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规划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09:38

乡村规划研究篇1

关键词:“美丽乡村”;综合发展规划;规划设计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的重点建设项目,主要为推动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以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发展原则是以人为本,因此,必须改善民生,注重生态建设和社会管理,并做好环境保护。所以,乡村的规划设计显得尤其重要,乡村规划设计主要包括农村的社会服务在基础设施等完善以及农村用地的结构布局规划,本文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对“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进行探讨。

1“美丽乡村”的规划思路

我国的“美丽乡村”规划思路主要有以下几点:①从一开始的乡村物质建设规划转变为乡村综合发展规划,将建设新农村转为新农村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建设。②在进行乡村规划设计时应将富民、宜民以及和谐作为规划的重点,提高乡村的功能转型速度,实现乡村功能的快速升级,营造乡村美丽的自然风景,提升乡村的环境质量;对于农村的主要产业应促进联合合作,提高产业的收益,对于农村的一些大项目应尽量落实,实现项目的快速发展;另外,对于农村的一些产业,应根据不同地域的不同情况,提炼出一些独具特色的产业,并打造成地方性品牌,推出地方性的产业文化。在对“美丽乡村”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对建设的质量和数量、持续发展和阶段建设、村建与民富、内涵和特色等几大关系进行重点处理。①应具体体现出村庄项目建设的实质内涵,从村民的意愿和需求角度出发,进行美丽乡村的规划,同时应注意社会发展规划的统筹工作要做好;②在进行农村项目的规划建设时,不能太注重项目建设的多少和大小,而应从村庄村民的角度出发,考虑为村民和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③在进行“美丽乡村”规划时,应注重民富和村建,并使之形成互动机制,建设好宜居新村,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农村产业的发展研究,并对农村的用地空间进行规划落实,主要体现出促进农村村民精神和物质的共同[1]。

2“美丽乡村”的规划理念

(1)在进行“美丽乡村”规划时,应遵循统一规划、并村共富、整合资源的规划理念。有些村庄非常富裕,而邻近的村庄比较贫穷,因此两个村庄可以合并,利用富裕村庄的产业资源来推动较为贫穷的村庄经济的发展,改变贫穷村庄产业资源缺乏的被动局面;同时,解决富裕村庄劳动力资源缺乏的问题,利用经济比较落村庄的劳动力资源来弥补经济比较发达的村庄的劳动力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对贫穷村庄和富裕村庄的经济福利以及空间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开创村庄建设新模式,利用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进行“美丽乡村”的统一建设,优化农村的产业资源,提高农村居民的经济收益。另外,应对配套、布局以及建设等进行全面而有效的整合规划,并且,在对贫穷村庄和富裕村庄进行统筹规划管理的前提下,注重每个社区的设施和经济增长项目布局,实现并村共富。(2)在进行“美丽乡村”在规划设计时,应注重全域美景、互动发展以及产业兴村的理念。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产业资源的优化和发展,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基本路径。对农村突出的产业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发挥其核心作用,促成经济链式的产业经济。①对农村的农业园进行规划设计,在满足观光旅游的基础上,提升农业产品的产量,同时做好旅游线路、产品、基地设置的规划设计,提高农村的农业规模和内涵;②促成农村工业经济产业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比如在农村建立家具产业基地等,建设完整的木材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的产业链,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可供观光旅游、购物休闲的“美丽乡村”,为农村人口提供创业和就业的机会,引入外来人口进行消费,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通过建设农村产业链,提高农村知名度,增加农村的创业就业竞争机会,以回馈农村的经济良性循环发展。比如有着“中国十大名村”之称之一的东阳市南马镇花园村,该村位于浙江省中部,东面是横店镇,北边是东阳市区,地理条件优越,总人口4476图1花园村红木家具生产基地人,主要产业有地产、红木家具(见图1)、基础材料、高效农业、以及食品服装等,且花园村通过进行产业资源的整合,完成了品牌名村商贸休闲旅游产业的建设。

3“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

在对乡村进行“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时,应具体结合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比如地理条件、经济现状、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以及产业资源等,对该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目标进行明确,并对该地区的“美丽乡村”规划主题进行设计。由上文对“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思路和理念的论述可知,“美丽乡村”的建设应遵循“产业驱动、功能升级以及节约高效”的创新理念和规划机制,对不同地区的农村建设进行整体性的规划。从全面整体的角度来对不同地区的农村进行用地布局、项目建设、生态美景、功能配套等方面的规划设计。3.1“美丽乡村”的用地布局规划设计。首先,因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地理特点,结合该地区的产业资源和其他具体情况,建设该地区的发展元素,进行用地布局的规划设计,如图2所示,为我国十大名村之一的浙江省花园村的用地布局规划设计。该村主要从产业发展、有机整合、块区增长以及用地建设的角度去考虑整体用地布局的规划设计。从用地的整体空间上对地理性质进行改造提升,对整块的土地进行整体性的开发,对该村的商业金融和政治文化加强建设。另外,花园村将东永二线、东永一线和花园大道作为该村主要发展的核心地带,并规划为四大产业发展区,结合居民现状规划服务半径,对该村的社区进行有效整合,最终建设了六代居住块,还对该村的用地布局做了合理的规划[2]。3.2“美丽乡村”的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结合“美丽乡村”规划思路和规划理念,对不同地区的农村生态环境进行建设。①应将农村的生态建设和村庄的基础建设一起进行规划,提高农村的生态环境质量。比如浙江省花园村,实施了“退宅还耕”的政策,对该村的主要生态节点以及景观地带进行生态规划建设,并基于该村的生态功能建设提出了相应的规划要求。②对一些棚户区的地块、或其他闲置地块以及边角地块进行规划设计,融入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产业资源,促进农村产业资源的发展。3.3“美丽乡村”设施配套规划设计。在对乡村单位进行设施配套规划设计时,应以本地区的社区功能为规划设计的依据,做好乡村单位的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提高我国乡村单位的人民生活品质。首先,乡村单位应根据具体的用地布局和地块的功能结构,整合相应的道路交通,进行基础设施规划;按照乡村单位的“美丽乡村”发展目标,规划设计相应的乡村单位社会服务设施,主要包括休闲娱乐和文化活动等社会服务功能设施的规划设计。3.4“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规划设计。乡村单位要实现相应的健身目标,就必须做好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作为“美丽乡村”的规划要点,应明确建设项目的建设内容、空间布局、实施步骤等。乡村单位的项目建设规划一般有农业示范区、木材产业基地、休闲娱乐公园以及旅游产业聚集区等[3]。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论述了“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的思路和理念,并结合我国综合发展规划理念对我国乡村单位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进行了探讨,主要包括项目建设、生态景观、用地布局以及配套设施的规划设计,以供同类项目的参考。

作者:洪卉单位:江西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参考文献

[1]许杨.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美丽乡村规划设计[J].江西建材,2016(12).

乡村规划研究篇2

关键词:乡村;体验旅游;规划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

一、乡村体验旅游

旅游是一种经历或过程,不是一种产品,而这种经历又是特殊的。旅游者通过对旅游目的地的事物或事件的直接观察或参与而形成了特殊的感受与体验。旅游作为一种体验或经历,不只单纯是追求感官享受的结果,旅游对于人类来说,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住、行、观光,而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特殊生活、一些特殊经历的参与者与体验者。

因此,根据该体验经济的定义和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体验式休闲农业旅游与传统的以农家乐为核心的休闲观光农业相比,脱离了单一的观光休闲模式,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以体验农村生活、农业风情为卖点,对居住在特定范围内的城市居民造成吸引,以满足休闲、教育、娱乐为目的,并以原生态风貌、参与原生态活动为核心,所进行的包括娱乐、劳作、科教、民俗等复合型的综合农业旅游活动。

二、乡村体验旅游研究的相关理论

(一)现代农业发展理论

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的社会化农业,属于农业的最新阶段。现代农业是“农、工、贸”三位一体的综合性产业。

不仅如此,农业还具有多功能性。农业旅游在农业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生态诸多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它不仅是单纯的种养业、动植物产业生产,而且还具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功能。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作为符合生态要求的农业生产方式的乡村旅游,具有传递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发展意识和科学考察的功能,在本质上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乡村旅游的发展基础是农业体系内部功能的良性循环和生态合理性。同时,在乡村旅游中的利益主体应增强保护意识,使自己的行为对生态环境负责,既注重人的旅游需求的全面满足,也要关心旅游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共生、和谐发展问题,从而使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相结合,以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旅游地生命周期目前已被广泛运用于旅游目的地发展、规划、产品设计营销推广等领域。这一理论是在1980年,由加拿大学者巴特勒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所提出的。巴特勒在《旅游地生命周期概述》中,提出用产品生命周期模式来描述旅游地的演进过程。他将旅游地的演化分成六个阶段,包括: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稳定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

三、案例分析

龙潭古村寨地处安徽省太湖县东北角边陲,东与潜山县边界相连,北靠岳西山水,是典型的大别山区古村落。该村地势较高,山色秀美,溪流潺潺,空气清新;民居建筑古老且保存完好,民风淳朴,“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风景在此展现。龙潭寨村是集山水、原生态、农家乐、古民居优势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其风景优美,景点宜人。

(一)龙潭寨村乡村旅游发展分析

1、经济

龙潭寨村是重点的林山之村,丰富的林业资源是全村经济发展的主旋律,600多亩经果林,使广大村民得到实惠,退林还林项目的实施和纸浆林基地落实,给广大村民带来了经济活力,8000余亩公益林及5000余亩成材林带动全村极大的经济效益。只有管好、用好山林——不绝之源,扎实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大力发展蚕桑支柱产业,培育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农户经济、民营经济和优势产业,计划在三年时间内,完成植树造林2000亩,扩大蚕桑支柱产业300亩。加强多经林的科学管理,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先进技术,力争三年时间内人均纯收入递增8%。

自然资源

龙潭古寨的自然资源丰富,溪流、山色、飞瀑、峡谷、陡崖、翠竹、奇花、古藤、梯田、古寨、木楼、石桥等构成了自然独特景观,山川纵横、山水相映、绚丽多姿、自然和谐。寨内既有瑰丽多姿、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又有绚丽多彩、令人神往的大别山山寨风情;亦有源远流长、奥妙无穷的风水文化。这里集青山绿水、幽谷曲径、飞泉翠竹于一身,融田园美景、乡村风情、传统建筑文化为一体,自然旅游资源、社会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相得益彰。

