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材料行业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44:29

生物材料行业研究篇1

关键词: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研究应用

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工作中,本科生进入大三和大四的学习生活中,就要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其中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在讲述材料的合成与制备方法,材料科学基础等课程中都将讲述过金属间化合物材料。金属间化合物材料已经作为金属材料教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金属间化合物材料是指金属与金属间形成的金属互化物或者金属与非金属元素间形成的化合物。金属间化合物的种类比较多,而且一些常用的金属间化合物已经在工程领域得到应用。金属间化合物材料中所含元素都是普通元素,是金属合金材料,所以可以将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的知识内容引入到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可以作为本科学生的毕业设计和专业课程设计教学内容。

一、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的概述和应用

金属间化合物是指以金属元素或类金属元素为主组成的二元或多元系合金中出现的中间相。金属间化合物主要指金属与金属间,金属与类金属之间按一定剂量比所形成的化合物,金属间化合物有的已是或将是重要的新型功能材料和结构材料。金属间化合物的历史由来已久,金属间化合物的研究已经成为材料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人们发现许多金属间化合物的强度并不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单调地下降,相反是先升高后降低。因为这一特性,掀起了新一轮金属间化合物的研究热潮,使金属间化合物具备了成为新型高温结构材料的基础。现在已研究出许多方法和措施,用来改善和提高金属间化合物的塑性,为将金属间化合物材料开发成为有实用价值的结构材料打下基础。金属间化合物是航空材料和高温结构材料领域内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新材料。金属间化合物强度高,抗氧化性能好和抗硫化腐蚀性能优良,优于不锈钢和钴基,镍基合金等传统的高温合金,而且具有较高的韧性,因此金属间化合物被公认为是航空材料和高温结构材料领域内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新材料。金属间化合物材料作为近20年内才发展起来的新材料,相对于传统金属材料具有特殊的优点和规律,广泛用于制备金属间化合物基复合材料。金属间化合物相对于金属材料为脆性材料,相对于其他材料则具有一定的韧性,并且具有相当高的塑性。某些金属间化合物还具有反常的强度-温度关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这对高温结构材料的开发和应用给予很大的希望。此外许多金属间化合物材料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能,耐腐蚀性能和耐磨损性能,如ni-al金属间化合物和Fe-al金属间化合物材料。因此采用金属间化合物和其他材料相复合制备复合材料可以提高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的力学性能。

金属间化合物具有一系列的优异性能是最具有吸引力的新一代高温结构材料和表面涂层材料。金属间化合物的种类非常多,近年来国内外主要研究集中于ni-al金属间化合物,ti-al金属间化合物,Fe-al金属间化合物等含al金属间化合物的研究。目前金属间化合物材料已经研究和开发的较为广泛。许多金属间化合物材料已经用于铸造,锻压和高温熔炼等。金属间化合物材料具有高温强度好,高温抗蠕变性能强,抗腐蚀性能好,抗氧化性能好等优点,且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金属间化合物的屈服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但是金属间化合物材料作为使用的结构材料,还存在硬度低,断裂韧性差以及高温强度低等缺点。将金属间化合物与其他材料进行复合制备金属间化合物基复合材料,以制备出兼具有二者优点的复合材料是当前的重要研究和发展方向。金属间化合物材料具有较高的加工硬化率和较特殊的高温性能,因而被认为是下一代高温结构材料和高温耐磨损材料之一,特别是在改善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的塑性后,更是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研究。为了进一步提高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的综合性能,很多研究工作者在金属间化合物材料中加入强化相制备金属间化合物复合材料,即形成金属间化合物基复合材料。可以向金属间化合物中加入碳化物硬质相制备耐磨损的金属间化合物基复合材料。金属间化合物材料具有许多优秀的性能而被广泛的应用到工程领域中。

二、金属间化合物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实践中的研究和应用

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由于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能而被广泛的应用在工程领域中,所以应该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增加一些金属间化合物的知识和内容。金属间化合物材料主要包括al系金属间化合物材料,主要有Fe-al金属间化合物,ni-al金属间化合物,ti-al金属间化合物等,还有其他的如Cu-al合金,Cu-Zn合金以及ni-ti合金体系等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由于一般常用的金属间化合物是由两种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并具有典型的二元相图,所以可以通过认识和了解金属间化合物学习和掌握二元相图的知识内容。此外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的制备工艺方法也有很多,主要有金属熔炼法,高温自蔓延反应合成法,机械合金化法,反应烧结法,粉末冶金工艺等多种方法。其中反应熔炼法是将不同种金属元素放到熔炼炉中进行熔化形成金属合金熔体使其均匀混合并冷却形成金属间化合物材料。高温自蔓延反应合成方法是通过反应放出大量的热量维持反应继续进行最终形成所需要的金属合金材料。机械合金化工艺过程是利用高能球磨机把两种纯金属粉末放入球磨罐中并加入适量的添加剂进行球磨,粉末的制备由机械合金化过程完成,块体的制备则由烧结过程实现,机械合金化工艺是一种固态反应的过程。机械合金化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材料制备方法,机械合金化工艺通过对粉末反复的破碎,焊合来达到合金化的目的,由于合金化过程中引入大量的应变,缺陷以及纳米级的微结构,机械合金化制备的材料具有一些与传统方法制备材料不同的特性。通过机械合金化工艺就可以制备出金属间化合物粉末。粉末冶金技术是制备金属间化合物材料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以单质或合金粉末为原料,一般是先用塑性加工的方法把粉末制备成所需要的复合材料制件,然后在烧结同时实现了制件的成型。反应烧结法是将不同种金属元素粉末通过热压烧结工艺或者常压烧结工艺形成金属间化合物块体材料。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的制备通常采用粉末冶金工艺进行制备。

由于金属间化合物材料原料成本较低,制备工艺不复杂,所以对于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的研究工作可以引入到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工作中。可以在实验教学的课程中增加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的研究内容,例如通过反应熔炼法,机械合金化方法和粉末冶金法等制备金属间化合物材料,并对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进行研究。通过以上实验教学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内容的认识和了解。在上述实验方法中,其中机械合金化工艺是比较实用并且能够在实验室里进行的。机械合金化工艺是将两种不同的金属粉末混合并经过高能球磨过程制成金属间化合物粉末,并通过烧结过程制备金属间化合物块材。机械合金化工艺可以在实验室里进行,可以安排学生通过机械合金化工艺制备金属间化合物材料。此外在本科学生的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期间也可以安排学生进行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的研究工作。通过对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的研究工作,使得学生充分的认识和了解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的性能特点,并加深学生对所学习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知识内容的认识和了解,使得学生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内容有一定的掌握和熟悉,并通过实验教学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所以本文作者认为应该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关于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的实验课程,并以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的研究内容作为实验教学课程,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这为本科学生以后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知识内容打下坚实的实验基础。

三、金属间化合物材料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由于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能而被广泛的应用在工程领域中。近年来金属间化合物材料发展迅速,一些常用的金属间化合物已经被应用到实际的工程领域中,还有些新型的金属间化合物正在研究和开发中,而且有些金属间化合物作为结构材料进行使用,还有些金属间化合物成为先进功能材料和具有特殊性能的新材料。所以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的发展和应用前景比较广阔。所以本文作者认为应该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关于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的实验课程,并以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的研究内容作为实验教学课程。通过实验课程教学可以提高本科学生对材料专业课程内容的认识和了解。

本文主要讲述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的概述和应用,并讲述金属间化合物材料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的研究和应用,并介绍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作者认为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中增加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的制备和性能方面的实验课程,通过实验课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所学知识的认识和掌握。

参考文献

[1]林栋梁.高温金属间化合物研究的新进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8,32(2):95-109

[2]何慧,张晓花,杨渭.金属间化合物的机械合金化制备[J].山东冶金,2004,26(5):45-50

[3]杨晓光.粉末冶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航空工艺技术,1999(4):36-38

[4]徐润泽.当今世界粉末冶金技术和颗粒材料的新发展[J].机械工程材料,1994,18(2):1-6

[5]郭志猛,杨薇薇,曹慧钦.粉末冶金技术在新能源材料中的应用[J].粉末冶金工业,2013,23(3):10-20

[6]马臣,孟延红,曹智贤.机械实验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0(1):44-46

[7]许家瑞.构建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5):1-4

[8]王国强,傅承新.研究型大学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1):125-128

生物材料行业研究篇2

【关键词】材料物理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11276,2012288)。

abstract:inrecentyears,withthegradualincreaseofthenationalinvestmentinnewenergy,newmaterials,andoptoelectronicinformationindustry,thedemandsofsocialengineeringcapabilities,aswellasbusinesslevelofmaterialsphysicsgraduatesincreaseaccordingly.it?蒺simperativetoreformtheexistingteachingsystemofmaterialsphysics.inthiswork,thereformofteachingsystemofmaterialsphysicswasdiscussedfromfouraspectsofteachingphilosophy,curriculumdevelopment,teachingpractice,andfacultydevelopment.inaddition,somesuggestionsonhowtotrainmoreprofessionalmaterialsphysicsgraduatesweregiven.

Keywords:materialsphysics;teachingreform;personnel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70-02

材料物理专业属于材料科学类,其培养目标是培养较系统的掌握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具备材料物理相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与材料科学与工程相关的领域从事研究、教学、科技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的材料物理高级专门人才[1]。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材料物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近几年国家在新能源、新材料以及光电信息领域投入的不断加大,使得企业对于材料物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数量也在逐年增加,特别是对于具有较强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需求,是很多高新技术企业每年人才发展计划的重点。

材料物理是物理学与材料科学的一个交叉学科,主要通过各种物理技术和物理效应,实现材料的合成、制备、加工、修饰与应用。主要研究范围包括材料的合成、结构、性质与应用;新型材料的设计以及材料的计算机模拟等。随着国家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对本专业的教学体系进行一定的改革迫在眉睫。本文以武汉工程大学材料物理专业的发展为出发点,分别从教学理念、课程建设、教学实践以及师资队伍建设四个方面入手,详细探讨了本专业在新形势下进行教学改革的一些措施。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

面向未来的教学改革需要现代化的教学思想,需要前瞻性的教学理念[2]。这些教学理念包括从专业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从重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从封闭式的学校教育模式向开放型的产、学、研三结合的教育模式转变;从标准化培养模式向个性化、选择性培养模式转变;从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变[3]。

武汉工程大学材料物理专业所属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及湖北省首批优势特色学科,本专业依托自身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定位于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及应用和功能薄膜材料的开发,重点培养在光电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环境材料等方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为适应新时期国家建设对材料物理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在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人才市场走向等问题进行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明确了我校材料物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在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设计上尽量体现“拓宽专业面、夯实基础、重视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提高本科生的素质教育。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现实的就业压力对学生的影响,在打好基础,增强适应性的同时,设置功能薄膜材料和等离子体技术2个专业方向,提供了更多的课程、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的选择空间,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进一步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同时也体现我校等离子体学科及薄膜材料研究方面的特色。

新的教学方案力求将全面素质教育的精神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使基础知识教育、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教学,加强对学生基本方法和技能的训练,重视对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课程建设的优化

在不同的社会需求下,根据社会对毕业生需求的调研及预测对材料物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适当的修订,突出本专业在不同时期的重点,对于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水平人才十分重要[4-7]。我校材料物理专业在课程建设方面主要集中在提升现有课程和推出新课程/新内容两个方面。

在提升现有课程方面,对于本专业的一些老牌重点课程,采取主讲教师负责制,其余教师积极参与,分工合作,加强重点课程建设,并积极申报新的重点课程。经过几年建设,已在多门课程的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果,如《材料科学基础》、《工业等离子体原理》、《薄膜材料与制备技术》等课程已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纳米材料与技术》、《固体物理学》课程成为校级重点建设课程。这些重点课程的建设一方面锻炼了队伍,提高了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对其他课程的建设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在重点课程建设过程中,本专业一直在积极探索课程教学改革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由2002年的1门发展到现在所有课程都使用多媒体教学;双语教学也从无到有,《工业等离子体原理》、《薄膜材料与技术》已采用双语教学。

在推出新课程/新内容方面,本专业根据毕业生就业新形势对培养方案进行了大量修改。新的培养方案进一步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提供了更多的课程、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的选择空间;同时也体现了我校等离子体学科优势的特色。如新培养计划针对社会需求开设了《电子材料》和《工业等离子体工程》等课程,课程内容紧紧围绕目前工业生产中涉及到的新产品和新技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衔接。此外,现有课程的授课内容也逐步以市场为导向,在保持现有特色的同时,增加与市场需求相关联的专业知识体系,学生毕业后反响良好。

三、教学实践改革

材料物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部分。校内实践主要是指在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下进行的一系列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因此实验室建设也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必要前提[8-10]。我校材料物理专业以湖北省等离子体化学与新材料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微波等离子体技术研究工程中心和专业实验室为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在材料制备、加工,材料性能(力学、电学、磁学、热学等性质)测试、材料组织结构测定及材料应用等方面开展实验室建设,并结合本学科科研发展方向进行建设,设备采购主要围绕着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合成与加工、薄膜材料、材料表面改性、等离子体加工、纳米材料等课程进行。

在此基础上,我校材料物理专业根据学科建设发展情况,在2005年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重大改革,将原来分散在各个课程中的实验课程进行整合,对原有实验体系进行重新规划,开设单独的实验课程,制定统一大纲,整合实验内容,并对实验内容适当更新,使实验体系更加完备,并与实用化紧密结合,侧重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整合后的校内实验课为《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材料物理专业实验》以及《等离子体技术与应用实验》三门课程,总学时由原来的80个增加到108个。

同时,在实验内容上进行创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以科研促进教学。目前,在材料物理专业开设的3门实验课中,《材料物理专业实验》以及《等离子体技术与应用实验》全部实验均为教师科研转化而来。所有专业实验将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一方面弥补教学经费的不足,另一方面让学生接触科学前沿,激发从事科研工作兴趣,培养学生在从事科学研究的同时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在校内实践教学中增设《学年论文》这一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模拟实际科学研究,通过教师拟定方向,学生收集资料、归纳总结收集到的信息写出文献综述、然后针对发现的问题确定具体的研究题目,再制定详细的实验方案,并预测可能的结果。最后通过答辩,完成这一实践教学环节。

在校外实践教学方面,本专业设置有《毕业实习》环节,毕业实习地点的选择主要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目前学校已与多家从事光电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环境材料的企业签订实习协议,并在几家硅材料制造企业、LeD制造企业及薄膜制备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为学生的毕业实习提供了保障。此外,在指导毕业论文过程中,鼓励学生采取“宜化模式”完成毕业论文。由于“宜化模式”课题来源于企业,结合工厂实际,其研究结果更具有实用性。学生在做毕业论文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的生产实际相结合,有效训练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本专业近年来在学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环节中有超过25%的学生采取“宜化模式”进行毕业论文。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为了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教师的知识更新和自身素质提升十分关键[9,11]。本专业在职教师具有学历层次高、职称结构合理、平均年龄低的特点,基于这样一个教师队伍现状,材料物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一直坚持高标准、高水平的指导思想,在引进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责任教授的同时,加大力度对现有的青年教师进行培养,提高他们的教学、科研水平。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对青年教师进行帮扶指导,努力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合理安排好现有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通过科学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素养;积极引进优秀教师,逐步建立一支高水平、稳定的教师队伍。

此外,本专业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聘请相关行业的优秀工程师为学生讲授专业基础课程或进行专题报告,在此过程中让老师和学生充分了解国内外相关行业的发展动态,探讨材料物理专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和毕业生应该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此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更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五、结语

如何培养满足新形势要求的材料物理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所有高校材料物理专业教学人员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教学改革是一个随社会形势发展而不断进行的过程,因此,我们时刻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在充分了解国家和社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前提下不断探求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这样才能不断为社会输出高水平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颁布)[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38.

[2]王雅珍,祖立武,张小舟,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师理科学刊,2007,27(1):61―63.

[3]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学改革小组.面向未来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增刊):24―3o.

[4]闫时建,田玉明,张敏刚,等.材料物理专业计算机操作实践课的教学改革[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11(2):71―72.

[5]肖纪美.材料物理教学体会[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0,22(5):389―395.

[6]石敏,陈翌庆,许育东,等.论“材料物理基础”精品课程的建设[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1):86―90.

[7]李艳红,,郭思辰.材料物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科教文汇,2008,12:182.

[8]姚婷珍,许天旱.材料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广西教育,2009,3:109―110.

[9]刘仿军,鄢国平,喻湘华,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31(6):88―91.

