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与信息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36:06

自动化与信息技术篇1

【关键词】煤矿;自动化;信息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X752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煤矿行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成为了其发展的关键技术,当前的煤矿业,只有不断更新煤矿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才能够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二、煤矿自动化生产的重要性

1.提高生产效益。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煤炭的需求在不断增加,且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已经不能仅仅依靠以往的煤矿生产管理模式,利用煤矿自动化生产系统能够很好地满足这些需求,通过对相关信息的检测、数据收集以及风险控制,使得煤矿产业的生产更加安全、高校,提高了煤矿企业的生产效益。

2.保障生产安全。煤矿生产存在着较大的危险性,面临的环境比较复杂,虽然拥有了诸多的先进的生产技术,安全威胁仍然比较大,正是因为如此,设备的可靠和安全性就显得更为重要。煤矿自动化生产依靠的是自动化的软件,软件可以对各种不稳定、不可靠的因素进行预测,实现科学化、自动化的管理,这样就大大减小了施工、生产的安全隐患。

3.节约企业资源。煤炭生产企业本身对能源资源的需求比较大,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要求也比较高,而以往单纯的人为操作管理的话,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这样对于煤炭企业而言存在着很大的风险,通过自动化设备和机制的建立,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投入,减少了能源的消耗,使得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大提升,减少了设备折旧,显著提升了煤炭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因煤矿行业工作环境复杂,导致其自动化程度相对落后。过度注重机电一体化的概念中的机械方面,可以说,目前我国煤矿行业仅仅实现了机械自动化,远远没有达到自动化与信息化的要求,这种畸形的“机械自动化”便决定了我国煤矿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其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采掘机械自动化

随着传感器技术的日趋成熟以及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发达国家开始逐步使用计算机对采掘机械进行控制,统一控制工作面运输机和采煤机,进而实现采煤工作的一体化。此外,应用计算机后,还可以对设备实施状态检测,能够准确及时确定故障出处。采煤机最初使用液压牵引方式,然后逐渐过渡到电牵引方式,电牵引的供电逐步从直流过渡到交流,以提升其总装机功率,使其达到1500kw。工作面运输机逐渐朝更大的动力方向发展。控制采煤工作面矿山压力的液压支架逐渐朝耐压发展。

目前我国煤矿行业中的采掘机械仍采用传统的液压牵引方式,由于价格以及技术因素的限制,所采用的设备近90%为国产,而且最大装机功率也仅为国外同等产品的一半左右,最高不超过800kw。虽然有一部分机械厂已经着手研制电牵引采煤机,但不可否定的是,我国煤矿行业的采掘机械自动化仍处于动力方式落后,运输开采能力低下的初始阶段。

2.煤矿提升机械自动化

煤矿提升机方面,国外发达国家已经采用胶带运输方式,并辅以胶套轮蓄电池机车、高速架空人车、单轨吊等进行输煤工作。在综采工作面搬家方面,传统的轨道运输需要25-45天,而胶带运输方式仅1-2周便可完成。在胶带运输中,运用可控硅-电动机直流调速、交流变频调速等方式。应用计算机实现对煤矿提升机械的统一操控、故障状态监控,整个提升机系统能够应对轨道跑偏和制动刹车等情况。

目前我国煤矿行业中的提升机械已经开始由传统的轨道运输向胶带运输方式过渡。在某些规模较大的矿井中已经开始应用胶带运输方式,并辅以计算机或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进行全数字化控制,且运用分散控制系统实现了对系统的安全监控。

3.安全监控系统

由于煤炭行业自身工作环境恶劣,并且随时有可能遭受到矿岩层塌落、瓦斯爆炸等事故的威胁,使得安全监控系统对于煤矿自动化的发展尤为重要。经过多年来不断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已经有一些国内科研机构开始研发针对煤矿的国产安全监控系统,其中不乏KJ系列这样优秀的监控系统,但从监控系统的稳定性、移植性、结构合理性等角度看,仍和国外水平有一定差距。导致这些差距的原因除了软件方面的原因,还有很大一部分源于因我国传感器种类单一、性能较差而导致的系统维护工作量大这一因素。

四、全员参与是实现矿井生产管理现代化信息化成功与否的关键

上面剖析了矿井综合自动化信息系统的内涵和实质,它是矿井现代化调度指挥系统和管理一体化的初级阶段,因此我们要想建设和运用好矿井综合自动化信息化工作,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这是矿井综合自动化信息化工作开展的首要前提。这方面建设在整个矿井综合自动化建设中是最简单的,主要是各种设施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可以通过实施矿井综合自动化信息化厂家的技术支持来实现,并同时建成矿井综合自动化信息化平台,作为实施此项工作的中枢指挥系统,正如建设信息化系统号称的是只要想到就可以实现。

2、抓好管理模式的变革

就是如何从以前老式调度指挥模式过渡到现代化的现场型、实时型、预测型、图文型、智能化新型调度指挥模式,这是最核心的部分。

五、我国煤矿自动化的主要方向

1、煤矿自动化系统实现的主要目标和前提

一是全面的接入子系统,笔者认为,除了井下无线通讯系统和调度通信系统及行政管理系统之外,其余的系统都应该实现全面的子系统接入管理控制。二是普遍的监视控制子系统。可以实现控制、监视的子系统有:地面主变电系统和用户变电、配电系统、地面压风系统、井下变电、配电系统、井下主排水系统和井下运输信号集中闭锁系统等。可实现监视的子系统有:地面提升系统、矿井扇风机系统、井下采煤系统、井下胶带机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井下降温系统、瓦斯监控系统和机房系统等。三是通过信息化再造实现集中监视和控制的自动化管理模式。对于煤矿千变万化的生产管理环境来说,必须加强全面监管,要克服管理和生产具体条件的差异性,采用区队分散控制模式、调度集中控制模式或调度集中展示、调度集中展示等模式加强管理控制。四是细化自动化管理的子项目和控制水平值,只有明确自动化管理各子项目的目标及指标,才能在劳动强度、安全性能和效率产量之间找到平衡,才能有效提高管理的效率恶化水平,最终实现自动化管理的帕累托最佳。

当然,煤矿自动化系统的实现必须在一定的实施前提下才有可能成功,一是必须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加强全体职工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应用现代化设备的能力和技能,才能在实施后的维护管理和故障排除等方面符合自动化系统的基本要求。二是需要大力借鉴其他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煤矿自动化生产成功经验,并根据本单位特点形成一套完整的实施、管理制度和安全保障体系。三是要选择一套符合自身生产管理条件的综合自动化监控软件及实施平台,这样才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2、煤矿自动化系统的主要功能发展方向

(一)现场信息自动化控制

过程控制系统的远控集控要求现场信息的高度集成。仪表技术的智能化、现场总线及工业以太网技术的全面迅速发展,为过程控制系统的现场信息高度集成化提供了基础。其整体思路是在设备自动化的基础上,使矿井安全生产的机械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自动化成为可能,并实现本地、远程、移动、固定的立体数字信息化网络管理系统。通过传感器对现场信息进行采集实现对现场设备的系统控制,按照主控器指令通过执行机构实现对现场设备的控制,再通过网络传输系统利用各种协议将各个现场控制系统连接,并将获得的系统信息传输到地面的集中监控中心。通过监控软件(Hmi/SCa―Da)和监控中心服务器对矿井内的多有自动化子系统进行集中控制和管理。

