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计划生育的看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2:29

对计划生育的看法篇1

一、高石镇宣传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方法

由于高石镇村民居住分散,他们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外劳作,且村民的文化水平不高,有一部分还是文盲,文化程度稍高一些的也只是懂一些浅显的词语,对于一些专业的术语,村民们很难理解。为此,高石镇对于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宣传采用了如下的方法:

广播。高石镇及所属的每个行政村都安装有广播。每天上午七点,下午六点准时开播。通过广播,用当地语言向村民们宣传计划生育法的相关知识,村民们大都能听得懂。

电视。在电视台制作相关的计划生育小动画,不仅大人,而且连小孩子也了解了计划生育相关内容,计划生育工作深入人心。

路边标语和标语墙。为进一步扩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最大力度地宣传计划生育,制作了路边标语和标语墙,让村民们在外出劳作时,也能看到计划生育的宣传。

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全面开展“婚育新风与新农村建设同行”、“计生服务真情行动”、“亲情牵手“等活动,帮助村民建立新型婚育和生育文化观念;定期举办“生殖健康保健、防治性病、艾滋病知识讲座”,邀请服务站、卫生院工作人员来辅导讲解;聘请“计生中心户”为计生信息员,负责收集反映全村人口计生的信息,针对性地进行政策法规宣传;开展计生法规知识宣传入户、生殖服务上门活动和走访慰问新生儿童家庭活动,积极向村民发放计生宣传资料;开展向外出务工人员发放宣传资料活动,向他们宣传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的政策和知识。

二、高石镇群众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政策认知情况调查

高石镇共22个村,村民11846户。笔者对其中的10个村进行了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1500份,回收1489份。统计得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了解的占5.8%。对《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了解的占53.4%。对威远县制定的相关计划生育条例了解的占78.4%。村民们对自己身边的计划生育政策了解的较多,说明县、镇政策的宣传效果较明显。村民对计划生育法的相关知识了解的越多,就越有助于国家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有利于国家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笔者也对《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生育服务证》、再生育审批,《生育证》领取程序,户口迁(调)出生育审核程序,办理生育证明审核程序,透环、换环等补救措施办理程序,《流动人口婚育证》办理程序以及社会抚养费的征收程序等作为整体内容,制作了相关问卷。共制作发放500份,回收500份。对于办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程序的知晓度为100%,办理《生育服务证》程序知晓度为100%,对于办理再生育审批和《生育证》领取程序的知晓度为78.9%,办理户口迁(调)出生育审核程序的知晓度为65.8%,办理生育证明审核程序的知晓度为100%,透环、换环等补救措施办理程序知晓度为的63.3%,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程序知晓度的为89.7%,办理社会抚养费的征收程序的知晓度为93.6%。可见,村民对计划生育相关程序的了解情况较好。这样不仅有利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效率的提高,进一步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还能够更好地维护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村民们对计划生育办理程序的熟知和了解,亦可大大地节约政府工作人员的受理时间,提高计划生育的行政效率,同时有利于有关部门能够及时准确掌握计划生育的相关信息。

三、高石镇计划生育的现状分析

从高石镇最近两年来计划生育统计的数据来看,大体呈下降趋势,中间略有小的波动,计划生育率基本趋于稳定,最佳的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0%左右,同比去年呈现负增长。在孩次的构成上,一孩率达到了80%左右,符合国家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孩子的政策;二孩率在19%左右,同比去年呈现负增长。在生育第二个孩子的控制上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多孩率从近期看,基本为零。

高石镇的计划生育人数的波动比较明显,最多的达到了81,负的达到了-85。从孩次的构成来看,一孩人数基本保持增长的趋势,二孩人数有所波动,但波动的幅度并不大,多孩人数为负增长。

从实行计划生育调节来看,计划生育站的工作做得较好。村民们的自觉性也提高了,主要表现在妇女放置宫内节育器的比较多。有突况的,她们也都到计划生育站实行了人工流产。但实行长效避孕手段的村民人数较少。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高石镇绝大部分村民不同程度地了解了计划生育法的相关内容,村民超生、多生的现象在不断地减少,全镇已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和超生现象。

四、高石镇计划生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高石镇虽在计划生育宣传工作方面准备的比较充分,实施得也比较好,成效显著。但从镇计划生育统计数据来看,全镇在普及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及相关知识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普及没有完全到位,部分村民计划生育意识不强。如采用长效避孕措施的人数极少,正常情况下已婚夫妻有了孩子,就应采取长效的避孕措施,以防止意外怀孕等带来的不便。但从一些统计数据来看,采用绝育或者皮下埋植的村民很少,特别是男性绝育为零,这说明部分村民计划生育意识不强。

2.没有充分利用宣传时间。现在农村的劳动力大量外流,留在农村的大部分都是一些老弱病残的人(除在乡镇企业上班的工人)。在这些村民中,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且基本上无生育能力。只有节假日时,大量外出务工人员才会回流,应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大力宣传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相关知识,让他们采取相应的措施,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3.符合生育政策规定的人数波动大。这说明,在普及人口与计划生育相关知识时,考虑不充分,知识教育没有到位,对村民的思想教育还未达到相应的要求。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

1.进一步加强媒体宣传。利用广播、电视、播放集体电影等形式,把复杂的规章制度、专业的术语、繁琐的办理流程等,通过媒体转换成通俗易懂的语言与画面,使村民们易于接收。

2.使用标语墙。在广大的农村,村民们居住比较分散,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在外出劳作。利用标语墙,可以让村民在外出劳作和回家途中看到计划生育宣传的相关内容,从而了解计划生育的相关知识。

3.组建计划生育协会。在村民们赶集的时候,计划生育协会可以开展一些关于计划生育相关知识的宣传活动,如给村民们发放宣传资料等;也可以组织专业医疗人员入村给村民们讲解一些生殖健康方面的知识;对育龄妇女,计生部门应下乡给她们送去相关的保健知识,主动为办理计划生育相关证件。

4.设立文化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每村可设立一个文化屋,有利于村民们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的提升。文化屋应提供给村民一些涉及到村民身心健康和人口计生等方面的书籍。将文化屋建成宣传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相关知识、政策的一个渠道。

5.开展知识讲座。在闲暇时,集中各村村民,请专业人员给他们讲解计划生育知识,让其了解相关知识和法规政策,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6.人文关怀。基层政府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落实生育、补救措施和进行生殖健康服务的人文关怀,给予符合政策规定生育的家庭发放一定的慰问金,给予参加生殖健康服务的育龄妇女发放生殖健康补助费等。

对计划生育的看法篇2

(一)权分三级。最高权力在集团,其次是基层矿厂,再次是车间。与这三级权力机关对应设立:总系统管理员(集团计划生育管理办公室),可查看全公司所有统计数据;基层矿厂管理员(各单位计划生育管理办公室),只能查询本矿厂数据;科区级管理员(计划生育生网员),只能查看本科区的相关数据。上一级管理员可对下一级管理用户实行增加、删除、改动等操作。(二)全员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系统设置了每户一卡的管理模板、人员调动增减变化模板、结婚登记模板、生育服务证明管理模板、健康检查模板、计划生育报表自动生成模板、个人荣誉奖惩模板、信息管理员人员信息模板等。每户一卡的制度主要体现在每户一卡查询、录入两部分。录入主要包括工人个人信息、图像采集、家庭情况等。人员调动增减变化管理:主要包括单位内部调转、矿长与矿厂人员间的调动、员工辞退或开除的管理等。

二、存在的问题

从大局上看,矿区人口信息化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从细节上看,也未能全部满足矿区职工对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需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该管理系统的认识不够到位。需要矿区建立创新、高效、便捷、具有协调性的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搭建适用于大型煤炭企业的人口计划生育档案管理需要的现代化信息管理平台,有效减少该系统的管理成本,提高效率。因为某些矿区领导对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认识不够,认为信息化只是对手工劳动进行了简单的代替,忽略了设备和信息的利用程度和使用效益以及信息化对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从形式内容到制度上的革命性的推进作用。二是网络制度不健全。淮北矿业集团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局限在该集团的内部,与当地的计划生育信息系统的已有数据不能无缝对接,计划生育实行归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管理机制,这便导致了地方的计划生育部门与矿区之间信息系统存在不同程度的信息重复采集,而且信息系统之间不能共享,造成了已有信息资源的浪费。

三、应对计划与建议

对计划生育的看法篇3

人口控制思想并不是现代社会独有的专利。费孝通先生在《江村经济》中就曾描述过20世纪30年代江苏江村村民们自发进行人口控制的情景。在江村,尽管“结成婚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传宗接代”,但是“必须要有足够的劳动对象来利用这些劳动力。由于拥有土地面积有限,能养多少人也有限度,家里多余的成员成了沉重的负担”:“按照当地的习惯,孩子长大后就要分家产。有限的土地如果一分为二,就意味着两个儿子都要贫困”:“通常的办法是溺婴或流产……杀害女婴就更为经常”:“从儿童的总数就可以看到这个结果:16岁以下的儿童总共只有47名,平均每家1.3个”{1}.