生物材料行业研究篇3

从现有研究看,对于建筑材料物流费用的影响因素还得从其物流费用的主要构成谈起,纵观现有研究,按照国际通行的方法(如美国物流协会)和专家(如王之泰。2003)比较一致的看法,物流费用主要由运输成本、保管成本、管理成本构成,而从体制和机制的角度来看,构成中国物流的费用还得包括一些有制度引起的物流费用。因此,笔者根据这些既有研究,结合自身在建筑工程造价领域研究的成果,认为建筑材料物流费用主要由硬件因素和软件因素构成,硬件因素是指建筑材料物流过程中直接接触到的一些费用,可以通过直觉的计算来衡量,如运输成本和保管成本,运输成本可根据工程所在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按照运输工具的公里数计量,因而与工程所在地物流基础设施本身有很大的关系。而软件因素是指建筑材料物流过程中间接产生的一些费用,往往是可以控制或者通过调节来达到降低这种费用的目的,如管理费用,这些与建筑材料物流过程中产生的财务费用、办公开支等密切相关。因此,一般来说,建筑材料物流费用受到硬件因素的影响,还受到软件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于建筑材料物流费用的开支过程中,研究这些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是找出物流费用控制的根源。本研究结合笔者研究接触到的一些建筑材料费用实际情况,构建建筑材料物流费用影响因素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因而,要促进建筑材料物流费用的节约,达到控制建筑工程造价的目的,需充分考虑到建筑材料物流费用的软硬件因素,同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对物流费用降低的作用机理,以准确分析建筑材料物流费用控制的因素,才能为科学控制物流成本做好支撑。

二、建筑材料物流费用影响因素研究设计

(一)分析方法建筑材料物流费用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过程中,对于建筑材料物流费用的软件因素和硬件因素都采用李克特量表所提出的五级量度,通过对相关变量进行操作化定义,并运用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针对上述提出的理论模型,考虑到变量的可直接测量问题,采用潜变量的测量方法。同时考虑到变量之间存在多变量关系问题,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建立起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为了分析建筑材料物流费用节约情况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因素的构成重要性分布,进一步明确建筑材料物流费用影响因素作用大小和影响程度,笔者对国内部分建筑工程项目建筑材料物流费用情况展开调研,利用SpSS17.0软件和amoS软件对选取的约210个样本进行分析(对建筑材料物流费用进行问卷调查的样本),以求更客观地分析影响建筑材料物流费用的因素的构成,更准确地测定其影响程度。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笔者通过走访建筑企业以及拜访建筑工程项目经理以及工程造价相关专家,为展开调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研究在对近六十个建筑工程项目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获取数据。调研主要采用实地调研和网上调研的方式进行,网上调研主要是区域比较远的地区,利用朋友资源展开调研。

(三)影响因素指标设计根据前述概念模型,对各影响因素具体定义及赋值的标准如表1所示:

三、建筑材料物流费用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调研共收到110份问卷,对问卷进行了整理,提取了104份完整的问卷进行分析,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如表2所示。利用SpSS17.0对样本进行总体α信度分析,得到Cronbach''''salpha系数为0.89,符合信度要求,说明获得的数据是有效的。

(二)模型估计与检验根据前面所述研究方法,将上述影响因素赋值后,结合构建的概念模型,在amoS17.0上画图,并导入数据,进行运算分析,这些变量全部通过了拟合优度检验,得出结果见表3:从表4可以得出,上述影响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建筑材料物流费用,这说明这些因素是构成建筑材料物流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进一步的分析,尤其是amoS进行的效应分析认为,建筑材料物流费用中的体制性成本对物流费用有着重要的影响,其次依次是物流技术的创新、物流基础设施以及管理成本和保管费用等,他们对建筑材料物流费用的控制也有着重要影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要控制好建筑材料物流费用,从而达到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必须从改善建筑材料物流体制,提高物流技术,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等环节入手。

四、结论与建议

(一)建筑工程造价中应高度重视建筑材料物流费用控制工作随着物流管理意识的增强和来自建筑行业降低成本的压力,建筑工程施工主体应高度重视建筑材料物流费用控制工作,不断健全建筑材料物流过程的管理体制、机制,促进建筑材料物流运输的合理化和科学化,切实提高建筑材料的物流效率。一方面,加强对工程造价中物流成本的核算,真正将建筑材料物流成本控制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具体的内容上。另一方面,应重视物流成本的监督工作,将各个物流环节中产生的物流费用做好与其预算的对比,并及时改进,将业余成本产生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二)改进建筑材料物流的体制机制国内物流现代化的已经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物流体制落后产生的额外成本还比较多,因此要改进国内物流体制机制,降低物流环节繁杂的收费,真正降低物流成本,如取消一些公益性公路和路桥的收费等,另外对于物流环节征收的税费应予以减免,一方面减轻物流企业的负担,另一方面也是为有物流需求的建筑工程方降低成本。

(三)提高建筑材料物流中的技术创新力度建筑材料的物流与一般物流还有着不同之处,如环保的要求,因此,在建筑材料物流过程中要大力推广新型物流技术,如散装水泥罐车运输、水泥预制构件加工、预拌混凝土直接配送建筑工地等,推动建筑材料物流发展。另外,加快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在建筑材料物流中的运用,如以建筑材料供应链上企业的信息网络为切入点,以物流配送为纽带,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建立建筑材料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信息服务和交易网络,达到组织高效、业务运转方便、物流配送快捷的目的。

(四)夯实区域物流基础设施以建筑材料物流需求为导向,加快构建布局合理、结构匹配、衔接顺畅的建筑材料物流网络,包括建筑材料供应的贸易园区建设、建筑材料加工的场所建设以及建筑材料运输过程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完善,同时要有侧重地加快对特殊运输的投入力度,尽量满足区域内建筑材料物流需求,形成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体系,为建筑材料物流运作提供高效的设施平台。

生物材料行业研究篇4

关键词:复合材料与工程;人才培养;专业面;工程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摇文献标志码:a?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098-02

复合材料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发展最为活跃的前沿领域之一,是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关键高技术新材料。我国高校开设的本科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一般以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为主线,目标是培养具备复合材料与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适应现代复合材料高科技化发展趋势,掌握复合材料设计与制备技术,能从事先进复合材料与结构的设计、制备、评价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我国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工业发展迅猛,产销量居世界首位。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研究和应用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面对日益增加的技术需求与教学内容的大量更新,为适应现代教育培养的新形势,必须对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全面研究与改革。济南大学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自1995年招收本科生,1999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我校的人才培养教学实践和对其他高校的调研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普遍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①化学与力学知识薄弱,创新能力差;②专业面太窄,毕业生工作适应性差;③理论与实践环节脱节,学生解决实际工程能力弱;④没有很好体现办学特色。针对上述问题,如何根据当今复合材料的发展,开展先进的、科学可行的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加强有机化学、高分子知识的讲授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基体材料是有机物。有机化学是一门探讨有机分子结构性质、有机反应途径机理以及相关产物分离与结构鉴定的基础科学,是本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有机化学是聚合物合成的反应类型和反应机理的坚实基础。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从有机化学的角度学习和设计聚合物合成的反应过程,提高学生学习高分子化学的效率,启发学生对聚合物设计的创新思维。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是本专业两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涉及理论和实验教学两方面[1]。其专业理论性强,概念复杂,抽象难懂,聚合反应机理都是微观的,内容较难掌握,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学内容与学时数减少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授课过程应结合复合材料常用聚合物基体材料,注重对各知识点进行重组和精练,不拘泥于教材内容的排序,兼顾聚合物基体最新的科技进展,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紧密结合工程实践应用。

二、加强力学与结构设计知识的讲授

复合材料既是一种材料又是一种结构。复合材料的组分材料和纤维的铺设方向可以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选择,即复合材料具有可设计性。复合材料的非均匀性和各向异性是复合材料力学的重要特点。与常规材料的力学理论相比,普通力学问题在复合材料力学中需要重新研究,以确定常规材料的力学理论、方法、公式的适用性与如何修正。对于复合材料的结构进行力学分析和设计计算必须以准确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数据为前提。随着复合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复合材料力学已形成独立的学科分支并蓬勃发展。

三、扩宽专业面,提高毕业生工作适应性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涉及面广,内容多,如何根据社会的不同需要设置不同的专业教学知识体系十分重要,也非常困难。从毕业生就业和工作情况分析,应进一步扩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其工作适应性。复合材料行业的发展,一方面分工越来越细,出现高度专业化趋势;另一方面技术复合程度越来越高,出现高度综合化趋势。因此,在专业课与选修课的设置上应充分考虑,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工程素质与管理素质得到提高,工作的适应性增强。针对这种情况,我校对课程体系设置进行了改革,主干学科还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主要课程包括工程力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及物理、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复合原理、复合材料学、复合材料聚合物基体、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基础、复合材料测试技术、现代材料测试技术。选修课的设置充分考虑扩宽知识面和就业,具体科目包括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概论、新型建筑材料、工业仪表与工程测试、计算机辅助设计、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金属材料概论、材料科学研究方法、建筑装饰材料、建筑装饰艺术设计等。

四、进一步加强实践实训环节,提高毕业生工程能力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属工程技术型专业,应侧重对学生工程能力、推广应用能力的培养。复合材料工业一直持续快速发展,其发展速度远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并且没有任何减速的迹象。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不能提供足够的训练有素的工程师。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将教学实验、实习、科研实践相结合,将校内外实践教学相结合,增加开设了两周的综合性实验和一周的设计性实验。同时,与企业建立了多个复合材料教学实践基地,除了规定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以外,再组织有兴趣的同学利用寒暑假在企业进行实地学习,并请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定期邀请相关的专家报告他们的新产品开发研究,介绍行业新工艺与新设备。实践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五、结合各校实际情况,体现学科的办学特色

各高校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办学条件差异较大,应扬长避短,积累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2]。复合材料按照基体材料的分类可以分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我校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在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科研方向,将专业教学与科研融为一体。结合我校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基础优势,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将专业面从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拓宽到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并保持无机基复合材料的优势和特色。我校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于2009年被评为山东省品牌专业。实践表明,我们的特色办学促进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挥了独到的作用,也为学生就业扩宽了渠道,为山东省复合材料行业发展做出了贡献。总之,复合材料工程技术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加强相关基础知识的讲授,扩宽学生知识面,努力提高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着力解决学生工程能力弱的问题,使毕业生在复合材料生产、设计及研究开发等方面具有更快更高更强的工作适应性。

参考文献:

[1]郝智,伍玉娇,罗筑,黄彩娟.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初探[J].高分子通报,2012,(5):116-118.

生物材料行业研究篇5

邱宁(南京财经大学招生办老师):金融学专业与金融工程专业的区别较小,这两个专业师出同门,都属于同根生的经济学学科门类,专业基础课大体相同,都要求掌握现代金融理论和方法。但是,金融学专业历史久远,主要是研究资金融通方式、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职能与运作的专业。国内传统的金融学包括货币银行和国际金融两部分,研究理论问题、质的问题较多,知识多属文科范畴。金融工程专业是金融学中的新贵。我国对金融工程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对此类人才的培养和需求显得较为迫切。2002年,西南财经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等四所大学在国内高校中首先招收金融工程专业本科生。学生主要学习现代金融理论、现代数理工具和计算机信息技术,较注重数学和计算机在金融产品及衍生品技术开发、资产定价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数理技术、量的问题较多。因而,金融工程专业一般只招理科生,对数学的要求比较高。

金融学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相关的业务和管理工作;金融工程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和其他相关单位,从事资产定价、金融风险管理、金融产品设计等工作。

前者属工商类,后者属经济类

邱宁(南京财经大学招生办老师):财会专业与财政学专业都是财经类中带“财”字且引人注目、较为看好的专业,但两者的学科门类、培养目标等并不相同。财会专业一般指会计学、财务管理等,学科大类属于工商管理类,而财政学专业属于经济学学科大类。财会专业主要侧重于培养会计、审计、财务、投资、金融等方面管理的专门人才,就业涉及面广,有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可具体到某个会计事务所,单位不论性质与大小,都有用武之地,是“吃百家饭的”。而财政学专业主要侧重于培养财政资金分配、政府预算、资产管理、资本运作、税收规划与咨询等方面的专门人才,特别是利用财政税收来合理配置各种资源、调节收入分配,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和监督,就业面向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层面需求要多一些。从这点上来说,该专业培养的是国家税务部门的“会计”,是“吃公务饭的”。就职业特点来说,财会专业人士的特点以按部就班、忠于职守,以逻辑的头脑、对数字的敏感性而著称,性格内向些、思想保守些也无妨。而财政学专业人士的特点则在于精通税收理论与实务,在强调“核算”能力的同时,擅长灵活把握与策划财力保证、关注横向协调等方面。

前者研究基因,后者学制药

褚惠萍(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书记):南京师范大学的生物工程专业从生物技术专业延伸出来,其前身是生物技术的生物制药方向,2008年升格为生物工程专业并开始招生。这两个专业的最大区别是,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学习与生物相关的技术知识,课程相对来说偏理论,毕业生拿理学学士学位,成为生物技术领域相关的科技人才。近一半优秀学生通过保送或考研进入国内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继续研究生学习,也会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及医药、化工、食品、农林、牧渔、环保、园林等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相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生产管理、行政管理等工作。

生物工程专业偏重于生物医药方向,主要培养与生物制药领域相关的生物工程科技人才。前两年的基础课程和生物技术类似,但后两年的专业课主要与药学相关,比如药事管理、生物制药等课程,所学知识应用性更强,毕业生拿工学学士学位。毕业生能够在生物医药、生物化工等行业的高新技术企业从事相关产品、工艺及装备的研究、开发、设计、管理及市场营销等工作,也可在商检、药检、药事、海关、工商、税务和政府管理部门从事相关的监督管理工作。

前者是传统的中文系,后者高等数学、计算机等课程都要学

骆冬青(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李葆嘉(南京师范大学语言科技研究所所长):汉语言文学专业与汉语言专业的区别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就是传统的中文系,在我国起步较早,目前国内的很多高校都开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该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

汉语言专业则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在2001年6月成立的,国内目前只有南京师范大学开设有该专业。这门专业本应叫“语言科学与技术系”,是在当时的普高本科专业目录框架内设置的,旨在培养语言科技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的汉语言专业(语言信息处理方向),但由于国家规定的专业名称中没有“语言科学与技术专业”,因此就采用了“汉语言”这个名称。该专业招收文、理科学生,一般每年招收20人左右,以理科为主。目的是用科学的手段来研究语言,以语言学为本,沟通计算机科技、应用数学和认知科学等相关学科。学生要修读语言学、计算机、认知科学、数学等专业。目前南京师范大学设有该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后培养点,毕业生就业范围较广,可以从事软件开发、网站研发方面的工作。

前者强调应用,后者注重研发

周华(南京工业大学药学院党总支书记):生物医药是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制药工程专业与药学类专业的相同点在于同属于生物医药领域,就业前景好。不同点在于所属的学科门类不同,培养方向也有侧重。制药工程专业属于工科专业,学生毕业后被授予工学学士学位;药学类专业属于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被授予医学学士学位,目前开设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分析及药物制剂四个专业方向,其中药物制剂方向的毕业生也可被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制药工程专业以工程应用研究为主,专业学习主要围绕药物制造过程中的工艺技术、生产设备和药品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依托学校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试点高校的平台,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打造“卓越制药工程师”。大四时,学生将进入大中型医药企业接受工程实践方面的训练。学生就业后大多进入知名药企,从事医药企业的工程技术、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等领域的工作。药学类专业偏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主要以新药开发为主。专业学习围绕新型药物设计制造、药物安全性评价、药物新剂型开发和药品质量控制方法等方面进行。依托江苏省药物研究所、江苏省中美转化医学研究院等学科平台,学生毕业后可胜任新药研发、药品质量检验及药品临床应用等领域的工作。

前者偏化学,后者偏物理

徐蔡余(南京理工大学招生办主任):在研究领域方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顾名思义,是研究材料中种类非常丰富的一个大类――有机高分子材料(橡胶、塑料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研究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陶瓷、水泥、混凝土材料)以及各种新型材料的研制方法,另外本专业也着眼于一些功能材料和复合材料的研制以及材料改性方面的研究,例如如何提高金属材料的强度、韧性、使用寿命等。

在课程设置上,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主要学习四大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和物理、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原理和设备等基本理论课程,相比较而言更偏向于化学方向,尤其是有机化学和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制备;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则有很多物理理论的课程,如固体物理、量子力学、材料物理等,比较强调对原子物理结构的认知,要求学生有良好的物理基础和求知欲。

在就业方向上,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学生的就业领域主要包括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和在化工、汽车、电子、医药、航空等国有及外向型企业从事研发和管理工作,如陶氏化学、京东方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的就业领域主要包括与金属材料相关的大型传统机械制造类企业(汽车、航天、船舶、重工业)、电子类制造业、建筑类行业、特种材料制造加工单位、环保检测行业、科研院所、高校和一些特殊的认证类机构等。

