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发展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15:37

循环经济发展趋势篇1

关键词:经济发展趋势因素分析循环经济

当前,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以粗放型为主,在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的形势下,这种模式的弊端已渐渐在国民各领域建设中凸显出来,严重阻碍着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寻求一种良性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因此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

一、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资源环境状况对经济的发展已经构成严重的制约,具体表现如下:

1.土地和水资源锐减。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土地是国民生存的根基。但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人放弃农业进入城市,大面积的耕地被闲置而浪费。加上工业场地建设的占用以及由于环境恶化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资源减少。其后果就是我们的粮食供应受到了威胁。我国水资源比较丰富,但人均淡水资源占有率很低,加之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匀,已成为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由于近几年重工业的发展,导致的水污染问题严重,使得水资源紧缺问题加剧。

2.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自然资源很丰富。但由于我们长期发展的粗放型经济,大面积的森林被乱砍乱伐,作为生态功能的屏障遭到了破坏。我们的矿产资源储量相对加大,但在人均占有量上明显存在劣势,加上不合理的开采造成的浪费和过度开采,使得我们的矿产资源在储备上严重不足。

3.环境污染形势日益严峻。环境是我们来与生存和发展经济的基础。但随着经济年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们只追求了经济增长的效益,忽视经济发展造成的环境破坏问题。以至于环境污染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危害人类社会健康的严重问题。当前主要的环境问题有噪音污染、空气污染、土地沙漠化、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这些环境问题造成的对生物以及人体的健康损失后果十分严重。

4.人口素质相对较低。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基数大、素质较低。特别是由于我国人口达多分布在农村地区,劳动生产效率较低,生活水平相对落后,成为了制约经济发展的人口因素之一。由于人口压力过大,导致的就业形势严峻,教育问题频发,城市住房紧缺,能源消耗过高和能源短缺,交通拥挤和设施的不完善,医疗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为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因素。加上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完善,不利于人力资源的调动和合理分配利用,同时,人口过度增长成为资源过度开发、破坏环境的主要因素。

5.还未形成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我国在经济的发展法律保障体系和各项制度都还不完善,难以应对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虽然法律本身不能直接带来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但它可以促进和保障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为确保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我们应当建立良好的法律保障体系,在经济发展中解决问题可以有法可依。

二、发展循环经济,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倡导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一种具有生态意识的理性消费。绿色消费的产品都是无污染、安全环保优质的产品,这就促使企业积极地投入到开发绿色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产品研发到生产都要求对环境的污染程度降到最低。这无疑对我们的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倡导绿色消费,首先应该在全民中倡导绿色消费理念,提倡大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做起,从节能、节水、节电等生活小事中做起。

2.发展技术。科技的进步与经济的增长是密不可分的。面对当前科技知识迅猛发展的时代,利用先进技术带动经济发展成为了每个国家发展经济的追求。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技术体系的支持。所以首先要在技术创新上下功夫,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发展科学技术的理念,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发展循环经济做好技术支持。

3.促进清洁生产。促进清洁生产,就要求企业从上产源头减少污染。为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4.建立健全经济健康发展的保障体系。通过立法,约束经济建设中的破坏行为,同时,为经济良好快速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使经济建设做到有法可依。

三、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1.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要途径。基于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再生产和发展过程中,我们在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上,会更加注重方式和策略,做到合理开发,不浪费,不过度采伐,实现经济建设和生态平衡协调发展。

2.向节能再生型经济转变。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经济模式,将节能技术和新型可再生资源充分应用与经济建设中,建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在减轻资源压力的同时,降低了环境破坏的程度。

3.提高了经济效益。循环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结构转变,促进经济结构向绿色化转型。在这种发展模式中,追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4.促进新技术的发展。基于经济建设与生态平衡协调发展的原则,各种新的技术被应用于循环经济建设领域。例如用于消除污染的环境工程技术、废物利用技术、资源代替技术等。为绿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5.利于社会绿色发展文化和意识的形成。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可持续、绿色发展的意识。从而促使大家从日常生活中进行绿色消费、绿色生产。

三、结语

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将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放到首要位置,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动力,以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从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只有处理好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在改善人居环境和促进生态修复上下功夫,才能更好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苏杨.关于当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问题的讨论[J].中国发展.2005,(1).

循环经济发展趋势篇2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和能量梯次、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其本质是:把经济活动的中心从单纯的以价值流循环为核心,转变为以价值流和物质流循环为双核心。在关注价值流循环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物质流循环,即物质投入、产出、利用效率和流动模式。其主要目标是:(1)强调减少物质投入量。针对产业链的输入端,强调最大限度的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与利用,以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为经济活动的投入主体,以物质投入量最小化(低开发)为目标,达到既定社会经济目标。(2)强调减少废弃物排放量。针对产业链的输出端,强调以废弃物排放最小化为目标(低排放),实现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以及社会生活各领域产生的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再造。(3)强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为目标,要求通过发展减物质化和再资源化技术,提高物质、产品之间的转化效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输入和输出经济系统的物质流。(4)强调提高物质循环利用率。以物质循环利用率最大化为目标,强调构筑从废弃物到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企业)共生组合,建立“经济食物链”和循环链,通过系统内部相互关联、彼此叠加的物质流转换和能量流循环,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降低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2循环经济评价目标及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2.1循环经济评价目标

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一方面要求我们制定方案,规划蓝图并付诸行动;另一方面又要求我们依据方案来测定发展速率,评价发展水平,跟踪监测战略实施的进程,作为对区域(部门)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评价的重要参数,彻底转变单纯追求GDp的政策目标。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循环经济评价。循环经济评价是以循环经济系统为评价对象,为了实现循环经济的目标,依据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学理论,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评价和监测循环经济系统的发展状态、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为指导循环经济提供决策依据。对循环经济的评价是循环经济发展从理论探讨阶段进入实际操作阶段的前提,通过评价应达到以下具体目标:

(1)对循环经济系统运行现状进行评价。通过循环经济评价来反映循环经济系统的运行状况,判断和测度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为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企业和公众了解循环经济发展现状提供科学的判断依据。

(2)监测循环经济系统状态的变化趋势。通过应用长时间连续性的循环经济评价数据,全面反映循环经济各方面状态的变化趋势。寻找不利变化的因素,及时扭转不利的变化趋势,使其回归到良性发展的轨道。

(3)预警。在循环经济系统中,对于既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输入端的物质投入量(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投入量)、输出端的废弃物排放量、资源利用率和循环利用率等都有一个合理的运行区域,如果超出了正常合理范围,循环经济系统将是不可持续的。因此,要在建立有关警戒标准的基础上,建立循环经济预警系统,以便及时采取调控手段,使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安全区域内运行。

(4)为优化管理决策提供依据。通过循环经济评价了解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发现阻碍其发展的不利环节,为优化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因此,循环经济评价对于各级地方政府和各个决策部门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是不可缺少的政策性工具,也是促进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重要信息来源。

2.2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为了科学评价循环经济必须建立一套能够科学地衡量其各方面发展水平的尺度———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以为国家、地区、部门以及微观经济单位提供正确的决策依据。构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优化原则:循环经济是个复杂的系统,对其进行评价,既要避免指标过于庞杂,又要避免因指标过少而遗漏重要方面,应追求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最优或满意。为实现系统优化,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应采用系统方法,例如系统分解和目次分析法等,由总指标(总目标)分解成次级指标,由次级指标再分解成三级指标(可将这三个层次分别称为目标层、准责层、指标层),并组成树状结构的指标体系,使体系的各个要素(单个指标)及其横向结构(层次结构)能满足系统优化要求。

(2)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科学性体现在:评价指标能对循环经济系统各层次、各环节的物质和资金投入、产出内容进行高度的抽象和概括,揭示其性质、特点、关系和运动过程的内在规律。可行性表现为:评价指标体系简繁适中,计算评价方法简便易行;评价指标的选择,尽可能与现行计划口径、统计口径、会计核算口径相一致;各项评价指标及其相应的计算方法都力求标准的规范化,有明确的释义。当然,我们也不能因片面追求可行性而损害指标体系的科学性,造成指标体系理论上的过多破绽甚至重大残缺。所以从现有制度中获取不到,但能够反映循环经济现象、体现其特征的指标也应适当选择,想办法采集,以体现指标体系的时代性和科学性。

