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57:39

金融机构工作总结篇1

为进一步落实伊宁县疫情指挥部关于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的通知精神,加强金融机构卫生安全管理,某某某高度重视,严格执行分管单位预防责任,积极督促县域内金融机构落实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预防工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提高认识、落实责任

某某某成立以党组书记为组长的第一责任人,作为督促检查金融机构预防控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求各金融机构成立以法人为第一责任人的领导小组,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成立本单位专业消杀队伍,定期进行预防控制演练和全面消杀工作,财政局党组把督导检查金融机构疫情防控和消杀工作为当前疫情防控重点工作,成立分管金融的领导为监督员,定期指导金融机构做好疫情防控相关工作。

督促金融机构结合实际建立秋冬季疫情防控应急预案,结合本部门特点完善疫情防控管理制度,完善消杀工作责任制,并指定专门每天做好早晨、下午检查工作,认真填写做好来访办事人员登记、检查工作,保证金融机构疫情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做好宣传动员,及时储备物资到位

(一)制定方案,精心准备。认真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制订应对秋冬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方案并认真落实。组织各金融机构全体人员参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知识及技术的学习。做好疫情防控物资的准备,确保应对疫情物资储备充足。

(二)加强宣传,及时预防。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普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知识,倡导环境卫生、科学洗手等卫生行为,提高群众、员工对疫情防控的正确认识和自我防护能力。及时通过LeD电子屏、展板、广播等方式向广大群众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利用广播和办事大厅专栏向办事人员进行宣传教育,确保来访人员做到不扎堆、不聚集,有序排队。定期对办事大厅、流转观察室、宿舍、职工食堂等工作、生活场所进行消毒消杀,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三)建立制度,完善措施。每日对单位职工开展晨检,仔细询问是否有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一旦发现问题症状的职工,要立即按金融机构发热人员应急处置与上报流程进行处置,并进行进一步诊治,其间不得返回单位和家庭参加正常工作和生活。指定专人每日负责员工因病缺勤登记和随访工作。一旦出现职工因病缺勤,应及时了解缺勤原因,发现相关症状要在第一时间报告县疫情防控指挥部。

三、搞好消杀、卫生工作,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

1、各金融机构除召开“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专题会议外,还经常利用晨会等时间,组织职工了解病状、预防措施到宣传。

2、职工一旦发现家人出现类似症状,先按照流程送医院(不要任其往返其它医疗机构就诊造成不必要流动)

3、每天进行门把手、楼梯扶手、柜台、桌面等物体表面用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

4、做好进行清扫或消毒时,工作人员应戴手套,清洗结束后要立即洗手。

5、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

四、下阶段建议

金融机构工作总结篇2

一、高度重视,积极部署

为确保本次活动有效落实,市分行紧紧围绕总行《关于印发****银行2019年安全宣传月活动方案的通知》,积极转发省分行《关于印发****银行2019年安全宣传月活动方案的通知》,制定安全宣传月具体实施计划,扎实开展基础性的安全宣传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基层员工对“总体国家安全观”认识,使我行员工认识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从根本上认识到安全保卫人人有关、安全保卫人人有责,从而把规范自己的行为、注重安全生产变为一种自觉活动。

二、内容丰富,效果显著。

(一)行内学习

1.开展安全研讨沙龙。通过学习《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中450段论述,掌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知识。这本论述摘编,第一个部分是“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总论,从宏观的角度论述了今天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大意义及其丰富内涵,回答为什么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什么地方。第二部分是“维护重点领域的国家安全”,具体阐述如何维护国家安全问题,书中列举了12个领域,范围非常广,比如有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等,一共12个方面。第三部分是讲“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阐述全球安全观。第四部分“走和平发展道路”,阐述为了更好维护全球安全,中国提出的有关理念和主张。

2.组织安全知识培训。全面加强基层员工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安全生产知识的理论学习,积极开展《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安全生产法》等有关国家安全、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以及安全生产知识的教育培训活动,使得全行员工掌握更多的国家安全知识和安全生产常识,增强安全生产技能,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并结合学习型组织建设活动中制度学习研讨活动的开展,在对总行下发的《****银行安全保卫工作制度汇编(2019年汇编)》开展学习研讨的同时,又对《*****银行安全保卫工作方法论》进行一次集中学习研讨,系统学习安全工作知识并展开讨论,全面领会我行安全工作思想,掌握开展安全工作的方式方法。

3.组织安全管理“互讲互学”活动。在营业网点组织开展安全生产知识“互讲互学”活动,利用晨会、夕会时间组织网点员工开展安全生产知识的相互讲解学习,系统学习本行安全保卫规章制度、安全生产相关知识要点。同时,营业网点在“4.15”第四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前后,开展国家安全知识“互讲互学”,系统的学习了国家安全知识,提升了基层员工的国家安全意识,提高了员工履行国家安全义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对外宣传

1.宣传总体国家安全观思想。我行在“4·15”第四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前后集中开展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宣传工作,通过充分发挥我行营业网点分布广泛的优势,利用网点LeD屏、门楣屏滚动播放国家安全宣传标语,向社会公众宣传国家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社会公众对国家安全知识的知晓率和普及率。

2.宣传防范电信诈骗和银行卡盗刷知识。我行通过在营业网点开辟公众教育服务专区,在明显位置摆放宣传海报、宣传栏、宣传板等,以全面直观、简练明了的方式开展宣传活动,促进社会公众了解掌握防范电信诈骗和银行卡盗刷的常识,提高社会公众对犯罪分子诈骗手段和盗刷手段的识别能力和防范能力。

金融机构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2009;工作:部署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428(2009)02-0005-04

一、认真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力度

一是认真贯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确保地方金融体系流动性充分。充分认识货币政策反周期调节和保障流动性供给的重要作用,根据银行体系流动性实际和宏观调控要求,在总行统一部署下,灵活调节资金供求,确保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足。进一步加强流动性分析预测,充分利用现有手段和方式,密切监测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和结构变化,及时反馈市场流动性状况并提出应对建议。严格按照总行指令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和外汇市场监测,保证外汇竞价市场的平稳运行和央行调控任务的顺利实施。在有效防范道德风险的基础上,运用必要工具和手段对基本经营状况良好但暂时出现流动性困难的金融机构,及时提供资金支持。继续加强对主要国家货币政策、市场流动性和价格水平的跟踪监测,关注国际市场突变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及时向总行提供信息决策参考。

二是加强和改进窗口指导,把握好货币信贷投放总量和结构。充分发挥信贷政策的结构调整作用,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地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完善再贴现业务管理,发挥支持“三农”和中小企业融资、改善融资结构和融资方式的职能作用。配合总行研究加大信贷支持、优化信贷结构的激励政策,使信贷供给与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需求相适应。加强和改进窗口指导,引导商业银行正确处理防范风险与支持经济发展的关系,密切监测商业银行信贷投放进度变化,改进金融服务,用好新增信贷资金,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加大对重点项目建设、农副产品收购、民生和重大工程、节能减排、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区域协调发展、文化产业等的资金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对基本面和信用记录较好、有竞争力、有市场、有订单但暂时出现经营或财务困难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鼓励商业银行通过发放并购贷款或其他方式支持企业兼并重组整合,促进产业升级。指导金融机构提高中小企业贷款比重。加大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发展面向农户的小额信贷业务,鼓励更多信贷资金投向农村。合理发展消费信贷,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鼓励开展出口信贷业务,帮助出口企业减少收汇风险。探索开展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进一步提高信贷政策导向力。

三是加强经济金融形势监测分析,着力确保货币政策传导通畅。在贯彻执行好总行调控政策前提下,要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创造性地开展货币信贷工作。加强与地方政府及宏观经济部门、金融监管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调控合力。进一步理顺金融微观运行机制,运用货币信贷政策的新工具、新手段,探索促进金融机构实现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和信贷均衡平稳投放的激励机制,发挥好分支行执行货币信贷政策的作用,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加强对地方经济金融走势的分析和预判,重点研究扩大内需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力争作出科学准确判断,提出合理意见建议,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四是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沟通协调,增强对地方经济发展支持力度。在当前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增长、维护金融安全的关键时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与当地政府沟通,尽快建立起与地方发展改革部门、财政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间的工作协调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在地方政府的理解和支持下,全面贯彻落实各项金融宏观调控政策,与地方政府共同分析当地经济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解决办法,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加大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主动帮助地方政府寻找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并积极组织协调给予必要资金和金融服务支持。与地方政府共同密切监测当地金融运行情况特别是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状况,共同制定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发挥地方政府在维护金融稳定中的作用。

五是加大货币政策宣传和解释力度,有效引导和改善公众预期。要站在维护中央决策权威和中央银行威信的高度,利用各种有效渠道,加强对货币政策的宣传解释,争取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和公众预期。

二、深化长三角金融协调发展,支持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一是将推进长三角金融协调发展与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要充分认识在当前形势下,推进长三角金融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在推进长三角金融协调发展过程中,重点支持能够扩大最终消费需求、带动中间需求的项目,重点支持在国际分工中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先进生产能力建设,重点支持内部治理结构完善、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快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长三角金融协调发展体制和机制。要重点研究长三角经济金融指标监测、建立金融风险防范协调机制、有效动员资金支持扩大内需、发展并购贷款、促进产业整合和结构调整、加强外汇管理合作、在危机中扩大金融业和其他产业在周边地区的影响等课题。

二是在前期研究工作基础上,加快成果转化进程。按照国务院和总行有关要求,积极研究推动人民币用于跨境贸易结算试点,重点做好相关方案试点和后续监测与监管,争取在上海率先试点成功,并逐步推广到长三角地区。加快推进金融机构开展并购贷款融资工作,加大对企业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争取在长三角地区率先发放并购贷款。统筹长三角区域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支付结算工具创新力度,继续推动票据市场发展创新,深入开展本外币兑换等外汇管理改革试点,推进区域金融稳定联合监测评估体系建设,引导私募股权投资、金融机构跨区合作与综合经营和特色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发展,加强长三角地区与港澳台经济联系与合作,加快长三角信用体系建设,继续改善长三角金融发展环境。主动加强与上级行和地方政府的协调配合,及时报送有价值的信息和动态,形成上下联动、有效互动的长三角金融协调发展新局面。

