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学习感悟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32:20

初中数学学习感悟篇1

一、数学合作学习的价值取向

(一)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使学生学得好,关键在于要使学生乐意学,使他们感到成功,而获得学习的动力。如在教学有理数乘方时,为了提高学生对有理数乘方的理解,减少运算中的差错,我提出了“(-3)4与-34有什么不同”?通过合作讨论,学生表明了各自的见解:①底数不同;②意义不同;③结果不同;④一个有括号,另一个没有括号。对七年级的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间的探讨,归纳出如此完整的结论,不但使他们较好地掌握了知识,而且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力量和合作学习的乐趣,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二)合作学习有利于因材施教。一方面教师在授课中,学生不可能随时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学生需要停下来讨论、商量、请教、弥补漏洞,通过这种相互讨论的方式学习数学能起到互帮互益,互相激励的作用。另一方面,学生之间互教互学容易采取同龄人易接受的方式讲解和启发,这样能使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多一个学习和接受的机会,实现了生带生、生帮生、弥补了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达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二、当前合作学习存在的弊端

(一)过于简单化。在一次观摩课中复习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课一开始,教师提出问题“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和性质是怎么样的”?组织小组讨论和交流。结果学生小组凑在一块唧唧喳喳地自背了起来,热闹非凡。这种合作学习没有数学思维的碰撞,表面积极,实质上思维是消极的,还不如自己看书复习呢!

(二)盲目追求课堂气氛活跃。近几年来,作为合作学习重要形成的“小组讨论”犹如雨后春笋般推广开来,一时间成为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似乎一堂课不组织学生讨论就是落伍,就是“扎实有余,活泼不够”。合作学习确实值得提倡,但得理解其深刻内涵,发挥其真正的实效。有一次公开课中,老师把一个比较复杂的二次函数题目给大家,其目的是想通过同学之间的共同协作讨论来解决。但老师把这个题目一抛出就让学生讨论,试想学生没有适当的独立思考,讨论起来会深刻吗?另外可能是老师怕超过时间,一再催促学生,草草收场,最后让成绩较好的学生来回答解题方法。我琢磨有一部分学生恐怕连题意都还未真正领会,这样的合作学习只不过起到了“花瓶式”的点缀作用罢了。

(三)提出问题不明确比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时,教师把大小不等形状相同的两个三角形发给每个小组,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三角形,讨论它们有什么关系?其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得出三个角相等三条边对应成比例的特征。因为提出的问题含糊其词,让学生不明确方向,盲目摆弄。虽然有些学生说出了老师想要的结果,但也有很多学生的答案不着边际。其实应明确地指导学生测量对应元素得出三角关系和三边关系,从而导出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和定义。

(四)组织不当。比如成员间水平相当,认真水平在同一层次,起不到合作互助的效果;有的学生趁合作热闹之际,混水混鱼,聊闲话,互相吵闹;有的学生对产生的分岐争论不休,不知谁对谁错,把合作讨论变成一场“战争”。另外,学生之间的交流往往是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只问推理而不问道理。

三、数学有效合作学习的探究

初中数学学习感悟篇2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p44~46。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够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2.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会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初步的代数思想和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美,体验数学学习带来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1.从符号过渡到用字母来表示数,引出用字母表示数的概念,初步感悟字母表示确定的数。

(1)找规律,引出符号可以用来表示数。

(2)字母也可以用来表示数,感悟字母表示确定的数。

(3)揭示课题:数不仅仅可以用符号表示,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好处,怎样用字母表示数。

(4)学生阅读课本,初步感知用字母表示数的含义。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认知特点,从图形过渡到等式,再从等式过渡到数列,使学生通过观察不同形式的数学内容,步步深入,对用字母表示数从不同方面了解其意义和作用。由符号换成字母,引导学生从直观上来感受“数既可以用一些符号来表示,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从而引出课题,为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基础。]

2.列举生活中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

师:扑克牌上的字母又表示什么呢?

