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指导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55:11

幼小衔接指导建议篇1

关键词:幼小衔接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分析探讨

一、幼小衔接导向及其对于学前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学前教育是向小学阶段学习过渡的一个前置阶段,它通过一系列学前教育的基本目标、要求、手段和方法对儿童进行知识的启蒙和启发,并在这个过程中对儿童进行集体生活和自我管理意识的培养,而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要参考小学阶段对于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并进行相关教育环节、教育内容及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设计。

幼小衔接是学前教育中的一个基本要求,它着眼于儿童后继小学阶段的学习和要求,提前在幼儿阶段学前教育中给予适当涉及并对儿童的心理和智慧进行塑造和启迪。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学前教育中幼小衔接导向对于儿童在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的贡献率为37.5%,大大超过了其他方面的影响程度,同时该调查报告也显示,儿童后继小学阶段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中的要素与其学前阶段的幼小衔接导向的培养效果呈现出0.45的相关系数和强度,由此可见幼小衔接导向在学前教育阶段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二、目前学前教育在幼小衔接导向上现状存在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整个教育系统改革的逐渐推进和深入以及在学前教育中每年平均5%的递增投入幅度,目前学前教育取得了长足进展,表现在幼小衔接导向上体现为儿童进入小学阶段的适应指标和学习生活等基本素质指标2009年较1998年相比平均每年上升了7.8个百分点,学前教育对于小学阶段教育的贡献率同期也实现了每年5.7个百分点的增加。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目前在幼小衔接导向上学前教育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幼儿教育中的班级课堂时间设置与小学教育阶段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造成儿童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难以适应常规班级时间的设置,出现注意力不够集中甚至厌学的情形。为了使这种情况得到缓解,幼儿园在集体活动时间的安排上应该适当延长,大班下学期集体活动时间安排在三十分钟左右,让小朋友在心理上、时间概念上有好的准备,实践证明这种时间上的靠拢非常有效;其次,幼儿教育中的教师对于儿童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常规要求与小学阶段的学习习惯特点及常规要求出现严重的不匹配,造成了小学教育特别是小学一年级教育的困难境地。

三、基于幼小衔接学前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根据幼儿衔接导向的学前教育及其基本内涵作用和意义的阐述,在分析了目前学前教育中基于幼小衔接导向中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幼小教育的知识和理论,同时借鉴国外幼小教育先进国家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就我国目前学前教育中幼小衔接问题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

第一,幼儿教育中课堂班级时间设置要与小学阶段的课堂班级标准相近或一致,以此培养学生的课堂班级时间观念和思维。在幼儿园大班,按规定集体活动时间是三十分钟左右,注重动静交替,注重游戏,注重幼儿活动与参与。而小学上课时间规定是四十分钟,与幼儿园相比是多静少动,并且要求遵守严格的课堂纪律,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下子要坐四十分钟,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第二,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习惯规律和常规要求,在幼儿教育中进行前置,即可以按照一定比例的质量要求和培养规格以相对较宽的要求进行提前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幼儿掌握正确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坐姿、写姿、握笔姿势是幼儿教育中一直强调的事情,如果这些基本姿势不正确,在高年级纠正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在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这样的起始阶段建立起上述几个良好习惯尤为重要。

第三,在学前教育中加强和提高幼儿自我管理能力和自理能力等基本日常生活能力和常识的教育,采用多种方式以适合儿童心智发展的特点进行教育。使幼儿在自理能力、时间概念、任务意识、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交往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减少初上小学时丢三拉四,东拉西扯的现象,逐渐学会管理自己,进入小学后能开始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的生活。

第四,有目的有规划有计划地在学前教育中提高儿童的阅读理解能力,并辅之以拼音教学对学生的认字、写字及读字能力进行培养。坚持开展阅读活动,主要形式包括自由阅读和老师指导下的阅读活动两种。这两种活动,使小朋友既有自由选择阅读内容的机会,又能得到老师的引导,在有目的、有计划的阅读中,阅读方法、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这些能力又直接、有力地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

总之,学前教育对于培养儿童的后继学习能力非常重要,它是为儿童正式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和生活的准备阶段,对于儿童心理和智慧的形成和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基于幼小衔接的导向分析了目前学前教育在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和配套问题上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并针对当前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提出了建议和对策,从学前教育课堂时间参照小学阶段进行设置、学习习惯和常规要求向小学看齐、教会儿童进行日常生活学习的管理以及培养其进行阅读思考的能力,目前这几个方面是学前教育中基于幼小衔接导向中的重点和关键问题,希望本文的分析和讨论有助于学前教育中幼小衔接导向问题的顺利解决和改观。

参考文献:

[1]周蔓雪.对幼小衔接工作有关问题的新认识[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S1)

幼小衔接指导建议篇2

对大连市“辽宁省四、五星级幼儿园”大班幼儿流失率进行调研,分析现象成因,提出可供参考的有效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大班幼儿;流失率;幼小衔接

为深入了解各幼儿园大班幼儿流失情况,基于大连市“辽宁省四、五星级幼儿园”大班幼儿在园人数进行了调查统计。

一、基本情况

目前,大连市“辽宁省四、五星级幼儿园”共计102所(2016年3月统计数字),100%参与本次调查统计,其中,公办园所82所,占总数的80.39%,民办园所20所,占总数的19.61%;五星级幼儿园68所,占总数的66.67%,四星级幼儿园34所,占总数的33.33%。本次调查统计能够全面反映出大连市“辽宁省四、五星级幼儿园”2015年6月至2016年3月期间大班幼儿数量变化情况。

二、大班幼儿流失率统计

据统计,参加调查的102所幼儿园中,2015年6月中班幼儿总数为9457名,在2015年9月选择升入大班就读的幼儿数量为7502名,直接下降1955人,占总数20.67%;2016年3月大班幼儿数量下降为6275人,有1227名大班幼儿流失,与2015年6月相比,直接减少3182人,占总数33.65%,也就是说,有约33.65%的幼儿不会坚持读完大班,流失率相当高。

1.公办园、民办园大班幼儿流失率

根据统计结果显示,2015年6月,公办园中班幼儿总数为7974人,而2015年9月升入大班时,数量为6264人,减少1710人,也就是21.44%的中班幼儿不会选择就读本园大班;2016年3月,再次减少1130人,共减少2840人,占中班总数的35.62%;而在参加调查的民办园中,2015年6月,中班幼儿数量为1483人,大班毕业时为1141人,共减少342人,占总数的23.06%,比公办园大班幼儿流失率低12.56%。

2.四、五星级幼儿园大班幼儿流失率

根据统计分析表明:在不同的时期内,四星级幼儿园大班幼儿由最初的2528人,减少为2024人,直接下降了19.93%,而五星级幼儿园则由6929人下降为4233人,下降了38.91%,五星级幼儿园大班幼儿流失率高于四星级幼儿园18.98%。

3.不同县市区大班幼儿流失率

统计分析发现,在不同的时期内,大班幼儿流失最多的为中山区,流失为56.17%,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大班幼儿流失;沙河口区紧随其次,流失率为45.54%;流失率第三的为甘井子区,为43.09%,其次为:金普新区32.95%,西岗区26.35%,庄河市25%,高新园区24.50%,旅顺口区22.74%,普兰店区17.39%,瓦房店市12.90%,流失率最低的为保税区5.26%,与流失率最高的中山区相差50.91%。

三、流失特点及原因分析

1.市内四区大班幼儿流失率高于县区

在调查统计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各区域大班幼儿流失率不尽相同,但就总体情况而言,市内4区流失率远远高于其他县区。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市内四区的社会办学力量比较雄厚,为了盈利,它们加大了自身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长的教育观念,造成了大班幼儿的大幅度流失;另一方面,家长的从众心理比较严重,许多家长不了解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规律,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不能够坚持让孩子读完大班;与此同时,目前家长主体为80后,他们见多识广,学历较高,对子女今后的发展有很高的要求,不能够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同时,他们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较差,规避责任,不愿意对孩子的发展给予更多的陪伴和关注,自然将教育子女的责任更多的推向了社会办学力量。

2.公办园大班幼儿流失率高于民办园

通过以上各项数据分析显示,公办园大班流失率远远高于民办园。一是由于公办园所办园的规范性,坚决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严格纠正和防止“小学化”倾向,从课程内容的设置上科学、严谨,时间的制定上严格规范,而民办园所则相对具有更多的自,为了迎合家长的不同需求,对课程内容、作息时间等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家长的需求,大大降低了大班幼儿的流失率。

