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对职业规划的认识和理解十篇对职业规划的认识和理解十篇

对职业规划的认识和理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9:31

对职业规划的认识和理解篇1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分析

一、调查目的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作为工作第一线的高校,都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特别在职业发展教育、职业规划设计与指导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与实践。有些学校在以往开设就业指导课的基础上,又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为了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此次调查。

二、调查设计

根据调查目的,设计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状况调查表》,调查表由4个部分组成,分别用于了解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对相关职业的认识、对自身个性及能力的认识、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

本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769份。调查对象主要是郑州部分院校的在校大学生。调查采用不记名方式,对有效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及建议。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参与调查的学生人群分析

1.参与调查学生的性别分析。参加本次调查的男生947人,占有效问卷的53.5%,女生822人,占有效问卷的46.5%,考虑目前男女大学生比例接近1:1,与这次调查的比例基本吻合。

2.参与调查学生的年级分析。参与调查学生的年级包括了在校的大一(占19.8%)、大二(占42.7%)、大三(占28.5%)和大四(占9%)学生人群。从调查结果来看,一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较少,有可能影响对整体学生人群的判断。

3.参与调查学生的专业分析。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共涉及38个专业,专业涵盖比较广泛,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虽然本次调查没有指定样本群体,但从上述参与调查学生人群的性别比例、年级比例及专业分析,可以看出本次调查的数据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和统计意义。

(二)大学生对专业的认知状况分析

1.专业的选择及选择的依据。调查显示,所学专业是自己选择的占59.5%,通过学校调剂的占29.3%,通过家长或老师推荐的各占7.2%和4%。在选择专业的依据上,有43%的学生以符合自己的性格和特长为依据,27.8%的学生以专业就业好为依据,还有15.1%的学生依据父母、老师的意见来选择,有14.1%的学生因为高考分数低而被学校调剂。

2.对所读专业的了解及喜欢程度。对现在所读的专业,有4.4%的学生非常了解,56.5%的学生了解一些,但有39.1%的学生不了解。对所学专业是否喜欢,有40.7%的学生喜欢,12.3%的学生不喜欢,但却有47%的学生无所谓。这说明,无论是教育部门还是老师,在对学生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方面所做的指导工作明显不足,致使学生对所读专业了解较少。

3.对所读专业重新选择的问题。假如能让学生重新选择专业,31.9%的学生会选择符合性格特长的专业,28.8%的学生选择有发展前景的专业,24%的学生选择容易找工作的专业,而13%的学生则选择专业优势明显、师资力量强的专业,另有2.3%的学生会考虑其它情况。这说明,随着对专业的深入了解,大学生在重新选择专业时,因个人情况不同所考虑的因素也会不同。

4.选择专业时测试职业兴趣和能力的情况。有86.4%的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没有进行职业兴趣和能力测试,也没有进行这方面的咨询,只有13.6%的学生进行过测试或咨询。

(三)大学生对职业的认知程度分析

1.对职业的关注程度。调查显示,有59.8%学生对未来的职业比较有信心;58.4%学生关注过职业的发展变化趋势。说明大学生的职业意识有待加强。

2.对职业要求的了解程度。有70.4%学生了解一些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但有19.9%的学生不了解,只有9.7%的学生非常了解。说明大学生对职业要求的了解还很欠缺。

3.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规划情况。有69.8%的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有大概规划,但有22.5%的学生没有规划,只有7.7%的学生有详细规划。说明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发展缺乏规划。

(四)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程度分析

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自我认知,根据自己的能力、爱好、特长等来选择适合的职业,才能在职业活动中充分发挥才能和优势。

1.对学习目标的认识。有32.3%的学生学习目标明确,63.2%的学生学习目标比较明确,但23.25%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说明少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方向不清,没有意识到学习目标的重要作用。

2.对社会实践的认识。有61.9%的学生很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22.7%的学生从来没有参加过实践活动,只有15.4%的学生多次参加实践活动。大部分学生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不足,参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需进一步引导教育,鼓励大学生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将来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3.对性格特点的认识。有51.2%的学生对自己的性格特点有所了解,但8.9%的学生不太了解,只有39.9%的学生非常了解。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兴趣、爱好、职业倾向等缺乏深度了解,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

(五)对职业规划的认识程度分析

1.接受职业规划指导的情况。调查显示,37.7%的学生从大一开始接受职业指导服务,36.3%的学生从大二大三开始接受,9.5%的学生从大四毕业前才接受,而有16.5%的学生不能准确判断或没有接受职业指导服务。

2.获得职业指导知识的途径。调查发现,47.7%的学生从学校开设的职业指导课程获得,32.2%的学生从报纸、杂志和有关书籍中获得,11%的学生从父母平时与自己的谈话中得到,还有9.1%的学生从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获得。

3.评价职业规划成功的标准。46%的学生以工作快乐为标准,24.1%的学生以获得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为标准,19.3%的学生认为工资高就是职业规划成功,另有10.6%的学生认为职位较高的工作才算成功。说明大学生对个人职业规划成功的判断标准不尽相同。

4.对职业规划重要性的认识。57.6%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成长有帮助,36.1%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帮助,但有6.3%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说明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5.对职业规划指导提供条件的情况。72%的学生认为学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所提供的必要条件不够,15.6%的学生认为学校提供了必要条件,但有12.4%的学生认为没有提供必要条件。说明学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方面还有欠缺,需进一步加大软硬件建设,为大学生职业规划提供更好的条件。

6.面对职业选择或困惑时的解决途径。调查发现,大学生在面对职业选择或困惑时,52.1%的学生往往通过与父母、老师或同学商量的途径解决问题,35.3%的学生通过自己思考来解决问题,只有12.6%的学生选择由专业机构对自己进行指导。

7.大学生需要职业指导的内容。调查结果显示,32.2%的学生需要求职、面试、说话艺术指导,29.2%的学生需要职场中为人处事指导,20.4%的学生需要职业规划指导,15%的学生需要职业礼仪、职业形象指导,另外有3.2%的学生需要其它方面指导。

8.影响大学生求职的主要因素(多选项)。如图1所示,影响大学生求职的主要因素依比例大小排列有: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57.1%),信息量少(46.5%),对社会缺乏了解(41.8%),求职方法技巧欠缺(38.9%),能力不足(33%),优势难以发挥(23.3%),学校就业指导不够(19.2%),等等。

四、改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措施及建议

(一)从学生方面改进职业生涯规划

1.提高对职业规划重要性的认识。通过调查分析可以看出,部分学生的职业规划理念较模糊,没有普及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部分学生职业规划理念缺失,与职业生涯教育没有深入有关,没有系统地学习职业规划知识,当他们遇到就业问题时,也就很难得到一个合理的、有效的解决。因此,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

2.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从调查情况来看,部分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较低,不能正确认知自我。正确认识自我,是正确评价自我的前提,也是进行职业规划的基础。只有对自我有正确地认识,才能清楚自身优势和劣势,避免职业规划中的盲点。因此,高校应加强自我认知教育,使学生掌握自我认知的方式方法,逐步提高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

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课程实习。大学生应根据专业特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职业体验,培养职业意识。一个好的社会实践可使大学生受益无穷,甚至影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积极参加课程实习,课程实习是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职业的窗口,通过实习,可以积累工作经验,增长社会阅历,提高综合能力,为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添加筹码。

(二)从学校方面改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1.加强职业规划课程建设。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得到了学校重视,而如何开设好职业规划课程就显得犹为重要。目前,职业规划课程应包括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发展教育、就业指导等。学校应通过设立职业规划课程,让职业规划意识深入人心。通过职业规划课程建设,帮助学生掌握生涯规划的方法和步骤,科学的实施职业生涯规划[1]。

2.加强大学生的职业实践活动。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实习和见习基地建设,组织和安排大学生到相关工作岗位上去锻炼,这应成为学校今后加强职业指导的一个努力方向。通过这些专业性和职业针对性强的参观、考察乃至实践,使大学生不仅在心理上接纳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也进一步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3.提高职业规划教育的针对性。高校应根据不同年级分阶段进行职业生涯教育,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对于大一新生,通过职业生涯教育使学生了解有关职业的知识,树立职业意识,确立新的职业目标;对大二学生则要进行职业探索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大三学生面临职业选择,可进行职业技能培养教育;大四学生的教育重点主要是就业政策、求职技巧、就业压力疏导等。

4.培养职业规划专业化师资队伍。从调查情况来看,大学生希望能够得到有关职业规划的指导,但目前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需求。一些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欠缺,专业职业规划的教师不多;缺少合适的教材;讲座零散,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有些讲座针对性不强,有些是邀请成功校友做经验交流。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专职、兼职和校外专家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5.完善职业规划指导相关配套措施。在学校内部,除开设好职业规划教育等课程外,相关宣传媒体还应开辟介绍职业规划的专栏,增强学生主动规划意识。各院系也应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辅导及教育,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个性化职业规划指导等。另外,职业规划指导还有赖于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因此,应贯彻“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形成“全员育人”氛围,既关注学生的学业,又要引导学生确立职业理想、注重职业生涯发展[2]。

综上所述,高校应以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基础上,对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和研究,确定最佳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有效的规划和实践[3],使学生在校期间,不断挖掘潜力,全面提高就业竞争力,为顺利就业、选择到适合的职业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就业准备从职业规划开始――当前就业形势与对策分析,.