生:J表示11,Q表示12、K表示13、a表示1。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列举生活中用字母表示的数的例子,初步感知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同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感悟用字母表示数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理解感悟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1.通过游戏感悟字母表示未知数(也可以表示一个变化的数)。

(1)猜一猜储蓄罐里面有多少钱,引出用字母表示未知数。

师:当一个储蓄罐里的钱数不确定时,在数学上我们就把它叫做未知数,而这个未知数我们可以用字母x来表示。

[设计意图:本环节结合生活中的素材展开,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游戏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悟到字母不但可以表示确定的数,还可以表示暂时不确定的数,丰富了字母表示数的内涵。]

2.学习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简写方法。

(1)学生自主学习简写规则,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简写的三条规则:①字母和数字相乘,乘号可记作小圆点,也可省略不写,数字要写在字母前面;字母和1相乘,1也可以省略不写。②字母和字母相乘,乘号也可记作小圆点,或省略不写。③两个相同的字母相乘,如a×a可以写成a·a,也可写成a2,读作a的平方,表示2个a相乘。

(2)小组内比较,看谁写得最好,再派代表汇报自学的成果。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既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也是一个经验共享、相互启智的过程。这一环节的设计,重视学生自主与合作、讨论与交流的学习,让学生知道乘号“×”和未知数“x”容易混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规定都来源于生活,每一种规定自有它的合理性。2a和a2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需要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深入思考和感受,使学生真正地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感悟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

(1)让学生分组填写下面表格,通过比赛产生认知冲突,感悟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

师(小结):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不但简洁明了,而且便于记忆和应用。

(2)乘法交换律的简写。

[设计意图:此环节抓住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进行教学,并通过比赛的形式,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不仅使学生掌握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方法,而且深刻地体会到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便捷之处。]

4.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自主学习代入求值。

师: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计算公式,既简单易记,又好理解。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对字母表示计算公式进行再认识,并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的表达和计算过程,既尊重了学生,又使学生通过交流反馈掌握了书写的格式,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明性、概括性与普遍性。]

三、全课总结

1.用字母表示数的数学史。

师:在古代埃及《兰特纸草书》中,用x代表数,距离现在已经4000多年了。法国的数学家韦达是第一个系统地用字母表示数的人,自从他系统采用字母表示数后,引发了大量的数学发现,解决了许多复杂的问题。在西方,他被尊称为“代数学之父”。

2.学生交流收获。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用字母表示数,你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新的收获呢?

初中数学学习感悟篇3

一、遵循动机支配规律,揭题与课文主旨相符合

人的行动是由动机支配的。阅读也是由阅读的动机来支配。这是动机支配规律。在小学生的阅读动机中,需要和兴趣是最主要的因素。由于小学教材大多是围绕某个专题把几篇文章编在一起的文选型教材,虽然多数课文充满情趣,但也不是每篇都能让学生喜欢。即使有的课文学生不喜欢,也必须要求他们学好。所以,小学生的阅读动机中,满足学习需要往往比兴趣更加重要。揭题是阅读教学的首个环节,目的是让学生读懂课题,披题入文。因此,揭题时不但要遵循动机支配规律,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而且要与课文主旨相符合,根据编者的意图,让学生知道学习这篇课文的意义,懂得不但要因兴趣而阅读,更应为学习需要而阅读。在操作时,揭题要与创设情境和导入新课结合起来做通盘考虑,充分估计学生的预习情况,从学生的基础和角度出发,用课题和课文本身的因素,至少与课文相关因素,尽快将学生引入课文阅读之中。方法要简便,过程要简捷。

二、遵循习惯养成规律,初读与课文内容相结合

习惯是积久养成的。良好的预习习惯当然需要w生通过积久的预习活动来养成。这是预习习惯养成的规律。教学新课前绝大多数教师都会布置学生预习课文。预习一般要求至少读课文三遍:第一遍自由试读,边读边找出生字和回生的字,然后借助拼音或工具书识字。第二遍要求把课文读对、读顺。第三遍要求知道课文大概内容。以期通过长期的训练让学生养成预习习惯。初读环节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这与预习要求几乎重合。因此,初读教学不但要遵循习惯养成规律,借助交流手段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促进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而且要与课文内容相结合,让学生自学生字,读通课文,初步把握内容。在操作中,可以采取“两读两交流”的形式来组织。第一遍读:按段落指名朗读,看学生预习中识字读文的情况。第一次交流:让学生交流识记生字的办法,并引导根据汉字特点和借助教材的词句来识记生字。第二遍读:最好还是指名个别读,看是否读准读对,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什么内容。第二次交流:让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内容,引导把握课文大意和线索。

