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模式概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29:52

盈利模式概述篇1

1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国内研究现状与水平

目前国内对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研究的文章较多,2010年11月22日在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学术文献总库中利用高级检索功能以{题名“电子商务”并且“盈利模式”或者题名“电子商务”并且“赢利模式”}作为搜索程式搜索截止到2010年11月1日,共找到结果76条,属于学术文献的(来源于期刊数据库、硕士博士论文数据库、重要会议数库)的共有65条,具体分布如下表:

为更好地了解国内关于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的研究情况,我以题名关键词“盈利模式”或者“赢利模式”在CnKi中国知网中进行搜索,截止到2010年11月1日共搜索到2038条结果,属于学术文献的(来源于期刊数据库、硕士博士论文数据库、重要会议数库)的共有1196条。通过分析结果中与“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相关的文献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对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种类别:

1.1从整体上探讨电子商务盈利模式

1.1.1研究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的概念与要素

郑淑蓉(2003)最早在国内对电子商务的赢利模式进行了定义,她认为电子商务的赢利模式指的是商务网站如何能够用相对较少的费用达到较多收入的特定的运营方式。[1]

西南交通大学的叶乃沂,他(2004)认为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盈利模式是企业在价值链系统一定位置上为目标市场提供价值而盈利的方式,由e化市场环境、客户关系、产品创新、财务要素、企业资源和业务流程等六个要素组成,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依赖,共同确定了商业模式的构成和特点。[2]

吕赞、陈志刚(2008)认为企业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在面对网络企业发展战略的审视过程中,一个好的盈利模式必须能够解以下一系列问题:电子商务企业为客户提供的是什么样的价值;成本发生的方式是什么样的;收入如何取得以及如何在提供价值的过程中保持竞争优势等。要素为:利润点、盈利对象、利润源、利润屏障。[3]

1.1.2从具体策略或措施来探讨电子商务盈利模式

郑淑蓉(2003)指出电子商务盈利模式超常规的运营方式包括:专业定位,特色服务;创造价值,免费与收费并举;立足增值网络业务,瞄准增值电信服务;挖掘网站生存空间,与传统企业相结合。[1]

应若平(2003)认为目前各类电子商务网站都在创建虚拟市场和提供增值服务等方面开拓业务,力图成为专门化的信息服务平台。大而全的网上零售业缺乏竞争优势,应以信息服务为发展的突破口;门户网站靠广告收入收支难以平衡,必须开拓信息服务的市场;专门化的信息服务网站市场定位准确,有着确定的赢利前景。电子商务网站作为一种新型的商务模式,不只是传统商务在网络上的自然延伸,而是传统商务在网络上的升级和扩展,信息服务平台是共享信息资源与实现增值服务功能的最佳方案。[4]

1.1.3研究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的分类

穆峰(2001)认为电子商务企业盈利模式主要有买方主导市场网站盈利模式(产业主导企业策略联盟)、第三方电子商务中心的盈利模式。[5]

李常建(2004)根据利润在价值链上来源环节,可以把电子商务的盈利模式分为以下几类:生产成本的降低、第三方利润、创造顾客价值、提供信息服务。[6]

李先锋、白庆华(2004)认为电子商务基本的盈利模式为在线销售商品模式、在线销售数字内容模式、在线提供服务模式、交易费用模式四种模式。[7]

杨青云(2010)认为电子商务上市企业的盈利模式有会员制收费模式、网络广告收费模式、搜索竞价收费模式、交易费用收费模式、增值服务收费模式等。[8]

1.2按电子商务模式的分类探讨各类别电子商务盈利模式

1.2.1分析B2B电子商务的盈利模式

王立、张文斌(2005)认为发展国内B2B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的对策:利用平台的基础数据和交易数据,为企业的产品研发、原料采购、产品销售等提供信息支持和决策支持;利用互联网和自身的信息优势,为买卖双方撮合交易、减少中间环节、整合供应链;利用最新技术构建先进数字商务平台;整合B2B商务平台和网络新兴的流媒体技术,为电子商务带来新的盈利点;提供采购、验货、担保、招标、品牌包装、专家咨询等业务。[9]

黄达(2006)研究指出第三方B2B门户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广告收入、风险投资和为用户提供服务所收取的费用。[10]

孙学文(2007)研究指出我国B2B网站盈利主要方式如下:会员费、广告费、竞价排名;我国B2B网站盈利模式的创新发展可以通过开展增值服务、网站联盟与合作。[11]

范军环(2009)以阿里巴巴、慧聪、生意宝等上市公司为例,结合B2B电子商务公司的年报数据对B2B电子商务盈利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得到B2B电子商务盈利模式为:会员制收费模式、网络广告收费模式、关键字搜索与点击(竞价排名)推广、关键词搜索与黄金展位、“企业建站”有偿服务、资金服务。易观国际认为,“低价基础会员+收费增值服务”将成为未来B2B电子商务公司会员收费的主要模式。[12]

1.2.2分析B2C电子商务的盈利模式

余绍军(2005)认为B2C电子商务的经营模式决定了B2C电子商务企业的盈利模式,不同类型的B2C电子商务企业其盈利模式是不同的,一般来说B2C电子商务企业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获得盈利:销售本行业产品、销售衍生产品、产品租赁、拍卖、销售平台、特许加盟、会员、上网服务、信息、广告、咨询服务。[13]

童利忠、朱义(2007)认为适合局域性B2C电子商务网的赢利模式有:网上零售、获取差价和商品登录费,局域性商业信息和局域性商业广告有偿,网上铺面出租,C2C电子商务,与传统的电话销售结合。[14]

赵涛、郑诗田(2009)根据B2C网站的利润来源,进一步分析了我国B2C网站直接和间接的两种盈利模式,他们认为B2C网站直接盈利来源主要有:实体产品交易营收模式、网络广告营收模式以及收费会员制营收模式等;间接盈利来源为可以通过价值链的其他环节实现盈利如B2C网站网上支付营收模式、B2C网站物流营收模式、B2C网站信用认证营收模式,同时认为B2C网站的自身条件,网站在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以及网站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是B2C网站赢利模式的关键影响因素。[15]

1.2.3分析C2C电子商务的盈利模式

分析C2C电子商务的盈利模式的文章较多,在以上12篇硕士论文中就有2篇如吉林大学张跃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C2C电子商务平台盈利模式研究》、北京大学王丹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我国C2C电子商务网站的盈利模式探析》;期刊文章中对于C2C电子商务的盈利模式的文章也不乏:梁欣(2008)分析了我国C2C网站现有的盈利模式:会员费、交易提成、广告费、搜索排名竞价、支付环节收费,并对C2C网站盈利模式展望认为收费模式要立足于以下3点:为用户提供独特的价值、胜人一筹的盈利模式是难以模仿的、成功的盈利模式是脚踏实地的。[16]

1.3从行业角度探讨行业电子商务盈利模式

从行业角度探讨电子商务盈利模式也是国内学者的研究很重要一个方面,目前国内学者从行业角度探讨电子商务盈利模式中对于旅游行业的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研究较多:

冯飞(2003)[17]、刘国强,汤英汉(2005)[18]通过研究指出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的选择策略与判断标准,同时旅游电子商务应该跟传统产业进行结合。

胡进(2006)从中国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实际出发,全面分析中国旅游电子商务的几种不同的盈利模式:专业性综合旅游电子商务网盈利模型、面向最终消费者的B2C模式、传统旅游企业开办的综合性旅游网站、政府主导建设的电子商务平台。[19]

李晶(2008)在国内外旅游电子商务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国内开展电子商务业务的74家在线旅游电子商务企业进行基于业务种类的调查研究,并通过对携程旅游网业务种类及财务报表的深入剖析,探讨了在线旅游电子商务企业的盈利模式。[20]

王树银(2008)认为两种典型的旅游行业电子商务盈利模式为:模式一:“鼠标水泥”式与传统经济的结合;模式二:“水泥鼠标”式的传统经济中的新成分。[21]

其它行业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的探讨,目前较少,王小伙、陈年生、雷光明(2003)提出茶业电子商务的“aBC”模式。[22]

1.4进行成功电子商务案例研究探讨电子商务盈利模式

通过成功电子商务案例的研究对于其它电子商务企业来说很有借鉴价值,国内学者也纷纷关注成功电子商务公司的盈利模式:

叶小卉、田大钢(2003)通过对e城便利站在客户价值、范围、收入结构等方面详细探讨了其电子商务的盈利模式,对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论述,并简要描述了该模式的发展前景。[23]

钱峰、周波(2007)认为南方航空公司在国内率先大规模推出电子机票这一电子商务服务模式,分析了南航电子机票的电子商务盈利模式。[24]

阿里巴巴是世界目前最成功的B2B网站之一,是中国电子商务的一面旗帜,对阿里巴巴的盈利模式的探讨成为了国内电子商务盈利模式探讨的重点。孙蕾、段常瑞、宋婷(2008)[25]与宋沛军(2009)等学者研究了阿里巴巴的盈利模式。[26]

1.5移动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的研究

移动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也是电子商务发展的方向与应用的重点,对移动电子商务的盈利模式探讨最近这几年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孙艳斌(2008)从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领域开始,随后分析了移动电子商务的价值链构成,并根据不同情形分析了其盈利模式为娱乐模式、广告模式、资信模式。[27]目前硕士论文中研究移动电子商务的盈利模式的论文较多,在以上找到的12篇硕士论文有2篇。官士燕(2008)在普通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移动业务的特点,总结了移动电子商务在通信业的盈利模式。主要包括短信、彩铃、“X”三次、网上营业厅、构建电子商务综合应用平台、网上信息服务、提供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服务等模式。[28]张灏(2009)移动电子商务的盈利模式分别为移动电子商务单因素的整合模式(如i-mode模式、通信和技术整合模式)、移动电子商务的多因素的整合(软件/技术、服务和通信的整合、服务、通信和信息的整合、技术、服务和信息的整合)。[29]

2述评

2.1当前的研究不足

2.1.1对于盈利模式的概念还没有公认的概念。

对于盈利模式的研究虽然成果众多,但是目前对于盈利模式的概念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还没有一种公认的概念。

2.1.2研究方法单一。

从以上分析可知,对于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的研究学者们更多是进行描述性分析,而缺少采用具体的数据进行论证,采用的研究方法也缺少采用实证分析,对一个具体理论的产生应该是既要有描述同时还要数据进行论证的,但是由于目前对于电子商务盈利模式进行分析时缺少数据的论证也就导致相关理论缺少说服力。

2.1.3国内研究更多的只是重复国外的研究。

国内研究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的文章这几年明显增多,但研究的内容更多只是把国外的研究成果进行简单的照搬,同时缺少把相关国外研究成果在中国情境下进行论证。

2.1.4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

虽然国内外对于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的研究文章众多,但是实际上对于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的研究还是落后于电子商务发展的实际,很多研究也正是基于已经成熟的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当然理论应该是来源于实践,并被用于指导实践的,但是理论明显落后于实践将会导致电子商务企业走很多的弯路。

2.1.5研究层次不高。

分析研究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的文章我们可以看出,核心与重点期刊较少,对于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研究的博士论文没有,而硕士论文也仅仅12篇,整体的研究层次不高。

2.2未来研究方向

展望未来,对于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的研究我觉得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向:

2.2.1中国情境下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的研究

中国市场一直被世界看好,中国也成为国际上学术界的重点关注的一个研究对象,对于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的很多在国外被证明的模式是否适合中国情境未来将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研究方向。

2.2.2新的电子商务形式盈利模式的研究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商业形式是伴随着新技术的产生而不断产生新的形式,未来的电子商务也将出现更多新的形式,对于新的电子商务形式的盈利模式的研究也将不断发展。

