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培训感悟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34:17

多媒体培训感悟篇1

关键词:感悟多媒体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4-0170-01

从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来看,开设的课程绝不是培养专业的音乐家,而是让学生提高一些音乐素质,培养一定的音乐审美能力,以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基本出发点来设置教学目的。所以,音乐不是针对学生进行智育教育的目的,也不是培养学生作为生存手段的职业技术教育,而是使得受教育者接受音乐审美的熏陶,培养“美育”的范畴。

在音乐教学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大大冲击了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也给音乐教师开辟了一条音乐教学改革的新途径。特别是随着教学方法的深入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必然促使音乐教学和学习方式发生更加深远的变革。

小学音乐课的教学目的,显然是基本的听觉训练。它作为音乐感受力培养的基本内容。教学中感悟作品不是唯一的要求,更多地是让学生感知音乐的构成因素,培养其音乐感受力,所有的听觉训练,就是感悟音乐的过程。

但这并非是说音乐教学就排斥认知活动,相反,认知活动是最基本的教学手段与方法,适用于所有的教学内容。否则,教学过程就无法进行下去。关键的问题是,不能为了获得认可而进行认知活动,认知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音乐,避免本末倒置。通常说来,小学生因为其很强的可塑性,很容易接受和掌握音乐技能。适度开展一些音乐特色技能作为课外活动是可取的。而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音乐技能训练的范围、内容和程度,专注于音乐的感知,为培养学生的基本音乐素质夯实基础。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加强音乐教师与信息技术教师的合作,共同商讨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教学环节设计上应该使用什么样的多媒体工具,涉及信息技术教师哪些技术方面的问题,而音乐教师则应该掌握哪些教学艺术问题。这样的优势互补保障了课堂教学的合理、清晰而有效。从音乐教师自身发展看,多媒体教学手段最终要成为音乐教师所必备的素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进一步地发展与完善,网络的普及与广泛使用,运用多媒体的能力与学科能力相结合,学习音乐和音乐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结合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在传统音乐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突破了传统教育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更有利于创造音乐的审美情境,为师生提供了合适的情境条件,并拥有强大的人机交互能力。所以,有助于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音乐教学模式,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尤其是针对学生,多媒体技术提供了一个实现新的音乐学习目标的方式,敞开了学生了解不同音乐世界的大门,为学生组织、构建了一个多项音乐学习的任务,使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

怎样获得最佳的欣赏效果?放映教学录像带是一个很好的手段。借助录像,学生可以对乐队演奏的规模、指挥的风格手势、音乐的情感形象、乐器的音色特点以及演员的服装道具、演唱时的动作表情等理解得明明白白,听得清清楚楚。例如,在欣赏《阿细跳月》时,教师介绍民族风俗引申到各民族的服饰、风土人情、各民族的特色乐器,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见识,也收获了美好的艺术享受。

那么对于教师又提出怎样的要求呢?第一,教师要深刻理解考试大纲对课程要求的目的、目标和任务,使教学,可以围绕这个整体目标来实现。第二,真正实施音乐的素质教育,围绕音乐情感教育这一核心,侧重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作为追求教学的首要目标。第三,由于音乐素质的表现主要是一种图像思维的能力、情感的能力和心理的能力,所以要与音乐的感知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的心理动机,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其情感活动,给教学环境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第四,教育管理者针对音乐教育要有一个正确的引导,将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根据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发展情况,纳入教学评价和成绩评定中去,激励教师创造性的评估,创造性地开展有利于教学目的的活动,帮助学生提高音乐的基本素质。第五,熟练并且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帮助学生更好感悟音乐的魅力。

多媒体培训感悟篇2

低年级孩子年龄小,语感基础也比较薄弱,如何培养他们的语感,又如何让他们轻松拥有这种本领呢?

一、利用多媒体快乐朗读轻松感知

实践证明,加强朗读训练,重视朗读指导是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反复朗读课文,能体验到文章语言文字的节奏、情绪色彩、内在韵律和情势气味等。而朗读必须是让读者与作者产生一种情感交流与共鸣的过程。作为老师就要想到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这种共鸣。我觉得应尽量使用多媒体,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去感受文字所描述的情境,去回味语言的无穷魅力。同时,低年级小孩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写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陶冶情感,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例如,在教学《闹花灯》一课时,让学生找出表现人多的词语,学生很容易找到“人流如潮”,可是怎么理解这个词儿呢?这个抽象的词儿,要是借助录像把那个场面再现出来,让孩子通过画面来感受人的多,这比老师干巴巴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形象感染,对学生的语言熏陶直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阿贝尔指出:信息总效果中,文字、表情和音调各占三分之一。这一结果表明了在语言学习中,从音画记起比从字意上获得的效果更好,而多媒体正为我们提供了这一条件,何乐而不为呢?

