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发展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31:14

金融发展报告篇1

对于2017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展望,报告指出,金融市场改革开放与制度建设将继续深化;金融风险防范与控制将被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金融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和功能将进一步凸显。

其中,对于债市规范管理方面,报告提出,推动建立债券标准委员会,统一公司信用债信息披露和准入标准。

报告指出,2017年,我国金融市场将着力于进一步推进以市场为导向的体制和机制改革,尤其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金融改革。

一是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健全市场化的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增强中央银行利率调控能力。提高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和央行逆回购等操作效率,有效发挥利率走廊上限作用。

二是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大市场决定汇率的力度,增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弹性。积极引导和稳定市场预期,平衡跨境资本流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三是持续推动金融市场规范管理和平稳健康运行。推动建立债券标准委员会,统一公司信用债信息披露和准入标准。推进资产证券化市场规范健康发展,稳步扩大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范围。推动股票市场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发展和健全多层次股权市场。进一步稳妥推进期货及衍生品市场发展。加强黄金市场制度建设。继续推动票据市场建设和规范治理。进一步推动金融市场对外开放。

金融发展报告篇2

一、我市金融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努力支持金融机构改革,促进了金融业的全面发展,发挥了金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1、金融工作明显加强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金融工作,出台了《关于印发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试行)》、《关于推进中小企业振兴计划、解决企业流动资金问题的若干政策》等政策措施,激发和调动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和支持金融企业做大做强。建立了与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协调机制,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分析形势,协调解决问题。银政企沟通机制更加畅通、更加密切,金融与地方经济互动融合、互相促进的局面进一步形成。今年3月,我市成立了金融工作办公室,其主要职责是协调驻肥金融监管机构和驻肥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落实中央金融政策,推荐公司上市,协同有关部门推进金融体制改革。金融工作办公室的成立及其职能的发挥,必将对我市金融业的统筹协调发展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2、金融总量迅速壮大

调研中了解到,近年来我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增长迅速。截至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2752.7亿元和2678.7亿元。4月末,我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3416.51亿元和3098.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5%和36.5%,创历史新高。资本市场融资力度加大。全市17家上市公司发行股票19只,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83亿元。9月以来,市建投集团、海恒集团共发行企业债37亿元,市国资公司申请发行10亿元企业债正在办理股权质押登记手续,另有40亿元企业债的发行正在申请之中。信托租赁典当融资及小额贷款迅速发展。兴泰租赁累计向全市200户中小企业提供17亿元租赁融资,兴泰信托新增信托规模43.94亿元。全市典当总额22.54亿元,年末典当余额5.74亿元。小额贷款公司自去年试点以来,已放贷1.44亿元。

3、金融体系不断完善

目前,全市有政策性银行2家,国有控股商业银行6家,股份制银行6家,外资银行1家,地方银行2家,农村合作银行2家,村镇银行1家,进出口银行、华夏银行、恒丰银行、汇丰银行正在或准备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我市证券期货保险业发展迅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目前我市有证券公司总部2家,证券公司营业部29家,期货公司总部3家,期货公司营业部7家,保险机构37家。同时,其他类型金融机构不断丰富,安徽兴泰租赁业务规模逐步扩大,江淮集团与民生银行合资的汽车金融公司正在积极筹建,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迅速。由此可见,经过最近几年的发展,我市已经基本形成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元金融体系。

4、银政企合作成绩显著

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针对银行与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对接难的问题,我市在全省首家设立网上“金融超市”。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向金融机构推介优质中小企业1294家,100多户企业获得贷款37亿元。适时召开银企对接会,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对接成效。9月,市投融资管理中心牵头组织召开银行与房地产企业对接会,建行向95户中小企业提供贷款5.93亿元;10月,市投融资管理中心会同市房产局组织召开银行与房地产企业对接会,6家银行与18家房地产企业签署25亿元贷款协议。今年1月,市投融资管理中心牵头组织,发行规模1亿元的“滨湖·春晓”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创新了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实现中小企业融资新的突破。今年6月,“滨湖·春晓”二期中小企业发展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正式公开募集,首期5000万元已由兴泰信托公司与金鼎投资有限公司合作推出。3月,市政府、人行合肥中心支行联合召开全市首季银企对接会,签约项目216个,金额91.4亿元。建立了重大项目融资支持机制,确保像合肥京东方、熔安动力这样一批2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顺利实施,推动了美的工业园、格力产业基地一期、长虹工业园等重大项目的建成投产。

5、金融创新稳步推进

银行业改革稳步推进。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在肥分支机构改革已经完成,

农业银行在肥分支机构改革顺利推进;政策性银行在肥分支机构改革逐步深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合肥市商业银行整体并入新组建的徽商银行;在全国省会城市中首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合肥科技农村商业银行;肥东、长丰农村合作银行正式开业,肥西农村合作银行正在组建;村镇银行试点稳步推进,成立了长丰科源村镇银行。金融资产质量进一步改善,末,我市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2.23%,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低于全省5个百分点,利润增长34.1%。信托业务稳步发展,建总行34.09亿元控股兴泰信托获国家批准,国元信托盈利水平跃居行业前列。证券保险业改革创新全面开展。国元证券成功借壳上市,华安证券顺利重组,证券业规范经营取得明显成效;非上市公司代办股份转让试点顺利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稳步开展,“信贷+保险”等创新业务逐步启动;国元农业保险公司正式开业。二、我市金融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研中我们感到,面对当前激烈的竞争态势,我市金融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金融总量相对偏小,结构不尽合理。突出表现在资本市场融资规模有限,据市金融办负责同志介绍,目前我市上市公司只有17家,同样处于中部的武汉市有34家,长沙市有30家。从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来看,武汉市34家上市公司从资本市场筹集的资金约是我市的5倍,江苏省江阴市14家上市公司筹集的资金约是我市的2.5倍。如果与东部城市杭州、南京等相比,我市差距更大。有关专家认为,金融资产总量偏小,尤其是资本市场规模偏小,是我市金融业竞争力不强的主要表现,说明我市金融业还不能满足合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从金融结构来看,目前,银行业是我市金融业的主导产业,而证券、保险、创业投资等产业相对滞后或发展不够充分,因此,加快我市保险、证券、信托等产业的发展速度,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进一步优化金融结构,对于合肥的跨跃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小企业融资难仍然存在,金融服务“三农”还有差距。金融界一些同志认为,出于对资金安全、中小企业信用度以及银行经营成本等因素的考虑,一些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积极性不高,这也是全国乃至世界的共同难题。参加调研座谈的中小企业界人士更是反映强烈,不少企业家提出,即使企业产品市场前景良好,企业利润也比较乐观,但由于缺少有效的资产抵押难以获得银行贷款,从而限制了企业的快速扩张。有企业家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列举了获得贷款难、银行服务僵化等现象,表达了他们在经营企业当中面临着资金方面的无奈。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是当前的一大难题,主要表现为金融机构对农村的覆盖率低,农村金融机构经营包袱沉重,金融服务单一与需求多样化的矛盾突出,金融工作在服务“三农”方面还任重而道远。

——信用体系不完善,民间融资不规范。金融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好的生态环境。目前,金融生态环境的不完善主要表现是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社会信用体系的各个环节相互整合不够,社会信用信息广泛分布于多个部门和机构中,尚未建成统一的信息处理和查询系统,没有做到资源共享,使得一些企业和个人失信现象严重,甚至是有些中介机构为谋取利益,出具虚假资产报告,导致金融资源配置结构扭曲。

另外,民间融资的不规范对金融稳定构成了较大的威胁,是对正规金融业务的挑战,是恶化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民间融资的活跃,可以弥补正规金融机构业务经营不足、缓解资金供需矛盾,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民间融资因其自发性、信息不对称以及一些行业高利润的诱惑,极易导致民间资金流向国家产业政策限制行业,削弱宏观调控的效果。而且,民间借贷游离于金融监管范围之外,加上参与人数多,涉及范围广,操作方式简单,容易引发债权债务纠纷甚至是滋生违法行为,危害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亟待加以规范引导。

三、对加快我市金融业发展的建议

加快发展金融业,对于推进我市跨跃式发展和率先实现中部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强化金融意识,提高金融工作领导能力

调研中大家认为,市委、市政府领导对于金融工作是高度重视的,我市也不缺少金融工作的专门人才,但一些部门和地方的同志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发展金融的重要意义,甚至还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看法。因此,各级各部门要切实转变“金融是条条的,是市场的,地方政府难有作为”的模糊认识,积极探索金融发展规律,提高对金融工作的领导能力。进一步发挥市金融办的积极作用,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的沟通,密切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和合作,建立健全与金融机构的联络协调机制,积极促进银企对接。根据国家金融产业政策,结合我市发展实际,研究制定具有合肥特色的政策措施。广泛宣传金融法规,有计划地对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开展金融知识培训,提高全社会的金融意识,掌握利用金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本领。

2、完善金融体系,打造区域金融中心

我市区位优势明显,参与长三角区域分工和合作大有可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准确把握国内外金融业发展的趋势,认真研究和领会中央关于发展金融业的一系列决策和部署,尤其要利用好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契机,全面规划合肥区域金融中心和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金融产业园、资本要素大市场等一揽子事宜。要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采取切实的办法,吸引更多的国内外金融机构来我市设立机构,支持和引导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壮大,进一步丰富和活跃我市金融市场,营造功能齐全、竞争充分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使我市成为名副其实的资金洼地。要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全面探索金融创新。要大力引进国内外会计、律师、评估等与金融核心业务密切相关的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发展一批讲诚信、有实力的资信评估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公司,为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提供配套服务。

3、加大信贷投放,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做大金融资源总量

抓住国家当前执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有利时机,鼓励银行积极争取贷款额度,增加贷款投放,增强对合肥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运用并购贷款和银团贷款等金融方式,加大对我市基础设施、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银企对接,把银行关注度高的项目和涉及地方发展及民生的项目统筹安排,打包向银行推荐。鼓励政策性银行对自主创新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企业的信贷扶持力度。

加强对企业上市工作的组织领导,努力形成各部门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认真研究国家关于稳步发展主板市场、壮大发展中小板市场、加快推出创业板市场、拓展非上市公司代办股份转让试点的各项规定,制定和完善鼓励企业上市的相关政策,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前期准备步伐,尽快形成一批上市企业梯队乃至上市企业的“合肥板块”。推动上市公司通过增发、配股等方式进行再融资,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加大债券发行力度,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公司债、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以及中期票据,争取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采取兼并重组等方式,深化与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的战略合作,推进产权交易市场发展,完善产权交易市场功能。

设立政府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积极发展创业及私募等股权投资基金。研究发挥期货市场功能,积极推动融资租赁和信托业务发展。培育和发展有信誉、有品牌、有规模的中介机构,为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提供服务。4、推进金融创新,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

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对于我市经济全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高度重视并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鼓励各金融机构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工作。加强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引导,对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金融业务进行单独的业绩考核。制定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制度,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强风险管控能力,以调动金融机构服务中小企业的积极性。支持银行、保险、担保等金融机构开展中小企业金融产品创新,鼓励商业银行对有担保的中小企业贷款简化业务流程,并给予一定的利率优惠。鼓励银行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认真做好中小企业信贷资金需求调查,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

5、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促进金融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金融服务业的强力支持。因此,要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体系,不断丰富农村金融资源,以优质的金融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完善县域业务网点,提高服务质量。制定和完善相关奖励措施,鼓励金融机构热心服务“三农”,力争县域新增贷款主要用于当地经济建设。发挥合肥农村科技商业银行的重要作用,支持其在农村地区开展各项金融业务,探索和创新农村小额信贷服务的新模式,使其更多的资金用于支持农村经济建设。抓住银监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扩大试点的契机,积极推进村镇银行试点工作,加快发展互小额贷款公司和合作型担保机构,努力构建市场主体多元、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规模适度、功能齐全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总结和推广长丰县草莓种植基地开展的“信贷+保险”试点工作,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金融发展报告篇3