3.五星级园所大班幼儿流失率高于四星级园所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还发现五星级幼儿园大班幼儿流失率远远高于四星级幼儿园。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五星级幼儿园园所管理更加规范,管理者的办园理念先进,完全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设置课程,制定作息时间,选择教学方式,而大部分家长不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与特点,加重了对“幼小衔接”的担忧,剥夺了孩子正常的大班学习生活。

四、对策与建议

1.加大行政监管力度

相关行政部门应加强对社会办学力量的监管力度,严把办学资质关,坚决杜绝社会办学力量面向学龄前儿童教授小学知识,有效保证适龄儿童接受适宜的教育。同时,应加大力度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对幼儿园管理者、教师资质、办学条件等进行严格把关,对各级各类幼儿园大班课程使用情况进行随机监督与检查,切实将“小学化”教学内容逐出幼儿园。

2.加强宣传与指导力度

社会各部门应面向家长加大宣传力度,从根本上改变家长的观念,共同关注、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完全遵循幼儿的学习规律,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同时,加大对家长的专业指导力度,帮助家长明确责任,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指导家长与幼儿园一道共同有效开展“幼小衔接”工作。

3.建立双向衔接制度

目前各幼儿园都在积极地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但由于各种原因,双向衔接不到位,加重了部分家长的矛盾心理,这也是大班幼儿纷纷走向社会办学力量的部分原因,大大降低了“幼小衔接”工作开展的实效性。建议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牵动和有效的管理机制的保障下,幼儿园跟小学建立长期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机制,注重幼儿园与小学的双方配合与协作,减轻家长的焦虑,保持衔接工作的系统化,保证教育内容的连续性,使幼儿从思想上、感情上做好入学准备,保证幼儿接受完整的幼儿时期教育。

4.丰富课程资源建设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幼儿园课程内容设置不能有效满足基层幼儿园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需要,应加强调研指导,深入了解基层幼儿园课程资源使用现状与需求,成立“幼儿园大班教学内容与要求”专项研究工作小组,对此项工作进行深入的研究,互相学习、借鉴,共同探索有效的“幼小衔接”工作经验和方法,探索课程资源建设与服务的有效性,组织研发专门的大班幼儿课程资源,面向教师、家长和幼儿建立比较全面的目标、内容、评价体系,指导基层幼儿园和家长开展工作。

5.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幼小衔接指导建议篇3

幼儿园的重要使命就是引领家长,做好家长工作,形成家园合力。一方面,幼儿园需要从观念上进行引导,让家长认识到“小学化”对幼儿一生的发展造成的危害,认识和理解《三到六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按照孩子的学习和发展特点以及规律对孩子进行教育。另一方面,幼儿园需从方法上给与指导,从孩子的特点和家长的需要出发,设计一系列活动,让家长从观念到方法,从普遍的困惑到个性化的问题,层层加以引导和解决,以期让幼小衔接的工作落到实处。

1、积极宣传呼吁,改变家长观念

(1)、幼儿园通过加强“小学化倾向”危害性的宣传,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家长会、通过微信公众号、家园联系栏、典型事例等向家长宣传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带给孩子一生发展的危害。经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的宣传,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让广大家长懂得:什么年龄干什么事,在什么阶段就学什么知识,切不可拔苗助长。

(2)、积极向家长宣传《幼儿园指导纲要》和《三到六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帮助家长了解《纲要》和《指南》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懂得幼儿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幼儿园每个学期初都通过现代化教育信息平台等将《指南》的要点和各领域的教学建议逐渐介绍给家长。幼儿园还可以请家长根据自己孩子年龄阶段的年龄特点,打印出这个年龄段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使家长能够根据自己孩子的自身发展特点更好的理解《指南》中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建议。幼儿园的每个班都设有家园共育专栏,介绍一周保教活动内容,供家长在接送孩子的过程中都能浏览其中的内容,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情况。

2、专题培训引领,明确幼小衔接内涵,解决家长的困惑和问题。

为了让家长认真阅读和全面深刻领会《指南》的精神,“正确认识幼儿教育,了解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规律”“建立合理的教育期望,理性看待孩子的成长”“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为”,从而观念上实现彻底的转变,幼儿园对家长进行专题讲座。每年在学期初,幼儿园都要召开家长会,分班级向家长详细介绍本年龄段孩子的发展目标和家长应该配合的方面。让家长对自己孩子在这个年龄段的发展方向先有了解。对自己如何配合幼儿园工作做到心中有数。

幼儿园在幼儿升入大班后,对大班家长作幼小衔接专题讲座,分享有关幼小衔接的经验,解决家长的困惑和切身关心的问题。在讲座中,以“幼儿园是为孩子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视角为切入点来谈幼小衔接和入学准备问题,从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论述“幼儿衔接的重要性”以及“终身学习”的理念。使家长明确幼小衔接的具体任务,明确要重视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倾听和阅读的习惯、自我管理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最后,还指导家长多重视幼儿的感受和需要,多陪伴和鼓励孩子,帮助孩子克服入学焦虑情绪,树立自信心。会后,还对部分家长的具体困惑问题给予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

3、通过多种方式,让家长亲身体验并充分了解幼儿教育的特点及规律。

(1)开展家长半日开放活动

幼儿园定期向家长开放班级的教育活动,使家长了解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进行的。亲身感受幼儿园是如何把入学准备方面的要求蕴含在幼儿一日学习与生活中,给予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的。家长在活动前,先听老师简要介绍半日开放活动设计的理念、目标以及家长如何有针对性的观察半日活动。再看老师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而设计的生动有趣的课程,教师是如何通过集体教学活动和小组活动培养幼儿的好奇心、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勇于尝试的学习品质的,并请家长把关注点放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家长开放日还让家长看到孩子的生活环节,还有在区域活动时段的表现,从而更为全面的了解孩子的在园情况。在活动后,教师和家长互动交流,家长就自身疑问或观察到的孩子表现与教师做分享。教师又引导家长将观察到和讨论到的教育方法运用到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家长对孩子在幼儿园的状态有了比较综合、全面的了解,家长的关注点也会从孩子“会算多少道题,能认识多少个字”逐渐转向孩子的全面发展。最终使家长对幼儿教育有清晰而深刻的理解,从而转变家长对“小学化”的理念。

(2)、通过参观小学活动,转变家长的观念,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

孩子在上大班后,很多家长把关注点放在孩子认识了多少汉字,会了多少加减运算,上一年级能不能跟上上面。面对家长这种观念,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个别交流和观摩小学一年级生活等方式让家长了解“幼小衔接”应培养孩子的是有入学的愿望和兴趣,向往小学的生活,具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初步了解小学的学习活动特点和课堂教学规范,对各类学习活动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能力,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任务意识,而不是提前教授小学课程,提前进入小学生活。

幼小衔接指导建议篇4

发现二就读学前班学生比例存在显著的区域和校际差异。

发现三就读学前班学生比例随家长学历递升而递减。

发现四学前班保教条件低于幼儿园,教学方式小学化。

发现五家长对学前班价值认知存在分歧,但班主任认为上学前班有助于入学适应。

《关于改进和加强学前班管理的意见》(教基[1991]8号)指出:“学前班是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在现阶段,它是农村发展学前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城市,则是幼儿园数量不足的一种辅助形式。”该文件特别指出:“幼儿园已能满足群众需求的城市,即不必举办学前班。”这就是说,学前班是在普及学前教育的初期阶段,在不具备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条件的地区的一种学前教育组织形式,而在已经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地区,幼儿园大班毕业后可直接升入小学,无需过渡。

但近年来,部分地区出现一种不同性质的“学前班”,以入学准备、幼小衔接的名义招收从正规幼儿园大班退园、转园或已经从幼儿园毕业的5~6岁幼儿,开展学前教育。学习时间一般为一年、半年或小学入学前暑假一两个月,费用不菲。一位住在北京北五环附近的家长反映,小区周边这种学前班已经“泛滥成灾”了,近十家培训机构在办班。另有中科院系统幼儿家长反映,到幼儿园大班时,差不多一半的幼儿退园去上了学前班,在园的大班幼儿则重新编班。不少家长在孩子幼儿园中班结束时、大班上半学年结束时都纠结于是否离园上学前班这个问题。基于此,笔者以北京市为例开展调研,以了解小学生入学前就读学前班的现状及就读学前班对适应小学生活的影响,由此判断就读学前班的必要性。调研结果对家长安排幼儿学前教育具有参考意义,对教育部门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及出台相关政策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对象与方法

