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管理研究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46:45

战略管理研究方法篇1

[关键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配置方法

近二十年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了三个主要领域:战略人力资源管理(StrategicHumanResourcesmanagement);国际人力资源管理(internationalHumanResourcesmanagement);人力资源管理的政治观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试图使人力资源职能和活动与企业的整个战略目标相一致。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承认全球化经济的重要性,并强调设计致力于跨文化关注的人力资源活动的价值。而政治观点则假定非书面和非正式的活动会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设计和实施。很多的理论家认为人力资源是企业唯一的竞争优势,因为人力资源创造过程根植于复杂的社会和历史因素,难于再现和模仿,具有绝对的战略意义。因此,战略人力资源管理(SHRm)更是成为了近年研究的重中之重。

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产生及定义

虽然walker(1978)关于战略规划和人力资源计划相结合的观点已经涉及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产生的标志性文章一般被认为是Devama和tichy(1981)的《人力资源管理:一个战略观》。

wright和mcmahan(1992)把SHRm定义为:“规划的人力资源配置模式以使企业能够达到目标的活动”。这个定义暗含了SHRm的四个组成部分:

(1)它关注“人力资源”作为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首要资源;

(2)“活动”概念强调人力资源规划、政策及具体实践,通过它们可以获取竞争优势;

(3)“模式”和“规划”描述了目标和战略过程的匹配(包括垂直匹配和水平匹配);

(4)所有人力资源活动皆为达到企业目标。

因此,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的细分研究领域,着力于从企业层面的分析角度研究人力资源制度对业绩产生的影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者研究了人力资源制度在企业业绩方面扮演的角色,尤其注重于研究作为获取竞争优势手段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如何与企业战略协调一致。

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配置方法

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中,将具体人力资源实践归类,大致上有两种方法可以参考。一种为“最佳实践方法”(Bestpracticesapproach),另一种为“配置方法”(Configurationapproach)。

“最佳实践方法”认为存在某些特定的人力资源措施,这些措施能够适用于所有类型的企业,并使企业产生更高的企业业绩。当最佳实践的方式确实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及企业业绩中提供了一些初步的证据时,这种方法却因为其无条件接受最佳方案而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比如,Huselid认为多种人力资源措施可能导致同样的结果,并且单个的人力资源措施可能有多个结果。另外,一些措施可能是互相替代的,而另一些则是相互互补。又比如Becker(1998)等人的研究找到相关的证据,认为人力资源措施的组合能够促进、提高企业整体的产出,如财务业绩、劳动生产率等。然而,这些研究者并没有采用一致的“最佳实践”的组合。这种非一致的人力资源“最佳实践方法”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制造了某种程度上的混乱。

因此,我们不应该期望存在一套“最佳人力资源实践”能够帮助所有企业提升业绩。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来说,一个更好的办法是研究一些特定的人力资源措施,这类措施能够帮助建立员工队伍的某些特征,而这些特征能够帮助企业建立竞争性的能力,从而为企业创造价值。这种方法被Delery(2004)定义为“配置方法”。配置方法除了强调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战略匹配的重要性外,更进一步指出不同的人力资源配置系统,能够实现人力资源实践与特定组织结构和战略目标的水平和垂直匹配。更确切的说,存在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源配置系统,不但会产生高的内部一致性(水平匹配),也会和组织目标相一致(垂自匹配)。

参考文献:

[1]Huselid,m.a.1995.theimpactofhumanresourcemanagementpracticesonturnover,productivity,andcorporatefinancialperformance.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38:635-672

战略管理研究方法篇2

abstract:thispaperfirstlyanalyzestheshortcomingsoftraditionalmanagement,thinksthattheinnovationofbusinessmanagementneedstobeadjustedfromconceptsandmethods,andputsforwardsomemeasuresofmanagementinnovationmethods,includingtheintegrationofcorporateculture,flatorganizationalstructure,performancemanagement,progressivemanagementdecision-makingetc..

关键词:管理创新;文化整合;绩效管理

Keywords:managementinnovation;culturalintegration;performance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007-02

0引言

自人类进入21世纪,世界科学、技术、经济的发展与融合,使改革创新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旋律。随着国内外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管理创新步伐的加快,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管理开始经历新的变革。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中,我国企业管理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我们试图从管理中找出解决一些管理弊病的方法,使现代企业管理更具有实际意义。

1传统管理的弊端

按照传统战略管理的理论,战略管理分为战略计划、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估3个阶段。其中,因为我国市场的多变性,战略计划和实施阶段在我国企业进行战略管理的实际应用中有很大缺陷。

传统的战略计划必须分析内外部环境,确定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以及明确企业在行业中究竟占有什么优势,受到什么样的威胁,然后根据这些因素才能够制定出适合企业的战略,如成本领先,专业化生产,差异化等,从制定到执行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论证。然而随着社会飞速发展,很多行业的经济气候随时改变,如果企业的战略制定缺乏主动性、创新性,一直以依赖环境状况,产业气候而去被动的接受,将会使得企业十分被动。特别是在先入优势很大的产业,谁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谁能够先于竞争对手推出新产品将使企业在获得市场最高利润的争夺中处于很大的优势地位。信息获得的多少现如今已不再是企业之间最大的差别,关键在于获得信息的时间差。能够迅速而准确地掌握即时信息变化可以说是企业最重要的竞争能力之一。如果企业战略制定缓慢,其劣势将会异常明显。俗话说的“船大难掉头”的弊病将会经常性的显现。

战略实施中的种种问题也是制约企业战略管理效果的关键因素。针对我国企业战略实施的调查显示,实施过程中存在管理脱节,员工难以配合,传达指令不清等毛病。一个企业有可能花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经过好几年的时间制定出一项符合企业长期规划的战略计划,但是,当在实施时,由于企业自身结构的问题,或者是国有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企业文化的制约,使得一项能够对企业经营带来好处的战略计划起不到其应有的作用。在战略计划阶段所遇到的问题在实施阶段同样存在,如果企业总是不能够迅速、到位地在战略实施过程中调整战略方向,那么有可能使得企业航线偏离产业航道越来越远,或者就丧失了与其他企业在高端利润区间竞争的机会。从而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由于我国企业在战略管理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这从战略管理本身来说找不出更好的解决方法,我们将眼光投向了创新管理。

2管理创新的方法

一般来说,创新管理有3种互有联系的含义:一是管理创新;二是创新活动的管理;三是创新型的管理。在这篇文章中,我们重点介绍的是第3层含义,即创新型管理如何对企业最重要的管理行为――战略决策的改进。

2.1文化整合我们知道,战略管理中战略制定者应当重视和保存现有企业文化中那些支持新的经营战略的方面,当然企业现有文化中与所建议的战略相矛盾的方面也应当得以确认和改变。大量研究表明,新的经营战略往往是被市场所驱动的,并受到竞争力量的支配。因此,改变企业的文化使其适应新的战略通常比改变经营战略使其适应现有文化要更为有效。

由于创新管理不同于一般的管理活动,它是一个非程序化的复杂过程,采用传统控制等管理手段是无法实现创新活动的持续,在文化的高度上整合企业创新的各种因素,能使创新活动成为企业发展的持久推动力。

为了使企业文化能够更好地支撑整个企业的运作,必须用创新的价值观来引导员工,追求卓越、勇于变革是我国企业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我国有很多企业的员工由于长期处于国家保护主义的制度之下,安于现状,对企业积极的发展战略不能适应,而当前我国很多产业已经或者即将面临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员工被动的执行命令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成长的需要,用崇尚创新的文化来武装员工,才能最大的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整个企业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步伐和残酷的市场竞争。在文化创新的同时,必须对制度创新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有制度得到创新,才能对文化的创新起到必要的支持,使资源达到合理配置。

文化的创新不只是一句空的口号,不能够也不可能通过几次会议,通过几张通知达到预期的效果,它必须从领导层就开始树立创新意识,并且从实际的制度上给予保证。建立奖惩机制,对创造性的行为,独创的流程设计,积极配合的战略执行给予薪酬方面的奖励;进行积极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引进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能者上庸者下,而不是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关系户。鼓励成立创新团队,对企业内部的细小方面进行员工层面的改进,同时鼓励知识、信息的共享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改进企业团队文化,有助于加强企业的反应速度,推动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企业可通过建立个性化的办公室、设立明显的最佳创新员工标志、建立企业创新产品的展示场地等方式来弘扬创新文化。

2.2组织结构扁平化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不是一个新的名词,现代企业组织结构理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雅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开始,至20世纪80年代,这一阶段强调高度分工,组织结构也越来越庞大,组织形式从直线制开始,一直到事业部制,我们可称之为传统的科层化组织结构理论;另一阶段,自20世纪90年代始,这一阶段强调简化组织结构、创建扁平化的组织结构,组织形式有矩阵制、内部共同企业、学习型组织等,我们可称之为现代扁平化组织结构理论。

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中,减少中间层,扩大管理幅度,分权是紧密相连的部分。组织结构理论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尽量减少管理层次,尽量形成一条最短的指挥链。与此同时,管理者管理的下属人数必然增加。以前的企业有小组长,小班长,小队长,大队长,车间主任,企业正副经理,最后是企业的董事长,其中还有很多的中层管理人员作为联络者和调节者出现,管理结构臃肿,人人管事,但事事没有人真正去负责。管理者能有效管理的下属人数取决于管理方式与手段、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知识和经验水平等因素。在传统管理下,管理者主要是直接指挥与控制下属,再加上管理手段落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知识经验水平较低,因而管理控制幅度较小。在现代企业中,管理者可能是间接指挥与控制下属。而且信息化、计算机化等也使企业管理、管理控制幅度加大成为可能。在本文中,我们所关注的是组织结构的创新构造――扁平化结构的灵活指挥。如果一个企业为了扁平化组织结构,加大了管理者的管理幅度,而忽视了管理的有效性,致使管理的指令甚至不能被员工有效了解,那么管理是失败的。应用到战略管理中来就好比一艘小船,它虽然转向很容易,但是船头在往左,船尾也在同时往左,船还是调不过头来。战略实施中,对组织结构的创新管理非常重要。通过减少中间层,扩大管理幅度,分权等手段我们已经具备了创新管理的组织构架,而灵活指挥就像是脊柱一样把它们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同样的,这必须有实际行动作为保障。对企业各部门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评价各部门所能达到的最佳层级结构,形成计划意见书。对扁平化组织结构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和解决,让战略理念渗透到组织的各个角落,并能够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效果将使战略最大限度地融入到企业中去。

2.3绩效管理从企业战略高度上来,管理本身就在实践人力资源管理,而绩效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招聘、规划、培训、薪酬这些模块有着密切的联系,没有推行绩效管理,就没有发挥人力资源部的职能。

但是从企业高层和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实施绩效管理还是很重要的,我想结合企业推行企业绩效管理的实践上来谈谈对绩效管理的理解。

根据多数学者的定义,他们把绩效分为三个层面,组织绩效、群体(团队)绩效、个体绩效;我们就从这三个层面来看推进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组织绩效即整体绩效,我们可以理解成一个公司的整体经营业绩,指企业经营的数量、质量和效率究竟怎么样。很多企业真正推行绩效管理的动力源在于企业的高层,而高层的想法更多是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因为很多行业市场已经竞争激烈,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必须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迫使企业内各部门、各个员工必须围绕公司的战略、目标、流程等协同努力,因此需要引入管理机制来协同员工的行为。

团队绩效即部门、团队为单位的数量、质量和效率等方面完成的情况。很多中小企业的团队负责人都是事务型的管理者,很多管理者(尤其是技术类管理者)对公司的计划、工作总结不屑一顾,他们认为这不过是文字游戏。他们更乐于承担业务精英的角色,喜欢忙于具体业务、具体问题的处理上。经常一天忙到晚,大会开完开小会,这种工作方法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门管理的混乱,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企业推行绩效管理可以明确团队负责人的目标、责任,籍此转变团队负责人的工作方法,提高整个团队的绩效水平。

个人绩效是其工作的“绩”(工作的结果)和“效”(实现这一结果的效率水平)。有些企业虽然没有形式上的考评,但是企业的老板,负责人仍然会通过他的手段来判断员工的表现。这种评价方式显然有很多弊端:例如会助长“领导在的时候抢着干,领导不在的时候没人干,小团体等”不良风气,十分不利于员工成长。当企业员工规模不断扩大后,需要引入一套机制来评价员工、激励员工、培养员工,比如Kpi绩效管理方法、平衡积分卡等绩效管理工具。

我们再从“管理”上看推行绩效管理的必要性,很多中小企业管理者都我们做项目时都会谦虚地说:“我们这的管理人员都没有系统的学过管理,很多管理方法不科学。”他们都认识到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转变管理方法确实是很多中小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那么什么是科学的管理?如何才能进行科学的管理?西方《管理学》几乎都是以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激励等内容为框架,而这和广义的绩效管理的含义是一致的,管理是以绩效为本的,做好绩效管理本身就是在科学的管理。海尔集团张瑞敏要求每个管理者每天进行日清,海尔的日清体系有三大体系构成,包括目标、日清控制和激励体系。管理者做好日清其实就是在科学管理。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多数管理者的管理水平都会得到了提升。

从以上论述来看,企业确实要推行绩效管理,而且企业高层一定要坚持推进下去对绩效管理推进要有耐心,在企业长期实践中会得到很大的帮助。

2.4累进式战略决策这对于战略决策的改进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点。传统的战略管理追求着公司战略的整体性和一致性,这是无可非议的。然而,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面对快速发展的国内经济,我们提出累进式的战略决策是最适合当前我国企业的。

如果我们根据传统的战略管理概念,对企业进行周详的战略部署,势必会损失时间优势。这在一个稳定的可预期的行业中还不至于对企业造成很大的影响。但是在一个新品迭出,竞争激烈并且很难预测行业前景的产业中就会对企业产生较为不利的后果。而且企业所培养的核心优势能否适应将来的环境还是一个未知数。