关键词:航运金融发展现状产业周期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770(2010)012-06-08

一、2010年航运市场现状:在波动中有所回升

航运业具有显著的经济周期性,并且与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高度关联。2010年,国际航运市场也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波动而回升、震荡。

(一)国际航运市场上半年整体反弹,下半年回升幅度放缓

2010年上半年,在世界经济复苏和国际贸易快速增长的带动下,全球航运市场整体反弹,干散货、油轮和集装箱运输市场的需求都明显增加,航线运力逐步释放,主要航线走势良好,市场运价大幅回升,班轮公司业绩改善。为应对货量增长,船公司纷纷重开原先停运的航线或者开辟新线。据aLpHaLineR报道,截至到7月底,全球停航的船只为144条,运力26.2万teU,占现存运力的比率已由2009年12月的最高点11.7%降至1.9%,闲置运力为2008年1月以来最低。

受外需启稳反弹、内需稳健增长影响,上半年我国主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大幅回升。据交通运输部统计,全国主要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6440万teU(标箱),同比上升22.7%。

然而,世界经济复苏基础尚不稳固,欧洲债务危机逐渐蔓延、升级,以欧日为代表的谨慎退出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延续刺激政策存在分歧,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速较快但通胀压力在下半年迅速增大。在此背景下,国际航运市场今年下半年的回升趋势放缓,运价也明显回落,波罗的海国际干散货运价指数(BDi)从今年1月初的约3100点,攀升至6月初4000点左右之后显著下降,到12月初降为2100点左右。

(二)造船市场明显回升,新接订单大幅上扬

在船舶制造方面,受航运市场反弹的刺激,今年1月份-9月份,全球造船完工量累计11198.2万Dwt(载重吨),新接订单量为8764.8万Dwt,比去年同期明显上升;只有手持订单量比去年同期略有下降。

与去年相比,今年的世界新船交船吨位数也在更高水平上波动。相比之下,今年的新船造价指数则比较平稳,波动不大,其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新船制造与航运之间存在一定时滞;另一方面,由于班轮公司积极采取了推迟交付、加船减速等管控措施,一定程度上使运力得到了有效控制,缓和了供求矛盾。

二、2010年国际航运金融市场现状:已出现回暖迹象

航运金融一般大致分为船舶融资、资金结算、航运保险和航运金融衍生产品服务四个部分,其中,船舶融资服务所占比重最大,因此本报告的主要内容将重点分析船舶融资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全球航运金融市场整体上仍较低迷。2008年9月雷曼兄弟倒闭后,作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一部分,国际航运金融市场遭受到巨大冲击,一些航运金融业务占比较高的金融机构一度陷入困境,经过政府大规模救助和金融机构间的重组后,目前形势基本趋稳。但是,整体而言,全球航运金融市场仍较低迷。自2008年第三季度之后,银行显著缩减了船舶贷款,全球单季船舶融资规模出现了急剧下降,船舶融资额度缩水过半。即使在今年,全球船舶融资交易额与危机前相比也相差甚远。

具体而言,2010年的国际航运金融市场呈现以下特点:

(一)航运市场及汇率的波动使银行对航运业的融资仍颇为审慎

如前所述,今年全年航运市场虽有所恢复,但仍波动较大;欧元兑美元的汇率也出现了大幅波动,今年上半年欧元对美元大幅贬值使欧洲银行的成本上升,影响了对国际船东贷款的积极性;此外,在市场回暖刺激下,今年船厂新订单量大幅上升,银行忧虑新船供应过多。在上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欧美船舶融资银行在今年上半年对融资市场持较为审慎的态度;在审批船舶贷款时,更仔细审视市场走势,以避免未来海运市场等出现大幅波动给银行带来损失。

(二)银行抵押的船舶资产大幅缩水,船东获得融资的条件仍相当严格

在航运高峰期,二手船价高于同类型的新船价格,但在航运市场低迷期,二手船价跌幅更大,银行手中的抵押船舶资产大幅缩水。例如,在2008年,五年船龄的好望角型船的市场价为1.4亿美元,近期同样的船则降为约5600万美元;2008年新造一条好望角型船的价格是1亿美元,近期则降为6600万美元1。因此,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相比,银行对船东发放贷款的条件仍很严格,贷款比率明显降低,息差更大,贷款期限大幅缩短,要求的保证条件明显增多,对借贷船东的资本充足比率要求仍较高。在融资架构上,更倾向于由俱乐部贷款或者出口信贷机构支持。

(三)上半年航运业贷款的金额大跌,但资质明显提高

根据伦敦财务分析公司Dealogic公布的数字,国际金融机构今年上半年共向航运业贷款98.39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的155.39亿美元相比,下降了46.3%,但信贷的资质有很大改进。今年上半年,世界船舶融资贷款前20家银行的贷款额总共为71.93亿美元,占世界船舶贷款市场份额的73.1%。

(四)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比重大幅上升

在银行船舶融资贷款十分审慎、对船东放款条件仍十分严格的形势下,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成为航运业企业转而求助的融资渠道,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之后,债券已成为船东最受青睐的渠道工具之一。2005年-2008年,在航运业的融资结构中,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的比重平均只有6%、11%,但是在2009年-2010年,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的比重已成倍上升,分别为27%和22%(见图1)。当然,须注意的是,此轮债券市场融资的成本普遍高于银行贷款的成本。

(五)国际航运金融市场已呈现转暖迹象

去年各种船型的经营环境都比较恶劣,但船舶融资银行普遍并没有出现大量贷款违约个案。今年尽管国际航运金融市场整体上仍未复苏,但与去年相比,今年下半年的国际航运金融市场已经出现回暖迹象:一是船舶融资单季交易额在今年第三季度出现大幅回升(见图2);二是全球船舶银团贷款在今年前三季度达到284亿美元,与2009年同期的259亿美元相比,增长了约10%;三是下半年船舶抵押贷款市场开始转暖,与去年同期相比,现在银行对船舶抵押贷款的条件已有所放松,贷款比率有所提高,贷款期限有所延长,息差幅度相对缩小,贷款要求的条件也变得较少(见表1)。

三、中国航运金融市场现状:已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在航运方面,中国已是世界航运大国。截至2009年末,我国拥有运输船舶17.69万艘、1.46亿载重吨,增长17.7%;海运船队1.02亿载重吨,占世界船队比重为8.3%。无论是按船东国籍划分的商业船队还是按集装箱船队统计,中国名列世界第四。中国外贸出口规模去年已跃居世界第一。在港口业方面,2009年我国货物吞吐量超过亿吨的港口由上年的16个上升到20个,共有9个港口进入全球20大集装箱港口行列,其中大陆港口7个;在2009年全球货物吞吐量排名前10大港口中,中国稳占8席,上海港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大港的位置。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国内货物吞吐量、外贸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为59.4亿吨、18.5亿吨和1.08亿标准箱,集装箱吞吐量实现20.7%的高速增长。

在造船方面,按吨位计算,我国今年极有可能跃居世界第一位。尽管中国船舶配套国产化率还较低,技术水平还有待提升,但我国多年来是位居世界前列的船舶制造大国,从2010年1月~10月世界造船三大指标及市场份额方面的数据看,今年中国的造船完工量、新增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都将全面超越韩国,跃居世界第一(见表2)。

与自身相比,中国造船市场复苏的幅度也较大,今年1月-10月,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同比增长分别达58%和85%,手持订单也企稳回升。

(一)中国航运金融市场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

与中国跨入世界贸易大国、航运大国和造船大国之列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的航运金融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具体而言,中国航运金融市场欠发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我国发展航运金融面临多种政策制约,其中尤为突出的是相关税收制度不完善

一方面,船舶境内注册运营成本高。我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境内企业在境内、境外的所得都需缴纳所得税,而香港、新加坡、巴拿马等地,法定税率一般低于25%。同时,境内船公司还需缴纳5%的营业税,但有些地区比如香港,则不需要缴纳。

另一方面,购买境外船舶在境内注册还需要缴纳较高的进口船舶关税及进口环节增值税。此外,对于银行而言,目前银行在境内发放贷款都需要对全部利息收入缴纳5%的营业税,而在境外的香港、新加坡等地,银行则不需要交纳此税,由此导致银行在境内发放贷款的成本高于境外,也提高了船舶的融资成本。

在上述两方面因素的作用下,虽然中国是外贸和航运大国,但中资船公司大量境外注册,挂中国国旗的船队在全球只占4%,导致船舶贷款及其他航运金融业务大量外移至境外。

我国现行的财政税收政策也不利于船舶融资租赁业务的发展。国际航运中心城市的经验表明,政府相关支持政策对于融资租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没有对融资租赁公司或者企业以租赁方式取得设备给予优惠,而且国家财政对租赁业的支持力度也比较小。

此外,我国海上保险法律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我国货运险采用的条款和国际通用的英国协会条款有所不同,国内保险公司保险条款与国际不接轨。

2.中资金融企业从事航运金融服务的能力需要提高

在保险方面,中资保险公司与从事海上保险的国际大保险公司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能力不足,保险产品匮乏。二是国内保险公司风险管控能力不高。三是国内保险公司国际网络少,国际认可度较低,缺少遍布全球主要港口的服务网络,也缺乏与国际大公司之间的合作。国际大型保险公司在全球主要港口设有分支机构,或与当地最好的保险公司合作,一旦承保的船只出事,其分支机构的工作人员或人员就快速赶到现场,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协助开展事故处理,并及时进行理赔。

在银行方面,外资银行比中资银行具有明显的技术、管理和专业人员方面的优势,可以提供更高效的服务和市场化的优惠贷款利率;相比之下,我国银行船舶融资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银行内部缺少具有相关海事、船舶和海商法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大大限制了银行船舶融资业务的开展。

3.航运中介机构发展缓慢,市场体系有待完善

船舶融资包括融资租赁具有很高的专业性,涉及船舶检验、船价评估、海事登记、法律、会计、审计等各个环节。但目前我国的航运服务产业链主要集中在货运、船舶等下游附加值较低的环节,在船价评估、海事法律等高端环节仍很薄弱。

(二)中国航运金融市场呈现快速发展趋势

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上的主要航运金融服务机构迫于其自身流动性和资本充足率等问题都大幅度压缩了其航运业务总额和比例,而我国金融机构在此次危机中受冲击较小,在国内宽松政策环境的扶持下取得了巨大发展。在2009年末的世界十大商业银行排名中,中国占据了四席。

由于中国主要金融机构的资金较为充裕,融资环境也较为稳定,因此,各家船东和船厂纷纷把目光投向了中国的银行寻求融资支持。上述情况的出现为我国参与国际航运金融竞争、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培育航运金融市场都带来了良好机遇,众多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纷纷开始研究航运市场、拓展航运客户,打造航运品牌,中国航运金融市场呈现快速发展趋势。

1.银行、保险公司成立专门的航运金融服务部门,积极发展船舶融资或航运保险业务

自2009年中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国发〔2009〕19号)》(以下简称《通知》)后,中资金融机构对发展航运金融的重视程度也高于以往任何一个时期。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工商银行、浦发银行、太平洋保险公司等主要金融机构立即先后成立了专门的航运金融服务部门,大力发展航运金融业务。人保财险的航运保险运营中心也即将在上海成立。

2.主要银行依据自身优势发展航运金融,各具特色

中国进出口银行是我国机电产品、成套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及各类境外投资的政策性融资主渠道。借助其特殊的政策性银行背景,进出口银行的出口信贷船舶融资业务在国内独树一帜。截至2009年末,中国进出口银行累计发放船舶贷款1168亿人民币和85亿美元,支持了3722艘、共计1.2亿载重吨的船舶出口。2

在中资银行中,中国银行的国际化程度最高,因此其在船舶融资、港口贷款等各方面,尤其在资金结算方面在中资银行中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在保函业务方面特色突出。到2009年9月,中行航运类授信总额为人民币1588亿元,其中给予船东的额度为人民币404亿元,给予船厂的额度为1184亿元(其中80%为还款保函业务)。3

