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工作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44:48

常用工作方法篇1

关键词:园林;预结算;作用;方法

前言

园林工程项目在管理过程中,预结算工作的好坏是决定企业盈利性的关键环节。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园林工程的市场竞标愈见激烈,为了提高工程投标的中标率,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做好园林工程的预结算工作。园林工程与常规的土建工程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要做好园林工程的预结算工作,首先就必须理解园林工作预结算的作用及其特殊之处。

1.园林工程预结算及作用

1.1园林工程预结算的作用

(1)园林工程的预结算工作是施工单位办理工程投标,是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签订承包经济合同及办理工程结算的依据;

(2)园林工程的预结算是各单位确定园林工程造价,申请银行拨付工程款或贷款的主要依据;

(3)园林工程预结算是施工企业组织生产、编制计划、统计工作量和实物量指标的依据,同时也是考核工程成本的依据;

(4)园林工程预结算是设计单位对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方面分析比较的依据。

1.2园林工程预结算的特殊之处

园林工程的施工程序与常规土建工程类似,工程中涉及的园林建筑、景观小品等建筑材料与土建工程大致相同,施工的规范也基本一致。但是在这些相似性的基础上,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其两者之间本质的区别,正是这些区别构成了园林工程的自身特点。

相对于土建工程而言,园林工程的施工对象更具有动态性和生命性。比如,在建设中为了实现隔音、降温、吸尘等功效,可采用落叶植物和常绿植物混合栽植,针叶林和阔叶林搭配栽植等方式来实现。除此之外,园林工程多了对工程艺术美的追求。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建筑物均需具有一定的美观性,然而园林工程的艺术性要求更高,在景观效果上追求更多的美感和活力感。

正因为园林工程的这些特点,才造就了园林工程与土建工程预结算方法的差异性。

2.园林工程预结算方法

2.1投标时商务标的编制

园林工程投标(即商务标的编制)竞争时期预算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工程中标的概率,具体注意事项如下:

(1)首先应认真阅读并理解招标文件所示的各项要求,特别是工程计价模式、投标最高限价及具体投标报价条款等事宜。在此基础上,还应正确阅读设计图纸,计算各分部分项工程工程量,对招标文件及图纸上存在模棱两可、前后不一致等情况应及时向招标人提出质疑。在投标阶段的预算编制过程中,应严格按招标文件要求进行组价,杜绝废标的发生。

(2)在报价之前,预结算等相关人员要根据设计图纸到现场进行实地考察,核对图纸的工程量,为可能出现的不平衡报价提供参考。比如施工现场的绿化种植土是否需要外购回填,工地附近是否存在建筑渣场,交通状况是否良好、乡土树种是否充足等,这些均应进行周密调研。

(3)对于在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变更,也采取不平衡报价法。通过现场勘察发现设计不合理,清单项目错误,预计今后实际工程量大于清单工程量以及无工程量而只报单价的项目,报价宜高一些。预计今后实际工程量小于清单工程量的项目,如图纸不明确或有错误,估计今后会有修改的或工程内容说明不详,报价可降低些,待今后索赔时提高单价。通过调整内部各个项目的报价,既不提高总价,也不影响中标,又能在结算时得到较理想的经济效益。

2.2施工过程中的造价控制

在工程成功中标后,项目经理的首要任务就是研究工程的施工图纸和合同协议书,结合现场认真考察,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技术措施:

(1)目前大多数的工程市场都是买方市场,业主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在签订的工程施工合同中往往会存在部分苛刻、不平等条款等现象。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很多施工单位只能被动接受这些不平等条款。为保证工程基本利润率,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可通过设计变更或洽商签证等手段来规避投标单价低的项目。

(2)在控制施工造价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加强园林工程施工过程的管理,并严格控制材料的采购以及劳动力成本。

(3)在施工过程中,若出现合同外新增项目时,施工单位应及时做好记录,并依照程序编制工程签证单,做好工程签证手续,为工程竣工结算提供依据。施工单位应严格按实际施工情况编写施工日记并详细记载材料供应、机械进出场台班及人员安排数量等情况;另外还应根据相关规定完善设计变更、洽商变更等记录。

(4)对于甲方规定使用的材料,或者许可材料,一旦发现购买价格明显高于预算或投标价格的,则应严格按照合同及相关规范规定,参照实际价格计算其中的差额,或者对材料的型号和质量进行更改。对于造价信息和投标报价中没有的材料,应及时完善材料核价工作,核价工作要做到市场多方面询价和实地调查相结合,避免审核单价过低。

3.工程竣工结算的编制

工程竣工结算对于任何施工企业或者单位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工程竣工结算作为向甲方申请工程款项的重要依据,其审定结果对施工单位的利益有着直接的影响。首先,在编制工程竣工结算的过程中,对工程的竣工图、签证单及隐蔽记录等资料一定要仔细、认真地核对,避免出现漏项、错项。其次,在进行工程结算时,还应对审计局等相关单位的政策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并在掌握政策要点的基础上对工程结算价格进行有针对性地调整。再次,还要根据人工工资标准、材料差额等调整情况、机械台班、间接费用的费率变化及其它政策性的变化调整结算费用。最后,应着重整理设计变更、工程签证、甲方及监理指令等能够导致工程造价增加的项目的资料,为确保工程结算资料的完整性奠定基础。

4.工程审计结算

为保证工程量计算的准确性和结算工作的顺利完成,应对工程量的计算结果进行认真核对和审查,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工程量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遗漏、错算或者重复等问题,以提高工程结算的工作效率。园林工程的结算审查方式多种多样,但其工作重点都是审查工程量计算是否准确、定额套用、费用取值等是否合理,竣工图比例是否一致,签证和竣工图是否存在重复等现象。

为保证结算编制工作的质量,也需要提升相关预结算人员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在工程结算编制过程中,应严格以竣工图、变更签证等资料为基础,不得高估冒算,在兼顾施工单位自身利益的同时,还应秉承“公开、公平、公正、诚实信用、据理力争”的原则,从而促进园林工程市场的稳定性。

5.结语

做好园林工程的预结算工作是实现工程成本目标、保障工程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要想实现对工程预结算工作质量的有效控制,就必须控制好园林工程的施工及计量的全过程,从投标阶段开始至竣工验收完成均要把握好工程预结算方法的运用,并与施工过程中的“三控制”相结合,实现工程预期的效益目标。

参考文献

[1]蒋艳红.编制园林绿化工程预结算技巧[J].现代园艺,2011(7).

常用工作方法篇2

一、关于主任会议的性质和工作特点

界定主任会议的性质和工作特点是加强和规范主任会议建设、依法有效发挥主任会议作用的前提。

(一)关于主任会议的性质。弄清主任会议的性质,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弄清两个关系,即主任会议与人大常委会之间的关系、主任会议与常委会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之间的关系。而要弄清这两个关系,很关键的则是要弄清主任会议与常委会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的地位和权力来源。地方组织法第四十八条规定,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和秘书长组成主任会议,主任会议处理常委会的重要日常工作。第五十三条规定,常委会根据工作需要,设立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这两条规定表明,主任会议的地位和权力是法律直接赋予的,而常委会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的地位和职责则是常委会依法赋予的。由此可知,主任会议并不等同于常委会的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但从人大常委会的性质、地位和法律赋予主任会议的职责来看,主任会议与人大常委会又构成服务与被服务、监督与执行的关系。主任会议要对人大常委会负责,要严格按照人大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和工作部署开展工作。这一点则与常委会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的性质相同。但显然主任会议的权力高于、职责大于常委会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主任会议有权组织、督促、指导、协调常委会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贯彻落实常委会决议决定和工作部署。对主任会议的决定和部署,常委会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负有贯彻执行的责任,同时也要为主任会议开展工作提供服务保障。因此,主任会议与常委会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之间又构成服务与被服务、监督与执行的关系。

(二)关于主任会议的工作特点。主任会议的性质决定了其工作特点。与常委会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相比,主任会议工作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是有较强的议决性。即研究处理重要事项必须进行民主审议和集体表决,不能靠“拍脑袋”、或像实体机构那样由“长官”决策。二是工作程序的规范性要求高。如对会议的召集、主持、会议有效召开的法定到会人数、会议表决的有效性等,都必须有严肃的、规范的规定,否则就无法体现其议决性特点。三是作出的决定法律效力较强,执行范围也较广,可以涉及“一府两院”,从而对人大常委会实施监督的影响力和作用也较大。

二、主任会议在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中的职责

综合归纳监督法涉及主任会议工作的规定,主任会议在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中主要有以下六种职权:

(一)监督议题的确定权。具体主要有两项职责:一是确定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专项工作报告的议题;二是确定人大常委会组织执法检查的议题。监督法第九条和第二十三条分别规定,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的年度计划与实施执法检查的年度计划,由主任会议通过。在具体实践中,这一职权的运作是这样,首先由人大常委会的办事机构或有关工作机构提出原始议题,主任会议通过对原始议题进行研究、审议,最后形成正式监督议题。

(二)实施监督的提请权。这一职权与监督议题的确定权有微小差别,主要是监督议题的提出主体不同,这一方面的监督议题是由主任会议直接研究提出。具体主要有四项职责:一是根据地方组织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向人大常委会提出属于本级人大常委会“监督职权”范围内的议案;二是向人大常委会提请审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三是向人大常委会提出撤职案;四是向人大常委会提请审议特定调查委员组成人员名单。

(三)提请监督的裁决权。具体主要有六项职责:一是决定将执法检查组的执法检查报告提请人大常委会审议;二是决定将“一府两院”研究处理常委会组成人员对执法检查报告的审议意见和执法检查报告情况的书面报告提请人大常委会审议;三是决定将有关方面提出的质询案交由受质询机关答复;四是决定将有关方面不满意受质询机关答复的要求交由受质询机关再次答复;五是决定将有关方面提出的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的提议提请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六是决定将有关方面提出的撤职案提交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根据监督法的规定,上述监督议题的提请主体有五个,即:执法检查组、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常委会组成人员。

(四)监督形式的选择权。这一权力实际上是由提请监督的裁决权衍生而来。特别是对于“质询”、“特定问题调查”、“撤职案的审议和决定”这三种不经常使用的监督形式,赋予主任会议提请监督的裁决权的同时,也就赋予了其选择监督形式的权力,即完全由主任会议决定是否实施某种形式的监督。因而,主任会议对于监督形式的选择权具体也主要是指三种监督形式的选择,即“质询、特定问题调查、撤职案的审议和决定”。

(五)监督公开的主导权。从监督法第八条、第二十三条的规定中可以明确得出,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及开展执法检查的年度计划均是在主任会议通过后才能予以公布,这实质上是将这两项监督工作公开的主导权赋予了主任会议。至于其他监督工作公开的实施,虽然监督法没有明确提出,但根据地方组织法所赋予的主任会议处理人大常委会重要日常工作的法定职权,原则上也应交由主任会议研究处理,经主任会议同意后才能操作。

(六)视察和专题调研权。对于人大常委会开展视察和专题调研,虽然地方人大已实践、探索多年,但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只有代表法规定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可以开展视察活动。监督法赋予主任会议对有关专项工作进行视察和专题调研的职权,可以说是从法律上对视察和专题调研作为加强人大监督的有效形式给予了肯定。

三、主任会议在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主任会议在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由主任会议的性质决定和体现的。主任会议通过依法履行地方组织法和监督法赋予的职责,其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主任会议是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权的一个法定程序环节。监督法规定了人大常委会七个方面的监督工作,从字面上看,除第二个方面“审查和批准决算,听取和审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的执行情况报告,听取和审议审计工作报告”、第四个方面“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没有明确提到主任会议的职责外,其他六个方面均有明确标识主任会议的工作内容和程序,总共涉及九条十四处。其实,关于第二个方面和第四个方面的监督工作,亦不可能脱离主任会议这个环节。目前,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决算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执行情况报告的普遍做法是,先由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对上述报告进行初审并向主任会议报告初审情况,然后由主任会议研究决定提请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关于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一般的做法也都是要经过主任会议的研究处理。否则,就无法体现和落实地方组织法所赋予主任会议处理人大常委会重要日常工作的原则和权力。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广东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程序规定》,就明确规定主任会议有权决定向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提出对规范性文件的书面审查意见及将撤销规范性文件的议案提请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由此可见,主任会议实际上贯穿了监督法所规定的全部方面的监督工作。也就是说,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无论开展哪一方面的监督,都不可能越过主任会议这一环节。

(二)主任会议在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中担负组织领导和协调沟通责任。主任会议在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中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沟通作用是由法律赋予的主任会议性质所决定的。如前文所述,主任会议实际上是介于人大常委会与常委会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之间的中间组织,在人大常委会监督职权的行使链条中发挥着一定程度的中枢作用。主任会议所处的位置,要求主任会议在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中负有两大职责:一是对重要日常监督工作的领导和组织责任,也就是凡重要日常监督事项,主任会议都应予研究处理,精心组织安排。这也是一个法定程序要求。二是在常委会与一般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之间发挥协调沟通的桥梁纽带作用。一方面,组织、指导、协调、督促一般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分工贯彻落实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部署;一方面,听取、汇总、分析、研究一般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对于监督工作的提议、意见和工作报告,向人大常委会提出相关处理建议。

