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基本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51:24

社会调查基本方法篇1

关键词:;调查研究;当代意义

一生做了大量调查,这对于他了解中国现状,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起了重要作用。在广泛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完整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这对于当代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土地革命时期――调查研究思想的发展历程

土地革命时期,先后深入到宁冈、永新等地,了解边界的土地占有状况,从事实出发,制定了《土地法》,并根据《土地法》的实施情况以及在赣南兴国地区的调查研究基础上,主持制定了《兴国土地法》,对《土地法》作了重大修改,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上地”,满足了农民土地需求,调动了农民生产枳极性。

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指出:“必须使党员注意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由此来决定斗争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使同志们知道离开实际情况的调查,就要堕入空想和盲动的深坑。”[1]在这篇文章里,第一次明确使用“调查和研究”的概念,并把它作为纠正主观主义的方法。

《兴国调查》,通过调查和分析农村各阶级对土地革命的态度等具体问题,成功解决了当时“应该实行什么样的土地政策”的问题。此后,他就土地斗争和苏区建设等问题做了一系列调查,撰写了著名的《长冈乡调查》和《才溪乡调查》等。此次调查对“调查会”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并对调查样本的代表性做了反思,在身体力行的同时,也对调查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总结,为其调查研究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的《反对本本主义》集中了调查研究思想的核心,在文中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的概念,把调查研究工作同党的思想路线问题联系起来。

二、调查研究思想的基本内容

调查研究思想是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性、目的和方法等方面基本内容的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调查研究的重要性与目的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是反复强调的关于调查研究重要性的基本观点。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鲜明地提出了“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某个问题的发言权。”[2]的著名论断。还强调:“社会经济调查,是为了得到正确的阶级估量,接着定出正确的斗争策略。”[3]因此,做社会调查的主要目的是明确社会各界的政治经济情况及各阶级的相互关系,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才可以制定出正确的经济政策和政治策略。

(二)阶级分析法是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

认为,调查研究应建立在科学方法的基础之上。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的调查技术包括:“要开调查会作讨论式的调查、调查会的参与对象要是能深切明了社会经济情况的人,调查人的指挥能力决定开调查会的人数,要定调查的纲目、要亲自出马、要深入、要自己做记录。”[4]阶级分析法是进行调查研究最基本的方法,它贯穿于整个调查研究的过程中。他指出:“用马克主义的基本观点,即阶级分析的方法,作几次周密的调查,乃足了解情况的最基本的方法”。

[5]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分析出发,全面剖析了各个阶级对革命的态度,并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得出中国资产阶级分两个部分的结论。

(三)群众路线是调查研究的主题

调查研究思想蕴含着群众路线的深刻主题。调查既是一种民意调查的有益方式,更是一种制定国家大政方针的有力抓手。“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然后再告诉群众(宣传),并号召群众实行起来,解决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6]群众是调查研究的对象,并是国家发展大计的受益者。从调查研究的目的到对象再到最后调查研究结果正确与否的检验都离不开群众的参与和实践,调查研究思想与党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相契合。

三、调查研究思想的现实意义

调查研究思想具有科学性、实践性、群众性,学习调查研究思想,对于党践行群众观点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路线,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家层面,坚持和发展的调查研究思想是坚持群众路线,提高执政水平的基本前提。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调查研究的对象,也是群众路线的工作对象,调查研究就是把党与群众联系起来的桥梁与纽带。党要领导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于解决群众关心的重大现实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党的领导干部坚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去调查研究。此外,提出“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不是在它的先头。”[7]因此,深入群众开展调查才能够正确的体会民情、体现民意,做出正确的结论,符合科学的决策思路,是不断提高执政水平的基本前提。

在社会层面,坚持和发展的调查研究思想是参与公民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在我国社会,公民社会的发展空间较狭小,国家与个人之间缺乏一座信息传达与反馈信息的桥梁。政治参与度低或激进的参与方式是当下社会的普遍现象,强调自上而下坚持和发展调查研究思想是一种正确的工作方法,而强调自下而上遵循科学的民意反映渠道,配合上级征求意见的工作则是一种参与和构建。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是整个调查研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积极理智的参与有利于提高调查研究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也将有利于公民社会的构建与发展。

在个人层面,坚持和发展的调查研究思想有利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在信息快速传播与中西方文化交相碰撞的时代,不同的价值观相互交融,交错影响,作为个人应该时刻抱有理性分析,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分辨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在舆论浪潮中保持冷静,扩大信息比对渠道,在未获得全面和真实的信息之前,不妄加评论。

调查研究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为解决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问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方法。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提出严峻考验,同时对于身处社会转型期的个人来说也是个不断面临选择和决策的节点,因此坚持和发展调查研究思想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2页.

[2]《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页.

[3]《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3页.

[4]《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8页.

[5]《农村调查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页.

[6]《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9页.

社会调查基本方法篇2

关键词: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学;社会学;课程体系

1引言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系统表现更加多元复杂,其物质空间的规划建设中涉及的学科知识也愈加全面,同时也赋予城乡规划专业更多功能与责任。城乡规划专业本科阶段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较好物质空间规划设计能力,还需要全面的知识体系,具备一定的研究与创新能力,以应对城乡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现象与复杂关系。而城市社会学以其特有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从更加人性化的角度为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提供多维度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基础,在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知识体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社会学与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关系

2.1社会学研究与现代城乡规划研究的结合

随着城乡规划学研究范围与研究内容的扩展,原有的物质空间规划设计的学科基础已难以满足对城乡环境的分析研究需求,社会学因其研究角度与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为城乡研究提供了多维与深度研究的可能性,能够从多维视角对人类社会活动进行系统分析,对城乡规划的研究起到基础性的支撑作用,也弥补了城乡规划领域重空间设计轻人文内涵的不足。在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过程中,既有与社会学研究紧密结合的历史进程,也有新时期与城乡规划学科新的结合与创新。社会学以其特有的学科思维一方面为城市研究提供了深入剖析的路径与方法,另一方面则从社会行为空间角度研究更加人性化的城乡规划与设计的理念。学者们从社会学思维的视角下,分别对城乡规划的制度建设、规划内容与方向等规划实践、以及城市空间环境营造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等具体的理论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更加注重城乡规划中的社会平等与公平、公众参与的价值。

2.2社会学类课程对城乡规划本科教育意义

目前在城乡规划专业开设的与社会学相关课程如城市社会学、城乡社会综合实践调查、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学以及部分实践环节等,涉及的城市社会学知识包括社会学基础研究内容,如基础概念与理论、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和社会问题等;城市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则偏重于将社会学的调查、统计与分析方法引入城市空间研究;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学则以系统工程的方法解决系统的研究思维与研究技术等内容。此类课程多在本科专业三至四年级等高年级开设,以配合从建筑、街区的物质空间设计转向更加宏观的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城市详细规划设计和乡村规划设计等学科思维转变过程,应对更加复杂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3社会学类课程应用重点

3.1研究方法

社会学是一门具有多重研究方式的学科,主要有科学主义的实证论的定量方法和人文主义的理解方法。随着2011年城乡规划专业成为一级学科,社会学在城乡规划本科教育体现中重要性更加凸显,《城市社会综合调查》课程是国家《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版)》中要求独立开设的一门社会学调查方法类课程,以往则是社会学类课程作为相关知识体现在选修类课程中。该课程是以社会调查方法的学习与实践为核心,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社会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材料,为规划与设计提供基础资料的社会调查方法。常见的调查研究方法如历史研究法、观察研究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调查、个案研究、测验或实验等科学方式,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借以发现存在的社会问题,探索有关规律的研究方法。该课程对于城乡的分析和研究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乡基础资料调查。在现阶段的城乡规划实践中,城乡建成环境的现状调查是规划设计的前期,也是更深层次研究的基础。规划前期常见的调查方法如访谈、问卷、实地观察或勘探等,可从政府、居民等不同利益群体对城乡建设的不同需求出发,针对城乡建设环境进行调查和分析。但往往由于城乡系统的庞杂性和调查范围及内容的有限性,如何选择适当的调查项目以及适度规模的调查范围则尤为重要。(2)城乡建成环境分析。城乡建成环境的现状形成于地域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积淀与累积基础上,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理念不仅需要对城乡地域物质空间进行分析,亦需对长久以来形成的空间形态、生活方式与社会运行进行深入理解,不仅要技术层面的分析工作,也需求对人文层面有着深入的分析和理解。以社会调查的方式将基础资料进行收集后,需有适合的技术方法进行数据的整理、分析,以获得对研究对象的进一步深入了解,寻找城乡发展的规律性线索。(3)人的活动行为的分析。人是城市的主体,城市规划的优劣主要取决于人的城市体验和感知,因此关于人的活动行为的调研分析,是校核城市空间设计成果的重要指标。社会学提供了人的行为方式的系统分析方法,能够从活动的类型、人群的定位、活动的个体心理,以及社会因素对行为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该方法能够从根源上理清人的行为活动与城市空间的内在耦合关系,明确人的社会属性是城市规划首先应当考虑的因素,通过自然环境与人居环境的整体联系满足城市人的多元、复合的活动要求,这也是城乡规划学科以人为本核心价值的内在体现。

3.2研究内容

(1)宏观层级的城乡系统与结构。城乡的发展不只是城乡物质空间环境的变化,也体现着城乡内在结构的系统性改变,我国的城乡规划体系也是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不断深化调整做出的实时应对,城乡结构是整个社会宏观结构体系的重要部分,破解城乡规划的实施难题,必须从社会学的宏观视角进行社会结构的剖析,涉及的内容主要包含社会组织结构、区域结构、就业或分工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等若干重要子结构。基于上述社会学内容的分析,能够更好地在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等规划领域给予充分的支撑和论证,使城乡规划在宏观层面能够发挥协调与解决城乡社会矛盾的更大作用,体现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2)微观层级的社会行动。我国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快速城乡建设后,新城建设热潮在逐渐降温,从“增量规划”转向“存量规划”,“存量规划”要求在已有的城乡建成区提升建设质量、改善人居环境,从城市空间塑造转向城市行为的再造。应用而生的“轻规划”“微改造”等新的规划设计理念更偏重对于已有空间环境的提升与改善,激发城市新的活力,修正“大广场”“宽马路”等建设脱离社会实际需求的问题或现象。社会学在其长期的研究中所关注的微观层级的社会个体、群体的行为活动以及社会问题等内容,成为建设宜居城乡人居环境研究的重要基础,亦可对规划与设计实施的形成直接有效反馈。