(二)集中控制的全矿井过程自动化

全矿井的过程自动化控制是将先进的采煤作业的过程控制技术引入矿井自动化集中控制中心,采用工业以太网技术和先进的自动化采掘设备,在矿井集中监控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实现企业集控中心对远程监视、监控和操作矿井关键设备的目的。采用统一标准化组态软件编程,实现各类系统或设备在地面的在线参数化,通过地面支援中心进行远程诊断,将故障指令下达并通知矿井人员做出及时处理,并对企业内个性资源进行统一的集中调度。煤矿自动化发展的方向是在矿井过程自动化集中控制的基础上建设企业级过程自动化集中控制中心。它将弱化并取代矿级集控中心,跨矿井实现对过程控制层、基础设备层、企业各级管理层、安全生产调度曾的集中统一控制,建立企业的数据仓库,改变原有的额煤矿安全生产模式,实现管控一体化的矿井生产模式。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煤矿行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必须要得到提升,在提升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的时候,要考虑到煤矿行业发展的新目标和新要求,进而促进煤矿行业的健康、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自动化与信息技术篇2

关键词:办公自动化系统;信息处理技术;优势;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1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13-0000-02

在我们日常办公中,信息处理是我们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信息处理技术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我们处理信息的效率和精确性,减轻了我们的工作压力,提高了工作效率,进而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办公自动化系统中信息处理技术的优势

(一)提高办事效率保证工作质量

首先,信息处理技术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能够提高人们在信息录入、储存、修改和利用等方面的效率,减少信息的重复录入、避免信息的手动查询,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其次,利用信息处理技术,能够实现数据共享和信息传输,打破了传统办公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实现异地办公,为人们的日常办公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帮助决策加强监督

首先,信息处理技术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能够记录办公的全部流程,方便领导对于员工日常工作状态的监督,也避免了工作中的责任纠纷,维护了稳定、和谐、高效的办公氛围。

其次,信息处理技术能够对企业内部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为领导的重大决策提供有效数据和合理建议,提高领导决策的正确性。

(三)丰富信息资源加强内外沟通

首先,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方便了人们通过网络获取资讯。人们在办公室里随意点击,就可以获得业内行情、市场供求、股票走势等诸多方面的信息资源,方便人们办公。

其次,基于信息处理技术,很多企业建立了信息库,对于企业内部的文件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与此同时,信息库具备的强大的检索功能,可以快速满足人们的查询需求,提高了信息的完整性及使用率。

最后,基于信息处理技术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可以分别建立内部网络和内部网络,一方面保障了本企业的信息和数据安全,另一方面也加强了与外界的沟通合作,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广泛应用视频技术实现“面对面”交流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在办公室的普及,打破了企业办公条件的限制,员工可以不必局限在办公室里进行办公。然而,这种情况会减少员工之间的交流,也不利于公司决策和理念的上传下达。计算机技术在数据压缩和可视化方面的迅猛发展,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运用先进的视频技术,在高清视频摄像头面前,人们可以轻松实现“面对面”的交流,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场地问题、也节省了办公时间。这种先进的无线信息传输模式在大型跨国企业和连锁公司中发挥的作用尤为重要。

二、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

目前,我国办公自动化系统中,广泛应用的信息处理技术包括以下几种:

(一)web2.0技术

在信息化时代,web2.0技术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被广泛应用。基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web2.0软件,能够开发广泛的交流平台,加强企业内部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的交流沟通,实现坐在办公室里就知晓天下事、结交天下人,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二)B/S结构模式

B/S的结构模式具备可以通过网页浏览器直接登陆的特点,避免了在客户端另外安装软件的麻烦,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系统还可以针对不同的用户群划分权限,限制不同的人进入工作页面的范围,保障了用户的操作安全,实现系统安全运行。

B/S的结构模式是由三层体系结构的C/S模式组成的:第一层是接口,是联结操作者与整个系统的桥梁,操作者通过相应的操作应用程序,与浏览器软件建立联系,输入自己的请求或者指令,并等待回复;第二层是后台的web服务器,它接收来自第一层的指令并通过相应程序将处理或者回复的结果传送到接口端的浏览器,使操作者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第三层是数据库服务器,它自身能够完成数据的存储和提取工作,与web协作,可以处理来自不同服务器的信息。

B/S的结构模式具备资金投入较少、操作简单便捷、技术要求不高等特点,同时还能实现局域网与广域网之间的高效转换,是构建办公自动化系统的首选。

(三)Lotusnotes/Domino技术

Lotusnotes/Domino具有完善的工作流控制、数据库复制技术和完善的安全机制,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notes是基于文档型的、分布式的数据库应用,是一种公文流转系统,是整个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基础。

(四)工作流技术

在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很多业务流程中,都体现工作流。工作流的目的是实现人与计算机交互时间结合过程中的自动化。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每一项工作以流程的形式,由发起者发起流程,经过本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处理,最后到达流程的终点。目前很多企业都是通过建立共享模型来实现工作流:

1.在共享模型中,将工作流程的全部信息放在服务器上。

2.通过数据库来记录工作流程中的主体信息,如文件标题、撰写人、所属部门等。

3.流转状态信息,如待审稿、待会稿、待校对、待签示、已发文、已存档等。

4.每个用户根据自己的工作职责和用户权限,对流转状态信息进行相关的处理和操作。

公文流转状态信息变化的过程,也就是公司成员对公文的发起、处理和记录的过程,体现着公司成员的工作流程。

(五)电子签章技术

在进入办公自动化时代之前,企业各部门都是通过在纸质文档上加盖发文部门的签章来证明文件的来源,保证文件的真实性。基于信息处理技术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取缔了传统的纸质文档,利用通过网络进行文件传送。在此过程中,如何保证文件来源的可靠性,和文件在流转过程中的始终如一性,成为办公自动化系统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很多企业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中,引入了电子签章系统,通过电子印章的方式,对word或者excel形式的文件进行签章,确保文件从签发、到流转再到存档过程中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完整性。与此同时,很多企业通过保留流转中的文档的修改记录的方式,来进一步避免文件在流转过程中被篡改或删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处理技术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降低了办公成本、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进而促进了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可谓意义重大。我们要继续加强信息处理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将信息处理技术与办公自动化系统紧密结合起来,引发办公室里新一轮的“技术革命”。

参考文献:

[1]王赞.高校行政管理办公自动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4)

[2]高华.基于web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安全问题研究[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0

[3]王莉,刘厚泉,刘迎春,等.可定制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11)

自动化与信息技术篇3

关键词: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消防指挥;信息管理

中图分类号:tn711

火灾的发展一共分为四个阶段,主要是火灾发生的初始阶段、发展阶段、迅猛阶段和熄灭阶段。火灾发展的初始阶段一般发生在起火后的十几分钟之内,这个阶段的火焰不高,因为可燃物质的燃烧面积较小,火势的发展比较缓慢,因此在这个阶段进行灭火工作是最佳时机。如果火灾的发现及时,处理火灾的方法合理,将会使用简单的灭火器灭火即可。随着当今信息化和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很多新型的灭火技术和设备,下面将主要的探讨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微电子技术、探测传感技术的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1自动化技术在消防工程中的应用

1.1自动化消防控制系统

火灾的自动化消防系统主要包括自动灭火系统和火灾报警控制器两个部分,还包括防烟系统、室内消火栓系统控制设备和空调通风系统的控制装置,还有防火卷帘的控制装置、常开防火门,以及电梯的回降控制装置、火灾警报装置、火灾应急广播、火灾应急照明、消防通信设备和疏散指示标志的控制设备等总共十类控制装置中的全部或者部分装置。