三是抓紧做好第二次联席会议和长三角金融论坛筹办,打造长三角金融协调发展品牌。要充分利用长三角金融论坛的交流合作平台优势,不断扩大论坛规模和参与范围,努力打造区域金融合作发展品牌,进一步提升长三角金融协调发展工作的影响力。第二次联席会议和论坛主题应围绕扩大内需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注重虚实结合。加强与两省一市政府协调,尽快提出和落实论坛框架方案,全力支持配合做好第二届长三角金融论坛筹办工作。

三、加快金融市场创新发展,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一是积极推进金融市场创新,多渠道筹集建设发展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主体发行短期融资券和中期

融资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推进资产证券化。配合总行研究在银行间市场推出有关金融创新产品,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配合有关部门相关业务试点,拓宽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

二是继续做好市场监测,完善监测分析体系。切实发挥总部贴近市场一线的特点和人才优势,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危机动向,加强实时监测,及时进行跟踪分析。继续构建在沪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交流平台,完善信息沟通和协调机制,为总行公开市场操作和在沪一级交易商提供服务。不断拓宽监测视野,健全对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动态、货币市场、债券市场、黄金市场、理财产品市场等的监测分析体系。

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和市场监管,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加强对同业拆借市场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监管,依法加强债券市场准入备案管理。配合总行研究建立进一步完善银行间债券市场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有关问题。继续配合总行完善黄金市场监管制度,推动上海黄金交易所建设询价交易系统。

四、大力推动金融服务现代化,全力支持上海世博会建设

一是加强世博支付环境建设的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世博支付环境建设要求高,涉及面广,必须统筹安排,稳步推进。为加强组织领导,总部会同上海市政府成立了世博支付环境建设领导小组,统一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世博支付环境建设。下一步,我们要按照“任务不落后于时间”的原则,明确年度目标任务,加强具体工作的推进落实、督促检查和情况汇总。辖区有关分支行也要高度重视迎世博金融服务工作,主动采取措施,切实加强地方支付环境建设和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支持世博会筹办。

二是加快建立起支付便利、服务优质、安全高效的支付环境。加大现代金融服务工具的研究和实施力度,为境内外客人办理外币兑换、银行卡、旅行支票、电子汇兑、开立账户等提供优质服务。大力优化银行卡受理环境,扩大受理范围,满足世博会期间境内外持卡人的支付需求。加强银行卡风险管理,确保用卡安全。拓展外卡受理商户,加快emV标准迁移改造,提高外卡收单服务水平,确保外卡受理顺畅。加快人民币卡普及力度,引导人民币卡在商业、餐饮、旅游、机场车站等服务业的应用水平,积极开发旅游预付卡等满足持卡人小额快速支付需要的卡种。确保世博会期间现金供应,利用长三角联动机制带动世博区域支付环境建设。

三是进一步拓展和完善外币兑换服务。采取有效措施增设外币兑换点,提高外币兑换服务能力。提高银行网点外币兑换业务覆盖率,加快机场、酒店、重要旅游线路、部分大型商户等的外币现钞兑换派出柜台和自助机具的增设工作,统一个人本外币兑换服务标识。引入更多专业货币兑换公司开展小额外币兑换业务,选择一些重点区域的外币兑换点开办外币双向兑换业务。为境外机构和境外个人开立账户提供便利,积极协助解决相关外汇收付问题。

四是确保支付系统安全可靠。加强各类支付系统监测、日常维护和应急演练,确保世博期间支付系统稳定运行。建立健全系统应急预案和灾难备份机制,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运行维护机制,确保大小额支付系统、外币清算系统和支票影像系统、同城票据交换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督促商业银行及相关经营机构确保行内支付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通过建立日常运行维护和应急机制、健全应急预案演练和风险预警监测机制及信息反馈和报告制度,确保世博会期间金融支付系统的高度安全性和运营可靠性。

五、切实履行金融稳定职责,积极推动金融改革

继续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危机发展动态及对地方经济金融的影响,切实加强地方金融风险监测和评估,研究本地区应对危机的立场、策略和政策。高度关注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风险,帮助企业防范汇率风险,防范大面积企业经营困难对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影响。加强对个别高风险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监测,及时提供流动性支持,稳妥处置金融机构发生的流动性风险。跟踪监测投资项目,做好对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引导,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项目产生新产能过剩和金融风险。引导商业银行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改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适当提高流动性比例。健全与地方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的协调机制,配合有关部门依法妥善处置可能发生的金融机构风险,切实维护金融和社会稳定。及时总结经验,完善流动性应急预案,提高处置效率。

配合总行进一步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评估体系,完善风险评估方法,提高金融风险监测和预判水平,研究金融控股公司和交叉性金融业务管理问题。继续关注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社、资产管理公司和金融控股公司改革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新问题,及时向总行反馈。妥善进行风险处置,继续做好部分高风险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扫尾工作。强化金融稳定再贷款贷后管理,全力维护中央银行资产安全。

六、维护国际收支平衡,提高外汇管理水平

不断完善企业贸易信贷登记管理,加快进出口核销制度改革,支持外贸进出口,提高企业预收货款和延付货款比例,加大对境内企业境外战略投资的支持力度,继续完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汇资金运营管理,改进特殊经济区域外汇管理,大力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贯彻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境内企业和个人开展境外直接投资,完善后续金融支持。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完善境内外合格机构投资者制度,支持更多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境外间接投资。加强跨境资金流动均衡管理,做好对进出口与贸易收付汇的真实性及一致性的审核工作,加强个人携带外币现钞出入境、个人外币现钞提取和结汇管理。全力做好服务贸易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完善外债统计,改进银行短期外债指标管理和外商投资企业外债管理。健全国际收支监测预警体系,构建高效统一的数据平台体系,提高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水平,研究应对国际收支异常变化的政策措施。以贯彻落实新修订的《外汇管理条例》为契机,不断提升外汇检查能力,严厉打击地下钱庄等非法外汇交易。

七、加强调查统计研究,为履行央行职能提供决策支持

围绕总部中心工作,继续开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内需、金融改革发展等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努力打造研究精品。进一步加强基础性研究和特色研究,探索新形势下经济金融运行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为提高中央银行决策水平提供有力支撑。根据总行统一部署,认真落实2009年金融统计制度和金融统计新老系统交接事项,确保金融统计数据集中系统顺利运行。积极参与总行开展的金融统计标准化和制度修订,扩大统计数据采集范围,提高部分重要统计报表的统计频度。加强经济金融形势监测,充分发挥制度性经济调查的作用,完善金融信息共享机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做好银行及其他金融业经济普查。

八、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发挥金融对外交往的窗口作用

继续加强与东新澳等国际金融组织的合作,加强与各国央行等的交流联系。配合总行推动香港人民币

贸易支付业务,促进两岸开展实质性金融合作。严格外事管理工作,加大涉外培训力度,提升涉外服务质量。继续推进国际金融信息网页建设和国际金融研究。

九、做好支付结算、国库和货币发行,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根据总行规划,科学制定地方支付体系建设计划。配合总行加快第二代支付系统、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和中央银行会计统计数据集中系统建设,推广境内外币支付系统。继续落实账户实名制,推广公务卡应用。扩大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深入推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提升支付信息分析和支付体系研究水平,加大非现场监测力度,防范系统性支付风险。

做好现金投放分析预测,改进发行基金调拨管理。加强人民币流通管理,提高流通中人民币整洁度,深入开展反假货币工作,努力构建反假货币长效机制,将反假币宣传深入到农村。提高库房现代化管理水平,加快货币发行业务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和上海重点库二期工程建设,确保发行库运行安全。优化整合库,提高库管理水平。

配合总行推广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加快财税库银横向联网和银行卡缴税试点进程,争取国库信息处理系统上线运行。推进海关、国库和商业银行间的横向联网,运用拨款无纸化和“退库信息审核系统”等方式,加快国库电子化建设。继续推进国库单一账户改革,扩大国库直接办理集中收付业务范围,推进国库办理社保五险基金和农民工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缴支付业务,推动非税收入收缴制度改革。

十、加快征信体系建设,提高反洗钱工作水平

总部要协调地方政府共同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加快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进金融征信统一平台建设,扩大非银行信息采集范围,进一步完善地方信用体系。继续完善借款企业主体评级和商业承兑汇票评级,推动征信市场规范管理和发展。提高征信系统数据质量和服务并重,妥善做好异议处理。积极开展征信及相关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加强征信制度建设,推动征信标准化,规范业务管理,促进市场发展。推动成立地方征信业协会。

配合总行加快反洗钱监测分析系统建设,提高对可疑交易报告的分析能力和水平。积极配合总行制定中国反洗钱战略规划,加强人民银行系统反洗钱机构合力工作机制建设,完善反洗钱法律体系,加强反洗钱对外交流和合作。进一步加强地方反洗钱工作协调机制。整合反洗钱情报资源。加强反洗钱行政调查和案件协查,严厉打击洗钱犯罪。

十一、切实加强办公管理,全面防范内控风险

对总部办公制度进行梳理修订,进一步推行办公自动化,提升办公效率。进一步做好信息安全工作,加紧完善数据中心、网络及信息安全等基础设施,加快重要业务系统建设,适时启动省级数据中心建设,不断提高业务系统自主运营和安全维护能力。进一步落实依法行政各项要求,督促依法行政工作有序开展。

