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的感悟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25:44

数学学习的感悟篇1

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们逐渐形成了固有的特色的教学方法。很多的时候忽视了理论的思

考和学习。这些天的专家报告,让我们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升,对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了进一步分析和解决的对策。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做到:堂堂清、节节明、小步走、快节奏、错不放。课堂上让学生听一遍,不如让学生写一遍;让学生写一遍,不如让学生说一遍。让学生说:说给教师听,说给同学听,说理由、说思路,说错误的原因。通俗易懂又句句朴实可行。这些内容的学习不管在班主任的工作上,还是数学课的教学上,让我都有了很深的理解。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各个方面的学习,让我更能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研究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升,不断地加强修养,才能更加胜任教育这项工作。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总结自己工作的得失,不断深化自己的认识,不断修正自己的策略。从中获得待续的专业成长。如果一名教师仅仅满足于以有的经验而不进行思考,那么他就不可能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我们专业发展所需要的大量理论知识、实践和智慧都是靠平时日常教学中不断学习、反思、探索和创造中获得的。我们一线的老师反思的方法很多,如写随笔记录下日常的教学灵感,编写论文积累日常教学经验,案例分析研究教学中的典型问题等等,逐渐养成反思的好习惯,成为一名反思型的教师。

社会压力、待遇低下等现象让部分教师逐渐丢失了教师的幸福感,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幸福感的寻找会让更多的教师乐于此事。那么幸福应该从哪儿来?可以是学生成绩的提高;可以是差生的转变;可以是学生对老师的牵挂……其实老师的幸福是可以从自我完善中得到,从自身精神的升华中得到。一位有平常心,对工作有事业心,对学习有责任心的教师是可以拥有很多的幸福的。

教师的职业烦琐、细腻,只要肯做就无休无止。有做不完的事,讲不完的课,教不完的学生。要想抛开压力,就要自我寻找成功感,找点自己感兴趣的事儿去做:可以为文,可以做事,可以读书,可以锻炼,可以活泼一点,可以朴素一点,可出可入。总之,挖掘出自身潜能,辉闪自己长处,心生自豪,心生荣耀,心生自强,又何谈倦怠呢!当教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数学学习的感悟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体验;感悟;价值;学习过程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6a-0071-05

有这样一则案例:

师导入:下面请小朋友们看一个动画故事,题目是“守株待兔”,看的时候要认真、仔细,看后要用我们灵巧的小手拼出故事中的人、动物和植物。(播放动画故事)

在回答“从动画故事中你知道了什么?”时,有的学生回答“我知道农夫在种地,旁边有一棵树,中途跑来了一只兔子。”还有的学生回答:“我知道兔子看到农夫后吓得逃走,撞到了树上,结果撞死了,结果农夫连地也不种了,等着第二只兔子再撞到树上来。”……

师:我们两人一组拼出故事中的农夫、兔子和大树,比一比哪一组拼得好、拼得快。一会儿我们进行参观评比。(学生已迫不及待地开始拼图)

一位学生怯生生地说:老师,我拼了一个穿着裙子的农夫。(全体听课教师都笑了,他们笑什么?笑孩子的可爱幼稚?还是笑他异常的创造能力?)

师:故事中的农夫像什么人?生齐:像男人。师:男人穿裙子吗?生齐:男人不穿裙子。(这时其他同学都看着那个小男孩,有的还伸出了舌头“唉”的一声。男孩子像做错了事一样低下了头,用手打乱了自己拼好的图案。)

“守株待兔”这一情境设置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探究创造的佳境,促使学生形成强烈的表现欲望,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想遨游,但在遨游的同时撞上了礁石,撞礁的原因来自教师。一是教师缺乏敏锐的眼光观察学生的作品,使一些学生的创作得不到肯定和赞赏;二是教师思维跟不上学生思维。在案例中,不少学生的创作奇特,但教师未能鼓励学生的创造,使个别学生失去了再创造的动力。

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数学学习的价值到底怎么实现,是迎合教师预设的目标,还是倡导满足学生自然生长的需求,我们真的需要静下心来进行思考。数学是有用的,数学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鼓励学生不断地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能充满智慧,数学学习才会产生应有的价值。

“心中悟出始知深”,学生要想牢固地习得数学知识,形成数学学习能力,就必须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来学习数学,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数学学习的价值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数学内容本身蕴含的价值,二是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我们的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经验,引领学生经历探究历程,体验探索的艰辛,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在学习体验中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

一、“数学学习很好玩”:感悟数学的情趣

数学学习活动是学生好奇心的源泉。教师应善于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他们乐于探究,并从中感知数学学习的价值[1]。要想取得“数学很好玩”的效果,教师需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开始,从直观和容易引起学生联想与想象的问题出发,让数学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的情境之中,并与学生已经了解或学过的知识相联系,特别是与学生学习生活积累的那些已有的、但不那么严格的知识体验相联系,通过生动的操作演示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情趣与理趣的交融中感悟数学的奇妙,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案例】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1.放松一刻:魔方表演(2人)(可根据班级实际现场表演,也可观看拍好的视频)

提问获胜队员,你获胜的秘诀是什么?(善于将魔方中复杂的操作状况转化为简单的公式记忆)

2.六(2)班将举行魔方比赛,由于计时器紧缺,比赛以单场淘汰制(即每场比赛淘汰1人)进行。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后才能产生冠军?

(1)什么叫单场淘汰制?你能画图来说明吗?(学生上台演示)

(2)提问:一共进行了多少场比赛?

(3)如果不画图,有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吗?(引导学生思考:一共淘汰了多少支球队?)(4支)年级组一共有64人参加比赛,产生冠军要比赛多少场?