前者强调金属的提炼,后者注重金属的使用

马立群(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冶金工程专业关注的是金属产业的前期过程,主要是从矿石中冶炼提取金属与合金,包括黑色冶金的炼铁、炼钢、轧钢和有色冶金的炼铜、炼铝、炼锌等,偏重于化学知识的运用。就业一般面向黑色冶金行业的炼钢厂、炼铁厂、设计院等,有色冶金行业的铝业公司、铜业公司等。目前冶金行业的人才需求量大,就业形势很好。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关注的是金属产业的后期过程,主要是将已经提炼出的金属与合金进一步进行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形变处理和腐蚀防护,使其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注重金属材料的结构、性能和应用的结合,物理知识和化学知识均有所涉及。就业一般面向金属、机械、汽车、化工等与金属材料相关的行业。

前者偏应用,后者重理论

张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生办主任):这两个专业相当于信息家族中绝代双骄的“两兄弟”,名称相近,却大不相同。信息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具有信息处理系统分析、设计、开发、集成及应用等方面基础知识的人才,具备通信系统、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广播电视、信息处理以及航空、航天、民航等领域的专业应用技术,能够独立设计、开发专门化信息处理系统。

生物材料行业研究篇6

关键词:材料物理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041-03

一、引言

伴随高校学科专业分类的细化,许多偏重于应用的学科,如机械、计算机等等,由于其合乎时展的学科设计、新颖实用的课程内容而受到大量青年学生的欢迎。但对一些偏重于基础研究的学科,如化学、数学、材料物理等,却因其学科内容更新速度慢、抽象性强、理论与实际应用较难结合等缺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排斥。解决此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设计时效性强、内容丰富的实验课程,确保实验课发挥其将理论学习和应用实际紧密联系的纽带作用[1]。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研究深奥的理论公式,不但锻炼动手能力、加强学习效果,还能提高学习专业理论的兴趣。湖南工业大学理学院于2005年招收应用物理专业材料物理专业方向学生,对材料物理专业来说,其实验课程内容的设计尤为重要。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熟悉材料分析的常用设备及测试方法,掌握重要材料物理性质的分析、测试手段及构成,增强学生自行设计和创新、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紧密联系理论与实践,为以后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2]。

二、材料物理实验教学内容改革模式与思路

改革后的材料物理实验课,应该既是一门为材料专业理论服务的实验基础课,还应是有利于学生将来做生产、开发工作或科学研究的技术基础课。目的在于在材料物理的基础理论和科技前沿领域的应用中架设桥梁,让学生明确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较好的实验素养及科学思维方法[3]。为了突出材料物理实验课的地位及作用,改革教学内容时,应提高教学课时利用率,在继续加强学生基本实验测量技术训练的基础上,还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1.紧密联系学生所学理论课程。所有实验的开设都应该建立在学生知晓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如果开设学生没有学过理论知识的实验课,不但做不到加深理论知识的效果,而且学生操作实验时茫无目的,无法解释实验现象,对实验失去兴趣。因此在设计具体实验内容时,必须要先与学生沟通已学习的理论知识,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内容丰富。设计实验课内容时应首先设计制备材料的基本方法实验,还应包含半导体、绝缘体、金属几种基本材料类型的性能分析实验,并包括对材料成分和材料结构进行分析的光谱学及电镜等重要测试手段。一个实验可以包含以上几种情形,例如,开设“X射线衍射仪的应用”这一实验时,不但要求学生学型仪器的使用方法,而且要求学生测试几种不同类型的材料进行比较,使学生掌握不同材料的基本性能。

3.时效性强。当今的材料科学日新月异,各种新材料不断涌现,物质极大丰富,比如性能优异的复合材料、用处广泛的纳米材料等等[4]。学生学习知识就应该要学会解释身边的具体事物,否则,知识就变成了“死”的,没有学习价值。既然新材料能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那么对于像处在牙塔内的求知若渴的学生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在设计实验内容时引入新材料研究的有关内容。例如,设计“纳米材料光致发光性能测试”的实验,学生了解到纳米材料在受到量子限域及小尺寸效应之后,能带结构会发生彻底改变,学生从实验中学习了基本能带理论,并且可以用来解释身边的新事物,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

4.适中的难易程度。材料物理实验课是一门协助相关理论课程学习的辅助课,不能够贪多贪难试图让学生掌握所有的材料物理知识。整体内容丰富了,每个实验应该要做到易于开展、目的明确,所以,实验课的难易程度要谨慎把握。不能够偏难,使实验难以进行,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也不能过易,使学生感觉不具备挑战性,失去自我创新的创造性思维。

三、材料物理实验教学内容改革措施与实践

传统实验教学着重于验证性实验,忽略“以学生为本”,不注重因材施教,过度突出统一性却忽视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根本上制约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湖南工业大学理学院材料物理实验室教师为适应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转变传统实验教育理念,本着“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实践精神、探索和创新能力”的原则,践行“两个要求,三个层次”的独立实验教学体系,两个要求即选做和必做实验,三个层次即材料科学基础实验(验证性实验,旨在加强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材料分析测试实验(训练性实验,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基本操作能力)、综合设计型实验(旨在培养高素质应用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对材料物理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与实践。

1.材料科学基础实验。基础实验是要求学生掌握材料物理专业的实验基本技能所开设的,学生必须要自己动手操作且分析实验结果。包括制备金相试样、典型组织金相分析、测量铁磁材料磁滞回线、电子显微镜分析、金属及非金属材料的拉伸、弯曲及压缩实验等等,组成一个完整的材料科学基础实验系统。

2.材料分析测试实验。此实验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知晓材料科学前沿中新型材料的合成及测试方法,对不同种类材料进行表征及性能测试,由此拓宽学生知识面,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为将来更高层次的研究工作做准备。虽然材料制备手段和测试方法有多种形式,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无法让学生掌握全部材料的制备工艺与测试手段,但是,材料的绝大多数制备和测试方法是互通的。基于此,我们具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下面的实验:电化学工作站的使用、四探针法测薄膜电阻率、材料热重/差热分析、椭圆偏振光谱仪测薄膜厚度及折射率、材料的紫外光谱测试、材料磁学性能的综合测试等等。

3.综合设计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完全不同于传统实验教学,是具有命题式及设计性质的综合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增强学生找到问题、研究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5]。原则上应以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为主,但不能完全局限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层面上,要给学生一定的发展空间,没学习的知识通过指导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资料获得,督促学生掌握新知识点,全面发展学生的知识体系,综合提高学生素质,这其实就是一个学生自主创造性学习的阶段。因此,此实验选题不注重简单或繁杂,而强调学生的发展创新。在综合设计型实验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再是单纯地进行验证实验,而是要根据自己业已掌握的材料制备、加工、结构及性能测试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实验教学要求,自主设计实验方案[6],按照既定目标选择实验条件,并能正确表征材料性能,还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及结果,自主判断最佳工艺条件及配方,探索材料制备方法-材料结构材料性能的相互关系,极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根据学生要求,综合设计型实验分为选做和必做两组,必做实验包括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材料、化学旋涂法制备薄膜材料、介电陶瓷的固相合成等。选做实验开设了一维纳米材料的制备、磁控溅射法制备薄膜材料、功能材料的制备等,可供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做。

在新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态势下,高校专业实验课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们经过认真的实验教学研究,提出一个切实合理学院材料物理专业方向实际的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方案。从分析传统实验教学内容不足出发,分析材料物理实验课内容改革模式、思路及措施,注重因材施教及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结果证实教学内容的改革行之有效,学生喜爱动手、会动手,对科研活动愈加感兴趣,许多学生在学校举行的创新竞赛中取得了良好成绩,近几年理学院就业率达到95%以上。材料物理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将是注重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综合创新和实际能力培养的一种崭新的实验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慧琴,吴庆丰,梁晓军,黄伟军.以应用为导向的大学物理实验改革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9):148-150.

[2]郑文清.研究性学习模式对大学篮球选项课的影响[J].体育科学研究,2009,13(1):91-93.

[3]于卫,尤玉军,储诚明,张正华.综合性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16(1):91-96.

[4]吴荣.材料物理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2):113-116.

[5]周昕,陈星辉.应用物理学专业《材料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3,(3):118-118.

[6]张枫.材料物理专业综合实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水运,2007,07(08):238-239.

生物材料行业研究篇7

自从三次科技革命以来,能源成为了国家经济的命脉,资源危机的乌云多次在世界的上空弥漫。生物质因其资源丰富、可再生被认为是21世纪可被人类利用的最丰富的绿色资源。

生物质可以转化为能源和各种化工产品与生物质基材料。目前我国生物质材料工业采用直接转化的模式,生产过程存在效率低、能耗高、产物类型少等问题,因此如何将生物质进行高附加值的综合开发利用是生物质产业面临的主要瓶颈之一。

绽放梦想

任俊莉在攻读博士期间,师从于华南理工大学孙润仓教授(杰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在良师的教导下,她主要针对蔗渣和麦草秸秆中半纤维素的分离、结构表征及定向转化为造纸助剂进行了系统研究,完成了博士论文。怀揣着对校园的热爱,对科研的执著,她选择了毕业留校,继续从事于农林生物质半纤维素的分离及其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多元化产品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2008年2月,任俊莉受单位资助赴瑞典隆德大学化学工程系做访问学者,在此期间,她针对农业秸秆转化生物乙醇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考察了碱预浸渍和蒸汽爆破相结合的技术对麦草秸秆转化乙醇产率的影响。

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学术氛围的交融在任俊莉身上起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对于科研的激情更甚。

在生物质能源的科研道路上,她不高大,但执著。

半纤维素在自然界中的含量十分丰富,在植物中的含量占1/4-1/3,仅次于纤维素的含量。因半纤维素独特的化学结构,较高的环保价值,使其在造纸、食品包装、生物医药、污水处理等领域有着潜在的商业价值。半纤维素被公认为是制备环保材料的理想材料。因此,以半纤维素为基质制备功能材料的研究为农林生物质资源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新的资源化道路。

为此,任俊莉将研究方向定为农林生物质高值化利用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尤其在半纤维素转化为多元化高附加值产品方面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

放飞梦想

每个人都有梦想,难得的是将梦想坚持下去。

恩格斯曾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在任俊莉负责的诸多有影响力的项目中,主要以基础研究为主,其中,她带领的课题组在研的广州市科信局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新型环保半纤维素基重金属离子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凝结了团队成员的心血和智慧。制备的半纤维素吸附材料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尤其对重金属离子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同时还对尿素具有一定的缓释效应,将在农业、污水处理等行业有着潜在的商业应用前景。

其中,该项目体现了两大创新:首先提出一种新型环保生物质基吸附剂的方法。该方法工艺简单易行,该方法的提出基于“过程绿色,产物与环境友好”,具有科学性与先进性。该吸附剂具有生物可降解性,能够多次循环利用,可应用于污水处理中的重金属离子富集和回收,将为半纤维素在新材料研究应用领域开辟一条资源化道路。

其次提出一种温和条件下均相体系制备带有碳碳双键的半纤维素衍生物新方法。该方法在较温和的条件下合成出均一性好、分子量高的Gma修饰的半纤维素。该聚合物可以进一步通过接枝共聚等技术制备功能材料。该研究将为半纤维素工业化均相改性以及大规模应用于污水处理、造纸、医药等工业领域奠定理论依据。

谈到实实在在的成果,任俊莉告诉记者,该项目以农林废弃物半纤维素转化为可生物降解的功能材料为目标,研发了一种吸附重金属离子的新型环保材料,属于污水处理、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化学、林产化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涵及可降解高分子材料技术及污水处理技术,具体为一种新型环保重金属离子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对重金属离子吸附和脱吸行为以及再生性能的研究。

这个项目主要以农林生物质蔗渣和竹材加工下脚料分离和纯化得到的木聚糖类型的半纤维素为原料,从分子学角度设计了半纤维素基新型吸附材料的组成和结构;通过调控反应参数,制备了系列阴离子型的木聚糖基水凝胶,其吸水率在80-900范围内,表现出对pH、有机溶剂极好的智能响应行为和反复的开-关特性。该水凝胶对铅、铬、锌重金属离子的最大吸附量达859、495、274mg/g,重复使用8次之后仍保留原来90%的吸附容量。制备的系列木聚糖基水凝胶可以作为吸附材料、吸水/保水材料、智能开关等可以应用于污水处理、医药等行业。该功能材料具有生物可降解性、可再生能力,能够循环使用,富集的重金属离子能够被分离和回收,在污水处理工业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我们可以预见到,利用生物质制备生物能源、生物质基材料和化学品,以补充或逐步替代不可再生石化资源是目前资源转化的一种重要发展趋势,将推动现有的庞大的化石基工业体系向生物质工业体系的良性转变。

实现梦想

科技人才最重要的价值体现在他们的创造价值上。科技人才能够利用他们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提出新的理论和新的解决方法,并转化为新的生产力。

目前,任俊莉的具体研究方向是构建半纤维素功能材料理论体系和方法,制备高性能的复合膜材料、具有良好选择性的吸附材料以及对药物具良好控释性能的药物载体等功能材料,并考察了它们在食品、污水、农业及医药行业的应用。

另外,她将“绿色催化化学”理念应用于半纤维素高选择性合成化工中间体的研究中,主要利用纳米催化技术在水相和绿色溶剂体系催化转化半纤维素及单糖合成糠醛及糠醛衍生物等高附加值化学品,实现了原料天然、过程绿色、产物环保的目的,符合当前绿色经济的发展。

为此,从工作至今,任俊莉主持了大大小小多个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全国优博论文作者专项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首届)、广东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教育厅育苗工程、华南理工大学第一批优秀青年学者培养对象、华南理工大学中央业务费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可再生能源与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重点实验室人才基金、新教师基金及开放基金等多项项目。

目前,她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全国优博论文作者专项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首届)等项目主要是针对农林生物质半纤维素的清洁高效分离及高值化利用进行基础研究,建立了半纤维素高效分离技术体系,提出均相改性新方法,创立半纤维素均相化学修饰体系,揭示半纤维素在离子液体体系的溶解机理,依据半纤维素的化学结构,设计合成了系列不同功能的半纤维素基材料,阐明了半纤维素结构与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为半纤维素的工业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除了在半纤维素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任俊莉同时还担负着传道授业的师者责任。她协助孙润仓教授指导了博士研究生3名,其中两名研究生分别获得华南理工大学优博创新基金的特等资助。指导5名硕士研究生。在指导研究生时,任俊莉在生活上给予他们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支持;在科研方面,她细心指导,时刻跟踪学生科研工作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且,还积极参与和协助学科带头人对学科的建设,帮助团队青年教师在项目申报、等方面快速成长,完善学术梯队建设。

收获梦想

6月22日,由《科学中国人》杂志主办的“科学中国人(2012)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北京万寿宾馆举行。此次,共评选出百余位科学中国人(2012)年度人物及年度人物特别奖。

荣誉的殿堂上,任俊莉如莲花般夺目。当杰出青年科学家获奖者登台领奖,所有人都关注到了那万花丛中一点红,她是获奖者中唯一的女性。组委会给她的提名理由这样描述:多年来以造纸植物资源半纤维素的高值化利用为研究核心,针对制浆造纸过程中半纤维素资源化利用效率低、成本高及转化产品类型少等瓶颈问题开展工作,在解译蔗渣、麦草和黄竹半纤维素化学结构的基础上,依据半纤维素的构效关系构建了多元化半纤维素基产品合成新理论和新方法,建立了具有自主创新的半纤维素转化技术体系,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跟进。研究成果获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2012年,2008年,排名第五)。申请人2010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012年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第七批校级培养对象,同年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华南理工大学首批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对象―优秀青年学者等人才项目资助。

年轻如她,坚持如她,勤奋如她。也许她的专业你根本不懂,也许她从事的科研无法理解,但作为中国人,你应该知道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在任俊莉的工作中,主要致力于以制浆造纸产业为平台的生物质炼制新模式的研究,重点对造纸过程中半纤维素资源综合利用进行系统研究。针对制浆造纸过程中半纤维素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的现状,提出了造纸原料制浆前预处理提取半纤维素及纯化半纤维的技术体系,并对其结构及定向转化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这不仅是科研的进步,更是中华文明的传承。

生物材料行业研究篇8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aboutthecoursesinelectronicmaterialsSpecialty

ZHoUtingdong,SonGtianxiu

(SchoolofmaterialsScienceandengineering,Xihua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0039)

abstracttheelectronicmaterialasamaterialprofessionalmajorsrisingstar,hasreceivedwidespreadattention,whilethetrainingclassofelectronicmaterialsisalsoproposednewrequirements.inthispaper,thedirectionofourhospitalteachingprofessionalelectronicmaterialsandcurriculumwerediscussedtoourhospitalforfurtherprofessionaldevelopmentmaterialsforreference.

