施多元化经营,由于资源分散在多个业务领域,分散了企业在具体业务领域的资源实力,尤其是影响了需要资源保证的核心领域或主营业务领域的竞争力,损害了对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一些企业甚至丧失了原有的优势。

五、构建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议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受自身发展水平和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笔者认为,中小企业应结合企业的实际,从以下几方面来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1.对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进行战略规划。核心竞争力是支撑企业长久竞争优势的基础性能力,因而也是战略性能力,它必须与企业长期战略相结合。因此中小企业要培育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进行战略定位和规划,这是取胜的前提。企业要在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对可能发生的重要事件(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及时作出灵敏和正确的反应,准确预测和把握本行业产品、技术的变化方向及趋势,调整企业发展方向,适应市场变化。

2.培育核心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现代企业制度体现的是企业资源配置的高效性,而这种高效率能否充分发挥,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一个企业要在竞争市场中有立足之地,要培育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可以说核心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核心技术应该是独特的,竞争对手无法对其加以复制或复制起来很大的。中小企业在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首先要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核心技术是什么,即那(哪)些是自己专有的、关键的,然后再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其专有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攻关、开发、创造。二是要以“合作”为突破口。中小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不可能独自建立自己的研发系统,更没有能力承受研发活动的市场风险。因此,中小企业必须向外界获取新技术和能力,通过市场手段获得企业需要的核心技术源或掌握核心技术源的人才,也可以通过与拥有互补优势的另一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或兼并收购拥有某种所需要的专长的企业,为己所用,将外来的不同知识有效地沉淀在企业内部,形成存在于企业内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孟尖滨.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与策略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2).

[2]王尧.浅析我国中小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及现状[J].商场现代化,2011(16).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篇5

[关键词]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对策

前言

在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下,中小企业作为占据经济市场最大份额的经济体,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所做出的贡献无可比拟。然而,随着市场经济模式的不断完善,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薄弱的问题日益凸显。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状态,中小企业要想实现更为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要加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基于中小企业的这一发展需求,做好对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问题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一、核心竞争力对于中小企业的影响作用

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经营、发展的关键,其对于中小企业所产生的影响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能够提高企业综合实力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小企业要想谋求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是第一要素。相比于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因为其规模、资金等多方面的限制,本身在综合实力、抗风险能力上就较为薄弱,在这种情况下最大限度提高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够实现中小企业在经营、管理等方面实现最佳状态,这能够实现对中小企业综合实力的显著提升,为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重要支持。

(二)能够激发企业创新能力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离不开创新。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是相互呼应而存在的,企业的创新能力更强,其核心竞争力就越好,核心竞争力越好其创新能力就更强。从当前的经济市场发展需求来看,创新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环节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想要实现发展,就必须要在创新发展方面下功夫,而这一切都必须要源于中小企业具备良好核心竞争力为前提,所以说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激发其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三)能够推动企业良性发展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如何保证能够健康、长足的发展下去,已经成为了中小企业最基本的发展目标。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如果中小企业能够具备优秀的核心竞争力,那么其就能够在市场竞争当中占得优势。所以说核心竞争力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影响重大,如果企业能够拥有并科学的对其予以应用,那么企业就能够始终处于一个健康的发展状态下,这对于推动企业的良性发展意义深远。

二、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存在的问题

从中小企业当前的发展水平来看,其在核心竞争力构建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想要实现长远发展,就必须要尽快将其予以解决。

(一)战略发展意识落后

战略发展意识落后是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最普遍的问题表现。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中小企业更多的是在谋求一个维持发展的状态,对于先进观念、先进技术的学习欲望不打,只求企业能够保持现状的发展下去。短期来看,此种发展模式并无不妥,但经济市场的瞬息万变,充分显示出了不前进就是在倒退的真理,中小企业管理者在战略发展意识方面的落后,会让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日益下降,最终淹没在滚滚前行的市场经济浪潮当中。

(二)商业模式不能与时俱进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下,企业只有掌握了市场经济动态,才能够确保自己的发展方向与市场需求相符,才能为企业更好的经营下去带来支持。然而,在实际经营过程中,许多中小企业都存在着发展思想较为保守,商业模式不能与时俱进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仅降低了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还将中小企业逼向了绝境,中小企业因此而遇到了巨大考验。需要注意的是,当这种问题出现时,企业的管理者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到问题的本质,这让中小企业的发展就像一只无头苍蝇,四处寻觅却难求一条出路,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令人堪忧。

(三)员工素质参差不齐

员工作为企业发展过程中最为关键性的影响因素,其素质水平也会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构建效果带来影响。在我国中小企业快速发展背景下,许多中小企业为了满足基本经营状态,在进行员工聘用时没有过多的进行资质考核和评价,这让企业当中出现了一些资质偏低、技术水平缺乏、创新观念落后的非专业员工。当企业需要进一步发展时,他们难以发挥出岗位本身该发挥的作用,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还大大影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效果。

(四)创新意识较为薄弱

创新意识作为创新行为的内在驱动,其在中小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表现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水平,从当前的中小企业发展水平来看,就存在着创新意识较为薄弱的情况。中小企业创新意识薄弱情况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企业管理者创新意识不足,战略发展观念缺失;其二是企i员工素质参差不齐,导致企业创新意识水平偏低;其三是企业创新观念因为资金缺乏难以落实,以至于创新意识难以实现本质化表现,最终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带来影响。