(3)评价指标与系统目标一致性原则:评价一个系统的综合发展,也就是评价其目标所达到程度。因此,评价指标与系统目标的一致性,是绩效评价的基本要求,主要表现在评价指标的内容是否反映了目标的实质含义。达到一致性,不仅能够正确评价系统的发展程度,而且能引导系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4)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循环经济既是目标亦是过程。构建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评估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更重要的是为了对循环经济的未来趋势进行预测。因此,评价指标体系中既要有反映循环经济现有规模和发展水平的静态指标,又要有能综合反映循环经济系统的动态变化特点和发展趋势的指标。

3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逻辑框架及解释

3.1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逻辑框架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以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学理论为依据,综合运用统计、会计和数学方法,对一定时期内循环经济系统各层次、各环节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进行全面、系统地测定和计量,并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系列指标的总称。依据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目标,遵循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通过筛选,我们构建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逻辑框架。它与现行国民经济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最大区别在于增加了反映经济社会活动中的物质投入(消耗)、排放(废弃)、利用效率和循环利用方面的评价指标。

3.2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分层与解释该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层次(目标层、准责层、指标层)、6个子模块(经济增长指数、科技进步指数、资源消耗指数、废弃物排放指数、资源利用效率指数、资源循环利用指数)、36个指标。

3.2.1目标层: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数是我们通过测算所得到的最终结果。通过横向、纵向比较可反映循环经济系统(以下简称系统)整体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其计量来源于准责层的6个子模块。

3.2.2准责层:由经济增长指数、科技进步指数、资源消耗指数、废弃物排放指数、资源利用效率指数、资源循环利用指数等6个子模块构成。其中:经济增长指数(a)用于评价系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第1~5个指标反映综合经济发展规模和增长水平;第6~10个指标反映经济结构水平和趋势;第11~13个指标反映经济效益水平和趋势。科技进步指数(B)用于评价系统科技进步状况,包括7个指标,重点突出绿色技术导向。资源消耗指数(C)用于评价系统资源消耗水平和趋势,包括5个指标,体现尽量减少物质投入量和消耗量的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废弃物排放指数(D)用于评价系统输出端废弃物排放水平和趋势,包括4个指标,体现尽量减少废弃物排放量的循环经济发展目标。资源利用效率指数(e)用于评价系统资源利用效率水平,包括2个指标。循环利用指数(F)用于评价系统资源循环利用的水平和趋势,包括5个指标,体现提高物质循环利用率的循环经济发展目标。6个子模块指数的计量分别来源于指标层相对应的指标。

3.2.3指标层: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计量工作是在指标层进行的。对应准责层的6个子模块,我们要在指标层完成36个指标的基础测算。指标体系中部分指标的含义和计算公式如下:

(1)资源密集型产业(以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为主要生产原料,且此类原料价值在产品价值中占有较大比重(50%以上)的产业)产值比重减少率,是指报告期资源密集型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比基期减少的比率。它是用来评价系统对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依赖程度的动态指标。数值越大,表明对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的依赖程度越低,对该类资源的替代程度越高。

(2)静脉产业(将废弃物转换为再生资源的产业)占GDp比重增长率,是指报告期静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基期增长的比率。它是用来评价系统中静脉产业发展水平的动态指标。数值越大,表明静脉产业发展水平越高,循环链构建程度越高。

(3)资源密集型产品净出口比重,是指报告期资源密集型产品净出口额(出口额-进口额)占净出口总额的比重。它是用来评价某个国家(或地区)循环经济系统的对外贸易,对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的依赖程度的指标。数值越大,表明对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的依赖程度越高。(以下指标的计算公式略)。

(4)绿色技术(减物质化技术和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包括消除污染物的环境工程技术,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无废少废、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等)占新技术比重,是指报告期绿色技术项数占新技术总项数的比重。它是用来评价系统中绿色技术发展程度的指标。数值越大,表明绿色技术发展水平越高。

(5)绿色能源(可再生能源,如水能、生物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使用比率,是指绿色能源的使用量与能源使用总量的比率。它可能用来评价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替代程度。

(6)万元GDp消耗不可再生资源减少率,是指报告期万元GDp消耗的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的数量,比基期减少的比率。它是用来评价系统对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消耗水平的动态指标。数值越大,表明消耗的不可再生资源越少,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和替代程度越高。

(7)产品物料流失(损失)量减少率,是指报告期产品物料流失(损失)的数量,比基期减少的比率。它是用来评价系统资源损失程度的动态指标。数值越大,表明资源损失越少。

(8)万元GDp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减少率,是指报告期万元GDp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的数量,比基期减少的比率。它是用来评价系统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水平的动态指标。数值越大,表明排放量越少。

(9)包装物回收利用率,是指报告期产品包装物被重新回收,以其初始的形态被重新用于产品包装或作为某个生产制造环节的资源经处理后被循环利用的数量,占产品包装物总量的比率。它是用来评价产品包装物循环利用程度的指标。数值越大,表明包装物循环利用的程度越高。

循环经济发展趋势篇3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循环经济;两型社会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周边黄石、鄂州等8个城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它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生态赤字,不利于经济生态的平衡发展。“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建设为切入点,将经济与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运行过程结合起来,为武汉城市圈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中部崛起带来新的战略机遇。而循环经济作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战略模式,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战略创新,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科学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

1循环经济——武汉作为中部重要城市发展的战

略机遇选择

①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种趋势。它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运用生态规律来指导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以生态学的理论为基础,把人类经济子系统看作为生态大系统的一部分,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循环经济作为发展战略的一种必然趋势,是基于大规模的生态赤字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传统的“大量开采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工业化进程,维持的是“资源产品废弃”单向线性运行过程,其结果是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因此,就及需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来取代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样,一种新的“资源产品再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逐渐形成。

②发展循环经济是武汉城市圈的一种明智选择和超前战略。中国循环经济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各地区也还只是限制在建设一些生态工业园阶段。而且发展水平也很有限。只所以说武汉城市圈发展循环经济是它的一种明智选择,首先是因为武汉发展循环经济有一个大的政策支持环境,国家把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强调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政策上的强大支持。其次武汉城市圈智力资源丰富,教育事业发展较快。武汉是全国高校较多的城市之一,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智慧库和智囊团作用。另外,发展循环经济也是基于“今天的生态就是明天的经济”这样一种理念而发展的。所以发展循环经济是武汉城市圈建设的一种超前战略,它使低代价的赶超战略成为可能,符合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和要求。也应成为武汉城市圈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机遇选择。

2武汉城市圈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社会、个人的共同参与,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①完善法律和政策体系,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体系支持。建立环境导向,消费引导,政策激励的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体系。一是要建立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法规,通过法律法规确定循环经济在社会发展听地位,明确政府、企业、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权利和义务。二是要通过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收费、保险等政策调整,从影响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成本和收益入手,借助市场机制改变生产者和消费者原有的经济刺激模式,使企业和个人对环境保护的外部效益内部化,从而使得其生产和消费循着有利于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以达到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共赢。②充分发挥武汉城市大学智力支持,加快有关技术发展。科学技术是建设循环经济的决定性因素。是循环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技术的进步能节约能耗的物耗,能实现资源的高效重复利用和环境保护。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可以说如果没有先进技术的输入,循环经济将难以发展。武汉拥有大量的大学资源,因此,应充分利用,以发挥其巨大的大学智力支持。

3结语

循环经济是伴随着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的认识过程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从“排放废物”到“净化废物”再到“利用废物”,从任意排放到末端治理再到循环利用的过程。热力学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质是不会消失的,只是在其利用的过程中物质形态发生了转变和转移。循环经济就是使资源物资的利用尽可能多地转变为产品,尽可能久地利用再利用,从而达到尽可能小的污染排放。发展循环经济要借助于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认识,特别是产业代谢的研究,把整个经济系统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特殊形式来看待,最终就是要建立理想的经济生态系统,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基于循环经济的重大利好理念和与两型社会宗旨的完美吻合,发展循环经济也就成了武汉城市圈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

循环经济发展趋势篇4

关键词统计学;倒挂;季节调整;BK滤波

中图分类号F224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theconsumerpriceindex(Cpi)andtheproducerpriceindex(ppi)arethetwomostimportantpriceindicesinChina.Generallyspeaking,Cpiandppishouldbesynchronized.However,since2000,therehavebeenmany“upsidedown”phenomenonaboutCpiandppi,whichundoubtedlyhasbroughtchallengestojudgingthecurrentsituationofeconomicinflation.theseasonaltrendofChina'sCpiandppiindexwasadjustedbyusingthelatestX13aRimaSeatSmethod.Basedonthespectralanalysis,thetrendcyclefactorsweredecomposedbyBKfilteringmethodtoobtainthetrendfactorandcyclefactor.thestudyfoundthattheeconomiccycleledtothe“upsidedown”phenomenon.

