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健康养老行业的发展前景十篇健康养老行业的发展前景十篇

健康养老行业的发展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29:22

健康养老行业的发展前景篇1

一、发展现状

(一)发展基础和条件

1、交通条件优越

**健康养老产业园位于南阳市郊,距市区仅有18公里,距镇平县城12公里,项目所在区域交通区位优势显著。已经建成的焦柳铁路(即焦枝铁路)和宁西铁路在此形成“十字”交叉,另外宁西复线(已建成),郑渝高铁(2019年底通车)、蒙华铁路(在建)、宁西高铁(规划)、呼南高铁(规划)、南驻阜高铁(规划)、济宁铁路(规划)等铁路也在积极建设和规划中;二广高速和沪陕高速两条黄金旅游线路在此交汇,南阳北绕城高速西沿至西峡双龙镇的伏牛山旅游快速通道从项目门前通过,207国道从项目西侧通过,另外,环湖23公里道路已经修通;南阳机场为中原最现代化的支线机场,是河南三大民用飞机场之一。**健康养老产业园地处郑州、西安、武汉三大国家中心城市的几何中心300公里以内拥有1.5亿人口,具有广阔的市场人口基础;

2、文化积淀浑厚

南阳人杰地灵,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南阳“五圣”名扬天下,即谋圣姜子牙、商圣范蠡、科圣张衡、智圣诸葛亮、医圣张仲景。**是以姜子牙文化为轴线,依托**优美的生态环境,进行景区建设。姜太公“亦人亦神、亦真亦幻”,文化旅游产品拓展的空间巨大。同时,姜太公丰富的民间传说和历史上姜太公的丰功伟绩,足以支撑**作为aaaaa景区的文化内涵,太公祠、兵钤阁、玄坛(财神庙)、比干垄、金台、灵台、封神台、天王岭、钓鱼台、西周大营、芦篷等景点都是围绕姜太公主线展开。另外,菩提寺是中原八大名寺之一,建于唐代,有1400年的历史,与白马寺、少林寺、香严寺齐名。张仲景中医文化和姜太公养生文化为**健康养老产业园奠定了厚重的文化元素,为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医疗保健、养老养生等多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文化基础。

3、养老资源富集

南阳市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气候宜人,是中国十大最适合养老的城市之一。**四面环山,属于丘陵、半丘陵地区,森林覆盖率90%以上,空气负氧离子比南阳高出数倍。经过连续几年综合治理,**水质是全省水质最好的水库,达到地表二级水标准。**景区范围内及周边区域,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南阳地区乃至中原地区旅游资源最集中的区域之一,有“中国长城之父”楚长城,有万亩樱桃沟,有中原八大佛教文化圣地菩提寺,有北方“千岛湖”之称的以道教文化为主题的天王岭、飞熊山、八卦洲,有近代红色教育基地彭公祠,也有天然温泉等。

近年来,镇平县立足发展新时代、把握发展新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强力实施“12535”行动计划,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保持良好态势。初步预计,全年生产总值完成261.4亿元,增长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78.5亿元,增长11.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4.9亿元,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77亿元,增长1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60元,增长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70元,增长8.5%。

南阳**健康养老产业园所在地老庄镇,为打造全国知名健康养老基地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先后获得了“全省樱桃种植标准化示范基地”、“南阳市生态性农业观光示范点”、“河南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等称号。

(二)园区发展现状

1、总体情况

(1)空间范围:南阳**健康养老产业园位于镇平县老庄镇,园区北至二道河,南至环湖路,西至战备路,东至湖面,总规划面积约1.8平方公里。

(2)投资主体:政府引导,由河南**文化旅游集团投资。

(3)主要业态:

a、文化旅游:以姜太公文化为轴线,以文化性、参与性、体验性和娱乐性旅游产品为重点,以丛林拓展和水上游乐为突破口,发展文化旅游业态。截至2017年底,文化旅游项目投资约14000万元,已投入运营的项目有水上游览、太公书院、丛林狩猎场、森林拓展、汽车露营地、休闲农庄等项目,并完善了文化旅游的基础设施。自2013年起,连续四年累计投资4000余万元治理湖水污染,目前已达到地表二级水标准。年经营收入约1200万元。目前正在建设的项目有五个采摘园(石榴、葡萄、冬枣、红参果、无花果)和生态餐厅以及十五个农家乐(渔家乐)。

B、休闲度假:

目前已经建成了**假日酒店,累计总投资约1000万元,正在规划建设的有钓鱼台度假村等项目。

C、健康养老:投资700万元,正在建设**疗养院,正在筹备建设**康复医院。

D、医疗服务(中医养生):与河南中医药科学研究院

和河南中医药大学合作,投资500万元已初步建成**张仲景国医馆,正在规划建设河南中医专家医疗服务中心。

e、教育培训:与河南中医药科学研究院合作,先后举办三期中医执业资格培训,营业收入30万元。

F、体育健身:截至2017年底,先后投资近1000万元,修建滨湖健身步道,完善天王岭森林运动基础设施。

园区刚刚起步,健康养老产业园部分业态发展尚未形成经济营业收入。园区建成后,健康养老及医疗服务和度假养生等主导产业的营业收入将占到园区总收入的70%以上。

(4)投资情况:南阳**健康养老产业园概算总投资约30亿人民币,目前已累计完成投入近2亿元人民币。园区内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善,初步形成了接待能力,在南阳地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2、入驻企业目录及企业营业收入

序号

企业名称

企业营业收入(或销售收入)(万元)

1

河南**水产科技有限公司

1500

2

南阳**生态科技园开发有限公司

620

3

河南奥林特药业有限公司

4600

4

河南中医药科学研究院

30

5

镇平县欣亚市政服务有限公司

210

二、功能定位

(一)发展思路

从南阳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立足于大生态、大旅游、大健康、大产业,以**文化旅游度假区为依托,以完善周边基础设施为突破口,以健康养老、医疗保健、文化旅游为重点,居家养老、度假养老和机构养老并行,高标准规划,多渠道融资,分步骤推进。

(二)功能定位

南阳**健康养老产业园项目,以健康养老产业为重点,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休闲度假、中医养生、健康养老、医疗服务、中医康复、教育培训、体育健身、体育赛事等多产业,注重聚合效应和区域特色文化,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力争3-5年时间,建成环境优美、服务健全、配套完善、多业融合的高端养老养生基地和特色鲜明、具有国际水准的旅游度假养老养生基地。突出健康养老、医疗保健、度假养生三个功能:

1、健康养老功能。园区内机构养老、度假养老(旅居养老)和居家养老寓一体,满足不同层次的老年人需求。按照建设规模划分:机构养老、度假养老(旅居养老)和居家养老的比例为20%、10%、70%。

2、医疗保健功能。以发展健康为目标,重点建设国医大学(学院)及附属医院、疗养院、康复医院、特色医疗门诊等,完善中医医疗养生产业链,实现医疗+养老+旅游的高度融合。

3、休闲养生功能。依托南阳**文化旅游度假区,重点发展滨水休闲、森林运动、农事体验等项目,促进休闲旅居、养生养老产业发展。

三、布局及目标

(一)总体布局

根据南阳**健康养老产业园功能定位和实际建设现状,健康养老产业园的空间和功能布局概括为:“一湾二带六区”。具体如下:

一湾:莲花湾;

二带:滨湖休闲观光带,沿战备路绿化景观带;

六区:机构养老功能区、居家养老居住区、度假养老(养生)功能区、医疗保健功能区、特色商业服务功能区(医疗保健和老年用品博览区)、文化旅游功能区。

1、机构养老功能区。重点建设养老院(养老公寓)、康复医院、老年大学等项目,规划规模3000张养老床位。设立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为老年人提供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生活护理、健康管理和文体娱乐活动等综合性服务。

2、度假养老(养生)功能服务区。作为健康旅游时代的新概念,旅居养老追求旅游目的、旅游行为、旅游效果和健康环保舒适,已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能够满足老年人休闲养生精神文化、心理慰藉等多元化需求,“互联网+旅游+养老”的模式快速推广,从而实现了“候鸟式养老”和“度假时养老”的融合体。同时充分挖掘南阳张仲景养生文化,重点建设国医馆、张仲景国医大学、中药材种植体验园等项目,实现医疗康复与旅居养老的融合,规划年接待规模15-20万人(次)。

3、居家养老功能区。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是破解我国日趋尖锐的养老服务难题,切实提高广大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的重要出路,85%以上老年人有享受居家养老的意愿,功能区内依托医院、幼儿园管理服务中心及康体设施,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管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规划建设莲花苑养老社区共3500-4000户。

4、医疗保健功能区。医疗健康旅游发展十分迅速,南阳是医圣张仲景的故乡,中医养生、中医保健、中医医疗、中医服务等文化源远流长,功能区重点建设张仲景国医大学和附属医院。同时,在南阳选择50名民间名医,在功能区内建设50家中医特色门诊,把医疗健康产业与旅游业和养老(养生)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张仲景国医大学设置十五个院系,在校生10000人。附属医院按三甲标准建设,500-800床位。

5、特色商业服务区(医疗保健和老年用品博览区)。重点是为园区内老年人和家属以及旅客提供商业服务。同时,建设医疗保健和老年用品博览中心,定期举办博览会、健康养老论坛,规划规模20000平米,年交易额8-10亿元。

6、文化旅游功能区。重点实现健康养老产业园与南阳**文化旅游度假区的资源共享、融合发展和相互促进。

(二)规划项目

截止目前,**健康养老产业园区已完成投资1.67亿元,基本建成4个项目,在建8个项目,规划建设16个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投资额(万元)

建设性质

1

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及相关旅游项目(水上游览、太公书院、丛林狩猎场、森林拓展、汽车露营地、休闲农庄等)

14000

基本建成

2

**假日酒店

1000

基本建成

3

**疗养院

700

基本建成

4

滨湖健身步道

1000

基本建成

5

**张仲景国医馆

500

在建

6

采摘园(石榴、葡萄、冬枣、红参果、无花果)

300

在建

7

生态餐厅

200

在建

8

十五个农家乐(渔家乐)

800

在建

9

钓鱼台度假村

500

在建

10

**康复医院

2000

在建

11

河南中医专家医疗服务中心

500

在建

12

天王岭森林运动公园基础设施

2500

在建

13

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智能化设施、供水、供电、污水、公厕、垃圾、园林绿化等)

9000

规划建设

14

幼儿园

500

规划建设

15

园区综合管理服务中心项目(办公、职工宿舍、职工食堂及物业管理服务设施)

1200

规划建设

16

园区健康养老服务中心(家政服务、狐狸服务、接待服务、慰藉服务、文化娱乐服务、旅游服务)

1500

规划建设

17

张仲景国医大学(护理学院、附属医院等)

60000

规划建设

18

**老年大学

3000

规划建设

19

园区滨湖休闲观光带和老年健康体育设施项目

3000

规划建设

20

**国际养生度假中心(星级宾馆及度假村)

5000

规划建设

21

**中药材种植体验园

900

规划建设

22

**国际垂钓养生俱乐部

500

规划建设

23

**耕读农业休闲公园(开心农场)

300

规划建设

24

**养老院(养老公寓、全天照料中心)

25000

规划建设

25

莲花苑国际居家养老社区

160000

规划建设

26

**美食文化街项目

1000

规划建设

27

南阳玉街、水街

3000

规划建设

28

**国际医疗保健和老年用品博览中心

3200

规划建设

(三)发展目标

南阳**健康养老产业园,以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健康医疗旅游目的地和具有区域文化特色康养产业综合体为主要目标。产业园投资总额概算为30亿元人民币,项目分三期工程完成:第一期工程2018年7月-2020年6月;第二期工程2020年7月-2021年12月;第三期工程2022年1月-2023年6月。项目建成后,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目标是:

(1)近期目标(2020年):实现年综合产值2亿元人民币,安排各类从业人员500-1000人,实现税收1000万元人民币;