三、遵循语言感悟规律,精读与课文思想相融合

阅读是凭借对文字符号的认知和理解去感悟作者的所见所感,触发联想与想象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阅读课文是从字词句入手,经过判断与推理,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的思维活动,达到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在循环往复的阅读过程中,从内容到形式,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不断理解、感悟。这就是语言感悟的规律。理解和感悟是阅读能力中最核心的因素。理解是感悟的基础,感悟是理解的升华。深读环节是探究课文的重点部分,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和表达思想的正确感悟,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因此,指导深读不但要遵循语言感悟规律,让学生通过默读不断还原课文的字词句段所表达的事实,理解课文语言;而且要与课文思想相融合,让学生通过换位思考,置身文中去体验作者的所思所想,感悟作者的表达意图。在操作过程中,一般可以根据课文长短一次或分几次进行。每次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先安排必要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形成自己的见解;再围绕所提的问题组织学生,让不同见解的学生充分发言后,逐步引导到正确和合理的意见上来。这里要注意的是我们提倡个性化、创造性地阅读,但不是抛开课文原意胡乱发挥,合理化、正确性的理解和感悟是个性化、创造性阅读的基础。在学生有了正确的感悟后,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或诵读表现出来。这样让学生经过一次或几次的自读、交流和感悟,在课文里走个来回,达到深入理解语言和正确感悟文意的效果。

四、遵循技能形成规律,总结与课文特点相适合

技能是在无数实践中形成的。小学生的认知、理解、感悟、评价、鉴赏、探究等能力,以及朗读、默读、浏览等技巧都要在阅读实践中形成并提升。这是阅读技能形成的规律。总结环节是对课文精读后进行的归纳和升华,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评价与鉴赏能力,并从中习得方法。这是建立在对课文内容全面、准确、深入的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从思想内容到表现形式,乃至语言风格进行评价和鉴赏。因此,这个环节不但要遵循阅读技能形成的规律,让学生学会怎么去评价和鉴赏;而且要根据课文特点选取适合的训练方式,使学生的阅读技能有所提升。在操作上要分三步走。首先,让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总结,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形成正确的评价和情感。其次,要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梳理,懂得作者的表达顺序和表达方式,悟到一些表达方法。再次,要让学生通过对精彩片段或优美语言的品读,领悟课文的语言特色,学习鉴赏并积累一些语言材料。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步骤都要让学生通过新旧体验的联系和同其他课文的比较,不断提升阅读技能的层次。

五、遵循能力迁移规律,拓展与单元重点相吻合

阅读迁移能力是指学生经过大量阅读后,将储存起来的知识在新的阅读过程中加以灵活使用,以获得新知识的能力。这是最高层次的阅读能力。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是阅读能力迁移的基本规律。拓展环节是引导学生由本课的学习,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内容,向相关领域拓展,目的就是让学生实现能力的迁移。因此,教学中不但要遵循能力迁移规律,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而且要与单元重点相吻合,寻找最佳拓展空间。一般说,每篇课文都会留有一些让人思考想象的空间,可迁移点也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必然力不从心,也没有必要。在操作时,要准确领会单元训练重点的要求,从课文中抓住最切合的一个联系点来拓展延伸。或联系原著,延续阅读;或联系类似作品,对比阅读;或联系作者的其他作品,扩展阅读;或联系生活中的人事物景,进行习作训练。这样才可能按教材的统筹安排,逐步将单元训练重点落到实处。

初中数学学习感悟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思考;感悟

让“活跃”的数学课堂“静一静”,并不是像传统教学那般,学生被动接受,课堂鸦雀无声,而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有意识地留出一个或者多个短小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够自主支配、构建,从而思维活跃、氛围安静的一种状态。这里的“静”只是表现,在“静”下,是学生头脑的高速运转,是思维的龙腾虎跃;这里的“静”,学生把握主动权,声在静,心在动;这里的“静”,学生被尊重,被信任,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现;这里的“静”,正如古人所云,“静能生慧”。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思维活跃的安静状态,静中获取,静中碰撞,静中品味,静中享受。

一、对于教材,静静读书

在我们学校的走廊中,“请勿喧哗”的字样并不少见,这标语的目的就在于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安静的读书氛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试想,你在一片嘈杂的乱市中阅读与在安静的图书馆里阅读有何不同?显而易见。数学严谨、抽象,一个符号的错误,就可能满盘皆输。因此,学生需要在一个没有喧嚣、没有浮躁、没有干扰的时空中学习,这样的环境更有利于学生进入数学世界,进入思维深处,迸发智慧的火花,焕发课堂的生机。