对职业规划的认识和理解篇2

1研究对象

以丽江师专旅游管理专业2011级、2012级、2013级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为调查对象。

2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收集、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自我认知、职业生涯规划认知与实施、就业期望、职业生涯规划辅导需求等四个方面。本次调查总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问卷284份,有效问卷279份,有效率为98%,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分别占35%、33%、32%。根据调查问卷内容设计了访谈提纲,就部分问题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对象包括20名学生和7名教师。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生自我认知情况

自我评估是职业规划的首要步骤。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自我认知不到位,在能力、兴趣、性格、气质、价值观等心理特征及个体差异方面无法准确和深入描述。评价途径单一,对个人和职业测评了解甚少,基本没有使用过测评工具。(见表1)

2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与实践的认识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意识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但缺乏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待评估。学习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后仍有57%的学生不了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非常了解、基本了解的比例为2%、28%,13%的学生持不确定的态度。(见表2)

3学生对专业与未来职业选择的认识

调查显示,部分学生存在对所读专业不感兴趣、期望不相符,职业发展前景模糊等情况。具体来说,认为“非常愿意”“愿意”“不愿意”从事与目前所学专业相关职业的学生分别占总数的18%、31%、52%;认为现在所学与将来工作“不确定”“不必要”和“根本没关系”的学生占总数的49%。

深入访谈中发现,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入学教育和调整后,对专业的认可度较高;但在经过大学一年的学习和了解后,二年级学生认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工作“太辛苦”“工资低”“没前途”,对专业的认可度反而会降低;三年级的学生在职业技能的强化和社会经验的总结后,对专业的认可度又会逐渐上升,并趋向于稳定。

4学生对职业发展指导的需求情况

调查显示,总体上学生对就业信息和专业实践经验的需求较高,不同年级对职业发展指导需求有一定差异,开展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时要进行差异化教学。

5学生对未来就业和职业前景的认识情况

调查表明,学生就业积极性高,信心饱满,毕业生职业去向明确,越来越关注个人的发展,但自主创业能力尚待加强。(见表4)

访谈发现,部分学生存在如果不喜欢工作以后就跳槽的想法,可能导致将来岗位流失率高;从不同年级的差异来看,有20%的一年级学生对将来专升本的期望较高。此外,学生对岗位的收入待遇、工作性质期望值高;就工作性质而言,希望能从事管理工作,认为服务型、技术型的基层岗位工作“又苦又累”“工资低”,不愿意从事。

三影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因素

1大学生职业规划认知差、主体意识薄弱

尽管就业竞争压力和学校教育使得学生有了一定的职业规划意识,但大部分学生还是不能用所学知识来指导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缺乏对自己正确的定位和正确的职业认知,即便做了职业发展规划,也不能很好地执行和完善。

2学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念的误区

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不仅影响到学生未来的生活状况,更是考核学校就业工作和办学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致使许多高校把职业指导教育的重心放在解决毕业生的“就业”上,不关注毕业生的就业结构和质量。因此,高校职业规划指导需要关注学生当前就业及职业的长远发展。

3课程设置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学习和实践的支持不足

高职院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学时偏少,教学内容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招生、就业形势的介绍、国家就业政策法规的阐释等。普遍存在诸如与专业结合度低;理论讲授过多,实践活动少;缺乏评估分析工具,师资专业性不强;课程效果评估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

四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的建议

1全面提升学生专业情感和职业规划意识

对于学生来讲主体意识就从学习的态度和行为上体现积极性、主动性。首先,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职业规划的必要性。其次,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意识,激发学生在专业方向发展的主体意识,改变自身目标缺失、期望过高等状态,提升职业发展能力。最后,借助相关分析工具和专业老师的帮助,对个人进行合理评价并有意识的培养自身的职业观,最终达到重视并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

2建设全程化、差异化、特色化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

全程化是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自始至终都要贯穿于整个高职教育过程中,需要在高职专业类课程教学和学生顶岗实习中渗透职业规划思想教育,通过学生不断丰富准工作环境的认识与体验,促进学生的职业成长。

差异化是指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阶段开展不同的教育与指导。一年级学生处于自我和职业生涯的探索期,教育重点要放在正确自我认知、明确职业要求、培养专业情感;二年级学生则处于职业准备阶段,重点是根据岗位标准和要求强化职业技能,初步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通过实习、兼职等形式获得工作经验;三年级的学生已具有“准员工”的身份,也是落实职业规划的阶段,重点是提供职业信息、求职技巧、组织应聘等服务工作,让学生顺利实现由学生向职员角色的转换。

特色化是指根据旅游行业特色开设专业职业规划课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规划教育就必须要让学生明确岗位的特殊性,了解行业职业发展通道。

3加强学校的职业规划教育服务能力

学校应通过专门机构的设立与多部门、多学科形成合力,并在教学的软件和硬件上逐步完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在日常教学和管理中教育学生有针对性地锻炼和提高自身的专业意识、职业能力和人文素养。例如,设立专门的学生职业发展中心、职业信息资料室、开发职业指导交流平台(网站、QQ、咨询电话专线);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教育活动,如创业大赛、职业规划比赛、模拟应聘比赛等,丰富学生的认识与体验;根据专业和学校特点综合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具有职业体验、技能训练和职业发展指导功能的校外教育平台。

通过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现状的调查表明,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对学生促进学生自我认知,增加专业认同感,提升学生的自主就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限于本人研究水平,本文仅是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进行的一次浅层次调查,问卷设计的科学性与全面性都有不足,在职业测评工具使用与评估、课程建设与教育模式改革、校企合作平台打造等方面还有待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汪琳.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现状综述[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3,34(2).

[2]稂艳玲,等.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效模式研究―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6).

对职业规划的认识和理解篇3

【论文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自我探索;职业决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职业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变化,追求“稳定”工作的传统思想变得越来越淡薄。人们期望找到自己喜欢且适合自己的工作,并且能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目前,“80后”、“90后”时代的青年进入就业时期。这一代青年人思维活跃,思想上追求独立,追求个性化,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更期望自己有成功的职业生涯。他们期望得到指导和帮助。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工作?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人们面临着各种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

1.中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一般而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当前的制约因素为实现自己职业目标而确定的行动的方向、时间和方案;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在对其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和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有效规划的教育活动。

目前职业生涯辅导已成为西方国家重要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学说,在学校中有专业的生涯辅导团队,协助和促进学生就业和生涯发展方面发挥较大作用。我国生涯辅导起步较晚,只是近几年受到西方国家的影响才开始探索,无论是理念、理论、方法,还是人员层次结构都与西方国家相去甚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的滞后。

1.1理论建设滞后

西方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经过长期的发展,经历了从职业指导到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从侧重于人与职业匹配,逐步转向关注以人生命历程的事业生涯为核心的过程,形成了科学的咨询指导策略,开发了诸多评测工具。www.133229.Com我国由于起步较晚,在生涯规划理论的研究相对比较落后。

