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发展理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9:29

低碳发展理论篇1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17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0)11-0048-04

当今世界,绿色经济发展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基本趋势。因而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发展低碳经济,推进低碳发展,作为本国应对多重危机、谋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现在,全球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潮流正在改变着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即当代人类生存与发展方式及其世界科技、贸易格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态,这已成为21世纪全球性的时代课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一、历史机遇与严重挑战

进入21世纪之后,英国率先发起了“低碳革命”。2009年夏,英国制定了《英国低碳工业战略》,并了国家战略文件《英国低碳转换计划》,把低碳经济作为英国后危机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今年初,瑞士达沃斯论坛呼吁发展低碳经济、低碳产业,建设低碳社会、低碳城市;再加上西方国家的“碳关税”、“碳标签”等措施,逐步步入实践阶段,可以说,低碳经济与低碳发展的浪潮席卷全球,使人感到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低碳时代。对此,也有学者认为这是西方发达国家设置的“低碳陷阱”。今年8月11日,太原日报以“新起点、新高度、新跨越”为题发表了“

前世界范围内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领域的最新成果,“引导

新型工业化的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仍占主导地位,这就决定了新型工业文明的经济还是一种高碳经济与高碳文明。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文明,走低碳发展之道,必须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综合为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内在环节,加快新型工业化的绿色低碳转型,实现一种工业化同生态化、低碳化同时进行与有机结合跨越式低碳发展,体现着工业文明与高碳文明向生态文明与低碳文明的绿色转型,努力走出一条绿色工业化、绿色城镇化、绿色市场化和绿色信息化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

第四,关于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与运行机制问题。首先,我们要深刻认识低碳经济发展代表着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和编辑整理

参考文献

低碳发展理论篇2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路径与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aHSKF09-10D84)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近年来,伴随着全球气候问题的日益严峻,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趋势,许多学者针对低碳经济展开了研究。本文从低碳经济的理论内涵、基本模式、技术条件、区域发展动因及未来发展趋势五个方面对学术界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关键词:低碳经济基本模式发展趋势

当前,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碳排放大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形势已刻不容缓。低碳经济倡导以较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强调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统筹协调发展。围绕低碳经济的发展,许多学者提出了很多具有价值的见解,本文针对低碳经济的理论内涵、基本模式、技术条件、区域发展的动因及未来发展的趋势五个方面的观点加以综述,以期为低碳经济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低碳经济理论内涵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指出低碳经济是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能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的日益破坏,不仅对世界各国经济造成了重要影响,更引起各国经济发展的深刻变革。

国内学者庄贵阳(2008)认为,低碳经济是人文发展水平和碳生产力同时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形态,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共同愿景。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就是低碳发展的过程。低碳经济通过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制度约束得以实现,表现为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消费行为的理性。鲍健强、苗阳、陈锋(2008)认为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他们从大时空跨度和能源利用方式上,分析了人类经济发展形态演变历程;探讨了低碳经济理念产生的时代背景,而国际社会对温室气体减排的关注导致了低碳经济产生与发展,指出碳排放量成为衡量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标识,碳减排的国际履约协议孕育了低碳经济。

张鹏飞(2009)指出低碳经济的本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创新和制度创新。低碳经济要求提高能效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产业结构和低碳技术体系,转变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模式,促进其向高效能、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变。张平、杜鹏(2011)认为低碳经济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低碳经济是指低投入、高产出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目标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主要考虑的是经济发展中所有资源的有效利用,为长期目标;狭义的低碳经济是指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从而产生较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目标是应对当前气候变暖问题,为短期目标。

低碳经济发展基本模式研究

付允等(2008)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在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组织经济活动,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低碳型的新经济模式,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在对国内外低碳经济理论和实践综述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论证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和发展方法,即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

朱四海(2009)认为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模式,包含三方面的内涵:首先,低碳经济是相对于高碳经济而言的,是相对于基于无约束的碳密集能源生产方式和能源消费方式的高碳经济而言的。其次,低碳经济是相对于新能源而言的,是相对于基于化石能源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第三,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人为碳通量而言的,是一种为解决人为碳通量增加引发的地球生态圈碳失衡而实施的人类自救行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改变经济发展方式,降低经济发展对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依赖,促进经济体摆脱碳依赖,摆脱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高碳能源依赖,使经济发展转向既满足减排要求、又不妨碍经济增长的低碳轨道,使经济发展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轨。

侯军岐(2010)认为低碳经济本身就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目标,以节能减排为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手段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在分析当前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严峻形式的背景下,通过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经验进行比较,提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模式:技术带动型,项目带动型,企业带动型,非政府组织带动型,资本推动型,消费引导型,政府推动型,法律约束型八种模式。

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条件研究

低碳经济实质上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改善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王文军(2009)指出,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经济范式就是实施“立体式”控制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循环经济的改进、深化和创新,而技术、制度与公众参与是其体系开发的主要内容。而低碳经济的实现,首先要依靠技术,只有以过硬的技术作保障,才能从源头制止更多污染物的产生。其次要依靠制度,尤其是要制定开征碳税和推行碳交易等富有经济效率的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

赵卓、肖利平(2009)认为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核心,我国能否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低碳技术创新。低碳是技术创新的方向和指引,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内在驱动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必然要求技术创新朝着节能、减排、增效的方向发展。倘若仍然停留在已有的技术水平上或者偏离低碳经济要求的方向,将不可能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

任力(2009)总结了西方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的措施,主要表现为:改造传统高碳产业,加强低碳技术创新;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新型清洁能源;应用市场机制与经济杠杆,促使企业减碳;加强国际范围内的减碳协作等。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提出建议:必须尽快提出低碳经济战略,建立起低碳经济法律保障体系,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大力发展低碳产业群,激励企业从事低碳生产与经营等。

杨芳(2010)认为,技术创新对于推动新能源产业以及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促进技术进步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并指出我国可以在汽车、建筑等领域的技术上进行突破。牛桂敏(2011)指出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制度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因此应当从法律制度、经济政策、产业及其他政策方面进行创新,促进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区域低碳经济发展动因研究

胡宗义、刘亦文(2009)尝试借助动态CGe模型来模拟分析低碳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产出影响,在Chingem模型的基础上,采用被应用于分析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的monash模型的递归动态机制开发出mCHUGe模型,该模型能够比较精确地运用国内经济信息和经济数据研究低碳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研究结果表明:发展低碳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会导致企业削减就业岗位;对我国各产业影响不尽相同,能源密集型产业对能源需求的减少是降低能源强度的主要原因。低碳经济将起到不错的环境保护效果,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均有显著的降幅,但随着经济结构的动态调整,污染排放量均有所回升。

李娜等(2010)利用中国动态多区域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模拟了低碳经济时代实施碳税政策对中国区域发展格局演进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如果各地区实施同一碳税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存在着区域差异,能源富集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损失较大,对发达地区则产生正面的影响,因而将扩大区域经济差异。如果实施差别碳税,对能源富集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影响有所减轻,有利于缩小区域经济差异。针对不同区域制定差异化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有利于兼顾公平和效率,使中国走上低碳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的双赢之路。

管军、刘晓明(2011)针对区域低碳经济模式发展的路径及对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构建区域低碳经济模式的本质要求,以及面临的产业结构调整、能源利用、技术创新、政策法规等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路径及对策。

低碳经济发展趋势研究

根据中国“两型社会”建设的战略要求,以及中国经济社会和科技进步内在要求,一些学者深刻揭示低碳经济发展的总趋势,为中国研究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庄贵阳(2009)认为低碳经济,不仅可以成为度过目前经济困难的有效方式,而且是确保在中长期经济持续增长最可行的手段之一。在当前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全球如何向低碳经济转型,并且在怎样的规模上快速促进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问题是未来研究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

谢军安(2009)在介绍了以英国、日本、德国等国际社会发展低碳经济的动向与趋势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在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多重压力以及严峻的气候变化形势,提出低碳经济的发展将促进人类生产、消费方式的转变,绿色技术的发展及能源结构的改变及国际间贸易与碳博弈将成为低碳经济发展及演变的趋势。

韩冬、韩立达(2011)认为在当前创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势在必行,应当从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以及政府考核创新等四方面加以完善,以夯实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的由内而外体系架构。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低碳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J].世界环境,2008(2)

2.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

3.张鹏飞.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J].科学与管理,2009(5)

4.张平,杜鹏.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和研究难点分析[J].商业时代,2011(10)

5.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6.朱四海.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的选择[J].发展研究,2009(5)

7.侯军岐.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调研世界,2010(8)

8.王文军.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经济范式与路径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09(4)

9.赵卓,肖利平.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瓶颈与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10(6)

10.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J].发展研究,2009(2)

11.杨芳.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与政策选择[J].福建论坛,2010(2)

12.牛桂敏.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创新思路[J].理论学刊,2011(3)

13.徐冬海.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做法与经验借鉴[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6)

14.李娜,石敏俊,袁永娜.低碳经济政策对区域发展格局演进的影响―基于动态多区域CGe模型的模拟分析[J].地理学报,2010(12)

15.管军,刘晓明.区域低碳经济模式发展的路径及策略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2(2)

