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高中数学教育教学叙事十篇高中数学教育教学叙事十篇

高中数学教育教学叙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34:47

高中数学教育教学叙事篇1

[关键词]数字故事;教育叙事;可化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2-0036-06

引言

在教育这个舞台上发生着许许多多平凡和不平凡的故事,这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出现过的各种事件,不是瞬间即逝、无足轻重的,有些会长久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育教学。从这些事件中,我们能够学到很多东西,得到许多启发。然而,如果只是单纯的以文字方式记录教育叙事,就无法做到真实教学场景的再现,缺乏情境性。数字故事可以弥补教育叙事形式单一化的不足,通过形象的图片和可化的教学活动频,重塑课堂教学过程,带我们回到当时的课堂情境。因此,对真实的教育世界进行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研究,无论对学生、教师、教育研究者,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一 国内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研究现状分析

在进行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可化研究之前,笔者分别以《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研究》和《教育叙事可化研究》为题,在中国知网和百度网上进行了查询。查询结果发现关于该研究的查询记录是0。百度网查询结果搜索到相关内容42,600个,真正和教育叙事可化研究相关的有3条记录,其中包括1条重复记录。分别是上海师范大学黄娟于2006年6月在《中小学电教》出版的《数字故事――打开可化教育叙事研究之新角》和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于2005年6月11日在自己的博客(东行记)上的《教育叙事的可化――数字故事(DigitalStory)的新发展》。前者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分别是教育叙事的含义及特点、数字故事的含义及特点、数字故事对教育叙事发展的影响。后者则是个人对教育叙事可化发展的展望。二者只对教育叙事可化做了简单的概念描述和未来展望,对其设计和制作过程缺乏深入的研究。

二 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的内涵分析

在网络化学习环境中,教育叙事已成为教师们进行教学活动展示和个人心得交流的手段和方法,例如海盐博客、东行记等。国内数字故事教学应用的研究始于2006年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发表的硕士论文《数字化故事叙述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主要讲述了数字故事的起源,国内外对数字故事的研究现状以及在国内开展的数字故事教学实践活动等。直到近几年,随着数字故事教师培训和作品竞赛等活动开展的越来越多,数字故事教学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并受到广大一线老师的欢迎。然而,也不乏有些教师对教育叙事和数字故事盲目追逐,其实对其内涵并不了解或者知之甚少。下面将从叙事和故事的内涵及关系具体分析教育叙事和数字故事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1.叙事和故事的内涵及其关系

叙事就是陈述人、动物、宇宙空间各种生命事物身上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故事可以解释为旧事、旧业、先例、典故、花样等涵义,同时,也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情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跌宕起伏,从而阐发道理或者价值观。詹姆斯•莫纳科认为:“故事,即被叙述出来的事件,是伴随着一定的观念和情感而产生的。故事呈现的叙事讲‘什么’,情节则关系到‘怎样讲’和‘讲哪些’。”由此可见,故事就是人们叙述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它们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事件也可以是想象虚构的。

叙事和故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叙事学意义上的“叙事”概念与故事的概念是一脉相通的,所谓叙事也就是讲故事。人们通常把以讲故事为主的交流方式,比如:神话、历史传说、民间故事、小说、戏剧、故事片等统称为叙事体裁形式。叙事学中的“叙事”概念与传统意义上的“故事”概念也有很大的不同,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总体上看,传统中的故事概念主要偏重于故事的内容方面,即故事讲了“什么”,叙事的概念则更关注“怎样讲”和采用什么样的“方法与模式”讲。其次,“故事”作为“叙述出来”的结构体,它是讲述者重新安排的结果。而叙事的概念则不停留在“故事情节”的水准上,它还涵盖了那些“非故事性”的情节和“反情节性”的故事。第三,叙事在含义上要比故事概念复杂得多,而故事概念在叙事学理论中只表明“叙事”的某一层面的含义,即主要指“讲述出来的内容”。因此,可以说同一个事件,由于叙事指向、叙事结构和叙事手法的不同,讲述出了不同的故事,但却不能反过来说故事生产叙事。因此,故事是叙事的产物。

2.教育叙事的内涵

什么叫教育叙事?邱瑜描述为:“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基于上文论述叙事和故事的内涵分析,教育叙事即是有关教育的故事。它是教育主体叙述教育教学中真实情境的过程,其实质是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体悟教育真谛的一种研究方法。非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通过教育叙事展开对现象的思索,对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将客观的过程、真实的体验、主观的阐释有机融为一体的一种教育经验的发现和揭示的过程。教育叙事是记录教师教学生涯和成长历程的重要方式。下面通过展示教育叙事的案例来理解教育叙事的真谛。

教育叙事案例1:《爱的鼓励从哪里来?》

爱的鼓励从哪里来?老师们如果能把挑剔不满的目光变为欣赏满意的目光,把讽刺否定的语言变为赞扬肯定的语言,那么爱的鼓励就出现了!

一次下乡到小学支教,原以为郊区的孩子应该很淳朴很老实,教起来应该驾轻就熟。然而,这些孩子中的大多数既有不讲卫生的坏习惯,又沾染了一些讲粗痞话、油嘴滑舌、任何事情都无所谓的恶习。我的脾气也弄得很暴躁,经常口不择言地奚落学生。学生甚至和我作对起来。直到一天,我听了五一班同学上语文课的情况。语文老师那亲切的笑容、温和的语言、朋友似的关爱使我似乎从中悟到了什么。我再一次回顾我的言行、我的方法,开始思考一些问题:我是否真正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的需求、他们的知识准备水平呢?

教育叙事案例2:东行记博客上“教育叙事研究(53):以校为本的Blog和教师团队的教育叙事”在常州报慈小学有许多热心教学改革的老师,他们在王敬忠校长的组织领导下,办起了Blog网站(省略/blog5/index.asp),老师们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写了大量的教育叙事,这些故事如涓涓溪流,倾诉着老师们心中对教育的爱。下面是一位老师写的教学体会:

把游戏领进课堂

1.以读导学的教学模式。教师运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学生在

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迁移。重点指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去感受读的方法,让学生领悟读的方法和技巧。如在《云房子》学习第二小节时,教师提问“小鸟看见这么多的房子,会怎么想?”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是兴奋的、高兴的。

2.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J间扣时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把游戏领进课堂让游戏与教学同在,把“知识的课堂”变为“生活的课堂”。游戏教学以其内在的趣味性谤发儿童潜在的学习动机,启动和调节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缓解纯知识学习方式所带来的紧张、焦虑,使学生感到学习的轻松与愉悦。……

黎加厚教授曾在他的博文中说道:“教学源于生活,教学就是生活,将游戏引入课堂教学中,把生活、游戏、教学融为一体,让游戏与教学同在,使课堂教学生活化,让儿童在知识掌握、智慧发展、情感张扬、个性发展上得到更充分的实现,达到智情意行全面发展的目的,这就是现代生活教育给我的启示,也是现代生活教育给我们教师的新的目标和任务。”

以上两则教育叙事案例只是教育叙事的一小部分,我们身边还有各种各样的教育叙事。教学经验并不会自然地成为学习资源,只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才是教师的自我财富。通过分享和交流教育叙事,可以推广优秀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心得。在交流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

3.数字故事的内涵

数字故事(来自英文:DigitalStorytelling)这一形势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达纳•温斯洛•阿奇利(Danaw.atchley)作为数字故事的首发者,用电脑把过去的老照片配合自己的讲述制作成了一部自传体小电影得到了大家的好评。美国是数字故事的起源地,也是最早把该方法应用于教学的国家。美国KoCe电台的霍尔•戴维森(HallDavidson)多年来一直和教育者一起研究教室中频和多媒体创作的力量,他认为数字故事是让学生实现自我表达的很好的媒介。“这和频的报道不同,频报道的主要目的是传递信息。”他解释道,“而数字故事是由学生自己参与和制作的,它使你的心和头脑都投入进去,并能帮助制作者和观看者从他们自己的生活或行动中得出结论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国内《2011年教育技术年会征集数字故事的方案》中“数字故事”被明确界定为: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编写教学故事,把传统讲故事的艺术与信息技术工具结合在一起,整合文字、图片、音乐、频、动画等多媒体元素,创造可化故事的过程。数字故事的编辑平台工具可以选用ppt,也可以选用其他多媒体的编辑平台(如Flas、频、数字相册软件等)。从形式上看,数字故事是一个集多种媒体元素于一身的新型教学技能和策略,其核心理念是技术与艺术兼具的可化的故事学习交流工具。与单纯的文字性描述叙事相比,数字故事具有逻辑性的情节构思,丰富的媒体元素组合和表现手段,生动形象的故事情境,可化的故事情节,那情那景可以随时再现。下面展示几个数字故事案例:

数字故事展示案例1:《笨小孩的故事》

由于该案例有51页ppt,内容太多无法全部展示,就把案例内容以缩略图的形式展示如下:

这是2010年黎教授在山东淄博市周村三中进行教师数字故事学习培训时,某个老师制作的个人数字故事。作品中作者是在进行自传叙事,内容上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感人,容易与读者产生情感共鸣,制作上图片效果和背景音乐变化处理较好,给听觉、觉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数字故事案例2:《喜欢画画的他》,该案例共26页,因为是ppt文件就把内容以图片形式展示如下:

数字故事《喜欢画画的他》荣获“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10年年会”数字故事组一等奖。该数字故事属生活叙事,讲述生活中一个喜欢画画的他。故事情节简单,内容扣人心弦,几张简单的绘画照片,就能充分让读者感受到故事中主人公对画画的热爱程度。