由于目前北京市边远山区刚刚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通过延庆等区县教研中心也证实当地尚不存在这种性质的学前班,因此笔者将抽样范围确定在中心城区和近郊区。笔者在东城区、海淀区按办学水平各抽取3所小学,然后以一年级32个教学班的学生家长和58个班的班主任作为调查对象,主要调查:(1)5~6岁幼儿就读学前班的比例;(2)幼儿家长选择/不选择学前班的原因;(3)学前班学习内容与方式;(4)幼儿就读学前班对其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的影响。

笔者向家长发放问卷1135份,回收有效问卷1000份,回收率88.1%;向班主任发放问卷58份,回收58份,回收率100.0%。除此以外,笔者还对1位幼儿园大班学生家长、1位小学一年级学生家长做了访谈,整理访谈记录7300字。

对两份调查问卷中的封闭式题目,笔者采用SpSS16.0软件录入数据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对家长为幼儿选择学前班情况进行了户籍、学历等人口统计学分析,以找到潜在的倾向性和影响因素。教师问卷设置了一道开放题,请班主任写下自己对就读学前班必要性、幼小衔接问题的意见和建议。58位被试中有32位班主任作答,回答率55.2%,整理文字2000字。

二、结果与分析

1.超过半数的学生入小学前上过学前班

51.4%的家长称自己的孩子上过学前班。班主任填写的一年级在校生共1630人,其中上过学前班的学生为833人,占51.1%。这两组数据高度一致,可以断定一年级学生上过学前班的超过半数。

2.就读学前班学生比例存在显著的区域和校际差异

统计检验表明,是否上学前班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χ2=12.51,p

进一步检验发现,学生户籍状况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χ2=1.26,p

3.就读学前班学生比例随家长学历递升而递减

统计检验表明,是否送孩子上学前班与家长学历存在显著相关(χ2=55.10,p

这一情况出现的原因可能有三个方面:

一是高学历家长持有比较理性的教育观。在问卷试测时部分高学历家长明确表示没必要上学前班:第一,是不想太早给孩子那么多压力;第二,幼儿园已经提前教了不少东西,学前班再学一次,小学再学一次,或许会抹杀孩子的好奇心,对孩子的发展没有好处。

二是高学历家长对社会举办学前班的保教方式不信任。

三是高学历家长通常占有较多的社会资源,子女就读好学校的几率较大。统计检验表明,家长学历与子女就读名校明显相关(χ2=1.56,p

4.学前班保教条件低于幼儿园,教学方式小学化

23.3%的家长称学前班没有午睡安排,65.9%的家长称学前班没有或仅有很小的户外活动场地。仅有2.9%的家长称学前班一日有三餐并有加餐,仅供一顿午餐的学前班占44.6%,见图5。

85.9%的家长称学前班的学习方式以上课为主,87.0%的家长称学习内容以读写算为主,68.0%的家长称学前班留有读写算方面的家庭作业。可见,学前班教育方式小学化很明显。

5.家长对学前班价值认知存在分歧,但班主任认为上学前班有助于入学适应

数据表明,学生没上过学前班的家长,大多并不认为上学前班对孩子入学适应有多大的价值;但班主任和上过学前班的学生家长,一致认为上过学前班的孩子入学适应快,过渡顺利。另外,67.2%的班主任认为上过学前班的学生学习成绩更好。总体看来,班主任和上过学前班的学生家长认为没必要上学前班的比例均不高,见表1。

6.九成班主任赞同一年级适当增加游戏时间,逐步向学科教学过渡

91.4%的家长赞同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应适当增加游戏时间,逐步过渡为以学科教学为主,便于孩子适应。在开放题中,12.5%的班主任建议一年级减少知识容量、降低课业难度、放缓课业进度,让孩子顺利过渡,没有必要增设新的学前教育机构。

三、讨论与建议

1.建议已普及三年学前教育地区的幼儿不上学前班

本次调研数据表明,目前社会培训机构举办或小学附设的学前班保教条件低于正规幼儿园,用餐安排、午睡安排、户外活动场地等均不符合幼儿保教要求,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同时,目前的这种单纯指向幼小衔接的学前班,教学方式小学化,严重违反了国家有关政策和幼儿保教规律。

2012年教育部印发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目的在于“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在这里,“体”被排在幼儿发展的首位。但是学前班的户外活动场地远不能满足幼儿活动需要,以上课为主的学习方式也限制了活动时间。《指南》要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在“数学认知”部分,5~6岁幼儿只要求“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它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但是调查发现,某些培训机构举办的学前班已经学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严重违背了幼儿教育规律。

班主任普遍反映没上过学前班的孩子入学适应周期较长。既然六岁的孩子入学适应都比较困难,那么让五岁的孩子上这种小学化了的学前班,无异于让五岁的孩子提前进入小学,对孩子造成的身心压力可想而知。

2.建议幼儿园和小学双向调整,建立幼小教育系统连续性,促进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的问题在于“儿童在入学前的环境中各系统间交互作用与进入学校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间多大程度相关”[1]。科萨罗等强调了幼小衔接引导活动的重要性[1],这些活动能够帮助儿童为适应学校的社会文化环境作准备。因为引导过渡的活动可以反映出不同系统间的连续性和变化性。这些研究表明,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系统的相似性、连续性对儿童顺利实现幼小过渡具有重要意义。

但从目前我国的教育制度看,幼儿园和小学在作息制度、教学方式、环境布置、师资配备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别。因此,对学前幼儿及其家长而言,入学适应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一位班主任在开放题中写道:“没上过学前班的孩子入学适应较慢,家长适应更慢。”不难理解,在时间的维度上,幼儿园毕业后,秋季入学便是孩子从学前幼儿转变为小学生的分水岭。但是,从幼儿身心发展水平上看,学前幼儿与小学生之间并没有一个清晰的临界点。9月入学,孩子要从一个熟悉的系统进入另一个不同的系统,挑战是可以想象的。

目前,在政府和学校层面,对两类教育的相互衔接仍缺乏制度上的设计和保障,这也是学前班市场繁荣的根本原因所在。为此,建议通过幼儿园和小学的双向调整,来构建两个系统之间的连续性,搭建一个幼小过渡的缓冲坡道,帮助孩子顺利实现幼小衔接。

首先,建议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组织安排幼小过渡的引导性活动,如参观、课堂模拟等,帮助孩子逐步了解小学的教育环境和生活方式。同时,幼儿园要逐步调整作息制度,向小学一年级作息安排靠近。幼儿园还要适量安排集体教学,逐步渗透小学课堂学习的规则和要求,让孩子逐步熟悉小学的学习方式。

其次,建议统筹安排小学低学段的课程内容。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可尝试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前半段,减少课时安排,比如按半天集体课堂教学安排,增加游戏和户外活动时间。在教学方式方法上,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增加直接体验、动手操作等。一年级教室环境的布置也可适当借鉴幼儿园的模式,让孩子入学后感受到熟悉的环境,降低陌生感,便于孩子熟悉、接受新的学习环境。

最后,建议政府层面为幼小衔接创造政策和制度环境。要搭建幼小沟通的平台,让幼儿园和小学两个办学主体能相互了解,并在教学安排上相互靠拢,减缓幼小过渡的坡度。各地区教育部门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层面提供保障,调整考评标准,减轻对一年级教师、学校考评的压力,让教师可以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有更多的时间帮助新生熟悉小学的环境和制度。

尽管数据显示65.5%的班主任认为孩子有必要入学前上学前班,但一位多年从事一年级教学的班主任在开放题中写道,之所以推荐上学前班,“并不是学前班多好,而是现在的体制和一年级课程内容及课时情况下的‘必须’。一年级课程太多,没有提前学习的孩子难以承受。最根本的的解决办法是:减少一年级学习内容,放慢课程进度,给老师更多的时间去培养学生听讲、表达、学习等各方面能力”。可见,国家在小学低年级的课程设置、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应在调查研究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一方面解决幼小过渡问题,另一方面也为减轻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寻找新的路径。

3.建议加强对幼小衔接有关问题的研究

国内目前的研究涉及幼小衔接的机制、幼小课程衔接、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危害、家长和教师对入学准备的认识[2]等方面。但是多数研究结论停留在经验层面,缺乏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和跟踪式的研究。比较而言,国外的研究更为系统、深入、具体,涉及家长在儿童幼小衔接期中关注的问题、家长对儿童入学准备的认识、家长对幼小衔接的感受和参与幼小衔接的愿望、教师对儿童入学准备的期望和对幼小衔接活动的看法、教师与家长在儿童入学准备认识上的差异、幼小教师关于托幼机构与小学之间一致性与连续性的看法、幼小衔接中最大利益相关者儿童的情感态度与认知和期望等[3]。国外的很多研究在我国尚属空白。