盈利模式概述篇2

关键词:综合收益;盈余管理;其他综合收益

我国颁布的新会计准则,说明了综合收益具有很高的信息含量及应用价值。国外的相关学者研究指出,综合收益可以有效减小企业的盈余管理空间。那么,在我国目前的会计环境以及特殊的国情下,综合收益对于盈余管理会产生什么作用是我国企业关注的重点。因此,对于企业综合收益与盈余管理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一、企业综合收益的概述

1.综合收益的概念

FaSB在1980年首次提出了综合收益的概念,是指一个主体在某个期间和非业主方面进行了交易或者发生了其他事项及情况所引起权益出现的一切变动。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和业主之外的其他主体进行了交换交易以及其他转让而导致权益变动;第二,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活动发生了变化,从而引起了权益的变化;第三,物价出现变动、偶然事件以及企业和周围的物质环境、法律、政治、社会以及经济等交互作用产生了权益的变化。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的综合收益不仅要求企业确认主要利润来源的生产经营活动及与其他主体进行的交换交易结果,还要求企业确认传统的净收益处理及反映的物价变动或者偶然事件引起的尚未实现的资产变动,因此,综合收益可以更好地反映出报告期内企业所拥有的净资产变动与经营成果。

2.综合收益的列报模式

目前,国际上综合收益的列报模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一表法、两表法以及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法。而我国综合收益的列报模式使用的是一表法,该方法是使用扩展的收益表来对综合收益进行报告,将传统的收益表与综合收益表结合,这张表展示出已实现与尚未实现的收益。该法不需启用新的财务报表,既节约了编制的成本,还可将所有的综合收益都报告在一张表上,且对财务报告使用者的阅读和理解提供了便利。但是一表法也存在一定的缺点,这种方法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财务报表中传统净收益的重要性水平。

3.其他综合收益项目

与FaSB相比较,我国的CaS除了指出在利润表中增加综合收益项目以外,并没有对其他综合收益项目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的规定。因此,按照我国会计实务的现状以及其他综合收益项目的内涵,其他综合收益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由于金融资产重分类而形成的利得与损失;出售金融资产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因现金流量套期工具而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及其他事项;外币财务报表的折算差额以及其他;根据权益法核算在被投资单位的其他综合收益中所拥有的份额;由于计入所有者权益项目产生相关的所得税而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存货或者自用房地产转变成使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而形成的利得及损失。

二、企业盈余管理的概述

1.盈余管理的概念

国际上对于盈余管理的权威性定义主要有两种:其一,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在遵守Gaap的前提下,选择会计政策使企业的自身利益或者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行为;其二,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的管理人员有目的地控制企业的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此来获取利益的一种“披露管理”。通过对以上两种权威性定义的研究,可以发现,盈余管理主要有以下几点涵义:首先,企业的管理人员是盈余管理的主体,主要包括企业的经理人及董事会,他们一起决定出企业盈余信息的披露;其次,企业对外的会计收益是盈余管理的客体;最后,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使企业的自身利益最大化,主要包括企业管理者的利益最大化以及董事会的股东利益最大化。总的来说,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的管理在遵守会计准则的基础上,控制或者调整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来使企业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2.盈余管理的手段

盈余管理手段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第一,会计政策的选用,企业可以通过选择或者变更企业的会计政策以及会计估计来进行盈余管理。比如,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固定资产折旧估计及企业合并范围的变更等等。第二,使用关联方交易进行盈余管理,关联交易可以有效实现企业的利润转移,主要包括资产的租赁、置换出售及转让、商品购销及劳务供应、委托经营或者受托经营、资金往来等等。第三,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例如,使用资产评估增值、虚拟资产科目、延迟确认费用和营运成本的资本化、借款利息费用化以及资本化等方式来进行盈余管理。第四,政府补助。虽然政府补助和上市公司所经营的业务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会对上市公司的净利润造成巨大的影响。

三、企业综合收益与盈余管理

1.提出假设

我国企业的综合收益主要是由净利润组成的,其他综合收益对于综合收益总额产生的影响非常小,而传统净利润由于我国特殊国情的影响,是企业盈余管理的主要对象,我国企业有多种方式进行传统收益的盈余管理,而且传统收益的总额越大,可以操纵的利润就越多,盈余管理的空间就越大。据此,提出假设:综合收益的总额和盈余管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且综合收益的总额越大,盈余管理的程度就越大。

2.模型选择与变量设计

本文采用Jones模型作为基本研究模型,使用多元回归分析来检验企业综合收益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其中,该模型下的被解释变量是指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解释变量是指综合收益总额;控制变量是指每股收益、信息披露质量、流动比率以及资产负债率。具体的检验模型如下:其中,Dan是指经过上年末总资产调整之后企业的第n年末的非正常性计利润,即企业盈余管理的程度;ci是指企业第n年末的综合收益总额;crrntkn是指第n年末企业的速动比率;debtrn是指第n年末企业的资产负债比率;rankn是指信息披露质量,是第n年企业在深圳交易所的诚信档案里信息披露考评的结果;εn是指剩余项。

3.样本选取

本文研究的范围是2013年-2016年的深市a股上市公司,为了保障研究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对变量进行了一些筛选,具体的筛选方式如下:第一,剔除掉St、*St、SSt、pt和金融类的公司,因为这些公司部分财务指标会和其他的上市公司存在很大的差异。第二,剔除掉本文上述所选变量值不全的公司。第三,要对所有的控制变量进行1%的winsorize缩尾数据处理。另外,本文所用的综合收益总额都是手工收集而来,而其他的数据均是来自国泰安数据库以及wind数据库。

4.研究结果

通过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发现该模型具有很高的拟合优度。数据分析显示,企业的综合收益的总额越大,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即财务业绩越好,可以操纵的利润就越多,盈余管理的空间就越大。且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越高,企业的财务压力就越大,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就越高。此外,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越低,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就越高。据此,本文的研究假设成立,即企业的综合收益金额越大,企业的盈余管理的程度越大,从而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和经济效益,增大企业内可流动的资金,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企业综合收益与盈余管理存在正相关性。通过对企业综合收益与盈余管理的研究,为保证会计实务工作的有序进行,建议我国财政部应对综合收益的定义、计量方法、内容以及确认条件等相关准则进行补充和完善。另外,企业要充分发挥综合收益在盈余管理上的作用,从而提高企业财务报表的质量,以此来帮助报表的使用者进行相关的投资决策。最后,希望本文可以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研究企业综合收益与盈余管理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杨克智.其他综合收益、信息透明度与盈余管理[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6,08:65-73.

[2]谢获宝,郭方醇.其他综合收益项目的盈余管理及其管控建议[J].财务与会计,2015,04:66-69.

盈利模式概述篇3

关键词:盈余质量o2o概念股因子分析法

一、引言

o2o(onlinetooffline)商业模式自2010年底进入我国,给各行业的线上线下市场融合带来新的契机。利用互联网去改造并提升传统服务产业成为市场发展的必然,上市公司纷纷尝试o2o模式,特别是教育、百货、旅游等行业希望通过推进o2o模式突破企业增值的空间。会计盈余是评价企业经营成果的重要指标。随着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变化,这为探索企业的盈余质量提供了新素材。基于上述现,研究该商业模式下上市公司盈余质量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回顾

o2o模式传统意义上是指企业通过线上平台加大商户的参与度以及用户的体验度,以便消费者通过线上服务与价格的对比,继而更好地享受线下商品消费或增值服务。对于o2o模式的学术研究主要涉及企业网络技术和营销管理领域,较少地涉及到电子商务企业财务方面的研究。学术界目前仅有的与盈余质量相关的研究包括电子商务赢利模式分析、运用会计盈余指标体系对网络企业的盈余质量进行评价等,研究方法多是描述性分析,较少地采用具体数据进行论证,导致理论研究缺少说服力。

对于盈余质量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盈余质量的理论基础研究,另一方面则是对盈余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及预测模型的研究。早在1968年Beaver研究得出结论:股票价格的波动会受到上市公司盈余信息披露程度的影响,同时研究出股票价格受到会计盈余的影响。盈余质量的高低可以从上市公司多角度去衡量。thomton是最早从利润角度来分析盈余持续性的,他认为利润是衡量盈余持续性的重要指标。利润越高,盈余持续性越强,从而盈余质量越有保障。目前盈余质量主要从成长性、持续性、现金保障性等方面去研究,郦玉敏(2005)认为盈余的持续性必须建立在一个成熟的市场上,这样盈余质量才能成为影响股价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还指出现金保障性是识别盈余质量优劣的最客观、最直接的判断标准。测量盈余质量往往通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等财务指标来衡量。张川(2012)认为应该分析利润结构,了解企业盈余的主要来源,营业利润是利润的主要来源,所以企业营业利润所占比重越高,盈余质量就越高。因此,企业的长期发展及其利润分配水平直接影响企业盈利水平的高低和持续性。

总之,盈余质量是会计收益与实际收益相关程度的优劣表现。盈余质量的评价度高,说明企业会计收益与实际收益相符,也就说明财务报表中的数据真实地反映了上市公司过去、现在的经营情况,其描述是可靠的,由此对目标企业的发展预测具有借鉴意义;反之,如果其评价度低,说明企业实际收益会低于账面上的会计收益,盈利质量下降,投资者对于目标企业的预期缺乏直接的判断标准。

三、o2o模式下上市公司的发展趋势

由于B2C、C2C和o2o等电商模式对实体经营的冲击,不少传统行业如零售百货、旅游等在消费需求的变化下受到了生存威胁,那些实力雄厚的企业打造起自己的线上商务平台,而实力较弱的企业也在第三方平台的帮助下走上电商之路。

资本市场上,o2o概念股备受关注。首先,在线教育股指涨幅较为显著,2013年其股指相对沪深300指数涨幅高达165%,其次是在线旅游相对涨幅为125%,医疗、家电、汽车涨幅在60%左右。从个股来看,众信旅游自2014年1月23日上市以来创下9个涨停板的记录;2015年立思辰和乐视网涨幅达到200%以上,像拓维信息、众信旅游、盛路通信等涨幅也达到100%以上。据《新财富》2013年评选出与o2o模式融合度最高的25家企业,所属行业包括旅游、教育、服饰、零售家电、医疗、金融等行业。o2o概念已不再只是传统企业同互联网的融合,更多地突破了传统实体产业链的界限,结合4G和wiFi等智能移动终端,不断再造出新的智能产业,其中在线教育、在线旅游备受热捧;医疗领域上也出现网上挂号、疾病管理平台、健康追踪设备实时数据追踪和分析等o2o医疗管理技术;智能家居、智能汽车同样都是传统行业的革新,其相关业务都将初具规模。

四、盈余质量指标体系设计与假设的提出

盈余质量能够较为综合地反映企业的实际经营业绩,能够弥补单一财务数据引导下的决策失误。投资决策者依靠企业的历史财务信息做出判断,用当前盈余对未来做出决策,继而在资本市场上得以验证。

(一)财务指标设计及其假设提出

1.净资产收益率(X1)。净资产收益率,即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净利润与净资产账面价值平均额的比率,它是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一个重要财务比率,也反映股东投资获得的收益高低。该指标越强,说明投资的资本创造利润的能力越强,获得盈余的质量也就越高。

假设1:净资产收益率与盈余质量正相关。

2.销售净利率(X2)。销售净利率是企业净利润与营业收入的比率,它评价了企业在一定期间通过销售方式获得利润的能力。如今不少企业通过互联网手段创造收入,在该模式下收入水平如何,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业绩。销售收入增加,企业的净利润通常会随之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盈利质量也会随之增强。

