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34:46

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篇1

景观设计;空间布局;创新设计

一项目现状与资源

1、藏王墓

目前有史可考的规模最大的古陵墓群。整个陵墓群面积约305万平方米,据史料记载有墓葬二十二座,现仅存十六座,能确定墓主的有九座,靠近河边有一座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之墓。墓上有松赞干布祠庙,内供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2、日乌德钦寺及其遗址

该片区包含日乌德钦寺及其遗址、琼结宗遗址、金城公主墓、烽火台遗址、运水隧道等。

日乌德钦寺雄踞青瓦达孜山腰,其遗址遗迹的断壁残垣具独特的历史风情和观赏价值,更因其具有青瓦达孜宫遗址的可能性,文化保护力度有待升级。

3、琼洁雪古村落

琼结雪古村落是吐蕃古都的历史碎片与现实载体、一个未开发的宁静村落。古都格局犹存且独具美感,古都后裔的生活也是生动风景。

4、地形地貌

规划区内主要由平原和坡地组成。藏王墓群和琼结雪古村落均位于琼结河谷的平原地带。青瓦达孜山西南半坡,东边坡度较陡,西边坡度较缓,山坡上平缓地块较少。

5、植被

受到高原气候等多方面的自然因素影响,规划区内平原地带缺乏高大的林木植被,而坡地部分则多为的黄土,整体植被覆盖率较低。藏王陵墓周边的农田,种植有青稞、小麦等农作物;沿河地块的植被主要是杨、柳等林木。

二、定位与战略

1、定位

以尊重历史为原则,以历史记忆复原为主导,保护历史遗迹遗址,修复琼结琼洁雪古村落街巷格局与建筑肌理,再现历史原貌,活化历史文化,增进历史的现实感,重建世界对吐蕃古都的历史记忆,让吐蕃古都活起来。在景观营造方面,处处传播和弘扬的是吐蕃建筑、园林、广场、道路等景观营造手法;在规划分区方面,体现吐蕃古典文化聚落式居住区、商业区、休闲区、观光区等的自然分隔与融合;在文化基底方面,彰显吐蕃文化的博大精深,策划吐蕃古都的历史文化追忆产品、吐蕃古都的居住文化产品、美食文化产品、商业手工业文明产品、衣俗婚俗丧俗节俗和艺术,以顶尖设计、精品包装、个性化打造、高端品质满足现代人追古怀旧的情结。

2、景村一体战略

将藏王墓、青瓦达孜山日乌德钦寺及其遗址、琼结雪古村落捆绑为一个吐蕃古都。

3、保留与发展战略

保留原始的人和物,不采取整体搬迁措施,留住部分居民从而使古都文化脉络得以传承,以免导致文化空间破坏,缺少古都应有的生活气息;吸引原住地及周边的居民进入旅游区休闲、购物、就餐,形成本地人与游客共享的商圈,提升旅游区内商铺经营财气,优先安排原住地及周边居民就业,通过建设幸福古都改善其居住品质、美化生活环境、带动致富,提升其幸福感,使其更好的融入和支持旅游事业,打造一种全新的“居游共享”旅游区开发模式。

三、空间布局

1、有机整合、人性化布局原则

因地制宜地整合分散的旅游资源,通过调整点、线、面等结构要素的配置关系,使整个旅游区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形成主题清晰、功能互补的功能分区和旅游线路,保障旅游者旅游活动的有序进行。

2、以自然手法分割与融合各功能区

分区规划要求体现和再现吐蕃古都的历史聚落,并融于大自然与现有人文史迹中。以自然手法分隔与融合吐蕃古都聚落式居住区、商业区、休闲区、观光区等,尽可能用河流、林卡勾勒边界,区隔休闲区的静与商业区的动;用古村落阡陌交织的古街老巷道路网络系统融合居住区、商业区的繁华便利;用以生态游步道串联观光片区,烘托沧桑历史与优美风光。

四、重点项目设计与创新

1、古村落的“保留”设计

1)创意思路

就如何提炼琼洁雪古村落个性上,它关系到整个吐蕃古都旅游区的个性气质,琼洁雪古村落,它的规模和格局,根据布达拉宫壁画记载,传承了吐蕃古都的轮廓形态,可以通过人工再现手法,重塑古都的历史意境。实地考察中,琼洁雪古村落的错落街巷、过街骑楼和阳台、院落盛开的花卉,令人印象深刻,有种误入欧洲鲜花小镇之感,因此我们将琼洁雪古村落作为吐蕃古都游憩区来打造,让琼洁雪古村落做为吐蕃古都的核心载体,打造成欧洲中古世纪的鲜花小镇一样具有美学气质和休闲气息的地方,吸引游客前来、驻足、寄情于古,这里通过古都意境重塑工程、鲜花工程、重点项目示范工程这三大工程来实现构想,前两个工程顾名思义,通过环境和景观修缮再现一个历史残垣与浪漫色彩交织的土蕃古都,保留原始的人和物,不采取整体搬迁措施,留住部分居民从而使古都文化脉络得以传承,留住文化空间,保住古都应有的生活气息。

2)规划范围

琼洁雪古村落,占地面积210000平方米。

2、的园林-独特的“林卡”

1)创意思路

林卡”是藏语的音译,泛指树茂草盛、风景优美的地方,吐蕃时代,贵族上层、官家、寺院、庄园大多拥有人工建造的林卡,王室林卡则更是藏王处理政务、举行典礼、消夏避暑和进行宗教活动的夏宫。该区域是吐蕃王朝宗源地,几代赞普分别在此建立宫殿,建设王室林卡有充分的理由与历史依据。

依托深厚的吐蕃王室文化与天然树林景观,建设一座典型的吐蕃王室园林,为规划区的林卡赋予吐蕃王室园林的色彩,成为吐蕃王室休闲生活的体验地。

2)规划范围

琼结河东南昌嘎村苹果园,规划面积44000平方米,该区块毗邻琼结河,水资源丰富,且有大面积的苹果林林,环境优良,昌嘎村还是琼结乡村旅游示范点,有生态观光园一座,种植草莓有机蔬菜。

3)林卡的设计

主要为赞蒙湖,林卡王宫建筑,特色帐篷及园林绿化组成。

3.1赞蒙湖

建设要点

a)林卡内开凿出一个线性人工湖,丰富林卡景观,同时也是为休闲业态营造环境。

b)该湖泊命名为“赞蒙湖”,与赞普林卡的名称对应。

c)杜撰文成公主经常在湖边游憩故事,建文成公主与宫女湖边游憩的雕塑。

d)采用修旧如旧方式建设一座古亭或摆放休闲茶座,作为游客休憩的场所。

e)区内酒店、餐厅等可沿水系分布,增进住宿就餐环境的优美感。

3.2林卡王宫建筑与帐篷

建设吐蕃王宫主题酒店,并取名为“林卡王宫”,集餐饮、住宿、文化表演于一体。在本林卡区规划林卡王宫酒店,一则土蕃王宫的居住文化体验非常具有吸引力,但青瓦达孜山青瓦达孜宫遗址已不存在,且青瓦达孜山遗址片区以保护为主和地势高给排水难度问题,不适合开发建设住宿项目,二则规避了过多酒店住宿放置于古村落,占用居民居住用地。而利用林卡空地,让游客在树林环绕的优美环境中体验土蕃王族休闲生活,对游客居民开发商三者都是更好的选择。

3.3建设要点

a)依托赞蒙湖水景,依水而建。

b)固定建筑与移动帐篷相结合,灵活应对客流变化,同时丰富游客体验。

c)酒店的固定建筑主体部分采用石木结构的藏式碉楼形建筑,融合吐蕃宫殿建筑特点。大量采用落地玻璃窗设计,尽可能的呈现林卡景观,增强室内外的通透感,增强采光。

帐篷是吐蕃时代藏族最常见的居住方式,以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爱情故事为主题打造蜜月帐篷酒店,将豪华帐篷营造出野奢之感;帐篷均建在精心搭建的木质平台上,由杉木板路连成一体,或隐匿在河边绿荫中,或坐落在山坡树林间。白色羊毛毡帐篷配备特大号床和大号坐卧两用沙发床,洗浴设施齐全,恒温控制卧房,古香古色的梳妆台和茶几、华丽的吐蕃地毯、油灯、珍贵的瓷器和银饰以及无数盏蜡烛营造出完美氛围,和帐篷外粗犷丛林形成鲜明对比。

3.4帐篷是吐蕃时代藏族最常见的居住方式,以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爱情故事为主题打造蜜月帐篷酒店,将豪华帐篷营造出野奢之感;帐篷均建在精心搭建的木质平台上,由杉木板路连成一体,或隐匿在河边绿荫中,或坐落在山坡树林间。白色羊毛毡帐篷配备特大号床和大号坐卧两用沙发床,洗浴设施齐全,恒温控制卧房,古香古色的梳妆台和茶几、华丽的吐蕃地毯、油灯、珍贵的瓷器和银饰以及无数盏蜡烛营造出完美氛围,和帐篷外粗犷丛林形成鲜明对比。

3.5绿化设计主要以现有的果木植被为基础,广泛种植杨树、藏青杨和汉柳,而人工湖周边则主要以种植柳树为主。

4)史迹的保护与设计

4.1规划思路:乌德钦寺遗址现仅存寺庙墙体轮廓,地上藏传佛教仍清晰可见;琼结宗遗址仅存地基;青瓦达孜宫的城墙和石砌碉堡现在该遗址区仍有残存。

深挖本区作为吐蕃王朝历代赞普宫殿青瓦达孜宫遗址所在地的历史价值,以“保护先行合理规划”理念对遗址进行保护,增进废墟历史传承,提升观光价值。

4.2主要内容:日乌德钦寺遗址修缮工程

对该片区以保护为主,旨在通过自然修缮手法,如日乌德钦寺遗址的墙体固化、边坡绿化、野生花卉种植、道路铺装做旧与改善等绿色保护措施,增进断壁残垣的观赏性。为保护和防止游客踩踏新开挖出的遗址地基,在不对遗址因施工造成破坏的前提下,可在地下遗址遗迹上空覆盖玻璃保护屏障,游客仅通过玻璃屏观光地下部分。

①墙壁固化

采用专业古建施工单位,用藏区特有原生态建材对日乌德钦寺遗址墙体进行加固。

②路面原生态铺装

对遗址地面过多的碎石、乱石、晃动垒石进行清理,以大小规整的卵石加嵌草铺装出一条游步道,引导游客沿游步道参观遗址,其余地面则覆盖草皮,通过自然修缮法进行绿化,起到土壤加固作用。

③边坡绿化与野生花卉种植

选择适应本区海拔和气候条件的四季常青草种和低矮野生花卉对遗址周边大面积的边坡进行生态绿化,以鲜艳的植物色彩烘托遗址断壁残垣的历史沧桑感,提升吐蕃史迹的观光价值。

④烽火台修复

雄踞山上的青瓦达孜宫及其烽火台,因其易守难攻的军事优势,而使吐蕃王国在数次战争中胜利,烽火台是吐蕃王宫建筑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依照史料文字、图片记载以及青瓦达孜山遗存的城墙堡垒,原址恢复该烽火台一座及其相连城墙,并将该烽火台开发为休闲观景台,也是旅游区独特的风景。

