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文化策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13:48

食品安全文化策划篇1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食品科学是一个跨多个学科门类的交叉学科。例如,(1)研究与食品有关的道德意识、道德活动、道德规范、道德教育和修养等内容,属于哲学范畴;(2)研究食品的需求与供给、价格与成本、组织与结构、规划与布局、发展与管理等内容,属于经济学范畴;(3)研究食品的立法、公共政策、行政管理等内容,属于法学范畴;(4)研究食品知识普及、食品政策与法规宣传等内容,属于教育学范畴;(5)研究食品发展史、食品文化考究等内容,属于历史学范畴;(6)研究食品的物理化学特征、安全与营养、分析与检测等内容,属于理学范畴;(7)研究食品工业生产中所用加工方法、过程和装置等内容,属于工学范畴;(8)研究食用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病虫害防治、土壤与营养、种植制度、遗传育种等内容,属于农学范畴;(9)研究食品卫生与免疫、营养与健康等内容,属于医学范畴;(10)研究食品生产与流通、采购与营销、安全与危机等内容,属于管理学范畴。由此可见,食品科学研究的内容不可能完全隶属于某一个学科,需要多个学科交叉研究才能解决食品科学问题。例如,研究食品安全问题,不仅需要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知识,还需要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哲学等知识。可以进一步将食品科学涉及的10个学科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划分为相互交叉的3个方面(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文化与伦理、食品经济管理)。

1.“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食品科学与工程是以研究食品属性和食品工业所依托的科学理论问题、工程技术级装备的实现问题为基本内涵的学科。它融合了理学、农学、医学、工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食品(及其原料)的性质及其影响因素、食品加工过程、贮运与保鲜及其生物学基础等,形成了食品生物化学、食品生物技术、食品风味化学、食品营养学、食品物性学、食品原料学、食品卫生学、食品检验学、食品加工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品质学、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学等分支学科。

2.“食品政治、文化与伦理”研究领域。食品文化与伦理是以研究食品系统中的文化现象和道德现象为基本内涵的学科。它融合了法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工学、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食品立法、食品公共政策、食品行政管理、食品文化现象与规律,食品伦理现象与规范(如污染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动物福利、转基因食品等)等,形成了食品政治学、食品文化学、食品伦理学等分支学科。

3.“食品经济管理”研究领域。食品经济管理学科在国内刚刚起步,学科体系尚未形成,国内外在食品经济管理学科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少。部分学者对食品经济管理学科的知识体系构成和研究框架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郑锦荣认为,食品经济管理是对食品系统进行全方位研究的一门交叉学科,既要考虑到食品的自然属性,即食品的经济性,又要考虑食品的社会属性,即食品的安全性,其知识体系由食品经济管理的独有知识(食品溯源性、食品安全管理等)、管理学与经济学知识(系统科学、行为科学、宏微观经济学等)和食品科学与工程知识(食品加工、包装、食品营养学等)等交叉而成,可以根据食品生命周期的阶段将其划分为食品的整体管理、食品的生产管理、食品的流通管理、食品的营销管理、食品的采购管理、食品的服务管理、食品的质量管理、食品的危机管理、食品的安全管理9大知识领域。[2]

相子国在从产业经济、企业管理和社会管理三个视角解读我国《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设计出一个食品经济管理研究结构图,涉及国家和地方政府、食品加工与流通企业、食品上游个人与企业、食品消费者、食品行业组织、中介服务机构、信息化服务提供商等组织的分工与协作。他认为,食品经济管理研究的背景是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研究的重点是食品企业创新能力,研究的目标是提升食品核心竞争力,主要研究方向可以概括以下五个方面:食品质量安全研究、食品产业与区域规划研究、食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食品工业“两化”(信息化和网络化)融合研究、食品核心竞争力研究。[3]

在今天的“大食品产业”时代背景下,[4]食品工业已发展为一个涵盖“从农田到餐桌”及其赖以生存的制度、政策和技术革新等环境在内的有机系统。随着我国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和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严重,建设食品经济管理学科进行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和实践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郑锦荣提出的食品经济管理的9大知识领域仅集中在食品产业链(FoodChain)上,过分强调了“管理”问题,而忽视了食品系统(FoodSystem)的其它有机组成部分(如制度、政策等环境因素)和“经济”现象;相子国将政府文件作为食品经济管理研究框架的逻辑起点,没有注意到政府文件的时效性与学科建设的规律性之间的矛盾。本文拟在食品系统框架下,以经济学、管理学等理论和方法为指导,重新构建食品经济管理研究框架,并提出当前食品经济管理研究的重点内容。

二、食品经济管理的学科属性与研究框架

(一)食品经济管理的学科属性

在设计食品经济管理的研究框架之前,首先有必要讨论其学科属性。食品经济管理(managementofFoodeconomy)虽然是一门融合了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法学、理学、工学等基本理论的交叉学科,但其主要任务是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要求,在食品生产及其相关部门中合理地组织生产力,正确地处理生产关系,适时地调整上层建筑,以便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和自然资源,合理地组织生产、供应和销售,妥善地处理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调动广大从业者的积极性,提高食品生产的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食品的需要。主要内容包括:在科学预测基础上,正确制定食品工业发展战略,编制食品工业发展规划和计划;在食品工业区划基础上,进行食品工业地区布局,优化食品产业结构;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物质技术资源和财力资源;建立合理的食品经济管理体制,确定食品生产经营中各方面的责、权、利关系以及分配中的积累与消费关系;正确地组织食品流通;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调节食品工业经济活动;全面评价食品工业经济效益等。因此,就学科性质而言,食品经济管理属于管理学门类,可以从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中独立为二级学科。

(二)食品经济管理研究框架

根据上述食品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和主要内容,本文以“理论基础———研究方向———应用实践”为框架,构建食品经济管理研究框架。1.食品经济理论与政策。主要研究内容是,以促进食品产业发展为核心,跟踪食品经济管理理论基础动态与前沿,为国家或地方政府制定食品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理论指导,为食品产业政策评估提供方法,解读食品产业最新政策,为食品企业等相关主体决策提供咨询和帮助。2.食品产业结构与布局。主要研究内容是,食品产业结构的形成与演变、食品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及其联系方式、食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食品战略产业选择及转换、食品产业空间布局等。主要研究方法包括静态分析方法、动态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和产业关联分析方法等。3.食品资源与环境。主要研究内容是,探索食品经济发展和资源耗竭、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评价食品资源价值和环境价值,制定食品资源与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促进食品产业可持续发展。其中,环境经济评价方法主要有直接市场评价法、揭示偏好法(替代市场法)、陈述偏好法(假想市场法)和生命价值评估。4.食品技术经济与管理。主要研究内容是,对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食品生产过程中即将采用的各种“技术性”措施和“技术性”方案的经济效果进行论证分析和风险评估,为政府、食品企业及相关部门的投资规划与资源利用管理等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主要研究方法有决定型分析评价法、经济型分析评价法、不确定型分析评价法、比较型分析评价法、系统分析法价值分析法、可行性分析法等。5.食品物流管理。主要研究内容是,食品物流的基本概念、食品物流的主要作业管理活动、食品物流的战略管理、食品物流系统的规划、食品供应链管理等。6.食品企业管理。主要研究内容是,食品企业组织管理和信息管理、食品企业经营决策与计划、食品企业生产管理、食品企业营销管理、食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食品企业财务管理、食品企业质量管理、食品企业技术创新等。7.食品产业组织与管理。主要研究内容是,生产同一类食品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结构、食品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食品市场绩效及食品产业组织政策。主要研究方法是SCp分析范式和博弈论。8.食品国际贸易。主要研究内容是食品国际贸易政策与法规、食品国际贸易管理体系、食品国际贸易与安全、中国食品国际竞争力等。9.食品质量安全。主要研究内容是,食品质量安全的经济学性质与原因、食品质量控制体系、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食品质量风险评估与安全预警、食品质量诚信体系、安全食品消费等。主要研究方法有收益-成本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层次分析、模糊评估、神经网络评估、计算机仿真、声誉机制模型、Lo-gistic回归等。

三、开展食品经济管理相关研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小题大做”

“小题大做”是所有科学研究的一致要求。这里所说的“小题大做”可以理解为:研究对象的选取要“小”、研究内容要“大”。食品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概念,涉及的行业很多,不同行业之间、同一行业的不同食品之间具有不同的产品特征、企业规模、行业发展规律,需要分别进行研究。一个研究方向甚至一个研究基地能将一种或少数几种食品研究透彻就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相子国教授认为,关系国计民生而且产业链较长的食品才有研究价值。山东省高校“十二五”人文社科研究基础———食品经济管理研究基地选取的研究对象有:白酒、功能糖、调味品等。