1.2思想普及滞后

西方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强调了“生涯”的概念,强调对人生的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从幼儿园到大学.以及到社会的不同教育阶段。反观我国所谓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多的是针对大学生的择业指导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季节性特点,学生进入大学之前的学习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基本处于空白.学生没有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学生进入大学时的专业选择是盲目的,甚至很多大学毕业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依然缺乏理性的规划。

1.3队伍建设滞后

西方的职业生涯规划队伍是职业化、专业化的,有完善的职业化标准和从业人员的选择培训制度等等。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队伍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部分从业人员往往因其所处的位置和角色,而将职业生涯规划变得功利化、职责化。

面对中国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本文期望通过对职业生涯规划基本理论与方法的介绍,帮助人们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思想,建立相应的概念.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并能够开展一些初步的规划活动。

2.职业生涯规划基本理论

职业生涯辅导的前身为职业指导,起源于上世纪初的美国,是由帕森斯等人提出的。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先后产生多种理论,各种理论从不同角度解析了职业规划的体系,给出了职业规划的方法。

2.1霍兰德类型论

霍兰德提出了四个基本假设:大多数人可以归纳为六种人格类型,既实际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工作也可以划分为相应的六种基本类型.或者其中几种基本类型的组合;人们一般都倾向于与其个性类型相一致的职业类型.以求充分施展个人的技术与能力,体现个人价值;个人的行为由人格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决定。六边形的六个角分别代表霍兰德提出的六种类型。相邻的两个维度各种特征相近,相关程度高,距离越远两个维度之间的差异越大,相关程度越低。

2.2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

舒伯与1953年提出“生涯”的概念。他把生涯的发展看成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自我概念”是舒伯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所谓“自我概念”指个人对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及人格特征等方面的认识和主观评价。生涯发展即自我实现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成长阶段、探索阶段、确立阶段、维持阶段和下降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职责和角色,以及不同的发展任务。

2.3信息加工理论

20世纪90年代初期,彼得森和利尔敦提出了从信息加工取向看待生涯问题解决的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该理论认为生涯发展就是关于一个人是如何做出生涯决策以及在生涯问题解决和生涯问题决策过程中是如何使用信息的。该理论把生涯发展与规划的过程视为学习信息加工能力的过程。该理论按照信息加工的特性构成了一个信息加工金字塔。

位于塔底层的是知识领域,包括自我知识(对自己兴趣、技能、价值观等方面的了解)和职业知识。金字塔中间是决策技能领域,包括沟通、分析、综合、评估、执行五个阶段,构成决策循环;最上层是执行领域.即元认知。

除了以上三种理论之外,还有很多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各种理论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阐述.但其核心均围绕着对自我的认识、对职业的认识以及决策执行的方法。

3.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方法

当人们形成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之后,可以进行一些初步的规划活动。

3.1自我探索

自我探索的目的是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因为合理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必须建立在充分且正确认知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对自我的探索包括对性格、兴趣、价值观、能力、学习风格等等。人们可以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等专业测量工具进行自我贪多,对自己建立一个科学的、清晰的认识。

3.2职业探索

职业探索的目的是充分的了解环境,分析职业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分析环境条件的特点、发展变化情况,把握环境因素的优势与限制,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地位、形势以及发展趋势。人们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全面了解目标职业的技能要求、工作特点、薪酬待遇、发展空间等各方面的信息,然后可以进一步通过生涯访谈、生涯追随等方法更细致全面地了解职业信息。

3.3职业决策

对职业规划的认识和理解篇4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从高一、高二、普高高三、高职高三四个年段中,共抽取260名学生进行测量,最后得到有效样本255名,有效样本在各年段分布如下: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编《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现状调查》问卷作为调查工具,共22题,主要通过职业自我认知、职前准备意识、职业决策依据、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意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期待和前景六个方面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展开调查。

(三)施测及处理

以年级为单位,使用统一的指导语控制情境,要求被试仔细阅读指导语,然后按要求完成问卷。问卷填写均采用无记名方式。共发送问卷260份,回收有效问卷255份,有效回收率为98.1%。

(四)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方差分析法。

二、结果

(一)职业自我认知

以年段为自变量,职业自我意识水平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职业自我意识三个问题的结果均达到显著水平(p

1.兴趣、个性、能力

各年段两两比较结果如表3所示,高一和高二年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普高高三和高职高三的平均得分分别为2.73和2.85,与高二相比,均具有显著差异(p

2.自己喜爱的专业

对于自身喜欢专业的了解程度,高职高三的学生,平均分达到了2.85,而其他三个年段的平均分介于2.44~2.73之间,高职高三的学生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年段(p

3.自己喜爱的职业

对于自己喜欢的职业的了解程度,高职高三生同样显著高于高一、高二两个年段,如表4所示。但与普高高三生之间的差异则不显著。

(二)职前准备意识.

1.希望就读的专业

对于希望就读的专业的了解情况,高二和普高高三学生平均得分均为1.93,即介于“完全了解”和“有一点了解”的程度之间,显著低于高职的2.043分(p

2.希望从事的职业

对于希望从事的职业的了解程度,四个年段之间差异不显著,都在“有一点了解”的程度上下。

3.职业(专业)关注度

如表5所示,对于所希望从事的职业或学习的专业信息的关注程度,仍是高职高三学生的平均得分最高2.57,并显著高于高二年级的2.22(p

4.了解专业信息的途径

如表6所示,高一、高二、普高高三选择了解专业信息的主要途径最多的均是报刊、杂志、网络等新闻媒体,分别达到了44.1%、69.0%、73.2%;而高职高三学生了解专业信息的主要途径则转变成“老师在学科中的渗透”,选择这一选项的占全年级人数的30.0%。说明高职教师除了专业基础知识的授课之外,能够联系专业知识向学生渗透有关专业实际运用和就业情况等信息。

(三)职业决策依据

1.决策者

经过统计,高一、高二、普高高三、高职高三分别有82.4%、91.5%、80.4%、78.3%的学生选择“自己选择就读的专业”,显著高于由父母选择、老师推荐等其他选项。

2.性格、能力

在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和能力更适合哪种职业”一问中,高二和普高高三的得分分别是2.18和2.23,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531),程度更接近于“有点了解,但不多”;而高职高三的得分为2.52,程度接近于“很了解”,且得分与高二有显著差异(p=0.002)。

(四)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

1.了解程度

对于“是否了解什么叫职业生涯规划”,四个年段的平均得分仅达到2.00,即“有点了解,但不多”的程度。

2.感兴趣程度

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感兴趣程度”,高一、高二、普高高三、高职高三各年段的平均得分分别是2.32、2.39、2.43、2.71;且高职高三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感兴趣程度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年段(p

3.规划者

有68.8%的学生认为“最适合对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人是自己,但仍有14.5%的学生选择了“由父母决定”。

(五)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识

1.与高考的联系

有65.4%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与高考志愿填报有较大或很大的联系。

2.规划意识

对于“是否会对(将来要)报考的专业以及未来的职业作规划”这一问题,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四个年段间差异显著(F=3.133,p=0.026)。其中,普高高三和高职高三的规划意识均显著高于高二学生(p

3.重要性

在对待“职业生涯规划对一个人的职业发展的重要程度”一问中,四个年段间没有显著差异,平均得分在2.98到3.02之间,程度接近于“很重要”;从选择人数的比例上看,有54.5%的学生选择了“很重要”,25.5%的人选择了“非常重要”,可见有80.0%的学生都意识到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

4.必要性

对于“现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一问,70.2%的学生选择了最高项“很有必要”,说明了学生普遍希望此时能有人对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系统指导。高一、高二、普高高三、高职高三四个年段对于这一问题的得分分别是2.57、2.70、2.66和2.63,总体接近于“很有必要”。

(六)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期待

有71.0%的学生希望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90.6%的学生希望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了解自己的性格适合什么样的职业;有84.7%的学生希望通过该课程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有90.6%的学生希望得到职业生涯规划方法的指导;有52.0%的学生认为职业规划的优势在于对未来的目标职业能够提前作准备,42.5%的学生认为职业规划的优势在于可以避免盲从,能够有目标地前进。