⑤运水隧道修复

该隧道不仅是吐蕃时期往山上青瓦达孜宫送水的运水隧道,还是吐蕃王宫的军事防御设施,它作为吐蕃王宫山上与山下的唯一内部通道,具有易守难攻的军事优势,是吐蕃王宫建筑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恢复该运水隧道与山下泉水;在修复隧道的技术层面,应防止隧道爆破带来的坍塌问题、隧道内壁的加固问题等等;山下泉水可用打磨做旧卵石或石板自然围合,石板上可用藏文篆刻泉水可治愈眼病等美丽传说,水边树立吐蕃运水工具等景观小品。

5)特色集市与广场的设计

①吐蕃古都的八角街

项目选址:五世达赖故居前干部居民楼所在地、县政府接待中心以南松赞干布路两岸沿街建筑。

建设要点:村落式购物街区,建筑肌理自然融于琼洁雪古村街巷,吐蕃时期商业手工业文明体验地。模拟琼洁雪古村落的建筑风格与街巷肌理来设计本购物街区,既有临街商铺,也有隐于闹市中的院落式商铺;购物街与古村的街巷相通。

②羊皮卷广场

项目选址:位于琼洁雪古村落入口前北侧,松赞干布路以西,对角线地块为本规划入口服务区的游客中心和停车场。

建设要点:选择本土风干羊皮纸为景观素材,以丙烯或油画颜料在羊皮纸上绘画,画卷上加涂透明漆,保证画面不易剥落;主体景观考虑尺寸较大,可采用pU人造革替代;并在各羊皮画卷前后装裱透明亚克力,外框为木材做画框,以亚克力画框的形式规避日晒雨淋造成的损毁和修缮。

广场特色迎宾演出:琼结白面藏戏、吐蕃宫廷乐舞、古鼓舞、土风舞、拟兽舞、法器舞、“羌姆”神舞等。

五、结束语

民俗风景旅游区显著的地域差异、浓厚的历史氛围、鲜明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形成独特的景观形态,不仅是历史的遗产更是世界的瑰宝,对于现在的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吐蕃古都风景旅游区的景观规划和设计是探索民俗景观的一个鲜明的案例,民俗景观设计还需要设计行业者不断的完善和努力。

参考文献

[1]吴陪秀.试论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民俗文化特征[J].艺术百家.2006(05).

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篇2

所谓生态规划设计,就是指从生态发展的角度出发,对旅游景区的事务进行合理组织和安排。在旅游产业刚兴起之时,旅游活动并无规划项目的存在,更别说生态规划设计项目。然而,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旅游业取得了空前发展,经过几十年的沉淀和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已经开始从城市向乡村拓展开来,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思想开始逐渐发生变化,以便满足广大消费者的精神享受。

2.旅游景区生态规划设计包含的重点要素

2.1旅游资源

旅游景区生态规划设计,重点突出旅游二字,其中必须具备一定的旅游资源作为基础才能开展旅游活动。在绿色环保理念深入发展的今天,生态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的新兴产业,并具有客观的发展前景。在人类价值取向、消费方式多样化发展的大环境背景下,旅游资源也出现了多样化发展趋势,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产业,已成为各地区景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

2.2产业间的整合

任何的产业都不可能独立开来发展,必须依赖于其他相关产业。旅游业也不例外,在开展旅游景区生态规划工作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要对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如:交通运输业、通讯业等进行整体规划,更要强调突出旅游业与当地支柱产业的相关度。所以,进行景区生态规划,必须从产业间的关系入手,做到有效整合,以满足游客、景区所有者、景区地居民等多方的需要,进而达到建设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的发展建设战略规划。

2.3保护与开发的平衡

生态规划必须要在不破坏当地旅游景区的基础上进行,这是规划的出发点也是归宿。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不能对当地景区过于保护,保护过度了,不仅会影响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还会阻碍当地经济的提高;当然开发过度了,生态环境就会失衡,景区所特有的旅游资源就会面临侵蚀。所以说,必须要寻找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平衡点,走“保护-开发-发展-保护”的良性发展路线。景区生态规划要重视景区资源和环境的未来发展状况,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出发分析景区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而积极规划,长远发展。

3.旅游景区生态规划设计实施策略

3.1开发旅游景区的特色旅游产品

随着绿化意识的逐渐深入,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观念也逐渐发生变化,向自然化方向发展,开始饮用天然饮料,渴望居住环境绿色化等等。在进行景区生态规划设计时,引入纯天然设计风格,强调景观自然色彩和绿化材料的应用,采用多种艺术风格和手法,在“回归自然”的主题上下功夫,开发出让人耳目一新的特色旅游产品,让人们通过产品联想到自然。

3.2开发特定文化主题的专项旅游产品

在确保景区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背景下,景区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利用其所特有的资源优势推动与旅游相关其他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发挥旅游景区的多元综合功能。譬如说,可以利用景区中优美的山水组合和景观美感,联系摄影公司,将其作为婚纱照拍摄外景场地,同时还可以联合当地相关组织,开展以“爱情山水”为主题的摄影、绘画大赛等;景区所具备的旅游资源丰富,植物和岩石的种类繁多,景区相关负责人可以联系当地的中小学,开展夏令营活动,帮助中小学生认识各类岩石和植物,并对其进行生态旅游教育,培养环保意识和环保习惯。

3.3开发新兴的生态旅游商品

在旅游景区的经济市场竞争中,旅游商品是当中的一个杀手锏,对景区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兴的生态旅游商品能提高景区在旅游市场的核心竞争力,能进一步会推动景区可持续发展。因此,景区在开发生态旅游商品的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可开发地方特产、传统手工产品与工艺品等,以促进当地传统文化、艺术及工艺品的复兴,并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唤醒游客保护环境的意识。

3.4建立和完善景区的环境管理制度

一方面,景区可以明确自然规划区管理机构的职责,加强生态旅游人才体系建设,有针对性地加强生态旅游的培训工作,建立一支优秀的生态旅游队伍。另一方面,景区可以从游客入手,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激发游客对大自然的热爱,强化他们的环保意识,从而达到保护景区生态环境的目的。

4.结语

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篇3

1研究思路与方法

因为缺失旅游统计数据,外加旅游公路交通的特殊性,使得常规的公路网规划方法并不适用于旅游公路网规划研究。该文针对这一情况,充分考虑旅游发展和旅游交通的相互依存关系,提出了利用旅游线路设计方案构建旅游公路网布局的规划方法。总体思路为在旅游线路设计原则指导下,参照旅游线路类型和旅游行为空间模式,综合考虑区域旅游业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对旅游产业的开发定位,先行提出区域旅游线路设计方案;再以所得到的旅游线路设计方案为基础,融入景区旅游需求、景区旅游交通可进入性及地理形态等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基于路网重要程度和路网运输功能进行路网层次划分,进而最终提出区域旅游公路网布局规划方案。

2旅游线路组织与设计

2.1设计原则

(1)市场需求原则。旅游线路设计的关键是适应旅游客源市场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游览需要,故而路线设计必须符合游客的主观意愿和行为法则。

(2)不重复原则。在设计旅游线路时,应慎重选择构成旅游线路的各个旅游景点,而最佳旅游线路应是由一些旅游依托地和尽可能多的、不同性质的旅游景点串联而成的环游路线,以力避往返旅游造成的线路重复。

(3)特色性原则。由于旅游者动机、旅游活动形式以及各地旅游资源的属性特征各不相同,旅游路线设计一定要突出区域特色,形成有别于其他路线的鲜明主题,才能具有较大的旅游吸引力。

(4)季节性原则。旅游活动具有显著的旺季、平季和淡季特征,不同季节的游客量悬殊。旅游路线设计要充分考虑旅游活动的季节性特点,以旅游旺季游客量的最大波动率作为旅游路线设计依据,注意季节波动,保持客流时空平衡,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5)多样性原则。一方面,旅游线路设计时要注意旅游资源的组合搭配,注重多样化;另一方面,也要兼顾不同层次游客的旅游需求。

(6)机动灵活原则。在旅游线路设计时,行程安排不宜过于紧张,应留有一定的回旋余地,以充分应对各种不确定性事件。在执行过程中,也需要灵活掌握,允许局部调整。

2.2旅游线路组织模式

一般而言,游客在进行区域旅游活动时,不同个体在选择旅游目的地的空间行为表现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旅游线路设计不仅要把旅游客源地(此处将其界定为区域旅游客流中心集散地)、旅游目的地(旅游景区所在地)和不同类别的旅游景点有效地组织串联起来,还必须深入分析可能影响旅游线路组织与设计的旅游资源分布状况和旅游交通可达性等影响因素,并充分考虑游客行为意愿和外界市场对旅游线路产品的需求状况。在此基础上,该文借鉴和融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提出了以下基于游客行为的旅游线路组织模式。模式一(线形式):从旅游客源地出发,沿某一条旅游线路顺次游览若干旅游景点,再原路返回,以观光旅游为主要形式。模式二(直达式):沿某一条旅游线路直接到达特定的旅游目的地,停留一段时间后原路返回,以疗养度假旅游为主要形式。模式三(链环式):从旅游客源地出发,沿某一条旅游环线顺次游览若干旅游景点,再回到旅游客源地,以观光旅游为主要形式。模式四(基营式):从旅游客源地出发,到达某一旅游目的地,并以该目的地为根据地,分别游览与该目的地相邻的旅游景点,再从该目的地返回旅游客源地,以大型、具有完备的旅游服务设施的目的地区域为主要对象。模式五(环路式):游客在既定的目标区域内顺次环游多个目的地,再返回出发地。模式六(混合式):上述模式中的若干个不同模式的任意组合。因组织类型极为相似,故而将链环式和环路式旅游线路模式合并统称为环通道式旅游线路。这种模式下的线路重复利用可能性小,基本不走“回头路”,接触的旅游景点较多,类型也丰富多样,游客会因此感觉游览行程最为划算,在中国也最受游客欢迎。

2.3旅游线路组织类型

旅游线路按旅游活动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游览观光型、休闲度假型、商务会议型、探亲访友型、研修型、专题型和奖励型等。不同性质的旅游线路在组织上也存在各自的特点,具体内容详见表1。上述多种类型均是中国国内旅游业发展规划编制总体思路和发展理念的实践积累,对研究区域旅游线路组织与设计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3旅游公路网布局规划

