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31:54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篇1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为抓手,以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为重点,以全民共建共享为基础,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探索具有时代特征、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建设“活力、魅力”、率先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

到2017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2%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低于0.283吨标煤/万元,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率达到50%,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度下降;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以上天数的比例达到60%,地表水优于Ⅲ类水质的比例达到60%,努力把区建成生态质量优良、生态风险可控、生态秩序良好、群众满意度高的生态文明城区。

三、主要任务

(一)发展生态经济

1、优化产业布局。创建环境优美、资源节约、能源高效利用、土地集约使用的生态工业园区,将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环境管理体系等融入企业采购、生产、产品和服务的各个层面,促进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倡导“绿色招商”,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严把项目环评审批关,确保企业100%达到环保要求,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建立污染型产业的区域退出机制,促进全区工业向园区集聚、集约、集群式发展。

2、调整产业结构。以培育高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为目标,调优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商贸、文化、旅游、物联网、软件及服务外包等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环境友好型产业,实现绿色、低碳增长。淘汰落后产能,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传统产业的生态化、低碳化改造,引导和鼓励企业依托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加快开发更新替代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技术,逐步向研发、销售等高端产业环节转移,实现传统产业的低排放。

3、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打造循环经济示范工程,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循环生产、产业循环组合和社会循环消费,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广泛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引导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全面推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资源环境利用效益,减少污染物排放。到2017年,全区规模以上企业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率达到30%。

(二)改善生态环境

1、加大主要污染物减排力度。坚持源头控制、综合治理、多策并举,努力实现污染物排放强度和总量“双下降”。建立和推行主要污染总量指标预算管理制度,把预支增量、总量减排、控制排放量实行一体化约束性管理,增强污染减排的刚性和动力。着力向结构减排要空间,提高落后产能淘汰标准,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着力向工程减排要能力,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和提标升级,提高污水截流收集、再生水利用和污泥规范化处置能力,积极开展机动车尾气污染减排。着力向管理减排要效益,健全完善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加大对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细颗粒物、重金属等主要污染物削减监管力度,实现单因子污染物逐项控制向多因子关联污染协同控制转变,推进点源污染治理向面上整体治理拓展。到2017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达到0.5千克/万元,氨氮排放强度达到0.05千克/万元,二氧化硫排放强度达到1.2千克/万元,氮氧化物排放强度达到1.5千克/万元。

2、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工程。把天蓝、水清、地绿的宜人宜居环境作为反映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直观感受的重要标志,完善生态环境治理长效机制,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综合治理水、大气、土壤等基本生态圈。大力实施“蓝天工程”,健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体系,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试点,加大施工、建筑等扬尘综合治理,加速淘汰老旧车辆,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稳步推进油品升级,严格实施重点工业行业废气治理提标改造。健全完善大气污染检测体系,率先执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使检测结果与人民群众感受相一致。大力实施“清水工程”,坚持应急防控与长效管理并举、控源截污与生态建设并重,全面实施“河长制”管理,促进Ⅲ类以上地表水比例稳步提高,促进地表水质量持续改善。大力实施“绿地工程”,持之以恒推进植树造林,努力构筑绿色屏障,加强工矿企业污染场地治理与修复,提升土壤环境综合监管能力,促进土壤环境质量改善。

3、积极推进优美城区建设。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发展过程,努力走出一条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发展的新路子。加强城区宜居环境建设,深入开展城区环境综合整治,主要河流实施清洁美容,拓展生态廊道,增加绿化轴线,改善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城区形象和环境面貌。建立城区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体系,用3年时间力争消除城区河道黑臭,为城乡居民增建更多“水清、岸绿、景美”的亲水平台。积极开展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完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区域全覆盖。

4、加大生态修复保护力度。开展大规模生态修复,切实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建立健全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制度,加强对梁塘河的建设和管理,逐步修复退化湿地。对水体污染严重的重点水功能区,实施水环境治理和修复工程,拆除不必要的硬质护坡,恢复水体生态功能。加强地下水管理与保护,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

5、强化生态风险防控。健全完善环境风险管理和应急救援体系,推进重点环境风险企业达标改造,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污染事故的发生,加大重点行业和区域重金属污染防治力度和有毒有害物质环境隐患综合治理工作。强化发射源和电磁辐射环境管理,确保核与电磁辐射环境安全。加强危险废物生产和处置单位规范化整治,推进医疗废弃物安全处置全覆盖。

(三)加强生态监管

1、完善法规标准体系。以刚性约束促进绿色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奠定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基础,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贯彻落实区域重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对资源和环境容量进行全局性优化配置的定期评估制度。

2、强化经济政策导向。完善促进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实行有利于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使用的优惠政策。定期公布鼓励发展的生态产业、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项目目录,对鼓励发展项目给予政策优惠。健全企业环保信用体系,扩大企业环保信用评级结果应用范围,加大对绿色企业的信用支持力度。扩大环保基础设施覆盖面,对高环境风险企业实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有偿使用和交易、区域环境资源补偿等各项制度。开展扬尘收费试点,控制城区施工工地扬尘污染。

3、严格环保执法监管。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司法保护力度,加强环保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强化行政机关与司法部门联动配合,严厉打击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对重大违法案件实行挂牌督办、对环境问题突出的企业实施限批。坚持依法行政,坚决遏制权力干预环保执法的现象。严查环境违法行为,责令违法排污企业公开道歉和作出环保承诺,对污染严重的企业一律停产整顿或吊销排污许可证,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

(四)培育生态理念

1、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有关知识和课程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加快建设一批以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绿色社区为主体的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使其成为传播、弘扬生态文化的重要阵地。保护和开发生态文化资源,建设融合自然、科技和文化要素的生态文明实验基地。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方面入手,提高公民生态道德素质,形成生态文明社会新风尚。强化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使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成为公众的主流价值取向和自觉自愿行动。到2017年生态文明知识普及率达到90%,中小学生接受生态文明教育比例达到100%。

2、倡导绿色消费方式。加快制定有利于绿色消费的激励政策,鼓励健康消费、适度消费,促进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的良好氛围。推行绿色采购制度,建立并完善鼓励购买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的政策和服务体系。研究建立低碳绿色产品、绿色企业的评价标准和认证制度,强化资源回收意识,推广建设跳蚤市场,引导居民交换使用物品。加快建设绿色交通体系,大力倡导居民绿色出行。

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共享。大力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活动,培育不同层次的先进典型,加大生态文明宣传力度,拓展生态环境普法教育覆盖面,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我行动”等群众性环保活动,倡导生态文明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争当建设生态文明的志愿者,形成生态文明建设人人可以参与、人人积极参与、人人共建共享的社会格局。扩大生态环境、资源能源等领域的信息公开,加强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舆论监督,定期生态文明建设量化评价情况,保障公众应有的知情权、监督权和表达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积极发挥环保义务监督员、环保志愿者等民间力量,正确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到2017年注册环保志愿者人数占城区人口比例达到5%。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区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及各街道办事处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生态监管、培育生态理念工作小组,由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及各街道办事处负责人为成员,各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区委常委会每年二次听取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汇报,领导小组每季召开一次创建工作推进会,各街道办事处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确保责任到位。

(二)完善生态管理机制

1、加强工作考核机制。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考核制度,实行目标明确、责任清晰、制度保障、绩效考核的目标管理,提高工作效能。区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对照工作计划和要求,进行检查考核。