十二、加强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做好反腐倡廉工作

一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指导总部工作实践。

二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进一步提高党建工作水平。

金融机构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武陵山区;县域经济;金融服务

一、安化县域融资基本构成

(一)金融需求与供给新特点

位于武陵山片区的安化县2011年仍有贫困人口42.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1.56%。近年来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下,安化县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金融运行环境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县域有效金融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

黑茶产业发展迅猛,支柱效应凸显,融资需求刚性化。黑茶是安化传统产业,2007年开始,安化黑茶步入快速发展轨道,注册品牌“安化黑茶”评估价值达8.27亿元,被评为中国最具带动力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2011年全县茶园面积达17.2万亩,茶叶总产量3.16万吨;已注册的安化黑茶生产企业61家,从事种植、加工、销售黑茶的从业人员达20万人,占安化总人口的19.6%,2011年黑茶综合产值达34.6亿元,占安化县生产总值的30.97%,安化黑茶已成为安化县第一大支柱产业。由此带来融资需求重点发生变化,规模化、刚性化需求增速加快,我们实地调查的八角茶厂计划发展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生产企业,已租赁茶园1000余亩,茶园租赁费、茶树购置费、茶树种植及管理费等流动资金需求达2000万元,急需银行贷款800万元。据抽样测算,安化黑茶产业今年融资总需求约为4亿元。

农业产业化加快,规模效应隐显,融资需求大额化。农村土地经营规模化、农业经济产业化是农村建设的现实选择,安化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全县共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1000余家,重点龙头企业不断涌现。2011年安化新增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12家,年产值过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6家,过2000万元的企业达到36家,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9个,达到82个。农村产业化的发展较好地解决了农民小生产与大市场、分散经营与规模化发展的矛盾,提升了规模效益。由此,传统金融需求下降,融资需求由小生产型需求向创业型需求转变、由传统农业向非农产业转变,融资需求对象在减少,但需求金额不断增大。据调查,5年前的农户资金需求面达60%,但现在一般农户大都不需要银行贷款,贷款需求对象集中于农民专业户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户资金需求面大约在30%,且传统小额信贷已明显满足不了农民专业户的需求,他们贷款需求动辄在100万元以上,湖南山山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是安化县第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要产品有安化翠笋和苦荞精粉,2011年销售收入7574万元,现有银行贷款余额200万元,实际资金需求1000万元,用于苦荞、竹笋的收购。

中小企业发展迅速,集聚效应彰显,金融需求综合化。中小企业正在成为县域工业发展的主力军,2011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39.8亿元,增长29.6%,实现工业增加值39.56亿元,增长22.9%,工业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现安化各地都在走企业群体集中、贸易集中的园区化发展之路,企业的生存能力、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增强。2011年安化县经济开发区梅城新区建设正式启动,高明、东坪、江南、平口四个园区新入园企业15家,总数达到85家,全年实现产值37.9亿元,比上年增长35%,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7.11%,税收1.1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园区集聚效应彰显。随着中小企业发展和集聚,相应的金融需求呈现综合化趋势,资产业务需求旺盛,增长空间增大,需求层次提高。

小城镇建设提速,辐射效应明显,金融需求多元化。城镇现代化建设,是农村建设的核心层面,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调查显示,安化县城GDp占县域经济的40%、财政收入占50%、人口占20%左右。通过政府引导,部门规划,居民投入,农村小城镇得到了快迅发展,至2011年末全县城镇化率达到了26.1%,比2005年提高了11.1个百分点。在农村小城镇的辐射下,农产品加工企业把农业生产与城市消费市场紧密地联系起来,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交融,打破了城乡分割二元经济结构,由此,农村金融需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存款、小额信贷业务,而是向多种投、融资、结算、理财等金融服务需求转变。

(二)安化县域融资结构

安化县域融资主要来自于扶贫开发资金、招商引资、民间融资、金融机构信贷四部分。

(1)扶贫开发资金,是安化作为部级贫困县而获得的扶助资金,2011年共获资金601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2127万元,省级财政75万元,市本级财政112万元,各级部门资金3700万元,虽然金额较小,但具有无偿性的特点。

(2)招商引资,2011年安化招商引资签约项目46个,合同引资金额62.5亿元,其中到位的项目35个,到位资金28.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052万美元。

(3)民间融资,由于手续简单,成本较低,在县域地区长期存在着。据调查未与银行发生信贷关系的稍具规模的中小企业、专业组织基本都有民间融资现象,安化县民间融资总额大约占安化县资产总规模的20%。

(4)金融机构信贷,2011年末,安化县金融机构贷款总额为36.63亿元,比上年增加7.46亿元,增长25.57%,是县域融资的主导来源。

(三)金融机构贷款结构情况

2011年末,安化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36.63亿元,比年初增加7.4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20.34亿元,比年初增长12.27%,占贷款总额的56.7%;中长期贷款15.86亿元,比年初增长48.78%,占贷款总额43.3%;涉农贷款32.63亿元,比年初增长21.16%,占贷款总额89.08%;固定资产贷款4.62亿元,增长216.44%,占贷款总额12.61%;全县无工业贷款。

二、金融支持安化县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推进中国区经济战略性调整过程中,金融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目前在贫困地区的金融服务却未能充分发挥相应的核心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金融服务体系与社会服务体系不匹配。目前,安化县金融机构主要有农业发展银行、工、农、建三家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机构、农村保险,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一是机构大量精减,金融服务弱化。至2011年底,全县银行金融机构网点数87个,比2000年减少112家,减少了56.28%;银行机构覆盖率为0.86个/万人、0.017个/平方公里,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业务种类少,存款业务仅有活期、定期等常规储种,贷款业务主要以短期贷款为主,而消费信贷、科技信贷和助学信贷基本空白。三是资金分流严重,国有银行和邮政储蓄的农村网点把部分农村储蓄转移到非农领域,2011年末,安化金融机构存贷比仅为31.15%,使本已不足的安化金融服务更加薄弱。

(二)信贷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不匹配。信贷结构的调整没有跟上县域经济结构优化的步伐,新增贷款缺乏新意,存量贷款调整困难。一是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投放仍主要局限于传统领域,大多用于支持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收购与加工等的小额信贷,农村经济规模的增长变化、结构调整,10万元以下的小额贷款,对农村集约化、专业化、科技化、企业化的大农业格局只能是杯水车薪。二是信贷期限结构趋短化,银行信贷基本是一年期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2011年末,安化金融机构一年期以上的贷款余额仅为9.29亿元,占各项贷款的25.36%。安化道然公司是一家多业生产经营公司,效益较好,现公司已投入资金600万元改扩建厂房,需要银行500万元的资金支持,由于数额大、资金使用期限长而无法获得满足。

(三)信贷管理体制与落后的农村金融环境不匹配。金融机构采取集约化信贷管理模式,贷款审批上层化、集中化,造成贷款是否能够发放完全依靠纸质文书进行判断,而大多农村中小企业、农民专业户连会计报表都不完备,作一套完整的贷款审批资料更是无从谈起,只能望贷兴叹。另外信贷管理要求的零风险,使金融机构贷款几乎全部要求有抵押或担保,甚至是抵押担保双管齐下,而大多在县城、镇的企业的厂房、土地均为租赁,农村土地更不存在确权颁证,无法提供有效的抵押担保,使许多有效贷款需求都被银行拒之门外。

(四)资金来源单一与生产多元化资金需求不匹配。在目前经济相对落后地区,需要各方面的资金扶植,既要有风险投资亦有一般逐利性资金,既有间接融资亦有直接融资,既有有偿资金亦有国家无偿贴补,以满足结构调整中不同层次需要。但在我国县域资金来源主要是金融部门信贷资金。金融部门中又集中于农村信用社和农发行,特别是基层乡镇,发放农户的贷款主要是农村信用社,而且由于融资渠道相对单一,导致缺少竞争,贷款过程中不规范现象增多,加大了贷款人获取资金的成本。

三、改善贫困山区金融服务的政策建议

(一)探索支持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扶持体系。一是中央银行在统一货币政策下,有针对性地实施“总量控制定向宽松”的扶贫攻坚货币政策,避免全国政策一刀切的现象。二是发展政策性扶贫性金融,让财政金融配合,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撑,社会富裕阶层资助培育金融资源,专门为落后地区、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

(二)完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一是要确立农村信用社的县级法人地位不动动摇。要改变当前信用社行业管理上的行政性、指令性、政策性,充分发挥基层信用社的主动性、灵活性。二是要完善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支农系统,找准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结合点。进一步区分农业银行的支农业务范围,明确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定位。三是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和省内地方性商业银行到贫困地县域设立分支机构、支持省级金融机构在贫困地区发起成立村镇银行,实现农村金融机构多样化。

金融机构工作总结篇5

2011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十二五”时期的开局之年,我们要深刻认识国内外形势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全面把握时势,保持清醒头脑,既要看到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又要对困难和挑战有足够的估计。我们要准确把握中央经济t作会议和人民银行工作会议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总行对当前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主动适应形势变化,大力提高履职能力,切实推动各项工作再创新水平。

(一)科学判断形势,统一思想认识,准确把握基层人民银行履职面临的新变化

第一,要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急剧动荡逐渐缓解,世界经济正缓慢复苏,但复苏的动力不强,还存在很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部分国家债务沉重,一些国家债务危机隐患仍未消除。全球金融体系仍然脆弱,大量有毒资产有待消化,银行放贷意愿还比较弱。美国进一步推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加剧全球流动性泛滥,加大新兴市场资产泡沫和通胀压力。从国内看,近两年我国坚持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迅速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趋势,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提高,进出口快速恢复,财政金融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当前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态势,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步伐加快。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少,主要是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部分大中城市房地产价格仍然偏高,此外,流动性管理难度加大,物价总水平上涨压力很大,国际收支顺差和人民币升值压力持续存在,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不容忽视。这些矛盾和问题,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使得履行中央银行职责面临重大挑战。