Keywordsstatistical;upsidedown;seasonaladjustment;BKfiltering

1引言

物价稳定是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之一.让Cpi与ppi的波动保持在一个理性的范围之内,对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目前主要采用价格指数来表示物价水平的变动,而Cpi和ppi则是最为重要的一类价格指数.Cpi与ppi对于我国的货币政策的制定具有指导性的作用,甚至已经对其产生了“依赖性”.最近几年,Cpi与ppi多次出现了“倒挂”的现象,其中最典型的情形就是Cpi在上升而ppi却在下降.从2012年4月至2015年12月,ppi就一直小于100%,而Cpi却一直大于100%,也就是说ppi在持续下降同时ppi稳步上升,反应在走势图中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剪刀口”.这种矛盾的现象无疑给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从理论上来看,Cpi反映的是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价格水平变动情况,ppi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二者即交叉又有所不同.目前对Cpi与ppi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二者的传导机制、通货膨胀的治理等方面.

首先,有很多学者研究了Cpi与ppi二者之间的传导关系.陈钰(2011)选取了ppi、m2、Cpi和CGpi进行分析后,认为我国CGpi是Cpi的格兰杰原因,这也证明了ppi是Cpi的先行指标[1].wilmer(2014)以哥伦比亚的Cpi与ppi为例,实证了ppi先行于Cpi,其时滞可能是一个月或者更长[2].贺力平等(2008)利用我国2001年1月至2008年7月的Cpi与ppi月度同比数据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Cpi是ppi的格兰杰因果原因;从滞后1~4期的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来看,在所考察期内,Cpi变动领先于ppi变动,前者对后者有一定的预测力.近年来,Cpi与ppi的倒挂现象也引起了相关学者极大的兴趣[3].吕捷(2015)通过构建三部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探讨了二者背离的原因.发现了央行采用的宽松货币政策是Cpi与ppi出现阶段性“背离”的原因[4].

以上研究仍有相对不足之处:

①以上研究大多是基于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得出的结果只能说明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因果关系,而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因果关系;

②价格指数通常是以同比指数或者定基指数为对象,没有充分考虑季节因素的影响.价格指数属于月度数据,会受到多种季节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消费旺季,其中春节等传统节假日对人民生活的物价水平的影响力是显而易见的;

③对Cpi与ppi的研究从总量水平考察的很多,很少见从结构视角来考察二者之间的关系.Cpi与ppi多次出现“倒挂”现象,说明了总量上存在着矛盾的现象,故而很有可能是结构上的影响因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因此,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可以基于Cpi与ppi的相互关系来研究“倒挂”现象.首先,运用X13aRimaSeatS季节调整模型对定基指数的Cpi与ppi进行季节调整,得到趋势-循环因素、季节因素、不规则因素.在剔除季节因素、不规则因素之后,对趋势-循环因素进行谱分析,以分析其不同频率成分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选择BK滤波器对其进行分解得到趋势成分与循环成分.最后根据分解后的成分从结构的视角来对“倒挂”现象进行研究.

2研究方法

2.1X13aRimaSeatS季节调整模型

一个季度或月度的时间序列往往会受到年内季节变动的影响,这种季节变动是由气候条件、生产周期、假期和销售等季节因素造成的.将这种季节性的因素从原序列中剔除即季节调整.目前季节调整领域的最新方法之一是X13aRimaSeatS(简称X13aS),该方法结合了X12aRima方法和SeatS程序的优点,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可以选择X-11或SeatS两种方法来进行调整,并且可以通过诊断量来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

X13aS季节调整方法主要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通过regaRima模型对原始序列进行预调整,以消除交易日效应、移动假日效应、离群值效应等,再对经过预调整后的序列进行向前预测和向后扩展,使得序列数据不因移动平均而减少;第二步,使用不同长度的滤子Si分别对序列进行移动平均操作,得到趋势循环成分、季节性成分、不规则成分;第三步,根据调整的结果,使用统计检验方法进行诊断.

3实证分析

3.1数据说明

国家统计局的Cpi与ppi数据包括环比和同比月度数据,为了对Cpi与ppi展开深入、系统的分析,本文选取了中国1996年10月~2015年12月的Cpi与ppi同比月度数据.价格指数的环比数据不太稳定,很容易受到一些大型节日的影响,因为大型节日往往是消费购物的旺季,会对消费品的价格产生较大的影响.月度同比数据是基于不同年份相同月份的数据比较得到,所以同比数据已经剔除了一部分相同的季节因素,但是又同时受到基期的特定季节因素影响.再者,无论是价格指数的环比数据还是同比数据,都无法直观的反应价格的走势.因此,对价格指数进行研究使用定基指数为宜.据此,本文将1996年10月~1997年9月定为基期,利用价格指数的同比指数来计算出定基指数.例如,计算2012年10月的Cpi定基指数,将1996年~2012年所有10月份的Cpi同比月度指数进行连乘即可得到.本文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

3.2Cpi与ppi的季节调整

首先分别选择X-11方法和SeatS方法进行调整,根据调整后的结果选取效果较好的方法;春节是我国最为重大的节日,对物价的影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考虑进行春节效应调整,并参考相关文献[6],将其效应调整为节前14天,节后21天;是否进行对数变换、离群值的探测、aRima模型的选择、交易日效应均设置为自动调整或者默认选择.

经过比较,SeatS方法的调整效果要优于X-11方法,所以以SeatS调整得到的数据为准.Cpi与ppi均适合乘法模型,且需要进行对数变换.Cpi序列中有一个异常值,ppi序列中有5个异常值,且ppi异常值种类较多.Cpi与ppi序列最终确定的季节aRima模型阶数分别为(0,1,1)(0,1,1)、(1,1,0)(0,1,0).

3.3趋势-循环因素的分解

谱分析的原理是,任何一个总量序列都可以看作是一系列不同频率的分量序列之和.根据这个原理,对Cpi与ppi的趋势-循环因素进行谱分析,其谱密度如图2所示.在谱密度中,出现峰值的点就是对方差有重大影响的点,也就是对频率的敏感地带.可以发现,二者的走势大致上是一致的,都是频率密度一直走低,前后差别较大.这表明,Cpi与ppi的趋势-循环因素存在对其进行分解的必要.

图3的趋势成分走势图中,Cpi与ppi的走势基本一致,不再出现奇怪的“倒挂”现象,且其间距也相对稳定,Cpi一直都在ppi之上.经过计算得到二者趋势成分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97,相关性显著.据此,对二者的趋势成分进行协整检验,结果表明,Cpi与ppi趋势成分之间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这说明Cpi与ppi的趋势成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其相互关系相对稳定.这说明在趋势成分中,Cpi与ppi都没有明显的主导作用,而是二者互相影响;并且二者包含的成分也不相同,所以相互之间会有一定的间距.