Keywordscurriculum;laboratoryconstruction;electronicmaterialsspecialty

1电子材料及元器件专业方向开设的重要性

首先,要认清科技发展的形势,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电子材料专业的认识。人类正进入信息社会,国际公认的新科技革命的三大支柱是材料、能源和信息技术。材料发展到今天,电子材料处于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最前沿,是当前材料科学的一个重要方面。电子材料品种多、用途广、涉及面宽,是制作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的基础,是获得高性能、高可靠性的先进电子元器件和系统的保证。电子材料的优劣直接影响电子产品的质量,与电子工业的经济效益有密切关系。

我院材料专业的设置是以传统结构材料为主。电子材料研究历史短,力量薄弱,课程、实验、实践设计等都还处于初期。因此,学院全体师生应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电子材料新专业方向的认识,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新的挑战。

其次,吸取经验,找准定位,抓住自身特色进行专业设置。国内外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电子材料方面的专业。在国外,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的材料研究中心在电子材料方向办学历史悠久,为美国,乃至全世界培养了诸多人才。此外,欧洲、澳洲、亚洲的日本等一些高校在此方向的办学、科研上也很有特色。在国内,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四所高校在电子材料方向为我国培养了大量人才。其他高校在电子材料的某一些领域也开设了课程,并进行研究。

四川省作为军用电子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基地,近年来逐渐将目光转向民用,使电子产品的种类得到了极大地丰富,产量上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国外企业,特别是世界五百强企业也将四川作为西南投资的重点,从而对电子产品相关从业人员的需求量大为增加。西华大学是四川省属唯一的综合性重点高校,“服务地方,面向基层”是其一贯的宗旨。因此,为西部大开发和四川省的跨越式发展,培养电子材料方向的人才是我们必须肩负起来的责任。但是,受师资力量和硬件条件的限制,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

2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改革

(1)结合传统材料学科,研究整个教学体系中的课程、实验、设计和实习。对传统材料专业的基础课程进行了适当的增删,保留了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近代研究方法等课程,删掉了材料性能学、金属热处理等课程,增加了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电介质物理、量子力学与统计物理等物理类课程。即教学中仅保留传统材料的通用理论基础知识,增加或强化了后续专业课程开设所必须的物理或化学知识。

(2)四川的产业特点决定了电子材料是以功能陶瓷及元器件为主,因此,我们在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材上,对电子陶瓷材料与元器件方面有所侧重。《电子陶瓷工艺原理》作为专业必修课,涵盖了电子陶瓷的制备、成型、烧结工艺与原理以及表面和烧后的加工处理,得到了普遍的重视。为了提高理论水平和指导实践,还开设了以电子陶瓷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电子陶瓷材料与元器件。同时,还开设了微电子封装技术、电子元器件概论、电子材料与元器件测试技术、电子元器件制造技术及工艺、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集成电路CaD、微波技术等与元器件相关的专业课程。

同时,也应根据专业特色,加强教材建设,积极组织教师申报省级精品课程,并组织力量编写部级精品教材。

(3)在实验与实践环节上,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工程意识,注重学生个性和创造性培养,对学生无论将来成为技术型还是研究型和学术型人才都十分重要。①我们加强实验室建设,结合课程和教师的科研方向,开设必要的实验与课程设计,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体系下,经过四年的学习,能够对电子材料和元器件的工艺工装设计、制备工艺、微观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能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在学生课程学习过程中,结合教师科研方向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科研训练是我们在实践环节(下转第51页)(上接第44页)的一大特色,也体现了高校的办学优势。同时,为了体现实验与实践环节的重要性,我们加大了实验课程的比重,并将绝大多数实验作为专业实验课程进行教学。我们还开放了实验室,采取研究生带动本科生、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的方式,学生自由选择相关研究课题,在课余时间由专业教师指导,进行科研训练。实践证明,科研训练使学生科研水平有很大的提高,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多次在四川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获奖。

为保障教学与实践的效果,我们加大了对材料学院实验中心的投入。首先,组织专业的教师队伍对设备的采购进行论证,以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并在这一原则下采购了一批大型精密仪器和相当一部分实用设备,建立起比较专业的制备实验室和测试实验室。其次,引进专业的实验人员对设备进行管理和维护,并制定和逐步完善实验室和人员管理的规章制度与考核制度,以保障实验中心稳定、规范、良好地运行。再次,我们本着优势互补的原则,利用社会资源和企业合作。一方面,企业可以作为实践教学基地,使我们的学生可以接触企业,了解最新的技术信息,进行生产实习,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在测试与分析方面有一定的不足,我们可以为其提供此方面的技术支持,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组织教师编写比较完善的实验、课程设计指导书,对学生进行相关指导。②

3结束语

电子材料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代表了一个国家科技、经济和军事的发展水平。在国内外众多高校纷纷开设电子材料方向的同时,西华大学材料学院也投入了相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设了此方向,并进行重点建设。虽然我们在综合优势上无法与一些重点大学相比,但是我们本着“服务地方,面向基层”的宗旨,并结合自身特点在教学和实践上办出了一些特色。凭借西部大开发的东风,我们一定会抓住四川省跨越式发展的契机,继续加大对电子材料专业方向的投入,争取在教学、实践中办出更多的特色,为四川省,以及西南地区,乃至全国培养出更多的电子材料人才,为我国的科技、经济、军事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基金项目:西华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电子材料与元器件方向的课程设置及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注释

生物材料行业研究篇9

一、农产品精深加工研究与开发

通过高新技术的应用,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扩大内需。本年度重点支持:

1、粮、油、果、蔬、肉、蛋、奶等农产品贮运、保鲜、包装工艺技术研究;

2、小麦、玉米、芝麻、大豆、花生等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

3、功能性乳制品的开发研究;

4、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新技术研究。

二、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安全高效栽培技术

农作物新品种在农业生产上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专用、优质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满足我省农业结构调整和加入wto的需要。本年度重点支持:

1、农作物新品种选育;

2、主要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3、主要农作物安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三、优良畜禽、水产品种选育及安全高效养殖技术

发展养殖业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粮食转化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本年度重点支持:

1、畜禽、水产资源保护及新品种引进、培育、改良和快速扩繁技术研究;

2、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优质高效养殖关键技术研究;

3、主要畜禽疫病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重点开展新型兽药和高效疫苗的研制,提高药效和安全性,降低药物残留;

4、研究蛋白质饲料、农副产品饲料高效利用技术,研制安全、高效、无污染新型饲料添加剂和安全饲料产品,加强饲料与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

四、绿色农业科技工程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无公害农产品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实施绿色农业科技工程,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保证人们身体健康。本年度重点支持:

1、土壤与水体污染的治理技术研究;

2、生物农药、生物化肥的引进、研制与推广;

3、无公害食品安全标准制订和生产技术规程研究;

4、无公害食品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五、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领域

农业高新技术主要包括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通过农业高新技术的突破,推动传统农业改造,提高农业技术含量,推进我省农业技术升级。本年度重点支持:

1、生物技术创造作物优异种质资源;

2、植物脱毒快繁技术和细胞微繁技术研究;

3、动物胚胎生物技术和性别控制技术研究;

4、利用基因工程、细胞融合等技术培育改良食用菌、农用益生菌、保健益生菌、工程菌等;

5、智能化农业研究。包括新型农业信息系统平台研制、农业数据库建设、农业智能化专家系统研制开发、土壤信息系统研制、3S技术、农业灾害动态监测、评估、预报、预警信息系统等。

六、节本高效农业综合技术

通过良种、良法、良田、良制高度配套等节本高效农业综合技术的突破,实现农业生产、加工、营销一体化,农作物专用品种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产业化和产品标准化。本年度重点支持:

1、主要农作物标准化生产质量保证技术体系;

2、设施高效农业生产技术体系研究;

3、提高水、肥等利用率技术研究与示范。

七、林木、果树、蔬菜、花卉新品种选育及配套高效种植技术

发展公益林和生态林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条件,花卉业发展迅速,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果树和蔬菜不仅是调整农业结构的需要,也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本年度重点支持:

1、名优蔬菜、瓜果等新品种选育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2、名贵花卉新优品种引进、选育、快繁技术及花期调控研究;

3、采用生物技术等育种手段培育林木新品种及其苗木产业化;

4、##省特色经济林品种选育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八、重大农林病虫草害和农业灾害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技术

农林病虫草害的发生、发展会给我省经济造成很大损失,防治病虫害是农业生产的一项长期重要的任务。本年度重点支持:

1、重大农林病虫草害灾变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2、灾害风险预测技术和中、长期预测预报技术研究;

3、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型农药研制及合理施药技术研究;

4、主要农作物病害诊断技术和诊断试剂研究。

九、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技术

我省是一个资源紧缺的省份,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是各方关注的重大课题。本年度重点支持:

1、研究建立土、水、肥演变规律监测系统;

2、农业废弃物和作物秸杆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3、节水农业灌溉技术和集水技术研究;

4、水土保持和生态农业等综合技术研究。

十、加强农业科技基础性工作

重视农业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加强农业科技基础性工作,增强区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本年度重点支持:

1、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搜集、保存、鉴定、评价和创新利用工作,建立生物多样性的数据信息系统和生物资源保护及评价体系;

2、主要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的收集、保存及培育扩繁;

3、害虫等抗药机理研究及长期监测;

4、农业标准化研究。

工业

一、能源深加工及新能源

能源是工业的食粮,也是农业、国防、交通以及人民生活所必须的物质。能源作为一种资源,特别是煤、石油等一次性能源,是有限的。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世界爆发能源危机以来,世界各国对能源的开发利用都给予了高度重视,能源科技发展很快,特别是近年来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清洁能源的制取和清洁燃烧技术得到重视和发展,也是我省科技工作的重点。本年度重点支持:

1、煤炭气化、液化关键技术;

2、天然气液化及应用技术;

3、煤、石油清洁燃烧技术;

4、煤、石油、天然气深加工技术;

5、新型电源技术;

6、电动专用车辆制造关键技术;

7、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高效利用技术;

8、高效节能变压器及电力、电器节能技术。

二、通信设备

1、移动通信基站重点支持以太阳能为能源的无人值守移动通信基站的开发。

2、无线用户环路系统

无线用户环路系统是一种采用先进同步CDma技术的通信系统,主要用于公共电信网中由交换机到电话用户之间的连接,替代传统的电话线,也可独立组成专用网。本年度重点支持:

(1)实现系统终端的可移动性;

(2)以SCDma系统为平台的综合应用。

3、综合接入系统

综合接入系统包含各种接入系统、家用多功能终端和宽带多媒体接入系统,可每系统单独使用,也可多系统联合使用,是电信网和广电网中用量很大的有线接入系统。本年度重点支持:

(1)有线电视(CatV)接入系统(含HFC混合接入系统);

(2)SCDma无线接入系统;

(3)无源光接入(pon)系统;

(4)塑料光纤接入用户系统。

4、波分复用系统

波分复用系统(wDm)是把不同波长的光信号复用到一根光纤中进行传输的设备。具有超大容量,系统升级容易,升级时能大限度地保护已有投资;对数据率"透明";高度的组网灵活性、经济性和可靠性。本年度重点支持有下列功能的设备:

(1)采用开放式系统;

(2)可与任何厂家的SDH设备、准同步数字系统(pDH)设备兼容;

(3)具有强大的网管功能,实时监测各站的状态,与SDH网管兼容。

5、无线ip通信产品

无线ip技术是目前通信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其产品包括:无线ip接入设备、无线ip路由器、个人移动网络终端及配件等。本年度重点支持:

(1)无线ip接入设备;

(2)无线ip路由器;

(3)移动网络终端及配件;

(4)本地多点分配系统(LmDS)。

6、智能通信网络

智能网络是在原有通信网的基础上设置的由软件实现的附加网络系统(包括现有的公用电话网、移动网及宽带的综合业务数字网等),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快速开发新的市场和高收入的业务。智能网已在全国固定电话网上大规模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全国范围内的移动智能网工程建设正在启动,预计两年内将发展到上千万用户、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在现有智能网技术及移动智能网产品的基础上,本年度重点支持:

(1)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GSm移动通信的智能网CameL产品的产业化;

(2)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CDma移动通信网的智能网win产品的开发;

(3)ip智能网产品。

三、网络与信息安全产品

1、信息安全产品

随着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推进,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要。本年度重点支持:

(1)网络安全及系统防护技术与产品

(2)信息安全防护技术

(3)数据库加密技术

(4)网络预警系统

2、网络产品

网络产品包括网络管理及监控软件、实现各种网络协议的软件、路由器、集线器、网卡、网络数据交换设备等。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网络综合化、高速化、多媒体化的速度加快,产品不断升级换代。

目前,我国虽在产品的技术档次、种类、产量规模上与国外有很大的差距,但从网络系统安全及国家安全角度出发,我们必须开发国产网络产品。本年度重点支持:

(1)开发、生产各种不同用途、性能的局域网交换机(LanSwitch)、集线器(Hub)、网卡、网络数据交换设备;

(2)开发、生产数字用户接入服务器;

(3)计算机网络管理产品;

(4)ip业务管理软件平台;

(5)高性能安全网关产品。

3、路由器

路由器是计算机网络的枢纽。它负责联接各种不同结构和类型的数据网,转发和沟通来自这些互相联接的不同传输网络的信息,使用户能够通过网络共享信息和交流。本年度重点支持:

(1)提高和完善产品的功能、技术指标;

(2)开发中低端路由器性能测试工具,完善产品的测试手段;

(3)提高中低端路由器产品的设计技术,完善生产工艺和规模生产技术;

(4)开发自主版权的网络互联设备的专用嵌入式操作系统、安全管理等软件,以提高路由器的转发速率、可靠性、安全性和互连互通性;

(5)高性能安全路由器。

4、宽窄带综合业务管理系统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用户对带宽需求的增加,网络宽带化已经成为必须的发展趋势。如何针对市场的变化确定所开展的业务,并对业务进行有效地管理,是经营者需要加以重点考虑的内容。

由于我国电信和互联网的管理体制不同于国外,而且目前国、内外的业务管理系统仅局限于窄带业务管理,因此开发能兼容窄带业务的宽带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将用户的管理、网络和业务的计费、网络的管理、资源的分配和经营者的决策支持系统融为一体,有利于帮助网络的管理者和经营者及时、迅速、准确地获取网络运行报告和经营信息,提高服务质量,掌握市场的主动权。本年度重点支持:

(1)动态宽带分配技术及产品;

(2)安全接入技术及产品;

(3)网络管理技术及产品;

(4)网络分析技术及产品;

(5)数据库、数据仓库技术及产品。

5、pDp和新型LeD关键技术

重点发展等离子彩电、LeD大屏幕等产品。促进等离子彩电发展上规模,并带动等离子彩电显示平板玻璃等配套产品的发展;拓展LeD大屏幕产品系列,扩大固定大屏和车载大屏的生产规模,提高国际竞争优势。本年度重点支持:

等离子彩电、LeD大屏幕等产品。

6、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

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itS)是为监控公路(网)车行状况、疏导路面交通而设计的专用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公路(网)itS包括:为采集和处理路段车行状况及气象变化等数据、图像信息而设置的监控系统;为传输这些数据信息而设置的公路(网)专用通信系统;为提供警示、管理等情报信息而设置的路况公告系统;收费结算系统。公路(网)itS涉及数据信息监控管理总中心、区域分中心、收费站或监控站等三层设计内容。本年度重点支持:

(1)为国产化itS而开发的关键设备、关键技术;

(2)适合多业主投资建设的高速公路网使用的收费结算系统;

(3)公路(网)收费系统;

(4)已产品化集成的公路(网)itS系统。

四、计算机与软件产品

1、基础软件

本年度重点支持:

(1)Linux的研究与应用、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2)中文支撑软件与技术;

(3)中间件、控件技术与产品。

2、工具软件

本年度重点支持:

(1)各类背景的CaX(包括Cae、CaD、Capp、Cam和Cat等)工具软件;

(2)电子辞典;

(3)程序设计、测试等网络工具软件。

3、应用软件

重点支持与政府、农业、金融、税务、公安、电信、教育、医疗、商业、交通等领域结合的应用软件,尤其是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税务管理等方面的软件产品。

4、软件工程技术

重点支持:研究软件策划、开发、生产等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推进以构件为基础的软件工业化生产,实现优化的集成方案,促进和提高软件企业在大型、关键应用系统开发与集成方面的能力。

5、专用计算机

结合我省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进展,重点支持:

(1)网络计算机;

(2)税控收款机。

6、专用防护卡

重点支持青少年健康上网防护卡等产品。

五、新型电子元器件及关键材料

1、微电子元器件

微电子元器件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提高微电子元器件的设计、制造、封装等方面的水平,生产片化,小型化的元器件产品是当前工作的重点。本年度重点支持:

(1)厚膜混合集成电路及消费类电路;

(2)电力电子器件;

(3)片式电阻、片式电容;

(4)微波器件及电路。

2、光电子元器件

光电子器件是光通信的基础,为促进光电子器件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提高器件的集成度,向更多更高性能发展,以满足通信领域发展的需要。本年度重点支持:

(1)光滤波器和隔离器;

(2)光交叉连接和光分插复用系统;

(3)液晶平面显示(LCD)及其配套部件和材料;

(4)发光二极管(LeD);

(5)光通信用激光器。

3、电子信息材料

电子信息材料是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根据电子元件向高强度、高稳定、高可靠、轻量化和多功能化方向发展的需要,要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技术成熟、生产规模与投资强度适度和市场前景好的电子信息材料。本年度重点支持:

(1)多晶硅;

(2)8"硅单晶及抛光片;

(3)三氟化氮(nF3);

(4)氢氧化亚镍;

(5)烧结钕铁硼永磁材料。

4、新型显示器件

本年度重点支持:

(1)薄膜真空显示器;

(2)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屏;

(3)无机薄膜电致发光屏;

(4)提高发光亮度及发光的均匀性、稳定性。

5、新型电池

重点发展手机、电动车、笔记本电脑等专用电池,本年度重点支持:

(1)锂离子电池

(2)镍氢电池

六、生物技术

以基因工程、红胞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等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生物技术产业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支柱产业。

1、优质高产菌种选育及应用

采用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构建优质高产新菌种,开发新型生化产品,并加快其在食品、轻工、农业、环保等行业的应用。本年度重点支持:

(1)发酵法生产功能性代谢产物;

(2)新型生物化工产品开发与生产;

(3)生物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与应用。

2、新型、高效工业酶制剂

近年来工业有酶制剂发展很快,尤其是新型、高效工业用酶制剂应用范围和领域迅速扩大。通过增加酶制剂新品种,并拓展新的应用领域,是实现工业酶制剂产品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途径。本年度重点支持:

(1)洗涤用酶制剂的开发与生产;

(2)纺织造纸用酶制剂的开发与生产;

(3)食品用蛋白酶、工业用纤维素酶、高温淀粉酶。

3、生物分离技术及成套设备

适用于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中药活性成分分离等用的高精度、自动化、程序化、连续高效的设备和介质,如大孔树脂等,适用于生物制品厂的生产装置是目前产业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年度重点支持:

(1)分离介质及装置的开发与生产等。

(2)膜分离组件及装置的开发与生产等。

4、生物传感器

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发酵工业等领域应用广泛,市场潜力很大。本年度重点支持:

(1)味精、氨基酸、抗生素等发酵工业过程在线优化控制系统及多参数生物传感器在线监控系统;

(2)科研用生物传感器。

5、新型生物化工产品

利用发酵工程、酶工程技术以及膜技术、超微粉碎技术、超临界淬取技术,加快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开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生物化工产品。本年度重点支持:

大豆、玉米等综合利用开发生产新型生物化工产品。

七、新型材料

1、纳米材料

纳米材料制备技术,应用纳米技术开发新型功能材料。本年度重点支持:

纳米材料理化研究、纳米材料的检验、纳米材料在陶瓷、耐火材料摸具、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应用。

2、新型合金材料

新型合金材料品种多、性能优越、市场前景广阔、附加值高、经济效益显著。本年度重点支持:

(1)钨钼基合金材料;

(2)镁合金材料及制品;

(3)高性能、高精度铝合金板带箔;

(4)特种功能铜合金材料及制品。

3、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性能功能化、成本较低、应用范围广泛,改变了传统金属材料发展潜力的不足,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显著。本年度重点支持:

(1)电子陶瓷复合材料;

(2)纳米复合材料;

(3)铝、镁基复合材料。

4、超细粉体材料

随着无机矿物及金属粉体的超细化,使这些粉体具有了许多特殊功能,许多领域具有广泛用途。同时,超细粉体材料产业的发展可带动一批新兴产业,并给传统产业注入新的活力。本年度重点支持:

(1)钼、镁、铝等超纯、超细金属微粉;

(2)金刚石微粉;

(3)氧化铝微粉;

(4)二氧化硅微粉。

5、新型建筑材料

新型建材是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产品品种多,市场前景好。本年度重点支持:

(1)新型保温隔热材料;

(2)新型防水密封材料;

(3)环保型、功能型装饰材料与涂料;

(4)新型墙体材料。

6、优质耐火材料

耐火材料是我省的优势产业,优质耐火材料,市场前景广阔,竞争力强,经济效益显著。本年度重点支持:

(1)特种窑炉专用耐火材料;

(2)特种功能耐火材料;

(3)高性能浇注料;

7、新型超硬材料

超硬材料是我省的优势产业。新型超硬材料,市场前景广阔,竞争力强,经济效益显著。本年度重点支持:

(1)亚微米及纳米金刚石、立方氮化硼粉体的提纯及分散技术;

(2)亚微米及纳米金刚石、立方氮化硼粉体的工业应用技术;

(3)自锐性金刚石磨料及其新型磨具的研究开发;

(4)自锐性立方氮化硼磨料及其新型磨具的研究开发。

8、先进陶瓷材料

先进陶瓷是指采用精制的高纯、超细的无机化合物为原料及先进的制备工艺技术,制造出性能优异的产品。广泛有于电子、计算机、通信、激光、机械、化工、纺织、汽车、能源、医疗及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领域。先进陶瓷的种类繁多,覆盖面很广,本年度重点支持:

(1)厚、薄膜电路用低成本、高导热率、高绝缘氧化铝和氮化铝基片;

(2)高性能结构陶瓷。

9、人工晶体材料

人工晶体又称合成晶体。许多单晶体具有各种独特的物理性质,且能实现电、光、声、热、力等不同能量形式的交互作用和转换,在现代科学技术中应用十分广泛。人工晶体按其物理性质可分为半导晶体、压电晶体、铁电晶体、激光晶体、光学晶体、非线性光学晶体、电光晶体、磁光晶体、闪烁晶体等。本年度重点支持:

(1)非线性光学晶体、激光晶体应用与开发;

(2)技术含量高、性能优异的金刚石膜制品;

(3)具有高阻挡射线本领、高发光效率、高分辨率、高响应速率的闪烁晶体的研究与开发应用。

10、新型玻璃

新型玻璃是指采用精制、高纯或新型原料,同时采用新工艺技术制成的具有特殊性能和功能的玻璃或无机非晶态材料。新型玻璃是高新技术领域不可缺少的材料,特别是光电子技术开发的基础材料。本年度重点支持:

(1)光功能和光传输功能玻璃;

(2)电磁、磁光、光电、声光、压电、高强度玻璃;

(3)生物化学功能玻璃。

11、无机涂层

以金属氧化物、金属间化合物、难熔化合物等无机化合物及金属的粉末为原料,用各种方法加涂在各种结构底材上,保护底材不受高浊氧化、腐蚀、磨损、冲刷,并能隔热或有新的光、电等性能的一类材料。本年度重点支持:

(1)机械零部件表面改性工艺技术及材料和其在工业上的运用;

(2)隐身、热障、红外辅射等功能涂料及其涂层技术。

12、有机及精细化工材料

(1)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及相关产品

塑料、新型橡胶及合成纤维是三大合成材料,在国防工业、航空、交通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本年度重点支持:

①工程塑料与通用塑料的高性能化;

②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及应用;

③耐极限条件的功能橡胶及制品;

④新型合成纤维及高功能性纤维;

⑤纳米有机高分子材料。

(2)新型催化剂及载体

催化技术是现代石油和化学工业最重要的关键技术之一,催化技术的核心是催化剂。本年度重点支持:

①高效乙烯工业用净化催化剂;

②聚烯烃及其它聚合用高效催化剂;

③新型高效有机及精细化工催化剂;

④新型环境友好化工工艺催化剂;

⑤以汽车尾气处理为主的环保催化剂;

⑥与上述催化剂有关的原材料及化学品。

(3)电子化学品及其它有机新材料

电子化学品是一类加工精细、技术含量高、配套性强的有机材料。本年度重点支持:

①高分辨率光刻胶;

②彩色液晶显示器用化学品;

③与彩色感光材料有关的化学品;

④能够增加石油采收率的化学品;

⑤手性化合物及其制备技术。

八、先进制造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是国民经济生存发展的技术基础,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载体,是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技术。

1、工业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为"刚性"自动生产线向多品种混流成批量的"柔性"自动生产线过渡奠定基础。本年度重点支持:

(1)工业机器人产品及关键技术的开发:结合汽车、机械及电子等产品生产的需要,开展焊接、喷涂、装配、搬运上下料等工业机器人,开发低成本简易机器人产品、关键零部件及智能感官装置;

(2)工业机器人示范作用:结合工业机器人典型示范应用工程,开发工装夹具及周边设备;

(3)利用纳米技术开发制造微型机器人。

(4)其它领域机器人产品开发及应用。研制开发在恶劣环境和人不可进入的环境下工作的机器人。如用于农业、森林防火、核幅射和有毒环境、管道检修和维修机器人及医用、家用等服务机器人。

2、数控加工技术

应用数控加工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机床的加工精度和效率,可以加工以往难以加工的复杂形状的零件,可以实现单位件、小批量生产的自动化,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是为整个制造业提供现代化装备的关键基础产品。本年度重点支持:

(1)数控机床关键部件:高可靠性和高性能的刀架、刀库及机械手和立卧转换主轴头等;

(2)数控系统高性能、结构化、商品化软件包开发;

(3)高性能加工软件包,例如:RtCp软件包,复杂曲面编程加工等;扩展应用领域,例如:纺织机械、包装机械、激光加工控制等;

(4)数字化的高可靠、高性能和高转速的主轴驱动装置开发;

(5)高性能的伺服电机:直线电机和直线驱动电机及其高速精密控制单元的研发。

3、机械基础件制造技术

机械基础件是提高机械产品质量及可靠性、降低生产成本、缩短产品开发周期的重要基础。发展机械基础件制造技术是以提高机械基础件的质量和可靠性为中心,开发具有无泄漏、无污染、低能耗、高可靠性、低噪音、高精度、高寿命的新一代机械基础件,满足为重点主机和重大成套设备配套的需要。本年度重点支持:

(1)液体传动技术装置:行走机械静液传动和负荷传感技术(如超高压柱塞泵和马达,具有负荷传感功能的高压多路换向阀等);电液伺服比例技术(如永磁马达直接驱动式电液伺服比例阀、集成化伺服驱动系统等);重点工程配套新型气动元件(如汽车专用气动元件、智能型气动力隔膜阀、组合气缸及模块化机械手功能部件等);

(2)精密模具:采用CaD/Cam/Cae技术和高效、高精工艺及其装备,开发大型、复杂、精密成型模具和高速、精密、长寿命冷冲模具。

4、激光加工技术

激光加工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已在汽车制造、钢铁冶金、机械制造、石油化工、材料科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具有高质量、高并行率等优点。本年度重点支持:

(1)激光切割技术产品;

(2)激光焊接技术产品;

(3)材料激光表面变性处理;

(4)激光开槽(LaserCaving)和快速原型制造技术产品。

5、电力电子设备

电力电子设备主要由电力半导体器件和控制模块构成,能对电能进行各种变换、控制和调节,具有节能、省材、高产的特点,是工业控制领域的重要设备。电力半导体器件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晶闸管类器件,主要有:普通晶闸管SCR、门极可关断晶闸管Gto、集成门极换向晶闸管iGCt等;另一类是晶体管类器件,主要有:大功率双极型晶体管GtR、场效应晶体管moSFet、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等。

预计今后几年,我国电力半导体器件市场将增长30%以上,每年需求量达6000多万只,其中增长较快的是SCR、iGBt、mDSFet、iGCt等器件:电力半导体器件发展的趋势是:大容量化、高频化、智能化、小功率器件芯片方片化。模块的发展趋势是:多功能化、智能控制化、绿色环保化。本年度重点支持:

(1)大容量晶闸管类器件的批量生产;

(2)新型器件iGCt、iGBt的应用;

(3)功率器件方片化制造技术的应用;

(4)大功率器件及模块的配套件(如:散热件、绝缘件、保护件、驱动器等)的批量生产;

(5)智能控制模块的开发;

(6)采用功率总线技术集成的高可靠模块的开发;

(7)智能化、高可靠、高电压、大功率变频调速技术的应用(贷款贴息方式支持)。

九、化学工业技术

(一)农用化工

我省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能动摇,为保证农作物的优质高产,农用化工包括化肥、农药是优先发展的领域之一。

本年度重点支持:

1、化肥多元素、高农度、专用、缓释复混肥技术和产品开发;BB肥(掺混肥)的基础粒肥制造掺混技术及产品开发;螯合、专用、新型微肥开发。

2、农药环保型农药制剂与助剂开发;双氧威原药及新型制剂开发;四氢酞酰亚胺类新型除草剂的创制与开发。

(二)石油化工

石油化工是化学工业的龙头,是为有机化工、有机高分子合成材料和精细化学品提供原料的工业,虽然我省油气资源"有而不富",可以利用国内外资源,弥补不足,石油化工仍应为优先发展领域。结合我省具体情况发展方向应是发展石化装置提供的产品(也包括从国内外取得的石化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并为现有大型石化装置提供服务,主要是开发、能潜代这些装置应用的进口化学品,以这种方式使石油化工成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点。

本年度重点支持:尼龙66色母粒生产技术;聚酯生产工程技术;100克工艺苯酐生产技术;高纯氯乙酸、醋酸乙稀产业化工程;分子氧催化氧化环已稀(环乙烷)生产已二酸新技术及催化剂推进工程。

(三)精细化工

精细化工是技术密集、附加值高、具有功能性和最终使用性的产品,有40多个门类,属高新技术产业,是当今世界化学工业激烈竞争的焦点,也是21世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本年度重点支持:苯氢化制环已烯的催化剂研制开发;环已烯水合制环已醇催化剂的研制开发;环已烷或环已烯一步氧化法制已二酸的研制开发;合成氨厂用脱硫、变换、氨合成新型催化剂的研制开发;新型造纸化学品的研制开发;无污染皮革化学品的研制开发;速溶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类絮凝剂及应用的研究;高分子量低官能度聚醚多元醇的开发;环已烯衍生物及其生产新工艺研究开发;无污染制革工艺和助剂的研究开发;液相催化加氢制对苯二胺的研究开发;

(四)化工共性技术

在化学工业中,有许多化工产品生产中都可以使用的技术,称之为共性技术。近些年来工业发达国家开发了一批新的共性技术,极大地推动了化学工业的技术进步,"十五"期间以至更长的一段时间里,结合科研开发和技术创新有选择地开发和掌握共性新技术,对赶超国际化工技术先进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本年度重点支持:

1、新分离技术。它是获得高质量、高纯度化工产品的重要手段。重点是超临界萃取技术、膜分离技术,分子蒸馏技术、变压吸咐分离技术等。

2、聚合物改性技术。重点是共混技术、共聚技术、表面处理技术。

3、精细加工技术。重点是超细合成技术、超微细粉体技术、超纯物质加工与纯化技术

4、新型节能技术。化工节能对解决我国能源的供需矛盾意义重大,重点是热管技术、热泵技术、贮氢新技术。

5、新型环保技术。化工行业既要为本行业提供"清洁工艺"和三废治理技术,又必须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污染防治、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技术和产品。重点是:新型生化技术、新型液膜技术、萃取技术等。

(五)化工机械技术

本年度重点支持:各种化工单元设备和专用设备。环境保护专用技术设备;链式斗提固体输送技术设备;开发炉、机、塔、器泵先进制造技术。

(六)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以金属氧化物、金属间化合物、难熔化合物等无机化合物及金属的粉末为原料,用各种方法加涂在各种结构底材上,保护底材不受高浊氧化、腐蚀、磨损、冲刷,并能隔热或有新的光、电等性能的一类材料。一般无机涂分为保护涂层和功能涂层两大类。按成分有玻璃质涂层、陶瓷涂层、金属陶瓷涂层、金属间化合物涂层、无机胶结剂涂层以及复合涂层等。在宇航、航空、能源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典型的无机涂料有红外线辅射涂层、人造卫星热涂层(温控涂层)、高温绝热涂层、热处理保护涂层以及防腐蚀涂层等。

本年度重点支持:

(1)机械零部件表面改性工艺技术及材料和其在工业上的运用;

(2)隐身、热障、红外辅射等功能涂料及其涂层技术。

(七)有机及精细化工材料

1、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及相关产品。塑料、新型橡胶及合成纤维是三大合成材料,在国防工业、航空、交通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年度重点支持:

(1)工程塑料与通用塑料的高性能化;

(2)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及应用;

(3)耐极限条件的功能橡胶及制品;

(4)新型合成纤维及高功能性纤维;

(5)纳米有机高分子材料。

2、新型催化剂及载体。催化技术是现代石油和化学工业最重要的关键技术之一,催化技术的核心是催化剂。

本年度重点支持:

(1)高效乙烯工业用净化催化剂;

(2)聚烯烃及其它聚合用高效催化剂;

(3)新型高效有机及精细化工催化剂;

(4)新型环境友好化工工艺催化剂;

(5)以汽车尾气处理为主的环保催化剂;

(6)与上述催化剂有关的原材料及化学品。

3、电子化学品及其它有机新材料。电子化学品是一类加工精细、技术含量高、配套性强的有机材料。按使用范围可分为集成电路和分立器件用材料、印制线路板生产与组装用材料、显示器件用材料三大类,包括特种高分子材料、专用橡胶件、特种气体、光刻胶、专用试剂、封装材料、电子粘结剂、清洗剂、印刷线路板用化学品、液晶显示器用化学品等。