费孝通先生描述的江村是中国农村即将面临重大社会变革前的真实写照。自民国南京政府成立后,就一直致力于将农村纳入国家政权的直接管辖范围。这在《江村经济》中国民政府推行保甲制可以反映出来。按照国家-社会二分法,这是国家权力不断深入到乡村生活、干预乡村现代化进程的表现,也是杜赞奇所认为的国家政权内卷化的进程。但是,这种体制在江村遇到了抵抗,并没有被村民认同。这使我们有理由相信江村仍处在传统的村民自治中。

不过,这种村民自治与封建社会时期的村民自治已有了根本性的不同,宗族势力已逐渐走向衰败,但是新的国家-社会关系的建立尚待时日。这一结论对我们认识当前村民自治状态下计划生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意在从制度层面剖析村民自治与计划生育之间的关系,并对今后计划生育工作提出制度性建设意见。

二、村民自治下的村庄与村民

村民自治是作为一种草根民主显现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的。《宪法》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组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有学者由此推导出村民自治的定义:“中国农村村民自治是农村基层人民群众自治,即村民通过自治组织依法办理与村民利益相关的村内事物,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2}

作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村民自治,与改革开放以前以人民公社为代表的政社合一的管理方式相比,它是在国家政权逐步退出农村过程中,在传统的国家-社会二分中加入了法的因素。这必将对村庄与乡镇政权、村庄与村民的关系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村庄与乡镇政权的关系上,依《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从法的意义上讲,村民委员会依法只需对村民及村民大会负责,村民委员会制订的各项规章、制度也只对本村村民有效力。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村庄与乡镇政权由此却开始了新一轮的权力博弈。此中类型繁多,不再列举。但是如何处理乡镇政权与村庄的关系却已不再是可以回避的话题。

从乡镇一方来看,随着乡镇政府对农村社会管理的职责和权能的增多,需要村民委员会的直接参与,这必然导致对村委会工作的干预,如计划生育政策、教育普九计划等等。乡镇政府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法律规定相悖,在自己的潜意识中仍认为村委会是乡镇政府的“腿”,是自己的行政下属,和过去的隶属关系没有什么不一样,只是叫法不同罢了。徐勇认为,这种现象与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有关:从宏观层面看,人民公社解体后,实行“政社分开”,乡政府不再直接管理经济、组织生产,村组织的行政化色彩也较浓,所以乡政管理较为顺利。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的宏观环境有所改变,乡政管理的职能迅速增多;从中观层面看,《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制定贯彻与分权式改革有关。这种分权除了国家与社会分权外,还包括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的分权。各个地方和各个部门在获得自主权的同时,也有其相对独立的利益和意志;从微观层面看,《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制定贯彻之际正处于市场经济初步发育之时。人民公社解体后,随着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和向市场经济过渡,农村基层干部的谋利意识和行为迅速增长,且得不到相应的约制。分权式改革赋予农村基层干部更大权限,但分权没有与制约相匹配,以致于不少农村基层干部运用其权力获取不正当利益。其重要方式就是“搭便车”行为{3}.

在村庄与村民的关系方面,焦点在于村民对村民自治的态度及对村内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客观地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贯彻实施,使得村民的民主意识增强,要求通过村民委员会这一群众自治组织维护其合法权益。这也是近几年来村民委员会能够迅速被广大村民认可的根本原因。但是在参与的热情和如何参与等问题上,村民们之间却有着明显的差异,存在很多研究者所诟病的农民参与意识不强问题。村民在村庄治理中扮演着不同角色,呈现出阶层分化的趋势:一部分掌握村庄社会资源的群体,成为影响村民自治的最直接力量,这些成员包括村庄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村民、在任或者已卸任的村干部和党员等;另一部分是普通村民,村级公共事务参与少。有研究者举例某乡的选举情况说:“一位原乡党委书记说:”如果我们通知一万个农民到指定的投票点投票,实际到达的最多只有一千人,多数农民对选举抱无所谓的、事不关己的态度。‘几位村党支部书记谈到,为了确保大多数选民能够参加选举大会,他们不得不给每一个参加会议的农民发一天工资。有时候,村里的几个主要干部还得拿着投票箱分片跑到农民家中,’请‘他们在选票上划几个圈。“{4}

三、计划生育与村民自治的政策推动进程

当前我国计划生育与村民自治的实施主要是由政府起推动作用。所以本文所分析的计划生育与村民自治基于当前广大村庄的一种实践行为,而不仅仅局限于学者们基于法理等观念所提出的理想型。计划生育工作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基层还必须要依靠一套专门的计划生育干部队伍来做工作。理想中的“三结合”的状态即“与发展经济相结合,与帮助农民勤劳致富奔小康相结合,与建设文明幸福小家庭相结合”,在农业近几年来增产不增收的现实生活中处境难免有些尴尬。而村民自治在处理乡镇政权、村民之间的关系时,其优势尚待观察,这些都是我们在考察制度时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不过,从村民自治与计划生育的推动进程来看,二者都是我国由政府出面,由上至下逐步推行的。但是,计划生育虽历经坎坷,却因中央的高度重视,已经建立了一套相对独立的工作体制。村民自治由于对村民委员会的定位等问题未能合理解决,离村民们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有待于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的深化,似乎仍然处在“普及”阶段。

从发展历史来看,计划生育制度的实行要早于村民自治制度。以1962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为标志,“计划生育”一词正式推向社会。1971年以国发51号文件为标志开始大力推行计划生育工作,提出了“晚、稀、少”的政策要求。

1978年把“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列入了新宪法。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要求全国人民为民族的未来、国家的未来着想,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党员、团员和各级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响应这一号召{5}.1981年,国家设立了计划生育委员会,其职责包括拟定计划生育工作的方针、政策;组织起草人口与计划生育的法律、法规草案;协助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的社会经济政策,推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综合治理等等。从计划生育政策来看,经历了下列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3年,鼓励生育政策阶段。第二阶段,1954~1959年,政策转变酝酿阶段。第三阶段,1960~当今,实施限制生育阶段。其中1980年秋~1984年春,由“晚、稀、少”政策调整为“晚、一孩”政策;1984年春~1991年,完善生育政策,形成地方计划生育条例;1991~当今,是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阶段{6}.当前我国计划生育工作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使生育水平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7}.中国计划生育工作体制可以说已经走上了一条良性循环的道路。但是应该注意到,尽管人们的生育行为大多能与法律和政策相吻合,但是人们的生育意愿距离政策要求尚有距离。如有学者1997年在广西资源县和浙江温岭市农村对计划生育户中的育龄妇女做调查时,发现资源县被调查的计划生育户家庭认为“二孩为最理想数”的比例为82.5%,温岭市为69.7%{8}.性别偏好在农村依然普遍存在,计划生育率还有可能出现反弹。弄不好,还会出现80年代初计划生育的强烈反弹事态。

村民自治在理论上并不是新鲜事物,在农村实际生活中更是一直存在。有人就认为,我国村民自治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元明时期{9}.建国后,我国村民自治的起点应该从20世纪80年代算起。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总结了各地农村的实践经验,确认了村民委员会的法律地位。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才正式宣告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的人民公社制的终结。1987年11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并规定自1988年6月1日起正式生效。1998年11月4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修改后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法律意义上完成了村民自治的立法进程。村民自治的实施若以村民委员会选举为标准来算,那么按民政部有关官员的说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启动阶段,可以说是“普及胜于规范”的阶段。这个阶段从1988年到1992年,不管是真选举还是假选举,村民代表选举还是户代表选举,定下村委会任期开展选举,比说什么都重要。第二阶段从1992年到1995年,是“边普及边提高”阶段,到1995年、1996年,程序性的、比较规范的选举在全国就推开了。1996年以后,村委会选举进入第三个阶段。在全国出现了闻名于世的“海选”{10}.但是村民委员会开展民主选举并不能代表一切,也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村民选举的制度建设、农村两委的关系(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与乡镇政权的关系、村民委员会的功能等问题,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都没能说清楚,这种模糊化的处理方式必将对村民自治带来负面影响。

四、计划生育与村民自治制度融合

经过对计划生育与村民自治的历程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计划生育工作虽然曾被视为“天下第一难”,但是由于较好地考虑了城乡差别,尊重了农民的利益和意愿,还是能得到村民们的理解和支持。越来越多的调查资料显示,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青年受教育水平越高,理想子女数愈呈下降趋势。村民自治在我国虽然有史可寻,但是受建国后土地改革、建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等因素的冲击,传统村民自治的基础已基本消失殆尽,村民自治已没有更多的历史资源可以借鉴,广大农村基本上还处于村民自治道路探索之中。

笔者在此借用两个对立的概念来描述计划生育与村民自治制度间的融合关系:亲和机制与张力机制。亲和机制类似于根本利益与特殊利益之间的利益关系,反映了制度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一面;张力机制主要反映在制度的功能上。任何社会制度都既存在正功能,也存在负功能,张力机制反映的是制度间相互冲突、相互斗争的一面。