(4)那有n个人参加比赛,决出冠军要比几场呢?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是让学生友善用脑,也为后面教师重组的练习中理解单场淘汰制起了很好的铺垫。互动中的学生开心愉悦,身心放松,为保持良好的注意力奠定了基础。由于教师重组了学习内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层层的设问,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处,学生进一步感悟到了转化策略的价值。

二、“数学学习需要应用过去的知识”:感悟数学学习的过程

数学知识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间含着人们丰富的发现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是发现和掌握前人的知识与经验,进而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积累的过程。小学生思维的具体性与直观形象性决定了在数学学习中需要给他们提供充分的感性经验,使他们感悟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更好地形成抽象的数学概念,获得新的数学知识。

1.观察―比较―发现,体验数学

数学思考的方法需要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比较,感受变化前后的相同与不同,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从而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发现数学学习应有的价值。

【案例】苏教版五年级“转化策略”的例题教学

师:同学们,这里有两个图形,你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

生1:感觉差不多,左边的瘦一点,右边的胖一点。

生2:好像一样大,可能需要变化一下就能比较了。

师:到底谁大谁小呢?拿出课前发下的作业纸,研究一下,同桌可以交流。

师提问:你是怎么想到把这两个图形都转化成长方形的?(让生到屏幕上指一指,然后课件随即展示)

(课件回原形)为什么不用数方格的方法?(太复杂,转化成长方形比较简单)(课件演示并板书:复杂―简单)

在刚才的研究中,不好比较的情况下我们采取了剪、平移、旋转、拼接的方法,使问题变得简单了,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叫做“转化的策略”。

在过去的学习中你还接触过类似的方法吗?转化有什么好处呢?

生:可以把问题变得简单,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变得能解决了,有时能把未知的内容转化成已学过的内容。(板书:未知―已知)

师:还有什么体会需要告诉大家的?

生:在转化时外在的形式变了,但本质不能变。(板书:变与不变)

为使策略达到自动化的程度,需要用内心体验,上述教学让学生经历把复杂的转化成简单的、不能解决的转化成能解决的、未知的转化成已知的过程,学生通过自觉观察两个图形变化前后的情况,使数学学习不断深入,体会到了转化的优势。体验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感知和内化的过程,也是不断感悟的过程,只有把体验的过程同习得的策略意识有机结合在一起,我们的学习才有价值。

2.操作―创造―实践,享受数学

要解决好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必须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尽情地感受新知、构建新知,数学思维得到训练。

(1)经历数学化活动

实践本身凸显于现实生活可能性的广大序列中,而现实生活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个体在学习时总是把他的理性知识组合进他的实践生活知识之中[2]。数学教学是数学学习实践的教学,数学实践是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学生在过去的学习生活中已积累了一些初步的数学经验,教师需要提供丰富的经验背景,把已有的经验与要学习的新知进行“有效对接”,让学生在头脑中自然进行“数学化”的加工。为有效地将学生的操作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就要恰当把握“数学化”的时机,将操作活动与思维有机结合起来。

【案例】《圆的认识》,在教学画圆时,安排如下教学环节:

①利用手中物体或工具尝试画圆。

②尝试用圆规画圆。

展示学生画好的圆,师问:你觉得画的圆美吗?

展示学生画得不好的圆,师问:猜猜哪儿出了问题?说说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你有哪些好的办法?

③师示范画圆。

④提出要求:能不能想个办法,让我们班的同学画的圆同样大呢?(只要规定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一样长就可以了)

⑤师:现在分组要求:第一组画一个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为3cm的圆;第二组画一个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为4cm的圆;第三组画一个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为5cm的圆;第四组任意画一个圆,大小自定。并把画好的圆剪下来。(播放音乐,学生按要求画圆剪圆)

师:谈谈你剪圆的时候有什么感受?跟以前剪长方形、正方形感觉一样吗?(我要边剪边转)

师:是的,圆的四周是一条曲线,圆是一个曲线图形。(板书:曲线图形)

在建立了圆的初步表象后,教师让学生采用不同的工具想办法画一个圆,学生画法多样。对于“圆规”许多学生并不陌生,教者没有直接教学画法,而是让学生独立尝试,反思画圆时出现的问题,很好地利用了课堂中生成的资源,通过教师“润物细无声”的点拨,水到渠成地总结出画圆时要注意的地方和画圆的技巧,在多次实践中不断体验、完善画圆的技能,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教师接着安排了剪圆的环节,让学生体验“边剪边转”,这样学生通过操作体会到“圆是一个曲线图形”。

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惜时间为学生创造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观察中丰富空间想象,在辨认中凸显概念本质,在操作中积累活动经验,进而在探索中提升数学理解。

(2)巧设“矛盾”,让学生在体验中生成

教学是一种矛盾与平衡相互转换的过程。学生展开探究新知的活动,就会打破之前低层次的“平衡”,产生新的“矛盾”,通过矛盾的解决又实现新的“平衡”。因此,学生学习的过程又是一个“矛盾”不断产生和解决的过程。

①制造“矛盾”,引发认知冲突

制造并利用“矛盾”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企盼的心理态势,同时可以展示学生的不同想法,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

《认识分数(2)》一课中,在学习把一盘中的4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时,通过交流,把学生关注点集中到份数上,即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4份中的1份,就是;2只小猴分这1盘桃(4个桃),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时,学生由于受上一情境的影响,出现了和两种情况,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在理解分数的意义时对桃的个数和份数产生了干扰和矛盾,到底是还是?让学生由此进行充分的讨论,是2只猴来分的,每只猴应分得2份中的1份,应是,这一教学过程真正达到了对数学本质的探讨,给学生创造了一次体验“矛盾”和探究“矛盾”解决的机会。

