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实施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30:16

传统村落实施方案篇1

江西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全文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传统村落,继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建设美丽乡村,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传统村落的保护,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传统村落,是指形成较早,拥有较为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具有地域文化特色或者传统风貌的村落。

第四条 传统村落的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整体保护、抢救优先、活态传承、合理利用、兼顾发展、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

传统村落保护应当注重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坚持保护与改善村(居)民生产生活相结合,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传统村落保护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根据实际安排保护发展资金。

省、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依照有关规定统筹整合各类财政资金,用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传统建筑保护等工作。

鼓励、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传统村落保护项目提供信贷支持。

第六条 县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应当建立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协调机制,统筹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各项工作。

第七条 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全省传统村落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城乡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传统村落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文物)、发展改革、旅游、财政、环保、国土、林业、农业、公安、民族宗教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传统村落保护相关工作。

第八条 传统村落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传统村落的日常管理,履行以下职责:

(一)配合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与实施;

(二)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实施方案,组织实施保护发展项目;

(三)协助落实消防安全、白蚁防治责任;

(四)依法制止违反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行为;

(五)指导、督促村(居)民委员会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

第九条 传统村落所在地村(居)民委员会具体做好以下工作:

(一)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和宣传工作;

(二)依法组织村(居)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将传统村落保护事项纳入村规民约,引导村(居)民按照传统村落保护要求,保护文物古迹,合理使用传统建筑;

(三)对有损毁危险的传统建筑进行登记,并及时向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

(四)收集、保护已经坍塌、散落的传统建筑的构件,并及时向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

(五)协助落实消防安全、白蚁防治责任;

(六)对违反传统村落保护规定和要求的行为,进行劝阻制止,并及时向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采取以奖代补、民办公助、风险补助等措施,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传统村落保护。

鼓励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以捐赠、认领、租赁、投资、提供技术服务等方式,参与传统村落保护。

第十一条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应当调动原住村(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保障原住村(居)民的合法权益,不影响原住村(居)民的生产生活。

第二章 申报认定和规划编制

第十二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村落,经村(居)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可以申报江西传统村落:

(一)传统建筑集中连片分布或者总量超过村庄建筑总量的三分之一,较完整体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

(二)村落选址具有传统特色和地方代表性,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与维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反映特定历史文化背景;

(三)村落格局鲜明且保存良好,体现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

(四)拥有较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民族或者地域特色鲜明,传承形式良好。

第十三条 申报江西传统村落,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历史沿革、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说明;

(二)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现状;

(三)保护范围;

(四)不可移动文物、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清单及照片;

(五)村(居)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同意申报的意见;

(六)保护情况、保护目标和保护要求。

第十四条 申报江西传统村落,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由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文化(文物)等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评估论证,提出审查意见,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江西传统村落经批准后,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自批准之日起二十日内向社会公布。

江西传统村落的评审认定程序和评价指标体系,由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文化(文物)主管部门制定。

申报中国传统村落,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与条件,从已批准公布的江西传统村落名录中推荐。

第十五条 传统村落批准公布后,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自批准公布之日起一年内,组织编制完成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六条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具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保护原则、保护内容和保护范围;

(二)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

(三)保护措施和建设控制要求;

(四)保护规划分期实施方案及近期保护项目;

(五)传统格局、不可移动文物、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的分类保护要求及措施;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传播要求;

(七)村落发展定位及发展途径;

(八)村落人居环境规划。

第十七条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相衔接,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合理安排村民住宅建设用地。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应当与村庄规划的规划范围、基本内容等相衔接。

第十八条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报送审批前,应当经村(居)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并通过论证会等方式征求专家意见。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有关情况作为报送审批材料。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报送审批前,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保护发展规划草案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三十日。

第十九条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经批准后,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自批准之日起二十日内向社会公布,并报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备案。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传统村落的公共场所设置展示牌,公示本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经依法批准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不得擅自修改。有下列情形之一确需修改的,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原制定程序编制、报批、公布和备案:

(一)保护范围内的历史文化遗产、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

(二)传统村落发展定位、发展途径发生变更的;

(三)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评估论证需调整的;

(四)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批准机关认为应当修改的其他情形。

第三章 保护与利用

第二十条 传统村落应当整体保护,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

第二十一条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应当注重传统文化的延续性,保护传统村落内承载历史记忆、农耕文明的各类载体,传承传统习俗和传统技艺。

第二十二条 传统村落保护范围内的不可移动文物、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应当区分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实行分类保护。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传统村落普查工作,登记传统村落的数量、种类、分布、现状等情况,建立传统村落保护管理信息系统,按照一村一档的要求制作传统村落档案,明确保护内容和实施步骤等。

第二十四条 对传统村落保护范围内的建设活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按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要求,依法核发规划许可证。

第二十五条 在传统村落保护范围内禁止进行下列违反保护发展规划的活动:

(一)开山、采石、取土、开矿、毁林开荒、填湖造地等破坏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活动;

(二)占用保护发展规划确定保留的园林绿地、河湖水域、塔桥亭阁、堤坝涵洞、道路等;

(三)修建生产或者储存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的工厂、仓库等;

(四)其他违反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活动。

第二十六条 除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以外,在传统村落核心保护区禁止新建、扩建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

第二十七条 在传统村落建设控制地带新建、改建、扩建房屋的,其色调、体量、高度、形式等应当与整体风貌相协调,且不影响传统村落核心保护区轮廓线和主要视线走廊。

对与传统村落整体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物、构筑物可以通过补助、奖励等方式,选择有代表性的实施示范改造;由各级人民政府或者村(居)民委员会组织实施示范改造的,建筑物、构筑物所有人或者使用人应当予以配合。

