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明建设意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33:40

网络文明建设意见篇1

论文摘要:校园网络舆论是构成校园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校园舆论的整体走向和趋势有重大的影响,如何使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是目前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内涵的概述、校园网络舆论的特点分析、高校在引导校园网络舆论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建设健康向上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路径与方法,以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积极营造“网上网下”良性互动的舆论氛围,积极引导网络道德自律和加强高校辅导员博客团队建设等方法推动促进健康向上校园舆论环境的建成。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网络舆论相较于传统舆论,在传播内容、服务功能、传播方式、传播范围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是政府洞察民意、开展舆论监督的重要窗口[1]。以校园网为载体的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形态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及话语权的提升[2]。对于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调查与分析,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校对于网络舆论的引导水平,对于促进高校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促进和谐、稳定的校园文化环境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校园网络舆论的内涵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作为高校校园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依托校园网建设的主流媒体网站及其举办的bbs(电子公告系统)等载体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3]。校园网络舆论具有传统舆论社会意识性、公开传播性、评价引导性等共同性特征。同时还融入了互联网独特的交流性、开放性、及时性、针对性等特征,由于其与高校特定的区域文化密切相连,在舆论主体、客体、数量、质量、强烈程度、持续性、功能表现等要素构成上呈现出与传统媒体舆论不同的特点:自由多元,分散性特征明显;个性张扬,开放性特征明显;偏激盲目,非理性特征明显。

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源于社会上的突发事件,高校热点,学术上的争鸣,校园内部改革,以及校园教学、科研、管理和后勤服务质量问题。大学师生通过网络发表自己对焦点事件的意见并由此在网上引发广泛的社会议论。随着点击率的攀高,跟帖和发帖数量的增多,各种观点、意见通过相互交流、整合后形成具有一定倾向性的舆论定式及舆论环境,个体关于公共事务的意识也通过整合而成为一种公众意识和社会舆论意见。

二、校园网络舆论的特点

在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群体,拥有自己的语言、思想和兴趣。当前,随着高校校园网络建设和应用日趋完善和广泛,大学生的信息获取和接受行为逐渐依赖于校园网络,基于信息内容、网络媒介、大学生用户群体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而形成新的校园舆论环境,校园网络舆论是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发展的重要因素,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点个性化、多元化[4]。网络身份隐匿性使得大学生在言论方面拥有极大自由度,他们在发表言论的时候顾虑很少,大多为真实的意愿表达和心声倾诉。青年学生思想和视野具有多维性和开放性的特征,每个人对事件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而且,网络舆论一般是自发性的,没有经过精心的组织,是无数个网友个人观点的汇集。因此,网络舆论中的观点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特征。在校园网上,无论是理性的表达,还是另类的言论,甚至对现实不满的声音,都可以被容纳,都有被尊重、被理解的机会。

2.现实信息放大化[5]。从“芙蓉姐姐”、“胡戈恶搞”事件到女青年“虐猫”录像等事件,均是从各大校园网上发源,然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各界强烈关注,进而延展到道德层面的反思和讨论。种种事例表明,校园网络舆论已经成为学生民意表达的一个方便快捷的“舆论场”,网络就好比一面放大镜,现实生活中微小的变化、校园中的突发事件包括个人行为等一旦公布在上网,就会成为焦点内容和中心话题,从而引发大量热烈的讨论。

3.“意见领袖”平民化[6]。意见领袖又叫舆论领袖,是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的人。在高校校报、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上,通常都是专家、学者、编辑、权威人士的评论左右舆论,他们充当了“意见领袖”的角色,而在校园网络中,人与人之间在地位上是平等的,他们完全可以抛开现实社会中年龄、社会地位、资历、学历等的区别,独立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不受到任何因素干扰。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学生,都可以通过不断发表帖子,赢取高点击率和高回复率,久而久之,产生号召力、公信力和权威性,成为网络世界的意见领袖。

4.舆论内容多为感性表达,情绪化色彩浓厚。网络的隐匿性特点增加了网络言论的开放性,同时也减少了言论的原则性和理性化色彩。在网上发言,因为身份隐匿,发言者不用考虑承担责任的问题,加之大学生易冲动,在网上容易出现过激言论及情绪宣泄。同时,部分学生网民很少质疑信息的真实性,也没有进行成熟的思辨,仅凭主观臆断对信息发表意见,导致网络舆论的内容带有很严重的感性色彩。

三、当前高校在建设校园网络舆论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1.重“堵”不重“疏”,缺乏“引导”的主动性[7]。目前,校园bbs已经成为各类焦点问题的讨论场所和思想观点的交流碰撞场所,成为校园网络舆论的主要发源地。针对出现在校园bbs上的负面言论,尤其是学生关于学校管理事物方面的负面评价,在大多数高校,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都很少能做到针对问题及时给予正面回应,采取的措施多是让网管员删除帖子。这种“堵”的做法使得学生的情绪得不到宣泄,更容易招致学生们的反感,诱发他们的抵触情绪。古语有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在高度自由的网络世界,更是如此。网民具有自主选择权,一旦网民觉得知情权与发言权被剥夺,他就会选择另外的阵地如微博来发表意见。这样,不但不利于事情的解决,反而会助长矛盾的激化。

2.重“平台作用”,轻“媒体效应”,校园网络媒体的主阵地作用未能完全发挥。高校网络媒体应该达到的效果是通过网络整合和联合校内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以新闻信息的整合、重构和各种信息形态的相互转换,使学生产生比接受传统媒体的报道更加逼真的“沉浸感”,从而使宣传效果最大化。但是目前由于硬件设施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校园网络新闻媒体仅仅是为校报、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信息资源上网提供了一个平台,网络上仅仅是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的简单陈列,网络其自身作为“媒体”的作用,“多种手段,一个声音的动态立体传播效果”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3.重“宣”,不重“教”,高校网络媒体的育人功能有待进一步挖掘。要营造良好健康的校园网络舆论氛围,最主要的是靠广大网民,也就是大学生群体网络道德的提高和文明上网意识的加强。高校网络媒体不仅仅具有宣传功能,而且由于网络本身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教育载体,在高校广泛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因而具有育人功能。高校网络媒体在现实中主要着重于事件的报道、动态讯息的传递,仅仅停留在舆论育人的层面上,在实践育人方面还未能充分挖掘,不利于强化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新闻分析判断能力,从而影响到正向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

四、建设健康向上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路径与方法

1.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引导正确的高校校园网络舆论。首先应积极面对网络环境,充分认识并拓展网络功能,建设一批“红色网站”,提升其影响力,使其成为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武器。其次是拓展网站功能,发挥交互作用,使网络的影响力渗透到高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开通建设基于校园主网的校长在线、学工在线、勤工助学在线等校园管理网络,可以使网站与广大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更加紧密相连,促进学生和学校、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整合内容、创新形式,逐步规划覆盖校园生活的全方位,能够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最后应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开展多种网络应用。学生既是学校网络资源的使用者,又是开发者,他们贴近自身需求开发设计各类网站、主页,自我管理,自我维护,既能学习网络知识和技术,又能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成为网络思想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2.积极营造“网上网下”良性互动的舆论氛围。各高校要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建设,积极开展“网上网下”良性互动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在构筑网上文化精品库,建立网上文化课堂等网络文化建设的基础上,要积极发掘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隐性舆论宣传载体潜移默化的作用,以网络为平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网上辩论赛、网站(网页)设计大赛、网上咨询服务等活动,既能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又能提高学校引导舆论的能力,为引导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广大师生在享受互联网传播信息便利、快捷的同时,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3.积极引导网络道德自律。各高校应通过宣传、教育等多种渠道,强化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及网络“慎独”境界的教育,不断提高网民自我约束、自我选择、自我规划、自我评价等内在的道德制约力,使他们的网络行为能够自觉地置于正确的善恶引导之下,进而增强网民在网络舆论过程中的自我教育及自我控制能力,并有效提高其信息道德,使其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要加强对校园宣传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自律,要培养其社会良知和高度的责任感,以严格的自律精神来约束自己,认真地履行网络媒体行业自律公约,积极地倡导文明办网,促进绿色网络建设。

4.加强高校辅导员博客团队建设[8]。博客团队建设有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助于加强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有助于提升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效率;有助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班级同辈群体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获取有益网络知识的效率。

五、结语

总之,高校要加强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将网上虚拟延展到网下现实,将网络虚拟空间有机结合到校园现实中来,倡导并建设网络文明,培养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塑造大学生的校园网络责任,形成积极向上成熟理性的舆论导向。这对于构建和谐文明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林玲.网络时代高校学生工作创新之思考.文教资料,2009,(10).

[2]谢新洲.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杜骏飞.网络传播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4]张瑜,焦义菊.高校网络舆论的传播特点、影响机制及其引导策略.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6,(8).

[5]王玲玲.大学生网络舆论特征及其引导.思想理论教育,2006,(3).

[6]孙超.论高校新闻媒体的系统整合及其作用互动.理论月刊,2006,(11).

