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环境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47:41

宏观环境的特点篇1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个大系统,其中的宏观环境又是这个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又是宏观环境的一个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又由各个环境要素构成,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的各个要素都有自己的特点,同时它们之间又存在着共性,这一共性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的特性、特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康的心理个性的塑造有着重大的影响,只有科学的研究和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的特征,才能更好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环境、利用环境、改优化环境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一、阶级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的阶级性,一方面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来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围绕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的各个要素决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包含了一定阶级的意识形态在里面,对环境因素的价值走向和发展变化有着重大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于人类有阶级以来的任何社会中,是不同阶段、不同阶级共有的社会活动。马克思说过:“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是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在利用改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时,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以人为本,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优良的外部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带有浓郁阶级色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不能脱离环境而独立的开展,构成大学生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的几大要素,都是体现了一定阶级的意识形态在里面。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大众传媒环境和生态环境,都从不同方面渗透着统治阶级的意识,活动的目标与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相符合,同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一致,通过对各个环境的优化和改造来营造一个有利于统治阶级存在和发展的环境。不论是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的构成要素看,还是各个环境要素的作用方向看,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二、动态性

事物是运动变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第一,系统内的各个构成要素总是处于运动变化中的,各要素的发展变化及相互作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系统发生量或质上的改变,尤其在社会生产力变化发展的推动下,整个环境系统不断发展变动。第二,马克思说:“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人的实践活动会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发生变化,随着实践主体的学习、工作、生活条件的变化,环境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一变化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例如,新的经济政策的出台,生产力的发展,整个社会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在一些方面,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却是匮乏的,很多人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的价值取向。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这一大环境中进行的,作为教育者,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来改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利用积极因素,消除降低不利因素的影响,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三、广泛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环境系统,它的构成要素是丰富的,可以多角度,多层次的进行划分。不论是从空间构成还是从时间上看,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方方面面的、时时刻刻的。抛开本文只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的国内环境来说,还包括了国际环境的影响,伴随着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的深入和细化,还有了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更深层次上的划分,这些划分是没有固定界限的,因为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活动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各类环境的构成也会发生变化。

从时间上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又包含着历史环境、现实环境和未来环境,历史环境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从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到人们过去的一些生活环境,都会对人们产生重大的影响。现实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人们的言行,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现实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未来环境是一种虚拟的时空,例如共产主义社会、移居到别的星球以及个人对未来生活状态的一种想象,它是人们根具历史和现实环境的状况所作的预想,它就像人们的理想一样,对人们的言行有激励和引导的作用。

不论时间还是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影响都是广泛的,除了这两个角度,还可以看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的是由各类环境要素构成的,各类环境要素又有自己的一个层次,因而它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广泛的。每个大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面对同一环境,每个人的反应是不一样,从而它所造成的影响又是多方面。

四、开放性

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不同,宏观环境是相对开放的。首先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的构成要素来说,从最初的构成要素只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到现在的大众传媒环境、生态环境、社会心理等环境,可以说包罗了国内国际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是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影响的“大环境”、“大气候”都可以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其次,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环境要素的影响不是固定的,也不可能将其封闭起来,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们之间的交往从现实空间拓展到了虚拟的空间。尤其是在校大学生,虽然身处于相对纯净的校园环境,但却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大众传播媒介,了解、接收各种来自校外的信息。再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的构成要素是广泛的,又是发展变化的,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也会随之变化,但是这一变化可能是与环境的变化同步的,也可能滞后于环境的变化,还有可能出现超前的反应。

宏观环境的特点篇2

宏观旅游管理,是指国家旅游管理机构和相关部门,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和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运用决策、规划、组织、调控、监督和服务等职能,统筹协调旅游发展中各环节、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关系,实现宏观旅游经济的良性运行与发展,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宏观旅游管理,首先必须明确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所谓宏观旅游管理目标,是指国家促进旅游发展和调控旅游经济运行的总体目标。由于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经济社会活动,其涉及面广、环节多、层次多,因此宏观旅游管理目标也必然是多方面性和多层次性的。从总体上分析,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通常可以分为政治目标、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发展目标四个方面。

1.政治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政治目标,是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通过旅游活动的广泛开展,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增强公民的爱国主义意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旅游的“民间外交”功能,通过大力发展国际旅游(包括出入境旅游),促进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和政治影响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国家竞争力等。

2.经济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经济目标,是通过有效配置旅游资源和生产要素,提供质量高、数量多、类型全的旅游产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协调发展。同时,在有效满足国内外旅游者需求的同时,为旅游经营者带来更多的收益,促进旅游目的地群众收入增加,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国家增加更多的税收和外汇收入,推动旅游服务贸易和国际服务贸易,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3.社会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社会目标,是通过旅游活动和加强宏观旅游管理,在满足国内外旅游者跨文化交流、增进人们相互之间的友谊和理解的同时,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改变传统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促进旅游企业文化建设和旅游行业职工素质提高,增加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就业,改善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推动与促进旅游目的地各项社会事业的繁荣兴旺与发展等。

4.发展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发展目标,是通过加强旅游宏观管理,不断丰富旅游活动内容,为旅游者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促进旅游企业健康发展,推动旅游业和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为实现旅游目的地及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从宏观旅游管理的阶段性目标看,一般可以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主要是实现旅游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中期目标主要是实现旅游行业结构和旅游区域布局的合理化,实现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地增长与发展;远期目标是实现旅游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还必须为后代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二、宏观旅游经济的含义

现代旅游经济,是一个包括旅游者消费活动、旅游企业经营活动、旅游市场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经济子系统,是国民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系统论角度分析,旅游经济系统,既体现了旅游活动相关的各组成要素的集合,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过程(见图1),还从动态角度反映了整个旅游活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性。

(一)旅游经济活动

旅游经济活动,一般包括三个层面的活动,即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和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第一个层面是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通常包括旅游者从购买旅游产品并离开居住地开始,经过一定距离的空间移动而到达旅游目的地,通过在旅游目的地的活动而满足其旅游需求,再返回居住地的全部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旅游者在旅游客源地选择、决定和购买旅游产品过程,只有当旅游者购买了旅游产品后才可能成为现实的旅游者;二是旅游者往返于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移动过程,实质上就是旅游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旅行消费过程;三是在旅游目的地所有旅游活动的消费过程,是满足旅游者需求的主要内容,也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第二个层面是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主要指旅游企业为保证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顺利有效进行,直接提供各种旅游服务的所有经营活动过程。由于旅游活动内容复杂、涉及面广,因此必然涉及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许多企业。按照现代旅游经济系统模型分析,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可大致分为旅行商、长途交通运输企业、旅游接待企业三部分。旅行商的经营服务活动包括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两部分,前者的主要职能是销售旅游产品,招徕和组织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后者的主要职能是整合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要素,做好旅游者的接待组织活动等。长途交通运输企业、旅游接待企业则按照旅行商安排的旅游线路,做好旅游者空间运送及旅游活动的所有接待服务活动。主要从事旅游经济研究、旅游规划设计和旅游行政管理。第三个层面是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主要是指旅游目的地政府旅游组织和其它非政府旅游组织,通过旅游行政管理、宏观调控、行业自律和中介咨询等活动,提供旅游信息服务、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规范旅游企业行为,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保证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顺利而有效地进行,实现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目的和旅游组织的管理目标。

(二)宏观旅游经济内容和特点

在旅游经济系统中,宏观旅游经济体现了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过程,是旅游发展过程中各环节、各部门、各地区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形成的综合体,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和特点。

1.宏观旅游经济,是旅游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纵横交错形成的综合体。从横向看,宏观旅游经济活动表现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子系统活动同时并存的经济活动过程;从纵向看,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像一般社会再生产一样,是按照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子系统活动依次进行,并不断循环往复的经济运行过程。因此,这种纵横交错的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的运行和化,就形成了旅游经济再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2.宏观旅游经济,是旅游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构成的综合体。旅游产业是由多种旅游服务要素构成的经济产业,其既包括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旅行社业、旅游住宿业、旅游餐饮业、旅游运输业、旅游景观业、旅游娱乐业、旅游购物业等,也包括部分或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邮电通讯、医疗卫生、金融保险、文化科学、教育培训、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及工农业等众多行业。其从纵向上表现为各产业、行业和企业之间上下指导和执行的经济层次关系,从横向上表现为各产业和行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的经济序列关系,从而形成多层次、多序列立体交叉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3.宏观旅游经济,是各区域旅游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综合体。任何旅游者、旅游企业和旅游行业的活动都必然是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的,因此一定的区域旅游布局构成了宏观旅游经济的空间表现形式。从纵向看,区域旅游布局主要表现为部级、省级、地市级、县级的上下联系的区域旅游的层次布局结构,如不同级别的风景区、度假区、森林公园和景区景点等;从横向看,区域旅游布局主要表现跨省区、跨地市区、跨县区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空间布局结构,体的旅游景区等,从而构成多个旅游区域相结合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三、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

宏观旅游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旅游管理组织,客体是宏观旅游经济活动、运行和发展,简言之,宏观旅游管理就是国家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的管理。正确理解宏观旅游管理的涵义,还必须注意宏观旅游管理与微观旅游管理、旅游市场管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正确把握宏观旅游管理的主要职能。

(一)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区别,主要是管理的对象不同。微观旅游管理的对象,通常是指对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企业经营活动的管理,是以个体旅游活动为客体的管理;而宏观旅游管理则是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管理,是以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为客体的管理。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两者是互为前提的。微观旅游活动是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细胞,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必须以微观旅游活动为基础,因此宏观旅游管理是建立在微观旅游管理基础之上的;同时,由于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直接影响着个体旅游活动的进行,因此宏观旅游管理又是微观旅游管理的重要前提条件,并对微观旅游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协调作用。旅游市场是连接个体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桥梁,决定了宏观旅游管理和市场管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旅游市场管理,不仅包括对微观旅游活动的作用和影响,对旅游市场的规制、监督和调控等,也包括在宏观旅游管理指导下,对旅游市场机制和功能作用的有效发挥,因此旅游市场管理是宏观旅游管理的对象。但是,在具体的旅游市场管理中,往往又包含了某些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和内容,如对微观旅游活动主体的监管,对旅游市场供求的调控等,因此旅游市场管理与宏观旅游管理又是密切联系的。

