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废弃物追溯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20:32

医疗废弃物追溯管理篇1

根据《意见》,每个县(市)均要有一所县医院与城市三级医院建立稳定的对口支援关系,实现对口支援县(市)行政区划全覆盖。派驻医师在县医院要出门诊、管病床、做手术、带教学,担任相应科室负责人参与管理,加强近3年外转率排名前5位的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城市三级医院获得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科室,要帮助至少1所受援县医院建设相应的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情况纳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评估重要指标。

《意见》提出,加强东西部地区医院对口支援。积极推动利用远程医疗服务开展对口支援,逐步在支援医院与受援医院之间建立稳定的远程医疗服务合作关系,开展远程视频会诊、远程教学查房、远程病理及医学影像诊断、远程继续教育等活动,鼓励有条件的支援医院开设远程专家门诊。积极协调物价、医保等相关部门,为充分利用远程医疗服务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医疗保健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3%

2014年2月24日,国家统计局的《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方面的消费价格比上年增长1.3%,其中城市上涨1.2%、农村上涨1.8%。用于卫生和社会工作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为3184亿元,比上年增长21.7%。

《公报》显示,截至去年年末,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973597个,其中,医院24720个,乡镇卫生院3697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3976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84058个,村卫生室64908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519个,卫生监督所(中心)2994个。卫生技术人员718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79万人,注册护士278万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为618万张,其中医院458万张、乡镇卫生院113万张。

《公报》显示,截至去年年末,全国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57322万人,增加3680万人。其中,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7416万人,增加930万人;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9906万人,增加2750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9897万人,增加887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6397万人,增加968万人。2489个县(市、区)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为99%;去年1月至9月,新农合基金支出总额为2067亿元。全年资助1229,3万城市困难群众参加医疗保险,资助4132,5万农村困难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医患须签协议杜绝红包

前不久,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发出通知,决定自2014年5月1日起,二级以上医院必须开展医疗机构和住院患者签署不收和不送红包协议工作,其他医疗机构可参照执行。

通知要求,医疗机构应在患者入院24小时内,由经治医师向患者或患方代表提供《医患双方不收和不送“红包”协议书》,并认真解答其疑问。二级以上医院(含开设住院床位的妇幼保健院、专科疾病防治院等)必须开展此项工作,其他医疗机构可参照执行。

按照通知,对于二级以上医院所有入院患者,由主管医师或病区主治医师负责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并代表医方在《医患双方不收和不送“红包”协议书》上签字。医院可在医方签名栏印制法人代表姓名。患方由患者或其家属签名。

通知同时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的《医患双方不收和不送“红包”协议书》参考文本。通知指出,设区的市级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可据此制作本辖区内统一的协议书文本,医疗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修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切实抓好工作落实,加强监督检查,统一设立投诉电话,由医疗机构印刷在协议书上。医疗机构要将医患双方签署的协议书纳入病案管理,按照有关规定做好归档和保存。

制定“医疗条例”杜绝医疗暴力

深圳市人大拟开全国先河,就“和谐医患关系”创新立法,直面医患关系、急救诊疗等当前热点难点,启动医疗领域“基本法”――《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以下简称《医疗条例》)立法制定:[作。深圳市人大将启动该条例立法问卷调查,重点调研医师多点执业,医疗纠纷预防处置制度、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等多个热点问题。

受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委托,清华大学法学院前不久就特区医疗条例开展立法调研。调研报告认为,医疗暴力行为,已不仅仅是医疗纠纷案件,其对社会秩序和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危害,使其可以成为独立的治安案件甚至刑事案件。然而,当前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虽对相关行为有明确规定,但散落在不同条款中,且针对性不强,不足以震慑医疗暴力,也常常使公安机关在引用时有所顾忌。

据悉,此次《医疗条例》的制定将率先在全国制定一部统领医疗服务全局的地方性法规。平衡医患之间的权益,将是此次立法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据悉,建立“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将有望写进条例当中。该制度设立后,医疗机构将不直接对损害进行赔付,而是由作为第三方的保险公司支付。在这种情况下赔偿数额不会直接表现为医疗机构的损失,医患双方都将更理智地看待纠纷,减少恶性事件发生。

出台新政加大食品安全监管

甘肃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集中出台《甘肃省食品安全追溯管理办法(试行)》《甘肃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办法(试行)》和《甘肃省食品安全监管责任问责办法(试行)》。

甘肃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副主任、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高建邦介绍,《甘肃省食品安全追溯管理办法(试行)》是为了更加严格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督促其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以电子追溯系统为基础,以索证索票、进货查验和台账记录为核心,实现食品从农产品市场准入和食品生产经营各环节来源可溯、流向可追、问题可查。按照《甘肃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办法(试行)》,甘肃将按照突出重点,分步推进的原则,对食用农产品建立追溯制度,并率先将生猪和无公害、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纳入追溯范围。

为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主体,甘肃还同时出台了《甘肃省食品安全监管责任问责办法(试行)》。高建邦介绍,甘肃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由各级行政监察机关和有关任免机关依照法定权限、程序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对有关责任人员进行问责;其中违纪政纪的,由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立案查处,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出台餐厨废弃物管理办法

医疗废弃物追溯管理篇2

【关键词】化学危险品;RFiD技术;安全管理;可追溯性

【中图分类号】R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667-02

不同的国家和组织对化学危险品的定义有不同的表述,我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中所指的化学危险品包括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有和腐蚀品等【1】。为了满足教学、科研需要,医院普遍涉及化学危险品的购买、储存、使用和废弃等环节。由于化学危险品具有易燃、易爆、毒害性、放射性及腐蚀性等特点【2】,在利用其益处的同时,若缺乏一定的使用安全知识操作或使用不当,易导致化学危险品事故的发生【3】。因此构建医院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模式显得十分迫切。传统监管方式在效率、实时性、可靠性、便捷性都不符合现在的管理要求,且在发生事故后,也没有有效手段实现责任的可追溯性。RFiD技术特别是超高频RFiD技术的发展,弥补传统监管方式的不足,基于超高频RFiD存储和群扫功能的优势,将其用于化学危险品管理成为最优【4】。现就RFiD技术在我院化学危险品的安全管理作简要介绍,仅供医院管理人员和使用者参考。

1医院化学危险品使用及其管理现状

我院化学危险品主要为六大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腐蚀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毒害品;放射性物品。对化学危险品的管理,主要集中由总务、保卫科、实验室、药剂科等部门。操作使用主要集中在实验室、病理科、药剂科、手术室等部门。化学危险品主要由医师、护理、药师和技术人员进行操作使用,人员业务素质也是参差不齐。品种多、使用部门广、操作人员杂,化学危险品的使用和管理若稍有不慎,必将对医务人员和医院的安全带来巨大的影响,引入并采用RFiD技术对化学危险品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5】。对医院化学危险品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化学危险品数据库,对化学危险品收发、储存、使用、定期检验、废弃回收等环节的操作数据进行采集登记,以达到对化学危险品运行安全的追踪、监督和管理。对异常的化学危险品进行报警提示,实现医院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的信息化、自动化。

2医院对化学危险品的管理措施

2.1加强人员培训,强化岗位责任意识

对化学危险品仓库管理员、使用人员、运送人员定期开展基本化学危险品知识的培训,要求他们在实际操作时要正确使用安全标签和安全技术说明书,谨守操作规范,严格按《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条例》和《消防法》内容进行专业安全技术教育,使之掌握有关常识及消防器材使操作使用【6】。相关人员必须持证上岗,要通过1~2周技术安全培训,考试合格后发放证件,每满2年还要复审验证,需通过1周的培训考核合格。通过考试和训练发给上岗证书,杜绝事故隐患。重视人员个人防护,掌握个体防护用品的使用、维护和保养方法,掌握必要的应急处理措施和自救、互救方法,以便在发生事故时,及时地做好自保,减少伤亡和损害。重视消防设施的日常保养,经常举行消防事故演练。对化学危险品保管和使用中可能发生的事故制定多种预案、以防火、防溅、防泄为主,落实专人负责。做到事发前有措施,事发后不慌张,消防设备保养好、用得上,使化学危险品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2.2化学危险品出入库与监管

购入的化学危险品,每个的包装上都必须贴有唯一的RFiD标签,并且这些标签是不可逆的【7】。当化学危险品达到仓库后,仓库管理人员通过RFiD阅读器将标签中的信息读取确认。这样可以更准确更快的将化学危险品放入仓库中,减轻工作记录工作量,且避免了人为的差错。入库以后的化学危险品的相关信息,包括化学危险品登记注册代码、出厂编号、出厂日期,化学危险品的品名、数量、容量等,都应及时上传到医院化学危险品管理数据库中。具体流程见图l。入库后的化学危险品,仓库保管人定期监测化学危险品的状态、包括化学危险品在位情况、温度是否超过临界值、是否有泄露等。并且定期更新到医院化学危险品管理数据库中。

2.3化学危险品领用与使用

当相关部门和科室需要领用化学危险品时。必须用RFiD阅读器扫描记录:领用时间、领用化学危险品品名及数量,并由领用人签字确认,填写领用理由、领入部门,需使用多长时间。领用后,保管员应该给领用人介绍,该化学危险品的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并且将相关领用信息上传到医院化学危险品管理数据库中。特别在剧毒药品和试剂、放射性同位素的领用、使用要建立专门的账本,对于领用者的用途、用量要严格把关、核实无误后方可领用.领用时详细记录品名、规格、领用量、消耗量和剩余量,定期清理核对,做到帐物相符。剧毒药品和试剂实行严格的“五双”管理,制定严格的剧毒药品和试剂保管和领用制度,实行双人保管、双人收发、双人领用、双本账、双锁控制的“五双”制度和专库专柜的保管制度,库房管理员详细记录药品和试剂进出库记录单,使用者认真登记领用和使用记录,领用和发放至少3人在场并签字,实行月度清点、季度核对的清点制度。在医院运送人员送化学危险品进入领用部门和科室后,应由指定专人验收、确认,放在固定放置地点。科室应严格交接班制度,并做好交接记录;加强安全教育,由分管安全院长牵头邀请消防人员对医护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及灭火器正确使用训练;科室负责人加强化学危险品管理与质量控制,明确人员职责,指定专人验收,严格定点存放,使用后及时处置,做好科内质控记录。对使用中的化学危险品进行检查,发现有严重腐蚀、损伤或对其安全可靠性有怀疑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将相关化学危险品信息上传医院化学危险品数据库,并报告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2.4化学危险品废弃与回收

废弃的化学危险品处理不易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往往会导致重大事故的发生。由于化学危险品具有易燃、易爆、腐蚀、毒害等危险特性,无论废弃前还是废弃后,这些化学危险品的化学结构并未发生变化,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威胁也未改变。处置不善,不但会污染空气、水源和土壤,造成生态破坏,而且会对人体的安全与健康造成很大程度的危害。因此,化学危险品的废弃过程尤为重要。科室领用人把废弃化学危险品交给仓库保管员,由仓库保管员使用RFiD阅读器扫描记录:化学危险品品名及数量、返回部门和日期,并上传到医院化学危险品管理数据库中,监管系统就会判断废化学危险品的品名、数量、部门一致性。如果相一致,则表明完成一次废弃化学危险品的收集过程,否则启动追溯程序,核查遗失化学危险品的品名、数量和编号。废弃后的化学危险品应重新执行废弃化学危险品入库手续,放入指定化学危险品仓库中。累积到一定量时,提交给化学危险品回收站,一并回收。

2.5加强安全使用,建立应急救援预案

在化学危险品的仓储、使用过程中严格控制操作规范,控制仓库、实验室环境,防止性质相抵触试剂同时存在,坚决杜绝脱岗、擅离职守等违章现象的发生;建立应急响应制度,定期开展实验室化学危险品危害应急演练,确保事故发生后能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方法应对,并将损失降低到最小。医院一旦发生化学危险品爆炸、泄漏、中毒等事故,应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并根据事故的严重程度迅速而准确地采取有效措施,力求把损失降到最低。具体的应急救援过程是:当发生一般性安全事故时,当事人或现场人员应立即向保卫科报警,同时使用相关的消防器材(如消防栓等)及时控制事态发展,并利用简单医疗设备组织自救、互救等;当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时,应立即启动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预案,及时向当地公安、教育、消防和医疗等部门请求支援,以防事态发展造成更大损失。

基于超高频识别技术的化学危险品监管系统大大提高了化学危险品盘点效率,提高化学危险品使用单位的工作效率及信息化水平。实现了对化学危险品的每个流转环节进行有效监控,及时发现并消除各种隐患,按时回收流转在外超过规定期限的化学危险品,杜绝化学危险品遗失,提高公共安全,从而提升监控能力和安全监察能力,真正实现对化学危险品的出入库、使用、回收全过程的可追溯性,最大限度地控制和消除使用、运输、回收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保证医务人员、医院的安全和发展,有力的促进了医院管理体系的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第344号.危险化学品管理条例[J].安全、环境和健康.2002,2(3):2-7

