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教育信息化校本培训方案十篇教育信息化校本培训方案十篇

教育信息化校本培训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06:21

教育信息化校本培训方案篇1

关键词:教育技术;网络培训;校本培训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11-053-02

引言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都带来了很大变化。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引入,更使我国的教育发生了巨大变革,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应运而生。一方

面,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另一方面,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一部分。

一、中小学学科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主要内容

2004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教师[2004]9号)(以下简称《标准》),这是我国颁布的有关教师的第一个能力标准。根据《标准》中对中小学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要求,非信息技术课的学科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意识培训内容

中小学教师除应具有在实际教学中应用所学教育技术知识的意识外,还应具有将有效信息整合到课程教学中的思想意识。教师应认识到对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有效评价和反思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知识技能培训内容

教师应了解教育技术基本概念,掌握教育技术理论的基本内容,掌握对信息的检索、加工、利用和评价,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中小学教师应能有效设计教学活动,将信息技术整合应用在教学中,营造新型学习环境;能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价,并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反思;能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合作与交流,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二、道德素养培训内容

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甄别能力、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能引导学生健康、安全地使用信息资源;能尊重知识,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坚守网络道德。

培训的具体课程主要有:教育技术学,学习理论,教学系统设计,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internet的使用,文字处理,教学演示文稿制作,多媒体课件设计基础,网络道德修养等。

三、传统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方式与不足

传统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方式主要是脱产式的集体培训,将所有参训教师集中起来,采用面授的方式开展培训。往往是由各地区的师范院校组织,各学校选派教师参加培训。传统的培训方式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培训内容设置不合理

传统教育技术培训的培训内容多以理论为主,缺乏实践。往往是受训教师在培训中获取的知识,无法在返校后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发挥作用。

(二)培训目标不明确

在《标准》出台之前,由于国家缺乏具体的培训指导文件,各学校往往是根据自己学校的发展需求制定培训目标,而这样制定目标的方法极不规范。更有的学校不顾自身条件,盲目借用其他学校的培训目标。

(三)评价方法不科学

传统教育技术培训对学员的评价方法主要是考试。在培训结束后,所有受训学员参加统一考试,培训组织机构仅仅根据学员的考试成绩对其进行评价,无法对教师在实践技能和思想意识上的转变进行评价。

四、网络环境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校本培训

(一)相关概念

1、校本培训

所谓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规划和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元,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素质为主要目标,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继续教育形式;其基本特征是有效性、经常性、灵活性和经济性。

2、网络培训

网络培训就是所谓的e-training,指主要通过因特网进行的某种技能或内容的学习和教学活动。它是一种全新的培训方式,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

3、校本网络培训

校本网络培训方式,是指教师每周抽出一定时间,使用自己或学校的电脑,登陆学校组织建设的培训网站,在帮促者的指导下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学习与交流,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自身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能力,最终将它们运用于实际的教学中。它以培训网站为平台,依靠学校自身资源,以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将提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学校发展作为最终目标。

在校本网络培训中不存在培训教师一称,取而代之的是培训帮促者和管理者,他们是学校内部那些参加过部级或省级教育技术培训的教师、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和计算机技术人员。这些教师在学校邀请的专家指导下,负责培训的设计、教学平台的开发和培训的具体实施。帮促者是帮助学员完成培训的人,管理者则是培训管理人员与网站维护人员。校本网络培训的受训学员为学校的学科教师,培训性质是全员培训。对受训学员的评价采取动态电子档案评价,由帮促者和管理者共同完成。

(二)校本网络培训实施流程

笔者以教育技术培训核心内容之一,教学系统设计中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这一单元的学习为例,详细介绍基于网络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校本培训流程。这一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为六种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基于资源的学习、基于网络探究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和基于案例的学习。学习目标为:了解信息化教学的概念;了解六种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基本过程;至少能熟练地将六种教学模式中的一种用于实际教学。学习时间为四周,学习最终任务是任选其中一种教学模式,制作一堂信息化教学课的教案并进行实际教学。

图1为培训流程图,下面就帮促者、管理人员和学员在这一培训过程中各自的任务进行分析。

1、帮促者

帮促者在整个培训中最根本的作用是帮助学员顺利完成培训。学习开始前一周,在教学公告中公告,通知学员做好下一阶段的学习准备,然后进入虚拟教室和资源库上传相关学习资源。本阶段培训开始的前两周,学员属于自主学习期间,帮促者的任务是回复学员的电子邮件或类似的交互信息,解答学员在提问系统中提出的问题。如遇到暂时无法解答的问题,可以组织所有学员到讨论区进行专题讨论,有条件的还可以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加入讨论行列。第三周,开始对学员提交的信息化教学教案进行初步修改,将修改意见反馈给学员,并组织学员在专题讨论区中进行讨论,鼓励学员互相修改教案,以帮助学员完善教案。第四周,在学员完善教案后,选择部分较为优秀的教案放入学员成果展示,并对学员即将开始的实际教学提供参考意见。在学员实施教学时,有条件的帮促者可以到堂听课,甚至可以对教学过程进行录像,作为学习资源供其他学员学习。教学结束后,根据随堂听课的体会和学员的反思日志对学员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建议,并协助管理人员完成对学员该阶段的学习评价。最后,帮促者要完成这一阶段的学习小结,准备下一阶段的培训工作。

2、学员

学员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事情便是交互,与学习内容交互,与帮促者交互,与其他学员交互,与自己交互,与自己的学生交互,他们就是在不断地交互中小学习、提高。学员登陆网站看到教学公告后,开始关注相关信息。前两周,浏览培训网站中的单元学习信息,下载相关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遇到问题时,可与帮促者或其他学员进行交互,可以使用电子邮件或其他工具进行单独的交互,也可以在提问系统中提出问题,与所有人进行交互。第三周,选择感兴趣的一种教学模式,参考资源库中提供的相关案例和自己搜寻到的案例,制作一堂信息化教学课的教案并提交。收到帮促者的修改意见后,与帮促者和其他学员讨论,互相帮忙修改,并与自己的学生交互,最终完善教案。第四周,在实施教学前再次与帮促者和其他学员进行交互,听取他们的参考意见,然后实施教学。教学结束后,与自己的学生、帮促者及其他学员进行交互,进行自我反思、自评和互评。最后,完成学习日志,准备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3、管理人员

管理人员担负着对整个网站的维护与管理以及对学员的评价工作。管理人员在帮促者的协作下,依据学员提交的教案、实际教学情况、学习过程中的交互情况以及学员的反思日志,对学员该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并将评定意见填入学员档案袋中,留待以后在培训最终评价中使用。

结语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是国家的一项重点工程,要使全体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上一个新台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本文所提出的校本网络培训方式仅仅只是一种构想,并未具体实施,希望对我国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有一定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G].2004.

[2]武法提.网络教育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李玉斌.校本培训:教师培训新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2,(3).

[4]黄淑珍.基于web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课程的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02,(11).

教育信息化校本培训方案篇2

关键词:信息化素养;培训;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058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正在教育教学中迅速推广并运用于学校的教学、教科研、行政管理等诸多领域。在此背景下,笔者认为资金的大量投入,设备的不断更新并不是衡量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唯一标准。怎样提高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合理地使用信息化软硬件设施,服务于教育教学将是学校未来一段时间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基于温州市教育信息化迅速发展的大环境,结合学校信息化建设实际,笔者就学校如何提高中学教师信息化素养展开探讨。

二、进一步加强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训,提高教师的应用能力

1.训前调查分析,制定培训方案

做好培训前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调查、分析,为培训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力依据。调查内容应包括以下五方面内容:(1)教师个人信息:年龄、性别、所学专业、任教学科、任教时间、专业技术职称等。(2)信息化软硬件应用能力:是否拥有个人邮箱、主页、博客,能否运用office办公软件,能否使用常用多媒体软件,能否掌握各种现代化教学硬件设备的使用方法等。(3)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教学中使用信息化设备频率,使用的效果如何,运用信息化教学的主动性等。(4)w习信息技术知识的主要渠道:信息技术知识的来源,参加培训的方式等。(5)对培训的需求:需要培训的内容、方式,对培训者的要求等。学校应联系自身实际,对以上五方面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制定出相应的培训方案,使培训有的放矢。

2.校本培训为主,多种形式结合

(1)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指学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对学校教师的现状与潜力进行系列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通过自行规划设计或与专业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合作等方式的开展,旨在满足学校及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

(2)教师自学

学校应鼓励教师自主地学习相关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和进行相关研究,包括研读有关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专业书刊、利用网络资源自学、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发表教学成果。教师的自我内驱力一旦激发,其信息化应用能力也将得到迅速提升。

