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专题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17:31

医养结合专题报告篇1

(一)教学方法。整个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步:提前一个星期公布读书报告会主讲人名单,报告内容为导师和/或专业学位研究生拟定的临床问题。第二步:研究生带着问题广泛阅读中英文相关的教材、专著、文献(外文文献不得少于总文献的1/2)。针对临床病例讲述其概念、病因、发病机制、诊断等相关内容、重要的专业英文词汇、临床思维诊治过程、最新进展等。第三步:每周三,每次3-5名学生以幻灯片形式进行汇报,每人20分钟。主讲人汇报后,参会研究生结合自己的临床知识体系充分发表各自意见,并在出现分歧的关键问题上展开讨论,最终使每个人形成对该临床问题的全面、系统的认识。最后由导师进行总结讲评,启发大家学以致用,不断改进临床工作。(二)评估方法。第一学期结束后,对2011级学生进行面试,面试内容包括理论基础知识、病例特点的总结提炼、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计划、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英语专业词汇6个方面。以同样的方法对2010级第一学期未接受“三阶梯教学法”的学生面试。然后两组成绩进行比较,学生面试成绩百分制。(三)统计分析。采用SpSS18.0软件,学生面试成绩(x±S)表示,试验组和对照组用两组比较的t检验,检验水准取0.05。

二、结果

结果显示,接受三阶梯教学法的学生在病例特点的总结提炼、逻辑思维及表达能力、英语词汇3方面均明显优于未接受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及鉴别诊断以及诊疗计划方面的评价亦好于未接受三阶梯教学法的学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理论知识的考核方面,两个组并无明显的差别。见表1。

三、讨论

医养结合专题报告篇2

关键词:临床药学;实习管理;临床药师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220-03

临床药学是药学与临床医学的交叉学科。临床药学专业学生应掌握药学及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临床药学实践、临床药学研究方法和技能的基本培训,明确临床安全合理用药的意义,能够承担临床药学服务、药物评价(新药评价及药品再评价)、药物信息咨询、治疗药物监测和药物治疗方案的设计等药学技术工作。[1]临床药学专业实习是临床药学专业的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药学实践中的必经过程,是临床药学教育的最后阶段,是结合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结合理论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该过程中,各环节实习带教老师对学生的有效管理,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制定规范可行的考评措施、有效的管理途径,有助于提高临床药学实习效率和收获,培养高素质临床药师人才。药学院根据临床药学专业培养目标和方向,结合专业课程设置具体情况,就临床实习内容、形式、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索,提出适合临床药学专业本科生特点的临床实习模式。[2]

一、临床药学实习教育内容

我校临床药学实习培训体系分为四个部分:法律法规培训、临床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临床用药实践技能培训、交流与沟通技能培训。在临床药学专业实习中既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精神与技能,又要培养其良好的人文素养,使临床药学专业学生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达到合理合法的执业要求。

1.法律法规培训。临床药学服务直面临床一线,工作环境复杂,影响因素极多。临床药学实习中的法律法规教育可使临床药学专业学生明确国家规定,熟悉相关疾病药物应用指南,掌握临床用药具体原则,如抗菌药物临床分级管理原则、毒麻药及管理、癌痛三阶梯治疗等。临床药学实习学生应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临床药师管理办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研究和申报注册违规处理办法(试行)》、《药品临床研究的若干规定》、《处方管理办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临床药学学生对法规政策的了解有助于树立合法执业的观念,有效开展合理用药工作,推动临床药学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更好地预防和避免医疗纠纷。

2.临床知识与基本技能培训。目前我国临床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化学、生物、药学、医学等各模块间的分割较明显,是课程的简单堆砌,尚未形成系统的临床药学专业课程体系。临床实习培训工作主要是在医院专职临床药师的指导下,以典型疾病为主题,要求实习生掌握相应疾病治疗的临床知识和基本技能,循序渐进、有机结合、互相融合,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掌握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要点,了解临床症状在疾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3.临床用药实践技能培训。临床药学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目前我国临床药学专业中临床科室轮转与医学生的临床见习一致,目的性不强。我校通过临床药师重点科室、重点疾病带教工作,进行小组培训、专题培训,有目的、有计划地针对临床用药问题进行专业设计与训练,促进临床用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带教临床药师及医师指导下,以小组形式在临床实践中锻炼应用、分析、综合掌握相应疾病的药物治疗原则与最佳鉴别选择用药;具备常用药物的中毒指标与临床结果分析能力;掌握撰写药历的能力;临床药学学生与带教医师讨论并实施治疗方案,根据病情变化,修正个体化用药方案。

4.沟通与交流技能培训。①通过沟通技巧专题培训和模拟训练,临床药学学生掌握与医护人员和患者沟通与交流技能。②通过专题培训和定期文献抄读工作,使实习学生具备使用计算机网络检索国内外药学文献,阅读和分析中外文文献的能力。在实习考核的每一阶段,加入对沟通、交流、表达的要求,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培养。在带教临床药师指导下,定期进行药学查房,向患者提供用药教育和出院带药教育;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创新思想的临床药学人才,使专业技能与人文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二、临床药学实习形式

临床药学专业实习以专题报告、小组配合、专项强化、定点考核为主要形式,建立校院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临床药师参与专业培养计划,承担药学实践教学工作,制定人才培养指南。培养具有宽广而深厚的医、药学知识,毕业后从事临床药学服务的专门人才。第一阶段:以短期参观、专题报告为主要形式。①参观制剂室、药库,了解药品生产工艺与流程及药品质量控制要求。②参观新药临床试验机构,参与新药Ⅱ、Ⅲ期临床试验,培养临床试验设计思路,熟悉临床试验的筹备、实施等具体过程。③参观治疗药物监测,了解tDm临床应用及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④通过专题报告、集中培训,熟悉相关法律法规。⑤通过专题报告,掌握药物信息检索能力。⑥通过专题报告、集中培训,初步掌握沟通技巧,以小组为单位,模拟与患者、临床医护人员交流。第二阶段:以小组学习为主,参与药房、药学专业、临床业务学习。①通过药房实习,熟悉临床用药,了解临床药物配伍、输液和营养液配置、特殊给药装置、急救药品、常见剂型及注意事项。②通过小组培训,掌握常规医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如体温计、听诊器、无创呼吸机、便携式血糖仪等。③通过小组培训,掌握药历书写、实验诊断结果分析、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知识。④通过临床科室业务学习、专题讲座,关注重点病种,学习各种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相关知识。第三阶段:以专项训练为主要方式,参与临床医学、药学查房,培养临床药学专业学生发现临床用药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选择一种重点疾病,以一名临床药师和一名主治医师为培训小组,带领临床药学实习学生参与临床用药实践,参与医生查房、药学查房、病例讨论、药疗方案评价监护、用药信息咨询、危重病患抢救、aDR上报、tDm结果分析。带教临床药师和医师定期进行病例考核。

三、临床药学实习管理

药学院临床药学实习医院分散,为保障临床药学实习质量,制定统一、规范的管理制度和可行性好、详细的评价标准势在必行。我院通过制定一系列制度、规范化管理等措施加强临床药学专业实习管理。

1.制定实习制度,规范实习管理。制定《临床药学实习任教师职责》,明确临床药学实习带教老师的职责与义务,各级教师责任清楚;制定《临床药学实习管理制度》、《临床药学实习生守则》、《临床药学学生请销假制度》,规范了临床药学实习学生的责任与义务,学生实习过程有序,管理规范;制定《临床药学实习培训实施方案》,为临床药学实习提供明确的实习程序和工作路径。临床药学实习生严格遵循毕业实习手册相关规定,管理规范,各个环节紧密联系,保证了良好的实习教育成果。