(2)远期目标(2025年):实现年综合产值8亿元人民币,安排各类从业人员1500-2000人,实现税收4000万元人民币。

四、发展重点

依托项目区域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旅资源,重点发展健康养老、康复医疗,配套发展健康文化、健康旅游、健康管理和健康医疗创新研发,打造服务中部、辐射全国的高端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现代健康产业,建设集健康养老、康复医疗、养生保健、健康管理、健康产品展销、养生食品生产为一体的健康产业集群。

五、运营管理与服务

(一)公共服务平台

   南阳**健康养老产业园是由政府引导,河南**文化旅游集团投资和运营管理。目前已与中国健康养老集团有限公司联系洽谈,双方拟定在南阳**健康养老产业园搭建大健康养老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尚在筹建中。2018年底,**康复医院建成投入使用,平台建成后将提供以下服务:

(1)档案信息:老年人个人信息、家属信息、健康状况、兴趣爱好等信息进行动态统一管理;

(2)SoS定位:老人通过使用智能通讯,一键拨打服务热线进行求助,平台地图能迅速获取老人位置;

(3)生活服务工单:根据老人的需求类别,选择相应的服务商,生成工单、派单,系统以短信形式通知服务商家;

(4)呼叫中心:软电话技术,免安装即插即用,耳麦、手机转接都可以,自动来电识别、示忙、示闲、录音功能、话务报表。

(5)服务商家管理:服务商家信息的管理、服务项目管理、服务人员管理、工单接受、派单处理,可以使用手机app完成;

(6)居家安全:对接各类安全设备,如烟感、红外、摄像头等设备,出现意外时,社区及老人亲属可能第一时间接到报警;

(7)远程健康监控:通过智能健康监测仪器自助测量健康参数,数据自动上传到平台,通过分析,数据异常平台自动报警;

(8)主动关怀:编辑群发短信,将天气情况、保健护理、疾病预防、政府养老政策、吃药提醒等发送给老人。

(二)其他服务机构

根据南阳**健康养老产业园的实际情况,园区管理机构是河南**文化旅游集团。下设三个专业机构,对园区所涉及到的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现代农业进行统筹管理运营,专业化运作。

南阳**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主要负责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及医疗保健和老年人服务的运营管理。

南阳**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主要负责文化旅游、医疗保健和老年用品博览会、及水街、玉街、美食街的运营管理。

南阳**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主要负责采摘园、农事体验园、垂钓养生、农家乐(渔家乐)等运营管理。

六、基础配套设施

道路:园区位于**风景区,目前已经修通23公里环湖道路,并与外部道路联通。

航空:南阳机场为中原最现代化的支线机场,是河南三大民用飞机场之一,距项目地不足30公里。

铁路:焦柳铁路和宁西铁路在此形成“十字”交叉,宁西复线已经建成,正在建设中的郑渝高铁预计2019年底通车,另外宁西高铁已在规划之中。

公路:项目地周边有沪陕高速和二广高速、312国道和207国道双十字交叉,南阳北绕城高速西沿至西峡双龙镇的伏牛山旅游快速通道从项目门前通过。郑州、武汉、西安、南京等城市均有到南阳的直达班车,从市内乘坐公共交通可直接到达园区。另外,项目地方便的公路网,让自驾也成为一个好的选择。

给排水:生活用水由项目内打深水井作为生活用水水源,区内设水塔一座,项目区地下水能保证生活区用水水质、水量和室外消防供水的需求,室外采用生活和消防共用的环状给水管网。规划区采用雨、污分流制,雨水经道路雨水口收集后通过项目区雨水干管统一排入**,污水管道基本形成系统,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正在建设。

电力:规划区内由周边电网引出10kV电力电缆引至变电所(10/0.4kV变配电),低压配电电压为380/220V。规划区设置4个10/0.4kV变电所,变电所变压器容量为45000KVa。

通信:目前规划区内暂无电信端局,需在公共服务设施位置设置程控交换机房,该部分机房内设置数字程控交换机,拟由当地电信部门引来通信光纤,程控交换机房设置总配线架,采用通讯铜揽以放射和递减相结合的布线方式引至各单体。

健康养老行业的发展前景篇2

关键词:医学生就业;前景分析;健康服务业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和人口素质的逐渐降低,必须要通过健康服务行业来提高人口的综合素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了《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对健康服务行业的规范作了部署,并在会议中提出了关于健康服务行业未来的发展指示,重点在于鼓励健康服务业行业以多种形式存在,且可以融入更多的境外资本与社会资本,并实现从医疗卫生、健康养老、医疗保健、医疗护理、康复疗养等多方面发展[1],建立全民应用的健康网,打造具有专业技术团队的健康服务人员,鼓励社会资本的融入,建设健康服务业内的多元化从业人员,消除当前医学生的就业压力。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各大医学高校的扩招,医学生的数量逐渐增加,而医学工作岗位基本趋于饱和的状态,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和竞争力日趋增大,故在健康服务业背景下,如何提高医学生的就业率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本文着重对医学生在健康服务业背景下的就业问题进行分析并阐述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可靠性建议和策略以供参考。

1当前医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1.1就业密集期

21世纪以来我国各大高校开始陆续扩招,高校招生的门槛逐步降低,导致高校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自2004年我国各大医学院校也陆续开始扩招,并且扩招量在持续上升,并且以每年30%的增速上升[2]。据相关资料显示,2009年我国医学毕业生数量超过120万,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目前医学毕业生仍在增加,而每年各大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中,医学行业占倒数第二名[3],给医学毕业生增加了较大的毕业压力和竞争力。

1.2医疗岗位趋于饱和

由于招聘机制、团队结构和区域分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医疗机构的工作岗位基本趋于饱和,招聘人才目的是更好的提高质量,提高工作团队的质量,通俗的说就是从人才里面选择精英。用人单位在进行招聘时,提高了录用的门槛,通常专科生和本科生的招聘量较少,尤其是专科生,很多用人单位都倾向于硕士以上学历,且具有工作经验的人才,无疑给专科和本科的医学毕业生增加了较大的就压压力。我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前景广阔,人们对健康和养生问题等高度重视,但我国从事健康服务业也的工作人员较少,尤其是具有专业技术水平的健康服务业者较少,为医学毕业生的融入创造了条件。

1.3就业市场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大幅度提高,人们对健康服务的要求也愈来愈高,故新型的健康服务业也油然而生,且发展速度较快。现代卫生服务中不仅包括传统的医疗、护理等项目,更多的融入了家庭护理、医疗保健、全科医生和计划生育等多种形式[4],是对传统医疗卫生行业的创新和扩展。健康服务业的复杂是顺应时代变化的,目的就是通过为人们的健康、生命、体育、康复等进行服务,扩展原有的医疗卫生行业,深入到医疗咨询、医疗保险、药品推销、药学服务、医疗器械等行业中[5]。就业市场和就业形势的转变,给医学毕业生创造了较多的就业机会,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也就相继增多,有利于医学毕业生的就业。

2健康服务业背景下对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影响

健康服务业主要包括医疗护理、康复保健、健身养生等领域,跟医疗服务有着很大的区别。医疗服务的前提是患者生病后到医院或者社区门诊进行治疗,研究的对象是生病的个体。而健康服务是面向全体受众,且服务特殊性强,可以针对全体的消费者,服务过程中以医疗服务为中心和基础,开展后延或者前移部分,让受众生小病、少生病甚至不生病的目的,为消费者增加更大的福利。国务院在关于健康服务业指导意见中对产业范围进行了界定,其中主要涉及到医疗服务、健康保险、健康管理、药品经营、健身产品、保健用品、保健食品与医疗器械等类别。西方国家对健康服务行业尤为重视,美国每年对健康服务行业的投入占生产总值的17%[6],且其他发达国家对健康服务也非常重视,投入比例在10%左右,而我国受国情的影响,健康服务行业崛起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国务院和社会各界对健康服务的重视程度较高,未来我国的健康服务体系会逐步完善,开放程度也会大大提高,监管机制会陆续健全,资源投入加大,健康服务业会更好的发展。由于健康服务业发展范围较大,故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会受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毕业生的就业范围,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3健康服务背景下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

(1)当前人们对保健和养生的问题高度重视,但是缺少专业的养生和保健指导师,鼓励医学生从事保健盒养生行业,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素质和水平。养生行业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故在就业时也可以涉入养生保健行业,为自己就业创造更多机会。(2)健康服务业的崛起,使得小儿推拿师、康复医疗师和护士等需求量逐步增加,且各岗位上都缺少具有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较高的小儿推拿师和康复医疗师等从业人员,故医学毕业生可以从该方向入手,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并可以学习一些关于康复医疗、推拿等方面的知识,为后期应聘做准备。(3)当前健康服务背景下,社会资本的大力投入,康复疗养和老年护理岗位逐渐增加,且农村健康养老也在逐步发展,社区养老形势已经形成,但缺少具有专业知识的从业人员,服务质量较差,群众对服务质量的评价较低,这就为医学毕业生创造了机会。健康服务的目的不是等患病以后进行治疗,而是通过对健康的服务指导,提高养生的质量,并从康复和疗养等方向入手,消除患者患病的几率,提高其生活质量。这就需要从业人员具有专业的医学知识[7],对健康服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来为受众提供一个更好的健康服务。医学生在学习期间要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为毕业后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4)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医疗器械、中医药、药品和医疗等重点产业迅速崛起,尤其是中医药和医疗器械的使用量较大,很多人对医疗器械,尤其是保健器械和中医养生的问题高度重视。故医学生对保健器械的应用,使用原理等需要掌握,对中医养生的知识要掌握,毕业之后可以向医疗器械使用、保健使用指导、器械销售经营、药品销售、养生顾问等方向发展,从而扩大了医学毕业生毕业之后仅向医院或者社区门诊就业的局势,提高了就业率,缓解了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4讨论与建议

当前医学生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且随着医学高校的扩招,就业压力和竞争力日益增大,在当前就业压力日益增加的背景下选择合适的就业岗位是每个医学毕业生的梦想。而当前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和进步,为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创造了较多的机会,医学毕业生的就业范围也在扩展,消除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提高医学毕业生的就业率,需高度重视。

作者:张云霞单位: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邓寿群,陈赟琪.基于社会需求导向的医学生就业前景影响分析及对策[J].商,2012,(14):131.

[2]徐道银,谢超群,朱红梅等.教育与培训:高校应对社会的策略--大学生就业倾向调查研究与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3):57-58.

[4]吴涛,许华山.精神医学专业学生就业的前景、困境与促进措施研究[J].文教资料,2015,(16):133-134.

[5]丰新胜.社会调研活动对眼视光专业学生就业和学习的影响[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4,(3):353-355.