1.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火灾的自动报警系统主要包含火灾报警装置、触发装置、火灾警报装置和其他的辅助功能装置。其具有很多的功能,可以在火灾发生的初始阶段,把燃烧产生的热量、火焰和烟雾等一些物理量,使用火灾的探测仪器将其变成信号,之后传送到火灾报警的控制器中,同时显示出火灾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等,帮助人们及时的发现火灾,同时启动消防联动机制和连锁的减灾系统装置,用来驱动各种减灾设备和灭火设备,帮助消灭初始的火灾,减少损失。

1.2.1触发装置

火灾的自动报警系统触发装置的组成包含有手动火灾报警的按钮和火灾探测器。手动的火灾报警按钮是安装在经常有人出入的便于操作的公共场所里面。如果有人发现有火灾发生,直接按下手动的按钮,用报警器传递报警的信号。火灾的探测器是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中核心的部分之一,是通过研究探测物质燃烧过程中出现的物理现象作为依据的,属于一种自动的检测触发装置,能够不间断的进行探测保护和坚实区域内的火灾信号。可以根据火灾探测器探测的火灾的参数的不同,将其分为感温式、感烟式、可燃气体探测式、感官式和复合式等几种类型,下面主要讨论其中的几种火灾的探测装置,进行合理的选用。

首先是感烟式火灾探测装置,它是一种能够进行检测燃烧或者热解而产生的液体或者固体微粒的一种火灾探测器。感烟式的火灾探测器主要应用以火灾发生的前期、早期进行报警的装置,对于发现火灾是很有效的。一般在火灾损失较小的重要的地点,火灾发生的初始阶段有阴燃的阶段,能够产生少量的热和大量的烟,对于没有火焰辐射的火灾很适合使用。其次是感温式火灾探测器,这是一种能够响应异常温度的,能够探测到温差和温升的速率的一种火灾探测仪器。这种感温式的探测器常用的有差温式、定温式和差定温式这三种,其中的定温式探测器主要是用于当环境的温度超过或者达到预定值的响应的时候;差温式的探测器是在环境的温度上升的速率查过原定的预定值时候进行响应;差定温式的探测器具有定温和差温两种主要的功能。对于其他的探测器不一一进行探讨,都是能够发现火灾的重要仪器。

2信息化技术在消防工程中的应用

2.1物联网的概念

对于消防技术中的信息化主要是需要对物联网的技术进行探讨,物联网是通过红外感应器、射频识别、机关扫面器和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化的设备,根据约定的合同,将任意一种物品和互联网相互连接,进行相关的信息的通信和交换,能够实现智能化的定位、识别、监控、跟踪和管理的一种信息化网络。它的设计使用的技术原理是在互联网使用的基础之上,使用数据通信技术和RFiD共同组成一个能够覆盖诸多事物的综合性的网络系统,最终实现整个网络系统的信息共享、物品自动识别和彼此之间的“交流”。物联网在消防信息化中的应用,可以从整体上划分为三层结构,主要有传输层、感知层和应用层。其中的传输层主要是进行读写设备的采集的数据,之后通过使用无线的网络进行传输;感知层是通过使用读写器等来读取电子标签中的信息;应用层主要是通过其中的中间件,将数据导入消防栓、消防车辆、消防装备和消防档案等消防工作的管理系统中,进行有效的应用。

2.2物联网在消防工程中的应用

物联网有很广泛的应用,它的应用范围广到能够遍布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其中物联网在消防部队中的应用主要有:首先物联网在消防侦查装备中的应用。在火灾的现场进行侦查是制定消防工作计划的前提,因此需要在火灾现场随即的安置传感器,充分的对火灾现场的每个点的烟雾浓度、温度等环境的数据进行勘察,监控火灾发展的趋势,之后与现场的指挥平台进行集成,再运用GiS插件的技术,充分的检测火灾现场的环境,为现场的指挥员提供准确的、实时的信息,能够充分的提高整体的火灾救援水平。其次是物联网在消防设施中的应用。使用物联网技术,将各类建筑中的消防设施的实时状况,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到消防监控中心,主要包括数据压缩、数据打包、数据解析、数据传输、指令的发送和数据的安全加密等等,可以充分的实现消防监控中心对全市内所有建筑进行实时的监控和管理。最后物联网还能够管理消防装备。使用无联网可以实现消防装备物资的出库、使用、入库、维修和报损,对其中每个环节的控制,减少因为人工的登记造成的失误,大大的提高了整个消防中心的物资管理的效率。物联网在消防工程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整个消防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火灾一旦发生必定会造成很大的人员的伤亡和经济的损失,因此要有效的控制火灾的发生,将火灾控制在产生的初始阶段,维护社会的安定。这就需要在信息化和自动化方面充分的加强对消防工作的改进,其中自动化技术在消防工作中的应用大大的提高了消防报警系统、消防的灭火系统的自动化水平。还有物联网在消防信息化中的应用,也大大的提高了整个消防部队的整体战斗能力,将火灾的损失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荆胜南,周文高.自动化技术在消防工程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

[2]黄卓统.浅析自动化技术在消防工程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1(19).

自动化与信息技术篇4

【关键词】办公自动化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应用

伴随着办公自动化深入性建设,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其中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办公自动化建设效果。办公自动化建设,主要目的就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从理论角度对于办公自动化中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进行分析研究,对于办公自动化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办公自动化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

企业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直将重点放在办公效率提升上面,办公自动化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企业建设内应用,能够有效提高企业办公效率的提升。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每天都会产生大量工作,工作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信息,伴随着企业规模不断增加,这就需要办公效率也不断提高。办公自动化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应用,为企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新型发展趋势,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降低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对于人力资源成本的需求,能够最大程度提高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效率。办公自动化已经成为企业在现代化建设内的主要手段之一,对于企业现代化建设具有推动性作用。

2k公自动化中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作用及应用

2.1办公自动化中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应用作用

2.1.1改善企业办公环境

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办公自动化内应用,能够有效改善办公整体环境,推动办公智能化及现代化建设,企业对于人力资源上面的问题也能够得到有效缓解。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能够显著提高办公自动化在信息整合及分析上面所具有的能力,最大程度提高为工作人员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保证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对于工作效率及质量的需求。

2.1.2提高办公信息化处理性能

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办公自动化内应用,信息搜索效率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每天都会产生大量信息,企业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是还应用原有信息搜索方法,无法充分利用企业在信息资源,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所具有的优势,信息搜索效率及精确性能够得到显著提高。与此同时,还可以构建数据库,逐渐推动信息规范化及标准化管理。

2.1.3降低企业管理成本

办公自动化中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能够有效降低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这样企业在管理上面所需要的成本也就能够得到有效降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应用过程中,能够有效对于办公流程进行简化,办公区域也能够得到有效拓宽.