2.建立过程考核制度。建立实习生培养过程考核标准,规范了临床药学实习实践每一环节的具体内容,对文献阅读报告、专业学术讲座、专业知识理论课、病例讨论会、病例分析报告提出完成数量要求(见表1、表2)。在实习每一阶段组织理论考试,着重考查临床医学常识、重点药物知识以及综合治疗能力。

3.重视病例考核。病例考核是考核实习学生对药物治疗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考察实习学生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对病例的诊断要点、药物治疗、用药调整等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药学监护建议。专家就本病例临床用药及相关问题提问,实习生以小组形式进行答辩(见表3)。

4.扎根实践,因地制宜。临床药学实习学生面临着考研、就业压力。为保障实习工作质量,学科采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思路。实习期开始前对学生进行辅导,按照实习学生就业方向、个人兴趣安排指导方向。对有志于考研的实习生,在实习期开始时即加大临床实习力度,加快临床实习进程,按照临床实习完成进度情况给予考研复习假期。对准备就业的临床药学实习学生,开展简历制作、面试要点讲座,指导网上投递简历,鼓励其参加药企、医院宣讲和现场招聘会。上述活动受到实习生的欢迎,也保障了临床药学学生的实习质量。在实习每一阶段与临床药学学生、带教老师沟通,及时听取反馈意见。近三年来,对临床药学专业实习内容、进程及考核标准持续改进,进一步提升我校临床药学毕业生能力与水平。

我校临床药学生实习管理模式,历经探索和不断修正,获得学生与教师的称赞,也获得医院与药企的认可,我校临床药学毕业生成为多所三甲医院临床药师。今后,将进一步细化各项规范和考核标准,更科学地选择经典病种,提高临床药学学生实习实践能力,使临床药学专业学生的学习生涯与工作衔接更为流畅,满足社会、医院对临床药学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金蜀蓉,任渝江,戴萍,韩宪忠.临床药学专业实习生带教体会[J].中国药房,2011,(20).

[2]许杜娟,汪燕燕,夏泉,等.临床药学实习模式的探索[J].安徽医药,2011,(07).

医养结合专题报告篇3

尽管有“更高的钠、钾比率(即人体摄入的钠与钾含量之比值)和其后更高的心血管疾病发病几率有关系,而且这种关系比单纯的‘钠—心血管疾病’‘钾—心血管疾病’关系更加强烈。”科学结论,但促使英国政府采取相应措施仍需时日,一如其他公共政策的制定,科学界的研究为政府专门委员会(如食品政策医学委员会)的成员一致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待到专门委员会最终形成共识,向政府建言献策时,政府的接受与采取行动又需时日。看似迟缓,又有其必然性,正如马克·巴夫顿(mark w.Bufton)和弗吉尼亚·贝里奇(Virginia Berridge)所言,“这种反应的实质不仅仅是对科学真理的一种拖延,更是一个个人、媒体和公共卫生政策和公共文化被不可避免地牵涉其中的复杂过程”。

事实上,食品政策医学委员会1984年报告出版后,情况已开始起了变化。一方面,食品政策医学委员会的专家们更致力于使相关报告产生影响力,对于脂肪摄入和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也渐趋达成共识,前述国际盐与血压研究和高血压预防实验毕业的结果无疑起了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英国政府更加关注国民的饮食与健康,这种关注不仅是因为专门委员会渐趋一致的意见便于政府吸纳建议、采取措施,更是舆论压力的结果。1984年6月11日,英国国家营养教育顾问委员会(nationaladvisory Committee on nutrition education)主席J.n.莫里斯(J.n.morris)教授在《泰晤士报》直言英国人的饮食“含盐太多”,而且“十分之七甚至更多的盐‘隐藏’在加工食品里”。1984年6月13日,杰弗里·坎农(Geoffrey Cannon)在《泰晤士报》撰文,援引美国共和党资深议员、曾效力于1977年制定美国食品和卫生政策的麦戈文委员会(mcGovern Committee)的查尔斯·珀斯(Charles percy)的言论说:“如果没有政府和(食品)企业致力于营养一事,美国民众仍在持续着不健康的饮食。”随之,坎农补充道:“没有政府的导引,企业将不会采取一致的行动。”意之所指,在于敦促政府采取行动,减少民众食盐摄入。巨大的舆论压力迫使英国政府更加关注民众的饮食与健康之间的关系问题。

1987年,英国卫生教育委员会(Health education Council)改组为卫生教育局(Health educationauthority)。这有利于密切它同英国国家医疗服务系统(national Health Service)的合作,也有利于它影响后者的卫生推广计划。1988年,英国卫生与社会保障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SocialSecurity)被拆分为卫生部(Department of Heath)和社会保障部(Department of Social Security)。改组后的卫生部很快采取了重要举措。1991年6月,卫生大臣威廉·瓦德格拉夫(william waldegrave)向议会提交了报告《国民之健康:关于英格兰人民健康问题的一份咨询文件》供议会讨论。该文件强调了国民健康对于英格兰的重要性,同时陈述了当前英格兰人民主要的健康问题,政府将要采取的相应对策以及预期目标。它列举了政府首先可能突破的几个国民健康问题,位于榜首的即毕业是冠心病。据此报告,仅1989年一年,因冠心病致死的人数就达到140 509人,占是年英格兰总死亡人数的26%。而饮食和抽烟这两个因素之和占据了冠心病致病原因的一半。至于冠心病致病饮食因素之一的过量摄盐,《国民之健康》援引了食品政策医疗委员会1984年的报告,只不过在陈述食盐与血压、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时,其语气不是食品政策医学委员会1984年报告那般含糊,而是肯定无疑了。不过,该报告依然没有给出具体的膳食用盐标准,因为食品政策医学委员会“应该会很快处理此事”。1992年7月,卫生大臣向议会提交了《国民之健康》修改版(即后来出版的1992年《国民之健康》白皮书)。新的报告将冠心病和中风归为一类,也是政府首先需要应对的国民健康问题。其致病因素包括抽烟、高血浆胆固醇、高血压和缺乏运动。而且,该报告采纳了食品政策医学委员会先前给出的建议,即饮食的变更可以预防冠心病和中风。其中,过度饮酒和过度摄入钠(主要是氯化钠,也即食盐)会导致血压升高。为此,它建议国民减少食盐的摄入。此外,《国民之健康》提议由政府各相关部门人员和食品企业、餐饮业等行业和部门的代表们组成营养特别工作组(nutrition task Force),敦促各方合力推进英国民众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是年10月10日,也即《国民之健康》白皮书出版的3个月后,英国政府首席医官(Chief medicalofficer)肯尼思·卡尔曼(Kenneth Calman)博士召开了食品政策医学委员会特别会议,对《国民之健康》白皮书陈述的营养问题进行了讨论。此次会议的与会者不仅来自食品政策医学委员会,而且包括卫生教育局、苏格兰卫生促进委员会(Health promotion Board for Scotland)、威尔士卫生促进委员会(Health promotion wales)、国家医疗服务系统管理主管(nHS management executive)和卫生部研究与发展部门(Department of Health’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Division)。此次会议的重要性在于厘清了食品政策医学委员会与即将成立的营养特别工作组的权责。前者提供营养建议的科学与技术根据,后者则负责实施《国民之健康》白皮书中的相关计划。此外,食品政策医学委员会还被要求为营养特别工作组未来的工作提供建议,并对下述问题进行调查:学校营养教育的未来,如何改毕业进媒体的宣传,食品广告对消费模式的影响,如何消除民众对专业的营养建议所怀有的困惑,怎样最大程度促进民众选择健康饮食,行为榜样和同侪压力对饮食习惯的影响,国民饮食模式的重大改变对农民的1992年年度报告)给予了回应。老年群体营养问题小组委员会在食品政策医学委员会1992年年度报告中建议:“世界卫生组织建议英国的老年人氯化钠摄入量为每天6克,并且建议将英国既有的食盐摄入水平降低到这一标准。”值得注意的是,该报告仅仅为英国的老年人而非全体国民制定了膳食减盐的具体标准。此外,为了让食品政策医学委员会的研究成果拥有更多的读者,取得比以往更为广泛的实践基础,一个名为“延年益寿”的会议于1993年11月召开,以推广食品政策医学委员会工作小组关于老年人营养的研究成果,包括膳食减盐的建议。