(二)时代性

不同时期,食品工业发展的特征、存在的问题与主要发展任务不同。例如,“十二五”期间,食品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强化食品质量安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装备研制水平、加快企业技术进步、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大力推进两化融合。涉及的重点行业包括:粮食加工业、食用植物油加工业、肉类加工业(畜禽加工业)、乳制品工业、水产品加工业、果蔬加工业、饮料工业、制糖工业、方便食品制造业、发酵工业、酿酒工业、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工业、营养与保健食品制造业。食品经济管理相关研究应紧密围绕当前食品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点行业展开。如“食品质量安全”研究方向“十二五”期间应重点研究食品市场准入、政府监管、企业诚信、健康消费等问题。

(三)实践性

食品安全文化策划篇2

一、工作制度

(一)沂城街道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职责

统一领导、统筹协调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研究审议食品安全监管政策和发展规划;审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计划和措施;组织开展食品安全重要活动和专项整治;协调解决食品安全中的重大问题;督促检查辖区以及有关职能部门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等情况。

(二)沂城街道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职责

负责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日常工作,承办、督办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决定事项;指导各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成员单位工作;组织有关部门开展食品安全重大问题的专项督查;协调有关跨地区、跨部门食品安全重要事项;筹备组织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各类会议;组织协调有关部门依法对食品安全重大事故进行查处。

二、会议制度

(一)协调委员会会议制度

1、原则上每半年召开一次协调委员会全体成员会议,其他参加会议的人员根据会议内容和工作需要确定,特殊情况可由主任或副主任决定随时召开。

2、会议内容:贯彻落实上级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统筹协调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讨论审议有关食品安全监管政策和工作计划,协调解决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部署食品放心工程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督查工作;各成员单位汇报食品安全监管情况,提出存在问题及建议;检查会议确定事项的落实情况。

3、根据食品安全工作的需要,不定期召开部分成员单位工作协调会,研究协调专项工作。

(二)协调委员会联络员会议制度

1、原则上每半年召开一次协调委员会联络员会议(联络员为协调委员会成员单位食品安全监管有关科室负责人),由协调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或副主任召集。特殊情况可由办公室主任或副主任决定随时召开。

2、会议内容:研究落实协调委员会交办的工作任务和日常监管中的协调工作,讨论决定需要上报委员会会议审议的有关事项。

上述两种会议均须有专人做好记录,形成会议纪要。会议纪要由会议主持人签发,会议纪要发送范围根据会议内容和工作需要确定。

三、案件举报受理与查处制度

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工作职责,加强食品安全案件举报受理工作,设立举报电话,确定专人认真记录,按照首接负责的原则,及时处理投诉举报的案件。对涉及其他部门或多个部门职责的案件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成员单位接报后要及时报告协调委员会办公室,由协调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协调处理。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协调委员会办公室接报后应立即报告协调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并及时做好组织和查处工作。

四、信息收集、及报告制度

(一)协调委员会办公室负责收集、汇总和分析整理食品安全信息及时向成员单位传递。

(二)协调委员会成员单位都要确定一名专职食品安全信息员(信息员由本单位指定),负责本系统食品安全信息的收集、汇总、整理和报送工作。信息实行审核报送制,由成员单位领导审核签字、单位盖章后报送协调委员会办公室。

(三)食品安全信息报送的内容包括:各成员单位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规划、工作计划,制订出台的食品安全监管政策和重要监管措施,专项整治方案和实施情况,工作总结,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查处情况和质量抽验计划及结果等。上述有关内容各成员单位要按规定及时报送,各成员单位每季度末必须单独报送一条综合性的食品安全工作动态信息。

(四)协调委员会办公室不定期重大食品安全信息。内容主要包括:全街道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监管措施、专项整治方案的实施情况,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查处情况,重大节日和活动期间的食品安全状况、全辖区范围内食品安全检测结果和预警信息,各成员单位食品安全工作情况、经验做法和抽验结果等,信息报送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领导成员、协调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及有关单位。

五、宣传培训制度

(一)协调委员会统一协调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活动。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工,相互配合,采取多种形式,动员社会参与,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在协调委员会统一领导下,各成员单位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开展食品安全工作培训,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监管人员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沂城街道食品安全委员会

主任:刘洪达

副主任:程悦

委员:刘宝军张在营段希运

牛雍马继艳吴琳璘

郝长城杜正磊牛庆军

石立宝韩国窦伟谭

刘洋张玉霞张波

于然龙孟海鹏铁新泉

王磊王迪田成友

段培公公丽萍王文田

王伟闵祥东孔令军

韩燕武玉波李秀杰

庄宿顺江海洋武善勇

食品安全文化策划篇3

abstract:inrecentyears,foodsafetyoccurredfrequently,themainreasonliesinitslagginglegalsystem.Howtoimprovethissituation?therearetwo-prongedapproach:First,improvethelegalcontent,increasethewholeregulationofnewfoodsafetystandards,increasethepunishmentdegree,carryonlegalaccountabilityandfoodrecallsystem,establishriskdetectionlegislation,fortifyfoodsendorsementlegalliabilityandsoon;Second,intheproceduralmethodslawsenacted,payattentiontothedeterminationofforwardplanning,publicparticipationlegislationandcomprehensivelegislation.establishingscientific,coordinatedandcompletelegalsystemwillgreatlypromotethefoodproblemsgovernanceandsocialtransformationprocesses.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健全

Keywords:foodsafetyregulation;legalsystem;improve

中图分类号:tS20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9-0310-02

0引言

近几年来食品安全重大事件频繁发生,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地沟油”、“瘦肉精”、“染色馒头”、“塑化剂”、“注水牛肉”、“猪肉变牛肉”等,问题屡屡发生,其主要原因在于现行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发展滞后,具有明显的弊端,其表现有:一是法律内容不健全。监管体系不协调,缺乏全程监管,标准有冲突,惩罚力不够,部门监管乏力,行政问责不落实,召回系统缺乏,风险检测技术立法缺乏,广告代言虚夸未担法律责任等;二是食品法律法规制定的程序方法上存在不足,缺乏前瞻性规划等。如何健全其法律体系,成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针对以上缺陷,作者将对如何健全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加以探讨,以期对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能提供方法指导和立法参考。以下将从法律内容的健全(七方面)、法律法规制定的程序方法(三方面)等两大块来展开。

1健全更新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内容

要健全更新食品法律内容,作者将从增加全程监管、食品安全新标准,加大惩罚力度,实行法律问责制、食品召回制,确立风险检测立法,强化食品代言法律责任等七点来论述。

1.1重点加强全程监管并予法律化规定现行法律监管以分段管理为主,监管环节存在漏洞断链倾向。为此,监管范围应覆盖全产业链条,包括源头生产、加工、制造、包装、储存、运输、销售、消费等各个环节的全程监管,尤其不放过对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的源头监管,力求监管纵横到底到边,不留死角盲点。为此应建立“统一领导”的主管机构,各监管部门统一协调监管,划清权责,避免监管真空,实现监管环节无缝链接,弥补之前“分头管理”的不足。废除食品“免检制度”,加强食品准入市场管制,应重视源头管理与流向管制的结合,强化“预防在先”“预防为主”的监管理念与工作思路。

1.2建立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新法规过去的标准明显滞后,不适应时代需求。我国许多食品安全标准的标龄过长,标准偏低,对国际标准采标率很低,标准制定未利用风险评估技术,标准的科学性和操作性不高。标准之间交叉、矛盾,重要标准短缺,标准的前期研究薄弱,部分企业标准低于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部分标准实施状况较差,甚至强制标准也未得到很好的实施[1]。2008年出现的三鹿奶粉事件,就是因为我国乳业标准不统一,制约了执法。因此,形成全国统一的食品安全新标准,已成为时代所需、人民的期待,要注意借鉴外国经验加以信息整合而成,考虑渐与国际接轨。

1.3加大对违法者的惩罚力度,实行高额惩罚性赔偿目前食品领域违法成本过低,惩戒力不够,使得违法者多次被罚又多次违法,以致拿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做代价。为此需要加大处罚,以彰显法律的权威性。明确食品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对违法者加大财产刑判处力度,情节严重则追究刑事责任;对于食品重大恶性事件,还要进行高额处罚,并对受害人予以赔偿。为防止企业破产或隐匿财产逃避责任,出现资产表象不足又有民权、债权、罚金三者的冲突,此时则选择民权优先,实行民事赔偿优先原则[2]。还可借鉴外国法律与巨额赔偿制度,比如美国法律规定,无论金额大小,只要有制假售假行为就构成犯罪,处以25万美元以上100万美元以下的罚款,并处5年以上监禁,由于制裁措施严厉,违法成本很高,经营者不敢轻易以身试法[3]。实行高额惩罚性赔偿,迫使违法者慑于法律威严而远离违法犯罪。

