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信息化在教学中的运用十篇信息化在教学中的运用十篇

信息化在教学中的运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16:10

信息化在教学中的运用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职化学;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使整个教学过程不再受限于狭小的空间和环境,能充分发挥师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用户需求。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工作是中职教学的必然趋势。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简述信息技术在我们中职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在中职化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的化学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以线性方式展开知识,教学媒体是黑板、书本、教师、投影,教学资源有限,化学实验效率低,许多现象和过程只能通过语言描述和想象,教学效率低,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大纲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节省了板书的时间,让教师有多的时间去讲解知识点和学生们进行交流。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所呈现出来的声、图、像等,能迅速抓住学生的眼球,就能更容易启发和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优化了课堂结构,增加了课堂的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二、在中职化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要学好一门课,兴趣最重要,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源动力。在中职化学中,有很多内容是非常抽象的,例如化学键、原子核外电子分布、晶体结构等等,如果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数学生会觉得化学非常的抽象、枯燥,慢慢的就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将本来抽象枯燥的化学知识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出来,创设了教学情景,能让学生直观的、形象的去理解知识点,更好的去接受枯燥的化学原理和抽象的化学概念。同时,能很好的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化学积极性。这样学生就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学习知识,就能更好的配合教师的教学,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三、在中职化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一些问题的解决

在中职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只有通过实验观察,学生才能得到感性认识,增强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在有些例如氯气、二氧化硫的制取等过程比较复杂的。有毒的、有危险性的实验来讲,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进行模拟实验,也能让学生很直观的观察到整个实验过程,物质的动态变化,从而加深学生对化学变化过程的理解,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效果。同时利用一些带动画效果的实验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讲解有机化学中的酚与氯化铁溶液的显色反应时,借助信息技术,演示模拟实验过程,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兴趣都很浓。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既了解和掌握了实验方法,同时又激发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在中职化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中职学生基础薄弱,学习的主动性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差,若以传统的教学方式那样,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教学组织形式,按部就班进行讲授的教学方式教学,就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无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可以将网络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将教学内容制作成网页的形式,供全班同学进行学习;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网络教学资源,例如学科资源网,高教社教学资源平台等;也可以让学生关注热点问题,例如酸雨,温室效应,蔬菜中残留的农药等,引导学生把书本知识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这样利用网络教学,学生获取资料的途径由以往的单一方式转变为多元化方式,促进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多样性;教师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资料,大大提高了备课的效率,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升,同时,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老师的教学方法与能力也得到了不断提升。

五、在中职化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1.辅原则

信息技术在中职化学教学中只是一个辅助工具,它既不能取代教师,也不能代替教学,所以,现代信息技术只是教学的一个“道具”和手段而已。

2.合理性原则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必须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应根据课程自身特点选择最佳的课件表现手法,才可真正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件的制作就应以普通文字为主要方式,借此优化教学,而画面、动画、声像则是辅助手段,在所占比例、出现的强弱和频率都要相应弱化,以免削弱文字的表述力,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要避免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传统灌输式教学的情况。

3.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就是指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中的化学概念要正确,化学规律要正确,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要正确。否则,不但起不到理想的辅助作用,反而会将学生带入误区,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综上,我们可以明确在中职化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有着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同时它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育和教学手段。我们要注重对于学生每个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培养与锻炼,因此,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断优化教学的过程,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为目标,绝不能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要正确选择、合理使用、注重实效,才能使信息技术在中职化学教学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信息化在教学中的运用篇2

关键词:信息化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

1.信息技术的优势

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友好的界面,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以及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刺激很大程度提升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仅如此,其自带的超文本、超链接方式能够很有效的管理学科知识,将一个个枯燥的空洞乏味的理论知识点转化成为一个个神奇的、形象的动画片段,给原本死气沉沉的语文课堂教学带来巨大变革。学生不用整天面对枯燥的黑板和粉笔,取而代之的是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不用再为语文知识如何表达而苦恼,学生也不用再为整天听着晦涩的语句而发愁。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语文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质量。

2.多媒体技术对于课堂教学的优化

多媒体技术对课堂教学模式带来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备课内容的变化;②导入方式的变化;③演示情境的变化;④讲授方式的变化。针对这几个变化要点,教学方式的转变主要表现为:从“以教为本”转向“以学为本”(或从“以教定学”转向“以学定教”);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从“讲授教学”转向“多元教学”;从“宾我学习”转向“主我学习”。

3.多媒体技术对于课堂教学的革新

多媒体技术对学生学习方式带来的革新主要体现为:①自学方式的变化;②讨论方式的变化;③练习方式的变化;④课后作业的变化;⑤学习拓展的变化;⑥检测方式的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这种变革的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也是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随着多媒体带来的变革在学生语文学习方式中的不断渗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动性及创新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学生从过往的机械接受式学习逐渐转变为主动接受式学习,进而演化为发现式学习,最后进入研究性学习过程,这些都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学生学习方式上带来的重要转变。

二、巧妙借助网络,培养学生能力

1.培养学生想象力、感知力

在学习《秦兵马俑》时,教学前我特意在网络上找来了相关的图像和资料给同学们展示,在学习前我会将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让他们仔细观摩感受,这个过程很受学生们喜欢,很多同学都看得非常认真,并且不断和其他同学进行讨论研究,待同学们对于实物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我再开始对于课文的讲解,有了直观的体验,学生们对于文章中的内容也更容易理解。当碰到同学们有疑惑的地方时,我会再结合具体图片,以实际的物体为参照,给同学们做深入讲解,这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同时能够很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感知力。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小学语文课本中很多情感丰富的教学素材,尤其是古诗文部分,朗读能够让学生对于诗文的情感有更好的认识,“三分诗七分读”,诗作文字韵律的美只有通过读才能得以体现,诗作中蕴藏的情感也只有通过读才能得以深刻的表达,朗读的过程让学生和诗文有了更亲密的接触,对于诗文的情感及内涵也体会更多。在朗读教学前我通常都会借助网络技术让学生观看和诗文相关的图片及记录,让他们对于诗歌的画面有更深刻的感知,这样,朗读时文字中传达的那种情感才能够更好的抵达。