(3)外出培训

这主要是指由各大专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师资培训机构等组织的有计划、大范围、短期集中进行的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活动。如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intel未来教育等。教师参与校外培训有助于其拓展视野、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并将之带回校内开展校本培训。

3.精选培训内容,细分学科层次

每个学科都有各自的特点,对于不同的学科,教师需要使用的信息技术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如数学教师掌握几何画板尤为重要,而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几何画板较文字处理的作用要小得多。此外,对于不同的学科,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也有所不同。要培养教师的这种能力,将各科教师集中起来培训显然是不妥的。因此,要对受训的教师进行分学科针对性的培训。

三、完善教育信息化评价制度,建立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

笔者对温州市十余所市教育局直属学校进行了解,并对其中四所不同层次有代表性的学校的信息化工作评价制度进行大致调查,现对其教师信息化工作评价现状归纳如下(表一):

从上表可知,学校普遍存在有培训无评价现象,培训往往流于形式。对教师信息化工作的评价简单、片面,难以体现教师信息化工作的质和量,不利于激发教师参与信息化工作的积极性。因此,学校应制定有效的评价制度,让教师在制度的监督、激励下提高信息化素养,在制定评价制度时学校应注意以下内容:

健全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训评价机制,确保培训的有效性。当前的评价方式主要有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目前多使用总结性评价,只注重最终结果的评价往往会影响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影响培训的实际效果。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评价形式上,应将多种评价形式结合,在注重总结性评价的同时,还应关注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表现,我们可以学习intel未来教育的评价方式,它包含每堂课的学员自我评价、学员互评、教师评价以及对每次作业的过程性评价,让学员通过学习――评价――再学习不断提高,最终掌握培训内容。

教育信息化校本培训方案篇3

㈠学校缺少信息化环境建设的统一发展规划

1、由于校园网建设没有统一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方向,从而造成实施时缺少连续性,导致不同时期购买的设备兼容性较差,不能很好地发挥设备的使用效果。学校在校园网建设上只考虑一次性投入,而没有考虑校园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由于没有具体的校园网建设参考方案作为参照标准,学校只能根据自身的资金投入情况来选择网络公司的建设方案,这样就出现了各校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总体发展不均衡,彼此间差距较大。而网络公司的建设方案往往是从资金角度来考虑设计,很少考虑校园网应具有的教学功能,于是出现了硬件设备及配置比较好,应用层次却较低的情况。

2、校本培训缺乏系统性和长期计划性。学校大多采取外派教师参加短期培训,而没有制定长期的、稳定的校本培训计划。即使学校组织教师参加校本培训,但也只是一次性的通识培训,校本培训模式单一,而且校本培训只重视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训,而忽视教育技术理论和方法的培训,致使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设计和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如小组讨论学习、研究性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等普遍掌握不理想。

㈡学校管理机制不健全

1、学校的监督机制。学校监督机制不健全,缺少专门的监督机构,即使学校成立监督机构,监督成员构成不够合理,而且并没有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对学校信息化环境教学应用等进行公开地监督检查。

2、学校鼓励政策。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往往身兼数职,要承担教学任务,还要进行机房设备维护,还要负责校本培训工作,可见工作量是非常大的,但是在评职称、算课时量时却不能和主课教师同等待遇,致使教师很有情绪,影响工作积极性。同时多数任课教师反映平时的教学任务很重,利用信息技术上课很费时间,但年终评比时并无嘉奖,教师的积极性很受挫。

㈢校长的个人意识影响信息化环境建设

学校的第一负责人是学校的校长,校长更关心的是学校的经济来源和学校的升学率,缺乏对信息化环境建设及其应用的深入地的思考。校长的个人意识也影响了信息化环境的建设。例如一所学校的校长非常喜欢运动,校长就将大部分的资金投入到学校的体育设施的建设中,对于信息化环境建设的投入却少之甚少。

㈣教师素质结构的不平衡制约了信息化环境建设

1、教师的观念。教师的教育观念还未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即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和协调,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由于固有的教育观念已深深地印在人们的心中,以及教师的排他心理,即经常使用信息技术上课的教师会遭到其他教师的冷落,这些都影响了信息化环境的建设。

2、教师专业素质。教师的优势体现在学科教学上,即本体性知识丰富。广大教师的知识还应包含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堂管理艺术、人际交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等,而对于这些条件性知识,教师依然缺乏。但这些条件性知识对学校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提高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的几点对策

㈠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

1、制定信息化环境建设目标和发展规划。在制定信息化环境建设目标和发展规划时要考虑两点:一是常规计划,根据教学需要和现有资金,制定信息化环境建设目标和发展方案。不同的信息化环境在教学中所表现的教育功能有所不同,充分分析各信息化环境在教学中所能发挥的功能,首先选择教学效率高的系统进行建设。同时也要考虑其运行成本和现有资金。由于信息化教学环境设备更新速度很快,学校对运行成本的支付决定了其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制定常规计划时也要考虑设备的兼容性,部分设备的可扩展性;二是应变计划,根据外部信息化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计划方案,以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上面已提及信息化教学环境设备更新很快,根据信息化环境的变化及时更新设备,但要本着够用、能用、好用的原则。

2、制定师资培训计划。进一步加强师资培训,并制定详细的短期和长期计划。为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应建立新的信息技术培训体系,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从重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到重计算机维护技能的培训。

(2)从重单机操作技能的培训到重网络操作技能的培训。

(3)从重个人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到重教学应用培训。

(4)从重操作技能培训到教育思想、理论培训与技能培训、教育应用并重。

(5)从单一的信息技术培训内容体系到建立分层、分模块的培训体系。

(6)从一次性培训体系到建立发展性培训体系。

培训方式应改变以往单一的讲授方式,不同培训模块采取不同的培训模式。理论模块主要以反思模式代替以往培训中常使用的灌输模式。在反思模式中,教师经专家的重点讲解提示后,结合自己的工作进行小组交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从而意识到所学理论与所用理论的差别。技能模块多采用边讲边练的模式。教学设计模块,可以结合一些案例进行分析,展开小组讨论,从而使教师参与到培训的教与学的设计中来。实践模块的培训以课堂实践为基点,主要采用观摩研讨的形式,着力解决教学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㈡加强管理

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的管理过程就是围绕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目标,调动各种资源,运用一切手段操纵其运行,以确保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它包括三个基本环节:

1、健全监督检验机制。任何管理都离不开监督检验,这是管理的必要环节,没有监督检验,就没有真正的管理,必须要通过系统的监督检验来组织活动和对学校组织的内外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控,并根据监控的结果决定是否对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进行调整。学校建立监督检验机制,尤其是针对信息化环境的教学应用。监督成员应由不同身份的人组成,其中包括学校的领导、教师、学生,还要包括家长,以自评和他评的形式达到监督的目的。以此保障信息化环境得到充分地运用,而不至于大部分设备处于闲置状态。

2、完善鼓励政策。教师的应用与替代板书、由人“灌”变成电“灌”不是等同的,学校建立完善的评价及鼓励体系,应根据教师的应用效果以及教学效果,有所区别的对待。采取提职、奖励等不同形式对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师给予支持,并提供方便的条件和服务。学校要尤为重视信息技术教师,将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量换算成相应的课时量,年终时职称的评定和奖金与任课教师机会同等。

3、管理者的再教育。现代管理理论十分重视管理者管理理念和行为在管理活动中的作用。作为一校之长的校长,其管理效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凭借组织赋予的权力,依靠自身的模范行为,在教师中建立起集中体现校长管理权威的管理力。学校特色实质上就是校长办学实现个性化的结果,正所谓“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目前培训体制中很少提及校长的专门培训,日后也需加强校长培训,使得校长能够与时俱进,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发挥创造力,特别是要善于把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与本校的客观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校本管理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㈢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素质是决定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素质的优劣,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学校师资水平上不去,信息化环境的教学应用就无法谈及。基于这样的认识,围绕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从而使广大教师专业素质、师德修养、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尤其是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能力和水平得到了不断地提升,从而全面扎实地推进信息化环境教学应用工作。信息化环境教学应用的全面推进有待于任课教师和技术人员素质的共同提高。

⑴构建合理的教师知识结构

教师知识作为教师认知活动的一个基础,教师知识分为四个方面,即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文化知识。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教师的实践知识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或者更具体地说,这种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目前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最缺乏的,在今后的培训中应弱化教师技能的培训,更多地关注教师条件性知识的培训,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技术等内容的培训。

