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服务的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35:52

气象服务的发展篇1

关键词:气象服务;商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432205

我国当前科技水平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各行业对于气象服务需求日益强烈。但我国商业气象服务起步较晚,气象部门主要提供的决策气象服务和公众气象服务无法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气象信息需求。我国气象部门制作不同形式有偿专业气象信息服务项目,与国外的商业性气象服务相比还没有形成成熟的规模产业,气象服务的精细化程度和广度也不够,没有实现真正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商业运营。为此,需要探讨我国气象商业服务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其发展瓶颈,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气象商业服务发展新模式。

1气象服务及其分类

气象服务属于公共服务范畴,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分别有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和科技服务4大类:决策气象服务是为各级党、政、军决策部门指挥生产、组织防灾减灾等方面进行科学决策提供气象信息依据;公众气象服务是利用不同媒体、气象信息系统等手段向社会公众气象预报、警报、预警信号等信息,以服务人民生活为主要目的;专业气象服务是为社会特定行业和用户提供详细、有针对性和专业用途的行业气象服务,通过气象服务产品加工和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服务产品的针对性和满足个性的服务需求,满足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不同生产过程对气象条件的特殊要求;气象科技服务是为特殊用户提供特殊需要的气象服务,以上4者构成我国目前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服务网络。

2国内外气象服务现状

2.1国内气象服务发展现状

2.1.1目前我国气象体制严重制约商业气象服务的发展

事业单位的运作模式、用人模式是阻碍商业气象发展的重要原因。很多人在达到一定级别后就固步不前,人才结构老龄化,知识更新缓慢化,单位受编制限制很难招录到真正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在技术上无法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造成客户流失严重。近年来,虽然气象专业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增加,但与其他国家相比,国内气象服务专业化、针对依然处于发展初期。因个性化的气象服务需要利用大量的基础气象资料和技术人员后期的分析加工,目前因收费较低、客户少、市场不成熟等原因,无法支撑人力成本,现在开展气象有偿服务也仅用于补偿气象部门在加工和制作产品时付出的成本,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市场化运营。另外体制不健全、气象经济发展缓慢,气象服务年产值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同时,事企不分、政企不分现象严重制约商业气象发展。目前,组织运作我国气象服务部门是我国的各级气象局,本质上是事业单位形式。在气象有偿服务方面,受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这2种体制的影响,这两者的关系错综复杂,模棱两可。气象服务市场发展潜力的巨大的,但发展所需的市场规则和相关法规标准没有建立完善,迫使我们不得不对我国商业化气象服务进行客观分析与思考。

2.1.2我国现行气象服务组织结构体系

组织上既分散又相对集中。从上到下分为4级,分别是国家、省、市、县。各级机构在结构和功能上都具有有公益和有偿服务,自成体系,但业务上一个整体,统一管理;服务类型兼有。气象服务机构主要开展业务主要包括公益服务、有偿。其中公益又包括决策服务和公众服务;有偿服务是按现行规定和政策开展的成本补偿性气象服务。国内已有部分地区试点与少数国外气象服务公司开展合作,满足不同对象、行需求。在服务社会和用户同时,自身也得到了发展。我国部分省市级气象部门在有偿服务的实体下开展商业气象服务初步尝试;机制上多种形式并存。服务实体根据类型的不同,管理运行的模式也不同。由国家和地方财政拨款支持公益服务,按照目标任务管理运行;有偿服务则由用户给予成本补贴运行;商业则以公司管理制度为运营基础,以盈利为目的。

2.2国外气象服务运行模式

气象服务产业发展有3种运营模式。整个国家气象部门改为公司,开展完全的市场商业化运作模式;气象公司和私人商业化气象服务2种形式并存,2种不同性质的部门开展竞争,促进商业气象服务产业发展;国家气象部门既承担公益又开展市场商业化运营,同时还允许私人公司投资从事商业化服务。

发达国家气象服务组织和私人公司充分利用其成熟技术,拓展国际商业化气象服务市场,加剧国家间市场的竞争,给我国商业气象服务带来了巨大压力。现已有国外公司抢占中国市场,如天气新闻公司与上海海运学院合资兴办的上海气导,在中国气象导航市场占据70%份额,并且共享中国基础气象数据,根据不同客户需要进行有针对性再加工,快速拓展新的气象服务市场。我国气象服务因管理体制限制,国内气象市场发展缓慢,同时气象部门暂时处于信息垄断地位,其市场竞争意识和发展的动力缺乏,严重阻碍我国商业气象服务的改革与发展。

3我国当前气象服务存在问题

3.1气象服务产品较少,产品单一缺乏针对性,服务结构不平衡

气象科技服务渠道主要为天气短信和天气彩铃。截至目前,天气微博和天气微信仅在预警平台对部分用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其相关经济效益服务暂时没有显现。当气象短信业务量萎缩时,气象服务整体经济效益下滑就非常明显,严重制约专业气象服务发展及其产品研发和销路。

3.2专业气象有偿服务社会认知度不高

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认识一直停留在气象信息是一种公益性资源,习惯于从气象部门免费获得,有偿购买所需的气象信息行为很难得到公众的广泛认同和接受,特别是在以市场为基础的商业运作中,气象信息以商品的形式难以被公共事业部门及大中型企业有偿接受,从事专业气象服务困难重重。另外,气象部门是以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运行,缺乏市场营销观念,无法唤起企业积极运用气象产品来防灾避灾以提高经营绩效的意识,无法培养市场对气象服务产品的消费习惯和观念。

3.3市场需求与服务能力不适应

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导致不同行业及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需求日益增长,更加关注天气演变过程、可能造成的影响以及灾情实况、风险评估。气象服务深度和广度不断被需求所牵引,各种极端天气事件造成的灾害防范,以及现代设施农业、高原特色农业、城市供水、飞机起降、高速公路是否关闭等这些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新增的需求,让社会对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服务从质和量都有更高的要求及迫切的期待。气象服务需求的无限增长与服务能力相对有限的矛盾开始凸显,气象部门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又是以垂直领导为主的体制,国家对气象事业资金的投入和气象服务人员的编制都是有限的,地方财政投入相对较少,气象监测和服务设施跟不上发展需要;气象部门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气象服务发展的瓶颈。

4气象服务商业模式改革的必然趋势

4.1气象服务具有商品的一般特性

气象服务包含价值和使用价值,属于商品范畴。气象本身所包含的信息是有价值的,且气象观测及制作人员为获得准确详实的气象信息付出了艰苦的劳动,采集和分析气象数据,制作和传送气象服务产品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这些社会劳动成本必将转移到最终的气象服务中并构成气象服务的价值,作为商品的气象服务产品进入市场通过交换进行价值补偿也将是合理的。

4.2气象事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结果

气象科技服务的管理体制转变过程较为缓慢,不能适应现在市场的快速发展,严重制约气象科技服务进一步发展。另外,商业气象服务也是发挥气象现代化建设总体效益的需要,气象现代化建设快步推进,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但是,这些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效益也远未充分发挥。开展商业化气象服务是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转化科技成果和信息产品,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和纽带。

4.3深化气象服务体制改革是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服务市场开放的需要

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和市场化进程日益加深,气象服务全球化发展态势逐渐显现,跨国公司对我国巨大的气象服务市场跃跃欲试。灵活利用市场机制,充分学习借鉴国外气象服务成功经验,推动气象服务走向市场、适应市场;积极应对气象服务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充分利用当前气象服务资源优势,增强我国气象服务竞争优势。在气象服务的精细化、针对性和科技内涵上与国外相比还有差距,气象服务主体还不具备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市场主体地位和实力。

5我国未来商业气象服务发展趋势

国际气象公司逐步进入我国市场后,国内气象部门将要面临巨大压力,与国外相关产业之间的竞争也愈加激烈。因此,要顺应潮流,以市场为导向和要求向商业化方向发展,提升自身科技水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结合国外成熟的气象商业服务以及我国缓慢发展的商业气象服务发展经验,对我国气象商业服务发展模式及发展前景提出改革设想。