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推敲”是一个很有深意的典故,关于这个故事中的一“推”一“敲”确实不容易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作者会在“推”与“敲”之间徘徊,这其中能够反映出什么,这只能让学生自己去慢慢领会了。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借助网络的应用我让学生看到了当时的情境,不仅如此,我还引导学生对于作者当时的心境以及在门外犹豫时作者内心可能会有的想法做了剖析,有了这些基础,才能够让学生对于这个典故有更真切的体会,进而通过意会让学生真正明白推敲这个词的含义。这个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于文意的认识,也很好的锻炼了他们的发散思维。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语文课程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很多时候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与提升也是很有必要的。在学完《只有一个地球》后我给大家布置了一个小任务,我要求大家课后为当地的环境保护设计一个可行的方案。学生们对于这个任务表现的非常积极,很多学生都在网上查阅了各种资料,并且将有效的资料汇集到一起。从学生的成果我看到,学生不仅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了有效思考,过程中环保理念也在他们心里不断加深,不仅如此,方案设计过程也很好的锻炼与提升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5.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要旨很大一部分在于开启学生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与认知,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对于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与兴趣,很多东西都能够让他们感到惊奇,很多事物也能够让他们受到触动。正是因为如此,这是一个很好的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的契机。在学习《秋姑娘的信》时我将学生们带到了多媒体教师,首先通过给学生展示秋天的美丽场景将学生带到教学情境中,然后我向大家提问:大家知道“秋姑娘”是什么样子的吗?学生们都很惊讶,对于这个问题也展开了激烈的探讨,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结语: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改变了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它也很大程度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的很多能力都得到了提升。首先,它能够很好的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这是对于学生思维层面的一种拓宽。其次,它能够锻炼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对于学生朗读技能也能够进行培养。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让小学语文课堂更有活力,也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薛利娜;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巧运用[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1年08期.

信息化在教学中的运用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个性化教学模式;个别差异;网络环境

信息技课是实际操作课,基本是边操作边讲解,一些操作因为细节较多,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现阶段初中信息技术课时数较少,老师所带的班级数多,同时学校关于信息技术的杂事较多。为了解决时间少任务重的矛盾,提高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效益,把网络引入进信息技术教学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它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再局限于教师面授,学生被动听课的模式,更有利于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

一、从学情选择教学方法:

高效课堂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掌握学习方法,提高交流沟通的能力。但信息技术课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行之有效。七年级学生是刚入学的新生,他们来自不同的村小,信息技术课开展情况不一,学生的水平也相差甚远,有的学生汉字录入速度很快,能够很好的解读教材,但有极大部分学生没有接触过电脑,正常的开机、关机程序都不了解。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通过制作感恩电子板报为主线,从文字录入、插入与删除,到文字的修饰,到图片、艺术字的插入与修饰,再到版面的设计,逐渐加深加宽,完成对word软件的了解与使用。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应用性软件,对常用语言不熟悉,窗口的图标很陌生,边阅读教材边练习或自主探究需要时间过多,不能保障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学习内容。那么学习本单元时,采用教师演示与小组内或组间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每一个环节或者教师通过“电子教室”的“屏幕广播”功能按照教材的方法先演示操作过程,学生在下面模仿。如果能很好的掌握则进行下一环节,遇到有个别学生没有掌握好的,则给时间请该小组进行组内合作交流或与掌握好的小组成员进行交流,探讨出现问题的原因。如果大部分学生没能掌握好,那么,将从掌握好的学生中选择一名代表通过“电子教室”的“屏幕转播”功能再进行演示与练习,从而掌握知识点。到学期结束时学生对窗口已经基本了解,通过模仿学习,学生掌握了学习任务,同时熟悉了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如何灵活运用教材。

二、从信息技术传达师生关系:

信息技术在社会上的广泛应用造成了信息的多源性、易得性、可选择性等,对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网络环境下,师生关系与传统教育环境下的师生关系相比,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来源,学生的学习是多向互动的,可以利用多种信息源。教师主要是给学生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处理来自广阔天地的信息,组织他们进行有效的学习,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协调他们的实践活动的过程等等。学生不再一味聆听教师一再重复的事实与理论,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突破时空限制,根据自己的兴趣及自身发展的需要,可以通过网络与世界各地的教师和同学在互联网上交流和学习,通过探究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在学校信息技术教研活又校我一直坚持为学生公开设立信息技术咨询信箱,学生可以不留姓名,有的只是符号而已,学生没有任何顾忌、畅所欲言与教师进行疑难咨询、学习感受交流,通过“零距离”接触,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相处很融洽,让学生感到一种学习的轻松、愉快。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教育关系”发生了变化,这种新型的、比较民主的教育关系将有助于促进创新教育。

三、计算机网络教室提供了一种网络学习环境,即通过学生机的浏览器访问教师服务器的教学资源

这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教师通过网络技术指导、监视、监视、控制学生的学习活动,其主导作用也充分施展。在具体教学中,“采用分层D协作”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首先,要注重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的教学策略DD“任务驱动”教学广漠。从信息技术教学目的出发,针对每一节课的教学要求,设计一项学生作业,作为学生自我学习并完成的任务。这是目前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方式。这一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训练与接受信息,形成自己的知识,技能结构。如windows“画图”程序的使用,设计一个自己完成的图画作品的任务;学习文字输入和windows“写字版”时设计写作自我简介的文章的任务等等。