②磨合“矛盾”,引导合作体验

每个儿童都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这种特定的经验文化,导致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构成新的“矛盾”。在处理“矛盾”的策略中,有正确的、合理的,但也可能出现一些错误的或者有可能导致失败的处理矛盾的经历,而这些恰恰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课程资源,对“错误”或“失败”的解释往往也从另一个方面验证了正确的方法和策略。在教学四年级《统计》一课时,笔者有意设置了让学生统计马路上“一分钟内机动车通过情况”。由于汽车通过时是动态的、随机性的,因此,解决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先是小组讨论统计的方法,大家决定先要进行分类,需要分成公交车、卡车、面包车和小轿车4类,再进行统计。接着教师有意让学生以个体形式进行统计(播放车辆通过的场景),结果学生来不及统计(来不及画“正”),统计失败。教师又一次组织大家讨论:怎样统计才能既快又不遗漏呢?学生讨论的结果是“一个小组有6人,1人负责记录数据,1人观察,另4人每人统计一种车辆”的简便方法。在这里学生想办法解决统计动态物体数量的问题,发挥了团队合作的力量,通过虚拟的道路交通场景,学生尝试了统计的失败,又在教师“分小组交流”的话语点拨下,寻求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获得了统计的成功。

课堂上出现矛盾或问题,我们不要敷衍塞责,而应积极面对,有效利用这一资源,充分挖掘其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新资源的不断生成,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课堂也就因矛盾而更加丰富多彩。

三、“数学很有用”: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

1.寻求知识背景,激起学生内需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而真实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算理、法则等教师都可以通过追根求源找到其知识背景,寻求它的源头,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从何处产生,为什么会产生。如在“多位数改写成用‘亿’或‘万’作单位的数”教学中,有位教师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四年级学习多位数的读法中,认识整亿、整万的数的简便写法,教师启发学生在比较中归类:“整亿的数末尾至少有8个0,整万的数末尾至少有4个0,你会写吗?”教师报数,学生写数,开始报慢一点,学生在写,渐渐报的速度在加快,直至造成全体学生没有办法写完,产生了报得快与写得慢这一冲突,进而使“末尾的0太多,能否可以简化”这一知识本质渐渐在学生自己的感悟中露出水面,学生深深感悟出:为什么要把多位数改写成用“亿”或“万”作单位的数的道理。

2.展示数学作用,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数学教学,让学生学会一些数学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和体会,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如在教学“乘加、乘减”后,教师设计如下实战练习:“公园有两个入口,a入口的购票规则是大人每人4元,小孩每人2元;B入口则是大人小孩均3元。现有两个家庭,1号家庭妈妈带两个小孩;2号家庭爸爸、妈妈带了一个小孩,这两个家庭应该从哪个入口进比较省钱?”经过列式、计算比较,有的学生认为1号家庭应从a入口进园只用8元,2号家庭应从B入口进园要用9元;还有学生提出分散进园,大人从B入口进入,小孩从a入口进入,这样学生在现实的情形中,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不仅能深刻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重要的是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数学学习有困难”:感悟数学思维的抽象性和严密性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是一个较为严密的逻辑体系,具有较高的抽象性。而学生头脑里的数学内容之间并无严格的逻辑顺序,不同内容之间表现出一种相互融合的状态,因此,学生一旦在学习某些体系内的数学内容时,就会产生一定的困难,再加上数学概念本身的抽象性,他们在建构数学概念时就会出现直观性和抽象性的矛盾,课程内容的逻辑的严密性和认知融合性的矛盾,我们的教学要直面这些困难,在学生体验困难、矛盾的过程中,通过合作交流、思维碰撞,使所学的内容更加完善,使思维得到训练。

【案例】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

教师出示例1,用分数表示下面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说出每个分数格表示什么。

生1: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4分,涂色的1份表示。

生2: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8份,涂色的5份用表示。

生3:1米长的纸条平均分成5份,涂色的3份用表示。

生4:6个圆片平均分成3份,涂色的2份用表示。

教师从生4回答中追问:第四个是6个圆片呀,怎么会用表示呢?

师:看来虽然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但表示的含义有所不同。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分数的含义吗?大家觉得有困难了,困难出在哪里呢?

生5:把1个物体或1个图形或一个线段或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1份或几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师:你觉得这样表达怎么样呀?能不能用最简练、准确的语言来表示出分数的含义呢?

生:都是用“1个”来平均分的,能否换成“1”来表示呢?如果这样的话,怎样表达呢?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1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对儿童来说,很多情况下的数学学习,是在“做一做”“玩一玩”“议一议”等数学活动中不断发展数学学习能力,不断地让自己变聪明的。我们的数学教育应该放手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体会学习的策略和方法,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

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3]。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亲自尝一尝;要学会游泳,你就得亲自下水去搏一搏。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自己去探索;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自由去飞翔。目的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尽情地学习数学、体验数学,感悟数学的价值,享受数学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参考文献:

[1]陈潋滟.让学生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J].数学大世界,2010(9).

[2]徐继存.论教学智慧及其养成[J].西北师大学报,2001(1).

[3]杨晓宣.浅谈体验学习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2(2).

perceptionoftheValueofmathematicsLearningontheBasisofexperiencing

ZHoUXiang-lin

(nanjingKexueyuanprimarySchool,nanjing211100,China)

数学学习的感悟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前不久,江苏省初中数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班在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举行。在这培训会上,给我们开讲座的既有高校的领导、教授,又有初中数学教学一线全国模范教师,省特级教师。他们所讲的内容不仅有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数学新课标的修改变化比较,还有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的研讨,每位专家报告都代表着他在某方面研究领域的精髓。我经历几天的学习交流互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体会颇多。下面谈谈感受。

一、要能真正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爱岗敬业,热爱学生。

在这次培训班的专家团中,有两位教学一线的特级教师令我的心灵受到震撼。第一位是江苏南通启秀中学的李庚南老师,她已经七十多岁了,可以说李老师经历新中国成立后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点点滴滴,她是看着中国的教育改革逐渐成长的人,并且她一直是实践数学课堂有效性改革的实践者。至今,李老师在南通的启秀中学不仅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工作,同时还兼任这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第二位是南京师大附中陶维林老师,他已经六十四岁了,也依然奋战在数学教学一线,陶老师五十多岁才开始学习几何画板,现在同行都公认他是“几何画板的大玩家”。他给我们演示的一个个几何画板的事例,不仅可以看出他对几何画板软件运用非常娴熟,而且反映了几何画板在解决数学图形问题时具有直观性和创新性的特点。陶老师那么大年纪还能坚持学习几何画板软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陶老师的讲座中很多观点折射出他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性认识。