2.2办公自动化中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

办公自动化中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应用之后,所具有的优势展现在多个层面上面,技术应用在不同方面,所起到的功能也存在一定差异,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大体背景之下,企业在办公自动化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较大挑战,提高信息处理质量与效率对于企业运营而言十分关键。企业为了能够提高办公效率与质量,应该提高对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重视程度,例如wed.2.0软件在应用之后,能够有效对于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内容及有关服务进行提升,整个办公安全系数也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2.2.1文字处理技术

办公自动化中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文字处理技术所具有的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文字处理上面效率与质量相对而言较高,文字编辑也更加便捷,正是由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文字处理上面所具有的优势,所以能够有效提高办公效率与质量。文字处理应该是办公自动化内的基础性内容,文字处理过程中就需要应用到针对性软件,在应用编辑软件之后,文字格式及编辑效率较高,整个文章内容也能够得到有效美化。

2.2.2数据处理技术

办公自动化建设主要目的就是提高数据处理效率与质量。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应用之后,就需要能够对于数据有效处理。企业在每天办公中都会产生大量数据信息,对于数据信息处理就显得十分重要,电子表格在应用过程中办公效率显著提高。数字表格在应用过程中,数据展示更加直观及形象,直观展现出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3办公自动化中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应用趋势

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办公自动化内应用,可是说是企业办公自动化建设的主要发展趋势,企业办公逐渐趋于无线办公建设。网络技术在企业办公内应用,能够有效对于办公流程进行简化,企业信息安全水平也能够得到有效提高。移动设备与计算机技术在共同应用之后,移动办公自动化发展目标能够得到有效落实。

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办公自动化内应用,其中视频技术也会成为主要趋势之一。计算机技术能够有效对于数据进行压缩,进而让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现,工作人员通过开展视频会议进行企业运营建设,这样企业工作效率及质量都能够得到显著提升,真正将办公交互目标落实。与此同时,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办公自动化内全面应用,办公智能化建设变成现实。

4结论

简而言之,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办公自动化建设内所起到的作用越加重要,只有提高对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重视程度,才能够真正发挥出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所具有的优势,推动办公自动化建设进程。本文主要从理论层面对办公自动化中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对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应用策略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够对于办公自动化中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应用起到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刘伟.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办公自动化中的应用[J].科技传播,2011(20):180-181.

[2]周丽丽.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办公自动化中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1(15):54.

[3]常学洲,朱之红.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办公自动化中的应用研究[J].软件,2014(02):93-94.

[4]邱亚琴,翟廷举.试析办公自动化中计算机信息化处理技术的应用[J].无线互联科技,2016(03):43-44.

[5]徐敏.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办公自动化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展望,2015(15):6.

作者简介

闫岩(1979-),女,辽宁省抚顺市人。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

自动化与信息技术篇5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计算机;远动控制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的电力系统不断扩大规模,变电站对自动化控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电力系统在自动化技术与自身内部的结构中也不断地进行改造与革新,使电力系统设备健全,从而能够监控整个电网的运行状况,实现“四通”以及一些报表分析等等。但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技术综合应用到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必须依靠计算机远动控制技术才能顺利完成,对于快速实现电力系统的自动化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1计算机远动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

远动控制技术是由执行端、控制端和调度组成,其中执行端包括变电厂、发电厂等等,它通过遥控、控制等相关技术来保证电力系统的顺利运行,以及信号传输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这是计算机远动控制技术的工作过程,而计算机远动控制技术的工作原理包括:首先,由它的组成之一调度从变电厂获取一些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的信息与数据资料,包括电力设备位置信号,然后对收集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与判别,接着给变电厂下达相关命令进行系统操作流程的调度,从而顺利完成计算机远动控制技术的测控任务[1]。

计算机远动控制技术具有数据采集技术、信道编译码技术、通信传输技术等功能特点,它应用数据采集技术有效联动变送器和模数转换技术,为了电力系统在远动控制中更好的处理某些信号,也需要利用数据采集技术将电力系统中的电流以及功率转化为ttL电台信号,从而有效的提升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其次信道编译码技术可以采集远动装置的信息,使用采集到的信息更好的传输到通信信道,另外它使远动控制技术传输信息的过程中有超强的抗干扰能力,保证信息在传输过程中极高的正确率,从而使计算机远动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系统中数据传输的完整与准确[2]。

2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说明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是在实现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电力运行控制技术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功能特性,如,信息自动传输、信息自动控制、系统检测以及元器件的自动保护等等,从而在电力工作进行时,实现电网可靠供电的保障,以及实现在数据传输系统的运行中出现故障并且能够准确判断位置以及分析电能的消耗等。此外,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能够快速发现在电路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及时有效的处理解决,如,给系统提供准确的信息资料分析,不仅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为企业增加效益,而且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控制技术,保证电力系统快速升级与创新,促使电力系统技术和规模不断地提高与扩大。

3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中计算机远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一)数据采集技术的有效应用

数据采集技术是指对某些信号获取信息资料的过程中,它具有自动存储信息,自动传输信号以及信号预处理等功能。而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中计算机远动控制技术的数据采集技术应用方面,要涉及到变送器和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转换等等的一些技术[3]。其中变送器是指把传感器的非电量转换为电信号,通过放大形式可以远程控制信号或者进行远程测量。

数据采集技术在计算机远动控制技术中的工作过程是:电力系统利用变送器和a/D转换技术(模数转换),实现系统的整体信息编码以及信息资料的采集。比如,电力系统控制的参数要求实时性较强,包括电压、电流、序分量等等,采集信息复杂多样,随着电力系统中对参数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利用普通的采集处理,很难实现信息的有效性。因此,远动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中应用数据采集技术,可以保证数据信息及时有效的被系统处理,不会以乱码或者以不完整的形式出现,给电力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促使系统自动化正常顺利的运转。

(二)信道编码技术的有效应用

计算机远动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中,主要会涉及到信道编码技术。一般情况下,数字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往往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信号传输出现参数错误或者数据缺失,从而使接收端出现信号不连续以及图像误区等现象,会影响整个电力系统操作流程[4]。因此电力系统自动化中计算机远动控制技术需要通过信道编码技术这一重要环节,对数据信息以及信号进行相应的处理,提高电力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以及错误纠正能力,避免在电力系统运行中出现信号错误、误码以及乱码等现象,影响信息资料的正常传输,从而使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的信号传输出现瘫痪问题。因此,计算机远动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中要有效科学应用信道编码技术,降低数据传输误码率,提高数据传输效率,增加数据通信的可靠性,从而能够保证电力系统的可靠与安全运行。

(三)通信传输技术的有效应用

通过电力系统中计算机远动控制技术在通信传输技术的应用,要利用它的调制技术与解调技术,它是以光纤、微波接力等为主的通信传输技术,将附带信息的基带转换到信号传输介质上,然后进行信号的通信传输,从而实现传输电路中的电路调度等业务,为电力系统构建专用的电力通信传输网络资源[5]。在信号传输技术过程中,光纤和电力线载波是完成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主要的两种方式,电力线载波编码之后,所产生的基带信号和载波信号利用调制技术转换成模拟信号,通过利用电压、电流的形式实现通信传输技术,由于光纤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升级,使得电力系统自动化光纤传输范围不断增大。从而在计算机远动控制技术中应用通信传输技术,促使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通信传输技术不断的扩展与发展趋势不断加强。

4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给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优势,然而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离不开计算机远动控制技术,因此在电力发展过程中,重视远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包括数据采集技术、信道编码技术、通信传输技术的实际应用,才能更好地保证电力系统自动化正常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淑娜,林若波.远动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7,09:215-216.

[2]肖新耀.远动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4,08:65-66.

[3]张策,王帅.远动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J].电子制作,2014,01:56.