其次,针对学生知识、技能水平的差异,采用分层次教学。将教授课班按学生水平分为高低a、B两组。对a组(大多数的学生)的教学任务提出基本的要求;对B组(程度高的少数学生)的教学任务提出较高的要求。例如:windows窗口操作时,a组学生要求掌握基本的窗口操作技能(基本的鼠标操作);对B组学生要求在熟练地掌握了鼠标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学会键盘的快捷键的窗口操作方式。

第三,渗透“合作”与“协作”的教学方式。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如(a、B组)采用相互合作的方式来完成作业任务,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例如:对于windows文字处理部分的学习,在设计好自己的动手制作“板报”的作业任务之后。要求学生两人一组合作完成(分组时一是要求自愿,这样可以保证协作的效果好;另一方要求a、B组尽量搭配协作,这样可以促进能力较差学生的进步。)

在信息领域,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必将为个性化学习模式提供更加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物质基础;在教育领域,各种理论体系的日趋成熟和完善,正在为也必将为个性化学习模式提供理论支持;教育技术的成熟、完善、体系化,也必将个性化学习模式推向一个欣欣向荣的时期。

参考文献:

[1]《论计算机教育发展的新阶段论计算机教育发展的新阶段》何克抗

信息化在教学中的运用篇4

关键词:技工院校传感器电阻应变式信息化教学手段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教学手段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日常教学中。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信息化教学手段不仅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控制,而且能够更加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传感器课程是一门知识点零碎、内容分散、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实践性强、学起来艰苦难懂、讲起来枯燥乏味的课程,特别是在传感器的结构、工作原理的讲解和学习中,需要绘制大量的图形,传统的“黑板+粉笔”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效果不佳。因此笔者将结合传感器的课程特点,以电阻应变式力传感器为例,介绍信息化教学手段在这一课程中的应用。

一、传感器课程的特点

传感器是技工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中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涵盖了电工电子、力学、材料学、电磁学、单片机、自动控制等多门学科知识,而且与企业的生产实践联系紧密。但由于多方原因,目前在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方式单一,内容抽象难懂

虽然传感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但是通过调研可以发现,目前大多数技工院校在教学中还是以理论为主,缺少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实践环节。教师只是单纯讲解各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结构以及应用。由于学生的实践知识和经验不足,知识面也较窄,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抽象难懂,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对日后的工作帮助不大。

2.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在讲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测量计算时,经常会涉及复杂的数学运算和公式推导。技工院校的学生大多数都是中考的失利者,他们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学习积极性也不高,往往会对这些内容产生畏难情绪。

久而久之,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对传感器这门课程“敬而远之”,既不愿意上也不愿意听。所以,我们迫切需要采用新的教学手段,结合当下的信息技术,充分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上活传感器这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课程。

二、信息化教学手段在电阻应变式传感器一课中的运用

下面以电阻应变式传感器一课为例,来阐述怎样把信息化教学手段有效融入到传感器的实际教学中。

1.运用动画演示,了解工作原理

电阻应变式力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电阻的应变效应,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单纯的理论讲解是这样的:压力越大,应变电阻的形变越大,电阻值得变化也就越大。若通过电子秤工作过程的动画来演示电阻应变片的形变过程,就非常直观形象,学生一看就懂:随着托盘上苹果个数的增加,压力就慢慢变大,引起粘贴在电子秤上的应变片发生形变,再通过观看一个金属丝拉伸实验的动画告诉学生,电阻的形变会引起电阻值发生变化,利用生动形象的动态画面来取代书本中艰涩难懂的静态知识,对学生来讲更容易理解记忆,而且不会出现多个知识点混乱的现象。所以学生在观看动画的过程中轻松理解了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2.运用微课学习,突破教学难点

作为应变式力传感器的教学难点,惠斯通电桥的工作原理一直是学生很难完全理解的内容。传统的理论讲解枯燥生涩,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因此,将惠斯通电桥的工作原理拍成微课,可以将整个电路的分析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首先将惠斯通电桥纵向从中间切一刀,分成左右两个电路,然后利用分压公式计算两个输出端的电位,取它们的差值即电桥的输出电压,从而推导出输出电压与电阻变化量的关系式(图)。

整个微课的制作过程如下:下载录屏软件――制作ppt――录制讲解过程――生成动态视频――制作片头片尾。

微课的优势在于,一是将教学难点变成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动态内容,二是对于没有理解透彻的地方,后续还可以反复观看,可以让学生反复学习,自主学习。通过微课视频的应用,有效突破了惠斯通电桥原理分析这一难点问题。

3.运用电子白板,演示电路接线

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信息化的多功能产品,正逐步取代传统的黑板和投影幕布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技术,它不仅可以处理和显示多媒体课件,还可以在白板上随意书写或绘制图形,进行标注等。在传感器教学中,最常用的是绘制曲线的功能,师生可以通过电子教鞭在电子白板上绘制曲线,从而代替实际导线,完成电路的模拟接线,为下一步的实验打好基础。在三种不同电桥的性能实验中,教师先利用电子白板演示单臂电桥的模拟接线,接着让学生上成双臂电桥、全桥的模拟接线。让学生更为直观清晰地了解到这三种电桥的接线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既增加了师生互动,又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4.利用视频录播,强化实验步骤