旅游公路网从服务主体方向上可以划分为对外旅游公路网和区域内部旅游公路网两大部分。为了充分发挥路网对外集散效用,吸引各方潜在的旅游客源,应超前规划布局结构合理和功能完善的对外旅游公路网络,其主要由区域内各对外出口高速和国省干线构成。同时,按照规划路网的重要性和路网运输功能,可将区域内的旅游公路网再细化为多级路网,以充分满足区域内的旅游客流运输需求,譬如下文所探讨的4级旅游公路网络结构。(1)一级旅游通道(旅游骨架路网):满足既定区域旅游线路组织与设计目的,并加强区域中心与各旅游区组团的快捷连接,强化中心客流集散效应。(2)二级旅游通道(旅游衔接路网):加强旅游骨架干线之间的连接和交流,并满足区域内各次中心和旅游骨架干线之间的快速连接需求。能极大地提高区域旅游公路网的整体连通度和可靠性,增强其旅游交通组织的机动灵活性,并有利地促进和推动新兴自助游的快速发展,稳步带动客源和经济的增长。(3)三级旅游通道(旅游支线路网):连接一级旅游通道和各旅游景区(点)的主要服务于旅游活动的连接线道路,以充分完善整个旅游道路网络,切实增强旅游景区的公路交通可达性和易达性。(4)四级旅游通道(旅游储备路网):具有潜在的旅游运输功能,构成主体一般为区域内其他尚未列入对外旅游公路和以上三级旅游通道的其他通行状况良好的地方干线道路,其同时具备两方面的功能:其一是连接区域各客源发生点与三级旅游通道,服务于本地游;其二是预留足够的道路资源以备未来旅游景点开发利用和灵活应对旅游紧急突发事件。

4案例分析

邢台市旅游资源存量巨大,类型多样,山水兼备,资源组合比较好,开发潜力巨大。据统计,旅游资源中,邢台市8大主类皆有;有22个亚类,占31个亚类的71%;有48种基本类型,占155种基本类型的31%;共有旅游资源基本单元231处。境内拥有9处部级景区,12处省级景区(含省级风景名胜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为数众多的一般性景区,且占总量约2/3的景区分布于邢台市西部山区。邢台市域内资源品类繁多,涵盖原始自然旅游资源、历史文化沉迹旅游资源、民俗宗教旅游资源及新兴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等诸多类别。不少旅游资源十分奇特,其观赏、历史和科学价值均较高,对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颇具开发潜力。由于邢台市特殊的地理地形,旅游业和旅游交通的“绳子”效应表现得尤为突出,其旅游发展完全建立在旅游交通发展的基础之上,因此对其旅游公路网进行规划研究,促进其旅游产业开发和旅游经济发展,显得极其必要,也势在必行。

4.1邢台市旅游线路设计

基于前述理论与方法进行旅游线路组织与设计,构建了邢台市“321”格局的旅游线路设计总体模式,即三个单一式(含一个线形式、一个基营式、一个链环式),两个环路式,一个混合式。具体设计方案为:(1)线形式。线路设计为自邢台市区,经白雀庵、邹氏墓群、沙丘平台、义和团旧址、武植墓,至羊绒之都。该条线路为访古购物文化旅游线路,沿途景点均为文物古迹或民俗文化,符合邢台市总体规划中提出的重点建设历史文化旅游战略的意图,且线路的末站为羊绒特色工业城,能充分满足游客猎奇购物的欲望和需求。(2)基营式。线路设计为从邢台市区出发,以秦王湖风景区为大本营,分别游览临近景点,包括广阳山、小西天、观音寨、北武当山景区、九龙沟等景区。该条线路综合性较强,其以国家3a级景区秦王湖景区为根据地,向四周辐射,游客可享受到纯正的历史文化和生态景观,怡情养性,且游行日程安排较为灵活,适宜人群广。(3)链环式(环通道式)。线路设计为自邢台市区,经郭守敬故里、玉泉山生态文化园区、云梦山、天梯山,至张果老山,然后再返回邢台市区。该条线路为观光旅游型线路,串联邢台“四古”,有生态文化浓厚的玉泉山生态文化园区,有古代农民军起义历史遗迹黄巾军寨,有被誉为“北方的九寨沟”的云梦山,有称之为邢州八景之一的张果老山中的“仙翁古洞”,也有综合性的郊区公园,不失为一条人文文化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的旅游环线。(4)环路式(环通道式)。线路设计为自邢台市区,经汉牡丹、宁晋温泉康体休闲度假区、普彤塔,至邢台抗震纪念馆,然后再返回邢台市区。该条线路为休闲度假型线路,人文历史气息十足,休闲意味洋溢,古今交融,休闲度假级别较高,能让旅游者获得较高的舒适度和满意度。(5)环路式(环通道式)。线路设计为自邢台市区、经太子岩(扁鹊庙)风景名胜区、崆山白云洞、天台山,至丰乐园,然后再返回邢台市区。该条线路为休闲度假型线路,沿线分布均为部级景区,人文和自然交相辉映,加之崆山白云洞和丰乐园已达国家4a级,高级别的服务能带给游客更高层次的行游享受,对旅游客流吸引力大,应予以优先和重点开发。(6)混合式。线路设计为自邢台市区出发,沿线游历子九龙峡自然风光旅游区、前南峪生态观光旅游区、白云山景区、天河山景区、太行奇峡群景区、紫金山旅游区等景区。该条旅游线路沿途所有旅游景区(点)均达省级及以上,自然与人文景观搭配,环境绝佳,还有中国第一也是唯一的一座成功注册的中国爱情山,同时拥有华北最大的峡谷漂流基地———中国情侣第一漂,可组织观光农业游、生态游、文化专题游,堪称黄金旅游线路。邢台市东部区域旅游景区相对稀少,旅游线路设计亦相对较为简单;而西部景区数量众多,类别与层次亦相差较大,故而旅游线路设计呈现出多样化。

4.2邢台市旅游公路网布局

基于旅游线路设计方案,充分考虑邢台市现实发展状况,统筹各方影响因素分析,进行邢台市旅游公路网布局规划研究(图1)。为了实现旅游活动在各旅游干线间的快速转换及邢台东西部区域间旅游交通的有效连接,实现环城而不进城,将邢台环城路(城市快速环城路)亦规划为一级旅游通道,以减小对市区造成的交通压力。二级旅游通道主要由邢台市域内的“三横(a)对外旅游公路网布局方案(b)市域内旅游公路网布局方案n至昔阳至和顺至左权京珠高速青银高速邢港高速308国道邢临高速大广高速106国道107国道图例高速公路国道省道邢汾高速临城县内丘县邢台县沙河市新河县宁晋县隆尧县任县平乡县广宗县威县清河县南和县临西县南宫市柏乡县邢台市区巨鹿县n内丘县柏乡县宁晋县隆尧县任县巨鹿县广宗县平乡县南和县沙河市临西县清河县南宫市新河县临城县邢台县邢台市区图例邢台市区县级城市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乡道部级景点省级景点普通景点一级旅游通道二级旅游通道图1邢台市旅游公路网布局方案五纵”国省干线及部分迫切需要改扩建的县道构成,三级旅游通道为通达各旅游景区(点)的旅游支线。对于一、二级旅游通道,其道路技术等级宜规划为一、二级;对于三级旅游通道,其道路技术等级宜规划为二、三级;对于连接高级别景区的旅游道路,其规划等级应予以适当提高;考虑到山区地质地形条件,对于连接地处西部山区的一般性景区的旅游道路,其规划等级可酌情降低为四级。规划所涉及到的旅游道路均需达到等级及以上,以充分保障旅游公路交通的服务水平,提升区域旅游服务品质。对应于旅游道路网络,还应在景区密集的西部山区中心城镇匹配建设旅游公路客运站,方便游客在城区与旅游景区之间的无缝换乘以及游客在各景区之间的游览;且针对高等级的部级旅游景区和具备条件的旅游景区,在其入口附近建设停车场,开行景区内部环保观光旅游专线,方便游客在景区内部的游览,同时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篇4

关键词:珠海渔女景区;基地调研;建筑改造设计;景区规划设计;建筑方案设计

abstrac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tourism,theoriginaltourisminfrastructureofZhuhaifishing-girlscenicareahasbeendifficulttomeetthegrowingneedsoftourismservice,inhugepassengerflowimpactthescenicarea,theoldbuilding(tourismfacilities)functiondistortionandbuildingdamageisapparentwitheachpassingday,destroyingtheimageoftouristcity.therefore,throughfieldresearchanalysis,makeoutgeneralplanningdesignandarchitecturalprojectdesignonbuildingconstructionrenovationoffishing-girlscenicarea.

Keywords:ZhuhaiFishing-girlscenicarea;fieldresearch;reconstructiondesignofbuilding;plandesignofscenicarea;projectdesignofbuilding

中图分类号:tU98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8-0070-02

1前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市民及游客对城市地标景区和城市门户形象的城市体验品味日益提高,而与日俱增的客流量使景区旧旅游配套负荷不起而日渐破靡,且游客的新潮消费观更曝露了景区旧旅游配套商业功能的无力以足。因此,改造更新城市旅游景区旧旅游配套(旧建筑)既有利于提升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品质,亦有利于提升旅游服务配套的城市印象,是实现城市更新的有效措施之一。

珠海城市标志景观——渔女雕塑——作为珠海市城徽于1982年落成在香炉湾畔(图1上)。1988年在渔女雕塑对面山坡(高度不超过24m)建成渔女景区(图1下),由于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导致目前渔女景区建筑功能已经超出甚至背离了原先的规划初衷,无法发挥应有的规划功能。因此,对珠海渔女景区建筑进行更新改造设计具有实际意义。

2珠海渔女景区调研

2.1渔女景区基地调研

通过实地勘察法、文献查阅法;问卷调查法、人物访谈法在珠海渔女景区及周边地块针对珠海渔女历史人文、建筑现状与土地利用、市政设施,交通(停车)服务、车流客流量、旅游开发商业环境构成等进行为期两周(2011年11月28日~2012年1月13日)的实地调查,为渔女景区建筑改造设计提供依据。

2.2渔女景区基地概况与布局现状

渔女景区位于16m宽的城市干道情侣中路南侧、珠海渔女雕塑西南侧,其三面环山(图1),地块隶属海滨公园,属于城市公园用地。

渔女景区建筑由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筑物)和停车场两部分组成(图2),旅游配套包括了一楼的商品商店(都分包私营,物价和服务不尽游客理想,影响城市印象),二楼的陆子居——露天酒吧(现被改为餐饮),三楼的三葵亭——观景台(现被改为海洋馆),丧失了原先规划的观景功能。(图3)

3珠海渔女景区调研结果

渔女景区建筑改造属于城市规划设计中的旧城改造部分,需要市民的参与和听取市民的意见。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市民和游客对渔女景区建筑改造更新意见主要集中在人性化设计与环保建造上:①景区建筑改造设计要突出岭南特色和人性化;②适当增设娱乐场地和咖啡厅等休闲场所;③增建渔女文化展览馆和后山上山歇息亭榭;④重新规划停车场及合理设计游客引导线路;⑤加大情侣中路在渔女景区路段的市政建设;⑥加强渔女雕塑海廊的安全防护及保护措施;⑦改造工程少破坏或不破坏自然山体。

图1-珠海渔女雕塑与渔女景区的地理位置及现状

图2-珠海渔女景区基地平面布局现状

图3-珠海渔女景区建筑现状及停车场现状(图片来源:照片为作者自摄,地形图由设计院提供)

图4-珠海渔女景区功能结构分析图(左),交通流线分析图(中),景观空间分析图(右)