三、讨论

(一)职业自我认知

对自身的兴趣、个性、能力的了解,无论普高高三,还是高职高三,均显著高于高二;而对于自己喜欢的专业和职业,只有高职高三显著高于高二。可见,由高二升上高三以后,高三学生对自身的兴趣、个性、能力等特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特别是就读高职的学生,这种发展更为明显。对自己喜欢的专业和职业的了解程度,学生在高二升上普高高三后,没有明显加深;但是高职高三的学生对自己喜欢的专业和职业的认识明显加强。

究其原因可能是随着年级和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我意识也在发展,特别是高二升高三的一年尤为明显。另外,高二升高三时,我校学生面临选择普高还是高职,以及选择高职中的哪个专业,因此学生对自己的兴趣、个性、能力等有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分析;但是对于专业和职业的了解意识,只有就读高职,即有了专业分化之后才能比较明显地体现出来,也就是说通过高职单招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专业和职业。

(二)职前准备意识

对于希望就读专业的了解程度,高职高三明显高于高二,而普高高三则与高二没有区别。高二和普高高三还未划分专业,进行专业选择,因而还未探究自己希望就读什么专业或是对理想的专业仅有一个初步概念,未曾真正了解。而高职单招学生已经开始学习专业知识,对所就读专业的内容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然而对于理想职业的了解程度,四个年段间的差异并不显著,而且整体程度较低,说明大部分高中生对理想职业的了解并不多。这可能是由于职前准备意识较弱,或是收集信息的有效途径缺乏造成的。

对于理想职业(专业)的关注度,高职高三显著高于高二,而普高高三与高二没有区别。从这一点反映出普高学生因为离就业仍有三年以上的时间,对职前准备的意识仍然薄弱。而高职单招学生对自己所关注的专业和职业更为明确,会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地收集相关信息、岗位状况和就业率等,职前准备意识比普高高三学生要强。

(三)职业决策依据

大部分高中生认为自己才是专业选择的主要决策人,体现了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心理特征,即自主意识高度发展,渴望独立,职业决策意识开始萌发。

高职高三学生比高二学生更了解自己的性格和能力适合哪一种职业,而普高高三学生相对于高二则没有这一优势。说明由高二进入高职高三学习后,学生能够逐渐了解自己的性格、能力特点与职业的匹配程度。根据霍兰德的“人职匹配”理论,了解自己性格及能力,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职业,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成就感。因此应多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和能力,探寻与之相应的专业和职业。

(四)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

四个年段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得分均不高,说明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这个概念还很陌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感兴趣程度”,随着年级的升高呈上升趋势;且高职高三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年段,说明由于已经做了专业划分,有了一定的就业方向,高职单招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表现出了更高的兴趣和需要。大部分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对自己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的最适合人选,但仍有小部分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可以由“父母决定”,体现了“有高度的独立意识但又有依赖”的矛盾心理。

(五)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识

大部分学生能够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与高考志愿填报有较大的联系。大多数高中生的第一个职业选择往往是高考填报志愿时所作的匆忙决定。因此在高考前特别是高中阶段就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能够帮助学生科学地将自身特点与未来的发展结合起来。

对于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部分高中生都表示认同。其中,高二在必要性上的得分最高,这可能是由于接近学年末,高二学生面临选择普高还是高职,以及选择高职的哪个专业的问题,在职业规划问题上出现困惑和迷茫,此时更需要有人对他们进行系统的指导。因此在高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十分迫切。

(六)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期望

大部分高中生希望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并期望从该课程中加强自我认识、获得职业规划的有效方法、作好职业准备以及确定就业方向等。

对职业规划的认识和理解篇5

关键词:职业发展;职业规划;职业目标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目的

目前,在短短的时间内,在我国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得到改善,作为一个大学生,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不利局面,找到一条出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对学校说,应该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工作,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获取职业信息和就业动态,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学校的就业率。本文通过调查学校各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发现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困难,同时反映在这一领域的缺陷,并提出了针对这种情况的一些建议,探讨了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2概念界定

(1)职业生涯。“生涯”一词《辞源》和《辞海》中给出的解释是生计和生活。一般的职业生涯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的生命体验,工作职责,二是各种教育和培训工作的验收;三是与职业经历相关中的个人生活。笔者认为,职业生涯是一系列的专业和个人的选择,为了实现理想,为了做这些工作,做好了一切的准备,包括知识,技能,思想,身体和心理的准备经验。

(2)职业生涯规划。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有些人定义的组织和个人的角度,有从社会环境和个人条件定义两个方面,规划是实现目标的手段的主要内容,方式。虽然每个定义职业生涯规划的表达是不同的,但是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的朋友,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技能,价值观,智力,情商;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素质的要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对自己的职业方向的最终选择的基础上,确定职业目标,,制定发展路线和行动措施。它可以概括为,职业生涯规划是基于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分析,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制定实现目标的行动计划,包括时间规划,项目规划,规划工作。大学阶段是个体职业生涯的准备期,大学生要做好规划,充实自己,以免浪费自己的生命。

3影响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因素分析

根据渭南师范学院学生的调查,64%的大学生有没有计划毕业后的职业,33%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却很模糊,,只有3%的大学生明确的知道自己毕业后做什么。

(1)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和认识的矛盾。本校学生在职业生涯的规划上,98%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重要,但有职业生涯规划的人数只有85%。有一部分人没有职业生涯规划,也不去寻求帮助,认为没必要找专业人士做指导。说明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存在局限,不能正确看待职业生涯规划。

(2)职业生涯规划的盲目性。职业生涯规划的必备知识不足,规划缺乏技术支撑,导致职业生涯规划的盲目性,这是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的主要障碍。学生普遍存在对自己、对专业、对职业的了解不够,不知道自己适合何种职业,不清楚如何进行规划的问题,缺乏达到目标的手段。尤其是公管和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对专业和职业的信息掌握情况较差。全院67%的学生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造成职业生涯规划科学性不足。

(3)规划的时间跨度基本合理,但没有及早规划,执行力不强。本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时间跨度多是1―3年,我认为这是较为合理的,当然有些学生想得多、看得远职业生涯规划达到了10年。有很多学生三四大规划,它会晚一点,然后边找工作,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因为缺乏准备的专业,选择工作的范围是非常有限的。

(4)择业标准合理,择业单位较为单一。学生最看重职业的发展前景,其次是待遇和爱好,择业标准合理。69%的学生选择就业,只有11%的学生愿意创业和私人的工作,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低年级学生的自我就业。

4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实现是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以及学生的共同参与。

(1)学校方面的措施。学校首先应该加强学生的认识,使学生不仅要重视职业生涯的规划,还要制定具体可操作的规划。另外开设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为学生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其次,建立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中心,配置专业的专职辅导人员,提供一对一的供咨询服务。再次,建立职业信息网络平台,提供各种职业的信息,包括各种职业的工作内容、应具备的素质、发展前景、薪金、如何做准备、目前的需求量,还要提供本院所设专业的相关信息,使学生尽可能的了解本专业。最后,发挥心理学专业的优势,开展各种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帮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自己,发展能力,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选择合适的职业。

(2)学生自身的策略。首先,要有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确定职业方向,选择职业目标,要认真对待大学生活,在大学充实自己,发展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学习观。正确认识职业生涯规划,及时寻求专业人士、家长或老师朋友的帮助。其次,储备丰厚的知识。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打造深厚的专业功底,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利用互联网迅速获取信息。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与规划技巧,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还要了解社会,熟悉专业,做到结合自身优势和兴趣爱好确定职业方向,依据能力确定职业目标。再次,有目的的参加社会实践,积累相关经验。学生要根据自己的职业定位有目的的参加实践锻炼,储备人力资源和工作经验。

最后,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正目标,做到职业生涯规划的动态管理。还要注意提高自身修养,提升个人魅力。

(3)家庭方面。正确引导子女,不要一手包办,给子女自我生长的空间。多与子女交流,提供一些参考建议和意见,尊重子女的选择。

(4)社会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实习岗位,将专业知识特长发挥出来,做到学以致用。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创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政府加大在资金和研究方面的支持,并且推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将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教育贯穿整个教育阶段。

参考文献:

[1]陈莉,白冰.职业生涯规划及其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性[J].东方企业文化教育产业,2012(01).