从分行辖区情况看,四省区市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回升向好趋势进一步巩固,消费、投资、出口拉动经济的协调性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节奏和速度得到有效控制。但经济金融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应给予高度关注。一是物价上涨压力大。2010年前11个月,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Cpi同比分别上涨3.5%、3.0%、2.9%和3.1%,其中11月分别上涨4.9%、4.5%、5.3%和5%。二是结构调整形势依然严峻。河北高耗能行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0%以上:山西前三季度煤炭、冶金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5.3%;内蒙古前三季度5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89.7%。三是房地产走势具有不确定性。随着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新政的实施,房地产价格增速放缓、贷款规模下降、保障性住房供应增加,但辖区部分城市房地产贷款和房地产投资增速仍保持较高水平,房价依然较高。此外,县域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以及贷大、贷长、贷集中等问题,都需引起关注。

第二,要准确把握宏观调控政策新变化,进一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明确指出: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按照总体稳健、调节有度、结构优化的要求,把好流动性闸门,把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中小企业,更好服务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一政策的重大调整,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着眼于我国经济长期稳定较快发展作出的科学决策,有利于加强通胀预期管理、防范资产泡沫,有利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但同时,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各地区投资冲动比较强,在财政政策保持积极取向的情况下,货币信贷扩张的压力比较大,总量和结构性矛盾也会突出显现,这对基层人民银行执行稳健货币政策的能力提出了重大考验。各级行要充分做好应对压力和挑战的准备,准确把握稳健货币政策的精神实质,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加强协调沟通和窗口指导,切实把稳健的货币政策落到实处,努力肩负起基层人民银行的职责和任务,

第三,要准确把握货币政策调控方式新变化,进一步增强工作的有效性。一是要深入研究社会融资规模问题。“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是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新要求。随着资本市场、债券市场等直接融资比例不断扩大,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规模中所占比例逐年下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供给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在社会融资规模上。因此必须要对社会融资规模有一个很好的把握与调节,使之与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正常需要相适应。辖区各级行要结合地区实际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畅通数据共享渠道,建立健全数据统计分析系统,为更加有效地执行宏观调控政策奠定基础。二是要学懂弄通宏观审慎政策管理框架。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逆周期宏观审慎政策管理框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了有关要求。从国际上看,建立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已经成为汲取金融危机教训、完善金融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之一,我国已在G20峰会上作出建立宏观审慎政策管理框架的承诺。各级行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周小川行长的相关文章,尽快研究熟悉这一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新措施。三是要有效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管理措施。差别准备金动态管理是结合宏观审慎理念对流动性管理工具的创新与完善,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调控的灵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利于金融机构从提高资本水平和改善资产质量两个方面增强防范风险的弹性。各级行要按照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的要求,对所辖地方法人银行机构进行测算,尽快制定地方法人银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管理工作方案。

第四,要准确把握基层人民银行服务方向新变化,进一步增强工作的社会性。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是国家的大政方针。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提到了一个新高度,强调指出,强农惠农的思想认识只能增强不能削弱,强农惠农的政策只能加大不能减小。我们要充分发挥基层人民银行特别是县级支行贴近“三农”的优势,切实改善辖区农村金融服务。要充分发挥人民银行窗口指导的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放力度;要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要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在服务手段上更加贴近“三农”;要加快推进农村支付体系建设,大力推动“惠农卡”的推广使用:要继续深化国库管理改革,切实做好对农民补贴的直接发放工作。

(二)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认真落实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工作任务

一是稳物价,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利的货币条件。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宏观调控最紧迫的任务。当前引起价格上涨的因素较多。全球流动性大量增加,美元贬值推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输入性通胀压力不断增强;国内货币存量规模较大,对价格上涨的滞后效应逐步显现。从中长期

看,国内劳动力成本趋升、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等结构性因素也会加大未来通胀压力。因此,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放在金融宏观调控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调控的针对性。有效管理流动性,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货币条件。

二是促转变。加大金融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支持力度。要有效发挥好货币信贷政策的引导作用,重点支持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建设以及节能环保、生态建设、应对气候变化等,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既要优化增量,也要逐步盘活存量。要进一步完善调控货币信贷总量的手段和方式,充分发挥利率、汇率等价格杠杆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要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改变过于依赖规模扩张的粗放经营模式,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可能,把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

三是防风险,构建有效维护金融安全稳定的体系和机制。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我们金融工作的底线,必须牢牢守住。当前的紧迫任务是,加大跨境资金流动的监管力度,防止异常外汇资金大规模流入,防止信贷资产质量的下降。要抓紧机制建设,改善融资结构,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作为防范系统性风险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在注重运用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创新宏观审慎管理的工具和手段。

四是推改革,为总行统筹兼顾深化国内金融改革和推动国际金融改革提供支持与服务。“十二五”时期,总行确定了许多重大金融改革项目。这里提出二三点要求:首先,对于总行将要推进的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等金融改革项目,各级行要集中人力积极开展前瞻性研究与调查,为总行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其次,认真做好总行在辖区安排部署的改革试点项目;第三,天津和内蒙古两地要认真总结辖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经验,及时向上级行反馈情况、提出建议,为在全国推广提供借鉴。

(三)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准备

第一,努力在解放思想、利,学思维上开拓新境界。科学思维要求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认识问题,用辩证的、系统的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一是克服“坐井观天”思想,树立全球视野意识,要善于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自觉地将局部工作放在大局中加以考量。二是克服“因循守旧”思想,树立开拓创新意识。近年来,辖区各级行在有效履行职能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职能调整以前的惯性思维意识仍然很强,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发展方式还没有实现根本转变。如果不继续大踏步地解放思想,用改革创新的勇气解决这些问题,各级行的履职效果就会受到影响。三是克服“小进即满”思想,树立居安思危意识。既要看到取得的成绩,增强发展信心;更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增强忧患意识:通过与先进地区相比,与自身发展相比,找出差距不足,克服盲目自满,实现新的跨越。

第二,努力在依法监管、构建机制上探索新举措。一是更新管理理念。各级行要清醒认识到,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是法律赋予人民银行的职责,相关金融管理工作不但不能弱化,而且要不断加强,要充分利用现行法律法规赋予的管理职权,在依法行政的同时,创造性地开展金融管理工作。二是建立完善机制。要继续加大内部人力、物力、技术、管理等资源要素整合力度,组织梳理与人民银行金融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增强金融监管的效能。三是处理好“三个结合”。把加强监管与提高干部职工的素质紧密结合起来,有效提高干部职工的业务能力,树立人民银行的威信和形象;把提出问题与督促整改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人民银行与金融机构的双向互动,发挥金融临管的有效性和影响力;把先行先试与全面推广紧密结合起来,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在试点先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

第三,努力在队伍建设、能力提升上形成新气象。一是不断提高学习能力。把学习型组织建设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提倡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切实把学习的成果运用到实践中去。二是不断提高实践能力。把贯彻执行稳健货币政策、运用新的政策工具、关注服务民生等工作实践作为培养、锻炼干部队伍的难得机遇,讲政治、顾大局,切实保证中央和总行的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在地方传导不打折、不走样,三是不断提高统筹能力。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关系国计民生,特别是在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形势下,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善于统筹协调,善于应对各种复杂局势、妥善处理矛盾和问题。

二、2011年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工作措施

2011年的总体工作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总行的各项工作部署和要求,进一步深化基层央行履行职责核心价值理念和敬业精神,正确处理好执行货币政策与支持经济发展的关系,以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正确处理好维护金融稳定与深化改革创新的关系,用发展的办法、改革创新的办法更加有效地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正确处理好加强金融监管与提供金融服务的关系,通过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实现更高层面的金融服务:正确处理好加强党的建设与推进业务工作的关系,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凝神聚力、捉振士气的作用,推动辖区各级行工作在新的起点上再上新台阶。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认真贯彻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一是把握好流动性闸门,促进信贷投放合理增长。各级行要把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作为执行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继续组织金融机构认真制定信贷投放规划,按照宏观调控要求。结合地区发展实际,科学安排贷款投放的总量和节奏,把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保持金融对经济支持的均衡性和持续性。积极落实总行宏观审慎管理的要求,灵活调控市场流动性,有效运用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措施,促进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完善自我约束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同时,督促金融机构认真执行贷款合同,及时收回到期本息,防范可能出现的信贷风险,

二是坚持“区别对待、有扶有控”原则,引导信贷结构优化调整。各级行要加强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进一步完善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制度,灵活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支持“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继续优化中小企业金融生态,多方面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加大对扩大内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大力开展绿色信贷,支持发展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发展民生金融,推进就业、助学、大学生“村官”等扶持性金融服务,促进实现包容性经济增长: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切实做好清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工作,

三是加强监测分析研究,及时反馈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各级行要准确把握地区经济金融发展形态,重点

加强对辖内货币政策实施、社会融资规模、信贷投放结构和节奏、经济金融运行中的各种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监测分析,结合实际大力开展特色研究,不断提高政策建议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分行要继续发挥好辖区经济金融形势分析季度例会、金融机构形势分析会和约见会谈制度的作用,加强内外部协调联动,深化窗口指导,增强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各级行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的沟通交流,做好货币政策措施的宣传解释工作,正确引导市场和公众预期。

四是加快金融市场发展,支持企业多渠道融资。各级行要积极推动辖内金融机构发行金融债券,大力推荐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进人银行间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超短期融资券及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实现多渠道筹集资金,改善地区融资结构。严格执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支持力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加强对辖内金融机构参与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业务的监督管理,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维护金融市场秩序。

(二)继续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有效维护辖区金融安全与稳定

一是扎实推进金融创新工作。要进一步加大对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力度,建立健全“两管理、两综合"32作体系,积极开展对金融机构的开业管理和营业管理,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综合评价和综合执法检查,不断增强基层人民银行的威信和公信力。要有效落实县级支行发行库恢复三年规划,完成今年已确定的发行库恢复工作,稳步推进区县国库业务上收试点。分行要继续探索地方法人银行实行结售汇综合头寸正负区间管理,不断拓展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范围和服务项目,支持符合条件的保理企业异地开展业务,争取在滨海新区开展资本金结汇管理改革试点,认真研究相关企业开立离岸账户、开展离岸业务的可行性。

