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数字化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25:50

产业数字化的意义篇1

创意产业的一般含义和特征

国外学者关于创意产业的看法:

创意产业:艺术的商业之道。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e・凯夫斯运用产业经济学和现代合同理论着重考察了艺术的商业化过程。他认为,与物质制造业不同,创意产业所提的商品和服务具有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或是单纯的娱乐价值。创意产业包括书籍和杂志印刷业、视觉艺术、表演艺术、有声唱片、电影和电视节目,以及时装、玩具和游戏等。

点石成金的创意经济。英国的约翰・霍金斯从“创意经济”的角度提出,创意是个人的创新,包括“无中生有”或“赋予既有事物某种特色”。创意有两种,一是个人的新创意,二是在此基础上制造创意产品。而任何创意都拥有“个人性”、“独创性”、“意义”三个基本条件。霍金斯认为,创意未必就是经济行为,而一旦创意具有了经济意义或产生了可供交换的产品,创意就可能是经济行为。因此,创意经济是由创意产品(经济产品和服务)之间进行的交易。

国内学者关于创意产业的看法:

创意产业或创意经济:概念、特征和意义,我国学者厉无畏等人对“创意产业”作出了较全面的界说。他们认为,创意产业、文化产业和内容产业同属于知识产业。郭辉勤提出,创意经济学是研究以创意为主的文化产业的应用科学。它是以创意为主线去审视文化产业,其具体研究对象是创意经济型产业和创意经济型企业。

新“创意经济”论:周子琰、姜奇平等人在《创意经济新论――中国蓝海风暴》中指出,理查德・e・凯夫斯的创意产业经济学认识到了内容生产、精神生产不同于物质生产的特殊产业规律,却忽视了技术革命特性也决定着创意的独特生产方式。当下,中国乃至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以凯夫斯的学术观点为蓝本,掀起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浪潮,但“凯夫斯理论的致命伤,是没有把信息革命内生到创意经济中,所以说它是‘旧’创意经济,或现代版创意经济;而我们今天提出的新创意经济是要把网络革命内生于生产方式,来搞创意经济,所以是后现代版的创意经济”。①他们从工具的使用、创意的产生、需求的变化、利润的创造、创意人才的涌现等方面,生动地论述了以网络革命为基础的新创意经济与“旧”创意经济的区别。

从上述情况可见,虽然人们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认识和探索为时尚短,然而,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却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已经对此作了大量的探讨。他们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论述,为我们从一般意义上把握其含义和特征,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价值。但是,目前的研究存在一些局限。主要体现在:

国内外对“创意产业”的大多数研究,尽管也部分论及国民经济、社会生活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对文化产业的影响,但从总体上看,是从一般文化产业的意义进行考察的,他们对“创意产业”的划分也几乎囊括了所有文化产业的领域,没有突显以数字化、网络化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和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对文化产业的影响。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应当突出“数字创意产业”的研究和探索。

新“创意经济”论或“后现代版创意产业”论虽然极大地突出了信息革命或网络革命的创意经济的重大影响,论证了新“创意经济”不同于传统的文化创意产业的特性、运行机制和规律,但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基于新媒体的“创意经济”的发展仍然要以一定的文化资源为基础,与传统的文化产业、部门具有多产业渗透、融合的重要特征,且数字创意经济本身即包含了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结构的活动。

所以,我们认为,研究“创意经济”或“创意产业”,既要突出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创意经济或产业的重大影响,将数字创意产业置于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先导位置,把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作为考察一定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指标;同时,又不宜把数字创意产业与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割裂开来,而应当重视它们之间的关联性质和渗透、融合关系。

数字创意产业的内在规定和特征

数字创意产业的内在规定。笔者认为,数字创意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或创意产业最为典型的产业形态。而所谓“数字创意产业”是指建立在文化资源基础之上,运用现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大众传播技术,主要以人(个体和团队)的精神创造力、技艺才能为动力的企业及其以数字化、网络化生产方式进行的文化价值的创造、传播和交易等活动,也包括运用文化创意和新技术提高传统文化产业附加值的活动。在外延上,构成数字创意产业的核心产业部门包括通信增值文化服务业、互联网文化服务业、文化和娱乐软件业、现代影视业、数字(网络)游戏业、动漫业、数字(网络)出版业等,同时还应当包括这些核心产业部门与其他文化产业的融合和延伸的产业化形式。如数字动画与传统出版业的结合、现代影视与其他文化部门的融合等。

“数字创意产业”这一概念,与西方一些国家和组织提出的“内容产业”的概念有某些相通之处。但是,“数字创意产业”的概念与“内容产业”的概念的区别在于:其一,“内容产业”的概念主要关注的是数字类产品的文化内容,而我们使用“数字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既认同“内容”和“创意”对于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根源性意义,又区别于传统文化产业,强调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对于文化资源、文化创意的产业化具有的革命性作用;其二,与“内容产业”的概念把新、旧媒体截然分开不同,我们使用“数字创意产业”这一概念,同时还强调数字创意产业与传统文化产业的关联性、渗透性和融合性。

数字创意产业的基本构架和基本特征。根据上述数字创意产业的界说以及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的现实实际,可以把数字创意产业的产业链基本构架描述为:

从这一构架可见,数字创意产业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相互连接的方面:

数字创意产业是主要从事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生产(文化、艺术、娱乐等信息的生产、传播、交换)的产业。与传统的物质制造业乃至传统的文化产业相比较,数字创意产业对物质资源的依赖最少,且具有可迅速和广泛传播的特征。数字创意产业的精神生产特征,决定了其产业链中决定性的环节在于人的创意或创新;数字创意产品和服务的可迅速、广泛传播的特征,又是影响当代经济生活中人们的创意能够转化为产业的重要因素。

文化资源的开发是数字创意产业价值创造活动的基础。数字创意产业的价值创造活动要以一定的传统文化为背景或依托;传统优秀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文化艺术创造活动为数字创意产品和服务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从根本上看,数字创意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在于丰富和创造人们新的生活样式。

个人或团队的精神创造力、技艺才能是推动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源或动力。数字创意产业体现着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高度统一。它不仅依托于特定的文化资源,而且必须以新技术革命为契机,以创新为立足点,实现对传统文化产业的超越;它不仅需要以个人或团队的精神文化创新为动力,而且需要以个人或团队的技术创新为动力。因此,缺少具有创意的人才或者缺乏掌握新技术的人才,发展数字创意产业都会成为空中楼阁。

数字创意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数字创意产业进行的文化价值创造和增值活动,是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大众传播技术为基本的技术平台的。而数字技术已成为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电视、电影技术等信息技术相融合的共同基础,同时,数字创意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强烈的网络传播特性和网络扩散的外部效应。因此,是否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是数字创意产业区别于传统文化产业的标志性特征。

数字创意产业具有多产业融合的特征。数字创意产业是以多产业融合的企业集群为载体而实现价值创造、传播、交换和价值增值过程。这不仅因为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全面采用,使原先独立设计运营的传统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正通过各种方式趋于融合,由此使三类不同的业务、市场和产业也日趋相互渗透、融合,而且,由于文化本身是具有广泛的社会生活总体性的概念,数字创意产业作为文化产业,通过向传统文化产业渗透、扩展,形成两者的融合、共生,共同构成或延长了数字创意产业的产业链。

界定数字创意产业的根据和意义

我们认为,之所以需要提出数字创意产业的概念,主要的根据和意义在于:

数字创意产业的概念,较为准确地反映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产业”的兴起,与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与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信息化、网络化之间的依存关系。美国《在线》杂志执行编辑凯文・凯利曾经指出?押“通讯是社会的基础,是文化的基础,是人文和个人认知的基础,是一切经济系统的基础。这就是网络如此了得的原因。通讯与文化及社会的关系非常密切,通讯技术改革远远超越了仅仅是一个产业部门的范畴。”通讯“在文化、技术和观念上震撼着我们生活的根基。”②凯利的这段论述,深入地揭示了当代信息网络技术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全面应用,改变和造就了人们新的文化生活方式,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的诸环节和诸方面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没有由传统工业社会向现代信息社会、知识社会的转型,没有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现代大众传播技术的推动,要实现文化创意的大规模产业化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数字创意产业是信息时代的先导产业,发展数字创意产业可以提升产业结构,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指出:“虽然我们仍然认为我们是生活在工业社会里,但是事实上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以创造和分配信息为基础的经济社会。”③传统的工业化模式是以大规模工业发展为核心,单纯以追求经济增长为社会发展目标,以无限制的能源、原材料消耗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它带来了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粮食短缺等诸多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从根本上宣告了传统的工业化道路的总危机。而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促进了新的产业群的崛起,使经济增长模式向知识密集型转化,其特点是以更少的物质资源消耗和更多的知识或智力的投入,获得高效的、更少负面影响的健康、持续的经济增长。从当代产业发展的情况看,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是对传统工业经济的一种超越,而数字创意产业则是对传统文化产业的又一次超越。因此,以对数字创意产业的界定和认识为基础,通过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重点推动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提升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结构,提高其水平和规模,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

对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状况的评估,是考察一定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趋势的重要依据。信息化、网络化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指出,“比特”作为“信息的Dna”,正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数字化过程重新定义了人们的生存方式:“信息高速公路的含义就是以光速在全球传输没有重量的比特。当一个个产业揽镜自问‘我在数字化世界中有什么前途’时,其实,它们的前途百分之百要看它们的产品或服务能不能转化为数字形式。”④数字创意产业引领着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前锋,预示着一定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景。通过考察一个国家或地区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有利于更为准确地揭示该国家或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方式,判断其文化创意产业乃至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

注释:

①周子琰、姜奇平:《创意经济新论――中国蓝海风暴》,新星出版社,2006年。

②〔美〕凯文・凯利:《网络经济的十种策略》,萧华敬、任平译,广州出版社,2000年。

③〔美〕约翰・奈斯比特著:《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④〔美〕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年。

产业数字化的意义篇2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漫文化;网络数字博物馆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现状分析

党的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内容。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发展形式多样,主要以通过学校教育、理论学习、社会宣传等多种方式进行。同时,在践行的过程中,要考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人心,但不能全部成为“硬”的灌输。而通过当前社会发展情形和相关数据库查询来看,利用动漫产业的传播和推广,使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力量还较为薄弱。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动漫的关系

我国动漫及相关产业年产值巨大,对产、学、研,对教育、文化、网络及制造等传统产业均能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动漫产业的发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文章拟以基础研究的方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漫产业化运用的方式、方法进行探索,试图在较为严肃的纲领文件中寻找一种轻松的大众易于接受新的传播载体。另外,在动漫产业中探寻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意产品开发方式,以此把文献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产品化、产业化转变,探索不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方式。总的来说,是以多种路径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数字开发思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思路支持和技术路径。