2、建立政府自我约束机制。确立生态文明的道德规范,对自身观念、意识和行为等各方面进行置换、提高约束。首先要积极倡导生态文明意识,以身作则,带头爱护好身边的一草一木,切实成为环境保护的“代言人”。广大领导干部要积极参与珍惜环境,减少资源浪费的各种倡议以及组织的各种大型群众活动,以党员领导干部的实际行动和示范举措,帮助和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环保理念、养好良好的环保习惯。

3、强化执法监督机制。继续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污染严重的环境问题。对重点污染源检查、主要污染源、一般污染源强化常规检查、专项检查和突击检查,加大管理不到位企业的查处力度。

4、完善环保政务公开制度。对全区企业环境行为信息进行公开,完善企业分级评定标准和办法,继续扩大参评企业范围。建立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企业环境报告和环境审计的社会公示与听证制度,使公民的环境权益意识与经济发展、环境改善形成良性互动。

5、探索推行环境责任保险制度。通过建立合理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有效降低污染纠纷成本,维护公众利益,减轻政府环境压力和转移企业污染风险。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篇2

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河水是每个人心中的向往,然而以往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令我们付出了沉重的资源与环境代价,经济开发强度已接近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上限,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迫在眉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着力点,也是实现青山绿水美丽中国梦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七大,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为明确今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目标、要求和任务,2015年5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给出了落实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为美丽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有力抓手。

《意见》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愿景、重点任务和制度体系,包含9个部分共35条,提出了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等制度措施,将生态文明纳入法制轨道;《意见》指出要通过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优化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意见》还倡导绿色消费模式,引导公众购买新能源汽车等绿色节能产品,绿色低碳出行,培育公众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

要贯彻落实《意见》,首先,需要做好其与新《环保法》、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等重要法规政策的结合,研究制定分工方案与工作计划;其次,需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政府部门绩效考核中,建立各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各级政府对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负总责,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管职能;最后,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渠道,完善信息公开制度,让全民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之中,集众家智慧,早日实现碧水蓝天的美丽中国梦。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篇3

同志们:

今天是我市××年第二个“民主议政日”,也是全市统一安排的第个农村“民主议政日”。借这次活动的机会,和大家坐在一起,研讨村里各项工作,共商创建文明生态示范村、推进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大计,感到十分高兴。

刚才,听取了村委会关于上半年工作情况和财务收支情况的报告,大家对村里的工作进行了认真评议和讨论。议政过程中,大家围绕村里的工作特别是文明生态村建设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总的看,这次议政活动搞得很好,很成功,对于促进村“两委”班子的各项工作,推动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有着重大意义。借这个机会,我就文明生态村建设问题讲几点意见。

一、全面准确地把握文明生态村的科学内涵,进一步提高对创建文明生态村重大意义的认识

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是省委、省政府立足河北农村实际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六届五次全会精神的具体行动,对于新形势下推动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有着重大意义。一是创建文明生态村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求的重大举措;二是创建文明生态村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载体;三是创建文明生态村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革除千百年来所形成的生活陋习的伟大革命。可以说,创建文明生态村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内涵是一致的,它不但对物质文明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且要求把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要求农村经济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民主政治建设等各项事业整体推进,最终目标是建设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创建文明生态村的内涵十分丰富,概括起来就是十六个字:“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精神充实、环境良好”。经济发展,主要是指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二、三产业逐步壮大;农民收入逐年提高,衣食住行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更加富裕。民主健全,主要是指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村党组织领导下,村民自治机构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各项制度得到落实,农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不断增强。精神充实,主要是指农民群众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社会风气健康向上,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逐步适应农民的需要。环境良好,主要是指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社会秩序稳定,群众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以上这十六个字,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建设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也是创建文明生态村总的目标和要求。

对于创建文明生态村工作,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去年月,省委书记白克明同志在唐山提出创建文明生态村的要求后,市委、市政府结合衡水实际,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精心制定了全市《开展文明生态村镇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和《文明生态村镇试点方案》,并在全市范围内筛选了个示范村,扎扎实实地开展了试点工作。今年月,全省创建文明生态村工作会议后,市委、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到唐山进行了学习考察,对我市前一段试点工作进行了回顾总结,认真查找了差距和不足,进一步明确了创建文明生态村工作的目标和方向。经过不懈努力,目前全市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取得了初步成效,实现了“一个改善、一个提高、两个促进”。一个改善:即通过道路硬化、街院净化、村庄绿化和治理农村脏乱差,农村环境面貌得到较大改善。一个提高:即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有了新提高。旧的生活陋习逐渐被摒弃,新的生活方式开始建立,群众文化活动普遍活跃,精神面貌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两个促进:即有效地促进了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在促进物质文明建设方面,通过修建道路、使用沼气、发展庭院经济和种植经济速生林的等多种措施,带来了直接经济效益,群众的生活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在促进政治文明建设方面,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带领群众千方百计做好事、办实事,干大家愿意干、想干好的事情,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一年多来的实践证明,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完全一致,与农村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反映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愿望,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但是,也应当看到,在创建过程中,部分农民群众特别是个别农村干部,仍然存在着以经济发展取代一切的主观倾向,存在着文明生态村可望不可及的畏难情绪,有的甚至认为这是摆花架子、作表面文章等等。这样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这些思想障碍不除,将严重地影响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的开展。因此,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充分认识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切实把这项工作作为统揽农村工作全局的大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确保创建任务的圆满完成。

二、明确文明生态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积极投入到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中来

扎扎实实地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思想认识是前提,经济发展是基础,重点突破是手段,协调推进是途径,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是目的。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全市文明生态村建设要按照“试点率先突破、成线连片建设、梯次滚动推进”原则,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以“三化”(道路硬化、街院净化、村庄绿化)建设为重点,以“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精神充实、环境良好”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协调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根据上述要求,市委、市政府确定了“三步走”的奋斗目标:第一步,从××年至××年,用两年时间创建文明生态示范村个(重点是省、市级文明村;经济基础好、班子状况好的行政村;地处城市、县城周边、乡镇所在村版权所有;沿铁路、高速公路及国道、省道、县的行政村),其中市帮建个村,各县市区重点创建个左右的示范村。第二步,从××年至年,通过五年的努力,再使全市%以上的村达到文明生态村标准。第三步,年至年,经过十年的工作,力争把全市农村全部建成文明生态村。

推动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重点在县乡两级党委、政府,关键在村党支部、村委会。县乡两级党委、政府是创建活动的直接责任人,要把创建活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要拿出足够的精力研究部署创建工作,解决创建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村党支部、村委会是创建活动的具体组织者,要把创建文明生态村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切实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当前,要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重点在道路硬化、街院净化、村庄绿化和文体设施建设上下功夫。在创建活动中,要注意运用民主的办法,市场经济的办法,调动和保护群众积极性,凝聚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制定建设规划、修建道路、绿化村庄、改水改厕、建沼气池、治理“五乱”等,都要组织群众民主讨论;出工、出劳、出资等,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认真履行民主程序;制定《村规民约》、创建“十星级”文明农户、开展文体活动、革除生活陋习等,要组织群众广泛参与。农村党员、干部、村民代表,要充分发挥带头作用,真正成为群众的一面旗帜。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出样子带头干。你带头捐了款,带头出了工,带头作了贡献,群众就信服你、支持你,就会自愿跟着你干。每一位村民,不论是党员、干部还是群众,都要树立主体意识,把文明生态村建设当作自己的事业,不等不靠,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户户参与、人人动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用我们自己勤劳的双手,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作为首批个市级文明生态示范村之一,我们村是全市创建活动的“领头羊”,市委对你们寄予厚望。我相信,经过你们艰苦的努力、认真的工作,一定能够按时完成任务,实现预期目标。