3、人文资源

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大部分分布在广阔的农村大地上,其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历史建筑、生产生活的习俗、民间艺术、传统工艺、歌舞、民间文学等。由于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每个村落的文化传统都各有自己的特色,构成了新农村建设中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性。在广阔的传统村落中,特有历史文化不能被轻视、被忽视,在现代新农村建设中,存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交融。因此在农村多元文化的发展中,保护和传承文化的多样性也是在新农村建设中所必须做的,应把文化的保护与原生态的保护结合起来。

龙潭古寨的历史文化资源主要有:

(1)古村寨中的古民居、宗祠、古寺庙遗址,还有典型的农舍,特色建筑。

(2)村寨中的古巷道、古桥、古井、古老的生产作坊、如水碓、石磨等。

(3)在村寨中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的革命遗址、遗迹、碑刻、故事传说等。

(4)传统的优秀的生产生活习俗、歌舞、传统独特的手工工艺、绝技绝活。

(二)具体的开发与规划思路

1、形象定位

有研究表明:吸引人们去古村旅游的强大吸引力,不仅是民居和典型院落等古迹建筑,还有体现古村落传统风貌的街巷地段、空间格局、百姓生产、生活方式等自然文化遗产的空间载体和活化承载物。所以龙潭古寨旅游开发理念应该是立体网状体系的综合保护和整体开发,以保证古村落整体遗产价值得到充分保护和利用。

重点围古村寨文化、生态山水、自然景观、乡村旅游等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逐步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从而构建龙潭寨“古寨景村”的旅游形象。

根据“龙潭古寨”的旅游资特色,区位条件以及客源市场的辐射范围,考虑到以古村寨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现状和未来旅游活动的发展态势,将“龙潭古寨”总定位于古村落文化和乡村旅游的“活力的古寨景村”。

2、规划构思及功能分区

旅游规划为“一轴二极四区”的总体空间结构,主要以古寨历史建筑、原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巷道、旅游节点、生态休闲、绿化组织为空间,以形成一个完整和谐的旅游空间群体。

3、主要功能区规划及旅游活动设计

(1)文化类项目设计:艺术家/画家村、古玩字画店、乡村俱乐部、古村落。

(2)生态休闲类项目设计:风厢潭水寨、桑麻园、生态农庄、生态果园、茶园。

(3)观光类项目设计:水帘洞、湿地水景观、景观水车、亲水廊桥、景观大门。

(4)旅游服务类项目设计:接待中心、生态停车场、休闲广场、休闲酒吧、客栈(家庭旅馆)、盆景店、竹雕工艺品店、山货铺、龙潭山庄、农家乐示范户。

(5)体验娱乐类项目设计:织布房、碾米店、铁匠铺、蚕坊、农耕体验园等。如:

——生态农庄

依托农户自行开展农家乐建设项目,例如生态果园、生态茶园等,建筑与景观风格突出大别山的皖西南乡土特色。

——龙潭山庄

在刘家河附件的山脚下,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地块相对独立的旅游服务设施,提供中高档休闲、住宿。

——风厢潭水寨

位于现状风厢潭附件周边,依托现状优质的果林、水体、山体等自然景观资源,建设生态疗养区,包括养生别墅、疗养健身中心等设施。建筑设计采用传统建筑形式,与自然山林水融为一体,突出野趣。

——艺术家村落(画家村)、

位于龙潭冲北侧,利用现状一处废弃的建筑改建,与古村落融为一体,组成历史、文化、艺术相交融的艺术家村落,开展艺术展示、表演、沙龙等文化旅游活动。

——龙潭冲

在龙潭冲、花屋古民居内进行整治与改造,增加休闲步道、服务设施、小型旅游接待点、景观标志等,强化乡土村落特色,开展村庄旅游、家庭旅馆。

4、道路系统规划

公共道路系统分为对外连接的交通系统以及各区域内部城市的道路系统。并按照道路所承担的不同功能划分成不同等级,按照不同区域以及特性划分成不同形式的道路断面。同时按照土地开发时序,道路系统的开发也将被划分成若干时段。

对于龙潭寨村来说,应当加大乡村体验旅游的可进入性。加大旅游景区的公路交通建设力度和投入。同时,为符合游客对于乡村的回归感和体验感,在景区内设计既方便游客出行,又符合乡村特色的石子路、石板路等。

5、绿化树种及栽植选择

开发区域的景观建设也要注重植被的选择和协调。城区内的植被受人工管理影响较大,自然属性相对较低,重点为突出植被的美化功能和部分生态功能。为此,景观栽培时要尽可能与周边建筑风格、空间布局相协调,并且选择对居民生活不造成影响的植物,同时大部分植物应具有较强的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的功能,确保为开发区域创造宜居的环境。

结语

乡村体验旅游是未来旅游发展的趋势,更是体验经济时代对农业发展、旅游发展的要求。发展乡村体验旅游应加强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并根据旅游需求策划旅游产品;提升原有旅游产品的魅力,优化品牌意识;加强旅游监管,

优化旅游市场环境;加强乡村体验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杨晓云.乡村体验旅游开发初步研究[J].昆明大学学报,2007,02:17-19.

乡村规划研究篇3

关键词:乡村;人居环境;空间规划;目标原则;思路内容

总结以往乡村表面的、无序治理与规划的不合理性,从乡村特性的分析中明确乡村规划必须基于村庄有机更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乡村治理结构三个方面,为实现本质的、有序的、可持续性的乡村规划,必须运用系统自组织思想理论研究乡村问题。

1乡村人居环境空间规划的目标和原则

1.1规划目标

乡村人居环境的空间在规划过程是需要坚持一定的目标的。首先与大自然形成亲密的联系是首先需要设定的一个目标,从而对历史文脉进行较好的继承和良好的发展;其次居住区和生产区的布局要合理,两者要有机结合在一起,居住区的规模设计要适应居民居住,并保证居住区内部的生活环境质量,与之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要形成合理的布局,从而创造带有田园风光,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区域范围,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最终构建一个宜居宜耕的乡村人居环境空间。

1.2规划原则

1.2.1连续性原则

建设乡村人居环境的过程中是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建设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同时,其也是各种因素相互组合在一起,相互作用的综合体。对于规划理论中各种因素和系统之间的相互连接和转换通过连续性可以实现的,从而能够将不适用整体规划的局部障碍和整体规划中较为脆弱的部分找出来,采取有效的措施对这类的区域进行调试,并将其中可能存在的链接关系进行分析,从而促进乡村人居环境空间规划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其带有良好的生存能力和宜居性。在这个过程中,乡村规划的主体是村民。由村民和规划人员共同将规划完成,乡村居民要积极的参与到乡村人居环境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遇问题积极配合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其解决,从而使乡村人居规划在实施过程中趋于合理。

1.2.2地方性原则

在规划乡村人居环境的过程中,对于每一个村庄的特性要给予尊重。因为不同村庄在空间上的结构形式和节点空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文化传承上也都带有特色鲜明的地方色彩,所以规划过程中,地方性原则显得尤为重要。具体的做法表现为,充分尊重和利用地方和区域的生态环境,充分尊重和彰显当地文化和风俗,加大挖掘乡土经济潜力的力度,依托区域地形地貌及原有的空间组织结构有效的进行村落形态构建和改造,明确重要节点的规划。

1.2.3多义性原则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多义性是乡村人居环境规划过程中应该引起关注的。事物发展的复杂性和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具有丰富层次性和多样性是尊重多义性原则所强调的。在规划乡村人居环境的过程中涉及的领域比较多,众多包含其中的系统相互作用和协同,同时夹杂着彼此之间的相互竞争,因此说其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多种因素的平衡相互制约,而形成天合一的观念。在多义性原则的指导下,对乡村人居环境的规划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说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的完成单靠相关领域的学者和专家投入其中是不够的,居民的参与和配合是规划完成和实施的关键,还要其他多方的共同协作。

1.2.4开放性原则

在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的过程中,乡村人居环境系统的开放性需要强调,只有这样,乡村人居环境的建设水平才能够提升。一个区域如果是完全封闭的状态,那么这个区域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不利于其日后稳定和长期发展。因此,在规划和建设乡村人居环境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开放性原则的重视。一个区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都会与外界进行着物质和信息等元素的交流,对于输入到自己区域内部的事物非常的敏感,并且还具有较高的需求。乡村人居环境系统的开放是一种自主的开放形式,不是被动式的开放形式是,因此,乡村人居环境空间的规划和建设需要村民主动自愿的参与进来,只有这样,乡村人居环境空间规划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1.2.5全益性原则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全益性原则也就是参与规划之中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利益兼顾,而非只强调系统内部的某一个要素。整个乡村利益的最优化是乡村人居环境规划过程中主要追求的。内部各个系统之间的平等是乡村规划全益性原则所强调的内容。该原则提倡自然界中有生命和没有生命的事物均具有存在和发展的权利,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同样的地位。

1.2.6全息性原则

生物学中的全息律是规划乡村人居环境全息性原则的来源,也就是生物体是整体的成比例的缩小,在化学组成的模式上与市整体相同。因此,会有一些重要的关键节点在乡村人居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在整体中,这些节点是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其也是相对独立的个体,与乡村的人居环境空间系统存在很多的相似性,从关键节点的活力情况就可以看出整个系统的实际情况,而整个系统的调控是需要加强对关键节点的调试才能够完成。

2乡村人居环境空间规划的设计思路和内容

2.1规划思路

明确构成乡村人居环境的六大系统,每个系统又自成体系。根据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规划的六项基本原则,逐步对水、能源、交通、建筑、环境景观、社会事业每个系统进行规划研究,完成农村居民参与的、相关领域学者协作的综合性规划,同时重视各个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协调,共同构成乡村人居环境这个自主开放的大系统。

2.2内容体系

一是确定国家层面的六大系统自组织规划设计内容,制定其技术体系。二是制定区域(省域、市域)层面的六大系统自组织规划设计导则。三是研究镇域层面的六大系统自组织的空间规划。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规划和建设乡村人居环境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规划的目标,并在一定原则的指导下进行乡村人居环境的规划,在此基础上,形成清晰的规划思路和内容体系,最后落实乡村人居环境空间的合理规划,有利于城乡差距的缩短,促进两者的和谐发展,共同作用构建适宜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空间。■

参考文献

乡村规划研究篇4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策略

长期以来,国家战略发展的重点集中在城市,乡村建设长期受到忽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乡建设差距持续扩大,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之下,进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策略研究,对于提高乡村建设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具有现实意义。