工商银行规模大、网点多,在港口贷款和融资租赁方面较活跃,近年来在船舶贷款业务方面的力度在加大,其2009年度航运金融业务总额达到了78亿美元(其中65%为美元业务,35%为人民币业务)。4其中,船舶贷款业务总额为47.4亿美元,比2008年船舶贷款业务总额22亿美元增长了115%。

交通银行于1908年成立,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商业银行,成立之初就是应“经营轮、路、电、邮四政往来”使命而生,并由此得“交通”之名。在长期业务发展中,航运金融始终是交行着重发展的业务,在去年国务院提出了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国家战略之后,交通银行发挥总部在上海的地缘优势,立即提出打造航运金融服务特色战略,并成立了专门的航运金融部,持续加强与航运企业的深度合作。通过整合贸易、货运、船舶制造业务链条中的各类产品,形成了具有交行特色的航运金融产品体系,建立起一体化、综合性、全流程的航运产业金融服务链。交行注重航运金融的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例如:在业内率先提出租约融资概念,并实现首单突破;针对境内美金稀缺,中小船东融资较为困难的市场情况,推出了租约融资、人民币跨境贸易、出口买方信贷三者结合的融资模式;等等。到今年10月底,交行对水运、港口、造船三大核心行业贷款余额比2008年底增长153.8%。

3.各大银行相继成立融资租赁公司,船舶租赁业务创新取得突破

据统计,国内各大银行均已经成立了融资租赁公司,目前银行系租赁公司已达到7家,总注册资本规模接近300亿元。同时,融资租赁业务创新取得了重大进展。今年上半年,交银租赁、招银租赁的SpV业务资格获得中国银监会批准,上海交银太平洋船舶租赁有限公司等首批在上海综合保税区设立的6家单机单船融资租赁项目公司获颁营业执照,由此,中国金融机构开始进入长期被境外机构垄断的船舶、飞机融资租赁等高端金融服务市场。

4.船舶、航运产业基金破冰,投资船舶和港口基础设施等

除银行系统之外,各类产业基金也在进入船舶融资市场,如,天津的船舶产业基金等已正式投入运作;由国泰君安创新投资有限公司牵头中海集团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以及上海虹口区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的上海航运产业基金也即将成立。

此外,政府、金融机构等合作成立了数家航运金融研究机构。今年3月18日,由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和苏黎世金融服务集团合作筹建的苏黎世国际航运与金融研究发展中心正式落成;7月16日,由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与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远东国际租赁有限公司、广发期货有限公司、中银国际证券投资有限公司等共同担纲的“航运金融研究所”在上海正式挂牌成立,致力于研究航运金融前瞻性问题,跟踪全球航运金融发展的新情况、新趋势和新制度,研究航运金融发展规划和航运金融产品、服务创新、风险监控和管理等问题。

(三)中国航运金融市场呈现新特点

随着中国航运金融服务的快速发展,中国航运金融市场也出现了一些与境外航运金融市场不同的特点。

一是航运金融市场不透明。国内各家银行一般很少公开披露在航运金融业务方面的数据;在金融监管机构统计方面,暂时还没有与航运金融相关的科目,政府相关管理部门至今也没有对船舶融资等航运金融方面的数据进行全面统计。但有专家估算认为,中国目前的船舶融资总额为6000亿至7000亿人民币。

二是船舶融资市场基本属于寡头垄断市场。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在中国船舶融资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根据近年来的观察和不完全统计,这三家银行占据了国内船舶融资市场大约近四分之三的市场份额。

三是出口信贷成为中资银行提供船舶融资的重要方式。据统计,在全球船舶融资十大银团今年上半年总融资额同比下降近六成。在此背景下,中资银行悄然出手,包括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民生银行等在内的数家银行积极开拓出口信贷、船舶租赁等融资服务,融资额逆势上行,其中,出口信贷融资额大增。原因主要有:一方面,如前所述,欧美商业银行提供船舶融资的能力下降为中资银行扩张船舶融资业务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与外资大银行相比,中资银行的国际化战略仍处于初级阶段,对于海外船东的认识有待提高,从而中资银行目前倾向于关注国内船东或承租人为国内企业的船舶融资;但是,由于在我国造船厂的手持订单中,外国船东占了将近一半,并且很多中国船东订造的船舶挂外籍船旗,租约在境外,因此,银行对于船东和租约在境外的项目倾向于采用出口信贷方式,船舶出口信贷大幅上升。

四是船舶租约是获得中资银行船舶贷款的充分条件。在国际金融机构审批船舶贷款过程中,船舶的租约固然很重要,但是其重要性一般排在客户的历史纪录、客户质量、LtV(贷款与船值比率)等要素之后,船舶租约并不是是获得船舶贷款的充分条件。但是,在目前中资银行审批船舶贷款时,该船舶如果没有长期租约基本就很难获得贷款。形成该现象背后的原因是:国内二手船交易市场不够成熟,尤其是银行抵押的船舶处置退出通道不畅:根据国家相关管理规定,中资银行不能拥有其他法人的资产和股权,且只有在欠息超过12个月、法院判决后才能处置抵押资产。

四、航运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短期内回升幅度不大,中长期将在波动中上行

航运市场的发展前景直接决定航运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对于航运市场,可以从宏观环境、航运产业发展周期和航运市场供给关系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在宏观环境方面,航运市场主要受世界经济和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从宏观环境方面看,明年世界经济和进出口贸易的发展都将减速

明年世界经济增速可能会下降。明年影响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很多,例如:汇率争端,欧洲债务危机,一些国家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到期,部分地区政治局势不稳,等等。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在今年12月1日的《2011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中认为,自2010年中期开始,全球经济增长明显减速,预测2011年的增长很可能将更加缓慢,世界经济增长率预计将从今年的3.6%下降到明年的3.1%。近期,世界经合组织(oeCD)认为美国的经济增长可能会低于预期,并调低了明年世界经济的预测增长率。在此背景下,可以基本断定的是,明年的国际贸易增长也将减速。

从中长期看,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仍处在复苏阶段,会在波动中继续回升,增长的总体趋势不会改变。

明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增长可能会大幅放缓。一方面是中国贸易必将世界经济减速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国明年将进一步深入“调结构、促转型”,明年的GDp增速将会适度降低,再加上今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基数较大,因此,一些机构预测认为,中国进出口贸易同比增速将有可能从今年的36%左右下降到明年的20%左右。

在未来五年,考虑到我国将进入全面经济结构转型调整期,同时世界经济增速可能略低于前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增速可能会稍微低于前几年。但由于中国经济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以及中西部区域的发展仍将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较强的支持,预计中国经济仍将保持8%左右的较高增速,进出口贸易的规模仍然会很大。

(二)从产业周期看,航运产业还未完全进入复苏期

一般的航运产业周期有一至两年的高涨时期和六至七年的低潮时期(见图3)。但是最近的一个航运产业周期出现了三至四年(2003/4-2007/8)的高度繁荣时期,出现此非正常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金融市场流动性过剩;二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进出口贸易多年保持高速增长;三是在航运市场上升初期,造船厂的能力远远难以满足船队的更新,接着液化天然气市场崛起,当地开始为相关工程建造船只,沿海涌起发展浪潮,导致造船市场供不应求,持续失衡。被拉长的航运周期导致了非理性的繁荣、高估的资产价格和巨量的订单5。从目前的市场情况看,上个周期制造的泡沫――巨量的船舶订单还未完全消化,航运产业还未完全进入复苏期。

(三)从航运市场供给关系看,供给过剩的压力依然较大

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航运业融资环境过于宽松,滋生了大量的船舶订单“泡沫”。此外,随着今年航运市场回暖,部分航运公司重启造船计划,新船订单迅速增加。今年1月-9月,全球新接造船订单量为8764.8万Dwt,与去年同期的2408万相比上升了263.99%,运力的过快扩张,将加剧航运市场的供需不平衡态势。目前全球新船订单占现有运力总量的30%以上,其中,散货船新订单占现有运力的60%以上,且呈上升趋势(见图4)。

在未来几年,船厂将会交付更多的杂货船、油气船、化学船和干散货船。从现在到2012年,在所有的船型中,全球干散货船队规模增长的速度将最快。全球干散货船吨位在今年、明年和后年的增速将分别达到19.8%、21.1%和9.8%。而今年的好望角型船及灵便型船队的规模增速将分别达到24.4%、25.6%。油船船队在今年、2011年以及2012年将分别增长9.5%、9.5%和7.8%6。

在航运运价方面,尽管今年的运价有所反弹,但从稍长时间角度看,仍处于低位徘徊状态,船东基本还处于盈亏平衡的边缘,运力和盈利双重压力对全球的航运和船舶融资体系提出了较严峻的挑战。

综合上述对航运产业发展宏观环境、产业周期以及市场供给关系三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全球航运市场总体上运力供给的压力较大,短期内市场回升乏力,2011年全球航运市场仍将继续波动,整体上大幅复苏的可能性较小;市场真正的复苏或者大幅稳定上升可能出现在2012年之后。当然,还有其他许多不确定性因素也影响着市场走势。再考虑到主导全球航运金融市场的欧美大型银行还未完全恢复“元气”,因此,我们可以将国际航运金融市场的发展前景总体上概括为:短期内回升幅度较小、波动较大,中长期内将在波动中上升。

(四)中国航运金融市场发展趋势:保持快速发展态势

尽管国际航运市场和国际航运金融市场短期内难以大幅复苏,但是诸多有利因素仍将促进中国航运金融市场在2011年保持快速发展态势,中国航运金融市场发展前景依然广阔。

1.国际航运金融市场出现了重心逐渐向亚洲转移的趋势

现代航运服务重心将逐步向亚洲转移。无论是2008年还是2009年,在世界十大集装箱港口排名中,亚洲都占了八至九个,中国占了其中的六席。世界航运的运输业务重心已由欧洲转至亚洲,但目前国际航运的相关服务业务,包括船舶融资、保险、注册、管理、买卖、仲裁等,其中心仍然在欧洲,英国在此领域的地位更是首屈一指。随着国际航运运输业务的重心由欧洲转至亚洲,亚洲对包括航运金融服务在内的现代航运服务需求正在不断上升。

欧洲金融机构提供航运金融服务的能力被大大削弱。欧洲是世界航运金融服务的中心,以2008年的国际船舶融资市场为例,当年全球的银行船舶贷款和租赁融资额总计大约为3910亿美元,其中,仅德国、挪威、英国、法国和丹麦等五个欧洲国家合计就占了整个世界船舶融资市场85%的份额(见图5)。但是自美国次贷危机发展为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欧洲金融机构的航运金融服务能力被大大削弱。去年爆发、至今仍未平息的欧洲债务危机,令“旧痛未愈”的欧洲金融机构再添“新伤”。

相比之下,亚洲地区金融机构在本次金融危机过程中受到的冲击比欧洲金融机构小得多。日本银行业在本次金融危机前所发放贷款的船舶都拥有长期租约,受冲击较小。同时,中国、韩国、印度、新加坡、泰国等国政府都采取了大力支持本国航运和船舶制造业的政策。因此,在欧洲商业银行遭受重创、大幅削减船舶贷款(个别银行宣布退出该领域)的背景下,亚洲地区的许多金融机构都加大了发展航运金融业务的力度,并呈现出一些特点:主要支持本国的船厂或航运客户;倾向于俱乐部贷款(因为参与者较少、彼此较熟悉,在分享收益的同时分散风险);中国、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等国银行的流动性较充足,在贷款过程中更加重视考察客户本身(公司质量)而不只是考虑抵押资产7。

在上述背景下,自2009年以来,亚洲地区的银行在世界船舶融资交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出口买方信贷领域,以及在全球银团船舶贷款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见表3-表6),世界船舶融资重心向亚洲转移的趋势相当明显。此外,世界经济复苏并不平衡,亚洲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这也将促进亚洲航运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2.国内环境有利于中国航运金融市场的发展