4社会学类课程应用思考

城乡规划本科专业具有多学科背景的特点,多以土建类学科、地理类学科为主。由于各学校基于不同学科背景开设城乡规划专业,丰富了城乡规划专业的内涵,形成了不同学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各自办学特色。但不论办学背景如何,随着最新版国家城乡规划专业指导性规范的出台,规划设计类课程已成为教学体系围绕的核心,空间的设计表达是专业的特色及优势。但同样也会造成课程知识体系的单一,不适应当前城乡规划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现今专业发展趋势和实际,首先应从社会学知识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和植入,体现出社会学对当今城乡规划学科的重要影响。

4.1在理论知识基础构建层面

社会学在城乡规划领域的理论知识构建主要包括:社会学基础理论、社会调查与数据处理的思路与方法、社会阶层和社会空间结构特征等内容,均应为城乡规划专业在本科阶段要掌握或熟悉、了解的知识内容,具体的知识要求为:(1)城乡人口与社会知识单元;包括城市社会学基本知识、与城乡规划的关系、城市社会要素、城市社会的分析方法、社会阶层与空间结构等。该知识单元是宏观层级的城乡系统与结构的体现,关注城乡领域的社会学问题,利于学生从宏观的社会视角对城乡规划进行解读,落实规划的公共政策导向。(2)城乡社会综合调查研究知识单元;包括选题与文献综述、社会调查类型与设计、社会调查方法、资料统计与分析。该知识单元属于微观层级的社会行动的内容,更多为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突出社会学应用的实践技能,有助于学生在规划设计中调研分析方法的科学应用。上述两部分知识单元已包含社会学在城乡规划领域研究的重点,但内容较为综合且涉猎较广,如何将社会学类知识在城乡规划课程体系中合理构建是关键也是难点。基于规划设计类课程为专业教学体系的主线,以及学分制改革的趋势,教学计划中社会学类理论课程不宜占较大学时,为了更好地将社会学应用到教学中,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应注重课程的交叉与互动,使单一理论课程转化为一系列的知识体系。因此将社会学的研究思维与研究体系加入其他专业核心课程内容中,则可以通过社会学的选题、调查、分析、结论等逻辑化的研究方式改善以空间设计为基础的思维局限,指导学生以循序渐进的研究方式和步骤完成对城乡环境的研究和分析过程,培养本科阶段初步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进一步重视理论课程与设计环节的互助和支撑作用。

4.2对规划设计类课程的实际意义

城乡规划专业在以物质空间规划与设计为主线的课程设置中,社会学相关知识课程往往以理论讲授形式开设,教学效果受限于课时学生对此类课程的认知程度与重视程度,往往难以形成良好的效果与反馈。开设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城乡社会综合实践调查》,相较之前的《城市社会学》课程而言更加注重社会学知识与方法在城乡社会研究中的意义,注重社会调查的理论与方法,并与城市社会学的基础概念、理论与调查方法、分析方法等相结合,将纯粹的理论课程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能够更好地支撑以规划设计类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枯燥的课堂讲授与生动的社会调查大大提升了社会学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为设计类课程的资料整理与现场踏勘提供了科学化、系统化的调查和研究方法,为后期设计思想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培养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联系实际、关注社会问题的学术态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具体课程关系如下

4.3实践教学环节层面

城乡规划本科教学在专业实践方面体现社会学知识体系的主要为认识调研,认识调研实践领域包括住区认识调查、社会调查、城乡认识调查、结合规划设计课程的调研四个实践单元,具体的内容如下:(1)住区认识调查研究;包括住区空间结构、住区道路与交通系统、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住区绿化系统,该实践单元注重社区规划导向下的住区研究,内容以空间的类型和层次调研为主,强调住区结构体系的完整性和设施的均衡构建。(2)社会调查研究;包括问卷编制与调查组织、调研数据分析的方法、调查报告的撰写,这一实践单元突出调研具体方法的实践应用,注重调研程序和调研成果的关联。(3)城乡认识调查研究;包括城乡功能布局、城乡空间结构与形态、城乡道路与交通系统、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城市绿化体系,该单元的实践内容涉及城乡领域的空间和规划体系,是从宏观到微观的认知调研。(4)结合规划设计课程的调查研究,包括调查研究的内容、调查研究的方法、调研成果的表达,这类调研是与设计课程并行的实践环节,注重设计课程的实践性和真实性。上述认识调研环节作为拓展能力的培养,不作统一要求,可由各校自己掌握。基于实践环节的知识体系要求的自主性特点,如何将上述四个实践单元与实践课程体系相结合以及如何对专业教学起到支撑作用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四个实践单元并非独立的课程内容,必须与对应的专业课程相结合,设计类课程体系是专业教学的核心,因此必须将社会实践与设计课程的知识体系相关联,起到从课堂内的学习交流过程走向社会实践的真实体验和认知,能够更好地强化城乡规划专业本身具有的实践性特质。同时可以将.大学生暑期活动的实践结合到专业的实践当中,一举两得,会更加具有专业指向性。因此,依据实践教学的知识内容,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提高对于实践环节的要求,从低年级的建筑设计阶段,至三、四年级的城乡规划设计阶段、以及毕业设计阶段均要求设置与设计课程相配合的实践环节(详见表2),以辅助深化设计及理论课程。实践环节中的资料收集、调查、分析和统计等环节等均需与社会调查理论与分析方法紧密结合。

5结语

城乡规划专业学科及专业发展的历程中,社会学的影响如影相随。从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理论与方法的应用,至规划与设计实践,社会学类知识为城市与乡村从视角、方法和内容的研究都提供了更加丰富与多层次的思维与路径,并以更加具体化和实用性的知识点融入了城乡规划专业在理论基础知识构建、规划与设计课程和实践教学等环节,成为本科阶段树立正确的规划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知识领域。

参考文献:

[1]罗吉,黄亚平,彭翀,刘法堂.面向规划学科需求的城市社会学教学研究.城市规划,2015(10):39-43.

[2]黄亚平,陈静远.近现代城市规划社中会的思想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05(05):23-29.

[3]李浩,赵万民.改革社会调查课程教学,推动城市规划学科发展[J].规划师,2007(11):65-67.

社会调查基本方法篇3

【关键词】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065-02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等各门学科的基础课程,是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论、基本方法和程序、技术相统一的科学方法论体系。它洞悉社会发展脉搏,了解社会需求,决策社会发展,有极强的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但多年来,该课程的教学未能很好地将理论、实践、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融合起来,未能将课堂与社会、行业有机结合。基于此,本文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一、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总体设计理念

鉴于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操作性,并结合学生的身份与学习特点,课程总体设计基于以下教育理念。一是基于工作过程、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再追求学科本身的系统化,而是追求和体现工作过程的完整性、流程化。真正按照具体的职业行动,要求学生按流程实际去做,在做的过程中掌握社会调查工作的程序和技能,掌握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如在指导制订调查方案时讲授原则意义;涉及社会学和系统论的相关知识时,结合设计方案的实例,适当讲授,以够用为度。二是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式。将企业需要、学院办学需求、学生感兴趣的真实项目引进课程教学,让学生以团队的方式进行项目调查,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行业需求零距离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在行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三是实行课证融通的教学。将统计从业资格考试、调查分析师(初级)考试的内容引入教学内容,并在课余时间进行培训,让学生通过学习课程,就可以直接参加以上两个职业证书的考试,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的改革

(一)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基于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以及《统计从业资格证》、《初级调查分析师》的考证要求,在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对原有教材的结构框架进行解构和重构,以一个社会调查项目的实施过程来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按社会调查项目实施的流程分为选题阶段―准备阶段―调查阶段―数据分析阶段―总结5个阶段,划分出每个阶段的具体工作任务,选择阶段实施过程中所必须用到的理论知识进行教学。每个阶段均注重理论知识的习得与应用、调查技能的掌握和实施、职业能力的培养。详见表1。

表1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理论学习内容实践项目

理论基础1.社会调查的定义及其任务

2.社会调查的基本功能、基本概念、基本方式、主要类型等

3.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和原则

4.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

选题阶段1.初步选题

2.选题的初步调查论证1.选择调查课题(选题的意义、调查课题的类型,选题的标准,选题的途径和方法)

2.调查课题的初步探索的方法和途径团队调查项目选题

准备阶段1.提出研究假设

2.设计调查方案1.提出研究假设

2.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和设计原则

3.调查指标的设计

4.信度和效度

5.调查方案的可行性团队制订调查方案

1.为课题选择恰当的社会调查的方式

2.制订抽样调查方案1.社会调查的方式

2.普查

3.典型调查

4.抽查团队制订抽样调查方案

调查阶段利用恰当的调查方法进行实地调查1.问卷调查法(问卷的类型与结构、设计的原则)

2.访谈法(访谈的特点和类型、实施的步骤、技巧)

3.观察法(观察的特点和类型、误差的控制)

4.实验法(实验的特点和程序、实验的设计)

5.文献法(文献的收集和分析)

6.专题调查(电话调查、市场调查、民意调查、网络调查方法)

7.调查员的调查方法和技巧团队调查项目实地调查

调查员培训

数据分析阶段1.资料的统计整理与分析

2.对统计调查进行理论分析1.资料整理的原则和方法

2.文字资料的整理

3.数字资料的整理

4.问卷资料的整理

5.统计分析的方法(单变量描述统计、集中量数分析、离散量数分析)

