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气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十篇气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十篇

气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23:18

气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篇1

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是视察宁夏时赋予的特殊使命和时代重任。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实施意见》,推动吴忠市经济社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争当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排头兵,按照中国气象局和区局的安排部署,吴忠市气象局结合地方需求,努力提升生态气象服务保障技术能力,在全区首次实现自动制作分县(市、区)的卫星遥感生态气象服务产品并开展服务,效果显现,得到地方党委和政府及社会公众的充分肯定。

一、背景或出发点

在庆祝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之际,指出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做好气象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并要求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高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生态气象服务在大气污染防治、生态系统保护、推进绿色发展等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发挥着基础性科技保障作用。宁夏实施创新驱动、脱贫富民、生态立区三大战略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日益旺盛,各地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对气象服务的要求趋于量化、标准化。

基于以上需求及发展方向,吴忠市气象局认真学习相关政策,按照中国气象局和区局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服务的系列部署,围绕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的战略目标,解决吴忠市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技术方面的短板,建设遥感综合应用体系,提高生态气象服务理念,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二、主要内容和过程

(一)生态气象服务主要内容

基于中央财政“三农”气象服务专项,融入宁夏智能化综合气象业务服务共享管理平台,建立吴忠市生态气象服务模块,实现吴忠市及所属利通区、青铜峡、盐池、同心、红寺堡区分县(市、区)制图、产品生成,利用智能化手段开展服务,解决生态气象服务从无到有,提升科技含量。

主要功能包括:

1.基于空间分辨率为500m×500m的moDiS、风云四号卫星遥感监测数据,通过植被覆盖度计算模型,结合天地图卫星遥感影像底图,分析分县(市、区)多年植被覆盖度日、月、季度、生长季、年度变化趋势,结合参考文献,将植被覆盖度划分为低、较低、中等、较高、高5个等级,制定区域植被覆盖度服务指标及分类标准,生成图表及服务产品。

2.基于空间分辨率250m×250m的moDiS卫星遥感监测数据产品(Gpp),通过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计算模型,得到8天为一期的npp合成值,年npp总量是由45期数据合成,经过投影变化、镶嵌、裁剪等数据处理后,分析分县(市、区)多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生长季、年度变化趋势,参考相关文献,订正、替换错误格点数据,生成图表及服务产品。

3.以国标GB/t34815-2017为依据,基于空间分辨率为250m×250m的moDiS卫星遥感监测数据,通过植被生态质量气象评价指数计算模型,分析分县(市、区)植被生态质量,生成图表及服务产品。

4.基于光学与热红外遥感通道数据,通过LSt-nDVi特征空间(干湿边方程),进行植被覆盖区域表层土壤水分反演,得到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制定各区域温度植被干旱指数服务指标,分为无旱、轻旱、中旱、重旱、特旱5个等级;分析分县(市、区)温度植被干旱状况,生成图表及服务产品。

(二)生态气象服务技术研究过程

集思广益,制定生态气象服务方案。市局组织业务人员学习相关政策,通过查询、咨询、调查了解目前全区乃至全国生态气象监测及服务情况,调查了解吴忠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及气象服务需求,集体讨论制定了《吴忠市生态气象服务周年方案》。

广泛学习,确定生态气象服务内容。组织业务人员通过查阅文献、网站资料,咨询专家,学习反应生态状况及变化程度的指标内容,分析本地多年的变化特征与趋势,制定本地阈值。

人才引用,构建生态气象服务模块。引用南信大遥感专业技术人员,搭建吴忠市生态气象服务模块。首次实现了市、县气象部门能借助该模块独立开展本区域生态气象服务。

积极主动,开展生态气象服务工作。2020年,吴忠市及所辖县局积极主动,根据本地气温、降水时空变化对植被生长影响以及遥感监测资料,制作《生态气象服务专题》和《专题汇报材料》4期,向政府领导做专题汇报,并获批示及表扬。

(三)生态气象服务科技水平大力提升

服务内容丰富化。生态气象服务模块建设之前,市、县局生态气象服务产品内容只是单纯依据气象监测资料,分析气候概况、干旱状况从而分析生态状况。目前,利用该模块可以从植被覆盖度、温度植被干旱状况、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水体变化、生态质量气象评价等方面分析评价全市生态质量状况,生态气象服务产品内容较丰富多样化。

服务技术科技化。一是依托weBGiS气象地理信息技术体系,建立了吴忠市及所属利通区、青铜峡、盐池、同心、红寺堡区分县(市、区)生态气象服务模块,能针对不同区域制作本地服务产品,服务产品具有针对性。二是基于moDiS、风云四号卫星数据,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量化生态气象服务内容。三是基于weBGL矢量图形渲染技术,实现了高质量的图形渲染。根据不同季节的服务需求制作多种色系图形,采用JaVaiteX生成文档,使生态气象服务产品图文并茂,能让决策者一目了然。

服务方式智能化。基于生态气象服务模块,可以生成并导出生态监测图、数据表、word版文本材料,解决了人工处理数据、做图表、撰写材料的复杂、繁琐程序。

三、创新点

首创性。首个实现了市、县气象局能基于moDiS、风云三号、风云四号卫星遥感资料、气象资料,制作市级及所属分县(市、区)图文并茂的生态气象服务产品。

填补空白。实现市、县气象局生态气象服务内容及技术从无到有,提供基础性科技保障服务,解决吴忠市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技术方面的短板。