⑵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样阐述: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的观念影响他们的知觉、判断,而这些又影响他们的课堂行为,或者说,理解教师的观念结构对改进职业准备和教师实践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教师的教育观念对他们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有显著的影响。笔者认为学校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首先应采取强制性的态度,在教师看到教学效果之后,就能自发的使用,其教育观念也会随之改变。因为利用信息技术上课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并不产生冲突。

⑶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①教学能力教师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操作能力以及教学监控能力等。教学是每位教师的天职,教师首先要明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能注意到全体学生,并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挖掘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机会。其次是根据学生的特点整合教育内容,并采取适当的教育模式和教学策略,这就需要教师研究学生的特点以及熟练掌握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最后要求教师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并能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做出及时地反馈和调节。

教育信息化校本培训方案篇4

制定万州区“数字校园”建设规划和方案

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包含校园网络中心、校园网络系统、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功能教室、“班班通”设备、校园电视系统、校园广播系统、校园安全监控系统等建设内容;应用系统建设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网络教学系统、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网络远程教育系统以及用于学校管理的学生、教务、科研、人事、财务、档案等管理系统的建设。

万州区共有学校134所,其中职中5所,中小学(含九年一贯制学校)122所、幼儿园7所。城区和农村信息化基础差异较大,城区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基础不同,在“数字校园”建设内容上也有很大差异。要建好万州区“数字校园”,必须从实际出发,统筹考虑,首先制定一份科学的切合万州实际的“数字校园”建设规划和方案。

组建“数字校园”建设工作专家组

由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组织,组建了万州区“数字校园”建设工作专家组,由专家组负责规划和方案的制定工作,同时组织专家组成员走出去,到“数字校园”建设和应用已经取得明显成效的地区或学校开展实地考察学习,从中汲取成功经验;另一方面组织专家组深入万州区各级各类学校调查研究万州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为制定万州区“数字校园”建设规划和方案提供准确依据。

抓好建设规划和方案的实施工作

建立健全了“数字校园”建设领导小组、专家组等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和万州区“数字校园”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年度实施规划、工作措施、经费保障机制等,建立了不同类别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评估指标体系。

规划和方案重在落实。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严格按照规划和方案推进万州区“数字校园”建设工作,确保“数字校园”建设保障经费逐年到位,按年度顺利完成“数字校园”的建设目标,同时加强对已建“数字校园”学校在“数字校园”设施设备管理和应用方面的指导。

加强信息技术人才培养

“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要求有一支与之相匹配的技术队伍,对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也提出了相应要求。

“数字校园”建成后,由于校园网络管理的涉及面大,范围广,技术要求高,要发挥校园网络的巨大功能,学校首先必须要有能够熟练掌握网络技术的专业人员,负责网络的系统、信息管理及网站建设维护等,确保网络的畅通安全运行及各项应用功能的正常使用。万州区一方面通过面向高校或社会公开招聘,加快引进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对现有网络管理人员以及有一定网络技术基础人员加强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培训,提高现有网络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解决技能人才的缺口问题,保障数字校园系统的运行和应用。

“数字校园”最主要的应用是教学应用,数字化校园背景下要求教师具备三个层次的信息素养:一是熟悉计算机的概念和基本操作,二是能够运用各种应用软件,三是运用信息技术支持教育教学。为了达到上述要求,区教委制定了关于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和应用能力培训的规划,逐年对全区教师分批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在培训层级上,建立市、区、校三级培训网络,对于市、区级骨干教师,派送参加部级或省(市)级信息技术专项技能培训;区级培训由区教师进修校和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共同承担,对全区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普及和提高培训,校级培训由学校举办,由本校市、区级骨干教师担任主讲,对全校教师每年至少开展一次信息技术专项培训。通过分层培训,推动了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促进了教师信息素养和技能提升。

大力建设万州区教育资源库

万州区在制定“数字校园”建设规划时,站在战略的高度,克服“重硬件、轻软件,重网络、轻资源”的观念,同步规划并建设本地教育资源库,保障“数字校园”网络充分发挥效用。

万州区教委作为本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充分发挥领导、组织、协调作用,发动区教育系统各部门单位人员的力量,齐心协力共建资源库。充分发挥一线教师的作用,动员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建设,提供资源,成为资源库资源开发、应用的主力;教育信息技术中心积极开发搭建维护功能强大、使用方便快捷的万州区教育资源库系统平台。教育科学研究所发挥教学研究的示范带头作用,带领学科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组织开展各种说课、上课、教案评比及论文竞赛等活动,把教师优秀的研究成果上传到本地教育资源库交流、共享,不断丰富资源库资源,提高资源库的应用价值。教师进修校将教师每年上传优秀教育教学资源到万州区教育资源库的情况纳入当年继续教育分数,促进教育资源库资源的不断更新。

建设教育资源库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了方便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用,教育资源库资源以学科为中心根据学科知识特点进行建设和科学分类管理、上传资源。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教科所、进修校围绕教育资源库的建设、管理和应用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研讨、竞赛活动,不断丰富教育资源库应用价值。

加强“数字校园”应用研究

数字化的校园环境为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管理及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和方式方法,产生了众多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与具备良好研究条件的学校共同积极申报部级或市级“数字校园”专项课题,同时,以本中心承担课题为总课题,深入学校调查研究学校在“数字校园”建设、管理和应用中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并对这些具体问题进行分类梳理,设立涵盖“数字校园”建设、管理和应用的全方位的区级“数字校园”研究子课题,建议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申报,有的放矢地开展研究,从而形成完善的“数字校园”建设和应用研究课题体系,解决“数字校园”建设、管理和应用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教育信息化校本培训方案篇5

一、培训对象

培训对象为经各地级市教育局以及区直中职校推荐的广西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

二、培训目标

(一)通过培训学习,学员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一般方法与过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的过程与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方法,增强学员专业发展的意识。

(二)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课件开发、说课、评课及相应教育技术应用实践,学员能够熟练地从事信息化教学设计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能够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与开发实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并且能够对其他老师起指导和示范作用。

(三)学员了解国内外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动向和新成果,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规范、方法、技巧,为成为“研究型”教师打基础。

(四)学员学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网络化学习与个人知识管理能力,进而促进自身的教师专业发展,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信心和能力。

同时,本期培训班将形成以下培训成果(全体学员均要完成的“五个一”作品):

1.一节45分钟课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2.一节45分钟课的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或专题网站。

3.利用教学设计、课件或专题网站进行一次模拟教学(说课)或制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信息化专业发展规划。

4.建立一个教学博客。

5.在博客上发表一系列培训日记、学习心得、技术总结、说课反思、教学叙事等。

三、培训内容

(一)理论模块

1.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2.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一般方法与过程;

3.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的过程与技术;

4.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

5.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方法;

6.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的规范与方法。

(二)实践模块

1.信息化教学设计实践;

2.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或专题网站设计与开发实践;

3.信息化教学实践(模拟课堂教学:微格教学、说课);

4.教学博客开发与博客圈管理实践;

5.教研与论文写作实践;

6.网络化学习能力与个人知识管理实践。

四、培训方式

(一)针对中等职业学校注重实用性、实效性的特点,拟采取“以受训学员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个性化、网络化、高效率、灵活机动”的培训策略。坚持学用结合、学研结合,采取“理论教学+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开发实践+技术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模式。

(二)加强分层次、订单式、专题性教学,使学员各取所需,做到因材施教。加强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基础的学员,恰当地把握培训的深度和广度。

(三)技术培训、教育理论指导和专业发展引领并举。

(四)创新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理论教学采取以讲授法为主、案例分析与互动对话为辅的教学策略,力争在短时间内拓宽学员在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知识面和视野,同时结合活生生的案例,加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技术培训主要采取“双主”教学模式和包括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在内的多样化的培训手段,主要以任务驱动与案例教学为主,即“范例演示赏析与评价学习借鉴基本技能训练、模仿技术研究改造、改良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理论、理念于活生生的案例、课例、课件范例和制作实例。精心挑选教学案例,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如网络课程),针对不同基础、不同学科背景的各类学员,设计不同的学习界面供选用。教学评价以电子作品集为主导,师-生和生-生共同反思,学员自评、教师点评和学员互评相结合,建立基于师师互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

(五)以人为本、加强班级管理和人文关怀,协调好学员、主讲教师、辅导教师、班主任等各方面的关系,使之形成合力。

(六)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加强指导。建立培训公共邮箱、qq群、博客圈,通过网络互动形成学习共同体。