基于上述战略理论存在的缺陷,累进式的战略决策方法应引起高度重视。所谓累进式战略是指技术和市场都处于潜在状态难以预测的情况下,根据即时信息,迅速做出反应,不间断地调整企业资源配置,尽快地使企业的产品符合市场的转变,同时有目的的在原有战略基础上调整企业战略目标,开发新的利润增长点。由于环境变化的步伐越来越快,企业在制定战略决策时不可能掌握足够的信息资源,谁先进入市场,谁就是最大的获利者。因而,对于面临高度不确定和动态变化的环境的企业,掌握充足的信息资源后才制定企业战略已不是明智之举。在信息泛滥的时代,无论对个人、组织,重要的不是拥有信息量的多少,而是获得信息的时间差以及在获得信息的基础上迅速行动。只有最早获得信息,最早开始行动才会成功。因此,在一个高度不确定的市场上,累进式战略成为最适合的战略制定方法,既可以适合讯息万变的市场,又能够有效地引导企业各部门通力合作。

当然,累进式战略的执行是有其难度的。首先,会给员工带来不连贯的指令。由于战略目标被“看不见的手”拨弄。战略目标的连贯性就会受到影响。从而使员工无所适从。这里我们要注意到剔除微小市场变动给战略管理带来的间断性,这就需要不间断的迅速的获得市场信息和有经验的市场分析人员。尽量抚平波动,达到累进的效果。其次,累进式战略需要有专业的人员,良好的组织架构和氛围,因此,创新文化的建立、灵活的扁平式组织结构、绩效管理不可缺少。另外,累进式的战略决策也有其局限性,在实际应用中其缺陷还有待发现。

战略管理研究方法篇3

内容提要:战略网络作为适应网络竞争的新战略思想,战略管理的学者们已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了研究。本文在总结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战略网络研究的发展趋势和主要方向。

关键词:网络战略管理战略网络

一、导言

随着internet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已步入网络时代,它将彻底改变企业传统的经营方式和战略行为。网络时代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企业合作网络之间的竞争,这是一种新的竞争形态——网络竞争。在网络竞争环境下,基于“公司是独立、自治实体”的假设和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来研究企业战略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必须从嵌入于企业的关系网络视角来研究企业战略。战略网络(Strategicnetworks)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新战略思想。

所谓战略网络,是指由社会的不同组织或个人为了共同的远景,通过一定的协议或契约联结在一起,以彼此间相互信任和长期合作为基础而构成具有战略意义的、不断进化和优化的动态合作网络。战略网络及其管理“必然将成为新的管理范式与新的竞争游戏规则”,“战略网络管理是当今企业成功的关键”。因此,战略网络研究既是一个急需研究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正如《战略管理杂志》(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在2000年3月出版“战略网络专集”时,编辑所评论的那样:“我们觉得认真地强调战略网络是如何影响公司的利润率问题——战略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的时机已成熟”。战略网络作为战略管理研究的新领域,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从不同的角度展开研究。但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现有的战略网络研究系统性不够,缺乏定量和动态分析及其支撑技术。为此,本文在评价现有战略网络研究学派的基础上,提出今后战略网络研究将是系统化、动态化和定量化,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可操作的战略网络理论与技术方法,使得战略网络理论能真正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践之中。

二、战略网络研究沿革

20世纪80年代以前,市场环境相对稳定、资源稀缺,而且企业网络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价格控制和市场的份额上,网络参与者将网络视为一种投机选择,协调成本高和机会主义多,因而网络被许多学者认为有负面影响和缺乏效率,长期以来其优势没有得到理论界和实业界的认真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后,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知识、信息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组织网络化日益凸现,而且网络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显著的成效。例如,日本的企业之所以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国际化经营效果显著,就是因为日本的企业并非以单个原子状态来活动,而是以一群合作企业或组织构成相互依赖的关系网络参与国际竞争,实现知识共享、共同发展,形成了世界级的核心能力。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企业网络及其关系管理的研究,愈来愈受到学者们的重视,相继出现了组织生态系统(organizationecosystem)、组织网络化(organizationalnetworking)、网络组织(networkorganization)、组织域(organizationField)、企业集群(enterpriseCluster)、伙伴关系(partnering)、关系治理(RelationalGovernance)、拓展企业(expandedenterprise)、合作竞争(Co—petition)、组织间竞争优势(inter—organizationalCompetitiveadvantage)、关系能力(RelationalCapability)、关系资源(RelationResource)、网络资源(networkResource)、联盟网络(alliancenetworks)、战略网络(Strategicnetworks)、战略区域(StrategicBlocks)、公司间信任(inter—firmtrust)、供应商网络(Suppliersnetwork)等新概念,有学者和先行的厂商已认识到企业隐含的、不可模仿的社会关系网络和其成功的合作伙伴——供应商、顾客、互补者和联盟伙伴,是“创新关键来源”、“组织学习的关键来源”、“学习和能力的关键来源”。R·Gualti等人将这些具有持久性的、对进入其中具有战略意义的组织之间的节点构成的网络统称为战略网络,这些节点包括了战略联盟、合资、长期的买卖伙伴等。于是,战略网络研究就成为战略管理研究的新热点。

就战略管理学者对战略网络研究历程看,首先提出战略网络概念的是J.C·Jarillo。他于1988年在《战略管理杂志》发表题为“战略网络”的论文,可谓是战略网络理论的经典之作。该文从战略的高度阐述了战略网络的内涵,认为战略网络是一种关系网络,获取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需资源和知识的关键渠道,是“企业竞争优势之源”,而不仅仅是一种组织模式,使之有别于一般意义的网络组织。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战略网络理论研究的开始。随后,战略管理研究者开始对企业之间和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网络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兴趣,1992年n.nohria等编写出版的论文集《网络与组织:结构、形式和行为》,汇集了社会网络理论、组织理论、战略理论、经济理论研究者对战略网络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此同时,战略网络研究的奠基者J.C.Jarillo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实证考察,于1993年出版其专著《战略网络》,标志着战略网络理论基本形成。1999年F.J.Richter出版了其专著《战略网络——日本企业间合作的艺术》,该书以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为例,研究了战略网络的理论基础、战略网络形成动因、战略网络的管理与进化,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网络理论,促进战略网络理论走向实践。2000年《战略管理杂志》出版“战略网络’论文专集,介绍了当前有关战略网络理论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强调这一理论要整合和系统化,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更有效地指导企业在网络竞争环境下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这标志着战略网络研究进入了一个系统研究阶段。

三、战略网络研究主要学派

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目前战略管理的学者们都只能以不同的理论为基础,从不同的视角研究战略网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战略网络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作者综合有关文献,将现有战略网络研究主要分为五大学派。

1.以R.Gulati为代表的结合新经济社会学来研究企业战略网络的理论,我们称之为经济社会学派。R.Gulati的主要代表作有《战略网络》、《联盟与网络》、《网络位置与学习:网络资源和公司能力对联盟形成的影响》。

他的主要观点是:(1)规范了战略网络的定义,界定了战略网络的研究范围,明确将对企业有战略意义的战略联盟、合资、长期的买卖伙伴和一群相似的节点都归集为战略网络,强调它是嵌入于企业之中的关系网络,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2)用社会网络理论的“嵌人性”和“结构洞”原理,证明了战略网络对企业行为和绩效的影响,说明战略网络及其管理能力是网络资源和关系资源,是战略网络参与者在参与网络后所获得的独特资源,具有独特性,难以模仿性,是一种核心能力。(3)强调战略网络是一个公司接近信息、资源、市场和技术的关键渠道,能够取得学习、规模和范围经济的优势,战略网络直接影响企业的战略行为和竞争优势。(4)嵌入于战略网络之中的网络关系,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既有机会又有约束的资源。因为“网络也意味企业被锁定在非生产关系里或排除了与其他可行的组织结成伙伴的机会”。(5)提出要整合战略网络于企业战略研究之中,并提出可从产业结构、产业内分析、企业能力、交易成本和转换成本、网络进化和企业收益来与现有的战略研究相结合。

该学派的主要缺点是:如何整合战略网络于战略研究中,没有提出具体的理论框架,缺乏技术方法研究,难于对企业的实践有实际指导作用。

2.以J.C.Jarillo为代表的用组织理论来研究战略网络,我们称之为组织学派。其主要代表作为《战略网络》、《战略网络——创造无边界的组织》(专著)。

他的主要观点有:(1)最早捉出战略网络的概念,认为战略网络是一种长期的、有目的的组织安排,其目的在于通过战略网络使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2)提出了用商业系统思想来研究企业经营活动。他认为,实现产品/服务有效地传送到顾客手中,整个过程的所有活动要合作,如何选择组织合作方式的中心问题,就是要保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3)提出了组织商业系统活动方式的评价标准,是最大化组织效率与灵活性,并通过比较层级制、市场和战略网络三种组织方式,说明战略网络是网络经济时代最佳组织模式。(4)初步形成了战略网络的基本理论,有利于指导企业进行战略网络管理,包括网络选择的时机和信任机制的建立,利用交易成本理论说明何时建立网络为好,利用博弈理论提出了加强组织间信任的机制。

其主要不足是:没有考虑网络关系、社会和文化等因素对网络及其效率的影响,没有分析战略网络的成因、特征等基本问题,没有对战略网络中组织间学习过程和网络进化过程展开研究。

3.以p.J.Richter为代表的文化学派。他根据自身在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担任国际跨国公司代表、与这些国家的企业有长期交往的经历,发表了多篇有关东亚企业成长的论文,并于2000年出版了其专著《战略网络——日本企业间合作的艺术》。该书以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为例,研究了战略网络的理论基础、战略网络形成动因、战略网络的管理与进化,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网络理论和促进战略网络在实践中的应用。

Richter的主要观点有:(1)日本经济及其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其企业的战略网络管理水平高,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与西方一般意义上的网络组织不同,它注重知识、能力资源的共享。(2)突出文化在战略网络形成和进化中的作用。强调由于日本企业受传统文化影响,容易形成战略网络的网络文化,包括高度忠诚、相互信任、自然尊重和统一价值观等。(3)运用企业系统理论、成长理论和博弈论来系统研究战略网络的动因,为战略网络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4)重点分析了战略网络企业间的网络学习过程,说明战略网络在知识管理和能力培养中的特殊意义。(5)论述了企业后勤合作、技术合作和全球化合作中的战略网络管理问题,为战略网络走向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6)强调了企业家之间的关系在战略网络中的重要性。

由于Richter仅从文化视角研究战略网络,没有将战略网络管理整合于战略研究之中,由于文化研究难于定量化,造成缺乏对战略网络进行定量研究,也缺乏对战略网络管理对策研究。

4.以波特(porter)为代表的用企业集群理论来研究区域合作网络。由于企业集群理论起源于区域经济研究,故我们将此学派称为区域经济学派。企业集群是指在一特定区域内的一群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各种组织(包括学校、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客户等),为了获取新的和互补的技术、从联盟中获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分担风险而结成的网络。因此,我们认为,企业集群是战略网络的一种,集群研究也属于战略网络研究范畴。波特有关集群研究的主要代表作有《国家竞争》、《亚当·斯密:区位、集群和竞争的“新”竞争微观经济学》、《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和《产业集群与竞争:企业、政府和机构新议题》,其集群理论主要是通过对各国典型区域的企业集群(如硅谷和波士顿的高新产业区、意大利的皮革制造企业集群等)的实务观察和研究所得,他认为“所有进步的经济体中,都可明显存在着企业集群,企业集群的形成,也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

波特的主要观点包括:(1)集群是位于某个地方、在特定领域内获得异质的竞争优势的重要集合,地理位置是一个竞争优势。(2)企业集群是一个开放体系,具有外部效应,同一地区内的公司或机构之间相互联系、共享知识,企业集群是一种“新竞争”和“新经济”。(3)企业集群是由地理位置所处的社会、文化、政策等条件形成的,具有历史依赖性。(4)集群是空间布局上的新组织形式,“代表一种合作与竞争的组合”,是一种合作竞争思想,是一种群体思维的战略思想(突破单个实体的狭隘思想)。(5)分析了企业集群的成因、特征和网络关系,揭示了企业集群与竞争优势的关系,丰富了战略网络研究的内容。

其主要缺点:过分强调地理位置在企业集群形成中的重要性,认为在网络经济时代“地点仍是竞争的根本”,产业选择首要问题是区位:过分强调政府产业政策对集群管理的作用,忽略了企业本身在关系网络管理中的能动作用,利用集群理论侧重于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发展的研究,而非用于微观层面的企业战略研究之中。

5.以J.m.moor为代表的从生态观的视角来研究战略网络,我们称之为商业生态学派。moor提出的企业商业系统包括了供应商、主要生产者、竞争对手、顾客、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政管理部门、政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我们认为,各个成员在这个系统中相互依赖、共同进化所形成的交错复杂的关系网络,从本质上看也是一种战略网络,有关商业生态系统研究也应属于战略网络研究领域。moor的代表作,是其1996年出版的《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和战略》。他认为,网络经济世界的运行并不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像生态系统那样,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存在“共同进化”关系。在企业的商业生态系统中,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彼此间应该合作,努力营造与维护一个共生的商业生态系统。因此,他强调必须有“新的语言、新的战略逻辑和新的实施方法”,用全新的理论——商业生态学来全面阐述了商业生态系统的企业战略。

moor的主要观点包括:(1)用生态系统的观念来透视整个商业经营活动和研究战略,拓宽了战略网络研究的视野。他认为,企业是其所处商业生态系统的成员之一,这个系统决定了企业的战略行为和战略价值,这个系统绩效直接影响到企业绩效。(2)按照自相似、自组织、自学习与动态进化的原则来设计网状结构组织和商业生态系统(即战略网络),通过共创愿景、系统思考、网络学习、共享知识、协同作用,使企业在创造未来中实现可持续发展。(3)建立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学习、共同进化的企业生态系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前提。企业的绩效主要取决于其在这个系统中的合作效率和网络关系管理能力的水平。(4)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成员间相互合作演化过程,包括了开拓、发展、权威、重振或死亡,企业在这个演化过程中不断进化、异化和蜕变。(5)强调了企业与环境的相互渗透,企业的边界模糊。企业的战略行为受其所在的系统制约,企业的战略制定、实施和评价都依赖于整个系统。