在很多学生的眼中,只有语文需要阅读,其实不然,无论是语文的文字,还是数学的符号,都需要阅读。数学公式、定义、定理,读错一个符号、一个字,最终的结果都会是大相径庭,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因此,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的习惯,在读的过程中,对于字里行间的知识情景展开丰富的想象和思考,从中生出感悟,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

能力。

二、对于问题,静静思考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教师希望通过提问的方式,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升华认知。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总是在提问,提问着就将其变成了设问,自问自答起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抛出问题之后,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正如有人所说的“教育是一门等待的艺术”。在课堂上,你不妨尝试,当你留下数学问题,等了学生2秒,5秒,10秒……学生会给予你相同分数的满意度。因为你等待的时间越长,学生就拥有更多的时间去深入地思考问题,去谨慎地组织语言,去发现问题中的问题,去更加主动地回答。学生的自信也在一秒一秒的流逝中逐渐增强。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对于问题,增加等待的时间,让学生静静地思考,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反之,如果在课堂上,教师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学生对知识的困惑、不解、错误和争论就会日积月累,最后积重难返。到那个时候,无论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学习自信心都会减退甚至消失,再想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就更加难了。

三、对于道理,静静领悟

静静领悟包含两个层次的意思。一方面是教师要静静领悟新课改的思想。在新课改如火如荼、很多人盲目跟风的时候,我们教师应该要冷静,认真地学习,o静地领悟,千万不能步入“动”的形式中,片面地要求“动”,而忽略教学实质。“动”能激情四射,“静”能神思飞扬。教师在动态创设的同时,还要给学生一片“净土”,无声胜有声,让学生真正走进数学情景,拓展思维,促进表达;另一方面是学生静静领悟学习的内涵。每一位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生活体验,因此,对于同一个数学知识和情景会有不同的内心感受,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一个静静领悟的空间,让学生静静练习,静静思考。

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改思想,掌握其本质,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切忌盲目跟风,过分追求课堂表面上的热闹氛围而忽视学生的实质发展。我认为,在课堂上,充分发掘学生的思维潜能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动不可少,但静也应当有,因为数学是需要静思默想的。

参考文献:

[1]曹翠敏,对于新课程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J].中国数学教育,2011(12).

初中数学学习感悟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体悟学习方法

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一定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此,数学教学既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亲身经历数学建构的过程。这种主动建构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体验、反思才能实现的。从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问题理解的同时,在认知、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通过挖掘问题中的趣味性因素,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学习方法,使学生多猜想、多发现、多创造。因此,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引导学生“体悟”显得尤为重要。

一、动手实践,在操作情境中引导学生“体悟”

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揭示数学美,必然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自觉地去探索、去发现、去思考、去观察。

如在《圆面积》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初步理解“面积”的概念,我做了如下设计:①比一比、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通过这四个环节,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使学生感知面积。②描一描、看一看,拼一拼。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加深学生对面积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圆面积的意义,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发现,在发现中加深对图形面积的感受、体验。教师让学生经历实物操作,再到画图,感悟面积的实质,激起学生的思维想象。

二、沟通联系,在迁移同化中引导学生“体悟”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说学生本人要把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与创造出来,而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例如,以前我在“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先让学生把课前准备好的圆或正方形平均分成2份,引导出“1份可以怎样表示”。在学生无法用整数表示分得的结果时再引出分数。显然这种教学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完整、牢固的数学知识体系,不利于学生面对问题、主动搜索、沟通联系。

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用已有的经验解释同化新知的过程,也是未知与已有的经验之间建立实质性联系的过程。现在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创设了一些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分苹果”,分物品是学生生活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教师就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再现生活中“分苹果”的场景,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了“平均分”,为下面教学几分之一的意义做好了铺垫,同时让学生懂得“我为什么要学习分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而动手操作对学生的建构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境,提供了探究的材料和充分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感悟分数的含义。引导他们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学生在捕捉联系、发现窍门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经历知识经验的迁移与同化,认知矛盾趋于平衡,认知结构得以拓展。因此,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获得知识,又发展思维,同时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三、探索研究,于反思总结中引导学生“体悟”

一切认识都必须通过主体的建构活动才得以完成。所以学生必须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检查,以诊断和判断自己在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符合自己设置的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反思,把解决问题的思维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形成一定的认知策略,学到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提高元认知能力。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当学生暴露口算除法有多种想法时,教师创造性地提供一个变式,让学生探究,强化对口算方法和转化思维的认识,这样的课堂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的主体建构。

