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动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34:52

金融行动方案篇1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四中全会及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全国、省、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推进会部署要求,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为龙头,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动力,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紧盯金融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乱点乱象,主动作为、多措并举,精准打击、标本兼治,坚决深挖打击非法集资犯罪活动,遏制案件多发势头,有效治理金融乱点乱象,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目标任务

围绕金融领域8类打击重点,深入核查排查,着力构建覆盖乡、村和各相关职能部门的责任体系,通过开展集中打击整治非法集资专项行动,实现如下目标:

(一)深入排查摸清非法集资违法犯罪活动情况,全面掌握问题线索,做到“大起底”。

(二)集中受理、核查非法集资违法犯罪问题线索,做到线索核查“大清零”。

(三)集中破获一批非法集资违法犯罪案件,抓获一批违法犯罪分子,攻破一批积案隐案等“难啃之案”,摧毁一批操纵实施此类违法犯罪的犯罪团伙和黑恶势力,查处一批从事非法集资的“地下钱庄”、小额贷款公司、金融中介机构,查缴一批涉案资产,集中审理一批案件,遏制案件多发势头。

(四)查处一批涉及非法集资违法犯罪的虚假广告、宣传等案件,端掉一批虚假宣传品制作窝点,查处一批为非法集资等犯罪做广告的网站、媒体,取缔一批存在诈骗、“套路贷”等违法犯罪问题的网站、平台和app等软件。

(五)集中发现整治金融监管领域的短板弱项和乱点乱象,堵塞一批监管漏洞,结合实际和部门职责,探索制定出台一批制度机制。

(六)查处公职人员组织实施非法集资诈骗类违法犯罪、充当“保护伞”,以及行业监管部门不作为、乱作为等失职失责行为

(七)全面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曝光典型案例,掀起一轮防范打击非法集资犯罪的宣传舆论高潮。

三、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非法集资打击整治专项工作的领导,特成立县集中打击整治非法集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

成员:县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县纪委监委、县委组织部、县委网信办等相关职能部门。县集中打击整治非法集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金融办,办公室主任由何国亮、张志尚兼任,办公室负责此次集中打击整治非法集资专项工作的组织、协调和信息总结上报等工作。

四、时间安排及步骤

按照市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领导小组安排,本次集中打击整治非法集资专项行动从2020年2月1日至6月30日,共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2月1日至10日)。按照市处非办通知要求,制定并上报专项行动方案,明确职责分工和落实措施。

(二)排查阶段(2月11日至3月20日)。县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相关职能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要组织力量,采取公布举报电话、走访调查、实地核查等方式,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人群进行深入排查,发现线索,收集证据。

(三)整治阶段(3月21日至5月31日)。区分违规经营、

违法犯罪与改革创新等不同性质问题,对排查出的风险线索予以分类处置。对一般违规行为,及时移送相关行政部门进行查处;相关部门要根据案件情节轻重,采取约谈警示、责令整改,督促其规范经营,妥善化解风险。对涉嫌犯罪的线索,及时移交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影响恶劣,严重侵害投资人财产的典型案件,重点突破,严厉打击,有力震慑非法集资金融违法犯罪活动,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经济效果的统一。公安、金融办、人行县支行、网信、发改、工信、市场监管、农业农村、民政、教育、金融保险等部门和行业,要围绕非法集资违法犯罪,认真排查监管漏洞,切实加强金融领域、通信和互联网领域的监管,采取有效措施整顿银行卡、电话卡办理、app、网站设立、二维码推送、推销非法金融产品,以及为不法分子等进行虚假宣传等问题。

(四)汇总上报阶段(6月1日至30日)。县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各乡镇人民政府认真总结专项行动情况,分析本行业、本乡镇非法集资金融活动形势,制定下一步长效推进防范打击非法集资工作措施,并于6月20日前将材料报县集中打击整治非法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五、工作措施

(一)强化分工协作,深入线索摸排。要把打击整治非法集资工作作为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采取“自下而下、逐级上报,系统自查、条块结合”的方式,建立健全相应工作体制机制,深入开展打击整治非法集资线索排查活动。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进行全面排查梳理,深挖隐藏在幕后的非法集资线索。各乡镇和成员单位要结合工作职责和日常监管,组织开展排查涉嫌非法集资线索。对于在日常监管中发现的非法集资线索,及时向县金融办、当地公安机关和扫黑办通报,并积极协助公安机关依法查处,最大限度挤压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滋生空间。

(二)加大宣传造势,营造高压氛围。结合“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月”、防范打击非法集资常态化宣传等,加大金融领域防范打击非法集资宣传教育力度。围绕民间投融资类中介机构、网络借贷平台、房地产、农民合作社、私募基金、股权众筹、民办教育、医疗、养老等案件高发重点领城,加强政策宣传;围绕以虚拟任务、虚拟货币、消费返利,以及以“一带一路”“军民融合”“物联网”“区块链”等热点概念进行炒作的集资行为,加强风险提示;围绕非法集资的常见手段,使群众树立正确理财观念,着力宣传“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帮助广大群众提升对非法集资风险的防范意识。同时,要坚持集中宣传和常态宣传相结合、线上宣传和线下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在金融机构经营场所等公共区域通过电子显示屏、宣传单等方式宣传扫黑除恶、防范打击非法集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要求;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各类宣传媒体、载体,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宣传活动,强化警示教育,注重正面引导,形成金融领域打击整治非法集资高压态势,营造金融健康发展浓厚氛围。

(三)集中调查核查,加强案件侦办。围绕线索“清零”目标,对专项斗争以来及新掌握的涉及三类犯罪的群众举报、报警案件等深入分析研判,明确核查责任,组织力量集中开展调查核查,确保在规定的时限内核查完结。对涉嫌违法犯罪的群众报案、举报线索等,公安机关要认真受理,积极协同有关方面,组织精干力量迅速开展侦控调查,对在侦案件特别是积案陈案强力攻坚,力求破获一批案件。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内部排查工作,排查掌握公职人员、党员组织实施非法集资违法犯罪或充当“保护伞”、推销非法金融产品等问题,以及履行监管责任不力的失职失责行为,对涉嫌违法违纪的人员移交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处理。

(四)强化属地管理,做好维稳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严格落实稳控责任制,确保将矛盾化解到家庭、社区(村)、乡镇(街道)。积极做好政策解释,引导集资群众理性表达诉求。对金额较大、涉及人数多、社会影响大的案件,提前做好维稳预案。对在活动中伴有违法行为的,加强法制教育和批评劝导,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对采取极端方式闹访、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严肃处理。对借机制造事端、恶意煽动集资群众闹事的,依法予以严厉打击。

六、工作要求

(一)提升政治站位,强化组织领导。各乡镇、各单位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市、县的决策部署上来,加强学习领会,学懂弄通防范打击非法集资相关政策,筑牢“四个意识”,践行“两个维护”,增强思想自觉和政治自觉。要充分认识当前全县非法集资犯罪的严重危害性,深刻认识开展打击整治非法集资专项斗争的重要意义,充分动员各部门积极参与,推动专项行动深入开展、取得实效。

金融行动方案篇2

关键词:案例教学;金融法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规范金融关系的金融法也在我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日益凸显其重要作用。到目前为止,金融法律规范在数量上已有一定规模,许多专家纷纷加入探究金融法的行列之中,并促使其相关理论的形成及确立。金融法作为一门学科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法学院加入本科教学及硕士教学的课程之中。我国金融法研究起步比较晚,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金融业的国际化背景下,金融法理论研究对于金融发展的现实更缺乏及时有效的回应。囿于国内相对滞后的金融法研究现状,如何进行高质量的金融法教学,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授课方法的改善都需要进行探究与讨论。案例教学法于20世纪20年代初发端于美国哈佛大学,其借助于老师的精细规划及引导,以课堂教学目标及内容所需为依据,经过模仿或者再现实际情况存在的某个场景,通过具有典型性的例子,让学生亲身融入场景之中,通过角色换位,对案例进行深刻剖析,再进行交流并深入研究来完成学习的过程,从而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特点在于学习过程由演绎转变为归纳,通过老师对学生的指引,对不同形式的案例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究并最终解决,增强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应对能力,并有利于其解析能力和创新水平的提升。

二、金融法教学引入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1.金融法律制度不断发展需要教学模式的更新

2008年缘起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各国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同时也开始积极反思,大部分受影响国家开始调整和改进既存的金融律法体系。当代信息技术以因特网为主导实现了飞速发展,尤其出现的移动付款、云统计、社交联网及搜索引擎等,极大程度地影响了金融形式,使得现有的金融立法和金融法研究严重滞后于金融实践的发展。[1]金融法学是法学与金融学的交叉学科,金融法调整对象是金融关系,主要包括金融交易关系、金融监管关系和金融调控关系。无论何种金融关系,其参与者都需要按照一定的准则进行金融活动,这些金融活动准则都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专业性,是金融法法律规则的重要来源,部分金融活动准则经过法定程序后直接成为金融法法律法规。金融法学具有综合性,要想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学生必须熟悉各部门法基本理论,此外还需要学习一定的金融基础知识,对新出现的金融现象保持关注和了解。传统的金融法教学注重现有书本知识和法律法规的讲解,对于法学学生缺乏金融实践和金融知识的现实,在内容设计上,教师往往设计一定的课时补充和金融法教学相关的金融知识,在极其有限的课时里,对于相关金融知识的讲授只能浅略涉及,一个学期的课程学生往往看不懂金融操作的相关流程,尤其金融创新日新月异,学生如不及时掌握可能会妨碍以此为调整对象的金融法的学习,甚至产生畏难情绪,这使得本来应用性很强的金融法课程反而不如其他课程实用。在授课方法层面,金融法教学一般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从课程内容规划到课程的讲解,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仅仅处在被动接纳知识的地位,很难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学生只是知识灌输的对象,而且主要体现为一种单向的纯理论灌输型的方法,总体教学进程都是以老师讲解书本内容及各项律法条目为核心展开,造成了沉闷单调的课堂氛围,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即使教师在既定课时内完成了讲授教材内容的任务,并且学生也按照教师教学的主次熟记重点并把握了相关知识点,却难以实现融会贯通,导致学生金融知识和法律知识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不知如何把所学金融法知识运用在金融实践中,使学生无法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实际使用能力更无从谈起,培养学生法学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目的也难以达到。[2]所以,对金融法教育在形式上、思想上、技术上、理论上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引进新的教学模式———金融法学案例教学方式,是当代社会中金融实现革新及健全金融律法体制,保持金融法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金融法的案例来源于金融实践,金融机构的工作流程和金融交易的运作过程都会在案例中有所体现。学生要进行有效的案例学习,首先必须对金融机构的工作流程及金融活动的各个程序有所把握,唯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清晰梳理错综复杂的金融活动中的法律关系。通过对案例进行探讨或者辩论,学生能对运用到实际中的金融法法律法规有更多了解,同时搭起金融法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很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金融法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这种案例教学方式,可以促成学生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并自主学习,发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把握金融关系的未来演变和发展规律,运用金融法学原理与法律法规解决现实问题。

2.金融法学实施案例教学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案例教学方式要求授课教师在知识把握和课堂教学水平上都要有所提高,因此赋予了老师更多职责。案例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发生转变,不再只处于授课地位,更多的是要承担起指导、参与、引发的责任。首先,丰厚坚实的专业基础必不可少。老师要主动及时地了解金融法范畴的最新成就,正确理解金融法实现革新的总趋势,还要拥有博深的系统学识,同时多次参与过实践活动,不仅知如何学,还要如何用,让书本内容和实际情况得以完美结合;要时刻把眼光放在社会实际上,积极从实际情况中挖掘问题,并加之以研讨与剖析,最终实现解决的目的。其次,老师在表达及沟通上要有一定实力和技巧。要区别于以前知识单向传输的方式,增加互动性,实现知识的双向输送,使教学和学生学习不再分割开来,通过良好的表达和沟通,使学生在学习技巧、社会技能及创新能力等各方面都能有所进步。再者,老师必须具备较好的教学组织技巧和极强的驾御课堂的能力。高明的教师会先给一个有意义的剖析结构,案例具体的问题和解答并不是授课重点,更重要的是对实际情况所隐含的信息和概念进行剖析,最终完成从典型到普通。案例教学的重点不在能否得到准确结果,更多关注的是思考与推论的过程。[3]老师必须调动更多加入到辩论之中,给学生以启迪和开导,使之独立完成案例理论的升华,给学生于探讨及钻研中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以激励,从而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剖析并掌握案例中所包含的信息,最终寻求到解开问题的方法所在。