1.4强化行政监管执法的制度化法律化问责制,加大打击职务犯罪针对监管部门职能交叉、监管执法不力消极不作为状况,应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区分,建立制度化法律化的问责制,实行“阳光”问责,改变过去不处理的状况,加大打击职务犯罪。对于执法主体的失职、不作为、纵容、包庇、渎职等行为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予以行政追究。惩罚的手段有:警告、记过、记大过、撤职“脱官帽”,并从重处罚;对于情节严重者应予追究刑事责任;对于致人死亡者可判无期徒刑等。比如,2011年上海“染色馒头”事件后,其市政府公布问责处理结果:对质量技术监督局分管领导、干部分别给予记大过、撤职处分,对于联华超市的董事长、总经理给予警告和经济处罚,对其公司采购部负责人给予记大过处分,并调离工作岗位[4]。实行法律问责制是打击职务犯罪的法律依据,它将对责任人警钟长鸣。

1.5对问题食品实行法律召回制度召回制就是对问题食品为阻隔其向下游流通而在逆向回笼溯源中进行逆向追责处理的制度,是防止问题食品造成危害的预防措施。召回风险由食品生产者、进口商和经销商承担。在行政上应健全采购制度、索证制度、定点采购与采购台账等管理措施,预防监管断链导致过期食品和来源不明、假冒伪劣的食品无法溯源。召回理念是“预防、安全、及时”原则,要求企业及政府监管部门必须快速反应,及时消除危害,遏制事态扩大。

1.6将风险检测技术纳入食品立法之中,赋予检测机构技术监督法律地位,授权技术执法目前,我国食品检测技术水平较低,风险评估与检测机构很少,缺乏权威性专业机构,且风险管理明显滞后于现实需求,与西方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而实现技术管理与风险管理、现代技术与法律的结合,这是法律现代化的特点与必然趋势。检测技术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的杀手锏之一,监管对技术检测有很强的依赖,所以检测技术应纳入立法之中,作为监管重要手段和保障。应完善食品质量检测的行政法规,明确检测程序、检测机构的义务及法律地位、经费保障等内容。

那么一方面需要提供能快速检验食品的速测仪,赋予工商机关食品速测法律效力。另一方面,必须设立专业的食品危险性评估机构,加强动态网络监管,要尽快使之成为技术先进、运转高效的检测中心,建立全国性食品信息数据库与实时检测系统,进行风险危害检测评估与及时控制,实行危害性管理(风险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制度――HaCCp)。网络动态监管能根据检测到的风险程度不同的信息,对优先立法的食品及食品行业进行排队,这种立法方式能提高食品安全立法效率,澳大利亚即为此方法的代表[5],值得借鉴。

因此,食品检测技术应成为食品法律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法律监管的依托与保障,食品安全法律应赋予食品检验机构技术审核与监督管理职能,明确其法律地位,授权技术执法,发挥技术监督作用,它将快速推动食品安全事业全局的发展。

1.7强化名人代言食品广告将与经营者承担法律连带责任名人代言广告,能扩大产品知名度,有利食品促销,但名人代言时却往往存在着浮夸倾向,放大公众对有害食品的信任,误导消费者,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本着责利一致原则,法律上需强化:代言者将与经营者因共同侵权而承担连带责任,对受害者进行损害赔偿。强化广告名实相符与代言者的法律责任。禁止代言食品广告夸大事实或作虚假广告。

2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制定的程序技巧方法上值得注意的问题

将从前瞻性政策规划的制定、吸收公众参与立法、综合立法等三方面来阐述。

2.1制定前瞻性政策规划,为未来制定法律法规提供法律基础、立法预备和方向指导制定食品安全法律之后,其法制工作并未完毕,还应包括前瞻政策规划的制定,为食品安全法制的完善及未来的动态调整发展指明方向。应写明指导原则、方针、目标与重点,并且这种政策性规划所提出的标准要求比目前的要高,涉及食品安全标准、精度、分类、设备、技术、人才、经费等。其内容规定应以保护公众健康为目标,充分引入危险评估原则。比如,欧盟2002年1月1日制定的178号法规,要求欧盟当时的法律在2007年1月1日前应统一到178号法规规定的原则上来[6],其实践效果良好,可做借鉴。这种规划提出了面向未来的前瞻性政策,应用了预防方法,重视食品科研,可使目前食品法律与未来法律制定相互衔接统一,并为未来法律制定及其体系的成熟提供法律基础与立法预备。

2.2在法律法规制定程序上,让公众参与立法,从社会多渠道听取科学建议法律法规的制定要科学合理并反映时代趋势,就有必要向社会各界开展危险流,以获得科技方法、过程分析方面更多的建议与最前沿信息。比如,食品科学家与公共健康专家可展开相互合作,食品安全协调机构可定期咨询政府以外的科学家。还要开放性吸纳民意,调动公众力量参与立法,征求并听取社会公众建议,或召开听证会、新闻会、与代表交流磋商等,力求审慎对待政策法规的制定,确保食品安全,切实维护消费者利益。

2.3加强综合立法,建立不同层次的法律监管体系其体系包含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规划等相互配套不同层次的内容,制定方法技巧上应坚持下位法服从上位法原则,加强综合立法,以之取代要素型的个别立法,整合现有法律资源进行系统科学的清理,杜绝政出多门、法规零乱冲突状况,突出内容的贯通性完整性与时代进步性,建立科学、合理、统一、协调的法律监管体系。此外,在完善食品立法的方式上,要循序渐进地推进。既不能亦步亦趋,也不能一蹴而就。

总之,以上所述办法内容,不仅对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能提供方法论指导,而且对政府健全食品安全法律能提供立法帮助,具有较突出的政策参考价值。建立科学合理配套的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必将对社会产生突出而深远的影响,会有力推动整个社会食品安全治理进程,促进经济社会良性发展,为社会转型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李忠东.食品安全标准先要“合格”[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0(11):73-74.

[2]袁祥,王逸吟.以更完善的法律制度,严防三鹿奶粉事件重演[n].光明日报,2009-02-26(005).

[3]杨永华.国外食品安全法律监管对我国的借鉴[J].甘肃理论学刊,2009(2):146-150.

[4]俞丽虹.上海公布“染色”馒头相关责任人处理结果.新华社上海电,2011-04-29.

食品安全文化策划篇4

规划纲要提出,我国将落实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实现医疗保险缴费年限在各地互认,累计合并计算。

按照我国医保制度,参保人缴费达到一定年限,退休后可享受相关医疗保险待遇,不再缴纳医保费。不过,这个缴费年限各地规定并不统一,缴费参数也不一样。异地就业,医保关系无法转移接续并累计计算的话,可能会影响到将来的退休医保待遇。

目前,不少农民工都在老家参加新农合,在城市工作又参加当地针对农民工的各类医保。在流动就业过程中,这些参保记录往往无法实现转移接续。中央财经大学社保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认为,要解决医保关系转移接续问题,需要整合现有的医保制度,打破城乡界限,统一缴费、待遇的相关标准等。

(摘自《新京报》)

食品安全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 简立

《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我国食品安全的阶段性目标,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整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检验检测和风险监测等技术支撑体系更加科学完善,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和诚信意识普遍增强。

《决定》要求加强食品生产经营监管,建立健全食品退市、召回和销毁管理制度,防止过期食品等不合格食品回流食品生产经营环节。建设食品生产经营者诚信信息数据库和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并与金融机构、证券监管等部门实现共享,及时向社会公布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信用情况,违法违规企业和个人“黑名单”,对失信行为予以惩戒。

《决定》要求地方各级政府加快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畅通投诉举报渠道,细化具体措施,完善工作机制。《决定》首次明确将食品安全纳入地方政府年度绩效考核内容,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地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对于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地方,在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等评优创建活动中实行一票否决。

(摘自《健康摄》)

我国拟为独生子女父母提供养老补贴 姜葳

6月27日,由人力社保部、发改委等六部门制定的《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获国务院批准。规划明确,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保障人群将实现基本覆盖,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要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实施。

各项社保待遇水平将继续提高。其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将稳步增长;职工基本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在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达到75%左右;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门诊统筹覆盖所有统筹地区,稳步推进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规划提出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继续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研究弹性延迟领取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并计划积极稳妥地推进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实现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继续通过中央财政预算拨款、划拨国有资产、扩大发行等渠道充实全国社会保障基金。