本次调研发现,户籍状况、所在城区、学校办学水平、家长学历水平等因素都与学前教育、入学准备策略存在着明显相关,总体上表现出弱势家庭子女就读学前班比例趋高的特点,这凸显出经济社会地位对儿童教育水平的影响。入学准备问题近年来一直是美国学前教育中的焦点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已有评价研究表明儿童在进入幼儿园时就已经出现较大的成绩差异,如一项报告显示,黑人和白人高中学生的测验成绩大约一半的差距明显开始于儿童入学[4];另一方面是因为“入学准备问题不仅仅是学前教育领域中的问题,实际上还是一个涉及教育公平和种族和谐的社会政治问题”[5],而缩小“学生在测验成绩上差距的行动可能比要求广泛的政治支持等其他任何策略都更能促进‘种族平等’”[6]。相关研究值得借鉴,在我国人口流动规模日益扩大、贫富差距依然较大以及学前教育尚未纳入义务教育体系的背景下,如何缩小学前教育、入学准备差距是值得研究的涉及教育公平的重大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敏谊,刘颖,崔淑婧.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10(5):86-90.

[2]张向葵,孙蕾,李大维,盖笑松.教师关于儿童入学准备的观念[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4):75-76.

[3]崔淑婧,刘颖,李敏谊.国内外幼小衔接研究趋势的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11(4):53-54.

[4]meredithphillips,JamesCrouse,JohnRalph.DoestheBlack-whitetestScoreGapwidenafterChildrenenterSchool?[m]//Jencks,phillips.theBlack-whitetestScoreGap.washington:Brookingsinstitutionpress,1998:229-272.

[5]刘焱.入学准备在美国:不仅仅是入学准备[J].比较教育研究,2006(11):28-32.

幼小衔接指导建议篇5

采访中,记者发现,三家受访幼儿园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很多观点不尽相同,但他们普遍认为多数幼儿园和一线教师在幼小衔接问题上只是蜻蜓点水般象征性地走一下形式,在理念和做法上存在着很多误差,导致幼儿园和小学的关系不对等,甚至出现幼儿园“小学化”现象,严重违背了幼儿心理与生理的发展规律,扼杀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采访中,各位幼儿园老师都表示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对于即将进入小学的孩子们更快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必须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转变做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在做法上,三家幼儿园也有很多共性,具体表现在:

1.重视习惯的衔接。

(1)注重行为习惯的衔接

连云港市连云区幼教中心对于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制定了一些方案,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①时间的衔接。将幼儿教学活动时间延长,由大班的30分钟延长至40分钟。幼儿园可以在大班的第二学期每天或每周有一个到两个教学活动时间与小学教学时间保持一致;②常规的衔接。在大班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将小学课堂常规融进教学活动,如一节课中尽可能不去喝水、不上厕所、有疑问要举手等等,让幼儿在适应中逐步学会并养成良好的课堂常规;③学习习惯的衔接。让幼儿学会小组合作、小组交流、小组汇报等学习习惯,学会预习、学会总结、学会反思,帮助幼儿在学习中树立团队意识。常州市鸣珂巷幼儿园要求孩子每天早晨按时起床上学、课间自己上卫生间、中午自己去食堂吃饭、自己收拾学习用品、遇到困难不慌张并能独立想办法解决或主动寻求帮助等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对孩子快速适应小学生活至关重要。

(2)注重学习习惯的衔接

苏州市新区实验幼儿园老师借助教具教学,让幼儿实际操作,使他们较快、较直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以此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发展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他们还采取各种形式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如自制图书、阅读图文故事,并为每个孩子专门准备一本“趣味识字本”,让孩子们将生字写在“趣味识字本”上等等。

2. 加强与小学合作,共同做好“幼小衔接”活动。

连云港市连云区幼教中心邀请小学低年级的男教师对幼儿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方面的授课,幼儿园和小学共同制定活动课程,使“幼小衔接”不再是幼儿园单方面进行的活动,而是小学教师与幼儿园教师共同设计和组织儿童的综合实践活动,努力使幼儿园和小学为了共同的教育目标而进行平等合作,使二者逐渐建立起互相学习、互相支持的合作伙伴关系,学校课程包括“语言、社会、健康、艺术、科学”五大领域,同时根据社区资源开展一些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丰富活动的内容。各项活动有了男教师的授课,为孩子们的性格培养带来了新的活力,通过每周一次或两次的“幼小衔接课程”的活动,加深了学校和幼儿园之间的联系,为学校了解幼儿、幼儿了解学校搭建起和谐的平台。常州市鸣珂巷幼儿园开展“我与红领巾手拉手”活动,请小学生带领大班孩子参观小学,熟悉小学的教室、各类场馆;开展“小学的老师来做客”活动,请小学老师向幼儿介绍正确的写字握笔知识及进入小学孩子们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开展“我背小书包啦”活动,请大班孩子在大班下学期每天背小书包上学,引导孩子学会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还与小学举办“六一联谊活动”等。

3. 引进家长参与管理机制,形成家园共育合力。

常州市鸣珂巷幼儿园充分挖掘家长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引导和帮助家长正确对待幼小衔接工作,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家长座谈会、家长调查问卷等活动,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在思想和行动上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与配合。苏州新区实验幼儿园鼓励家长配合做好“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通过每周一次的“亲子作业”和定期的幼儿专访、约访、电访工作,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了解幼小衔接进展情况和幼儿的发展水平,使家长和幼儿园步调一致。

除了共性之外,三家受访幼儿园在幼小衔接工作中也各有特点,这些个性值得各园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连云港市连云区幼教中心李极园长主张:在合作、共育中做优“幼小衔接”

李极园长表示长期以来“幼小衔接”的目的常常被说成是“怎样让幼儿做好进入小学的准备”,因此要更加重视幼儿园的建设,重视“幼小连接”。“幼小衔接”工作应该从多方面入手,李园长所在幼儿园的幼教中心积极加强和教育主管部门联系,共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针对幼小衔接,幼教中心专门设计出适宜幼儿的“幼小衔接”活动方案,如从时间衔接入手,将幼儿教学活动时间延长,由大班的30分钟延长至40分钟,在大班的第二学期每天或每周有一个到两个教学活动时间与小学教学时间保持一致。李极园长指出,“幼小衔接”是幼儿“心理、能力、智力、常规、习惯”等多方面的衔接,是全方位、多层面的衔接,幼儿园一定要设计好“衔接”的内容、把握好衔接的方向,真正做好“幼小衔接”这项工作。

常州市鸣珂巷幼儿园冯雅静园长提出:加强教师思想指导工作,将“幼小衔接”落到实处

老师要从自己做起,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理念上以“最大限度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为目标,为孩子们多考虑一点、多付出一点。在孩子们的幼儿园生活中应该分步实行培养计划,做到有目标有重点有条理,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从正面激发孩子们即将成为小学生的光荣感。幼小衔接全面目标的完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老师在平时有计划地用智慧把点滴想法融入到日常教育活动及园(班)本课程中去。

苏州市新区实验幼儿园金晓筠园长表示:通过特色活动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金晓筠园长说,“幼小衔接”过渡成功与否对义务教育质量的影响很大。因此为了使幼儿更早感受小学学习的气氛,充分了解小学生活,实验幼儿园开展了大量班级特色教育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如,幼儿园每周都选出“小班长”和“小组长”,孩子们为了能当选都非常努力地表现自己,并且认真遵守纪律,而没有当选的孩子们就会更努力表现,还会对当选的“小班长”、“小组长”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所以孩子们在担任此职务时,都尽心尽责,这样一来,不仅使孩子们乐于表现自己和遵守班级纪律,同时也使他们的服务意识及组织能力得到了加强。

幼小衔接指导建议篇6

1.网络沟通

利用上海学前教育网建立班级主页论坛和QQ群、微信、飞信,为家长、教师间的互动沟通和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我们幼小衔接环境创设中家长需要配合的工作,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有意识地从规则、交往、责任等方面观察、引导孩子。同时指出家长在幼小衔接环境创设中的不足之处。如有个别幼儿布置的任务一直不完成,缺乏任务意识,与该幼儿家长交流还需加强配合。通过进一步沟通促使家长转变观念,多做配合。