三、金融法学教学引入案例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案例教学模式是一种双向的教学形式。金融法学教学引入案例教学模式,通过典型生动的案例来阐述抽象的法律条文,能启迪学生思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从另一个意义上讲,金融法案例授课方法是用时最少、耗费成本最低的“社会实践”,它实现了用最低的耗用收获最大的效果。实施金融法学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扩充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的同时,还要重新确立金融法学教学的内容,设定教学目标的层次。不仅要精选案例、分析案例和制作案例课件,还要精心组织课堂讨论、认真进行总结评论。

1.金融法学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教学目标层次的设定

金融法学教学一般包括金融法总论及分论两种,既有教材在编制内容时大多采用“从抽象到具体”这一基础方式。而案例授课方法的实行是以学生的知识需求和认知规律为前提,采用从具体到抽象的方式,于课堂中及时适当地对学科内容的次序进行调节,根据案例的选择,先从分论着手,经过分析和归纳,逐渐过渡到金融法基本原理。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组织者及指导者的角色,要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利用互动、指引、启迪、沟通对话等方法,极大程度地调动老师及学生双方的自主意识。由此,案例教学模式下的金融法教学目的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基础层次,主要涵括了金融法的基础定义、基础规则、立法体制、金融法规内部的条理关系;第二是应用层次,利用案例教学方式,可指引学生如何对信息进行分析,并从中挖掘出问题,达到在解决问题时能更准确地利用既有的法律规则的目的;第三是理性层次,在对成体系的金融案例进行剖析后,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水平得以提高,同时完美体现出金融法教学的现实意义和应用意义。而且,学生可以对金融法学科的基础理论及基础内容有完整全面的理解和把握,达到学生在遇到某些与金融相关的现象时能通过法律思维进行理性的思考,把握金融法如何适用于金融实践。[4]

2.金融法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

金融法学案例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它关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与沟通,注重对典型问题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剖析和研讨,同时更注重学生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并把握金融法学中的基础规律与法律法规。案例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首要是案例的选择应尽可能选择实践中的最新案例,案例应具有典型性和可探讨性,能启发学生思考和探讨。案例选择不能过难,也不能过于简单,要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及实际水平为前提。法学课程的授课对象与金融课程的有所差异,案例所涉及的金融交易如果专业性太强,学生往往很难以理解,案例教学效果反而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案例可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了解背景知识,尤其对于可能涉及到金融专业知识的案例,给学生知识储备的时间。案例教学可以为学生创造出与现实比较接近的法律氛围,学生能在和案例所涉及到的实际问题中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达到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充分有效不偏离教学内容陈述和讨论,教师应做好充分的教学设计,包括组织学生在研讨过程中,正确指导学生的研讨行为、对研讨时间的准确掌握,研讨过程中如何应对学生表达的看法和问题;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对于存在的问题,哪些需要有组织学生进行研讨的必要,而哪些必须利用启迪的手段诱导学生进行深入琢磨等,都必须提前规划好。所以,案例教学成效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组织与规划。案例教学模式下的课堂中,和传统教学模式不同,老师只是担任引导者的角色,由学生自己发言,对选定案例中各种因素进行剖析,辨别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和内在因素,判断适用的法律法规,考虑相互影响制约的条件。在课堂讨论后,老师应该对讨论内容进行总结,对讨论案例进行讲解和评论。归纳讨论案例中所应用的知识,增加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对学生对案例的认识、思路以及解决问题方法进行综合评述。通过归纳总结和评述,教育学生逐渐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通过采用合适的、具有代表性的金融法案例进行现场教学,能够对与之有关的理论知识进行形象的解释,学习者面对的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法律条文,而是形象有趣的法律知识。案例教学法可以从多方面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思考,而且在对书本上基础原理和法律法规的实际应用中,加大了对相关原理和法律法规的认识,这样不止使学生对理论知识和法律法规的条文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更加深刻的认识,更能培养学生发现、剖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从而使教学实际效果更加突出。[5]

3.案例教学模式与金融法知识体系的架构

兴起于英美法系语境下的案例教学方式,主要是以个案为基础,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更看重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我国的法律教育更侧重于对法律法规条文的释义。注重知识的体系性和全面性。虽然案例教学法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法学教育,但需要指出的是,两大法系在传统法律文化、法律思维、法学理念等很多方面不同,在引入案例教学模式的同时面临如何与我国的法学教育进行融合的问题。[6]金融法案例教学中具体分析某一案件时,可以结合案例渐渐把理论知识引出,可以以学生以前学过和掌握的知识为切入点,渐渐向较大难度的知识点迈进,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将新的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相互联系,促使学生通过案例在理论知识的各个层次间循序而进,从而达至贯通的效果。在分析案件所适用的主要法律法规时,应最大限度地向学生讲解相关的系统的法律法规,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并进一步提高法律适用的逻辑思维。

四、结语

金融创新和金融法律制度的发展,对我国的金融法教学提出了挑战。在当前的金融法教学中存在理论和实践不能有效结合、学生学习兴趣缺乏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实现金融法教学效果的实质性提升。金融法学案例教学极富创造性,通过生动的案例,在教学过程中能极大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培育学习者的创新、求知、创新精神,促使学习者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拔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将理论学习转变为专业能力。案例教学的引入涉及到很多方面,需要教育工作者在金融法知识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形式等方面进行不断创新,同时不断提升教师个人素质及能力水平。

注释:

[1]杨东.互联网金融推动金融法体系变革[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1-22.

[2][3]施扬.论案例教学在金融法教学中的必要性[J].价值工程,2013,(26).

[4]杨悦.金融法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研究[J].世纪桥,2008,(1).

[5]张志军,张肃.金融法课程案例教学改革[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3).

金融行动方案篇3

关键词:数字金融档案问题档案管理系统电子文件

数字金融档案建设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金融档案工作现代化管理水平,对金融档案管理中的生的新问题、新理论与新原则重新思考,确立金融档案管理与服务在互联网中的基本架构与基本模式,实现金融档案为社会服务的功用。

近年来,各级金融部门对档案工作都比较重视,在人、财、物上予以重点倾斜,并且注重从上至下的金融档案管理考核与升级,使得档案管理工作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是,随着以办公自动化、金融信息化为核心的新一轮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金融部门的档案管理工作已明显滞后于金融工作的要求,强化数字金融档案建设已成为数字金融过程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金融档案信息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是政策性。国家颁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金融法规、金融政策等文件,有很强的行业指导和法律制约作用。以制定国家利率政策来说,我们可以从数字金融档案信息中,通过分析了解国家利率政策变化情况,预测金融发展的方向,掌握和调控整个社会的内在消费、经济产业结构和社会市场供求,进而发挥金融信息对社会经济和经济社会的宏观调控作用,因此,数字金融建设的重要性日趋彰显。

现就数字金融档案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作一些探讨。

1数字金融档案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1.1数字金融档案管理方法滞后。一是金融电子档案文件凭证作用缺失。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金融部门已全面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工作中形成的电子文件也已经开始作为正式文件使用,长久以来使用的纸质和拷贝的文件只是作为工作中的辅文件。但是,各部门在开展金融工作中形成的各类文书并未加盖电子印章,电子文件的凭证作用受到置质疑,致使很多重要的文书依然只能以纸质而不能以电子文件形式进行传递并保存。二是草稿电子文件管理失当。金融部门已基本应用办公自动化软件进行起草、处理公文,经过有关领导审阅和反复修改后,传送的文件基本上是最后的正式文件,也就是说的定稿。原始的草稿文件大部分被修改后的电子文件覆盖,历次修改稿并未纳入档案管理范畴,而归档文件都是领导签发的正式文稿,使得一些具有许多重要修改过程信息的草稿电子文件被随意删除。

1.2缺失数字档案建设理念。金融机关信息化建设意识较强,近年来投入大量精力开发各类金融管理软件,但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却相对较少。尤其在数字金融建设发展规划时的制定时,未将数字档案管理纳入规划中。使得金融档案管理无法真正介入数字金融全面规划和系统建设中,从而造成数字金融档案管理在制度上、管理模式上、服务理念上的盲目、无序和滞后。

1.3数字金融档案管理安全性差。一是在采用办公自动化系统时没有考虑到电子文件的归档,或者有的尽管考虑到了,但设计也不全面,立卷归档时非常的不方便。或者只是简单的生成电子文件,也就是说只设计了逻辑归档功能,无法进行传输对接。只能把相关的文件目录移交到档案部门使用的服务器上,而没有进行相关的备份或者下载到可脱机保存的一些载体上,从而导致产生的电子文件有丢失的可能。二是档案管理软件与金融软件无法对接,档案管理部门难以建立完整的金融电子档案。而现行的金融管理系统时刻面临全省甚至全国范围内的重新整合,新系统所处的开发平台与老系统肯定不一致,在整合时,一旦出现新、老系统难以对接的问题,数据传输就极有可能受阻,经过多年努力逐步完善的金融信息数据极有可能混乱或丢失,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

2数字金融档案建设的建议和措施

数字金融档案建设是金融事业发展的一次重大变革。作为重视信息化建设的金融部门,更应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进一步加大对数字档案建设的投入,加强与档案业务指导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充分考虑金融部门档案管理的需求,共同研究、提高数字金融档案建设水平。

2.1建立与数字金融相配套的金融档案管理系统。我们应要意识到金融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选择与开发的重要性,将金融档案管理系统与金融管理系统相衔接,做好模块的设计、档案的分层管理、循序渐进,对传统的档案收集、整理流程、方式方法进行重新构建,完成软件管理适应数字金融管理的全面性、系统性、兼容性、规范化的档案管理要求。加快建立金融系统数字档案管理的步伐,严格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金融管理法》的要求,制定完善的数字金融档案管理的办法,在金融系统内部建立专业的金融档案管理队伍,对数字金融档案进行专门的管理、专业的维护和便利的提供利用,充分发挥数字金融档案的作用,为金融管理和领导决策提供优质服务。

2.2加强金融档案数据库的海量建设。金融部门应按照国家有关文件材料归档规定,在管理制度建设上,在技术设计上充分做好兼顾,确保金融档案数字建设的的安全,确保金融档案数据库建设的的安全。一是建立完整准确的原始数据库。这就要严格把握好金融档案数据来源的准确性,保证数字金融档案数据与纸质材料的内容相一致,这是数字金融系统建设先决条件。其次,文件归档要严格实行“两套制”进行,即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同时保存。基层金融部门的重要信息数据,在草拟、修正、审批和汇审、甚至签发、分发、归档的每一个部分,都是金融管理的一部分,具有很高的保存价值,是档案原始记录的唯一依据。此外,要做到金融档案数据库的安全万无一失。

2.3建立数字金融档案管理中心。建立数字金融档案管理中心,对整个系统的各类业务档案实行统一的领导和管理、采用分类存放与集中保管相结合的充分发挥综合利用的方法,从而做到管理严格、检索快捷、查询顺利、利用方便、效率彰显。数字金融档案管理中心坚持统一领导,纳入机要保密重点部位。合理配置人员。金融档案的特点之一,是专业性较强,因此档案人员的配备还需要一定金融专业水平的人员,业务上必须接受档案中心的业务技术指导,形成统一领导下的松散组织,做到散而不乱,散中有序,以形成数字金融档案工作各自独立又集中统一,能自成一体又能自我完善的高效的数字金融档案管理机制。

2.4建立高素质数字金融档案执法网络队伍。建立高素质数字金融档案执法网络队伍,是做好数字金融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数字金融档案执法人员与其它档案工作人员一样,要有旺盛的精力、满腔的工作热情,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热爱自己的事业,要爱岗敬业,不为自己所从事平凡工作而后悔。同时,要培养数字金融档案工作者的较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文化修养。此外,数字金融档案工作者还要努力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其他相关的法制法规。本着事实清楚,程序合理的原则,认真做好规范档案工作行为,不但要做到知法、懂法、更要做到守法和用法,严格依法行政,大力开展依法监督的力度,增强档案法规的可操作性。因此,立足于强基固本,建立高素质数字金融档案执法网络队伍。

2.5建立数字金融档案备份建设常态化考核制度。数字金融档案备份是将电子档案数据以载体的物理形式进行的。备份时必须做到所备份的档案材料数据具有与原件的一致性。应详细记载档案所形成和处理的原始记录、凭证记录的元素。在数字化过程中要同时开展备份工作,这样才能保证金融档案资源的安全性,以及充分发挥资源的整合功能。要将数字金融档案备份建设常态化进行全面的宣传,要将在工作中形成的档案材料随办随归的同时立即进行备份的工作工作方法作为考核制度。

2.6发挥数字金融档案服务功能作用。定期利用金融档案举办展览活动,提高数字金融档案服务功能作用。档案展览是资政育人最好方法、是宣传数字金融的重要手段,是数字金融档案的宣传展示,是金融历史轨迹的再现,是档案功能发挥的集中体现。金融部门应定期举办金融工作档案展览活动,并将其作为常规性工作任务。以地区为单位,每3-5年整合一次档案资源,举办一次金融档案展览,向社会宣传金融管理工作的成果。通过举办展览,让社会了解金融档案,认识金融档案,以进一步提升金融档案工作的地位,扩大金融管理工作的影响。通过开发利用金融档案,为金融管理提供科学分析正确决策的重大依据。

数字金融档案建设是一项任务重而且工作量极大并且又是十分具体的工作,数字化建设不只是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也不能单凭一些专业人员就能达到,不但需要所有档案人员的积极参与和全力配合,更需要各级金融部门对档案工作的重视,在人力上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总之,数字金融档案建设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杨冬权.在档案与电子文件登记备份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

[2]蓝庆洪.高校档案传承的价值体现[价值工程2012年4月(总第272期)].