从亲和机制的角度来看,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存在以下共同点:

第一,法律日益成为调节国家、集体与个人的主要手段,是村民根本利益的体现。从人口控制角度来看,当前我国仍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农民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现象仍然存在。依照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零时的113368万人相比,十年零四个月共增加了13215万人,增长11.66%。平均每年增加127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7%{11}.人口再生产类型在实现历史性的转变后,人口控制仍然任重而道远,稳定低生育水平是今后一个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从村民自治方面看,自1983年起撤销人民公社制后,农村家庭经济的重要性日益凸现,由此引发了村民自治及发展农村基层民主的需求。村民委员会直选和实行村民自治,一方面坚持了党的政府对农村的领导,维护了政治权威,同时,由村民直接选举村领导的形式,满足了村民管理自己的要求,因而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广大村民的支持。这些政策都体现了农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

第二,尊重文化传统,重视农民利益。这个也是计划生育与村民自治的共同点,但在当前工作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有许多研究者对当前农村地区超生现象严重、重男轻女的思想困惑不解,总以农民思想落后等观念来解释。但是如果考虑到农村社区封闭性强的特征,考虑到传统习俗的影响仍然存在,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养老体系尚未建立的事实,那么,对农民来说多生育一个孩子,确实能减轻养老的负担,确实能够增加农业生产力水平。

相信这些都是80年代计划生育实行“堵大口、开小口”的原因。从管理成本来说,计划生育与村民自治相结合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村民自治要求农村实行村务公开制度,其中就包括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方案,这必将增强计划生育工作以人为本的思想,促进“三为主”方针的落实(即以宣传教育为主,避孕为主,经常性工作为主)。这将减少计划生育工作中的暗箱操作,减少寻租行为,有利于农民对计划生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从张力机制来看,计划生育与村民自治的结合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计划生育与村民自治的时间差问题。计划生育若以1971年国发51号文件为标志开始算起已有30年的历史。村民自治若从198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开始实施算起也有13年的历史。但是二者在农村的落实情况不可同日而语。计划生育工作已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系统的体系,得到上从国家领导,下至普通百姓的关注和拥护。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政府每年召开一次关于人口发展问题的座谈会,研究分析重大问题,制定重大决策和措施{12},对地方政府的考核实行的是一票否决制。但是村民自治从其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激烈的争议。时至今日,对村民自治仍有很多地方领导并不支持。当前推行的村民自治问题也不少,最关键的是村民对村民自治的评价并不高,三农问题突出。有研究者指出,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参与的实践进程明显滞后。对于村级事务,村民缺乏参与感,对于村级干部,村民缺乏信任感,而且村民评价的趋势性变化是越来越低。

这是当前村级组织面临的重要困境。有些村民自治只是走走形式。从长远来看,这将进一步导致村民对村委会不信任,将有害于村民自治的进程,这种情况下计划生育村民自治也不可能真正实现。

第二,计划生育与村民自治容忍度问题。尽管计划生育与村民自治主要由政府来推动,但是,这两者之间还是存在巨大的差别。我们可以视计划生育为硬控制——每年基层都要向上级汇报计划生育工作,申请生育指标,编制人口计划,对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村民要予以相关处罚。而村民自治则可以视为一种软控制——村民是村民自治的主体,村民委员会依法处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包括计划生育工作。那么这两种控制手段应该如何结合在一起呢?是通过村委会与村民签订协议书,由此来约束村民的生育行为?还是像以前一样,通过简单划一的工作方式来解决?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究竟是计划生育管理程序上的一种调整还是一种新的管理方式?这恐怕还有待于对村庄集体的再定义与土地所有制的改革的进行程度。要实行二者完全的融合,恐怕需要等到户籍制度被打破,城乡一体化才可能实现。

五、村民自治下人口控制的基本设想

应该说,现行的计划生育管理体制尚有潜力可挖。本文所说的基本设想基于在村民自治环境下国家的可能作为,并将人口控制与社区发展结合起来,进而将人口控制转到社区控制上来。对社区控制而言,一方面,社区控制具有硬控制和外控制的特性,代表政府完成计划生育的“政务”;另一方面,社区是基层群众共同利益的代表,具有“软控制”和“内控制”的特性,能够唤醒大家的自觉性、责任心和参与感,可以成为村民自治环境下计划生育工作思路。

第一,重视村庄生育文化的建设。对于村民自治环境下的村民而言,他们实际上是生活在农村这样一个特定的文化场内,在这个场内,村民们的生育行为有很强的趋同心理。村内文化观念是村民生育选择的重要坐标。与费孝通描述的30年代江村的人口控制不同的是,当前我国农村大部分农民已经摆脱了贫困,正步入小康生活,生儿育女并非完全是经济上的追求,而是村庄文化氛围的影响。新型生育观念按照国家计生委宣传司所说,即“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男女平等、生男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传后人;男性参与,计划生育,丈夫有责”。

在村落生育文化的建设中,要注意的有两点:一是妇女的参与;一是对外来信息的引入。妇女参与有助于改善妇女在农村生活中的地位,有提高对女性价值的认识,改变以前重男轻女的思想。对外来信息的引入有助于开阔村民的视野,有助于更新生育价值观。

第二,消除影响人口控制的政策因素的影响,将个人的生育行为转变为可预期的理性行为。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村民生育的特点是无直接受害人,这极易触发村民的搭便车行为。

特别是在土地集体所有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在此,就必须增强村民生育选择中的理性选择观念。除了加大对计划生育进行利益导向,还必须提高生育行为的机会成本。当前我国一些政策性的因素事实上是起着刺激人口增长的作用的。有学者就曾分析过当代中国土地制度对人口生育的影响,认为传统的土地集体所有制刺激人口增长;而改革开放以来集体所有的包干到户土地制度,使得人口增长的机制得以保留{13}.贵州湄潭试验区为了利于分配固定的耕地给农户,定期重新分配耕地的做法于1987年停止,代之以“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新的土地制度,使得多数家庭降低了生育意愿。当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采用的是家庭养老为主体,社会养老为辅。事实上起到了鼓励农民多生的效应,对人口的控制极为不利。这也是我们实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时应该考虑到的因素。其他诸如城乡间社会保障的差异等都影响了人口从农村往城市迁移,使得农村流动人口的控制加大了难度。使得城市化进程减慢,计划生育也随之受影响。但是,这些都是人口控制与社会发展的系统工程,并非单单依靠村民自治就能解决的,值得我们今后在村民自治中重视。

注:

1费孝通:《江村经济》第44~47页,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徐勇:“论乡政管理与村民自治的有机衔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4张乐天:“公社制度终结后的浙北农村政治与经济——浙北农村调查引发的思考”,《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3期。

5赵德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计划生育工作的思考”,《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6“中国人口政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人口研究》2000年第4期。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2000年3月2日)。

8周长洪、徐长醒:“农民生育意愿与动机及其成因的调查分析”,《人口与经济》1998年第6期。

9张军:“关于村民自治的思考”,《中国农村观察》2000年第1期。

10王振耀:“中国的村民自治与民主化发展道路”,《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2期。

11“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人民日报》2001年3月29日。

对计划生育的看法篇4

一、充分认识人口问题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党中央、国务院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高度重视,把计划生育确立为长期坚持实行的基本国策,作出了《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对做好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行了战略部署;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当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已进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我们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七大和中央《决定》精神上来,充分认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切实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要充分认识人口问题是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与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密切相关,要求更加注重人口与经济、人口与社会、人口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资源、环境容量既定的条件下,人口数量既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总分母,又是估量社会问题的总乘数,人口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人口协调发展为基础和条件。我省人口基数大,资源紧缺,环境承受能力弱。今后一个时期,全省人口总量仍将继续增长,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前提下,我省将先后迎来劳动年龄人口、总人口和老年人口三大高峰。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紧张的状况,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压力沉重的局面,将成为我省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要充分认识良好的人口环境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18类25个指标中,有8个指标与人口发展直接相关。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根据十七大的新要求、发展阶段的新变化、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进一步丰富充实了小康社会的目标内涵,提出了“六个更加”的目标追求。实现这一目标追求,建设群众满意、不含水分的全面小康,不仅要看经济总量,更要看人均水平;不仅要看经济指标,更要看生活质量、社会发展的综合水平;不仅要看当前发展的实力,更要看未来发展的潜力。没有人口数量的有效控制,没有人口素质的大力提高,没有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就不可能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实现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也会落空。我们要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要充分认识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我省“十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十一五”以来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应当看到,我省人口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人口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苏北部分地区群众的生育观念与现行生育政策还有较大差距,全省政策内生育率逐步上升,稳定低生育水平任务艰巨;出生人口性别比居高不下,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人口和计划生育调控机制和保障体系还不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机构、队伍建设还不能适应形势和任务的需要;一些领导干部对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计划生育工作的责任、措施和投入不够到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的发展,等等。所有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

