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机电一体化实习心得体会十篇机电一体化实习心得体会十篇

机电一体化实习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24:45

机电一体化实习心得体会篇1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字控制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的各个领域,尤其是机械制造业中。由于数控化加工可以让机械加工行业朝高质量,高精度,高成品率,高效率方向发展,最重要的一点是还可以利用现有的普通车床,对其进行数控化改造,这样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近年来,我国世界制造业加工中心地位逐步形成,数控机床的使用、维修、维护人员在全国各工业城市都非常紧缺,再加上数控加工人员从业面非常广,我们机电一体化专业里也开设了数控技术这门课程,为了提高我们的就业能力,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数控技术水平,让我们更清楚更明白更真实地学习数控技术,第十

七、十八周,我们在学校进行了为期两周的数控实习,经过两周的学习我对数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学习到了不少数控知识和技术。

还没开始实习的时候,我就在网上搜索相关知识,了解到数控技术是指用数字、文字和符号组成的数字指令来实现一台或多台机械设备动作控制的技术。它所控制的通常是位置、角度、速度等机械量和与机械能量流向有关的开关量。数控的产生依赖于数据载体和二进制形式数据运算的出现。新晨

现在,数控技术也叫计算机数控技术,目前它是采用计算机实现数字程序控制的技术。这种技术用计算机按事先存贮的控制程序来执行对设备的控制功能。由于采用计算机替代原先用硬件逻辑电路组成的数控装置,使输入数据的存贮、处理、运算、逻辑判断等各种控制机能的实现,均可通过计算机软件来完成.

机电一体化实习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是目前各类技校办学的方向。如何实现学校教学、企业实践、国家考级有机的统一,确保教得好、学得进、考得过、用得上,是电工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为此,必须对现行的电工课程教学进行改革,采用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一体化教学模式,以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一、电工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概述

(一)一体化教学的涵义。一体化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资料、教学设备和教学方式一体化。一体化既包括教程,更包括学程。一体化教学,就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将实验、生产实习、计算机、电路仿真、多媒体、网络等技术融合于整个教学过程,并可对教学效果进行科学、合理和规范化评价的一种模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在一体化教学中,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边学习、边实践,同时还将素质教育融于整个人才培养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既增强了学生的基本素质,也提高了专业能力。

(二)电工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电工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是理论与实践、理论与生产实习相结合的一种新模式,这种模式突出体现了简单、实用、新颖的特色。

1、符合技工学校培养人才目标的要求。技工学校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用交叉教学代替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模式,既突出动手能力培养,又使学生学到与专业技能有关的操作知识,在某种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2、具有明显科学性。采用理论-实践-生产实习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理论与技能及综合能力不断提高,符合思维发展过程。

3、理论指导下的技能训练,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知识的积累使学生感到天天有收获,心中踏实,自信心增强,形成良好的促学效果。

4、教师一体化,打破理论与实训教师分隔的常规,能培养和造就技能过硬、知识面广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5、能很好地贯彻国家关于职业资格证书与学生证书并重,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国家就业制度相衔接的政策精神,教学内容涵盖有关国家职业标准(中级)的知识和技能要求。

二、开展电工一体化教学可行性分析

在充分调研基础上,洛阳机车技师学院结合地方经济和自身实际情况,确定电工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制定符合企业要求的设备配置方案。从有利于培训对象熟练操作、维修为出发点,重点突出、经济实用、满足教学和企业需要。实训车间设讲解室,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验室或实训车间,并从设备上保障教学和实践的需要。

学校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支持,购置设备和进行实训基地建设。经过两年多的建设,目前已建成pLC实训室、电工操作实训室、电子综合训练实训室、自动控制实训室、数控实训车间、汽修实训车间等20多个实训室。学校发展成为融“产、教、研”为一体,集学历教育、短期培训、技能鉴定、生产科研于一身的高级技工学校。

目前,学生差异性较大、基础薄弱。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现象思维好于逻辑思维,实践学习好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好于动脑能力。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人生目标不明确、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习惯较差。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独立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职业教育教学的目标。

传统电工课程的内容偏难、偏旧,教学方法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环节薄弱,严重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若电工理论与实践教学能采取一体化教学,则既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又使学生学到与专业技能有关的操作知识,在某种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要把电工理论教学、实验、实习等课程内容进行优化组合,打破原有知识体系,按实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重新组织内容,删除陈旧的理论和实验,增加新的知识、技术、工艺,以适应现代化技术的发展。电工一体化教学模式应具备如下的基本条件。

(一)先进的硬件设施。硬件设施包括教学场地和教学器材两个方面。教学场地应建立具备理论教学的设施(多媒体演示)及电工专业操作训练岗位所需的多功能电工、电子综合教室。教学器材应具备有计算机、单片机、可编程序控制器、变频器等实验、实习所需的仪器、设备、工具等。二者兼备才能确保一体化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过硬的软件设施。软件设施方面,应具备有eDa、mutisim等电路仿真软件、pLC编程软件、powerpoint和Flash等多媒体演示软件,更重要的是还有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任务。

三、电工一体化教学实验研究

(一)课程资源开发。为改革电工理论与实践教学,首先应对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程资源进行开发。技工学校电工类一体化教材的目标是“实用、面宽、知识新、技能强”。具体做法:

1、教学内容综合开发。删去偏深、偏难的内容,加强基础,充实实用内容,注意知识间相互融合。教材的编写思路是打破了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岗位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如,《电工基础》删去第七章非正弦交流电,全书整合为六章。

2、实践课开发。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应大胆开发实践课,以补充理论教学的局限。如,《电子技术基础》增加了应用较广的双向晶闸管、调光控制板调试、声光控电路装调等小制作动手课,贯穿于整个教学中。

3、新技术课程开发。根据现代化企业发展需要,针对当前应用软件的发展,开发《电工eDa》、《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应用》等,让学生感受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魅力。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

1、课程设置改革。学校打破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将教学计划按三年制“2+1”模式制定,推行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分为文化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及综合素质课程模块。其中,专业课程模块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按照阶段性完成。例如,《可编程控制器及其应用》设置12个任务,52个知识点,每天6节课,其中2节理论课,4节实训课,在pLC实训中心完成。《电工技能训练》以电工作业内容、技能要求相关知识为主线,教学涵盖了现行维修电工、值班电工、安装电工、内外线电工等工种的主要技能要求和知识面。教学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完成,并组织学生参加等级工技能鉴定。

2、教学方式的改变。建立一体化教学中心。要实施一体化教学,就必须具有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满足实习教学的一体化教学场地,一体化教学中心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保障。近几年,学校加大资金投入,先后建成了电力拖动、电工电子、单片机及可编程序控制器实验室等一体化教学中心,保证了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以《电力拖动控制线路》这门课的教学为例。以前这门课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理论和实践缺乏磨合的机会,理论教学常因抽象难懂而显得空洞,而实践教学又因学生理论基础的不足影响进度,难以深入。在采取一体化教学后,学生进行完理论教学后,马上进行实践,使得理论知识具体化和形象化,学习和教学的难度减小,提高了学习效率。

一体化教学使得专业知识更具备延续和深入的空间。在完成原有的电力拖动模块(主要与机床线路相关)后,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就业前景,适当选择添加变频器、可编程序控制器(pLC)模块或单片机模块。有了电工电子pLC知识作为基础,又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对变频器、pLC和单片机等相关技术的学习已是水到渠成。一体化教学由于强调了针对性和实用性,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更为容易和巩固。

四、电工一体化教学阶段性成效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和探索,我校电工专业在《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可编程控制器及其应用》、《电工技能训练》等课程中采用了一体化教学模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实行一体化教学后,借助一体化教学中心和一体化师资,让课程理论与实践同步,突出了现场示范性,增强了直观性。同时,学生能够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消化理论,利于知识的掌握和实训设备的熟悉,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06电工班听课率由原来的45%提高到89%,实训考核过关率由92%提高到现在的100%,取得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的也由原来的90%提高到现在的98%。

(二)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得到提高。采用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讲授理论课程,又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指导学生生产实习,同时还要求教师明确专业课题的要求、重点、难点、工艺及实习设备情况,针对性地编写课题教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讲解法、演示法、参观法、实践操作法等教学方法,并在巡回指导时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总结。要做到共性问题,集中讲解;个别问题,个别指导。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高,工作压力大,工作量更大。但同时也锻炼、培养了教师,促使教师努力钻研业务,苦练操作技能,提高教学水平。

(三)促进学校发展。我校自从实施一体化教学,教学质量明显改善,学生素质明显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增强,受到了社会的欢迎、企业的认可。学生就业率达到100%,为学校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办学效益。学校生源充足,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不断提高,真正实现以质量促就业,以就业促招生的目标,使学校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作者单位:洛阳机车技师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吴映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模式的革新――关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讨[J].交通职业教育,2006.6.