(三)主任会议对人大常委会有效行使监督权具有参谋助手作用。主任会议的这一作用是由法律赋予主任会议的职权衍生出来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通过发挥监督议题的确定权作用,确保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及实施执法检查的议题紧紧围绕本地区工作大局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增强人大常委会监督议题的针对性;二是通过组织开展专题视察或专题调研,进一步保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知情权,增进对专项工作报告议题的了解,从而进一步提高常委会会议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的效果。三是通过发挥提请监督的裁决权和监督形式的选择权作用,听取和审议有关议案、提议或工作报告,提出相关建议,为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进行过滤、把关和提供参考,进一步增强人大常委会监督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四是依据人大常委会会议的授权,直接处理特定事情。很多地方的人大常委会都有这种做法。实践证明,常委会会议授权主任会议处理特定监督事务,有利于提高人大常委会监督的效率。

综上所述,发挥主任会议职能作用,既是人大常委会开展监督工作的法定程序要求,也是人大常委会有效行使监督权的动力追求和效率追求。

四、当前主任会议运作中需要加强的有关问题

随着我国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大工作者的努力实践和探索,目前,地方人大常委会在主任会议的召集和主持、出席和列席及表决原则等工作程序方面,都已达成较为成熟和规范的共识与做法。但笔者认为,当前,地方人大常委会在发挥主任会议的组织领导作用和参谋助手作用方面尤其是后者,仍然还很不够。在发挥组织领导作用方面,主要问题表现是:有的让主任会议形同虚设,一年难得开几次会,更无从谈起紧紧围绕常委会重要监督议题开展工作;有的则发挥过了头,事无巨细均纳入主任会议研究处理,没有真正摆正主任会议负责处理重要日常监督工作的位置。在发挥参谋助手作用方面,主要问题表现是重程序轻审议,会议议题计划性不强,会议审议准备不充分,导致会议质量不高,对人大常委会会议履行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职责提不出真正有价值、建设性强的参考建议。

加强主任会议建设,目的是要真正发挥主任会议的职能作用,为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权、增强监督实效提供有效服务——按照主任会议的职能,即是要发挥组织领导作用和参谋助手作用,而不仅仅是把主任会议作为一种法定程序来完成。因此,加强主任会议建设,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发挥主任会议在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中的组织领导作用和参谋助手作用。尤其是在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实施执法检查、组织质询等方面,更要努力发挥好作用。为此,有五个方面需要进一步强化:

(一)会议召开的有效性。主任会议的组成人员是人大常委会的主任、副主任,是一种为数较少的集体,尤其是对基层人大常委会而言。因此,强调和科学设置主任会议有效召开的法定到会成员非常重要。否则,就无异于一般意义上的主任办公会。这也是强化主任会议法定地位、严肃主任会议形象的重要体现。

(二)会议议题的计划性和规范性。要紧紧围绕人大常委会年度监督工作计划,同时制订主任会议的年度工作计划或召开会议的议题方案。确定会议议题的范畴,既要依据监督法的相关规定,同时又要结合本地区工作实际来把握。只有强化主任会议议题的计划性和规范性,才能做到精心准备会期,确保会议质量。

(三)会议主体知情权的保证。特别是对监督法没有明确规定需经主任会议研究或向主任会议报告的内容,如有关工作机构对“一府两院”研究处理审议意见情况的意见、财经工委的财经初审意见及政府有关部门研究处理初审意见的情况等,在实际操作中或制定具体工作程序时,应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纳入主任会议工作范畴。这就需要进一步强化常委会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的服务职能,特别是要积极协助主任会议组成人员做好会前调研。

常用工作方法篇3

---深入学习贯彻中央文件精神扎实推进全省人大工作

这次各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是在全省深入学习贯彻中央9号文件的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传达了全国人大常委会举办的中央9号文件学习班精神,交流了一年来各市贯彻省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的有关情况,还将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大组发言,开得是好的。这次会议的召开,有助于深化认识,有助于统一思想,有助于推动工作,是深入学习贯彻中央9号文件的重要举措。

结合大家的讨论发言,联系全省学习贯彻中央9号文件和省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的有关情况,我认为,本届以来尤其是省委人大工作会议以来,全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按照省委的总体部署和全省人大工作会议的精神要求,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原创:发挥了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对此,省委是满意的。

两年多来,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在地方立法工作方面,坚持从实际出发、体现浙江特色,坚持突出重点、为民所用,坚持服从、服务于发展,注重民主立法、科学立法,法规质量不断提高,充分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群众的意志,为我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提供了法制保障。在监督工作方面,始终把保证宪法和法律法规的遵守和执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紧紧围绕全省工作的大局、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突出重点,精心选题,改进方式,健全机制,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注重监督实效的提高。先后对劳动法、环境保护法和建设生态省决定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组织省人大代表对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执法工作进行评议,对省卫生厅厅长和省建设厅厅长进行述职评议,都取得了比较好的实际效果。尤其是连续三年抓生态建设和和环保执法工作,体现了对党、对人民和对法律高度负责的精神,有利于推进省委关于建设生态省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通过这些工作,既加强了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又对“一府两院”工作给予了有力的支持,推进了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代表工作作为人大工作的基础,也不断得到改进和加强,尤其是在建立代表活动网络、组织代表培训、开展代表活动、规范代表议案建议处理、加强闭会期间活动指导等方面都搞得有声有色,符合中央9号文件的精神要求。省人大常委会还十分重视自身建设,健全学习制度,规范议事程序,严格遵守组成人员守则,充分发挥专门委员会作用,不断提高依法履行职责的能力和水平。省人大常委会比较好地处理了与省委、与“一府两院”、与市县人大的关系,在省委的领导下,团结协作,扎实工作,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和工作氛围。

省人大常委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并不断取得新的成绩,离不开市县人大常委会的大力支持。省人大常委会每年都要深入基层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依法做好地方立法和组织开展执法检查、述职评议、代表评议等重点工作,这些都需要市县人大的支持和配合。通过这种上下配合的方式,省人大常委会加强对市县人大工作的指导,进一步密切与基层群众的联系,从而使常委会工作建立在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之上。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市县人大的工作任务也非常繁重。令人可喜的是,近几年来,我省市县人大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勇于开拓创新,在依法履行职责,积极开展代表工作,加强自身建设等各个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不断探索,有不少好的做法和经验,发挥各级人大在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活跃了地方人大工作的局面。对市县人大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和进展,应当予以充分肯定。同时也向市县人大多年来对省人大工作的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地感谢。

去年省委召开了全省人大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大工作的意见》,这是省委加强对人大工作领导的重要举措。省委人大工作会议召开和《意见》下发后,各市县党委高度重视,认真学习,召开会议,出台文件,结合当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总的看,各市县党委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正在不断加强,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地位进一步巩固;全社会对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人大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正在不断提高;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坚持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做好人大工作的自觉性正在不断强化,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进一步发挥。

同志们,中央9号文件下发以来,省委高度重视,我在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就学习贯彻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全省各级人大都进行了认真学习和贯彻。在最近全国人大常委会举办的中央9号文件学习班上,俞国行副主任代表省人大常委会就我省学习贯彻情况进行了交流。应该说,我们学习贯彻这一重要文件还是初步的,需要把学习贯彻进一步引向深入。下面,我想着重就这个问题强调几点意见。

一、从全局的高度,牢牢把握人大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

中央9号文件明确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作为根本政治制度,一方面,无论是坚持还是完善,首先必须讲政治,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另一方面,只有坚持和完善好这一根本政治制度,我们的各项事业才能更好地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和发展。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人大工作是一项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团结幸福的全局性工作。长期以来,我们主要的是从法律的角度认识人大工作。我们经常讲人大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是由宪法和法律赋予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必须依法履行职权,人大工作必须依法开展。这一条当然是对的,而且必须很好地坚持。同时,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特别是贯彻中央9号文件对人大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我们还必须更多地从全局的高度来认识、把握和推进人大工作。一要充分认识人大工作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具体实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丰富内涵都与人大工作有关,做好人大工作对于坚持和完善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二要充分认识人大工作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做好人大工作可以更好地实现党的领导,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三要充分认识人大工作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根本任务,人大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四要充分认识人大工作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推动力量。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立法工作,把党的意志经过法定程序转变为国家意志和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为人民群众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提供依据;通过监督等工作保证宪法和法律得到遵守和执行,推进经济社会生活法治化进程,更好地实现人民群众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进行管理。总之,深入学习贯彻中央9号文件,要求我们各级人大常委会不仅要从法律的角度进一步认识人大工作,从而增强依法履行职权的自觉性,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而且要从全局的高度把握人大工作,进一步增强做好人大工作的光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人大工作又是一项政治性、法律性和程序性很强的工作。在我国现阶段,任何工作都有一个政治方向的问题。政治方向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偏、不能错。人大工作也不例外。深入学习贯彻中央9号文件,进一步做好全省人大工作,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牢牢把握中央9号文件提出的三个“必须坚持”的原则。这三条原则是中央9号文件的主线和灵魂,是50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我们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做好新形势下人大工作必须坚持的根本政治原则。在这三条原则当中,首要的一条就是有关政治方向的问题。这一条讲得非常清楚,指出要始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搞多党轮流执政,坚持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职权,不搞“三权鼎立”和“两院制”,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这就是人大工作必须把握的正确的政治方向。

把握人大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最核心的问题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我们党历来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不仅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而且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制度保障。人大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领导是人大工作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吴邦国委员长今年7月在山东考察期间,专门就人大工作如何坚持党的领导问题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做好新形势下人大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走群众路线,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当中最关键、最核心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他还强调了坚持党的领导的“三句话”:“第一句话,人大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讲得白一点就是人大工作不要自作主张”。“第二句话,人大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开展工作。讲得白一点就是人大工作不要另搞一套”。“第三句话,人大要处理好与‘一府两院’的关系,既要监督又要支持‘一府两院’的工作。讲得白一点,我们既不是行政主导,也不是立法主导,而是党的统一领导”。这三句话实话实说,明明白白,而且蕴涵了深刻的道理,值得我们认真仔细地领会,并在实践中准确把握并坚决贯彻。

二、总结规范提高,不断明确人大工作的总体思路

中央9号文件总结了50年来人大工作的实践经验,明确了新形势下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是新形势下做好人大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中央9号文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既适用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也同样适用于地方各级人大。深入学习贯彻中央9号文件,必须把握其精神实质,紧密联系地方人大工作的实际,不断明确在新形势下推进地方人大工作的总体思路,在总结经验、规范做法、提高实效方面下功夫。

第一,要总结经验,着力把握人大工作的规律性。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设立二十多年来,各地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有不少开创性的工作。对此,要认真回顾好、总结好和运用好,不断认识和把握地方人大工作的规律性,不断增强按规律办事的自觉性。省人大常委会不仅要认真总结好自身的工作经验,而且要高度关注市县基层人大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对于基层人大创造的新鲜经验和好的做法要及时加以总结、提炼和推广,不断推进全省人大工作。

第二,要规范完善,着力促进人大工作的有序开展。强调规范,是中央9号文件的一个显著特点和要求,也是人大工作的现实要求。规范的目的在于完善,在于提高人大工作的程序化和制度化水平,是人大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目前全省人大工作总体上是比较规范的,如省人大在会议、立法、监督和代表工作等方面都建立了一套规则、制度、办法。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人大制度是一项年轻的制度,一些具体制度还需完善,一些具体工作还需规范,已有的制度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规范和完善。当然,这制度的完善和规范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各级要从实际出发,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第三,要提高实效,着力推动人大工作的向前发展。人大工作都是由法律规定的,一定要做好。要在提高工作实效方面狠下功夫,这是人大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的前提。一些同志觉得,人大不直接处理和解决具体问题,人大很多工作内容都比较虚,很难说有什么实际效果。这种看法显然是片面的。工作实效确实有具体、抽象之分,有实在、潜在之别,有眼前、长远之辨。人大工作主要是抓事关全局的一些重大问题,而且是集体讨论决定问题,通过会议作出决议决定,推动“一府两院”的工作。由于这些特点,人大工作实效确实不像“一府两院”工作那么具体可辨。但不能因此就看不到人大工作的实效,否认人大工作的实效。开展地方立法,集中反映群众意志,表达平衡调整各种利益,创造发展必需的法制环境,这是抽象之效也是实在之效;开展法律监督,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能力的提高,这是潜在之效也是具体之效;开展工作监督,关注经济社会全局,促进协调发展,这是长远之效也是现实之效。所以,对于人大工作实效一定要全面地、发展地、辩证地来看。提高人大工作实效,一要切实地履行法定职能,切实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机关和工作机关的作用;二要紧紧地围绕中心和大局开展工作,使人大工作更加贴近现实、服务发展;三要不断提高履职能力,提高常委会会议的议决效率、议决质量和议决水平。

