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综合知识点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33:22

教育综合知识点总结篇1

一、创新教学方法概述

我们所说的创新教学方法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师与学生双向学习的教学新方法,这种教学新方法是一种主要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勤于思考,活化教材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地把教材知识有机地引入学习者的脑海之中,达到永久性记忆的教育发展目的。这种教学方法主要表现为开拓学生创新学习和创新思维的空间,挖掘学生学习新知识和创新研究新知识的潜能。地理学科牵涉知识面广,图文并茂的学科知识特点最适宜创新教育方法的实施.高中地理知识表现为主要以图像为主,地图是高中地理知识的一个形象的总体概括,由此看来,创新教育教学新方法适应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并能够达到多方向发展的教育功效。

二、创新教育视域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探微

(一)实现课堂教学的合理分配

高中课堂教学标准时间为45分钟,合理分配这45分钟是十分关键的,这就能够为一节课安排出精彩的课堂教学,分清一节课中各个教育发展阶段是实现创新教育新模式教学的主要发展目标,这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创造一个科学的发展环境,为素质教育提供可行的教学改革新思路。例如45分钟一节课,教师可以运用15分钟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和有机连接这一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后让学生明确知道这节课主要要学习什么内容。20分钟叫学生们自主学习和探讨新知识,教师在这20分钟过程中起着辅导作用,一起与同学们探讨相关知识,然后运用10分钟总结当节课所知识。就这样,45分钟的课堂时间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降低了课堂紧张严肃的教学氛围,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二)实现教师与学生课堂教学中的双向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应该建立平等的朋友关系,不断培养学生学习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原动力,不断建立和谐的平等的师生人际关系,在课堂中能够不断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幽默地化解课堂严肃的气氛,活泼课堂学习氛围,实现师生的有效双向互动。例如在课堂中教师发现学生对地球和地图之间知识点的联系性想象时,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进行幽默的比喻,可以说地图是地球总体概括,也就是地球各地方分散的知识是孩子,地图是父母,这样形象的比喻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三)实现师生、生生之间课外中地理知识的有机互动

课外互动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创新教育方法是不断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不断融合和感化,不断增强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化学习,只有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够在课外使学生不自觉地对地理知识的不断消化和吸收,教师在这方面应循循善诱,建立长期的课外师生、生生模式的学习兴趣互动。例如建立课外地理学习兴趣小组,实现课内知识的不断延伸,但不要机械地给学生加大课外作业量,应以兴趣为发展的主要目标。

三、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高考文科地理学科及文综综合学科的多向化研究型人才培养

(一)学科内地理知识研究型人才的培养

高中地理隶属文科综合学科,地理知识方面占据文科综合知识的三分之一,对高考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学科。教师在地理教学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发现具备创新潜力和研究思维的学生,对其进行深度培养,实现地理学科内知识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不断总结学好地理学科知识的方法,不断开拓学习地理知识的新思路,创造性地发现新型学习人才的培养的新途径。例如可以建立具有针对性的高考知识链接学习方法研究小组,实现学习方法的不断研究,从而给学生开拓更加可行的学习捷径,实现研究型人才的培养。

(二)文综综合能力知识优化型人才的培养

文科综合是政史地三科知识的有机结合,文综思想的培养需要一个新的思维来引导,地理的缜密性思维,历史的时空想象性思维和政治的综合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地理、历史、政治三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与创新教学思维连城一种研究式的学习方式,不断培养高能素质的知识研究型人才,实现文综综合能力知识优化型人才的不断培养。例如学校可以建立文综高考研究小组,组织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高考知识的创新教育与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对知识链接和学科内与学科间的有机结合思想,实现学生学科术语能力的不断培养。

教育综合知识点总结篇2

摘要实践基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经验性、实践性的新型课程,其教学内容能丰富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认知,把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同时又集中现代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越来越被教育所关注。

关键词实践基地;综合实践活动;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9-0152-02

实践基地综合实践活动是现代基础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必修课,它是使学生直接自我体验、自我选择地学习知识。实践基地综合实践课程的主要特点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其构建了理论知识与实际社会的桥梁。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

实践基地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是对现代教育中个性、体验、反思内容的集合,它对传统教育中各种缺陷进行了补充。实践基地综合实践课程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协同性、亲历性等特点[1]。亲身经历性要求的是学生亲身的体验与实践,其直接的优点是能拓展学生的视野范围,丰富学生对社会和自然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自主性的特点改变了原有教学方式的被动,使学生能享受到付出得到收获的乐趣,同时增强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使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协同性特点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大环境,同时能够学会利用学习的各种资源,使学生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开放性的特点能够扩大学生的交际范围,进一步密切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促进学生交际能力与合作能力全方位地发展。

实践基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不断促进学生与教师的双重发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在实践基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过程中能不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实践弥补理论知识的空白,使学生从以前的经验教育中转变到实际的课程中去,学生获得的知识面更加宽广。实践基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过程中,各种问题不断出现,对教师提出新的需求,教师要不断探索,不断充实自己,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自我。

2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探究

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与守护者,在实践基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从主导者变成引者、参与者、帮助者与合作者[2]。在实践基地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使学生自己能够去直接参与体验,去帮助学生把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虽然发生变化,但是教师的作用依然不可取代,教师依然是整个实践基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开展的导航标。实践基地综合实践活动开始前,教师要做充足的准备,包括选题、方案制订等一系列的程序。

教师作为实践基地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化知识。教师知识的储备对实践基地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具有决定性影响。为培养这样专业化的教师,仅仅依靠教师的自我学习是不行的。学校作为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集成者,应该定期组织专门教师“引进来”与“走出去”[3]。学校的“引进来”是指把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请到学校来,请专家对实践基地的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和指导;而学校的“走出去”是指学校应该定期安排实践综合课程的教师去其他优秀的学校学习,去拓展教师的视野,去吸取别的学校的精华,去学习好的教学经验,同时加强与自己的经验相结合。

通过组织这样的专门培训,一是能使指导教师充满自信,使实践基地的教师能够肯定自己;二是能拓展实践基地教师丰富的专业知识,能够使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出学生更加认可的方案,能够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效果更加明显。学校应该对教师进行定期的考核,知识仅仅是知识,知识只有应用才能变成财富。在对教师进行专门化的培训的过程中,要定期对教师进行考核。同时,要选取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师成立指导教师队伍,指导教师之间要不断相互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综合实践课程的照明灯。

教师心态也应该转变,在实践基地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良好的指导是这门课程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真正走到学生中间去,成为他们中平等的一员,去了解学生,去建立一种教师与学生的新型关系。新型关系是平等的、合作的、民主的、自由的。教师应该学会把握每个学生的特点,加强与学生的互动,用活泼多样的活动形式使每个学生都能走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来,使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实践与探索去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改变态度、发展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专业知识的储备与心态是整个综合实践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

拓宽课程领域,根据数据制订课程计划实践基地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综合实践课程,强调的是使学生能够从实践中获取经验,而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前期必须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实践基地综合实践活动的出发点是学生,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直接参与者,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直接进行知识的学习,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基地综合实践课程取得这样效果的前提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这就要求综合实践活动的准备工作必须到位。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这就要求实践基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根据学生的实际兴趣制定课程环节,把学生感兴趣的元素注入综合实践活动中去,丰富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使学生能自己感兴趣地参加活动,全身心参与到活动中去[4]。实践基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突出实践的性质,实践中必须要渗透趣味,这就要求在制订课程计划时就注意趣味化。每次实践活动课程结束时,各位专业教师要进行总结,并应该对总结的亮点进行分析,同时要应用到随之而来的实践基地综合实践活动中来。

实践基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的制订,要定型与定量相结合,通过定期的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了解学生有疑问的方向,总结这些问卷调查的结果应用到实际的综合实践活动去。这样的课程计划必须结合学生本身的特点,如爱展现自我,这些因素都应考虑到课程计划中去。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是平凡的[5],可是轻视细节,再好的方案也许都不能达到想要的成果。课程计划制订过程中要注意细节,如活动小组的分配。

实践基地综合实践活动其实是社会生活的缩写,一个学生要学习与不同性格人打交道,这就对活动中的小组进行了要求。小组应该是各有所长的团队的组合,使每个成员都应该能参与到活动中去,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直接体验知识、自助选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学生随时可能产生各种问题。详细的课程计划能够解答各种问题,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激活,使课程的主题价值得到彰显。

综合评价实践基地的实践活动结果实践基地的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创新能力、自立能力与自我展现的能力。实践基地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去与学生接触,要鼓励学生,使学生能够展现自己,能够学会分享,能够充分参与到活动中去。实践基地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内涵是建立实践与学生所学知识的桥梁,把理论变成实践,为学生未来进入社会做准备。

要转变传统评价总结的方式,将针对实践基地综合实践活动结果的评价方式转变为自评、互评与专评。

1)自评是学生运用自己的认识与情感对自己进行评价,通过这种评价,能够主动审视自己的利弊,能够逐步完善自己。

2)互评是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学生能够相互之间进行学习,学生之间取长补短,拓展学生自己的视野。

3)专评是教师根据学生自评与互评的结论进行总结,是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过程的动态化方式。

实践基地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的展示具有非凡的意义,学校应该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展示,使学生、家长、教师之间具有相互理解的舞台。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肯定,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的展示会极大调动学生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去。同时,综合实践成果的展示能够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更加促进学习资源的贡献。

3总结

实践基地综合实践活动可以给学生开辟另一个社会领域,让学生把学习的理论知识用实践进行检验,学生在实践基地自动、自发、自主、有开创性地进行体验社会活动;学生在实践基地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对疑问进行解答,把实践中发现的疑问进行总结,把实际得到的成果和疑问进行归纳总结,把实践中的疑问带到课程,建立两者之间的桥梁。总之,实践基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在实践中探索问题、解答问题,能提前养成适应社会的能力。作为实践基地的教师,有责任不断探索,去丰富和发展实践基地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实践基地课程取得理想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山内佑平.数字化社会的素养:教学沟通之设计[m].东京:岩波书店,2003.