低碳发展理论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锦标机制;激励机制;委托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1)02-0147-06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被人类大量消耗,导致全球气候不断变暖,人类生存的环境受到温室气体的严峻威胁,而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排放占80%,可见二氧化碳对于气候变暖的影响巨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逐渐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矛盾的最终方案。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企业追求的目标通常都集中在降低成本、提高产量或获取最大利润上,很少考虑制造业的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企业经常采用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传统发展模式,致使制造业长期处于“两高”(高污染、高能耗)和“两低”(低技术密集度、低附加值)的发展状态,导致严重的资源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环境与人类的矛盾要求企业发展遵循“与环境相容”的原则[1-2],低碳经济发展无疑是企业的最佳选择。低碳经济是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经济发展模式,它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当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文献大多集中在低碳经济的内涵和发展路径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发展经济等内容,靳志勇(2003)对英国当年实行的低碳经济能源政策进行了全面介绍[3]。张秋明(2005)分析了英国政府为将生物燃料和氢确定为未来低碳运输燃料最有前景的备用燃料,实施的一整套生物燃料鼓励政策,包括燃料税、投入税收、资本补助金、资本减税及可再生运输燃料义务[4]。安培浚(2005)介绍了美国气候变化技术战略规划的任务、目标、方法,并论述了其对我国气候变化技术发展的启示[5]。任小波等(2006)对英国斯特恩报告关键内容进行了解读,从科学基础、气候变化中的经济学问题、减排行动的政策与经济因素、适应行动的效益分析以及全球合作应对气候的意义等五个方面对报告的主要内容、立场和结论进行了介绍[6]。王志轩(2007)认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一定要在法制的框架下进行,一定要科学估计中国节能减排的潜力,一定要通过政策、价格来引导、通过市场的手段来推进[7]。邹骥(2007)指出中国从传统的发展路径向一个创新性的发展路径转变需要三方面的个因素:一是需要研发技术、引进技术需要体制的改革,正确的政策,人力资源和资金;二是要把市场上已经存在的低碳技术迅速加以推广;三是战略层面、政策层面、技术层面的合理规划也非常重要四是要形成互利双赢的国际合作,联合进行开发、设计等[7]。徐冬青(2009)介绍了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做法与经验借鉴[8]。杜明军(2009)指出中国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致力于构建由低碳经济发展意识培养机制,政府、企业和公民间的低碳经济利益“三角”均衡机制,低碳产业发展政策导向机制,低碳经济发展财政税收激励机制,低碳产品税(预备)机制,低碳产品认证和标志(预备)机制,低碳环境和能源技术创新机制,社会公害应对和社会废物处理机制,低碳环境监测机制,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诱导机制等十项机制构成的低碳经济发展耦合机制体系,以保证低碳经济的转型成功[9]。吴昌华(2009)指出低碳经济涉及政府、企业和公众等相关利益群体,是政策、制度安排、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大变革和结构重构[10]。周宏春(2009)认为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农业,建设低碳城市和基础设施[11];任力(2009)认为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如实施低碳发展战略,调整产业与能源结构,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建立碳交易市场,促使企业承担低碳社会责任等[12]。赵卓等(2010)等认为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的动力和核心,能否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低碳技术创新,并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困境提出相应的对策[13]。高为(2010)认为未来我国要在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实现低碳发展,其可能途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创新与实践结合,发展低碳经济;二是法律与政策指导,实现低碳经济:三是激励扶持机制,进入低碳经济;四是再生能源循环,促成低碳经经[14]。但是当前关于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激励研究还相当不足,基本上对激励措施的研究文献也是局限在政府给出一定的固定费用对企业的低碳经济行为予以奖励,如刘卫国等(2010)运用多任务委托模型研究了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最优激励机制,认为企业在发展低碳经济时需要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项任务,并设计出当三项任务努力的激励成本相互独立和相互依存条件下政府对企业的激励契约[15]。鉴于当前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在希望借鉴激励理论中的委托――理论基础上,搭建我国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激励机制框架,通过设立“锦标机制”构建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激励机制模型,为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刘卫国等:锦标机制理论下企业低碳经济发展激励机制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2期1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激励机制建模

委托理论中,有一种通过比较相对业绩对人进行激励的方法――“锦标制度”(rankordertournaments),他是从竞赛的角度出发,对委托理论的解释。在锦标机制中,每个人的所得只与他在所有人中的排序有关,与他的绝对努力程度不直接相关。m个人有m个奖品wi,i=1,2,Λm,其中w1≥w2≥Λ≥wm,业绩最好的人得到w1,第二名得到w2,最后一名得到wm,如此等等。LazearandRosen曾证明:如果人的业绩之间不相关(人不受共同的不确定性因素影响),锦标机制要比每个人的报酬仅依赖于他的绝对业绩水平的机制差,因为它在不增加有关人努力水平的信息量的情况下,增大了相互竞争中的每个人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从而弱化激励机制;但是,如果人的业绩之间存在相关性(人受到共同的不确定性因素影响),通过锦标机制可以剔除更多的不确定因素,从而使委托人对人努力水平有更为准确的判断,即降低风险成本,又强化激励机制。此时,锦标机制是有价值的[16]。下面笔者就在明确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委托关系的基础上,基于锦标机制原理,建立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激励机制模型。

1.1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激励的委托关系

委托关系是指一个人或一些人(委托人)委托其他人(人)代表他们去完成一些工作,并相应地授予人某些决策权的契约关系。委托人是授权方,人是行动方。但是在委托关系中,由于委托人方也存在不兑现合约中的承诺的可能,这使得委托人也存在一种“道德风险”。这种道德风险可能是源于委托人否认所观测到的业绩,且人也无法向委托人证实其业绩。甚至,这种信息在法庭上也无法证实。这就导致委托人在事实上观测到高产出的时候也谎称产出不高而逃避履约的责任。这种道德风险在合约规定需要向人支付的数额很大的情形是很可能发生的,因为存在委托人不履行合约的激励。当人事先就明白这一道理时,他就很可能不努力工作。但是,倘若存在一种锦标机制,它规定一定比例的人必将获得较高的报酬,那么,委托人的占优的选择是将较高所得支付给业绩较高的人,因为这样可以激励人努力工作。人的占优战略也是选择努力工作,从而强化激励机制。在制造业低碳经济发展激励问题上,行业管理者(一般认为是中央或地方政府,以下简称政府)作为集体利益的代表,意识到低碳经济发展能为整个社会带来好处,因此会采取一些手段激励(委托)企业进行低碳经济发展,比如采取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方式补偿企业低碳经济发展带来的损失;但是企业从自身利益考虑,一般情况下不愿意改变现行的发展模式,不愿意主动进行节能减排,再加上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企业有可能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出现机会主义行为,导致达不到政府所要求的节能减排指标。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和企业就形成一种低碳经济发展的委托关系。显然人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激励对象,即企业。委托人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激励主体,即政府。

1.2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激励模型的构建

根据malcomson模型的研究方法[17],构建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激励机制模型。

(1)模型的假设条件

①某个区域内存在许多同类型企业,区域范围可以是省级(直辖市、自治区)范围,也可以是地级市范围或县(区)范围,还可以是开发区范围。

②所有企业除了在节能减排方法上存在差别外,其它一切都是相同的。

③企业数量足够多,以至于某个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决策不会受到其它企业决策行为的影响,即企业之间没有博弈。

④每个企业在一定时间内,都会得到当地政府对于其发展低碳经济的补贴政策,时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用t=1,2表示。

⑤每个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所产生的效用函数为U(a1,w1,a2,w2),其中的at表示t时期的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的努力水平,wt表示第t时期时,政府根据企业的努力效果给予的政策或资金支持。自然有假定Ua=Ua<0,Uw=Uw>0,2Ua2=Uaa<0,2Uw2=Uww≤0。每个企业的留效用为U。

⑥设政府观察到的区域内每个企业在t时期发展低碳经济的产出水平的效用函数为:

πt=at+εt,t=1,2(1)

其中:πt为政府观察到的每个企业的发展低碳经济所带来的产出,可以使用碳减排幅度(量)等指标衡量,εt是均值为零的随机扰动项,可将其解释为政府对企业在碳减排努力水平的观测误差,at为每个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时的碳减排努力水平,这说明每个企业的低碳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业绩”受共同的不确定因素影响,符合锦标机制的前提条件。

⑦设F(εt)和f(εt)分别是εt的分布函数和密度函数,故给定at下πt的分布函数和密度函数就分别为F(πt-at)和f(πt-at),假定区域内企业无论能否得到政府支持或补贴,都存在一个最小的发展低碳经济努力水平a0,设政府规定企业的最低发展低碳经济努力水平为a>a0,否则将不能享受激励机制的优惠政策支持。

(2)模型构建

如果企业不能证实发展低碳经济的产出效果πt,政府根据πt对企业支付低碳经济补贴wt的激励合约是不可行的。由于Ua<0,故一成不变的固定补贴不能激励企业选择大于a的努力水平。下面,我们给出基于相对业绩的锦标机制,通过它来激励区域内企业进行低碳经济发展。

①1―阶段合约设计

当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努力水平a≥a,企业得到的当地政府的支持或补贴为wL或wH,其中wL<wH;且获得wH支持或补贴的企业比例为p。只要实际得到wH的企业比例p是可证实的,这样的合约就是可执行的。

由于πt与at是正相关的,只要得到wH的企业是被观察到发展低碳经济努力大的企业,这种合约就可以激励企业努力发展低碳经济。这是因为政府支持区域内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预算和政策是固定不变的,区域内每个企业期望得到的平均支持或补贴等于pwH+(1-p)wL,政府支付的资金支持总额为npwH+n(1-p)wL=n[pwH+(1-p)wL],其中n为区域内参与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总数,所以,政府的占优战略是将高补贴付给发展低碳经济效果较好的企业。

设政府在吸引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竞赛前,制定一个“较高业绩”的标准π*,当πt≥π*时,政府给予企业高的支持或补贴wH,其他的企业只获得低支持或补贴wL。对于发展低碳经济努力水平为at的企业,其业绩πt≥π*的概率为1-F(π*-at)。当n充分大时,有

p=1-F(π*-at)(2)

即当参与低碳经济发展的企业规模足够大时,为了使合约有实际的激励作用,应有0<p<1。因为若p=0,则没有企业会获得政府的高支持或补贴,p=1时所有企业都获得政

②2―阶段合约

在2―阶段合约中,第一阶段所有企业得到相同的支持或补贴w1;第二阶段,有p比例的企业得到高支持或补贴wH,剩下的企业得到低支持或补贴wL。那么2―阶段合约是如何激励企业在第一阶段的努力水平a1的呢?根据参与约束,只有当期望效用不小于保留效用U时,企业才会接受合约。当企业接受合约,它在阶段1是为w1工作。如果政府观测到其努力带来的产出π1≥π*,他将被重点照顾,时期2获得支持或补贴wL,否则不被重点照顾,时期2获得支持或补贴wL。

设w为企业不参与发展低碳经济竞赛的政府保留支持,令w*2=max{wL,w}。则企业在决定阶段1的发展低碳经济努力水平a1时,将假定如果他不能被重点照顾的话,他在阶段2将获得支持或补贴为w*2。自然假定wH>w*2,否则重点照顾是无意义的。

假定阶段2后不再有重点照顾的现象发生,则a2=a。企业的期望效用为

V(a1,w1,w*2,wH,π*)=F(π*-a1)U(a1,w1,a,w*2)

+[1-F(π*-a1)]U(a1,w1,a,wH)(3)

公式(3)右端第一项对应企业未被重点照顾时的情形,第二项对应企业被重点照顾时的情形。企业在第一阶段选择最大化公式(3)的a1,约束条件是a1≥a。当存在内点解时,一阶条件为:

Va1=-f(π*-a1)U(a1,w1,a,w*2)

+F(π*-a1)•Ua1(a1,w1,a,w*2)

+f(π*-a1)U(a1,w1,a,wH)

+[1-F(π*-a1)]•Ua1(a1,w1,a,wH)

=f(π*-a1)[U(a1,w1,a,wH)-U(a1,w1,a,w*2)]

+F(π*-a1)Ua1(a1,w1,a,w*2)

+[1-F(π*-a1)]Ua1(a1,w1,a,wH)

=0(4)

当这样的解惟一时,则令其为a*1=r(w1,w*2,a,wH),则有

a1=max{a*1,a}(5)

公式(5)给出的a1是企业在第一阶段选择的节能减排努力水平。下面我们来分析w1,w*2,wH和π*怎样影响最优选择的a1。

在公式(2)中,合约并不直接给定π*而是规定p,通过该式决定π*。即假定该区域内有足够多的企业,即n足够大,以至于单个企业不考虑自己的发展低碳经济努力水平选择对π*的影响,他在选择a1时将π*视为给定的。从而p通过公式(2)继而影响企业的低碳经济发展的努力程度;其他变量w1、w1和wH也类似。