三、以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为契机,坚定不移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篇4

一、关于省委《决定》的基本背景

省委谋划部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作出《决定》,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

第一,基于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的考虑。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写入党代会报告: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这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党的十七大以来。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等重要场合和全国各地开展调研时,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紧密结合浙江实际,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新要求和总书记重要讲话新精神的重大部署和具体行动。

第二。基于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不断完善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考虑。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省委明确提出了“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并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方面,分别作出了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深化“法治浙江”建设、推动浙江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面改善民生等重大决策部署。在新的发展阶段,省委又召开十二届七次全会,专题研究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审议通过《决定》,对于形成和完善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基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我省发展形态历史性跨越的考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目前我省遇到的资源环境问题,其实质是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尚未彻底转变。我省要破解发展难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使我们发展理念由“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再到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变,力促发展形态的历史性跨越,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四,基于提高浙江人民生活品质、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考虑。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也付出了较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如果不重视解决好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必将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全省人民在良好环境中生产生活,不断提升浙江人民的生活品质。是我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应有之义,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

第五,基于巩固我省生态省建设成果、努力使我省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的考虑。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实践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随着“十年绿化浙江”、建设“绿色浙江”等工作的部署实施,特别是生态省建设工作的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巩固已有成果,做好继承与创新这篇文章,以深化生态省建设为栽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面推进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努力走在全国前列。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二、关于省委《决定》起草所遵循的原则

省委高度重视《决定》起草工作。省委主要领导亲自谋划部署,带头深入调研,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力求使《决定》既充分体现中央精神、又紧密联系浙江实际,既符合时展的新要求、又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在起草过程中,力求把握好以下五条原则:

一是力求科学性。《决定》注重科学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和内在要求。主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明确我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阐明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本质内涵,体现了中央一系列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决定》注重科学谋篇布局。主要是从重大意义和目标要求、发展生态经济、优化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化、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工作领导等6个方面来构建体系,形成了比较科学完整的框架格局。《决定》注重科学论述重要提法,对重要表述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新提法,务必要有权威依据和规范出处,反复斟酌,仔细推敲,力求表述准确、严谨、精炼。

二是力求民主性。《决定》在形成过程中,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广泛集中智慧,不断凝聚共识,充分体现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要求,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和群众基础。《决定》建立于深入调研的基础之上。去年以来,赵洪祝书记亲自主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课题调研,并深入湖州、绍兴、宁波等地开展专题调研。省直18个部门和11市也积极开展调研,并形成课题调研报告。《决定》建立于集思广益的基础之上。赵洪祝书记多次主持召开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市县(市)委书记、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以及省级各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省委还委托省政协党组召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政治协商会议,充分征求意见建议,为进一步推动人民政协参与重大决策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作了重要探索。同时,委托各市委召开座谈会。征求部分党代表的意见建议。全会召开前,《决定》稿印发90个省直有关单位党委(党组)、11市市委、省委委员和候补委员和部分老同志征求意见。《决定》起草过程中,共收集610余条意见建议,已采纳420余条。经过反复修改,数易其稿,最终形成《决定》稿提交全会审议通过。

三是力求针对性。《决定》紧密联系浙江实际,既把握全局,强调全面推进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又突出重点,抓住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围绕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生活品质

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目标、任务和举措。《决定》在总体框架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决定》在各项重点任务的分条上,有针对性地提出需要抓好的重点工作。《决定》在工作举措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各级各部门要按照省委部署,根据工作职责,加快制定和实施“十二五”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行动方案,细化工作目标。拟订年度实施意见,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四是力求前瞻性。《决定》放眼全国、面向未来,提出要“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这一总体目标,描绘出我省建设生态文明的美好蓝图。必将有力提振全省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的信心。同时,《决定》立足当前、适度超前,提出了与国家和我省“十二五”规划编制相衔接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目标。比如,提出将“生态经济加快发展、生态环境质量保持领先、生态文化日益繁荣、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作为“十二五”时期的阶段性目标:提出要“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二五’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指标和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提出将氨氮、氮氧化物与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一起纳入主要污染物的减排目标:在确保完成好国家相关约束性“规定指标”的同时,自加压力,主动提出“加强重点区域粉尘、烟尘、总磷、总氮等污染物的减排,严格控制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排放”等“自选目标”。

五是力求连续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历届省委省政府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的继承和深化,是与生态省建设等战略举措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产物。《决定》注重工作载体的连续性,提出要“坚持生态省建设方略”,“以深化生态省建设为载体”,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表明了本届省委坚持一届接着一届抓。一任接着一任干,深入推进生态省建设的坚定决心。《决定》注重相关规划的连续性,吸收了《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的精髓,注重两者的统一性、协调性和延续性。《决定》注重具体举措的连续性。继续强调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促进工业、服务业的转型升级:继续强调发展循环经济,做好全国循环经济试点省工作,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全面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再生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继续强调加强污染治理,加大污染物减排力度,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全面推进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等等,体现了对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工作举措的坚持和推进。

三、关于省委《决定》的特色亮点

《决定》作为我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体现了战略高度、认识深度和工作力度,符合科学发展方向,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浙江发展实际,具有起点高、立意远、观点新、举措实的特点。归纳而言,其主要特色和亮点有:

一是目标上有新设置。《决定》提出,要“坚持生态省建设方略、走生态立省之路”,“打造‘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浙江人民的生活品质”,这是我省继提出打造“绿色浙江”,建设生态省目标之后,适应建设生态文明新要求,提出的新的战略目标。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民生为要的思想。把实现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体现了生态优先、环境优先,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追求。同时,《决定》对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建设“绿色城镇”、“美丽乡村”的新载体,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加强“山区绿色生态屏障”和“海洋蓝色生态屏障”建设的新定位,对重点领域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打造“全国清洁能源基地示范省”、“全国交通物流发展试验先行区”等新目标。

二是文化上有新追求。《决定》注重建设生态文化,强化生态文明理念,充分发挥生态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支撑和思想支持作用。《决定》强调挖掘生态文化的丰富内涵,提出要加强生态文化理论研究,总结提炼浙江山水文化、海洋文化、森林文化、传统农耕文化以及茶文化、竹文化、石文化中的丰富生态思想。《决定》强调引导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出要研究制定我省推进生态的道德规范,大力倡导生态伦理道德,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大中小学生和基层群众的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养,形成生态文明社会新风尚。《决定》强调推进生态文化的物质载体和活动载体建设,提出要充分发挥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在传播生态文化方面的作用。加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和植物园等的建设和管理,积极开展生态市县、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加强生态环保志愿者队伍建设,设立“浙江生态日”,不断强化人民群众生态环保意识。《决定》强调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出要大力倡导勤俭节约的低碳生活,鼓励引导城乡居民生活节能节水、绿色出行、绿色消费和全民健身,主动做好垃圾分类,积极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篇5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经济发展