2.班级家园窗

通过教室门口班级家园窗的“请您关注”和“育儿知识”两个栏目,每期张贴科学的幼小衔接环境创设内容和方法,并每两周更新一次,教师对重点内容用黑笔划出。其中“请您关注”针对在日常观察中幼儿较多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请家长重点关注。“育儿知识”则围绕班级本月内主题活动环境创设所进行的主旨说明,如《春夏和秋冬》主题中关于幼儿增减衣物的说明,请家长在家配合让幼儿有意识地学会关注温度的变化。

3.家长会

为了更全面细致地了解在孩子们的成长中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家长的想法,我们不定期地利用离园时间召开简短的家长会,目标是全面具体地了解家长在各个阶段对幼小衔接环境创设工作的认识,调动家长参与学习环境创设工作的积极性。通过与家长的交流,我们发现有的家长会有计划分阶段地对自己的孩子实施教育,如本周是任务意识,给孩子布置一些简单的任务,如擦桌子,洗袜子,若孩子不能完成则延长时间,下周继续培养,若能完成则在下周培养交往意识,不断地在生活中培养孩子,我们觉得这个办法很好,在班级家长中进行推广,受到了父母家长的热捧。

二、家园联系,发挥幼小衔接学习环境作用的方法

1.谈话交流法

每位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都是不同的,我们必须了解每位家长对幼小衔接活动的认知才能进一步开展活动,这是重要的前提,只有对活动了解了,才能有针对性地创设相应的环境,提高活动效果。通过谈话我们发现家长们非常重视幼小衔接环境创设工作,有的家长表示希望在环境中增加汉字,有的希望在日常的个别化学习活动中增加难度较大的加减运算,而有的家长提议多让孩子在环境中交流,怕以后上小学不善于和同学交流。家长们对幼小衔接环境创设的理解程度存在差异,通过谈话既拉近了我们的空间距离,又进行了亲切的实现交流,让家长感受到自己也是环境创设的一分子。

2.主题互动法

幼儿园每月都会开展不同的主题,通过家园联系窗宣传我们的活动,定期介绍相关内容,如“有用的植物”主题中我们要求家长们利用节假日和和孩子一起去书店或图书馆查阅和主题相关的图书,了解几种有用的植物,让孩子开阔视野、感受阅读的快乐。请家长和孩子一起搜集各种树叶,夹在书中压平后带到幼儿园,丰富区域操作材料。让家长们了解这也是幼小衔接学习环境创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家长认识到参与环境创设的意义,成为环境教育的支持者、参与者、分享者。

同时注意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如在家开辟一个独立空间,供孩子专门摆放学习用品,陪同孩子选购书包,学习有规律地整理书包,文具用品等。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如用不同方式和孩子一起测量物体,结合四季的变化引导孩子观察水的三态等,引发幼儿对事物的求知和探索欲望。

3.分层指导法

针对幼儿园祖辈家长较多,我们分析祖辈家长在幼小衔接学习环境创设中的问题,并进行研讨,帮助祖辈家长尝试将一些科学的育儿方法和原则运用到家庭教育实践中,指导家长创设有效的幼小衔接家庭学习环境,帮助孩子减缓幼小衔接中的“陡坡”。

通过家园合作,我们较好地达到了研究的目标,创设的幼小衔接学习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幼儿入学做好了充分准备。在研究过程中,有些内容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幼儿良好学习品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真正的提高是一个多次实践、长期积累的过程,每一次的努力都是为成功做铺垫,我们需要逐步积累和强化,厚积而薄发,因此幼儿需要在幼小衔接学习环境中不断学习。

某些家长因为工作生活等原因对教师幼小衔接任务意识的配合度还不够高,而祖辈家长则更喜欢给孩子进行包办代替,孩子习惯被成人代替,习惯于依赖,阻碍部分幼儿的观念意识形成,个别家长对幼小衔接学习学习环境创设的态度有待提高,家园真正的帮助必须以严爱结合的教育方式来引导孩子。

幼小衔接指导建议篇7

一、数学教育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鼓励”走向“要求”,幼小数学教育指导思想由开放转为既定

儿童是发现者,教师是协助者和引导者,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指导思想是鼓励儿童亲自探索,重在激发儿童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儿童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将科学教育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鼓励儿童发现生活中的科学,感悟科学的魅力。[3]5~6岁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虽然认知初步具备符号功能,但判断还是受直觉思维支配,幼儿园数学教育开放式的指导思想适应幼儿不以主体身体为活动中心的发展规律。

皮亚杰认为,7~8岁一般是儿童概念性工具发展的决定性转折点,由于这一时期儿童刚刚脱离前运算进入具体运算,在一定程度上数学思维没有完全转换过来。小学的数学教育指导思想非常具体。比如,通过数不同物体的个数,逐步抽象出数;培养学生认真做题、计算正确、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等。每一个指导要点都对应一个非常明确的教学目标,并且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明确、目的性、既定是小学数学教育指导思想的最显著特点。[4]

由“鼓励”走向“要求”的幼小数学教育指导思想缺乏一定的衔接。幼儿园开放的指导思想与小学既定的指导思想都忽略了需要双方进行接轨,使儿童无法适应高密度的数学学习,收放自如的效果甚差。

(二)“感性”走向“理性”,幼小数学教育目标侧重点互换生硬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关于科学教育的认知、动作技能目标包括运用儿童各种感官去感知周围的事物,并且动手操作,探索问题,能用适当的言语对探索的事物进行表达,在交流中学会分享与合作,将数学教育寓于科学之中,数学是科学的一部分,两者是不分家的,儿童可以在不断的独立探索中发现科学、感悟数学。[3]在《纲要》中,情感目标是开展科学活动的重中之重,要求儿童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它所要表达的意图在于培养儿童的对科学、对探索、对未知的兴趣,保护并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对数量关系的要求仅仅是感受具体事物,并且还是以科学教育为主,其中穿插一些数学活动。

而小学一年级数学大纲中将目标和内容合为一体阐述,强调数与计算、量与计量、几何、应用题等,是比较单纯直接的认知目标,基本将数学从科学中独立出来。[4]不强调动手操作,而是更注重逻辑思维、运算技巧的掌握,从幼儿园的感性走向小学的理性。

幼儿园侧重情感目标,走“感性”路线,注重培养儿童对科学保持兴趣和热情,激发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小学侧重技能目标,走“理性”路线,重视逻辑思维的开发和锻炼,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两者目标侧重点不同,必然会导致衔接的障碍,如何化“感性”为“理性”,幼小数学教育目标侧重互换较为生硬,从兴趣走向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三)“具体”走向“抽象”,幼小数学教育内容重复和断层并存

研究表明,小学数学教材里某些内容在幼儿园实际上已经操作过了,比如小学课本中关于分类的学习只要求从两个维度进行归纳,第三个维度是作为开发儿童思维的机动题;而幼儿园中教师已经组织过用三个维度分类的活动了。《幼儿园课程标准》中要求儿童学会层级分类,《小学数学大纲》强调儿童要学会用不同的维度进行分类。很明显,大纲中的规定是有梯度的,但是却没有细化,这就导致在教材衔接上存在一定的重复。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是直观的、具象的,小学的数学课却是抽象大于具象,这直接导致儿童对符号的不理解。进入小学的儿童年龄均在7岁左右,这正是守恒概念形成的初期,对于“=”容易把握的,知道符号两边是相等的关系。而“>”、“

(四)“游戏”走向“教学”,幼小数学教育方式缺乏必要过渡

幼儿园科学活动较多的预设环境、材料,让儿童在游戏中体验科学的奥秘,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

幼儿园与小学这两个教育阶段,存在明显的不同特点。尤其在数学学习方面,教学方式上有较大差异。质的差异在于,幼儿园阶段是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而小学一年级则以正规的课业教学为主要活动,并以严格的学习与作息制度来保证。[5]这一变化,对儿童来说很难迅速适应。幼小数学教育方式缺乏必要的过渡,进入小学后,儿童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经历着变化,对教学方式的不适,成为数学教育幼小衔接的最大难点之一。

二、对数学教育幼小衔接的建议

(一)幼小纲要文件接轨,降低衔接梯度

加强政府职能,完善幼小纲要文件,是解决数学教育幼小衔接问题的根本。政府纲要文件是引领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观念的旗帜,指引教育工作者如何做、怎么做。幼小纲要文件经过反复修订,相对比较完善,但全面有余,细化不足,在如何进行幼小衔接的部分没有明确、客观的要求。