1白水县概况

白水县位于陕西省东北部,处于关中平原与陕北高原过渡地带,因境内白水河而得名。境内沟壑纵横,地形破碎。

截止2009年10月全县总人口29.3万,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4.9%。2002年撤乡并镇以来,最终在全县形成了七镇七乡的城镇体系格局。

2白水县域乡村居民点发展现状分析

2.1乡村居民点空间分布

2.1.1乡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

沿河分布:在大型河谷和狭长的沟壑地带,居民点成带型分布;在小型河谷密集区,居民点随河谷呈现树枝状分布。

沿路分布:沿着乡级以上主要道路交通线成带型分布;在乡级道路和村级道路密集区成树枝状分布。

自由分布:这种分布特征显见于受地形地貌条件影响不大,地势平坦且开阔的地区。

2.1.2乡村居民点空间集聚特征

白水县乡村居民点平均密度为0.49个/km2,密度较低。由于县域内部自然条件的空间差异,乡村居民点集聚也存在着空间差异。县域北部地形破碎严重,居民点分布密度较中部和南部地区小。

总体上,白水县域乡村居民点空间分布较为均匀,呈现出整体分散,相对集中的特征。

2.1.3乡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影响因素

影响白水县乡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自然条件。沟壑纵横的地形地貌条件决定了白水县乡村居民点整体分散,相对集中的布局特征。除了自然因素外,规划因素和经济因素也是影响白水县乡村居民点分布的重要因素。可以讲,白水县乡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而经济因素和规划因素等则主要是影响乡村居民点的空间扩张方向。

2.2乡村居民点规模

白水县域共计194个行政村,平均人口规模为405,400人以下的行政村15个,占县域行政村总数的8.11%;400―1000人口以及1000―2000人口的行政村总数分别为56个和98个,分别占县域行政村总数的30.27%和52.97%,2000人口以上的行政村16个,占总数的8.65%。以行政村为单位来看,白水县域乡村居民点人口规模主要集中在400―2000人的区间内,低于400人口和高于2000人口的行政村数量相当。而相同规模组内的居民点规模相差不大。

2.3乡村建设

对于白水来说,居民点建设水平低,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规模小、层次低且分布不均衡是一个区域性的问题。近年来,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乡村道路建设,但是总量仍旧不足,一些自然村和偏远山区依旧进出困难。同时,大部分道路存在建设技术等级低,道路硬化率低,路况差,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3白水县域乡村居民点体系发展现状评价

3.1发展阶段判断

20世纪70年代,普朗特(platter)把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发展过程划分为没有中心、中心不固定和中心固定三个阶段。张京祥等从整体角度将包括乡村聚落在内的区域空间演化分为农业社会阶段、过渡性阶段、工业化阶段以及技术工业和高消费四个阶段。普朗特(platter)和张京祥等人的研究表明乡村居民点体系的演变呈现出以下规律:中心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结构从低级平衡到不平衡再到高级平衡;演变阶段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正相关的规律。

对白水县乡村居民点的现状分析表明白水县乡村居民点体系空间集聚不平衡,呈明显的单中心结构、首位型分布,根据乡村居民点体系演进规律,白水县乡村居民点体系处于空间结构不稳定的过渡阶段,为了平衡布局、稳定结构,首先需要实现由单核向多核的转变。

3.2发展现状评价

简单地讲,乡村居民点体系包含三大结构要素,即点(主要指乡中心区和村庄等最基本的地理上完全独立的居民点),线(居民点之间的联系通道,本文主要指道路交通线),以及面(由若干相邻、相近居民点组成的特定区域)。根据对白水县乡村居民点发展现状的分析,白水县乡村居民点体系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缺乏点的带动

白水县乡村居民点总体发展均衡,差异程度小,缺乏具有带动作用的空间增长点。而根据乡村居民点演进规律,空间增长极的出现是打破乡村居民点均衡发展,迈向高水平发展阶段的必经阶段。

白水县域乡村居民点均衡发展,造成居民点低水平重复建设,浪费资源。而对于白水这样一个贫困县,更应该集中有限的资源,培育空间增长点,通过增长点的涓滴效应,带动区域发展。

(2)缺乏线上的联系

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是构成体系的必要条件。居民点之间的联系体现为各种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输入和输出,而道路交通是各种流输入和输出的重要载体,即道路是乡村居民点与外界相互联系的重要通道。但是目前,白水县乡村道路建设规模小、层次低,乡村居民点与外界联系不畅,长久处于孤立发展的境地。

(3)缺乏面上的集聚

土地集约利用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保护耕地的重要举措。而白水县乡村居民点规模小,布局分散,土地利用粗放。一方面浪费了土地资源,另一方面增加了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成本。同时,小规模分散布局将农田切割的支离破碎,不仅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也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4白水县域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策略

4.1乡村居民点体系总体规划策略

根据对白水县乡村居民点体系发展现状的评价确定白水县乡村居民点体系总体规划策略为“中心带动,集聚发展”。通过乡村居民点中心体系建设,打破乡村地区低水平均衡发展状态,以最经济的方式改善乡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城乡发展对接;通过中心居民点的带动作用促使乡村地区从低水平均衡发展向高水平均衡发展迈进;通过乡村居民点空间整合适当减少乡村居民点的数量,扩大乡村居民点的规模,促进乡村居民点集聚发展。

4.2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策略

依据上述总体规划策略,从解决白水县乡村居民点体系现状问题出发,确定白水县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主要内容,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培育点

主要是培育乡村居民点中心。即在白水县乡村地区,依据一定的条件和原则,选择若干具有发展潜力的居民点作为特定区域范围内的居民点中心。“亚太经济社会组织早在1976年《农村中心规划指南》中就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讲,乡村发展的失败至少可以部分归结于缺少一个把乡村地区与高等中心地联系起来的分级恰当的空间结构,由于缺乏乡村中心系统,所以在财富的增长和较为公平合理的财富分配方面约束了乡村的加速发展。因此应重点发展乡村的中心系统。”

乡村居民点中心不是片面的地理中心,而是综合了地理、经济、人口、文化、政治、资源、环境等条件为一体的中心。

(2)完善线

主要是完善白水县乡村地区道路交通网络,优化路网结构,提高道路建设等级。道路不仅是居民点与外界的联系通道,也是居民点空间拓展的依据。据点开发,沿轴发展是居民点迈向高等级网络化发展模式的重要途径。对于一些新建居民点沿线发展,不仅有利于乡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的优化,同时有利于降低“村村通”道路的建设成本。

(3)重构面

即将白水县域内的乡村居民点按照一定的条件和原则进行重组,形成若干以乡村居民点中心为核心的发展区域。通俗地讲就是以中心村为核心对村庄进行撤并整合,探讨空间整合模式以及各种整合模式下的村庄发展策略。

5结语

城乡一体化导向要求在制定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策略时必须将乡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不能撇开城市孤立的研究乡村系统,而应该将乡村居民点置入整个城乡居民点系统之中进行研究。

乡村规划研究篇5

关键词:乡村园林规划设计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乡村需要园林吗?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但提高的今天,园林、生态环境开始深入人心。众所周知,乡村既是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细胞,也是中国绝大部分人口的主要住居地。乡村园林以乡村环境为背景,乡村环境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水、土、气候、动植物、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生活习俗。乡村园林正是在这种综合的环境中孕育、发展、生成,所以乡村园林与乡村环境密不可分,故而,乡村园林和环境也就成为本文的论题。根据人类聚居环境学理论,作为乡村人们聚居环境的基本背景,乡村园林作为乡村规划的基础背景,它对整个村落的布局、特色的塑造和生态环境的保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的面貌、格局、规划、建设决定着乡村环境的生死存亡。合理而理想的乡村园林,表面看上去朴实无华,然而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致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指导下,其内在却是丰富多彩、形态各异、耐人寻味的,其中,不乏有许多优点而令今天的城市人神往。当今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园林在乡村人们聚居环境规划建设中的作用、地位日渐重要。对于迅速城市化的乡村地带,乡村园林正处于十字路口,迫切需要予以定位、定性、定向、定型,而对于当今那些步入病态衰败乡村园林无疑将成为“治病”“健身”的一帖灵丹妙药。在学术界,许多工业先进国家早已关注乡村园林这一领域,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2乡村园林的含义“乡村园林”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对其研究的范围和研究的对象,目前还尚无完整而确切的定义。单单从字面上看,它由“乡村”和“园林”两个概念组成。“乡村”简单的讲就是农村的意思。“园林”是以自然地形、地貌、水体、建筑、构筑物、道路、植物、动物等素材,根据功能要求、经济技术条件、艺术布局等创造出视觉无尽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因此,“乡村园林”是非城市化地区人类聚居环境,其以大自然真山、真水等自然材料而形成的具有审美价值、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

需要说明的是乡村园林的界定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过去许多传统的乡村园林目前已成为城市园林,它们不在所研究的范围内。

3乡村园林的研究目标乡村园林存在着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传统乡村园林伴随着农耕文明而出现,随着工业文明及今后工业文明的进化,乡村园林同样也在走向现代。其演变的根本动力是乡村人们生活的演变,乡村园林始终与广大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然而,它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一直未引起学术界和规划设计界的关注重视。从历史的演变着眼,就乡村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而论,乡村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地位也不容低估。乡村园林在中国园林发展历程中,起着基础和源泉的作用,尤其是乡村园林为城市园林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素材、丰富发展了中国园林文化,这是确定无疑的。

从现代人类聚居环境建设入手,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乡村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这种乡村城市化不是意味着把乡村变为城市,而是在于节约用地和提高乡村居民的素质和生活质量。因此,随着乡村城市化的不断进行,乡村居民的居住方式、居住文化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许多传统的聚居村落也将随之消失。乡村城市化使乡村园林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变革:一方面,一些有研究价值的传统乡村园林或将要遭到扼杀的命运;另一方面,乡村城市化已经或将要产生出新型的乡村园林。新一代的乡村园林应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乡土文化,创造出具有乡村特色而非城市发展模式拷贝的现代乡村园林,以改变当今新建村落的平庸无味、千村一色的状况,这是乡村园林研究的基本目标。

4乡村园林研究的动态国外许多工业先进国家在这一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如美国和日本在乡村园林的规划与建设方面都有非常成熟的经验。但由于现有的资料和技术手段有限,对当前国外在乡村园林领域的研究成果没有更详尽的资料,但仅此还是可以看出,国外非常注重对乡村园林、环境的系统研究。在我国,有关乡村园林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对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园林的研究几乎都是一片空白。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是关注中国传统园林的研究。尽管如此,仍然存在与之相关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4.1传统地方性乡村园林研究结合农村园林的实例对江河流域的农村园林的产生原因及其特色分别进行了阐述(陈志华1999)。此外还有对徽州古典园林有较为详细的研究(程极悦1987,张浪1996),这些文章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例。