总结经验、规范做法、提高实效,离不开创新。人大工作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人大工作的继续发展仍将是一个开拓创新的过程。我们要积极鼓励创新。人大工作的创新,一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二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三要在现实可能的前提下进行。这是人大工作探索、创新、发展必须遵循的,也是人大工作规范、有序、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

三、突出工作重点,着力推进各级人大的工作和建设

中央9号文件指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做的工作很多,涉及方方面面。根据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要求,当前要重点抓好进一步发挥全国人大代表作用、加强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制度建设等两个方面的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中央9号文件,一定要牢牢把握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建设这一目标要求,突出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和加强常委会制度建设的重点,进一步推进人大的各项工作。

第一,依法开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和常务委员会会议。会议是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最基本的方式。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行法定职能,发挥职能作用,最重要的就是认真开好代表大会会议和常委会会议。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都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职务意识,认真进行准备,按时出席会议,积极审议发言,提高履行职责的能力,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无论是代表大会会议还是常委会会议,都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严格依法、依程序办事,集体决定问题,集体行使职权,这是人大会议必须坚持的,是提高会议议决效率和质量的重要保证。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10个配套文件,对开好代表大会和常委会会议作出了比较详尽和具体的规定。省和各市县人大常委会及其机关,要积极借鉴,并结合自身实际,规范为代表大会和常委会会议的服务工作,保证会议高效、有序地进行。

第二,切实做好以立法和监督为主的各项工作。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把法定的各项工作做好,是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主要工作任务。要认真落实法律规定的立法制度,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地方立法工作。立法项目的选择,要紧扣省委的重大决策,重视代表提出的立法议案和建议,体现省情和民意,更加注重社会方面的立法。要发扬立法民主,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尤其是各级人大代表和基层群众的意见,保证所制定的法规体现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见,提高立法的质量。要健全监督工作制度,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监督工作。开展监督工作,必须遵循坚持党的领导、集体行使监督职权、不包办代替等基本原则。要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发展、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思路,抓住关键,选准题目,综合运用听取和审议专题工作报告、执法检查和评议等基本形式,加强跟踪监督,重视整改落实,努力提高监督工作的实效和水平。

第三,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人大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人大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要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坚持走群众路线,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人大及其常委发挥代表机关作用的必然要求。要进一步加强代表工作,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代表的作用,支持代表依法履行职责,保障代表的合法权益,原创:为充分发挥代表作用提供服务和保障。同时也要规范代表闭会期间活动,增强代表活动实效。要把依法执行代表职务与从事个人职业活动严格区别开来,不得借执行代表职务进行个人职业活动。代表参加闭会期间活动时,应积极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但不直接处理具体问题,不干预具体案件的审理和执行。要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工作。调查研究是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职的重要依据。无论是制定、修改法规和作出决定、决议,还是开展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都必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真实情况,听取群众意见,反映群众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制定的法规和议决的事项,能更好地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统筹兼顾好各方面群众的具体利益,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群众的积极性,发挥人大在表达、平衡、调整社会利益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第四,着力形成人大工作合力。人大及其常委会、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办事机构、工作机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全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也可以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推进我省各级人大工作,需要全省各级人大同志的共同努力,这是把人大及其常委会建设成为切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职责的工作机关的内在要求。常委会和主任会议要加强对各专门委员会工作的领导,各专门委员会要紧紧围绕常委会的中心工作,依照法定职责,发挥更大作用。人大机关是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集体参谋班子和集体服务班子,要全心全意地搞好服务,不断提高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省人大常委会要加强对全省各级人大工作的指导和联系,推动各级人大的工作和建设。

常用工作方法篇4

这次各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是在全省深入学习贯彻中央9号文件的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传达了全国人大常委会举办的中央9号文件学习班精神,交流了一年来各市贯彻省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的有关情况,还将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大组发言,开得是好的。这次会议的召开,有助于深化认识,有助于统一思想,有助于推动工作,是深入学习贯彻中央9号文件的重要举措。

结合大家的讨论发言,联系全省学习贯彻中央9号文件和省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的有关情况,我认为,本届以来尤其是省委人大工作会议以来,全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按照省委的总体部署和全省人大工作会议的精神要求,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发挥了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对此,省委是满意的。

两年多来,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在地方立法工作方面,坚持从实际出发、体现浙江特色,坚持突出重点、为民所用,坚持服从、服务于发展,注重民主立法、科学立法,法规质量不断提高,充分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群众的意志,为我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提供了法制保障。在监督工作方面,始终把保证宪法和法律法规的遵守和执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紧紧围绕全省工作的大局、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突出重点,精心选题,改进方式,健全机制,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注重监督实效的提高。先后对劳动法、环境保护法和建设生态省决定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组织省人大代表对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执法工作进行评议,对省卫生厅厅长和省建设厅厅长进行述职评议,都取得了比较好的实际效果。尤其是连续三年抓生态建设和和环保执法工作,体现了对党、对人民和对法律高度负责的精神,有利于推进省委关于建设生态省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通过这些工作,既加强了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又对“一府两院”工作给予了有力的支持,推进了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代表工作作为人大工作的基础,也不断得到改进和加强,尤其是在建立代表活动网络、组织代表培训、开展代表活动、规范代表议案建议处理、加强闭会期间活动指导等方面都搞得有声有色,符合中央9号文件的精神要求。省人大常委会还十分重视自身建设,健全学习制度,规范议事程序,严格遵守组成人员守则,充分发挥专门委员会作用,不断提高依法履行职责的能力和水平。省人大常委会比较好地处理了与省委、与“一府两院”、与市县人大的关系,在省委的领导下,团结协作,扎实工作,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和工作氛围。

省人大常委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并不断取得新的成绩,离不开市县人大常委会的大力支持。省人大常委会每年都要深入基层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依法做好地方立法和组织开展执法检查、述职评议、代表评议等重点工作,这些都需要市县人大的支持和配合。通过这种上下配合的方式,省人大常委会加强对市县人大工作的指导,进一步密切与基层群众的联系,从而使常委会工作建立在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之上。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市县人大的工作任务也非常繁重。令人可喜的是,近几年来,我省市县人大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勇于开拓创新,在依法履行职责,积极开展代表工作,加强自身建设等各个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不断探索,有不少好的做法和经验,发挥各级人大在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活跃了地方人大工作的局面。对市县人大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和进展,应当予以充分肯定。同时也向市县人大多年来对省人大工作的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地感谢。

去年省委召开了全省人大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大工作的意见》,这是省委加强对人大工作领导的重要举措。省委人大工作会议召开和《意见》下发后,各市县党委高度重视,认真学习,召开会议,出台文件,结合当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总的看,各市县党委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正在不断加强,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地位进一步巩固;全社会对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人大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正在不断提高;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坚持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做好人大工作的自觉性正在不断强化,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进一步发挥。

同志们,中央9号文件下发以来,省委高度重视,我在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就学习贯彻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全省各级人大都进行了认真学习和贯彻。在最近全国人大常委会举办的中央9号文件学习班上,俞国行副主任代表省人大常委会就我省学习贯彻情况进行了交流。应该说,我们学习贯彻这一重要文件还是初步的,需要把学习贯彻进一步引向深入。下面,我想着重就这个问题强调几点意见。

一、从全局的高度,牢牢把握人大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

中央9号文件明确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作为根本政治制度,一方面,无论是坚持还是完善,首先必须讲政治,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另一方面,只有坚持和完善好这一根本政治制度,我们的各项事业才能更好地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和发展。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人大工作是一项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团结幸福的全局性工作。长期以来,我们主要的是从法律的角度认识人大工作。我们经常讲人大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是由宪法和法律赋予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必须依法履行职权,人大工作必须依法开展。这一条当然是对的,而且必须很好地坚持。同时,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特别是贯彻中央9号文件对人大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我们还必须更多地从全局的高度来认识、把握和推进人大工作。一要充分认识人大工作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具体实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丰富内涵都与人大工作有关,做好人大工作对于坚持和完善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二要充分认识人大工作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做好人大工作可以更好地实现党的领导,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三要充分认识人大工作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根本任务,人大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四要充分认识人大工作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推动力量。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立法工作,把党的意志经过法定程序转变为国家意志和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为人民群众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提供依据;通过监督等工作保证宪法和法律得到遵守和执行,推进经济社会生活法治化进程,更好地实现人民群众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进行管理。总之,深入学习贯彻中央9号文件,要求我们各级人大常委会不仅要从法律的角度进一步认识人大工作,从而增强依法履行职权的自觉性,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而且要从全局的高度把握人大工作,进一步增强做好人大工作的光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人大工作又是一项政治性、法律性和程序性很强的工作。在我国现阶段,任何工作都有一个政治方向的问题。政治方向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偏、不能错。人大工作也不例外。深入学习贯彻中央9号文件,进一步做好全省人大工作,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牢牢把握中央9号文件提出的三个“必须坚持”的原则。这三条原则是中央9号文件的主线和灵魂,是50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我们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做好新形势下人大工作必须坚持的根本政治原则。在这三条原则当中,首要的一条就是有关政治方向的问题。这一条讲得非常清楚,指出要始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搞多党轮流执政,坚持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职权,不搞“三权鼎立”和“两院制”,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这就是人大工作必须把握的正确的政治方向。

把握人大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最核心的问题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我们党历来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不仅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而且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制度保障。人大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领导是人大工作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吴邦国委员长今年7月在山东考察期间,专门就人大工作如何坚持党的领导问题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做好新形势下人大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走群众路线,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当中最关键、最核心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他还强调了坚持党的领导的“三句话”:“第一句话,人大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讲得白一点就是人大工作不要自作主张”。“第二句话,人大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开展工作。讲得白一点就是人大工作不要另搞一套”。“第三句话,人大要处理好与‘一府两院’的关系,既要监督又要支持‘一府两院’的工作。讲得白一点,我们既不是行政主导,也不是立法主导,而是党的统一领导”。这三句话实话实说,明明白白,而且蕴涵了深刻的道理,值得我们认真仔细地领会,并在实践中准确把握并坚决贯彻。

二、总结规范提高,不断明确人大工作的总体思路

中央9号文件总结了50年来人大工作的实践经验,明确了新形势下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是新形势下做好人大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中央9号文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既适用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也同样适用于地方各级人大。深入学习贯彻中央9号文件,必须把握其精神实质,紧密联系地方人大工作的实际,不断明确在新形势下推进地方人大工作的总体思路,在总结经验、规范做法、提高实效方面下功夫。

第一,要总结经验,着力把握人大工作的规律性。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设立二十多年来,各地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有不少开创性的工作。对此,要认真回顾好、总结好和运用好,不断认识和把握地方人大工作的规律性,不断增强按规律办事的自觉性。省人大常委会不仅要认真总结好自身的工作经验,而且要高度关注市县基层人大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对于基层人大创造的新鲜经验和好的做法要及时加以总结、提炼和推广,不断推进全省人大工作。

第二,要规范完善,着力促进人大工作的有序开展。强调规范,是中央9号文件的一个显著特点和要求,也是人大工作的现实要求。规范的目的在于完善,在于提高人大工作的程序化和制度化水平,是人大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目前全省人大工作总体上是比较规范的,如省人大在会议、立法、监督和代表工作等方面都建立了一套规则、制度、办法。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人大制度是一项年轻的制度,一些具体制度还需完善,一些具体工作还需规范,已有的制度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规范和完善。当然,这制度的完善和规范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各级要从实际出发,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第三,要提高实效,着力推动人大工作的向前发展。人大工作都是由法律规定的,一定要做好。要在提高工作实效方面狠下功夫,这是人大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的前提。一些同志觉得,人大不直接处理和解决具体问题,人大很多工作内容都比较虚,很难说有什么实际效果。这种看法显然是片面的。工作实效确实有具体、抽象之分,有实在、潜在之别,有眼前、长远之辨。人大工作主要是抓事关全局的一些重大问题,而且是集体讨论决定问题,通过会议作出决议决定,推动“一府两院”的工作。由于这些特点,人大工作实效确实不像“一府两院”工作那么具体可辨。但不能因此就看不到人大工作的实效,否认人大工作的实效。开展地方立法,集中反映群众意志,表达平衡调整各种利益,创造发展必需的法制环境,这是抽象之效也是实在之效;开展法律监督,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能力的提高,这是潜在之效也是具体之效;开展工作监督,关注经济社会全局,促进协调发展,这是长远之效也是现实之效。所以,对于人大工作实效一定要全面地、发展地、辩证地来看。提高人大工作实效,一要切实地履行法定职能,切实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机关和工作机关的作用;二要紧紧地围绕中心和大局开展工作,使人大工作更加贴近现实、服务发展;三要不断提高履职能力,提高常委会会议的议决效率、议决质量和议决水平。

总结经验、规范做法、提高实效,离不开创新。人大工作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人大工作的继续发展仍将是一个开拓创新的过程。我们要积极鼓励创新。人大工作的创新,一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二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三要在现实可能的前提下进行。这是人大工作探索、创新、发展必须遵循的,也是人大工作规范、有序、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