完成模拟接线后,学生要开始动手做实验了,视频录播在实验过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课前录制好实验步骤视频以及常见故障的排故视频,一来有效解决了教师操作学生围观看不清的问题,二来视频可以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反复查看,一举两得。操作类的微视频不需要制作ppt,一般采用边操作边拍摄的方式,需要2~3人合作完成,分别负责操作、讲解、拍摄等工作。拍摄前要写好讲解的脚本,在录制过程中要注意讲解与动手操作的同步性,或是先拍操作后期再配上语音讲解,必要时镜头要有画面的切换和合成。

5.利用教学软件,提高课堂效率

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管理软件上的功能,来实现课堂教学任务。通过“分发文件”,教师在课前将实验任务书下发给学生,就不需要打印纸质稿,节省了教学资源;通过“屏幕广播”,学生能在自己电脑上更加清晰地观看视频;通过“远程控制”,教师可以随时进行操作演示;通过“举手发言”,实现师生互动,实时问答;通过“作业提交”,学生将实验数据上传到教师机,便于教师进行统一展示和点评。

在电阻应变式传感器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有效地运用了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如动画、微课、操作视频、教学管理软件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原理讲解以及实验操作更直观形象,原本一堂枯燥乏味的理论课通过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变成了一堂学生喜闻乐见的理实一体课。

四、小结

信息化在教学中的运用篇5

【关键词】初中教学;信息技术课堂;游戏化教学;运用

游戏化教学即寄教学的功利性和严肃性于游戏,以游戏作为知识传授和情感养成的教学手段。游戏化教学之所以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受到重视,不仅因为它能真正实现乐教与乐学,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一、游戏化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运用的必要性

1.可以改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初中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基础课程,但是与其他课程不同的是,它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并不是太紧密,导致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方法创新和教学模式突破上无从下手。有的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单纯地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有的则沿着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重知识轻技术,重理论轻实践,难以充分调动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上部分学校经济紧张,信息化设施配置不完善,许多学生没有条件接触计算机,学生信息技术学习以理论学习和课堂探讨为主,这些,都增加了信息教学的难度。游戏化教学不但可以从源头上解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还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使其进一步提高计算机操作技能。

2.教学改革的必然需求。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也不断深入。作为一门实行时间较短的技术科学,信息技术在初中教学中面临着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实效性低下、师资力量薄弱、基础设施欠缺等问题。加上一些初中信息技术教师知识储备有限、教学方法老化,以上问题,表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改变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探索实用而高效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就成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重点,这也为游戏化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提供了条件。

二、游戏化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运用

目前,最为常见的游戏化教学模式有三种,分别是探究性游戏化教学模式、技能训练式游戏化教学模式和引导式游戏化教学模式。其中,探究性游戏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流程如下: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或设计游戏――提出核心任务――学生游戏、教师指导――游戏讨论和总结;技能训练式游戏化教学模式大致为:确定学习目标――教师选择游戏――学生分组游戏、教师指导――游戏评价和总结;与以上两者相比,引导式游戏化教学模式“教学目标设定、游戏选择、游戏化教学”的实践流程就显得过于简单。虽然运作过程各有不同,但是从中可以看出,游戏化教学活动设计、游戏化教学模式构建和游戏评价始终是游戏化教学的重点。下面,笔者将就这几点进一步展开讨论:

1.游戏化教学活动设计。游戏活动设计是游戏化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决定性因素。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开展游戏化教学,首先要做好游戏设计,确保游戏的趣味性、有益性、实践性。这就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实际教学环境来确定游戏内容,认真把握教学与游戏的联系。此外,在游戏化教学实施前,教师还要制定好游戏规则,合理预测游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不断修正游戏教学设计。如在封面设计课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开展封面制作比赛,并试着指导学生用画图软件去画花朵、蝴蝶或其他可以用于封面装饰的小东西。同样,在资源管理器知识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就资源管理器相关问题相互提问,或将自己知道的知识写在卡片上相互交换。这样一来,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就集中到知识学习上。

2.游戏化教学模式构建。游戏与教学相结合是游戏化教学模式构建必须要遵循的原则。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提问、情景设置等方式来为教学模式构建做好铺垫。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明确教学内容和游戏目标,什么样的内容搭配什么样的游戏,如何让游戏更贴近教学,这是教师应该思考的。接下来,教师不论是采用技能训练还是引导式游戏教学,都要能灵活把握游戏教学的理念和措施,让学生形成清晰的目的图示,然后让学生带着目的去游戏中扮演角色、发现问题。如在搜索引擎知识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去试着使用搜索引擎,并让他们尝试着去了解常见的下载工具、下载软件,然后以头脑风暴的形式让学生进行集体讨论,以此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3.游戏化教学评价。游戏化教学评价的主要作用是检查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获取反馈信息,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游戏化教学评价可以从教学过程、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三方面入手,其评价标准是教的轻松、学的愉快、效果好。具体来说,教师设计的游戏是否合理、游戏过程是否有序,学生是否做到了独立思考、积极参与,教学结果是否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和情感养成,是评价游戏化教学优劣的标准。此外,在游戏化教学评价中,教师还要重视教学评价的全面性、评价方式的多样性,积极通过学生互评、师生评价、个体点评等方式打造和谐课堂。

总之,游戏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受到了广大师生的青睐。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可在不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基础上,适度运用游戏化教学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以真正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国林.肖娟.教育教学性网络游戏开发研究[J].考试周刊.2008年36期

[2]全丽莉.赵刚.基于游戏的课堂教学策略探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年04期

信息化在教学中的运用篇6

【关键词】Swot分析;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Swot分析法最早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主要用于企业进行竞争对手分析和营销战略制定等。Swot分析包括分析企业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运用企业管理理论、观念、思路、原则、方法来分析、研究学校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革,许多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被引入到学校管理中,进而对学校的办学效能、发展目标、校园文化等方面进行诊断、分析和评价,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以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笔者在多年从事主管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中,也尝试运用Swot分析法来客观分析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优势和劣势,以积极、主动地抓住机会、正视威胁,有效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就此作一简要的探讨和反思,以与同行交流分享。