5.1打破垄断,市场主导

减少政府干预,破除垄断壁垒。根据国情,借鉴国外商业气象服务的营销机制和产品内容,探索中国特色的商业气象服务业。建立公平、公开、公共、有序的商业性气象服务市场,有选择有步骤的允许国外组织或个人进入我国进行商业性气象服务;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和力量组建气象服务公司到国外进行商业性气象服务,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5.2多种市场主体并存

气象服务市场主体是由气象产品的提供者和需求者构成。气象产品提供者主要采集气象信息数据、数据分析,研发制作有针对性的分析结果;需求者就是对气象产品有特定需要一方。另外,气象服务市场中允许存在气象产品服务中介机构,主要作用是向气象数据的采集者购买数据,并针对不同的需求者进行加工、销售。中介机构以市场为基础促使供需双方之间能够更好地进行信息交流。

5.3市场调节、价格灵活

以市场为基础气象服务产品的价格,彻底摆脱目前人为制定带有垄断性质的价格,价格机制制约需求者和供应者之间的平衡,使得气象产品的价格始终处于合理范围。

参考文献

[1]李明哲.气象服务工作要点以及发展趋势[J].科技传播,2012(6):94.

[2]张翠芳.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气象服务商业化运作模式的选择.2003(23):35-36

[3]黄小彦.商业气象服务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4).

[4]陈继华,徐文莉.商业气象兴起背景及进展脉络[J].商业研究,2009(12):1-10

气象服务的发展篇2

关键词:公共气象服务;公共气象管理;公益性;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p4文献标识码:a

1公共气象服务与公共气象管理

1.1公共气象服务

当前,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人民享有的公共服务明显增强,政府在紧抓经济建设的同时也更加重视民生。气象部门为此提出了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新理念,力争更好的为社会服务。2008年第五次全国气象服务工作会议中提出,公共气象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基础性的公共服务范畴。其主要任务是通过使用各种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围绕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向政府、社会、公众和生产部门提供气象信息和技术服务。它属于公益性气象服务。

1.2公共气象管理

公共管理发展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资源,广泛运用于政治、法律、管理、经济等手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政府绩效和服务品质的目的。随着公共管理的理念在我国各级政府的推广,政府行政理念也从传统行政的命令行政向公共管理的服务行政转变。公共气象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将公共管理引入公共气象服务,是有益于改善民生与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的。只有更好的理解与运用公共气象管理才能使得公共气象服务成为真正的公共服务。

2公共气象服务现状

2.1公共气象服务的公益性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的社会公益事业。我国气象法中明确指出:公共气象服务是基础性的社会公益服务。在国务院(2006)三号文件中也提到:各级地方政府要把公共气象服务纳入地方公共服务体系的范畴,进一步强化气象公共服务的职能。由此可见,公共气象服务关乎民生与社会发展,是公益性的公共服务。公共气象服务中应当将“公平”作为服务的前提与目标,在有偿气象服务与公共气象服务不能取得平衡时应以公益性的公共气象服务为主。

2.2公共气象服务面临的问题

2.2.1社会的无限需求与气象部门的有限能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社会和政府对公共气象服务的要求开始提高,涉及领域也在不断扩大。防灾减灾、气候变化、新能源开发、节能减排、农业服务和专业公共气象服务等方面都成为目前公共气象服务的内容。而越来越高的要求使得气象部门在人才单一、技术落后与经费不足上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与社会快速增长的需求相比气象部门所能提供的公共供给增加速度明显慢了许多。

2.2.2公共气象服务对自身利益的影响

过去一年,各地气象部门在提供公共气象服务中共警报3640次,预警信号2737次,逾9亿人次通过手机短信接收到预警信息。公共气象服务延伸到气象服务保障工作、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和多部门联动、防雷减灾工作、重点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基础调查与监测预警、抗旱找水、抗洪抢险、地震监测、震害防御和应急体系建设、海洋灾害应急管理和林业碳汇等多个方向中。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目前来看必然会影响气象部门的自身利益。如何在保证有效、公平的提供公共气象服务的前提下,使得气象部门有足够的人才、技术与资金来提高服务水平进而满足扩大的社会公共需求是政府和气象主管部门应该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3公共气象服务未来发展方向

3.1未来公共气象服务的主要任务

如今,全球各个国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已将此问题提升到影响国家安全的层面来看待,如何为政府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以应对气候变化将使得政府在国际气候变化问题博弈上更有话语权,如何把气候变化的产生、演变与影响研究清楚是彻底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关键。另外,在太阳能与风能等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气象部门应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力图取得突破,这将是未来公共气象服务一个重要领域。

3.2公共气象服务提升气象部门自身影响力

随着社会发展,公共气象服务将深入到社会的每个层面。政府政策的制定,企业的发展与产品的销售,市民的出行都离不开公共气象服务。做好公共气象服务对提升气象部门自身影响力有很大帮助。当前政府提倡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企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已经成为原则性政策,生活在大气环境下的每个人都离不开气象服务。而且,在针对大气的研究中,气象部门与其他部门在不同的科研领域相互合作的机会也会随之增多,这将促使未来气象科学在各种领域中取得成果。作为气象行业的权威部门,气象部门应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4结语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取得显著进步,政府更加重视民生,在提倡服务性政府的背景下,将公共管理与公共气象结合有效结合。当下公共气象服务应该本着公益性的原则。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公共气象服务面临的有偿服务与公益性共存,社会对气象服务需求超过气象部门发展速度以及在公共服务中追求过分公平会影响自身发展的问题。指出公共气象管理未来将朝着多元化、高技术含量和权威性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气象服务的发展篇3

关键字:气象服务城市发展若干探索

中图分类号:Q93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throughtothedomesticurbandevelopmentandthemeteorologicalservicesintheanalysisofthepresentsituation,fromtheeconomic,saving,livingenvironmentdemonstratedtotheurbandevelopmentinChinameteorologicaldepartmenttotheresponsibilityandobligation,andthentoputforwardtodevelopthefieldofmeteorologicalservicesstrategy.pointsoutthattheurbandevelopmentmusttakethescienceandtechnologyastheforerunner,takemeteorologicalserviceasthebasis,to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urbanandenergysavingforurbanconstructiontoprovideapowerfulguarantee.

Keyword:weatherservicesomeexploreurbandevelopment

1城市气象服务

1.1空气质量预报

很多人对空气质量预报中一些名词的真正含义知之甚少。二氧化硫是城市中普遍存在的污染物,主要影响呼吸道,加重已有的呼吸系统疾病,产生气喘、咳嗽等一系列症状。可吸入颗粒物,能随人体呼吸深入肺部,产生毒害作用,尤其值得关注。二氧化氮对肺组织产生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从而引起肺水肿。在很多城市,空气污染都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因此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开始关心与他们的健康息息相关的大气环境。

1.2供暖气象指数预报

随着冬季的到来,北方城市纷纷进入供暖期,供暖即将开始。专业气象台供暖气象指数预报将正式和市民见面。供暖气象指数预报有望使市民既感温暖舒适,又可促进供暖企业节能减排。据专业气象台介绍,采暖与天气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供暖部门虽已根据天气变化增减燃料,调节水温,但仍然只是凭经验操作。采暖运行缺乏科学指导常常会导致有时用户室温明显偏低,采暖质量得不到保证,而有时用户室温又明显偏高,甚至以打开窗户来降低室内温度,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浪费。