6.理论分析团队调查项目数据分析

总结阶段1.撰写调查报告

2.团队汇报1.调查报告的特点与类型

2.调查报告的结构和内容

3.调查报告的构成要素和撰写程序调查报告撰写(个人完成)

团队ppt汇报

(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上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及该课程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操作性特点,决定了在该课程中运用的是基于工作过程、团队合作的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以及案例教学法、探究学习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例如,在访谈大纲的设计与实施教学中,理论部分采取的是学生探究与教师教授相结合的方式。学生探究,就是课前让4个小组的学生查询“什么是访谈、访谈的类型、访谈的准备、访谈的方法和原则”等内容,并在课堂上汇报,再通过提问、回答、教师补充、视频学习等方式,完成理论的学习。通过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讲演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实践部分则是学生通过讨论,制定了本小组调查项目的访谈提纲,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模拟训练并展示。这里我们模拟的是座谈式的群体访谈形式,一个小组推选访谈主持人访谈嘉宾及其他观众,其他小组和教师共同评价,给予指导。课堂外,各小组成员深入到校园、宿舍、其他院校、社区进行访谈,完成调查任务。又如,在调查员的培训中,结合企业调查员的培训教材、培训内容和方式,结合专业特点创设了“社区工作人员为调查住户对小区环境的意见要求,进行入户调查”、“海飞丝洗发水使用街头拦访调查”、“学生食堂满意度的座谈调查”等情境,对学生进行调查过程中的语言技巧、动作技巧、观察技巧、处理拒访的技巧的训练。

(三)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因此,该课程采取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成绩由过程实践操作成绩和理论考试组成,其中,过程性实践实践成绩占70%,期末综合理论考核成绩占30%。过程性实践操作成绩是根据各个团队提交的工作成果确定的。在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确定工作任务所必须呈现的成果,并制定相应的考核量规,使教学更具有实践性、操作性和目标性。详见表2、表3。

表2各阶段确定工作任务所必须呈现的成果

工作过程成果

选题阶段

准备阶段调查方案、抽样调查方案

调查阶段调查问卷

数据分析阶段数据分析报告

总结阶段调查报告

在“调查方案设计”的成果展现中,制定了以下考核量规。

表3“调查方案设计”成果展现考核量规

考核项目考核关键点(技能标准)配分得分

调查方案的制订

抽样方案的制订调查的目的明确10

课题研究的背景分析语言通顺、叙述合理20

课题组成员任务分工明确10

活动步骤清晰、合理20

调查的方式方法合理恰当10

抽样方案的设计合理可行、格式规范10

实训表现团队合作积极主动10

在团队合作中履行职责、认真负责10

合计100

三、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改革效果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改革已经在柳州城市职业学院2009级、2010级、2011级行政管理专业顺利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三个年级的学生在课堂内外进行了柳州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状况调查、柳州市人才招聘岗位需求调查、大一新生专业调查、老年人家庭赡养现状调查、两面针产品社会认同感调查等20多项调查。这些调查充分体现了学生结合专业,以社会调查的方法和视角,洞察社会,关注学院建设,关心大学生自身成长的愿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根据各自的调查项目下企业、到街头、到招聘市场、到其他院校进行实地调查,锻炼了实践应对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数据统计分析能力、文字写作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培养和提高。同时,学生获得了对社会的真实认识和感悟。这些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从社会实践出发,将理论学习和社会现象研究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行动中拓展和深化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同时,注重调查能力和方法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侯娟娟.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S2)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一般B类)(2012JGB415)

社会调查基本方法篇4

论文关键词问卷调查法实证性法社会学实证主义

法社会学是对法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的一门学问,在社会学中运用的研究方法,在法社会学中的研究中同样可以应用。在对法律在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法律在社会中所产生的后果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社会调查法是进行这种研究较为常用的方法,其中问卷调查法又在法律现象的社会的调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法社会学调查中最为常用的一种调查方法。以问卷调查运用为主的研究方法在法社会学研究中已是最主要的类型之一,在法社会学的调研中应用比较广泛。美国社会学家艾尔?巴比称“问卷是社会调查的支柱”,英国社会学家莫泽则说“十项社会调查中就有九项是采用问卷进行的”。

问卷调查法,是指调查者根据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方案,通过设计一套要求被调查者回答的问题表来收集资料的方法。作为具体方法的问卷调查法有着与之密切相连的方法论背景或基础,是区别于其他某些方法的重要标志。问卷调查法的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哲学指导下的方法论,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证性的研究方法。实证主义方法论渊源于近代经验主义哲学,并在实验科学发展的条件下,由孔德首先提出来。他相信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一样,有着客观规律,这些规律应该通过观察、实验、比较以及其它与自然科学一样的方法去发现。其基本的观点是:一切关于事实的理论知识都以经验的实证材料为根据,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纯客观的,社会现象也如同自然界一样服从于基本规律,我们在因果规律的探究中,就能够确定社会的秩序和运行。涂尔干实证主义社会学以客观性和社会事实为研究对象,认为社会与自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一样都是受客观必然性支配,这就决定了其研究方法必然采用自然科学中研究自然现象的实证的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比较、检验等方法找到事物发展的规律及事物之间的联系。解释社会规律的具体方法就是在自然科学中已成功运用的观察、实验和比较的方法。正如涂尔干自己所说:实证社会学的“主要目的是将科学的理想方法扩大到人类行为的解释上,说明因果关系的必然性,社会现象的可理解性,对于科学和实践同样是必要的”。实证性的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笔者从问卷调查法的一些重要特征探析其实证性的特质:

一、从事物的现象出发体现实证的逻辑前提

问卷调查法主要针对社会中出现的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从中进行抽样调查,在进行抽样调查的过程中,抽样的标准以及抽样的准确度都经过精密的计算。这种抽样调查的结果具有代表性,能够体现社会现实的一般状况,体现了从个别到一般的发展规律。进行抽样的问卷调查的设计主要针对现实社会中出现的各种表征,社会现实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现象。问卷调查法主要针对这种出现的社会现象进行分别的归类统计分析,从而得出法社会学中所出现的各种法的表现形式,体现出法所产生的社会效果。

问卷调查法所针对的调查对象体现了实证主义的逻辑前提。实证主义强调知识必须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上,通过经验观察的数据和实验研究的手段来揭示一般结论,并且要求这种结论在同一条件下具有可证性。实证主义排斥传统哲学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反对传统哲学包罗万象的哲学体系和高度抽象思辨的哲学,主张哲学应当建立在来自观察试验的经验事实和实证科学的基础之上,把哲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任务局限在与科学有关的范围和领域。试图用“经验”、“感觉”、“要素”等取代传统哲学中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对立,以“中性”哲学自居。实证主义主张把知识局限在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之内,强调科学认识论的根本任务只是记录感觉、描述现象及其相互关系。实证主义者认为,人们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到某个事物的色、香、味、声、形,那么人们对于这个事物的色、香、味、声、形的经验知识是可靠的。“布莱克试图像研究自然现象那样研究法现象,试图从法现象中发现一个贯穿始终的描述法的发生与运行的根本规则或法则。他认为真正科学的法学研究是:(1)只分析法现象而不探索法本质;(2)法学的观念应是具体的,可与经验相参照;(3)从经验事实中不能推出价值判断。”这三条原则构成了布莱克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核心,也是所有实证主义者所共同拥有的方法论信条。

问卷调查法研究事物的外在表象,并且对事物的外在表象进行统计、分类、分析,体现了实证主义研究事物的出发点,及从客观的外在表象为起点,具备了其实证性的起点。

二、高标准化要求从形式上确认实证性

问卷调查法主要针对调查的对象,设计一整套的调查问题,从纷繁复杂的各种法社会现象中,根据在工具及程序上的高度标准化要求,将原本很复杂的社会问题,归结为事物的现象或者表象的一些规范化的问题,形式上表现出了从事物的现象出发来研究事物的本质。问卷是进行变量测量和资料收集的工具,而统计分析则是处理这种虽来自于样本却要反映总体的,以问卷形式收集的大量资料的程序。问卷调查研究的规范操作程序,还使得其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可以迅速反映动态的社会信息,应用范围十分广泛。通过问卷来收集研究资料,所设计的问题与项目都是由研究者根据课题研究目的和课题需要,严格筛选和精心设计的简明易答的问题或表格,因而它的标准化程度较高,较容易对事物的表象与体现进行定量评估。

问卷调查法在工具及程序上的高度标准化要求,符合了形式上的实证性。但是又常常使得原本很复杂的问题流于表面化,即形式的要求导致了内容的肤浅。形式化的表面的问题,很难对被调查者产生某种思想、行为的背景原因,获得直接的、切实的感受。无论是纷繁复杂的人类的行为,还是各种形式的社会生活现象,研究者在设身处地的研究同一问题,与他们面对一叠问卷表或一堆统计数据时,获得的感受是大不相同的。它只能获得书面的社会信息,而不能了解到生动、具体的社会情况。因此也只是从形式上确认其实证性。

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所采用的研究方式最为典型的是定量研究,通过定量研究将社会现象及其关系和变化趋势用精确的统计语言描述出来,从而达到认识和预测社会世界的目的。定量研究在形式上确认高度标准化的要求,体现实证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中,涂尔干指出,社会学既然是以社会事实为研究对象的,那么它就必须注意到社会事实同时具有的物质性和观念性双重特征。因此,社会学方法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从社会事实的物质性特征出发,社会学是可以借鉴自然科学中某些普遍性方法的;另一方面,从社会事实的观念性出发,自然科学方法又需要经过某种形式的改变,才能允许被应用到社会研究中去。从法社会现象的物质性特征出发,即以形式的方式来体现其准确性、确认实证性。诺内特对此评论道,“拒价值判断于千里之外的实证主义立场的实质,意味着在法学研究中宁要无知也不要偏见;但实际上偏见(即利益、同情、感觉力、兴趣等)具有促进思考的能量,在无视一切价值的场合知识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问卷调查法也因此只是从形式上体现了实证性,而不能从本质上体现实证性。