假设效用函数U是时间可加可分离性的,即

U(a1,w1,a,wH)=U′(a1,w1)+U2(a,wH)(6)

由公式(4)知a*1满足

V1=v(a1,w1,w*2,wH,π*)a1=0(7)

根据隐函数定理及公式(7)有a*1x=-v1xv1a1,其中x可能是w1,w*2,wH和π*中的任一个变量,将π*用p来替换。因Ua1=U1a1,Uw1=U1w1,根据公式(4)和公式(7)可知

V1=f(π*-a1)[U2(a,wH)-U2(a,w*2)]

+F(π*-a1)U′a1+[1-F(π*-a1)]U′a1

=f(π*-a1)[U2(a,wH)-U2(a,w*2)]

+U′a1(a1,w1)

=f(h(p))[U2(a,wH)-U2(a,w*2)]

+U′a1(a1,w1)(8)

根据公式(2)、(4)和(8),可以得到

a*1w1=rw1=-V1w1V1a1=-U′w1U′a1

=-U12U11≥0U12≥0

<0U12<0(9)

同理:

a*1w*2=rw*2=-V1w2V1a1=+f(a*-a1)U4U11<0,U4在w*2取值。(10)

a*1wH=rwH=-f(π*-a1)U4U11>0,U4在wH取值。(11)

a*1p=rπ*dπ*dp

=-f(π*-a1)dπ*-da1dp[U2(a,wH)-U2(a,w*2)]U11

=f[KG*9]′(π*-a1)[U(a1,w1,a,wH)-U(a1,w1,a,w*2)]f(π*-a1)

≥0,f[KG*9]′(π*-a1)≤0

<0,f[KG*9]′(π*-a1)>0(12)

这里假定了wH>w*2,若wH=w*2,则a*1p=0。

2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激励机制模型分析

2.1激励机制模型分析

公式(9)表示,当效用函数对发展低碳经济效果和努力水平是可加的,则U12=0,则a*1w1=0,所以最优发展低碳经济努力水平a*1与第1阶段的政府支持或补贴w1无关。显然a*1不影响w1。

公式(9)a*1w*2<0表示,政府保留支持、补贴w或第2阶段的低水平支持或补贴wL的上升将导致最优发展低碳经济努力水平下降。这是因为w*2愈高,被重点照顾的好处就愈小,企业也就愈不害怕不被重点照顾。

公式(10)a*1wH>0表示,被重点照顾后的支持或补贴wH愈高,企业就愈努力从事发展低碳经济工作,因为被重点照顾的好处愈大。

公式(11)表示,企业对被政府重点照顾与支持的比例p的反应不是单调的。当重点照顾和支持的比例使f[KG*9]′(π*-a1)<0,a*1随p的上升而上升,意味着受到政府重点照顾和支持的可能性愈大,企业从事发展低碳经济活动就愈努力。但当重点照顾和支持的比例超过某下滑界点后,由公式(2)知π*-a1充分小,此时f[KG*9]′(π*-a1)一般会大于零,故a*1随p的上升而下降。譬如,若εt是正态分布(均值为零),则当p<1/2时,f[KG*9]′(π*-a1)<0,当p>1/2时,f[KG*9]′(π*-a1)>0。此时p=1/2就是一个临界点。其意为:奖励面过大并不利于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当p太小时,满足一阶条件公式(4)的a*1会小于a,企业也不会有积极性努力从事低碳经济发展。

2.2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对政府(社会)收益的影响

政府在调控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单纯考虑经济效益,还要综合考虑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果区域内每个企业都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取得良好的环境效益;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由于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可以使整个区域内收入水平增加,比如以环境效益和税收的形式体现出来。因此,我们这里所指的政府收益,是指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给整个区域带来的收益(包括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减去政府补贴后的余额。则政府从每个企业获得的期望收益为:

π(w1,wL,wH,p)

=h(w1,wL,wH,p)-w1+β(a-pwH-(1-p)wL),wL≥w

h(w1,w,wH,p)-w1+βp(a-wH),wL<w(13)

其中a*1=h(w1,wL,wH,p),β是企业的贴现因子。政府的问题就变成选择(w1,wL,wH,p),使期望利润π(w1,wL,wH,p)最大化,并满足U≥U和0≤p≤1。在现实生活中,政府是区域整体利益的代表,只要能够保持收支平衡(环境效益可以转化为经济效益),锦标机制就可以持续使用。因此,当选择w1,wL,wH,p使得π(w1,wL,wH,p)≥0,政府就可以实施锦标机制。

当然政府也可以选择1―阶段固定补贴合约。此时,区域内企业在二个阶段发展低碳经济的努力水平均为a,政府期望利润为:

π(w1,w2)=a-w1+β(a-w2),w2≥w

a-w1,w2<w(14)

这个合约等价于2―阶段合约中p=0的情形。因此,2―阶段合约一定要优于该合约。当选择0<p<1时的期望收益大于p=0时的期望收益,最优的2―阶段合约就严格优于固定支持或补贴合约。只要企业第二阶段发展低碳经济取得收入的边际效用U4大于第一阶段发展低碳经济努力的边际效用的变化率U11,2―阶段合约的期望收益就严格大于固定支持或补贴合约(满足0<p<1,wH>w*2)。也就是说,从企业的最优化行为的比较静态分析看,对于任何给定的0<p<1,-U4/U11决定a1如何随wH上升而上升;若-U4/U11足够大,增加的a1(从而π1)就能弥补政府要对企业进行额外支持或补贴的成本wH-w*2且还有余。

3结论

根据对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激励机制模型进行构建和分析,可以推导出区域政府在制定本地区发展低碳经济激励政策时需要注意的几点事项:

(1)中央政府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地方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通过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力度来弥补地方政府财力的不足,满足地方政府行使基本职能的需要;另一方面,中央政府要单独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并加强监管,结合预算绩效考评,确保资金的用途,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避免挪用。

(2)地方政府要设立专门的低碳经济发展激励基金,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地区财政预算收支科目中设立环境保护类级科目,专项列支,用于支持区域内企业进行低碳技术创新、节能减排、使用可再生能源等,从而促使企业更好发展低碳经济;同时政府还要明确激励基金的额度和增长幅度,建立财政预算支持低碳经济的长效机制。

(3)地方政府在激励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时,要有层次、有针对的对企业给予政策支持或财政补贴,形成阶梯式的支持结构,而且要重点支持区域内少数发展低碳经济效果较好的企业,并对其提供更为有利的激励政策,使激励低碳经济发展的有限财政资金得到合理配置。

(4)地方政府应该以区域内企业实施低碳经济活动的努力水平为评判标准而不是按照区域内企业的经营规模、盈利水平和企业资质为标准对企业进行激励。即发展低碳经济有成效的企业,不论其经营规模大小,盈利能力强弱和资质的好坏,只要其愿意并主动与区域内其他企业学习、交流低碳经济的发展经验,并在竞赛活动中扮演主要的角色,地方政府就应该在财政、税收、采购、信贷等政策方面给予其阶段性的重点支持和照顾。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martinVegaLa,Dmiii.past,present,andFutureperspectives[R].KeyReport1999naFDesing&manufacturingGranteesConference.Losangeles,USa,1999.1-46.

[2]melngkSa,SmithRt.Greenmanufacturing[m].Dearborn,USa:Societyofmanufacturingengineers,1996.

[3]靳志勇.英国实行低碳经济能源政策[J].全球科技经济望,2003,(10):23-27.[JinZhiyong.energypolicyonimplementingaLowCarboneconomyinUK[J].Qlobaltechnologyandeconomyoutlook,2003,(10):23-27.]

[4]张秋明.英国政府的公路运输生物燃料战略[J].国土资源情报,2005,(9):11-15.[ZhangQiuming.BritishGovernment’sBiofuelsStrategyonRoadtransport[J].LandandResourcesinformatlon,2005,(9):11-15.]

[5]安培浚,等.美国气候变化技术计划(CCtp)新战略规划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6,(12):95-100.[anpeijun,etal.aninductionofnewStrategicofU.S.ClimateChangetechnologyprogramandtheimplications[J].worldScitechR&D,2006,(12):95-100.]

[6]任小波,曲建升,张志强.气候变化及其适应与减缓行动的经济学评估――英国斯特恩报告关键内容解析[J].地球科学进展,2007(7):14-16.[RenXiaobo,QuJiansheng,ZhangZhiqiang.economicassessmentofClimateChangeimpactanditsadaptation―anintroductionto“SternReview:theeconomicsofClimateChange”[J].advancesinearthScience,2007,(7):14-16.]

[7]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低碳经济和中国能源与环境政策研讨会会议概要[Z].内部材料,2007,5.[ChinaCouncilforinternationalCooperationon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theSummaryonLowCarboneconomyandChinaenergyandenvironmentalpolicySeminar[Z].internalinformation,2007,5.]

[8]徐冬青.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做法与经验借鉴[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6):112-116.[XuDongqing.LowCarboneconomy:approachesinDevelopedCountriesandReferencesforChina[J].Forumofworldeconomy&politics,2009,(6):112-116.]

[9]杜明军.构建低碳经济发展耦合机制体系的战略思考[J].中州学刊,2009,(11):54-59.[Dumingjun.myStrategicalthinkingofConstructingLowcarboneconomyDevelopmentCouplingmechanismSystem[J].academicJournalofZhongzhou,2009,(11):54-59]

[10]吴昌华城市引领中国低碳经济转型[J]中国投资,2009(2):116[wuChanghua.LowcarboneconomytransformationLedbyUebaninChina[J].Chinainvestment,2009(2):116.]

[11]周宏春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重心[J]绿叶,2009(1):65-68.[ZhouHongchun.thegravityofDevelopingtheLowCarboneconomyinChina[J].GreenLeaf,2009(1):65-68]

[12]任力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社会科学家,2009(2):47-50[RenLi.LowCarboneconomyand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inChina[J].SocialScientist,2009(2):47-50]

[13]赵卓,肖利平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瓶颈与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10(6):41-46.[ZhaoZhuo,XiaoLiping.BottlenecksandCountermeasuresoftechnologicalinnovationofDevelopingtheLowCarboneconomy[J].ForumonScienceandtechnologyinChina,2010(6):41-46.]

[14]高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与潜力[J]环境保护,2010(14):38-39.[Gaowei.thewaysandpotentialofDevelopingtheLowCarboneconomy[J].environmentalprotection,2010(14):38-39.]

[15]刘卫国,储祥俊,郑垂勇多任务委托―模型下企业低碳经济发展激励问题研究[J].水利经济,2010,28(5):1-6.[Liuweiguo,ChuXiangjun,ZhengChuiyong.StudyonincentiveissueforLowCarboneconomicDevelopmentofenterpriseBasedonmultitaskprincipalagentmodel[J].JournalofeconomicsofwaterResources,2010,28(5):1-6]

[16]Lazearep,RosenS.RankordertournamentsasoptimumLaborContracts[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81,89,841-864.

[17]malcomsonJm.workincentives,HierarchyandinternalLabormarkets[J].th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84,92(3):486-507.