金融行动方案篇4

摘要:金融热点问题因其本身特征可以成为金融学教学的综合拓展训练。应用头脑风暴法结合实证研究方法,对学生的思维方法进行训练,达到知识增长与能力提升教学目标。在解决方案的决策过程中,增强学生对商业伦理与价值取向的理解。

关键词:金融热点问题;头脑风暴法;商业伦理

一、金融热点问题的表现及特征

(一)金融热点问题的表现

金融热点问题可以表现为金融领域中出现的最新理论、最新实践及具有潜在巨大影响的金融事件。每当金融理论研究取得重大的突破,这种突破性理论成果就会成为被追随的热点;随着金融实践的日益复杂,新的金融实践不断产生,包括但不限于金融环境的重大改变、金融创新产品涌现,金融技术的重大突破、金融基础设施的升级等。金融市场中出现的重大事件因其影响巨大,往往成为政策与舆论的焦点。这些金融领域中出现的新理论与新实践,尤其是金融事件,都会成为金融热点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催生重大变革。

(二)金融热点问题的特征

(1)金融热点问题发生及之后各方反应会带来深远影响。这些问题及各方反应带来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激烈反应,导致金融行业的巨大变化,甚至影响到家庭与企业部门的资源配置决策,往往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吸引持续讨论与追踪。金融热点问题可能深刻地改变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会调整经营战略,重新布局业务,进行组织结构调整与业务流程再造,谋求新的竞争优势,寻找新的盈利模式。金融市场也会有巨大变化,金融产品创新风起云涌,金融市场主体扩容,金融产品的交易规模发生变化与金融产品价格产生剧烈波动。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导致跨界竞争出现,使金融市场的原有定价机制与套利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失效,金融市场的定价机制与风险承担机制需要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影响到金融市场的未来走向。政府相关部门与行业协会为应对金融热点问题的冲击可能采取临时性政策,改变相关利益主体的风险与收益。政府相关部门与行业协会也可能出台新的规章制度,甚至立法机构出台新的法律,导致金融领域游戏规则变化,形成新的游戏规则。这些游戏规则将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具有稳定性,造成金融基础设施升级,深刻改变社会的金融结构,影响金融创新的方向。企业会调整融资方式优化融资结构和降低融资成本,居民会改变消费与储蓄行为,以应对相关金融热点问题带来的冲击。

(2)金融热点问题的传导与扩散可能造成系统性风险。金融热点问题可能最先在某一金融领域出现,然后快速传导到其他金融领域与经济领域。受影响的经济主体广泛,金融机构、企业、居民、非盈利组织及政府都受其影响。受影响的金融市场与金融产品众多,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外汇市场、大宗商品市场、房地产市场都会卷入;利率、汇率、股指、房地产价格、大宗商品价格等波动放大。一旦某一金融事件在某一局部领域发生,在相关主体追求收益与风险平衡的策略中会使金融事件放大,仅由于一只蝴蝶的翅膀煽动,就有可能带来系统性风险。

(3)金融热点问题具有前沿性。可以用“新”来概括金融热点问题在时间维度上的特征。能够成为热点问题的金融理论创新是最新的金融理论突破,尚在理论的完善期,处于理论的前沿。能够成为金融热点问题的金融实践是最新的金融实践,金融从业者正在推广和完善,处于金融业的业务前沿。成为金融热点问题的金融事件已经发生,还在不断发酵且不能预见影响的深度,各方正在寻找解决方案或完善解决方案,处于公司策略和监管政策的前沿。

(4)金融热点问题及其各方反应引起社会广泛与持续关注。除金融理论突破与金融最新实践的兴趣人群局限于专家与从业务人员外,具有巨大影响的金融事件往往引起社会各层各界人员的极大关注,关注人群广泛到能覆盖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们,成为大众讨论的话题。

(5)金融热点问题的演化具有开放性与未知性。在金融热点问题中涉及的主体多元化,必然导致认知与解决方案的多元性。不同主体对问题的认知呈现差异化,各类主体角度与利益的不同必然导致解决方案的不同,因此在解决方案的讨论阶段,金融热点问题是一个能包容各种角度、各种方案的开放性问题。当然,一旦形成决策,金融热点问题的应对方案也随之确定。金融热点问题的演化方向存在未知性,在应对方案没有出台之前,能够出台何种方案是未知的。在应对方案出台之后,各种主体的具体利益得失也存在未知。

二、金融热点问题的教学意义

金融热点问题因其“新”,在金融学教材中肯定涉及不到,在教学计划中难以安排。任课教师增加这一部分内容,从课程设计来看,可以在课堂教学的金融新闻解读中进行,也可以在课堂讨论与分析环节中进行,还可以布置成课后作业并通过作业点评的方式进行教学。一旦引入金融热点问题教学,通过精心设计,可以将其定位于学生兴趣培养与思维训练的拓展场景。从学生的学习结果来看,可以实现知识与能力共长。从价值观培养来看,可以作为学生的商业伦理道理与价值观培养的拓展场景。(一)增加金融热点问题教学对于学生的知识学习与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金融热点问题具有前沿性、开放性和未知性特征。思考这类问题构成对学生知识基础与思维能力的挑战。从试图寻找一个角度对于新现象进行识别与定义、解释与分析,到寻找解决方案,都需要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寻找新旧知识的连接,增加学生的知识库存,实现知识增长。金融热点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未知性,思考这类问题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非常好的训练。要想全面深入了解并找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案,对于学生的思维方式提出挑战。对于具有这些特征的问题,学生需要采取发散式思维,力求全面地认识问题;要寻找解决方案,需要学生对于问题有深刻的认识,而聚焦思维是深入认识问题的思维方式。采取不同的思维方式对问题进行全面且深入思考,进行判断并预测,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一过程是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也是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通过这样的训练提升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需要进行探讨与辩论,有人还需要课堂演讲,为学生提供了练习口语表达能力的场景。学生需要把自己的观点、论据、方案等形成书面文档,为学生提供了练习写作能力的场景。通过这些练习,学生的口语与书面表达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二)金融热点问题教学可以作为对学生的商业伦理道理与价值观培养的拓展场景

由于金融热点问题的深远影响、社会关注的程度高及系统性特征,必然反映各类主体的经济利益。通过对这类问题的分析,学生能够识别问题所涉及到的利益主体,并能够进一步衡量各类主体的利益。通过对问题的全面深入分析,学生能够了解到任何解决方案都是各方利益的再平衡,每一个方案都会保障一部分主体的利益,而另一部分主体的利益有可能被牺牲。在提出方案时,学生可能会遇到这些问题:哪些主体的利益需要保障?哪些主体的利益可能难以保障?得以保障的利益可以在什么程度上实现?被牺牲的利益在什么程度上可以止损或弥补?各类主体的利益在解决方案中如何平衡?面对各种方案,如何选择某一个方案?如果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中对这些利益问题有所思考,事实上对学生进行了关于商业利益与商业伦理的教育。如果学生认识到程序的公平公正及社会福利的优化在政策决策时的重要影响,在学生的价值观上就起到了“塑形”的作用。通过金融热点问题教学,使学生能够认识商业利益及利益平衡,能够提出利益分配与平衡的各种方案,能够理解程序与价值取向在方案决策中的重要性。从这些意义上,金融热点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中关于利益识别与利益平衡的思考,为学生的商业伦理道德教育和塑造学生价值观提供逼近真实的拓展场景。

三、金融热点问题教学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一)训练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金融热点问题教学,学生能够对金融热点问题的原因、表现、特征等进行概括,能够识别与定义问题。能在现有知识结构与理论基础上,分析问题所涉及变量之间的传导机制、了解问题潜在影响与演化方向,完成对问题的分析,对问题做出恰当的判断。能够识别利益主体,给出各有特色的解决方案,讨论各种方案的资源支持与可行性,讨论各种方案的优劣,并对解决方案进行最终决策,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

(二)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

金融热点问题教学,需要学生对问题进入全面与深入的认识。这些认识需要一定的思维方法作为帮助思考的工具与载体。对于开放性问题与未知性问题,发散式思维能够从多角度认识问题,而头脑风暴教学法因为全身的开放性与共享性,可以促进发散式思维的充分碰撞,形成对问题的全面认识,催化创新观念。在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时,聚焦思维能够提供深入挖掘问题的思路,引导对问题的深度思考,形成决策建议。

(三)帮助学生理解个人与组织的商业道德及社会责任

金融热点问题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热点问题中所涉及的具体利益和解决方案中体现出来的商业道德。任何金融热点问题都反映了商业利益与商业道德问题。能否识别金融热点问题中的利益相关者是分析金融热点问题的第一步。进而分析热点问题本身是否存在不道德的商业行为,比如是否存在欺诈、失信、损人利已的行为等。解决方案的设计者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最终方案的价值取向,对于某一个具体的解决方案是否存在以某些利益相关者的损失为代价而保证另外一些利益相关者的得益?解决方案本身是否有商业不道德行为?在提出解决方案时,学生对商业利益与商业道德的思考,会使他们对自己的价值取向进行深入地自我认知与自我修正。金融热点问题的学习也会使学生明白企业的社会责任,金融热点问题的主体一定包括某些微观的金融和非金融企业。在涉及到企业的相关问题时,当企业的利益最大化与社会福利的改善面临冲突时,就为学生思考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提供了真实场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会完成从抽象概念转变为具体行动的提升。

(四)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完成金融热点问题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学生以讨论、辨论或演讲的形式参与,在学习成果的展示环节,需要学生提供书面资料。这些教学环节有利于对学生的口语与书面表达能力进行训练。

四、金融热点问题的教学方法

要达到金融热点问题的教学目标,需要恰当的教学方法的支持。金融热点问题教学要求同学们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而非记忆,思考的质量决定了认识问题的质量,所以思维方式成为教学方法的关键。头脑风暴法能够以发散思维方式对某一问题进行全面认知,实证研究方法能够以聚集思维方式对某一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建议以头脑风暴教学法结合实证研究方法对金融热点问题进行教学支持。

(一)头脑风暴法在金融热点问题教学中的应用

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鼓励发散思维的教学方法。发散式思维有利于形成对事物全面认知。采用头脑风暴法教学,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可以对讨论的问题自由发言,没有任何拘束。头脑风暴法的自由讨论方式,让学生们的思维能够产生共振,学生们受到来自不同观点的启发,产生灵感并相互碰撞,在一定情景下某些潜在想法被催化出来。每当有人提出一个新的概念,都能引发不同回应,产生进一步联想,相继产生一连串的新观念,形成对热点问题相关认知的爆发式增长。这种认知的爆发式增长具有共享特点,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其中,贡献自己的一条甚至多条认知,快速传递给所有同学,供其他同学分享,使某一人的认知变成现场所有人的认知,减少其他同学的学习成本,实现知识的共享。从最初每位同学对问题略知一二到每位同学对该问题有较全面的认知,知识完成快速扩散。头脑风暴法的教学方式还具有包容性,每位同学从不同角度寻找问题背后的真相,容许多种观点并存,各种观点可能相互补充,也可能互斥,形成对问题的全面认知。对于金融热点问题,由于其影响深远性、开放性、未知性、前沿性与社会关注的广泛性的特征,适应采用头脑风暴教学法。在头脑风暴教学中,学生可以从各自的知识背景、思维习惯、观察角度和方法出发,互相启发、充分交流,产生思维共振,被其他同学的信息催化,提出新的观点,完成个人的对金融热点问题的认知升级。同时,在头脑风暴的场景下,每位同学接受到其他同学的信息,都快速地对该问题形成较全面的认识,实现认知的共享。这一教学方法下,要提醒同学们包容不同的观点,理解其他同学的不同立场,有利于同学们形成对这些问题的全面认知。