图5-珠海渔女景区总体规划图(左),规划总平面图(右)

图6-珠海渔女景区建筑方案设计(上左),建筑规划(上右),建筑风格(下右),建筑景观(下中),停车场(下右)(注:部分设计资料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珠海分院提供)

4珠海渔女景区建筑改造设计

4.1改造方案优化选择

4.1.1保留与改建:保留原有旧建筑的基础上进行部分改建,功能重组,并根据调研意见对原始规划功能进行还原,建筑外观进行景观化改造设计时体现岭南滨海风情。相对而言此方案造价会低,但功能难以完整完美化。

4.1.2更新与扩建:对原有旧建筑进行功能改造和室内外装饰更新后继续使用,根据调研意见的需要进行扩建,增加使用功能空间,新旧建筑在功能和风格上协调统一。此方案新旧功能叠加整合成一体,使旅游配套各功能得以完善完整化,但造价较前者高。

4.1.3放弃与重建:放弃现在无法发挥其原始规划赋予的功能的旧建筑,重新规划停车场,并推平旧建筑后重建,合理布局,建筑风格特征突出岭南风情特色。此方案在平面功能和立面景观上能具有较好的全面性和完整性,但造价较前二者皆高。

4.2景区规划设计

4.2.1总体规划设计

4.2.1.1功能定位:珠海渔女景区旅游配套服务——以旅游观景及其旅游停车服务为主,商业配套服务为辅。

4.2.1.2规划分析(图4):①功能结构分析——本着动静分明又可相互渗透的原则将景区分为游憩区、商业区、环卫区、停车场四个功能区并以游览主线串联各功能区(图4左);②交通流线分析——整改旧停车场,“人车分流”组织景区各功能区的交通流线,重点突出游览主线的客流合理引导(图4中);③景观空间分析——景区依山傍海,各景观点自山向海呈阶梯式布局,山体景观和滨海景观有机结合(图4右)。

4.2.1.3总体规划(图5):①改造原有停车场,重新规划停车位,增加下客站点,抬高人行地坪,人车分行,人流与商业结合,营建安全人行环境;②对原有(商业)建筑进行修缮和加建,增设独立对外的公共卫生间,保护自然山体;③重建观景台。

4.2.2建筑方案设计

4.2.2.1建筑设计理念:尊重生态自然,保护山体环境,传统与现代并存,保留与突破结合,重现传统岭南建筑特色,配以园林景观,创建岭南滨海风情景区建筑(图6上左)。

4.2.2.2建筑规划设计:景区建筑均采用1-2层的低层建筑,与山体坡度结合,依山而筑(图6上右),不破坏山体环境并设计通往山顶观景台的上山绿道。

4.2.2.3建筑风格设计:在保留的基础上突破传统的岭南建筑形态,融入玻璃、钢结构等现代元素(图6下左),打造出别具一格的全新的岭南建筑风格。

4.2.2.4建筑景观设计:建筑依山势呈退台形式布置,结合传统岭南建筑风格,配以园林造景,内则形成园林景观(图6下中),外则是渔女雕塑和美丽香炉湾城市景观。

4.2.2.5停车场设计:景区东侧为商业配套服务区,西侧为重新规划设计的停车场(图6下右),入口设在西北侧,依调研数据设有大巴、中巴旅游车车位和小轿车车位。

5结语

我们希望渔女景区能有一条岭南风情小街,饿了能尝尝小吃,渴了能品品茶,累了能歇歇脚;我们希望游玩时不再担心有汽车在身后掠过,也不用为停车问题烦恼;我们希望闲暇时能登上观景台俯瞰香炉湾的海城美景和香炉湾畔珠海渔女的独领……

参考文献:

[1]陆波.傲立海畔——雕塑家潘鹤应珠海市委之邀装点江山[J].美术学报,1998(01).

[2]芮田生.旅游景区建筑设计理念探讨[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06).

[3]胡绍学,陈曦,宋海林,张维功.烟台近代滨海景区城市设计实践[J].建筑学报,2005(02).

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篇5

关键词:红色革命文化景观;甘肃华池南梁红色经典景区;红色旅游景区;景观设计;景观规划;

中图分类号:G3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在各级政府和旅游企业的努力下,短短几年时间,红色旅游得到迅猛发展,到2007年,红色旅游市场已经达到年接待游客2.3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917亿元的规模。红色旅游成为我国新兴专项旅游产品中极具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产品之一。

红色景区的旅游发展,对景区的景观环境要求逐渐增高,使得红色文化景观设计受到重视。目前,我国红色景区景观设计多以博物馆式的单一的展陈方式为主。这种单一的、重复式的展陈方式不能充分的表达出红色景区的文化内涵、而且容易造成游客的审美疲劳。红色文化景观设计方式方法需要进行创新和发展。以甘肃省华池县南梁红色景区的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为例,如何既能够准确的表达历史,又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了红色文化景观设计的关键。

红色旅游景区的景观设计必须充分了解红色革命历史,合理运用红色元素符号,使革命历史事件故事真实的展现在人们面前。在讲述故事的同事又能反应红色文化的革命精神和历史内涵,使游客在游览观景的同时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1红色革命文化规划设计原则与方法

红色旅游区的景观设计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景观设计。既要在强调景观观赏性的同时,对革命历史故事以及革命事迹的历史意义进行正确的传达。如何将人文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情怀注入景观中也是红色景区景观规划设计的重点和难点。

1.1挖掘内涵,突出主题

红色旅游规划设计应当在对规划区革命历史的深刻挖掘的基础上,提炼景区的核心文化主题和思想内涵,通过核心主题的整体控制,引领并把握规划方案创作方向。南梁景区建设以“两点一存”为核心思想,通过景点建设表现南梁作为红军长征落脚点、抗日出发点、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

1.2提炼符号,营造氛围

印象中的革命符号能唤起人们对革命年代心灵深处的回忆和感动,通过规划对象革命内涵和意义以及相关事迹的查阅分析,提炼出具有印象感和心灵共识的符号和元素。在景区整体景观设计中贯穿革命符号的运用,从而营造出革命历史风貌和氛围。

1.3多元展陈,体验讲诉

目前大多景区历史的展陈方式是以照片加讲解的方式进行展示,展陈方式单一。旅游产品是以简单的观光纪念性项目为主,缺乏参与性、体验型的项目,不能满足当代多方面游客的旅游需求。景区建设充分发掘景区革命历史故事,采取多样化的展示手法,如多媒体、声光电结合展示、户外景观小品展示等,增加游客参与和体验的内容,形成互动式的游览方式,以增加景区的吸引力。

1.4尊重本土,融合文化

景区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当尊重当地民风民俗,挖掘具有旅游和景观价值的民俗文化内容,并在充分利用本土地民俗和文化遗产,打造出具有独具地方风情的红色旅游地。

2红色旅游地文化景观类型研究

2.1标志性纪念景观

标志性纪念景观产品是具有标志性震撼力的景观营造手法,突出核心的景观标志性和主题性。成为红色旅游地中位置显要、形象突出的景观,能够反映出旅游地核心主题,并对景区整体空间环境具有辐射和控制作用。融合景区人文思想,成为红色旅游地区域记忆的象征。美国华盛顿纪念碑是典型的标志性纪念景观,以它独具魅力的震撼视觉效果成为了华盛顿的地标之一,也成为旅游者对华盛顿的重要印象。

2.2叙事性纪念景观

叙事性纪念景观产品是通过景观的叙事性设计方法,将旅游地的历史文化和革命故事巧妙的融入旅游景点场景中,重视场所意义和情感体验,引发游客对历史时间革命意义的思考。

通过这种交融的体验,将规划主体与场所精神的合并。将旅游地的规划主题构思,文化脉络,本土特色等通过叙事性的景观手法展现出来,效增强观赏者的场所感、新鲜感、体验感、思索感。尔普林设计的罗斯福纪念园就是一种典型的带有“叙事性”的手法,通过叙事手法将罗斯福的生平故事展现给游客,引发人们对伟人的缅怀。

2.3本土文化型景观

红色旅游地的规划应将红色革命文化和本土文化有机融合,注重挖掘本土文化的在景观营造和游客体验中的作用。旅游地的建筑风格及环境风貌都应遵循本土特色,使红色旅游地不脱离本土历史文化内涵而孤立存在。本土文化景观带给游客最具当地特色体验感,丰富了红色旅游景区景观特色和产品类型。

2.4生态休闲型景观

旅游地规划要适当增加具有生态修复和休闲娱乐功能的景观,这部分景观在考虑基地生态格局的大前提下进行布置,通过对基地生态系统的分析,找到适合本土生态系统的植物、景观设计模式。在满足旅游地生态功能和文化需求的基础上适当添加休闲娱乐项目,达到生态、文化、休闲共生的目的。

2.5旅游服务型景观

旅游服务型景观是指即具有旅游服务功能又具有景观价值的设施。旅游服务功能是指在为旅客提供能够满足其生理和心理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过程中,创造一种和谐的气氛,产生一种精神的心理效应,从而触动旅客情感。红色旅游地的旅游服务设施在具有相应服务功能的同事要考虑景观效果,达到与旅游地整体景观效果统一的基本要求。

图1华盛顿纪念碑图2罗斯福纪念公园

3案例研究:甘肃华池红色经典景区详细规划[根据《华池红色经典旅游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相关内容整理。编制单位: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旅游与风景区规划研究所;项目负责人:王彬汕;项目成员:岳超、关莹莹、秦芳、罗丽等。]

3.1概况

华池县是甘肃唯一的革命老区,西北红军的摇篮,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硕果仅存”的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长征中央红军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地。华池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领导甘肃和陕西边界地区工农红军和人民群众创建的陕甘边苏区中心根据地;由南梁扩展而成的西北革命根据地(包括陕西边区和陕北),是全国其它革命根据地因遭受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破坏而损失后“硕果仅存”的一块根据地。1935年10月后,这块根据地成为中共中央及中共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抗日战争的出发地,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南梁红色革命文化景区位于华池县东南部的南梁镇境内,距离华池县城约50公里。处于两山之间。区内有荔园堡河南北贯穿,山上植被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南梁红色土地革命文化景区相关的文化主要包括陕甘边(南梁)革命根据的红色革命历史文化和荔园堡古城历史文化。

3.2标志性纪念景观

3.2.1“两点一存”主题文化广场

“两点一存”主题文化广场以南梁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的历史地位为主题,表现南梁革命根据地作为“红军长征落脚点、抗日战争出发点、以及硕果仅存的红军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意义。广场铺装以1934年我国革命根据地版图为图案,直观地展现南梁革命根据地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价值。与此相配合,在广场西部设置“两点一存”主题雕塑。广场为大型节事、观看表演等项目提供活动场地,也将成为南梁景区的标志性景观。