传统村落保护范围内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的维护修缮,应当遵循修旧如初的原则,采用传统技术、传统材料,并在传统村落保护专家的指导下由传统工匠施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培训传统工匠,不断提高传统工匠的技术水平。

第二十八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传统村落主要出入口设置标志牌。标志牌应当自保护发展规划批准之日起九十日内设置完毕。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设置、移动、涂改或者损毁标志牌。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完善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

第三十条 传统村落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配备专门保洁人员,配置垃圾收运设施,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

第三十一条 传统村落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开展农村污水治理和农村河道综合治理,保护和修复水塘、水井、沟渠等设施,完善污水收集管网,建设集中式或者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

第三十二条 传统村落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传统村落防火安全和白蚁防治保障方案,并征求县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建设主管部门以及文化(文物)主管部门、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的意见,报县级人民政府备案。

传统村落核心保护区的消防安全布局、消防水源、消防通道等,应当按照有关的消防技术标准和规范设置,并配备火灾报警、初起火灾扑救等消防设施。确因传统村落的保护需要,无法按照标准和规范设置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会同同级城乡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制定相应的防火安全保障方案,并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传统村落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村(居)民委员会应当落实各项防火安全保障措施,建立专职或者志愿消防队伍,定期组织开展防火巡查和检查、火灾隐患整改、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培训、灭火和应急疏散演练等。

第三十三条 传统村落中,具有历史、文化、科学、艺术、教育价值,未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可以认定为传统建筑:

(一)建筑类型、空间、样式、施工工艺和工程技术等具有建筑艺术特色或者科学研究价值的;

(二)反映本地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宗祠、书院、寺观、民居等;

(三)在产业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坊、商铺、厂房和仓库等;

(四)名人故居、旧居、纪念地以及具有历史事件纪念意义的。

第三十四条 县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传统村落内传统建筑的普查,编制传统建筑名录,并征求利害关系人和专家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县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对传统建筑设置保护标志,建立传统建筑档案,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备案;对濒危传统建筑,应当组织编制抢救修缮计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实施。

自筹资金修缮传统建筑且不改变传统风貌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给予补助。

第三十五条 传统建筑的保护性利用应当与其历史价值、内部结构相适应,不得擅自改变传统建筑主体结构和外观,不得危害传统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安全。

第三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纳入本级旅游发展规划。

鼓励、支持对传统村落内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在传统村落设立摄影绘画、乡村体验游、农业生态游、文化创意产业等基地。

对传统建筑可以进行保护性利用。鼓励在符合消防安全的前提下,利用传统建筑开设博物馆、陈列馆、纪念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展示场所和传统作坊、传统商铺、民宿等,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展示。

第三十七条 传统村落进行旅游和商业项目开发的,传统村落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开发类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对开发条件不成熟的,应当先予保护、禁止开发;已经实施开发的,应当加强保护,严格控制开发力度。

第三十八条 传统村落所在地集体经济组织可以利用传统建筑、自然资源发展乡村旅游,鼓励当地村(居)民从事旅游经营等相关活动,明确当地村(居)民合法权益的保障措施。

第三十九条 传统村落作为旅游景区的,景区经营者应当与村(居)民委员会订立合同,约定收益分成、保护措施、禁止性行为等内容,保障集体经济组织和当地村(居)民的合法权益,并从旅游收入中提取一定的比例用于传统村落保护。

传统建筑作为参观游览场所予以开放的,经营者应当与传统建筑所有人签订协议,约定收益分成、保护措施、禁止性行为等内容。

第四十条 传统村落较为集中的区域,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设立传统村落保护示范区(县)予以整体保护和合理利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保护示范区(县)的保护和建设,在政策、资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予以优惠。

第四十一条 传统村落保护范围内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适用有关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四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监督检查,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本行政区域内传统村落的保护情况进行检查与评估。

第四十三条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对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进行日常巡查,对巡查中发现的违反保护发展规划的行为,应当依法予以制止,并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建设主管部门报告。

第四十四条 传统村落经批准公布后,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保护状况和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及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跟踪监测。

在定期检查和跟踪监测中,发现存在未及时组织编制保护发展规划、违反保护发展规划开发建设、对传统格局及传统建筑保护不力等问题的,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提出整改意见。

第四十五条 传统村落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聘请传统村落保护专家、村(居)民任监督员,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实施及村落内建设活动进行监督。

鼓励建立传统村落保护志愿者服务队伍,引导公众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和宣传工作。

第四十六条 已批准公布的传统村落,因保护不力导致传统资源受到严重影响的,由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责成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限期整改,采取补救措施。

整改到期后,由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文化(文物)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审核。审核未通过的,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提出濒危警示通报。

传统村落破坏情况严重且无法补救的,由传统村落的批准机关从传统村落名录中除名并进行通报。

第四十七条 对破坏或者擅自迁移、拆除、售卖传统建筑、构件的行为,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及时劝阻制止,并按照村规民约予以处理。村(居)民委员会劝阻制止不力,导致严重后果的,停止拨付有关财政资金。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按照法定程序组织编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

(二)未按照法定程序报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

(三)擅自修改依法批准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

(四)未依法将批准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予以公布的。

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的,由上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五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建设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单位并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并处一万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建设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单位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二条 因保护不力导致已批准公布的传统村落被列入濒危名单的,由上级人民政府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已批准公布的传统村落被除名的,给予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降级以上处分。

第五十三条 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中,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不履行法定职责,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或者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五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行政法规另有法律责任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第六章 附则