Researchontheincentivemechanismforenterprise’sLowcarbon

economyDevelopmentBasedonRankordertournaments

LiUweiguoLiQianwen

(Schoolofmangement,nanjingaudit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1815,China)

低碳发展理论篇4

关键词:旅游业;低碳化;研究进展;低碳旅游

一、背景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估算,旅游业的碳排放量约占碳排放总量的5%,2035年以前约以2.5%的年均速度增长。同时,人与人、人与环境等不同的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不断地出现。随着低碳经济在全球各国、各行业的蓬勃发展,低碳经济发展中所倡导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理念也给旅游业带来了重要启示。各国政府正大力推进以节能、减排、降耗等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探索以节能减排为特征的旅游业低碳化发展新途径。

二、国外旅游业低碳化发展研究

(一)旅游业碳排放量测量研究

碳排放的测量是为了给行业低碳化目标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谢园方等在对GhislainDuboi、paulpeet、Sabineperch-nielse、murraypatterson、等研究成果的整理分析后,总结出国外的碳排放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旅游交通、旅游目的地、碳排放税三个方面,应用于旅游业的碳排放研究方法主要有实证研究法、“自上而下”研究法、“自下而上”研究法。

(二)旅游业能源结构调整研究

必须调整能源结构,减少化石能源的比例,增加清洁能源的比例,以控制与降低碳强度。StefanGossling、SusanneBecken等学者指出旅游业的能源结构对全球的气候环境有一定的影响。美、英、日、德等发达国家已立案并投入资金研发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能源等替代性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以应用于旅游业的住宿、交通、娱乐等服务与生产活动中。

(三)旅游业减排经济手段评估研究

征收碳税是发展低碳经济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之一,研究显示交通部门征收燃料碳税对旅游业交通部门的低碳化起到不同的效果。RichardSJtol使用国际旅游流仿真模型研究得出航空燃料征收碳税对中等距离的航班的影响很小,而对高排放的长途航班与短途航班的影响稍大。Karenmayora等研究指出如果用碳税代替登机税的话,在相同的收入水平下,航空业的碳排放会不增反降。因此,碳税方案的预测就显得尤为重要,ChengFLee等在灰色理论和投入-产出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模糊目标规划方法构建模型模拟了三种碳税方案下碳减排的力度和经济影响,以预测碳税实施效果。

(四)减排技术研究

低碳技术的应用标准是技术发展成熟度、研发成本与应用潜力,各国对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各有侧重。如日本是光伏发电技术领先于世界;欧盟的发展重点是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及二氧化碳捕集运送与贮存方面;美国的发展重点是太阳能、生物燃料以及照明技术等方面。

(五)公民低碳意识普及研究

公民低碳意识的普及是营造低碳旅游软环境的关键。SusanneBeekena、DavidG.Simmonsb等先后指出旅游者对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负有一定的责任,需要对其在旅游交通、住宿、游玩等选择行为上做出引导,建立政策保障体系。

三、我国旅游业低碳化发展研究现状

(一)低碳旅游特征研究

旅游企业生产及旅游者消费活动的低碳化,以及关注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和谐是低碳旅游的两个重要特征。因此,低碳旅游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需对旅游活动过程计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以减少碳排放为目标,降低能耗与减少污染。

(二)低碳旅游理论研究

目前,我国低碳旅游的理论基础绝大部分是依托在生态足迹理论、循环经济理论、脱钩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成果之上,这为低碳旅游发展提供了基础理论保障。刘嘉龙在旅游区生态循环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区低碳运行与生态可循环模型。侯文亮等使用一个“塔形”图,说明了低碳旅游、低碳旅游者、低碳旅游产品、低碳旅游景区的关系。

(三)减排技术研究

高效的节能减排技术、规范的技术体制将是旅游业低碳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刘啸从社会建设的角度提出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碳源排放量的测算研究,能够推动减排技术的研究。张德英、蒋清文、刘武琼等提出了实测法、物料衡算法、排放系数法、决策树法等碳源排放量测算的研究方法。

(四)景区低碳化发展

景区自然资源的脆弱性,交通工具、游玩活动项目对化石能源高依赖性,使得近年来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李德山、黄文胜、汪宇明、刘通、张海霞、汪应洛等提出景区低碳化发展的具体内容。一是编制低碳建设专项规划,发挥低碳旅游规划理念。二是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三方面分析景区的整体效益,构建景区低碳GDp评价体系。三是生产过程注意对能源结构的调整,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研发节能减排技术;注重对低碳旅游产品的市场开拓。四是倡导低碳生产与消费,营造低碳旅游软环境。五是建立碳补偿机制,对碳补偿行为进行引导。六是景区之间建立合作联盟,相互交流与分享减排技术与管理经验。

(五)酒店业低碳化发展

酒店住宿产品碳足迹来源包括能源消耗、垃圾释放和制冷剂泄露三方面,主要影响因素是消耗量和排放系数,酒店规模对碳足迹的影响受到了环境温度等其他因素的扰动。因此,在酒店建筑、酒店用品、服务过程、生产管理过程中做到节能、循环是酒店业低碳化发展的关键。

(六)旅游交通业低碳化研究

旅游交通业碳排放在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占有比较大的比例,因此,调整交通业能源结构、创新交通布局模式、倡导公共交通是交通业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渠道。王润等提出了t0D(公交主导发展模式)模式,倡导空间的紧凑、环境改造、功能重构,远距离采用公共交通,近距离采用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蔡萌指出通过建设生态停车场,使用电瓶车、新型能源车等低碳旅游交通工具,道路改造等途径,发展低碳旅游交通。路紫等提出建立连接景点之间的公共交通网络,逐步减少私人交通工具使用率。

(七)低碳旅游者与社区居民的低碳理念培育研究

旅游者与当地社区居民的消费、生活观念与行为的发展是旅游地的旅游低碳化发展的关键。路紫等提出设计合适的碳计算器,让游客了解旅游活动带来的碳排放量及影响,引导游客旅游消费活动的碳补偿活动;利用宣传手册向游客普及低碳旅游的知识,利用名人效应推广低碳旅游理念。林震等提出依靠政府引导作用,进而通过市场调节,使得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服务市场化,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影响居民的消费习惯,最终改变城市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模式,从而在全社会树立低碳观念、营造低碳氛围。

四、讨论与展望

国外的研究重点是对旅游部门生产活动过程中碳排放的测定,主要集中于交通、住宿部门,而对景区、旅游者碳足迹的研究相对较少。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业节能、开发新能源、技术支持、城市低碳化发展、碳补偿等方面,研究揭示了我国旅游业低碳化所面临的发展问题。第一,理论基础薄弱。第二,发展路径选择较少,出现各个旅游地具体实施措施类同的情况。第三,研究地域范围窄,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经济较发达地区。第四,关于发展低碳旅游的经济效应理论模型以及实证研究不足。

随着旅游业低碳化的发展,面临着自然资源过度利用,缺乏新能源、节能减排新技术研发的人力与资金支持,低碳软环境营造力度弱,缺乏有效的法律政策支持体系,旅游住宿、餐饮、交通、娱乐设施的能源结构调整成本高等难点问题。旅游业低碳化发展的未来研究可能在以下方面形成热点:

第一,旅游业减排目标研究。可以借鉴已有的碳排放研究方法,如过程分析法、投入产出法、实测法、物料衡算法、排放系数法、生命周期法、物质流分析法等,对我国旅游业的碳足迹做出分析,并进行碳减排测算,从而分析旅游业的碳减排潜力,制定出旅游业碳减排目标。

第二,旅游业低碳化发展政策保障体系研究。我国政府先后通过了《清洁生产促进法》、《促进循环经济法》。需要更进一步从景区、交通、酒店、餐饮等角度出发,研究碳排放监测统计和监管体系、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非商品能源激励措施和力度。

第三,减排经济手段研究。旅游业的碳税实施需要通过碳税方案的预测,以确定实施何种碳税方案,或确定碳税手段在旅游业的可行性。

第四,减排技术与能源结构研究。借鉴碳捕获和碳封存技术、再利用技术、绿色消费技术、生态恢复技术等已经应用的低碳技术,加大旅游业低碳技术研发力度。以改善依靠化石能源的能源消耗结构,控制与降低碳排放量。

第五,合作模式研究。增强我国与发达国家在节能技术、提高能源效率方面的交流合作,促进地区、企业、旅游组织之间开展经验、能力交流与合作等活动。

第六,人口规模控制研究。Yoichikaya、michaelDalton指出人口规模是影响旅游业碳排放的重要影响因子,人口越多,碳排放量越大。因此,旅游业低碳化发展过程中,可以对景区接待、住宿接待、交通工具使用的人口数量控制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石培华.旅游业节能家减排与低碳发展[m].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

2、谢园方,赵媛.国内外低碳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J].人文地理,2010(5).

3、SusanneBeekena.DavidGSimmonsb.ChrisFrampton.energyuseassociatedwithdifferenttravelchoices[J].tourismmanagement,2003(24).

4、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1).

5、刘啸.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J].中国集体经济,2009(13).

6、,黄继华,莫延芬,杨桂华.昆明市四星级酒店住宿产品碳足迹计算分析[J].旅游学刊,2010(3).

7、王润,刘家明,田大江.基于低碳理念的旅游规划设计研究――以福建省平潭岛为例[J].旅游论坛,2010(2).

8、路紫,蒋清文,刘武琼.环京津休闲旅游带低碳旅游经济发展[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

9、林震,费衍慧.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低碳城市建设研究[J].管理观察,2010(16).