专业气象台供暖气象指数这种全新的天气指数预报,让供暖工作可以定性定量进行控制。供暖企业可根据供暖气象指数和供暖建议,在初冬冷得早时早供暖,冷得晚时晚供暖;在冬末暖得早就早结束供暖,暖得晚就晚结束供暖。在供暖期内,天冷多供热,天暖少供热,使室内温度保持在16-20摄氏度之间,从而达到既使用户感到舒适,又能节省能源的目的。根据我国北方已实行供暖气象指数指导企业供暖的城市经验看,冬季供暖随着天气变化调整,发挥天气预报和供暖气象指数对供暖的指导作用,可节约能源25%-46%。

1.3灰霾天气预报

近年来,珠三角地区的环境日趋恶化,广州最严重的灰霾天气主要出现在10月至次年4月。而且,珠三角地区的灰霾天气有日益加重的趋势。珠三角地区灰霾影响的情况日益严重的原因是,珠三角地区及其周边区域经济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群的迅速膨胀,使这些地区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的建筑群不断竖起,严重阻碍了风的水平流动,使污染物横向稀释能力越来越差,空气质量逐渐下降,给城市经济带来了不利。

2气象与经济

2.1气象经济主要可以理解为三个方面

2.1.1利用气象预报发展社会经济以及进行防灾抗灾所取得的效益。如防御热带气旋、暴雨、干旱等,这部分是公益。

2.1.2用户利用气象服务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效益。如商业部门、个人利用专业气象服务进行经营活动等,这部分是有偿的气象服务。

2.1.3一些媒体或服务商在传播气象信息过程中获得的效益。如电视媒体、电信公司等通过传播气象信息获得效益。可见,气象经济是一个内涵而深邃的概念,气象服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2气象经济所涉领域

大气现象作为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拦是拦不住的,但是防和不防却大不一样。近年来,我地气象预报能力显著增强,时效大大提高,如果各方面能够充分关注气象预报,对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灾情就会减轻。这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如何认识气象经济的问题,作为新兴学科,气象经济有着广泛的社会效益和显著的经济效益。

很多行业都与气象信息关系密切,如农业、饮料、空调、服装、医药、交通等。随着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过渡,各行各业对气象的依赖性日益增强,气象信息也逐渐成为商家争战的新武器。商界有句口头禅,“货比男女老幼不同,商品春夏秋冬不一”,后半句说的就是季节与商品销售的关系。气象环境专家准确地将其总结为:流通类销售额的65%取决于天气,因为天气直接影响人的生理、心理,支配他们的消费行为。气温相差1摄氏度或降水量增减1毫米,反映到商场和客流和销量都有明显变化。

3利用气象条件节约能源

节约是中华民族之美德。世界能源有限,我国人均能源更少,加之耗能过多也对环境不利,所以人们对节能当无异议。说到气象与节能有关,有人会感到新奇。其实仔细想来,这还是个司空见惯而又“一本万利”的新课题。

3.1冬季采暖

历来是炉子一点燃就不分白天黑夜、天冷天暖一直烧下去;对用户供暖也是“各种天气一个样”。其实完全可以运用气象节能技术改变一下这种状况,根据天气预报的冷暖变化安排烧炉和供暖,不少实践已表明此举可产生节煤20%的效果。

3.2保温防寒

对供热管道以及石油输送管道的保温防寒,同样可以运用气象节能技术,取得满意效果。一是据线路状况和天气情况进行供暖和设加热点,在防滞(石油)前提下不必把温度加得太高;二是运用气候条件进行管线保温,如利用冬季地中温度高于气温而且稳定的特点,可把管道埋于地下,深度要在冻土层以下,北方许多地区一般宜在80厘米以下。

3.3木材也是重要能源

保护森林还有保护生态资源的意义。天气预报和人工增雨在森林防火中的作用已为人所共知,如果抓住干燥季节、多火种的节假日和多大风的重点日做好防火工作,就可有效减少森林损失。

4城市人居环境恶化

4.1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疾病;对植物可使其生理机制受抑制,生长不良,抗病抗虫能力减弱,甚至死亡;大气污染还能对气候产生不良影响,如能见度降低、太阳辐射减少而导致城市佝偻发病率的增加;大气污染物能污染腐蚀物品,影响产品质量。

不论是何种原因,都离不开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人与自然和整个生态系统是统一的,人们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要注意维护整个生态系统,在建设与进步同时,坚持公平性、共同性和持续性,谋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的,但必须有前提,即无害于其它!

4.2水污染

资料表明:人体的三分之一是水分的重量,儿童体内的水分多达其体重的百分之八十。若没有了水,也就没有生命。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只占地球水源的百分之三,而这百分之三的淡水中可直接饮用的只有百分之零点五,所以说水是人类宝贵的资源,是一切的生命之泉。然而,水污染在世界上相当严重而且普遍。当水中的有害物质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这就发生了水污染。这些有害物质包括:生活废水中的过量有机物;农业上的化肥随雨水流入河流;工厂排放的含重金属的废水等。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化工业的崛起,沿海城市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同时各种工厂产生的工业废气、废水、废渣也越来越多,其结果是使人类生活环境越来越恶劣。活生生的现实已迫使自然向人类进行报复。

5健全城市气象服务体系,促进城市健康和谐发展

人类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历史的演进终于使人们认识到,人的能动性在工业文明时代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成果,同时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面对环境污染及自然资源危机日趋严重的形势,人类的生态意识逐步觉醒。为了摆脱困境,人类在防治现代城市面临的危机的同时,也在努力寻求一条与自然更为协调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随着气象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手段,减少气象及其次生灾害带来的损失,已成为可能。城市气象服务受到越来越多部门和市民的青睐。

5.1建立完善的城市气象综合观测体系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仍存在着气象综合监测能力薄弱的问题,观测站网的布局与分工不尽合理,并且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过去的部分气象观测站网已不具有代表意义,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业务发展能力。特别是城市中小尺度气象观测网尚未建立,面向城市建设、规划、发展的气象服务项目少,内容单一,不能满足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针对城市暴雨内涝的中尺度观测网,增加针对城市热岛的梯度气象观测塔,开展雾霾天气的大气成分观测,建设自动站、酸雨等大气成分观测网络,建设闪电定位网、垂直风廓线仪、小卫星系统等,适当增加相关项目的观测时次和观测内容,丰富为城市发展服务的内容,彻底改善为城市建设发展服务的手段。

5.2研究城市气象服务技术方法,开展城市气象服务项目

受现代化建设和科研水平的制约,目前,气象预报准确率、预报时效和精细化程度不高等情况仍较突出,不能满足城市化发展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专门针对城市化发展的气象服务几乎是空白,服务产品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服务项目和领域,无法覆盖城市化发展所涉及的全部领域,因地制宜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产品不多,尤其是有建设性指导意见的决策服务太少,城市气象服务科技创新能力不够,为健康、和谐的城市提供气象服务的能力明显不足。因此,开展城市气象服务技术方法研究,为城市的健康发展及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全方位的气象服务,构建大气象服务新格局,打造大气象服务新品牌,创造气象事业发展新辉煌。

气象服务的发展篇4

关键词气象科技服务;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p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3)85-0102-02

0引言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而气象科技服务是气象事业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托气象基本业务充分发挥气象服务效益的重要途径,可促进气象事业的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气象科技服务作为公共气象服务的延伸和拓展,致使气象服务直接进入经济、融入社会并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近年来榆社县公共气象服务领域不断扩大,气象科技服务产品内容不断增多,为该县经济发展和防灾减灾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气象部门自身发展奠定了坚强的社会、经济基础,但面对经济社会日益增长的发展需求,气象工作也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1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现状