二、利用多媒体读背结合去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记忆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同样,语感的训练也离不开背诵,熟读成诵,这样能让规范的、优秀的课文语言变成孩子自己的语言,也就达到了语感训练的目的。

在《蚕姑娘》的教学中,文中“蚕”多次形态上的变化,学生容易混淆,我出示课件和背诵提纲,帮助孩子理清文章脉络,然后根据人的记忆规律,出示每一句的领头词,再与中心词联系,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自由背诵,最后,请一名学生一句一句地背,背一句后即出示全句,全班学生核对纠正,老师将容易背错的地方通过纠正的方式提醒大家注意,最终达到会背的目的。

通过生动有趣的课件,这样多次、反复地朗读训练后可以做到熟能生巧、巧能生精,使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跃上一个台阶。

三、利用多媒体说写结合,加强语言实践

学生在阅读中习得的语感,只有在更多的语言实践中运用,才能使语感不断加强。通过以上方法形成的语言积累,还要经过迁移性的练习才能逐步实现内化。在教学中设计迁移练习,加强语言实践,可促进学生吸收消化课文的语言材料,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深化学生的语感。这也是语言文字训练的最终目的。一句话:不只是掌握它,最终目的是运用它。

首先要在“说”中深化,语感实质上就是指一个人说和写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上,可努力创设情景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深化感悟。如在教学《云房子》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畅谈自己想象中的云房子,随后可积极鼓励学生运用文中的“有的……有的……也有……”句式向大家介绍自己喜爱的云房子。这里多媒体的运用,由于声音、图像、文字多种刺激并重,能使学生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更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好的教学效果自然水到渠成。

多媒体培训感悟篇3

关键词:农村语文教学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教学媒体三者共同参与的过程,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多媒体介入,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物质条件。它既保留了计算机的交互特点,又具有视听设备完美地呈现图像和声音的优势,具有非凡的表现力,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生动的图像。使教学的内容、方法乃至教学模式带有更强的新颖性、变化性、刺激性,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更大的学习空间,获得视听等多种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借助多媒体教学能更好地创设情境、激感、优化导入。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习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声情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比如在导入小学语文《找春天》一文时,教师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说说你心中的春天是什么景象,课文又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春天呢?”教师的导语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纷纷将注意力集中在大屏幕上。在轻松优美的音乐《春天在哪里》中,屏幕上出现了这样几组画面:小草钻出地面,桃花扬着笑脸,杨柳在春风中翩翩起舞,细雨如丝、如缕。在画面展示过程中,教师深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很快为描绘的美妙景物深深陶醉,从而展开丰富的想象,领悟春的活力和生命气息。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让汉字教学“活”起来。

多媒体教学使汉字教学更加生活化、人性化,使枯燥的汉字教学“活”了起来,真正体现了低年级在“玩中学、乐中学”的教学特点。

1.利用可控动画学汉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动态变化着的事物容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一个小学生都不约而同地迷上了动画片,就是这个道理。

多媒体教学让偏旁、部首动了起来,让汉字活了起来。例如: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的识字教学,依据课文内容,多媒体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图画,并且配以音乐,教师可相机在实物旁打出生字,生字用红色显示。一幅幅声情并茂的图画仿佛把学生带入了实景中,使学生兴趣盎然,引起了学生思想情感的共鸣,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配音规范读写。

新课标把低年级的识字、写字列入了“战略目标”、“刚性指标”,可以说它是低年级教学的“重中之重”。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呢?这不仅要靠多媒体的帮忙,还要靠教师创造性地、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写字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完美地结合,提高识字、写字质量,开辟一条新的教学途径。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给每个生字都配上读音,这样能避免一些教师发音不准给学生带来的一些不良影响。特别是一些方言区,读音问题尤为严峻,配音教学非常必要。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训练学生思维。

语文教师要认真地钻研教材,找准教学重难点,从而选取最能体现该目标的教学媒体,实现媒体与目标的统一性、协调性、突出性,才能达到解决重、难点的目的。促进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达到“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从而达到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单位时间教学效率的目的。如小学语文《我要的是葫芦》中“葫芦叶上的蚜虫更多了,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对于蚜虫和葫芦变黄掉落的联系,低年级的学生缺乏认识,只是从文字上接受理解。而我从多媒体上找到了葫芦生长过程及叶子长蚜虫到葫芦掉落过程的相关视频,让学习内容变得生动形象。这样,学生很快理解了课文重点句子,更理解了《我要的是葫芦》一文的深刻含义。