在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中国政府有关政策的有效激励下,中国的航运金融服务逆势而上,显现出巨大的潜力,面临着加快发展的大好机遇:

一是政府高度重视航运金融的发展。作为连接国际航运中心与国际金融中心的“纽带”,航运金融的重要性被政府高度认同。在去年关于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和国际航运中心的《通知》中,国务院明确提出了要加快发展航运金融。上海市政府积极会同金融监管机构等国家相关部门在发展航运金融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对注册在上海的保险企业从事国际航运业务已实施免征营业税政策。在2009年上海发展航运金融的16项措施中,6项取得突破,7项已形成方案,3项正在研究。

二是国家出台了支持航运产业振兴发展的相关政策。2009年上半年,国务院出台了两个与航运产业相关的产业振兴规划――《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和《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为我国航运产业的长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此外,在今年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发展包括海洋运输在内的海洋经济,已经被列入了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作为重点关注的内容。

三是沿海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我国航运金融服务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去年以来,国务院陆续通过了一系列沿海区域发展战略,如,《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深圳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等等。这些战略的实施无疑将首先带动相关港口、临港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随着“十二五”时期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推进,我国的进出口规模仍将巨大,航运业仍将保持较快发展,对航运金融服务的需求必将持续增长。

四是中国提升国际航运金融服务市场份额的空间很大。如前所述,中国外贸出口规模去年已跃居世界第一,是世界贸易大国和航运大国,也是即将跃居世界首位的船舶制造大国,但中国航运金融市场却处于发展初级阶段。据统计测算,在船舶融资方面,中国所提供的资金和服务不到5%;从近几年全球海上保险市场来看,全球海上航运保费规模大约为250亿美元,而我国2009年全国航运保险费总收入仅为15亿多美元,占全球航运保险市场份额仅为6%。这与我国航运大国与船舶制造大国的地位很不匹配。巨大的差距,也预示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由此可见,中国航运金融业务市场份额的提升空间很大。

五是中资金融机构重视发展航运金融业务。中资金融机构在成立专门的航运金融服务部门的同时,高度重视金融创新。国内航运金融业除了传统的航运金融服务,如船舶抵押贷款、出口信贷、发行债券、流动资金贷款、开立保函、国际结算和信用证之外,创新的航运金融服务还包括融资租赁、产业基金、信托产品、可转换债券和夹层债券等。此外,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中资金融机构海外布点的加速,中资金融机构进一步参与国际航运金融市场的机会将更多。

3.发展航运金融业务仍面临巨大挑战,需循序渐进、稳健发展

从航运业的特点看,其周期性强、资本密集、风险高;同时,短期内世界经济的复苏可能还会出现波折,全球航运业未完全步入复苏期,仍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

从我国航运产业发展现状看,我国港口、船舶制造、临港工业等客观上存在一些重复建设、盲目发展的隐患。

从中资金融机构自身看,其从事航运金融服务的经验不足,缺乏相关专业人才,经营管理能力有待提高,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此外,我国航运产业明年将要面临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加息、信贷规模趋紧等一系列不利因素,相关企业发展盈利的空间将被压缩,一些市场竞争力不强的企业的生存可能面临严峻考验。

因此,中资金融机构发展航运金融必须高度重视风险的防范,积极引进和培养航运金融专业人才,加强对经济周期、区域经济和航运产业的研究,并细分市场,挖掘优质客户,根据市场需求大力进行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从而稳步推进航运金融业务的发展。

(执笔:吴建环)

注:

1、2、3、4、5、6、7均参见Rodrickswong,marinemoney,asiaedition,2010.

参考文献:

1.Rodrickswong,ShipFinancetoday:theChangingtopographyofaCriticalmarket,marinemoneyasia,KBipresentation,06november2010.

金融发展报告篇4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野渡”为你整理了这篇关于金融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拟稿人张娅)根据县委办《关于做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的通知》要求,澄城县金融中心成立了调研组,深入到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担保公司以及部分民营企业,重点对“十三五”期间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情况、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以及金融风险防范面临的挑战等进行了调研,下面浅谈全县金融业发展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做好金融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全县金融业发展现状

我县金融业初步形成了以银行、保险为主体,其他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十三五”期间,县域金融机构认真贯彻执行了国家货币信贷政策,金融总体保持了平稳运行,有力地支持了全县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对接进一步紧密。通过定期组织召开政银企对接会,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建立常态化的联系,支持了县域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大力拓展了适合“三农”的信贷产品和贷款方式,满足了“三农”群体的金融需求;加大了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力度,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金融创新不断深化。为贴近市场需求,拓宽融资渠道,各金融机构针对县域企业及农户的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邮储银行推出“助保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建行推广“云税贷”、“抵押快贷”等信贷产品,联社针对经营良好且仍有信贷需求的企业客户、有实体但抵押物不足的企业分别推出“诚税贷”、“无还本续贷”及“融资性担保公司贷款”等产品,农行推出“网捷贷”、“惠农e贷”,长安银行推出“优税e贷”等,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创新信贷产品,以“最多跑一次”为改革统领,全面简化融资手续、压缩办贷时间、降低获贷成本,帮助小微企业和“三农”群体解决融资需求。

3.培育挂牌上市企业逐步推进。“十三五”期间,省市明确了企业上市挂牌奖励标准,为推动县域企业挂牌上市,我县积极组织资质较好的企业,参加市上举办的拟上市挂牌企业培训会,鼓励引导企业通过上市挂牌达到直接融资的目的,并根据企业意向,建立了拟上市挂牌企业后备资源库,并成功上市挂牌企业1户。

4.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进一步完善。“十三五”期间,通过政府参股、控股华冠融资担保公司,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进一步完善。通过与县域银行合作,建立了银行、企业、担保公司三方共赢的良好格局,扩大了“三农”群体和小微企业的信贷获得率,提升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

5.“智慧县域+普惠金融”项目落地实施。“十三五”期间,县政府与蚂蚁金服集团合作,通过对“互联网+”的应用,在支付宝智慧县域平台为我县农户开通了普惠金融信贷申请入口。根据大数据建立的授信风控模型,农户可申请到无抵押、免担保、全天候的金融服务,整个申请流程由农户在支付宝端完成,实现了3分钟申请,一秒钟审核放款,0人工干预,按日计息,随借随还的金融服务。“智慧县域+普惠金融”项目的落地,进一步推动了县域经济转型升级,落实了乡村振兴战略部署。

6.金融生态环境持续良好。“十三五”期间,为更好地防控金融风险,县政府建立了金融风险防控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澄城县网贷机构风险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澄城县处置化解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专项行动领导小组、澄城县金融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澄城县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领导小组等机构,并制定了《澄城县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多个文件。组织开展了清理整顿各类违规违法金融活动、非法集资风险排查活动、逃废金融债务打击活动、处置化解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专项行动、金融领域涉黑涉恶专项斗争以及涉众型经济案(事)件风险排查等活动,切实防范和化解了金融风险,严厉地打击了扰乱、破坏金融秩序的行为,同时加强日常监管,对全县融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开展风险排查,严格落实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担保机构相关监管政策,加大监管力度,督促其合规经营,努力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二、全县金融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金融发展的潜力有待挖掘。“十三五”期间全县各项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无论是资本实力、经营管理水平、风险控制能力,还是产品创新能力、人才队伍素质,都难以满足发展需求。特别是农信社的历史包袱未得到彻底化解,改制缓慢,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完善。“十四五”期间,提高金融企业综合竞争力显得更加重要,仍需在改革中发展壮大。

2.金融结构调整任务艰巨。融资结构、信贷结构不合理,企业直接融资步伐缓慢,企业债券市场严重滞后。“十三五”期间,信贷资金倾斜县域重点项目的力度不够,部分产能过剩行业信贷投入过大,潜藏着较大的信贷风险。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供应和中小微企业的有效融资依然不容乐观。“三农”群体资金需求仍得不到有效满足,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步伐缓慢。必须把金融结构调整摆在突出位置,加快调整金融组织结构、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的步伐。

3.金融风险亟待防范。“十三五”期间,尤其是疫情影响,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产能过剩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金融风险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金融业链条长,市场信息不对称,又易受外部因素干扰,不确定条件多,利益诱惑大,风险点多面广,隐蔽性、突发性、传染性、危害性强。“十三五”期间我县非法集资案件较“十二五”期间有所增多,尤其随着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上网跨域非法集资现象频增,稳控任务还很艰巨。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和融资慢的问题仍未有效解决,防控金融风险,优化生态环境仍需加强。

三、做好金融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

因国际疫情影响,未来几年,世界经济仍将处于震荡调整期,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中高速、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我县金融必须适应新常态的发展,把握、引领新常态带来的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勇于担当挑战,实现跨越发展。

1.加大资金投放力度,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1)扩大金融供给总量。完善金融机构考核办法,建立财政性资金“存贷挂钩”考核机制,实行“多贷多存”,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向上级行争取更多的信贷规模,激励金融机构扩总量,调结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有效信贷支持。引导保险资金参与地方经济建设,深入挖掘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信贷潜力,为县域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充分的资金保障。

(2)优化金融产业投向。充分发挥银行主力军作用,支持保障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重点项目的融资需求。加大对金融机构涉农、中小微企业贷款增量奖励补贴力度,充分发挥财政金融合力,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优化营商环境,改进信贷管理模式,降低企业获得信贷难度和成本,提高各类金融工具的使用效率,全面推动和提升县域内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质效。进一步完善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建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发放信用贷款。降低三农融资成本,为农村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内的农户、企业及经济组织提供优质服务,抢抓政策机遇,不断完善农村资金互助社治理结构,提升发展质量。

(3)做好县域融资平台转型升级服务工作。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县级融资平台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县级贷款审批权限;结合县域融资平台现状,改进授信评级机制,拓宽信息采集渠道,综合考虑贷款用途、融资背景、未来收益等要素,提高风险评级的合理性;落实服务价格相关政策法规,厘清各项收费项目,清理不规范经营行为,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适当降低评估费、抵押登记费、担保费等收费项目;在现有债务化解过程中,凡平台公司不能一次性结账的,协调承贷金融机构,与融资平台公司协商,尽快达成新的还款计划,科学合理释缓偿债压力,不盲目抽贷、压贷或停贷,切实防范处置风险中的风险。同时积极发挥我县融资担保公司作用,鼓励其依法依规为国有企业提供市场化的融资担保服务,实现融资平台转型平稳过渡。

2.加强资本市场建设,提升企业融资能力。

梯次推进企业挂牌上市。出台我县支持企业加快资本市场融资若干措施,积极推动一批企业改组改制,重点培育和扶持符合产业政策、具有我县特色行业和支柱行业背景、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广阔的行业龙头企业作为上市后备资源。加强各类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在“新四板”挂牌融资。支持“新三板”优质挂牌企业分层或转板上市。鼓励和引导初创期创新型小微企业规范改制,在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成长板”先行挂牌,条件成熟后转“新三板”挂牌。加强与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的战略合作,在挂牌企业资源培育、中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信息交流共享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充分发挥“新三板”和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直接融资、规范治理、价值发现等重要功能,共同推动我县中小微企业在“新三板”和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打造县域企业挂牌上市集群。

3.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1)加快农信社的改制步伐。农信社是我县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重要力量,是服务“三农”、小微企业的主力军,改制组建农商行是主动深化地方金融改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键一步,是促进我县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推动协调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广泛运用政府、市场、农信社三个资源,着力完善经营管理机制,优化监管指标,全面加快农商行组建工作步伐,持续提升金融服务经济发展水平,为我县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2)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入驻,引进先进的服务模式和管理技术;推进银行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业务模式;持续推进保险业创新,支持发展农村养老健康保险、扶贫小额信贷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普惠保险业务。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积极服务和保障我县农业发展,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种植(养殖)大户开展商业补充保险,积极发展果业、大棚蔬菜等地方特色农业保险产品;积极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的增信作用,加强公司能力建设,以政府资金为主导,鼓励多元化投资,提高担保规模和放大倍数,做大做强我县融资担保公司,增强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的能力。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公司,增加农户小额贷款的投放,逐步规范民间借贷,引导更多的资金流入农村,支持“三农”经济发展。