4.2传统乡土建筑与乡村园林研究以彭一刚院士的《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一书为代表,该书的视点不只停留在乡土建筑上,而是切入到传统村落的研究,对村镇的景观进行了分类和分析,其中包含了构成乡村园林的一些要素。此外,《浙江省新叶村乡土建筑》和《诸葛村乡土建筑》两套乡土建筑丛书的有关章节也阐述了乡土文化和乡村园林的关系。

4.3历史文化传统与乡村园林研究以《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两本书为例,作者从风水的角度阐述了风水思想与风景、园林、建筑及城市设计的关系,在风水对园林规划的启示”一节中,着重论述了乡村园林的一种类型—水口园林。在中国古村落的景观建构中,分别就村落“八景、“十景、水口园林、村落点景建筑等进行了阐述。从上述的研究成果来看,虽然有一些与乡村园林有关的研究成果,但不成系统、很不完善。乡村园林尚未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课题来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调查、分析论证。

4.4空间格局演变与乡村园林研究从人类聚居环境学的角度,选取从古至今的村落实例,分析乡村园林的构成元素,对空间化、时间化等可以量化的元素予以量化,分析其演变发展。

4.5现代人类聚居环境与乡村园林研究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一书为例,以生态意识、大地景观等现代思想为世界观,以“设计结合自然、现代宏观区域园林规划等理论方法为导向,书中重点分析阐述了欧、美等国现代乡村园林的研究与实践。

5乡村园林研究的内容虽然乡村园林只是乡村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它却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的各方面。乡村园林所要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历史、地理、建筑、民俗、社会结构、景观、环境、艺术等等。综合上述分析,提出了下列乡村园林的主要研究内容:

5.1乡村园林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

5.2乡村园林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地位和作用。

5.3乡村城市化和现代化对乡村园林所造成的影响冲击。

5.4乡村园林与社会形态的内在关系。

5.5乡村园林与乡村经济的内在关系。

5.6乡村园林与乡土文化的内在关系。

5.7乡村园林的基本类型。

5.8乡村园林的空间格局特点。

5.9乡村园林的艺术处理。

5.10乡村园林的未来发展模式。乡村园林研究的重点不在于保护传统的乡村园林,而在于寻求乡村园林规划建设的规律和特点,尝试地探索未来乡村园林的发展模式,以便能切实有效地指导今后乡村规划中的乡村园林规划设计,创造出超越城市的自然而和谐的乡村人类聚居环境。

6乡村园林研究的方法有关我国造园理论很多,在此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于传统的乡村园林,文献资料是了解乡村园林形态构成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包括地方史书、地方志、家谱等,这些文献资料对村落的选址、布局、发展等都有详细的记载。目前乡村园林需要大量的基础性研究,这就必须建立在大量实证的基础上,然后从社会、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来进行分析、比较,找出规律。由于传统乡村园林大多遵循自然法则,随着村落的布局而形成,很少受到来自外界人为规范的约束。因此,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乡村园林进行实地调查和测绘,并结合对当地居民的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在居住方式和价值观上的变化,以及他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园林,受到来自村镇规划标准和农村土地使用政策的影响,因此,还需要认真领会政策、法规的精神。通过对乡村园林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通过实证对传统的乡村园林和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园林进行分析、比较,研究乡村园林的内容和形式的演变;总结归纳乡村园林的基本类型;分析乡村园林的构园特色;找出乡村园林成园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乡村园林研究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它在景观建筑学、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多角度交叉综合研究。乡村园林的研究方法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7乡村园林研究的意义乡村园林有别于城市园林,城市园林是通过人工再现自然,而乡村园林则是运用自然,更为朴素地保留着更多的自然真迹,从艺术追求而论,如果说,城市园林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那么,乡村园林则是“虽由天作,宛自人开”,各自的艺术倾向不同,并无艺术的高下之分。但是,倘若从自然美的角度来看,乡村园林远比城市园林自然优美。“师法自然”只有从乡村园林中才能获取第一手的灵感源泉,而目前国内的园林规划设计界在这一领域几乎还处于一片空白,因此,对于乡村园林的研究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7.1建立乡村园林的观念意识乡村园林虽然早就出现,但是由于人们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对乡村园林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以致于长期以来没有人对它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通过建立乡村园林的概念,使人们对乡村园林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激发更多的人从事乡村园林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以填补国内在乡村研究领域的空白。

7.2发掘保护传统乡村园林环境中国现存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大多为明清时遗留下来的,而乡村园林由于长期以来受外界干扰少,因此,有的乡村园林还保留着宋元时期的风格,这对中国传统园林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创造现代中国乡村园林通过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探讨乡村居民对园林的需求,以及乡村园林对环境保护和改善生态的重大作用。乡村园林不仅具有朴素的自然美,而且它和人们的平凡生活保持着最为直接和紧密的联系,因此,通过对乡村园林和环境保护的研究,根据乡村的功能要求、景观要求和经济条件,创造出优美的乡村园林艺术形象,这对于我国未来乡村规划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滨谊,风景景观工程体系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乡村规划研究篇6

1引言

乡村有景观吗?乡村有园林吗?乡村需要景观园林吗?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大地景观开始深入人心的现代,对于中国规划建筑界,这些问题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众所周知,乡村既是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细胞,也是中国绝大部分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区。乡村园林以乡村景观为背景,乡村景观在客观方面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水、土、气候、动、植物、人工物等,在主观方面包括经济发展程度、社会文化、生活习俗,乡村园林正是在这种综合的景观中孕育、演变、发展、生成,所以乡村园林与乡村景观密不可分,故而,乡村景观园林也就成为本文的论题。根据人类聚居环境学理论(刘滨谊1999),作为乡村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背景,乡村景观园林作为乡村规划的基础背景,它对整个村落的布局、特色的塑造和生态环境的保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的面貌、格局、规划、建设决定着乡村环境的生死存亡。合理而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表面看上去朴实无华,然而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致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指导下,其内在却是丰富多彩、形态各异、耐人寻味的,其中,不乏有许多优点而令今天的城市人神往。当今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景观园林在乡村人类聚居环境规划建设中的作用、地位日渐重要。对于迅速城市化的乡村地带,乡村景观园林正处于十字路口,迫切需要予以定位、定性、定向、定型,而对于当今那些步入病态衰败的城镇,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无疑将成为“治病”“健身”的一帖灵丹妙药。

在学术界,德国、荷兰、奥地利、美国、日本、韩国等工业先进国家早已关注乡村景观园林这一领域,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2乡村景观园林的含义

“乡村景观园林”(RuralLandscapeandGarden)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对其研究的范围和研究的对象,目前还尚无完整而确切的定义。单单从字面上看,它由“乡村”和“景观园林”两个概念组成。这里用“乡村”而没用“农村”一词,主要因为农村是与农业产业联系在一起的,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地域,如今在农村,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民,有一部分并不一定从事农业生产而是从事非农事活动,因此,用“农村”来界定范围具有一定的难度域概念,泛指城市和原始无人聚居地带以外的一切地域,特指城市(包括市和镇)建成区以外的地区,是一个空间的地域系统。“景观园林”的定义可以分解为“景观”和“园林”两个方面。对于“景观”,从景观规划设计学科角度,笔者曾有阐述:扼要地讲,景观包含着地球表面自然的、人工的人类聚居环境,并且与社会、文化、习俗、人类精神、审美密不可分(刘滨谊1990,1996,1999)。对于“园林”,张家骥先生在《中国造园论》一书中汇总了许多专家学者对“园林”的理解和定义(张家骥1991),并在此基础上对“园林”下了定义:“园林是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思想,以花木、水石、建筑等为物质为表现手段,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视觉无尽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因此,广义的乡村景观园林是非城市化地区人类聚居环境,其以大自然真山、真水等自然材料而形成的具有审美价值、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

需要说明的是乡村景观园林的界定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过去许多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目前已成为城市园林,它们不在笔者所研究的范围内。

3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目标

乡村景观园林存在着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传统乡村景观园林伴随着农耕文明而出现,随着工业文明及当今后工业文明的进化,乡村景观园林同样也在走向现代。其演变的根本动力是乡村人们生活的演变,乡村景观园林始终与广大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然而,它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一直未引起学术界和规划设计界的关注重视。

从历史的演变着眼,就乡村景观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而论,乡村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地位也不容低估。长期以来人们普遍以为中国传统园林起源于古代帝王的苑囿,这是极为片面的。根据不断的考古发掘和对古代诗歌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其实全世界最早的园林应该是原始聚落中及周边的园圃和树木绿化等实用性的园林化的土地,它也是中国园林最早的雏形,并对后来发展起来的恬淡素静的文人村居园林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就是明清之际的文人园,也不断从乡村园林中得到启发,从中汲取营养(刘天华1994)。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乡村园林在中国园林发展历程中,起着基础和源泉的作用,尤其是乡村园林为江南文人园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素材、丰富发展了中国古代园林文化,这是确定无疑的。

从现代人类聚居环境建设入手,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增长的进程中,村镇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截止1998年底,全国有建制镇17015个(不含县城关镇),集镇29118个,村庄3557700个,随着撤乡建镇和拆村并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建制镇比上一年增加480个,集镇减少1206个,村庄减少101635个(1998年村镇建设统计公报)。这种乡村城市化不是意味着把乡村变为城市,而是在于节约用地和提高乡村居民的素质和生活质量。因此,随着乡村城市化的不断进行,乡村居民的居住方式、居住文化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许多传统的聚居村落也将随之消失。乡村城市化使乡村景观园林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变革:一方面,一些有研究价值的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已经或将要遭到扼杀的命运;另一方面,乡村城市化已经或将要产生出新型的乡村景观园林。新一代的乡村景观园林应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乡土文化,创造出具有乡村特色而非城市发展模式拷贝的现代乡村景观园林,以改变当今新建村落的平庸无味、千村一色的状况,这是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基本目标。

4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动态

国外许多工业先进国家在这一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如德国、荷兰、奥地利以及美国和日本在乡村景观(RuralLandscape)、乡村地区的规划与建设方面都有非常成熟的经验。但由于现有的资料和技术手段有限,对当前国外在乡村景观园林领域的研究成果没有更详尽的资料,但仅此还是可以看出,国外非常注重对乡村景观的系统研究。