[2]帕克.课程规划:当代之取向[m].谢登斌,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3]张建芳.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3).

教育综合知识点总结篇3

关键词:综合型;设计教育;培养目标;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学科特色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252-01

一、定位综合型人才为艺术设计教育的培养目标

有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定位,就有什么样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培养模式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根据国家教育普及和设计产业化发展的态势,新经济时代的中国对于设计产业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因此,我们考虑将设计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综合型,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设计综合型人才是将设计专业型人才和设计应用型人才相结合的一种高素质人才。它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以设计艺术为主体,将设计与相近及相关专业以及文、理、工程技术相结合。这种复合型人才知识面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其二是以理、工、文和现代科学技术为主体,培养与设计相关的普及型人才。这类人才具有很强的理、工、文等学科专业知识,又有一定的设计基础。这类人才的培养,对于设计教育的普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设计综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突破了传统艺术设计培养知识结构单一,只了解一个专业的技术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将其改变为培养复合型知识结构、精通一个专业、兼通两三个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既专又博的艺术设计人才。

二、建立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能力是一个人整体精神品质的整合。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依赖于思维的创造力,人类发展的根本标志就是人的创造力的发展。所以,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必须从重视设计技术训练转变到着重对创新能力培养上来,这是当今设计教育领域的首要问题。我们所提出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在总体上突出“综合型、高素质、创新能力强”。综合型是培养的目标,高素质是培养的基础,创新能力是培养的核心。该培养模式的的创新特色可以概括为:拓宽基础,重在综合;培养能力、注重创新;强调素质、全面育人。

艺术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不是教学生怎样使用工具,而是怎样用工具去解决问题、建构新问题。我们在教学重点上,从单一的技法教学改变为掌握系统设计思维方法的教学,从只关注设计美感和设计形态训练转向对人的思想观念、人的生活方式的研究,追求艺术设计创新方法和创新思想的应用,引导学生从宏观、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去寻找设计的切入点并进行创造,将技术培养改变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达到“综合型、高素质、创新能力强”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三、突出融合型学科特色,推动设计教育的全面发展

根据我们所提出的综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还应建立一系列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首先应突出培养学生对交叉学科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其次,应侧重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设计开发能力的培养教育;另外,还要注重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各学科间要既有差别,又可交叉、互补。

从总体来看,设计教育既可作为专业教育,也可作为基础教育和辅助教育。设计教育可以融入各种以工程技术为主体的学科之中,其他学科也可以用来辅助设计专业教育。从根本上解决设计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的问题,打破学科之间的森严壁垒,模糊学科之间的界限,应势而变,培养学生应对复杂而变化迅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调动所有学习者的知识储备和资源,从而形成学科间充分互动的纵横知识网络,最终完成教学内容中要解决的问题。

除此之外,尽可能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学习,教学中注重校内学科知识与校外社会实践的相互性建构。校内,优化学科结构与内容,保持学科的先进性与前瞻性,建立综合跨学科教学环境,促进自然与人文学科的融合,加强实践的比重与时度性。校外,使学生尽可能直接参与社会生产企业的生产加工过程与环节,使教学第一课堂与生产第二课堂产生互动、合作,积累新的知识经验。

总之,我们要将一元化设计教育模式转变成多元化的融合型教育模式,满足社会对设计人才的不同需求,才能从根本上推动设计教育的普及和全面发展。

四、小结

未来社会的进步,将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和设计的发展。艺术设计教育应是多元化、人性化的教育,而不单纯是传统的技能传授,它是传授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的全方位教育。时代在改变,中国的设计教育要与时俱进,不断地完善自我,全面健康的发展。用我们的智慧、知识和技术培养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高标准综合型人才,更好地为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服务,并使中国设计艺术真正地面向世界,进入世界文化的主流。

教育综合知识点总结篇4

近年来,该专业在教学建设的过程中,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特色培育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高标准规划专业建设

(一)高标准制定专业建设目标

1.努力创建“三个基地”。提高综合型艺术人才的培养水平与质量,把本专业建设成省内一流、全国闻名的综合型艺术人才培养基地;扩大专业的影响面和幅射范围,为地方的幼儿园、小学及社区儿童艺术培训机构提供业务支持,把本专业建设成为综合型艺术人才的培训基地;研究与探索专业建设的新路子、新方法、新举措,及时总结和推广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经验与成果,把本专业建设成为培养综合型艺术人才的研究基地。

2.力争成为“龙头专业”。加强师资与设备建设,规范和健全管理制度,及时总结教学与管理的经验和成果,提供艺术教育专业建设和发展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模式,努力把艺术教育专业建设成为龙头专业,为省内、国内高校同类专业的建设发挥带头和示范作用。

(二)明确专业建设思路

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三、五年内,在专业改革与建设过程中,努力实现四个“一流”。

1.培育一流的师资。通过内培外引,使艺术教育的师资在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上更趋合理,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加大研究型、实践型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双师型”素质,打造一个高水平、强有力的教学团队。

2.配建一流的设备。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对专业教学设施的投入,完善教学与科研条件,进一步加强对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产、学、研”一体提供一流的场地与设备保障。

3.强化一流的管理。加强教风和学风建设,规范和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积极创设“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氛围。坚持科学的管理方法,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使管理更趋完善。

4.追求一流的质量。培养既能站稳讲台、又能站稳舞台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型艺术教育精英;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在专业改革与建设中,创造有省级以上影响力的教学与科研成果,努力打造一流的教学质量。

(三)科学拟定专业建设方案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升毕业生的规格与要求,对课程体系与结构进行优化与重整,使课程设置与结构更趋合理与科学。

2.优化考核方式与要求。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切实加强对教学运行过程的检查与评估,采取考评结合的方式,重视过程性评价,重视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

3.优化办学条件。(1)师资的优化。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培养和引进高学历高水平人才和缺门学科师资,如艺术表演、艺术教育理论方面人才;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强实力的学术梯队和教学团队。(2)教学设备的优化。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新建电脑音乐制作室、专业录音录像棚,加强图书音像资料、信息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推广现代化教学手段。(3)实践教学基地的优化。加强校内实训场所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将音乐舞蹈馆、美术馆建设成为省级以上艺术专业重点实训基地,在校外建立1-2所省级优秀实习基地。(4)课程与教材的优化。实施艺术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工程,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强与国内外大学相关专业的交流,在选用优秀教材的基础上,鼓励教师根据课程需要自编《音乐基础》、《综合艺术活动设计与指导》等教材。

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思路

(一)社会人才需求分析

1.小学推进新课程改革需要大量的综合型艺术教师。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小学设置综合艺术课,提倡艺术综合教学。《全国学校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中指出,至2010年,农村学校艺术开课率达到100%,处境不利地区的学校达到80%。湖南省的目标是:至2010年,处境不利地区的学校艺术开课率达到85%。目前,湖南省绝大多数的乡(镇)以下小学没有专职艺术教师。从我国艺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看,基础教育培养的目标将从专才向通才过渡,而适应课程改革的综合型艺术教师匮乏,需要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湖南省培养小学艺术师资的院校中,大多以音乐教师、美术教师为主要培养目标,学科比较单一。长沙师范学校艺术教育专业第一个将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定位为培养综合型艺术教育人才。

2.学前教育也需要综合型艺术教师。学前教育以儿童的整体发展为教育目标取向,实施不分科的综合性教育,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不强调单一技能的获得,培养儿童综合素质。儿童艺术素质的培养,需要通过各种艺术感觉、知觉、经验、知识、智能相互衔接、融合贯通的体验来获得。实施这样的教育,以教师自身素质为前提。教师良好的艺术素养和较强的教育能力,是实施儿童艺术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目前各地幼儿园师资力量参差不齐,综合型儿童艺术教育人才缺乏,旨在培养儿童素质的综合艺术教育无法得到落实。因此,应加强综合型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满足社会需求。