3.2.2南梁革命历史纪念馆

位于“两点一存”主题文化广场东侧,建筑面积约5000平米,是一个集合革命年代元素符号、陇东窑洞建筑元素以及现代建筑设计元素的现代化纪念馆。纪念馆外立面以米黄色石材为主,可以更好地表现陇东建筑的特色。以展示南梁做为红军长征落脚点、抗日出发点、硕果仅存的根据地为主题、纪念、谢子长等南梁革命先烈主题、用多种方式向游客讲述南梁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兼有大量的展示空间。除展陈功能之外,纪念馆还具备收藏、研究、教育、交流等全方位的综合功能,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

3.3叙事性纪念景观

3.3.1“红飘带”红军长征主题景观带

“红飘带”红军长征主题景观带以“长征落脚点”为主题,暗喻“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采用红色铺地构建一条“红飘带”形态的游览路线。该路线以红军长征的历史事件和发展时间为叙事线,通过一系列主题性景观节点展示红军长征上的各个重大事件、红军长征过程中的感人故事、以及长征对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起到的重要历史作用。沿线设置体验型项目,让游客亲身体验红军长征艰辛,感受先烈们为中国革命胜利甘愿付出一切的崇高精神。

3.3.2“模范的抗日根据地”抗战主题景观轴

该轴线以抗战“出发点”为核心主题,沿轴线设置主题雕塑、主题景观墙等多种景观元素,向游客展示南梁革命根据地作为红军抗日战争出发点的重要历史意义。主要节点分为抗战前线和革命后方两个序列,用雕塑、景墙、浮雕等方式进行再现。中轴景观展现革命后方南梁根据地生产生活,主要游览节点包括军民大生产节点、抗大七分校节点、刘巧儿故事节点、山城堡战役节点李培福故事节点、三大主力驻庆阳、红军主力赶赴抗日前线、“模范支前的大后方”和“抗战胜利”节点。

图3景区鸟瞰表现图

3.4本土文化型景观

3.4.1“军民鱼水情”陇东民俗体验园

以陇东民俗文化为主题,开展窑洞农家乐、陇东民俗表演、陇东特色餐饮等旅游项目。以列宁小学遗址为核心建设红色教育和军民鱼水情文化园。以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军民鱼水情为主题建设景观节点,向游客展示列宁小学的历史和军民同心建设陕甘边(南梁)革命根据的情景。主要游览节点包括列宁小学陈列馆、红色教育主题广场、陇东民俗风情园、南梁现展主题雕塑、陇东民俗农家乐、入口标志雕塑等。

3.5生态休闲型景观

3.5.1红二十六军纪念林园

红二十六军纪念园选址于荔园堡城墙内山前缓坡地段。纪念园通过多种纪念景观形式,展现红二十六军历史,以及英雄事迹,怀念红二十六军的革命先烈。主要游览节点包括:二十六英雄故事景观墙、二十六军军徽广场、二十六军历史景观路、二十六军英雄事迹故事长廊、二十六军纪念林。在山上平坦处建设抗日游击战体验区。

3.5.2滨湖生态游憩园

整治荔园堡河道,利用橡胶坝抬高水位,结合驳岸整理形成景观湖面和景观岛,开展划船、垂钓等水上娱乐项目。湖岸周围植被进行景观修复,提高环境质量,成为南梁景区的绿色生态核心。主要游览节点包括红湖、红桥、游船码头、滨水茶室、湖心岛等。

3.6服务功能型景观

3.6.1“红色经典”主题街区

改造南梁现有街道和沿线建筑,建筑风格仿照革命时期的陇东窑洞,街道景观运用革命符号进行整体设计,营造红色主题小镇的革命氛围。新建游客接待中心,增加红色纪念品商店、红色主题餐饮、红色土特产、红色小雕塑、红色小广场、红色签名墙和签名簿等,营造和丰富景区氛围。街面商业业态主要为购物、餐饮、娱乐等。

3.6.2红色革命主题酒店

红色革命主题酒店位于河东岸,游客服务中心南侧,建筑面积约5000平米,为华池红色旅游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主题接待服务。酒店采用陇东传统建筑风格,与景区红色氛围和古城相协调,酒店内外陈列装饰以“红色年代”符号为主题,展陈革命年代文物。为游客提供红色主题住宿和红色主题餐饮,并配套会议、娱乐、休闲和运动等功能。

图4南梁革命纪念馆表现图5“模范的抗日根据地”抗战主题景观轴表现图

4小结

本文基于红色旅游地规划的实践基础,分析红色旅游地的规划的相关案例经验和理论。在此基础上,以体红色旅游地景观理论为依据,从景观产品类型、景区规划原则、设计要素等方面对红色旅游地景观规划设计框架进行了探讨。最后以甘肃华池红色经典景区规划设计为案例,重点阐述了标志性纪念景观、叙事性纪念景观、本土文化型景观、生态休闲型景观、旅游服务型景观的设计思路和方法。本文是红色旅游地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的初步探索与总结,同时笔者也期望案例中的规划设计思路也会对类似红色旅游地规划设计带来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刘滨谊《纪念性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01

保继刚《旅游区规划与策划案例》.广东旅游出版社,2005-1-1

macCannellD.thetourist:anewtheoryoftheleisureclass[m].newYork:SchockenBooks,1976.

pineⅡ,BJoseph,JamesHGilmore.welcometotheexperienceeconomy[J].HarwardBusinessReview,July-august,1998.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篇6

关键词:森林旅游;形象建设;景观生态调控;生态旅游认证;数字规划

目前,我国森林旅游资源丰富,且发展初具规模。但从发展过程及现状来看,我国森林旅游产业仍然存在经济效益不明显,政府主导功能弱化等问题,鉴于此本文提出一些对策。

一、深化生态意识,加强政府引导

森林旅游作为生态旅游的一种,它构成了我国生态旅游的主体。森林旅游不同其他旅游,它的主体应该包括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和政府决策者三个方面,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完整的。从旅游者的角度说是一种高层次的旅游活动,是旅游活动的一种高级阶段,同时这种旅游又分为由低级到高级的层次;对旅游开发经营管理者来讲,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先进的旅游开发经营管理思想和理念,是一种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模式;对我国政府部门来讲,是以生态学思想为指导,以保护自然和社会环境,保护原生和谐的传统文化,发展地区经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让居民和旅游者在受益和休闲游憩活动中得到教育,并最终自觉保护环境的一种生态经济型系统工程,是实现森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式。而政府作为森林资源的管理机构,森林旅游的发展要实施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战略,政府主导并非政府直接经营管理,而是要为森林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重视旅游地形象建设和产品开发

建设旅游地形象,第一步要进行形象整合。形象整合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观念来提炼主题,设计鲜明形象的过程。形象整合的第一步是确定形象载体。森林风景资源或森林风光资源不仅仅表现为森林、园林、古树名木、奇花异草等多姿多彩的景象,而且森林中往往蕴涵许多自然、人文景观,与山、水、泉、瀑、洞、峡、寺庙、古墓、历史遗迹、名人游踪等相互映衬,但对森林资源丰富地区而言,首先,要考虑自然风光,因为,森林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植物物种、山势都体现出不同,同时在周围地区至全国范围进行比较分析,选择特色鲜明的担任形象使者;其次,从当地物种的演化历史和现存物选择珍奇特异物种作为形象使者;再次,利用人文景观、历史迹踪和自然景观紧密结合的优势来展示区域旅游形象。形象整合的第二步是艺术加工过程。主要是结合市场导向,以规划专家为主体,进行巧妙构思与创意,如形象定位和主题词设计等。接下来要对形象载体进行精心设计,凸显它的唯一性、独特性,使旅游地吸引力增强,才能更好地拓展市场与国际旅游市场结合。

旅游产品的开发要以市场为导向,开发森林景观资源,制定森林旅游产品开发战略,调整森林产品结构,改变目前产品结构单一的局面,使森林旅游的活动内容多样化,除观光旅游产品外,开发文化含量较高的旅游产品,如利用动植物资源、空气负离子资源、宜人的气候资源、洁净的水资源以及新鲜的空气、宁静的环境等开发静养场、森林浴、康健步道、眼睛保健中心、足道馆、运动和平衡神经锻炼场、森林疗养所等;增加参与性、健身性、挑战性的专项旅游产品开发以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诸如野营、徒步越野、攀高登山、垂钓、水上娱乐等一系列较为古朴原始的健康游乐活动,同时注意加强特色旅游纪念品的设计。

三、做好景观的生态调控

景观的生态问题是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旅游目的地面临的一个中心问题,它是森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而景观生态调控是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对森林旅游目的地景观生态进行调控,主要体现在:

(一)做好旅游景观生态功能规划。森林旅游目的地开发中要实行功能分区开发,具体分为六个区域:绝对保护区,具有珍贵的自然景观和珍稀濒危的生物物种,严禁旅游活动,游客不准进入;杜绝人类干扰的荒野区,这个区域较为广大,在开发中也属于保护的范畴,但和绝对保护区相比,可以有控制地进行一些野外考察和远足活动,其活动量是一定控制在自然环境可承载力范围内的;旅游建设区,只建设一些人行小道和简易的宿营地;自然风景观光区,这一区域面积较小,具有优美奇特的自然景观,可修建简易的宾馆和其他设施;娱乐区,这一区域面积很小,旅游设施齐全集中;旅游城镇区,这一区域是旅游业务管理的中心,主要负责公园游客的食宿、娱乐和购物。

(二)进行景观生态设计。斑块、廊道、基质、缘是景观生态学用来解释景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旅游区的斑块,是指游客的各种消费场所,如景点、宿营地、旅馆等.从旅游景观资源上讲,它或以自然景观为主或以人文景观为主,或是两者综合景观的功能地域。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旅游区内的廊道分为三种类型:区间廊,指旅游地与客源地及四周邻区的交通方式、路线与通道;区内廊,指旅游地内部的通道体系;斑内廊,指斑块之间的联路线,如景点的参观路线。基质是斑块镶嵌内的背景生态系统或土地利用,一般指旅游地的地理环境及人文社会特征。缘,又称边缘带,主要指整个旅游地的保护带,或是旅游斑的环境,其作用集中在边缘效应。

旅游景观生态设计主要体现在对景观结构的设计和宏观格局的设计。在森林旅游目的地,斑块的操作要点主要表现在属性选择、实体设计和空间布局三个方面,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景观和活动区,并辅以巧妙的空间布局和生态形象设计,这是开发的重点。旅游斑块的设计要与环境融为一体,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共生程度高,真正做到人工建筑的斑块与天然斑块相协调,特别是旅游基础设施,要充分实现生态化,如旅馆的建材,可部分地利用再生原料,饭店供应本地生产、加工的植物类食品,注意与当地的自然、文化景观的文化特征相协调一致,切忌城市化、商业化的浓重气息损伤各种景观原有的文化内涵和特色,更忌一切扭曲文化形象的景观污染事件发生。

斑内廊的设计要以小路、河岸、滑雪道等为廊道,并注意合理组合、互相交叉形成网络,强化其在输送功能之外的旅游功能设计,以便延长游客观赏的时间。区内廊的设计要避开生态脆弱带,尽量选择生态恢复功能比较强的区域进行建设,并充分利用自然现存的通道,但连接各景区的廊道长短要适宜,因为廊道过长会淡化景观的精彩程度,过短则影响景观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区间廊的设计就尽力使道路所通过的客流量与区内的环境相一致,在道路施工上应尽量利用接近自然的无污染材料,如卵石、沙子、竹木,排斥水泥、矿渣等材料。