五、培训时间与地点

我院定于XX年7月14日到7月27日共13天进行集中培训学习,7月14日学员报到;集中培训的地点设在广西师范学院长堽校区。

六、培训经费

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开展XX年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自治区级培训工作的通知》(桂教师培〔XX〕41号)的要求,集中培训期间学员的食宿费、差旅费、培训教材和资料等费用由学员所在单位负责。为了便于管理,学员的住宿原则上由我院负责联系。

七、培训组织与管理

为了确保培训质量,实行项目管理、分层管理、协同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具体措施

(一)培训单位组织考核。学员参加集中培训后的学习成效,由培训单位组织理论知识测试与实践考核予以评估。

教育信息化校本培训方案篇6

珠海市京师教育培训中心

策划书

【模拟】

策划组长:何文超

策划组员:王贞、冯昕盈、胥磊、韦叶、谭振宪、刘欢、杨晓君

指导老师:王建成副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育学院教育经营系

2019年6月5日

目录㈠、中心简介

二、服务产品概述

三、市场分析

四、市场营销

㈤、财务运营计划

㈥、机构运作

附录㈠:2019年珠海市高考科学应考报告会策划书

附录二:2019年珠海市高考科学应考报告会总结

附录三:合作协议书

附录四:赞助策划书

附录㈤:传单与门票设计

附录㈥:和风中学专场报告会新闻

附录七:首届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研讨会

【我们的目标】打造中国教师教育培训第㈠品牌

【我们的宗旨】为学员提供“最新、最优、最实用”的教育服务

【我们的使命】提高珠三角、广东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基础教育的师资水平与经营管理水平

【我们的精神】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执着严谨,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团结协作,永不磨灭的团队精神

【我们的理念】以专业求市场,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

【我们的定位】成为学校和政府的战略伙伴

【我们的原则】高质量、专业化、规范化

【我们的承诺】您的要求――就是我们的承诺

【我们的优势】

*丰富的战略伙伴和教育资源:中心广泛与国际、国内知名高校和研究、学习、培训等专业机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充分进行资源整合。

*㈠流的学习培训专家:中心拥有㈠支由国际、国内学术权威、业界名人、专家学者、学习导师和资深培训师组成的讲师团队。

*专业规范的培训流程:中心按照国际培训行业标准,建立了标准化的服务流程,实施学习培训全过程质量控制,与学员充分沟通,保证培训目标的实现。

*潜心研究、精心设计、量身打造的培训课程:中心根据学员和客户的实际需求,㈠方面通过引进国际国内的经典课程,另㈠方面通过自身研发量身定做课程来满足学校、机构和广大学员的

二、服务产品概述

1、服务对象及范围

珠三角、乃至广(__zhu1san1jiao3_nai3zhi4guang3)东省和全国各类各级学校教师、教育管理者(包括校长、各级各类行政人员等)都将是本中心提供教育培训服务的对象。珠海比邻香港、澳门,为中心与港澳乃至国外教育培训机构进行项目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心将积极拓展海内外市场,为珠三角地区乃至全国提供优质及高水平的跨地域性的教育培训。

2、服务内容

2.1服务种类

本中心主要提供培训类和活动类两种服务,其中以培训类服务为主,活动类服务为辅:

(1)培训类

*基于当前教育界的热点问题,针对各类各级学校老师和管理人员的普遍需求,提供各类公开培训课程;

*承接各地教育行政机构、学校委托,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设计并提供针对具体需求的个性化内训课程。

(2)活动类

*基于当前教育界的热点问题举办各类讲座,邀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名校校长、研究人员等担任主讲,向社会各界传递教育发展的最新信息;

*策划组织教育教学、心理辅导和学校经营管理方面的各类研讨会,促进学术交流;

*策划开展国内外的各类教育观摩、访问、交流学习活动,力求使参与者了解国内外教育的最新发展动态,学习他人成功经验。

2.2课程种类

根据目标客户群,课程分为两大类,分别是针对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开发的课程。而每㈠种课程内又为客户提供三种不同形式的课程,分别是普通课程、“自助式”课程、“个性化”课程:

(1)普通培训:以客户个体为单位报名参加或学校抽派部分教师参加的培训。课程的具体内容完全由雹磬训中的课程开发人员设计、决定。

((___)2)自助式培训:以学校为单位参加的培训。学校根据需要,可以选择㈠定数量的课程来培训教师。该培训内容分为推荐精品课程与其他自选课程。其中,精品课程经过课程开发人员的长期研究、精心设计,并与其他同类培训机构相比具有鲜明特色,是本中心极力向学校推荐的品牌课程。而其他自选课程选自当前较为流行的相关培训课程、其他培训机构设置较多的同类课程等。

(3)个性化培训:以学校为单位参加的培训。培训中心派出课程开发人员,通过对学校的实地考察、搜集信息,专门为该学校研究设计出课程,力求做到“量体裁衣”、“对症下药”。

2.3课程设计

培训中心为了在成立初期能够尽快拥有市场知名度,决定首先运作目前培训市场中开发得较为成熟的培训项目。以下列举的为推荐培训项目,而最终确定采用何种项目由课程开发人员与中心主任协商决定。

(1)针对教师的开发培训项目。

3、服务流程

3.1培训项目操作流程

(1)组建(_zu3jian4)培训项目团队

培训中心根据具体的需要组建具体培训项目团队。当需要与各地教育行政机构、学校合作时,项目成员可包括教育行政机构、学校负责人,教师代表,同城社区和学生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等。

培训项目团队的主要职责包括:了解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实际情况;明确培训目标;制定培训整体方案;落实培训具体活动;评估培训实际效果。

(2)需求调查分析

了解各地、各学校、教师、教育工作者的自身发展的需求。可以通过问卷、访谈或观察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获得反馈信息。

(3)培训方案的制定和修改

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培训的整体方案,在培训方案正式实施前,要对方案进行讨论、修改。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征求意见,向学校、教师、教育管理者征求意见。

培训方案包括:培训目标、实施目标的步骤和时间、培训具体课程安排、选定授课讲师、培训的具体形式、检测培训效果的手段和方法。

培训方案必须符合这些要求:

*体现教育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要求;

*体现鲜明的主题特征;

*体现培训者与受训者的共同参与和积极合作;

*体现受训者学习、研究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特点;

*对培训所需的物质条件有明确的规定;

*对方案的实施有监督与评估的要求。

(4)培训方案的组织与实施

项目团队按照方案(__xiang4mu4tuan2dui4an4zhao4fang1an4)开展各类培训。中心为团队提供各方面的支持,并监督方案的实施。(5)评估培训实际效果

可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培训的实际效果,对不足之处加以改进,使得今后开展的培训更有效。

(6)建立客户档案

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收集服务对象的各类信息。在培训项目结束时建立客户档案,以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

3.2活动项目操作流程

(1)组建活动项目团队:由中心组建活动项目团队;

(2)需求调查分(_xu1qiu2diao4cha2fen1)析:项目团队对目标市场进行需求调查分析;

(3)确定活动项目策划:根据需求调查分析的结果确定活动策划方案;

(4)实施活(_shi2shi1huo2)动项目策划:项目团队根据策划方案开展活动,中心提供各方面支持,并监督策划方案的实施;

(5)总结活动实施情况:总结活动项目的实施情况,对不足之处加以改进;

(6)建立客户档案:收集参与者的资料,建立档案资料库。

4、服务原则

我中心强调的服务核心是:开放、互动、实践、反思、创新。本着“因为专业所以卓越”的服务理念,竭诚为客户提供高质量、专业化的教育培训服务。

(1)高质量

北师大教育和心理学科全国排名第㈠,为我们收集、整合前沿教育教学信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北京师范大学本部和珠海分校这㈠平台上,我们可以接触到全国㈠流的学者、专家以及特级教师。我们也拥有㈠支经验丰富、能力超群的中青年培训队⑤。我们充分发挥这些优势,能设计开发并实施符合现代教育需求的课程体系。我们聘请的授课教师都是教育领域的“领军人物”,包括著名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行政官员、有突出成就的知名校长及特级教师。我们优秀的课程体系和著名学者、教授、名师的教学相映成辉。

(2)专业化

中心由北师大珠海分校教育学院牵头,拥有㈠支由著名的教育学专家、心理学专家构成的专家队⑤,还特别聘请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担任中心的名誉顾问。同时拥有㈠批充满活力的员工队⑤,所有专职人员都具有本科或以上学历,并且在教育学、管理学等方面有㈠定研究与实践经验,从而确保我们提供的服务是最专业的。中心与分校教育学院直接管理的北师大珠海分校南澳实验学校、北师大珠海分校惠州附属学校、北京师范大学(珠海)附属高级中学长期保持合作关系,确保中心掌握教育教学工作第㈠线的信息,从而提供更为专业和有效的服务。