3.艺术自身发展规律要求对人才进行综合培养。艺术本身是综合的,每一艺术门类的学习都需要其他艺术形式的联觉和通感。音乐、美术、舞蹈三大艺术门类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艺术就是整体的感受、综合的呈现。随着社会的发展,综合性的艺术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如雕塑、戏剧、广告、影视等等。它们的发展需要受众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升,而综合传授艺术的方式可以提高受众的艺术感受力、鉴赏力,有力地推动艺术的发展。

(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讨论和确定中,通过全面的分析和广泛的论证,我们逐渐明确了思路,将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掌握儿童艺术教育基本理论,具备各相关艺术门类的基本技能和先进教育理念,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综合型艺术教育应用性人才。这样的定位牢牢把握两条线:一是儿童艺术教育。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新世纪的开拓者,他们的发展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先决条件。今天对儿童的教育,必须有助于将来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成长。对儿童实施艺术综合教育,其目的在于从审美艺术教育入手,推进儿童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为审美创造型人格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条线上,本专业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入手,在了解儿童审美心理、艺术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实践儿童艺术教育技能,渗透儿童艺术教育职业理想。二是综合艺术教育。音乐、美术、文学(表演)等艺术形式存在着某些共同的审美要素,它们之间可以通过审美直觉、情感同构而相互迁移、渗透和沟通。用艺术综合教育的形式,加强艺术情感教学的力度,将促进综合性智慧的发展和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因此,在这条线上本专业选择美术、音乐、文学(表演)三种艺术形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构建相关课程,力争让学生在了解这些艺术门类、掌握基本表现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整体艺术素养,获得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较高的艺术鉴赏力,具备将相关艺术门类知识融会贯通、综合创新的能力。

(三)人才培养方案

1.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钢琴、声乐、音乐理论、舞蹈、美术、文艺美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获得各种艺术感觉、知觉、经验、知识、智能相互衔接、融合贯通的基本能力。

2.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总体设计上形成“一个特色,三线并行”的教学理念,实施“多能一专”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一个特色”指突出儿童特色;“三线并行”即艺术素养、教育技能、综合创新三条线同步发展。在课程体系中通过课程模块组合,加强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逐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充分体现师范性、综合性、应用性的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上,建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包括艺术素养类课程、教育基础类课程、儿童认知发展类课程、综合实践类课程四个模块。每一课程模块与能力分解中的某一项能力有较明显的相关性,负责具体模块教学的教师有明确的责任。

3.人才培养规格。(1)热爱祖国,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儿童艺术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2)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较系统地掌握现代教育基础理论和儿童艺术教育领域的专业知识,了解与本专业有关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3)懂得儿童艺术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进行艺术教育科研的初步能力,具有从事儿童艺术课程教学的能力和课程开发的能力,同时在某一方向有所专长;(4)能熟练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集唱、弹、跳、画、写等各种技能于一身;(5)能较熟练地进行英文会话和阅读,达到普通高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通过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等级考试一级;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普通话国家标准化考试,获二级乙等证书;(6)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合格标准,具有锻炼身体的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遵循综合型与多层次化的原则,本专业研究探索整合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优化课程知识结构。首先,对专业技能和理论课程进行筛选,确定适合儿童艺术教育所需的内容。其次,在教育基础理论课程中选取与艺术、儿童结合紧密的内容,整合成新的课程进行教学。同时,增设实践课程和儿童认知与发展方面的课程,形成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实习实训课等构成的多层次、非线型序列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体系。

这一课程体系从比例上看减少了理论课,增加了实践课,压缩了必修课,增开了选修课(开课共计2418学时,其中必修课1848课时,选修课570课时。必修课中,公共必修课9门,计510课时,占总课时的23.57%;专业必修课22门,计1338课时,占总课时的55.33%。选修课占总课时的23.57%)。从内容上进行了筛选和优化,在艺术教育方向的核心课程中,将音乐欣赏与音乐史进行整合,开设为“艺术简史”课;把“乐理”、“钢琴”、“视唱”、“声乐”、“声乐与合唱指挥”五门课整合为三门课;增开美术类课程;增设“综合艺术活动设计与指导”二门新课;在公共必修课中增设“戏剧表演基础”,在专业理论课中增设“艺术教育概论”、“儿童心理学”二门新课。此外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内容涉猎到艺术、文学、商务、体育、管理、人文、社科等多个领域,从而形成了立体化、多层次、开放性的课程内容与体系结构。经过几年的论证、实验、完善,课程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实践教学建设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音乐教育人才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过程中,努力构建以培养学生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的全学程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效果显著。

(一)加大实训场馆建设

艺术教育专业建有一栋设备现代化的艺术大楼,其中:音乐实训室7间,数码钢琴、电子琴教室7间,多媒体音乐欣赏教室1间,奥尔夫音乐实训室1间,钢琴练习房320间,钢琴283架,144平方米大的舞蹈训练室8间,语音实验室1间,能容700多人的实验剧院可供学生演出实践,面积300多平方米、在湖南省可称一流的多功能合唱排练室1间,miDi制作设备1套,并配备计算机房2间、电脑110台。电脑音乐制作室,录音、摄像棚正在完善中。学校美术动漫实验室、玩具制作等实验室,为本专业美术教学提供最先进的教学场所。校内还建有全国首创、设施设备完善的儿童发展与教育实验中心。实验实训室管理规范,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所有仪器设备由实验人员负责保管与维修,大型精密仪器建有技术资料档案,仪器设备使用维修有保养记录,钢琴由调琴师专人管理。

(二)积极拓展实践教学基地

本专业加强横向联系,紧跟学科、专业发展动态,建立了高水平的校外教学基地,已与长沙市大同小学、育才小学、盼盼小学等五所小学以及湖南省机关第一、第二、第三幼儿园以及深圳银鹰、深圳海关、珠海政府机关一幼等10多个幼儿园签订合作协议。这些小学和幼儿园均是一级一类基础教育单位,完全能满足专业学生的教学实习要求。

(三)逐步形成实践教学特点

1.实践教学课时充足、形式多样。实践课总课时25周。第一学年3周(艺术实践1周、教育见习2周),第二学年5周(艺术实践2周、教育实习3周),第三学年17周(毕业综合实习8周、教育调查4周、撰写毕业论文5周)。在开设实践课过程中,我们深入研究实践内容的特点和行业的工作方式及规律,采用课堂训练、专题研讨、社会调查、技能竞赛、基地实习、项目实践等不同的实践形式,将集中实习、分散实习、顶岗实习的方式结合起来,很好地保障了实践课学时。

2.实践教学目的明确、内容丰富。根据教学进程和实践教学大纲,安排艺术观摩、表演实践、儿童艺术教育见习、儿童艺术教育现状调查、儿童心理调查、儿童艺术教育单项技能教学实习、儿童综合艺术活动教学实习等实践内容。这些实习内容有单项的,也有综合性的,各种项目相互补充、层层递进、形成系列,切实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如儿童综合艺术活动设计与教学实习、顶岗实习等,都是非常明确的综合性实践项目。

3.实践教学条件良好,效果显著。本专业在校内有专门的音乐舞蹈馆、美术馆以及儿童发展教育实验中心,校外有实习基地20余个。通过实践教学,每个学生都有较好的弹琴、唱歌、跳舞、绘画等技能,体现出较好的艺术表现力,80%的学生有较为突出的艺术特长,能独立登台表演。教育教学动手能力强,100%的学生能独立设计完整的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教案,96%的学生能独立组织儿童艺术教学活动。

五、探索学习效果评价方式

努力改进学生学习评价方式,丰富评价手段,尽可能多地关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本专业的各类课程都建立了有针对性的学习效果评价方法。

(一)理论教学

根据课程教学大纲调整考试模式,建立健全试卷库。考试试卷从试卷库中随机抽取,分为a、B卷;试卷评分根据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分步计分,以便清楚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在考核内容上,由考核知识点转变为知识考核与应用分析能力相结合;以论文、报告考核为辅,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宏观理解,提高考试的含金量和实效性。在成绩评定上,变一次考试的终极评价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察相结合、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层次系统考核模式,平时成绩占40%、期终成绩占60%,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二)专业技能考核

技能训练课程以面试考核为主,积极推行技能等级考核制度。将过去的随堂考试改为等级考核方式,结合舞台表演的形式,教师按等级考核评分标准集体打分并当场亮分。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舞台实践中接受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在公开的横向比较中得到监督。本专业还借鉴了社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与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制度。

(三)综合训练课程考核

为提高学生实际综合能力,综合训练科目考核直接与学生实习见习挂钩。根据学生在实训基地的见实习表现和实训基地指导老师对学生见实习评价,从教学方案、总结实习、单位评定成绩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评定分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充分考虑了职业岗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