本年度重点支持:

(1)高分辨率光刻胶;

(2)彩色液晶显示器用化学品;

(3)与彩色感光材料有关的化学品;

(4)能够增加石油采收率的化学品;

(5)手性化合物及其制备技术。

十、纤维材料与纺织品开发

通过开发资源可再生的绿色纤维、改进提高功能、差别化纤维材料的性能、提高纺织面料的绿色天然效能,开发新型产业纺织材料,拓展行业领域,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本年度重点支持:

1、绿色纺织材料及纺织面料

(1)新型绿色纤维材料开发:如聚乳酸纤维、竹纤维等;

(2)新型绿色纤维纺织工艺及面料开发;

(3)纺织材料的绿色染整助剂及环保染整工艺开发;

2、蛋白纤维材料的开发研究

(1)纤维素基的大豆蛋白纤维及其面料的开发研制;

(2)大豆蛋白纤维仿真(丝、毛、羊绒)高档抗皱纺织面料的研究开发;

(3)牛奶蛋白纤维及服装面料的开发研究;

(4)羊毛角蛋白纤维再生研究开发;

3、功能性纺织材料、产业纺织材料的研究开发

(1)超细纤维、功能性纤维材料及功能纺织品的开发研究;

(2)纺织品功能性染整助剂、染整工艺技术开发研究;

(3)用于农业、水利、公路等土工合成材料的研究与开发;

(4)用于医疗卫生、汽车内饰、运动旅游纺织品的研究开发;

4、纺织新工艺技术

(1)新型聚集纺纱技术开发研究;

(2)新型环保浆料及上浆技术研究开发;

(3)清洁纺织生产工艺技术研究开发;

(4)新型纺织技术研究开发,如高效能精梳、低捻气流纺等;

(5)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在纺织上的应用开发。

十一、轻工、食品

轻工、食品行业是我省较大的传统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任务很重,科技工作的重点应是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开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名、优、新、特产品,以及出口创汇产品,本年度重点支持:

1、造纸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新型造纸助剂研制;

2、皮革鞣制新技术及高档皮革制品开发;纳米材料在皮革制品中应用研究;

3、改性塑料制品开发;防雾、防尘长寿聚烯烃棚膜开发;

4、绿色食品、功能食品、方便食品及食品添加剂;白酒风味改良剂,油炸方便面降油技术,高压灭菌技术,活性红茶菌生产技术;

5、食品加工关键设备研制;

6、新型高性能小家电产品开发;

7、高档陶瓷制品及珍珠岩在陶瓷上应用研究。

十二、配电自动化

配电自动化是利用现代的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对在线运行电网设备进行远方监视和控制的网络系统。一是馈线自动化,使配网能实现故障自动隔离,网络重构及运行方式的自动监视、调整和控制;二是配电站自动化,使配电站的运行实现远方监视与控制,提高运营的经济性、安全性;三是配网管理自动化,包括配电运行信息的远方采集,运行状况的监视以及网络分析的运行决策。

1、馈线自动化

馈线自动化是指配电线路的自动化。包括配电网的高压、中压和低压3个电压等级范围内线路的自动化。重点放在量大面广的10千伏中压配电线路的自动化。本年度重点支持:

(1)运行状态监测:正常状态监测的数据主要有电压、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电量和开关设备的运行状态,监测是实时的,监测装置一般称为线路终端(FtU)。配有信道设备时,这些数据可以送到控制中心或分中心处理;在没有信道设备时,可以保存在终端就地显示或人工采集加以监测;

(2)远方控制:远方控制可以分为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类。所谓集中制,是指从线路终端(FtU)获得的信息,由控制中心通过专用软件进行判断作出控制,也称为主从式控制;分散式是指FtU根据馈线中信息(或U-t或i-t),对所控开关设备进行控制,这是自动化的初级阶段。控制方式的选用要考虑配电网结构、线路间相互联络可能性,以及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等因素。

2、配电站自动化

配电站数量多,分布广。它既是中压配电网中的负荷,又是低压配电网的电源。配电站实现经济运行,确保其安全供电,对满足用户需求,有着重要的意义。本年度重点支持:

配电站自动化系统技术研究。

3、配网管理自动化

配网管理自动化是指用计算机、通信等技术和设备对配电网的运行进行管理,从信息角度看,它是一个信息收集和处理的系统,它在操作系统、数据库、人机界面、通令规约上遵守现行的工业标准,是一个开放系统。本年度重点支持:

(1)配网管理地理信息系统:为了缩短事故处理时间,提高供电可靠性,应把配电网的设备和运行信息与地理信息、自动绘图(GiSw/m)相联系,将使配电网信息的含义表示得更直观,也对运行带来极大的方便;

(2)集中式的配电管理系统:由一个配电自动化主站,实行对整个配电网的数据采集,并和馈线自动化、变电站自动化、用户自动化集成为个系统,这个系统可以称为集中式配电管理系统(DmS)。整个配电自动化由一个一级主站、若干个二级主站以及若干个子系统,如用电管理子系统、负荷管理子系统等集成,这样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也是分层和分布的,这种结构最适合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该系统主要功能有:数据采集,运行状态监测,停电管理,负荷管理,网络重构,与相关系统通信。

4、配电网负荷调峰自动化

配电网调峰手段是保证电网安全、经济的重要手段,抽水蓄能电站,尤其是中小型抽水蓄能电站极为适合配电网的调峰。鉴于抽水蓄能电站在负荷中心,起动快,负荷跟踪迅速,在2-3分钟内可以满足配电网调峰的需求。本年度重点支持:

研制新型集成、灵活、智能化的启动、运行控制器,以满足高可靠性、经济性能好的配网调峰。

5、系统信息化与自动化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以往各自独立的二次系统逐渐向数字化、智能化、标准化、集成化、开放式方向发展。电力系统是传统产业,通过采用信息化、自动化技术,提高运行水平及管理能力,是增强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提高信息化水平的前提是采用数字化设备,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对原有的设备及系统进行技术提升,通过采用高级应用软件,提高设备的运行、维护及管理水平。信息化技术包括:数字化产品(包括:一次设备的控制部分、继电保护设备、电测量传感器及监测仪表产品等),发电厂、变电站及配电网的自动化信息网络,提高发电机组运行效率、提高变电站自动化水平的优化控制软件,提高设备运行维护水平的状态检修软件,提高厂、站运行效益的经济评价软件以及配电网管理软件(emS、DmS及GiS)等。

基于我国电力行业技术发展和应用特点,本基金提倡中小企业本着"有限资源、突出重点、发挥优势、配套协作"的精神,鼓励具备软件开发能力的企业,围绕inteRnet技术、面向对象技术、数据库技术、JaVa技术、对象链接与嵌入技术、分布计算技术等,开发具有一体化、跨平台特征的系统软件和高级应用软件,鼓励硬件生产企业按照国际标准开发具有较高通用性、实用性、开放性和可靠性的多功能智能设备。

6、配电网自动化系统

配电自动化是利用现代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电子技术,对配电网进行离线与在线的智能化监控管理,使配电网处于安全、可靠、优质、经济的最优运行状态。它对提高配电网供电质量、服务质量和运行管理水平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采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提高常规设备的性能及自动化水平的产品开发

采用现场总线技术的智能化开关柜;

具有控制、保护和监测功能的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化和网络化的终端设备;

采用小型化技术和新型原理的开关操动机构及其智能控制单元。

(2)采用数字化及现场总线技术的状态监测产品

采用新型原理的电流、电压传感器,如:采用罗戈夫斯基线圈、光一电效应、磁一电、霍尔元件、电阻分压等原理。其输出可直接与数字化设备接口;

电力设备在线数字化状态检测及监控仪表;

电能质量检测、控制与综合治理设备。

(3)用于柔性(灵活)输变电系统的新型装置的开发

潮流控制器、无功功率发生器、动态电压恢复器、配电网调理装置等。

(4)通信方式及通信网络技术及产品开发

开发高性能、高可靠性、低成本的配电网络通信技术及产品(如:中、低压电力线载波系统pLC等)。

十三、制造业信息化

根据我省制造业信息化的需求,建立二次应用研究开发与技术攻关体系。完成如下五大类16项共性技术的推广应用研究。为示范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技术支持和保证,为示范企业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供成熟、成套的技术和软件平台。

(一)产品设计的信息化及应用技术

1、面向典型产品,开展CaD/Cae应用技术研究,形成专业化CaD、Cae应用软件。

2、工业设计应用技术研究:产品形象技术及CaD、产品造型技术及CaD快速成型技术及CaD系统。

3、开展产品数字化设计及制造技术研究,建立3-4种典型新产品的数字化模型。

(二)基于pDm的设计制造过程集成化技术

1、产品网络化协同设计的应用研究,开发模具网络化设计软件;

2、面向行业和中小型企业,开发完成4-5个基于pDm的应用集成系统。

(三)企业管理信息化

面向流程型企业和离散型企业,开发具有行业特色的中小企业信息管理应用系统(重点开展典型行业的企业模型和新型eRp实施方法的研究)。

(四)制造过程中的信息化技术

1、研究开发基于网络的企业协同与异地设计制造的支持平台;

2、面向流程企业,开发先进的生产过程控制软件,使其商品化;

3、面向流程企业,研究开发产品配方专家系统;

4、开展制造自动化系统的仿真与优化研究;

5、面向流程企业,开展复杂系统控制方法与技术的研究;

6、新型数控技术及装备的开发。

(五)应用集成技术

1、开发异构平台间的数据转换接口和信息集成应用技术;

2、编制典型行业的产品数据分类编码指导性规范,为信息集成及应用集成奠定基础;

3、开展信息安全技术及安全机制的应用研究;

4、建立具有应用托管服务、资源管理配置功能的网络应用服务平台;

十四、广播电视技术产品

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及数字压缩处理技术迅猛发展,广播电视发生着划时代的变革,模拟电视广播体制正在向数字电视广播体制转化,将来的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系统会演变为交互式综合业务信息传播的终端,是国家信息化基础设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年度重点支持:

1、卫星接收设备;

2、mpeG数字视音频编解码设备;

3、机顶盒(包括:卫星直播、地面广播、有线广播)产品。

社会发展

一、人口、医疗卫生与健康

本年度重点支持:

1、人口控制与优生优育技术

(1)适合广大农村人口的节育优育技术;

(2)高水平、系列化的计划生育药具和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3)出生缺陷的产前筛查和诊断技术。

2、重大疾病综合防治技术

(1)流行性传染病防治关键技术的研究;

(2)重大疫病快速救治技术研究;

(3)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病毒性肝炎、糖尿病、老年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4)中医症侯诊断技术标准化研究;

(5)中医防治重大疾病及常见疑难病的研究;

(6)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

3、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及新产品开发

(1)生物医学材料(人工器官、体内植入物和相应装置)及其应用的研究开发;

(2)人体信息检测、处理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及相关产品(高分辨率生物传感器、无创性人体信息监护、诊断设备)开发;

(3)生物组织工程化培养细胞体系的研究;

(4)组织离体培养的实验研究。

4、医疗器械及诊治设备的研究开发

(1)传染疾病的防护装备及消杀用品的研制;

(2)康复保健(假肢、电子感知器、家庭用小型化血糖监测仪等)工程的研究;

(3)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医院信息系统、医学专家系统、医学信息的存储、压缩、通讯、图像显示)研究;

(4)医疗诊治设备的研究开发。

二、医药技术创新及产业化

本年度重点支持:

1、中药现代化研究及产业化开发

(1)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及示范园区建设;

(2)优质中药材质量标准化研究;

(3)中药材病虫害发生机理及防治对策研究;

(4)优质中药材品种资源的收集、整理及新品种选育;

(5)优质中药材产地加工技术研究;

(6)中药材炮制技术及新型中药饮片研究开发;

(7)中药制药新技术、新工艺研究开发;

(8)经典型中药装备、零部件、执行元件和在线检测装置的研究;

(9)中药新药的研究开发;

(10)中药的基础性研究。

2、化学合成药物研究与开发

(1)化学制药新技术、新工艺研究开发;

(2)新药的研究开发;

(3)新药的基础性研究。

3、生物工程新药及新型试剂的研究与开发

(1)基因工程药物;

(2)基因疫苗;

(3)诊断试剂;

(4)血液制品;

(5)其它新型生物制剂。

三、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

本年度重点支持:

1、生物毒素和中毒控制、常见毒物快速测定技术;

2、农药和兽药残留的快速筛检技术;

3、化学污染物和致病微生物的食品安全标准研究;

4、进出口仪器监督管理预警系统研究;

5、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综合应用与示范。

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

本年度重点支持:

1、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

(1)矿产资源综合勘查与深部和大型矿产资源后备基地勘探、评价技术;

(2)小范围找矿靶区定位技术;

(3)深部隐伏矿床定位技术及大面积覆盖区多金属和贵金属矿勘查评价技术;

(4)非金属矿综合开发利用及深加工技术;

(5)水资源供需平衡、高效利用技术;

(6)受污染水体修复技术;

(7)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

(8)资源节约开发新技术的研究;

(9)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

2、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

(1)燃煤污染脱硫脱氮、除尘技术,噪声污染防治技术以及汽车尾气排放控制技术研究(除尘脱硫一体化技术设备、汽车尾气新型催化剂及催化转化器等);

(2)难生物降解有机工业废水高效、降耗、低成本水处理新技术;

(3)城市污水处理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及示范;

(4)重点耗水工业节水、清洁生产技术;

(5)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及设备;

(6)重点行业(轻工、冶金、化工、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及面源污染控制技术;

(7)不同类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与示范;

(8)废旧家电资源化、无害化综合利用技术。

3、资源再生及废弃物资源化

(1)矿区土地复垦技术研究及示范;

(2)大宗固体废弃物(煤矸石、尾矿渣、粉煤灰等)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

(3)矿山固体废弃物有用组份提取技术;

(4)废弃物复合材料技术及产品开发;

(5)煤系高岭岩高值利用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

(6)农作物秸秆生物质资源化技术及设备。

五、城镇建设与交通

本年度重点支持:

1、城市管理智能化工程技术;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和综合环境治理技术;

3、城市住宅技术规范和标准、住宅产品标准和建筑设计标准研究;

4、农村住宅标准化、商品化、产业化技术规范;

5、住宅节能技术及产品开发;

6、新型建筑材料的研究开发;

7、航测遥感技术在交通测试中的应用研究;

8、道路交通信息及服务系统;

9、工程质量快速检测系统研究;

10、高速公路通信监控、紧急事件处理和救援系统研究。

六、自然灾害防御

本年度重点支持:

1、研究开发成套的救灾技术,建立自然灾害快速评估和应急管理技术系统;

2、地震、地质、气象灾害的监测系统和监测新技术;

3、城市地下空间及高大建筑物火灾预防、监控和自动扑救技术;

4、高速公路浓雾监测及预报技术;

七、社会公共安全与劳动安全

本年度重点支持:

1、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防、预警、应急处置等系统的技术支持;

2、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与风险评价方法及技术标准体系;

3、清洁、高效阻燃与灭火材料;

4、信息网络安全防范技术与设备;

5、证件防伪及鉴别技术;

6、刑事侦破与犯罪预防关键技术应用研究;

7、职业安全管理技术标准研究;

8、矿山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价及控制技术;

9、矿区深部软岩巷道支护技术。

八、金融、商业流通、社会服务与社会保障

本年度重点支持:

1、社会保障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2、金融电子商务技术应用发展研究;

3、远程医疗服务现代化网络技术应用发展研究;

4、远程计算机教育网络技术应用发展研究;

5、社区"数字化"管理与服务技术的应用研究;

6、市场信息数据库自动化管理技术研究。

九、文化、教育、体育、旅游及文物保护

本年度重点支持:

1、城乡文化市场网络建设研究;

2、数字图书馆网络化技术研究

3、素质教育发展研究;

4、教育新产品技术开发;

5、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保护;

6、增强全民体质的科学健身方法及提高体育竞技能力的关键技术应用研究;

7、体育运动创伤防治技术方法研究;

8、运动、健身新产品研究与开发;

9、数字化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10、纤维质、漆木器、青铜器、壁画等文物保护、展示与修复新技术;

11、大型土质古遗址保护及大型石质文物风化防治技术;

##省火炬计划项目指南(2005年度)

按照"面向市场、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强化投入、形成产业"的原则,围绕电子与信息、生物工程及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与环保等高新技术领域,实施火炬计划项目,加快商品化和产业化进程,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本年度重点鼓励和支持下述领域:

一、电子与信息产业

重点发展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及其产品、新一代通信技术和设备、计算机软硬件、信息安全技术产品与系统、数字视听产品、新型显示器件、元器件等我省具有一定基础和比较优势的产品。