3动漫产业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数字博物馆开发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我们身边的绝大多数人而言,似乎是抽象的,甚至是虚空的,大家都觉得较难理解,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大家没有得到全面认识的平台及机会。根据目前大家都较为容易接受的传播方式,那就是网络,我们可以运用动漫产业化元素探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和方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网络数字博物馆开发,以动漫媒介、数字媒介等形式来广泛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深入人心。

我国有许多数字博物馆已经上线,并且在发挥其主要功能,为科普文化等传播奠定了基础。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数字博物馆较少,往往只是一些简单的网页,并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展示数量较少,具有交互功能的展示页面较少,甚至没有建设,在已建设的部分数字网页调查来看,其连接性较差,一些网页打开后没有图像,或是展示效果较差,生动反映核心价值观的视频不多,动漫相关文件更少。因此,开发普及大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数字博物馆优势可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数字博物馆是集中收集和研究核心价值观的展示机构,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可以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广,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和传播方面,提供更好的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数字博物馆建设,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研究,进行开发普及大众为目的,将最新的信息化技术,综合地应用于数字博物馆建设,通过数字技术将文本,社会主义价值观相关的图片、视频、漫画、声音和其他媒介形式保存,并依托网络环境,为全国民众提供各种便利的服务。同时,可以以一些典型的人文、事迹为创作源泉,进行开发创意,从真人、真事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让大众从无形中深刻理解核心价值观,不仅可以理论上进行深入阐述,讲明白其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大家喜闻乐见的接受方式来呈现,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动漫产业核心内容的积极优势,让知识与快乐结合,让文化与规范并存。

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将不仅克服了传统展示在时间、空间和区域上的限制,还充分发挥了公众的巨大互动功能,为公众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服务,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宣传的窗口,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以解决核心价值观传承与科学推广的关系,充分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资源信息,将储存展示与传播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共信息流通。同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成为互动的、有交流形式的、有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观,不是单一的宣传或理念灌输,而是你、我、他共同的方向和观念。

在信息时代,数字建设、信息资源共享,已成为信息网络建设和信息资源传播的标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数字博物馆,作为信息公共服务的一部分,能够很容易地提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相关知识与内容,并可以成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机构,为数字时代人们学习、研究、探索提供重要途径。通过信息资源共享,更好地利用博物馆资源研究,解决向公众展示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式不直接的问题,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向全国大众共享的问题。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数字博物馆建设不只是为了开发而开发,而是在动漫文化中形成产业化原则,是推动文化传播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漫产业化开发,能较为便捷地带动大家,一起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让大家轻松熟记这24个字,全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陈俊杰.中国纪录片如何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当代电视,2016(06):6-7.

产业数字化的意义篇3

[关键词]媒体融合数字电影

数字技术变革着媒体形态,几乎使单一功能的媒介产品及服务成为了模拟时代的遗物。传媒产业也必须顺势而动,努力适应媒体融合的潮流。由于传媒产业对新技术具有敏感性,在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媒体融合的趋势日益凸现。从早些时候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的合并,到全球范围内电信与广电界线的日益模糊,传媒产业结构的变化已是大势所趋。随着宽带网络的普及和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的推进,即将告别模拟时代的传媒产业将会呈现出新的面貌。

尽管现阶段媒体融合主要突出表现在广播电视和电信领域,但电影产业也不能例外。面对电信业对文化内容市场的影响,电影产业必须尽快寻找到应对变化的方法。数字电影正是在媒体融合过程中出现的。利用胶片数字化技术,电影作品可以被制作成数字化文件在电脑上观看,也可以进入影院让更多的人观赏。与之相适应,数字电影制作、发行、放映都与传统胶片电影有所差异。除去在各大院线上映之外,数字电影还可以与其他形式的媒体相交换。可以说,数字化技术为数字电影的流通开辟了多种途径

本文试图以电影、电信、广播电视等传媒产业的融合现状为突破口,讨论媒体环境的急剧变化会使作为媒体形式之一的“电影”发生怎样的改变,以及这种变化会对电影产生怎样的影响。之后通过分析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媒体融合现象对传统意义上以胶片为载体的“电影”概念的变革,在综合考虑电影制作全过程的基础上,探讨对数字电影进行界定的方式。

一、媒体融合现状分析

(一)媒体融合的概念

从字面上看,“融合”的意思是“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应用于传媒产业领域,“融合”的概念主要是指随着网络宽带化和文件压缩等数字技术的发展,产业界限不断被突破的现象。在广播电视和电信领域广泛探讨的“融合”概念包括:“通过其他网络提供原由特定网络提供的服务或商品”(FCC)以及“改善现有服务技术,以便利用现有设施提供新的服务、开发新形态的设施、产生新的功能”(itU)。

媒体融合在网络融合、服务融合、事业融合和接收终端融合四个方面均有所体现。其中,服务融合和事业融合主要是指在媒体提供的服务之间以及媒体经营主体之间出现区分不明显的现象;网络融合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传输网络之间的区分不再明确,或是出现“多网合一”的现象;接收终端融合是指接收媒介内容的终端设备的整合,即一种接收终端兼具接收多种形式媒体信息的功能。所以,媒体融合是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急速发生的现象,媒体融合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受众通过简便的方式接收到多样化的信息内容。

值得注意得是,媒体融合不仅仅是各种媒体的统合,而是要利用数字技术整合多种形式的媒体服务,创造出新的价值,因此不能将媒体融合的概念局限在技术范畴当中,而要看到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媒体在社会、经济和美学领域发生的变化。

(二)媒体融合现状

1.电影和电信的融合

在我国,利用电信宽带网络在线或下载观看电影是一种较为普及的互联网使用方式,电影《功夫》也曾被拆分为10个片段,使影迷得以在手机上进行观赏。尽管从融资形态、内容来源、利益分咸等方面看,我国电影和电信的合作尚处于初级阶段,但从未来发展考虑,电信业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寻求与电影业合作,开辟移动通信增值业务的内容来源,符合其长远利益。国外一些电信企业已经开始探索进军电影业的途径,力图突破原先网络运营商的定位,成为电影内容供应商。以韩国为例,SK电信与iHQ通过股份制形式进行合作,构建了一条包括内容生产(YBm首尔唱片、iHQ、Ytnmedia)、广播电视频道(Ytnmedia、movieClub)、平台运营商(tUmedia)在内的产业链;Kt则为电影发行商ShowBox投资80亿韩币,以换取所需的内容资源。电信业通过投资或并购方式进入电影业,促成电影业新平台的诞生,要求电影形态发生相应的变化。怎样的电影才能适应新平台的需要、如何创造出电影的附加价值,是必须加以重视的课题。对传统电影概念重新进行审视,结合新媒体出现后受众在观看电影时的投入程度、接收终端屏幕大小以及可观看时间长度等媒体接触形态方面的变化,考虑电影制作的方法,将是电影发展的必然环节。

2.电影和广播电视的融合

电视电影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出现,是电视与电影竞争的产物。法籍波兰电影艺术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轰动欧洲的作品《十诫》,就是电视电影系列片。进入20世纪90年代,电视电影日臻成熟,现在已成为美国商业电视网黄金时段的主要节目内容之一,观众每年平均可看到200多部电视电影。我国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栏目中的“正大剧场”,曾于90年代系统引进了一大批制作精良的美国电视电影作品,对国人了解和接受电视电影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我国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出现专为电视播放而拍摄的电视电影,以投资小、回报稳定见长。近年来数字技术的发展进一步缩小了电视和电影在制作手法和承载介质方面的差异,使人们构筑完整的电视电影生产体系的设想成为了可能。

二、媒体融合环境中的电影

(一)电影媒体的进化

自从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布辛大街14号大咖啡馆中使用“活动电影机”成功进行首次商业放映以来,电影技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从黑白电影到彩,以及宽银幕的出现,电影技术的每次飞跃,无不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

除了技术的进步,电影产业的迅速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电影产业的变革主要由其他新媒体的发明引起,电视、家用录像机、有线电视、互联网点播等都对电影产业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例如20世纪40年代电视机的出现使电影丧失了作为独一无二的活动影像再现媒介的地位,也分流了电影广告。新媒体带来的;中击迫使电影产业直面技术变革,通过采纳革新求得生存和发展。

数字技术是继有声电影、彩出现后电影技术的第三次革命。数字技术与电影的结合可以追溯到“数字影像”阶段。20世纪60~70年代,计算机图像研究者开始研究数字影像的实现技术,电脑动画等应用方式随之出现。在电视广告、音乐电视、动画中广泛应用的数字影像技术同样被用于电影创作,主要用于制作影片所需动画和特殊效果。互联网和卫星等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摄影机、数字编辑机、数字放映机以及动画影像压缩技术的进步也带动了电影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技术的影响逐渐突破制作环节,向发行和上映环节延伸。电影制作的整个过程都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实现,电影从以胶片的物理形态存储、剪辑、放映转变为用数字摄影机拍摄、用计算机剪辑、利用卫星或互联网等先进的通讯手段传送到各大影院,再通过数字放映机呈现在观众面前。

电影技术的历次变革都使电影面临着来自美学、产业和社会领域的挑战,电影努力调整自身的形态以适应技术的变化,在100余年的电影史上得到了生动的体现。数字技术开启了电影媒体的新时代,也为人们提供了重新定义电影媒体的机会。电影不再仅仅是以胶片为介质在特定的几个影院进行放映的媒介,它是以活动影像方式同观众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方式,而数字技术使这种活动影像媒介的制作、发行和上映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二)数字电影

1.数字电影的概念

对数字电影进行准确定义并非易事。一方面是因为数字技术在电影业的应用还在进行之中,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数字电影技术具有不同于有声电影和彩技术的特点。虽然数字电影技术是以“数字影像”为先导的,但仅从电影制作技术角度对数字电影进行定义的方式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考虑到数字电影技术的发展速度和方向,有必要把电影发行和上映一并纳入到定义中进行考察。并且,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取得质的突破,数字电影这一概念的范畴还将进一步扩大。即便仅就目前的技术水平而言,“数字电影”也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从广义看,从胶片内容的数字化到数字放映再到用数字技术拍摄或制作、以胶片形式存储的电视电影(telecine)都可以被算作是数字电影。从狭义上说,从制作到上映的整个过程全部实现数字化的“数字电影”则是指用数字化文件形式对胶片或数字摄影机拍摄的影片进行加工处理和储存,并利用固定媒体(硬盘)或卫星、宽带网络等将该数字化文件传送到影院,以数字放映机为观众提供高画质影像服务的电影。

2.数字电影的优势

在媒体融合环境中,兼容性对媒体内容的生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对于内容提供商而言,必须将电影内容进行数字化,使电影内容能够在作为同一内容来源在多种媒体平台上得到应用。另外数字电影还在节省成本、开拓文化产品市场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可以从电影产业的各个环节对数字电影的优势进行考察。