四、营造氛围,在师生评价中引导学生“体悟”

素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就是一切以人的发展为本,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使全体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地评价学生,对于后进生实行“舍得送分”,对于特优生实行“突破满分”。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教师的鼓励、激励下体验知识的来龙去脉,攀登知识的高峰。

五、引导学生在创新意识和攻坚意识中“体悟”

初中数学学习感悟篇6

一、猜想创编,于探索挑战中“体悟”学习。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两个转化过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二是有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这种转化过程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实现。没有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是没有办法学会数学的。因此,数学的教学应力求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让学生经历尝试、假设、操作、探究和分析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心向,使学习数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需求和追求。在“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口算“60÷3=15÷3=”有了“好算”的体验后,再把学生组织在猜想编好算的除法题“80÷4=60÷2=90÷3=40÷2=24÷3=18÷6=12÷4=48÷6=72÷8=”这一极富挑战性的活动中。在学习中,我多次组织学生进行猜想活动,并不在于学生是否能猜想出正确的结果、结论、重要的是通过猜想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学到探究知识规律的科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发现“75÷3=65÷5=84÷4=42÷3=”的多种计算方法。而学生对口算的感悟过程是思维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学生享受到探索活动的乐趣,对枯燥无味的口算产生了浓厚兴趣。因此,我认为在进行数学规律探知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大胆地让学生进行猜想。

二、实践探索,在操作情境中“体悟”学习

数学学习只有通过学生的探索、发现,在发现中体验认知、情感、技能、态度才能协同发展,这才是真正的有意义的数学学习。让学生自己去参与数学活动,在动态的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从而在这些过程中获得积极良好的体验。这正是“学科本位”转向“关注”学生。在《什么是周长》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初步理解“周长”的概念,我设计了(1)比一比、画一画、评一评三个环节,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感知周长。让学生在比较中给图形分类,揭示封闭图形与非封闭图形。这样,抽象的数学知识有了媒体的直观演示,便于学生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交互使用,发展了思维能力。请同学评一评,并指出所画图形的周长,使学生获得一种满足感,进一步体会到在同一平面内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2)通过描一描、摸一摸,走一走体验周长。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通过这些活动,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实物操作,再到画图表征,充分体验周长的意义,并感悟周长的实质。激起学生的思维振荡,放射出欲罢不能的情感元素,从而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展开学习讨论。

《课标》的基本理念部分也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面对新的问题,虽然没有现成的经验,不同的学生也能依靠各自的知识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发现,在发现中加深对图形周长的感受、体验。

三、沟通联系,在迁移同化中“体悟”学习。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有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与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以往的我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先让学生把一个苹果或蛋糕平均分成2份,引导出“1份可以怎样表示”。在学生无法用整数表示分得的结果时再引出分数。显然这种教学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完整,牢固的数学知识,不利于学生面对问题、主动搜索、沟通联系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用已有的经验来解释同化新知的过程,也是未知与已有的经验之间建立实质性联系的过程。现在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首先让学生用1、2两个数字组成尽可能多的算式并计算出结果。这一开放的教学情境,有效地沟通了数与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生探究“1÷2是什么意思”时,老师巧妙地提供8÷4、4÷2这两个算式。学生借助它们,通过类比思考,发现了1÷2与8÷4等算式的本质联系。这样的教学善于把握学生学习的挈入点,引导他们着力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学生在捕捉联系,发现窍门的“顿悟”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经历着知识经验的迁移与同化,认知矛盾趋于平衡,认知结构得以拓展。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获得知识,又发展思维,同时也在解决问题学习成功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引导深究,于反思总结中“体悟”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一切认识都必须通过主体的建构活动才得以完成。所以学习者必须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检查,以诊断和判断自己在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符合自己设置的目标。通过反思,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思维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形成一定的认知策略,学到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提高元认知能力。我认为课堂上教师应“导在所当导,放在不得不放处”。上面的教学中,当学生暴露口算除法有多种想法时,教师创造性地提供了一个变式,让学生深究,从而强化对口算方法和转化思维的认识,又孕伏了优化的策略思想。这样的课堂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的主体建构。