网络文明建设意见篇2

(玉林师范学院,广西玉林537000)

摘要:以大学生日渐成熟的网络参与活动能力为视角,主题设计、组织环境、“意见领袖”是高校网络参与式党建活动的主要因素,基于案例实践提炼出宣传舆情氛围、开展网络参与、网下组织推进、反馈提炼升华的一般组织流程,提出了基于网络参与的高校党建活动的类型及对策。

关键词:网络参与;党建;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6-0100-03

一、高校党建活动方式存在的问题

党建活动是高校党建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党建活动一般分为常规型和非常规型:前者是经过长期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党组织活动方式(“三会一课”、民主评议等),主要是安排学习党内文件、讨论党建中的重要问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后者是根据党中央精神和学校特点,以主题形式开展的活动方式(“党在我心中”、“学雷锋”等),形式多样为党建工作注入活力。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党建活动,在实际操作中都受物理空间、时间和成本的局限,且党建活动的参与对象是新时代的青年人,对保守、刻板、被动的传统党建活动方式极易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不利于高校党建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党建活动方式应紧跟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客观形势,充分利用网络创新高校党建活动方式。

二、高校党建活动方式的创新视角——大学生的网络参与

(一)大学生网络参与的内涵及特点

关于“网络参与”虽然还没有明确的学术定义,但其定义结构均指在权利义务范围内借助计算机、通信、网络等特殊技术手段,通过网络、在线交互、微信平台推送等网络形式开展意愿表达、利益诉求,参与公共事务的社会活动和行为过程。与传统参与方式相比,“网络参与”使参与主体的行为意愿表达具有自主、开放、互动、广泛的特点,从而影响公共事务或公共决策。

大学生作为当前我国网络参与的主要参与主体,还具有与其他群体不一样的心理特点和利益诉求。总体上来看,大学生的网络参与呈现出参与的无序性和有序性共存、参与的自主性和被动性交织、参与的理性与非理性共存的矛盾性特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确立和完善的阶段,他们的网络参与极易带有情绪化表达、娱乐化参与和网络路径依赖的倾向。

(二)网络参与契合高校党建活动方式创新的切入点

网络参与经历了网络信息、网络讨论与意见传递、意见协商和整合的步骤过程,网络加速了公民社会参与的信息传递与交流,往往实现了网下和网上的参与互动,形成一种独特的公民社会参与形态。通过分析研究成功的公民网络参与活动,引发参与的缘起事件、公民网上网下的参与环境以及网络参与的主体特性是影响公民网络参与活动的主要三大因素。将大学生网络参与的积极性引入到高校党建活动同样依据公民网络参与的这三大因素。

第一,网络参与亟待引发参与的缘起事件,因而传统高校党建活动方式中以主题形式开展的适用于网络的参与创新。此类党建活动的主题设计需要契合引起大学生网络参与的缘起事件一般规律,即具有鲜明的刺激性和典型性特点,易于激发大学生自我认知矛盾与困惑。

第二,高校党建活动的组织环境应实现网上与网下的良性互动,为大学生的参与提供网络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易于引导大学生将网上互动与网下实践相结合。

第三,随着高校党建活动主题网络参与的深入,大学生作为参与主体对意见协商与整合需要“意见领袖”在网上网下组织引导,以加强大学生对主题党建活动的思想统合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积极建立。

三、网络参与式主题党建活动的实践

依据大学生网络参与主题党建活动的组织创新落脚点,笔者分别以节日纪念和实时政策为背景,策划了基于大学生网络参与的高校主题党建活动——“清明网上祭先烈”和“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党章知识竞赛”,并从活动实践中提炼大学生网络参与式主题党建活动的一般组织形式。

(一)网络参与式高校主题党建活动实践案例

1.清明网上祭先烈

2011年清明节期间,以传统感恩缅怀节日为背景设计“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魂”主题,利用中国文明网“网上祭英烈”专题(http://survey.wenming.cn/survey/281/)网络参与平台,组织开展“清明网上祭先烈”专题党建活动。采用学生自主网上参与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荣辱观教育融入其中,监控大学生在该主题下的情感表达,做好及时的总结反馈。深化大学生团校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主要包括四大步骤:前期宣传,营造舆情氛围,正面引导学生网络实践;网络祭奠,通过网络控件点燃蜡烛表达缅怀和崇敬之情,通过网络留言互动交流社会集体价值;线下班团支部总结,提炼思想,收集网络实践活动后的感想,促使学生们对网络公共信息资源反思;现场交流,激情展望未来,组织班团支部总结网络祭奠的收获和感想、清明节的相关知识抢答等后续提升活动。

2.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党章知识竞赛

2012年12月中央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人民出版社、共产党员网(12371.cn)联合发起了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党章知识竞赛活动,以此为背景确定“永远跟党走,学习不落伍”主题,利用共产党员网“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党章知识竞赛”主页(http://12371.cn/special/zsjs/js/)为网络参与平台,开展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党章知识竞赛专题党建活动。采用机房统一组织学生骨干现场答题和学生自主网络参与两种形式,以知识竞赛引导学生参与网上专题学习,主要有以下四大活动流程:扩大宣传引导,营造竞赛氛围,利用多样化的校园文化平台营造了网络竞赛的活动氛围;组织骨干培训,逐级推动竞赛,利用公共机房传授网上知识竞赛的步骤及注意事项,组织学生骨干现场网上答题;党建带团建,支部总结提炼,党员进宿舍指导团员参加;注重数据反馈,落实竞赛成效,动态收集反馈各团支部参与网上竞赛的数据信息。

(二)网络参与式主题党建活动的一般形式

通过案例实践网络参与式主题党建活动总结以下四大组织流程:宣传舆情氛围,开展网络参与,网下组织推进,反馈提炼升华。

1.宣传舆情氛围。高校党建活动的主题设计多源于社会主流价值体系,因而网络参与式党建活动的主题在缘起事件上的吸引力弱于社会热点事件,在组织开展之前要加强宣传引导,营造氛围,积极挖掘大学生参与的敏感触角,为网络参与打下良好的舆情基础。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加大党建活动主题宣传,例如主题征文、演讲、手抄报比赛,加大党建活动主题的宣传力度。

2.开展网络参与。大学生网络参与的平台建设是党建活动能否成功的核心,一般通过选取现成的主流专题网站(例如新华网、文明网),这些网页建设相对成熟,保障了网络参与的操作成效,但由于这类网页设计对象比较模糊,在功能上可能无法满足高校党建活动的需求。在时间和经费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建设专题网站满足活动的特殊功能需要,设计内容上选定理论性强、对网民具有深刻启迪价值的“经典”,形式上开发融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的超文本结构的电子教材,增强网络参与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网下组织推进。成功的网络参与活动是网上与网下活动交替互动促成的,基于网络参与的主题党建活动仍然需要传统的思政教育活动方式作为网下的活动保障。由于网络参与活动是特定时间段的组织活动,为维持网络参与的热度需要持续吸引参与主体,为网下培训网络参与的先锋队营造良好的参与氛围,在参与过程中网下实时反馈网上参与度,积极借助校园公告栏、广播站、电视屏等传播手段,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立体、全方位的上下联动推进格局。

4.反馈提炼升华。由于大学生还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成熟的过程,网络信息纷繁复杂,价值取向多元,因而基于主题的高校党建活动为实现目标,亟待通过“意见领袖”组织意见协商和整合。一方面利用网下组建学生骨干监控网上参与舆情,添加反映社会核心价值的网络观点引领大学生的网络参与价值主流;另一方面组织网下活动提炼总结网上参与观点,通过座谈会、总结汇报、热点讨论等形式进一步剖析网上焦点。

四、网络参与式高校党建活动的类型及对策

(一)高校主题党建活动的网络参与类型

高校党建活动以主题为中心,价值教育取向明确,引领校园文化的价值舆论。因而,基于大学生网络参与的党建活动必须以主题教育价值取向为基本和目标,根据当前网络参与的应用技术形式和高校主题党建活动类别可以有两种类型。

1.主流价值认同的主题党建活动适用开放型网络

平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主流价值认同为主题的党建活动,例如以纪念节日(清明祭奠英烈、七一建党、八一建军、十一国庆等)为主题组织策划的主题党建活动适用于开放型的网络平台。在社会公民价值体系中这些主题已经成为认同主流,需要通过更加开放、自主、交互的网络平台营造精神文化升华的舆论氛围,应该积极采用当前受大学生喜爱的最新网络应用技术,例如微平台(微博、微信、微视频),整合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技术,为大学生网络参与党建活动提供网络应用技术的综合环境,满足他们表征形式多样的主题感想和情绪表达。

2.价值认同模糊的主题党建活动适用半开放型网

络平台

全球化发展带来的文化多元化冲击,引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规避的一些社会价值取向问题。引导大学生深入剖析这些社会问题的内在价值取舍,需要设计一些价值认同模糊的党建活动主题,例如如何看待党内存在的贪污腐败问题、当前我国社会的民生问题等,半开放型的网络平台更适用于此类主题党建活动。例如使用网络投票技术来预设焦点问题的多种价值取向,通过大学生自主投票结果引导理解偏差的学生反思,网络技术设计开放正反或多方价值取向的主流评论,为认同模糊的观点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平台。半开放型的网络平台既为大学生提供了情绪表达的出口,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党建活动主题的舆论导向。

(二)完善网络参与式高校党建活动的对策

网络参与式高校党建活动是参与主体大学生、网络参与环境和现实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三者之间相互契合、协变达成活动目标,针对这三大因素分析网络参与式高校党建活动的对策。