二是密切关注金融改革进展。要及时了解国家开发银行分支机构商业化转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反映农业银行分支机构在不良资产处置、组织架构改革、服务“三农”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关注进出口银行和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改革情况。进一步做好农村信用社专项票据兑付后续监测考核工作,巩固已经取得的改革成果,促进农村信用社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分行要积极开展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公司、交叉性金融工具和存款保险制度等方面的专题调研,为总行出台相关政策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各级行要积极参与地方“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

三是切实防范区域金融风险。各级行要加强对金融机构潜在风险的连续性监测,密切关注地方财政稳健性对金融安全运行的影响。加强对利率调整、汇率变动的影响和金融市场运行的监测,深入分析境外金融风险向境内传导的渠道,研究区域金融风险的特征和隐患,提高风险预警和防范应对能力。分行要继续完善金融机构风险自评估制度,逐步实现由事后管理向事前监管的转变。进一步提高金融风险监测评估分析水平:建立金融业重大事项及重要信息报告制度,加强对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各级行要在抓好日常风险监测、预警和管理工作的基础上,重点监测可能受到外部冲击的薄弱点、薄弱环节和薄弱地区,未雨绸缪防范金融风险隐患。

(三)扎实推进金融服务现代化建设,努力提升金融服务与管理效能

在调查统计方面,要积极参与总行金融统计标准化建设,大力推动金融机构对已标准进行先行先试。继续做好各项制度性调查工作,重点加强对地区融资总量的统计监测和代客理财专项统计,为上级部门提供高效的统计信息服务。加强对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管理与培训,进一步规范统计工作,提高数据报送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在支付结算方面,要继续推进支付系统建设,做好第二代支付系统及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上线运行的各项准备工作。积极推广电子商业汇票系统,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完成新版票据换版使用,促进非现金支付工具发展。进一步改善农村支付环境,认真开展商业银行支付结算执法检查。分行要继续开展支票截留业务试点,扩大支票圈存业务范围,加快金融iC卡发展应用,加强支付系统应急演练。

在金融研究方面,要准确把握辖区经济金融发展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完善特色研究长效机制和重点调研课题制度建设,着重围绕中心工作任务和经济金融运行中的热点、焦点问题,例如,宏观经济和货币信贷运行走势、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通胀预期管理、社会融资结构分析、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效应、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等。

在征信管理方面,要继续完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应用管理,探索建立推广适合地方实际的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模式。加大对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力度,加强信用评级机构与业务管理,广泛开展征信知识宣传。分行要建立和完善天津市商业银行重要客户信贷业务信息系统,重点对平台公司贷款的“借用管还”情况进行动态监测;深入推进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为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提供示范和借鉴:切实承担牵头组织职责,积极推进天津市信用体系建设。

在反洗钱方面,要坚持以风险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不断提高反洗钱工作水平。指导金融机构开展内部审计稽核、洗钱风险评估、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和高风险业务控制等重点工作,提高金融机构可疑交易报告质量。加大反洗钱调查、协查力度,积极配合公安和司法机关严厉打击洗钱犯罪。按照总行要求,研究推动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反洗钱工作。

在货币金银管理方面,要继续做好现金投放分析预测,增强现金供应保障能力,进一步完善发行库和钞票处理中心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制度执行力。继续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联动,不断提高反假货币工作水平,分行要大力推动现钞清分的市场化工作,积极开发发行基金出入库综合信息系统。各级行要配合总行做好货币金银第二代管理建设方案的各项调研和业务试验工作。

在经理国库方面,要继续完善国库电子化建设,积极开展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试点,认真做好国库现金管理试点各项准备工作。加大国库监督管理和处罚力度,保障国库资金安全。继续做好国债发行和兑付管理工作。

(四)坚持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和防范跨境资金风险并重,加快转变外汇管理理念与方式

各级行要继续强化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把应对“热钱”流入作为当前外汇管理工作的着力点,深入细致开展非现场监测和现场检查,不断提高国际收支风险预警水平。继续完善国际收支统计制度,进一步推动国际收支网上申报。积极参与出口收汇核销制度改革,做好出口收入存放境外的推广工作。不断深化服务贸易外汇非现场监管,认真做好个人外汇管理和保险外汇监管工作。努力拓宽对外投资渠道,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加大对外汇领域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做好银行外汇业务考核,着力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配合,努力形成监管合力。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外汇管理政策透明度。继续开展“诚信兴商”活动,完善外汇违法(负面)信息披露制度,推进外汇市场信用体系建设。

(五)不断加强各级行内部管理,着力提高自身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是以思想作风建设为先导,进一步深化基层人民银行党的建设。各级行党委(党组)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深入学习“十二五”规划建议为契机,着力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进一步提升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水平。完善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切实提高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和领导水平,积极构建基层央行文化建设工作机制,深入推进职工民主管理工作,扎实开展“青年岗位履职创效年”活动,

二是继续实施人才强行战略,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对各级领导干部坚持从严要求、从严教育、从严管理和从严监督,切实执行个人事项报告、述职述廉、函询、诫勉等制度,继续深化管人与管事相结合的选人用人机制。继续推进市(盟)中心支行领导班子建设,加大干部交流力度。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用人标准,认真选拔、配备领导干部与非领导干部,遴选和培养后备干部,继续加强金融前沿理论和基础业务培训,提高干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金融机构工作总结篇6

现如今,金融衍生工具经过不断地发展,从一开始最传统的基础金融衍生工具演变为一些新型的金融衍生工具。这种发展可以看作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结果,同时这也是金融市场不断发展进步创新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金融衍生工具减小金融风险,促进经济发展,使金融市场的金融流通更加快速顺畅,产业结构更加合理,资金配置更加完善。文对国际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特点进行探讨研究。

【关键词】

国际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地发展,从一开始最传统的基础金融衍生工具演变为一些新型的金融衍生工具。这种发展可以看作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结果,同时这也是金融市场不断发展进步创新的作用。在现下金融逐步自由化的情况下,金融衍生工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可以避免金融风险、调整价格、促进经济发展。我们可以通过金融衍生工具减小金融风险,促进经济发展,使金融市场的金融流通更加快速顺畅,产业结构更加合理,资金配置更加完善。金融衍生工具对金融市场来说是把“双刃剑”,我们需要取之精华加以利用,从大局观上把握国际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发展。本文对国际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特点进行探讨研究。

一、简介

(一)金融衍生工具金融衍生工具可以看作是一种金融的创新方式,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由于金融的发展逐渐自由化和金融管制逐步完善使得金融衍生工具产生。现如今,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由此也给了金融衍生工具一个发展的机会;而人们对风险的规避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对金融衍生工具的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优势在最近几十年,金融贸易逐步自由化,金融衍生工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可以避免金融风险、调整价格、促进经济发展。我们可以通过金融衍生工具减小金融投资风险,促进经济市场发展,使金融市场的金融流通更加快速顺畅,产业结构更加合理,资金配置更加完善。

(三)双面性金融衍生工具对金融市场来说是把“双刃剑”,可以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但同时金融衍生工具风险较大且含有一定的市场风险以及经营中的风险包括一定的信用危机等,这些会让金融的监督管理方面更加困难,降低国际金融市场的安全性,使得金融市场动荡。因此我们需要取之精华加以利用,从大局观上把握国际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发展,逐步健全完善规范这一市场.

二、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现状分析

从宏观上来说,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前者是交易所交易,是指在正规的交易所进行买卖,后者则是场外交易市场交易。而随着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逐步发展,其市场发展的特殊性也越来越引人注目。据报道,2010年一年,全球交易所交易期货的总价值高达258.68亿美元,这比2009年增长了百分之三十。虽然2014年、2015年总价值稍有下降,并没有前些年的上升的那么快速,但是,却也充分说明了期货市场的炙手可热。目前,国际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交易过程中,外汇期货的增长率最高。利率在交易过程中,是最主要的一种方式。八十年代之前,国际上金融衍生工具出现的还不够普遍,金融衍生工具的应用才刚刚兴起。但是发展到1984年时,其交易量竟然高达200多万亿美元。这期间,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不断发展,其中原因归结如下:

(一)减小金融投资风险我们可以通过金融衍生工具减小金融投资风险促进经济市场发展,使金融市场的金融流通更加快速顺畅,产业结构更加合理,资金配置更加完善。在一些国家的金融自由化政策的实施下,金融风险逐步增大,投资者需要寻求更加安全稳定的投资方法,于是金融衍生工具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满足了金融投资者的需要,成为一种减小风险的有效方式被人们使用。这时候,一些西方国家作出了一定的货币调整政策,而国际间收支不够平衡,金融收益风险加大,也促进了一部分衍生工具为大家所熟知、运用。因此,金融衍生工具可以减少金融风险、降低投资的危险。

(二)各种金融机构开创新型金融衍生工具,由此使得金融衍生工具不断进步发展。现如今,经济全球化促使每个国家间的金融贸易更加密切,国家银行与其他的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使得金融机构不得不以降低收益提高投资者利益的方式去吸引投资者。并且由于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问题,国际很多银行都被波及,信用危机、信用贷款的投资风险不断增大。为了银行业的复兴,增长一定的利润,银行开始积极地发展衍生工具的市场交易,巩固自身地位,降低收益风险。这在一方面促使银行不断发展新型业务,另一方面也使得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日益加剧,因此其他金融机构也需要加入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中来,促进了其间的良性竞争,间接促进了国际金融衍生市场的发展。

三、国际金融衍生市场如今趋势

(一)与实体经济发展脱节最近这些年来,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其发展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我们可以将其与全球国内生产总值进行一个对比,以此来体现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是否脱节。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10年代初期近30年来,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规模扩大了近30倍,但期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却没有翻一倍。20世纪80年代中期,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规模仅仅只是全球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八,到21世纪10年代初期时,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规模已经是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6倍。由此可见,金融衍生工具的增长速度与实体经济的发展脱节。

(二)区域不均衡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交易量还是增长速度都相差甚远。英国依旧作为世界金融贸易重心,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进行明确的规定,因此风险更小且交易量增长更快。而发展中国家起步较晚、起点较低,还需要不断地摸索和发展。

(三)参与主体由个人转变为机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刚发展的时候,参与主体大多为个人。目前由于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其特有优势带来的利益吸引,参与主体已经发展为机构。

四、结语

现如今,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不断发展,以其降低投资风险、优化产业结构的优势得到了投资者的广泛运用。但是,金融衍生工具对金融市场来说是把“双刃剑”,含有一定的市场风险以及经营中的风险包括一定的信用危机等,这些会让金融的监督管理方面更加困难,降低国际金融市场的安全性,使得金融市场动荡。因此,我们需要取之精华加以利用,从大局观上把握国际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发展。这对中国市场的发展来说,也是一种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把握机会,迎难而上。

参考文献

[1]冯福来,高燕.对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研究[J].海南金融,2006,04:38-40.