榆社县位于山西晋中南部中段,太行山西麓,浊漳北源两岸,境内沟壑纵横,多高山丘陵、盆地河谷,平均海拔1041.4m,县域总面积1699km2,人口14万,其中河谷平地占全县总面积的1.8%,是榆社县主要产粮区。榆社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8.8℃,极端最低气温-24.3℃、最高气温37℃,年平均降水量563.5mm,年平均日照时数2605.2h,平均无霜期146d,主要灾害性天气为冰雹、暴雨、干旱、霜冻和雷电等。近年来,榆社县地方经济发展迅速,大力发展电力、化工、药业、绿色产品四大主导产业,突出经济走“区域产业创特色、规模开发创效益”道路;建成了6大高标准农业科技园区,形成了小杂粮、蔬菜、干鲜果、中药材、畜牧养殖5大支柱产业,使榆社县逐渐成为富有特色和活力的生态农业区、现代农业区、休闲旅游区和新型物流区。

榆社县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对气象部门公共气象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实现当地经济建设和群众安居乐业,就必须把加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提高、做好防灾减灾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当做气象人员的神圣使命来完成,多元化、立体化的气象科技服务在榆社县工业、农业和交通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榆社县气象科技服务项目和领域得到了全面的拓展,并充分利用电视、手机短信、声讯电话12121、网络、电子显示屏、乡村信息员等传播渠道最大限度的提高气象信息覆盖面;防雷检测、管理以及雷电灾害评估等有了长效发展,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防御灾害条例》、《防雷减灾管理办法》、《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赋予的气象部门行政管理职能,积极与政府部门及各相关部门稳妥开展防雷工程建设;气象服务工作由最初的业务人员兼职队伍逐渐形成专门的职能部门和专业人员,其服务水平及管理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2011年3月中旬,结合当年世界气象日主题“人与气候”,榆社县气象局组织7位专业气象科技人员走进云竹镇集市,开展专家现场咨询问答、发放科技宣传材料2000多份等,为当地农民宣传讲解关于天气预报、农业气象、防雷减灾等问题,并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零距离交流,给农民朋友送上了春耕备作“及时雨”。2012年4月,榆社县气象局组织气象科技人员和气象信息员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对种植大户进行专访,主动了解农业生产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以及农民日常获取气象信息的主要渠道和服务效果等,根据此次调研,榆社县气象科技人员结合本地实际,系统分析出现代化农业生产对气象服务需求和气象信息传递中存在的问题,为找准气象为农服务切入点、提高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开展富于榆社县区域特色的现代化农业气象科技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2012年11月初,针对冷空气活动带来的不利天气条件,榆社县气象科技人员密切关注设施蔬菜种植户需求,在大风降温等天气来临前,及时通过手机短信、新闻媒体等形式设施蔬菜专项气象预报,并根据降温幅度、影响范围等辅以防风、保温、补光、除湿等相关管理措施和防治建议,科学指导菜农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寒潮、低温、大风天气对蔬菜生长造成不利影响,为保障冬季蔬菜正常上市供应与菜农的切身利益提供了气象科技支撑。

2发展对策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榆社县气象科技服务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但与当前社会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问题表现在:气象科技服务整体规模小、层次低、不集中,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程度不高,科技服务缺乏“拳头”产品和“龙头”实体;气象科技服务还有较大的效益空间未得到开发,服务产品亟需创新,没有切实的根据用户需求开发出对应的气象科技服务产品;气象科技服务管理法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监督管理不力和某些行为不规范等;气象科技服务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等。因此,必须结合当地气象科技服务工作实际,以一流的产品、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服务,不断完善气象科技服务建设,以优势项目带动气象科技服务大发展。

2.1坚持集约化发展,推进气象科技创新

立足于高起点和高层次的集约化发展思路,依托气象业务和现代化建设,着眼于壮大整体实力,实现气象科技服务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同时依靠科技创新,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不断提高气象科技服务科技内涵,为社会各行业及用户提供更新、更多的服务,实施气象品牌战略效应,争取获得更大效益。

2.2高气象科技服务队伍整体素质

重视和加强气象科技服务队伍建设,将气象科技服务人才需求纳入气象部门人才战略规划。利用调研、考察、交流学习等机会和方法,进一步提高现有气象科技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引进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带动整体队伍的发展,形成一支具有高科技水平和专业气象知识及相关行业知识的专业化服务队伍,不断研发专项气象服务产品,适应和满足社会各行业需求;同时建立目标任务、人员工资、提成比例和全年完成额挂钩的有效激励机制,调动服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气象事业的又快又好发展。

3结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服务水平的提高,气象科技服务工作将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为科技服务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经济快速增长的今天,气象科技服务彰显重要,因此要根据国家改革与发展需求,以适应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为目标,树立“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大力提升气象科技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安全等可持续发展新需求的支撑能力。

参考文献

气象服务的发展篇5

关键词:农业发展;气象服务;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S16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333197

1现阶段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受各种客观、主观因素的影响,现阶段我国的农业气象服务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采集气象信息迟缓。由于气象变化无规律可循,变化无常,因此气象信息服务具有十分突出的时效性,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农业气象信息无法及时传达至农户处,大大降低了信息采集的有效性,导致农户在严重的自然灾害到来之前无法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农业气象服务对象单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大大丰富的农业的生产结构,农业生产不再集中于粮食产品,还逐渐向着农林牧渔等农副业方向发展,但是现阶段农业气象服务对象还十分单一,服务对象仍然以粮食作物为重点,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多元化、全方位的要求;农业气象信息针对性不强。我国的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在气象预测方法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十分突出,比如无法提供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种类等,气象信息针对性不强直接影响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实用性。

2新形菹绿嵘农业气象信息服务有效性的策略

针对我国现阶段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以提高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的有效性:

细化服务内容。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已经到了一个特殊的转型期,农业气象服务也迫切需要进行改革,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部门、气象部门要以现有的气象观测站网为基础,对气象信息服务内容进一步细化,增加新的服务站网及观测项目,兼顾农业及农副业等项目的观测,包括林果业、水产养殖业、畜牧养殖业等,以满足越来越多元化的农业发展需求。农业气象部门也要针对农业生产前、生产中及生产后各个阶段进一步细化气象服务,特别是在新增的农业经营环节,建立一个科学的、完善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提高农业气象服务的科技含量。气象部门要时刻关注社会科技发展动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引进适用的新技术、新成果,比如GiS技术可大大提高气象服务的准确性、有效性;而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气象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以对农业生产、发展起到指导作用。农业气象部门要进一步拓展气象信息服务的信息传播渠道,针对本省、本市、本县建立专门的农业气象服务网站,及时、更新农业气象预报信息;还可以与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相结合,迅速传达农业气象信息,特别是突发灾害性天气信息的传达,以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此外,还可以用短信的形式直接向农户传递气候信息,开通免费的气象信息服务,在关键路口、人流集中地安装电子显示屏,彻底解决气象信息传递“最后1公里”的问题等。

完善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技术。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建设现代化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以更好的适应区域特色农业产业的布局与发展,从各个方面健全农业气象观测网络体系,结合GpRS定位技术、卫生遥感技术,完善农业气象服务指标体系,促进农业稳定、健康的发展。积极开展干旱、暴雨、冰雹、霜冻等主要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与当地政府部门合作建立气象站、气象哨,提高气象信息传送的时效性;在农村地区建立一定数量的遥测气象雨量监测点,加强气象预报服务的针对性。还要加强对重大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评估及控制,做好灾前预警、灾中跟踪及灾后评估等,以减自然灾害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提高农业气象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要积极引进高端的气象人才。现阶段我国农业气象服务队伍无论是综合素质还是专业素质均相对较低,引进人才是提升气象服务队伍整体素质最迅速的途径,气象部门要与政府部门合作,引进技术性强、专业能力高的人才;采取科学的培训制度。除了引进人才外,正规的培训也是提高农业气象服务的重要途径。政府、气象单位可以联合聘请专家学者到单位部门进行讲课,使得农业气象服务人才有机会接触更先进的理论知识;采用科学的考核制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人才培训的有效性;提高业内的待遇水平。农业气象服务人才流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行业待遇低所致,因此政府部门、气象单位要采取措施改善人才的薪资福利,以保证人才队伍的稳定性与专业性。