(3)推动“互联网+”金融创新拓展。“互联网+”是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新组织、新市场的引入,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型业态。互联网金融的产生,会出现一个既不同于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模式。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贷款、股票、债券等发行和交易直接在网上实现,大大减少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更加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真正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管理运作。互联网金融的拓展,将开创新的金融模式,进一步推动金融业向前发展。

(4)大力推进绿色金融试点。根据现阶段提出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要求,大力发展能效贷款、排污权抵押贷款、碳排放权抵押贷款、林权贷款、集体土地抵押贷款等贷款方式,积极支持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项目和服务。支持传统企业依托科技创新实现转型升级,促进传统产业形成绿色新业态。

4.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处置,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1)加强金融机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金融监管机构,统筹协调推进金融监管工作。完善金融风险防控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监管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加强对辖内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以及重点行业和领域的金融风险排查与监测,防止潜在风险向金融体系传导蔓延。

(2)依法维护金融债权。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逃废债务联合惩戒机制,定期公布恶意逃废债务和“恶意脱保”的企业和个人“黑名单”,依法加大惩处力度,维护金融市场秩序。支持金融机构依法做好债务清收工作,加大金融债权案件保全、执行力度,加强金融债权案件执行争议的协调力度,充分利用司法、公证、仲裁、调解等方式预防和解决争议纠纷,提高执行效率,依法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金融发展报告篇5

一、*、*两省金融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省目前初步建立了以国有独资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外资银行机构、信托投资公司为补充的银行组织体系,证券、期货经营、产权交易和上市公司组成的资本市场组织体系,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组成的保险市场组织体系。其中:银行业机构方面,有3家政策性银行(开发行、农发行、进出口行)、4家国有商业银行和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省级分支机构、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全国共13家,其中*省1家—恒丰银行);证券业机构方面,有22家证券公司设立了经营机构、9家期货经营公司;保险业机构方面,有26家保险公司设立了分支机构(13家财险、12家寿险、1家政策性保险)、91家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地方性金融机构方面,有11家城市商业银行、3家城市信用社、3家信托投资公司、2家财务公司、15家农村合作银行、1220家农村信用社法人机构、1家法人证券公司、1家筹建中的财险公司;还有8家外资银行机构和2713个邮政储蓄网点。在较为完善的金融组织体系支撑下,*省各项金融业务发展势头良好。2005年,*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7478亿元,同比增长17.2%,各项贷款余额13874亿元,同比增长13.1%,其中人民币贷款新增量居全国各省之首;全省已有100家公司、108只股票在境内外上市,累计融资755.2亿元;全省实现保费收入340.3亿元,列全国第四。全省各类金融机构不断推进改革,经营效益明显提高,2005年银行类金融机构实现盈利176.3亿元,同比增盈64.7亿元。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国家货币信贷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创新信贷运作方式,探索实行“银团贷款”、“俱乐部款”信贷新模式,增加有效信贷投入;同时大力调整信贷结构,重点支持“三农”、重点项目、中小企业、下岗再就业以及助学等方面信贷需求;金融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作用显著提高。

二、*、*两省发展金融业的相关政策措施

*省对发展金融业高度重视,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保险业发展意见》、《关于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意见》等有关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同时还制定印发了《*省“十一五”金融业发展规划纲要》,指导全省金融业发展。目前,还正在研究即将出台《*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大做强我省金融业的措施意见》,加强政策扶持,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推进做大做强*金融业的步伐。为贯彻落实好这些政策意见,*省着力推进建设“诚信*”;积极引导和推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各级政府把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工作纳入工作目标考核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省政府定期召开全省金融稳定联席会议,会同“一行三局”适时制定《*省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了处置金融风险的应急机制;由省政府牵头协调,决定成立*省独立法人财险公司,注册资本金为6亿元人民币;积极开展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目前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同时,还就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股权分置改革和建立金融信息服务机制、加强协调沟通等工作采取了具体措施。此外,青岛等市还就发展地方金融业制定了相关激励措施,由地方财政每年提供一定资金作为奖励,支持发展金融业。

*省为促进金融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作用,把夯实金融业支持的基础作为工作重点,着力协调发展间接和直接融资市场,严格建设项目各项管理制度,大力推进“诚信*”建设,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努力推动金融安全区建设,深化金融业特别是地方金融业改革(加快组建城市和农村合作银行、整合全省城市商业组建*省内区域性股份制银行)等。

三、*、*两省金融工作办的职能及运转情况

为加强对新形势下金融工作的领导,*、*两省都先后成立了省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省是2005年3月批准、8月正式组建省金融工作办公室,挂靠省政府办公厅,由省政府副秘书长兼任主任,工作主要职能:一是督促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金融工作决议、决定和工作部署;二是分析金融形势,拟定地方金融发展规划,提出金融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三是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地方金融机构管理工作,协调、配合中央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工作,并做好业务联系及有关服务工作;四是组织协调有关部门防范和处置地方金融风险,配合做好地方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工作以及查处、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等。目前,*省金融工作办已经开展了相关工作,内设综合协调处和地方金融处,有关工作人员基本上是从“一行三局”和其他有关部门借用的,职能和正式人员未能完全到位。

*省金融工作办于今年初刚刚成立,挂靠省政府办公厅,由省政府副秘书长兼任主任。金融工作办基本职能是,研究地方金融发展规划,制定出台金融业发展意见,组织管理地方金融机构,协调配合中央金融监管部门工作,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开展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开展利用资本市场的有关工作等。目前,金融办的有关人员还没有到位,工作尚未正式开展。

四、几点建议

为促进我省金融业的发展,增强金融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结合这次对*、*两省的考察,提出如下建议:

1、根据《*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我省“十一五”金融业发展专项规划,指导全省金融业发展。

2、加快制定出台《*省金融业发展创新的指导意见》,加强对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加大对金融工作的力度。

3、加快推进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尽快出台《*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意见》,打造“诚信*”,推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4、根据农业保险发展形势的需要,在省内有选择地开展农业保险试点工作。

金融发展报告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投资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0.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7)05-0021-04

一、现代金融业务发展综述

(一)商业银行业务

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分为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三类。在国外,银行根据客户的种类(个人、小企业和大公司)来划分金融业务。个人业务通常包括银行基本业务、信贷业务和投资保险业务。小企业类业务除了向客户提供和个人银行基本业务类似的服务外,还包括企业服务如在线工资单结算、退休金账务管理等。大公司类业务主要向客户提供企业融资、债券管理、机构投资、国际服务、保险和风险管理和其他特殊服务等。

(二)投资银行业务

一是基金管理,即将投资者的资金集中起来,交给专业基金经理进行管理。二是风险投资,指专门向从事高新技术且处在初创阶段的小型公司进行的股权投资。三是企业并购,投资银行主要从事寻求并购机会、为兼并公司和目标公司分别提供关于交易价格和非价格条件的咨询、帮助目标公司抵御恶意吞并的企图、帮助兼并公司筹集资金等。四是金融咨询,帮助客户进行市场调查、法律咨询、确定投资方案、评估风险收益等,为企业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提供咨询策划,并派生出“代客理财”和“合伙投资”等新业务。五是项目融资,指通过国际商业银行、银团和多边组织提供贷款,如产品支付、融资租赁、Bot租赁、项目债券融资等。六是金融工程,应用领域主要包括:一是金融工具创新,主要是互换、期货、期权、远期合约、票据发行便利、认股权证、证券存托凭证、可转换债券、合成股票等金融衍生工具。二是资产证券化,即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可预测现金流收入的资产转化为在金融市场中可以出售并自由买卖的证券。

(三)保险公司业务

保险业务根据保险标的,通常分为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责任保险与再保险逐渐成为独立的保险业务种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保险公司相互持股、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相互渗透的趋势日益明显,对保险业务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一是保险业的自由化和全球一体化,二是风险管理成为保险业重要业务领域,三是技术创新为保险业务发展创造了条件。

(四)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

一是租赁公司业务。租赁的形式包括经营性租赁和融资性租赁,到上世纪80年代租赁业已发展成为一种国际性设备投资的多功能新型产业。二是财务公司业务。当代西方财务公司的业务几乎与投资银行没有太大区别。资金来源主要是银行借款、卖出公开市场票据、推销企业股票、债券和发行公司本身的证券,多数财务公司接受定期存款,大的财务公司还兼营外汇、联合贷款、包销证券、不动产抵押、财务及投资咨询活动等。三是信托公司业务。按照委托人的不同,信托业务可划分为个人信托业务、法人信托业务和通用信托业务。四是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业务,指专门以货币市场工具为投资组合对象的共同基金。五是养老基金业务。从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出发进行资产投资是所有积累式养老金的首要业务活动。六是货币市场业务。货币市场交易的金融工具主要是政府、银行及工商企业发行的短期信用工具,主要包括回购协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等。

(五)资本市场业务

资本市场基本功能是实现并优化投资与消费的跨时期选择,通过融通长期资金,优化资源配置。按市场工具可分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投资基金。

(六)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业务

金融衍生产品按性质可分为:金融期货、金融期权、金融远期和金融互换(掉期)四大类。通过股票(指数)期货及相应的期权产品,机构投资者可实现资本的套期保值、投资获利、资产配置、国际化投资、避税以及改善现金流。

(七)其他金融市场业务

一是国际外汇市场业务,主要有即期外汇交易、远期外汇交易、掉期外汇交易、套利交易、套汇交易和外汇投机交易等。二是离岸金融市场业务,指在本国境内发生的外国机构(或个人)之间的以外币进行的交易,特指非居民之间即外国贷款者、投资者与外国筹资者之间的融资业务。离岸金融市场可以分为一体型、分离型、簿记型。

二、天津市金融业务发展现状

截至2006年末,天津市有各类金融机构147家,资产规模7848亿元。其中,银行机构36家,从业人员3.9万人,总资产7534亿元;证券类机构91家(证券公司及营业部、期货公司及营业部、基金公司、证券投资咨询公司),证券公司及分公司资产总额60亿元,当年证券交易额1097亿元;保险总公司及分公司21家,总资产252亿元,同比增长19%,当年实现保费收入91亿元;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分别达到905.6元和2.5%。

金融控股公司的雏形已经显现。天津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控股天弘基金管理公司,参股渤海证券2.64%;天津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对金融机构投资30亿元,涵盖银证保各金融领域,其中控股5家金融机构,企业总资产已达635亿元。

(一)银行业务

天津市银行业务分为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三大类,每一类业务又可再分为对公业务和零售业务。资产业务主要包括各种贷款、国际国内保理、银团贷款、贴现、贸易融资、同业拆借、债券投资等;负债业务包括定期和活期存款、协议存款、再贴现、保证金存款、外汇结构性存款、同业拆入、理财产品、借记卡等;中间业务包括同城清算、国内国际汇款、托收、贷款承诺、委托贷款、、代收代付、保管箱、信用证、财务顾问等。目前天津市银行业务多达360种,其中,资产业务33种,负债业务30种,中间业务280多种。有11家外资银行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以及中国银行、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和一些保险机构也已在滨海新区、保税区内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年业务量约1亿美元。天津银行业在业务种类方面与外资银行并无大的差距。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各家银行通过创新,不断开展新的金融业务。零售业务方面,开设了现金管理、个人投资、银行卡、保险、理财及多种附加服务产品;在贷款方面,创新贷款品种,如交行推出为小企业服务的“展业通”产品套餐、生产经营一站通、贸易融资一站通、结算理财一站通等,多家银行开办存货质押贷款、保兑仓、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业务。此外,各商业银行加强了与其他银行、保险、证券机构的合作,开展联合贷款,保险产品、基金产品。但是,目前客户所需的财产管理、投资、融资、信息服务难以在银行机构得到满足;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中资商业银行还存在汇率避险产品不多的问题。银行、证券、保险的合作只处于产品代销的初级阶段,尚未进行产品开发合作。内部管理方式相对落后,风险管理水平和定价水平不高。