在循环成分的走势图中,可以发现在前半部分Cpi与ppi走势基本一致,其波峰和波谷的出现比较接近,且水平变化不大,关系也比较稳定.在后半段中,二者均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水平变动更大,振幅增加,二者之间变动的一致性下降,其中ppi的变动要大于Cpi的变动.综合计算二者循环成分的相关系数为0.80,其相关性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循环因素是剔除了季节因素、不规则因素、趋势因素之后得到的.在趋势-循环因素中,依然存在“倒挂”现象,而在趋势成分中,“倒挂”现象已经不存在了,所以是循环因素导致“倒挂”现象的出现.

1999~2008年间,经济运行相对平稳,并没有出现“倒挂”现象,从2008年开始出现了“倒挂”现象,循环因素的走势图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变动更加剧烈,周期性更加明显且周期在变短,表现出了经济周期变动的幅度越来愈大、变化的周期越来越短的特点.2008年,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开始席卷我国,由于美国等国的经济下滑,导致我国大量的出口企业倒闭,很多人因此失业.反应在循环因素的趋势图上,就是2008年末的ppi出现断崖式下降.由于我国面临巨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政府于2008年末出台了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导致我国的通货膨胀全面爆发,所以ppi又迅速的转变为快速上升.但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大规模的经济刺激将导致产能过剩,经济结构严重不平衡,导致ppi于2012年之后开始持续下降.

4结论

本文的结论如下:

①Cpi与ppi之间是双向的、复杂的关系.从定义上,Cpi与ppi的概念并不相同,Cpi衡量的是普通居民消费商品与劳务的价格负担,而ppi衡量的是生产者购入原材料等的价格负担.并且二者的统计口径也不是严格的对应.但是二者却又相互联系,因为生活资料和生产质量并不是完全的区分开来.在本文的研究中,发现了ppi带动Cpi的情况,也有Cpi带动ppi的情况,甚至存在Cpi与ppi协同变动的情况.这充分说明Cpi与ppi的相互关系是既区别又联系,既有独立变动又有协同变动,而不是简单的单一带动关系.

②经济周期导致了“倒挂”现象.对Cpi与ppi趋势-循环因素进行分解,趋势成分不存在“倒挂”现象,说明了是循环因素导致了“倒挂”现象.2008年的次贷危机和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都对我国的经济周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是这种经济的内在矛盾以及人为干预破坏了市场的内在机制,导致经济周期波动变大,产生了“倒挂”现象.

当前,我国Cpi与ppi的“剪刀口”仍在继续扩大,这反应在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之下,我国的经济结构严重不平衡,产能过剩,需求不足.基于此,应该深化供给侧改革,减少盲目投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质”;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进行税负改革,提高国内的有效需求.

参考文献

[1]陈钰.ppi、企业商品价格指数、m2与Cpi之间关系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9(3):97-103.

[2]wiLmeRo,martinezR.exploring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Cpiandtheppi:thecolombiancase[J].internationalJournalofBusinessandmanagement,2013,67(17):58-70.

[3]贺力平、樊纲、胡嘉妮.消费者价格指数与生产者价格指数:谁带动谁?.[J].经济研究,2008,43(11):16-26.

[4]吕捷、王高望.Cpi与ppi“背离”的结构性解释[J].经济研究,2015,50(4):136-149.

循环经济发展趋势篇5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黑龙江省

中图分类号:F30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5-3740-04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食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使得中国农业一直经历着大量投入、大量产出的线性经济发展历程。农业生产中过量及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品的现象屡见不鲜。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指出,中国农药及化肥用量已高达1750万t和5600万t,分别比2009年增长2.40%和2.90%;农膜覆盖面达1600万hm2,残留量达65万t;废水中的CDD和氨氮有47.40%和31.70%来自农业;《全国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焚烧及废弃的秸秆量达2.15亿万t,达秸秆总量的31.30%。农业面源污染已经对农村及周边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

面对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带来的资源短缺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农业循环经济应运而生。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环境友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循环经济理念在农业领域的重要应用,它以农业科技进步和先进的管理手段为基础,提倡按照物质利用和能量流动的规律合理地组织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从而实现物质和能量利用的最大化,最终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共赢[1]。

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的有效评估是其快速发展的基本保障。中国幅原辽阔,各地由于自然地理、人文、风俗的差异,导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多样化和复杂化,相应地产生了针对各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特点的评价指标体系[2-6]。根据区域特点,姜法竹等[7]从投入、利用、产出、效应4个方面设计了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为出发点,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了适合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多层次定量指标体系。

1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模型

1.1指标体系的构建

1.1.1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①符合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农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构建应能体现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原则,即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②具备实用性原则:指标数据计算应简单,易操作,且能够在国家规范性数据库中检索到;③具有可比较性原则:指标数据在其他地区和国家间易查到,可在不同年份、不同地区和国家间进行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④符合整体性原则:指标应反映农业循环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单项指标应涵盖农业循环经济的各个环节;⑤客观性原则:尽量采用可定量指标,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

1.1.2指标体系的构建根据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特点,提出了由经济效益、减量化、再利用和社会效益4个指标层及18个单项指标组成的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多层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以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为评价目标,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Hp)确定指标权重[8]。同时,根据指标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将其分为正向和负向指标。指标值越大,表明循环经济发展越好的指标即正向指标,指标值越小,表明循环经济发展越好的指标即负向指标。表1中,X代表目标层,Xi代表指标层,ai代表指标权重值,Xij代表单项指标,aij代表单项指标权重值。

1.2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能够避免由于指标间量纲、评价标准、数量级等的差别造成的可比性差的现象,本研究采用极差正规化法对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分别采用公式(1)和(2)对正相关指标和负相关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在公式(1)和(2)中,Sij+和Sij-分别表示第i个指标层的第j个指标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的标准化值,Xij代表第i个指标层的第j个单项指标的原始值,Xijmax和Xijmin分别代表第i个指标层的第j个单项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1.3综合评价模型

本研究采用加权法对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模型如公式(3)和(4)所示。在公式(3)和(4)中,p为循环经济体系的综合评价指数,Yi为各指标层的评价指数,ai代表第i个指标层的权重值,aij代表第i个指标层的第j个单项指标的权重值,Sij为第i个指标层的第j个单项指标的标准化值。p和Yi值越大,表明农业循环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以及分类的发展水平越高。

2黑龙江省2001-2010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实证分析

2.1黑龙江省2001-2010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情况

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农业发展为例,根据表1的评价指标体系,从《黑龙江统计年鉴》等资料中搜集了黑龙江省2001-2010年农业发展的相关数据,少数没有找到的数据根据变化率进行推算得出。采用公式(1)至(4)对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进行综合分析,得到了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趋势图(图1),同时对经济效益、减量化、再利用和社会效益4个指标层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图2)。

2.2黑龙江省2001-2010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及分析

2.2.1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根据图1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结果可知,2001-2010年黑龙江省的农业循环经济总体水平呈稳步上升的趋势,10年间综合发展指数上升了0.31。其中,2001-2005年综合发展指数上升了0.14,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相对缓慢;2006-2010年综合发展指数上升了0.17,已逐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根据图2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指标层综合评价结果可知,2001-2010年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的经济效益、再利用和社会效益发展指数均呈上升发展趋势,且发展指数均上升了1.00,只有减量化发展指数呈下降趋势,且在10年间下降了0.41。指标层发展速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再利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减量化。农业生产资料的过量投入是制约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2.2.2农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结果分析2001-2010年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基本符合发展规划。黑龙江省“十五”规划(2001-2005年)期间,提出了通过选育优良作物品种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优质化的政策,并重点提升农产品的价值链,充分发展乡镇企业。到2005年实现绿色作物种植面积达100万hm2,乡镇企业增加值达500亿元。这些措施有效地推动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十一五”(2006-2010年)期间,黑龙江省提倡以科技进步带动农业的发展,健全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以农产品的绿色化和有机化为目标,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大力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在2008年提出的《黑龙江省农村循环经济示范村建设标准》中强调了循环经济比率、循环经济规章制度完善率等指标,完善了农业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到2010年实现绿色农作物种植面积333.33万hm2、科技进步贡献率60%、农业机械总动力2500万kw、人均居住面积21m2。可见,农业发展已不局限于经济的进步,而是推广到了社会、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因此,此阶段农业循环经济理念已经形成,并逐步完善。

