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专题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9:46

教研专题计划篇1

二、教研工作目标:

1、教研主题:户外活动师幼互动方式研究,活动中怎样促进幼儿的自主性的发展及主动合作的意识2、教研目的:1通过师幼互动方式的研究,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和体育活动内容,从而使幼儿喜爱体育活动,能自主、自愿的参加体育锻炼,为他们拥有健康的体魄和活泼开朗的性格打下良好的基础。2构建幼儿体育活动内容,使幼儿喜爱体育活动,从而促进其身体素质均衡发展。材料的一物多玩,引发幼儿创造思维。3项目互动,师生共同建构体育活动课程。

三、教研工作措施:1.教研活动内容注意抓住主要问题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核心问题和典型案例,并要求教师提前学习有关理论尤其是较新理论研究成果,带着思考和问题发言、讨论,提高研讨的质量。2.在活动中做到处处互动。1情感互动,让体育活动内容对幼儿具有“个人意义”。2个性互动,帮助幼儿组织和提升体育活动经验。3项目互动,师生共同建构体育活动课程。3.借鉴瑞吉欧的以“项目活动”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思想和实践经验,追随幼儿,依据教师对幼儿细致的观察,从幼儿的反应中敏感的捕捉蕴涵其中的巨大的学习价值,给予及时而适当的支持、帮助、引导,从预成到生成,让每个幼儿实施创造潜能,编排体育游戏,从而促进幼儿充分的自主的学习和发展。4.师生共同建构体育游戏活动内容,在游戏中幼儿相互交流与合作,在自自主性及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展。5.鼓励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研讨结果不断完善活动材料,要求教师能够反思问题与不足,促进教研与体育活动的结合,并能够反思问题与不足,促进教研与日常工作的结合。

教研专题计划篇2

关键词: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罗怡(1979-),男,重庆人,重庆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重庆400054)

中图分类号:G642.4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152-02

毕业设计是本科专业按照培养计划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对于以工程实践为背景的工科专业本科生而言,毕业设计也是培养其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科学研究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或学术问题的一次较为全面的综合训练和总结测评,是将本科数年所学知识融合提炼并加以升华的过程。毕业设计的实际效果是衡量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标准,在高等工科教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根据国内大多数高等院校工科专业的培养计划,毕业设计工作一般安排在本科第八学期执行,实际持续时间往往在3~5个月不等。因此,如何高效率地利用时间保证这一重要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并保证毕业设计质量,是高等院校工科类专业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针对目前工科类专业毕业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与毕业设计相关的工科类专业教学环节改革问题。

一、工科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从表面上看,学生掌握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及对待态度是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原因。但实际上,毕业设计质量的好坏能够客观地反映出工科类专业课程教学的效果和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近些年来,随着许多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工科类专业毕业设计环节反映出本科教学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工科类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

1.教学培养计划在毕业设计环节分配的时间不够充足

根据高等院校工科专业的本科培养计划,毕业设计选题在第七学期末进行,并在第八学期执行。通常学生必须在第八学期开始的一至四周或一至六周时间内进行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查阅,完成文献综述,并阅读和翻译与课题相关的英文科技文献,在对课题研究内容形成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撰写开题报告。之后利用约七至八周的时间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并进行具体的实验研究工作。最后利用四周时间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和论文答辩。整个毕业设计环节约持续十六周时间。[1]其中,某些专业还需要穿行或安排专门时间进行毕业实习工作。

可以看出,对于工科这种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专业,学生缺乏足够的时间进行实验设计、实践工作以及课题的深入研究,并最终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或科研论文。由于课题准备时间比较紧张,一些学生在拿到指导教师下达的毕业设计课题后,不能形成对课题研究现状的基本了解,也迟迟不能进入课题研究的工作状态,以致于在设计实验方案时无从下手,甚至不了解实验研究的具体目的。显然,即使有合理的毕业设计程序计划,由于无法充分保证各个阶段的实际执行时间,也会直接影响毕业设计及科研论文质量。

2.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没有给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基础

在多数高等院校工科专业现行的本科培养计划中,一般来说包括两种培养模式:一种是“通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根据学科大类对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对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改革以传授大量专业知识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专业知识面,通过强化基础教育,重点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专业人才。另一种是“专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更多的是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细化学科专业门类和课程,在一定基础知识平台上重点培养在某一专业技术领域具备熟练专业技能的专门型人才。两种人才培养模式各具特色,适用于工科大类的不同学科专业。

不论是“通才”培养模式还是“专才”培养模式,对于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通常在本科培养计划中的第六、第七两个学期的课程教学中进行。其中,第六学期主要进行学科基础课程的教学,第七学期主要进行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许多学生把大量本应用于专业知识学习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考研复习和找工作上,使其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钻研和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技能。这样前导课程的学习欠缺不利于后继课程的学习和理解,也不利于各门专业课程知识的融会贯通。从而使学生在第八学期进行的毕业设计环节,无法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和相应的专业技能水平。

另外,在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各课程相对独立、缺乏连贯性。无论是在安排理论教学内容还是在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时,任课教师往往更多地局限于关注本门专业课程自身,缺乏对该课程的先修专业课程、后续专业课程或相关联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考虑,忽略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进而也无法在毕业设计中使学生将学到的各种专业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制约了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训练和提高。

3.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不足

多数工科专业对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较高,较强的动手能力是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的前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也更加注重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工科专业的毕业设计往往涉及学科专业多方面的知识,既要求学生在专业方面具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也要求学生具有独立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创新意识。实践教学环节便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独立分析思考习惯和激发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2]

但是受师资、经费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许多工科专业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独立分析思考习惯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不足。[3]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中涉及专业素养培养的实践环节主要是专业实验和毕业设计。受本科培养计划总学分的限制,专业实验教学设置在专业培养体系中所占比例较低。而实验教学设置以专业基础性实验为主,这些实验大多为演示性实验或验证性实验,在学生掌握了这一部分实验能力之后,留给学生锻炼实际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的空间并不多。而过多的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并不能使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的基本技能得到培养和锻炼。这样在毕业设计环节,一些学生在课题研究中面临具体问题时往往感觉无从下手或不知如何进行分析研究,也就更谈不上在课题研究中进行创新了。

4.缺乏培养学生从事科研工作所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的教学及实践环节

工科类专业的大学学历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研究能力和素质的研究型或应用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培养学生具备从事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包括查阅国内外科技文献、撰写科研论文、团队协作精神、严谨治学等各方面。但在多数工科专业的本科培养计划中,缺乏或并不重视对这方面能力和素质进行培养的教学和实践环节。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表现出缺乏查阅国内外相关科技文献的研究习惯、不能规范地撰写学术论文、语言组织能力较差、抄袭他人研究论文、团队协作精神缺失、不能承受多次实验失败的挫折等一系列问题。[4]

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影响毕业设计质量、制约学生能力培养的绝不仅仅是毕业设计这一个教学环节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了诸多因素,尤其是本科教学培养体系。因此,基于毕业设计在工科类专业整个本科培养计划中的重要地位,要提高其质量,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就必须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科学地整合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加强各专业课程及其实践教学之间的相关性和延续性,循序渐进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1.延长毕业设计环节的运行时间,保证科学有效地执行

为了避免由于时间冲突,造成考研与就业对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产生的不利影响,并保证实际执行毕业设计的有效时间,将毕业设计实际执行时间延长至一年,即第七学期和第八学期进行。这里并非简单机械地延长毕业设计持续时间,而是要延伸毕业设计的教学计划,使其与专业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计划穿行,并在内容上形成有机结合。

首先,将毕业设计的选题工作提前至第六学期初进行。在第五学期规划好部分学科基础课程的开设,使学生在进入第六学期时已经初步构建好基本专业知识框架。此时,由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毕业设计的研究方向,并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逐步调整和细化。在第六学期安排学生进行学科专业主干课程理论及其实践部分的学习,使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更多地关注自己在毕业设计中的研究方向。并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以及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辅助引导下,结合毕业设计研究方向,利用业余时间查阅国内外科技文献,形成对毕业设计研究方向的基本认识和了解。这样的选题工作安排,保证了学生在进入课题研究前,有充足的时间对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学习和了解,使其在进一步深入课题研究前自主培养形成明确的研究目标感。这一过程实际上是为即将进行的毕业设计进行知识储备、前期铺垫等准备工作,使学生能够在后续展开的毕业设计中快速进入工作状态。