3结语

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气象部门不仅要加强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认识,还要正视现阶段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细化服务内容、完善农业气象监测技术、提高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的科技含量,加强人才培养,农业发展更高质量、更准确的气象信息,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气象服务的发展篇6

(一)站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高度,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性进行再认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特别是近年来极端气象灾害频发,更应引起全社会对气象工作的重视。建议省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气象“一法一例”的学习宣传、贯彻实施力度,使整个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理解、重视和支持气象工作,把认真研究探索我省气候变化规律,积极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纳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的全局,提上重要日程,切实推进我省气象事业的发展。

(二)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坚决制止和查处破坏气象探测环境的违法行为。省政府应认真贯彻落实气象“一法一例”中有关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规定,继续做好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对破坏气象探测环境等违法行为,坚决制止和查处。积极协调气象、城建、规划、国土等相关部门建立日常的协作机制和相应的工作程序,统筹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建设规划与城乡规划,组织制定探测环境保护专业规划,完善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备案制度,妥善解决加快城市建设与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的矛盾,实现城市建设与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三)尽快把气候可行性论证纳入政府重要决策体系。气象法第三十四条明确规定:“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城市规划、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但是我省在贯彻落实这一规定方面做得很不够,对这一规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这一规定在各级政府决策中缺位。建议省政府依据气象“一法一例”的规定,尽快把气候可行性论证纳入政府重要决策系统,并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此项工作尽快纳入地方性法规予以明确。

(四)以提高装备和队伍建设水平为重点,积极推进人工影响天气的现代化建设。今后,我省应进一步加大对人工影响天气装备和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所需经费应纳入财政预算,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坚持以气象业务技术体系为依托,加快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系统建设,全面提升人工影响天气探测技术、预警能力和作业水平。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科研成果,努力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科技含量和作业效果。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点和中心工作,因地制宜建设人工防雹或增雨基地,以此带动人工影响天气事业快速发展。坚持精干、高效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人员培训,不断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攻关能力、管理人员的依法行政能力和作业人员的规范操作能力,努力造就一支素质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湛、反应迅速的队伍。

气象服务的发展篇7

关键词:气象,商业化,兴起,进展

 

目前,社会各界近年来抱有浓厚兴趣并几番起伏、断续热论的“气象经济”内涵,更多关注的可能恰是广义“气象经济”内涵中“气象部门或其合作伙伴利用气象信息及其衍生服务通过市场化机制向特定组织或个人提供有偿服务的经济活动”即本文所论的“商业气象”现象。

1.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应时之作

1970年代以前,各国气象信息服务均以无偿为主,1970年代以后,信息服务开始由无偿向有偿转变。1969年3月23日“世界气象日”的主题即是“气象服务的经济效益”。1984年9月在荷兰海牙召开的第42届国际文献联合会上,有偿气象信息服务获得与会代表的一致肯定,气象商业化服务的概念得到确立。

我国商业性气象服务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气象有偿服务发展到一定程度和近年来国际商业性气象服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开始的。在我国引入市场经济体制后,各种制度的积累性效应随改革的递进开始在我国气象信息业发挥作用。为维护我国气象信息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通过市场化的模式减轻气象事业对国家过分倚重的局面,便显得顺理成章。在我国加入wto前后,我国的气象事业又面临必须服从“竞争法则”,在同其他国家的气象经济关系调整中保持竞争优势的严峻态势。。这些因素都促使我国气象服务的某些部分加速了其商业化的步伐。

2.气象商业化发展的阶段性及其进展

目前,国际上商业气象服务的运作方式大体可归为四类:一是国家气象部门不开展商业气象服务,由私营气象公司开展,如美国、日本等国;二是国家气象部门开展商业气象服务,与私营气象公司竞争,如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三是国家气象部门改组为气象公司,整个国家的气象服务商业化,如新西兰;四是国家气象部门主要从事公益气象,同时又近乎垄断商业气象服务,但其服务水平和社会整体商业气象发展水平又相当低,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各方精细化的气象需求矛盾较大,如中国。

综览国外气象服务发展现状,其商业性气象服务呈现四个基本特征:一是受本国经济和公共管理体制变革的影响,气象部门出现经费不足或者政府部门减少了对气象部门的财政投入,使得开展商业性气象服务的国家气象部门不断增加,有的国家气象部门甚至转为商业性气象服务公司;二是随着商业性气象服务需求的倍增和日益精细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允许私人气象公司提供商业性气象服务,与国家气象部门开展竞争;三是商业性的气象服务公司普遍采取集约化、规模化方式运作,以获取高额利润;四是商业性气象服务正在不断向其他国家进行渗透,由为本国服务延伸到国外服务市场,跨国经营气象服务产品及技术。

再纵观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气象服务商业化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商业气象发展历经了如下三个依次渐进的阶段,这里仅对各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应国家的进展脉络做一些介绍。

2.1草创阶段(萌芽时期)

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国家气象部门完全靠政府拨款支持,以开展公益气象服务为主要任务,专业有偿服务处于次要或从属的地位。专业服务的收费属于补偿性收费,没有严格的成本核算,一般由双方协商确定。收取的服务费上缴财政,工作人员属于政府雇员。专业服务的产品主要是常规的资料、预报、情报,一般是使用公益服务产品略加改动或直接向专业用户提供。

2.2拓展阶段

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国家气象部门仍靠政府拨款支持,但支持力度因政府公共开支的增多而被迫减少。气象部门便转而在开展公益气象服务的同时,积极开展有偿气象服务和发展纯商业气象服务。有偿气象服务收取由公益服务产品加工、生成以满足特定需求的专门服务产品所需的“额外”成本,纯商业气象服务收取“额外”成本和相应的“利润”,服务的成本有严格的成本核算。收取的服务费用上缴财政,工作人员属于政府雇员。。服务产品专门按用户要求加工生成,不再直接使用通用的公益服务产品。

2.3蓬勃生长阶段

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纯商业气象服务和必须由政府拨款支持的公益气象服务、专业有偿(成本回收)气象服务分离。。或者是国家气象部门只开展公益气象服务和专业有偿气象服务,纯商业气象服务由私人气象公司承担,如美国等;或者是公益气象服务、专业有偿气象服务和纯商业气象服务分别由不同的机构承担,如新西兰,“国家水和大气研究所”负责进行政府资助的有关气象及水文、海洋、生态的基本研究以及这些领域的有偿咨询服务,同时负责收集和存储气候资料。而“新西兰气象服务公司”则负责按纯商业运作方式为政府、民航和军航、媒体和公众等提供气象服务。公益气象服务、有偿气象服务和纯商业气象服务都进行成本核算,差异只是具体核算项目的多少和是否计入相应的“利润”。服务产品专门按用户要求加工生成,气象咨询服务在商业气象服务中占有重要比例。

综上所述,中国气象商业化的发展将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应当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汲取他们的教训,在气象为国民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先行方面多作出贡献。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

气象服务的发展篇8

关键词:新形势;气象为农服务;问题;对策

麻城市位于湖北省东北部,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中段南麓,属亚热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充沛,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生长。近年来,麻城市气象部门积极响应上级气象部门的政策号召,将气象为农服务作为气象工作的重点任务去抓,对农业结构进行科学调整,加大农业投入,大力制作气象为农服务产品,逐步提升农业气象预报水平以及服务能力。另外,建立健全麻城市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报预警联动机制,使得农业防灾减灾效果显著,在科学指导农业生产、农民增产增收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然而,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气象为农服务的的工作任务愈来愈重,要求愈来愈高。气象单位如何更好的适应新形势,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是每个气象工作人员都需要认真探索的问题。本文对现阶段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发展对策,以供相关部门参考借鉴。