以上这两位老师出现,本身就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我们从他们身上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这改变了我头脑中已逐渐形成的“教师越老越不能教书”的观念,也打消了我准备50岁以后就退出一线教师行列的想法。如果教师能够坚持学习,与时俱进,就会宝刀不老,并越来越锋利。

二、要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

培训会上,一位专家举了这样一个事例:罗杰·罗尔斯是美国纽约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他出生在纽约有名的大沙头贫民窟,在这里长大的孩子很少有人从事体面的职业,但罗杰·罗尔斯却是个例外。在他11岁那年,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下,他所在学校的校长皮尔·保罗对他说:“你将来会成为纽约州的州长。”——这成为罗杰·罗尔斯人生道路上的一面旗帜。经过40年的打拼,在51岁那年,罗杰·罗尔斯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为纽约州州长。

美国的这位黑人州长在竞选成功时,别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说:“是小时候老师的期望,才有我今天的成功的。”据说,他在小时候表现非常顽皮,但校长发现他犯错误时并没有指责他,而是说:“你将来会成为纽约州的州长。”

他的这个事例使我联想起另一个事例:从前,有一位画家想画出一幅人人见了都喜欢的画。画毕,他拿到市场上去展出,画旁放了一支笔,并附上说明:每一位观赏者,如果认为此画有欠佳之笔,均可在画中做上记号。晚上,画家取回了画,发现整个画面都涂满了记号——没有一笔一画不被指责。画家十分不快,对这次尝试深感失望。画家决定换一种方式去试试,他又摹了一张同样的画拿到市场展出。可这一次,他要求每位观赏者将其最为欣赏的妙笔都标上记号。当画家再取回画时,他发现画面又被涂遍了记号——一切曾被指责的笔画,如今却都换上了赞美的标记。

这两个故事使我们明白许多道理:对于一幅画,若用两种不同的眼光去看待,就会产生完全相异的结果,对待人也一样。若你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就可以发现他有许多优点;若你用挑剔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就会感觉学生一无是处。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在某高校考察时,随意从每班的学生名单中写了几个学生的名字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同时极为认真地说:“这些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是高智商型人才。”事过半年,罗氏又来到该校,发现这些学生的确进步很大。再后来,这部分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做出了非凡的成绩。罗森塔尔效应证明了三个道理:一是智商和能力是可以通过外力“激活”的;二是信任和期望是“激活”人的智商和能力的基本要素;三是人才资源贵在开发。

在学生的管理过程中,要学会变换不同角度去认识学生,眼光不能老是盯着学生的缺点,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加以鼓励。学生在教师信任和期望中,智力和能力就可能被“激活”,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三、要想改革成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需多方面条件。

据我了解,有很多学校老师到过江苏的洋思中学去考察学习,也在回校后实践过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也有很多学校学习并实践过山东杜郎口中学的“教师无黑板,学生皆练板”教学形式。这些学习别人的课堂教学改革,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是达不到期望的结果,所以这些教学改革在进行一段时间后可能就半途而废了。而原洋思中学蔡林森校长由洋思中学退休后,又被河南省沁阳市教育行政部门聘请去担任永威学校的校长,蔡校长仅仅用几年时间就把永威学校由地区排名倒数的学校,一跃成为遥遥领先的学校。

到这里,有人不禁要问,为什么蔡校长课堂教学改革就会成功,而别人却不容易成功呢?难道成功仅仅是蔡校长个人能力所致吗?我们现在先来看看蔡林森校长到河南沁阳永威学校的创业过程:听说,蔡校长退休后,河南沁阳的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得到消息后,就赶赴江苏去聘请蔡林森校长到河南沁阳去解救濒临倒闭的永威学校。蔡校长起初不同意去,他们就发扬了刘备请诸葛亮的“三顾茅庐”的精神,就在宾馆住下来,每天都去恳请蔡校长要接受他们的聘请。最后蔡校长被他们的精神与诚意所打动,终于答应他们的要求,先到沁阳去看看。当蔡校长到沁阳时,沁阳人民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并邀请了各种媒体参加,电视台进行了全程直播,整个河南都知道江苏的名校长蔡林森被请到河南了。在这种情景下,蔡校长就是再想退回也不行了,但蔡校长最后能顶住压力,克服困难,以他在洋思中学所倡导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终于把永威学校由后进变成排头兵。

我认为,借鉴他人成功经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改革,不是人人都能成功的,蔡林森校长的成功,除了他个人有超人的能力外,也离不开一些特定的环境因素,比如,其中就离不开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由此,我想到新建的江苏省泗洪县第一实验学校(佳和实验学校),政府先是舍得资金投入建设高标准、现代化、起点高的校园硬件设施,然后从县内抽调名校长担任第一实验学校的校长,接着在大学生和在职教师中公开选拔教师,组成学校的教师队伍,对于学校的生源,政府更是开了绿灯,别的公办学校政府规定只允许在施教区内招生,而第一实验学校可以在全县范围内招生,别的学校不允许招插班生,第一实验学校就可例外,别的学校不许在规定时间前进行招生宣传,而它可以提前进行招生宣传,通过考试选拔优质生源。如果第一实验学校有一流的校长,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百里挑一的优秀学生,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地方政府政策上的扶持,就一定能办好。

参考文献:

[1]新华日报,2001-5-18.