其次,根据前期准备中学生对毕业设计研究方向的学习和了解,安排其在第七学期初进行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等文字撰写工作,使其具备撰写科研论文的基本能力。此时,毕业设计的研究课题内容已经确定,且通过第六学期对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以及第七学期对部分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完成课题的基本专业知识储备,随后可展开研究课题的具体工作,包括实验方案的设计以及实验工作的实施。由于毕业设计实际执行时间延长至一年,因此,学生有较为充足的时间深入研究课题,且可以根据课题研究需要展开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拓宽专业知识面,强化专业技能。同时由于在前期学习的过程中已经为毕业设计环节作了充足的准备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能够兼顾考研、就业与毕业设计,避免了考研和就业对毕业设计造成的强烈冲击,也使学生客观上具备了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的条件。

2.整合与调整专业课程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计划

在第五学期开设学科基础课程,第六学期开设学科专业课程,并配合毕业设计前期准备工作的需要开设部分专业选修课程,在第七学期开设其他专业选修课程。在这样的培养计划安排下,学生在第六学期毕业设计选题时已经形成了对本学科专业的基本认识,建立了专业知识架构。在第七学期正式进入毕业设计课题研究时,已经基本完成了学科专业主干课程和部分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具备了承担并完成具有一定深度要求的毕业设计课题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基础。

整合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程计划,注意不同专业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承继关系,以培养学生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先导,也是提高毕业设计完成质量的保证。在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中,特别是在专业课程相关的实践环节教学中,改变教学内容设计上相对独立的缺陷,注重与相关先修课程或后续课程的连贯性,以促进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尤其是把毕业设计的前期准备及能力储备环节渗透到实践环节教学中,针对实际工程技术问题,注意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为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提供保障。这样可以使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环环相扣,依层次逐步推进。先修课程为后续课程做了铺垫和准备,使学生在学习中的疑惑能在后续课程学习中得到相应解答,并能及时得到实践锻炼,加强和巩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

3.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中的能力培养,创新毕业设计模式

某些发达的欧美国家具备完善的职业培养教育体系,学生在完成大学学历教育后,由各工科门类的行业专业协会对其进行完备、专业和较强针对性的职业教育,从而在大学学历教育和企业对应用技术型专业人才需求之间形成无缝衔接。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备的衔接大学学历教育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对于职业教育这部分培训工作多由各高等院校以及用人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分担负责执行。

对于工科类专业的学生而言,毕业设计环节既是对学生接受本科四年教育后的全面的综合训练和总结测评,也是进行职业教育的一个契机。既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要创新毕业设计模式,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近年来,国内提出了多种高等工程培养的新模式与毕业设计的培养相辅相成。例如,教育部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5]或者一些高等院校实施的“3+1”、“5+1+1+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都着重解决高等院校工科类专业教育中的工程实践性和创新性问题,从而培养一批创新性强,能够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类工程科技人才,以提高人才的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6]

三、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大学本科学历教育阶段的最后环节,对于工科类专业而言,是专业知识升华的重要过程,在培养学生探求真理,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与教育形势下仍能保证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质量,就要因势利导,对现行的教学方法、模式进行调整和改革,使其更加适应新形势和新环境,从而提高工科专业研究型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国杰,吴炜亮,赵宏霞.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177-179.

[2]秦春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06,2(3):189-190.

[3]马清珍,张宝魁.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8,27(2):83-85.

[4]邓小玲,贾碧,蔡苇,等.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改革措施[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206-207.

教研专题计划篇3

一、指导思想

在市教育工委、教育局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即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服务,为职业学校服务,为职业教育教师发展服务,为职业教育学生发展服务)、全局意识,抓好教师的培训工作,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研工作的含金量,不断开拓创新,扎实有效开展工作,开创职业技术研究工作新局面。

二、目标任务

(一)、完善发展职业教育研究管理机制。在原有11个中心教研组的基础上做好调整、充实、完善工作,进一步明确主持学校、兼职教研员的职责,指导各专业教研组制定切实可行的教研计划,深入开展教研活动,提高各职业学校的教研水平,确保教研质量。逐步实现职教研究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促进我市职业技术教育的大发展。

(二)、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水平。职业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根据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和办学宗旨,职业教育是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数以万计的中等实用人才,所以专业理论和技能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也是与普通教育的区别所在,更是职业教育的优势所在,为此,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理论课的研究和技能课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强化专业课技能训练。一是加强教材和大纲的研究。在教材研究方面,加强学生全面素质和能力的培训。打破以前的传统实验体系,将新的知识技术和方法融入教材中。二是注重教学过程。在实施专业技能教学时,确定知识体系、工艺体系和实际操作体系。加强每个单元的训练和检测,为任课教师提供一把尺子,为学校提供检查和评价教学质量的依据,提高专业技能课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三是指导专任教师采取多种研究教学训练方法。根据专业、设备、内容、训练目标的不同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计算机应用专业可以采用竞赛法、演示法和榜样示范法。又如在农学可采用观察法和对比法等。四是综合专业技能训练和技能鉴定。根据每个专业技能鉴定的标准,指导职业学校制定相关的训练科目,使训练和鉴定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有的放矢的训练,在鉴定时能够顺利拿到技能合格证书,为将来的就业铺平道路。

(2)狠抓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生产管理的真实氛围。目前实训基地建设远远跟不上教学的需要,学生多设备少的现象很普遍,职教研发挥理论优势指导学校让现有设备充分利用,更好的为职业教育技能训练服务。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对学生进专业岗位基本技术技能的训练、模拟操作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同时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实际生产。加强校外培训基地的联系,让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工作进行现场培训。大力拓展校外实训基地有效弥补校内实训的不足,促进教与学双向互动,及时掌握先进的设备和工艺,在浓厚的职业氛围中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3)强化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最近一段时间,各职业学校的招生都不是太好,生源质量不高,成绩参差不齐,如果教师讲课方法仍按传统的方法进行授课,教学效果不会理想,课改势在必行。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成绩水平进行从备课、讲课和检测方法全面改进。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新影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充分发挥职教学会的作用。通过职教学会加强与政府以及有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引起他们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因为职业教育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油箱”和“引擎”。积极推进学校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招生就业的模式,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来。指导我市中职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培养出行业和企业需要的人才。

(五)、规范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专业评估。各职业学校相同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大相径庭,课程编排上千差万别,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明年起要着手大力加强职业学校之间、专业之间、教师之间的横向联系,构建一套适合我市职业教育情况的、具有我市特色的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体系和评估办法。

(六)、加强市级以上立项课题的过程管理,发挥职教研究室对课题研究的指导作用和督查作用。加强课题研究的管理和指导,及时推广优秀教研成果。要认真抓好课题的过程管理,对已立项的课题的开题、研究过程要进行督查。对一批有影响、针对性强的课题要进行奖励性资助,要引导教师关注教育的热点问题,把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新大纲背景下的学校管理研究和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作为课题研究的重点,让课题研究真实起来,切实解决好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

三、工作措施

(一)、抓学习,提素质。加强内部处室人员学习。不断提高人员的政素质和业务理论水平,要求处室认真学习《职业教育法》和新大纲和教材的内容,用以指导职业学校新大纲和新教材的使用工作。建立本处室工作制度和考核办法,调动处室人员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和业务理论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1

(二)、抓培训,提能力。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水平,没有一支高水平的教研员和教师队伍是不行的,为此,要加强教师的政治和业务培训工作。提高教研员教学研究和教师教学水平,结合今年8月份市教育局举办的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新教材、新大纲培训工作和科学发展观等学习内容,组织全市职业学校教研员和教师进行政治和教学业务培训,提高全市职业教育教研员和教师的政治和业务研究水平。

(三)、抓活动,提高水平。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所在,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如何,是要从教育质量表现出来的。教育质量的高低是要从各种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同进教学活动对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明显推动作用。所以,抓好各项教学活动,对提高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2年职业教育研究室要举办教师评优示范课和学生技能比赛,论文研讨、课件展示、说课等教学活动。

(四)、抓落实,提效益。教育教研是细致而长期不懈的工作,对职业学校每年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并将各项任务分解到各单位,列入年度考核目标之内,加强督查、指导,以确保工作目标、任务的落实到位,全面提高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水平。