其主要缺点是:过分强调系统选择企业的作用,忽略了企业本身初始条件的重要性,忽略了企业核心能力对其战略行为的决定作用和对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影响,仅强调整个商业生态系统中各成员的合作,忽视了成员之间的合作是一个博弈过程,有合作也有竞争,并认为合作有周期性,无法持久。

综观战略网络研究各个学派的主要观点,我们认为,当前有关战略网络研究有以下的特点:(1)应用一种理论从某个侧面研究的多,而综合各种理论从系统观角度研究的少。(2)偏重于战略网络形成和企业战略网络案例分析的多,而对嵌入于战略网络的关系分析与战略网络结构分析的少。(3)侧重于战略网络的静态研究多,企业战略网络管理的动态研究少,更缺乏对深层次的网络管理问题和网络进化问题的研究。(4)在技术方法研究上,以定性为主,缺乏定量的具有动态性的技术方法,更缺乏有关动态战略分析方法、网络信息管理支撑技术方法和工具的研究。正因如此,战略网络研究至今还没有形成一种比较完整的、对企业战略管理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可操作的基本战略理论及其技术与方法,使之未能广泛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实践之中。

四、战略网络研究趋势和主要方向

从上分析,我们认为,现代战略网络研究发展趋势是:(1)战略网络研究系统化。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既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的内容,又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未来的研究必须整合多个学科的理论来系统研究战略网络,才能对战略网络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2)战略网络研究动态化。战略网络的基本特征就是动态变化和不断进化,只有引入社会网络技术、系统动力学、进化博弈、离散仿真的技术等分析方法来分析战略网络的互动性和动态性,才能真正揭示战略网络的演化规律。(3)战略网络研究定量化。由于战略网络涉及的组织多、相互的关系复杂,未来的研究必须采用社会调查统计方法收集大量的数据,利用现代数学统计方法分析网络和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才有保证战略网络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结合战略网络研究发展趋势分析,我们认为,今后战略网络研究的主要方向:

1.用系统观进行战略网络理论框架研究。综合应用现代企业战略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协同商务理论、企业能力理论、系统理论和博弈论等,从系统观的角度,构建战略网络理论框架。它包括战略网络的结构、功能和特征,战略网络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企业核心能力和企业动态关系网络分析,战略网络的目标与选择,战略网络的动态管理,战略网络绩效评价与网络进化。

2.战略网络中的组织间动态关系分析与技术方法研究。要运用系统动力学、社会网络技术方法和离散系统仿真技术,进行组织间动态关系网络分析与仿真模型优化,明确对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提升和发挥不同作用网络节点之间的动态关系,保证战略网络的优化。

3.战略网络动态管理过程研究,要促进战略网络研究成果用于实践和可操作性,这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它包括:(1)利用组织学习理论和企业网络理论,建立起有效的网络学习机制:运用博弈理论分析网络学习中的博弈均衡问题,制定出企业在网络学习中的最优策略。(2)运用委托—理论,建立长期网络信任机制,保证网络知识有效转换、整合与创新。(3)运用协同商务的原理和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等,开发和实现基于协同商务观的企业战略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保证网络内部信息、知识的快速交流、处理和共享。

4.战略网络进化研究,体现动态性和共生性的特点。要以进化博弈理论为基础,结合进化理论和遗传基因理论,揭示战略网络进化规律,针对有限理者所组成的大群体中多次博弈背景下的进化力量,建立战略网络动态进化模型来描述其进化过程,研究网络行为的稳定性问题。

战略管理研究方法篇4

关键词:战略管理;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

中图分类号:F23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0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战略管理会计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人们开始将战略管理的因素引入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中,从而逐步形成战略会计(Strategicmanagementaccounting,Sma)。在此之后,有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战略管理会计。基于此,本文搜集了大量国内外文献,力图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做一个系统、全面的文献综述,希望为研究战略管理会计的学者提供借鉴。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内涵

最早提出“战略管理会计”这一概念的Simmods(1981)[1]在《战略管理会计》一文中将战略管理会计描述为“对有关企业及其竞争者管理会计数据的提供和分析,目的是为了用于发展和控制企业战略”。他特别强调管理会计与企业战略结合的重要性,强调企业相对竞争者的成本竞争地位。Govindarajan和Shank(1992)[2]为了将战略与管理会计联系起来,给出了“战略成本管理”的框架。Bromwich(1994)[3]认为在分析讨论竞争优势时,不应当抛开产品特性及其成本。“监控企业和竞争企业产品特性及其成本变化,正是起到了管理会计所要求的保持竞争优势的职能。战略管理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发展而不是分支。”管理会计师特许委员会(Cima)给出的定义是:“战略管理会计(Sma)是这样的一种管理会计模式,在战略管理会计理念下,企业在重视非财务信息和内部提供的信息的同时,涉及企业外部因素的信息,也受到同等程度的重视。”

反观我国学者的定义,我国著名管理会计专家余绪缨(1997)[4]教授认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旨在消除传统管理会计强调服务于企业的内部管理而忽视企业外部环境的缺陷。王化成(1997)[5]将“战略管理会计”定义为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收集、加工、整理与企业战略相关的各种信息,并据此来协助管理当局确定战略目标,进行战略规划,评价战略规划业绩的一个管理会计分支。

上述国内外学者的定义分别从战略管理会计的目的、职能、作用等不同角度揭示了战略管理会计的内涵。本文认为,虽然以上定义在战略管理的目的上存在一定偏差,但无论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优势还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些定义都存在着更多的相似点,即战略管理会计涉及到财务与非财务信息,不同于传统的管理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延伸。

二、战略管理会计采用的主要方法

许多学者对战略管理会计进行了定义及描述。2000年,Guilding等人首次对战略管理会计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将产品属性成本计算等12种方法作为战略管理会计的方法。Guilding和mcmanus将客户盈利分析、顾客细分盈利能力分析、客户生命周期盈利能力分析以及客户价值评估添加到战略管理会计方法中。Cinquini和tenucci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产品属性成本计算、客户会计、战略定价、竞争地位监督这7种战略管理会计方法较为常见。从1996年开始,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余海宗(2004)将预警分析、目标成本管理法、作业成本法以及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作为战略管理会计的方法。谢琨和刘思峰(2005)将价值链分析、竞争对手分析以及质量成本分析列入战略管理会计的方法中,并加以论述。

本文认为,采用什么样的战略管理会计方法,取决于企业具体的需要。企业应当在遵循“成本—效益”原则的基础上,在考虑企业所处的环境和可操作性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战略管理会计方法。

三、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前景

1.战略管理会计的实施障碍。邓厚平(2007)[6]从战略管理会计本身的角度指出学科本身研究与应用的难度较大、企业实施动力不足障碍了施行企业战略会计。常力敏(2009)[7]从执行的角度指出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会计师是另一个阻碍原因。桂玉敏(2011)[8]提出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不高,使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缺乏保障。谢薇(2011)[9]从操作的实用性角度指出实施战略管理会计的成本较高,同样导致了我国战略管理会计实践落后。由此可见,战略管理会计无论是从理论与应用,管理者与经营者人员的素质,还是成本效益的角度都存在着诸多障碍。

2.战略管理会计的实施建议。陈蔚(2004)[10]基于我国现状,提出应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她指出我国应将管理会计体系纳入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和方法之中。大力开展案例研究,推动管理会计理论和实务的进一步发展。常力敏(2009)基于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会计实务界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指出应努力营造一个适合战略管理会计运用的良好环境,认真总结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成功案例。桂玉敏(2011)提出,可以利用it技术建立战略管理会计信息库。侯红勤(2011)[11]和陈蔚的观点相似,指出应在企业中推广战略管理会计。

四、小结

战略管理会计提供了超越企业本身的更广泛、更有用的信息,提供了更多的与战略管理有关的非财务信息,改进了评价企业业绩的尺度。战略管理会计提供了更及时、更有效的业绩报告。所以,合理地应用战略管理会计能够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虽然在推行战略管理会计的过程中会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它的优越性仍是其他方法所不可替代的。因此,深入研究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环境下的推广,对我国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Simmonds,K.(1981),"Strategicmanagementaccounting"[J].managementaccounting,Vol.59no.4,pp.26-30.

[2]Shank,J.K.,&Govindarajan,V.(1992).Strategiccostanalysisoftechnologicalinvestments[J].SloanmanagementReview,34(1),39.

[3]Bromwich,m.,&Bhimani,a.(1994).thestrategicdimension.inmanagementaccounting:pathwaystoprogress(chap.5,pp.125–149).London:theCharteredinstituteofmanagementaccountant.

[4]余绪缨.简论《孙子兵法》在“战略管理会计”中的应用[J].会计研究,1997(12):29-31.

[5]王化成,杨景岩.试论战略管理会计[J].会计研究.1997(10):46-49.

[6]邓厚平.推进我国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应用[J].财会月刊.2007(07):95-96.

[7]常力敏.实施战略管理会计的意义及其对策[J].长三角.2009,3(02):85-86.

[8]桂玉敏.战略管理会计发展的理论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2011年第2期(下):22-24.

[9]谢薇.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与应用研究[J].商情,2011(30):130.

战略管理研究方法篇5

关键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竞争

中图分类号:F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5-0069-04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经历了两次重要的转变:第一次是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20世纪50年代,peterF.Drucker(1954)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人力资源的概念,并指出传统的人事管理正在成为过去,一场新的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主调的人事革命正在到来。第二次是从人力资源管理向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20世纪80年代,Devanna(1981)在《人力资源管理:一个战略观》一文中提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Beer(1984)等人的《管理人力资本》一书的完成,标志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形成。

一、国外研究状况

(一)概念界定

目前学术界一般采用wright&mcmahan(1992)的观点,即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为企业能够实现目标所进行和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人力资源部署和管理行为。”

wright&mcmahan(1992)的定义充分诠释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和特征:(1)人力资源战略性。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来自于企业人力资源系统中那些具有某种特殊技能和核心知识,处于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位置或关键职位的那些人力资本。与一般的人力资本相比,战略性人力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专用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特征,这符合资源基础理论的基本观点。(2)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性主要表现为企业为了获取和维持持续竞争优势所进行的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实践、方法及手段。通过整个系统的默契配合,使企业人力资源得到最佳配置。(3)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导向性。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通过组织结构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置于企业经营系统中,以促使企业各个方面和部门信息的一致性,从而实现组织绩效最大化。

(二)理论构建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有两块重要的基石,一块是人力资本理论。Schultz,t.1960年提出人力资本理论,wright(1994)在此基础上提出人力资本池观点,他们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人力资本的稀缺性、价值性、难以替代模仿等特性及其战略价值,正是由于人力资本的这些特性与战略价值,使之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资产;因此,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必须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与开发。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另一块重要基石是战略管理理论。Chandle、porter等人关于战略管理的经典理论,对战略规划、企业战略及战略管理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论述,这就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所内含的“战略性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相匹配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石。

20世纪80年代初期,peterF.Drucker和e.wightBakke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被重新提了出来。在这一时期,经过认真的思考,许多学者试图提出一种人力资源管理的一般理论来解释、预测和指导实际工作者和研究人员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并以此来解决以前在员工关系方面所忽视的一些问题。为了建立这种一般理论,他们提出把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的战略计划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虑,这个战略计划的目的是提高组织的绩效,人力资源管理则成为这一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82年,tichy、Fombrum和Devanna等人最早提出了这一理论。Devanna(1984)把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当作解决以下两个问题的一部分:工人生产力的下降和产业创新力的下降,并相信“更有效地管理人力资源的系统……将导致提高组织的效率”。他们把这个框架作为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概念化的辅助解释。

随后,Baird、meshoulam和Degive在1983年,Burack在1985年,Dyer在1984年和1993年都相继提出了这一理论。在他们的论著中都提出了较为完整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并建议人们利用这一理论。他们认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和人事管理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计划的制订必须和组织的总体战略计划相联系。Schuler,Dowling和Cieri(1993)还在对有关多国企业(mne,mutinationalenterprises)的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进行研究,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边界进行了扩展。

事实上,最有影响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是由Beer等人于1984年在其《管理人力资本》一书中提出的,他们认为,在决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时应从四个方面加以选择:(1)员工影响;(2)人力资源流动,包括组织内和组织外的流动;(3)报酬制度;(4)工作系统。在Beer等人的理论中,主要是强调组织在战略计划中的员工投入和一致性,以及加强不同政策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一个紧密团结的整体。和传统的人事管理特征相比较,Beer等人的理论更注重成本效应和竞争力。

(三)研究方法

在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研究的方法中,有三种较为普遍的研究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把战略简单地和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财务绩效的贡献联系起来加以考虑。第二种方法是在管理组织的竞争环境中考虑组织的战略选择以及这些选择的方式对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影响。第三种方法是通过调查确定组织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政策之间的“适应”程度,这种适应性包括“外部适应性”(如和战略的适应性)和“内部适应性”(实践中的一致性和相似性),主要是考虑这些适应性对组织输出的影响。