1994年,食品政策医学委员会出版了报告《营养问题与心血管疾病》(nutritional aspectsofCardiovascular Disease)以及该委员会的第三份年度报告。《营养问题与心血管疾病》再次重申了食盐摄入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在1994年年度报告中,食品政策医学委员会建议“将钠的平均摄入量(主要来自食盐,即氯化钠)由目前的每天150毫摩尔(相当于每天9克食盐)降低到每天100毫摩尔(相当于6克食盐)。我们同时建议在儿童的膳食中相应减少食盐摄入,不过目前缺乏充足的数据来对此进行量化”。和食品政策医学委员会的第一份年度报告相比,膳食减盐的具体标准已然扩大到英国所有的成人和儿童,而不仅仅是老年人。《国民之健康》对食品政策医学委员会减少食盐摄入这毕业一建议的首肯,意味着这项专家团体的建议已被纳入国家卫生政策之中。它的出版以及首席医官肯尼思博士围绕这份报告召开的特别会议使得食品政策医学委员会承担了为包括降低国民食盐摄入在内的营养政策提供科学建议的责任。然而,英国政府针对国民食盐摄入这一具体问题制定对策并着手解决,则要等到21世纪初,而减少食盐摄入政策的实施者则是即将成立的英国食品标准局。

医养结合专题报告篇4

一、学位论文选题及开题报告基本原则

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一般应在课程学习基本结束之前即开始准备。选题要考虑本学科的发展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围绕研究课题,广泛查阅有关国内外文献,分析文献资料,撰写文献综述。在完成文献查阅和最终确定科研立题的基础上,做好预实验,并在导师(指导小组)指导下独立完成科研设计。在选题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充分了解硕士生的专长和不足,结合硕士生在某方面的特长和兴趣指导选题。积极鼓励由研究生自己拟出论文题目,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科研设计。

开题工作不仅是研究生确定选题的重要步骤,也是研究生加强交流、加深理解、广集贤言、整理思路、弥补不足的重要途径。通过开题,研究生可以对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实验路线、仪器设备、实验的可行性、预期结果、时间进度等各个方面作出比较明确的论述。

开题报告要面向全校公开进行,并且聘请三至五名校内外相关学科的专家参与考评,以达到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的目的。其中,博士研究生至少应聘请一名校外相关学科专家参加开题,硕士研究生至少应聘请一名院外相关学科专家参加开题,而导师不能担任考评小组主席。通过听取研究生对所选题目的论述及答辩,各位专家将对开题报告的选题依据、创新性、难度、可行性及预期结果等多方面做出打分,各项合格后方可进入论文实施阶段。对开题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具体问题,在经认真讨论和分析之后,合理的意见研究生须在规定日期内做出修改,必要时限期重新开题。

各院、所主管领导及所在学科带头人应积极参加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会,并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严格把关。决不可搞形式主义,走过场。对于选题合适、方法得当,措施落实的可批准论文开题;对于尚有不足的,须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不合格者必须重做开题报告。在审核开题报告时,若评议为科研能力差,缺乏培养前途的研究生,不宜进入论文阶段,改为对其进行中期筛选。

开题报告通过后,原则上一般不再随意改题。如确有特殊原因需改题者,须由研究生写出书面报告,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报研究生部备案,并应及时补作开题报告。

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时间一般在第二学期末或第三学期初。硕士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时间一般应在第三学期。

二、博、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基本程序

(一)学位课程审核。在研究生课程(专业课程除外)学习完成后,导师及研究生管理部门应对其课程学习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培养方案中全部课程成绩合格后才能进行开题报告。

(二)撰写合格的文献综述及开题报告。在进行开题之前,研究生必须撰写一份内容充实、思路清晰的高质量文献综述,并在此基础上立题,撰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课题研究目的,其理论与实际意义,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2)课题研究生的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技术路线;(3)完成课题的条件;(4)研究进度、具体安排及预期结果等。研究生提交开题报告后,应交由导师认真审核,并准备好有关的参考文献和作为开题依据的各种理论分析或预实验实验数据。

(三)填写开题报告申请表。做好以上工作后,研究生应向导师及所在二级单位研究生主管部门提出申请,以便安排开题报告的具体时间、地点,并将审批后的申请表及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一份报送学校研究生处培养科备案,领取研究生开题报告评议表。

(四)博士研究生开题报告会应向全校公开进行,接受质疑,并由博士生导师、学位委员会成员、分委会成员及校外专家组成的开题报告3~5人考评小组对博士生的论文开题报告进行全面评议,分别对选题依据、创新性、选题难度、可行性、研究工作方案的合理性,科研工作时间安排的合理性,经费支持及研究生的口头报告等方面进行评议及打分,加权后得分及格,方可正式开题。不符合要求者必须重新开题。若评议为科研能力差,缺乏培养前途的博士生,不能进入论文阶段,改为对其进行中期筛选。硕士研究生可在二级学院内完成。

医养结合专题报告篇5

1910年,美国教育家弗莱克斯纳发表了《美国和加拿大的医学教育:致卡内基基金会关于教育改革的报告》(简称《弗莱克斯纳报告》),带来了美国医学教育革命性的变革。人们评价《弗莱克斯纳报告》是20世纪被引用最多的关于医学教育评价的著作,被认为是在医学教育方面最有影响力的出版物。该报告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包括美国医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医学教育的理想基础、医学教育的实际基础、医学教育课程、资金、医学教育重建、医学流派、医学教育认证、毕业后教育、妇女和黑人教育等11个方面;第二部分主要是对美国各州和加拿大各省155所医学院校的现状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和建议。

在《弗莱克斯纳报告》的催化下,一场深刻的医学教育认证改革在美国展开,医学教育认证进入规范化、标准化的新时代。换句话说,《弗莱克斯纳报告》对当时美国医学认证制度本身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医学教育逐步实现了入学标准的正规化、学制合理化以及培养人数的精英化。当前中国的医学高等教育正在朝着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伴随着我国医学教育规模的拓展,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引起社会各方的关注。通过对《弗莱克斯纳报告》和美国医学教育认证制度的介绍,希望对我国医学教育质量的提高有所帮助。

一、《弗莱克斯纳报告》倡导医学教育认证的背景

1906年,美国医学会成立医学教育委员会,并邀请卡内基教育促进会一起组织全美医学教育评估,当时的卡内基教育促进会主席亨利·普里切特选择了教育家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领导这次评估。1908年12月,弗莱克斯纳在完成了对德国大学教育研究和对美国与加拿大155所医学院的考察后,于1909年完成了著名的《弗莱克斯纳报告》。追根溯源当时的美国医学教育状况,《弗莱克斯纳报告》之所以提出要重视医学教育认证,需要考虑美国医学教育所处的时代环境。