1.重构大学生网络参与者的身份——价值认同的

虚拟共同体

网络参与构造了参与者的虚拟身份,网络没有中心只有节点,相对于现实而言网络中的虚拟表达实现了多元文化对人们参与身份的重构,网络通信技术支持了多元文化和异质文化的表达。大学生通过日常网络参与技术平台来表达其异质文化观点,如微博、BBS论坛、QQ空间等以iD为主的网络参与平台。网络参与式主题党建活动以大学生建构社会核心价值观为设计目标,因而旨在将网络参与中多元文化或异质文化表达的大学生网络虚拟身份,通过以主题设计相关的网络参与活动平台解构,并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网络辩论和协商形成虚拟共同体。通过网上网下的协商交流进一步引导大学生认识原有的多元文化或异质文化的身份偏差,最终提炼总结网络形态的虚拟共同体协商整合的价值核心取向,及时建构价值认同的新虚拟共同体,完成在网络参与式主题党建活动中大学生网络参与者的身份重构。

2.创建大学生网络参与的媒介情境——知识共享

的虚拟公共空间

网络技术解构了信息单向传播的垄断形态,形成了基于媒介环境的民主参与场域,促进了大学生在网络平台的公共辩论和民主参与。主题党建活动利用网络参与的新媒介环境,实现了媒介信息从个体性表征向虚拟公共空间的集体性展示的转变,满足了大学生民主参与、文化共享的内在诉求。因而建设参与、共享的媒介情境是大学生网络参与主题党建活动的前提,通过参与主体的网络接入,在公共网络媒介情境中,提供形式多样的网络通信技术表征参与意见。就当前高校党建活动主题以价值认同是否主流为区分,网络参与平台可以构建不同功能的媒介组织形式——主控话题和他控话题。主控话题的网络参与媒介环境一般预设的讨论立场比较明确,适用于价值取向主流的主题党建活动,通过博客、专题论坛等网络技术创建媒介情境。他控话题的网络参与媒介环境往往为参与者提供了主题修正完善的技术支持,适用于价值取向模糊的主题党建活动,主要通过类似于wiki百科、BBS论坛板块等技术创建媒介情境。两种媒介情境都能实现网络参与的信息辩论与知识生产,有利于大学生在网络公共空间领域的成长,支持他们作为价值认同的虚拟共同体分享协商提炼出来的公共知识。

3.延伸大学生现实社会实践参与——知行合一的

行动实践平台

大学生网络参与主题党建活动旨在通过自主、开放、共享的网络媒介情境,完善大学生的价值体系,指导其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行为素养。仅仅通过网络虚拟空间表征大学生参与主题党建活动的价值取向,并不能从行动上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亟待通过搭建大学生现实社会实践平台完成知行合一的参与体验。通过实践让大学生体验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不可控性,更有利于转变他们在网络参与中只言不行而产生的价值认同偏差。特别对价值认同模糊的主题党建活动策划社会实践环节,应及时有效地反映问题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促使大学生反思自身在网络参与中的情绪化表达和非理性参与。同时,通过社会实践还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公民主体意识,大学生认知行为能力日益成熟,急于通过社会活动来证明自身的社会个体独立性,而社会实践恰恰满足了他们公民意识的内在需求。将网上参与延伸到网下的社会生活,大学生通过参与、共享、归属的社会自觉反思自身在网络虚拟空间的娱乐化、极端化意见表达,增强了作为社会公民的网络参与行为使命感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孙崇文,卢红霞.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分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2).

[2]胡大伟.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监督的引导与规制[J].廉政文化研究,2011,(3).

[3]彭榕.“场”视角下的中国青年网络参与[J].中国青年研究,2012,(5).

[4]李大芳,白庆华.国内网络参与研究文献综述[J].图书与情报,2012,(6).

[5]王贵斌.网络参与的情境阐释——一种社会文化的研究视角[J].当代传播,2011,(9).

网络文明建设意见篇3

从主流上讲,我们不能否定网络文化给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近年来我国政府在网络阵地的开拓中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绩,比较亮眼的是官博的快速发展,官博在占领文化高地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宣传党和政府的相关理论和方针政策方面,在积极沟通基层公众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和提倡政府上网、开通政务微博等。但不容质疑的是,我国网民在传播网络信息时,比较倾向于传播和负面信息,这给我国网络文化的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比如近年来网络谣言频发,加之一些网络大谣的推波助澜,使得民众更倾向于相信和传播批判性的言论。这种情况已经被境外一些敌对势力所利用,他们在网上由专门炮制的攻击我国政体、价值观念,甚至社会伦理道德的帖子,以最大限度吸引眼球,形成了不可小视的冲击力。而基层党组织在进行网络事件应对时,普遍感到非常被动、无从发力。要想改变这一状况,构建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必须首先弄清楚网络文化对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各方面的影响。

(一)塑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可以大力推动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

一是网络在为公众提供参政议政平台的同时,也为党员的理论学习和政治素养的塑造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在广大的基层党员再教育和理论素养的提高上,网络凭借其与生俱来的信息传播优势丰富了党员再教育的内容和技术平台。二是网络减少了信息沟通的层级,提供了党员与公众的联系渠道。如果基层党员善于运用网络手段,放下身段,积极运用清新的网络用语,主动联系群众,积极在网上发声,争得网络发言权,对于塑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江苏、上海等地的官方微博的健康发展在网络文化的塑造上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三是互联网自发形成了公众参政议政督政的公共平台,网络舆论对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制定和公共事务决策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网络媒体在中国已发展成为引导和洞察社会舆论的重要窗口。中纪委近期公布的网上举报平台的开通,为公众反腐提供了有效的路径,也使政府行为更具公信力。

(二)不良网络文化的泛滥对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深远的挑战

网络的全球开放性,使信息交流与资源的瞬间共享成为可能,也为西方意识形态的传播和宣扬打开了方便之门。实质上,意识形态安全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安全的高度。这一点上,西方国家早在网络发展之初便开始布局,目前出现的一些负面网络文化出外显现出西方国家的身影。今年的中东“茉莉花革命”便是西方国家通过互联网控制国际舆论,占领文化高地的成功案例。在中东成功后,西方国家的网络文化战争集中在针对中国政府上,他们不断在网络上散布有关我国社会主义体制的谣言,并培养一些有倾向性的意见领袖,在公众意识形态领域发动没有硝烟的战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境外建立的反华网站近2000家,仅网站就至少有260个、“”网站约有200多个。在这种网络空间多元意识形态相互冲击激荡的环境下,如何提高基层党务工作者的政治觉悟,使基层党务工作者以身作则,敢于在网上发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价值体系,以影响基层公众,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是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重要考验。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不良网络文化在基层党员,甚至是党务工作者身上的负面影响也正逐渐显现出来,表现在:一是不良网络文化使部分基层党员的价值观发生动摇,逐渐呈多元化趋势。受负面网络文化的影响,部分基层党员在意识形态领域缺乏坚守,在人生目标的确立、追求目标的手段以及对实现目标手段的评价上,出现了多元化的现象。这种现象表现在工作中的直接后果是近年来国内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泛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信仰危机呈现。二是一些缺乏分析和判断能力的党员在各种信息面前失去方向、轻信盲从,在重大事件上表现出错误的政治立场,造成急坏的社会影响。因此,如何加强网络环境下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作风建设,树立正面的党员形象,倡导先进的网络文化,争夺网络文化高地,尤其是夺取青少年思想阵地的影响力,成为基层党建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基层党组织引导网络文化的机制路径

毫无疑问,公开、开放是网络的本质特性。但任何的公开、开放如果缺乏必要的监管必然会面临着自发、无序的负效应。如果忽视这种伴随着负效应所带来的社会危害,网络文化就不可能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早在2010年初就公开表态,要依据互联网具有的变革性力量加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入侵。面临如此严峻的挑战,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和彰显正面的网络文化,是目前互联网治理的重要问题。在境外势力重点加强网络文化入侵,大力研发翻墙软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当下,加强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至少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加强开发网络文化产品能力和应用网络文化资源的应用能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党的十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体现出党中央对网络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目前,西方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入侵上主要借助网络、媒体和学术三个方面,他们重金打造网络意识形态宣传产品和内容,借机拉拢青年群体。与此相比,我国在自有正面文化产品方面严重匮乏,缺乏有影响力的产品出现。比如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蕴含正面力量的网游、有清新内容和接地气的网络文化严重缺乏。塑造正面的网络文化,基层党建工作者要积极走入基层,寻找和创造出正面的网络文化素材,以架起与群众之间的联系桥梁,消除负面网络文化的不良影响。其次,基层党务工作者要增强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近期发生的“大妈碰瓷讹老外”的新闻事件,很快就被证明是假新闻,相关部门也积极及时地出面信息,消除了恶劣的社会影响。这体现出了利用网络资源能力增强的优越性。基层党务工作者要积极发声,用网络语言与公众交流,增强与公众的亲近感,避免了片面空洞的理论说教,自然增强说服力和感召力。这样既能提高党务工作的效率与时效性,降低执政成本,又能大大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的水平和实际效果。