4.教育叙事和数字故事的关系

由上文的实例和论述可知,教育叙事和数字故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教育叙事的基本方式(教学叙事、生活叙事和自传叙事)来看,教育叙事注重叙事(文字描述为主)。数字故事注重叙事的故事性、艺术性、技术性和创新性(多媒体可化为主)。教育叙事与数字故事有着共同的特点,都是用讲故事的方式来编写教学故事,表述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与博客上写教育叙事相比,数字故事教育叙事具有叙事方式多样化的优势,实现了教育叙事可化,可形象的呈现教学过程,深刻的触动学习者的情感。教育叙事注重真实性、人物性、情节性、共享性、感悟性、可读性;数字故事在具有教育叙事的性质之外还添加了可化的多媒体元素,做到技术性、艺术性和创新性。因此,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研究能给教育叙事带来可化的春天。

三 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的设it和制作过程

1.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的设计过程

本文主要介绍使用ppt制作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的设计过程,一共包含以下6个因素:

(1)聚焦主题与故事

数字故事的设计注重故事第一,画面第二,音乐再次。张艺谋说:好故事是电影成功的关键。同时满足故事真实性、典型性、情感性和意外性的特点。真实性是基于真实的事实,不是简单的“镜像”记录生活,而是观察和思考生活。典型性是“叙述”为主,启发人思考,有一个照亮整个故事的主题。情感性是善于思考的人从身边的平常事中也会发现真理,哲理蕴含在故事叙事中,激发人灵魂深处的感情,以引起强烈共鸣。意外性是欧亨利式结尾,故事冲突,深度互动,唤起心底的震撼。好故事需要拟定一个好标题一一简洁清晰的题目。

搜集与故事内容相关的图片、背景音乐、频、动画等多种媒体素材。之后,对图片和拍摄的照片进行简单的筛选、加工,可使用绘声绘影、premiere等频处理软件对拍摄的频进行简单的加工、合成。

(3)合理的故事叙述节奏

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是关于教学实践的数字短片。如何处理好故事叙述的语言和图片的关系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结果,不仅要仔细辨别图片信息,还要注意充分的语言表达时间,要达到“声画合一”的效果。

(4)叙述者声音的魅力

由于在叙事中要加入叙述者自己的声音或者故事里主人公的声音,叙述者可以通过音调的变化适时地给故事添加情感,以强化自己的观点。

(5)和谐的背景音乐

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作品中音乐是重要的因素,它能够强化故事主题,而且还能够反映故事制作者的心情,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弥补故事叙述者语言的不足。制作者必须做到选择合适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恰当设置ppt的配乐起止页码。例如:裁剪音乐,循环播放等。最后,要将音乐文件与ppt打包在一个文件中。

首先建立多个不同的文件夹,给文件夹命名。例如:稿本文件夹、图片文件夹、频文件夹、背景音乐文件夹等。把搜集的资料按照类型放在不同文件夹中,然后根据故事主

题和稿本内容把故事情节版画和教学活动中拍摄的照片整合到ppt中,并用熟悉的频编辑软件(如绘声绘影软件)将拍摄的影像和录制的配音进行加工,加工后将其整合到ppt中。也可使用ppt自身带的效果变化。

可把6个设计因素分成两组,前两个因素为一组,主要说明的是写作方面的内容。后四个因素主要说明的是制作方面的内容。在写作和计划阶段,教师撰写和修改脚本,设计故事情节串联图版,决定故事的内容和故事的形式。在确定了脚本和相应的故事情节串联图版之后,使用ppt进行制作。

2.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制作过程

下面主要介绍使用ppt进行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制作的过程:

(1)选择主题。

(2)编写详细的故事脚本。

录制教学情节和配音

由于本次课程是故事演绎活动,后期要进行正规的录制,所以把后期录制的部分频截图展示在本文中。

使用ppt制作数字故事教育叙事

在制作ppt数字故事教育叙事的过程中,要注意故事性、技术性、艺术性、创新性的体现。真正做到教育叙事可化。

①故事性:根据教育叙事的主题弄清楚故事的结构,然后组织好语言将其安排在ppt中。一个故事情节可以用一页或多页ppt去表达;注意语言的组织;叙事手法的创意等。做到故事的真实性、典型性、情感性和意外性等特性。

(3)绘出简单的故事情节。

(4)录制教学情节和配音。

(5)使用ppt制作数字故事教育叙事。

(6)作品。

笔者以徐州市民富园小学语文作文数字故事教学为例具体展示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的制作过程,此次数字故事教学是笔者亲身经历的第一个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研究案例。

故事主题:《快乐的课堂》

根据题目编写故事脚本如下:

今天是我在民富园小学进行数字故事叙事研究的第32天。课程的内容是五个数字故事学习小组的故事情节演绎。四年级4班的55名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小组的数字故事。

这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可爱兔兔队的精彩故事演绎。可爱兔兔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积极,热情高涨,队员参与程度高,学习效果好。吉祥萝卜兔队,他们的组长张羽清是个积极的带头人,可组内的其他成员相对就有点懒散、拖拉。但看到他们对故事演绎的认真劲,他们的笑容犹如兴奋的催化剂,给我的工作增添了许多激情……

学生们情感甚是投入,在一边严肃指导的王老师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虽然每个组的数字故事学习情况不同,但是大家都在努力做到最佳。看着学生一张张调皮而又童真的脸,在愉快地游戏中学习知识,觉得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报,而且增添了自己对数字故事教学的信心。

今天上的演绎课十分开心,十分愉快,教室里充满了同学们快乐的欢笑声。

绘制故事情节

②艺术性:明晰了故事主题和结构,将语言组织好后要注意文字字体的使用效果。做到字体色彩、大小、格式都随着内容的变化而相应的改变,做到字大且少。图片和照片的安排与故事主题相互吻合,做到图片可化,简洁即美,并根据学习者个人的情况对图片做相应的觉效果处理。

③技术性:技术上主要是指将背景音乐和频等整合到ppt中。在选择和处理音乐、配音、频的时候,学习者要找到适合ppt的频格式,恰当地下载网络上的频文件。根据ppt加工频文件,例如:裁剪频、为频添加背景音乐和文字等。在ppt中进行频文件超链接,做到有效利用各种媒体元素。

④创新性:无论是在技术方面还是艺术方面都要注重创新性。ppt本身带有的功能就可做到技术和艺术的创新,学习者在使用和制作过程中要避免思维定势和形式的单一。尽量在叙事的组织形式和图片的表现形式上做到新颖。下面图6具体展示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制作成品:

(7)作品展示和

作品可以在教师专业化学习研讨会上展示,也可以到学校网络、个人博客或者优酷频网上,还可制作数字相册或刻录成光盘作为作品收集起来。

个人制作体会:在撰写和制作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过程中,笔者认识到发现问题的时候要及时进行反思并记录下来,为以后的课程顺利进行打下基础。同时,为其他老师提供教学经验、实践经验和心得体会。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可以激发老师们的学习兴趣,实现高质量的学习体验,做到教师教学价值观的内化,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有利于培养教师的设计、策划、语言、艺术综合素养;促进教师们的表达沟通技能:有利于老师们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和网络技能,最终形成集体智慧。

四 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发展构想

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是整体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的探讨有助于人们加深对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的认识,但很多理论和实践问题还有待于深入研究。对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研究的发展,有以下几点构想:

1.构建反思型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研究

反思,一般是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景的能力。杜威(JohnDewey)指出:“反思是对经验进行重构或重组,使之增加经验的意义并增强指导后续经验方向的能力。”教学经验并不会自然地成为学习资源,只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才是教师的自我财富。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反思是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构建的灵魂,参与教育叙事首先必须学会反思课堂、反思教学行为、反思教学个案,只有反思才会发现问题,只有反思才会形成,网络交流的话题。善于反思,才会提升教师自身的发展,才会构建出反思型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

2.构建合作型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研究

共享集体智慧是网络教研的特点之一,“合作”高于“竞争”是构建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研究的前提理念,实施网络学习首先要打造一支具有合作精神的学习团队,在网络学习中共同参与、共同体验、共同感悟、共同提高。构建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的研究,必须倡导教师间的相互交流。提倡教师以数字故事的形式进行课堂反思交流、教学叙事交流、学习体会交流、教学问题交流、教学创新交流。

3.构建导师型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研究

教师博客是建立在网络环境下的虚拟学习,各层面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情感沟通都可以在网络中进行。构建导师型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研究,让地处边疆或教育落后地区的教师获得与名师和专家交流的机会,推进不同地域之间教师的学习与交流,同时提高了教师专业化学习的质量。

五 总结

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不仅能够加强学习者的学习气氛,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让教师掌握了一种记录教育生活,呈现教学内容,创设课堂氛围的技能。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研究有利于教育叙事的进一步发展,让更多的人投入到这个研究过程中,做到深刻分析教育叙事,淋漓尽致地呈现真实的教学生活,让更多教育生活故事焕发出理性的光辉和智慧的魅力。因此,对真实的教育世界进行基于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可化研究具有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詹姆斯莫纳科,电影术语汇编[m]转引自《96电影大百科》,微软公司英文(光盘)版[m/CD],1996

[2]李显杰,电影叙事学[m]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

[3]邱瑜,教育科研方法的新取向――教育叙事研究[J]中小学管理2003,(9):12

[4]刘翠鸿,姜平,罗炜,校本教研教育叙事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东行记jjahou'sblog[eB/oL]