职业教育研究工作计划的延伸阅读:如何写好你的工作计划

教研专题计划篇4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理学院天津300222)

摘要:“卓越计划”是教育部率先启动的改革计划,职技高师依托“卓越计划”实施了“卓越工程师”和“卓越职教师资”教育教学改革。从职技高师的角度,构建“卓越计划”下的数学教学改革方案并进行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卓越计划;职技高师;数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0-0084-04

问题的提出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迫切需要多种类型的工程技术人才,迫切需要提升工程技术队伍的创新能力,迫切需要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2010年6月,教育部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旨在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卓越计划”实施期限为2010年―2020年,参与计划的全日制工科本科生要达到10%的比例,全日制工科研究生要达到50%的比例。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以下简称职技高师)担负着为国家培养职业教育师资和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两重任务。在国家“卓越计划”指导下,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代表的职技高师分别实施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卓越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计划”,其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以一线工程师为主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和职业教育所需的具有理论知识与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卓越师资。这一改革目标的实现,对基础课程教学提出了挑战,大学数学类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美国在“迈向2020工程师培养计划标准”中指出,学生应具备数学、科学和工程知识及应用数学、科学和工程知识的能力。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大学数学是卓越人才培养关键中的重点已成为共识。学习数学不仅要获得一大堆重要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和结论,更为重要的是要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实质。目前,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主要介绍数学定理、推导证明与例题,着重于逻辑推理的严谨,缺乏实际应用的例子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背景分析,学生学习感到难度大、无法理解具体应用,进而导致学习兴趣锐减、学习效果不佳、与专业学习脱节等等。如何开展大学数学基础课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与创新能力,提高数学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

笔者拟从职技高师的角度探讨“卓越计划”下数学教学的创新改革与实践,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作为职技高师基础课程的数学,在“卓越计划”下的教学创新改革与实践;二是作为职技高师的数学专业,在“卓越计划”下的教学创新改革与实践。

“卓越计划”下数学基础课教学创新改革研究

数学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与研究,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高等教育的改革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人才的质量。目前,各理工科专业类别大都开设数学课程,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式以及研究问题的着眼点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传授数学知识外,还要强调逻辑思维的训练,“卓越计划”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数学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建立适应“卓越计划”的基础课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是“卓越计划”实施的重要保证。2010年至2012年间,我们在对全国四十余所中、高职院校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在卓越工程师和卓越职教师资培养方案中,对数学基础课教学进行了以下创新改革。

进行数学基础课分类分级教学改革依据卓越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首先,构建了不同专业需求、具有专业特色、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的大学数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复变函数、积分变换、数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根据专业类别,实施了机电类、经济管理类不同的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根据生源,实施了区别高中生源、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的不同的教学大纲,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同时在机电类专业高中生源中进行了分级教学,实施了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改革,形成了适应“卓越计划”的数学课程教学方案。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了理论知识与数学实验相结合、理论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改革。增加了数学实验课程,以matlab软件为例,让学生掌握数学编程与科学计算能力,如将matlab引入线性代数课程,使之与线性代数的理论、方法相结合,让学生掌握线性代数课程的最新计算工具和方法,不仅可以用手算低阶的矩阵,而且使学生学会求解6阶及以上、复系数的线性代数问题,适应后续课程的学习,提高数学基础课的效果,为专业应用学习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的计算动手能力与应用能力。

强化案例教学数学基础课程除了加强基础知识训练与数学逻辑思维的训练外,重点强化数学的应用性。根据“卓越计划”强调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的目的,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数学基础课实施了三个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如何“教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学会”转变;从以学科体系为中心,向以专业工作需要为中心转变;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验室为中心转变。根据机电类学生的后续专业课程,如电路分析、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计算机图形学、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自动控制原理、机器人等需要进行大量分析的实际情况,提出在不降低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改变数学基础课教学中概念、定理、证明、例题的模式,结合专业特点,实施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科学计算能力,以适应后续课程学习与培养应用能力的需要。如在“高等数学”课程中,课题组教师在电类专业教学中增加了杰尔霍夫电路方程、信号变换与信号处理、定积分与拉普拉斯变换性质求解刻画RLC电路等应用案例;在机械类专业教学中增加了机械运动分析、流体力学受力计算与流量分析等应用案例;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中增加了金融与人口的指数增长模型、均衡价格模型等案例。又如在“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中,增加了解析函数在平面向量中的应用、留数计算在数字滤波器性能分析和形状设计中的应用案例等等,在“线性代数”课程中增加了投入产出模型案例等等,以此强化数学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通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掌握数学在专业中的运用,明确学习数学基础课的目的,了解数学解决专业问题的思维、方法与途径。此举受到各相关学科专业的欢迎和好评,对“卓越计划”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课题组教师体会到,实施“卓越计划”下的数学课程创新改革,一方面对教师继续学习针对培养对象的专业知识提出了较高要求,可激发数学课教师学习其他专业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更加明确了数学作为基础学科,支撑学科、为专业服务的教学意识,改变了强调完整地讲授专业学科知识体系的教学观念。

编写数学课教材结合“卓越计划”的要求,从专业需求和“卓越计划”的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入手,理学院先后召开学生座谈会、各专业学院教学院长和专业教研室教师座谈会,听取专业学院对数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意见。结合数学基础课的教学基本要求,在传统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删减了部分较难理解的内容,增加了相应的实例、有利于提高思考能力的练习题和数学家简介,编写了适合我校机、电类专业的《应用高等数学》教材,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完善数学精品课资源平台我校“高等数学”课程是天津市精品课程,“线性代数”、“概率统计”是校级精品课程,在校园网上,这些课程的网页成为教师和学生课外自学的教学资源平台。学生可进一步了解问题的背景、发展历史、解决问题的过程,历年的考试试卷分析等,提高学习兴趣,其中的“互动答疑”链接可使学生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惑,提高学习的效果。

以竞赛为载体强化数学建模与数学应用能力“卓越计划”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有国际视野的、以一线工程师为主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强调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在数学基础课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已经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必不可少的环节。数学建模是把数学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的桥梁,强调数学原理和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强调计算机技术作为数学教学的工具和手段,强调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性。针对职技高师“卓越计划”的特点,我校在多年参加国家数学建模的基础上,从2012年开始举办学校数学建模竞赛,由教务处颁发竞赛文件,理学院承办。以建模竞赛为切入点,通过数学建模讲座、培训及选修课的开设,将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和内容融入数学课程中,培养学生在专业中的数学应用能力。三年来,每学年的第二学期(5月份)组织竞赛,参赛报名的原则是:(1)学生自愿报名,鼓励不同专业学生联合组队;(2)由学生所在学院推荐,形成全校各学院支持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氛围;(3)参照国家数学建模竞赛的方式和时间安排,进行学校建模竞赛;(4)评选学校数学建模竞赛奖,纳入学校对学生的奖励,记录学生课外学分;(5)从获奖队伍中选拔25支参赛队代表学校,参加国家数学建模竞赛。在2011—2013年国家大学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取得了获得国家一等奖1个、二等奖4个,天津市一、二等奖15个的突出成绩。

“卓越计划”下数学专业教学创新改革研究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教育部在《关于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对于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职技高师作为培养职教师资的方面军,其培养模式和培养质量发挥着关键的引导作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作为职技高师的领军校,于上世纪创立的“双证书,一体化”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成为我国职教师资“双师型”政策的核心成果之一。

在全国8所独立设置的职技高师中,1所学校(天津)拥有“数学”和“统计学”一级硕士点;8所学校都设有数学类本科专业(数学与应用教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同时都承担全校的数学公共基础课程教学,3所学校(天津、江苏、河南)的“高等数学”课程是省级精品课程,在专业职教师资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

在职技高师中,一方面数学专业担负着培养中、高等职业院校数学课程教师的重任;另一方面数学作为职技高师的公共基础课程,在专业学习与专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在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师资的新要求下,对职技高师数学教学的创新改革研究至关重要。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理学院通过对中、高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和师资现状的调查,按照培养高素质专业化职教师资的要求,制定了职技高师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方案,并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实践,以提升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准教师素质与能力。