三、突出工作重点,着力推进各级人大的工作和建设

中央9号文件指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做的工作很多,涉及方方面面。根据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要求,当前要重点抓好进一步发挥全国人大代表作用、加强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制度建设等两个方面的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中央9号文件,一定要牢牢把握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建设这一目标要求,突出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和加强常委会制度建设的重点,进一步推进人大的各项工作。

第一,依法开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和常务委员会会议。会议是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最基本的方式。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行法定职能,发挥职能作用,最重要的就是认真开好代表大会会议和常委会会议。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都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职务意识,认真进行准备,按时出席会议,积极审议发言,提高履行职责的能力,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无论是代表大会会议还是常委会会议,都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严格依法、依程序办事,集体决定问题,集体行使职权,这是人大会议必须坚持的,是提高会议议决效率和质量的重要保证。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10个配套文件,对开好代表大会和常委会会议作出了比较详尽和具体的规定。省和各市县人大常委会及其机关,要积极借鉴,并结合自身实际,规范为代表大会和常委会会议的服务工作,保证会议高效、有序地进行。

第二,切实做好以立法和监督为主的各项工作。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把法定的各项工作做好,是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主要工作任务。要认真落实法律规定的立法制度,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地方立法工作。立法项目的选择,要紧扣省委的重大决策,重视代表提出的立法议案和建议,体现省情和民意,更加注重社会方面的立法。要发扬立法民主,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尤其是各级人大代表和基层群众的意见,保证所制定的法规体现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见,提高立法的质量。要健全监督工作制度,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监督工作。开展监督工作,必须遵循坚持党的领导、集体行使监督职权、不包办代替等基本原则。要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发展、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思路,抓住关键,选准题目,综合运用听取和审议专题工作报告、执法检查和评议等基本形式,加强跟踪监督,重视整改落实,努力提高监督工作的实效和水平。

第三,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人大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人大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要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坚持走群众路线,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人大及其常委发挥代表机关作用的必然要求。要进一步加强代表工作,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代表的作用,支持代表依法履行职责,保障代表的合法权益,为充分发挥代表作用提供服务和保障。同时也要规范代表闭会期间活动,增强代表活动实效。要把依法执行代表职务与从事个人职业活动严格区别开来,不得借执行代表职务进行个人职业活动。代表参加闭会期间活动时,应积极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但不直接处理具体问题,不干预具体案件的审理和执行。要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工作。调查研究是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职的重要依据。无论是制定、修改法规和作出决定、决议,还是开展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都必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真实情况,听取群众意见,反映群众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制定的法规和议决的事项,能更好地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统筹兼顾好各方面群众的具体利益,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群众的积极性,发挥人大在表达、平衡、调整社会利益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第四,着力形成人大工作合力。人大及其常委会、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办事机构、工作机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全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也可以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推进我省各级人大工作,需要全省各级人大同志的共同努力,这是把人大及其常委会建设成为切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职责的工作机关的内在要求。常委会和主任会议要加强对各专门委员会工作的领导,各专门委员会要紧紧围绕常委会的中心工作,依照法定职责,发挥更大作用。人大机关是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集体参谋班子和集体服务班子,要全心全意地搞好服务,不断提高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省人大常委会要加强对全省各级人大工作的指导和联系,推动各级人大的工作和建设。

常用工作方法篇5

关键词:五常法;环境管理;供应室

五常法,是用来维持环境品质的一种技术,是对工作环境管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源于5个日本字(Seiri意为整理,Seiton意为整顿,Seiso意为清扫,Seiketsu意为清洁,Shitsuke意为修养),全部是"S"带头的字,所以它也称为5-S。即"常整理"、"常整顿"、"常清洁"、"常清扫"、"常自律",它是一个由内到外、由人到物、由软件到硬件、由理论到实践、由制度到流程、由考评到自醒的完整的管理体系。我科于2014年元月开始,将"五常法"应用于供应室环境质量管理,对发现的问题按照质量标准进行改进,取得了初步成效。

1实施方法

先评估五常法对供应室的适用性,整理好五常法的相关材料,准备充分后在科室会议上,护士长组织全体人员学习五常法的概念、实施意义,使其掌握五常法不仅是确保质量管理的第一步,同时也是建立和保持环境品质的方法。实行全员质控,护士长督察,及时整改,每月进行汇总并进行讨论。

1.1常整理根据区域工作需要,将常用、不常用和不需要的物品分别清理出来,并把不需要的物品清出工作区域。根据物品的使用次数、使用时间及物品数量因素,规定放置位置,同时,制定不需要物品的处理规定,报废、丢弃或入库保管。

1.2常整顿将需要使用的物品有条理地放置和处理,把每个柜子放置的物品都列出清晰的标志和名称,以易于找到和取得为原则,有秩序的放置物品,节约寻找时间,有完善的储存方案。

1.3常清扫清扫过程中不单要把工作区域打扫的整齐清洁,并在清扫的同时检查各项设施、工具、设备运行状态是否正常。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要区分明确;清扫工具不可混用,要确保工作区域整洁整齐又安全,应经常进行清扫工作。

1.4常清洁要想确保工作区域处于清洁,需要持续保持整理、整顿及清扫等活动。使用识别系统,张贴标签等以增加工作场所的透明度。及时找出任何影响工作环境的安全及健康问题并加以改善,这包括处理油烟、粉尘、及有害烟雾等问题;把每一项整理工作场所的工作标准化、常规化。

1.5常自律把五常法养成习惯去执行,遵循准则,创造一个具有良好安全习惯的工作场所。让每位员工自觉参与安全的工作程序并遵循每一项法则,亲身体会实践5S所带来的改善和好处,从而养成自发性的安全改善行动。

2预期效果和目标

良好的工作环境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清洗、包装质量是保证灭菌质量的重要环节,灭菌质量是控制院感的关键,保证灭菌质量是杜绝医院感染的一种有效的技术。①提高了工作效率所有物品存放位置一目了然,取之即用,节省了寻找的时间,减少了出错机会,提升了服务品质。②增加了环境整洁度整齐的环境,让工作人员有一个舒适、整洁、安全的空间,对工作充满信心。③增加了工作安全各种器械、设备的故障发生率降低,各通道畅通无阻,各种标识清楚显眼,人身安全得到保障。④物品资源得以合理配置和使用,杜绝浪费,降低成本,减少库存量最大程度上减少了空间的挤占。

3结论

实践证明,"五常法"的应用对供应室的环境管理起到了规范及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的作用,强化了大家的交接班意识和查对意识,提升了供应室的形象,增加了科室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工作中用五常法的理念及标准要求自己,工作主动积极,条理有致,协作能力及工作效率明显提升[3]。

进一步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通过物品定置管理,视觉管理和增加透明度,使常用的物品易取易放,标记清晰,减少出错和查找物品的时间。分析存在问题,分别从人,物,方法三个方面进行重点分析[4]。

减少浪费,合理利用资源进行常组织清理物品,不能用的报废,不和本科用的拿到医院物流中心,充分利用医院的资源,需用的医疗用品有合适的储存量,做到按需领取,避免积压和过期,减少物品的储存空间。

改善形象,提高竞争力五常法活动的最高境界是常自律。通过自律,抛弃坏的习惯,创造一个具有良好习惯的工作场所。

参考文献:

[1]金香五常法在病区环境管理中的作用[J].新医学导刊,2008,9:117.

[2]刘玉村,梁铭会.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岗位培训教程人民军医出版社.

常用工作方法篇6

[关键字]地质找矿化探方法

[中图分类号]tD15[文献码]B[文章编号]1000-405X(2013)-1-114-2

1化探方法的阶段

(1)普查阶段:该阶段的工作目的是通过对区域化探阶段圈出的各类地球化学异常区和远景区进行检查工作,缩小异常范围,圈定找矿靶区。其主要工作方法是比例尺的水系沉积物测量,水系不发育地区可采用地壤(土岩)测量或岩屑测量。

(2)详查阶段:该阶段采用大比例尺化探方法,其目的是通过对区域和普查阶段选定的异常进行详细评价,查明异常来源,区分异常性质,确定异常的地质体、矿体的关系,为下一步地质工作提供依据。经过现场勘查和对异常的初步分析、研究,进异常分类,对主要异常提出评价意见。其工作方法主要采用1:1万或更大比例尺的岩石(土壤)测量等,同时适当配合物探方法以及工程(槽探浅井钻探)验证。

2化探方法的优缺点

2.1原生晕

原生晕指在岩石出露点上,按不同网距采取各点的岩(矿)石样品,经样品加工、化验分析等,利用其成果圈出地球化学异常图,各种岩(矿)石的元素含量最准确,反映矿与非矿最真实,岩(矿)体地表规律、含量、形态最清晰。该方法适用于山形陡峭,岩(矿)石出露较好地区。缺点是工作难度大受地形条件影响大。

2.2次生晕

次生晕指非原生岩石(矿体)经过雨水、地下水等介质及金属元素的自身活性,通过pH值的改变、溶解、置换、迁移、分散、富集、沉积等诸多过程,在矿体上方或下游的土壤,在水系中形成特定条件下的有用元素富集区。在高地、山岗上取土壤、沙、碎石样品,简称地球化学土壤测量。在第四系的次级水系中取泥、沙样,简称地球化学水系沉积物测量。本文主要讨论地球化学土壤测量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

2.3地球化学土壤测量

地球化学土壤测量主要适用于高纬度、地形相对平缓、植被覆盖率较高、岩矿石出露少的地区。适合大、中比例尺的地质综合普查找矿工作。

地球化学土壤测量,是据岩矿石中的化学元素的自身活性,沉积等过程,在矿体上方或下坡处的土壤中形成该元素的分散-富集反应区。

具体工作方法应该是以采集B层、C层土和砂也可采集附着地表植被根系的细粒碎石代替。因为,第一采集资料最重要,应严格要求采样点位及层位准确,每个采样点应由3~5个采样坑组成一个样品。认真对待野外的自检和互检,保证野外作业质量检查比例,严格控制样品加工中的晾晒、粉碎、过筛、装袋(包括重分析采样)、包装、发运等全部工序。严防混样、漏样事故发生。对化验室的化验分析结果,经重分析样对比,化验成果合格后才能用于报告数据。

在确认化验分析结果合格后,将数据上图,可多做几张不同异常下限值的异常图,认真分析,反复比较,最后确定测区各元素的最佳异常下限及级别。一般来讲,矿体都应有较明显的浓集中心和异常梯度分带:一是矿体埋藏浅,地表反应异常强度就高,浓集中心更清晰,异常梯度更明显;规模略大于矿体(床);矿体埋藏深,地表反应异常强度偏低,有时浓集中心及异常梯度不明显,但规模要比原矿体大很多。二是矿石品位高,地表反应异常强大就高,浓集中心也明显,异常梯度带也清楚,规模大于矿体。反之,矿石品位不高或只是矿化,在相同的埋深情况下,地表反应异常强度就弱,浓集中心不明显或没有浓集中心,初看就像高背景区域,规模与矿体相似。三是矿体规模的大与小,异常规模与其成正比。另外,异常的强弱,规模形态的差异还受其他因素影响:如化学元素自身的活性,上覆岩石的岩性、厚度、矿体的产状、埋深,地形坡度等等。

矿体埋深大于500m时,地表土壤或岩石反应的次生晕带与低品矿体或矿化体相似,还需要综合考虑,认真分析。区分的方法主要是类比法,即与同一成矿带上或距离较近的矿上进行综合比较,从地层、侵入岩、构造及矿化蚀变等方面对比。有色金属矿产可用物探方法参与解释,最直观的方法就是动用轻型的山地工程,必要时也可用钻探验证一下,对异常有一个定性解释。

2.4地球化学土壤测最工作及成果应用的优缺点

优点:土壤测量工作不需要更多化探技术人员,一般老职工只要事业心强,认真负责,能吃苦耐劳就可圆满完成采样工作,经济实用。化验分析成果周期短,见效快,仅1个月左右就可收到成果,指导找矿工作进展。各种元素数值,准确直观,能尽快清晰的看到各种元素单元素异常、多元素组合异常及异常特征等等。

缺点:有些地区采集不到B层、C层土壤及砂,只能用碎石代替。地表地形,地下水流动等原因,经常发现异常位移情况,对异常中心点的确定增加了难度。由于元素自身的活性、溶解、迁移、分散、富集、沉积等作用,各种元素的地表异常反应强度、规模、形态及浓集中心也有差异,给异常的分析及验证增加了较大的难度。

3化探新方法

我国研究较多并取得较好效果有以下几种方法

(1)汞气测量方法:主要是研究壤中气汞测量、土壤吸附汞测量找隐伏矿方法,主要应用于普查、详查和矿山及其找隐伏矿,效果显著。

(2)地电化学方法:地电化学找矿方法包括多种方法,其中对地电提取方法、土壤电吸咐提取法、土壤离子电导率测量方法研究和应用较多。

(3)深穿透-地气法:20多年来,我国很多专家对地气进行了研究,并将地气法称为深穿透法、纳米离子法、金属气体法。

4化探找矿取得成果

近二十多年来,特别是滇东南及红河金平地区,化探对微细粒金矿的找矿起到重要作用。如广南老寨湾金矿、富宁者桑金矿等大型矿山,均采用土壤地球化学找矿方法圈出金异常,再根据异常分布情况采用合适的山地工程进行验证,最后取得找矿突破。