高中数学教育教学叙事篇2

大概始于上帝,始于圣经,到古人“结绳记事”,再到孩子安静好奇地聆听故事,人们似乎天性就痴迷于叙事。人类叙事形式多样,结绳刻画、文字记载、说书评书、电影舞台再现,到今天的网络博客和微信,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都可以见到叙事的踪影。叙事进入教育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加拿大学者Clandinin与Connelly(2003)在教育叙事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国内最先开始是在丁钢教授的推介践行下,引发了一场教育教学的叙事研究热潮(钱晓霞、陈明瑶,2014)[3]。那到底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呢?傅敏、田慧生(2008)指出,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通过描述个体教育生活,搜集和讲述个体教育故事,在解构和重构教育叙事材料过程中对个体行为和经验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4]。换言之,就是指教育研究者们借助叙事这一研究方法,对自身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效果、教学改进的反思过程,属于行动研究的范畴。研究者(主要是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虽然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和定义,学者们持各家之言,无法统一界定。但是“自主”意识都是被教育研究者们所基本认同的一个核心因素。例如“自我概念”(丁桂红,2012)[5],“以自己为资源”(孙炬,2009)[6],这些名词充分体现了强烈的自我发展要求和意识,研究者们逐渐意识到个人自主意识才是真正促进教师职业成长和发展的内因与持久动力。于是学者和教师们开始关注利用叙事的方式记录和研究自己在教学、科研过程中的个人经验,通过描述个体教育生活搜集和讲述个人的教育故事,从而通过自己成长的轨迹,发现不足,改善自我,实现专业发展的长远目标。从表象来看,教育叙事研究就是教育借用了叙事的方法进行教学、科研方面的研究。从本质来看,它聚焦于个体日常教育生活中的某一现象,包括教学科研现象之中个体的一系列教育生活故事所包含的基本结构性经验,对个体的行为和经验建构进行解释性理解。由于其生动形象且容易上手,讲教育教学故事、做教育叙事研究已成为我国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

二、网络教育叙事与高校青年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一)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戴炜栋、王雪梅(2011)提出,现代信息化环境赋予了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新的内涵,包括教师信息与通信素养、网络元评价能力以及网络教育叙事研究能力[7]。从宏观来看,教师信息与通信素养(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iCt)和媒介素养已经成为了新内涵和高要求。就微观而言,网络教育叙事研究能力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挑战。随着微博、微信、微课、慕课(mooC)等网络新名词的出现,学习者似乎不用中规中矩地坐在教室就可以听课,可以获得知识,于是学习习惯趋于碎片化、泛在化,随时随地拿起手机、平板等便携上网设备,短暂的时间内就能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文秋芳教授称这种泛在化的学习方式为4a学习(anyone,any-time,anywhere,anydevice)。在颠覆传统的学习模式变革之下,高校青年外语教师更应该借助网络,利用叙事研究方法,通过描述和记录个体教育生活,搜集和讲述教育故事,在解构和重构教育叙事材料过程中对个体行为和经验进行分析和解释,以超脱故事本身,获得隐含在故事中的教育规律和价值,最终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二)可行性和优势

首先,高校青年外语教师相对年轻,因专业特点经常接受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熏陶,多有出国接受教育或进修的经历,因此网络媒介素养较高,网络媒体使用频繁,多媒体操作能力强,更易于借用网络媒介帮助教学和科研,这是他们的自身优势,也为他们进修网络叙事研究奠定了基础。其次,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无线wifi等的快速普及,使得网络教育叙事较之传统的教育叙事有其独特的优势。传统的教育叙事研究往往是教师通过纸和笔记录下有关的校园生活和教育教学事件及其反思,花费时间较长,易受时空限制,局限在个人经验中难以共享和互评,且随着量的增多,难以管理和查阅。而高校外语教师承担的教学工作量已非常繁重,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师,普遍反映每周平均课时可达16节,忙碌的工作生活往往会让他们疲于奔命,很难有时间静下来专门撰写教育故事,等到终于抽出空来,留在脑海中的教学问题和冲突细节又寻不到踪迹,而有了网络,教师则可以摆脱时空限制,及时记录(或录制)现场文本,即时,即时更新,具有强大的云存储功能,可以时间为轴自动归档,便于查阅,更容易交流和分享,相互促进。

(三)提倡基于微视频的网络教育叙事研究

目前,网络教育叙事研究主要通过文字方式进行记录。张仙、黎加厚(2004)总结了基于网络博客教育叙事的特点:开放型、共享型、动态型、发展型、展示型[8]。笔者认为,教师研究者们可以借助影音方式来记录,通过微视频等方式直接录制现场“文本”。在高像素手机等便捷设备普及之下,微视频相比文字记录而言,更加快捷、直观、真实且生动地反映当时当地的教学细节、思维变化等过程。学术界对叙事当中的教育故事虚实问题有过很多讨论,例如刘良华(2007)认为,叙事研究并不拒绝虚构的叙事,也没有必要否认虚构的叙事[9]。而鲍道宏(2007)则强调教育叙事研究不宜虚构教育之事[10]。笔者以为,文学叙事适用的虚构手法不能否认教育叙事研究“求真”的态度,所以视频录制的方式避免了叙述者在文字符号转码过程中偏离了研究对象的第一本意,主观歪曲也好,客观误解也罢,都不同程度地造成一定的“失真”,而视频录制则尽最大可能避免这种不必要的“失真”。因此,微视频应该作为一种更为有效的网络教育叙事手段被研究者们广泛使用。好莱坞生化大片里经常有这样一幕:一位生物学家用视频录制自己试验进程,汇报试验数据、重大调整、研究突破等,这个过程就是客观、理性的记录和分析,以备后续跟踪研究。只是在网络教育叙事研究环境中,镜头里的叙事者不是生物学家,而是描述教育故事、试图掌握教育价值和规律的教师科研者,研究对象不是某种新型药物对大猩猩智力提升的影响,而是通过对教育问题和冲突的描述、分析和解释,得出对教师教学、科研、学生学习成果的促进效果。视频录制的客观性、真实性、科学性对一门系统且严谨的科学研究而言,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四)有助于构建生态化的教学研究网络环境

教师叙事研究对象可以是教师自己本人,也可以是其他教师,还可以是你的学生。例如某教师对一位年轻教师或者教学经验丰富老教师教学行为的叙事研究,抑或是对某一种类型学生学习特点的叙事研究,抑或是针对新入职青年教师在科研意识觉醒、科研理论和方法掌握、科研成长和进步质变过程的研究。简言之,一切与教师教育、教学、科研、专业成长有关的故事、反思、评价都可以作为网络教育叙事研究的内容。而教师、学生、同行、教与学、教学与科研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复杂的共同体。教师、学生、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建立网络教育叙事平台,试图构建一个和谐的网络授课、信息共享、经验交流、网络叙事教学反思、师生互评、同行互评与指导的生态网络环境。包括教学科研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教学科研专业领域创新平台、教学科研专业成长交流平台。

(五)局限性

首先,高校青年外语教师教育理论储备不足。高校青年教师立足于高等学校教育环境中,而高等教育学也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不同于普通教育学,研究方法和范式还需要教育学者们的不断探索,高校青年外语教师更要注意弥补高等教育学理论基础,用于指导教学和科研实践。其次,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应系统学习教育叙事研究理论。从发现教学问题、检索前人教学研究成果、设计研究方案、执行和调整方案、收集分析数据到撰写叙事研究报告,这是一个教师本人亲身参与的完整过程。虽然叙事研究注重个人经验和参与,但绝不等于日常教学活动的流水账,需要系统严谨的理论指导。苗洪霞、徐瑞(2007)指出,叙事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厚重的,研究视野是宽阔的。后现代哲学、现象学、解释学、文学叙事理论、现代知识论、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理论为叙事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11]。近年来,高校教师招聘往往注重高学历,而忽略了教育教学和科研理论方面的储备,青年外语教师往往学历较高,语言专业知识基础牢固,但是教育教学科研理论不足,需要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主动培养和加强教育叙事研究方面的理论素养和指导。例如补充年代学方法和理论,因为叙事的基本因素就是以时间为线索追踪丰满的教育故事,这必然涉及年代学的分析方法和思路。又如学习多种叙事结构,掌握如何对原始故事(现场文本)进行编码和转录,使其再现(retell-ing)。关于叙事结构,可以借鉴目前比较权威的基本叙事结构,一种是Creswell(2002)提出的组织故事元素成为问题解决的叙事结构,将故事所包含的基本要素分解为:背景、人物、活动、问题和解答五个方面[12];另一种是Clandinin与Connelly(2003)提出的三维空间叙事结构:相互作用、连续性和情境[2]。限于篇幅,笔者不在此赘述。另外,要特别注意教育叙事和教育叙事研究的区别。既是研究,就要体现其科学性。目前教育叙事研究的困境在于,教师(研究者们)由于缺乏叙事研究理论指导,容易将叙事流于形式,变成了单纯的记流水账,这不是叙事研究,仅止于叙事而已。教育叙事研究固然离不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讲述,但是在叙事过程中更应该记录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思维变化过程,并对这些过程做出分析、解释和评价,企图找到理论依据,发现教育规律和价值。卜玉华(2003)在纵观西方教育学领域的叙事研究之后指出,“在叙事研究中,研究者必须以对话者、倾听者的身份同时与三种声音(至少)进行交流:叙事者的声音(包括录音带或文本作者的声音)、理论框架(为解释提供概念和思考的工具)以及对解释与阅读的反思性批判(即对材料所作结论的自我评价与反思)”[13],笔者以为这是进行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要求。所以教育叙事的本质是教师的反思,没有反思、没有总结和评价,即使视频制作再精彩,教育故事描述得再丰满,也很难从根本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结语

高中数学教育教学叙事篇3

关键词:教育叙事研究学前教育研究方法

一、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质的研究形式,于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教育研究领域率先兴起,20世纪90年代末,丁刚教授将其引入中国,教育叙事研究在我国中小学兴起。教育叙事研究以后现论、文学中的叙事学理论、现象学和解释学理论等为理论基础,强调研究者“面向事实本身”,关注处于真实教育情境中的个人,试图描述和解释教师的生活故事,揭示事实背后的意义。教育叙事研究作为教育研究中的一种新兴的质性研究形式,发挥自己的特长。