六、培育专业办学特色

艺术教育专业秉承“以儿童艺术教育市场为导向,以拓展学生就业岗位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综合艺术能力为核心”的办学思想,优化课程结构,改革课程模式,采用层级多样的教学形式,突出“多能一专”,培育综合型艺术教育人才,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办学道路。

(一)确立了综合型艺术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

根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和《全国学校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以及对综合型艺术教育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可以推测:儿童教育的迅猛发展需要大量的综合型艺术教育人才,高素质的文艺工作者和能唱、能画、会跳的综合性社区工作者需求潜力强劲;基础教育培养的目标将从专才向通才过渡,而适应课程改革的综合型艺术教师匮乏,需要加大师资培养力度。据此,本专业明确专业定位:第一,立足儿童教育,做到能站稳讲台;第二,立足综合艺术,培育能歌善舞、能写会画的实用性通才,做到能活跃舞台。这一开创性的定位,得到了教育部专家的认可,因而“艺术教育”这一新专业得以特批。

(二)形成了综合型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在一般的专业设置中,文学、音乐、舞蹈和美术单独设置专业与课程。艺术教育专业为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在优化课程结构中,强调理论够用、技能突出,开足必备的专业技能课,增设综合艺术活动设计与指导课,强调各艺术学科融通,艺术形式互鉴,艺术精神互渗。如音乐课将音乐教学中的乐理知识结合到钢琴教学中、将视唱结合到声乐教学中,将声乐结合到合唱教学中,等等。

(三)建立综合型的技能课程教学方法

在专业技能课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上,倡导“感知、体验、探索、创新”四段式教学。感知阶段,运用图像呈现、艺术欣赏手段,采用示范、讲授、发现、概括等方法,让学生了解艺术特点及其表现形式,形成感性认识;体验阶段,通过对音乐、动作、生活、情绪、情景等的认识与模仿,逐步引导学生运用对比、重复、再现等手法,对音乐、舞蹈、绘画进一步理解、掌握、领悟和玩味,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探索阶段,运用导学式和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归纳、评定,探索音乐、舞蹈、绘画表现的特点与内在规律,精讲多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新阶段,在感知———体验———探索的基础上,培育学生审美创造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欲望,并形成成果。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优秀节目———群舞《小老鼠》,就是《幼儿舞蹈赏析与创编》课的教学成果。艺术教育专业的特色办学造就了大批综合性艺术人才,学生毕业后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好评。

(四)采用综合型的课堂教学形式

改革课堂教学形式,采取大课与小课结合,因材施教。通过大课使学生全面把握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技巧,通过小课加强专业技能的提高,发展个性,突出特长。

教育综合知识点总结篇5

现在的大学课堂基本上都运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但是涉及到综合时间的实效性提高的并不是很多,在国内很多高校中,教育技术的研究并不是很理想,尤其是现在很多教育技术手段被认为应经被掌握,实际上北京师范大学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所以我们目前研究还不是很多,尤其是在中医药院校,几乎还没有涉及这个领域。

2教学改革方法和内容

本研究主要是采用行动研究法,着重进行案例研究和理论概括。前者立足于教学实践,通过课堂和教学活动来展示研究成果,提供研究依据,发现闪光之处,搭建研究平台。而后者,侧重于理论思辨和总结提炼,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基本操作思路是:整体参与,全面启动,操作引路,总结伴随,分项实施,重点突破。整体参与,即全体教学人员都参与到课题研究之中,发挥团队作用,学校统筹管理。全面启动,即在各学科中均进行相关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操作引路,即从课堂教学入手,体现学科教学特色,体现现代教育技术功能。总结伴随,即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提升,在“实践———反思———提高———再实践”的螺旋链中获得深入发展。分段实施,即将研究时间和内容进行合理分解,或落实在不同时期,或落实到不同学科,或落实到不同的研究小组(个人)。重点突破,即在整体推进中,捕捉普通性、重点性的研究专题,进行重点突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2.1组织校本部培训

我们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加强科研组活动力度,在研究中增强科研意识。为了提高老师们的业务水平,每位参加实验的老师都做了如下内容的培训:信息技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操作系统、文字处理、因特网基础、文稿演示、电子表格、网页制作、课件制作等。

2.2转变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都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的特点。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教学方式由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科学意识都得到了发展。

2.3创建网络平台

创建综合实践活动网络平台,是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重要条件。在校园网上创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网站,便于师生随时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程序,及时查阅相关材料,经常性地建立研究性的档案,并开辟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和互访的园地。网络平台包括适度组织的信息资源、互动共享的智慧资源、构建开放学习社区、记录过程性学习活动的网络档案袋、便捷有效的教学管理,实现生态学习的物质保障和支持平台。

2.4构建评价体系

综合实践活动不仅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而且重视过程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因此,评价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家长,也可以是社会力量。在整个活动中,我们能充分考虑信息技术课程的本质特征和具体实际,把评价重点放在创新上。即使研究结果在科学知识上存在缺陷,但如果思路、方法有独到之处,也要给予肯定。在评估中,我们能突出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利用正确的评估导向指引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意识,使其自然地形成道德规范。

3总结

教育综合知识点总结篇6

关键词: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051-01

研究生教育对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优化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培养质量。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专业课程往往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课程内容比较庞杂,在有限学时(一般为36学时)内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难度。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研究生培养质量,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和改进。

1教学内容的规划与设计

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的目标是以培养质量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构建教学方法,拓宽专业知识,注重实践,提高综合素质。与之相对应,教学内容的规划、设计应与先进教学理念和现代教育思想同步发展,理论内容体现经典与现代的紧密结合,具有基础性、研究性、前沿性;实验内容体现综合性、技术性和探索性的有机结合,能够促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机械工程学科的研究生专业课程中,麻省理工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偏重于机理分析和系统研究,以启发研究生的整体和创新意识,并且对实践性环节要求较多。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最缺少的不是知识,而是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教学内容必须具有前瞻性,反映当前机械工程学科的最新科技成果和学术思想,将最先进的研究成果充实到课程内容中,将先进的教育思想融入到课程体系中。

合理定位所授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引导研究生关注不同课程之间的交叉和延伸。将课程内容整合为知识模块,各模块内的教学内容具有选择性和层次感,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使知识结构更为连贯。

教学内容的设计需要与教学方式相匹配,原理性强的内容在课堂上讲透,实践性强的内容结合实验课程进行学习。对于成熟的工艺、方法在课堂上消化,对那些从未接触过、又没有实物作参照的新机构、工艺需要借助于动画或仿真图形进行讲解。

2教学方法的探讨和改进

教学方法需要围绕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进行改进和完善,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探索教学质量与研究生综合素质提高相结合的培养途径,构建课堂教学为基础、实践环节为支撑、创新训练为依托的教学模式。

2.1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能够使研究生直接感受、领悟学习的知识点,形成观念上的认同,提高教学效果。形象化的多媒体教学有利于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情绪,利用仿真软件、视频图像显示直观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精心选择、组织,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与合理化。

采用情境追溯、问题探究、案例分析等研究型教学方法,锻炼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与工程意识,建立完善的支持系统和丰富的素材库、案例库。实现基于网络的互动教学,为研究生提供电子教案、试题库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方便他们的自主学习。

2.2对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价

根据研究生对课程学习的反馈信息进行总结、评价,改善教学效果。注重课堂反映,根据研究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灵活调整教学节奏;通过换位思考,分析可能存在的困惑点,对普遍性问题作出及时回应;对重点、难点和基本概念等教学内容进行适时总结,分析所学知识点在整门课程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加强研究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

2.3开设研究生讨论课

研究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反思和再提高的过程,如果总是由教师灌输知识,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或偶有见解却无机会发表,这不利于研究生的培养。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抽出一定学时开设讨论课,研究生基于认真思考、充分论证后得到的感受,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与观点,不仅能够强化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而且有利于培养阅读和消化科技文献、独立思考问题、优化知识结构和口头表达、交流能力。

2.4注重实践环节

实践训练能够激发研究生的成就感,通过对实验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增加设计型与综合型实验的比重,逐步培养研究生的工程意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实验方法上采用虚实结合的方针,建立、完善包括实验系列教程、实验视频课件、虚拟实验系统、实验室网站等构成的立体化实验指导体系。

2.5培养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

现代社会中信息的采集、分析、综合、归纳、评价越来越重要,科研人员用于查找和阅读资料的时间占研究总时间的50.9%。从提高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的角度出发,培养研究生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熟练查阅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中、外文文献,有能力获得在任一方向开展研究所需要的背景知识,具备对已经产生的知识进行利用和扩充的能力。

3主讲教师的作用和要求

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专业课程主讲教师需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复合型知识结构和一流的学术思想,以及较强的科研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充分把握学术前沿,不断提升教学理念。

教和学是双向信息传导的过程,通过充分发挥主讲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作用,实现互动式教学,活跃课堂气氛,达到易教易学的目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充满激情,思维清晰、重点突出,及时了解研究生的课堂反应,把素质教育、创新思想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有引入和过渡阶段,使研究生在心理上有所准备,不会感觉知识点出现得太突然。对问题的引入要有层次性,入口宽、开放性强、解决方案多,鼓励研究生进行多端思维,不受传统观念和他人见解的局限,敢于阐述不同观点。针对研究生的兴趣和课程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如情景式教学、研究型教学。

教师还应该将科研经历加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鼓励研究生在学科前沿进行学习。在一定条件下将科研资源向研究生开放,开设科研体验课,让他们亲历科研过程,体验科研思想,提升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贵林,郑子文,吴宇列,等.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的特点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S1):36-38.