(1)制作环节

在电影“制作――发行――上映”三个环节中,最早使用数字技术的就是制作环节。数字电影削减了电影制作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提高了电影制作的效率,另外,运用数字影像技术还可以拍摄出现实中难以拍摄到的场面以及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形象。目前高清晰度数宇摄影机已被应用到电影拍摄过程中。数字电影技术在拍摄、剪辑和后期制作方面均有显著优势。

拍摄阶段,采用数字电影技术可使主创人员在影片拍摄现场对拍摄效果进行确认,增加了影片表现的空间,还可以使用非线性编辑技术同步进行影片现场剪辑、同期声数字采集和后期制作。由于影片是以数字化文件形式存储的,主创人员不必担心胶片的成本问题。在剪辑和后期制作阶段充分运用Di(Digitalintermediate)技术和CG技术,能够制作出多种特殊效果以及现实中不存在的形象等。

(2)发行环节

受益于数字技术的引入,电影的发行成本得到了有效降低。发达的通讯技术为影片在全球各地同步上映准备了条件,也使影片发行的利润具备了更加有力的保障。不只是在经济层面,电影的数字化发行在文化层面上也有重要作用。通过数字化发行链进行电影发行,可以有效避免原先电影拷贝造成的画质损耗,并且使影片的永久保存成为可能,有利于作为文化财产的电影内容的保存和共享。

(3)上映环节

电影的数字化上映主要是通过在影院构建数字化影片放映系统实现的。完成数字化改造后,影院可以作为数字内容展示平台使用,从而增加收入来源。以DVD、录像带等为代表的数字电影周边产品可以拓展电影产品票房之外的价值,手机、数字电视、网络电视等新兴媒体也可以成为数字电影的展示空间。通过开拓多种形式的电影上映渠道,可以使影片不断创造出新价值。

数字电影市场的扩大有利于终端设备制造业和数字伺服器(digitalserver)构筑、管理行业的发展,也将促使网络运营商和广播电视经营者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电影市场当中,从而使电影产业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三、数字电影美学

电影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电视、家用录像机、游戏机等多种新兴媒体的启示,在影像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并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在表现形式方面不断进化,表现为电影美学的变化。数字技术为电影语言提供的新的可能性,贯穿在现阶段电影制作的全部过程中。通讯技术的发展引发了电影发行和上映的巨大变化,但电影的基本表达方式――活动影像投射在屏幕状的物体上――并未发生改变。尽管电影发行和上映的变化不会对电影语言产生直接影响,但却会通过影响构成“电影”所处环境的各个部分影响到电影本身。例如使用手机观看电影时,由于手机屏幕不同于影院的宽银幕,观赏时间也受电池电量限制,电影的形式和内容也都需要进行调整,这种变化也对电影语言形式和内容的变化提出了要求。

与数字电影美学相关,需要在电影制作过程的基础上对人们接触数字电影的方式进行广泛考察。数字技术对与电影语言直接相关的制作环节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发行和上映环节电影产业环境的变化与数字电影美学之间具有怎样的相关性,都可以归结到接触方式的变化上。

(一)数字化与电影语言

1.数字影像与数字电影

数字影像与数字电影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数字影像侧重于强调电子影像是一个无论何时都可以进行变形和处理的过程,具有虚拟实体的性质,既可以对现实事物进行仿真式表现,也可以借助于数字技术创造出世界上原本并不存在的形象。这种随时可以发生变化的数字影像是德勒兹(GillesDeleuze)心理分析理论的体现,数字影像技术应用于电影中,使电影具备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即可以用非再现的方式生成新的形象,对世界进行新的模仿,使人们在影像活动中重新建立对于世界的信任关系。但当数字影像作为数字电影的素材出现时,数字影像作为虚拟实体的可能性并不会在表面上显露出来,而是会被缝合在电影之中。数字电影将以数字影像为代表的许多活动影像作为素材进行加工、处理,再通过电影这种媒介形式传递给受众,其最终形态是活动影像的组合。一个完整的数字电影文本具有电影媒体强烈的单向性特征。

尽管网络电影和互动电影强调互动性,但上述形态在交互性方面的尝试尚不成熟,观众的选择受到了多种限制。事实上,现阶段数字电影的观众仍处于被动观看状态。

2.非再现性

摄影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再现现实的需要而发明的,活动电影机在摄影技术的基础上得以产生。在数字技术出现之前,电影的美学意义主要体现在对于现实的再现上。数字技术应用于电影中,逐渐淡化了电影的现实标签功能。一些实际并不存在的形象借助于数字技术在电影中被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电影从对世界进行再生产式的“再现”工具转变为对世界进行模仿式的“非再现”手段,是人们认识世界规律的要求的延伸。

电影作为现实标签功能的弱化意味着影像与现实关联性的弱化。电影不再被看作是对于日常生活的忠实翻版。绘画、图像等在电影诞生之前就已经存在的艺术形式的价值因数字电影的出现再次受到重视。在数字电影中,实际拍摄的部分不过是构成电影的影像素材的一部分,电影由再现的艺术变成了非再现的艺术,可以表现出实际空间中无法做出的动作、随时间流动的物体等梦境般的影像,计算机图像技术甚至可以使这些虚拟形象看上去比实际存在的东西显得更加逼真。人们还在进行用非再现影像表现再现现实的尝试。

3.空间蒙太奇

在数字电影制作过程中,后期制作甚至比影片拍摄本身更为重要。合成技术要求我们重新对电影蒙太奇的概念加以审视。

蒙太奇(montage)在法语中原指将各部分装配到一起,顾名思义,就是在破碎分割中达到的一种完整状态。各种综合艺术在电影中都可以通过蒙太奇的手段组织到银幕上去。传统的电影蒙太奇概念具有强调时间元素的倾向,通过与场景的结合创造出新的意义。与传统电影不同,数字电影更加关注单一场景以内蒙太奇概念的重要性。在单一场景内通过数字化手段将彼此各不相同的影像结合在一起,和传统电影在各个画面之间进行排列组合、建立联系的蒙太奇手法具有相似之处,而同一场景各影像间的蒙太奇也非常重要。数字影像的空间配置特征随时间发生变化。传统意义上“剪辑”的范畴因此被扩大了:数字影像剪辑不再是剪下记录各个场景的胶片,再将它们粘贴起来,而是包括了在场景内放入新的影像,将分散的影像合成为一个完整场景的过程。这是空间蒙太奇概念产生的现实基础。在同一影像中并置的各影像之间的关系所具有的意义愈发重要,对影像进行安排,可以产生类似于计算机超文本链接的多种关系。

(二)产业环境的变化与美学

不仅是制作环节,数字电影的发行与上映环节的变化也影响着电影美学。利用卫星在全球同步上映影片的电影放映环境以及媒体融合后多样化的电影流通渠道,为电影观众开辟了比以往更多的观赏环境。电影必须努力适应个人移动媒体、数字化影院等新兴的电影观赏形式,创作出适合在小型个人移动媒体和超大型屏幕上放映的数字电影作品。

电影观赏环境对电影的重要影响力主要可以归结为屏幕影像和观众的投入程度。对于观众来说,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观看小屏幕上的画面。数字电影在多种媒体终端上呈现时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数字时代需要为各种接收终端量身订制的数字电影。在不久的将来,屏幕尺寸大小不同可能成为划分电影类型的重要依据。适合个人移动媒体屏幕、普通影院银幕和超大银幕等多样化放映媒介的数字电影,会为观众带来更多的电影美学表现方式。“空间蒙太奇”在手机屏幕和大型环幕上会发挥出不同的作用。

四、结论

数字电影的技术特征体现在电影“制作――发行――上映”全部环节的变化之中。从制作环节看,有助于建立更具效率的制作体系;在发行环节节省了胶片费用,可以利用卫星在世界范围内同步发行,并能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上映方面,把电影院的概念扩展为多种文化内容的消费场所。与媒体融合潮流相结合,有必要对新型电影美学进行探讨。

产业数字化的意义篇4

[关键词]数字油田;石油行业;管理创新;信息化;标准体系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08.031

[中图分类号]F272.7;F42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08-0056-02

0引言

“数字油田”(DigitaloilField)来源于戈尔在1998年提出的数字地球(Digitalearth)的概念,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于1999年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为石油企业的一项战略目标。当时的“数字油田”只是一个抽象概念,尚未确立明确的构架,但其理论思想在学术界和石油行业中引起广泛关注。随后几年,学术界和业内专家对它进行了逐步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国内的石油企业也立即开始的数字油田的规划以及具体领域的数字化建设,在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丰富的建设经验。

1数字油田的理论内涵

1.1数字油田的定义

随着学术研究和产业实践的不断推进,人们对“数字油田”这一概念的认识也经历了由狭义到广义的完善。狭义“数字油田”的定义,是一个以数字地球为技术导向、油田实体为对象、地理空间坐标为依据,具有多分辨率、海量数据和多种数据融合,可用多媒体和虚拟技术进行多维表达,集空间化、数字化、网络化和可视化特征的技术系统。从广义角度看,数字油田是全面信息化的油田,即指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油田实体和石油生产企业实现全面的数字化、可视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1.2数字油田的基础与核心

数字油田是一套贯穿于油田价值生产全过程、覆盖油田开发各技术环节的闭环系统,在平台与井下之间实现一次性数据采集、自动化数据传输以及实时数据处理,将复杂的油田结构以虚拟油田系统中的可视、可交互的三维动态图像形式展示给管理者,从而在作业过程中实现对勘探开发方案及具体作业措施的实现监控和指导。

建立数字油田的核心是利用高效、智能的信息平台实现对实时信息流的并行处理,将油田实时的运行生产状况以直观、准确、多维的方式传递给生产管理者,并且从海量的数据中分析出整体的发展趋势及内在规律。

1.3数字油田的结构

广义数字油田的结构划分为环境层、数据层、专题库层、模型层、应用层、集成层和战略层7个层次。其中数据层包含源数据子层、专业主库子层和数据仓库子层3个分层次。

而战略层作为其中的最高层,负责制订数字油田的整体性方案与建设策略,因而主导数字油田整体的发展方向。在战略层,要依靠数字油田建设达到企业再造的目的。

2国内外数字油田建设发展现状

2.1国外发展状况

在数字地球概念的推动下,国内外油气行业相继提出了类似数字油田的概念,如“信息油田(i-Fields)”、“智能油田(SmartFields)”及“未来油田(FieldsoftheFuture)”等,积极制订数字油田的发展规划,并在科研和实际生产环节中对数字油田的主体技术进行广泛的探索。斯伦贝谢公司2003年采用GigaViz微机集群三维可视化地震解释&虚拟现实系统,发挥其在数据管理、显示和解释领域的优势,并整合入GeoFrame油藏综合描述系统中,形成灵活的综合油藏应用平台;斯伦贝谢公司和雪佛龙从2000年开始就合作研发inteRSeCt技术,并不断推出基于该技术的新一代油藏模拟软件,这个软件可以模拟大型复杂油藏以及高度非均质性体系,并进行复杂的油田管理;英国帕吉特公司致力于油田可视化平台和协同工作环境建设,其独创的“智景平台”技术能够集成运用计算机中控、网络、大屏幕可视化、音视频等设备,打造服务于油田勘探开发生产的智能交互平台;埃克森美孚公司于2004年开始实施“未来地下工作室”计划,核心包括2类设施:①地下数据采集和管理工具,②可视化的地质建模、地理信息及复杂油藏的监控软件,实现内部软件与外部开发软件的整合,并支持全球功能结构。从整体来说,国外油田公司在油田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水平上更加先进。