食品安全文化策划篇5

关键词:农发行;信贷支持;粮食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7-0030-02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和特殊商品,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粮食生产作为农业这一弱质产业重要的产物,其发展与壮大离不开国家的支持与保护,而其中的资金支持程度是制约粮食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作为中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农发行,从其成立之日起,就与粮食建立了不解之缘,在支持粮食生产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农发行开展粮食信贷业务的重要意义

粮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资保障,粮食安全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粮食的重要性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显得突出。中国是世界上典型的农业大国,粮食生产是广大农民获取基本生活保障、实现就业和增加收入的主要渠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国内的头等大事,党的十七大把粮食安全问题提到了更加重要的地位。中国的粮食生产基础比较薄弱,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影响大,商业性金融不愿介入,而农发行作为中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是财政支农职能的延伸,肩负着支持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重大使命,在支持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农发行成立十五年的经验表明,支持好粮食收购是农发行的立行之本,只有在坚持做好粮食信贷工作的前提下,农发行才能得到有效发展。农发行通过实际操作将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变成了农民手中真正的实惠,保证了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通过加大对粮食生产、流通等环节的资金投入,有效解决了粮食价格低,农民收入下降的问题,保护了种粮农民积极性,保护了中国粮食安全,农发行已成为支持粮食生产的金融骨干和支柱。

二、农发行粮食信贷业务发展历程

1.1994―1998年,粮食信贷业务初步建立阶段。1994年农发行成立后,主要办理由国务院确定、人民银行安排资金并由财政部予以贴息的粮棉油等主要农副产品的国家储备贷款;粮、棉、油、肉等农副产品的收购贷款;粮油调销、批发贷款;国家粮、油等产品政策性加工任务企业贷款等业务,这个阶段农发行的粮食信贷业务扶持的对象主要是接受国家和地方政府委托从事政策性任务的企业,这些粮食信贷业务依据国家指令性计划,保证承贷主体执行国家政策和宏观调控任务,贷款需求具有很强的刚性。这一时期农业政策性贷款业务得到全面发展,贷款规模持续增长。

2.1998―2000年,粮食收购资金封闭管理运行阶段。1998年国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出现重大调整,农发行的粮食信贷政策也出现了相应调整,农发行成为专司粮棉油等农产品收购、调销、储备等政策性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这一时期农发行发放的粮食贷款全部都是保护价粮食收购贷款,国家财政承担企业经营亏损的风险,贷款实行“钱随粮走、购贷销还、专款专用、库贷挂钩”封闭运行的管理模式,有效保障了国家信贷资金的安全,同时也增加了农民收入,维护了农村稳定,推动了农业发展。

3.2000―2004年,粮食信贷业务市场化阶段。2000年开始,国家调整了保护价粮食收购范围,部分地区、部分品种先后退出了保护价收购范围,2001年上海、浙江等粮食主销区和山西、宁夏等粮食产销平衡区相继放开了粮食和收购市场和收购价格,2002年湖北、湖南等粮食主产区开始了粮食市场化改革。这一时期,农发行按照“以销定贷、以效定贷”、“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坚持市场定价,积极引导企业进行自主收购,满足企业从事粮食收购的资金需要。

4.2004年至今,粮食信贷业务发展新阶段。2004年5月,全国范围放开了粮食收购市场和粮食收购价格,所有粮食品种不再实行保护价收购政策,除了中央、地方储备及调控等政策性粮食信贷业务外,其余均由粮食企业依据市场状况自主经营,市场机制在粮食生产流通中的基础性资源配置作用最终确立。粮食信贷范围、贷款对象进一步扩大。形成了以中央和地方储备两贷款、粮食调控贷款为主的政策性贷款;以粮食收购贷款、粮食调销贷款为主的准政策性贷款;粮食加工企业贷款、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为主的商业性贷款并存的粮食信贷业务格局。

三、近十年中国粮食发展情况概述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粮食,保障粮食供给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中国是粮食生产和消费的大国,中国政府一向十分重视粮食问题,特别是从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中国粮食生产保持了较稳定的增长,粮食生产从3亿吨,连续登上了3.5亿吨、4亿吨、4.5亿吨、5亿吨四个台阶。1998年达到51230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此后,中国粮食出现了供给大于需求的局面,粮食库存大幅增长。但从1998年以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中国粮食连续减产,中国粮食供求状况发生了变化。2000年中国粮食产量跌破5亿吨,到2003年粮食产量为43070万吨,粮食生产连续五年下滑,粮食供给小于需求局面明显,1998―2003年中国粮食消费从46475万吨增加到48800万吨,而这期间,只有1998年和1999年粮食供给大于粮食需求,累计多出8359万吨;而2000―2003年粮食缺口不断扩大,4年累计粮食缺口9532万吨,2003年粮食缺口达到5730万吨。2004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粮食产量又有所增长,2006年达到49746万吨,2007年攀升到50150万吨,超出了1998年51230万吨的历史最高记录,粮食生产实现了供给平衡。粮食人均占有量从2003年的334公斤上升为2007年380公斤,但仍没有恢复到1998年412公斤的水平。尽管如此,中国的粮食生产实现了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粮食库存也得到了进一步充实。2008年中国粮食总产达52850万吨,超过1998年5123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粮食稳产53080万吨,成为21世纪后第一次连续6年粮食增产,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连续3年粮食稳产在50000万吨以上的历史阶段。

2007年底至2008年世界部分地区出现了粮食危机,粮食消费量大大高于粮食生产量,部分粮食品种的库存数量远远低于安全警戒线,粮食供求失衡严重,国际粮价高位运行,粮价上涨到历史最高水平。出现全世界范围内的“粮荒”。这一状况也影响中国粮食供给问题,当前形势不乐观,保障粮食生产。粮食安全问题引起关注,特别是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在农业连续6年增产的基础上,保持我粮食继续稳步增长任务艰巨,农发行在支持粮食发展方面作用应更为突出。

四、农发行支持粮食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1.全力支持粮食储备,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储备粮是国家或地方为保障粮食安全、调节粮食供求总量、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对粮食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储备粮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了国家或地方粮食宏观调控政策的发挥效果,农发行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性资金投入,在储备粮资金供应上,要根据粮食宏观调控的需要,及时、足额供应,努力促进国家粮食政策的落实,以确保储备粮各项计划的顺利实施。农发行要积极响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全力支持中央储备粮、地方储备粮的收储和轮换工作,保证储备粮资金供应的安全性和及时性,确保储备粮收购计划的顺利实施,有效发挥储备粮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粮食供给、增加农民收入、稳定粮食市场方面的作用。

2.认真执行国家调控粮食政策,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在粮食市场低迷的情况下,为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国家会相应出台国家调控粮食收购计划,国家调控粮食政策作用明显,稳定了粮食市场价格、促进了粮食生产、保护了种粮农民利益、增强了中央政府对粮食供求的宏观调控能力。自2008年10月至2009年4月末,为稳定中国粮食生产和解决农民收入,国家共下达了五次临时增储粮食的任务,计划增储大豆450万吨、稻谷2250万吨、玉米4000万吨。截至2009年4月末,农发行已累计支持收购大豆435.4万吨,完成临储计划的96.8%;稻谷1436.4万吨,完成临储计划的63.8%;玉米3565.7万吨,完成临储计划的89.1%。2009年中国为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继续在东北地区实行玉米、大豆临时收储政策,预计临储计划在2010年4月底前完成。最低收购价政策是中央政府实施的一种粮食宏观调控政策,中国于2004年出台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2005年正式启动,2006年、2007年全面实施。2008年中国继续加大惠农政策,启动了最低收购价预案,效果显著,2009年中国启动稻谷最低收购价预案的可能性较大,农发行要继续加大政策性粮食的市场投放力度,切实做好国家调控粮食贷款发放与管理工作,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粮食收储政策,提高种粮农民收入,保证市场供给和稳定,充分发挥了农发行基本职能,有效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

3.继续做好市场性粮食收购资金供应与管理工作。农发行要积极适应粮食市场的变化,认真做好粮食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工作,对符合条件的贷款企业,按照市场定价、企业自主、理性入市的原则,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适时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供应充足的粮食收购信贷资金,坚持支持多渠道收购;积极支持粮食加工、产业化龙头企业、贸易企业自主经营,参与市场性收购。监督企业按贷款用途使用贷款,控制风险、把握节奏,稳定粮食市场,强化市场性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促进市场性收购贷款业务的有效发展;同时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确保国家制定的农民增产增收目标的实现。

4.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信贷支持。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资料、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都对粮食生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些项目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性质,资金需求量大、经营风险高、经济效益低、商业性金融与合作性金融一般不愿介入,农发行作为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充分发挥其信贷支农作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加大对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力度,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政策性贷款业务知识读本[R].中国农业发展银行,2007:4.