在这三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中,第一种方法为许多学者所接受。这种方法是假定组织存在“最好”的非常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它对组织在财务方面的贡献不断增加以致无需考虑组织的战略目标。但是在对“最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体系中应包括哪些实践活动的问题上,几乎没有获得任何研究成果,没有能取得较为一致的意见。许多著名学者,如Delaney、Lewin、osterman、pfeffer、Huselid、Chadwick和Cappelli等人都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内容和范围。例如,Delaney等人(1989)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包括八个方面,即甄选、绩效评估、激励性薪酬、职务设计、投诉处理程序、信息共享、态度评估和劳资关系。Huselid(1995)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招聘的激烈程度、每年的培训实践和晋升标准等三个方面的内容。1996年,Delery和Dote在其论文中指出有七个方面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被认为是具有“战略”特性的,它们是内部职业生涯的机会、正式的培训系统、绩效测评、利益共享、员工安全倾听机制和岗位界定。

尽管有许多杰出的学者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在上述所提到的三种主要的研究方法中,都存在着相同的局限性。在Chadwick和Cappelli等人的著作中,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准确范围没有给出一致的定义,同时在是否存在一个有效的“理想型”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以及是否依赖于企业的战略等问题上也未形成共识。

(四)研究视角

目前,国外学者研究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从三个视角来进行的,一是从资源基础理论的角度进行;二是从战略管理过程理论的角度进行;三是从战略一致性与战略灵活性模型的角度进行。

资源基础理论或称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所控制的内部特殊的、异质性资源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源泉。Barney提出赢得企业竞争优势的内部资源所具备的四个特征(稀缺性,价值性,不可模仿性和难以替代性),而后wright&mcmahan证明了组织中的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满足Barney所提出的特征,由此认为人力资源是组织赢得竞争优势的资源,资源基础理论也成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基础理论。

关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特征或职能定位,有关学者从理论上进行了一些探讨。Davewolrich(2003)提出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性角色”的概念,认为当代人力资源管理已经从传统的“成本中心”变成企业的“利润中心”;在这种转变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也处于不断的转型中,正经历由传统的“职能事务性”向“职能战略性”的转变。Schuler&Huber(1993)等人则从组织战略目标实现方面论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他们认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和“组织的战略”及“战略需求”相统一,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每部分都是一种“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同时又是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Lawrence&Kleiman(1997)等人,侧重于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价值链的重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边界的扩展等角度,阐述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战略性定位。

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模型方面:Baird(1983)举了一个个体企业的例子,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一个模型,它的基础是理性的战略计划过程。

在macmillan(1984)的模型中,特别关注于竞争优势的概念,他认为,如果一个组织能获取在它竞争的产业中的战略行为的控制,它将获得竞争优势,并且它的竞争对手将在相反规则的条件下被取代。

Cynthiaa.Lengnick-Hall&markL.Lengnick-Hall的业务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整合模型基于战略管理过程理论来阐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美国学者RandallS.Schuler(1992)提出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5p模型,在该模型中,他提出战略人力资源的理念(philosophy)、政策(policies)、项日(programs)、实践(practices)和过程(processes)应该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同时具有战略性,相互之间保持一致性,从而实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在模型中人力资源管理行为是与组织战略相联系的。

wright和Snell(1998)提出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一致性与灵活性模型。他们认为,一致性主要在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员工技能与员工行为的一致性;灵活性是企业回应动态竞争环境的各种需求的能力。一致性与灵活性模型综合了在此之前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内容,并且在开发企业内部能力以增强企业灵活性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国内研究状况

相对于国外而言,中国学术界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研究。纵观近几年国内学者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其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内容与措施

中国企业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人力资源的“战术性”管理,即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开展一些行政性、事务性的工作。而在新的环境下,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要想获取新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变人力资源的“战术性”管理为“战略性”管理,即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要与企业战略相结合。由此可以看出,人力资源管理向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在具体的转变过程中应该转变哪些内容、如何转变成为了中国学者集中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

刘颖(2003)就提出人力资源管理向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定位和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两个方面的转变,而王建明(2004)则认为转变的主要内容是理念的转变,即要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另外,沈印龙(2001)、潘茜(2003)和李刚(2003)还分别探讨了三个具体行业,房地产业、银行业及民航业人力资源管理向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向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应该如何转变及转变哪些内容是企业在实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中国学者研究的最多的一个内容。除上述研究以外,在这方面进行研究的学者还有陈淑君(2003)、刘秀英(2004)、段鹏慧(2005)、许小东等等(2004)。

(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体系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它是对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企业在实施这种管理理念时,除了关心上述“如何转变及转变什么”以外,还关心有没有一种具体的模式能够被企业套用或者参考。

在这一方面,比较突出的研究是赵曙明等(2002)所提出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他们分析了四类组织与七种外部环境的复杂性特征及耦合效应,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四种具体应用模式,即制度型、灵活型、知识型和家族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此后,方奇凤(2004)又对这四种模式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除此以外,学者们还从其他方面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模式进行了论述。如王雪莉(2003)在比较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上构建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模型,并提出实践中应用此模型的方法;彭剑锋、毛海光(2003)则具体分析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成要素;周二华(2002)、赵领娣(2003)及张明星等(2005)也从不同的角度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模式进行了探讨。

(三)资源基础观的应用

资源基础观是战略资源学派的主要观点,同时也是很多学者研究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学者们以此为基础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

袁红林(2002)、程德俊(2004)、苏方国(2005)就从资源基础观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提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程德俊(2004)等则又进一步探讨了资源基础观视角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框架的构建,而且提出了团队型、层级型、临时型和联盟型四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此外,王颖等(2002)、张新岭(2004)简单论述了资源基础观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戚振江(2004)、张正堂(2005)等也简单探讨了以资源基础观为理论基础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四)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演进

自从19世纪后半叶出现人事管理概念的萌芽以来,企业对人的管理已经经历了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并正在进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时代。国内学者以此为视角,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也作了一些论述。如谢奇志(2000)就从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演进的角度探讨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出现及各学派的研究现状和研究难点。此后,王兰云(2004)、肖莉娟(2005)又在人力资源管理演进的基础上讨论了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及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邓新华(2001)、樊睿萍(2004)则从人力资本产权投资及配置的角度分析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五)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职能

李安等(2004)认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职能体现在三个方面:获取组织竞争优势、提升组织绩效和服务组织战略。黄攸立等(2004)则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绩效作用机制的角度提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提升组织绩效。邱丘等(2004)、李光学(2004)认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在于它能够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而许小东等(2004)则认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有四个:战略活动的参与、信息支持、战略行动的扶助和动态管理。

三、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

(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匹配与弹性问题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作用在于推动组织去适应竞争性的环境。外界环境的动态和不可预测性要求组织采取内部协调一致的、有机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并与组织的发展战略相适应。目前的研究者大多把注意力投向人力资源管理措施的内外匹配上,而相对忽视人力资源战略中的弹性。

实质上,匹配和弹性是相互依赖且统一的,从时间参数上看,前者是组织当前在某一时间点上的存在状态;而后者主要指组织未来在某一时间区段的一致性。匹配应被看成是组织在与外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暂存的某种理想状态,而要保持这种状态的生命力,组织必须对外界环境的动态变化及其对自身的影响作出分析和决策,快速调整组织所拥有的资源并采取行动。在此过程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为获取高度弹性和对外部环境的快速反应和行动能力,组织应采取怎样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如何保持企业竞争优势?

(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组织绩效间关系的实证研究

正如way&Johnson(2005)所说的那样,“尽管过去的这些年里许多观点和理论被引入该研究领域,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仅仅能证明这种联系的确存在,但是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为什么和怎样贡献于组织绩效的研究相对来说还较缺乏”。

目前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分歧主要在于以下几点:(1)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测量问题。具体反映在测量的水平(组织层面或单个实践)和方法(如量表测量、聚类分析等)等方面;(2)对组织绩效的测量问题。研究者经常采用不同的标准评估绩效并造成了研究结果的相左和不可比较;(3)因果关系推理方向上存在的问题。大多实证研究采取“果—因”回溯式的思路,即假定具有良好绩效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必定也是“最佳”的,这一假定固然简便,但它并不能对来自其他非人力资源管理影响因素的干扰作出解释;(4)两者关系内在机制的探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如何对组织绩效施加影响?其中可能存在哪些约束条件?后续研究需要对上述问题作出进一步的回答。

此外,在未来研究中还可以考虑以下研究方向:随着经济全球化,跨国企业越来越多,研究在跨文化情境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有关模型,如何提高企业绩效;研究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施的过程中,企业高层领导、各职能部门经理、人力资源部门员工对实施效果的影响;对战略人力资源的理论基础模型进一步进行丰富和扩展。

参考文献:

[1]peterF.Drucker,thepracticeofmanagement[m].newYork:Harper&Row,1954.

[2]wrightp.m,andmcmahanG.C,theoreticalperspectivesforStrategicHumanResourcemanagement[J].Journalofmanagement,

1992(18):295-320.

[3]Becker,B.,andGerhart,B..theimpactofhumanresourcemanagementandonorganizationalperformance:progressandprospects[J].

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96,(4):779-801.

[4]赵曙明.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0.

[5]程德俊,赵曙明.高参与工作系统与企业绩效:人力资本专用性和环境动态性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6,(3).

[6]叶海英,等.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综述——基于三个理论和三个视角[J].中国市场,2010,(18).

[7]李佑颐,等.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述评[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1,(4).

[8]张正堂,刘宁.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及其理论基础[J].财经问题研究,2005,(1):75-81.

战略管理研究方法篇6

关键词:战略管理发展趋势现代中国企业管理

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层层深化的过程,存在奠基、鼎盛、反思、重振等几个清晰的、已经得到普遍认可的研究阶段,这些阶段共同构成了战略管理理论丰富多彩的研究领域(姚小涛,2003)。20世纪90年代以后,不少通过多元化经营形成的大产业开始出现问题,多元化的热潮也开始消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大,产业边界日益模糊,产业结构的稳定性日益下降,企业的竞争优势越来越难以持续。在急剧变化的环境中,企业如何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许多战略管理学家在思考,从而促使了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现状

当今社会,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日益明显。战略管理研究转向于重视在动荡环境中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以及企业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知识因素以及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大多建立在对抗竞争的基础上,都比较侧重于讨论竞争和竞争优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新的环境下,企业逐渐认识到,竞争是为了生存和健康发展,必须超越这种以竞争对手为中心的战略逻辑。在此背景下,通过创新和创造来超越竞争(Surppetition,德-博诺,1996)开始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一个新焦点。围绕这个新焦点,出现了一些新理论。

1.顾客价值中心理论。菲利普•科特勒(1999)把顾客价值(CV)称为顾客让渡价值(CustomerDemisableValue)。彼得•杜拉克在40年前就观察到,公司的首要任务就是“创造顾客”。博诺(e.de-Bono,1996)认为传统的竞争战略逻辑是一场零和博弈(Sum-zero),这样的竞争“是一个危险的概念”。以顾客价值为中心的战略逻辑扩展和超越了传统战略理论的内容,这时的顾客价值就成了企业间的竞争规则,制定规则者比遵守规则者知道的信息和拥有的相关资源要多得多,战略逻辑起点决定了胜负。企业可从培育产业先见、转移战略的核心(顾客)、超越资产和能力进行战略决策、为顾客打破惯例等方面围绕顾客价值重组自己的战略逻辑框架(石军伟,2002)。

但这种顾客导向的战略理论主要适用于已结构化的产业市场之中,要准确、全面了解顾客需求并非易事,顾客导向战略实质上是一种追赶、防御策略,所以要想取得未来产业的领先地位,企业就必须超越顾客导向,而非仅把目光聚焦于顾客需求,变被动、追随为主动、创造(孙晓岭,2004)。

2.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美国学者穆尔(JamesF.moore)1996年出版的《竞争的衰亡》标志着战略理论的指导思想发生了重大突破。作者以生物学中的生态系统这一独特视角来描述当今市场中的企业活动,但又不同于将生物学的原理运用于商业研究的狭隘观念,后者认为,在市场经济中,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似乎仅仅表现为最合适的公司或产品才能生存,经济运行的过程就是驱逐弱者。

穆尔提出的“商业生态系统”这一全新的概念,打破了传统的以行业划分为前提的战略理论的限制,力求“共同进化”。穆尔站在企业生态系统均衡演化的层面上,把商业活动分为开拓、扩展、领导和更新四个阶段。商业生态系统在作者理论中的组成部分是非常丰富的,他建议高层经理人员经常从顾客、市场、产品、过程、组织、风险承担者、政府与社会等七个方面来考虑商业生态系统和自身所处的位置;系统内的公司通过竞争可以将毫不相关的贡献者联系起来,创造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在这种全新的模式下,作者认为制定战略应着眼于创造新的微观经济和财富,即以发展新的循环以代替狭隘的以行业为基础的战略设计(汪涛,万健坚,2002)。

3.应用组织生态学、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研究企业战略的理论。当生物进化论的观点与思路被引入到组织演进与进化的研究中时,组织生态学(organizationaleconogy)便产生了,其代表人物是Hannan和Freeman,主要研究组织进化过程、组织种群的变化与环境选择的结果。nelson和winter主要是从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对组织的演进进行分析。随着近年来理论界对组织成长的特别关注,在战略管理领域应用组织生态学展开研究将成为一个日益成长的方向。

与社会学相交融的研究思路带动了社会网络(Socialnetwork)分析方法的兴起。这派研究认为组织镶嵌于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社会网络关系,企业的内部结构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社会关系网络,企业集团以及其他一些被现代企业理论认为是市场与企业之间的组织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网络形式。社会关系(SocialRelationship)是网络分析的的基本概念,目前有两种研究思路,分别是以Coleman为代表的社会资本(socialcapital)理论和以Burt为代表的社会空洞(staucturalhole)理论。社会资本可以被看作是企业的社会关系数,而结构空洞则代表了网络内社会关系密集与稀疏地带之间的需要开发的区域。简单说,社会资本理论认为企业发展需要不断地拓展与积累其社会资本,而结构空洞理论则认为企业发展倚赖于对其所处网络中的社会关系空白地带的开发(姚小涛,2003)。