一、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优势

1.宏观环境的优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目前,我国数字校园的建设在发达地区已由最早的物理层面硬件建设发展到普遍的应用服务建设阶段,并且有个别学校已形成了有自己校园特色的信息化管理建设。正如祝智庭教授所指出的,数字校园进入了文化建设的层面。学校的信息化管理不再以一种简单的软件+网络形式存在,更多地是以行为意识存在,渗透到校园文化中去。

2.微观环境的优势

(1)我校教育信息化软硬件现状与优势

我校网络建设目前已实现覆盖无死角。网内有专业服务器11台,提供weB服务、Ftp服务、邮件服务、DnS服务、DHCp服务等,运行尚蠡成绩评价、瑞云、图书管理查询、电子阅览室、心检等多套系统,可同时承载200多位教师、4个网络教室、近60个多媒体教室同时稳定运行。

在2012年申请成功江苏省基础教育百校数字化学习试点工作的背景下,积极推进校园门户站点与各类网络平台、教育教学资源、教师培训、学生教育等方面的整合工作。为此,在校园网平台上依据学校“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开设德育平台、教学频道、办公信息、科研之窗、年级部管理模块、教师学生频道等内容。整个数字校园中各个条块的领导、教师、学生都在中枢系统有唯一编号,可针对不同模块分配不同权限,实现管理、、阅读等功能,并较好地解决了内外网问题。至今,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基本形成质朴大气、诗意优美的站点平台系统,初步形成与我校“诗性教育”、“有效课堂”的教育教学主题相符的网络学习环境和信息文化环境,并能对外展示我校“最中国”校园的现代化一面。

(2)教育教学应用现状与优势

从2007年起,我校为每一位教师配备了用于教学的个人笔记本电脑,并在所有教学场所、会议场所配备了网络多媒体设备。从2010年起我校逐步为各个班级教室配备了互动式电子白板。教师在校内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平台进行多元化备课,有效推进了教研室和备课组的集体智慧整合。教师和学生可通过校园平台空间开设个人工作室、个人空间,从多方面展示自己教与学的心得体会。通过家校间、师生间的交流、探讨,信息技术手段被大量应用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在扩大教育发生时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整体提高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初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各学科电子教案、教学课件、积件、习题库、课堂视频库等系列教育教学资源库。

(3)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管理现状与优势

学校对教育信息化工作有整体规划,在2011年制定的学校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对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的要求,对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科研信息化、后勤信息化等提出整体要求,并提出建设“软硬件规范的数字校园”的目标,对信息中心的各个工作岗位也有明确的岗位职责规定。

学校各部门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系统大力推行无纸化办公,通过各种电子平台进行文件、办公信息等的上传与下达。各类重要信息采用电子档案,教务处和年级部做好学生的电子化学籍管理、成绩管理、教师绩效管理,教务处、政教处和教科室及时收集和整理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并形成相应的教育教学资源库。

二、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劣势

1.管理人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参差不全,学校管理与信息化的整合度还有待提高。

2.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上课的意识和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上课的方法一般限于ppt制作技术,对流媒体技术、虚拟技术、教育云技术等高技术的应用能力亟待提高。

3.培训工作开展得较少,信息化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大多停留在初级应用层次,教师自主学习提高的意识较欠缺,且学习时间难以保证。

4.对学校各方面集合起来的信息资源,尚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许多珍贵的资料散落在某些部门,学校对教育资源库建设投入不足。

三、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机会

1.苏州市教育系统非常重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继续教育,2013年成立的苏州市教师发展中心将利用远程课程平台加大对苏州教师的培训力度。

2.我校2012年4月获得江苏省基础教育百强数字化学习试点学校,学校正逐步开展数字化学习试点的建设,通过“e学习”的建设创新教师教育教学的模式、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供稳健的平台和丰富的资源,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开展和主动学习能力的生成。

四、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威胁

1.网络硬件方面的建设,在经过一阶段使用后必然是有不同程度的损耗,学校在这块肯定要重复地不断投入资金。

2.学科教师在升学压力下,投入大量时间应对考试科目,对自身教育信息化能力的培养和持续发展无暇顾及,并且教师在信息技术的提高上难免会思考“投入和产出”的问题,认识不一,造成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工作波动明显呈现周期性波动。

3.学校教育信息化对信息中心人员的素养提出更高要求,如开发创新、业务管理、培训普及等能力的提高,这与信息技术教师课务繁重,忙于事务形成鲜明矛盾。

五、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对策

由上面的Swot分析可见,学校所处的宏观环境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来说既面临机遇,又提出挑战。在传统优势下,进一步发展遇到瓶颈,据此,我们要以江苏省基础教育百强数字化学习试点学校方案推进为契机,总结经验教训,正视现实问题,对照发展规划,提出应对策略,以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持续协调发展。

1.数据中心的建设

对现有的零散无序的教育教学资源做好集中整理、分类收集的工作,并录入数据中心。该数据中心的建设应配备专用的服务器和管理软件,从顶层设计开始部署,形成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库基础中心。具体包括:①各类课程视频、课件、积件等;②各学科的自建资源库;③各类德育活动资料,如方案、大型活动视频、照片等;④研究性学习、社团活动、科技活动资料。