食品安全文化策划篇6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营造诚信经营、放心消费、安全卫生的食品市场环境为核心,不断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日益增长的对食品安全、卫生的更高要求,实现从食品生产到销售的全程监控,确保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食品,为人民群众过上小康文明生活创造条件。

二、工作重点和预期目标

整治和监管的重点品种是: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粮、油、蔬菜、水果、肉制品、奶制品、豆制品、水产品、酒类、儿童食品等。

今后三年工作的预期目标是:

蔬菜农药残留平均超标率下降到合格水平;

抓好学校食堂、餐饮业量化分级试点工作,力争2006年初量化分级管理率达40%以上;

2006年中、小学周边饮食摊点、食品经营秩序得到规范;

2005年底畜产品中使用“瘦肉精”得到根除;

2005年大中型食品商场(超市)的散装食品经营行业得到规范;

2007年大型市场、超市进货索票索证率达90%以上;

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和行业协会建设试点工作;

2007年初建立1个无公害农产品销售市场;

2005年7月1日前基本实现新十类食品安全准入上市;

面粉、肉类、儿童食品加工企业基本消除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

注水肉和病害肉上市受到全面遏制;

及时依法查处制售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案件;

全社会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有所提高。

三、基本目标

(一)三年计划。按照"一年重点推进、两年全面铺开、三年建成体系"的工作计划,逐步推进,在三年内建成食品安全放心工程体系。

(二)五大体系。食品放心工程主要建成五大体系:一是建成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监督体系,即以企业自检、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相结合的检验检测监督体系,对食品生产者、市场经营者等各类主体以及生产、批发、零售各环节实行全程监控;二是建成食品安全流通网络体系,即确保食品批发、配送、零售等各流通环节的安全卫生;三是建成食品安全信息网络体系,即及时将有关食品安全的各类信息向社会披露,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四是建成社会监督网络体系,即建立起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社会监督网络体系;五是建成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即政府各部门分工协作,明确和承担起各自对食品安全的监管责任。

四、基本策略与思路版权所有

(一)四大策略。食品安全放心工程主要实施四大策略:一是生产标准化;二是流通现代化;三是市场规范化;四是经营品牌化。

(二)基本思路。以肉品、蔬菜等主要生活必需食品为突破口,围绕监控、监测、监管三条主线,以市场进入、市场交易、市场退出三大环节为立足点,分阶段推进。

五、主要措施

(一)市场进入环节

确保源头控制是整个工程的基础环节。从生产源头抓起,将监督管理关口前移,由事后查处变为事前监控,建立保障食品安全的第一道屏障。

1、抓好生产基地建设。我县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本县实际,做好淀粉生产、食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食品加工企业的规划建设。2007年初要建立起一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2、落实对生产基地资格的认定,实施源头监控。农业局、畜牧局、林业局负责对农产品生产基地、禽畜饲养基地、梨园、农产品初级加工厂、屠宰场以及食品储存场所进行资格认定。

3、推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的企业,必须按照国家实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要求,具备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生产条件,按规定程序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和食品卫生许可证,所生产加工的食品必须经检验合格并加印(贴)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qs"标志)后,方可出厂销售。确保进入超市、集贸市场等流通领域的食品全部取得食品安全生产许可证。同时加强对获证企业的监管,凡不具备确保产品质量条件的生产企业生产的产品都要退出市场。

4、推进品牌经营与标识管理。主要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都要为其出厂食品注册商标,使用明确的品牌。其中,雪梨和鸭梨也要进行品牌经营,对暂时没有条件注册农产品商标的,在政府和行业组织的引导下,进行检测后再进行简易包装,并注明商品名称、种植者、产地、日期、数量等标识内容。

食品安全文化策划篇7

关键词:上海中小餐饮企业;食品卫生与安全;问题与对策

本文为2013年上海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上海市中小型餐饮企业食品安全现状研究”(项目编号:201311639009)结项成果;指导老师李原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28日

一、引言

上海被称为中华美食的汇集地,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各式的特色美食,同时又具有独特的“海派”的饮食文化和习惯,但餐饮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和窘境。餐饮行业良莠不齐、鱼龙混杂,餐饮行业的规模化、品牌化程度低,政府的监管力度不够,消费者的自我保护维权意识不强是上海餐饮行业一直存在的问题。

由于餐饮业进入门槛低并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其业内竞争非常激烈。我们通过对上海中小型餐饮业现状的分析,解决问题、研究对策。对中小型企业发展方向和途径进行了可行性的分析,期待能为上海市餐饮业今后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实地走访考察,我们总结出在过去几年中,上海餐饮行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发展萎靡不振、甚至很多企业面临洗牌的原因。据此从源头和渠道出发,为上海中小型餐饮企业出谋划策,进一步为整个上海餐饮服务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新的意见与创意,实现餐饮行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上海市中小型餐饮行业现状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食品安全问题同样面临着上下游相关产业密集、涉及到的问题面广复杂,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长期积攒的问题,需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储存流通、餐饮服务乃至监督管理、舆论监督等各个环节的共同努力。其中,消费者建立起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科学认识,进而培养出理性消费的习惯,无疑会对彻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食品和饮料行业是传统行业如餐饮、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市场,快速增长的发展速度、广泛的影响和高就业吸纳能力受到广泛的关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组织管理、体系建设、监测实施及质控等工作情况开展的情况和实施力度也会影响者餐饮行业健康发展。而食品从“农田到餐桌”这条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制造、储蓄物流、服务环境乃至舆论监管各个环节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而且消费者也应对食品安全有一个科学理智的消费观念。但是,现今餐饮行业发展过程也存在如下问题:首先,大部分中小型餐饮的管理服务传统老旧,并且缺乏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监督运营体系,所以给广大餐饮企业的融资和规模扩大带来阻碍,所以很多中小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落于下风,在科学管理、监管体系、优质服务上输给大型企业;其次,中小型餐饮企业本身规模有限、资金来源渠道狭窄,争取不到更多的融资途径,价值店铺的租金费用上涨、员工工资和待遇要求不断提高,很多中小型餐饮企业濒临倒闭,给整个行业健康长远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最后,大部分的中小型企业眼光狭隘、只顾短期的利益。所以,很多企业走上了一条违背道德和法律的发展道路,对自家企业的食品卫生环境不够重视,甚至为了降低成本、谋取利益而生产销售过期有毒有害食品,因此也陷入了恶性发展的怪圈。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的饮食消费习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饮食环境也有了很高的要求,不再像是过去单纯求“吃饱”,而是“吃好、吃出健康”。餐饮业进入门槛低并具有良好发展前景,业内竞争非常激烈。我们通过对上海中小型餐饮业现状的分析,找出并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对中小型企业发展方向和途径进行可行性的分析,为上海市餐饮业今后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三、中国食品安全政策法规发展历程

我国的食品安全政策从总体角度来看是缓慢而曲折的,历经沧桑和艰辛阻难的,保障食品卫生安全和民众饮食健康、生命安全上不断努力和尝试,始终高度重视整个社会的食品卫生安全的问题。适应不同新形势的变化发展,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保证食品安全,我国始终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控和评估监测的管理体制、对我国餐饮行业健康发展不断做出努力。

1958年1月中央人民政务院第167次会议批准的《卫生部关于全国卫生行政会议与第二届全国卫生会议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卫生监管制度”,明确提出了“重点推行卫生监督调度”。1958年我国又实施了放射卫生监督等等,基本形成了各级政府卫生机关领导下的,分别由各级卫生防疫站承担环境卫生、劳动卫生、食品卫生、学校卫生和传染病防治的监督管理体系。此阶段的食品安全政策对违法行为所应承担的相关法律责任大都规定明确,但缺乏国家强制力的保障。

1966~1976年间是新中国历史上比较艰难的岁月,我国的食品卫生工作也没能逃过这一浩劫。因此,这段时间的食品卫生立法、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和卫生检疫防疫工作几乎全面停顿,几乎没有任何进展。