数学师资素质与能力分析在对全国13所高等职业院校和28所中等职业院校的数学教学与数学师资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数学课程应以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培养数学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继续学习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任务;以提高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数据处理技能,培养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为目标;以适应相关专业学生学习所需的限定选修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的任意选修内容,具有时代气息的数学讲座、数学活动以及学生继续学习所必需的数学知识为内容。达到职业院校对数学知识的需求,教师应系统掌握数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了解数学学科发展的趋势,具有扎实的数学功底、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了解机械、电子、财务管理等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数学建模方法,能熟练应用matlab、spss等数学软件,具备应用数学知识进行数学计算、数据分析的能力和进行数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制定数学专业“卓越计划”改革方案在对天津、江西、广东等职技高师数学类专业教学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对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依托“卓越计划”,以“强基础、善应用、重能力”为指导思想,制定了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了“卓越计划”下数学专业教学的系列改革,包括大类招生改革、学分制管理改革、实行导师制、专业分流与模块化培养等等。模块化培养分为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方向模块、师范教育模块、专业提升与拓展模块等。经过四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我校学生初次就业率和考研率明显提高,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国家奖3个,天津市奖10多个的突出成绩。

加强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数学专业“卓越计划”的实施,促进了数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实施了凝练学科方向加强学术队伍建设、学科发展平台基础建设、科学研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数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等一系列改革后,我校成功获得“数学”、“统计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处于领先地位;我校培养的研究生有近20%考取了国内外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在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了二、三等奖的好成绩。

结语

基于“卓越计划”的职技高师数学教学创新改革的实施,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数学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数学课服务于专业并支撑专业课教学,在专业设计环节,发挥了数学计算的优势,我校参加“卓越计划”的学生在专业大赛和全国建模竞赛中屡次获奖,首届“卓越师资班”毕业生多数被“211高校”的工程实训中心或中、高职院校聘为师资。

深化数学教学改革,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提升应用型大学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帆.德国大学“卓越计划”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7(12):66-70.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47-55.

[3]李大潜.关于高校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些宏观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1):7-9.

教研专题计划篇5

关键词:研究型课程;辨析思维;自主学习

一、引言

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是信息和知识的被动接受者,长期的训练使学生不能形成系统、连贯的思维方式,学生对教师有过多的依赖性,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milneandmcConnell,2001)。这些都迫切地要求高校应当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建立研究型课程教学方法,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

本文以工商管理类本科生财务管理课程为例,说明工商管理类课程的研究型教学设计与实施,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财务管理研究型课程教学设计的特点是强调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以课程专题研究(courseresearchproject)为训练载体,培养学生的辨析式思维能力(criticalthinking),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self-directedlearning)。

二、基于问题的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体现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其特征表现为:学生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学习新知识;有针对性地根据问题的需要学习相关知识;具备一定的辨析式思维能力;有能力识别和搜集相关资料,可以高效率、高质量地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国外许多学者研究认为,现行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辨析式思维能力。辨析式思维强调的是批判性的思考方式、认知和学习的一种能力,强调有选择性地对知识和信息加以判断与评价。

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辨析式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这种学习方法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对知识深入研究和理解的兴趣,使学生成为发现、理解、评价以及应用知识的主动参与者。②有针对性地学习。从对现实问题思考中加深对财务管理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与方法理解和应用能力。③组织学习小组合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组织能力。④开放式的动态信息资源和学习环境。使学生有机会自主确定分析对象、鉴别问题、搜集信息。⑤非结构化的具有挑战性的现实问题。使学生有机会接受现实的、复杂的管理环境,并逐渐养成对问题反复思考的习惯和质疑的学习态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辨析式思维。

在工商管理类本科课程教学中,可以采用课程专题研究的形式实施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课程专题研究,是在运用专业课程其他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以从专业课程教学中提炼出的关键性、综合性问题为主题,利用开放性的资源环境,结合现实商业环境,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分析和研究的过程,并完成研究报告,充分体现了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的理念和核心,也符合工商管理类课程的特点。

三、财务管理研究型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

1、财务管理研究型课程教学内容与训练体系设计财务管理研究型课程内容与训练体系设计以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基础,以案例分析和课程专题研究为主要训练载体。笔者根据本科生财务管理平台课的特点,遵循研究型课程教学的理念,设计了以价值管理为主线的三个系列课程研究专题和体现财务管理核心内容的六个分析案例。每个研究专题都使相关的知识点形成一个知识点体系,通过完成该研究专题,可以轻松地掌握一系列相关的知识点体系,提高学习效率;案例分析则针对一些重要的财务理论进行基本训练,在学理论知识点的基础上,对研究相关专题未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补充。两部分内容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使整个财务理论知识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

在研究型课程教学中,运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关键在于对问题的选择与设计。本文以公司价值管理为主线,设计了公司财务状况分析、财务预测和价值估价三个核心研究专题。每个研究专题包含了财务管理基本理论与方法的知识点群,同时,三个研究专题知识点群之间紧密联系,涵盖了财务管理课程的主要知识点。这三个研究专题的逻辑关系是:①公司财务状况分析针对公司过去的经营与财务状况,目的是发现公司过去及目前存在哪些财务问题,并延伸寻求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公司调整未来的发展规划和经营决策提供依据;②公司财务预测与规划是对公司近期未来的规划,强调在上述公司财务分析专题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公司未来的发展目标,对公司进行短期预测和规划,解决公司营业收入和融资策略相配合的问题,是对公司短期的价值管理;③公司价值估价是对公司的长期价值管理,通过对公司价值评估,发现影响公司价值的主要问题及关键因素,为管理层进行价值管理提供依据,也为投资人提供相应的投资建议。学生在完成三个研究专题的同时,不仅能够深入理解并运用上述系列研究专题所涉及的理论与方法,也关注公司在当前、近期与长期价值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逐步建立价值管理的理念。

2、财务管理研究型课程问题设计

(1)公司财务状况分析问题设计

公司财务状况分析研究专题的分析框架是: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的杜邦分析体系和现金流分析两部分,涵盖了三张基本财务报表的全部信息。学生通过与行业平均水平、公司历史平均水平比较,对公司的基本财务报表全面解读和分析,发现公司目前存在的财务问题以及引发财务问题的经营与管理的因素,为管理层进一步改善公司经营状况,提高公司价值提供依据。

本研究专题的核心问题设计:

①样本公司存在哪些财务问题?

引导学生采用本研究专题提供的分析框架对公司的基本财务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发现公司过去经营中存在的财务问题;

②产生这些财务问题的根源是什么?这些根源对财务问题有怎样的影响?

引导学生寻找公司财务问题背后的根源,探究是什么样的经营问题导致了这些财务问题,又是如何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影响的。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对财务分析的理解不是仅仅停留在财务指标的计算和简单的比较分析上,而是深入分析财务问题产生的根源,并逐渐体会到经营策略与财务策略的相互关系,以及体会如何通过调整经营策略来有效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

(2)公司财务预测与规划问题设计

公司财务预测与规划研究专题,在财务状况分析的基础上,协调解决公司过去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调整公司近期未来的经营策略和融资策略,是对公司的短期价值管理,对未来经营期内公司价值目标进行修

正和调整,为提高公司的长期价值提供依据。本研究专题设计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的财务规划,不同于传统的财务规划。传统的财务预测与规划主要运用销售百分比法,一般分为收入决定融资和融资决定收入两部分。传统的财务规划一般都把扩大产品市场份额、保持企业销售的快速增长作为公司的发展战略和追求的目标,只是单纯地考虑公司的市场目标,而没有考虑与公司市场目标相配合的各项财务目标,特别是公司的财务价值目标。但是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更关心公司的财务目标如何更好地与市场目标相统一、相协调、相配合。

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的财务预测与规划,是将公司价值目标与营业收入与融资规模、融资方式的相配合情况下公司的财务规划。对传统的财务规划方法的不足进行了改进:①对各项目的预测不是简单地同比例地放大或缩小,而是要考虑各类资产以及资产项目与主营收入之间的联动关系;②考虑公司目前的资本结构是否合理;③针对资产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④根据预期的财务指标以及改变假设条件后的可持续增长率,更能反映公司在预测期的情况;⑤考虑了公司的主动投资行为。

本研究专题的核心问题设计:

①如何基于核心财务价值指标进行财务预测?引导学生采用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的财务预测方法,结合公司的财务比率对公司短期未来进行财务预测。

②如何解决企业营业收入和融资规模、融资方式的配合?