[2]刘佳.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J].职业,2010.21.

[3]侯延霞.浅谈职业学校实行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J].职业,2007.2.

机电一体化实习心得体会篇3

实习日志:

第一天

实习工种:钳工

实习目的:了解钳工工作的几个工序、初步把握钳工工具的使用和对金属进行简单加工

实习内容:加工一直径为、厚度10mm的正六边形螺母

加工材料:一直径为25mm的圆棒

加工工具:台虎钳、手锯、锉刀、划针、钻床、丝锥、铰杠

具体操作:

1、锉削。用锉刀在圆棒一端锉出一光滑平面,并以此平面为螺母一表面。

2、锯削。锯下厚度为11~12mm的圆棒。

3、锉削。锉削圆棒另一端,并调整圆棒厚度为10mm。

4、划线。在圆棒一端面划出一直径为的正六边形。

5、锉削。沿着所划的线锉出正六边形。

6、锉圆角。在六边形的六个角锉出大小合适的圆角。

7、钻孔。定好圆心,将所加工工件装在钻床上钻孔。

8、扩孔。用扩孔钻对钻出的孔作扩大加工。

9、攻螺纹。在所钻的孔中攻出螺纹。

实习心得:个人认为是所有工种中最累的一种,对手艺的要求很高,劳动强度也比较大,是一种很传统的工种。

第二天

实习工种:车工

实习目的:了解车工工作程序、初步熟悉车床的基本操作

实习内容:加工一有台阶圆柱体,台阶长度和圆柱直径分别为:15cm,9cm;10cm,7cm加工材料:一圆柱形螺钉(直径大于9cm)

加工设备:c6132卧式车床

具体操作:

1、打开电源,调节变速箱、主轴箱、进给箱参数

2、用三爪自定心卡盘安装工件并校正。

3、选择合适的车刀。

4、对刀。

5、粗车和精车。为了保证加工的尺寸精度,采用试切法车削。

6、车台阶。注重把握好台阶长度尺寸。

实习心得:工件的安装和对刀的准确性比较重要且较难把握,因为操作的不熟练而引起的失误率较大。

第三天

实习工种:铣工

实习目的:初步把握立式铣床的基本操作

实习内容:加工一横截面为16mm*17mm的长方条

加工材料和设备:一圆棒(直径>17mm)、立式铣床

具体操作:

1、工件的安装。用平口钳将圆棒夹紧。

2、调整铣床工作参数。调整铣刀旋转速度和方向,检查出油管出油大小,调整进给量。

3、对刀。取一小纸片沾少许油贴在工件上,调整工作台使铣刀对准工件,开动电动机铣刀旋转摩擦到纸片使其旋转说明已接触工件,对刀完成。

4、铣平面。铣刀开始铣削工件,每次进给量为1mm,四次后翻面铣另一面,另外两面雷同。

5、四面都铣好以后,锉掉毛刺,工件完成。

实习心得:开始安装工件比较麻烦,生怕装不稳会出意外,后来的步骤比较简单,都是机器去完成。

第四天

实习工种:加工中心

实习目的:把握mill9软件的基本操作

实习内容:依照教程要求绘制工件和加工过程

实习形式:上机操作

具体操作:

1、参阅教程前两章,基本了解mill9的基本操作

2、按照教程要求完成一步步操作。

3、绘制工件完后开始模拟加工过程,从中检查操作正确性。

实习心得:最主要熟悉教程,以后的操作和用一般的制图软件差不多。

第五天

实习工种:数车

实习目的:了解数控车床的结构和工作过程

实习内容:熟悉数控车床的操作(只有半天时间)

实习设备:数控车床

具体操作:

1、了解手动进给方式的操作

2、了解手轮进给方式的操作

3、了解录入方式操作

4、了解定点对刀的操作

5、了解程序存储与编辑的方法

6、了解自动运行的方法

实习心得:基本了解了数控车床的结构和工作过程,由于没有实习作业所以没有真实的体会。

第六天

实习工种:数铣

实习目的:把握powermill软件的基本操作

实习内容:选择一工件图形,对其铣削加工过程进行分析演示

实习形式:上机操作

具体操作:

1、选择加工工件。

2、建立加工毛胚。

3、设置进给量和加工参数。

4、选择刀具。

5、粗铣具体操作设置。

6、细铣具体操作设置

7、存储文件。

8、数铣加工过程演示。

实习心得:操作步骤比较难记,但是把握了原理和规律性之后就变得轻易了。

第七天

实习工种:电火花

实习目的:了解电火花加工工艺的基本过程

实习内容:在一导电金属上加工一星形图案

实习设备和加工材料:电火花成形加工机床、金属钥匙

具体操作:

1、工艺参数的确定。

2、启动总电源,起动机算计电源开关。

3、安装工件,利用机床的撞刀保护功能进行对刀。

4、调整工作液面使其高出加工面50mm

5、选择电规准。

6、加工。通过计算机选择所要加工的程序段,启动机床进行自动加工

7、加工完成,停止作业,卸下工具电极与工件,切断电源,停机擦净机床

实习心得:步骤比车工铣工要来的简单,但是操作不规范有触电的危险

第八天

实习工种:化学加工

实习目的:了解化学加工一般工艺流程

实习内容:铝及其合金的阳极氧化

1、工艺流程:机械抛光-除油脂-清洗-化学抛光-清洗-阳极氧化-清洗-中和-清洗-(染色-清洗-)封孔处理-检验

2、硫酸阳极氧化工艺优点: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溶液稳定,电耗较少,成本低廉,氧化时间短,生产效率高

实习心得:工艺流程较长,步骤很多,阳极氧化的时间和中和时间较难把握,但是自己做了作品,很有意义。

第九天

实习工种:电焊气焊

实习目的:了解电焊气焊工作过程

实习内容:用电焊焊接两铁棒,用气焊焊接两钢片具体操作:

1、熟悉练习引弧方法,在钢片上练习焊接

2、焊接铁棒,先两头后中间

3、练习气焊点火,调节中等火焰方法,在钢片上练习焊接操作

4、焊接钢片

实习心得:太危险了,以后都不玩火玩电了

最后一天

实习工种:铸造

实习目的:了解砂型铸造工艺

实习内容:整模两箱造型制造模样和芯盒

具体操作:

1、造下砂型。将模样安放在底板上的砂箱内,安放两个定位销座,加沙用砂冲捣紧,用刮砂板刮平。

2、造上砂型、翻转下砂型,按要求方好上砂箱、横浇口、直浇口棒和定位销,撒分型砂后加型砂造上砂型。

3、扎通气孔。

4、开箱起模与合型。

机电一体化实习心得体会篇4

【摘要】根据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结合高职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进行整改,提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电机与电气控制;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8-0073-02