三、提高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效果的对策

通过前文分析可以看出,影响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为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水平,做好以下工作是实现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树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从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状态来看,树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推动中小企业前进的重要措施。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企业管理者作为企业的掌舵人,其必须要认清创新对于企业发展的关键性影响作用,在深入学习先进经营理念的同时,提升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水平,然后借助自己在企业当中的领导地位,来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到企业发展目标当中,实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构建。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为了确保创新驱动的效果,管理者需要做好对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教育和培养,让企业当中的每一位工作者都能够充分认识到创新观念对于企业发展以及个人职业价值体现的重要影响作用,让他们也能够始终坚持以创新理念为指导进行工作,企业上下构建起良好的创新发展氛围,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支持。

(二)构建互联网+的商业模式

互联网作为当今最为快捷的信息传递方式,其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为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随着以互联网+为基础支持的电子商务模式逐渐成熟,中小企业迎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实际工作中,企业管理者要在结合其经营产品特点的基础上,对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的发展进行评估,然后在聘用专业电子商务人才的基础上,构建其企业的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在借助互联网平台拓宽企业经营途径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更为快捷、广泛的信息,为企业更好的掌握经济发展动态,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带来支持。

(三)加大人力资本开发

人力资源作为市场经济模式下最为宝贵的资源类型,如何最大程度上发挥出其作用,对于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构建和长远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中小企业要通过对现有人力资源结构的分析以及企业未来发展的规划对比,找到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真实需求,并以此为目标来进行人力资本的合理开发。在际工作中,企业要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引进,以确保企业的发展目标能够有充足的人力资本支持,避免因人力资本缺失而造成发展目标难以实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企业要进一步对内部员工进行价值评估,通过对企业岗位需求标准与员工实际价值表现的对比,来找到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关键并加以改善。为了更好的开发出人工的职业价值,建议以绩效考核模式来进行岗位考评,从而实现竞争上岗、多劳多得的工作模式,为企业始终保持良好的人力资本活力打下基础。

(四)加强技术创新发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创新意识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做好对其的研究也是实现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有效构建的重要措施。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培育核心技术来实现创新目标的实现。首先,企业要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优势所在,了解企业本身具备什么技术,缺失什么技术,然后采取针对性战略发展模式。然后,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前提下实现专项核心技术的研究,进一步提升企业专业技术水平。最后,加强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技术层面上的取长补短,在进一步提升企业技术水平的同时,也为企业技术创新带来支持,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打下优质的技术基础。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篇6

论文摘要:随着第五次并购浪潮的兴起以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企业管理者将视角转向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角度,以期通过并购实践来获得、强化、提升或拓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从核心竞争力的构筑和提升角度来研究企业的并购行为,建立一个围绕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并购流程,以有效的促使并购行为的成功实施,提高企业并购成功率,提升企业的持续竞争能力。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西方企业界先后出现了五次并购浪潮。当今的绝大部分的国际大型企业都经历过并购活动,但从总体上看,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并购的成功率都不是很高,据有关机构统计,并购失败率可高达70%。另一方面在大多数企业并购失败的同时也不乏仍有少数企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有人对此进行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并购成功,获得充足利润回报的企业均是围绕其核心能力而进行并购的。

因此,随着前四次并购浪潮的发生及之后企业的成长,再加上核心能力理论的发展使企业逐渐认识到核心能力是并购的基础,企业内部的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企业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因而现仍在进行的第五次并购浪潮中企业并购大多集中在核心竞争力的获取和提升方面。基于此,笔者试图结合核心竞争力理论,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角度来建立一个清晰和可操作的并购流程,以期为我国企业的并购实践提供支持。

1.柱心竞争力理论.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也叫核心能力理论),是20世纪中后期竞争优势理论发展而来,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企业自身发展实践而发展起来的理论。其起源可追潮到塞尔兹尼克(Selznick)于1957年提出的独特竞争力的概念,在对管理过程中领导行为的社会分析中,他把能够使一个组织比其他组织做得更好的特殊物质叫做组织的能力或独特竞争力;肯尼思·安德鲁斯(andrews)在1965也使用了“独特竞争力”这一概念其认为公司竞争实力来自于其独特竞争力或公司做得最好的地方;之后还有不少的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直到普拉哈德与哈默(prahaladandHame1)于1990年在上发表了“企业核心竞争力(thecorecompetenceofhtecorporation)一文,成为核心竞争力的标志性著作,并引起了理论界和企业界的重视和广泛关注,亦有人将其译为“企业核心能力”,本文在此不作区分,有些地方混用。

关于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目前尚没有统一的解释。根据普拉哈德和哈默的观点,核心竞争力是指“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能的学识”;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将企业核心能力定义为企业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业务或多项业务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能力。通过比较分析,笔者认为,可以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解为企业在自身的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积累起来的,能够把企业的各种资源、知识、技能等按照特定的方式结合起来,使企业拥有长期竞争优势,从而能在市场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的各种能力的总称。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动力源泉,主要具有异质性、价值性、延展性、难以模仿性、不可交易性和持久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保证了企业在和对手的竞争中能够具有较长时期的优势,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企业经营战略的关键在于培育和发展这样的核心竞争能力。