自动化与信息技术篇6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现状;发展前景;发展方向

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电气自动化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在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效益。在智能化、工业化、现代的发展趋化势下,需要电气自动化来带动工业的发展,只有合理的利用电气自动化才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率,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1电气自动化发展路程与现状

1.1电气自动化的发展历程

电气自动化诞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集多种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为一体,在科技不断发展的新时期电气自动化为电子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从电气自动化产生以来,其发展都离不开人的主观意识,需要依靠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到了20世纪60年代电气自动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这场伟大的改革中电气自动化领域的技术应用更为广泛,先进的科学技术为自动化控制技术与信息处理技术的结合提供了支持,极大地推动了电气自动化的发展。

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电气自动化向科技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又迈进了一步,其自身的结构也有了很大的调整,其规模也逐步的扩大。不过,这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说其在控制技术的理论还不够成熟。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时候需要做深入的理论研究,主要是从智能化控制的方法与手段两个方面入手进行技术的创新和改革。由电子计算机技术、现代化通讯技术和智能化技术构成的高级自动化系现极大的促进了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进程。

自20世纪80年来以来,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更是呈迅猛之姿,已经开始慢慢成为了现代化科学技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与此同时其还带动了其他领域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并在越来越多的行业中发挥着作用。

1.2电气自动化发展的现状

1.2.1信息技术的决定性影响

信息技术也就是人们在开发或者利用信息的过程中,通过上述技术来对信息进行处理、存储以及显示,从而使信息达到共享。从目前的科学技术发展状况来看,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通讯技术等先进的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现代科技的主导。

如今在现代化电子技术发展进步的基础上,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其通过现代化先进技术来采集、处理、利用社会中的各种信息来服务人们的生活。现代的信息基础是以微电子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其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并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获取、加工、处理、存储、传播各种信息,再利用技术对信息进行处理,以适应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一般来说,电气自动化并不是发展起来的,它与其他各个科学领域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特别是与先进技术的创新发展以及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它们的进步对于电气自动化的革新有重要的意义,是成就其发展的基础。

1.2.2与物理科学的联系更加紧密

在工业不断发展的时期,电气自动化的发展也非常迅速。其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在三级电子管被发明并应用以后,集成电路技术推动了固体电子学的发展,从而为电气工程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作为科学技术基础学科的物理学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极大地拓宽了电气自动化的应用范围。

2我国电气自动化的未来展望

2.1系统平台的开放化和信息化

要实现管理、决策、设计、控制和制造一体化的目标,就要不断的开放系统平台并整合信息,利用互联网技术让信息的交换和共享变得更容易的设备。实际的操作方式为利用一个和外界相通的接口,实现对电力系统各个部件和相应系统的监视、调节,实现有效的管理控制,是电力系统运动技术、信息管理、调度自动化等方面的技术核心。如今,在电力系统中运用信息化技术已经成为了电力革新的主要方向,电子自动化设备的技术改革也是如此,计算机优化与仿真技术的应用在未来的电气自动化项目中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网络通信技术在电气工程中广泛使用以及人工智能分析的广泛应用都充分展现了信息技术在电气自动化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2.2系统结构通用化

一般来说,在一个工业企业内部需要较多的系统协调才能确保其正常的运转,利用内部网络结构可以有效的对企业内部的各个设备系统进行有效的控制,发挥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真正作用,保障企业财务以及通讯设备的安全性,所以说系统结构通用化是企业的内部调节器,相关的部门负责人可以利用企业内部的网络实时的监控现场设备。

2.3标准化的系统程序接口

标准化的程序接口在网络方面可以使用tCp/ip作为统一的通讯标准,其不但能够让不同厂家生产的软硬件产品在数据进行正常转换,而且还更便于实现硬件平台的自动化使得企业的管理系统、监控系统顺利对接。windowsnt操作系统能够有效地改善电气自动化各个系统之间通讯效果较差的问题,利用其还可以在在自动控制和管理平台之间建立适当的接口,让电气自动化系统和办公系统之间的数据能够实时地进行交换和共享,并能够降低技术工程的施工时间和成本。

3电气自动化发展重要性

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世界各国间的交流和联系越来越频繁,人类社会逐步进入了新技术革命时期,从有效的利用信息方面来谈,真实信息的获取是信息时代各项工作的基础,现代工业生产可以使用多种自动化设备来监制全部的生产过程,保障各个设备在运作时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保证所生产的产品质量。

如今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工业化的目标也已经初步达成,和工业化紧密相连的信息化的发展成为了必然。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工业化的发展和信息化的发展应是同步进行的,如果只注重发展工业化,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再进行信息化的发展,那么将放慢发展速度速度。因此,只有在大力发展工业电气自动化技术同时同步发展信息化,才能够全面的实现我国的电气工业化。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气工程的信息化、现代化和数字化特性越来越显著,电气自动化已经成为电气发展的主流方向,其应用领域也逐步拓宽,尤其是在工业方面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我国工业的经济效益以及劳动力水平。

参考文献

[1]董小震.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探讨[J].科技风,2011(13).

自动化与信息技术篇7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心形科技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电气自动化技术象征着我国工业朝着现代化先进话跨出了一大步,当然电气自动化技术更加是代表着先进而且重要的科学研究。在我国小康社会全面建立与发展的道路上,无处不显示出科技的进步,电气自动化从诞生之初就以惊人的速度在向前发展,同时它的发展也不断的推动着世界生产力还有生产技术的不断前进与发展。单从一个企业的角度来看,如果能将电气自动化灵活的运用到企业的生产当中去不但可以减少工人的工作量,也可以增加企业的整体技术含量,同时提高企业对一些错误的检测能力,进行实时的信息传达,这样使得生产环节中有着更高更好的安全保障。综上所述,电气自动化不仅仅是针对科学研究与技术提高,同时也是一种安全防护能力的加强。下文我就对目前我们国家电气自动化的现状发表一下个人的观点与看法,并且阐述一下电气自动化的出现对于我国企业的发展有什么巨大影响。

1、电气自动化技术

1.1电气自动化系统集成信息化

现在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在人们工作、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促使电气自动化系统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信息化技术到底如何在电气自动化的系统里面进行运用或者表达,通过一下几点可以得知:

首先,利用信息化技术在电气自动化管理层里面发挥作用,管理机器的人员能够运用信息化技术加快浏览每一个信息和数据的整体速度。

其次,通过信息化技术可以及时对信息进行更新,使得电气自动化设备能够及时与最新的信息接口。目前,随着运用各样微型处理器电气设备逐渐增多,这样也就使得各个设备相互的功能变得混淆不清。电气自动化设备系统中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

1.2电气自动化系统维护简易

由微软公司所研发的windows运行系统,使得多个平台上面的全面利用成为了一种现实,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pC也渐渐的发展成了电气自动化系统的不可缺少的使用工具,使得人机交互界面变得更加生动化与人性化。使用者能够在安装了windows系统的任何设备里面进行随意的指令运行,因此通过运用这种系统,可以很高效的提高电气自动化系统在运行使得灵活性和操作时的简便性。

1.3分布式控制应用

具体的总线是利用一根电缆把处在中央控制室里面的工业用的计算机、监视/控制软件pLC的CpU和处在现场的远程i/o站、变频器、启动器等串联到一起,这样可以很方便的给这些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运用与之相关的一些设备,将这些信息传输到中央控制器里面去。与之区别的分布式,会运用总线把pLC、i/o模块还有现场的一些设备进行连接到一起,而且把用于输入和输出的设备,转变为在现场具有检测和执行的功能的设备进行使用。