(二)投资银行业务

天津市目前只有渤海证券1家法人证券公司,业务种类主要包括证券经纪、承销、自营和资产管理。与上海、北京等城市相比,业务开展和资本金规模都存在差距。第一,业务范围较窄,利润来源过分依赖手续费佣金与自营业务收入。2006年上半年渤海证券收入中,手续费佣金收入占45.8%,自营收入占32.5%,承销收入占5.9%,资产管理收入占3%,新兴业务收入很少。由于缺乏特色业务和拳头产品,在同质的市场竞争中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第二,业务创新和新产品推广能力不强。由于渤海证券未能入选创新类券商,无法开展创新类业务。第三,资本规模偏小。2005年末,渤海证券总资产43.06亿元,比上年减少4.09亿元,税前利润-0.66亿元。

(三)保险业务

目前,各类保险产品达3661种,其中分红、投资联结、万能、医疗健康等新型保险产品的推出以及车险费率市场化的实施,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天津市保险业务产品体系。2005年,全部保费收入中,财产险、人寿险、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比重为24:64.6:11.4。同时,各经营主体更加重视服务竞争,增强了电话服务和网络服务功能,完善了保单服务制度,个性化服务成为有力竞争手段。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业务规模小,市场渗透力较低。2005年保费收入90.64亿元,增速24.65%,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等指标相对于全市经济规模和居民收入仍然较低。同期,上海保费收入333.6亿元,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分别达到2452元和3.66%,北京保费收入497.7亿元,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分别达到3293元和7.4%。二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市场产品雷同,恶性竞争不同程度存在。寿险保障型产品发展缓慢,农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发展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三是误导行为时有发生,理赔程序不规范、不透明,拖赔和无理拒赔等现象依然存在,诚信问题较为突出。四是保险中介机构的专业优势有待进一步发挥。

(四)信托业务

天津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是天津信托业的典型代表,发展迅速。2005年末,该公司管理的资产达126.6亿元,其中信托资产104.8亿元,占82.8%,同比增加1.3亿元。信托资产营业收入59388万元,实现净利润8241万元,同比增加2087万元,增幅33.9%。据《金融时报》统计,2005年该公司总资产规模位于同业第四,总收入为同业第一。公司业务品种有固有资产业务和信托业务,其中,固有资产业务包括自营贷款、融资租赁、证券投资、股权投资、财务顾问等;信托业务品种包括集合资金信托、单一资金信托、财产权信托等。2005年收入中,信托业务手续费收入占41%,投资收益占31%。信托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一是信托产品在募集方式、合同份数、宣传手段和流通机制存在诸多限制,信托公司在金融业务开展中不能以公募方式进行宣传,难以募集到大量、长期的资金。二是缺乏核心业务模式,盈利能力不足。2005年,天津信托虽然推出一系列信托计划,但大部分都是作为企业融资手段,而不是信托基本职能―“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运用,理财业务发展较慢。三是创新能力不足,新业务品种还没有开办或业务量较小。

(五)货币市场业务

天津货币市场平稳快速发展。2005年,天津市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市场债券交易量累计达到10662亿元,同比增长54.2%;累计办理银行承兑汇票1383亿元,同比增加336亿元,票据贴现922亿元,同比增加257亿元。银行间外汇市场成交3.63亿美元,同比增长34%,进行了远期外汇交易、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交易,引入即期询价交易方式和做市商制度。另外,天津市通过短期融资券方式进行融资的企业已有4家,金额53亿元。但货币市场还存在融资规模偏小、工具特别是避险工具不多等问题。

三、天津市金融业务发展的努力方向

(一)积极拓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促进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协调发展

国际上个人银行业务是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比例有的高达50%以上。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天津已经形成了相当数量的顶端、高端和中端客户,顶端客户是发展私人银行的主要对象,高端客户是发展个人理财的主要对象,中端客户是发展消费信贷的主要对象。商业银行要加快发展个人银行业务,有针对性地进行客户细分、差别服务和专业管理,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个性化产品与服务组合。要转变依靠网点拓展市场的经营模式,在防范网络技术风险基础上,加快发展网上银行业务。

(二)大力发展区域金融市场

天津市所有法人金融机构要获得短期融资券主承销商资格,推动更多的天津企业到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允许金融机构开办债券借贷业务;积极参与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承销工作,对天津重大项目资产进行资产证券化,开展资产支持票据试点,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推动渤海银行、天津市商业银行、天津农村合作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次级金融债券和一般性金融债券,拓宽资本金补充渠道。推动天津市住房公积金、地方社保基金等非法人投资集合性资金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盈利能力。规范发展金融市场,加大创新力度,开展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动产质押短期贷款等新的业务,为企业开辟更多的融资渠道。

(三)大力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风险投资

积极利用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风险投资为先进制造业、航运业、物流业以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通过政策优惠试点吸引产业投资、创业风险投资资本。采取包括实行有限合伙制试点、减免资本所得税,提高滨海新区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企业个人所得税最低免征额等措施。发展功能齐全、面向全国的产业投资基金市场。为产业投资、创业风险投资提供区域性、全国性的市场退出平台,进行非上市企业产权、股权交易的试点,并在产权交易中引入信托产品、产业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等金融产品交易。

(四)大力发展投资银行和开放式基金业务

扩大证券公司规模,开拓新的业务领域,提高咨询、资产管理等业务收入比重,形成业务特色。增加基金管理公司数量,允许基金公司管理创业基金、进行单独账户资产管理,开办新的基金产品,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

(五)组建农业保险公司开展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等针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实际需要的新业务

大力发展养老和健康保险业务和建设工程质量等各类责任险业务,开办投资收益保险、进口和国内贸易信用保险、项目融资保险、环保责任险等新的业务品种,完善汽车、住房信贷保证保险。支持保险公司兼并、收购,大力开展产险、寿险、资产管理等多元化经营,支持有条件的保险公司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保险控股公司。积极参与企业年金业务,投资医疗机构,参与医疗机构的经营和管理,探索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资本市场和其它金融企业的新途径。促进保险中介机构发展,建立多元化保险机构体系。

(六)加快发展金融控股公司

要充分利用滨海新区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的契机,加快建立金融控股公司。鼓励和支持泰达投资控股公司、天津信托以及渤海银行、天津农村合作银行等具有一定基础或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集团或金融机构以金融控股公司或全能银行等形式进行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重点发展以资本为纽带的金融控股公司,在内部设立若干个子公司,从事不同的金融业务,接受不同监管机构的监管。泰达投资控股公司要加快整合金融资源,将现有金融资源独立出来,通过股权置换等方式设立专门的金融控股公司作为母公司,或利用其中一家金融机构如渤海银行作为母公司,组建金融控股集团,加强公司治理建设,建立内部防火墙,加强集团内银证保合作,提高整体竞争力和经营效益。

(七)开展离岸金融业务

一是在东疆保税港建立内外分离型的离岸金融市场;以滨海新区为基础,向环渤海地区拓展离岸金融业务。二是建立健全离岸金融业务法规,明确离岸金融业务的优惠政策,鼓励更多金融机构到滨海新区从事离岸金融业务。金融监管部门要制定操作性强的管理法规,促进金融机构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完善业务的操作规程和管理办法,引导离岸金融业务稳步健康发展。三是根据客户需要开发新的离岸业务产品。

(八)积极发展信托业

加快推进信托公司的经营模式由融资型向理财型转变。积极发展个人信托等具有发展潜力的业务;发挥信托公司个人理财优势,探索信托与银行、保险的新型合作模式;进行项目资产证券化,加强信托与银行、保险的合作。

(九)争取政策倾斜

充分利用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的优势,制定扶持金融业发展的财政、税收、人才政策,形成比较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鼓励具有实力的金融机构在滨海新区进行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以及开设分支机构、设立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社区银行等。争取促进金融业务发展的监管政策。例如,争取监管部门给予渤海证券公司比照创新类券商开展业务的倾斜政策,促其创新;在推动股改的基础上,给予天津上市公司“新老划断”后首发和再融资的政策倾斜。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教育和培训体系,积极引进、培养金融人才;改革金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给与金融人才优惠政策,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课题主持人:朱志强

课题组成员:郑克毅周胜强

金融发展报告篇7

1.1数据

艾媒咨询(iimediaResearch)数据显示:

(1)2013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达到57971.3万亿,同比增长53.1%。预计到2015年将增长至99752.6万亿。

(2)2013年中国互联网金融用户认知方面,第三方支付与网上银行为最广受用户认识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分别占比94.4%和90.0%;其他形式如p2p小额信贷、金融电商等也得到一定用户的认知。

(3)2013年中国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用户使用频率方面,表示经常使用的用户最多,占41.1%,而仅有2.9%的用户表示极少使用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

(4)鼓励用户使用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因素方面,从结果来看,有71.1%的用户认为方便快捷是最主要因素;其他可能的因素还包括安全性高(12.2%)、交易成本低(8.9%)、时尚流行(3.3%)、更有利可图(3.2%)等。

(5)影响用户不常使用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因素方面,62.2%的用户因担心安全问题而减少对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的使用,而有16.7%的用户表示对互联网金融没有概念。

(6)2013年中国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用户使用持续性调查方面,九成多的用户表示他们愿意持续使用,而仅有3.3%的用户认为不会持续使用。

(7)2013年用户对中国互联网金融前景态度方面,82.6%的用户认为互联网金融具有前途,而有13.6%的用户觉得这个不好说;另外,有一半用户认为互联网金融将会颠覆传统银行业,同时有23.5%和26.5%的用户分别表示不会和不明确。

(8)2013年中国互联网金融用户年龄分布方面,20―30岁的用户有61.3%,占比最多;其次为31―45岁用户占24.6%,16―20岁用户占4.4%。

1.2观点

(1)金融的互联网化打破了原来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给人们带来了相比于传统金融渠道更便捷和高效的用户体验,以及更低成本的实际利益。这导致在业务上备受影响的传统银行纷纷加快网络化发展,线下金融服务机构也积极拓展线上服务渠道。

(2)人们在线下进行金融活动的行为观念早已根深蒂固,面对至今仍属于新鲜事物的互联网金融,牢固的用户信任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在支付和理财方面,人们更倾向于通过传统渠道进行大额度的资金交易,而互联网金融更多是吸引用户的小额资金投入。在短期内互联网金融仍难以对传统金融渠道产生太大的撼动。

(3)目前国内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尚未成熟,依然存在许多不确定性,距离真正的产业繁荣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产生了关注热潮的同时,互联网金融更需要稳步前进。而监管体系的建立及互联网诚信环境的塑造,将决定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前途。

2主要模式

(1)第三方互联网支付

其价值在于:

促进互联网金融脱媒,减弱传统银行中介功能;

推动互联网诚信生态体系建设,提升互联网金融交易活动效率和服务模式;

积累海量的用户资料和交易行为信息,为互联网公司在金融业务上提供大数据资源。

(2)p2p小额信贷

其特征包括:

脱离传统银行信贷模式,降低信贷门槛和渠道成本;

借款者的信用等级既作为出借者贷款的重要参考因素,又能成为获得优先信贷和利息优惠的标准;

出借者的资金会分散给多个借款者,贷款风险得到最大程度的分散。

(3)众筹融资平台

艾媒咨询分析认为:

众筹融资平台为那些有想法有能力的创业者提供低门槛、低成本的融资机会;

众筹文化在国内尚未成熟,国内的一些众筹融资平台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缓慢;

