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标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35:16

初中数学课堂标准篇1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教改的核心环节是课程的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改变,教改就将流于形式。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活动、不同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改变教学方式,才能指导平常的教学工作。

一、全新的理念,独有的创新,彰显教改本色

新课程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让每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人格。因此,我们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观念,立足学生发展,体现数学本质和数学文化;树立教学是交往,教学是师生的共同体,是师生共渡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带领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树立人才层次化、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新的人才观;树立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让考试成为学生成功的一次体验,是个性发展的一次展示,是潜能开发的一次展现的新的课程评价观。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我们一线教师观念的更新,观念支配行为,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不满足于讲清书本上的知识,力求运用体现启发原则的多种教学形式,揭示知识发生过程,讲清其来龙去脉,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把握知识结构。要坚决破除灌输死的书本知识和“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和“为分数而教”的观念,树立“授之以渔”和学以致用的观念。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会学生摄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和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传统的教学,理性的思考,强化教学基础

1.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我国传统数学教学方式,在进行概念教学之前有一个新课引入的环节,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并非马上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一般来说我们先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或者复习旧知识为引入新课做好知识上的准备,或者介绍生活实例为学生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2.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为了能使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呈现出来,避免学生走太多的弯路,教师在师生互动环节上多采用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教师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由学生得到答案。可以看出,传统教学并不像有人分析的那样是“机械记忆”、“被动接受”的典范,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不仅是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示“活生生”的教学研究工作,而不是死的数学知识。

3.以活动促发展,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思维得到强化。在传统教学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就是课堂练习,也就是应用概念解决问题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完成老师精心准备的配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练习。在传统教学方式别强调“精讲多练”、“变式练习”,通过练习,使学生真正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因此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绝不能忽视强化练习的作用。

三、主动的学习自主的探究尽显教改风姿

1.在教学设计上要重视例题的重新设置。(1)创设情境性例题。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编制情境例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欲望。(2)设置实验性例题,培养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比如《梯形》一课,请同学们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怎样把梯形转化成三角形或特殊四边形。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学生接受起来觉得很自然,通过动手实践,比单纯地讲数学例题有效得多。(3)设置开放性例题,变封闭题目为开放型题目,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性。通过这类问题的练习,鼓励他们去探索、去争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善于挖掘知识中的潜在因素,合理、恰当、巧妙、灵活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练习。开放性习题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其解题过程多样化,结果不是唯一的,学生就必须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从不同的角度变换着思维对问题作全面的分析、正确判断,从多方面寻找可能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这些发生在学生周围的学用结合的问题,不但使学生学习了知识,还解决了实际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课堂标准篇2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166-02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如何教学,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浅显看法:

1.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适时给于指导

叶圣陶先生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授课艺术,"最重要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课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提倡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地建构知识体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所谓的自由支配时间,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时也是学生对知识探究的时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安排的长短,直接影响着学生能不能独立自主地去思考和探索,能不能自主地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习惯的养成等方面都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安排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使他们有思考和探究的余地。同时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和组织者。用现代教育思想看,不仅要看"教",而且要看"学"。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探索,去发现和解决问题。提倡师生之间的交互活动,倡导小组合作式学习。教师应改变传统的角色,不再是简单地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知识平台,不再是把知识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探索,教师只是在恰当的时候为学生设计一种问题情境,为解决问题寻求一个突破口,或者提出一个激趣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开学生的心灵窗口,让智慧的阳光照射进学生的心扉。

2.将能力的提高付诸教学实践中

2.1要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大多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因而在进行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的教学时,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抽象、概括,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即:要注重过程,而不是注重结果。要善于把握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定理、公式)的发现过程和思路的探索过程这一最佳时机,必须以教学内容一数学知识为依据,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知识的构建过程,促使其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增长。从而使学生形成对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的认识。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对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大有裨益。

2.2还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题对学生进行训练,也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和生产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人口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问题,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用数学的快乐,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达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的目的。

2.3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时,我们应充分挖掘由数学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设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我们应充分利用这种功能,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既有明确的目的方向,又有自己的见解;既有广阔的思路,又能揭露问题的实质;既敢于创新,又能具体问题分析。

3.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资源,重视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的应用,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有形形的教育产品,如课件、软件、多媒体技术等等。由于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他们对这些直观形象的图片更感兴趣,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学生对多媒体上课很感兴趣,因此利用这些工具辅助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计算机、幻灯、投影等多媒体的运用使数学知识得以直观、形象、生动的展示出来,互联网则更为数学教育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学习资源和简捷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对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往往还会有些学生会主动问老师这些多媒体如何制作,如果能适时培养他们制作多媒体,这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具有更大的透彻性。

4.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已成为当代推动人类文明的强大动力。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当代公民不可或缺的文化素养。新课程大大提升了"数学应用"的地位,《课程标准》把"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作为总体目标之一。而数学教学将开放式问题带入课堂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探索,也是当前数学教育的发展潮流。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2月

[2]《中华教育发展论坛》(下)知识产权出版社刘京穗2003年7月第一版

初中数学课堂标准篇3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数学;游戏导入;故事导入;情境导入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注重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鉴于此,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中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关键,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精心设计良好的导课环节,以优化课堂教学,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笔者就此作简要阐述,与同行分享。