作者简介:江琴,女,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机电自动化教学。

一、研究背景

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授课过程还是按照传统的三部曲:理论、实验、实习来完成,理论跟实践过程完全分开。理论课教师的侧重点是讲解知识点,实验指导教师的侧重点则是实际的操作。由于理论与实践的不合拍,常常给学生带来很多困惑,学习效率不高,学生的积极性上不去,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所以,如何从根源抓起,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为一体,成为高职院校教学的首要任务。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现代职业教育推出“专业基础理论与技能实践一体化”的新模式,简称“理实一体化”。我校积极在各专业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使教学更加直观,学生更容易接受,真正实现了一体化。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是高职院校机电和电气专业开设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典型电气控制电路的基本原理组成,能够动手设计、安装、调试控制系统。该课程涵盖的知识面很广,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课堂教学,学生学起来会感到非常吃力,继而乏味,没有兴趣肯定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打破了这种让人昏睡的局面,将教室和实训场地一体化,首先给学生一个新鲜的感觉,激发他们的兴趣。比如在讲到常用低压电器的时侯,对照实物让学生自己观察外形、内部结构、铭牌数据等参数,这样学生就将枯燥难记的知识点通过亲身接触加深了印象。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将本门课的理论和实践课时比例调整到1∶1,加大实践的力度。将教学内容项目化,重点突出知识点到技能的转换,使学生通过系统的、逐步的训练后达到对本课程的理解和掌握。根据机电类专业毕业生所从事职业的实际需要,设置的项目应该让学生具备应有的能力结构与知识机构。为此,项目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激发兴趣。②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难度适中。③涵盖国家职业标准的知识和技能要求。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1.制定任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根据教学内容和电工考核知识点将项目划分为三大模块的内容:模块一为常用低压电器的识别和检修。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常用的几种低压电器:熔断器、开关、交流接触器、热继电器,熟知分类、功能、基本结构、工作原理,熟记图形符号和文字符号。模块二为电动机典型控制线路的安装,此模块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具体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如表1所示。模块三为常用机床电气控制电路的分析。主要内容包括Ca6140型车床电气控制电路的分析及检修;m7120磨床电气控制电路的分析及检修;Z3040摇臂钻床的分析与检修;X62w型卧式铣床电气控制电路的分析及检修;t68卧式镗床电气控制电路的分析及检修。

2.分组实施。任务布置下去之后,下面就是组织学生分小组,每个小组分3~4人。分小组的时候,考虑到学生的层次不同,要求按照动手能力的强弱合理分配。考虑到原来的实验环节中,学生依赖心理比较强,等老师示范之后再动手,主动性不高,效果也不好。这次在《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一些新办法,事实证明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整个教学环节中洋溢着求知好学的气氛。师生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收获颇丰。

具体的实施过程就是首先打破过去的“组长化”,不再固定哪个学生讲解、汇报,人人都有可能是组长。这样的话,学生就不会再抱着等靠的心理,因为每个人都可能被抽到,所以每个人都会认真地对待理论课和实践课,学习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在给学生布置任务的时候,要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用实践去验证理论的好习惯。

通过实践,学生会发现每次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些问题,在不断的发现问题过程中,学生积累了很多解决问题的经验,将理论知识点也掌握得更加牢固。由于每次都能将所学知识实用化,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

3.教师队伍一体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实施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不但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娴熟的实践技能,丰富的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系的专业教师95%以上都取得了双师证,50%以上的教师有过企业顶岗锻炼的经历。同时为了加强教师素质,系里积极与企业建立联系,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来学校实训中心辅导,将积累的大量实践经验传授给教师,真正做到教师队伍的理实一体化。

4.项目考核。传统的教学考核主要是平时占40%,期末考试占60%,体现不出实践的考核成绩,学生纯粹为了考试而学习。采用一体化的模式之后,考核中也量化了实训的成绩。平时成绩按照小组打分,参照各组平时的理论讲述,动手能力,合作情况,竞赛结果逐一给分,占30%;课程设计实训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40%。通过这种考核方式,综合反映出学生的掌握情况,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改善多年以来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改变学习环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这种模式不但适用于《电机与电气控制》这门课,还可以用于机电类其他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只有不断的摸索创新,才能找到更适合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李丹丹,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13).

[2]李振.项目教学法在《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中的探索与应用[J].考试(教研版),2012,(8).

机电一体化实习心得体会篇5

一、学习型组织的内涵和特征

(一)个体学习、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的内涵

个体学习、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是学习型组织问题研究的三个重要概念。

对于学习型组织的内涵,有许多不同的表述。彼得•圣吉认为学习型组织是这样一种组织,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与开阔的思维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共同学习。【t】许庆瑞将学习型组织定义为“就是组织中存在这种组织学习,并为企业立身的一个基本原则的组织形式,它能够认识环境,适应环境,进而能动地作用于环境”。圜学习型组织着眼于组织学习而不是个人学习,认为学习是组织的核心,强调通过学习来实现组织的创新和发展。个体学习、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三个概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个体学习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基础,组织学习是以组织的目标为核心的个体学习的系统性整合,学习型组织是组织学习的学习指导理念与奋斗目标。

(二)学习型组织的特征

罗宾斯概括了学习型组织的五个主要特征:(1)有一个人人赞同的共同构想。(2)在解决问题和从事工作时,摒弃旧的思维方式和常规程序。(3)作为相互关系系统的一部分,成员们对所有的组织过程、活动、功能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思考。(4)人们之间坦率地相互沟通(跨越纵向和水平界限,不必担心受到批评或惩罚)。(5)人们摒弃个人利益和部门利益,为实现组织的共同构想一起工作。问沃特金斯和马席克认为,学习型组织区别与其他组织之处在于四个层次的不同,一是在个人层次上学习是持续性的,学习被战略性地结合到未来的组织需求上,可以阶段性地培养学习,自我超越,对条件挑战、探索地学习;二是在团队层次上,学习的焦点放在集团的发展和共同性的技能上,报酬是对整个团队和整个部门,具有功能横断性和自我管理性;三是在组织层次上创造促进大家学习的灵活结构;四是在社会层次上能够有相互依存性的认识和.对整个社会的贡献,为建立理想的未来,持续地调查、预测未来的趋势。嘲二、电大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必要性和有利条件

(一)电大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必要性

1.创建学习型组织是高校社会职能的内在要求

一般认为,高校具有三大主要职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这三大职能归根到底,是对知识的学习、创造、传播和应用。因此,不断学习是高校所赋予的社会职能的内在要求。在高校中创建的学习型组织,是将教职工的个人学习整合为组织学习,实现个人愿景、团队愿景和组织愿景的统一,从而促进知识的交融和创新,提升高校履行其社会职能的能力。

2.创建学习型组织是电大提升核心能力、应对环境变化的外在要求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的不断推进,高校面临的外部环境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对电大而言,近年来社会对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成人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现代远程教育要求有新的教育理念、方法和技术,这些都需要学习和创新。因此,电大有必要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加强组织学习来推动组织核心能力的提升,以创新办学模式,提高办学水平,适应社会对终身学习的要求。

3.创建学习型组织是电大参与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电大依托系统办学网络和资源优势,将成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构建终生学习体系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习型组织是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电大有必要率先成为学习型组织,更好地为推动建设学习型社会服务。

(二)电大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有利条件

1.电大的组织特点和学习型组织具有一定的契合性。这体现在电大作为高校,本身就是一个进行知识生产和传播的组织,而学习型组织则是一个通过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来不断自我修正的组织,从这一层面来说,电大成为学习型组织是有基础的。

2.近年来,电大教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持续提升,高职称、高学历的知识型员工成为电大队伍的主体。知识型员工本身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有个体学习的基础,能够较容易地通过系统的整合成为组织学习中的个体。

3.电大具有成为学习型组织的技术支撑。现代的学习需要大量借助信息技术,电大在从事现代远程教育的过程中已经搭建了相当先进的多媒体网络学习平台,具备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实现知识获取、整合、分享的能力。

三、电大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思路和措施

(一)电大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基本思路

彼得•圣吉提出了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五个关键,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这成为创建学习型组织实践的一个基本原则。电大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基本思路同样也建立在这五个关键的基础上。一是创造有利环境,激发教职工自我超越的愿望。电大教职工中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职业倦怠、工作平庸化的现象。创建学习型组织,首先应当通过思想境界教育和激励机制设计来激发教职工自我超越的愿望,使组织成员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二是转变思想观念,改善心智模式。改善心智模式是一个消除学习障碍的过程,通过鼓励教职工虚心学习、积极阅读、时时反省、勇于实践、主动观察,使教职工能够抛弃旧有的心智模式,建立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智模式;网三是建立共同愿景,使全体教职工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统一,将实现电大事业发展与实现教职工个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激发教职工的工作和学习热情;四是在个人学习的基础上,鼓励分享学习成果,创造良好的团队学习环境;五是强调全局系统思考的模式,反对只站在个人或是小团队的角度看待问题,鼓励每个教职工都参与到学校管理中,从组织全局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并分享和利用学习成果。