假设2:销售净利率与盈余质量正相关。

3.每股净资产(X3)。每股净资产是股东权益与总股数之间的比率。该指标反映每股股票所拥有的资产的账面价值。比率越高,表明股东的财富实力雄厚,那么创造利润的能力就越强。严格来讲,每股净资产并不是衡量企业盈利水平的指标,但是公司股东财富实力受到公司盈利状况的影响,如果利润增加,股东的财富就会增加,每股净资产也会相应增加。因此,该指标与企业盈利能力有着密切关联,投资者可以根据该指标的变动趋势来了解企业的盈利状况和发展趋势。

假设3:每股净资产与盈余质量正相关。

4.经营现金净流量增长率(X4)。盈余质量的研究对象是企业经常性发生的基本业务带来的收益。除了利润,现金流量是投资者重视的另一方面。企业高质量的盈余不需要仅靠应计项目来支撑,持续增长的现金净流量成为直接影响盈余质量的关键。mikhail等(2002)认为盈余质量是指用当前盈余预测未来现金流量高低水平,也就是看会计盈余是否能转化为现金的净流入,转化能力越高,盈余质量越高。互联网消费对于企业来讲,最大的优势在于先付款后发货或一手交货一手付款,在收入的实现上更偏向于收付实现制。因此该模式下保证资金日常往来的前提下,经营性现金流量收支能力越强,盈余质量越有保障。

假设4:经营现金净流量增长率与盈余质量正相关。

5.主营业务经营利润增长率(X5)。一般来说,盈余应由企业日常经营产生的营业利润、企业投资产生的投资收益和非日常活动产生的营业外收支净额三个部分构成。主营业务经营利润考虑到企业通过主要经营活动产生的利润,其他盈余来自公司的投资收益和利得,只能增加企业的账面收益,无法成为企业的主营业务。因此,主i业务经营利润指从营业收入中扣除经营成本的那部分利润。经营成本主要包括了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从长远来看,企业只有主营业务利润能够持续发展,盈利水平才有保证。

假设5:主营业务经营利润增长率与盈余质量正相关。

6.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比(X6)。营业利润在利润总额所占的比重越大,说明企业的日常经营越稳定。如果比值小,说明企业的利润构成大部分来自非日常发生的业务活动,如处置不动产、资产盘盈等,这些活动无法维持盈余的长期性。因此,用主营业务利润与利润总额相比较,可以分析企业的盈余质量。营业利润在企业利润构成中持续时间是最长的,如果企业盈利性越强,投资者决策对会计盈余信息的判断依赖性就越强。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便可根据不同投资的对象盈利性做出相应的决策,并充分识别出财务信息中盈余质量的差异性。

假设6: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比重与企业盈余质量正相关。

(二)变量设计

本文以上市公司盈余质量为因变量,财务指标为自变量,设计变量见表1。

五、盈余质量评价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目前有关电商模式下的企业盈余质量的研究不多,并且电商模式只在近几年开始发展。本文结合《新财富》2013年评选出的与o2o模式最具融合度的上市企业以及来自网站的o2o概念股,所选指标来源于沪深两市2013年底前上市的o2o概念股,共计120家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对其2015年年报数据加以整理计算。年报数据均来自中国证监会网站、软件。

(二)评价指标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法要求单项指标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将相关性较强的指标归为一类,用公共因子反映众多变量的代表性信息,根据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来规定各项指标的权重,通过线性组合得到综合评价指标函数。文中将净资产收益率等几个财务比率作为原始变量,利用SpSS19.0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求其相关矩阵,以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得出结果。

首先将2015年年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后,利用巴特利特球形检验(Bartlett)和Kmo检验指标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近两年的Kmo均大于0.5,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01,因此,原指标变量适合作因子分析。公因子方差是按照所选标准提取相应数量因子后,各变量中信息分别被取出的比例。2015年从X1至X6因子方差信息提取度依次为:0.702、0.793、0.696、0.983、0.735和0.912,由此说明各指标所提取的信息均较为充分。在确定公因子的个数时,利用SpSS19.0软件得到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其中,前四个主成分特征值较大,对样本方差累计贡献率分别为81.817%,介于70%―100%之间,说明这四个公因子代表了绝大部分信息,对评价企业盈余质量的把握性较充分,因此可以确定主因子的个数为4。文中选取前四个主成分并分别用F1、F2、F3、F4来表示,经旋转后得到2015年因子模型:

F1=0.434X1+0.884X2+0.456X3+0.835X4-0.106X5+0.044X6

F2=-0.064X1+0.103X2-0.087X3-0.184X4+0.986X5+0.020X6

F3=0.007X1+0.001X2+0.027X3+0.035X4+0.020X5+0.999X6

F4=0.714X1-0.022X2-0.692X3+0.046X4+0.013X5-0.013X6

(三)评价模型建立

以上通过主成分的提取结合样本上市公司的数据资料,用表3中每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所有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例作为权重加权汇总,求解各个因子得分,从而得出盈余质量的综合评价函数,即盈余质量分析评价模型F2015:

F2015=(32.585XF1+17.260XF2+16.691XF3+15.281XF4)÷81.817

根据该评价模型计算出各个公司盈余质量的综合得分,由此来评价各公司的盈余质量。通常得分1,则说明盈余质量高。

六、实证分析结论与建议

(一)整体盈余质量评价较高

2015年120家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指数均值为0.149。其中,近80%以上的企业评分值大于0,从数值上可见o2o概念股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较高。在这120家企业中,被评定与o2o模式融合度最高的25家a股上市公司按综合得分大小进行降序排列。有9家分值大于1,11家企业分值介于0和1之间,5家企业分值在-1和0之间。盈余质量同股价涨幅之间存在线性相关。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的F2015越高,股价涨幅越高,并存在一个明显的估值合理区间带,在此区间带之下的公司,被认为属于低估的上市公司;在此区间带之上的公司,被认为属于高估的上市公司(例如乐视网、立思辰)。乐视网、立思辰盈余质量评价负值,但其2015年股价涨幅高达200%以上,表现出盈余质量水平同股价涨幅不尽相同。从整体来看,盈余质量综合评价指标能够准确反映出这25家上市公司的真实盈余水平及对股价的影响。见表2。

通过研究发现,o2o模式的发展对于企业提高其盈余质量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在这些来自各行业的上市公司中,并非各个都主要经营于该领域,例如大部分从事在线教育的上市公司通过收购或是跨界运作的方式涉足o2o领域,甚至他们的盈利模式在年报中很难发现,相关的收入缺乏明确的说明。因此上市公司针对o2o相关业务进行信息披露是必要的。

(二)研发技术投入需加强

互联网模式融合下的企业需要更多技术创新和智力资本。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大研发支出,以获取更高回报,加大无形资产和研发技术的投入对于当今智能化产业来讲是不可避免的阶段,特别是在发展初期。研发技术对企业盈余的影响效果显而易见。单从2015年统计数据显示120家企业中投资于研发的企业仅有44家,不到一半,较多企业并没有在意到研发的重要性,由于实力规模的不同,也限制了企业研发费用的支出。这方面对于盈余质量的影响是存在的。Z

参考文献:

[1]李宇清,徐旭,曾繁荣.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08,(2).

盈利模式概述篇4

关键词:审计意见;会计选择盈余管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12)05-0042-04

一、引言

盈余管理包括会计选择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会计选择盈余管理通过会计方法(政策、估计等)的选择实现盈余管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通过构造真实的交易活动,实现盈余管理。会计选择盈余管理受制于以前各期应计水平的高低,较易被察觉。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与之相比更不易被察觉,空间更大,但具有一个极大的缺点,将直接造成公司价值的减损,不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公司根据自身情况对两种方式盈余管理进行选择,随着会计制度的不断健全,会计选择盈余管理的空间越来越小,公司将更倾向于选择真实活动盈余管理(Roychowdhury,2006)[1]。已有研究都集中在会计选择盈余管理对审计意见的影响,并且存在较大分歧,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对审计意见的影响还尚未涉及。研究会计选择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对审计意见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已有关于审计意见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基本都借鉴Lennox[2]的方法,将审计意见简单划分为标准审计意见和非标准审计意见。不同类型非标准审计意见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简单两分的方法可能导致信息利用不足,降低解释能力。将审计意见简单两分,只能检验盈余管理较高的公司是否具有更高的概率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不能区分具体的非标准审计意见类型,无法检验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具体类型是否因盈余管理程度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更高的盈余管理是否更容易被出具更差类型的审计意见。本文在对审计意见细分的基础上,使用orderedLogit模型,检验盈余管理对审计意见的影响,研究审计师是否能够依据公司的会计选择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程度出具不同类型的审计意见。

二、文献回顾

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关系的研究,迄今为止还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Francis和Krishnan(1999)研究发现应计利润越高的公司,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越大[3]。Bartov等(2000)认为当审计市场有效时,审计师应该能够识别公司的盈余管理[4]。Johl等(2007)研究发现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越高,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也越高[5]。与以上研究结论相反,Butler(2004)研究发现审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原因在于公司持续经营的不确定性,而与公司的盈余管理无关[6]。

国内盈余管理和审计意见的研究同样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李维安、王新汉(2004)研究发现通过非经营性活动进行的盈余管理越多的公司,收到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大[7]。余怒涛、沈中华等(2008)认为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盈余质量更差,年报披露及时性更低[8]。刘继红(2009)认为审计师能够识别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可以为投资者决策提供信息支持[9]。薄仙慧、吴联生(2011)得出与以上研究截然相反的结论,信息风险能够增加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盈余管理与非标准审计意见不具有显著的关联[10]。

由此可见,国内外学术界对盈余管理能否影响审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对审计意见的影响还没有涉及,盈余管理对审计意见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的检验。已有研究多是将审计意见简单划分为标准审计意见和非标准审计意见,可能导致信息损失。本文尝试在遵循审计意见自然分类的基础上,研究会计选择和真实活动两种方式的盈余管理能否影响审计意见,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经验证据。

三、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我国资本市场ipo、再融资、报牌、退市等对公司盈余数量都有严格要求,管理层可能出于红利计划、政治成本和债务契约等进行盈余管理。审计师是具有相关知识、经验的专业人员,应该能够合理分析公司的盈余情况,运用自己的专业判断,形成审计意见。由于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的依据主要来源于上市公司报告的会计盈余信息,盈余管理增大了对投资者行为的误导程度,因此作为会计信息保险人的注册会计师将面临更大的诉讼风险,高质量的审计师应当能够识别这种风险的程度,并且通过审计意见来减少这种风险。公司的会计选择盈余管理越大,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越高,随着会计选择盈余管理程度的增加,审计师越可能出具更差类型的审计意见。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1:

H1a:会计选择盈余管理的程度越大,审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越高。

H1b:会计选择盈余管理的程度越大,审计师越可能出具更差类型的审计意见。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最早由Schipper(1989)提出,由于难以度量,多年来没有取得较大进展,直到Roychowdury(2006)的研究才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真实活动盈余管理通过刻意筹划的真实活动来达到公司期望的目标水平。Roychowdury(2006)[1]认为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包括三部分:销售操控、生产成本操控和酌量性费用操控。销售操控是通过放宽信贷条件、加大商业折扣等方式实现销售收入在短时间内的大量增加。生产操控是通过大规模、超常规的生产,降低单位固定成本,达到降低单位成本的目的,进而提高当期盈余。当单位生产成本较少、可以抵消存货持有成本时,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此时公司的生产成本将高于预期水平。酌量性费用操控是通过减少获利周期长的费用(广告费、研发费等)支出,提高当期盈余。当费用不能立即带来当期收入时,采用这种减少费用的方式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可能导致公司的实际酌量性费用低于预期值。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将改变公司的盈余数据,扭曲公司的财务信息。由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将给公司带来实质性的伤害,采用这种方法的公司可能由于使用其他方法受到限制或经营处于异常状态,具有较高的审计风险,审计师可能出具更差的审计意见。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2:

H2a: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程度越高,审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越高。

H2b: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程度越高,审计师越可能出具更差类型的审计意见。

四、研究设计

(一)审计意见的度量

已有相关研究大多将审计意见划分为标准审计意见和非标准审计意见,这样的简单划分可能造成信息的损失。为检验会计选择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对审计意见的影响,本文首先按照传统方法度量审计意见,定义非标准审计意见为1,标准审计意见为0;再按照审计意见自然分类,定义无法发表意见为3,保留意见(含保留意见加事项段)为2,无保留意见加事项段为1,标准无保留意见为0。由于被出具保留意见加事项段的公司仅有13家,将该类审计意见与保留审计意见合并。

(二)盈余管理的度量

1.会计选择盈余管理

本文借鉴基本琼斯模型,对样本公司进行分行业回归,计算会计选择盈余管理。

其中,nDai表示i公司的总应计利润,等于营业利润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之差;?驻SaLeSi为i公司销售收入的变动额;ppei为i公司固定资产净值;ai,t-1为i公司在第t-1年的资产总额。对样本公司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残差的绝对值,即为会计选择盈余管理DnDai。

2.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包括销售操控、生产操控和酌量性费用操控。本文借鉴Roychowdhury(2006)以及李增福等(2010)的研究,选取指标对以上三种操控行为进行度量,得出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1)经营现金流量模型

借鉴Roychowdhury(2006)的研究,对样本公司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期望经营现金流量估计模型:

其中,CFoi为i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对(2)式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的残差,即为公司的操控性经营现金流量DCFoi。

(2)生产成本模型

Roychowdhury(2006)在分析公司成本构成的基础上构建模型,计算操控性生产成本。

其中,pRoDi为i公司的生产成本,即销售成本与存货变动之和。对(3)式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的残差,即为公司的操控性生产成本DpRoDi。

(3)酌量性费用模型

酌量性费用包括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对样本进行回归得出期望酌量性费用估计模型:

其中,DiSeXpi为酌量性费用,即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之和。对(4)式进行回归分析的残差,即为公司的操控性酌量费用DDiSeXpi。

(4)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总额模型

根据前述分析,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等于操控性生产成本减去操控性经营现金流量,再减去操控性酌量费用,并取绝对值,即:

DRemi=DpRoDi-DCFoi-DDiSeXpi(5)

(三)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关系模型

为检验审计师能否识别公司的盈余管理,对不同程度的盈余管理行为出具不同类型的审计意见,本文构建模型:

五、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样本选择

本文选取2007~2009年深沪两市主板a股非金融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由于研究中需要连续3年的数据,我们剔出了连续上市不足3年的公司和数据缺失的公司,最后得到5089家样本公司,上市公司数据来自国泰安CSmaR数据库。

(二)描述性统计

样本公司中获得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公司4673家,无保留意见加事项段301家,保留意见62家(其中保留意见加事项段13家),无法发表意见的公司53家,否定意见0家,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2。

(三)盈余管理对审计意见的影响分析

为检验会计选择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对审计意见的影响,本文首先采用传统方法,按照是否为标准审计意见,对审计意见进行分类,采用logit回归模型,研究高盈余管理程度的公司,审计师是否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越大(模型6、模型7),回归结果见表3。

由表3的回归结果可知,按照是否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传统度量方法度量的审计意见与会计选择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回归系数显著,且符号与预期一致。具体来说,审计意见与会计选择盈余管理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在1%水平显著),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在1%水平显著)。结果表明随着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增加,审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明显增大,假设H1a和假设H1b得到验证。

本文进一步按照自然分类法对审计意见进行度量,由于该方法下审计意见是取值为3、2、1、0的有序变量,故本文选用orderedlogit模型,分别研究随着两种方式盈余管理程度的提高,对审计师出具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回归结果见表4。

由表4的回归结果可知,审计意见与会计选择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回归系数显著,且符号与预期一致。具体来说,审计意见与会计选择盈余管理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在1%水平显著),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在5%水平显著)。结果表明随着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增加,审计师出具更差审计意见的概率明显增大,假设H2a和假设H2b得到验证。

六、结论

本文选取2007~2009年a股主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传统度量方法和自然分类方法度量审计意见,研究会计选择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对审计意见的影响。研究发现,会计选择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能够影响审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盈余管理程度越大,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越高,随着公司两种方式盈余管理程度的增大,出具更差类型审计意见的概率越高。本文的研究一方面为盈余管理能否影响审计意见的争论提供了经验证据;另一方面,拓宽了盈余管理的范畴,在更全面度量盈余管理的基础上,发现不仅会计选择盈余管理能够影响审计意见,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也能够影响审计意见。会计选择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是影响审计师出具审计意见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Roychowdhury,S..earningsmanagementthroughRealactivitiesmanipulation[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2006,42(3):335-370.

[2]Lennox.C.Docompaniessuccessfulengageinopinion——shopping?evidencefromUK[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2000,29:321-337.

[3]Francis,J.R.andJ.Krishnan.accountingaccrualsandauditorReportingConservatism[J].ContemporaryaccountingResearch,1999,16:135-165.

[4]Bartov,e,F.Gul,J.tsui,.Discretinary-accrualsmodelsandauditQualifications[J].Journalofaccounting&economics,2000,30(3):421-452.

[5]Johl,S.,Jubb,C,K.Houghton.earningmanagementandtheauditopinion:evidencefrommalaysia[J].managerialauditingJournal,2007,22:688-715.

[6]Butler,m.,a.Leone,m.willenbory.anempiricalanalysisofauditorReportinganditsassociatonwithabnormalaccruals[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2004,37:139-165.

[7]李维安,王新汉,王威.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非盈余性收益的分析[J].财经研究,2004(11):126-135.

[8]余怒涛,沈中华,黄登仕.审计意见和年报披露会影响盈余质量吗?[J].审计研究,2008(3):55-63.

盈利模式概述篇5

【关键词】量化交易;布林线

1基于布林线理论的量化模型构建:日间布林线趋势跟踪策略

一个好的趋势追踪交易系统,要满足很好的稳健性。即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该模型不会因为市场的变化而失效。而且要尽量避免市场上模型在短期内盈利水平较高,而在长期内无法达到稳定盈利的普遍现象。为此在设计时要尽量做到原理简单,简化指标,不要有过多参数。本文中所设计模型在交易开拓者软件(tB)上运行。

1.1模型设计原理

布林线(BollingerBand)是根据统计学中的标准差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非常实用的技术指标。它由三条轨道线组成,其中上下两条线分别可以看成是价格的压力线和支撑线,在两条线之间是一条价格平均线,一般情况价格线在由上下轨道组成的带状区间游走,而且随价格的变化而自动调整轨道的位置。当波带变窄时,激烈的价格波动有可能随即产生。布林指标(BoLL),布林极限(%B),布林带宽(Bw)三者构成指标群,相互配合使用,准确度相当高。本文中只用到布林带(包括上轨,中轨,下轨),以及布林带宽(Bw)这两个指标。

在实际操作中,每隔60分钟取一个收盘价,取其加权平均价为中轨,以20个交易周期来计算标准差,中轨加减两倍标准差分别定为上轨和下轨,用公式表示如下:

Std=StandevClose,Length

midline=Xaverage(Close,Length)

Lowline=midline-2×Std

Uppline=midline+2×Std

取股指连续为研究对象,并且取小时线(n=60)布林线,周期20小时(Length=60),加载到一分钟K线图。

将布林带宽定义为:

StdmidRatio=StdmidmidLine

当股指处于震荡行情时,价格应处于布林带之间,此时标准差较小,带宽也较小。当价格突破上下轨,布林带出现放大喇叭口形状,可以认为行情从震荡转换为趋势,此时标准差会突然放大,出现脉冲现象。为描述这种现象,新定义趋势指标trendindex用来研判行情,同时定义trendindex的上下界。

trendindex的定义:前后两期布林线带宽的平均值的差,用来表示价格波动率的大小。用公式表示如下:

trendindex=averageStdmidRatio,n-averageStdmidRatio1,n

UppBand=Higesttrendindex1,n

LowBand=lowesttrendindex1,n

当股指震荡时,trendindex也处于窄幅震荡,出现喇叭口时,trendindex值突然放大。当出现很明显的价格突破时,可以认为趋势已经形成,即可买入或卖出该资产。

1.2模型框架

1.2.1入场规则

当价格突破上下轨,出现喇叭口形状时,可以认为上涨或者下跌的趋势行情已经开始显现。此时用之前定义的趋势指标trendindex来研判是否出现趋势行情,即trendindex大于前期最高值且大于0时,表明趋势已经出现。

当分钟收盘价高于前期最高价时,即当Close>Uppline时,做多一手股指;同样的,当分钟收盘价低于前期最高价时,即当Close1.2.2加仓规则

趋势策略的胜率普遍不高,为保证该策略有持续盈利能力,当确认趋势行情出现后,应该增大同方向的仓位。在此,利用atR指标进行资金管理。加仓前提条件与入场的前提条件一致,还需要当前价格满足以下条件:trendindex柱图值破新高,且价格比上次买入价高出1倍atR。此时可以认为价格波动较大,趋势得到确认,可以加仓。公式表示如下:

Close>GetGlobalVarmyposition+Deltaprice

全局变量GetGlobalVar存储的是上一次开仓的买卖价,Deltaprice为atR的值。为了控制风险,设置最大总开仓数不超过3手。

1.2.3离场规则

当一笔交易浮盈时,用百分比回落止盈法进行止盈,即开仓多单后,价格回到最高价以下一定比例后进行平仓出场;同样的,开仓空单后,价格上升到最低价以下一定比例后进行平仓出场。下面给出空单黄金百分比回落止盈示例:当收盘价减去最低价的值高于最大利润的0.618倍时,即利润回吐值达到最大利润的0.382倍时,空单离场。

在进行量化交易时,并不能排除对行情研判失误的情形,为此还应当设立止损离场规则和行情结束离场规则。多头atR止损规则:当浮亏超过1倍atR时多单离场。

GetGlobalVar(num)-Close>Deltaprice

行情结束离场规则:当趋势指标trendindex触碰该指标前20个周期最低点时,认为行情结束,可以平仓。

2模型历史回测

在模型构建结束后,选取我国沪深300指数股指期货合约的主力合约2010年4月16日至2013年6月7日的分钟交易数据在交易开拓者软件上进行交易历史回测。对于一个量化交易模型而言,较为重要的指标有:

(1)盈亏比,即模型总盈利值与总亏损值的比。当盈亏比的值小于1时,说明该模型整体不盈利;反之,当盈亏比的值大于1时,说明该模型整体有盈利能力。当一个模型的盈亏比大于2时,可以认为该量化交易模型的盈利能力较高。

(2)盈利比率,即胜率,表示盈利的手数与总手数的比值,也就是每一手的获利概率。一般而言,盈利比率大于50%即表明该模型的获利概率大于亏损概率。

(3)最大回撤及最大回撤率。最大回撤表示在选定周期内任一历史时点往后推,权益净值走到最低点时的收益率回撤幅度的最大值。最大回撤用来描述投资者可能面临的的最大亏损,用来描述交易进行后可能出现的最糟糕的情况。最大回撤率是指最大回撤与前期高点的比值,是非常重要的风险指标,对于量化交易模型的风险度量而言,该指标比波动率还重要。