四、运用多媒体创设口语交际和阅读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课文。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和迅速领悟能力,语感的训练不能仅凭教师的三言两语,而要以形象思维理论为依据,以多媒体为手段,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而阅读教学正是要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使概括的东西变成具体形象的东西,把作者的语言转化为活脱脱的生活、人物,在头脑中活动起来,甚至在此基础上想象出超乎语言本身的事物时,才有可能触景生情,才能对词、句有具体的感受,产生语言的形象感,使学生最终真正理解文学形象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境界。多媒体教学的恰当运用,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如小学语文《雷雨》一课,我在多媒体上找到了相关的声音、图片资料。雷雨前的天气闷得让人透不过气来,黑沉沉的乌云像巨石一样压下来,狂风席卷大地,闪电、雷声也不甘示弱,赶来凑热闹。雨过天晴,万物经过大雨的洗刷,一切都变得那么清新,花儿开了,小鸟、小青蛙欢快地唱着歌。通过视频信息能让学生了解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

多媒体培训感悟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兴趣语文教学培养情感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017

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都在不断思索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出现的问题快速准确解决是极为关键的一件事。教师要学会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起其主动思考的能力,提高其语文学习的兴趣。课后教师也要对所教授课程不断的深入调研,在初中语文的道路上不停的进行探索,寻求一条更为合适的教育道路。

一、因材施教,激发兴趣

教师需对学生进行一个大致的了解,对每个学生的基础情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根据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实行针对性教学。一个班级有几十个学生,不可能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都保持一致,初中语文基础薄弱的学生,我们作为教师应当多与其沟通,对其实际情况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后,再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学会针对不同的学生对教学方法进行适时的调整。比如,部分学生上n时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在听课的时候容易走神,教师就应当在课堂上实时的对其进行提醒,在讲到知识重点的时候可以通过反复强调、加重语气等方式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或者用有趣的方式活跃起课堂气氛,将其思维引回到课堂上来。部分学生不喜欢阅读,教师就可以针对其实际爱好推荐有趣的语文类报刊、杂志,或在班级上阅读活动,借此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一定程度上提高写作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但是实际实施起来颇为不易,作为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其学生的学习兴趣,方可使学生高效的进行学习。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当把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作为教学的重点,使学生通过对语文学习的深入,最终能够进行独立自主的语文学习。因为让学生在有兴趣的前提下进行语文学习,是其能否高效学习的关键。如何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是教师需要进行深思的问题,教育需要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其到底对什么感兴趣,针对学生的兴趣点来制造话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引导语来对引出课堂的内容,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起来,从而能快速地进入到课堂的学习状态中来。

随着现在教学中网络媒体的运用愈发的普及,多媒体已成为教学中的一项必备工具,在课堂上引入多媒体教学,能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多媒体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主要因为多媒体教学能够带给学生足够的新鲜感,给其视觉以强烈的冲击,使对知识的记忆更为持久。例如,教师在做课件的时候,可以把一些网络热点事件的图片插入进来,比如“杜甫很忙”的各种恶搞图片,就可以将其引入到课堂中来,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使学生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同时借此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在这样的气氛下,学生更易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中,且更能激起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鼓励学生,积极活动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仅是围绕教材进行合理的教学,还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如诗歌朗诵、演讲比赛等。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能提高其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师应当积极主动的举办这类有意义的活动,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初中生语文学习的水平。同时这类活动对学生的性格发展,交际能力提升都是大有裨益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光是要教授给学生知识,最为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因此为了学生的日后发展,我们的目光应当放得更为长远。

三、培养语感,提升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热情,还要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掌握语文知识。现阶段的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虽然语感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但是其作用于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只要拥有较强的语感,其语言理解表达能力就会不断的提高。语感是对词汇发音、交流语气、文字表述等语文基础知识的融合,因此,语文学习中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培养语感的先决条件。

语感是学生掌握的一门语言的能力,是其运用语言文字过程中的一种技巧,要使语文知识进转化为语感,需要一个不断训练提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语言文字的鉴赏、品味,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训练。在语文阅读中,每一名学生都会对所读文章有所“感悟”,只是各自进行“感悟”的视角不同。这种“感悟”就是学生同文章、学生同学生、学生同教师之间的多向互动。这种“感悟”的能力也是要靠大量的训练来进行培养的,只有经过大量的语文训练,才能达到把文章中的文字转换成语言感悟能力的程度,达到读懂、听懂、会写、能说的地步。