常用工作方法篇7

一、着眼“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确认识人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四个全面”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大背景下,地方人大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从国家层面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迫切需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高国家政权特别是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从社会层面看,广大人民群众的权利意识、民主意识、法律意识越来越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迫切需要更好地发挥人大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从工作层面看,社会关系日趋复杂、利益诉求日趋多元,迫切需要各级人大在科学立法、执法司法监督和民主发展等方面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更加坚实的政治基础和制度保障。这些新变化,凸显了“四个全面”赋予人大工作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不论是从每一个“全面”的实践要求来说,还是从四个“全面”的辩证关系来看,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每一项工作,都与它们息息相关:人大工作必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之下顺势展开并为之服务,才能叫真正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深化改革为人大工作提供着动力源泉,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要体现在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作用上;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事关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法治体系建设的各个方面,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离不开人大工作;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加强反腐败立法、干部任免监督等工作,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适应这些新变化,客观要求我们必须深刻把握“四个全面”与人大工作的关系,自觉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战略高度出发来认识谋划推动地方人大各项工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形势下,随着县级以上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地方人大工作不断得到发展和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生机和活力不断显现。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面对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形势新任务,当前地方人大工作仍然存在诸多“短板”: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地方的党委对人大工作重视不够,一些领导干部对人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一些同志对人大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理解不深、支持不力。二是职权落实不到位。在立法上,创制性立法比较少,特别是存在“部门提什么、人大就审什么”的问题,人大的主导作用体现得不够充分;在监督上,程序性监督多、实质性监督少,不同程度存在走形式、过程序的现象,对发现的问题大多停留在提出意见建议上,很少跟踪问效;在重大事项决定上,范围界定不明确、程序设计不完善,除了本级财政预决算外,很少有其他重大事项提交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讨论决定。三是代表履职不到位。部分人大代表联系群众不够广泛深入,有些代表建言献策不多,当哑巴代表、举手代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人大常委会服务保障代表依法履职不够充分有效,乡镇人大代表的履职保障问题更加突出。四是自身建设不到位。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工作程序、制度机制、组织建设、队伍建设、能力建设等方面,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比较普遍。特别是基层人大干部配备和机构建设的问题更为突出,县乡人大工作比较薄弱,机构不健全,人员编制缺乏,职能弱化虚置。

以上“四个不到位”向我们提出了要推动地方人大工作创新发展,就必须坚持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指引,以建设充分发挥作用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为目标,以落实宪法和法律赋予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权为根本,以强化各级人大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程序建设、能力建设为抓手,以加强县乡人大工作为重点。这“五个以”,是坚持问题导向的必然结果,是由当前地方人大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倒逼出来的必然选择。

二、瞄准“靶子”、扭住“短板”,用改革创新的思维谋划人大工作和建设

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人大工作中突出的困难和问题如何解决,这就要求地方人大必须坚持用改革思维、创新办法,瞄准“靶子”聚焦发力,扭住“短板”合力攻坚,在事关人大工作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上不断形成新的思路、推出新的举措。

(一)搭好日常平台,强化党的领导的组织保障。在加强和改善党委对人大工作的领导上,目前各地基本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做法和经验,比如建立请示汇报制度,定期召开党委人大工作会议、党委常委会定期听取人大工作汇报,等等。但这些制度安排大多都是针对人大工作当中的重大问题。在实际工作当中,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易于启动、操作便捷的日常化工作平台,实现党委领导人大工作的便捷化、常态化和机制化。对此,有必要建立人大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员由党委、人大、政府、法院、检察院一名副职领导、秘书长(办公厅、室主任)和组织、宣传、编办、人事、财政等部门负责人组成,根据需要不定期地召开会议,专题研究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权和开展工作中需要协调的事项,协助解决人大工作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而对重要问题可以提出建议意见,及时提交党委常委会研究。

(二)突出地方性和创制性,强化人大的立法主导作用。地方立法在国家立法体系中处于补充地位,拾遗补缺是其主要任务,解决本地实际问题是其重大使命。因而,在地方立法中不能片面追求大而全,不能过多地照抄照搬上位法,而失去地方立法的地方性、创制性、针对性和操作性。强调,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国,也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好国;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已经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管不管用、能不能解决问题。张德江委员长指出,地方立法关键是在本地特色上下工夫、在有效管用上做文章。所以,提高地方立法质量,首要问题是要转变立法思路,真正从本地实际问题出发,加大创制性立法,需要几条写几条,能写几条写几条,进一步增强地方立法的地方性、具体性、针对性和操作性。特别是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后,从立法技术层面对地方重复立法作出规范和限制,是一项绕不开的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多年来,行政部门主导立法以及由此形成的立法权的行政化、部门化,一直是影响我国立法民主化与公正性的突出问题。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发挥立法引领和推动作用的客观需要,是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的有效途径。人大主导立法是一个系统工程,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发挥立法主导作用要抓住重点环节:一是把握立项环节的主导,主要解决立什么法、什么时候立的问题;二是把握起草环节的主导,主要解决对立法进度、指导思想、主要内容的总体把握问题;三是把握审议环节的主导,主要解决法律法规草案规定什么内容、规定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当然,发挥人大立法主导作用,并不是忽视政府在地方立法中的重要作用,相较于人大,政府部门具有明显的信息优势和专业优势。可以说,政府部门起草法规草案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地方立法质量。因此,地方政府也要加强法制机构建设,强化其指导、审查、修改法规草案职责,完善政府会议审议法规草案的程序、审次和协调解决争议问题等制度,提高政府向人大常委会提请法规草案的质量。

法律是党的意志和人民意志的有机统一,有序扩大公民立法参与,是科学立法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目前,各地在推进民主立法进程方面多有建树,法规项目、草案向社会公开、立法协商、立法听证以及立法评估等,都是保障立法民主和立法质量的重要制度。实践中要使这些制度真正发挥作用,关键是要有一套管用的措施、有效的办法、可操作的程序作支撑。比如,加强立法工作的专家咨询制度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立法顾问、立法联系点、立法研究基地工作;对法规草案中存在重大意见分歧的问题或者涉及利益关系重大调整的,可以召开听证会、论证会、协调会和协商会,充分听取利害关系人、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等方面的意见。

能否真正提高立法质量、发挥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关键在立法队伍和立法人才。目前,地方立法工作队伍人员偏少、专业素质不高,特别是赋予设区市地方立法权后,地方人大常委会立法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与立法工作任务不相适应的矛盾更加凸显。地方人大常委会要按照专业化、职业化要求,把建设高素质的立法工作队伍作为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的基础性、战略性任务来抓紧。探索建立人大与“一府两院”干部交流机制,畅通立法、执法、司法三支队伍之间的干部交流渠道。建立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教师、法学研究人员中招录立法工作者的制度。加强立法智库建设,为立法工作提供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地方党委和人大常委会党组要把立法工作队伍建设提到重要日程上来,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和充实立法工作队伍特别是法工委队伍。

(三)善借外脑智能,在预算监督上盯紧关键领域。对政府财政预决算监督,是人大监督工作中专业性最强的领域,也是人大监督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目前,受专业力量不足等客观因素所限,人大对财政预决算的监督,更多的是体现在程序性上,实质性监督不多,深入到点上的监督不多,精准的专业性监督不多。为此,可以充分利用审计力量加强和改进预决算审查监督。目前,各国审计机关的设置虽有多种模式,但都有一个相同职责,就是协助议会审查监督预算。我国实行的是行政型审计体制,在现有体制下加强人大预决算监督,可以将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和行政审计监督结合起来,加强对预算执行和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监督力度,集中力量抓一两个重点,提请人大常委会审议并作出决议,对特别重大的违法违规事件,还可以组织质询、特定问题调查。1999年8月,广东省审计厅在审计报告中,反映省环境保护部门将排污费收入的39%用于补充行政经费,13%用于建办公楼。财经委在初审报告中,建议省人大常委会要求省政府对省市两级的排污费专项资金进行全面审计,并向常委会作一次专题报告。常委会同意了财经委建议。同年11月、12月,省政府先后两次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排污费征集使用情况。随后,省政府建立健全了相关制度,规范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2000年,湖南省人大常委会针对审计发现的移民局动用移民款兴建办公大楼的问题,提出了质询案,分管副省长先后3次向人大常委会报告,最后大楼被拍卖,有关责任人分别受到刑事、党纪和政纪处分。人大财政监督在利用政府审计力量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审计组织的力量,采取委托审计等方式,加强监督力度。同时,可以积极探索建立预算审查专家咨询机构,聘请财经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人大财经委或人大常委会对财政预决算草案、预算调整草案等进行初步审查前,由专家委员会提供专家审查意见。

在现行条件下,全面监督预决算,既不可能,也无必要。人大及其常委会应当有针对性地在一些容易出现问题的重点项目上多下工夫,以收事半功倍之效。比如,可以加大对重点支出、重大投资项目资金、转移支付、超收收入、债务收支、预算调整以及预算资金使用绩效情况等事项的监督力度。同时,应加强人大对财政预算执行及时掌握了解的动态机制,比如,可以开展预算执行在线监督。广东省人大和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人大与同级政府财政部门全部建立预算支出联网监督系统,是值得学习借鉴的成功经验。

(四)选准切入点,增强司法监督工作实效性。人大如何开展司法监督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上历来存有诸多争议,关键是要深刻把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内涵和人大与司法机关法定关系,选准人大对司法监督的切入点。在目前条件下,我们认为,这个切入点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

一是涉法涉诉工作。涉法涉诉案件,是司法工作中存在具体问题的集中反映,这是人大加强司法工作监督的突破口和最佳入口。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听取审议法院、检察院涉法涉诉工作情况报告,并对审议中发现的重大问题进行质询或专题询问。

二是重大审结案件。人大及其常委会对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重大的审结案件,能否进行监督,在实践中存有不同认识,有人认为这样做可能有“个案监督”的影子,等等。我们认为,司法机关正在办理的案件、司法程序还没结束的案件,人大不宜监督,但对已经结束司法程序后的审结案件,人大可以进行监督。理由有:(1)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同于“三权鼎立”的西方议会制度。人大与司法机关的关系,是宪法规定的产生与被产生、负责与被负责、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2)司法机关的基本职责和工作任务就是办理案件,其办理的案件,应当是经得起法律、历史和人民检验的铁案,必然要经得起人民和人大的监督。(3)应当承认,目前司法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与全面建设法治社会的要求有差距,司法不公的现象和司法腐败案件时有发生,人民群众对此意见很大。就全国所出现的多起“呼格吉勒图案”式的冤假错案,恰恰是因为外部缺乏人大监督,而同时司法机关内部横向制衡失效、纵向监督不力引起的。(4)人大常委会听取审结案件情况报告,是集体意见,不是个人意见,是孟建柱同志强调的“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表现,与领导干部个人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是两回事。(5)司法程序结束后的审结案件,如果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重大,为了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人大常委会通过听取审判、检察机关的专项汇报,根据汇报情况决定是否交由原审判检察机关或其上级审判检察机关依法进行审查,既没有干涉司法程序,也没有越权代替司法机关直接办案;既维护了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办案,也帮助司法机关澄清真相维护司法权威,其实质是寓支持于监督中。(6)监督法虽然没有将个案监督明确纳入监督方式,但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监督权,其方式方法是可以探索的和多种多样的,监督法的立法说明中也提出了对其他监督方式继续探索的要求。

三是办案人员。人大及其常委会不宜直接监督具体案件办理工作,但可以把办案人员作为监督重点。把司法人员任命好、监督好,依法办案、公正办案就有了根本保证。因此,有必要把现有对司法人员的监督向前向后作适当拓展:延伸任前监督,进一步完善司法干部任前介绍内容和程序;完善任中监督,人大常委会收到拟任命司法人员有事实依据的违法违纪举报、经主任会议研究认为可能会影响其任职的,应暂缓任命,退回原提请机关按有关规定和程序调查核实并报告情况;拓展任后监督,对任命后的司法人员,通过走访案件当事人、受理等方式,发现违纪违法线索的,依法依规交有关机关进行调查处理。实践中有人对“暂缓任命”持有异议,认为会给司法工作造成影响。还有人提出,人大常委会会议每两个月一次,“暂缓任命”不利于司法工作。我们认为,人大常委会的人事任免权的内涵至少应该包含知情权、选择权、否决权等内容。人大常委会在收到举报,经主任会议研究认为可能会影响其任职的,通过“暂缓任命”程序,待提请机关核实情况、消除“病样”后再进行相关任免程序,既是依法任免的体现,也是对党委负责、对人民负责的表现。

司法工作是一项法律性、专业性较强的职业活动,而实践当中地方人大常委会开展司法监督工作的专业能力有限。为解决这对矛盾,地方人大常委会有必要选聘律师、司法实务人员、专家学者等法律专业人员建立人大常委会司法监督专家委员会,为人大常委会司法监督工作提供咨询或专家审查意见等专业支持。