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全党工作也由此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我国的食品安全政策也由此迎来了它快速全面发展的春天。中国的食品安全政策发展首先是进行各项法规制度的完善并实现与国际接轨。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82年以来,卫生监督工作的法律地位得到确认,卫生监督的内容和范围得到充实和扩展,卫生监督的手段和方式在原有的基础上增添了依法监督、行政监督检查、行政处罚等法律手段,总的来说,卫生监督工作进入了一个法制化和系统化的发展时期。1981年9月,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国食品卫生学术会议对《食品卫生法》的制定进行了专题讨论。1982年11月1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了《食品卫生法》,规定于1983年7月1日试行。《食品卫生法》是新中国第一部食品安全方面的专门法,也是中国食品安全方面的基本法。

1985年12月1号颁布了《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试行)》。

1990年首次全国卫生监督会议是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前奏,也是卫生监督史上的里程碑,当时提出了“强化行政法,监督检测合理分开,统一综合管理,建立新的卫生监督体系”的目标。

1994年《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正式作为国家标准颁布,结束了我国食品安全评价工作长久以来没有标准的局面,使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在同一年内国家还颁布了179个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食品中铅限量卫生标准等国家卫生标准。

1995年10月2日,卫生部组织召开国际卫生政策规划会议。

1995年10月30日,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十六次会议通过了经过修订的《食品卫生法》,食品卫生法的执法主体从卫生防疫站转变为卫生行政部门,这标志着国家开始强化卫生行政执法职能。

1996年3月,卫生部为适应《食品卫生法》执法主体的转变,了《进一步改革完善公共卫生监督执法体制的通知》。这一文件旨在建立以食品卫生监督执法体制改革为龙头的公共卫生监督执法体系。

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是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从制度上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食品安全问题,更好地保证食品安全而制定的,该项法律确立了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为基础的科学管理制度,并明确指出要将食品安全的风险评估结果作为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的科学依据。

四、研究中小型餐饮行业食品卫生安全的意义

首先,上海正在向着国际大都市和“四个中心”建设的目标不断发展和努力,餐饮行业是否健康有序持续发展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且民众饮食卫生安全状况也是上海市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一项细节体现。而相反的,餐饮行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很容易被大家忽视,所以本小组相信本课题研究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其次,我们从餐饮企业、消费者及政府监督系统三个不同角度全方面了解整个上海餐饮行业食品安全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漏洞,并且本小组实地考察和访问,所以更具代表性、可行性。本课题密切联系当代公众生活、餐饮业从生产到消费整个运营的链条是否完整、食品安全是否有保障,关系到社会大众的饮食环境和安全,这是与整个社会及大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大事,所以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最后,通过收集得到的数据信息统计总结,我们最后整理出来一份调查报告、一份关于推进餐饮行业发展的策划方案的项目报告书,对社会公众进行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向政府食品监管部门提出可行性建议。

课题组通过三个途径,从消费者、餐饮行业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入手,查找相关资料、实地走访调研,探寻在过去几年中,上海餐饮行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发展萎靡不振、甚至很多企业面临洗牌的原因。据此从源头和渠道出发,为上海中小型餐饮企业出谋划策,进一步为整个上海餐饮服务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新的意见,实现餐饮行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为上海市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饮食环境。

五、食品卫生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首先,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从“农田到餐桌”的操作监督管理力度不够,市场和政府监管机制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健全的监督机制能够克服、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而政府监督不力则会引起市场机制失灵。我国的食品卫生监管是由质检总局、工商局、商务部多个监管部门共同管理,目前我国食品安全质量监管法律体系尚不健全,各个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不明,监管工作也是止于一时一季、长久性的监管体系不足。另外,我国的食品监管一直采取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方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各职能部门之间要么会出现争着监管、重复执法的现象,要么会出现争着不管、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这就给某些食品行业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

其次,很多中小型企业受利益驱使,更倾向于以牟取短期利益的劣质产品和服务。企业难以建立一个长远的规划,是因为现在我国餐饮行业进入门槛低,很多中小型餐饮企业获得资金是极为困难的,产权制度未加以完善,我国绝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资金来源短缺已经成为严重问题。因此,除了部分的优质企业外,中小企业难以获得商业信用,而且回报率低,所以才会走上这条不归路,因此也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不管是对企业本身长远发展还是消费者健康、整个行业的有序发展都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最后,消费者缺乏食品安全卫生方面的常识,也会引起食物安全事件的不断发生。食品卫生安全不仅仅是政府的事,公众缺乏相关的健康饮食理念也是关键原因。我国消费者群体基数大,但是具备饮食安全和自我维权意识的人数只占极少部分。大部分的消费者缺乏了解食品卫生健康安全的基本常识,由此引起的民众对于食品安全意识的缺失,造成了消费者不注重饮食卫生、环境的问题发生;而且很多消费者由于收入水平低下,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加上缺乏相应的常识,所以在购买食品时安全意识淡漠,往往只图便宜,不顾及食品的质量、卫生问题。一些消费者在购买便宜食品、特价食品、无质量保证食品时,总是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大家都在买,并且别人过去多年吃这些便宜食品也没吃出什么问题,现在再吃也不会有事,在消费者这种心理的支持下,就为问题食品的销售打开了门路。

六、改善食品卫生安全现状的措施

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较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缓、问题较多,造成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绝的重要原因还是在于我国食品安全缺乏完整的保障体系。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应当把在整体上建立我国食品安全的保障体系作为食品安全工作重点和战略目标来实现。

一是建议政府相关监管机构从生产、流通再到消费各个领域对食品卫生安全加以严格的控制。要树立食品安全重于泰山的意识,加强食品安全相关立法工作,同时也要大力建设执法队伍建设,对出现违法乱纪的不法企业予以警告、罚款、甚至取缔。真正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贯彻落实从“农田到餐桌”的监管、控制、查处,并加强建设食品安全的“产品追溯体系的建设”。

二是要加强食品安全监督执法力度。对餐饮企业进行入行许可的限制,并对其餐饮环境的布局、设备是否齐全、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条件进行核查验收。严格的把控市场准入制度,以城镇地区、城郊结合部规模小、条件差的小餐馆、小生产企业为代表,对人们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企业进行查处。各个部门之间要相互合作、职责分明,不留任何的死角和盲区,将食品安全监管的体系制度化、法规化、科学化。

三是大力提高食品工业水平。政府要鼓励餐饮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对新兴的企业予以资金上的支持和投入,促使整个餐饮行业良性循环、有序发展。同时,也要鼓励企业做出品牌优势,大力扶持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和由国际影响力的餐饮企业,并在全行业内贯彻落实iSo、HaCCp认证,加强对食品安全卫生质量监管,淘汰不合格企业,鼓励一批绿色企业发展。

四是加强对整个餐饮行业上下流产业的监管力度和惩治强度。“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主”,政府应该牵头组织,全面落实整个行业从“种植养殖――生产――物流运输――消费”的监管力度实施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不合格产品退出制度,严格把关各个生产流通的环节,不给不法商家一丝的侥幸机会,严格查处食品流通领域的各个监管的不足漏洞。另外,必须强化企业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出现问题,不论最初的缘由如何,企业首先要承担责任,不能推诿扯皮。政府相关部门也要承担检验检测不到位、监管不力、隐瞒信息、渎职、不作为和权力腐败等责任。

五是要初步建立食品安全教育宣传体系。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教育宣传体系的作用不能小觑。宣传教育工作是在全社会营造食品安全氛围的基础,应当突出主题、注重实效,以提高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认识水平,比如建立食品安全教育机构、通过各种方式开展食品法制宣传和安全教育、对公众进行食品科普教育等。

七、对上海餐饮业食品卫生安全的启示

餐饮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不仅仅在于这一单一行业,而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所涉及到的行业规模和影响范围极大。更多的还要涉及到家禽饲养和蔬菜种植安全、食品来源安全、生产加工安全、食品运输渠道及销售安全等环节。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最终影响到食品的整体安全,因此推进上海餐饮业健康成长尤为关键。

首先,最重要的是要加强上海市政府相关部门的执法力度和监管力度,整合有利资源、通力协作,在整个餐饮行业中树立威信。因为食品卫生安全尤其是对于上海市这一大城市来说是一项涉及到周边城郊种植养殖到餐饮企业健康饮食环境和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的问题,解决的力度和方法会是整个上海市的经济有效运行和社会大环境的健康发展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

其次,要加大对食品卫生行业的资金和技术上的投入和支持,并且对广大消费者进行有效的食品卫生安全培训教育宣传。要加大政府对于食品卫生安全和餐饮行业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投入最新科技和资金,科学监督管理整个行业发展现状,并保证整个餐饮行业有序健康发展。政府加大对食品卫生行业的监管力度和安全意识宣传力度、让公众具备一个良好的保护意识。