总之,人口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十分密切,在人口问题上的任何失误,都将对经济社会产生难以逆转的长期影响。总理在接见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代表时指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是天下第一要事,也是天下第一难事。”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一定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以从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对未来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坚持不懈地抓好天下第一要事,解决好天下第一难事。

二、全面提高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

中央《决定》和我省实施意见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主要任务。我们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开拓创新,狠抓落实,努力把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坚持基本国策,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稳定低生育水平是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基础。我省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和流动人口,要将农村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坚定不移地执行现行生育政策,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苏南等地区要重点抓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依法治理流动人口生育秩序,加大对违法生育的查处力度。苏北、苏中地区要巩固和加强基层基础工作,防止出现低生育水平的反弹。要进一步强化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的良好氛围,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要坚持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有效方法和经验,把依法行政、思想政治教育与利益导向结合起来,做到管理与服务并举,奖励与处罚并重,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教育、行政等手段,建立“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长效工作机制。要坚持依法管理,严肃处理违法违纪行为,凡违法生育的,一律征收社会抚养费;对造成恶劣影响的,要予以公开揭露;是党员、干部的,要依纪依法从严惩处。

(二)坚持综合治理,统筹解决人口问题。重点抓好四个方面:一是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专项治理。建立党政负责、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标本兼治工作机制,人口计生、卫生、药监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强化督查力度和责任考核,确保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取得明显成效。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强化有利于女孩及计划生育女儿户的利益导向机制。加强孕情监测和孕期服务,依法严厉打击非法实施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的行为。二是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这是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要科学制定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规划及行动计划,加强出生缺陷干预能力建设。全面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建立多部门协作的预防模式和运行机制,大力普及预防出生缺陷科学知识,倡导科学婚检,有效降低出生缺陷发生风险和实际发生率。三是改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深化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制改革,建立以现居住地为主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一管理、优质服务新体制。流入地要按照“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原则,确保流动人口享有国家规定的避孕节育免费技术服务,并逐步开展生殖健康等服务。流出地要配合流入地,做好外出人员的宣传培训、免费办理婚育证明、落实避孕节育措施等相关工作。统计、公安、人口计生等部门要密切配合、互通信息,共同做好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四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我省是全国老龄化进程最快的省份之一,要更加重视发展老龄事业,加快老龄公寓等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把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障作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照料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逐步提高养老保障水平。

(三)坚持以人为本,改善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各地要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作为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加强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基础能力建设。一是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制体系。严格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法律法规,认真总结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和管理制度,加大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力度。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执法监督,规范执法程序,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深入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便民维权活动,全面实行政务公开,切实维护群众计划生育合法权益。二是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重点是以“世代服务”品牌建设推动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构建融宣传教育、技术服务、信息咨询、人员培训、药具发放、政策服务于一体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平台,使以人为本、依法管理、便民维权、优质服务的理念真正得到体现和确立,树立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的良好形象。三是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全面推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实施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落实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城镇持《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职工退休一次性奖励等政策。各地要以政府资助和社会捐助为主,建立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公益金制度,对计划生育困难家庭进行社会救助,并把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四)坚持改革创新,转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方法。按照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要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要由单纯控制人口数量为主向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转变,工作方法由行政制约为主向依法管理、优质服务和综合施治转变。加快建立以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为主,相关部门、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深入研究影响我省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重大人口问题,深入研究人口和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提出人口发展的战略措施和政策建议。加快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管理和评估机制。推进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科技创新,积极开展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家庭保健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和推广。依托高校和重点科研机构,建设好国家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努力将其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科研基地。

三、努力营造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良好环境

做好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各地要从组织领导、经费投入、队伍建设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一是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落实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制度,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议每年都要听取专题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制约人口与发展的重要问题,部署重点任务,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切实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建立健全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领导机构和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级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的作用,明确和落实各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形成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合力。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对党政领导、责任部门、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分别进行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坚持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党委、政府重大事项督查范围,建立定期督查制度。积极开展创建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县活动,强化工作导向,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

二是加大对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投入。对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的公共投入,是保稳定、促发展的基础性投入,必须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各级政府在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中要进一步加大对人口和计划生育的投入力度,投入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对规定的各项奖励优惠政策、计划生育免费基本技术服务以及县乡人口和计划生育队伍建设等方面所需经费,要切实给予保证。到2010年,全省各级财政投入人口与计划生育事务支出要达到人均30元。省级财政将加大对经济薄弱地区转移支付和重点项目的投入力度。同时,要切实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经费管理,不断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

对计划生育的看法篇5

今年以来,我们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狠抓工作落实,扎实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到目前为止,全乡计划生育政策符合率达96.43%,统计准确率达100%。在全县计划生育半年排名中,继续位居前列。我们的主要做法,概括起来就是“五个狠抓、五个强化”。

一、狠抓思想认识,强化工作合力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抓任何一项工作,首先必须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2008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计生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通过全乡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我乡计生工作首次荣获“优质服务乡”,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成绩固然可喜,但压力更加增大,形势依然严峻。首先,从乡情来看,肖家是一个人口小乡,人口出生基数低,如果计生工作稍一放松,就有可能出现滑坡。其次,从地域来看,肖家是一个边远乡,与洪江市、洪江区交界,人口流动频繁,社情较为复杂,如果工作力度减弱,就很可能导致被动。再次,从计生工作的特点来看,不确定性因素非常多,作为任何一个乡镇,违法生育现象不可避免,如果抓得不紧,极有可能反弹。此外,从我乡计生工作所处的地位来看,按照习惯的说法,“打江山难,保江山更难”。可以说,我乡计划生育工作已处于风口浪尖。“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乡要实现再创“优质服务乡”的目标,必须付出比以前更加艰辛的努力。基于以上认识,乡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计划生育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列入乡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严格落实“三个例会”制度,即:每月2、3号分别召开村级、乡级计划生育例会后,4号再召开全体党政领导计划生育例会,让全体党政领导都了解计划生育情况,都来抓计划生育工作。我多次对干部职工讲,计划生育工作关系到乡里工作全局。抓得好,一俊压百丑;抓得差,一丑压百俊。为进一步加强对计生工作的领导,今年年初,我们对党政领导分工进行了调整,由乡人大主席主管,一名党委委员协管。对于计生办的同志,除非特殊情况,一般都不安排其他的工作,保证他们全部的精力投入到计生工作中。

二、狠抓宣传引导,强化工作氛围

计划生育工作之所以是天下第一难事,难在群众的观念难转变,工作难配合。因此,要抓好计划生育工作,必须突出抓好宣传引导,营造浓厚的工作氛围,形成良好的工作环境。今年以来,我们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车、黑板报、横幅、标语等多种媒介,深入宣传计划生育的法律政策,以及实行计划生育的重大意义,引导广大群众摒弃“传宗接代”、“多子多福”的陈旧思想,树立“少生优育快富”的科学生育观。对违法生育户的处罚,我们都及时在电视上进行曝光,真正起到处罚一个、教育一片、震慑一方的效果。同时,我们认真落实“生育关怀”政策,对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户和两女户,及时发放“生育关怀”扶助金、独生子女保健费和两女结扎户保险费。对于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都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让广大群众真正看到,违反计划生育要受处罚,执行计划生育要得奖励,从而使大家自觉地支持、配合计划生育工作。现在,我乡广大群众婚育观念不断好转,少生优育蔚然成风。今年以来,有3对夫妇第一胎生育女孩后自愿放弃生育第二胎。

三、狠抓重点环节,强化工作效果

计划生育工作与其他工作一样,只有抓住重点,把握关键,才能取得实效。在具体工作中,我们除抓好各项基础性工作外,重点突出了“四抓”:一是抓妇检。妇检是防止计外生育的第一道关口,也是工作量最大的一个环节。为最大限度地提高妇检率,今年以来,我们按照“预先通知、上门督促、集中处罚”的程序,组成两个小分队,对多次未参加妇检的育龄妇女进行罚款,收到了良好效果,许多育龄妇女都自觉地按规定时间到乡计生办参加妇检。二是抓节育手术落实。按照“应环则环、应扎则扎”的原则,对应落实节育手术的对象,必须全部落实到位。三是抓隐患。加强信息反馈,对有违法生育隐患的对象,在第一时间内上门做好工作,落实人流措施,防止计外发生。四是抓处罚。对于违法生育户,严格按照《湖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条例》的规定,从严征收社会抚养费。今年以来,我们大幅度提高了社会抚养费征收标准,从原来的最低2.4万元提高到3.5万元,有效地防止了因违法成本过低导致计外行为的发生。

四、狠抓资金投入,强化工作保障

抓好计划生育工作,资金投入是保障。计划生育工作的性质,决定了这是一项只有社会效益、长远效益而没有经济效益的工作,必须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我们充分认识到,虽然计划生育工作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关系到全乡发展和稳定大局,是第一位的工作,必须保证第一位的投入。今年以来,我们对计划生育工作经费实行单列包干,并在上年的基础上有较大幅度增长。同时,在车辆的安排上,坚持计生办的同志优先使用,确保了计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狠抓目标管理,强化工作责任