(二)实证研究方法在金融热点问题教学中的应用

实证研究方法是聚焦思维的一种研究方法。聚焦思维有助于对事物进行深入地研究,在实证研究成果基础上,对事物取得深刻的认知。在金融热点问题教学中,在发散式思维的基础上,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实现从思维发散到思维聚焦的提升,达到从认识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跨越。教师对学生思维聚焦进行适当引导,教师可以鼓励有兴趣的同学继续深入探讨某一方面的问题。引导他们以现有理论模型、金融实践与前期收集数据为基础,找到热点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属性,提出自己的问题,大胆做出假设,细心求证,对理论模型的拓展提供新的经验证据或为金融实践提供新的方案,为解决问题提供支持。

(三)头脑风暴法与实证研究方法的结合

用头脑风暴法产生出来的构想,大部分都只是一种提示,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有时可能是互斥的观点,需要整理、补充和完善等进一步拓展。而且,头脑风暴法产生的观点是否能接近事实或真相,也难以判定。作为头脑风暴课堂活动的自然延伸,有些同学可能对问题的某一方面产生兴趣,或者有自己的疑问,或者有自己新的发现,产生持续深入探索的动机。在这种动机驱动下的研究需要聚焦思维。可以说,头脑风暴课堂教学活动为思维聚焦提供了基础与出发点。基于头脑风暴教学法的成果,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引导同学们进行聚焦思维,形成对热点问题的深入认知。建立要素间的联系、寻找全新的思考角度、提出不同的策略与方案等思维拓展活动,对事物形成深刻的认知,在学习中挑战自我,这些活动最终会提高思维聚焦的能力,同时在方案提出与决策的过程中理解商业道德伦理。

参考文献:

[1]罗恩•理查德,马克•丘奇,卡琳•莫里森.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思维训练课——让学生学会思考的20个方法[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6.

金融行动方案篇5

今天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动员部署全市开展集中清理金融债权及化解债务专项活动,进一步优化我市金融生态环境,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推动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下面,就如何做好集中清理金融债权及化解债务专项活动,我讲三点意见。

一、要充分认识开展金融债权清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实践证明,一个地区的金融机构信贷有效投入越多,经济状况就越好,经济发展的后劲也就越足。目前,就我市来看,企业难贷款、银行贷款难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市的信用环境差。突出表现在少数单位和个人视信用如儿戏,恶意拖欠银行贷款。部分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长期积累的债务形成了历史包袱,在社会公众中造成了很坏的影响。我们开展集中清理金融债权及化解债务专项活动,目的就是要加大整治力度,清理化解风险,维护良好的金融秩序,打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同时,进一步降低不良贷款率,依法化解企业债务,盘活企业资本。可以说,这是我市经济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开展金融债权集中清理活动,是维护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金融机构的资金主要来自社会公众存款,其中绝大部分来自老百姓。截止到2012年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09.76亿元。其中,人民币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74.88亿元,占存款余额的67%。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不能收回,不仅会影响金融机构存款支付的能力,也会影响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威胁到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从市银监部门数据反映,2012年上半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42.52亿元,不良贷款90.57亿元,不良贷款率37.35%。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拖欠逾期贷款占很大部分,党政部门、事业单位拖欠贷款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助长了欠贷不还的歪风。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将大大增加金融机构清收逾期贷款的阻力,信贷资产质量将会继续恶化。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开展集中清理金融债权及化解债务工作,从规范金融秩序,维护金融稳定和改革发展大局出发,提高认识,统筹安排,齐抓共管,切实抓好集中清理工作。

(二)开展金融债权集中清理活动,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升经济竞争实力的必然要求。一个地区的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有效投入。我市作为发展中城市,银行贷款仍然是我们解决资金不足的主渠道。欠账不还、贷款收不回来,必然会造成银行的“惧贷”心理,更不会形成资金聚集的“洼地”效应,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地发展,提升经济竞争实力就会变成一句空话。当前,我市经济已经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资金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更需要金融的支持。要实现我市2011年“双一五”目标,就必须想方设法留住资金,吸引资金,加大资金供给力度,形成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这要求我们必须要积极创建良好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有效降低金融机构的成本和风险,最大限度地调动金融部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积极性。

(三)开展金融债权集中清理活动,是化解金融风险,构建和谐的题中应有之意。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共赢发展是构建和谐的重要内容。金融机构和企业互为依存,没有金融的支持,企业无法发展。没有企业对金融活动的需求,金融也会萎缩。开展清理金融债权及化解债务专项活动,就是要寻找债权人与债务人利益平衡点,盘活优化企业资本,建立企业法人规范退出市场的良性运行机制和诚信体系建设的金融生态长效工作机制,维护社会和谐安定。因此,各部门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和部署上来,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进一步提高对金融债权集中清理工作的认识。

二、突出重点,扎实开展金融债权集中清理活动

自2011年年初以来,市人民中级法院充分发挥审判与执行职能,主动向金融机构提出建议,开展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为被执行人的四类案件专项执行;金融机构为申请人的金融案件专项执行,取得了明显的实效。2011年,全市两级法院共受理涉及金融机构作为申请执行人的案件878件,执结562件。执结案件标的额1.14亿元。2012年上半年受案1039件,执结519件,执结案件标的额5542万元。市法院专项执行活动为我们这次清理活动奠定了一定基础,并积累了宝贵经验。

刚才,院长宣读了《关于集中清理金融债权及化解债务专项活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中对工作目标、活动内容、方法步骤和组织领导都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次专项集中清理活动总体要求是,要清理金融债权,化解并降低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要摸清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集体企业经营状态、资本与债务比例;要规范法人企业的退出机制,国家、集体企业为被执行人案件终结退出执行机制;要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化解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债务,盘活资本。在具体工作中,要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要摸清底数,分类整理。各金融机构要确定金融债权清理对象;市财政局要摸清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金融债务和一般债务情况;市发改委、市工信局要梳理出国有集体企业金融债务及一般债务情况。市法院汇总诉讼执行的金融债权、国有集体企业为被执行人案件信息情况。基础情况调查清楚后,由市金融办将以上各类数据汇集整理后,提交市金融债权集中清理活动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确定清理对象。然后由市司法局负责出具拟通过法律程序化解债务的相关法律文书。力争做到梳理到位,底数清楚。二是大力开展金融债权清理。市法院要组织精干力量,加大执行力度,用足、用好、用活各种强制执行措施和手段,在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下,通过法律程序催收债务,最大限度终结案件。在具体清理过程中,财政、工商、国土资源、房产、规划等部门要积极配合,确实清理到位。市监察局要按照中级人民法院提出的司法建议,对活动中发现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违纪行为予以严肃处理。

三、加强领导,确保金融债权集中清理活动取得实效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开展金融债权集中清理活动,工作任务重,涉及面广。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长孙鸿志为组长的金融债权集中清理领导小组,负责整个活动的组织指挥。制定了《方案》,提出了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各相关部门要按照《方案》要求,从实际出发,着眼于整体提高我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水平,高起点启动,高效率推进。

(二)要落实工作责任。各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责,按照部门分工和活动的具体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落实好每一项具体任务。

金融行动方案篇6

蒋世强检察官法学本科,先后毕业于重庆市文理学院、西南政法大学。1978年参加工作,任中学教师;1987年调入重庆市永川新胜地区检察院工作,历任刑检科科长(批捕、合一)、法纪科长、职侦局长(反贪、反渎、控申、预防合一)等职务;2008年调重庆市检察院侦查监督处工作,任检察员(高三级检察官)。期间,在职务犯罪侦查局工作长达15年之久,曾主办、参半过不少案件,并结合业务实践写下了500余万字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法学论文。如:《直接受理案件初查工作雏议》,被《中国刑事法》杂志刊用;《职务犯罪预防要实现四化》及《建立保外就医法律监督机制的实践探索》均被《人民检察》刊用,并获得优秀论文奖;《公诉案件证据标准及其运用》一文获第6届全国检察理论研究年会三等奖。

[核心提示]针对当前金融领域内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犯罪线索发现难、调查取证难、案件定性难、结果处理难、赃款追缴难等现状,通过选择初查路径、灵活审讯技巧、突破侦点等侦查谋略的实施,提出侦查职能专业化、纵横机制专业化、情报获取专业化、侦查手段专业化、侦查队伍专业化等创新思路。

四、突破侦点――采用“五个结合”模式

(一)技术侦查与选定切入点相结合

近年来,金融系统贪贿犯罪案件的作案手段不断变化,多样化、边缘化、智能化等特点日益突出,案件突破难度越来越大,技术侦查无疑是应对当前复杂反腐败形势的有力手段。公安机关经过多年发展,通过通讯侦查、网络侦查等侦查手段的运用,已经形成了“现场提取物证、视频锁定轨迹、侦查逐个查证、物证认定犯罪”的疑难犯罪案件侦破模式。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规定,赋予检察机关的技术侦查权,并规定由检察机关自行决定、公安机关执行,检察机关要借鉴公安机关现有的技术平台为技术侦查服务,反贪侦查人员要熟悉通过技术侦查获取的电子证据,提高在预审中运用以及转化这些证据的能力。尤其要注意在错综复杂的金融系统贪贿犯罪案情中找准突破口是案件侦破的前提。某检察院在侦办某分行副行长曹某受贿600万元案时,曹某自恃单位纪检监察部门对自己受贿问题查了多次都没有查实自己受贿的证据,自认为有一套反侦查伎俩,对受贿犯罪事实不予供述,使案件一时陷入僵局。对此,侦查人员及时转换侦查思路,依法与公安机关配合,采用技术侦查,找准突破案件的靶心,一举侦破曹某受贿600万元大案。

(二)情报信息与攻击心理相结合

从金融行业入手,收集行业数据,搭建金融、检察信息共享平台,为检察机关提供查询窗口,以便获取金融行业内部信息;尤其要建立检察机关和金融系统内部查询系统,但要设置必要的查询权限。在案件启动过程中,实行“协同上案机制”,强调技术、信息、情报三大专业手段的同步并行。重大的金融贪贿犯罪案件临时指挥部要由案侦指挥员、情报收集员、情报分析员和专案内勤组成。要运用情报信息获取的证据对金融系统贪贿犯罪嫌疑人进行攻心战,采取法、理并用,击垮犯罪嫌疑人心理防线。例如,某检察院在侦办某营业所主任刘某受贿窝案时,侦查工作进行了一个多月,仍无突破性的进展。一天,侦查员突然秘密收到情报反映该案犯罪嫌疑人刘某的弟弟是受贿犯罪的共犯。根据掌握的情况,侦查人员得知刘某的弟弟虽然是本案受贿犯罪的共犯,但他伙同其兄作案的数额不大。如果攻下了其弟,对攻下刘某乃至全案至关重要。于是,检察院便以此为突破口,让其弟对刘某受贿的事实作了供述,为攻破刘某受贿犯罪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强制措施与拆散同盟相结合

查办金融系统贪贿犯罪案件是一个发现和证实犯罪的过程,各类证据的收集都围绕着一定的时空条件,一定的规律进行,适时采取强制措施对于突破案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重大贪污贿赂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潜逃的案件,应大胆启动违法所得进行没收这一特别程序,但要把握这一程序启动过程中的证据标准。虽然这么做有一定的挑战性,但为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打击金融贪贿犯罪,就必须大胆、适时启动这一程序。尤其是金融贪贿案件当事人在某种意义上属于利益共同体,案发前后,当事人之间大多建立“同心同盟”进行反侦查活动,瓦解、拆散攻守同盟是攻破案件的关键。某检察院在侦办某分行副行长李某受贿窝案时,几名犯罪嫌疑人到案后,依照事前约定而对犯罪行为竭力回避,拒不交代,侦查人员利用犯罪嫌疑人分赃不均、截留赃款的矛盾,适度将信息泄露给嫌疑人,让其相互指证,并安排侦查人员对嫌疑人宣讲主动、自首等法律知识,使该案快速侦破,4名犯罪嫌疑人共同受贿80万元窝案得以侦破。

(四)全面控制与固定证据相结合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律师介入侦查阶段进一步强化,这就客观上要求侦查部门提高侦查水平,增强取证能力。侦查人员应充分利用嫌疑人被羁押后的第一次提讯,积极与看守所沟通,在遵守修改后的刑诉法规定的前提下,及时提讯嫌疑人,既充分利用难得的空隙时机继续突破犯罪嫌疑人的口供,又能积极开展调查,不断充实与完善证据链条。另外,还要重视证人以及其他案件相关人的询问工作,强化询问的心理攻势,使证人充分、客观地作证。侦查部门要高度重视再生证据资料的收集、固定和运用,对于参与反侦查活动的人一般都可以作为新的证人。反应金融系统贪贿犯罪事实的痕迹、现场、证言等都应当查明,并以证据的形式固定下来。