在国内,有关乡村景观园林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对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几乎都是一片空白。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是关注中国传统园林的研究。尽管如此,仍然存在与之相关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4.1传统地方性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结合农村园林的实例对江河流域的农村园林的产生原因及其特色分别进行了阐述(舒楠1997,陈志华1999)。此外还有对徽州古典园林有较为详细的研究(程极悦1987,肖国清1988,殷永达1993,张浪1996),这些文章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例。

4.2传统乡土建筑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彭一刚院士的《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一书(彭一刚1994)为代表,该书的视点不只停留在乡土建筑上,而是切入到传统村落的研究,对村镇的景观进行了分类和分析,其中包含了构成乡村景观园林的一些要素。此外,陈志华教授等人编写的《浙江省新叶村乡土建筑》和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持的《诸葛村乡土建筑》两套乡土建筑丛书的有关章节也阐述了乡土文化和乡村景观的关系(陈志华1998)。

4.3历史文化传统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两本书为例(刘沛林1995,1997),作者从风水的角度阐述了风水思想与风景、园林、建筑及城市设计的关系,在风水对园林规划的启示”一节中,着重论述了乡村园林的一种类型—水口园林。在中国古村落的景观建构中,分别就村落“八景、“十景、水口园林、村落点景建筑等进行了阐述。

从上述的研究成果来看,虽然有一些与乡村景观园林有关的研究成果,但不成系统、很不完善。乡村景观园林尚未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课题来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调查、分析论证。

4.4空间格局演变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从人类聚居环境学的角度,选取从古至今的村落实例,分析乡村景观的构成元素,对空间化、时间化等可以量化的元素予以量化,分析其演变发展(刘滨谊,毛巧丽1998)。

4.5现代人类聚居环境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一书为例(刘滨谊1999),以生态意识、大地景观等现代思想为世界观,以“设计结合自然、现代宏观区域景观规划等理论方法为导向,书中重点分析阐述了欧、美等国现代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与实践。

5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内容

虽然乡村景观园林只是乡村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它却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的各方面。乡村景观园林所要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历史、地理、建筑、民俗、社会结构、景观、环境、艺术等等。综合上述分析,笔者提出了下列乡村景观园林的主要研究内容:

5.1乡村景观园林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

5.2乡村园林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地位和作用。

5.3乡村城市化和现代化对乡村景观园林所造成的影响冲击。

5.4乡村景观园林与社会形态的内在关系。

5.5乡村景观园林与乡村经济的内在关系。

5.6乡村景观园林与乡土文化的内在关系。

5.7乡村景观园林的基本类型。

5.8乡村景观园林的空间格局特点。

5.9乡村景观园林的艺术处理。

5.10乡村景观园林的未来发展模式。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重点不在于保护传统的乡村园林,而在于寻求乡村景观园林规划建设的规律和特点,尝试地探索未来乡村景观园林的发展模式,以便能切实有效地指导今后乡村规划中的乡村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创造出超越城市的自然而和谐的乡村人类聚居环境。

6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方法

国内有关中国造园理论的论著很多,在此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于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文献资料是了解乡村景观园林形态构成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包括地方史书、地方志、家谱等,这些文献资料对村落的选址、布局、发展等都有详细的记载。目前乡村景观园林需要大量的基础性研究,这就必须建立在大量实证的基础上,然后从社会、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来进行分析、比较,找出规律。由于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大多遵循自然法则,随着村落的布局而形成,很少受到来自外界人为规范的约束。因此,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实地调查和测绘,并结合对当地居民的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在居住方式和价值观上的变化,以及他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受到来自村镇规划标准和农村土地使用政策的影响,因此,还需要认真领会政策、法规的精神。通过对乡村景观园林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通过实证对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和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分析、比较,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内容和形式的演变;总结归纳乡村景观园林的基本类型;分析乡村景观园林的构园特色;找出乡村景观园林成园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乡村景观园林研究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它在景观建筑学、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多角度交叉综合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方法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7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意义

乡村景观园林有别于城市景观园林,城市景观园林是通过人工再现自然,而乡村景观园林则是运用自然,更为朴素地保留着更多的自然真迹,从艺术追求而论,如果说,城市景观园林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那么,乡村景观园林则是虽由天作,宛自人开”,各自的艺术倾向不同,并无艺术的高下之分。但是,倘若从自然美的角度来看,乡村景观园林远比城市园林自然优美。“师法自然”只有从乡村景观园林中才能获取第一手的灵感源泉,而目前国内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界在这一领域几乎还处于一片空白,因此,对于乡村园林的研究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7.1建立乡村景观园林的观念意识

乡村园林虽然早就出现,但是由于人们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对乡村园林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以致于长期以来没有人对它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通过建立乡村园林的概念,使人们对乡村园林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激发更多的人从事乡村园林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以填补国内在乡村研究领域的空白。

7.2发掘保护传统乡村景观园林环境

中国现存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大多为明清时遗留下来的,而乡村园林由于长期以来受外界干扰少,因此,有的乡村园林还保留着宋元时期的风格,这对中国传统园林是一个很好的补充。713创造现代中国乡村景观园林通过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探讨乡村居民对园林的需求,以及乡村园林对大地景观环境和改善生态的重大作用。乡村园林不仅具有朴素的自然美,而且它和人们的平凡生活保持着最为直接和紧密的联系,因此,通过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根据乡村的功能要求、景观要求和经济条件,创造出优美的乡村园林艺术形象,这对于我国未来乡村规划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①刘滨谊,风景景观工程体系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②刘滨谊等译,图解人类景观——环境塑造史论1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6

③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④张小林,乡村概念辨析.地理学报,1998,[6]:365~370

⑤张家骥,中国造园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⑥刘天华,中国古典园林之美—画镜文心.生活1读书1新知三联书店,1994

⑦农村与景观.台湾大学农学院农村规划与发展中心编译,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

⑧舒楠,楠溪江流域乡土文化与农村园林.建筑师,1997[78]

⑨程极悦,徽商和水口园林——徽州古典园林初探,建筑学报11987[10]

⑩肖国清,论徽州古典园林艺术1中国园林,1988[2].张浪等,徽州古典园林的研究1中国园林,1996[6]

ω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ξ陈志华等,浙江省新叶村乡土建筑1台湾省建筑师公会

乡村规划研究篇7

关键词:乡村社会地理;综述;国外

 

乡村研究很多学科都能够找到切入点,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对其研究较早。乡村社会学研究侧重乡村社会变迁,乡村地理学则侧重于从地域分布、空间的观点分析乡村的各种问题[1]。随着乡村的演进及学科的发展,二学科研究内容交叉重叠的现象比较明显。乡村社会地理即是针对乡村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现象,从地理学视角进行分析:时间上以乡村社会变迁为主线,空间上探讨社会现象对乡村各主体空间分布及分异规律的影响。

1研究进程

1.1乡村社会地理研究溯源

1.1.1研究时序分析

乡村地理学发展较早,二战前,其研究内容主要是农村聚落的历史分析(包括农村聚落的起源、结构与类型)、土地利用问题,同时有一些对于乡村社会现象的研究,如德国学者如魏伯、奥特伦巴描述并研究了土地利用形态、乡村道路网、农舍、村落等农业活动所引起和制约的文化景观或乡村景观,但总体上研究较少[2]。

二战后到1970年,各国(不仅是欧洲国家)的城市重建以及经济发展引发的城市化浪潮,毕业论文推动了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高涨,而忽视了乡村的研究[1],另一方面,这一阶段由于把对乡村区域的研究简化为对农业问题的研究,世界各国普通存在农业地理兴盛而乡村地理极度薄弱的现象[3],这一阶段是乡村地理学的衰退期[1],而乡村社会地理因而没有发展起来,但社会学对乡村社会现象的研究较多,地理学也存在一定研究。

1970-1990的二十年间,环境压力及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导致对乡村可持续发展研究,乡村地理学出现“再生(rebirth)”现象[1],这一期间对乡村社会的研究一直成为国外乡村地理学的一个热点,推动了乡村社会地理的发展,但不同国家研究内容存在一定差异[2]。表现在研究者的重视,组织了许多学术活动,并提出了一些发展理论。如美国经济史学家johnson在1970年代初所提出乡村增长中心发展理论;弗里德曼(1975,1979)等人提出了乡村社区发展理论等[4]。随着研究的深入,相关研究范围逐步扩大到包括乡村发展的许多方面,主要有乡村社区、乡村人口结构、迁移和就业,居住问题、乡村城市化、城乡相互作用以及乡村规划等。一些研究中寻求地理学者和社会学者共同研究的关键主题。1980年代许多学者还进行了乡村地区发展政策效果评价的研究。对乡村社会现象的研究具体如下:ambrose认为乡村仍然是明显的等级社会,包含至少五个明显区别的阶层;newby(1979)认为乡村居民被多种因素所束缚(如贫困),因而形成社区以寻求互惠[5];bunced研究在这一过程中乡村居住模式演化;gilg研究了乡村区域人口和雇用问题;roger对于乡村住房问题有一定研究;lewis运用新的方法对乡村社区进行了研究;tanner对乡村区域娱乐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robins总结了乡村规划和环境保护的不同方面[6]。

1.1.2研究对象分析

从研究对象角度分析,1990年代以前的乡村社会地理研究基本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研究客体主要为物质实体,并由1950、60年代增加的量化和科学化所加强,这反映了环境决定论持续的影响;伴随人口的减少和逆城市化,在一系列乡村研究中出现对人口学特征的研究,如列举人口数量、分布和密度;对社会公正的研究,如harvey提出地理学要与社会公正相连接;对家庭和社区的研究,许多地理学者在研究中寻求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关联,认为这类研究至少也是社会地理学的一个方面[7]。