人类社会从原始文明经过艰难和漫长的历程才步入到今天的生态文明。工业文明时期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牺牲生态环境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引发了严重的生态危机。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共存,最有效和根本的路径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2003年“生态文明”的概念年第一次被我党正式写入文件至今,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日趋完善。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正式使用了“生态文明”这一概念,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到来的开篇预示。我党在十报告中,正式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015年5月5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首次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长远、细致、全面的部署,表明了新时期党中央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和决心。《意见》中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因此,如何在经济新常态的发展逻辑前提下,加快和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及如何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保持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增长,是当前和今后我们要重点关注和努力的课题。因此,新时期,关注和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一、特征之一———经济增速放缓

新中国成立之后,面对百业待兴的社会现实,我国选择了暂时牺牲生态环境大力发展重工业,走的是“三高一低”的经济发展老路。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以年均10%左右的速率高速增长,到2011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资源环境的污染和消耗带来了诸如水土流失加剧、石油依存度高、水质不达标、大气污染和草原退化严重等多种生态问题。要想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在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比重上做出抉择。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增长速度由高速转向中高速。1979年到2015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30多年。在此阶段,中国经济的平均增长率是9.7%,而从2010年开始,增速每年都在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心的统计显示,从2010年到20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分别是,10.45%、9.3%、7.65%、7.67%、7.4%和6.9%。这种下降使得我国经济发展迎来了历史性的变革,也是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开始。2014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九条新常态趋的势性变化,其中第八条明确指出,“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首先,经济增速放缓,给了生态环境改善和复原的空间,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稳步进行和有序推进。生态环境本身,包括水、大气、土壤等等,都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即所谓的环境承载力。中国经济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已经让环境承载力达到了临界点,突破这个临界点,对经济和生态的打击将是毁灭性和不可逆的。经济增速放缓,减缓了对资源的消耗和污染,延长了生态环境自我修复的时间,在《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也提到,“在生态建设与修复中,以自然恢复为主”。其次,经济增速放缓,降低了对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速度,降低了生态治理成本。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治理也在同时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和复杂的工程,治理环境所要耗费的大量时间和金钱成本,极大的限制了经济的发展。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不是为了治理环境放弃经济发展,相反,这种放缓更加有利于经济的持久、平稳、健康的发展。保住了“金山银山”,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绿水青山”;只有保护好了了“绿水青山”才能拥有更多的“金山银山”。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经济基础和保障;良好的生态环境则是经济发展的资源基础,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支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特征之二———发展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

十七届五中全会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把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作为“十二五”规划的根本措施,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最终目标。《意见》里也提到,我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抉择,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新常态经济的另一个明显特征,就是由粗放型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再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进化。”实践证明,当下全球面临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与传统落后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密切相关。粗放型经济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投入增加产量和扩大生产规模,以获得经济利益,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以“三高三低”为特点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因单纯依靠生产要素投入,科技含量低、工艺落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巨大、对环境污染严重。新常态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质增效,改变传统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走的是集约化发展道路。较之传统发展方式,集约化发展方式依靠的是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率来实现经济的增长。以这种方式实现的经济增长不仅产品质量高、成本低,而且对对资源的利用率高、对环境污染小,“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投入和废物排放来发展经济,用科学合理的经济投入获得持续高效的环保产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因此,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从数量型和消耗型增长方式向质量型和效率型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了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的同时也降低了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促进了生态文明的进步。数量型和消耗型的经济增长依靠的是生产要素的大规模投入和消耗,这种增长是不可持续的。质量型和效率型的增长方式则是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资源转移、提高机械化水平等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是一种资源利用率高、环境污染小的、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这种发展方式既符合民群众对于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也实现了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把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向、改善生态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导向,才能平衡和协调经济发展、人民幸福和环境保护三者关系,真正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步进行。

三、特征之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纵观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从原始文明到如今的生态文明,都与产业结构的发展历程密切关联。新旧文明的每一次更替和变革都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巨大调整和升级,新常态经济的出现就是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的结果。“生态文明建设包含的内容主要有意识文明建设、行为文明建设、制度文明建设和产业文明建设,其中,产业文明是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促使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产业布局日趋合理,但各种弊端仍然存在。作为经济结构的重要基础和核心,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不仅关系到经济效益的好坏,而且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会的安定及人民生活幸福紧密相关。尤其在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的大逻辑下,传统产业结构存在的种种弊端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破坏,严重限制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最终目标是通过自身的不断优化升级实现产业生态化,形成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因此,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意见》中也提到:“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必须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首先,合理的产业结构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面临“三期叠加”关键期,三次产业之间的关系不协调及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产业结构的再次优化、升级调整,意味着打破原有的经济发展格局,寻求新的经济发展优势。随着多种战略新兴产业的异军突起,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点。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在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养,而生态文明建设只有在文化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才能得到有力的推进。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要从产业链的源头防范和治理,在产业发展的整个过程到完成之后的废弃物处理,都要严格防范和把关。而在此过程中所耗费的大量人力、物力以及财力,需要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来的经济增长作为物质支撑。再者,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推动,促进了产业结构不断趋于合理。中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的严重失衡。一直以来,我国第二产业的比重远远大于第三产业,而其在技术含量、产品营销上一直处于低端水平的表现,使得我国的加工制造业在关键技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只能依靠加大成本对外引进或直接购买产品。根据2013年wDiDatebase的数据,仅占全球GDp总量13.4%中国却消耗了全球能源的22.4%,可见我国对自然资源消耗量的巨大和利用率极低的严重程度。新常态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的节能、降耗、减排的生产生活方式与传统的产业结构高消耗低产出的发展模式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新常态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对产业结构提出的新要求就是要以“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为根本理念,打造生态的、可持续的结构体系。“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采用先进适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服务业,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在农业方面,以遵循农业生产本身的规律和当地的农产品结构为基本原则,提高科学创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运用,提高农业生产率,打造生态、绿色、高效的农业经济,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在工业生产中,走生态工业发展道路,淘汰落后产能。改变原有的单向经济发展模式,向可持续的、循环的经济模式转变,实现清洁生产和绿色管理。形成“生产过程生态化、产品生态化”以及生产废弃物处理生态化为一体的工业生产体系。大力发展服务业,促进服务业的生态化建设,不断提高服务业的产业结构比重。开创全新的生态服务行业,如生态工程咨询、家庭式环保服务管家等。

四、特征之四———经济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

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经济的第四个特征是增长动力从原来的“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经济最直接的表现是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其本质体现则是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西方经济学提出的“需求动力原理”理论把经济增长的动力归结因为消费、投资和出口这“三驾马车”。随着传统人口红利的消失、出口需求的萎缩、技术创新效应的逐步增强和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原有的经济增长动力不断衰减,动力转换需求迫切。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动力将投资、消费、出口与改革、开放、创新相互融合,推动了经济换挡的速度、结构的升级调整的进程及发展方式转变的质量。伴随着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其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的影响也逐步显现。第一,经济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转换”,减少了资源消耗、降低了环境污染。要素驱动是我国在科学技术极水平极端落后的社会现实背景下,寻求经济快速增长、急于摆脱落后农业国的地位不得不采取的一种原始的、初级的驱动方式。要素驱动依靠土地、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实现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其弊端显而易见,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不可逆的。根据中国和国际环保的研究指出,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消耗的矿产、树木和水等自然资源的速度是其再生速度的两倍。近年来,我国的可再生资源逐步减少,在某些地区深知处于衰竭的危险境地;煤炭、石油、木材和矿产资源等由原来的出口逐渐转向进口。由要素驱动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据预测,由煤炭燃烧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50年将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由此造成的温室效应将十分严重。因此,经济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换,大大降低了我国的自然资源的消耗水平,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重大。第二,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推动了科技创新在生态保护领域的应用,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化。《意见》中提出,要“加强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研究,开展能源节约、资源循环利用、新能源开发、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方面取得突破。”“不断深化制度改革和科技创新,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大动力。”加强科技创新在生态保护领域的应用,提高了生态保护的水平,真正做到从源头到末端的综合防治;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改变了传统的能源结构,降低了污染降低了自然资源的消耗。最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目标,也促进了经济增长动力抛弃原有高污染、高消耗、低产出的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转换进程。综上分析,不难看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者统一于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推进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支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基本原则应当是,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决不能超越资源环境的承载力。正如《意见》里所说的,“要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动员全党、全社会积极行动、深入持久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只要坚持和树立经济发展、人民幸福和生态保护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实现!