(五)同步录音与类似借鉴相结合

在侦办金融系统贪贿犯罪案件中,将同步录音录像制度的实施情况纳入目前检察机关的考评体系中,出台科学、合理且具有良好导向作用的考评指标,发挥其积极引导作用,对在金融贪贿案件侦查过程中出现的不规则行为进行纠正。尝试侦查阶段讯问犯罪嫌疑人律师间接在场制度,讯问时,律师在讯问室的另外一间房观看经过消音处理的同步录音录像。讯问结束时,如果律师认为讯问符合同步录音录像相关规定的,应当在询问笔录上签字;如果不符合的,有权拒绝签字,并提出纠正意见,这在金融贪贿犯罪侦查中尤为重要。侦查实践中,一个部门内部管理和职能都有相似之处,金融贪贿犯罪行为与其他贪贿犯罪行为既有方法行为上的共性,又有方法行为上的个性,检察机关应重点从侦办金融系统成功案例中寻找相似点进行借鉴。例如,某检察院从外地侦办某营业所所长付某贪污案中受到启发,及时安排侦查员对该县金融系统的相关线索进行梳理,挖出县工商行一个营业所所长李某受贿犯罪线索。当对李某进行立案侦查时,李某十分强势,抗拒审讯。但事先侦查员就找关键证人证实了对其行贿30万元,李某帮助其贷款300万元的事实,并进行了同步录音录像,固定相关证据。李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供述了自己收受贿赂30余万元的犯罪事实。

五、创新侦查思路――实现“五个专业化”

(一)侦查职能专业化

检察机关应重新审视检察权的作用和范围,设置专业办理金融贪贿犯罪案件机构,专门办理金融系统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犯罪案件,进而打破现有依照案件类型以及诉讼环节进行职权划分的职务犯罪侦查权配置模式,将金融职务犯罪侦查权扩充到对金融贪贿犯罪案件的侦查处理权。针对金融贪污、贿赂、挪用公款、巨额财产不明案等罪案,制定《办案风险预警评估办法》等专业化办案规范,细化流程、节点控制,加强对金融系统贪贿案件质量和效率的管控,打造金融系统贪贿精品案件,充分发挥检察机关查办金融贪贿案件的专业优势。加强与金融机构纪检监察部门的联系和协作,形成协同作战的整体合力,突出打击金融系统贪污贿赂犯罪侦查职能专业化。

(二)纵横机制专业化

健全检法两家办理金融贪贿犯罪案件信息互通机制以及资源共享机制的建设,与法院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金融贪贿犯罪案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及时统一执法尺度,完善纵横信息联动机制,对金融贪贿案件侦查、审理中发现的类型性、苗头性案件及时进行研究,以达成共识。尤其要对金融贪贿犯罪的信息资料予以收集整理,分析研究典型金融贪贿案件,及时掌握金融贪贿犯罪基本动态,了解金融贪贿犯罪的手段、方法、特点及趋势,查找管理漏洞,解决打击金融系统贪贿犯罪的法律难点,对犯罪规律、法律适用、立案条件、证据标准等问题进行调研,用以指导侦查实践。建立检察巡视制度和检察辅导制度,将办理金融贪贿犯罪的侦查员派驻金融机构,以及时发现金融贪贿犯罪线索,并对金融贪贿犯罪侦查机构报告金融贪贿犯罪案件的信息予以监督和指导。加强检察机关与金融管理机构的联系,建立联系合作制度,使金融管理机构能向检察机关及时通报金融贪贿犯罪线索,向金融监管机构提示相应的金融风险,突出侦办金融贪贿案件纵横机制建设专业化。

(三)情报获取专业化

金融贪贿案件的智能化、网络化、虚拟化特点决定了对金融贪贿犯罪的治理需要有更为及时、丰富的信息来源。检察机关应加强专业化的金融情报机构的建设,由专业化的人才组成,负责金融情报的收集、保存、整理、分析、移交,专门服务于金融贪贿犯罪侦查。将金融机构、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执法部门与检察机关的数据库进行联网,达成信息共享和交流,为金融贪贿案件的侦查提供线索。只有在充足的信息支持下,金融贪贿犯罪侦查机构才能及时发现和掌握金融贪贿犯罪的相关线索,重点打击金融贪贿犯罪,突出侦办金融贪贿犯罪情报机构专业化。

(四)侦查手段专业化

通过专业的制度设计对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权进行优化配置,使职务犯罪侦查权能在侦办金融贪贿案件中实行专业化分工,充分发挥其在惩治金融贪贿犯罪以及参与金融市场综合治理中的能动作用。通过“由上级院统一组织部署,调集一定数量的侦查力量,集中进行攻坚战;由上级院派出业务骨干,带领下级侦查人员办案;由上级院将本院管辖的案件交下级院侦查;由上级院认为有必要将下级院正在侦办的案件提到本院办理;由上级院指定下级院办理其他院管辖的案件”等侦查策略的实施,结合惩治金融贪贿犯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调整金融贪贿犯罪侦查工作思路,提升金融贪贿犯罪侦查水平,完善金融贪贿犯罪侦查机制,实现金融贪贿犯罪侦查精细化,使金融贪贿犯罪侦查工作更加公正、高效、权威,突出侦办金融贪贿犯罪侦查手段专业化。