(五)有备必审,强化备案审查纠错效能。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对于维护法律体系科学和谐统一,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这些年来,地方人大常委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机制还不够健全、实效不突出,没有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具体工作中,地方人大常委会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的要求,建立审查听证、论证制度,强化人大各专门委员会、人大常委会各工作部门的审查职责,发现存在违宪违法问题的,首先要按照立法法、监督法的规定,通过工作层面交流或者提出研究意见等形式,加强与制定机关的沟通协调,督促制定机关自行修改或者废止相关文件。对明显违宪违法、有关方面拒不纠正的,地方人大应依法启动撤销程序及时作出撤销决定。

(六)厘清重大事项范围界限,以“年度清单”做实操作程序。重大事项决定权是最能体现国家权力机关职能特点的一项制度设计。目前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在重大事项决定权的行使上,主要存在的三个问题:一是重大事项的范围不清,二是政府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提请审议决定重大事项的管道不畅,三是重大事项决策失误的责任追究不明晰。因而改进这项工作,也需要“三步走”,以形成环环相扣、逐次递进的运作机制。

第一步是要细化界限,进一步明确重大事项范围。一般来说,编制或变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财政预算决算;编制或修改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国土资源规划;本级政府重大投资、重大专项资金的安排和重大国有资产处置事项;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的重大事项;制定或者修改关系本行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国计民生、民主法治建设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措施和决策事项等,都应当由人大及其常委会讨论决定。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应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细化具体事项范围和项目。

第二步是要细化清单,进一步做实操作程序。客观地说,重大事项范围界定得再明确,也只能大致画线,需要设计一个具体的、管用的平台来支撑政府自觉向人大提请决定重大事项。为此,有必要设计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年度清单制度:每年底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研究提出下一年度拟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讨论决定的重大事项的建议清单,报本级人大常委会征求意见,由政府修改完善并报本级党委研究同意后,列入人大常委会和政府年度工作要点。

第三步是要细化责任,进一步增强人大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的权威。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政府凡越权或非经法定程序作出的重大决策,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应依法撤销;造成失误的,依法依纪追究责任。

(七)规范完善审议程序,着力抓好审议意见的落实。目前,人大常委会审议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审议意见质量不高与审议意见落实不力两个方面同时存在。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提质量与抓落实两个方向着力。就前者而言,应进一步修改完善人大常委会审议议题的办法和程序,列入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或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议题和事项,较重要的一般应提交会议进行表决或作出决议、决定,避免“只议不决”。就后者而言,应建立审议意见办理情况再报告、再审议制度,每年选择部分重要审议意见,安排听取审议“一府两院”专题或综合工作报告,并对落实工作进行满意度测评制度,测评结果向社会公布。

(八)适当增加会次会期,提高会议质量和效果。开会是人大履职行权的基本方式。无论是代表大会会议还是人大常委会会议,既要有会议次数的保证,也要有会议时长的保证。在片面理解和强调精简会议的情况下,许多地方的人代会和人大常委会会议会期越来越短,应付会议的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一般会期都较短,安排一天或半天,听取审议的报告不全,甚至没有审议,存在走程序、走过程的现象。随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进一步推进,需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决定和监督的事项会越来越多,对审议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和人大常委会会议,无论是会议的频次,还是每次会议的会期,都需要根据工作需要适当增加。

(九)优化代表结构,加强改进代表工作。优化人大代表组成结构,是党的十以来中央提出的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要求,但实践中落实不够到位。为贯彻落实中央的要求,一方面,应逐步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一般不应超过1/3,由本级人大常委会任命的政府组成部门人员、法院检察院副职领导和已退休的本级原党政领导同志,不宜提名为本级人大代表人选。另一方面,应适当增加人大常委会机关工作人员在本级人大代表中的数量,适当增加县(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在省人大代表中的数量,下一级人大常委会主任一般可以提名为上一级人大代表人选。同时,可研究建立健全代表届中调整和退出机制,对不称职或因身体等各种原因不能履职或因工作变动不方便履职的代表,建议代表本人提出申请,按法定程序辞去代表职务。

人大代表在人大及其常委会会议上的审议发言是履行职责、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目前,代表发言的记录整理、交流反映、公布公开的保障和服务制度不完善,代表的审议发言一般只在会议简报中用非常简洁的一两句话概括反映,很难全面、准确地反映代表审议发言的观点、内容和依据,挫伤了代表审议发言的积极性。可以利用电子政务系统、网络媒体等新平台新技术,提高代表履职发言的记录整理、交流反映、公布公开的服务保障水平,激发代表审议发言积极性。

接受选区选民或原选举单位的监督,是督促人大代表履行职责、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有必要按照代表法规定,建立人大代表向选民或选举单位报告履职情况制度,由选民直接选举的代表每届任期内至少报告1次,由各级人大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定期向选举单位提交履职情况的书面报告。

实践中,代表建议工作出现了一些偏差,一是代表大会上不少代表团用在提代表建议上的时间和精力过多,或多或少地干扰了大会议题的审议;二是不少代表团围绕本地区争项目争资金的建议较多,从全局的角度提出的建议较少;三是代表意见建议涉及资金数目较大,政府财力有限,全部办理很不现实。这在客观上必然要求在筛选和转办代表建议等环节进行探索,应当建立健全科学、可行、合理地筛选和转办代表建议的制度,引导代表围绕工作全局和群众根本利益提出高质量建议。比如,为了鼓励和支持代表围绕工作全局和群众根本利益提出高质量的建议,可以由代表大会作出委托决定,对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提交人大常委会会议进行统一审议,形成代表建议处理决定,将其中涉及全局工作和具有普遍性的建议转送办理,其他建议转送参考。

(十)提高专职组成人员比例,增强人大常委会议政能力和水平。从实际情况看,各级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专门委员会委员中,相当比例的委员都是兼职委员,相当多的委员无暇顾及人大工作,只能当作“副业”。党的十明确强调,要健全国家权力机关组织制度,优化常委会、专委会组成人员知识和年龄结构,提高专职委员比例,增强依法履职能力。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直接提高专职组成人员的比例,适当增加下一级人大常委会主任和本级人大常委会机关工作人员担任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二是人大常委会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班子要有年龄较轻、能连任两届以上的负责人。人大各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一般应以党政部门转任干部担任为主;人大常委会各工作办事机构的负责人,一般应以人大常委会机关熟悉精通人大业务的干部担任为主。这样,既能保持人大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能提高人大常委会的议政水平和效果。

常用工作方法篇8

专项清理:维护法制统一

《行政强制法》的颁布和实施,对于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行政强制法》的出台是法律首次对地方性法规的行政强制设定权、实施主体以及行政强制程序等问题作出较为系统规定的一次尝试,为保障《行政强制法》的正确有效实施,全国人大常委会要求相关地方人大常委会对本地区地方性法规中规定的行政强制条款进行专项清理,对不符合《行政强制法》规定的条款及时作出修改或者废止,保证国家法制的统一,使地方性法规更好地适应和保障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法制要求。

为此,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于2011年9月9日通过了“关于开展本市地方性法规中有关行政强制规定专项清理工作的实施方案”,要求市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委员会、市政府法制办及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范围,做好本市地方性法规中有关行政强制规定的专项清理工作。

依照工作实施方案,工作的第一步是先梳理出本市现行有效的149件地方性法规中涉及的行政强制规定;随后对于涉及行政强制规定的条款,对照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通知的要求和标准进行分析、研究,清理出需要研究修改的条款;最后提出拟采用“打包”方式简易程序处理或者适时修改法规的分类处理意见和建议。

经过对本市现行有效的149件地方性法规的专项清理,涉及行政强制规定的法规为50件、涉及的行政强制事项共111项。其中,存在明显不符合《行政强制法》的规定、需要修改的法规17件(涉及30项修改事项)。市人大常委会决定按不同情况分别作如下处理:按简易程序修改法规12件;拟纳入常委会2012年度立法计划正式项目废止的法规1件;作为2012年度立法调研项目、适时予以修改的法规3件。另有1件法规拟按简易程序修改,适时提请常委会审议表决。完成全部工作历经近四个月的时间跨度。

清理过程:充分研讨反复斟酌

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统一部署下,清理工作集中对地方性法规中行政强制的设定权、行政强制实施主体、行政强制程序这三个方面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对于清理中查找出的问题,法工委及时召开由市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各工作委员会、市政府法制办以及市政府有关工作部门共同参加的研究与协调会议,历经多轮次的研究协调逐步排除疑点达成共识;对不能排除疑惑达成一致的问题,则利用全国人大法工委领导来沪举办讲座时机予以求教、并适时赴京向全国人大法工委请示获得权威的指导意见。

常委会法工委与各专门委员会、市政府法制办共同研究、协商后提出本次法规专项清理的初步处理意见:对于存在“硬伤”,明显违背《行政强制法》规定和涉及共性问题的法规,尽可能采取简易修改的“打包”方式予以一揽子解决,以体现本次法规专项清理工作的阶段性成效;对于其他需要适时修改的法规,建议列入立法规划或者年度立法计划予以解决。

清理焦点:一些修改事项引发争论

2011年12月20日,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对《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本市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草案)》进行了审议。一些修改事项在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取舍之间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小广告”已成为城市管理的“顽疾”,这些小广告不仅严重困扰了市民生活,更可能隐藏着违法和诈骗行为。现行的《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第四款规定:对违反规定随意张贴、刻画、涂写、悬挂或者其他形式宣传品、标语中公布其通信工具号码的违法行为人,由城管执法部门通知其限期接受处理,逾期不接受处理的,书面通知电信部门暂停该通信工具号码的使用,有关电信部门应当在接到通知后暂停其使用。

在此次清理中,常委会法工委经过分析研究认为,暂停通信工具号码的使用是一种行政强制措施,且由于该强制手段指向的对象并不是实体的场所或财物,因此并不属于地方性法规可设立的查封、扣押措施,该措施应当列入需清理范围。部分委员同时也认为,对有害信息和不正当使用及时采取措施制止是国家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电信部门的法定义务,与用户订立合同是国家主管机关对电信部门的明文要求,国家主管部门多年来不断加强对各电信业务经营者服务协议的监督检查力度,且电信部门在开展电信服务时都有各自的《客户入网服务协议》,该类服务协议都明确规定,移动电话被用作不当用途时,电信部门有权解除协议,收回号码,终止提供服务。故在草案中将此条修改为“书面通知电信部门依据与当事人订立的合同暂停该通信工具号码的使用”。

然而,在常委会会议期间,有的委员在审议中指出,停机已成为当前治理小广告的“利器”,如果把“强硬”的强制措施变成“疲软”的民事合同途径,容易使被遏制的小广告“回潮”。在现实中,电信部门与当事人没有订立服务协议的现象颇为普遍;而一些电信服务公司也认为如果法规不直接明确暂停服务的性质是一种行政强制措施的话,作为经营者的电信企业不能直接依据服务协议暂停电信服务。

常用工作方法篇9

依据宪法、人大组织法等有关规定,人大对司法机关的监督主要采取审议工作报告、执法检查、评议、视察等形式,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最普遍的是个案监督。个案监督主要是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实体处理违法、程序违法和执法人员违法等案件进行监督,可以采取交由有关机关办理或者并报结果、听取办案情况汇报、组织调查、提出建议和意见、作出有关决定并交有关机关执行等方式。人大对个案监督有两方面的作用:它是法律执行的最后保障机制;通过对涉嫌违法的具体案件的监督来监督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工作,促进宪法和法律的实施。采用这样的最后纠错监督或者保障机制,其效率和成本以及对于正义的维护是否最优当然值得探讨,但是应该承认,在现行体制下由国家权力机关保留这种执法和司法案件监督权,对促进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个案监督的基础工作已经成为人大常委会的有关工作部门的日常工作。作为在人大制度下对适用法律不当的具体案件的最后纠错监督机制,这种工作形式容易见效果,出成绩,但是如果不加以规范化,失去“度”,就可能反而不能达到促进实现公正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因此有必要正确认识个案监督的意义。

一、个案监督不应是人大司法监督的主要形式

人大对司法机关具体案件实施监督,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一些地方人大常委会在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工作中逐步发展而来的。最早对个案监督进行地方立法的是辽宁省,1987年11月,《辽宁省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监督司法工作的暂行规定》率先出台。之后,各地方人大相继制定了类似的地方性法规或规范性文件,例如广东、江苏专门制定了个案监督的地方性法规;四川、重庆等省市则制定了“司法案件监督条例”;吉林、湖北、广西等省制定了“监督司法机关办理案件”或者“对司法机关办理案件实施监督”等地方性法规;北京、上海、浙江、新疆等省市区制定的“监督司法工作条例”,其中涉及到“个案监督”的内容。目前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基本上都有了关于个案监督方面的地方性法规,甚至在市县一级人大常委会也制定有个案监督方面的规定。