(一)美国医学教育数量本文由收集整理与质量的矛盾突出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济社会事业如火如荼,发达的工农业客观上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这也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尽管美国高等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这种发展却是在一种非常松散的管理机制下展开的。从1636年哈佛学院成立直至19世纪末长达两个半世纪的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被称作“无认证的时期”。期间各种学校林立,所有制形式和办学条件各不相同。不同学校在入学条件、入学标准、学制、课程设置、考试制度等方面也都各异。医学院校大多设施简陋,教师素质低,课程设置陈腐,教学方法仍以讲授为主,内容枯燥、乏味;即使实验医学渐受重视,但实验室所需较高的费用和大多数医学院基金的短缺决定了其医学教育的质量。到底大学应具备怎样的条件,大学中的专业教育应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成为当时美国高等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首先发端于与公众健康密切相关的医学教育领域。

(二)政治文化理念需要并维持着社会化认证体系

社会发展先于政府的历史使美国公众形成了对政府不信任的社会心理,加之强烈的个人主义文化特质的影响,美国人民对集权极为反感,不愿意依赖政府来解决社会问题,而是寻求自由结社,依靠协会、社会团体的集体力量来维护权利。另外,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文化上的兼容并蓄形成了个人主义、院校自治、自由结社等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其中,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它崇尚个性、注重个人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反对外部力量的过分干预,体现在教育系统中就是以多样性的教育形式来满足多样性的需求,尽可能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使联合自愿活动更成为不同背景移民解决问题的有效选择。美国人这种独特的政治文化理念需要和维持着社会化认证体系,成为医学教育认证组织产生和发展的必要社会心理条件。专业认证组织则是各行业为提高大学中专业教育的质量,规范从业资格,避免行业腐败而自发组织的。在以后的发展中,民间自愿性的认证组织与政府之间一致保持着合作但不合并,独立但又为政府服务的关系。

(三)美国高等教育存在高度自治和分权管理的传统

美国的高等教育(包括医学教育在内)崇尚自治的传统为民间性教育组织提供了生存和发挥作用的空间。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当医学教育内部出现无序混乱、质量低下等问题时,许多教育组织如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和一些医学专业教育组织(如美国医学协会和美国整骨协会)担负起了解决医学教育问题的重任。高等教育的分权管理体制为教育论证制度提供了基本模式。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模式投射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高等教育领域。崇尚自由与协调、避免独裁和控制是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展的原则。高等教育的分权管理体制形成了认证制度的分权性体制。美国的高等教育认证不存在一个全国性的从事各种认证的全能性认证机构。高等教育的认证是由五花八门、种类繁多的各种认证组织分别承担的。专业认证中认证组织极为专门化,比如,医学教育中除了总体的医学院认证组织外,还有骨科、儿科、牙科等分支学科的认证组织。

(四)联邦政府和公民社会对医学教育认证的共同诉求

联邦政府为加强对高等教育的控制,同时防止高校反对、维护各州的教育管理权力,使自己的干预和管理名正言顺,联邦政府选择高等教育认可作为联结政府、高校和社会的纽带,利用认证制度来缓冲其与州政府、高校之间的关系,满足各利益主体的需要。联邦政府通过《高等教育法案》将高等学校的教育认证与其教育基金挂钩,以通过财政杠杆来促使高等学校提高教育质量。除此之外,联邦政府还通过一系列法案对高等教育给予了赠地、拨款支持,对高等教育质量格外关注,这些措施给高等院校通过教育认证以巨大驱动力。

20世纪初,美国公民社会已形成了一个重视高等教育质量的舆论环境。美国在国家和个人之间存在一个公共领域——公民社会。公民社会具有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能力,它鼓励公民自主而广泛地参与社会事务、解决社会问题,其存在为医学教育认证以非政府、非营利的民间形式生成提供了广阔空间。1910年的《弗莱克斯纳报告》的发表引发了对医学教育等专业教育质量的关注。但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象牙塔”式的神秘性、高贵性依旧保持着。随着高等教育的参与面的扩大,利益相关者的增多,社会影响力加大,公民社会要求高等教育打破其过去那种特权领域的神秘性,向社会公布其基本情况和信息。政府和公众的需求,成为认证制度形成的一个主要动力,并一直推动着认证制度的发展,使其逐渐成为联系高等教育、政府和社会公众的重要桥梁。

二、《弗莱克斯纳报告》对医学教育认证的启蒙作用

医学教育认证的依据是医学教育标准,这些标准是由权威认证机构召集下属成员学校的专家一同讨论拟订,并得到下属成员学校共同认可后确定的。不同时期的医学教育标准反映了当时医学教育水平,无疑是当时教育专家认识程度的体现。在《弗莱克斯纳报告》之前,美国医学教育参差不齐。

(一)传统医学教育质量亟待提高

19世纪美国的医学教育处于一片混沌状态,而非我们现在看到的那种标准化水平。当时美国学生主要有三种接受医学教育的途径:学徒制、私人学校和大学。学徒制,是美国最古老的医学教育形式,因为不是有组织的正规医学教育,所以受师傅行医水平的限制,教育质量很难保证。而私人学校多是出于盈利目的,注重招生筹资,在教学上投入不够,办学质量低下。大学医学院的医学教育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缺乏统一的教学标准以及合理的管理,质量很难保证。在这种混沌的医学教育状态以及缺乏医学认证考试制约的情况下。19世纪和20世纪初美国所培养的医学人才,在医疗知识、治疗哲学和诊治能力等方面千差万别,医生培养存在过多过滥的状况。

(二)《弗莱克斯纳报告》对医学教育论证的构想

《弗莱克斯纳报告》在医学教育认证部分中提出:“应该建立各州医学考试委员会和举行医学认证,各州相关委员会的成员应由医学界专家和知名人士组成。在举行认证考试方面,政府应赋予各州委员会权力并组成专门机构;对不合格的医学院校不予认证;坚持医学院校的入学标准;获取足够资金以履行其职能。”

(三)医学教育论证制度发挥的成效

美国的医学教育认证机构通过对医学院进行质量评审和评估,以保证并提升高校教育能力和教学效益。使得美国医学教育的质量水平大大提高。

1 入学标准的正规化。根据《弗莱克斯纳报告》对入学要求的建议,即所有非南方的医学院要求学生在入学前至少具有2年的大学教育基础,而建议南方的学校可以招收高中毕业学生,直到条件合适再提高标准。美国各州资格认可委员会开始责令所有医学院校采用更高的入学标准和更加严格的课程要求。1914年,美国医学会又提出入学前一年大学教育的入学标准。1918年,提出两年大学教育的入学标准。到1922年,38个州要求医学生必须具有入学前两年大学教育的基础,越来越多的学校要求入学前要完成本科教育。直到今天美国的医学教育在入学前都要求学生具有学士学位。

2 培养人数精英化。关于学校数量和培养人数,《弗莱克斯纳报告》指出:美国的医学院校数量过多。就当时的人口来讲,全国只需要31所医学院校,每年培养医学人才3500人就足以满足医疗服务的需要。这意味着美国需要关闭119所医学院校。在《弗莱克斯纳报告》发表后的10年里,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80多所医学院校被关闭或合并,约占美国医学院校总数的57%,这引发了美国医学界巨大的震动。医学院校剧减的直接结果是医生培养数量的剧减,全美每年医学毕业生只有2000-3500人,医学教育在美国成为真正的精英教育。