2.企业并购理论

企业并购理论是在企业进行大量并购的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美国是企业并购浪潮的发源地,从19世纪末以来,后有五次企业并购浪潮在美国兴起并席卷全球。美国等西国家普遍使用“mergers&acquisitions”(简称“m&a”)来表达在我国通常将兼并与收购统称为并购或购并。

理论上,无论是西方学者还是我国的专家学者都对企业并购理论的研究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如五次企业并购浪潮的发展过程,企业并购概念、类型、动因及效应等相关基本理论均比较成熟,西方学者先后从规模经济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多元化经营理论等多角度对企业并购进行了解释说明。

实践中,企业实施并购的成功率仍不是很高。因为企业并购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不是一次简单的交易过程,一般来说,企业并购都要经过并购前的筹备期、并购谈判、并购实施和并购后的整合等四个阶段。并购的成功与否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实施并购前对自身企业的自我评价,对目标企业的资产价值、发展前景等多方面情况的综合评价,并购时筹资方案的策划,并购方式的选择,并购后的整合等。但很多进行并购的企业往往只重视了并购交易的完成情况,而对并购前的准备工作、并购后的整合工作等关注较少,从而导致了很多的企业并购都走向失败。

3.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并购流程分析

随着第五次并购浪潮的兴起以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发展,很多企业管理者将视角转向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角度以期通过并购的方式来获得、强化、提升或拓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实际上,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并购行为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第一,并购企业可通过获取被购并企业的独特知识、资源和技能,甚至核心能力,来强化和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第二,对于已构筑和培育了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可通过并购,使企业原有的核心竞争力得以扩展和渗透,同时由于获取了外部的相关资源和知识,使得企业原有核心竞争力得以强化。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筑、培育、强化、提升是一个循环的、动态的过程,通过并购来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扩散、移植或强化只是其发展过程中的~部分,但却往往关系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整个发展过程,甚至会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壮大过程。因此,围绕核心竞争力的获取与提升而进行企业的并购工作,对于保持企业竞争优势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从核心竞争力的构筑和提升角度来研究企业的并购行为,建立一个围绕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并购流程,以期能有效的指导企业并购实践,提高企业并购成功率,提升企业的持续竞争能力。具体可见下图1:

3.1成立并购小组。一个内部结构合理、职责清晰的并购小组是企业成功实施并购的前提条件,它会关系到所有有关并购的计划方案、各个阶段工作的顺利进行。首先,应合适选择并购小组的成员。由于企业并购过程中会涉及到企业的价值评估、融资、交易谈判、并购后整合等多方面工作,因此小组成员的知识结构等必须要尽可能满足整个并购流程中的所有工作需求,必要时可以聘请咨询机构或专家参与分析与操作。其次,小组内各个职位的职责要清晰,以便于在进行并购工作时的管理与协调,从而更好地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作用。

3.2识别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确定其所处状态。成立并购小组后,首要的问题便是对企业自身进行综合评价,识别企业自身具有的核心竞争力,做到“知己”。只有先搞清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及其所处的形态后才可能确定正确的并购目标、制定正确的并购战略、选择合适的目标企业及采取合理有效的整合模式,从而为并购的后续工作的进行奠定基础。

普拉哈德和哈默认为,至少有三个方面可以帮助我们识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必须为市场所认可,即能够提供进入相关潜在在市场的机会;核心竞争力必须为客户带来特别利益,也就是说核心竞争力应当能够提高企业的效率,帮助企业通过降低成本或创造价值来扩大客户的利益;核心竞争力必须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竞争优势得以持续。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大体可以采取以下步骤来识别企业的核心能力:

3.2.1分析评估企业资源。核心竞争力理论观是在资源观理论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企业理论。因为企业资源是核心能力形成的根基,且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转换、相互促进的内在关系,因此可从分析“企业资源”入手来识别企业核心竞争力。Rumelt与wemefelt(1984)等学者的实证研究表明:企业特有的资源因素对于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产业因素只具有次要性的作用。企业资源可以从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进行分类研究,如有形资源包括厂房、机械设备、原材料、资金、土地等;无形资源包括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组织资源、企业文化、品牌商誉等。

3.2.2识别企业核心竞争力。由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常外在反映在企业的竞争优势上,常直观表现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市场营销、终端产品等方面,但企业的核心能力却来源于企业在设计、生产、营销等价值链上的一系歹4的价值活动,因此,通过“价值链分析”,可以通过企业与同一产业内其他竞争对手的基本价值链及其细分的对比,可以发掘出不同于其他企业的为本企业所特有的核心资源和稀缺性能力。这些核心资源和稀缺能力即为“核心竞争力要素”。

.3.2.3确认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所处的状态。对于上一步骤中所初步识别出来的“核心竞争力要素”,可用优势和劣势分析法来进一步确认本企业的核心能力,如价格优势、时间优势、效率优势、实力优势、人才优势。