[2]李天鹏.含硝基苯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口].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33(6e):171-174

[3]杨中秋,杨艳平.浅议化工高等院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9,99(1):65-66

[4]许红.基于RFiD技术的瓶装液化石油气物流监管信息系统.信息化城市管理[J].2012(2):48-51

[5]贾小娟,吴兵,高九德,刘永利.规范高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管理.实验室研究与探索[J].2011(11):192-193

医疗废弃物追溯管理篇3

关键词:乡镇卫生院;医院感染控制;监测管理医院感染是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包括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环境中获得的感染。医院感染管理是医疗护理质量管理、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内容,医院感染不仅与患者安全相关,也与医务人员的健康密切相关,也是全球日趋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健全,乡镇卫生院住院及门诊就诊患者日益增多,医院感染管理在乡镇卫生院管理中也日益重要。乡镇卫生院医院感染管理是医院管理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乡镇卫生院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突出且严重,主要是领导不重视,组织不健全,制度不完善,医务人员缺乏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知识,医院感染管理、监测、控制滞后,消毒灭菌不规范等不安全医疗隐患较多。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对我市10家乡镇卫生院近年来检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相应管理措施,对控制乡镇卫生院医院感染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存在问题

1.1乡镇卫生院组织机构不健全医院感染管理薄弱,制度不健全,无专职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多挂靠于护理部,由身兼多职的护士长代管,无三级医院感染管理网络或是有组织机构名单但是名单内的人员对各自应履行的职责不甚了解,也未尽职尽责。使医院感染管理的组织机构建设流于形式。

1.2医院感染监测方面缺失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未开展,环境卫生(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由边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或6个月监测1次。乡镇卫生院因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的全面开展,优惠政策不断增加,因种种原因乡镇卫生院存在严重抗生素滥用现象。乡镇卫生院抗生素使用监测工作不严格,存在严重的因抗生素滥用而引发医院感染的隐患。

1.3医院感染消毒隔离的安全意识淡薄①压力容器的使用存在安全隐患:有压力容器但操作人员无岗位培训合格证,无证上岗和压力容器未进行定期检修,导致不能保障灭菌物品的有效性。②制度不健全,医务人员的执行力差,消毒隔离的安全意识欠缺。③器械的清洗、消毒和灭菌不规范:有的医务人员对器械的清洗流程不熟悉,未使用多酶清洗液清洗器械,导致器械存在污迹、锈迹。④临床科室的医务人员对消毒液配制不规范,知识老化、陈旧。监测不到位、记录不全面。⑤临床科室的治疗室、换药室区域划分混乱。检验科无生物安全柜,职业防护用品不全,容易导致职业暴露。

1.4手卫生依从性差由于手卫生的必备设施不全,多数科室未使用洗手液、手消液,大部分乡镇卫生院重点科室的洗手开关未采用非手接触式,全为手拎开关。洗手池和拖把池共用。

1.5一次性用品使用不规范,对"三证"含义不清,一次性物品有过期现象和重复使用现象。

1.6职业防护不到位职业防护的制度、措施和防护用品不全,发生职业暴露后有的医务人员不熟悉处置流程。

1.7医院废弃物的管理欠妥规范相关制度不健全,分类不规范,未使用符合规范要求的医疗废弃物专用垃圾袋或桶,利器未进入利器盒。记录不完整。

2管理措施

2.1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乡镇卫生院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必须引起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各级管理部门重视乡镇卫生院医院感染管理是控制乡镇卫生院控制医院感染成功与否的关键。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应定期举办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完善乡镇卫生院医院感染管理三级网络。乡镇卫生院要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建立医院感染管理的完善体系,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科、临床监控小组。结合乡镇卫生院实际情况和工作特点,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切实可行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把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职责落到实处,细化工作流程,制定重点环节的标准操作规程,通过对重点科室、重点环节的全方位监控,确保患者的安全,可有效控制乡镇卫生院医院感染的发生。

2.2开展医院感染监测工作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规定,为加强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管理,乡镇卫生院应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分线管理制度,各临床科室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具体落实措施。医院感染管理科积极参与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督查,从出院病历和在架病历的监测开始,查抗生素的使用是否规范,有无耐药菌的感染。是否存在医院感染漏报现象等,环境卫生的监测做好后可尝试开展重点科室、重点部位的目标监测。逐步完善医院感染监测体系,把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为医院感染的预防现控制提供科学依据,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真正做到有效性、针对性。

2.3完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基础设施配置必须的清洗、消毒灭菌设备和手卫生设施,并按规范对特种医疗设备定期检修。手卫生是医院感染控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增加必要的洗手消毒设施,改善洗手条件,购进快速手消毒剂,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知识培训,在重要地方和场所张贴六步洗手法示意图,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医院感染管理监控部门应定期抽考医务人员对洗手的方法和手消毒方法掌握情况。

2.4规范医疗器械的清洗流程,重视重复使用医疗器械、器具的清洗、消毒、灭菌和质量监测,并认真做好记录,杜绝重复使用医疗器械的安全隐患,每个环节都应落实责任人,保留可追溯的记录资料。无菌物品应有专室专柜存放,存放时按灭菌的先后顺序存放,必须在有效期内使用,按要求进行常规和日常的物理、化学、生物监测,正确选择包装容器和包装材料,消毒监测人员应持证上岗。

2.5按医院感染的相关规范,结合乡镇卫生院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合理划分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固定清洁工具,避免交叉感染。

2.6加强一次性用物及消毒液的管理各乡镇卫生院必须统一由招标企业采购一次性医疗用品,不得私自利用其他途径采购,必须按规范要求严把审批关和购进关,同时要进行质量验收,建立健全购进及验收记录。按需购进使用,严禁过期、失效用品出现,对消毒液必须具备三证齐全,并且要监测使用浓度,以保证消毒物品有效。

2.7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培训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人应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手卫生管理规范》、《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对新上岗的人员必须进行岗前培训,尤其是特种医院设备的操作人员应具备资质持证上岗,并进行不定期考核,院领导要为医务人员提供医院感染专业知识继续教育的机会。

2.8强化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因医务人员与患者接触较多,有发生医源性感染的可能,应定期进行体检,为医务人员建立健康档案,定期接种疫苗,提供职业防护的用品,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技术规程。乡镇卫生院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要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职业安全防护知识,使医务人员掌握标准防护的概念、要求、发生职业暴露后处理方法、报告流程,以及隔离技术要求。提高防护意识和处置职业暴露的能力。

2.9规范医疗废弃物的管理健全医疗废弃物的分类、运送、处置管理流程,责任落实明确,分类清楚,使用符合规范要求的医疗废弃物专用垃圾袋或桶,损伤性废弃物进入利器盒,并完善记录。医院感染科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各类人员职责,落实责任制,加强医疗废物管理并常规督察,严防因医疗废物管理不善引起感染暴发。

医疗废弃物追溯管理篇4

(一)强化企业责任,促进食品产业健康发展

严格实施食品生产经营许可。按照最严的准入要求,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产地(产品)准出制度,落实市场退出机制。对严重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企业要依法采取最严厉的处罚措施,坚决强制退出,依法吊销企业许可证。(区农委、区工商分局、区质量技监局、区食品药品监管分局、区经委,各街镇)建立和落实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监管制度。建立和落实企业内部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明确企业法人和主要负责人的主要责任,以及企业质量安全主管人的直接责任。完善和落实企业进货查验、索证索票、出厂检验、购销台帐制度,提高生产经营企业的质量安全控制水平。实行食品事故报告制度,真实、准确、及时地向社会公布本单位的食品安全信息。落实生产加工环节不合格食品召回、流通环节不合格食品退市和销毁制度,防止过期、腐败变质等不合格食品回流生产经营环节。(区农委、区工商分局、区质量技监局、区食品药品监管分局)加强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在《市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若干意见》基础上,各部门要建立完善配套制度规范,在肉类、粮食、蔬菜、乳制品、食用油和淡水鱼等重点食品开展信用体系试点。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所有食品经营者和中型以上餐馆、学校食堂、中央厨房、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加快建立电子化的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完善执法检查记录。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全部实施量化分级管理,建立违法违规企业和个人“黑名单”,及时向社会公布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信用情况,对失信企业加大监管频次,完善联合惩戒衔接措施,强化失信惩戒机制。(区食安办、区经委、区农委、区工商分局、区质量技监局、区食品药品监管分局)发挥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各部门会同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和有关企业,鼓励提倡实施关键风险控制点等行业管理规范,帮助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成立监管部门与行业协会的定期对话和反馈机制,通过规范行业自律促使企业诚信守法生产经营。(各相关部门)

(二)注重紧密衔接,加强食品生产全程监管

加强食用农产品生产环节监管。重点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产品包装标识管理,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地产农产品“三品一登记”认证率达40%,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强畜禽产地检疫,完善病死畜禽收运,规范畜禽养殖、经营行为,努力做到本区上市生猪全部流向定点屠宰企业,病死畜禽均经无害化处理。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提高地产农产品监管能力。(区农委,各街镇)加强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监管。重点加强对乳制品、食用油、酒类、月饼、调味品、食品包装材料的监管。提高食品包装的技术水平,改善包装材料的应用,深化生产企业标识整治。加强许可准入监管,对不能持续达到食品安全条件、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的生产经营单位,吊销其相关许可,依法实行行业禁入。加大产品抽查抽检力度,提高抽查和监测覆盖面,识别和防范系统性行业性食品安全风险。开展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整顿,规范小作坊的生产经营,鼓励小作坊在集中场所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区质量技监局,各街镇)加强食品流通环节监管。重点加强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卖场监管。开展食品流通企业信用分级管理,加大流通领域食品抽检力度,提高食品抽检覆盖率和针对性。督促食品批发市场和超市卖场设立食品安全质量管理和自检机构,落实专职管理和检验人员,建立电子化进货索证索票台账,实施食品可追溯和供应商原产地检查制度。督促食品经营者建立并执行临近保质期食品的消费提示制度,加强熟食销售单位监管,严禁更换包装和生产日期、保质期再行销售。开展食品交易场所和展销会专项整治,严格落实食品交易场所开办者、食品展销会等集中交易活动举办者、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等的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加强超市卖场内现制现售监管,严厉打击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区工商分局,各街镇)加强餐饮环节监管。重点防控学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集体性食物中毒发生,严厉打击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全面实施餐饮单位量化分级管理和公共餐饮监督公示,全区餐饮单位量化分级管理率以及公共餐饮监督公示率达到95%,推进中型以上、连锁经营餐饮服务单位、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和学校食堂实行食品安全规范化管理,推进各类餐饮服务单位厨房规范化建设。加强集体用餐配送单位、中央厨房、中型以上餐饮服务单位及学校、建筑工地、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及大型宴席活动的监管,坚决杜绝集体性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建立并应用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溯源系统和食品安全管理信息平台,推进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原料集中采购配送,中型以上餐饮服务单位索证索票合格率达到100%,推进餐饮企业规模化和连锁化经营。继续开展小餐饮整顿,加强对无证餐饮的治理及餐饮服务环节现制现售监管。认真落实《市餐饮服务从业人员培训和评估考核管理办法》,加强督查和考核。(区食品药品监管分局、区卫生局,各街镇)