(三)宏观旅游管理的主要职能

宏观旅游管理,通常是通过各种管理职能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进行管理。从旅游管理的实践看,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主要包括决策、规划、组织、调控、监督和服务等方面。

1.旅游决策职能

是指政府对旅游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做出选择和决定的职能,其贯穿于整个宏观旅游管理的全过程。在现阶段,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完善过程中,因此政府决策职能在旅游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形成了具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的“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各级政府在旅游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促进旅游发展的各种措施方面,还发挥着重要的决策职能和主导作用。

2.旅游规划职能

是根据旅游决策职能确定的

旅游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对旅游资源配置和生产力要素进行统筹安排的职能。如政府通过制定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统筹安排和配置旅游资源要素;通过确定实现旅游发展目标的政策措施,促进宏观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通过采取各种宏观调控方法和手段,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有效地运行等。

3.旅游组织职能

是为了有效实现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的要求,建立旅游组织体系、配备相应人员、明确职责权力、调配旅游要素的职能。其包括建立旅游行政管理机构,促进旅游中介组织和旅游企业发展;形成合理的旅游管理体制,明确政府旅游部门、行业中介组织、旅游企业之间的权责利;开发和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等。

4.旅游调控职能

是对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内外关系、发展变化进行协调和控制,以保证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的顺利实现。如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调控生产要素价格,实施各种税收政策,实行转移支付制度,采用合理的经济杠杆等,调节旅游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以缩小地区差别和贫富差距,实现旅游经济统筹协调地发展。

5.旅游监督职能

是通过建立健全法律体系,提供完善的法规和制度,规范旅游市场主体行为,保护各类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维护良好的旅游环境,限范不正当的旅游竞争行为,创造公平、公开和公正的旅游竞争环境,促进旅游企业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

5.旅游服务职能

是政府通过提供各种旅游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提供各种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公共设施、供水供电等公共产品和安全救援、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等公共服务,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旅游企业的经营服务活动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外部条件。

四、宏观旅游管理的过程

宏观旅游管理过程,是作为管理主体的国家旅游管理机构,运用宏观旅游管理职能作用于管理客体的过程,简言之就是宏观旅游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转和发挥作用的过程。宏观旅游管理系统的运转过程,是通过旅游的宏观决策系统、宏观执行系统、宏观调控系统和宏观信息系统,在时间上有序、在空间上并存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下,共同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发挥作用的过程(图2)。

1.旅游宏观决策系统

是国家宏观层面的决策系统,其决策内容包括确定旅游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制定旅游法律法规、旅游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调控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实现区域旅游布局合理化,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统筹协调旅游发展等。由于旅游宏观决策是一种高层次的决策,因此对旅游行业、旅游区域、旅游企业的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为了保证旅游宏观决策的科学化,必须根据有关的政策规定和各种信息,按照科学的决策程序,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宏观决策,以指导宏观旅游经济的有效运行和发展。

2.旅游宏观执行系统

是实现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系统,即完成旅游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再生产过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旅游宏观执行系统的有效实施,离不开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计划机制,是通过国家的旅游发展规划和指导性计划,保证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方向和目标;而市场机制,则是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活动按照客观经济规律有效地运行和发展。段综合形成的调控系统和监督机制,是正确执行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旅游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是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三者有机结合而形成监督和调节旅游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调控机制,并及时发现宏观旅游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反馈旅游宏观决策系统和执行系统,及时进行调控,保证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有效进行。

4.旅游宏观信息系统

是有关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旅游信息和信息工作系统,是旅游政策子系统、旅游统计子系统、旅游会计子系统、旅游市场情报子系统及相关信息子系统的综合体。旅游宏观信息既来自于旅游宏观调控系统的有关情况,又来自于宏观旅游经济系统运行的结果,不仅是旅游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旅游宏观信息工作贯穿于整个宏观旅游管理的全过程。

五、宏观旅游管理的特征

宏观旅游管理,既是对旅游全行业的管理,也是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管理,因此,宏观旅游管理具有不同于微观旅游管理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宏观旅游管理的权威性

宏观旅游管理的依据是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因此宏观旅游管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政府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行政权威性。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必须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种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促进和保障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实现国家发展旅游的目标和任务。另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又必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完善旅游市场机制,规范旅游企业行为,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维护旅游市场秩序,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有序地进行,促进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如果宏观旅游管理没有权威性,则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必将是盲目、混乱和低效率的,也就无法实现旅游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2.宏观旅游管理的政策性

宏观旅游管理是政府有效管理旅游活动和调控旅游经济运行的行为,因此其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必须体现政府鲜明的政策倾向,即体现国家发展旅游的意志和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对旅游发展的总方针和总决策,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旅游活动广泛性和旅游经济的综合性,要求宏观旅游管理必须正确处理各部门、各层次、各环节的关系,而统筹这些关系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即必须依法行政,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合理的协调和正确的处理,才能使旅游发展获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3.宏观旅游管理的全局性

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社会文化活动,为保障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必然涉及众多的行业和部门,不仅协调范围广泛,而且协调难度也比较大,使宏观旅游管理不同于一般的经济管理,而是一种全局性、综合性较强的宏观管理活动。因此,在宏观旅游管理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一方面必须遵循旅游活动规律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特点,从全局上统筹安排和合理配置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素,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顺利地进行;另一方面,必须立足全局来协调处理好各局部的关系,使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尽量避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不断提高宏观旅游管理的整体效率和效果。

4.宏观旅游管理的服务性

宏观旅游管理的服务性特点,强调宏观旅游管理必须服务于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客观需要。既要通过加强宏观旅游管理,为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企业经营活动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公共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和旅游企经营的需要;又要通过科学地引导旅游者的消费活动,规范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促进旅游市场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维护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创造一种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条件,保障旅游活动有效地开展,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正常地运转,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5.宏观旅游管理的动态性

旅游活动、旅游市场和旅游经济运行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从而决定了宏观旅游管理也必然具有动态性的特点。这种动态性特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宏观旅游管理必须适应旅游活动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任务和重点,以保证旅游活动的有效开展;二是宏观旅游管理必须适应旅游市场和旅游经济运行的动态变化,不断改进和完善宏观旅游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以充分发挥旅游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宏观旅游经济运行有效地运转;三是宏观旅游管理必须适应现代管理的发展和变化,不断汲取先进的管理理论、实践经验和方法,丰富和完善宏观旅游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科学地指导宏观旅游管理的实践

宏观环境的特点篇3

[关键词]财务管理理论;宏观环境;财务;决策;关系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7.02.007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2-00-02

财务决策,是选择和决定财务方案、政策的过程,企业的财务决策通常属于短期财务决策。对最令人满意的财务方案进行确定,是财务决策的直接目的。在企业中,只有对具有较高有效性及可行性的方案进行确定,才能使财务决策发挥其本身的最大化价值,促进企业目标更快实现。所以,在整个财务管理中财务决策属于核心性的存在。立足广义的财务管理理论,对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的关系进行研究,对企业决策及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创新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在分析宏观环境和财务决策的关系前,要对广义的财务管理理论有一定的了解。

1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概述

广义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起点为财务管理环境,其前提与向则分别为财务管理的假设与目标,该理论结构包含的内容有很多,除了财务管理基本及通用业务的理论外,还包括财务管理特殊业务的理论等。广义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由王化成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初步提出,该理论提出要从实践发展的需求出发。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是对财务管理研究内容的拓展,也是对狭义财务管理理论界定的突破,将广义筹资、投资、分配等问题纳入财务管理的研究领域中,并根据企业的管理环境和宏观环境,在广义的视角下,对具体的财务决策问题进行研究,促进了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实现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随着人们对环境因素认知的进一步深入,“广义”概念中的研究链条逐渐独立出来,开始着重研究环境这一起点的作用机制。当前梳理的逻辑环境中除了包括财务管理环境、假设外,还包括目标、决策等,进一步明确了企业治理的“桥梁”作用,即企业治理在财务管理环境到财务决策转变过程中的重要性。在宏观环境不断变化的同时,公司的组织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在这些外部与内部环境的影响下公司的控制权的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财务决策模式及经营效率也由此发生了变化。在与财务管理有关的各种研究中,其逻辑起点逐渐落脚于财务管理环境。

2广义财务管理视角下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的关系

广义财务管理视角下,宏观环境中的不同要素对财务决策产生了不同影响,即是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之间关系的鲜明体现。

2.1政治环境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近年来的财务研究中,热点莫过于政治学与财务学的交叉研究。在财务决策中,政治环境所起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政治关联,企业的发展处于我国宏观制度的环境中,必然直接或间接的与政府存在一定关联。政治关联的建立对公司的财务决策是极为有利的,会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决策产生影响,且会对企业部分商业特权的赋予产生影响,明显提高了公司的股票价值。不过,政治关联也会使企业价值和员工配置的效率产生损坏性影响,尤其对国有企业投资的效率具有负面影响。第二部分为政府干预,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和调控的主要目的在于避免市场失灵产生不可控的后果。民营企业受政府干预过多时,虽然可促进政府扩大就业等目标的实现,但国有上市公司在投资方面也会产生问题。

2.2法律环境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法律制度、产权保护程度等差异对企业治理结构存在影响。法律和相关法律制度,是法律与财务决策研究所围绕的两个方面。“法与财务”热潮的掀起,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国家对投资者的法律保护越好,公司收益得到的维护将会越多,公司资本成本也能得到有效的降低。在影响财务决策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关联较大的有公司法、证券法及税法等。其中公司法在财务决策中的影响比较为人们所熟知,主要体现在股权结构、分配利润及员工薪酬等方面;证券法对财务决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公司股票发行的各种方式,上市、交易过程中对信息的披露等方面;税法对财务决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税收征管、税率变动及调整等方面。