2、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现状分析

2.1电子信息技术从管理方面和硬件方面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不断的渗透

第一,站在管理层的角度来看,通过电子信息技术能够将电气自动化企业在生产,在管理上的一些数据进行及时,保密的进行储存。更加科学化的记录整个生产的过程与生产的状态。同时,企业的管理者能够实时的对整个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这样可以保证管理者能够及时的获得最可靠,最真实的数据信息。第二,电子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得一个企业面对多种多样的设备进行生产操作时变得更加简单易行,更加的科学化。企业的仪器种类繁多,既有传感器和执行器,还有控制器和仪表。

2.2电气自动化系统的维护难度逐步降低

电气自动化技术都是在winDowSnt以及ie这些标准的平台上和使用一些专业性的语言进行的操作,现在通过运用pC而进行的人机交互界面基本上已经替代了过去的老旧模式,在pc基础上进行的系统操作显得更加的灵活更加的易于操作时的电气自动化系统保护的整个过程都变得非常容易运行。

2.3目前我国的电气自动化主要使用分布式控制

为了能够让各个设备上面所收集到的信息及时有效的传送到中央的控制器上面,则需要把工作的计算机、用于控制的软件与pLC的CpU和现场的远程站、各式各样的仪表、变频器和马达启动器等各个设备利用串行的方式用电缆进行连接起来。

2.4电气自动化技术发展历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

简单的说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概念就是将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科学的融合运用起来,并且将其科学性的运用到电气工程中去。可以这么讲,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与产生是源自于电子技术、信息网络技术还有智能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前进的前提之下的。

对于电气自动化来说电子信息技术是对其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的。更进一步说,电气自动化技术产生与发展与电子信息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是相互照应,相辅相成的。很多电气自动化技术不断的进化与发展着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所影响的,此外,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前进与进化很大程度上也为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够发展和进化提供了坚实的工具保障。

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够快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物理学上的不断发展。在物理学里面,三极管的出现还有那大量集成电路的发明和创造给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可能,可以这么讲,在20世纪的末期,物理学界中的一个分支固体电子学很大程度上对电气工程技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当然,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壮大也离不开当时社会的大环境,那就是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从工业革命产生以后,每一个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能大大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里面最为典型的就是像电子信息技术的新科技革命,同时这一系列的变化也为日后高科技产品的诞生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科学氛围,比如说现在科技里面所运用的各种科学分析法、设计的思路还有各种工具的创新等等,这一系列的进步,一系列的变化,对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起着大大小小的作用。

3、结论

本文分析了电气自动化的现状,并对其影响因素做了分析,这些都为企业提供了人才能力培养的机会,提高了员工的业务素质。不仅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对人才成长的期望。我们会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与学科发展的要求,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以期培养更多的适合时展要求的高质量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也希望本文为相关理论和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自动化与信息技术篇8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技术应用

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推进了各个领域的发展进程。但眼下电子信息技术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的需要。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有着明媚的发展前景,但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阻碍了信息工程技术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一、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应用现状

电子信息现代化技术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在自动化设备控制中,如全自动洗衣机,扫地机器人,智能空调中的应用是现代化智能应用的典型,以扫地机器人应用为例,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人们打扫卫生,提供生活便利。在工业生产中,如自动化控制,这一技术在工业生产普遍应用,有效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增加了企业的利益。自动化技术还能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生产风险,避免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在建筑工程中,通过信息技术自动化管理,为安全生产提供保障。如,在道路桥梁工程中应用信息数据为工程的安全施工带来保障;在交通领域中有效提高了管理效率,减少了交通拥堵;在教育教学中有效提升了教w效率。电子信息现代化技术还能开展信息处理与共享功能,在外我们也能监控家中情况。可见,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给社会各个领域带来了极大的便捷。

二、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应用问题

当前,我国对电子信息技术法律保护力度不够,计算机软件盗版泛滥,缺乏信息技术创新,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应用管理不当。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电子信息技术还存在很大差距。调查表明,我国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缺乏创新能力是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此外,基于我国经济现状,大部分企业还不能为技术研发与创新提供条件,致使电子信息现代化技术发展缓慢。基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智能化、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已成为主流,但现阶段电子信息现代化技术的发展难以满足这一需求。

未来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只有提高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创新能力,才能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向前发展,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此外,电子信息现代化技术虽然有广泛的发展空间,市场对这一技术的需求量也非常大,但是,以我国现阶段经济状况,多数企业无法为技术创新投入过多的资金,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实现电子信息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导致电子信息现代化技术的发展水平落后。

三、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发展方针

在全面推进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过程中,需要净化现有市场发展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稳定发展,为企业的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在发展这一技术过程中,国家也应放宽政策,健立健全相应的法律制度,保证新技术的健康蓬勃发展。当前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要保护知识产权,目前我国的法律还不够健全,相关部门监管不力,致使新技术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给不法分子提供了盗取他人劳动智能成果的可乘之机,这严重浇灭了研发人员的积极性,自己的研发成果被他人盗取并非法利用敛财,这也严重阻碍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此,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制定具体的法律保护条款。此外,人才是技术创新与发展的源动力,我国当前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短缺,为此,我国要加大电子信息技术资金投入,大力培养电子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强化人才的培训力度,培养方法,提高专业人才的综合技术能力。目前,国家高度重视电子信息技术,对人才的培育上投入了大量的专用资金,为技术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经济保证,同时也提供了很多福利政策来调动人才和行业的积极创新性,实现社会的更好更快发展。

此外,国家也应加大对相关企业的资金扶植,提升企业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利用人才实现这一技术的向前发展。企业也应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创新自己的技术,加大资金投入,重视产业升级与产业创新,利用校企合作的模式来大力培养创新技术人才,提升我国的自主研发能力。

四、结语

在以科学技术为背景的大时代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已成为各个国家经济技术实力的重要支持。我国要抓住机会,把握时代主流,让电子信息技术得到全面的发展和应用,这一技术势必是我国今后重要的经济支柱,必须要为其提供必备的保障。为解决这一问题,要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加大人才培养,投入技术支持,提供资金与政策上的扶持,为提高电子信息技术工作的创新性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董晶晶.探析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6(09).

自动化与信息技术篇9

【关键词】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互动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0―0016―05

一问题的提出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人物,学校如何进行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发展到何种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校长。国外很多研究已经把校长领导力作为教育管理研究领域中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在信息时代,学校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技术设施虽然非常重要,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学校领导能否引领信息技术在学校中有效应用,这是学校信息化获得效率和效益的关键。因此,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之间的互动和关联等方面也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本文通过实证数据描述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与学校信息化建设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一种具体思路,为校长信息化专业发展提供一种指向并,从而促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

二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校长的教育技术领导力

领导力本是管理领域的一个概念,“领导”(Lead)和“领导者”(Leader)这两个词汇都有着相当长的历史,它们通常仅仅指权威人物。“领导力”(Leadership)这一词汇却是在19世纪中期才出现的,它的诞生和演化非常复杂,其意义远远超过了领导者。领导力有两个取向的内涵,特质取向认为领导力是领导者所具备的一些特质,正是这些特质使他们成为领导者。过程取向把领导力定义为某一个体影响带动一组个体实现某一个目标的过程。[1]这两者内在统一于领导者的素质及其所驱动的行为当中,而在各种领导素质中影响校长教育信息化决策与行为的主要因素就是教育技术管理与运作能力。为提高校长的教育技术管理与运作能力,在教育技术工作规范化专业标准方面,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系统针对不同层次的人制定了不同的教育技术标准,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在2002年制定的面向学校管理者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中,提出了学校管理者的教育技术基本标准和为管理者准备的绩效指标。[2]英国也在《校长国家标准》中明确规定:“有效的教学评价方法,包括使用教育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使用信息技术”,[3]是评价英国校长的重要指标。我国制定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讨论稿)的基本框架中也给出了管理者的教育技术标准。