众筹融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诚信基础来鼓励出资人参与。

(4)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是指互联网公司与基金公司进行合作,将金融理财产品引至线上,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实现金融理财互联网化。用户从而能够在网上进行投资理财,并获得相比线下繁杂的购买和操作过程更便捷的用户体验。产品代表:余额宝、百度理财等。

艾媒咨询分析认为:

互联网金额理财产品具有低门槛、易操作、高收益等特点,更容易获得特别是中小型投资者的青睐。

传统金融理财互联网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投资活动,发展时间尚短,目前依然存在较高的风险,例如收益难以持续稳定、个人隐私泄露、非法吸收存款等。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风险管控仍需不断发展。

现今阶段互联网金融理财吸引更多的是用户小额资金,用户仍更倾向于通过传统渠道进行大额的投资理财。互联网理财还有待不断发展成熟,在短期内其仍难以对传统理财渠道产生撼动。

3用户调查

3.1用户认知情况

图12013年中国互联网金融用户认知情况

注:同一用户可能对多个互联网金融模式具有认知。

如图1所示,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互联网金融用户认知方面,第三方支付与网上银行为最广受用户认识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分别占比94.4%和90.0%;其他形式如p2p小额信贷、金融电商等也得到一定用户的认知。

艾媒咨询分析认为,第三方支付与网上银行均为较早呈现于公众面前的两种互联网金融模式,而随着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形式多样化,越来越多新名字也逐渐进入人们脑海。

3.2用户使用模式

图22013年中国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用户使用模式

注:同一用户可能使用多种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模式。

如图2所示,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用户使用模式方面,第三方支付与网上银行为最普遍使用的模式,占比分别为95.6%和86.7%,在众多互联网金融形式使用度上占绝对优势;而得到最低使用度的互联网金融形式是众筹融资,仅占1.1%。

艾媒咨询分析认为,电子商务行业的繁荣发展,带动起网上支付、网上转账等强烈需求,从而网上银行和第三方支付作为互联网金融两种形式率先得到用户的重视和依赖。

3.3用户使用频率

图32013年中国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用户使用频率

如图3所示,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用户使用频率方面,表示经常使用的用户最多,占41.2%,而仅有2.9%的用户表示极少使用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

艾媒咨询分析认为,互联网的特性降低了人们使用金融产品/服务的成本、门槛和一系列繁琐工序。互联网金融在便利用户生活同时,又给予他们从中获益的机会。分析预测,随着互联网金融模式多样性发展,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将越发渗透进更多用户日常生活中,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用户使用频率将不断上升。

3.4鼓励因素

图4鼓励用户使用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因素

如图4所示,数据显示,鼓励用户使用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因素方面,从结果看来,有71.1%的用户认为方便快捷是最主要因素;其他可能的因素还包括安全性高(12.2%)、交易成本低(8.9%)、时尚流行(3.3%)、更有利可图(3.2%)等。

艾媒咨询分析认为,互联网金融大大弱化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中介功能。通过互联网渠道,用户能够在更简易直观和双方信息更对称的情况下进行金融交易活动。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更让互联网金融活动突破空间限制,增强了随时性。

3.5影响因素

如图5所示,数据显示,影响用户不常使用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因素方面,62.2%的用户因担心安全问题而减少对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的使用,而有16.7%的用户表示对互联网金融没有概念。

艾媒咨询分析认为,金融交易活动向来引起参与者的高度谨慎,而随着互联网元素的加入,人们对其迅速发展的期待以及安全问题的忧虑始终并存。不少用户在进行较大金额交易时依旧倾向于选择传统线下金融服务渠道,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分析认为,涉足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企业除了应该不断加强线上金融交易安全性之外,更有义务加大互联网金融知识的普及,从而提高人们对它的信心。

3.6用户使用持续性

如图6所示,数据显示,在2013年中国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用户使用持续性调查方面,九成多的用户表示他们愿意持续使用,而仅有3.3%的用户认为不会持续使用。

艾媒咨询分析认为,互联网金融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金融交易行为,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对于参与金融交易活动形式的选择。相对于传统金融交易,互联网金融所呈现出的优势以及良好的发展势头,让其获得绝大多数用户打算持续使用的意愿。

图62013年中国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用户使用持续性

3.7用户对中国互联网金融前景的态度

(a)互联网金融是否有前途

(b)是否会颠覆传统银行业

图72013年用户对中国互联网金融前景的态度

如图7所示,数据显示,在2013年用户对中国互联网金融前景的态度方面,82.6%的用户认为互联网金融具有前途,而有13.6%的用户觉得这个不好说;另外,有一半用户认为互联网金融将会颠覆传统银行业,同时有23.5%和26.5%的用户分别表示不会和不明确。

艾媒咨询分析认为,尽管存在一定的用户对互联网金融的安全问题表示忧虑以及对其概念认识不够,但依然抑制不了人们对于寻求比传统金融交易更加便捷和透明的新金融模式的渴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背后寄托着大多数用户的期盼。另外,无可置疑的是,互联网金融会对传统银行业产生冲击,尤其让银行的中介功能转向后台,然而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道路仍存在很大未知数。艾媒分析师预测,互联网金融将以与传统金融互补的形态继续存在,给人们在金融交易模式上提供更多的选择。

3.8用户分布

(1)年龄分布

如图8所示,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互联网金融用户年龄分布方面,20-30岁的用户有61.3%,占比最多;其次为31-45岁用户占24.6%,16-20岁用户占4.4%。

艾媒咨询分析认为,目前仍作为新事物的互联网金融的用户正以年轻人为主,尤其是已进入社会的年轻人居多。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及信用体制的成熟,现在年轻人更踊跃并善于通过互联网进行支付、理财、借贷等一系列金融活动。

(2)学历分布

金融发展报告篇8

一、提升农村合作社综合竞争力的意义

当前,农村合作社面临着竞争的挑战,发展的挑战。面对新的经济金融形势,提升农村合作社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转变传统的经营观念,提高经营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二是有利于进一步夯实业务经营基础,优化资源配置,努力提高经营效率。三是有利于把员工的努力方向引导到企业所确定的目标上来,充分挖掘员工的潜力,服务于企业共同的事业。

二、提升农村合作社综合竞争力存在的问题

五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合作社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取得显著成绩,提升综合竞争力方面有了较大的业绩,但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依然存在许多不足。

1、对提升农村合作社综合竞争力存在思想误区

认为综合竞争力太虚,看不见摸不着,不是硬指标,也不考核,抓不抓关系不大;认为综合竞争力研究对企业经营管理的作用不大,要完成业务经营任务最终要靠物质力。因此对合作社如何发展始终缺少顶层设计,包括发展战略,发展目标,经营理念,经营方式,企业文化等。

2、名称品牌的档次较低

近年来,在深化改革中,仅有少部分符合条件的农村合作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但绝大多数仍然挂牌为合作社。而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一成立即挂牌为银行。农村合作社在我国金融机构层次中处于较低的地位,次于银行,名称品牌档次较低。当然,出现这样的局面并非农村合作社自身的原因,而是监管当局对农村合作社改制、升格为农村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设置的门槛过高,对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的定位优于农村合作社。

3、网络的科技支撑不足,产品品牌尚在起步阶段

近年来,农村合作社乘改革的东风倾力研发新产品,开办新业务,创品牌。诸如发行银行借记和贷记卡,开办个人自动转存定期存款业务、个人自助循环贷款、电话银行、短信银行等等。但受资金、人力资源、科技的限制,农村合作社产品品牌的开创尚在起步阶段。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4、包袱仍然较重。近年来,农村合作社在深化改革中享受了国家的利息保值贴补、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减免,通过专项中央银行票据申请、兑付,置换了部分不良资产,但农村合作社尚未消化的历史形成的不良资产包袱仍然较重,无疑增加了经营成本。其次,农村合作社员工队伍处在新老交替时期,老员工陆续内部退养或退休,每年都要补充一些新员工,属于内部退养的,农村合作社除承担他们的内退工资外,还要承担他们的住房补贴、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对于那些新员工,农村合作社要投入培训费用,无形中增加了经营成本。

5、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未能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由于农村合作社电子化起步较迟,业务流程再造进展缓慢,教育培训和服务手段相对滞后,造成业务创新能力不强,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电子化时代的步伐。业务品种单一,拓展后劲不足,收益低,导致业务流失,常出现一些辛辛苦苦培养起来的优质客户受其它银行优越的电子化和丰富的业务品种及优惠、优良服务的影响,而流失而去。外加激励机制不足、绩效考评措施不够完善等原因,严重挫伤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员工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受到制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约束了农村合作社综合竞争力的有效发挥。

三、提升农村合作社综合竞争力的途径

1、建立提升农村合作社综合竞争力研究、管理体系

自上而下地建立提升农村合作社综合竞争力研究、管理体系,形成省级农村合作社联合社到县市农村合作联社再到城区、乡镇合作社的垂直研究、管理体系。高层决策者应根据农村合作社自身特点以及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清醒的判断,确定农村合作社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确立业务发展模式和盈利增长模式,制定农村合作社总体战略、市场战略、竞争战略、兼并重组战略和学习战略。着力解决好各级领导班子成员和员工队伍中经营理念的彻底转变,职业操守的正确提高等问题,培养一支善于开拓创新并能找准市场发展之路的高效团队,为提高综合竞争力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协同力量。

2、科学发展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是“以人为本”。要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农村信用社作为经营货币资金的企业,资产规模固然重要,而人才则是比资产规模更重要的资源。目前,农村信用社已经拥有了一支庞大的员工队伍,但是员工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已成为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障碍。为此,应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快人事、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实行员工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公平竞争、注重绩效,建立健全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和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激励机制;二是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不拘一格引进和选聘提拔对业务发展能起重要作用的优秀人才,并委以重任,形成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和施展才能营造良好的环境;三是建立完善的培训、轮训和考核体系,通过对从业人员特别是业务骨干开展全方位、多角度、多学科的知识培训,强制充电,严格考核,以实现员工队伍知识结构的优化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3、提高农村合作社在金融市场的产品竞争力

市场需求多样化要求农村合作社必须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开展金融产品创新。深刻认识提高金融创新能力,是关乎农村合作社生存与发展的大事。当前,农村合作社要加强产权制度、技术、产品、服务和管理五个方面的创新,以求在竞争中占据优势,获得新的业务发展和竞争优势。

4、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提升市场竞争力

农村合作社的金融市场竞争力既来自产品竞争力,同时也来自社会影响力。产品竞争力提升依赖的是农村合作社生产力,社会影响力的提升源于履行社会责任。农村合作社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和谐的逐利活动与社会相关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间的关系;有利于和谐与当地政府、所在社区的唇齿关系;有利于和谐团队,改善人力资源管理;有利于提升品牌形象;有利于获得优质经济社会资源;有利于开辟与发展新的经营领域;有利于赢得客户,赢得社会公信,赢得持续竞争力;有利于赢得经济社会双重利益,赢得持续发展能力。总之,农村合作社履行社会责任是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高效途径。

金融发展报告篇9

一、XX年一季度信贷投放情况

XX年以来,全市金融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全面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努力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一季度各项指标均呈现出非常积极的势头。XX年一季度末,全市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82.94亿元,较年初增加37.77亿元,同比多增27.25亿元,同比增长18.15%,为历史之最。同时,信贷结构均衡合理,新增贷款行际间均衡增长,中长期、短期贷款均衡增长,各行业贷款均衡增长,市区及8县(市)贷款均衡增长。

二、当前信贷投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信贷投放的可持续性面临考验。一季度我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较年初增加37.77亿元,相当于去年全年信贷增长总量。与此相对应,一季度全国信贷增长速度超乎想象,预计4-4.5万亿元,占全年计划的80-90%。用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长、前货币政策委员会专家委员李扬的话说是增长的“可怕”。在此宏观背景下,我市刚刚提速的信贷投放可持续性面临考验。