(二)电大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途径和措施

1.推动电大组织机构改革,建立学习型组织架构

学习型组织在组织结构上具有四个形态特征,即团队化(网络化)、扁平化、市场(客户导向)和弹性(重构性)。电大要创建学习型组织,应当进一步推动机构改革。一是减少学校内部的层级,使学校组织结构更加扁平化,使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信息、知识和经验可以快速流动,一些决策权可以适当下放;二是使部门按照团队方式运作,鼓励各部门内部的信息交流,每个人都可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共享知识,共同参与决策。同时减少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建立跨部门团队等跨部门的联系网络,促进信息、知识、经验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和分享;三是以直接面向学生的部门,如教学、教务、招生等部门作为学习的先导力量,这些部门直接与学生打交道,能够全面、及时、准确地了解到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好地促进学校通过学习提升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

2.培育有利于知识共享、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的电大文化

高校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师生的思想和行为,集中体现学校历史积淀的精神特质。在电大创建学习型组织,首先要培育有利于知识的共享、创新和应用的学习型文化。电大所要培育的学习型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新型文化,应当具有学习、包容、合作和民主的特征。学习,即全体教职员工都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包容,即具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吸收各种有益的知识,容忍错误和失败;合作,即实现个人学习和团队学习、组织学习的有机结合,在教职员工中分享知识,合作互助;民主,即每个人都可以充分表达观点,学校发展的决策能够吸收采纳全体教职员工的有益意见。电大学习型文化的培育,可以由四个方面着手。一是领导积极推动,校领导率先参加学习,做出表率;二是精心导入理念,通过一系列仪式和活动向全体教职工宣扬学习型文化,帮助教职工树立全新的学习观念,充分认识到学习对个人和组织的重要性;三是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保证教职工享有充分学习的机会,能从学习中获得益处,并通过学习推动学校事业发展,从而加强教职工对学习型文化的认同。四是循序渐进,由创建学习型团队、学习型部门到创建学习型组织,使学习型文化渗透到电大的各个层级。

3.加强机制建设为学习型组织提供保障

(1)建立完善的学习机制。首先应当建立健全的学习制度。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学习制度化是加强学习的有力保证。在学习制度建设上,一方面要有健全的学习领导责任制度,各部门负责人作为本部门学习工作的责任人,组织本部门员工开展学习活动;另一方面要有完善的学习考核制度,建立合理的学习考核评价体系,及时掌握学习情况,督促教职工开展学习。其次是充分利用电大自身优势,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例如,既依托电大成熟的基于网络的多媒体学习平台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开展理论学习活动,也可以依托电大系统办学的优势以及与其他普通高校的合作关系,开展经验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机电一体化实习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教育电视;教学应用;学习嬗变;教育传播媒介;基于视频创作的可视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3―0025―04

作为第二代远程教育支柱媒体的教育电视,承载着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育信息,延伸了人类的视听感觉器官。教育信息得以在较大地域范围内清晰生动快捷地传递,这适应了工业时代对教育的要求。这种传统的教育电视应用方式是让学习者通过直接收看电视节目或观摩教学录像进行学习,电视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教师的角色。然而自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以来,这种直接教学应用方式的弊端却逐渐显现,教育电视也随之逐渐失宠。网络媒体已经取代教育电视成为第三代远程教育的支撑媒体,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的社会变迁是否对学习的嬗变带来了影响?这种影响是否是造成教育电视陷入发展困境的原因?如果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究竟信息时代的学习发生了怎样的嬗变?教育电视又该如何应对这种嬗变所带来的挑战?本文将从教育电视的教学应用方式视角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诊脉――从教学应用方式视角看教育电视发展困境

1临床症状:教育电视被逐渐边缘化

翻看任何一本有关教育技术发展史的书籍,教育电视很可能都是一个被浓墨重笔的重要篇章。这是因为教育电视可谓劳苦功高、地位显赫。起源于20世纪中叶美国大学里的电视教学开启了教育电视发展史的序幕。这种在电视上出现主讲者特写镜头的方式,作为与传统教室相对应的授课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越来越多的开放大学(openUniversity)在世界各地建立起来。[1]时值二战之后,社会百废待举,而教师又严重缺乏。教育电视抓住了这次契机,成为了高效率大范围传递教学信息、培养工业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主要力量。生动形象的教育电视节目集画面、声音、文字为一体,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获得了无数学习者的青睐,成为了第二代远程教育的支柱媒体。[2]其实教育电视的应用领域广泛存在于社会教育、远程教育、电大教育以及学校教育中,在工业时代是当之无愧的强势教学媒体。然而进入信息时代以来,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个人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能力越来越强,网络带宽越来越大,信息高速公路越来越宽敞,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造就了因特网的繁荣,计算机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工作还是休闲,人们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计算机网络很快地成为了学习者和教育研究者的新宠。远程教育进入了以计算机网络的实时双向通信为特征的第三代远程教育阶段。而教育电视却逐渐褪去了曾经的光环,悄悄地退出了远程教育大舞台的中心。一言以蔽之,教育电视陷入了被边缘化的境地,成了“明日黄花”。

2原因解析:教育电视的应用方式单一无法应对信息时代对学习要求的嬗变

已有不少关注教育电视发展问题的研究从传播渠道视角对教育电视的发展现状、原因以及对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总的说来,这些研究认为教育电视之所以陷入发展困境是由于电视媒体本身在传播渠道上的先天劣势而造成的(最主要的是交互性和个性化选择的缺失)。解脱其发展危机的对策就是教育电视必须走上与网络媒体融合发展的数字化道路,用网络媒体的优势来弥补其自身的先天不足。其实无论电视节目通过何种渠道传播,其最终的落脚点还是无法脱离课堂教学情境。因此,本文将从教育电视的教学应用视角切入,以时代背景的变迁出发,分析信息时代的学习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教育电视目前的发展处境是否与之存在联系?

20世纪的50年代到80年代是教育电视作为第二代远程教育支柱媒体的光辉年代,也正是工业化高度发展的年代。而网络媒体的兴起是在90年代以后,这是信息化时代开始飞速发展的时候。因此这里的时代变迁指的正是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的变迁。如表1所示,在这个嬗变过程中学习的含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业社会要求教育能够高效率地培养基础扎实、技能熟练的人才。因此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继承前人已有的知识。知识成为一种客观存在,被人为地“固化”了,被封闭在学生个体和少数人的头脑中,缺少“前瞻性”和“发展性”。[3]学习被认为是“反应的强化”或者“知识的获得”。主要的教学模式就是“传递-接受”式教学。而进入信息时代以后,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信息大爆炸”引起的知识半衰期变短,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知识积累的量越来越多。学习者身处这样的信息网络之中,用“传递-接受”式教学所学到的知识很快就会被淘汰。信息时代需要的是具有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的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客观上信息时代对学习的要求已经转向了对学习能力和对信息素养的重视。而怎样的学习方式对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最有利呢?答案是建构式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知识的建构”,特别强调真实情境、社会协商和意义建构。建构式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认为这样才能够满足信息时代对学习者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培养的学习要求。诚然,教育电视在大范围高效率地传播多媒体教育信息上所具有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快速的传播性、极好的可视性、丰富的艺术性和深厚的人文性等。目前教育电视应用的主要方式是把教育电视作为一种传递和呈现教育信息的媒体。即仅仅让学习者直接收看电视节目或教学录像,让教育电视代替教师去传达教育信息。这属于典型的“传递-接受”式教学。在工业时代,教育电视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可以取得成功。但是,但是对于建构式学习,教育电视这种单一的应用方式就显得无能为力。学习者在这种应用方式下,教育电视媒体的交互性缺失、单向线性传播为主、个性化选择缺失等不足之处就会使得其无法满足信息时代对建构式学习的要求。学习者只是被动地接受电视媒体呈现的教育信息,无法完成主动的知识建构,更谈不上与同伴进行合作协商。因此,为了契合时代对建构式学习的要求,我们有必要重新考量教育电视技术的教学应用方式。