具体到校长的教育技术领导力方面,教育领导力的研究在学界已经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研究体系,但是关于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的研究却比较薄弱。国际上,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提出教育技术领导力维度包括:[4]领导力在教育技术中扮演的角色与作用区域;技术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学习理论与新技术的结合;参与教育技术的专业发展。

国内研究也日益兴起,祝智庭教授提出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4个方面内涵,即包括教育信息化系统规划能力、信息化教学与课程改革领导能力、教师专业发展领导能力和教育信息化规制建设能力等四个方面,并初步探究了学校领导者个人面向信息化的领导力结构,包括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理解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化的管理水平等三个方面。[5]其他学者还提出了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绩效指标体系问题[6][7][8],值得一提的是台湾学者张奕华通过实证研究归纳出五项教育技术领导的内涵层面,亦即:愿景、计划与管理;人员发展与训练;技术与基本设施支持;评价与研究以及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9]。上述成果对教育技术领导力或者信息化领导力的结构和内涵的讨论非常深刻,但在互动关系的实证及模型将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以探求更详实的依据为基础教育信息化提供支持。

本文认为,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又称校长的技术领导力、信息化领导力,指的是校长或者校长群体作为学校的技术领导者在学校建立一定技术使用标准和问责制度,并成功地促进技术在学校各个方面的使用。[10]本研究将此概念细化为操作性定义,认为教育技术领导力包括:作为校长在推动技术使用方面是否令人满意;校长能否领导制定学校的技术规划;校长是否能够解决那些不愿意在教学中使用技术的教师的相关问题;制定学校的技术规划;减轻自己和教师对技术的恐惧;领会“面向学校管理者的技术标准”,鼓励学生主动建构和积极参与学习以及寻求学校所在社区的支持等。根据这一界定,本研究从不同维度探究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互动关系,这些维度包括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自我感知、校长助推教师和学生的教育技术素养发展、校长个体发展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关系、校长领导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关系、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校长自身发展的关系、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校长革新领导的关系等。

三研究设计

1研究内容与目标

在分析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采用互动分析数据描述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与学校信息化建设两者之间的关联,探求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互动关系,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一种具体思路,为校长信息化专业发展提供一种指向。

2研究工具

本课题自行设计《中小学校长技术领导力现状与学校信息化建设互动研究量表》,整个问卷包含学校基本情况、校长技术领导力现状、校长发展与学校信息化建设互动、主观访谈题四部分构成。问卷中采用以李克特5点式量表形式设计。最终对数据进行均值统计,分别计算不同样本校长和学校的各方面表现指标和信息化对校长和学校的各方面的影响,并在SpSS13.0中进行信效度统计和定量分析。

3研究组织

在基础教育发展现状方面,温州是一个典型的多样化发展的区域,在样本选取上考虑到了被试对象所处学校归属学校的地域(县市或乡镇)、学校类别(小学或中学)、学校层次(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或一般类型学校)几方面的因素,并预期各类型的学校调查比例成等比抽样。抽样是在确定抽样构成比例之后,再进行随机调查,属于分层抽样(类型抽样),经过两个阶段的调查,在样本构成上基本接近预期样本比例,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误差。为了佐证数据的可靠性,本问卷设计了教师卷和校长卷,从多角度进行调查,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误差抽样带来的影响,而且能使问题分析的更全面。回收问卷118份,1份无效,回收率91%,有效率90%。将117份有效问卷输入到excel进行数据处理、建立图表,进行数据关系分析。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1量表信效度分析

在进行量表分析前必须对量表进行信效度的分析。量表的信度通过计算alpha信度系数的具体数值,参考判断标准,对信度进行评价。通过分析可知,该量表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alpha值均大于0.9,说明各项目基本上能够较好地反映其所在维度。并且整个量表的alpha值达到0.9680,认为量表的信度很高。

效度分析是衡量综合评价体系是否能够准确反映评价目的和要求的一种分析方法。进行效度分析是对问卷的准确性即有效性进行研究,也就是检验问卷是否能够既简洁又准确地描述抽样数据的属性和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这里主要对问卷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进行分析。

①内容效度: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对量表各项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计算各题与总分之积差相关,相关系数越大表示该题越有鉴别度,一般在0.3以上,达到统计显著水平。通过数据分析,量表的每一项相关系数值都大于0.3(第五题除外,予以删除),达到统计显著水平,说明量表的其余项都能较准确的反映所要表达的内容。

②结构效度:对问卷进行结构效度分析,所使用的因素抽取法为主成分分析,并采取正交因素转轴,以因素的特征值大于1为取决。Kmo值小于0.7不太适合因子分析,通过对各维度Kmo值的统计,其中Kmo值为0.608,取值小于0.7,不太适合因子分析,但其Bartlett球度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认为适合于因子分析。

2互动关系分析

(1)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自我感知

目前,基础教育中校长自身的教育技术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合理,技术掌握程度比较低。这与我国偏重管理者的道德素养有关,这直接导致了目前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滞后情况。为了掌握校长对自身教育技术领导力的感知情况,本研究首先设置了相关题项。从表1的数据中得知,校长对于自身的信息技术课程还是比较支持的,平均值达到了4.00。但是校长能够腾出时间作为技术训练之用,得分都较低,众数为3,这也许国内比较关注校长的行政事务有关。

(2)校长助推教师和学生的教育技术素养发展

一般认为,如果校长自身素养提高了,教师和学生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那么势必影响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所以校长对学校成员的信息技术培训和发展计划的支持和规划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校长的教育技术领导力。在个案访谈中很多校长也谈到,在本身具有一定的教育信息技术素养的情况下,要尽其所能为教师创设硬件和软件资源,加强教师的培训,鼓励教师充分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校长的责任就是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表2表明了校长在助推教师和学生教育技术技能提升方面的管理思维和认知。

(3)校长个体发展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关系认知

从表3可以看出,校长作为一个决策者,应该说对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也应该是具有关键作用的,这一点也是得到了一致认同,认同值达到了100%。但是有些校长并不认为是决定作用,这在个案访谈中也有提到,比如说资金问题,很多公立学校被这一因素阻碍了信息化建设。

(4)校长的教育技术领导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关系

在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校长是关键,拥有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与财权,在学校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中起着主导性作用。所以有效的技术领导将会进一步促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如表4所示,在调查中校长们都表示能使用技术来评价自身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在资金方面,也从成本效益来考虑学校信息化建设。但是这几项的众数都只为3,表明校长对于应用技术来领导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上还是有问题。只有28.2%被调查者能够非常有效的积极寻求外部基金和技术资源的支持。虽然在观念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校长寻求外部帮助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目前学校信息化建设停滞不前的状况。

(5)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校长自身发展的关系

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在于提升学校竞争力,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校长自身的信息素养将较大影响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反过来,一个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也将会推动校长的自身发展。本研究以校长的角度来看其关联度到底有多大,如表5所示。通过对统计数据进行均值、标准差等特征分析得知:在关于学校信息化建设对校长自身发展影响程度有关命题中,总平均分=4.062,众数都为4,表明大家都认同学校信息化建设对校长自身素养起到了显著的影响作用。