3 医学院校学制合理化。《弗莱克斯纳报告》提出。医学院校需要4年制的学制,前两年进行课程教学,强调大学应该完全掌握医学教育和培训,为医学院前两年的课程学习提供所需的实验设备、教职员工等资源;后两年进行临床实习,强调大学应该管理和掌握附属教学医院,保证临床教学顺利进行。同时还提出,专门负责临床教学的教师应和其他教师一样,属专职教师并同样可以享受教授序列职称和头衔。

三、美国早期医学教育认证制度的萌芽和确立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开始进行高等教育认证的国家,高等教育认证制度发展到现在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其中真正意义上的医学教育认证工作是由美国医学会下属的医学教育与医院认证委员会进行的。

(一)美国医学教育论证的萌芽时期

早在1847年,美国医学协会建立了一个专门负责医学教育的委员会,其目的就是“传播先进的医学知识,不断提升医学教育的标准,并且与低质量的专业教育作斗争,保护本行业的发展”。医学行业意识到为了能够保证自己的独立性和高度自治,必须以高质量的教育来争取公众的认可。但这一目标仅仅局限于口头的提倡,受传统势力的阻挠,在随后的半个多世纪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医学会也发生了分裂,直到1902年美国医学会才得以重建。

(二)美国医学教育认证的确立

在1904年美国医学会成立医学教育与医院认证委员会(cmeh)。cmeh是一个独立于政府和医学院的民间组织,具有独立开展认证工作的权利,不仅不受行政力量的干扰,而且保证了认证的客观性和可信性,切实保障了医学教育的质量。cmeh首次提出设立医学院的标准和一个医学院校的名单,根据他们的学生在职业证书考试中的表

现(即考试失败的比例)分类,这也成为美国早期医学教育认证的雏形。1907年美国医学会通过对每所医学院校实地考察提出第二套排序系统,对剩下学校分为a、b、c、d、e五个等级,然后公布了一批学校名单,其中66所为a,17所为b,还有12所为c,这些医学院经过鉴定被认可为能够提供医学专门职业所需的预备教育,并规定未经过专业认证的d、e类学校的毕业生不得参加美国执业医师考试,学校面临关门或合并的境遇。

1912年以后,美国各州政府成立了州医学委员会联合会,作为政府部门,主动以美国医学教育委员会所制定的学术标准为基础制定医学院校的资格认可政策。其中,认证标准包括5大项:1、机构设置,包括(1)领导与管理、(2)学术环境等2小项共15个指标;2、医学博士的培养项目,内含(1)培养目标、(2)教育结构、(3)教学与评估、(4)课程管理、(5)教学效果评价等5小项共48个指标;3、医学生,内含(1)录取要求、(2)学生服务、(3)学习环境等3小项共37个指标;4、师资,内含(1)数量、质量与职能、(2)人事政策、(3)师资管理等3小项共14个指标;5、教育资源,内含(1)财务、(2)基础设施、(3)临床教学医院、(4)信息资源与图书馆服务等4小项共12个指标。美国医学会成为非法定性的全国性医学院校认可机构。

医养结合专题报告篇6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素质与能力只有在“做中学”的实践环节中才能真正得以提高。口腔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学科,要求口腔专业人才具备临床诊疗、技工、审美等多方面综合能力,而实践能力的养成则是口腔人才培养的特色与核心环节。近年来,随着我院全程化口腔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学生自二年级起就开始接触口腔医学前伸课,从石膏牙、蜡牙雕刻到印模制取、灌注模型,逐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在后期的专业课中,增加实践课比例,依托我院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先进的硬件设施,通过模拟、虚拟、仿真教学器材的广泛应用,强化学生的基本功训练,使学生的操作技能呈螺旋式上升。虽然实践能力培养一直是口腔医学教育的重点,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将临床操作技能作为唯一的实践能力来培养。新世纪对口腔医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需要的医生不仅要具有高超的医术,还应是健康教育的实践者、卫生资源的管理者和社区发展的代言人。因此,在口腔医学生培养过程中,要在注重动手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特别是与职业活动和人际交往相关的实践能力培养,如分析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等能力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1]。

2拓展知识结构,挖掘学习潜力

医学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科研技能训练和科学思维培养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为将学生培养成创新型、高层次的医学应用与研究人才,我院以多种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在日常授课中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坚持将学科前沿进展引入教学,并选择性地介绍一些研究过程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利用网络、图书馆等查阅专业外文文献,并教导学生在尊重前人知识的前提下批判性地阅读。创新思维是在批判过程中产生的。提出质疑,主动分析,才能有所创新。各教研室每年都会举办不同形式的读书报告会,组织学生汇报自己的读书心得,提出自己对相关文献的看法。通过读书报告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查阅文献、总结归纳、汇报表达等能力。

3开展课外科研,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格曾说:“人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对教育而言,这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就是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进行科学研究,在科学研究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知识、创新知识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各种能力[2]。长期以来,我院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申报课外科研课题,让学生接触科学研究,了解科研工作的一般程序、实验实施的流程,锻炼他们从已知现象推断未知和本质的能力。这种科研训练有助于学生在后继课程的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和领会新理论、新概念,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探索热情,以批判的眼光发现新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形成团队合作精神。2012年,我校又推出本科生导师制,这一举措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早期接触科研的需要,同时这种“一对少”的教育方式也营造了因材施教的氛围,是培养个性化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模式与机制[3]。

4改革考核体系,突出能力素质评价

医养结合专题报告篇7

一、近期已经完成的工作

1.期初、期中教学检查已经完成,材料已经整理好归档。

2.按照上学期期末计划,实行了对16级医学营养专业单独开班上课工作,并协调好各项事宜(师资、教室及课程安排等)。

3.与张书记、梁处长、窦主任一起到第三附属医院(柘城县医院)接洽师资对接事宜,经过4位医师的试讲,全部通过并于课程教研室进行了对接,根据实际情况临近期末安排了3位老师的授课任务,同时做好了督导安排,教学效果反应良好。为下一步医教协同的开展做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4.新校区实训室建设第二批教学设备购置清单已经上报。

5.临床医学专业、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美容医学技术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基本结束。

6.2019年底招标的实训教学仪器部分已经安装好,等待验收,其余正在陆续进行中。

7.鼓励青年教师(党员)积极参与申报科研课题3项。

8.新增针灸推拿专业的申报书已经初步拟写完成。

9.按照科研计划于2019.5.8下午邀请了市疾控中心专家王友谊进行专业学术讲座。

10.对16级医学美容专业没有调专业的学生(目前还有31名)、医学营养专业学生的实习情况,根据学生的要求、意见对教务处进行了反馈。

11.根据市场调查、社会需求现况,计划保留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美容技术方向),对于16级60余名学生,不能考取任何资格证书的情况下,经过专业调剂后仍然有30余名学生继续愿意学习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同时,我们也培养了几位老师。因此,经过讨论、研究,我们想保留此专业方向,详见申请报告且已提交。

12.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参加2019年全省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技能竞赛中荣获团体三等奖,(一等奖为2所本科院校),3名学生分别获得个人一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

13.临床医学系胡佩兰红十字志愿服务队“6.1儿童节”到日月湖志愿服务站为儿童和游客进行医疗科普宣传及社会服务。

14.办公电脑、打印机、窗帘等报告申请已经上报。

15.实训室水管安装报告已经上交,个实验台、诊断床等购买清单已经上报。

16.实验室规划建设

(1)oSCa考站装修、设计方案目前已有6家;

(2)第二批教学仪器模型采购计划已经做好;

(3)针灸推拿专业仪器设备采购计划已经做好;