10、刘啸.北京世界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旅游低碳化策略[a].低碳经济与世界城市建设――北京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2010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

低碳发展理论篇5

(一)企业低碳动因与目标应用

BruceBellingham以奥巴马政府增加经济投资强化低碳审计为例指出,低碳审计关乎环境气候变化必须尽快落实审计活动。卢相君、唐楷基于受托责任理论出发,对英美国家的低碳审计经验进行了归纳分析后,为我国低碳审计目标提出了建议。JennyDawkins从决策有用观理论角度出发,研究分析了低碳审计的动因即经此审计后的信息会更具公信力,能够为利益相关者决策提供更准确的依据。李兆东、鄢璐采用规范研究方法以需求为切入点,认为低碳审计的动因从根本上是低碳政策的实施以及碳交易市场审计评价与认证的需要。欧阳弘毅、付敏则从企业的角度通过规范分析,归纳出企业低碳审计的动因主要是实现低碳经营、提高能源利用率以及增加盈利。吴静归纳研究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碳审计政策以及我国目前的问题,对我国碳审计目标提出建议:总体目标是保障低碳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具体目标则与英国环境审计委员会的相类似。

(二)低碳审计主体研究应用

目前国内关于碳审计的主体有着较统一的认识,审计主体是审计行为的执行者。钱纯等学者对低碳审计主体展开分析比较,认为现阶段应加强我国碳权交易市场审计主体的队伍建设。刘颖、侯锦川从动态的维度通过分析归纳环境审计与碳审计的关系,指出低碳审计的主体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低碳经济发展框架的变化而变化,同时提出有必要将企业内部审计及社会审计纳入低碳审计主体构成中。王爱国在分析归纳出国外低碳审计研究成果经验,提出我国低碳审计应以政府低碳审计为主导,逐步扩展到内部低碳审计与社会低碳审计,丰富了低碳审计主体范围。陈燕燕、彭兰香通过归纳分析了环境审计与低碳审计二者的关系,指出低碳审计的主体应为独立的审计机构。

(三)在碳审计的内容方面的应用

低碳审计模式可以沿着“将低碳生产流程、节能减碳技术与环境绩效审计、节能减排审计、能源审计相结合”的方向进行探索。袁宏路归纳出企业碳审计的内容应该包括四个方面:政策效果审计、企业绩效审计、低碳产品的审计、低碳行为的认证。张薇、伍中信则是从两型社会的角度对低碳审计的内容进行归纳分析,认为应包含合规性、“碳中和”、碳绩效审计三方面的内容。孙圣洁在进行了规范研究后认为企业低碳审计的范围应涵盖:与环境问题有关的及治理的审计。钱英莲、樊鹏燕以煤炭企业为背景,对低碳审计内容及研究方法进行了归纳分析提出了理论建议。杨应杰归纳出低碳审计的两大关键内容:制定碳消费目标程序的合理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位一体的审查。

(四)在我国企业碳审计存在问题方面的应用

英国是低碳审计的起源地,王帆在对其进行系统分析归纳后认为我国应开展低碳审计并提出了可行的建议。刘惠萍、王爱国对我国低碳审计进行规范研究,对我国低碳审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低碳审计的理论框架进行了分析。何雪峰在总结当前低碳审计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低碳审计的主要程序和步骤应分为确定审计项目、数据收集与方案确定、实施低碳审计、编制低碳审计报告四部分。综合国内外以规范研究方法进行低碳审计研究的文献,不难看出自2003年“低碳经济”一词提出后,政府、企业等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目前低碳审计仍处于起步阶段,规范研究依然是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应用于低碳审计理论研究中,一方面是由于政策缺失的需要,亟需构建起一套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方法论指导低碳审计实务的开展;另一方面由于低碳审计实务尚处于探索阶段,可供研究的审计案例较少,使得研究方法仍局限于规范研究方法。笔者认为研究方法并不是孤立、互斥的,在一定情况下是相辅相成的,应该根据所研究的内容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

二、低碳审计实证与案例研究方法应用

当前国外低碳审计主要集中于西方发达国家且研究多集中于实务方面,即具体某领域的低碳审计:amodeo,Christian以英国土地信托业为对象进行低碳审计研究。FrancesStewart针对公司规模的不同,分别讨论了大型企业及小型企业开展低碳审计的现状。也有学者针对目前的碳审计模式提出自己新的观点,JonathanRiley认为应给予已开展低碳审计的企业以实质性的鼓励。国外不仅是相关学者进行低碳审计理论研究,许多专业机构也致力低碳审计相关标准的制定,这些标准为审计实务的开展提供了基本的依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提供了排放因子等参数值为低碳审计提供了准确的计量依据。世界资源研究所(wRi)以及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联合了《温室气体协定书-企业会计和报告准则》详细阐述了低碳审计的五个步骤:确定审计边界、定位碳排放源、选择排放量计算方法、数据收集与汇总、计算并编制排放清单与审计报告。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Ga-Canada)制定了《实践指导:温室气体排放信息的审计业务》为碳鉴证业务的开展提供了专业的标准;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更多的服务机构致力于开拓碳鉴证业务,这些机构往往以国际审计鉴证标准中非会计业务审计流程为依据进行低碳审计;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aaSB)2011年了国际鉴证业务准则(iSae)第3410号《温室气体排放声明鉴证业务》征求意见稿,这项准则规定了低碳审计的依据以及审计主体在低碳审计过程中应注意与遵循的标准,包括计划的合理性、标准的恰当性等。国内低碳审计实务研究方面,我国香港是最早开展低碳审计活动的地区并了建筑物排放指引等标准,刘少瑜等对香港建筑物排放低碳审计的指引进行了介绍。有学者结合特定行业对企业低碳审计进行案例与实证研究,李飞对半导体企业的低碳审计方法进行了探索

,钱英莲、樊鹏燕等学者对某大型煤炭企业的低碳审计案例进行分析,提出通过低碳审计挖掘煤炭企业的节能减碳潜力。杨渝蓉等学者以“水泥行业二氧化碳减排议定书”为评价标准,从低碳审计的基本流程入手,对某水泥厂应用示例进行计算。以上论述的案例及实证研究方法在低碳审计中的应用有两大特点:其一是所选定的低碳审计研究对象多为污染性较大的工业行业中的某些企业,这是因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污染企业对降低碳排放更具有实际意义;其二是案例及实证研究方法相较于规范研究方法在低碳审计的应用较少,但其总体是呈上升趋势的。主要是两类因素造成的:一方面是随着低碳审计理论研究的日趋成熟与完善,更多的学者会寻求新的方法对低碳审计进行研究,另一方面也是低碳审计理论指导实践的必然结果。因此实证及案例研究方法仍是未来进行低碳审计的重要工具与手段。三、结论与展望

目前在碳审计方面的研究仍主要是采用规范研究方法为主、案例研究方法辅之,综合国内外低碳审计文献可以发现,低碳审计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学者们关于开展低碳审计的必要性已达成共识,低碳审计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1.学者们关于低碳审计的内涵、动因、主体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研究成果较为分散,尚未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2.研究方法仍以规范研究为主,实证与案例研究方法应用较少,缺乏低碳审计实用性研究。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方面是由于目前我国关于企业低碳审计仍处在探索阶段,缺乏专门的理论框架与准则为其作科学的指导,因此学术研究更侧重于低碳审计理论框架的构建。另一方面现阶段由于低碳审计相关的数据收集与核算较为困难,这也是低碳审计的实证及案例研究方法应用较少的重要原因。“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各行业发展的趋势,开展低碳审计势在必行,为此笔者认为推动低碳审计的研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系统构建低碳审计理论体系

为促进碳审计的发展,应从顶层设计入手。应积极探讨低碳审计理论体系构建模式,建立起国家主导、企业内部审计为基石的低碳审计系统。对此政府应致力于制定有关政策,为低碳审计理论和应用程序提供政策依据,充分利用企业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的力量,从理论与实务的角度推动低碳审计的发展。低碳审计理论体系应涵盖从低碳审计的概念、动因、审计主体与客体到低碳审计评价标准等各个方面,努力构建更为科学全面的低碳审计理论框架,为实务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的指导。

低碳发展理论篇6

关键词:低碳经济;企业;会计

一、引言

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环保的经济体系,它能够通过许多手段和方法来减少高能源的消耗,逐渐减少对空气的污染,从而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减轻温室效应。每个企业都是经济运行中的组成部分,需要把低碳经济的理念引入到每个企业中,让每个企业贯彻落实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让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二、低碳对企业会计的影响

低碳经济下,企业的会计核算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低碳资产。这包括能源使用和节能减排所需的费用;2.低碳负债,包括对企业低碳形式下所产生的借款,各方面的环保费用和税务费用;3.低碳权益,包括企业低碳所产生的清洁的能源和节能所用资金;4.低碳收入,包括在低碳经济下企业发展所赢得的对环境保护的补偿收入和低碳模式下企业的收入奖励等;5.低碳成本。会计核算要对企业在低碳方面的开销进行核算,包括对环境的治理,低碳所需的折旧费等等;6.低碳利润。在低碳经济中企业发展所产生的效益利润核算。在会计信息披露上。企业的低碳信息披露可以通过报表增加低碳的有关会计信息,比如“节能投资”、“低碳收入”“、低碳固定资产”等项目。还可以制作单独的会计报告,提供低碳方面的会计信息。对于投资者来说,第二种方式更受欢迎,能够通过单独的报表将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披露,企业也可以准确掌握在低碳方面的效能和消耗的信息,为企业准确衡量环境资源等活动的投资规划提供信息支持,最终在会计信息披露上得到更好的信誉。

三、低碳经济下企业中会计体系出现的问题

1.企业没有完整的碳会计制度

我国在法律上并没有对碳会计提供相关的法律体系,会计体系在操作中处于起步阶段和初级阶段,因此也对会计缺乏一定的约束力。在会计的核算和会计制作账目中没有一个准确的规范,在制作企业的会计报表时有一定的缺陷,不能够完全确保企业碳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质量。我国的会计体系目前尚未成熟,会计缺少理论性的研究报告和对其进行实际的支持,我国企业未对碳会计进行系统的了解。可见,我国企业对碳会计的了解较弱,理论上缺乏一定的基础,要对企业普及碳会计,并在各企业中建立会计体系才能确保低碳环境下每个企业实现低碳经济模式。

2.企业中缺乏碳会计专业人才

由于我国的碳会计起步晚,再加之会计并没有系统专业的体系,所以更加缺乏有关能够担当碳会计的人才。碳会计与普通的会计不同,它不仅仅是对企业进行会计的基础核算,而且要知晓低碳经济、碳会计体制和为企业做出低碳环境所需要的相关技术知识。同时,还需要了解与低碳经济相关的其他方面的知识。这种知识全面的复合型会计人才是实行低碳经济的企业现在所稀缺的。

3.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不全面

对于环境披露,我国现在没有创建一个完整的制度,企业缺失了对社会环境进行保护的意识,再加上,社会对企业所披露的环境信息要求不高,很多企业为了推卸或者摆脱责任,将本企业的会计信息选择不对外公布的形式,即逃避披露。另一个方面,部分企业缺少社会责任感,对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这一要求没有考虑到企业经济运行中去,企业不愿意将生产加工和排放的真实信息进行披露,做虚假的信息对外公布。因此,在低碳经济中,会计体系的建立需要更多的真实性,也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制度来保障其实施。

四、低碳经济下企业会计体系的构建

1.注重理论探究

要想完成低碳经济下各企业会计体系的构建,首先需要各企业加强碳会计理论实践研究。各企业相关负责人都应该深入了解、研究国际上的相关理论知识,并且将理论知识和企业自身的发展充分结合,对于理论中存在的问题要不断探索并解决,在长久的实践中总结出相关理论知识。只有不断增强会计的理论探究,让会计体系从理论上值得思考,在实际操作中值得推敲,从一个企业出发,将低碳经济中的碳会计模式逐渐扩大,才能使低碳经济发展越来越好。

2.重视培养专业性人才

我国还要注重低碳经济下碳会计体系的人才培养。企业没有专业的碳会计会影响企业在低碳经济上的发展。因此,要培养专门的人才来做低碳经济的会计核算。企业在低碳经济下构建会计体系的过程中,对人才的培养不仅仅要重视相关理论知识的培养,更要重视通过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进行实际运用,这样可以有效提高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对于低碳经济的碳会计培养,学习的东西包括方方面面,如人文生态、环境资源等等。只有培养出优秀的碳会计人才,企业才能在低碳经济上走出一大步,更有利于企业碳会计体系的构建。

3.完善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各企业要构建会计体系,首先要综合分析我国国情,然后将相关低碳经济体系会计机制经验进行有效的运用。在利用国际上碳会计建立的经验时候,也要重视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既要保证企业的经济利益,又要完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体系,增强企业的责任感和社会地位,从而促进企业的更好发展。

4.增强企业责任感

企业在保证经济利益的同时,信息披露也要准确真实,不得对信息有篡改的行为。同时,会计报表要及时的将信息整理归纳,将低碳理念真正的融入到企业经济运行中。

五、总结

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方向,低碳经济下产生的低碳会计也是应运而生,是社会发展必然出现的。企业的核算中离不开会计,企业要想走低碳经济的道路也离不开会计,国外许多的企业已经逐渐在碳会计道路上走向平稳,坚持低碳经济发展,也对低碳下会计体系做出了许多研究。相信我国的企业只要用心,对低碳经济进行开发,对碳会计进行专门化的培养,优秀的会计也会带动企业的发展。可以说,我国未来的碳会计体系的前景是良好的,只要发展好会计体系,我国的低碳环保式的经济模式也会越走越好,随之带动我国的经济发展。

作者:陈雪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参考文献:

[1]强殿英,文桂江.构建企业低碳会计体系的思考.会计之友,2010年22期.