3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加强农业保障体系建设

加大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持和补偿力度,如通过建立合作社为农民提供信息交流平台,从而提高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效率;对实施农业循环经济以及购置农业机械化产品的农户给予补偿,促进农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动性,使农民成为农业经济体制转变的主体。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提供安全和谐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加强循环经济知识普及和环保宣传活动,逐步提高公众对绿色农副产品的关注程度。

3.2推进农业技术发展

推进“产、学、研、销”一体化进程,建立农业科技研发基地,加强农业科研院所与农业生产的联系,一方面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另一方面推进农业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如黑龙江省一年中有近半年的时间温度在0℃以下,传统的农业废弃物沼气发酵技术运行时间短,若在冬季运行则需要投入大量的能源,因此,应重点开发低温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途径,以适应黑龙江省的自然环境,通过菌种驯化或筛选,开发低温下的农业有机废弃物降解菌相关产品。

3.3提升农副产品价值

由于气候限制,黑龙江省耕地利用率较南方低。因此,农产品价值提升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应积极推进特色农副产品和土特产加工项目建设,发展绿色及有机农业,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发展特色畜牧业和水产业,提高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另外,应加强落实生产与后期加工并重的方针,发展农产品精加工、深加工企业,大力提升农产品价值,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4结论

提出了适合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经济效益、减量化、再利用和社会效益4个指标层及18个单项指标。指标体现了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反映了循环经济目标的实现程度,即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值。

对2001-2010年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1-2010年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呈现稳步上升的发展趋势,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逐步提高了资源和能源的再利用程度,找出了农业生产资料的过量投入是限制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最后,根据黑龙江省2001-2010年农业循环经济的综合评价结果,提出了加强农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农业技术发展、提升农副产品价值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张良强,郑雨苹.农业循环经济[J].福建农业科技,2008(3):98-101.

[2]赵波,李根荣.区域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2(4):8-12.

[3]杨文,李世平.宁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J].农业技术经济,2008(6):101-105.

[4]那伟,祝延立,庞凤仙,等.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及优化对策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2):209-212.

[5]刘晓敏,李志宏,范凤翠,等.基于密切值法的河北省市域农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1):145-149.

[6]李娅婷,张妍.北京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1):109-112.

循环经济发展趋势篇6

传统区域工业行业结构分类理论已不完全适用于分析区域循环型工业行业结构,必须根据循环经济理论进行修正。(1)生产资料产业比例过高,即过度重型化不是循环型工业的标准,因为传统重工业一般是资源消耗高、污染严重产业。(2)根据资源集约度,循环型工业可分为自然资源密集型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资金密集型工业、技术密集型工业和“废物”密集型工业。(3)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资源节约,循环经济模式下的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加工工业之间的比例与传统工业相比趋于缩小,同时,要与再制造业保持合理比例关系,以利于“废物”的充分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4)产业功能分类的依据发生变化。整个工业系统结构可规划组织成“资源生产”、“加工生产”、“还原生产”三大工业部门构成的工业生态链,三大部门之间的联系即产业生态联系,因此,比较循环经济优势、产业生态联系成为选择主导产业、潜导产业、支柱产业和关联性产业的重要指标,再制造业成为循环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5)根据循环经济理论,循环型工业的基础部门即资源消耗少、生态环境破坏小,主要直接或间接为区外服务、大量输出产品、承担地域分工任务的部门;区域基础部门与非基础部门要根据产业生态联系协调发展。(6)根据5类生态产业分类理论,区域循环型工业主要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五产业的部分行业组成。(7)根据新循环经济产业结构分类理论,区域循环型工业主要由第二产业、第四产业和第五产业—再制造产业组成。循环型工业是由多产业组成的复杂循环型系统。

二、区域循环型工业行业结构配置理论

1.区域循环型工业专业化理论

区域循环型工业专业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区域经济现象,即根据劳动地域分工和循环经济的客观要求,区域内某些优势产业或部门生产规模和市场范围呈不断扩大的过程或趋势。根据循环经济理论,区域循环型工业专业化具有新特征:(1)区域循环型工业专业化中优势产业选择的依据不再是比较经济优势,而是比较循环经济优势(比较经济优势和比较生态环境优势)。(2)随着区域自然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废物”优势日益凸现,再制造业将成为朝阳产业。(3)由于循环型工业是由多产业组成的复杂循环型系统,区域循环型工业专业化不等于区域产业“一元化”,而是专门生产和综合发展相结合。

2.区域循环型工业综合发展理论

传统区域工业综合发展理论认为区域内工业部门以合理比例关系相结合,在再生产过程中建立密切经济联系,使当地自然资源和劳动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利用。

除传统理由外,区域循环型工业综合发展的理由还包括:(1)区域循环型工业要求“生产者”企业、“消费者”企业、“分解者”企业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以促进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循环。(2)综合发展有利于建立复杂的生态联系网络,从而最大程度地利用“废物”,实现最优循环经济效益。(3)区域循环型工业综合发展有利于集聚循环经济效益的实现。

区域循环型工业综合发展理论强调区域内循环型工业部门之间,根据产业生态联系,以合理比例关系结合,以综合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劳动资源、“废物”、知识、资金,实现最优循环经济效益。

3.区域循环型工业系统协调发展理论

参照传统区域工业系统协调发展理论的观点,根据循环经济理论的要求,区域循环型工业行业结构配置应遵循如下三个标准:(1)区域循环型工业行业结构根据区域循环经济优势不断进行选择和转换,重点是主导产业选择。区域主导循环型工业选择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较强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工业循环经济技术创新能力;强产业生态关联性,能促进循环型工业综合体的形成;较高的需求收入弹性,产品市场广阔,市场扩张和生产发展速度快;较高的发展速度或潜在发展速度,能带动循环经济整体快速发展;较高的比较循环经济利益,能充分发挥区域比较循环经济优势,发展潜力大;具有较大的规模,只有这样才能主导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方向;动态更替性,不同发展时期,主导工业不同。(2)提高区域循环型工业之间的和谐度,使区域循环型工业联系有序化和产业比例合理化,即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关联性产业、潜导产业、基础性产业与再制造产业,在质量和规模上,根据产业生态联系规律相匹配。(3)提高区域循环型工业行业结构弹性度,使区域循环型工业行业结构既有吸收或减缓波动和外界干扰的素质,又有促进主导工业高级化的潜能。

三、区域循环型工业行业结构演进理论

1.霍夫曼定理和工业结构重工业化理论

霍夫曼定理即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是不断下降的,根据霍夫曼比例的变化趋势,可将工业化分为4个阶段,霍夫曼定理适用于重工业化阶段。

工业结构重工业化理论认为凡人均国民收入超过200-300美元(1950年价格),工业化水平达到较高水平的国家,霍夫曼比例是稳定不变的,处于该水平以下的正在进行工业化的国家,霍夫曼比例将下降,然后在一定时期又趋向稳定,从总体上看,重工业比重上升是工业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

根据循环经济理论,生产资料产业比例过高不是循环型工业的标准,要走适度重型化的工业化道路,因此,霍夫曼定理和工业结构重工业化理论在区域循环型工业中的适宜性大大减弱。

2.工业结构高加工度化理论

由于原材料工业如石油、石油化工、铝工业、钢铁工业多是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的产业,加工、组装工业相比较而言,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小,因此,工业结构高加工度化符合循环经济规律,是区域循环型工业行业结构演进的重要理论。随着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加剧,再制造业提供“原材料”的比重将逐步增大。

3.工业结构知识集约化(高技术化)及软化理论

一般来说,工业化进程表现为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导—以资金密集型工业为主导—以技术(知识)密集型工业为主导3个阶段。随着知识和技术密集程度及信息控制程度的提高,其生产职能在整个经济活动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而调查计划、研究开发等服务性职能的比重上升。许多再制造业是高技术产业,服务优先模式是循环型工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促进了工业结构知识集约化(高技术化)及软化(服务化)。由于技术(知识)密集型工业及工业结构软化,有利于节约资源、减轻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符合循环经济要求,因此,工业结构知识集约化及软化是区域循环型工业行业结构演进的重要方向。