二开方――从教育传播媒介到基于视频创作的可视化学习

基于上文从教学应用方式视角对教育电视发展困境原因的解析,以下将从基于视频创作的可视化学习的含义、由来以及实施三个方面逐层深入阐述这剂解决教育电视教学应用方式问题的“良方妙药”。

1基于视频创作的可视化学习的含义

人类是复杂的有机体,拥有一个依靠感受器和效应器来保持平衡的感觉系统。这个系统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在人类与外部世界交互时,大多数的信息数据(有的研究指出高达80%的信息)是通过视觉系统获得的。然而,极为特殊的是唯有视觉系统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效应系统,也就是说,人类可以接收视觉信息的输入,却不能将各种各样的想法通过某个输出机制视觉化地表征出来,特别是那些很难与他人分享的思维影像(mentalimage)以及梦像。而思维影像是意义生成的中介。[4]一方面,人类接收的大多数信息来自于视觉系统;另一方面,人类没有将视觉信息输出的机制。因此,使思维影像在人与人之间清晰地传递和共享就非常地重要。可视化的概念正是来源于此。“可视化”一词,来源于英文的“visualization”,原意是“可看得见的、清楚的呈现”,也可译为“图示化”,如计算机编程的可视化界面(VB、VC等)。[5]是指把人类自身难以视觉化表征的视觉信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清楚地呈现出来。顾名思义,可视化学习(learningbyvisualization)就是指通过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将人类自身难以视觉化表征的视觉信息清楚呈现而进行的学习活动。推而论之,基于视频创作的可视化学习是指通过让学习者录制教育视频进行的可视化学习。具体的过程包括前期策划、稿本编写、镜头拍摄、后期制作以及展示评估等一系列的创造性的设计活动。这不仅使人类自身难以表达的视觉信息得以在人与人之间清楚地呈现和传递,而且学习者在创作视频活动的过程中也更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更加主动、情境更加真实、也更需要与同伴之间的合作。从而能够在更为复杂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2基于视频创作的可视化学习的由来

如果从媒体发展角度考量,教育电视与网络媒体的融合发展确实能逐渐解决电视媒体在交互性不足以及选择空间狭小等弊病。典型的代表如数字电视,通过建立双向交互通道并提供视频点播和数据广播来丰富个性化的视听体验。然而,从是否有利于促进学习者的建构学习这个角度出发,可以说目前的教育电视媒体实在还不能与网络媒体相媲美。很多反对教育电视的研究认为,学生从电视节目中学习到的东西很少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全身心地投入。[6]而学生之所以不能全身心地投入的主要原因是学习者在观看电视节目时很难保持持久的注意力,如果节目乏味或者不容易理解,学习者很可能更乐意放弃。这对于解决复杂的教学问题和高级认知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乔纳森[7]认为,因为观看电视(没有明确的认知目的)本身的主动性或者建构性不强,不足以使学习者投入到有意义的学习中去。他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如果还是让学习者观看电视,应该给他们一个利用电视寻找意义的好的理由;而更有效的办法是让学生自己去制作而不再仅仅是观看。这样他们的学习就会更具建构性、目的性、真实性,而且互相合作。从观看电视节目到创作电视节目,使得教学模式从传递式转变成了建构式。学习者从视频信息的接受者转变成了制作者,在创作视频的过程中通过与同伴以及教师的交互获得知识的建构。本文所述的基于视频创作的可视化学习正是来源于此。

3基于视频创作的可视化学习的实施

乔纳森在《学会利用技术解决问题――一个建构主义者的视角》一书中提出了技术支持的可视化学习的概念,详细介绍了一些通过让学生录制视频来进行可视化学习的案例。这些案例包括电视记者招待会、新闻编辑室、学生的谈话节目、电视纪录片、电子叙事、个人纪录片、视频戏剧(独幕剧)、视频示范和反馈、教师创建学习境脉、视频会议等电视节目种类。在每个案例中,从学习过程、问题解决过程、教师角色和评估学习以及所需的视频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入地分析。教师可以参考这些案例开展基于视频创作的可视化学习,但不必严格按照书中案例生搬硬套,而应该根据教学条件和课程目标的不同情况以更加灵活的方式来开展多种多样的可视化学习活动。如表2所示,综合分析这些案例并参照Georgew.GagnonJr和michelleCollay的建构主义学习设计框架[8],开展基于视频创作的可视化学习活动的一般包括3个阶段、12个步骤:①准备阶段:教学设计、技术准备、分组分工;②创作阶段:稿本编写、视频拍摄、后期制作;③评估阶段:视频展示、教学讨论、学习评估。让学习者动手参与制作视频的学习活动,是着眼于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之下通过与同伴的社会协商进行知识建构,促使学习者进行策划、写作、拍摄、剪辑、展示以及演绎等一系列有意义的问题解决活动。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这种学习活动中,教师和学习者的角色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唯一来源,而要承担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等多种角色。这就对教师在教学理念、技术能力以及教学方法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样,学习者也不再仅仅作为教学信息的接受者,而必须主动地参与到视频创作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个人知识。教师必须不断给予情感上的鼓励和技术上的支持,学习者才能很好地完成知识建构的任务。

三结论

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对教育提出了从传授式教学到建构式学习的转变要求。同时,学习科学的发展和数字技术的普及为基于视频创作的可视化学习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必要的技术支撑。从单纯让学习者观看电视节目到组织学习者通过创作视频进行可视化学习,教育电视的这种创新应用可以契合信息时代的学习需求。然而,新的技术或理念在教育中的应用总是会受到各种因素与规律的制约,最典型的是受传统的学与教的方式的制约,这是一个缓慢变化的过程。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下(特别是基础教育),知识被认为是一种客观存在,强调知识记忆和以教为主的传递式学习还是较为普遍的。因此,教育电视技术的这种创新应用方式的发展尽管前途光明,道路却是曲折的。希望本文能够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因为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更多关心教育电视发展的有识之士继续深入研究,比如如何把基于视频创作的可视化学习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如何评估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绩效;教师角色面临哪些挑战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等等。

参考文献

[1]孙祯祥.论网络教育媒体与电视教育媒体的融合[J].电化教育研究,2005,12:54.

[2]陈清森,孙祯祥.网络教育视频:web2.0时代的网上教育电视资源库[J].现代教育技术,2009,10:103.

[3]吴涛.从教学技术到学习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08,4:17-18.

[4]D•H•乔纳森著.顾小清等译.技术支持的思维建模:用于概念转变的思维工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77.

[5]赵国庆,黄荣怀,陆志坚.知识可视化的理论与方法[J].开放教育研究,2005,11(1):23.

[6]戴维•乔纳森,简•豪兰等著.任有群,李妍等译.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一个建构主义者的视角(第2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4:150-151.

[7]戴维•乔纳森,简•豪兰等著.任有群,李妍等译.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一个建构主义者的视角(第2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4:152.