再根据核心能力的刚性和延展性确定企业核心能力所处的状态。一个企业的核心能力要转化为外在持续竞争优势,应同时具备核心要素本身性质、环境、时间和终端成果四个方面的条件,其中核心要素本身在整个能力培育过程中也是不断积累和成长的。由于四个条件的完善程度不同,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形成也不相同,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基础态核心能力、亚状态核心能力和成熟态核心能力。为清晰的界定上述三种形态,可用核心能力的刚性和延展性两个参数来描述。核心能力的刚性指它的独特性、稀缺性和不可模仿性,核心能力的延展性是指基于能力平台(如产品平台、技术平台)衍生出相关产品和技术的可能性。

3.3以核心竞争力为导向进行并购需求分析,确定并购目标。核心竞争力观是在资源观理论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按源观理论分析,资源过剩和资源稀缺两种情况均会导致并购行为的发生。一方面,在资源过剩背景下,企业会出现并购的需求,此时其并购目的在于通过自身核心竞争力向被并购企业延伸和扩展,实现其经济回报的最大化,实现企业的扩张。同时通过并购也强化企业已有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在资源稀缺的背景下,企业也会出现并购的需求,此时其直接目标在于通过并购获取构筑或培育核心竞争力所需的战略性资产,从而构筑和培育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导向,可以将“企业核心竞争力”视为~种特殊的“资源”,从而利用上述的资源观理论进行企业的并购需求分析,确定企业是否真正需要进行并购,以避免出现企业为了并购而并购的局面。

经过对企业并购的需求分析,结合核心竞争力所处的状态,便可以确定企业的并购目标。具体地说,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并购目标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类:

3.3.1核心竞争力的获取。对具有基础核心能力,或丧失竞争优势的企业,可以通过并购从外部获取已经形成的核心竞争力。

3.3.2核心竞争力的强化。对于正从基础态向亚状态过渡或核心竞争力处于亚状态的企事业,通过并购从外部获取互补性资源或独特资源,使其与企业自身各个方面资源条件结合,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外层保护力量,抵抗核心能力被侵蚀,加快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筑与强化。

3.3.3核心竞争力的拓展。对于拥有成熟态核心能力的企业,将已有核心能力通过并购转移到被并购的企业中,进一步显化和扩散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带来的竞争优势,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3.4选择相匹配的目标企业。选择合适的并购目标企业是影Ⅱ向并购成功的关键。

3.4.1搜寻并购目标企业。根据企业自身的并购需求和并购目标,搜寻具有企业所需要的某种(或某些)核心能力要素的企业,这些要素可能是某种特殊的能力、知识或资源,如物质性资源、人力资源、组织资源、管理资源、文化资源等有形和无形的资源。在搜寻并购目标企业时,不能忽略企业的并购目标,只看到短期的财务利益,而应将战略目标定位于能够获取企业构筑、培育或提升核心竞争力所需的要素上。

3.4.2选择并确定并购目标企业。企业在选择并购目标企业时应把握的总体标准应该是并购企业能否通过并购获取互补并相容的资源或能力。在已搜寻到几家并购目标企业范围内,利用上述核心竞争力的识别步骤与方法对每个并购目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识别,进一步挑选出较为合适的并购标企业,缩小选择范围。在此基础上,再对这些目标企业进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全面的调查与比较分析,确定一家最为合适的目标企业,最大程度降低风险,提高并购成功的几率。

3.5并购双方的谈判与交易。在确定了并购目标企业之后,并购双方便可进行相应的谈判与交易,这一阶段可视为技术性阶段,涉及到目标企业价值评估、交易价格、支付方式、并购协议的签订等,较为客观,并购小组此时应充分的作好相关工作,确保并购交易的顺利完成。由于这一阶段与本文主题并无太大联系,在此不作深入讨论。

3.6核心竞争力的转移与整合。很多的企业管理者往往认为并购交易的完成就意味着并购的完成,而忽视了并购后的并购整合工作。核心竞争力是由一系列专长、技能和资源等竞争力要素整合而成的,这些竞争力要素本身不能单独构成核心竞争力,而必须要经过一定的整合后才能形成,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企业问并购交易的完成只能表明在法律意义上完成了产权交易,并不能表明企业各种要素资源特别是核心竞争力资源得到了重新配置,达到了企业并购的目的。

自从ansof于20世纪6o年代首次提出协同效应的概念以来,但一直是西方大型公司制定多元化战略、并购重组战略的一个最重要原则。并购的协同效应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并购后的整合工作,并购后的整合效果是决定并购成败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并购整合的主要内容一般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战略整合、技能和知识的整合、人力资源整合、组织整合、管理系统整合和文化整合等。并购交易完成后,并购双方要在前期相关的研究分析基础上,根据双方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整合模式与策略,针对上述几个方面内容进行全面整合,并对并购过程进行密切关注,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保证并购整合的成功,实现双方核心竞争力要素的转移与整合。

3.7核心竞争力的强化与提升。普拉哈德与哈默认为,可以将公司看成~棵大树,树干是核心产品,小的树枝是业务单元,叶、花、果等是最终产品,而是提供营养、保持稳定的根系是企业的核心能力。在通过并购整合期后,企业在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强化等方面已取得初步成功,具有了“根系”,但要想将营养转化为最终的“叶、花、果”等最终产品,表现出最终的市场效应、经济效应等,为企业带来并购的效应还需要并购双方进行并购整合的巩固工作,如开发作为核心竞争力要素载体的产品,制定出并购与核心竞争力互动发展的战略等,以强化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使得并购后的核心竞争力逐渐达到成熟的状态。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篇7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