三、逻辑演绎的特质体现实证性

问卷调查法的优点是它既可以用来描述某一事物总体的概况、特征,以及进行事物总体各个方面之间的比较,也可以用来解释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体现其逻辑演绎的特质。作为一种实证的方法,问卷调查法有着于众多自然科学方法相类似的逻辑程序。问卷调查法的逻辑演绎的这种实证性质,决定了它与随机抽样、与统计分析密不可分。或者说,问卷调查法实际上意味着抽样、问卷与统计分析三者之间存在某种必然的、内在的联系。抽样解决的是调查对象的问题,问卷则是进行变量测量和资料收集的工具,而统计分析则是处理这种来自于样本却要反映总体的,以问卷形式收集的大量资料的必要方法。问卷调查法的抽样、问卷与统计分析体现逻辑演绎的特质。

实证主义方法论最大的特点是,要求每一步演绎推断必须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即推理的结果也可以直接用实践进行检验。法社会学不仅客观地阐明法律现象“究竟是如何”,而且进一步关注于法社会现象的原因和规律。实证主义把自然科学的方法论作为自己的基本原则,认为科学的假说必须由经验证据来检验,某一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才是可靠的。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虽然社会科学在方法、技术的运用上有其特点,但它在理论建构、证据搜集与分析、理论检验等方面所运用的方法与自然科学方法无本质区别。实证主义者坚持认为社会研究的逻辑方法是假设演绎法,科学假说的陈述必须由经验实施来检验,理论仅当它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时才是可接受的。获取经验证据需要采用实验、系统观察、调查、访问、文献考察等方法,其中问卷调查法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方法。实证主义者把自然科学方法论作为自己的基本原则,把自然科学当做科学的范例,在他们看来,社会学是也符合科学的逻辑的,当然法社会学的问卷调查研究方法也同样体现这种逻辑演绎的特质。问卷调查法中以抽样和问卷为前提,统计分析则是其逻辑演绎的具体表现。

四、问卷的准确性较低,其实证性降低

问卷调查法完全依靠问卷、依靠被调查者的自我报告来收集资料,调查者难以了解被调查者是认真填写还是随便敷衍。填答问卷比较容易,有的被调查者或者是任意打勾、画圈,或者是在从众心理驱使下按照社会主流意识填答;或者被调查者对问题不了解,对回答方式不清楚,无法得到指导和说明;或者对问卷的回复率和有效率低,对无回答者的研究比较困难。问卷回收不确定因素而影响回收率外,还有问卷的灵活性不够,多数问卷要求由结构式来回答问题,使被调查者的态度与观点不能充分说明和表达,并且,问卷调查与被调查者的文化素质有直接关系,特别是问卷要求用文字表述自己的观点或意见时,对文化素质较低的被调查者较为困难,因此问卷调查使用范围也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能全面准确的反映客观现实的实际。因此问卷调查法的准确性较低。

社会调查基本方法篇5

关键词:

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概况;现实困境;完善途径

中图分类号:

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1016701

1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的概况

1.1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的基本含义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中的社会调查制度又称人格调查制度,是指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进入司法(诉讼)程序之后,由案件处理机关指派工作人员或者由其委托特定的社会调查主体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性格特点、家庭环境、身体条件、精神状态、知识水平、社会交往、成长经历以及实施被指控的犯罪行为前后的表现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并形成报告,作为司法机关处理案件参考的一项制度。

1.2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的存在必要

首先,未成年人的特殊性是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的存在前提;其次,刑罚个别化原则是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的存在基础;最后,宽严相济的政策是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的存在关键。

2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的现实困境

2.1公安机关内部规定不相一致,规范开展社会调查难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三百一十一条规定“公安机关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根据情况可以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监护教育等情况进行调查并制作调查报告。”但实践中公安机关极少开展社会调查,制作调查报告的更是微乎其微。

2.2检察机关案多人少矛盾凸显,细化开展社会调查难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第四百八十六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开展社会调查,可以委托有关组织和机构进行。人民检察院应当对公安机关移送的社会调查报告进行审查,必要时可以进行补充调查。人民检察院制作的社会调查报告应当随案移送人民法院。”根据上述规定,检察机关以审查公安机关移送的社会调查报告为主,以必要补充调查为辅,还可以委托有关组织和机构进行社会调查,看上去检察机关的社会调查工作任务量较小,但实则不然。

2.3司法行政机关调查模式固定,实际开展社会调查难

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委托社会调查的对象一般是司法行政机关,人民法院开展社会调查的模式基本上是委托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进行。但上述两种委托调查因为司法机关社会调查存在的弊端:一是司法行政机关社会调查结果与其将要开展的社区矫正工作存在一定的利害关系。二是司法行政机关的基层派出机构条件有限,不能确保社会调查工作保质保量完成。三是基层派出机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不能将涉罪未成年人的社会调查与成年人审前评估区别对待。

2.4检察机关社会调查制约乏力,监督开展社会调查难

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理应对刑事诉讼过程中的社会调查进行监督,但实际上此项监督存在以下困难:一是难以发现因相关人员违纪违法而造成社会调查不真实、不客观的问题;二是难以发现审判阶段开展社会调查中存在的问题;三是检察机关内部难以对社会调查进行监督制约。

3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的完善途径

3.1规范公安机关社会调查程序

一是加强公安机关办案人员的专业程度。要在公安机关内部设立专门的未成年人办案机构或办案小组,由了解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工作认真细致的民警负责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

二是加强公安机关社会调查的强制程度。尽管《刑事诉讼法》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均未规定公安机关必须开展社会调查工作,但基于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应当提倡在具备一定经济条件的地区强制开展社会调查工作,以保证涉罪未成年人处理的客观性、公正性。

3.2做好检察机关社会调查工作

鉴于检察机关遇到的实际困难,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化解检察机关社会调查困境,做好社会调查工作:一是丰富社会调查工作的方式方法;二是加强社会调查工作的沟通协作;三是完善社会调查工作的实际进程。

3.3加强司法行政机关调查力度

一是司法行政机关进行社会调查要采取一定的回避与监督措施。鉴于司法行政机关社会调查结果与社区矫正工作存在一定的利害关系的问题,应明确规定社会调查工作与社区矫正工作的工作机构与工作人员相分离,以保证社会调查的客观公正。

二是大力加强基层司法所的社会调查力度。基层司法所应当充分重视社会调查工作,指派所内非社区矫正人员从事该项工作,以保证社会调查的客观效果。

社会调查基本方法篇6

公共管理类课程实践性教学方式较多,其中采用较多且很成功的是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当然,案例及其教学并非要取论的发展或者实践的观察,而是为从一种不同的背景审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开辟了道路,是以情景模拟的方式使学生们置身案例所描述的特定情景中来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地观察思考、分析问题,而不是直接进入社会实际活动中去直观感受、观察实践。社会调查却是要通过深入社会搜集直观感性的第一手材料,进而分析研究材料,形成理性的调查结论,是知识从感性向理性深化的过程,具有鲜明的参与社会实践的特征。在实践基础上从搜集直观感性的材料、分析研究材料到形成理性的调查结论的认识过程,就是调查的过程。

在农村公共管理课程中引入社会调查法来展开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专门搜集和整理课堂学习知识的相关信息,通过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可以实现课堂学习与社会中的现实问题的有机联系,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社会现象,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逐步加深,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实现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二、社会调查法的框架

作为一种系统的、科学的认识活动,社会调查有着一种比较固定的程序,这种固定的程序可以说是社会调查自身所具有的内在逻辑结构的一种体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提出调查主题。这是整个社会调查工作的基础,需要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有创新的,具有可行性的调查主题或观点,尽量具体化和精确化,以便界定调查对象、调查区域范畴和实施调查。

(2)调查准备。在明确调查主题后,需要为实现调查目标而进行调查设计和准备调查问卷。调查设计主要是针对需要研究的问题制定研究分析的策略,并选择适当的调查方法以保证调查资料的收集和分析过程的规范和科学。调查问卷的设计是调查准备阶段非常重要的工作,必须要将研究主题放在一定的理论分析框架中,明确需要收集那些方面的资料,紧密围绕研究主题设计问题,采用可观察指标,注意构建可操作的变量和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选择适当的问卷结构,这直接影响到所收集的数据质量和后续的研究。此外,简洁和被调查者易于理解的调查问题能保证调查的顺利进行和数据质量的真实,在设计问题时必须要考虑被调查者的时间资源、个体认知能力等情况。

(3)社会实地调查。在这个环节,调查者要深入社会,根据不同的研究主题选择不同的访谈方法收集资料。在具体调查访谈过程中,往往可能由于现实条件的变化或调查设计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偏差等,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预定的访谈方法或对调查问卷进行修正。

(4)数据整理和分析研究。社会实地调查完成后,收集到的一手资料需要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得出调查研究结论并撰写调查报告。

三、社会调查法在农村公共管理课程实践性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笔者将社会调查法引入农村公共管理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以“京郊农民对农村公共管理状况的满意度调研”为例对社会调查方法在农村公共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中的运用进行说明。

(一)确定调查主题

根据农村公共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在选择什么内容或问题作为社会调查主题时,主要考虑调查主题的有价值性、可行性等,因而选择“京郊农民对农村公共管理状况的满意度”作为调查主题。这是因为:(1)本课程学习对象为北京农学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需要从实践中认识社会,加强专业和课程认知。(2)课程学习的85%以上的学生来自北京郊区,分布于北京市的海淀区、朝阳区以及延庆县、平谷区等九个郊区县的44个乡镇,调研地点的分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学生以自己家庭所在地为中心进行辐射式取点或选择调研样本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或滚动取样调查具有非常便利的条件,能够保证问卷调查的质量,而且调研成本低。