(三)加强专项整治,解决食品安全突出问题

继续开展食品非法添加剂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进一步集中严厉打击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在食品中添加有毒有害物质、在畜禽水产品养殖环节滥用抗生素及禁用药物、在保健食品中违法添加化学药物成分、在火锅底料中添加非食用物质等违法行为,加大对非法添加工业染料、非法添加孔雀石绿、非法使用工业硫磺、工业明胶冒充食用明胶、豆芽非法添加、滥用果蔬保鲜剂、滥用含铝膨松剂等突出问题全面排查,严厉整治带有行业共性的隐患和“潜规则”问题。(区质量技监局、区工商分局、区食品药品监管分局、区农委、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区经委、区公安分局,各街镇)继续开展“瘦肉精”及肉类产品专项整治。深入开展“瘦肉精”专项整治,加强“瘦肉精”涉案线索移送与案件督办。严厉打击出售、贩运、加工病死畜禽,销售无检验检疫证明或检验检疫不合格肉品,私屠滥宰等行为。加强畜禽养殖场监管,加强畜禽产地检疫监督,严厉打击入沪销售未经检疫的外埠畜禽及其产品。加强本区动物防疫检疫人员队伍建设,加大批发环节检验检疫力度,完善畜禽产品检验检疫制度。(区农委、区质量技监局、区工商分局、区食品药品监管分局、区经委,各街镇)继续开展以回收或过期食品为原料从事食品生产经营、食品标签标识等专项整治。严查各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原料采购、储存、使用情况及配料、投料记录,严禁使用回收、过期、变质及其他不合格食品等作为原料;严查临近保质期食品、超过保质期食品以及变质食品的后续处置,督促企业建立临近保质期食品的消费提示制度。(区质量技监局、区工商分局、区食品药品监管分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各街镇)继续开展餐厨废弃油脂专项整治。认真贯彻落实《市餐厨废弃油脂处理管理办法》,完善餐厨废弃油脂监管体制机制。加强食用油生产、经营、使用等各环节的监管,加强食用油市场抽检力度,严防餐厨废弃油脂回流餐桌,确保食用油安全。加强餐厨废弃油脂产生单位申报、签约管理,推进安装油水分离器、隔油池等设施,将以上内容纳入相关许可条件,年内申报率和签约率均达到90%以上,油水分离器、隔油池设施安装率达到95%以上。规范餐厨废弃油脂收运队伍,督促收运企业严格执行收运联单制度及收运“四统一制度”(即统一收运车辆并安装定位装置、统一收集容器、统一作业服装、统一持证上岗),建立收运企业监管档案,加强废弃油脂收运过程电子化监管;探索推行餐厨废弃油脂收、运、处一体化经营;全面排查和打击非法收运、加工、处置餐厨废弃油脂的行为。研究制定废弃油脂回收和资源化利用的相关政策,完善各项监管措施,试点开展餐厨废弃油脂回收补偿工作。(区绿化市容局、区城管执法局、区食品药品监管分局、区质量技监局、区工商分局、区发展改革委、区财政局,各街镇)继续开展无证无照专项整治。落实各街镇、各相关部门工作责任,分区划片,着力排查食品安全风险隐患。重点针对城乡结合部、城中村、食品企业外租厂房仓库等问题多发易发场所,街镇及村委会、社区加大对出租房屋综合排摸,牵头组织开展联合执法,及时取缔本辖区无证照、不规范和超范围生产经营食品的黑窝点。(各街镇,、区工商分局、区农委、区质量技监局、区食品药品监管分局、区绿化市容局、区城管执法局、区公安分局)继续开展食品领域“打四黑、除四害”专项整治。积极推进“亮剑”行动暨食品领域“打四黑除四害”(“四黑”指食品黑作坊、黑工厂、黑市场、黑窝点;“四害”指害百姓、害家庭、害社会、害国家)专项行动,加强行刑衔接,全力侦破危害食品安全案件,追究责任人法律责任。各相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进一步加大暗查暗访和飞行检查的力度,完善食品安全案件发现机制,开展各种形式的联合执法,形成对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区农委、区质量技监局、区工商分局、区食品药品监管分局、出入境境检验检疫局、区公安分局,各街镇)

(四)发挥引领作用,推进食品安全示范创建工作

推进市级食品安全示范街镇创建。新创建梅陇镇、虹桥镇、江川街道和莘庄工业区为市级食品安全示范街镇,使示范街镇创建覆盖率达50%。通过有效开展食品安全整顿和宣传,规范种养殖和食品生产经营行为及创建一批示范企业等,使辖区无证生产经营食品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实现食品安全零事故,居民食品安全知晓度总体得分不低于83分。(区食安办,相关街镇)推进餐饮服务“十百千”创建。将七宝老街创建成部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街,将鑫都路广场创建为市级食品安全示范街,巩固已创建的10条,使本区市级食品安全示范街数量达到13条。创建80户餐饮服务示范店,巩固前两年创建的140户示范店。在全区13个街镇、莘庄工业区创建13条示范路段,对餐饮单位实施规范化管理,确保示范街内50%以上的餐饮单位量化分级均达到B级以上,公众满意率达到80%以上。(区食品药品监管分局,各街镇)推进食品生产加工示范园区创建工作。继续扎实推进梅陇镇梅莲工业园区创建食品生产安全示范园区工作,园区内食品生产企业QS认证率达到100%,食品质量安全全年抽检合格率大于全区平均水平。力争食品生产企业中B级以上企业达到90%,通过质量安全认证体系(HaCCp或iSo22000)企业达到60%。推进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全年不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区质量技监局,相关街镇)推进平安市场创建工作。严厉打击市场内无证照经营以及未依法亮证照经营的违法行为,巩固2012年场内有证照率和亮证照率100%的创建成效。继续落实索证索票和进货查验制度,确保市场重要商品台帐建立率和索证索票率均达100%。抓好标准化菜市场食品追溯系统建设,继续推进“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系统”在全区食品市场的全覆盖。推进“诚信市场”建设,督促市场开办者建立诚信自律制度并落实责任,引导场内经营者文明经营,提高规范化经营水平。(区工商分局,各街镇)推进农村社区会所规范化创建工作。按照《2012年区固定办酒场所规范化管理创建工作方案》(闵府办发[2012]64号),对全区125家农村社区会所按照统一标准逐步进行软硬件改造,2013年规范管理率达到100%。(区食安办、区食品药品监管分局,各街镇)推进市级农产品安全监管示范镇创建。加快推进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镇创建,在完成浦江镇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镇创建的基础上,加快推动其它五个涉农镇的创建工作,力争实现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镇在本区的全覆盖。同时继续推动市级蔬菜标准园的创建工作,不断提高我区蔬菜产、供、销水平。(区农委,相关街镇)

(五)加强能力建设,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

推进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建设。以“智慧”建设为契机,推进食品安全监管联动信息系统的运用,建立健全支撑平台建设的相关体制机制,并与今后市里构建的“一网六系统”(即食品安全门户网以及许可和监管、法规标准、检验检测、专项整治、投诉举报、应急处置系统)对接,用信息化技术支撑本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区食安办、区农委、区工商分局、区质量技监局、区食品药品监管分局、区绿化市容局,各街镇)完善重点食品和食用农产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按照本市信用体系建设要求,肉类、蔬菜等产品电子追溯系统做到全覆盖,提高打单率;扩大牛羊肉、淡水鱼等重点食品电子追溯系统的覆盖面,完善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储运流通、餐饮消费等全流程的信息追溯系统。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流向可跟踪、伪劣食品可召回、储运信息可查询、食品安全责任可追究。(区经委、区农委、区工商分局、区质量技监局、区食品药品监管分局,各街镇)强化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继续实施政府购买服务,发挥食品安全第三方检测作用,提升检验机构检测能力,满足执法监督和企业管理需要。推进和扶植农业合作社、农产品龙头企业、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连锁超市配送中心、连锁餐饮配送中心、集体用餐配送企业和中央厨房等企业标准化自检实验室建设,启动建设区动植物检测检验中心。(区农委、区质量技监局、区工商分局、区食品药品监管分局,各街镇)加强食品安全科技装备。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队伍装备配备的标准化建设和食品安全现场监管技术装备建设,提高监管效能。实现食品安全现场监督检查、样品抽检、行政处罚等的现场电子化办公;确保温度实时监控、远程视频监控、产品文号识别系统等信息化监管装备水平和数量满足日常监管需要。(区农委、区工商分局、区质量技监局、区食品药品监管分局)

(六)加强应急处置,消除风险隐患

完善应急预案。要在全区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各有关部门、各街镇的食品安全应急预案,严格落实预案规定的日常防控、隐患排查、紧急处置、事故问责、信息等制度。加强对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工作的组织协调,规范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工作程序。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升应急指挥决策、事故响应、现场处置、医疗救治等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水平。(区食安办、各部门,各街镇)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建立以食品安全监管队伍为基本力量、以各级技术检测机构和医疗救治队伍为专业力量、以食品安全监督员、协管员、信息员、志愿者为补充力量的应急队伍体系。加强应急装备、应急物资储备和专家队伍建设,完善应急数据库,提高应急风险评估、应急检验检测等技术支撑能力。加强对食品生物性、化学性、放射性和人为恶意污染事件的监测,深入排查风险隐患,严密防控重大突发事件。(区食安办、区农委、区质量技监局、区工商分局、区食品药品监管分局,各街镇)加强舆情监测和应对。加强与有关食品安全信息机构、新闻媒体的沟通与合作,发挥其舆情监测和研判作用。加强对网络、微博等新媒体舆情信息的监测,并利用网络、微博主动监管信息。对市民和媒体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第一时间开展调查,及时调查信息,回应社会关切。落实《区食品安全政府信息管理和公开工作细则》,加强食品安全信息报送和信息工作。(区食安办、区农委、区质量技监局、区工商分局、区食品药品监管分局、区新闻办,各街镇)加强风险隐患排查治理。深入排查食用农产品、食品加工、流通、餐饮服务、食品进出口等环节的食品安全隐患,重点排查和治理带有行业共性的隐患和“潜规则”问题。对隐瞒食品安全隐患、故意逃避监管等行为,依法从重处罚。(区农委、区质量技监局、区工商分局、区食品药品监管分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七)加强宣传教育,实现群防群控

加强宣传和科普教育。结合3月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日、6月份的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9月份的质量月、地产优质农产品进社区等宣传活动,深入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和科学素养,努力营造“人人关心食品安全、人人维护食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整合各类优质科普资源,组织食品安全专家定期为社会提供科学、权威的食品安全科普知识,支持食品安全志愿者工作,广泛开展食品安全宣传进社区、农村、学校、机关、工地、企业的“六进”等活动。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各类媒介,加强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区食安办、区新闻办、区教育局、区农委、区质量技监局、区工商分局、区食品药品监管分局,各街镇)加强食品安全培训能力建设。各街镇、各相关部门要落实培训计划和培训机构,开展分类分层次的培训。区食安办着重负责对各街镇行政分管领导及食品安全综合协调部门负责人的培训,各个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主要负责在职人员、各环节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负责人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从业人员的培训,街镇食安办主要负责对基层社区及村(居)委信息员、协管员的培训。以上各类培训覆盖率均为90%以上,培训课时40小时,达到《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2—2013年)》的要求。(区食安办、区农委、区质量技监局、区工商分局、区食品药品监管分局,各街镇)完善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制度。加强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协同办理工作机制,坚持统一受理和分级办理相结合,切实提高办结质量,缩短办结时间,提升办结效率和效能。做好“12331”、“12345”和“962000”三个服务热线的交办件,确保在第一时间转办、第一时间查处、第一时间反馈,实现办结率和回复率两个100%。积极宣传、大力推进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完善内部程序,改进工作流程,落实部门责任,做到应奖必奖。通过对投诉举报线索的排摸梳理和分析评估,进一步发现具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尤其是重大案件线索,从而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区食安办、区农委、区质量技监局、区工商分局、区食品药品监管分局、区绿化市容局、区城管执法大队,各街镇)构建群防群治工作格局。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食品安全工作,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要支持新闻媒体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客观及时、实事求是地报道食品安全问题。要充分发挥各级消费者保护组织的自身优势,提高公众食品安全自我保护能力和维权意识,支持消费者依法维权。支持行业协会积极开展行业培训,交流、宣传、普及食品安全知识,通过规范行业自律促使企业诚信守法生产经营。积极发挥各类志愿者参与食品安全宣传和社会监督工作。(区食安办、区农委、区质量技监局、区工商分局、区食品药品监管分局、区新闻办,各街镇)

医疗废弃物追溯管理篇5

【关键词】单采血浆;质量管理;规范化

输注血液和血液制品是现代临床医学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输血医学”。随着对输血医学的深入研究和输血医学的快速进展,血液制品被广泛的运用到临床中。但随着血液制品被广泛运用的同时,也可能带来诸如艾滋病、各型肝炎等通过血液传播疾病的潜在风险。血液制品的原材料来源于单采血浆站采集的健康人血浆,所以单采血浆站在采集血浆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工作就直接影响着血液制品的安全。因此国家对单采血浆站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规范单采血浆站的质量管理工作。而且笔者认为只有对单采血浆站采用规范化的全质量管理(tQa),才能有效地保证生产用原料血浆的质量,从而确保血液制品的安全。通过提高人的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完整的全员参与的质量保证体系,对产品的全部广义质量进行管理。

1提高员工素质是质量管理工作的前提

在管理工作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人,因此,只有不断提升单采血浆站员工的素质,规范化的tQa才有可靠的前提和保障。针对员工素质质量的提高提出了一下措施。

1.1要保证单采血浆站卫生技术人员资格的占职工总人数的70%以上,其中中级以上卫生技术人员应占卫生技术人员人数的30%以上。对关键岗位上的的员工资质更要提出特别的要求,让单采血浆站在技术水平上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1.2加强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的培训,不断地提高员工的法制意识、质量意识和业务技能,血浆站聘请专家到站培训指导或组织员工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主要培训《单采血浆站质量管理规范》、《单采血浆站基本标准》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单采血浆基本知识和单采血浆全质量管理有关知识。通过教育和培训,有效地强化了员工的法制意识和质量意识,提高了员工的业务技能,增强了员工依法执业的自觉性,为保证血浆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1.3加强员工思想教育,强化质量观念树立起“质量问题无小事”的观念,从而在工作中更加自觉地遵守法律法规和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