数学学习的感悟篇4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小学数学教学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156

1前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且要促使自己的教学模式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最终能够满足教学改革的需要。近几年来,体验式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并且该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不断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引进新的教学方式,从而使得小学数学课堂变得更加活跃,提高了小学数学课堂的效率。

2体验式学习的定义以及作用

在二战之后,英国出现了一种名叫outward―bound的管理培训方式,该培训方式凭借新颖的形式收获到良好的培训效果。在当时欧洲的教育培训领域中,该培训方式曾经风靡一时。到了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学校教育过程中,曾经将户外训练融入到其中,并且在教育界,体验式学习得到了深化以及改革。从20世纪60年代,我国的一些学者开始从不同的视角研究了“体验式学习”的方式,并且给与其不同的界定。

体验式学习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发挥着引导性的作用,学生发挥着主体性的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设计学习内容以及环节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并且要不断引导学生去思考,从而使得学生在实践与反思结合下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最终能够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通过体验式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全新的知识,而且能够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体验式学习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并且老师起着引导性以及启发性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并且此时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和谐的关系。此时学生的学习动机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学生不是被动的学习者,而且主动的学习者以及参与者;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习的效果,而且能够使得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质量。与此同时还能够拓展学习内容,最终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小学数学体验式的学习策略

随着体验式学习方式的出现,这就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掌握到学习数学的规律以及方法,而且能够使得学生在体验式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

3.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不断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相关的问题,最终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创设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以及有趣的游戏情境,从而可以带领着学生去进行观察、猜想、推理以及交流等活动,并且能够使得学生通过数学活动,不仅能够掌握最基本的数学知识以及技能,而且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去思考以及分析问题,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当老师要讲解“圆的面积”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教师要创设一个教学情境,在一片草地上,用一根绳子将羊拴在木桩上,羊在草地上吃草,此时学生能够联系到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有的学生回想到“羊走一圈有多远”等相关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情境可以将枯燥的数学问题变得生动,从而能够运用数学角度来观察生活问题,最终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生活中。

3.2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通过探究式学习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观察,推理,从而能够得到有关的理论知识,最终使得学生的学习实践以及认知能力得到提高。比如:当老师要讲解“圆的知识”这一课内容时,教师要让学生自己亲自制作一个圆,并且对这一圆进行折叠以及测量,这样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发现基本的规律。

3.3建立小组交互式的学习方式

通过建立小组交互式的学习方式,不仅使得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合作关系得以增强,而且能够给与学生较多的交流机会,引导着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面对一些比较枯燥的知识,教师要让小组之间进行讨论以及交换意见,这样做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在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过程中应该树立的理念

4.1把握好角色的定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并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引导学生的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放在首要位置,从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内心情感,从而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体验过程中的情感得到满足。

4.2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性的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的驾驭能力

小学生具有年龄小、较低的自控能力以及较差的独立性,因此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引导示范性作用。在课余时间,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内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4.3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

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表现,并且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从而能够鼓励学生投身到相关的学习活动中。当老师在评价学生之后,学生要反思自身的问题,并且要发现别人的优点,从而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5结束语

虽然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方式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但是该教学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体验式教学方式适应了社会发展,并且符合素质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为小学数学课堂增加了活力。近几年来,一些研究者开始深入研究体验式教学方式,从而使得该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伯妹.引导、体验、点拨、建构――数学活动导学的四个程序[J].湖南教育(下),2010,(3):78-80.

[2]沈群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角的初步认识”体验式教学案例分析[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5,(3):45-47.

数学学习的感悟篇5

【关键词】数学感悟;从生活中感悟;铺垫

体验是个体亲历某一事件或情境的过程,是形成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产生新行动、新选择的过程,它更多的是指一种情感的体会和感受,而这种体会和感受的外在表现便是学生的感悟。学习数学知识悟性是很重要的因素,它是介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联结感性与理性的带有生命感体验的心灵之桥。很多知识,不通过学生自我的体验、思考、感悟是很难让学生理解的,小学数学更是如此。如工程问题中用数量表示事物和用关系表示事物的区别和取舍,较复杂的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为什么不能用几个平均数的和除以平均数的个数,简便计算中多加(减)了几要反过来减(加)几等等,这些不通过学生自我的感悟是很难理解的。

然而,数学的感悟也并非纯粹的让学生无目的的思考,数学的感悟需要多种方法的铺垫和辅助,力求让学生感悟数学水到渠成。本人觉得感悟数学知识要注重这几个方面。

1.走进生活,感悟数学

小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世界里已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知识与经验,这些知识与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之一,它们可以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表象支撑,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学生的数学经验往往是零散、肤浅的,有的甚至是不为学生所觉悟的,如果将有序而系统的数学学习与学生这些经验结合,可使学生主动对这些经验产生数学化的感悟。

1.1数学的感悟归根结底是对生活的感悟;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它是在现实中生存的。数学的产生首先源于生活的需要,小学阶段学习的常量数学更是如此。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知识,我在教学时,数学概念的引入,计算方法的得到都注重从生活中得到。例如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教材和教师参考书中都是简单的叙述和数目较小的计算。超过1600元部分的一般都不会跨越3个收费标准。所以如果学生遇到较大数目的计算他就会出现错误。在教学中,我税务部门找来几张个人所得税的收费单出示个学生看,让学生从收入和所缴税中加以比较,从中总结出它们的计算规律,进而总结出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纠正了学生错误的计算方法。这样,学生即使遇到再大数目的计算也能很轻松的计算了。

1.2数学的感悟还在于把数学运用于生活;数学从生活中来,同时也应该运用于生活。而运用于生活的过程也是感悟数学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如在学过圆柱的表面积后,如何让学生体会我们理论计算的表面积一般比实际的表面积要小,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测量出实际物品的相关数据,然后计算出表面积,然后在用这些数据制作出相应的材料,自己做出这个物品,当学生用这些材料做不出相应物品时,学生自然真正的体会其中的道理。

2.适当铺垫,感悟数学

数学的感悟,有时仅仅靠学生的独立的思考是很难实现的。它需要感悟的支点,前期知识的铺垫。而感悟的支点也有很多,比如说,合理情境的创设,前期后期知识的“认知冲突”,学生不同思考的矛盾冲突,知识间区别和联系等等,这些都可以是学生自我感悟数学的支点和铺垫。如同写作文,适当的渲染和铺垫会给读者很好的意境享受,如果教师能适时适地的做好充分的铺垫,学生对数学的感悟就会水到渠成,而且会给后期的可能会产生的错误打下预防针。