健康养老行业的发展前景篇3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康复教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103-03

康复医学和预防医学、保健医学、临床医学并称为“四大医学”,是上世纪50年代后出现的一个新的医学分支。康复是以整体的人为对象,是一门以减轻和恢复人的功能障碍,代偿和重建人丧失的功能,使其最大限度地重新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的医学学科,也就是功能障碍的诊断、预防、评估、治疗、训练和康复的医学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和生活工作环境的改善,老年人的寿命在不断延长,老龄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世界上的国家大多会经历这一阶段。人口老龄化的同时亦伴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和环境、空气污染的问题,随之而来的是人口疾病谱的变化。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将呈现高发趋势,这必然给社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必将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的医疗和养老负担,加重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也给我国的康复医学的发展和教学带来严峻的挑战,怎样使老年人颐养天年,一直是社会所关注和探索的问题。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和努力,我国的养老康复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养老产业在国家政策的扶植下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康复事业也面临诸多的问题,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人口多,国家经济基础薄弱,我国的情况又与其他国家不同,这使我国养老康复问题面临新的挑战。

一、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康复医学发展的方向

通常65岁以上的人口比率超过总人口的7%,就被称为“老龄化社会”,而超过了14%就被称为“老龄社会”。老年人口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中国也不例外。中国在2005年老龄人口达到了7.6%。实际上中国在2001年就已开始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不仅对经济发展有多方面的影响,对社会的医疗卫生也带来很多的重要影响。大多数国家是物质基础达到一定程度,有足够的财力来解决已经出现的老龄化问题。但我国不同,进入老龄化时,国家相应的财务并不充足。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平均预期寿命将不断延长,加速了人口老龄化。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人们对康复医学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老年人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过重要贡献,要使老年人安享天年,病有所医,老有所终,必须将养老和康复结合起来。

目前人类的死因主要是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癌症和创伤,前三类疾病更是老年人的多发病、常见病,除了一些疾病导致的急性死亡外,绝大部分患病的老年人可以存活下来。但是如何使这些患病的老年人生存质量得到提高,这就要依赖于康复医学的不断发展。通过一些科学研究调查表明,积极进行有效的康复治疗能够明显的延长患病者的寿命,使死亡率明显降低。在脑血管意外存活患者中,积极康复治疗可使90%患者重新获得行走和生活自理能力,30%患者恢复工作;反之,不进行康复治疗,上述两方面恢复者仅为6%和5%。据统计在癌症患者中,40%可治愈,60%可存活15年。这些存活者,无疑给家庭和社会均造成沉重负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以及各种环境问题的频发,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癌症等三类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会逐年增高,这就对我们的康复医学带来了全新的挑战。由于我国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巨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我国经济基础差等因素,中国更多的是采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所以说社区养老模式将是我国需要积极发展的。将社区养老和社区康复相结合将是我国康复医学今后要面临的严峻挑战,亦是我国康复医学发展的方向。

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政府对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非常关注,2009年出版的新医改方案,首次确立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将相关疾病的康复治疗列为医保报销范围。鉴于基层医疗机构康复专业的薄弱和康复专业人才的缺乏,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全国康复专业从业人员进行了专门系统的培训,我院康复中心就是我省康复专业人员的培训基地。另外,我国医疗事业发展还存在不均衡的现象,城乡居民对一些卫生服务和设施利用率低。要解决有关问题,最终端的是对实用型康复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社区康复制度的建立。

康复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独立于临床医学之外的,具有独立的理论基础、诊治技术和技术规范的医学学科,而不同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这就要求康复医务工作者除要具备生物医学的相关知识外,还应具备丰富的心理和社会学知识。康复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学科,而目前的教学大多数还是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在课堂上授课,学生在座位上听讲,师生缺少互动,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教学模式在急需康复专业人才的情况下,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人们自我保健意识增强以及康复医学服务范畴和模式改变的条件下,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通过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狭窄,注重临床理论培养,忽视康复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锻炼,因而社会适应性不强。虽然近年我国康复医学的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受传统生物医学教育模式的影响,在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内容构成、知识架构、课程体系设置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对培养方向和目标定位不清,标准不明确,课程设置混乱;康复医学的专业教师背景主要是临床医学背景,缺少运动医学、物理医学、预防医学和社会保障学学科的背景;专业教学中临床医学的内容较多,康复及物理治疗的内容较少;实践教学脱离实际等。

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康复医学服务的目标及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我国人口构成将发生明显的变化,为应对这一挑战,我国康复医学的服务对象和服务目标将从康复医学发展初期的对战伤、车祸、意外事件导致的残疾和先天缺陷者的康复,逐渐过渡到利用医学的、社会的、教育的、职业的等各方面的措施对病人进行康复治疗、训练、心理辅导,对一些长期不K的慢性病、心理障碍者等特殊群体服务的康复医学发展近期目标上来。今后还将拓展到广大基层地区、亚健康人群,以及对相应的人群进行健康状况观察、调理和治疗等康复医学发展的远期目标上。这就必然要求康复服务的社会化和社区化,服务人群中除了受伤后的残障者,更多的还是心脑血管意外等的后遗症,以及其他老年慢性病患者等。人类生活的社会化和群居化,在社区生活中得到了最为具体的体现,并提出康复服务人性化和康复预防优先化等理念。未来康复医学,康复预防占重要地位,人们不仅进行康复治疗,更多的是将资源用于一些亚健康状态、生活习惯和职业习惯病、心里次健康状态的预防上;康复医学不仅与临床医学紧密相连,并且与预防医学、保健医学相联系,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健康,且有疾病后可以得到康复治疗,这将成为康复医学发展的最终目标。

未来的康复医学教学改革应有中国特色,立足于中国国情,着重于社区康复医学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对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专业方向、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改革。教学内容应该不仅仅局限于临床医学和物理学,应增加心理学、物理医学、体育运动学、社会学、预防医学的相关内容,并加大健康评估和心理康复在课程中所占的比重;教学方法上应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教学、社区康复服务教学。作者所在校康复中心是陕西省康复医学人才培养的基地,现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做以下分析和探讨。

(一)实用型康复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随着我国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和人口老龄化的深入,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癌症等三类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会逐年增高,这就要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卫生管理体系做出相应的调整。国家医药卫生部门除了要将过去单纯的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主导的模式转向以健康预防为主导和疾病治疗为主导并重的模式上来,以医疗为中心转向医疗保健康复等为一体,还要引入循证康复医学的概念。这一服务目标的定位和服务目标的改变,对我国现有的医学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有着极大的影响,同时对康复医学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给我们康复医学的教学也带来了全新的机遇。结合我国社区养老模式的建立,我国康复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围绕面向基层、适应老龄化趋势这一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前瞻、全科、社会、实用。

(二)人才培养要求系统全面发展

临床医学是康复医学的基础,康复医学是在大量的基础医学理论和基础医学知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是有着较强理论性和很强实践性的学科,从业者要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这就要求康复医学教学突出实践与能力培养的特点,即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和个人创新能力。在明确的培养目标下,主要从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上进行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类社会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方面的领悟;(2)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3)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4)康复专业知识的掌握与社会实际需要相结合;(5)各种、各科知识相融合;(6)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以上六个方面可保证教学向综合性、实用性的人才培养方向发展。

(三)课程设置的改进

为了适应康复医学培养目标的转变和康复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康复医学教学课程的设置要进行改革。紧跟社会康复服务人群的变化及学科发展的步伐,按照康复医学教学内容的构成和培养的要求,增加学生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向医学实用人才方向发展。新课程设置主要整合模块:社会养老与健康学模块、康复医学课程模块、物理医学课程模块、基础医学课程模块、心理医学课程模块、临床医学课程模块、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课程模块以及课外学习模块。课程模块在原有的“康复医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课外学习模块”这四大支柱模块基础上增加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社会养老与健康学”、“心理医学”、“物理医学课程模块”,形成支柱,从而使学生全面掌握卫生服务、健康教育与康复医疗服务三种类型的干预健康的手段。

专业课程新增了“心理康复学”、“社区康复学”、“卫生预防”、“医疗管理信息学”、“社会与养老学”等课程。对康复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整合,增设了“心理康复治疗实训课”和“康复训练治疗见习课”;课外学习模块设有“社区康复服务实践”、“志愿者服务实践”、“科研设计”、“社会养老课程讲座”。在实践学上为了能使学生尽快地适应工作,学习和实际工作相一致,实习内容和实习时间做了相应的调整,增加了慢性病康复治疗和社区康复服务的实习内容,延长了康复物理治疗和心理评估实习的时间,专业实习由过去主要去综合性医院改为主要去康复病医院或综合性医院的康复科实习,同时兼顾临床医学科目的实习。具体实习内容采取由学校选定和学生自主选择的方式,既使学生了解本专业各科的知识,又能突出学生的个性,实现和就业无缝对接。

(四)传统康复医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目前康复医学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传统的模式,这是我们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手段,它的特点是:教师讲解、书写板书,学生领悟、记笔记,老师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理解程度,并通过这种方法,来调整教学方式方法,达到教学目的。但是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知识及技能的更新换代的进程不断加快,对教学模式及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继承传统教学方式的同时,作者就传统教学的某些缺陷进行了以下探讨:第一,引进讨论式和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动手参与,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主动参与性。第二,引进引导式和启迪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传统模式的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能很好的发挥。由于康复医学的教学内容机械和枯燥,因此有必要引进引导式和启迪式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和学生进行双向交流的启迪式教学模式,是优化教学手段的必由之路。第三,增加多媒体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生动性、形象化,将康复医学枯燥的教学内容呈献给学生,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学以致用、融会贯通,以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这是传统教学法无可比拟的。康复医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康复医学的教学内容较为单调,通过互动式、启发式、引导式以及多媒体声音图像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研究显示,在康复医学教学中,引导式教学法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操作能力等方面优于传统教学法。

综上所述,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康复医学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未来中国康复医学的发展、康复医院的建设势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反观目前中国康复医学发展现状,康复医院总量不足,康复专业人才不足等缺陷明显存在。这就要求康复医学的人才培养要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做适当的调整,改革过去已有的教学模式,大量培养高素质的康复医学人才,以适应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新型人才培养必须适应我国当今及未来发展的社会需求,将养老与康复相结合,将康复与健康相结合,适时大力发展社区康复,注重心理康复和职业行为病以及老年慢性病康复的教学,并体现实用,符合基层医疗机构对综合性专业人才的需要。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符合社会对康复医学专业要求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学以致用,建立具有康复知识的专业队伍。

参考文献:

[1]乔志恒,郭明.康复医学发展现状与未来[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1):96-98.

健康养老行业的发展前景篇4

新型城镇化老龄化养老模式社会发展

2016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7.35%,与2015年相比增长了1.25个百分点,201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16.1%,与2014年相比增长了0.6个百分点,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双快”发展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的两大显著特征。随着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养老模式的好坏,关系老年人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养老问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瓶颈,如何实现养老、保障养老变得举步维艰。“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提高养老待遇,发展居家养老,2017年2月北京、上海等地养老金上调,中央政府明显加快了养老产业建设步伐。新型镇化背景下,城镇化着眼于农民、涵盖着农村,其发展不以牺牲农业、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力求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共同富裕,但因城镇化带来的人口流动加大、人口结构变迁、人口规模上升、城市土地空间紧张等为养老发展增添了许多复杂因素。因此,实施适应新形势的养老模式对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构建多元化的养老模式,促进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以及我国养老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有着重要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养老模式及现状

(一)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是最早的养老方式之一,主要以土地为基本生存资料,较多的出现在农村。这种养老方式主要由子女负担,作为子女不仅要从物质资料上,还要从精神层次上照顾父母。社会养老是伴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社保制度的完善而发展起来,政府或相关的社会组织通过建立社会养老基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以及五保供养对老年人进行合理赡养。随着新型城镇化的逐步推进,城镇居民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也逐渐提高,希望可以在社区中进行养老,建立社区养老院、养老服务中心等,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在这一阶段走向成熟。这种模式对已有资源进行重复利用节约了社会资源,主要运用社区自身资源包括社区医院、超市、健身设施等,使老年人不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由于老年人易发疾病,而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分离使老年人不方便就医,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应运而生。医养结合强调以养为主,将养老院与医院相结合,持续照料,健康疗养,减轻家庭负担。

(二)养老模式现状

针对养老模式的选择,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研究。向老年人发放了120份问卷,收回100份有效问卷。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89.1%的老人对养老模式的认知停留在家庭养老、社会养老模式,69.6%的老人会选择家庭养老与医养结合养老相结合的模式,可见家庭养老在大多数老人心中地位之高。调查发现,老年人的收入以及国家政策成为老年人选择养老模式的主要因素。

在2013年,我国提出了社区居家养老和医养结合养老,目前,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同时发展医养结合养老的养老模式。总体上看,养老模式种类多,但适应社会发展的较少。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家庭养老地位衰落