关于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说,就是对有意义的教育事件进行描述分析、发掘,或揭示日常事件、行为、生活背后的意义,从而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实践,丰富教育理论;从狭义上讲,专指教师以研究者身份从事的叙事研究,教师对日常生活、课堂教学中的事件、个人经验、个人传记进行叙述,以此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并通过反思改进自己的行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由此可以看出,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特点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将教育叙事研究方法引入学前教育研究中,主要特点如下。

(一)教育叙事研究资料来源的多样性。

教育叙事研究以教师的生活故事为研究对象,这从资料收集的来源上可以看出,作为一种质的研究方法,教育叙事研究在收集资料时主要采用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捕捉研究对象的深层信息。日常中平淡的教育故事也许就隐藏着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和教师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周围环境、气氛、教师的行为动作也许就隐藏着个人的某种价值观念和理论修养水平,这都需要研究者仔细观察。另外,教师的“教育日志”、自传或传记、各种活动的图片、相关的学生的作品和日记、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等也为教育叙事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教育叙事研究所叙述内容的情景性。

教育活动是一种实践活动,它总是在特定的背景或情景下发生,教育叙事研究并不是对教育活动进行简单地描述与记录,而是将研究对象的行为与教育场景、背景相联系,对情景做细致描述,分析和把握处于情景中的个体是如何理解周围发生的事情、事件的,并剖析事实背后所含的意义,将其融于事实讲述之中,只有经过这样的深度描述,才能引起叙述者和读者情感上的共鸣,帮助教师、学生、研究者有所发展和提升,促进彼此间的互动。

(三)教育叙事研究所述内容对人的关注。

多数教育叙事研究的研究对象常常是单一的个体,每个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所思所想都是不同的,所以研究者对个体在真实教育情境中的个人生活经历、所思所想十分关注,通过搜集教育、叙述、重构个体在教育生活中的故事,达到对个体行为和经验的理解。此外,研究者在进行教育叙事研究时,不仅对事件本身、事件背景做各种记录和描述,同时还对研究者自身的信息做描述。因为研究者所叙之事处处渗透着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是生命中一种独特的亲身经历、体验和感受,有着不可重复性。教育叙事研究所述内容体现了对个体独特性的尊重。

(四)教育叙事研究强调民主平等。

教育叙事研究的主体有两类,一类是一线教师(或学生、家长、教育管理者),作为叙事研究的主体,目前的很多中小学教师会在研究者的指导下开展教育叙事研究,他们叙述的内容多是自己的课程、教学故事和自己对教育教学事件的理解。另一类是教育理论研究者,作为叙事研究的主体,他们以中小学教师为观察或访谈对象,对其所述内容进行分析和阐释。受“教师成为研究者”观点的影响,目前我国教育叙事研究的主体更多地指向前者,认为教师身处教育情境中,不但容易观察和获取教育情境中的事件,而且在叙述过程中容易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其实我们更倡导理论者与研究者两者共同、平等地参与研究过程,两者之间互相学习、平等交流,才能将理论与实践完美地结合,才能使教育叙事研究远离平庸。

二、教育叙事研究与学前教育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方法与学前教育研究有密切的关系,将科学的方法运用到学前教育领域中的目的是揭示学前教育教育规律、充实学前教育知识和改善学前教育实践。①将叙事研究方法应用于学前教育领域,使其成为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中的一部分,是否具有适切性?其适切性表现如下。

(一)教育叙事研究有助于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彼此相互靠拢。

长期以来,由于受社会分工的影响,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已经逐渐成为少部分人从事的活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多数教育工作者不具备幼儿园教育工作经历、经验,不愿意深入到幼儿园实际中,由此导致的学前教育科学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往往与教育实践场景脱离,对实际缺乏指导作用,成为学前教育研究中的一大弊病。幼儿园教师与专业研究者有一个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他们一直生活在教育教学实际现场,在现场中感受教育生活中发生的一切,而教育现场正是产生教育问题的地方。叙事研究通过要求教育工作者深入现场,把幼儿园作为研究基地开展研究,倾听一线教师叙述的产生于真实教育情境之中的故事,体会他们对学前教育最为深切的感受,教育工作者作为研究者,与幼儿园教师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在此过程中建成,加强两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学习。教育叙事研究作为沟通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丰富着学前教育理论,指导实践活动,促进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接轨。

(二)教育叙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科研兴校”、“教师即研究者”等理念近年来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师的共识。目前,许多幼儿园已开展了许多研究课题,但是对于为什么要开展科研,幼儿教师从事研究应当采用什么样的教育科研方法,广大幼儿教师却不是十分清楚。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之所以鼓励幼儿教师参与科研活动,是因为学前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学前教育向前发展,如不及时解决,将使学前教育陷入难以适应社会和儿童发展需求的困境。那么,什么样的研究才最适合幼儿教师呢?一些幼儿教师对科研抱有畏惧心理,认为无从下手,主要原因是缺少可行的研究方法,而行动研究法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是较合适的,行动研究中的教育叙事研究可称为“叙事的行动研究”,教师更容易掌握,因为这种研究方法与教师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关注幼儿教师日常遇到和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需要教师把自己的教育实践作为研究对象,对日常教育生活进行反思。

教育叙事研究对于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很大帮助,因为教育叙事研究中的描述和解释的方式本身具有很高价值,对故事的写作过程就是对教育问题的探索过程。当幼儿教师在对某一教育故事进行描述时,会舍去大量的无关信息,然后挑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准备关注和探究的教育问题,并把事件与背景和情境相联系,试图解释自己的认识。在教育叙事研究过程中,教师对日常教育生活的观察能力提高了;有意识地、系统地探究反思能力形成了;倾诉、发泄个人经历和感受的机会获得了;对教育教学理论和儿童也有了新的认识。

(三)让学前教育研究回归生活本身。

教育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所以教育必须回到一定的情境中,回归到具体的生活中,而不是被概括化、统一化。教育叙事研究倡导回归生活世界,重视个体生活史和生活实践的意义,要求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深入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以教师的教育实践和经验为研究对象;要求教育叙事研究的另一主体,教师所陈述的故事不是其主观想象的,而是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育事件。教育生活事件发生的时间、环境、完整的情节、与事件密切相关的人物、事件背后的意义都包含在教育叙述研究中,所以说教育叙事研究是最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给人一种亲近感。

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式无疑为学前教育研究回归生活本身开辟了一条道路。对于倾听者和阅读者来说,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鲜活生动情节的具体描述,能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他们从多个侧面和纬度认识和了解学前教育实践,理解幼儿教师教育信念的形成。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儿童的自然成长发生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许多教育情景都是在没有刻意计划下发生的,掌握教育叙事研究方法可以让教师更加关注儿童的生活,在儿童生活的背景和环境中认识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从而采取恰当的教育行动。

综上所述,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质的研究方式,它真实性、行动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可以被用到学前教育领域中,我们在强调它的同时,并非将它处于与其他研究范式对立的位置上,因为学前教育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系统,需要运用不同研究范式,从多角度看待学前教育问题,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深入认识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论,了解它们的优势与局限,结合具体研究问题,科学地运用各种方法。

注释:

①徐琳.“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概念的静态语义分析及其动态生成[J].学前教育研究,2011,(1):49.

参考文献:

高中数学教育教学叙事篇4

关键词现代文学教育叙事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narrativeStudyonmodernChineseLiteratureCourse

LiZude

(CollegeofLiberalarts,ChongqingnormalUniversity,Chongqing400047)

abstractmodernChineseliteratureismostcharacteristicofnarration.theteachingprocessreflectsthenotionofateacher.Fromtheperspectiveofeducationalnarratives,thethesisanalyzesthecharacteristicsofnarrativesinthecourseteachingofmodernChineseliterature.

KeywordsmodernChineseliterature;educationalnarratives;teaching;notion

1教育叙事及其应用性

所谓教育叙事,是指教师将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件记录下来,并予以回顾、评价和反思,从而形成的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档案”文本。但有些看似“无意义”但包含丰富信息的事件,也需要记录在案。教育叙事,就是将教师自身及其教学活动作为研究的内容和对象,从教师的角色中暂时抽离出来,站在研究者的角度重新评价自己的教学理念、方法和过程。

因而,教育叙事研究就是一种自我反思性的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教师自身)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评价。因此,教育叙事研究不是理论驱动的,而是经验驱动的,因为它不直接定义、解释和评价教育,而是从教学过程中的丰富经验中进行提炼。具体来说,教师讲述关于教育教学的“故事”,并在“故事”中去理解教育教学是什么或应该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再提出某种教育教学理念。也就是说,教育叙事研究就是通过教育教学主体(教师或研究者)的“叙事”(故事或者过程描述)来理解和评价教育教学实践,并进行新的观念建构。可以说,教育叙事研究遵循的是从(既有的)经验――理论――(新的)经验的研究路径。

具体而言,教育叙事研究有这样的一些基本特点:首先,其叙述的内容是既有的教育教学“情景”或“事件”;其次,其叙述的事件和过程中有相关的具体主体(教师、学生,或教学内容中的人物、形象);再次,教育叙事研究的目的是归纳、总结和反思某种教育理论或观念。因此,教育叙事研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情景性”或“故事性”。也因此,教育叙事研究是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的,而不是基于观念和理论的研究方法。

但不同性质的课程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特征及教学要求,因而,将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和具体的专业性课程教学活动结合起来,是当前国内外课程改革和教育叙事研究未来的重要趋势。专业课程的教育叙事研究,既是教育叙事研究的构成部分,也是具体的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基于此,本文将教育叙事研究方法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叙事性特点结合起来,以探寻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可能性。

2现代文学课程的叙事性特征

中国现当代文学,既是我国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进行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一直以来缺少一个有效的研究视角和切入点。由于涉及到众多作家作品,该课程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叙事性特征。比如,在讲解某个小说作品过程中,教师需要梳理主要情节和人物,而这本身就是“叙事”。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叙事”,这并非是一个口才和讲课能力的问题,它还体现出一个教师某种潜在的教学理念。