基质的设计。基质的作用在于以基质为背景,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景观空间格局的分析,构建异质性的旅游景观格局,从而对旅游区景观功能分区和旅游生态区划,并分地段进行主题设计,策划旅游产品形象,以体现多样性决定稳定性的生态原理和主题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原理。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设计。景观生态学研究证明,“景观中存在某种潜在的生态安全格局,它们由景观中的某些关键性的局部、位置和空间联系所构成,生态安全格局对维护和控制某种过程来说具有主动性、空间联系和高效的优势,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景观的改变有重要意义。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斑块的形状、大小,廊道的走向,斑块和廊道组合格局,对许多生物有重要的影响,人为改变景观格局对各种种群的发展十分不利,某些关键物种的消失可能会使整个生态系统发生退化,因此,符合生物的生物特征和生态系统规律的景观规划以及考虑生态安全设计的旅游地的生态系统较稳定、容量大。在对森林旅游目的地的景观进行具体设计时,应充分研究本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特征与功能机制,构建符合本地自然生态的安全生态格局,即开发以水脉、绿脉和文脉为先导的空间布局,构成视觉上美观完善,功能上良性循环”的旅游区。

(三)加强景观生态管理。

1.加强旅游设施管理。由于生态旅游对视觉景观的特殊要求,其视觉景观的规划设计保持原有视觉景观多样性等显得尤为重要。要根据旅游目的地景观生态系统层次,制定不同标准,对各区内的设施配置做出规定,严格控制其规模、数量、类型、色彩、用料和风格等,要充分体现与自然景观相协调的原则,保留其木底状况,展现自然保护区的天然风貌和本地特色,尽力减少人工色彩,真正做到人工建筑的“斑块”、“廊道”和天然景观的斑块、廊道相互协调。

2.加强管理。森林旅游能否持续发展,决定其开发与管理是否科学化与生态化,是否达到既能在开发与管理中维护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又能为旅游者提供回归自然的体验,其关键在于不断提高旅游管理者的素质。由于森林旅游固有的特殊性,旅游管理者除具有常规的旅游开发和管理能力外,还必须具有很高的环保意识,环境管理技能等。因此,森林旅游开发首先应对旅游开发经营人员进行教育,使他们认清当今旅游发展的趋势,在旅游开发与经营中自学运用生态学原理,推出真正的森林旅游产品,促进森林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对游客的管理主要是确定合理旅游容量,可利用步道和游径调控客流量,对游客实行空间和时间上的划区引导,如提高旅游价格、限制游客进入量。另一方面,可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与措施,如在旅游区内设立具有环境教育功能的基础设施、增加旅游商品中的生态产品、制定奖罚措施,使他们在旅游中自觉遵守旅游条例规范,提高其生态意识、环境意识,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资源。

3.加强环境监测。森林旅游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想完全杜绝对目的地环境的影响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可采用先进的环境监测仪器和科学的环境监测手段,确定森林旅游目的地的最佳环境容量,对游客的数量、行为、交通、住宿、餐饮、废弃物、娱乐等做出明确的规定,使其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减到最小。

四、开展生态旅游的认证

森林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一种形式,要使森林旅游真正服务于森林旅游目的地及其周边社区,国际社会通常的做法是进行生态旅游认证,我国的森林旅游刚刚起步,而现在开展的森林旅游,从实质上讲只是以风光旅游和野生动植物观赏为主,这些以自然资源为主要访问对象的游客们其实对自然资源和环境反而造成了新的压力,给自然生态保护增加了难度,为了保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森林旅游的发展,必须开展生态旅游的认证,使其成为从高起点引导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使我国旅游业在激烈的国际旅游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五、进行科学的数字规划

我国森林旅游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感性规划。感性规划的最大特点是缺少独立的技术手段和独立的理论基础,以“借用”、“类推”为主,缺少旅游发展内在规律的制约和指导,技术含量少,使得旅游规划变的人人都可以做,甚至非专业人员比专业人员做得更好,想象力更丰富,旅游规划成为编节目、讲故事、出点子的规划。

资源、市场、产品是旅游发展的三个基本问题,特别是资源和市场的定位直接影响地区旅游业发展方向,很多规划在这个问题上缺少有效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方法,以主观经验为主,泛泛定位,以个人经验代替市场研究,以至于规划缺少可信度、可靠性,其主要是由于研究现状决定了规划难以达到量化的水平,只能定性分析,这就导致了森林公园的数量增加,但经济效益不明显的现象。

而数字规划的确是技术含量高的规划,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规划,以数据和图纸为语言,阐述旅游分析与规划思想,使规划具有一种尺度感,数字规划的基本流程如右图:

六、加强人才培养

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篇7

论文摘要简述了景观多样性、旅游地形象建设的涵义和多样性原理在旅游地形象建设中的意义,并指出多样性原理在旅游地形象建设中的运用主要集中在斑块、廊道、基质的生态设计当中。

近年来,旅游地的形象建设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的一个热门课题。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旅游研究者发现,旅游地的形象是吸引客源的一个关键因素。只有深入了解旅游目的地的情况,树立正确的旅游地形象才能保证稳定的客源。当前,运用景观多样性原理来指导旅游地形象建设是一种倍受瞩目的创新方法。

1景观多样性与旅游地形象建设的涵义

1.1景观多样性的涵义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应用范围广泛、沟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桥梁学科,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单元在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它反映了景观的复杂程度[1]。景观多样性主要研究组成景观的斑块在数量、大小、形状和景观的类型、分布及其斑块间的连续性、连通性等结构和功能上的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和景观异质性有密切的关系。景观异质性指景观的变异程度,多指景观类型的差异。

1.2旅游地形象建设的涵义

旅游地形象是指人们对该旅游地总体的、抽象的、概括的认识和评价,是对旅游地的历史印象、现实感知和未来信念的一种理性综合[2]。www.133229.com所谓旅游地形象建设,其内涵就是旅游地经营管理者为了树立本地良好的、鲜明的旅游形象,增强旅游地的旅游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其最终的目的是使旅游者形成对该地的良

好的、突出的印象,从而招来尽可能多的游客,最终获得更大的效益。

2景观多样性原理在旅游地形象建设中的意义

旅游地的形象建设运用景观多样性原理和方法,合理地规划景观空间结构,使斑块、基质、廊道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空间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畅通,使旅游地的形象不仅符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而且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并能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

(1)维持旅游地的生态稳定。即维持旅游地景观形象的生态平衡。景观的结构功能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有一定的恢复能力,对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趋避性。

(2)利于旅游地的生物多样性建设。景观多样性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本身也是生物多样性存续的重要场所。保护景观多样性是保护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手段。运用景观多样性原理建设旅游地形象利于旅游目的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3)利于旅游地形象的特有性建设。根据景观多样性的原理来确定旅游地土地镶嵌体的生态优化系列是否具有美学、生态和人类旨趣的相对重要性。

(4)利于旅游地的交通建设。斑块间有廊道沟通、连接,交通条件易于到达。

(5)利于旅游地形象的美学建设。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能保证旅游地的生物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这能使旅游地景观的美学效果达到最高水平。

景观多样性的存在对保护旅游地的生物多样性、确保景观生态系统的稳定、缓冲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干扰等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多种多样生态系统并存,才能构成异质性的景观格局,保障景观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景观多样性原理在旅游地形象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3景观多样性原理在旅游地形象建设中的体现

旅游规划者运用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廊道、基质这一基本模式来描述景观结构,有的还提出了缘[3]。斑块指在外貌上与基质有所不同的一块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从旅游地形象方面讲主要指自然景观或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地域,如森林、湖泊等。廊道是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的现状或带状区域。从旅游地形象角度讲,主要表现为旅游功能区之间的林带、交通线及其两侧带状的树木、草地、河流等自然要素。交通廊道有3种类型:区间廊,指旅游地与客源地及四周邻区的各种交通方式、路线;区内廊,指旅游地内部的通道体系;斑内廊,指斑块之间的联络线,如景点的参观路线。基质是指景观中面积最大、连接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一般指旅游地的地理环境及人文社会特征。缘,又称边缘带,主要指整个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带或旅游斑的环境,其作用集中在边缘效应上。

景观多样性原理在旅游地形象建设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斑块、廊道、基质的生态设计上。

(1)斑块的规划设计。旅游地的斑块设计应遵循区外集中式、区内分散式和与环境融为一体式(生态化)的原则[4]。旅游目的地斑块的设计要与旅游地的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人文与天然景观共生程度高,做到人工建筑与天然的斑块相协调。充分实现其生态化,并注意与当地的自然文化景观的文化特征相协调一致,切忌城市化、商业化的气息损伤生态旅游地景观形象的原有文化内涵和特色,忌一切扭曲文化形象的景观污染事件发生。

(2)廊道的规划设计。旅游地的廊道设计应遵循利用现有的自然通道、道路过客量与环境容量一致和回避生态敏感区的原则。旅游地的区内廊道的设计要避开生态脆弱地带,尽量选择生态恢复功能较强的区域进行,并尽量利用或选择自然环境中现存的通道,如林间小河岸、滑雪道等。并注意合理组合,互相交叉形成网络,以便延长游客的观赏时间;区间廊道的设计应考虑道路所通过的客流量与环境承载力的潜在关联,尽力使道路所通过的客流与区内环境相一致。在道路施工技术上尽量利用接近自然无污染的材质如卵石、沙子、竹木等,而少用或不用水泥、矿渣、沥青对环境存在影响的建材[5]。

(3)基质的设计。旅游地的基质设计应遵循适当注意突出背景特色和通过基质-斑块的递变构建新的旅游景点的原则。旅游地形象的基质设计在于以基质为背景,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构建多样性的、异质性的旅游景观格局,从而对旅游区进行景观功能分区和旅游生态区划;并分地段进行主题设计,策划旅游产品形象,以体现多样性决定稳定性的生态原理和主题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原理。

4结语

景观多样性原理在旅游的形象建设中运用主要集中在斑块、廊道和基质的生态化设计当中。在旅游地形象建设中运用景观多样性的原理能够达到自然性、稳定性、多样性、观赏性、通达性、和谐性的目的。

5参考文献

[1]刘茂松,张明娟.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张安,任黎秀,丁登山.论旅游地的设计[j].社会科学家,1998(4):41.

[3]肖笃宁,李秀珍,高峻,等.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美)约翰·欧姆斯比·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俞孔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5](英)曼纽尔·鲍德-博拉.旅游与游憩规划设计手册[m].唐子颖,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6]刘琴.景观生态学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6(3):26-28,19.

[7]蔡伟斌.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看自然风景区旅游资源规划[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3(1):62-64.