值得注意的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自身还没有开展过个案监督,而且在地方人大常委会开展个案监督的问题上曾一度持保留态度,在1989年7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曾有这样的表述:“人大在监督法院、检察院的工作时,不直接处理具体案件。对法院、检察院的工作有意见,可以提出质询和询问。纠正错案应当由法院、检察院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去办。”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个案监督在地方人大中的广泛开展,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个案监督的态度出现转变,对个案监督的做法较多地给予了肯定。但即便如此,1999年为了加强及规范个案监督,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曾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了《关于对审判、检察机关重大违法案件实施监督的决定》的议案,该议案曾经过两次常委会审议,但由于来自学界和司法部门的强烈反对而中止审议,这也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立法法的规定,第一次将一个法律议案变成废案。

法律监督主要是面上的监督、整体上的监督。个案监督是对某一具体案件是否正确适用法律进行监督,是点上的监督。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执法检查、工作评议、组织代表视察等形式,适合于法律监督,便于常委会了解、掌握全面情况、整体情况。而个案监督所反映的是个别问题、个别现象,在没有形成普遍现象前,并不能说明本地区实施某项法律的整体情况。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主要监督形式就是听取工作报告、执法检查,把受理群众申诉归入工作。省人大的监督条例列举了八种监督形式,把与个案监督有关的“受理公民和组织的申诉、控告和检举”放在第六位。可见个案监督是一种监督形式,但不是人大监督的主要形式。

另外,委员会的工作应该服务于常委会的工作。随着社会发展,委员会工作中,审议大会主席团及常委会交付的有关议案和法规草案,提出审议结果报告和向大会或者常委会提出职权范围内的有关议案等议案办理和办理立法、其他重大事项,视察、调研重要问题的比重将越来越大。例如国内上海、江苏等省市的人大常委会内司委的职能中都将受理申、控案件排在比较后面的位置。在外国,西方各国立法机关按照与政府部门对应的原则设置相应的委员会,就是为了协助院会或全体会议审查交付的议案。

二、正确认识个案监督的意义

个案监督是首先由地方人大通过受理群众申诉、控告和检举,探索出来的新的监督形式。它的意义在于通过具体案件,直接抓住典型,以案说法,以理服人,避免了其他监督形式中易出现的走过场、笼统概括、抽象描述的弊端。这种形式最受广大群众的欢迎,也容易促使司法机关整改。

但是,正因为它是通过典型案例进行监督,在实际操作中,就要受理大量的群众申诉、控告案件,随着人大的威信不断提高,群众把司法公正的最后希望寄托到人大,凡是自认为司法机关处理不公,或者可能处理不公的,都向人大的领导、代表及常委会有关部门反映、投诉。本着为群众负责的原则,常委会工作部门每天花费大量的人力、时间去受理、登记、分类处理,接待群众来电、来访,陷入具体事务甚至纠纷之中。这些案件中,有些是已走完法律救济途径,当事人心有不甘的,有些是处于司法程序中,感觉有可能处理不公,想通过人大监督,给司法机关打预防针的。有些当事人纠缠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达不到目的就哭骂吵闹,作出过激言辞。工作人员疲于处理这些案件,没有时间就这些案件所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研究,大多只能“批、转、发”,当事人催逼压力太大,只能与司法机关经办人商量如何共同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这种工作方式,不是真正的个案监督,只是申诉案批发站、三审法院,甚至会干扰司法独立,达不到个案监督的效果。

根据省人大个案监督规定,个案监督是常委会的监督,而不是某个工作部门或者工作人员的监督。它还须遵循一定的工作原则,按照法定的程序,才能上升为常委会的个案监督。我会成立以来,尚未有一件真正意义上的个案监督。至于常委会工作机构日常所做的受理群众申、控案件工作,仅仅是个案监督中的基础工作,属于日常的谨慎审查,不能打着个案监督的旗号,就某一具体案件向司法机关施加压力。

我们认为,无论是个案监督还是个案监督的基础工作,都要围绕组织法规定的地方人大常委会的职权,为法律、法规在本地区的贯彻实施服务。通过办理申、控案件,把由一系列典型案例反映出来的,有一定代表性的执法问题,向常委会报告,由常委会决定采取什么监督形式督促司法机关进行整改。如前些年,反映法院“执行难”的申诉案占了总数的一半以上,我们通过工作汇报向常委会报告这一情况。第二年,常委会对我市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执行工作情况进行执法检查,执法检查报告附上工作部门提供的三个典型案例,报告内容里指出的问题比成绩多,整改建议具体,给司法机关很大震动,促使法院就“执行难”问题大力整改,解决了一大批案件。这些年情况有所好转。如果单纯就案论案,即使法院解决了少数执行难案件,对于解决整个广州地区的“执行难”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达不到监督目的。

三、个案监督应规范化、制度化

个案监督是地方人大在实际工作中探索出来的方式,至今全国人大还没有在正式的文件中确认这一监督形式。省人大于1997年顺应各地人大的要求制定了《广东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实施个案监督工作规定》,但基于当时的认识,规定得比较原则。现行实践中,对于如何监督,不同地方人大的做法未能统一,有的工作还未完全到位。我认为面对这种现象,应该加以梳理整顿。

(一)转变观念,要有服务大局的思想。

加强个案监督,不是为了解决一、两件个案,得到几位当事人的好评;也不是为了给司法机关施加压力,让他们因此而更加重视人大及代表工作;更不能办“私案”,利用人大的职权为个人及其亲友服务。个案监督是为了加强对司法机关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保证宪法、法律和法规的正确实施,保障广大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应该指出的是,一般情况下人大不宜直接干预案件审理,而应监督有关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处理,不能把人大搞成“三审”法院;对个别必须的情况,可以依法组织专门调查。同时必须明确,人大作为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的产生者和立法者,应当把注意力放在改革和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司法体制和提高立法质量以及加强人事监督上面,既维护执法和司法的独立性,又从根本上尽可能地解决执法和司法不公的问题。

(二)个案监督要依法进行。

省人大制定的个案监督工作规定,明确界定了个案监督的内涵和外延,规定了个案监督应坚持的基本原则以及程序。尤其是“人大常委会不直接处理具体案件”原则,是正确处理个案监督与司法独立之间关系的工作准则。除了坚持集体行使职权、不直接干预司法、监督主要是启动司法内部程序纠错等原则之外,还必须遵循司法的正当程序、私法自治、尊重当事人权利等司法和法治的一些基本原则。

(三)规范受理申、控案件工作,为常委会实施个案监督打下良好的基础。

个案监督的来源,主要是人民群众向人大常委会提出的申诉、控告案件。各委员会都有受理、申诉和控告的职能。常委会办公厅局是专门受理的部门。目前常委会主要是局和内司工委受理群众的申、控案件。局作为人大常委会直接面对群众的窗口单位,主要依据《条例》开展工作。其独特功能一是反映社情民意,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代表履职提供信息的服务功能;二是有效落实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监督权的督察功能;三是对公民开展民主与法制宣传的教育功能;四是解民忧、化民怨的维护社会稳定功能。内司工委是常委会内设工作机构,并非对外窗口,主要来源案件是上级人大内司委转办、人大代表、常委会组成人员交办的群众申、控案件,主要根据个案监督条例进行个案监督的准备性工作。两个出入口不同,办理的依据和方式也不一样。有的司法机关也相应由不同的工作机构对口接办。如我市法院就是立案庭对口局,办公室对口内司工委。这样,重复案件不易发现,造成资源耗费。部门认为需要提交常委会进行个案监督的案件,却没有相应的规定转换处理程序;而内司工委由于还有其他工作职责,面对每年数百件申、控案件穷于应付,很难真正按照个案监督规定进行操作。

常用工作方法篇10

一、专门委员会工作制度建设现状概述

(一)制度基本情况

地方人大专门委员会工作制度是随着它自身的设立和地方人大工作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我国现行宪法没有关于地方人大专门委员会的专门条款。地方人大专门委员会工作制度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法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2],1979年7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以下简称地方组织法)[3],对地方人大专门委员会均未涉及。1986年12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第二次修正地方组织法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需要,可以设法制(政法)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1994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以下简称为预算法)[4]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举行的一个月前,将本级预算草案的主要内容提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或者根据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要会议的决定提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关的工作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2000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以下简称为立法法)[5]规定,“地方性法规草案由负责统一审议的机构提出审议结果的报告和草案修改稿。”有立法权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据此普遍设立了法制委员会,专司地方性法规草案的统一审议工作。2006年8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以下简称监督法),对专门委员会协助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进行执法检查,审查和批准决算或预算调整草案,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开展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等工作进行了规定。

2.法规。部分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工作需要,先后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对专门委员会的工作职责、工作程序和工作方式进行了初步规范。1992年3月吉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吉林省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工作条例》,1998年进行了修改。该条例对专门委员会的工作职责、专门委员会会议、专门委员会办事机构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具体的规定。1994年3月,黑龙江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黑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暂行条例》,对专门委员会的有关事宜作出了一些明确的规定。1999年2月江苏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工作条例》,分总则、组织机构、工作职责、议事规则、附则五章,对专门委员会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规范。

此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有立法权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普遍加强了自身建设方面的立法,制定了人大及其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地方立法、监督、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对专门委员会协助人大及其常委会统一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初审计划和预算草案,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开展执法检查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联系代表,督办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等方面的工作都进行了明确的规范。

3.规范性文件。各地人大专门委员会在工作实践中,依据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地的工作实际,逐步探索和总结出一系列自身的工作职责、工作方式和工作程序的规范,形成了适用于人大专门委员会的工作制度。有的地方人大专门委员会还制定了开展某项具体工作的办法。湖北省恩施自治州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制定了“工作规则”和“与州直有关部门工作联系办法”,将人大专门委员会的工作和与州政府各部门的联系规范化、制度化。

(二)制度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我国初步形成了以法律为主导、法规为补充、规范性文件为基础的地方人大专门委员会工作制度体系。概括起来,人大专门委员会工作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法律属性。地方组织法第三十条规定,“各专门委员会受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领导;在大会闭会期间,受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领导。”“各专门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的人选,由主席团在代表中提名,大会通过。在大会闭会期间,常务委员会可以任免专门委员会的个别副主任委员和部分委员,由主任会议提名,常务委员会会议通过。”“各专门委员会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领导下,研究、审议和拟订有关议案;对属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职权范围内同本委员会有关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建议。”这些法律规定表明,地方人大专门委员会是依法产生的人民代表大会常设机构,是协助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的法定机构,它与常委会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的组成要件、隶属关系、法律地位、工作职责、行权方式等方面有着质的区别。

2.工作原则。地方组织法确定的地方人大专门委员会特定的法律地位和性质,决定其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依法履职。地方人大专门委员会虽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但不具有权力机关的性质,没有实体性权力。因此,在参与和协助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职权时,必须严格依照法定职责和法定程序进行。二是坚持集体行权。任何一个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都无权代表专门委员会作出某一决定,也无权行使专门委员会的职权,只能以专门委员会会议形式集体行使职权。召开专门委员会会议必须由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出席,讨论决定问题时,必须由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才能具有法律效力。三是坚持统一领导。地方组织法规定,各专门委员会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各项工作,这就从法律上规定了专门委员会工作时必须服从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领导和决定。

3.工作方式。按照地方组织法及其他相关法律赋予地方人大专门委员会的工作职责,其工作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召开会议。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行权原则和工作方式最根本的特点是实行集体负责制,以会议的方式集体行使职权。专门委员会作为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召开会议必然是依法行使职权的首要工作方式。凡以专门委员会名义开展的工作,如提出议案、议案审议和预算审查结果的报告、工作建议等,都开专门委员会全体会议讨论决定。各专门委员会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举行会议。专门委员会全体会议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全体委员组成,由主任委员召集并主持,主任委员因故不能主持时,可以委托副主任委员主持。二是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专门委员会的重要职责,也是专门委员会的基本工作方式。专门委员会进行调查研究,主要是为了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形成意见和建议,为履行好法律赋予的“研究、审议和拟订有关议案”“提出建议”、统一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初审计划和预算草案等职权做准备。因此,有关专门委员会一般在人大会议或常委会会议召开前,就对与会议有关的议案、法规草案及其他议题涉及的重要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供审议时参考。三是组织实施。组织实施是地方人大专门委员会协助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开展监督工作的重要工作方式。常委会执法检查计划确定后,由主任会议委托有关专门委员会具体组织实施;同级人民政府和下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报送的规范性文件,经常委会办事机构集中备案后由各有关专门委员会组织实施审查,等等。

(三)制度主要缺失

地方人大专门委员会建立的时间不太长,各地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据法律相关规定,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工作制度,为保障人大专门委员会依法履行职能,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地方人大专门委员会在工作实践中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尤其是在法制建设方面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更不能满足人大工作实际的需要。其主要缺失有以下几方面:

1.缺乏宪法的顶层设计。我国宪法不仅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也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牢固根基。宪法第七十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设立民族委员会、法律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外事委员会、华侨委员会和其他需要设立的专门委员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各专门委员会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领导。”“各专门委员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领导下,研究、审议和拟订有关议案。”而对地方人大专门委员会没有作出任何的规定,这对于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建设来说既是一个极大的遗憾,又是一方面的重要缺失。