对职业规划的认识和理解篇6

【论文摘要】如何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提出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从学生、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对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怎样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全面分析职业需求、培养自主规划与自我创业能力的教育。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俞国良认为,生涯规划概念的演变历程是生涯规划逐步迈入心理健康视野的历程,也是生涯规划的理念与当代心理健康观日趋吻合的历程。个体在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实现着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继而影响着生涯规划的整个过程,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生涯教育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笔者认为应当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为高校毕业生教育工作开辟新的思路。

一、当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的心理教育缺失

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增强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生涯规划教育在国外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而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很多心理教育因素尚未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者本身综合素质良莠不齐。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需要由专业人员来从事的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过专门职业训练和心理教育的人员,结合学生性格、兴趣和特长,来帮助大学生们逐渐认识自我,确定短期和长远发展目标。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形式单一。在很多高校,职业教育只是以就业指导课的形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应从低年级做起,利用测评工具进行全程辅导。要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评估、自我认知、自我提高。让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等特征,通过参加社团、社会实践等活动活动考察自己的组织、管理、协调和活动等能力。同时,结合他们的专业,英语和计算机水平,对自己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客观和公正的评价。高校应引导学生通过专业的人力资源或理测评软件,初步了解本人的职业发展倾向,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在大三大四的就业指导课中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帮助分析相关专业和他们感兴的一些职业,对来有一个明确的规划。

3.在很多高校就业指导只是针对应届毕业生的短期行为。如果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教育缺少前瞻性,将会导致不少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或走上社会后出现在心理偏差,一旦遭遇挫折,这种偏差很容易转化为心理障碍,例如一些毕生一旦就业理想受挫容易使毕业生产生无能和无助感,一些学生在暂时找不到工作或理想岗位时,会在心理上产生负面果估价等等形成了认知障碍;找不到理想工作,大学生易产生对未来的担忧、烦躁、自卑怯懦、愤世疾俗等情绪障碍;少数人把无名之火发泄到公共财物上,甚至酿成刑事案件,有的毕业生产生自我贬损,自我封闭,甚至自杀等行为障碍,进一步影响了学生的求职活动,影响了他们的个人发展。

二、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应有意识地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如自我意识教育、人际交往教育、情感管理教育、学习辅导抑或网络心理辅导等,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审视自我、确立目标、生涯策略、生涯评估等各个环节有机结合。

1.应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信念教育

使学生掌握择业心理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培养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让大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自我完善,有针对地解除心理困惑,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学会独立思考、独立面对现实生活,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理的评价自己,正确对待他人和社会,将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职业观,对生活形成恰当的期望值。

新生进校后,要引导他们进行自我评估,做到自我认知、自我提高。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等特征,通过参加社团、社会实践等活动活动考察自己的组织、管理、协调和活动等能力。同时,结合自己的专业,英语和计算机水平,对自己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客观和公正的评价,,明确自己适发展的职业方向。高校应引导学生通过就业指导中心专业的人力资源或理测评软件,初步了解本人的职业发展倾向,明确职业展目标。在就业指导课中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帮助分析相关专业和他们感兴的一些职业,让学生了解这些职业的特点和发展前景,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对来有一个明确的规划。

2.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前提就是认识自我,学生只有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才能有针对性地明确职业方向。学校不能搞统一规划,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鼓励他们在全面了解社会现状及职业发展趋势和特点的基础上,培养自我调节的能力,除各个方面的干扰,以较强的生活适应能力投入到择业活动中去,去迎接社会环境和就业现的挑战。根据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变化和大学生的择业特点,通过课程、讲座及研讨会,通过团体辅导、个别辅导的机会有针对性地传授择业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自我认识和正确认识职业状况,不断充实大学生的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使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得以充分发展。 3.应将全程化指导与个性化咨询相结合

全程化指导是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就业的指导工作,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贯穿于一年级到四年级大学生活的始终。高校基本都已设置了就业指导部门,但离提供成熟的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还有很大距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从大学一年级新生就开始,而不仅仅是针对大四阶段的工作与任务,要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与任务,分阶段、分任务逐级做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针对性。

生涯规划教育的首要工作就是在学生初步掌握职业类型、气质类型、人职匹配理论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测试,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和气质等个性特征,并客观地进行环境分析,对自我进行正确定位。学生对自己了解越多,对职业生涯中所需要的品质了解就越深,其自我塑造的计划就越具有现实性和前瞻性。择业对许多大学生来讲仍然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和心理冲突过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众多的竞争对手,一些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仍会出现种种心理问题,有的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就业心理障碍。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和心理辅导员要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除个别咨询以外,也可针对一些普遍的、共性的问题进行团体咨询。

三、高校应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长效机制

1.要在制度上支持生涯教育,推动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改革

现在很多高校没有设置独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单位,具体教学和业务工作都由由就业指导中心来完成,考评激励机制不健全,学校对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老师只有教学要求没有科研要求,在教学上只有量的要求没有质的标准,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任职教师缺乏资格准入制度和培训提高机制。因此,高校应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长效及追踪机制,构建符合本校情况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让大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合理科学地利用宝贵的大学生涯,从根源上解决就业难就业质量低的问题。将就业指导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在内容上要紧密围绕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在形式上应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以发展心理学、成功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为理论基础,加强面向个体、个性化的职业咨询,真正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普遍教育与分类指导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高校要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部门配备专业老师进行有效指导,要有专门的工作场所如多媒体教室、资料室、信息收集室,配备充足的职业生涯教育书籍、教材和培训工具。并且学校应建立多元素、全方位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评估体系,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进行测评,另外,还应当增加有关书籍藏书量、利用校园网络开设网上专栏、以宣传栏等形式宣传,力求在全校教职工中形成全民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氛围。

2.要系统开设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建立学生就业测评机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当分阶段、分重点地为学生提供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信息指导、求职技巧训练等各方面的指导。除开设必修课之外.就业指导还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任课教师不仅要教授专门知识和技能,还要阐明其在职业领域中的应用,以及应用中应遵循的各种原则。

高校应为学生建立职业探索档案,在学生入学初可以运用有关测评工具了解学生个体情况,引导他们对自我进行科学的测评、客观的评价,冷静地设计自己的职业,确立正确的职业定位和发展目标。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国外通行的某些测评项目和方法,再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测评体系,教育和帮助学生实事求是地找出自己的优势,并正视自己的不足,有针对性地,以团体辅导或个体辅导的形式对其进行职业意识、职业适应职业选择、职业发展等方面的教育,对学生进行跟踪服务。即使在学生毕业之后,也可以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就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学生对就业辅导服务的意见和使用情况等问题加以调查和研究,建立起动态的反馈和循环系统,以进一步提高生涯辅导的质量。

3.着重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经超越了就业指导的层面,包括学业、求职、就业、未来发展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宏观性和战略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团队应当是一支具有较强专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队伍,由专业课教师、文化课教师、心理学教师以及辅导员共同组成,他们不仅思想政治素质和政策水平过硬,而且要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必须要有较广的知识面,如具备法律知识、管理学知识、公共关系知识等。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人员运用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结合大学生自身条件,帮助大学生做出符合实际的职业选择,进而规划整个职业生涯。

参考文献

[1]路海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市场,2006(Z2).

[2]杨一平.以生涯发展辅导提升大学生就业力[J].职业设计,2004(10).