再次,作为餐饮行业本身,要构建行业协会以及研究机构的食品安全推动体系。一些中小型餐饮企业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不顾长远的企业发展和利益以及消费者的人身安全,而对自家的食品卫生、餐饮环境不予以足够的重视,变本加厉地牟取最大私利,这显然违反了整个行业的竞争规则,并且最终会自食其恶果。

最后,还要建立一套长期有效餐饮行业准入机制和违法的查处惩罚体系。因为食品安全是一个系统庞大的工程,涉及到的监管部门有很多,因此就需要各个部门通力合作、互相监督支持、行动迅速、办事有力。而且要建立健全一个工作效率高、老百姓支持信任的食品安全监管网。加强政府各个部门相互协作的监督体系,加强对不法商家的查出力度,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上海市老百姓的食品安全卫生问题。

通过消费者、政府监管部门、餐饮行业、舆论监督等社会各方面的努力,我相信餐饮业的食品卫生安全问题会得以解决,上海公众会生活在一个非常健康安全的餐饮环境中。

八、结论

近年来,上海市各区县对食品和饮水的卫生高度重视,每年都开展大型的调研和监督活动,对于促进食品和饮水的安全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从以下几方面可以反映:一是集体性食物中毒率持续下降,今年较前两年的食物中毒起数人数都有明显降低,较去年同期也有明显下降;二是食品抽检合格率不断提高,蔬菜、乳品、婴幼儿食品、饮料、瓶装饮用水等食品的抽检合格率达到或接近100%;三是食品地下窝点回潮率显著下降;四是采用HaCCp等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企业不断增加,消费者食品安全满意度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

食品安全是一个系统庞大的体系,光靠一时一季的突击整治是不够的,最根本的是建立一个有效规范、有法可依的机制,这个机制以政府为主要的监管主体,建立一套政府、相关企业、消费者、舆论监督的四位一体的监管制度。

一是责任企业。企业要秉承认真负责的职业操守,从食品的供应到消费整个流程要负责任的进行监督管理,要保证向全社会的消费群体提供最优质、最健康的餐饮消费,而且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身企业健康有序长远发展。

二是法制政府。作为政府要鼓励扶植责任企业承担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同时打击取缔不负责任的违法企业,同时对流入社会的食品进行监管,上海市对食品卫生安全的关注主要是对有关的食品卫生安全执法单位进行监督,以确保食品卫生安全执法的有效性和规范性。对市场的突击调查主要是取得第一手资料。

三是成熟消费。责任追究并不难,关键在于责任追究后是否能防止类似食品安全问题事件的再一次发生。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重视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建立层层把关食品卫生安全机制,同时也要将食品卫生安全教育宣传提上议程,提高民众的食品卫生安全意识。普通大众也要重视起来,加强自身保护意识,不要贪图一时的美味和便宜而损害自己的身体和健康,对食品安全的标准、餐饮环境以及事后问题产生怎么处理和维权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概念。面对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的变化,消费者要提高自己的相关知识和辨识能力。

四是理性媒体。就媒体说不能光为了吸引眼球、获取曝光率和吸引力而不进行调查研究采用耸人听闻的“什么毒什么致癌”的字眼,不要把一些个别的现象案例作为整体的情况来报道,毫无根据地放大食品安全的隐患,致使引起社会民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希望通过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共同把食品安全工作做好,包括你、我还有更多的公民、企业和政府。

通过消费者、政府监管部门、餐饮行业、舆论监督等社会各方面的努力,我们相信餐饮业的食品卫生安全问题会得以有效解决,中小型餐饮企业经营发展现状会逐步改善,广大上海消费者会生活在一个非常健康安全、规范法制的餐饮环境中。

主要参考文献:

[1]汪建明,郭林海.从发达国家食品监管体系看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及对策.中国食品添加剂,2009.

[2]唐云华.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框架研究.食品科学,2007.

[3]严慧英.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科技产业,2009.

食品安全文化策划篇8

【关键词】外资垄断;产业战;粮食安全

一、引言

新世纪以来,能源危机、生态危机和粮食危机已经严重威胁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尤其是粮食问题。近几年,世界粮食价格大幅上涨,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以粮食发达国家为代表的世界粮食垄断集团乘着经济全球化的东风,在全球刮起了粮食风暴,试图通过控制整个世界粮食市场。加入wto的中国也难以在这场暴风中独善其身,外资粮商早在2001年低调登陆中国,企图逐步蚕食中国的粮食市场。当“中国制造”走遍全世界的时候,农业却成为制约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2009年,正当中国人民庆祝贸易总额超过日本和德国跃居世界第二的时候,外资粮食集团凭借垄断优势已经在中国发展最薄弱的农业领域抢得先机。本文试图分析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外资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探索构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体系的途径,以期对相关部门决策有所裨益。

二、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一基于粮食产业链角度

(一)外资在产业链上游控制种子及原材料

外资使用产业链的方式,控制了我国的大豆,产业链是一个微笑曲线,而种子是产业链非常重要的一端。其实大豆原产于中国,后来又传播到世界各地。而现在国产大豆已经将被转基因大豆代替,花卉和蔬菜的种子早就对外资开放,外在在棉花种子的市场份额达到50%以上,更让人骇人听闻的是:先玉335种业在东北的市场份额超过70%,其背后的外资势力是杜邦公司。和前几种粮食作物不一样的是,玉米的产业链更长,玉米作为动物饲料的组成部分,可以影响饲料的价格,从而间接影响我国的养殖业,近年来猪肉价格的上涨在某种程度上说和外资控制玉米种子有很多大的关系,被严重低估的鸡鱼肉的价格恰好是构成Cpi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二)外资在产业链中游进军粮食加工领域

2008年以来,根据wto的相关条款,中国要进一步消除外资对粮食加工领域的限制,四大粮商在国内从事粮食加工业务,跨国粮商针利用期货手段,拉高大豆价格,在国内榨油企业集中采购了大量的美国大豆后,跨国粮商又一路把价格打压下去,为此,粮油加工企业大量破产,跨国粮商趁机利用并购等多种形式,控制了近大量的油脂企业。不仅如此,据研究,由于肉类和饲料产业的迅速发展,中国的豆粕消费自1999年以来每年增幅超过13%。这也就吸引了外资向饲料产业的蔓延。大豆、玉米作为大田作物,其涉及到的产业链更长,这样一来,鸡鱼肉蛋的饲料成本就急剧上升,近年来猪肉价格的上涨在某种程度上说和外资进入饲料产业有很多大的关系,鸡鱼肉的价格恰好是构成Cpi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就间接地影响了通货膨胀。

(三)外资在产业链下游控制销售终端渠道

国际粮商不仅仅控制良种、粮食、简单的粮食加工等环节,还想控制中国的粮食流通环节。虽然中粮、中储粮等中央企业也在加速扩张,粮食产业竞争将更加激烈,中粮储粮源控制能力强,但没有粮食加工业务,中粮有加工业务,销售网络不够,所以如果外资任其发展,外资企业可能成为粮食销售的老大。益海嘉里食品营销有限公司实施快消品类产品的规划和发展策略,制定小包装油、小包装米、小包装面、小包装杂粮、小包装豆奶等产品的营销策略和具体推广方案,并通过整合营销资源、标准化的营销管理体系建设,打造高效的营销通路体系,负责快销品类产品在粮油食品零售网络的销售,了解市场需求,整合营销资源,持续完善通路管理,提升产品的品牌价值和市场份额。国际粮商在全国谋篇布局,继食用植物油加工业之后,逐步进入稻谷、小麦加工领域及收购市场,即借助植物油的销售渠道进入粮食消费市场,进而把持粮食的销售环节,将对中国的粮食的整体供应产生影响,进而加大了粮食调控政策效力的风险。

三、如何应对外资垄断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威胁

(一)加强对外资引导,合理规划农业发展布局

外资的进入已经对我国农业产业的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应该加强对外资进入中国涉农领域的监管,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加工领域和农资领域的外资准入制度,明确外资通过并购或其他方式控制国内涉农企业的审查范围和程序。根据中国农业发展规划一方面必须坚持科学引导合理利用,充分发挥外资企业的积极作用,促进中国农业现代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继续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强化粮食流通领域监管和调控,调整外资在中国农业关键领域的投资和经营行为,防止垄断力量影响中国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二)提升国内粮食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加大对农业产业链的整合力度和服务力度,加强对粮食行业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加快推经国内粮食加工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全面提高行业发展总体水平,鼓励有条件的粮食企业通过联合、兼并和重组等形式,发展形成结构多元化、科技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鼓励涉农企业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料基地建设从税收、信贷等方面进行支持。强化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加快实施对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全过程的质量监控,积极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加强对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信息服务,建立准确、全面、系统的产业信息报告制度和平台。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涉农企业抗风险能力,提升市场竞争力,积极应对国际竞争,是维护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向前.2009.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赵津.2011.外资粮食企业-中国粮食安全新挑战[J].中外粮情研究