服务手段更智能。基于模块集成技术,自动生成产品,通过多渠道、多手段开展气象保障服务,提升服务内容的科技含量,实现生态气象服务手段智能化。

推广应用性更强。吴忠市生态气象服务模块,能对接(融入)到宁夏智能化综合气象业务服务共享管理平台,便于全区推广应用。

四、取得的预期成效

利用生态气象服务模块集成技术,制作图文并茂的《生态气象服务专报》和《专题汇报材料》,为政府领导及相关部门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生态气象服务专题汇报材料》获分管副市长表扬。2020年5月7日,分管副市长专题听取了气象工作汇报后表示:“市气象局工作积极主动,在防灾减灾、生态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提出的几点建议十分契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生态气象服务专报》受到市委副书记肯定。2020年4月22日,基于生态气象服务模块集成技术,制作《吴忠市生态气象监测分析评估》气象服务专报,受到市委副书记的肯定:“此项工作很有意义,请相关部门参阅”。

吴忠市自然资源局根据政府领导批示,主动与市气象局开展座谈,联合开展常态化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工作,切实发挥了气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支撑作用。

五、存在的不足及进一步完善思路

1.生态气象服务内容不够丰富。生态气象服务工作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服务内容还需进一步完善和增加。

气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篇2

1.坚持把气象服务放在首位,强化公共气象服务工作。要以公共气象服务为引领,气象预报预测业务为核心,综合气象探测业务为基础,推进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统筹协调发展。着力完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着力加强气象基础业务建设,着力提升气象预测预报准确率,要切实做好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建设。

2.切实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气象保障服务,大力增强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将气象保障服务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要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的准确性,重点加强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工作;要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预警的时效性,第一时间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众发*布预警信息,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要进一步提高气象服务的主动性,全力做好决策、公众、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切实加强汛期气象服务,认真抓好精细化气象服务;要进一步提高防范应对的科学性,高度重视和着力加强各类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置。

3.坚持为“三农”服务,不断加强为推动农村改革发展提供保障。继续把服务“三农”作为气象工作的重中之重,健全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为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和市场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加强基层气象协理员和信息员队伍建设,组织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示范社区(村镇)创建活动。继续利用信息大篷车,扩大信

息覆盖面。

4.切实抓紧抓好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工作,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依法强化气象部门社会管理职能,优化气象事业发展发展环境。切实改进气象服务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有机联系的方式和渠道,完善公共气象服务引领气象科技和气象业务发展的运行机制,加快形成决策、公众、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

气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篇3

近年来,经过全局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我局气象工作荣获多项荣誉,连续多年综合评比均位于全市气象部门前列,业务质量、科技服务、宣传等工作也荣获多项表彰。2018年度,我局荣获“安徽省农林水利气象工会劳模创新工作室”的荣誉称号。

一、领导高度重视,各项组织健全

***气象局十分注重对文明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每年年初研究部署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制定文明创建工作计划、我们的节日活动实施方案、志愿服务活动计划等任务计划。主要领导总负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将文明创建工作列入领导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会议,将目标层层分解下达,平时不定期检查创建工作是否按期完成,年终进行考核评比。我局始终把文明创建工作贯穿于各项工作中,同时加强规范管理,建立长效机制,努力开创文明创建工作的新局面。

二、加强思想教育,广泛宣传动员

在加强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中,为了不断提高员工素质,我局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系列讲话精神及省、市文明委有关文件,狠抓学习和宣传,并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努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道德风尚。

三、多途径培育创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

1.成立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积极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文明交通劝导、结对帮扶共建、慰问孤寡老人和孤残儿童、打扫卫生等活动。围绕科普宣传月、世界气象日和防灾减灾日等组织在市政府广场或人员密集处进行气象科普宣传。

2.积极开展“道德讲堂”活动。全面落实“道德讲堂”“四有”建设,设置了“道德讲堂”场所,按照“唱一首道德歌曲、讲身边道德故事、诵一段中华经典、受一次道德洗礼、作一番感悟点评、送一份吉祥”等规定流程,每季度开展一次。结合“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开展活动积极传播凡人善举,切实提高干部职工的道德水平。

3.积极开展网络文明传播活动。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文明上网,不制造、不传递有害信息。***气象局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队伍采取微博、论坛、QQ、微信等多种形式在网络空间里传播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言论,积极传播推广网络文明,并在网上积极参与“道德模范”、“中国好人”等评选活动。

4.积极开展文明餐桌行动。***气象局近年来严格按照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省市委要求,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在日常工作中倡导“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用餐理念,并在醒目位置张贴光盘行动、使用公筷相关提示海报。

5.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在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重要节日开展包粽子、美文朗诵、体育运动等文体活动,引导职工树立文明新风尚,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

6.积极共建,做好结对帮扶工作。***气象局多次到砖集镇腰庄村进行扶贫慰问,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住房、子女上学、就医等情况,并为贫困户脱贫出谋划策,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截至目前,我局累计投入扶贫资金近10万元,包括精准扶贫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设备7万元,节日慰问、秸秆禁烧等帮扶资金2万余元。

四、积极开展“三风”建设,提高职工素质

建立了图书室,现有图书2000余册,报纸9种,杂志10多种,丰富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加强职工勤俭节约教育,坚决制止奢侈浪费,积极开展创建节约型单位活动,在办公区走廊粘贴节水节能提示牌。加强文明礼仪学习,大力倡导文明出行,教育职工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不乱穿马路、文明乘车、礼貌让座,确保人身安全,培养遵德守礼的社会风尚。

近年来***气象局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充分发挥新时代劳模工匠、优秀职工的示范引领作用,持续开展读书、技能竞赛、学术报告、科研项目评比等活动。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为创建学习型单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18年我局青年职工杨寅荣获阜阳市“五一”劳动奖章及“阜阳市技术能手”的称号。