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篇8

关键词:太平湖水库;功能区划;生态旅游规划;雨水收集;甘南县

中图分类号:S7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5-3711-06

当今在世界各国,旅游已被当作资源综合利用的一个重要内容,不论发达或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天然或人工水域景观的旅游开发[1]。我国是世界上水库分布比较多的国家之一,水库资源众多,为水库生态旅游规划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据水利部资料统计,我国共修建了大小水库近10万座。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水库旅游萌发以来,全国已经有100余处较为著名的水库旅游风景区,其中北京密云水库、浙江杭州千岛湖、北京十三陵水库、广东深圳水库、湖南东江水库等都是水库开发旅游的成功案例[3]。北京密云水库风景区已成为北京市民消夏避暑的好去处,千岛湖进入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十三陵水库为首都市民旅游观光的首选,深圳水库成为深圳、香港两地的重要度假地,东江水库则被国家旅游局列为“青山秀水游”重点景区。库区的山清水秀以及宏伟大气为越来越多的游客所青睐[4]。本研究根据黑龙江省甘南县太平湖水库的资源现状,坚持旅游资源特色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将太平湖水库打造成一个具有观光、度假、休闲、保健和科普等多功能综合性的大型生态旅游库区,以期为太平湖水库生态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1太平湖水库概况

太平湖水库位于黑龙江省甘南县境内,嫩江右岸小支流黄蒿沟上,控制流域面积683km2,总库容1.165亿m3,是为查哈阳灌区补充水源,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养鱼,多年调节的综合利用水库。

2旅游规划整体布局与分区

对太平湖水库旅游度假区的规划可以归纳为“一核、一带、两轴、多功能片区”。规划总面积约为30km2。

2.1“一核”:生态核

以生态环境较好的植物园、农耕体验园、百果园为生态核心建设区,并以此环境为依托,组织功能分区和规划布局。

2.2“一带”:观光带

依托库区沿岸培植的密林带打造岸上生态观光带,依托库区宽广的水体资源打造水上娱乐休闲带,形成带状结构。

2.3“两轴”:动轴和静轴

动轴与城市相邻,带来了城市的活力与灵动,以郊野娱乐区、青少年活动区等灵动的动态旅游活动区为主。

静轴与水面相邻,主要以观光、度假等闲适的静态旅游活动为主。见图1。

2.4“多功能片区”

一个旅游区要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其内部应合理布局,而且与其关联的各方因素应该统一协调,方能获得长足的发展[5]。在规划时,应依据“重点突出、空间连续、要素综合、地域特色及持续发展”的原则,对旅游区进行功能区划分[6]。将太平湖旅游区分为六大功能区,即核心旅游区、绿地集水区、密林涵养水源区、湿地景观区、水上风情体验区、湖滨漫游区。其中核心旅游区、绿地集水区、密林涵养水源区为重点生态建设区。见图2。

3内外交通道路规划

3.1外部交通道路规划

外部交通主要以公路为主。111国道从库区西侧通过,拉甘公路、齐查公路纵贯境内,公路四通八达。

交通规划:设甘南县城——太平湖水库观光、度假旅游区专线旅游班车,以核心旅游区的车辆换乘中心为终点,以甘南县汽车站为起点。

3.2内部交通道路规划

太平湖水库内部交通道路系统按游览交通要求,划分出主干道、次干道、游览步道三种等级。

主干道:主要为各景点之间的联系通道,路面宽度8~13m不等,路面主要为水泥路面。主要以汽车通行为主,形成库区交通体系的完整骨架。其余连通景点之间的路改造成路面宽8m的水泥路面。

次干道:通往各景区的主要景点,路宽5~6m不等,路面为水泥路面。主要以游览车辆(电瓶车)为主。

游览步道:为各区内的散步、游赏步道。路线的安排根据各景区的地形地貌,因景而设,以满足观赏、游憩及散步的功能,路面材料主要以卵石、碎石相嵌路面,重点植被保护地带设木栈道或以原生态的自然树皮为主的路面,宽度1.5~3.0m不等。见图3。

4核心旅游区

4.1核心旅游区规划结构

结合太平湖水库风景区的地理位置、功能要求、资源特点,合理布局各功能片区,形成丰富多样并各具特色的景观效果。将核心旅游区分为7大区域,该区位于太平湖水库坝址以上,面积约7.2km2,是太平湖水库风景区的核心部分。以自然景观为主、人工景观为辅,将其规划为旅游度假区的形式,建有各种观光、休闲、度假、服务设施,集中体现整个旅游区的度假功能[8]。见图4。

七大片区为生活文化体验区、休闲娱乐体验区、科普教育体验区、地域风情体验区、生态养生体验区、特色景观体验区、探险体验区,其相关景点项目见表1、图5。

4.2植物园

4.2.1现状分析植物园位于整个库区的东侧,规划总面积56hm2。规划区内的土壤为肥沃的黑钙土质,区内地形起伏变化丰富多彩,有多处小丘和凹地,周围交通便利。

区系水源充沛,植被丰富,以水曲柳、毛赤杨、蒙古栎、槭树、白杨为主,间或种植一些观花灌木。其为植物园规划提供了较好的自然植被基础,是建园的最佳选址。

4.2.2规划性质遵循原有地形特征,保护原有的自然植被,形成自然林木景观,主要种植东北特色的自然植被,营造群落生态景观,构建融合生态、休闲、游览、科普教育为一体,且独具东北园林特色的综合性观赏植物园[9]。

4.2.3总体构思整个植物园在总体规划上采用自然式的设计手法,营造具有东北特色的专类观赏性的景观,同时还做到了四季有景可观。合理进行功能分区,组织游赏路线,以满足游客的休憩、观赏需求,最大程度地发挥景观的生态功能。

4.2.4规划布局以道路和植物划分空间,将植物园规划成16个展区,展区之间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从而构成了游赏系统。见图6。

4.2.5节点设计——农耕园久居城市的人们渴望田园生活。农耕园位于植物园的西南侧,占地面积约10hm2,是植物园中最大的规划区域,分为室外体验区、观光温室、菌类培育房。其中室外体验区为游客提供“土地认领”项目,游客支付少量的钱便可租到一块属于自己的农田,租期为一个生长期。游人可在此体验田园生活的乐趣,并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前往度假村照料自己的土地,丰收的成果为游人自己所有,此外库区可为游客果实邮寄业务,为游客提供便捷服务。“土地认领”项目可令游客在环境优美的乡村拥有属于自己的真正的“开心农场”,同时有助于库区与游客之间建立相对稳定的关系。观光温室内有室内景园和花卉栽培区,并为游客提供饮品,观光温室外设有茶座,为游人提供优雅的休闲环境。太平湖水库在其他地区有专业的生产基地,库区内部的菌类培育房品展示及销售所用,成为库区的一项高品质产品(图7)。

5湖滨景观带

湖滨景观带包括部分水上风情体验区和部分特色景观体验区,规划面积约24hm2,包含有玉荷岸、玉水别墅、下沉广场、迎宾花园、矩阵广场、玉贝码头、萍水相逢、生态小岛、登高望远、水上小筑等多个景点。每一个景点都是经过巧妙安排、精心设计而成,所有景点之间既有必要的联系,又有各自的特色。见图8。

5.1玉贝码头

玉贝码头位于特色景观区之内,由于水库内部限制机动车通行,游人可乘坐水库所提供的电瓶车代步,还可独自划船观赏度假村的特色风光。作为船只主要停靠的场所,玉贝码头的外观被设计成贝壳形状。玉贝码头的设计富有现代感,为度假村整体风光增加灵动之气。贝壳的形状本身有着朝向性,张开的方向为目的地的方向,寓意着由此处可以通向梦想中的世外桃源。见图9。

5.2玉水别墅

作为太平湖水库的住宿区域之一,玉水别墅坐落在别墅群之中,临近水边,景色优美,别墅前方的玉荷岸与别墅相互呼应,游客在此可享受精致的住宿条件。玉荷岸中开满一朵朵美丽的荷花,这令人充满无限遐想的美丽风光让游客享受度假休闲的好时光。见图9。

5.3登高望远

登高远望为水上活动区的三岛之一,有“回顾过往,展望未来”之意。站在5m高的平台上,游客可以眺望远处美景。见图9。

5.4萍水相逢

萍水相逢为一观赏水榭,水榭的三面由浮桥通向不同景点,寓意着来自不同方向的人汇聚于此,把酒欢歌。在亲水植物的簇拥下,萍水相逢将游客带到如诗如画的意境中,令人流连忘返。见图9。

6雨水收集

水是人类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资源之一,雨水的收集利用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雨水的收集利用与景观结合,代替传统的雨水管理方式,将逐步成为景区景观规划设计的亮点[11]。

6.1项目背景

太平湖绿地集水区位于水库常水位线205.10m以上,设计最高洪水位线208.10m以下。该区面积为4.7km2。绿地集水区主要是利用池塘、洼地予以设置滞留池、储水池,同时再结合生态调节池、凹式绿地等集水方式来达到集水的目的[12]。

6.2项目概况

滞留池和储水池作为雨水控制结构,除了具有集水功能外,还可以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水若能有效地连续供应,开放的水域还能提供亲水及视觉美化的效果。滞留池的功能就是暂时储存雨水,再以一定的流量排向绿地。过剩的雨水暂时储存在滞留池中,在一定的时间(一般是24h)内排完。储水池与滞留池原理一样,惟一的区别在于储水池具有一定的蓄水能力,在雨水下泄量不超值的情况下将过剩的雨水排掉,储水池又俗称湿池,湿地由深浅不同的沼泽组成。在绿地集水区设置有滞留池和储水池,目的在于创造蜿蜒的水道增加雨水与植物的接触,从而起到雨水滞留和过滤的作用。由于浅沼泽(储水池)型湿地用地面积大,也适合多种植物生长,在浅沼泽的四周种植有防护林,更能够起到蓄水防护的功效。见图10。

7景区环境容量计算

风景区环境容量是指在特定空间一定时间内所能容纳可进行正常旅游活动的人数。控制风景区内游人的容量有助于保护风景资源和风景区内的生态环境,同时还能提高游赏质量。

根据太平湖水库风景区各分区的特征,分别采用不同的模式计算环境容量。对于面状风景点采用面积容量法,个别情况采用线路容量法。对于地形起伏的区域采取线路容量法。水面环境容量的确定采用面积容量法,以船只作为单位,即先计算水面能容纳船只的数量,再根据船只容纳游客的人数,得出水面的环境容量。

7.1生态旅游环境容量计算模式

1)游览路线容量法。采用公式C=m×D/m

式中,C表示日环境容量(人次/日);m表示游道总长度(m);D表示日周转率;m表示每位游客占用合理游道长度(m/人)

2)游览面积容量法。采用公式C=a×D/B

式中,C表示日环境容量(人次/日);a表示可游览面积(m2);D表示日周转率;B表示人均占用的游览面积(m2/人)

7.2日环境容量测算

分别对太平湖水库旅游区内各功能区环境容量进行测算,得出日旅游环境容量为18900人次(表2)。

7.3年环境容量测算

采用公式C年=C日×n×K

式中,C年表示年环境容量(人次/年);C日表示日环境容量(人次/日);n表示全年适宜旅游天数(d),可取150d;K表示有人系数,可取0.6。

通过测算,太平湖水库旅游区年环境容量为1701000人次。

8结论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对水库旅游青睐有加,水库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的一种新生力量。我国水库旅游正处于一个快速的发展阶段,但总体的发展水平还不高。太平湖水库应充分利用库区资源开发旅游,结合自然地理区位特征、生态环境优势、旅游资源天赋特征和发展规律进行开发规划,保证水库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根据太平湖水库的自身优势及环境特点,从分区规划、景点规划、交通规划等方面展开对太平湖水库的生态规划,构建了核心旅游区、湖滨漫游区等6个功能区,同时也规划设计了植物园和湖滨景观带等多处景点。

2)通过雨水收集的方式改变库区陆域面积的水环境,合理有效地收集利用雨水,加强库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缓解水资源紧张、污染加剧及洪涝灾害、地下水位降低等矛盾。

3)运用线路法和面积法计算景区日环境容量为18900人次;年环境容量为1701000人次。

参考文献:

[1]廖培,高恒.库区旅游空间布局模式研究——以向家坝旅游开发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03-105.