一、精心设计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来导入新课

做游戏,无论是对于孩童还是成年人,都是一件令人愉快的活动。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中,可以有效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提高效率。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针对初中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将数学问题与游戏活动有机地相结合,使学生在兴致勃勃的游戏过程中以愉悦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等可能性》这一章节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游戏,即安排一名同学被蒙上眼睛站在中间,并确定他(她)确实看不见。然后,让其他同学们站在他(她)的周围,不许发出声响。在开始游戏之前,教师先“宣布”游戏规则,即如果他(她)能摸到他(她)的同桌,那么,他(她)就可以任意指定一名同学代替他(她)被蒙上眼睛,如果他(她)能摸到他(她)同一个小组的成员,那么,被摸到的同学就得代替他(她)被蒙上眼睛,如果他(她)摸到的既不是同桌,也不是同一小组的成员,那么,他(她)必须继续被蒙上眼睛。教师说完游戏规则,顺势提出问题:“同学们预测一下,他(她)能摸到同桌吗?他(她)能摸到同一小组的同学吗?上述两种情况,哪一种情形出现的机率更大一些?……”同学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问题做游戏,并在体验游戏的快乐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被教师带入教学情境,并以极大的学习热情学习了数学知识。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导入新课,有效地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在良好的情感体验中投入学习活动,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通过有趣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来导入新课

几乎每个人都讲过故事,有的人把故事讲得条理不清,枯燥乏味,使听者感觉索然无趣,有的人能把同样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引人入胜,使听者兴致盎然,聚精会神。教师如果想在数学教学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那么就得学会讲故事。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小故事巧妙融合,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的应用”时,为了使学生对于“勾股定理”中“勾”和“股”的由来有所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加深认识,可以采取给学生讲故事的方式作为授课的开始:“同学们,拿出你们的三角尺……中国古代把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把较长的直角边称为‘股’,把斜边称为‘弦’……我们这堂课所要学习的勾股定理是中国古代三千多年前的一个名为商高的人发现的。他发现这个定律之后,向当时的国王周公禀报,说是把一根铁丝的两端连接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如果‘勾’是3,‘股’是4的话,那么,‘弦’就是5,国王听了很是惊喜,让他当场验证,验证的结果使在场的君臣们啧啧称奇……后来,勾股定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中国人的大智大慧是世界所公认的,我们作为炎黄子孙,必定能够‘长江后浪推前浪’,超越古人……”教师通过讲故事导入新课,传授知识,不仅引发了学生对于中国古人的敬佩之情,提高了民族自豪感,还增强了同学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促进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来导入新课

问题情境的成功创设,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产生继续进行的迫切愿望,有利于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创设富有情趣的问题情境以导入新课。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从三个方向看”这一内容时,可以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展示庐山壮观景色的一段诗配画视频,提示学生一边观赏庐山的独特美景,一边仔细聆听其画外音,当听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教师暂停播放,向学生简述这第二句经过反复推敲的过程,即第二句原本是“到处看山了不同”,后改成“远近看山各不同”,最终,坡与朋友游玩唱和,共同推敲,才改成“远近高低各不同。”然后,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说一说这两句诗词的优美意境。正当同学们陶醉于文学之美的时候,教师话峰一转,提出问题:“同学们,既然从不同的方向看庐山,可以‘横看成岭侧成峰’,那么,试想一下,从不同的方向看其他的物体又会产生怎样不同的视角效果呢?……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里的圆柱体(或长方体、圆椎体等)……”教师通过巧妙设疑,水到渠成地将学生引入到教学主题中,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了数学的乐趣。

总之,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通过充满情趣的多种导课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

【参考文献】

[1]王明志,数学教学中的兴趣激发[J],丹东师专学报,1999年04期

初中数学课堂标准篇4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一、前言

新课标推出以来,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地位进行了重新明确,对初中数学的教学任务进行了详细规定,为初中数学教学指明了发展方向。在这一指导下,初中数学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要以新课标为准,将课堂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阵地,重点推动课堂建设,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初中数学教学能够取得积极效果,满足初中数学教学需要。从这一点来看,新课标的推出对初中数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初中数学教学应将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和教学任务。

二、要想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应以《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为准322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对《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有全面的了解,并以该标准为指导,重点开展教学活动。具体应做好以下两个方面工作:

首先,在进行新课程教学之前,我们教师要读透《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作为一位数学教师,想要很好的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最起码应知道初中阶段的数学学生应学会什么,教师的教学任务是什么。只有明确了教学任务,才能使初中数学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对《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有较为深入的了解。

其次,新课标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知识的应用。所以作为数学教学工作者,同样也应注重在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知识的应用。我们应让数学指导生活,在生活中体验数学。基于这一认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必须要吃透《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并以该标准为教学依据,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全面开展初中数学教学工作。

三、要想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应认真做好课堂教学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内容:

1、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与剖析如画龙点睛,起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借助教具的帮助简化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理解。

同时,还要对重点例题进行深入剖析,做出重点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精彩生动的语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之一

在课堂教学中,生动活泼的语言不但能够起到活跃课堂气氛,提升课堂趣味

性的目的,还能增加师生间的互动,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使课堂教学在轻松活泼

的氛围下进行,避免出现枯燥的局面。

3、让生活走近课堂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例结合在一起,让生活走近课堂,用生活实例讲解数学问题,便于学生理解,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如在教学“圆的有关性质”,问学生现实生活中有那些物体是圆的?学生纷纷答到:钟表、车轮、按钮、镜面…….可以继续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的,而不做成其他形状呢?用这种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

四、要想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应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主要工作内容,具体应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1、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乐趣是一种内在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老师可以采用快乐学习法,应认真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老师应积极创设数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内学习。此外,老师还应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取教学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课堂教学需要。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正确分析新课标的要求,明确教学任务,从教学标准、课堂教学和兴趣培养入手,全面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杜昌美;;激发学生兴趣对提高初中生数学成绩的意义分析[J];成功(教育);2011年16期