五、工作业绩突出,服务效益显著

气象局职工牢固树立气象服务是立业之本的观念,始终把为***人民群众生活提供及时、准确、全面、优质的气象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认真规范天气预报预警服务短信的发送内容和频次,录入增加了种养殖大户、政府部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服务对象等用户信息,目前***气象局天气预报短信服务用户数量达到2664个,进一步扩大了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的覆盖面;每年确认更新气象灾害风险数据、重点单位数据、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人员数据等;每年定期编制***气象局决策气象服务周年方案,规范气象服务材料的内容和种类,进一步提升了决策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做好“突发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服务记录表”的填写,实现灾害性天气的服务留痕。2017年5月份,顺利开通了“***气象局”微信公众号;2019年6月份,开通了“安徽界首预警”抖音号。近年来,我局加大气象服务三农的工作力度,多次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有效缓解了旱情;开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拓展生态农业气象服务,积极开展春耕春播、午收夏种等重要农时气象服务,每年印发专题服务材料500余份。遇到特殊天气时,气象局及时通过96121、电视台、显示屏、手机短信、微信、QQ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向公众气象信息,并联合农业专家根据不同的天气提出相应的农事建议和防范措施,为种植大户、水产养殖、大棚蔬菜、重要农事季节等开展农业气象服务,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

每年的节假日气象保障服务及中高考气象保障服务等都为市政府及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在创建文明系统工作中,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按照党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制定了一系列党风廉政建设的规定和措施,气象局领导干部努力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自觉形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良好风气,未出现一起违法违纪的事件。

七、加强优美环境建设

“人能改造环境,环境也能改变人,优美的环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我局在创建中把改造环境作为一项重点来抓,有计划地进行综合治理。

八、加强精神文明创建宣传工作

气象局高度重视文明创建宣传工作,在各类网站和媒体积极宣传报导文明创建工作情况。

近几年,我局未出现刑事案件;全体职工无违法违纪事件;单位治安状况好,无“黄赌毒”现象及邪教活动;计划生育全部达标;连续多年安全生产无事故。今后,我们将继续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创新机制,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加大精神文明创建力度,为界首气象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为建设品质慢城、乐居界首提供强力支撑。

气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篇4

气象服务是立业之本

气象服务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始终坚持“气象服务是立业之本”的思想,努力做到“决策服务让领导满意,公众服务让群众满意,专业服务让用户满意”。自然灾害频繁,其中气象灾害占70%,有些年份高达90%;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农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全区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达数千万公斤,死亡牲畜达数十万头只,直接经济损失常常是几亿元。为此,气象部门紧紧抓住气象服务工作不放松,把为领导部门的决策服务和为广大社会公众的气象预报服务,放在服务工作的首位,按照“主动、及时、准确、科学、高效”的要求,努力提高服务的社会经济效益。全区气象部门运用各种服务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和气象科技服务,为的农牧业生产、环境保护、森林防火、防灾减灾、军民航空、登山旅游、科学考察、重点工程建设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我们自始至终把为农牧业服务放在气象工作的首位,以防灾减灾的决策服务为重点,特别是在人工消雹、增雨上下功夫。的人工影响工作不仅为农牧业发展增加科技含量,为趋利避害增产增收做出贡献,而且在宣传科学、破除迷信、稳定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和广大农牧民群众的一致好评。与此同时,全区气象部门还积极深入调查,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先后开展了重点工程气象服务、防雷检测服务、资料服务、庆典气球服务、电视广告服务、121电话咨询服务,收到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1998年那曲、阿里发生的重特大雪灾,2000年4月林芝易贡发生的特大型山体崩塌滑坡灾害,2000年8月日喀则特大洪涝等灾害,各级气象部门都成功地进行了准确及时的预报,灾情发生后,又组织技术力量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对积雪范围、深度、动态变化等进行监测,并及时将资料传到自治区和受灾区的抗灾指挥部,为当地政府指挥防灾、减灾提供了优质的气象服务,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灾害损失,为防灾、抗灾、减灾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培养少数民族为主的“高精尖”技术队伍

我们始终把重视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作为稳定和发展气象事业的一项根本措施来抓,尤其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工作。教育工作的重点从以普通学历教育为主转变为以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为主,先后选派16名(其中藏族9名)优秀青年到内地各大科研院所和大学进修、学习、深造,以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为主,现在已有11名硕士研究生学成归来,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另有5人正在攻读博士和博士后。我们还十分重视在岗教育工作,每年都要举办各种专业的培训班;结合业务需要选派技术骨干到对口省(区、市)挂职锻炼,1994年以来已派出45余人次;同时,还结合大型业务项目建设、重大科研课题研究和国内外科研合作的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学科带头人和管理骨干。目前,全区气象科技人员中,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已经达到队伍总数的32%,大中专以上学历人员已经达到队伍总数的82%,初步形成了一支民族结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较为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为气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气象的现代化建设

“气象现代化建设就是兴业之路”,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步伐,是提高气象服务能力、提高气象服务社会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也是气象发展的出路和希望所在。多年来,我们始终把气象现代化建设放在优先位置,集中一切可能集中的人力、财力、物力进行业务现代化建设。近年来,主要完成了气象卫星综合应用业务系统(简称9210工程)一期、静止卫星接收处理系统(简称552-5工程)、自治区区级气象实时业务系统网络升级、自治区遥感应用研究中心等各项建设。同时,全区气象部门仅在“九五”期间,共承担科研课题51个,其中有7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获厅局级科技进步奖,圆满完成了“一江两河”流域农业开发遥感动态监测一、二期项目;完成了第二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实验加密观测和中日季风实验观测等大型科研合作项目,进一步提高了全区气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气象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光荣榜

我们始终把“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广大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普遍提高,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形成了“高海拔,高标准;缺氧气,不缺志气”的高原气象精神。我们系统先后涌现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全国群众体育运动先进集体”等省部级以上先进集体32个;“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全国模范气象工作者”、“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省部级以上先进个人99人。1996年以来,气象部门进一步加强敬业爱岗、民族团结等教育,开展美化工作环境,改善生活条件等工作,在区、地、县三级气象部门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在的39个气象台站中,获自治区、地区、县有关部门授予“精神文明单位”和“精神文明示范单位”的台站已达到台站总数的80%。