(4)动物实验室的建设方案已初步完成。

(5)各课程教学仪器采购计划正在论证中………

以上方案申报等待学校出台政策后然后按照要求上报。

16.安排老师出卷,综合技能考核等期末考试相关工作。

17.接教务处通知安排刘主任与教务处人员一起前往武汉考察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实习基地。

18.根据学校要求临床医学系学习系列讲话精神及报告及相关内容文件6次。

19.学期末各种总结、考核等。

20.完成了学校安排的其他临时性的工作。

21.积极配合学校其他职能部门的工作。

2019年下半年临床医学系工作计划

一、常规教学管理督导工作

二、按照计划方案,逐步启动3+2人才培养模式。

新生中拟选30人建一实验班,与三附院联合,在省卫生厅的大力支持下,启动临床医学专业3+2人才培养模式。

三、争取完成2019年的教学仪器采购计划。

四、实验室建设

1.按照计划实施oSCa考站设计、装修方案。

2.康复实训室计划设置3-5个样板房间。大厅规划,文化墙方案等。

3.逐步完善各类实训室建设。

五、轮转见习 经学校同意后,计划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轮转见习安排在柘城县医院(第三附属医院)。

六、专业技能大赛 2019年10-11月份,临床医学专业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预参加全国专业技能大赛。

七、开展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在专业项目建设过程中一直是个“短板”,2019年下半年计划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机构、福利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带领“胡佩兰服务志愿队”利用课余时间拟于相关部门联合深入乡镇、社区、养老机构及相关福利机构开展社会服务,提升专业社会影响力。

八、师资队伍建设

计划在2019年下半年派出2~3名教师到附属医院进行实践锻炼,选派3~5名优秀青年教师外出培训,学术交流。

九、教科研工作

根据新的职称晋升政策的改革,进一步规范科研管理工作,加大科研工作力度,努力做到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助科研,将教学与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协调发展的局面。一是进一步提高科研管理工作,二是通过激励措施提高老师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三是提高的质量。四是做好教科研(含)的工作量统计工作。

五是重点培养青年骨干教师能成为科研带头人,带动教师教学与科研水平的整体提高。六是继续开展科研学术讲座。

医养结合专题报告篇8

医养结合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一: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安排,近日,肥西县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对县医、养、健结合工作试点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听取县卫计委、县民政局、县财政局等部门工作情况汇报,深入到严店乡五保供养中心实地考察、了解情况,召开相关人员参加的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自国家、省、市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文件下发后,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认真落实相关文件精神,整合养老及医疗资源,在推进医养结合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初步摸索出一条符合实际的五保老人医、养结合模式,较好地解决了集中供养五保老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问题。如严店乡五保供养中心,自2017年5月设立老人医疗专护区以来,累计得到及时救治的五保老人2600多人次,五保老人生病救治不及时和无人护理难题得到有效解决。目前,全县十五个五保供养中心均设立医疗专护区。

二、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呼唤医、养、健结合。目前,此项工作正在进行试点,但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如在严店乡五保供养中心调研时了解到:医疗专护区运转经费不足、医务人员缺乏等,影响和制约了医、养、健结合试点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县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倾注更多的支持、关怀。

三、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政策保障。要根据国家、省、市有关医养结合文件精神,立足我县实际和试点工作经验,特别是要针对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明确解决办法,落实鼓励措施,引导医养结合机构有序、加快发展。要根据全县老年人群医疗服务需求和养老、医疗资源分布状况,统筹做好各类医养结合机构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实现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有机衔接,提高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对公共服务资源的利用效率。要加大财政投入,研究出台推动民间投资的政策,激发民间投入的积极性。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划分好“医”、“养”界限,尤其是要解决好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政策问题,要认真进行研究,搞好政策衔接,支持医、养结合机构逐步步入良性循环。

(二)强化资源整合。要认真研究建立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日常合作、业务协作机制,统筹协调养老医疗资源,促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资源的有效整合,推动“吃不饱”的乡、村医疗机构就近和“住不满”的养老机构等“结对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的良性互动。乡镇卫生院要逐步把村(居)卫生室的医疗资源和老人健康诊疗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公益医疗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认真落实有关政策,为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提供便捷服务,特别是为民营医疗机构发展医、养结合事业留出空间。

(三)推进融合发展。要按照国家、省、市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养老和医疗资源分布情况,督促全县各类养老机构与各级医疗机构建立协议合作关系,确保到2017年底,50%以上的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到2020年实现全覆盖。要充分利用现有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创办老年康复中心、老年医院、护理院,支持部分闲置床位过多的县、乡医院和专科医院转型为老年人护理院,开展养老服务;鼓励支持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为社区与居家养老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健康养老需求。

(四)突出人才支撑。要不断强化医养结合发展的人才保障,提高医养结合机构的养老服务水平。建议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将老年医学、康复、护理人才作为急需人才,纳入卫生技术人员培训规划和临床骨干医师培训范围;积极探索建立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在技术和人才方面的合作机制,鼓励医疗机构内优秀的执业医师和执业护士到养老机构中开展服务,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对养老机构从事医护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申报、评定职称方面,给予与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同等待遇。

(五)强化对试点工作的领导。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将医、养、健结合工作进一步摆上位置,抢抓政策机遇,强化组织领导,增加财政投入,有序推开卓有成效的试点,合力推进我县医养结合事业健康发展,为建设健康幸福的新肥西作出新的贡献。

医养结合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二:为积极应对日益增长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提高老龄人口健康服务能力,满足“老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基本需求,近年来,我区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工作进展及成效

(一)探索医养结合体系建设,推动资源优势互补。

按照国务院及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医养结合的指示精神,区政府制定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方案(试行)》,待政府常务会研究通过。按照方案,大力推进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整合:一是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开设老年病区、老年护理床位;二是推动有条件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举办医养结合联合体;三是鼓励辖区内部分医院转型为养老护理院;四是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有机结合;五是支持养老机构按相关规定申请设立医务室或护理站,提高养老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护理服务的能力。

截至目前,区民政部门管理养老机构11个,设养老床位1186张(其中批准新民医院开设老年护理床位300张)。区卫生部门核批了乐年长者之家等3家社区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护理站,区民政部门牵头组织我区6家养老机构与市一院建立了医养结合联合体,初步实现养老机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

(二)创新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构筑居家养老服务基础。

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层优势,建立以家庭医生为主的“点对点”健康服务体系。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主动深入社区和家庭,通过实施“积分制”、“健康储蓄银行”、“粉丝签约”和老年人健康俱乐部等形式,对社区老年人实施分级分类健康管理。截至今年5月底,全区组建57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签约服务3.8万余户7.8万余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4.3万余人。

建立以“医联体”为专业技术支撑的“个性化”健康服务体系。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与市一院、省针灸医院建立“医联体”,把综合医疗专家和中医康复专家纳入到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开展“个性化”签约服务。今年4月,双岗中心创新组建“2+2”家庭医生专业服务团队,成立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病、糖尿病和脑卒中康复4个专业服务小组,已与56位居家老人签订了有偿签约服务包,以满足多元服务需求。