2.3经济环境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在企业财务决策过程中,经济环境的变化是最直接的因素之一,其影响机制主要表现为经济周期与经济政策两种。经济周期是针对总体经济而言的,主要指其紧缩与扩张的周期性波动变化过程。经济周期与盈利水平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家研究的焦点,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呈正相关的关系,整个经济的运行状况越好,盈利水平越高,宏观经济周期对公司盈利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2.4社会环境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形成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期积淀是分不开的,其构成要素除了包括特定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外,还包括伦理道德规范、等。根据我国许多企业的融资手段可以发现,在我国法律保护仍不完善的今天,通过非正式融资渠道,许多私营企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而促成这些融资渠道的重要因素在于声誉机制及个人关系等。企业声誉是其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所形成的,在这一社会文化环境中企业声誉的越好其业绩也会越好。目前,研究者对公司经营与决策中文化的影响机制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3基于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关系的财务管理研究建议

3.1对政治及法律环境加强考察

政治环境及法律环境,对企业的改变性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企业市场交易成功,其二是企业未来经营的预期,而这些都会较大地影响着企业资产投资的动机等。除此之外,企业在对市场化业绩评价和激励机制进行构建的过程中,也会受到政治关联等影响,从而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分配产生影响。所以,财务管理研究应加强对政治及法律环境的考察,通过考察更加深入地说明政治环境及法律环境是如何作用于企业财务决策的路径,揭示制度环境对企业价值增长的影响。

3.2对社会文化因素深入研究

新兴的许多企业,近年来均在各种非正式途径下对某一集团进行依附,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而这些非正式途径中,除了血缘、婚姻、同学及工作关系外,还包括其自身的声誉等,通过声誉机制,许多企业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无控制权关系,但从实质上来说同样构成了内部资本市场。纵观这些途径,无一不与声誉机制、关系、道德准则等社会文化因素有关,对社会文化因素作用企业财务决策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和对社会文化因素与政治及法律环境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研究,有利于企业利用社会文化因素进行财务决策。

3.3对宏观经济环境深入关注

从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后所经历的多次金融危机可以看出,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对政府政策效果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微观企业会受到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何种影响也是评估的因素之一,这一指标同时也是修正政府决策行为的重要依据。因此,学术研究自然也必须加强重视。虽然宏观经济政策对企业财务行为的影响,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但目前仍较难把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微观企业行为的机制完整揭示出来,研究之路仍然比较长远。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环境近年来的日益复杂、多变及宏观经济政策的频繁出台,给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3.4加强探索技术环境变迁对企业决策变化的影响

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推动了其迅猛发展,各种新技术被应用于企业的信息搜集中,不仅改变了企业信息搜集的途径,同时也提高了其信息搜集的效率。

企业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了集中管理,新型财务管理手段的应用,对企业筹资与投资模式具有间接的影响。为了拓展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视野,广义财务管理理论应加强对此问题的研究,对技术环境变迁所带来的企业决策的变化进行探索。

4结语

宏观环境的变化,密切关系着企业行业环境和内部环境,而企业财务决策正是这几种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立足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梳理宏观环境和财务决策的关系,对宏观环境影响财务决策的机制进行分析,有利于提供更多有益的参考给财务管理的务工作。与此同时,通过提出可行的研究建议,有利于找到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深入研究的方向,全面推动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王鹏,张俊瑞,周龙.企业价值概念、影响因素及其计量:综述与展望[J].财会月刊,2012(30).

宏观环境的特点篇4

[关键词]宏观经济管理;市场经济;作用;策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有效的经济管理和控制显得尤为重要,而宏观经济管理就是一种高效的经济管理手段。因此,必须增强对宏观经济管理的全面了解,充分认识到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的前提是对经济管理和相关研究工作进行掌控,在掌握相关概念和理论之后在科学的宏观经济管理理念指导下开展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维护市场经济发展的正确轨道。

1宏观经济管理概述

宏观经济管理是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推动力,主要是指国家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从而对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和施加影响的经济管理活动,能够对经济管理行为进行约束和提供方向指导。第一,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主体是国家各级政府,因此宏观经济管理的实质是国家层面的宏观经济调控与管理。需要注意的一个概念是国家管理和政府管理相比具有极大的差异性,我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一样都是将政府管理作为国家管理的组成部分,除了政府管理之外还有其他的管理分支,其权力和管理范围都高于政府管理。第二,国家开展宏观经济管理的目的在于促进宏观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而且在市场经济不同发展时期会有不同的宏观经济目标,这就需要根据特定的时期和条件进行目标的调整。宏观经济管理想要实现的目标包括: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全面提升经济效益,进一步优化国家经济结构,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全面增强综合国力等。第三,宏观经济管理的内容是宏观层面的各项经济活动,主要包括宏观收入分配、宏观经济结构优化以及宏观经济总量平衡等,它和微观经济管理相对。

2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1适应社会化大生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逐步进入到了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而且正在向着社会化大生产的目标迈进。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全面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一方面,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推进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在这样的环境下,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生产要素的流通也逐步加快。那么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和正常发展,就必须对社会劳动进行合理分配,将其按照一定比例并且依据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进行分配,确保市场经济发展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对经济的管理和调控不能仅仅依靠价值规律的市场调节,还需要借助宏观调控这一有形之手增强宏观经济管理能力。另一方面,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国家已经完全摒弃计划经济模式,不会下达指令性计划,也不会再对企业生产进行系统规定。所以,社会经济以及企业的生产经营是在无政府状态下发展,这样的情形容易导致市场经济混乱情况的出现,从而影响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对此,要通过宏观经济管理有计划和有步骤地对国家经济进行协调指导。

2.2弥补市场调控缺陷

市场在经济管理中存在着一定缺陷,而宏观经济管理则成为了弥补市场缺陷的保障,并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起着协调稳定作用。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体制之下,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是市场,而且市场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当中不可或缺。但是市场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并不是万能的,因为在经济运行和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多种多样复杂问题,仅仅依靠市场调控是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例如,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市场竞争的存在,从而为市场的发展与进步提供动力支持。但是不合理的竞争也是难以避免的,它会导致市场紊乱,这个时候市场调节也就难以解决这一问题,从而造成经济波动。对此,国家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迫在眉睫。另一方面,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仍受到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进而导致市场经济不成熟因素的存在。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宏观经济管理成为促进市场经济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市场机制不是完美无缺的,那就可以通过增强宏观经济管理的方式解决无法通过市场调节而解决的难题。

2.3维护我国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最为基本的特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国企内部也进行着一系列改革,在产权分离以及政企职能分开的情形之下,我国政府逐渐把国企推向市场,在对国企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没有直接插手其经营与管理,但是仍然充当着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角色对国企进行必要管理,尤其是在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国企制定重大经济决策的过程中,必须给予一定干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够维护我国的公有制制度,并且促进体制改革的正常运行与发展。可以说宏观经济管理是维护国家经济体制的关键,更是市场经济发展进入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这与我国的国家体制和发展现况紧密相关,更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维护国计民生的大事。我国各级政府一定要不断强化宏观经济管理,确保我国经济体制不动摇,并加快我国的改革进程,促进社会经济以及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3创新宏观经济管理的策略

3.1创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促进市场经济的持续稳定进步,国家各级政府就需要不断创新宏观经济管理策略,根据宏观经济管理的现实需要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制定针对性的经济管理策略,进一步提高管理效果。创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是创新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策略之一,在宏观调控中不可忽视。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各级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中所要达成的经济运行状态的预期目标,这一目标也成为评价宏观调控工作质量的标准。创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必须具备有效选择性特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发展状况处在不断变化当中,伴随着经济发展情况的差异和变化,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也需要具备不同的侧重点和差异性的特征,必须是可以根据现实状况进行合理选择的目标。例如,经济过热环境下,应该将控制经济增长速度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目标,最大化地降低经济过热对国民经济造成的不良影响;经济衰退时期应该将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来确保经济的稳定协调进步;我国在加入wto之后,我国需要将维持经济总量平衡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并且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第二,宏观经济管理应该在居民消费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并对管理目标进行针对性调整和创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居民消费行为日趋成熟,社会消费走向稳定发展之路,此时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需要对投资增长速度进行控制,以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第三,就国家进出口而言,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必须将侧重点放在合理控制进出口比例以及优化进出口环境方面。

3.2创新宏观经济管理方法

为了更好地发挥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必须采用科学有效的宏观经济管理手段,这就需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手段的创新,也就是全面优化能够促进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实现的方法,具体而言,主要包括经济、法律、行政以及传媒手段等。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手段的创新和优化,能够最大化地提高经济管理效能,国家各级政府应该根据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采用以下几种创新型的宏观经济管理方法:第一,强化法律手段对宏观经济管理的作用。市场经济同样也是法制经济,再加上我国正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就必须利用法律手段确保经济运行状态的稳定和运行方式的合理运用,在宏观经济管理方面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规范管理行为,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第二,对宏观经济管理的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进行创新和优化。宏观调控重点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管控,那么就需要根据经济环境、发展要求、经济管理目标等实施经济管理手段,并与行政手段实现紧密配合,进一步强化宏观经济管理的作用。第三,推进电子化政府建设,提高宏观经济管理的现代化水平。经济全球化步伐正在逐步加快,这就需要对电子商务引起高度重视,根据时展潮流推进电子政府机构体系建设,并在网络政府工程建设上加强投入,提高宏观经济管理成效。

3.3创新宏观经济管理主体

宏观经济管理主体创新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管理效能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包括依法成立并且承担着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政府组织机构,而在对管理主体进行创新后能够最大化地发挥其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维护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第一,组织创新。组织创新即改革和完善国家政府机构,对政府机构的职能进行创新改革,进一步协调政府机构,全面优化政府规模,并在政府机构办事效率提升方面加大力度。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国家各级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职能是对市场运行进行全面监管,维护好市场运行程序,从而为市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同时,承担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政府机构必须在人员创新方面提起高度重视,积极配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应根据实际发展要求进行人员选拔,提高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使其能够在宏观经济管理过程中发挥出更大作用。第二,严格遵循政企分开原则,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建立一个完善的公共决策体系,有效提升公共政策的质量,实现从微观干预到宏观调控的巨大转变,由直接性的管理变成间接性调控。第三,严格遵循权责一致的原则,进一步调控与约束政府各个职能部门的权限,积极协调各个职能部门,使其能够分工合作,各自承担相应的职责,避免职能交叉情况的出现,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宏观经济调控水平。

4结论

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全面发展的大环境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宏观调控能够促进我国市场经济更加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弥补市场调控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维护我国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发展。在明确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之后,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宏观经济管理策略,提高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市场经济的长足发展提供更大的平台,在具体工作中可以重点就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管理方法以及管理主体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张勇.宏观经济管理中国范式的形成与发展———论中国宏观调控实践的理论价值[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2(3):83.