由表1可知,该模型的年度有效收益率为69.07%,盈亏比为2.21,说明模型总体上是盈利的,且盈亏比大于2,说明该模型的总体盈利能力很高。盈利比率为67.71%,大于50%,说明该模型的胜率较高,每一手的盈利概率大于亏损概率。最大回撤发生在2010年6月21日,回撤值为85421.1元。最大回撤率为14.07%,说明投资者若使用该模型交易时,可能发生的最大亏损为14%左右,这是一个相对较高的值。由图1可知,该模型的盈利整体处于上升状态,但从2013年下半年起,盈亏曲线上升较为缓慢,可以认为受到2013年上半年震荡行情的影响,模型的整体盈利水平有下降的趋势,并且模型整体的稳定性也有所下降。

图1交易盈亏曲线图(2010年4月16日至2013年6月7日)3模型使用建议

(1)切勿加入投资者主观判断

人们开发量化交易的一部分原因是:与人的主观判断相比,计算机交易是理性的、纯客观的,不夹杂任何情感因素,不会存在行为金融学中所描述的人类在投资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偏差(例如羊群效应、追涨杀跌、过度自信等)。因此在使用量化模型进行实盘交易时,除非程序运行错误,否则投资者应任由程序自行开、平仓,切勿加入投资者对行情的主观判断,手动开、平仓,干扰程序运行。

(2)投资者应正视股指期货投资风险

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股指期货也不例外。特别的,股指期货是保证金交易模式,最低保证金8%,最高可以达到12.5倍杠杆,收益与亏损被同时放大,所以投资者在使用该模型时,应考虑到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包括客观风险承受能力及主观风险承受能力。客观风险承受能力不高的投资者,即使其主观风险承受能力较高,也不应该进行股指期货投资。

(3)投资者应时刻关注计算机交易情况

由于计算机自身运行错误、程序运行错误以及网络连接故障等原因,投资者使用该模型在进行实盘交易时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出现交易信号时,并未开仓;到了止盈或止损价格时,未平仓;连续发出不正常的交易信号。所以在交易时间内投资者应关注计算机的下单状况,发现错误时及时停止交易。

(4)正确识别模型优劣,在模型失效时停止交易

任何一个量化交易模型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参数优化之后产生的短期盈利水平虚高、长期盈利水平很低甚至不盈利的现象,有些模型甚至通过过度参数优化而产生过度拟合的缺陷。而在盈利水平和最大回撤控值都做到相当优秀的模型极有可能是经过了过度优化的模型,投资者遇到此类模型时,应当在使用模型前仔细甄别该模型的回测结果、历史业绩是否真实可靠,需要重点关注模型的参数、研判条件是否出现过度优化的情况。当使用一个模型时,如果其回撤值大于历史最大回撤值,可认为该模型已经失效。

参考文献:

[1]JohnBollinger,CFa,Cmt.BollingeronBollingerBands,2001

[2]p.R.Christian,C.George,monteCarloStatisticalmethods,Springer,newYork,2004

盈利模式概述篇6

分众传媒如何看待市场给出的估值?股东们减持股份,是否说明其对公司未来发展不再看好?公司未来将如何提高投资人对公司持股信心?就以上相关问题,记者向分众传媒致函,并得到公司比较认真的回应。

股价曾大起大落

分众传媒创办至今,不过十余年时间。2003年,一位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名叫江南春的青年创办了分众传媒。从此,这家以楼宇媒体(即电梯里自动展示广告的屏幕)为主要产品的公司,步入了快速发展期。2005年7月13日,分众传媒顶着“中国传媒第一股”的光环在纳斯达克上市。

但好景不长,2011年11月,浑水了一份有关分众传媒的研究报告,认为公司财务问题严重,这让分众传媒当天股价跌幅达66%。2012年,分众传媒完成了私有化,从纳斯达克退市。当时有分析认为,分众传媒之所以退出美国市场,遭浑水做空,是一大原因。

退出美国股市后,分众传媒迅速将在a股上市提上议程。2015年11月16日,七喜控股正式公布,分众传媒借壳重组方案获证监会通过,后者将成为首家从美股退市再登陆a股的公司。

实际上,早在年的9月初,分众传媒将借壳七喜控股的风声已传出,公司股价随即大涨,2015年9月2日至11月27日,两个多月时间内,股价从15.05元涨至62.34元。但很快,分众传媒大涨的趋势便逆转,2016年1月15日,分众传媒股价跌至31.15元,可以说在短短3个月的时间里,股价便经历了大起大落。此后,公司股价走势便每况愈下。

股价再未翻身,让分众传媒的市盈率大幅低于其他中概股。截至7月6日,分众传媒市盈率仅为23倍,而同属回归中概股的巨人网络为65倍,暴风集团高达237倍。

尽管市盈率低于其他回归的中概股兄弟,但在a股上市后,分众传媒市值仍获得大幅增长。目前,分众传媒的市值为1131亿元,2012年从美国退市时市值仅37亿美元,增长近4倍。

回应跨市场套利

中概股在中美两地的估值差,提供了市场套利,使得大批中概股受此鼓舞,纷纷欲私有化回归a股。对于为何回归a股,分众传媒也间接承认了a股估值吸引力的问题。

公司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回归a股的出发点和影响,其实都是回到投资人更了解分众模式的环境中。美股的投资人看不到分众的屏幕,也并没有一个可以对比参照的模式去了解。而a股市场的投资人更加了解、认可分众的模式,沟通也更加顺畅。”

相比于其他中概股,分众传媒并未享受到多高的跨市场估值差。对于回归a股后股价表现,公司似乎并不太满意。公司相关人士回应记者,“公司市值的增加主要靠得是业绩的增长,我们2017年的盈利预期为50亿元~56亿元。相比私有化时,2012年约合13亿元人民币的净利润,盈利也同样增长约4倍多。根据市盈率来看,事实上分众的估值并未提高很多。”

对于2016年以后,股价再未明显爬坡,如何评价目前市场给出的估值?分众传媒回答,公司的股价受资本市场诸多因素的影响,公司经营业绩长期以来均保持着稳定持续的增长,公司管理层将投入更多的精力保证公司主营业务的发展,回馈投资者。

遭大股东抛售

虽然股价长期不涨,与其他回归中概股市盈率差距大,但分众传媒大股东不知出于什么目的,今年以来不断抛售公司股票。

7月1日,分众传媒公告透露,自2017年2月14日至2017年6月29日间,公司第四大股东Giovannainvestment(HK)共减持超过两亿股股票,占公司总股本的2.4%。

对于该股东的减持,分众传媒在6月16日还公告提示,Giovannainvestment将在未来6个月内减持股票,减持比例不超过总股份6.77%。这意味着,其对分众传媒的减持将仍继续。

提示要减持分众传媒股票的不止一个大股东,同样在6月16日,占公司总股份7.41%,位列第二大股东的powerStar(HK)也提示,将在未来6个月内卖出公司股票。

就在分众传媒提示两位大股东将减持股票后,6月19日,公司股价下跌9.81%。但即便如此,撤出的股东仍套利丰厚。记者通过wind数据得知,自今年2月14日以来,Giovannainvestment(HK)断断续续的抛售,共套利超过262亿元,已超出分众传媒从美国退市时的市值。

盈利模式概述篇7

论文关键词: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研究现状

 

传统的理论和企业经营实践中的误区,使得我们对企业盈利模式认识不到位。难以有效地指导企业的发展战略,尤其是难以培育出有高盈利能力的企业。而这正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宗旨是相违背的。企业的盈利模式是在与竞争对手的角逐中,设计和实施的可为企业带来显著、持续利润的经营方式,是其特有的赖以盈利的商务结构及其对应的业务结构1。成功的盈利模式必须能够突出一个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独特性2。

上市公司是企业形态中的特殊群体。上市公司群体不仅对于促进建立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升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和重要的作用。这使得我们对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有关盈利模式的研究开始不断涌现。这些研究成果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对企业盈利模式以及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的相关研究进行汇总、梳理和分析,指出盈利模式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一、我国有关盈利模式研究概述

通过对“CnKi博硕士论文及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以“盈利模式”为检索关键字,在

文献标题中进行检索,检索出文献共计733篇上市公司,其中期刊论文622篇,博士论文0篇,硕士论文95篇,会议论文16篇。在检索结果里,搜寻有关上市公司的相关研究,只有3篇期刊论文,针对性研究文献非常少论文开题报告范例。(见表1)。

表1“盈利模式”相关文献检索情况

 

 

 

期刊论文

博士论文

硕士论文

会议论文

合计

盈利模式

622

95

16

733

上市公司盈利模式

盈利模式概述篇8

夏荔(1974),女,上海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现代金融研究中心讲师,管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跨国企业投资。

摘要:对会计数据的信息属性与计量发展的研究表明,尽管由传统会计原则所形成的会计数据给人们留下了过于主观的感觉,但在证券市场上仍发挥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显著作用,对于权益资本计价与公司估价而言,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坚持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原则。本文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在证券市场中对会计进行监督和管理的重要性。

关键词:会计信息;权益资本;会计选择

从理论上来说,在完善的市场条件下,股票价格应该围绕股票价值上下波动。除宏观因素外,市场上的投资者对股票价值的分析应依据公开的财务报表数据。然而很长时间以来,由于以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原则为代表的传统会计给人们留下了过于主观的感觉,使得证券市场中的投资者似乎逐渐对会计数据的作用和意义失去了信心,许多投资者都试图忽略会计数据的作用(尤其是权益资本的账面价值)而直接去把握股票的内在价值,这种行为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得尤其明显。那么在证券市场中由传统会计原则形成的数据果真失去了作用吗?本文通过对会计数据的信息属性与计量发展的研究表明,根据传统会计原则形成的会计数据信息在证券市场上仍发挥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显著作用,对于权益资本计价与公司估价而言,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如果能始终坚持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原则,将会有助于证券的市场价格收敛于内在价值,从而提高会计数据信息的有效性。本文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在证券市场中对会计进行监督和管理的重要性。

一、会计信息的属性:计量观、信息观和计价模型观

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计量观一直主导着会计理论研究,会计具有反映受托责任的职能,其主要特点是坚持权责发生制与配比原则。例如,R.瓦茨和J.齐默尔曼(1999)认为,收入和费用之所以应当被记录,是因为努力与成就应该恰当配合;报告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不会有恰当的配比,而权责发生制会计则可以做到这一点。因此,会计的语言实际上就是一种计量的语言,财务报表就是对特定主体资产、负债和权益的计量。从会计理论的发展进程来看,计量观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对FaSB许多准则的研究,如不引入计量观,就很难理解。譬如,即便有资料已清楚地表明其他信息已经包含了有关折旧费用信息,但FaSB仍不可能要求把折旧费用从净收益计量中剔除出去。因为计算净收益的收入和费用,并不是根据其它信息已经或者还没有预先释放为标准来列示的,而是依据配比原则和权责发生制进行计量的。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计量方法的产生和应用与市场条件密切相关,完善与完全是其两个基本条件。依据Beaver(1954)的解释,完善市场是指:(1)零交易成本;(2)没有赚取超常回报的特别优势或机会;(3)价格不随任何个人或企业的行为而改变。完全市场是指所有的商品都有相应的市场存在背景,在这个背景中的所有利益都可以通过市场价格来计量。但是,现实的市场总是不完善和不完全的,在不完善和不完全的市场中,几乎没有好的方法来定义何为“计量”。此时,估计市场价值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不幸的是,后者才是更接近于现实中的市场行为。这便构成计量观的最大弱点。此外,在众多的备选会计方法中,如何评价哪种方法是“最佳”,什么样的盈余是“理想的”,都会遇到很大障碍。因此,在实践过程中,人们便愈发强调盈余的经济性观念,以校正会计收益的缺憾。