2.课程中心建设

包括:①学生自主学习课程建设。架构mooDLe平台,为各学科教师提供在线课程平台,主要提供可引进教室的网络课程或可到网络教室上课的课程模式,根据教师上课的教材、单元、内容规律等因素,对课程进行适当的重构、重组及内容选择,并在该平台中对课堂教学资料、作业帮助、习题讲解、板书过程等进行存储,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更具有互动性、趣味性,改善课堂效率,扩展学生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弥补传统授课的不足。②教师培训研究课程建设。开发相关软件,方便教师电子白板技术培训、魔灯平台在线教育培训、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学科进修课程研修等。

3.师资信息技术发展培训

培训要贴近教师需求,旨在通过培训找出SKa(Skill、Knowledge、attitude)差距,帮助教师改善使用先进技术的态度,接受新的教学模式,进而引领学生改变学的方式,实现有效、高效、长效教学。主要包括:①技术培训:如基础软件升级培训、互动式电子白板培训、mooDLe在线课程使用培训等。②理念培训:开设技术融入教学后的互动交流,进行课程讨论、成果展示等。

4.学生信息技术发展培训

由信息中心开设专题培训课,指导学生熟悉网络课、白板课等类型课程的基础技能、学习必要的技巧,推广在线学习。

在这项试点建设中,还要用好图书馆、实验室等场所,在这些地方普及无线网络,做好用户认证管理,推进教师、学生在学校“e学习”环境中合作互动,共同浸润成长。

【参考文献】

[1]黄涛.兰州市属学校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与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李艺.教育技术化——本质与价值展开[D].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硕士学位论文,2005.

信息化在教学中的运用篇7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能凸现演示实验的亮点

   化学课的演示实验,其目的是通过实验让全体学生观察到物质变化的全过程,在理性上有一定的认识,从而提出疑问,获得结论。演示实验可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体现实验过程的真实性、科学性,让学生信服,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也为引出课题、问题,进行讨论、探索、发现创造条件。

   因此,演示实验要真正起到演示作用,不能演而不示,不能使演示实验变成讲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变成讲实验现象。为了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传统的方法一般采用放大实验仪器,抬高实验装置,增加实验药品的用量,巡回展示实验结果等,然而实验仪器的放大是有限的,巡回展示实验结果又浪费时间,且有些现象是在实验中瞬间产生而不易观察到的。采用投影技术,可克服上述缺陷,大大提高演示实验的效果。例如:浓H2So4稀释实验中,对关键性的观察点——温度计读数的变化,通过投影技术进行扩大,使验证性实验的验证更具科学性,凸现演示实验的亮点。

   在演示实验教学中,有些实验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和危险性,在课堂上无法实施演示,借助于录相教学,既保证学生的安全,又保护环境,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录像技术还可以对实验中的错误操作引起的危害进行真实再现,引起学生的重视,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步骤和操作技能。例如:浓H2So4的性质实验,课堂上一般演示的是正确操作。如要对不正确的操作进行讲解,可通过录像对浓H2So4滴入水中放出大量热量使H2So4液滴飞溅现象进行演示,使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正确掌握实验操作规则和正确认识实验装置。

   二、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能提高学生实验技能

   现代信息化学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操作规范都有一定的要求,一旦学生操作失误,不仅会引起实验失败,也可能引起实验事故,更会引起学生的恐惧心理,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应用典型的软件资料,对操作易出错的后果进行模拟。这样,让学生在计算机前先进行模拟操作,以掌握正确的操作和对不正确的操作的理解,再进行实验,将大大提高学生实验的有效性。例如:对点燃未检验纯度的氢气发生爆炸进行模拟,使学生加深对操作错误引起危害的认识,然后再进行正确的实验,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模拟,不仅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更深刻理解了正确操作的重要性。

   对于一些装置和操作较复杂的实验,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模块式实验环境,让学生先进行模拟操作,训练实验技能,然后再进行真正的实验。例如:酸雨形成的实验,在多媒体技术上,可以通过学生模拟实验,既掌握原理又掌握实验操作方法,不断促进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

   三、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能发展学生创新意识

信息化在教学中的运用篇8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重要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教学节奏加快,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知识容量增大,化学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为更好的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我校通过“农远工程”建起了卫星接收站,筹建了多媒体室、网络室各一个,还将网线通到了各实验室并配上电脑,开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既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解决了我校在农村初中实验教学中化学实验仪器不配套和不足的困难,同时改变了传统单一的化学实验教学上的弊端,使化学实验教学得到优化。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不仅极大的提高了实验教学课堂效率,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的能力,而且在学习过程中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好地提高了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

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化学实验教学的效果。用实验的方法去验证和探索问题的能力,这是化学教学中用任何手段所不能代替的。但是,从传统的化学分组实验课堂教学现状分析,还普遍存在着实验目标不明确、方法简单呆板、学生操作不甚规范等问题,影响了化学教学质量。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大大避免这些弊端。

1.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明确实验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南,同时也是学习评价的依据。让学生在实验前明确该实验的理论知识部分、观察部分及操作部分所达到的具体要求,这对于减少学生实验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是及其重要的。因此,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实验前将教学目标等制成课件,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过程,了解所用器材的构造、性能和注意事项。这样不仅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效率,而且也为实现实验课的教学优化提供了目标和依据。

2.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Flas,使学生实验操作准确、规范,增强实验的安全性。如某些气体易燃、易爆,有关强酸、强碱的实验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对实验的操作步骤、操作规程要求较高。一旦有误,不仅不能正常进行实验,严重的还会出现意外事故。虽然老师在演示时一再强调,但还是有学生听而不闻。因此,实验操作前有必要播放Flas模拟演示操作方法,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做到准确规范,这样既能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作风,又对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有很大的帮助。如初中化学实验中氢气的制取和性质:在点燃氢气气体前一定要验纯,否则可能引起爆炸。在实验前播放动画显示点燃不纯的混合气体而使启普发生器爆炸的情景,真实而形象的说出违反操作规程的严重后果,这比老师“纸上谈兵”反复强调要深刻的多,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验纯这一原理的直观理解,又使学生在以后做相关实验时得到启迪,使实验操作更具规范性、科学性和安全性。