[2]肖序,郑玲.低碳经济下企业碳会计体系构建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8期.

低碳发展理论篇7

【关键词】低碳会计;实际应用;分析

一、低碳会计概述

1.低碳会计的概念

低碳会计是随着低碳经济所产生的一门新兴的会计学科,它的目的在于帮助企业实现节能减排,可以更好的履行低碳的责任。我们可以将低碳会计定义为在企业会计衡量的指标里将企业节能减排的情况、履行低碳责任的情况纳入进去,并对企业节能减排的情况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可以说低碳经济是与低碳会计密不可分的,我们将能够实现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经济模式称作是低碳经济,在低碳经济下要求企业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运用各种手段减少碳元素的排放量,以达到降低环境污染的目的。一方面低碳经济是低碳会计产生的基础,为了在低碳经济下对所投资本进行监督、核算和分析,就需要引入低碳会计;另一方面低碳会计有助于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低碳会计指标中将企业的碳排放量纳入到其中,这样就可以反作用于低碳经济,使低碳经济得到长期可持续发展。

2.低碳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区别

传统会计对发生的经济事项主要是采用历史成本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等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将会计职能界定为监督和核算,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对环境的影响并没有在传统会计中反映出来,会计核算系统中也没有包含相关环境指标。

低碳会计与传统会计有所不同,其核算和监督的角度是从人类可持续发展、企业的长期发展等方面出发的,低碳会计的职能更加侧重在控制方面,从目标上看增加了一定的社会责任,在披露会计信息方面更加充分。

具体来说低碳会计与传统会计相比主要有以下不同:(1)在会计假设方面,货币完全具备的可靠性是传统会计的假设,使用的是定量指标,然而低碳会计是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假设为前提的,采用的是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法。(2)从会计职能方面来看,传统会计核算和监督的角度主要是企业日常的经济活动,低碳会计主要是从碳排放的角度来控制和约束企业对环境的影响。(3)从会计目标上看,传统会计追求的是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属于短期的经济行为,低碳会计追求的是企业经济效益和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属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行为。

二、我国实施低碳会计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虽然我国低碳经济和低碳会计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处于起步阶段,在实施低碳会计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低碳会计理论和实证研究力度不强

在发达国家对低碳会计的研究已经是比较成熟的,但是低碳会计在我国的研究还是处在初级阶段,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规范低碳会计基础理论的认知,对低碳会计的理论研究也没有形成权威性的报告。我国会计界研究低碳会计还是处于规范化的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是会计目标、低碳会计的必要性、会计要素的确认、会计假设等,缺乏对低碳会计的实证研究,不利于协调好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2.法律支持力、操作性较差

在我国低碳会计在会计领域并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范,我国相关的会计法规有《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在这些法规中缺乏低碳会计的相关法规。同时在我国制定低碳会计的制度方面还是起步阶段,还缺乏一定的约束力。对低碳会计要素的确认、低碳会计信息的披露也没有进行统一的规范,由于没有统一的规范势必导致了在实际工作中操作性较差,低碳会计工作中的随意性也就很大。

3.缺乏复合型低碳会计人才

低碳会计作为会计学科中的一门新兴学科,也是一门复合型的学科,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这就要求低碳会计既要懂得会计理论知识,又要对相关环境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低碳会计主要还是由一些专家学者来完成,这些专家不具备会计的实践经验,降低了低碳会计的工作质量。同时在企业中并没有开设关于低碳会计的培训课程,导致企业内部财务人员对低碳会计的了解不深,在企业内部缺乏既懂会计,又懂环保、资源的复合型人才。

三、完善低碳会计实施的对策

1.加大对低碳会计理论和实证的研究力度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为了更好的应用低碳会计我们要加大对相关理论的研究力度,这样可以为低碳会计的开展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为未来低碳会计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准备。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对低碳会计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对理论和实证的研究还是比较缺乏的,因此我们要加大对加大对低碳会计理论和实证的研究力度,构建低碳会计理论研究体系,为低碳会计实施提供理论指导。政府部门要对全社会进行低碳会计理论指导,要虚心的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关于低碳会计先进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并从我国实际的资源现状和环境出发,形成一套具备中国特色的低碳会计理论,进一步提升我国低碳会计理论水平。同时为了完善我国低碳会计的制度和框架,我们要结合各地资源的实际情况进行实证研究,更还的实现低碳会计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这样可以使低碳会计报告具备较强的科学性、指导性。

2.不断完善低碳会计相关法律制度

从上述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关于低碳会计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因此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低碳会计的相关法律法规,首先在我国的会计法律法规的修订过程中,要在会计准则将低碳会计纳入进去,明确其合法地位,保证低碳会计的要素、目标以及信息披露得到统一的规范,使得低碳会计可以有法可依;其次要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法》和《刑法》等相关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避免出现企业为了短期利益而使用低碳会计的问题出现,并由财政部门和环保部门共同设立专门的机构,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监控,加大对破坏环境的惩罚力度,对于未能及时披露低碳会计信息的企业,要予以严格的处罚;再次可以由财政部带头,中国总会计师协会、中国会计学会负责,通过我国法律专家、组织经济学家、会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加快低碳会计的研究进程。此外国家也应该制定相应的碳税优惠政策,对未完成碳排任务的企业进行征税,为了鼓励企业利用低碳会计核算和节能减排,国家可以通过直接拨款的方式予以鼓励,引导企业走上低碳发展的道路。

3.培养复合型低碳会计人才

低碳会计的实施需要会计人员具备较强的会计专业知识,更要懂得相关资源、环保的知识,因此各大高校、企事业单位以及会计师事务所要加大对复合型低碳会计人员的培养,使会计人员在熟练掌握会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储备丰富的环保、生态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在对会计人员的考核过程中,应该将低碳会计的知识纳入考核的范围,企业财务人员可以通过相关机构来进行低碳会计培训。各大高校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增设低碳会计学习科目,为企业提供高素质、高水平复合型低碳会计人才。

4.提高环保意识,充分发挥出公众的监督作用

大众的环保意识对于完善低碳会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大众的环保意识,增强他们对低碳会计信息的需求,这样可以为企业造成舆论压力。同时企业实施低碳会计也需要相关的监管,对于企业来说公众的监督可以使企业牺牲一定的利润,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道路,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全社会大力倡导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广大公众要接受低碳经济这种发展模式,要对企业实施低碳会计进行监督,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四、总结

综上所述,低碳会计是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必然产物,人类要获得长期的发展,必须坚持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实施低碳会计,然而在我国企业中实施低碳会计还处在起步阶段。因此,在实施低碳会计过程中认识到其中的不足,要求企业从自身情况出发积极的采取措施完善低碳会计,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文康.低碳经济视角下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17期

低碳发展理论篇8

关键词:低碳会计低碳经济策略

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加强,使得低碳经济也开始兴起,在低碳经济的带动下,低碳会计应运而生,从而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量化支持。

一、低碳会计的概念和发展现状

低碳会计是在生态资源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传统会计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以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以货币、实物单位计量或用文字表述的形式,对企业履行低碳责任、节能减排进行确认和计量,报告和考核企业自然资源利用率,披露企业自然资本效率和社会效益的一门新兴的会计学科。它的目的是帮助企业实现节能减排,实现企业绿色利润最大化。

随着经济发展全球化,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对低碳会计问题的研究上,国外的发展与国内相比较发展的相对完善一些,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际上,国外的研究都比国内超前一些,因此,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再结合自身的国情来发展本国的低碳会计。

二、低碳会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宏观意义上来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当前的会计法律法规没有对我国低碳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作出相关的规定,在碳事项的相关披露方面没有一个规范性的指导。大多数企业都不愿意主动披露低碳会计信息,即使披露也缺乏真实性与全面性,难以客观的反应企业的低碳会计信息。

(2)对低碳会计的理论与实站研究不够深入。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理论研究还没有取得权威性的成果,使得低碳会计时间发展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从而制约了我国的低碳会计发展。

(3)复合型的低碳会计专业人才的缺乏。低碳会计是一门涉及到多个学科知识的科目,发展低碳会计必须拥有既要懂会计、又要懂环境的复合型人才。到目前为止,我国的会计从业人员大多缺乏相关的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从而导致发展低碳会计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给未来的低碳会计发展带来了较大的阻碍。

从微观角度上来讲,低碳会计的发展还存在着以下几个主要的问题:

(1)关于低碳会计的确认方面。在低碳会计的确认问题上,国内外的大量文献表明,可以把碳排放权确认为存货、无形资产和金融资产。具体应该怎么确认,存在着大量的争议,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确认标准。

(2)关于低碳会计的计量方面。在计量碳排放权的问题上,国内外比较推崇的有两种:即用历史成本计量或者公允价值来计量。而我国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发展的还不太完善,所以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该盲目照搬国外的经验。

(3)关于低碳会计账户设置方面。关于企业的低碳会计,我们没有的争议的应该确认有六大要素:碳资产、碳负债、碳所有者权益、碳收入、碳费用和碳利润。但是在具体的账户方面,该如何设置还有待研究。

(4)关于低碳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当前,我国研究的低碳会计信息披露有两种观点:即单独披露碳会计信息的专题模式和在现有的财务报告中加入企业相关的碳会计信息。前者层次性强、科学性强、信息质量高,但技术难度较大,且该报表格式由于专题的差异难以统一,随意性大。后者具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存在的障碍少,但相关信息较为分散,难以对碳会计信息作出全面、完整的揭示。具体该如何披露,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三、低碳会计的发展的策略

1、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

要发展低碳会计,就要将其纳入我国的会计体系中,制定相应的会计规范,规定低碳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模式,设立明确的低碳会计目标,有效的保护环境。

2、强化政府监管

企业作为营利性的组织往往从自身角度出发,不愿意承担相应的环境保护责任,因此政府要加强对其的监管,严格打击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换取自身经济利益流入的行为。