金融行动方案篇7

目录浅谈金融领域职务犯罪成因及对策一、金融领域职务犯罪的特点及原因分析1、金融领域职务犯罪的特点2、金融领域职务犯罪的原因二、惩治与防范金融领域职务犯罪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1、犯罪行为的超前性与法律规范的之后性之间的矛盾2、犯罪复杂性,专业化与侦查人员相关知识缺乏、侦查手段简单之间的矛盾4、犯罪的国家化趋势与侦查工作跨国合作局限性之间的矛盾三、金融领域职务犯罪的防范对策和措施1、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大金融监督力度2、完善金融立法,强化金融执法3、建立健全防范体制,加强道德教育4、加强部门联系,争取破案时机5、保持协作关系,建立犯罪信息系统论文论文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它是指货币资金的融通,是货币流通银行信用及其它信用有关的经济活动的总称,改革开放以来,金融迅速发展,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金融业务的不断发展,金融手段的高科技化以及金融业区际化,国际联系的日益密切,金融领域的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职务犯罪案件,特别是内外勾结作案十分突出,危害严重,不仅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诱发和加剧金融风险,危害社会的稳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虽然司法机关和金融部猛做了很多努力,但打击力度还不够,防范效果不尽人意。目前,由于我国金融立法的滞后,致使金融市场一些违规经营和非法交易活动得不到有效惩治。这方面必须做到强化金融执法,充分发挥国家金融监管种类金融机构的行为和遏制金融犯罪等方面的作用,大力整顿金融秩序,加大金融监管执法力度,坚决取缔非法金融机构,严禁任何非法金融活动。强化对金融领域贪污贿赂等犯罪的惩治。充分发挥包括检查机关在内的司法机关依法惩治金融犯罪的作用,分析犯罪原因,掌握犯罪规律,研究侦察策略,提高执法水平,加大打击力度,坚决遏制大案要案上升的势头。论文关键词:金融犯罪贪污受贿银行一、金融领域职务犯罪的特点及原因分析1、金融领域职务犯罪的特点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金融业务的不断发展,金融手段的高科技化以及金融业区际,国际联系的日益密切,金融领域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表现出许多不同以往的特点。(1)犯罪手段从过去的以权谋私和监守自盗转向运用专业知识,利用金融业务程序,制造漏洞进行作案,犯罪的隐蔽性增强。金融领域贪污犯罪贿赂等职务犯罪一般依附于金融业务实际。由于近年来金融经营管理市场化进程加快,计算机技术广泛运用,犯罪依附于金融业务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如福建省在上世纪90年代前5年连续查办了10名银行行长利用审批贷款受贿的案件。而再此后的5年里,这类案件有所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金融从业人员凭借自身专业知识,利用金融业务的时间差、地点差、利息差、行际差作案逐渐增多,这种行趋势在新兴的证券行业表现尤为突出。1998年以来,各级检察机关每年都在这个领域查办一批贪污贿赂等犯罪案件。反映出来的情况是,一些证券从业人员透支挪用巨额公款为个人进行股票交易,违反规章允许或放纵股民进行透支交易、利用变更电脑数据贪污或挪用股民保证金等。这类犯罪作案过程隐秘,在股票上升是由于有盈利,容易迅速平仓而不易被发觉,往往要等到股市下挫,出现巨额亏损无法平仓时,犯罪才得以暴露。(2)犯罪主体以金融机构领导特别是基层金融单位负责人为主,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共同犯罪增多,法人犯罪时有发生。金融机构领导贪污贿赂等犯罪往往与管理决策权力相关联,因而掌握相应权力的金融机构领导各别是基层金融单位负责人犯罪一直占较大比例。同时由于一些地方特别是基层单位金融秩序混乱,管理不严,制度不落实,一些从事具体操作工作的人员同样有机会实施犯罪。这就使金融领域贪污贿赂等犯罪日趋基层化、低龄化,基层一线和年轻的从业人员占的比例越来越高。福建省查办的案件中就发现有年仅21岁的出纳库管员,监守自盗外汇库款折合人民币300多万元,年仅25岁的证券公司报盘员,透支上千万元公款进行个人炒股。犯罪主体多元化还表现在共同犯罪增多。由于金融业务交叉,计算机联网操作,单独作案成功率越来越低,因而金融从业人员之间,甚至是金融从业人员与社会人员之间,相互利用、内外勾结、多环节有预谋、有分工地进行作案。同时还有一些金融机构的领导利用“法不责众”的社会心态把谋取私利转化单位行为,通过集体决策实施犯罪,以减轻个人责任,逃避法律制裁。如某财产保险公司私分公款50余万元的案件,就是在公司负责人的策划下,制造假理赔案百余件,标的达23亿元,保费1000余万元,从中骗取国家财政下拨业务费进行瓜分。(3)犯罪进而越来越大,上千万的特大案件已不鲜见,账款流向集中在从事营利性活动和用于挥霍上。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贪污贿赂上百万元在金融领域比较少见。然而近年来,查办金融贪污贿赂等犯罪平均案件逐渐上升,上千万元的特大案件逐年增多,仅1998年以来,福建省就查办百万元以上案件29件,其中上千万元以上的案件就有5件。据对一些典型案件分析,犯罪巨额账款多被犯罪分子用于人人炒股、经商、投资、甚至贩毒,炒卖外汇,等非法活动上,给国家财产造成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4)犯罪同金融违法经营、金融诈骗犯罪相伴生,危害后果更加严重,容易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这是近年来金融体制改革中暴露出来的犯罪特点,从查处的金融违规经营,金融诈骗犯罪中大都能发现金融从业人员的贪污贿赂行为。有的金融诈骗犯罪就是不法分子利用重金行贿,促使从业人员违反国家信贷政策和规定,放宽贷款条件和数额而得逞的。目前较为严重的违章拆借资金现象,往往也是一些从业人员出于个人赚取利息差或回扣造成的,证券业也存在类似情况,在一起证券从业人员私分公款案我们发现,行为人采用一种资金“空敲”的方式,虚拟高出证券公司实有资金数倍甚至几十倍的资金,通过电脑转让给一些有关系的股民炒股,甚至转入虚设的股民帐户进行自营,然后提取巨额管理费用,进行私分贪污。金融领域贪污贿赂等犯罪同金融违规经营现象,金融诈骗犯罪紧密相连,严重损害了国家金融机构的信誉,使这类犯罪的危害性超出了经济意义。比如,银行从业人员贪污贿赂犯罪使正常渠道很难获得银行贷款。经济发达,对资金需求旺盛的地区因此出现了民间合作基金会,甚至出现非法“标会”泛滥的现象,这一方面冲击金融正常秩序,另一方面,由于这些民间融资活动没有保障且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一旦经营失败,大批资金无法收回,会民四处索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5)犯罪涉外情节增多,区际化,国际化趋势日渐明显。调查发现,目前这种趋势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境外人员参与金融领域贪污贿赂等犯罪。比较典型的是少数不法外商在华投资经商中,采取行贿手段,诱使金融机构一些意志薄弱者为其违规获取贷款或逃避监管,非法进行资金经营提取便利。二是为逃避国内法律制裁,金融领域贪污贿赂等犯罪分子在世界范围寻找退路。他们有的携巨额赃款潜逃在外,有的千方百计地把赃款转移到境外金融机构藏匿,还有的把赃款用于境外投资,经商等。对熟悉金融管理的犯罪分子来讲,利用世界性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来实现这个目标很容易得逞。如果没有有效对策和措施加以遏制,金融领域贪污贿赂等犯罪区际化,国际化将呈发展趋势,其表现形式也将趋于多样化。2、金融领域职务犯罪的原因导致金融领域贪污贿赂等犯罪的原因很多,有犯罪主体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金融体制,金融立法,金融监管以及惩治与防范金融犯罪等方面的问题。具体而言,主要有如下几条:(1)转轨时期金融体制还不能适应和发展的要求,虽然金融组织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但金融机构的功能和服务水准,包括从业人员的金融信用意识远未达到转轨的要求。许多金融改革措施没有真正落实到位,留下发生犯罪的隐患。(2)金融法制不完善,许多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一些行为的罪与非罪限模糊,使不法分子钻法律空子实施犯罪。(3)是金融机构内部管理制度执行不严,监督制约机制薄弱,致使一些金融领域贪污贿赂等犯罪持续时间长,金额巨大却不易被发现。缺乏强有力的犯罪惩治和防范机制。虽然司法机关和金融部门做了很多努力,但打击力度还不够,防范效果不尽人意。二、惩治与防范金融领域职务犯罪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惩治犯罪方面看,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现有的执法水平,工作措施同遏制金融领域贪污贿赂等犯罪发展势头,保障金融安全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三个矛盾上1、犯罪行为的超大超前性与法律规范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作为行为的规范,法律通常有一定的预见性,能够涵盖未来可能发生的某些犯罪行为。但对于各种改革和创新最为活跃,最为频繁的金融领域来说,法律的这种预见性是十分有限的,尽管这几年制定和修改了包括刑法在内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法律规范体系,为惩治金融领域贪污贿赂等犯罪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但金融领域中仍有一些明显的违规现象处于法律的真空状况,经贪污贿赂犯罪的滋生提供了温床。比如。前文提及的证券业中存在资金“空敲”现象,表面看由此产生的利润是单位所有,但这种利润往往被列为帐外收入,随时可能落入私囊。对这种行为,现有的法律就没有相应的处罚规定。目前多融领域各种违规现象表明,不法之徒千方百计寻找法律上的空当,利用管理疏漏。实施金融犯罪,几乎每一项金融改革创新措施出台,都有一些新的犯罪形式随之出现,而法律往往是在这之后才能作出相应的规范。2、犯罪复杂性,专业化侦查人员相关知识缺乏、侦查手段简单之间的盾。金融经营管理的高度专业性决定了金融领域贪污贿赂等犯罪具有不同于其他领域贪污贿赂犯罪的特征,这就是犯罪情节更复杂,犯罪主体专业素质更高,犯罪手段智能化更明显。贪污犯罪手段通常是涂改或毁损账目,在金融领域则可能表现为通过计算机利用管理漏洞,轻而易举地把银行巨额资金转为私有,同中却可能同某项复杂的金融决策联系一起,隐蔽性更强。相对于这些特点来说,我们现有的侦查工作并不适应。突出的问题是侦查人员多没有金融从业的实践,对金融管理经营知之不多,往往用对会通常情况下贪污贿赂等犯罪的思路和方法来侦查金融领域的犯罪,侦查手段停留在比较简单的层面和较低水平上,有时控制了犯罪分子,却因为不熟悉金融运行规则或计算中管理系统而抓不住作案证据,掌握不了赃款流向,有时发现了犯罪痕迹,而犯罪分子却早已逃之夭夭。3、犯罪的国际化趋势与侦查工作跨国合作局限性之间的矛盾同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合的速度和广泛性比较,惩治金融领域贪污贿赂犯罪的跨国作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相形见拙。从目前有限的实践看,造成合作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观方面来说,由于缺乏相应的国际司法协助条约或协定,跨国合作侦查犯罪并不认为是受请求方的义务,广泛的能力合作由于缺乏诉讼体系不同,审批手段烦琐,语言障碍,经费缺乏,等等。这些局限性往往造成侦查犯罪工作效率低下,诉讼周期拉长,使犯罪分子不能受到及时有力的惩罚,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逍遥法外。与惩治犯罪不同的是,防范犯罪中遇到的困难更多来自主观方面。尽管人们很容易理解金融领域贪污贿赂等犯罪的危害性,但受功利主义的影响,有些金融部门执法机关对防范罪工作缺乏长远战略的眼光,认识上还存在种种误区,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防范犯罪意识薄弱,存在片面追求金融经济效益,而忽视规范运行手段的认识误区金融系统既是国家经济宏观调控部门,也是独立的经济实体,获取经营利润,创造经济效益是它的重要任务。为实现这个目标,有些金融部门在制定经营管理策略中,往往把攻取利润多不作为衡量经营好坏的惟一标准。这样有意无意地把从业人员误导到功利主义的泥潭中去,片面地认为只要有良好的经济效益,采取何种经营手段无所谓,规范经营的制度往往没有得到有效执行或落实,甚至被搁置一边,以致各种违规操作滋长蔓延。(2)防范犯罪的措施手段表面化,存在单纯依赖强制性的法律,忽视培养自律意识的认识误区一切犯罪行为都是从自律防线崩溃开始的。培养金融从业人员的自律意识是防范贪污贿赂等犯罪的治本性措施纪律,制度等他手段固然重要,但应看到如果不把法律的强制性转化为从业人员自律的自觉性,在种种诱惑考验面前,纪律、制度就可能变成一纸空文。一些金融部门在培训从业人员时,总认为提高专业素质对金融管理经营是重要而迫切的,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则没有摆上应有的位置。职业道德教育的弱化是一些从业人员是非标准模糊,走上犯罪道路而不自知。(3)防范犯罪的实现方式被动,存在停留于事后防范,而忽视预防机制建设的认识误区这种误区在执法机关和金融部门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从执法机关来说,帮助金融部门开展防范工作通常采用“亡羊补牢”的办法,即结合办案中发现的问题,就案论事,运用检察建议要求金融部门堵塞产生犯罪的漏洞,缺乏经常性,系统性的工作策略。金融部门也是如此,只有发生犯罪后才引起警惕。比如,目前新的金融工具推广很快,但很少有金融部门对这些金融工具使用中可能存在的犯罪隐患进行事前研究,并建立配套的防范机制,往往是这些金融工具被不法分子利用,造成严重后果后,防范对策和措施才跟着出台。三、金融领域职务犯罪的防范对策和措施1、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大金融监督力度预防和减少金融领域贪污贿赂等犯罪的发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金融行业特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加大金融监管力度。要采取积极措施,着力解决金融监管乏力问题,在监管范围上,既要加强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监管,也要加强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管理,在监管措施上,既要有预防性的监管措施,也要建立事后化解性的监管制度。在监管手段上,既要建立监管指标体系,包括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特别是信贷资产质量,资产的流动性,经营的规范性和效益性,内控制度和执行情况,也要建立灵活,准确的风险预警系统,以保证国家对金融活动的运行情况和管理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减少在金融领域实施贪污贿赂等犯罪的可能性。2、完善金融立法,强化金融执法目前,由于我国金融立法的滞后,致使金融市场一些违规经营和非法交易活动得不到有效惩治。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加强金融基本法律,制度的建设,在现有的《中国人名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统一的金融交易法律、法规,以规范市场行为;另一方面必须对我国现行刑事立法作出相应的修改和补充,针对金融犯罪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条文,以控制和防范金融犯罪,发挥刑法的威慑作用及预防效能。这方面必须做到:一要强化金融执法,充分发挥国家金融监管种类金融机构的行为和意志金融犯罪等方面的作用,大力整顿金融秩序,加大金融监管执法力度,坚决取缔非法金融机构,严禁任何非法金融活动。二要强化对金融领域贪污贿赂等犯罪的惩治。充分发挥包括检察机关在内的司法机关依法惩治金融犯罪的作用,分析犯罪原因,掌握犯罪规律,研究侦查策略,提高执法水平,加大打击力度,坚决遏制大案要案上升的势头。3、建立健全防范体制,加强道德教育从查处的案件看,金融领域贪污贿赂等犯罪告发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有关单位部门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有的形同虚设,一部分从业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大肆贪污受贿。因此建立健全必要的防范工作机制是现实的迫切需要。一要加强对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观念,增强抵御社会上各种不正之风侵袭的能力,同时,严把用人关,对不适合从事金融业的人员坚决清退。二要系统地建立由职工代表大会监督,专门机构监督,社会公开监督以及执法执纪监督组成的监督制约体系,并有重点地对发放贷款、拆借资金、股票透支交易及电脑操作人员加强监督与制约,发现问题,迅速作出处理。三要抓好制度落实,严格执行金融活动的有关规定和程序,堵塞管理漏洞,减少随意性,防止滥用职权和违规经营。4、加强部门联系,争取破案时机这是预防和惩治金融领域贪污贿赂等犯罪所必须的工作协作。一方面,金融部门要主动向检察机关通报有关情况,使检察机关对金融部门的工作情况、管理情况、经营情况等有必要的了解,这对检察机关及时发现犯罪,侦破案件很重要。同时,金融部门发现贪污贿赂等犯罪案件时,应及时与检察机关取得联系,争取破案时机,在检察机关介入调查时,有关金融部门要主动配合,积极协作,促进有效地获取犯罪证据。另一方面,检察机关也要加强与金融部门沟通,联系,互通信息,特别要研究分析金融领域贪污贿赂等犯罪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把握犯罪的总体走势。对犯罪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向金融部门通报,对办案中发现的金融业务管理中的漏洞和问题,要及时发出检察建议,督促金融部门建立规章制度。此外,为更有效的同金融犯罪作斗争,检察机关要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侦查队伍,不仅要有一批侦查金融证券、保险、计算机、外语等方面的人才,还要有一批从事金融犯罪理论和发展趋势研究等方面的人才。5、保持协作关系,建立犯罪信息系统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和金融犯罪的国际化,需要各国,各地区之间保持良好的经常性的协作关系,共同对付金融领域中的贪污贿赂等犯罪。一是建立犯罪的信息交换系统,包括犯罪嫌疑人信息,犯罪手段信息、赃款流向信息,单位信息等多系统组成。建立犯罪嫌疑人信息系统,把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情况,活动区域,涉嫌原因,作案手段,团伙成员等信息汇集处理,建立人头档案,以便迅速发现犯罪嫌疑人。赃款流向信息的建立有助于侦查人员判断犯罪性质追查犯罪线索。建立单位信息,通过各国,各地区的工商的登记,就业管理等部门,可以收集有关单位的名称,地址,经营状况,注册资金,资金实力,商业信用,法定代表人,股东违法犯罪记录等信息,通过计算机管理,从而为侦破案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二是建立工作联系制度。这种联系的重要媒介是相关国际组织,例如国际刑警组织,国际反洗钱金融诉讼特别工作组等。各国,各地区司法机关建立起经常的工作联系制度。个案的协查,犯罪嫌疑人引渡和遣返等。对我国来讲,非常需要与我国金融犯罪牵涉较多的国家和地区保持密切的联系,加强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法律规定,司法制度,司法运作情况以及合作可能性的研究,拟定相应的工作预案。一旦需要,就可以及时得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司法协助。、总之,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必须加强教育,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强化监督,创新体制,才能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

金融行动方案篇8

今年8月底,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顺德市支行辖内金融机构平均收息率达到73.9%,比1999年底提高了16.9个百分点,并一举扭转了1999年整体亏损的局面。记者在采访顺德市金融机构的主要负责人,了解顺德市金融业缘何出现如此大的变化时,他们普遍认为,主要原因是人民银行顺德支行进行了创新监管理念的成功实践,促使全辖金融机构进一步确立“效益兴行”的思想,逐步建立了以效益为核心、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经营管理机制,进而相继走上了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创新金融监管理念的形成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国际经济金融一体化趋势的逐步加强,经济的不稳定性日益突出,这向处于新旧体制磨合期的人民银行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我国的一些地区尤其是金融业相对发达的地区,人民银行的金融监管职能作用与金融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要求,开始出现不相适应的迹象。实践要求人民银行金融监管目标,必须随着经济金融环境的变迁适时作出调整,使金融监管与金融企业的商业化发展相一致。