宏观环境的特点篇5

一、审计功能的有效发挥

国家审计机构受托经管一种特殊的公共资源――审计权,与其他部门和单位一样,审计机构也必须全面有效地履行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家审计机构履行的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内容不同。随着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拓展与演进,国家审计机构履行的行为责任包括遵纪守法、经济责任、效率责任和审计过程报告,为了履行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审计机构必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严格执行审计程序,避免“人情审”,避免发现问题不披露。审计机构向国家权力机关和社会公众披露审计结果报告可以使权力机关和社会公众了解被审计单位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增加审计工作内容的透明度。我国审计署在《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积极实行审计结果公告,逐步规范公告的形式、内容和程序,到2007年,力争做到所有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的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及其他不宜对外披露的内容外,全部对社会公告。”审计机构还必须向国家权力机关和社会公众披露审计过程报告,增加审计工作程序的透明度。有利于国家权力机关和社会公众对审计机构的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状况的控制,总而言之,为了全面有效地履行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国家审计机构必须有效发挥审计权。

在我国,国家审计在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中具有特殊的作用。这种作用的特殊性表现在,国家审计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既要通过全面履行审计职责揭露问题提出建议,又要通过其他各权力监督主体的有效监督来追究责任,落实审计意见。国家审计权力的完全实现具有间接性。因此,审计作用的发挥应当以中央权威为根本保障,以人大的“审计控制”为推动力,以其他部门的协同共进为重要条件,以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督和强化对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的评价为基本点,以对国有企业的审计权作为重点,最终实现国家审计权的有效发挥。

二、审计对权力的有效制约

“权力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和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权力作为公共资源的一种,拥有权力的部门和个人在权力的行使过程中可能出现行使过度和行使不足的权力滥用现象,导致其他公共资源的浪费和损失,随着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演进和拓展,公众要求拥有权力的部门和个人全面有效地履行适当责任并公允地提供权责履行报告。国家审计机构根据自身的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对拥有权力的部门和个人的适当责任履行状况和权力行使状况报告的公允性进行控制。在反腐倡廉的当代中国,国家审计机构凭借专业上的优势,对权力的制约将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健全组织法制和程序规则,保证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国家审计对权力的有效制约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链式公示”防患于未然。所谓链式公示,是指在资金的流通链条中,利用合适的媒介,追本溯源、自上而下地把资金的数量和处置结果信息公示,包括在各个部门、不同对象之间每一个相互链接环节的信息公示。对资金使用和管理的信息不公开,是导致资金利用率低、黑洞存在的一个关键原因,从资金流通的各个环节上通盘考虑,加强资金在预算、拨付、收支以及在审计过程中信息的“链式公示”。“链式公示”包括预算的公示、收支信息的公示、审计公示3个部分,实现各个环节的信息公示和积极调控,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国家资金效率,对等资金黑洞的最大限度地预防发挥积极作用。

2 审计业务不仅针对具体的项目而且针对具体人员,在审计业务中,不仅要以审计项目为起点对财政财务收支活动进行审查,而且在审计过程中也针对人进行审查,发现线索向司法机关和纪检监察部门移交。并协助司法机关、纪检监察部门调查取证,确保审计对权力的有效控制。

3 绩效审计

绩效审计是指审计人员按照授权通过收集、分析、评价审计证据,对履行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主体的行为及其各项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找出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将审计结果提交给各相关部门,并对建议的执行情况进行审核、控制的一种技术工具,总的来说,绩效审计是对公共部门各项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其基本目标是促进社会资源的最大限度的优化配置,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和效率。国家审计署提出:在2006~2010年“坚持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果审计并重,每年投入效益审计的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效益审计与绩效审计虽然称谓不同,但是总体上可以纳入政府部门绩效审计的范畴。

在审计目标上,绩效审计是以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有效实现为目标,对公共财政资金的收支、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公共资金的效益、政府管理行为的效果以及国有资产的有效运营为目标,对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情况进行审计。

在审计对象上,逐步由突出重点向全方位转变。随着审计环境的成熟。绩效审计将从一部分管理比较薄弱,但其工作对全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重点单位扩大到各级各类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实行全方位的审计监督。将从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及简单的业务活动的审查扩展到对其所有有投入产出的经济活动基期相关业务活动的审查,由财务审计延伸的效益审计向独立型效益审计发展。

在审计方法上,将借助于绩效评估等科学方法,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判断能力。绩效审计将由运用财务审计一般采用的分析性复核、检查等方法转向更多地采用系统分析方法、现代数学分析方法、行为科学分析方法等,实行定量计算和定性分析的统一,并广泛借用政府绩效评估方法,如平衡记分卡、标杆管理等方法,从而提高审计工作水平。

4 国家环境审计

国家环境审计本质上是一种综合审计,它是通过检查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受托者的环境报告以及经营管理情况的环境影响,监督其环境保护和管理责任的履行,并对其环境保护和管理责任的履行状况进行评价和鉴证,同时对其提出的有关环境管理问题提供咨询,从而实现对其环境保护和管理责任履行过程进行控制的一种特殊的控制活动。

环境审计的对象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环境管理控制系统和有关的环境保护活动。对环境管理控制系统的审计主要包括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置是否健全、其工作是否有效,环境管理控制制度是否顺利,环境规划是否科学合理等。对环境保护活

动的审计主要包括: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环境保护项目的资金收支和绩效,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环境法规的遵循状况等。同时,为实现环境审计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我们有必要制定国家环境审计准则。在不改变现有审计准则体系的情况下,把政府环境审计准则的制定作为突破口,带动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准则的建设,

5 宏观审计

所谓的宏观审计(或宏观经济审计)是指在社会主义体制下,由最高国家审计机关,以法律规范为最高标准,运用系统的科学方法,对国民经济计划、宏观经济政策与决策的制定、执行及其结果所实施的审计,审计参与宏观控制并为其服务应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从宏观要求出发,通过加强微观审计,为宏观控制服务。二是从宏观控制本身出发,通过建立并实施宏观审计。更直接、有效地为宏观控制服务。

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职能由直接管理转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着重运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杠杆对国民经济发展进行间接的、适度的宏观调控。因此,宏观审计的对象是宏观审计发挥职能作用的客体或范围,其内容是以国民经济运行系统为对象的国民经济计划、宏观经济政策与决策,宏观审计的目标就是对国民经济计划、宏观经济政策与决策的科学性、法制性、客观性、平衡性、可行性及效益性作出评价。宏观审计的重点领域包括投资领域、财政领域、金融领域和税收领域。

审计人员在宏观审计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审计的方式实现审计控制,而且可以通过咨询建议的方式实施审计控制。预算是财政支出的基础。预算的正确性对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至关重要,为了避免混淆法律责任。不影响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在宏观审计的过程中,审计机构一般不会接受负有预算编制责任的单位的委托来编制预算。但是审计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预算编制部门可以向审计机构进行咨询。此外,在预算的审批过程中,审计机构的咨询服务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宏观审计也可以通过咨询建议的方式实现。

6 社会审计

宏观环境的特点篇6

论文摘要: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是一个动态系统。构成营销环境的每一个因素都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营销环境的变化,既会给企业提供机会,也会给企业带来威胁。而旅游营销的宏观环境包括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科学技术环境、竞争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等。每个旅游企业都处于这些宏观环境因素的包围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制约和影响。这些宏观因素和发展趋势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也对旅游企业的生存构成威胁。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占领旅游市场并保持和扩大旅游市场份额是决定旅游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因而,旅游市场营销受到企业前所未有的重视,营销人才的培养和营销队伍的建设日益成为企业人才竞争的焦点。

一、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概况

2010年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是指与旅游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相关的所有外部因素与条件,其包含的内容既广泛又复杂。一般来说,旅游市场营销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构成要素,一是微观环境,二是宏观环境。微观环境能够影响和制约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是指那些直接影响企业为目标市场服务能力的各种因素。www.133229.Com而宏观环境是指企业营销活动的重要外部环境,它主要以微观营销环境为媒介间接影响和制约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是企业不可控制的因素。

二、旅游市场营销宏观环境的涵义

旅游营销的宏观环境包括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科学技术环境、竞争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等。每个旅游企业都处于这些宏观环境因素的包围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制约和影响。这些宏观因素和发展趋势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也对旅游企业的生存构成威胁。

三、旅游市场营销宏观环境的分类

1、社会经济地位

社会经济地位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科技、自然地理等要素综合实力的表现,通常通过社会经济指数的综合分析得到现实反映,它是进行旅游营销活动最重要的综合因素。

2、社会文化环境:人们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教育程度和职业

指由社会地位和文化素养的长期熏陶而形成的生产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一个社会的教育水平、语言、宗教与民族特征、风俗习惯、价值观、人口、社会组织等的总和。社会文化渗透于所有的旅游营销活动中,而旅游营销活动又处处蕴含着社会文化。

3、政治法律环境:政府的有关经济方针政策、政府颁布的各项经济法令法规、群众团体

指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在国际关系和国家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的政策活动及与市旅游企业的营营销活动是社会经济生活的组成部分,它必然受到政治与法律环境的强制与约束。旅游企业总是在一定的政治法律环境下进行营销活动的。

4、科学技术环境:技术变化在当前形成的最明显的趋势

影响人类前途最大的力量是科学技术。科技环境的变化,给旅游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5、自然地理环境:如地形、气候、自然资源、环境状况等

自然资源变化的影响,能源短缺导致的营销成本增加及环境保护,他们引起企业对该资源的珍视,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也可限制与创造旅游行业的发展。

6、人口竞争环境:人口数量与增长速度、人口结构、人口流动率

从旅游消费者的角度,每个企业在其开展营销活动时,都面临着四种类型的竞争者:第一是愿望竞争者。指提供不同产品以满足不同旅游需求的竞争者。第二是平行竞争者。指能满足同一旅游需求的不同旅游产品的竞争。第三是产品形式竞争者。指同类旅游产品的不同形式之间的竞争。第四是品牌竞争者。这个层次是同一产品不同品牌之间的竞争。因此,全面地认识各种层次竞争,有助于其看清竞争环境的重要变化。