1.2新的研究进展

1990年代以来,国外社会地理学主要研究如下方面:围绕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来确定研究出发点;从社会问题的空间表述、空间因素、空间过程和区域特征来确定研究角度;针对社会问题中受害一方来确定侧重面;重视城市社会在西方社会中的主导地位来确定重点区域[8]。此时的乡村地理学出现两个明显转向,其一是社会文化转向。与二十世纪人文地理学第三次转型趋于一致[9],乡村地理学研究也开始由侧重空间分析向社会文化转型,特别是近年来特别明显,使得社会文化成为地理学“社会论”的核心理念,并构建了明晰的新的研究内容[10]。许多学者将社会和文化研究的理论用于乡村社会地理研究。pratt指出了乡村和文化地理学融合的形势;seymour在乡村地理学理论发展讨论会中,也提到放松文化和乡村地理学的明确的边界;halfacree把乡村作为“非物质的感知构建”来研究。这些研究显示乡村社会地理超越了自身和文化地理学的界限。其二是乡村地理研究的后现代转向。1990年代早中期,很多学者开始认为对乡村的研究已经、或将要、或必须向后现代转型。人们开始着眼于从更加人文化的角度研究乡村的优势、局限和问题,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①陆续有一系列的对乡村“被忽视方面”的研究;②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性别关系角色进行了重新认识。murdoch和pratt在其研究中,对乡村的现代主义进行了分类:作为时间概念的现代主义;抽象理论的现代主义;结构分类的现代主义(特别指乡村和城市间的划分)(表1)[7]。此时许多乡村地理学的研究,已超越了早期有限的地理思想的界限,开始了明显充满政治色彩的研究。philo认为关注不公正、开发以及乡村居民生活的改善推动了此种研究,并认为此时的乡村具有多元的文化结构和意义;phillip认为此时在乡村社会地理研究中,已将政治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因素联系在一起[7](

具体来说,除继续关注早期乡村现象外,乡村社会地理顺应上述趋势,其研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主题。michaelroche在2001年对乡村地理学研究进行总结后,指出现在缺少对乡村可持续性的研究,并针对广泛的争论,对后生产主义者的乡村空间进行了再思考[11];之后他又基于对乡村地理学2002年出版的期刊总览,认为许多传统的研究没有减少,只是近年有些转变,研究并指出三个共生的乡村发展模式:农业—工业化、后生产主义和乡村可持续发展[12];基于人们对乡村过于理想化的印象,cater和valentine等人对于乡村剥夺(exploitation)进行过相关论述[5,13]。

另一方面,近年来人们开始关注网络与信息对乡村的社会影响。grimes研究了信息社会中乡村地区的发展前景,他认为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大量信息的掌握,缩减了乡村与市场的距离,并提高了乡村地区的对外学习的能力与机会,但远距离的工作(teleworking)即使被夸大为乡村地区最美好的前景,将来也只会给城市和市郊而不是偏远的乡村,带来绝对的发展优势[14],此外他还对信息技术对乡村发展的利弊及乡村网络社会的增加状况进行了探讨[15]。

1.3发展的路径

纵观乡村社会研究的整个历程,不难看出乡村社会地理发展而来的两条路径。首先,乡村地理学研究向社会转向。地理类的文献中,关于乡村社会的探讨和研究十分丰富,并且包含乡村社区、乡村景观、城乡关系、乡村旅游、各种乡村冲突和问题及政策制度等诸多方面[5,13]。其次,社会学者开始关注涉及乡村空间的问题。早期乡村社会学者研究中就部分涉及到地理学的内容,近年来出于研究及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逐渐将空间现象纳入研究范围,相关学术论文明显增多。lobao和saenz指出“:在乡村社会学科中忽视空间的分析,地理空间在组织阶级关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6];friedland对于乡村研究虽然从乡村的社会学表象写起,但对农业和田园风光的问题分析,却有着强烈的地理气息[17]。

2当前主要研究内容

2.1乡村社区

最先研究乡村社区的是乡村社会学家。罗吉斯和拉伯尔认为“社区是一个群体,它由彼此联系具有共同利益或纽带、具有共同地域的一群人所组成”,硕士论文主要研究社区变迁、类型、边界、权力机构及发展趋势[18]。乡村社区是地理学研究社会的切入点,它促进了乡村地理学的社会化[19]。同时乡村由于存在不同层次的发展实体,因而能够较好地展示社区的演化系列。liepins认为可以“通过社区来寻找到乡村性”,并提出一个从物质和意象角度来理解“社区”的框架(图2),认为从地理和社会形成角度,社区可被分成四维进行分析,同时他认为舆论和能力对于社会的形成很重要[20];little研究认为社区是乡村生活最重要的特征[13]。

国外乡村社区地理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①乡村社区变迁及机制研究,它一直是乡村社会学研究的重点[18],而乡村地理学善于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寻求事物的时空变化规律。近年来此类研究逐渐增多。如valentine和cater等在其论著对乡村社区变迁均有描述,并试图寻求其内在机制[5,13]。②乡村社区空间分析,是乡村社区地理的核心。mormont认为乡村可以体验一种与城市生活截然不同的社会物质空间[21]。havey等也分别从乡村政治经济学中积累与消费的观点论述了乡村空间的作用,认为非城市空间的存在对于城市空间本身的再生产也是必要的[22]。③乡村社区可持续研究,scott等人基于新西兰北部的调查,发现种族、阶级和职业结构的不断分化给“可持续的乡村社区”带来复杂性,并建议“可持续的乡村社区”应被视作一个民族范畴,而乡村社会地理中应采用更为宽泛的社会可持续能力的概念[23];英国学者mackenzie也对社区与可持续性进行了深入探讨[24]。④社区文化与制度变迁研究,以往社区文化经常被研究者忽略,但近年来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不应让世俗社会代表乡村、法制社会代表城市,而是应将社会看成一个整体,乡村社区的大众文化已被城市化。⑤乡村社区与产业的联系,如joseph研究指出了在新西兰两处地方农业和乡村社区的联系[25];⑥社区问题研究,如社区内部各阶层及内部与外部的冲突、贫困及其它一系列出现的问题;⑦此外还有乡村社区规划研究等等。可以看出近年来地理学者对于乡村社区的各个方面,往往从更为广阔的社会学视角加以研究。

2.2城乡关系

城乡关系牵涉到城市和乡村的许多方面,其研究一直是地理学(尤其是1970、80年代)的重点之一。mormont认为,城市和乡村的对立现在已经逐渐成为过去,城乡之间的差异与界限现在日益变得模糊“,乡村不再是单纯的乡村空间,多样化的社会空间能够存在并且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叠加在一起”[13]。随着社会及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城乡关系,也促进了对新城乡关系的研究。城乡关系研究的领域包括城市对乡村作用、乡村对城市作用及城乡结合部的现象。

具体研究内容主要有如下方面:①城乡关系变迁研究。②城乡连续体研究,如cloke运用16个变量对城乡分界点问题进行研究,得出并不存在重要的自然分界点,支持了城乡连续体这一说法[5];murata提出了城乡相互依赖的工业化模式[26]。③城乡人口迁移研究,城乡人口流动是贯穿城乡关系的主线,研究也较多,如audas等人于1990年代对加拿大城乡人口迁移的研究,讨论了移民的方式、迁移前后环境变化的对比、人口迁移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也讨论了职业、受教育水平和身份地位对人们作出迁移决定的影响[27];cook和christopher用一个量化指标对城乡人口迁移速度与发展进行了研究[28]。④城乡关系协调及制度创新研究,通过一系列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协调存在于城乡各主体之间的关系。⑤城乡隔离及重构研究,目前各个国家均试图以新的方式(如新的人口流动政策等)来重构历史上的城乡隔离;bronwyn在研究中量化分析了在新西兰商务中出现的城乡数字隔离的程度[29]。

2.3乡村景观

乡村景观及规划概念缘于迈克哈格(1969)、西蒙兹的(1978)和刘易斯(1998)对大地景观概念和规划的提出[30,31]。乡村景观规划就是在综合大地景观和乡村人居环境理论的基础上,对乡村区域进行的综合景观规划设计。目前乡村景观研究是景观科学和景观规划研究的一个前沿领域,往往综合景观规划学、景观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加以研究[32]。地理学角度研究乡村社会如何改变其生存的景观和环境[33]。

当前国外对于乡村景观的研究包括如下一些方面:①乡村景观演变的动力机制研究,无论对于生态学还是地理学,分析景观格局和动力机制是景观研究的一个主要目的。nelson介绍了关于经济、人口统计学和环境驱动力三维组合重构而成的美国西部乡村景观,并认为作用于区域的最重要的驱动力是移民,流动人口的力量正转变着区域的社会文化景观(图3)[34]。isabll和sabin等人对诺曼底地区25年来的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发现导致乡村景观发生变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三方面:农业耕作的增强或废弃、城市化对景观构成的改变、地方保护政策的作用[35]。②乡村景观规划,它是一个人类与环境关系的调节工具。国外乡村景观规划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展较早的主要是欧洲一些国家,对世界农业与乡村景观规划起了很大推动作用。美国景观环境规划学之父olmsted认为,景观规划不仅要提供一个健康的城市环境,也要提供一个受保护的乡村环境[31],同时研究也注意到景观规划面临着文化景观发展带来的挑战[36]。③乡村景观与人、文化、建筑等主体相互作用的研究。naveh认为文化景观是物质与精神的融合,并提出景观感知的文化维[37];ruda认为,要使乡村聚落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对建筑区与自然平衡、当地社区、历史传统及本土文化进行保护[38]。④不同国家、不同类型乡村景观的对比研究。arriaza等人对地中海地区两个乡村的若干图片进行对比研究,指出了与乡村景观视觉质量有关的要素,并对其进行了排序[39]。⑤乡村景观感知与视觉评估,研究认为乡村景观可以从视觉(形态)、感知(内涵)和经验(功能)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估[40]。⑥乡村景观可持续研究。1996年“欧洲乡村景观的未来”会议中,分析了目前中欧与北欧地区人类对乡村景观的影响,并研究了景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41]。同时一些研究也提出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恢复可持续的乡村,并保护乡村景观的多样性。⑦“特殊的”乡村景观,如对性别及同性恋的研究等。bryant和morris等人通过调查,认为农业中同样存在着很多工作需要女性做出贡献[42,43]。

2.4乡村社会问题

乡村发展的不同阶段伴生着不同的社会问题,国外不同学科学者对其研究一直十分关注。一些社会问题始终伴随社会存在(如贫困、社会保障等),只是程度的差异,而不同时期又会出现新问题。留学生论文地理学者对乡村社会问题的视角,主要是社会问题对乡村空间布局与演化的影响及由于乡村空间布局与演化所形成的问题。