(三)丰富医养结合服务内涵,建立机构养老服务机制。

为强化养老机构中集居老人的健康保障,从今年6月起,区属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辖区养老机构建立固定服务关系:一是每季度主动上门对养老机构开展1次健康教育讲座,对老年人进行常规健康体检,并指导康复治疗。二是与养老机构建立24小时服务热线,对常见病、多发病随时进行上门诊疗。三是接收老人住院治疗和康复,根据康复情况及时转回养老机构。四是老人享受慢病选择性药物免费治疗等卫生惠民政策。2012年以来,我区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免费发药人次分别达8.9万人次、4.3万人次,免费金额达310余万元,其中老年人发药比例占98%以上。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持续发展,老年人的健康和养老是当今社会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而解决健康和养老问题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医养结合。从全国范围看,医养结合是一个新兴课题,都处于积极探索中。实际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一)医养结合服务需求与承载力不对称。据统计,2017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6.1%,而且每年处于上升趋势;预计2024年超过20%,2041年超过30%,并于2050年达到近34%的水平。我区2017年60岁以上老年人8.4万人,达到全区户籍人口的17%,老龄化趋势与全国同步。而我区在养老机构养老的不足800人,基本上是一些患病、失能、失智等需要长期医疗、护理、康复和生活照料的老年人,绝大多数老人包括“失独”、“独残”等计生特殊群体选择居家养老。庞大的养老和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给现行养老和健康体系带来严重挑战,已成为全社会不可回避的问题。

(二)医养结合行业管理体制不完善。目前养老机构由民政部门设置审批和管理,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由街居负责,医疗服务由卫计部门主管,医保支付政策由人社部门制定。由于制度、行政职能和资金分割等因素,各相关部门在实施医养结合时存在行业壁垒、职责交叉、业务交织等情况,其分而治之的格局势必造成医疗和养老资源相互阻隔,难以做到目标一致,优势互补,协调统一和横向整合,老人的医养统一问题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三)医养结合机构定性定位不明确。从实际服务看,完整功能的医养结合机构既不能完全替代养老机构,也不能替代医疗机构,应该有其鲜明的特点和需求群体,在设置审批上也必须进一步明确标准体系和审批部门。按现行政策,完整的医养结合机构审批权归属不明确,即使同一投资主体在设置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时分别由卫生和民政部门审批,运行机制相对独立,没有解决医养结合到底姓“医”还是姓“养”的问题。

(四)医养结合医保支付政策仍然保守。以疾病医疗为中心的现行医保支付政策,对老年人的健康管理、疾病预防、早期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家庭病房等医疗健康服务项目均未出台相关支付标准。即便是最新出台的医养结合病床医保支付办法,对老年人的患病病种有明确规定,且病种数较少。可以说,当前医保支付政策不同程度地遏制了医养结合服务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放开。

三、对策和建议

针对当前人口发展现状、老龄化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发展医养结合将会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当前,在积极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基本建立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法规体系,多元化、多途径形成医养结合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生命过程中各个时期所需的可负担的公共服务。为此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做好医养结合顶层设计。

一是出台意见,分类明确定位。各级政府要从上而下出台实施意见,成立领导小组,明确部门职责和牵头单位,形成工作合力。要根据不同类型,分类明确医养结合机构姓“医”或姓“养”的问题。凡是养老机构开设医疗诊室由民政部门为主管单位;凡是医疗机构增设养老机构,由卫生行政部门为主管单位;凡是以医疗、护理、康复为主的护理院(完整功能的医养结合机构)增设养老床位,由卫生行政部门为主管单位。以上三种形式医养结合机构,同级民政、卫生行政部门要相互备案,并针对老年人群“医”或“养”的不同需求,做好入院引导和合理分流。

二是配套政策,建立运行机制。卫生行政、民政、人社等多部门尽快联合出台相关政策,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审批准入、行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规划、房产部门要出台相关规定,在新建的一定规模的社区中同步规划建设医疗、养老配套用房。要积极改革医保政策,将完整功能的医养结合机构优先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将医养结合服务项目、居家养老诊疗费用逐步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消除行业障碍和“瓶颈”。

(二)坚持多元资本发展,完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

积极探索社会资本参与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资本发展医养结合的扶植政策,引入专业医养结合品牌企业入驻。规划、土地、财税等部门为社会资本举办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在规划布局、土地使用、财政补贴、税费减免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有步骤、有规划地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

加快医疗养老机构转型升级。鼓励二级以下医疗机构增设医养结合病床或转型为医养结合机构;提高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护理科室覆盖率;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的有机融合,开展签约服务;鼓励综合性医院与养老机构建立“医联体”,实行对口支援、双向转诊、医护培训等。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原则,为计生“失独”、“独残”家庭及农村“五保”户提供基本医疗和养老服务保障。

(三)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强化医养结合保障措施。

一是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评聘和使用机制。民政、人社和卫生等部门应加大养老专业服务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加强对医养结合机构中的医生、护士、管理人员和护理员的培训;鼓励专业院校毕业生到医养结合机构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并给予相应的特殊岗位补贴;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及其医护人员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定、技术准入等方面,与其他医疗机构同等对待,激发医护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二是建立人员岗位配套政策。对政府主导的医养结合型医疗机构,合理增加护工型人员岗位,保障基本服务需求;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合理增加医护人员岗位,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对社会力量举办的医养结合机构,根据投资规模合理核定医疗技术岗位、护工岗位和一般服务性岗位,并根据多部门考核情况,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予以基本保障。

医养结合专题报告篇9

[关键词]医学实验中心探索性实验作用任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2(c)-100-02

Discussiononthefunctionandtaskofmedicalexperimentcenterintheexploringexperimentteaching

LiJie,CHenLingli*,YanJie,tanFeng,LiYang,moLi

(Hu'nanCollegeoftCm,Hu'nanprovince,Changsha410208,China)

[abstract]applicationofexploringexperimentisoneofapproachofcultivatinghighdiathesisandinnovativestudents.inthisarticle,thefunctionandtaskofmedicalexperimentcenterarediscussedinthepreparative,process,resultofexploringexperimentteaching.itisputforwardthatmedicalexperimentcenteristhebestlocationofexploringexperimentapplicationandinnovativeabilitycultivating.experimentcenterplaysanimportantroleandstatusintheinnovativestudentscultivatingofcollegeexperimentteaching.

[Keywords]medicine;experimentcenter;exploringexperiment;Function;task

实验教学是高等医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培养学生开创精神、综合素质、实践能力与创业能力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医学前期基础实验教学将为医学生进入临床实践打下良好基础。《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等文件中指出:“实验教学中心应力争建设成为具有辐射和引导作用的创新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应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创新性科学研究的锻炼,培养科研的能力和创新的兴趣。”从这些文件可以看出教育部对实验教学中心在学生实验教学改革中建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模式的地位和重要性的重视。开设探索性实验能够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给予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的机会。而实验教学中心能够整合高校优质的仪器设备和资源共享系统,通过协调各学科组织开展需跨多学科专业的探索性实验,是学生培养创新能力的最佳实践场所。所以,医学实验中心独立开设针对医学生的探索性实验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途径。

1在探索性实验教学准备中的任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探索性教学作为针对某项或某个方面与某个领域有关的未知或未全知的问题,采用科学思维方法,进行大胆设计,探索研究的一种开放式教学实验[1],开展前的准备尤为重要。为保证达到实施探索型实验教学目标,实验中心应要求从三个方面进行精心准备。

1.1场所开放,硬件完善

首先要求开放实验室,实验室开放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合格人才起着重要作用[2-3]。实验室从周一到周五每天8:00~17:00面向学生全面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较弹性地安排实验时间,可以提前做一些准备工作,有时利用课余时间来进行观察。周末和晚上及其余时间通过网上和现场预约即可开放。开放时间每个实验室需专门有实验教师值班,便于指导学生的规范操作并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硬件完善是指实验所需的设备、器材、动物、药品试剂耗材等,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满足学生的实验要求。实验中心本身应通过多方面的途径申请经费完善各种硬件,应满足大多数实验设计的需要。准备时首先要学生预先起草硬件需求的报告,并留有一定的准备时间。中心的实验技术教师应预先参与实验设计可行性讨论,其中包括在药品的提供、剂量的确定和给药途径的推荐、实验动物选择、实验观察指标上给予专业技术支持,因为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必然会遇到未知的实验剂量、操作步骤和参数设定,通过实验技术教师指导,可以减少硬件方面的重复和浪费。