气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篇5

一、总体要求

2013年单位作风效能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和市委十二项规定、紧密围绕省局市局关于率先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要求,认真落实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重点突出“勇担当、重落实、求创新、尚廉俭”这一主线,着力构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以更加优良的作风、优质的服务、提高效能,提升气象服务水平,健全气象服务机制,为建设美丽提供有力的气象保障。

二、总体目标

紧扣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不断提升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为保障经济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服务“两个率先”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这一中心;以提升气象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提高气象依法行政的办事效率、增强创新能力和气象服务能力为目的;进一步深化作风效能和党风廉政建设,切实厉行勤俭节约;着力打造“民生气象”服务品牌,强化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

三、工作计划

1.提高思想认识,明确作风效能建设工作责任

气象部门是科技型、基础性的公益服务部门,加强作风效能建设,要以科技创新为依托,以社会需求为牵引,精心提供政府满意、企业欢迎、公众需要的优质气象服务产品,创建真正的服务型部门,以优良的作风、廉洁的服务、一流的效能树立气象部门良好形象。

高度重视单位作风效能建设,深刻理解上级气象部门和市委、市政府关于作风效能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把改进单位作风和提高行政效能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主要领导要切实担负起作风效能建设的领导责任。建立健全作风效能建设管理体制和运作、监督机制,认真制定和落实绩效考评工作方案,把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作为目标管理考评的重要内容。

2.大力推进思想观念创新,提升优质服务水平

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党的十精神实质,深化学习型党支部、学习型单位建设,努力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进一步提振奋发有为、勇于担当的精神状态,强化主动作为、率先争先的履职意识。开展争创“群众满意的窗口服务单位”活动,深化“两集中、两到位”;做好规范化管理、标准化建设,以“创一流服务、让群众满意”为目标,以打造“民生气象”优质服务品牌为契机,强化服务素质,注重服务能力,突出服务成效,争创文明行业、满意窗口和示范岗位,全面提升业务、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用我们的服务,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认真执行工业建设工程联合竣工验收和建设项目集中收费,实行审批和收费分离,进一步压缩时限、优化流程,促进行政服务提速增效。

3.加强阳光便民服务、信息公开,提升气象工作透明度

进一步加强政府阳光便民服务网络平台栏目诉求办理、回应、及时解决的表达和处理机制。继续推进政务(党务)公开,全面落实市局oa系统应用,方便群众知情,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实现决策依据的科学化、工作流程的规范化管理工作的协同化、信息资源的共享化、政务工作的透明化。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三人以上民主决策制度和项目论证制,强化行政权力网上透明运营,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载量切实提高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的水平和效果。

4.服务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高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

一是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和政策调整,增强服务意识,服务企业发展,主动宣传气象政策法规,切实履行社会职能,加强与服务单位的沟通联系,认真分析查找在服务、办事、依法行政等方面的存在问题,落实整改措施,提高服务水平;二是服务重大项目建设,加强联动和部门配合,畅通“绿色通道”,进一步规范服务收费,严格执行上级的各项收费和减免规定,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三是完善联系群众的各项制度,畅通服务群众渠道,做好政风行风热线,开通广播、电视、日报气象服务栏目,增加气象服务内容、扩大气象服务面,提升社会知名度和满意度;四是强化“民生气象”服务品牌,全面完成今年六项重点工作,提升气象服务社会、服务百姓的能力和水平。

5.倡导勤俭务实、强化学习,着力提高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

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规定,切实做到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自觉。认真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化“三解三促”活动。坚持和发扬勤俭务实作风,大力倡导求真务实,坚持厉行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服务理念,把推动气象现代化建设,将做好气象服务工作作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一项重要政治责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提高气象队伍思想政治素质,提高气象干部职工的气象服务意识。完善各岗位人员的综合学习、培训、教育、交流机制,支持在职高层次学历教育和培训,加强业务理论学习和技术总结,提升气象业务工作能力;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增加内容,不断拓展信息覆盖面;完善修订公共气象服务流程,继续做好汛期气象保障服务和夏收夏种、秋收秋种气象为农服务;不断推进气象信息、雷电防护科技服务和生态环境建设、旅游气象服务。

高度重视和加强气象干部职业道德教育。开展服务型单位建设,树立气象员就是神圣的服务员理念,积极推进服务型、学习型党组织、单位建设力度,通过职业培训指导、自我教育、学习先进人物事迹、创建文明单位、优质服务品牌建设活动等多种形式,教育气象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培养气象干部吃苦耐劳、克已奉公、甘于奉献的精神,不断提高气象干部的职业道德水平。

切实加强党风廉政教育,筑牢反腐倡廉思想防线,不断提高气象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通过党风廉政建设理论和《廉政准则》的学习,正面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和诫勉教育,采用廉洁从业承诺等形式,引导气象干部遵纪守法和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弘扬正气,勤廉服务。

6.坚持强化公共气象服务职能,做好全年气象工作

一要健全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机制,推进现代化项目建设。

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的气象现代化建设推进工作机制,扎实推进“气象监测和公共服务数字化工程”项目的建设,完成边界层探测系统风廓线仪的安装。加强地面自动化观测能力建设;完善雾霾等大气成分监测系统,增加监测项目和观测内容,积极推进第三代公共气象信息终端的布设。

二要加强现代气象业务和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加强以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为核心的现代天气业务体系成果的应用,完善市县一体化预报业务平台和精细化预报系统、短时临近预报预警系统的应用,加强本地化检验和补充,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加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做好传统媒体的气象信息,大力拓展公共气象信息终端、手机信息、微博、微信、网站等新型传媒的信息服务,围绕服务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推进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及农业产业布局,深化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加强生态环境、旅游气象服务,做好雾霾天气的监测、预警,继续加强虞山森林火险等级预报及防火宣传、长江海事、地方海事的气象服务工作。