自入世之后,我国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保持明显优势,就要不断审视自己和竞争对手,持续地学习和创新,努力培育、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正推动着国家竞争力的增强。而为了迎接全球日益加剧的经济、政治、文化竞争挑战,几乎各个国家都逐步完善和加强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因此,对于企业自身而言,要想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必须通过培育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来抢占21世纪国际竞争的高地。

一、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著名战略学家帕拉哈德和哈默于1990年提出来的,他们将企业核心竞争力解释为企业的科学技术、管理制度、营销手段等各方面技能的和谐组合。它是指企业通过竞争获取关键资源,使企业形成并长期保持的可持续竞争力的能力群体,是为企业开发独特技术、研制优势产品、形成独特营销艺术和开发独特管理方式等能力的特定组合,具体表现为技术创新力、反应能力、决策能力、制造产品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结构管理能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它是企业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它让企业在提高生产效益、降低成本和创造生产价值方面能比竞争对手做得更有优势,它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内部长期学习、经验积累,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技术特性。企业核心竞争力虽然为人们所认知,却很难用语言、文字、符号来描述或表述,它与一定时期的资源、组织管理模式、技术技能、操作技巧等因素高度关联,所有基本要素协同合作,必然会发生动态发展演变,最终才有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

二、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

总的来说,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生存现状和长足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核心竞争力决定企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它能增强企业产品在相关市场上的竞争地位,企业在长期知识、经验积累的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专长,对目前全球持续的企业的兼并、合并潮流具有特殊、关键意义。企业一旦拥有了核心竞争力,就能够拥有长期竞争优势,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国内企业要在竞争中形成优势的迫切需要

入世后,我国企业同时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同国外企业展开竞争。核心竞争力较强的企业,会更好地抓住发展机遇,把握与国外企业合作的机会,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势头。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于1998年7月1日,由广州汽车集团公司和本田技研株式会社合资成立和运营,其生产的产品共有3款:新一代雅阁、奥德赛、汇集。短短的几年时间,广州本田公司就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取得今天的成就,究其原因是因其抓住发展机遇,把握与国外企业合作的机会的必然结果。相反,中国的传统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会遭到国外优质产品和国外资本的冲击,这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已经迫在眉睫。

2、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

入世后,中国企业只有从现在做起,不懈努力,全面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保持在自己产品领域内生产、运营的特色和优势,拥有稳定的市场占有率。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时,应关注企业的收益性、成长性、流动性、安全性及生产性,切实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引进科技进步,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提高员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转变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化;实际运用优秀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应市场需求的、提高经济效益的产品。总的来说,充分依赖科技进步,运用现代管理方法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市场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而这些都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内容。

3、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合理应对我国“入世”后新挑战的必然选择

入世后,跨国公司及国外企业的大量涌入,国内企业面临着与国外企业及国内同类企业之间的竞争,在这种环境下,国内企业赖以生存的原有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就会削弱,而且自身的缺陷也显得非常突出。因此,要想让国内企业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除了提高自身产品的技术研发水平和服务水准外,迅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途径。

三、企业在培养核心竞争力上存在的问题

可以说,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都还未形成核心竞争力。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出现的企业管理水平低下、企业人员素质偏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企业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在中国入世后显得更为突出,难以与国际上同类产品相抗衡。

1、企业规模小,产品竞争力弱

由于国家宏观调控不到位,市场经济运行的盲目性,让我国一些企业对新上马项目一哄而上,其结果导致规模小、竞争力弱的企业因拿不出自己的优势产品,而失去竞争力。

2、企业创新能力差,造“血”功能弱

核心技术是企业在竞争中制胜的法宝,企业要生存,必须大力推进技术进步,特别是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需要自主研究与联合开发、技术引进相结合,培养技术创新能力,以此来提高自身产品的技术含量,为增强市场竞争力奠定基础。而我国长期以来的科研开发都是以国家投资为主,且科研经费的投入很少,因而影响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有的企业因自身受到传统投资机制的制约,没有加大对科研开发的投入,有的企业甚至没有任何投入。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篇8

关键词: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各电力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不断地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其各组织长期有效合作的结果,并融于知识和技能中。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员工为载体,并且依附于员工的综合实力。

要提高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必要弄清楚什么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综合学界目前关于企业竞争力构成要素的叙述,主要包括有技术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资源组织能力、文化凝聚力、战略创新以及管理创新能力等。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来理解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有效地优化整合各种资源,以适应日益复杂多变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的独特能力;是企业所独有的,以创造超额价值来保持市场竞争优势的处于核心地位的关键能力和资源。从这个理解来说,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中人力资本密切相关,离开了人力资本,超额价值创造和企业长期发展将难以实现。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不断地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确保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