3、利用相关的税收政策来股利发展低碳会计

国家还可以通过征收碳税和税收优惠的政策双管齐下,对企业的碳减排行为给予税收优惠,同时向高碳排放的企业征收碳税,这样也可以使企业更好的关注自身的碳行为。

4、重视低碳会计人才的培养

低碳会计工作作为会计工作的一个新的分支,传统的会计工作人员对其的理论和实践的缺乏不利于企业低碳会计的发展。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作为低碳会计的核算与计量主题,要掌握低碳会计确认及处理方法,懂得识别环境成本的范围,通过合理的归集与分配,找出成本产生的原因和控制要点,从而帮助企业找到降低企业碳成本的方法。

5、加强低碳会计的理论和实战研究

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状况,将会计与环境有效的结合起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我国的低碳会计的报告更加真实完整,从而有效地指导我国的环保工作。

总之,低碳会计作为会计领域当中的一个新兴学科,能够有效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为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会计信息方面的支持。据此,我国应该充分重视低碳会计的发展工作。

参考文献:

[1]鞠秋云.低碳经济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J].辽宁经济,2010(12):97-99

低碳发展理论篇9

1.1低碳经济的概念与内涵研究

对关键概念的清晰理解和明确定位是有效开展该领域研究的基本前提,但当前对于低碳经济的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有学者偏重于从资源与环境的角度进行定位,冯之浚等认为,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其基本特征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2].也有学者从环境影响、能源效率和社会发展的角度进行了总结,潘家华等认为,低碳经济是指在一定碳排放的约束下,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共同愿景,具有“低碳排放”“高碳生产力”和“阶段性特征”三个核心特征[3].还有部分学者以全面系统的观点对低碳经济进行了阐释,认为低碳经济具有如下三个主要特征:①综合性,即低碳经济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或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的综合性问题;②战略性,即低碳经济要求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进行一次全新变革,是人类调整自身活动、适应地球生态系统的长期的战略性选择,而非一时的权宜之计;③全球性,即全球气候系统是一个整体,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全球性,涉及人类共同的未来,超越国家的范围,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力单独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低碳发展需要全球合作[4].对概念和地位的准确界定,明确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各自特点,将是未来研究中亟需解决的基础问题.这将使政府工作者、企业和民众形成对低碳经济的准确认识,在工作和生活中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低碳经济”,而不至于在诸多发展理念的名词中迷失方向,进而稳步推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经济结构及产业低碳研究

经济低碳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多数国内学者认为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我国推进低碳发展的根本途径[5],所以众多的路径建议中都会将调整产业结构放在首要位置.庄贵阳认为,我国在重化工业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阶段实现低碳发展的可能途径包括: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调整产业结构、遏制奢侈浪费、发挥碳汇潜力以及开展国际经济合作[6].也有部分学者针对当前将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的主流观点,提出不应只重视结构性减排,应同时关注传统产业内部的技术改进和创新,依靠技术进步和管理改进才能真正实现低碳经济.潘家华认为,中国要低碳化,靠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受当前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的约束,空间有限[7].李健、周慧对中国碳排放强度与产业结构的关联进行了分析,研究显示,不同省域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的关联特征并不相同,即我国各省域产业结构变动与碳排放之间不存在单一、精确的演变规律,因此,应尊重地方经济发展的异质性,统筹考虑各省域产业结构与碳排放之间不同的关联特征,制定适宜的低碳发展措施,包括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各地碳减排指标的量化分化等[8].除经济结构的低碳化研究外,关于低碳产业这一新领域的发展也有一些研究.蔡绍洪、和思鹏提出了能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优化的新型产业组织模式循环产业集群模式,研究认为,该模式是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构建西部地区绿色增长极的最佳途径[9].卞继红从低碳经济的含义和特征出发,分析了低碳经济模式下我国产业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10].李健、徐海成从产业低碳化、低碳技术产业化和低碳产业规模化角度出发,研究了低碳产业的特征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11].总体而言,关于低碳产业的研究目前尚处于理念构想阶段.

1.3能源低碳研究

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能源部门具有关键作用.史立山认为,构筑低碳经济体系,应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做好能源运行管理等方面着手,从法律、政策、技术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统筹协调[12].刘琦对中国新能源发展的研究认为,中国的清洁能源发展应统筹做好相关规划,大力发展可再生电力,有序开展核电建设,积极推进水电开发,进一步提高火电高效清洁化水平[13].陈柳钦认为,中国发展低碳能源的实现途径主要有: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重点加强建筑、交通两大消耗领域低碳能源利用;尽最大可能促进生物质能源的有效利用;全方位推进核能、风能和太阳能的安全利用等[14].张乃根从法学的角度指出,鉴于目前尚缺少有拘束力的国际技术转让协定,我国在后《京都议定书》时期,应根据国际惯例和国情,规制反竞争的专利许可做法;区分专利侵权与合理利用,保障专利技术的转让后续研发;制定太阳能和风能技术标准和相关专利许可规定;适当强制许可使用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清洁能源技术专利;大力推进CDm项目开发,促进发达国家在我国转让清洁能源技术[15].刘卿等研究了中美清洁能源合作已取得的成绩及当前存在的政策及市场壁垒等问题[16].郑方能等提出制定清洁能源国际科技合作国家战略的构想,从顶层设计和具体设想两个层面阐述了加强清洁能源国际科技合作的若干建议[17].

1.4低碳城市研究

“低碳城市”应当包括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发展两个层面,中国的低碳城市建设不是后工业化的低碳发展,而是要探索一条工业化过程中的低碳发展模式[18].低碳城市作为新型城市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简单的城市减排和能源增效,而是以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作为其最终发展目标的[19].付允、汪云林、李丁提出基底低碳(能源发展低碳化)、结构低碳(经济发展低碳化)、方式低碳(社会发展低碳化)和支撑低碳(技术发展低碳化)等低碳城市发展路径[20].刘文玲、王灿认为,城市需要依据自身发展特征选择适宜的低碳发展模式,总结出现有低碳城市实践所遵循的四种发展模式,包括综合型“低碳社会”目标模式和低碳产业拉动、“低碳支撑产业”、示范型“以点带面”三种过渡模式[21].毕军从城市系统物质流的角度认为,低碳城市建设应包括能源低碳化、生产低碳化、消费低碳化和排放低碳化四个方面[22].城市规划视野中的低碳城市应具有如下特征:合适的规模、紧凑的形态、发展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能促进低碳技术和政策的实施[23].低碳城市规划的关键问题是,确立合理的低碳发展目标,根据城市发展阶段选择降低碳强度目标或总量控制目标;明确重点领域,应着重关注空间布局、产业、建筑、交通和基础设施五大领域;建立适当的保障机制,通过目标考核机制、市场机制和舆论引导,保证低碳规划的实施[24].张京祥认为,对于规划界既要充分重视低碳城市这个新的议题,积极探索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实践,但也要超越“低碳城市”,不停留在片面强调“低碳城市”的层面,更应去建立更大、更综合的生态观、可持续的发展观,过于片面、应景式地强调“低碳城市”有可能会迷失方向,影响规划师更加理性、综合的思考[25].

1.5技术低碳及相关研究

低碳经济的发展所需要的科技支撑体系包括:知识研究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和技术传播系统、科技资金保障系统、科技监督与监测系统[26].我国低碳技术发展面临的三大问题:产业发展超前压缩了技术创新空间;低碳技术系统性发展差;成本和信息障碍[27].金涌等认为,科技创新推进Co2减排可以有以下方向:强化节能、优化工艺路线、优化替代产品、开发Co2捕集技术以进行利用和埋藏、发展Co2利用技术[28].学者们对于政府在低碳技术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了很多研究,具有较为一致的结论,即政府在低碳技术的创新、发展、扩散、转移中都具有关键作用.黄栋研究认为,我国促进低碳技术创新的政策要点为:发挥政府作用,综合运用相关政策工具;加强低碳技术平台建设与能力建设;注重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29].张发树、何建坤、刘滨运用博弈论方法,分别从企业层面和国家层面的角度建立相应的博弈模型,研究认为,虽然技术转移的实施主体是企业,但国家在低碳技术国际转移中起着关键作用[30].王靖宇等研究认为,政府对于低碳技术扩散的不同管理模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单一领域的持续投入以及低碳技术国际合作是发展中国家促进低碳技术扩散的有效途径[31].朱翠华研究了政府在企业研发及使用低碳技术中的作用,认为政府必须在其中发挥先导性的作用,进行全面的低碳规划设计,通过政府干预使企业的低碳生产成为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最优选[32].在专业技术的低碳研究领域,已有部分学者开始触及.殷素红等以技术路线图的研究方法,界定了水泥产业的范围和边界,绘制了技术路线图边界范围链图,对水泥生产各环节的碳减排重要性进行了分级,并提出和分析了水泥产业低碳技术的市场需求和产业目标的各阶段重要性要素及排序[33].袁建华等分析了低碳经济时电设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对降低Co2排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上海电气电站集团节能减排的战略举措[34].杨颖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经验和数据,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设计、制造和运营过程的各个环节,提出相应的降耗和减排措施,阐明了低碳技术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35].周光海介绍了深圳地铁在列车车辆、工程车辆、车站空调和通风、电扶梯、车站屏蔽门、车站及区间照明等系统中所进行的低碳技术的应用与创新,指出在进行低碳技术的应用与创新过程中,要对各有关子系统进行综合考虑,统一规划和建设,力求使整个轨道交通工程达到最佳的低碳状态[36].高富强等研究了陶瓷行业的节能减排,提出应采用先进烧成技术、循环技术等方法实现陶瓷行业的低碳化[37].技术进步是实现低碳发展的根本途径,没有技术进步,只会发生能耗转移而不会有实质性减少.产业竞争力的最终来源是核心能力和技术创新水平[38].能源供应、工业生产、交通运输、Co2捕集利用等各部门内技术的深入研究都将是很有意义的方向.此外,在相关的政府政策和技术支撑体系方面也将是该领域的重点课题.政府是低碳技术发展的推动者,在促进低碳技术开发与进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与低碳技术发展相关的公共政策驱动机制及发展策略方面将大有可为.其中,对技术支撑体系的构建、培育和管理等将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1.6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涉及发展价值取向、组织形式、激励约束和发展手段与工具等要素[39].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关键在于创造一整套有利于低碳经济生存发展的制度,形成配套的制度环境和制度保障.应发挥国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调控作用,转变政府职能使其成为市场调控者和服务者,创造低碳产品优势竞争的市场环境,创造低碳经营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法律环境.应充分发挥经济政策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引导作用[40].中国确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存在如下难点:经济结构的特征与刚性;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定位;低碳技术研发不足;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成本很高[41].付允等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论证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认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42].刘鸿渊等以新自由主义的经济行为人为基本理论,从中观层面研究分析了低碳经济在异质性区域之间的生成条件和内在微观基础,提出了以中央政府为主导,区域之间以碳交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43].刘慧针对武汉市当前面临传统重工业结构依旧较明显、工业成为重能耗主体、产业结构亟待调整的现状,构建并分析了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路线图,从政府、企业、高校和社会四个方面给出相关建议[44].低碳经济的系统发展不仅取决于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也取决于中观层面的地方政府及微观层面的企业的生产行为与消费者行为,既与纵向层面的部门协调有关,也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横向的竞争合作有关.因此,未来的研究视角应从当前宏观层面的方式与形式转向微观的内在运行机理,在内容上应开展对城市或区域的实证研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策略.