[2]安秀云;;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21期

[3]蔡祖忠;;初中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中若干问题的反思[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年16期

[4]徐攀;;准确理解新课标精神,切实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J];家教世界;2012年16期

初中数学课堂标准篇5

[关键词]教学的有效性;基本理念;基本内容;标准的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5-0058-03

[作者简介]郑建永,女,福建福州人,本科,福建省福州延安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是指按照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表所规定的评价目的、原则和程序,以评价指标为导向,采用科学可行可操作的方法手段,搜集和分析评价信息的过程。它是以评价标准为尺度,以评价信息为依据,对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及发展变化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可以帮助被评者设计教学,改进教学,激励其进行创造性的教学。

一、原有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表1原有课堂教学评价简表

1.该评价表对学生评价的权重占60%,对教师评价的权重仅占40%,表明对课堂教学评价的重心已由对教师的关注转移到了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关注。对教师评价的指向,也从过去的“以教论教”转移到了“以学论教”。这一评价重心的转移和评价内容的改变,体现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2.该评价表的使用范围很广,但学科特色不足。

3.使用该评价表的前提是对评价的每一个维度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全面的把握,否则在评价的准确性上会有失偏颇。

4.该评价表只能从五个方面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并不涵盖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而且描述还不够具体准确。

二、新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三、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标准的研究

(一)单次研究

根据改进的建议设计教学,并在福州延安中学初一(13)班的数学课堂上实施。教学内容基本不变,主要是根据问题题组制作了学案,用ppt演示后,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和讨论。此外,许多简单问题采取了集体回答方式,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效率。

为说明评价量表对数学教学有一定的正确指导作用,笔者对此课的作业进行批改和统计。

从表3中可以看到初一(13)班的作业中正确题目的平均数比初一(14)班高,并且方差比初一(14)班低,说明初一(13)班的正确率高,并且比较稳定。由此可见,改进后的教学设计比原来更好,同时也反映了设计的评价量表具有有效性。

(二)阶段跟踪研究

在入学开始时,初一(13)班较初一(14)班差些,学生的学习激情也弱些,半学期后,两个班就差不多了,一学期以后初一(13)班的学生学习兴趣越来越高,成绩也就较初一(14)班高了一些,这说明该评价表对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课堂标准篇6

本研究对150名初中教师的课堂管理方式及课程观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初中教师课程观、课程目标观得分最低,与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差距较大,初中教师仁慈专断型课堂管理方式广泛存在。初中教师的课程观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其课堂管理方式,教师课程目标观的滞后是其仁慈专断型课堂管理方式广泛存在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初中教师课堂管理方式课程观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都深信我们必须通过提高教师的效能来改善教育过程及学生的学习收获[1][2]。数据分析表明,教师借助师生民主交往营造的课堂氛围使师生都感到舒心,学生的学习成就也最高,当教师对学生多加干涉(专制管理)时,学生的学习成就最低[3]。教师的管理方式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效果。能否转变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管理,关系到新课改之成败。教师课程观是教师教育观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起根本作用,课程观对教师的行为方式包括课堂管理方式会有深刻影响。探讨两者的关系,借助改善教师课堂管理方式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及学生学业成就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工具及方法

1.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教师课堂管理方式问卷和教师课程观问卷进行调查。前者是对邵海艳《教师课堂管理方式》问卷的改编,可对初中教师课堂管理方式进行测量、鉴定;后者是对付国丽《教师课程观》的改编;两问卷均为五点计分,得分越高,表示越赞同,得分越低,表示越反对。教师课堂管理方式问卷的alpha系数是0.690,问卷四个维度的alpha系数均在0.60以上(如表1所示);教师课程观问卷的alpha系数是0.82,问卷五个维度的alpha系数均大于0.60(如表2所示);两问卷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两问卷均经对成熟问卷的借鉴、完善,并经小范围的预测,根据预测现场的反馈结果再次调整,最终确定为正式问卷,因此本研究所采用的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

表1教师课程观各维度的alpha系数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新疆S市的11所初中教师为调查对象,按照方便取样的原则,抽取语、数、英190位教师,发放问卷190份,回收问卷172份,回收率90.5%,有效问卷150份,有效率为87.2%。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主要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1.初中教师课程观的状况

课程观是人们对课程的基本看法。具体来说,课程观需要回答课程的本质、课程的价值、课程的要素与结构、课程中人的地位等基本问题[4]。教师的课程本质观就是教师对课程成分和课程功能的基本看法;教师的课程目标观就是教师对课程应实现哪些目标的认识;教师的课程内容观涉及其对课程内容由谁选择、如何选择、选择依据等问题的看法;教师的课程实施观是其对如何将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看法,教师课程评价观就是教师对什么课程可行、有效、有价值的看法。调查显示,石河子市初中教师课程本质观的平均得分为3.44,标准差是0.39;在课程目标观上的平均得分为3.09,标准差为0.43;在课程内容观上的平均得分为3.70,标准差为0.40;在课程实施观上的平均得分为3.20,标准差为0.48;课程评价观的平均得分为3.33,标准差为0.42。