第五十五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传统村落以外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五十六条 本条例所称历史环境要素,是指反映村落历史风貌、构成村落特征的要素,如塔桥亭阁、井泉沟渠、壕沟寨墙、堤坝涵洞、石阶铺地、码头驳岸、碑幢刻石、庭院园林、古树名木以及传统产业遗存、历史上建造的用于生产、生活、消防、防盗、防御的设施等。

第五十七条 本条例自20xx年12月1日起施行。

传统村落认定标准和保护状况认定标准

1、现存建筑有一定的久远度,文物保护单位的等级达到标准,传统建筑的占地规模、现存传统建筑(群)和周边环境保存有一定的完整性,建筑的造型、结构、材料及装饰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并有对传统技艺的传承。

2、传统村落在选址、规划等方面,代表了所在地域、民族及特定历史时期的典型特征,并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历史以及考古的价值,并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协调,承载了一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状况

在20xx年,中国自然村总数为363万个,到了20xx年锐减为271万个,仅仅20xx年内减少90万个,平均每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这些消失的村落中有多少具有文化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则无人知晓。如此巨量的村落消失原因是多方面的:[2]

一是城市扩张和工业发展突飞猛进,大批农民入城务工,人员与劳动力向城镇大量转移,致使村落的生产生活瓦解,空巢化严重,已经出现了人去村空――从空巢到弃巢。近20xx年我们在各地考察民间文化时,亲眼目睹这一剧变对村落生态影响之强烈。

传统村落实施方案篇2

实施孕前管理是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加强孕前管理是稳定低生育水平、遏制性别比失调的有效手段。为强化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控制人口数量、稳定低生育水平,遏制出生人口性别失调,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出台了《市孕前管理和服务专项推进活动工作方案》。为确保活动扎实有效的开展,特制订本实施意见。

一、提高认识、增强意识。

计划生育孕前型管理和服务是变事后处罚为事前预防,是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结合,是计划生育工作中心的前移。通过加强孕前型管理和服务,有利于指导群众合理有效的避孕,落实长效节育措施;有利于减科疾病发生,维护育龄妇女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和谐;有利于监测育龄人群孕情,引导和督促非本人意愿和违法怀孕人员主动落实补救措施,从而减少违法生育行为的发生,稳定低生育水平。

二、加大宣传、转变观念。

各村(居)要把加强孕前型管理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计划生育宣传工作的首要任务,利用各种载体,采取多种方法,加大宣传力度,做到路边有标语,宣传栏有内容,群众家中有资料,要把避孕方法、优生优育、生育政策、计生奖扶制度,违法生育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的资料送到群众手中,提高计生政策的知晓率,根本转变群众的生育观念。

三、强化措施,分步实施。

各镇(区、场)要按照“两坚持两强化”,即“坚持避孕为主、坚持落实长效避孕措施为主”、“强化季度综合服务、强化随访服务”的要求分步推进和实施。具体要求和措施如下:

第一阶段(5月底以前):调查摸底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1、摸清人员底数。通过入户调查、相关信息核对,结合人口计划安排等,摸清服务对象底数,建立季度综合服务对象信息库。2、确定服务方式。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情况、类别,确定随访、参查、异地服务等不同服务方式,建立相应服务档案,开展跟踪服务。3、掌握避孕措施落实情况。了解服务对象避孕措施落实个案信息,建立动态措施落实信息变更制度,及时掌握应落实长效措施人数。该阶段主要工作指标要求为排查率98%以上、应落实长效措施人数统计准确率达98%以上。方法步骤是:1、各镇(区、场)要结合季度综合服务信息、全员及平台内系统信息、相关部门信息等梳理各村(居)四类人员名单,即季度综合服务应查人员名单、现存的计生管理隐患名单、应落实长效节育措施人员名单、应落实补救措施人员名单。2、每次季度服务当日和月底时将服务结果反馈村级、镇包村人员和技术服务人员,同时上传县计生局;每月4日前将四类人员中的现存的计生管理隐患名单、应落实长效节育措施人员名单、应落实补救措施人员名单一式5份,分别交村计生专干、包村计生工作人员、包村镇副科级干部、技术负责人,同时上报县计生局。县主要牵头科室:规统股。

第二阶段(9月底之前):长效避孕措施集中落实阶段。在第一阶段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各镇应制定节育措施集中落实方案,方案要体现宣传先行、有的放矢、分类指导、安全优质、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和要求。要秉持“两个坚持”的原则,深化知情选择,积极引进新技术、新方法,逐步形成以长效措施为主,短效措施补充,新技术、新方法推广使用份额不断增加的避孕节育多元化格局。各镇要具体做好人员的宣传、组织、统计等方面的工作,在节育措施的落实环节要做到:1、全面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提高服务质量;2、做好设备的配备、检修、人员分工等准备工作;3、规范术前检查及手术操作流程,确保手术者安全;4、建立急救预案,购置急救药品,完善急救措施防范于未然;5、完善各种手术台账,并做好统计汇总。县将对各镇手术落实情况进行督导,采取措施严厉打击手术作假及擅自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并将对相关情况进行通报。县主要牵头科室:科技股(指导站)。

第三阶段(10月20日之前):考核评估阶段。该阶段主要任务是:结合季度综合服务督导,通过专项调查、信息比对、服务督查等对各地孕前管理和服务水平进行考核评估。考核评估的主要内容为季度综合服务排查情况、长效避孕措施落实情况、季度综合服务指标提升情况等。该阶段主要工作指标要求为季度综合服务指数比第一季度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县主要牵头科室:规统股、科技股。