4.动态比较费用理论

动态比较费用理论(扶植幼小产业理论)的基本观点:产品比较成本是可以转化的,从某一时点看,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劣势的产品,并不一定会不变地持续下去,从发展的眼光看,它可能转化为优势产品。关键是对那些有潜力、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的产业采取扶植政策。区域循环型工业的经济效益目标和比较环境成本的动态变化决定了动态比较费用理论的核心思想即比较成本可以转化和扶植有潜力、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的产业仍适用于区域循环型工业,但比较循环经济优势将替代传统比较经济优势;再制造业成为扶植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5.雁行形态发展模式和产品循环发展模式

经济效益是循环型工业的重要目标,雁行形态发展模式基本上适用于区域循环型工业,但循环的产品不再是传统产品,而是绿色产品,并且,应走适度重型化的工业化道路。发达国家(区域)循环型工业的产品循环发展模式中开发的产品是绿色产品,绿色消费市场的开拓、“废物”利用和循环经济技术开发成为产品循环发展模式的重要内容。

6.同时开发模式

同时开发模式的基本内容:随着技术集约化发展,产业基础不断更新,新兴产业逐步取代传统产业的主导地位。在产业结构面临这种大变革形式下,为在激烈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各发达国家都不惜投巨资,抢占技术“制高点”,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速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进程。后期发达国家与先行发达国家基本上是同期进行的,处于相同水平。当然,后起发达国家还必须根据本国产业特点进行产品、技术开发和产业建设,因此,对这类产品“进口”较少,以后也不会有太大增长,然而“出口”随着技术基础的建立和加强将有所增加。

后起发达国家(区域)循环型工业的同时开发模式具有以下新特征:(1)技术性质符合循环经济要求。某些高新技术产业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并不小,如电子垃圾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很大,因此,高新技术要符合循环经济要求。(2)一般地,循环型技术集约型工业是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对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小的产业,是区域循环型工业高级化的重要方向。

7.跳跃式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发展趋势篇7

何谓循环经济,财务管理在这一新形势下应如何应对,这是我们必须要搞清楚的问题。

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崭新模式,它注重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循环经济的发展原则是:

“再循环、减量化、再利用”;其发展的核心是资源的循环与高效利用;其基本特征是高效率、低消耗、低排放;它所追求的是以最低的环境代价与最少的资源来谋求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最大化;具体地说循环经济是一种反馈式的流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整个流程是低排放、低开采、高利用的。财经学家认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路径便是大力的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不但影响着经济生产模式及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同时也影响着财务管理及理财观念的转变。

1财务管理目标选择思考

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及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被视为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财务管理目标中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已然成为一种趋势,也是当前的一种最优选择。这里所讲的经济效益指的是在劳动耗费最低的条件下制造出尽可能多的符合人类需要的产品。对社会贡献力的强调是经济效益这一财务管理目标与其他目标的最大区别,这不单单是强调企业的纳税能力,还强调企业在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优化以及解决环境污染与资源约束之间的矛盾的能力。

所以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确定为经济效益最大化是一种既理智又科学的选择,它与发展循环经济的客观规律相符合,也有效的推进了社会与企业之间实现共同发展。

2财务预测体系思考

财务预测有狭义及广义两种界定,对企业未来的融资计划的预估是财务预测体系的狭义概念;而财务预测从广义上指的则是在作出经营决策之前企业所做的有关项目的发展及建设的可行性报告,它起着指导企业进行科学决策的作用,它从企业的发展趋势及其所处的内外环境出发,对项目的现金流量、结余、支出、收入和融资、资产等诸多因素进行评估与预测。

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新时期,企业家需要用建设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来武装自己,在发展企业文化时重视环境保护与节约资源的内容,在进行企业的经济评价考察与财务预测时重视企业在环境保护与有效利用资源方面的社会责任,最终达到使企业在进行决策时充分考虑环境与经济数据的目标。

3增收节支财务管理思考

3.1开源与增加收入来源

循环经济的发展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层次与环节都比较多。无疑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是企业,企业不仅需要完成社会成本向企业成本的转化,以谋求企业效益;同时,企业还担负着开发、研制、推广及应用循环经济技术的责任,这就意味着企业所做的风险投资与资金投入向利润的转化时会出现一定的不确定的因素,这点对企业的创造性及积极性都产生很大的影响。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尽可能的满足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所需要的资金要求,并对企业进行相应的补贴。对于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的使用,除了要强调专款专用之外,还应强调资金的使用效益,这就需要充分使用资金的周转原理对现有资金做一个合理、科学的整合。同时,政府还可以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提供信贷政策的支持,比如税前还贷、政策性银行优先贷款、无息贷款、低息、延长信用周期等等。

3.2节流与降低成本和节约开支

这里所说的循环经济是一种源头与过程防控,它是以预防的方式对产生的废弃物进行遏止。财务控制中所强调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与此不谋而合。循环经济贯穿于企业生产的整个环节:在设计产品的环节强调的是原材料的节约与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在制作产品的环节强调的是能源、水、电的节约及产品废品率的降低;在使用产品的环节强调的是扩展产品的应用范围及延长产品的使用时间;在废弃产品的环节强调的是回收再利用,也就是将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将资源的利用率提至最高。回顾发展循环经济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降低成本与高效利用能源方面日本的成绩比较显著。其中的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就是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在20世纪的90年代所开展的“新成本革命”。“新成本革命”的内容大致涉及三个方面:

第一在采购汽车的零部件环节,采购一切可以降低成本并满足产品设计需要的东西;

第二方面是针对汽车的底盘的,削减、合并汽车底盘的种类,逐步实现共享的目标;

第三个方面是进行技术研发,将新技术转化为可以实际运用的标准技术。丰田公司的“新成本革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使其成本降低了三个百分点。

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依然处于低利用率、低产出率及高投入率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阶段,因此我国应对财税优惠政策进行制定与完善,比如对国内不能生产的环境监、治污仪器与相关技术等进口产品,对选择经营环境公用设施、绿色外贸导向型、投资环保产业的企业以及列入国家《关于政府节能采购的意见》、《节能产品目录》的产品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将企业的税收开支及成本给予一定程度上的降低。

4财务分析方法思考

越来越多的企业把“成本-效益分析”、实行全成本核算,作为企业制度创新和深化改革的一条重要渠道。“成本-效益”分析是经济分析的根本方法,它主要指“3e”分析,即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ss)分析。经济性是指从事一项活动并使其达到合格质量的条件下耗费资源的最小化;效率性是指投入资源和产出的产品、服务或其他成果之间的关系;效果性是指目标实现的程度和实际取得的成果之间的关系。通过“成本-效益”分析,揭露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浪费程度,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维护资产安全和增值。“成本-效益”分析的理念体现了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和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基本特征。“成本-效益”分析将成为循环经济的主要经济分析方法。

5财务监督机制的思考

财务监督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时代特别重视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间的关系,它强调对影响生态环境的诸多指标进行监督。例如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在分析企业的效益指标及判断企业是否通过破坏环境来牟利的基础上,引导企业逐渐形成经济和环境、资源相和谐的理念,推进资源的监督节约管理机制的建设。财务监督的“事前监督”的本质在循环经济的“变末端治理为源头与过程防控”方面也有所体现。

6财务人员观念转变与知识更新思考

当前世界各国都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在这种大背景下出现了诸如资源消耗会计及环境会计等新名词,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逐项政策也陆续出台,由此给财务管理注入了不少新的元素,所以财务人员就必须更新理念,提升自身理解政策及掌握知识的能力。要想满足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财务人员就必须具备帮助企业履行社会职责的能力。