四、培养情感,升华训练

培养学生的情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升华,作为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能够通过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来呈现生活,使学生提起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获取知识的过程在心理体验中得到实现,进而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例如,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复述,并对课文进行分角色朗读;或者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将文字以舞蹈、小品等形式进行表现。如在教学生《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把各角色分配给对应的学生,让其分角色朗读,所取得的效果就很不错。这样的形式能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课文中去,全心全意的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之中,使其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体会到文章中的人文内涵。学生很容易就同文中人物产生了共鸣,在不知不觉中就对学生的情感进行了培养。

五、勤于动笔,善于写作

多媒体培训感悟篇5

关键字:多媒体 学生 朗读

古人曾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朗读是我国语文教学传统的优秀教法之一,也是语文训练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和手段。文章的精义妙理,作者的神思匠心,作品意境的感受,作者情愫的体悟,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味得到;学生语感的培养,语言的积累也只有通过反复的吟读才能获得。

一、朗读的作用

1、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即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这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将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2、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美丽的蝴蝶谷》中,“品种多样的蝴蝶的描写,色彩斑斓的蝴蝶翩翩起舞的场景”,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迷人的蝴蝶谷。“只看见群群蝴蝶”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人间仙境九寨沟》,教师可用优美的画面介绍加上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人间仙境”啊!多媒体画面把如此精美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3、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做人的故事》让学生从中体会讲文明的重要性,使学生受到教育。这样学生在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朗读能力的培养

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如何使朗读教学收到好的效果呢,结合教学实践,我作了一些探索。

1、凭借多媒体技术优势,营造氛围,从读中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火种,施教之功,先在激趣。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直观形象,表现力和可控性强,它能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具体事物用形、声、色相结合的办法,使事物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从而在新知与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协调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强烈兴趣,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如《西湖名堤》这一课,上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杭州西湖的视频图象:平湖秋月、三滩印月、花港观鱼、苏堤春晓……随着镜头的推移,组成了一幅幅美景,学生看了如临其境,被这迷人的景色所熏陶,产生了迫切地想读这篇文章的欲望,不言而喻,兴趣自然就被调动起来了。又如《九色鹿》一课的教学,我把学生熟悉的这个动画片片段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在喜爱的动画中和课文文字的描述中,逐步体会人物语言,把读的兴趣提高到了一种你读我也想读的“白热化”阶段。

可见,多媒体技术以其特有的图像、声音的优势,多重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起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成功地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转贴于2、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突破难点,从读中感悟。

每节课的教学,都有重点或难点,而且难点往往是关键性的知识,也往往是学生学习的障碍。如果难点不突破,学习不仅不能达到理解、掌握知识的目标,而且还会降低学习热情。然而,有些课文涉及的知识是比较专业、复杂的,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理解是较为困难的,即使反复读也难以一时领会、感悟其中的知识意境。如《海中救援》一课,学生从未经历过海难,就难以体会在大海中拯救生命的危险性和主人公救人的崇高品质。如果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就可以化难为易,化远为近,深入浅出,突破教学中的难点,使之高效学习。

又如在《称象》一课中,曹冲称象的过程以及每一个步骤之间的联系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学生要深刻领会它有一定难度,从朗读中只能得到一些模糊、大致的感受。利用FLaSH动画演示,就能生动展现这一过程:“赶象上船——沿水画线——赶象装石——以石代象称重量”。在FLaSH演示的过程中又有每一步的解释说明,学生能在观看的同时进行“因为……所以……”的句式训练来巩固领会称象原理。如此动态演示,使学生随着演示过程经历了形象性思维,形成了鲜明的表象,难点不攻而破。这时再来朗读,学生就会豁然领悟,能从读中整体感悟到曹冲称象的巧妙之处,而且能增强感知、激发想象。

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把远的拉近了,把虚的变实了,把难的变易了,从而突破了语言训练的难点,实现了读中感悟。

3、适时运用多媒体技术,再现情境,从读中共鸣。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这句话,对情感在创作时和阅读过程中的作用分析得可谓精辟,学生在朗读课文、深入体验的过程中,往往会有一种情感的涌动。为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来点拨渲染,再现特定氛围,激起学生真情流露,朗读时就自然有所感悟、有声有色了。《蓝鲸》一文中,“鲸吞”的这种磅礴气势学生很难生动体验,我便运用了多媒体视听效果,让学生看一看蓝鲸吞食鱼虾和海水的巨量,听一听食物一涌而入蓝鲸口中所发出的巨大声响。而后让学生朗读,读出“鲸吞”的气势。从学生抑扬顿挫、惊异万分的朗读声中,知道了学生此时已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真情实感的流露。

课文用语言描写的形象,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展示出来,一下子就变得那么逼真、具体。境伴文出,情从境生,学生的心弦被拨动了,油然而生的必然是与作者感情的共鸣。