[2]郑伦楚,徐晓军.论高校研究型教学的阶段性模式与深度推进策略[J].中国大学教学,2011(2):20-21,62.

教育综合知识点总结篇7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存在问题;优化对策

探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可行性建议,是深化高校教育事业改革,践行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重要体现之一。探索新时期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汉语言文学的吸引力与教学质量,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改革与推进。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科的附加值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汉语言文学课程的设置,一方面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汉语言基本知识点与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主要是为了培养出具有较高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的优秀大学生,为大学生将来走出校园,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必要的基础与保障。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教师过分注重了知识点的传授与讲解,对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面有所忽略,需要在今后的教书育人过程中进一步加强。面对如今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与压力,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基础,而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的提升,人文素养的培养。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方式,保证课堂浓厚的人文气息,在教学环节增强与学生的互动,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想灌输。[1]

2、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

由于受到就业前景与形式的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不是很理想,部分高校汉语言专业招生人数有所减少。许多汉语言文学的教师也开始转向其他学科发展,同时部分汉语言文学的教师还担任着学院或者学校各部门的领导职务,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专心于教学工作,影响到了教学质量与实效性的提高。还有部分教师在思想上、学术上不能与时俱进,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方法,缺乏深入的教学研究,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未能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课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

3、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教学方式的创新是汉语言文学教学与时俱进,新课标教学的重要体现。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重点放在了课本知识的讲解与知识体系的构建上,但是在新时期的今天,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应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学资源与教学媒介方面进行创新,从而达到增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吸引力,加强汉语言文学教学实效性的目的。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在熟悉课本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有价值的信息与人文故事,将其应用衔接于课本知识中,从而既丰富了课堂知识内容,又增强了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可以在合适的时间,组织、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文化古迹,将其与课本中的知识有机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3]

4、考试形式陈旧单一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与观念的影响,部分高校对于汉语言文学课程的考试,知识点考查形式仍然是死记硬背,缺乏对于大学生人文素养、口语表达能力、思辨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测评与考核。传统的考试方式与测评方法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更不能培养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思想,不能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点充分应用到工作与生活中。对于汉语言文学课程的考查方式,可以组织学生对于本学期以来所阅读经典图书的心得与收获进行交流,以此来考评学生的思想深度与理解程度;通过小组形式的交流与互动,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团队之间的合作意识与精神。[4]

二、优化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建议

1、汉语言文学教学从传授知识向培养人文素养转变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所以,大部分课堂上我们看到的还是知识讲授占主导地位的现象,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折磨。所以我们要进行改革,注重语言素养的教学,渗透文学、文化的熏陶与浸润,切实做到从思想上塑造学生,发挥文学教学的优势,着力培养学生们的人文素养。

2、明确教育理念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教育教学理念有如下几点:其一,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其二,准确把握汉语语言教学教育的核心;其三,提倡合作式、自主时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其四,构建开放而又充满兴趣的汉语言课程体系。对于汉语言教师来说,以上四点必须要在教学中得到体现,因为这些理念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得以总结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本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总结和修正,这样才可以有效解决应试教育教学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

3、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方法

高校课程的设置,教学的进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出适合于社会人才需求计划,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因此,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应该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思路与创新理念,赋予其时代特色与新的含义。以往教师在课堂从上课一直讲到下课,一味掌握主动权的方式已不适应新时期的优秀人才培养,教师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表达其自己的观点与想法。教师可以在备课的过程中,搜集整理具有讨论意义的主题,在课堂上开展小组讨论,最后由教师做出总结与陈述,对于同学们的讨论结果作出评价与鼓励。同时,老师可以通过微信、QQ等组建网络交流平台,在课后或日常的生活中,遇到问题,可以及时的探讨与交流。在交流与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及时的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与状态,对于学生的不足之处,加以及时的引导与启发,这样才有利与学生的成长。

4、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单纯的教书模式已经无法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了。教师要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在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加强知识的更新,将自己的学习所得传授给学生们。作为教师本身要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紧跟时展的脚步,努力做大学生的知己和朋友,揣摩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让自己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在教书的同时,达到育人的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要解决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理念,结合自己与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努力钻研,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不断创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以增强其吸引力,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其次,还需要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及时思考、总结,将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自己的思想,然后于今后的生活与工作中体现出较高的文学素养与综合素质。

【注释】

[1]吴桐洲.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汉语言文学教学观念的转变[J].中国校外教育,2014(3)44-45.

[2]郑君.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256-257.

[3]陈家琳.浅淡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及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4(6)80-90.

[4]谢奇勇.从专业出发认识特色的基本特征促进特色专业建设――以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2(3).

教育综合知识点总结篇8

关键词:CDio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153-02

新时期,我国确立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提高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实现创新型国家的人力资源基础。而长期以来,在传统工程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过分强调知识的理论深度和系统性,而忽略了各学科知识间的联系,特别是忽视理论知识的应用。如何把“知识型学生”转化为“创造型学生”,CDio教育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途径。

CDio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查尔姆斯技术学院、瑞典林克平大学共同倡导,集多国工程教育精英建立的一整套工程教育理念和实施体系。作为当今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一种创新模式,CDio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能力,旨在通过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团队设计和创新实践环节的训练,培养既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又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国际化工程师。

大学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职业的多样化和学生的就业需要,对高等教育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和理念使学科教育与工业实践脱节,学生在项目及团队工作方面的实际训练较少,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鉴于此,我校以CDio工程教育模式为指导,对《大学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改革与实践,以期在学生基础技能和工程能力培养方面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CDio工程教育模式

1.CDio的基本思想。CDio代表构思、设计、实施与运行,是“做中学”原则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理念的集中体现,重点培养学生四个层面的能力,如图1所示。

2.CDio人才培养模式。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先进性。为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CDio国际组织汇集众多教育专家制定全面的实施计划和教学大纲,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和框架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2)可操作性。CDio继承和发展了欧美20多年来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系统地提出“能力培养、全面的实施指导、完整的实施过程和严格的结果验证”的12条标准,可操作性很强。(3)系统性。CDio教学大纲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将学生能力总体划分为四个层面,具体划分为17种能力,细化为73条技能,力求以科学的培养模式全面系统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4)适应性。CDio的具体目标是为工程教育创造合理、完整、通用、可概括性的教学目标,重点将个人、社会和系统的制造技术与基本原理相结合,使之适合工程学的各个领域。

二、大学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与现状

公共计算机基础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意在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计算机的能力。然而,计算机软、硬件的更新速度给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更新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而且因教育、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差异,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不尽相同。这在近三年表现尤为明显。

目前,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尚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学生不重视理论学习,将精力全部放在操作上。这使其对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知之甚少,严重影响了后续知识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另一方面,不正确的引导导致学生忽略理论学习,且主动学习意识与能力欠缺,没有充分认识到大学教育的核心所在。大学教育正是通过基础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以及主动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当前,高校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大多采用多媒体理论教学和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理论教学环节以教师为主,学生充当“听众”角色,按着教师的思路理解、记忆知识。这并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的多媒体课件,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思路,学生也只能在教师思路的引导下思考,无法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三、CDio模式授课体系的建立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理念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在教学方法上,教师首先要明确讲授课程在专业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观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在教学中适当穿插综合性实验,促使学生自己动手并全身心投入,以增强概念性学习,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教师要建立和加强学习反馈机制,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取得的实际效果。该教学模式下,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教学主导。学生在合作完成实际项目过程中学习必备知识、发挥创新潜能、锻炼就业能力,不断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鉴于此,我校采用一种全新的“讲、练、讨论”相互渗透结合的互动教学模式。课程依然设计为两个部分:课堂教学和上机实验。理论教学侧重于课程的重点、难点讲授,课时约占课堂教学的1/2,另外的1/2课时则组织学生讨论。上机实验按照课程的进度及学生的层次分类进行,逐步深入递进。

(一)课堂教学改革

1.“任务驱动”的理论传授。每节课开始,教师首先提出问题,指出本节课程需要完成的任务,并将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点一一列出。之后,请学生指出未知知识点,教师着重讲解新的知识点、重点及难点。最后要求学生一起运用相关知识点参与案例,并最终给出示范案例。

整个课堂教学力求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利用知识点去分析解决问题,并熟练掌握知识点的应用。