气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篇6

关键词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建设;生产现状;需求;问题;建议;贵州绥阳

中图分类号S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03-0274-02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农民经济收入增长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经济工作,近年来连续以一号文件加以强调,表明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贵州省委省政府及遵义市委市政府切实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将解决好“三农”问题当成贵州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气象部门作为基础性公益性的事业单位,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保障有责无旁贷的责任。

为分析绥阳县农村改革发展对气象服务的新需求和气象为农服务现状,查找不足,深入乡镇村居开展调研,邀请作栽、植保、水产、蚕桑、渔政和部分农技人员座谈,听取气象为农服务意见和建议,实地考察小关金银花山区特色农业示范区,与从业人员交流,收集气象服务需求和建议,还开展了问卷调查,通过调研,为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建设积累了基础信息。

1农业生产现状

1.1绥阳县基本概况

绥阳县位于贵州北部大娄山中段,国土面积2566km2,有耕地2.77万hm2,森林覆盖率28%,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下辖12个镇3个乡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市级工业园区和1个县级工业园区,粮食产量在27万t以上,粮、油、烟、畜、椒、药、菜等七大特色产业初具规模,金银花、生态土鸡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中国绿色果蔬之乡”[1-2]。

1.2绥阳县气候特点

年平均气温15.1℃,降雨量1160mm,平均空气湿度在80%以上,无霜期283d,年日照时数1114.2h。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季风特征明显的特点,气候资源丰富。但灾害性天气频发,洪涝、干旱、暴雨、强对流、秋绵雨、高温、寒潮、大雪、大雾等灾害性天气影响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

1.3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

首先,根据调查,绥阳县农业生产连年出现“四个减少”,即耕地面积减少、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粮食产量减少和人均占有量减少,最为严重的是耕地面积因退耕还林和城镇化建设等因素而有了大幅度的减少;其次,受其他因素如土壤肥力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优化和改善种植业结构的难度比较大,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布局和规模较小,另外由于现代化基础设备的欠缺,使得产销衔接松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再次,因为地质环境等因素,导致常规农业发展缺少后劲,出现了挤压格局,缺少资金投入,给农业生产发展带来困难。

2农村改革发展的气象服务需求

经过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得知,为农气象服务的需求共有3个方面:气象预报和防灾减灾信息、气象科技技术指导和农业经济信息。广播、电视以及手机和电视等是农民了解气象信息最常见的途径,其中,最能得到农民认可的就是电视;通过贵州农经网,农民所能了解到的信息有农资价格、农业气象以及农产品供求信息,因为农村网络普及率不高,对网络有一点了解的农民大约有30%,还有3/5的农民不对于这些网站不太了解。在农产品信息的公示方面,认为公示在贵州农经网上比较好的农民占1/4,不清楚怎样公示的农民有30%,农经信息在农村的普及还有较大的困难;对于气象科普知识如种植新品种所需要的气候环境、防雷知识等有一些了解的受访人员占到了3/4。通过调查了解到,农民想要了解的气象服务信息有很多,例如灾害预防以及农业气象科技等,短期气候预测或年景气候展望便于调整种植结构和安排农业生产,在建设新农村以及选址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气象因素的影响。通过大量的调查可知,农村改革发展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一般反映在下面几点。

2.1农村新经济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一些自然灾害,比如洪灾、风雹、凝冻、干旱等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农业产业化结构优化的大力进行,展开规模化农业生产的乡镇越来越多,因此天气预报必须确保精准性和时效性。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在进行设施和高效以及观光农业上都对农业气候的可操作性论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民想要多了解气候条件,因此需要延长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时间,尤其是在自然灾害以及农忙季节到来的时候,更要增加这类节目播出的时间和频次。农民还希望有其他方式以及手段来了解气象信息。

2.2新村镇建设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在建设新村镇的过程中,农民都非常在意自然灾害,比如洪灾、风雹以及强降雨等因素的影响,另外也很重视光照以及通风等条件,因此新村镇建设对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程建设气候论证、雷电防护以及合理利用气象资源等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3-4]。

2.3培育新农民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乡村干部以及农村都想掌握更多的气象科技知识,从而加强对农业气象、农经信息等的运用能力。

2.4新农村生活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在改革农村的过程中,乡村人民以及各级干部都希望有一个高质量的生活,同时也希望能够建设出良好的劳动环境,所以对生态与健康以及旅游气象等提升生活品质有帮助的气象服务有较大的需求。

3气象服务现状

气象为农服务是绥阳县气象局的工作重点。近年来,针对农村经济发展新情况以及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组织了多次的技术攻关,同时不断加强业务能力的培训,提升为农服务产品品质,确保其效率,在农业气象、自然灾害预防以及农村气象观测体系和人影作业等方面具有社会经济效益。

3.1完成农村气象监测站网建设

目前,全县已建成21个地面气象观测站,各站之间的平均距离仅10km。选择以及搭建了多个土壤等观测站点,以此保证能在任何时间监测洪灾、强降水、气温等气象数据。全县所有乡镇共增加了7个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另外,覆盖全县15个以及113个乡村和行政村的逾120名信息员和15名联络员构成的农村和乡镇气象团队提供了非常多的信息途径为气象信息的传输,从而确保能够覆盖整个乡镇。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缓阳县农业气象防灾减灾系统的构建,同时还提高了气象为农服务水平,加强了服务能力。