循环经济发展趋势篇8

关键词:生态文明;循环经济;立法

循环经济法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在我国国内都刚刚兴起和实施。与其他法律部门相比,循环经济法律部门还年轻,但发展势头有如雨后春笋。我国正式提出循环经济立法规划和《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实施才几年时间。而从循环经济立法理念、原则、体系、制度和责任等方面分析,循环经济立法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正如循环经济的发展一样,循环经济法的完善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个方面继续努力。正是在这短短几年,循环经济立法已经呈现方兴未艾蓬勃发展的趋势。无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在地方层面,都对循环经济立法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实践,初步形成了我国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而生态文明理念及其实践,与循环经济立法形成了良性互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了循环经济立法,循环经济立法也助推了生态文明建设。

一、互动中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循环经济立法

生态文明是指导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价值理念。生态文明体现了对自然生态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尊重和坚持。生态文明具有系统性、平等性和多样性的特征,促成了科学的人类自然观、生态伦理观和社会发展观。生态文明协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矛盾,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是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价值理念。对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现状的分析,对循环经济立法的体系结构、基本制度、专项制度和法律责任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反思,都是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和价值判断标准。随着生态文明实践的不断发展,循环经济立法还会出现新的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不足和问题,这些都需要以生态文明理念为价值判断标准来加以衡量。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循环经济立法确立了“3R”原则和共同责任原则,明确了循环经济立法是义务本位法,界定了循环经济立法是环境法而不是经济法,是环境利益本位法而不是经济利益本位法。以生态文明整体性、系统性特征来衡量,现行循环经济立法在体系结构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从纵向层面完善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等不同形式的立法,从横向层面完善和协调资源、能源、废物利用、污染防治等不同领域的立法及其与《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关系。法律制度是连接法律原则和具体措施的桥梁纽带。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包括基本制度和专项制度。生态文明的平等性,要求循环经济立法在法律制度安排中对权利义务和责任进行公平分配;生态文明的多样性,要求循环经济立法设计不同的制度来明确和规范政府、企业和公众等不同法律主体的不同角色和作用。生态文明的系统性,要求不仅要完善《循环经济促进法》中的制度,还要同时完善其他相关立法中的制度,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制度的整体合力。循环经济立法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保障。循环经济立法,从法律理念、法律原则、法律体系到法律制度以及法律责任,都始终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法律责任是落实生态文明的重要保障。循环经济法律责任既包括对法律主体的积极性义务的具体要求,也包括对各个主体违反循环经济立法的强制性规定而应承担的否定性法律后果。构建有效的循环经济法律责任,必须完善责任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强化地方政府的法律责任,充实责任内容,建立健全责任社会化机制,强化责任保障机制。这些措施,是实现循环经济立法理念和原则的重要载体,是贯彻落实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根本保证。到目前为止,《循环经济促进法》等一批循环经济法律文件已相继出台实施。为促进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立法的良性互动关系,基于生态文明理念和实践对循环经济立法的指导和评价作用,国家必须建立立法后评估机制,对循环经济法律的实施效果进行跟踪评估,并根据评估反馈的结果,及时修订、补充和完善现行立法。立法机关应当组织循环经济的相关执法部门和社会公众等,通过社会调查分析和成本效益分析等多种方式手段,对循环经济法律的实施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对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法律制度和法律责任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评估,及时纠正循环经济法律中存在的偏差,填补循环经济法律空白,弥补循环经济法律的不足。当然,由于循环经济法刚刚兴起,作为专项法的《循环经济促进法》实施也不久,对于立法的评价还需要有更长的时间来考验。《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出台正好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经济也在该因素的影响下面临严峻的考验。国家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出台了大量的经济刺激政策,进行了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以振兴和发展相关产业。而这些宏观政策措施的紧急出台,主要是考虑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应急性和临时性,对资源环境约束因素并没有给予更多的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循环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也给《循环经济促进法》及整个循环经济法的全面实施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一些原本被关闭或取缔的“两高一资”的企业和行业,甚至打着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旗号死灰复燃。在这种情况下,评价循环经济法律的实施效果并不是最佳时机。所以,本文对现行循环经济法律所作的相关评论,必然因为受到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而具有特定的时间阶段性,甚至可能还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局限性。对于循环经济立法状况及其实施效果的更加全面、准确和客观的评估,还需要待法律更进一步实施,还需要对该法律有更长的观察期。

二、循环经济法与环境法的新趋势

立法永远无法赶上实践发展的步伐。我们必须看到,目前的循环经济法还只是停留在促进和保障循环经济发展的阶段,并没有达到它的最高理想。循环经济立法的最高理想是促进和保障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形成,包括社会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各个领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占用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其要求绝不仅限于此。它不仅在于发展循环经济,还要求保护修复自然生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强化资源管理、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就需要建立这样的社会经济体制,即人类的经济活动不破坏包括人类生命在内的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均衡。循环型社会的理念正在于此。不仅是人类的经济活动,包括政治活动、社会活动和其他一切活动,都需要努力追求人类社会与生态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这是循环型社会超越循环经济的更高追求,也应当成为循环型社会立法超越循环经济立法的更高目标和追求。在循环型社会,公众参与机制非常发达。社会公众的参与,特别是环境保护组织和其他非政府非营利组织的广泛参与,促使各国政府、企业、公民、其他组织以及国际组织等人类社会所有主体选择对环境更为友善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而循环型社会代表了循环经济发展的方向,循环型社会法代表了循环经济立法努力的方向。未来循环经济立法的目标应当是构建促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并保障循环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体系、法律制度和法律责任。迈向更加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循环型社会,这既是循环经济立法的未来发展趋势,也是环境立法的未来发展趋势。循环经济法律关系,是指循环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总和。在循环经济法律关系中,无论是政府、企业、其他社会组织还是公民个人,都享有一定的权利,并承担一定的义务。法律对循环经济条件下社会关系的调整是通过相关法律制度中的权利、义务(职责)在不同社会关系主体之间的特定配置结构和运行方式来实现的。循环经济条件下的这种权利、义务关系包含了传统发展模式下的经济关系所不具有的法律性质和内容。就是说,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内容的法律权利、义务(职责)在国家、企业和社会公众等不同类型的主体之间的合理配置构成了法律调整循环经济关系的作用机制。

作者:邓雯雯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孙佑海,张天柱.循环经济立法框架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

[2]王树义.循环经济立法问题专题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王蓉.资源循环与共享的立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循环经济发展趋势篇9

关键词:循环经济;茶产业;产业链

自从20世纪60年代提出循环经济以来,世界各国对循环经济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对循环经济的重视和研究更是深入人心。我国茶产业发展面临资源利用率不足、污染严重、产品品质下降等问题,各省都在推进茶产业的绿色发展,作为中西部地区逐渐崛起的茶叶大省也应该重视茶业发展面临的生态问题,促进贵州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运用循环经济模式发展茶业是大势所趋

2015年以来“霾”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成为了人们重点讨论的话题之一,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依靠空气生长的农作物的产品安全令人担忧,茶叶也不能幸免。如何促进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循环经济作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模式不失为解决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和对策研究是2008年国际社会科学基金的议题,并有学者完成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机制与对策研究――基于农产品供应链集成机制的视角”的课题,系统阐述了未来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机制与对策。

2009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给出了循环经济的权威概念: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这个概念遵循的是3R原则,适用于各个行业。对于农业循环经济的解释,季昆森的的内涵解释得到了广泛认同,即:循环经济在农业上的运用有更广阔的领域,其实质就是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再思考”四个原则在发展生态农业上的运用,称之为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如何从这四个原则出发来发展茶叶产业成为各个省份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贵州茶产业实施循环经济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一)茶业发展取得了新的突破。通过近几年的发展,2014年底,贵州省茶园面积已达662万亩,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茶叶种植第一大省。根据《贵州省茶产业三年提升行动计划》安排,到2016年,全省将建成茶园面积700万亩以上,其中投产茶园500万亩,茶叶年产量27万吨,茶产业综合产值超过500亿元,农民人均茶叶收入达到1000元。兰馨茶业、栗香茶业、国品黔茶等三家企业入选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湄潭翠芽、凤冈锌硒茶、梵净山茶等区域公共品牌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国品黔茶、兰馨茶业、栗香茶业负责人成功入选了2012、2013、2014年度中国茶行业年度经济人物。