[8]Georgew.GagnonJr,michelleCollay著.宋玲译.建构主义学习设计:标准化教学的关键问题[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3.

anewperspectiveofetVapplicationinageofinformation:fromeducationalmediatoLearningbyVisualizationBasedonVideoCreation

CHenQing-senSUnZhen-xiang

(educationalCollege,ZhejiangnormalUniversity,Jinhua,Zhejiang,321004,China)

机电一体化实习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机电专业;班级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5-0019-03

[基金项目]本文系苏州市教育学会“十二五”立项课题“五年制高职机电专业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SJ[049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郭林峰(1971―),男,陕西宁陕人,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教师,中学一级。

五年制高职是指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教育培养模式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中高职衔接的重要模式之一。五年制高职机电专业旨在培养从事机电设备的使用、维护、维修、设备的管理与设计等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由于专业设置灵活,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

班级文化是以班级为主要活动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班级物质环境、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等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班级文化深刻地影响着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选择。班级文化建设是指班集体成员在班主任的引导下,利用和创设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关系等来熏陶和培育班集体成员人格的一系列影响活动。

一、五年制高职机电专业班级学生现状

第一,学生男女比例严重失调,95%左右都是男生,甚至很多班级没有女生,全部是男生,很多人是独生子女,依赖性强、懒散、卫生习惯较差。第二,大多数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行为习惯较差,上课睡觉、玩手机现象多,学习目标不明确,对所学专业和对应职业情况认识不清。第三,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冲动好胜、爱出风头,缺乏辨别力,易受社会和家庭中的错误思想、言行影响,从众心理较强。但尽管如此,这些学生动手能力强,富有冒险精神。

二、本校机电专业班级文化建设实践探究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班级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课程,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本文选取机电专业不同年级的两个班级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探索建设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积极向上、有独特精神风貌的五年制高职班级文化。

(一)重视班级环境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教育氛围

班级环境文化的布置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是一个班级面貌的具体反映,也是衡量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尺度。

1.教室环境

案例一:2011级机电一体化技术一(5)班,开学之初,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班主任带领全班学生动手打扫卫生、布置教室。班主任带头,学生人人参与布置班级教室环境,责任到人,并在之后召开的“我们的家,大家都要爱护她!”的主题班会上,通过电子图片展示学生认真打扫、精心布置教室的成果:第一组清扫地面(地面干净无垃圾纸屑,没有死角。清扫:×××、×××、×××同学等),第二组擦拭黑板、门窗玻璃、墙壁瓷砖(窗明墙净、黑板一尘不染。擦拭:×××、×××、×××同学等),第三组摆放课桌椅、卫生工具(课桌椅干净整洁、横平竖直,卫生工具、“回收站”规范摆放。摆放:×××、×××、×××同学等),第四组布置教室(班级口号、警句格言醒目,文化角、“班级之窗”丰富多彩,绿色盆栽美观。布置:×××、×××、×××同学等)。

机电专业的学生动手能力强,通过学生的劳动成果的展示、荣誉的明确,每个学生都认识到整洁、干净、有特色的班级教室是大家的家,每个人都要爱护,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和作为班级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得到了激发。

2.制度公约

案例二:2010级机电一体化技术二(5)班,电工技术基础课教师踩着上课铃声走进教室,首先当着全班学生的面,把自己的手机拿出来关机。接着拿出准备好的《上课需要安静、专一的环境,让所有的手机关机45分钟承诺书》,向全体学生宣读并签上自己的名字,之后利用课余时间在全班传阅此承诺书,学生自愿加入、签名,一式两份,一份返还教师,一份张贴在教室的公告栏中。2010级机电一体化技术二(5)班的学生陆续签名,基本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上课就主动把手机关机。

班级的制度公约是形成良好班风、规范学生行为习惯的保证。建立班级制度公约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实效,让班级的制度公约自觉进入学生的内心,主动地引导学生遵从制度,让制度成为学生的行为习惯,而不是用制度被动地约束学生的行为,流于形式。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就必须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坚持人人平等,宣传到位。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机电专业班级的学生形成了“重诺责,敦风义”的班级文化。

3.网络环境

案例三:2012年暑假,学校已经放假,2010级机电一体化技术一(5)班的顾同学已经在亲戚的企业中找好了暑期社会实践单位,但是当班主任告知他,安排他参加吴中区交通局组织的暑期交通安全志愿者活动时,他和家人商量,主动推迟暑期实践,冒着高温认真参与志愿者活动,受到区交通局的表扬。班主任把顾同学的事迹和参加志愿活动的照片共享到班级的QQ群里,收到了29位同学的“点赞”。开学后,班主任在班级微博中发起了“点赞我们身边人和事”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共有学生53人,教师22人收到了学生的“点赞”。

网络对学生的影响日益增强,网络文化环境建设也成为班级文化环境建设的重要方面,良好的班级网络文化环境能极大地满足中学生旺盛的表达欲、表现欲和社交欲;能开拓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机电专业的发展趋势、机电专业企业、设备、人才的情况,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能引导学生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分辨是非,强化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二)推进班级文化建设,促进和谐健康发展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班级文化建设,是在班级环境文化建设的基础上,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等体验活动,形成班级向心力、凝聚力,使学生对班级产生自豪感、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这对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地发展起着重要的激励作用。

1.团结自信

案例四:秋冬之际的拔河比赛场上,2011级机电一体化技术二(5)班的每个学生内心都洋溢着骄傲,全班学生一起上阵,班主任带领没有参赛的学生担任啦啦队,负责加油、喊口号,负责后勤,为参赛学生拿好衣物。在加油声中,在“嗬!嗬!”的口号声中,所有参赛学生向后倾着身体,一起用力向后拉,胜利的红绳不断后退,最终他们取得了胜利,获得了拔河比赛的冠军。

机电专业班级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个性较强,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严重,这些因素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班主任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集体文化活动,如学校运动会、拔河比赛、广播操比赛、大合唱比赛等,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活动实践去体验人际交往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推动团结、自信、守纪、奋进的班级文化建设。

2.爱岗敬业

案例五:2012年暑假,2010级机电一体化技术二(5)班的曹同学想利用暑假,参加社会实践,于是去一家机电企业实习。曹同学在实习期间一直很自信,因为他已经取得电工中级、车工中级证书。但是他最终却没有通过实习考核,原因是他没有把工位的物品整理好,没有清理掉废料就离开工位。这次社会实践给了他很大触动,在开学上交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中他把自己的经历写了出来。

班主任收到曹同学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后就召开主题班会,主题就是“一次失败实习的反思”。首先请曹同学讲述他实习失败的经历和对此事的感想,再请全班同学发表对这件事的看法,归纳后统一认识:爱岗敬业、勤奋踏实的态度是企业最看重的品质,要想做好事情,先要学会做人。

“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这是机电专业实训工厂里最醒目的一条标语。据调查,“敬业”是大多数人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一个人无论选择何种工作,成功的基础在于工作的态度。一个人对职业的态度决定了他在职业上的成就。班级文化建设可以给予学生一种职业精神的熏陶,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

(三)探索班级专业文化建设,形成班级特色文化

班级专业文化是指在特定时期内本班级、本专业所具有的价值观念、知识与能力体系及从事专业教学与研究的教师和学生特有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的总和。班级专业建设的核心在于培养本班级学生在专业使命、专业荣誉感、专业道德、专业规范、专业礼仪等方面的认同感,并能自觉践行。

1.个人发展,关注专业

案例六:笔者对所在学校2006级和2007级的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五年制高职机电专业班级的学生14%是自己选择的专业,其他人绝大多数都是父母的选择或是亲友的推荐,家长在学生的职业选择上扮演了主角,造成了学生对机电专业关注度不高,对自己今后的就业选择认识不清,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

学生学习动力强弱与学生是否真正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及将来的就业方向相关。优秀的专业文化能使学生热爱自己现在的专业,热爱自己未来的职业。

2.提升专业技能,培养创新精神

案例七:2012年六月初,2010级机电一体化技术二(5)班邀请优秀实习、毕业生返校讲座,班主任邀请了2005、2007、2009级机电专业三位学生,通过ppt和视频展示,分别介绍了自己实习、就业、创业经历,讲述了他们各自的经验、教训。学生了解了企业对机电专业毕业生在技能和职业素养方面的具体要求。之后班主任要求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撰写机电专业企业岗位需求调查报告。

指导学生制订专业共同学习目标,制订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进而寻求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策略;鼓励学生参加校技能节、文化节和各级各类技能大赛,让学生检验自己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组织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和“三创”基地活动,丰富学生实践经验。这些活动不仅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空间,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对机电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素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在专业使命、专业荣誉感、专业道德、专业规范、专业礼仪等方面的认同感与践行力。

班级专业文化具有强烈的导向性、约束性、规范性和陶冶性,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专业教育氛围,能促使学生为自己的专业成长提供原动力和支持力。总之,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要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分阶段、有侧重、循序渐进地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是师生共同完成的活动,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学生,而班主任则是积极参与,重在引导。

参考文献:

[1]张作岭.班级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卢家楣.班级管理技能[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3]许瑞瑞.我国班级文化研究十年:回顾与反思[J].基础教育,2012(5).