(3)规范化

中心有㈠套较为成熟的服务流程。在服务流程的每㈠个阶段都有明确的服务内容和目标,并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监督系统和客户档案库。力求与客户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和获得教育教学工作第㈠线信息,以确保我们的服务高质量、专业化。为各地行政机构、学校、教师、教育管理者提供最优质的教育培训服务,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5、服务特色

5.1完善(wan2shan4)的服务功能

教师培训作为亚公共服务产品(作为教师这㈠特殊阶层的公共服务产品),应具有公共服务产品的便捷性、选择性、适用性、应方便受训者为目的,终将周详层级化、咨询化、社区化的发展轨道。因此,必须为受训者提供足量的可供选择的内容。而我们提供的内容和产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用性,体现时代特色。并且我们能根据老师的需求提供不同的培训地点和时间。不同于过去那种地点集中,时间固定不变,内容陈旧,强制性强的弊端。

5.2不断更新的培训内容

只有培训内容保持新度,培训才会有吸引力,才有学习的必要。因此我们开发的培训课程,采用的培训方式是吸引教师的关键。我们能为教师提供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新经验等培训内容,让教师不断学到新的东西,让我们的培训真正成为教师成长发展的重要途径。积极为教师介绍最前沿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推广最新的教育技术,开展最先进的教育研究,交流最成熟的教育经验。

教育信息化校本培训方案篇7

关键词:校本培训;定义;特点;现状;可行性建议

doi:10.1608.3/ki.1671-1580.2016.01.013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1-0062-03

校本培训是“基于学校的培训”、“为了学校的培训”、“在学校中进行的培训”,是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途径。教育部在2000年3月发出的《关于印发及其实施意见的通知》中就明确要求,要“加强县以下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设,建立乡镇中小学教师培训点,组织中小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并强调:“中小学校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中小学校长是教师继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各中小学都要制定本校教师培训计划,建立教师培训档案,组织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天台县教师进修学校是全县中小学及幼儿教师的培训基地,承担着全县200多名中小学校长、1400多名初中教师、2000多名小学教师、120多名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或培训任务,并且支持骨干教师进行部级培训。学校会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对各学校的校本培训进行督促、检查、指导、评估。按照要求,各校每学年培训不少于48学时,其中师德培训不少于16学时,集中培训不少于10学时,小组培训不少于10学时,个人自学培训不少于4学时,以有效开展校本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校本培训的定义及特点

1.校本培训的定义

校本培训又称为校本教师教育,是指以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培训机构为指导,以学校发展为需要,由中小学校长出面组织和领导,在遵循“加强针对性,强调互动性、注重实效性”原则下,立足于本校文化特点,自主制订和开展的有计划、有目标、切实可行的本校教师培训项目,是教师在职培训的一种形式。目的在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职业修养,以训促研,以研促教,最终实现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目的。

2.校本培训的特点

校本培训的授课和听课教师大部分是本校教师,是针对教师的实际情况开展的培训。教师之间对彼此的教学水平、授课风格等都十分了解,更能抓住培训的重点、难点,从而有助于教师们在活动中不断反思,在互动中交流学习,在实践中练习模仿,更加直观地掌握高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主要的培训方式有:课题研究、集体备课、观摩听课、外出学习、专家讲座、自我反思、师徒结对等。主要的培训内容为:学科的教学研究,学生成长和环境创设,自我认知和师德修养,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的课程改革、教育教学理论以及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诉求和自身生活需要的职业生涯规划等。

二、目前天台县中小学校本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校本培训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取得的效果远远不能令人满意。这是因为,校本培训是以学校为单位、由学校自行组织的培训活动,带有一定的自主性,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1.重试程度不够,过于自主和随意

部分的校本培训中,校长重视程度低,活动随意性大,常常流于形式,缺少特色和个性,难以联系和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部分教师认为教学任务繁重,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参加校本培训;部分教师固守现有的教学状态,缺乏反思意识和创新精神,不愿意接受校本培训而带来的改变。另外,个别培训内容太多,针对性弱,且没有管理和制度的保障,加重了教师参与动力不足的现象。

2.条件差异导致校本培训发展不均衡

城区学校拥有多方面的优势,活动容易开展,且形式多样。根据调查,城市及重点学校校本培训方式有专家的专题报告及指导、公开课的实践观摩学习、名师工作室活动的开展等,教师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相对较大,主动要求增加外出学习机会的教师能够达到百分之三十左右。农村学校相对于城市学校而言,在信息化程度、师资力量配备、经费配给、数字化装备等方面严重不足,只能单纯依靠校内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培训方式稍显单一,教师参与程度不高,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主动要求者更是寥寥。另外,一些学校培训项目设计成分过大,不好确定具体培训内容,导致可行性差。

3.研、培分离造成校本培训有效性的缺失

部分学校将校本培训“变相”理解为校本教研,并试图以校本教研代替校本培训,但由于受限于经验、偏重于教学研究和指导,并且缺少教师专业知识和课程改革整体上的把握,最终不能上升到应有高度的理论层次,从而造成校本培训有效性的缺失,达不到从整体上提高教师素质的目的。

4.评估与监督制度不健全

目前,校本培训并没有统一、完善的评价机制。培训项目、计划由各校自行制订,评价标准和方法也是自行安排。由此,校本培训被认为是自己学校的事,被随意对待,实施不能得到应有的保障,也缺少必要的监督与管理。监督机制的缺失和不健全直接导致了校本培训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的局面,普遍存在“评而不议、议而不改”的现象。

三、提高校本培训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1.以教师专业标准为导向,提高校本培训质量

教师专业标准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要以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因此,首先,校本培训中的目标设定上要以发展专业态度为重,突出培养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专业知识;在培训内容上,要注重联系教学实际,以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班级管理、学生教育等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主;在培训方式上,应该尽量避免集中讲座式的培训形式,多采用开放式的活动,使教师能够畅谈和讨论日常工作及学习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在培训评价上,应注重教师的情感态度和专业技能的发展,确保教师的全面发展。

2.立足本校,联系实际,加强对外合作

校本培训是“以校为本”的培训,并非要局限于本校,应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1)专家指导。邀请校内外实践或理论专家莅临指导,理论专家举办专题讲座进行理论指导,实践专家指导教学实践,解决实际问题。(2)与其他学校合作。可以是教研区也可以是非教研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现校间、跨区的教师交流学习。(3)建立信息共享。信息是校本培训决策的依据,应横向与兄弟院校信息共享,纵向与教育行政部门信息共享。

3.建立规范灵活有效的培训制度

(1)规范化机构。建立以校长为首的校本培训管理机构,以保障培训经费,整合教学资源。并由教导处负责监督,课题组、年级组、学科教研组等具体实施。(2)制度化管理。以教师培训五年规划为蓝本建立完善的培训管理制度,把教师的学习提高、科研能力锻炼、实践经验总结等各项指标纳入考核范围,克服教师的惰性,落实培训目标。(3)监控化过程。建立教师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和学员网上评价系统,全程掌控施训和受训情况,做到培训工作的规范性和信息化。(4)考核化培训。每次培训包括培训中的每个项目都要进行考核测试,并且将考核成绩纳入教师的综合评定,作为转正、聘用、加薪、晋级、职评的必要条件,并在年终的奖励性绩效考核中加以落实。

4.以新课程为契机,开展教师论坛

通过论坛,鼓励校内外优秀教师走上讲台,发挥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优势,可以通过讨论国内外教育热点、时事,探讨最新的教学理念,分享自身的教学经验,分析典型的教育教学案例等方式,帮助教师在行动教育研究中注入新的思维活力。总之,在论坛互动中,可以实现“正能量”的辐射和传递,使教师们的思想得到碰撞,观念得到更新,业务能力得到提升。

5.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对教师进行分层培训

(1)新教师培训:实行导师帮教制。开学期初,师徒结对,制定计划;学期中,导师赐教,“徒弟”学习;学期末,师徒一体,捆绑评价。

(2)成长中教师的培训:以年级教研组为单位和依托,每学期确定培训的主题、时间、地点、内容和人员,并负责落实。

(3)骨干教师的培训:“走出去”――每年派出教师参加省、市级各类培训;“请进来”――每学期邀请新当选的校、市级优秀教师上展示课,感受其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

6.完善校本培训的评价体系

(1)评估主体: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机构。

(2)评估周期:中期检查+终期考核;评估方式:查阅档案、问卷调查。

(3)评估指标:教师自身是否有培训需要;教师是否有参加培训的机会和时间;教育管理机构的支持程度以及教师的普遍参与程度;校本培训所需配套资源的配置程度;培训内容是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与教师的需要和发展相关;学校对校本培训的准备程度;是否对培训的成果积极推广,并对培训中的经验加以总结,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