1.2教师评审,自身提高

在学生开始查询文献、自行设计、提出方案之后,中心应安排时间让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参与对学生实验方案和设计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可行性的讨论和评审,通过启发、对比等形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存在的问题,甚至再查资料重新设计,来不断完善实验方案。通过此过程,能充分锻炼和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不断提高实验教师的自身水平,以适应探索性实验教学的开放性,探索性实验是在跨不同学科专业的综合性实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指导教师需要有扎实的相关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实验能力及更广的知识面,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以保证实验的成功实施[4]。因此,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教师平时在工作中,不但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丰富,还要注重实验技能和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不断进行实验技术改造和创新,提高科研综合创新能力。同时,为了鼓励实验技术教师为学生服务的积极性,实验中心在开放时间计算实验技术教师的工作量是很有必要的。

1.3学生强化,夯实基础

学生扎实掌握基础性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操作技术是顺利开展探索性实验的关键和前提。实验中心应在实施之前,用一定的实验课时保证学生掌握和强化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内容包括医学科学研究方法介绍,文献综述撰写,学生探索性实验的基本知识,常用仪器和动物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实验室规则和相关管理制度,生物安全要求和科研心理素质等。可以组织专题讲座、录像和多媒体网络等形式进行相关训练。其中专题讲座可以安排有经验的带教老师,总结历年探索性实验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也可以请现在从事科研的专家,介绍他们在开题前的思路准备等。在讲座中,为活跃气氛,鼓励提出问题与回答问题,师生可以合作讨论。最后,学生按照现行教学大纲要求完成规定数量的综合性实验,考核通过者才能正式进入探索性实验的实施过程。

2在探索性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任务

2.1加强硬件管理

有必要加强对探索性实验的试剂及药品管理,指导学生配制药品、试剂,特别注意剂量、浓度及体积等。让学生清楚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开支,避免浪费。加强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实验设备、仪器的维护,出现问题及时解决。指导学生注意动物的供给和饲养。给予学生充分的实验室开放时间。

2.2加强“软件”指导

2.2.1指导学生各种实验操作和正确使用各种仪器设备。实验中教师是“支持者”,甚至是“学习者”,而不是“领导者”[5]。某些操作有些同学难以掌握的,如大鼠颈股静、动脉插管,大鼠舌下静脉注射等,实验教师可以逐步引导。某些精密昂贵的仪器如荧光倒置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紫外分光光度计、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尿沉渣分析仪等也都需要实验技术教师参与支持指导。

2.2.2做好心理激励和疏导。实验教师要留心观察实验过程中学生的情绪状态,在情感上激发他们进行探索性实验的热情和兴趣,引导学生不断反思、总结、提高,允许学生失败和犯错误,发现问题及时补救,培养他们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科学精神和态度,这对于促进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和今后学生走入工作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很有裨益的。

3在探索性实验教学结果中的任务

3.1组织答辩,鼓励深入

探索性实验结束后中心要求学生认真总结,并递交一份实验报告书,并以多媒体形式作报告答辩。中心组织答辩专家组可由实验教师、实验技术教师及部分学生等组成。报告结束后学生互评、师生对评。实验结果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失败就报告他们的最初想法、遇到的困难以及失败的原因。通过这种形式使学生体验学术交流的科研氛围,得到一次良好的学习和锻炼机会。答辩后,学生做进一步修改,打印成探索性实验报告论文集。有较好创新点的进一步深入出论文投向专业杂志发表,或申请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如有新颖,能随机和重复设计方案,亦可列入中心新的实验指导项目。

3.2改革考核,综合提高

我们把实验设计、实验操作与实验总结报告书综合起来,作为评判学生实验成绩考核的重要依据。这既是对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一种激励措施,也是改革实验考试的一种尝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重视过程的意义远比重视结果的意义更为深刻,这样能够促使学生注重科学的研讨过程,养成科学的探究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这种全面考核,既反映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又反映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

力得到全面提高。

4问题和展望

笔者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①开展探索性实验,硬件方面如仪器设备,尤其是先进的仪器装置明显不足。②某些中医经典学科教师和学生对实验教学的重视不够,参与不积极。③开展探索性实验时,某些学生基础不扎实,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导致实验教师工作量增大。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笔者认为需要继续加强教师和学生对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理念的重视;对学生可适当提高探索性实验成绩的学分比重;多途径多方面加大投入对实验中心硬件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加强学生实验准备的“三基”训练或聘请研究生弥补师资问题等来解决。

近年来,我校医学基础实验中心经过对探索性实验教学的探讨和实践,取得较好的成效,并初步建立了研究性实验教学的创新体系[6-7]。3年来,学生在中心教师的指导下,发表国家和省级杂志论文12篇,申报湖南省大学生创新性计划5项,连续几届在湖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若干项。2010年中心又组织学生在全国高校大学生基础医学实验创新比赛中取得了三等奖1项和优胜奖2项的好成绩。实践表明,实验中心能够整合高校优质的仪器设备和资源共享系统,通过协调各学科独立组织开展多学科专业的探索性实验。实验中心在高校实验教学改革中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应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实验教学中心的整合、共享、共用、共建的优势,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建设一流大学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孟庆繁,逯家辉,王贞佐,等.探索性实验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1):85-88.

[2]邓祖军,周玉珍,王卓娅,等.高等医药院校基础实验室开放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3):134-135.

[3]张郦,曾汉高,鄢友娥,等.开放实验室,保障探索性实验的顺利实施[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22(5):586-588.

[4]李耀华,吴建新,周萍,等.利用机能学综合性探索性实验培养医学生的科研能力[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21(8):989-990.

[5]韩云海,吴焕周,丁晓玲.化学探索性实验的教学过程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148-150.

[6]严杰,李杰,肖子曾,等.构筑研究性实验教学创新氛围的探索和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9,8(7):765-766.

医养结合专题报告篇10

 

市卫生局及管理评审组专家:

根据《关于对二级乙等医院评审意见反馈函》文件精神要求,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管理,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确保医疗安全。我院高度重视,及时安排部署,召开专题会议,针对存在的问题,逐步检查,逐步落实,以促进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及稳步提高,确保医院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现将评审反馈意见及整改措施报告如下:

一.医院功能与服务

1.加强门急诊就诊登记,定期分析,做分析报告。完善门诊病人满意度调查,并做分析总结。

2.加强传染病管理,检验科专人负责传染病检查结果的上报。1

二.科室设置及人力资源

1.加强各级各类人员的学习,使人员比例趋于合理。提请公司总部加强医生及护理人员的招聘工作。加强儿科的医师配备。3

2.筹备并建立中西医结合科、皮肤科、小儿外科。让中西医结合专业人员在中西医结合科执业。3、2

3.加强营养科及保卫科的人员配备,督促学习,取得资质。3

三.医院管理

1.提高各委员会活动质量,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作好会议记录。2

2.细化多部门协调机制。1

3.加强门诊管理,制定门诊质控制度并落实,做好各项检查记录及例会记录,做好门诊医生排班。健全各类门急诊处方。2

4.执行院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1

四.信息、病案管理

1.加强病案的管理工作,利用病案管理系统提供准确可靠的统计信息。2

2.改善病案库的存放条件。3

3.丰富图书资料,完善图书室。2

五.加强后勤保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