2建立和健全单采血浆质量管理体系是质量管理工作的基础

单采血浆站首先要按照《单采血浆站管理办法》,《单采血浆站质量管理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并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单采血浆站tQa体系。

2.1建立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建立的质量保证(Qa)体系,设专职的质量负责人1名,负责本站的tQa,下设质量科,负责这一质量体系运转情况的日常监督,各科室设质量监督员,负责对本科室的工作环节进行监督,形成了自上而下、全员参与的质量监督管理网络,最终的目的是保证持续稳定地获得预期要求的血浆。

2.2制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按照《单采血浆站质量管理规范》和《单采血浆站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我们制定了《单采血浆站标准操作程序》、《单采血浆站生物安全防护手册》、《单采血浆站质量手册》、《单采血浆站标准管理规程》和《单采血浆站实验室质量手册》。整个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涵盖了血源管理、实验室质量管理、供血浆者体检、生物安全防护、医疗废物的管理、血浆采集储存、岗前培训以及物料、人员资质、设备和卫生管理等单采血浆站的全部工作环境,从而使本站的质量管理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违章必究。

2.3规范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记录规范:纸质记录书写和电子文档记录要求,真正做到“做我所写的,记我所做的”,使任何一项工作都具有可追溯性。

3监督单采血浆质量管理体系的执行是质量管理工作的关键

保证单采血浆站的各项工作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正常运转是决定整个单采血浆站tQa的关键,因此强化日常的监督显得尤为重要。质量监督分为内部监督(由单采血浆站的质量控制科、科室质量监督员组成的质量管理网络来执行)和外部监督,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或生物制品生产单位(执行),通过抓关键质量控制点来实施。

3.1内部监督:

3.1.1实验室监督实验室工作人员在检测前、中、后是否按技术操作规程操作,如检测前对标本、试剂、质控品是否进行确认;检测中是否按室内质量控制程序进行质量控制;检测后是否按照检验报告签发程序签发报告及实验室医疗废物的处理是否符合规范。实验室员上的生物安全防护是否符合要求,各种检验原始记录是否规范等。

3.1.2血源监督是否执行血源划片原则,有无超采、频采等现象,核实供血浆者身份是否经公安部门确认,严格执行体检标准,规范供血浆者档案管理等。

3.1.3仪器设备监督需进行强检的仪器、设备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强检。

3.1.4废物监督工作中产生的医疗废弃物、废水是否按规定进行处理。

3.1.5血浆采集过程监督血浆采集前是否严格核对供血浆者的身份,采集血浆用的耗材是否符合质量标准,单采血浆机的电子称称量是否准确,采集后的血浆是否及时入库并按规定保存。

3.1.6物料监督是否对各类物料的生产资质进行审查,并索证保存;各类物料的保管是否按规定进行。

3.1.7档案监督检查各科室的工作记录是否真实、书写是否规范,各类技术档案是否按规定时限保存。

3.2外部监督:

3.2.1H1V初筛实验室评价参加各级疾病控制中心(CDC)对单采血浆站HiV初筛实验室所做的全测评。

3.2.2卫生学检测参加每年2次对单采血浆站工作场所的卫生、物表、空气、物料、消毒液以及医疗废水的处理进行的卫生学检测。

3.2.3卫生部门监督接受国家、省、市、县卫生行政部门的定期及不定期监督。

3.2.4室间质量评价(eQa)坚持参加卫生部、省级临检中心组织的eQa,以此来促进本站实验室检验水平的提高.

通过内部和外部的质量监督,确保了本站tQa体系的正常运转,在质量监督中发现的质量问题能得到及时的纠正,促进了本站质量管理工作不断地提高。

4完善的硬件设施是实施单采血浆质量管理工作的保证

4.1建立供血浆者信息管理系统,对单采血浆站的工作实行微机化管理我们建立起了指纹识别系统,有效地杜绝了供血浆者冒名顶替、频繁采集等问题,并使供血浆者供浆信息具有可追溯性。

4.2房屋布局合理,人流、物流分开;工作人员和供血浆者通道分开。特别是单采血浆站的实验室布局要按照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的规定,合理分区,并配备生物安全柜、洗眼器等生物安全防护设施和装备。

4.3配备先进的检验设备本站近年来先后添置了性能优越的进口酶标仪、加样器和洗板机等设备,为确保检验质量奠定了物质基础。

5建立质量管理持续改进体系是不断提高单采血浆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

要更好地保证生产用原料血浆的质量,单采血浆站就必须关注质量的持续改进,完善质量持续改进体系,将这个“增强满足要求的能力的循环活动”视为自己永恒追求的目标,强调只有坚持持续改进、不断提高工作质量、提高质量管理体系及过程的有效性及效率性,才能充分保证生产用原料血浆的质量。

5.1及时修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并开展培训根据国家新的政策法规要求和技术标准,及时修改单采血浆站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并及时培训。

5.2每月定期召开质量研讨分析会:对当月质量监督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通报,对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对违反质量管理规定的人和事进行处理,对存在的质量问题制定出整改方案和时限,并要求质控科到期检查整改落实情况。

5.3经常性地开展全员质量培训由此在本站树立起了全质量意识,形成了全员参与质量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

5.4外送人员培训本站经常性地选派质量管理工作人员参加卫生部、省卫生厅组织的各类单采血浆质量管理培训班,提高质量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

5.5每年做一次全面管理评审,旨在促进本站tQa工作得到不断地改进和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单采血浆站技术操作规程.2009.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单采血浆站质量管理规范.2006.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医疗废物管理条例.2003.06

医疗废弃物追溯管理篇6

指导思想是“移动”

医疗物联网的生命在于“物”和“网”。“物”就是对象,就是医生、患者、机械等;“网”就是流程,医疗的物联网概念,并不只是说看得见的物理的网络,这个网络必须提升到基于标准的流程。“联”就是信息交流,对象是可感知的、可互动的、可控制的。可见,医疗物联网的运行已经突破空间,覆盖了整个医院的工作。

业界认为,普及医疗物联网指导思想是移动,需要移动计算,需要智能识别。而移动医疗核心是管理观念的转变,从业务系统转向对象管理。在医疗行业最重要的对象就是患者,围绕患者的是医生、护士、药品、器械,所有跟患者有关的系统。如果把这些系统有序地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管理规范进行有序的管理,得到的基本的效果是所有的对象都是有序地进行,在控制下进行运作,这样医院物联网系统的正确运行就有了物质上的保障。

令业界关注的是,我国在嵌入式硬软件研发领域已取得重要进展,而嵌入式技术作为智能终端的关键技术,将在医疗物联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实践证实,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有效构建“电子医疗”体系,实现远程医疗和自助医疗,进而降低公众的医疗成本。还可以对采供血机构的血液进行自动识别和跟踪治理,对医疗废物进行电子监管,对问题药品实现快速跟踪和定位。

实现医卫资源的整合和结构优化

物联网技术在药品管理和用药环节的应用过程将发挥巨大作用。韩国政府决定,在2015年之前,国家50%的药物将配备使用RFiD技术来改善库存控制并减少错误处方的数量。政府官员一直考虑将RFiD技术作为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认为RFiD技术也将使制药公司节省约16亿美元,同时可找到不够标准的药物。

统计数字显示,美国医疗事故排在死亡原因的第五位,国外药物不良事件为所有非手术医疗疏失之首位。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将药品名称、品种、产地、批次及生产、加工、运输、存储、销售等环节的信息,都存于RFiD标签中,当出现问题时,可以追溯全过程。同时还可以把信息传送到公共数据库中,患者或医院可以将标签的内容和数据库中的记录进行对比,从而有效地识别假冒药品。另外,在用药过程中加入防误机制,包括处方开立、调剂、护理给药、患者用药、药效追踪、药品库存管理、药品供货商进货、保存期限及保存环境条件等。

从目前医疗信息化的发展来看,随着近年来医疗卫生社区化、保健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如果通过射频仪器等相关终端设备在家庭中进行体征信息的实时跟踪与监控,通过有效的物联网运作过程,可以实现医院对患者或者是亚健康患者的实时诊断与健康提醒,从而可以有效地减少、控制病患的发生与发展,这一点对于医疗卫生信息化的未来发展而言,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近年来,我国行医改和医疗信息化的成功进展为医疗物联网的普及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新医改的推动下,医疗信息化成为继金融、电信等行业之后,国内增长最快的应用市场之一。据统计,2009年我国医疗行业信息化投资规模约为90亿元,同比增速达20%。预计2010年,这一规模将达到120多亿元,增速将超过30%。全国各地医疗信息化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医疗物联网的实现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持,只有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共享服务,实现医卫资源的整合和结构优化,才能使医疗物联网的普及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效和加快普及医疗物联网,关键的是医疗信息的共享。所谓医疗信息共享,就是以前以医院为单位的封闭的医疗诊断信息通过网络实现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共享,从而更有效地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医疗信息共享包括医院各个科室之间、医院之间、医院与社区、医疗保险、卫生行政部门等多个层面。

普及医疗物联网的精华,在于它的全对象、全功能、全空间、全过程的管理,不管采用什么系统,都可以对这些对象进行管理,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应用都体现在对象管理。在医疗中最大的基地就是医院,如果医院能够按照这种模式进行整体,对医疗质量和安全都会有显著的提升。

人性化医患关怀

“物联网”时代的医疗场景大多发生在人们的家中――医疗系统借助简单实用的家用医疗传感设备,对行动不便的老人的生理指标进行监测,相关数据就可以实时上传给工作繁忙的子女和家庭医生,无论子女们和家庭医生身在何处,只要系统网络相连,子女们和家庭医生就可根据实际数据情况随时联络,以便对病患中的老人进行及时救助,并实时更新相关人的电子健康档案。对于一般的病症,医生可通过远程视频,远程操作智能机器进行干预,省去了患者往返于医疗机构在路途上所花费的时间,人们的生命也得以更长的延续。对于危重的病症,患者在家或者在赶往医疗机构的路上,就已经得到了相应的服务――医疗机构已根据接收到的患者体征数据做好一切接收患者的准备,患者到达时可直接进入诊治阶段。

江苏省政府决定,将运用物联网技术,通过服务热线、紧急救援系统、数字信息管理系统等形式,建立和完善机构养老管理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按照计划,将建造智慧养老模式下的老年公寓,采用电脑技术、无线传输技术等手段,在地板和家电中植入电子芯片装置,使老人的日常生活处于远程监控状态。

物联网无所不在的时代,人们的临终关怀也更加趋于智能化、人性化,人们可通过网络视频等方式随时知道病床上患者的情况,减少“没能见到最后一面”的遗憾。对于那些因为工作繁忙而无法亲自在家照顾幼儿的家长,“物联网”可以让他们更安心的工作,不必担心幼儿在家是否饿了、是否冷了、是否尿床,或者是否发烧了,因为“物联网”会根据幼儿的需求实时做出应答――及时喂奶、及时盖被、及时更换床垫,实时测量体温并把信息传给家长做出决断。也就是说,在计算机屏幕的一角,工作中的人可以随时监测发生在家中的一切情况,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成功的实践

在普及应用物联网领域已经取得可喜成绩的无锡市,其医药卫生系统正在积极探索物联网的应用。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利用医院现有的HiS、LiS等系统和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对患者、器械及药品的管理,用于实现对RFiD标签携带者跟踪定位,对其位置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存储、查询、预警,主要由标签维护、权限认证、实时监控与显示、数据查询、数据统计等功能模块组成。在患者医疗过程中,通过物联网技术可对患者就诊流程、患者身份、患者定位、患者诊疗、患者查询、母婴对应和危急预警等进行管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患者健康管理,既是RFiD技术在诊疗过程中应用的起点,又是患者健康管理在整个诊疗过程中应用的新平台。诊疗过程中的检查、诊断、治疗以及治疗完成后的随访,物联网技术都可以大显身手,特别是在改善就医流程、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等用方面都可能会彻底颠覆现有的医疗模式,在普及医疗物联网的基础上打造全新的医患管理和临床康复体系。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医生在巡床时利用轻便小巧的移动数据终端扫描患者的腕带,即可获知该患者入院后的所有给药、治疗、医嘱、病情等各类实时信息,再扫描输液的药品,即可获取患者用药的准确时间。以前对全病区的患者测体温需要近一个小时的时间,现在通过实时扫描录入,可将时间缩短至20~25分钟内。而在收费环节,通过医院内的无线局域网,所有收费项目自动记录处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医疗废弃物追溯管理篇7

[关键字]中医药;质量追溯;中药质量追溯;追溯技术;中药材追溯

[收稿日期]2013-05-23

[基金项目]澳门大学研究委员会项目[mYRG160(Y1-L2)-iCmS11-HH]

[通信作者]蔡勇,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医药信息化、搜索引擎、电子物流,tel:(0756)6126068,e-mail:

药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用药安全、临床治疗效果,因此药品质量问题历来为人们所重视,但目前中药质量现状却在一定程度上让人担忧。从中药的产地生态环境,选种栽培与养殖管理过程,以及采收与炮制加工,包装运输与贮藏过程,直到最后的市场销售环节,都面临着一定的质量安全挑战。

1背景

1.1产地生态环境尽管我国中草药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常见名贵药材有38种,常用中药材和饮片的品种有769种[1]。但是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中药产业“靠天吃饭”的生产模式已难以满足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多数中药材的原料取自于栽培/养殖。但是鉴于许多药农的不规范种植,如农业污水灌溉、施用污泥和磷肥、采矿以及工业“三废”排放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一些地方的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导致部分中药材产品中重金属含量超标[2]。

1.2选培种植过程中药材种植过程应做到“三分种、七分管”,在药材播种和采收地整个生长过程中,必须参考Gap规范进行作业。但是一些药农种植后缺乏管理,一些药农为追求更大的效益,过量施肥或者大量喷洒剧毒农药,致使农残超标,降低了中药材的质量[3]。

1.3采收过程中药材的采收季节与中药材的质量密切相关。不同的药用部位有着各自一定的成熟期,有效成分含量也不相同。但部分药农为了提前占据市场,采收时间过早,导致药材不成熟,药材质量下降[3]。

1.4加工炮制过程大部分采收的中药材除少数鲜用外,大部分需经过拣、洗、切、熏煮、干燥等加工炮制,才能达到药用要求。目前市场上充斥大量劣质药材,加工不规范,炮制加工的目的通常是增强药效,制约毒性,扩大其应用范围,但不规范的加工过程导致功效难求[3-5]。

1.5储藏过程中药材采收加工后,应及时进行包装、储藏。在此过程中,如果操作不规范或者储藏环境出现问题将发生药材霉烂、虫蛀、变色、泛油等现象,从而导致药材变质、影响甚至失去疗效,严重甚至产生毒副作用[3-5]。2000年7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版GSp正式施行,药品批发企业和零售企业进行了区分对待,中药材储藏过程得到了有效改善。

1.6物流环节中药作为一种需要特殊管理的“绿色物流”类型,要求流通过程无污染,不变质。但由于目前物流技术落后,物流基础设施不尽人意,相关信息体系不健全,物流人才缺乏,经济投入不够等原因导致中药物流在包装、运输、仓储方面存在困难[5-7]。

1.7市场销售在中药销售过程中造假、掺假行为屡见不鲜,不法商贩为了谋取私利,往往在药材中掺加大量杂质或药厂已经提取过有效成分的废弃药材[8]。通过对中国“四大药都”之一亳州市中医药交易市场的调查表明,中药市场缺少信息管理,需求关系无法跟踪;中药生产企业规模小,市场覆盖率不高;市场规范化、集约化经营程度不高,且购销假劣药材等违法犯罪活动时有发生[9-10]。

为保证中药的质量,保证中医药行业的赖以生存的优质药材资源,业界人士提出了建设中药质量追溯体系的建议,希望通过中药质量追溯和责任追究体系的建立,能够实现中药种植、加工、销售全过程的产品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质量可追溯。

2质量追溯体系的概述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把可追溯性的概念定义为“通过登记的识别码对商品或者行为的历史和使用位置予以跟踪的能力”[11]。

国外最早的追溯记载源于13世纪英国国王对天鹅的追踪。1997年欧盟为应对疯牛病问题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追溯体系[12],规定从2004年起,在欧盟范围内销售的所有食品都能够进行跟踪与追溯,并于2006年初开始实施《欧盟食品及饲料安全管理法规》,突出强调了食品从农场到餐桌的全过程控制管理和可追溯性[13-14]。美国2004年5月公布了《食品安全跟踪条例》要求所有涉及食品运输、配送和进口的企业要建立并保全相关食品流通的全过程纪录。近10年,英国、加拿大、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荷兰等各国政府部门相继出台了各种食品供应链的可追溯机制[14-17]。

在中国,追溯系统的引入行业与其他大多数发达国家一致,首先在畜禽产品领域内导入[18]。2002年农业部第13号令“动物免疫标示管理办法”规定:对猪、牛、羊必须佩戴免疫耳标并建立免疫档案管理制度[19]。2003年农业部组织开发设计了“农垦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并在北京一些农场完成了系统的测试和完善工作[20]。2003年国家质检总局启动“中国条码推进工程”,借鉴欧盟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国内实际情况,相继推出了《水果、蔬菜跟踪与追溯指南》、《农产品质量快速溯源过程中电子标签应用指南》、《牛肉质量跟踪与溯源系统应用方案》等规范和应用指南[21]。2004年,为了应对欧盟实施水产品可追溯制度,国家质检总局出台了《出境水产品溯源规程(试行)》和《出境养殖水产品检验检疫和监管要求(试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出台《肉类制品跟踪与追溯应用指南》和《生鲜产品跟踪与追溯应用指南》。2006年颁布实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制度;2007年3月15日,中国首个采用全球通用标识系统的可追溯体系在北京市家乐福双井店正式试用[19]。最近10年,中国更多的农副产品采用了追溯系统,如茶叶[22]、大米[23]、蜂产品[24]、农作物种子[25]、饲料[26]、番茄[27]等。

3关键追溯技术

几乎所有的追溯系统都需要一套高效完整的技术解决方案,其中涉及到的关键技术包括:标识技术、追溯码编码技术、可追溯信息平台数据同步技术、智能终端技术等等。近十年的发展,各个行业为实现本行业产品质量的追溯提供了很多的技术解决方案。

3.1标识技术建立质量追溯,标识技术是第一个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目前采用的主流标识技术有以下几个分类。①物理标识:对某些禽类采用耳标、烙印、纹身等,相对比较传统的追溯技术。②维码标识:主要有一维码,二维码标识。世界上约有225种以上的一维编码,其中流行的有UpC码、ean码、128码、三九码[28]。而二维码标识因为具有一定的容错性、适于手机终端识别、承载信息量大、价格便宜等优点而备受青睐,一般分为堆叠式(行排式)和矩阵式,其中矩阵式二维条码(Datamatrix和QRCode)运用比较广泛。③电子标识:在瘤胃、耳标中或皮下放置电子标识元件,以RFiD结合物联网技术在最新的追溯系统中应用中比较广泛。④生物技术标识:以Dna指纹鉴定、虹膜扫描、视网膜扫描为代表。

3.2追溯码编码技术国际物品编码协会(ean)和美国统一编码委员会(UCC)于1989年合作开发了UCC/ean-128码(简称ean-128)。其中ean.UCC系统的条码符号主要有ean/UpC,itF-14,UCC/ean-128条码3种,其中ean/UCC-128编码方式常见于追溯应用,也是大多数发达国家采用的编码方式。除此之外,也有一些自定义编码方式如新型农产品追溯编码[29]。

3.3可追溯信息平台数据同步技术大多数的追溯系统采用了多级分布式计算机存储技术存储可追溯的信息,一般分为部级、省级、市级等多级数据存储框架,通过XmL或者eDi数据格式进行级间数据的交换、同步与整合。近期由于虚拟技术和云计算的发展,大数据集中转移到云端的趋势比较明显。平台主流的开发技术是J2ee和.netFramework[30-33]。

3.4智能终端技术为方便最终用户追溯,追溯平台一般尽可能多的提供各种便利的查询方式,如电话、internet网络、手机短信、自助触摸屏终端等。在实际的追溯过程中,非常多的智能终端设备需要提供,如维码扫描器、RFiD读写器、智能溯源秤等[33-34]。结合二维码、3G技术和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的终端用户可以采用手机直接扫描二维码而进行网上追溯[35],这种简单易用的方式可能会是追溯的主流查询方式。

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无线互联网技术、虚拟技术、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及Key-Value数据库的发展,将会导致质量追溯技术无论从标识编码方式、数据存储方式、追溯平台的计算方式、终端的查询方式等都将带来新的突破。

4中药质量追溯体系的特点

尽管中药质量追溯体系与其他行业特别是农产品、食品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也有其特殊性,它包括以下几方面。①中药质量追溯的品种多,情况复杂。传统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据调查,全国用于饮片和中成药的药材有1000~1200余种[3]。在全国应用的中药材中,植物类药材有800~900种,占90%;动物类药材100多种;矿物类药材70~80种。由于中药材包括动物、植物及矿物三大类,因此药材产地、养殖过程复杂,区别非常大,导致中药材的质量追溯综合了鲜活产品、农产品、食品行业等多个行业的质量追溯特征。特别在中药材采收之前,不同的动植物需要采集的数据内容及标识方式有比较大的区别。②中药质量追溯过程比较长。中药质量追溯全过程应包括药材种植/养殖、采收、产地初加工、饮片生产、中成药生产、物流及市场销售等多个环节。根据中药不同的特性,有些中药材可以直接鲜用,有些需要炮制成饮片直接销售,而有些则需要走过追溯的全部阶段。因此,相对于其他行业,其特殊性表现在不同品种的追溯过程不同,而大多数中药质量追溯的过程较长,环节较多,同时每个阶段的专业人士所要求具备的专业技能差别也非常大。③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应该与中药质量标准鉴定直接相关。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应能为保障中药材质量安全提供支撑,但中药的质量与其他行业不同,真正中药质量是靠全过程的质量保证而生产出来的,而不能仅仅依靠控制种植/养殖环节、生产环节、加工流通环节就能解决中药质量安全问题,每个关键环节增加质量检测过程是非常有必要的。既然需要增加质量检测环节,就需要建立中药质量标准库,但目前所制定的中药材、饮片、提取物以及中成药的质量标准库还无法建立与追溯体系配套的数字化标准接口,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36]。

尽管中药质量追溯存在有特点和难点,但中医药界从来没有停止过这方面的研究,特别近10年伴随着其他行业的追溯体系的不断发展,关键的追溯技术越来越成熟,为中药质量追溯体系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接下来将对中药质量追溯体系发展现状进行简要回顾。

5中药质量追溯体系的现状

2004年4月30日欧盟出台了《传统药品法案》,规定2011年4月开始,中药的销售将受到严格的管理。面对国内外的严峻形势,如何保证中药材质量安全,让患者了解药品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了解其安全性,需要从源头严格把关[37]。

2008年2月,由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天津分中心承担的我国推进项目《全球统一标识系统在中药材种植产地溯源中的应用》通过了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条码推进工程课题的验收。该系统首次将现代条码技术应用于中药材的种植管理。目前该系统已应用于天士力现代中药资源公司在陕西、吉林、广西等地建立的药材基地[38]。

2009年,成都中医药大学利用物联网和电子标签技术,建立中药质量追溯体系,实现中药材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全程可追溯,此系统将按照计划陆续在四川省内几家大型医药企业试点应用,并逐步向四川各省乃至全国范围推广应用。

同年,在国际中医药博览会暨第25届全国中药材交易会现场,安徽省标准化研究院自主研发的“亳州市中药材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正式登台亮相。有了该追溯系统,中药材发现质量问题,可直接追到药材经销商和销售点。据介绍,亳州市中药材质量安全追溯系统采用全球统一标识系统(GS1系统)为核心技术,对全市中药材交易中心所有摊位销售的中药材编上全球统一标识――“条形码”,一旦发现有药品质量问题,通过“条形码”可追溯到中药材经销商和销售点。政府监管部门和中药材生产经营企业,也可根据“条形码”标签对问题产品进行预警和实施召回。此外,该系统还广泛应用于中药材种植、生产、加工、贮藏、运输等其他环节,实现对中药材质量控制的全过程条码追溯,提高中药材质量安全监管的自动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39]。

2010年6月中央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正式明确商务部为药品流通行业主管部门,长期以来,中药材市场一直由国家多部门负责管理的局面被统一,商务部委托中国中药协会市场专业委员会承担了《中药材流通编码标准》的编制工作,组织中药、编码、物流、信息、管理、物联网等跨行业专家编制完成《中药材流通编码标准》,并开发基于全国统一编码的中药材流通追溯系统并开始实地测试[40]。

2011年,由成都中医药大学牵头,四川省内多家药材、电子信息企业共同研发的全国首个中药材溯源系统在成都启动。该系统将通过对中药材设置电子标签,建立质量追踪体系,实现中药材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全程可追溯[41]。2012年,业内人士对部分名贵中药材如鹿茸进行了追溯方面的研究[42]。

2012年10月22日,国家商务部办公厅和财务部办公厅共同了《关于开展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的通知》,为河北保定市、安徽亳州市、四川成都市和广西玉林市开展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保驾护航。同时颁布了一系列的建设规范和管理要求,包括《国家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规范》、《国家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主体基本要求》、《国家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统一标识规范》、《国家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设备及管理要求》、《国家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技术管理要求》,为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技术和管理指南,使可追溯成倒逼机制[43]。不仅如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还因此建立了一个《国家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系统平台(http://),目的是“运用这套系统,消费者可通过手机短信、互联网、药店终端信息,在任何时间、地点,了解所购买中药材从种植、加工到流通环节的全流程情况”,并且在系统平台上给出了追溯示意图,见图1。