4、优化多媒体技术组合,体验情操,从读中升华。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作者、教者、学者情感沟通的过程。伴随着认识的发展,情感的升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知语言材料,理解体会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技术组合优势,展示课文蕴含的深远意境,有助于在有声有色的朗读中得到感悟、升华,从而激发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在教学《鸬鹚》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想,初步进入意境;讲到课文的重点“鸬鹚捕鱼过程”时,我把这一场面用视频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感受到鸬鹚不愧为身手敏捷的捕鱼高手。学生凝神观看,教室里发出一片赞叹之声。鸬鹚的一系列动作强烈充斥着他们的心灵,动物的高超本领激荡着他们的情怀,这样回过头来让学生朗读鸬鹚捕鱼的相关段落,抓住课文中描写鸬鹚动作的词语,学生当然能读得得心应手,而且佩服之致。以此为契机,再让学生浏览一下相关动物介绍的网页,让他们对动物世界的奇妙深深震撼,让他们谈一谈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对动物的本领佩服得五体投地,有的学生提出了人类捕杀动物的后果反思,有的学生道出了保护动物的呼唤……从学生们的回答中,我感受到了他们情感的升华,也感受到他们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洗涤、熏陶。

正如契诃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在朗读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打破了一堂课35分钟的时空限制,古今中外,上下千年,沟通现实,引发想象,动静互映,虚实相生,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朗读教学审美时空。

参考文献

多媒体培训感悟篇6

我们平时教学强调的仅仅是语文分析能力、语法逻辑能力、综合判断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往往忽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在读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即是重理解轻积累,重分析研究轻语文实践:追求讲深讲透,忽视自悟自得――语感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在重要地位。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最基本的言语能力表现为语感,语感就是对言语的直觉感知能力。它的主要特征是直觉性和自动化。所谓培养语感,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的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而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正是创新能力的内存源泉,是创新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根据学生已有的语感的培养,采取了自悟语感――导悟语感――迁移表达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语感在反复的实践活动中,得到了螺旋式上升。

1.自悟语感

教师凭借学生已有语感水平,进行语文文字训练,感悟难度适宜的课文内容,自语自得。

在读书时,让学生联系过去相似的生活经验,通过思考与联想,将课文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可感的画面,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计划地把难度适宜的课文,放手让学生自读、多读、自悟,在头脑中再现语文文字表述的图像、情景,从而达到对课文直觉感悟的目的。

2.导悟语感

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课文,学生感到较新奇,陌生的内容,可利用形象刺激,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实物形象、动作形象和言语形象的刺激,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左右脑协同运用,处理并储存信息,利用直觉形象思维的帮助去感悟课文内容。在输出信息的过程中必须借助语感进行情景表述,凭借语感进行修正,在内化的同时,迁移运用语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

例如:我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由于小兴安岭在祖国的东北方,我们几乎无一人到过那里,因此,学生对于小兴安岭的美丽难于理解。我在教学时,主要借助于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再现小兴安岭如诗如画的风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直观的印象。在学生自读课文时,教师利用音像资料,让学生结合画面去读课文,知道这段描写了树木、积雪、小溪、小鹿、原木等景物。在熟读课文阶段,让学生抓住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进行精读感悟。例如:树木长出新枝绿叶,写出小鹿可爱姿态的拟人句,原木像舰队在前进的比喻句……学生在感悟出小兴安岭春天生机勃勃的自然美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后,再用自豪的语气去诵读。夏、秋、冬三部分内容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去感悟。

3.迁移表达

迁移表达就是让学生运用在课文中感悟到的表达方法、写作方法进行一些口语和书面写作方面的训练,使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多媒体培训感悟篇7

一、再现课文情境,培养学生语感

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现代多媒体技术可通过多种媒体,如文字、图像、声音、数据、动画和视频等对信息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处理和交互化处理,使语文课堂由单一的耳闻为主的接受方式变为以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协作,大大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单靠传统的教学手段完成语感训练这一颇为艰巨的任务,尚有一定的局限。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整体优化语文学科的电化教学过程,以多媒体组合教学来达到语感训练的目标,则是一种高效的手段。我在日常教学中,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如配乐朗诵、录音示范朗读、配乐讲解、吟诵等;有时采用以语感训练为主线的电教(或多媒体)基本课型,诸如听读欣赏课、速读速听课、艺术表演课、渗透训练课、综合训练课等。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以黑板+粉笔为主要工具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变得声像同举、图文并茂、动静成趣,直观而又生动,可再现情境,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注重课堂气氛