3.运用多媒体辅助探究性实验教学可提高实验的对比性,有些实验需要对现象对比才能得出结论,由于现象的差别不大,对比起来比较困难。如利用金属与稀盐酸反应研究镁、铝、锌、铁、铜的活动性实验,经过实物投影的对比,引导观察,可清楚地比较出金属活动性顺序,既简单明了,又印象深刻。又如,化学实验中有关气泡形成、颜色变化、沉淀产生的对比实验,借助实物投影来完成就会更加清晰明了。

4.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构建综合辅助课件,强化记忆,培养学生综合归纳能力。在某个实验完成之后,将各个零散的实验部分的各种现象发生的条件和过程等制成投影,帮助学生归纳总结,从而形成正确地总体认识。学生做完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的实验后,就可播放Flas视频展示安装仪器的先后顺序、氧气的收集方法、拆卸仪器的先后顺序等,这样就在学生做实验的基础上起到了小结的作用,不仅使实验现象连贯地再现,而且有效地强化了学生的记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化学实验中的微观模拟作用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展示、模拟微观粒子的运动,可提高实验现象的可视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概念和原理大多较为抽象。例如,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只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学生较难理解。通过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进行动画模拟,形象生动地表现分子、原子、离子的微观运动特征,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直接认识微观世界,这样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反应原理。另外,化学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演示的现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但是像固体的溶解、分子的扩散以及气体的溢出等现象,可见度较小。如果将这些演示实验通过多媒体展示实验现象,采用放大、慢放、定格、重播等方法帮助学生观察,既增强了可见度和动态感,变抽象的内容为直观现象,增强了演示效果,又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种新颖的方法能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注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验展示演示过程,优化实验教学过程

信息化在教学中的运用篇9

在知识经济社会即将来临的时刻,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趋向多样化,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多种多样的复合型人才,这样就要求现代化教育向个性化教育方向发展。

从受教育者个人的成长角度来说,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教育对象的人是富有个性的,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曾经说过:“我们不是棋盘上的小卒,哪怕最重要的也不是,而是个性的人,棋子与有个性的人,这完全是两码事。”因此,无视个性的。整齐划一的教育不是“发展个性”的教育,要真正使教育实现“尊重个性、发展个性”,就应该每一个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及其意义,从而发挥其自身的潜能。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实施个性化教学,需要探索出发展学生个性的教学模式。目前,一些教育专家、教育科研工作者和一线的教师都在这方面进行着自己的研究与探索。诸如“分层次教学法、”分组讨论教学法“和研究性教学”等等。本人认为,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课堂教学采用“分层―协作”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发展学生的个性,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教育教学理论上说,“分层―协作”教学模式的教育观点打破了过去的统一规格的人才观,主张人才结构的多层次、多样化,使受教育者都能“各得其所、各有发展。这是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大背景的。在教学过程中,突出的“显化”学生个性亮点,注重学生情感发展,是个性化教学关键。在学生发展过程在,学生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如有的学生观察能力强,有的学生数学逻辑表达能力身上出现的一点点优点,有的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强等等。因此形象地说,我们教师是要配备两个镜子;显微镜――放大学生身上出现的一点点优点,放大学生所取得的一点点进步;望远镜――看到学生身上的一点天才成分,让学生发挥自己一技之长。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即使教师发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只能采用分组等方式来实施有个性化的教学,这种的个性化程度有一定的限制。

从信息技术学科来看,学生对计算机技术掌握的程度有非常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对文字处理、编辑排版类的信息技术能掌握的好并富有大兴趣;有的学生对画图的形象性思维活动突出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感兴趣;另一些学生对计算机的设置、程序的设计等方面偏爱;还有些学生受以往学习环境的限制,对计算机可能还知之甚少,所以学生的差异非常大,如果采用传统的统一规格教学方式,显然达不到教学效果,也违背教学规律。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可以解决这些矛盾。

计算机网络教室提供了一种网络学习环境,即通过学生机的浏览器访问教师服务器的教学资源。这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教师通过网络技术指导、监视、监视、控制学生的学习活动,其主导作用也充分施展。在具体教学中,“采用分层―协作”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首先,要注重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的教学策略――“任务驱动”教学广漠。从信息技术教学目的出发,针对每一节课的教学要求,设计一项学生作业,作为学生自我学习并完成的任务。这是目前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方式。这一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训练与接受信息,形成自己的知识,技能结构。如windows“画图”程序的使用,设计一个自己完成的图画作品的任务;学习文字输入和windows“写字版”时设计写作自我简介的文章的任务等等。

其次,针对学生知识、技能水平的差异,采用分层次教学。将教授课班按学生水平分为高低a、B两组。对a组(大多数的学生)的教学任务提出基本的要求;对B组(程度高的少数学生)的教学任务提出较高的要求。例如:windows窗口操作时,a组学生要求掌握基本的窗口操作技能(基本的鼠标操作);对B组学生要求在熟练地掌握了鼠标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学会键盘的快捷键的窗口操作方式。

第三,渗透“合作”与“协作”的教学方式。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如(a、B组)采用相互合作的方式来完成作业任务,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例如:对于windows文字处理部分的学习,在设计好自己的动手制作“板报”的作业任务之后。要求学生两人一组合作完成(分组时一是要求自愿,这样可以保证协作的效果好;另一方要求a、B组尽量搭配协作,这样可以促进能力较差学生的进步。)