传统村落实施方案篇3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农村民居环境,全面提高农村防震减灾能力为根本目标,紧紧围绕市、县人民政府的工作部署,广泛宣传、动员和发动群众自力更生建设安全家园。将扶贫整村推进、村容村貌整治、空心村改造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采取加固改造、拆除重建等多种方式,逐步改善农村民居环境条件,全面提高农村民居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确保全镇各族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全镇经济社会稳步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是关乎民生为民谋利的惠民工程,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作中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突出重点,把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与扶贫整村推进、村容村貌整治、空心村改造、新农村建设和残疾人危房改造有机结合起来,与减轻其他自然灾害结合起来,提高农村综合抗灾防灾能力。

(二)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各村、组的自然环境条件、风俗民情、民居特色、经济发展状况等具体实际,有针对性地加以具体指导。

(三)坚持经济实用、抗震安全。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量力而行。以加固改造为主,拆除重建为辅,帮助和引导农民建造抗震性能好、经济适用的房屋,改善农民居住条件。

(四)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在加强政府支持和社会扶助的同时,尊重农民意愿,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确保农民真正受益,最大限度调动广大群众自力更生建设安全家园的积极性。

(五)坚持“四统一”、“三要求”。“四统一”即以村为单位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管理;“三要求”即村庄规划符合抗震防灾要求,单位建筑抗震措施符合省、市、县技术指导意见要求,施工质量符合国家、省施工验收规范标准要求。强化监督,务求实效。

三、加强领导,健全结构

为加强我镇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工作的领导,镇政府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从相关部门抽调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环建中心,负责全镇项目建设的协调和指导。项目所涉村要及时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负责制定实施方案和组织开展工作,认真落实工作措施,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四、目标任务

根据县人民政府下达的计划指标,我镇2009年度实施农村地震安全工程建设总数为300户,其中下达拆除重建100户,加固改造200户。结合××镇新农村建设,2009年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任务主要在××村委会组织实施。

五、实施步骤和方法

我镇2009年度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自2009年3月开始至2009年12月31日完成。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发动阶段

自2009年3月至2009年8月10日前为宣传动员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完成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广泛开展宣传动员。通过广播电视、标语、召开各种会议等形式进行宣传,提高全镇各族群众对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实施。

2、开展调查摸底。进行农村民居抗震性能调查评估,收集和掌握基础资料,在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工程实施的规模和范围。各村组在确定具体加固或拆除重建方案时(户数),经镇领导小组实地察看审核同意后,张榜公布。

(二)项目建设准备阶段(2009年8月底以前)

1、搞好工程规划建设方案。镇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结合我镇实际,负责制定加固和拆除重建项目规划建设方案,勘明现场状况,使农民建房避开地震断裂带和滑坡、泥石流、塌方、洪水等自然灾害易发地段。

2、落实单体房屋建筑加固改造(拆除重建)方案设计。根据不同结构、不同建筑方格、不同经济条件的情况,设计出不同的施工图纸,供农户使用。

3、开展工匠培训工作。积极与县农村民居抗震安全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协调,组织当地工匠和参加项目管理的镇、村组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了解和掌握《云南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技术导则(试行)》的技术规范和要求,使其掌握技术要领,确保工程质量。

(三)项目建设实施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2月下旬)

按照“市监管统筹、县具体组织、镇村具体实施”的原则组织实施。具体做好以下工作:

1、项目所在村组负责工程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和全面管理。因地制宜,统一部署,积极组织村民投工投劳,互助建房,尽量考虑选择节能、经济、实惠的新型材料。对施工现场要派出专人负责,落实责任,对主要抗震构件进行查验、记录,对所用建筑材料要经相关人员检查,分部分项工程验收经相关人员签字,以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

2、镇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派专人对现场进行质量监管和技术指导,对实施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和督查指导,组织工程初步验收。

3、实施该工程项目的村要认真按照县镇要求,推进工程进度,及时上报相关统计报表和资料,做好资料收集、整理、卷宗归档等工作。

(四)总结验收阶段(2009年12月底以前)

项目竣工后,所涉村组按照制定的竣工验收要求提供相关材料,由镇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按农房鉴定意见和工程质量标准组织初步验收,并将相关资料整理存档,把全镇材料汇总上报县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六、资金筹措和使用

(一)努力拓展筹资渠道。在上级补助90万元的基础上,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多渠道筹集资金。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自筹资金建设抗震民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按照群众自筹资金为主,政府和社会支持为辅的原则,统筹整合助残、搬迁、移民、新农村建设等资金实施农村抗震民居建设。

(二)补助资金的分配方式。按照省、市、县的有关规定,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补助标准为:拆除重建每户不超过5000元,加固改造每户不超过2000元。凡是涉及农村住房建设的项目,都要达到地震安全设计要求.