作者:邹传婷王萍单位:1.河海大学2.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湘溶.经济发展方式的生态化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J].南京社会科学,2009,(6):203-207.

[2]郑志.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从“十二五”到“十三五”[J].生态经济,2016,(10):205-209.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5-06:12.

[4]《环境保护》编辑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J].环境保护,2011,(5):8-13.

[5]胡彪.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生态文明[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296-298.

[6]郭旭红,李玄煜.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6,(1):49-54.

[7]黄勤,邓玲.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天府新论,2008,(5):48-51.

[8]孙政才.适应新常态,加快发展动力转换[J].求是,2015,(10):30-34.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篇6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制度、生态文化等方面,结合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生态文明绩效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重点包括3方面。首先,与其他信息网络平台相连,收集经济、环境、人居、制度、文化等方面的资料并建立基础数据库,实现数据的共享,减少收集的时间、人力与物力,并持续有效地更新数据,为回顾性评价奠定基础;其次,信息系统中有各类绩效的模型,可以让决策者通过简单的操作获得相应的数据分析结果,跨越学科专业等障碍从不同层面快速了解生态文明建设情况,为决策的科学性提供保证;此外,信息系统向用户展示生态文明建设相关信息,实现信息的公开化与共享化,并且为用户提供交流监督的平台,增加管理的透明度,促进各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总之,生态文明绩效管理信息系统是集信息收集与管理、模型管理、信息与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各方面于一体的综合系统。

1.1信息系统功能需求分析生态文明绩效管理过程包括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评估、绩效反馈,构成一个有效的循环程,如图1显示,生态文明绩效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理念是要全面体现生态文明绩效管理全过程思想。(1)制定合理的绩效计划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具体的任务以及指标,并结合生态文明分区模式的设定,以及该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本次绩效周期内地区所要达到的工作目标是什么(量化和非量化),即明确绩效指标和权重。绩效计划要重点阐述各地区的发展方向以及重点方面。(2)持续有效的绩效实施在建设过程中,评估方可以收集地区的工作数据、信息、资料并分析,给予该地区一定的指导意见;地区可以将生态文明建设中遇到的障碍问题咨询评估方或是相关专家,有效地沟通,共同促进绩效实施。(3)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考核绩效包括3方面,如图2,一是努力程度的考核,反映该地区通过实践努力在往年的基础上,进步的程度;二是水平差距的考核,反映该地区在同一模式下,与其他地区间的差异程度;三是投入水平的考核,反映该地区在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期的投入情况。前两者是在投入上的结果体现,投入考核反映的是隐形绩效,政府在科教文卫事业、环保事业等方面的投入与生态文明意识的树立、受教育程度和健康程度的提高,以及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间存在着滞后现象,投入考核是对政府持续有效投入的肯定。(4)建立有效的绩效反馈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对各地区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各地区的可取之处与不足之处,并及时与各地区进行沟通,调整绩效计划。此外,将绩效考核的结果与其他接口相连,比如建设生态文明的规划政策以及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等。为了满足生态文明绩效管理的全过程,如图3,信息系统至少要包括数据采集、管理和查询模块,构建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指标库,依据基于分区模式的生态文明绩效评估体系、评估指数和权重计算方法构建系统的方法库(模型库),绩效评估结果显示模块等,数据更新和维护模块数学模块。

1.2信息系统主体需求分析生态文明绩效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面向多主体的信息交流窗口。基于中国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政府组织是城市管理的代表和主导,处于生态文明建设系统的中心位置,是城市管理不可替代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它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建设,结合西方自下而上的管理体制,社会各界对政府管理起到积极推进、监督的作用,因此生态文明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参与主体主要有3类,见图4,第一类是各级政府,各级政府可以在生态文明绩效管理信息系统的平台上自评,了解该地区发展的薄弱之处以及可取之处,是一个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的途径,得到的结果可以公开或是不公开;第二类是上级政府,上级政府可以在生态文明绩效管理信息系统的平台上对下级政府考核,了解各个地区的发展状况,从宏观上约束和引导,是一个自上而下的管理过程,得到的结果公开;第三类是公众、企业或是第三方组织(非营利性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动态并反映实际情况,此外,第三方组织可以收集公布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估,给政府一定的反馈意见,是一个自下而上的监督反馈过程,得到的结果公开。

2生态文明绩效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框架

2.1生态文明绩效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目标生态文明绩效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目的是对海量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并加以处理和选择,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从三维空间上展示出来,利用生态文明评价体系更清晰的了解生态文明建设中各阶段各部分的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制度和文化意识的变化,寻找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不足和偏差,以便使城市生态化进程中的各种决策方案能够不断调整和实施,最终达到高效建设生态文明的目的。具体表现为几下几方面:(1)整合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制度、文化意识和投入等信息,开发生态文明绩效管理的基础信息库,以实现信息的规范化、标准化和数字化,并通过信息网络来及时更新、更正各种信息,提高管理者在决策工作中的时效性。同时以信息库为平台,方便各部门之间相互沟通和联系。(2)整合并利用评估指数模型、权重计算模型来构筑面向生态文明绩效管理的模型库及其管理系统,在收集各部门各方面信息的基础上,计算地区的努力程度、水平差距、投入水平等,并将计算结果用于生态文明绩效评价系统,对整个生态文明状况和发展潜力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评估,从而为城市管理者的决策行为提供良好的支持。(3)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城市的社会经济信息和生态环境信息进行空间的可视化表达并通过空间分析,将生态文明管理系统中的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紧密结合,使各种属性数据能够明确的显示在GiS技术支持的空间构架中,同时构架中的各要素点的属性数据能够实时的自由的进行更新。这样,就将生态文明绩效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各种数据元素化并灵活的展现出来,并将各元素通过模型计算出的结果,以图、表等形式表示出来供决策或是参考。为管理者进行空间决策和管理(如生态功能区划、产业布局等)提供决策支持。(4)利用日益发达的互联网络,将整个生态文明绩效管理信息系统中所掌握的信息共享和出去,既可以使管理体系中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流和决策相互协调提供方便,又可以使整个管理体系中除政府之外的其他要素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可能。同时也作为平台来方便和促进企业、第三方组织等管理要素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互相合作,而政府的各项决策也能更多的为公众了解并接受公众监督,使公众的意见能够为政府所接受和采纳。