[2]翟立荣.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

[3]王刚.国际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法律监管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7.

[4]马晓芳.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国际监管法律制度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8.

[5]肖丽.建行吉林省分行代客金融衍生产品的运用及风险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2.

金融机构工作总结篇7

一、上半年我市金融业运行情况

在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下,上半年我市金融业总体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态势,金融机构集聚效应继续增强。

(一)我市银行业继续实现平稳增长,资产质量良好。

截止5月末,深圳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25050.88亿元,同比增加312.76亿元,增幅为1.26%。存贷款平稳增长。截止年5月末,我市本外币存款16022.86亿元,比年初增加1767.98亿元,增长率为12.40%。从存款来源来看,企业存款7446.02亿元,比年初增加737.88亿元,同比多增287.98亿元。企业存款中活期存款增加较多,增加222.22亿元,而定期存款减少76.16亿元;储蓄存款5629.42亿元,比年初增加509.82亿元,同比多增173.55亿元;其他存款2841.83亿元,比年初增加574.05亿元,同比多增427.70亿元。企业活期存款的增加表明企业资金面有所改善,经济活动趋于活跃;而股市持续向好调动了居民投资的积极性,储蓄存款有所回落。

我市银行业本外币贷款14289.45亿元,比年初增加3101.08亿元,增长率为27.72%。从贷款结构来看,短期贷款2777.35亿元,比年初增加40.14亿元,同比少增211.99亿元;中长期贷款7780.20亿元,比年初增加610.73亿元,同比多增89.99亿元。其中,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保持快速增长态势。5月末,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余额2913.53亿元,比年初增加315.58亿元,分别占中长期贷款增加额的55.98%和51.67%;票据融资3063.03亿元,比年初增加2344.91亿元,同比多增2269.54亿元。不良贷款保持“双降”。5月末,深圳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205.09亿元,比上月减少4.16亿元,比年初减少16.94亿元;不良贷款率1.44%,比上月下降0.09个百分点,比年初下降0.56个百分点。分机构来看,5月份大部分中资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但外资银行继上月8个月首次下降后本月又小幅反弹。其中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分别减少3.08亿元和0.74亿元;外资银行增加0.42亿元。

(二)证券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目前,深圳上市公司已达102家,中小板上市公司数量(26家)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辖区有4家公司已经通过发审会即将上市,有近百家企业正在辅导期内或已经完成了辅导,深圳上市公司的后备资源充足。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增速趋缓,但总体仍保持盈利。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辖区上市公司年一季度共实现营业收入为1316.9亿元,同比仅上升0.98%,但同期全国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2.36%;共实现净利润119.1亿元,同比下降了37.53%。

证券公司财务状况良好。截至年4月末,辖区共有证券公司17家,居全国各城市第一,证券营业部193家,总资产3697亿元,净资产1077亿元,实现股票基金交易量54167亿元。1-4月深圳证券公司仍总体保持盈利,但盈利额同比下降。深圳辖区证券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8亿元,同比下降26%;17家公司中有16家实现盈利,净利润61亿元,同比下降24%。

基金业在全国继续保持比较优势。深圳基金管理公司有16家,其中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8家。深圳基金业主要指标占全国比重达三分之一强。截至四月末,辖区基金管理公司共管理154只基金,深圳基金总规模(8159亿份)占全国比例为34.95%。基金资产净值(6926亿元)占全国比例为33.66%。在市场大幅波动中未出现巨额赎回,一季度辖区基金公司共实现净利润8.2亿元。

期货公司安全运行。截至年4月末,深圳有12家期货公司,67家营业部。深圳期货公司累计交易额为29498亿元,占全国的10.21%,手续费收入总额1.35亿元,实现净利润约0.36亿元。

(三)深圳保险业保持稳定增长。

1-5月,深圳保险市场累计实现原保费收入115.78亿元,同比增长10.69%。其中,产险公司累计实现原保费收入39.77亿元,同比增长7.99%;寿险公司累计实现原保费收入76.01亿元,同比增长12.16%。与全国相比,深圳保险市场增速高出3.13个百分点,其中寿险市场增速高出6.82个百分点,产险市场增速低6.7个百分点。

(四)深圳资本市场交易活跃。

截止年5月末,与年初相比,深证成份指数升幅56.16%,收报10127.92点;综合指数升幅为59.37%,收报881.77点;B股指数升幅为55.31%,收报421.33点。股票累计成交金额60165.9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1.08%;基金成交1103.77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2.25%;权证累计成交2149.19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54.62%;债券成交金额321.1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05.44%;股票平均市盈率32.11倍。

截止5月末,深交所上市公司总数736家,比年初减少4家;上市公司总股本3554.88亿元,流通股本2277.66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3.28%和12.55%;上市公司总市值38449.26亿元,流通市值22986.55亿元,分别增加59.44%和78.08%;投资者累计开户总数7828.07万户;今年前5个月股票累计筹资169.8亿元,比上年减少536.06亿元,减幅达75.94%。至5月末,深交所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总数273家,总股本672.34亿元,流通股本301.57亿元;上市公司总市值9730.10亿元,流通市值4171.08亿元。今年前5个月中小企业板股票成交金额14835.93亿元,同比增加77.93%;累计筹资49.77亿元。

二、年上半年我办主要工作

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金融机构,促进金融机构积聚。金融危机中,各金融机构纷纷控制业务扩张节奏,招商引资难度加大。我办加大了工作力度,多方引进金融机构,取得了良好成绩。今年以来,我市新引进金融机构5家,其中1家法人机构,4家分支机构,保持我市金融机构数量的平稳增长势头。

二是积极协调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为帮助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我办加大了协调力度,努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我办会同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深圳银监局、市民政局等部门举办4次“银企融资洽谈会”。有25家行业协会,近1000家企业及我市40多家银行参加,取得了良好效果。先后召开5次协调会,解决市百人服务小组调研中50多家企业反映融资难具体事项。

大力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我办先后出台了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和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指引等文件。对原有的9家小额贷款公司按规定进行整改,对7家新申报的小额贷款公司通过了联合评审,其中4家已完成了工商注册登记,正式开业,另有20余家公司申报审批过程中。

三是研究制订《深圳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的实施方案》。《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提出了“建立深圳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给我市金融业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规划纲要》后,我办联合中央驻深金融监管部门、深交所对纲要进行解读。我办参与了《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的起草工作,《总体方案》出台后,我办迅速召集中央驻深金融监管部门、深交所起草了《关于建立深圳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的实施方案》上报市政府,方案从支持深圳证券交易所建立健全有机联系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动深圳率先开展人民币国际化试点、推进货币市场创新发展、探索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在深圳设立本外币债券市场、大力推进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进一步壮大金融机构的实力和竞争力、深化深港金融合作、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等十个方面提出推动我市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建设的思路和具体措施。

四是积极推动深莞惠三市金融业合作。按照三市签定的《推进珠江口东岸地区紧密合作框架协议》精神,我办和东莞市金融办、惠州市金融办经过沟通,于6月5日签署了《深莞惠加强金融业合作协议》。三市将在建立金融合作交流机制,支持各类金融机构互设分支机构、拓展异地业务,为中小板、创业板培育上市资源,建设共通的信用体系,加强三市支付、清算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携手合作,不断提升三市金融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五是积极推进深港金融合作。我办积极配合中国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市贸工局、国税局等单位积极开展对港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有关工作现已就绪,待国务院有关部位出台正式试点工作方案后即可正式实施,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有望迈出步伐。6月份,围绕发展香港商品期货交易所问题,我办与香港商品交易所、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深圳证监局,上海黄金交易所深圳备份交易中心、深圳金融电子结算中心、综合开发研究院等召开了会议,就香港商交所深港双方股权合作、产品开发、在深圳设立保税仓设施等问题进行探讨研究。深港双方表示,将根据深港两地市场的需求,深入探讨在商品期货方面的合作模式,提出具体合作思路和方案,经深港双方政府评估后,深港双方尽快自行落实解决有关事项。需中央有关部门支持的,深港双方可共同向中国证监会等有关部门上报寻求支持。

六是大力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金融中心区的规划建设和改造升级,打造一流的金融核心商务区。加快推进福田金融中心区以深交所为核心的多批大型金融建筑项目的规划建设。目前,深交所营运中心施工较为顺利,周边4个金融机构项目联合招标已经完成,力争年内动工。中心区第二批金融用地已经奠基开工。尽快启动南山后海深圳湾金融商务区的规划建设,重点吸引总部级大型金融机构入驻,目前金融商务区详细规划已经出炉,将尽快结合金融机构的需求启动招商入驻工作。