首先,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土地已无法成为农民赖以生存的依靠,大部分农民选择进城务工,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技能仅能从事体力上的工作,收入微薄,不足以支撑家庭养老。其次,由表1可知,2009-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不断提高,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有所缩减,但减小的幅度微弱,2016年仅比2015年缩小了0.01。这种未富先老的局面不利于家庭养老功能的发挥。最后,城镇化发展带来的竞争压力增加,更多的城镇人口要忙于工作,无暇顾及父母,“空巢家庭”的增加大大减少子女对老人的精神慰藉,一部分城市人口住房紧张,子女不得不与父母分开居住,传统的养儿防老的养老模式逐渐丧失,家庭养老地位难以确定。

(二)养老资金不足,设施不健全

资金的不足是制约养老服务发展的重要因素,养老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财政上的拨款、福利获得的资金、社会各界的捐助以及市场化的运作。我国养老服务起步晚,真正下发到老龄人手上的钱不足以支撑其养老,养老模式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由表2可以看出社会养老资金规模缺口大,政府在前期承担的养老投资需求多,公共财政支出大。筹资渠道主要来源政府投入,养老资金来源渠道太过单一,投资较少,仅依靠政府单方面的投资将不能得到长足有效的发展。投入资金少,导致养老基础设施不健全,S多城市养老院内、社区内只提供等,缺乏锻炼身体器材,健身娱乐设施不完善。

(三)养老服务管理上存在漏洞

1.服务内容、形式单一。目前我国大多数养老机构仅限于让老年人吃好、住好,而在医疗护理、康复训练、精神心理健康方面提供的服务很少,甚至是空白,满足不了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从长远来看,我国的养老服务形式较为单一,给予不了老年人全方位的服务。

2.养老护理专业人员缺乏。我国养老护理人员相对不足,全国30多万从事养老护理工作的人员中仅有6.67%的人员取得了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养老护理专员较少的同时流失率较高,多数护理人员年龄较大,技能缺乏,护理专业人员的缺乏使养老服务的发展受到限制。

3.管理制度不完善。目前的养老行业主要依靠政府,虽然已经出台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意见》等法律法规,但政府对于养老机构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上缺乏统一规划,养老机构以及机构人员的准入制度尚未统一规定,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水平参差不齐。

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养老模式的发展对策

(一)完善现有养老模式,发展智慧健康养老

现有的养老模式中,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还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医养结合的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需要进行政策创新,健全相应的配套措施,大力发展社会公益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业。社区居家养老发展遇到瓶颈,逐步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可将智慧健康养老引入现有的养老模式中来。

智慧养老是指利用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围绕老人的生活起居、安全保障、医疗卫生、保健康复、娱乐休闲等方面支持老年人的生活服务和管理,对涉老信息自动监测、预警甚至主动处置,实现智能交互。如今正处于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时代,运用科技将养老产业信息技术迅速升级,构建信息服务平台,发展健康养老数据管理与服务系统,对各级医疗机构及养老服务资源、老年健康动态实施监测,实现健康养老大数据的智能判读、分析和处理,提供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自助式健康检测设备、智能养老监护设备等,满足养老的个性化需求。

(二)鼓励ppp等模式,形成筹资渠道多样化

ppp模式是指政府和社会资本针对公共基础设施合作的一种项目运作模式。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ppp模式具体细分为合作共建模式、统一完善合作模式、特定项目合作、服务外包四种模式。ppp模式可以合理利用社会资本优势、管理优势、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发挥其灵活性。

鼓励社会资本通过这种方式参与社会养老服务和养老产业,并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鼓励性的政策会激发社会资本投资养老服务的热情,从而为养老服务提供物质基础,优化资源配置,增加参与各方的相互监督作用,及时对养老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避免资源浪费,实现收益弥补成本支出,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引导社会资源进入养老服务业,既可以实现养老资金的持续投入,又为养老服务业带来了新的活力。ppp模式促进资金来源多元化,养老金随之增长,与养老有关的活动得以开展,养老保障程度也随之加大。

(三)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养老服务管理制度

1.政策制定c监督。养老服务本质上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其供给天然地具有公共性与福利性,具有“志愿失灵”和“市场失灵”的特点。这就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政府需采取强制的措施规范养老产业,从整体上规划,建立其准入机制,严格监督各地养老机构的运营状况、服务质量及资金使用情况,整合各地养老机构。

2.养老服务业专业人员培养与服务质量的提高。养老模式的顺利发展在于养老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这就需要政府投入资金建立专业学校培养专业人才,鼓励30至50岁城乡男女参加各种老年服务技能培训,可以通过培训经专业部门推荐就业,以满足各种公益及市场型的养老机构的需求。同时也需要保障工作人员的基本权益。服务方式的多元化是提高服务质量的关键,高度关注老年人的精神健康、心理健康是提高服务质量的基础。

四、结论

新型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必然结果,新型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老龄化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成为阻碍城镇化发展的瓶颈。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促使养老需求增大,我国的养老模式也暴露出许多问题。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养老都需要政府积极引导,社会各方面主动投入,发挥资金、技术和人才的作用。新形势下,只有将构建养老模式与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有机结合,在原有养老模式的基础上利用新技术、新条件不断改善我国的养老模式,积极稳妥的推进我国养老业的运营。

参考文献:

[1]胡小武.城镇化与老龄化叠加时期的中国养老模式转型[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6,37(5):137-138.

[2]刘国萍.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浙江:浙江财经学院,2013.1-5.

[3]王若维,杨庆爱,王桂云.山东省养老机构护理员现状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5,30(2):81-83.

[4]左美云.将智慧养老模式引入社区居家养老[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5):1-2.

[5]王培培,李文.ppp模式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创新与重构[J].社会经纬,2016(8):135-136.

健康养老行业的发展前景篇5

[关键词]大健康背景;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4;G71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9701(2016)31-0146-04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社会医疗水平呈整体上升的发展趋势,人们的健康理念随之发生变化,大健康理念诞生。在大健康背景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1]。在全新教育理念和大健康背景下,以特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为依据,以相对科学稳定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为基础,为不同类型的专业人才制定针对性的管理制度、教学模式以及评估方式等[2],从而体现出大健康背景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和应用价值,为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提供全新的方向和发展理念,以提升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1大健康理念

大健康,是指以社会需要、时展以及疾病变化等为依据,提出的一种全局性理念。大健康理念研究的内容主要为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也对各类影响健康的误区和相关危险因素有所关注。在该理念下,自我健康管理是一大特色,而自我健康管理概念的提出是基于对生命全方面、全过程的呵护和指导。大健康理念不仅对个体的身体健康有所追求,同时对精神层面、心理层面、社会、环境以及道德等多方面的完全健康有更大的追求[3]。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健康理念的范畴涵盖各类与健康相关的产品、服务和信息观念与信息处理,同时也涉及到各类满足社会健康需求采取行动的组织。由此可见,大健康理念不仅倡导科学的、合理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不止步于”治病”,更应该是”治未病”,而是在正确的健康消费上更具备独到的看法,消除亚健康、提升身体素质,做好健康管理、健康维护和健康保障[4]。

21世纪是大健康理念不断发展的时代,时代的发展为人们的健康生活提供了更佳的解决方案,这也是大健康理念发展的最大契机[5]。医药事业是21世纪的黄金产业,用冰山模型理论来看待大健康产业,那么治病救人的医疗事业就是出现在表面上的冰山,而更多的是不为人所知的保健事业,这是治未病的关键所在,也是大健康时代下的主要发展内容[6]。从该角度上来看,大健康产业无疑是21世纪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可作为其他产业突破困局的主要催化剂,这种催化作用所产生的效果几乎等同于网络对各行各业产生的影响。现如今的医学界不仅局限于单因单病的传统生物学医疗模式,而是逐渐向“生物-社会-心理-环境”的医疗模式转化,健康不仅需要医生,更需要自我管理,从而达到保护、促进健康的目的[7]。目前,以大健康为主要背景,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完善,以大健康背景为基础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必定会为社会输送大量的护理人才,最终提升整体护理水平和医疗水平。

2传统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局限性

2.1传统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培养护理人才的最终目的在于将其输送到工作岗位上,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通过对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的用人情况、用人标准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在招聘护理人员时,不仅注重护理人员的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对护理人员工作中突发状况的解决能力及其与患者、患者家属的沟通能力也有相对客观的要求[8]。但以传统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出的效果来看,多数护生从事到临床工作中往往只可以做一些辅的工作。此外,社区也是护生从业的主要选择之一,相对于二级、三级医院,社区医院对于护理人员的需求量相对较大,但受到学历等因素的影响,社区医院对于受教育时间相对较短的护生招聘量仍然相对较少[9]。随着社会多元化进程不断加快,护生在选择从业时已不H限于二三级医院、社区医院等医疗机构,在一些养老院、中医保健院以及整形美容行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量也相对较大[10]。鉴于此,传统的护理人才培养方向也可以此为方向进行转变,对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理念以及课程教学体系进行适时调整,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变化[11]。

2.2传统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大多数学校在护生教学和培养中往往采用“2+1”或“3+2”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说第1年和第2年(或第1年、第2年、第3年)参与学校的理论学习和护理操作实训,第3年(或第4年、第5年)到各个医疗卫生岗位上进行临床实践[12]。通过与医院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和探讨,并对此种教学模式的应用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发现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较大的欠缺和局限性[13]。这种传统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难以对护生进行系统性的、规范性的、针对性的培训,在参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前,学校难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考前培训,造成护生的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较低,难以实现护理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对护生未来的发展也形成了阻碍和限制[14]。

3大健康背景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发展

3.1明确护理人才培养目标,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以大健康为护理人才培养背景,不仅需要护生对大健康理念有深刻的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教师需要对该理念有独特的认知与看法。在大健康背景下,若要实现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知识、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则必须要创设先决条件。在此提及的先决条件主要是指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以及优秀教师等教学队伍,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强化教师对基础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的教学能力[15]。同时,作为护生教师,需要在明确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不断创造全新的教学风格,展示自身的教学技巧,激发护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16]。除此之外,在实际教学中,借助“引进来、请进来、走出去”的理念,对教师队伍结构进行重组,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在护理教学中,引进更多的高素质护理人才,不断扩充教师队伍,保障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对于现有的教师队伍,要通过培训、实践等多种形式,对现有教师进行再培养,实现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方式的更新,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整体教学能力[17]。

3.2完善护理教学体系,拓展护理专业教学方向

从现代教育观和现代护理观出发来看,护理教学的最终培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整体能力和综合素质,这需要在课程改革和课程重组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护理教学体系[18]。护理教学课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不仅需要对护理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进行重新编排,更需要在完善过程中注重提升护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以适应护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和发展需求。在进行护理教学课程体系的完善和重组时,需要遵循如下教学理念:“教学基础要精简,护理重点要突出,素质教育要加强,教学目标要强化”,这不仅仅是护理课程教学的综合理念,更是优化护理教学课程的基本原则[19]。由此可见,在护理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完善过程中,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将专业技术的基本职业素养和应用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主线,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化、合理化的配置。在对教学课程进行有效重组和合理排序的过程中,可重点突出护理教学的中心理念,从而建立合理化、科学化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提升教学质量[20]。

此外,以大健康理念为主要背景,对护生的教学需要融入全新的理念和观点,这也需要体现在护理教学体系的完善中[21]。例如,可在护理教学中采用交叉式的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可向护生介绍大健康理念的主要思想和实际应用价值,将大健康理念与实际教学内容相结合,让护生对“治未病”的理念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知[22]。而所谓的交叉式教学,是指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这也是护生接受教学的关键,更可以为其未来从事护理工作提供更多的实践经验。理论为实践提供了基础,实践体现了理论的实际价值,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孰轻孰重的关键,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实践出真知,实践的价值更加显著。因此,在完善教学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加大实践课程比例,可在护理课程中增加心理学、社会学、护理美学、人际沟通、护理礼仪等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23,24]。此外,在专业知识方面,需要重点突出护理内容和护理特色,并增加与护理工作关系密切的公共卫生知识、社区康复保健、心理护理干预以及老年晚期护理等内容。课程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提升护生的护理能力,这也需要在教学中注重评价护生的评判性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护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充分发挥护生在学习和未来工作中的主体性地位与作为,为护理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从多方面推动护理工作的发展,以临床护理为出发点,将护理延伸到社区、家庭、基层医院,倡导保健护理、康复护理、精神护理、老年家庭护理,这也是大健康理念的重要体现。最后,在护理教学中,增加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课程,可提升护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其人文精神与社会精神的交融,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护理专业人才。