2.2生态文明绩效管理信息系统总体框架依据生态文明绩效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设计目标,以及国内外的信息系统实际应用实践,将面向生态文明绩效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相应的划分为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模型库及其管理系统和人机接口。另外还要考虑空间信息和非空间信息在整个系统中的相互融合,信息的传递、交换、共享、安全和统一管理等,综合各种因素和需求,构造出了生态文明绩效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具体结构见图4。生态文明绩效管理信息系统框架采用的是二库三单元结构,二库指的是数据库和模型库,三单元由数据库单元、模型库单元及人机对话系统单元组成。(1)数据库单元包括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两大类,其中属性数据可以由目前比较成熟的数据库管理软件进行管理;对于空间数据则由专业的GiS软件如mapinfo、arcGiS等进行管理。数据库的特点:①数据的来源涉及到社会、经济、环境资源、文化意识各个方面,大量的数据通过数据库管理软件(如access等)的强大功能,按照所属部门、种类等要素进行分类,每个大类一张数据表的形式来分开储存,以方便查找和使用。②数据库的设置必须满足各种层次、各种类型、不同使用者的使用要求。③数据库的数据必须考虑到与有关模型的匹配问题。④数据更新要及时方便,基础信息的来源与其他端口相连,比如中国年鉴、省市统计、社会经济、地方志、行业数据等。数据库单元为绩效管理提供初级支持。(2)模型库单元包括字典库、文件库以及模型库管理系统组成。①模型字典库存放模型的描述信息(限制条件、约束、参数规模等)和模型的数据抽象(即模型关于数据存取的说明),主要是为用户提供模型的查询、修改和选择等功能提供方便。②模型文件库是模型库的主体,包括源程序文件、执行程序文件以及说明文件,按照模型的分类存储于不同的文件目录中。③模型库管理系统主要用于对模型的建立、维护、调用、查询、运行、检查和评价进行有效的控制。模型库为数据的分析与整理提供途径。数据库单元和模型库单元是设计生态文明绩效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组成部分,为了信息系统操作的方便性、有效性,数据库和模型库向操作模块提供相应的数据与模型,为绩效管理提供进一步支持。(3)人机对话系统是人与系统的共同完成生态文明绩效管理过程,系统在数据库和模型库的基础上,进行生态文明绩效评价向人展示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以及地区的绩效评价结果,而人利用系统提供的信息分析、判断、预测、调节方案。通过人机互动模式,使生态文明绩效管理信息系统更加完善、实用并具有高效性。

2.3生态文明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模块在实践操作中,生态文明绩效管理信息系统被简单的看作是一系列模块的集成,模块指的是具有输入和输出、逻辑功能、运行程序、内部数据四种属性的一组程序语句[5]。其中,输入输出和逻辑功能是其外部属性,反映功能,是可见的;运行程序、内部数据是其内部属性,反映具体实现途径,是不可见的。模块化的运行模式易于理解、设计、测试和维护,往往可以将较为复杂的问题转化成一个个简单问题的集合,将工作量分散到各个工作组以集中力量解决各个问题。根据生态文明绩效管理的具体需求,可以将整个生态文明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划分为以下几个大的功能模块,见图5。(1)数据管理模块。根据操作命令的需求,调用数据库中的基础信息进行编辑、输出与更新。编辑后的数据供绩效评估模块、系统管理模块使用。(2)查询检索模块。对有关城市基本状况、环境保护、社会经济文化等信息的查询,同时结合GiS技术可以进行空间上的各种信息查询,如受保护区域、绿化面积、产业布局等,信息的调用来自数据库。(3)图层控制模块。对城市的各种栅格地图、遥感影像及矢量图层的显示进行控制,如放大、缩小、平移以及对图层的修改编辑等,数据的调用来自数据库。(4)信息交换模块。一方面汇总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的政策、消息,供政府各部门有效地指导生态文明建设,为公众了解最新进展提供必要的信息平台,另一方面反映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建议、看法,对于公众的疑问以及意见,相关部门给予回应,同时为了了解公众的意愿以及对生态文明落实的满意度,在网上进行的无记名、自愿的投票调查。(5)模型管理模块。根据操作命令的需求,通过模型字典库调用模型库中的相关模型进行储存、编辑与更新。(6)绩效评估模块。根据生态文明三维评价指标体系,调用数据管理模块中的相应的数据与模型管理模块中的相应评价模型,从3个方面绩效考核评价分析,一是构建由衡量同级不同地区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差距指数,二是衡量同一地区不同时间生态文明建设程度的进步指数,三是衡量同一地区一年间生态文明建设投入水平的投入指数,最后汇总不同地区的绩效分数,即差距绩效、进步绩效、投入绩效,并分别将同一发展模式的各地区进行排名,对生态文明绩效评价的结果做一个全面的分析,并指出将来发展的途径与重点。为管理者做出各种决策提供必要的支持,也为公众提供进一步了解生态文明绩效管理的途径。(7)系统管理模块。进行维护和用户管理,系统维护由管理员来进行更新和管理系统,用户管理功能将用户按不同使用级别分为普通用户和管理员用户,普通用户只具有系统信息的浏览、查询和使用功能,而管理员则负责系统日常的数据更新、维护和二次开发。

3结论与展望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篇7

弘扬生态文明演讲稿 篇【1】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5班的××,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生态文明,你我同行》。

当你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时,可曾想到我们身边的环境正在一步步恶化?当你随手乱扔纸屑时,可曾想到我们已陷入垃圾围城的危机中?诗云:“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而今河流却不再那么清澈;诗云:“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而今我们却常常在电视里看到雾霾笼罩城市上空的灰蒙景象;诗云:“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而今常见的昆虫鸟兽却陆续被列入保护动物的范畴;诗云:“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而今满目土丘黄沙,黄风肆虐。我们的生态环境遭到如此严重的破坏,难道还不足以警示我们,保护环境已经刻不容缓了吗?人类用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创造了发达的文明,并且把自己文明的触角延伸到茫茫宇宙,但是至少到现在为止,地球还是人类唯一的家园,而这颗美丽的蓝色星球,人类正在变本加厉的伤害她。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就连我们这个美丽的江华小镇也多少收到了污染的侵蚀。

以前,满天的繁星镶嵌在深蓝色的夜幕中,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叮咚流淌。而今只能看到在满街灯火映衬下的点点星光,只听到汽车喇叭声。

君不见,街道上的汽车川流不息,排出的尾气污染着我们新鲜的空气;君不见,江华小镇里的工厂越来越多,在带动经济的同时,也带来了嗓音和污水;君不见,农贸市场在结束了一天的繁华、喧嚣之后,留下来的是满地的狼藉,发出恶心的气息,令人目不忍视,鼻不忍闻。

但很庆幸的是,我们江华小镇的居民已经意识到污染环境的危害,意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

在大家群策群力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身边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天空逐渐变得湛蓝,树林逐渐变得葱郁,河水逐渐变得清澈。街市上经常看到许多戴着红袖章的青年志愿者做文明劝导,告诉人们要保护环境讲究卫生,做一个爱护环境的人。

前几年,江华县被评为全国文明县城,但我们并不满足,现在我们把目标放的更远,力争实现六个全国第一,然而这需要我们号召身边更多的人加入我们的队伍,以实现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生态环境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人与自然走向和谐,这是全面小康社会全新的理念。随着经济全球化、环境全球化,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我们不仅要经济发展,更要生态文明!