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浓,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这一阶段年龄特点,投其所好,让他们在学习中享受乐趣。有了乐趣,学习就有了动力。但传统的语文课堂往往忽视了孩子们的天性和爱好,只是以单纯的传授让学生接受知识,久而久之,扼杀了孩子们的童真、童趣。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能够帮助学生找到童趣,获得快乐的人。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呈现的方式,挖掘教材中的内涵,以激起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

三、整体感悟法

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全局,促成原始感悟。语文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确了解文章是谁写的,什么时间写的,在哪里写的,为什么写,写的是什么内容,用什么方式写的,写得怎样等一系列关乎课文全局性的问题。在熟悉文本内容之后,就会产生一种最初的感觉,这种感觉叫原始感悟。是学生在毫无功利目的的情况下,和文章的思想碰撞、情感交流以及对文章的价值判断。这种原始感悟会给学生带来一种阅读的乐趣。教师应十分重视和尊重学生的原始感悟。为了促成这种原始感悟,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启发学生形成和捕捉自己原始感悟的问题,如:你是否同意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这篇文章让你感触最深的地方是什么?读过文章后,你最大的收获和最大的疑惑是什么?文章和你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有什么联系?文章与你了解的社会现实、所体验过的生活情况有什么异同……其次,让学生从原始感悟发展到整体评说。感悟不能仅仅停留在阅读的最初感觉上,因为这种最初感还带有相当的直觉性、表层性和不确定性。如果说,形成初感时,要求读者热情地、全身心地投入,尽力消除与作者之间的距离,以便充分追寻和把握文章的内容和形式。那么,在评说阶段,读者就应当尽力从文章中退步抽身,与读物拉开适当的距离,以冷静的头脑去思考和概括读物的内容、意义和表达形式,形成自己对读物的独特见解和体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仅应当重视学生的原始初感,更应当重视学生对读物的整体评说。

四、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

难易适度的问题能充分调动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并使学生充分享受答问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算难易适度呢?大多数学生能回答上来为宜。所以,教师要深钻教材,熟悉本篇课文的教学目的,了解教材重点、难点,结合课后思考、练习中的问题,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五、巧用媒体,开展活动,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

如果能把学习内容寓于游戏、竞争之中,就能帮助学生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活动的激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计算机具有玩游戏的这一特点,让学生在游戏中开发智力。如为了调动学生积累词句的积极性,我让学生自己在电脑上操作,开展成语接龙、漫游古诗乐园、好词句大比拼、做好医生等比赛,学生通过一次次的语文活动,逐渐养成自觉积累词汇的习惯。又如,我通过播放电视散文,投影课外读物,或把学生写的优秀作文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进行优秀作文会,这样学生的阅读和作文的兴趣大大提高了,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多媒体培训感悟篇8

在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是被动参与,大都缺乏学习兴趣,师生之间也缺乏交流。而多媒体运用到语文学科后,这一状况得到了很大改观。这是因为多媒体以其极强的表现力,能将表现对象放大、缩小、连续、定格等,从而将其充分展示在学生面前,自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下面,笔者以《小石潭记》一文为例加以说明。具体教学过程是:笔者先让学生欣赏多幅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以小石潭为背景的美景图片;再让学生用语言描述自己喜欢上述图片的原因,说说他们对所见景物的感受;最后再结合音乐、动画等进行文章的学习。其结果是,学生既清楚地感知了小石潭周围的景致美,又真正体悟到了文字的韵味美,更为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奠定了基础。实践证明,这样一堂枯燥无味的说教课正是因为利用多媒体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才能使学生产生愉悦感,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强调抽象思维而忽视了形象思维。如何才能使学生爱上语文课,并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产生兴趣呢?如何才能使学生意会到语言文字的“味道”呢?如何才能最终提高他们驾御语言的能力,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的体会是:对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在直觉和整体上的把握,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因素。从实践角度看,语感的训练除了要以形象思维理论为依据外,更要以多媒体等手段为引导,通过不断训练,方可得到提高。形象思维是一种以表象为材料而展开的思维,它具有形象性、整体性、直觉性和富有情绪色彩等特点。而语文的阅读教学正是要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为把作者的语言转化为活脱脱的生活、人物,在头脑中树立起来,产生语言的形象感,使学生最终真正理解文学形象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采用以多媒体为主要手段的语感训练就是一个较好的选择。例如,在教学八年级语文下册《雷电颂》一文时,笔者首先从网上找到一个生活中的演讲视频让学生观看,接着让某位学生模仿屈原朗读课文,此时其他学生听得特别投入,朗读结束时掌声不断,学生与作者在心灵上产生了共鸣,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运用多媒体有利于创设学习情境