二、西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从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来看,企业战略理论的演变遵循着如下的规律:从战略理论的关注点来看,存在如此的发展轨迹,即关注企业内部(强调战略是一个计划、分析的过程)———关注企业外部(强调产业结构的分析)———关注企业内部(强调核心能力的构建、维护与产业环境的分析相结合)———关注企业外部(强调企业间的合作,创建优势互补的企业有机群体);从竞争的性质来看,竞争的程度遵循着由弱到强,直至对抗,然后到合作乃至共生的发展脉络;从竞争的持续性来看,从追求有形(产品)、外在、短期的竞争优势逐渐朝着对无形(未来)、内在、持久的竞争优势的追求;从战略管理的范式来看,战略管理的均衡与可预测范式开始被非均衡与不确定性所取代。

由此,我们可以大致把握在企业面临新的经营环境的条件下,战略管理理论将会呈现如下特点和发展趋势:

1.制定企业战略的竞争空间在扩展。企业必须从全球的角度、从跨行业的角度、从无边界的范围内来考虑配置自身的资源,以获得最佳的管理整合效果。

2.企业战略具有高度的弹性。战略弹性是基于企业自身的知识系统对不断变化的不确定情况的应变能力,员工的知识结构及其组合的方式和机制是战略弹性的核心部分。因其具有难以模仿性,战略弹性一旦建立,就确立了企业的战略优势。

3.不过多考虑战略目标是否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相匹配。企业不能简单地平均分配资源,而是要创造性地通过各种途径来整合资源,通过与知识的组合来克服资源的限制,从而为顾客多创造价值。

4.由企业或企业联盟组成的商业生态系统成为参与竞争的主要形式。未来的竞争是不同商业群落之间的竞争。对于一个单独的企业个体来讲,竞争更体现在加入或营造有影响力的、能为自己带来实际价值的企业生态系统,在竞争与合作的和谐环境中,寻求一个更为有利的地位。

5.制定战略的主体趋于多元化。信息传播方式的网络化决定了每一个个体在整个网络系统中都是信息传播的一个节点,高层主管不再居于信息传播的中心,普通员工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企业的战略制定,他们具有既是决策参与者又是决策执行者双重身份的特征。

6.战略的制定从基于产品或服务的竞争,演变为在此基础上的标准与规则的竞争。企业会有意识地制造变革、与行业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对手或企业联盟共同合作,创造和制定指导行业的技术标准或者是竞争规则。以此来获取高额利润,确定优势地位。

7.战略理论研究的视角趋于多元化。由于战略管理中的复杂性,使得人们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去研究战略管理理论。但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寻找一种普遍适用的战略管理理论几乎是不可能的,系统思考是应对复杂性和变化的最有效的手段(iackson,2002)。

三、国内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引入战略管理的。国内目前在战略管理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从理论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企业多元化、以资源为基础的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知识理论、高度重视环境因素、战略柔性、基于人本导向的企业发展战略理论、以复杂性科学为基础的系统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社会关系网络系统理论、和谐管理理论等开始受到高度的重视。

朱江(1999)、尹义省(1998)等人对我国企业的多元化问题进行了较为具体的实证研究;(2002)、陈劲、许庆瑞(1999)、刘冀生(2002)等人对于目前企业战略发展所强调的归核化(Refocusing)问题展开了一定研究,例如将核心能力具体化,设计了相应的测量指标,并进行了较为规范的实证分析,虽然这种研究指标以及样品的选取还有待于进一步精确,但已开辟了国内相关领域一个新的研究方法;由于数据易获取、资料较齐全,上市公司目前已成为国内战略管理实证研究的重要对象;徐二明、许可(2002)、王开明、万君康(2001)、陈劲(1999)等研究了以资源为基础的理论;顾乃康(1997)等对战略理论中的知识理论进行了研究;边燕杰、丘海雄(2002)、姚小涛、席酉民(2003)等人从社会网络这一新视角对社会网络与企业发展、企业绩效关系进行了研究;沈艺峰(2003)、贾生华(2003)、王凌云(2003)等人研究了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战略成功的影响;简汗权、李恒(1998)、单汨源(2000)、徐飞、徐立敏(2003)等对战略联盟理论进行了研究;史占中(2001)、董川远(2003)、王光庆(2003)等对虚拟企业战略进行了研究;黄江圳,谭力文(2002)等对企业动态能力进行了研究;席酉民1989年提出了复杂多变环境下的和谐管理理论,在其后的十余年的研究与实践中,他及其带领的研究群体形成了和谐管理的基本思想和理论,该理论下的战略分析框架即和谐机制的要义是:“和则”用于在不确定环境下的人的不确定性的削减,“谐则”用于确定性环境下物化要素的优化;赵国杰、于海洋、冯石岗(2000~2002)等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基于人本导向的企业发展战略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发展战略是由企业的整体进步和企业中人的全面发展体系构成;姜振寰、刘艳梅(2002)、徐全军(2003)、刘洪(2003)、蓝海林(2001)、宋学锋(2000)等以复杂性科学为基础,从系统论角度研究企业战略管理。

总体上看,目前国内在理论上基本朝着跟踪国际研究前沿问题、与国际研究接轨的方向发展,在研究方法上已开始注重一定的规范性,从理论推导、命题建立、方法选择、数据分析以及命题验证等方面都形成了较为规范的技术路线。

战略管理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领域,其主流理论基本上发端于西方尤其是美国,而中国企业所处的环境与背景还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因此使得问题的选择与研究结果的解释方面不完全类同于西方。不存在所谓的普适通用理论,因此在战略实践中必须注意理论的适用性问题(钟映弘、杨建梅,2003)。展望国内战略管理研究未来的趋势,应是在借鉴国际上规范的研究方法基础上,突出战略管理的环境依赖与问题导向性,在测量变量尤其是控制变量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到中国特定的社会、经济与文化背景,即战略研究在中国环境背景(ChineseContext)下如何较好地实现本土化。可以强调背景与问题的中国特色,但不能强调研究方法的中国特色。

在重视战略理论在实践中的适用性问题的同时,还要突出强调战略主体在理论运用和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民,刘鸿渭,2003)。只有这样,才可以使研究更加有效地聚焦于国内具体的企业战略问题,并最终获得较理想的研究效果。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著.乔晓东等译.竞争战略[n].中国财经出版社,1989.

[2]徐二明.企业战略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3]陈晓红.战略型资本运营[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6.

[4]王方华.企业战略管理[m].复旦大学版,1997.

[5]赵国杰,冯石岗.建构基于人本导向的企业发展战略体系初探[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2,4.

[6]席酉民,姚小涛.复杂多变环境下和谐管理理论与企业战略分析框架[J].管理科学,2003,4.

[7]姜振寰,刘艳梅.熵、耗散结构理论与企业管理[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3,1.

[8]姚小涛,席酉民.社会网络理论及其在企业研究中的应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3,3.

[9]严建援,颜承捷,秦凡1企业战略联盟的动机、形态及其绩效的研究综述[J].南开学报,2003,6.

[10]李梅,金照林.顾客价值创新:动态环境下的企业战略新逻辑[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3,12.

[11]孙晓岭.企业竞争新思维:超越“顾客导向”[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4,1.

[12]徐全军.企业理论新探:企业自组织理论[J].南开管理评论,2003,3.

[13]武亚军.90年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研究趋势[J].南开管理评论,19991

[14]姚小涛.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预测,2003,6

[15]王磊,刘洪涛,李垣1当代企业战略研究的理论基础综述[J].经济学动态,1999.

[16]石军伟.企业战略理论的逻辑比较[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2,8.

[17]蒋峦,蓝海林,谢卫红.企业战略理论研究[J].科技与进步,2002,3.

[18]倪义芳,吴晓波.论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的演变[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1,6.

[19]项保华,李庆华.企业战略理论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0,7.

战略管理研究方法篇7

〔关键词〕战略管理;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研究热点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5.10.021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5)10-0111-06

HotspotsofStrategicmanagementResearchbasedonCo-wordClusteranalysisZhuJinweiZouLing

(SchoolofBusiness,JiangnanUniversity,wuxi214122,China)

〔abstract〕taking‘Strategicmanagement’asthekeyword,thepaperanalyzedthenewdevelopmentofstrategicmanagementresearchbystudyingthe444papersfromCSSCisince2011to2015.throughtheexternalcharacteristicsanalysisasliteratureresources,thepublishedyearandpublication,itfoundthatnearlyfiveyears,theoverallstrategicmanagementheatdecreased.Byco-wordclusteredanalysis,itconcludedthatnearlyfiveyears,strategicmanagementresearchfocusesonfiveareas,includinguniversitiesandlibrariesstrategicplanningresearch,knowledgemanagementandhumanresourcemanagementresearch,socialresponsibilityofcorporategovernanceresearch,competitiveintelligencevaluechainresearch,anddynamiccapabilitiescompetitiveadvantagesresearch.Researchobjectsimple,researchsubjectsporadicandresearchhotspotbalancedarethecharacteristicsofstrategicmanagementhotspot.

〔Keywords〕strategicmanagement;co-wordanalysis;clusteranalysis;thehotspots

战略管理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在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战略管理的关注重点发生了几次变化,发展经历了战略规划理论、环境适应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竞争战略学说、资源基础理论和核心竞争力学说等多个阶段。进入21世纪,尤其是2010年之后,战略管理关注的重点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本文对2011-2015年国内权威代表性数据库中有关战略管理的文献进行研究,通过文献的外部特征分析,了解理论界战略管理的研究概况;通过对高频关键词的共现聚类分析,归纳分析目前战略管理的研究热点及其特征,以了解国内战略管理研究的最新动向,为战略管理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理论参考。

1战略管理研究文献概况

通过对文献的外部特征如数据来源、发表年份、来源出版物等进行统计分析,了解2011-2015年这5年来研究战略管理文献的基本情况。

11数据来源

研究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文献以CnKi检索系统中的CSSCi期刊文献为数据来源依据,时间跨度为“2011-2015年”,研究近五年的文献,以“战略管理”为关键词,检索日期为2015年03月25日,共检索得到文献444篇。

12发表年份

图1为近五年战略管理研究的文献发表数。如图所示,近五年在CSSCi上发表的战略管理相关文献呈现波动下降趋势。2011年发表文献数最多,为149篇;2012年较前一年数量减少53篇,发表数量大幅下降;2013年有所增加,但之后发表数量又开始大幅递减;检索时间为2015年3月,2015年的统计数据为第一季度发表的文献数,按1/4年估算,2015年发表数在50篇左右。因此,整体上战略管理的研究热度呈下降的趋势。

图1每年战略管理研究文献发表数

2015年10月第35卷第10期现?代?情?报Journalofmoderninformationoct,2015Vol35no102015年10月第35卷第10期基于关键词共现聚类的战略管理研究热点分析oct,2015Vol35no1013来源出版物

444篇文献中,战略管理相关文献发文量前10的来源出版物如表1所示。其中载文量最多的是《科技进步与对策》,该刊是宣传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要阵地,发表战略管理理论、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管理创新等相关主题文章;其次是《管理评论》,该刊致力于国际上管理学与管理科学的学科前沿评论、中国重大管理热点和难点问题的评论、管理新思想与管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评论、中国管理科学重要研究成果的评论。载文量第3的是《科技管理研究》,该刊注重科技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的探讨与研究,探讨中国自主创新的理论实践,强调科技管理理论研究与科技管理理论应用和实践的结合。表1来源出版物情况

来源出版物出版文献数(篇)占总文献比例(%)科技进步与对策19428管理评论17383科技管理研究15338现代管理科学14315管理学报11248中国行政管理9203现代教育管理8180图书情报工作8180管理现代化8180外国经济与管理81802战略管理高频关键词共现分析

使用书目共现系统(Bicomb20)对2011-2015年战略管理的444篇CSSCi文献进行关键词提取并构建共词矩阵,通过excel将战略管理高频关键词的共词矩阵转化为相关矩阵和相异矩阵,再用SpSS180对相异矩阵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近五年来的战略管理研究热点进行归纳分析。

21关键词提取

使用书目共现系统,444篇文献共提取关键词1398个,选取词频超过5次的高频关键词进行统计,得到表2。其中,“战略管理”出现的频次为190次,之后的分析中需删去“战略管理”本身。此外,战略规划、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等关键词出现频次较高,出现频次越高,说明对其研究越热门[1-2]。表2战略管理研究高频关键词

序号高频关键词〖〗频次1战略管理1902战略规划173人力资源管理114企业115竞争情报96企业绩效97平衡计分卡88动态能力89知识管理710核心竞争力711大学712Swot分析713价值链714公司治理615创新616企业社会责任617绩效管理618战略619利益相关者620高校图书馆521战略地图522商业模式523企业管理524竞争优势525图书馆管理526影响因素5数据来源:由Bicomb20软件提取22高频关键词共词矩阵构建

关键词之间的共现频率越高,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越相近。使用书目共现系统(Bicomb20)对除“战略管理”外的25个关键词进行两两配对,构建共词矩阵,形成25×25的矩阵(如表3)。共词矩阵为对称矩阵,对角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如“战略规划”出现频次为17次,它与“人力资源管理”共同出现的频次为0次;“企业”出现频次为11次,它与“竞争情报”共同出现的频次为2次。表3战略管理高频关键词共词矩阵(部分)

高频关键词战略

规划人力资源

管理企业竞争

情报企业

绩效战略规划170000人力资源管理011000企业001120竞争情报00290企业绩效00009

23标准相关相异矩阵转化

在共词矩阵中,两两关键词共现频次受到两个关键词出现频次的影响,难以反映真正的相依程度。为消除频次差异带来的影响,引入ochiia系数,将共词矩阵转换成相关矩阵,反映高频关键词之间的实质性共现关系,用公式(1)计算:

ochiia=ni,j/(ninj)1/2(1)

ochiia系数表示关键词i和j共同出现的概率,在公式(1)中,ni,j表示关键词i和j共同出现的频次,ni,nj分别表示关键词i,j出现的频次。如“企业”和“竞争情报”共同出现的频次为2,“企业”出现的频次为11,“竞争情报”出现的频次为9,则“企业”和“竞争情报”的ochiia系数=2/(119)1/202010。表4为战略管理的高频关键词标准化后的共词相关矩阵(部分)。表4战略管理高频关键词标准化后的共词相关矩阵(部分)