所以我们应当尽我们的绵薄之力,保护身边的每一寸土地,爱护身边的每一抹绿色,一起行动起来,让生态文明伴我们同行。

弘扬生态文明演讲稿 篇【2】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党和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伴随着基本国策、伴随着新的世纪正迈着希望的脚步,作为地球村的重要成员,草木葱茏,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家园。地球是人类唯一居住的地方,人类要在地球上安居乐业,就要爱护地球,爱护大自然。地球是茫茫宇宙间唯一一艘载有生命的航船,我们人类是这艘船上的乘客。当船漏水的时候,谁能说拯救地球与我无关?山不孤独水孤独,所以水绕着山;梦不孤独心孤独,所以梦把心牵住;树不孤独鸟孤独,所以鸟在树上住;我们不能让水孤独,不能让心孤独,更不能让鸟孤独,让我们共建绿色家园,让绿色回归自然,我们共同在努力!朋友,新世纪凝望地球:空气污染严重、土地遭到破坏、温室效应威胁着人类、生物多样性锐减、森林面积日益减少、淡水资源受到威胁、化学污染日益严重、混乱的城市化、海洋生态危机加剧、极地臭氧空洞,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吗?曾记否,我们的前人生活的环境是那样的美好:茂密的森林和青青的绿草覆盖着大地,清新的空气中瓢着阵阵花香,丰腴的土地和清澈的河水哺育着大地上的生物,鸟儿在树上歌唱,鱼儿在蔚蓝的大海中畅游如今,面对满目疮痍的地球,我们是否应该深深地反思:时代要进步,文明要发展,我们再也不能吃祖宗饭、断路的路子了,人类向大自然一味掠夺式的索取生活方式不可取。我们应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护生态环境,倡导文明新风。我们应该积极地,自觉地行动起来,快快加入到生态环境保行动中来。保护环境,建设绿色家园,应从身边的事做起: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就要大力倡导和树立绿色文明理念。将绿色文明当成是人与自然相和谐与共、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的文明。将这一文明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共同认知。从而自觉传播、实践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绿色文明理念。人在自然中生长,绿是自然的颜色。绿色是多么宝贵啊!它是生命、是希望、是快乐,让我们行动起来,为珍惜绿色,创造绿色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就是要立足安康实际。安康地处秦头楚尾,是西北、华中和西南三个经济区的几何中心,汉江即是长江水系最大的支流,也是陕南安康人的母亲河,它孕育着安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历史上曾誉为黄金水道。xx以来,我们始终把保护汉江流域生态环境安全,保护汉江水质免受污染作为环保工作的重点,不断加大投入和治理力度,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汉江环境保护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虽然坚持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坚定不移地走生态环境保护型之路。

弘扬生态文明演讲稿 篇【3】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学习贯彻党的报告精神,是全党全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的政治任务,对指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都具有重大意义,对建设富强、文和谐、大美和幸福龙江也至关重要。党的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39次提出生态,19次提出生态文明,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昭示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

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党的xx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xx大依赖,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

党的xx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将到20XX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之一。党的xx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绿色经济、绿色矿业、绿色消费模式、政府绿色采购不断得到推广。

一、党的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之一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是在发展理念上的重大创新,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抉择。之所以如此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是因为党中央基于对中国资源环境状况及其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严峻形势的清醒认识和高度警觉: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一个重大发展问题,又是一个重大民生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有利于提高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二、深刻认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面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增强生态危机意识,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

(一)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

人类社会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人类自从进入工业文明以来,在创造辉煌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资源危机、生态灾难、环境危机,以致发展不能持续,民生不能有效改善,人类的生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正在积极推动、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以生态文明取代工业文明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这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克服危机的明智之举。但是,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指出的那样,“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类在创造和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饱尝了高增长带来的苦果。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对自然规律及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篇8

党的十七大首次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部署,十七届四中全会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十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在这背景下,今年我局承办的建议提案中,有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的议题成为一个突出的重点。建议、提案办理工作虽然年年办理,但年年有新的议题,我们把办理工作作为推进环保工作的有力抓手。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化认识,促进实际工作。我局始终把办理建议提案作为转变职能、改进作风、提高环保工作水平和自身素质的切入点,加强与代表委员的沟通与反馈,认真履行自身职责,创新工作方式,力争办理工作能让代表委员满意,使百姓得益。在办理的全过程中,大力弘扬和打造充满激情的活力环保、以人为本的民生环保、务实创新的能动环保、敢于担当的责任环保和风清气正的洁净环保,深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重点工作,加快推动生态环境超前实现现代化指标的实施进程,努力推动环保工作实现历史性转变。

(二)领导挂帅,完善办理机制。针对这几年来,我局承办的建议提案数量逐年增多的情况,我局办公室未雨绸缪,提早介入,对接手的建议提案均在第一时间,根据各议题的关注重点和各处室、单位的相关工作职责进行分解落实,对办理难度较大的都进行深入研究,共同探讨,并督促早做准备。待正式交办后,即召开局专题会议,对建议提案承办工作进行专题部署,明确每件承办件的责任处室、责任人和分管领导。局长办公会议定期对办理进度督查,及时分析解决办理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所有主办件均有局领导带队走访汇报,沟通协调,全过程参加。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重点议题,由主要领导亲自抓。全部答复意见,都由主要领导审签。

(三)多种形式,丰富办理手段。根据建议提案的不同内容,我局通过组织外出考察学习、现场视察、集中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加强与代表、委员的沟通联系,使代表、委员全方位了解我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污染治理等工作情况,对有关专业性比较强的业务工作,耐心细致地做好讲解和介绍。同时认真听取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切实把建议提案办理转变为更好推进各项“民生环保”工作的实际行动。坚持“开门办理”与调查研究相结合,将群众普遍关心,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建议提案,作为办理重点,同时也将其列为我局的工作重点,积极采纳有益建议,提升环保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建议提案的办理质量。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篇9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县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改善生态环境状况和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县委、县政府今年提出创建“省文明县、部级生态县和省卫生强县”。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开展创建省文明县活动的实施意见》、《关于创建部级生态县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印发县创建省卫生强县实施意见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单位实际,现就深入开展“三县联创”活动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我县“十二五”发展目标,以创建“省文明县、部级生态县和省卫生强县”为载体,扎实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全面均衡覆盖,整体提升城乡居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卫生事业与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不断满足广大群众对基本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的需求,全面建设科学发展示范点。

二、工作任务

根据县委、县政府下达给我局的“省文明县、部级生态县和省卫生强县”创建任务,我局制定了《县民政局实施“三县联创”活动任务分解》(具体见附件)。

三、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立县民政局“三县联创”工作领导小组,由钟爱德局长任组长,张发云、王全兴、许丰、丁峰彪、周启宗、冯艳等同志任副组长,局机关各科室及直属单位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创建办公室,许丰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局机关各科室及直属单位,要根据任务分解,进一步细化职责,并充分履行职能,各司其职,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齐抓共创,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篇10

关键词:农村生态文明;农民;参与

党的十报告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国家战略,充分显示出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对提升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我国是传统农业国家,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首要问题。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总体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难点所在。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2015年我国农村常驻人口占总人口43.9%,我国农村面积占全国面积80%以上。由于多年来我国只是重视农村的经济建设,忽视农村生态建设,导致现在农村整体上处于环境较为落后的状态。