计量观的缺失促使人们寻找新的价值观。上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以及证券价格和行为科学在财务会计研究中的运用,人们对会计信息属性的认识发生了改变,信息观这时成为理论界的主流。在信息观下,证券如普通股之所以具有价值,是因为它们具有投资者据以计价的某类属性,如对未来股利的要求权。而信息的作用就是改变投资者对这种属性的信念,进而影响股票价格。换言之,会计信息的作用就是改变对企业未来股利支付能力的信念。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公告第1号便反映了这种变化,它指出:“财务会计应当提供现在的、潜在的投资人和信贷人以及其他用户以评价预期现金流入的数量、时间和不确定性的有用信息。……由于投资人和信贷人的现金流量与企业的现金流量有关,所以,财务报表应当提供有助于投资人、信贷人和其他人士评价相关企业预期现金净流入的数量、时间和不确定性的信息”。

但同时,FaSB也强调:“以权责发生制会计为基础的有关企业盈余的信息,通常在表现企业当前和持续产生现金流量的能力方面,优于仅限于现金收入和付出方面的财务信息”。可见,信息观下的主流规范者仍然坚持权责发生制会计,只是在此基础上加强了对信息功能的认识。会计盈余与普通股股票价格之间的概念性关系可以通过引入三个关键链加以建立:(1)证券价格与未来股利链;(2)未来股利链与未来盈余链;(3)未来盈余链与现在盈余链。信息观形成的市场背景是不完善和不完全的市场。此时,财务会计信息被看作是混合在一起的价值相关信息的增量。为了降低广泛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人们试图利用会计数据――这个在会计规范和独立审计约束下的信息来源。这种不对称往往导致造成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也为会计选择中的机会主义提供了客观条件。

从90年代以来,人们发现股票价格不仅反映了信息,还反映了噪音交易者(noisetrader)的噪音,而且混沌分析、模糊数学等方法的导入,也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有效市场假说的怀疑。于是,在信息观基础上形成了另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计价模型观(Valuationmodelperspective)。在信息观下,研究的重点是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之间的影响关系,不考虑市场是怎样把信息转换到股票中去的。因为信息观主要假设的依据是市场对会计数据的反应是有效的,即股票价格能够反映公司价值。自然,人们便没有理由去探寻股票价格是如何形成的这种内在机制。而当有效市场假说受到怀疑时,人们也就有兴趣去探求新的方法,来揭示这种内在机制。这正是计价模型观形成的缘由。

计价模型观的建立主要应归功于ohlson(1990,1995)、Feltham和ohlson(1995,1997)等人的开创性研究。在他们提出的模型中,首次将权益资本价值与账面价值和未来盈利联系起来,从而确立了会计账面数字在决定权益资本价值中的直接作用,进一步揭示了会计选择对权益资本价值的影响,从一个完全崭新的角度展示了会计选择与权益资本价值之间内在的数量关系。

二、会计选择与权益资本价格波动:两种假说的分析

在实证会计理论被引入之前,国内外的会计学者大多是从规范研究的角度出发,来探讨盈余信息与股票价格、会计选择与股票价格波动之间的关系,并试图利用规范研究的成果去预测尚未观察到的会计选择行为。这种研究,促进了会计准则的规范化发展,有利于证券市场的监管和规范,但同时,也受到了新的理论和经验研究的挑战。上世纪50年代,莫迪利亚尼和米勒提出的mm理论模型,以及随后的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企业的资本结构并不影响企业价值。有效市场假说(emH)理论的发展及其经验检验的结果也表明,股票市场并不受到会计选择的系统性干扰,这些都与规范会计理论的基础相矛盾。这种矛盾,不仅促进了实证会计研究的发展,而且引发了证券市场会计研究的一大争论,即会计选择对股票价格是否存在影响,由此形成了无效应假说和机械性假说两大流派。

机械性假说认为,股票价格有规律地受到会计程序的干扰,并预言股票价格变化与那些特定的会计程序变化息息相关。这个假说来源于这样一个假设,即会计报告是有关某企业的信息的唯一来源,因而投资者使用会计盈利来评估该企业股票的价值。接受此观点的实务工作者和投资者认为,公司管理层会改变会计方法,籍此夸大报告盈余和公司股票价值。而市场则会“因会计方法变化而误入歧途”。早期的机械性假说被看作是有效市场假说、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无交易成本假设组成的联合假设的一个备选或竞争性的假说。它预计,不管会计变动对现金流量现值的影响如何,可增加盈利的会计变动必然伴随着正值的非正常股票盈利;而可减少盈利的会计变动则伴随着负值的非正常性盈利。

与机械性假说相对应,无效应假说是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以及无交易成本、无契约成本、无信息成本和无税收等假设相结合而形成的。依据有效市场假说,会计程序的变化不会引起股票价格的变化。换言之,无效应假说认为会计选择行为对股票价格没有作用效应。根据有效市场假说,在半强式有效市场中,人们不可能仅仅依赖一个公布的会计变动来获取超额报酬,伴随着会计变动的任何股票价格变化都是无偏的(意指股票价格变化反映了会计变动中隐含的公司未来价值的变化)。无效应假说正是这种观点的直接反映。

从本质上来说,有效市场假说是对证券市场效率的整体描述。证券市场效率可以划分为外在效率和内在效率(westandtinic,1976),前者指证券市场的资金分配效率,即市场上证券的价格能否根据有关信息做出及时、快速地反映。其判断标志有两个:一是市场价格能否自由地根据信息而变动;二是有关证券的信息能否充分披露和均匀分布,使每个投资者在同一时间内得到等质等量的信息。内在效率指市场交易者的营运效率,反映市场的组织功能和服务功能的效率。从国外的研究来看,对无效应假说的检验与对有效市场假说的检验是不同的,前者是对有效市场假说、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无交易成本、契约成本、信息成本等的联合假设的共同检验。因此,对无效应假说检验的失败并不意味着有效市场假说不成立,它可能是联合假设中某一个条件的不成立而导致的。

对机械性假说与无效应假说的争论和实证研究,推动了实证会计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应该看到,虽然坚持机械性假说的人相信市场会受到会计程序的规律性干扰,相信市场是无效的,但他们的信念并不意味着市场就是无效的。有效市场假说是一个描述总体市场特征的整体概念,它的成立并不要求所有人都相信市场是有效的。国内外对盈余报告有用性的实证研究表明,市场价格对盈余是有反应的。市场效率理论只是以能否获得超额收益为尺度来衡量这种反应的效率到底如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通过弱式或半强式有效的检验,恰恰说明市场对会计信息的反应程度,而不构成否定意义。

综上所述,由于会计信息包含有权益资本价值的特定信息,因此在一个有效的市场里,围绕价值波动的权益资本价格应该能够对盈余这一会计选择的最终后果做出反映。但现在的问题是,权益资本价值如何对不同类型的会计选择行为做出反映?

三、传统的权益资本计价模型

证券市场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及其存在的基本内涵,驱使许多投资者去试图建立自己的关于权益资本估价的逻辑模型,检验这些模型的基本特点将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费尔森―奥尔森模型(以下简称F-o模型)。

1.资产基础的计价模型

这是一种最直观的基于计量观的计价模型。在该模型中,权益资本的价值等于各项资产的价值减去各项负债的价值。从理论上说,如果公司的各项资产和负债能以恰当的计价方式,如公允市价来计价并且完整地反映所有经济资源的价值,那么公司价值就等于股东权益的账面价值。但遗憾的是,由于下述两个原因,使得该模型在实际中的应用大打折扣:(1)某些资产、负债项目并没有在报表中充分揭示,存在许多表外资源与义务;(2)各项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真实价值之间存在相当差距,而评估和调整其公允价值带有很大的主观性。

通常,对流动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相对容易确定,但对长期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合理估价则非常困难。而且,在持续经营的假设下,各项经济资源的合成效应使公司的整体价值产生溢价(或折价),形成所谓的商誉。商誉的存在,使得公司价值的计量与其整体资产所能产生的未来收益(现金流量)密切相关。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人们把目光投向了计量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计价模型。

2.未来报酬贴现的计价模型

未来报酬贴现的计价模型来源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实质上是对Fisher完全确定模型的概括。依据Fisher模型,假设在完善的市场上,一家公司的市场价值可以看作是这家公司未来报酬(现金流入)的贴现值(R.瓦茨、J.齐默尔曼,1999),用公式表示,就是式(1):

V0=tt=1[Ct∏tτ=1(1+rτ)](1)

其中:V0表示当前的公司价值;rτ表示期间τ(即从t-1到t)的市场报酬率;Ct表示在时期t的净现金流量;t代表经营年限。

而不确定条件下多期间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为式(2):

V0=tt=1[e(Ct)/(1+e(rτ))t](2)

其中,e(Ct)和e(rτ)分别表示期间t的预期报酬(预期现金流量)和预期报酬率。在持续经营假设下,可以发现,公式(1)与(2)完全类似。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Fisher完全确定模型只有一个利率或报酬率(即社会平均利润率),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却存在多个预期报酬率,即每种风险水平都有对应的预期报酬率。

对上述模型的应用研究集中在两点上:一是预期未来报酬e(Ct)的确定;二是对预期报酬率e(rτ)的确定。后者主要涉及风险评估问题,在实务中主要有三个标准:(1)社会平均利润率,即利率;(2)预期投资报酬率;(3)企业的资本成本。在此基础上,加以风险调整得到贴现率。

对未来预期报酬的确定,目前流行的主要有三种形式,即股利、自由现金流和净收益。一般认为,当投资者永久持有公司股票时,股票的价值等于将来各期所能获得的股利的资本化价值。而公司各期股利的支付水平最终取决于公司的盈利水平,这样,人们就产生了使用净收益代替股利的想法。但是,盈利水平和股利政策都可能受到有关利益关系人特别是管理层的操纵,同时,对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原则的怀疑,也加深了对使用净收益来评价权益资本价值的疑虑。因而,现金流折现法成为现实实用乃至教学中应用得最广泛的方法,典型的估价教材都是从财务报表的发生项目“倒推”出现金流来进行计价的。人们主观地认为,自由现金流量模型的运用可以消除股利、净收益基础模型运用时所依据的会计方法和程序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对权责发生制下的会计利润与自由现金流量(或现金收付制下的现金流量)在权益资本计价中的效果比较问题,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论。其实无论哪种方法,从纯粹运用模型的角度来看,都面临两个问题,即未来报酬预测的准确性问题和未来确定期限的长短问题。传统的确定未来现金流量的方法,是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对账面净收益加以调整而得到的,因此在第一个问题上,净收益法与自由现金流的方法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在紧接下来的讨论中,我们还将看到,即使不是通过调整而是现金收付制下得到的现金流量信息,其效果也不比权责发生制的要好)。这样,比较的问题就集中于未来期限确定的长短上来。penman和Sougiannis(1997)的研究表明,股利法、现金流量法及净收益法在未来回报被预测到“无限远”时是等价的。相比而言,净收益法能够使“未来前移”,从而在一个较短期限内(5-8年)更有效地确定权益资本的价值。其原因是,权责发生制考虑了未来事项对现在的影响,能为折现现金流估价提供校正。

使用现金流折现法的另一个思路是不采用权责发生制,而是采用现金收付制来计算未来现金流量。Dechow(1994)认为,如果企业在一个较稳定的经营环境里,从事相对稳定的经营活动,没有金额较大的投资或类似活动,那么,权责发生制与现金收付制之间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异。但当上述条件不成立时,现金收付制就带来一些时间上或配比上的问题,比如本期的现金收入可能来自上期的活动,尤其是一些期限较长的投资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收支的时间性差异,就显得更明显。而权责发生制所坚持的配比原则,就能够减轻上述矛盾。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它比现金收付制能更好地反映企业业绩。同时,她的实证研究表明,那些批评权责发生制信息不相关的指责是没有根据的,目前市场上对权责发生制信息的重视程度超过了现金流动信息。