例如在讲解鲁迅短篇小说《故乡》的过程中,可以有两种“叙事”方法。第一种“叙事”方法是首先从鲁迅的生平、思想发展和时代背景入手,然后讲述小说的故事情节,从而在作品中“挖掘”出其主题意蕴,或者得出小说反映了鲁迅及其时代的某种精神特征。第二种“叙事”方法是首先就直接从小说的情节入手,从而呈现小说的“离乡―还乡―再离乡”的情节结构,然后根据这一情节结构去把握小说叙述者的精神特征,再联系作家生平和时代背景,从而去把握作品丰富和深广的历史内容和时代意义。可以说,这两种“叙事”方法,先不论孰优孰劣,体现出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理念。第一种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历史批评的“反映论”,而第二种则体现的是一种以文本为中心的“症候阅读”。

如果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进行叙事研究,那么,该课程就获得了双重的叙事性:一是它本身的叙事性体现了某种教学理念;二是对其进行的“教育叙事”可以呈现它的“叙事性”,并用过“再度叙事”进一步反思该种教学理念。因此,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课程的教育叙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总结该课程既有的教学思路和模式,并有助于我们(下转第131页)(上接第102页)进一步推进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更新教学思路、方法和模式,以推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总体课程体系结构的改革。

在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趋势中,已有许多汉语言文学专业院系要求该课程教师撰写教育叙事。这些散布于各高校及院系和专业教师手中的教育叙事文本材料,即互有差异的教学案例,体现出不同院校和院系对该课程的设置方案、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教学方法与模式,也蕴含着当今课程改革面临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趋势。可以说,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育叙事”,既是研究该课程的教学活动的理论、视野和方法,也是研究该课程教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这些来自课程教学第一线的原始材料为该课程的教育叙事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田野资料,也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3现代文学课程叙事研究的策略与可能性

从教育叙事的文本形式来看,叙事研究文本既呈现了教学的过程,也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和经验,甚至还蕴含着教学“当时”的情境等信息。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育叙事文本尤其如此。因此,教育叙事要呈现的是一种“现场感”和“在场体验”。通过经验的还原,在充满多元和丰富信息的现场中去分析各种要素及其关系,从而挖掘出隐藏在教学活动背后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

因此,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展开叙事研究,要呈现的是该课程教学活动的“现实性”和“现场感”,并在此基础上从“教育叙事”理论的视角概括和归纳出既有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并提出改革的思路和策略。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尤其是作家作品教学的特殊性,通过对其“教育叙事”的研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即力图改变既有的“社会时代状况――作家生平思想――作品内容与意义――作品艺术价值”的“反映论”和“社会存在决定论”模式,从而建立起一种真正基于“文本分析”和“问题意识”的课程教学思路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作品分析能力,同时也提高该课程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因此,可以将该课程的一系列“教育叙事”文本收集起来,并加以归纳与整理,梳理该课程教学及改革中存在的经验、成果以及问题和缺陷,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该课程教学及改革既有的思路和方法,为该课程教学改革提出有建设性的方案。本着这一目标,可以提出这样的研究策略:先收集该课程教师的“教育叙事”文本,并听取课堂教学,然后进行抽样分析和案例研究,再结合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对广泛存在的教学思路、方法及模式进行描述,总结出几种模型。最后,从这些研究结果数据中,分析既有的教学模式的优缺点,从而提出改革的思路和方案。

具体而言,对该课程的教育叙事研究,有以下两种主要方法:一是“田野调查”(fieldsurvey),即广泛收集散布于该课程教师手中的“教育叙事”文本和档案材料,从而进行材料的整理和归纳;二是“参与观察”(participateobservation),即广泛参与听取该课程教师的课堂教学,以获取第一手田野资料。另外,还可采用抽样分析(sampling)和案例研究(casestudy)的研究方法,对“教育叙事”文本材料进行归类,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抽样分析,并分析研究典型案例,以获取不同指标和类型的研究参考数据。

因此,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叙事研究,其主要特色体现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即作为理论前沿的“教育叙事研究”与具体的课程教学实践相结合,并结合研究者的亲历观察,从而展开研究。同时,该研究的可能性还体现在从事实(经验)本身寻找该课程教学的内在“结构”,而不过多地倚靠外在的理论框架和预设的观念来考察该课程教学及其改革。因此,作为理论前沿的“教育叙事”研究,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课程的整体改革提供了有效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为2010年度重庆市教育规划项目“教育叙事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GJ-0509

参考文献

[1]温儒敏编著.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学习指导.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高中数学教育教学叙事篇5

(一)从作者(教师)的角度,叙事更为现实可行

教育叙事研究是通过对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教育生活事件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事件背后的教育意义、教育思想或教育信念,从而彰显教育的本质和价值意义的研究。(二)从读者的角度,更爱看叙事类的文章

(三)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

二、教育叙事叙何事?

(一)所叙之事要具有亲历性

(二)所叙之事要具有情境性

(三)所叙之事要具有问题性

(四)所叙之事要具有意义性

三、好的叙事研究的标准

(一)如何理解教育叙事研究报告?

(二)如何撰写教育叙事研究报告?

教育叙事的故事来源于教师每天的工作与生活。教师每天的生活都跟一个个精彩的、具有鲜活生命色彩的教育教学故事联系在一起。这些故事既是教师教育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教育叙事研究很好的素材。教师通过细微的观察,选择有一定影响和意义的教育教学事件,抓住本质性的东西进行艺术化的描写,叙述在这些故事中产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使人在读后产生一定的共鸣并受到一定的启迪。

(三)教育叙事的类型

1.纯粹故事型

《一个红苹果》居建芬

2.纯粹感悟型

《新手上路感悟》,王蕾(英语教师)

3.故事领悟型

《一件难忘又该淡忘的事……》,潘慧黎

《掌声的风波》,白露

4.夹叙夹议型

《捕捉资源常在刹那间》,朱建江

5.先描述后分析型

《一次新旧教育观念的冲撞》,夏冬芸

6.故事群型:

《师爱无边》朱江月

故事一:师爱,是没有条件,不求回报的真情天堂,如阳光沐浴

故事二:师爱,是浩荡宏大,可以随时安然栖息的理解堤岸,如微风轻拂

故事三:师爱,是神奇无比,可以催生嫩芽、催开百花的不竭能源,如雨露滋润

7.生活片段型:截取教育生活中的某些片段,以一个相对统一的主题贯穿其中。

《我的一年级生活》

8.资源领悟型——

其一,文本领悟——信、日记、问卷、数字符号

《信——心灵沟通的桥梁》徐月

《默默无闻的孩子告诉我》

《读学生心里的话》(问卷)

《小表中的精彩》

其二,教学资源领悟——

其三,活动领悟——

《我想……》许倩

《数学课上的活动恰倒好处吗?》唐琴珠

(四)成功的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特色

1.理念新。

2.主题明。

3.内容真。

4.情节精。

5.启示性强。

四、如何做好教育叙事研究?

(一)做好教育叙事研究的困难和障碍

(二)基本程序

(三)六个学会

1.学会学习: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2.学会爱:懂得关爱,有一颗善良的心

《怀揣一颗深爱孩子的心》

《爱在平凡中》陆轩

《爱的领悟》白露

3.学会看:关注细节

4.学会反思:抓住事件

5.学会共享:.善于共享,有一种开放的思想

6.学会利用网络工具:使用blog(博客)叙事

7.学会享受教育

《他笑了》,许晓曙

五、教育叙事研究带来了什么?

(一)对教育的重新认识

(二)对教师生命价值的认识

“他们渐渐衰老,但是并不幸福,他们富有爱心但是自身却得不到爱,他们有需要但却得不到满足,他们永远是把生命奉献给其他母亲的孩子的教育的陌生人,随着岁月的流失,他面露倦容,对事物愈加敏锐,感情日见淡漠,他在课堂上是位独裁者,而在社区则是位隐士,一旦她们接受了作为学校女教师的角色,也就等于接受了老处女的角色,她们默默地为自己所遭受的无法言表也无法理解的痛苦和挫折寻求着答案……在美国小说中,男教师常常是伛偻着身子、骨瘦如柴、面色阴沉、疲倦;他身着褴褛的衣衫。故作优雅,过时了的服装松垮地悬挂在他营养不足的骨架上……简言之,他们在成功地作为一个教师的同时,注定不会成为一个合格的男人和女人。

(三)教师专业发展

《为从容工作而努力》张建英

(四)对生命成长的领悟

1.领悟学生的生命成长

《她胆大了》,周正先

《“小珍珠”的成长故事》张建英

我批评她

我信任她

我表扬她

我帮助她

我赞赏她

附上几年来给晗雨的一封信。

《给学生需要的爱》,潘银婷

为什么不再来一次?——关爱后进生,绝不轻言放弃!

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好学生也照样需要爱!