2.初中教师课堂管理方式状况

课堂管理方式就是指教师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在师生交往活动中所表现的行为模式。本研究参照美国心理学家勒温、李皮特和怀特从教师的领导方式和学生对这些方式的典型反应结合的角度对课堂管理方式的划分,将教师的课堂管理方式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强硬专断型、仁慈专断型、放任型、民主型。强硬专断型的特点是最为简单、粗暴的课堂管理方式,教师以任务为导向,向学生发出指令、施以权威来开展教学活动并习惯于按统一标准衡量学生。当学生有问题行为时,就会采取口头批评、体罚、停课说教等强行制止的措施;仁慈专断型,是专制型课堂管理方式的另一种,这种教师过于自信、专断独行,把自己所谓的“爱”强加给学生,要求学生以教师的要求为班级一切工作的标准,认为听话的“乖学生”即为好学生。可见,这种“专制”管理是以一种友好的方式让学生顺从,更为隐蔽,更加间接,师生间实质上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缺少心灵的对话。采取放任型管理的教师通常对学生缺乏信心,给予学生的关心与指导较少,任学生顺其自然发展,容易导致学生在群体中更多地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不合群;采取民主型课堂管理方式的老师对学生比较关心,在教学中表现为机智地教导,这样的管理方式下,学生关心集体,并能独立承担某些责任。各种管理方式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界限,只是某一方式在某位教师身上体现得更明显罢了。调查显示:在民主型课堂管理方式的平均得分为4.19,标准差为0.49;在放任型课堂管理方式上平均得分为1.65,标准差为0.46;在强制专断型课堂管理方式上平均得分为2.22,标准差为0.53;在仁慈专断型课堂管理方式上的平均得分为3.28,标准差为0.43。可见民主型课堂管理方式的得分最高(4.19),其次是仁慈专断型管理方式(3.28),放任型与强制专断型课堂管理方式的得分较低。

3.初中教师课程观与其课堂管理方式的关系分析

(1)教师课程观与其课堂管理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皮尔逊相关是推断总体中两个变量是否相关、描述两个等距变量间联系紧密程度最常用的分析方法,本研究可借此方法分析教师教学观与其课堂管理方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民主型课堂管理方式与课程本质观、课程内容观、课程评价观呈正相关;强制专断型课堂管理方式与课程目标观、课程实施观、课程评价观呈负相关;仁慈专断型与课程目标观、课程实施观、课程评价观呈负相关;放任型课堂管理方式与课程目标观、课程内容观、课程实施观、课程评价观呈负相关。

表3教师课程观对其课堂管理方式的相关分析表

(2)初中教师课程观对其课堂管理方式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借助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我们可排除所有对课堂管理方式影响不显著的因素,抽取课程观中对课堂管理方式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并对因素的影响程度作定量把握。通过初中教师课程观各维度对课堂管理方式各维度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如表4显示:“民主型”有1个影响因素进入了回归方程:课程本质观对“民主型”有正向预测作用,可解释“民主型”变异程度的3.8%;“强制专断型”有1个影响因素进入了回归方程:课程目标观对“强制专断型”有负向预测作用,可解释“强制专断型”变异程度的18.6%;“仁慈专断型”有两个影响因素进入了回归方程:课程目标观对“仁慈专断型”有负向预测作用,可解释“仁慈专断型”变异程度的7.4%;课程评价观对“仁慈专断型”有负向预测作用,可解释“仁慈专断型”变异程度的2.8%;“放任型”有两个影响因素进入了回归方程:课程内容观对“放任型”有负向预测作用,可解释“放任型”变异程度的8.2%;课程目标观对“放任型”有负向预测作用,可解释“放任型”变异程度的3.8%。

四、讨论

1.目前初中教师课堂管理方式偏于专制,践行的课程与其倡导的课程理念不一致

孙秀鸿、朱金卫认为就目前来看,我国基础教育课堂管理较多的是停留在专制型向民主型过渡阶段,仍然偏向于专制型管理[5][6]。王炳新调查发现国办初中师生关系紧张问题比较严重。他还指出课堂气氛沉闷、课堂纪律差等说明课堂管理存在着问题,教师缺乏民主管理[7]。课程管理方式的调查结果与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一定关系,采用问卷调查法的调查结果要好于观察法的调查结果,此现象可归因于教师的良好自我感知。以课程本质观为例,S市初中教师的课程本质观的平均数3.44,标准差为0.39。对于题项1“我很清楚课程是什么”统计发现,85.3%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课程理念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对于题项2“课程就是教学内容,是课本知识,是教学之前已经设定好的”,只有42.6%的教师在该题项上的判断符合新课程的理念,百分数可为我们对教师课程观的了解提供一个概貌,题项1与题项2较大的落差说明某些教师课程观具有非常明显的矛盾性。这也与目前教师课程观理念与实践分离有关,笔者发现初中教师的随堂课与公开课所体现的课程理念迥异,一般教师的课程理念与其实践理念迥异。换言之,教师尽管了解好的课程理念,但并不一定会始终践行。所以此研究的调查结果与孙秀鸿、朱金卫、王炳新的结果具有内在一致性。初中教师践行的课程与其倡导的课程理念不一致。

2.课程观可预测教师课堂管理方式

教师高度民主型的课堂管理方式与其趋于新课程理念的课程本质观、课程内容观、课程评价观相联系而存在;教师高度强制专断型、仁慈专断型的课堂管理方式与其趋于旧课程理念的课程目标观、课程实施观、课程评价观相联系而存在;教师高度放任型课堂管理方式与趋于旧课程理念的课程目标观、课程内容观、课程实施观、课程评价观相联系而存在。初中教师仁慈专断型课堂管理方式的广泛存在可部分归因于知识本位的课程目标观、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的课程评价观;初中教师放任型课堂管理方式存在可部分归因于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课程内容观与急功近利、应付中考的课程目标观;初中教师预设的以课程标准或教学参考书为主的实用性、功利性课程目标是导致其采用强制专断型课堂管理方式的重要原因,初中教师趋于新课程要求的课程本质观可促进教师对学生采用民主型的课堂管理方式。