数学学习的感悟篇6

1对数学的认识

说到数学,大家都会觉得只是“计算”和“证明”,学生学数学只要会做题就行了。而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逐步体会到了,数学它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它有更丰富的内涵,它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我们可以自由探索自己心目中的数学世界,正是这种自由探索才是数学美的体现。我认为,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是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的。

1.1数学来源于生活

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它是在这个现实世界中生存的,离开了现实生活这个世界,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同样,人类也离不开数学,离开了数学人类将无法生存和发展。为了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我提倡学生写数学日记,记录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日记中体现着他们对数学的发现、应用和理解。

1.2数学是一种文化

数学是思维与线条的文化。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由于实际的需要,数学在古代就产生了,现在已发展成一个分支众多的庞大系统。数学与其他科学一样,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规律,并成为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有力武器。

2对新课改数学教学的思考:数学教学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数学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可见在体验中感悟数学知识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作为数学教师要为学生感悟数学创设和谐的情境,触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学生能有所悟,能自悟自得,并能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一般来说,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践功能,即它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教学的内容来自于人类日益丰富、不断提高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并通过对一代代新人的培养,而越来越明显和能动地促进各个时代,尤其是现代社会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进步。二是精神功能,即它联系于人们的思维与方法。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教育界提出了“大众数学”的教育理念,“大众数学”的实质是指对数学教学进行再创造,使之顺应学生的需要,顺应社会的需要。在理解大众数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下列理念:①数学对任何人都有价值。②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大量的数学。③数学教学应鼓励各种程度的学生积极参与。④学校数学不仅限于算术、代数、几何,在各个阶段都应扩充内容。⑤课堂不应脱离现实世界。⑥问题的主要根源在课程。⑦教师应提高对数学教学的责任心。

我们认为,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是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的。而以往的数学学习,常常使学生们感到离开自己的生活实践太远,枯燥乏味。其实,数学学习完全可以将学生学习范围延伸到他们力所能及的社会生活和各项活动之中,将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感受体验。教给学生思维方式与思维的习惯。让学生去体会感悟数学的智慧与美。

3新课程下教师该怎么办?重新认识数学、感悟数学

体验是青少年在实践活动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心理活动,更多的是指情感的一种体会和感受。而这种体会和感受外在表现出来便是学生的感悟。学习数学知识悟性是重要的决定因素,它与数学教学有密切的关系,它是一种具有生命驱动力的思维形态,介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是联结感性与理性的带有生命体验的心灵之桥。可以说,没有以悟性点醒的材料是僵化的凝固的材料,没有以悟性化解的理论是空洞、乏味的理论。悟性的养成与提高主要靠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体验。由此我认为应由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

3.1创设和谐的情境,使学生能有所感悟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的确,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从中能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2触动生活积累,在体验中使学生自悟自得

感悟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先有所感,方有所悟。感悟主要借助感知,感知的形成又要依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依靠平时积累。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体会、揣摩而有所感悟。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不能过早地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使学生匆匆跨过感性阶段而步入理性的殿堂,有的知识讲得越多,学生越不明白,而应主要让学生自悟自得。

3.3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悟性的高低,标志在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在教学中,不同学生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悟性,言语、思维有的产生“奇思怪想”,有的是“平淡无奇”,作为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学生中因为思维撞击所溅起的“智慧”火花,引导或利用学生去矫正学生的思维方向,由学生自己去梳理自己的思路,去捕捉别人思维的闪光点。为了真正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数学需要我们教师做到:

3.3.1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形式。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组织大量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关于活动课国家有统一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生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受到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扩大视野,动手动脑,增长才干,发挥志趣和特长,丰富精神生活,增进身心健康。

数学学习的感悟篇7

【关键词】感悟;发展;探究;实践;创新;数学课堂

一、“感悟、发展、探究”的内涵和意义

感悟,是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的一种心理意识活动.“感”是感性认识占优势的心理活动,感的目的就是为了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只有教师更多的“无为”,学生才能更多的“有为”,才能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感悟去体会知识更深层次的内涵,通过感悟去发现知识更多的奥秘,才能从数学学习中受益,获得更多的体会和思考,从而提高数学素养.因此教师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自,多采取感悟学习的授课方式,让学生用身心去体验和感知.

发展即创新和延伸,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理解、整合、加工之后形成的一种拓展性的知识或能力,是对知识的再深化和再创造,发展性学习是在发展的前提下对知识产生内化,进而积极引进知识构建的进一步学习过程,它有三个特征:一是有明显的增长趋势,其表现是向更高、更深的知识层面递进的过程,是一种向内和向上的趋势;二是重m根本,既然是发展性学习就必然有知识的变换和重组,这是对学习能力的要求,更是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要求;三是平台需要自己搭建,学生要学会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搭建创新学习平台和脚手架,从而使自己达到更高的层次.

探究就是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探索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和思考,去发现问题的实质,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整合,形成对知识的一种自我认知,从发现中获得问题的答案.探究性学习也是一种创新型的学习模式,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导向性信息诱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试着去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实现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搜集资料、观察实验、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等一系列探索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二、教师如何在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感悟、发展、探究能力

(一)如何培养感悟能力

1.采取发散的教学方式――悟策略

首先教师应该采用一题多议的形式,可以广开言路,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散思维,对不同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对同一问题能够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形成放射性思维模式,锻炼思维能力;其次教师还要采取一题多解的形式,在问题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方面、多侧面地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悟出不同的解题途径,从而获得更多的认知感受.

2.通过交流悟课堂

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交流的实质就是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想法和体会与大家分享,或者倾听他人的学习感悟和心得体会,并通过思考验证或改变自己原有的想法和结论,产生新的或更深刻的感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对课堂内容进行交流,互相分享心得体会,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形成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通过对课堂的感悟,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习惯,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能够大胆地进行讨论和交流.