和我国其他地区的金融业发展一样,顺德金融业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总体来看,这些问题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差,历史积累的不良资产总量大。1999年底,顺德市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181亿元,比例高达34.7%;二是金融机构经营效益差,亏损面大,资产收益率普遍较低。1999年底,顺德市金融机构平均综合收息率仅为57%,9家金融机构中有5家亏损。三是违规经营屡查屡犯、金融案件时有发生。这表明繁荣的顺德金融背后,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风险隐患。

人民银行顺德市支行的主要领导,在对顺德市所有金融机构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以后,一致认为顺德金融业深层次风险隐患尚未消除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民银行没有对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益进行有效的监管。为此,他们创造性地提出,在防范化解显性金融风险已经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应该尽快实现金融监管重点的转移,即实现监管重点从单纯业务和风险防范监管转移到以经营效益为核心、带动业务和风险防范监管上来,进一步增强顺德市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彻底改变人民银行监管低效的被动局面。

金融监管理念的转变,促使人行顺德支行明晰了一种创新的金融监管思想,即把对金融机构的财务监控作为切入口,建立和完善金融机构的效益监管体系,以金融企业最终经营成果作为监管的主要依据。新型监管理念中最关键的是,要规避金融企业现行会计核算制度的缺陷,真正建立客观真实地反映金融企业业务经营全过程的会计核算制度,其核心则在于建立一套科学的会计核算指标。现行的会计核算制度,由于没有把银行不良贷款纳入其损益核算范围,已成为影响银行收益数据真实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改革后的核算制度必须准确认定银行贷款损失,而且必须能够按照收付实现制的原则来核准银行的实际收益,侵入民银行的金融监管工作服从和服务于金融机构经营效益的实现和提高。

创新金融监管理念的体现

在创新金融监管理念的推动下,按照新的金融监管思路,从今年年初开始,人行顺德市支行全面开展了金融监管创新工作,并制定颁布试行了《中国人民银行顺德市支行效益监管整体方案》(下称《方案》)。

《方案》中的“效益”概念,已不是现行不合理的会计核算制度以及缺乏损失补偿机制的金融机构账面利润,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机构的完整意义的效益。它不仅包括资产收益和其他收入来源的增加,还包括负债成本和其他成本费用的减少。

《方案》的基本思路是:以金融机构权责发生制下核算的本期财务收益为基础,扣减本期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以及虚增盈利,得出本期真实的经营收益,以此为依据,计算一系列考核指标值,再按照一定的考核标准对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果进行综合评价,然后根据综合评价的结果对金融机构进行相应的的监督和管理。

《方案》的基本思路决定了效益监管的中心操作环节是对金融贷款损失的动态界定。对于不能正常收回本金的贷款,在设定的考核期内,分三种情况进行界定:(1)若不能正常收回利息,则这种贷款全部记入损失;(2)若只能正常收回部分利息,则这些贷款按照欠收利息的比例部分记入损失;(3)若能正常足额收回利息,则这些贷款不计入损失。

这种贷款损失认定方法的原理是:目前贷款收息不采用利随本清的方式,一般采用按月计收,极少一部分采用按季计收,因此,若有贷款不仅不能正常地按时收回本金,而且在有相当时间跨度的考核期内欠收利息,则这部分贷款资金在此后一段时间内能够收回的可能性将极小,而且欠息情况越严重,能够收回的可能性越小,所以,可以认为这部分贷款资金已沉淀。而对于商业化的金融机构来说,若沉淀了的信贷资金能够正常足额收息,则与该信贷资金没有沉淀、从而被收回重新放贷收息所产生效益是基本一样的;反之,若沉淀的信贷资金不能收息或不能足额收息,则该信贷资产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就是完全或部分失去了使用价值。这种既不能产生效益而又因为沉淀而不能保支付的资金,对金融机构来说是名存实亡的。依据这一原理,考核期内贷款损失余额的增加值就是一个机构在该考核期内的贷款损失值。《方案》有关贷款损失动态界定原理的这种客观性和全面性,使其很好地避开了历史包袱对计算本期损失的干扰,从而为金融机构经营成果综合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体系设立奠定了基础。

创新金融监管理念的实践

银行不良贷款率不断攀升、资产质量状况的逐步恶化,严重阻碍了我国的金融改革与发展,但是在传统金融体制下,人民银行的金融监管不可能最终促使金融企业确立以效益为核心的经营理念而成为完整意义上的理性经济人。对此,中国人民银行顺德支行的高同裕行长认为,人民银行要全面推进不良贷款的促降工作,与其对金融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进行监管,不如对金融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益进行监管,使有效的经营管理成为金融企业自身的要求,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监管效果。

他认为效益监管才是人民银行督促和帮助金融企业化解不良贷款的根本途径。效益监管解决了监管宏观刚性与经营微观灵活性的矛盾,使人民银行与金融企业两者的根本目标达到了高度的一致。在这种监管模式下,金融企业来自管制的压力消除了,但是来自竞争的压力却增大了。金融企业因而不得不自觉放弃“不计成本,不讲效益”的经营方式,使争设网点、高息揽存等现象将不禁而止。同样,效益监管的实施,必将使金融企业从一开始就按照商业原则向借款人发放贷款,对借款人的信用进行严格分析,从而极大地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另一方面,金融企业也会通过各种途径来盘活信贷资产质量,以达到增加收益的目的。

效益监管的核心是金融企业经营成果综合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体系的设立,而其中心操作环节则是对贷款损失的动态界定。据此,高行长认为,效益监管实现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有机结合,保证金融企业在社会信用整体水平仍然不高的现实条件下,能够对财务收支进行正确核算和对经营成果进行真实反映。从人民银行的角度看,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由于《方案》既体现了对传统金融监管理念的继承,又体现了对传统金融监管理念的革新与发展,客观上有助于培养良好的银行经营文化,有助于推动金融企业现代银行制度的建立。测试结果表明,《方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并且《方案》对银行贷款损失的动态界定,可以准确地反映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的真实状况。因此,《方案》在顺德市金融业的试行工作进展相当顺利。辖区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状况开始朝着监管预期方向发展。

顺德市某金融机构,资产沉淀严重,被认定为高风险机构,但由于其贷款以中、长期为主,且做了“贷新还旧”和“追加贷款”的处理,所以1999年末其会计报表反映的不良贷款率只有0.73%,而采用《方案》的认定方法,该金融机构1999年末的贷款损失率达到80%,比较真实地反映出其信贷资产质量的实际情况。这充分说明,《方案》能够有效避免“贷新还旧”、“追加贷款”、“以贷收息”等方式对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真实性的扭曲,其对贷款损失认定的标准明确、计算结果惟一,完全不以借款人提供的财务报表数字是否真确、贷款质量评价人员的判断是否客观、贷款质量的评价标准是否统一为转移。这就为人民银行顺德支行动态地掌握辖区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基本情况创造了条件。同时,《方案》还提出了促进金融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初步思想和基本方法。为此,《方案》试行后,顺德金融业出现了积极变化,金融机构开始转变经营理念,理性地追求“效益规模基础上的资产规模”,在支持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寻求自身历史包袱的消除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场景之一。

工行顺德支行:把“蛋糕”做大,从优质资产业务拓展中求效益。效益观念的强化,使工行顺德支行在贷款投向和投量方面积极争取主动,(1)突出重点,开拓优质客户市场,不断加大对aaa企业的信贷投入,以确保资产收益率的逐步提高。(2)注重特点,开拓票据融资市场,仅上半年该行贴现余额达到62744万元,占顺德市贴现余额的44.6%,为该行带来利息收入1496.2万元,成为该行较大的效益增长点。(3)创建试点,开拓非生产流通领域企业信贷市场,寻求新的资金运营途径。(4)围绕热点,开拓住房信贷和消费信贷市场,6月末,该行的上述两项贷款余额已经达到8143万元,比年初增长了五倍。该行通过这些举措,在经营效益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实现了扭亏为盈。

场景之二。

中行顺德支行:迅速减员增效,广泛开展“节约创效益”活动,打好“翻身战”。面对人浮于事、连年亏损的巨大压力,中行顺德支行在效益观念的驱动下。从今年5月底起全方位开展综合治理工作。已减员近300人,同时,先后出台了《中国银行顺德支行2000年费用开支管理办法》和《中国银行顺德支行节约创效益实施方案》,加强了成本费用的控制和管理,达到了增收节支的目的。上半年,该行较去年同期减亏8038万元,减幅达54.39%,占佛山全辖减亏额的80%。

场景之三

农行顺德支行:加速对中间业务的系统化、集约化整合,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对经营效益的贡献率。首先是重点立项,着重拓展了七个项目,包括社会保险业务、与电信局联网扣费业务、网上申报纳税业务、证券理财业务、住房公积金业务等。其次是采取措施,保证整合工作的顺利进行。这些措施包括公关领先、功能设计、技术支持、人力投资等。对中间业务的整合增强了农行顺德支行的营利能力。仅上半年,农行顺德支行已实现账面利润1.6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0.89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51.3%,其中中间业务实际实现收益86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03万元。

场景之四。

顺德农信社:千方百计消化历史债务,不断增强发展后劲。沉重历史包袱使顺德农信社不敢轻言效益。为寻求人行顺德支行效益管理模式下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顺德农信社提出了“三个一点”的历史不良资产处置方案,即“归还一点、落实一点、减免一点”,用实事求是的态度,争取最大限度地消化历史债务。

顺德市的其他金融机构也在《方案》的指导下,努力在依法合规经营的前提下逐步提高经营效益,积极创造良性发展的源动力。9月末,人民银行顺德支行对《方案》实行工作进行的初步测试表明,《方案》实施效果显著。辖区9家金融机构中有5家盈利,其中4家机构也全面实现大幅减亏,全辖金融机构盈亏相抵,整体盈利19170万元,有效地扭转了1999年整体亏损的局面。的确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它使加强资产管理、成本控制、内控制度建设、金融案件防范等成为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内在要求。使人民银行在节约监管成本的同时,能够大大提高监管工作的有效性。

金融行动方案篇9

关键词:金融司法环境

中图分类号:F文献标识码:a

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一个地方金融、经济的发展程度。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从金融生态环境的构成要素看,金融司法环境建设是核心、是关键,直接影响社会诚信状况,直接影响金融市场秩序,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科学发展的水平。而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为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提供司法保障和服务,是人民法院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必然要求和职责所系。

一、金融司法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了对中国50个大中城市的研究结果,法治环境在金融生态环境各要素中的权重为19.5%,居于首位,但金融司法环境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存在债权人无财产可供执行的情况。部分债务人企业已停产,营业执照已被吊销,无力偿还债务。部分被执行人下落不明或者找不到可执行财产。有些债务人恶意规避法律,通过脱壳经营、转移优良资产重新注册公司等形式恶意逃债。

(二)债权人法律意识淡薄。一是贷款没有担保或者保证人没有履行能力;二是担保物存在瑕疵难以变现,或者债权人对担保财产处置不力而丧失部分优先受偿权;三是对企业经营缺少监控,案件后债务人已经无履行能力或者金融债权与企业职工生存利益严重冲突;四是财产保全线索提供不及时,造成无财产可供执行或者财产被另案查封而不能执行。

(三)金融纠纷潜在风险自始存在。首先是金融部门贷前审查不严,个别信贷人员对申请贷款人审查不到位,盲目放款,致使大量贷款逾期无法收回,从而引发纠纷。其次是金融机构贷后监督不力,一些金融机构给借款人发放贷款后,对其贷款用途和使用情况监督不力。“私贷公用”的现象也大量存在,致使许多贷款难以收回。再次,担保制度流于形式。有些信贷人员在发放贷款时,对保证人是否具有实际代偿能力和担保能力不加以严格审查,债务人互相担保,借款人和担保人重复担保的情况严重存在。另外,有的金融机构采用人员流动机制,信贷人员一般三年岗位轮换,工作热情不高,缺乏责任心,贷款催收不及时,导致到期债权和担保超过诉讼时效,这都是引起金融纠纷案件大量出现的潜在因素。

(四)执行的法律困境,金融机构对贷款人和担保人的还款能力考察不严格,抵押物的估值虚高,有的在经营过程中,企业经营不善造成了无还款能力,致使许多案件到了执行阶段面临着无财产可供执行的尴尬局面,如许多金融贷款案件的被执行人为企业,常常是以厂房、设备作抵押,处理不当就会造成企业职工下岗,致使案件迟迟无法执结;还有的情况是被执行人为自然人,仅有一套住房,被执行人在贷款时就用这套住房作为抵押,按照法律规定,在执行中必须保障被执行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住房就是这种保障之一,在执行中也叫作做豁免执行的财产,这样一来,许多无财产可供执行的案件滞留在法院,给法院的执行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二、法院为优化金融司法环境做的有益探索