要幼小纲要文件接轨,就必须突破以往在儿童教育界和心理学界以孤立、封闭的方式来认识数学教育幼小衔接的做法,应通过联系背景和综观全体的方式,考虑从心理学、生理学、文化学乃至哲学等不同的层面来系统地认识与理解数学教育幼小衔接意义,并充分关注数学教育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强化相关部门监管力度,细化纲要文件,使幼小纲要文件接轨,减缓数学教育幼小衔接的梯度,从根本上解决衔接问题。

(二)“小学”走进“幼儿园”,加强幼小双向合作

幼儿园不了解小学的教学情况,对小学的大纲、课程标准都不熟悉;小学也不清楚幼儿园的教育现状,不知道幼儿园数学教育的重点、不了解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所以,幼小数学教育衔接存在问题、教材存在重复的很大原因在于两方缺乏合作、沟通和交流。[6]

为了适应小学相对严谨的数学课堂教学,幼儿园有意识的组织儿童走进小学课堂,提前尝试小学数学的课堂模式,并在幼儿园开展一系列衔接幼小数学教育的活动,使儿童尽快适应小学数学学习环境,也为新的学习方式做充分的准备。然而,幼儿园单方面的衔接准备工作并没有得到小学的积极回应,一直以来都是“幼儿园”走进“小学”、了解小学。为了幼儿身心更健康的发展,“小学”也应走进“幼儿园”,掌握幼儿生理、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补充小学教师儿童心理知识的空白,使幼儿园和小学双向合作,更加完善和谐,最终让儿童获得发展。

(三)开展多元数学活动,系统性与兴趣性兼顾

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的概念、原理,也不仅仅是一种能力。寓教育于生活中,使儿童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数学能力,解决生活与学习上的数学问题。幼儿园应开展多元化的数学活动,将集体教学生活化,创设“奇、趣、疑、思”的情境,并利用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进行随机数学教育。[7]

数学教学同时是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逻辑性的教学活动,现今幼儿园的数学活动通常融入主题活动中进行,教学活动跟着主题前进,难免缺乏一定的整体性、系统性。这就导致儿童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能由易及难,层层递进,最后影响到小学数学的学习。[8]所以,应尝试将数学教学系统化与保持兴趣两者兼顾,既不破坏儿童对数学的探究热情,同时制定合理的活动目标,调整难易程度,使数学教学活动从形式上保留多样化,内容上贴近小学数学课程。

(四)预防揠苗助长行为,形成幼儿园教师、家长、小学教师三位一体合力

家长在数学教育幼小衔接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充分发挥利用家长这个教育资源,能提升幼儿数学学习成效,促进幼小衔接的进程。加强家园沟通、互动,将会给孩子的数学学习带来重要的、积极的作用。积极构建幼儿园教师、家长、小学教师三位一体合力,扭转部分家长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育儿观,预防揠苗助长行为。[8]

面对幼儿园与小学的诸多差异,两个阶段的教师应积极对话,在各种的教育方式中探寻共同的教育目的;在繁多的评价方式中探寻共同的评价机制;在复杂的环境因素下探寻共同的教育理念,才能打破旧有格局,共同开创数学教育幼小衔接的新篇章。

注释:

[1]张莉.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J].当代学前教育,2007(2).

[2]柴赛飞.幼儿园与小学数学课程衔接的个案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S].2001,9.

[4]小学一年级数学大纲[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5]余莺.游戏:幼小衔接的桥梁——游戏在一年级数学中的运用策略[J].教育科研论坛,2011(1).

[6]高章满.对“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及目标的理解与思考[J].辽宁教育,2002(5).

幼小衔接指导建议篇8

关键词:幼儿园;小学;转折;培训;学前教育

小学教育就是延续幼儿园的教育,在幼儿园大班中的孩子就已经与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在身心发展过程中没有过多差异了。但是还有很多不同的方面,如教学的内容、教学与应用的方法、教学的管理模式、教学的要求等,从根本上两者是不能相比的,也不能替换理解。从幼儿园到小学是孩子的生活转折点,所以对孩子这阶段的衔接工作非常重要。

一、在幼小衔接教育上对教师进行培训,加强认识

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素质教育指导纲要》与《幼儿园工作流程》两项课程来作为加强幼小衔接教育认识的理论基础知识。通过使教师的教育思想经过深化的过程,确保幼小衔接教育的方向被牢记于教师的心中。还可以将小学的教师与幼小衔接教师组织到一起进行教育方法或方式等等方面的意见交换或交流,听取有效的针对性的意见。其次,聘请经验丰富的教师和医生,举行业务座谈或交流会皆可,为负责幼小衔接的教师做好理论幼教知识的储备,还有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也要得要应有的扩展,对已日后学生的心理变化有所察觉。组织幼儿园与小学学生之间的交流,可适当通过一些活动来激发幼儿对小学的不畏惧,甚至向往小学的生活。

二、在幼小衔接教育上重视心理发展,提高综合能力

幼儿园的孩子进入到小学中之后,都会有一个过渡的过程,这期间要让孩子们慢慢适应新的环境,而对于适应能力的提高,心理的调节相当重要。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孩子在活动中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让孩子与孩子之间互相融入,融洽相处。

(一)通过对孩子生活能力的培养,建立独立的行动意识

孩子在渐渐长大的过程就是慢慢接近独立的过程,可开展“自己动手”、“自我独立”、“自己当家”等活动,在打扫卫生,整理图书、玩具、其他方面轮流的进行动手劳动,在此基础上让孩子自己动手洗手绢,擦桌子等,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培养孩子的爱劳动与讲卫生的意识,并且能独立的完成。

(二)通过对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除了通过书本结合大纲在听说读写方面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之外,还可适当开展些“大拇指”、“即兴表演”、“诗歌朗诵大会”等游戏类型的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

(三)通过培养孩子的承受能力,建立规则意识

环境的改变多多少少会让孩子不适应,难免会遇到不开心、不顺心的事情,而后会引发孩子的挫折感,要摆脱不顺利的境遇、用正确的心态去面对挫折是幼小衔接过程中关键的阶段,也是是否能顺利良好的完成衔接的重点关注方面。要想战胜挫折,增强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就要摆出顺其自然的态度,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生活中通过渐渐摄入、潜移默化的教育孩子要有抵抗挫折的决心,培养孩子战胜挫折的能力,才能加强孩子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比如,开展主题活动“我能做得更好”、“我的小小展示台”活动中让孩子展现人前的都是自己做优秀的一面。还可以开展一些竞技类型的小活动,让孩子自己想办法通过难关,排除障碍。另外还可通过在孩子面前树立榜样,让孩子的心灵得到激励,从而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怕挫折,并且能够积极的面对挫折,最终战胜挫折。

三、在幼小衔接上支持家校合作,互相配合,合力教育

在幼小衔接教育方面,家长的密切配合是非常之重要的支持,毕竟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身心成长有着不可推诿的特殊责任与使命。一些学校为此开展了家长的体验式活动,效果颇佳,让许多家长有所感悟,“孩子的一小步就是家长的一大步”。在对于孩子成长过程中真正需要的东西,是严厉,是怒斥,还是鼓励,都有了一定的深刻认识。还可以让家长与一些优秀的教师进行会谈,开展谈话活动,或者专线咨询活动,家长和教师之间可以互相交换意见,对于幼小衔接教育计划和教育方案进行适当的完善,特别要对家长的建议采纳进方案并落实。

四、在幼小衔接上融入教学活动,增强孩子对小学的生活的兴趣

幼儿园的孩子们主要的学习方式都是以游戏为基础,在课堂中进行学习式的活动,而与小衔接教育的方式也可通过融入课堂的活动中进行教学,在游戏中教授学生知识和生活中的经验,提前为孩子备好生活和学习中所需的各种物资,更要做好心理准备,这将是开展幼小衔接教育的第一项主要任务也是开展教育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内容。

例如,教师设置快速整理书包的竞赛式游戏,教育孩子怎样做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小学生。教师还可带领幼儿大班的孩子们去小学中实地的进行了解,然后让大家互相交流,感受与幼儿园有哪些不同之处,通过引导让孩子们感同身受的去体会,并让孩子们注意到,小学中典型的与幼儿园不同的地方,比如,安全问题需更加注意、自我保护意识强、认真遵守课堂纪律、努力完成作业等等。无论是主题活动还是情境模式的活动,教师都应合理并充分的利用资源,达到幼小衔接教育的最终目的,通过围绕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幼儿园孩子独立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并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孩子们在人生必经阶段的学习生涯中能有体验式的学习条件。

五、总结

针对那些即将脱离幼儿园的游戏生活的孩子们,走进小学的学习生活中就是他们所要面对的第一个人生转折点,在凡事依靠父母、处处依赖家长的环境中渐渐的过渡到要依靠自己的努力独立完成事情的阶段,在这样渐变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心智也在慢慢的趋于成熟,在适应了游戏形式的教学后又要变为适应学习形式为主的教学,这也是做好幼小衔接教育的有力理由。幼小衔接是学校与家长都十分关注的一个教育类型的话题,所以面对这么关键的问题必须采取认真的态度。通过积极地开展各式各样类型的教育活动,在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能力的培养、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方面,要有明确的教学计划和良好的发展方向。让孩子们快快乐乐的带着笑脸走出幼儿园,满怀激动和期待的心情走进小学校园的生活中,用自己的双手努力创造未来的新生活。

参考文献:

[1]樊丽.幼儿园如何加强幼小衔接[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版),2009,(03).