(二)调查准备

调查准备主要包括了调查问卷设计和社会调查的组织安排准备两方面的内容。

1·设计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的设计一定要紧密围绕调查主题,本着全面、科学、可操作性来设计调查问题和构建变量和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根据当前北京郊区农村经济状况、农村公共管理的现状、农村公共管理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能力等,以了解京郊农民对当前农村公共管理的满意度以及影响京郊农村公共管理水平的因素为主要内容,除被调查者及其家庭基本情况的12个问题外,共设计了与调研主题相关的5大类66个问题,其中关于农村公共管理主体的有15个问题,关于农村基层民主的共计20个问题,有关基础设施建设及发展的共14个问题,社会保障及参加情况的有11个问题,收入及其他的有6个问题,其中有些问题还设计了子问题以便搜集更详细的资料,此外还设计了需要补充说明的问题项。通过这些问题,可以考察京郊农村公共管理的状况、村民对公共管理的满意度等相关情况,能使学生对京郊农村公共管理状况有一个直观、真实的认识,从社会实际状况出发来深入而直观地认识农村公共管理的内容、方式、目的等,加深对该课程内容的理解,并从课程学习角度去理解相关政策的实施基础与意义。

2·前期组织安排

随着课程内容的推进,在调查前1个月布置具体的社会调查事宜。主要是介绍社会调查方法、调查数据可靠性的把握、调查报告的撰写以及本次社会调查的要求等,督促学生做相关的知识储备,尤其是对调查问卷要做详细的解释,保证学生理解调查问题及调查目的,减少调查者因对问题的不理解造成的数据错误。因为考虑到少部分学生家庭所在地在北京市城区或京外省份,自主联系京郊农村调研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保证每个同学都能实际进入京郊农村调研,于是按宿舍将学生分成若干调查小组,并且确保每4-6人的小组中至少有2名以上家在郊区农村的学生,要求每组来自城区家庭的学生必须跟随来自郊区的学生进行调研。各小组自主推选一名组长,主要负责小组调查活动的开展和与教师的联系,调查分工等由组内成员自行协商。

(三)京郊农村调查与资料收集

在调查准备阶段,各调查小组根据组员情况,确定调查地点,细化到京郊的村庄。各小组优先选择家庭所在地、亲戚所在地、同学朋友所在地为调查村庄,依靠亲戚、朋友、同学等熟人帮助,在被调查村庄有选择地发放问卷或面对面地调查与访谈,既降低了社会调查的成本而且还能保证问卷的回收率和数据质量。在调查过程中,被调查农民的问题补充说明为研究主题的拓展和深层次分析提供了补充资料。学生在调查总结交流中往往对这个环节的感受最深,从他们的反映来看,更多地集中在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东西、对相关教学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调查访谈技巧的掌握和沟通能力的提高等方面。

(四)调查数据整理、分析与报告撰写

将调查得来的原始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是撰写调查报告和定量研究的基础。这个环节中,指导学生根据调研主题,分析调查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撰写调研报告。各调查小组成员的知识结构和水平的差异影响着各组选择的数据分析方法。更多的小组选择eXCeL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分析较为简单;有些小组选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实现了农村公共管理课程与统计分析课程的结合,学以致用使分析结果更为深入和全面,并加强了课程学习间的联系。

(五)调查的总结、交流

前面的工作只是完成了一项社会调查,但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完善社会调查法的实践性教学成效,调查的总结与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进行调查成果的交流,各小组以ppt形式汇报各组的调查情况、调查结论等,就调查中反映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分享调查体会与经验,并且回答老师和同学的提问,实现知识的启发、碰撞、提升。同时对调查中暴露出问题的总结,比如对于组织安排、问题设计、调查难点等进行总结,以便在今后的社会调查中避免出现相同的问题,完善社会调查法的实施和提高调查效果。从学生对调查交流、总结的情况反映来看,有些小组事先组织安排有所欠缺,导致调查时间和次数比预想的多,很多学生在经过社会调查后改变了原先对社会调查的简单认识;更多的学生反映经过社会调查后对农村公共管理课程中的很多知识有了直观和更深入的认识,并开始思考相关问题,而且还在调查中取得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感受,比如被调查的村民面对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期望学生们能解决他们说到的问题时,很多学生的反映是认识到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和激发出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此外,社会调查对交流、沟通能力以及与团队合作能力的锻炼也是学生交流总结中反映比较突出的一个方面。

(六)社会调查的评价考核

各小组完成社会调查后,在规定的期限内要求上交调查报告、填写后的调查问卷、小组成员的分工说明等材料。小组社会调查实践成绩由调查报告成绩、交流汇报老师打分和学生评分三部分组成。交流汇报中,参加汇报会的课程组教师和各调查小组根据调查汇报和回答问题情况打分,分别汇总平均后得到教师评分成绩和学生评分成绩。调查报告成绩、交流汇报教师评分和学生评分成绩分别按照60%、20%和20%的比例加权得出小组社会调查实践成绩。每个学生的成绩以小组成绩的85%为基数,15%按照每个学生在小组社会调查中的分工和表现等给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有助于借助评价考核来检验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能力与素质的提高情况,有助于完善实践性教学的各个方面。

社会调查基本方法篇7

一、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的法律定位及实践意义

社会调查制度,是指在未成年刑事诉讼中,判决宣告前由有关部门对未成年被告人犯罪行为的社会背景、成长经历、生活环境、实施犯罪前后的表现等进行调查,并形成书面社会调查报告提交到法庭,为司法机关正确处理和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被告人提供重要依据。从上述定义不难看出,社会调查制度的实质是一种人格调查制度。因为人格调查制度是在刑事诉讼中,特别是在法院的判决前,对行为人的性格爱好、身心状况、家庭状况、生活环境、成长经历、社会交往等情况进行调查,综合判别被告人的人格状况、测定被告人的人身危险性、作为对行为人作出恰当处置时参考因素的活动,其本质是强调对犯罪人个体的尊重与关注,强调刑法的实质公正,这与社会调查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是一致的。

考察域外有关人格调查制度的法律规定,可以看出,人格调查制度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是人格调查紧紧以行为人为核心展开。人格调查需要调查的项目有很多,包括行为人的性格特点、身体状况、成长经历、家庭情况、社会交往、平日及实施指控行为前后的表现等,这些项目繁多的调查,看起来非常分散与杂乱,实际上,这些调查都是紧紧以行为人为核心展开的,对行为人家庭情况、社会交往、成长经历等背景情况的调查以及对被告身体、性格等自身状况的调查,并不是最终的目的,目的在于从各个方面收集和行为人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全面掌握行为人的个体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判定行为人的人格。

二是人格调查通常由专业人员或专业机构来完成。对行为人的人格状况的测定与评估,不是把各个项目简单罗列,而是通过由表及里、由表象到实质的调查分析,来综合判断行为人的个性特征、心理活动、发展趋势,其调查程序的严谨性和调查结论的法律属性,决定了调查主体的特殊性。

三是人格调查是对刑事被告人量刑的重要参考因素。犯罪是一种危害社会的行为,对社会危害程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对被告人进行刑事处罚的轻重;而近年来轻刑化的司法理念,在强调对被告人刑罚个别化的前提下,还要综合判断被告人的人身危险性,在这个意义上,人格调查制度就成为量刑、尤其是判处非监禁刑的重要参考因素。首先,该报告是影响合议庭对未成年被告人量刑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拟判处管制、缓刑和免处的被告人。其次,该报告也是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庭进行法庭教育的重要依据。只有详细掌握了未成年被告人的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社会交往、成长经历以及实施被指控的犯罪前后的表现等情况后,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庭才能发现教育、感化、挽救该未成年被告人的“闪光点”、“感化点”,以便有针对性地对该未成年被告人进行教育。第三,该报告也为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庭在宣判后对未成年人回访跟踪帮教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材料。

二、社会调查制度在我市的法律实践

自河南省兰考县法院首创社会调查员制度以来,各地法院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已制度化、规范化。我市法院也在借鉴长宁、海淀等法院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工作特点,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我们研究制定了《佳木斯市涉少案件社会调查员制度实施办法》,并于2005年10月在全市法院正式实施。主要工作模式是实行庭前调查、参与诉讼、跟踪帮教的“三段式”服务。该《办法》对调查员的职责、义务、工作规程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最明显有别和优于全国其他法院的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调查员的准入设置了目前全国最高的门槛,只有具备本科以上文化程度,年满二十三周岁,从事教育、共青团工作,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致力于矫治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具备一定法律知识,诚信记录优良的同志才能够初步进入遴选范围;二是调查员由法院和共青团联合选任和考核,经未成年人及法定人同意以中立的身份开展工作,不依附于控、辩、审任何一方,不得从事兼职的法律工作;三是对当庭宣判缓刑的案件,调查员直接参与宣判后的教育,在第一时间内实现与未成年被告人、法定人、包片民警、居委会(村委会)主任、学校老师的对接,共同制定跟踪帮教措施;四是实行社会调查员有偿服务,除报销实际支出外,根据工作量发给相当于其日工资标准的合理报酬,对表现突出的调查员,每年由共青团组织给予表彰。

对未成年被告人进行社会调查制度的核心贵在客观、公正。因此,我们在设计这一制度和选择调查员的时候不仅规定了较高的标准,而且把从事律师、陪审、法律援助、法官、检察官、公安干警等一切有可能与案件或案件的侦察、、辩护、、审理有关的人员排除在外,而且规定了为期一年的考核、淘汰期,以期确保调查报告客观、公正。