另外,要注重将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布置在教师服务器的学习网站中。学生通过学习机的浏览器可以随时看到任务要求。对完成任务的相关学习资料即各种学习资源要不断充实完善。这样,学生可以从网络中获取知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是通过指导学生如何访问学习网站、答疑、排除问题监督控制来实现的,在这一“分层”与“协作”教学模式中,教师、学生和网络之间构成了的一个统一整体。学生与网络、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教师与网络相互作相互之间协作构成了一个个教学环节,从而完成统一的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之,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分层”与“协作”教学模式不仅仅意味着给不同的个性提供不同教育,更为重要是,能使有不同特点的人得到不同的、有特点的、有个性的发展。“有“分层”与“协作”教学目的、有层次性地使每个人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完善,最终成为有用的人才。

信息化在教学中的运用篇10

关键词:信息化;函数教学;初中数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339-01

函数教学是老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函数等那一章节数学知识,不但在概念上非常抽象难懂,而且在描画函数图像方面也特别花费时间,非常不便利。鉴于解决在初中数学函数教学中的问题,许多数学专家或是广大学者已经建议在教学中运用信息化的手段,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对初中数学函数教学也有着重大影响,采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帮助老师解决函数教学的复杂、不便的难题,同时促进学生对函数知识的学习。

一、信息化环境对初中数学函数教学的影响

现在的社会是信息化的时代,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日新月异的飞快发展,人类的许多活动都面临着挑战,同时也拥有改革机遇,尤其是当今人类的教育教学活动,如果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化资源,那么,教育教学活动不但能够丰富多彩,而且还能便捷省时不少呢。否则,教育教学根本不能跟上信息发展的步伐,学生也不能充分了解当今信息社会的具体发展状况。可想而知,信息化发展环境对初中数学函数教学产生多么重大的影响。

1、运用信息化手段能够使函数图像直观、精确

初中数学中有关函数章节的知识对老师教学要求相当的高,要求老师要把抽象难懂的相关函数概念向学生讲解清楚,还要在黑板上画出函数图像向学生分析解决函数问题,手工画图既花费时间,又不够精确;对学生的接受学习来说,也是个挑战,一方面是概念抽象,在学生脑海里很难显示具体形象帮助理解函数的相关定义,另一方面就算老师在黑板上向学生描绘出正确的函数图像,那图像也只是个大概,甚至只是部分图像,有一些完整的函数图像还不是依靠手工就能画出来的,此时学生只能转动大脑对图像进行想象。

运用信息化手段就能轻松解决上面老师教函数、学生学函数的难题,因为在初中数学函数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等信息化教学工具,只要老师手指轻轻一点,函数图像立刻就呈现在学生眼前,不但图像形象直观,而且非常精确,这样一来,老师教函数知识就不会那么困难费力了,同时,直观、精确的图像对于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或是对函数图像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都非常有利于学生掌握。化抽象为具体可观的图像,这是信息化技术带来的便利。

2、运用信息化手段能够使函数运算过程简单

众所周知,函数的运算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即使是古代的数学家对一些函数问题的研究也在运算这一关被卡住而花费多年之久的光阴。但是,只要借助信息化途径来替代古代传统的函数运算就能化十分复杂的运算为简单容易。建议老师在初中数学函数教学过程当中,运用信息化手段,老师只要手指轻轻一点,在信息程序的帮助下,所有的运算步骤自然而然地出现,还不会因为老师或学生的粗心导致运算错误再从头开始计算。初中的学生的运算能力还不是很高,抽象思维也还没有完全形成,如此连贯完整的运算过程对学生的接受程度是再合适不过的。运用信息化手段能够使以往复杂的函数运算过程转化为简单的运算过程。

3、运用信息化手段能够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初中数学函数教学是最花费时间的,而且更多的时候是老师花了很大的精力讲解之后,学生依旧是云里雾里,一片迷茫疑惑,根本没有掌握的迹象……这样不但老师在函数教学上会占据大部分时间,耽搁整个教学进程,而且学生的接受效果并没有老师想象中那么理想。但是,一旦在函数教学中使用信息化手段,所有的结果都会三百六十度大转变:老师传授讲解函数知识的时候,就再也不会在花费过多时间的情况下,学生还处在疑惑迷惘的结果中;学生也不会在竭尽全力去听老师良苦用心的讲解之后还是似懂非懂。在初中数学函数教学当中,有必要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效率,一方面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老师教学的效率,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面,即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二、对在信息化环境下初中数学函数教学的三点建议

1、学校应该引进信息化的教学设备

在初中数学函数教学中,学校的硬件设施比硬件设施更为重要,即学校应该多多为老师教学提供硬件设备,比如引进信息多媒体,培训老师使用多媒体,鼓励老师在教学中使用信息多媒体。学校是否具有信息化的教学设备决定学校的教学是否先进、有效率。

2、老师应该提升自我使用信息化教学媒体的素质

老师的素质应该不断提高以适应现代教育的新要求,从目前来看,使用信息化教学媒体的素质是对老师教学素质的基本要求。在信息飞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老师应该通过自主学习、或是参加学校单位的培训能够使用信息化的设备进行教学,提升自我使用信息化教学媒体的素养不但是时代、学校、家长……的要求,更是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的要求。

3、学生应该创新学习

在信息化的环境下,老师的教学都创新了,那么,学生就不能固守传统的学习方式学习了,而是应该创新学习方法适应老师的信息化教学。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创新学习方法,譬如借助上网自主巩固、翻看老师的教学视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