(6)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校长革新领导的关系

在信息时代,校长必须具有信息技术领导力,这一点已勿庸质疑。学校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促进校长自身发展的同时,对校长的革新领导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表6中的数据分析中得知,仅有5%的被调查者不认同学校信息化建设能够提升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绝大多数都认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身的教育技术领导力。从表格的数据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确实提高了校长的行政和管理效率,众数为4,表明认同度还是很高的。

五结论与问题

校长的教育技术领导力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内在动力,是学校发展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因素,同时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也会带动校长领导力的进一步提高。两者是良性互动的关系,他们互相促进彼此的发展。通过本研究发现,校长通过自身的教育技术素养和教育技术领导力来领导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从而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反过来,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竞争力提升则进一步促进校长的个体发展和革新领导。本研究主要从实证的角度,挖掘校长自身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之间的关联,探究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互动关系,从而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一种具体思路,促进技术在学校的有效应用和教育变革,同时为校长信息化专业发展提供一种指向。当然,一个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并不完全取决于校长一人或者其信息素养水平,其中还有很多影响因子。同时,本次研究是针对某个特点地区的研究,主要是研究了校长和学校信息化建设两者之间的互动,虽然是校长负责制,但是如果系统考虑领导团队,将更能获得可靠的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1]peterQ.northouse.王力行,王怀英,李凯静,吴纪明译.卓越领导力――十种经典领导力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2-3.

[2]iSte.nationaleducationaltechnologyStandardsforadministrators(netS*a)[eB/oL].

[3]董辉文编译.英国校长的国家标准[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8,(5):37-40.

[4]金崇潮.中小学校长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J].教育发展研究,2004,(4):19-21.

[5]祝智庭,顾小清.突破应用瓶颈,关注教育效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n].中国教育报.2006/03/06.

[6]杨蓉,王陆.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估指标体系初探[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2):47-48.

[7]化方,杨晓宏.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绩效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2):7-10.

[8]谢忠新,张际平.基于系统视角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4):73-77.

自动化与信息技术篇10

1.1信息技术的定义人们对信息技术的定义,因其使用的目的、范围、层次不同而有不同的表述:

1.1.1现代信息技术“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

1.1.2信息技术“包含通信、计算机与计算机语言、计算机游戏、电子技术、光纤技术等”。

1.1.3信息技术就是“获取、存贮、传递、处理分析以及使信息标准化的技术”。

1.1.4信息技术是指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支持下用以获取、加工、存储、变换、显示和传输文字、数值、图像以及声音信息,包括提供设备和提供信息服务两大方面的方法与设备的总称。

1.2信息技术的分类

1.2.1按表现形态的不同,信息技术可分为硬技术(物化技术)与软技术(非物化技术)。前者指各种信息设备及其功能,如显微镜、电话机、通信卫星、多媒体电脑。后者指有关信息获取与处理的各种知识、方法与技能,如语言文字技术、数据统计分析技术、规划决策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等。

1.2.2按工作流程中基本环节的不同,信息技术可分为信息获取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存储技术、信息加工技术及信息标准化技术。

1.2.3日常用法中,有人按使用的信息设备不同,把信息技术分为电话技术、电报技术、广播技术、电视技术、复印技术、缩微技术、卫星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也有人从信息的传播模式分,将信息技术分为传者信息处理技术、信息通道技术、受者信息处理技术、信息抗干扰技术等。

1.3信息技术的特征有人将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特征——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虚拟化,当作信息技术的特征。我们认为,信息技术的特征应从如下两方面来理解:

1.3.1信息技术具有技术的一般特征——技术性。具体表现为:方法的科学性,工具设备的先进性,技能的熟练性,经验的丰富性,作用过程的快捷性,功能的高效性等。

1.3.2信息技术具有区别于其它技术的特征——信息性。具体表现为:信息技术的服务主体是信息,核心功能是提高信息处理与利用的效率、效益。由信息的秉性决定信息技术还具有普遍性、客观性、相对性、动态性、共享性、可变换性等特性。

2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

我们从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信息化、计算机教育、科技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关系方面,多视角地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问题作具体分析。

2.1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信息化

2.1.1教育信息化“信息化”一词最早是与“信息产业”、“信息化社会”联系在一起的,其提出源于日本。1963年,梅棹忠夫在《信息产业论》一书中首先向世人描述了“信息革命”、“信息化社会”的诱人前景。此后,“信息化”一词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使用。人们从技术、知识、生产、经济、社会、国家等多角度对“信息化”的定义与内涵进行了阐释。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领域的信息化的简称。关于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有的学者认为其本质是要创设“一种充满信息,而且方便教育者和学习者获取信息的环境。”

也有人说: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过程的全面革新,使学校能够适应信息化对教育的新要求。我们认为,教育信息化应包括如下九个方面的内容:①教育思想的“信息化”。要从工业化社会的班级批量化、“一刀切”教育思想转向信息化社会的个性化、人本化教育思想。②教育资源的“信息化”。要创建分布式的、超链接的、非线性的、多媒体化的、开放的、智能生成式的多种教育信息资源库,使学校教室、办公室、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电子化、网络化;要建立教育资源信息系统,使人、财、物、时间、空间等各种资源要素的调控与管理最优化。③课程教材的“信息化”。要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深化课程教材改革;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努力提高各科教材的技术含量,注意培养学习者的信息能力。④教学模式的“信息化”。要注重建构主义、人本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理论的综合运用,构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要将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创新等环节的组配作为教学模式构建的基础。⑤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技术的核心,提高各种软件、硬件、潜件中的技术含量与信息质量。⑥教育环境的“信息化”。创设丰富、多样、美好的教育信息环境,使师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获得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校园环境的熏陶。⑦教学评估的“信息化”。注重计算机与网络在评估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和结果分析中的应用,使评估经常化、自动化、智能化。特别要注重信息导航与实时评估,使教学过程能自动朝教学目标演进。⑧教育管理的“信息化”。以绩效为价值取向改革教育管理模式;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常规管理、人事管理、工资管理、档案管理、设备管理中的应用。⑨教师素质的“信息化”。要注重培养教师的信息素质,提高其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

2.1.2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信息化的关系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途径,能加快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技术教育实施的重要基础,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一句话,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2.2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2.2.1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一词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教改运动,现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下述两个方面:①二者的根本目标一致,但出发点不同。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培养人的整体素质,要求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渗透素质教育思想。信息技术教育强调的是增加信息技术这一教育内容,加强对每个公民信息素质的培养,以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可以推进素质教育。同时,推行素质教育,要求加强信息技术教育。

2.2.2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教育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关系。创新教育强调的是教育的目标与教育思想的改革,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如下几方面的创新素质:

创新意识、精神与品德──具有自觉的创新取向与动机,喜欢立异图新、与众不同;敢于改革一切保守、落后的东西,向传统向权威挑战;具有坚韧不拔、乐观自信的品质;尊重他人,善于合作,乐于奉献,有良好的道德素养。

创新思维与技能──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变通性、新异性、发散性、直觉性、敏捷性、流畅性等方面);能熟练运用一般的创新方法与专门的创新技巧独立发现与解决问题;能通过实践不断提高创新的智力技能与运动技能。

同时,为了实现创新教育,必须抓好信息技术教育。因为创新素质不会凭空产生,它必须在创新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创新过程逐步培养;创新方法的掌握、创新技能的形成,必须灵活采用多种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