这个问题是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的财务规划的核心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仅仅按照传统的财务预测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全面考虑公司的融资规模和融资方式,要在达到预期销售收入增长的同时实现既定的净资产收益率目标,并能完成对公司的融资规划,安排好融资规模及融资方式,即实现公司经营目标和财务目标的统一。

(3)公司价值评估问题设计

公司价值评估专题,是一个综合的研究专题。需要结合公司的历史财务状况分析和未来财务预测方法,对公司未来一个时期内的经营情况进行全面的预测,并根据各价值评估方法的原理,采用适当的评估方法对公司的长期价值进行评估,实现公司长期价值管理。是三个研究专题中对学生财务判断能力、专业敏感度要求最高的一个研究专题。

本研究专题的核心问题设计:

①影响公司价值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从公司价值管理角度提出这个问题,是希望学生不是单纯地预测数据而完成一个价值评估作业,而是从管理层对公司进行价值管理的角度,思考哪些因素对公司价值有着显著影响,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公司价值的,并为管理者提出可行的价值管理建议。

②公司是否具有投资价值?

这个问题从投资人角度提出,公司价值评估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为公司的投资人提供有效的信息。公司的投资人需要从公司的价值评估报告获得公司未来发展潜力的相关信息,并作进一步的投资决策。因此,学生还需要从投资人的角度分析,样本公司的真实价值是被市场高估了还是低估了,样本公司是否仍值得投资人投资。

学生在这两个问题的引导下,完成价值评估的同时,从公司的价值管理和市场价值角度对公司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对长期价值管理有了深刻的体会。

三个研究专题选择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作为研究主体,逐步提出层层深入的研究问题,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有针对性地搜集相关信息、学习和掌握相关的财务理论知识;同时,这些问题又是置于开放式资源环境的研究问题,针对不同的上市公司,每个研究问题都没有惟一的答案,选择的样本公司不同,公司的经营方式、投融资方式、资本结构也不尽相同,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对问题的界定和提出的解决方案;每个研究专题又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研究问题,涵盖了一定数量的财务理论和知识点,可以细分为若干个具体问题,小组成员可以根据需要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共同合作完成研究专题。每个研究专题只给学生提出基本研究目标、可能用到的研究方法,由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根据公司的特点自主决定需要的相关资料、研究方法、具体研究问题及确定研究方案,给学生更大的空间挖掘公司的信息和分析深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财务管理研究型课程教学实施

课程专题研究教学的具体实施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教师对研究专题项目所要达到的研究目标、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数据库资源、分析模型与工具、评估标准等进行介绍,对学生进行前期的指导和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小组成员对研究项目进行交流沟通;

第二阶段为实施阶段。

①确定研究对象。每组学生根据公司相关信息的可获得性,选择较感兴趣的某一行业的某一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由学生自主选择研究的样本公司,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②确定研究问题并细分为具体问题。根据研究专题的内容,在研究问题的引导下,结合公司的特点和经营情况,确定公司围绕该专题需要研究的具体问题,并细分问题。如对财务规划问题进行细分,确定具体研究项目为经营战略研究、利润规划、资产规划、融资规划等几部分,再针对各个具体的研究项目,结合公司的基本情况制定研究方案;

③拟定小组工作计划。确定具体的研究问题后,学生小组成员讨论拟定较详细的工作计划,确定各成员的具体工作内容。明确的工作计划安排和确定的分工,有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并督促大家按时完成工作,使整个学习过程有序而高效。

④自主学习并运用相关专业知识。根据研究专题的内容和解决问题需要的知识准备,学生自主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搜集信息,必要时可以小组谈论共同解决,或请教教师。例如,对公司财务预测和规划时,需要学习销售收入预测、股利政策、项目投融资方式、资本结构等相关知识模块。

⑤侧重发现问题。学生选择的公司不同,规划时会遇到不同的具体问题。例如,规划时可能要考虑:公司未来的市场需求如何;影响销售利润率的关键因素;目前资产规模和结构存在的问题;采取何种融资形式配合资产规模与结构的调整等,根据研究公司的具体特点,确定研究的重点,为提出解决方案做准备。

⑥提炼研究结论。完成研究内容,并依据对研究结果的判断得出合理的研究结论。针对研究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完成相应的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为测评阶段。学生根据每一个研究专题的要求撰写并提交研究报告,就研究成果进行陈述,并回答其他学生及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提炼各小组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点评;测评各小组的研究报告。

财务管理研究型课程的问题设计及教学实施过程,是一个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的思想和培养学生辨析式思维的要求。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以引导者的角色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以自主学习方式为主,通过小组合作,针对现实财务问题进行深入地、反复地探究,不断提高对专业知识及其应用的理解程度。

教研专题计划篇6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职业资格认证;cmat认证;课程置换;应用型本科

近年来,市场营销一直是人才市场招聘的热门专业,全国已有515所高校开设了市场营销专业,且每年以10%~20%的幅度增长,因此,营销人才既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又面临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为适应企业用人制度对营销执业资质的要求,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了职业资格认证,针对实际情况,采用最优的认证模式进行培训,提高“市场营销经理助理”资格证书的含金量,是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有效实施“双证制”的重要保证。

现行cmat认证模式分析

市场营销职业管理人员执业资质规定了三个等级:市场营销总监、市场营销经理、市场营销经理助理。市场营销经理助理是企业的基层管理人员,协助部门经理完成日常的事务性工作,是营销专业毕业生最先从事的职业岗位。

现有的市场营销经理助理资格认证考试(简称cmat)在分析市场营销经理助理的素质、知识和能力要求的基础上,确定综合知识与能力考核的内容,主要由营销原理和营销实务两个模块构成。经理助理级别的评定方法采用百分制,成绩60分以上为合格,采用闭卷笔试形式。目前,cmat助理认证已在全国多所高校举办,来自各个专业的大学生和社会学员通过认证已在市场营销经理助理的职位上发挥作用。

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而言,在大学期间已学过cmat培训的两个模块的理论知识,90%以上的学生希望通过cmat认证,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课程置换”方式进行cmat认证模式的创新,是将营销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市场营销专业实施“双证制”的新尝试。

市场营销专业开展cmat认证的模式创新

从2009年开始,经教育部考试中心和中国市场学会批准,我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申请市场营销经理助理资格证书无须参加cmat考试,而是以“课程置换”的方式,考核评估依据学校教务处开具的该学生《市场营销学》、《商务谈判》、《营销策划》、《市场调查与预测》等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中任意一门课程的校级考试成绩为准(课程考试成绩不能低于60分),同时撰写一份《营销计划书》,经过评审合格后即可颁发证书,其认证培训的流程如图1所示。

该模式是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制定调研计划,设计调查问卷,收集企业第一手资料,处理和分析数据,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撰写《营销计划书》。能够锻炼学生的市场调查和综合分析能力以及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习兴趣,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

市场营销专业以课程置换开展cmat认证的实践

黑龙江科技学院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采用“3+1”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职业营销技能训练,实施了“课程置换”的cmat认证新模式。该项目从第四学期的第14周开始,二年级的学生已有《市场营销学》、《现代推销学》、《消费者行为学》等专业课为基础,cmat认证相当于本科生的学年论文,学生按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自主选择导师,实行“一对一”的指导。具体步骤如下。

进行个性化分析指导教师要让学生写一份职业生涯规划,并对自身的成长经历进行描述,对性格特征、处事风格、兴趣爱好进行自我剖析,通过对学生的深入了解,为其大致选定某一个行业的研究方向,指定参考书目,制定为期3个月的认证实施计划,让学生上网收集相关资料,加深对选题行业的认识,最终确定个性化的cmat专业学习计划。

合理确定选题研究选题是《营销计划书》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好的选题可使学生的调研容易实现,资料的收集和写作相对容易。一般先针对企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提供若干选题方向由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专题,也可自由选题;确定选题后,要向指导教师上交6~8篇相关参考文献资料;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选题细化为宜于调查研究和可操作的子题目;子题目确定后,学生围绕课题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拟定调研计划并收集相关的二手资料,研究选题一般在第17周之前完成。