3.初中教师选择恰当的课程目标是转变课堂管理方式的关键

课程目标的选择关系到课程内容组织,关系到课程评价的方式,因此,课程目标关系到课程的品质,教师的课程目标观在其课程观念中具有统领的地位,而课程又是教育的基本构成与核心构成,故教师课程观是教师教育观中的核心组成。转变教师的教育观,核心在于转变教师的课程观,转变教师课程观关键是要转变其课程目标观。本研究结果亦表明,教师课程目标观的取向愈符合新课程的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愈能把学习者个体和他们的需要、兴趣和经验作为课程目标设定的出发点,致力于学生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发展,就愈会减少对学生的强制专断型、仁慈专断型、放任型的管理;教师课程目标观与强制专断型的课堂管理方式负相关值最大。这说明,随着课程目标观值的增大,强制专断型的课堂管理方式值减小得最快;随着课程目标观值的减小,强制专断型的课堂管理方式值增加得最快。回归分析再次表明,教师课程目标观可解释“强制专断型”变异程度的18.6%、“仁慈专断型”变异程度的7.4%、“放任型”变异程度的3.8%,说明教师的课程目标观对其课堂管理方式有较大的影响。因为教师只有将预设以课程标准或教学参考书为主的实用性、功利性课程目标变为以个体需要、兴趣和能力相关的开放性、动态性课程目标,才会由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对多数服从管教的学生采取强制专断型、仁慈专断型的课堂管理方式,对少数不服管教的学生采取放任型的课堂管理方式,转变为与学生融洽地相处,展开心与心的对话,关注每一位孩子的成长,培养其各方面的能力,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因材施教,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中,丰富学生的经验和情感体验;更不会对学生有成长之外的其他要求或放弃对学生期望的民主型课堂管理。

五、结论

初中教师的民主型课堂管理方式与其课程本质观、课程内容观、课程评价观呈正相关,专制型课堂管理方式与其课程目标观、课程实施观、课程评价观呈负相关,放任型课堂管理方式与其课程目标观、课程内容观、课程实施观、课程评价观呈负相关;教师课程目标观对其强制专断型、仁慈专断型、放任型课堂管理方式有负向预测作用,教师课程内容观对其放任型课堂管理方式有负向预测作用,教师课程本质观对民主型课堂管理方式有正向预测作用,课程评价观对其仁慈专断型课堂管理方式有负向预测作用。目前初中教师课堂管理方式偏向于专制,践行的课程与其倡导的课程理念不一致。初中教师的课程观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其课堂管理方式,教师课程目标观的滞后是其仁慈专断型课堂管理方式广泛存在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Cheng,Y.C.Functionandeffectivenessofeducation[m].wideanglepress,HongKong,1991.

[2]educationCommission,Reportno.5,theGovernmentprinter,HongKong,1992.

[3]GordanaDjigic,SnezanaStojiljkovic[J].Classroommanagementstyles,classroomclimateandschoolachievement.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2011(29).

[4]郭元祥.课程观的转向[J].课程・教材・教法,2001(6).

[5]孙秀鸿.中外基础教育课堂管理方式比较研究[J].科技信息,2009(19).

[6]朱金卫.中学课堂管理问题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0(27).

初中数学课堂标准篇7

教学评价教学活动创新

一、前言

教学评价是一种通过收集相关的教学信息,全面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学习情况,及时发现不足,并且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的教学手段。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及恰当运用,能够同时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教学的教学发展。

二、初中数学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1.数学教学评价理论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初中数学教学评价体系中,仍然比较偏重于评价知识以及解题技能的掌握程度等,而对于学习过程、学习方法、能力、态度、情感以及价值观等的评价较少落实到教学中。具体表现在:过于简单地比较新旧评价理念和实践的不同之处,也过于强调传统评价实践存在的问题,对已经获得的教学评价成果缺乏深入分析和总结;比较积极地引用国外先进研究成果,但是学校并没有创造相应的条件去应用,导致落后的实践方式和先进经验无法很好地配合运用。此外,数学教学评价理论体系的缺陷还表现在,将评价内容过于简单化。即对初中数学教学的目标、内容、主题、认知方法、功能等问题都简单地理解为单纯的知识掌握、学业过程或者考试成绩等。这都是引导数学教学评价出现偏差的主要因素。

2.关于课堂管理的评价功能不足

现阶段的课程改革中,学校获得了更大的课程自,使得课堂对学校的适应性有所增强,但是需要以课堂教学评价为基础。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学校建立课程教学自评制度,应该包括学生、教师、学校等方面的自我评价。然而,一直以来,对于数学科目,学校多是扮演着实施者或者执行者的角色,而在管理上回避甚至放弃对教学标准、计划以及评价的探究,教师的教学评价意识也较差:第一,当初中数学课程设置不够科学时,学校没有及时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第二,在数学教学指导思想出现问题时,学校通常会推脱属于自己的课程管理责任;第三,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也欠缺课堂评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对一位初中数学教师的访谈中,其表示,数学教学的任务计划都是由当地相关教育部门制定,教学和学校几乎不能能够直接这个制订教学计划的过程,在一个学期中,如果课时不够用,就需要赶课,根本没有时间让师生主动进行教学评价。

3.初中数学教学评价实践的不足

当前初中数学教学评价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简单化的倾向。例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多是限于“做得很好”“这个思路是正确的”或“还要进一步加强练习”等,这样的评价过于宽泛,让学生得不到具体的建议,而教师一惯的简单评价作风令学生处于非常被动地位;而对于学生的教学评价,也是限于“老师讲的很好”“还行,能听得懂”或“还是有点不明白”等类似的模棱两可的评价。大部分数学教师对于这样的评价局面也相当无奈,大多是教师都认识到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课堂教学评价中是正确的,然而却不知如何实施这个评价的过程,或者说,当前的初中课堂缺少实践的要素和支持,导致初中数学教学评价实践存在诸多不足。