金融纠纷案件的审理和执行不仅是人民法院工作的一大重点,也是一大难点。做好金融案件的审执工作,对维护金融信用,保护金融债权,稳定金融秩序,推动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开通绿色通道。在立案阶段,蓬莱法院根据各银行的申请,及时采取必要的诉讼保全措施,为案件的执行打好基础。对部分金融机构,采取缓交诉讼费,帮助金融机构解困排难。对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案件,边立边执。对一些急、难案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优先受理,优先审理,快速审结。

(二)设立专门审理、执行机构。金融纠纷案件的审理由蓬莱法院民二庭集中办理,由专人审理,难案业务骨干把关,民二庭在审理破产案件的过程中,也积极为银行核销呆坏账。今年的执行机制改革把金融纠纷案件全部调到执行指挥中心集中执行,法官队伍精干,设施配套完备,办案公正高效。

(三)在审理中加大财产保全和调解力度。注重对金融机构案件审理中财产保全,及时提示金融单位搜集被告人资产线索,及时采取保全措施。在立案和审理阶段查询核实被告人地址。加大调解力度,只要被告到庭的,法院都尽力调解,这也有助于银行利益的最快化实现。

三、关于优化金融司法环境的推进措施和建议

“金融生态环境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区域的软环境和文明程度,而且也直接影响到该经济体的经济金融发展水平,从一定意义上讲,金融生态环境就是竞争力。”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金融是地方经济发展的血脉,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当前,经济运行存在不可忽视的通胀压力,金融机构非常严峻,法院作为金融秩序的维护者将高度重视金融案件的审理和执行,通过审判和执行充分发挥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经济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法院成立专门机构,继续加大集中清理金融执行案件力度。法院成立维护金融秩序小组,院长任组长,分管执行和商事审判的分管院长任副组长,办公室设在执行局,执行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执行局办公室主任、商事法庭庭长及立案庭庭长任副组长,主要是协调好与各银行之间审、执工作,确保在最短时间内维护好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抽调精干力量,开展清理金融执行案件活动。在活动中要求达到有财产可供执行的案件必须执结,无财产可执行的案件在完成“四查两报”的工作后,依法终结本次执行程序,依法将这部分案件退出执行系统,最终达到将全部金融系统申请执行案件清理完毕的目标。

(二)加强外部联动,加大法院与金融部门的配合力度,共同营造更加和谐的金融环境。之前,法院与各银行、信用社也建立了一些联动机制,在法院依法查询被告或被执行人开户银行、帐号、存款余额,冻结、扣划被执行人存款时,多数部门也都能积极协助配合。但也存在着有些部门拒不配合,工作人员给被执行人通风报信等阻挠情况。法院每半年与各金融机构召开一次联席会议,通报情况,研究制定对恶意失信行为的联合制裁办法。对恶意逃债的被执行人加大惩处力度,对有执行能力拒不执行的,金融机构将其列入“黑名单”,拒绝其贷款或限制其贷款。充分利用省高院与省人民银行的联动机制,将相关需查询信息层报至省高院,在全省范围内查询被执行人的存款信息。建立贷款人和担保人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将贷款人和担保人贷款、诚信情况以及一些诉讼信息包括恶意逃债、不依法履行合同情况通报给金融系统,金融系统也将有关信息通报给法院,共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和执行风险。

金融行动方案篇10

关键词:金融学科;案例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7)01-0048-03

一、金融学科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的意义

(一)金融学科课程的教学特点

1.金融学科课程的抽象性特征。在金融学科专业课程中,多数课程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例如:货币银行学这门课程中,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货币政策的实施等章节,利率、汇率、货币供给、货币需求等概念及其相互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等;国际金融这门课程中,国与国之间的经济金融关系及内外均衡、汇率的调整及对国家经济的影响,亚洲金融危机中国际金融炒家在货币市场、外汇市场、股票市场上的炒作及翻云覆雨等。如果按照传统的讲授方法,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完全弄懂这些内容,不易取得理想的效果。

2.金融学科课程的实践性特征。在金融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中,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较多。比如:证券投资学、国际金融实务、商业银行管理、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等,这些课程中实务性、操作性的内容较多,如果仅采用教师讲授的方式来教学,其结果很可能是教师讲得繁复琐碎,学生听得了然无趣,教学质量自然会大打折扣。

3.金融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向应用型方向发展的特征。金融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应是培养既懂得基础经济理论,又掌握金融专业知识,既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具备实际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但应侧重于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只懂教条式地照搬金融理论和规则的学生不会受到实际部门的欢迎。这就要求金融学科教学必须向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方向转变。

(二)金融学科案例教学的适用性分析

案例教学注重学习的过程,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其目的在于通过案例进一步深化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案例教学是一种培养开放型、应用型人才的好方法。具体到金融学科来讲,案例教学有以下益处:

1.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由于金融学科课程的抽象性特征,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很可能会下降,而案例教学可以把金融学科课程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具体化,把它们置于确定的金融环境之中。这样,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原理、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表现,有助于增强学生对金融体系的感性认识,从而增进其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此外,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师生互补、教学相辅”的关系,有利于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在教学中的互动关系,这是传统教学方式难以比拟的。

2.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和解决金融问题的能力。教学案例作为沟通现实世界与学习世界的桥梁,无疑可使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实际工作。金融学科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从课程的学习者转变为实际问题的解决者,让学生学会像金融专业人员一样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将学到的金融理论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而不仅仅是学到固定的原理和规则。它注重学生创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素质和金融学科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有着重要意义。此外,金融学科案例教学还能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学会欣赏别人的不同意见,学会容忍、适应并面对金融世界的不确定性。

3.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数据以及金融写作的能力。金融学科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就某一金融案例在理解、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其中涉及到学生的口头发言、查阅资料、分析整理数据以及将讨论过程和最后的结论整理成文字材料。这一系列的工作对学生的金融写作能力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对学生毕业后从事金融调查研究工作有着莫大的帮助。

二、金融学科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与教学实施

(一)课前准备

1.确定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为每堂案例课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明确本次课要通过什么途径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最终要求学生掌握哪些金融学原理和实务操作等。教学目标明确后,教师才能够据以选择、编写适当的案例教材实施教学。

2.选择适当的案例材料。金融学科教学案例的选择要体现典型性和启发性。在案例设计时,要根据教学目的与要求,正确处理教学内容与案例的关系,选用能够反映教学内容的典型案例,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案例的选择和编写还应尽量与我国当前的金融体制改革及国际金融领域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相结合。同时,要准备与案例密切相关的阅读材料,包括原理、原则等理论框架。金融学科案例本身既不是纯理论性的内容,又不是简单的事例,它包含着需要思考的内容和问题。因此,越能引人深思的金融案例,越能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思考空间,教学效果就越好。此外,要把握好案例的难易程度。案例太难,学生可能因知识储备不足而无从下手,只有消极等待课堂上的灌输;相反,案例过易,结果一猜便知,这不仅达不到教学目标,也会降低学生的参与度。

3.确定本次课案例分析的形式。常用的案例分析形式主要有比较分析形式、模拟实践形式、对抗辩论形式、提问形式、讨论形式、角色扮演形式和书面分析报告形式等,每种形式各具特点。教师应根据教学的目标、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等来选择适当的案例分析形式。根据金融学科课程的特点,笔者认为应以讨论形式和书面分析报告形式为主。

4.确定本次课案例分析的内容。即确定本次课案例分析的基本任务,在课堂上所要分析讨论的问题及采用的方法。具体包括提出若干需要分析讨论的金融问题;分析这些金融问题可能采用的方法,是定性方法还是定量方法;最后做出金融决策或形成方案。同时,对于学生可能会有的反应,都应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与安排。

(二)教学实施

金融学科案例教学在实施中,大致可分为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概括总结三个基本环节。

1.案例引入。这是指案例讨论开始前,教师将所选定的金融案例通过口述、幻灯、图表、影像及文字等形式完整地向学生陈述,使学生对该案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教师陈述完毕后,应提出与该案例最相关及最关键的问题来供学生讨论。例如,哪些金融数据信息至关重要?各个金融变量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在什么条件下这些金融变量开始互相作用?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什么样的解决方案是最适宜的?应制定怎样的实施计划?等等。

2.案例讨论。案例讨论是金融学科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对案例中各个金融变量之间的关系及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广泛的发言和辩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说教者和管理者的角色,而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金融案例讨论中教师要完成的工作主要有:(1)调动学生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的积极性。在金融学科案例教学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是主导学习讨论的关键。在整个讨论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催化者、倾听者,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角。教师的任务是营造适于案例讨论的教学气氛。对于那些发言较少的学生,教师要想办法启发他们,调动他们发言的积极性。此外,在讨论中学生认识上的不同是正常的,应该让所有学生都有表述他们观点的机会,并了解其他人的不同观点。教师应保持中立的态度,接纳与包容学生的反应(包括负面反应),使学生摆脱“惟一标准答案”的枷锁。(2)控制课堂讨论的进度和局面。案例的课堂讨论应该是井然有序的,教师要把握案例的重点内容,根据讨论问题的重要性来分配时间,及时实现课堂讨论中心的转移。由于金融学科课程的抽象性,案例教学在讨论中容易出现一些偏差,例如学生发言内容过于分散而偏离案例讨论分析的主题,或者发言过于简单、发言时间过长或过短而影响课堂教学的进程。所以教师应及时发现偏差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纠正,以保证预期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3)适时提出关键性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教师的另一个任务是在讨论过程中积极引导,避免学生因预备知识不足而无法进行讨论。在金融学科案例教学中对某个问题可能会出现多种不同形式的理解。事实上,各种金融变量对经济运行环境影响的程度和方向也是不同的,有的甚至是互相制约或完全相反的,何者为因、何者为果的关系有时并不完全明了,因此教师在讨论的关键时刻要随时提出具有启发性的、学生容易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促使学生对某一现象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也可以促使他们调整自己的视角,注意那些更重要的变量关系,从而使讨论能够深入地进行。如果学生虽然有一些观点,但逻辑不甚明确,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总结和引导等方式,帮助他们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重新表述或汇总,从而使学生的观点更为明确,逻辑更加清楚。(4)做好学生讨论情况的记录。教师应及时在黑板上记录学生对各个问题的发言要点。这样,当讨论结束时,该记录就是比较完整的问题解决方案和实施计划。同时,教师还应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记录和监控,这些记录一方面可以作为学生成绩评定的依据,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促使学生积极发言、参与到案例的讨论中去。

3.概括总结。当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对讨论情况进行简单的总结和评价。金融学科的许多案例并没有惟一的或完全正确的答案,因此总结并不是给学生提供案例的标准答案,也不是评论学生发言的对错,主要应该就案例中的关键点、分析过程及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一总体评价。如:学生的发言是否踊跃、准备是否充分、是否较好地运用了专业知识、分析深度如何、思路是否开阔、是否有所创新等。教师在总结中还应揭示案例中所包含的金融理论和原则,并与学生分享学习的心得,强化以前学习过的内容,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

三、金融学科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案例教学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教师的有效组织为保证,以精选的案例为材料,并且要做到这些方面的有机结合。结合金融学科的特点,要在课堂上成功地使用案例教学,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案例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案例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事件,若使用一些近似案例的金融现象或设计的案例与客观现实情况相距较远,就会使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因为学生不可能积极地为一个虚假的案例作充分的准备。案例所引用的数据必须有来龙去脉,从而使学生掌握获取金融数据的方法。此外,要注意案例的时效性。如果选用时间跨度长的案例,内容可能会陈旧过时,缺少时代特色,也会降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案例与理论阐述并重。在金融学科案例教学中,教师应将理论、案例和案例点评相结合,以案例分析为主,在案例分析过程中链接有关理论。这样,既便于学生对金融学科基础理论的掌握,也便于在金融学科的研究和实际操作中更加方便地运用案例。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的不是匆忙地去选择若干案例,而是要确定让学生掌握哪些金融基本原理,然后,再选择出能够说明这些原理和理论的案例。

3.案例材料需要重新进行组织编排。一个好的金融案例不是简单机械的课堂陈述,它应能给学生提供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复杂环境,使学生能在一定的研究框架内就现实金融问题做出判断。因此金融案例最好不要拿来就用,而要围绕一个主题、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进行一定的编排、剪裁和加工,使其更具针对性,更加紧密地结合当前的现实金融环境和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从而更有助于金融学科案例教学的开展。

参考文献:

[1]王玉东.案例教学:哈佛商学院mBa教育的基本特征[J].大学教育科学,2004,(3).

[2]陈善昂.金融学教育中外比较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2000,(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