对职业规划的认识和理解篇7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分析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各方面条件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使每一个学生明确其预期的目标,使之自觉地按预期目标的要求开发潜能,提高综合素质,作出合理的规划以适应未来的科学发展。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绝不只是协助个人按照自己资历条件找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是帮助其真正了解自己,进一步详细估量内、外环境的优劣势,在“衡外情,量己力”的情况下,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也就是帮助大学生在认知自己和社会的基础上,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通过自己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找到较为理想的职业,而这一过程的实现对学生、学校和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在于:可以发掘大学生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可以增强大学生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成功的机会;可以提升大学生应对竞争的能力和实力。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客观上要求大学生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以提高就业竞争力。当前,许多大学生、学校和社会相关部门已经逐步意识到了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帮助大学生主动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行校企合作、各级政府在政策扶持、信息服务、观念引导、市场拓展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等等,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还跟不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要求。据调查统计,在当代大学生中有一半以上的人没有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他们不知道自己将来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缺乏必要的了解、不知道现阶段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准备等等。而要避免这些情况的出现就要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普及和力度。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误区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功利地为找工作而准备

这种孤立地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单纯地理解为找工作,是因为对职业生涯规划不理解,需要进一步普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为了找到赚钱多的工作

在这个资讯发达、价值观日益多样化的今天,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这个赚钱多的工作你喜不喜欢、适不适合自己、有没有可持续发展性,这不一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任务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订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为自己制定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拟定一生的方向,不仅仅是短期内找一份薪水高的工作。

(三)船到桥头自然直,车到山前必有路

在职业生涯规划时大学生往往认为计划赶不上变化,还是不要规划了,走一步算一步吧。这种意识显然混淆了规划和计划、规划和变化的关系。变化本身就是在规划中要考虑的因素和步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是草率确定的主观行为,而是经过缜密思考,事前把各种因素都考虑进去,并制定相应评估调整方案的工程。

(四)临时抱佛脚

且不说国内的职业教育与国外的差距,单从国内大学生从毕业前夕不得不找工作之时,才开始了解职业、行业、企业等,才开始学习制作简历、了解面试等求职技巧来说,就表明这种错误观念的引导下,无疑延长了大学生职业发展的时间、延误了大学生宝贵的成长时间、加大了大学生职业发展的机会成本。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自身存在的认识和行动问题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对职业生涯规划了解太少

在校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现象普遍存在,真正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更是少之又少。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部分大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甚至认为:规划了又能起多大作用?他们在艰难“挤过独木桥”后,奋斗目标突然缺失,行为懒散,心态浮躁,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得过且过。还有一部分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作了规划,但仅仅把这作为课堂任务,并没有认真实施,或者无法长期坚持。可见,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上存在着认知和行动的偏差,缺少实际的实施和进一步的了解,尚未真正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对自己人生发展与就业的指导意义,这些都会影响到大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

2.大学生缺乏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行动

有些大学生认识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也制定了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但是把职业生涯规划看作是短期行为,没有落实到大学学习的全过程,没有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步骤和方法。经常是制定完了就完事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二)学校层面系统性的指导有待快速提升

1.学校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没有全面开展,仍停留在就业指导层面,而且就业指导也不够系统化。目前高校职业指导水平的专业化、专家化、系统化有待进一步提高。学校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依然存在很大的缺口。需要培养更多的专业人员从事系统化教育的开展。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研究缺乏。有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大多来自国外,国内的理论研究缺乏,且理论研究与现实脱节。基本理论成果缺乏是目前高校存在的突出问题,从事这方面理论研究的人员数量不足也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3.社会保障机制需进一步完善。社会层面上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目前,在高校专业职业指导队伍发展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应积极引入发展社会资源,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辅导。但社会机构大多只面向企业员工进行辅导,即使服务大学生,内容也是生搬硬套地套到大学生身上,缺乏针对性辅导。且这种短期的辅导只能解决浅层次问题,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际指导效果并不明显。企业不愿为学生提供见习机会,大学生对其所学专业的应用以及将来可能从事的相关职业,缺乏比较清晰的理性认识。所以政府应加大社会力量投入,以确保社会资源发挥有效的补充服务。

四、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注重以下方面

(一)大学生方面

1.全面认识自我,树立良好的心态,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目标。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要多途径、全方位认识自我。据调查,90%以上的学生都是通过职业生涯测评系统来认识自己。实际上在测评以外,教师、辅导员、室友、父母、兄弟姐妹、亲戚的评价,都是认识自己必不可少的途径。认识自我的内容也要全面,不是只简单的分析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价值观、优缺点,也应加入近年来被广泛认识和注重到的情商、德商的分析。这些因素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另外还应有从基层做起的思想准备,逐步积累经验,循序渐进,有计划分步骤地实现职业生涯目标。

2.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修正职业生涯目标。大学生应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以及寒暑假进入社会,深入了解相关目标企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工作方式、运行机制等等,加深对职业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并会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修正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特别要注重纠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重考证,轻实践的生涯目标设定。

(二)学校方面

1.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应从入学到毕业实行全过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应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全过程,指导的对象也应由毕业生扩大到全部学生。而且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心理状况,指导的侧重点也应不同。

2.建立健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机构和指导队伍。高校应建立专门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机构,成立职业指导教研室,负责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机构要有专门的工作场所如多媒体教室和学生咨询室,配备专职的职业指导人员,配备相关职业生涯教育书籍、教材。另外还应加强职业指导人员的外出培训学习,可以采取优秀专家“请进来”、骨干教师“送出去”的培训原则,切实提高职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3.完善职业指导人员管理体系,保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良性发展。职业指导人员管理体系是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规范、有序、高效运行的基本保障。各高校要建立和完善领导机制、管理制度、激励和保障机制、职称评聘制度、职业指导师培训制度等等,以制度和行动保障职业指导人员的科学性、可持续性发展。

(三)社会方面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是一个宏大的系统性工程,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职业技能的提高、职业素质的提升,决不仅仅是高校职业指导人员所能独立完成的,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

1.社会上成立专门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机构。负责向学校和学生提供有关职业前景预测,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信息交流沟通平台。开发专门针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课程和辅导活动,全方位为大学生服务。

2.企、事业单位与学校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可建立产、学、研教育基地、实训基地、研发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同时实现企业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良性互动发展。

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究,我们发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从多方面入手。首先大学生自身必须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其次社会和用人单位也要伸出援助之手,而各高校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主阵地,更应该担负起责任,快速行动起来,积极研究和探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新举措、新方法、新理论。

注释:

对职业规划的认识和理解篇8

一、入校适应期:全面了解学生,导入职业生涯规划,制定班级目标

入学初期,学生需要在短期内适应新的集体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要尽快明确所学专业的基本情况。作为班级管理者的班主任,需要深入了解班级所有成员的详细情况,指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快速融入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为接下来进一步培养学生专业意识奠定基础。第一阶段的班级建设是中职生三年班级管理的基础和关键。

首先,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并创建学生成长档案袋。成长档案袋里主要包括:学生基本信息,以统一表格的形式登记学生的姓名、性别、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码、父母、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学生对所学专业基本认识的调查报告,整体反映学生对专业的认识程度,班主任要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学生个人测试报告,利用职业生涯规划测试软件对学生进行阶段测试,并最终形成较为系统的测试报告,为接下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其次,制定班级目标,导入生涯规划理念。教师在与班级成员基本熟悉后,及时导入生涯规划理念,将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与班级目标相结合,安排以制定班级目标为主题的班会活动。通过全班学生参与,班主任引导,集思广益,采用小组推荐、集体讨论、公开投票的方式确定班级目标。教师要站在“以学生为本”的高度,根据班级专业特点,尽力了解专业就业现状、发展前景和未来方向,基本做到让学生对自身专业有一个大体的认识,勾勒出专业就业的蓝图,激发学生对从事与专业相关职业的内在渴望。同时指出未来从事相关职业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将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学习中来。

二、生涯规划准备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创新班级管理模式,引进企业文化

进入生涯规划准备期需要三个基础:一是对学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整体了解;二是学生有了一定的自我认识和对专业的大致了解;三是有一个学生共同认可的班级目标。在此基础上,学校提供对口专业的社会实践单位,并定期安排学生社会实践,同时也鼓励学生自发开展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多形式、多渠道接触社会、认识专业、认识职业、认知自我。继续强化学生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帮助学生树立自我规划意识。指导学生撰写一年级认知性社会实践报告、职业生涯规划书,并纳入学生个人成长档案袋,组织学生参加校级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一)创新模式,实现班级准企业化管理

中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以培养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所以,中职班级管理相比普通高中班级管理应有所创新。具体可以根据班级专业的实际情况,对班干部队伍的设置、班级运作方式和学生评价方法进行创新,将企业的管理方式引入班级管理之中。中职班干部采用“因能设岗”,即根据学生的能力,分配不同的岗位,能力包括理论学习成绩、专业技能等。引入现代企业中的经理、副经理、助理、中层干部、班组组长、职员等职务,并对全班学生采用企业绩效考核办法进行考核。使学生明确担任不同层次职务的关键是能力的大小,而如何增长能力需要认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技能。让学生在班级的环境里感受和了解企业的管理氛围和运营模式,产生新鲜感的同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上进心,增强班级的凝聚力的同时使其充满活力。