3.2提高为农服务产品技术含量

为了确保主要的农作物产量预报的精准性,进行了油菜以及水稻等产量预报,将各个时效的预报对外公示,近年预报精准率都超过了95%。为了完成好预防虫害等工作,与农业机构的植保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进行了作物病虫情报等预报工作,为在第一时间将气象保障服务提供给这些预报工作,这些年出现等级预报精准率达到了100%。为进一步加强科学使用水资源的气象服务能力,建立了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体系,因此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为政府科学调度水资源决策。

3.3提高气象信息传播的时效性

一是及时通过传真、email等方式把《重要气象信息专报》《气象信息报告》《气象信息快报》等决策气象服务信息向所有党委政府部门进行传递;其次是通过贵州农经网对各种信息,比如农业科技与百科以及气象进行传播;再次是通过广播、电视以及报纸等对重要的天气气象信息进行传播。

3.4科学开发使用空中水资源取得效益

全县部署了人影高炮作业点6个、火箭发射装置1台(套),根据需求和气象条件,及时组织人工增雨作业,缓解旱情,在2013年抗击特大干旱中做出贡献。

3.5加强应急气象服务系统构建

为进一步加强重大灾害性天气应急响应能力,明确了气象应急响应方案,将其添加到县政府应急响应系统,积极开展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气象保障服务。但依然落后于农村改革发展的新任务,一般反映在下面几点:首先是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具有很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农村没有很高的信息化程度,气象信息传播途径无法满足农村人民群众的需求,农经信息交换的难度非常大。其次是天气预报的精准率落后于规模化农业,除此之外,天气预报的实用性也落后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再次是科普知识普及面以及农村自然灾害防御安全措施落后于保证农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要求。最后作物新品种引进气候区划论证工作相对滞后,缺乏技术支撑,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存在差距。

4建议

4.1在农村公共服务系统中添加气象服务

气象工作和农村工作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构成农村公共服务的关键部分就是气象服务,要体现出气象在农村建设中的现实意义以及重要性。尽可能让乡镇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系统中加入气象为农服务系统,推动气象为农村服务系统的构建。首先要尽快构建农村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体系,主动提供天气预报业务服务;其次是尽快建设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社会化综合管理系统。尽快打造出一支农村气象信息员团队,指导这些人负责搜集气象和农经信息以及气象知识普及等工作。完成好农村公共气象服务工作,尽可能确保公共气象服务进村入户。

要对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方式进行优化,借助电话、报纸、广播等不同途径,拓展气象信息的涵盖面,从而确保农民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在农村文化站服务系统的构建中添加气象服务功能,借助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农民对气象知识有一个及时、全面的了解。

4.2优化和改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网络

与广电部门建立合作关系,按照农村电视普及率提升和农民生产生活的特征,延长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时间,对其播出时间进行相应地改变,特别是在农忙季节要实现村民收工后了解天气动态的需求。加强与电信部门的合作,根据农民手机使用率越来越高的特征,主动提供手机短信定制服务,特别是针对重大的灾害性天气信息,保证能够在第一时间向种养殖大户以及农村乡村基层干部发送有关信息,从而为其预防自然灾害提供帮助。

4.3尽可能提供优良的气象服务

主动进行细化到乡镇的天气预报,围绕重要性天气和农忙季节,不断提高落区和量级的预报精准性,延长预报时间,将超过3d的天气预报提供给农民。积极和农林等部门合作,完成好不同时期的天气预报工作,从而让农民能够很好地预防灾害,合理地安排好生产。增强气候、天气以及气候改变影响我国农业粮食的探究,进行农业气候可操作性论证,帮助农民对种植结构进行优化,从而提升为农气象服务水平。进行农村建设项目的气象评估服务,将气象评估报告提供给农业生态工程以及城镇化建设,为政府部门提供建议。完成好改造房屋的抵抗灾害设计技术指导以及工程开展等工作,尽可能降低自然灾害所产生的影响。适时进行人工增雨作业,从而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发展。增强农村预防灾害的科普知识宣传,加强农民以及农村减灾与防灾的运用能力。

5参考文献

[1]葛慧君.大力提升气象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J].浙江气象,2011(1):3-4.

[2]周福,谢慷,俞骆波,等.基层气象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浙江气象,2011(1):5-8.

气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篇7

>>美丽乡村建设新气象探究重庆美丽乡村建设特色为魂用文化引领和提升蓬莱美丽乡村建设科技创新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强大支撑以农村集中建房为抓手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探索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的建设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浅析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探讨《乡村气象站》为农服务显成效美丽乡村建设重点问题研究美丽乡村生态景观建设研究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白山市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努力提升幸福指数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研究以“四级联创”为载体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突破口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以古文化资源为抓手建设美丽乡村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2]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新农村建设课题组.打造中国美丽乡村统筹城乡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安吉模式”研究报告[J].中国乡镇企业,2009,28(10):6-13.

[3]叶清,焦庚英,许晓利,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气象问题及服务措施[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3):31-34.

[4]刘庆华.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研究-以浏阳市柏加镇渡头村为例[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7.

[5]汪彩琼.新时期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2,23(8):1204-1207.

[6]吴延年,王建胜,严春银.需求与对策: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调查[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3):35-37.

[7]黄磊,邵超峰,孙宗晟,等.“美丽乡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4,10(1):392-395.

[8]刘丽伟.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经济增长作用研究[J].世界农业,2009(11):19-22.

[9]崔永军.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生态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J].吉林农业科学,2014,39(1):92-96.

[10]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美丽乡村建设课题组.美丽乡村幸福安吉[n].农民日报,2012-12-20002.

[11]杨祥珠,娄伟平,董家明.绍兴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气象服务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9):2772-2773.

[12]张秀荷,郭洪杰,杨茂林,等.基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气象事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23):7240,7242.

[13]王忠伟,潘新民,王胜兰,等.新疆城乡地区气象服务覆盖面调查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466-11467,11481.