高频关键词战略

规划人力资源

管理企业竞争

情报企业

绩效战略规划10000人力资源管理01000企业001020100竞争情报000201010企业绩效00001

相关矩阵中,数值越大表明关键词之间的距离越近,相似度越好。对角线上的数据表示该关键词自身的相关程度,计算均为1。但由于相关矩阵中0值过多,统计时容易造成误差,为方便进一步处理,将“1”与全部相关矩阵相减,得到表示两个关键词相异程度的相异矩阵。如“战略规划”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异系数=1-0=1;“企业”和“竞争情报”的相异系数=1-02010=07990。相异矩阵中,数值越小表明关键词之间的距离越近,相似度越好。表5为战略管理高频关键词标准化后的共词相异矩阵(部分)。表5战略管理高频关键词标准化后的共词相异矩阵(部分)

高频关键词战略

规划人力资源

管理企业竞争

情报企业

绩效战略规划01111人力资源管理10111企业110079901竞争情报110799001企业绩效11110

24多元统计分析

多元统计分析是共词分析的核心,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关键词之间所代表的类群关系进行分析,得出该研究领域内各研究主题的组成状况,从而体现战略管理研究的热点,体现其最新研究发展趋势。

241因子分析

将相异矩阵导入SpSS180,选取降维因子分析后选主成分法进行分析。战略管理高频关键词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因子累积方差解释贡献率为75312%的13个因子被提取,即战略管理研究的25个高频关键词,划分为13个类别可以解释该领域75312%的信息。但13个类别过于分散,借助碎石图可以发现,前5个因子曲线较陡,因此可从高频关键词中提取5个因子,为聚类分析提供依据。表6战略管理高频关键词总方差解释表

成分初始特征值提取平方和载入合计方差的%累积%合计方差的%累积%12450979897982450979897982194677841758319467784175833179271672474917927167247494165065993134816506599313485153261273747515326127374756146558604333514655860433357137555014883613755501488368129651855402112965185540219118447345875511844734587551010534213629681053421362968111042416767134104241676713412104241677130110424167713011310034011753121003401175312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242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按照距离的远近将数据分为若干个类别,将距离较近的主题词聚集起来,使得类别内数据“差异”尽可能小,类别间“差异”尽可能大。用SpSS180进行系统聚类分析,聚类方法为“组间联接”,度量标准区间为“平方euclidean距离”,分群为“个案”。该方法利用了个体与小类的所有距离的信息,克服极端值造成的影响。图2碎石图〖〗

聚类分析得到战略管理高频关键词的聚类树状图(图3)。如图所示,战略管理研究热点可分为5类,概括为:大学及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聚类1),知识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聚类2),公司治理社会责任研究(聚类3),竞争情报价值链研究(聚类4),动态能力竞争优势研究(聚类5)。

3战略管理研究热点分析

31战略管理研究热点领域分析

基于以上战略管理高频关键词相异矩阵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可知近五年战略管理的研究热点聚焦于大学及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知识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公司治理社会责任研究、竞争情报价值链研究和动态能力竞争优势研究等5个领域,其简要分析如下。

311大学及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

大学及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包括关键词:战略规划(1)、核心竞争力(9)、大学(10)、高校图书馆(19)、图书馆管理(24)。大学实施战略规划可以有效终止组织内的争论、凝聚发展力量,同时也是回应外部利益相关者重大关切的工具。大学实施战略规划能帮助其更清晰、更有效地思考;若不实施战略规划,就会挑战现有秩序,丧失合法性[3]。

战略规划符合大学发展的需要,图书馆实施战略规划可有效利用图书馆资源,实现科学化管理,应对变化,把握未来[4]。我国高校图书馆需增强战略规划意识,加强研究制定高校图书馆发展规划,在总体规划指导下重视专项规划的制定,有效整合图书馆与隶属高校的发展目标,关注图书馆战略规划的有效实施以及有效衔接图书馆的短中长期发展目标[5]。

312知识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知识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包括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2)、平衡记分卡(6)、知识管理(8)、创新(14)、绩效管理(16)、利益相关者(18)、战略地图(20)、企业管理(22)。人力资源管理与知识管理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企业有效融合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有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6]。

一些学者基于知识管理协同配置视角研究了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指出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协同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有显著促进作用。提高企业创新绩效管理水平,有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适应未来发展需要[7]。同时有研究指出,绩效管理需要与组织战略、组织文化和组织结构相匹配[8]。

313公司治理社会责任研究

公司治理社会责任研究,包括关键词:企业绩效(5)、公司治理(13)、企业社会责任(15)、商业模式(21)、影响因素(25)。公司治理、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近年来成为关注的重要命题。

两两之间的关系研究,有学者实证得出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社会责任产生一定影响[9-10];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有显著影响,且企业内部社会责任比企业外部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更大[11],商业模式正向调节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的显著作用[12]。

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肖海林等认为在有效的公司治理模式下,企业社会责任有助于提高企业绩效[10],但企业只有将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和发展战略结合,才能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促进企业的发展。若公司的治理结构不健全,未将履行社会责任融入进公司的战略规划,则公司履行社会责任并不能提升企业绩效[13]。

314企业竞争情报价值链研究

竞争情报价值链研究,包括关键词:企业(3)、竞争情报(4)、价值链(12)、战略(17)。竞争情报在企业战图3战略管理高频关键词聚类树状图

略管理中起着智能决策支持作用。一些学者构建并丰富了竞争情报价值链相关模型。如钱慧敏提出了由竞争情报需求、竞争情报搜集、竞争情报分析、竞争情报加工和竞争情报服务等五个闭合环节构成的竞争情报价值链[14]。

基于竞争情报价值链,史健勇构建了在动态环境下的竞争情报价值链增值模型,企业需协调好企业竞争情报价值链各环节上的价值增值活动,实现决策过程与竞争情报各环节的实时互动与无缝对接[15]。郑彦宁等提出了产业竞争情报辅助企业竞争情报的价值链增值模型,产业竞争情报通过辅助企业竞争情报而实现其价值[16]。

315动态能力竞争优势研究

动态能力竞争优势研究,包括关键词:动态能力(7)、Swot分析(11)、竞争优势(23)。战略管理的核心是对企业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的创新[17]。动态能力理论要求在动态环境下迅速进行资源整合,通过寻找和识别战略管理过程中的组织机会,追求竞争优势,该理论已成为战略理论研究的一个新热点[18],是对资源学派战略管理思想的新发展[17]。

简兆权等通过实证得出组织的动态能力对可持续竞争优势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19]。刘海运等从企业动态能力的角度来研究企业的技术创新,通过Swot分析方法等构建了支持动态能力的技术创新体系,认为企业面临不断变化的环境,需要持续的技术创新与动态环境相匹配,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20]。江积海从时间与空间动态演化新视角对动态能力进行了重构,分析指出动态能力的能力广度、深度、演化速度和交互度等“四度”通过对竞争优势的作用而影响企业绩效[21]。

32战略管理研究热点特征分析

通过上述共词聚类分析及研究热点领域分析,发现战略管理研究热点存在研究对象单一化、研究主题分散化、研究热度均衡化等特征。

321研究对象单一化

战略管理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企业、大学以及图书馆研究。由战略管理研究高频关键词(表2)出现频次可知,“企业”出现频次最高,为11次,“大学”出现7次,“高校图书馆”及“图书馆管理”各出现5次。且在划分的战略管理热点研究5个领域中,仅一个领域以大学和图书馆为研究对象,其余4个领域均以企业为研究对象,可知这3个研究对象中还是以对企业的研究为主。因此,战略管理热点研究存在研究对象单一化的特征。

322研究主题分散化

由战略管理高频关键词共词矩阵(表3)和标准化后的共词相关矩阵(表4)可知,战略管理研究的关键词两两出现的频次较少,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的相依度较低;由因子分析的总方差解释表(表6)可知,可提取13个成分,且各成分方差均较小,说明关键词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独立性。通过聚类分析,可将研究热点清晰的分成5个领域,且研究企业的4个领域都有相对独立的研究主题,主题之间的关联度较低,说明战略管理研究热点的主题呈现分散化特征。

323研究热度均衡化

战略管理研究的5个热点领域,均存在高频关键词排序中靠前的关键词,分别为“战略规划(1)”、“人力资源管理(2)”、“企业绩效(5)”、“企业、竞争情报(3、4)”和“动态能力(7)”;同时各研究热点领域中也包括排序靠后的关键词,说明各领域的研究热度相近,没有特别偏向于研究某个领域,战略管理研究热点存在研究热度均衡化的特征。

4研究结论

通过对2011-2015年“战略管理”研究主题的444篇CSSCi论文文献进行外部特征统计分析,研究发现近五年在CSSCi上发表的有关战略管理文献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说明战略管理的研究热度有所下降;《科技进步与对策》、《管理评论》和《科技管理研究》相对于其他刊物,更关注战略管理的研究。

通过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可知近五年战略管理的研究热点聚焦于“大学及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知识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公司治理社会责任研究”、“竞争情报价值链研究”和“动态能力竞争优势研究”等5个领域;通过对各战略管理研究热点领域的分析,了解其最新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根据共词聚类和研究热点分析,发现战略管理研究热点存在研究对象单一化、研究主题分散化、研究热度均衡化等特征。

本研究仅对2011-2015年的CSSCi文献进行分析,只反映近五年国内战略管理研究发展概况,研究结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进一步的研究可延长研究年份,并可对国外高水平文献进行分析,对比中外战略管理研究的发展新概况。

参考文献

[1]LiHY,CuiL,Cuim.HottopicsinChineseherbaldrugsresearchdocumentedinpubmed/meDLinebyauthorsinsideChinaandoutsideofChinainthepast10years:basedonco-wordclusteranalysis[J].theJournalofalternativeandComplementarymedicine,2009,15(7):779-785.

[2]KumarS,JanJm.Discoveringknowledgelandscapes:anepistemicanalysisofbusinessandmanagementfieldinmalaysia[J].procedia-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2012,65:1027-1032.

[3]赵义华.大学不能回避战略规划[J].现代教育管理,2012,(2):29-33.

[4]贾东琴,柯平,张红岩,等.我国高校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实践与思考[J].情报资料工作,2013,(1):21-26.

[5]王秀香,李丹.国外国家图书馆战略规划解读[J].图书馆,2012,(5):84-87.

[6]詹绍,刘建准.基于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探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S1):38-41.

[7]王文吉,丁煌.知识管理协同配置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4,(9):183-185.

[8]王雪莉,丁一,马琳.绩效管理中的八组重要关系[J].东岳论丛,2013,(4):126-130.

[9]刘婉立,朱红.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74-80.

[10]肖海林,薛琼.公司治理、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J].财经问题研究,2014,(12):91-98.

[11]张完定,赵淑萍,杨松蓉.企业绩效与企业社会责任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4,(12):44-49.

[12]傅鸿震,王启亮,叶永玲.履行社会责任与提升企业绩效冲突吗?――商务模式的调节作用[J].财经论丛,2014,(6):68-74.

[13]杨伯坚.企业社会责任、公司治理和公司业绩[J].经济经纬,2012,(3):95-99.

[14]钱慧敏.基于价值链的竞争情报价值构成与价值管理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3,(4):159-161.

[15]史健勇.基于价值链重构的企业竞争情报价值增值研究[J].情报科学,2014,(5):37-41.

[16]郑彦宁,郑超,赵筱媛,等.基于竞争情报价值链的产业竞争情报作用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2):36-39,44.

[17]熊胜绪.动态能力理论的战略管理思想及其理论基础探析[J].企业经济,2011,(6):5-9.

[18]LanepJ,KokaBR,pathakS.thereificationofabsorptivecapacity:acriticalreviewandrejuvenationoftheconstruct[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2006,31(4):833-863.

[19]简兆权,刘荣,何紫薇.吸收能力、整合能力对动态能力及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7:5-11.