(三)补助资金的分配程序

镇政府按照资金补助标准直接兑现到户。到户资金补助实行公示制度,所有补助对象和补助金额都要在一定范围内张榜公示,经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评议确定,镇人民政府审核,报县人民政府同意后,由财政部门通过一折通兑付。

七、工作要求

(一)实行责任目标管理。我镇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工作实行目标责任制,目标责任与年度考核挂钩。镇属各有关部门和村组,要认真落实职责,确保此项工作的圆满完成。

传统村落实施方案篇4

XXX扫黑办:

根据XXX统一部署,XXX扫黑除恶巡查组对我村开展扫黑除恶专项巡察工作,巡察期间我村认真按照相关要求,积极配合做好巡察工作,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按照XXX巡察组的要求,我村认真迅速开展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工作。

一、接受反馈意见,立即部署整改落实工作。我村党支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把整改落实工作作为当前的一项最主要的政治任务来落实。5月31下午两点半,由党支部书记XXX主持,我村两委班子成员及村民组长在村会议室召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整改动员部署会。传达了XXX巡察组对我村扫黑除恶工作的反馈意见,针对上述问题,要求会后立即在本村传达会议精神,提高全村人员对扫黑除恶工作的认识高度,按要求落实上级的文件精神和安排。同时,把巡察组指出的问题一一进行分析,充分接纳反馈问题,认认真真领会要求,仔仔细细剖析原因,并在整改落实动员部署会上,要求各村民组长要切实把巡察整改工作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以积极鲜明的态度、有力的措施、严明的纪律,按照村制定的整改方案抓好整改落实,切实做到认真改、坚决改、彻底改。

二、认真落实文件精神,重新制定工作方案。我们围绕工作方案制定不够规范,方案具体指导性不力等问题,紧抓重点人、重点事,将问题逐一梳理,措施相对应,真正做到整改问题动真碰硬,印发了《XXX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实施方案》和《XXX关于涉黑涉恶线索摸排工作方案》,设立了扫黑除恶办公室,真正做到各负其责,合力推进,取得成效。

三、提高全村认识高度,大力宣传。各村民组长利用自己的宣传阵地,积极宣传扫黑除恶工作。村里通过挂横幅、作标语、发放宣传手册等不同形式进行全方位宣传。通过微信公众号扩大宣传范围,激发群众参与热情,确保整改落实工作有力有效。

传统村落实施方案篇5

一、工作目标

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当年见效”的基本思路,2021年目标任务是:全面推进乡村运输“工程”,县(市)100%覆盖,并力争创建1至2个乡村运输“工程”样板县(市)。全面巩固全州交通运输脱贫攻坚成果,因地制宜,采用公交客运、班线客运、片区化经营和响应式服务等方式,实现乡村运输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二、组织机构

州交通运输局成立“工程”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副局长担任,副组长由局运输管理科副科长、州公路运输服务中心副主任李建担任,组员由各县(市)交通运输局分管副局长担任。领导小级负责组织领导各县(市)“工程”推进工作,适时组织督导检查,通报工作推进情况,全力确保“工程”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三、阶段性任务

按照“3月全面启动,6月全面完工”的总体安排,2021年6月底前,完成乡村客运标识、招呼站(牌)、客运车辆外观、从业人员管理等“四统一”工作。实现全州18个县(市)、325个乡(镇)、2736个建制村“工程”全覆盖。

(一)全面启动阶段(2021年3月)各县(市)交通运输局按照全州“工程”实施方案和推进方案要求,制订2021年乡村运输“工程”具体实施方案,明确任务,倒排工期,按照“增量全部统一、存量逐步统一”的工作思路,分类别、有计划、有步骤启动推进乡村客运标识、招呼站(牌)、车辆外观和从业人员管理“四统一”工作。

(二)加快实施阶段(2021年4月至5月)各县(市)交通运输局进一步聚焦重点,对标对表,加强组织协调,完善工作措施,依法依规开展资金拨付,全力加快乡村运输“工程”推进。一是统一乡村客运标识。全州所有农村客运车辆统一在同一位置张贴“乡村客运”LoGo标识,为打造乡村客运服务“品牌”奠定基础。二是统一招呼站(牌)公示内容。结合当地地域特点、民族特色,乡镇设有1个可使用的客运站(或者港湾站、招呼站),建制村在村委会、学校、人口聚集地任意区域至少设有1个招呼牌。原则上按县域统一外观、样式和颜色,并按省统一公示内容进行公示。三是统一乡村客运车身外观形象。所有乡村客运车辆使用全省统一的“乡村客运”标识,小型客车车身颜色统一为黄色的“”客车。四是统一乡村客运从业人员管理。将从业人员纳入乡村客运监管服务平台进行统一管理,一人一码进行工牌编码,实行佩证(牌)上岗制度;同时,鼓励驾驶员统一工装,提升形象。(“四统一”具体标准见甘交发﹝2021﹞21号附件)。

(三)整改验收阶段(2021年6月)各县(市)交通运输局对照清单,查漏补缺,全面梳理“四统一”工作中的差距,集中力量,盘点资金,攻坚克难,全力以赴完成乡村运输“工程”各项指标任务,确保圆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6月底前,每辆“”客车要照一张正面照和侧面照上传至乡村运输监管服务平台,作为完成的依据;所有的招呼站(牌)要按照道路运输站场数据采集要求,及时完成照片、位置、竣工资料等信息上传工作。按照“示范带动、统筹推进”的原则,在2020年“工程”试点基础上,各县(市)要创先争优,色达县、稻城县力争创建全省乡村运输“工程”样板县。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站位,强化组织领导。“工程”项目分别纳入了全省和全州2021年民生实事目标任务,也是落实省委、省政府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的重要举措,各县(市)交通运输局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集中精力,攻坚破难,确保任务高标准完成。

传统村落实施方案篇6

目标任务

力争所有集中危改户在今年国庆节前完成重建住房第一层,2012年元旦前搬入新居。

重建方式

根据杭委[2011]32号文件、县政府第六次常务会议和2011年全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会议的要求,集中重建小区规划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由当丰村委会采取“四统一”的办法组织实施,乡政府监督实施。

(一)统一规划设计

集中重建小区规划总面积约5亩,拟安置D级危房改造户21户,小区内的房屋建设、通路,自来水,供电通信、有线电视、绿化、排污排水和其他基础配套设施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其中房屋统一设计为二层半。