一、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首先,人力资源管理是增强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知识和技能都是无形的资产,需要以电力企业中的个人作为载体,而电力企业每位员工的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都对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起支撑作用,也是电力企业获取资源,再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而转换为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成为影响电力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只有不断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才能有效提高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提高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经研究表明,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发展基础,再充分调动和协调其他有用的资源已经成为提升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方式。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企业的全体员工,而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开发并释放所有员工的潜能,通过不断提升员工的绩效,为电力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财富。因此,电力企业想要长期持续有效的发展,必须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二、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分析

1.电力企业文化建设不够重视人本理念

电力企业的发展受电力企业自身文化因素的影响,而人力资源管理对电力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尽管目前我国的大多数电力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时重视引入人本理念,但是却没有形成系统的以人为本的文化意识。不仅如此,由于电力企业的内部领导层普遍有深厚的权力意识,导致在电力企业的内部员工中仍然存在着等级观念,并没有实现真正的人人平等,员工间的协作意识与工作氛围都不够浓厚。此外,由于电力企业受产业结构单一的影响,其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理念重在提升劳动生产率,这样的人力资源管理意识不利于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

2.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机制不完善

电力企业的管理机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然而电力企业还是存在着管理不合理的情况。首先,电力企业的岗位设置不合理,并没有充分地利用好人才,致使人才资源的价值无法得到发挥,导致人才闲置的现象出现。其次,许多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机制不完善,在员工薪酬分配和绩效考核方面无法实现公平科学,对企业员工的激励机制也不合理,无法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电力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与配置不合理

电力企业的发展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规划与人事资源配置,再根据电力企业的实际生产需要与经营状况,将电力企业人才资源的规划与配置同企业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当前许多电力企业在数量与质量方面都对人力资源的规划和配置缺乏长期的计划,受传统经营理念的影响,电力企业只重生产和经营,忽略了管理的作用,导致企业内部实用型和复合型的管理人才都严重欠缺,进而影响了电力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甚至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4.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机制不健全

随着我国经济时代的不断发展,电力企业间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人才资源作为电力企业竞争的关键因素,对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有许多电力企业都存在着引进人才后却无暇管理,不能较好地给他们创造适合他们工作的良好环境和发展空间,导致这些高素质人才无法发挥自己的专长与优势。再加上电力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培训机制不健全,对员工潜在能力的开发也不科学,导致企业无法培养出有能力的人力资源队伍。

5.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不合理

许多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不合理,形式单一且效果不明显,也没有完善的薪酬制度,奖惩机制具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科学合理的员工绩效考核制度,导致员工对薪酬不满意,从而造成电力企业的人才流失。此外,电力企业内部工资结构的设置也不合理,无法体现人才资源的价值。

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

1.强化电力企业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作为影响电力企业发展的价值观念,不仅对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指导作用,而且还对电力企业员工的思想与行为起着规范的作用。强化电力企业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电力企业管理人员更新观念。电力企业的管理人员应将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把以人为本与企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每一企业员工都能成为人力资源的主体,并充分挖掘高素质人才的潜能,通过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电力企业的领导与人事部门应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将以人为本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工程,确保每一位员工都能在自己的工作中体会到自己的成长,并能感受到实现价值的希望。

第三,将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相互渗透。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在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通过加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促进电力企业与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从而增强电力企业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奉献精神。

2.完善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机制

完善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机制,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对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的现代化和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让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并对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为提升电力企业竞争力提供人才储备。

第二,推行岗位轮换和轮岗交流制度。在电力企业的生产和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轮岗的周期与比例,再通过各岗位间的交流,加强电力企业员工对不同岗位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使企业的岗位知识得到充分传播,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

第三,鼓励员工之间的知识交流与互帮互带。通过员工之间的交流和互助,新员工可以很好地从老员工那里获取职业技能与相关知识,从而更快地适应自己的角色。而老员工也可以从新员工那里了解到新知识与新技能,使自己得到充实。

第四,肯定电力企业员工的主人翁地位,完善企业内部的民主管理形式,尊重员工的各项权益与合理性建议,通过对企业员工不同方面的帮助,确保员工能在工作中充分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第五,建立科学合理的沟通与反馈机制。电力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经常与员工进行沟通和交流,建立民主的反馈平台,实时了解员工的困难与需要,使员工感受到企业对自己的重视。

3.制定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的长期规划

我国的电力企业普遍缺乏高级技术型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针对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储备不足这个问题,应科学地制定人力资源的长期规划。首先,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包括职业技术类的高校毕业生)进入电力企业,提高对学历层次的要求,适量引入研究生、博士等具有丰富理论知识的专业人才,从而提升电力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其次,对人才资源的专业范围适当放宽(有些电力企业硬性规定只吸纳跟电力行业专业相关的人才),在除了电力专业的人才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引进会计、中文、英语、商贸及管理等多专业人士,加快电力企业的现代化、多元化和国际化进程。

4.健全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机制

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质就是人才资源的竞争。因此,电力企业想要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吸引不同类型的人才,通过对人才的培养及培训,增强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才培养需要有健全的培训机制,采取针对性的梯队式培训方式,按不同员工的业务和层次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

5.优化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

根据电力企业的生产情况和经营状况优化薪资分配制度,能有效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优化激励机制不仅应该了解激励的对象、方法和因素,还需要把握激励的程度与频率,确保激励机制达到其应有的效果。