此外,ohlson(1995)等的实证研究也肯定了历史成本原则在公司估价方面的重要意义和合理性。所有这一切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基于传统会计的账面数字来评价权益资本价值是可行和合理的。

四、最新进展:费尔森―奥尔森盈余计价模型

(一)净剩余关系与超常收益

F-o模型不同于传统计价模型的地方,在于它的出发点不同。F-o模型是从所谓的净剩余关系(theCleanSurplusRelation,简称CSR)出发推导出来的。CSR关系认为,权益的期末账面价值等于期初余额加上盈余减去已分配股利(这里,权益资本和股利都是一个综合概念,比如权益中可能包括一些利得和损失,而股利则包括追加的股本发行额等),可用公式表示为式(3):

Bt=Bt-1+et-Dt(3)

其中:Bt,Bt-1分别表示期末和期初权益的账面价值,et代表t期的盈余,Dt代表股利(本节后面的讨论中,将延用这几个变量的含义)。

与此同时,F-o模型还运用了超常收益的概念。具体而言,超常收益是指超过预期“正常”盈余的预期净收益。预期正常收益被定义为期初权益账面价值乘以预期正常报酬率。换言之,正常盈余是在权益回报率等于权益资本成本的情形下可以预期的收益。超常收益eta可用公式表示为式(4):

eta=(R0et-rt)×Bt-1(4)

其中:R0et表示权益资本报酬率,rt为权益资本成本。

上式表明,当权益资本报酬率等于其权益资本成本时(R0et=rt),超常收益eta=0,表明公司市场价值等于其账面价值;如果R0et大于(或小于)rt时,市场价值高于(或低于)账面价值。可见,F-o模型通过超常收益的概念,综合了导致权益资本市场价值和账面价值差异的各种因素,而这些因素源于公司成长性、管理水平及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和采用的会计方法和程序的组合。也就是说,F-o模型能够描述基于资产的计价模型所不能描述的经济商誉、无形资产的价值等众多因素,同时又使用了会计数据,避免了现金流分析的诸多不便。

(二)F-o模型的推导

F-o模型是从权益资本计价的股利模型推导出来的。在完善的市场里,公司权益资本计价的股利模型是式(5):Vt=pt=tj=t+1R-1tje(Dj/yt)+R-1tt(Vt)(5)

其中:Rtj=∏ji=t+1(1+ri-1),e(Dj/yt)表示在信息集yt(t时)条件下期望的股利分配,即条件期望。其实,Rtj和Vt也是yt下的条件期望,为简便计未标明,pt是现值。

在上式的基础上,依据净剩余关系(CSR),可以推导出在{t+1,t+2,...,t}期间内,存在这样的关系式(6):pt=tj=t+1R-1tje[(ej-rj-1Bj-1)/yt]+R-1tt(Vt-Bt)+Bt(6)

式(6)是F-o模型的一般化公式,它表明权益的市场价值等于当期的账面价值Bt加上未来每期超常收益e(ej-rj-1Bj-1)的现值,再加上预测期末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

假如t=0,对于所有的j=1,2,...,t,都有rj=r,并且Vt=Bt(即最终市场均衡条件下,超常盈余为零,市场价值等于账面价值),则有更一般化的公式(7):

V0=p0=B0+tj=1(1+r)-j(ej-rBj-1)(7)

这就是F-o模型的一般形式。考虑到权益资本报酬率,则上式也可写成式(8):

V0=B0+tj=1(1+r)-j(Roej-r)Bj-1(8)

从上述的F-o模型可以看出,如果公司的超常盈利能力(即权益资本报酬率大于权益资本成本)越强、能获取超常收益的时间越长或是能获取超常收益的净资产越多,则公司价值就越高,反之则越低;如果权益资本成本越高,则公司价值就越低,反之则越高。

(三)对F-o模型的分析和评价

1.权益资本账面价值在F-o模型中的作用

未来报酬折现的计价模型中,由于公司价值的计量全部取决于未来现金流量的预计,使得计价结果的准确性大打折扣。另外,完全将公司净资产值弃之不顾,也使该模型受到许多批评。相比而言,在F-o模型中,不仅考虑了期初权益资本价值,并且由于其所占比重较大,从而降低了对未来超常收益预计的不准确导致的偏差。按照权责发生制会计,资产本质上是以其能够带来的未来经济收益来计量的,而公司账面价值正是这些未来收益的计量结果。F-o模型利用了权责发生制会计的这种计量技术,同时关注内在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差异,即超常收益的资本化,从而不仅缩短了预测的时间,也提高了计量的准确性。

2.超常收益及其来源

前面已经提到,超常收益的概念是对导致市场价值和内在价值不同的综合因素的体现。超常收益主要来源于:(1)对投资产生正的净现值(npV)能力的追求;(2)延迟确认成本和费用;(3)一些导致账面价值不等于经济盈余的会计方法和程序的运用;(4)其他可能导致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不同的经济因素,如管理水平、产品的优势、市场形象和占有率等。稳健主义虽然可能在当期低计了资产和盈利,但只要企业保持实际盈利能力,那么在未来就会得到超常盈余,从而影响权益资本的价值。在F-o模型中,综合考虑了上述因素,并加以了计量。

3.会计选择的影响

在F-o模型运用时,只要净剩余关系(CSR)(虽然净剩余关系假设的严格程度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一般认为它符合按照传统会计原则处理得到的会计数据)得到维持,就可以适用于任何会计准则。导致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权责发生制会计的自我修正性。比如,假使某种例外的会计方法在本期确认其它方法所不予确认的某些盈利,则其账面价值将由此而增加。相应地,在以后各期内,较高的权益资本账面价值导致所要求的正常盈利(rBt-1)增加,从而未来的超常盈余相应降低,并与高估的账面价值正好抵消。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会计选择下的不同盈利数据对公司价值便会产生相同的结果。但是,上述讨论并不意味着会计选择与权益资本计价无关。恰恰相反,它要求企业更好地遵循一贯性的会计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公司的市场价值趋近于内在价值。

4.有效合理的公司估价手段

传统的未来报酬贴现模型中,由于涉及将来无限时间的预计及准确性问题,大大限制了其实用性。根据经济学原理,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竞争因素将使所有公司的非正常利润趋于零。penman和Sougiannis(1997)的实证研究表明,在较长时间里(通常为5年),所有不同组合的Roe收敛于一个接近于平均的Roe水平。非正常盈利的收敛性,使得F-o模型在一个较短期间里就能准确地估计公司价值,这种实用性对于促进理性投资,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相比于传统的计价模型,F-o模型还具有内在概念上的理论优势。F-o模型虽然由股利模型推导出来,但本质上关注的是公司盈利而不是股利,即价值是财富的创造过程而不是分配过程。由F-o模型还可以直接看到,决定公司价值的价值动因是:超常收益、净资产账面价值以及它们的成长性、持续能力。这更符合经济学的基本常识,有利于扭转证券市场上对公司价值的投机性认识。

5.F-o模型的不足

F-o模型的不足之处主要集中在三点:(1)公式中的r假设是固定不变的,没有考虑风险因素和企业收益状况的变化,这不符合实际经济环境;(2)计算公司价值需要预测未来5-8年左右的会计利润(奥尔森本人认为可以采用外推法计算得到);(3)未来期间里,假设发生较大的资产重组事件,严重影响净资产的构成和质量时,应该如何使用该模型?事实上,这同时也构成了未来不断完善F-o模型的努力方向。

五、结束语

很长时间以来,证券市场中的投资者似乎逐渐对会计数据的作用和意义失去了信心。由于以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原则为代表的传统会计给人们留下了过于主观的感觉,使得会计选择成为操纵利润的主要罪魁。同时,有效市场假说给人们的初步印象,以及资产计价的未来现金流贴现模型的广泛运用,都促使人们试图略过会计数据(尤其是权益资本的账面价值)去把握股票的内在价值。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最新成果表明,传统会计原则形成的会计数据信息在证券市场上发挥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显著作用,对于权益资本计价或者说公司估价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坚持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原则,有助于证券的市场价格收敛于内在价值,而稳健的、一贯的会计选择行为能够加速这种收敛。

基于会计账面数据的权益资本计价模型的确立和不断完善,有助于我们重新树立对传统会计的信心,明确证券市场监管中会计监督和管理的重要性,也有助于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阐释股票的投资价值,引导理性投资。但对我们来说,规范证券市场行为、完善市场制度建设,向市场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数据,才是我们建设的根本。

参考文献:

R.瓦茨,J.齐默尔曼著.1999.实证会计理论[m].黄世忠,陈少华等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9-11.

BeaVeR.1954.alternativeaccountingmeasuresaspredictorsoffailure[J].theaccountingReview,January:113-122.

FaSB.1978.objectiveoffinancialreportingbybusinessenterprises[R].SFaCno.1.

DeCHowp.1994.accountingearningsandcashflowsasmeasuresoffirmperformance:theroleofaccountingaccrual[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July:51-89.

FeLtHamGa,oHLSonJa.1997.Residualearningsvaluationwithriskandstochasticinterestrates[J].theaccountingReview,april:162-173.

FeLtHamGa,oHLSonJa.1995.Valuationandcleansurplusaccountingforoperatingandfinancialactivities[J].ContemporaryaccountingResearch,Spring:456-489.

oHLSonJa.1990.asynthesisofsecurityvaluationtheoryandtheroleofdividends,cashflowsandearnings[J].ContemporaryaccountingResearch,Spring:523-540.

oHLSonJa.1995.earnings,bookvaluationanddividendsinsecurityvaluation[J].ContemporaryaccountingResearch,Spring:661-687.

penmanS,SoUGianniSt.1997.acomparisonofdividend,cashFlows,andearningsapproachestoequityvaluation[J].ContemporaryaccountingResearch,Fall:91-112.

盈利模式概述篇9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影响因素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内资本市场愈演愈烈的盈余管理现象的不断发生,引起了社会公众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广泛关注。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日渐发展和成熟,许多国外发达国家曾经出现过的会计问题不可避免地将在中国重现。盈余管理是西方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我国资本市场同样存在盈余管理这一现象已引起我国会计学界和经济学界的关注。

二、盈余管理的概念

国外研究者关于盈余管理的概念比较典型的是以美国会计学者斯科特(Scott)为代表,他在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认为,盈余管理是“在Gap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即认为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并产生经济后果的体现。

国内许多会计学者围绕国外观点,形成了不同的新的关于盈余管理的概念。孙铮、王跃堂(1999)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利用会计管制的弹性操纵会计数据的合法行为。刘峰(2001)认为,盈余管理是在符合相关会计法律、法规、制度的大前提下,对现行制度所存在的漏洞最大限度地利用。魏明海认为,盈余管理必然会同时涉及经济收益和会计数据的信号作用问题,从“信息观”的角度看待盈余管理更有意义。

三、盈余管理的动机

概括起来,盈余管理的动机有契约动因、资本市场动因和监管动因三类。

1.契约动因

刘睿智(2009)在分析中国上市公司高管年薪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时发现:操纵性应计利润对上市公司高管年薪存在显着影响。而葛晓舰等发现盈余管理的又一契约动因是在大多数报酬契约中把净收益额作为单一的评价指标。第三个诱发契约动因是债务契约。

2.资本市场动因

资本市场动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股票首发的盈余管理;配股过程中的盈余管理;避亏动机而进行的盈余管理。(1)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动机。为取得上市资格,企业有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2)配股动机。为达到规定的配股“及格线”,一些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调整净资产收益率水平。(3)避亏动机。经理人有避免亏损和盈利下降的动机。