一双筷子,撑起她的脊梁!——特殊家庭的学生更需疼爱。

不拘一格降人才!——真爱,将品行恶劣的学生引入正途

2.对教师而言

《我的一年级生活》,马燕芬

《让爱伴着梦想飞翔》,潘继云《基础教育》20__年8期

《在成事中成人》,蒋梦琴

《学无涯》,潘银婷

对一年成长的回顾

其一,独上高楼

高中数学教育教学叙事篇6

【论文摘要】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新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它通过揭示有意义的教育教学事件,指导教师以后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教育叙事研究不仅有利于农村教师进行自觉反思、不断成长,还有利于教育科研走向“平民”化。农村教师在具体应用教育叙事研究时,需要把握叙事的标准,处理好叙事者与研究者、特殊性与普遍性、主观性与客观性三组关系。

一、教育叙事研究的内涵

1.教育叙事研究的概念

教育叙事研究,“就是通过对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教师生活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日常事件、生活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或理念,借此来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以更鲜活的形式丰富教育科学理论,促使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更加完善和灵活。”它的研究主体既可以是教育主体,即叙述者(教师)本人(这种教育叙事研究被称为叙事人类学),也可以是专门的研究者(这种教育叙事研究被称为叙事行动学)。一个完整的教育叙事研究应包括:叙述事件——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如解决时的所思所想,何以得到最后解决;反思事件——从整个事件的表面现象提炼出所蕴含的深层次意义;升发事件——从先前的反思中建构新的思想或经验,使主题事件所蕴含的意义普遍化或理论化。

2.教育叙事研究兴起的背景

教育叙事研究最初于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教育研究领域内率先兴起,90年代末引起了我国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它的兴起受到了哲学现象学、解释学以及人类学中的“田野考察”方法的影响。

现象学强调对事物、事件本身的理解、分析和阐释,强调生活、情景和意义。教育叙事研究正是由此受到启示:回到事实本身、交互主体性和生活世界,提出了它不同于传统的研究方式,不满足于传统教育教学研究中追求事物的普遍真理和客观规律,以及对概念等的抽象和泛化分析,而是回到人们的生活世界中去,用交际和对话等直观的方式从整体上去探索教育教学事件本身中的一些本质性的东西,一些值得他人借鉴的、应引起注意的东西。

教育科学是人文学科,它的研究不同于自然学科。自然学科需要“定量”,需要说明,一个板一个眼。而教育叙事研究则只能“定性”,需要理解,需要合理的解释。这种理解和解释以研究者的“先见”为基础,充分尊重和利用这些“先见”,逃离理论教条的束缚,通过对话确立主体间性关系而趋近合理。主张“理解”的教育叙事研究方式正是受到解释学的影响而由此形成。

在人类学的研究中,研究者深入基层,与当地人生活在一起,通过切身体验获得对当地人和文化的理解。这种“田野式”的研究方式也对教育教学研究产生启发:教育研究者通过对话、交流或倾听,切身体会叙事者的所思所悟,与其产生情感共鸣,达到对相关事件的一些质性认识。这样,教育叙事研究应运而生。

二、教育叙事研究对农村教师的意义

1.有利于教学反思从“自发”到“自觉”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生活事件中,教师们有时对于某些现象,头脑中会出现灵光一闪,似有所悟,产生自发式反馈行为,形成某个经验。有心的教师也许会在事后对其作以梳理,略作记录,做出反思。但大部分教师则会无所理会,任其流走,对这笔宝贵的财富视而不见。美国教育专家波斯纳(G.J.posner)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或者是肤浅的知识,如果一个老师仅仅满足于经验而不是经验的反思,那么即使他有二十年的教学经验,那也只是一年工作的二十次重复。”可以说,反思是教师的自我成长和专业发展以及教育研究的核心因素。

教师不应该满足于经验,需要对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而且反思还应该从自发的状态上升为自觉的行为。无论研究者是否为教师本人,教育叙事研究的过程都贯穿了自觉反思:面对众多的教育教学问题或事件,需要反思、“筛选”;对于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方式,需要反思;教育教学问题解决后的效果如何,得到哪些启示、经验和教训,更需要反思。可见,主动的教育叙事研究促成了教师们从以前自发式的、毫无意义的反馈阶段向自觉阶段转化,为教师们进行教育教学的自觉反思提供了契机。

2.有利于教育科研走向“平民化”

教育和科研是学校里的两大工作。关系紧密,相互影响:教学为科研提供土壤,科研又促进教学的改善和提高。在农村学校,由于经济条件差,设施设备简陋、奇缺,师资不足、水平不高,开展“阳春白雪”似的传统教育科学研究,困难重重,农村教师无力、也无能问津,当然,更谈不上通过科研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对于“下里巴人”似的新兴的教育叙事研究,操作简单,不需要资金、设备、设施,只需要一颗滚烫而热情的心,农村教师完全可以为之,而且能有力促进教育教学的改善。这样,以前只有依靠少数教育专家、学者和科研机构才能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行为,现在也能在广大的农村教师群体中开展并应用起来,实现教育科学研究的“平民化”。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的蓬勃发展,教育教学效益的不断提高。

3.有利于教师的成长

教育叙事研究对于教师的成长显而易见。主要表现在:第一,能促进教师科研意识和素养的形成。教育叙事研究使得“平民化”的农村教师们除了教育教学外,更对地关注了一定教育教学事件后的反思及经验总结,这种习惯的养成必然会促进其形成一定的科研意识,具备一定的科研素养,为以后从事更高效、更复杂的教育科学研究奠定基础。第二,能促进教师有效处理师生关系和师师关系。教育叙事研究体现了教师对自己和学生生活世界的关注,其间,教师会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注意学生的真实情感和复杂状态,于细微处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更多地与学生对话、沟通和交流。从而实现师生双方彼此的更加理解。对于一项教育教学事件的叙述,教师们可能会由于不同的知识背景和生活体验,产生不同的感受和经验,大家从各自的视域中走出,互动、交流彼此的心声、理解和感悟,必然会促进教师们的共同成长与合作。第三,能促进教师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哲学。在教育叙事研究中,教师通过对已经习以为常甚至是日渐麻木的教育教学经历的回顾和反思,对业已模糊的教育教学理论、理念和概念有了一次更加清晰的再认识、再理解和再诠释,从而根据个人的知识来源和形成,选择与建构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与经验。经常的这种教育叙事研究,必然能促进教师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观点、教育教学哲学。第四,能促进教师成就感、使命感的形成。在教育叙事研究中,教师的真实教育教学和生活状况得以深描,生命的激情和感性的灵光再次在研究中被他人或自己重视,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全面释放,教育教学生活里充满更多的机智和幽默,教育教学效果得到提高,成就感的获得,也必然会促进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形成。

三、农村教师开展教育叙事研究的策略

有效地开展教育叙事研究,教师们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叙事”的标准。首先,要具有“问题性”。教师生活在学校里,每天都会经历许多的教育、教学、生活事件,但教育叙事决不是对每件事件的叙述或记录,只有那些让教师或感动、或困惑、或后悔、或兴奋的能引起教师内心萌动的、值得注意的、表现为某种问题的事件,才值得叙述和研究。其次,要具有“情景性”。情节和环境是故事发生的载体和条件。每个人的思想、行为都不能脱离他们所处的环境,故事也只有在丰富、复杂、变动的环境中考察才有意义。正如杜威所说,“环境不仅表示围绕个体的周围事物,还表示周围事物和个体自己的主动趋势的特殊的连续性。”也只有这样,研究后取得的经验才有其参照性的支撑点。故事情节蕴含着个人丰富的内心体验和细腻的情感变化,有血有肉的情节故事才能打动人、感染人、以情服人,引起听者注意,产生共鸣。最后,要具有“释放性”。对教育、教学、生活事件的叙述要求叙事者真实感情的流露,所思所悟真实的呈现。它不仅是指教师面对自己、同事、研究者要完全甩掉心理包袱,摆脱心理困惑、担忧和顾虑;也是指教师面对传统教育科学研究的那种“自上而下”性和权威压制性要实现个人身心的全面解放和心理完全宣泄,表现出巨大的无畏性。

第二,处理好三队关系。首先,叙述者与研究者的关系。在教育叙事研究的叙事人类学中,叙述者与研究者为同一人。这时,教师不仅要正确发出作为叙述者的声音,也要正确发出作为研究者的声音。同时,在教育叙事研究的叙事行动学中,教师作为单纯的叙述者,在民主、平等的条件下,发出内心的真实倾诉和释放,应受到研究者的尊重和保护。研究者应既站在事件的外面,也“生活”在里面,这样才能获得叙述者的真正所思所悟,自己也才会有客观的经验所得。确定好了二者的关系,才会有双方合作的起点和平台。其次,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微观叙事”,是对个别对象个别事件进行的研究,注意研究材料的细节性、生活性、情景性和研究层面的深入性,因此,少有高屋建瓴的抽象概括和泛泛而谈的大道理,呈现出一种特殊性。在研究中,对这种特殊性,不能强调过度,否则教育叙事研究毫无意义。其实教育叙事研究也有一定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表现为一种“启发性”和一定环境条件下的“参照性”。人们了解了有意义的教育、教学、生活事件后,所产生的那种心领神会,唏唏之叹,那种“曲尽意犹在”、“掩卷思不罢”之感,正是这种“普遍性”。随之,后继者也才会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对其参照和仿效。最后,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关系。面对众多的事件,叙事者根据自己的主观价值判断,进行“筛选”,对其所思所悟也无不流露出叙事者以及研究者的主观价值取向和态度,体现出社会科学尤其是人文科学的特色。这本无可厚非,但叙事者和研究者也不能毫无节制地任其主观价值倾向四溢,尽量保持某种客观态度,把握一定的度,坚持“筛选”、“判断”、“反思”的批判性和理性,遵守起码的研究规则。

参考文献:

[1]程方生.质的研究方法与教师的叙事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03,(8).22.

[2](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3.

[3]宁虹,钟亚妮.现象学教育学探析[J].教育研究,2002,(8).

[4]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0.

[5]王凌.教育科研方法的选择与应用简论[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3,(3).

[6]邱瑜.教育科研方法的新取向——教育叙事研究[J].中小学管理,2003,(9).

[7]黄爱萍,唐小华.关于教育叙事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2005,6,(2).

[8]陈娟.教育叙事研究及其方法[J].班主任,2005,(2).

高中数学教育教学叙事篇7

关键词数字故事故事逻辑教育性可视化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

theCharacteristicsofDigitalStoryappliedineducation

SHenHuiling

(CollegeofeducationSciences,Hu'nannormal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81)

abstractFromthe"wordofmouth"totoday'smodernteaching,thedevelopmentoftheeducationcontinuouslypushforwardwiththeevolutionoftechnology,digitalstorytellingprovidesanewlightforthenewperiodofteachingpractice.Digitalstorytellinghasbecomeaninformation-basedteachingstrategiesandskillsforstimulateinterestinlearning,promotetherichlearningexperienceforalllearners,andimprovethequalityofteaching,whicharewidelyusedineducation.Basedonthepresentsituationanddevelopment,thispaperhadsummarizedthecharacteristicsofdigitalstorytellingappliedineducation.