对计划生育的看法篇6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6)04―0076―01

聋生与普通儿童相比较,存在更多的个体内差异和个体间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了他们在教育中的特殊需要。因此,作为聋校教师,应树立以聋生为本的现代特殊教育思想,在教学中就必须充分尊重聋生的多样性、独特性、差异性,最大限度地对聋生进行个别化教育,强调满足每一位聋生的最大需求,注重对聋生个性的培养和潜能的发掘,尊重其差异,并适应其差异、利用其差异,从而促进聋生健康发展。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制订科学合理的个别化教育计划

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是实施个别化教育的前提。个别化教育计划,是一种根据聋生身心特点和实际需要制订的针对每位儿童实施的教育方案,这种方案是通过个别化教学来完成的。为每个听障儿童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就是在分析每个儿童个别差异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和个体发展的特殊需要,选择最合适的课程和教学内容,选配最佳的教学方法,努力保障儿童个体逐步实现其发展目标。

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时要注意三个方面:首先要以听力障碍学生为主体,重视他们的特殊需要。个别化教学主张教学要适应学生的需要,要求聋校教师要以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为出发点来组织教学,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根据不同学生的特殊需要来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控制学习速度。其次要实施诊断性评价,掌握听力障碍学生现状。教师要依据学生知识的积累情况、已有的能力水平,为每一位学生设计适合其身心发展的教学目标。这种教学目标要体现出全面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还必须具有具体化、可测量的特点。最后要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个别化教学要求教师依据听力障碍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来确定教学内容。在同一个班,因听力残疾的程度不同,学习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如,有残余听力的学生可学习口语,而全聋的学生则以书面语为主。

二、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实施个别化教学

“因材施教”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是依靠个别化教学来完成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依据个别化教育计划对不同学生制订的目标,采取多种教学手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词语教学时,看图配对词语卡片是相对较简单的环节,就请C类学生来参与。而对于B类学生,就组织他们进行看(听)话指图的环节,以求进一步培养他们理解和看(听)话的双重能力。能力较强的a类学生可要求他们看图说(写)句子或用词说(写)句子。在为每一个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步提高学习任务的难度,直至发散学生们的思维,提高其语言能力。但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单靠集体指导还不够,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这一环节集中体现在练习设计的分层上。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对于C类学生,设计基础练习题,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做一些基本的、与课堂例题相近的题目,检查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促使知识内化,以达成学习的基本目标。对于B类学生设计发展性练习,通过练习一些稍有变化的、比教学内容稍有发展的题目,检查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a类学生,则从深化对概念的理解,灵活熟练的运用,从思维方法和能力培养方面多加考虑。

三、及时做好教学评估,不断修正个别化教育计划

个别化教学的评估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评估的目的是让教师及时获取学生学习效果的信息,以便随时调整下一步的教学任务。随时分析学生的学习结果,不断修正,使个别化教学不断完善。按照常规的要求,个别化教育计划的评估分为两种:一种是阶段评估,一种是学期评估。

对计划生育的看法篇7

【关键词】新时期基层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基本思路

【中图分类号】R16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239-01

引言

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是实现各时期人口发展目标的一条重要途径,其主要目的是告知人们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生育以及怎样实施计划生育工作。由此看来,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是进行计划生育的基础,国家要想取得计划生育工作的成效首先就要做好宣传教育,积极改变人们的生育观。为此,本文对新时期基层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探析。

1.新时期加强基层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实践证明,全面贯彻计划生育工作有效缓解了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对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新时期我国计划生育工作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人口保持持续增长,阻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了稳定低生育水平以及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新阶段,加之计划生育工作本身的复杂性、艰巨性与长期性,因此加强基层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对于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全面推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目前基层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基层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面临着一些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

第一,部分基层地区计划生育宣传工作依旧流于表面,严重缺乏对整体的规划与研究,在工作的系统性以及创造性等方面也表现出严重的不足[1]。

第二,所使用的宣传方法和手段比较滞后和单调,在形式上也比较陈旧,没能很好地结合时展的特点,在宣传手段上创新不足,导致宣传效果不够明显。

第三,没能充分发挥出宣传教育工作阵地的作用。依据当前部分基层单位计划生育宣传工作的现状可以发现,他们存在着重视建设,但不重视宣传的现象。有些甚至仅限于做表面功夫,并未将工作细节落到实处,没有真正起到模仿带头的作用,宣传阵地的职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3.加强新时期基层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基本思路

3.1明确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目的

明确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目的能够为实际工作指明方向,也是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理论依据。明确计划生育教育工作的目的主要从两个方面俩理解:首先从工作关系来看,深化计划生育教育工作要依据形势变化和要求,始终围绕“三不变”、“三为主”以及“三结合”来达到一个目标的实现[2]。为此,领导要全面加强对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视,努力提高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水平。其次从工作目标来看,明确计划生育教育工作要紧紧围绕两个基本点,一方面积极引导和推进广大群众积极转变婚育观;另一方面要为广大群众服务,不断满足他们对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各项需求。这两个方面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持续有效地进行。

3.2探索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新方法

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是完成我国计划生育目标和任务的重要基石,为了能够达到最佳的宣传失效,必须在计划生育教育工作的宣传方法上做出努力。为此,我们必须首先明确计划生育工作的设施要强调将宣传教育工作与科学的管理和服务进行完美结合,将宣传教育融入日常的管理和服务之中,从而形成系统化的工作机制。其次,把宣传教育工作与群众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行结合,使计划生育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内容,通过群众开展的团体活动来实现群众的自我教育,从而达到良好的宣传教育的效果。第三,善于运用多种宣传方式,将不同的宣传手段进行结合。例如,可以将口头宣传、文字宣传以及视听宣传等形式进行融合,通过开展不同主题的宣传活动以及借助不同的媒体平台来拓宽宣传渠道,充分满足人们群众的多层次的需求[3]。

3.3扩大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内容范畴

新时期,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需要扩大其工作内容,不断实现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广泛性的针对性。扩大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内容范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加大对国情国策以及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宣传,使广大群众能够明确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实现群众自身依法安排自身生育行为的目的。第二,注重计划生育科学知识的普及,尤其要增强青少年对生理健康和生命发展等方面知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第三,加强对计划生育典型代表的宣传。榜样的力量巨大,能够对他人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通过加大对典型代表的宣传,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能够有效地促进广大群众生育观念结和生育行为的转变。

4.结语

总而言之,新时期背景下为基层计划生育教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新形势和新挑战。为此,要想进一步加强新时期基层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成效,相关部门必须转变观念,明确基本思路,不断深化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目的,积极探索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新内容和新方法,从而有效推动我国计划生育工作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岚,陆永贵,赵建,朱国强,吴尔强,王绪发,胡云.部分出境劳务人员aiDS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结果分析[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09(04)

[2]韩晓燕,王民宪,侯斌,王雪君,岳彦春,马改青,李娟.在社区人群中开展营养宣传教育的效果观察[J].预防医学文献信息.2003(05)