3.监管动机

对上市公司的一些监管政策与其报告收益相联系。Chen和Yuan(2001)研究结果发现,很多的上市公司为了达到这一利润指标而利用了盈余管理手段。

四、盈余管理的手段

1.构造真实交易或事项

关联方交易及资金占用关联交易时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一种主要手段(陈晓等,2004)。孟焰、张秀梅(2006)建立了模型并实证检验了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盈余管理与关联方利益转移的关系,发现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的目的和结果是关联方从上市公司转移利益。

2.资产重组或债务重组

资产重组活动不仅是亏损上市公司扭亏为盈的主要手段,也是国企为改制上市达标而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薛爽在2005年的实证结果表明,亏损的上市公司在扭亏年度约有一半会通过进行影响“线下项目”的交易安排,如资产重组、债务重组等,来达到扭亏为盈的目的。

4.利用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

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将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会对企业的经营业绩产生直接的影响。吴水澎等(2004)通过对上市公司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经常利用资产减值政策和公允价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

5.获取地方政府补贴

地方政府为了体现政绩或带动当地经济,往往会对上市公司提供补贴。薛爽在2005的研究发现,亏损的上市公司在扭亏年度,有6%需靠政府补贴来弥补亏损的。此外,我国上市公司在盈余管理手段存在偏好顺序:补贴收入、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

五、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

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从企业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治理环境两个方面来论述。

首先,从外部环境来看。企业会计准则以及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的完善会制约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比如,外部法律环境会显著影响企业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迫使企业选择更为隐蔽的盈余管理方式。同时,审计等监管部门对经济活动的监督,会制约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

另一方面,在公司内部治理方面,主要是指董事会特征以及薪酬制度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董事会对公司的经营治理负有监管责任,公司董事会的规模和结构都会对监管效率产生影响。李延喜等(2007)的研究结果表明,较大规模的董事会能够抑制盈余管理的发生。Bushee在1998年的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强度会产生显著的制约影响。薪酬制度也会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杜兴强,周泽将(2010)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总计利润与高管薪酬正相关,说明高管有为提高自身的薪酬而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六、结论与启示

在对国内外有关盈余管理的文献做了一个全面详细的阐述后,可以发现国外对盈余管理的研究比较成熟,发现了资本市场盈余管理的动机,影响因素等,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我国对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内容较为具体,主要集中在融资过程中和亏损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上。

参考文献:

[1]毛洪涛、阮益飞《我国盈余管理文献综述》,财会通讯2009年15期

盈利模式概述篇10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发展

非营利组织的发展顺应了当今世界的潮流,在我国,各种非营利组织已经承担了大量的社会职能,成为政府与市场以外,整合社会资源的一支不可或缺力量,由于其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性,若要更好的促进其生存发展,我们就必然要探究其内部组织的管理,特别是经济管理情况,这样我们在进行非盈利组织会计的发现现状及发展前景的时候就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1非营利组织会计概述

1.1非营利组织的定义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营运组织,我们可以根据国际会计理论界公认的,会计准则委员会明确提出的标准来看,但凡有以下特征的,都属于非盈利组织机构:①供应者提供的各种资金、财产既不指望返还,也不期望取得回报。②对外出售商品或提供服务不以营利作为目的。③不存在可以出售、转让、赎卖或一旦清算可以分享一份资产的所有者利益。

不以营利为目的,财务供应方不索求回报,其剩余资金、财产不存在明确的所有者权益的单位,我们定义为非盈利组织。在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非盈利组织有三种预算管理模式,即全额、差额以及自收自支三种管理模式。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已经得到完善,非盈利组织逐步走向市场,国家对非盈利组织的管理已逐步由行政管理转向宏观调控的间接管理。

目前,我国施行全额预算管理模式的非盈利组织化正在向差额预算管理模式的非盈利组织转变,而差额预算管理的盈利组织正在向自收自支预算管理模式的非盈利组织转变,而有条件靠自收自支运营的非营利组织已逐步过渡到企业化管理。

1.2非营利组织会计概述近年,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等非营利组织的数量逐年增加并且经营状态良好。这与该组织的会计管理息息相关,非营利组织会计是用于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该组织财务状况及受托责任的一种会计。它与企业会计在基础理论方面大致相同,但在组织目标和业绩考核等方面有所不同。

我们通过非盈利组织会计核算出来的数据,有利于管理当局了解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改善组织管理,提高管理水平,使各项经济业务处理有章可循;有利于审计人员诊断出组织会计核算缺点,促进其改正,提高公信度;有利于加强非营利组织会计控制,提高会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发挥,提高会计管理水平。

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的目标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即会计信息必须符合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还要满足预算管理方面有关的单位财务状况以及收支情况的需要,这样有利于单位内部的管理。

我国现存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很大一部分单位都存有西方政府的会计行政政策,有的甚至相同,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借助外国经验并且结合我国的非盈利组织的实际情况,我们能看出我国的非盈利组织会计目标可以大体分为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具体化分析:①将非营利组织单位资产、负债的规模、构成、流动性、组织偿债能力,净资产的规模、构成及其变动情况方面的信息,向社会信息使用者反映。②将非营利组织单位收入、支出及支出差额的形成、数额方面信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并评价收支情况及业务活动的效率。③将非营利组织单位的现金流入、流出及其增减变动净额方面的信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进而帮助他们预计现金流量前景和持续运作的能力。④将非营利组织单位净资产及其变动情况、对出资和捐资使用情况的专门信息向出资人和捐资人提供,以助于他们作出是否继续出资或捐资的决策和评价净资产的保全情况、持续服务的能力以及经营责任的履行情况。⑤将非营利组织单位预算与计划、业务活动种类、规模及发展情况的信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以利于会计信息者评价业务活动的成绩和进行社会、经济的决策分析。

2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现状及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30年间,伴随着许多知名公益事业的发展,中国非营利组织也获得了迅速发展。其会计核算也随之日益成熟,但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2.1缺乏资金监管机制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非盈利组织缺乏科学会计监管机制,内部财务经营管理状况也不是很理想,体制、机制也相对不健全,再加上缺乏自律能力,致使一些机构出现偷税漏税、私分钱财等行为,甚至一些机构出现私吞财务等事件,严重损害了内部核算管理的公信度。

2.2资金渠道狭窄非盈利组织因为没有政府的强制性与课税权,因此不能获得丰厚的利润,只能依靠社会的捐助与政府的拨款进行活动的开展。现阶段由于非盈利组织不能够独立谋求自身的发展,因此需要漫长的发展过程,甚至出现停滞,所以即便是会计核算业务也多半简单,预算、决算也大都容易,有再高的会计核算水准也只是“巧妇无米”。

2.3会计独立性较差由于体制机制等局限性,非营利组织依赖政府的“毛病”不可能在很短时间内改掉。政府在处理与非营利组织关系时也仍然坚持沿用旧有的思维模式进行管理,认定非盈利组织从属于政府。因此大量的非盈利组织的领导,都是由政府进行委任,编制也由政府核定,大部分人员也由政府进行监管,资金的来源也自然出自政府财政拨款,俨然成为了政府的下属部门。这样的结果就会对核算的独立性造成一定的影响。

2.4专业财务人员素质不高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工作人员主要有三类,一是专职人员,二是兼职人员,三是临时工或志愿者。目前,非营利组织专职人员的规模一般都不是很大,兼职人员与志愿者的比例也不乐观,财务专职人员更是不多,这说明大部分的非营利组织的规模都不大,使用的专业人员较少,而且很多人的业务能力也不强。很多非营利组织面临着难以吸引或留住财务人才的问题。在决大多数自上而下的非营利组织中,基本的财务工作人员几乎都来自政府机构,其中有许多是从一线退下来的离退休人员返聘上去的,在很多自下而上的非营利组织中,没有或几乎没有固定的人才渠道,定员和编制都极为有限,主要依靠志愿者进行财务核算。中国现行的人事制度上的壁垒限制了优秀人才进入非营利组织,使得其发展特别是财务核算前景令人堪忧。

3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发展建议

3.1遵守真实性原则加强建设公信力

3.1.1通过建立、完善法律法规的形式,对一般公司、企业进行强制性的非盈利组织定期披露各项财务信息的手段,使非营利组织能自觉公开财务信息。对财务信息进一步细化,做到让组织有能力以最低成本披露最重要信息。由政府渠道牵头作用,统一的对非盈利组织进行财务信息报告,以此来方便社会公众查阅。

3.1.2加强会计核算监督管理。监管是确保信息可靠、透明的有效措施。其监管是全面的深入的,因此需要加强领导部门、会计、审计部门的监督。更要加强媒体等第三方的监督,许多事情已经充分说明媒体监督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还要加强第三方评估,引入社会中介的专业力量,强化对非营利组织财务信息的审计。从而建立良好的公信力,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

3.2加强非营利组织会计的财务资金运营的管理我国的非盈利组织机构按照国家的规定,只需要交纳经营结余部分的所得税即可,其余的收入均可免税。所以财务核算的重点在于收入与支出费用的管理。建立与完善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制度及财务预警体系,引入财务预警指标测度,迅速察觉并调整管理信息系统就变得十分重要。一是设计财务预警的监测指标,二是规定财务监测指标的预警值,然后计算各指标的预警指数,三是在规定监测指标权重的前提下,计算财务预警指数,加强收入费用分配与管理。

一方面是收入分配。在组织经济管理中,收入分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否保证收入分配的效率,决定了组织管理的有效性。收入管理时还应处理好自创与外来收入之间的矛盾,这样既能解决非盈利组织资金不足的情况,又能充分利用法律和政策的优惠渠道进行改革。但是由于非盈利组织的收入是为实现社会上的闲散资金,便于整体管理,因此地位不容忽视。

另一方面是支出管理。非营利组织的支出是用于其生存发展和开展业务活动的血液,以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而发生的资金耗费,会使其服务潜力凸显。要确保其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财务管理的科学性,支出费用的管理是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另一个重点。

3.3逐步转向以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现有的非营利组织,对一些业务偏向于采用收付实现制,最主要的是非盈利组织的改革是逐步走向市场的经济活动也逐步向企业靠拢。因此,非盈利组织的会计制度也开始发生转变。但作为我国现阶段的非盈利组织的性质,不能够马上进入采用权责发生制,而是先用收付实现制进行补充。在经济社会发展下,非营利组织会计确认基础要提供具有一定信息质量的财务信息,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客观评价政府及事业单位的受托责任,以实现预算会计目标。近年我国非营利组织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会计核算制度也由收付实现制逐渐转向权责发生制。

3.4吸引会计人才并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为了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就需要加强对财务会计人员特别是高级财务会计人员的知识培训,使其真正做到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不断提高其业务操作水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能力。其次,就是要提升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因为其特有的职业性质需要会计人员具备很高的道德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服务。

4总结

当下,我们正处在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新时代,也正逢我国改革发展的攻坚期与深水期,非营利组织也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对非营利组织会计的研究发现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所遇到了各种问题和困难是阻碍组织向前发展的羁绊。所以一定要解决好非营利机构会计方面的种种问题,这还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从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中继续努力钻研,这样我们才能有足够的信念去期待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更健全,核算更精确,管理更科学!

参考文献:

[1]冯君.浅谈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J].财经界,2009(12).

[2]崔国平.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经济,2011(19).

[3]孙新章.试论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J].市场周刊,2011(5).

[4]徐爱君.非营利组织会计规范体系构建探讨[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03).

[5]任然,蒲茂源,杨达.浅谈非营利组织会计[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05).

[6]王凤涛.试对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若干问题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1(10).

[7]赵杰.非营利组织会计问题研究[J].中国农业会计,2012(01).

[8]陈小利,刘莉莉.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监管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05).

[9]尹修.关于加强非营利组织会计监管问题研究[J].现代商业,20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