深入企业调研实践分为两个环节,第17周由指导教师进行集中辅导,对《营销计划工作表》和《营销计划——决策指南》进行讲解和指导,并对企业调研工作进行前期准备,如明确调研计划、设计调查问卷、了解与企业人员接触的注意事项等。这个环节中确定调研企业很重要,可通过实习基地或由学生自主联系;第18周进行集中调研,教师可通过电话或网络进行全程指导,学生在获取第一手资料后,可以利用暑假实践机会深入了解企业,以便做出有针对性的营销计划。学生的资料整理、数据分析等研究工作可以在暑假期间独立完成,指导教师要与学生及时沟通,给予指导。

撰写市场营销计划书市场营销计划书的撰写在第五学期的前5周完成,利用课余时间。学生将市场调研报告和已完成的《营销计划工作表》和《营销计划——决策指南》交给指导教师,根据营销计划写作大纲的要求,师生共同确定写作提纲,按照市场分析、营销策略和行动计划三部分内容进行撰写,字数要求在3000字以上。数据要利用统计学软件和图表进行处理。报告结构要完整,分析要充分,选择同一企业不同题目的学生可以互相研讨。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报告提出修改意见,对提交的《营销计划书》进行最后把关。

进行测评认证在9月末,汇总学生置换课程的考试成绩,并到教务处盖章后,将考试成绩单、学生的《营销计划书》和认证费统一交到中国市场营销资格认证培训办公室,由中国市场学会指定行业内知名营销专家组统一进行评审,成绩合格者颁发“市场营销经理助理”资格证书。美国市场管理协会(amma)营销人才评价标准已与cmat评价标准达成互认,通过cmat考试的学生还将获得amma证书,cmat-amma联合认证更能体现证书的国际性、发展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具有更高的获取价值。

目前,我校已有多名专业学生选择“课程转换”的认证模式,选题涉及连锁经营、零售、轿车市场、消费品市场、网络营销等不同领域,完成了《营销计划书》的写作,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对提高学生的营销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完成后两年的专业学习帮助很大。实践证明,在市场营销专业以课程置换方式进行cmat认证模式的创新具有可行性,取得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增强了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对cmat价值的认可,有利于cmat认证在本科院校的进一步推广。

以课程置换开展cmat认证应注意的问题

要做好学生的选题工作(1)选题不要过大,应具有可操作性。选题若过于宽泛,学生便无从着手,研究的针对性就差,获得资料的难度也大,最后往往进行不下去。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的选题,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比如,选择某一市场或企业某一产品的研究比较容易,第一手资料容易得到,也有研究意义。(2)选题要有价值和时效性。选题要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应是企业或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或焦点问题,对实践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选题要新颖,有一定的创新性。(3)选题应尽量与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一致。这样教师就可以给予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并为学生提供研究资料,同时,学生也可为教师的科研提供第一手资料,使研究成为教学相长的过程。

要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cmat认证重在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对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要求较高。目前,多数高校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应制定有效的师资培养规划,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可到高校去“盯课”;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可去企业挂职锻炼。在鼓励教师以老带新开展企业营销培训、项目咨询的同时,可引导教师将咨询项目的经验与cmat认证项目相结合,实现教师科研与cmat认证的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中国市场学会应更多地组织相关的师资培训和企业调研以及产学研合作等,提高cmat培训的实效。

要加强指导教师全过程管理以课程转换方式开展cmat认证,对于市场营销专业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为此,师生要端正态度,认真对待,加强全过程管理。指导教师对于选题、调研、写作、提交等每一个环节都要加强指导和管理,与学生一起完成任务,真正帮助学生在全过程中受益,并形成口碑效应,使cmat认证能够长期开展下去。

要建立稳定、充足的实践基地《营销计划书》的撰写要求学生必须深入企业调研。实践基地建设是cmat认证项目成功的关键,也是制约cmat认证开展的“瓶颈”问题。要动员各种力量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和分散性的实习单位,拓宽实践渠道。同时,可以聘请企业人员担任第二指导教师,制定学生深入企业实习的各种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调研的实效性,真正实现校企联合培养市场营销经理助理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曹扬,魏拴成.市场营销本科课程体系设计及专业特色培育[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5-9.

[2]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国营销总监、经理执业资质条件[ol].[2009-07-12].http://.cn.

[3]宋??cmat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践探索[j].市场营销导刊,2008,(4):13-15.

[4]宋??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35-137.

[5]赵国刚.三大教育理念与工程人才培养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4):48-51.

教研专题计划篇7

[论文摘要]高校教学档案建设日趋完善,但专业建设档案资料的收集尚略感不足。为了提高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水平,应该从专业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结构、科目课程、教学环节、专业素质教育、教学环境、产学研合作、教学改革与建设、师资队伍、学生素质、学生就业、专业特色等方面加强专业建设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

专业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论证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的符合程度,专业教学条件与专业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专业实际培养效果与原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符合程度,判断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水平,揭示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专业办学特色,客观反映学校办学资源、条件与利用水平以及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水平。简而言之,专业剖析着重从“三个符合度”的角度,分析评价专业建设现代,总结成功的经验,指出存在的不足,进一步理清思路,优化方案,进而形成特色,建成精品专业。为此,高校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专业建设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

一、专业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方面的资料的收集

专业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专业概况(含专业沿变、专业背景、人才培养情况等);(2)专业目录;(3)新增专业、精品专业申报材料;(4)相关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及未来需调研报告等原始材料;(5)专业设置论证报告与培养目标调研报告;(6)专业培养目标(含知识、能力、素质要求);(7)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8)专业建设年度计划、中长期建设规划、年度总结;(9)用人单位对专业毕业生的反馈信息。

二、课程体系与结构方面资料的收集

课程体系与结构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制订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2)教学计划修订的有关规定;(3)专业培养方案与实施性教学计划;(4)专业建设与各项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措施;(5)专业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含各学期进程表、教学任务书、课程表);(6)课程体系与结构改革情况。

三、科目课程方面资料的收集

科目课程方面资料的收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校关于教学大纲制定与实施的规定;(2)教学大纲、实训大纲和考试大纲;(3)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材;(4)实验实训指导书;(5)cai课件;(6)专业课程建设情况(含规划和总结);(7)精品课件建设情况(含规划、总结、教案、课件、课堂教学录相等相关资料);(8)专业课程成果及原始资料;(9)课程实践教学情况。

四、教学环节方面资料的收集

教学环节方面的资料收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校关于教学大纲制定与实施的有关规定;(2)学校关于授课计划制定与实施的有关规定;(3)每学期授课计划、教学进程表教学日志;(4)每门课程教案及备课笔记;(5)每学期学生考勤表;(6)每学期每门课程教学总结;(7)每学期每门课程期末试卷及试卷分析报告;(8)实验、实训、实习报告及总结;(9)教研室教学研究计划、教研活动记录和工作总结;(10)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目录、选题要求、评分标准、答辩工作安排及记录、成绩分析表;(11)教学检查记录、学生座谈会记录、听课评课记录、专业教师学生测评表等。

五、专业素质教育方面资料的收集

专业素质教育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的整体方案;(2)科技文化活动的原始资料(含计划、内容、小结);(3)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始资料(含计划、过程、内容、总结);(4)学生社团活动的原始资料;(5)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原始资料;(6)向学生开设的各类学术报告、讲座讲稿及图片等原始资料;(7)学生参加各类知识竞赛活动,文化活动的通知、获奖情况及证书复印件。

六、教学环境方面资料的收集

教学环境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专业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2)专业可利用教学资料情况(含图书资料、电子图书资料、校园网建设及运行情况、机房、实验室、实训基地、教学仪器设备等);(3)专业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规划;(4)专业实训基地利用率、实验开出率情况(实验室使用情况登记表、实验情况登记表、实习实训情况记录簿、教学仪器设备使用记录、开放实验室情况记录表);(5)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书或校企合作协议;(6)教学经费预算及教学经费投入。