[4]刘红玲.五年制高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机电专业为例[J].文理导航,2012(18).

机电一体化实习心得体会篇8

1电力企业学习型组织的内涵

学习型组织是由彼得•圣吉提出的,他认为学习型组织主要由“五项修炼”模型构成,其中包括自我超越(personalmastery)、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mentalmodels)、建立共同愿景(buildingsharedvision)、团队学习(teamlearning)和系统思考(systemsthinking)。五项修炼提出后,学习型组织就风靡全球,各大公司均在学习和组建学习型组织,并且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学习型组织就是大家通过不断共同学习,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

电力企业构建学习型组织,必须与电力行业的特点结合起来,把学习型组织理论与电力行业特征、实践相结合,做到有针对性。首先,要明确电力行业的特征,我们知道,我国的电力行业是一个典型的自然垄断行业,属于公用事业部门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电力企业长期存在,用人机制僵化,内部人才干多干少都一样,缺乏对外服务的意识和态度。其次,电力企业行业特征容易建立学习型组织。我们知道电话行业的技术专有性很强,员工的流动性小,最容易形成一种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但是长期的垄断地位导致企业员工“学习无用论”盛行,技术岗位和培训考试流于形式,这无论对企业发展,还是更好的服务社会失去了集体的原动力和基础,从而使电力企业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和发挥作用存在种种的困难。

2学习型组织对电力企业的影响

我国电力企业通过建立和推行学习型组织会使我国的电力行业从容的面对外部的各种不确定性带来的冲击,具体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使电力企业变为一个具备各种能力的组织,主要包括自我智慧,自我判断和自我学习等几个方面的能力。因为电力企业学习型组织通过团队内外的交流,倡导组织扁平化,鼓励信息共享,客户与市场是电力企业的工作重点。

②创造电力企业管理者与员工关系的新格局。电力企业推行学习型组织后,将会员工视为自我超越的个体,这将意味着员工和企业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使得员工成为积极主动的从事创造性的知识工作者,而且直接获得工作的内在热情。

③电力企业学习型组织不仅强调学习物质的科学与技术,同时强调学习人的心理和行为,学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倡导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有机结合,全面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从而使电力企业产生一种质的飞跃。

3电力企业学习型组织的措施

我国电力企业面临自身机制陈旧,自我学习和提高的意识淡漠等各个方面的不足,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将有效的改变我国电力企业的面貌,并为到来的各种不确定性和竞争做好充足的准备,具体来说,我国电力企业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措施很多,主要是要依据彼得圣吉的五项修炼的要求,从自身的不足入手,系统的学习和提高,而不是单一的、分散的来组建学习型组织,具体的措施主要包括:

①领导充分的重视。我们知道领导的重视对于企业的变革是很重要的推动力,没有领导的推动,任何像组建学习型组织的活动室无法取得成功的。学习型组织作为未来成功企业的管理模式,企业管理层首先必须认真学习并认同其理念,特别是企业领导干部必须认同并大力推进,这是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前提和关键。

②通过学习型组织建立电力企业的优质服务文化。在电力市场逐渐发育、成熟的情况下,在我们与竞争对于面临的环境没有太大的差异的情况下,如何比竞争对手更有竞争优势和特色呢?电力的优质服务是电力产品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优质高效的电力服务理念、模式扎根于员工头脑之中,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建立优质服务文化。

机电一体化实习心得体会篇9

关键词:职业能力;工作任务导向;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课程改革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改革发展的浪潮已冲击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力地促进了地区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组织形式的变化,必须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以学科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如何服务经济,如何培养适应企业、适应市场的技术人才,一直是学校不断探索的课题。随着大量的学生走向社会,我们看到:一方面,经济的发展急需各类人才;另一方面,企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感到不能满足,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程体系具有很强的“学科化”倾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大多按照学科结构将知识按先后顺序及逻辑关系分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各门课程相互衔接又各自为政。同时,理论课与实践课分别开设,相对独立。这种课程体系是“以知识为核心”,而非“以能力为核心”,显然不适合中等职业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同时,这种课程设置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因为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往往是在传统的“学科式”课程体系中的失败者,是那些基础比较差、自我学习能力以及学习习惯不够理想,再加上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稳定的学生。常常是教师费了很大力气去准备一节课,但是学生在下边却睡觉、听音乐或者做别的事情,听课的效果非常差。下面以机电专业为例,探讨中职教育中基于“工作任务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课程体系”的改革。

一、中职机电专业基于“工作任务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机电一体化专业作为中职教育的一个支柱其职业面向口径较宽,适应范围很广。而在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中,电工电子专业与机械专业是两个不同的专业。当前科技发展的态势特别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以及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就是利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使机械实现柔性化和智能化的技术。机械技术可以承受较大的载荷,但不易实现微小运动和复杂运动的控制,使机械实现柔性化和智能化。机电一体化的目标是将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实现完美结合,充分发挥各自长处,实现互补。要适应经济发展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出符合经济发展的服务与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必须有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专业课程体系。“电离不开机,机离不开电”,机电统一是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中职机电专业基于“工作任务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

中职机电改革的基本思路就是要根据中职机电专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需求打破传统的学科设置,建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的课程体系。具体地说如图1、图2所示,就是要把中等职业教育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的真实工作世界(教育职业的行动领域)通过教学大纲的形式转化为一个个学习领域,再由学校的教师根据这些学习领域通过教师团队制订一个个学习情景,再由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以及要学习的内容通过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将每一个学习情景转化为具体的课堂教学。

(一)中职机电专业基于“工作任务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课程体系”改革目标定位

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突出职业岗位的针对性,首先是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并注重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结合我国的就业形势和中职教育现状,应在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扎实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在职业岗位群里的择业和转岗能力。也就是说,除了培养一般的职业能力外,更要注重学习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为他们奠定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基础,从而赋予他们自我生存的能力以及后续发展的潜力。

(二)以“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重组专业课程体系

我国中等职业机电课程体系,目前仍未能摆脱学科体系的束缚,未能形成最适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借鉴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突破学科型的“三段式”课程结构,就要改变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的传统,真正转向以“能力”为基础设计课程。同时需要我们深入企业分析企业职业岗位领域,确定“学习领域”,通过分析工作过程选择课程和内容并使之“序化”。如果说学科体系的课程编排是一种“平行结构”,那么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编排则是与专业所对应的典型职业工作顺序相适应的“串行结构”。这使学生循序渐进学习各门课程的过程变成符合或接近企业工作实际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校教育与职业岗位要求的无缝对接。当然,按照工作过程进行中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并非要否定知识、否定理论,而是要突出实践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用工作任务来引领理论学习,使理论与实践更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三)以“基于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改革教学方法

1.确定机电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真实的工作世界——教学大纲)

根据我国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及其综合能力培养的构成。首先要进行本专业学习情境的确定,即进行专业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确定,这个工作由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专家和在一线工作的工人共同确定。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同等重要,不能因为一味追求专业知识而忽视对能力的培养。

机电一体化实习心得体会篇10

【论文摘要】《机电专业英语》课程是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其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较高的专业英语水平以备更好地学习先进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本文结合本校专业英语课程设置的特点针对该课程课堂教学的开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以4mat教学设计系统为理论依据以促进提高该课程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科技的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逐步提高,为了更好地学习先进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加强交流,加快发展,具备较高的专业英语水平尤为重要。基于这样的发展要求,开设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是必要的。我院开设该课程的目的是学生在已有基础英语学习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能够掌握机电类专业常用的词汇,具有一定的读、写、译的能力,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资料,并且能顺利地阅读,理解和翻译有关的机电专业英文文献从而进一步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并能在今后的生产实践中有意识地利用所学知识阅读最新的专业英语文献,为从事创新性的工作打下基础。