(二)引入先进的企业文化,完善班级制度

中职学生毕业后即流向各种企事业单位,班级制度融合企业管理制度对学生今后适应职业生活尤为重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体生活,伴随着同学之间的深入了解和多方面接触,冲突和矛盾会在班级管理中显现,如何解决冲突和矛盾也是班级制度需要健全的一个原因。此时班主任可以让学生利用开展下企业社会实践的机会,了解企业在制度建设方面的成功之处。同时开展网上资料搜集活动,多渠道了解目前知名企业的制度建设情况,将其中先进的部分整合到班级制度中来,逐步完善班级制度。

(三)积淀班级文化,营造职业氛围

美化教室环境,使班级的文化布置凸显班级专业特色,特别是将班级目标张贴在显要位置,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暗示、熏陶和感染。主要做法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黑板报设计。在形式上注意与教育环境的和谐,结合学校每月主题,力争做到与黑板上方的标语搭配。开辟专栏,围绕职业生涯规划主题,实时更新与专业发展动态、行业发展相关的图文内容。二是知名企业文化进教室。引入本专业成功人士名言和知名企业管理理念,制作条幅,并注明出处,悬挂在教室四周墙壁。让整个教室洋溢着专业和职业的气息,创设极具职业感染力的教室环境。三是加强图书角的管理。充分挖掘除课本以外的和专业相关的阅读资源,班级集体征订一套专业刊物并鼓励学生捐献其他刊物,在扩大学生阅读面的同时,使学生时刻了解专业和职业以及相关行业、产业的发展现状。

三、目标设定期:深刻认识行业发展,明确自我定位

第三阶段需要“多管齐下”开展职业指导,主要做法有:组织学生系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有关宏观环境、产业发展趋势、职业环境等的分析方法,要求学生运用这些分析方法对所学专业,涉及的职业及行业进行[dYlw.net专业提供论文写作的服务,欢迎光临www.DYlw.net]分析;开展职业规划现场咨询,学校邀请职业生涯规划专家团队针对学生不同情况开展咨询,系统分析学生职业取向、自身价值、职业机会等,确定学生个人的职业定位;邀请相关行业成功人士,讲解行业发展现状、前景、人才需求等。通过第三阶段的目标设定期,努力做到使学生能够科学、客观地认识自己,认识专业,认识行业,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今后的职业定位。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书,并纳入学生成长档案袋。第三阶段还要求学生在明确职业定位的前提下合理评估自身职业技能,并不断提升职业能力,逐步达到职业岗位要求,做好思想、行动、能力储备等方面的准备。

四、职业选择期:做出职业选择,顺利实现就业

对职业规划的认识和理解篇9

一、目前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生职业规划意识淡薄

高校研究生虽然相对于本科生来说,对事物有了较成熟的看法。很多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对专业没有明确的认识,经过本科四年的专业课学习,对专业有了系统的认识,到研究生阶段对将来的就业有了初步的定位。相对与本科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相对明确。但多数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仍较为淡薄。多数研究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就业和找工作。研究生阶段没有对自己将来的职业规划做过认真思考,总会出现一些在校科研学术有所建树,但却遇到就业难的尴尬局面。

(二)目前高校研究生在校学习倦怠现象较为普遍

部分部分研究生认为自己当初考研的目的也是因为本科阶段就业难,读研究生目的是取得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认为学习多少知识对将来就业影响不大。所以在研究生学习过程中积极性不高。另外有些研究生不常与导师沟通,没有积极参与到导师的科研课题中去,也造成在校学习倦怠。

(三)择业观念较落后,就业期望值较高

多数研究生仍旧认为自己的学历较本科生高,在就业时应该具有优势。他们在择业时期望值相对较高,往往与实际想脱离,就业准备相对不足。仍有很多研究生希望将来毕业后能进事业单位、研究所或高校等单位,对一些民营企业他们并不看好。

(四)高校未开设专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指导

在研究生学习阶段,研究生多数时间花在专业理论学习和论文研究上,时间花在实验室研究居多。高校也认为研究生应注重科研能力的提高,所以并不注重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多数高校认为在本科阶段已经开设了职业规划教育和指导对调动和提高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研究生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奋斗目标,并引导其为自己的目标付诸实际行动。

二、开展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研究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教授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使研究生能够正确地了解自我、认识自我。研究生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对研究生在校学习以及未来职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

目前部分研究生在校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就这种情况,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对调动和提高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研究生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奋斗目标,并引导其为自己的目标付诸实际行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研究生在校期间做好学习、科研的规划,调动和激发研究生钻研的兴趣,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避免部分研究生出现学习倦怠。

(二)有助于提升研究生的个人竞争力

研究生的扩招以及部分研究生学习倦怠现行,影响了近些年研究生培养质量,很多用人单位也认为研究生的含金量下降。造成研究生在就业环境中的竞争力下降。但很多研究生的就业期望值反而比较高,就业观念没有随着时代进步。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指根据研究生阶段学生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知识状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教育。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每一个研究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充分地认识和了解自我、了解社会,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并且努力为自己的未来储备知识和能量,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故开展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职业意识,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三、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几点建议

(一)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1.完善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高校应积极针对研究生开展相关课程教育,引入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堂理论教育,使研究生系统化地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知识,认识职业生涯规划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高校应将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纳入研究生培养计划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2.多部门合力指导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是一门课程或哪个老师就能完成或做好的,应调动研究生部负责、就业指导工作部门、心理咨询部门充分发挥各自部门的管理职责,发挥多个部门的合力,建立合理完善的职业规划教育服务体系。

3.个性化生涯辅导。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年龄较长,生源也不同。部分研究生是本科直接考入研究生学习,也有部分是工作后考入研究生学习。每个研究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各自的发展特征,建议引入研究生职业规划测评体系,使每个学生通过测评深入了解自己的兴趣、个人性格倾向、能力以及探索自己的价值观等。通过职业规划测评系统不仅可以使研究生对自我有深刻认识,明确自身的目标,生涯辅导老师也可以通过测评报告,了解每个独立个体的特性,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教育。

4.鼓励研究生利用好第二课堂。参与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就业模拟大赛、创业设计大赛等活动,在活动、竞赛中提高研究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强化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

(二)导师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针对研究生在校学习的特殊性,除了课堂理论学习外,多数时间需要与自己的导师联系学习,参与导师的科研和实践中去,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的指导作用,利用导师在研究生专业指导以及职业指导上所具有的优势,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指导。此外,高校应配套做好导师制的激励、保障措施,提高导师的参与度与积极性。

(三)积极提倡、引导研究生加强自身管理

对职业规划的认识和理解篇10

一、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笔者对我校2012级房管、电梯、物业管理、建筑工程等专业的500名顶岗实习后的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主要有:一是学生实习后对自身职业方向和职业规划认知情况;二是学生对用人单位所需职业道德、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认知情况;三是学生对学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评价,包括意见和建议。

问卷收到后,首先对问卷进行检查,剔除无效问卷后,共收到有效问卷500份(其中男生260份,女生235份),有效率达99%,然后利用百分率统计方法对所有题目做出统计和分析。

1.学生对职业方向认识不清,缺乏职业规划意识,对自身职业发展缺乏清晰定位。

表1学生对职业方向和职业规划认知情况统计表

你知道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吗?比例经过一年的顶岗实习,你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改变你的职业方向吗?比例

很清楚35%不会,我会继续在现岗位工作下去35%

比较了解20.2%不清楚,暂时还会留在原有工作岗位18.2%

知道一点14%不清楚,会去另外找其他工作31.8%

不清楚30.8%会,会改变原来工作方向15%

在校时,你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规划吗?如:毕业后做什么?比例经过一年的顶岗实习,你认为有必要在中职学习时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吗?比例