五、营造氛围,在师生评价中体悟学习。

初中数学学习感悟篇7

一、猜想创编,于探索挑战中“悟”学习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两个转化过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二是有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这种转化过程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实现。没有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是没有办法学会数学的。因此,数学的教学应力求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让学生经历尝试、假设、操作、探究和分析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心向,使学习数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需求和追求。在“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口算“60÷3=、15÷3=”有了“好算”的体验后,再把学生组织在猜想编好算的除法题“80÷4=、60÷2=、90÷3=、40÷2=、24÷3=、18÷6=、12÷4=、48÷6=、72÷8=”这一极富挑战性的活动中。在学习中,我多次组织学生进行猜想活动,并不在于学生是否能猜想出正确的结果、结论、重要的是通过猜想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学到探究知识规律的科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发现“75÷3=、65÷5=、84÷4=、42÷3=”的多种计算方法。而学生对口算的感悟过程是思维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学生享受到探索活动的乐趣,对枯燥无味的口算产生了浓厚兴趣。因此,我认为在进行数学规律探知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大胆地让学生进行猜想。

二、实践探索,在操作情境中“悟”学习

初中数学学习感悟篇8

1、大胆猜想,在探索挑战中“体悟”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两个转化过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二是由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这种转化过程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实现。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没有办法学会数学的。因此,数学教学应力求体现知识拓展的阶段性,让学生经历尝试、假设、操作、探究和分析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心态,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需求和追求。如“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口算“60÷3=15÷3=”有了“好算”的体验后,再让学生猜想自编好算的除法式题“80÷4=60÷2=90÷3=40÷2=24÷3=18÷6=12÷4=48÷6=72÷8=”这一极富挑战性的活动。在学习中,我多次组织学生进行猜想活动,并不在于学生是否能猜想出正确的结果、结论,重要的是通过猜想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学到探究知识规律的科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发现“75÷3=65÷5=84÷4=42÷3=”的多种计算方法。而学生对口算的感悟过程是思维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学生享受到探索活动的乐趣,对枯燥无味的口算也会产生了浓厚兴趣。因此,在进行数学规律探知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大胆地让学生进行猜想。

2、实践探索,在操作情境中“体悟”学习。

数学学习只有通过学生的探索、发现,在发现中体验认知、情感、技能、态度,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数学学习。让学生自己去参与数学活动,在动态的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从而在这些过程中获得积极良好的体验。比如,在《什么是周长》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初步理解“周长”的概念,我设计了(1)比一比、画一画、评一评三个环节,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感知周长。让学生在比较中给图形分类,揭示封闭图形与非封闭图形。这样,抽象的数学知识有了媒体的直观演示,便于学生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交互使用,发展了思维能力。请同学评一评,并指出所画图形的周长,使学生获得一种满足感,进一步体会到在同一平面内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2)通过描一描、摸一摸,走一走体验周长。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通过这些活动,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实物操作,再到画图表征,充分体验周长的意义,并感悟周长的实质。激起学生的思维振荡,放射出欲罢不能的情感元素,从而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展开学习讨论。

《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面对新的问题,虽然没有现成的经验,不同的学生也能依靠各自的知识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发现,在发现中加深对图形周长的感受、体验。

3、沟通联系,在迁移同化中“体悟”学习。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让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与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以往我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先让学生把一个苹果或蛋糕平均分成2份,引导出“1份可以怎样表示”。在学生无法用整数表示分得的结果时再引出分数。显然这种教学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完整,牢固的数学知识,不利于学生面对问题、主动搜索、沟通联系去解决问题。

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用已有的经验来解释同化新知的过程,也是未知与已有的经验之间建立实质性联系的过程。现在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首先让学生用1、2两个数字组成尽可能多的算式并计算出结果。这一开放的教学情境,有效地沟通了数与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生探究“1÷2是什么意思”时,老师巧妙地提供8÷4、4÷2这两个算式。学生借助它们,通过类比思考,发现了1÷2与8÷4等算式的本质联系。这样的教学善于把握学生学习的挈入点,引导他们着力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学生在捕捉联系,发现窍门的“顿悟”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经历着知识经验的迁移与同化,认知矛盾趋于平衡,认知结构得以拓展。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获得知识,又发展思维,同时也在解决问题的成功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4、引导深究,于反思总结中“体悟”学习。

我认为学习者必须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检查,以诊断和判断自己在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符合自己设置的目标。通过反思,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思维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形成一定的认知策略,学到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提高认知能力。我认为课堂上教师应“导在所当导,放在不得不放处”。上面的教学中,当学生暴露口算除法有多种想法时,教师创造性地提供了一个变式,让学生深究,从而强化对口算方法和转化思维的认识,又孕伏了优化的策略思想。这样的课堂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的主体建构。