1、网络技术及其产品,重点支持适应新一代高速宽带信息网的网络产品,大容量数字交叉连接设备,接入网系统设备等。

2、新型通信技术设备,重点支持数字程控交换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设备、智能iC卡电话机、高级智能公用电话系统、可视电话等。

3、计算机软硬件,重点发展系统软件、嵌入式软件、网络、通信、制造业等领域的应用软件、电子商务软件、电子政务软件以及有创新的其它各类软件。支持满足不同需要的计算机系列产品、基于网络计算机的相关核心产品、计算机外部设备等。

4、信息安全技术产品与系统,重点发展安全服务器、安全路由器、安全网络终端、安全数据库管理系统、防火墙、防病毒和防攻击系统、高性能的数据和语言加解密设备、密码芯片和密钥管理、电子防伪系统以及网络安全监控系统等。

5、数字视听产品,重点支持数字广播与电视发射、差转、接收设备、数字压缩编解码设备、数字电视及数字音频设备专用芯片和关键部件、机卡分离的数字有线电视前端、条件接收、中间件、机顶盒和一体化机产品、高密度数字激光视盘机及关键部件等。

6、新型显示器件、元器件,重点支持驱动电路、等离子平板显示器、大屏幕彩电玻壳和彩显玻壳、中高档片式元器件、光电子器件、大直径硅抛光片、敏感元件与传感器等。

二、生物技术及医药产业

以医药生物技术为重点,集中力量支持创新药物,重点实施中药现代化工程;发展动植物新品种,加强生物技术在食品、轻工行业的应用,开发生产新型生物化工产品。

1、新型医用诊断试剂,支持肿瘤、结核等重大疾病诊断试剂、基因芯片和分子生物学产品,支持畜禽疫病快速诊断试纸和单克隆抗体诊断试剂盒的产业化生产。

2、中药现代化工程,支持利用现代提取、分离、精制新技术新设备,分离、提取中药材有效成份,重点发展中药新药及新剂型。

3、新型生物工程及生化药物,重点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部级新药。

4、动植物新品种,重点发展主要农作物、畜禽的优质、高产、高效及抗逆性强的新品种和分子育种技术平台。

5、生产新型生物化工产品,支持利用膜技术、超微粉碎技术、超临界淬取技术,加快粮、油、果、蔬、肉、蛋、奶等农产品的精深加工。

三、新材料产业

重点发展电子材料、超硬材料及制品、优质高档耐火材料、新型合金材料、陶瓷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精细化工材料、超细粉体材料等,促进纳米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应用。

1、超硬材料及制品,发展高品级人造金刚石、立方氮化硼、金刚石厚膜及微粉,重点支持超硬材料制品。

2、优质高效耐火材料,重点发展洁净钢冶炼和大型铝电解槽用耐火材料、连铸用优质耐火材料、高温窑炉用氧化物及非氧化物复合陶瓷耐火材料等。

3、纳米材料,重点发展纳米粉体材料、纳米膜材料、纳米催化材料和纳米晶金属材料、材料表面纳米化技术,纳米材料规模化应用。

4、精细化工材料,重点发展医药、农药中间体、新型高效催化剂、日用化学品、油田助剂、新型填料等一批精细化工产品。

5、新型金属材料及制品,重点发展无氟高清洁铜管、高精度铜板、铜箔、铝硅钛多元合金及制品、高精密中宽带钢和高精度铝板带。

四、光机电一体化产业

进一步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精密加工成型技术、变频控制技术,提高制造业的技术水平。重点发展机电一体化成套设备、新型电力电子产品、汽车关键零部件等产品。

1、新型电力电子产品,重点发展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高压超高压输电线路和大容量发电机组成套保护装置、220KV级以上变压器及新型干式节能变压器、高压及超高压断路器、封闭式组合电器、输电管道、电子式电度表、预付费电表、自动抄表系统、交联电力电缆、电缆附件和光缆等产品。

2、机电一体化成套设备,支持开发生产全自动高精度冷轧铝板带箔成套设备,高精度冷轧带钢成套设备;大型机电一体化成套设备;增安型无刷励磁同步电机、高效节能矿用防爆通风机、高效变频电机;大型工程机械和路面机械;精密冷辗、精密锻造、精密冲压等工艺装备;数控机床主轴单元、变频调速系统、磨削超精工艺及自动化成套设备。

3、汽车关键零部件,重点发展轿车、微型车和轻型车关键零部件、小排量高性能汽油机,家用轿车柴油机以及中、重型车用柴油机。

五、新能源与环保技术产业

重点发展氢镍电池、锂子电池和燃料电池。围绕"三废"治理技术和产品开发,重点发展高效收尘器、汽车尾气净化技术设备、电动汽车和代用燃料汽车,扩大无氟冰箱、冰柜、无氟空调的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

##省星火计划项目指南(2005年度)

2005年度,为贯彻国家《"十五"星火计划发展纲要》和全国星火计划工作会议精神,##省星火计划继续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总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龙头,以技术为依托,以效益为中心,积极培育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新兴产业,加速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努力探索和推进传统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促进农业和乡镇企业的技术进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村信息化、农民知识化进程,促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支持下述领域:

一、农作物新品种(系)繁育及"一优双高"生产技术开发与示范

通过农作物新品种(系)的繁育推广,调整农作物的种植结构,提高农作物产品的品质和商品应用价值,增强农作物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1、高产、优质、专用粮、经作物新品种(系)繁育与推广;

2、农作物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开发与示范;

3、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开发与示范;

4、设施、节水农业及其配套技术开发与示范。

二、林、果、菜新品种(系)繁育及规模化生产技术开发与示范

通过林、果、菜新品种引进、繁育及其配套技术开发与示范,满足用材和优化生态的需要,加速退耕还林步伐,为大力发展生态林和公益林提供示范。在果树、蔬菜生产上,以绿色环保、无公害、适合不同季节供应的名、优、特新品种为主,进行高效栽培模式开发示范。

1、林木新品种引进、繁育和栽培技术开发与示范;

2、果树新品种引进、繁育和栽培技术开发与示范;

3、名、特、优蔬菜新品种引进、繁育及无公害栽培技术开发与示范;

三、畜牧、水产新品种繁育及规模化养殖技术开发与示范

通过新品种繁育,建立高产优质核心种群,扩大供种能力,积极开发饲养、饲料、疫病防治技术,加速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进程。

1、畜禽新品种及地方优良品种繁育及规模化养殖技术开发与示范;

2、水产新品种繁育及规模化养殖技术开发与示范;

3、主要畜禽水产疫病防治技术开发与示范。

4、优良牧草新品种的引进、繁育及推广应用。

四、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开发与示范

通过对粮、棉、油、果、菜、肉、蛋、奶等农产品的贮运、保鲜、包装、加工工艺技术开发与示范,提高商品品质及附加值,提高农副产品市场竞争力。

1、粮、棉、油产品加工及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开发与示范;

2、果、菜保鲜贮藏、运输及精细产品加工技术开发与示范;

3、畜禽水产品深加工及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开发与示范。

五、农用物资新产品生产技术开发与示范

通过农用物资(主要指:农药、肥料、饲料等)新产品开发与示范,推动农用物资生产技术进步,降低成本与加快支农工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物资供给水平。

1、高效、低残留农药、兽药新品种生产与开发;

2、新型化肥、有机肥、生物肥生产与开发;

3、绿色无公害新型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与开发;

六、星火技术密集区和区域性支柱产业配套技术开发

通过配套技术开发,扩大密集区和区域性支柱产业的产业链,使其更具区域特色,进一步形成适度规模,有序发展的格局,促进具有区域示范性的小城镇建设。

1、星火技术密集区内主要产品技术升级及更新换代技术开发;

2、区域性特色产业配套技术开发;

3、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星火装备技术开发。

七、轻化工业和机电工业新产品新工艺技术开发

通过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开发,加速乡镇企业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乡镇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1、农用塑料薄膜、日用品等生产与开发;

2、农业机械、农副产品加工设备等生产与开发;

3、为大工业配套产品、矿山加工、养殖机械化设备等生产与开发;

4、其它工业产品开发(档发、制鞋、食品机械等)。

八、医药及设备、环保产品开发

通过新产品开发,扩大乡镇企业产品系列,增加产品技术含量,扩大市场,提高竞争能力。

1、国家允许生产的新药及原辅料、中草药种植、加工技术;

2、医疗设备及保健设备开发;

3、环保设备及环保产品开发。

九、其它

1、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

2、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3、星火人才技术培训。

##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2005年度)

根据##优势、特色和需要,结合我省"八项重大科技工程"实施方案,顺应当今国内外科技发展趋势,推动源头创新,培养学科带头人,以推动我省高科技产业发展、增强我省科技竞争能力为宗旨,重点资助以下领域:

一、农业学科

1、主要动植物、微生物重要性状的生物学、遗传学基础研究。

2、主要动植物、微生物生物技术育种理论和方法研究。

3、主要农作物、林木、果树栽培生理及调控技术;畜禽、水产集约化高效养殖技术研究;集约化设施农业与节水灌溉技术、旱作农业的应用基础研究。

4、绿色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检测与品质标准体系。

5、农业疫害预防和控制。

二、能源技术

1、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研究。

2、高效节能机理研究。

3、煤、油、气资源的高效、洁净利用研究。

三、信息技术

1、信息处理理论及技术基础研究。

2、计算机软件理论与技术基础研究。

3、信息安全理论及技术基础研究。

4、计算机网络及新型通信理论与技术基础研究。

5、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关键器件基础研究。

四、资源与环境学科

1、土壤资源开发利用与持续发展研究。

2、水体和城市大气的污染过程及其控制机理研究。

3、生态环境建设基础研究。

4、重大自然灾害的监测预报与减灾基础研究。

5、生物资源的挖掘、整理、编目等基础性工作。

五、医药学科

1、常见病、重大疾病的致病及防治机理研究。

2、人类生殖健康与优生学研究。

3、中药现代化的基础性研究;中医药的疗效规范与评价标准;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确定。

4、创制新型药物的基础研究。

六、新材料技术

1、有机高分子材料及发展高技术新材料涉及的基础研究。

2、金属材料。新型轻质高性能结构材料;金属功能材料及多功能化、复合化基础研究;新型亚稳态金属材料及技术的新构思和新探索研究;提高金属材料使用性能的研究。

3、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温功能材料、超硬材料、纳米材料制备及应用的基础研究;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的基础研究。

七、化工与轻工

1、化学工程的基础研究。催化工程、反应工程、传递过程与分离技术的基础研究;化学品的复配及增效技术的研究;化工洁净生产与节能技术的基础研究;超细粉碎(纳米材料)及复合粉体的流态化基础研究。

2、食品生物技术的基础研究。食品发酵工业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及其发酵生理学、动力学及新型高效生物产品分离纯化技术的基础研究;提高烟草原料和卷烟吸食品质及安全性的生物技术基础研究。

3、皮革、造纸、纺织等轻工领域产品升级换代及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研究。

八、工程技术

1、系统工程理论及其应用的基础研究;工程管理理论及其应用的基础研究;防灾、减灾理论及技术的基础研究。

2、自动化装备与控制系统基础研究。复杂实时系统、智能控制系统和过程控制系统的理论及应用研究。

3、产品创新工程的基础研究。产品标准和质量保证体系的基础研究。

##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指南(2005年度)

##省2005年度软科学研究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全省科技大会提出的战略任务,按照《##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和《##省"十五"科技发展规划》要求,重点研究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科技进步和创新主导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全省经济、社会、科技协调发展、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以及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策、组织和管理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要注重可行性、创新性、战略性、前瞻性,为各级各类决策服务。为了保证项目申报工作的质量,避免随意性和不必要的重复,各单位科研管理部门要对本单位的申报项目和人员进行整合、筛选和把关。研究的重点如下:

一、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1、我省科技发展的战略方向和战略重点研究

2、科技宏观决策机制研究

3、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监测评价机制研究

4、基层科技工作现状与对策研究

5、我省科技竞争力省际比较研究

6、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的关系研究

7、知识产权激励机制研究

8、促进科技创新和创业的资本运作和人才汇集机制研究

9、省际创新政策比较研究

二、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重大问题研究

10、科技进步和创新主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研究

11、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支撑问题研究

12、发展战略产业和特色产业集群研究

13、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方式和途径研究

14、产学研战略联盟与合作机制研究

15、创业投资进入和退出渠道研究

16、虚拟企业和联盟企业有效性实证研究

17、民营科技企业成长模式研究

18、加强技术、人才、资本、产权和经理人市场培育和有机结合的对策研究

19、科技型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20、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21、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问题研究

22、发展绿色农业、设施农业和标准化农业问题研究

23、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24、保障粮食安全的科技能力及工作机制研究

25、国际科技合作交流问题研究

26、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问题研究

27、科技投入和产出监测评估研究

三、科学发展观与中原崛起问题研究

28、科技、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协同机制研究

29、循环经济的现状、趋势和发展对策研究

30、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研究

31、实现中原崛起与发展区域性主导技术、主导产业的关系研究

32、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合理利益保障研究

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研究

33、科研机构产权制度改革研究

34、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研究

35、科技评价体系和制度研究

36、创新型人才培养、吸引、使用机制研究

37、技术、管理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政策研究

38、科技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研究

39、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机制研究

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重大前瞻性问题研究

40、我省特有战略性资源流失现状及对策研究

41、科技、教育和经济发展的战略集成和预见体系研究

42、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劳动就业变化趋势研究

43、发展中原城市群的战略构想与对策研究

44、欠发达地区发展失衡预警机制研究

45、公共提供的制度安排及法规调整模式研究

##省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项目指南(2005年度)小陈老师工作室原创

2005年度省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重点围绕年度省科技发展的中心任务,紧密配合省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通过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促进引进吸收海外先进技术和人才,推进技术产品输出。

支持范围:

1、由我省有关单位承担的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

2、符合我省科技发展战略重点,对提高我省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起重大作用的高水平的科技合作项目及农业结构调整项目;

3、由省内具有较强科技实力和对外合作能力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事业单位承担的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的合作项目;

4、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人才,由我省有关单位与发达国家在省内联合建立的中外研发中心(实验室)合作项目;

生物材料行业研究篇10

thearticleintroducedtheapplicationstatusoftechnicalfibersworldwide,andstatedthedevelopmenttendencyoftechnicaltextilesintermsofpolymericnanofibers,biopolymerandapplicationofrenewableresources.Basedonstudyingthecurrentstructureoftechnicalfiberindustry,theauthorexploredtheimprovementpossibilityofChinatechnicaltextileindustry.