7.搭建全国联网的校本培训服务平台

在政府的支持下,建设标准化、开放、公共的校本培训服务平台,为教师提供学历提升及培训支持服务,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培训服务平台可包括:专家讲堂、教师论坛、数字化图书馆、实时教学系统、学分认证系统、教育资源共享服务、资源检索服务等,实现“人网”、“天网”和“地网”的整合,“三网合一”。

8.建立可供操作的统一档案分类文档

为了在培训实施过程中按照计划培训项目或其他校级培训专题的管理思路抓好培训,必须整理、储存培训档案。在信息化时代,虽然可以用电脑进行存储,但由于校本培训所需材料数量、种类众多,仍不便于归档保存。因此,为了提高效率,便于管理,进修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了在每一次培训中都需要收集、归档的材料清单:目录、方案设计、管理人员分工、短信通知、参训人员名册、课程安排表、学员出勤记录、管理者的培训日志、学员的培训反思或心得体会、有效学时登记情况等,将复杂、繁琐的校本培训资料进行细化分类,并以三天时间对材料档案进行更新保存,大大提高了校本培训档案的条理性和可操作性。

教育信息化校本培训方案篇8

[关键词]外警培训;档案管理;公安院校

一、做好外警培训档案工作的意义

外警培训档案管理工作是外警培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档案管理规律,结合外警培训工作特点,科学地管理外警培训档案,对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知名度、加强国际合作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有助于规范教学管理

外警培训学员的学籍档案是外警培训档案的重要子集。学籍档案包括学员信息、考勤情况、考核成绩、心得体会等内容。做好外警培训档案管理,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把学员的培训表现全部记录在案,作为了解学员情况,约束学员行为,制定培训计划,优化培训过程,做好培训总结的重要原始依据。这对规范教学管理可以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2]。

(二)有助于编写培训教材

档案在每一个业务领域中都可发挥重要的凭证和参考作用,成为业务活动的信息支持和保障。我国外警培训工作启动时间短,各公安院校在外警培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还处于探索阶段,经验不够丰富,教学方法还不够成熟,特别是针对不同国家进行的外警培训还缺乏有针对性的教材。公安院校可以通过建立外警培训档案,从国别、警种、培训效果、满意度、建议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查找培训课程内容的不足,不断地修正已有的专业教材,丰富和完善课程内容,进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有助于提升学校知名度

通过总结、开发外警培训档案,采取多种编研开发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外警培训档案的宣传作用。可以将编辑外警培训内容宣传小册子、重要领导来访、优秀学员风采、历届培训缩影等专题编研成果作为培训教材发放给新学员;或者开设本校外警培训历程专题展览,组织学员参观学习;制作培训成果mV、媒体报道汇集等,给学员放映,让学员对外警培训有更深入的了解。此外,有选择性地利用培训档案,提供给媒体进行宣传报道,提升公安院校的知名度,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的宣传作用。

(四)有助于加强国际合作

外警培训是整合教育资源,扩大国内外警务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手段[3]。培训期间,国内外学员交流警务经验、技能、案例,所形成的教学档案有利于提升全球警务服务水平。培训教育结束后,学校要形成学员通信录及信息跟踪档案,加强高校学员之间的情感交流,维系学员与高校之间的感情纽带,有益于双方的边境警务合作,共同维护两国边境安全[4]。同时,从归国学员中跟踪调查,了解掌握学习到的培训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效果、对培训学习的建议等,作为修正培训课程内容、确保课程教育更加符合实际工作和提升培训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重要参考。

二、外警培训档案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要确保外警培训档案的真实、准确、有利用价值,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及时归档原则

外警培训不同于一般学历教育,其中一个方面是学习时间上的不同。一般而言,外警培训大都以短期培训为主,时间从几天到几个月不等,而且每次外警培训均有培训主题,例如,广西警察学院开办的越南高级执法官员研修班、越南出入境官员管理培训班、加纳高级警官研修班等。因此,可以把外警培训档案视为专门档案,如科研档案、教学档案、基建档案等。这就决定了外警培训档案归档时间不必严格遵循一年一归档、在次年6月底向学校档案部门移交的规定,而应该在每期外警培训结束后,尽快及时整理归档。

(二)公开与保密原则

某种程度上,外警培训档案不仅仅是对外警学员教学、管理等多个方面的记录,其内容还可能涉及警务秘密、个人隐私等。所以,在外警培训档案信息化和公开利用时,必须注意相关内容的保密,只能公开法律或相关规定允许范围内的内容,对法律和相关规定不允许公开的内容,必须做到严格保密。查阅外警培训档案要经有关部门审批、同意,或授予一定的查阅权限,在利用过程中还要注意对未经许可单位和人员的保密。

(三)学员参与原则

外警学员是外警培训的对象,也是外警培训档案的主要来源。他们在整个外警培训过程中形成的培训笔记、培训心得、培训总结,对公安院校教学和管理提出的意见、建议等,对提高公安院校外警培训水平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外警培训学员参与建立培训档案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从外警培训档案建立之初和在整个建档过程中,积极参与立档工作,使外警培训档案内容更加丰富和有价值。

三、外警培训档案管理的基本方法

(一)外警培训档案的建立

开展外警培训的公安院校应建立健全外警培训学员档案管理数据库和外警培训教学档案管理数据库。外警培训档案的建立必须要明确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明确建立的时间。外警培训档案的建立是从每一期外警培训列入计划并获得批准时开始,也就是要加强整个外警培训过程中对文件的前端控制及全程管理。二是明确外警培训档案管理的硬件要求。要按照“三铁九防”的原则,配齐配全外警培训档案的设施设备,确保外警培训档案的实体和信息安全。三是明确外警培训档案建立的相关制度。包括立卷归档制度,确立归档范围、归档时间、保管期限。此外,还包括档案保管制度、档案统计制度、档案查借阅制度、档案鉴定销毁制度等,确保外警培训档案工作有章可循、规范管理。

(二)外警培训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

外警学员所在培训部门的工作负责人担任第一责任人,由该学员的带班队长担任档案收集的直接责任人。在培训期结束时,带班队长把学校各部门对本次外警培训的教学、管理、评价意见等材料,以及该期外警培训的各种审批、汇报、总结等材料进行综合整理,并在档案数据库中如实记录,必要时还可添加备注说明,之后由培训部门的工作负责人移交给学院档案管理部门。

(三)外警培训学员档案的移交

外警培训档案中的学员个人档案,是在外警培训学员自入学时建立起来的,在今后两国的公安业务中可以发挥特殊的作用。在保密前提下,根据需要,外警培训学员毕业时,个人培训档案也可移交给其国家警察机关或相关部门。

四、做好外警培训档案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一)加强外警培训档案管理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建设,使外警培训档案工作有章可循,是做好外警培训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外警培训档案工作作为开展外警培训公安院校档案工作的组成部分,同其他档案工作一样,包括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编目、统计、编辑和研究等八个环节。因此,在建立外警培训档案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应从这八个环节入手,建立一系列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并切实落实到工作的方方面面,确保外警培训档案管理的制度化,从而保证其管理的规范化。

(二)提高外警培训档案管理业务人员素质

提高外警培训档案管理业务人员的素质,是做好外警培训档案工作的保障。外警培训档案材料的形成部门主要集中在学校的培训部门,因此,外警培训部门的档案管理业务人员是做好外警培训档案工作的基础和保证,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该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必须对所有涉及外警培训档案材料的经办人员进行相关的档案知识培训,组织他们学习好、领会好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有关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强调建立外警培训档案的意义及重要作用,从思想上予以重视,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以保障外警培训档案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确保外警培训档案的全面真实

确保外警培训档案的全面真实是做好外警培训档案工作的灵魂。外警培训档案的内容,一方面是公安院校开展外警培训工作的真实反映;另一方面,通过对档案的共享和利用,可以提高公安院校外警培训的管理能力和教学水平。这就要求外警培训档案既要全面具体又要真实可靠。全面真实,具体指外警培训档案反映的内容要全,要严格按照所制定的归档范围进行收集。归档材料应客观反映学校开展外警培训的真实情况,决不允许弄虚作假。档案中既包括学校在外警培训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好的一面,也要包括不足和存在问题、甚至出现错误的一面。