(二)塑造正面形象,加强网络文化舆论的引导能力

网络文明建设意见篇4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路径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微信、微博、微视频、移动客户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应用已经成为高校师生获取信息、交流观点的重要场所。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中曾明确指出,“各高校都要组建一支政治可靠、知识丰富、数量充足并熟悉网络语言特点和规律的网上评论员队伍,围绕热点问题主动撰写贴文,吸引学生点击和跟贴,有效引导网上舆论。”在此新媒体背景下,建设一支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已经成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亟需破解的课题。

一、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的建设原则(四个结合)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涉及建设主体、舆情管理、阵地建设和传播效果等多方面因素。相应的,在建设原则上要把握好学校引领和学生主体、日常舆情和危机应对、校内阵地和校外阵地、覆盖面和安全性四对关系,做到“四个结合”。

1、学生主体和学校引领相结合

高校网络舆论引导要同时兼顾新媒体本身的特征和大学生网民群体的网络行为特点。因此,评论员队伍成员应当以学生为建设主体,发挥学生骨干在网络中的优势,使沟通符合网络特征,契合大学生网民的心理特点。在学生参与网络评论过程中,学校肩负着把握舆情导向、做出准确研判、明确引导口径的重要作用,从而全方面提升引导效果。

2、日常舆情和危机应对相结合

高校校园舆情工作包括舆情收集、研判、引导、反馈等工作环节,是有机联系的一套体系,是相互作用的一项系统工程。在队伍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将规范日常舆情引导与强化危机应急处置有效结合。成员平时重点做好日常舆情收集、监测,不断提升舆情信息的把握分析能力,在开展网络评论时能够将各种信息加入评论中,增强说服力;突发事件发生后,评论员队伍要快速形成应急联动机制,做到快速反应、正确应对、有效处置,在短时间内发起强势的正面言论引导,维护高校稳定工作。

3、校内阵地和校外阵地相结合

网络的无边界性使得校园网与社会网之间没有“围栏”。做好舆论引导,要本着“建好自己的,用好社会的”原则,形成校内外联动合力。一方面,主动建设校内微信公众号、微博、易班等校内新媒体阵地,深入挖掘网络阵地育人、服务和文化引领功能,增强学生吸引力。另一方面,要善于用好社会网站资源,长期支持评论员队伍在具有影响力的社会网站及论坛发挥网络影响力,有效掌握网络话语权。

4、舆论引导覆盖面与安全性相结合

开展网络评论,既要不断扩大评论的规模和覆盖面,又要确保舆论传播安全。因此,要统筹规划队伍建设,严格组织纪律,建立分层舆论引导机制,明确各级评论员的角色身份和权限行为,完善舆情引导工作保密机制。

二、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内容

1、网络评论阵地建设

一是主动建设校内舆论引导阵地,构建由校内微信公众号、微博、易班等校内新媒体阵地组成的分层次建设格局。其中,微信公众号、微博平台重在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拓展与大学生网民的沟通互动;易班学生互动社区重在培育建设名师工作室、教学资源库等网络文化品牌栏目;此外,学校校方客户端也可以宣传展示学校改革建设发展成果、传播校园正能量。

二是积极抢占校外舆论引导阵地。为评论员成员量身打造网络角色目标,使其活跃在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站和互动社区,不断积累网络人气,培育网络意见领袖,达到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实施有效引导的局面。

三是整合资源,着力构建校内微信联盟、微博联盟。当前,各高校除官方微博、微信平台之外,各级团学组织、学生社团也纷纷开辟微博、微信平台,吸引大学生关注参与。评论员队伍应当以此为契机,参与到微信、微博联盟建设中去,通过日常信息共享等举措完善协调联动机制,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形成舆论引导的集群效应。

2、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

一是构建由校内外专家、新闻学等相关学科教师、舆论引导实战经验丰富的行政干部和辅导员等构成的指导教师团队。二是明确评论员的选拔条件和工作职能,规范管理、培训、激励、考核办法。三是建立分层次培育机制,为成员量身打造网络角色身份,明确各级引导员工作要求,形成金字塔式舆情引导团队结构。

3、网络评论制度建设

推动完善校内新媒体管理规范、舆论引导员选拔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实现评论员队伍规范、有序管理。以评论员队伍建设为载体,形成高校开展网络舆论引导的工作机制、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员分级管理办法、高校网络舆情处置工作流程等一系列工作机制。

三、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路径

1、注重顶层设计

参考国家成立网信办的工作模式,高校应当成立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指导小组。研究制定队伍章程、管理规范及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细则,完善组织结构,明确建设目标、内容和实施步骤。选拔一批政治思想素质过硬、了解网络舆论传播规律、对参与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具有浓厚兴趣的引导员队伍。面向团队成员开展专题培训,指导成员掌握网络舆论的传播规律,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逐步打造一支能建言、会发言、发好言的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

2、注重具体实践

在开展专项培训基础上,根据团队成员的专业分布、网络活跃度和人气指数等情况,明确成员网络角色分工,使其更加有效地参与网上舆论引导工作。指导成员依托学校微信公众平台、微博、app等多媒体平台,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及时批驳谣言、澄清事实、解疑释惑。在队伍内部组建多个项目小组,配备专业教师担任指导,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产品为重点,激发成员积极参与网络文化a品研发。分层次做好成员的日常培育,在实践中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将学生参与评论员队伍建设情况纳入校内学生评优机制。

3、注重形成机制

总结工作室建设经验和成效,形成学生参与网络舆论引导的长效工作机制,涌现出一批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在关键时刻能及时传播正面声音信息;形成一些有影响力的学生专栏专题,为更多学生参与网络舆论引导提供载体,最大限度地挤压负面信息传播空间,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出台激励政策支持评论员队伍开展网络文化产品孵化,形成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百花齐放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姚鹏.加强高校BBS引导扎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论“红色马甲”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J].文教资料,2007.1.

[2]邬华,陈正军,万润燕.高校政治辅导员作为网络评论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中的意义[J].时代人物,2008(02)18.

网络文明建设意见篇5

一、企业信息网络平台

传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一般都是以广播、报纸、宣传栏、黑板报等传统媒体来进行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而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形式也只是召开职工大会、讨论会、谈话等。网络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文化,人们对于它的接受度和依赖性越来越高,这其中包括企业员工。员工已经习惯从网络上学习知识,在网络上实现身份平等的交流与沟通,而企业自然也可以利用网络来进行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就是建立企业的信息网络平台。网络技术为企业宣传党的政策和企业的企业文化、安全制度等提供了技术支持,现代网络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除了公司的网站,还有企业QQ群、电子邮件、微博、论坛等。而且可传播的内容也更多样化,比如说可以将党的最新政策做成宣传短片,将企业上一个季度的生产经营状况做成文字和图标并茂的文件,通过上述方式发送给每一个员工,调动员工对党的政策和公司情况的学习自主性。员工对于这样的方式接收的学习兴趣更大,且效果更好。此外,还可以将员工的绩效考核、加扣奖金等相关事务在网上公布,让员工能进行核对和监督,以达到公平、公正的效果。

二、企业党员网络信息平台

企业应建立党委、党支部和其他党员的专门群组,或者是开发党员交流平台,提供一个党员发表意见、表达看法,进行民主讨论和民族监督的阵地。比如说在公司网站上开设党员信箱栏,党员干部轮流值班,在网络上解答员工的疑问,收集员工的意见,传达并解释党的最新政策等。又比如,在反腐倡廉活动月在党员讨论群里滚动播放廉政工作的相关内容,或是从网上搜集相关故事通过手机微信和微博等发送,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还可以定期举行优秀党员网上评选,党员党课竞赛等。还有,可以将党员的定期考核结果公布出来,让广大员工予以监督。

三、企业文化网络信息平台

企业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在企业局域网或是企业网站上设置专门的文化休闲栏目来实现,随着员工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员工对精神文明生活的要求也提高了。网络上有精华也有糟粕,所以企业文化网络信息平台就是要承担正确引导的作用,收集与员工实际生活相关的积极健康的内容,包括体育运动、养生知识、益智游戏等等。用这些内容来丰富员工的工作之外的时间,不仅能帮助员工放松工作的紧张,还能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同时,也可以在网上展示一些企业的发展建设成就,先进人物事迹等,激发员工企业主人翁精神和自豪感。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在网上举办一些书画比赛、比赛、才艺展示、智力问答等活动,增强员工的凝聚力,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建设有特色的企业文化。

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网络技术水平

要想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空间,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网络技术水平自然要求很高。企业可以开展专门性的网络技术培训,或者是邀请专家举办网络技术讲座,培养一批网络技术高水平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让其具备熟练的网络通讯工具、网页制作、网站编辑等技术,并且还可以加强其网络舆情引导能力的培养。同时,企业还可以选拔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深入生产线,贴近员工生活,从广大员工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收集有用的信息,将其慢慢积累起来,在公司网站上开设“员工闪光点集合”、“员工优秀语录”等小栏目,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表现意识。此外,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应尽量使工作语言结合网络热点,有利于拉近与员工的距离,设置网络评论员,在网上为员工解答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或者是生产技术方面的交流等。