5、营造氛围,在师生评价中体悟学习。

初中数学学习感悟篇9

关键词:生命活力;阅读感悟;策略思考

平日的初中语文教学,我们普遍看到的现象是学生对阅读课文的基础知识掌握得还是比较牢固的,基本技能训练也是能够令人满意的。但存在的问题是多半数量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体现不出生命活力的迸发,这就需要我们做出比较认真的思考。

一、充满生命活力阅读感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积累

进入初中的学生已经受过6年以上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无论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是对基本技能的运用程度都已经达到一定的境界,具备着一定的初中语文阅读感悟的基础。但就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对古诗文感悟也好,现代文的感悟也好;对本土化作品感悟也好,外国文学作品感悟也好,其所储藏的能量都经不起消耗的需要,是那样的有备而不足。课堂教学的阅读感悟中,人们所追求的学生充满生命活力的阅读感悟往往总会遇到荆棘。从这个意义上讲,不能以为初中学生都已经具备充满生命活力阅读感悟的必需。作为语文教学,必需努力为学生去弥补不足。弥补学生充满生命活力阅读感悟之不足,其主人还应当是一个个必须具备强烈欲望的学生,没有他们的颇具兴趣,没有他们的不懈追求,是很难达成目的的。对此,为学生弥补不足,就应让学生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上进行弥补。但又必须看到,学生不够进行广泛而有效的阅读实践毕竟是有限的,作为教师必须在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和学习负担的前提下,积极提倡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如可以结合教材文本的阅读感悟让学生解决迫在眉睫的课外阅读问题。像学习古诗文,可以让学生专门去阅读与古诗文有密切联系的作品,尤其是主题、体裁、时代等相联系的。阅读着与之有联系的作品,学生对古诗文的感悟视域就会无比开阔起来。如教学诸葛亮的《出师表》,让学生去阅读《三国演义》相关章节,让学生去杜甫的《蜀相》和陆游的《书愤》,应当说,学生在阅读了这些作品后,缓解了一定意义上的阅读感悟的燃眉之急。

二、充满生命活力阅读感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阅历

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遇到这样的情形,那还是教学都德的《最后一课》,应当说教学这样的外国文学作品,让初中学生能够感悟韩麦尔先生这个作品中比较典型的爱国主义之人物形象当没有任何问题。可在学生神游于教材文本的字里行间时,本以为学生的感悟是完全可以与教师的预设相一致,但事实却就是完全意义上的相反。学生中有不少学生而且就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一个两个,他们并不以为韩麦尔先生就是十足的爱国主义者,反而以为其就是比较十足的懦夫。学生出现这样的感悟有道理乎?也并非就是那样的没有点滴道理。说实在的,在让学生具体说出自己的相关思考时,就连本身似乎也让其洗了一下自己的脑子。学生说,韩麦尔先生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怎么就不去带领学生走向街头去振臂唤醒广大的民众?又怎么不去带领广大学生去对敌人进行某些意义上的破坏性的打击?而在最后一课的课堂结束时书写“法兰西万岁”,其意义何在?结果又当是如何?学生的感悟错了吗?就文本到文本根本就没有错。那学生就没有错吗?错!甚至就是某些意义上的大错而特错。学生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错误?并非就是学生的智力和智慧出现问题所致,而是学生社会和历史阅历浅薄所致。从这个意义上说,充满生命活力的阅读感悟着实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阅历。初中学生的阅历从何而来?就自己平时语文教学的实情看,还应当多让学生去关注教室窗外的天空,还应当多让学生去关注学校以外的世界。让学生多关注窗外的天空和校外的世界,需要学生能够跳出这封闭的教学环境,去多多欣赏外面的精彩。