提升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即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发过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或许会逐渐失去其市场竞争优势。因此,电力企业必须不断地创新,力争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取得主动的地位。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能促进电力企业员工发挥其创新能力,为电力企业创造新的利润价值,从而达到提高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江堃.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J].人力资源,2013(10):203

[2]邓焕韧.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J].大众科技,2012(14):194-197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篇9

关键词:金融危机核心竞争力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企业怎么成功实现软着陆?归根到底,这决定于企业核心力的强弱,所以当下,企业核心竞争力已经逐渐成为市场竞争的力量源泉。如今,我国的企业与世界实力强势企业相比,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和欠缺之处。而这种不足和欠缺又主要体现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方面。金融危机给我国企业带来沉重打击的同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只有通过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体现自身的竞争优势,才能让企业提升实力,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站稳脚跟,顺利度过经济危机。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多种技能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力量,但是,对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却不是涵盖所有方面的,如果一个企业丧失了在市场中的整体竞争力,它仍然能凭借一些核心或者关键的技术或知识领域而赢得市场。总之,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具有的独特性表现在:企业拥有的核心资源市场无法购得、亟需法律法规的保障;资源与能力之间具有互补性和组织性、属于企业的公共资源、竞争力具有持续性。

一、金融危机下我国企业的现状

1、缺乏经营战略思考

市场的萧条也检验企业的竞争力的强弱。某些企业将产品滞销、效益下滑等问题都推脱到市场上,认为这只是市场萎靡的结果,盲目等待市场的复苏而不主动采取有力措施。面对经济的萧条,企业难以从自身的问题中发现更深的矛盾。

一些企业没有明晰未来的发展战略,盲目发展还有一些企业则频繁转变自身的发展战略,致使发展方向出现混乱,企业的运作效率也随之降低,最终走向衰落。

2、规模结构与自身实力之间出现失衡

金融危机在中国蔓延,首先受到冲击的是代工生产企业,他们没有合理的营销体系,也没有研发能力。这些企业就是缺乏软实力,宁可倾其所能增加产能,也不对软实力稍加关注。

3、产业结构分散

长时间以来,企业在相对宽松的市场环境下成长起来,却缺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得很多产业呈现很多低效率结构。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的结构弊病都一一暴露,缺乏核心竞争力,也缺乏抗风险的能力。

4、缺乏创新能力

众所周知,我国相当大的一部分企业都只是停留在“制造”的状态,缺乏应有的创新,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这导致企业只能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和原料。

二、金融危机下,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一些有效措施和途径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企业应该勇敢地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实现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高的总体目标,优化配置好企业的资源,克服自身的缺陷和不足,把握竞争的主动权。笔者认为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1、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企业要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要注意四大方面的工作。首先是科技创新的决策机制,建立科学而完善的科研决策和开发体系,让在完成好自身工作的同时共同协作,并在重大事项的决策上体现科学性,确保产品技术的创新和领先。其次是科技创新的资金保障机制。企业要保证足够的研发经费,保障研发工作的进行。再次是科技创新的管理机制。在产品的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中进行合理高效的创新管理,保障生产的成功运作。最后是科技

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企业要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对人才的需求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要引进和培养大量人才,提高企业的人才储备。

2.提高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势地位的体现,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生产技术能力,更依赖于企业能不能准确分析市场态势,并采取可行的策略和方法。这方面,企业要争取做好三点:首先是要提高对市场调研的重视程度。要将市场作为导向,制定生产目标。其次要健全完善好营销网络,构建好企业与市场的桥梁,增加产品的销量和市场份额。最后是要建设好企业的品牌,树立品牌效应。通过科学的发展策略,以质量作为基础,塑造品牌,使产品和企业都能够越走越远。

3、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提高主要依赖于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能力。在这个层面,企业一方面要将自身的竞争优势和不足认识清楚,结合市场的需求,制定并完善好经营战略。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好规范的企业制度,将所有权与经营权进行分离,建立起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让企业走上一条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道路。另外一方面,企业要适应市场的剧烈变化,以市场为中心,建立完善好自身的组织形式。

4、提高企业文化影响能力。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核心竞争力的支持,而技术的培养和提高也离不开企业文化环境的影响。企业必须营造一种核心价值观念,并让全体企业管理者和职工对其产生归属感。在当前的形势背景下,企业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和竞争意识,用先进的文化氛围去武装企业、感染员工,促进以“为顾客服务”为最终导向的企业文化的建设。

5、健全完善好企业发展的制度和环境。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政府相关部门也要提供良好政策制度和服务予以支持。政府要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利用行政手段对不规范的市场行为加以整治和规范,促进企业间的公平竞争。另外政府也要改进政府的功能和服务,健全完善好公共服务平台。相信只要政企协力,企业一定能够提高核心竞争力,抵御金融海啸的冲击,我国的企业也一定能够在金融危机中抓住机遇,经受考验。

结语

企业必须清楚认识到:只有积极提高核心竞争力,制定长期科学的规划体现自身的竞争优势,才能够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变得更强,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1]吴维库.企业竞争力提升战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蒋学伟.动荡环境中的企业持续竞争优势[J].经济管理.2002.2