(四)科学利用是外警培训档案管理的落脚点

科学利用外警培训档案,是做好外警培训档案工作的落脚点。科学利用档案是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在现代化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有效利用“互联网+”理念,建立外警培训档案数据管理网络,在不泄密的前提下,使校内校外有对外警培训档案需求的人员能够快速便捷地获得所需要的档案信息,全面、真实地了解学校开展外警培训的情况,从而提高档案利用速度和效率。

五、外警培训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四化”的构建

外警培训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包括外警培训档案的数字化、网络化、标准化和专业化。

(一)外警培训档案的数字化

档案数字化,一类是把纸质档案通过扫描,录入到信息数据库中,以计算机作为存储介质存储档案信息;另一类是在档案建立时,制作电子文件,将文字、图表、声像录入计算机。档案数字化具有减轻档案库房压力、检索便捷、维护方便等优势,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每期外警培训,其档案在建立之初就应当重视数字化工作,选择合适的档案管理软件,实现电子化、数字化的转换。需要注意的是,要避免涉密内容在信息化过程中的泄密问题。

(二)外警培训档案的网络化

档案网络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提高对外警培训的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公安院校外警培训档案建设的网络化,目的是建立一个相对开放的信息共享网络,实现外警培训档案在特定范围内的动态性、即时性、开放性。一种是校内网络化:外警培训档案管理子系统接入到校内档案管理大系统,形成校内统一的网络。另一种是公安院校之间的网络化:为了使公安院校能够快捷简便地了解到兄弟院校开展外警培训的情况和经验,可以尝试建立一定范围联网的外警培训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但必须对其中需要保密的内容设置访问权限,或分级设置访问权限。

(三)外警培训档案的标准化

外警培训档案的标准化是指档案管理方式的标准化。标准化的目的是为了在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下,在不同公安院校之间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首先,是外警培训档案信息内容的标准化,即要求培训部门收集归档的外警教学信息、外警学员管理信息的内容、格式基本一致。其次,是档案的分类、保管方法等档案整理流程的标准化,即规范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编目等环节的统一标准。最后,档案信息传输方式的标准化,即公安院校之间可以尝试使用共同的信息传输标准,通过标准化处理,实现院校之间档案信息的共享。

(四)外警培训档案的专业化

教育信息化校本培训方案篇9

关键词:中职;教师专业标准;会计电算化;国培方案

中图分类号:G723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主要依托各类型、各层次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培训基地为“双师型”教师素质提高做了大量工作。培训基地设计培训方案时,主要依据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办法》(简称《项目管理办法》)。

2013年9月,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简称《专业标准》),提出《专业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本文依据《专业标准》,调研部级培训基地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培训方案,力求了解培训方案的特点、现状及存在问题,以期为培训基地“十三五”期间优化设计培训方案提供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内容

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于2012年才开设会计电算化专业师资培训项目。在已建成的110所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其中有10个基地设置“会计电算化”专业培训项目。根据公开披露的国培方案及剔除数据不全的样本,调查研究以8个部级培训基地的13份会计电算化专业培训方案为研究对象,培训方案时间跨度从2012年至2014年。研究将培训基地分为财经类学校、师范类学校和工科类学校等三类别。调研内容包括培训方案的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等三方面,其中培训内容分析依据《专业标准》,调研13份培训方案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三、培训模式:校企合作是主流,模式内涵缺提炼

《项目管理办法》提出要“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培训模式”。只有3个国培基地在培训方案中明确提出培训模式,如某财经类学校采用“课室―校园内企业―企业”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某师范类学校探索“分段培训,工学交替”的培训模式;某工科类学校提出“理论互动教学、实训项目驱动、实践‘师傅+学习小组’”的培训模式。其他培训基地的培训模块都体现出校企合作的特点,但未能提炼基地培训模式特点。

目前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在学术和实践层面不断探索改革培训模式。同济大学培训基地创造以“理实一体、双师导向、三元协同”的培训模式。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探索出“上岗+学习+上岗”、“走出去、请进来”等内容的校企合作培训模式。提炼基地培训模式是提高师资培训质量和促进基地内涵建设的必要条件。

四、培训内容:重视专业知识,忽视专业能力和专业理论与师德

《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3个维度。“专业理念与师德”要求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个人素养;“专业知识”要求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教学知识和职业背景知识;“专业能力”要求应具备的教育教学和职业指导能力。表1统计数据显示,三类培训基地课程设计普遍重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理论与师德”比例偏低。

依据《专业标准》的3个基本内容的15个领域,统计国培方案的具体课程设计。

(一)“专业理论与师德”内容:“职业理解和个人修养”课程有余,缺少“对学生、对教学的态度与行为”课程

“专业理论与师德”维度对教师提出四方面要求,如何看待职业、对待学生、对待教学以及对待自己。体现“师德为先、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表2统计数据说明,培训基地的课程设计较多关注“职业理解和认识”和“个人修养与行为”。而“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和“教育教学态度与行为”维度的课程设计较少,特别是“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相关课程比例仅有1.03%。

“职业理解与认识”维度要求教师贯彻和遵守教育政策法规,理解职业教育工作意义和根本任务,认同中职教师的专业性以及注重团队合作交流4个细化条目。三类培训学校都开设相关课程,如“国内外职业教育理论与政策”“十二五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教师的特性及职业化”等。

“个人修养与行为”维度要求教师富有爱心和责任心,坚持身体力行,善于自我调节,乐观向上以及举止文明礼貌等5个细化条目。三类培训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有:“中国传统价值追求”“道德经与师德修养”“中职教师情绪及工作压力应对策略”等。

“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维度要求教师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和信任学生等3个细化条目。唯有师范类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如“问题学生的正确认识与教育策略”“教育教学态度与行为”维度,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全面发展,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人文素养和创新意识等。如某培训学校开设的“职业形象、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课程。

(二)“专业知识”内容:“职业背景和课程教学知识”课程丰富,缺乏“教育知识和通识知识”课程

“专业知识”是支撑教师“专业能力”的基石,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专业标准》从广义角度界定教师专业知识,体现了“学生为本、终身学习”的理念。从表3统计数据来看,培训学校的课程设计普遍关注“职业背景知识”和“课程教学知识”,而“教育知识”和“通识知识”的课程比例较低。

“职业背景知识”维度要求教师了解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相关行业现状及人才需求,了解所教专业与职业的关系,掌握所教专业的职业资格及其标准,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和岗位职责,掌握所教专业知识体系和基本规律,如工科类学校开设的“会计行业发展及人才需求分析”“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分析及无纸化考证演练”课程。大部分培训学校都开设了会计电算化专业相关背景课程,如“会计准则最新变化”“新税制改革”“财务会计”等。

“课程教学知识”维度要求教师熟悉所教课程在人才培养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所教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掌握学生专业学习和技术技能形成的特点,掌握所教课程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统计数据显示,基地培训课程较多侧重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理论学习、实训操作以及课程教学方法的运用,如“会计电算化理论专题”“‘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中的应用”“会计信息系统操作与演练(财务链和供应链)”“用友t3财务软件应用能力训练”“行动导向教学法”等课程。

“教育知识”维度要求教师熟悉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学生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形成及教育方法;了解学生不同教育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了解学生集体活动特点和组织管理方式等四个细化条目。唯有了解教学对象,才能真正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如某师范类学校开设“职业教育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分析”课程,某工科类学校开设“教学中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程。

“通识知识”维度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了解中国经济、社会及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和具有适应教育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如师范类学校开设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文学欣赏”“重庆重点产业信息化发展动态”课程。财经类学校开设的“计算网络技术”课程。工科类学校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

(三)“专业能力”内容:“教学实施和科学研究”课程充足,“实训实习组织、班级管理、教育教学评价和沟通合作”课程匮乏

《专业标准》的“专业能力”是指教师在具备专业理论、职业实践能力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实施教育教学和职业指导的能力,体现“能力为重”的基本理念。表4统计数据说明,国培课程设计较多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实施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而对教师的组织指导学生实训实习能力、班级管理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的课程设计偏少。

“教学设计”维度要求教师能科学设计专业教学计划和课堂教学设计,能引导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并能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师范类学校开设“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中职教学计划”等课程;工科类学校开设“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教学设计及项目教材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及实施”等课程。

“教学实施”维度要求教师能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学习兴趣,能运用理念与实践结合的方法,有效实施教学;能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技术技能训练;能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施教学。财经类学校开设“教学公开课比赛”课程;师范类学校开设的“说课技巧与训练”课程;工科类学校开设的“会计示范课教学”和“现代信息化手段在职业教育的应用”等课程。