一、气象为农服务存在的问题

1.气象服务的观念落后,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求。当前,气象为农服务的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还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求,其对气象服务的认识不够深入,简单的认为气象服务只是为了对事业经费不足的补充,这同我国气象事业的总体发展战略以及气象业务的体制改革要求严重不符。这些陈旧的思想观念导致气象为农服务的水平以及能力还处于被动模式的状态,并未意识到广大人民群众对气象服务的高度依赖性,气象服务产品太过单一,缺乏针对性以及精细化,对于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报准确性不高,这些均在一定程度了阻碍了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开展。

2.气象服务的及时性不够。气象信息服务的及时性要求比较强,假如无法将气象信息在较短的时间内传递到农户手中,即使气象信息再准确也无济于事。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发生时,通常预警时间都特别短,对于这些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及时传递就显得特别重要。现阶段,大部分基层气象台站采取的只是每天定时对天气预报进行的方式,在借助于天气雷达等气象装备观测到大风、冰雹、雷暴等天气的时候,通常只是第一时间报告给政府领导,而缺乏相关的向社会公众及时的载体以及机制。广播、电视台等农村主要的传播媒介播放气象信息的时间仅限于规定的时间段,农民朋友假如错过了播放气象信息的时间段,就无法及时掌握天气动态变化,没有办法依据天气信息对农业生产活动进行合理安排。严重时很可能无法抓住有利的气象灾害防御时机,进而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

3.气象为农服务资金缺乏,专业人才不足。当前,虽然政府给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投入了一些专项资金,但是还远远无法满足气象为农服务的更多需求,同时由于地方资金不易争取,导致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体系的建设缺乏相应的经费保障,这使得农村地区在气象信息的监测、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等服务平台还不够完善,这些均制约了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开展。另外,基层气象部门普遍缺乏复合型人才,气象科技研发机构不够完善,科研经费不充足、技术开发缺乏针对性,这些均导致气象服务产品以及气象服务的手段均比较落后,对农业气象信息的监测以及气象灾害的评估都产生严重的影响。

二、庀笪农服务的发展对策

1.积极推进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发展进程。为了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各级气象部门均成立了农业气象机构,并且配置了相应的气象为农服务人员,为农业的不断发展起到了特别关键的作用。但是,由于经济建设的重点开始转移,对于农村农业发展的应用型气象服务有所忽略,大部分地区撤销了专门的气象服务机构,农业气象服务人员由专职工作人员变成了兼职人员,缺乏人员的保障,农村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效果大大降低。为此,气象部门应该积极推进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发展进程,挑选优秀的专业合作社等社会组织或中介组织开展合作,加强气象为农服务的宣传、发挥气象部门的引领示范作用,激发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气象为农服务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地方政府要加强对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领导以及协调,将气象服务项目资金难入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以及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从而切实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

2.要大力推动农村网格化气象服务体系建设。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其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愈来愈高。为了更好的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气象部门应该加强同当地政府以及平台建设管理部门的沟通联系,共同推进农村网格化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将乡镇精细化气象预报、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以及具备地方特色的气象为农服务产品均纳入网格化服务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并负责依据电子政务专网接入规范,实行“分级管理、事项准入、信息更新联动”运行机制,真正把基层气象为农服务工作融入到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从而逐渐解决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进一步提升“直通式”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水平,最大程度地减轻气象灾害给人们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

3.提升气象为农服务产品的针对性。气象部门应该将气象科技服务逐步向农村地区延伸,根据地方的实际需求,开发出具有针对性以及具有实际作用的气象为农服务产品。尤其是要做好农业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以及评估工作,提升农业天气预报信息的特色性、针对性以及精细化水平。建立农业灾害性天气信息系统,需要根据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以及农作物生长的各个阶段开展关键农事的专题气象预报以及农业重大病虫害气象的等级预报,不断对农业气象观测体系进行完善,防止各类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另外,要做好特色农业生产发展同气候条件之间的相关性的研究工作,开发出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产品,为农业生产结构的合理调整提供气候的可行性论证依据,从而推动地方农业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结语

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是一项艰巨、复杂的长期性工作。新形势下,国家日益重视三农工作,这对于气象部门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气象部门必须要迎接挑战,抓住机遇,高度重视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结合当地农村、农民以及农业的气象服务需求,不断完善气象服务机制以及内容,创新气象服务方式,提升气象为农服务的针对性、特色性以及有效性,切实为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以及农村经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邢大鹏,杨爱琼,陈伍.新形势下气象为农服务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6(10).

气象服务的发展篇9

【关键词】气象公共服务;气象信息化;职能提升

1气象公共服务的发展及现状

气象公共服务是指专为政府决策部门、各行业部门、社会公众提供气象服务信息和相关技术指导的拥有公共资源或权力的气象部门所进行的公共服务。发展气象公共服务,有利于国家有效的防御气象灾害、应对气候的恶劣变化,是气象公共服务职能提升的有效途径,对于气象整体性业务的增强有着重要的主导作用,也使得气象服务的综合实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全球气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特点为全球性气温变暖。伴随着气象灾害愈发严重,气象公共服务在社会生活、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愈来愈积极的作用。当下社会环境,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突飞猛进,对气象工作的各方面要求也在逐渐提高,大众对气象公共服务的功效性要求愈l强烈。气象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传播与产品创新唯有不断的进行创造性突破,气象公共服务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得以突出显现,方能跟上公众的进一步需求。因为良好的气象公共服务与气象信息传播使公众得以躲避气象灾害所带来的人身与经济损失,其效益显著。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迅猛平稳,公共服务部门更加重视民生建设和经济发展,因之,对于大众公共服务的质量要求也有所提升。2008年的全国气象服务工作会议中提出,公共气象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基础性的公共服务范畴。作为公益性质的气象服务,它的任务是在应对气候变化、经济发展、防害减灾等方面充分利用各种气象资源,以适应社会、大众、政府和各职能部门的信息以及技术服务需求。2008年5月,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于中国气象局正式成立。自此,气象服务在我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公共气象服务平台依托各类传统及新兴媒介为载体,大大地拓展了公共气象信息传播的途径和广度,在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防御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气象决策服务以打造中国特色为旨归,以充实的内容、多样化的手段,不仅在应对气候变化、灾害防御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且在能源的利用与挖掘、工程建设等方面均可为各级政府提供相关科学依据和实践启发。气象服务的专业性领域已覆盖交通、水利、林、农等各行业,大大的拓展了其服务范畴。

2当前气象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

(1)我国气象服务的起步较晚,气象公共服务供需不平衡

我国的气象服务是20世纪8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据统计,我国气象信息员截止2016年5月为止,已达41万多名,各乡镇层级能够提供信息资讯的气象服务站则多达15000多个,可见我国的气象信息体系逐步完善,气象服务已经呈现出迅速发展的态势。

另一方面,由于公共气象服务气象服务产品的需求是公共性的,多数情况下人们都不会对消费这些服务产品进行实际的支付,因此必然导致公共气象服务难以通过市场来保证能够收回成本,从而使得供给不足成为气象公共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2)气象公共服务要求提升,服务能力建设不适应

当前,公共气象服务的要求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其公务服务所涉及的范畴领域也在不断增加,如在防灾减灾、新能源开发、节能减排、农业服务等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正因气象公共服务所涉及的范畴之广,所以使得公共服务方面的气象专业性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诸如人才、经费、技术等方面的欠缺。具体表现在:关于气象灾害的监测方面,发现、抵御、防范等措施与国家防灾减灾的总体要求还有距离;气象公务服务的定位确切与否、体制创新、机制变革等尚不足以满足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服务能力的建设现状、科技的支撑情况等与建设和发展现代化气象服务强国的要求还有差距。