2.自学为主的知识面扩展。每2~3名学生为一小组,布置讨论题目或要求实现任务,督促其课下查阅资料,然后在课堂进行形式各异的讨论。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能力选择任务并提出各自的解决方案,集体讨论方案的可行性或优劣性。

通过该方式组建学习型团队,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既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又可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方式自学,对交叉学科、前沿学科有所涉猎。

(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

1.基本知识点实验。基本知识点的应用对于大多数同学需要经历三个步骤:首先是“模仿”。完成与案例相似的例子,在模仿中巩固和加深对新内容的理解,与此同时,老师可以一对一讲解学生未理解或掌握的内容。之后是“修改”。在“模仿”的基础上加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师仅对关键点提供指导性意见。最后是“提高”。将有一定难度但未曾遇见的问题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则给予启发、引导,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单元性实验。某个章节学习完毕后,安排一次单元性实验,将章节内容甚至前续内容加以综合。该实验题目相对稍大,并具有一定难度。设计过程要注意几个问题。(1)题目要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2)综合运用关键知识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3)工作量要适当。单元性实验要求每个学生能基本独立完成,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多层次的题目供学生选择。

3.综合创新性实验。实践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综合创新性实验。该项目必须使学生完整地得到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等方面的系统训练。要求2~3名学生自由组合,从教师给定题目中选取感兴趣并符合自身能力的题目进行设计。该阶段的实验应具有如下特点。(1)题目是真实项目的简化,由教师给出总体要求。学生确定目标后可以不局限于给定的需求,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2)学生分组后由组长负责分工,并制定工作量衡量标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3)学生独立完成工作。教师的作用仅为答疑和共性问题的总结与归纳。该过程将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锻炼。(4)涉及课堂没有的知识点时,鼓励学生利用各种资源搜集资料,并通过分析资料寻找答案,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评价方式

传统的学业评价一般采取考试形式,将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效的依据。体现在思想观念上则表现为评价主体不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这不符合现代工程教育价值观。引入CDio模式理念后,学业评价以“过程”为基础,更加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以及实践环节与工程应用能力,力求知识与能力的协调统一。在强调技术基础的同时,注重探究式学习方法,通过团队研究性学习模式和主题研究项目的实践培养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

评价方式上,实践环节由教师制定评价标准,并组织指导学生自评和互评。成绩由“基本知识点实验+单元性实验+综合创新性实验”综合得出,占期末总成绩的60%。实验完成后,结合学生和教师的评价,一般采用分组讲解方式,由教师组织学生评价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过程和效果,并引导学生反思、总结和改进自己的合作学习过程。整个开发小组的分数为学生和教师打分的和,学生的个人分数则是小组分数加上其在项目开发过程的得分,即项目参与程度、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分。

(四)课堂教学的延伸

提高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仅凭课堂教学还远远不够,还需拓展多种渠道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1.搭建沟通平台。教师博客开辟专门的版块作为沟通的主要平台,将课件、电子教案、参考资料或心得体会与学生分享,帮助学生扩展知识面,留言板可使学生间接与教师交流。

2.成立创新小组。组织学习兴趣高、成绩优良的学生成立创新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关注学科新理论、新技术的发展动态,选择感兴趣的领域深入研究。通过备战各类比赛、考取认证等方式,培养学生研究性和创新性学习能力。

3.营造学习氛围。创建专业的QQ讨论群,营造不间断的学习答疑氛围,学生既可通过网络帮助他人,同时也可提升自我。

四、结束语

改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重视专业知识而忽视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是目前国内进行工程类本科教育改革的方向。在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经过改革实践,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做中学”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越来越多的同学逐步适应并积极参与到知识能力的应用培养过程中来,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本文为黑龙江科技学院校级重点课题]

参考文献:

1.康全礼,陆小华,熊光晶.CDio大纲与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4)

2.钟金明,李苑玲.基于CDio理念的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6)

3.王亚良,张烨,陈勇等.基于CDio的实验项目开发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

4.杨柳,胡志刚,李玺等.面向CDio的“操作系统”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J].教改纵横,2009,(14)

5.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

6.康全礼,陆小华,熊光晶.CDio大纲与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12)

7.庄哲民,沈民奋.基于CDio理念的1级项目设计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

8.陈春林,朱张青.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工程学科教育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现代化,2010(1)

教育综合知识点总结篇9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项目教学法网络综合布线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6-147-02

1问题的提出

结合自身几年职业教学的经历,职业教育得到了国家、地方的重视不断提高,特别是办学硬件得到了质的变化。然而,教学的软实力与硬件环境的发展速度极不相适应,硬件的超常规发展,导致传统的教学方法极不适应,不能发挥实训设备的作用。就笔者讲授的《网络综合布线技术》这门课程,是具有很强的实操能力的课程,由于之前实验设备条件不满足,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是教师讲,学生听,在一节课45分钟时间里教师讲课的时间约占90%左右,只能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视频、图片来介绍工程产品、施工操作等基础知识,剩下的10%时间才属于学生自己,整个教学过程是围绕教师展开的,教师多半是站在讲台前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的,教学效果极差,学生几乎没有实操的机会,整个课堂枯燥无味。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客观上限制了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但是今天实训设备条件得到了质的改变,建设了专门的综合布线实训室,但是教学方法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虽然能进行简单的实训操作,但是与实际工程施工还有很大的差距,学生的积极性还是不高,笔者经过多方面的了解、调查以及向相关企业的工程师进行请教,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因此,改革现行教学方法,采用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创新精神的项目教学法。

1.1支撑性理论

(1)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当今世界教育的主流。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教师和学生)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国内外教育专家在这种理论指导下,总结出了多种成熟的教学方法,如支架式、抛锚式和随机进入式等。项目教学法就是吸取了支架式和抛锚式教学法的优点而得出的,以实际工程项目为对象,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和示范,学生围绕项目分组协作、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法在国外应用很多,如新加坡的理工学院和工艺学院广泛使用,我国在机电类学科教学中也有应用。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也有着广阔的研究前景。

(2)美国mBa发现学习理论

项目教学法现在越来越得到各国教育界的重视。美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mBa)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也广泛地采用项目教学法。mBa主要采取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项目小组,深入实际,在完成指定项目的同时,学习和应用已有的知识,在实践的第一线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真刀实枪”的演练。

1.2项目教学理论

(1)项目教学法

一个由学员组成的项目组有一项确定的工作,由学员自己共同制定计划,共同协作学习完成工作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一个项目是一项计划好的有固定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的工作。原则上项目结束后应有一件可以看到的产品。项目教学法的核心追求是: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或者说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这个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教师已经不是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而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学生具有90%的积极性。

(2)项目教学法中的项目应满足以下要求:

1)与企业生产和工作过程具有直接关系,最好将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引进来作为学习项目。

2)能进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学习,让学生在实施项目中训练操作技能、团队合作和沟通技能、工作能力和方法能力。

3)项目成果具有可展示性,如事务、语言、图片、表演等。

4)项目应与职业标准衔接,能适应相应等级的职业技术资格鉴定要求。

5)学习项目是动态变化的,必须及时不断地将生产过程中的最新知识,技术、工艺和方法引入到项目中。

(3)一个完整的项目教学模块分五个教学阶段进行:

1)确立项目任务,明确项目任务时由教师提出,同学讨论;2)制定计划,制定项目计划时由学生制定,教师认可;

3)实施计划,实施项目计划时确定分工,合作完成;

4)工程项目验收评估,项目检查评估时学生自我评估,教师验收、评价;

5)归档或结果应用,归档或应用时要求记录归档,应用实践。

2项目教学法在《网络综合布线技术》课程中的实际应用

《网络综合布线技术》以一个实际的综合布线工程项目为目标,按照工程真正的流程和要求,将各知识点和各项技能综合在一起,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同步地进行实训,以掌握综合布线工程项目从提出、设计、施工、测试、验收到维护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技能,从而达到从事综合布线工程相关工作的基本职业能力,实现教学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并且要求学生能参加通信行业《综合布线管理员中级》技能证书考核。因此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战操作能力,学、思、练相结合,旨在通过项目实践,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使知识从书本中释放并转化为专业技能。

基于以上情况,采用应用项目教学法,以项目任务为教学单元,打破原有界限,不管各章节的先后顺序,将各部分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为了完成一个项目任务抽取每个部分的不同知识点,加以组合,完成一个项目任务就能清楚综合布线工程中各环节的基本操作要求,一个环节,一个任务完成,使得学习过程是一个在不断成功的基础上完成任务的过程。当所有项目任务全部完成,知识点就全学完了,即便只完成部分项目任务,也可以去进行工程项目开发设计,事实上并没有必要学完全部知识去做。

2.1课程项目设置

本课程是以某单位办公楼综合布线工程为背景,所有内容按照综合布线工程的实际流程展开,将所有知识点和各项技能分解为相对独立的12个项目:

2.2工程教学综合案例分析

需求分析:某学校需要对一幢五层办公楼办公室进行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施工,为了模拟实际工程环境,采用Vcom公司提供的实训平台,在该实训平台上面模拟各个建筑子系统,实现该建筑的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及其施工。严格使用《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2007)、《综合布线工程验收规范》(GB50312-2007)标准进行施工、验收。

为了让学生体验真实施工环境,以及扮演施工者角色,根据班级人数,实训场地设备的条件,将全班45名同学进行分组,每组5名同学组成,自由组合,要求按照每一组给自己组取名字,选出项目经理、项目监理员、资料员、技术员。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自由组合,并且给自己的小组取了一个很响亮的名称,例如:YLF工程队、超风工程队、励合工程队等。

下面以YLF工程队的项目实施计划为案例:

2.3总结、评价

工程项目结束后要通过作品的展示进行过程总结,对每个学生做出正确的评定。评定从两方面入手:即结果性评定和过程性评定。结果性评定主要是考察学生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过程性评定主要是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工作态度。为了使评定具有可操作性,我们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评定,即教师、组内、组间,每个层面的评定内容有所不同。为了更好的总结学生的工程施工经验,我们设计了项目工程施工情况小结、对工程施工项目的综合评价表。

1)项目完成情况综合评定表(如下图所示)

如表中数据“组内分值”所占的比例最高,主要是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组间合作”主要是各组之间形成竞争,让学生的能力在竞争中提高;“教师分值”主要起到监督的作用,这样可以监督学生很好的完成任务。

2)项目工程施工情况小结(表1)

3)对工程施工项目的综合评价表(表2)

最后,由老师安排一次项目总结会,首先,由学生展示自己开展活动的全部成果,让学生表达自己学会了什么,并分享他人成果的快乐,通过一个项目工程,得到了怎样的收获,体会。

3总结

综上所述,项目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下,通过选取“工程项目”来创设“情景”,通过“协作学习”的方式开展学习,通过完成“工程项目”来达到“意义建构”,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实践体现了项目式教学法的几个优点:(1)使学生干自己想干的事,充分调动了学习的兴趣;(2)开拓了学生的自主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3)通过协作学习,取长补短,互补不足;(4)小组交流学习,提高协调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5)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也存在不足之处,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时间比较长,要求配套资源比较大,实训场地要求投入比较大,才能保证正常的项目教学。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在职业院校特别是类似于《网络综合布线技术》课程中很适用,能真正达到职业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a].1998(3).

[2]武海华.在职校专业教学中推行项目教学法[J].陕西职业技术教育,2006(2).

[3]吕忠宝.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2007.9.

[4]姜太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007.1.

教育综合知识点总结篇10

(一)重构基础。

我跟许多教育专家谈论过这样一个话题,即“中国的教育为什么能在今天的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它依靠的是什么特色?”很多同志都认为是“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基础好”。什么是基础?基础会随着时代而变化吗?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应该夯实什么样的基础?在选择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策略时,我们应该考虑这些问题。

基础是重要的,但基础本身也在变化,基础的结构要完善。在基础的结构性分析上,仅仅简单地强调知识基础是不够的。要考虑到能力结构的问题,考虑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础意义。

知识是一种基础,也是我们最容易想到的基础。在对待知识基础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看到时代的内涵在发生变化,要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有用的基础知识。不管三七二十一,什么样的知识都“拿来”,这样的做法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现在,我们开始重视“什么样的知识最有用”这个问题,开始重视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筛选。那么,应该按照什么样的原则对知识进行筛选呢?第一个原则就是要选择能够满足学生终身学习需要的基础知识。知识的总量在无限增加,知识的选择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第二个原则就是要选择能够产生知识的知识。我非常同意科技部前部长朱丽兰女士的观点:我们要重新认识“知识就是力量”。只有能够产生知识的知识才是力量。在选择进入课程的知识时,也要遵循这样的原则。

能力也是一种基础。人的能力多种多样,我们能够罗列出几百种。在当前要注意一个人立足社会的竞争性能力:首先是专业能力。一个人走向社会后,要想从事某种职业,就必须具有某种专业能力。当教师的要有教育的专业能力,当工程师的要有当工程师的专业能力;其次是具有方法意义的一般能力。在社会生活当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从事跨专业、跨文化的活动,如果你不能很快地适应,就说明你的身上缺少这样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保证一个人在从事不同的职业活动时,掌握一般的、通用的方法。所以我们才经常说,方法能力更重要。获得信息的能力、学习的能力、一般的思维能力、信息加工的能力、积累和提炼经验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都属于这一种类型;第三是社会能力。人都是在具体的社会中生活的,合作交往的能力在现代社会中显得非常重要。这种社会能力已经成了今天我们生活能力的基础。

诸如此类,我们的课程应该反映这些基础的变化。这就是重构基础。

(二)突出素质。

基础教育不是专业教育,它的目标是为全体国民的素质发展奠定基础。我们过去的教育过分强调了文理分科,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准专业教育。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们要突出素质的综合发展。

综合素质的一个方面就是人文素质。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要强化对学生的“四有”新人教育。以理想教育而言,基础教育所培养的人从来都不是今天就用的人,而是十年二十年后发挥作用的人。基础教育是典型的面向未来的教育。未来社会是什么样子,不能简单地从今天的情况来看。正因为如此,基础教育要培养学生对未来的憧憬,培养学生在现实的基础上构思未来。最近一段时间教育理论界有一个热点问题: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这种提法是不是妥当可以另行讨论,但这里包含着一种教育对于理想的追求,这一点是应该肯定的。让孩子形成理想,就是要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

综合素质的另一个方面就是科学素养。形成科学素养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建立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不能把各门学科割裂开来去掌握孤立的知识。高中课程首先要解决知识相互割裂的问题。如果只知道应付考试,考什么就记什么,不能在生活当中让知识彼此沟通,就不能算具备科学素养。前些年有些高等学校对理工科学生进行过评估,发现学生的科学素养不高。对于这些学生来说,知识是僵死的,知识只是一些孤立的点,没有形成一个能够灵活发挥作用的体系。第二个条件就是要能够掌握探索未知的方法。科学的本质就是探索未知。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认为,高、中、初各级研究人员之间的差别主要不是表现在占有知识的多少上。当年,他曾经非常风趣地谈到:我现在这么大年纪了,物理学定律中的那个左手定则右手定则我已经记不清楚了,但是谁也没有否认我钱三强是个物理学家。他认为,高级研究人员,就是知道自己的研究领域里包含着的那些未知的、潜在的发展目标在什么地方,在哪里能够打开那些未知的洞口,而且能指导别人打开这些洞口,去探索和解决全新的问题。中级研究人员能自己打开一、两个洞口的盖子。而初级的研究人员则可能在整个领域里找不到一个洞口的盖子,两眼一抹黑,找不到洞口。所以,科学素养的关键在于探索未知能力的大小。第三个条件就是把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的能力。有了科学的素养,我们就能够把知识真正变成实践的强大力量。不能在实践中实现转化的知识就不是力量。第四个条件就是科学的价值观、伦理观。科学是什么?科学可以造福于人,也可以祸害于人。原子科学就可以起到这两种作用。因此,我们在考虑课程改革的策略时,应该注意形成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伦理观。

(三)面向现代。

课程的内容要不断地反映时代的特征。比如,在信息化、全球化、国际化条件下,我们应该通过课程内容的选择,发展学生的世界眼光。虽然我们现在都在谈论知识经济,但如果我们没有世界的眼光,就很难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角度,来理解知识经济的实质,理解知识经济与现代化的关系,发现知识经济在生产力前进方向中隐含的东西。现在,我们都在强调江苏要率先实现现代化,要用现代化总揽全局,可是,在我们还没有能够完全理解“现代化”的情况下,“后现代”已经变成了一个讨论的热点。我们必须抓住时展的脉搏。至少我们应该看到,传统的现代化并不是什么都好,现代化带有许多负面的效应。比如,由于不能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化过程中生态环境出现了许多危机。同样,由于不能正确地处理人文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关系,过分地夸大了工具理性的作用,我们的生活当中出现了情感与认知的失衡。所谓精神危机,就是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价值观与社会理性之间的关系。美国人也开始承认,他们的文化正在走向一种封闭的美国精神。这些冲突和危机如果不解决,现代化就无法进行下去。当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出现了反现代化的因素,并不意味着倒退。反现代化不是说要回到农耕时代,而是希望遏制现代化进程中的负面效应。现在的中学生物课程标准已经摒弃了动物、植物的界限,立足于人和生物圈,了解可持续发展。这种变化就是时代的反映。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明确,教学内容应该反映现代,另一方面要理解现代化本身的发展。如果说传统的现代化的动力是工业化、城市化,那么可以说,以知识经济为典型特征的生产力的新发展,表明人类已经开始了第二次的现代化,信息化、全球化正成为新的动力。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应该基于这样的哲学思考。没有哲学思考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同样,面向现代,没有哲学思考的课程教学改革也必然是缺乏时代感的行动。