加快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和金融服务技术创新基地建设,打造先进的金融后台聚集区。完善龙岗金融后台服务基地一期的“七通一平”配套工作,目前基地一期已经基本具备了招商入驻的条件,基地二、三期的土地整备和拆迁安置工作稳步推进;已初步拟定了基地的入驻标准、开发建设及管理运营方案,并调查汇总了金融后台机构的入驻需求,力争年内落实几家大型机构的入驻工作。推动南山金融服务技术创新基地建设,积极支持该基地依托信息技术的优势,加大对外宣传和招商引资力度,打造新型的金融服务技术创新平台。

七是大力打造金融思想高地。今年上半年,我办成功组织举办了第十一届全国创业投资论坛、第三届中国私募基金峰会等重大金融活动。经我办争取与协调,第三届中国风险管理与保险国际论坛于6月16日在深圳成功召开,并从今年起,该论坛永久性落户深圳,为深圳金融业增添了一个新的品牌。

三、年下半年工作思路

下半年,我办将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抓紧修订完善《深圳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的实施方案》。我办牵头制订的《深圳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的实施方案》已经上报市政府,待市政府上报批准后组织实施。

二是大力推进深圳金融改革创新。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积极配合深交所推出创业板,做好创业板的宣传和上市培育工作。配合深交所推动中小板制度创新,推动有关方面适当加快中小企业发行上市节奏,保持中小企业发行上市的合理比重,尽快扩大中小企业板市场规模。在总结2008年金融创新奖评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做好年金融创新奖的评选、颁奖及宣传工作,促进深圳金融创新和发展,增强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加快推进保险创新试验区建设,不断丰富深圳保险创新试验区的内容。积极配合深圳保监局等有关部门稳步推进火灾责任险试点工作,争取在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产品试点,开放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市场、扩大出口信用保险的覆盖面,推动科技保险,推进商业车险定价机制改革,开展保险营销体制改革试点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三是推动深港金融合作。积极推进人民贸易结算试点工作,以此为契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迈出实质性步伐,推动香港建设成为我国的人民币离岸中心。积极推动并配合中央驻深金融监管部门、深港两地金融机构互设异地金融数据备份中心。充分利用深圳毗邻香港的地理优势及两地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以深港共建前海现代化服务业示范区为平台,支持两地金融机构在对方辖区开设分支机构及参与金融机构收购、兼并、重组,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合作,并吸引部分在港金融机构总部、地区总部或后台业务迁往深圳。加大深港保险业合作力度,积极争取中国保监会支持,加大深港两地保险从业人员资格互认工作力度;探索适当放宽香港保险公司在深圳设立分支机构的条件限制,允许香港保险中介公司(主要是优秀的保险经纪各公司)进入深圳市场。推动深港两地保险业在承保、理赔等方面开展业务合作,吸收和借鉴香港保险业在产品创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优秀经验。

四是继续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吸引金融机构落户深圳。继续修订完善和落实市政府支持金融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主动宣传推介深圳金融发展环境,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及金融机构后台部门落户深圳,努力实现今年市政府确定的金融业招商引资目标。争取年内出台支持私募基金发展优惠政策

金融机构工作总结篇8

一、外资金融机构代表处的“代表”,不作为外资金融机构中、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审批范围。

二、第五条中的“具有经济、金融等相关专业大学专科以上的学历”改为“一般应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

三、外资金融机构中、高级管理人员,除必须符合《暂行规定》第五条、第六条的规定外,还应相应满足以下要求:

(一)担任具有法人资格的外资金融机构的董事长、副董事长、总经理、行长,外国金融机构在华分支机构的总经理、行长,外国金融机构代表机构的总代表,若所学专业为非经济、金融类,应再增加5年以上的金融或相关经济工作经历;担任外资金融机构的会计主管、首席精算师、首席代表,若所学专业为非金融、经济类,应再增加3年以上的金融或相关经济工作经历。

金融机构工作总结篇9

1.1提升区域劳动力就业质量。构建区域金融中心,会促使兰州地区直接增加与金融前后向关联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形成区域产业从业群,带动劳动力质量和数量的提升。2009年,兰州地区金融业直接从业人员2.08万,而与之关联产业,如批发和零售业从业为27.84万,住宿与餐饮业7.54万,房地产业0.97万,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为5.23万,客观上形成劳动力群体的容量扩充,改善区域劳动力就业状况。

1.2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资本贡献作用。兰州地区经济结构呈现以重工业为主体,资本密集高的特征,其规模经济发挥和产业层次延伸需要产业资本持续投入。以2010年为例,兰州地区工业行业实现增加值399.06亿元,比上年增长11.8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72.67亿元,增长12.3%,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26.39亿元,增长5.0%,区域内整体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27.2%,较上年提高13.9个百分点,数据显示兰州工业处于高速扩张阶段须资金的密集投入,才能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此外,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60.69亿元,比上年增长30.52%,房地产开发投资118.28亿元,增长19.95%,诸方面均表明构建金融中心已势在必行。

1.3金融中心构建可完成对区域内中小企业发展所需资金支持。2010年兰州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增加产值433.4亿元,增长比率为23.1%,占区域GDp39.4%。区域内非公有制实体以中小企业为主,中小企业具有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等特点,其成长期需资金密集支持和市场环境的优化。金融中心构建有利于其融资问题,可实现新兴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创意产业的集聚发展。

2兰州地区构建西部金融中心的优势

2.1区域金融业主体多元化趋势凸显。自2008年浦发银行入驻兰州地区以来,中信银行、浙商银行等外埠银行均以进驻兰州金融市场为西部战略的重要选择。目前,兰州地区初步形成工行、建行、中行、农行传统商业银行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共同开发区域金融市场的局面。

此外,兰州地区保险证券产业发展迅速,以2010年为例,区域内增加证券营业部5家,地区保险业整体总资产增长20.8%,行业从业市场主体发展至21家,区域保险市场结构更为均衡合理,新增农村资金互助社2家,小额贷款公司数量逐渐增多。

2.2经济的高速增长带动金融业理性发展。以2010年作为版面数据,区域总产出1100.39亿元,比上年增长12.8%,第一产业增加值33.79亿元,增长5.01%,第二产业增加值529.18亿元,增长13.72%,第三产业增加值537.42亿元,增长12.39%。,区域整体经济的现代推进,客观上为现代经济核心金融行业发展提供先决条件和良好的市场环境。

就区域金融业而言,2010年末区域内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235.84亿元,比上年增长23.45%。各项贷款余额2359.28亿元,比上年增长17.5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95.95亿元,比上年增长18.90%,产业总体协调发展。同时,保险业持续增长,2010年承保总额达12335.43亿元,比上年增长82.56%,保险业务收入58.12亿元,增长24.40%。

2.3构建西部金融中心所具有的政策优势。兰州市作为2006年中国金融网所评选的中国最具魅力的金融生态城市和科技部部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在区域发展规划蓝本《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为构建西部金融中心提供了政策保障。

兰州市人民政府为促进金融业现展,成立金融工作办公室。由此可见,兰州地区金融行业发展已上升至政府实际指导层面,构建工作已实际运行。

3兰州地区构建西部金融中心的制约因素

兰州受地处西部内陆和低水平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区域内金融业总体发展水平滞后,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面临以下几个主要制约因素。

3.1金融产业聚集程度低、规模较小。兰州地区金融行业呈规模小、机构少、产业聚集度低的特点,制约了金融产业现代经济核心功能的发挥。区域内金融业范围经济、规模经济均不明显,金融实体地域分布分散,金融产业现代化程度有待提高。

3.2金融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兰州地区金融业内部结构总体欠合理,从数量角度分析,金融资产集中于银行业,证券行业和金融衍生行业产值较低。银行业内部,传统国有商业银行占据绝对市场份额,股份制银行等发展较弱,区域金融行业产业多元化格局未完全形成,行业垄断程度高,不利于市场主体展开产业竞争。

3.3地区经济水平落后。兰州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对金融中心构建起到很强制约作用。与同处西部地区的成都、西安相比,地区总体竞争实力偏弱。以2010年数据分析,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51.3亿元,西安实现生产总值3241.49亿元。就西北五省省会城市比较,兰州GDp仅领先于西宁、银川,落后于西安及乌鲁木齐。

4兰州地区构建西部金融中心的对策分析

4.1充分发挥宏观管理部门的主导作用,大力扶持西部金融中心构建工作,成立区域专门管理机构和负责机构,培养和引进金融专业人才,为金融中心建设提供各类保障措施。发挥高校密集的优势,积极培养符合地区发展要求和特色的金融、证券、保险行业从业人员,尤其是国际金融方面的复合型人才,为金融业发展抢占战略高地。

4.2加快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水平是金融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兰州西部区域金融中心构建关键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整体经济实力。充分借助兰白都市圈建设和兰州新区建设发展契机,实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扩充兰州地区经济总量,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地区经济,完善西部内陆商贸中心、物流中心工作,为兰州地区的金融中心构建奠定产业基础。

吸引企业入驻产业园区,形成区域产业集群,以物流和信息流带动资金流量和资金存量发展。加强财政补贴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和科技创新型新兴企业的融资提供政策支持,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金融机构工作总结篇10

一、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及特点

(一)贸易规模不大,但一直保持较快发展

2012年我国金融服务贸易总额277.5亿美元,仅占我国服务贸易总额的5.9%。其中,金融服务贸易出口52.2亿美元,进口225.3亿美元。从增长速度来看,2008-2012年,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年均增速达到16.6%,高于全国整体服务贸易的平均增速。其中“金融服务”贸易年均增速最高,达到43.9%;“保险服务”为14.1%。

(二)贸易结构改善,但保险服务贸易仍居绝对地位

从金融服务贸易结构来看,保险服务仍是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主要形式。2012年,在我国金融服务贸易额总额中,“保险服务”占到了86.2%,“金融服务”只占了13.8%。