幼小衔接指导建议篇9

[关键词]当前;日本;幼儿教育;改革;新动向

进入新世纪,日本的幼儿教育改革出现了一些新动向。2001年3月,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了《幼儿教育振兴计划》c1);2004年12月,中央教育审议会发表了《关于幼儿教育、保育一体化的综合机构》[2]的咨询报告;2005年1月,中央教育审议会又发表了《关于适合环境变化的今后的幼儿教育的应有状态――为了幼儿的最佳利益》[3]的咨询报告。我们主要依据这三份文件的内容,探讨当前日本幼儿教育改革的新动向及其对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当前日本幼儿教育改革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少子化、核心家庭化、都市化、情报化、国际化等倾向的进一步发展,日本社会出现了人际关系淡薄、过分重视经济利益和效率、成人优先等不良风气。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幼儿成长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首先,随着社区居民之间交往减少,社区对幼儿的关心程度也在降低,幼儿对社区没有感情,也很少有机会和其他儿童交往,社区的教育作用有所下降。其次,成人在竞争日益激烈、快节奏、高效率的社会中感到生存和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多的妇女为了争取平等和自由的权利,纷纷走出家门,和男性一样参加工作;父母缺乏教育儿童的知识,对儿童或溺爱,或放任,或管教过严,或虐待倾向日益严重。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家庭的教育作用也在明显下降。

幼儿教育本身也面临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各种调查表明,日本幼儿普遍存在基本的生活习惯和态度较差,不会与他人交往,缺乏自制力和耐性,规范意识淡薄,运动能力差等问题。此外,小学一年级的儿童也存在注意力不能集中,不听教师讲课,上课时在教室内随便走动等问题。小学教师认为,小学生存在的问题与幼儿教育有很大的关系。社区和家庭教育作用的下降,对幼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幼儿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也要求幼儿教育根据时代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变革。日本幼儿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二、当前日本幼儿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从2001年的《幼儿教育振兴计划》到2005年的《关于适合环境变化的今后的幼儿教育的应有状态――为了幼儿的最佳利益》的幼儿教育改革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扩大幼教机构的教育作用

幼儿园、保育所是日本幼儿教育的主要机构。幼儿园招收3-5岁的幼儿,保育所招收0-5岁的幼儿。幼儿园由文部科学省管辖,保育所由厚生省管辖。日本政府认为,为了促进幼儿教育改革,有必要加强幼教机构的教育作用。

1.为所有适龄儿童提供幼儿教育的机会

幼儿园不应该只面向3~5岁的幼儿,而应该面向所有的适龄儿童。幼儿园和保育所要探讨为所有适龄儿童提供幼儿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特别是对残障儿童的教育。教师要具有一定的敏感性,要注意及时发现残障儿童。

2.提高幼儿园教师的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首先要加强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和进修。大学、短期大学及专门学校的幼儿教育专业,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而且要重视他们的就业体验,重视学生在幼儿园的实习。幼教机构的用人制度、待遇和进修制度也需完善,要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教师应通过不断进修,提高能力和水平。教师不仅要教育包括残障儿童在内的所有幼儿,而且要为家长提供咨询服务,为家庭和社区养育儿童提供帮助。此外,还应建立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人员交流和共同进修制度。针对当前女教师占教师总数90%的状况,要鼓励幼教机构使用男教师。其次要促进教师获得高级别的资格证。日本现行的幼儿园教师资格证有两种:一级资格证和二级资格证。幼教机构要鼓励教师获得一级资格证,同时为获得二级资格证的教师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使他们尽早获得一级资格证。

(二)提高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能力

1.从终身学习的角度来看,要提高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能力

首先,幼教机构应为所有父母(包括子女未接受幼儿教育的父母)提供幼儿教育的信息与咨询服务,为幼儿入园提供便利条件,并向社区开放。其次,为了更好地利用幼儿教育的资源,有必要建立幼教机构和社区的双向联系网络。第三,幼教机构应根据社区的情况,灵活运用儿童馆、公民馆等公共设施,并借助志愿者团体和民生委员、儿童委员等社区力量,通过积极参加社区的一些节日活动,与社区人员互相交流。第四,招募一些支援儿童养育的志愿者,提高社区的教育能力。

2.为母亲参加工作的家庭提供便利

幼教机构要更多地了解家庭养育子女的困难,为家长的工作提供便利。在加强幼儿教育的基础上,幼教机构应通过灵活运用育儿休假制度与雇佣制度,促进企业改善录用制度、产假制度、继续雇用刚分娩的女职员制度等。幼教机构应该为职业女性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包括延长保育时间等,同时要吸引父亲加入家庭教育的行列。

(三)利用各种力量,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

1.灵活运用社区人才

首先,对特别需要帮助的幼儿或感到教育子女特别困难的家长,幼教机构可以借助地方公共团体等力量,引入生活指导员,给家长提供一定的咨询。其次,根据社区的情况,灵活运用儿童馆、公民馆等设施,有效利用民生委员、儿童委员、育儿经验丰富者、初中生、高中生以及退休人员等社区多种多样的人才。第三,可让家长参观幼教机构,参加大型活动以及大型活动的设计和外部评价等。第四,为了增加幼儿获得多种体验的机会,要灵活运用社区的一些专门人才。第五,通过幼儿教育志愿者的登记和介绍制度,形成一定的网络,通过讲座、进修等方式,培养支援幼儿教育的社区人才。

2.充实和强化社区对幼教机构的支援

首先要加强幼教机构的自我评价、外部评价和信息提供。幼教机构为了提高教育水平,促进儿童成长,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应该引入第三者评价与外部评价,并将自我评价结果向家长和社区公布。为此,无论是公立幼儿园还是私立幼儿园,都要引入学校评议员制度。其次要设立支援幼儿教育的中心。社区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立支援幼儿教育中心。支援人员主要来自市镇村等地方的公共团体、设置幼儿教育专业的师范大学、短期大学和专门学校以及与幼儿教育有关的团体。具体活动有派遣生活指导员等专家、进行教育课程编制、促进教师进修、开展调查研究、促进外部评价、为家长提供咨询服务和开设养育儿童讲座等。第三,要建立能更好地促进幼儿教育的行政制度。在日本,公立幼儿园由都道府县和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市镇村的教育委员会管理,而私立幼儿园则主要由都道府县的行政长官管理。为了在公立幼儿园和私立幼儿园实施相同的政策,如有关幼儿教育的政策、幼小衔接的政策,有必要明确教育委员会的责任:市镇村担负着管理公立幼儿园与私立幼儿园的责任,同时要促进社区幼儿教育水平的提高;都道府县则应根据《地方自治法》把管理事务的权力部分转让给市镇村。

(四)设立“幼保一体化”的综合机构

日本的幼儿教育机构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幼儿园机构系统,另一类是保育所机构系统。这种二元制的幼儿教育机构给日本的幼儿教育带来了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04年以来,日本政府提出设立“‘幼保一体化’的综合机构”构想,这一设想将在2006年付诸实施。

1.设立综合机构的背景

如前所述,当前日本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能力下降,幼儿教育本身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幼儿园和保育所虽然有一些合作,但仍不能满足家长、社区对幼儿教育的需求。另外,儿童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幼儿园和保育所的招收对象都是学前儿童,因此有必要强化它们的合作,即设立综合机构,进行一体化的教育。