(3)公共气象服务产品类型较少

公共气象服务的职能决定了公共气象服务相关产品的研发具有技术含量高、基础性强、投入较大的特点,但是其资金来源主要是来自我国的财政收入,由于投资力度难以满足需求,导致的我国气象设备的更新较慢,直接影响了气象服务的质量和准确度,对于服务职能的展现和提升有着明显的制约。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的这种缺口大,经费欠缺,人才少等情况,使得公共气象服务的局面难以大力展开。

3气象公共服务职能提升的举措

气象公共服务主要是具体围绕服务产品的生产、提供、运行和管理展开。目前的服务内容包括天气状况、大气成分、人工影响天气、气候变化、生态与农业等产品的、传播和接收的整个运作过程。气象公共服务职能的有效提升需要加强公共气象服务运作全程的有效管理,充分利用多方人力与物力,加强保障服务产品产生与流转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府部门、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个体等公共气象服务的载体的组织建设。

(1)增加服务产品的多样性

当前,我们所要开展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在增加气象类服务产品的多样化上下功夫。气象类专业服务产品,实则指的就是密切联系气象的相关信息,这些相关信息需通过各类渠道来进行传播,因而服务产品的多样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如首先能想到的传播方式也即最便捷的传播渠道就是电视,除之,则还要在新媒体发展迅猛的当下广泛依赖各种信息传播媒介的有效传播,如网络传播,其信息共享更具优势,借助以网络为主要传播媒介的新媒体传播方式,可以使气象信息内容在传播内容、速度、广度等方面较之以前都有所增强。

随着气象公共服务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公众气象服务方面,气象部门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等多种渠道向公众提供日常天气预报、灾害性天气预报以及预警信号、生活气象指数预报等气象服务信息。

近些年,气象内容的科技化信息化程度愈来愈高,作为气象信息新媒体技术展现的代表“气象微博”,以其迅捷、分享及时、互动实时的渠道优势引起了广泛注意,它以微博微载体向公众适时适地的推送相关气象信息服务,如新浪官方微博,是目前众多气象公共服务平台都申请采用的气象信息推广平台,吸引了众多网友关注。因此,进一步探索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在气象服务领域中的应用,进一步发挥“气象微博”在公共参与事项、用户需求体验、气象信息播报以及其他相关带动业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气象防灾减灾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扩大覆盖面、拓宽渠道传播,是提升气象微博公共服务、拓展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多有缘墓丶。

另外,通过微信这种更快速即时的智能终端联络工具来为气象讯息传播服务,可更好的实现信息即时分享。如通过网络微信平台实施账户注册,然后视听等多方位讯息,支持多人流。因之,2012年始,气象服务公众号成为一种风头正健的新兴互联网服务方式。目前,众多气象公共服务平台绝大多数都申请了微信公众账号,网友的关注程度更高。

气象服务手机客户端主要是在移动设备上如以电脑、手机等为载体的一种应用,如墨迹、北京气象、中国天气通等等。这种手机客户端的运用可实现在线式的实时互动、文字与图像相结合的新新浏览。

(2)气象公共服务的应用创新

近几年,气象公共服务的应用范围以及手段不断出新,呈现出诸多新型的服务手段和渠道。气象行业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业务服务结构、服务模式等方面,正不断地被信息技术全面渗透并深刻影响。因此,在气象事业的改革进程中,先进的科技手段与信息化运用必不可少。

大数据技术在气象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呈现出愈来愈强之势。例如,机场航班历史天气特征的持续挖掘有利于提高预测航班延误的准确度,农耕气象大数据的挖掘结果为调整农作物结构提供了重要依据,等等。事实上,新型的公共气象服务长期以来一直在借助气象大数据的观测、预报及挖掘基础上而发展。气象公共服务是面向社会群体,以寻找历史以来气象信息之间的关系及联系、深层次地探研,提供面向政府的气象决策服务、面向农林水利等其他专业部门或企业的气象专项服务、以及面对各种灾害性天气时的应急预警防御等服务。

4结语

作为社会公益事业单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气象部门也应加快步伐,以各类精准、确实、有益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展现其在当下的重要意义。不可否然,气象公共服务的各项职能及其显现在近些年有着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同时,一些制约因素仍然存在,因此,我们需要深入目前气象公务服务的具体发展状况,探测其各项职能的具体表现,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参考文献】

[1]刘宪华.浅谈气象公共服务职能,气象软科学,2010(1).

[2]牛国良.我国气象部门创新公共服务职能的实践与反思,中国行政管理,2011(11).

[3]雷瑛.气象微博及其在公共服务中的发展建议,安徽农学通报,2012(6).

气象服务的发展篇10

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全面提升气象服务能力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全面把握气象事业发展的现状,科学判断气象事业面临的发展形势,准确定位自身的发展方向,将我区的气象事业发展同国家气象事业发展统一起来,同自治区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统一起来,在开放、协调、联动的基础上加强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促进我区气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新时期下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

建设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最根本的就是提升气象业务水平、科技实力和服务能力,巩固和加强气象工作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不断提升气象部门的社会地位。建设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化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努力建设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和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以及科技支撑保障系统,实现各项气象业务的全面发展和各级气象业务服务的协调发展。把以提高服务覆盖面为主要任务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建设、以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为主要任务的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建设和以“三站四网”建设尤其是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为主要任务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作为气象业务服务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立足当地实际,注重气象科技工作本地化

大气科学与地球科学中其他领域的交叉与融合,已成为当今气象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结合__的地形、地貌、植被、生境以及国民经济活动特点,研究大气运动特征与不同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致灾机理,不仅对于实现气象业务的精细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进一步丰富服务产品,提升气象服务质量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气象科技工作与我区具体实际融入的规模性与系统性仍然不够。尤其是业务服务工作,缺乏严谨的理论分析与科学支持,在本地化的基础上继续完善业务运行体系十分必要。

(三)继续强化科技创新活动,激活业务科技动力

不断强化科技管理工作,引导并组织全区气象科技人员积极开展科技研发活动。依据我区气象业务发展的实际需求,深入进行不同时空尺度上大气运动过程与__地形、地貌、植被、生态环境以及国民生产情况之间的耦合机理研究,探明__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的成灾、致灾机理。坚持科技投入与管理体制建设两手抓,积极培育科技创新工作群体,在基础性研究、开发与应用研究以及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三个方面合理统筹科技资源,实现科技产出体系协调运行,促进科研与业务的良性互动,不断推进研究型业务体系的顺利转型与健康运行。建立基于__不同地区、不同生态地理单元、不同国民生产区域、不同气象服务需求的精细化、多样化、优质化的气象科技支撑体系。

二、贯彻“以人为本”核心理念,提高公共气象服务水平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党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用以指导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概括。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全面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是党中央在新时期下对于气象工作的新要求。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提升气象服务能力,不仅是气象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载体,也是气象工作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安全福祉的社会价值载体。

(一)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福祉安康需求的事业观与价值观

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福祉安康日益增长的气象服务需求,是气象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气象事业发展的社会价值所在。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福祉安康需求的事业观与价值观,对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发挥气象事业的社会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__是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区内地域辽阔,地处全国天气系统的上游,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区内气候复杂,气象灾害种类多,气象灾害占自然灾害的70%。每年干旱、暴雨(雪)、寒潮、大风、沙尘暴、冰雹、霜冻、大雾、雷电等以及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病虫害交替发生。流经自治区的黄河、辽河、嫩江、海滦河水系,凌汛和水患时有发生,而且气象灾害具有种类多、范围广、强度大、频率高、损失重的特征。随着气候变化对我区天气、气候、生境、资源乃至人民生产生活的深刻影响,气象服务需求在形式、内容、数量、质量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需求的迫切度、复杂度与优质度与日俱增。要适应日趋严峻的气象服务工作形势,必须深刻理解公共气象服务内涵,立足中国气象局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载体,“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紧紧围绕“气象防灾减灾”与“应对气候变化”两个着力点,全面优化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切实提高我区气象服务工作的社会满意度。