对计划生育的看法篇8

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加快实施“双倍”战略营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县计生委主任2004年是我县全面实施“双倍”战略的关键之年,也是大力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加快创建全省人口与计生示范县的攻坚年。抓好明年人口与计生工作对于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及早实现“双倍”目标显得至关重要。最近,我委组织了多层次的调研活动,集思广益,积极谋划,对今年以来工作进行了认真总结,就明年工作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和研究,对2004年全县计生工作的发展方向、工作路数,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思路。本文拟结合建湖实际,对2004年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做些探讨,作些前瞻性思考。2004年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大“三个力度”,实施“三项工程”,实现“三个突破”,达到“三个提高”,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加快创建省人口与计划生育示范县进程,为推进实施“双倍”战略营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围绕这一指导思想,我们将主要围绕“四个三”扎实抓好明年计划生育各项工作:一、加大“三个力度”1、加大宣传创新力度,强势推进新型婚育文化建设。宣传是行动的先导。转变育龄群众的婚育观念主要得力于行之有效宣传教育工作。明年,我们将主要在以下三方面,拓展宣传层次,挖掘宣传深度,提高宣传质量。一是网络升级。明年,我们将从加强宣传教育队伍建设入手,提高县、镇、村三级宣传教育网络整体效能。深化人口学校改革,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镇、村人口科技装备水平,把人口学校办成育龄群众接受教育、享受服务的场所,传播现代婚育文化的主阵地。二是打造精品。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要适应新形势,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就必须突破就计划生育抓计划生育、就宣传抓宣传的老框框出新品、出精品,明年,各地要拓宽视野,在邻里小组、国策广场、乡土文艺、媒介网络、中学课堂等宣传形式上加大创新力度,各镇要拿出2-3个政治思想健康,艺术水准较高,广大群众认可的宣传精品。全县明年下半年将组织计划生育宣传精品大赛,促进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进入新的更高的发展平台。三是整合优势。计划生育宣传必须协调、利用社会宣传资源,借船出海。继续在《建湖报》和县电台、电视台办好专题栏目,尽快开设计划生育“一点通”电话点歌台,把计划生育的相关宣传融入点击可选节目,为育龄群众提供现代媒体计生宣传套餐,提高计划生育宣传受众参与度。2、加大综合改革力度,努力创造计生工作新品牌。从目前情况看,我县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工作进展顺利,流动人口及城镇计划生育等10个单项改革工作措施扎实,效果较好。但对照改革目标要求,仍有很多工作要做。一是要认识再提高。各地要进一步学习县委、县政府关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实施意见,深刻领会综合改革的目的、意义和要求,切实加强综合改革领导,自觉地把计生综合改革紧抓到底,抓出成效。二是突破改革瓶颈。从实际操作的情况看,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瓶颈主要集中在一些“短腿”项目上,尤其是经费投入、计生技术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革离改革总体目标距离较大。明年,我们将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切实化解滞后因素,力求改革齐头并进。三是抓实阶段评估工作。明年,我县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工作进入阶段性评估阶段,我委将加大改革督查力度,以评促改,以改促进,不断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3、加大综合治理力度,精心营造齐抓共管大环境。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需要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支持,密切配合,共同参与,齐抓共管。我们进一步协调县直各部门切实担负起统筹协调和检查监督责任,建立并落实法定代表人负责制,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发挥作用。建立起部门系统内部的垂直责任制,对系统内履行计生职责情况及时进行检查,形成经常性工作机制。同时,依据县委、县政府有关齐抓共管工作文件规定,加强流动人口综合治理工作。督促各相关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制定相应政策和措施,使计划生育户得到更多的实惠。积极组织少生快富活动,帮助计划生育户增加经济收入。发挥宣传舆论部门优势,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计划生育的良好氛围。二、实施“三项工程”1、狠抓村级管理,做实基础工程。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各地要以更扎实的行动,把计划生育工作重心放到基层,在村(居)民自治框架下,建立以村(居)为主的有效的基层管理和服务网络,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解决当前村民自治流于形式的问题,切实化解税费改革对计生工作的滞后效应,在组织上、制度上保证村民自治工作正常开展。把推进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同加强村级党政组织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村(居)依法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明年下半年,我们将组织村民自治观摩竞赛活动,真正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村(居)自治章程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范围,建立计划生育村务公开和村(居)民代表议事制度,发挥基层计划生育协会等群众团体的作用,努力实现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充分体现育龄群众的主体地位。2、整合信息资源,做精信息工程。简化管理环节,进一步清理、整顿、规范基层信息管理资料,本着效能第一的原则,减轻基层工作压力。进一步加大信息督查评估力度,以信息督查评估促进基层基础工作的全面上水平。要特别重视督查评估方式方法的改进,不断提高调研评估质量。注重发挥信息引导服务功能,强化计生信息与公安、统计、教育人口信息的融通与合作,提高服务质量。3、健全保障体系,做好民心工程。抓住建立完善城乡最低生育保障线和深化农村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的机遇,争取制定出台能体现对计划生育家庭的优先优惠政策,把独生子女家庭特别是农村一个女孩的家庭优先纳入城乡最低生育保障和基本医疗保障范围,并适当提高标准。落实独生子女父母的奖励优惠政策,使计划生育家庭真正体验到在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惠、生活上有保障。积极建立对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的社会救助机制。通过多种渠道建立计划生育公益金,对计划生育特困家庭给予社会救助,解除实行计划生育家庭的后顾之忧,调动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三、实现“三个突破”1、依靠科技进步,在优质服务上实现新突破。一是加强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的规范化建设。特色就是生命力,特色决定着生存和发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一定要体现计划生育特色,性质、任务、职能、作用和发展方向都与卫生医疗机构不同。以避孕节育服务和生殖健康促进为主,推进宣传教育、依法行政、信息管理、药具发放、干部培训等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建立依法执业、稳定发展、科学规范,为其他部门所不能替代的计划生育服务站、所新机制。二是继续推进避孕节育服务和生殖健康促进系列工程。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把着力点放在做好法律法规规定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上,坚持面向基层、深入群众、服务上门的工作方针,再根据工作能力和群众需求拓展相关的服务。通过工程的推进,提高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提升服务质量。三是进一步抓实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工作摆上位置。与卫生、教育等部门加强配合,做好产前诊断、遗传咨询和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工作,努力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母婴健康水平。2、加强法治建设,在依法行政上实现新突破。一是继续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江苏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认真组织好法制宣传周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兴起学习宣传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新高潮,进一步强化普法宣传,切实增强广大计生干部的依法行政意识。让群众知法、懂法,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规范自己的生育行为。二是积极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切实履行计划生育法定职责,在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科学技术进步、综合服务、信息管理、经费投入、建立健全奖励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落实相关的政策和职责,采取综合措施,解决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三是建立健全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责任制、责任过错追究制、系统内外的监督约束机制和有关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各级计划生育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要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实行政务公开,深入开展民主评议行风活动,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行为,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四是加强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问题的专项治理。通过法律等手段,坚决打击非法鉴别胎儿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等违法行为,建立完善对B超和染色体检验技术严格监管、中期以上终止妊娠报告登记、孕期随访服务等项工作制度,千方百计扼制出生性别比失调的势头。五是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实行“收缴分离,预算管理”,把社会抚养费的征收管理切实纳入法制轨道。3、注重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在城镇和流动人口管理上实现新突破。一是进一步深化城镇社区计生工作。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城市社区建设的要求,建立健全“属地管理新机制。社区居委会要依法协助政府做好辖区内所有单位和居民计划生育工作,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要落实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履行各自职责,共同参与对人口问题的综合治理。坚持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在政府领导下,由相关部门、社区居委会组成流动人口管理协调机构,依托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办证中心、社区警务室、物业管理机构等,在现居住地形成有效的管理和服务网络。加强计划生育协会建设,发挥协会在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的宣传、服务、民主参与、民主监督作用。建立社区志愿者队伍,为社区居民提供人口与计划生育相关服务。依托社区,建立资源共享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开展以知识普及、知情选择、随访服务、咨询指导为主的人口与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居民在计划生育、生殖保健、家庭社会化服务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抓好监督检查,抓住结婚登记、怀孕建卡、产后访视等关键环节,做好避孕方法知情选择和随访服务等工作,为社区内的无业、个体、流动人口育龄夫妇等特殊人群做好基本服务。二是进一步做实农村流动人口计生工作。从摸清流动人口底数入手,进一步抓实流动人口合同签订和证明发放工作,扎实搞好流动人口定期服务和信息反馈工作。坚持重点对象一年两次见面服务和有效信息反馈制度。流动人口见面服务关键是要真见面、真服务。进一步强化跟踪管理责任人的责任,对两次未参加季度服务,又未及时反馈有效信息的对象要明确责任人,一追到底,一查到底,坚决堵塞政策外生育漏洞。四、达到“三个提高“1、强化双倍“观念,提高服务经济水平。从本质上说,人口问题就是发展问题,计划生育工作就是经济工作。明年,我们将紧紧围绕“双倍”目标,进一步优化服务经济的措施。我们将把营造良好的“双倍”人口环境为第一己任,以求实的精神,扎实的工作出色完成上级下达的计生工作各项任务。同时,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工作,督促各地各部门坚持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计划生育,做到两手抓两手硬。2、强化“两个率先”观念,提高计划生育创建内涵质量。实现“两个率先”,必须把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作为极为重要的目标内涵和支撑条件。不但要看经济指标,还要看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要看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创建计划生育示范县是我县实现“两个率先”的重要举措。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创建活动,是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我们的工作,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有效手段。各地要采取多种措施和途径,进一步宣传创建示范县的目的、意义和要求,在总结创建先进县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破除小胜即满、小进即安的情绪,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创建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对照示范县目标体系,吃透指标的内涵,明确指标的导向,把各项指标分解到镇、村,落实到部门和单位,贯穿到计划生育各项工作之中。全方位组织创建竞赛。通过创建竞赛活动,把基层干部的注意力和工作重点引导到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提高工作水平上来。要针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和落实。要加强分类指导,通过抓两头、带中间,促进计生工作平衡发展。3、强化“三个代表”观念,提高人民群众对计生工作的满意度。计生工作是一项群众性很强的工作,计生事业是人民群众的事业。在新形势下,我们一定把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放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让全县广大育龄群众享有良好的避孕节育全程服务和生殖保健服务,不断提高群众的满意程度,使计划生育事业真正成为造福于人民的事业。同时,大力加强行风建设。在全系统继续深入开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教育,依法行政、正确执法、文明执法的法制教育,切实转变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树立计划生育工作者的良好形象。二三年十月日

县计生委工作计划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对计划生育的看法篇9

同志们:

根据全县的工作安排,结合我镇的工作现状,镇委、政府决定今天召开一个计划生育工作会议,其在以解决当前暴露出的突出问题,认真剖析内在原因,拿出扭转被动局面的有效措施,并集中精力彻底整改,以确保今年计划生育责任目标的全面实现。根椐会议的安排,我先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在工作中参考。

一、目前我镇计划生育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全县半年考核情况通报来看;我镇人口大堤已发生崩岸;考核结果综合排名倒数第四。长效节育措施落实率居全县之尾,仅27.78%,计生政策宣传、优生检测服务、基层基础建设、流动人口的跟踪管理等均未达到全县平均水平。特别是计划生育质量严重滑坡,符合政策生育率呈明显反弹趋势,构成了严峻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形势,我梳理了一下,主要存在有以下十个方面的问题。

(一)、符合政策生育率明显下降,违法怀孕、生育现象在个别村突击暴发。高建村前8个月出生人口15人,计划内生育13人,符合政策生育率为86.67%。低于责任指标11.33个百分点。近期处理了一个计外孕妇,仍有一个大月份计外孕妇在外(预计出生年今年度内),这样推算,今年该村的符合政策生育率仅为85%,创一个村计划外生育数的全县之最,全镇六年之最。

(二)、计外孕妇底数不清,补救不力,现在的计外孕妇要么不发现,一发现就是7.、8个月,稍有松懈,就造成计外生育,现全镇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仍有几例计外孕妇在孕,并且均已外出。

(三)、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流于形式。从帐表上看,一个村一个组外出了多少成年人口,都有登记,且办了流动人口证。重点对象也签了管理合同,可是到头来,证是证,合同是合同,怀的照样怀,怀了未发现的照样生,村班干部一脸的无奈,计生干部一脸的委曲。

(四)、长效节育措施落实不力。该上环的未上环,该结扎的未结扎,特别是计划生育的重点管理对象,没有及时督促其落实长效节育措施,给这些人处出超怀、超生于可乘之机。有个村有一位育龄妇女,还只有30多岁,大孩是男孩,按政策不能再生育了,可她没有落实长效节育措施,每年都要计外怀孕一次,今年刚补救还未满月,反复多次的怀孕,补救不仅组村里带来了工作上的、经济上的压力,更是对育龄妇女身心健康的摧残。

(五)优质服务本上功夫,性别比结构不合理。统计资料表明,我镇出生人口总性别比趋于合理,100:103,但分孩次性别比,特别是二孩性别比严重偏高,今年来,二孩出生性别比为100:128,“八必访”、“包保责任”、“倒三查”、“倒查”全部工作重心放在了档案资料的整理上,没有落到实处。

(六)、宣传教育不深入,致使育龄人群法制观念谈薄,生育行为随意性漫延。

(七)、村级计生专班不稳定,网络不健全,到目前为止,仍有一个村没有计生专干。计划生育是一项特殊的工作,不配备专职女干部,计划生育问题的暴发是迟早的事。

(八)计外出生查处不彻底。一些困难家庭,生前躲着怀,生后泰然出生处之。还有特殊家庭,如计外一孩、重组家庭,我们的干部置计划生育法律不顾,赋予了过多的同情,实际上是在纵容。

(九)、优生检测以费代检,人口质量意识淡薄。

(十)、基层基础建设薄弱,资料信息不准确。

二、深刻剖析,认真查找存在的以上问题的症结所在

计划生育管理固然有国家政策调整,体制变革和社会进化而带来的一些矛盾,但终究还是因为我们干部的态度、工作责任和应对事物变化的能力造成的。我分析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一)、认识上有偏差,有三种心态:

1、村主要干部认为:“天下第一难”已成为历史,群众生育观已转变,这根弦可以松一松了,不知道一松就跑调。2、计生干部认为:多生几个少生几个对本地影响不大,上官不紧、下官不忙,得过且过。3、育龄妇女观点:有钱大胆生(出钱),特困躲着生(耍赖),想生走出门(流动超生)。三个层面、三种心态演变成一个结果:生育秩序混乱。

(二)、作风不扎实,这是造成计划生育工作反弹的主要原因。

村级专干推一下动一下,安排一项做一项,做不做得到位不管结果。镇计生包村干部蜻蜓点水,下不得身,有些环节明知有隐患,仍报有侥幸心理。镇计生专班,包括我在内,深入基础不够,督办不力,掌握情况不准,错过了最佳处理时期。

(三)、责任不到位。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专干职责不明,出现问题找客观、推责任,这与镇每年没有认真与村结帐有关,往往是只讲不罚、只说不做。

(四)、措施不配套。随着的新的计划生育法的颁布实施和计划生育工作行为规范,计划生育的手段愈来愈弱化,出现问题,村朝镇看,镇要村干,看也好,干也好,只有一个法宝—“宣传教育”,这个法宝一旦失灵,便束手无策。

(五)、经费难保证。税费改革,配套改革,用于计划生育的经费相对减少,而工作难度加大,经费是必要的保证。有时处理一个计外孕女要花上万的钱,成本高得吓人。

以上主客观因素,制约了我镇计划生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正视问题,痛下决心,彻底整改,确保2005年计划生育责任目标的实现

镇委、镇政府决定:从七月十一日起,用一周的时间,对全镇计划生育工作被动局面进行突击整改。

整改目标:

(一)、提升符合政策生育率。这是一个核心的指标,要保证这个指标:所有的计外孕妇(发现的和摸底中发现的)一律补救。

(二)、对流出人口进行彻底的清理清查,做到四点。

1、底数清(逐户登记、分类),登记准确率100%。

2、办好证,办证率达100%。

3、流向摸明白,每个成年育龄期内人口都要掌握,流出的详细地址、通讯联络方式、电话号码。

4、分类管理,对得点象:①、回家的要接受一次孕情、环情检查;②、未回来的要求寄回(每半年)一份孕检证明(每年最少要寄一份);③、用信息平台进行交换(村将摸底情况交计生办,由办公室完成);④、村计生办对发函、拨电话与流出地计生部门联系、控管;⑤、对所有的外出对象上门宣传计生政策,警钟长鸣、家属转告,入户率达100%。

(三)、落实长效节育措施。要求生育一孩、二孩3个月以上的妇女都要落实上环措施(除二孩要求结扎的外),除因医生检查身体不适的对象外,要求上环率达到100%。因受生理周期的影响,工作时间可延至一个月。

(四)、加强性别比控管,切实做好包保责任制。

(五)、加大优生检查宣传,减少新生婴儿出生缺陷。

(六)、对三年来计外出生对象来一次严肃的查处。

我们已与县执法大队联系,待以上五项工作落实后转入查处。

对计划生育的看法篇10

一、普惠制惠民政策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之间形成的导向冲突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近年来,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惠民政策,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这些政策的主旨可用授利于民、造福于民、方便于民来概括,分别覆盖了农民增收、改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方面,实实在在惠及了城乡千家万户。

但是,从“十五”以来制定实施的部分主要面向农村的惠民政策来看,这些政策要么是彻底的普惠,要么只是根据个人经济条件进行筛选,基本没有对受益人以是否符合基本国策为标准进行的资格认定。从各方面调研反映的情况看,这些初衷为民的政策由于制定和实施中考虑欠周已经在一定程度导致了惠民政策与基本国策在导向上的不一致,尤以对当前正处于敏感时期的计划生育工作的影响较为明显。

1.从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的政策来看

为了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中央对农村的免税和补贴政策力度一直在加大。从2002年免除农民的“三提五统”到2004年开始减免农业税,全国农民比税改前人均少负担近200元/年;另外,从2004年开始实施直补、间补农民政策,直补农民现金合400元/人/年,加上良种、农机具等各种间接补贴,一减一补,较明显地提高了农民的现金收入。在生育意愿有违“规”动机的人群数量在增大但农村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尚未及时跟上的情况下,收入增长带来的后果可能不是“富而思乐”而是“富而思生”,有些地方已经出现似乎与各国经验反常但合乎中国国情的生育意愿与收入同步增长的现象。其后,尽管有关改善公共服务的惠民政策(主要指社会保障方面)也逐步出台,由于生育意愿的惯性较大加之这些政策中也并未体现出计划生育政策方面“违者罚、顺者奖”的原则,这种情况仍然存在。而且,增收政策的一视同仁,使得刚刚推行的计划生育奖补政策等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导向力度相形之下显著减弱。还有些农村地区,在城市化或者工程占地补偿中,采取的是按人头发放政策,有的农民超生后所交纳的社会抚养费低于人均征地补偿费,超生仅计算直接经济效益也“产出大于投入”。这种情况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冲击就更直接了。