(四)交叉综合。

课程的交叉综合,首先要实现目标上的综合。前面我们已经提到,教育要发展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养和身心素质,把这些素质综合起来,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对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了新高度、新境界、新要求,要求教育把思想道德素养作为核心,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着力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些是对人才培养的高度综合的要求。

第二是要实现内容的综合。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实行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相结合,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已经明确提出要开设“科学”、“历史与社会”等综合课程。这些课程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实现课程教学的综合,教师必须具备综合设计教学的能力。

第三是要实现课程形式的综合。研究性学习就是这样一种具有综合形式的课程。人类知识的创新常常就是通过交叉综合完成的,制定课程发展的策略应该反映这样的规律。

研究性学习在本次课程改革中占有一种特殊的地位,它集中体现了这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的先进性,也反映了我国课程建设所达到的新的水平。

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的差别。理解这种差别、形成正确的课程观,要从以下这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体现创新性学习的特点。

课程形态上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来自于课程总体指导思想、课程的基本理念上的差异。研究性学习在总体指导上,就是要求教育教学活动立足于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

在人的所有的发展性能力中,创新性学习是一个核心。江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有积极意义的一种力量,因此,我们要努力地提高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全体劳动者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我们中国******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所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江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因此,在以人为本的教育中,最核心的问题是要发展人的创造性。这是对我们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高要求,是素质教育的制高点。但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能停留在空喊上。不能把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可以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突破口。

(二)从学生个性成长出发,体现多样化、差异性学习的特点。

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一项重要的目标就在于促进学生有差异地学习、发展学生的独特个性和风格。这个目标的出发点是学生的个性成长,所依据的背景则是未来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

传统的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就像卓别林的《摩登时代》里表现的那样,其特点是大批量、少品种、标准化、流水线,把人变成统一的生产线中的一个环节,变成机器的一个零部件。我们今天的教育,正是这种生产方式的反映。五十多人一个班,全国使用一本教材,考试实行标准化,这是传统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一种教育形态。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就在我们的身边,生产方式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典型的特征就是小批量、多品种、个性化、柔性化。这种个性化、差异性的生产方式或早或晚会引起教育形态的改变。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形态或多或少已经反映了这种变革。

(三)从学生主动性发展出发,体现主体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参与的。这门课程的创造主体之一就是学生,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了这门课程的计划与实施。国家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一定的课时空间,作出目标上的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具体的课程计划并予以实施,这种课程主体的变化,正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

学生是创造课程的主体,学生的主动发展是课程的出发点。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研究性学习没办法形成统一的教材,也不应该使用统一的教材。每一所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从计划组织,到资源利用、成果表述,都会有很大的差异。研究性学习课程在具体的实施形态上,应该是校本化的。我们不能过分强调它的统一性。如果我们编一本统一的教材,各个学校按章按节地实施,就偏离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特点。

(四)从学生创造性发展出发,体现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满足学生探究世界的需要,注重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升华,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对个人阅历中未知的事物进行探究,对自身及周围的现象进行探究,也就是要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发展。学生的探究是没有边界的,作为一门新课程,研究性学习自身也没有边界,是不断生长的。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现端倪,世界的变动大大加快,如果继续按照传统的办法,用一种稳定状况的宇宙现在线性的因果框架内来指导课程设计,那肯定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再加上全体学生均以主体身份参与课程,其积极性、主动性所激发的创造才华导致的成果是教师无法假设和预测的。因此,教师自身必须不断探究这门课程的新特点、新规律,以获取指导者的主动权。

(五)从学生群体性共同发展出发,体现互动性合作学习的特点。

现代的科学创新,大多不是靠个体完成,而是要通过群体的协作。研究性学习课程也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合作完成,因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群体性发展和师生互动性合作学习方式的形成。有不少老师反映,走进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自己就再也没有居高临下的感觉,而是跟学生处在乎等的位置上,相互学习。处理不好这一关系,研究性课程的实施就会偏离它应有的轨道。

促进学生群体性共同发展,这个“群体”不是狭小的群体,不只是指学生自己的“小圈子”。学生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学生群体与教师群体,师生群体与整个社区环境都应该包含在学生群体性发展的本义当中。学生走进社区,不只是要从社区里“汲取”自己学习所需要的东西,他们是在与整个社会“互动”,在这种互动的学习方式里,他们能够体验到生活的涵义,社区也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员还包括年轻的一代。只有从这一点出发,我们才能真正把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生活化和社会化的本质。

(六)从学生和谐性发展出发,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中国哲学的人才观必然是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这也决定了课程目标要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情意诸方面都获得发展。研究性学习的设计就有这种和谐性目标,而且以综合性的课程形式来达到这种目标: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交融,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并举,主体性学习与合作性学习俱进,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总之,通过交叉综合,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总结一年来的实践,我们发现,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与课程的基础建设工作有关。为此,我们应该加强四个方面的建设:

(一)研究和培训相结合,加快师资队伍的建设。

这是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教育教学实践可以激发人的潜能,促进能力的发展,也可以扼杀人的发展。教师与教改同样是这个关系。教师可以是教改的动力,也可能是教改的阻力。历史的发展总是一个进程,常以观念的进步为先导。意识到这种进步总是从少数人开始,但必须等到大多数人的观念都进步了,这个过程才算结束。因此,我们只能让教师在研究和实践中促进观念转变,发展自己的能力。我们谁都没有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现成经验,因此只能是边实践、边探索。

加快队伍建设,首先要促进教师观念的进步。教师至少应该能够准确地把握这一次课程改革的实质。要认识到,这一次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整个教学体系的变革,而不仅仅只是单一的教材改革。除了教学内容的改革外,还有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模式、考试评价制度、课程管理的改革等等。为此,应该在教师培训的过程中,增加通识培训的成分,让教师尽量把这一次课程改革的实质弄清楚,在这个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工作,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研究与探索。

第二,要解决一个本领恐慌的问题。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时候,教师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在课程的开始阶段,情况尤其是这样。教师的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课程的不了解,因为不了解,所以感到很害怕。当年毛主席在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候,就曾针对我们党的一大批干部中间存在的本领恐慌现象提到过这个问题。如果我们不能适应新的局面,又如何完成领导的任务?所以,我们要通过学习和培训,尽量减轻教师的压力和负招。让教师们知道,开展研究、进行教育教学的创新并不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如何迅速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太仓高级中学经过探索,总结出两条很好的经验:一条是利用研究性学习跨学科的特点,把教师组织起来,让他们进行合作,共同承担指导学生的任务;另一条就是让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互动,教师与学生在相互支持的过程中,共同完成课题的研究任务。

(二)教育资源的开发和社会化。

从总体上看,我们的教育资源明显不足,教育资源大多数还限于学校的范围。我们的教育还是典型的传统学校教育,走向现代的教育形态、在高度开放的现代社会中实现教育与社会整合的工作还远远没有到位。研究性学习本身要求我们对教育资源进行再开发。开发教育资源就意味着要实现教育的社会化,因为一个学校的范围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全部学习需求。

开发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的社会化,第一个渠道就是要争取家长、社会对学生的这种学习方式的理解,争取社会舆论的支持。有些家长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是有顾虑的,他们看不到这种学习方式对提高学生能力的作用,担心这样的学习会影响他们的高考;第二个渠道就是进行资源的调查和储备。这就要求我们根据自己所在社区的情况,了解资源的分布。这些资源可以是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也包括信息资源。在做好调查工作的基础上,注意筛选、开发和配置资源,形成课题和项目,并围绕它配置基地和师资。因此,开发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的社会化,可以进一步拓宽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三)现代化技术手段和开放性学习环境的建设。

研究性学习非常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立足于一个开放性的学习环境。这个开放的学习环境的实质是什么?从研究性学习的角度看,主要是信息交流的广泛性,这种交流可以说是全时空领域的交流,从古到今,从中国到世界各地。这种信息交流的载体就是媒介。媒介成了现代教育的重要因素,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中得到强烈的感受。传统的教学主要有教师、学生、教材三个要素。在开放的学习条件下,媒介已成为教学的重要因素。我们应该分层次地推进实施学校的校校通工程。校校通的技术水平可以有所差异,但应该具备网络的功能。

建设校园网,并不是要把它当作展品,而是要真正地把它作为教学改革服务的工具,为研究性学习和其它一切形式的学习提供手段。数字化校园能够促进学校建设达到现代化的形态。数字化就意味着开放性。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相比,有一个差距就是开放程度不同。但如果我们借助于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借助于数字化的工具,就同样能够走向世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我们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不足。

(四)建立研究性学习与其它各类课程之间的良好关系。

我们应该把研究性学习的真谤传达到各个学科当中。研究性学习是必修课程,但从范畴上讲,它又是交叉的,它是典型的校本课程,但我们又不应该把研究性学习仅限定在15%的课程范围里,而应该立足于校本,在选择跨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同时,注意把它的精神实质迁移到各学科教学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