2讨论

低碳发展理论篇10

【关键词】低碳;低碳教育;当代大学生

进入21世纪,作为环境问题之一的全球变暖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各国就节能减排问题展开了激烈辩论,气候科学家们表示全球必须停止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并且在2015到2020年间开始减少排放。会后,“低碳”一词便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近年来,“低碳”、“低碳经济”、“低碳消费”、“低碳教育”,正不断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当中;现如今,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生活的实践也已成为各个国家的发展重点。因此,切实开展低碳教育、普及低碳意识、践行低碳行为,成为各高校的重要任务。对大学生进行低碳教育,对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对大学生开展低碳教育的必要性

(一)“低碳”与“低碳教育”的基本涵义

低碳,英文为lowcarbon。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一般包括: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化、低碳哲学、低碳艺术、低碳音乐、低碳人生、低碳生存主义、低碳生活方式。

目前,虽然大家都在号召低碳行为,提倡低碳生活方式,但对于低碳教育的推广并不是很多,低碳教育的概念还只有个别学者提出。学者黎加厚认为:“低碳型教育”(LowCarbonKnowledgeteaching),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采取有力的措施,推进教学的各个方面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减少能源消费,加强环境保护。低碳教育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变化和低碳经济教学与研究的陆汝成提出:“低碳教育(Low-carboneducation),是指人们通过各种媒介和手段去认识低碳知识,了解低碳问题,培养低碳意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态度,建立低碳价值观、低碳消费观和低碳发展观,以便通过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实现低碳持续发展。”

(二)有利于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树立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面对现在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危机,我们要使低碳教育成为我们重要的教育任务,将生态文化与生态知识教育贯穿到对大学生教育过程的始终。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低碳教育和生态教育,可以完善他们头脑中的生态观念,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世界作出贡献。通过进行一系列的生态科学知识和环境科学知识的渗透,以及正反两方的有关生态环境的例证展示,来普及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唤起大学生对于生态文明社会的向往,同时更重要的是,改变长期以来主导着绝大多数人思想和行动的“人类中心主义”――即以人类为中心的发展观、伦理观、消费观这样一种错误的思想观念,从而使大学生意识到为了人类社会的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我们不仅是社会大家庭的一份子,还是地球家园的主人,我们应该以主人的姿态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保护环境、爱护自然,使我们的家园更美好。

(三)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通过教育,我们能够使得个体的生存发展得到更好的实现,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政治生活水平、精神生活状况不断得到改善,引导我们在与自然的交往中克服“对自然的绝对支配”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他们进一步指出,“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所以,面对自然界,我们应当进行的是对它的“有责任的支配”,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出发,不局限于我们人类自己的发展和进步,立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发展,引导人们形成全面的、可持续的和协调的发展思想――实现当代人的发展不对后代人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谐相处、和谐发展――这样一种思想观念。

开展低碳教育,使大学生能够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有更好的认识,进而扛起保护环境的责任,不仅让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内化于心,同时外化于行,最终也能够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四)有利于环保使命感和正确利益观的形成,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低碳责任感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人们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消费观、荣辱观等。教育对象的思想、观念不是自发形成的,也不一定最初就是完全正确的,而是在一定环境的影响下,经过教育的作用,在主体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消费观、荣辱观等,并使之不断的得到发展。我们需要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塑造施加更强的影响,促使人的思想品德水平不断完善,使人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在低碳教育过程中,我们不断对大学生进行低碳环保教育,倡导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关爱自然,树立生态责任感,积极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把环保行动真正落实到生活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的关系,帮助人们形成低碳责任感,把低碳思想普及开来,采取低碳行动。

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发展的重要任务,因为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实现其他方面进步的前提;但是,面对眼前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不得不思考,在我们实现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同样需要注重生态效益的实现。生态系统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求我们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遵循和运用自然规律,实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所以,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关系也是我们需要予以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即在教育中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环保、健康等观念研究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人的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经济观念、利益观念,使正确的生态意识在经济发展中予以体现,使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健康生产和生活成为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自觉的行为,让这种行为内化为自己的一种习惯,成为自己的一种使命,同时,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一种内在推动力,鞭策人们自觉积极地接受低碳的教育模式、实践低碳的生活状态。

二、当今大学生低碳教育的现状

想要找到问题的解决对策,就必须了解出现了什么问题,想要对大学生进行低碳教育,我们首先要了解大学生低碳教育的现状,然后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大约有“75%的大学生认为气候和环境问题对自身生活影响不大,仅有15%的大学生认为对自身生活影响很大。调查显示,对节能减排认知度不够的75%的大学生因认识不足,对低碳生活也了解不够,从而觉得气候和环境问题对自身生活影响不大”。在行为上出现的具体表现就是,一些高校的能源利用出现问题。如,在一些高校中出现的“长明灯”、“长流水”现象;就餐时使用一次性餐具的现象;在学校食堂浪费粮食、乱扔垃圾的现象等等。想一想世界上还有多少人因为水电问题而担忧,又有多少人因为粮食问题二困扰,我们如果不对大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进行有效地教育,那么会造成社会能源和资源的严重浪费。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167万人。试想如果每人节约一度电,节约一滴水,将会对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将会减排多少吨二氧化碳。

所以,加快进行对大学生的低碳教育极为迫切。不仅因为出现这些问题,更因为大学生是一股新生力量,具有积极向上的特点,接受新鲜事物较快,传播和影响能力更为突出,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低碳教育,能够对整个社会起到更为显著的引导和普及作用。

三、对大学生开展低碳教育的一些措施

(一)开展低碳教育,建设环保校园

学校做为低碳教育开展的一个载体,在校园推广低碳教育的各种理念,十分有利于低碳经济、低碳消费、低碳出行、低碳生活等在整个社会的推广。自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召开伊始,低碳话题一经提出就受到了与会各国的高度重视以及各国民众的关心。如今,低碳教育也正在如潮水一般涌入校园中,低碳教育的行动即将在我们教育中普及起来。开展低碳教育,向大学生宣传低碳的概念,以及如何做到低碳,在学校可以明确打出“低碳”这类标识,倡导“低碳校园”“低碳式教学”“低碳式管理”等一系列以实现“低碳”为目的新提法;使低碳知识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结合,融入现代教育体系,成为学生们受教育内容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二)开展低碳教育,形成低碳氛围

形成低碳教育的氛围,首先要做好舆论引导和宣传工作。“舆论导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一个途径,我们可以利用赞赏、激励、批评、监督等手段,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以正确的舆论调节和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引导人们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从而对人们形成一种强大的约束力量和导向力量。”“宣传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育法的具体方式之一,宣传教育就是指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向人们灌输正确理论和先进思想的方法,是一种普遍灌输的方法,也是一种形象灌输的方法。”

充分利用舆论宣传方式,营造良好的低碳学习环境,通过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为大学生们提供感受低碳氛围、了解低碳教育、实践低碳目标的平台,或者是通过各个学校、社区、环保组织、爱护环境的积极人士来举办相关的讲座、图片展或实践活动,来积极宣传低碳环保常识,如告知大家尽量少使用一次性牙刷、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水杯;每张纸都双面打印、双面写,来减少砍伐的森林数量;少用纸巾,重拾手帕,保护森林,低碳生活等等,从而引起关注和共鸣,加深他们对于低碳环保的认识。通过舆论引导和宣传教育,使广大学生掌握日常生活中减少碳排放量的具体方法,从而实践符合低碳标准的行为,养成低碳学习、低碳工作、低碳生活的习惯。

(三)开展低碳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改革中引入低碳

中央十六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途径中,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能够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在高校最为重要的传播手段”。

因此,把低碳教育、低碳管理的思维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结合起来,把传授低碳环保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进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进行改革,对于低碳教育的开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如,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知识教授的同时,把低碳融入到课程体系建设中,穿插在课堂里,对于环境专业和非环境专业的同学都进行理论知识的教育和实践活动的提倡,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在心中谨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利用各种平台和媒介,举办相关讲座、图片展、社会实践调研等活动,倡导进行低碳消费、低碳生活;此外,高校中实施低碳管理方法,由校方为同学们创造开展低碳活动的氛围,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人、启发人,从而使各种类型的专业人才形成低碳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四)开展低碳教育,遵循低碳教育准则

为了减少碳的排放量,低碳教育提供了一系列生活中我们需要遵循的准则,如:“出门购物,我们最好自带环保袋,无论是免费还是收费的塑料袋,都尽量减少使用;出门最好自带水杯,减少一次性杯子的使用;不使用电灯、空调时,随手关掉,手机充电完成后,尽快拔掉充电插头;少开汽车,多乘坐公共汽车或是骑自行车出行……”这些被提倡的低碳生活、低碳消费、低碳出行、低碳饮食等的准则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劳和节俭。它倡导的这种美德要求我们理性地去享受生活,建立正确合理的消费观,健康生活,绿色消费,使之内化为自己的一种自觉的心理;此外,它也要求我们要把这种美德真正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之上,因为倘若仅有低碳知识和技能,却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的行为,低碳仍然难以实现。让低碳的实现与勤劳节俭美德的提倡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使低碳逐渐成为一种我们习以为常的美德融入我们的生活。

对大学生开展低碳教育,能够让我们把低碳的理念渗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阶层,从学校到家庭,从学校到社会,从学习到生活,从学习到工作,大学生作为一种引导力量,带动整个社会低碳意识的树立,最终形成一种从最初的接受教育到形成自觉的习惯再到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美德,从而形成持续的教育的一种良性循环过程中。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58.

[3]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6.

[4]陈绪林.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J].中国高教研究,2008(8).

[5]郇庆治.重建现代文明的根基---生态社会主义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钱志新.低碳化:第四次浪潮[n].新华日报,2009―7―28.

[7]申秀英,刘沛林,徐美.低碳理念下的环境教育优化研究[J].教育评论,2010(1).

[8]孙方民.环境教育简明教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o03.

[9]廖先旺.“低碳生活”创新生活(环球走笔)[n].人民日报,2009-12-07.

[10]熊焰.低碳之路:重新定义世界和我们的生活[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11]万光侠.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7.

[12]低碳教育:低碳发展的根基――首届低碳教育论坛全记录[n].中国能源报,2010-08-02,第06版.

[13]麻东锋.关于高等学校引入低碳教育的思考[J].北方环境,2010(2).

[14]刘兆征.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及政策建议[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13(6).

[15]冯之浚.关于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n].光明日报,20o9―04―21.

[16]王磊.论我国高校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1).

[17]刘婷.科学发展观视野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8).

[18]李怀录.思想政治教育成本的理论解读[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19]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0]黎加厚.低碳型教育与云计算辅助教学[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1).

[21]陆汝成.低碳教育与高校的实践路径探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