3.3培养护理人才的实践能力,将教学和临床实践相结合

传统的护理教学模式主要以“2+1”或“3+2”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整体上体现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弊端。因此,在护理教学中,需要在传统护理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不断改革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护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将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在实际教学中,可采用小组责任制的学习方式,让护生获得更多的主动学习机会,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协同配合能力。此外,可在各班级设置“护理技能强化训练课程”“护生助理课程”等,不仅可让参与其中的护生之间互相帮助、共同完成护理学习,同时也可让护生享受到脱颖而出的荣誉感,激发其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在实践教学中,需要尽可能的缩小实训基地与工作场所的差距,创设多元化、合理化的实践教学基地,让护生接触更多的临床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将课程设置到医院实际工作中,由医院中的资深护理人员为护生讲解临床工作的要点和重点,从而实现教学与实践的无缝对接[25]。

3.4融入大健康理念,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在教育教学课程不断改革的当今社会,大健康理念也逐渐融入到护理教学改革中,护理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逐渐趋于现代化和多元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情景模拟、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向护生讲解大健康理念的内容和实际价值。在大健康背景下,护理教学不仅仅局限于医疗护理,更重要的是“治未病”,是对健康的全面认知。所谓的多元化教学模式,不仅是指教学方式的多元化,更是指教学理念的多元化,将大健康理念融入到护理教w中,让护生对疾病之外的护理有所了解并认可,这也是护理教学发展的关键一步。

3.5建立以护理人才能力为基础的评价模式,全面评估教学质量

传统的护理教学模式仅对护生的成绩进行考核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常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因此,在大健康背景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重建需要以护理人才能力为基础和核心,建立适宜护生学习的评价模式,突出技能考核,制定专业的考核手册,体现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的有机结合,从而更加全面、更加科学地对教学质量实施有效评估。在考核中,进而建立阶段式的综合考核制度,即在学期末和毕业前建立综合能力考核方式,将考核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试相接轨,让护生在掌握基本技能和理论的同时,也可为职业资格考试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将考核成绩纳入到护生的毕业总成绩中,可提升护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护生进入到临床实习阶段,需要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和技能考核,护生进入医院实习后,需要坚持与各实习单位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并对护生的情况进行阶段性、综合性、系统性的评价,突出护生的临床工作能力。

4总结

综上所述,大健康是当今时展和应社会需求的产物,现代医学模式和大健康理念对护理人才的培养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在护理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从教师队伍、学习队伍以及整体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上进行改革与创新。在不违背大健康理念的条件下,以专业性质为基础,以护理行业的实际应用价值为出发点,以健康服务为教学主题,实现教学思维的改革、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体系的重建。在大健康背景下,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策略,将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在循环往返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科学、合理、自主的学习模式和实践模式,提升学生对护理专业的热爱,为其将来从事护理工作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龙泳伶,龙雪梅.大健康产业视野下基于基地建设的医药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4,27(2):30-32.

[2]尹永田,陈莉军.协同创新视域下的护理学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护理研究,2016,30(16):1979-1981.

[3]王日军,刘云霞,王桂云,等.现代职业教育转型背景下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发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23):2729-2731.

[4]段艮芳,何海艳,何梅.护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3(1):115-116.

[5]闫春生,郭晓娜.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护理学专业英语分级教学改革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4,12(6):95-97.

[6]段功香,万艳平,王蓉,等.跨文化护理背景下的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当代护士旬刊,2016,11(1):1-3.

[7]孙立波,于蕴波.高职高专院校护理专业男护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11(16):76.

[8]王再超,胡慧,熊振芳,等.湖北中医药大学护理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与保障机制创新[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3):124-126.

[9]宁国强,曹小川,张水平,等.大、中专层次面向基层的社区护理人才培养研究与应用[J].今日健康,2015,17(11):470-471.

[10]杨建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21(36):103-105.

[11]林琳,赵小玉.协同创新中心在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以“四川养老与老年健康协同创新中心”为例[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4,9(6):673-674.

[12]张毅,周梦舟,穆杨,等.基于“721”模式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研究[J].大学教育,2015,11(8):15-16.

[13]曾理斌,刘海兰.新医改背景下医学院校医疗保险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6(2):7-10.

[14]张耀华,段晓华,简世平.“专业导师+能力导师+企业导师”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探索[J].当代职业教育,2014,7(1):48-50.

[15]刘勇.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科技教育,2013,10(29):191-192.

[16]舒兵,朱天高,李志国.高职校企合作”双融共育”教学体系的构建[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3,12(4):98-102.

[17]李和平,张广红.高职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7):11-24.

[18]张智.政产学研”四位一体”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28(479):108-109.

[19]曲中堂,邱烈,x庆娟,等.医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才培养模式探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22(5):1-2.

[20]丁娜尔.新医改背景下浙江省县级综合医院卫生人力资源配置调查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5,23-24.

[21]张宗扬,谭燕,林静,等.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应用型护理人才[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9):124-127.

[22]程琳,张培华.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护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23):81-82.

[23]沈玉洁,邹春晴,丁元林.改革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护理人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27(6):58-59.

[24]张荣芳,朱秀敏,李杏杏,等.工学结合、医教协同模式下构建高职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4):70-72.

健康养老行业的发展前景篇6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养老产业,养老社区规划

abstract:withChina'sacceleratedagingprocess,thedevelopmentofsocialeconomy,thetraditionalpensionserviceagencies,whetherfromtheclass,onascale,arefarfrommeetingthedemandofmodernurbanoldman.inthispaperthedevelopmenttrendofendowmentindustryanalysis,andsummarizesthedomesticandforeignadvancedexperience,basedontheconstructionofthenewpensionserviceonsomeofthekeypointsofthedesignplan.

Keywords:anagingsociety,endowmentindustry,retirementcommunity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24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中国老龄化现状

联合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以上,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或以上,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与全国老龄办最新统计,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7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3.3%,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0%,预计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中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

2.养老问题日益凸现

中国目前正在经历着世界上规模最大同时也是速度最快的人口老龄化过程,然而,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重叠,与工业化、城镇化相伴随,与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变化相交织,急剧增长的社会养老需求与养老服务发展滞后的矛盾将日益突出。

有着“孝义“思想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人们习惯于三代同堂的生活方式,绝大多数老人仍首选居家养老,其次才是养老服务机构。然而,随着“独子养老”时代悄然来临,随之出现了上有双方老人、下有小儿,社会竞争激烈但需要“兼顾”的尴尬局面。“多老”“少子”的现状,不仅考验着社会老龄化应对能力,也同时考验着单一家庭养老模式下的婚姻关系。养老问题成为当下社会面临最主要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3.养老服务机构现状

养老服务机构是指为老年人提供住养、生活护理等综合的机构,如老年社会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老年人服务中心等机构。

据推算,全国生活不能自理老年2020年超过2000万人,2050年达到3800万人。然而与此同时,我国各类为老服务机构能够提供的养老床位只有149.7万张,床位总数仅占全国老年人口的1.59%,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水平。老年人对院舍服务需求大、增长快、要求高与全社会养老机构数量少、质量差、增速慢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与此同时,现有的养老服务机构大多存在着功能不完善,硬件设施、管理水平低等问题,居住在内的老人感觉自由受到限制,容易产生被家人、社会抛弃的心理。

4.养老产业发展趋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养老事业发展目标,加快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加强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鼓励社会自办兴办具有护理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拓展服务领域,实现养老服务从基本生活照料向医疗健康、辅具配置、精神慰藉等方面延伸。随着老龄化进程加速,实现让老人“有尊严的养老和快乐幸福养老”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4.1养老设施产业化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老龄化的不断加快,养老产业逐渐成为民间投资关注的新领域。借鉴国外先进的产业发展模式,寻找多元化发展的新途径,是保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养老产业发能够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

4.2养老设施功能复合化

传统的养老设施功能单一,仅能满足老年人生活的基本需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老年人对养老设施的要求也日渐提高,因此,养老设施的功能也必然向着养老、医疗、康体、休闲娱乐等复合功能方向发展,为老年人提供健康,舒适的社区大环境。

4.3养老院与养老社区一体化

将社会福利养老设施与全龄化老年住宅社区相结合,实现养老医疗和娱乐设施的资源共享,一方面可保障养老社区公共医疗和文化娱乐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可维持养老公共设施的高水平运营。

5.新型养老服务机构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早在1965年,法国成为第一个老年型国家,之后是瑞典,20世纪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步入此行列,他们在针对老年人的生理情况,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养老服务,注重人文关怀上的表现值得我们借鉴。

目前国外流行的CCRC养老社区,与传统的家庭养老和集中院舍养老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它融合了传统的家庭养老和集中院舍养老之长,更符合人道的原则,更注重对老年人心理和情感上的关怀,使老年人过上了正常化的生活,提高了老年人生活的质量。所谓CCRC即持续照料退休社区――ContinuingCareRetirementCommunity的简称,是一种复合式的老年社区,通过为老年人提供自理、介护、介助一体化的居住设施和服务,使老年人在健康状况和自理能力变化时,依然可以在熟悉的环境中继续居住,并获得与身体状况相对应的照料服务。根据1999年美国一项学术调查显示,居住于CCRC老人其生理心理健康状况均优于非居住于CCRC社区的老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养老服务机构势在必行。

6.浅谈养老社区规划设计要点

6.1选址

选址首要考虑的因素包括环境、交通和周边配套。传统养老服务机构选址时对交通便利,周边配套尤其是医疗设施大多都有所考虑,往往对环境因素考虑较欠缺。然而,谈及如何符合当下中国老年人对晚年生活品质要求,自然环境对宜居养生的作用不可小觑。台湾长庚养生文化村,选址位于桃园县林口特定区山区内,原始森林环绕,动植物资源丰富,鸟类23种,植物达500种以上,其中更有241个原生种,园内有步道穿越山林,入住的老人喜爱这里环境安静,犹如世外桃源,并且到长庚医院看病极方便。大陆近年来建设的养老社区项目亦十分重视外部环境,如座落于杭州西南转塘镇境内,午潮山国家森林公园南麓的杭州金家岭退休生活中心,北京西山余脉脚下太申祥和山庄等。

6.2建筑功能与布局

根据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及经济条件,有针对性设置多类型的居住组团,提供差异化服务,互不干扰,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尤其重要。在著名的美国太阳城社区,除了提供公共服务的功能组团外,针对使用对象的不同还设有如活动自理型社区、出租公寓区、辅助生活区、特别护理区等居住组团;在国内,杭州的金家岭退休生活中心,也分为居家服务式公寓,护理式托老公寓以及酒店式度假公寓三大类型。

整体规划布局上,不同类型居住组团分区设置,在经营管理模式、设施配套上有所区别,根据功能配置需求不同,其建筑形式也会有所差异。比如身体健康状况良好,自理程度高的老人适宜选择居家服务式公寓,建筑形式采用单元式,提供多样化的娱乐休闲设施,医疗方面则更关注养生康体的内容,设置位置可以较远离主入口综合配套区,选择私密性更强、自然环境更好的地段;而健康状况较差,半自理或不能自理的老人,宜入住护理式公者特别护理公寓,出于管理效率的考虑,选址宜紧邻主入口且采用集合式居住的形式,更强调专业的医疗级护理,为便于老人使用除外部公共活动区外,每层均应设有独立的活动室、阅览室、医务保健室等设施。