2.2国内发展状况

国内的石油企业也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应用对业务的促进作用,纷纷抓紧投入到数字油田的研究和实践之中,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以“资源、市场、国际化”为战略思想,重点投入信息化建设。旗下的大庆油田作为我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以及“数字油田”概念的倡导者,率先提出了数字油田的7层架构模型,并基本建成了勘探、开发、地面工程三大综合数据库和经营管理数据库。新疆油田公司在2002年提出建设“数字新疆油田”的目标,目前已成为国内首个全面数字化的油田。经过的多年建设,中国石油集团通过数字油田的实施,在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过程管控、支持技术创新、提升生产效率和促进管理变革等方面得到了有力的推动。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作为国内最大的石油产品生产商和供应商,从2001年开始,以eRp系统为切入点,全面展开数字油田建设。集团建立了以eRp为核心的经营管理平台、以生产执行系统meS为核心的生产营运平台以及信息基础设施与运维平台。其开发的国内首个制造业集团级的生产运营指挥系统,实现了集团整个生产运营信息的集成。通过勘探开发源头数据采集实现了油田企业跨专业跨系统的数据共享和高效应用,对原油资源调动的实时监控。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以“业务驱动it引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一理念为指引,于2004年进行了集团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规划,提出了以“一个平台、两个重点、三纵四横”的集团信息化体系架构为it建设目标。经过5年的建设,实现了在集团范围内建立了一个统一的经营管理基础信息平台。集团把油田设施资产信息化管理作为建设数字化油田的重点,于2009年实施工程设施数字化项目(eDiS),完成了在建33座平台数字化和数据中心平台建设。

从整体来看,国内数字油田建设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相比于国外数字油田建设的高起点、高标准,我们的平均水平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距离真正的数字油田还有明显的距离。

3目前存在的问题

国内石油企业的数字油田建设,相比于国外起步较晚,技术水平也有一定差距。所以目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整体规划问题。石油企业往往规模庞大,并且内部体系结构复杂。不同层级与不同业务领域的部门由于内部沟通渠道的不畅通,以及各自的信息化水平和发展阶段的较大差异,往往可能导致大量低端、重复性的工作,不仅产生不了任何实际效应,还会造成资源(人力、资金)的严重浪费,极大地增加了企业成本。

(2)数据标准问题。数字油田的实施会涉及到企业内部不同技术领域的海量数据,要对这些数据进行统一的处理操作,首先要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建立怎样的统一数据标准。在尚未覆盖统一标准的环节,各单位往往由于管理的不一致而使得数据库建设上差异广泛,其采用的底层系统、软件可能不一样。同时已建立的标准化制度也可能因为执行力的欠缺,导致实际落实情况未达预期。

(3)数据孤岛问题。各个油田单位乃至单位的各个部门,都保存了大量数据,并几乎都根据自身需求及业务特点分别建立了局部的数据库系统,以进行相关的信息维护工作。但是由于这些数据大多分布在不同层级的各部门,并且都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因而目前的数据共享性很低,在实现信息的跨部门共享上存在着较大的难度。

(4)业务部门缺少明确的数据资产管理制度。由于对历史数据长期缺乏充分监控和维护,并且原有数据库系统中数据输入输出过程大多缺乏有效、完善的数据审核机制,导致数据质量不高。在数据准确性难以保证的条件下,数据使用者对这部分数据资产的积极性也会受到极大影响。同时,由于历史数据的维护和纠错成本较高,这也为更大范围内的信息集成和系统整合增加了困难。

4规划实施“数字油田”的建议

4.1“数字油田”建设要与管理创新相结合,促进油田综合管理水平的提升

“数字油田”的建设,并不仅仅是由纸质向数字、由手动向自动的转变,更本质的是生产运作模式的变革和经营管理理念的更新。因此,“数字油田”的建设过程中,企业不能只把注意力放在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的升级上,而更应当注重借鉴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去推动整个企业的管理创新。

4.2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化标准体系来规范“数字油田”建设的各项工作

完善信息化标准体系和管理体系是实现“数字油田”的根本保障,使“数字油田”建设的每个环节有标准可依。“数字油田”标准化管理体系包括:技术标准、工作标准和管理标准。标准化工作的重点不仅在于标准的制定,对标准的执行过程提供有效的制度支持同样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已有标准必须严格地落实到生产管理过程中。同时,对于尚无标准的领域或已不符合实际的标准,要根据科学原则与业务实际,及时予以补充和完善。

4.3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石油专业的理论成果、勘探开发的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早期在勘探、开发等石油专业化领域,信息化技术只是作为生产和科研的辅助工具。但随着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难度不断加大,行业逐步意识到信息技术在优化业务流程、突破专业领域技术瓶颈上的重要意义。并且当今高新技术之间的相互渗透已成趋势,石油行业的新技术对信息技术的依赖越来越强。因而企业必须投入更大精力,积极促进信息技术与勘探开发业务的融合,才能发挥出“数字油田”所具备的巨大优势。

4.4完善“数字油田”风险管理机制,有效规避实施过程中的潜在风险

信息化项目由于特有的虚拟性,往往会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因而也面临巨大的风险。而“数字油田”的建设更是有工程规模大、技术难度高、牵涉环节多的特点,其风险性也更高。并且,石油企业规模庞大,内部业务链长,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对油田的效益产生巨大的经济影响。因此在“数字油田”及其各子项目的规划过程中,必须对其关键环节和潜在的风险因素予以全面的考量和评估,制定完善的应急策略以备防范。在实施过程中予以重点监控和严格管理,以将各种风险产生的消极影响控制在最低水平。

5展望

“数字油田”建设是加快石油企业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数字油田的实现将改变传统的油田生产经营模式,实现工作流程高度规范优化、处理一体化,经营管理科学化,领导决策智能化。它贯穿中国石油行业的完整产业链,必将为我国石油企业带来管理的革新,并推动企业流程再造,成为企业高效、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引擎。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剑峰,李恕中,张志檩.数字油田[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张军华,钟磊,王新红,等.数字油田要素分析、建设现状及发展展望[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7,30(1).

产业数字化的意义篇5

关键词:煤炭企业;数字矿山;煤矿地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F4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2)08-0081-02

1数字矿山的定义及意义

1999年,“数字矿山”(Digitalmine)的概念在首届“国际数字地球”大会上被提出。数字化矿山是数字地球、数字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真实矿山及其相关现象的统一认识和数字化再现。是在统一的时空坐标下,采用计算机、网络通讯、多媒体、三维、数据库、过程控制、煤矿工艺等技术,综合生产、经营、管理、环境、资源、安全和效益等各种因素,将海量、异质、异构、多维、动态的矿山信息进行科学、全面、高效的采集、整合和管理,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矿山数据的潜能和作用,为矿山的勘探设计、资源评估、开采生产和市场运营提供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科学的决策支持,以增强矿山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保证可持续发展。

数字化矿山是在测量、地质、采矿、选矿、安全等各个专业知识和技术资料比较完备的基础上,结合相应软件建立起来的三维模拟图形,可以相当真实地立体展示地质形态和生产现场实际情况。神华集团,就是以数字矿山建设来创新企业的生存核心技术,以此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益,从而引领行业技术的进步,促进企业经济发展。

管理者不仅可以通过不同设计方案的比较,实现最优化的管理;更实现了站在整个矿山或公司的角度,整体评价和管控各个矿山、矿区、作业面的生产计划,合理调配生产所需的各种资源;还可以在整体设计平台之上,进行动态技术信息交流,及时改进测量、采矿、地质工作和生产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和漏洞。各生产单位也可借助整体设计平台,根据生产现状科学合理地进行日常生产计划安排。

数字化矿山还可以作为检验监测手段,将矿山边坡、排土场、尾矿库、地下采场和采空区等已发生危险的部位所设置的监控设施统一进行在线监控,进行安全的监控预防;将其他合作单位提交的测量、勘探、设计等技术资料进行复核,找出其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部分,提高项目成果的精确度,使设计能和矿山实际生产活动相结合,科学推动矿山长远发展。

2神华集团数字矿山建设

数字矿山建设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由煤炭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各个学科的科技人员协同作战、长期奋斗才能实现的。在确定了数字矿山建设的目标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现代先进技术进行集成创新,根据神华集团自身的特点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数字矿山建设总体技术方案。

2011年5月,神华集团在北京召开了关于建设神华数字矿山的启动大会。此举将进一步提高神华集团的劳动生产效率,增强生产安全性,促进绿色开采,从而极大地提升神华的竞争力,对于推动整个煤炭产业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建设神华数字矿山项目》分为五个子课题进行:一是建设神华数字矿山规划研究;二是统一开放的集成应用软件平台研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三是研究区域集中自动化控制与生产指挥;四是数字矿山示范矿井建设;五是物联网、云技术、智能视频监视、高精度人员和车辆定位、无线通信、灾变情况下的应急救援通信等新技术的研究和产品开发。

2.1神华数字矿山的结构

数字矿山自下而上可分为四个主要级层,分别为:基础信息化、作业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和决策信息化,每个级层中,根据处理的任务不同,又可细化为不同功能层面。

2.1.1基础信息化级层

主要包含基础数据管理和模型管理。基础数据库即实现各类数据的获取、传递与存储功能。数据获取包括利用各种技术手段获取各种形式的数据及其预处理;数据存储包括各类数据库、数据文件、图形文件库等。该层为后续各层提供部分或全部输入数据。

模型管理即实现各种数据的形象表述。如空间和矿物属性的三维和二维块状模型、矿区地质模型、采场模型、地理信息系统模型、虚拟现实动画模型等。该层不仅将数据加工为直观、形象的表述形式,而且为优化、模拟与设计提供输入。

2.1.2作业信息化层级

主要包括模拟与优化、设计规划和执行与控制:模拟与优化即实现如工艺流程模拟、参数优化、设计与计划方案优化等;设计规划即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为把优化解转化为可执行方案或直接进行方案设计提供手段;执行与控制是生产方案的执行过程,实现如自动调度、流程参数自动监测与控制、远程操作等。