(一)选拔聘任的基本情况

我们委托的社会团体组织为共青团,由市中级人民法院与团市委联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选任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员,自2005年6月以来共选聘两批82名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员,选任条件为年满二十三周岁以上,具备本科以上文化程度,工作作风严谨、认真,具有一定法律专业基础知识,熟悉未成年人特点,热心于教育、挽救失足未成年人工作,从事青少年教育工作或在共青团组织中负责青少年维权工作的人士。首批选任的48名社会调查员有11名来源于各县(市)区团委干部,有30名中小学校教师,有7名来自其他机关。其中有30名为我市心理阳光协会成员。社会调查员平均年龄为31岁,其中市区24名,各县(市)区24名,每个县市至少3名。已经担任人民陪审员的不再聘任为社会调查员,以上人员均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从事未成年人心理教育的经验。完成选聘工作后,由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市中院与团市委共同下发了文件,对各有关部门支持和配合开展社会调查工作做出要求,市中院组织对社会调查员开展了培训,颁发了工作证件。

(二)开展社会调查的情况

我们要求审理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案件中原则上对每名未成年被告人开展社会调查,全部由聘任制社会调查员负责。开展社会调查首先告知被告人及其法定人开展社会调查的目的、方法和法律依据及后果,在征得未成年被告人及其法定人同意后开展调查。对被告人委托的辩护人开展的调查,不作为社会调查报告使用,仅作为其提供的证据进行质证。对于被告人及其法定人不同意开展社会调查的,由法庭决定是否继续委托开展调查。2006年-2009年8月,佳木斯市两级法院共判处罪犯5983人,其中未成年罪犯620人,其中对365名被告人开展了社会调查,没有开展社会调查的84名,其中法定人不同意的38名,异地犯罪的46名,适用简易程序的14名。社会调查员深入到未成年被告人或未成年罪犯的学校、家庭、社区、村委会、工作单位等地,走访家长、教师、亲友、邻居、同事。经与公安机关的协调,社会调查员可以持证到羁押场所会见未成年被告人。社会调查员调查未成年被告人及未成年罪犯的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社会交往、成长经历、实施被指控犯罪前后的表现等非涉案情况,多方面、深层次地反映和分析其犯罪原因和心理演变过程。对调查的内容均形成了调查笔录。在此基础上形成书面调查报告,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被调查人的性格、成长经历、成长环境等,对其犯罪原因进行分析,对落实监管和矫治措施提出建议。调查报告不对未成年被告人的定罪量刑发表意见。

(三)社会调查员参加庭审情况

法律对于社会调查员在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的诉讼地位未做规定,我们的做法是要求社会调查员参加庭审,在证人席处设置社会调查员标牌,由社会调查员在法庭调查后,法庭辩论之前作为独立于控辩双方之外的诉讼参与人,出庭宣读调查报告,接受公诉人、辩护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对调查报告形成过程的询问。此举主要是将社会调查报告作为“人格证据”使用,避免将社会调查员归于公诉人或辩护人一方,体现其开展社会调查的中立性。在目前审结的案件中,有的诉讼参与人对社会调查形成过程提出问题,但未就报告提出不同意见。在宣读社会调查报告后,由审判长对报告给予评价,对可以确认的内容予以确认。在庭审辩论阶段,控辩双方可以引用经确认的社会调查报告内容支持自己的控辩意见。在最后陈述后,社会调查员参与庭审中的法制教育,也可以参加宣判后的法制教育。

(四)开展社会调查程序及其在文书、卷宗中的体现

人民法院在收到公诉机关书后,根据案情确定社会调查员人选,一般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不聘任社会调查员。辖区各县(市)法院原则上委托本地社会调查员开展调查,市区各基层法院及中级法院在市区范围内委托社会调查员,每名未成年被告人需由两名社会调查员共同开展调查,多名未成年被告人共同犯罪的,由社会调查员共同对多名被告开展调查。在送达书副本时,征得被告人及其法定人同意后签订委托书,并由被告人、法定人提供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地址、主要社会关系及联系方式。社会调查员根据案件情况确定调查提纲并经合议庭审核后开展调查,调查一般在十日内完成并形成社会调查报告。法律文书不在诉讼参与人中开列社会调查员,但在案件审理过程表述时,简明叙述社会调查员开展社会调查情况。在事实部分的最后一段,叙述被告人的家庭情况、社会交往、成长经历、性格特点、平常表现等同被告人实施被指控犯罪密切相关的情况,以及实施指控犯罪前后的表现,论述导致未成年被告人犯罪行为发生的主观、客观原因及应当汲取教训的内容,一般主要采纳社会调查结论。在对有罪被告人量刑时,可以引用社会调查结论作为参考和依据。开展社会调查的委托书、调查笔录、社会调查报告、帮教意见等均收入卷宗。

三、社会调查制度在立法和实践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调查员制度作为人民法院审理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案件中的一项卓有成效的举措,确实发挥了一定的效用并得到了社会各方的积极评价,但由于我国没有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的专门立法,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意见又十分原则,社会调查员制度还存在着诸多法律和实践操作方面的问题和障碍。

(一)社会调查报告是否是刑事证据的问题

多数人认为,社会调查报告基于人民法院的委托而产生,而且作为人民法院在审理未成年被告人案件前的准备工作之一,符合刑事诉讼法有关证据规定,应该是具备证据效力的,且与刑事诉讼法第42条规定的“鉴定结论”相似,同时该报告作为一种反映未成年被告人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社会交往、成长经历以及实施犯罪前后的表现等情况的文字材料,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特殊的”证人证言,只要在法庭上接受控辩双方的询问和质证,并经过查实以后,可以作为定案的根据。但笔者认为,调查报告严格意义上讲不能称之为刑事证据。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刑事证据的证明力大小是指证据与案情存在的客观联系的程度,而调查报告的内容只是涉案嫌疑人在案发前的日常生活学习表现等非涉案情况,对案情本身没有证明意义,只能作为法庭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在量刑时的一种参考。因此,不能属于法定的刑事证据。

虽然社会调查是个新生事物,是我国法制建设进步的表现,但是仍不应有悖于现有的刑法原则和法律规定,调查报告既然不是用以证明犯罪事实,也不是司法人员依照法定程序取得的刑事证据,仅是案外的一些情况的调查和研究,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不宜将调查报告的效力夸大化,因此,它不能作为刑事证据使用。

(二)社会调查制度公正性的保障问题

我国刑法第61条规定:“对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犯罪是一种危害社会的行为,对社会危害程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对被告人进行刑事处罚的轻重。由于社会调查员的调查报告中存有对未成年被告人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程度方面的说明,且是人民法院据以认定犯罪社会危害性的依据之一和量刑的参考,同时,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原告和受害人因犯罪行为受到或重或轻的伤害,希望法院可以为其讨回公道、重惩被告的因素会影响其对调查报告的认识偏颇,因此,保证社会调查报告内容的客观真实才能保障社会调查制度实施的公正性。

笔者认为要从三个方面保证调查报告的真实性:第一,确定调查主体是保证调查报告真实性的前提。社会调查员一般由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一定的解决未成年人问题经验的品质高尚的人担任,且由法院委托未成年人保护机构选定,在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作为特殊的诉讼参与人出现,独立于控辩双方之外。第二,在调查方法上,一般由社会调查员直接到未成年被告人生活、学习、工作的所在地以及其他关系地进行调查。实践中,可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及不同的调查对象分别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调查,如谈话、观察、电话、书信、委托等方式,必要时可以各种方法交叉使用,并制成调查笔录,最终制成社会调查报告。第三,法院在开庭前,合议庭必须先对报告的内容进行审查,并在庭审时允许其他诉讼参与人对此发表意见,这样就进一步保证了社会调查报告的真实性。

(三)社会调查员的法律地位问题

我国法律用司法解释的形式规定了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可以进行社会调查,但是对于社会调查员的法律地位并没有明确说明,到底社会调查员属于何种身份、其法律地位如何引起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争论。笔者认为:首先,社会调查员不是证人,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证人是在诉讼程序之外了解案件真实情况的人,社会调查员是参加了诉讼以后才了解案件情况的,而且不是客观的真实情况而是法律证据反映的情况,属于法律事实,它和案件的客观真实情况有本质的不同。有人认为社会调查员属于品格证人,是就被告人的人品、品格出庭作证的证人,但笔者认为,由于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证人作证的范围是案件事实,因此,被告人的人品和品格内容不属于证人作证的范围。虽然国外的司法中有品格证人的出现,但是基于法律的规定不同,比如法国的刑事诉讼法规定“证人只能就被告人被控事实或者其人格和品格作证”,因此,就被告人人格和品格内容作证的是合法的品格或人格证人,属于证人的范畴。但我国的刑事诉讼法没有相应得规定,不能生搬硬套的根据调查的内容将社会调查员认为是品格证人。其次,社会调查员也不是鉴定人。鉴定人是接受司法机关的依法委托或诉讼参加人的委托聘请的专门人员,是针对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而社会调查员调查的是未成年人的性格特点、家庭背景等非案件或者说是案件背景情况,两者的指向和目的根本不同。我国的刑事诉讼是一种等腰三角形关系,控方与辩方居于等腰对角,法院居于顶角居中独立裁判,社会调查员在刑事案件中当然没有独立的诉讼地位。因此,笔者认为由于社会调查员是接受司法机关的委托进行的调查,因此,不一定非要给其独立的诉讼地位,他可以是属于辅助或者说是服务审判的人员。

四、完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的建议

建立社会调查员制度,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权益,更好地实现司法公正。如何实现司法公正的原则,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完善社会调查制度。

(一)通过立法明确社会调查员地位和身份

从严格意义上讲,我国的程序法并没有对社会调查员的出庭问题做出具体规定。当前我国部分地区的做法主要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法律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规定。笔者认为,我国是成文法的国家,司法实践应严格依法办事。第一,应从立法上明确调查员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和身份,使其选任、职权、责任等方面真正有法可依。第二,主体应当细化,委托关系如何确定,要有法律上的支持,相关的责任要确定下来。第三,保证内容的真实性。第四,设立出一套比较完整的程序,脱离科