6.3配套设施

完善的配套设施包括了休闲娱乐、医疗保健、生活服务等内容,对于建设符合当下时代需求的大型养老社区至关重要,太阳城最大的特色被认为是提供多样化娱乐休闲设施,包括7个娱乐中心,两个保龄球馆,8个高尔夫场,3个乡村俱乐部,一间美术馆和一个交响乐演奏厅;而台湾长庚养生文化村完整的医疗护理,其安全、人性化及健康管理为其它养老社区所不及的。借鉴国内外若干已成功运营或正筹建中的大型养老社区规划经验,试图总结以下常见配套设施及项目,供参考。

6.4交通组织

6.4.1车行

养老社区内首要考虑保障居住在内老年人的安全,实现人车分流,且生活不受机动车干扰。在靠近入口、主要功能组团内设置集中的机动车辆停放区域,用于家属、外部车辆及办公车辆的停放,内部交通可采用电瓶车循环接送,当社区面积较大,或选址位于自然风景优美区域时,这点尤为重要。车行道应串联各功能组团,呈环形连通,日常用于电瓶车往返,同时满足紧急情况下管理车辆、救护车及消防车的通行。

除在主入口考虑的集中式停车场之外,在各居住组团或单元出入口可设小型临时停车场,用于电瓶车和紧急救护车,并考虑为自行车、三轮车这些老人常用的交通工具提供就近停放的位置。

6.4.2人行

主要起交通功能的人行步道,也应串连全区成环状,坡度平缓供长者使用,在紧急情况下可通电瓶车,考虑老年人出行行为特征,注重无障碍设计,在连接组团内各建筑之间设置带遮蔽的连廊,便于老人在雨雪天气的出行。而主要起休闲功能的人行步道,则可根据养老社区选址的实际情况,或以不同难度区分,或依托自然景观特征打造不同主题的景观步道。

6.5环境景观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中,园林环境在养生功能方面是全方位的,居尘出尘、休闲玩乐、养体劳形、祛病谢医乃至外适内和、体宁心恬,这种园林养生是体现了天人协和、身心谐调的最高表现。而起源于17世纪末的园艺疗法集园艺、医学、心理学为一体,也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确认了“绿色空间”对精神病、智力低下、高龄老人等患者均有不同的疗效。

传统养老机构由于规划理念落后,财政状况种种原因,往往易忽视外部环境景观的营造。新型养老社区,在规划设计时充分发挥园林环境导气养神、延年益寿的作用,应特别注重以下几点:选址考究,依托利用场地原有自然生态环境、景观资源,因势利导,形成特色鲜明、优美宜人的景观空间结构;尊重场地文脉,深入挖掘传统养生文化、哲学思想,融入景观创作,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老人审美需求的养生园林;提供多样化、多功能的室外活动场所和交往空间,满足老年人不同的生理心理需求。

7.小结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传统养老功能的弱化,老年人对养老服务市场的消费需求与日俱增,建设新型养老服务机构,一方面要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养老设施与硬件配套,提供符合老年设计规范的居住设施和服务,强调针对老年人生理心理变化的人性化设计,使用高科技设施提高老人生活的便利性;另一方面,营造适合老人养老的健康环境及配套软,在日常护理、临终关怀的基础上,更多关注养生康复,为老年人提供积极健康的晚年生活。

参考文献

[1]金学智、陈本源,园林养生功能简论,文艺研究,1997(4)

[2]周燕珉、林婧怡,我国养老社区的发展现状与规划原则探析,城市规划,2012(1)

健康养老行业的发展前景篇7

[关键词]健康养生类节目;老年受众;使用与满足理论;积极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5.01.004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日益成为众多国家密切关注和需要迫切应对的问题。老龄化不仅是个体适应社会的过程,也关乎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据我国民政部的消息,截至2014年2月,中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达2亿,占总人口的14.9%[1],中国老龄化的快速发展趋势不容忽视。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使庞大的老年群体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妥善解决的重大问题。传播媒介在信息传播领域具有突出的优势,电视等传统媒体在反映老年群体问题和引导、抚慰老年群体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等方面仍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是其他媒体无法取代的。

中国自1999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32亿、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2],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便高度关注老年人的生活问题。以老年受众为主要目标受众的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就是在老龄化社会背景和人们对健康知识信息迫切需求情势下产生、发展的。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不是单纯的养老、娱乐节目,其与老年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息息相关,关系到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因此,对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进行探讨和研究,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下提升老年人精神状况、健康水平的迫切需要。目前国内学界对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和老年受众研究得较多,但是以老年群体为目标受众来研究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的较少。事实上,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大部分的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的目标受众是老年群体,而老年群体在收看电视节目时对健康养生保健知识有较大的需求量。本文拟将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与老年受众相结合,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通过对老年受众的问卷调查,探讨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如何满足其收视需求,以引导老年受众健康生活,从而使该类节目能够真正成为老年受众积极健康生活的催化剂。

一、中国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的现状

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是以电视等媒体渠道传播健康和养生内容的节目,是以提高人们对健康知识的认知水平、受众的整体健康素养、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宗旨的电视节目[3]。我国电视开辟健康养生类节目始于1960年代,进入21世纪之后,养生类电视节目发展迅猛,许多电视台纷纷开办了此类节目,如北京卫视的《养生堂》、湖南卫视的《百科全说》、山东卫视的《养生》、辽宁卫视的《健康一身轻》等。

笔者通过对央视网等电视节目网站的搜索,检索到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可以收到的免费卫视频道共有51个,其中有26个频道开办有健康养生类节目,频道占有率接近51%(频道占有率=播出频道数/所有频道数),节目总数达到50多个。对比分析目前国内的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发现,虽然目前该类节目数量逐渐增加,节目形式和内容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并且增加了更多的节目互动,增强了节目的娱乐性,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质量水平不高、部分节目内容不够真实、老年受众定位不够准确、有些节目过度商业化和娱乐化等。

二、老年受众的健康养生诉求

为了研究老年受众接触电视媒体特别是健康养生类节目的情况,笔者采用了实证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试图从数据背后发现老年受众对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的认知和评价。

1.老年受众收看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的问卷调查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时间为2013年12月~2014年3月,调查地区集中在河南省郑州市绿城广场、徐砦城中村和洛阳市中心医院,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回收率达到100%。因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是老年受众,所以在发放问卷调查时主要选择的是老年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的定义,一般认为60周岁以上的人群为老年人[4]。在调查中,由于笔者希望通过适当扩大一部分准老年人群以探索未来老年人媒介接触的发展方向,故将调查的年龄分为55~59岁、60~75岁、75岁以上三段。

调查问卷分为三个部分,共设计了12个问题。第一个部分属于背景性问题,主要是调查被调查者的个人基本情况,以此细分老年受众群体。在本次调查中,老年受众年龄在55~59岁的有32人;60~75岁的最多,有104人;75岁以上的有64人。由于20世纪我国的教育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目前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是比较低的,在被调查者中,具有高中或中专学历的有90人,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仅具有初中和小学及以下学历者;本科以上学历者没有。就目前老年人的居住情况来看,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有96人,也就是说有近一半的老年人没有跟子女居住在一起。

第二个部分是关于被调查者接触电视媒介情况的问题,主要涉及收视习惯和内容偏好两个方面。在收视习惯方面,电视媒体仍然是老年人接触的主要媒体,有93%的老年人都选择通过看电视获取新闻和其他信息,远远超过报纸、广播、电脑等其他媒介;老年人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大多为1~3个小时,每天收看电视4个小时的老年受众高达16%,这说明老年人还是有充分的时间并且愿意选择用这部分时间收看电视节目的;在观看电视时间段方面,92%的被调查老人都选择在18Ga6Fa00~22Ga6Fa00,早上和上午看电视的老人只占少数,这与许多养生节目时间的定位并不一致。在内容偏好方面,被调查老年人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类型前三名分别是新闻类节目、影视剧节目和健康知识保健节目,这说明老年受众对健康保健知识的需求较为迫切。

第三个部分是关于被调查者收看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情况的问题,主要调查老年受众对目前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的收看情况和收看态度,以了解老年受众收看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的情况、此类节目是否能够产生预期的传播效果、老年受众对该类节目的信任程度,意在改进目前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的不足。通过调查发现,看电视是老年受众获取养生资讯的首要渠道,其观看最多的健康养生类节目是中央电视台的《健康之路》和北京卫视的《养生堂》。在期待健康养生类节目提供哪类内容方面,有79%的老人选择日常保健,食疗保健知识和医疗常识也是老年人比较关心的话题。通过对健康养生类节目传播效果的调查可知,有86%的老年受众选择“会视情况考虑是否尝试节目宣讲的方法”,这说明现在的老年受众对健康栏目的观看更趋于理性;有10%的老年受众选择“会尝试节目宣讲的方法”,这些老年受众为健康传播最为理想的受众群,传播效果最好,但是数量偏少;只有4%的老年受众选择“不会尝试节目宣讲的方法”,这就需要通过改进节目来改变这部分老年受众的收视态度。在对健康养生类节目有何不足的调查中,“节目内容不真实可信和缺乏实用性”是老年受众选择最多的选项。

2.老年受众收看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的使用与满足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传播学中的主要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受众是为达到满足和实现需求而使用媒介的,受众对媒介内容与形式的选择由受众的需求和兴趣来决定。该理论的提出实现了由人如何接受媒介到人如何使用媒介的转变,从而彰显了人在媒介面前的能动作用和主体地位。[5](p157)老年受众接触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正是基于他们对健康养生信息的需求,并选择电视媒介来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

由于人们接触媒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其特定需求,因此这些需求的产生必定具有一定的社会和心理根源,这不仅与受众的性格、兴趣等相关,也受所处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制约。从被调查受众的背景看,目前我国老年受众的整体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相当一部分老年人没有与子女居住在一起。处于这种背景下的老年受众就会根据现存的社会环境和个人习惯选择媒介接触。尽管受众的碎片化大大分散了单个媒介的收视率,但是93%的老年受众首选的接触媒介还是电视,这主要是因为电视媒介对受众文化水平要求低、娱乐性比较强,能够满足更多老年受众的需求。了解老年人的背景和收视偏好对于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任何一个电视节目都存在着收看主体是谁的问题,不同的受众有着不同的收视心理和收视习惯。只有通过调查把握老年受众的收视心理和收视习惯,电视工作者才能有的放矢地根据老年受众的收视需求制作和编排节目。

选择了媒介之后,实际接触行为的发生还需要两个条件,即媒介接触的可能性和媒介印象。媒介印象决定着老年受众选择何种媒介或内容来开始自己的接触行为,接触行为是否能够满足老年受众对健康养生信息的需求影响着老年受众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他们会根据满足的程度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在不同程度上改变对媒介的期待。调查发现,老年受众把电视作为收看健康养生类节目的首要渠道,中央台的《健康之路》和北京卫视的《养生堂》是对其影响力较大的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这说明老年受众对这两个节目的媒介印象较好。在健康养生类节目内容需求方面,79%的老人期待节目能够提供日常保健类信息;对于节目宣讲的养生方法,86%的老年受众会视情况考虑是否尝试节目宣讲的方法,表明当下的老年受众对健康栏目的收视态度趋于理性,其选择具有某种能动性。谈到当前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的不足,绝大多数的老年人都认为节目内容不太真实可信、缺乏实用性,这也提醒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制作人应该从这两方面积极改进以满足老年受众的需求。

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及需求满足程度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把能否满足受众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开创了从受众角度考察大众传播的先河,因而在传播效果研究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5](p166)由于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有制约作用,因此电视媒体人应该抓住老年受众的需求制作出优秀的健康养生类节目,只有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能够满足老年受众的健康养生信息需求,该类节目的传播效果才能得以提升。