五、应用网络技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注意事项

(一)正确引导,积极互动

网络中信息量巨大,且很多信息难辨真伪,如果放任员工去接受这些信息,会对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利用网络技术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空间要坚持主导性原则,筛选出积极健康的信息,引导员工树立积极向上的企业价值观,打造有价值的企业文化。由于网络具有隐蔽性的特点,员工在网上可以不分上下级地自由发言,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了解员工的真实想法,并且拉近了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也更容易得到员工的信任与配合,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另一方面网络的隐蔽性会使部分不良的舆论影响到员工的心态,以及企业的内部和谐。所以在与员工的互动方面,要与主导性相结合,利用网络技术来做有益于企业发展的事,如征集员工意见和建议,开展工作经验交流讨论会等。

(二)广泛收集,专门解答

员工的意见和建议是多种多样的,作为思想工作人员,就不能漏掉任何意见和建议,所以网络思想工作专员要及时记录下员工的每一条意见,并针对这些意见一一提出解决办法和相对应的措施,再分别给每一个员工进行解答。对于部分个性化问题,就要有针对性地专门与员工联系沟通进行解决。如某员工要求调换工作岗位,而该员工实际上并不具备调换岗位的条件,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应该耐心与其交流,可以向其发送邮件来解释无法满足该员工需求的理由,并向其承诺当该员工具有了足够能力时,一定为其解决这一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拒绝了事。

网络文明建设意见篇6

【关键词】网络意见领袖;涉军网络舆情;引导

指出,“要创新舆论引导方式方法,正面引导网上舆论”,舆论引导“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做好新时期涉军网络舆情应对引导工作,就必须充分认清网络意见领袖群体的特点影响,掌握应对引导的方法手段,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大胆探索,主动作为,充分发挥网络意见领袖“舆论风向标”的作用,切实增强涉军网络舆情应对引导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

一、网络意见领袖的含义、特征及种类

1、网络意见领袖的含义

意见领袖(opinionleader)又称舆论领袖,是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能够通过其言论观点,非正式影响部门公众的态度、立场或行为方式的人物。意见领袖一般为人们信赖,能在某个领域有专长与独到见解并能为人们提供信息、建议与解释。

随着互联网迅速发展,每个网民都可以进入公共领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一批新兴的意见领袖也随之出现。他们往往针对社会热点问题,通过贴吧、论坛、博客、微博等媒介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言论,并得到众多网友的关注,从而引导舆论观点的走向,对网民产生深刻的影响。这些在网络群体流场所中表现活跃并能引领社会舆论方向的人或组织即“网络意见领袖”。可以说,网络意见领袖是互联网背景下对意见领袖这一传统概念的延伸。与传统媒介环境下的“意见领袖”相比,“网络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广泛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他们隐藏在网络群体中,通过与网民频繁地互动接触来影响他人。

2、网络意见领袖的特征

网络意见领袖是网络大众传播中的评论员、传达者和鼓动者,在网络沟通中扮演着“向导”和“桥梁”的角色。网络意见领袖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是行为表现活跃。成为网络意见领袖,就必须有积极的网络参与行为,扩大自己的知名度。一般来说,一个人的发帖数量、论坛级别、粉丝数量、关注量等都可以反映其积极参与的程度,参与者在群体中的信任度也会受此影响。

二是社会影响广泛。每当发生重大突出事件时,他们会积极表达自己的言论观点,而网民则习惯地关注他们的微博、专栏等,从而进行广泛传播。此外,他们还会设置舆论议题和讨论框架,影响舆论的走向。

三是专一且不稳定。网络意见领袖往往会对某一话题非常熟悉、或者能够有效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能够更多得给予他人思想和观点。但是受众与网络意见领袖的关系只能依靠某些共同话题,受众可以通过更换共同话题来更换网络意见领袖,这种虚拟的关系并不稳定。

四是表达能力出众。在网络空间中的人际交流,诸如肢体语言、语音语调等面对面交流的因素无法体现,人们只能根据文字符号来判断个人形象,语言信息的作用被放大,个性化的文字也是成为网络意见领袖的必备条件之一。

3、网络意见领袖的种类

传播学界对网络意见领袖的分类有不同标准,认为不同的领域、专业会有不同的网络意见领袖。在这里,大体将网络意见领袖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官方意见领袖。官方意见领袖以政府官员为主,他们掌握着权威信息,可信度很高。经常以亲民的姿态出现,从而吸引大量的网民关注,成长为网络意见领袖。

二是精英意见领袖。这部分意见领袖以学者、媒体人、作家等社会精英和知名度高的公众人物为主,他们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观点敏锐、反应迅速,在网络上非常活跃,语言个性独到,思维具有启发性,拥有大量的追随者。

三是草根意见领袖。这部分人主要活跃在微博、网络论坛中,通过积极发表意见形成对网络舆论的影响。他们对受众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拥有独到的看法,语言犀利,具有很强的号召力。事件亲历者也可以成为网络意见领袖,他们就某一热点事件通过网络第一个消息,由于众多网民对这一热点事件的关注而带动对事件亲历者的关注,从而使其确立为网络意见领袖的身份。

二、网络意见领袖对网络舆论的影响

在涉军网络舆情热点事件中,网络意见领袖通过发表、评论观点和立场,并有意或无意地影响舆论,甚至影响事件的现实走向。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信息成为舆论源头。像官方意见领袖、精英意见领袖往往掌握着权威信息和社会资本,在网络上有较高的影响力和关注度,粉丝数量少则几十万,多则成百上千万,因此在网络舆论导向上也占据着相当的话语权。因此,的信息很能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议论,其对信息的选择及评价直接影响社会舆论的导向。草根意见领袖虽不具备强大的影响力,但其作为事件的当事人或者是某一社会热点话题的相关群体,其的信息也会成为网络舆论的源头。

二是转发评论形成舆论高潮。从近几年网络热门事件中可以看出,通过转发评论引导舆论而形成围观的力量不容小觑。网络产生的巨大影响力往往不一定来自于内容本身,而是通过转发形成的舆论高潮。当某一事件成为舆论中心后,各领域的网络意见领袖都通过各种方式对事件加以关注。他们通过对事件进行信息解读,进行转发,不仅传递事实,而且对事实进行表态。网络意见领袖解读后的信息,重点突出,清晰明白,网民也更容易理解,再加上网络意见领袖本身强大的影响力,很容易带动围观网民的参与积极性,进一步扩大舆论范围。

三是设置议题,左右舆论导向。议题设置是传播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传媒对某时间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就越高。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舆论议题往往随着事件的发展不断变化。网络意见领袖一般都有很多粉丝和关注度,因此他们在议程设置方面存在着很强的引导力。他们通过网络平台相互联系、相互关注,为网民设定讨论的内容和框架,影响网民对事件的态度和看法。提出的意见和问题也很容易得到广泛关注,推动舆论议题的转化发展,使舆论声音更加多元化。

三、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加强对涉军网络舆情的应对和引导工作

涉军网络舆情应对引导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多种力量。网络意见领袖是网络舆论中的灵魂人物,他们既是舆论的发起者,又是舆论的引导者与共同意见促成者,他们身上聚焦着众多网民的视线。因此,要充分重视并有效引导网络意见领袖,积极对外发声,壮大正面主流声音,消除负面信息,进一步引导涉军网络舆论向正确方向发展。

1、发挥现有网络意见领袖的积极作用

一是摸清底数,掌握舆论动向。指出:“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发挥现有网络意见领袖作用,首先要摸清底数,正视特征。对于涉军网络舆情应对引导工作来说,应积极发现、迅速识别网络意见领袖,对他们的特点、地位、作用和影响等因素认真研究把握,采取有效的措施和策略对其进行影响,从而有效控制涉军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军地协作优势,协调地方有关部门,判断查找经常关注和评论军事信息的网络意见领袖,依据个人信息、内容、粉丝数量、转载数量等查找这部分人的分布情况、职业专长、关注领域、影响人群等具体情况,了解他们的文化习惯、关注焦点和需求特征,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引导。

二是加强沟通,建立情感联系。借助网络平台,通过新闻报道、发表言论评论等形式,第一时间通报突况和重要信息,让包括网络意见领袖在内的公众了解事件的真相和最新动态,进一步拉近距离;切实发挥军地协作优势,主动邀请现有网络意见领袖代表参加军事新闻会、媒体吹风会和座谈会,邀请观摩军事演习,采用消息、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主动向网络意见领袖释放相关信息,表明官方立场和政策态度;与主流网站和网络编辑、论坛版主、专家学者等网络意见领袖建立良好关系,使其成为网上舆论引导的权威信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辐射效应”,宣传军队的正面形象,减少涉军负面舆论的发生。

三是设置议题,引导舆论走向。议题设置是影响舆论的“风向标”,一个好的议题可以有效地吸引包括网络意见领袖在内的受众所关注,引导舆论导向。要善于扮演受众思想“指路人”的角色,精选议题,主动引导,有力有效传达我方声音。设置“既定”议题,主动宣传我军形象和理念,占领舆论制高点;设置“反制”议题,有力回应疑问传言,缓释舆论震荡波;设置“转移”议题,转移舆情视野,把握舆论主动权;设置“焦点”议题,全力掌控话语权,化解舆论危机。