Keywordsdigitalstorytelling;storylogic;educational;visualization;digitization

0引言

在教育这个舞台上发生着许许多多平凡和不平凡的故事,然而,如果仅仅中是以文字方式记录教育叙事,就无法再现真实的教学场景,缺乏情境性。而数字故事可以弥补了这一不足,通过形象的图片和可视化的教学活动视频,重塑课堂教学过程,使教育叙事形式单一化变得多样生动化,带我们回到当时的课堂情境。因此,无论对学生、教师、教育研究者,还是对社会来说,对数字故事在真实的教育中的应用进行研究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1数字故事应用于教育中的特征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与分析发现,数字故事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所涉及的范围极为宽泛。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课堂教学,都可见数字故事在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与实践。而在这一领域中,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特征:其一,以故事为逻辑;其二,发挥数字故事的“教育”功能;其三,展示真实情境;其四,数字故事的“数字化”特征使技术与艺术相融合。下面笔者将就这四个方面简单做一论述,以管窥“数字故事”教育应用之一斑,同时为后续研究奠定一定的文献基础。

1.1以故事为逻辑,体现数字故事的“叙事”特征

数字故事应用于教育中,又可称为教育叙事,是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展开对现象的思索和问题的研究,是将客观过程、真实体验和主观阐释有机融为一体的教育经验的发现和揭示的过程。

全国教育技术协会制定了数字故事的评价量规,其中包括四个维度:故事性、艺术性、技术性以及创新性,其所占比例依次是50%、20%、20%和10%。由此可见在制作数字故事时,一个好故事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多样化的:(1)选取一个切身真实的故事;(2)对电影、小说等进行改编;(3)从杂志或书籍中选故事作为素材;(4)对故事进行新编,如“乌鸦喝水”故事新编;(5)对传奇人物进行访谈采集故事素材;(6)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多人合作编写故事。总之,以故事为逻辑而编制数字故事。

1.2数字故事的“教育”功能

数字故事应用于教育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教育,而故事中的教育除了课程目标所需,还有更多潜在的教育——德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基于传统的学校德育,引入数字故事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借助数字故事的感染力及其故事性,使得学生更自然地接受德育培养。这种情感的激发与学习主动性的调动是内生性的,即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自发而生。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数字故事的过程,需要他们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体验生活,这一过程同时是德育的目的,即实现过程与目标的有机统一。黎加厚教授曾经指出,“数字故事与其他教学方式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将感情融入教育传播之中”,而“情感因素”对于德育而言,只可日常渗透,不可急于“传授”。

1.3数字故事“可视化”的优势

数字故事应用于教育中,相比传统的老学手段,它更突出的优势特点在于幻灯片或动画的可视化。随着“数字故事”的发展,它为教育叙事的“可视化表达”提供了新的渠道。采用可视化的图形表达,将主要的文字段落抽象归纳出关键词,使用关键词标注可视化图形。视觉传达就是将文字翻译成图的一个过程。这里的“图”可以是图片、图表、图示、简笔画、概念图等。例如,阐述“活到老学到老”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时,可以借用老人看书的图片,让整个表达更加形象直观。

如此,故事与叙述二者在主体、呈现方式、功能与作用等方面的差异可转化为有机统一。以技术手段为教育叙事增添艺术性,数字故事特有的感染力势必为教育叙事注入新的活力。

1.4数字故事的“数字化”特征

“数字故事”,即采用数字化技术来讲述故事(digitalstorytelling),国外学者认为数字化讲故事是通过探索不同媒体与软件应用,以新而有力量的方式使用数字化媒体,以便传播讲故事的艺术与技巧。

数字故事的“数字化”特征来源于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不仅仅只是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更多的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创设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该环境能支持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获取信息、共享资源、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具体来看,数字故事这一教学方式的课堂应用实践,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环境创设中上述的诸要素。

2结束语

优秀数字故事的制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探索学习的过程。把握数字故事在教育中的应用的四大特征,故事逻辑性、教育意义强、视觉效果好、数字化信息强,教师不断提高数字故事创作水平以提升信息技术能力,并将数字故事灵活运用在学科教学、教师培训、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教育资源建设、工作总结、行政会议等各个方面,这对其专业成长将是一个契机。

参考文献

[1]FacultyFocus(2010).asynchronousLearningandtrends.available:[DB/oL].http://Faculty/topic/articles/asynchronous-learning-and-trends/.

[2]娄智华,钟琦.数字故事创作理念探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12).

[3]杨艳艳,杨高云,杨晓哲,蒋佳龙.数字故事的创作、设计及技术实现[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6).

[4]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黎加厚.数字故事,不一样的精彩[J].远程教育杂志,2011(5).

[6]黎加厚.数字故事的教育意义[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6).

高中数学教育教学叙事篇8

在本次的国培教育中,高兴的看到我们的教育专家对我们教师提出的建议,他告诫我们教师不要再写那些从理论到理论的纯理论的教学论文了,这些工作还是让我们的教育专家去作。他建议我们教师最好记叙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或困惑,自己遇到这个教育问题的情境;问题发生之后,又是怎样想办法解决的,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是否发生了一些有意义的教育事件,是否有值得叙说的细节,也就是建议我们教师写教育叙事。教师做研究可以采用“叙述教育故事”的方式,甚至提出“教师做研究就是讲教育故事”。我们这里的不少教师很愿意接受这种研究策略,并感受到“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对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那么,教育叙事是否算教育论文呢?

我的解释是:叙述出来的教育故事显然不是教育论文,它是一种“教育记叙文”,我们称之为“教育叙事”。它为我们提供的是生动鲜活的第一手教育素材,但又有谁能够说只有教育论文才算是教育成果而教育叙事就不是教育成果那?

就实际效果来看,教育叙事对教师本人确实是比较有效的研究方式。如果教师引经据典地写“教育论文”而对自己所发表的“教育论文”中的观念并不相信的话,这种“教育论文”不仅不能说比“教育叙事”更有理论水平,而且简直不能算是研究成果。相反,如果教师将自己遇到的教育事件叙述出来,这种叙述不仅可以启示他人,引起共鸣,而且可以在自我叙述中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并在反思中回过头来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通过叙述教育事件来改进、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这才是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真正目的,更是我们教师的教育成果。

教师以多种方式叙述自己的“教育故事”,这本身就是一种种教研活动,这种研究方式称为“叙事研究”或“叙事的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的内容包括教学叙事、管理叙事或德育叙事。由于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最日常的教育生活,所以,教师的教学叙事作为所有叙事研究的重点。转贴于

“教学叙事”即教师将自己的某节“课堂教学”叙述出来,使之成为一份相对完整的案例。为了让教师有话可说,学校可以配合“集体备课制度”和“公开课制度”(或称之为“研讨课制度”)个人将自己的这节“公开课”相对完整地记录下来,使之成为一份“课堂教学实录”。我们将这个过程称为“用钢笔录像”。由于“课堂教学实录”很难反映教师“反思”之后所引起的“教学改进”与“教学重建”,所以,我们教师可以“夹叙夹议”,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以及对这一节课某个“教学事件”的反思插入到相关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用“当时我想……”、“现在想起来……”、“如果再有机会上这一节课,我会……”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教学改进”、“教学重建”的考虑。我们有教师将这种“夹叙夹议”的方式称为“插入”或“涂抹”,即教师将自己对本节课的感想“插入”到课堂教学实录中,将自己对整个教育或相关教育理念的理解“涂抹”到相关的课堂教学实录中。之所以强调要配合学校的“集体备课制度”和“公开课制度”,主要考虑到这两种制度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合作,而且经过集体备课和公开课之后,教师可以根据讨论中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以及讨论中所发现的教学收获与教学遗憾,更有效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有教师将这个过程总结为“集体备课——集体听课——集体讨论——个人叙事”。

高中数学教育教学叙事篇9

【关键词】5.12震区教育叙事博客教育技术能力发展

1问题缘起

1.1“5.12震区”震后信息化建设

目前,震区灾后重建的学校陆续搬进了重建的校园。校园信息化建设方面,我们考察了北川、绵阳、理县、汶川、茂县等地学校,无论搬到新校舍与否,基本都有自己的校园网络,特别是震后,每个学校除了拥有自己的校园网,还有计算机网络机房,每个教室配有三机一幕。有的学校如遵道学校所有教室都配有电子白板,有的学校部分教室配有电子白板,而且都加入了当地建设的教育城域网。此外,教师备课资源更加丰富,中央电教馆、浙江大学资源网、农远工程网、本地教育城域网等均已开通,电子白板自身也带有一些备课资源可以使用。

但是,学校硬件升级后,目前在设备售后期内有商家技术人员予以技术支持,但过了这个阶段,后期设备维护如何进行?震后学校信息化水平的发展,用有的教师话“信息化水平发展提高了20年”,面对如此突变,教师在工作中如何应对?