3.老年受众接触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中出现的问题

通过问卷分析,发现老年受众接触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

首先,老年受众媒介素养不高。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判断能力,以及将媒介信息应用于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方面的能力。[6]老年受众由于长时间地接触电视媒体,在心理上形成了对电视媒介的依赖,是电视媒介的忠实观众,所以他们不能理性地辨别电视媒体信息的真伪,会盲目地相信电视媒介。特别是,对于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他们没有应对虚假信息的免疫力,总是一味地相信该类节目中“专家”所说的话,而且还会把这些话转化为行动,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比如,笔者在做问卷调查时接触到一些老年受众,其对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传播的信息就特别相信:某一个“专家”说每吃一口饭要嚼20下才能消化,结果有一位老人每次吃饭都会在心里默默数20下才会咽下去,并且这个习惯一直坚持下来。这足以反映出很多老年受众对这类节目的“言听计从”。一旦这类节目传播了虚假信息,老年受众就会被误导。因此,提高老年人的媒介素养,有助于提高他们对节目负面信息的鉴别和抵御能力。

其次,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未随着老年受众的变化而变化。笔者在对32名55~59岁的准老年受众的调查中发现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准老年受众的受教育程度略高于60岁以上的老年受众,大专学历比例比60岁以上人群的学历高出16.37%。准老年人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会对电视节目的需求产生一些改变。比如,在准老年人中,收看过健康养生类节目的就多于60岁以上的老人。通过交谈得知,这些准老年人对这类节目更加关注,这表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养生健康意识会越来越强,所以未来的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应随着老年受众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二是在使用新媒体获取信息方面,准老年人群明显多于6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在调查中共有18人选择上网获取信息,其中准老年人选择上网的高达14人,占到了78%。准老年人由于在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生理机能方面都高于60岁以上的老人,特别是现在已经能够熟练掌握电脑的中年人数量很多,在他们步入老年后,仍然会选择使用新媒体。所以,未来新媒体在老年群体中产生的影响会越来越大,新媒体在老年人市场上发展的潜能不可忽视。

三、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更好地满足老年受众健康养生信息诉求的策略

老年受众具有获得健康养生信息的诉求,而电视又是老年受众接触最多的媒体,因此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对老年受众获取健康养生信息承担着重任,会给老年群体的晚年生活带来巨大影响。一方面,健康养生类节目的广泛传播,对于老年受众学习了解正确的健康养生知识、身体保健、疾病预防有很大的裨益,因此该类节目对老年受众具有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虚假片面的养生信息会影响老年受众的身体健康,老年受众对健康养生节目的盲目听信也会影响其家庭和谐,甚至会产生集合行为威胁社会稳定。因此,健康养生类节目的制作单位和工作人员应尽可能减少该类节目的负面影响,提升该类节目的品质和传播效果,从而积极地引导老年受众。为此,在新媒体时代,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应采取如下策略。

其一,应根据老年受众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节目进行定位。尽管许多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扩大了受众群以赢得更多的受众,但仍然不能忽视老年受众这一健康养生类节目的特殊群体,重点考虑老年人对健康节目的收视心理及需求显得尤为重要。老年受众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有不同于其他受众群体的特征:老年受众的视力和听力水平较青壮年时都有所下降,老年人的言语鉴别能力也大大降低。因此,该类节目的制作要注意节目的背景,应用比较强烈的对比以适应老年人的视力实际;主持人的语速也应该慢一些,这样才符合老年受众的生理特点。另外,在节目定位和受众定位上,要充分考虑到老年受众的心理感受,以制作出老年受众喜闻乐见的健康节目,获得他们的认同。在节目播出时间上,除了上午和下午老人空闲的时间之外,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也应尽可能地安排在黄金时段播出以满足老年受众的需要。在节目形式的设定上,也应该充分考虑到老年受众的接受程度,老年人不喜欢太过娱乐化和过于严肃的节目,喜欢节奏比较慢、比较好理解的节目,传播者应该根据他们的需求制作节目。只有从老年受众的角度出发,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能使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真正达到指导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目的,实现“积极老龄化”。

其二,应在保证节目真实性的前提下,探索节目的多样化。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应该在保证传播内容真实可靠的基础上,追求节目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保证节目内容的全面和生动,以服务不同的老年受众,但是也要注意防止过度的娱乐化和商业化。要严格杜绝虚假健康养生内容的传播,注重健康养生类节目的科学性、真实性,以及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其三,应拓展节目传播渠道,扩展健康养生类节目的播出时段。在问卷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的老年人是在黄金时段收看电视,而在黄金时段却几乎没有一个健康养生类节目。究其原因,是因为绝大多数的娱乐节目选择黄金时段播出以获得更高的收视率,因此健康养生类节目只能为其让位,选择在非黄金时段播出。这样的播出时段会对健康信息的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应根据老年群体的需求,主动扩展和调整该类节目的播出时段,使一些制作精良的健康养生类品牌节目能够在黄金时段播出,并努力从节目质量、节目内容上吸引老年受众。另外,从问卷调查中还发现,老年人除了接触电视之外,也会选择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还有一些老人选择了新媒体形式,所以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应加强其与报纸、杂志、书籍、新媒体之间的整合传播,来扩大传播范围。在这方面,中央卫视的《健康之路》和《中华医药》栏目做得比较成功,他们会根据节目的内容做网络传播补充,并且用书籍、VCD和DVD等出版物形式来强化栏目的品牌效应。

其四,应培养具有健康专业知识的传播人才。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的传播者不仅要具备一般电视传播者的专业素养,还应该具备健康养生方面的知识。高校应该专门设置健康传播专业,培养这方面人才,或者组织该类节目的制作人员进行短期的专业学习,培养高素质的健康传播人才。在面对老年受众时,健康养生类节目主持人应少用专业术语,尽可能通俗、详细地解释医学问题,使老年观众能理解节目的内容,以达到服务老年受众的目的。因为目前我国老年受众的整体受教育水平程度还不高,过多的专业术语会使他们对节目产生排斥的心理。可考虑用生动形象的模型或者以动漫的数据解读等形式,以达到讲解、教育之目的,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做到从心理、生理上对老年受众的全方位照顾。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由于老年群体对传统媒体有广泛接触和对健康养生信息有迫切需求,因此电视媒体的健康养生类节目对老年群体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电视媒体应更加重视老年受众的需求,为这一庞大而又不可忽视的群体制作出优秀的健康养生类节目,以传播健康养生保健知识,更好地为老年群体服务,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积极老龄化”。

[参考文献]

[1]

民政部.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4-10-15)[2014-06-17].http:///article/zwgk/mzyw/201406/20140600654488.shtml.

[2]岳颂东.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其对策[J].社会保障问题研究,2001(1):47.

[3]云斐.健康传播视角下的中国电视健康节目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1.

[4]华乐.网络新闻对老年人的形象再现研究[J].新媒体与社会,2013(4):144.

健康养老行业的发展前景篇8

以三亚“海棠湾国际养生社区”项目为例,作为保险资企业投资建设综合养生养老社区的第一单,该项目位于三亚海棠湾国家海岸的核心位置,依托“国际旅游岛”的政策优势,力求推动海棠湾原有旅游产业的升级与多元化发展,实现从休闲度假向养生养老度假的扩展和提升。

从项目策划与规划角度来看,三亚“海棠湾国际养生社区”项目的最大创新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养老产业链上下游的拓展、升级与共赢。该项目将养老产业进行适当的延展,将单纯的老年居住需求扩展到健康管理、修身养性、医疗保健、修复保健、生活方式体验和养生文化体验等方面;将养生养老产业、休闲产业和健康产业作为项目的三个基本产业定位,在规划中设置了与之相匹配的CCRC(ContinuingCareRetirementCommunity,持续照料退休社区)养老社区、湖岸养生主题酒店组团和养生文化创意街区三个主体团组。这些产业以空间为依托,提供从基本养老居住到不同特色的养生养老体验,并实现国际养生文化交流。这一模式,无疑为多方共赢打造了良好的平台。

第二,该项目是能满足老人多种需求的生活空间。稀缺的景观环境和良好的田园氛围能够让养生养老人群回归自然,满足他们普遍的心理需求。项目对基地内的大小龙江塘进行岸线和水体的生态化改造,形成项目的核心水体景观。除了水体景观以及建设用地之外,项目中还包括生态花田、园艺学校、药用种植园等多种绿地景观,形成了泛养生生态公园,与各团组的公共庭院和家庭私人院落共同构成层次分明的绿化体系。机动车交通全部在团组外部解决,而遍及各团组之间的绿道,为使用者提供了安静、便捷的养生路径。

在“海棠湾国际养生社区”项目中,独立生活区以独立、双拼或联排的低密度住宅为主,每户有私人庭院,与CCRC综合服务中心的步行距离很近。协助生活区则以半围合的住宅形式为主,具有半私密、半公共的活动空间,从这里能够很快到达CCRC综合服务中心。专业护理区以围合院落为核心,几个院落共用一个专业护理中心,主要为身体机能缺失但精神健康的老人提供日常照护。记忆生活区的照护目标是患有老年痴呆症且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呈现几组住宅围绕一个公共院落的布局。院落中心是护理中心,为老人提供24小时的专业护理服务。这些服务配套和康体医疗设施为养生养老提供了最重要的保障。

在社区外部是大量的公共活动空间,可以进行多种健身运动,未来必将成为老人社交活动的场所之一。

健康养老行业的发展前景篇9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长期护理保险;社会保障

一、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镇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现状分析

1999年,有12600万人已经进入了60岁以上,占了总人口比例的10%,充分显示,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了老龄化国家,同时需要关注的是,我国也成为了世界上老龄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的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相关数据显示,到2050年,我们国家的老龄化人口会达到总人口的30%。这样快的增长速度对我们国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身体护理、医疗卫生等需要也亟待解决,养老问题极其严峻。2013年我们国家在商业健康保险方面保费是376.90亿元,保费相对较少,只占到人身保险保费的9.1%。由此可见,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在国家的健康保障事业中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我们国家亟需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开展老年长期护理保险面临的问题

(一)传统养老观念阻碍城镇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开展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养儿防老”思想根深蒂固,一些老年人对子女的依赖越来越重,一旦子女有些外出挣钱的想法,老年人便会恐慌,怕自己被子女抛弃而导致无人赡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收入增多,社会养老保险机制日趋完善,老年人担心的不再是物质上的需要,更害怕的是寂寞和孤独。长期护理保险难以被公众接纳是这种传统养老观念长期阻碍的结果,这种传统思想影响了大部分的老年人,使得他们并不乐意去享受护理服务同时也不愿意去护理机构。其实,老龄人长时间入住专业化的护理机构会享受更专业的护理服务,同时,护理机构内老年人在一起更能轻松地享受生活。可见,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转变传统观念才能有力促进长期护理保险的开展。

(二)我国没有长期护理保障性立法,相关政策不健全

我国目前还在发展中国家行列中,保险业的政策环境是不太分明的,相关的政策法规是不太健全的,这种情况就造成了保险业无法可依的结果,随之而来的就会制约到保险业的健康发展。我国在开展城镇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过程中,因为缺乏相关的护理法律,所以会缺乏对事物明确的衡量标准,比如对护理机构的界定、对护理等级的界定、对日常活动和日常使用生活工具能力丧失的界定,进而会造成对界定范围的模糊,严重的话会影响到整个城镇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

(三)我国的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不健全

我国保险行业起步较晚加之缺乏丰富经验,导致保险公司发展商业长期护理保险有很大的难度。正因为风险很大,我国的保险公司开发的健康类保险产品大部分适用中青年,适用于老年人的健康类保险产品少之又少,有的话也会以住院医疗费用保险等附加险形式存在,大多数保险产品的投保年龄明确限制在65岁或60岁以下,适合于老年人的长期护理保险产品非常稀少。由此可见,我们国家的健康保险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缓慢。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相比我国的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微乎其微,因此,我国的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还是非常不健全的。

(四)发展城镇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缺乏专业护理机构和护理人员

充足的护理机构和护理人员是发展城镇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必备条件,但是我国目前的情况是严重缺乏状态。在我国,政府来引导社会福利事业,由商业公司运作的情况很少,因而长期护理的社会化的程度比较低,资金的来源渠道也较少,就使得接受护理服务的老年人不能充分享受到专业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与此同时,护理人员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其需求量。大多数人并不愿从事护理服务工作,而且也因为护工并不属于正式职业人员,所以人们对这项工作的兴趣很小,因而造成我国严重缺乏专业的护理人员。