2.1.3管理与决策支持信息化层级

包括办公自动化、eRp与企业外部环境(供应链与客户关系)管理。依据各种信息和以上各层提供的数据加工成果,利进行相关分析与预测,用决策支持软件工具为决策者提供各个层次的决策支持。数字化矿山的基本逻辑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2.2神华数字矿山系统要求

2.2.1数据中心功能

数据中心按数据仓库概念进行设计与开发。对于地质、测量、采掘等矿山对象的几何基础数据、空间拓扑规则和几何网络信息分别按地段、时间、资源类别等关键字段进行组织和管理;对于矿山生产作业设备、作业状态、安全等数据对象按发生时间、地点,性质分类进行组织与管理,并与基础地矿信息进行有机融合,形成三维可视化实体信息。在实现海量的地矿、生产作业数据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数据的分专题深层次利用,为深入分析与决策提供辅助支持。

2.2.2三维矿业软件应用功能

系统应与三维地理建模软件(3DGiS)进行无缝融合,利用三维地理建模软件进行矿用对象的表述与存储,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矿山、作业状态、生产设备的可视化监控与跟踪。

2.2.3企业管理功能

企业管理为企业数据管理配置中心,系统完成的功能主要有:①矿用对象数据目录:基于数据中心所定义的矿用对象按目录树的模式组织数据,通过对象目录树可以查询对象类,可以定义对象属性数据结构,可以新增、修改、删除、配置对象。②生产系统数据目录:实际上生产系统是由各种矿用对象按照一定的拓扑网络关系构成的,比如供配电设备和电缆及其相互的连接关系构成了供电网络,所以生产系统目录中的对象数据包含了相应业务信息,用户可通过相应生产系统查询、配置某一对象包含的信息。③对象属性结构自定义:对任一对象用户可以自定义属性结构,并且可以根据需求增加、修改、删除属性字段,这些由用户自定义的属性字段通过系统支持的访问机制。④测点配置管理:系统与全矿山综合自动化系统平台无缝集成,对于全矿山综合自动化系统平台所包含的监测点信息与对象属性字段进行绑定,可以实时获取绑定测点信息,支持一个对象属性绑定多个字段。⑤数据字典管理:数字字典是支持系统运行的基础信息,通过数据字典管理可以对诸如设备类型、设备型号、巷道用途、厂家信息、服务访问路径等信息进行维护管理以支持其他系统对基础数据的平滑使用。

2.2.4生产动态过程管控一体化功能

应用可视化技术实现生产过程、工艺、设备、仪器的自动监测与控制,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基于GpS的露天矿采场生产调度监控系统。②安全生产管控:通过对人员设备的定位跟踪来实现安全生产和通过优化方法实现设备的有效利用。③提升、供电、通风、排水等系统的自动监测与控制。④矿用对象库管理:系统提供矿用对象信息库,可以对不同厂家生产的矿用装备、配件、材料进行管理。

2.2.5矿山信息管理系统的实时更新

把各个矿山的信息系统包括三维矿业软件作为终端的数据接口,每个矿山只掌握自己矿山的数字化管理系统,人员、设备等定位信息在信号自动采集的基础上可实现同步实时更新,地测采、矿山生产调度部门可每隔一定时间及时更新矿体、巷道变化和生产现状等资料,暂定研究院的矿山的数字化管理系统为中心系统,让中心系统和终端系统保持同步,这样就可以真正实现矿山地质资源、生产动态的实时准确掌握与管理。

2.2.6与eRp系统的兼容

公司的eRp系统已经上线了生产、销售、财务、供应等四个模块,该信息系统要和eRp系统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将资源的应用最大化、最优化。本信息系统更加侧重矿山生产的技术层面,而eRp系统更佳突出经济层面的生产经营管理,通过对接将技术和经济两者完美的结合起来,真正在信息化、数字化上做到“精细化”管理。

3结语

我国的数字矿山建设刚刚起步,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数字矿山的建设有力的改变了现有的生产模式,确保矿山发展的可持续性,优化资源配置。数字矿山是一个科学、系统的概念,也是一种动态持续的过程,是符合适应建设信息化社会要求的矿山信息化的完整解决方案,数字矿山实施的成功,将对我国煤炭资源行业实现结构优化重组和应对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数字化矿山技术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飞速发展时期,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的不断突破给这一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数字化矿山是另一个飞速发展的领域,全面推进信息化装备的应用,使矿山企业综合信息网络化、过程控制自动化、安全管理信息化、生产集约高效化,实现信息与业务之间完全融合、信息共享,将是数字化矿山发展的更高追求。

参考文献:

[1]金朝辉,李倩.呷村银多金属矿数字化建设的探讨[J].信息安全与技术,2007,(3).

[2]陈仲杰,李英.计算机技术在矿山应用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金属矿山,2009,(11).

[3]僧德文,李仲学,张顺堂,等.数字矿山系统框架与关键技术研究[J].金属矿山,2005,(12).

产业数字化的意义篇6

【关键词】 数字出版的概念传统出版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正在给新闻出版业带来深刻的变革。其中“数字出版”这一概念日益凸显,备受行业、学界关注。它以出版快、传播广、费用低、交互性强、更新信息便捷等优点,赢得了越来越多受众的青睐。数字化出版更新和引导着图书、报纸等出版的新潮流,它是一种崭新的文化生产与传播方式,对传统出版形态与样式的全方位变革。

1 数字出版的概念

澳大利亚学者提出了一个数字出版的定义:“数字出版是依靠互联网并以之为传播渠道的出版形式。其生产的数字信息内容建立在全球平台之上,通过建立数字化数据库达到在未来重复使用的目的。”

国内相关学者对数字出版概念也作过描述,把“数字出版”概括为“用数字化(二进制)的技术手段从事的出版活动”。该观点认为:不能以出版物的介质来划分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不论终端阅读的介质是什么,只要记录在介质上的内容是数字化的,并且记录的方式是数字化的,这种出版活动就是数字出版。

新闻出版总署在《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对数字出版的定义是:“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

把该定义与上述关于“电子出版”的定义相比较,可以看出其中的主要区别在于“产品的物质存在形式”和“传播途径”,并且后者是由前者决定的。出版单位提供的产品呈纯粹的编码数字流形态,它就很容易转换成电流、光电或电磁波信号,通过有线的或无线的网络传播,不需要、也不能用各种交通运输工具发送。

数字出版的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当前从数字出版产品的形态来看,主要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网络原创文学、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游戏、网络动漫(漫画报)、数据库出版物(工具书在线、百科在线等数据库产品)、手机出版物(手机报、彩铃等)。其他的数字化产品还有手持阅读器、听书等移动终端产品。

2 传统出版模式与数字出版模式的比较

传统出版主要指通过编辑、印刷、发行手段将作品向公众传播。编、印、发三个阶段是传统出版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出版模式:作者——编辑——印刷——营销——经销售商——读者。载体是以纸质为代表的媒体。各个环节成熟,不可缺少。出版社是该链条上的核心环节,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纽带,其运转核心是在作者资源的培育、作品的编辑加工方面,传统出版具有资格优势、资源优势、品牌优势、人才优势等等。

但是传统出版在长期的经营中显露出一定的不足,主要在其出版、发行环节需要时间完成循环,长期形成的回款与库存问题,与受众之间存在的时间、空间的距离,存在“绝版”现象,出版日期久远或者小众出版物,在出版成本高于收入的预计下产生的现象。

数字出版主要以互联网为流通渠道,以数字内容为流通介质,以网上支付为主要交易手段的出版和发行。数字出版模式为:作者——数字化编辑——数字化多元出版形态——网上支付——读者。各环节的关系是交叉直面的关系,传统上分离的作者、出版者、销售者、读者融为一体。其运转核心是作者资源培育、作品编辑加工以及小众读者服务上。数字出版拥有技术优势、观念优势及其相伴的机制优势等等。其中多元化数字出版阅读模式的基本方式:在线阅读、网上下载、电子阅读器阅读、按需印刷,纸本阅读。

数字出版的版权问题是它的恶势所在,防止盗版的法律的和技术手段还不成熟,它的赢模式以目前的制度规定和法律支持尚不完善,内容把控能力有待提升,另外在人才方面也缺乏复合型人才。

3 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策略与方法

首先,数字出版以内容为王,传统出版业必须将内容的重要性放在首位。数字出版对出版社来说,内容的重要性不是降低了,而是增强了。数字出版,依然以其内容和内在品质为主。谁掌握了内容,谁的内容资源具有更强大的集约整合力,谁才能掌握市场的主动权。传统出版必须打破传统业态和传统体制的束缚,对出版内容资源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全面开发利用,形成各种传媒形式与优势内容资源紧密结合发展的新格局,大力推动内容产业发展。

其次,传统出版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字出版。

传统出版要率先锁定模式较为成熟的手机阅读这个版块。中国手机阅读市场规模,2010年为46亿元,2013年将突破百亿大关,到2014年将达到161亿元。从增长率来看,近两年是发展最快的。相对于其他的数字出版平台,手机阅读从内容处理到受众锁定,从收费模式到分利流程都相对成熟。传统出版要与it企业开展多方面的合作,参与数字出版对用户的数据进行搜集、挖掘和管理,分析读者的心理、特征,从而实现针对传统营销模式的改革。

再次,传统出版要加强出版产业链间的合作。出版产业链包括:作者、出版社内容、数字图书馆、网上电子书店,通过电脑、手机等手持电子书阅读设备为广大读者服务。比如在纸质媒体很火的《杜拉拉升职记》除了打造电视剧、电影、话剧外,还在电子收费阅读、无线增值等方面进行合作,使传统出版在同数字出版的合作中尝到了甜头。这也是积极地推进传统出版企业与数字技术提供公司的全方位合作的范例。数字出版的未来取决于产业链的有效整合和优化,以及产业链利益方面的共识与合作。

最后,努力培养数字出版的复合型出版人才。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具有内容加工、数字媒体管理经验、数字技术研发经验的人才是出版业实现数字化专型的关键。人才的缺乏制约了传统出版单位向数字出版的进程。

数字出版的迅猛发展,带给传统出版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思考。我们要认识到无论是数字出版还是传统出版,都必须纳入到整个内容产业的大平台上进行考虑。对于传统出版业来说,发展数字出版具有战略意义,“内容”是其制胜的法宝,吸纳数字出版的科技力量,与之融合,实现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

参考文献:

[1]新闻出版署.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0(8).

[2]张翠君.传统出版业进军数字出版赢利模式的几点思考.科技出版社,2009(11).

[3]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10年中国数字出版年会年度报告.