有非常详细的规划28.3%有必要,有利于为今后工作做准备57.6%

有比较粗略的规划38.3%随便,无所谓20%

偶尔想一下22.4%没必要,浪费时间22.4%

从来没有想过11%

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于职业方向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认识还较模糊。经过一年的顶岗实习,仅有35%的学生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表示很清楚,也选择不会改变职业方向,会继续在现岗位工作下去;而高达31.8%的学生表示不清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46.8%的学生表示会选择改变原工作方向。由于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认识不清,学生步入职场实习一年以后,显得迷惘,出现频繁跳槽和换工作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部分学生对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认知模糊,对自身职业发展仍缺乏清晰定位。经过一年的顶岗实习,57.6%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中职学习时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20%的学生认为随便,无所谓;22.4%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在教学中,虽然有指导学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但学生在实习和工作中对规划缺乏自我管理能力,致使规划未能落到实处。

2.学生对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等方面的内容缺乏全面认知和了解。

表2学生对职业道德、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认知情况统计表

你认为行业规范、职业道德在工作中的地位重要吗比例你了解所从事职业的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要求吗比例

重要,用人单位很看重35.5%很清楚27.8%

一般,有就更好,没有也无所谓45.2%比较了解26.9%

不重要,用人单位不看重19.3%知道一点16.9%

你认为用人单位关心以下哪些素质能力?(多选)比例不知道28.4%

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42.2%你认为用人单位关心以下哪些职业道德?(多选)比例

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38.9%爱岗敬业,忠于职守69.9%

分析判断能力21.6%遵纪守法,诚实守信38.8%

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35.4%和睦互助,团结协作33.3%

独立工作能力78.9%勇于竞争,不断创新27.3%

团队合作精神38.2%

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于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认知比较肤浅,缺乏深入的了解,并且未能与自己以后职业发展较好地结合起来。对于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要求,16.9%的学生表示知道一点,26.9%的学生表示比较了解,只有27.8%的学生很清楚,而28.4%的学生表示不知道。69.9%的学生认为用人单位关心的职业道德是爱岗敬业,忠于职守;而关于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团结协作、勇于竞争和不断创新等方面不太重要。从而导致在实习过程中,部分学生不适应工作环境、心理情绪波动比较大,在工作中违反规章制度、职业素质不高,甚至个别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由于不遵守职业道德而出现违纪违法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认为专业技能学习是第一位的,忽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78.9%的学生认为用人单位关心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是独立工作能力,而认为学习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创造和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职业素养不太重要。《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关于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等方面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空泛,作为德育教师在教学中虽有所引导,但效果不佳。

3.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表3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评价统计表

你认为学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你的帮助有哪些?(多选)比例你认为中职期间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能否解决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的各种就业问题?比例

帮助认识自我65.8%能18.2%

帮助认识职业和就业66.4%不能14%

帮助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60.8%能打下基础67.8%

帮助掌握求职技巧(制作简历、面试准备等)85.5%你认为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应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多选)

比例

帮助了解熟悉就业政策70.3%课堂活动教学为主75%

帮助形成合理的就业观60.32%各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为主35%

帮助获取就业信息65%到相关企业或实习基地学习为主48%

专家讲座为主33%

调查中发现,85.5%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掌握求职技巧(制作简历、面试准备等方面)有帮助;65.8%的学生认为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能可以帮助认识自我;66.4%的学生认为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加深自己对职业规划和就业的认知;67.8%的学生认为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能为解决进入工作岗位后的各种就业问题打下基础。这说明现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于帮助学生就业、并确定可持续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具有较强的指导和帮助作用。

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对于学校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结合自己两年的在校学习和一年的顶岗实习,你能对学校老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的教育教学提一些意见和建议吗?比如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根据学生反馈的意见,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学形式不够丰富,致使课堂枯燥,缺乏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削弱了学生对其的兴趣。二是教学评价形式多样,但流于形式,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所提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建议是:75%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采取课堂活动教学为主,并希望采用在各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到相关企业或实习基地学习和专家讲座相结合的教学方式;41.3%的学生认为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比较好。

二、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有效教学的对策

1.加强职业理想的教育,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调查发现,28.3%的学生对未来职业有非常详细的规划,表示只有粗略规划或没有规划的学生合计占到总数的71.7%。可见,中职学生虽然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有所思考,但是多为空想,却无法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真正起到指导的作用。在实习中出现当工作实际与职业目标不相符合的情形时,导致轻易改变职业方向、频繁换工作现象。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中,首先应该通过一些名人故事、问卷调查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到目标的重要性,对个人职业发展的意义。为了增强指导的针对性,德育教师应让学生通过走访优秀毕业生、企业专家的形式,从这些成功的个案的成长经历中,吸取经验,感受到职业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只有在自己确定的职业方向中踏实、积极和坚持,才有可能实现。尤其作为中职学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起点低,相对于大学生而言,在自己的专业方向和职业方向上要有所发展,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并且坚定不移地长时间坚持。

在职业目标的引领下,结合自身个性特点,制订出符合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认知自我是进行职业规划的基础,对自我的认知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活动教学,还可以通过引入专业职业测评的资源,如:mBti职业测评、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引导学生全面分析测评报告,并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和家庭环境等,清晰地了解到自身的优势、劣势和潜能。在此基础上再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和职业目标,找到自身与职业目标之间的差距,据此再制订出具体可行的职业发展措施。职业目标的实现,需要规划能够落到实处,并且注重规划的自我管理,摆正心态,坚持下去。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加强职业规划的管理和评价,为职业生涯发展打好基础,督促自己自觉践行职业规划,激励自己不断努力。

2.加强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注重综合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调查发现,仅有35.5%的学生认为行业规范、职业道德在工作中的地位很重要,而64.5%的学生认为一般或不重要。可见,学生对于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等都还是停留在较为肤浅的认知上。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应该贯穿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整个过程。因为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才能适应岗位的要求,也才有职业不断成长和发展的空间。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不仅应学好专业技能,还应该注重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多走近社会、走近职业,通过兼职、走访企业、行业调查等活动,加深对职业和行业的认知,在课堂上再进行分享、交流,让学生深刻体会并感受到企业需要的是具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素养。

不同的专业,对于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也不相同。因此,德育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自己所学专业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意义。如:我校房管专业的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是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善于交流、沟通等。职业素质要求是熟悉房地产销售的基本流程和房地产相关法律法规;具有房地产中介人员资格证;能吃苦耐劳,心理承受能力强等。学生了解以后出来工作所必需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后,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学习任务,为就业和职业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教学中搜集一些本校毕业生实习和工作的案例,了解到该专业学生在实习和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和总结,以具体的事例来加深学生对于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认识。另外,德育教师要利用校企合作资源的优势,组织学生走访、调查和参观相关企业的实践活动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从而对照自身,制定自身行动计划,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3.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注重于表现性评价,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多沿用传统的模式,依赖教师讲授为主,未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仅停留在课堂范围,未能有效结合企业资源,缺乏实践参与性和针对性。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可以采用小组合作与探究、活动体验法、情境教学法与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来完成教学,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如在教学中,对就业形势的认识、职业与外部环境的认知,让学生通过小组搜集资料、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进行,因为这属于共性的问题,可以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其中。通过课前的走访调查,再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予以指导,集中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在“职业目标与职业发展路径”部分,可以通过选用我校毕业生的典型案例,结合教材内容来进行教学,通过这些熟知的人或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单纯的理论说教总是不如亲身体验来得生动深刻,《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很多知识一定是通过实践和体验获得的。为了更好地辅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可以应用“学习活动任务书”,以活动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以成果评价为激励,将教师的被动“教”转化为同学们的主动“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共分为11个专题,以“学习活动任务书”的形式呈现。每个专题包括“课前探索”、“课中分享”、“课后拓展”等环节,根据教学进程完成相应部分,让学生能参与其中,乐在其中,使他们能了解专业,确立职业目标和制定职业规划,留下成长的轨迹。

同时,职业离不开企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应该让企业资源进入课堂,作为德育教师,要善于利用校企合作的资源,可以将课堂教学与专题讲座两者结合起来。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如:简历的制作和模拟面试仍然可以由教师在课堂上完成;对于较为实际的内容,如:职业道德规范、专业职业认知等内容可以请企业的行业专家或者校友进行讲座,这样学生的兴趣会更浓厚,也具有较强的实践参与性和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