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完善我国城镇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议

(一)转变传统的养老观念和家庭护理模式

我们国家当前主要还是信奉传统的养老观念,对老年人的护理还是采用家庭护理模式,然而这种护理模式祈祷的效果不大而且会出现很多现实问题。首先体现在经济问题上,老年人的长期护理费用非常高,如果单独承担,大部分家庭面临巨大困难;继而体现在精力问题上,现代家庭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大,大部分家庭很难有足够的精力对老人进行护理。最重要的是,那些亟需护理服务的老年人在家庭中享受不到专业的护理服务。由此可见,传统的养老观念必须改变,家庭护理也需要转变为全社会的护理,这种转变也更有利于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

(二)建立和完善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相关保障

在我国,建立和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需要法律法规的切实保障。我们国家应全面制定与长期护理保险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使得开展城镇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充分发挥法律的保障作用,促进长期护理保险健康发展。发展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应在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在其作用、地位、发展方式、发展标准等方面进行明确说明,并且加大重视和支持力度,为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完善我国的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只有社会基本保险是不够的,还需要商业保险。保险公司开发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少不了基本长期护理保险的有效配合。这就要求商业保险公司在开发城镇老年长期护理保险产品时,明确城镇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作用、地位、发展目标、发展方式、发展标准等,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公司的自身优势,挖掘自身潜力,对长期护理及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四)完善护理机构及护理人员队伍

长期护理本身就是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在被照顾人家中或者护理机构中向其提供的服务,这种护理包括医疗服务、居家服务、社会服务、运送服务或者其他支持性的服务。长期护理方式的采取是决定长期护理保险能否提供保险金的主要因素之一。由此可知,我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的必备条件之一是完善护理机构及护理人员队伍。而护理人员专业水平、工作能力和责任感直接影响到长期护理的质量。因此,只有专业的护理机构和护理人员才是社会所需要的。所以,完善护理机构和护理人员队伍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戴卫东.应对“未富先老”的可行选择[n].人民日报,2013,05.(6):10.

[2]张华东.对我国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开发的供需矛盾分析[n].经济日报,2010,01.(8):11.

[3]申|.长期护理保险影响因素分析[n].光明日报,2009,07.(10):10.

健康养老行业的发展前景篇10

关键词:异地养老积极老龄化人口迁移

201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有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标志着我国已迅速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老年人口年均增长3%,预计2020年将达到2.43亿,占总人口的18%。人口老龄化将是我国未来较长时期内的基本国情。在此宏观背景下,我国异地养老产业迅速发展起来,并涌现出了一批新兴异地养老目的地。

异地养老前沿理论与实践

我国的人口迁移研究长期重点关注青壮年劳动力基于就业需求的流动特征,对于老年人基于生活需求的流动特征研究较少。本节简要评述国外异地养老前沿理论,并分析国内外异地养老现状特征。

(一)异地养老前沿理论简述

Litwak等于1987年提出了老年人的“三阶段”迁移理论。他认为在第一阶段,“年轻”、已婚和富裕的老年人会选择迁移到环境较好的宜居地区;在第二阶段,老年人会因为丧偶、健康恶化、贫困、半失能等原因,而选择接近家庭成员或迁入熟悉社区;在第三阶段,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继续恶化以致失能,则会迁移到专业机构以获取继续照护。Litwak等奠定了西方老年人口迁移理论的基础,此后Conway等(2003)研究发现,低龄老年人愿意迁往具有良好生活环境的地区,高龄老年人则会因为高生活成本而被迫迁移。Calvo等在2009年的实证研究将老年人迁移划分为“计划”和“被动”两种,“被动”迁移者往往遭遇了离婚、疾病、丧偶等冲击,更倾向于出售房产和与亲戚共同生活,但迁移行为能改善老年人的福利和精神状态。

(二)异地养老的国内外发展实践

异地养老是养老服务与旅游休闲深度融合形成的产物,指老年人到异地生活并从事旅游休闲娱乐等活动。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异地养老是老年人完善人生历程、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积极老龄化目标的重要方式。以美国为例,老年人的平均两年迁移率是10%,在1992-2004的12年内,有30%的老年人迁移了住所,获取更好的养老服务和生活环境是迁移的最主要原因。2005年冬季,美国有81.8万名老年人在佛罗里达过冬,而夏季则有31.3万名老年人北上避暑。

长期以来,我国的老年人迁移率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迁移的主要原因是拆迁搬家、随迁、投亲靠友等因素,但近年来异地养老迅速崛起并朝多元化方向发展。依据空间尺度划分,我国异地养老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从跨省大尺度来看,每年前往海南三亚市和广西巴马县“候鸟式”养老的老年人分别为40万和15万;从省市区内中尺度来看,北京到2020年将新增的约14万张养老床位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外的新城、乡镇和农村地区,上海将城郊异地养老作为积极应对老龄化来临的重要方式;从县市内小尺度来看,以成都市为代表的西部劳务输出地区,积极探索将农村留守老年人的集中机构养老作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动力。

基于积极老龄化视角的异地养老功能

异地养老具有促进积极老龄化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经济社会功能:

(一)异地养老促进积极老龄化的重要功能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理论,以取代传统的“健康老龄化”理念。“积极老龄化”就是为老年人创造最优的健康、社会参与和安全的机会,以提高其生活质量的过程。“积极老龄化”理论对老年人不再仅从传统的“需求视角”保障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需求,而是从“权利视角”保障老年人参加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活动的功能,最终保障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相对独立、社会参与、人格尊严、社会关爱和自我实现等权利。通过将“积极老龄化”的先进理念贯彻于异地养老产业的规划、设计和运营之中,能够有效推动“积极老龄化”目标的早日实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异地养老能够改善老年人的生理健康。流行病学的转型赋予了异地养老更重要的功能。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1990至2020年间,发展中国家非传染疾病和神经精神疾病占所有疾病的比重将从36%上升到57%,老年人疾病防治的重点将转移到保持生理和心理健康上。异地养老及其伴随的休闲娱乐包含大量的身体活动,能够提升老年人的运动机能,降低意外跌倒受伤的概率,有助于治疗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老年痴呆和糖尿病等常见老年病。

其次,异地养老能够改善老年人的精神状态。异地养老必然伴随着老年人惯常生活环境的转换,进而增加与旅伴、养老服务者、异地居民等的社会交往,能够减轻独居老年人的孤独感,有助于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等精神疾病。独立生活能够削弱老年人的依赖心理,培养老年人的独立精神,增强老年人的自信心,改善老年人的精神状态。旅游和休闲娱乐过程有利于增加老年人的知识积累,实现向积极生活方式的转变。

最后,异地养老能够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异地养老本身包含娱乐休闲活动,老年人通过能够借此机会欣赏美景、品味美食、享受娱乐、购买特产,将会显著提升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异地养老让老年人能够追求退休前无暇顾及的人生目标,有利于老年人丰富人生经历,完善人生历程。

(二)异地养老对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功能

异地养老集养老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养生康体等诸多功能于一体,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和社会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大方面:

第一,它能缓解老年公共服务的供需矛盾。通过建设面向城乡老年人的公共服务体系,有助于完善老年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制度,推进老龄服务体系建设,促进老年教育、文化和体育事业快速发展,构建“老龄友好型”的产业体系和人居环境。

第二,它能推动养老服务和老龄旅游休闲产业的快速发展。“十二五”规划预测,2015年我国养老服务和老龄旅游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4500亿和3235亿元,综合考虑两大产业的融合程度,2015年我国异地养老产业的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000亿元,将成为拉动我国内需的重要增长点。

第三,它能够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异地养老将老年人的惯常生活空间置换为宜居的养老场所,能够推动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实现居民生活空间的最优配置。城市中心区老年人到郊区、农村甚至外省市养老,既能够享受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优质的养老服务,又能够有效减少中心城区人口,缓解市区拥堵状况。农村老年人到基础设施齐全和服务条件完备的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既能够消除随子女迁入城市后带来的城市扩张压力,又能够降低在广大农村地区普及养老服务体系的巨大成本。

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偿流转,使“土地养老”向“养老金养老”模式转变,能够打破我国“老人农业”的现状,促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最终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推动我国异地养老产业发展的战略体系构建

构建我国综合性的异地养老产业发展战略体系,包括以下六大方面的内容:

(一)制度保障体系

首先,国家应该正确认识异地养老的重要战略意义,从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等方面为异地养老提供制度保障;其次,在养老服务价格、文化体育消费、交通景区票价等方面给予老年人适当优惠,降低老年人的异地养老成本;再次,在异地养老发展战略、规划编制、项目设计和质量控制等环节增加老年人的决策权和谏言权;最后,消除老年人在异地养老各环节中所受到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

(二)经济保障体系

首先,国家应该加快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异地养老奠定经济基础;其次,应该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异地领取、服务和结算体系,破解老年人迁移的空间障碍;再次,鼓励老年人以多种方式灵活就业,充分利用老年人的人力资本为社会做出有益贡献;最后,在居民退休前协助其制订退休理财规划,保证退休以后资产保值增值。

(三)社会保障体系

首先,国家应该培育发展异地养老产业,保证老年人在异地养老过程中能享受到全程无缝化专业服务;其次,国家应该针对老年人需求,积极改善社区服务、公共交通、社会治安、文化体育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最后,应该研究并切实保障老年人的旅游休闲权利,培育完善家政服务产业体系,让老年人实现家庭照护和个人休闲的良性循环。在有条件的城市试行以房养老(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业务,在有条件的农村试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偿流转,以优化城乡土地(空间)利用和增加老年人收入。

(四)健康保障体系

首先,国家应该加快老年医疗服务设施建设,在疾病预防、疾病治疗、长期护理、心理健康等方面提高老年人的生命生活质量;其次,考虑对老年人进行免费体检和健康测评,根据老年人的健康状况量身打造异地养老方案,最大限度发挥以异地养老促进老年人健康的功能。

(五)环境保障体系

首先,在全国形成适宜异地养老的多元化养老目的地体系和旅游线路体系;其次,国家应该出台老年人旅游景区、交通和生活用品的设计和服务标准,形成异地养老的全程无障碍标准化服务流程;最后,将异地养老服务质量作为考察相关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指标,在社会上形成争相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新局面。

(六)行为保障体系

首先,国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协助老年人规划退休生活,在老年人中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向老年人示范积极的异地养老活动,让老年人正确认识到异地养老对于改善身心健康、保持相对独立、增加社会参与、维护人格尊严、实现自我发展等的重要作用,增强老年人异地养老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其次,国家可以建立起老年人的学习网络体系,向老年人灌输“学习即休闲”的理念,增强老年人获取异地养老信息的能力,增进老年人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R].国家统计局,2011

2.民政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Z].民政部,2011

3.Litwak,eugeneandCharlesF.Longino.migrationpatternsamongtheelderly:aDevelopmentalperspective[J].theGerontologist,1987(3)

4.Conway,KarenSmithandandrewJ.Houtenville.outwiththeold,inwiththeold:aCloserLookatYoungerVersusolderelderlymigration[J].SocialScienceQuarterly,2003(2)

5.Calvo,esteban,KellyHaverstickandnataliaa.Zhivan.DeterminantsandConsequencesofmovingDecisionsforolderamericans.CRRwp2009-16[Z].ChestnutHill:CenterforRetirementResearchatBostonCollege,2009

6.Smith,StanleyK.andmarkHouse.Snowbirds,Sunbirds,andStayers:SeasonalmigrationofelderlyadultsinFlorida[J].JournalofGerontology:SocialSciences,2006(5)

7.wHo.activeageing:apolicyFramework[m].Geneva:worldHealthorganization,2002

8.wHo.GlobalSurveyonGeriatricsinthemedicalCurriculum[m].Geneva:worldHealthorganization,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