近来国外乡村存在如下一系列社会问题及相应的研究:①乡村区域各主体间的冲突,包括乡村内部各阶层间的冲突及乡村与外部进入者间的冲突[44]。②贫困与就业,是乡村最古老的话题,对于乡村的贫困问题存在一定争议,cloke将乡村生活描述为田园诗画,一定程度掩盖了英国农民的贫困,但他指出应从政治上提高农村生活自身的收益、减少农民被剥夺的现象[5]。③不可进入性,对于主流乡村地理学者和规划者,可达性被看作是理解乡村绝对的中心,这种关注已在近来大量的著作中体现出来;phillips和williams对乡村可进入性的研究中提出“自然不可进入性”和“社会不可进入性”[45]。④“特殊的”乡村问题,主要包括儿童、少数有色人种、无家可归者[11]、男女同性恋和旅行团体等,近年来这类问题的研究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研究认为在乡村人们的实际境况与乡村表面上平静的生活不一定相符。除上述一些社会问题外,乡村还存在着住房、老龄化和社会保障等问题,各国此种问题的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国家对此研究的内容与深度也有所不同。

2.5其它相关研究

除上述几大方面的研究外,国外乡村地理工作者对于影响乡村发展的政策制度、热点问题及突发事件等也有相应的研究。如杜赞奇从国家政权建设的角度,探讨了随着国家政权力量的渗入,乡村社会权力结构的变迁,并提出了一个具有综合性的分析模式———文化网络[46];经济全球化对上述各要素的影响研究,如mcgee探讨了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乡关系[47]等等。

3结语

本文回顾了国外乡村社会地理的发展历程及各阶段研究的重点内容,并详细介绍了当前国外这一领域研究的几个主要方面。能够看出乡村社会地理研究已受到关注,并逐渐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学科特征。伴随着20世纪人文地理学的第三次转型,乡村社会地理也出现明显的文化及后现代转向,并且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将成为学科发展的主流方向。分析中不难发现,在学科发展过程中,相应理论的进展相对较为缓慢,全新理论的探索及学科的交叉研究,将会是未来乡村社会地理学研究的难点与突破点。此外,全球化背景下的制度转变、社会转型对乡村社会的影响;社会分层日益严重,如何从乡村地理学角度加以研究;学科交融与学科体系重新整合的研究等,也将成为这一领域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国外相比,我国乡村社会地理研究尚处于起步、缓慢发展阶段,因而积极、科学地借鉴国外先行发展的理论、方法与实践,有助于推动我国乡村社会地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小林.乡村空间系统及其演变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12.

[2]陆翔兴.论我国乡村地理学发展问题,人文地理学研究[m].吴传钧主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4,89-91.

[3]石忆邵.乡村地理学发展回顾与展望[j].地理学报,1992,47(1):80-88.

[4]李仁贵,张健生.国外乡村学派区域发展理论评介[j].经济评论,1996,(3):67-71.

[5]cater.j.,jones.t.socialgeography.anintroductiontocontemporaryissues[m].london:edwardarnold,1989.194-221.

[6]john.l.allen.progressinruralgeography[j].theprofessionalgeographer,1983,36(1):124-125.

[7]phillips,m.therestructuringofsocialimaginationsinruralgeography[j].journalofruralstudies,1998,14(2):121-153.

[8]袁书琪,郑耀星.论当前中外社会地理观[j].人文地理,1994,9(3):37-43.

[9]gauthier,h.l,taaffe,e.j.three20thsentury"revolutions"inamericangeography[j].urbangeography,2002,23(6):503-527.

[10]王兴中.社会地理学社会—文化转型的内涵与研究前沿方向[j].人文地理,2004,19(1):2-8.

[11]roche,m.ruralgeography:searchingruralgeographies[j].progressinhumangeography,2002,26(6):823-829.

[12]roche,m.ruralgeography:astocktallyof2002[j].progressinhumangeography,2003,27(6):779-786.

[13]valentine,g.socialgeographies,spaceandsociety[m].newyork:prenticehall,2001.249-293.

[14]grimes,s.ruralareasintheinformationsociety:diminishingdistanceorincreasinglearningcapacity?[j].journalofruralstudies,2000,16:13-21.

[15]grimes,s.,lyons,g.informationtechnologyandruraldevelopment:uniqueopportunityorpotentialthreat?[j].entrepreneurshipandregionaldevelopment,1994,6(3):219-237.

[16]lobao,l.,saenz,r.spatialinequalityanddiversityasanemergingresearcharea[j].ruralsociology,2002,67:497-511.

[17]friedland,w.h.agricultureandrurality:beginningthe'finalseparation'?[j].ruralsociology,2002,67:350-371.

[18]罗吉斯.埃弗里特,拉伯尔.j.伯德格.乡村的社会变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160-192.

[19]李晴,郑耀星.试论社区研究在社会地理学中的基础地位[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19(3):244-249.

[20]liepins,r.exploringruralitythrough'community':discourses,practicesandspacesshapingaustralianandnewzealandrural"communities"[j].journalofruralstudies,2000,16:325-341.

[21]mormont,m.ruralnatureandurbannatures[j],sociologiaruralis,1987,27:3-20.

[22]harvey.thelimitstocapital[m].oxford:basilblackwell,1982.417-419.

[23]scott,k.,park,j.,cocklin,c.from'sustainableruralcommunities'to'socialsustainability':givingvoicetodiversityinmangakahiavalley,newzealand[j].journalofruralstudies,2000,16:433-446.

[24]mackenzie,a.ontheedge:'community'and'sustainability'ontheisleofharris,outerhebrides[j].scottishgeographicaljournal,2002,117:219-240.

[25]joseph,a.,lidgard,j.,bedford,r.dealingwithambiguity;ontheinterdependenceofchangeinagriculturalandruralcommunities[j].newzealandgeographer,2001,57:16-26.

[26]murata,y.rural-urbaninterdependenceandindustrialization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j].2002,68(1):1-34.

[27]audas,rick.rural-urbanmigrationinthe1990s[j].canadiansocialtrends,2004,(73):17-18.

[28]cook,j.c.rural-urbanmigrationratesanddevelopment:aquantitativenote[j].reviewofurban®ionaldevelopmentstudies,1999,11(1):63-75.

[29]bronwyn,h.therural-urban'digitaldivide'innewzealand:factorfable?[j].prometheus,2001,19(3):231.

[30]david,d.countrysideplanning[m].andreww.gilg.1978.44-76.

[31]philips,h.l.tomorrowbydesign-aregionaldesignprocessforsustainability[m].newyork:johnwiley&sons,inc.,1998.33-43.

[32]王云才,刘滨谊.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03,19(1):55-58.

[33]spedding,r.agriculturalsystemsandtheroleofmodeling[m].newyork:wiley,1984.179-186.

[34]nelson,p.b.ruralrestructuringintheamericanwest:landuse,familyandclassdiscourses[j].journalofruralstudies,2001,17:395-407.

[35]poudevigne,i.,rooij,s.v.,morin,p.,etal.dynamicsofrurallandscapeandtheirmaindrivingfactors:acasestudyintheseinevalley,normandy,france[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1997,38:93-103.

[36]vos,w.h.meekestrendsineuropeanculturallandscapedevelopment:perspectivesforasustainablefuture[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1993,46:3-14.

[37]naveh,z.interactionsoflandscapesandcultures[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1995,32(1):43-54.

[38]ruda,g..ruralbuildingsandenvironment[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1998,41(2):93-97.

[39]arriaza,m.,canas-ortega,j.f,canas-madueno,j.a.,etal.assessingthevisualqualityofrurallandscapes[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2004,69:115-125.

[40]terkenli,st.towardsatheoryofthelandscape:theageanlandscapeasaculturalimage[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2001,57:197-208.

[41]mander,u,jongman,h.g.humanimpactonrurallandscapesoncentralandnortherneurope[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1998,41:149-153.

[42]morris,c.,evans."cheesemakersarealwayswomen":genderedrepresentationsoffarmlifeintheagriculturalpress[j].gender,placeandculture,2001,8(4):375-390.

[43]bryant,l.thedetraditionalisationofoccupationalidentitiesinfarminginsouthaustralia[j].sociologicruralis,1999,39:236-261.

[44]mormont,m.theemergenceofruralstrugglesandtheirideologicaleffects[j].internationaljournalofurbanandregionalresearch,1987,7:559-575.

[45]phillips,d,williamsa.ruralbritain:asocialgeography[m].oxford:blackwell,1984.130.

乡村规划研究篇8

关键词:城乡规划;问题;措施

abstract:urbanandruralplanningworkisplanningresearch,planning,projectmanagement,threepartoftheorganiccombinationofthewhole.thispaperthroughanalyzingthethreestagesofurbanandruralplanningtheirexistingatpresentamorecommonproblems,andputforwardthecorrespondingstrategyinordertoenhancethefurtherunderstandingofruralandurbanplanningandthinking.

Keywords:urbanandruralplanning;problem;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城乡规划是指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乡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乡土地,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乡是一个复杂而巨大的系统,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城乡规划工作是由规划研究、规划编制、规划管理三个部分有机组合的整体。我国的城乡规划建设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需要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便对其进一步完善。

2城乡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规划研究的前瞻性和导向性不足

规划研究的前瞻性和导向性不足主要体现为对城乡定位不清晰,特别缺乏对农村的深度研究。没有科学、系统地去整合各种有利资源,尤其是在规划研究中缺乏人文理念,导致在发展定位上与地区产业升级包括文化结构的发展趋势和区域竞争态势存在偏差。

规划研究是规划工作中的第一步,也是整个规划工作得以进行的前提。因此,在规划研究中必须全面而统一地发挥各方面的资源的优势,包括对资源特色、环境承载力、竞争力优势、文化等各因素进行科学、系统地分析。然而,由于我国目前处于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阶段,规划师在城乡规划的工作中越来越重视体现其经济功能,而往往忽视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缺乏对城乡自身的独特文化传统、风俗人情、历史古迹等文化基因进行合理、合情的考察和掌握,一味强调且片面理解“城乡一体化”,在统一城乡发展的同时,而常常不关注各自自身特色的发展,使得“千城一律,万乡同形”,既满足不了人们对家乡的归属感,又没有提高人们对在城市或农村生活的幸福指数。

2.2规划编制的体系不健全

规划编制体系的不健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管理调控职能集中力度不足

在一些地方政府的城乡管理规划中,存在一些政府部门为了减轻管理强度,而将城乡规划的职能下放到区县政府,导致出现同样的政策在不同地方的实施完全不同,甚至有的地方多头审批却管理方法不同,从而造成城乡管理调控职能失稳,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2)规划监管制度完善

各地方政府往往存在重规划而轻监管的现象,对监管体制不够重视,使得规划监管体制不够完善。许多政府并没有设立科学的多层监管体系,各管理部门之间也基本各自为政,缺乏应有的联系和沟通,使得对城乡规划的监管了解不够全面,对违反规划体制的行政部门或个人也缺乏相应的追究制度,行政纠错制度也不够健全,对群众检举的管理办法也不够重视。