(二)统一实施“三通一平”

1、通路:小区内的主次道路(含每户房前公共道路)统一铺设水泥路面。

2、通水:自来水管网统一铺设到每户门口。

3、通电、通信、通有线电视:线路统一架设到户门口。

4、统一实施土地平整,并统一实施挡土墙砌筑。

(三)统一规范房屋建设

为确保小区建房规范有序,提升小区品质,小区所有房屋应统一按施工图建设(含主体工程、外墙及坡屋顶装修、内墙粉粗体),严把工程质量关。

(四)统一实施公共配套设施建设

1、统一实施小区排水排污、绿化、路灯照明工程;

2、在小区内规划建设公共停车位。

申请落户集中重建小区的相关规定和要求

1、申请落户对象:经县相关部门核实确认农村危房安置户。

2、建筑用地面积:集中重建户建筑面积统一为80平方米。

3、申请落户程序

(1)重建户户主本人提出申请,并填写申请表及审批表;

(2)村党支部、村委会签署意见;

(3)乡相关部门审核并将重建台账及审批表报县农村危改办进一步审核,确定重建对象;

(4)当丰村委会与改建户签订书面协议;

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乡成立农村危房改造集中安置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指导集中重建工作。强化领导,形成合力,明确职责,狠抓落实。

2、广泛宣传发动。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知晓率,让民生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充分调动危改户的积极性。

3、落实工作责任。由实施主体当丰村委和危改户签订协议。实行项目管理责任制,定时间、定任务、定责任,确保工程质量,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传统村落实施方案篇7

为完成市20xx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的规划目标要求,20xx年度完成农村改厕任务1000座,确保到20xx年完成农村改厕规划目标。

二、项目范围

根据年度农村改厕任务,本着整体推进、全面覆盖、区域完成的原则,将农村改厕任务指标分配到各乡镇项目村,落实到户,积极鼓励各村、户厕所建设。

三、改厕类型

户厕建设地下厕具选择双瓮漏斗式及完整下水道水冲式2种类型。要求采用符合具有北方防冻型厕具,采取公开招标方式购进厕具。

四、资金筹措

按照省爱卫委、省财政厅、省卫计委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我省农村改厕工作的通知》要求,20xx年省级财政采取“以奖代补”拨付改厕资金。市财政按照工作实际需要拔付改厕建设资金。县财政以补贴的方式拨付改厕资金。资金的筹措以县政府投入为主,另外采取改厕农户“谁参与、谁投资、谁受益”原则筹集资金。积极争取动员社会各界、社会团体开展农村改厕募捐等多种形式。

五、项目执行期

20xx年5月上旬至11月下旬。

六、组织实施

(一)组织领导

县爱卫办负责全县农村改厕项目技术指导、咨询、培训工作,开展项目考核验收,各相关乡镇负责本辖区农村改厕项目工作,协调本地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农村改厕,组织开展农村改厕实施工作。

(二)项目培训

县爱卫办负责全县农村改厕培训工作。采取集中和现场等不同形式进行。培训对象包括项目施工单位、各乡镇助理等相关人员。培训内容符合实际,符合拟采用的户厕类型,便于施工操作,体现适用适行,注重培训的实效性。

(三)施工建设

国家农村改厕项目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项目,各乡镇政府要按照《20xx年省农村改厕项目技术方案》要求,严格实施工程技术管理,保证改厕工程质量。

(四)督导检查

县爱卫办要落实改厕监督检查制度,组织开展农村改厕现场督导检查工作。有计划地督促改厕工作落实,现场进行改厕工作技术指导,做好检查记录,落实工作责任,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要进行通报并限期整改。

(五)项目验收

农村改厕项目工作实行省、市、县三级验收工作制度。县爱卫办负责组织各乡镇验收考核,确保验收率100%。验收内容主要包括项目组织管理、资金使用、现场施工、改厕质量、指标完成、检查督导记录、档案管理等。验收完成后要形成考核验收报告,报告中至少应有项目计划(方案)、项目工作总结、督导检查记录,完成年度改厕统计报表及改厕花名册。

七、相关要求

(一)档案管理

各乡镇改厕工作要建立档案制度,实施档案管理。内容应包括组织机构与管理、技术培训、健康教育、改厕计划、年度计划、改厕实施方案、检查督导记录、工作总结、竣工报告或验收报告等。

(二)信息报送

严格执行农村改厕月报制度。各乡镇从9月份开始,每月月底前上报改厕进度;所提交的报表要求内容完整,逻辑正确,数据准确,对新(改)建的户厕要建立户厕电子户籍制度,对已建成的户厕要核对整理,其信息要纳入户厕电子户籍,建立完善户厕电子户籍,动态掌握农村户厕分布情况。并完成改厕项目村统计表填写(同时准备excel电子文档),待省、市爱卫办组织验收时提供备查。

传统村落实施方案篇8

一、目标要求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要深化对新一轮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重大意义及和极端重要性的充分认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切实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有黑必扫、有恶必除、有伞必打、有腐必反、有乱必治”的总体要求和“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专项治理”的原则,强化责任担当,坚持依法严惩、打早打小,为加快建设美丽富裕和谐新谭坝营造更加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整改任务及措施

存在问题1: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政治点位不高,专题研究不够,认识不到位问题。

整改措施:认真贯彻落实市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相关文件精神要求,提高班子成员思想认识,强化责任担当,把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纳入镇党委和各支部重要议事日程专题研究,每月至少一次,根据阶段工作任务和落实情况,定期分析研究,安排部署,检查指导,彻底解决此项工作“上热下冷”现象及主观片面认为本辖区或本行业系统不存在涉黑涉恶涉乱等。