七、产学研合作方面资料的收集

产学研合作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院系产学研合作领导小组及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名单;(2)专业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纪要;(3)校企合作协议书、合同书;(4)从企业或行业聘请的兼职教学人员名单及证书,聘书复印件;(5)专业教师企业实践锻炼的相关资料;(6)院系教师为企业、行业开展技术培训的通知、计划、讲稿、图片等资料;(7)教师承担或参与企业科研课题研究及有关技术协作、项目推广的协议书、合同书;(8)为解决技术难题、开发新产品方面新创造出经济效益的证明材料、技术报告、科研任务书(结题报告)、成果鉴定证书等;(9)校企人员互兼互聘协议书、聘书及工作情况;(10)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建协议书及资料共享方面的材料;(11)专业教师与企业(或行业)有关人员合作、论著等材料。

八、教学改革与建设方面资料的收集

教学改革与建设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专业教学模式与课程改革方案,实施过程、工作总结等方面的原始资料;(2)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等方面的原始资料;(3)院系教学工作,教学管理文献;(4)学生学分制实施细则;(5)学生学籍异动情况;(6)教学改革方案、实施过程、阶段小结及原始资料。

九、师资队伍方面资料的收集

师资队伍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师资队伍基本状况(含学历、职称、年龄、学缘情况);(2)教师科研、教研活动情况(含参加各类科研、教研学术会议、科研教研课程立项项目及结题报告、、出版专著、主编参编教材、获奖情况);(3)教学效果测评情况;(4)师资队伍建设规划;(5)教师培训进修情况;(6)教学管理队伍和学生管理队伍情况(含培训进修内容、效果和经费投入等);(7)人才引进情况;(8)教学管理队伍和学生管理队伍情况(含管理人员、业绩);(9)省级、校级专业带头人申报材料及批复;(10)优秀教师申报、评审及批复;(11)教学、科研骨干基本情况。

十、学生素质方面资料的收集

学生素质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生毕业论文(设计);(2)学生参加计算机、英语等级考试情况及证书复印件;(3)学生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计划、过程和总结(含文字材料、图片资料);(4)学生社团活动情况。

十一、学生就业方面资料的收集

学生就业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生就业机构及人员情况;(2)就业工作的政策文件;(3)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情况及原始资料;(4)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统计表和学生就业单位一览表;(5)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及原始资料。

教研专题计划篇8

本文通过分析单片机基础这门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及其存在的问题,紧扣铁道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培养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的线性代数教学改革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教学体系的构建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运动控制系统”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单片机实践教学研究《电工测量》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下的单片机教学改革探讨卓越工程师背景下的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和探索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电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基于制药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的液压与气压传动教学改革与实践机制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工程训练》课程改革探索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材料力学教学改革探讨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控制理论教学改革研究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改革“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的数字电子技术教学改革初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企业阶段的培养实践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2]崔勇,袁海文,王秋生,刘颖异.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下的单片机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264(5):80-81,85.

[3]李宁.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械专业VB课程项目教学法探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12):69-70.

本论文得到以下项目资助:

1、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11ZYXYB004);

2、“卓越计划”背景下高校内部整体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与实践,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JXJG-12-5-11)。

教研专题计划篇9

[关键词]风景园林;地方性;教育;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9-0215-03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2011年3月8日正式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目录(2011年)》中公布,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建筑学同列为我国110个一级学科之列。由此,我国著名建筑教育家吴良镛先生提出的以风景园林、建筑学、城市规划三位一体,大容量、多层次、多学科综合的人居环境科学体系得到确立。其中,风景园林学科地位的提升,突出反映了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社会发展目标中统筹考虑的生态文明建设方针进一步得到落实。学科的发展反映了社会发展的矛盾和需求,解决和满足这些矛盾和需求,首先需要通过学科教育才能实现。2009年,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系在原有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的基础上申报开设了5年制工科景观学(Landscapearchitecture)专业,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地方性院校,如何依托并整合地方教育的现有资源条件,立足人居环境科学的整体,面向地方社会发展建设的现实问题和需求,办出具有地方性特色的风景园林教育,无疑是当前地方风景园林教育需要深入的问题。本文以昆明理工大学景观学人才培养模式为例,探讨风景园林教育特色的构建思路和具体方法。

1依托并整合地方景观学教育的现有资源条件,积极搭建对外交流平台

1.1充分依托并整合现有资源条件

风景园林是一个综合性、交叉性学科,需要多学科的融合和支撑,其教育资源的需求是复合型的。长期以来国内大学专业分工过细,造成教育资源分散,利用效率低下,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以及学科专业沟通融合不够。相对于中东部发达地区而言,西部地区的教育资源和条件相对落后。风景园林教育需要在有限的条件下,向内依托和整合现有的资源条件,向外积极搭建对外交流平台。促进分散的教育资源重新优化组合,拓宽高校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空间,以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促成学科融合已成为实现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目标的重要基础。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把景观学专业开设在具有较长办学历史的建筑学系下,原有相对独立、设施较好的教学楼和各种教学、办公、实验用房、教学实验设备实现资源共享,大幅度节约了办学成本,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避免重复建设。另外,初步构建起城市规划、建筑学和景观学三位一体的人居环境大科学的整体框架,实现学科交叉和融合。

1.2积极搭建对外交流平台

云南独特的地域特点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以及面向东南亚的区位优势为景观学专业教育对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国际合作进行科研与教学,与国外著名的建筑院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拓展了师生的学术视野。近年来,先后与美国密歇根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德国乌德堡大学、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等进行了学术交流,并聘请外国专家教授直接对本科生授课或指导毕业设计,还与欧盟和东盟专家共同进行了历史城市研究。近期与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德国亚琛应用技术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进行了联合教学与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同时,重视与省内设计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办学,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建筑师、规划师为客座教授,参与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指导毕业设计并参与毕业设计评阅答辩;选择省内有影响的设计机构,建立稳定的实训实践教学基地,安排学生实践环节的教学提供参观场地和实习条件;设立企业专项奖学金,奖励专业学习出色的学生。

2立足人居环境科学的整体的教学思路

1990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钱学森“要从整体上考虑并解决问题”的文章,指出要创造一个促使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环境,避免高浪费、低效益的状态,最重要的是要从整体上考虑问题,并建议用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观点,用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来研究整体性问题。1993年8月,在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组织的学部委员报告会上,吴良镛、周干峙、林志群通过对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的论述,针对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历了规模空前和速度空前的经济社会发展而带来的空前矛盾和问题,提出了“人居环境学”这一新的学术观念和学术系统,即建立和发展以环境和人的生产与生活活动为基点,研究从建筑到城镇的人工与自然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学科群,强调从单一学科走向广义的、综合的学科,其方法论的核心是整体论方法论。

就整体而言,风景园林、建筑学、城市规划是人居环境科学的主导专业,风景园林的教育实践需要立足于这个整体来考虑。云南省高校中的风景园林专业和与之相近的专业主要集中在农林、城市规划和艺术设计的背景下进行办学,目前还没有一所高校在建筑学及城市规划专业背景下创办景观学专业,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系与云南省内其他创办风景园林专业的高校相比,具有人居环境科学主导专业的整体基础,立足原有较为完善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的教学体制,立足人居环境科学的整体框架,构建景观学教育体系是其教育特色之一。

2.1构建整体互动的专业教学体系

教学计划强调以设计课为核心,建构整体、有机的教学体系。参照建筑学专业,景观学专业将学生五年的学习分为“2+2+1”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训练”阶段(此阶段与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的教学基本相同,夯实建筑学学科的基础);第二阶段为“深化拓展”阶段(此阶段与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分化,强调景观学的专业性);第三阶段为“综合提高”阶段(此阶段与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又有联合,构筑景观学学科的整体性)。每一个阶段都努力在各课程的纵向和横向上建立有机的关系。

2.2强化以设计基本素质培养为核心的设计能力训练

教学融入大量的“形态创造”训练和对美学观念的培养,又强调对景观学基本问题的认识与分析训练,在低年级设计课中强调徒手表现与模型制作等;在一至五年级均设置了相关的调研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对人居环境的认知与分析。

2.3以地域研究为导向构筑特色课程模块

构建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课程体系以增加学生今后服务西部、服务云南的适应性,比如:古建筑测绘实习与云南地区建筑环境的结合,在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中增加“云南民族建筑与环境”的内容,并开设“云南乡土建筑概论”、“云南乡土景观概论”、“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云南自然与人文概论”、“历史城镇保护与开发”等课程,注意在主干设计课及毕业设计选题方向中结合云南的地理、社会、经济、文化背景进行设计命题和指导,如:三年级上学期结合建筑学专业的“山地建筑设计”和“乡土建筑设计”进行“山地景观设计”和“乡土景观设计”的课程设计;三年级下学期结合城市规划专业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研究”进行“城市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四年级结合建筑学专业的“城市设计”课程设计进行“城市景观设计”,强化学生对地区城市人居环境的分析研究能力训练。