四、旅游市场营销宏观环境对旅游行业市场的影响

首先,从社会经济地位来讲,社会经济指数高的国家,一般来说,旅游业就比较发达。现代旅游业首先是在经济发展国家兴起,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等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旅游客源国的接待国。与此相反,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底子薄,交通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其次,从社会文化水平来讲,旅游消费者和营销者的文化水平,往往决定旅游营销的成败。有些国家尽管人口经济收入相近,但旅游市场情况可能有很大差别。这种差别,很大程度反映在社会文化方面。因此,旅游营销必须适应社会文化因素,并随社会文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再次,从政治法律环境和经济环境来说,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与旅游企业密切相关的问题是经济管理体制、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政府的法令、条例、法规,特别是有关经济、旅游立法。精减政府机构,规范政府行为,实行政企职责分开等教育水平不仅影响人们的旅游水平,而且影响旅游企业的市场调研与促销方式。

然后,从科学技术和自然地理环境来讲,当前世界科技发展迅猛,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可能会对市场营销产生影响的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特点有:(1)信息化和智能化将普遍进入生产、管理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2)生命科学将获得新的突破;(3)保护生态环境,发展节约资源(能源、原材料、水、土等)的技术,已成为人们的共识;(4)各门科学技术将全面而深入地发展,互相渗透,综合交叉。例如,电脑的广泛应用,可以提高饭店的工作效率,使饭店开展一对一营销,为客人提供定制化产品成为可能。

最后,从人口竞争环境来讲,社会环境中人口数量与其增长速度的快慢,人口地理分布及地区间的流动率,人口的结构都影响旅游市场的发展。例如,人口越多,而收入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基本生活用品需求市场就上升,而旅游消费就会降低,旅游市场发展就缓慢。又如旅游市场中,人口的流动性,从内地到沿海,从城市到农村也是影响旅游市场的因素之一。

而人口竞争就主要包括了同类旅游项目或产品的竞争者、相互可以替代旅游项目或产品之间的竞争者和争夺客源的竞争者、竞争者的市场营销状况、竞争者的内部状况等。

参考文献:

[1]李倩兰,王政.市场营销[m].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2]柴少宗.消费者行为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3]钱炜,李伟,谷惠敏.饭店营销学[m].旅游教育出版社.

宏观环境的特点篇7

【关键词】价值观,宏观环境,微观环境,具体环境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任何一个事件的发生都在一定的环境中,个体价值观的形成也不例外。个体价值观形成的环境,是指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全部外在状况的总和。"所谓内化,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帮助下或在其他社会教育因素的作用下,接受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并转化为自己的个体意识,也是个体不仅真正相信,接受和遵守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要求,而且自愿将这些要求作为自己的价值准则与行为依据的过程。"[2].本文就是从内化的角度研究环境在个体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内化的过程不仅仅是内化主体、内化载体和内化客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它同时还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构成了个体价值观形成的环境。这些环境有自然环境也有社会环境,笔者把它总分为宏观环境、微观环境和具体环境.

一、宏观环境

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宏观环境,主要是指影响价值观形成的社会环境,包括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大众传播媒介等,因为任何一个个体的价值观形成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社会化对每一个体价值观形成有着定向的作用。一个社会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决定着这个社会的方向,更决定着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的价值取向。

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价值观总是对该时代社会存在和经济基础的反映,受到政治等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影响。因此,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价值观的形成都具有制约作用,这种作用主要由政治经济政策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人们都是生活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的,会耳濡目染的接受着特定文化所承载的特定思想、观念、习俗等。这种文化氛围不仅包括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也包括时代新的文化、新的价值观念、外来文化等,社会会把这些思想、价值观念潜移默化灌输给社会成员,影响其价值观的形成。

二、微观环境

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微观环境主要包括影响个体价值观形成的社区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组织、同辈群体等因素。这些既是价值观形成的媒介,同时也是价值观形成的环境。它们对个体价值观内化的影响是直接、深刻而原始的。

社区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因为不同的社区具有不同的文化类型,这样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产生的影响也就不同。不同的社区会有不同的内化主体--如城市和农村。同时,每一个不同的社区价值观形成的主体也被不同的社区文化熏陶、培育和塑造。

家庭环境对个体价值观形成的重要作用和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影响个体价值观形成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殊性。一是家庭是每一个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基础环境,它是建立在父母与子女的血缘、经济和感情等特殊纽带关系基础上的。主体对家庭具有感情和经济上的依赖。这种关系为每一个个体价值观形成提供了心理上的安全感、依恋感和归属感。所以,每个个体从出生开始,就无时无刻不受到家庭各方面的影响。这是其他任何环境不能替代的;二是家庭环境的作用是深刻的。由于家庭在每一个成长过程中的特殊性,其影响具有很大的隐蔽性、间接性、渗透性;三是家庭环境与其他环境具有互补性。

三、具体环境

虽然每一个体都会在社会、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等环境下发生价值观内化的活动,但是,每一个人价值观形成中内化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以及情境是不一样的。这里,称之为具体环境。任何一个价值观的形成都是在特定具体的条件和情境中由特定的主体进行的。所以,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具体环境是指主体在内化发生时所处的具体的情境、具体的条件及其对内化的客观要求和规定性。可以说是内化主体可以直接感知的、当下的具体条件的总和。内化情境对内化活动产生了直接限制作用,如:当主体面临重大选择会引起重大后果的内化情境、两难选择情景,被内化的客体的各项价值相差无几而只能二选其一,并且每种选择都有重要后果;限时性内化情景,时效性强、时间紧的内化。

由此看出具体环境与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关系,具体环境是内化主体可以直接感知的、当下所有的具体条件的总和,内化可以说是在宏观环境中,在一定的微观环境下,在主体的某种情愫和其他具体条件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综合作用。可以理解为,微观环境包括具体环境,但是,具体环境又不同于微观环境,又有其他具体条件、情景的参与。

内化的情境决定了具体的内化行为和内化后果。它确定了内化主体与内化客体之间的具体关系,从而确定了它们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并因此影响内化。可以说,内化情境限定了内化的程度,限定了内化主体对客体信息的过滤范围和时间。具体环境,是在大的宏观环境下,在某一个或者几个特定的微观环境下,某一特定的时刻,特定情景下而形成的。

需要说明的是,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各个环境要素之间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互为条件的。每一个要素都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和制约着其它要素,每一个要素的变化也会牵动其他要素的变化。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2版,92.

[2]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0.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2版

[2]胡林英.道德内化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宏观环境的特点篇8

摘要:随着国内外旅游的快速发展,我国旅游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迫切需要加强对旅游经济的宏观管理。本文首先分析了旅游经济系统的内在联系和动态运行过程,分析了宏观旅游经济的内容和特点,然后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职能、过程和特征,为加强我国宏观旅游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旅游经济;宏观旅游经济;宏观旅游管理

随着我国国际国内旅游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国家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对旅游经济的管理。在实践中,旅游管理不仅涉及微观旅游活动主体,包括旅游者和旅游企业的经济行为和决策,而且涉及到宏观旅游经济管理主体,即国家旅游管理部门的宏观决策与调控,而连接微观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桥梁就是旅游市场。因此,旅游管理既包括对微观旅游活动的微观旅游管理,对旅游市场活动的市场管理,也包括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宏观旅游管理,需要从理论上了解和掌握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职能、过程和特征,才能有效地加强和指导宏观旅游管理的实践。

一、宏观旅游经济的含义

现代旅游经济,是一个包括旅游者消费活动、旅游企业经营活动、旅游市场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经济子系统,是国民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系统论角度分析,旅游经济系统,既体现了旅游活动相关的各组成要素的集合,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过程(见图1),还从动态角度反映了整个旅游活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性。

(一)旅游经济活动

旅游经济活动,一般包括三个层面的活动,即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和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第一个层面是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通常包括旅游者从购买旅游产品并离开居住地开始,经过一定距离的空间移动而到达旅游目的地,通过在旅游目的地的活动而满足其旅游需求,再返回居住地的全部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旅游者在旅游客源地选择、决定和购买旅游产品过程,只有当旅游者购买了旅游产品后才可能成为现实的旅游者;二是旅游者往返于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移动过程,实质上就是旅游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旅行消费过程;三是在旅游目的地所有旅游活动的消费过程,是满足旅游者需求的主要内容,也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第二个层面是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主要指旅游企业为保证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顺利有效进行,直接提供各种旅游服务的所有经营活动过程。由于旅游活动内容复杂、涉及面广,因此必然涉及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许多企业。按照现代旅游经济系统模型分析,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可大致分为旅行商、长途交通运输企业、旅游接待企业三部分。旅行商的经营服务活动包括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两部分,前者的主要职能是销售旅游产品,招徕和组织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后者的主要职能是整合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要素,做好旅游者的接待组织活动等。长途交通运输企业、旅游接待企业则按照旅行商安排的旅游线路,做好旅游者空间运送及旅游活动的所有接待服务活动。主要从事旅游经济研究、旅游规划设计和旅游行政管理。第三个层面是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主要是指旅游目的地政府旅游组织和其它非政府旅游组织,通过旅游行政管理、宏观调控、行业自律和中介咨询等活动,提供旅游信息服务、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规范旅游企业行为,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保证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顺利而有效地进行,实现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目的和旅游组织的管理目标。

(二)宏观旅游经济内容和特点

在旅游经济系统中,宏观旅游经济体现了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过程,是旅游发展过程中各环节、各部门、各地区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形成的综合体,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和特点。