多媒体培训感悟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美育教育;研究

奥古斯特•罗丹曾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可见观察美、鉴赏美对于人类情怀感受具有重要指引的意义。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教育,培养小学生挖掘语言魅力、感受语言内在美、感悟语境意蕴美,从而运用于生活中甚至之后行业领域中,是小学教师的教学核心内容。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教育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需要后天的学习及生活中感悟而来,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是需要在平时的潜移默化中慢慢培养出对美的感受力。也因此小学教师要结合新课程新理念,去引导学生从课文插图及语言文字中享受语言的魅力。

(二)培养学生鉴赏品味

只有学生对语文教学具有审美意识才能进一步提升鉴赏品味。小学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升学生对鉴赏品味好坏的准确能力,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教育的重心。鉴赏品味的提升离不开读。因此小学教师要营造阅读的情景意境,帮助学生投入到课文中与作者情感达到共鸣。

(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具有对美的感知及鉴赏后,需要对美进一步的思考及创造,是美的进一步情感升华。学生要通过自身对审美的感悟来渗透到各个区域中去应用实践,提升艺术美为社会美、甚至自然美的境界。将自身对美的追求提升到大众美的渗透,将美的魅力广泛共鸣是美育的最高境界。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教学的开展方式

美育教育的培养过程需要循序渐进。要想使小学生对语文教学的美感能力提升,就需要做好平日的情感体验工作。小学教师可以通过读、说、听、写方面重点入手,引导学生在课文教学中认识美、挖掘美、欣赏美、创造美。

(一)美育教育方法——读,建立美的感知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通过朗读、诵读来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及内涵。学生在语言文字上的捕捉领悟能力、对意象文字的敏锐感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美的感知程度。因此小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粗读、精读、品读的阅读方法,感受课文语文的形式美、韵律美、辞藻美,引导他们通过阅读感受意境,领悟作者字里行间的胸怀。语文教学中通常优美的文字,精美的插图都可以帮助小学生建立初步的美观意识。教师要学会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培养小学生对美的感悟认知能力。

(二)美育教育方法——说,表达美的感悟

小学生阶段正是性格养成的基础阶段。由于小学生比较爱玩、活泼、好动,对事物注意力坚持度不高,因此教师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去表达。开始时可以是童谣、儿歌形式,而后可以通过播放生动画面来调动课堂气氛。由较低的审美展示到较高审美展示过渡性开展,引导学生慢慢去表达对于所展示美的感悟想法。在共同交流挖掘美、分享对美的感悟观点、获得他人共鸣感受的同时,口语的表达训练可从侧面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三)美育教育方法——听,提升审美品位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来呈现文章意境情景培养学生对课文的审美能力。如通过mV视频、声音的旁白、mV人物、动作表情等视觉、听觉感官刺激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加深对文章文字审美的进一步领悟,帮助他们学会将抽象文字想象成形象画面情景,培养他们的思维拓展、创新能力。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是良好的语文教学手段,也是常用的一种美育教育方式。它既可以调动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呈现引导学生尽快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感受课文的意境美;对课文的再次阅读,感受课文的辞藻美。通过听的美育开展途径帮助学生提升对品味的鉴赏水平,建立审美事物美丑的正确价值观。

(四)美育教育方法—写,创造美的升华

若要全面提升对语文教学的美育能力还需要具备将美感转化为语言表述的应用能力。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加强这一方面的训练。教师起初可以设置一些写作难度低的主题,教师可就主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简述一段文字,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比如主题是花朵,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对植物的具体形状、气味、颜色来展开对美的感悟,将此种感悟通过一些优美的辞藻表达,提升他人的审美情趣,使自己文章与他人情感达到共鸣。不同的口语、听读训练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感悟程度。学生的写作水平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学生对审美的心理历程。“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应该给学生多多提供课外活动的机会、既可以使学生在观察及领悟中更多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又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陶冶情操,使学生将感悟灵活运用生活中,将美提升到深刻层次为将来升学教学文化积淀基础。

三、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教学,通过美育将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进一步提升,促进学生的健康身心发展,是美育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有效地结合美育教育及小学语文教学,通过读、说、听、写方面提升小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感悟能力,是小学教师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

作者:沈洁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二中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安翠霞.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浅析[J].教学研究,2015(3).