学方法和程序,内容的真实性无法保证。第五,要经过质证。总之,明确社会调查员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在将社会调查制度推广到所有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前,尽快制定和修改相应的立法。

(二)规范社会调查工作的程序

社会调查虽然有其独立性,但仍应制定一套完整的调查程序,指导规范社会调查员的调查行为,从程序上保证调查工作的公正、客观、真实。笔者建议可以考虑采用以下措施:1、出具调查函前应征得未成年被告人及其法定人的同意;2、社会调查员前往羁押场所会见未成年罪犯时应由法院人员陪同;3、对调查内容应当制作成笔录,或者用音像资料保存,作为调查报告的依据;4、一个案件应设立至少两名社会调查员,在调查时应由二人同往。

(三)强化对社会调查员的监督

1、由于目前社会调查员一般是接受法院委托,因此直接的监督应当是人民法院,包括对社会调查报告在开庭前的审查,听取被告人、监护人、辩护人的意见并要求调查员作出解释或补充、核实;在开庭时听取诉讼参加人的质询,虽然调查报告不具备刑事证据的性质,但由于其直接关系着量刑,应比照刑事证据在庭审中接受诉讼参加人的质询,但该意见应向法庭发表,社会调查员没有义务回答;如果在庭审中诉讼参加人尤其是未成年被告人对调查报告发生较大争议或提出实质异议,法庭不宜将调查报告作为量刑参考。

2、聘任单位对社会调查员的监督措施要加强。如规定社会

调查员定期向聘任单位报告社会调查工作的开展情况;对于调查员的不良行为聘任单位有权依取消其调查员身份等。另外,社会调查员还应接受被调查单位的监督。

社会调查基本方法篇8

这次宗教基本情况调查摸底工作是省委、省政府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宗教事务条例》,充分掌握新形势下全省宗教工作基本现状,为做好新时期的宗教工作和制定出台贯彻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的暂行规定和相关制度、办法提出意见建议,切实加强对宗教事务的依法管理工作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的一次重大调研。前面,县人大主任苗丰治同志宣读了县委《关于成立全县宗教摸底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县政府副县长靳巧荣同志宣读了县委办、政府办《关于开展全县宗教基本情况调查摸底工作的通知》,对调查摸底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充分体现了县委对此项调查摸底工作的重视。下面,我重点围绕“增强宗教调查摸底工作的责任感,做好宗教调查摸底工作,确保调查质量”谈以下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增强宗教调查摸底工作的责任感

这次宗教基本情况调查摸底工作是全省开展的一次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宗教基本情况普查和调研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其目的就是:全面掌握全省宗教工作的基本情况,为做好今后的宗教工作提供科学、详实的依据,为制定出台贯彻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的暂行规定和相关制度、办法提出意见建议。因此,搞好这次调查是非常重要的,能否将此项工作落到实处,关键还是个认识问题。目前,中央、省、市、县相继成立了宗教基本情况摸底调查工作领导小组,高度重视此项调查工作,切实加强对宗教事务的依法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宗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站在我县当前的角度看,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两西”、疏勒河及九甸峡移民项目的实施,大量少数民族移民从我省中东部贫困地区以及外省市迁入我县,使我县民族结构和少数民族数量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全县有民族乡3个,民族村9个,共有回族、东乡族、蒙古族等21个少数民族,总人口2202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5.7%以上,信教群众27000多人,加上即将交于我县管理的沙河回族乡和梁湖乡,据初步掌握的资料,有少数民族人口3700多人,信教群众3700多人,目前我县已成为全市的民族大县和宗教大县。就从宗教方面说:也许大家都知道我国的宗教目前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大教派,然在我县这五大宗教俱全,地上、地下宗教势力纵横交错,宗教内部矛盾也时有出现。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宗教方面和宗教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特别是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的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一些地方私设宗教聚会点、清真寺、自由传教者以及天主教地下势力等问题日益突出,跨地域的传教活动时有发生,由于宗教活动点混乱,非法盗用、冒用宗教名义的组织不断出现,非法乱建寺庙的问题屡禁不止。由于混乱,造成恶性循环,使有些领导不敢管,不会管,好像是个定时炸弹,实际上这是没有摸清底细、未进行规范管理所造成的。这些问题已极大影响着我县的宗教秩序、社会治安和生产、生活发展中的和谐稳定,这居多问题,就是要我们各级下决心去搞清楚、查清楚,这将对我们各级今后的管理、稳定和发展起到坚实的基础作用。因此,各乡镇党委、政府和有关单位,特别是今天参加会议的每一位同志,都要充分认识开展这次宗教调查摸底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调查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历史使命感,认真组织实施,力求取得完整、可靠、真实的宗教工作数据,为各级政府进行科学决策提供真实、准确、重要依据。我认为这次调查摸底工作是很及时,也很有必要的。

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新世纪、新阶段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我们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不信仰任何宗教,但我们又是历史唯物主义者,必须以科学的、历史的观点看待宗教,全面认识宗教产生的历史根源、社会根源、心里根源,全面认识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将长期存在的客观现实,全面认识宗教问题同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因素相交织的复杂状况,全面认识宗教对相当一部分群众有较大影响的社会现象。全面摸清和掌握宗教工作方面的资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管理宗教,把广大信教群众紧紧团结在党和政府的周围,共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是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二是进一步加大全县宗教工作管理的需要。充分掌握全县的宗教基本情况,为规范管理提供真实数据。是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方针,落实宗教事务条例,尊重群众信仰宗教的自由,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方针,依法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和宗教界合法权益,制止利用宗教进行犯罪活动,打击利用宗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及时研究解决宗教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需要。

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全面了解掌握宗教工作基本情况,是处理好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之间的关系,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工作,是努力实现宗教与社会和谐相处,各宗教和谐相处,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和谐相处的需要。

二、明确任务,切实做好宗教调查摸底工作

全县《宗教基本情况摸底调查方案》已经县委办公室和县政府办公室以《关于开展全县宗教基本情况调查摸底工作的通知》下发,明确了调查摸底工作的目的、原则、重点内容及工作步骤和要求,下面我就调查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再做以明确。

全县宗教基本情况摸底调查工作,按照省、市委的有关工作要求主要分调研和调查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调研工作。主要是针对全县宗教活动中出现和存在的问题,当地党政组织在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方面作出的成效,宗教团体自身建设,宗教工作面临的形势等八个方面的调研提纲,需要以调研报告的形式完成上报。这项工作希望宗教局能够根据各乡镇和有关部门的实际情况,有侧重、有重点地分配调研任务,真正达到调研的目的,使其充分、准确的反映我县宗教工作状况。另一方面是调查工作。主要调查内容是各教派信教群众、教职人员、活动场所、宗教界人士的政治安排等方面的内容,是以表册的形式进行调查统计。同时,在调查过程中要确保调查质量,凡发现在方案中未列入的,各乡镇和有关单位要及时上报,摸清情况,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强管理。

三、加强领导,确保宗教调查摸底工作圆满完成

一要加强领导,狠抓任务落实。宗教基本情况调查摸底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宗教普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对一部分同志都感到很新鲜,以前没有接触过,对宗教的理解有偏面看法,在此,要求我们的各级组织和工作人员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宗教观,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切实加强工作领导,认真落实调研和调查工作任务。各乡镇各部门要及时成立宗教基本情况调查摸底工作领导小组和调查组,明确工作职责。按照宗教工作“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上下联动、区域协作”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宗教工作“三级网络”作用,抽调专人负责本辖区内宗教基本情况调查摸底工作,同时县宗教局要及时做好组织、协调和技术指导工作,并做好资料的汇总和录入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加强督促检查,按统一、规范的要求开展工作,确保调查任务按质、按量、按时完成,力求准确无误。这次如出现漏报等现象,属于哪个乡镇的问题哪个乡镇就要自己负责,并且追究领导的责任。

二要加强工作培训,组建精干调查队伍。宗教基本情况调查摸工作要求于2008年3月8日前完成资料的整理和汇总,并上报市宗教局,工作量大,政策性强。工作培训与指导是保证调查质量的关键,接下来县宗教基本情况调查摸领导小组将组织全县宗教调查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统一、规范调查方法,并在调查过程中派指导员进行指导,以确保调查资料的全面、真实、可靠。各乡镇也要充分发挥乡、村、组三级组织网络的优势,就宗教基本情况调查摸底工作对调查人员加强培训。按工作部署,明确调查对象,统一调查内容和调查方法,密切配合,按进度安排和调查要求开展调查工作,确保调查质量、确保调查数据按时上报。

社会调查基本方法篇9

关键词:残疾人;社会救助;社会保障;滁州

一、调研信息

据有关数据显示滁州市现有人口总计约452.9万人,根据调查统计滁州市现有残疾人口有12261人。

本次在调查过程中随机选择了150位城镇残疾人,直接访谈调查30位,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07份,回收率71.3%。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情况

滁州市残疾人残疾类型及残疾类别抽样统计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在随机抽样调查中,男性残疾人多于女性残疾人;18-60岁的被调查者占93%,都属于劳动年龄阶段。调查发现,肢体残疾在残疾类型中为主要残疾类型,占总调查者的62.53%。而致残原因主要是以疾病。如果疾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那么这一数字也可以大幅下降。在调查的残疾人中,已婚人数占一半以上,但仍有很多的残疾人未婚。

(二)生活状况

在残疾人家庭当中,残疾人就业很难,近一半的人靠打零工维持基本生活,工作不稳定,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当然这和中国就业形势息息相关,受教育程度很大一部分影响就业问题,这和当今中国看病难看病贵有很大关系,也正是因为此,很多的残疾人所需的特殊护理也不能得到很好地保障。残疾人家庭依赖很严重,家庭的生活水平也决定了残疾人的生活水平。