1.宏观旅游经济,是旅游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纵横交错形成的综合体。从横向看,宏观旅游经济活动表现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子系统活动同时并存的经济活动过程;从纵向看,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像一般社会再生产一样,是按照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子系统活动依次进行,并不断循环往复的经济运行过程。因此,这种纵横交错的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的运行和化,就形成了旅游经济再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2.宏观旅游经济,是旅游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构成的综合体。旅游产业是由多种旅游服务要素构成的经济产业,其既包括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旅行社业、旅游住宿业、旅游餐饮业、旅游运输业、旅游景观业、旅游娱乐业、旅游购物业等,也包括部分或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邮电通讯、医疗卫生、金融保险、文化科学、教育培训、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及工农业等众多行业。其从纵向上表现为各产业、行业和企业之间上下指导和执行的经济层次关系,从横向上表现为各产业和行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的经济序列关系,从而形成多层次、多序列立体交叉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3.宏观旅游经济,是各区域旅游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综合体。任何旅游者、旅游企业和旅游行业的活动都必然是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的,因此一定的区域旅游布局构成了宏观旅游经济的空间表现形式。从纵向看,区域旅游布局主要表现为部级、省级、地市级、县级的上下联系的区域旅游的层次布局结构,如不同级别的风景区、度假区、森林公园和景区景点等;从横向看,区域旅游布局主要表现跨省区、跨地市区、跨县区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空间布局结构,体的旅游景区等,从而构成多个旅游区域相结合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二、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是指国家旅游管理机构和相关部门,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和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运用决策、规划、组织、调控、监督和服务等职能,统筹协调旅游发展中各环节、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关系,实现宏观旅游经济的良性运行与发展,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宏观旅游管理,首先必须明确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所谓宏观旅游管理目标,是指国家促进旅游发展和调控旅游经济运行的总体目标。由于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经济社会活动,其涉及面广、环节多、层次多,因此宏观旅游管理目标也必然是多方面性和多层次性的。从总体上分析,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通常可以分为政治目标、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发展目标四个方面。

1.政治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政治目标,是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通过旅游活动的广泛开展,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增强公民的爱国主义意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旅游的“民间外交”功能,通过大力发展国际旅游(包括出入境旅游),促进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和政治影响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国家竞争力等。

2.经济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经济目标,是通过有效配置旅游资源和生产要素,提供质量高、数量多、类型全的旅游产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协调发展。同时,在有效满足国内外旅游者需求的同时,为旅游经营者带来更多的收益,促进旅游目的地群众收入增加,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国家增加更多的税收和外汇收入,推动旅游服务贸易和国际服务贸易,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3.社会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社会目标,是通过旅游活动和加强宏观旅游管理,在满足国内外旅游者跨文化交流、增进人们相互之间的友谊和理解的同时,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改变传统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促进旅游企业文化建设和旅游行业职工素质提高,增加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就业,改善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推动与促进旅游目的地各项社会事业的繁荣兴旺与发展等。

4.发展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发展目标,是通过加强旅游宏观管理,不断丰富旅游活动内容,为旅游者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促进旅游企业健康发展,推动旅游业和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为实现旅游目的地及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从宏观旅游管理的阶段性目标看,一般可以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主要是实现旅游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中期目标主要是实现旅游行业结构和旅游区域布局的合理化,实现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地增长与发展;远期目标是实现旅游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还必须为后代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三、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

宏观旅游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旅游管理组织,客体是宏观旅游经济活动、运行和发展,简言之,宏观旅游管理就是国家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的管理。正确理解宏观旅游管理的涵义,还必须注意宏观旅游管理与微观旅游管理、旅游市场管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正确把握宏观旅游管理的主要职能。

(一)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区别,主要是管理的对象不同。微观旅游管理的对象,通常是指对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企业经营活动的管理,是以个体旅游活动为客体的管理;而宏观旅游管理则是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管理,是以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为客体的管理。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两者是互为前提的。微观旅游活动是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细胞,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必须以微观旅游活动为基础,因此宏观旅游管理是建立在微观旅游管理基础之上的;同时,由于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直接影响着个体旅游活动的进行,因此宏观旅游管理又是微观旅游管理的重要前提条件,并对微观旅游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协调作用。旅游市场是连接个体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桥梁,决定了宏观旅游管理和市场管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旅游市场管理,不仅包括对微观旅游活动的作用和影响,对旅游市场的规制、监督和调控等,也包括在宏观旅游管理指导下,对旅游市场机制和功能作用的有效发挥,因此旅游市场管理是宏观旅游管理的对象。但是,在具体的旅游市场管理中,往往又包含了某些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和内容,如对微观旅游活动主体的监管,对旅游市场供求的调控等,因此旅游市场管理与宏观旅游管理又是密切联系的。

(三)宏观旅游管理的主要职能

宏观旅游管理,通常是通过各种管理职能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进行管理。从旅游管理的实践看,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主要包括决策、规划、组织、调控、监督和服务等方面。

1.旅游决策职能

是指政府对旅游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做出选择和决定的职能,其贯穿于整个宏观旅游管理的全过程。在现阶段,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完善过程中,因此政府决策职能在旅游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形成了具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的“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各级政府在旅游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促进旅游发展的各种措施方面,还发挥着重要的决策职能和主导作用。

2.旅游规划职能

是根据旅游决策职能确定的

旅游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对旅游资源配置和生产力要素进行统筹安排的职能。如政府通过制定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统筹安排和配置旅游资源要素;通过确定实现旅游发展目标的政策措施,促进宏观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通过采取各种宏观调控方法和手段,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有效地运行等。

3.旅游组织职能

是为了有效实现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的要求,建立旅游组织体系、配备相应人员、明确职责权力、调配旅游要素的职能。其包括建立旅游行政管理机构,促进旅游中介组织和旅游企业发展;形成合理的旅游管理体制,明确政府旅游部门、行业中介组织、旅游企业之间的权责利;开发和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等。

4.旅游调控职能

是对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内外关系、发展变化进行协调和控制,以保证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的顺利实现。如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调控生产要素价格,实施各种税收政策,实行转移支付制度,采用合理的经济杠杆等,调节旅游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以缩小地区差别和贫富差距,实现旅游经济统筹协调地发展。

5.旅游监督职能

是通过建立健全法律体系,提供完善的法规和制度,规范旅游市场主体行为,保护各类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维护良好的旅游环境,限范不正当的旅游竞争行为,创造公平、公开和公正的旅游竞争环境,促进旅游企业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

5.旅游服务职能

是政府通过提供各种旅游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提供各种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公共设施、供水供电等公共产品和安全救援、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等公共服务,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旅游企业的经营服务活动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外部条件。

四、宏观旅游管理的过程

宏观旅游管理过程,是作为管理主体的国家旅游管理机构,运用宏观旅游管理职能作用于管理客体的过程,简言之就是宏观旅游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转和发挥作用的过程。宏观旅游管理系统的运转过程,是通过旅游的宏观决策系统、宏观执行系统、宏观调控系统和宏观信息系统,在时间上有序、在空间上并存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下,共同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发挥作用的过程(图2)。

1.旅游宏观决策系统

是国家宏观层面的决策系统,其决策内容包括确定旅游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制定旅游法律法规、旅游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调控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实现区域旅游布局合理化,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统筹协调旅游发展等。由于旅游宏观决策是一种高层次的决策,因此对旅游行业、旅游区域、旅游企业的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为了保证旅游宏观决策的科学化,必须根据有关的政策规定和各种信息,按照科学的决策程序,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宏观决策,以指导宏观旅游经济的有效运行和发展。

2.旅游宏观执行系统

是实现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系统,即完成旅游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再生产过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旅游宏观执行系统的有效实施,离不开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计划机制,是通过国家的旅游发展规划和指导性计划,保证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方向和目标;而市场机制,则是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活动按照客观经济规律有效地运行和发展。段综合形成的调控系统和监督机制,是正确执行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旅游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是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三者有机结合而形成监督和调节旅游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调控机制,并及时发现宏观旅游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反馈旅游宏观决策系统和执行系统,及时进行调控,保证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有效进行。

4.旅游宏观信息系统

是有关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旅游信息和信息工作系统,是旅游政策子系统、旅游统计子系统、旅游会计子系统、旅游市场情报子系统及相关信息子系统的综合体。旅游宏观信息既来自于旅游宏观调控系统的有关情况,又来自于宏观旅游经济系统运行的结果,不仅是旅游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旅游宏观信息工作贯穿于整个宏观旅游管理的全过程。

五、宏观旅游管理的特征

宏观旅游管理,既是对旅游全行业的管理,也是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管理,因此,宏观旅游管理具有不同于微观旅游管理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宏观旅游管理的权威性

宏观旅游管理的依据是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因此宏观旅游管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政府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行政权威性。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必须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种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促进和保障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实现国家发展旅游的目标和任务。另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又必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完善旅游市场机制,规范旅游企业行为,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维护旅游市场秩序,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有序地进行,促进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如果宏观旅游管理没有权威性,则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必将是盲目、混乱和低效率的,也就无法实现旅游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2.宏观旅游管理的政策性

宏观旅游管理是政府有效管理旅游活动和调控旅游经济运行的行为,因此其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必须体现政府鲜明的政策倾向,即体现国家发展旅游的意志和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对旅游发展的总方针和总决策,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旅游活动广泛性和旅游经济的综合性,要求宏观旅游管理必须正确处理各部门、各层次、各环节的关系,而统筹这些关系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即必须依法行政,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合理的协调和正确的处理,才能使旅游发展获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3.宏观旅游管理的全局性

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社会文化活动,为保障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必然涉及众多的行业和部门,不仅协调范围广泛,而且协调难度也比较大,使宏观旅游管理不同于一般的经济管理,而是一种全局性、综合性较强的宏观管理活动。因此,在宏观旅游管理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一方面必须遵循旅游活动规律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特点,从全局上统筹安排和合理配置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素,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顺利地进行;另一方面,必须立足全局来协调处理好各局部的关系,使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尽量避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不断提高宏观旅游管理的整体效率和效果。

4.宏观旅游管理的服务性

宏观旅游管理的服务性特点,强调宏观旅游管理必须服务于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客观需要。既要通过加强宏观旅游管理,为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企业经营活动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公共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和旅游企经营的需要;又要通过科学地引导旅游者的消费活动,规范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促进旅游市场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维护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创造一种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条件,保障旅游活动有效地开展,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正常地运转,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宏观环境的特点篇9

1宏观易发环境分析与提取

滑坡是在一定的地质、地貌、地形等条件下形成的,是各种环境因素的特定组合共同形成的结果。宏观来说,滑坡的稳定性取决与它的物质组成、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表湿度、植被覆盖等几个重要方面。其中,物质组成、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取决于滑坡体自身固有属性,而地表湿度、植被覆盖等为滑坡遥感可监测的外在表现。任何单一的条件都不足以确定一个滑坡,但根据不同条件的组合,可以提取特有的滑坡条件的组合,从而缩小滑坡遥感解译的范围,这个过程即为滑坡宏观易发环境提取。