[3]钟庆君.2009.外资进入我国粮食领域:一个不能漠视的么问题[J].红旗文稿

[4]李春燕.2009.外资侵入中国粮油市场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堪忧[J].党政干部文摘

[5]袁国洲.2009.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J].中国经贸

食品安全文化策划篇9

2002年,西安市政府决定重现曲江盛景,重修大唐芙蓉园,并聘请著名的唐文化与建筑设计专家张锦秋女士担纲设计,仅用3年,就在原址建成了新的大唐芙蓉园,成为西安旅游新的符号,更为西安皇城复兴的宏伟规划开了一个好头。作为旅游的六大要素之一,吃是一定不能少的。吃什么,怎么吃,就提到了议事日程,而大唐芙蓉园的前期规划设计中,就充分考虑了这一要素,聘请了全国知名的饮食文化专家、唐菜研究专家和仿唐宴的设计师王子辉先生担任御宴宫唐饮食文化的总设计、总策划。

为了写好这篇文章,笔者专门拜访并采访了王子辉先生,采访了大唐芙蓉园的总经理助理王根华、御宴宫的总经理王迎春、赵艳、行政总厨王红彪。他们热情详细地向我介绍了唐御宴宫的策划和运营全过程,并陪伴我参观了御宴宫,使我写起文章来十分顺利。

王子辉先生告诉我,当初接到御宴宫菜品的设计任务,他也颇费了一番脑筋,御宴宫到底经营什么,卖什么菜,怎么卖,如果全部照搬过去的仿唐菜、仿唐宴似乎不大合适,必须重新定位与策划。曲江在历史上本身就是一个唐饮食文化的体验地。历史上在大唐芙蓉园举行的曲江游宴,就是唐代饮食文化的杰出体现。唐代曲江是人们游赏饮宴的绝妙去处,上指帝王权贵,下指文人庶民,都来这里游园宴饮。

诸如由皇上亲自参加并赐赏的上己节曲江游宴,中和节与重阳节宴百僚及新进士的杏园宴,由进士团组织的闻喜宴、探花宴、月灯宴、牡丹宴、樱桃宴,还有文人相聚的文酒会,仕女春游的裙幄宴等等。再加上唐代宫廷和皇家流行的烧尾宴、临光宴、千秋宴,都为大唐芙蓉园御宴宫的宴席和菜品设计基础提供了可效仿的珍贵资料和条件。可以说御宴宫可经营的唐代宴席和菜品极其丰富多彩,但具体经营什么,怎么经营却是一道难题,经营者必须在众多的唐饮食文化资料中取其精华,在浩如烟海的饮食文化典籍中找到御宴宫所需要的东西。

食品安全文化策划篇10

【关键词】机构改革;食品安全监管;Swot分析

2014年11月6日银川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成立,开启了对食品全生命周期、全过程风险监管的新架构。本文对新机构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行了Swot分析,提出应对措施,为今后更好地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一、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已经用于LiD理念在中国雨水管理可行性的分析和改革后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的分析,[1]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

二、改革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1)食品生产、流通和餐饮安全的“一站式管理”。银川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承接了原市食安办、工商、质监、食药监管等部门负责的相关食品监管职能,形成了食品流通、生产和使用的一体化、一站式管理,使分段式管理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协调配合不到位、机构职责不明确等造成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不到位的现象予以有效避免。[2]

(2)实行网格化监管。为促进市场监管职能到位,以“经济户口”动态管理为基础,建成了“全面覆盖、职责明确、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层级(市一级、县二级、乡镇(街道)三级)监管网络,使执法力量向基层倾斜,实现了“监管责任网格化、监管执法痕迹化、层级管理规范化”的管理目标,打通了食品安全监管链条上的“最后一公里”。

(3)监管人员业务知识互补。机构改革后,将原市食安办、工商、质检和药监的业务骨干融汇到一起,优势互补,更有利于营造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更快适应新的监管任务。

2、劣势分析

(1)新机构理顺需要时间。银川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共下辖正科级直属分局4个、市场监管所22个,内设正科级科室22个(5个综合科、17个业务科室),下设专业直属稽查大队6个。[3]新机构的职能职责和工作机制等都需要梳理,内部组成科室协调配合还不够紧密,与无缝衔接和全覆盖的要求还有差距。尽管制定了三级网格化责任制,但在具体环节和执行中还有漏洞。执法程序、执法文书等工作程序也需要进一步统一规范,这些都需要时间去探索、理顺。

(2)人员综合能力有待提升。新机构承接了流通、生产和餐饮食品安全的一体化管理,需要执法人员从食品的分段监管向一体化监管转变。专业技术人员“被稀释”,监管队伍综合能力提升缓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远不能满足监管需要,不能适应严监管、新常态的要求。[4]

3、机会分析

(1)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整合执法主体,相对集中执法权,推进综合执法,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的问题,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食品安全是关系人民健康生活、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课题,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2)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大。食品安全直接涉及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是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民生工程。银川市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城市,尊重回族同胞饮食习惯,扎实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不仅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更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

(3)重大活动保障任务重。按照自治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的部署,银川作为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的重点和突破点,银川综合保税区、阅海湾中央商务区、滨河新区雏形已现,中阿博览会暨国际穆斯林企业家峰会等重大活动将越来越多,监管任务也越来越重。

4、威胁分析

(1)食品安全事件屡有发生。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偶有发生,[5]处理不及时、不规范,信息报送迟缓的问题依旧存在,应急演练不够,应急管理人员不熟悉处置预案,缺乏锻炼和经验。此外,食品安全事故具有全球性、动态性,取证难,监管难,以有限的监管资源去满足全社会对食品安全的无限需求,给监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2)社会监督共治。[6]分段式监管中,“豆芽菜”、“羊杂碎”等问题的责任监管部门不明确,[5]消费者的投诉举报得不到有效解决,导致政府失信于民众。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成立是应时而生,消除了监管空白和监管盲点,为群众提供食品安全一站式服务,让群众法有所依,诉有所投。与此同时,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压力也相应增加。

5、Swot矩阵分析

三、机构改革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策略分析

1、So策略:认真落实中央精神,落实食品安全管理的“四有两责”。合理划分监管事权,加强综合协调,[7]强化统筹规划,实现无缝衔接,形成工作合力。深化网格监管,全面推进监管规范化建设,建立完善“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把食品安全现场检查制度化。把最严格的监管落到实处。

2、St策略:按照新监管体制的要求,修订《银川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举办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处置培训班。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监管人员的应急响应能力,确保平稳处置突发事件。畅通投诉举报机制,整合12315,12331,12348三条投诉热线,及时受理群众的来电来访,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实。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积极搭建与市民互动的良好平台,建立银川市食品安全官方微博,及时处置应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

3、wo策略:明确“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求突破”的分布推进计划。结合实际进行职责定位与任务分工,上下联动,最大效能地利用行政资本和人力资源。创新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效能;建立食品分级分类监管工作制度;建立企业风险自查报告制度;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执法流程,量化自由裁量标准,实现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系统性、规范性和痕迹化管理。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平台建设,[8]建设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基础数据库和溯源体系,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4、wt策略:加强队伍建设,稳定监管团队。分批分级分类举办食品安全执法监管人员培训,用机制和措施弥补监管力量不足的实际。以贯彻落实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为重点,继续加大培训教育力度,年度执法人员参加培训率达90%以上。探索有效的用人机制,充分调动监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专业优势与监管经验互补,做到人尽其才。

【参考文献】

[1]周宾.机构改革后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Swot分析[J].首都医药,2014,11.16-17.

[2]郭丹.基于规制理论的食品安全部门设置研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3.

[3]李广奇.创新管理扬帆起而今迈步从头越―银川市探索“大格局”市场监管工作纪实[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15(6)55-57.

[4]王鸣义.银川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现状及改革建议[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14(9)52-55.

[5]黄甫世俊.银川食品安全工作破九龙治水立公众信心[n].银川晚报,2011-12-06(03).

[6]丁煌,孙文.从行政监管到社会共治:食品安全监管的体制突破―基于网络分析的视角[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4(1)109-115.

[7]李礼.食品安全的合作网络监管[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2,8(4)5-8.

[8]刘洋洋.透视市场监管体制改革―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三合一”改革为例[J].当代行政,2015,05.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