6结论

通过上面对中药质量追溯现状的回顾,可以得出以下一些结论。

中国中药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开始启动。自从2012年10月国家多个部委联合颁布了《关于开展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的通知》开始,中药质量追溯体系的建设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中药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开始全面启动。尽管开始的步骤只体现在中药材流通领域,但也吹响了中药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的号角,充分证明了国家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

中药质量追溯体系亟待理论完善。通过上面的中药质量追溯的特点分析可知,中药质量追溯有其特殊性,特别是多个环节都需要专业的质检部门的介入,是大部分其他追溯体系所不具备的。而目前中药质量追溯全体系的理论研究很少,现有的追溯体系大部分借鉴了其他行业的技术手段和方式,缺少符合行业个性特点的创新性,相关的文献资料也非常匮乏。

图1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

Fig.1SchematicdiagramofChineseherbalmedicinecirculationtracingsystem

目前大部分中药追溯体系建设实际上是对中药材进行追溯。真正的中药质量追溯不应该仅仅包括对中药材的追溯,还应该包括中药饮片及可能的中成药阶段的追溯。除此之外,还应该有中药检验检测部门的参与及对照中药标准的对比分析数据的追溯。

中药质量运营机制和管理模式亟待进一步研究。通过上面的一些文献资料回顾发现,研究追溯技术与追溯平台方面的文献较多,研究追溯管理与运营模式文献甚少,而研究中药质量追溯方面的管理与运营模式的资料就更少了。但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药质量追溯体系必须管理先行,没有管理和良好的运营机制的体系只能是“昙花一现”,无法保证整个体系健康有序的发展,因此对中药质量追溯体系的管理与运营模式的研究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中国药典.一部[S].2010:42.

[2]宗良纲,李嫦玲,郭巧生.中药材中重金属污染及其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95.

[3]乔晓辉.影响中药材质量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22(10):1728.

[4]高攀峰.近几年中药材质量分析及建议[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9):63.

[5]马逾英,龙兴超,卢晓琳.中药材流通领域现状及对策分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2(1):79.

[6]曹鹏,王媛,娄坤等.浅议中药材流通领域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11):2062.

[7]吴志利,李璨,游娟.发展我国中药材物流的建议[J].中国药房,2011(47):4417.

[8]李晓.中药材市场的现状和中药材质量问题[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3):133.

[9]刘文丽.浅谈基层中药饮片市场现状及其思考[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5):52.

[10]吴春华.从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看我国药材市场现状及对策研究[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08,12(3):178.

[11]eGolan,BKrissoff,FKuchler,etal.traceabilityintheUSfoodsupply:economictheoryandindustrystudies[m].USDepartmentofagriculture,economicResearchService,2004.

[12]SchwgeleF.traceabilityfromaeuropeanperspective[J].meatSci,2005,71(1):164.

[13]Bertolinim,Bevilacquam,Bevilacquam,etal.FmeCaapproachtoproducttraceabilityinthefoodindustry[J].FoodControl,2006,17(2):137.

[14]mousavia,mSarhadi,aLenk,etal.trackingandtraceabilityinthemeatprocessingindustry:asolution[J].BritishFoodJ,2002,104(1):12.

[15]SmithGC,JDtatum,KeBelk,etal.traceabilityfromaUSperspective[J].meatScience,2005,71(1):174.

[16]oparaLU.traceabilityinagricultureandfoodsupplychain:areviewofbasicconcepts,technologicalimplications,andfutureprospects[J].JFoodagricenviron,2003,1:101.

[17]StanfordK,StittJ,KellarJa,etal.traceabilityincattleandsmallruminantsinCanada[J].RevScitechoffintepiz,2001,20(2):510.

[18]涂传清,王爱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机化研究,2011,33(03):16.

[19]王波,王顺喜,李军国,等.农产品和食品领域可追溯系统的研究现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0):108.

[20]朱秀岩.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n].农民日报,2004-3-30(3).

[21]赵岩,吴莉宇,王强,等.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建立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9,512(18):323.

[22]陈志雄,周昱.企业茶叶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建立[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2,3(1):69.

[23]吕妍.大米质量追溯系统启动施肥用药信息一“输”即知[J].农药市场信息,2011,408(9):42.

[24]李熠,鄂越,赵静,等.蜂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在我国的研究进展[J].中国蜂业,2011(Z8):37.

[25]陆海锋,缪丽霞,刘荣宝,等.农作物种子全程质量监管追溯系统的设计[J].中国种业,2012,213(12):22.

[26]李军国,邓晓文,李俊,等.饲料生产过程控制与质量追溯系统编码方案设计[J].饲料工业,2013(3):1.

[27]林真,陈健,施磷,等.生鲜番茄跟踪与追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2,32(8):5.

[28]胡军,曾凡兴,周松林,等.猪肉产品流通追溯中的一维编码技术比较研究[J].科技广场,2012,129(8):101.

[29]杨信廷,钱建平,张正,等.基于地理坐标和多重加密的农产品追溯编码设计[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7):131.

[30]杨信廷,钱建平,孙传恒,等.蔬菜安全生产管理及质量追溯系统设计与实现[J].农业工程学报,2008,126(3):162.

[31]任守纲,徐焕良,黎安,等.基于RFiD/GiS物联网的肉品跟踪及追溯系统设计与实现[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10):229.

[32]胡肄农,陆昌华,王立方,等.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及分布式数据采集平台的建立[C].北京:中国数字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学术研究研讨会,2005.

[33]徐龙琴.基于web的亚热带水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1,32(4):1174.

[34]张泽建.基于物联网的车桥质量追溯系统[J].物流技术:装备版,2012(16):57.

[35]孙平安.基于3G网络与二维码的产品追溯防伪技术及应用[J].武夷学院学报,2012,31(4):70.

[36]王峥涛.中药质量标准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天然药物,2006(6):403.

[37]王梦思.鹿茸产品可追溯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2.

[38]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天津分中心.全球统一标识系统在中药材种植产地溯源中的应用[eB/oL].[2008-02-26].http://.cn/news/article.aspx?id=4452.

[39]大众标准化小组.安徽中药材质量安全实现可追溯[J].大众标准化,2009(9):1.

[40]张东风.中药材市场平抑价格有成效[n].中国中医药报,2011-11-21(2).

[41]盛利.全国首个“中药溯源系统”研成[n].科技日报,2011-1-24(6).

[42]王梦思.鹿茸产品可追溯系统中鹿茸加工环节的关键数据元规范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9):17.

[43]中国商务部,中国财政部.关于开展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的通知[n].国际商报,2012-10-26(2).

Developmentofqualitytraceabilitysystem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CaiYongHUHaoniJing-yunwanGYi-tao

(1.informationtechnologyCollegeofBeijingnormalUniversityZhuhaiCampus,Zhuhai519087,China;

2.StateKeyLaboratoryofQualityResearchinChinesemedicine,instituteofChinesemedicalSciences,

Universityofmacau,macao,China)

[abstract]thedevelopmentofChinesemedicineisdirectlyrelatedtothequalityandsafetyissues,ithasdrawngreatattentionofpeople.Chinesetraditionalmedicinequalityissueinvolvestwoaspect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tselfandhuman.inordertopreventman-madeorillegalfactorsledtothedecreaseofthequalityofth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orsecurityrisk,itneedstoestablishafeasiblesystemtoguarantee,inwhichtheconstructionanddevelopment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qualitytraceabilitysystemisanimportantdirectionofthedevelopmentofth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thefuture.thispaperfirstreviewsthedevelopmentofqualitytraceabilitysystemstatusandcriticalretrospectivetechniques,thenintroducedcurrentdevelopmentstatusofqualitytraceabilitysystem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QtS-tCm),pointingoutthecharacteristicsofQtS-tCm,andfinallygiventhecurrentresearchfindingsofQtS-tCm.

医疗废弃物追溯管理篇8

   企业环境负债与其它负债,特别是与正常交易中的负债有很多不同点,这也决定了企业环境负债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该比其它负债会计要素具有特殊性。

   一、环境负债的特点

   企业环境负债是指由于过去或现在的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而承担的需要在未来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义务。它是企业承担的各种负债之一,具有企业一般负债的基本特征,如现实性、主体性、强制性、可计量性和时限性,同时也有自己的特殊表现。

   (一)环境负债不同于企业一般债务的表现是非直接交易性。企业的一般负债大多是由于现实交易和法律规范的要求形成的,如购买行为形成的应付款项、使用人力资源形成的应付薪酬、由于交易形成的流转税、交易成果引发的所得税和其他税费等。企业的环境负债也有类似成因导致的,如购买排污权形成的负债;更主要的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和结果引发非直接交易性责任的承担。如生产过程的废弃物排放的环境损害罚款和环境赔偿等,这不是确切的交易行为直接形成企业的现实义务,而是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后续确认和计量。

   (二)环境负债具有明显的外部性。企业到底承担多大的环境责任,具体表现为多大数额的环境负债,不是企业自身能够决定的,它取决于自然界的承载能力和净化能力的强弱、社会环境意识水平、所在区域的环境要求和环境法律的完备程度、社会环境管理机构的监督与制约能力、企业的影响力等众多非交易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企业和个人均把废弃物的排放看成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人类的生活、企业的生产必然产生废弃物,就必然要排放,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环境污染;当人们意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时,又有很多人认为,整治环境污染是社会管理机构的责任,企业不应承担治理和预防污染的责任;现阶段,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均对环境问题给予关注,也承认企业和个人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并开始注意开展环境保护,接受了对环境影响后果责任的承担。但是,即使企业可以计量自身废弃物的排放量和排放浓度,仍然不能够明确可能承担的环境负债的准确数额,因为前述的诸多非交易因素影响也非常重要。如果区域环境承载能力比较强,法律和社会规范要求的环境控制水平低,企业所承担的环境负债就可能相对较小;反之,承担的环境负债就会相对较大。同样,企业在当地的社会影响力越强、其影响执法者的能力也就越强、也就越有可能得到社会管理机构的庇护,其直接承担的环境负债就会相对较小;反之,就会承受法律和社会规范规定的环境责任,环境负债就会多一些。

   (三)环境负债具有相对滞后性。企业一般性负债,在相关交易或事项发生时就已明确需偿付的金额、还款期限、还款方式等内容。相对于此,环境负债的确定一般不是发生在废弃物排放或污染发生的那一时间,而往往会在排放或污染行为发生之后的某一时间被确认或提出。特别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形成的环境污染和产品环境质量问题导致的赔偿责任,一般会与污染或产品交易的发生时间相差很远。

   (四)环境负债具有追溯性和连带性。主要体现在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本身的广泛性、影响的严重性和长远性。如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泄漏事件造成的环境污染,其影响面积之大、损害之严重、时间之久远都是非常明显的。针对这种状况,各国的环境立法大多对环境污染的责任采用了追溯原则。美国1980年颁布的《综合环境反应、赔偿与责任法案》就凸显了追溯原则:造成危害物质泄漏的肇事者要承担全部的清理和恢复原状的责任。其中对责任人的界定如下:

   1.已经产生废弃物的现有拥有者和经营者;

   2.在处理废弃物时产生泄漏的拥有者和经营者;

   3.处置有害物质的安排人;

   4.选择处置有害物质的运输人。在日本,负有环境监控职责的政府也会成为现实的环境责任承担者,并因此承担环境赔偿责任。几年前,日本东京法庭针对引起大众注目的汽车污染影响健康的控诉官司做出裁决,判定受到柴油废气污染而引起相关健康问题的居民胜诉,日本中央及东京市政府必须支付赔偿金给这些居民,总共要向99位原告中的7人支付总额为7900万日元的赔偿。这个案例也具有追溯赔偿的性质。

   企业生产经营的持续过程中会形成多种形式的债务,有经营性质的,也有非经营性质的。但环境负债归根结底还是生产经营活动引发的负债,没有相应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就不会产生相应的废弃物,也就不会发生企业的废弃物排放。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环境保护本身就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一部分,环境责任形成的负债,也是企业经营性负债的一部分。会计核算之所以把环境负债与其他负债适当地加以区分,一是要使企业内部的管理者、生产者明确企业生产经营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二是要合理、准确地确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环境损害给企业财务上带来的损失;三是为了客观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和环境业绩。

   二、环境负债的确认、计量与核算

   由于环境负债既有企业一般负债的特点,又有自身的特殊性,使得环境负债的确认、计量也比较复杂和具有不确定的特征。按照对环境负债的把握程度,可以把环境负债分为确定性环境负债和不确定性环境负债。