2、注重培养军队网络意见领袖

一是探索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可探索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借助国防部网站、中国军网等网络平台,在第一时间军队权威信息和重要情况,这样可以让公众及时了解军队出台政策、组织活动及外界关注的重大活动等最新动态;同时积极主动引导网络舆论,进一步拉近公众与军队的距离,彰显军队的透明、开放、自信程度。

二是加强军队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网络评论员作为我军舆论引导的骨干,责任重大。要把好入口关,严把政治关口,严格选人标准,严肃各项纪律;要强化素质关,抓好理论学习,抓好技能培训,深入学习、研究、探索网络媒体技术、舆情引导方式方法和处理负面信息的手段;要深化认识关,健全规章制度,出台规范涉军舆情引导指导性文件,规范军队网络评论员参与网络舆情引导的组织流程、方法技巧等;提高保障力度,加强奖励激励。

三是培养新兴媒体网络意见领袖。运用微博等新兴媒体开展涉军网络舆情应对引导工作,是适应信息传播技术发展、提高外宣实效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军队外宣专家、媒体记者等一批军事对外宣传工作者获批开通个人微博和博客,其中一些微博粉丝量增长快、影响力强,在涉军网络舆情应对引导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军可以有步骤稳妥推进这种做法,培养自己在微博、博客、论坛等空间的网络意见领袖,借鉴这些新兴手段直击网民的兴奋点。

四是加大社会人才引进力度。注重从政策和机制上创造有利于吸引社会人才的条件,吸收有强烈爱国心和正义感的、技术高超的社会精英、地方群众深入网络,积极引导网络舆论;大力引进精通外语或少数民族语言的人才,提高应对境外网站或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网站舆论的能力;与政治素养好、社会责任感强、信誉度高的地方网络公关公司协作,确保其掌握的大量网络资源可以随时为我所用,从而有效占领网络舆论新阵地。

3、强化对网络意见领袖的约束

一是健全涉军网络信息预警机制。涉军网络舆情突发性强,发酵升温快,防范不及时,就会导致负面舆情的扩散蔓延。要进一步加强涉军网络信息管制,规范涉军信息,防止网络意见领袖负面言行对舆论的误导。协同地方相关部门共享信息资源。搜集监控涉军意识形态、重大军事部署和军事行动等涉军网络信息,持续关注敏感网站、重点论坛、博客微博,对涉军网络消息进行审查监管,过滤不良信息。对影响较大的网络意见领袖的微博、博客等要重点关注,及早发现可能诱发社会不安定的信息,尽快做出处理。对转发量较大的信息,采取关键词搜索、地址绑定等多种方式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网上对我军不利的舆情信息。对不负责任、随意发表虚假涉军负面有害信息、对国防和军队建设造成较大损害的网络意见领袖,要落地查人、依法处置。

网络文明建设意见篇7

一、互联网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新机遇

互联网络的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信息更新及时,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作为全球性的信息交流媒介和资源共享平台,互联网为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吴玉荣认为互联网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五大机遇,即:网络传播将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辐射力、吸引力和影响力;网络精神将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观念体系增加新内容或新体现;网络交往将扩大、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网络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将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与发展;网络对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将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3]张衍前则从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发展和创新方面指出,互联网扩大和促进了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为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创新提供了物质条件,增强了执政党意识形态的辐射力和影响力。[4]张骥等认为,互联网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带来的新机遇突出表现在:可以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能够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可以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5]张志辉指出互联网作为一种先进的传播技术,具有虚拟性、交互性、无中心性、开放性、超容量等特征,在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扩大和促进了地区间、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等等。[6]

可见,互联网时代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的机遇可归纳如下:一,体现在创新方面,丰富了新的内容和体现,提供了新的传播平台和途径,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二,互联网的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能够使执政党更为广泛、深刻地了解民情、民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群众中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三,扩大和促进了地区间、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的认同。然而,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在互联网时代条件得以增强的观点,学界对此的论述并不充分,如果仅仅注重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的新技术,所谓以图片、影视、动画、音乐等形式寓教于乐、生动活泼地来代替此前“干巴巴的说教”,就能极大地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的说法,未免有些过于一厢情愿。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的增强,要求本段段首归纳的三个方面机遇作为前提能够得以充分保证,吸引力不能简单等同于辐射力和影响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的增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民群众心悦诚服地认同,如何能够使群众认同并被深深吸引,是互联网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问题。

二、互联网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尽管带来了新的机遇,却也成为了某些国家对其他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攻击和渗透的工具,这必然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产生重大影响,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

张静等强调,互联网传播给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带来的冲击表现在五个方面: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导地位造成冲击;向党对意识形态的控制能力提出挑战;抑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防御能力受到冲击;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难度增加;使传统的意识形态传播体制、传播手段受到很大冲击。[7]袁其波认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意识形态防御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和舆论控制能力这四个方面面临着互联网时代的严峻挑战。[8]干敏敏则认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在于:对我国意识形态防御能力的挑战;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的挑战;对我国意识形态管理能力的挑战;对我国传统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的挑战。[9]郭明飞指出,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严峻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多样性的消解,舆论调控的弱减,网络文化入侵,和信息“泡沫”泛滥。[10]顾洪英认为,互联网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的挑战主要有:西方国家在信息领域的霸权地位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信息互联网成了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工具和武器;互联网意识形态的多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构成严峻挑战;信息网络化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理念受到挑战。[11]杨静娴认为互联网时代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她指出:网络的开放性削弱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优势;西方强势而又隐蔽的网络意识形态冲击着我国的价值领域;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比较薄弱,被误读或曲解的马克思主义借助于网络迅速传播并玷污了马克思主义的名声;网络聚焦的各种社会问题消解着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12]杨丽敏指出,互联网技术自由性及多元性特点冲击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防御及创新能力的挑战。[13]

综上,学界对于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罗列的方面较为全面,却也多有重复。笔者认为挑战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互联网信息纷繁芜杂,泥沙俱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我国意识形态防御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网络技术优势,处心积虑,变本加厉,意识形态渗透无所不在;三,互联网时代,如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尚未找到有效途径。

三、互联网时代条件下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对策

面对挑战,如何在互联网条件下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是极端重要的工作。

邱小玲认为,互联网技术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路径有:建立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政府主导型网站,确保执政党的意志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优势和导向作用;在互联网技术条件下,正确对待社会意识多元化,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在世界意识形态舞台上,掌握网上舆论主动权;建立和完善互联网管理体制,保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14]陶文昭提出,要搞好网络时代的意识形态建设,需要将主流意识形态以鲜明的内容和鲜活的形式呈现在互联网上,扩大和强化其优势地位;要切实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对破坏和干扰主流意识形态的言论进行控制和约束;要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并在内容和形式上与时俱进。[15]杨永志提出,增强互联网对意识形态的正面影响力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必须建立有利的“互联网舆论机制”;必须建立专门的“互联网监管机构”;必须不断推出丰富多彩的“互联网施教形式”。[16]袁其波建议:加强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阵地建设;把握互联网上的舆论控制权;注重网络时代民族文化的保存;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提高网络技术水平。[8]关于加强在互联网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对策,郭明飞言简意赅地提出:攻守结合,主动出击;疏堵相伴,加强引导;以人为本。[10]从增强互联网舆论引导的角度来看,秦维红提出:及时充分地公开信息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舆论的重要原则;专家学者型的“舆论领袖”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舆论的中坚力量;尊重和理解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舆论的主调。[17]刘忠厚认为,信息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应对策略有:加强互联网文化建设和管理,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建立规范有序的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切实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积极推进我国的“互联网民主”进程。[18]赵诤认为,要积极建设网络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传播阵地,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完善网络管理的保障体系,切实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19]李兴平认为,基于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技术性与意识形态、思想文化的双重性,我们在保护公民网络空间不受侵犯和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基础上,要坚持政府对网络主导权的管理,完善网络法制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用开放包容的科学态度创新网络文化语境中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首先,推动用网络语言表达重塑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形象。其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社会思潮。第三,增强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发展观的建设和创新。[20]

尽管近年来网络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工作在极短时间内可能就会呈现出新形势、新状况、新问题、新趋势,然而通过近几年的研究可见,学界所提出的对策、观点仍旧大同小异,少有与时俱进、针对性强、可行性强的创新,且强调政府等机构进行监督、管理、教育的措施较多,而保护、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以人为本的对策相对较少。

网络文明建设意见篇8

(一)开放性

即互联网跨越了空间和语言的限制,将不同高校的文化信息“一网打尽”,实现高校与高校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二)交互性

高校网络文化的传播是传受双方互动交流的产物,人们通过网络可以和不同行业、不同国家的人实现平等对话,建立起基于共同价值观而形成的网络社区。

(三)时效性

即人们可以在最短时间内,以最低成本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最新信息,实现资源共享。

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物质文化在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首先,校园网络速度较慢。2013年12月,由360互联网安全中心调查显示全国高等院校的平均上网带宽为2.68mbps(兆位/秒),其中91%的上网宽带低于平均水平。其次,校园无线网络的覆盖面不广。再次,部分高校公共机房计算机的硬件配置不高,操作系统运行速度慢,直接影响学生上机操作和课堂教学质量。最后,目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使用手机上网,而多数高校并没有重视手机版网站的建设,更没有实行方便手机浏览的特殊设计。