针对学生实训实习组织松散,学生权益屡受侵害的现象,《专业标准》提出“实训实习组织”维度,明确教师须掌握组织校内外实习实训的方法,具有和实训实习单位沟通合作的能力,以及熟悉有关法律规章,保护学生人身安全和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如某师范类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会计实训课教学法研讨”。

“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维度要求教师能开展相关教育活动;能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能为学生提供心理疏导以及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如某师范类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班主任工作经验谈”。

“教育教学评价”维度要求教师能运用多元评价方法,结合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多视角,全过程评价学生发展;能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能开展自我评价,及时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如某师范类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教学质量监控和探索”。

“沟通与合作”维度要求教师能平等和学生沟通交流,与同事合作交流,与家长沟通合作,与企业、社区合作互助等。如某师范类学校开设的“中职教师心性完善与高品质沟通”课程。

“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维度要求教师能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并进行教学探索研究;能通过多途径,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如财经类学校开设的“职业学校专业建设与改革”和“专业教师能力建设问题探讨”等课程。师范类学校开设的“职教教改探讨”和“中职教师科研若干问题”课程。工科类学校开设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研讨”等课程。

五、培训形式: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多元培训方式,缺少培训后期跟踪指导

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创设平等交流、互动合作、共享成果的开放式学习形式。表5数据说明基地的培训方案体现了学习者为中心的多元培训方式,适应职教师资培训需求。2014年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文件明确提出“积极探索网络远程培训和集中培训相结合”,13份培训方案的培训形式局限于集中培训,几乎没有提及远程培训的内容及形式。

六、结语

《专业标准》是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调研已实施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国培方案发现,培训基地的培训模式以校企合作为主流,但缺少模式内涵提炼;培训内容侧重专业知识,而忽视专业能力和专业理论与师德;培训形式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多元培训方式,但缺少培训后期跟踪指导。培训基地需认真研读《专业标准》,以《专业标准》为依据,以基地的培训经验为基础,以培训者培训需求为导向,优化设计培训方案,加大职教师资的教育教学和职业指导专业能力的培训力度,积极探索网络远程培训和集中培训相结合培训形式。

参考文献

教育信息化校本培训方案篇10

论文摘要:本文就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升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作了初步探析。 

 

一、前言 

 

教师职业成为一种专业,经历了从经验化、随意化到专业化发展的过程。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提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生学习,逐渐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并在教育专业时间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1]。 

信息技术和教育的联姻,要求我们必须以全新的教育时空观和教育价值观来审视教育问题。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特殊学科,其重要地位日渐凸显。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应该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因此,探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提出:“专业化:作为一种改善教师地位和工作条件的策略。”1998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面向21世纪师范教育国际研讨会”也明确提出,“当前师范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问题”,培养专业化的教师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目标。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 

(二)教师个人自身成长的需求 

教师的形象不仅仅是教书育人,传道授业,更重要的是,教师也应该是一个不断丰富、全面发展、逐步成长直至走向成功的情智载体。在基础教育改革、教育信息化和教师专业化浪潮的冲击下,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成为教师个人发展的需求正纳入人们的视野,成为教育改革研究的焦点。 

(三)信息技术教育在新时期的特殊地位 

2000年10月份,教育部召开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揭开了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上的新篇章。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信息技术教育(课)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一览无疑。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正在成为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研究的热点课题,信息技术课的开展以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亟需建立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具有更强的专业性。 

 

二、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安徽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情况、部分信息技术教师的实际情况的调查分析,可以发现,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还没有定位。一些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是不是基础学科、中小学教育如何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认识模糊。 

二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程度不尽人意,专业发展方向不明确。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双专业性(教育专业性、学科专业性)没有共同体现;信息技术教师向硬件或软件方向的专业化发展不明确。 

三是教学人员混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绝大多数都不是教育技术学专业或计算机等相关专业毕业”,也没有经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他们所学的专业与所教学科完全不同,入职起点差别很大。并且他们的入职动机也与许多其他学科(如语文、数学等等)有较大的差别,具有两极分化的特点:一部分信息技术教师是因为没有其他的出路,由于种种原因在学校中没有可做的工作而被安排在这个岗位上的;另一部分则是在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希望自己能够有所作为而主动选择了这个新兴学科作为发展点! [2]部分教师学历普遍偏低,专业发展速度缓慢。 

此外,还存在一些其他问题,诸如学校对信息技术课不够重视,保障制度不够健全;缺乏标准的信息技术课教师评价体系;领导对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不重视、不规范,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 

 

(一)提高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的认识 

1.在学科的定位上。(1)从为学生信息化服务方面来提升专业发展;(2)从为学科信息化服务方面来提升专业发展;(3)从为学校信息化服务方面来提升专业发展。 

2.自身定位。信息技术教师应变“消极等待”为“主动出击”,以实际贡献来提高地位。(1)刻苦学习,加强自身素质;(2)积极参与教研,用成果说话;(3)积极思考,在反思中成长。 

3.学校应在思想上重视信息技术。(1)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录用严格把关;(2)根据学校具体情况为信息技术定好位;(3)建立积极的信息技术课教师评价体系;(4)在政策和经费上加强支持。只有教师自身逐步认可教师教育,教师教育才能成为教师继续学习的重要方式. [3] 

(二)以校为本,提高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水平 

提高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质量,必须以专业化为导向,建立完善的信息技术教师教育培训一体化体系。从理论上说,政府教育部门、教师教育与培训机构、教师任职学校和教师本人等,都应该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参与者与执行者。但是现实并非如此,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并不全部包括上述所有参与者,尤其是教师本人缺乏决定本身专业发展方向及其方式的自主权,他们只是被迫于满足教育系统或学校的需要、统一考试或继续任职的需要而接受在职培训等专业发展活动。这种被动的发展模式亟待改进。下面将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1.校本科研。其蕴涵的基本理念应为:学校是“校本科研”的基础,“校本科研”的问题是从学校教学实践中归纳和汇集的;教师是“校本科研”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校本科研”的直接目的,“校本科研”必须植根于教学实际。根据校本科研“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特征,教师要获得专业发展,离不开“校本科研”的引领。学校应积极构建以校为本的研究机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反之又以教师的专业成长来推动学校发展,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教师的校本科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因为教师校本科研不但可以促进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4] 

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引导教师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开展行动研究。大量成功案例说明,经验型教师正是通过不断的行动研究而较快地成长为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反思型教师的。“中小学教育科研未来的前途并不在于是否能为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贡献什么知识或为教育实践提供什么有效的工具,而在于它将成为中小学教师成长发展的手段,成为中小学教师成长发展的一种方式,甚至是一种新的生存的状态”。 [5] 

2.校本培训。校本培训的内容是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在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方面做适度拓展。信息技术教师的需求各不相同,校本培训的内容也应灵活多样,处理好各个内容之间的关系。信息技术教师校本培训的目的之一是将集中培训的课程理念在教学一线中得以落实,使更多的教师真正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因此,校本培训的内容也可以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在设计培训内容时,在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方面做适度拓展,必须具体到教师某一点上学科知识的欠缺。 

校本培训需求分析是了解学校希望通过培训达到什么样的预期目标、培训效果以及教师自己希望或愿意参加何种培训以提升个人发展和自我成长的调查分析过程,这是开展校本培训的前期准备和基本前提。开展校本培训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发展,因此,校本培训的目的既要考虑学校发展的需要,也要兼顾教师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需求,同时要关注教育改革对教师和学校的要求。 

校本培训必须服务于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课程改革等多重要求。我们可以从新课程改革需求、学校以及教师三个方面对培训内容进行了设计,在具体的培训实施时,应根据教师的情况、学校发展需求以及课程改革的需要进行培训内容的选择和组合。另外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组织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可以是在学校的统一培训之下,可以是以学校为基地,联合开展培训,可以由骨干教师负责,在学科组内组织培训,也可以和大学、进修学校等合作。培训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有主题研讨、案例研究、专题讲座、课堂教学展示、讨论交流、自学反思,等等。根据教师特点、培训需求与目标、培训内容的不同要求,综合采用多种培训组织形式、培训方法组合进行培训,确保培训效果和培训目标的实现。 

四、结语 

加强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推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可从多方面入手,理念层面:树立教师专业化的理念,改变以往教师被动专业化发展的局面;制度层面:建立系统的教师专业化的保障制度;实践层面:突出教师专业化的特色,强调“师范性”和“学术性”的齐头并进,加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最重要是在学校内营造一种研究和创造的氛围,提供环境支持,使教师边行动边研究,在实践中落实新课程理念,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为新课程实施提供反馈,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修订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薛博,董玉琦,刘琳.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一项质的个案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5,(3). 

[3] 李锦晖,缪蓉.信息技术教师教育的实践与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