3.感悟劣势,找出不足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找出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并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做出改进.学生通过一个更深刻、更为重要的感悟过程从学习中感悟自身的缺陷,以此促进自我提高,教师在课堂授课时提高这种的感悟,具有更强的渗透力和感染力,让学生有高的顿悟,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益.

(二)如何培养发展能力

首先,教师应该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这样学生不仅对数学课堂充满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还能不断地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要注意自身角色的转换,与学生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并鼓励学生敢说敢想,不能压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讲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时,例如用如下问题引入:用6根火柴能组成4个三角形吗?学生受固有思维的影响,定位在一个平面内,是跳不出定式、摆不出教师要求的形状的.他们便会产生疑问:6根火柴真能组成4个三角形吗?看到学生好奇的眼神,教学的初级目的就达到了,这时只需轻轻一点:可以竖起来试试,一下打开了孩子们的想象空间,顺利解题.通过这个典型的例子,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敢于创新的精神.当课堂纪律不佳时,教师也不要盲目批评学生,而是要找出原因并亲切地加以引导从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拓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能力,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主动提供帮助,当学生感到疑惑时鼓励他们勇敢地提出来,并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另外,还要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去创造和发现,通过创造教育使每名学生都能从中获得学习的快乐,从而培养学习的信心.

(三)如何培养探究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要把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放在首位,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意识,为探究能力的培养提供思想基础,例如在学习图形知识时要与现实生活多加强联系.教师应该多联系实践,鼓励学生勤于观察、多动手,多动脑的习惯,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动机;在学习图形变换、对称图形等知识时,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探究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稳固的平台,即基本功的训练,要让学生能够夯实基础,实现稳中求变.

总之,植根于“感悟、发展、探究”的数学课堂学习,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学生的更广、更深的发展做准备力量.

【参考文献】

数学学习的感悟篇8

一、对数学的认识

说到数学,大家都会觉得只是“计算”和“证明”,学生学数学只要会做题就行了。而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逐步体会到,数学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它有更丰富的内涵,它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我们可以自由探索自己心目中的数学世界,正是这种自由探索才是数学美的体现。我认为,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具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的。

作为21世纪的数学教师,不能只让学生学会做各种各样的“习题”,而是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一种社会价值,并且从生活中去体会一种数学思想。数学里包含着丰富的哲学道理和人文精神,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发掘数学中蕴涵的宝贵的东西。我们说,无论是哪一种学科,都要考虑到人的全面发展,数学学科尤其重要,应结合一定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及优良的学习习惯,老师不仅要做经师,更重的是要做人师,教书的同时一定要育人,把育人放在首位。

二、对新课改数学教学的思考:数学教学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数学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可见在体验中感悟数学知识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作为数学教师,要为学生感悟数学创设和谐的情境,触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学生能有所悟,能自悟自得,并能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一般来说,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践功能,即它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数学教学的内容来自于人类日益丰富、不断提高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并通过对一代代新人的培养,而越来越明显和能动地促进各个时代尤其是现代社会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进步。二是精神功能,即它联系于人们的思维与方法。通过对儿童的数学教学,在早期就尽可能充分地开启儿童的智慧,发展儿童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能为他们日后乃至终身的良好发展,创造高质量的生活,奠定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基石。

三、新课程下教师该怎么办?重新认识数学、感悟数学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和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体验是青少年在实践活动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心理活动,更多的是指情感的一种体会和感受。而这种体会和感受外在表现出来便是学生的感悟。学习数学知识悟性是重要的决定因素,它与数学教学有密切的关系,是一种具有生命驱动力的思维形态,介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是联结感性与理性的带有生命体验的心灵之桥。可以说,没有以悟性点醒的材料是僵化的凝固的材料,没有以悟性化解的理论是空洞、乏味的理论。悟性的养成与提高主要靠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体验。由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

1.创设和谐的情境,使学生能有所感悟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的确,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从中能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触动生活积累,在体验中使学生自悟自得

感悟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先有所感,方有所悟。感悟主要借助感知,感知的形成又要依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依靠平时积累。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体会、揣摩而有所感悟。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不能过早地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使学生匆匆跨过感性阶段而步入理性的殿堂,有的知识讲得越多,学生越不明白,而应让学生自悟自得。

3.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数学学习的感悟篇9

关键词:肢体动作;体验;数学规律

郭思乐教授分析目前的数学教学现状时指出了存在着以下问题:在实际教学中,采取“注入式”和“题海战术”,把数学的认知活动的主干看成是感知和再认识,消弱或者取消其中的中心环节——思维;把数学思维活动的因素仅看作是数学题的本身,而忽略了人的因素,把学习数学的思维仅看作数学现象,而不是心理现象“学习的核心是感悟”,在数学教学中,应当重视引导学生感悟数学规律特点,感悟数学的思想方法、感悟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的内在规律

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通过自身活动所得到的知识与能力比由旁人硬塞的理解得透彻,掌握得快,同时也善于应用,还可以保持较长久的记忆。数学知识具有内在规律,教学中并非把这种内在的规律直接传授给学生,而应该通过一些活动后让学生自己能感悟到相应的规律。比如在教学三下《东南西北》这一内容时:

活动一:师:按要求做动作:左手指着东,右手指着西。右手指着南,左手指着北。男生面向西,女生面向东。女生转向北,男生转向南。师:通过这个小活动你有什么发现?生1:我发现东后面是西,南的对面是北。生2:东和西相反,南和北相反。师:你觉得我们的这个发现有什么用呢?生:如果我们知道东就能找到西,知道南就能找到北了。

活动二:

师:老师说一个方向,请你用最快的速度安静地转向这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南、西、北。转了之后有什么发现?生1:东、南、西、北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转的。生2:东、南、西、北是按照顺时针方向转的。

在本课教学片断中老师设计了两个活动,以此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把外部的肢体活动和内部的数学思维有效结合,使孩子们的活动具有数学味。