   (一)确定性环境负债的确认

   确定性环境负债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环境影响(废弃物排放、有毒物泄漏、环境违法违规)引发的、经有关机构(法院、仲裁、环保执法)做出裁决而应由企业承担的环境负债。主要包括:排污费、环境罚款、环境赔偿和环境修复责任引发的环境负债。

   1.环境违法违规责任的认定。环境违法违规责任是指企业违反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由环境保护执法机构对排污者征收的排污费、做出的污染罚款决定而承担的环境债务。根据《环境保护法》及其有关规定,环境保护部门有权对预防环境污染设施没有建成或没有达标而建设项目投入使用、未经环保部门同意擅自拆除或闲置防治污染设施、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而造成环境污染以及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应予罚款的行为进行罚款处罚。

   2.环境赔款责任的认定。环境赔款是由于企业排污对他人造成了生产、生活损害,通过协商、裁决或判决,企业应当向受害人支付赔偿金的事项。环境赔偿的认定主要取决于企业是否排污和是否给其他人造成损失两个方面事实的认定。我国《环境保护法》和《民法通则》都有明确规定:企业已污染和破坏环境,侵害他人的环境民事权益的,应当承当民事法律责任,主要就是经济赔偿责任。赔偿的范围包括:医疗费、误工费、生活赔偿、财产损失赔偿等,实际上还包括后续影响性赔偿(对他人生产、生活的后续活动的持续影响)。有人认为,环境赔款还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李连华,2001),即企业只要在客观上对他人造成了人身、财产和环境权益的损失,即使没有主观的故意,也应承担赔偿损失的责任。对于企业环境负面影响来说,笔者认为不存在所谓的“无过错责任”,而是明显的“有过错责任”。这种“过错”就是企业排污行为的客观存在。如果企业没有排放废弃物、没有造成相应的环境污染或环境损害,企业还会承担由此造成的环境赔款责任吗?记得有过这样的一件诉讼:一居民在另一居民的房前建起了足以影响原居住者采光的高层住宅,原居住者要求后来居住者拆除其建筑,或者支付对其采光权的赔偿。后来者虽然没有主观故意的损害,但他侵害他人的权益已经变成事实,而这种居民享受自然的权利是不容侵犯的。因此,后来者的行为是有过错的,是过错责任。交通事故中无过错责任最具说服力,相对于此,在废弃物、污染物排放方面,企业对环境的污染本身就是事实、就是过错,应当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

   3.环境修复责任的认定。环境修复责任是指对自然生态环境开发、利用或污染的行为人在开发、利用或污染之后,清除污染、恢复环境原貌的责任。西藏自治区经贸委、国土资源厅、环境保护局决定,在江河源头保护区内、青藏铁路周边、风景名胜区、旅游线路旁和主要草场、湿地进行沙金矿开采的29家矿山予以关闭,注销其开采黄金矿产批准书、采矿许可证手续;还对19家矿山进行限期开采,1-2年进行回填复垦;同时对另外11家矿山企业做出了继续进行整顿的决定。有关部门还向其他矿山提出了加大对保护环境和恢复生态投入力度的明确要求,如不符合采矿条件,同样将被关闭取缔。应当说明:这种责任既有法律强制性质,也有道德义务性质。(二)确定性环境责任的计量

   环境责任导致环境负债的确认和计量是很简单的,如排污费、环境罚款和环境赔偿,通常是由环境执法部门或司法程序确定。这些环境负债的计量也很简单,可直接根据环境执法机构的罚款金额或法院裁定的金额进行计量即可;相反,有些责任的认定和负债的计量是复杂的和不确定的,如环境修复责任的认定及其导致的环境负债的计量。对于法律、法规强制要求性的环境修复责任,企业可以按照相关规定的提取比例和提取标准进行计量。对于企业自律性环境修复责任,可以根据企业决策机构或专业咨询机构的测定,考虑企业自身的承受能力,均衡企业社会责任、社会环保形象、环保目标等诸多因素综合确定提取的标准和提取比例。在企业持续经营过程中,提取的比率和金额也可能是不断变化的。引发这种变化可能是多种原因,如:企业承受能力的增强和企业形象的更慎重考虑,企业可能提高提取比例;还有对环境修复费用的重新测定或评估,导致对环境修复责任的判断发生变化;企业环保目标的修正等。

   (三)确定性环境负债的核算

   对于环境罚款和环境赔款,在传统会计核算和我国现行会计核算体系当中,均视为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财务事项。因此,一般记入“营业外支出”项目之中,在环境罚款和赔偿确定时:

   借:营业外支出——罚没或赔偿

   贷:其他应付款或银行存款

   现行会计制度下,对处于诉讼或纠纷的环境事项,要根据可确定程度的具体情况做出会计处理。对于可以评估预期的责任承担结果的环境纠纷事项,在最终裁决出现以前,应当合理计提损失准备:

   借:营业外支出

   贷:预提费用——预提环境费用

   对于不能合理评估预期结果的未决环境纠纷事项,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的补充资料中予以披露。

   由于处理结果完全记入营业外支出,因此可以说,上述会计处理是基于把生产经营活动所引发的环境负面影响问题看成是与企业的正常生产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事情。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及其会计处理方式有很大的不足之处。前文已经说过,企业的环境影响恰恰是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引起的,若没有这些生产经营活动,就不会产生相应的环境影响。因此,上述会计处理方式的选择与企业环境问题的实际状态和环境问题的因果关系不相符合,应当予以修正。笔者建议:应当将环境责任的承担视为企业环境管理责任的一部分,作为企业管理业绩评价的重要事项和指标予以考虑,所发生的排污费、环境罚款和环境赔偿,应视为必要的管理支出。至于是否要在交纳所得税时给予扣除,可以另行研究。建议上述会计事项应按照如下方式处理:

   环境罚款或环境赔偿裁定时:

   借:管理费用——环境管理费用

   贷:其他应付款或银行存款

   计提可能的环境责任准备时:

   借:管理费用——环境管理费用

   贷:预计负债——预提环境费用

   也有部分人士认为,应当进一步把环境罚款、赔偿和修复责任看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经营成本。因为它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造成的环境损害必须付出的代价,尽管这种支出具有相对滞后的特点,但毕竟是同产品生产、劳务提供、产品销售直接相关的支出,应当计入生产经营成本。就事实而言,这种观点应当是合理的、正确的,但会计处理会比较困难;况且企业目前的成本核算主要是制造成本核算,并非完全成本核算,所以,作为管理费用处理环境责任费用应该是比较适当的。

   (四)非确定性环境负债的确认、计量与核算

   非确定性环境负债,也称为或有环境负债,是指由于企业过去生产经营行为引起的具有不确定性的环境责任。在过去的企业会计业务中,人们很少关心企业环境责任引发的潜在环境责任承担问题,只有在切实遭受环境处罚和赔偿时,再作为一项营业外支出项目处理,这种处理方式缺乏稳健性,所提供的信息也是不完善的。企业环境会计应当借鉴或有负债的理论与实践来处理环境影响责任问题。如果环境责任发生,且其导致的损失金额可以合理地予以估计,就采用基础,计提或有损失:

   借:管理费用——环境管理费用

   贷:预计负债——预计环境负债

   如果对企业的环境影响责任的发生属于“有可能”状态,则可以不计提或有环境负债,但要在会计报告的补充资料中予以披露;如果企业环境影响责任发生的概率很小,则可以不预提也不披露。

医疗废弃物追溯管理篇9

 

2021年,区局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将紧紧围绕“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这一战略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与区委、区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工作要求,从夯实监管基础、巩固创建成效和创新监管方式等方面着手,严防、严管、严控食品安全风险,牢守食品安全底线,不断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效能,推动全区食品安全水平再上新台阶。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关于“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的总体要求,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和“四个最严”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巩固深化市民满意的食品安全城区创建成果,全力以赴迎接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评价验收,坚持稳中求进,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机制,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规范食品安全秩序,提升食品安全水平,守好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和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底线,提升市民对食品安全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二、主要工作任务

(一)继续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各项工作

1.继续加强冷链食品监管。落实经营者主体责任,督促重点场所严格落实“双必”措施;督促市场开办者、食品生产经营者索取消毒证明;督促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落实核酸检测和疫苗接种要求;督促冷链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信息追溯主体责任,及时上传冷链食品追溯系统;严格实施食品及环境管控,做好重点场所的冷冻食品和物品表面等动态监测;督促经营者保持经营场所环境整洁干净,对冷链食品储存、运输、加工、经营场所环境加强清洁消毒,并做好每日消杀记录。

2.全力保障集中医学观察点供餐安全。督促集中医学观察点供餐单位遵循食品操作卫生规范,防止生熟交叉污染,确保食品烧熟煮透,做好餐饮具清洗消毒。(责任部门:执法大队、各市场所;任务时间:全年)

3.加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食品安全监管。加强对大中型超市、学校、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等单位食堂以及饭店等餐饮服务单位的监管力度,督促相关单位认真落实食品安全和疫情防控主体责任。

(二)全面落实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

4.突出重点补短板。以商业综合体内的餐饮单位、超市,沿街小型饭店、饮品店、现制现售,农贸市场、生鲜超市,网络食品经营第三方平台及入网食品经营者为主要对象,开展“四项”质量提升专项行动,严格执行食品安全信息公示制度、原料进货查验制度、人员健康及场所卫生管理制度、食品贮存管理制度、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制度、临保食品信息提示及过期食品销毁制度、投诉处置制度,打造商业综合体为食品安全示范商城,提升辖区沿街小餐饮单位的食品安全水平,督促市场主办方、网络第三方平台及经营者落实第一主体责任,整体提升本区食品安全水平。(责任部门:各市场所;任务时间:1-6月)

5.推动特色树标杆。继续推进食品生产企业质量提升,督促食品生产企业严格按照HaCCp的要求,落实食品安全关键点控制措施;推进食品生产企业供应商审核,建立并实施供应商检查评价制度,督促生产企业开展主要原料和食品供应商检查评价。继续在全区范围内开展食品安全百千万示范工程建设活动,建设一批示范单位,树立一批先进典型,推广一批先进经验,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多层次食品安全示范群,进一步增强企业食品安全意识和自律意识,促进食品经营单位管理升级和健康发展。结合 2021年“餐饮从业人员培训年”,开展餐饮从业人员素质提升,聚焦从业人员和食品安全管理员培训考核,进一步扩大“食安课堂”在线培训平台覆盖范围。全面提升餐饮从业人员素质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管理能力,解决从业人员“不懂法、难整改”等突出问题。(责任部门:执法大队、各市场所;任务时间:全年)

(三)全面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

6.继续加强食品生产经营监管力度。按照“九宫格”监管的频次要求,通过“双随机+网格化”监管方式,开展分级分类监管。针对高风险业态,结合相关专项行动,督促严格落实进货查验、加工操作、清洗消毒和人员管理制度,确保经营过程持续可控。加强养老机构食堂、学校食堂的日常监管,提升老年助餐、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水平。加强对网络食品销售、网络餐饮服务的监管,保证线上线下餐饮同标同质。加强特殊食品监管和保健食品整治,继续开展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清理整治行动和基层综合治理行动,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经营行为。及时处置食品安全相关的举报投诉,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生产经营行为的打击力度,以“行刑衔接”为突破口,从严查处一批违法案件,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形成长效监管机制(责任部门:执法大队、各市场所;任务时间:全年)

7.继续加强监督抽检和后处置工作。根据辖区特点,制定徐汇区食品安全自主抽检计划,在去年自主抽检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监督抽检覆盖面,在类别、项目、企业类型、区域和业态上实现全覆盖,提高抽检靶向性;同时,按时完成市局布置的常规抽检和专项抽检任务,努力提高阳性发现率,提升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对抽检不合格和问题产品的后处理工作,做好监督抽检信息的工作。(责任部门:食品监管科牵头,执法大队、各市场所配合;任务时间:全年)

8.继续推进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以新开办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为重点,持续推动经营者贯彻落实《上海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办法》,在实现对纳入本市追溯品种目录管理的主要食品和保健食品信息追溯覆盖率和上传率两个100%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单位范围,推动小型食品经营者主动纳入追溯范围。加强对食品、保健食品和食用农产品的信息追溯管理,在日常监督检查中重点检查追溯信息录入情况。(责任部门:执法大队、各市场所;任务时间:全年)

9.持续推进餐饮企业废油排放问题综合治理。加强对餐厨废弃油脂产生单位的监管,并会同绿化市容部门规范餐厨废弃油脂收运处置工作,对油水分离器按照使用情况开展全面检查。(责任部门:执法大队、各市场所;任务时间:全年)

10.巩固无证无照食品经营整治工作成效。对新开无证照食品经营单位坚决予以查处取缔,防止无证照食品经营回潮。对取得许可和小餐饮临时备案的食品经营者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和《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aBC规范化管理》的要求,全面提升小型餐饮服务提供者临时备案管理水平。(责任部门:各市场所;任务时间:全年)