1.2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无论是震前还是震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一直在开展。震区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主要是采取校外进修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据我们了解,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教师评职称参考依据之一,就是以达到一定水平发相应证书,持有合格证书后方能有资格参与职称评审。同时,无论校外、校本培训,都是免费的,有的校外培训还给被培训的教师发一定的补贴(如20元/次/人),激励教师参加培训。

但是,从目前培训的方式和效果来看,(1)考察发现,多所学校主讲教师反映,学科教师中四十岁以上的教师,培训效果不是很理想,如何突破?(2)培训都是集体或派员参加,集体参加存在学科不一、技术水平不一的问题(有的老师培训内容早已掌握,有的怎么教也学不懂)没有考虑教师已有知识水平,派员参加的、同时愿意参加的更多是已经掌握了的老师,培训如何做到更有针对性?分层培训抑或分学科培训?(3)技术与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技术掌握了,观念得跟上,要有用的意识、具备用的能力,这点非常重要,同时到底是根据设计来使用媒体还是用媒体来设计,很多老师存在一些不适当的运用,与观念上的认识还是有关,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以上两个方面对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信息化建设发生巨变后,教师的相应能力该如何发展,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条件来提高教育质量,同时适应新课改的形势,是每一个教师无法回避的问题。

2基于博客平台的教育叙事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策略

2.1教育叙事与博客

教育叙事通常以研究者讲故事、现场观察、日记、访谈等形式来述说自己或别人经历过的教育生活并诠释其中的意义。其对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把有关生活性质的理论思想引入到活生生的教育经验之中,并通过生活(如教与学)经验的叙述促进人们对于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这种研究方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作为一种源于教师日常教育生活的研究方式,教师通过这种研究方式可以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并从日常教育工作中发现出教育意义,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促进了其专业化发展。博客是是继电子邮件、BBS、即时通讯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具有个人性、即时性、开放性、拿来主义、交互性、可信度(权威性)的特点。教师可以叫教育实践生活点滴记录在博客上进行分享、交流,并在此过程中进行反思提升自己。

教育叙事与教育博客相结合即是将教师教育学活中的所思所想和数字化的交流环境构建一个知识过滤、积累、管理和与群体进行交流的平台,二者融为一体,将为羌族地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舞台。

2.2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策略

2.2.1建立激励机制

教师在博客上写教育叙事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有的无法坚持下去,需要有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激励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内部可以通过优秀教育叙事与博客结合的案例展现,激发教师兴趣、动机,让教师主动利用这种新的方式进行教学研究与反思。外部可以对震区一些优秀教师代表建立的教育叙事博客挖掘,并组织进行评比和奖励,树立优秀典型,发挥榜样引领作用。这对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组成的“意识与态度”部分能力培养和提高极为有益。因为震区很多老师培训效果不理想,与其对教育技术能力重要性的认识有很大关系,特别是40岁以上教师,考察发现,很多老教师不原意接受新事物,应用新技术的意识非常差,教育叙事激励机制的建立,有利于触动老教师们接受和应用新技术。

2.2.2指导领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博客兴起及教育叙事的出现,对于羌族地区教师而言,都会经历一个尝试、接受或放弃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对于问题的解决,有赖于资源的提供及相关支持。这就要求专家从教育叙事研究方式方法方面进行指导,对优秀教育叙事案例进行剖析。降低羌族地区教师特别是年龄大教师对新技术、新事物的抗拒程度,维持运用教师叙事博客进行自身教育技术能力提高的兴趣及动机。

2.2.3构建学习共同体

基于博客的教育叙事,要鼓励大家相互分享、交流与反馈,可以构建羌族地区教师学习共同体。“5.12震区”学校重建后,信息化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同时教育技术能力组成中的知识与技能部分包括了大量设备的使用和技术应用,新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新技术的曾出不穷,在学习技术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个时候迫切需要教师相互交流、学习。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有利于解决羌族地区新设备出现过程遇到的各种困难,并通过教育叙事,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志河,孟瑞娟.基于Blog的教育叙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案例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4).

[2]张仙,黎加厚.基于Blog的教育叙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7(3).

高中数学教育教学叙事篇10

关键词:RpG游戏;教育游戏;叙事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游戏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成为了我们的生存方式。根据《2008年中国游戏产业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网络游戏用户数达到4936万,比2007年增加了22.9%,其中24岁以下的青少年玩游戏人数占一半以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沉溺于电脑游戏无法自拔,对学业甚至社会都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教育者开始尝试开发能使教育性与游戏性达到平衡的教育游戏,期望以健康的电脑游戏释放学生的学习压力,并能使其在游戏过程中学到有益的知识。叙事在电子游戏中所起的作用是将游戏本身“装扮”起来,它引导游戏者进入虚构的故事从而沉浸在游戏之中。本文针对上述教育游戏“冷”,提出迁移网络游戏中的叙事性要素到教育游戏中。试图探索将有利于学习者的呈现方式运用于教学过程的方法,借鉴叙事策略在网络游戏中的成功运用,提出将叙事迁移到教育游戏中的观点,在教育性与游戏性平衡问题的解决上有所帮助。

一、叙事迁移到教育游戏中的运用可行性

目前很多教育游戏仍是以课堂教学模式的直接迁移为主,一般采用答题制的方式,即游戏里出一道题,游戏者必须回答对题目,才能继续游戏。更主要的是,这些题目的形式与内容一味遵照教材,制约了与游戏情节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育游戏和叙事分别有利于儿童的主动建构和游戏设计者的价值引导。在皮亚杰看来,儿童并不只受教于成人,而且自己独立进行学习。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儿童,而是出自儿童本身。教育者或者设计者对于学习者还需要一定的价值引导,这主要是通过教育游戏叙事内容的安排来实现的。在教育游戏中,教育者或者设计者对于学习者的价值引导不是通过简单说教来体现的,而是通过游戏的界面的设计,声音、视觉、触觉等氛围的创设,以及叙事内容的安排等来实现。正是叙事使整个教学游戏超越了游戏碎片的叠加,它赋予教学游戏意义性,使整个教学游戏成为有着前后关系的意义串联。没有教育游戏的叙事,学习者就只能获得知识碎片的积累,而无法体验到整合的意义和文化背景,无法获得一定的价值引导。可见,游戏和叙事的共存有利于教育游戏“教育性”功能的发挥。

二、叙事迁移到教育游戏中的策略

1.教学目标的叙事运用。一款成功的RpG游戏都有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一些令人着迷的虚拟角色,这些角色在游戏设定的故事世界里活动和成长,并与它们的操纵者——游戏玩家建立起某种情感联系,这种情感来源于玩家对虚拟身份的一种“自我认同”感。基于这种情感,游戏者很容易受到他的游戏化身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数据显示中学生对游戏的喜欢原因分析中情节及人物设计,游戏任务占比重比较大。叙事正是使教学内容与游戏情节相互交融的一种策略,把教学内容设计置入连贯的有线索可寻的游戏场景中,在设计教育游戏时,我们要好好把握这种影响,最大限度的发挥教育游戏对学习者的教育作用。配合新课程标准,依托浙江师范大学教育游戏基地教育游戏作品《急速拯救》作为参考,本案例的演示版本在首届中国教育游戏研究基地工作会议、全国教育游戏与虚拟现实(eGVR20o7)会议上,受到与会专家的关注与好评。本游戏案例的故事情节应该是被邀请、激起或者鼓舞出来的,并在游戏者与游戏世界的交互中得到发展。我从教育目标的三个维度来考虑叙事迁移到教育游戏设计中可能。

(1)知识与技能目标。游戏者在了解角色故事并操控角色进行游戏的同时,就开始在游戏设计者希望他们了解的学习内容中。所以在进行角色背景故事的设计时,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找出适合通过角色故事反映教学内容,并将它们用游戏语言进行设计和描述,并注意其与整个游戏故事的协调。[23]同时在游戏过程中npC担任着部分“教学任务”,设计者可以通过npC,为学习者呈现一部分知识内容。另外创设一个提供“知识问答”的npC,也是帮助学习者了解学习内容的一个不错的途径。但是npC的设计应与游戏情节的叙述紧密相扣,具体可以从游戏任务触发或促进主角成长等游戏环节入手考虑,避免“硬塞”的方式。《急速拯救》重视游戏背景的设定及剧情,使学生能识别常遇的意外伤害(包括骨折、溺水、冻伤、烫伤等),判断这些意外伤害发生的原因;灵活运用急救技能,解决遇到的突发事件,完成急救行动。(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游戏世界中,角色成为游戏者的化身,经历整个游戏过程。在教育游戏中,这个过程便成为学习过程。由于游戏本身的特性,学习者在游戏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得到教师的直接引导,加之对游戏学习环境的不熟悉,会使得他们容易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偏离,这将影响到整个教育目标的达成。通过叙事使得内容和整个游戏情节连贯起来,具体采用临时小任务驱动,在适当的时候提供给游戏者一些奖励或帮助,让其保持偷快的心情和游戏的动力以继续往下玩游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者在教育游戏这个世界中“成长”,体验着这个世界中的“人”和“事”,和这个世界交流,建立感情,并受到这个世界的影响,帮助学习者进行情感体验。游戏中的人物随着游戏情节进展将流露各种情绪和情感,并且伴随游戏情节自然流露。《急速拯救》使游戏者体验意外伤害的急救过程,积累急救经验;培养关心他人、克服困难、团结友爱的意志品质,树立珍惜生命的信念。

2.教学内容的叙事运用。值得指出的是,各种小任务在游戏的叙事环境中提供不同的目的。寻求小任务在叙事环境中发挥有效作用,这将有利于研究各种小任务如何可能支持不同类型的知识呈现,并建议不同类型的小任务可能符合哪些类知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不同研究者已经确定并定义了四种不同的知识类型: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元认知知识。在RpG游戏中可以通过小任务的形式来呈现四种知识,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结束语

教育游戏的设计策略研究对于教育游戏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的教育游戏的发展仍处于萌芽阶段,尚需要探索与努力。从教育游戏目前存在的问题出发,对目前现有教育游戏做出合理的原因分析。结合目前网络游戏中的发展趋势,从网络游戏设计角度出发调查网络游戏深受青少年喜欢的游戏类型及原因。针对教育游戏的“冷”和网络游戏的“热”,寻求两者相互可以借鉴的可取之处。此外要确定分析RpG典型案例中的叙事策略,提出教育游戏的设计过程中可以迁移网络游戏中的叙事策略并分析其可能性。这一部分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