整改时限:立行立改并长期坚持

存在问题2:知识学习不够深入,政策理论把握不精准问题。

整改措施:充分利用干部夜校和各类会议,分层次组织镇、村全体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政治背景、重大政治意义、实施步骤、新一轮工作要求和基本原则,要求所有党员干部全面了解掌握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应知应会知识,做到融会贯通。

整改时限:3月15日前完成。

存在问题3:舆论宣传氛围不浓厚,声势不够强大问题。

整改措施:1、及时在辖区公路主干线更换横幅标语、宣传牌,增加数量及悬挂密度,同时要求各村至少制作悬挂横幅5条以上,刷写标语10条以上,镇属部门单位悬挂横幅3条以上,在全镇范围内营造新一轮宣传高潮。

2、各村各社区及时在机关QQ群自行下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宣传音频,每周利用大喇叭播放至少3次以上,镇扫黑办协同派出所警车定期巡回宣传。有LeD屏的部门、单位及企业、个体工商户要求滚动播放宣传视频及宣传标语(学校的宣传工作由中心校负责落实,部门及单位由镇扫黑办负责落实,施工单位由镇牵头部门负责落实,企业及个休工商户由市场监管所负责落实)。

3、在镇级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宣讲结束后,各村应结合当前脱贫攻坚、党建、两会信访维稳、安全隐患排查等工作,及时组织召开村组院落会议,宣讲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政治意义、当前工作形势、新一轮工作要求、全区及我镇工作开展情况、宣讲发生在身边的“赵健案”及我镇处置几起治安案件,拓宽宣讲的深度及范围,确保宣传工作不落一户,成人皆知。

整改时限:3月15日前全面完成。

存在问题4:线索摸排分析研判不及时,线索统计“零报告”不到位问题。

整改措施:各村各行业部门要积极拓宽线索排查和举报渠道,切实按照镇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线索摸排方案(汉谭委发[2019] 号文件),及时检查举报箱,定期召开三委班子会议,分析研判本村是否存在涉黑涉恶涉乱等线索,每月25日前按要求规范上报统计报表。

整改时限:立行立改并长期坚持。

存在问题5:档案管理不规范问题。

整改措施:按照区扫黑办要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全程应做到痕迹管理,因此要求各村各单位在平时应注意相关图片、报表、文件、会议记录等收集整理,并单独归档,专人管理,注意保密。

整改时限:立行立改并长期坚持。

三、整改要求

1、强化责任担当。在思想认识上再深化,镇村两级要进一步提升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政治站位,增强工作动力、借势解决辖区内存在的困扰、阻碍当地经济发展和各项工作有效开展的突出问题,通过卓有成效的实际工作,确保中省市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决策部署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传统村落实施方案篇9

一、指导思想

以建设的新农村试点村、推进村、示范村和重点村为依托,以现有样板村群为基础,通过进一步规划和连点成线、扩面成片,加强统一建设、集成武装、提高标准,突出重点,整合投入,集中建设,打造新农村建设样板,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推动新农村建设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二、基本原则

———强化统的功能。大片区跨区域建设,必须整个区域统一规划、统一项目、统一施工、统一建设、统一验收,形成一体。———突出重点区域。大的片区要重点摆放在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重点建设区域,突出公铁路沿线、旅游线和少数民族居住区、边境地区、特色文化区等地的片区建设。———市州引领建设。以市州为单位科学规划大的片区建设,县(市、区)负责具体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各具风格,统一谋划建设机制和模式,整合投入,调动辖区形成合力。———坚持较高标准。大片区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目标,坚持物的新农村与人的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实现各美其美、全面发展。

三、建设目标

从2016年开始,全省每年打造高标准新农村建设大的片区20个,每个市(州)打造2~3个,到2020年全省打造100个精品片区。

四、主要任务

每个大的片区要由3~5个行政村组成,集中连片。在建设的过程中,做到“十统一”:(一)统一规划,分头施工。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整个片区进行统一规划,明确统一建设内容和建设项目,明确建设标准,分头组织实施,完成各项建设任务,使整个片区建设浑然一体。(二)统一预留植树台,集中绿化美化。将原有的路边林带地重新修整,建好路边排水沟,修整好林台,统一栽植绿化树苗,树两侧及中间栽植各种花卉,达到整齐美观。(三)统一建设道路、排水沟,实现道路硬化、排水渠系化。整个片区统一修建水泥路或柏油路,破损路罩面,路边修建排水沟,过户处下涵管或修建栏杆、拱桥。(四)统一改造围墙大门,实行庭院综合整治。对现有围墙大门进行改造,对现有破损和断条的围墙大门,做好修新和改造,有条件的建设高标准的围墙大门或栽种绿篱。围墙建设要坚持灰、白、黑,淡、素、雅,充分考虑能绘制文化墙。庭院也要硬化,周边绿化美化,精心规划菜园。(五)统一改厨改厕,推广清洁能源和卫生厕所。片区内,统一推广生态卫生厕所或水冲厕所,消除露天粪坑和简陋厕所。综合利用秸秆,禁止焚烧。推广“三化一池”或吊炕、地火龙、新型节能灶,有条件的按照土暖气。(六)统一打造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建设美丽乡村。按照庭院美、居家净的要求,集中成片打造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悬挂标牌或张贴标识,激发农户讲卫生、讲文明、讲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七)统一打造文化品牌,注入文化元素。全面提升休闲文化广场建设品位,挖掘保护古井、古树、古迹,搜集整理民间传统技艺、民俗、传说、祖训家规,建设宣传栏,绘制文化墙,修建村史馆,宣传历史名人。开展扭秧歌、广场舞、文艺演出、农民书画、摄影展等各项文体活动。(八)统一建设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连锁超市,丰富建设内容。结合推进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依托各村资源禀赋,开发名优特产品,打造一批乡村旅游景点、花海基地、乡村旅馆、农业采摘园、农家乐等,带动和促进整体环境和经济效益的提升。依托商贸部门和流通企业,发展各类农村连锁超市,推进超市下乡,统一配货,倡导绿色消费。(九)统一整合投入,实行片区责任包保。整合省、市、县专项资金集中投入片区建设。积极打捆使用涉农项目资金,充分利用乡镇、村集体和农民投入,推进片区项目建设。全面落实片区领导包保、部门帮扶、企业支持的工作责任。(十)统一建立设施维护和环境卫生保洁,建立村规民约。全面落实保洁经费、保洁队伍、保洁设施和保洁制度建设,生活垃圾日产日清,环境卫生日常保洁。建立健全村规民约,落实农户门前包花草树木成活、街道排水沟清扫清理、包垃圾清运处理等。