近年来,产业用纺织品(又称技术纺织品)的开发及应用呈高速增长态势,这是一种基于特定环境下使用的高技术含量产品。一般认为,产业用纺织品是指应用于生产过程的纺织品,或是与其他材料组合或复合在一起供各行业使用的特殊纺织品,门类多,应用范围广,性能要求各异且严格。可以说,没有高技术含量和稳定的品质,就没有产业用纺织品如今的市场地位。

1海外产业用纺织品的应用动态

人类改善生存条件,从事大型设施建设需要土工用纺织品;资源枯竭使石油工业面临严峻的挑战,但也给涤纶工业丝在石油开采的近海作业上使用提供了机遇;不断发生的地区战争和日益猖獗的恐怖活动亦刺激了防护纺织品的发展。

具有高性价比的纺粘/针刺土工用纺织品市场潜力巨大。香港机场的建设使用了近700万m2丹麦Fibertex公司的pp纺粘非织造布,主要用于道路建设和排水系统,特别是在岸堤防护中的应用为其赢得了赞誉。

在阿拉伯迪拜棕榈岛的建设中,土工用纺织品的使用非常引人注目。该岛有32家豪华酒店,2000套高档别墅。17条棕榈叶状半岛,每岛长2km,宽75m。在棕榈岛的施工中,使用了大量Fibertexpp纺粘/针刺产品,包括:F2BUV系列(克重为140g/m2)、F3S(克重为230g/m2),用于护堤挡板;F300(克重为190g/m2),主要用于滤水或过滤/分离材料等。

海上钻井要求系留平台在气候剧烈变化时能够长期保持平台的精确位置。performanceFibers公司提供的高强力pet工业用丝,已经开辟和确立了在海上作业系留装置中的使用。

该公司采用iw81型pet工业丝,装备了海上平台的系留系统即“Seagard”。该装置是一组由绳索系留海面浮动平台的装置,能维系适当张力,以确保平台留于钻井区域。通常该系统由7根空心管组成,它们可提供浮力和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其外部覆盖的部分即为“Seagard”。装置使用的pet纤维与其他产品不尽相同,是将纤维的强度、模量和蠕变性能优化于一体,以满足长期海上作业的苛刻条件。这些高强度pet纤维在飓风条件下可吸收应力负荷,并在湿态张力下保持纤维间的磨损最小。

美国Seaman公司选用performanceFibers公司的高强力pet纱开发了单层纤维基防水基材,其商品名为“Fibertete®”,具有十分好的强力和耐用性能。Seaman公司采用独特的涂层工艺,使表层与底层形成分子粘合,从而赋予Fibertete®可抑制芯吸功能、抗剥离功能和缝合强力。Fibertete®选用的涂层聚合物具有抗UV性、耐化学试剂性和耐用性。Fibertete®的断裂强力和撕裂强度均超过aStm新的单层膜材标准,可完全替代传统改性沥青防水卷材。

美国texas大学环境与人类健康研究所开发了一款新型的针刺非织造揩拭织物Fibertech,可净化可能出现的化学试剂或有毒化学物质。Fibertech为三明治结构,芯层为活性炭,顶部和底部为吸附层。该产品系列具有良好的挠性和可吸附性,不仅可用作净化材料,亦可用于防护服装衬里、过滤介质及网材。目前该产品已通过芥子气等多种有害化学制剂测试,形成了数十种规格的净化材料,被称为新一代无颗粒干态净化系统。且这项研究已被列入美国国家净化技术与科学现代化战略研究的一部分。

2产业用纺织品及其纤维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动向

2.1高性能聚合物纤维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近年来,高性能聚合物纤维在过滤与分离工业的核心部件即过滤介质中的应用取得了成功。ptFe、pVDF、pei、ppS及peeK等的纤维制品得到了产业用纺织品市场的认可。如pVDF纤维的耐化学性、压电性、热电性等受到广泛关注。pVDF的热降解温度达350℃,采用熔法纺丝已成功制得单丝、中空纤维、三叶异形截面长丝、复丝等产品。德国ita研究所纺制的pVDF长丝的纤度为1~3D,已于组织工程中试用。日本东京技术大学与高知女子大学采用静电纺丝工艺,制得了多孔隙结构的pVDF纳米纤维,产品可用于精密过滤,此外还成功制得了pVDF/pmma纳米复合纤维。

德国aachen大学纺织技术研究所(ita)开发出水溶性pVa,经过改性处理后采用熔纺工艺纺制长丝,纤维可用作水泥增强材料,用于提高纤维与混凝土之间的亲合能力,并可使添加的增强纤维均匀分布。pVa增强纤维可降低建筑物的重量负荷,同时可提高构筑物80%的负载能力。

日本可乐丽公司开发的聚芳酯纤维LCp(商品名为Vectran®)已投放市场,目前产能达1000t/a。纤维产品包括单丝、复丝、纺前着色丝及双组分长丝和短纤维。

德国ami公司与StFi研究所合作开发了密胺纤维。密胺树酯可进行挤压成型。StFi研究所采用改进的熔喷新工艺,制得了克重为35~250g/m2的纤维网材,其单丝HipeFibre®的直径低于1μm。该产品具有优良的使用性能,极限氧指数为32,受热状态下不熔滴,热分解温度为400℃,使用温度达200℃以上,目前与针刺非织造布的复合产品已广泛用于过滤、室内装饰方面。

为满足2020年的运载能力、使用效率,特别是环保指标要求,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及美国波音公司联合进行了n+2代大型客机的研究,其噪音要求比民用客机第四阶段的标准降低42dB,油耗较之于波音B777要下降40%,氮氧化物的排放量至少降低75%。新设计的BwB机型为机翼机身一体机,HwB机为机翼机身混合型飞机,两款设计均要求客机在可使用复合材料处100%使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2.2聚合物纳米纤维进入产业用纺织品市场

聚合物纳米纤维在产业用纺织品市场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这主要是基于纳米纤维具有的技术特征,即:具有50~500nm的直径和表面微细结构;比表面积很大,通常是熔喷非织造网的40倍,纺丝成网的400倍。

近年来,纳米纤维材料在过滤/分离工业领域取得了很大成功。较之传统过滤介质,该类材料显示出超强的过滤效率与操作性能。美国Donaldson公司开发的纳米纤维过滤介质Ultraweb系列用于灰尘收集,endurane系列用于重型引擎过滤,Spiderweb系列用于透平过滤,均取得了理想的使用效果。

纳米纤维的出现促进了增强复合材料的技术进步。采用纳米级结构单元的复合材料,可依据需要设计加工成弹性极高、物理性能可大幅调整的产品。如用15%(wt%)静电纺pBi纳米纤维与橡胶进行复合,其杨氏模量可提高10倍。

由于纳米纤维成形中的牵伸作用,纤维直径更接近分子尺度,聚合物分子高度取向。通常情况下,较细的纤维具有较大的强力值,纤维也较少有缺陷,即通过纳米技术可制得更高性能的纤维材料。目前重要的成纤聚合物诸如pa6/pa66(溶剂甲酸)、pan(溶剂DmF、Dmac)、pet(溶剂三氟乙酸、二甲基氯化物)以及熔融法pp静电纺丝的研究和开发已取得长足进展。部分纳米纤维及其膜材料的技术特征与应用如表1所示。

聚合物纳米纤维的大比表面积使其具有开发活性过滤、催化、生物活性芯以及化学敏感器件等的潜在可能。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的研究人员将pan和醋酸钯溶于二甲基甲酰胺中配置了纺丝液,并采用静电纺丝制成纳米纤维网,经过还原、碳化处理后制得钯纳米纤维复合材料。该改性纳米纤维材料可直接用于催化反应,无杂质,不需钝化处理,可广泛用于电化学、生物传感系统等领域,也可用于制备燃料电极或参与催化合成反应。

碳纳米纤维的直径通常在100nm左右。高纯度碳纳米纤维的使用,可推动增强复合材料的物理性能,包括热传导性能、热膨胀系数、吸湿性、电磁辐射散逸性能、电导性能、阻燃性能、电发射功能以及减振性能等的改进,可以说碳纳米纤维是生产低成本、高性能增强复合材料的新技术途径。

静电纺丝制纳米纤维技术的工业化给纳米纤维的应用提供了现实条件。美国Clemson大学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大学合作,开发了汽车专用噪音防护材料。汽车专用噪音防护材料通常使用克重为250g/m2的pet或pp针刺非织造布与10~80g/m2的熔喷非织造布复合而成,而专用噪音防护材料的克重通常达到600、800、1000g/m2。在使用纳米纤维网材作为中间复合层的实验中,证实在克重为600g/m2的针刺毡中夹一层克重为8g/m2的纳米纤网后,其噪音防护功能与克重为800g/m2的针刺毡相同,即添加纳米纤维层后,可减少25%噪音防护用材。对于一辆乘用车来说,可节约5kg左右的重量。

2.3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应用研究步伐明显加快

源于优良的吸湿性、柔软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再生纤维素纤维非织造布产品日益受到消费者青睐。纤维素是重要的再生资源,而纤维素直接成网更具有成本上的优势。

进入21世纪以来,Lenzing(兰精)公司的Lyocell纤维tencel®在梳理成网非织造布领域的应用呈上升趋势,主要用于揩布、医用卫生保健用品及过滤介质材料。使用4mm或更短的tencel®短切纤维制成特种纸,可用作绝缘纸、食品工业的热油过滤介质、汽车燃油系统滤材和烟用滤材等。

目前纤维素原料的深加工技术也取得了进展。欧洲Fraunhofer应用聚合物研究所(iap)与德国莱芬豪舍公司合作,使用美国weyerhaeuser公司的浆粕,配置了以nmmo为溶剂的纺丝液,在幅宽600mm的Reicofil熔喷设备上,进行了Lyocell熔喷非织造布实验,产能可达60kg/(h・m),单丝纤度<1dtex,产品克重为10~250g/m2;德国nanoval公司和titK、美国BiaxFiberfilm与Reicofil合作,也开展了Lyocell熔喷非织造布的实验。

此外,Lenzing公司Lyocell纺丝成网非织造布实验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

2.4生物聚合物在产业用纺织品中的应用

正常状态下,外部材料直接植入人体会出现排异反应,因此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的聚合物必须具有生物相容性,不引起人体内组织或表面组织发生过敏性反应,这对于长期植入人体内的生物聚合物医用纺织品尤为重要。生物相容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生物惰性和生物粘合性能。

在过去数十年间,生物材料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和医学界的关注。生物聚合物材料在人造器官、组织工程和医学装置上的使用,是近年来临床医学领域最为引人关注的变革。甲壳素非织造布可用作人造皮肤;中空生物聚酯纤维或膜材已用于人造肝脏;中空抗霉菌再生纤维素纤维束和板式膜已用于人工肾。

目前,pGa、pLGa、pHBV等生物聚酯,分别以单丝、复丝、非织造布或静电纺纳米纤维网的形式进入医学领域。

德国maxBergmann生物材料公司、Dresden技术大学和Leibniz聚合物研究所共同开发了新型医用纺织品,即采用静电植绒方法制得组织工程支架,所用原料为pa6纤维,纤维的切断长度为1mm,直径为30μm(相当于6.7dtex)。该试验采用maagRF400/500静电植绒设备,电场60kV,静电植绒时间20s,植绒间距12cm,静电植绒的工艺条件可随纤维材料的不同而变化。此项研究的真正目的是采用具有生物相容性和可吸收的生物聚合物材料,如pHB、pLa、pGa以及壳聚糖等替代pa6纤维,目前以pHB与壳聚糖膜作静电植绒基布的实验已在进行中。

德国StFi研究所和Leibniz聚合物研究所合作开发了以pLa为原料的纺粘非织造布产品。使用的pLa原料有3种规格,即再生pLaR、pLanw以及pLa混合物pLaR/C。纺丝成网实验在Reicofil4试验生产线上完成,工艺如表2所示。产品的后处理有3种工艺:热粘合、水刺或针刺。

日本帝人集团开发的耐热生物聚合物,熔点达210℃,具有立体络合结晶结构。目前已用于马自达混合动力车的座椅织物,这种座椅织物优化了原料结构,改进了染整加工性能,适宜大规模汽车内饰使用。

2.5天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开发与应用呈上升态势

由于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和较低的生产成本,天然纤维已成为聚合物增强复合材料的实用选择之一。天然纤维的低密度特征有助于使增强复合材料制品节省10%~30%的用料。天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工性能好,并有优良的声学效果,与常用的玻璃纤维比较具有明显的优点,易于加工并可再生。

在欧洲,天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已用于乘用车领域,其他潜在市场诸如卡车、公共汽车、火车等的内饰以及书柜、椅子和橱柜等家具系列产品也在开发之中。

一般来说,热塑性树脂的增强复合材料中,天然纤维的含量在50%~60%之间。表3对可用于增强复合材料主体的玻璃纤维与各类麻纤维的性能进行了比较。

选用天然纤维作聚合物增强复合材料时,纤维的杨氏模量、断裂应力与密度的比值是评价增强复合材料性能的重要指标。比较发现,亚麻与荨麻的杨氏模量/密度值及抗张刚性/密度值均大大高于玻璃纤维。

德国iVw研究所以大麻、洋麻为原料,采用针刺工艺将天然纤维制得纤维毡片,同时利用BaSF(巴斯夫)公司提供的水溶性丙烯酸系树脂对毡片进行预浸处理,干燥使产品含湿率在15%左右后再成型。成型后的产品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完全可以满足汽车内饰部件的要求,主要应用于门板、坐椅背板等中。该研究所通过实验证实,将天然纤维成网增强热定形处理预浸成型,这是制取高强、高刚性天然纤维聚合物增强复合材料的可行工艺,其材料消耗低,且整个加工过程无有害物质排放。

奥地利Kompetenzzentrum公司同样以麻为原料,但在制备针刺非织造毡时,将纤度偏低的亚麻和较粗的洋麻以50/50的配比混合,明显改进了产品的稳定性。依据使用的聚合物类型,即热塑型、热固型原料的不同,可分别采用两种工艺进行加工。

3国内产业用纤维的开发现状与技术差距

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基于高性能聚合物的应用及纤维制品的开发,同时得益于聚合物纳米纤维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学科的融入,而这正是当今我国化纤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我国产业用纺织品将随着化纤工业结构调整的逐步深化,取得在品种、质量和技术含量等方面的不断提升。

3.1国内产业用纺织品纤维原料的结构尚需优化

依据中国化纤工业协会及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2008年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的产量为606.5万t,而国内可提供的产业用纤维材料只有220万~230万t/a左右。在不考虑统计误差等因素的前提下,这一数据基本反映了产业用纤维原料的结构现状。

从国内每年的产业用纺织品产量与可提供的产业用纤维数量存在的巨大差异不难看出,国内产业用纺织品使用的纤维原料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且高性能聚合物与纤维的研究开发相对较弱。这种原料结构的不合理性,应是国内产业用纺织品档次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国内热衷于数量的粗放经营理念以及市场供需预测能力低下的现状虽有改观,但近来非织造行业百余条小型纺熔生产线蜂拥而入的现实也反映出,无序、无约束及不科学的发展状况会使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变得更加困难。

3.2梳理型非织造布用短纤维的品质亟待改善

梳理型非织造布属传统品种,几乎占非织造布产品市场的一半份额。通常,纤维原料的品种与性能制约着非织造布的使用性能。另外,其价格也是非织造布产品成本的主要决定因素,一般占50%~60%。

2008年我国梳理型非织造布产品的产量近50万t。除揩布、婴儿尿布、成人失禁尿布、妇女卫生保健用品等多以进口纤维或进口设备生产的纤维为原料外,其他基本系20世纪80年代的VD403/VD404及改造的VD405纺丝设备生产的短纤维,纤维品质特别是影响纤维加工性能的毛丝、疵点、超倍长等指标较差。为降低成本,相当多的企业在常规纺丝设备上高比例使用质量参差不齐的回收料。目前在屋顶防水基材、土工布等的生产中基本全部使用回收瓶片。

目前,国外用于非织造布的纤维品种多达400余个,其中,pet占40%、pp占17%、pa占12%、粘胶纤维占8%、双组分纤维占6%、高技术聚合物纤维占9%。欧洲用于非织造布的聚合物纤维品种已有近300个,其中,pp占22%、双组分纤维占7%、pet占36%、粘胶纤维占7%、pa纤维占9%、pe占3%、pan纤维占2%。其中高性能纤维在非织造布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如芳纶、聚酰亚胺、含氟纤维、含氯纤维、ppS以及peeK等。我国非织造布用纤维品种较为单一,虽也开发了一些特色品种,如有色纤维、热粘合纤维等,但由于品质和价格因素,使用面并不大。可以说,国内梳理型非织造布用短纤在质量和品种上与国外尚有不小差距。

3.3重视天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开发

鉴于天然纤维的可再生性及优良的机械性能,近年来,天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天然纤维具有较高的机械性能,表明其单位重量的增强复合材料具有比玻璃纤维更强的刚性。此外,作为生物质资源,天然纤维在种植、纤维制取、制毡和增强复合加工的成本上要低于玻璃纤维。一般情况下,天然纤维的制毡成本为1.8欧元/kg,玻璃纤维为2.6欧元/kg。

据统计,全球每年可利用的生物质原料达2万亿t。我国是麻纤维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具有发展天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条件。

3.4新型纤维材料的研究与开发迫在眉睫

生物纺织品(Bio-textile)是生物技术的一个重要研究和潜在应用领域。目前生物高分子在医用纺织品如医用防护服装、可植入制品、血液过滤、人造皮肤、人工肺和人工肾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巨大进展。而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基本空白。

近年来,聚合物纳米纤维已用于过滤与分离操作以及高效高性能催化系统,而生物聚合物纳米纤维由于具有微孔结构和高比表面积特征,在医用领域已展现出巨大的使用空间。

据RapraReview报道,2008年我国关于静电纺纳米纤维研究的论文数量与美国相当,多于日本、德国等国家,但在其应用研究方面与这些国家的差距却十分明显。在全球首条elmarco静电纺纤维生产线投放市场的当年,尽管静电纺丝在生产效率、制造成本上并非十分完美,但美国、日本等的多家公司竟相购买了12条该生产线,这种在纳米纤维实用化方面的快速投入值得思考。应该说,这些新兴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并非十分遥远,它将引领和促进产业用纺织品市场的变革性发展。

4结语

产业用纤维及其制品是一个不断融入高新技术的领域。目前,我国的产业用纺织品纤维原料在结构上不尽合理,梳理型非织造布用纤维的品质和品种还不能满足市场要求。一些已融入该领域的新产品,诸如生物可再生高分子材料、聚合物纳米纤维等的研究开发也刚刚起步。我国产业用纤维材料作为化纤工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能在整个行业的结构调整中寻求新的发展,并无捷径可走。

参考文献

[1]Kennorberg.nextGenerationCounterterrorismandmilitarywipeDeveloped[J].internationalFiberJournal,2009(2):4243.

[2]CFeng.RecentprogressinthepreparationCharacterizationandapplicationofnanofibersandnanofibermembranesviaelectrospinning/interfacialpolymerization[J].JournalofappliedpolymerScience,2010(115):756776.

[3]patrickLake.CarbonnanofibersforLow-costengineeredpolymers[J].JeCCompositesmagazine,2008,44(10):2526.

[4]SViju.Biodegradablepolyestersformedicalapplications[J].theindiantextileJournal,2008(6):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