三、改进措施分析

近几年的数学教学,使用的都是北师大七年级至九年级初中数学新课标教材。这套教材是我国最先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在全国使用的这几年,它注重创设情境、注重形数结合、注重探究发现、注重联系实际应用、注重创新发现、注重学生兴趣、注重实际操作、注重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改革的教材特点都等到了一定程度的呈现。正是有北师大版数学这一在新世纪课程改革理论指导下的好教程,要使用好、运用好,就一定要有良好的教学评价体系作为支撑,利用教学评价,促进课堂教学。

1.完善数学教学评价理论体系

对初中数学评价的理论需要从我国教育国情出发,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评价研究成果,确定评价的内容需要尽可能为评价对象的需要,而非简单的点评或者移植。初中学校要具体确定数学教学的评价标准和具体的实施办法,才能逐渐完善教学评价理论体系。数学教学评价只有多样化,才能适应新课改的发展。教学评价的多样化,就要在其方式和内容上多样化。评价方式上,突破教师评价的传统模式,在教师自评、互评的基础上,适时使用学生评价老师、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方式,实现教学评价全面性、科学性发展。从评价内容上,教学评价除了在知识掌握上经行评价之外,更应该涵括“技能”“方法”“能力”“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容。

2.初中数学教师积极引导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

在当前的教育改革进程中,教师的角色已经有了转变,不仅扮演学科知识的传授者,还要扮演新型教学模式的引导者和实施者,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担负着开拓创新的重任,因此要求教师加强教学评价理论知识的学习、创新教学,引导课堂互动和评价,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评价体系,在评价中,老师要针对初中生及任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多引导学生针对课堂的自我表现作出评价,如针对上课内容我有没有提前预习?课堂中我有没有开动脑经跟随老师的思路?有没有主动积极地参与?思考问题正确吗,有哪里需要改进?利用类似的评价提升学生评价课堂和自我评价意识,达到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同时教师自身也要经常进行公开性的课堂反思,与学生一起体会教学评价带来的成果。

3.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标准

当前实行的数学课程评价标准仍然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评价标准,而考试成绩的高低和作业的优劣为重要的指标。这严重违反了新课改提倡的素质教育目标,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情感发展均存在负面影响。教学的评价方法很多,适合实际情况使用最重要,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期待自己的表现能够得到大人的任何和赞许,因此在评价中,可多采用正面评价。但是,评价也必须正面、反面相结合,如学生违反校纪,仅正面评价可能会起不到教育和引导的效果,只有指出错误、引导改正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要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标准,注重学生情感发展,逐渐构建并合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功能的新教学评价体系。

4.切实落实学校课程评价的任务和责任

加强学校堂管理的评价功能,确保学校能够对数学学科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办法等进行深入探讨和学习,并定期检查教学评价的执行情况,以及时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进而改进教学办法和评价模式,确保校课程评价的任务及责任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发展性课程评价方法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4,19(1):10-11.

\[2\]丁松刚.初中数学课堂评价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D\].2010.

初中数学课堂标准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学习;参与途径

课堂是教师教授数学知识的主要场所,学生学习数学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中。现在的初中数学课堂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参与程度不高,对数学知识只是被动的接受,对数学的学习热情不高,教学效果普遍不高,学生们学习数学进步缓慢。为此,要加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意识,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跃起来,开动大脑,展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爱上数学。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

初中数学教学目标按照《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设置,教师对每一节课的讲授都要达到一个教学目标。学生对一个知识点的理解和接受,是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堂课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老师的讲课中,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在每一节课之前都要提前做好预习工作,把老师要讲的新知识点先看一遍,带着问题听课。在课堂上老师启发学生,让学生提高课堂的参与度,老师和同学在课堂上形成一种融洽的气氛,而不是课堂上死气沉沉,只有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不参与到当中,这样老师讲课没有激情,学生听课也缺乏兴趣。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育学生参与现状分析

1.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学生不能全部参与教学活动

在课堂中,学生对数学课的参与往往表现为少数数学成绩优秀,学得好的同学参与度较高,课堂时间有限,尖子生对老师提的问题反应快,回答迅速,老师就进行下一个知识点的讲解了,他们的回答就等于代替了全体学生的回答。对于成绩一搬和较差的同学,他们往往只是处于课堂教学的边缘,老师提的上一个问题还没有反应过来,又进行下一个知识的学习了,大部分学生失去了思考、交流的机会,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对数学课丧失兴趣,教师课堂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初中数学课堂中学生被动参与教学活动

真正的教育课堂应该是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课堂就是师生共同对数学充满热情。老师提出问题,学生们积极回答,课堂充满轻松活泼的气氛。现在一部分课堂上学生被动参与老师的讲课。许多学生在课堂上只是机械的记笔记,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自己不主动思考,只是等着老师把概念、结论一写,许多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表现为听、等、看的观望态度。这样被动的参与方式根本无法激发学生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不能主动学习数学。

三、提高初中数学课堂学生参与的有效途径

1.在课上给所有学生提供讨论机会,提高学生参与度

在课堂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引路者,教师的职责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让学生在对数学课有热情,才能对每一节数学课有期待,才能学好数学。老师在课堂中应该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多留给学生们一些讨论时间,要重视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和疑问。在教学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应该建立一个平等的教育平台,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地位,老师对于学生不单单是对知识的传授者,更不是垄断知识,独裁知识。老师对每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都应该给予认真的回答,耐心听取学生的见解。而不是为了赶进度,只听一些尖子生提出的问题,觉得一小部分学生就代表了全体学生,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对数学课堂更反感,更不愿意主动学习数学知识,更不用说主动参与到数学课中,数学成绩无法提高。