[2]应丽云,黄显勇,毛明海,等.论浙江省水利旅游区的布局形式[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2,29(4):5-10.

[3]赵黎明,黄安民.旅游规划教程[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5.45-52.

[4]陈子年.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J].湖南水利水电,2005(4):12-15.

[5]陈海珍.黑龙江省甘南县音河水库生态旅游规划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0.36-45.

[6]范业正,胡清平.中国旅游规划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03,18(6):25-30.

[7]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45-147.

[8]张建涛,卫红.城市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135-137.

[9]况平,夏义民.风景区生态规划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园林,1998,12(5):8-11.

[10]雷昆.对我国湿地公园建设发展的思考[J].林业资源管理,2005,23(2):23-26.

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篇9

【关键词】红色旅游;照金镇薛家寨;景观规划

1照金镇发展的历史沿革

1.1照金镇地理区位

照金镇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西北部,距耀州城区54公里,西临淳化,北接旬邑,地处耀、淳、旬三县交界处,镇域面积164平方公里。

1.2照金镇历史人文

照金是古代战争的南北分水岭,有“石门关”之称;近代历史上因1933年刘志丹、谢子长、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组建了红二十六军,立了中共陕甘边特委,诞生了陕甘边革命委员会,从而使照金成为西北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

2规划定位与原则

2.1规划定位

在照金薛家寨红色旅游区优越的山川河谷自然条件之上,通过打造“中国照金红色旅游文化名镇”这张部级文化旅游的品牌,为游客呈现一场红色文化瞻仰和体验的盛宴。以此作为在总体规划的目标和定位,结合自然景观的开发和保护、文化景观的内涵、现代的管理机制和模式、完善的服务设施,为薛家寨红色旅游区的发展创造美好的前景[1]。

2.2规划原则

1)生态性原则

在规划开发薛家寨红色旅游景区时,设计师首先考虑到环境保护的问题,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谨慎处理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总之,在薛家寨红色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管理运营的每个环节与细节上必须树立“生态为先”的思想原则[2]。

2)文化性原则

充分挖掘薛家寨地区蕴含的丰厚文化资源,以其独特的旅游买点呈现给每位旅游消费者,从而提升景区的社会影响力[3]。

3照金镇薛家寨红色旅游景区规划总体布局

3.1空间规划布局

规划根据景区立地条件、结合薛家寨红军洞遗址位置,做出:一心、多景区景观空间布局。

一心:以薛家寨红色文化为核心,以红军洞为切入点,集中展示抗战时期红军在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合理利用有限条件与敌人展开斗智斗勇的革命斗争,并为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不可估量的基础。

多景区:规划根据设计区域地形,结合周边环境,将其规划为六大景观区域:田域农家乐景区、综合服务区、水上拓展营景区、餐饮娱乐区、亭子沟景区、红军寨景区(图1)。

图1薛家寨景区景观总体规划

3.2景区规划布局

薛家宅红色旅游景区依托薛家宅革命旧址,结合丰富多变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丹霞地质公园、优越的生态环境,设计师将规划区分为田域农家乐景区、综合服务区、水上拓展营景区、餐饮娱乐区、亭子沟景区、红军寨景区六大景区。

①田域农家乐景区

农家乐式观光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休闲旅游方式了。把农业生产和休闲观光、餐饮相结合,不但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休闲度假、回归自然的需求,同时彰显农业文化生太新景象,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区域产值提升,还可加强生态保护,获得更好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4]。

主要景点有:农家乐、农家田园、滨水景观、生态鱼塘。

②综合服务区

综合服务区位于规划区域内交通对外联系的位置,作为景区标志性的入口区域,设计重点烘托出景区的文化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场所氛围。

景区入口设计采用不对称式均衡设计法,层次丰富的入口构筑物采用自然石材贴面与生态塑木材料相结合的结构,建筑设计与周边山体浑然一体,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景观效果。

③水上拓展营景区

水上拓展营设计以原有河床为基底,模拟自然山水纹理,围合出形状、大小各异的岛屿、搬到、河提等景观空间,各景观空间通过高低错落、起伏的木栈道相连接。活动区域合理有序的布局在不同的空间中,为水上拓展活动提供不同的场所。区域内导游系统、项目简介系统、安全警示系统一应俱全[6]。

④餐饮娱乐区

本区域位于规划区段的西部山体上,地理区位优越,清晨时分在此处观赏东升的朝阳,旁晚在夕阳下用餐、漫步、交流别有一番情趣。

本区域由红色岁月主题酒店和森林欢乐营两部分组成。

⑤亭子沟景区

该景区地形狭长,成长带状,故在设计中将该区域分为两部分:亭子沟青年营、亭子沟军体拓展区。

亭子沟青年营:青年营设在依山傍水的峡谷入口区域,依山而建的建筑,合理布局的活动空间为何出丰富的景观空间。

亭子沟军体拓展区:设计巧妙利用狭长的地理条件,结合水系和丰富的地形变化,建设线状军体运动项目和森林野战等项目。设计师就地取材,运用原木作为原材料,采用最简单而又有效的方式完成建筑及部分景观的组织,以实现趣味性和参与性最大化的目的。

⑥红军寨景区

设计以薛家寨一号寨(陕甘游击队驻地)、二号寨(红军医院和被服厂)、三号寨(军械厂)、四号寨(陕甘特委驻地和仓库)场景复原为出发点,运用景观艺术设计手法,最大限度恢复、修缮原有场景,通过逼真、鲜活的情境让游人更加真实的体验红军在此生活、战斗的历程。在此基础上,增加园林休息设施、防护设施,已达到安全、完整、和持续的景观环境。

4结论与讨论

文章深入分析研究了照金镇地理区位、历史人文及生态资源,得出照金镇红色旅游自建设、发展以来引起了较高的社会反响和较好的经济效益,能够很好地与周边旅游资源将结合,营造出更好地发展氛围。

作者在生态学理论、城市规划理论、景观规划理论和森林公园规划理念为指导下,依据薛家寨景区立地条件、结合薛家寨红军洞遗址位置,对薛家寨红色旅游景区进行了详细性规划,做出一心、多景区景观空间布局。为游客在休闲游览的同时重温了昔日抗战时期红军在此上产、生活、战斗的场景。

参考文献

[1]包庆德.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环境伦理”.[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院学报.2007.02.

[2]杜亚芳.延安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6(9).

[3]方世敏,邓丽娟.红色旅游资源分类及其评价.[J]旅游资源.2013,5(1):36-40.

[4]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通讯.1996.1

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篇10

根据县委2009年重点建设项目的工作要求,旅游局紧紧围绕目标任务,狠抓落实,结合固定资产重点项目工作分解立项要求,继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现将2009年上半年的旅游产业发展项目完成情况汇报如下:

一、重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

1、*旅游区基础设施项目。今年以来,*旅游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原有规划、项目建议书、可研的基础上,按照整合资源、科学规划的总体思路,将*山、老场天然牧场、*寺、*、*旅游小镇、*等景区景点作为一个大景区包装,统称*旅游区。一是完成了*旅游区规划修编、可研编制及评审工作;二是累计投入165万元,完成部份游路栈道维修,景区停车场的砂石铺设,景区职工生活用房的维修;三是完成景区指示、警示牌、景点简介牌安装工作。

2、*旅游小镇一期开发工程项目。上半年累计投入210万元,完成项目建设用地的征地补偿工作,完成建设项目工地的“三通一平”工作,完成一幢三层连排别墅型房屋的土建主体工程,完成三幢连排别墅型房屋土建基础部分的工程。

3、金鑫花园酒店续建工程项目,上半年累计投入375万元,完成酒店室内给排水、通水、空调、消防等设施管道安装工程。

二、争取项目资金工作推进情况

年初,我局按照省发改委和省旅游局有关文件要求,及时报送了扩大内需、争取旅游项目建设资金的相关文件材料,并顺利通过了相关文件材料的审核验收工作。之后,又分别找到了省政府、省发改委、省旅游局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并上京为争取项目资金做了大量的汇报、协调工作。至今,据反馈的信息,我局争取的旅游项目资金已列入国家发改委第二批扩大内需要的项目资金范围,金额大约在1200万元左右,至于什么时间划拨到位等关键细节还未明确答复。金鑫花园酒店已通过县煤业公司向农行申请贷款3000万元用于内装修工程,预计年底竣工投入使用。

三、存在困难

一是由于争取项目资金困难,各业主单位融资难,造成*旅游区在建工程停工,原计划启动的基础设施项目无法开工;,致使项目推进难,申a项工作难以开展。*旅游小镇一期开发工程项目因投资商资金紧缺,于5月份已停工。

二是宣传促销经费紧缺,客源市场拓展力度不够。宣传促销无力持续开展。

三是旅游景区不热,招商引资困难。

四是规划建设和旅游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匮乏。

四、下步工作

持续完善旅游规划的基础上,严格按照规划建设方案,在完善景区配套设施为主,加快*、*山景区工程建设速度,进一步完善景区基础服务设施。下半年主要建设项目有:1、*次出入口功能区(小法

块片区)的综合管理用房、旅游用品商店、旅游餐厅、旅游公厕、急救中心、停车场、入口广场、职工宿舍等工程。2、改造维修*旅游区总长2.5公里的人行游路、栈道工程。3、改造*旅游区旅游厕所及供水、供电改造项目,重点改造提升当前旅游厕所档次及供水供电管网。4、新建*旅游区四个停车场建设项目。分别是*风景区入口处停车场和女儿湖停车场,*山风景区悬崖天路停车场和荒城古墟停车场的地面硬化工程。5、*旅游区谷底地质灾害治理及女儿湖风雨桥收尾工作。年内完成*入口半隧洞游路落石处理、女儿湖风雨的桥体装修工程。6、督促加快“金鑫花园酒店”建设项目建设进度,力争年底投入使用。

当前及今后要抓的工作重点:

第一,按照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政策,积极争取项目国债。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施项目带旅游。

第二,紧紧围绕*景区申a工作,完善*景区4a级景区所必须的设施,抓好a级景区达标,深化旅游文化主题,进行文化包装,把*景区创建为4a级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