五、实施步骤

推进新农村大片区建设,要按照统一部署,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实施。(一)提出计划,制定方案。1~2月份,由市(州)和县(市、区)提出片区建设计划,制定建设方案,报省备案。(二)明确项目,落实资金。3~4月份,搞好规划设计,明确建设项目,筹措建设资金,履行招投标手续,落实包保责任。(三)统一开工,建设项目。5~10月份,片区内,按要求统一开展项目建设,统一质量标准,保证建设进度和规模。(四)加强检查,搞好验收。11~12月份,对片区建设项目进行统一检查验收,提出整改意见,进一步完善提高。

六、保障措施

传统村落实施方案篇10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围绕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心工作,以农村档案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为方向,以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长效机制为核心,以加强农业、农村、农民档案工作为重点,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遵循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整合涉农档案资源,建立与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覆盖新农村建设各个方面的档案工作体系,切实提高机关、社区档案管理整体水平。

主要目标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开展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为主要手段,建立起街道、社区二级档案工作网络体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长效机制。年内,街道档案管理达到统一的规范化标准,到2015年,各社区档案管理达到统一的规范化标准,基本建立起档案资源丰富、设施齐全、管理规范、保管安全、利用高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农业农村档案事业发展体系,建成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街道。

实施步骤

根据省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市、区)活动的统一部署,上马街道档案工作示范街道创建活动从2013年5月起至2013年8月结束,分为三个阶段:

(一)实施准备阶段(2013年5月):召开创建档案工作示范街道会议,成立创建档案工作示范街道领导小组,安排部署创建工作。

(二)全面实施阶段(2013年5—7月):由街道党政办制定工作目标、年度计划,组织开展业务培训和指导创建工作。街道相关部门和各社区按照创建标准和要求,全面开展创建工作,建立起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长效机制。

(三)检查验收阶段(2013年8月):待全街道创建工作全部完成后,申请上级有关部门对我街道创建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街道、示范社区进行验收。对创建活动中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在年终给予表彰。

任务要求及职责分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街道创建活动在全街道各部门、社区中进行,主要内容是建立覆盖新农村建设的档案资源体系和方便农民群众的档案信息利用服务体系,各相关部门职责为:

(一)党政办

1、制定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动员、开展业务培训和监督检查,推动全街道创建活动有序开展,积极配合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做好各项迎检工作。

2、争取在2013年7月底前通过市档案局组织的考核验收,实现目标管理。

3、指导督促社区做好相关工作,并确定示范社区创建对象,进行重点指导和帮扶。

4、接收部门档案并补充到2012年,街道档案归档率达100%,全面实现综合管理。

5、开展面向农民的现行文件查阅服务或档案信息利用服务,在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程方面有新举措。

6、档案室实现计算机辅助管理档案。

(二)机关各部门

1、各部门6月底前将2012年(含)以前形成的档案移交到街道档案室,个别部门因工作需要,便于日常工作查考利用,可以将档案移交年度适当延迟1~2年。

2、组织、经管中心、财政所三个部门将档案整理规范,存放到街道专门档案室保存,电子目录移交街道档案室(部分档案可以不移交专门档案室,但须整理规范,妥善保存并将电子目录移交街道档案室)。

(四)社区

1、社区档案建档率达100%,设置专门档案室,有条件的社区要设阅览室,阅览室可与社区文化中心结合使用。档案室做到防高温高湿、防火、防盗、防光、防虫。各项档案管理制度齐全、完善。

2、制定《村级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做好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工作。

3、对党务、社区事务、财务、资产管理、基础设施、生产经营、土地承包、林权改革、农村重大活动、农村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形成的文件材料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建有村民档案、农村社保档案、农民健康档案、农民工档案、农产品质量档案等。

4、所有社区配备能上互联网的计算机,农民不出社区就可以在网上查阅政府公开信息和档案信息。

5、利用社区档案资料,编写村史沿革和大事记。

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将档案工作列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成立上马街道创建“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街道”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党政办,负责组织实施创建活动的具体工作。各社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此项创建工作,各社区要成立领导机构,落实分管领导及责任人,要细化目标责任,落实具体经办人员,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明确工作责任。各社区要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严格分工责任制,形成街道、社区二级联动,齐抓共管的局面,共同推动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街道各部门加强对本部门档案包括“三农”档案的收集、整理,确保档案齐全、完整,不遗不漏,共同助推创建活动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