公共气象服务是气象事业公益性的具体表现,公益性是公共气象服务的本质属性。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是公共气象服务的主要任务。从服务对象上讲,公共气象服务包括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和专业气象服务。气象灾害防御是公共气象服务内涵的进一步延伸与拓展。从职能上讲,公共气象服务包括防灾减灾气象公共服务和气象灾害防御社会管理两个方面。公共气象服务最终要通过社会满意度来体现其社会价值属性,强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福祉安康需求的事业观与价值观,有利于凝聚全体气象工作者的力量,通过集体工作效应实现气象服务的最大社会效益。

(二)优化整体结构,推进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基本原理的生动概括,它不仅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也涵盖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与“一切依靠群众”的工作方法。做好气象服务工作必须依靠部门内广大气象工作者的集体力量,积极优化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的整体结构,充分挖掘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潜能。依据中国气象局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七个抓手”,结合我区的具体实际,坚持以公共气象服务引领气象事业的科学发展,积极开展农村、牧区气象服务工作,从科技支撑、人才保障与社会管理三个方面强化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的同时,扎实推进全区气象部门的党建工作,积极统筹部门内广大气象职工的民生问题,进一步调动全体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推动我区气象事业协调发展。

1、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科技创新能力

整合全区公共气象服务资源。本着需求牵引、统筹安排、重点突出的原则,在继续深入天气、气候、气候变化、人工影响天气、生态与农业气象等领域科技创新工作的同时,着力发展灾害气象学、经济气象学、城市气象学、交通气象学、医疗气象学等新兴交叉学科。积极培育公共气象服务创新工作团队,强化气象影响评估的理论、技术与方法研究,构建气象服务精细化、专业化与系列化发展的科技支撑系统,不断提高预测预报的精准度,努力建成地方特色与地域优势均为显明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

2、深化公共气象服务业务与管理体制建设

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业务顶层

设计,解决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组织机构与制度建设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规范基础信息资料的收集、补充、完善与维护,建立面向全区的资料共享信息库;研发面向不同行业的主要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与影响评估模型,并建立效果检验与技术完善方法。对于已经成熟的业务流程与技术,以培训、授课、现场辅导、跟班实习等多种方式进行技术辐射。建立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气象服务业务流程,接受中国气象局的业务指导和气象服务指导产品的同时,研发具有针对地方实际特点的气象服务指导产品,形成自治区、盟市两级业务指导体系。加强社会终端服务环节,综合运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站、手机短信、电话、传真、小区广播、农村信息机大喇叭、乡镇助理员和志愿者等多种手段,建成覆盖城乡的立体化气象信息网络。

扎实进行社会反馈机制建设,采取社会调查、行业专项调查、网站信息反馈、乡镇助理员和志愿者的信息反馈、专门走访用户和社会公众等形式,深入了解气象服务产品的可用性、针对性与实效性。根据反馈信息,不断改进和提高气象服务产品的质量。

管理部门要加强服务质量的考核评定与奖惩管理,对业务规章制度、技术方法适用程度、业务流程执行情况、产品的内容与形式以及综合资料的使用情况等进行全方位监督检查。建立公共气象服务定期、定性与定量分析的逐级上报制度,上级主管部门要及时掌握、分析服务工作动态,并根据实际需要及时调整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和气象预测预报体系的业务布局,改进技术方法,完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和业务平台,优化公共气象服务体制,推进公共气象服务业务整体发展。

3、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人才引进、培养与培训的统筹与协调,充分发挥培训中心的职能与作用,注重现有公共气象服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与有关院校共同开展公共气象服务学科建设,有计划地引进不同学科领域的专业人才,逐步建成一支专业配置协调、年龄结构合理的专业气象服务队伍。同时,进一步探索连接城乡的社会气象服务网络机制,继续推进乡镇有气象助理员队伍建设,建立与各级党政部门、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外部门有关专家的协作与联动机制,形成全社会参与、多方面协作的气象服务格局。

(三)坚持经济社会与人民福祉安康服务效益的业绩观

公共气象服务的社会价值最终要通过对国民经济社会与人民福祉安康的服务效益来体现。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要始终贯彻“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发展理念,以提高气象服务社会效益为首要目标,以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服务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在促进综合气象观测业务、气象预报预测业务与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建成功能完备、保障有力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服务业务现代化、服务机构实体化、服务队伍专业化、服务管理规范化。

1、加强防灾减灾决策气象服务。从当前服务于国家防灾减灾的现实需要来看,要加强对气象灾害孕育、发生、发展、演变、时空分布等规律和致灾机理的研究,为科学预测和预防自然灾害提供理论依据。要加强自然灾害监测和预警能力建设,在完善现有综合气象监测站网的基础上,增加监测密度,提升监测水平,构建自然灾害立体监测体系,建立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网络体系。要深入研究各种气象灾害和其他自然灾害之间、灾害和生态环境、灾害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开展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估,加强防灾减灾关键技术研发,强化应对各类自然灾害预案的编制。加快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以及防灾减灾高技术成果转化和综合集成,完善灾情监测、预警、评估、应急指挥体系。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普及,将灾害预防等科技知识纳入全社会科普活动,提高全民防灾意识、知识水平和避险自救能力。要围绕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灾害防治工作中尚未解决的科学难题广泛开展交流合作。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的迫切要求,着力完善气象防灾减灾在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业务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体制机制。

2、加强气候变化的决策气象服务工作。面向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现实要求出发,加强气候变化综合影响评估,在经济建设和城乡建设中高度重视气候评价和灾害风险评估,加强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的科学规划和设计,夯实应对气候变化及其风险的工程基础。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基础研究,为有效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战略、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完善多灾种的监测预警应急机制、多部门参与的决策协调机制、全社会广泛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机制。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的情况下,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更加具有现实性、紧迫性和重要性。加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水资源利用和水资源安全、生态建设和生态安全、环境保护和环境安全、重点工程建设和运行安全的影响评估。

三、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全区气象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工作方法。提升气象服务能力,推动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针对__气象工作的实际情况,从各个层面进行统筹兼顾,突出实践特点。

(一)积极统筹气象业务服务、科研、学术、管理与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

科研与业务的良性互动是实现气象服务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学术建设则是科研工作科学化、系统化、理论化的内在要求,加强学术建设工作

对于保障科研与业务工作的健康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管理是一切工作的运动中枢,建立良好的管理模式,优化气象工作的整体运行机制,是提高气象服务能力的关键所在。文化建设是实现管理体制良好运作的剂。人才是气象事业实践的主体,良好的精神风貌与健康的心理境界是充分发挥广大气象职工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基本条件。无论如何科学的管理机制,没有文化建设的助推是不能充分发挥其效益的。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全面统筹气象业务、科研、学术、管理与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以实现科研、业务、学术、文化与管理等各个方面的一体化运行。(二)统筹区直属单位、盟市与旗县之间的协调发展

着力解决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对经济相对落后、业务与技术较差的盟市与旗县予以积极的支持和扶助。一方面,从政策引导、科技投入与人才队伍建设带动等方面,改善自身“造血”功能。另一方面,要加强管理体制创新,建立区直属单位、盟市与旗县之间,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互助合作机制,实现部门内上下联动、互助协作、协调一致、和谐发展。

(三)统筹不同专业领域的协调发展

我区国民经济生产与社会生活的主体形式为农牧业,人民群众居住的主体区域在农村牧区,对农村牧区的气象服务工作是实现我区气象服务最大社会效益的基础。为此,要积极统筹不同专业领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与系统发展,加强各专业领域与农业、畜牧业以及生态科学的融合,深入研究气象在不同生产时期与不同经济区域致灾机理,立足我区的地域特色实现不同专业领域之间的集成性发展,是凸显我区气象业务服务优势、提升业务服务影响力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