产业数字化的意义篇7

【关键词】煤矿;我国;数字化矿山;发展现状;关键技术;信息平台;分析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与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数字化信息建设技术也迅速的发展起来,并且快速的渗入到生产、生活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中去,对于全球以及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生产、生活进行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我国的煤矿开采与生产也是如此。随着我国煤矿企业煤矿开采与生产环节自动化、集成化以及煤矿生产管理信息化等的逐步实现与发展,数字化矿山也逐渐的普及发展起来,尤其是数字化矿山中的井下高速网络技术与信息系统,它在我国煤矿中的快速发展推广与应用,对于我国煤矿发展中的数字化矿山发展方向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对于我国煤矿数字化矿山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现状,在我国煤矿数字化矿山的发展研究领域,已经实现了从不同发展领域以及角度的分析研究实现,本文将主要结合数字化矿山的概念含义以及发展目标与现状问题,在基于3DGiS技术数字化矿山基础信息平台的设计建立基础上,通过对于该信息平台建立实现过程中的信息规范以及接口规范、设备智能化、高速通信传输网络、多源异构数据的集成共享等关键技术方法进行分析论述,以实现对于我国煤矿数字化矿山发展现状以及关键技术的分析与探讨。

1.数字化矿山的含义与发展现状概述

1.1数字化矿山的含义概述

数字化矿山概念以及含义的发展出现,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已经在煤矿开采与生产领域的应用实现,有数字化地球的概念含义引申出来的。数字化矿山主要是指在煤矿矿山范围之内通过使用三维坐标信息以及与三维坐标信息相互关系作为基础组成的一个信息结构框架,并且该信息结构框架中对于所获得的煤矿信息总和进行嵌入实现,在矿山的开采生产中进行应用的总和。通常情况下,在实际煤矿开采生产应用中,数字化矿山信息结构框架系统进行获取的信息,主要有固有信息和动态信息两个信息层面。其中固有信息层面的信息主要包括煤矿矿井的地质以及测量、钻孔等原始数据信息,以及煤矿的煤层、围岩、井巷等地质体空间信息;而煤矿数字化矿山信息中的动态信息主要包括煤矿采掘以及通风、运输、供电、给排水等开采生产系统网络与相关装备信息等,此外还包括煤矿矿山开采生产中的设备状态、开采环境以及开采人员等生产信息,煤矿开采的专业分析辅助决策信息、开采生产与经营管理信息等。它们在煤矿开采生产的各个不同环节中产生,并且具有持续产生以及共享利用、多源异构的特点,在数字化矿山信息系统的构建以及煤矿开采生产过程中、数字化矿山基础信息系统数据库建立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1.2数字化矿山的发展现状分析

结合数字化矿山的概念含义以及发展目标等情况,从我国数字化矿山的建设与发展现状出发,目前我国煤矿数字化矿山的建设发展还处于发展构建的过程阶段,完全意义上的数字化矿山我国目前还没有建设成功,这主要与数字化矿山信息系统本身的特征以及我国目前煤矿信息平台构建技术等有很大的关系。首先,我国煤矿数字化矿山目前还处于一个初级发展阶段,数字化矿山信息系统中能够实现统一管理以及进行空间信息集成、实时动态信息与管理信息的基础平台还能实现,这也是我国煤矿数字化矿山发展现状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数字化矿山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复杂并且庞大的系统,数字化矿山运行过程中,不仅需要对于煤矿的矿山地质情况进行勘探,而且还需要进行煤矿规划设计以及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环节的运行与管理实施,同时数字化矿山信息系统中,由于各矿山工作环节的信息化方式和信息化水平不同,数据格式的兼容性比较差,因此,在煤矿矿山基础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一些信息数据不能重复进行利用,导致数字化矿山基础信息系统平台中,信息孤岛现象比较严重,从而对于我国煤矿数字化矿山的发展以及进步有很大的制约影响。再次,我国煤矿数字化矿山基础信息系统平台设计构建过程中,在设计构建应用技术的选择上,多是使用3DGiS技术进行设计实现,但是3DGiS技术在进行煤矿数字化矿山设计实现与应用中,实际适用性与煤矿数字化矿山的客观需求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距,这对于我国煤矿数字化矿山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局限和制约。最后,煤矿本身比较复杂的环境以及开采生产过程中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关联性广、开采生产工艺复杂、开采生产技术以及设备智能化水平比较低等,都是形成我国煤矿数字化矿山发展现状的重要影响因素。

2.数字化矿山的设计构建框架

在煤矿开采生产与管理过程中,数字化矿山也就是数字化矿山基础信息平台的构建,通常是在一个网络环境条件下,通过对于煤矿矿井井田范围内的统一三维空间坐标信息的参考,实现对于矿山每一个特征点的固有信息以及动态的开采生产管理利用以及展示,通常情况下也就是指利用数字化矿山基础信息平台对于矿山矿井的本身面目进行再现。根据上述对于数字化矿山功能作用的描述,在数字化矿山的系统系统结构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对于矿山大量多维数据的采集、表现以及管理、处理实现。如图1所示,为煤矿数字化矿山的设计框架结构示意图。

3.数字化矿山关键技术的分析

根据上述数字化矿山建设结构框架情况,进行数字化矿山建设过程中,较为关键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数字化矿山设备智能化技术、高速传输网络技术、多源异构数据的集成共享技术、3DGiS平台建设技术以及基础数据专业化分析处理数据等。

3.1数字化矿山设备智能化技术

在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设备智能化主要是指设备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具有比较完备的检测以及控制执行功能,能够通过一定的设备接口或者是端口,进行与第三方之间的信息交互实现。在煤矿数字化矿山信息系统中,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煤矿矿井生产应用的主要设备在电控智能化的电液控制方面的突破发展比较明显,但是综采工作面的设备智能化水平仍然比较低。对于煤矿数字化矿山的发展来讲,数字化矿山主要设备的智能化是整个数字化矿山智能化的基础,因此,设备智能化技术以及设备智能化的实现,在数字化矿山中的影响和作用十分突出。

3.2数字化矿山高速传输网络技术

在煤矿矿井的开采生产作业中,主要包括煤矿矿井的采掘以及开采资源的运输、提升,开采生产应用设备的供电,矿井通风、排水等作业环节,这些开采生产工作环节的运行实现,都需要进行相关的监测控制,这也是煤矿矿井监测系统的多源异构特征,针对这些工作环节与系统特征,就需要应用高速传输网络,对于不同环节采集数据信息进行集成与整合实现。需要注意的是,在实现对于煤矿矿井多源异构数据信息的集成与整合过程中,设计应用的高速传输网络需要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3.3多源异构数据的集成共享技术

在数字化矿山建设中,多源异构数据的集成共享技术,主要是指通过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将煤矿矿山开采生产中的多源异构信息数据进行融合、收集,统一存放在煤矿数字化矿山的基础信息平台中,以实现数字化矿山的运行应用。通常情况下,对于集成融合在煤矿数字化矿山基础信息平台的多源异构信息数据,主要是通过进行矿山基础信息平台数据中心中的矿用对象管理中心,然后将数据信息以数据库存放的形式,进行实时共享实现,以帮助煤矿矿山开采生产以及管理实现。

此外,在煤矿矿山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应用到的关键技术还包括,数字化矿山的信息规范以及接口标准技术、进行矿山基础信息平台建立应用的3DGiS技术、三维建模计算方法以及基础信息数据的专业分析处理技术等,它们主要针对数字化矿山建设中的不同系统结构,为实现系统功能采用的技术方法,对于数字化矿山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影响和作用。

4.结束语

总之,由于受到我国煤矿矿井生产作业情况以及数字化矿山建设本身复杂性等的影响,目前我国的煤矿数字化矿山仍然处于初期和数字化建设不完备的阶段,进行数字化矿山建设关键技术的分析,有利于提高数字化矿山建设水平,推进数字化矿山的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吕鹏飞,郭军.我国煤矿数字化矿山发展现状及关键技术探讨[J].工矿自动化,2009(9).

[2]王润生.遥感地质技术发展的战略思考[J].国土资源遥感,2008(1).

[3]马万江.数字化矿图的现状及关键技术[J].当代矿工,2008,12.

[4]梁宵,袁艳斌,张帆,夏文钊.数字矿山应用及其现状研究[J].中国矿业,2010(9).

[5]马旭峰,宋任峰.鞍钢矿山采矿技术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J].金属矿山,2008(4).

[6]李白萍,赵安新,卢建军.数字化矿山体系结构模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8(6).

[7]阮俊红.某镍矿数字化矿山建设及规划[J].铜业工程,2011(2).

产业数字化的意义篇8

【关键词】数字化;油田建设;技术

近些年来,由于社会需求不断地扩大,油井投产的数量正在迅速地增长,油田开发的整体范围也呈现扩大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油田的生产、经营与管理的工作量也迅速递增,提高生产与管理的效率则成为当前油田建设中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为了更好地将油田建设所投入的人力与物力充分地运用,促进油田建设和开采的现代化操作,就必须要充分地运用数字化技术。时至今日,数字化系统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与油田建设的各个方面,我们欣喜地看到,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不仅使油田的生产效率大大地提高,企业所投入地人力、物力与财力也都得到了有效地利用,可以说数字化技术为油田的生产与管理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因此,我们必须要进一步钻研数字化背景下油田建设与发展的新思路,从实际出发,更好地创新工作的理念与方法。

一、数字油田的基本概念

数字油田可以解释为油田的标准化、数字化与信息化,是在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基础上,以数据网络交互为主要渠道,包含了硬件、信息、软件以及功能于一体的一种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数字油田的概念也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狭义的数字油田主要由油田的勘探、开发以及钻采等方面的数字化技术组成。而广义数字油田则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数字油田是油田自然状态的数字化信息虚拟体;2、数字油田是数字地球模型在油田的实际应用;3、数字油田是油田应用系统的有效集成体;4、数字油田是企业的数字化模型;5、数字油田是数字化的企业实体,人是数字油田的主要能动者。近些年来,中国石油集团对于数字化建设予以了高度的关注,我国诸如长庆、辽河、大庆、塔里木等油田都纷纷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相应制定了适合于自身发展的数字油田的建设和发展战略。而广义数字油田的建设是一个十分系统的复杂工程,因此作为油田企业必须要根据本油田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狭义数字油田建设,从而满足生产工作的基本需要。

二、数字化管理的理论原理

数字化管理的理论依托就是把错综复杂的大量信息转变为能够度量的数据与数字,再为这些数据适当地建立起相应的数字化模型,将它们转变为系统的二进制代码,收归于计算机内部,再进行统一地处理。数字化的典型特征是系统性、集成性、智能性以及定量性,能够更好地适应矩阵式和扁平化的管理。数字化管理通过计算机、网络、通信以及人工智能等多种技术,更好的量化管理行为与对象,实现了计划、研发、组织、协调、生产、服务以及创新等职能的的有效管理。因此可以用“让数字说话、听数字指挥”来总结数字数字化管理的应用状态。