1.1特定地表坡度提取所谓“滑坡”,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即为“坡”。世界上绝大部分的滑坡位于山区。因为重力是滑坡形成的根本原因[22]。重力在自然界中是时刻存在的,在重力作用下,并不是所有的斜坡体都会产生滑动,但当外界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改变了原有的应力条件,便可以发生滑坡。重力在宏观地貌的表现形式就是斜坡,在遥感观测角度表现为具有一定坡度。所以根据区域斜坡稳定性判别依据,提取特定坡度的区域,便可以从单一坡度因素宏观圈定不稳定斜坡所处范围。在本次调查研究区—十堰市房县,根据《十堰市(郧西、竹山、竹溪、房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实施细则》中的稳定性分级(表1-2),对应提取坡度的阈值划分为坡度级别。以aSteRGDem为遥感数据源进行坡度计算,使用决策树分类提取以上特定坡度的区域。

1.2特定地层岩性提取“滑坡”还有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就是“滑”。组成斜坡岩性的软弱程度决定了斜坡的易滑动性,特定的地层和岩性组合是滑坡发生的物质基础。在本次研究范围内,便存在结构松散的沉积物(残坡积物)、页岩、泥灰岩、泥质板岩、千枚岩、泥质砂岩以及煤系地层。这些基岩组成的地层岩土力学强度较弱,抗剪、抗风化差,在流水或其他外部因素作用下,易产生滑动,所以这些地层存在滑动潜质。通过区域“高分一号”卫星影像的分析和对比,发现这些易滑地层和特定岩性组合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上具有较高的区分度。通过区域地质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建立了如下地层岩性遥感影像解译标志:质岩空间分布图,用以区别有滑动潜质的软质岩与其它地层的关系,突出差别,缩小滑坡解译范围。

1.3相关地质构造信息提取工作区地质构造十分复杂,房县南部为秦岭-大别造山系与扬子陆块之交接部位,一级构造分区断裂青峰-襄樊-广济断裂由房县盆地以南呈近东西向延伸,二级构造分区断裂-竹山断裂位于竹山县南西,青峰-襄樊-广济断裂及竹山断裂以北,为青白口纪武当山岩群浅变质岩分布区,以发育北东向断裂为主,上述断裂影像牲特征十分清晰,呈明显的线性行迹。与滑坡相关的地质构造主要有区域大构造、褶皱的转折端也包括区域小构造。不论构造规模的大小,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斜坡的稳定性。断裂造成岩体破碎,为滑坡提供了物质来源。因构造活动造成的裂隙、揉皱改变了基岩原有的结构特性,为滑坡产生提供了物质、结构基础为外部触发储备了条件。一般而言,断层的性质不同,其倾角有一定差别。正断层的倾角在60°左右,走滑断层的倾角一般为90°左右,而逆冲断层的倾角一般在30°左右。研究证明(陈晓利,2014),断裂倾角对滑坡分布起控制作用。随着断层倾角变陡,垂直于断层走向方向上受到滑坡影响的范围就会随之变小。所以,就区内构造而言,以逆冲断层和正断层为代表的倾角相对较缓的断层控制着更多滑坡的形成和发展。在区域构造背景指导下,利用“高分一号”遥感卫星影像数据,在1:5万的尺度下进行断裂构造详细解译,建立该地区遥感构造解译标志,根据解译标志采用类比法解译全区断裂构造,得到区内断裂构造遥感解译图。重点提取除走滑断层外的低倾角断层,受断层控制和影响的区域与断层倾角有负相关关系,与断层规模呈正相关关系,但总体而言,影响范围为沿断裂走向线性展布的带状区域。根据与房县临近的竹山县解译的经验,通过遥感解译和地质资料,提取区内正断层、逆冲断层等构造信息,勾绘受这些断层控制和影响的区域,作为下一步解译的重点区域,从而大大缩小了解译强度,缩小了解译范围。据此进行缓冲区分析,得到特定受构造影响,滑坡重点解译区域图(图1-1)。

1.4地表湿度异常提取降水是诱发滑坡的重要动力因素,主要通过四方面机制触发滑坡:1、降水和地表水进入岩土体后产生加载作用,增加了岩土体的重量,在重力作用下易达到滑动临界值,产生崩解、泥化现象,诱发滑坡;2、地表水的浸泡作用下,易滑地层易被软化,层间泥质成分易产生滑动层,降低了层间抗剪力;3、岩土体节理、间隙充水饱和,增加动水、静水压力的同时,减小其有效应力;4、岩土体附水、失水的过程中裂隙更加发育,使岩土体结构进一步恶化。以上机制主要表现于地表水分含量以及岩土体附水性。通过对地表水分含量的监测便可以划分地表水分含量诱发滑坡的影响程度。地表水分含量的遥感监测手段较多,但考虑到房县植被覆盖率高,且本次使用的遥感数据—“高分一号”卫星属宽波段多光谱传感器,所以考虑使用高分一号数据的band3(红光波段)、band4(近红外波段)构建Red-nir光谱特征空间,以区分岩土体的水分含量,定性、半定量的判断地表岩土体的附水性。从表1-4可以看出,nir-Red光谱特征空间具有良好的地物分辨能力。能较好的分辨水体、湿土、干土并对不同植被覆盖下的裸土壤、低植被覆盖混合像元、高植被覆盖有良好的区分性。典型的三角形分布。存在清晰的土壤基线BC(图1-2)。由土壤基线B端到C端呈现土壤由湿变干的特征。在ni-Red光谱特征空间上,过原点作土壤线BC的垂线L,从任何一个点到直线L的距离可以说明地表的干旱情况,即离L线越远地表越干旱,反之亦然。一般来说,接近于直线L的空间为较为湿润,反之,远离的空间较为干燥。由此利用Red-nir特征空间上点到直线L的距离便可以用以对土壤水分含量做定性以至定量描述。用以突出土壤水分含量的差异。据此建立垂直植旱指数pDi。式中m是Red-nir特征空间的土壤线的斜率,Rred、Rnir分别是任意一点红光和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由式1-1可以方便的使用波段运算得到pDi的值加以分析。pDi指数简单易用,对土壤湿度评估迅速。在pDi的基础上,受到植被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引入植被覆盖率构建改进的垂直植旱指数mpDi。改进的垂直植旱指数也是基于Red-nir特征空间,其主要思想是将植物对pDi的影响通过线性反射率混合模型消除。首先在pDi指数基础上消除植被影响信息,仅考虑土壤,建立理论公式。根据公式1-5,结合“高分一号”数据就能获得每个像元的mpDi值,区分土壤水分含量。

1.5地表植被覆盖程度提取植被覆盖度是判断已产生滑动新、老滑坡的重要客观指标。植被对水土具有良好的保持作用,滑坡体一般少有植被发育。特别是在房县,地表植被覆盖度整体较高,滑坡区域与非滑坡区域有一定的区分性。根据十堰市房县西侧竹山县目视解译的经验,新、老滑坡体表面植被发育与背景植被存在异常,表现为:滑坡体表面植被稀疏或呈现裸土,基本不会覆盖乔木,常覆盖有灌木或被改造为农田。针叶林或针叶阔叶混交林表观显墨绿色,遥感观测可见球状、点状冠层;而灌木林和农田显浅绿色,农田更有较规则图案,如表1-5所示:其中Fg为植被覆盖率,nDVimin、nDVimax分别为该区域归一化植被指数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利用高分一号数据便可以求得植被覆盖率图,从宏观上区分针叶林与滑坡体上裸土、阔叶植被或农田。

1.6宏观易发环境综合分析控制滑坡的宏观环境因素较多,也较为复杂。就十堰市房县地区滑坡特征而言,使用遥感手段,从滑坡形成的内在条件:坡度、软质岩、断裂控制;滑坡形成的外在诱发条件:地表湿度;和滑坡表观特征:滑坡体植被异常;三个方面,五个指标综合划定遥感解译重点区域,以减少单纯遍历型目视解译的工作强度,力求做到有的放矢。现实情况中的滑坡各具特点,往往不是简单的五个指标的叠加,而是三两或两两的特定组合。就灾害详查的要求而言,不适于简单草率的使用叠加取交集法、简单证据权法、层次分析法等简单提取易发区域而忽略其他条件。所以,建议采用简单模糊的叠加求和分析,扩大重点解译区的范围(图1-3)。解译过程以缓冲区(断裂影响范围)为轴线,逐步辐射扩大的方式,提高解译效果。根据三个方面,五个指标的信息提取,可以方便的将各要素层做简单的叠加分析,缩小解译区域,减少解译工作量。对解译区域的滑坡宏观环境的组合了然于胸,对灾害点的解译有直接的指示作用。下面仅以区内某一个灾害点为例作为宏观环境五个指标的印证。

2微观特征环境分析与提取

经过宏观滑坡易发环境分析,并结合“高分一号”数据和GDem数据进行区内宏观易发因素的提取,能够确定重点解译区域,做到有重点有方向的确定滑坡灾害点。但指导思想仅仅是通过提取滑坡所处宏观环境因素而缩小目视解译范围。总结已解译的部分滑坡,在微观地貌特征与微观地表覆被特征有一定的相似性,通过在“宏观重点解译区域”(前文提取的宏观易发因素确定)采用遥感手段,结合十堰市房县滑坡地质灾害特点,提取滑坡微观地貌特征与微观地表覆被特征,自动提取滑坡形态,达到圈定灾害点的目的。