3)乡镇的规划不够合理,机构不健全

乡镇的规划一直没有受到地方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乡镇发展比较落后,政府部门缺乏科学规划的积极性,对乡镇的规划存在应付了事的态度,设置的规划机构和监管机构不健全,也缺乏相配套的专业管理人才,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镇规划的发展。

2.3规划管理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

城乡规划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规划管理的职能执行,但目前我国的城乡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就是规划管理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分析在城乡规划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对于城乡规划的研究大多从规划实施管理角度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的有关探讨。这个角度多偏重于案例分析,寻求规划实施管理过程的不足,常常涉及到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等相关问题。

3提高城乡规划水平的几点建议

3.1加强对城市与乡村特色发展的战略研究

新农村建设从“十一五”提出,到近年来一直是国家的重点建设任务,但在实施过程中却是用城市建设中的成功模式去惠及农村,这必然导致乡镇规划的不合理。笔者认为:第一,单一地参照城市发展模式,去吸收其成功经验,而不考虑农村的自身特色,是对“城乡一体化”是片面的理解;第二,我们的规划师需要深入农村,切实了解乡村文化、农民需求,真正关照务农人员的实际需要,而不是更多地注意无农业、不务农的农村;第三,对于城市市区、郊区、乡村相结合的地方,应成为新的研究领域并加大研究,建立城乡结合区域,使传统二元格局的发展多元化。最后,应从农村整体利益出发,合理、有序地进行农村空间资源的配置,提高农村的运作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确保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增强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性。建立各种引导机制和控制规则,确保各项建设与农村发展目标相一致。

3.2建立健全规划编制中的管理体制

当代中国城市化城镇化的发展远比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高潮时期以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情况相比,所面临的状态和问题更加错综复杂。中国的城乡规划工作有其特殊性。国际上大量探索的社区发展理论和实践对解决中国的城市、农村的问题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但不可“拿来主义”,照搬套用。要摸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规划规律,创造出有自己特色的规划工作,尤其是注意保留城市和乡村自身的独有特点。

在城乡规划编制阶段,确定了编制城乡规划应当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土地使用的配置以及城乡空间的组合和设计,基础设施的综合安排城乡规划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规划工作经常面对各种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工作的难度和复杂性不断加大。

3.3建立有效机制保障规划管理的顺利实施

严格执行规划是发挥城乡规划战略引导、综合调控和资源配置作用的保障。牢固确立“规划就是城市宪法”的理念,严格城乡规划的制定、审批和修编管理,强化城乡规划实施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管理。建立规划实施评估制度,对规划的实施情况做出科学准确的评价。严格规划执法和问责制度,建立巡查制度,及时发现和制止乱变更、乱建设、乱占地等违规违法现象,对违反规划的责任人进行问责。建立完善规划监督机制,始终将监督检查贯穿于城乡规划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李华山.低碳环保视角下对城乡规划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0,23

乡村规划研究篇9

[关键词]:美丽乡村;景观规划;城乡一体化

[引言]: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和完善,给美丽乡村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动力。但是,由于农村地区的交通、经济、技术等方面都比较落后,这就使得美丽乡村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对于美丽乡村的建设问题,我们需要以科学合理的理念进行思考和实施。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根据农村地区的区域特点和区域优势,设计和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景观,同时,要注意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乡村区域的可持续性发展。美丽乡村的建设对于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升级转型、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的适当调整以及农民经济效益的大幅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美丽乡村的建设还可以丰富农村地区百姓的业余生活,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缓解人们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

乡村景观规划和设计是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应该尊重农村地区的文化特征、保护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实现合理的规划和设计。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根据最近的数据统计,全国大约有69万个行政村,因而,做好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工作对于实现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乡村景观规划的原则

1.1保护生态环境原则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所以在对乡村景观进行规划时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原则。合理开采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制定合理的开采开发制度,实现乡村资源的可持续开采。乡村景观的规划和设计应该采用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和绿色环保的施工技术,确保将自然景观与人类社会可以有机的融合到一起。

1.2尊重地域文化原则

我国的乡村地域文化丰富多彩,各地都有自己浓郁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是独具当地特色的宝贵精神财富。所以说,乡村景观规划应该根据各地的地域文化情况,在充分发挥和利用当地的地域特点,并尊重和保护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开展和实施。

2、乡村景观规划的制约因素

由于我国地域范围大,各个地区之间的资源环境特点、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为区域统筹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和制约。此外,各个区域的空间布局杂乱无序,发展不平衡,区域之间缺乏沟通和联络,这同样给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带来较大的制约。另外,城乡结构的二元化结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目前各个地区的城镇居民收入、生活水平等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和提高,但是农村居民的收入、生活水平则改善十分缓慢。

3、乡村景^规划的建议

3.1尊重传统乡村肌理

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时,应该充分尊重传统的乡村肌理完成乡村景观的规划和设计。首先,要对乡村中的传统建筑、传统风俗、传统文化等加强重点保护;其次,根据乡村的现有建筑、道路、桥梁等情况,合理设计规划新的建筑和交通,将乡村景观与现代风格相互结合;再次,加强对于乡村区域的水系景观的规划和设计,在水塘、湖水等周围栽种绿色植物,并合理搭配不同种类的树木。

此外,还需要对乡村的健身场所、医疗卫生院、厕所等进行合理的规划,以方便农村居民的生活。它们的布局要合理,保证线路的通畅,以方便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

3.2发扬乡村地狱特色

各地都有独具特色的浓郁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在进行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各地的区域特点。在营造乡村景观时,尽可能的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乡土植物、石刻雕像等景观。同时,充分融合当地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着重体现区域特点,提升乡村景观的独特魅力。

3.3构建尺度宜人的生活空间

乡村的景观规划设计应该具有有序性和规划性,美丽乡村建设应该事先进行非常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形成尺度宜人、井然有序的美好乡村生活空间。合适的尺度是以正常的步行速度作为参考和度量的,在进行乡村景观规划的同时,对于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半径应该在步行15分钟可以到达的区域范围;人际交往的距离应该在步行10分钟可以到达的区域范围。

4、结论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和完善,给美丽乡村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动力。而乡村景观规划和设计是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乡村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对于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提高和改善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际的景观规划设计中,需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和利用当地的地域特点,尊重传统乡村肌理、发扬乡村地域特色、构建尺度宜人的生活空间,以实现优质的乡村景观,加快美丽乡村的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卓美行,王.基于城乡一体化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黑龙江:东北林业大学,2012.

[2]肖笃宁.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3]骆敏,李伟娟,沈琴.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2012,(3):11-13.

[4]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等.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5]刘彦随,陈聪,李玉恒.中国新型城镇化村镇建设格局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8(6):58-61.

[6]代琛莹,王士君.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聚落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7]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乡村规划研究篇10

关键词:存在的问题;保护方法;景观规划设计

1乡村景观存在的问题

1.1没有正确把握乡村建设的要求

由于地方政府没有正确理解中央制定的新农村建设理念,将建设农村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管理民主制度、村容整洁片面地理解为乡村整改建设,所以在整改乡村规划中,没有根据乡村特有现状进行整改。此外,各具特色的乡村风貌日益消退,千村一面的景象普遍存在。

1.2乡村生态环境严重受到污染

由于乡村政府一味地追求乡村经济的发展,对生态景观不合理开发利用,严重破坏了乡村生态环境的平衡。例如:大量农用田地开始退化,林地面积减少,自然景观跟人为景观不协调。

1.3用地类型不规整

大量的人工景观元素出现在城乡结合中,随着近年来城市的盲目扩展,导致农业产业布局不合理,农业用地跟工业用地分散式经营。导致乡村自然景观与半自然景观失去统一性,严重破坏了乡村原有景观。

1.4乡村特色逐渐匮乏

在乡村景观形象的规划设计问题上,设计之间缺乏个性鲜明、吸引人的特色作品,没有充分利用地域特征及景观形象。导致地域景观特征没有特色,甚至脱离地方特色转换成其它景观类型。由于城市的开发与扩张,导致原始自然景观及文化遗址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2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

2.1乡村景观规划内容

2.1.1景观生态要素分析:景观生态系统要素包括气候、地质、植被、水文及人类建(构)筑物等,其特征及作用研究都表现了诸多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互相作用和互相影响。

2.1.2景观布局规划与生态设计。布局规划与生态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种:规划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生态过程的设计规划、生态环境的设计以及特色乡村景观类型的规划设计等。

2.1.3景观空间结构与布局。景观的空间组合形态及群体空间组合形式是作为研究乡村景观空间结构与功能是否合理的主要要素。

2.1.4景观生态分类。景观生态分类旨在结合乡村景观特点,在景观的功能特征及其空间形态的异质性进行景观单元分类的基础上对景观结构及其空间布局进行合理研究。

2.2乡村景观规划设计重点

2.2.1乡村景观意象设计。在该意象设计中着重加强对乡村景观的可发展性、效益性、可居性的研究,能够为更好地发展乡村景观、经济与生态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推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2.2.2乡村聚落为核心的生态景观规划。建设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首要核心是乡村聚落,该核心包括乡村景观意象设计、产业适宜地带规划、土地利用景观生态规划与生态平衡,乡村聚落形态与空间景观生态扩展规划、乡村聚落规模与产业功能区规划、乡村聚落体系与乡村聚落特色塑造、乡村交通系统规划、乡村聚落基础设施规划、林地系统与自然景观环境建设规划、景观功能区划与地域景观特征控制规划等规划内容。

2.2.3乡村产业适宜地带的规划。合理有效地规划乡村产业适宜地带进行,并综合分析乡村景观局部及整体要素,建立适合乡村景观的相容性规划。根据景观行为相容性程度分级,建立景观相容性判断矩阵,在此基础上规划产业适宜地带,以确定合理的景观行为体系。

2.2.4乡村田园公园规划设计。随着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田园公园作为一种主题公园越来越受到游人的喜爱,其构成部分主要是以乡村生态景观为核心形成的游玩与休闲的生态景观综合体。因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文化性、休闲性、整体性很强的产业,所以设计有特色的田园公园,发展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旅游产业来发展乡村经济。

2.2.5乡村土地利用景观生态规划。通过全面分析乡村景观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根据乡村景观可持续建设原则,可将建设乡村景观过程中所利用的土地划分为4个区域:保护区、整治区、恢复区和建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