2.从改善公共服务方面的政策来看

仅列举其中最为敏感的教育、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

——以教育为例。2004年开始实施的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尤其是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在相当程度上降低了群众抚育子女的成本。由于享受政策的八类人群的划分标准主要就是“经济困难”,这样的惠民政策反而可能起到激励部分低收入家庭违反政策多生的效果。而且,目前享受政策的贫困学生中超过30%来自双子女或多子女家庭,其中约10%是违法生育子女,少数还未接受违法生育经济处理(缴纳罚款和社会抚养费等)。这种状况易于对群众产生错误导向:反正读书不要钱了,超生的孩子国家还要一视同仁地补助学费,违法比守法更划算。这种导向对计划生育政策执行的影响是显然的。

——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为例。先于农村低保制度的计划生育奖补政策实际上就是一种替代性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但即将全面建立的农村低保制度,从影响力度和影响面来看,都已显著大于计划生育的独生子女奖励补助金。从影响力度来看,2006年全国的人均月保障标准达70.3元/人/月,已经高于计划生育奖励补助金(50元/人/月),且是即时可得,没有60岁以上限制条件;从影响面来看,全国已经享受农村低保待遇的人数达1262万余人(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后农村2370万贫困人口都可享受),而独生子女奖励补助金覆盖范围最多只有200万人。显然,普惠制的农村低保政策的导向作用实际上更大,甚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计划生育奖励补助的效果,这对计划生育政策的不利影响是显然的。

这两方面的政策都说明,惠民政策的普惠如果不和计划生育政策相协调,容易使群众形成这样一种错觉:多子多福——孩子生得多的家庭享受的社会福利也越多。另外,有的普惠制政策中还人为设定了不利于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障碍。如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明确排除了计划生育手术后遗症对象,其治疗费用不纳入报销范围。手术后遗症是不可完全避免的,现在的后遗症患者98%以上均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人口计生系统现有的治疗费补助标准较低,解决不了大问题。如果农村合作医疗在这方面设置了障碍,则必然从另一个方向阻碍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3.从社会管理便民措施来看

社会管理的便民措施,也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但这些措施在出台时存在这样的普遍问题:配套政策和管理环节替代措施尚未出台,为了便民,原有的政策就已取消,造成了原有兼顾各方面考虑的政策在某方面的管理失效。这类问题在我国屡见不鲜。这些年来较突出的包括取消婚检、放宽入户审核等,也给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带来较大冲击。例如新的婚姻登记条例规定,当事人凭身份证即可办理结离婚登记,取消强制婚前检查。这些措施方便了群众,但也弱化了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的管理力度,造成违法怀孕、违法生育发现难(如一半以上的育龄妇女长期外出)、取证难、处理难问题,影响了计划生育工作。

总计这三类惠民政策,发现历来对独生子女家庭的特殊奖励或扶助没有与普惠制惠民政策的出台与时俱进:在新政策中,独生子女家庭的特殊优惠或优先优惠都没有体现,这可形象地比喻为“水涨船不高”,在计划生育管理越来越多地采用经济手段的今天其负面影响越发明显。而理论上,家庭的生育决策选择取决于边际孩子预期成本与效益比较,通过利益调节,可以有效降低计划生育家庭的孩子成本和计划外生育家庭的孩子效益,提高计划生育家庭的孩子效益和计划外生育家庭的孩子成本,从而影响家庭生育决策。如果计划生育家庭和计划外生育家庭的孩子效益相仿,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力度就会被削弱。

事实上,不仅是普惠制惠民政策与计划生育政策产生了政策导向冲突,其它本意是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在某些方面也与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等基本国策产生了导向冲突。

二、普惠制惠民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未建立部门协调机制是政策导向冲突的成因

普惠制惠民政策的纷纷出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但这类政策涉及面广且在我国属于“新”政策,诸多政策过程需要完善,需要在坚持惠民导向的同时兼顾各方面考虑。就以和谐社会总体目标的要求来看,这些政策应该服从于这样一个基本原则:“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显然,公平正义不仅是和谐社会的六个目标之一,也是和谐社会的一项基本原则。

根据上述公平正义要求,对惠民政策和基本国策的导向冲突可做如下衡量:基本国策关系到国家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柱,充分体现了一个国家认为的“公平正义”原则。与基本国策衔接不够的普惠制惠民政策似乎有助于实现“机会均等化”,却忽略了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从符合政策(尤其是基本国策)的角度而言,人群本身是差别化的,有少数人因为在某些方面违反了既有政策甚至是基本国策,在享受这些新出台的惠民政策时不应获得机会公平。这就好比违法的人会在某些方面被剥夺公民权利一样。否则,惠民政策就会产生不利于基本国策执行的激励效果:对不符合基本国策的人群而言,违“规”之后还能照样受益于有关政策,甚至受益程度大于违“规”所失,必然产生从利益角度而言的违“规”导向。这不仅加大了基本国策的执行难度,对符合政策的人而言,这事实上也构成了机会不公平。普惠制惠民政策的初衷只是改善人民福利,并非是为了搞另一种形式的“平均主义大锅饭”,人均福利的改善仍然是在符合国家基本方针、与基本国策不违背的前提下。如果有关惠民政策不利于执行基本国策,最终结果也是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

以此衡量为基础,具体到计划生育,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总结政策导向冲突的直接成因:

①在促进增收和改善公共服务政策方面,有关政策出台过程中忽略了其不仅有授利、造福于民的作用,也有物质激励导向的作用。由于这种物质导向的涉及面广,因此其社会心理影响是巨大的。一视同仁的普惠反而是对遵守国策的大多数人不公平,从而会形成违“规”导向。

②在社会管理政策方面,忽略了原有政策具有多方面的管理功能。如果没有相关替代措施或统筹考虑,某个方向的单纯意图的便民反而会带来比原来更多的扰民。一般而言,原有政策在当初出台时都是有合理性的,在执行中也肯定发挥了较有力的管理作用,只是按和谐社会的要求来看,有若干不尽人意之处。对策通常是两个:取消它或完善它。若取消它,必须有其合理管理功能的替代政策出台为前提;若完善它,则需要相关部门都参与进来,确保在完善不尽人意之处的同时,原有的管理功能仍然有效。否则,就会带来政策导向冲突。

可以利用政策过程理论从更基本的层面分析这种冲突的制度成因。根据政策过程理论,成功的政策过程中应该有两个要素:政策制定环节的协调机制和政策实施环节的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政策制定环节应该强调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基础上的协调,政策实施环节应该强调以优先取得整体利益建立实施机制。为了保证政策变迁能在达到目的的同时稳定原有政策的效果,避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局面(即新政策在某一方向改善的同时造成了与其它政策的冲突),政策协调应该更多体现在制定过程中,在协调中应体现整体利益优先的原则。据此,可认为产生惠民政策与基本国策的导向矛盾根本的制度成因是:政策协调机制不完善,没有明确基本国策作为整体利益的反映应是所有政策的上位政策,有关本意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政策在制定和实施中未建立有效的基本国策主要执行部门参与机制。例如,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决不仅仅是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的工作,但许多关联到计划生育政策的惠民政策却并没有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参与到其制定和实施中,以致在有的部门出现所谓“国家利益部门化”的同时,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却出现了“国家义务部门化”的尴尬局面。

三、若干政策建议

随着构建和谐社会更多措施的出台和各项政策力度的加大,这种本意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政策和基本国策导向冲突的涉及面和后果还将扩大。如果不从政策制定和实施机制上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就难以解决已有问题和防止产生新问题,难以真正落实惠民初衷。仍以计划生育为例,根据前述分析,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建立这样的基本国策协调机制。

1、在政策制定环节,切实做到“国策上位、优先优惠”。即明确计划生育为惠民政策的上位政策,建立基本国策协调机制,从普惠制惠民政策的各个方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建设,确保计划生育家庭的优先优惠

应由国务院出台相关文件,建立基本国策协调机制,明确惠民政策的制定应有基本国策的主要执行部门参与。同时,建议国家对已经实施和正在制定的各种惠民政策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导向冲突加强调查研究并据此做出修改调整。在政策调整中,应从惩、奖两方面加大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建设,做到“区别对待”和“水涨船高”。“惩”方面的“区别对待”指要尽快完善农民增收和改善公共服务政策方面的甄别筛选机制,明确规定对合法生育子女和违法生育子女在政策享受标准上实行差别对待政策,不符合计划生育政策者在享受国家补贴方面应显著少于符合政策者,以利形成政策的正确导向;“奖”方面的“水涨船高”指在实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低保及医保等制度中,应充分体现“奖优”原则,在统一基本国民待遇标准的基础上,明确对于计划生育家庭及其成员的具体倾斜政策,确保在普惠制政策施行后能让计划生育家庭“水涨船高”。例如,把中年丧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家庭、手术后遗症患者家庭等列为政策倾斜的重点(国家统一确定需要照顾的各种对象,要么少交个人费用,要么直接明补);在即将出台的农村低保和农村养老等制度政策中明确对于计划生育家庭的特殊优惠办法等。

2、在政策实施环节上,应该形成部门间联动和信息共享,使计生部门参与到受惠对象的确定和直接的施惠工作中。条件许可时以计生基层网络为基础建立基层公共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