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全国生态环境质量。而农民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和参与者。农村人口数量巨大,如果农村人口素质全面提升,积极参与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去,就能大幅度减少生活垃圾排放,节约资源,从而提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反之,如果农民对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漠不关心,就会导致截然相反的现象发生。可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提升农民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能力,对于提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有重要意义。

二、农民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障碍

近几年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水平有了一定程度提高。但是总体上看,我国农民在农村生态文明中的主体地位尚没有得到体现,农民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还存在一些障碍。

(一)农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处于较为贫困的状态。改革开放以后,农村逐渐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在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多年来根植于农民头脑的小农意识还根深蒂固。这种意识主要表现为只重视财富的积累和创造,不重视创造财富过程中的环境改善。

农民生态建设意识淡薄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忽视生产生活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比如农村很多地方的养殖户,在饲养的动物死亡后为了图省事省钱,不经过处理乱扔死亡动物尸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每年长江下游江面、河面上总会漂来数百具甚至上千具动物尸体,这些动物尸体严重污染了水源,给下游地方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灾难。农村地区垃圾乱扔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有些地方随处可见成堆垃圾。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化肥使用后的残留物随处乱扔的现象也很普遍。这些都说明许多农民生态建设意识淡薄。他们不太关心自己的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缺乏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随着农村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实现了集中居住。许多新建的住宅小区实行规范化管理,对居民应该承担的环境责任进行规范。但是仍然有部分农村居民忽视这方面的宣传,对于农村基层组织号召居民参加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置之不理。比如有的农村居民甚至在自己的住宅小区里饲养家禽等,这些做法都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相背离。可见,农民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意思淡薄已经影响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推进。

(二)农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较低

受到长期以来城乡教育水平差距的影响,多年来,我国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远远低于城镇居民,由此导致农民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不高。农民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能力较低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

一是农业生产的科学化水平低。许多农民科学素养较低,看不懂农药使用说明,不知道每亩地科学使用化肥的数量和种类。结果是造成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也造成了土壤和水体污染,甚至导致悲剧的发生。统计表明,每年我国每公顷土地施用的化肥数量是美国的4倍以上,每年都有一些因为不会正确使用农药而导致的伤亡事故发生。

二是不能有效行使农村生态建设的相关权利。有些地方遇到农村环境污染严重问题时候,当地农民要么选择默默忍受,要么以非正常的手段抗争。前者如河北省部分农村地区因为周边钢铁厂粉尘污染严重,造成当地农户庄稼绝收,水体污染严重,本地农民正常生活受到限制,当地很多人患上癌症。当地人有条件的都搬走了,没有条件的只能默默忍受。后者如许多地区因为环境污染严重,当地许多民众自发起来围攻当地政府,要求政府出面解决问题,或者直接与造成环境污染单位发生冲突。这些现象都表明农民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能力的缺乏。他们缺乏通过正当渠道反映自己的诉求,争取自己应当的权利的能力。结果是许多地方农村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此外,由于相关能力的缺乏,很少有地方农民自发组织起来,成立相关环境治理自治组织,履行当地环境治理职能,也很少有农民能够严格督促农村基层组织承担相关环境治理责任,督促地方人大代表通过正式会议提出相关农村环境治理的议案。

(三)农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渠道狭窄

梳理当前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文件和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农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渠道依然不够畅通。当前农民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基本上还是处于一种散乱状态,缺乏完善的体系支撑。随着农民生活的逐步改善,许多地方农民越来越重视当地环境治理,但是苦于没有完善的渠道,这样就影响了农村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影响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如农村环境出现问题谁负责?如何负责?向谁反映?如何监督相关机构是否履行了职责?这些问题的界定都比较模糊。众所周知,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中滥施农药、化肥等造成的污染,二是农民生活垃圾随处排放造成污染,三是养殖业造成污染,四是农村周边工厂造成的污染。现在对于周边工厂造成的污染可以向环保部门进行举报,但是前面三类污染由谁来治理,农民反映的渠道是什么,在许多地方无明确答案。

(四)缺少相关法律制度支撑

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是宏观性的规定,缺乏微观性和可操作性的针对性规定。还没有专门的法律和制度对农民参与农村生态建设进行规定。如农村居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是什么?农民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有哪些权利?有哪些义务?该如何行使这些权利,承担这些义务。这些都缺乏系统化的法律和制度支撑。

三、农村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

农民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要充分发挥这个群体的积极性,提升农民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应该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多管齐下,重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宣传引导,提升农民参与农村生态文明意识

农村基层政府相关部门要拓宽宣传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极力提升农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一是利用社区报栏、宣传栏等方式进行宣传。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知当地农民群众,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对当地群众有什么样的影响,每个个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以此提升农民的生态意识。二是由地方政府部门牵头,组织相关人员,利用农村村级管理组织的平台,进行宣传。地方政府应该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宣传规划,利用村级组织召开会议的时间进行宣传,或者在适当的时候集中宣传。三是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渠道进行宣传。近些年来的电视公益广告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目前电视公益广告基础上,还可以创作更多的适合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特点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资料。通过经常播放,让农民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垃圾集中分类堆放,采取家庭节水节电措施,不乱扔农药化肥包装物等。只有大力提升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才能够保障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培训,提升农民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能力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要靠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既有各级政府部门,也有社会组织,还有广大的农村居民。其中农民的生态文明建设能力对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有重要的影响。针对当前农民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能力较差的实际情况,应该进行系统培训,有效提升农村居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培训应该集中于几个方面,一是提升农民生产能力的培训,比如如何正确施用化肥、农药,如何灌溉、播种,才能达到资源节约、减少环境污染的效果。相关农技推广人员可以订立计划,集中进行培训。由于许多农民文化素质不高,这种培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最通俗易懂方式进行,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二是提升农民生活素质的培训。包括生活中如何节水、节电,如何减少生活垃圾,如何对垃圾进行分类和集中处理等方面的培训,让农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觉实现低碳生活。三是提升农民参与社会监督和建言献策方面的能力。可以印发相关宣传手册,内容涵盖农民遇到相关的环境问题时如何监督、举报和处理的程序,如何行使民利,选取代表民情民意的人大代表,如何通过人大代表反应相关农村生态问题等。可以将这种宣传手册发给每家每户,并对内容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和指导,让农民真正理解宣传资料的内容,这样可以大大提升农民参与社会管理监督的能力,有利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进行。

(三)建立完善相关机构,为农民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效途径

当前可以通过几个方面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机构进行完善。一是成立农民自治组织。各个农村地区可以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实际,自发成立相关组织,职责是维护本地环境良好,监督本地生态建设的具体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二是充分依靠各级地方政府,特别是村一级的村民自治组织。在现有的村级组织框架内,可以设立专人负责本地生态建设方面的监督和联系,也可以由村委现有成员兼任这项职责。主要是负责接受本地农民关于本地生态问题方面的举报,协调相关问题的解决。三是上级相关结构应该开辟专门渠道,方面群众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如在现有的地方政府热线基础上,增加农村生态建设项目,方便农村参与当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四)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农民参加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和法律支撑

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有关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定很少,对于农民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专门规定几乎没有。现行《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主要着眼于各级政府方面环境污染的治理责任和义务的规定。相比之下,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和参与权的保护。如美国政府在《应急计划和社区知情法》中作出专门规定,要求环境信息及时向公众公开。这些规定极大地调动了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防治环境污染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