一、《机电专业英语》课程学习的现状

本课程的基本情况是:总课时为26节,每周两节,教学过程无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用教材为姚永玉,常云朋,周丽丹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机电专业英语》,实施教学实施对象为09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所有学生,包括高职和高技。

基于以上的情况,课程学习前本人对专业学生做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40%学生认为英语底子薄弱,对该课程的学习几乎无任何兴趣;30%认为该课程与普通英语是一回事,再学习觉得是重复;10%认为不知道学习什么东西,学习无用;20%认为既然开设了总有它的道理。面对学生这样的学习态度,本课程的教学仍然走原来的老路的话,课堂教学的效率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本人对以往的《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进行了反思,并针对09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机电专业英语》课程的课堂教学作了尝试性的实践,希望从中能够找到一些专业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

二、课堂改革的理论依据——4mat教学设计系统

4mat教学设计系统分为四个步骤,步骤一:创建经验,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教师精心设计的话,这一象限的活动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激活他们的原有知识。步骤二:呈现内容,活动的目的在于理解教师传授的概念。步骤三:展开练习。最后步骤四鼓励学生运用所学。这些步骤通常在课堂教学中得以运用,体现了一种自然学习循环的模式,或者可以说是对教学进行思考的方式。4mat体现了一个自然循环的过程,我们可以借助它拓展教学活动,提高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可能性。国外有研究调查表明目前尚不清楚在什么条件下使用4mat系统能使学生的成绩得到明显提高,但有一点毫无疑问,即教师使用这一系统教出来的学生与使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出来的学生相比,前者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加明显。基于这种结果,结合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专业英语》课程现在的状况,可以借鉴4mat系统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学习该课程学习动机不足,课堂教学沉闷,教学效率低的情况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三、《机电专业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针对学生英语现有的基础,根据4mat教学设计系统所体现的学习自然循环的过程,本人将其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来具体实施:

(一)课堂实施环节一:课堂互动环节,开展“游戏”

该环节实施的理论基础是:4mat教学设计系统步骤一:创建经验。

该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这个部分如果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的原有知识,那么接下来步骤的实施是毫无意义的。高职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而言比较薄弱,学习兴趣不高,如何能够让她在学习的初期阶段找到自己的自信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采用联系(connect),组织(orgnize),形象化(visualize)三个4mat将教学设计系统当中的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创建经验,激发原有的知识水平,重拾英语学习当中的自信。基于如此的动机,我们可以在教学内容正式实施之前插入一些简单英文的小笑话或者简单英语的脑筋急转弯,如:

teacher:johnny,whyareyoulateforschooleverymorning?

johnny:everytimeicometothecorner,aguidepostsays,‘school--goslow’.

还可以例举在翻译当中因为不懂专业英语出现的小笑话,如:“pigiron”,有同学会从字面上理解成“猪铁”(正确翻译是生铁),通过所学专业知识学生自己可以分析这种翻译会有错误,这样一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为课堂教学下一个环节的正常进行打下了好的基础。

(二)课堂实施环节二:课堂阅读环节

该环节实施的理论基础是:4mat教学设计系统步骤二:呈现内容。

该课程学习的目的就是通过学习能顺利地阅读,理解和翻译有关的机电专业英文文献从而进一步提高英语阅读能力,有意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必要的。对于部分高职学生来说,让他们在课堂上主动阅读英文文献往往很难,学生学习信心不足导致动力不足,需要给他们学习的鼓励。

在方法上,可以给学生阅读的短暂时间,比如说1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看看自己在限定的时间内阅读完成的进度,阅读完成的地方指导学生做好适当的记号,并且完成几项数据:1.10分钟内阅读多少句子。2.多少生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理解词意。3.阅读的文献里有多少个不能理解的生词。可以根据每次记录的数据进行比较,阅读的水平是否有所提高;阅读的速度是否有提高;词汇量有没有增加;如果数据没有变化,可以及时修正自己的阅读方法。这样一来,学生会在每次课后及时发现自己阅读上的短处,更能促进阅读水平的提高,对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建立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三)课堂实施环节三:文献翻译环节

该环节实施的理论基础仍然是:4mat教学设计系统步骤二:呈现内容

该教材专业文献包括材料和热处理,机械设计,加工工艺,电机控制,机电一体化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六大部分,兼顾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各个层面,文献的特点是篇幅比较长。在问卷调查过程发现学生英语基础差,全文进行翻译不现实,因此在该环节当中可以挑选其中的某些段落进行翻译,挑选的原则应该是:1.专业性强2.生词词组多3.翻译有难度。学生通过倾听来学习的方式容易感觉枯燥,因此在翻译生词词组的时候可以结合当前实事和新闻进行解释,不仅不给学生制造可能“开小差”的机会,还能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比如在解释“mechanicaldesignengineer”这个词语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看一则广告:

职位名称:mechanicaldesignengineer(机械设计工程师)

职位年薪:10-20万

工作地点:江苏省

招聘企业:欧美知名公司

所属行业:仪器·仪表·工业自动化·电气

企业性质:中外合营(合资·合作)

通过这则广告学生可以从中获取与该词组相关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的诠释往往比直接告诉他这个词组的意义更为显而易见。如果教室里有互联网的话,还可以及时搜索与该职位的相关信息,该职位的招聘信息多为英文,也就说明如果你需要应聘这个岗位的话,必须能读懂相关的专业英语。这种信息实质上起到了“学习暗示”作用,这样往往比我们直接告诉他们学习的意义更有效果。

同时还可以介绍我们日常生活中金属、集成电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一部分前沿的、热点的英文资料,选择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总之,在该环节的教学中应该要体现多样化教学,以任务为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从而确保学生成功率(是指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

(四)课堂实施环节四:课堂练习环节

该环节实施的理论基础是:4mat教学设计系统步骤三:反复练习。

4mat系统当中就指出:“学生必须联系所学内容,联系首先进入了左半球模式,他们需要通过练习来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保持理解事实,思想和概念,还能以某种形式使用这些概念。围绕你设立的问题推动联系活动的开展,可以帮助学习者掌握知识。在能够创新之前应该熟练掌握各种技能,所以所学的知识不经过相关的练习训练师不能形成程序性知识的。”鼓励学生参与到各种练习活动中,教师随之就他们的表现做出反馈如口头表扬或者鼓掌等简单的形式都有助于恢复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课堂也因此活跃了。

(五)课堂实施环节五:课堂交流环节

该环节实施的理论基础是:4mat教学设计系统步骤四:鼓励学生所学。

很多时候我们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课堂小结,即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这种方式仍然体现的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该次课的任务是完成了但是学生学习后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就不得为之了。对于90后的这一类学生来说,他们的求知欲、表现欲和交流意识很强。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现阶段的心理特征设置必要的课堂交流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表达自己的收获,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对课程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评价,然后对所有课堂记录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记录和描述。之后,教师们去审视这些记录,从中探索各自的课堂上都存在着什么样的交流模式。通过这种方法,教师们获得了关于课堂交流模式的直观经验,可以准确的判断出什么样的课堂交流能够成为学生们进行更有效的学习提供机会,哪一种课堂交流会妨碍他们学习。

法雷尔在《反思课堂交流——亚洲案例》书中提到有效的课堂交流需要多种交流模式。在专业英语这样的课程教学当中,交流模式应该是开放的,自由的,引导性的。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时候我们采取的是一种机械的交流模式。如询问学生:“这次课你学习了什么东西?”结果就是学生把板书念一遍就完事了。我认为,适合的交流模式可以更好的让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相互碰撞、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互相帮助,让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学生实现了“互补”,实现了共同提高,从而取得交流的实效。

本文以4mat教学设计系统为理论基础将《机电专业英语》课程课堂教学过程分成五个环节进行实施,其目的是为了在没有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基础上学生能认真学习专业英语从而掌握一定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英语方面的技能,为学习世界先进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参考文献

[1](美)杨雷迪斯?高尔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2).

[2]普莱斯顿·d·费德恩,罗伯特·m·沃格尔教学方法—应用认知科学,促进学生学习[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