战略管理研究方法篇8

[关键词]竞争对手会计战略管理会计管理会计

对竞争对手的研究由来已久,但是对竞争对手会计(Competitor-Focusedaccounting,CFa)的研究却是在“战略管理会计”概念出现之后的事。一方面,竞争对手会计是战略管理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学者甚至认为是它的核心,因此,加强研究显然有利于深化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也有助于对竞争对手的研究;另一方面,尽管对竞争对手的研究和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都是当今的热门主题,但是对竞争对手会计研究的文献却极其有限。本文依据现有资料,对竞争对手会计的含义、特征、内容、方法进行了述评,然后提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一、竞争对手会计的含义及特征

国内学者马兰给竞争对手会计下了一个迄今惟一所见的定义,认为它是通过提供竞争对手成本资源、成本结构、产品研发、市场份额、经营策略等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并进行深入分析,以帮助管理者进行战略定位,保持相对竞争优势,获取超额报酬的一种现代会计管理方法。但是笔者认为,从战略管理会计角度和目前竞争对手会计的实施现状看,也许这样定义更合适:竞争对手会计是战略管理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使用一系列评估竞争对手成本结构的方法和监督竞争对手行为的方法,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企业现有职能部门不能有效提供的信息资源和方法支持。这个定义可以回答有关竞争对手会计的下列问题:从学科性质看,它是战略管理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使用的基本方法是评估方法和监督方法;它的研究客体是竞争对手的成本结构和竞争对手的行为;它的目标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企业现有职能部门不能有效提供的信息资源和方法支持。

现有文献指出,竞争对手会计具有三个特征:以“权变”管理思想为指导的动态性;作为战略管理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外向性;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强调相关性与及时性。事实上,这些特征只是对战略管理会计共性特征的另一种表达,从应用实践看,竞争对手会计还具有其专属的三个特征:相对性、协同性和权变性。(1)相对性。竞争对手会计关注于其信息与战略的相对相关性而不是信息的绝对精确性,因此,在满足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只要能达到对战略管理提供信息资源和方法支持的目的,不必要求有统一规范的竞争对手会计基本方法、内容和程序,不一定要为每一个竞争对手建立一个详细的损益账户,不必细致到竞争对手单位成本与企业相差2%还是3%,不必每月分析一次竞争对手的战略地位;此外,竞争对手会计更注重相对信息而不是绝对信息,例如,强调与竞争对手之间的相对成本结构、相对市场地位、相对顾客满意度、相对战略定位、关键成功因素的相对掌握程度等。(2)协同性。管理会计人员对竞争对手的分析是在没有任何可以参照的情况下进行的,涉及到不同渠道信息、不同知识、不同职能的人员,因此需要同其他部门和相关人员一起协调工作;对于竞争对手成本的计算和战略地位的测算是基于一些假设和估计之上的,因此要同时使用几种不同方法进行测试,并相互验证。(3)权变性。竞争对手会计在不同行业、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同一企业的不同产品生命周期都可能有所不同,重视竞争对手会计主要体现在一种观念上,不是体现在统一规范的做法上。例如,对于新行业或新产品,成本的分析重点要放在研究发展业务上;对于成长期的产业或产品,重点放在与市场营销有关特别是与扩大市场份额相关的费用上;在成熟期,重点放在有竞争性的价格上,微小的价格差异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竞争对手会计的基本内容及分析方法

国内部分学者认为,竞争对手会计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即竞争对手财务状况分析、竞争对手非财务信息分析、竞争对手成本分析和竞争对手策略分析;有的则认为应包括六个方面,即竞争对手成本分析、竞争对手的质量和价格分析、最好的实务典范、价值链分析、竞争的轮廓(竞争地位监督)和产业盈利能力分析。但是,在上述内容中,“竞争对手策略分析”和“产业盈利能力分析”实际上是战略管理的内容,“最好的实务典范”和“价值链分析”则属于分析的方法;此外,在对上述内容进行解释时,不少文献将竞争对手分析与竞争对手会计分析这两个虽然有关但是并一致的内容等同起来,出现了逻辑错误。澳大利亚学者Guilding基于对多个国家的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在实际中使用得最多的同时也是受益度感觉度高的竞争对手会计内容是:竞争对手成本估计、竞争地位监督和基于公开财务包括的竞争对手评价三个方面。对于竞争对手会计的分析方法,部分国内学者认为有价值链分析法、拆卸分析法和标杆管理法。事实上,这三种常用方法只是竞争对手成本估计的方法,而其他的竞争对手会计内容则有其自己的方法。因此,本文只将Guilding的观点作为竞争对手会计的基本内容,并介绍在各部分内容之下所使用的分析方法。

1.竞争对手成本估计及其方法

对竞争对手成本的估计就是定期或不定期地估算竞争对手产品的单位成本,它一直是战略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也是被视为最能代表竞争对手会计的内容。例如,著名的战略管理会计研究学者Bromwich和Bhimani指出,战略管理会计就是“在较长时期内,提供和分析关于公司的产品市场和竞争对手的成本结构方面的财务信息,并监控企业的战略和市场上竞争对手的战略”。

竞争对手成本估计的主要方法有三种。其一,标杆管理法。标杆管理法的原意是指搜寻其他企业的最好实践活动,并以此作为标准,评价企业的相关活动,以发现差距并持续改进的过程。这里则是针对将本企业的单位产品成本与竞争对手进行动态对比的过程。如Simmonds提出了根据“经验曲线”计算竞争对手之间的相对成本的方法;Jones以Caterpillar为例,说明在进行评估时,应针对一些关键领域进行,包括制造能力、规模经济、技术、产品设计能力和与重要政府机构之间的合同等;目标成本管理法也含有标杆管理的思想。其二,价值链分析法。Shank和Govindarajan将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思想纳入会计领域估计竞争对手成本,其基本做法为四步。首先,识别和描述竞争对手的价值链,确定价值链的具体价值活动构成;其次,确定竞争对手在各项价值活动上的成本分布,及占总成本的比例和增长趋势;再次,标识出成本的主要成分和那些占有较小比例而增长速度较快、最终可能改变成本结构的价值活动;最后,通过本企业与竞争对手之间的价值链比较,挖掘出可降低成本的信息、机会和方法。其三,拆卸分析法。又称为反向设计,是通过评价竞争对手产品以明确自身产品改进可能性的方法,实质上是逆向拆卸与顺向整合的有机结合。逆向拆卸过程一般请相关的技术专家参与,将竞争对手的产品分解为零部件,以明确其功能、设计、成本及生产工序;顺向整合过程是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出发推出设计方案,并运用比较法,使企业明确自身产品的不足和优势,在设计中扬长避短,以求降低成本,在竞争中取得相对成本优势。

2.竞争地位的监督及其方法

对竞争地位的监督主要是通过估计和监视主要竞争对手的销售额、市场份额、产量、单位成本和价格等指标的变化趋势,分析行业中的竞争对手地位。它扩大了分析的范围,是一种比“竞争对手成本估计”更强调整体性的竞争对手会计模式。

监督方法主要有两种。其一,Simmonds提出的竞争地位图法。用图的方法绘出企业相对于市场领先者和其他重要竞争对手在当前和未来的竞争地位。指标是一些关键变量,如单位成本、价格、利润率、销售收入、销售数量、市场份额和相对市场份额、现金流量、资金周转率、未来需求等;这种方法提供了对不同竞争对手在各个方面不同时期的竞争力量涨/落全景图,可以明确竞争对手在未来的战略动向。其二,Grundy提出的“战略健康”指标法。“战略健康”是指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对于机会的把握程度。首先,对企业及竞争对手的当前战略地位进行评估,当前战略地位从竞争硬件(包括产品、质量、顾客基础、营销渠道、生产能力、成本结构等)和竞争软件(包括商标、声誉、技巧、风险规避、领导者水平、团体精神等)两个方面进行评价;然后,从未来的机会获取能力和竞争压力两个方面评价企业及竞争对手的未来竞争压力;最后,将前两步的结果组合在一起,得出企业和竞争对手的战略健康状态图。

3.基于公开财务报告的竞争对手评价及其方法

这是指基于公开财务报告,监视竞争对手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水平以及资产负债结构的变动趋势,分析竞争对手优势的关键来源。

moon和Bate提出了一种基于公开年度报告进行分析的具体方法,包括四个步骤:第一步是分析企业内外的现状,包括分析企业的战略情况年度报表,检查企业对行业关键成功因素的理解是否恰当,判断某一特定市场的外部环境有无变化;第二步是利用公开的财务报告和产业数据对企业所在行业的销售趋势、利润、资产、负债进行检查分析,以把握市场发展的一般态势;第三步是进行比率分析,使用第一步和第二步中与战略目标相关的比率对所有主要竞争对手进行分析,此比率与市场某一方面相关,与传统不变的比率不一致;第四步为评估阶段,需要对上一阶段产生的比率进行认真审视,对所有竞争对手的相应地位进行评估,这些竞争对手既包括现有的行业领先者,也包括未能保持其地位者。

三、结论与可能的研究方向

尽管竞争对手会计十分重要,但是对其研究只是起步阶段,远远落后于战略管理会计其他内容的研究,更落后于对竞争对手的研究。事实上,除了Guilding等在1999年、2000年和2006年完成的有关竞争对手会计在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使用情况及满意度调查外,几乎没有人对此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即使出现了一些分析方法,也基本上停留于概念上,缺乏大量的案例和实证作支撑,而且没有更多的进一步研究。当然,这也为未来的研究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包括:使用案例研究法和经验研究法,广泛地(不同国家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规模)调查现实企业中使用竞争对手会计的术语、方法、涉及的内容、对它的认识程度和认同度、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管理会计人员在其中的角色和作用、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等;从战略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行为科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而不只是会计学角度对现实的竞争对手会计实践活动进行解释和研究;为形成系统的竞争对手会计理论体系进行准备。

参考文献:

[1]陈丽敏: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竞争对手会计[J].产业科技论坛,2007,(3):56~57

[2]马兰:竞争对手会计研究[J].四川会计,2001,(10):48~50

[3]夏宽云:战略管理会计――用数字指导战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4]anderson,S.andGuilding,C.:Competitor-FocusedaccountingappliedtoaHotelContext[J].internationalJournalofContemporaryHospitalitymanagement,2006,(3):206~218

[5]Guilding,C.Competitor-Focusedaccounting:anexploratorynote[J].accounting,organizationsandSociety,1999,(7):583~595

[6]Guilding,C,andCraves,K.S.,miketayles,aninternationalComparisonofStrategicmanagementaccountingpractices[J].managementaccountingResearch,2000,(11):113~135

战略管理研究方法篇9

[关键词]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

21世纪,知识产权无疑是中国企业不可回避的、最重要的主题词,知识产权竞争将成为企业竞争的最高形式。深入探讨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及其相关因素,探究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各要素的作用机制等,是非常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现有研究中,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规划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大类观点。

一、以知识产权客体为体系的战略研究

第一类观点按照知识产权客体,即专利、商标、版权(著作权)和商业秘密等,把知识产权战略划分为:专利战略、商标战略、版权战略和商业秘密战略等。在这些战略下,进一步细分了一些子战略,也可称之为策略,如:专利战略包括进攻战略、防御战略、技术标准化战略、技术引进与输出战略等;商标战略包括联合商标策略、商标竞争战略等;商业秘密战略包括合法获取策略、保护策略等;而版权战略常见的有保护策略、传播策略、利用策略和许可策略等。这种划分方式是知识产权战略研究领域的主流方式。

二、以知识产权运作过程为体系的战略研究

第二类观点按照知识产权的运作过程划分战略,建构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系统的一个动态模型,即:人力资源战略信息战略申请战略制度战略管理战略经营战略保护战略诉讼战略涉外战略。它既是知识产权的一个管理系统,又是一个价值链系统,产生了系统整体功能的放大效应。

三、以知识产权核心要素为体系的战略研究

第三类观点是按照知识产权的核心要素划分战略,即知识产权战略由若干维度构成。

东京大学的儿玉文雄提出了知识产权战略评价指标,定性指标包括:经营战略、技术战略、知识产权信息战略、国际战略和法律业务战略5个战略方向,定量指标包括100项。该模型统一评估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现状,为评价知识产权战略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美国学者v.k.narayanan建立了知识产权战略选择一般机制,包括:(1)产品市场措施。企业可在产品市场上采取措施,防止竞争者通过仿制对自己竞争地位的侵蚀,具体包括:标准、仿制的障碍、合作协议等。(2)持续创新。为了阻止仿制和退化,企业应致力于持续创新,具体包括:不断改进、产品升级、产品平台、重大创新等阶段。(3)法律策略。企业通过专利、版权、商业秘密或商标寻找法律保护。他提到的产品市场措施,实际上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选择的市场战略;持续创新,实质上是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而法律策略,则可理解为企业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战略。

我国学者杨武基于对技术创新过程分析,提出了三维动态方式描述创新过程的方法——tmr三维理论。他认为技术创新成功三个基本决定要素为:(1)把技术应用到适当的产品中——技术要素(t要素);(2)把适当的产品推广到市场上——市场要素(m要素);(3)在创新中获得创新产权——产权要素(r要素)。可作为知识产权战略维度划分的借鉴。

四、理论探讨

以上三类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方法,各有侧重和特点。

1.按照知识产权客体划分知识产权战略,从不同客体角度出发,相对孤立的策划某一类知识产权战略,甚至是具体的战术策略,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各分类战略的简单加总,而不同类型产权战略间的联系、影响、乃至组合没有反映,也难以通过一定的测度较全面的反映一个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状态。

2.按照知识产权运作过程划分知识产权战略,对知识产权战略进行系统流程规划,比起第一种观点,建立了知识产权客体间的联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知识产权战略的系统性。但这种划分方式存在一定重合,如:申请、保护、诉讼战略具有比较高的相似和相关度,信息和申请、管理具有比较高相关度,而涉外战略则包含于信息、申请、管理、经营、保护、诉讼等各战略之中。

以上两种知识产权战略划分方式,从一定程度和角度上反映了其战略构成,但不够系统,更难以深入探讨和比较研究。(见图)

3.按照知识产权的核心要素划分知识产权战略,相对前面两种观点,更贴近企业管理实践,反映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思想和意图,可进行深入分析和论证。这种观点的三个框架中,都涉及技术创新、市场经营和法律保护,体现了知识产权的三个根本要素,即:技术开发、市场开发和产权开发(保护)。

对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系统研究,可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建立一套更有效的知识产权战略分析理论框架,用于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

五、研究意义

本研究通过系统的研究回顾,探讨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理论。知识产权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时间并不长,研究多为宏观层面,微观层面研究尚未深入。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够为我国企业制定相应的知识产权战略,加强保护、合理利用、抵御风险提供指导和帮助,最终促使我国企业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知识产权战略模式,建立知识产权优势,在日渐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争取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徐明华包海波:知识产权强国之路——国际知识产权战略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

[2]michael.eporter.competitiveadvantage[m].newyork:thefreepress,1985

[3]danmccurdy,marshallphelps.whyexeclusionisnotprofitable[j].managingintellectualproperty,2002,26(11):56~59

[4](日)斋藤优:发明专利经济学[m].专利文献出版社,1990

[5](日)高桥明夫魏启学译:日立的专利管理[m].北京:专利文献出版社,1990

[6]冯晓青:企业知识产权战略[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

[7]何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事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8]张平马骁: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9]郭晓鸣: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系统模型[j].中国发明与专利,2007(3):62~65