2.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课堂中,建立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

创设一个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对于学生和老师都是一个轻松的环境。学生在课堂中要占主体地位,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要注意学生的接收情况,时不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对于学生提出的独到准确的理解,老师应该主动给予鼓励和表扬,给学生树立自信心,学生提出的一些不准确的了解,老师也不应责备,要耐心地指导纠正。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思考问题,而不是“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还不能完全消化,对知识一知半解。学习知识就要勤于思考,不断地思考。老师在课堂中可以适当启发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这样就锻炼了学生勤学思考的能力。让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一些数学公式的推导,定义的形成,要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数学定义和公式是怎样得出的,大胆鼓励学生,锻炼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课堂中让学生养成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思维型很强的学科,要让学生勤于思考,勤于动手实践。动手实验是学好数学一项必备的习惯。数学就是要亲自动手算一算,画一画,量一量,亲身感受每一个数学问题,才能学好数学。问题就是锻炼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学生解决几何问题老师要鼓励学生勤于画图。代数问题也可以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在之上带具体的数字进入题中,好多抽象的数学问题就变得具体化了,难题就迎刃而解了。教师在教授图形的有关知识是,鼓励学生动手折纸,让学生更加深刻了解轴对称图形,多边形,让学生心中有图,做题时心里马上就有了图形的样子,解题就更简便了。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有利于智力开发,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数学课的学习中,积极主动参与到老师的讲课中,真正变成课堂的主人。

四、结语

数学课堂是学生学好数学最主要的场所吗,提高学生在数学课的参与度,在新课标的改革下,是初中数学教师一项重点的任务之一。只有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才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独特的魅力,在课堂中,老师应多聆听学生的见解,建立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的好习惯,让课堂成为每一个学生对数学的探究天地和学习乐园,自由徜徉在数学的海洋中。

⒖嘉南祝

[1]陈勤.提高学生参与度让初中数学课堂“活”起来[J].理科考试研究:初中版,2016,23(10):41-43.

[2]刘学.初中数学课堂不同教学设计模式对学生参与度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初中数学课堂标准篇9

关键词:汉语;课堂提问;问题;对策

教师在课堂中起着主导作用,而教师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课堂语言来实现的。因此在各类课堂研究中,教师话语一直以来都是中心问题。教师话语“不仅对课堂教学的组织而且对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都是至关重要的”(nunan,1991)。由于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的相当部分时间都花在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这一环节上,因此课堂中教师提问的数量和质量会影响甚至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在初中汉语课堂中,师生互动第一步就是提问,其在有效启动交际、引起学生话语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当前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初中汉语教学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问题,那么通过话题去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对于汉语教师来说也就变得更难了。

一、初中汉语课堂上进行有效可以提问的重要性分析

当前新疆地区大部分的初中汉语课堂学习环境是较差的,学生普遍性的缺少汉语习得的有效环境,所以为了对汉语语言学习环境所存在的不足进行有效的弥补,课堂教学就有了更多的责任,其中提问则是有效进行课堂提问的一种方式,也是进行课堂有效教学的核心,所以汉语课堂提问是否有效,是可以教学质量、汉语教学有效促进的关键。

二、新疆地区汉语课堂提问现状及问题

本研究的调研对象为新疆地区随机抽取的10所初中50名汉语教师,通过访谈的方式开展研究,对课堂是否预设问题、问题目标、问题内容有效性等进行了调研,具体的调研结果如下:

1.教师是否在n堂上进行问题的预设:在随机抽取出的50名教师当中,所有的教师都在新课导入、新课学习的阶段进行了问题的预设,而在课文运用、汉语交际过程中基本上没有涉及到任何的预设,总体上来看,教师预设问题的数量并不多。

2.教师所预设的问题目标性并不强:所预设的问题并需要对学生身心发展充分的进行考虑,并且保证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其中,但是在访谈和课堂观察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并未考虑到初中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所预设的问题无法有效的提高学生汉语思维水平。

3.教师所预设的问题内容有效性并不强:教师所预设的问题包括和一方面和教学目标有需要有很好的关联、另外一方面还需要对学生具有很很好的挑战性和启发性。但是通过调研笔者发现教师作预设的问题覆盖的面并不全、并且没有突出重点、对于学生汉语学习有效性是较差的。

4.教师课堂问题数量及问题的表述都不够理想:从课堂提问观察来看,教师课堂提问的数量是较多的,基本上每个两分钟就会有一个,过多的问题数量使得学生显然应付不来。

三、导致初中汉语课堂提问存在各种问题的原因分析

导致当前初中汉语课堂提问出现各种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第一,教师自身观念对其不够重视,无法和当前的有效教学实现结合,而由于教师对其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在备课的阶段是没有办法进行问题有效设计的,也没有办法做好后续的反思。第二,教师对汉语课程标准把握的还不够,没有办法建立起合适的教师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评价观。第三,教师课堂提问策略不足,虽然教师的课堂疑问数量较多,但是却无法将手势、声调变化、面部表情等充分的运用起来去有效的提高疑问的有效性,这就说明了教师的教学策略相对较为单一,没有将多种教学策略充分的、灵活的运用起来,无法做到适时的、有效的提问。第四,学生汉语基础较差,汉语课堂提问中学生的地位是比较重要的,而学生的汉语基础较差则直接导致了教师没有办法抓住机会和同伴进行汉语交流,自然也就没有办法对汉语语言知识做到更好的掌握及汉语能力的有效提高。