多媒体培训感悟篇10

该模式的整个行程以“读”贯穿始终,把握好“读”的指导,是此模式成功运行之所在。通过近几年的课堂实践,我觉得在“读”的方面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一、把握好读的层次性

读的训练要讲究层次性和梯度。从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到逐步脱离拼音正确地读,再到连词成句读得通顺、流利,最后做到有感情地读,每个年级的训练重点是不同的。在进行读文指导时,就应根据学生年龄实际和年级要求逐步训练。如:在进行一年级教学时,对读的训练只讲究让学生把字音读正确,到了二、三年级,则提出把语句读通顺流利,慢慢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这样训练,学生不觉得难,很容易达到读书的标准,使孩子们的读书兴趣会越来越浓,有利于后面的进一步高标准的训练。

二、让学生实实在在读书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改变课堂没有读书声的局面,让学生实实在在读书,使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1、保证读书时间

在语文教学中,不让学生读好课文就实施教学,往往会出现许多令老师心烦的尴尬情况,如让学生读书,不是咬音不准,吐字不清,就是音量不大,如蚊虫嗡嗡,不是读得不连贯,语不成句,就是读无表情;请学生回答问题,因为读得少思得浅,又无所疑,对课文无任何感触,因而一问三不知;让学生发表一些见解吧,因为课文没有读好,理解不深,说的也只能是问题表面的一点皮毛。这就是没好好读书,没有充足时间读书得的恶果,所以,只有让学生读充分了,才会使教与学协调,使学生积极、快乐地学习。

见于上述原因,在实施“读文感悟”教学模式时,更要给足读书时间,这样学生才有疑可生、有文可悟。学生们在充足的时间内潜心读书,从容思考,定能读懂文章,有一些自己读中悟到的见解,然后教师再实施“教”的过程,只需很短时间重、难点便迎刃而解。如教学《手术台就是阵地》时,虽然学生读了一两遍后便有少数学生提出疑问,发表看法,但我并不急于教学,而是让学生再次用心读书,直到大部分学生都有了自己的见解,再指导学生交流质疑。这节课只讲了十分钟,其余时间均为不同层次的读书时间,学生们便轻松地体会到了白求恩临危不惧,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可见课堂上毫不吝啬地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同样是读课文,一次次形式都不一样,学生就在读中悟理,读中悟情。

2、明确读书要求

弄清读书要求后再潜心读书,是语文教学成功之所在。读书应有一定条理性,教学时要依据学生自身的能力,结合课文内容,提出明确的读书要求,使学生对文章层层深入、步步理解、慢慢感悟。如:在学生初读时,要提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文章大概内容等要求;在初步感知后,让学生再读文章时就让学生边读边想,看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质疑后的读就要带着问题来读书,边读边想边画边议;在对文章有所感悟后再读书,就应该把自己的感受用朗读表现出来。由于每次读的要求不同,学生有新鲜感,学习的兴趣也浓,更能自觉地投入到这样的训练中来,这样读好读懂课文就成为很容易的事了。

3、合理运用多种方法读书

“读”的方式很多,有默读、自由读、分角色朗读、诵读,还有赛读、浏览等。不同的读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对完成学生目标有很大帮助。如在初读时,让学生自由读是最好不过的了,这时的学生对课文只是一个初步认知时段,而每个人的读书程度有所差异,让他们自由读有利于读通文章。在精读感悟时,默读则是最好选择,现代教育心理学表明,默读主要是视觉与思维相结合的一种理解活动,有利于思考问题,潜心会文;当然设计朗读的形式也要为全体学生服务,而不是几个朗诵家的表演,可根据文本的特点,还可采用分角色朗读,如《白杨》一文中两个孩子看着车窗外的白杨时的对话;《坐进观天》一课,故事性强,又新奇有趣可尝试表演读;《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文章包含深情,需要强烈的渲染气氛,可使用全班齐读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当学生对文本的朗读达到一定的水平时,可比赛读、挑战读……

不同的读书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能使整个课堂气氛愉悦、宽松,使学生有更多、更好的方式揣摩语言,体会蕴含,这样才真正使“读”落到实处。

三、借助多媒体促读

多媒体借助现代化的声光手段,动画技巧,音响效果来表现教材内容,使教材形象具体、生动有趣,(多媒体以它五彩缤纷的生动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旁白,悦耳动听的音乐,为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教学时合理运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接受信息,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丰富学生的表象,激发他们读书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到读书活动中。

并且在读书感悟时,恰当使用多媒体,将原来枯燥不易理解,不易感悟的语言文字形象化,让学生入情入境,感悟语言文字,提高读书效率。如:我在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我播放配有优美音乐的录像,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想象。然后问学生:“此时此刻,漫步这般景象之中,有何感受?”学生议论纷纷,情绪受到了感染,我再引导学生读诗,学生个个兴趣盎然,读的有滋有味,这种诗画对照的方式,为学生的朗读创设了环境,也让学生在诗的意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四、尊重学生个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