(二)精神文化在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首先,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等特征使网上信息良莠不齐。其次,校园网内容滞后、缺乏特色。不能及时社会热点新闻,而且忽视打造与本校自身特色相结合的“个人品牌”。最后,校园网站形式单一,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上网需要。

(三)制度文化在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首先,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明确的目标,出现重复建设、实施乏力、网络反馈机制不健全等现象。其次,校园网络技术管理层缺乏既懂技术又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最后,网络规章制度建设不够完善。高校虽然制定了网络行为准则与相关处罚办法,但由于制度建设滞后并且缺乏有效的管理与监管,导致网上垃圾信息泛滥。

三、湿营销的含义及特点

湿营销是基于人与人共同兴趣和信任而建立起来的一种人性化营销模式。汤姆 海斯和迈克尔 马隆提出,“湿”的本质其实就是回归人性的真诚关怀,回到人类社会之初那个充满感情和信任的人际关系中。湿营销从湿的诉求开始,经过湿的执行,湿的优化,获得湿的结果,鼓励参与其中的人把好的体验和朋友们分享。“湿”营销具备以下三个要素:

(一)营销的始点是湿的

湿营销始点的关键在于用创新的价值观得到别人的认同,即营销的诉求和创意都是湿的。

(二)营销的过程是湿的

1.湿通路。此外,由于意见领袖在网络中拥有较强的影响力,要注意通过意见领袖的作用使信息呈现爆炸式扩散,在民主的氛围中引导用户的言行;

2.湿路径。湿营销的路径首先是用户与用户之间的深度对话,并在对话过程中产生对品牌和产品的信任。其次,湿路径还是深度的互动体验。通过建立一种互动式的营销,让用户过目不忘,达成情感共识,才能使他们乐于去评论、传播,并且自动转发;

3.湿优化。湿优化要求营销者不断收集信息,建立动态数据库,进行动态的分析和优化,以及时调整战略。

(三)营销的结果是湿的

湿营销产生的结果要求产生用户乐于传播的品牌口碑,这样品牌的传播就不会因营销活动的结束而结束,而是不断的持续。因此,企业必须与用户建立长期的良性互动关系,重视每一个客户的感受与体验,促进用户间口碑的传播与分享。

四、借鉴湿营销模式建设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措施

互联网是校园文化的“加湿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做到与时俱进,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从软件、硬件两方面入手,以多种形式不断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一)校园网络物质文化建设

湿营销重视利用互联网传递营销信息,校园网络文化正是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为物质基础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发挥着重要作用。网络硬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物质载体,硬件与软件的协调发展是网上建设的基础。打造外观优美、功能齐全的校园网站。湿营销认为,互联网时代,人们不仅喜欢浏览媒体内容,也更喜欢分享和创造它。要实现广大师生的共同参与,校园网站应帮助他们建立个人主页,允许个人围绕各种社团、主题、爱好等建立完全属于自己的社交网络。最后,高校要建立手机版网站。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网民的数量越来越多,特别是在校学生对手机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因此,推出手机版的大学官方网站方便全球访问者随时随地访问学校网站信息,在移动渠道中增加知名度。在网站内容的上,要考虑到手机屏幕尺寸的局限,让内容保持短小精悍,做到界面简洁美观,获取信息方便快捷。在网站设计上,应减少影响手机用户浏览速度和占用流量的图片、视频等内容。

(二)校园网络精神文化建设

1.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报告用24个字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高校校园网应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对大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处理好网络多元文化与社会主导价值之间的关系。此外,高校要用先进文化来强化校园网络道德教育。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新的道德规范内容的扩展和延伸,高校应重视网络德育工作,利用校园网开展网络道德和法制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在实践上,通过丰富的网络文化活动使价值观教育贴近学生生活,高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各式样的线上线下活动,利用互联网这个共享平台征求各种活动方案,再使互联网变为合作平台,筛选出支持率较高和具有价值的方案,号召拥有共同爱好的人一起参与进来。

2.营造民主、平等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网络文化以其特有的平等性、交互性等特点迎合了大学生崇尚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带动了大学生参与校内外事件的热情。湿营销认为,互联网时代,要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企业就必须重视每位用户的评论和看法。这些数字渠道可能不会给企业带来明显的好处,但忽视它却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高校必须注意倾听别人的诉求并及时予以反馈,将集体意见转化为一项决策和措施,通过校园网把老式的意见箱转化为有生命力的在线社区。高校可以在校园网上创建在线社区,并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为广大师生提供建议的平台。首先,党委宣传部及各部门负责人要号召大家为学校的建设提出自己的建议,然后针对引起学生共鸣的建议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及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将建议的实施情况按时公布到社区里。此外,高校在制定一项决策之前也可以通过网上社区获取师生的意见,民主决策。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成功是靠人们的自愿贡献,利用集体智慧吸取好的想法。

3.拓展大学生学习渠道

互联网创造了没有围墙的大学,这是互联网时代的福利,也是高校知识文化传播的新趋势。近年来,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名校相继开设网络公开课,虽然网络公开课受到很多质疑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才、物力,但它改变了当前的教学生态,是一种获得知识的新途径,同时也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高校讲座不仅可以繁荣校园文化、活跃学术气氛、推动学术创新,而且方便学生接触其他专业的知识,为高校培养综合型人才。然而目前,许多高校由于时间、场地等原因,限制了学术讲座的开展。和传统的招贴海报相比,越来越多的学生都倾向于依靠网络搜索讲座信息,校园网路成为最好的信息散布平台。因此,高校应设置专栏,由专人负责提前公布各院系的讲座信息,并且提供讲座视频,方便学生随时随地点播讲座录像。高校还可以邀请一些具有社会正面形象的网络名人,利用名人的知名度和号召力拓展大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

4.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是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普遍存在访问率和利用率低的现象,因此,创新网站内容是关键。首先,网站的内容不仅要注重“宣传”和“教育”功能,还要重视“服务”功能,如学生学习信息和生活信息,不断更新就业信息,及时校园重大活动和热门话题等。其次,校园网能够将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种大众媒体的资源进行整合,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上开设社会热点新闻,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对话。为了提高广大师生的参与热情,在校内新闻、国内外新闻的上应不断地进行更新,注意语言和语气的人性化,并且学会在内容中进行提问。例如一些文章以“你怎么想”或者“你同意吗”等问话来结束,不完全成熟的想法可以鼓励人们参与对话,让内容更具开放性,并使内容获得反馈与生命力。此外,还可允许用户对喜欢的评论“点赞”,使部分热门评论置顶,让大家学会关注国内外热点时事并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校园网络制度文化建设

1.网络规章制度建设

制度文化是执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保证。首先,高校要做好预防工作,制定并不断更新网络行为规范的相关规章制度、道德准则、法律条例,制定规范学生上网的具体要求,强化学生网上自律意识。其次,加强网络监管力度。行政管理人员、相关教师及党团员应在信息的收集、、传播和管理上发挥关键作用,学会应用先进技术过滤网上不良信息,通过技术手段对校园网络进行实时监控。此外,法律是校园网络环境的净化器。对于网络上的非法言论和过激行为,要根据事件的危害程度给予相应的处理。

2.校园网络文化队伍建设

网络文明建设意见篇9

[论文关键词]校园网宣传工作舆情引导高校

当前,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情的放大器,网络舆情也已成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开辟了舆情引导的新领域和新战场。网络宣传已经成为高校宣传工作的一个新手段和宣传形式。高校网络宣传如何在新形势下把握正确的导向,做好舆情引导,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舆情环境,是高校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新课题。

一、高校校园网宣传中坚持舆情引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坚持正确的舆情引导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高校师生是高校网络宣传中舆情引导的主体,作为知识分子,他们视野开阔、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对新信息、新知识、新问题的接受能力强,是网络信息接收和使用的中坚力量,而且对社会舆情相对比较敏感。当前,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领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这些变革使高校师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等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高新科技与信息网络化的迅猛发展,高校日益成为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冲击的前沿,并成为在思想文化领域争夺青年一代的重要关口。在这种舆情环境相对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对高校师生给予正确的舆情引导,有助于他们正确认识和对待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带来的冲击。鉴于此,我们要站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战略高度,从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政策导向入手,充分发挥网络宣传的舆情引导作用,通过多种有效的途径,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占领学校的意识形态阵地,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提高师生思想政治素质摆在重要位置,引导师生在多元的文化和价值观面前认清方向、抵御诱惑、报效祖国。

2.坚持正确的舆情引导是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需要。高校历来是敌对势力积极争夺的重要阵地,如果这个阵地出了问题,就可能导致社会动乱甚至给国家带来灾难。我党历来高度重视舆情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同志明确指出:“凡是要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情,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总书记也强调:“现代社会,宣传舆情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能不能把宣传舆情工作抓在手上,关系人心向背,关系事业兴衰,关系党的执政地位。”善于做好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工作,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也要求,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历史经验反复证明:舆情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情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舆情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之所系,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做好舆情引导,既是高校宣传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内在要求。