(三)贸易逆差一直存在,且规模不断增大

从贸易平衡角度看,多年来我国金融服务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其中“保险服务”2008年逆差113.6亿美元,2012年则增至173亿美元;“金融服务”略有不同,2011年一改逆差状况,出现1亿美元的贸易顺差,2012年又恢复逆差至0.4亿美元。

(四)贸易伙伴集中度高

2012年我国“保险服务”和“金融服务”贸易的第一大伙伴都是香港地区,其次是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开曼群岛、巴哈马等国在我国“金融服务”贸易伙伴排名中也靠前,境内金融机构常把这两地区作为部分业务的迂回处理地。

(五)整体国际市场竞争力依然较弱

规模大不等于竞争力强,利润高不等于机制好,网点多不等于服务优。在国际市场,某产品或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国际市场占有率(mS)、贸易竞争力指数(tC)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来比较。以下选取美国作为比较样本,具体比较一下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从三个指数的比较来看,中国与美国整体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差距还很大。尽管如此,从数据中仍能看出,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在不断增强。

(六)中资银行外向规模远大于外资银行向内规模。

截至2012年底,共有16家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海外设立1050家分支机构,覆盖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49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别或地区分布方面,有香港地区、卢森堡、英国和美国等。同时,共有49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了42家外资法人机构、95家外国银行分行和197家代表处(见表3),分布于我国27个省(市、区)的59个城市。其中37家外资法人银行、54家外国银行分行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30家外资法人银行、25家外国银行分行获准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6家外资法人银行获准发行人民币金融债,3家外资法人银行获准发行信用卡,它们的业务主要体现在提供中小企业特色金融服务、支持中资企业“走出去”等方面。

总体来说,我国外资金融机构数量总体不足,其中外资法人银行机构数量在我国法人银行总数中的占比不足10%。而从纽约、伦敦、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情况看,外资银行设立的各类机构会占到区域银行总数的70%左右。

二、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状况形成的原因分析

其一,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能保持较快增长的原因,首先归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溢出效应,这一方面为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也持续派生了对银行等金融服务的旺盛需求。其次我国金融机制体制内部改革的红利效应,使得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增强。再次,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引进来、走出去的企业增多,都存在全球资金配置需求,由此也为我国金融机构提供了服务对象和潜在业务。

其二,造成我国金融服务贸易“重保险、轻银行及证券”的原因,主要有①保险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发展紧密相连,国内近年来货物贸易的蓬勃发展不断促进着保险服务规模的扩大。②银行、证券服务是资本和技术等高级生产要素密集的服务,对技术和知识的要求更高,我国在此硬件、软件上配套还有不足。③与我国银行、证券业的自由度、开放度有关。由于银行、证券业本身具有专业性更强、牵动资金数额巨大、市场影响力大等特殊性,其服务市场的开放涉及高额利润的分配以及监管等重大问题,因此银行、证券服务的业务品种、开放速度和幅度较缓慢,因此其提供银行、证券国际服务的能力受到影响。

我国金融服务目前的这种贸易结构并不理想:首先与我国金融基础产业结构不匹配。截至2012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到133.6万亿元,共有法人机构3747家,从业人员336.2万人,各方面指标远胜保险业,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应有更大的发展规模。其次与世界金融服务贸易发展潮流不相符。一般来说,金融服务贸易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其“金融服务”是金融服务贸易的主要内容,“保险服务”则属于次要内容。以香港地区为例,其“保险服务”贸易只占香港金融服务贸易额的9%,而“金融服务”贸易占比达91%。

其三,金融服务贸易一直逆差,意味着金融服务出口少于进口,即提供的跨境金融服务少,而需求的跨境金融服务多。造成我国金融机构提供的跨境金融服务不足的原因有:第一,自身提供服务能力不足。从我国整体金融结构来看,国字号金融机构数量和业务总量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由于其特有的组织架构、盈利模式(利差收入占银行总收入的80%)等原因,造成金融市场竞争不充分、产品较单一,金融服务贸易技术含量和创新效率低下,难以满足国内外企业对金融服务更高层次的需求。第二,政府关于资本管制、外汇监管等政策限制。具体表现,首先,离岸金融业务发展迟缓。由于监管层尚不允许工、农、中、建几大银行开展离岸金融业务,致使我国超万亿美元规模加工贸易性质的离岸结算被新加坡、香港、爱尔兰等国或地区的金融机构瓜分,造成千亿元的税收和银行收入流失在外。其次,金融机构本身也面临融资难题。由于国际市场融资成本较国内更低,金融机构感到需要进行国际化资金配置。但由于外债规模的政策限制,国内银行无法进行大量的国际融资,导致融资渠道有限,来源较窄,成本较高。最后,在国内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国内金融机构再次由于外债规模、资金等政策限制对企业的支持乏力,业务机会或通过香港、新加坡等迂回安排,或只能再次拱手于境外金融机构。这些跨境金融结算和汇兑业务,境内金融机构大都无法做,更何谈从境外金融机构手中接过海外理财业务。

其四,外国附属机构金融服务贸易主要涵盖“商业存在”下的金融服务贸易状况,直接反映一国或地区金融服务领域的开放程度,是一国或地区履行金融服务进出口领域开放承诺的直接体现。外向规模大于内向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开放度及外商投资环境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在华外资金融机构普遍反映,外资金融机构无法同时申请开设多个网点,且审查时间较长;在新产品业务许可审批方面缺乏灵活度等问题。同时反映其在经营过程中要接受一行三会、发改委、外管局和地方金融工作局在内的多层次、多部门的监管,含糊不清和相互重叠的监管结构给外资金融机构的人工、信息系统和质量控制都增加了一定负担。

三、加快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面临的机遇与着力点

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金融改革也步入深水区,中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发展面临新的机遇。首先,国内金融业实力不断增强,为金融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了优质主体和产业支撑。早在2010年,我国银行、证券、保险业金融机构总资产就已突破百万亿元,整体实力显著增强,抗风险能力明显提升,机构体系不断完善。其次,国内经济规模不断增长,结构不断优化,既为金融服务贸易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也加大了对多样化金融服务的需求。再次,国家从战略高度重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为我国金融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十一五”期间,国务院就制定了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十报告中更是指出“经济发展更多要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再次,国内新一轮金融改革开放竞争意识加强,为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提供内在动力。上海、深圳前海、天津滨海、浙江温州等越来越多的省市/地区为获取更大改革和开放红利,纷纷结合自身地区特点争当金融改革开放试点。本轮自下而上的改革进程必将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最后,金融危机引发国际经济贸易体系加速调整,以金融等新兴服务业为代表的全球服务业加快转移,为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难得的历史机遇。

要抓住机遇,加快推进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我们必须从以下几方面构建着力点或新的增长点。

一是着眼未来与大局。经济全球化必然需要金融全球化的配合。中国金融的对外开放目标,不能再仅仅局限于过去吸引外国资金、金融机构、操作技术这样一些低水平的思考,而应放在国内国际两个金融市场间的平衡中考虑,包括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动、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的重建、国际金融监管治理的改善等,争取国际金融事务上的更大主动权。

二是注重全方位发展与布局。金融的市场化、国际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某些具体金融业务的可做可不做,或某些具体金融指标的改善。应结合我国当前及今后政治、经济、民生等各方面状况,从广义金融体系的四个方面,即组织机构、市场结构、产品工具和调控监管着手,全面布局有效监管下的金融市场的国际化。

三是以开放促改革。我国金融服务业的改革与开放是不能割裂的,是需要在相互配合中稳步推进的。目前国内金融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改革的压力和动力减弱,阻力和困难加大,许多改革措施不可避免触动到既得利益。正如当年借助“入世”外力推动国内金融业的巨大发展,现今可以借助金融服务贸易大发展的机遇,突破制度障碍,打破既有利益格局,倒逼国内金融业改革。

四是有序推进,把控节奏。全面、客观评估金融各行业竞争力,认清现实优势、潜在优势、敏感部门、战略部门,为今后金融业的顺次开放做准备。在未来国际金融秩序不确定性和中国“金融弱国”的现实情况下,过早、过快融入金融全球化不但容易导致金融危机,而且常常被迫沦为国际市场资源调节的对象。我国应结合自身金融特点和优势,对金融业的开放采取与时俱进、适时调整的策略,不必因一时一事而打乱步骤,不急躁、不冒进、不盲从。

五是多方努力,多方参与。金融是配置各类要素的核心环节,金融业的国际化标志着一个经济体的经济、金融运行模式的根本转变。因此金融国际化必然具有涉及范围广、参与部门多、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等特点,有必要按照“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开展工作。

四、加快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的具体对策

第一,夯实金融产业基础。金融业是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的主体,加快发展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必须首先夯实我国金融产业的发展。首先,继续深化大型金融机构改革,推进金融机构股权多元化,完善公司治理,同时控制国家对国有控股金融机构的合理持股比例,完善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体制;其次,鼓励民间和外国资本参与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的改制和增资扩股,支持新兴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发展;再次,支持和鼓励金融组织、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和金融市场创新,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金融企业为主体、金融市场为载体的金融创新机制等。

第二,完善金融运行机制。推进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按照渐进性、可控性原则,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进一步放宽跨境资本流动限制,健全资本出入均衡管理体制,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实现直接投资基本可兑换,提高证券投资可兑换程度;改进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丰富汇率风险管理工具。

第三,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和金融改革示范区建设。首先,对于有明确综合经营战略,具备有效防范风险能力等条件的金融机构,可以引导其根据自身能力和优势选择金融业综合经营模式,提高其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其次,对于金融业已积累一定丰富资源和区位优势的城市或地区如上海等,可以先行成为金融体制改革示范区,在金融业机制体制及具体业务等方面率先试点突破,以取得可推广全国的经验,并减少不成功做法的负面影响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