三、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一)油田地面工程电子控制

1、数据管理可以把数据按照具体的工程划分为油水井系统、油气集输系统、注水、供水和污水系统、道路系统以及供配电系统等不同可自定义的专业层,各层的数据结构都能够依照实际需求进行适当地扩充与修改,更可以实现同其他数据库的边界通信,让不同格式的数据都能够顺利地进行参与与应用。能够对不同种类的设施设备实现统一的管理,为查询其预案、竣工资料以及多媒体资料等信息提供便利条件。

2、设备库管理提供对标准地面设施设备库的编辑、支持以及扩充,对设备的型号、规格与材料等专业属性进行分类管理。

3、设备标注有着多种灵活、自由的标注。能够根据用户设置把标注自动填充到数据库中,同时还可以保持标注信息和数据库相一致。

4、区域裁剪输出系统可以提供对工程区域的裁剪成图。裁剪图可以进行度多种形式的编辑,同时还可以支持不同的打印输出方式。

5、规划设计有着不同类型的编辑途径,能够依照管线设计规范自动地对多层管线的水平净距、垂直净距以及埋深进行系统地检查。

(二)井场的数字化控制与管理

保障井场所有生产设施能够正常有序地生产运行是井场数字化管理项目建设的目的之所在,数字化控制与管理主要是针对抽油机电机单相电参数监测、油水井生产数据采集、抽油井远程启停、自动投球、井场集油管线回压采集、注水井远程调配、井场视频实时监视与闯入智能分析、水源井远程启停以及远程语音警示等多种功能的最终实现来运行,继而达到电子巡井、井场生产数据实时采集、风险预警、危害识别、远程控制以及油井工况智能诊断的目的。

1、预警报警系统自检

数字化管理能够对井场、站场采集的实时数据,系统地建立相应地分析模型,展开多种生产工况自动诊断分析工作,并且同时进行一系列的参数优化。利用井和站采集的温度、压力、流量以及液位等不同的具体参数,并通过视频监视系统与可燃气体检测仪,及时地判断运行的异常与对工况影响的具体程度,并能够定时自动巡检网络存在的异常以及设备故障等问题,从而正确地做出预警,提出有效性建议,继而提高设备运行的安全可靠性。

2、数字化技术的电子值勤功能

在关键的路口和生产区域进行电子路卡的设置,对于过往车辆进行视频拍照,具有提示特殊车辆和识别车牌的功能,并运用软件持续跟踪记录车辆通过装设视频路口的实际情况。电子值勤实现了智能巡护,极大地提高了油田的道路管理水平,进一步强化了油田的安全生产意识。

结论

综上所述,数字化技术在油田的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其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经营与管理手法所无法替代的。因此,在新时期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要群策群力,积极研究数字化背景下油田建设与发展的新机制,将数字化技术充分地与岗位工作进行有机地结合,促进生产工艺的优化,改良人才队伍的结构,促进安全生产意识的提高,在降低人员劳动强度的同时,更好地提高油田的生产与管理效率,并最终实现低成本开发、控制用工总量的最终目的,从而推动我国油田建设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任长明.油田区域自动化监控系统设计[J].企业导报.2009.5.

产业数字化的意义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面临的问题建设建设原则

一、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概念

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概念一经提出,立即在职业院校图书馆领域内引起强烈的反响,人们对图书馆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研究、建设和运营,人们发现,由于技术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决不能止于文字图书的数字化。如果不彻底解放思想,而局限于传统图书馆的数字化,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必然要走弯路。

“数字图书馆”是从英文“DigitalLibrary”一词翻译过来的。实际上“DigitalLibrary”的英文本意应该是数字资料库。“库”的概念应该是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的主概念,“输入”和“输出”是其辅概念。通过这三个概念,我们把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定义为: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是保存大量结构化信息的数字化资源库,是由软件和计算机群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的高级信息系统;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不能简单理解成传统图书馆馆藏资源的数字化,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应用前景非常广阔的研究领域。

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的目标是让所有的人,包括行业或企业的技术人员,高职院校的职教人员和技术研究人员,以及职业院校的服务主体――职业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用任何连接互联网的数字设备访问人类所有的知识,特别是有关职业的知识和职业教育的知识。作为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数据库,它应有以下特性:(1)分布性。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应该是在其职业教育内容各个方面分布,并在某一职业或行业内进行历史的体现、现状的描绘和未来的研究;(2)统一性。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数据库可以在统一的标准下建设,在统一的网络平台上运行;(3)扩展性。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数据可以不断扩展,特别是在行业、企业的历史、规范、制度、文化、技术、技术流程、管理、发展等诸方面延衍,当然也包括行业或企业的从属和种类。从这些特性可看出,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不是传统图书馆的数字化,但传统图书馆的数字化是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的重要信息来源和组成部分。

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不能简单理解成传统图书馆的数字化,数字化的真正潜在意义仅在于能够对信息资源进行智能检索、分析、处理。而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将在职业教育和校企合作,以及生产、科研的范畴内,改变知识的学习者、生产者、传播者、整理者、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加快专业或职业的相关知识、相关技术的传播和更新速度,从根本上变更了职业院校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应用前景非常广阔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对于高等职业教育,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将成为其非常重要的教育设施。它由原来的服务设施转变为职业教育的专门设施、职业技术的传播设施、生产技术的科研设施,因此,进行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意义很大。其一,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应该是一个高等职业教育的数字文化平台,其中包括图书馆,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以及政府部门提供的各种文化资源。其二,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还应该是一个城市数字教育平台,成为网上业余教育中心、在职教育中心,甚至趣味教育中心等。其三,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多结构的网络数字资源中心,其内涵十分丰富。

总结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的特点有:收藏数字化、操作电脑化、传递网络化、信息存储自由化、资源共享化和结构连接化。

二、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面临的问题

(一)技术问题。

目前,中国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库是分散建设的,其积极性是其他方面不可比拟的。由于是多头建设,因此存在重复建设的现象。怎样避免这种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就必须有一个国家认可、大家共同执行的技术标准,这是一个十分迫切的现实问题,也是我们面临的一种技术挑战。

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宽带多媒体网络和海量信息管理系统,它所面对的存储对象和技术领域远远超出了目前传统图书馆的范围。存储对象包括数字化的图书、音像、新闻、美术、照片、雕塑、电影、软件、电子出版物、互联网内容、卫星数据、气象数据、地理数据、政府文件等各种各样的人文与科学数据,因而牵涉大量的管理问题,至少包括以下几个。

1.信息资源建设问题

对于行业、企业、专业和职业的历史资料,要想全面、快速、有效、有序、合法地数字化后放入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其必然涉及技术、管理和法律等诸多方面的难题,是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面前的一个难题,也将是我们面临的最繁重的一个任务。

2.分类、索引和检索问题

为了规范化和易于后续开发,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一开始就需要定义能够覆盖包括电子图书在内的多种媒体类型的元数据规范,以及基于此规范的内容索引方法和分类方法。为了支持海量数字化资源的自动分类和检索,需要研究基于内容的多媒体处理技术。目前我们在这方面尚处在原始的处理状态。

3.安全性问题

安全性包括版权保护和系统安全性的保护。版权保护,是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能够健康发展的前提。

4.信息表现问题

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中的许多非文本数据都可以直觉化、可视化,可以用图像、图形、语音等直接表现出来。但是如何对知识或信息的表现最有效,目前还没有很好的答案。

5.多语言问题

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中的图书可能是用英语、汉语等多种语言书写的,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方便地阅读各种语言的图书资料,对于古汉语的数字化或者翻译还存在很大的困难,尤其是机器的翻译能力。

6.工具与平台问题

工具包括图书录入工具、音像制品的录入器、编辑器、阅读器、开发器等,平台包括软件平台、数据库平台、文化平台、技术平台等。如何针对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的需求设计专用工具与软件平台,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7.标准与规范问题

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领域目前国内是各自行为、多头建设,没有相应的和统一的电子图书标准、多媒体信息表达标准、元数据标准、服务与互操作标准。

8.系统开放性问题

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是一个集成各种数据资源和工具环境的大规模系统,系统的开放性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二)法律问题。

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的法律问题,实质是版权和知识产权在网络时代的运用问题,这个问题在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已日渐突出。一方面我们要保护作者的知识产权,另一方面我们要让各类文化、科技的文明成果。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就是让企业或行业的新文化、新技术、新理论纳入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以使其为更多的职业院校的师生服务,从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这是一个艰巨而急迫的任务。

(三)人才问题。

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体系的六大要素之一。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是一项高科技与文化结合的重大工程,必须选择懂行,而且具有创新意识的年轻人承担。在此推进过程中,不断发现和培养既懂技术又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复合型的信息化人才,是目前十分迫切的问题。

(四)运营模式问题。

文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的核心,实现文化与科技的结合,强强联合,用市场化操作的方式推进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

三、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

(一)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的定位。

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的准确定义应该是超大规模的、分布的、可以跨库检索的海量数字化信息资源库。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人们习惯将传统图书馆的数字化等同于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事实上这完全是一种误区。在我国863计划中,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战略明确表示图书馆、博物馆、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行业都属于数字图书馆的内涵范畴,这足以证明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也是立足于大文化范围的跨部门、跨行业的国家信息资源建设的基础工程,其实质就是把我国悠久的职业文化用现代信息技术表现出来,使之成为现代职业知识的中心,从而以职业文化和职业基本教育信息形态进入职业知识创新和职业经济建设的循环往复,并在职业知识创新循环、往复中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要从职业教育和职业技术研究的高度理解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时代意义。

(二)中国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库建设。

这是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核心,应该遵循职业技术能力和社会职业需求优先的原则,基本思路是先建急需急用和容易的,先易后难,从小到大,要有步骤、宏观有序、分清轻重缓急,避免一哄而上。在具体实施中要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要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运行规则,这是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

第二要联合。建设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绝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完全由哪一家图书馆单独完成,必须走联合的路,实现资源的共享,所有拥有文化信息资源的单位都应该是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联合谈不上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联合是共享的基础。从战略组选定的示范试点的角度看,由于专业分工的不同,资源库的建设不可能只有一个中心,而是多个。因此,统一规划和分散建设同等重要,而且要突出各资源库在统一标准下的专有特色。联合必须建立在共建、共享、共利的基础之上,运用适当的运行机制,使各方的权益得以体现,从而实现全社会共享。

第三要防止重复建设。中央领导多次指出,经济建设中长期存在的最大弊端之一是重复建设造成的巨大浪费。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中,不需要单独再建物理网,要充分利用国家已有的网络资源,而且分散建设的各类资源库不能有重复。实现资源共享是防止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