2.4强化理论教学与社会认知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环节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和工程训练,如根据景观学专业特点在二年级、三年级的短学期中安排“城市景观认知调查”、“景观专题调查”等以加强对课程教学全过程方法上的引导,通过实际调研促使学生将特定理念、创意与实践方法、手段紧密结合,在提高动手能力时,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巧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城市规划专业特点在二年级、三年级的短学期中分别安排了“城市认知调查”和“城市专题调查”以加强对课程教学全过程方法上的引导,在短学期安排中强化实习的各个环节。

2.5动态适应学科发展趋势,优化更新教学内容

根据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及时地补充和完善教学内容。如将对硕士研究生开设的《建筑学学科前沿与研究方法》必修课开设成为面向全系本科生的“开放课”,内容涉及哲学、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环境、节能技术、历史文脉延续等与城市、建筑、景观相关的热点问题,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自由选择空间,进一步拓宽了学科的涵盖面,拓展了学生的学术视野。

2.6关注学科之间的相关知识支撑,增加选修课涵盖面

如建筑学专业在2001年评估之后的两次较大的教学计划调整修编中,增加了城市设计、景观理论、概念设计、建筑城市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系统、社区开发建设、城市社会学、历史城镇保护与开发、城市研究专题、城市发展史等多门选修课等内容,使学生有更多的自由选择空间,也使专业课程在纵向与横向街接及相互联系上更加有机,促成了景观学和建筑学的相互依托和融合。

3面向地方社会发展建设的现实问题和需求

云南省景观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多样且底蕴深厚;但城镇化进程与城乡人居环境发展较之于沿海和内地地区相对缓慢,其人居环境发展显现出的相关问题与内地和沿海地区有极大的不同,如:城乡差别问题、生态保护问题、文化传承问题、乡土景观现代化问题等。在有限的资源及办学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突出云南地域特色,紧密结合西部地区与云南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积极探索科学的富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小城镇景观、乡土景观及旅游区景观研究特色,有效弥补西部教育资源不足的劣势,强化本土地域多元建筑文化的科学研究,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办学模式,逐步形成较为鲜明的“坚持地方特色、强调学科交叉,融教师科研成果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办学特色。

目前昆明理工大学在景观学专业的教学、科研特色方向有以下几类(见下表),这些特色方向也可结合建筑学、城市规划的课程来共同进行。

4结论

特色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地方风景园林教育特色的构建是建立在时展的总体背景和地方社会现实条件下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特色的形成,需要依托和整合好地方教育的现有资源条件,立足人居环境科学的整体,面向地方社会发展建设的现实问题和需求,其中,把握好时代性和地方性是其特色建设的重心。

参考文献:

[1]钱学森.要从整体上考虑并解决问题[n].人民日报,1990-08-14.

[2]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教研专题计划篇10

关键词:区县小学课题研究方法探讨

区县小学教师提及课题研究,多数教师感到高深莫测或认为与己无关,而且很多教师认为,小学教师面对的是小孩,琐事又多,教学任务繁重,只要管好孩子、上好课就行了,参与课题研究是学者们的事,把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与课题研究分离开来。我校经多年的课题研究证明,参与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课题研究不仅能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工作的科学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而且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目前我校正在研究的课题有18个,其中部级课题1个,市级课题3个,县级课题3个,校级课题11个,基本达到全校教师人人参与的目的。现结合我校深入开展课题研究的实践经验谈谈区县小学如何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开展课题研究的新思路。

一、提高教师认识,明确小学教育科研的重要性。

为提高教师们参与课题研究的意识,学校组织老师学习新理论、新思想,听有关课题研究的讲座、看课题研究的视频……让一线教师知道“为什么要进行课题研究”,“课题研究与教学工作的关系”。通过学习,老师们明白了教学是教师的基本任务,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师素质及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参与课题研究、参加教育科研活动是教师学习提高的一个过程,是教师智慧生成和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二、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工作就是研究”的思想。

小学教师研究的课题基本是来自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参与研究的内容几乎都是所教学科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常出现的、有待探讨或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怎样进行课题研究”是很多老师关注的问题。

(一)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相结合

我校课题研究不仅有总体计划、阶段计划,还有具体实施的学期计划及相应的活动记载和总结。各级课题每学期至少要开展以下活动:开学制订计划、教学期间有成果汇报(课例展示)、学期有总结等。

为不增加教师们的负担,我们将课题研究活动与校本教研活动相结合。每期开学时,各课题组结合教学内容,在拟订教学计划时融入课题研究计划,拟定成果汇报(课例展示)时间和内容。每次活动既是教研活动又是课题研究活动,学校还采用部级、市级课题引领县、校课题的开展,以点带面,促进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落实在日常教学之中

一线教师提出的研究课题大多与老师所教学科相关,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老师们本着“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参与研究,因而具有很强的主动性、积极性。

如何将课题研究落实在日常教学之中呢?在操作层面上,老师们可以严格按照课题研究拟订计划,在备课的时候深入思考,将课题的研究目标加以具体落实,大胆构思,缜密计划,精心设计教案,上课时进行多种教学尝试,步步实施研究策略,取得研究实效。

如:我校的校级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导语设计的策略研究”,是中低段数学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出的,所以每位参研者都主动积极参与研究实践,在备课时都设想引入课的情景导语,有时还设计几套方案,在上课时又会随学生、课堂的气氛选择引入的情景导语。通过近两年的研究,目前基本探索出不同内容、不同年级导课的策略。现在我校的参研教师更注重过程的体验,因为在备课的一次次假设里,在上课的一次次实践中收获着快乐,发现学生更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了,学习兴趣浓了,成绩也逐步提高了。

(三)课题组成员分工协作

课题研究不应由课题组长一人包办,而是分工协作、互换角色,课题组长在课题研究中起组织引领的作用,组员既是参与者又是组织者。我校课题组操作方法是:课题组内除课题组长外,另设执行主席、秘书长、资料收集整理员、课例执教者、课堂教学听课观察记录员等,组员轮流坐庄,各任其责,但又在组长的统筹下,相互协作,共同完成。这样充分调动了老师的积极性,让老师们出谋划策,共同搞好课题研究。

(四)勤思多练提高课题研究水平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灵感一闪即逝。为留住瞬间思绪,学校为老师购买专用笔记本,鼓励教师写教育随笔、教学心得、教学反思,要求课后将教学的感悟、发现、得失和学生的创新等都及时记录下来,然后加以反思、总结、思考,这样既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实践依据,又促使自己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五)注重成果的收集、总结与推广

课题研究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但如果按照课题提出的计划,认真做,一步步加以落实,就一定会有较大收获取得成效。如县级课题“培养小学生语言积累能力的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教师充分利用西师版小学语文教材在培养小学生语言积累能力方面的优势,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六)强化课题管理

以校级课题为基础,综合校级课题亮点申报县级课题,在县级课题基础上抓住学校特色申报市级、部级课题。在研究中我们按照“齐抓共管,分头并行”的原则,抓实校级课题,做好做强县级、市级、部级课题,使之取得成效。

科研室专门设计了“课题研究管理手册”专用电子文档,既便于学校管理又便于老师们平时研究成果的记载。此手册主要记载课题方案、课题研究计划、案例、研究心得、反思、总结和学习的资料,等等,既为参研者储存研究“亮点”,又为课题结题时,总结成果提供一手材料和事实依据。

我校历来重视课题研究工作,早在1985年就全面参与《小学整体实验改革》,以后相继承担了国家、市、县级课题研究。2011年4月,我校参与研究的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专项课题——“‘1+1阳光少年’特色学校研究”和“大足石刻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两课题同时结题,受到市教科院评审专家的高度评价。

虽然课题研究是艰辛的,但它能改进教育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教育教学工作更具科学性、适用性,还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力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只要我们克服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思想,静下心来,认真做,巧妙地将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坚持一边教学一边研究,就能取得成效,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