3.坚持正确的舆情引导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十六届四中全会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新的战略任务。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在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和互联网普及等国内外复杂背景的共同影响下,高校正面临着并将长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例如,高校作为学术、文化研究、交流与传播的前沿阵地,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伴随着高校的快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出现了不同的甚至相互矛盾的利益要求,利益冲突的矛盾也日益成为影响高校发展的主要因素。再如,高校的基本使命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重在身教,然而,当前高校师生关系越来越疏远,师生直接接触和交流的机会明显减少,教师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未能很好地发挥出来,直接导致了“教”和“育”之间的冲突矛盾。不仅如此,近些年来,高校行政化趋势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行政权威性的扩张使一些拥有权威的人可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侵占有限的学术资源,导致行政化与学术化之间的冲突与矛盾日益突出。因此,高校要保持和谐稳定,必须正确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有效化解风险,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这既是维护高校稳定的必要举措,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因此,积极引导舆情,妥善化解师生的疑问及困惑,当好学校党委、行政管理部门在构建和谐校园方面的助手,使师生弄清什么舆情是正确的、什么舆情是错误的,从而把各种不同的认识统一到正确的轨道上来,统一到构建和谐校园的伟大实践中来,形成正确的校园舆情导向,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当务之急。

二、高校校园网宣传中进行舆情引导的途径

1.发挥“议程设置”功能,设立优先议题。“议程设置”功能是包括网络媒体在内的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它是指大众传媒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大众媒介所强化报道的题材和事件,会引起人们的重视;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表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媒体的这种功能为网络媒体进行舆情引导提供了便利,网络媒体、传统媒体和网络公众是相互影响的,舆情正是在三者之间的互动和相互作用中才得以最终形成。例如,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网络媒体通过与传统媒体的互动,潜移默化地设置议程,这就是媒体议程;同时,受众通过网络这一独有的意见公开市场进行讨论,作出相应的判断和解读,从而形成一致的看法,这就是公众议程;然后媒体通过研究受众的反馈,进而调整或改变议题、议程。高校网络宣传在进行舆情引导的过程中,需要借鉴这一功能。首先,校园网要与校报、校园广播、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密切配合,根据学校中心任务设置新闻主题,不同媒体从不同角度对新闻主题进行解读。其次,校园网自身要在为公众的表达提供场所的同时,在了解公众舆情动态的基础上,敏锐分析,根据当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新闻事件的轻重缓急,通过有意识地设置主题或话题,使之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并形成预期的社会舆情,然后以网络头条、制作专题等形式,制造声势。此外,对网络“议题”的设置还可以通过对某事件进行更大篇幅的报道和更高频率的更新等方式,形成视觉强势,从而对网络舆情进行引领。

2.发挥“把关”功能,正确引导舆情。所谓“把关”,就是把关人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高校网络宣传中的舆情引导工作,既要充分利用校园环境中信息量大、互动性强、传播渠道广的优势,又要注意信息传播所带来的主题淹没、混乱无序的状态和思想文化多元化带来的鱼龙混杂的情况。高校校园网应立足于时展的制高点,立足于高校健康发展的大局,立足于高校上通下达、触角敏锐的联系功能,对进入校园的大众媒体、海量信息进行严格监控、慎重筛选。一方面,高校应及时接收、提供正面的、对师生工作、学习、生活有利的信息;另一方面,高校要尽可能地堵截、删除负面信息。此外,还可以对正面信息进行选择和再加工,以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方式进行二次传播,使正面信息发挥最大效能,通过对信息的选择、过滤和加工,发挥好把关功能,正确引导校园舆情。同时,把关人在把关的具体方式上要有所改变:变“严把关”为“巧指路”;变教人们“看什么”为教人们“如何看”;变以“堵”为主为以“导”为主,更多地依赖于意见本身的说服力和“说服”的技巧来把握和引导舆情的走向,善于从多元、分散的舆情中寻求共同点,对舆情信息进行分析和整合。要运用理性力量和情感因素进行舆情引导,通过网络所报道的新闻和评论来引发网民思考,以正确的分析、负责的指点和睿智的预示,带领网民一起走出暂时存在的“视觉盲区”和“认识误区”,感染网民的情绪,使之产生认同感与共鸣。

网络文明建设意见篇10

关键词:高校网络文化;改进;错输;健康发展

一、网络文化管理的实际情况

1.高校网络文化管理模式较落后。放眼望去,我国大部分高校对于网络文化内容的管理处于滞后不科学的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网络文化内容的健康传播,这是对于学生教育不负责任的表现。首先在组织管理上缺乏合理的管理结构,没有充分发挥各个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关系,各部门的职责不是很明确,在任务执行上不是那么顺利效率;没有充分做好网络信息的监督和审查工作,只有当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出现时才会做出应对措施,然而解决方法还不够科学,只是一味采取强行压制和删除非议的手段来制止时态恶化,没有从源头上消除引起此网络危机的原因;还有一方面是没有充分打造雷厉风行、专业有才的管理队伍,缺乏对网络文化的管理知识和相关经验,队员之间没有形成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扬长避短的管理思维,没有吸收外来先进的网络管理技术、革新自己的思想认知。2.没有充分认识到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真正意义。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实行应试教育,一味只关注学生在学习上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教育和管理,这对于学生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思想和思维都会存在很大的影响,学校应该一个全方位开发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地方,必须加强在思想文化认知方面的投入才能防止学生误入歧途。然而一些高校总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视而不见,忽略这个增加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没能真正做到负责投入的管理网络文化,不采取新颖创新的管理方式来拯救和刷新校园网络文化,还是使用以往治标不治本的烂招式来应付敷衍,只会使得校园网络文化继续恶化下去。3.忽视网络的的思想意识形态的教育。现今高校都是那种相当自由的生活环境,不会刻意去限制学生的活动和学习范围以及途径,这样无形之中就等于放开了圈养学生的栅栏,让学生有恃无恐、没有一定的底线,因而在浏览网络信息是会缺乏一定的防范意识,不会过滤和选择对自己有用的内容,从而吸收到一些没有营养可言又耗费精力的东西,最终造成学生思想的错误定格,影响其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健康发展,这完全是在毒害学生的大脑、阻隔学生前进的道路。以上后果都是学校没有充分让学生认识到网络不良文化的危害,没有让学生产生防范不良网络文化的思想认知,让网络毒瘤击中了学生薄弱的防线,暴露了学校对于网络文化建设监控不足的漏洞。因而,高校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学生本身对于网络文化的筛选意识,从而发挥学校网络建设的功能。

二、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改革和创新

1.加大网络文化的投入精力,控制网络文化的合理取舍。现今是一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各方面都呈现出一种虎视眈眈、跃跃欲试的发展势头,这都是网络信息的极速传播造成的,可见无论是什么行业、什么人才都已经离不开网络这个让人爱恨交加的查阅工具。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地方更要重视网络文化的建设,让学生能够取之有道、用之有节。首先学校要明确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丰富使用者的认知,又能毁灭使用者的精神良知,然后做出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要从各方面做好筛选网络信息的控制工作,要积极引进我国优良传统的精神文化、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文化神韵,不阻碍国内外网络文化的交融和碰触,但也要采取一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措施,从而让网络文化成为学生摄取知识营养的安全乐园。2.积极运用科学的手段改善高校网络文化的掌控。俗话说无巧不成书,无论是什么事情要想有所突破必须有所建设。在高校网络文化的管理上必须上枷锁才能锐减不良网络行为的士气,只有通过简单粗暴的法律和行政手段才会起到强有力的规范效果,让危险粗劣的网络信息操纵者闻风丧胆、闻而却步。当然,这种强制的应对措施也必须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对症下药,否则只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不能起到一针见血的效果,在方案实行过程中必须严格把控网络信息的上传、传播和下载等一切流程,保证网络始终处于一种健康文明的环境氛围中,这也是对学生的负责。3.利用网络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认知。高校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步入社会后的重要意义,可以利用网络途径来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知道网络是一种相对自由和开放的社交交往工具,它能够彻底打开学生不为人知的心灵之窗,要教师更加透彻了理解学生心之所想和生活之需,这要比那些其他的直接面谈或调研的方式来得快而准。学校可以先通过同学的上网情况来了解学生在网上的时间安排,然后可以通过微信、微博、论坛等聊天交流平台为学生建立一个交流思想文化想法的空间,这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很大的创举,会引起学生很强的追捧和好奇。4.巩固和加强学生对于网络的自控能力,创建具备综合素质的管理团队。大学生是一个冲动的人群,学校必须灌输学生在网络中应该注意和防范的基本知识,要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培养自己的思考逻辑能力,心情不快的时候还可以通过交流平台来疏解情绪,让网络成为陪伴自己健康成长、积淀知识的伴侣而不去触碰非法不健康的网上信息。再者学校需要付出精力来完善网络管理团队,制定相关行为规范约束管理者的举动,定期培训网络管理人员来增加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操作技术,要学校的管理人员都能充分使用好网络来为学生排忧解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三、结语

总而言之,大学是培养社会精英的最后一站,要充分控制好学生对于网络的使用习惯,通过网络平台来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网络活动以及道德素质的基本保障,因此要重视学校的网络文化管理工作,将改革创新一直作为学校网络建设的基本理念。

参考文献:

[1]张丰.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4.

[2]周新华.网络文化下高校宣传教育工作的挑战及对策[J].江苏高教,2012,01:74-75.

[3]任祥.当前加强和改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02:104-106.

[4]梁丁丁,李纳璺.高校网络宣传文化的构建[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3,04: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