(二)政府政策大力支持。贵州省是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省份,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打造“五张名片”,其中一张就是黔茶名片。贵州省加大对茶叶生产的投入,包括政策支持和金融扶持。2014年,省农委印发了《关于印发、的通知》,《通知》中明确列出了我省茶园禁用的114种农药名单。从2016年起,贵州省农委还将从省财政安排的病虫害防治经费中,每年划拨500万元支持茶叶主产县推进绿色防控工作。

(三)贵州市场经济发展蓬勃兴起。首先是茶业行业市场逐渐成熟,突出表现在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的成立。2010年8月,在全省17家大型茶业企业自发倡议下,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正式成立,该促进会定位为“立足品牌、面向市场、服务企业、惠及茶农”的专业性协会组织。自从该协会成立以来为贵州省茶叶产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使茶叶行业向着更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

其次是贵州高铁经济时代的来临,使贵州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随着贵阳高铁的开通,贵阳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枢纽站,到北京、上海、广州的高铁已经开通,贵阳与沿海城市的时间行程大大缩短。这对贵州茶叶走出贵州,迈向全国、走向世界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

再次是大数据产业在贵阳落户,主席在今年6月份来贵阳考察时说“贵州发展大数据确实有道理”,贵州发展步入云时代。贵州茶叶产业要搭乘云时代的快车,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展示和推广贵州茶叶,打造黔茶品牌。

三、贵州茶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一)促进茶业发展方式从数量增长转变为质量增长。目前,贵州茶叶种植面积已经达到662万亩,成为了全国种植面积最多的省份,而且仍然在新建茶园。建议贵州在茶叶产业发展上能更多的注重质量品质提升,在量的基础上认真贯彻落实农业部2007年提出的“稳定面积,提高产量,提高质量,提高效益”的产业政策,茶叶产业效益增长从依靠产量增加转变为主要依靠质量提高,提高茶园单产面积,大力发展名优茶,提高品牌知名度。

(二)继续加大茶叶生产清洁化、标准化、规模化。茶叶清洁化生产包括茶园管理、茶叶加工、储运等环节,清洁化生产是茶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在清洁化发展的基础上推进茶叶生产标准化建设,推广茶叶加工的机械化,实现茶叶加工过程不落地连续化生产。最后要实现规模化,到2016年底,着力培育10家黔茶产销联盟(企业集团)、重点扶持3000家初制加工企业、60家精制加工企业、50家精深加工企业,实现加工年产值250亿元以上。

(三)提高茶业加工精深化,延伸茶叶产业链。茶叶精深加工就是用化学工程的原理和技术,从医学、食品科学和轻工业的视野出发,从茶树鲜叶、成茶和茶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中提取、分离其中的茶叶次生代谢物和有效活性成分,比如儿茶素、茶氨酸、茶黄素、茶多素、茶皂粉、咖啡因等,应用于其他行业,由此获得高附加值的深度加工终端产品。它是茶叶产业价值链的高端,也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高端,未来发展前景广阔。贵州茶叶可以充分抓住机会,加大研究开发,延伸茶叶产业链。

(四)建立茶业和其他产业间的循环链。茶叶产业与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生态旅游业、工业等领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相互之间可以构成一个大循环。这个循环链是一个闭合的循环链,茶叶生产中没有废弃物,都是资源,对环境的破坏最低,重复利用资源。尤其是贵州的旅游业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呈现蓬勃发展的井喷趋势,贵州茶叶生态旅游要介入旅游业,共同构建一个闭合的循环链。

(五)构建贵州社会循环大概念。推进循环经济分为三个层面,一个是企业层面上的小循环模式,一个是区域层面上或行业层面上的中循环模式,还有一个是社会层面上的大循环模式。贵州省政府应该加大对贵州社会层面上的循环意识的培养。贵州目前是一个非常适宜人居的省份,森林覆盖率高,空气污染少,但是如果不注重环境的保护、不倡导循环经济的发展,贵州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将逐渐消退。贵州茶叶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贵州社会的大循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循环意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提高绿色环保意识,从而促进贵州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贵州商学院财政金融系)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项目《基于循环经济的贵州省茶产业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吴亮宇,杨江帆,陈凌文.以循环经济模式发展茶叶产业[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0(1)

循环经济发展趋势篇10

关键词:循环经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01

循环经济已在企业中应用多年,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在企业实施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问题,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取与循环经济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如何在循环经济下更好的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已经成为新时期企业值得关注的话题。

一、循环经济概念

循环经济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为依据来实现经济的,其处在人、自然和科学技术大的范畴之内,并贯穿于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废弃的全过程。循环经济不仅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也能将以资源净消耗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以生态性资源循环发展为依据的经济发展方式。在资源短缺的今天,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当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循环经济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1.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的经济沟通渠道

企业要想实现循环经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就应建立健全的经济沟通渠道,而健全的沟通渠道是需要循环经济公司政策和制度作保证的。这就需要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要时时关注国家循环经济相关政策、法规、条例,把握循环经济发展动态和最新创新信息,在此基础上将其与公司的实际状况结合在一起并对其进行分析,以制定出合理的公司策略。在制定合理的循环经济公司策略过程中,必须将企业的经济宣传与教育结合在一起,对员工进行责任感和资源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要对企业原有经济组织结构进行调整,调整中应以循环经济为依据,从企业经营管理现状出发,设立专业管理和协调部门并保证部门管理受总经理直接指导,以保证循环经济效果和个人组织效果的有效协调。在对组织单位循环经济进行创新的时候,应该以循环经济为基础对经济创新进行支持和组织以便将创新成果迅速的转化为组织生产力。

2.企业应该建立有效的人员激励机制

企业要想实现循环经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就应建立有效的人员激励机制,而有效的人员激励机制是需要企业提高薪资制度来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激励和协调的。为了更好的对人力资源更好的进行激励和协调,就应该将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指标融入企业薪资管理中,以鼓励公司员工进行技术创新、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提高其技术创新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在此基础上运用综合机制提高企业循环经济机制和效益。可以用物质激励机制和精神激励机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还应建立健全的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并以循环经济企业对薪酬进行合理设置和管理,使人力资源薪酬制度的激励和协调得以实现。毕竟循环经济发展能为员工带来一定利益,企业可以通过内在和外在的报酬方式,全方位、多层次的调动员工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员工在获取既得利益的同时,更好的参与到企业建设中来。

3.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的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要想实现循环经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就应建立健全评价指标体系。毕竟企业是一个比较系统的经济单位,其自身价值的实现依赖于其微观系统运行效率和效益。而要实现其运行效率和效益,必须保证企业经济体系和城市、社会指标的一致性。具体来说,应该建立区域内外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从企业实际出发,将其实际状况和循环经济内部的评价指标结合在一起,为企业制定新的发展规划及公司决策创造条件。也应该以循环经济为依据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利用目标管理方法,对总的指标体系进行逐层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将相应指标融进各部门和员工考核之中,完善循环经济绩效评价指标,以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经济发展策略,实现最佳循环经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果。

4.企业应该制定新的经济发展策略

企业要想实现循环经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就应制定新的经济发展策略。毕竟循环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改进企业经营管理环境,也能对原有的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因此,企业在制定新的经济发展策略的时候,应该循环经济特点为依据,以政府和行业协会资本作保障,并结合区域人力资源存量,以提高区域内公众资源节约意识、环境意识,促进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序进行。同时其也能为企业循环经济引进专业企业管理和技术人才创造条件。为了市场竞争中占有有力优势,应该建立专项人力资本投入资金,并对其进行完善,将其作为鼓励和提高企业资源环境和清洁生产等方面技术创新资金,进而提高人力资源有效利用和环境、清洁生产等方面管理水平和能力。

三、结束语

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工农业不断的发展,经济增长和环境能源之间的矛盾呈逐渐上升趋势,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选择。毕竟企业循环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变企业管理与经营环境,企业能通过相应奖励机制调动企业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了使企业和循环经济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就应该在此基础上建立与其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参考文献:

[1]高强.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