二、肢体活动中“悟”数学的前提条件及策略

郭思乐教授说:“学习的核心部分应当是感悟”,“感悟不仅仅是学习重要的过程,而且是重要的结果。所有的学习最终归结为感悟。”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敢悟”、“会悟”、“善悟”需要具备下列的前提条件: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感悟是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次的内化,这时外界学习氛围对学生是尤为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想让学生真正有所感悟,就必须创造宽松、和谐、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建立平等、尊重、信任、宽容、赏识为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实现学生感悟数学前提条件。在数学教学的活动中,教师应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变权威的知识拥有者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指导者和欣赏者。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的学习是轻松愉悦的,才会真正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感悟到数学不仅是有用的、有趣的,而且也是容易学好的。

(二)确保有一定活动时间与活动量。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有三种不同层次的水平体现:一是被动应答,二是自学适应,三是主动创造。很显然,活动的自主水平越高,对学生主体发展的促进就越大。但在现实的教学中,看到的数学学习活动更多地处于第一、二种状态,学生的活动更多地停留在看、听、观察、记忆、模仿、认同的层面上,停留在接受式的水平上。教师为了完成原定的教学任务,都在赶时间、赶进度,即使安排相关的活动有时也是匆匆而过,学生一下没有得出相应的结论或结果,教师就为其代劳,数学中的相关特征、规律、联系、注意点、数学思想方法等等,教师都会毫无保留的传授于学生,学生由于没有活动的经历,也就没有了对数学体验、感悟。

(三)实行延缓性的评价。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时常看到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对学生的某种想法或做法急于评价,以教师的和盘托出来代替学生的思考过程,这样是不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学生的学习活动经历得越艰辛、丰富、深刻,越有利于学生主动接纳、内化数学知识。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延缓平价”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碰壁,经历过程,这样对数学的体验会更加深刻。如“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中,学生有两种解法,教师没有马上指出错误,而是让学生自己用小棒摆出三角形,通过摆三角形中出现的与原有的认知结果形成冲突,促使学生深层思考不能摆成三角形的原因,从而逐渐得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深刻地印在脑海中。比如有一位老师上“一袋黄豆有几颗?”实践活动课,老师为学生提供了活动所需的工具、器材,学生通过小组探究、交流形成了两种方法,(1)黄豆总质量÷1小盒质量×1小盒颗数=总颗数(2)1立方厘米黄豆颗数×黄豆体积=总颗数。对于以上两种方法,教师当然知道哪种行得通,哪种行不通,但是,教师没有点破,而是让学生经历了“一颗黄豆天平秤上根本不能显示重量”失败之后,促使改变方法,变“称一颗黄豆”为“称一盒黄豆”的重量,成功解决了问题,这种“碰壁”的经历是深刻的,得到的“聚零为整”解决问题的思路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结束语:“悟”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悟”的方法也是丰富多彩的,本文中所列的事例、观点只是沧海之一粟,其目的在于引起小学数学教师高度的关注。希望我们的教师能为了学生更好发展,尽可能的为学生安排一些活动,让学生能在活动中学数学,在活动中悟数学,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具有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邢书娟.小学数学“体验学习”[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1,(11):66.

[2]吕世萍.自主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快乐体验[J].空中英语教室(社会科学版),2011,(6):137.

数学学习的感悟篇10

当你教学中是否有些感想呢?

中位数是统计学中常见的量,但是它是第一次出现在小学阶段的教材中。平均数、也是第一次作为统计领域来教学。中位数是统计学中常见的量,统计知识的教学一般比较枯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比较被动。

在这次的专题研讨活动中,三位老师都注重学生对数据的理解分析,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起数据分析的观念。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的是教师充分地发挥了“感悟”的效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新知的学习变为了学生的内在需求,整个过程学生积极、主动、投入。

一、在“快与慢”的对比中感悟

为了让学生明确“排序”这一前提条件,季老师明确提出“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排列吗”的数学问题;王老师则通过几个小组的成绩依次呈现按照一定顺序排列,凌乱的顺序排列让学生感悟到要给这组数据进行排序;刘老师则干脆出示一组凌乱的数据,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比较时需要将数据进行排序。三位教师让学生经历“凌乱”和“有序”这两种不同的数据呈现方式,使学生在回答同类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体验,获得快与慢这两种不同的效果,从而深刻感悟到将数据有序排列后更便于研究,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猜与算”的对比中感悟

在引入中位数这一概念时三位老师采用了不同的猜与算的过程,让学生在对比中进行感悟。季老师首先出示9名学生1分钟的跳绳平均成绩是117下,而小浩是第三名,你能猜一猜小浩大概跳了多少下吗?学生猜测的成绩基本都是在117下以上,这时教师出示出成绩单,让学生大吃一惊,难道是自己的脑袋出了问题,还是平均数出现问题。王老师则让出示几组数据,让学生说出第一名第四名第7名的学生成绩,然后问学生老师想看到这一组学生的整体一般水平时用什么数比较好呢?学生用了平均数。然后教师问学生你觉得平均数可能在什么位置,学生猜测后计算平均数,这时才发现不是自己的想象;刘老师则出示一组学生数学成绩单,先没有出示成绩,而是问学生怎样表示他们的一般成绩,你打算怎样算平均数,平均数大概在什么位置上,然后再出示数据。三位教师在平均数与中位数的比较上都是通过对比引发学生强烈的思维碰撞。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没有给予正面的否定,也没有立即予以点拨、引导,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感悟,自己去辨明是非,留下了悬念,激发了欲望。为了让学生能有所悟,教师让学生以“一般水平”“平均数”为标准评价的跳绳水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猜平均数的大小,再通过计算验证产生矛盾冲突,这一系列的过程为学生从多角度感悟出“用平均数表示一般水平不合适”提供了保障,此时,学生已自然地步入了真探究的轨道,在思维处于高效运动的状态下,新知呼之欲出。

三、在“变与不变”的对比中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