[10](日)儿玉文雄:发明专利经济学[m].北京:专利文献出版社,1990

战略管理研究方法篇10

关键词:新兴技术;管理;市场;创新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4-0010-03

管理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活动,伴随着管理环境、管理要素和参与其中的人所呈现出的多变性、不确定性,以及复杂性科学认识论的确立,给传统管理理论的稳定范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新兴技术管理,在理论渊源方面来自技术管理、技术创新管理。但是,正如生物物种形成机理所揭示,两个同质的生物物种,由于不同的选择环境,将会演变成为完全不同的两个物种,“南橘北枳”。由于不同的发展环境,使新兴技术管理异于技术管理、技术创新管理,成为新的研究领域。新兴技术管理研究新兴技术带来的一系列的管理问题。新兴技术的发展,导致或者需要管理思维、业务流程、经营模式等的变革。新兴技术管理是研究在新兴技术及其变革背景下的新兴技术与新兴市场(包括或者涉及新兴技术、新兴技术产品、新兴技术企业、新兴市场、新兴技术产业等)的相互演化、发展以及与此相关的企业战略、市场开拓、技术发展融资、组织结构变革、人力资本激励、知识管理等管理挑战与变革。新兴技术管理的本质与内核不仅仅是“技术管理”,而是广泛涉及到由于新兴技术所带来的管理思维、管理模式、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等的挑战与变革。新兴技术管理建立基于资源(能力)和市场双重远见,寻求技术与市场的结合,既关注如何将正在形成的新兴技术转变为现有或新兴市场中的价值创造,关注将潜在的技术转变成可实现的商业价值,又关注现有或新兴市场需求的技术实现。

作为新兴的研究领域,新兴技术管理研究,除了展开对新兴技术概念和特征、新兴技术的管理挑战以及新兴技术管理的基本概念、内涵的研究外,目前,国内外关于新兴技术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下列领域。

新兴技术可能产生于突破性创新,出现全新的技术路径;也可能产生于渐进性创新,来自技术融合,即两个不相干的技术在同一个领域里合并成新的系统;还可能是来自于应用领域的改变。突破性创新探讨全新的技术轨道或流程。渐进性创新则关注技术轨道的演变、相关技术的分离、嫁接和组合、融合;新兴技术研究还涉及到分裂性技术和不连续创新特征。分裂性技术关注企业、技术因素;不连续创新关注顾客、市场因素。以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来看,新兴技术它更像是物种形成的断续均衡的过程。通常,新兴技术的变革与其说是一项重大的科学突破的结果,不如说是技术的应用领域发生了转变。换言之,新兴技术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应用领域的改变,应用领域的改变是技术发展中重要的临界点。科学发展可能是递增的,应用领域的改变却正是创造性破坏,新兴技术的高度不确定性使得传统的技术评估静态分析工具(如净现值法)不再适用,需要动态的评估方法。技术路标是进行技术预测与选择的方法之一,它根据时间的变化来追寻技术或产品发展的轨迹,把技术、市场和组织联系起来考虑。mann采用了系统演化的方法对技术进行了预测,通过技术发展的时间、空间和界面来预测未来的趋势。期权定价模型、实物期权,尤其是定位期权、搜索期权考虑了新兴技术发展的两个特性,即过去的决策影响将来的技术选择和未来的机会具有内部不确定性,因而可用于技术选择、技术评估。在国内,浙江大学陈劲教授对复杂产品创新系统,尤其是其前端管理的研究进入了新兴技术的研究范畴,他的研究强调复杂和突破性产品的不确定性挑战并提出识别的方式。魏江教授认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不但承担了宏观创新系统中知识扩散子系统的功能,还是知识创新源和客户企业创新的推动者。中科院穆荣平教授从构建官产学研等利益主体之间共识的角度,运用德尔菲法、技术需求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政策分析等方法,预测了未来20年中国最重要的技术领域,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评估与预测实例。

新兴技术管理需要同时关注技术和市场两个维度。技术变化与市场演变高度相关、互相驱动。新兴技术管理的核心就是使潜在技术商业化,实现技术与市场的有效链接。识别、拓展和评价新兴市场的挑战在于确定消费者尚未知晓,甚至尚不存在产品的需求。由于技术的高度不确定性、市场需求信号的极度模糊以及竞争结构的无形变异,已有市场的研究方法不能有效运用于新兴市场评估。因技术发展与市场接受速度的相互作用新兴市场的评价变得更加复杂。由于技术变化的速度无法预测,顾客往往不知道技术能满足什么需要,并且随着环境演化,顾客需要也在快速地、不可预见地改变等,使测定新兴技术的潜在市场变得困难。Day用捕捉采用曲线、通过某些“转折点”来预测市场。Vasilis提出通过市场描述来关注高技术市场的演化,寻找市场演化的信号和路径。Houston发展了包括技术与市场障碍、战略与结构障碍、社会文化与市场结合障碍等在内的分析技术概念性框架。Balachandra等将技术与市场的发展看作两个交互的双螺旋结构,强调技术与市场的相互作用。传统的商业化路径往往属市场被动型模式,公司很少主动尝试去驱动环境的改变。Hills和Sarin在比较这些市场模式后提出市场驱动(marketDriv-ing)的范式,认为通过市场驱动模式,企业可以最小化技术不确定性程度,而且技术标准的建立克服了竞争无序。企业不仅仅需要寻找、发现、发掘需求和市场,更需要创造、培育需求和市场,通过对消费者的引导、教育,创造市场和机会。市场的团簇性特征,体现为不同的消费特性(组),不仅反映了市场的聚群性,同时也提供了创造市场的途径。实际上,新兴市场的简化关系,是市场的一端是拥有某项新兴技术的企业,另一端是一群某种需求没有被满足的消费者。这种需求,可以通过具有某种属性或者品质的产品或服务来加以满足。假若企业的技术能够开发出具有这种特性的产品或服务,如果二者在时间、空间以及价格等方面都匹配,双方就可成交。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开发技术来改进特性(组)。当技术所开发或者支撑的特性(组)成为市场最受欢迎的特性(组)时,技术创新就取得了成功。新兴技术管理的关键是寻找潜在的、能够被新兴技术创造的特性(组),然后确定能够由这些特性(组)来满足的市场需求。Lynn等认为在不连续创新下,新兴市场的确定是不断探索和学习的过程,因此企业需要提升学习吸收能力。macmillan和mcgrath以笔记本电脑为例,分析在团簇性市场上技术与市场的结合,并提出控制单一缝隙市场、融合缝隙市场和创造新的技术范围等3种市场定位选择策略。高旭东强调后进企业应该创造自己的市场,而不仅限于技术领域的赶超。鲁若愚等研究了新兴技术面临的快变市场问题,提出了在快变市场环境下新兴技术产品更新策略,尤其是强调了产品更新的时机。

从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末,战略管理理论急剧变革,从结构学派到资源学派,再发展为活动学派(activity-basedView:aBV),战略关注的重点也从发现“有吸引力的行业”到培育“可持续竞争优势”,再到强调“战略的柔性”(适应性和可调整性)。新兴技术战略管理,需要新的战略思维。传统战略思维模式过分强调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可预测性,是一种线性的思维模式。将重点放在“制定企业发展目标”上,强调企业应选择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市场,占据独有的战略位置,制定一套相应的竞争战略。当企业面临持续变化且不可预测的市场环境时,这种传统的战略思维模式已不能适应。研究者开始关注企业的内部资源和动态能力。靠近边缘的雪先融化。新兴技术正在融化众多行业的结构和边缘。新兴技术所形成的动态竞争是一种“边缘竞争”。新兴技术战略应当采用新的战略“边缘竞争战略”。边缘竞争战略的核心,在于利用变革的动态本质,捕捉无序平衡的边缘,使企业在无序和有序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状态。边缘竞争理论把战略定义为一系列独立竞争优势的过程,将这些独立的竞争优势综合起来,便形成一种“半固定式的战略趋向”,使这种战略能够应对动态的竞争环境,更加具有适应性。因此,边缘竞争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战略的目标不是普通定义上的“效率”和“最优”,而是对“灵活性”的追求,即适应当前变革环境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变的能力,面对挫折富有弹性的能力。归根到底,“灵活性”意味着致力于不间断的革新。边缘竞争理论中的战略将“企业的发展目标”与“如何实现战略目标”紧密的联系到一起,半固定式的战略趋势是边缘竞争战略与传统战略的最主要的区别。Brandenburge和nalebuff指出,商业竞争是规则基础型(Rule-based)和自由行动型(Free-wheelinggames)博弈的综合。markides指出了在战略革新中改变规则的重要性。新兴技术的战略是在几乎没有先例和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来制定的,传统的、基于“平台”的规划方法,不再适用于新兴技术管理。Hamel和prahalad提出制定战略应遵循灵活想象的规则,Schoemaker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在进行新兴技术的战略规划时,应注意保持战略的灵活性,特别是有规则的想象是制定新兴技术战略规划的基本思路。情景规划法和期权方法等是面对新兴技术变革,比较有效的战略研究手段。

国内相关专家研究表明,新兴技术及其变革,改变着传统的战略资源观,企业之间的竞争,正在由天赋资源的竞争、物力资本的竞争转换为综合了信息、知识、智能的技术竞争,转换为基于动态能力和学习的竞争。应对新兴技术及其不确定、创造性毁灭特性的挑战,企业的利器是能力动态和资源柔性,支撑这种动态和柔性的则是企业的知识资源和学习能力。

研究表明,多层级金字塔组织显然已成为发展新兴技术的障碍,常常葬送新兴技术的美好前程;传统的垂直和层级结构的组织设计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兴技术的发展。组织扁平化、组织分离(即把发展新兴技术的部门从企业母体中分离出来)、构建联盟和建立新型组织形式,是绝大多数新兴技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tushman等提出发展新兴技术需要适合的新型组织形式,归纳出6种适合新兴技术的组织形式:左右逢源组织,网络组织、虚拟组织、孵化型组织、前后端组织、领悟-回应组织等。

Schoemaker、银路等人的研究表明,新兴技术的投资和决策存在着高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待这类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并存的新兴技术,应抓住新兴技术的投资决策可分阶段进行的特点,把其投资看作是创造一系列期权。只有判断这些项目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已经降到最低、市场曙光出现时,才能做出大规模投资的决策。夏晖、曾勇等研究在创新采纳成本随时间下降情况下,通过实物期权方法度量采纳企业投资决策对创新提供方期望净收益的影响。结论认为,在创新速度较快和较慢的情况下,折现率和采纳成本下降程度对创新提供方的期望净收益的影响是不同的,而采纳企业对未来创新性能提高的预期和提供方的期望净收益呈现负向变动关系。这一结论为政府制订相关政策促进新兴技术扩散提供理论参考,也为企业制定技术创新投资策略提供理论指导。

全球化、超变化、技术快速变革和高度集成已成为当代世界发展的基本潮流。新兴技术及其产业,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成为国家、区域、企业占据竞争优势的制高点,依靠科技进步来支撑、引领国家、区域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和共同行动。国际间的国家、区域、产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由要素竞争演变为创新竞争。以变革、创新为本质的新兴技术管理的研究,发展空间无限。比如:需要在新兴技术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结构框架方面进行突破性的研究,建立新兴技术管理研究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需要深入研究新兴技术的形成和创新机理,扩散机制,识别、评价方法;需要进一步地研究新兴市场的形成、发育、成长机理;研究技术与市场之间的互动;研究新兴技术市场的识别、评价方法;需要更加科学地研究在新兴技术及其资源、需求、竞争不确定性挑战下的决策、战略、投资和组织柔性问题,研究企业的柔性问题,研究这种柔性的表现、度量和实现;研究新兴技术特有的知识管理、知识产权管理问题;研究新兴技术管理中的人力资本及其激励问题等。新兴技术管理研究,除了在上述领域持续深入地展开之外,还需要在下列方面的开拓。

1.新兴技术聚群创新研究。探讨、研究基于区域(真实)聚群或网络(虚拟)聚群的知识聚群创新、技术聚群创新、产业聚群创新机理,研究聚群的形成、发育、发展、持续机理,研究聚群形态及其聚群中的结构、关系与作用机理,研究聚群中的信息、知识传递与学习机理,研究聚群中的价值创造、利益机制,聚群创新的实证研究,等等。

2.新兴技术的特征及其度量研究。新兴技术管理的特质来自于新兴技术的不确定性与创造性毁灭特征。深入研究、洞悉、度量新兴技术的特征,是进行新兴技术管理研究的前提。研究包括:新兴技术的不确定性的表述、分类及其特征,新兴技术不确定性特征的管理挑战,新兴技术不确定性特征的评价指标与方法,等等。

3.新兴技术的边缘竞争研究。新兴技术的不确定性和创造性毁灭特征,改变着产业的结构、形态,改变竞争规则、结构和企业经营模式。在新兴技术市场的技术不确定性、市场需求信号模糊以及竞争结构不确定性,决定了新兴技术企业不仅仅需要寻找、发掘、发现需求和市场,更需要创造、培育需求和市场。边缘竞争理论为新兴技术企业的市场机会发掘与创造,为企业市场定位,为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的建立提供了指导。

4.新兴技术管理的方法研究。由于新兴技术的特质,传统研究方法不能有效地运用于新兴技术管理的研究过程,迫切需要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体系。目前,需要加强对情景规划、实物期权、博弈论、系统动力学模型、模糊理论、随机理论、复杂性理论等在新兴技术管理中的运用研究。

目前新兴技术管理虽然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是由于它涉及的内容多,研究时间短,所取得的成果还难以有效指导丰富而复杂的新兴技术管理实践,尚需要科研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长期、不懈的努力。

Researchsummaryonthenewtechnologymanagement

SHiFang-yu

(HarbinCambridgeCollege,Harbin150069,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