气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篇8

[关键词]生态农业气象服务

[中图分类号]X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2-0223-01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农业生产是以生物体为生产对象,以自然环境为其生产场所,通过人为的干预,使生物体更好地适应和利用环境条件,吸收物质与能量,从而得到人类所需的产品。由于农业生产置身于自然条件控制下,必然要受到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其中气候条件的影响最为突出:风调雨顺的年份,农业生产可以省肥、省工、省成本,产量高;气象灾害多的年份则相反。所以,人们必须根据气候特点和生物的生理生态要求,制订干预和促进农业生产的各项措施,做到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以达到高产、高效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一、气象为生态农业服务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由农业驱动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研究表明,几乎所有大范围流行性、暴发性、毁灭性病虫害的发生流行均与气象条件或天气气候灾害密切相关。气象条件、农业气候资源的组合匹配和时空分布变化,制约着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区域农业结构布局及其经济发展。

1.帮助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性调整

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是当前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中心任务,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为使我国农业从数量型向质量、生态和效益型农业转变,农业种植的区域布局、作物结构、品种搭配都应进行相应的调整。气候条件是决定农产品能否高产、高效、优质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表明,只有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农产品才能形成优质的名特优产品。因此,农业结构调整,尤其是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结构的调整,除了考虑市场因素外,必须以调整对象的适宜气候区为前提进行合理布局,才能实现农业结构调整的最大效益和功能。由于气候条件的差异,我国农业气候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有适宜各种农产品生产的优势气候。如何趋利避害、分区分类地加以利用,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是能否实现优质农产品最大产出,能否充分发挥农业结构调整整体效益的关键。

2.加大农业服务力度

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对食物需求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如果作物产量没有大幅度提高,单纯地通过增加农业生产用地来解决,那么由农业驱动导致的生态环境变化将带来非常重要的影响。一方面植物生长和光合作用需要吸收大量的Co2,这有助于减轻由于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所造成的Co2增加对大气的污染,有利于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但更重要的是负面影响:生态环境将遭到破坏,水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系统简单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衰减、物种灭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加剧,大气污染严重,陆地、淡水和近海生态系统的污染基富营养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又进一步影响农业生产,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据统计,我国每年因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00多亿元。因此,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大为农业服务的力度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二、我国农业气象服务发展思路与趋势

1.发展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新技术

建立一批农业气候资源、森林与湿地气候资源、草原气候资源等开发示范基地。加强特色农业、精准农业、设施农业的气象科研与应用服务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及时、可靠的决策依据,为农民致富增收提供示范服务。以区域农业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为主线,研究区域农业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及优化布局,进行农业自然资源的分区、分类及评估;为区域生态农业产业结构布局调整、农民致富增收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2.拓宽为农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方式

在搞好为大田农业服务的同时,要加强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和高附加值的“名、优、特、新”农产品的服务措施。同时,为保证气象信息的时效性和覆盖面,更广泛、直接地发挥气象信息在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关键时期的重要作用,在为政府提供决策气象信息服务的同时,开展针对县(市)、乡镇等基层服务对象的精细气象信息产品的开发和研究。

3.进一步加强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

与大气科学其他分支学科相比,农业气象仍是一门年轻的边缘学科。目前该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薄弱,水平较低,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大。未来将在大量科学试验基础上,进一步提示生物圈中农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研究对象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的生理生态过程、能量物质转换传输过程和农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及各种过程与环境气象条件的复杂关系,并以详细的数学模型和精湛的计算机仿真、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再现这些过程。生物圈在气候系统五大圈层中的作用;生物和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农业气象灾害预普、评估、防御;农业气象预报的原理、技术方法等研究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气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篇9

关键词:农业,气象服务,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S16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50951005

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气象灾害多发的国家,农业的高产高效、农村的和谐稳定、农民的增产增收等一系列“三农”问题都与气象服务紧密相关。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气候变迁和地球生态环境恶化,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对农业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中央一号文件曾明确指出,要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为“三农”服务的职能和重要作用。

1我国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农业自然灾害频发制约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近年来全球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自然灾害频发,对社会生产和人类经济生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而我国又是传统农业大国,气候复杂多变,因此对生态基础脆弱的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同时说明了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气象灾害能力差,天气预报时效不够长,预报也不够精细,预测预报准确率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也反映了我们防灾减灾意识不够,储备不足。

1.2农业对气象的依赖度过高,农村局地性限制了气象信息的有效传播

农业是受气象条件影响最大的产业,农民是气象服务最广大的对象,气象服务的成功与否切实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收入,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和气候复杂多样,相对城市而言,农村是气象服务工作最广阔的领域,同时也是气象灾害防御最为薄弱的地区。尽管目前农村基础设施有了一定改善,但受地理和交通条件限制,一些农村偏远山区还存在互联网不通、覆盖率低和农民信息化程度不高等突出问题,导致了获取气象信息的渠道匮乏、信息面较窄,绝大多数农民只能通过收看电视上的天气预报,一些时效性强的气象预警信息缺乏快速、有效的传播途径,信息的传递与广大农民对气象信息的迫切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气象信息的服务。

1.3农业气象服务能力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不适应

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气候的不断变化和各地农业生产格局的不断调整,农业气象服务能力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具体表现在:气象服务工作内容逐渐由单一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扩展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特色农产品气象保障服务、粮食安全气象保障等多方面,传统农业气象信息服务覆盖面窄、产品单一、信息不够丰富,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和农业生产多样化的需要;农业气象业务与天气气候预测业务衔接不够紧密。缺乏与关键农事季节、重要农业生产活动相关的农业气象服务为代表的业务工作;农业气象服务产品的缺乏指导性和针对性,由于受传统观测技术和通信、传输手段的限制,气象服务产品的时效性较差,往往存在一定的盲区和滞后性,同时服务方式过于传统,服务内容简单、服务产品用语模糊、长年不变,其深度和水平也远远不够。