三、调查结论

通过这次调查,对滁州市城镇残疾人的基本情况、生活状况等有了较直观的了解,综合所调查的数据可以的出以下结论:

(一)残疾人贫困问题仍然严重

残疾人因为身体的特殊性,在社会竞争力上明显低于健全人,他们获得经济收入的途径很少甚至没有,这就导致其经济收入远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甚至在贫困的边缘徘徊。同时贫困所引发的医疗、康复、养老等问题也会一一凸显。因此维持其基本生活需求,保障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救助制度是残疾人社会救助制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残疾人社会救助缺乏特殊性

残疾人的社会救助是社会救助制度的组成部分,但是在对残疾人的救助方面还应考虑残疾人的特殊性。重度残疾、多重残疾人;老年残疾人、女性残疾人;一户多残、老残一体,这些不同的对象、不同情况,他们需要的救助也各不相同,目前所享受救助的程度也有所不同。从残疾人群体自身出发,他们内部就有许多的特殊性没有得到重视,在救助过程中也没有体现出针对性的不同。

我国残疾人社会救助的缺失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没有合适的制度让残疾人可以放心依靠,导致了残疾人对家庭亲友的依赖越来越大,家庭提供的帮助是有限的。同时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落后也是导致残疾人社会救助不够完善的原因。

四、对策与建议

就本次调查滁州市残疾人社会救助方面的结果分析,我们认为对于残疾人社会救助应当以政府为主导,以社区为依托,以满足残疾人基本需求为目的,因地制宜,努力建设涵盖残疾人教育、医疗、基本生活等社会救助和保障安全网,使残疾人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并根据调查数据分析然后对相应救助方面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一)残疾人基本生活救助方面

救助的首要方面就是解决残疾人最基本生活问题,在调查过程中有部分残疾人重病、重残他们甚至难以解决继续生存下去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对残疾人的生活生存给与重视,这是对残疾人生存权利的维护和尊重。

救助方式建议: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建立社会捐助渠道设立残疾人社会救助基金政府针对特困残疾人特殊救助

(二)医疗救助方面

残疾人的康复医疗救助不仅关系到残疾人的生存,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事业的发展。在调查过程中多数被访者提到看病贵、看病难、看不起病以及对自身康复需要注意事项和对政府医疗政策不了解。

救助方式建议:开展社区康复医疗等卫生服务工作开展残疾人康复医疗救助普及残疾人医疗政策;针对残疾人群制定看病特殊化

(三)教育方面

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残疾人更不能例外,《世界人权宣言》“国家和社会要保障患有残疾人儿童、青年和成年人都享有平等的初级、中级、高级教育的机会,使残疾人教育成为教育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调查过程中小学以下文化成度占近四成,他们表示自身的残疾导致不能向正常人一样去到普通学校接受教育,从而也导致了他们的自卑心理。我们应该给与这类群体更多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杨志林.残疾人社会融入问题研究及社会工作介入[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5.

基金项目:

社会调查基本方法篇10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对象的宏观核算。改革开放前,我国国民经济核算采用的是前苏联、东欧国家的物质产品平衡体系表(mpS)。但由于mpS的局限性,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国家统计局开始研究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的Sna体系,于1992年制定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自那时以来,经过对试行方案不断的修订、改进和完善,在2004年,全国实行了GDp按初步核算、最终核算和数据制度,并建立了地区GDp质量评估制度。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在我国整个统计制度体系中起着一个基本的核心作用。就我省而言,浙江积极研究与实践GDp核算方式改革。自1987年建立县级GDp核算制度以来,针对由于统计调查制度不完善、核算的可塑性和其他非制度等因素导致各地区汇总的GDp以及增长速度高于全省且差距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从2004年起,我省采取了积极措施:规范地区GDp核算方法;统一核算核实经济普查年度各级GDp数据;建立地区GDp核算下管一级制度;规范全省和各地GDp数据时间和方式;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

   一、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取得的成效

   1.制定并实施了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实现了从mpS到Sna的转变。

   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统一核算达到了省与各市汇总GDp数据的基本衔接,改变了以往“分级核算,分级负责”核算方式下各市汇总的GDp与全省GDp差距不断扩大以及各市GDp增幅普遍高于全省的状况;二是确保了各市GDp数据的横向可比,避免了以往存在的部分地区相互之间专业数据与GDp数据横向比较不相匹配的状况;三是减轻了地方统计局承受的一些非制度因素的压力,避免了部分地区以往存在的核算数据受地方领导等非制度因素的干扰。新国民经济核算制度的建立以及我省GDp核算方式的改革为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0年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同时,统计制度也在循序渐进地改革。国家统计局相继建立健全了人口、劳动就业、固定资产投资、能源、价格、城乡住户、财政金融、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贸易、旅游、文化、教育、体育、科技、卫生和环境等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批统计调查项目,不断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取消了一些计划经济时期的、用处不大的指标,如投资按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分类统计等,逐步增加了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指标,如增加反映市场要素的指标、财务统计指标、资源环境指标,强化经济效益指标等。与此同时,我省也根据浙江经济社会的发展特点,相继建立了服务业统计报表制度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欠发达乡镇奔小康社会、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民营经济发展等一系列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覆盖社会经济科技的综合统计制度框架,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我省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统计调查方法基本是以全面调查、全面报表、层层2.完善统计项目,统计制度由偏重经济向经济、社会、科技并重转变。

   3.逐步改革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初步建立了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抽样调查为主体,重点调查、全面报表、科学估算等为补充的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汇总为特征的调查体系,改革开放后,这种调查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为此,在1994年,我国正式确立了国家周期性普查制度。2003年又对国家普查项目的设置和周期进行了重大调整,将第三产业普查与工业普查、基本单位普查合并为经济普查,形成了十年组织三项四次普查的普查制度,即人口普查和农业普查十年各开展一次,经济普查五年开展一次,同时抽样调查方法也大力推行在统计调查中的基础地位,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城乡住户、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下工业、限额以下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居民消费价格、工业品出厂与原材料购进价格、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价格等一系列抽样调查。我省在国家基础上,还积极开展个体服务业抽样调查以及大量的社情民意调查,此外,还相继建立了重点工业企业、房地产、批发零售贸易业等专业的直报制度。经过近30年的统计调查体系的改革,抽样调查方法正逐渐渗入到统计调查的各个领域,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最有效的统计支撑。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转型以及对外开放度的不断扩大,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国际化进程将不断加快,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将日益增多,对统计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尽管30年来,我们在统计制度方法改革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取得了显着成效,但是在当前经济体制发生重大转轨的过程中,现行的统计报表制度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内外社会经济和统计工作形势的发展和变化,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解决。近几年来,我们大力推行抽样调查方法,但是目前国家和省级的调查样本仅对国家和省市具有代表性,未考虑市县区的代表性,而各级统计部门为了满足当地党政领导的需求,层层增加样本点,无疑大大增加了基层尤其是乡镇和市级统计的负担,在人口变动、劳动力调查、部分服务业、城乡住户等众多抽样调查中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今年,国家统计局对各省组织实施了报表项目清查工作,结果显示,目前我省已经建立了包括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在内的统计报表制度近50种,报表502张,指标达到1.6万个,这还不包括人口、经济等大型普查以及临时开展的抽样调查等项目。数量之多为我省统计史上之最。在众多的指标中,指标分类过细较为突出。如城市住户统计中《城镇居民家庭成员基本情况调查》表中要求各个家庭成员填写文化

   二、现行统计制度方法面临的形势和存在问题

   程度、居住性质、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社会保障支出等近50个指标,同样在农村住户统计中的《农村住户人口和劳动力就业情况》表中也要求每个成员相应地填报近60个指标,农业统计报表中农产品分类、农业机械动力分类太细的问题也非常突出,这些指标用处少、填报困难,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要准确填报这些报表显然是难以保证的。另外工业成本费用调查也存在财务指标过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第一,产业划分

   标准不规范。在各地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的今天,各种跨行业的产业统计需求越来越大。如海洋产业、旅游产业、物流业、生产性服务业、体育产业、文化产业等。近几年,为提升统计服务水平,各地都在自主研究制定这些产业的统计标准,但是缺乏权威性、统一性和可比性。因此对于这些具有重要意义的产业需要在全国制定统一的国家标准,以便各地使用研究;第二,城乡划分标准不统一。为科学真实反映现阶段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国家统计局于2006年制定了《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国务院在今年对该规定也有了明确批复,但在实际统计及分析研究时,各专业的城乡划分标准不统一。如贸易统计中的市、县、县以下分类(通常将“市”作为城市市场,将“县、县以下”作为农村市场),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中的城镇农村分组以及城乡住户统计中使用的城乡分组均既未统一,也没有严格按照《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造成了各专业数据无法匹配使用,也给数据的使用者造成困惑。

   由于体制和机构设置等原因,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多头对下、指标重复交叉等问题。主要是统计局内部各专业间、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之间存在的重复交叉现象。如劳动工资中对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开展常规性统计,而在工业、建筑业、贸易等专业的财务表中也存在着不同形式的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加上指标内涵略有差异,基层统计人员无法搞清其区别,增加了负担,也对准确填报带来了困难;又如农产品产量统计、农民收入统计等,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都在进行相关调查,调查方法的不同、数据来源的不同,造成不同结果甚至差距较大,使统计数据的权威性受到人们的质疑。

   目前我们已经编制了固定资产价格指数、消费品价格指数、工业品价格指数和房地产价格指数,但是在生产价格方面,还缺少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金融业等服务业价格统计,在消费价格统计方五是价格统计体系不健全。面,缺少政府消费价格统计,这对国民经济核算以及相应的国民经济统计分析都带来了不便。

   统计制度方法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建立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统计指标体系,这就要求我们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继续不断地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统计标准体系和统计指标体系,使统计调查体系更加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和管理体制变化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