三、充满生命活力阅读感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素养

事实上,一个学生对所阅读的文学作品持着怎样的观念,对作品中的人物是同情还是无所谓?是点赞还是那样的厌恶?应当与学生本身所具备的俗语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一个对外界的人和事物根本就没有理解和同情心的人,或者根本就没有较为正确人生观的人,那么对作品中的任何一个人物都不可能产生比较正确的印象。譬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学生对于勒这样的人物形象就产生着比较严重的分歧,其分歧的分水岭很简单,于勒是败家子还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其实,这样的问题本身就不是怎样十分复杂的,但如果我们的学生没有较为丰富的社会阅历就显得复杂起来。倘若学生能够对于勒所处的社会背景有着比较十足意义上的理会,那于勒是败家子还是完全意义上的值得同情就完全可以是不言而喻的了。所以,在学生阅读感悟初中语文教材文本中,作为教师当应关心学生良好素养形成的问题。学生良好素养的形成,所能够获取的途径比较广泛,任何学科课程的学习都可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作为我们的语文教学需要建立起与其他学科课程学生学习的关系网,让学生在诸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起科学的世界观、理想的价值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当学生在学习中建立起比较正确的价值观念时,充满生命活力的阅读感悟将完全可能绽放出靓丽的奇葩。

总而言之,学生充满生命活力的阅读感悟是我们必须追求的理想目标,而阅读感悟的学生充满活力也应当就是一个比较具体而又实在的实践过程。这就比较有意义地告诉我们:实践是重要的,实践也应当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m].岳麓书社.2007

初中数学学习感悟篇10

1.让学生在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感悟基本的数学思想

数学教学内容始终围绕着知识和方法这两条主线而展开。在知识中蕴涵着方法,方法需要数学知识体系的支撑,两者紧密联系,互为依托。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其实就是知识和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例如,对于10以内数的认识,要先要小学生通过具体的物件感受“数字”,并逐步概况出10以内的数字。在此过程中,其实就是演绎再现了远古时代数字的发生过程,但蕴涵了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即归纳和概括。对于初入学的幼儿来说,这种感觉是浅显的、初级的,还处于数学发展的萌芽状态,是一种潜意识的对数学概念的建构。新课程标准也倡导让小学生在自我探究知识形成过程中,获得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表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其关键是要学生自己去亲历体验,从中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涉及到具体的教学操作策略,就是对学习的法则、定理、概念、公式等,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日常生活和学生已经习得的数学知识、方法、潜意识的体验等紧密结合起来,亲自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感觉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在进行小数乘法教学时,可以先创设一个生活问题情境,产生需要计算的一种需求,让学生根据所创设的问题情境的数量关系列出乘法算式,再结合学生已经习得的小数点移动引起数字大小变化的规律和整数乘法等知识,巧妙地将小数的乘法转化为学生已掌握的整数的乘法,并最终得到正确的结果,最后,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自己归纳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规律。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掌握了小数乘法的规律,而且也对数理有个感悟,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同时,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学生也对简单的数学建模、数学化规等思想方法得到了些许的认识和感悟。

2.通过反思使学生感悟的数学思想方法清晰明了

反思是指学生对自己所经历的探索数学知识、方法、认知策略等多方面进行二次认识及更深层次的理解。反思属于元认知的范畴,学生通过对自己学习过程的反思,即可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使自己感悟的模糊的数学方法在大脑中清晰明了,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进行分析,笔者觉得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应注意一下几点:一是要务实,让学生明白反思对自己学习的重要作用,从而促使学生从被动引导反思达到主动、积极反思的转变。还要切忌浮躁,培养学生精心、踏实反思的良好习惯。二是教给学生反思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和思考学习中的重要步骤、关键环节,回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并提炼其中的方法和知识技能,并做进一步的思维“反刍”。三是要反思本身进行同伴间、师生间的交流和反馈总结,互相学习,查缺补漏。

例如,在进行三角形的分类教学时,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按照角的大小对不同的三角形进行分类,让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接下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刚才的分类过程进行回忆和交流,并说明自己这样进行分类的原因。通过这一交流反思的环节,让学生一方面明晰自己在此过程中的分类方法,并感受“同一标准、不重复、不遗漏”等分类原则;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白分类对我们认识角的帮助和意义,从而体验到数学方法对研究数学问题的价值和作用。最后,教师再用集合图的方法对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者关系做一表示,在此过程中,也将集合的思想渗透进去,让学生感悟集合思想的重要意义。

3.借助整理知识和复习知识环节,让学生总结数学思想方法

整理和复习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促进学生数学能力发展和提高数学素养的必要手段。在教学中,一是要将知识的形成过程做一回放,在回放过程中再次明确各个知识点,既是整理知识,也是复习知识,同时也将蕴涵在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再现了一次。二是要在再现回忆的过程中注重各个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凸显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共性,认识到数学思想方法的普遍性、实用性、关键性。最终实现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归纳总结。

4.通过解决数学问题,增强数学思想方法实用性的再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