2.1滑坡体边界特征的确定滑坡形成后在斜坡上往往会出现周围较陡,中间较缓的圈椅形微地貌特征。一个发育完全的滑坡一般具有:滑坡体、滑坡周界、滑坡壁、滑坡台阶、滑坡舌、滑坡轴、滑坡鼓丘、滑坡裂缝、滑动面、滑动带、滑床、等要素。但现实中,滑坡形态各异,并不完全具备以上滑坡要素,但滑坡后壁、滑坡体、滑坡周界、滑动带和滑床是所有滑坡都具备的[2]。就遥感观测而言,能解译出的基本要素仅有表观的滑坡后壁和滑坡周界两项,如图1-4。滑坡后壁和周界在微地貌形态上呈陡砍状,陡砍的顶部边界在滑坡体以及滑坡附近区域内为坡度与坡向变化较快的区域(图1-4中红色区域)。根据这个特点,使用Dem遥感数据分别求取坡度、坡向并在此基础上求取坡度变化率和坡向变化率,陡砍部分在坡度变化率和坡向变化率均有突出的高值特征,所以可以使用这种高值特征勾绘滑坡后壁和滑坡边界,下面是使用GDem作为遥感数据源提取的滑坡后壁与滑坡周界效果,如表1-7。由表中实例可见,对于后壁、周界具有陡砍形态特征的滑坡可以被以上方法检测。但由于本次使用的GDem空间分辨率(30m)的限制,本次微地貌提取仅对规模较大的滑坡有效。若使用空间分辨率更高的Dem数据,则可以提取更小规模的滑坡,提高解译效果。

2.2滑坡体地表被覆异常范围的圈定实际解译和实地考察过程中,部分滑坡体具有微观地表覆被异常特征。实地可能见到马刀树、醉汉林等,且以低矮阔叶植被为多,有的滑坡体被改造为农田,造成滑体与背景植被覆盖特征有较大差别。针对这些表观特征,在遥感观测角度,可以较明显的监测到植被种属的区别。常见的滑坡体与背景地表被覆异常组合有三种:滑坡体为裸土,背景为针叶林;滑坡体为阔叶植被,背景为针叶阔叶混交林;滑坡体为农田,背景为针叶林。下表是通过遥感分类方法区分滑体与背景(表1-8)。

3总结

宏观环境的特点篇10

关键词:城市人才流失宏观环境因素

中图分类号:F241.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034-03

一、引言

人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特别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就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言,人力资本要素,正在迅速地超越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源,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动力。人力资源作为当今社会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资源,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30多年来,山西省经济在纵向上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在横向上却落在了全国的后面,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人才流失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人才缺乏和人才流失制约着山西省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快速发展。太原市作为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山西省的省会城市,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资源竞争和配置中,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二、文献综述与问题的提出

众多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影响人才流动的宏观环境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很多对策建议。张再生(2003)指出:从宏观上看,影响人才流失的原因有人才所处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国家与地区就业政策、法律法规、用工制度、社会保障体系、劳动力市场发育情况、经济发展状况等;从微观上看,工资、福利待遇等物质利益因素对人才流动有非常直接的影响。石文玉(2004)把欠发达地区人才匮乏的原因总结为经济贫乏、思想落后、用人机制不畅、人才流失和智力资本回流率低、人才政策不力;在此基础上,他提出构筑人才高地的思路以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即制定一系列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政策,用政策聚人,如给予优惠的税收政策、提高该地的投资回报率、提高人才的经济回报率等。孙健、盖丽丽(2008)提出“人才集聚陷阱”的概念,如果某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整个经济体中处于落后状态(即欠发达),那么它对人才的吸引能力就小,从而人才含量也低于整个经济体的平均人才含量,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而人才含量的相对落后使得该地区的经济增长缓慢,从而使该地区的经济状况相对于平均水平进一步降低;这种经济地位的进一步弱化,使该地的吸引人才的能力变得更差,最终引起本地的人才含量恶化,这类欠发达地区的人才流动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并提出突破人才集聚陷阱的方法,先提高人均GDp水平、改善地区经济状况、为使用人才搭建舞台,再采取措施吸引人才,最终达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倪鹏飞、张钰(2010)通过对全球58国进行比较分析,考察了人才流失的环境因素,包括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和宏观环境,得出人才流失和环境因素有很强的相关关系,并提出改善人才环境的政策和建议,即优化生活环境,增加投资,鼓励人才归国创业,建立健康的宏观环境。

总的来说,以往大多数学者研究的共同特点是:针对人才流失问题提出了很多有关环境的影响因素,但没有具体指出其中哪些因素是主要因素,哪些因素是次要因素,解决办法无轻重缓急之分,因而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无从下手,不知道首先从哪里开始着手解决。本文致力于研究影响人才流失的主要宏观环境因素,从而为政策的制定找到关键点,着手先将主要因素解决,人才流失问题才会有明显的改观,之后再逐步解决次要因素,从而彻底解决人才流失问题,形成良性循环,推进经济发展。

三、人才流失与宏观因素的理论分析

(一)概念界定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众多社会资源中“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在社会各领域的每一新突破,都是社会发展的一次新飞跃。一般而言,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人。所谓人才流动,通常是指人才的一切职业和工作岗位变换形式的总和。具体来说,是指人才在不同岗位之间、职业之间、产业之间、地区之间和国家之间的一种流动形式或转换形式。人才环境是指人才赖以生存、得以发展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其包括影响人才成长的各种外部要素(既包括硬环境,也包括软环境;既包括物质环境,也包括精神环境;既包括宏观环境,也包括微观环境)。人才环境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人文、科技、教育、地理环境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

本文所研究的宏观环境因素作为人才环境的一部分,根据经济行为现象的规律和前人研究提出5个指标,包括经济规模指数、收入水平指数、基础设施建设指数、环境竞争力指数和资本竞争力指数来分析这五个指标对人才流失的影响。

1.“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对人才的需求数量和人才结构的变化”,“某地区在整个经济体中的经济地位的高低,也决定了该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从而决定该地区的人才含量水平”。一个地区的经济环境,决定了当地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对人才的流动产生很大影响。经济发展落后不但是欠发达地区的重要特征,也是欠发达地区留住人才的瓶颈。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仅仅靠高薪是无法吸引人才流入的,只有高速发展经济才是最根本的策略。所以选用经济规模指数作为人才竞争力的解释变量。

2.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动因都是受到一定的激励而产生的,都是旨在寻求特定需要的满足。待遇是人才流动的原始动力,寻求自身价值的最大化,是人才流动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才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开始注重个人利益和需要的满足,追求个人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现实中,事业和金钱往往成为人们追求和奋斗的基本目标。所以选用收入水平指数作为人才竞争力的解释变量。

3.基础设施建设是人才选择就业时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创造了优良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基础设施建设更健全的城市必定对人才有较大吸引力。所以选用基础设施竞争力指数作为人才竞争力的解释变量。

4.自然环境的优劣对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的开始关注自然环境。人才择业时不仅考虑经济发展状况和收入水平,而且希望工作生活的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有时甚至为了良好的环境放弃了可得到的高工资,所以选用环境竞争力指数作为人才竞争力的解释变量。

5.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除以上分析因素外,还包括城市的发展潜力。城市的发展潜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才事业的发展空间,而且发展潜力较大的城市意味着以后经济规模、收入水平、城市建设等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良好的预期也成为对人才的较强吸引力,越是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越能够吸引人才的流入。由新古典增长模型可知投资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因此本文选用资本竞争力指标代表城市发展潜力是合适的,所以选用资本竞争力指数作为人才竞争力的解释变量。

(二)人才流动与环境的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一个人所创造的绩效,不仅与能力和素质有关,而且还与他所处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处于一个不良的环境之中,例如:薪金水平不高;城市经济不发达,公司效益不好;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环境污染严重;投资规模小,经济发展乏力等,则很难发挥其聪明才智,当然也很难使其取得应有的绩效。一般而言,个人对环境的改变往往无能为力,只能离开这个环境,转到另外更适宜的环境去工作,这样就产生了人才流动。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可以使员工保持最佳精神状态,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并将主观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人才为了得到满意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会产生改变就业环境的愿望。美国组织行为学教授克雷顿认为,如果人们在一个环境中一直得不到需要的满足,而从另外一个环境可以得到满足时,人们就会追求后一种环境,以求得需要的满足。

四、我国56个重点城市人才流失的宏观环境因素实证分析

1.研究的前提假设与样本数据。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地区间人才流动的障碍已降得很低,基本上不存在行政上的干预,加上人才交流的国际化、行业竞争的激烈、现代人就业观念的转变,我国已经形成了人才的频繁流动格局。因此,本文的基本前提假设为劳动力市场内人才可以充分自由流动,人才竞争力和人才流失率受相同的因素影响,从而可以用人才竞争力指标来代替人才流失率指标进行研究。

本文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1版)》中选取报告中的56个重点城市的“人才竞争力”数据,与人才竞争力的数据相类似的,宏观环境因素各个解释变量均选取56个重点城市的数据。如表1所示。

2.计量分析。

建立模型:

Y=α+G+β2S+β3J+β4H+β5Z+u

其中:Y代表人才竞争力指数,G代表经济规模指数,S代表收入水平指数,J代表基础设施竞争力指数,H代表环境竞争力指数,Z代表资本竞争力指数

计算结果如下:

由于回归结果中,只有经济规模指数和收入水平指数通过t检验,表明其对Y有显著影响,其余3个变量均不通过检验,因此重新建立模型:

Y=α+β1G+β2S+u

计算结果如下: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人才竞争力与经济规模指数和收入水平指数均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提高地区的经济规模和收入水平等宏观环境因素对减少人才流失有着重大意义。从所选56个重点城市的平均水平来看,收入水平指数的弹性系数是0.287,也就是收入水平提高1%,人才竞争力得分就会增加0.287%;经济规模指数的弹性系数是0.485,即经济规模每提高1%,人才竞争力得分就会增加0.485%。可以看出,经济规模指数对人才竞争力的影响很大,其次就是收入水平;也就是说,在影响城市人才流失的宏观环境因素中,最显著的是城市的经济规模,然后就是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

人才流失是中国城市普遍面临的难题,尤其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但人才流失在二线城市更加突出。上海、北京和广州等一线城市人才竞争力排名最强(除中国香港),而二线城市太原在这方面仍面临严峻的问题。因此,从本文的分析来看,加快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和增加劳动者收入水平对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充分发挥人才效应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版)

2.张再生.中国的智力回流及其引致机制研究[J].人口学刊,2003(6)

3.石文玉.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刍议[J].资源・产业,2004(12)

4.孙健,盖丽丽.欠发达地区人才集聚陷阱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08(1)

5.倪鹏飞,张钰.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人才流失的环境因素[J].开放导报,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