[3]赵文清,贾慧敏,钱周信.企业核心竞争力内涵研究评述[J].技术经济,2005,(03).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篇10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层次分析;模糊评价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全球企业进入一个共同化竞争的领域。加入wto后,中国企业面临的竞争更趋激烈,市场环境变化的不可预测性也日益增强。企业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谋求持续发展,关键是要获取持续竞争优势。企业能够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是必须拥有核心竞争力,但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本身还不完善,如何进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还没有统一公认的标准。因此,构建科学可行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核心竞争力评价的意义与原则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五十年代。菲利普·塞尔兹尼克在《行政管理中的领导艺术》一书中,就曾提出过企业特殊能力的概念。1990年prahalad和Gary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一文,标志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进入一个新纪元——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战略管理阶段。LenardBarton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mever和Utterback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是在产品族创新的基础上,把产品推向市场的能力。国内外有关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著作和文献不断出现。

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能使企业对自身及同行业竞争力状况有一个定量的、清楚的认识。企业对自身竞争力水平和变化状况的把握,能便于企业分析其竞争的优势和劣势,制定竞争战略,对同行业竞争力状况的及时了解和把握,通过在与竞争对手的对比中找出差距、分析原因,才能对其竞争力各个方面有全面的认识,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各种途径巩固优势,弥补缺陷,改善经营管理,促进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能为企业提高竞争力提供一个指引的、行之有效的战略,为企业效率提高提供努力方向。

目前,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建立己趋于系统化,如金磅指标体系设计法、张金吕指标体系设计法等,然而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研究相比之下则相形见绌,对核心竞争力评价的研究还不多,很多文章都是在探讨指标体系的建立而没有进行评价。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的设计,参考了世界经济论坛(weF)与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国国家经贸委竞争力评价体系,以及《远东经济评论》评价体系,同时借鉴了李建明(1998年)、赵春明(1999年)、王毅(2000年)、管益忻(2001年)、周涛(2003年)、赵国浩等人的研究成果,将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27个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包括核心技术能力、核心营销能力和核心管理能力。核心技术能力包括生产技术能力、信息技术能力2个二级指标,核心营销能力包括品牌营销能力和市场及营销创新能力2个二级指标,核心管理能力包括财务及资本运营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等3个二级指标。具体的指标体系见表1。(表1)

三、Fuzzy-aHp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是指在考虑多种因素影响下,对某种事物做出综合决策。设U=(U1…Un)为n种因素,V=(V1…Vm)为m种决断,在对事物进行决断时,由于各因素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V中m种决断本身常常是模糊的,因此需要构建一个从U到V的模糊变换。本文采用Fuzzy-aHp综合评价的方法,首先对数据实行无量纲处理,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再利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

1、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无量纲化是数据的标准化、规格化,它是通过数学变换来消除原始变量量纲影响的方法。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各项指标都有不同的量纲,应首先对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实质是将评价指标的原始值转化为评价值的过程。假定我们所研究的定量指标的实际值转化成不受量纲影响的指标评价值时,二者之间呈线性关系,指标数实际值的变化引起指标评价值一个相应的比率变化。利用隶属函数,构造下列无量纲化函数:

2、指标权重确定的数学模型。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中,权重值的确定直接影响着综合评价的结果,权重值的变化会引起被评对象优劣程度的变化。因此,科学地确定指标权重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中举足轻重。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

[1] [2] 

体系具有多级结构的特点,同时在评价指标体系中,为准确、综合地反映企业的综合发展能力,必须将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综合考虑,有机地结合。层次分析法对于含有定性、非量化因素的评价问题,可以统一处理综合评价中的定性和定量因素,通过专家的判断和选择,对评价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进行量化、排序,计算也简便。所以,多级结构层次分析法较为适合于确定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的权重。

()构建指标权重的判断矩阵。指标体系建立后,上下层次指标间的隶属关系就被确定了。为了比较科学、准确的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使层次分析用到的数据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可靠性,需要考评专家小组对同一层次指标进行模糊评价,两两比较。为了将比较判断定量化,层次分析法引入见表所示的-比率标度法,并写成矩阵形式,即构成所谓判断矩阵a=(aij)m×n。

()计算指标权重。计算各层元素对系统目标的合成权重,并对此进行总排序,以确定递阶结构图中最底层各个元素在总目标中的重要程度。

()计算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λmax,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将计算出的最大特征根λmax导入公式进行一致性检验,并通过。具体公式如下:

R·i的取值范围见表。(表)

如果C.R<.,则n阶判断矩阵a的一致性可以接受。

()指标权重的综合排序向量。根据各位专家给定的判断矩阵,依次计算各目标层指标的权重向量,然后对所有专家给出的权重向量进行综合处理,计算指标体系中对于各目标层指标的综合排序向量。采用几何平均综合排序向量方法对多个判断矩阵进行计算,得到权重的综合排序向量。出于理论分析及实际应用的目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需要有一套量化的指标体系,考虑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具有模糊性和主观性的特点,量化指标的确定和获得尚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层次分析法(aHp)克服了以往在确定绩效考核指标权重过程中主观因素影响太大、以偏概全的弊端,将定性问题定量化,但由于影响绩效考核的因素过于庞杂,而且有些无法进行量化。因此,企业在进行层次分析法构建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时,仍然需要视具体情况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以保证绩效考核的结果客观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