11.完善体系建设,做好应急处置和重大活动保障。采取综合措施,加大隐患排查和整治力度,有效防控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发生。加强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加强突发事件涉案食品的应急评估。妥善处置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会同区卫生健康部门及时开展调查,依法采取控制措施,防止或减轻社会危害,及时回应食品安全舆情和社会关切。进一步加强食物中毒报告、调查和处置工作,提高食物中毒应急处置工作效率和应急处置能力。聚焦进博会等重大活动,完善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五级保障体系,统一组织指挥,统一调配全局监管资源,切实保障重大活动的食品安全。(责任部门:食品监管科、执法大队、各市场所;任务时间:全年)

12.继续推进食品经营单位落实垃圾分类、禁限塑令管理和长江禁捕有关规定。按照《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规定,针对食品经营单位,积极宣传推广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要求,鼓励使用绿色环保的餐饮具和包装材料,不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餐饮堂食和外卖服务禁止提供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餐具(刀、叉、勺)、塑料吸管和塑料购物袋。对于拒不履行分类管理义务、拒不整改的单位,依法严肃处理。对水产品特别是捕捞水产品严格索证索票,不得收购、加工、销售长江非法捕捞渔获物,规范店招、菜单等广告表述,不得虚假宣传。(责任部门:食品监管科、网监科、质量认证科、执法大队、各市场所;任务时间:全年)

13.继续推进“智慧食安”监管平台建设。推进高风险食品经营单位“明厨亮灶”、视频监控及智能分析系统建设,进一步扩大“明厨亮灶”、视频监控系统的覆盖范围,将更多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远程监控视频、现场检查影像纳入区局监控平台,为实现“智慧食安”平台打好基础。(责任部门:办公室、食品监管科牵头,执法大队、各市场所配合;任务时间:全年)

(四)全面推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14.加强对网络订餐平台、入网餐饮单位以及送餐人员的监管,推动第三方网络订餐平台和入网餐饮单位落实主体责任,主动使用“食安封签”,避免送餐员直接接触食品,降低食品安全隐患。完善第三方订餐平台无证照食品生产经营者发现举报奖励机制,形成稳定的志愿者队伍,让无证照食品经营者在订餐平台无立足之地。继续贯彻食品安全“四个最严”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发挥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城市网格化管理、基层综合治理、“一网统管”的优势,加强资源整合和统筹协调,强化部门间工作通报和协作。加强社会共治,充分运用各类载体,持续推进特殊食品安全宣传进农村、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网络等活动,引导消费者科学、理性、知情消费。(责任部门:食品协调科、食品监管科;任务时间:全年)

(五)全面提升监管干部能力水平

15.根据最新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要求,及时修订食品生产、流通、餐饮监管各环节的作业指导手册,对监管干部日常监管工作开展流程、检查内容和判定标准进行统一规范。根据区局干部带教计划,做好食品条线带教工作,采取理论培训和现场带教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食品监管法律法规、标准规程、执法检查、应急处置和快检操作的培训。通过培训,使监管干部熟练掌握食品安全监管业务,在日常监管和应急处置中提高问题发现率,提升现场应急处置能力。(责任部门:食品监管科、执法大队、各市场所;任务时间:全年)

三、重点专项工作

(一)迎接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评价验收

16.全面对标对表,落实职责分工。根据《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评价细则》等规定和国务院食安办有关要求,结合本区实际,进一步明确任务、细化方案,落实责任分工、把握工作节点,有序推进,确保各项评价要求落实到位。(责任部门:食品协调科、食品监管科、各相关科室;任务时间:1-2月)

17.全面查找短板,开展治理提升。全面对照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评价细则及责任分解表,通过加强日常监管与第三方巡查暗访相结合的方式,查找问题和薄弱环节,通过加强指导与第三方辅导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落实整改措施,补齐短板。全面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落实,牢牢把住食品生产企业的源头安全责任,普及生产过程智能化追溯体系,抓住商业综合体和沿街商铺两个重要载体,实施餐饮服务单位与超市卖场治理双提升,加强从业人员培训,进一步提升小餐饮、小便利店、小食杂店、网络食品经营者等单位的规范经营水平。(责任部门:食品监管科、执法大队、各市场所;任务时间:1-6月)

18.全面宣传动员,营造创建氛围。运用各种宣传工具和媒体,覆盖社区、学校、商圈、商业街、超市、餐饮服务单位等场所,进一步普及食品安全科普知识,大力宣传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重大意义,提高市民和学生的食品安全基本知识知晓度与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区的知晓率,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责任部门:食品协调科、各市场所;任务时间:1-6月)

19.全面冲刺固守,迎接国家验收。督促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对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第一时间落实整改,防止回潮和反复;加强动态管理,确保重点区域、重点场所、重点单位全面达到评价验收要求,督促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切实形成常态长效规范化生产经营管理机制,固化创建成效,提升食品整体行业水平,以最佳面貌迎接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评价小组的验收检查。(责任部门:食品协调科、食品监管科、各相关科室、执法大队、各市场所;任务时间:1-6月)

(二)迎接国家卫生城区复审验收

20.针对去年市、区两级复审反馈的食品“三小”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加强工作力度,指导到位、督促到位、整改到位,做到不失分、少失分,确保国家卫生城区复审通过。(责任部门:各市场所;任务时间:全年)

四、工作要求

1.细化方案、落实责任。相关科室、执法大队和各监管所要把握工作的重点,聚焦工作主业,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结合辖区实际,制订相应工作计划,提出具体任务和工作措施,明确完成各项工作的时间节点,组织开展监督检查,将食品安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积极创新、打造亮点。相关科室、执法大队和各监管所要紧紧围绕年度重点,在远程智能监管、食品从业人员在线培训等工作推进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拓展新标准、新技术、新手段的内涵和外延,创新监管手段,打造监管亮点,进一步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落实主体责任,规范管理,实现食品安全监管由“他律”向“自律”、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不断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3.加强指导、完善考核。相关科室要进一步加强对各所队的业务指导,及时解答所队在日常监管中碰到的难点、难题,指导所队高质高效地开展监管工作;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考核方案,对所队监管任务的完成进度及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加强督查考核。

 

 

 

医疗废弃物追溯管理篇10

地沟油是垃圾油,极不卫生、质量极差,过氧化值、酸价、水分严重超标的非食用油。它含有毒素,一旦食用,则会破坏白血球和消化道黏膜,引起腹泻、强烈腹痛,以至食物中毒,甚至致癌,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如何保证食品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严厉打击地沟油违法犯罪,防止地沟油流入餐桌,让老百姓吃上放心油,成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重中之重。

本文为了解餐饮服务环节地沟油监管现状,阐述了食品药品监督检测环节的监管难度,分析各监管部门间分段管理,难以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从餐厨废油和废弃物的回收、处置方式监管、执法立法、建立长效监管机制等几个方面,叙述了加强餐饮服务环节地沟油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从而杜绝地沟油回流餐桌,保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餐饮服务环节地沟油监管现状

地沟油上餐桌,早在20世纪90年代在国内报道。各级监管部门一直在严厉打击地沟油违法犯罪活动并严厉查处一些地沟油案件。然而,20年过去,地沟油事件屡禁不止,却有愈演愈烈的态势,近日大有跨省市的地沟油犯罪网络,跨地域的集掏捞、粗炼、倒卖、深加工、批发、零售为一体的庞大的地沟油产销链条。每年有近百万吨地沟油回流餐桌,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热点事件和民众焦点话题。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餐饮服务环节严厉打击地沟油违法犯罪专项整治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工作中也发现了监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①餐饮服务环节厨余废油与餐饮废弃物流向难以得到有效控制。2010年7月国务院曾下发《关于加强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意见》,但只给出了方向,没有具体实施方案。因此实际操作以来,地方政府及各监管部门之间,组织、领导、协调、配合、分工以及一些细节未形成统一的规范的处置体系,目前绝大部分地区尚未成立经许可或备案的餐厨废弃物回收、处置单位,致使大部分餐饮服务环节的餐厨废弃物多被一些自称养猪、养狗、养鸡等养殖人员回收,甚至一些小吃部将餐厨废弃物倒入了生活垃圾收运点,致使餐厨厨余废油和废弃物去向、处置不明,难以监管。②成品地沟油与成品食用油难以鉴别,加大了食品监督检测环节的监管难度。如今食用油是否是地沟油的鉴别技术依然尚未诞生,这就无法检测在餐饮服务环节使用的食用油是否是流回餐桌的地沟油,给监管带来了很大难度。《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理办法》规定,餐饮服务环节采购食品时,应当建立食品采购查验和索证索票制度,以保证食品的来源渠道合法。但是,当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检查时,只能验明其食用油的来源,以及固定供货商是否合法,却不能证明是否是问题油,甚至是否是地沟油。③成本低,利益最大化,增加了地沟油回流入餐桌的概率。绝大多数餐饮服务经营者,特别是一些小餐馆、小吃部、火锅店,包括学校、企业等集体食堂,为了降低成本,大多采购价格较低的油,尤其是散装油,这本无可厚非,但却为地沟油流向餐桌松开了第一道阀门,因为地沟油价格比正常食用油的价格要便宜很多。④各监管部门间分段管理,难以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由于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活动分别由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监督管理,但3家监管部门没有共同的上级领导组织机关,致使出现了谁都应管,谁都不管的现象。目前,地沟油形成大型的产业规模,也正是钻了各部门职责不清的空子。按照现有的文件,对地沟油的管理属于齐抓共管,从上游到下游都是层层设卡,工商、质监、食药监督、公安、卫生等部门各有其责。而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完善的监管制度和统一的领导,致使分段监管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齐抓共管的局面。

加强餐饮服务环节地沟油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

必须建立起餐厨废弃物回收站及相应的配套措施:要想彻底消灭地沟油,必须从源头抓起。建立餐厨废弃物回收站成为当务之急。餐厨废弃物回收站要经政府许可并备案,同时为其提供相应的配套措施,为回收的餐厨废弃物提供合理的出路。地沟油原本是可以作为生物柴油等化工品原料的,政府可以购买餐厨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如生产生物柴油,使之变废为宝,成为能源型资源。2012年7月2000吨产自上海的地沟油被荷兰航空加工成航空生物煤油,供飞机使用。从“荷兰收购地沟油”这事,便可知道,化废为宝、“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已经有现实的注脚与写照了,这也给治理地沟油困境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加强对餐饮行业餐厨废油和废弃物处置方式监管:对于餐饮服务单位要求专人负责餐厨废弃物管理,落实责任,要建立台账,台账要详细注明时间、种类、数量、收运单位的名称,联系电话,并留存回收单位的回收凭证。要为他们配备足够量的带盖的专用餐厨废弃物收集桶,并有明显标志,定期由餐厨废弃物回收站回收,使餐饮企业产出的每一桶泔水都必须有明显标志,从产出、回收到利用都严格记录在案;餐饮企业将厨余废油卖给非法机构或个人,一经发现将受到停业处罚;餐饮企业将厨余废油倒入下水管道,厕所,生活垃圾收集点,一经发现,无论数量多少,都将被处以高额罚款。

加大执法力度,更要健全立法,使二者相辅相成:①严查各餐饮服务单位的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和索证索票制度的落实情况。建立购销台账,严把食用油的进货渠道,必须从合法商家购买食用油,尤其对小餐馆、小吃部、火锅店和学校食堂、工地食堂等集体食堂要增加监督频次,确保从合法渠道采购食用油,对那些进货时未查验、索取并留存供货单位相关许可证和相关证明文件的餐饮服务单位,依法严肃查处,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②与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联合执法,全面开展严厉打击违法加工、销售、使用地沟油专项整治活动,实现食用油安全的可追溯性。在监管中发现来源不明的食用油脂应及时与质量监督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沟通,进行溯源,彻底消灭地沟油。③严格的监管执法,需要健全的法律制度。违法成本越高,守法者往往就越多。反之,如果违法收益远高于违法成本,就会助长违法者的胆量。因此,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对食品行业违法行为作出详尽而不失严厉的惩戒措施,不仅对食品行业经营者违法行为有强烈的震慑作用,也给监管执法人员提供令人信服的惩治标准,使不法分子知法而惧,见惩而退。

建立长效监管机制:①将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纳入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监管信用信息管理档案。建立企业诚信记录,及时向社会公布在地沟油整治出现问题的单位,从而提高餐饮服务经营者的诚信和行业自律意识,使之自觉地落实进货查验和索证索票制度,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②落实执法人员的岗位责任:分片分责、协同配合。在社区、社区医疗机构设立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员,监督所在社区的餐饮服务单位,如发现地沟油或者未按规定处理餐厨废弃物的情况,立即向监管部门报告,由监督部门进行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