四、提高初中汉语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措施

(一)通过改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对课堂提问的重视程度。

课堂提问是较为传统的一种教学手段,那么要想有效的提高汉语课堂效率,作为教师则需要首先去转变观念提高教师对课堂提问的重视程度,去自觉的提高提问能力和提问策略,使其能主动的去进行汉语知识的学习、更为的注重课题提问预设及课堂提问,实现提问提问策略知识的灵活运用。

(二)教师应该更为准确的去把握汉语课程标准。

当前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对汉语课程的地位、性质、总目标、理念等都给予了明确,并给出了实施的建议及措施,这对汉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有着非常中铁的指导作用。所以作为汉语教师则应该尽快的将汉语课程标准吃透、吃准,并能够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教学指导方针,用其指导自己的汉语课堂提问教学。

(三)教师应提高自身课堂提问策略。

首先教师应所预设的问题的目的性要明确,作为教师则应该对问题能够为学生所带来的知识、思维能力等有足够的重视,从而去有效的唤起学生对汉语学习的兴趣,那么所预设的问题就应该来源学生、来自文本、来自生活。第二,所设计的问题应该注重难易程度适宜,所以教师应该对教学重点、教学内容吃透,并以此作为基础开展有效的课堂提问。第三,教师还应该注重问题的梯度性,问题要做到由浅入深的呈现给学生,从而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体会到成功。

总结

当前新疆地区初中汉语教学存在着问题预设不足、问题目标性不强、问题表述不清、问题内容有效性不强几大问题,而要改善这些问题则需要通过改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对课堂提问的重视程度、应该更为准确的去把握汉语课程标准、教师应提高自身课堂提问策略。

初中数学课堂标准篇10

一、学习目标的界定

“目标”一词,字典中有这样两个不同的解释:(1)达到的地方;(2)射击、攻击寻求的对象。显然目标教学中的“目标”应选前一种意思。可见,学习目标就应该是教学“所要达到的地方”,也就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达到想要达到的程度。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学习目标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后应达到的质量标准,它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设计起指导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

二、数学课堂中学习目标叙写存在的问题

在对新课程的实验研究过程中,应该正确、清晰地理解课程目标,并根据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课堂教学目标。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数学课堂学习目标设的叙写存在这些现象和问题:

[案例1]认识分数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教材第91~93页,练十二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分析:

1.以“目的”代替“目标”。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2.含糊其词,难以评价。如“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如“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

4.动词错误。如:“理解”现象:课堂教学目标没有在环节目标中得到分项落实;在具体的实施中,教师还是偏重与知识技能的落实,过程与方法展开不够,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比较简单肤浅;叙写的目标不便检测。

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师将教学目的和学习目标混为一谈。

2.教师对数学课堂学习目标的叙写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

3.教师缺乏必要的理论功底,不知道如何叙写课堂教学目标。

三、叙写学习目标的方法。

如何叙写学习目标呢其实有相对固定步骤:

第一步,分析句型结构和关键词。

第二步,扩展或剖析核心概念。

第三步,扩展或剖析行为动词。

第四步,确定行为条件。

第五步,确定行为表现程度。

叙写适度有效的学习目标,要求教师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及教材,依据标准与教材,结合教学经验和自身教学风格,仔细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前备经验,采用恰当方式准确描述。也可采用概念认知图展开、词汇意义展开、理论概念展开、或教师经验展开等方式绘制成剖析图,以便于清晰地对应。下面我结合“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谈一谈制定数学课学习目标的操作程序和主要步骤。

1.解读课标

有关这节课,在《课程标准》中是这样描述的: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句型结构:教学活动型结构,其中关键词是“理解”,核心概念是:分数的含义。根据这些描述,我觉得这节课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分数的含义,体会用分数表达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

2.研读教材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属于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认识这部分的内容。纵观小学教材,有关分数的教学在小学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三年级初步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和简单的计算;

第二阶段:五年级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加减法;

第三阶段:六年级学习分数乘、除法。

本节课位于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认识几分之一,是学生学习分数的开始,为进一步学习几分之几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在四年级认识小数做好准备。这节课的概念体系有:几分之一的含义、领会含义、分数的读写、比较大小。

3.了解学生

学生是一群鲜活的个体,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皆不相同,只有先了解学生的程度在哪里,才能更有效地把学生带到预期的那里。关于这节课,在课前我抽查了20名学生。

关于几分之一的含义:有6人能够识别分数,占总人数的30%,无一人能说出几分之一的含义,说明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只是表象的认识,对分数的含义无前备经验。

关于领会含义:在调查中有15人能折出一个长方形的四分之一,占总人数的75%,说明学生有折纸的经验,但还不能和分数联系起来,对分数的含义学生无前备经验。我想:教学中,在学生知道了几分之一的含义的基础上,通过操作一定能进一步领会分数的含义。

关于分数的读写:有5人能够正确读出分数,占总人数的25%,说明学生对分数有稍许的了解。

关于比较大小:学生有整数比较大小的经验和平均分的经验,但对于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在调查中无一人能正确比较,说明学生无前备经验。

因此,我确定几分之一的含义、领会含义、分数的读写是本节课的重点,比较大小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附:概念体系展开图)

最后,我经过上面的分析,又通过扩展剖析行为动词,确定行为条件,确定行为表现程度,从而叙写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结合分月饼的情景,在老师的引导下会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说出几分之一的含义,会正确读、写几分之一,能列举两三个分数。

2.结合具体分数,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的活动,进一步领会分数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