2.设立综合机构的意义和理念

首先,理想的综合机构是从儿童的视点出发,将儿童的最佳利益放在第一位,支持父母培养身心健康的儿童;提高父母以及祖父母等保护者养育儿童的能力,让社区公众都加入支援儿童养育的活动,使父母以及祖父母等感受到养育儿童的喜悦。其次,综合机构要改变过去社区不能完全适应幼儿园和保育所教育需要的状况,使社区更具有自主性,能更好地适应幼儿园和保育所的要求。从这一角度来说,综合机构要尽可能利用已有的设施,并将它们整合,而不是重新去建设新的设施。第三,通过综合机构扩大幼儿教育机会,增加对父母养育儿童的支援;同时,解决幼儿园和保育所存在的问题,使现存的幼儿园和保育所提供更好的保育和教育。

3.综合机构的作用

首先,综合机构要为所有适龄儿童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为促进幼儿的成长准备较好的设施。其次,针对养育儿童的环境发生变化,家庭和社区养育儿童能力低下的现状,综合机构应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对养育儿童者提供一定的咨询服务、指导与支持。与此同时,综合机构要为社区的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交流提供场所。综合机构不是要取代父母来养育儿童,而是要和父母一起养育儿童,通过提高父母养育儿童的能力,促进儿童成长。第三,综合机构应根据社区的需要,提供多种附加服务。例如:提供清晨和夜间的幼儿教育;提供支援家长养育儿童的服务,比如提供一些信息、资料等;为了预防父母虐待儿童,和有关部门合作,采取适当措施予以防范、阻止,等等。

4.综合机构的利用者、利用时间和利用形式

首先,综合机构的利用者应该是从。岁到入学前的儿童及其家长。对0~2岁幼儿,主要提供父母和幼儿一起人园以及亲子交流的场所。对3~5岁幼儿,尽量根据社区的情况为家长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其次,综合机构的利用时间要根据幼儿及其父母的需要,要具有弹性,既可以短期使用,也可以长期使用。第三,综合机构的利用形式多样化。利用者可以根据需要与综合机构签订合同,综合机构提供个性化服务。例如,对于双职工家庭、单亲家庭以及残障儿童的家庭,综合机构可以提供不同的有针对性的幼儿教育。

5.综合机构的教育内容

首先,综合机构要根据现行的《幼儿园教育要领》和《保育所保育指针》进行教育。其次,综合机构要从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来考虑幼儿教育的内容。由于0~2岁的幼儿对成人的依赖性还比较强,更喜欢个别活动,因此对他们采用以个别活动为中心的教育;3~5的幼儿则采用以集体活动为中心的教育。此外,对3~5岁的幼儿来说,4个小时的共同教育时间应以幼儿园为主。第三,综合机构要注重为幼儿提供包括游戏和饮食在内的适合幼儿成长的具有弹性的环境。

(五)加强幼小衔接

1.加强幼小衔接的目的

加强幼小衔接的目的有两方面。一是促进儿童从以游戏为中心的幼儿期教育过渡到以学科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教育;二是在确保儿童发展和学习连续性的基础上,提高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质量。

2.加强幼小衔接的内容

为了加强幼小衔接,幼教机构要改善一些教育内容和指导方法,为儿童生存能力的发展打好基础,为小学教育奠定基础。首先,要充实幼儿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幼小衔接的教育以5岁幼儿为主要对象。幼儿在教师的帮助下确定某一目标,通过合作学习,为达到目标共同努力。幼教机构要从游戏中引发幼儿的兴趣,逐渐过渡到促进幼儿在兴趣中学习,为小学的学科学习打下基础。其次,促进和鼓励人员交流。要促进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共同研究,加深彼此的了解,提高教师的素质。通过在幼教机构和小学互设非常勤讲师,促进彼此的经验交流和人员交流,提高幼教机构和小学的教育质量。此外,还要促进幼儿园教师资格证和小学教师资格证的通用。第三,奖励幼小衔接。在市镇村的教育委员会支持下,对进行教师交流、通过合作学习和小学的生活科等开展共同活动的幼教机构和小学进行奖励,并把这些幼教机构和小学的成果和问题公开,为其他幼教机构和小学之间的衔接工作提供借鉴。第四,探讨幼教机构和小学一贯教育。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小衔接,日本政府正在探讨幼教机构和小学一贯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问题。

三、结语

日本幼儿教育改革的新动向对我国幼儿教育改革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幼儿教育要根据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不断改革与发展

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日本的幼儿教育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列。这无疑与日本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有关,也与日本政府重视幼儿教育,根据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进行幼儿教育改革有关。日本文部科学省从1964年开始实行第一个幼儿教育振兴计划(七年计划),目的是为了提高5岁幼儿的人园率;1972年又开始实行第二个幼儿教育振兴计划(十年计划),目的在于提高4~5岁幼儿的入园率;1991年3月又公布实施了第三个幼儿教育振兴计划(十年计划),要求到2001年让所有希望入园的3-5岁幼儿都能入园。[4]2001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发表的第四个幼儿教育振兴计划(五年计划),和前三个计划注重量的发展不同,把注意力放在质的提高方面,注重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对社区和家庭养育儿童的支援和提高幼小衔接质量等。2004年12月和2005年1月的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的两份咨询报告除了涉及2001年提出的有关内容外,还根据社会的变化,提出了幼儿教育改革的新举措,如设立“幼保一体化”的综合机构等。

(二)幼儿教育要为所有适龄儿童服务

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2005年的文件提出,幼儿教育要为所有适龄儿童(包括残障儿童)服务,表明日本幼儿教育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也体现了幼儿教育的公平、公正和民主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改革理念。

(三)各种幼教机构联合起来,共同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幼保一体化”综合机构的设想,表明日本政府重视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注重教育合力的形成,注重教育制度的改革。

(四)幼教机构既要为家庭、社区服务,又要善于利用家庭、社区的资源为幼教机构服务

日本幼儿教育的这一举措,体现了幼教机构置身于社会,就必须为社会服务,而社会也为幼儿教育服务的思想;体现了终身教育的理念――家长和儿童一起接受教育,终身学习;体现了幼儿教育不仅要教育幼儿,而且要教育家长的新的教育观。

参考文献:

[1)日本文部科学省.幼儿教育振兴计划.2001―3―28.见:http://www.mext.gojp/a_menu/shotou/youji/gyosei/sinkou/p01.hun

[2]日本文部科学省中央教育审议会.关于幼儿教育、保育一体化的综合机构.2004―12―24.见:http://www.mext.gojp/b_rnenu/houdou/16/12/04122404.htm

[3]日本文部科学省中央教育审议会.关于适合环境变化的今后的幼儿教育的应有状态――为t@JL的最佳利益.2005―1-28.见:http://www.mext.go.jp/b_menu/shingi/chukYo/chukyoo/toushin/05013102.hun

幼小衔接指导建议篇10

一是绝大部分社会力量不顾客观条件,竞办学前教育机构,其中绝大多数条件简陋,玩具、器材匮乏,缺少起码办学条件,缺乏经过专门训练的师资,有些是体力不支、年龄偏大的退休教师,或者是社会闲散人员;教育教学随意性大;二是为迎合部分家长和某些小学的需要和口味,提前进行文化课学习,形成知识理解上的“夹生饭”,这些儿童进入小学便对文化课学习失去新鲜感和新颖感,给一年级教师的教学带来了麻烦;三是由于这种教育中注重所谓“文化课”的学习,而忽视减少了必要行为常规的教育训练与学习,使得小学一年级老师不得不花大量时间进行行为常规的“补课”,白白耗掉大量宝贵的时间;四是以“创收”为目的,以低于正规幼儿园的收费标准盲目招收学前班,将这种教育办成事实上的“托儿所”;五是有些校舍或师资缺乏(或二者兼具)的学校将学龄儿童和学龄前儿童混编,学年末分数高者升入一年级,低者复读。

二、对搞好当前西部不发达农村地区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对策建议

1.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一是搞好有关政策、法规的宣传、学习、教育活动,以形成全社会尤其是家长和学前教育机构、教师对学前教育的正确认识;二是给学前教育以应有的重视,应经常了解、关心、支持辖区内学前教育的发展情况,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排忧解难、保驾护航;三是规范幼儿教育管理工作,加强对公、私立幼儿园和学前班的监督管理工作,坚决实行正规的教育教学活动,严禁将一年级教材下放给学前班,并实行定期不定期的督查督导;四是委托当地教师培训机构举办幼教师资培训,为私立幼儿园培养合格师资,并尽可能使公、私立幼儿园及小学学前班教师具备规定的学历要求;五是组织好一定范围内的小学一年级教师与幼儿园及学前班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等方面的切磋与交流,以切实了解各自教育对象的特点、差异、课节安排与课时的不同等,双方为学前教育向小学教育的顺利过渡创造条件,防止重复教育和行为训练方面的疏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