1.4农业气象业务的科技支撑能力尚待加强,人才队伍现状令人堪忧

目前农业气象预报预测方法多以常规统计方法为主,农业气象服务产品的针对性不强,丰富度和精细化程度不够,科技含量不高,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化、模式化程度不高;农业气象现代化建设落后,缺乏先进的监测手段和对农业生产全方位的调查,观测仪器设备陈旧、布局不够合理,保障体系不够健全,观测手段和方式简单落后,观测工作费时费力,观测技术缺少突破性创新;从事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人才队伍状况令人堪忧,近年来,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农业气象服务在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导致农业气象队伍整体建设相对缓慢,大量专业技术人员流失,基层农业气象人员紧缺,从事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力量明显不足,现有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无法适应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发展的需要。

2我国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发展思路与措施

2.1依托科技进步,加强突发性灾害预报预警

面对复杂的天气形势,气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局地性、突发性、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报预警,避免出现重大灾害性天气分析研判的疏漏;要充分发挥现代化效益,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用好各种观测资料,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度,强化预报手段,使气象服务更有针对性、更加人性化。

2.2拓宽农业气象服务领域,使其呈现多元化趋势

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未来应不断拓宽农业气象服务领域,根据当地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需求,扩大农业气象观测品种,及时调整农业气象监测内容,并逐步实现业务多元化发展趋势。积极开展粮食安全保障的农业气象服务,发展动态农业气象产量预报、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灾害评估以及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为粮食高产稳产和防灾减灾服务。

2.3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村气象信息的针对性

依靠科技进步,因地制宜,构建适应农业防灾减灾、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等需求,以及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农业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农村气象灾害预警应急体系、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和防减灾决策服务系统、粮食安全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和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系统,提高农业气象预报的针对性、特色性和精细化程度,为社会稳定农业生产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优质气象服务。

2.4建立和完善农业气象监测网络系统

按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新需求,建立分层次、分区域的农业气象观测网络系统,完善现代农业气象指标体系。

2.5建立健全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机制

积极探索气象灾害应急救援工作机制,加强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农业灾害的气象监测预报、预测预警、评估及控制技术,实现与天气、气候密切相关的重大农业灾害的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及其减灾控制,逐步发展防御灾害的信息系统,提高关键农事季节和具体农业生产活动的防灾减灾服务能力。围绕现代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具体需求,开展关键农事活动气象预报和农业重大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

2.6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基层农业气象经费投入

加强农业气象基础设施建设,适当增加农业气象基本业务经费投入,制定适当的奖励、激励机制;加强农业气象业务和管理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工作,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更新现有知识结构,全面提升各级农业气象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发展后劲。

2.7探索气象服务的有效途径,完善新农村建设的气象服务

不断拓宽面向农村的气象服务信息渠道,以网络、广播、电视、电话、报纸等为载体,将各种气象信息及时传递到广大农民手中,最大限度地避免减少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同时做好信息反馈工作,了解广大农民对气象服务产品的满意程度,以便第一时间做出改进。进一步加强农村气象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建立农村气象服务信息站、农业气象信息专栏等形式,提供丰富的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定期不定期地为农民群众开展培训讲座和气象技术咨询服务,使他们了解气象相关知识,提高使用农业气象新技术的能力与水平,增加农民防灾减灾意识,以促进新农村建设、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3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业气象服务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更为突出,如何开展多元化、精细化、全方位、全程化的优质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需求,是新形势下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健全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体系,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预测和监测水平,在深化传统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同时,积极、稳妥地向生态环境领域拓展,为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持。

参考文献

[1]蒋运志,唐熠,唐桥义.关于做好农业气象服务的几点思考[C].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2009,132-136.

[2]陈彩霞.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农业气象服务水平[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4)2:62-63.

[3]苏娟,张宇.新形势下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3,15(04):64-66.

[4]田家波,宋杰,张前东.针对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现状需求和措施[J].科技信息,2010(05):807,817.

[5]贺宇.农业气象服务现状与发展趋势[J].现代农业科学,2009,16(02):129-130.

[6]马树庆,王春乙.我国农业气象业务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J].气象科技,2009,37(01):29-34.

气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篇10

健全自上而下、覆盖城乡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完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体系和责任考核制度。建立社会组织参与气象防灾减灾的机制,推进气象防灾减灾社会组织建设,发挥气象信息员、志愿者、社会媒体的积极作用。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气象业务支持系统与平台建设。提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与传播能力,加强村级气象预警设备建设,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推进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普及,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努力形成政府统一领导、综合协调,气象部门准确预警,相关部门各负其责、有效联动,各社会组织(单位)广泛协同,广大公众积极参与配合的气象防灾减灾局面。

二、构建城乡均等化、保基本促公平的基本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气象服务水平

完善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制度,优化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布局、流程,促进业务集约、信息共享,推进气象服务技术发展,统筹推进城市和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为农、城市、湖泊、能源等气象服务,推进环境气象业务发展,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不断改进服务提供方式,丰富服务产品,推进气象服务品牌化、集约化发展,提升服务能力,扩大服务覆盖面。结合XX天气气候特征,开发和制作公众迫切关心的气象服务产品,不断满足公众个性化需求。

三、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

(一)重大项目

1.农业生产气象保障项目

以XX农业现代化发展对气象的需求为重点,开展自动化农业气象观测能力、信息化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和专业化农业气象技术支撑能力建设,建成自动化农业气象观测能力、信息化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和专业化农业气象技术食生产农业气象服务保障体系,使观测基础更加稳定可靠、技术支撑更加科学高效,服务的针对性、时效性、覆盖面和精细化程度明显提升,农业生产气象防灾减灾水平和效益显著提高,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不断增强。

2.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项目

(二)重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