2.缺乏法律的重要支撑。从法律层面来看,现行法律对地方人大专门委员会的有关规定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关于专门委员会的设置留空档。地方组织法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需要,可以设若干专门委员会,而没有关于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设立专门委员会的规定,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诸多不便和不妥之处。二是关于专门委员会的职责较原则。地方组织法及其他有关法律规定的专门委员会职责过于原则。从人大工作的实践看,这些规定已远远不能适应专门委员会在地方人大建设中承担的大量工作和重要任务。三是关于专门委员会工作的程序无规范。虽然在地方组织法和其他相关法律中有一些关于专门委员会职责的规定,但缺乏明确、具体、可操作的程序性规定,影响专门委员会工作的质量和效能。

3.缺乏法规的具体规范。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中,仅有吉林、黑龙江和江苏三个省制定了省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工作条例,仅占省级人大常委会总数的9.67%。因此,在目前有关法律对地方人大专门委员会只作出一些原则性规定的情况下,对地方人大专门委员会的设置、工作职责、工作程序和工作方式等缺乏明确、统一的地方性法规的规范,是目前影响地方人大专门委员会工作制度建设的突出问题。

二、专门委员会机构人员和工作现状分析

(一)机构设立和人员构成情况

目前,地方组织法关于设立专门委员会的有关要求和前提条件比较原则,造成各地人大专门委员会设立和人员构成情况的差异很大。现就我们调查了解的湖北省武汉、黄石、荆州、宜昌、孝感、鄂州、黄冈、咸宁、十堰、恩施、襄阳、荆门、随州13个市州的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1.专门委员会设立情况(见表1)。目前,专门委员会单独设立的有武汉市、黄石市、荆州市、宜昌市、孝感市、鄂州市、黄冈市,其中武汉市设立8个专门委员会,黄冈市设立7个专门委员会,荆州市和宜昌市分别设立6个专门委员会,黄石市、孝感市和鄂州市分别设立5个专门委员会;专门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同时设立的有咸宁市、十堰市、恩施自治州,其中十堰市、恩施自治州均设立6个专门委员会和6个工作委员会,咸宁市设立5个专门委员会和5个工作委员会,3市州“两委”均合署办公;不设立专门委员会而只设立工作委员会的有襄阳市、荆门市、随州市,其中襄阳市和荆门市分别设立7个工作委员会,随州市设立5个工作委员会。

2.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情况(见表2)。在上述的单独设立专门委员会的7个市中,除武汉市作为省会城市(副省级)外,其他6个地级市的情况是:设立专门委员会共34个,每个专门委员会由5至7人组成,共计组成人员210人,其中50岁以下的79人,届中进出的70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139人,具有相应专业背景的143人,属于专职性质的71人,由人大机关干部转任的33人,担任常委会委员的73人。

3.工作人员及经费保障情况。6个地级市中,专门委员会均设立了办公室,其中1个市人大专门委员会办公室为副县级,其余5个市均为正科级,共有工作人员44人,每个专门委员会平均1.2个工作人员。每个专门委员会工作经费最高的8万元/年,最低的2.4万元/年。

(二)开展工作情况

从我们收集的各地人大专门委员会的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等资料中,可以看出近年来,地方人大专门委员会遵循有关法律的各项规定,在参与和协助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职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较好地发挥了自身的职能作用。

1.在参与立法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武汉市、恩施自治州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积极开展地方性法规和民族自治法规立项的调查研究,为常委会编制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提出意见和建议;在立法过程中,充分发挥专门委员会的优势和特点,对法规草案进行认真细致的专业化审查,提出高质量的初审意见,为人大及其常委会会议审议法规草案提供重要的参考。其他各地人大专门委员会在上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开展的有关立法调研和法律法规草案征求意见时,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2.在开展监督工作中发挥了保障作用。协助常委会开展执法检查、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审查和批准计划和预算调整方案及决算草案、对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等工作,是监督法赋予地方人大专门委员会的重要职责。一是提高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实效。各专门委员会在深入了解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基础上,向常委会提出年度听取和审议有关专项工作报告的建议;常委会确定专项工作报告的议题后,专门委员会按照各自分工,与报告单位进行联系,就报告内容沟通情况、交换意见,并围绕报告的事项组织开展调查研究或视察活动,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常委会会议审议报告提供可供参考的调查报告;会后,有关专门委员会就报告机关的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并督促报告机关将整改情况报告常委会。二是组织执法检查。专门委员会在对有关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向常委会提出年度执法检查项目的建议;常委会执法检查计划经主任会议确定后,有关专门委员会具体组织实施;常委会听取和审议执法检查报告后,有关专门委员会在法定时间内,就法律实施主管机关的整改情况听取汇报,进行跟踪督查,并督促将整改情况报告常委会。三是加强对计划和预算的监督。有关专门委员会依法审查计划、规划、预算调整方案和决算草案,督促政府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维护计划和预算的严肃性。四是审查规范性文件。专门委员会按照各自的分工,分别审查有关的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为常委会把好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关。此外,地方人大专门委员会还在协助常委会做好专题询问和来信来访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组织和督办工作。

3.在做好代表工作中发挥了桥梁作用。代表工作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基础工作,也是地方人大专门委员会的重要工作。一是为代表提出议案和建议批评意见提供服务。各专门委员会发挥自身的工作优势和专业特长,通过与本级人大代表的密切联系,为代表依法提出高质量的议案和建议、批评、意见,提供咨询,给予引导和帮助。二是努力提高审议代表议案的质量。有关专门委员会在审议人大会议主席团交付审议的代表议案时,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与有关机关和提出议案的代表沟通、联系,听取和采纳合理意见,提出议案审议报告,经专门委员会全体会议通过后,提请常委会审议。三是认真处理和督办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人大常委会办事机构交由专门委员会研究处理的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有关专门委员会积极与提出建议的代表联系,沟通想法,交换意见,听取建议,并在认真研究处理的基础上答复代表;对人大常委会办事机构交由“一府两院”承办的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代表反映比较集中的建议、批评和意见,有关专门委员会进行重点跟踪督办。

4.在加强自身建设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各地人大及其常委会十分重视和支持专门委员会的建设,充分发挥专门委员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专门委员会的自身建设取得可喜的成就。一是逐步建立和健全了专门委员会的工作职责与议事规则,为专门委员会依法履职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按照政治坚定、业务精通、务实高效、作风过硬、团结协作、勤政廉洁的要求,加强了专门委员会工作机构和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了工作机构和人员的服务质量与效率。

(三)存在主要问题

如前所述,地方人大专门委员会建设和工作有了长足的进展,对于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促进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在地方人大专门委员会组织建设和工作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机构设立不规范。从我们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一是部分市人大没有依法设立专门委员会,由常委会的工作委员会代行人大专门委员会的工作职责,这就造成工作委员会的许多工作不仅超出其法定职责范围,而且也影响到专门委员会的一些法定职责不能被行使。二是专门委员会名称不规范。各地人大同一类型的专门委员会名称不统一,如负责联系政府农业系统的专门委员会名称有: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农村经济委员会、农村委员会、农业委员会等等。

2.人员结构不合理。我们通过对宜昌市、黄石市、孝感市、鄂州市、荆州市、黄冈市人大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的统计分析,认为其结构不尽合理。首先,是组成人员年龄偏高。在上述6个市人大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中年龄50岁以下的仅占37%,绝大多数人员只能任满一届,部分人员还不能任满一届,届中组成人员进出达到33.3%,组成人员变动太大和太快,极不利于保持人大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其次,是组成人员中专职人员较少。6个市人大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中专职的仅占33.8%,具体地说每个专门委员会一般只有正、副主任委员两人属专职,委员全部为兼职。兼职委员过多,难以集中开展调查研究等活动,无法保证专门委员会会议讨论、审议和表决重要事项的质量,有时甚至因出席会议人员达不到半数而无法召开。

3.协调机构不完善。地方组织法规定,专门委员会在人大会议闭会期间,受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领导。湖北省和部分市人大常委会的做法是每1名常委会副主任分管(过去为联系)1至2个专门委员会工作,同时安排常委会秘书长或副秘书长负责协调专门委员会的工作。往往专门委员会在常委会分管副主任的安排下,或经请示分管副主任同意后就各自开展工作,专门委员会之间的工作安排缺乏统一协调,致使各专门委员会重要工作和重大活动的安排在时间、地点、场所等方面,常常发生“碰车”现象。

4.工作方法不恰当。目前,多数地方人大专门委员会的设立是按照与“一府两院”部门对应的原则设立的,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中也有许多是从所联系部门的领导岗位转任而来,部分专门委员会与联系的部门存在着一种自然的特殊关系。因此,这些专门委员会有时在执法检查、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时,从部门的局部利益出发,为部门提出增机构、扩编制、加预算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使专门委员会的工作明显的带有部门利益倾向。

三、完善专门委员会工作机制的思考和对策

(一)修改完善有关地方人大专门委员会的法律制度

地方人大专门委员会设立二十多年来,各地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修改完善有关地方人大专门委员会的法律制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修改地方组织法。地方组织法是地方人大专门委员会设立和履职的依据。由于该法对专门委员会职责的规定十分原则,在实践中难免会影响专门委员会工作的效能。因此,适时修改地方组织法十分必要。一是对人大专门委员会的工作职责、工作方式、工作程序等方面进行具体明确的规定,使专门委员会在履职时有法可依。二是将设立专门委员会的主体扩大到县级人民代表大会,使有关法律赋予专门委员会的职责在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中落到实处。

2.制定地方性法规。建议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学习借鉴外省的立法经验,根据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湖北省实际,制定《湖北省及所辖市、州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工作条例》,对本级及所辖自治州、设区的市人大专门委员会的组织机构、工作职责、议事规则等方面进行更为详细具体的规定,以使各级人大专门委员会的工作法律化、规范化。

(二)切实加强地方人大专门委员会机构和人员建设

完善地方人大专门委员会工作机制,机构和人员建设是基础,也是前提。加强专门委员会机构和人员建设,应着手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依法设立专门委员会。专门委员会具有特殊的法律地位,它既有自身的法定职能,又是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法定职能的专门领域的执行者。因此,地方人大专门委员会的工作,对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效地行使立法、监督、决定、选举任免等职权,更好地履行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起着任何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均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合理配备组成人员。专门委员会工作具有法定性、专业性、经常性和权威性等特点,保持和发挥好其特点优势,合理选配组成人员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一是要优化组成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既有大的专业分工,又要有各方面人才;二是要考虑组成人员的年龄结构,应改变目前年龄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在组成人员中有1/3以上的人员能任两届,以保持专门委员会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三是要注重配备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提高专职委员比例,逐步实现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的专业化、专职化,以解决目前专门委员会不“专”的问题。

3.选优配强工作人员。当前,在专门委员会“不专”的状况一时难以有效改变的情况下,除要进一步充分发挥组成人员的作用外,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选配懂专业、有水平、能力强、素质高的工作人员;二是对财政经济、内务司法等工作量较大的专门委员会适当增加工作人员;三是按低于专门委员会行政级别半级配备办公室主任(武汉市现为正处级,黄石市现为副处级),既有利于协调“一府两院”对口联系部门的工作,也有利于调动和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建立完善地方人大专门委员会各项工作制度

建立各项工作制度,是完善地方人大专门委员会工作机制的重要内容。要依据地方组织法及其他相关规定,认真总结过去的工作经验,逐步形成一套针对性强、操作性好的专门委员会工作制度。

1.建立完善专门委员会工作规则。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全面梳理专门委员会的法定职能,明确专门委员会法律性质、组成人员要求、工作职责、工作范畴、议事规则和运作规范等,同时尽可能理清与常委会工作机构交叉重合的职能。使专门委员会在选择工作内容时,突出专业特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确定工作方式时,突出民主性、法定性和规范性,保证工作程序完备合法;在确定工作目标时,突出求真务实、讲究工作效率,充分体现其专业优势和水平。

2.建立完善专门委员会工作协调制度。在建立完善专门委员会之间工作协调制度方面,首先,常委会主任会议要对各专门委员会每年的工作安排进行统一协调。其次,要由常委会秘书长负责协调各专门委员会的工作。各专门委员会拟订工作要点和安排重要工作时要先与秘书长沟通,由秘书长统一协调后,再由专门委员会全体会议审议通过。最后,要建立由分管副秘书长牵头的各专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及时就专门委员会的工作进行交流和沟通,防止相互间工作“碰车”现象的发生。

3.建立完善对专门委员会工作监督制度。随着地方人大专门委员会制度建设和工作的不断加强,专门委员会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加强对专门委员会工作的监督也是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应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如建立专门委员会定期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制度,等等。

注释:

[1]“机制”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泛指一个系统中,各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功能。多用于自然科学,指机械和机能的相互作用、过程、功能等等。社会科学也常使用,可以理解为机构和制度。

[2][3]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代表大会文献资料汇编(1949~1990)》,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234、2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