二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突出。一季度末全市企业存款同比少增8.28亿元,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39.92个百分点,表明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企业支付能力有所下降,这与中小企业融资能力有很大关系。目前,我市金融机构中除几家涉农机构中小企业贷款占比略高外,其他金融机构投向中小企业贷款的比重偏低,其中工行为10.01%,中行为7.71%,建行为16.14%,交行为27.33%。一季度,担保公司提供担保贷款445笔,金额4.72亿元,同比笔数下降20.88%,金额下降12.88%。

三、全力扩大金融信贷规模

通过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我们知道,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在这一科学体系中,第一要义是发展,以人为本是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基本要求,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当前我市信贷投放中存在的问题,都是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也是不可回避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还是要靠发展,在发展中把问题转化为机遇,用以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是要调动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内生动力。今年一季度我市信贷投放势头良好是在国家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下呈现出的局面,一方面体现了我市金融机构贯彻宏观调控政策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金融机构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自主地、主动地寻找信贷投向目标的动力,多为锦上添花,少有雪中送炭。大多金融机构对于“难贷款”的问题,普遍归结于项目不多、企业不佳、担保不足、风险难控,多是要求政府大力发展经济,培育优质企业,改善信用环境,而少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深入市场去挖掘新的信贷增长点。而当一笔先前的信贷投放出现风险的时候,却急于找政府解决。这说明,金融机构对于信贷投放的可能风险比可能收益更为敏感,宁可放弃可能的收益,也不愿去承担可能的风险。这就造成了金融机构不愿投入更多的精力去主动寻找市场中的信贷目标,不愿开动更多的脑筋去尝试金融产品创新,眼里只盯着大项目、好企业,只因循守旧采用老套路、老方法,更多的是只愿意接受风险低、收益也较低的项目,背靠政府和大企业的大树好乘凉。

造成这样一种局面我分析是由于金融机构的管理机制造成的。金融机构都是条条管理,地方政府不能影响高管的任免,上级行的制度要求是地方金融机构开展经营活动的唯一标准,上级行对于风险的严格要求是地方金融机构负责人进行管理的方向指引。要改变地方金融机构的这样一种经营风格,我们地方政府可以适当加强和金融机构上级行的沟通,建议他们适当放松风险偏好,加强对**地区的支持,尽量把**纳入各项新政策、新措施的试点,尽量扩大**分支机构的权限,使得**的金融机构在和其他地市进行竞争时,获得一些比较优势,能够尽可能调动金融机构的内生动力。

二是要加大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外在压力。虽然在调动内生动力方面地方政府掌握的主动权较小,但是我们可以在外部加压上发挥一定的作用,通过实施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金融机构增加投放的动力。一方面,要加强激励。要进一步加大对金融机构的考核力度,科学合理地设置考核指标,让每一个指标都能发挥作用,都能切中金融机构的“要害”,都能对**市的经济发展起到有效的作用。市金融办正在会同人民银行和银监局紧锣密鼓地研究制定针对金融机构的考核指标,加上人民银行、银监局从各自角度开展的对金融机构的一些考核,共同形成一个有效完整的考核体系,对于考核结果良好、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大的机构,我们要加大奖励力度,形成有效激励,调动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行为。另一方面,也要加强约束。XX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发挥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尽快明确县域内各金融机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的比例”,我们应该深刻领会中央文件的精神,在县域金融机构新增存款一定比例投放当地的工作上,加强和金融部门的沟通,力争尽快出台规范文件加强硬性约束,提高新增存款投放县域乃是市域的比例,改变存贷比不断扩大的局面,提高资金运营效率。

三是要搭建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稳健平台。在通过内、外两个方面要求金融机构加强信贷投放之外,站在政府的角度,我们各级政府也需要为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创造良好的环境,搭建稳健的平台。一是要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要深入推进信用**建设,加快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加大对金融生态环境良好区域和诚信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着力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努力营造诚信光荣的良好信用环境,为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免除后顾之忧。二是建设有效的担保体系。引导和鼓励各类担保机构的发展,扶持市担保集团等机构做大做强,鼓励各类经济主体出资兴建和入股兴办担保公司,吸引市外担保公司到我市成立分支机构,壮大担保资金规模,放大担保资金倍数,为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分担可能风险。三是给予一定的风险补偿。省政府安排了10亿元建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用于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和贷款贴息,我们也可以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作风险补偿,帮助中小企业减轻利息压力,帮助金融机构弥补一定损失。四是构建畅通的信息渠道。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信息通报机制,定期向银行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重点工业项目、重大民生工程、新农村建设等信息,引导信贷投放;要积极组织银企对接,实现多层面高频度的银企合作,帮助金融机构及时掌握信贷需求。

四是要培育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有效需求。目前我们面临的局面是,企业抱怨“贷款难”,银行抱怨“难贷款”,看似供给、需求都很旺盛,但为什么又都很难呢?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因为符合银行供给条件的实际有效的信贷需求不足,或者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或者确保有效的抵押和担保。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需要加强对企业的辅导和培育,尽快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明晰的企业财务制度,使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另一方面,企业要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增加信用总额度,增加土地等有效抵押物的供应,加快土地证办理进度,加大担保、保险、权利证书、动产抵质押以及保证、联保等增信力度和范围,确保信贷投放顺利到位。

金融发展报告篇10

【关键词】金融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6)17-0057-03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2015年3月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将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作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上市金融企业包括银行、保险、券商、信托等主体,占据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众多方面,在中国资本市场与金融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对上市金融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表现进行考察显得尤为重要。在现阶段,上市金融企业主要通过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社会责任履行情况,通过这种自愿性信息披露行为发挥资本市场的信号传递功效[1]。鉴于此,有必要对上市金融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数量特征与质量特征进行深入研究。

二、上市金融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数量特征

(一)社会责任报告数量分析

上市金融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主要载体是社会责任报告,本文研究样本选自中国证监会2015年上市公司行业分类中的金融类上市企业(不含上市未满一年、尚未过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包括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上市公司共43家,其中银行业16家、保险业4家、证券业19家、信托4家。近年来,上市金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数量情况见图1。

不难看出,上市金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数量、比率逐年增加,说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已经逐渐形成普遍共识。2005年上市金融企业首次社会责任报告,2007年至2011年,报告数量呈井喷式增长;从2013年起,上市金融企业全部社会责任报告,截至2015年,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金融企业达到43家。此外,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周期以年度为基本期间,按照会计年度实施披露,保证了一定的连续性和可比性。

(二)社会责任报告次数分析

对上市金融企业2010―2014年社会责任报告累计次数进行考察,可以得到统计结果如图2。

可以发现,第一,连续5次以上(即自2010年以来)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金融企业有33家,占同期上市金融企业总数的86.8%;连续3次以上(即自2012年以来)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金融企业有39家,占同期上市金融企业总数的92.9%。与社会责任报告数量的分析结论类似,显示上市金融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普遍受到高度重视,逐渐成为常规事项。第二,银行、保险业社会责任报告累计次数显著高于券商和信托行业,可能的原因在于银行和保险行业与国计民生的关联度相对更强,面临的政府与社会公众监督力度更大,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主动意愿更为充分。唯一连续10年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金融企业是浦发银行。

(三)社会责任报告篇幅分析

社会责任报告篇幅能够反映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充分性,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体现金融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表现,2010―2014年上市金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平均篇幅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第一,上市金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篇幅除了在2012年减少之外,其他年份均呈现增长趋势,表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充分程度逐步增强。第二,不同行业社会责任报告篇幅存在显著差异。按照篇幅从长到短依次为保险、银行、券商、信托。保险和银行业的社会责任报告相对更加丰富,披露信息更加充实。此外,参照全球报告倡议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和《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编制的社会责任报告篇幅整体长于其他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

(四)社会责任报告名称分析

在2010―2014年上市金融企业共的195份社会责任报告中,仅兴业银行历年的社会责任报告以“可持续发展报告”作为名称,除此以外,其他上市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均以“社会责任”或“企业社会责任”为题。见表2。

三、上市金融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特征

考虑到研究问题的时效性,在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特征实施分析时,主要以上市金融企业2013年至2014年的85份社会责任报告为样本,围绕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完整性、可信度和规范性展开分析,综合考察上市金融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特征。

(一)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完整性

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完整性分析,主要从社会责任报告框架结构、社会责任管理信息披露、社会责任绩效信息披露等视角展开。

1.社会责任报告框架结构

社会责任报告框架结构主要探讨社会责任报告的前言和后记部分,见表3。

上市金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前言、后记部分的完整性均不够理想,前言部分结构不够齐全,而报告后记部分存在较大程度缺失。值得注意的是,在报告结构的8个具体指标中,有4个指标的披露比例在60%以下,且相当数量的上市金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尚未引进外部评价,直接影响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

2.社会责任管理信息披露

社会责任管理信息披露主要围绕责任战略、责任治理、责任融合、责任沟通四个维度展开,见表4。

社会责任管理信息披露相对完整,其信息披露程度优于报告前言、报告后记部分,社会责任管理已成为上市金融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环节,大多数企业重视社会责任治理,重视推进社会责任融合与沟通。从行业特征来看,银行和保险业社会责任管理信息披露程度相对较高,券商和信托社会责任管理信息披露的完整性相对偏低。

3.社会责任绩效信息披露

上市金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普遍披露了常见的利益相关者,并说明了社会责任绩效履行情况,这也是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关键内容。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报告》编制指引指出社会责任报告编制应该包括推动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做的工作,推动环境、生态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做的工作以及在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做的工作等[2]。利益相关者一般包括股东、雇员、社会、环境、政府等,结合社会责任报告内容,面向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绩效信息披露情况见表5。

社会责任绩效信息披露得到了上市金融企业的普遍关注,对于各利益相关者的回应范围在88%至100%之间,由高到低分别为市场绩效、政府绩效、雇员绩效、社会公众和环境绩效。从社会责任报告具体内容来看,上市金融企业均侧重于公司经济效益方面的描述,所占篇幅较大;而商业伙伴、员工参与管理、社区建设和环境管理等方面信息披露深度相对有限。

(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可信度

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可信度分析,主要围绕信息披露客观公正与真实可靠展开。上市金融企业普遍以正面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为主导,负面信息披露极度匮乏,仅有1家企业(中国太保)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可见部分负面社会责任信息。事实上,上市金融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众多,在各种经营活动中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负面信息,可能的原因在于避免传递不利信息以维护企业良好形象,影响资本市场表现。此外,85份社会责任报告中主动提交第三方机构实施鉴证的仅占30%,占到上市金融企业一半以上比重的券商和信托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全部未提交第三方机构鉴证,反映出社会责任报告接受第三方鉴证的主动意愿很差,总体信度较低。

(三)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规范性

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规范性主要考察社会责任报告编制依据[3]。大多数企业以全球报告倡议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26000、《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以及监管机构和证券交易所的指引为参照,见表6。

从表6可以发现:第一,约有30%的上市金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并未说明依据任何标准,反映社会责任报告规范性仍然具有较大提升空间。第二,上市金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依据呈现多元化特点,可能影响社会责任信息的可比性。第三,上交所、深交所制定的相关指引、指南以及的相关通知是参考最多的标准;全球报告倡议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也是上市金融企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重要参考依据,这说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对于监管政策导向较为敏感,企业也比较重视社会责任报告与国际接轨程度。

四、上市金融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完善建议

第一,深化社会责任管理意识,倡导自愿性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上市金融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力量,理应强化管理当局社会责任意识,建立社会责任履行机制,提高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意愿,形成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示范效应,发挥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信号传递效用,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第二,规范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内容,提高信息披露完整性与可比性。尽快出台上市金融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标准,规范社会责任报告基本框架、主要内容与时间,明确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主要事项,建立社会责任报告信息长效机制,从而改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信息含量。

第三,引导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式,提高环境信息披露可理解性。逐步加强量化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内容,形成对定性信息披露内容的互补;提供比较性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正面和负面信息披露相结合,实施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审验制度,引入社会组织监督机制,促进金融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沈洪涛.公司社会责任和环境会计的目标与理论基础――国外研究综述[J].会计研究,2010(3):8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