第四要认真研究网上法律问题,以期对解决信息资料上网的版权问题有所裨益,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抓住机遇,积极、主动参与制定网上法律规范。

(三)中国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所采用的技术。

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必须坚持以国内为主,对国内的现有职业教育与职业技术和科研成果进行整合,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完整的技术方案。建设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也应该和必须立足于四高的要求,即高质量、高要求、高标准、高示范,以在信息领域里第一的概念,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

四、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原则

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原则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秉承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权益为根本目标,以广大职教师生为重点服务对象,向行业、企业相关人员及群体扩散,依托数字校园和文化共享工程的服务网络及相关设备设施,通过校企合作、校企共享这一新型模式,通过在学校和社区基层建设公共电子阅览室这一惠民举措,将海量教学资源、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至广大高职院校、相关企业、行业的文化中心,意在构建内容安全、服务规范、环境良好、覆盖广泛的公益性互联网服务体系。

(一)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必须坚持以职业为主线,以职业技术、职业能力、职业规范与制度、职业教育为主体内容的高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文化与网络等高科技的结合,无疑是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所追求的方向。但由于高职院校图书馆本身的定义,自然地将其规定在以职业技术、职业能力、职业规范与制度、职业教育为主体、为前提的范围内,这是它本身的服务对象和性质所要求的。把职业文化信息资源作为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的灵魂,将社会职业技术组成作为一种资产得以盘活并赋予新的内容,真正服务于人们的生产技术需求。

(二)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必须坚持职业教育和生产科研紧密结合的原则。

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在企业和行业人的介入后,进行了数年的深入研究,到目前有了较深刻的体会:“网络和课堂合一,职业教育和网络教育的资源合一,教师和职业人合一”,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但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应该出发于三个方面,即重现职业、行业和企业的历史资源;再现现实的职业规范、职业文化、职业教育和职业技术的现状资源;设计将来的职业和职业技术发展资源。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必须坚持职业教育和生产科研紧密结合的原则。

(三)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必须坚持在职业教育课堂改革的前提下,实行校企合作,引入竞争机制。

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是跨行业、跨部门的一种大型项目,单由哪一家是无法完成的。要在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联合共建、合理分布、统一标准、有效实施,让有条件的职业院校从自身的职业教育的特色和特点出发,抓住企业、行业和职业的切入点,广泛集合相关人才,合力建设各具特色的信息资源库,最后联合形成职业教育的数字资源网络。

产业数字化的意义篇10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艺融合数字媒体技艺理论基础意义

1.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

数字媒体由电化教育发展而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以研究技术为主。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飞速发展,数字媒体技术获得蓬勃的生命力,进而应用到艺术与设计教育领域,使艺术设计从传统的工艺层面上升到数字层面,数字媒体艺术应运而生。虽然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两者研究的重点不同,但近年来,应用领域逐渐出现融合趋势,客观上要求两专业有所融合,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数字媒体产业经济、服务于社会。

2.数字媒体技艺融合新概念的衍生

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的概念在学术界已有相关界定,虽然各学者的见解多少有出入,但基本内涵不变。随着技术和艺术融合趋势的加强,数字媒体领域衍生出了技艺融合新概念――“数字媒体技艺”,以下我就对这些概念加以探讨。

2.1数字媒体技术概念

数字媒体技术是利用数字技术(主要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对文字、声音、图形、图像、视频等媒体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和传播的可交互的技术。它主要研究与媒体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传播、管理、安全、输出等相关的理论、方法、技术与系统[3],是一项应用广泛的综合技术。

数字媒体技术融合了计算机图形图像、网络和通信技术、数字化艺术、数码音响、媒体交互、动画、数字视频音频处理等多项技术与创作环节[7]。用于虚拟现实的三维显示技术,ae/premiere/大洋等音视频编辑处理技术,磁、光、半导体等媒体存储技术、Flash/photoShop等图像,动画创意技术,等等,都是目前流行的数字媒体技术。

2.2数字媒体艺术的概念

数字媒体艺术是一种利用数字技术,对各种媒体材料进行艺术加工和设计,提升媒体材料成品的艺术性和创造性,并将人的理性思维和艺术的感性思维融为一体的新艺术形式。它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传媒技术为基础,是视觉艺术与设计学、数字媒体的技术体系和数字媒体文化与传播相互交叉的学科[4]。

数字媒体艺术广泛应用于数字视频电影、平面艺术设计、展示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建筑环境设计、动漫游戏设计等领域,它是基于网络和新媒体的艺术,也是基于数字内容的设计艺术。

2.3数字媒体技艺的概念

数字媒体技艺是利用数字技术,对各种媒体材料进行加工、艺术设计和包装,提升媒体材料的技术价值、艺术价值和创造性价值,并使之广泛传播,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数字媒体形式。数字媒体技艺是技术和艺术结合的产物,集中体现了数字化时代视觉化和人文化需求,是技艺融合的必然产物。

数字媒体技艺重点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从实际问题出发,用技术服务于艺术创作。数字媒体技艺专业的人才需要能较好地协调“硬实力”(软件技术)和“软实力”(艺术修养),在技术和艺术的平衡木上找到一个平衡点,用技术表现艺术,用设计表现思想[6]。

3.数字媒体技艺专业建设的理论基础

作为一门亟待发展的新兴专业,数字媒体技艺需要相应的理论基础。研究显示,数字媒体技艺专业建设的理论基础至少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3.1心理学

数字媒体技艺需要对各种媒体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针对人的需要进行分析,对数字媒体技艺专业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另外,数字媒体技艺专业也培养一部分人才从事教育类工作,学习教育心理学能够更好地掌握学生心理和教学规律,是十分必要的。

3.2传播学

数字媒体系统遵循着信息论的通讯模式,它由计算机和网络构成,具有数字化和双向传播的特征[4]。根据传播范围和规模的大小,数字媒体传播模式呈现多样化趋势,如自我传播(浏览www、使用搜索引擎)、人际传播(QQ、mSn、e-mail)、群体传播(BBS、论坛、Ftp、虚拟社区实时讨论等)及大众传播模式。数字媒体的网络传播模式[4]应用最为广泛,如图1所示:

“新媒体”的概念与数字媒体密切相关但又不完全相同,“新媒体”的“新”主要就体现在它的传播渠道、业务,以及传播方式上[1]。它基于基于电信网、计算机网和广播网三个物理平台,业务形式多样,传播方式以优质高效的技术性传播为主。数字媒体技艺的最终成果必然要通过传播来实现它的产业价值,因此需要传播学理论的支撑。

3.3艺术学

数字媒体技艺是数字媒体技术和艺术的融合,必然需要艺术学理论基础。以艺术为技术服务的特点也决定了艺术的重要性[7]。数字媒体技艺需要掌握的艺术学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3.3.1视觉艺术

数字媒体技艺与图像、视频密切相关,而人是通过视觉来对图像、视频等作出反应和评价的,因此视觉艺术理论必须成为数字媒体技艺专业建设的理论之一。视觉艺术主要包括人对线条、色彩、光线、空间的感知。

色彩能激发人的情感,产生对比效果,使一幅黯淡的图像变得明亮绚丽并充满活力[2],基本的色彩理论包括色彩的来源、色调、亮度和饱和度、色调和色相、明度,色彩的混合和互补理论,等等。线条、光线和空间布局理论对于数字构图有重大意义,如了解光线理论可以充分利用逆光和背光原理拍摄出理想的照片,不同的线条和构图对于突出主体和主题很关键。

3.3.2计算机图形理论

图形是传递信息的最主要媒体之一,其表达信息既直观又丰富。计算机图形学(CG)是应用广泛的新兴学科,它的迅速发展使计算机能够表达的图形越来越丰富,同时促进了计算机动画的快速发展,不仅丰富了多媒体信息的表现手法,而且使传统动画进入计算机,产生传统动画不能比拟的视觉效果[2]。计算机图形理论主要包括计算机图形软件标准、图形绘制理论、材质理论、计算机动画原理等。

3.3.3艺术设计理论

数字媒体行业的发展得益于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好的数字艺术作品必然深刻体现这两点的融合[9]。数字媒体设计的核心理念是用创意整合技术,用技术服务于艺术,要加大实践类课程,采用作品考核的形式,必然需要艺术设计理论基础。

创新教育要求新型人才必须具有的“三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5],艺术设计最关键的就在于“创新”设计。艺术设计包括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空间环境设计等,我们应区分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纯艺术和实用技术,切实把握设计理念,这样才能做出完美的数字媒体产品。

3.4包装与广告学

数字媒体产品要实现其价值必然要走向市场,这就需要进行宣传和包装。近年来,商业领域越来越流行广告宣传,人们时常听到的或看到的在关键时刻就会影响到消费的选择,数字媒体产品同样遵循这个规律。宣传和包装成功与否关系到最终价值能否实现,因此包装和广告学理论应该成为数字媒体技艺专业建设的理论基础之一。

4.数字媒体技艺专业建设的意义

数字媒体技艺专业建设是数字媒体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数字媒体产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必然选择,符合时展需要。

4.1社会发展的需求

近年来,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与文化产业相融合的数字媒体产业,正在世界各地高速成长[1],数字媒体方面人才紧缺,人才培养的质量远远达不到标准,尤其是具有创造力的能将技术和艺术完美融合的人才更是稀少。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从数字媒体教育的现状抓起,数字媒体技艺专业正是培养技艺融合型创新性人才的对口专业,一定会为数字媒体产业经济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4.2个人发展的需要

在人多岗位少、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数字媒体方向培养的人才多是单方向的,不是偏技术就是偏艺术,导致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弱,无法胜任自己理想中的工作。新世纪的数字媒体人才想要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就必须将技术和艺术融合学习。因此进行数字媒体技艺专业建设符合个人发展需要。

4.3专业发展的必然

数字媒体专业是教育技术专业发展的新方向,与教育技术相比更加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在广告、影视动画等方面有更高的造诣。各领域理论发展的完备和成熟为新专业的建设奠定了基础,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单独发展已经走向成熟,想要获得进一步发展必须形成一个融合两者的新兴专业。因此进行数字媒体技艺专业建设是专业发展的必然。

5.展望

数字媒体专业的长足发展有待注入新的生命力,数字媒体技艺专业建设迫在眉睫。期望数字媒体领域的专家、学者一起努力,让数字媒体在新专业的扶持下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杨晓宏.数字媒体设计基础[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2]刘惠芬.数字媒体――技术・应用・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张文俊.数字媒体技术基础[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

[4]曹育红,董武绍,朱姝,周吉峰.数字媒体导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5]潘瑞芳,叶福军,钱归平.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探究[J].新闻界,2009,3:36-41.

[6]贾振.适应数字媒体专业的教学理念探讨[J].艺术与设计,2009,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